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歲女「便便有血」 竟是大腸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71236.shtml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何炯榮/彰化縣報導】2014.06.29
豬哥亮等多名藝人罹患大腸癌,不少人好奇「怎麼都是大腸癌?」實際上,彰化地區最近3年內篩檢大腸癌的民眾倍數增加,確診年齡下降,顯示農業大縣難以避免飲食習慣西化,提高大腸癌罹患機率。
一名22歲女大學生因突感頭暈目眩,臉色慘白,同學護送她到員林鎮員榮醫院急診,醫師吳肇鑫直覺是嚴重貧血,女大學生說「便便有血」,經大腸鏡檢查,證實大腸癌第二期,手術切除病灶,恢復良好,現在定期回診。
還有名28歲女子陪治療大腸癌的父親回診,聽從醫師建議做篩檢,發現大腸有1公分瘜肉,趕快切除。她慶幸及早發現,否則拖到50歲以上才檢查出,瘜肉恐怕變成腫瘤。
彰化秀傳醫院教學副院長楊基滐說,彰化地區最近3年內,篩檢大腸癌人數從每月100人成長到300人,一方面是民眾健康意識提高,願意主動篩檢,另一方面跟飲食西化,食物多肉、多油、少纖維有關。
員榮醫院副院長吳肇鑫表示,女大學生平常喜歡吃燒烤、牛排、油炸食物,幾乎每星期都會跟同學逛夜市大吃,不知不覺中大腸癌就上身了。
大腸癌有家族遺傳性,彰化縣一名男警官5年前因他的阿公、伯伯、叔叔、2名姑姑,都先後罹患大腸癌,他非常擔心,到員榮醫院檢查,發覺大腸已長3粒小瘜肉。吳肇鑫說,這名警官手術後每兩年檢查一次,都發現新瘜肉長出,立刻手術切除,目前健康良好。
衛福部統計102年國人十大癌症中,大腸直腸癌居第三。楊基滐說,大腸癌初期沒明顯症狀,大概從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長,推測大腸腸道是否長瘜肉、腫瘤,到了血便、腹痛、體重下降,大腸癌往往進入第二期。
員榮肝膽腸胃科醫師賴昱良表示,大腸癌的尖峰發病族群是5、60 歲,以往很少發生在年輕人身上,近年確診患者年齡層有降低趨勢,定期作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早日發現和治療,大腸癌也不可怕。
※ 相關報導:
* 調整心態、飲食 他戰勝大腸癌
http://www.udn.com/2014/6/28/NEWS/HEALTH/HEA1/8769433.shtml
波尼塔農場老闆許鐘嶽3年前檢查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經過多次化療電療和手術,切除部分器官,一度面臨人生終點,後來他改變心態與飲食,逐漸恢復健康,還能在農園工作。
◆ 《吃對了,你也能瘦》 飯前來顆糖 降食慾助瘦?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1717
自由 2014-06-29
記者/洪素卿
小朋友吃零食時,家長常會訓斥:「現在吃糖,小心待會吃不下飯!」減重醫師表示,媽媽們的說法確實是真的。對於孩子來說,飯前的零食會影響正餐食量,影響營養吸收;對於想要減重的人來說,這個原理則可以善用當作減重小偏方。
若要避免正餐吃太多,可以在用餐前先含一顆糖果,甚至吃一根香蕉,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因為餓過頭,正餐一不小心就吃太多。
不少人減重會採用偏方,但其中多數是以訛傳訛、也缺乏相關根據。開業醫師邱正宏最近出書,整理了一百零一種有科學根據的減肥小偏方,其中也包括了飯前先含一顆糖。
邱正宏指出,血糖降低的時候,會感到肚子餓,就會想要吃飯。如果在飯前含一顆糖,等糖果融化了才用餐,這樣一來,這顆小小的糖果,可以發揮提高血糖的效用,在吃飯時,食慾相對降低,食量自然也會減少。
不過,這個方式並非人人都適用,如果有胃食道逆流、胃酸分泌異常的人,可能就不是很適合空腹吃糖的做法。
除了糖果之外,另一個更推薦的解饞食物則是香蕉。邱正宏說,香蕉一根的熱量只有80卡左右,重點是香蕉還含有高濃度的色胺酸,色胺酸在體內可以轉換成血清素以及褪黑激素等,其中血清素可以抑制食慾,早年減重藥「諾美婷」其實也是利用這個原理來調控食慾。
至於褪黑激素可以使體內的棕色脂肪增加。邱正宏解釋,棕色脂肪與白色脂肪不同,白色脂肪用來儲藏能量,棕色脂肪用於產熱、用來燃燒。也因此,棕色脂肪多的人不容易發胖。所以飯前吃香蕉也可以提升飽足感,但熱量又不至於過高。
不過,在正餐前止飢不一定只能選用糖果或是香蕉。畢竟糖果只有空熱量,而香蕉不一定人人愛吃。如果想要提高色胺酸攝取量,包括牛奶等,也含有豐富的色胺酸。
※ 相關報導:
* 1歲幼兒水喝太多 反易水中毒
http://www.udn.com/2014/6/28/NEWS/HEALTH/HEA2/8769260.shtml
多喝水不等於多健康,近來天氣炎熱,家長擔心孩童中暑而多替嬰幼兒補充水分,小兒科醫師提醒,嬰幼兒若一下子喝太多水,可能出現水中毒。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說,根據國內調查,近二成家長,除了奶及副食品,給一歲左右幼兒每天喝水超過300c.c.。
◆ 名家綜論/DRGs的爭議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771217.shtml
【聯合報╱楊志良】2014.06.29
從勞保時代,台灣就開始探討住院診斷關聯群(DRGs)制度,至少有卅年以上的歷史,且前後修訂了多個版本。二○一○年在本人任內拍板實施第一階段,共有一五五項。DRGs是支付醫院住院服務的制度,一般人不太關切。目前要實施第二階段,醫界有不同意見,受到矚目。
DRGs最主要的精神有二,一是重訂醫院「產品」,二是明確區分保險人(健保署)與醫院在費用及醫療品質上的責任。
從病患或保險人角度觀,醫院應提供的產品是什麼?是把盲腸炎的病人病灶割除康復回家、是讓產婦正常分娩母子平安、是為病患替換關節得以正常行走、是摘除白內障恢復視力…。
但在DRGs之前,醫院對住院病人做的醫療措施,是分項計費。一項檢查、一張X光、一種藥、一項手術或住院一天,每個項目都個別申報,做的項目越多,收入越高。為了賺錢,醫院常拚命做許多不必要的檢查、開過多的藥,不論是否真正針對病情或必要。
DRGs分類原則,是在同一器官系統下,資源耗用相同的疾病為一DRG。例如一般成人盲腸切除為一DRG,但若病患有嚴重的合併症,如年紀過高、糖尿病且過度肥胖,治療耗用資源不同,則為另一DRG。
每個DRG的費用,則係以實施DRGs之前數年(通常為三年)的出院病歷,分類歸於某DRG病患的平均費用為基準,將大部分醫師均執行的項目,列為必要;醫院必須執行該DRG下全部的必要項目,將病人完治出院,方可獲得此包裹支付。若醫院效率高,耗用資源少於支付標準,則有結餘;若沒有效率,甚或因院內感染等事件,延長住院天數,成本超過則會賠錢。
在論量計酬下,醫師做越多,健保支付越多,因此財務及醫療品質責任,均由保險人(健保署)承擔。在DRGs下,依照流行病學的大數法則,每年得盲腸炎、生育子女、白內障、肺腺癌等的人數相當穩定,這部分風險則由保險人承擔。但某個病患,是否能在一定資源耗用下被治癒,是為「技術性的風險」,理當由醫療提供者承擔。保險人承擔流行病學上的風險,而醫療提供者承擔醫療技術的風險,二者依其角色承擔健保財務及品質的責任,這是DRGs另一重要精神。
由於DRGs重新定義醫院的產品,以及區分保險人與醫療提供者權責,因此不但在美國,歐洲多數國家、澳洲、日本、南韓也多採用。
DRGs實施後,醫院的因應方式是召集醫師,對某DRG訂定臨床指引及標準程序,以使能在一定成本下完成必要項目。另實施出院準備,在入院時即對病患及家屬實施衛教,協助瞭解全部治療項目的時程、何時出院,及出院後如何照顧。這些措施是醫院在DRGs制度下的生存之道,也提升醫療品質。
DRGs第一階段實施後,衛生福利部報告顯示,病患住院日數及費用皆減少,醫療品質得到確保,健保署、醫院及病患獲得三贏,所以擴大實施第二階段。
二○一三年,黃煌雄監委假長庚醫院舉辦的一項座談會中,本人徵詢北區各醫院院長,均認為第一期DRGs的實施利大於弊,而無一人稱弊大於利。
然而醫療行為十分複雜,同一DRG的病患間,仍有個別差異,醫師(院)是否會挑選容易病患而造成人球?一方面多數醫師(院)具有良知,且如今資訊傳播如此發達,將病患任意轉出,必遭譴責及減少病患來源。另一方面,也有補救措施存在,DRGs規定特殊困難的病患依規定仍可論量計酬申報。
另一顧慮是醫院是否會將病患過早趕出醫院?除了造成病患不滿,甚至醫療糾紛,醫院恐得不償失外,目前也規定病患若在一定時間內,因同一疾病再度住院或急診,費用由原醫院承擔。
DRGs支付制度必然誘導醫院進一步規範醫師醫療行為,醫師的自由度受到限縮,加上若醫院要求每個DRG均要「賺錢」,若有「賠錢」則由醫師收入扣除,當然會引起醫師的不快。然而目前每年醫院給付總額的增加,均大於經濟成長率,且多數醫院仍有相當結餘,醫院管理者有責任要以病患為重,衛福部也應將此列為醫院評鑑的重大項目。
(作者為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 相關報導:
* 均衡飲食 身心平衡
22 則留言:
夏季水果猛吃喝 小心變成瘦胖子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630000673.html
郭佳容/台北報導 2014-06-30 中國時報
一位身材姣好、妙齡的上班族女性在公司健檢時發現體檢報告紅字,到家醫科問診後,才知道原來是夏天太熱,常以水果或果汁代餐,導致三酸甘油脂、體脂肪過高,是個「瘦胖子」!
夏天是水果盛產季節,很多人哇啦哇啦將水果吃下肚,卻忘了水果也是高熱量來源,營養師指出,臨床上看到很多民眾將水果當作正餐吃下,特別是夏天天氣一熱正餐吃不下,只吃水果的後遺症是吃下太多糖分造成肥胖。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指出,臨床上發現很多女性抽血報告三酸甘油脂過高,一問才發現是夏天吃不下飯,且以為水果可以養顏美容,維他命C又多,殊不知水果除了水分之外,就是糖分,如果不控制總量也是會發胖。
除了水果之外,另一個陷阱是果汁,趙強指出,果汁容易讓人不知不覺喝下太多容易發胖,而且水果打成汁以後,營養接觸空氣和陽光後容易氧化,流失營養素,還有人把水果的渣過濾掉,就失去纖維素。
趙強指出,簡易計算水果熱量的方法是用飯碗或烹調杯裝,一份平碗(約8、9分滿)的水果約是60大卡,一般成年男性如果不考慮身高、體重以及工作型態,一天約需1800~2000大卡熱量,女性則是1500~1600大卡,還得扣掉其他食物熱量,吃水果一不小心就超標。
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醫師指出,現在很多水果經過改良,甜度較高,因此即使一樣的分量也容易讓熱量爆表,加上果糖不被身體細胞吸收,因此會讓血糖升高,並轉換成三酸甘油脂,還可能有膽固醇、體脂過高等問題。
祝年豐建議,水果可以盡量在早上吃,能夠代謝的時間較長,晚上臨近睡眠則不建議多食,容易發胖。
※ 相關報導:
* 美國減重護士證 台灣第一張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71216.shtml
生活習慣改變,飲食精緻化,成為國人肥胖問題的元凶,經國敏盛醫院減重手術中心個案管理師鄒竺君,長期投入減重手術個案管理照護,今年赴美考取美國代謝減重協會減重護士認證,成為國內首位取得該張證照的個管師。
◆ 睡足7小時才健康?未必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1931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2014/06/30
睡足七、八小時才健康?醫師表示,未必;有些人每天只需六小時睡眠,先天基因使然。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指出,有些人因為基因與常人不同,所以根本不需要睡到六小時以上就能充滿活力,且心情愉快。
大部分人如果天天只睡六小時,不久就會感到疲累、心情煩躁,代表睡眠不足。
不過,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每天只睡六小時而無疲勞感的人只是「感覺不到」明顯疲累,而不是他們只需要睡六小時。
猶他大學神經醫學教授克里斯多福·瓊斯表示,有些睡眠不足的但看起來不累的人,或許是行為、心理上比較樂觀或正向,導致一般人不覺得他們疲累。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睡眠醫學專家查爾斯·貝表示,大部份人都沒有這種「短睡眠」基因,他個人沒遇過這類個案。有些人只是自以為僅需六小時睡眠。
睡眠品質比躺在床上的時間更重要。很多人睡得不短,但早上起床時,頭疼倦怠,覺得沒有睡夠;或起床後口乾舌燥。其次,夜間頻尿、白天嗜睡,在搭車、看電視、坐著看書、休息、甚至開會時非常容易打瞌睡。
睡眠不足的人午餐飯後可能特別昏昏沉沉,非常想睡;或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學習能力下降。同時沮喪、易怒,耐心消失,性情改變,性慾衰退;如果長時間無法改善,需要醫師診斷與治療。
◆ 旅遊醫學門診 亞東醫院也有囉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板橋報導】2014.06.30
亞東醫院4月起開設旅遊醫學門診,提供民眾旅遊前防疫諮詢評估,最近因暑假將至,求診民眾激增,搭上世足熱的中南美洲、國人常造訪的東南亞,及非洲肯亞等國,都是諮詢熱門景點。
新北市衛生局表示,海外國家若出現特殊疫情,相關疫苗都由疾病管制署採購配置,過去大台北地區僅有台大、馬偕等大型教學醫院開設旅遊醫學門診,提供民眾預防疫苗注射,或預防性投藥。
今年3月亞東醫院獲得疾管署核准,在家醫科下設立旅遊醫學門診,4月開診,每天都有民眾上門,除旅遊民眾,暑期赴美加、紐澳遊學,或因公出差者也不少。
亞東家醫科主治醫師董韋志說,包括泰國、印尼、越南、柬埔寨、甚至尼泊爾、印度等亞洲國家,近期因世足賽而熱門的巴西、阿根廷等中南美國家,還有可欣賞動物大遷徙的非洲肯亞等,都是近期民眾常諮詢的景點。
董韋志表示,這些國家的衛生條件和台灣有所差異,易因飲食傳染A型肝炎,但台灣人沒有從小施打A型肝炎疫苗,缺乏抗體,醫院多會為民眾接種預防,此外黃熱病也有預防疫苗,瘧疾要預防性投藥,巴西近期登革熱疫情多,因登革熱無疫苗,只能穿著長袖衣褲並利用防蚊液。
家醫科主任陳志遠則說,各國各區域傳染病疫情不同,到山區還可能發生高山症,家族旅行更要特別照顧幼童,建議民眾求診時,最好與同行者帶著詳細行程,和醫師討論。
小二學童近視 半年激增865人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92219
自由 2014-07-01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台北市國小學童惡「視」力日益嚴重,去年暑假起,衛生局提供小二學童免費視力檢查,經過半年追蹤,近視比率增加六.九%,實際人數為八百六十五人,平均每日有四名學生加入眼鏡族行列,自今日起,免費視力檢查從升小二擴大至升小三,估計四萬名學童受惠。
中山、松山、大安區 增加率前三名
衛生局健康管理處長林莉茹表示,調查發現,去年七至九月台北市小二學童近視盛行率為三十六.四二%,今年增至四十三.○八%;近視三百度以上的盛行率也從三.二七%增至四.七三%,實際人數由四百零三人上揚至五百八十六人,整體來說,中山區、松山區、大安區為近視增加率最多的前三名,南港區與內湖區則是最少。
林莉茹指出,進一步分析小二學童可能的近視原因,主要包含九十四%每天戶外運動少於兩小時、七十五%上過安親班或課後輔導,以及四十五%近距離用眼少於三十公分。
台北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惠川表示,國小是近視度數增加最多的階段,每年一跳就是一百度,國中、高中、大學則分別提高七十五度、五十度與二十五度,逐漸下降。
鄭惠川指出,近視成因可分為遺傳與後天,但通常後天是主因,問題多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孩子用眼距離往往不超過六公尺,未經常眺望遠距離代表眼睛無法達放鬆狀態,進而影響焦距調節功能,建議課餘時間多到戶外走走,並避免過度使用3C商品,而且若未出現看不清楚的不適感,最好先不要配戴眼鏡,否則可能加劇近視度數。
林莉茹指出,自今日起,家中有升小二、小三的學童,家長可填妥「護眼護照」基本資料,利用電話或網路掛號,至八十一家合約醫療院所進行免費視力檢查。
◆ 陪孩子運動去:簡單動作助減重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2331
自由 2014-07-01
文/盧愷莉
近來學童普遍因飲食習慣不良、身體活動不足及生活型態不正常,導致肥胖問題日趨嚴重。
據統計,學齡兒童平均有1/4肥胖(學童過重定義是BMI介於18-20,肥胖是BMI介於20-23)。研究發現,12歲前肥胖的兒童,將來仍肥胖的機率,男性是86%,女性是88%;體重正常的兒童,其成人之後發生肥胖的可能性,男性只有18%,女性是42%。
