2014-03-30

機器人將登陸「彗星」

◆ 沉眠3年多 彗星登陸機器人甦醒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79911.shtml

【中央社╱巴黎28日綜合外電報導】2014.03.29

歐洲太空專家今天宣布成功喚醒冰箱大小的機器人「菲萊號」,準備讓它執行太空船史上首度降落彗星的創舉。

法新社報導,100公斤重的著陸器「菲萊號」(Philae)沉眠3年多後被喚醒,是這項10多年前啟動、耗資10億美元計畫的關鍵階段。

法國巴黎的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表示,「菲萊號」已和地球重新建立聯繫,「德國科隆(Cologne)的任務控制中心今天下午3時收到最初的訊號」。

「菲萊號」推特(Twitter)帳號說:「控制人員說,我冬眠39個月後,現在狀況很好。」

「我的新軟體已完美上傳,現在要休息一下!我很快就會再和大家聊天。」

彗星無人探測船「羅賽塔號」(Rosetta)搭載「菲萊號」。「菲萊號」今年夏天將與目前距離地球6億5000萬公里的67P/楚留莫夫—格拉西孟柯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歷史性相會。

※ 相關報導:

* Rosetta sets sights on destination comet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Space_Science/Rosetta/Rosetta_sets_sights_on_destination_comet

* Rosetta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Space_Science/Rosetta

* The Rosetta lander - Philae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Space_Science/Rosetta/The_Rosetta_lander

發現最「老」的星星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挪威男跳傘 隕石擦身而過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93074.shtml

【中央社╱奧斯陸4日綜合外電報導】2014.04.05

根據挪威廣播公司(NRK)播出的影片,挪威跳傘好手赫斯托普(Anders Helstrup)先前在國內跳傘時,曾與一塊隕石碎片擦身而過,距離只有幾公尺。

NRK昨晚播出的影片,是由赫斯托普頭盔上的攝影機拍攝,畫面顯示,1個看似巨石的物體以極快速度掠過赫斯托普,而他當時才剛打開降落傘。

地質學家阿蒙森(Hans Amundsen)認為,影片中的物體是隕石,且已進入最後的「無光飛行期」(darkflight),不再發出光芒。

假如上述說法屬實,這將是處於後白熱光階段(post-incandescence)的隕石首次入鏡。

阿蒙森告訴赫斯托普:「如果你晚幾分之一秒跳下,可能會死。」

這場隕石奇遇記2012年6月發生在挪威南部,事後這個地區經過徹底搜查,以尋找這塊隕石的蹤跡。

這段影片在社群媒體暴紅,並經過專家仔細查看。

fsj 提到...

印度火星旅程完成一半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404090417-1.aspx

中央社 2014.04.09

印度火星任務邁入新里程,軌道探測器今天完成一半的旅程。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說,探測器和5個用於執行探測的科學器材狀況正常,預定9月24日進入火星軌道,開始探測任務。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ISRO)今天發出新聞稿說,搭載火星軌道探測器的太空船,今天上午9時50分通過前往火星旅程的中點。

被稱為「Mangalyaan」(梵文意為火星飛船)的火星軌道探測器去年11月5日升空,同年12月1日突破地球引力且脫離地球軌道。

新聞稿指出,ISRO曾在去年12月11日進行軌道校正操作,「由於太空船維持在設定的軌道上,原訂本月進行的軌道校正操作不必執行。有必要的話,下次軌道校正操作計畫在6月執行」。

根據無線電測距顯示,太空船目前離地球3900萬公里。新聞稿說,從地球發出訊號到太空船再反射回來,耗時4分15秒,很快會採用太空船上的高增益天線來跟地面站通訊。

新聞稿還說,探測器和5個科學器材狀況良好。火星飛船預定9月24日進入火星軌道,開始執行探測任務。

印度的火星探測任務耗資45億盧比(約7274萬7000美元),為美國相關計畫的1/10,創下紀錄,也使它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日本和歐洲聯盟後,第6個發射火星軌道探測器的國家。

除建立自身航太能力以外,印度火星任務也要尋找火星大氣中存在甲烷氣體的證據。若可證明火星存在甲烷,代表可能有生命存在。

fsj 提到...

連環四月食 台灣十月可觀賞血月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70644

自由 2014.04.15

〔記者林嘉琪、黃以敬/台北報導〕今天天空將出現有如「血月」的月全食景象,但氣象局天文站技士鄭振豐表示,今天下午的月全食奇景,可惜日光遮月影,台灣民眾看不到月全食景觀,只有在美國、太平洋及澳洲地區民眾得以欣賞到全蝕奇景。
明年四月、九月還有機會

今天看不到月全食沒關係,等到十月八日,台灣就可見全程的月全食,屆時月面會反射大氣折射的紅光,整個月亮會呈現奇異紅銅色,因此有「血月」之稱。

鄭振豐表示,每年會發生二到七次的月食現象,大部分是月全食、偏食或半影月食交相出現。這回的月全食吸引各界矚目,是因為今天及十月八日,還有明年四月四日及九月廿八日都會有月全食登場,天文界形容二年內連續出現四次月全食現象為「連環四月食」。

鄭振豐表示,這回連環四月食,台灣民眾有兩次機會目擊,分別是十月八日和明年四月四日。不然,要再等十八年,直到二○三二年才會再發生「連環四月食」。

天氣部份,北台灣昨日高溫降至廿二度到廿四度,今天北部及東半部高溫可回升到廿八度,中南部高溫可達三十度,明天會更熱,好天氣一直持續到週六。下週日到週一受鋒面及東北季風影響,屆時又要變天轉涼。
今起三天 西半部留意空污

此外,霧霾再度籠罩中國北京;昨日北京市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最高達每立方公尺320微克,北京市宣布進入「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我國環保署昨未發出霾害警訊,反倒是台灣中部的雲林麥寮、嘉義朴子地區受地表風速增強影響,一度出現揚塵現象,大氣中懸浮微粒濃度稍偏高。

環保署並預告,十五日至十七日,台灣西半部及其他離島地區空氣品質預估是普通等級,可能出現指標污染物懸浮微粒及臭氧,提醒民眾注意。

fsj 提到...

台美墨天文探測合作 墨媒矚目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4160050-1.aspx

中央社 2014.04.16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墨西哥自治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共同合作國際計畫,預定2015年在墨國「聖白石天文台」完成裝設總價1000萬美元的3座望遠鏡。這項消息獲墨國媒體大幅報導。

墨西哥國家通訊社墨通社(NOTIMEX)13日以「位於墨國的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第二期計畫(TAOS-II)進展順利」為題發布新聞,引述該計畫墨方執行人季彥(Francisco Guillen Reyes)談話作上述報導。

季彥指出,第一期計畫原是在台灣鹿林天文台推動,但受限於觀測能見度不佳等天然條件,第二期另覓改設於極適合天文觀察的墨國恩瑟納沙(Ensenada)「聖白石天文台」,並架設倍數更大的望遠鏡,以利經由調查海王星外掩星概況,進一步探求太陽系起源。

季彥表示,「聖白石天文台」位於墨國北部鄰近美國邊界,當地海拔2830公尺,天候氣流穩定,是全球最佳天文觀測點之一。此天文台通常利用夜間進行天文觀測與資訊影像蒐集,日間則進行儀器檢測或分析等工作。

中華民國駐墨西哥代表廖世傑指出,此一天文科學研究合作計畫是台灣與墨西哥發展互補互利密切關係的重要里程碑,除了顯示中央研究院推動天文科學國際合作的努力已受到墨美兩國頂尖大學肯定與支持外,也映證了其他領域在三邊利基的啟發下多年來也正快速展開更緊密的互惠交流。

廖世傑舉例,如墨、美兩國同屬成員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所涉的製造產業,一向是許多台商期盼增進在墨西哥投資,以強化對美國市場銷售的主軸經營策略。

廖世傑呼籲,值得更多台灣產業前來墨西哥和美國深入考察實況,以更進一步發展投資事業。

fsj 提到...

找外星人? 貴州建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634979.shtml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庭瑤/重慶報導】2014.04.25

中國大陸在貴州省黔南建造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望遠鏡口徑有五百公尺,約有卅個足球場大,從二○○八年奠基,預計二○一六年九月建成,建成將引領全球廿年,有專家表示這部望遠鏡將「探測外星人」。

揚子晚報報導,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主任郭正興教授領銜的團隊,承擔最大望遠鏡施工的技術支撐。他說,因為望遠鏡周圍不能受射頻訊號的干擾,不能使用手機,需要四面環山的地形,所以最大望遠鏡看起來就像口超級大鍋。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射電部首席科學家李菂指出,中國望遠鏡與美國望遠鏡都是固定在地面上,但中國望遠鏡五百公尺半徑的球面是由四千四百多面主動反射單元構成,可以進行快速對焦,靈敏度可達美國Arecibo望遠鏡的二倍,巡天速度是它的十倍。

李菂表示,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一百公尺望遠鏡相比,中國的望遠鏡靈敏度提高約十倍。

李菂還說,中國望遠鏡的一個目標是「探測外星人」,但這不是主要科學目標。這和發現「上帝粒子」的設備一樣,中國望遠鏡的主要目標不是在於短期的經濟效益,而是要探測宇宙中的遙遠信號和物質。比如宇宙中間的氣體、微波鐳射以及脈衝星,便於了解宇宙物質成分和演化歷史。



◆ 都江堰發現巨像 疑為三神石人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404250272-1.aspx

中央社 2014.04.25

世界文化遺產、大陸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最近發現一尊無頭人形石像,有待專家進一步確認是否為都江堰「三神石人像」之一。

新華社報導,都江堰管理局24日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外江河道疏浚施工時,在水利工程渠首外江閘第7、8孔下側減力池內發現石刻圓雕人像一件,石像身高2.2公尺,袍子擺處最寬有90公分,穿漢服,沒有頭部,出土深度距河床地表約50公尺。

都江堰市文物局長徐軍表示,「參照1974年李冰石像,2005年漢代碑刻、圓雕石像出土地點以及石像風格、紋飾等判斷,初步推斷該石像為漢代文物,是否為都江堰『三神石人像』之一還有待專家進一步確認。」

這次出土的文物是都江堰水利工程考古的又一重要發現,也是研究「華陽國志.蜀志」都江堰水利工程「三神石人」記載的重要實物例證。

戰國秦時,成都平原水患成災,蜀國郡守李冰動員百姓修建了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患終被平息。李冰後來派人在岷江岩壁雕刻了三個巨大的石人。

「華陽國志.蜀志」也有記載,李冰「於玉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腳,盛不沒肩」。



◆ 新疆最強沙塵暴 伸手不見五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25001000-260309

旺報 (文:魏伊婕) 2014年04月25日

新疆、甘肅等地24日遭遇今年來最強的沙塵暴,新疆哈密市一高層住宅樓外牆保溫層被大風撕裂,甘肅敦煌也遭遇特強沙塵,市區瞬間白晝變黑天,伸手不見五指。新疆庫爾勒當地警察在風沙中值勤,瞬間被吹成「泥人」,尉犁縣也大面積停電停水,能見度不到1公尺。據悉,某些地區能見度為0,中央氣象台已發布沙塵暴藍色預警,預計南疆盆地東部、內蒙古西部、甘肅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沙塵暴。

fsj 提到...