脂肪細胞在成年後,數量就維持一定,若從小生成過多脂肪細胞,長大後只能藉由縮小脂肪細胞以達減重目的,不僅不易變瘦,瘦下來也不好看,容易有表皮鬆垮,且復胖速度也較快,所以學齡時就應注意兒童的體重、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
大部分的運動都有助於減重,但若要達較好的減重效果,持續的時間比運動的強度重要,因此中低強度的運動較適合也較能持久,即所謂的有氧運動,包括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盡量選擇孩子喜歡及易執行的運動。其中健走幾乎適合所有人,是最方便、安全和有效的運動方式,日常生活中就能隨時進行,可同時使用計步器,來增加孩子的動機和趣味性。
◎運動時應掌握「531原則」:
●每週至少運動5次。
●一次30分鐘。
●運動時,讓心跳快達每分鐘110下以上。
另外要替孩子選擇合適的運動用品,並注意動作姿勢,避免造成運動傷害。
以健走為例,要選擇平坦路面,穿著舒適、透氣、能排汗的運動裝,選擇合腳、鞋跟稍高、有彈性的球鞋,健走前可先慢走3-5分鐘做暖身。健走時,要保持上身挺直、手肘彎曲90度,擺動手臂帶動步伐,大步向前走。此外,腳著地時,膝蓋要微彎,避免過大衝擊力傷到膝蓋。
要注意水分的補充,特別是炎熱潮濕的天氣,可在健走前5-10分鐘就先喝100-150c.c.的水,過程中每15分鐘再喝一次水。健走過程中能與孩子說話聊天,促進親子感情。
建議父母陪伴孩子一起運動,除了能從小養成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有助於體重的控制,也能培養孩子正向情緒,增加抗壓性,更能增進記憶力、專注力和適應力。
(作者為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物理治療師)
※ 相關報導:
* 董氏基金會調查: 小學生越不愛動 垃圾食物吃越多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2328
學童放暑假,生活如何安排?有調查發現,全台學童假日懶洋洋,窩在家裡看電視、打電動、吃零食,每天盯著螢幕高達5小時,而且越是坐著不動的孩子,越常吃垃圾食物,面臨肥胖、三高、近視的隱憂,家長應多留意。
* 芒果營養效力大 降糖尿病風險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2097
夏天是許多水果盛產季節,台灣芒果又特別出名,芒果冰不但成為國民美食,更在國際上打響知名度;芒果也是相當優質的營養來源,不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經研究發現,還可以降低許多疾病發生風險,可以趁著產季多吃,讓身體多補充必要營養素。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州立大學研究發現,芒果含有多種營養素,不但高纖維,維生素種類也相當多,還有多種礦物質,能夠全面性促進身體健康,芒果另外還含有羅格列酮與非諾貝特,可以幫助身體調節血糖,研究團隊藉著動物實驗發現,芒果可以降低血糖與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是非常良善的水果。
* 蔬菜明星 秋葵好處多多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2098
彰基醫院鹿基分院營養師徐嘉罄表示,秋葵在飲食當中除了可以提供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黃酮類、鞣質、植物固醇、酚類化合物等營養成份之外,還有助於控制血糖,可說是一種控制血糖的天然食物。
不過,這種食物還需更多的文獻、研究來證實它的功效,建議需要控制血糖的患者不要輕易停止服用藥物,畢竟藥物治療搭配正確飲食觀、其他輔助等,才是對疾病最佳、最安全的療法。
* 義專家:飲食與健康須周延研究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7010272-1.aspx
非傳染性疾病成為現代人的健康殺手,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準備從飲食下手,防治、對抗這些疾病。義大利營養專家提醒,提出飲食與健康的準則前,必須有周延研究。
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威脅。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徹斯特諾夫(Oleg Chestnov)指出,「全球每年大約有4000萬人因為這些非傳染性疾病喪生」。
半年不摘隱形眼鏡 角膜被蟲吃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78594.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07.02
日拋變周拋,周拋變月拋,月拋則不拋?一名女大學生選擇月拋型隱形眼鏡,但她一戴就超過半年,期間從未卸下,連睡覺也戴著。後來因眼睛紅腫疼痛而就醫,被確診為棘阿米巴角膜炎,角膜被吃得剩一半厚度,原因是她洗臉時也戴著隱形眼鏡,疑因水質不乾淨感染阿米巴原蟲。
棘阿米巴角膜炎俗稱阿米巴角膜炎。萬芳醫學中心眼科主任吳建良指出,隱形眼鏡使用者是阿米巴角膜炎的高危險族群,因為配戴時角膜處於缺氧狀態,上皮組織容易出現小傷口,一旦接觸到不潔的自來水,或是泳池或沙灘的髒水,阿米巴原蟲就可能趁隙而入。
他最近收治另一名因游泳感染阿米巴角膜炎個案,因泳池的水不乾淨,患者戴著隱形眼鏡下水,儘管已戴上蛙鏡,但池水仍滲入眼睛,游完就眼睛發紅疼痛。
吳建良表示,與戲水感染相較,因配戴時間過長所引起的阿米巴角膜炎風險更高。該名女大學生就是省過頭,將月拋型隱形眼鏡當成不拋,又未取下清潔,省了購買清潔液、保養液的錢。但連續戴半年後眼睛越來越紅且疼痛,就醫檢查才發現是阿米巴角膜炎,角膜已經潰爛。由於阿米巴原蟲不停吃著角膜,以致角膜厚度只剩下原來一半。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警告,不管是硬式或軟式隱形眼鏡,都不能直接以自來水沖洗。戴上鏡片後若要洗臉,眼睛應該避免與自來水接觸,否則容易感染原蟲及其他病毒。
如果使用非日拋隱形眼鏡,建議應以雙氧水清潔液,取代一般多用途的清潔液,以有效抑制棘阿米巴囊體。清潔隱形眼鏡時,務必確保手部清潔,避免病菌感染。
呂大文提醒,夏日眼疾問題多,最近罹患急性結膜炎的個案也明顯增加,患者眼紅、刺痛、眼屎增加,原因都是游泳時眼睛感染病毒,提醒民眾戲水時應格外注意眼睛保健。
※ 相關報導:
* 臍帶血量不足40毫升 不適合保存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78601.shtml
不少父母希望儲存臍帶血,替寶寶寄存一個希望,但臍帶血儲存價格高,且非萬能。醫師表示,國人儲存臍帶血常有迷思,包括以為臍帶血可以治百病、臍帶血可供所有家人使用,以及不了解臍帶血細胞量少、使用範圍有限等。食藥署提醒,家長花大錢幫寶寶儲存臍帶血前,應看清楚契約內容,並了解臍帶血實際應用範圍。
◆ 免驚!好的膽固醇 越高越好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77356.shtml
【聯合報╱記者陳雅玲/斗六報導】2014.07.02
成大斗六分院有一名患者最近體檢報告驗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正常人高出2倍,患者憂心忡忡以為身體出狀況,家醫科醫師黃信恩表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好的膽固醇,越高越好!
黃信恩表示,日前一名35歲陳姓女患者拿著公司體檢報告到門診諮詢,因為她的抽血報告顯示總膽固醇223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76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16mg/dL,除總膽固醇偏高讓她憂心,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於同事2倍多,更讓她以為自己生病了。
黃信恩根據陳姓女患者的家族病史發現,她應屬「家族性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通常這類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並有壽命延長的現象。
黃信恩表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壞的膽固醇,高於100mg/dL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好的膽固醇,可預防動脈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是血管清道夫,醫學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於60mg/dL對罹患心血管疾病有保護作用。
黃信恩建議民眾,可透過有氧運動、減肥、減少動物性膽固醇飲食等方式,來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相關報導:
* 昏昏欲睡?別犯3大NG飲食習慣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1&f_SUB_ID=1404&f_ART_ID=522283
....根據美國《赫芬頓郵報》一篇整裡了不同研究的報導指出,三種錯誤的飲食習慣可能是讓你精神不濟的主因。報導也指出,本來就睡眠品質不佳的人,如果再加上以下不良飲食習慣,可能會加重惡性循環,變得白天特別累、晚上又睡不好。
如果想擺脫昏昏欲睡的壞習慣,首先要避免以下三種不良飲食習慣:
1. 缺鐵的飲食
2. 吃加工食品
3. 離不開油炸品與咖啡因
* 太可怕!知名美式甜甜圈82天不腐敗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045429
據媒體報導,有民眾在今年4月12日購買了知名美式甜甜圈,放了一陣子都沒有腐敗,於是開始長期觀察;不料放了82天後,甜甜圈的外型仍沒有明顯變化,甚至還聞得到香味。雖然業者強調沒添加防腐劑,但民眾仍直呼「太可怕」!
◆ 登革熱疫情 創近11年新高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77690.shtml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2014.07.02
登革熱疫情創十一年來新高!上周新增廿九例確認病例,入夏以來已累積六十一例,為二○○三年來的新高。疾病管制署呼籲,近日經常有豪大雨,提醒民眾清除積水容器,避免成孳生源。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今年登革熱病例集中在高雄市,前鎮區占卅二例,大寮區、左營區及鳳山區上周均出現新案例。截至六月底,本年共一百六十二例登革熱病例,包括境外移入病例八十七例及本土病例七十五例。
同樣由病媒蚊傳播的日本腦炎也在流行高峰,疾管署公布上周新增二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
肥胖影響免疫力 打疫苗效果差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79727.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07.03
成大醫院最新研究顯示,肥胖不僅會造成糖尿病等問題,還會讓免疫力下降,即使是小感冒也可能變成嚴重感染,但到底多胖才算肥胖?醫師表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一般來說,BMI值只要超過27,免疫力就開始下降。
成大免疫團隊這項研究刊登在國際肥胖雜誌7月號上,成大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謝奇璋表示,過去醫學界注意到肥胖與代謝症候群之間的關聯,但較少注意肥胖也會造成免疫缺損,因此成大的這項研究發表後,在國際間受到關注。
成大家醫科醫師吳至行表示,據成大研究顯示,肥胖程度即使還未達到糖尿病,只要胰島素與脂肪酸的指數偏高,就會影響免疫力,而這兩項在一般健檢中並不會檢驗,較難發現異常;如果開始減重、運動,免疫力可恢復。
謝奇璋表示,肥胖者的器官因過多脂肪,長期處在發炎狀況,一般認為如果發炎,白血球的作用應該增強,但在肥胖者的情況並非如此。團隊蒐集成大肥胖門診患者的白血球,與正常人的白血球做比較,以細菌或病毒刺激後,肥胖者白血球所產生可活化免疫系統的激素,比一般人要低2到10倍,但抑制免疫系統的激素卻增加,使得對抗疾病的效力大打折扣。
吳至行說,臨床上可看到肥胖者對某些疫苗的反應較差,應與肥胖造成免疫力低下有關,因此像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注射感冒疫苗,效果通常比一般人差,會建議注射後隔周再加注一劑增強效力。
臨床上可見肥胖者確實較容易感染,小感冒也可能引發肺炎,美國之前針對H1N1流感患者研究也發現,肥胖者感染後,因免疫力差、死亡率相對瘦子要高。
※ 相關報導:
* 白髮增生 壓力不是主因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2450
美國皮膚科醫師潔西卡·格蘭特表示,壓力不是造成白髮增加的直接原因。出現白頭髮與毛囊黑色素細胞活性減低有關,而造成黑色素細胞減低的原因主要是年紀、遺傳基因,另有部分是白斑等免疫疾病所引起。
* 竹科妹輪班4年變滿臉豆花 醫師:長期熬夜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80974.shtml
熬夜、睡眠不足,小心滿臉豆花!連續四年輪班,在竹科上班的28的李小姐臉上長滿青春痘,一度以為是自己洗臉沒洗乾淨,也到醫美中心接受淨膚雷射;但打了50多次,痘痘依然冒不停,被同事喻為「竹科豆花妹」。最後皮膚醫師確認,她是長期熬夜引起荷爾蒙失調。
* 研究:一周3杯糖飲 乳癌風險大增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2454
愛喝飲料的女性要注意了,後遺症不只是肥胖,還可能提高乳癌風險!無論是熱天消暑或上班解渴,許多女性上班族習慣喝杯甜蜜蜜的手搖杯飲料,滿足口腹之慾,但國外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一周只要喝3杯含糖飲料,就可能讓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增。
....世界衛生組織近期將每日建議糖份攝取量下修為25克,以一顆方糖5克來說,一天應不超過5顆方糖。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坊間一杯手搖飲料的含糖量動不動就超過10顆方糖的量,因此最好完全避免喝含糖飲料。
◆ 伊波拉病毒襲非 WHO危機總動員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03000842-260108
中國時報 廖綉玉/綜合報導 2014年07月03日
伊波拉病毒肆虐西非,世界衛生組織(WHO)1日表示,目前已有467人死亡,759個確診或疑似病例。世衛組織2日在迦納首都阿克拉召開2天的緊急危機會議,邀請西非11國的衛生部長共商對策,對抗失控的疫情。
與會國包括傳出疫情的幾內亞、獅子山共和國、賴比瑞亞,以及迦納、象牙海岸等。
WHO表示,會議將研討採取「嚴厲行動」,防止疫情擴散至西非其他國家。
WHO說,這波疫情是1976年伊波拉病毒被發現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從6月23日至30日的一周內,死亡人數從399人激增至467人。WHO指出,疫情失控的3大主因包括,鄉下地區按傳統習俗埋葬病患屍體、首都附近人口稠密以及3大疫情國與鄰國有商業交易等接觸。
「無疆界醫師組織」專家佛曼堤說,今年2月爆發的疫情到4月一度緩和,眾人太快鬆懈,導致最近病例爆增。
他說,最大的問題是人們不願通報病例,遑論將病人送到隔離中心,有些親屬還把感染者屍體或病患藏起來。
佛曼堤指出,西非人對伸援的外國人有所誤解,也不信任他們。幾內亞的紅十字會2日表示,醫療人員1日遭民眾威脅,東南部蓋凱度省的救援工作被迫暫停:「當地人持刀包圍紅十字會車輛,為安全起見,運作暫停。」「無疆界醫師組織」也曾在幾內亞遇襲,民眾認為這些外國人把伊波拉病毒帶進來。
伊波拉病毒透過體液傳染,潛伏期2天到3周,死亡率達90%。感染伊波拉病毒會引發致命性的伊波拉病毒出血熱,數日內會出現高燒、肌肉痛、虛弱無力、嘔吐及腹瀉等症狀,有時會器官衰竭和出血不止。
網路10大文明病 第一名是....