研究:20萬年前 火星上有液態水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641811.shtml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2014.04.28

火星上的地表水流痕跡,一直是科學家研究液態水存在的證據,而最新研究發現,火星南半球一個隕石坑中有水流造成的地表遺跡,可能表示即使火星冰河期40萬年前結束後,仍有液態水的存在。

除了積極在表面上尋求水流痕跡,科學家也往下尋找實質的液態水流。日前日本科學家估計火星地表下有大量冰層,而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也從季節斜坡紋中,推測地表下有鹽水流動。

這項發表在國際行星科學期刊《伊卡洛斯》上的研究指出,一群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學者在火星南半球中緯度地區一個隕石坑中,發現「非常新、保存狀況良好」的土石流痕跡,這些水流溝渠與堆積物證明該地區過去有液態水流過、改變星球地貌。如同地球上土石流的原理一般,水流夾雜石礫、泥快速沖刷地表,停止後造成扇狀沉積或天然堤壩等地表痕跡。

科學家表示,比對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地形,可以確切證明火星過去曾有液態水存在。而讓科學家震驚的是,雖然過去研究顯示火星最近一段冰河時期,大約在40萬年前結束,但是這個新發現的隕石坑,推估形成時間不到20萬年,不可能受上一個冰河期影響,代表火星在「不久前」,仍有少量的液態水。

NASA研究員祖瑞克表示,火星上不管發現鹹水或淡水,都會影響科學家對於火星上氣候變遷的認知,並為「火星上生命存在」增添可能性,也因此科學家至今仍不斷在火星上尋求液態水的跡象。日前日本學者透過地球上火星隕石中的氫與氘的比率,推估火星在45億年到41億年前之間,地表水大量蒸發外太空,而研究小組也推測目前火星表面底下,可能有大量的冰殘跡或生命體。

今年2月NASA也發現火星上含鐵礦物形成的季節斜坡紋,會因為溫度不同而改變光譜信號,雖然無法確定斜坡紋裡是否含水,但是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沒有水,他們不清楚這一連串季節斜坡紋現象如何發生,推估底下可能有鹽水流動。

fsj 提到...

「超級新星」日美論戰 東大研究勝出

中時電子報 徐秀娥/綜合報導 2014年04月30日

4年前被發現的超級新星,當年被爭議到底是屬於新型態的星星,或只是看起來很明亮而已?日美兩國學者曾為此掀起科學論戰。根據朝日新聞報導,現在日本東京大學將此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對為何超級新星看起來特別明亮,提出了有力的說法。

所謂的超級新星,是指星星結束生命時最後發出的光輝。自2010年發現距離地球90億光年遠的「PS1-10afx」,科學界一直存在一個謎團,即這顆星星的亮度比以往任何一顆新星都來得明亮30倍,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主張,這顆星星是「新型態的超級新星」;另一方面,東大數學物理相關宇宙研究機構(IPMU)則認為,超級新星本身並不是很亮,而是它與地球之間存在一種類似鏡頭的效果,才讓其亮度加大。

在這顆新星的亮度變弱後進行觀測,東大研究團隊發現,它與地球之間存在一個小而幽暗的銀河,一旦有了這個銀河,在重力的作用下便產生了聚光的效果。而此銀河也剛好處於提高效果的位置上。

新聞來源: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G4S5GZ5G4SULBJ00R.html?iref=com_alist_6_02

fsj 提到...

福衛二號服役10年 救難一戰成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75231.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05.14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福衛二號)2004年5月21日發射,下周滿十周年。十年來,福衛二號繞行地球5萬435圈,每天固定造訪台灣上空拍下珍貴影像,十年來台灣遭遇的莫拉克風災、高雄甲仙地震、吉尼號油輪蘇澳外海漏油等重大天災、環保事件,以及外傘頂洲逐漸消失,竹北新市鎮崛起等地貌變化、都市變遷等,福衛二號忠實記錄回傳,是目前台灣最長壽,效益最高的衛星。

由於台灣海島土地面積小,發射的衛星要對台灣產生最大效益,採用全世界唯一的「每日再訪」,衛星每天同一時間會準時報到。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分析,其他商用衛星為了確實涵蓋所有區域,大多三至五天造訪一次,長達20天才一次,發揮最大商業利益。

因為福衛二號獨特的每日再訪特性,一旦發生災難,福衛二號就能忠實的傳回災區照片,照片更新速度遠比其他各國衛星快速。張桂祥表示,2004年5月福衛二號發射後,當年12月就發生南亞大海嘯,福衛二號的這項特性,成了最佳的救難工具,是唯一有辦法即時傳回影像的衛星,這是當初設計時完全沒有想到的意外收穫。

細數這十年來,台灣發生莫拉克風災、高雄甲仙地震等天災,亞洲地區更發生南亞海嘯、四川地震與日本311地震等,幾乎每一個重大天災,台灣和各國都使用了福衛二號的即時影像。尤其是四川地震,是第一顆拍到唐家壩堰塞湖的衛星,隨後中國大陸緊急爆破化解一場災難。張桂祥說,那次的貢獻讓福衛二號一戰成名,成為世界各國發生重大災難時,索取影像的第一選擇。

日本311地震更是發揮福衛二號的貢獻,事發後的前兩周,日本政府救災會議上使用的照片,幾乎都是福衛二號提供的即時影像。張桂祥表示,因為福衛二號,讓台灣在人道救援上,一直都有貢獻。

目前福衛二號的拍攝範圍可以涵蓋地球80%,僅赤道附近是福衛二號的死角,其餘地區都可以利用福衛二號拍攝到最即時的影像。總計過去十年來,已經提供57個國家、236件重大災害影像提供與53件國際學術研究。

※ 相關報導:

* 台製第一顆 福衛五號明年底發射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75212.shtml

福衛二號已經使用十年,比原始設計五年還要多出一倍時間。雖然福衛二號功能一直維持正常,但這顆法國設計的衛星,什麼時候退役沒人說得準,國研院太空中心正在進行福衛五號計畫,這是第一顆由國人自製的衛星,預計明年底發射,將慢慢取代福衛二號。



◆ 計劃登陸小行星 美太空人受訓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405130453-1.aspx

中央社 2014.05.14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今天表示,兩名太空人已經開始接受訓練,參與野心勃勃的真實任務,以降落於小行星,為登上火星鋪路。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太空總署透露,這項任務是在水底籌備,在模擬無重力環境的巨型水槽內練習。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這項太空總署任務要到2020年代才會展開,但太空人沒有因此停止在詹森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深12公尺的游泳池內,模擬降落於小行星的任務。

參與測試的太空人之一勒夫(Stan Love)表示:「我們正在測試有朝一日可能派上用場的技術與工具,探索將由自動太空船捕捉並攜帶至環繞月球軌道的小型小行星。」

他說:「當小行星在那邊時,我們可以派出人員採取樣本並近距離觀察。」他說:「這是我們的主要任務,我們正在研究將用到的工具與採樣方法。」

勒夫與同事波溫(Steve Bowen)共有超過62個小時太空漫步親身經驗,他們上週潛入詹森太空中心游泳池,練習從獵戶星座(Orion)太空船模型爬出,登上一顆假小行星。

待在水底可以創造無重力環境,讓太空人練習太空漫步。

這兩名男子正在與工程師合作,嘗試可能派上用場的工具,像是氣錘,以及可能在小行星上穿著的太空衣。

fsj 提到...

生日大禮…太空旅行 20萬美元圓夢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682882.shtml

【經濟日報╱編譯林佳賢/綜合外電】2014.05.18

民間航太業者近年積極發展太空旅行,如今只要捨得花上20萬美元,最快就能在今年一圓太空人的夢想。美國一位動畫師就在生日當天收到來自妻子的這份太空大禮。

普雷斯勒(Dave Pressler)是一名充滿想像力的動畫師,從小就對太空充滿憧憬。他去年收到有生以來最好的生日禮物:維京銀河(Virgin Galactic)的太空旅行機票。

上網填妥姓名、地址等個人資訊後,普雷斯勒收到維京銀河回覆的電子郵件,並接受公司代表人員的電話訪談,接著支付20萬美元的旅行費用。由於搶在折扣期間購買機票,普雷斯勒因此省下5萬美元,且有幸成為今年底開始陸續出團的首批太空旅客一員。

一趟太空旅程前後需時兩個小時,實際滯留太空時間僅5-7 分鐘。維京銀河每趟航班載運六名旅客,外加正副機長。公司會事先安排旅客接受健康檢查及體能評估,但最終目標是讓每個人能一圓太空夢。

普雷斯勒也踴躍報名G力訓練。在南安普敦州的國家太空訓練研究中心(NATRC),他坐進模擬太空艙承受各種程度的G力。他說:「當我坐進機艙時,不禁想起第二位踏上月球的太空人艾德林,我興奮得飄飄然起來。我可是第一個上太空的動畫師!」



◆ 智利天文觀光之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18000127-260209

工商時報 2014年05月18日 顏嘉南

■智利北部無光害、高海拔和天候條件佳,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到此觀星,天文觀光旅遊產業欣欣向榮。

■"Astro-tourism" is booming in Chile, organized by tour operators with access to some fairly impressive telescopes, not to mention the limpid Chilean sky.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都教授曾說,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是地球上他最喜歡的地方,當地日照強烈、氣候乾燥,天空晴朗,在此地觀星宛如置身星空。

誠如都教授所言,智利北部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觀星聖地,每年吸引大批「追星族」到此欣賞天文奇景。智利高海拔、無光害,再加上天空晴朗無雲等優勢,得天獨厚的觀星條件帶動當地天文觀光旅遊蓬勃發展。

智利北部約有10多座天文觀測站,「潘戈觀星站」(Pangue Observatory)為其中之一,由瓦倫祖拉(Cristian Valenzuela)和法國天文學家艾斯卡雷拉(Eric Escalera),在2008年共同設立,專為天文愛好者提供專業的觀星旅遊。

瓦倫祖拉表示,「我以前都和加拿大的同好一起去觀星,我們會帶著望遠鏡開車進山谷,一整個夜晚與星星相伴,所以我知道外國遊客對觀星感興趣。」

觀星旅遊 蓬勃發展

6年前離開法國的艾斯卡雷拉表示,「法國的天氣太糟,雲層太厚,根本無法觀星。」

每當夜幕低垂,便會有小卡車沿著艾爾基山谷(Elqui Valley)蜿蜒的山路往前開,40分鐘後便抵達潘戈觀星站。

潘戈觀測站的觀星之旅配備4.5萬美元的望遠鏡,時間從3小時到一整晚不等,每團人數最多可到15人,內容完全為觀星愛好者所設計。

智利歷史最悠久的市立天文台位於瑪瑪路卡山丘(Mamalluca),自1998年11月開始對外開放,每晚可吸引數百人造訪。當天文台的圓形屋頂打開,可全景飽覽行星、星座、銀河和偶爾造訪的流星。

導覽員特斯拉維那(Luis Traslavina)表示,「天文台對外開放剛開始只是實驗性質,當時只有2個人參加,我在這裏工作16年來,沒有一天門可羅雀。」

觀光客也跟隨在科學家和觀星愛好者的腳步之後,蜂擁至智利北部欣賞星空,帶動智利的觀星商機。

Elqui Domos飯店即是鎖定觀星族,圓頂型的客房有移動式屋頂,還有玻璃屋頂的觀星室,提供入住客戶舒適的觀星體驗。

除了為客戶準備望遠鏡外,Alfa Aldea青年旅館近期在葡萄園中央興建小型圓形露天劇場,參加夜間觀星導覽的遊客一邊仰望星斗,聽著專業解說員講述太空史,一邊品嚐美酒和輕食,還有毛毯可禦寒,再伴隨著蟋蟀的鳴叫聲,一次滿足多種感官享受。

光害影響 銀河失色

觀光業也造成人口激增,和觀星的大敵-光害。距離艾爾基山谷1個小時車程的鄰海城鎮拉塞雷那(La Serena)和科金博(Coquimbo),發展尤其快速,當地人口過去20年激增逾20萬人,現已超過70萬人。

智利政府雖在1999年頒布命令,限制北部地區公共照明的亮度,路燈也裝上燈罩,避免光線照向天空。但天文學家史密斯(Malcolm Smith)表示,「當我1969年首度造訪拉塞雷那時,在小鎮廣場抬頭一望就能看到銀河,如今這種景象已不復見。」