【聯合新聞網╱特約記者/侯品如綜合報導】2014.07.04
「滑」世代來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加上第四代行動網路(4G)正如火如荼的上路,網民與低頭族亦逐漸增加。有鑑於此,時事網路數據分析網站《網路溫度計》公佈一項「網路文明病!十大滑世代症候群」調查,看看你是不是也榜上有名!
就生理層面而言,長期久坐低頭滑手機可能會導致雙下巴、五十肩,甚至會形成「手機指」,嚴重還可能導致手指無法彎曲;而傳遞方便的通信軟體,也可能成為主管們在下班後奪命連環call的途徑,因而導致過勞死;此外,路上滿街的低頭族近來更成為交通意外的元凶,因此政府還明文訂定一系列「低頭族條款」,提醒用路人走路要看路啦!
而一有空就滑,不看場合的下場,更常常落得「顧人怨」的罵名。過度依賴手機的地圖及打字功能,更是不少路癡及文盲出現的原因;順應科技,詐騙集團的手法也不斷「推陳出新」,網路詐騙、手機詐騙的案例比比皆是,名列排行榜第三名!
上山下海、看日出看月亮、甚至只是去巷口買醬油,只要你想得到都可以「打卡」,彷彿有「到此一遊」的證明。跟朋友吃飯,美食當前還是堅持要先打卡上傳照片,更是許多人都不陌生的聚會場景吧!也難怪打卡榮登網路文明病亞軍!
眾望所歸的第一名,當然是已讀不回啦!急切的等待對方回覆,呈現不耐煩與焦慮,就是「已讀不回症候群」,這時不妨拋開智慧型手機,認真享受和周圍的人相處的時光吧!
◆ 西瓜皮如威而鋼? 中醫:可振雄風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2268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4/07/02
夏天是西瓜盛產季節,吃完西瓜後可別急著把皮丟掉,因為西瓜皮含有豐富瓜胺酸,能放鬆及擴張血管,和威而鋼效果類似。
台北市中醫師鄧雲立說,他的病人有半數自覺吃了西瓜皮後可重振雄風;不過,西醫則普遍對西瓜皮可壯陽的說法,持保留態度。
鄧雲立引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的研究指出,西瓜含有豐富的瓜胺酸,特別是果肉接近西瓜皮處更多,它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精胺酸,而精胺酸可促進一氧化氮產生,因此西瓜皮的功能有類似威而鋼的效果。
擁有中西醫執照的鄧雲立表示,他曾讓十名年逾四十歲有性功能障礙的病人,嘗試在家吃西瓜皮,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五名患者自認為「有進步」。他說,有一些來自雲南、昆明的新移民,就是削去西瓜皮綠色外皮,切成薄片後加檸檬來醃漬,名為「青瓜翡翠」,作為幫老公進補的「秘密武器」。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前任理事李政育則說,他第一次聽到西瓜皮具壯陽的功效。但他認為,如果只吃果肉而把西瓜皮丟掉,實在太浪費,因為西瓜皮有如「白虎湯」的功效,可清熱瀉火、健脾、降血壓,對於有自體免疫疾病者,還可緩解病情。
對於中醫師看法,高雄榮總泌尿科醫師簡邦平和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醫師陳煜都表示,從未聽聞西瓜皮有改善性功能的說法。他們表示,在男性性功能障礙患者之中,只有兩成是因動脈血管阻塞,使用類似擴張血管的藥物,對陽萎改善程度也只有三成;因此,即使瓜胺酸可擴充血管,效果也有限。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營養師張斯蘭也認為,雖然瓜胺酸和精胺酸能促進一氧化氮產生,但究竟要吃多少西瓜皮才有壯陽功效,仍存疑。她提醒,西瓜屬高升糖指數食物,糖尿病合併性功能障礙者切勿為振雄風吃過多西瓜。
◆ 老人睡得越少 腦老化越快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782029.shtml
【Upaper╱中央社】2014.07.04
新加坡研究發現,老人睡得越少,腦子老化越快,認知表現衰退,這個發現將有助於高齡化社會的其他相關研究。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醫學研究生學院,追蹤66名55歲以上的新加坡華人老人的腦部變化,平均每2年透過掃描,了解他們的腦容量和評估神經退化的狀況,及他們的認知功能。
老人的睡眠時間都被記錄下來,發現時數較少的老人,腦室的擴張得較快,在認知上有衰退狀況。
過去已有研究過睡眠時間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也了解腦室擴張越快,是認知衰退與老年痴呆症的指標之一,但腦室擴張和睡眠時間的關係沒有人測量過。
研究人員指出,許多研究透過電腦認知測試,認為7小時是成人最剛好的睡眠時間。
36℃ 熱急症患暴增 防曬多喝水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84343.shtml
【聯合報╱記者余佳穎/板橋報導】2014.07.05
近日溫度飆至36度,新北市亞東醫院發現因太陽曬久頭昏、發燒到四肢無力,得到「熱急症」的人數節節上升,建議民眾做好防曬、補充水分,如四肢無力、高溫卻沒出汗,應儘速就醫。
熱急症包含熱水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表示,近期天氣炎熱,又以常在戶外工作的年輕人、體溫調節能力弱的老人家為熱急症患者大宗。
蔡光超說,熱急症輕症為身體頭重腳輕虛弱、微微發燒,只要在陰涼地方休息、補充水分,10至15分鐘就能恢復體力;重症者會四肢無力、痙攣,甚至意識不清。
醫師沈士雄說,較輕微的熱水腫常發生於手腳,因皮膚血管擴張及姿勢性組織液停滯所致;熱痙攣因身體大量流汗流失水分,引起腿部、肩膀或腹部肌肉強烈抽筋;熱暈厥則是在熱環境久站,靜脈血液滯留,產生姿勢性低血壓所致,通常經休息後症狀就能改善。
較嚴重的熱衰竭,發生在高溫中工作或因為空氣流通不良而造成大量流汗,使水分與電解質隨汗流失;中暑發生在高溫、高濕度或不透風環境中,人體的體溫調節失效、流汗蒸發也失去散熱功能,應儘速就醫。
蔡光超說,如家裡炎熱,至少開電風扇讓空氣流通,以免熱急症找上門。如大量流汗,可多喝水、補充電解質改善;但身體「乾的發燙」沒流汗,喝水也沒法降溫,需盡快就醫,以防危險。
蔡光超提醒民眾,炎夏出門要多補充水分,可戴帽子、撐傘遮陽,避免在大太陽底下運動或工作太久;如需在外長時間工作,也要定時適度休息,更要保持所在空間通風,有助散熱。
◆ 喝太多啤酒 先樂後苦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2660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4/07/04
夏天到了,氣溫節節高升,很多人喜歡來灌冰冰涼涼的啤酒,希望消暑一下,再搭配看世界盃足球賽,更覺得爽快。不過國泰綜合醫院肝臟中心主治醫師張涵郁提醒,大量喝啤酒不但會造成高血糖、高血脂問題,還可能酒精性胰臟炎,臨床上曾遇到患者只喝一瓶啤酒胰臟炎就發作,導致肚子很痛,當胰臟發炎,至少三天不能吃東西,只能打點滴補充營養。
張涵郁醫師指出,啤酒酒精含量雖然不高,但熱量非常高,所以又稱為「液體麵包」。因為含有高熱量,因此就會造成血糖、三酸甘油脂增加。曾有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因為肝臟代謝糖類功能出了問題,喝酒後就出現酮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血糖較高、高血脂患者都不宜多喝啤酒。另外,啤酒熱量也很容易囤積於肝臟,因此大量喝酒也可能造成酒精性脂肪肝。
有些民眾認為,喝啤酒可幫助改善腎結石,這種想法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張涵郁醫師表示,啤酒有利尿作用,不過有患者腎結石為痛風石引起,大量喝啤酒,不但沒有改善腎結石,反倒促使痛風發作。張涵郁醫師提醒,晚上八點後最好就不要再喝酒、吃消夜,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喝啤酒時,也不要混著其他酒喝,這樣不但容易醉,也會加重肝臟負荷。
※ 相關報導:
* 9種零食止飢健康 毛豆水煮蛋上榜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2411
美國《時代雜誌》報導指出,肚子餓時吃些含蛋白質的食品,比起澱粉類食物還能維持飽足感,幫助你保持活力度過下半天。報導中並列出以下9項富含營養價值的零食,能幫助你吃得飽,也吃得好!
1. 綜合堅果
2. 水煮蛋
3. 毛豆拌海鹽
4. 牛肉乾或火雞肉乾
5. 優格加高纖穀類
6. 火雞肉起司捲
7. 醋焗鷹嘴豆
8. 綜合起司水果
9. 花生醬香蕉三明治
◆ 脫脂、減糖 不代表低熱量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18789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2014/06/12
節食、減重可說是全民運動,不少人一直把節食、減重話題掛在嘴上,不過很多人常有錯誤觀念,這些觀念不但對減重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學者在該大學網站針對一些常見節食迷思做出說明。
迷思一:碳水化合物都是壞東西、一無是處?
沒有什麼食物是一無是處,這種想法主要是針對碳水化合物家族中的單一、精製類碳水化合物。像糖份、果汁,或白米、白麵包、馬鈴薯、白麵條等都屬於這種碳水化合物。
如果是蔬菜、全穀類食物等複合式碳水化合物就是很好的營養、能量來源。複合式碳水化合物食物中的纖維質含量越高,就越能增加飽足感,這樣就比較不會一直想吃單一、精製類碳水化合物食物。
飲食常見問題在於,當一個人同時食用脂肪與單一、精製類碳水化合物食物,等於向身體發出訊號,命令身體趕快儲存脂肪。此時會造成血糖濃度暴增,胰島素分泌也會增加,這等於是告訴身體趕快把脂肪存到細胞當中,脂肪很容易快速堆積。因此飲食重點應該放在蔬菜、水果與全穀類食物。選擇全穀類食物時,最好看一下營養、成份標示,盡量避免選擇汽水、果汁、白麵包、馬鈴薯等食物。
迷思二:葡萄柚、芹菜等特定食物可以燃燒脂肪?
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以幫助燃燒脂肪。有的食物含咖啡因等成份,也許可以增加新陳代謝,不過效果非常短暫,很難讓體重下降。
迷思三:只有晚上太晚吃東西才會讓人發胖?
很多人在晚上、睡覺前會吃一大堆零食、垃圾食物,這樣自然容易發胖。當然,如果睡覺時胃部還有消化到一半的比薩,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不過熱量就是熱量,無論是白天、中午還是晚上攝取這些熱量,造成的結果都是一樣。
迷思四:低脂、脫脂或減糖代表熱量低?
不少低脂、脫脂加工食品熱量與全脂食品不相上下,有時還含有更多熱量。這些低脂、脫脂食品因為移除脂肪,所以需要額外添加糖份、麵粉、澱粉增稠劑等提升口感、味道。
另有一些食品號稱「減糖」,不過卻是以果汁濃縮液提升甜度,因此總熱量並沒有減少,且營養價值也沒有比較高。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想要控制體重,最好不要吃太鹹的食物,也要盡量少吃醃漬類食物,沾醬要酌量,每日鈉攝取量應限制在兩千四百毫克以下。此外,最好別吃油炸、高脂、高糖等高熱量密度食物,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 相關報導:
* 北京常住成年人 每5人1肥胖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407050184-1.aspx
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表示,北京市三年一次的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北京市常住成年人肥胖率約為21%,相當於每5個人就有1個人肥胖,比2008年上升約11個百分點。
吃啥能防癌? 彩虹圖報你知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85633.shtml
【聯合報╱記者許瀚分/基隆報導】2014.07.06
癌症多年來一直高居全台十大死因之首,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系研究生陳靜儀等3人以癌症研究文獻為基礎,根據食材的色澤及生產時節,整理出一套「防癌彩虹食材圖」,提供民眾參考,可上海大網站電子報查詢。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資料,基隆市十大死因依舊以惡性腫瘤為榜首,去年有761人因癌症死亡,癌症類型依序為肺癌、肝癌及結腸直腸癌。
有鑑於國人罹患癌症人數高居不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班1年級學生陳靜儀、陳浩恩及張恬嘉將台灣在地52種食材,依照顏色及產季分類,繪製成春夏及秋冬兩版本的防癌食材圖。
陳靜儀指出,這些食材是以衛福部頒布的第七版「每日飲食指南」,及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與美國癌症研究所聯合發表的「飲食、營養與身體活動與癌症預防」為基礎,列出科學文獻中證實具防癌功效的台灣當季食材。
海大食品系研究生團隊日前以防癌彩虹食材圖中的食材,製成芝麻木耳飲、甜菜鮮菇湯、雙色地瓜西米露、三色御捲及養肝明目茶等餐點,參加第40屆營養學會全國防癌飲食設計競賽獲得冠軍。陳靜儀說,日常飲食以均衡高纖為原則,盡量選用蒸、煮、低溫快炒及涼拌等方式烹調,以達到少油、少鹽、少糖、少沾醬的健康飲食目標。
※ 相關報導:
* 愛吃紅肉、高油脂 女大生罹患大腸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85777.shtml
愛吃紅肉、高脂食物的23歲女大生到醫院健康檢查,被診斷出腫瘤塞滿整個腸道,確診罹患大腸癌,衛福部桃園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奇峯表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讓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率逐漸攀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2年死亡人數超過15萬人,其中3成是死於惡性腫瘤,而大腸直腸癌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陳奇峯表示,大腸癌罹患人數從96年起就高居不下,成為國人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之一。
根據統計資料,民國99年就有14萬人罹患大腸癌,「平均每37分26秒就有一個人罹患大腸癌,每112分27秒就有一個人死於大腸癌」。
* 夏天減肥大作戰 你吃對了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06000764-260307
不管是在炎炎烈日下享受美味的冰淇淋或冷飲,還是在涼快的電影院裡大口咀嚼爆米花,在這個夏天裡你會發現,減肥對你來說是如此艱難。
不用擔心,下面的幾個辦法也許既能幫助你跳過高熱量的雷區,又可以清爽過夏天。
◆ 打嗝打不停小心健康出問題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706000578.html
邱俐穎 2014-07-06 中國時報
短暫打嗝常是因吃太快、吃太多或喝碳酸飲料所致 通常會自動消失 但若持續48小時以上就應提高警覺
吃飽後發出「嗝」的一聲!許多人生活中都有打嗝的經驗,但即使不理會,大多數的打嗝也會慢慢消失,但部分人卻可能出現反覆打嗝的情形,醫師提醒,若頻繁打嗝已造成生活困擾,就應提高警覺,因打嗝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警訊。
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黃國晉指出,打嗝是因為橫膈膜肌肉突然不正常收縮、痙攣,空氣通過聲帶後,而發出的短促的打嗝聲。橫膈膜肌痙攣主要是因為橫膈膜神經或迷走神經受到刺激,而引發的神經反射。
黃國晉說,短暫打嗝常是因吃太快、吃太多、吃刺激性食物或喝碳酸飲料所致,偶發性的打嗝若不去理它,一般就會逐漸消失,但若持續48小時以上就要提高警覺。
汐止國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楊瑞能指出,若有經常性的打嗝問題,且伴隨明顯胃部不適症狀,有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疾病,建議到醫院透過胃鏡進行鑑別診斷。
另連續打嗝除胃部疾病,也可能是癌症的警訊!楊瑞能說,肝癌患者連續打嗝有可能是因腫瘤導致肝臟腫大,刺激橫膈膜而引起膈膜痙攣所致,食道癌、胃癌的患者也會出現連續打嗝症狀。
黃國晉也說,若是病理性的打嗝,常是胸部或腹部病灶刺激引起,例如肺炎、肋膜積水,或胃潰瘍、胰臟發炎,發炎物質刺激橫膈膜神經所致;另肝腎功能不好的病人也可能因毒素或電解質不平衡,刺激神經後引發打嗝。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若反覆打嗝也有可能是中風警訊。黃國晉表示,中風之所以會出現打嗝症狀,主要是顱內病變影響中樞神經或腦幹,造成神經不自主放電,橫膈膜肌肉不斷收縮;另過往也有心肌梗塞病人出現反覆打嗝的狀況,千萬別掉以輕心。
◆ 帶藥回台 限量擬放寬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706000298.html
林宜慧/台北報導 2014-07-06 中國時報
入境旅客攜帶藥品限量可望放寬!衛生福利部原公告明年7月起,旅客帶維他命、萬金油等自用藥品入境須限量限次,超量須事先申請,因限制嚴苛引起各界反彈,衛福部擬最快8月討論重修限量標準。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副組長戴雪詠表示,「入境旅客攜帶自用藥物限量表」制定已超過5年,部分不符民眾習慣,將邀請消基會、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藥業、海關及法務部門共同重修限量表。
至於超量須事前申請的規定不改,若攜帶超量卻沒事先申請,入境時將遭退運或銷毀;如果帶回國拿來賣,更涉及販售偽禁藥,最高可處10年有期徒刑,得併科1000萬元罰金。
食藥署上個月公告,104年7月1日起,旅客攜帶藥品入境,須依「入境旅客攜帶自用藥品限量表」表列中的包裝容量及數量,如維生素1200顆、胃藥1000粒、萬金油3大瓶或12小瓶、曼秀雷敦藥膏6瓶等;未納入表列的藥品則總計不得超過6種,每種最多兩瓶;至於處方藥、管制藥品或醫材,需附醫院診斷證明,且以本人為限。
限量標準雖擬放寬,但帶回國的藥品若超量,仍須在入境3天前提出「個人自用切結書」,可攜帶量增至與郵寄回國相同。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黃鈺生表示,依民眾需求訂定新的限量標準是可行的,但不能無限放寬,建議以醫師專業角度評估,以一個人3至6個月的合理使用量為標準;至於出國把藥當紀念品的觀念本來就該改,不應考慮幫親友攜帶的數量。
※ 相關報導:
* 日本腦炎未止 南市衛局憂登革熱也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82373.shtml
高溫多雨,傳染病防治不易,台南市已出現今年第2例的日本腦炎本土病例;另外,台南目前雖然尚無登革熱本土疫情,但鄰近的高雄市登革熱疫情來勢洶洶,台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一定要清除病媒蚊孳生容器。
熬夜看世足 酒菜助興很傷心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3719
自由 2014-07-07
〔記者邱宜君、林惠琴/台北報導〕熬夜看世足、小心心臟撐不住!
巴西世足賽八強對戰、場場令人屏息,冠軍呼聲高的德國隊確定進準決賽,德國急診醫師恐也得嚴陣以待;醫學研究顯示,二○○六年世足賽期間,只要德國隊比賽的日子,因心臟病發送醫的德國人是平日的二.六六倍。國內醫師提醒,國人熬夜觀賽配酒菜,高昂情緒加上睡眠剝奪、疲累,同樣得小心樂極生悲。
國家出賽 德國人心臟病發倍增
二○○六年世足賽在德國舉行,研究人員針對大慕尼黑地區十五個急診服務單位,蒐集賽事期間與平時共四二七九位心臟急症病人的資料,結果發現,整個賽期有七三八人因心臟病送急診,其中三○二人集中在德國隊上場的七天,平均每天四十三人就醫,人數是其他比賽日及平日平均的兩倍以上。
集中分析這七天更發現,整體心臟病風險是平日的二.六六倍,其中男性高達三.二六倍,女性也有一.八二倍,年齡從五十歲到八十歲都有,送醫高峰就在比賽結束後兩小時內。
分析診斷類型發現,心律不整風險增為三倍,嚴重心肌梗塞風險增為二.四九倍,次嚴重心肌梗塞或不穩定心絞痛風險也有二.六一倍。這份研究論文二○○八年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今年因球賽轉播時差,導致觀球必須熬夜,加上許多民眾搭配酒菜助興,心臟負擔不容小覷,特別是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好或吸菸者,應格外謹慎。
勞累又興奮 小心血管土石流
他解釋,這些人血管壁狀態較差,激動、勞累、熬夜時,交感神經會過度興奮,心血管無法休息,血管內膜斑塊容易「走山」,造成血管「土石流」,心肌梗塞機率大增。
而且運動酒吧常見搭配油炸物或重口味小菜,這些高油鹽糖的消夜不但會增胖,還會使血壓、血糖上升。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表示,目前未收治因世足賽引發身體不適的人。不過他提醒,相較於西方國家,東亞國家人民更容易因血壓飆高而中風。觀賽時如發現身邊的人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一邊手臂舉不高、說話口齒不清,就要馬上記錄時間、盡速送醫,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時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醫科主任孫文榮表示,熬夜看世足賽改變作息,恐干擾體內荷爾蒙運作,隔天可能出現疲倦、頭暈症狀,無法集中精神。若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則可能提高病發機率,年長者風險更高。除非隔天休假,否則盡量不要熬夜看球賽。
◆ 斥資2.5億培育200公費生 解決偏鄉護理荒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88450.shtml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14.07.07
為解決偏鄉地區護理人力不足情況,政府明年起將以四年、2.5億元,培育200名護理公費生,畢業後分發至全台偏鄉地區醫院,執行臨床護理工作。
行政院長江宜樺上午核定衛福部提報的「偏鄉護理菁英計畫」,民國104至107年推動。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表示,偏鄉護理菁英計畫服務地區範圍除原住民及離島地區外,也擴及衛福部指定的偏遠、離島地區的醫院及支援醫院,以及全民健保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
依照衛福部規劃,這項計畫自104年起,透過大學及四年制技術學院養成教育,培育200名護理公費生,畢業後分發至約30家偏鄉地區醫院執行臨床護理工作,須服務4年以上。
為吸引更多學生加入偏鄉護理菁英工作行列,培育對象擴大為一般生身分公費生,除提供就學補助,也提供畢業後就業權益與義務保障。
衛福部表示,我國護理人力短缺,醫院普遍面臨護理人員招募困境,偏鄉醫院更嚴重,102年全國醫院護理人員總空缺率6.3%,偏鄉地區達7.9%,馬英九總統102年4月間與護理團體座談時,已特別要求研擬培育護理公費生。
※ 相關報導:
* 醜不是病 醫美免稅優惠擬取消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0/8787665.shtml
為維護國民健康,並減輕就醫者的負擔,「醫療勞務」免營業稅,卻讓非必要且昂貴的醫美也享有免稅優惠,遭監察院糾正有違租稅公平,立委也提案修法。財政部擬修法,取消「非健保給付的醫美療程」免稅待遇。
....財政部表示,醫美療程在韓國、歐洲等大部分國家都要課營業稅,但因我國稅法定義醫療勞務免稅,且主管機關衛福部認定醫美是由醫師操作機器的醫療行為,屬醫療勞務,因此醫美享有免稅待遇。
財政部指出,時空環境轉變,醫療勞務的內容也有所變化,「治病」與「治醜」應有所分別,因此將修法,希望回歸維護國民健康的立法本意,限縮免稅範圍。
走路姿勢對不對 從鞋底看健康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89936.shtml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2014.07.08
要判斷走路姿勢對不對,不妨低頭看看鞋底。中山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潘健理說,鞋底反映人的走路姿態,身體的潛在狀況能從鞋底瞧出端倪。
復健科或骨科醫師看診,病患鞋底常是病情依據參考。潘健理建議,大家可檢查一下鞋底磨損狀況,若發現不正常或不對稱的磨損,盡快找出原因並調整治療。
鞋穿久了本來就會磨損,不過,物理治療協會理事長簡文仁說,從鞋底狀態,確實能看出走路時何處先著地、何處施力不當、失衡,例如鞋底前端內側磨得厲害,可能是走路內八字,若外側磨得嚴重,可能是外八字或腳板外翻。
若兩邊後腳跟外側磨損不對稱,可能腳踝有傷,施力不一。
潘健理說,人體韌帶就像橡皮筋,受傷韌帶與健康韌帶的鬆緊不一致,步伐一跨出去,比較垂、鬆的那邊,就容易造成鞋底磨損。
不過部分腳踝受傷不易發現,若鞋底有不正常磨損或某一邊磨得太快,或走路不順、姿勢怪怪的,就需要調整。
潘健理表示,否則問題容易以對角線一路向上延伸,從腳踝、膝蓋內側、再影響對角的髖關節外側,最後腰痠背痛。
小傷也不能小看。潘健理舉例,有些人爬完山後,大腿痠痛僵硬、關節不適,若僅是肌肉用力過度,適度休息會有幫助,但有人以為放著就會痊癒,肌肉長期緊繃後,使得關節受力太大,演變成關節炎。
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文玲說,除了觀察鞋底及步態,從腳底的繭、雞眼或疣,也能判斷患者是否走路姿勢不良或鞋子選擇不當。
潘健理也強調,鞋底狀況只能參考,並非最終診斷。陳文玲也說,必須經過精確的足壓分析及醫師判斷,才能確定問題出在哪裡。
◆ 愛滋感染者 19至24歲佔逾1/5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94160
自由 2014-07-08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今年一至五月新增一百六十二位愛滋病毒感染者,尤其十九至二十四歲通報案件較去年增加,比例上揚至二十二.八%,等於每五位就有一位落在此年齡層,均是不安全性行為所引起,七十六%曾透過網路尋找性伴侶,其中,十七%使用新興的APP交友。
衛生局疾病管制處長朱玉如表示,前年愛滋病首次登上衛福部公布的青年十大死因第十名,去年也有十一名,台北市超過九成感染原因是不安全性行為,其中,男男性行為達八成。除了大專院校學生外,近十年內,也曾出現兩件國中生個案,呼籲學生族應做好自我保護。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黃士澤指出,愛滋病毒常見傳染途徑為性行為、血液傳染與母子垂直感染,潛伏期約為兩至六週,症狀類似感冒,因此容易被忽略,建議萬一發燒持續兩至三週,最好儘速就醫,否則經過五至十年的隱形期或次臨床期後,可能出現肺囊蟲肺炎、卡波西氏肉瘤、結核病、真菌感染等愛滋病毒併發症狀。
暑假感染高峰 宜謹慎防範
朱玉如強調,暑假期間,學生族群可能因為網路交友頻繁,提高不安全性行為機會,進而增加感染機率,建議固定性伴侶,且從事性行為時,全程使用保險套,也不要與別人共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用具,如剃刀、刮鬍刀、牙刷或任何尖銳器械、穿刺工具,以免成為受害者。
※ 相關報導:
* 登革熱爆發才噴藥 里民罵翻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789486.shtml
高雄市路竹區傳出登革熱病例,昨天市府在病例出現地區噴藥,防範疫情繼續擴散。不過,當地里長指責市府動作慢半拍,指疫情未發生前,就曾要求提早噴藥,卻拖到已傳出疫情才噴藥,讓里辦公室也飽受里民責罵。
◆ 重大傷病卡 擬縮短年限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066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07.08
健保署今天公布統計,102年重大傷病約花費健保1625億元,相當於健保費每100元就有28元花在重大傷病上,不過近年來癌症患者人數持續成長等因素,也使得重大傷病發卡張數逼近百萬大關。健保署表示,已委託台大醫院、和信醫院,針對患者人數較多的十大癌症,檢討重大傷病卡的發卡年限,針對早期發現可治癒或治療時間較短的癌症,考慮縮短年限,減輕健保負擔。
截至102年底,重大傷病的領證人數已突破92萬人,有些人因為有多重重大傷病,實際發卡張數更超過98萬張。其中領證張數以癌症為大宗,有48萬人領重大傷病卡都是因為罹患癌症,就醫、住院可免部分負擔。 但隨著人口老化、罹癌人數逐年增加,健保負擔越來越沈重。
健保署分析,重大傷病患者中,平均每人全年的醫療花費,以血友病的花費最高,平均每人一年花330萬元,是一般國人每年健保費用的131倍。若以國人每年平均所繳保費1萬9965元計算,1名血友病患需166位民眾的保費資助。
健保署醫管組長林阿明表示,現行癌症患者重大傷病卡可使用五年,由於外界擔憂發卡浮濫下,健保署近來委託台大、和信醫院,針對大腸直腸癌、肺癌、肝癌、胃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膀胱癌等患者人數較多的十大癌症,檢討不同癌症實際所需的重大傷病卡使用年限。
林阿明說,不同癌症治療期限不同,有些癌症若早期發現也能治癒,因此考慮縮短癌症的重大傷病卡年限,治療完成後患者到醫院檢查、追蹤,視同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應付部分負擔費用。
※ 相關報導:
* 激推!對抗肥胖6大抗氧化食物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3256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2014/07/08
對抗肥胖有賴抗氧化食物,因為抗氧化物可藉由抑制製造三酸酐油脂所必須的酵素來抑制合成。在自然界中有不少的蔬果都含有抗氧化劑,水果類中如柳橙、葡萄、蓮霧;蔬穀類如南瓜、波菜、空心菜、胡蘿蔔、番茄、山藥、薏仁、玉米等皆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份,營養師特別推荐對抗肥胖6大植化素。
日前中研院及台大醫院團隊的研究發現,肥胖跟抗氧化基因有關,當體內的抗氧化基因速度高時,會讓分解脂肪細胞變快而預防肥胖。抗氧化物並不會殺死或是減少試管內脂肪細胞的數目,它們會阻止脂肪細胞生成三酸甘油酯。許多水果、蔬菜、堅果、茶與紅酒中發現的抗氧化物能修補脂肪細胞,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避免肥胖並有益心臟健康。
但要吃多少蔬果才能達到抗氧化吃不胖的效果,目前則還未有相關研究,但營養師趙函穎在其新書《卡路里瘦身是場世紀大陷阱》中建議,把握每日攝取「3蔬2果」原則,也就是每日食用300公克蔬菜加2個拳頭大水果,且水果不能以蔬菜代替,且必須選擇多種顏色的蔬果。
抗藍光產品護目?小心增近視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2002.shtml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4.07.09
市面上號稱抗藍光的護目鏡及手機螢幕貼產品,已到了「氾濫」的地步,眼科醫師洪啟庭指出,這類產品大多以偏黃色調來「中和」藍光,但因整體亮度變暗,使用者為了看清螢幕上的字體,眼部睫狀肌長期收縮,反而導致近視度數大增,建議民眾選擇可提升「對比敏感度」的產品,才能讓視覺獲得最好的調控。
國軍高雄總醫院眼科主任洪啟庭表示,先前他曾與成功大學光電系教授李佳榮、中山醫學大學視光系教授黃宣瑜合組研究團隊,針對低視力視障者研發專利濾光鏡評估組,發現有白內障或視網膜病變等低視力者,在使用黃色濾光片時,可明顯提升看東西的清晰,但對於視力正常者而言,以黃色片看物體卻顯得過於銳利、甚至出現色差失真。
洪啟庭說,曾有重度使用3C產品的上班族,為了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傷害,在電腦螢幕和手機都使用黃色護目鏡及抗藍光貼膜,結果因光線變暗,眼睛得更用力瞇起盯著螢幕才能看清字體,長期下來反而因「用眼過度」,近視度數大增,還出現乾眼症。
黃宣瑜表示,研發團隊一年來從濾光片組的研究成果延伸,以光譜儀調整色溫後,運用特殊染料定色,分別邀請有眼睛疾患及視力正常者試戴,發現其實淡橘色濾光片兼具提高對比敏感度與抗藍光效果,是最適合一般人使用的護目鏡顏色。
研究團隊最近已將這項透過人體驗證的研究成果申請智慧財產局專利,除了研發液晶電視及電腦螢幕的護目鏡,也有手機貼膜和專用眼鏡問世。有別於一般抗藍光護眼產品的訴求,洪啟庭說,這是國內首件強調「對比敏感度」的專利產品,不僅抗藍光,舒適度也明顯提升,六、七成白內障患者使用後,有九成滿意。
※ 相關報導:
* 睡不著 中醫茶飲助好眠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4609
中醫治療失眠的優勢在於從體質調理,以中醫角度來說,可將失眠的狀態分成4型:
◎陰虛火旺型:生活不規律、經常熬夜、房事過度,白天沒精神、總想睡覺,晚上該睡的時候,一躺下就睡不著,面色潮紅、頭暈、耳鳴、全身倦怠。
◎肝氣不疏型:工作、生活壓力大容易感到緊張、焦慮,多與自律神經不平衡有關,長期下來很容易出現肝鬱化火,阻礙血液循環、代謝的功能,造成膚色黯淡、面色蠟黃,甚至有黑眼圈、黑斑。
◎胃中不和型:喜歡吃美食宣洩壓力,暴飲暴食,愛吃消夜,這樣的結果不僅讓睡眠更不好,連帶有胃食道逆流的情形。
◎氣血兩虛型:一般女性如月經流失經血過多、生過大病、開過刀的人都會導致氣血兩虛,出現失眠、健忘、睡覺時多夢等症狀。
◆ 老眼昏花 小心健康亮紅燈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91760.shtml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專題報導】2014.07.09
歲月洗禮讓眼睛漸漸退化,但眼疾不僅點出視力危機,背後可能隱藏健康警訊,眼睛健康與心血管、新陳代謝及腦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長者常見眼疾是白內障或老花眼,亞東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子倫說,這兩種常見眼疾好比白頭髮,是年歲造成的老化現象,但黃斑部退化、眼中風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還牽涉到心血管或腦部,必要時需搭配內科治療。
黃子倫解釋,老年性黃斑部退化,症狀包括看東西扭曲變形、模糊或中間視力被黑影擋到,看不清楚。黃斑部病變又分乾性、濕性兩種,乾性病變指色素細胞退化,濕性病變較為嚴重,因為出現新生血管,兩者皆因老化造成組織受損,或受到紫外線傷害所致;透過血管攝影可判斷是否黃斑部出血,嚴重者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則說,黃斑部病變和年齡有關,70歲以上長者約二至三成罹患此疾。