◆ 黑龍江UFO 陸:火箭衛星殘骸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405180163-1.aspx

中央社 2014.05.18

中國大陸國家航天局今天在北京向媒體發佈消息,確認16日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境內發現的不明墜落物,是運載火箭或衛星殘骸。

大陸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境內16日發現不明墜落物。中新社報導引述大陸國家航天局表示,據前往現場的專家勘察分析,墜落物為運載火箭或衛星殘骸,有關部門正與相關方溝通聯繫。

不過,報導沒有說明墜落殘骸屬於哪個國家或研究機構。

報導引述俄新社日前報導,俄羅斯16日一枚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在中國上空大氣層高處發生故障,雖然俄羅斯當時指沒有殘骸墜入地面,但墜毀的時間與黑龍江境內發現不明飛行物墜落的時間相近。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官方16日晚對外發布消息說,當天早晨6時左右,齊齊哈爾市拜泉、依安兩縣警方相繼接到通報,在兩縣農村發現不明飛行物墜地,其中拜泉縣富強鎮新農村發現3個,時中鄉安福村發現1個,依安縣雙陽鎮孟常村發現1個。

fsj 提到...

NASA聯合民間 重新聯繫流浪衛星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81828

自由 2014-05-25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首次和民間科學家合作,希望和1970年代的太空探測器—「國際太陽地球探測3號」(ISEE-3)重新取得聯繫,這項計畫也透過網路集資,獲得14.2萬美元(約422萬台幣)贊助!

「重啟ISEE-3任務」計畫由許多工程師、電腦程式設計師和科學家組合的團隊進行,他們首先前往美國海外屬地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全世界最大的無線電望遠鏡,為它裝上十多年前淘汰的舊設備,因為只有舊設備才能跟ISEE-3傳遞訊息。前NASA工程師、該計畫共同領導人柯尹指出,如果能成功和ISEE-3「對話」,並獲得回應,便能命令它,隨後就可以為它設定新航道,讓它開始將數據回傳至地球。

1997年除役 但仍運轉

1978年發射至太空的ISEE-3,目的是探索太陽風的影響。數年後,它被賦予新任務和新名字「國際彗星探險者號」,負責找尋彗星以及太陽風和彗星的關係。1983年它進入太陽附近的軌道,開始探測哈雷彗星,直至1997年除役,但發射器仍持續運轉。

當柯尹的團隊發現被遺忘的ISEE-3將在今年8月與地球擦身而過,他們開始在網路上集資,確保不會錯過與它重新聯繫的良機。由於ISEE-3是1970年代的科技產物,今日許多工程師完全不懂當時的科技,但柯尹說,「我們需要重新設置能和ISEE-3聯繫的硬體和軟體,很幸運的,大部分工程師保留了許多1970、80年代的東西」,NASA也會共享重啟該探測器的所有技術資訊。柯尹說,他們有5成把握,預計6月中旬前和ISEE-3恢復聯繫。

預計6月中前取得聯繫

該計畫另一位共同領導人維格說,這項計畫讓曾在70年代從事ISEE-3相關計畫的工程師,能與年輕一輩的科學家齊聚一堂,「知悉過去,幫助我們向未來邁進」。

fsj 提到...

台南大氣暉光美 不輸北極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30000522-260107

中國時報 2014年05月30日 曹婷婷/台南報導

「不要迷信極光,台南也有極光!」全球風靡南北極光,卻幾乎沒人知道,全球訊號最強大的「大氣暉光」就在台南!國家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劉正彥教授說,台南位於大氣暉光的光點之下,是值得大力推廣的天文美景。

「不要捨近求遠」長年研究大氣暉光的劉正彥指出,台南是一個寶地,大氣暉光是台南上空獨特的天文景象,景致絲毫不遜於南北極的極光,然而,除了科學家,一般人幾乎都不知道這個天文現象,一窩蜂花大錢跑到南北極去看極光。

他說,大氣暉光是電離層中,電漿和中性粒子交互作用,過程中所釋放的輻射,一般肉眼不容易看到,這點與極光特性相同,均須藉由相機長曝光拍攝,

成大地球科學系副教授林建宏表示,觀測大氣暉光的時間為夜間8時至凌晨2時,色澤呈現紅色,以極光來說,位於北緯65度是最強的光帶,大氣暉光最強光帶則在台南。

除卻觀測猶如極光般美景的價值,成功大學團隊也藉由觀測大氣暉光掌握未來天文預報的機制,與民生息息相關。

林建宏說,大氣暉光中的暗紋會影響GPS定位系統,他們在去年9月於南瀛科教館頂樓架設一套價值數百萬元的魚眼鏡頭設備,24小時全程觀測、紀錄大氣暉光動態,掌握當電漿出現不規則變化時,地面的GPS系統訊號、電視訊號等就會產生不穩定。

他強調,藉由這樣的紀錄觀測行動,不久的將來,可望讓全民透過相關網站分享,目睹大氣暉光的美景,或者到場透過儀器實地觀測,再者,藉由大氣暉光的天文預報,也有助於減少對人類生活的衝擊。

fsj 提到...

美國飛龍二號 7人座新太空船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83571

自由 2014.05.31

美國「太空探勘科技公司」(SpaceX)二十九日在加州發表最新一代太空艙─「飛龍二號」(Dragon V2)。飛龍二號是全球第一艘由民營企業設計的載人太空船,也是美國數十年來首次自行建造的載人太空船,更是第一種使用3D列印引擎的太空船。它的外觀呈圓拱形,有如一顆巨型白色橡皮軟糖,可以「降落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準確度媲美直升機」。相較於以往運送貨物前往國際太空站的「飛龍號」不同,飛龍二號是以載運太空人為目的,內部設置七個座位,預計二○一七年展開載運美國航太總署(NASA)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的任務,讓美國不必再依賴俄羅斯。(圖:法新社,文:編譯陳伃軒)

fsj 提到...