另一種導致視力退化的眼疾是視網膜血管栓塞,也就是俗稱的「眼中風」。黃子倫提醒,檢查黃斑部血管分布,可評估中風風險,中央栓塞者較易影響黃斑部,假設動脈阻塞,較難恢復。呂大文則說,眼睛動脈中風後,視力通常會小於零點一,嚴重者也會失明。此外,一旦眼中風,身體其他部位中風機率也變高,黃子倫建議,患者應去心臟內科就診。
至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造成血管病變,引發視網膜出血或眼內微血管退化,部分代謝物附著於視網膜上,嚴重者也像黃斑部病變,出現新生血管,視力減退。
黃子倫解釋,通常有糖尿病史多年,才會出現視網膜出血的併發症,但還是有人因眼睛檢查才發現自己有糖尿病或腎臟病變,此時建議定期檢查眼睛並嚴格控制血糖。
葉黃素、維他命C… 養眼也要防曬
亞東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子倫指出,最好的「養眼」之道,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多運動、注意血壓控制、均衡飲食、適當攝取護眼所需營養素、出門戴上太陽眼鏡。
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則建議,長者宜早睡早起、避免情緒起伏太大。除了按時量血壓,也應嚴格控制血糖。黃子倫特別提醒,糖尿病患一年至少要做一次眼科檢查。
預防黃斑部病變,黃子倫建議長者補充葉黃素,因為視網膜大致呈現橘黃色,葉黃素正好能幫助補充黃斑部的色素斑。除了葉黃素,其他對眼睛有益的營養素還包括玉米黃素及花青素,可從菠菜、綠花椰菜、南瓜、玉米、枸杞、地瓜葉等蔬菜獲得。呂大文則推薦,長者可多攝取維他命C、維他命B及富含Omega-3的魚油。
另外,呂大文指出,坊間流行的眼球操,對改善老人家視力助益不大,因為眼球操主要訓練眼球周圍肌肉,但老人家的眼周肌肉通常沒有什麼大問題,建議眼睛保健以養生為重。
部分有白內障的長者近視度數不深,但置換人工水晶體後視力模糊,黃子倫建議,還是要請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病變。另外,有飛蚊症的長者,也應定期就醫,提防出現病變。
※ 相關報導:
* 八旬翁頭暈幻視 原來鹽吃太少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1945.shtml
彰化縣八旬嚴姓老翁昨天四肢無力、頭暈,恍惚中看見小動物跑來跑去,家人以為他中暑,掛急診檢驗才知罹患低血鈉症,原來老翁平日很養生,鹽吃太少,身體長期鈉含量不足,產生疲倦、幻視等病症。
◆ 醫政界聯手打擊肥胖 擬課徵高糖飲食捐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313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07.09
速食、加工食品等先課徵
肥胖已被視為疾病,醫界保守估計近四成國人有肥胖問題。醫界、政界成立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並研擬立法課徵「高糖飲食捐」,如食品飲料含糖率超過一定標準,即課以0.2至0.5%,稅收專款專用,作為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之用。
估每年可降0.5%肥胖率
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指出,第一階段將針對加工食品、速食、醬料、麵包、蛋糕及含糖飲料等食物課徵「高糖飲食捐」,預計一年可徵收10億元,每年可降低0.5%肥胖率,健保醫療支出每年可省百億元。
外包裝應標含糖警示
除了課徵「高糖飲食捐」,草案還要求速食及食品加工業者應該在食品外標示含糖警示標誌,以紅、藍、綠等三個等級,作為消費者購買參考。相關業者製作加工食物時,應該維持一定比率的膳食纖維。
另外,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強烈建議,教育部應該將營養標示納入國小課綱,讓學童從小養成正確飲食習慣,瞭解如何挑選較好的食物,進而有效控制體重。
國健署曾提過肥胖捐概念,但外界反彈聲不小,為此,醫界、政界採自發方式,由國民黨籍立委廖國棟擔任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理事長,今年5月邀集消基會、國內肥胖專家,草擬「國民肥胖防治法草案」。
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理事劉伯恩表示,國人肥胖問題嚴重,七八成與飲食不當有關。推動多年的菸害防治成效良好,有效降低戒菸率,值得肥胖防治學習。在眾人努力下,碳水化合物飲料已經退出校園,但學校附近手搖杯飲料店林立,許多學童人手一杯,長久下來不胖也難。希望透過「高糖飲食捐」,稍降消費者購買欲望。
稅率最高不超過1%
草案規畫「高糖飲食捐」稅率為0.2%至0.5%之間,最高不會超過1%。劉伯恩指出,未來將舉辦多場公聽會,邀集國內肥胖防治專家學者、營養學會、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討論含糖標準。
※ 相關報導:
* 醫師:肥胖者 病危時插管難度也高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3133.shtml
民間推動立法倡議課徵「高糖飲食捐」,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低調指出,任何政策都需審慎評估研議,包括科學實證、國際經驗及繁複立法程序。但國人肥胖問題日益嚴重,每個人都應正視這個問題。
* 醫美手術「後遺症」 推官版範本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2326.shtml
隆乳會移位、割雙眼可能不對稱…,許多醫學美容手術都會有後遺症,有的會在短時間自然消失。衛生福利部定版美容醫學處置手術範本,受術民眾術前可以仔細消化瞭解手術風險。
餐前喝無糖豆漿 童12周減6公斤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95531.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07.10
餐前30分鐘喝無糖豆漿,減少正餐食量,12周後親子平均減重7公斤。其中一名小朋友,原本要穿修改後的成人褲子,現在可以穿兒童服飾。醫師表示,小朋友減重最擔心影響發育,可以餐前喝脫脂牛奶、無糖豆漿等增加飽足感,若正餐間肚子餓,點心熱量不要超過100大卡,加上每周運動五次,就可達成減重目標。
小時候圓滾滾不是福,肥胖兒童有二分之一機率,長大成人時也一樣會長胖,提高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招募15組BMI超標的親子,讓他們在早餐、晚餐前大人喝450cc、小孩喝250cc的無糖豆漿,發現正餐食量因此可減少至平常的八成。
學生還要求參與減重的親子,每周進行五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10下的運動,還安排親子一起上課,學習正確的飲食觀念、挑對食物。結果經過12周後,其中一對母子,媽媽減了9公斤、邱小弟則減了6公斤。還有一名小男生,體重雖然只減了3公斤,但因體脂率下降7%,身體看起來更結實,不用擔心買不到兒童穿的褲子。
肥胖研究學會副理事長蕭敦仁說,美國曾研究發現,減重者三餐飯前喝500cc白開水,三個月下來,會比沒喝水的一組多減2公斤。由於兒童擔心減重影響發育,可改喝無糖豆漿或脫脂牛奶代替。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黃國晉表示,兒童減重首重運動,近來高溫炎熱,建議可在清晨、黃昏安排戶外活動,讓孩子多曬太陽,有助於長高,不會只是橫向發展。
醫師也提醒家長,不能因為孩子還在發育,就無限制給予飲食,尤其甜品飲料不能過量。他建議父母要有總熱量控制的概念,小孩攝取熱量比成人多兩成即可,例如40公斤的成人,約需1200大卡熱量,相同體重的小孩則可控制在1400大卡左右。
※ 相關報導:
* 偏食只吃飯 小三生僅123公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95527.shtml
暑假到了,小朋友生活常規較放鬆,但家長仍要留意孩子平時的飲食狀況。有小兒科醫師發現,在生長門診中,10個生長較為落後的孩子,就有1至2名發現體內缺微量元素「鋅」,導致體重較輕,身高較同年齡孩子矮,追究原因多是過度偏食導致。
◆ 新式植牙 價廉還免補骨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4423.shtml
【聯合報╱記者蕭雅娟/屏東報導】2014.07.10
屏東縣小菁從小口腔衛生習慣不佳,滿口蛀牙,21歲牙齒就壞光,做了許多活動假牙,仍不堪使用,經濟狀況不佳的她多次與家人為了牙齒吵架哭泣,牙醫師林博川評估後她必須全口重建,使用最新的植牙技術All on 4,讓她恢復正常生活和自信。
3年前小菁就診時,上排牙齒剩下4顆門牙;開業19年的牙醫師林博川說,小菁從小沒有經常刷牙、使用牙線的習慣,21歲時牙齒全都蛀光光,上排牙齒只剩4顆門牙,吃東西像小兔子,一頓飯要花2小時,因此營養不良又貧血,體重剩下30多公斤。
家中經濟無法負荷她昂貴的全口重建,因此多次與家人吵架、哭泣,找上他診療,他使用改良式的All on 4新式植牙技術,採用4顆特殊設計的植牙,就可將整排假牙牢牢固定,避開鼻竇不須補骨減少手術後腫脹情形,加上人工牙根也較少一般植牙花費低。完成後,她可以正常吃東西,身體變健康,改善了與家人關係,不再畏畏縮縮,恢復自信,嶄露笑容。
林博川表示,該技術因植牙顆數少價錢較低,不用補骨頭,減少患者術後腫脹疼痛感,最快在1天內擁有假牙,很適用全口無牙和即將拔除所剩牙齒的民眾。
他說,牙齒很重要,要保持健康,避免蛀牙。
※ 相關報導:
* 40歲女骨髓移植像老婦 告醫師「還我青春」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6/8794211.shtml
40歲陳姓女子2年前聽醫師建議動骨髓移植手術,1年前卻出現排斥反應,外表猶如七旬老婦,控告醫師業務過失重傷害罪,昨天出庭她乘坐輪椅、頂著光頭說「醫師把我的青春還給我」。
北市十大死因 癌症連33年榜首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95103
自由 2014-07-11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台北市衛生局昨公布去年十大死因,「惡性腫瘤」仍居榜首,已蟬聯長達三十三年,平均一小時四十七分鐘有一人死於癌症,其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再度登上首位,但十大死因中,僅「糖尿病」死亡率上升,慢性病占七項,每一百人有六十六人死於慢性病。
衛生局統計室主任李美鈴表示,去年台北市民死亡人數為一萬六千一百人,十大死因占七十七%,相較於前年,排名順序變動不大,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分別前進一個名次至第七、八名,「敗血症」退後兩個名次,位居第九名。
李美鈴指出,檢視十大死因,僅「糖尿病」死亡率上揚,較前年微增一.二%,推估與人口高齡化相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張郁梓表示,「糖尿病」發生原因以家族遺傳為主,好發族群多為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罹病越久,併發症越多,自然推升死亡率。
十大惡性腫瘤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已連續二十八年居冠,其餘依序為「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胃癌」、「胰臟癌」、「口腔癌」、「卵巢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僅「口腔癌」、「女性乳癌」死亡率上揚,較前年增加二十二.五%、九.二%。
張郁梓表示,死亡率上升的確切原因無從推論,但「口腔癌」成因通常與嚼食檳榔、抽菸、喝酒相關,「女性乳癌」則是飲食西化所引起。
李美鈴指出,目前癌症有發現率增加、死亡率降低的趨勢,去年死亡人數較前年減少六十二人,顯示民眾危機意識日益提高。
※ 相關報導:
* 愛喝手搖杯 糖尿病找上青年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711000414.html
102年台北市10大死因出爐!癌症連續33年居首位,肺癌也蟬連癌症種類中的第1名,慢性疾病占了7項,自殺則連續6年退出10大,值得注意的是,10大死因中除糖尿病死亡率上升外,其餘均為下降,民眾對於糖尿病應更提高警覺。
台北市衛生局統計室主任李美玲說,102年台北市民死亡人數為1萬6100人,較101年減少297人,每100人中有66人死於慢性疾病。從標準化死亡率來看,在全國22縣市中,台北市僅高於金門縣,為死亡率第2低的縣市。
◆ 血管「通樂」 糖尿病患免截肢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6908.shtml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4.07.11
台灣有百萬名糖尿病人,因下肢周邊動脈易阻塞,不少面臨截肢命運。高雄榮總放射部發展出有如「通樂」的下肢周邊動脈血管內導管手術,可打通病患嚴重阻塞的血管,促進傷口癒合,免去截肢命運,6、7年來已有五、六百名患者受惠。
高榮放射線部微創介入醫療科主治醫師李明峰指出,周邊血管一旦發生嚴重阻塞,患者腳趾頭就會有疼痛、發黑情況,許多醫院都是直接轉給外科醫師「處理」,台灣每年8千名患者遭截肢喪失行動能力,甚至終生須家人照顧;有三到六成患者兩度截肢,身心受創嚴重。
2008年在高榮引進「血管內膜下成形術」的微創介入醫療科主任梁慧隆表示,針對動脈血管嚴重阻塞的患者,他以導線從血管壁上較柔軟的內膜層打通血管讓血流通過,一、兩小時完成手術,讓發黑的足部很快回復紅潤。
梁慧隆說,一名有糖尿病的75歲陳爺爺,原本活潑、愛趴趴走串門子,發病後右腳膝蓋以下遭截肢,從此性情大變,整天躺在床上不說話;三個月前左腿也加裝人工血管繞道引流,不料最近再度塞住,左腳趾發黑、冰冷,差點連左大腿以下都要切除,他透過血管內膜繞過阻塞的動脈血管,成功保住陳爺爺的左大腿。
李明峰表示,在高榮接受動脈導管及血管內膜手術成功的患者已有五、六位,成功率在九成以上,高齡患者可獲得良好生活品質,壯年患者也可保有行動力持續工作,間接減少了社會成本的損耗。
※ 相關報導:
* 流汗 身體的中央空調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1&f_SUB_ID=1662&f_ART_ID=523062
夏日時分,除了坐在電視機前熱血看足球賽,也是到戶外體驗汗水淋漓的好時機。流汗雖然濕濕黏黏十分惱人,但也是人體必要調節體溫及代謝廢物的機制,流汗就像身體的中央空調,幫助人體在高溫下散發熱量,也有預防中暑的功效。
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志強說,流汗的主要功能為調節體溫,而身體排汗是透過小汗腺及頂漿腺分泌汗水,人體共有200-400萬個汗腺,其中手掌跟腳掌最多,小汗腺幾乎分布在身體各個部位,其分泌的汗液,主要包括水、氯化鈉、鉀、鈣、尿素、乳酸及胺基酸等。而頂漿腺則僅分布在腋下、乳房、生殖器官等部位,其分泌的汗液成分,除了水以外,主要有鐵、脂肪、脂肪酸、膽固醇、熒光物質等。
* 消暑!補充水分 少量多次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1&f_SUB_ID=1662&f_ART_ID=523110
昨高溫飆升至卅七點七度,不少民眾喝冰水消暑。醫師表示,補充水分可快速降溫,但喝水也有方法,建議勿牛飲,每半小時喝廿至卅毫升的水,配合清熱解暑食材及穴道按摩、刮痧等,更能有效排除體熱。
* 毛小孩陪睡 她全身狂冒紅疹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7925.shtml
一名20多歲年輕女生全身發癢,皮膚出現60多處紅疹,以為是濕疹,自行擦成藥,沒想到症狀越來越嚴重,到醫學中心就診後才確診為動物黴菌「犬小孢子菌」引起,原來是因為她喜歡抱著狗狗睡覺。
台灣獸醫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統計,夏季三大寵物常見寄生蟲為跳蚤、壁蝨、心絲蟲,感染機率增六成。若感染寄生蟲,也會造成寵物行為異常,飼主不可不慎。
◆ 密西西比寶寶 又驗出愛滋病毒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797849.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4.07.11
美國密西西比州一名女童在出生時即攜帶HIV(人體免疫缺乏病毒,俗稱愛滋病毒),出生30小時後接受抗反轉錄病毒治療後,奇蹟般地痊癒。但如今年僅三歲半的她,在本月初再次測出HIV,這一轉變讓醫界頗為失望。
這位女童被稱為「密西西比寶寶」,母親直到2010年生產當天才被檢測出HIV陽性反應,因此來不及治療後再生產。女童持續服藥到一歲半,後來失聯,五個月後再度出現,即使失聯期間停藥,仍未發現病毒。她痊癒的消息去年3月發表後,曾鼓舞了醫學界,但如今再次測出HIV,必須重啟治療。
過敏症與傳染病研究中心的主任佛西表示,「對於這個年輕的孩子、參與治療的醫護人員,以及整個HIV/AIDS領域,這都是個令人失望的結果。以科學的角度說,這一轉變也提醒我們需對HIV傳染及如何寄生人類身體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醫學界曾在去年將此成功案例視為HIV治療史上的里程碑,稱該成果有助於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無數攜帶HIV的嬰兒。不過也有醫生指出,這名女童的治愈是單一案例,不能直接用於治癒全球的3400多萬HIV帶原者。女童的主治醫師漢娜‧蓋伊表示,醫生通常會對HIV陽性的嬰兒進行終身治療,以防止復發。但許多HIV病患還有貧困和無家可歸等問題,導致治療無法正常進行。
研究人員今年稍早發表另一病例說,加州一HIV帶原嬰兒出生數小時即接受治療,一年後未檢出病毒,但這名嬰兒目前仍持續服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
未檢出≠零檢出…停藥3月 愛滋病毒量回升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9236.shtml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4.07.12
美國一名感染愛滋病毒的女嬰,原本宣稱治癒,如今體內再度測得病毒,治療團隊以「失望的轉折」來形容這名女嬰所面臨的困境。國內醫師認為,既然再度測得病毒,女嬰未來也可能必須終身服藥。
這名「功能性治癒」的女嬰,目前得再度以雞尾酒療法投藥,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表示,所謂功能性治癒是指體內測不到病毒,但「未檢出不代表零檢出」,功能性治癒其實本來就不算痊癒。
愛滋病一旦確定感染,通常得終身服藥,以成人為例,大約服藥三到六個月後,體內病毒量就開始下降,甚至到偵測不到的地步;但謝思民也提醒,只要停藥超過三個月,病毒量再度上升個案屢見不鮮。
國內目前兩萬五千名愛滋感染者中,有卅一人是因母子垂直傳染,比率不到百分之一;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國內早已實施孕婦產前愛滋病篩檢。美國這名女嬰是因媽媽分娩後才證實是愛滋感染者,醫師只能為這名女嬰給予預防性投藥。
謝思民表示,愛滋病與C型肝炎是目前所知「唯二」體內有抗體不代表有免疫力的疾病;媽媽感染愛滋病,病毒未必會傳染給寶寶,但寶寶體內一定會測得到抗體,除非真的測到病毒才算是感染者,為避免病毒垂直傳染,才需要愛滋病產前檢查。
研究發現,如果媽媽是感染者,只要規律服藥,並選擇剖腹產,可把病毒垂直傳染給胎兒的機率降到百分之零點八,如沒預防治療,胎兒的感染機率則高達百分之廿五。
※ 相關報導:
* 密西西比愛滋寶寶 「癒後」2年復發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9234.shtml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官員和專家十日宣布,美國一名出生不久即接受積極藥物治療的「密西西比愛滋寶寶」,曾被認為已治癒,如今卻再次測出愛滋病毒。這是醫界對抗愛滋病的重大挫折,顯示愛滋病毒難以擊敗,治癒愛滋病的目標仍很遙遠。
◆ 三高又菸酒 失智症易上身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9241.shtml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2014.07.12
醫師表示,造成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不少,其中以年歲增長而造成中樞神經漸漸退化的失智症,還是占最大宗,其他包括酗酒,以及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症等三高的患者、憂鬱症等,也都是引發晚年失智的病因。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蔡佳芬指出,目前醫界研究普遍認為失智症的病因是多重因子,只有部分個案是先天遺傳或是基因缺陷,造成早發性失智,有研究證實,脂蛋白基因型帶有一個E4,得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到五倍,若帶兩個,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就高達五到十五倍。也有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較低者較容易得失智症。
此外,有些人因某些特定的外在因素導致失智,例如酗酒造成的酒精性失智,也有人因愛滋病併發失智。其他如頭部遭受撞擊、腦部腫瘤等也會誘發失智;曾有研究發現,職業拳擊選手因腦部有許多微小創傷而有較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鋁是一種神經毒素,如果長期使用鋁製的鍋子或含鋁的化妝品、清潔劑,也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出現失智的症狀。
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預防失智症除了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要避免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而能夠減緩失智的方法,包含多運動、多動腦、多參與社交活動,飲食上採取多蔬果、多吃魚肉、少紅肉等的地中海飲食。
湯麗玉表示,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也有較高比率出現失智,若有情緒障礙問題的民眾應積極治療。
※ 相關報導:
* 抽菸有失智風險 比未吸菸者高四成五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99257.shtml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共同發表聲明指出,抽菸恐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吸菸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未吸菸者高四成五,且即使本身不吸菸,暴露於二手菸也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WHO委託國際失智症協會系統性回顧一九九○年以來的四十多份研究,證實抽菸與失智症的關聯,且推測全球每年新增七百七十萬失智症患者中,有一成四的病患可能就是因抽菸導致失智。
◆ 台灣洋梨頑固型、蘋果脂質型胖子最多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3882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2014/07/11
人人體重管理基金會與國立宜蘭大學合作進行「台灣人肥胖體質大調查」,發現台灣最普遍的肥胖為西洋梨頑固型與蘋果脂質型,各佔了29.1%與24.8%,由此可知台灣人主要的肥胖問題是下半身脂肪囤積與中廣腰腹,此兩種肥胖體質面對代謝緩慢、生活壓力大,增加減重過程中的困難度。
「台灣人肥胖體質大調查」,調查人數共為1795人,以亞洲最常見5種肥胖遺傳體質進行分析歸納:「水滴水腫型、甜甜圈鬆軟型、蘋果脂質型、蘋果醣類型、西洋梨頑固型」。調查中指出,共有29.1%的民眾為西洋梨頑固型,24.8%為蘋果脂質型,共佔全數之半;而男性中近6成為蘋果脂質型,腰腹容易累積脂肪,女性肥胖類型人數最多為下半身臃腫的西洋梨頑固型,約佔3成4;從年齡層觀察,20~39歲的青壯年齡層與40~64歲的中年齡層,皆以西洋梨頑固型最多,各佔3成5與2成7,65歲以上則以佔2成8的甜甜圈鬆軟型為多,顯示老年人容易生成脂肪。
宜蘭大學林佳靜教授指出,水滴水腫型是脂質代謝變異,容易形成下半身水腫肥胖,應避免攝取高鹽食物與動物型油脂。甜甜圈鬆軟型為脂肪合成異常狀況,脂肪鬆軟無曲線,身體最虛,需全方位調理才不會復胖。
蘋果醣類型為醣類代謝異常,容易造成腰腹累積脂肪的中廣體型,應避免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蘋果脂質型為內臟脂肪含量特高,基礎代謝率也較低,應避免高油脂高熱量食物。西洋梨頑固型為脂肪燃燒代謝異常,脂肪容易囤積在下半身,需要以運動來提高基礎代謝。
走路助排便?正確行走5要訣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3886
【華人健康網╱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2014/07/11
走路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活動能力,千萬別小看自己跨出去的每一個步伐,掌握正確的走路方式不僅可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提振精神心情愉快,也有助於增加腸胃道的活動量。物理治療師指出,只要掌握「先站直挺胸、抬大腿、伸小腿,膝蓋打直、腳後跟先著地」」5個要訣,即可刺激腸胃蠕動讓排便更加順暢。
童綜合醫院何致耀物理治療師說明,當人體自然站立時,在地心引力的自然影響之下,腸胃道中的糞便會往下沉,開始起步走路之後,就會刺激腹肌收縮,對腸胃道產生加壓的效果。
每天走30分鐘 刺激腸胃蠕動
何致耀物理治療師表示,養成走路的好習慣,可以促進排便、維持腸胃道健康,正確走路的第一步就要先學會如何站立。要維持理想的站立姿勢,必須注意頭部擺正、挺起胸膛、腰部和骨盆腔立起來的原則,站立時雙肩可放輕鬆,雙手自然下垂,兩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向外打開30度,就可以形成標準的站立姿勢。
在開始跨出步伐行走之前,身上最好不要背負重物,若一定要隨身攜帶外出所需用品,最好把單肩背的包包換成雙肩背包,讓物品重量平均分散至雙肩,如果手上還有其他東西,最好平均分散用兩隻手拿,讓身體維持平衡,才不會歪斜至另一側。
何致耀物理治療師表示,正確的姿勢步行可以降低膝蓋和腿部負擔,理想的走路速度可維持在每小時3~4公里,每天步行30分鐘的自然動力,可以形成一股替腸胃道「按摩」的作用,讓糞便順利排出體外。
【正確走路5要訣】
1.站直挺胸,身體自然站直,雙手自然下垂手肘微彎。
2.抬起大腿準備邁開步伐。
3.將小腿往前伸出。
4.膝蓋自然打直。
5.以腳腳後著地,將體重逐漸移到腳尖,再用腳尖的推動力開始走下一步。
有些人在身體疲累時走起路來顯得無精打采,因而容易忘了要保持挺胸、抬腿、腳跟先著地的正確姿勢,而是讓整隻腳掌重重落地,或是拖著腳步行走,物理治療師提醒,只要避免錯誤的步行方式,就不會加重膝蓋負擔,也不會讓小腿肌肉因過於緊繃而形成蘿蔔腿。而正確的走路,還可刺激腸胃蠕動,有助排便。
※ 相關報導:
* 果汁加涼麵 一餐吞下八百大卡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800690.shtml
最近氣溫動輒就上卅五度,不少人熱到沒食欲,改以果汁、涼麵當正餐;營養師表示,市售一份冰品、果汁的熱量常是三、四百大卡,加上涼麵三明治等輕食,總熱量相當於一個八百大卡的雞腿便當。
◆ 幼兒蛀牙率達8成 父母難卸責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713000571.html
邱俐穎 2014-07-13 中國時報
台灣兒童蛀牙率高,除沒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外,有研究發現,可能與父母口腔蛀牙細菌傳染有關!牙醫師提醒,孩子3歲以前的口腔健康會決定一輩子的蛀牙狀況,提醒父母在孩子蛀牙未形成前,把蛀牙阻隔在外,才是一口好牙的關鍵。
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台灣6歲以下兒童口腔與衛生狀況調查」,國內幼兒蛀牙率高達8成,調查更發現有1/5未滿12歲兒童沒有刷牙就睡覺,3歲以下幼兒,平均刷牙次數卻只有僅1.48次,未養成良好刷牙習慣是幼童蛀牙率偏高的主因。
中華民國兒童牙醫學會祕書長蔡宜峰指出,蛀牙不會與生俱來,目前已有研究發現,幼兒口腔中會導致蛀牙的變形鏈球菌的DNA,與父母嘴中的細菌相近,研判父母可能透過咀嚼等方式,將蛀牙細菌傳給小朋友。
芬蘭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幼童出生到3歲前,若媽媽咀嚼木醣醇口香糖降低口腔中的變形鏈球菌數,連帶3歲以下小朋友的蛀牙率也會降低,另日本目前也有相關研究證實,顯示父母的口腔衛生和小朋友蛀牙情形高度相關。
蔡宜峰說,很多家長都存有「乳牙遲早會掉、蛀了也沒關係」的迷思,但乳牙蛀牙,嚴重將影響未來長出恆齒的健康。
他強調,0到3歲幼童口腔的細菌是從無到有的關鍵時期,口腔好壞細菌其實是一種競合的關係,當壞菌多、好菌就少,若此時壞菌大量進駐,建立起生態系,孩子長大後即使換了恆齒也容易是一口爛牙。
另蔡宜峰指出,很多父母習慣在睡前給小朋友喝奶,但人進食後口腔呈酸性,須靠分泌唾液達到酸鹼中和,但睡覺時唾液分泌量只剩下清醒時的1/10,不論是母乳或配方奶,若喝奶後沒潔牙就入睡,等於給了蛀牙細菌滋長的好溫床。
蔡宜峰提醒,父母餵奶時盡量不要讓小孩喝到睡著,要哄小孩入眠,可用清水代替牛奶;另媽媽從準備懷孕開始就應注重口腔衛生,並應妥善處理蛀牙問題,因若有蛀牙將導致口腔變形鏈球菌倍增。
※ 相關報導:
* 飲食習慣顧好 阿公阿嬤呷百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3000804-260307
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於老年人防病養生、健康長壽。而胃腸功能減退等生理性因素,影響人體對營養的吸收。
胃位於人體的左上腹腔。是消化道最膨脹的部分,上端通過賁門與食道連接,下端通過幽門與十二指腸連接。在充盈狀態下體積可以增大到1000至1500毫升。胃液的PH值為0.9至1.5,每天大約分泌胃液1.5至2.5公升。
老年人的胃有以下共同特點:
1、胃蠕動功能降低,排空時間延長。
2、胃液分泌減少,不能快速攪拌食物輸送食物。
3、牙齒的退化,造成較大食物或堅硬的食物不能充分咀嚼,進而在胃中影響消化。
* 8歲童戲水 水進耳朵長黴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800381.shtml
夏日瘋戲水,但水跑進耳朵裡,可能會導致長黴菌!衛福部桃園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鄭爵儀表示,夏天常見的耳疾,除了耳道細菌感染、長黴,也有因為潛水、跳水的方式不正確,導致耳膜破裂的案例。
視力保健-坐月子當低頭族 傷眼加三級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714000659.html