防太空人偷懶 NASA開發智慧涼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713810.shtml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2014.06.01

在失去重力的外太空中,太空人要如何做重訓保持骨骼與肌力強健?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荷蘭屯特大學合作,由Xsens公司開發出內件感應器的智慧型涼鞋「ForceShoes」,讓太空人進行重訓時的所有肌肉與骨骼資訊,能夠即時傳回地球進行分析,以免太空人因為長期處於無重力空間,或是偷懶不運動而造成身體萎縮、退化。

Geek網站指出,在無重力的太空中,太空人的身體肌肉與骨骼都會因為無須支撐身體重量而在數日內退化、萎縮。所以常駐太空站的太空人都需要每日使用特別開發的先進電阻鍛鍊設備(Advanced Resistive Exercise Device)來做2.5小時的運動,以便維持肌肉與骨骼強健。ARED採用一個小型真空氣缸來提供阻力,讓太空人做重訓時也能感受到如地球上的重力。

雖然ARED這套健身器材設計精良,然而有的太空人還是會偷懶,作弊假裝做運動,但實際上他們舉的啞鈴跟空氣一樣輕盈,未來可能因而影響到他們執行任務的體力和能力。

美國太空總署NASA為了防止太空人在外出進行太空旅行時偷懶,請3D運動技術公司Xsens開發了智慧型涼鞋「ForceShoes」,其原型為Finn Comfort的家庭便鞋。NASA指出,只要穿上這種涼鞋,鞋子下方的運動追蹤器和力量感應器就能夠將所有運動時的身體資訊,包括舉重時所承受的重量、力矩深蹲時肌肉的力度、體重等,都可以無線回報至電腦分析。

《國際商業時報》指出,由荷蘭屯特大學所開發的智慧涼鞋,起初是設計給需要復健或體能訓練的患者所使用,如今卻成為太空人每日重量訓練必備使用的輔助工具。ForeceShoes除了能夠替指揮中心掌握太空人的健康狀況,其統計數據也能顯示在太空與地球運動時所產生的差異,成為科學家研究的資料。

NASA表示,未來有機會也會嘗試在火星或其他小行星上進行類似實驗,並透過調查結果研發出更新的智慧型運動裝置。今年5月底已將第一雙智慧涼鞋送上太空站,讓太空人進行測試。

fsj 提到...

史上首例 高中生發現半人馬小行星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84451

自由 2014-06-04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中央大學天文所陳文屏教授共同主持的「泛星計畫」(Pan-STARRS),帶領我國高中生參與全球搜尋小行星活動傳出捷報!興大附中團隊在位於太陽系外圍、屬於古柏帶天體發現半人馬小行星,有助於了解太陽系的起源。陳文屏說,這應該是史上首次由高中生發現古柏帶天體的星星。

陳文屏教授 帶領興大附中傳出捷報

「國際天文搜尋聯盟」(IASC)主辦的泛星計畫小行星搜尋活動,釋出尚未經過科學家分析的天文影像,號召各國學生利用軟體尋找新行星。從三月到四月共有七國、近四十校參與,共發現六顆暫時編號的小行星,其中就有二顆屬於台灣,分別由北一女及興大附中團隊發現,我國另有羅東高中、彰化高中、惠文高中等師生參加。

興大附中團隊全為高一生,包括薛竹珺、紀政杰、林筠皓、謝昕蒓、何艾玲等。天文社老師林士超表示,太陽系中,小行星大多數位於木星與火星間、多達數十萬顆,但這次學生發現編號2014GE45的小行星,則是屬於跨越木星與海王星區域的半人馬類型小行星,擁有特殊且狹長的橢圓軌道,位置甚至是位於太陽系較外圍、遙遠的古柏帶天體(海王星軌道以外的行星帶),要發現這顆小行星是非常幸運且難得。

古柏帶天體星星 有助了解太陽系起源

林士超指出,學生利用午休或下課,以生硬的英文與天文知識,不斷找尋電腦螢幕上的微弱光點。學生不斷思索小行星有多大?什麼形狀?是否會與地球相遇?並試圖研讀相關資訊,尋求答案,最重要是利用軟體找出影像中會移動的天體,若比對非已知天體,就是初步找到星點,再觀測、驗證其軌道「訊號噪音比值」,才可確認發現新的小行星。



◆ 台灣高中生 發現古柏帶天體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40604000418.html

湯雅雯/台北報導 2014-06-04 中國時報

台灣5所高中參加國際「泛星計畫 」,這次7個國家,共發現6顆暫時編號的小行星,其中2顆分別由北一女及興大附中學生發現,值得一提的是,興大附中發現了稀有的半人馬小行星,這也是天文史上首次由高中生發現的古柏帶天體,表現相當亮眼。

興大附中 表現出色

「泛星計畫 」由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陳文屏主持,帶領台灣高中學生參與全球搜尋小行星,今年除了台灣以外,還有來自美國、德國、波蘭、葡萄牙、蘇丹及保加利亞,共40所學校參與,台灣參與的5所高中包括羅東高中、北一女中、彰化高中、惠文高中,以及國立大里高中(現改名中興大學附屬中學)。

興大附中老師林士超說,這次參與計畫的學生多達14人,主要團隊成員包括高一學生薛竹珺、紀政杰、林筠皓、謝昕 、何艾玲等,學生知道發現半人馬小行星,大家都很驚喜,直說「真的嗎?老師有沒有開玩笑?」

做足功課 運氣又好

他說,學生這次發現除了運氣好,他們事前也做了很多準備功課,提高敏感度,每天利用午休或放學後時間,到地球教室觀測,分析尚未經過科學家分析的影像,利用軟體找出移動天體,經過比對若非已知天體,便算初步發現,再驗證其軌道,便取得暫時編號。