林宜慧/台北報導 2014-07-14 中國時報
33歲的李小姐生產後待在坐月子中心,婆婆、老公怕她無聊,買了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給她,但她每次看手機超過30分鐘就痠澀畏光,用平板看完兩小時電影更是眼睛脹痛,就醫檢查才發現有乾眼症,且眼睛對焦肌肉睫狀肌僵硬,幸好多閉眼休息就有所改善。
醫師陳瑩山表示,懷孕6個月後到產後半年,眼睛特別容易脆弱;據觀察,以往坐月子中心的媽媽們多半在房間裡看電視,現在電視已不占主要地位,大多手拿平板、手機滑來滑去,李小姐就是一天當3、4個小時低頭族,才會傷害眼睛。
他說明,為了配合小baby腦神經系統及眼部的發育,孕婦在懷孕第3期也就懷孕6個月後,將自己體內約40%的葉黃素、omega-3等「護眼物質」,由胎盤輸送給胎兒,這是為什麼懷孕後期的孕婦都會有視力模糊、不易對焦、怕光、痠澀、隱形眼鏡戴不上等問題。
生下孩子後,餵母乳的媽媽體內約10%的護眼物質,又會通過母乳流向嬰兒,這時眼睛抵抗光害的能力就更弱;再加上長時間看面積小、距離近,照度相對強的手機、平板電腦,更容易造成產後媽媽不舒服、頭痛、度數改變、角膜炎、乾眼症等傷害。
陳瑩山強調,現在懷孕年齡層延後,高齡產婦合併高度近視,再加上一直滑手機,眼睛很快就受到光線傷害;如果本身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坐月子時飲食又多油多糖,將對眼睛雙倍破壞。
營養師劉怡里建議,孕產婦不妨多吃紅、黃及深綠蔬菜,如菠菜、花椰菜、地瓜、南瓜、玉米、紅蘿蔔、枸杞、蛋黃等,補充護眼最重要的葉黃素、玉米黃素及維生素A。
另外,富含抗氧化物質「花青素」的紫色食材,如茄子、葡萄、櫻桃,以及含omega-3的深海魚類,也是間接的護眼物質,但深海魚類應選擇秋刀魚、小鯖魚等小型深海魚,以免累積過多重金屬物質。
◆ 炎夏拚鐵人 喝水500cc再上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714000657.html
林宜慧/台北報導 2014-07-14 中國時報
炎炎夏日,氣溫不斷飆高,運動賽事仍是一場接一場,攤開今年7、8月份運動賽事列表,路跑、單車及鐵人三項,全台光2個月就近80場;專家建議,要享受運動又不致脫水,從運動前2至3個小時就應開始補充500cc水分。
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陳妙心指出,依據國外文獻,為了避免運動間大量流汗造成脫水,運動前、中、後都要補充水分。除了2至3個小時前飲水500cc、前10至20分鐘再喝200至300cc;運動過程中,每10至20分鐘喝水200至300cc;運動後量體重,每減少0.1公斤需補充約150 cc水分。
氣溫與喝水量成正比。國泰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葉姿辰說,以在攝氏20度環境下運動為標準,每升高5.5度,水分需求量增加1000cc;一般情況下,天的水分所需約2000cc,依照台灣夏天動輒36、37度,1天要補充5000cc才夠。
然而光喝水不夠,運動量大或運動時間長就須補充運動飲料。葉姿辰表示,運動少於1小時可以只補充白開水,但隨著運動時間拉長,體內鈉離子、鉀離子流失,低鉀可能造成心律不整或過低,低鈉則影響體內水分儲存,造成脫水,因此運動超過1小時就應補充運動飲料、香蕉等補給品。
葉姿辰提醒,運動時不能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更避免喝含糖飲料,因為含糖飲不利吸收,影響胃的排空速度,恐造成噁心、嘔吐,且糖分必須由水轉換的能量代謝,喝下含糖飲,反倒讓身體水分流失更多。
豔陽下常見的劇烈運動包括跑步、快走、騎單車、球類等,除了適當補給,葉姿辰也提醒,早上10點到下午3點盡量避免在陽光下曝曬,若必須出外,就戴上帽子、太陽眼鏡,穿通風短袖,從內到外遠離熱傷害。
※ 相關報導:
* 竹科 吹起休閒運動風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802208.shtml
屬於高壓工作族群的科技人,近年來紛紛利用假日走向大自然,透過爬山、賞鳥、慢跑、騎單車及露營等活動,紓壓與旅遊結合的運動項目,帶動竹科周邊休閒運動商品的業績,以年成長二至三成的幅度竄升。
◆ 台生技產值 2020年上看5千億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4000056-260202
工商時報 記者呂雪彗/台北報導 2014年07月14日
台灣生技月23日即將登場,經濟部工業局今年將首開兩岸生技產業搭橋會議,就生技新藥研發及臨床合作交流。生技產業白皮書將公布去年生技產業總產值為2,769億元,官員說,2016年生技產值有機會大躍進至3,500億元,2020年衝刺至5,000億元。
據了解,為營造有利發展環境,行政院在10月舉辦的生技產業策略會議(SRB),擬將國際接軌法規環境納入今年度重要議題之一,鬆綁及訂定國內生技新藥及生物經濟發展適當法規。
台灣生技月下周登場,今年工業局在生技月規畫有別以往的創新,一是首度召開兩岸生技與醫材產業合作交流會議;一是台日搭橋會議,將25日分別與大陸及日本生技產業,在生技新藥及醫材交流合作;大陸大咖有「中國抗體之父」之稱的郭亞軍將來台共襄盛舉。
大陸遲遲未同意兩岸在臨床試驗相互認證,阻礙台灣生技新藥快速搶占大陸商機。官員表示,兩岸生技產業若加強交流合作,可望成為兩岸臨床相互認證協商的「助力」。兩岸產業合作項目正洽談將生技醫藥產業納入,官員認為,未來像肝癌及肺癌等「華人共同疾病」,兩岸有共同研發利基,透過兩岸搭橋交流會議,可望開啟更多新藥合作。
這次經部在生技月展覽主題館將以「生技旗艦 邁向國際」為主軸。精心設計的台灣生技產業主題館,同時發布生技產業白皮書,去年生技產業計1,601家,產值2,769億元,已有70多家業者申請生技新藥條例的抵稅,其中多是新藥,醫材僅10餘家。
身上起莫名紅疹 恐iPad等作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804249.shtml
【Upaper╱中央社】2014.07.15
身上出現又紅又癢的疹子,卻找不出原因,很可能是你的iPad在作怪;研究顯示,平板電腦材質可能含鎳,是最容易誘發過敏的金屬之一。
醫學期刊最近的多項報告指出,筆電和手機等多種電子裝置中的鎳,會引發過敏反應。「小兒科期刊」報導,美國有1名11歲男童全身起了又紅又癢的疹子,到聖地牙哥雷迪兒童醫院就診。
男童身上不僅出現常見的鱗狀斑,還有對一般治療沒反應的疹子,經皮膚測試後,醫師發現他對鎳過敏,過敏源是家人2010年購買的蘋果iPad。醫師測試證實,這台iPad外層塗料的化學複合物含鎳。
蘋果發言人蓋瑟說,公司對此無評論。
雷迪兒童醫院皮膚科醫師雅各說,鎳過敏不會危及性命,但會有極大不適,若患部遭感染,就須用類固醇和抗生素治療。其他常見產品也可能誘發鎳過敏,包括部分珠寶、眼鏡框和拉鍊等。
※ 相關報導:
* 14歲停經 竟是生長激素缺乏症作怪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803414.shtml
世足賽落幕,阿根廷的梅西奪下金球獎,而他最傳奇的話題,是兒時罹患生長激素缺乏症,所幸及早治療,如今成為足球好手。
台灣醫師日前也收治類似病例,南投一名17歲女生,14歲就「停經」,當時曾求助醫院卻沒檢查出問題,直到最近再度求醫,醫師發現她的臉孔明顯嬰兒肥,身高僅145公分,比同齡女生矮,子宮更只有「桃子般大小」,抽血檢查證實生長激素缺乏症。
◆ 感冒糖漿1天喝6瓶 當心腎衰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5000504-260107
中國時報 邱文秀、實習記者劉純伶/台北報導 2014年07月15日
藥物濫用一般人會直接聯想到毒品,但藥師提醒廣義的藥物濫用也包含感冒藥、感冒糖漿等,一般鼻塞藥或感冒糖漿中有「麻黃素」或「可待因」有提神作用,有些老人家把感冒糖漿當保健品1天喝6瓶,醫師提醒有腎臟衰竭風險。
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沈采穎說,因大部分綜合感冒藥有「麻黃素」,「麻黃素」可提煉安非他命有成癮性。此外,例如「友X安」、「國X」等知名感冒糖漿,1瓶可能只要20元比飲料還便宜,原本應該分6次喝,長輩常一口氣就喝掉整瓶,甚至有大陸客到藥局要求要買1整箱感冒糖漿帶回去,被藥師拒絕。
林口長庚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說,綜合感冒藥加麻黃素或是咖啡因,是為了幫助血管收縮改善鼻塞症狀,但過量會刺激交感神經,增加心血管疾病者風險,甚至腎臟衰竭都有可能。而咳嗽糖漿通常會有由嗎啡合成的「可待因」,吃多也會上癮,且對老人家會造成便祕的副作用。
藥師提醒,若家長覺得孩子有染毒疑慮,市面上現在有「K他命」、「安非他命」、「嗎啡」3種「毒品檢驗試劑」可供購買,若孩子十分抗拒到醫院驗尿,可在家先行檢驗。
若民眾發現家人或朋友有任何藥物濫用的問題,也可在最短時間內,就近至台北市790間張貼有「藥物濫用防制諮詢站」標章的社區藥局,由專業藥師提供免費諮詢服務。
◆ 雲端查藥歷 預估年省3億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80550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07.15
減少重複用藥,一季就能替健保節省9000萬元。不少民眾四處就醫,在不同醫療院所間重複拿藥,形成浪費。健保署去年建置雲端藥歷系統,讓醫師、藥師可查詢民眾過去三個月的用藥記錄,結果發現今年1到3月,健保給付藥費每人平均下降500元,預估一年可節省至少3億元的藥費。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蔡文全表示,去年建置的雲端藥歷系統,每一筆平均查詢僅要13秒,就能查出藥品藥理作用、成分名稱、藥品名稱、藥品規格量等資訊,還能幫醫師計算病人手上的剩餘藥物量,提供醫師開立處方的參考。
以103年第1季跟去年同期比較,被查詢的門診病人中,每人一季健保給付的平均藥費,從5270元下降至4754元。藥品平均項數也從3.75項減少到3.56項,預估一季可減少9000萬元藥費支出,估計一年健保節省至少3億元支出, 病人也減少重複用藥及藥品間產生不良交互作用的風險。
健康管理/學習和身體對話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8806684.shtml
【經濟日報╱王欽堂】2014.07.16
有一年參加一個禪修營,所有所謂的社會精英在報到時,就被要求交出身上所有的電子用品、手機等,並且三天禪修期間全程禁語。記得當時的情景是,每一個學員都是到最後一刻才不情願地將手機交出來。
體驗身心靈一體
沒有手機的生活是怎麼一回事呢?我記得當時的感覺,第一天覺得不知所措,第二天開始感到焦慮,第三天就逐漸適應,到第四天覺得習慣了、甚至心情很平和。
三天禪修營活動的尾聲有一個聯誼時間,這是大夥終於可以開口說話的時間,因為多數人都是第一次有連續三天不講話的經驗,禪修完特別有感受。在分享時刻,許多人都感動流淚了。有人因為深受教義的啟發,有人因為第一次體驗身心靈結合的感覺而感動;也有人說他印象中從來沒有睡得這麼好,或從來沒有排便如此順利等。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禪修,也是第一次學習所謂「和身體對話」,體驗「身心靈一體」的感覺,自然也有所收穫。
年輕時,因為工作和興趣的關係,雖然看了許多探討心靈的書籍,但是對於談到身心靈一體的道理或見證,經常不能夠體會,也沒有學會和身體對話,體會身心靈一體的真意。直到年紀漸長,才較能夠體會類似有人提到「自己身體某一處的長期疼痛,竟然是和十年前生命的某一段失落有關」,這類的故事。
《康健》網路調查發現,由於欠缺專注力,近九成的民眾經常感到煩躁、效率變差、身心疲憊。楊定一博士在他的新書《靜坐的科學、醫學和心靈之旅》中寫到,「除了專注、平靜,靜坐還能讓副交感神經接管身體,緩和心跳、呼吸、內分泌反應,並改善消化、增強適應能力,降低血壓的功效也比吃降血壓藥更長久。」
同時,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心理健康程度和罹癌的機率成反比,長期沮喪和焦慮確實會加速腫瘤的生長,焦慮的性格再加上高壓力的環境,就是身心健康的殺手。
即時通訊、社群網站、電子郵件等,24小時鋪天蓋地的包圍我們的生活,構成心理專家所謂的「淹沒式的科技」。高壓的社會型態及淹沒式的科技,是導致我們分心、焦躁與憂鬱的致病源,現代人要較長時間靜下來都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此,如何找出預防科技衍生的疾病型態,已經是人類新的健康議題。
焦慮 健康的殺手
年輕時受所謂主流醫學也就是西方醫學的訓練,從基礎解剖學、生理學入門,到臨床病理的診斷等,對所謂「疾病」的定義,都著重在物質層次的變化,也就是身體的、生理的疾病觀。
因為自己只懂得這個領域,所以和許多人一樣,認為這就是醫學的全部了。
直到自己從事的工作愈久、年紀愈長,才逐漸體會所謂身心靈一體的道理。
在《When Chicken Soup is Not Enough》 (譯:上班族,病都是你想出來的)一書中,作者瑞佛德醫師指出,「大多數壓力引起的疾病,都是因為潛意識裡積壓的壓力,對我們的防衛機制反撲而起。我們其實並不知道真正讓自己困擾的問題,而這正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身體上的症狀往往是身心互動引起的。」
「我們希望平衡西方醫學的模式,因此從情緒層面來尋找身體的問題,並發現到當今許多常見的問題,其實都根源於身心之間的互動。」
抗壓 讓疾病閃邊
學管理學時,我最有心得的一門學科是領導學,領導學談一個組織領導者的重要,當我們談到一個組織的成敗,資金技術人才諸多要素琅琅上口,但是最後能夠讓這些要素有效運作、產生績效的是領導者,是任一組織中最終的領導者。
而探究領導者如何影響組織運作成敗,最後結果可能不是領導能力,而是領導者的心,所謂心念、起心動念。
因此,一個公司或組織最重要的是領導者的心念,心念正直,公司就會發展較好,心念不正直,就算產業再好,資金技術人才具備,還是會走向衰敗。如果資金技術人才等有形要素是「身」,組織的文化是「心」,而領導者或高層管理者的心,就可稱之為「靈」。
身心靈一體的觀念自古就有,但我們總是把它分裂切開來看,特別主流醫學上幾乎只看身體、生理。切開是不對的,身心靈是完整的一體的。
我們必須以完整一體的觀念來看待生命或其他實體,例如,人有完整身心靈,家庭、社會、國家也有身心靈,生命表現於外是身,表現於內是心,表現於更深的層次,多數我們不一定瞭解的稱之為靈。其實,身心靈是一體的。
(作者是哈佛健診健康管理事業董事長)
※ 相關報導:
* 睡眠障礙 巴氏症早期警訊也加重病情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4601
巴金森氏症患者常出現睡眠障礙,德國一項研究認為,睡眠障礙很可能是巴金森氏症早期警訊,而睡眠障礙常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若能好好治療睡眠障礙,就能幫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
* Google智慧隱形眼鏡可望商品化:諾華將用以偵測血糖及改善老花眼
http://www.ithome.com.tw/news/89433
根據雙方的協議,Google與Novartis將合作發展可解決眼部問題的智慧型隱型眼鏡,目前Novartis最有興趣的兩大領域為協助糖尿病患者偵測血糖,以及可解決老花問題的隱形眼鏡。
* 媽媽手VS滑鼠手 測麻感輕鬆分辨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4797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劉森永表示,「滑鼠手」和「媽媽手」同為造成手部不適的疾病,且好發於女性,常常被搞混。其主要差異可藉由「有無麻感」來區分,也可利用兩個簡單測試法來分辨。
1.滑鼠手測試
將手掌背對背舉起於胸前,維持手腕彎曲的姿勢30至60秒,檢查是否會引發手部麻木的感覺。
2.媽媽手測試
用四指包覆住大拇指做握拳的姿勢,將拳頭往小拇指的方向做下壓的動作,是否會感到劇痛。