「這應該是史上首次由高中生發現古柏帶天體!」中央大學教授陳文屏說,大家原來要找小行星,結果有了意外發現,這需要技術、耐心,還有一點運氣。

宇宙深處 發現不易

林士超表示,在火星外側及木星內側,擁有幾10萬小行星,但海王星外側的天體,因為很遠很暗,比較難發現,小行星也比較少,在此發現的天體稱為古柏帶天體。

陳文屏說,這次興大附中發現的小行星,編號2014GE45,便屬於半人馬小行星,擁有狹長的橢圓軌道,遊走於內、外太陽系,性質介於小行星與彗星之間,以地球到太陽之間距離一個天文單位,2014GE45距離太陽平均65個天文單位,繞行太陽一圈需時562年。



◆ 追蹤衛星軌道垃圾 美「太空籬笆」發包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84539

自由 2014-06-04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空軍二日宣布,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敲定總值九億一千五百萬美元(約二百七十一億台幣)的「太空籬笆」合約。所謂「太空籬笆」是一種精密S波段雷達系統,可追蹤太空軌道上迅速增加的碎片,避免它們威脅衛星與人造太空船安全。

雷達站將設在夸加林環礁

洛克希德馬丁將在二○一八年十一月前將「太空籬笆」建造完成,預期二○二二年全力運轉,屆時「太空籬笆」將可追蹤二十萬個最小如棒球的軌道物體,不僅追蹤數目是現行「空軍太空監視系統(AFSSS)」的大約十倍,更可以追蹤比現行系統所能偵測到還小上一半的物體。此外,「太空籬笆」每天可觀測一百五十萬次,涵蓋面積最大可達四萬公里,AFSSS系統則僅約二萬二千公里。而「太空籬笆」敏感度預料也將優於現行雷達,最遠探測深度可深至太空一千九百公里處,無須特別進行任務,即可偵測並追蹤到軌道物體。
隨地球自轉過濾經過物體

第一階段「太空籬笆」雷達站將建在太平洋島國馬紹爾群島的夸加林環礁,由於夸加林環礁位於赤道附近,可提供雷達偵測天空的最廣角度,而隨著地球自轉,固定不動的雷達系統就會像「籬笆」一樣,二十四小時過濾經過物體。

雷達站建造完成後,「太空籬笆」取得的數據將匯往美國聯合太空控制中心(Joint Space Operations Center)。聯合太空控制中心做為美國軍方太空任務神經中樞,負責太空監控、避免碰撞與發射支援等,目前控制中心正在分三階段升級軟硬體設備,以更精準且更及時地提供軌道資訊。

fsj 提到...

中國載人月球基地計畫 曝光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728698.shtml

【世界日報╱中國新聞組/香港9日電】2014.06.09

中國建成首座「長期在軌獨立運行、短期載人」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實現月球軟著陸、月面就位及巡視探測(嫦娥三號)後,更宏偉的空間探索計畫——「載人月球基地」正浮出水面。「月球基地工程將進一步帶動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是重要的戰略方向,應當予以認真研究和積極關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指出。

香港文匯報報導,詳細論述中國未來月球計畫的《載人月球基地工程》一書日前面世,這本著作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星際探測研究室撰寫,並由著名航天專家周建平、葉培建作序,「這說明航天界對月球基地的關注、跟蹤已非常緊密,研究已非常詳細。」一位航天專家表示。

據報導,周建平指出,月球及以遠的載人空間探索活動是當前國際航天領域正在積極推進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他說,火星是人類可預見、最富有吸引力的載人探索目的地,可以透過「月球優先」方案和「小行星優先」方案來分步實施對火星的探索。

曾在嫦娥一號任務中擔任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的葉培建院士則指出,儘管當前人類對月球的認識還很有限,月球資源是否可以利用還有爭論,但是所謂「先到者先受益、先開發先利用」,未來月球一旦成為戰略重點和資源爭奪的熱點,中國不能再次落後於人。

《載人月球基地工程》的作者之一果琳麗認為,實施載人月球基地工程更可以將無人月球探測技術、載人登月技術、空間站技術完美結合。而解決好建設月球基地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和核心問題,必將帶動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再上新台階。

小資料:月球基地

月球基地,是指人類在月球上建立的生活與工作區域。 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主要有以下目的:更好地開展天文觀測等科學活動;在月球上建立空間發電站供地球使用;開發月球各種礦物資源;為人類向更遠的目標探索提供一個落腳點;為飛向更遠的行星的飛船提供建造材料甚至提供推進劑;為更遠的將來人類向月球移民打前站。向月球發射一艘宇宙飛船,代價已經十分高昂,建造月球基地將花費更大的成本。因此,到目前為止,月球基地還處在一般性探討階段。(來源:百度百科)

fsj 提到...

NASA火星登陸器 地球大氣層測試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91579

自由 2014-06-29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將於28日在夏威夷上空的大氣層,發射「低密度超音減速器」(LDSD),以測試火星登陸科技。

洛杉磯時報報導,俗名「飛碟」的LDSD功能單純:就是將直衝火星地表的重物速度,降至音速的4倍。鑽研火星的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地質學家克利斯登森說,降落火星實屬不易,因為火星的大氣層稀薄,無法提供阻力,而產生的摩擦力卻足以使物體燃燒殆盡。

從1970年代開始,NASA就利用降落傘的設計放慢穿越火星大氣的探測車與登陸器的速度,而為了運送更重的太空船,甚至太空人上火星,NASA必須具備更強韌、更大型的降落傘,這便是LDSD的研發緣起。

LDSD配備一個巨大的降落傘與碟型飛行器,只有飛行器周邊的充氣式氣囊擴張,降落傘才會張開。氣囊瞬間充氣將增加至少60%的面積,創造更大的阻力,並讓太空船飛行速度從4馬赫降緩至2.5馬赫,接著便可展開登陸火星的其餘程序。若LDSD的研發成功,將可運送重達3公噸的物品到火星,這是2011年「好奇號」任務的兩倍。

已運抵夏威夷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試射場的LDSD,在28日的測試中,會先被掛在氣球上,使其飄至高3萬6576公尺的平流層。氣球釋放LDSD後,LDSD將啟動火箭引擎,使飛行器再推升1萬2875公尺,這裡的大氣層稀薄如火星。

接著LDSD以4馬赫的速度飛過薄薄的大氣層,理論上, LDSD的氣囊應瞬間充氣,而降落傘張開,然後護送飛行器安抵地球。整個測試過程將近一天。

fsj 提到...

最資深太空人 趣寫太空生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30000447-260115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4年06月30日

為什麼不能在太空站吃麵包?當太空人的修練是要「小題大作」,凡事作最壞打算?現年55歲的克里斯‧哈德菲爾(Chris Hadfield)是目前全世界最資深、也最有成就的太空人,2013年的太空任務更創下在太空停留146天的記錄。他在新書《太空人的地球生活指南》本著幽默本性描寫他的太空之旅,以及太空人的養成。

哈德菲爾是首位上太空的加拿大人,至今出過3趟太空任務,歷任休士頓詹森太空中心機械長、國際太空站指揮官等。搞笑的他樂於將特殊經驗分享給大眾,還曾在太空梭裡自拍演唱大衛‧鮑伊名曲〈太空奇遇〉,在Youtube上被瘋狂點閱。但太空人的生活絕非外界想像那麼浪漫,他在書中直言:「太空人的思考方式,就是學會在地球上過得更好。」

書中談到因早年只有美國人能當太空人,於是他先成為傑出的戰鬥機飛行員,又以第一名成績分從美國空軍及海軍的試飛員學校畢業。分發前,他偶然看到報上的加拿大太空總署徵人廣告,從此扭轉生涯。

他回顧第一次搭乘火箭升空的震撼:「覺得自己像個魔法師,是世上最幸運的人。」2001年二度上太空,他需在太空梭外工作,因此開始受訓學習「融合攀岩、舉重、修理引擎與雙人舞蹈」的「太空漫步」。沒想到出任務時,因細故雙眼刺痛流淚,在太空梭外經歷幾乎全盲數十分鐘。

許多人以為外太空生活封閉無聊,他認為:「世上最寂寞的,往往是那些在忙碌大都市中心的人。我在外太空未曾有過那種感覺。」太空站也可上網、跟家人通電話,他還曾被兒子不耐打發:「爸你幹嘛每天打電話來,我們知道你很安全啦!」

歷經國際太空站的興建,太空梭時代也將結束,哈德菲爾在2013年任務歸來後決定退休,他說:「我覺得每一天都過得很滿意,不管是在外太空還是在地球上。」



◆ 火星登陸器升空 降落傘測試失敗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91789

自由 2014-06-30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為測試登陸火星技術而發射的「低密度超音速減速器(LDSD)」,28日成功飛越太平洋上空,但由於協助減速的巨無霸降落傘未能完全展開,LDSD最後墜落在太平洋中。

被稱為「飛碟」的LDSD於台灣時間29日凌晨2時40分自夏威夷考艾島一座軍事基地發射升空。LDSD是掛在一個充氣後面積廣達足球場大小的巨型氦氣球上,2個半小時後,氦氣球升至離地面約3萬6600公尺高空,接著氣球與LDSD分離,點燃LDSD上的火箭,再以音速3.8倍高速將飛行器推升至5萬4900公尺高空,這裡的大氣稀薄程度與火星大氣層上層類似。

此時LDSD的引擎關閉,NASA開始進行第1項測試,亦即讓飛行器四周外型類似甜甜圈、被稱為「超音速充氣式空氣動力減速器(Supersonic Inflatable Aerodynamic Decelerator」)的氣囊開始充氣。隨著LDSD準備重返地球大氣層,第2項測試為張開直徑達36公尺的巨無霸降落傘,以協助飛行器減速,緩慢降落在太平洋海面上,但降落傘未能完全展開,飛行器最後直接墜入太平洋。

fsj 提到...

歷史性一刻 人類登月45週年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7215006-1.aspx

中央社 2014.07.21

(中央社華盛頓20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今天藉由讚揚它的火星登陸計畫,慶祝人類首度登上月球45週年。

「福斯新聞」(Fox News)報導,NASA表示:「未來踏上火星的第一批人類,如今就在我們之中。」

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和奧德林(Buzz Aldrin)1969年7月20日搭乘阿波羅11號(Apollo 11),降落在月球的寧靜海(Sea of Tranquility),當時全球有超過5億人透過電視收看轉播,成為當時收視人數最高的實況報導。

為了紀念人類登月45週年,NASA在官網發表聲明說,「阿姆斯壯45年前在月球表面踏出的一小步,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在那之後,科學、技術和人類研究進入了太空時代(Space Age),並就此建立現代化時代。」

太空及天文新聞網站Space.com報導,阿姆斯壯45年前登陸月球時,留下「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句經典名言,宣告人類進入新的時代。

儘管NASA太空人曾多次回到月球表面執行任務,然而,自1972年以來,就沒有人再踏上月球。

網站提供阿波羅11號升空及太空人登陸月球的影像,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刻。(譯者:中央社劉文瑜)

fsj 提到...

歷經10年 羅賽塔號將與彗星對接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408030135-1.aspx

中央社 2014.08.03

彗星被喻為太陽系最神祕的漫遊者,經過長達10年、跨越60億公里的探尋,1艘歐洲太空探測船6日將與1顆彗星面對面相遇。

這一刻將是歐洲太空總署(ESA)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計畫的關鍵階段。ESA這項計畫斥資13億歐元,希望能更深入瞭解彗星。

彗星探測船羅賽塔號(Rosetta)2004年3月發射,現已來到超過4億公里外,終於將與其目標彗星67P/楚留莫夫—格拉西孟柯彗星(Churyumov-Gerasimenko)碰上。

為了與這顆彗星交會,羅賽塔號至今必須4度在火星和地球附近進行近天體探測飛行,把火星和地球的重力當成彈弓來提升速度,接著進入31個月的冬眠,因為這時太陽已經太過遙遠,光線微弱到不足以為羅賽塔號的太陽能板提供能源。

羅賽塔號於今年1月甦醒。

經過制動操作後,3公噸重的羅賽塔號本月6日應該會距離彗星約100公里,若一切順利,這次成功將獲得極大的科學報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