◆ 今夏太陽毒…運動半小時 灼傷起水泡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806967.shtml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徐白櫻/高雄報導】2014.07.16
今夏太陽毒辣,南部紫外線指數幾乎天天達危險級,一名婦女下午在高雄市區運動半小時,雙臂出現十多顆水泡,皮膚疑二度灼傷。
皮膚科醫師表示,近來全台紫外線指數都在飆升,不管清晨或傍晚出門一樣要防曬。
「又不是正午出門,竟然曬到起水泡!」中央氣象局紫外線監測顯示,高雄市自七月以來,紫外線指數在十一以上(屬危險等級)高達十二天,創下近三年同期新高。環境保護署網站顯示紫外線指數十一以上者,曝曬十五分鐘就會曬傷。
高雄市阮綜合皮膚科醫師劉昭宏說,婦人雙手前臂紅腫冒水泡,明顯是過度曬傷,南部夏天紫外線指數爆表已是常態,常收治被曬到紅腫、脫皮的業務員與建築工,婦人只運動半小時就起水泡很少見。旗山醫院半月來已有十五人中暑掛急診,以農民、長者居多。
高醫皮膚科主治醫師吳青穎表示,民眾出門務必採高規格「雙重防曬」,擦防曬乳、還要穿上長袖外套,並搭配陽傘、帽子和口罩。
劉昭宏提醒,部分民眾皮膚抵抗力差,又剛好吃到檸檬、芹菜、九層塔等感光食物,的確增加曬傷風險。若曬傷,可冰敷或濕敷半小時讓皮膚降溫,或使用蘆薈產品舒緩。
※ 相關報導:
* 無視禁用// 婦產科包電毯 新生兒燙出大水泡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96407
新北市一名女嬰出生才三小時,竟因診所違規使用電毯燙成下半身全是水泡,造成全身二十%的二度灼傷。診所人員一度還推說「電毯故障」,家屬指責是「醫療疏失卻想卸責」。....新北市衛生局醫事管理科科長顏忠漢表示,女嬰遭電毯燙傷屬實,且該診所使用的「舒摩熱敷墊」屬第一級醫療器材,禁止使用於嬰兒。衛生局已介入調查,若護理人員業務方面有不當行為,可依護理人員法,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情節重大者得廢止執業執照;診所可依醫療法處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6位中風者中 就1人是心房顫動病患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81012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07.17
開車時手腳突然不聽使喚,無法控制方向盤,原來是心房顫動差點引起中風。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患者是中風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患者發生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3.8倍。心律醫學會設計守護卡,提醒患者記錄用藥、更要養成每天把脈的習慣。
68歲陳先生罹患心房顫動10年,去年6月開車時,手腳突然不聽使喚,幸好坐在前座的女兒及時警覺,趕忙握緊方向盤,才沒釀成車禍。女兒緊急帶陳先生到醫院急診後,發現是心房顫動,血塊堵住腿部動脈,導致腿部缺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科主任張坤正表示,心房顫動會使得心跳忽快忽慢,造成心悸,同時影響心臟功能運作,易產生血塊,當血塊被血液輸送到肺臟或大腦血管,就會引起中風或是全身性栓塞。
目前台灣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北榮心臟科主治醫師張世霖表示,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3.8倍。實際的中風案例統計中,也發現6名中風案例中,就有一人是心房顫動引發。
張坤正說,心房顫動症狀包括心悸、喘、頭昏、胸悶等,有些人因為症狀不明顯,誤以為自己只是比較累,建議有這些症狀,應該到醫院做心電圖檢查。
由於心房顫動患者應長期口服抗凝血藥物,但患者常因年紀大記性差容易忘記服藥,或忘了已經吃過藥重複用藥,可能因為抗凝血藥物過量,引發出血風險。
心律醫學會推出心凝守護卡,提醒病患要記錄用藥,萬一突然需要拔牙、急診、手術,也可以向醫護人員出示守護卡,以免因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手術中發生出血不止的問題。醫師建議患者養成天天把脈習慣,觀察自己心跳是否忽快忽慢,對疾病提高警覺。
※ 相關報導:
* 血管有多老 測血流速就知道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4229
你的血管比實際年齡老嗎?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運動少、飲食過量,三高、肥胖者愈來愈多,國人的血管老化情況也跟著加速,進而產生相關病變。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李政翰表示,血管原本是相當有彈性的,隨著年齡增加,老化會造成血管壁纖維化,進而失去彈性。除了年齡之外,三高(血壓、血脂與血糖高)、肥胖與抽菸都是造成血管硬化的因子。
....血管提前老化是國人健康重點之一,醫師認為,從近年心血管疾病、中風的病患年紀愈來愈輕,常見三十多歲的病例,可以看出這種現象,而這些疾病也都是國人死亡病因的前幾名。「這是演化的問題」李政翰表示,人類經億萬年演化,從來沒有像現在運動量這麼少與吃得這麼好,想對抗演化維持健康,不二法門就是少吃多動。
* 飲食、運動、藥物 三管齊下顧血管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4230
衛生署統計,102年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心臟疾病高居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而根據資料顯示,在短短十三年內,每年國人因心臟疾病死亡的人數暴增一倍以上。
....「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事出有因,像高齡、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壓力過大與過度勞累、心臟病家族史等,都是誘發疾病發生的因素。90%以上的心臟疾病都能找出病因,亦即「危險因子」,因此,若能有效控制危險因子,就可以大大降低心臟病的發生率。
◆ 皮膚醫師:9成國人不會洗臉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81012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07.17
皮膚科醫師估計,90%國人不會洗臉。有人過度清潔、清潔不當,反破壞角質層造成敏弱肌膚。有人是防曬後未徹底卸妝,以致冒痘痘、皮膚過敏。
皮膚科開業醫師唐豪悅指出,清潔是臉部肌膚保養的第一步,如果清潔不足,臉上的殘妝、油汙及空氣中髒東西堆積在臉上,就會引發痘痘、粉刺等問題。但若是過度清潔,一天洗好幾次臉,反而可能刺激皮脂腺分泌過多油脂,以致滿臉油光,呈現過敏狀態。
唐豪悅說,洗臉不應只是表面功夫,應該要排除毛孔髒污,才能做到深層清潔。觀察門診患者發現,真正會正確洗臉的人少之又少,約僅一成民眾洗臉方式正確,高達九成民眾不懂得洗臉。不少人洗臉時間相當短,還沒有搓揉就急著沖水。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指出,氣溫炎熱,最近門診中長痘痘、過敏等個案明顯增加,許多患者都與防曬有關,有人選擇質地過油的防曬產品,有些人是擦了防曬乳,卻疏於清潔,以致皮膚出問題。
邱品齊表示,許多人擔心曬黑,出門前習慣塗抹防曬乳液,擦上防曬產品後,洗臉前應先卸妝,否則皮膚容易過敏、長痘痘。一名勤擦高防曬係數乳液的年輕美眉,就因沒有徹底卸妝,險些毀容。
邱品齊說,塗抹防曬產品後,務必做好臉部清潔,尤其高係數、可防水等防曬品因含有較多的化學物質,質地通常較油,應先卸妝再洗臉,避免毛孔被堵塞。
如何正確洗臉?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建議,夏天用冷水,冬天用溫水,一天只要早晚使用兩次清潔產品洗臉,白天覺得臉油,只要用清水沖洗。洗臉時間至少三分鐘,切記泡沫要沖乾淨。
維生素B3 增9%死亡風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811113.shtml
【Upaper╱中央社】2014.07.18
大型國際研究指出,又稱維生素B3的菸鹼酸,無助降低高血脂病患的心臟病發或中風風險,並會增加死亡風險。
菸鹼酸被用來控制膽固醇已有50年,作用是提高好的膽固醇濃度。但研究人員4年來對英國、大陸與斯堪的那維亞2萬5673名50至80歲,已服用史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的患者,部分還額外補充長效緩釋型菸鹼酸,及稱為laropiprant的抗菸鹼酸引發潮紅的藥物,發現菸鹼酸無助降低心臟病發或中風風險。
研究說,菸鹼酸不僅「增加死亡率風險」,並且也和嚴重副作用有關,像肝臟問題、感染增加、出血過多、痛風、糖尿病血糖失控,及研究開始時非糖尿病患後來罹患糖尿病。
這項研究認為已瀕臨統計顯著性,意味藥物風險已超過益處。美國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與西北紀念醫院預防醫學主席羅伊德-瓊斯說,服用菸鹼酸會增加9%死亡風險。
※ 相關報導:
* 狼瘡腎炎患者易感染 忌吃生菜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811040.shtml
....狼瘡腎炎若未能好好控制,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及感染症的風險較高。由於狼瘡腎炎患者抵抗力弱,容易感染,建議不要食用生菜等食物;患者體內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較高,飲食原則建議少油、少鹽、少糖,並適量補充蛋白質。對於較嚴重的第四期狼瘡腎炎患者,蛋白尿可能使體內蛋白質一天流失超過一公克,必須適度補充。
買錯藥 印度邊省瘧疾大爆發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7190259-1.aspx
中央社 2014.07.20
印度東北邊省特利普拉省防疫當局連續兩年採購不適合使用的疫苗,導致當地6月爆發瘧疾,至今已有逾3萬確診病例、近70人死亡。人數高於過去4年瘧疾死亡總數。
因為抗藥性的問題,有一些瘧疾的預防用藥在某些地區無效。
特利普拉(Tripura)省6月爆發瘧疾疫情,官方數據顯示,已有逾3萬名確診病例,近70人死亡,其中約50人為10歲以下兒童。
「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今天報導,省府防疫當局2013到2014及2014到2015會計年度採購錯誤的預防用藥,導致這波疫情爆發後不可收拾。
報導說,對省政府衛生廳兩位高階官員及1名負責虐疾防疫的官員的刑事偵查昨天啟動。
未具名的公立醫院醫生受訪說,「藥物採購主管官員犯下可怕的錯誤,害多人枉死,其中許多是幼童。若當初買到正確藥物,死者罹病後有機會康復」。
疫情在部落地區爆發,當地對外聯繫和交通不易。報導說,實際死亡和病例數可能高於官方統計。
◆ 童溺水昏迷 靠低溫療法救命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813838.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宏睿/台中報導】2014.07.19
七歲徐姓男童上周四發燒吃藥後泡澡,意外溺水昏迷一度插管,台中榮總以「低溫」療法讓男童體溫維持攝氏卅二度至卅四度,降低腦部耗氧量、發炎機率和身體新陳代謝速度,男童目前已康復轉普通病房,預計下周出院。
台中榮總兒童加護病房主任詹聖霖表示,低溫療法適用於心跳停止一段時間,搶救回來後仍無法清醒的患者。德國車神舒馬克滑雪重創頭部昏迷、南韓三星集團總裁李健熙心臟病發,也是採用低溫療法治療,讓兩人順利在昏迷後甦醒。
詹聖霖說,低溫療法可降低腦部發炎機率與耗氧量;國外研究顯示,低溫療法可幫助一半以上患者,有效降低昏迷缺氧所造成的神經傷害與後遺症,未用低溫療法患者,醒後成為植物人或腦性麻痺機率高達三分之二以上。
徐姓男童上周四發燒到診所看醫生,返家吃完感冒藥後,母親讓他在浴室塑膠製大型收納箱內泡澡,卻造成溺水意外,被緊急送醫插管後,轉送台中榮總。
詹聖霖表示,徐小弟身高一一○公分,卻在五十公分深的收納箱溺水,可能是因熱痙攣造成昏迷所導致。到院時重度昏迷,昏迷指數三,肺部有水腫與出血,院方利用冰枕、散熱片與電扇,讓他的體溫維持在攝氏卅二至卅四度左右低溫。
他說,徐小弟經過低溫治療廿四小時,隔天昏迷指數恢復五分,第三天完全清醒,第五天拔除呼吸器,一周後轉出普通病房,前天進行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並無明顯神經受損問題,預計下周可出院。
台中榮總昨幫徐小弟舉辦出院前記者會,送徐小弟一台遙控汽車,徐媽媽不斷感謝醫護人員。
※ 相關報導:
* 器捐者親屬 移植排序加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813836.shtml
器官捐贈者的愛心,未來將不只幫助陌生人,必要時還有機會幫到親人。
衛生福利部最快月底公告「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未來器捐者若有配偶或三親等家屬因病需移植屍體器官時,等候排序將大幅提前,形同「加分」,甚至可能從兩百多名竄至第二名,且可溯及既往。
◆ 當孤單來襲…憂鬱.疲憊更拉警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813360.shtml
【聯合報╱袁瑋/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2014.07.19
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不約而同提到電影「雲端情人」,對劇中善體人意Samatha充滿嚮往,覺得要是有個如此懂自己的人,傾聽自己的想法,多美好。電影以人工智慧為主題,觸及人性最基本的需要,與人連結,觸動許多孤單的心。
孤單生活 易罹失智症
孤單,是種情緒狀態,無關周遭有多少朋友、已婚、單身或參與聚會次數,與「量」未必相關,卻決定關係是否有品「質」、有意義。處在熱鬧派對仍覺得孑然一身,結婚了卻覺得自己是一個人,處在充滿臉書、line、whatsapp等,隨時都能與全世界對話,有人還是感到孤單,不被了解接納。
有位已婚患者,3個女朋友輪流陪看診,還是抱怨孤單;青少年臉書上有1千多個朋友,卻覺得沒人能了解他的心情;有個患者是心理師,善於傾聽的她很困擾,已婚男士愛找她傾吐,問她知不知道為什麼,她說「因為孤單的人太多」。
孤單是普遍社會現象,不僅增加憂鬱症發生率,研究發現,也會降低睡眠品質、改變免疫系統,長期孤單者更容易感到疼痛或疲憊,體內壓力荷爾蒙較高,甚至提高死亡線(與肥胖危險性相當),也與失智症發生相關,長達4年追蹤800多位長者發現,主觀感受到孤單的人,4年後得阿茲海默症機率增加一倍。
年長族群 危險性更高
孤單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對於年輕族群,不善於處理衝突或怕被拒絕,獨處比較自在,而經常一個人,或因沒有安全感,像刺蝟一樣讓人不敢靠近,久處於這些人際模式,容易孤單。年長者族群孤單危險性更高,孩子離家、失去配偶、退休後失去有意義的關係,都是常見原因,甚至身體退化,如視力、聽力退化或行動不便,都可能讓他無法參與原本團體或減少與人互動。
英國研究發現,自從提供年長者免費市區公車搭乘後,年長者整體健康狀態改善。透過搭乘公車,年長者有機會發展出有意義的人際互動,身處人群中也提供歸屬認同感,這個政策幫助年長者行動更方便,意外協助他們走出孤單。
勇於冒險 多關心周遭
克服孤單不能只靠外在政策,以下這些策略可以幫助與人連結。
●了解「孤單」是感受而非事實:當人感到孤單時,經常出現打擊自己的自我對話,如「沒人喜歡我」、「沒人了解我」,這些負面想法不是事實,卻可能使自己退縮到小小空間。發掘負面假設,分辨不是事實,並在行動上走出去與人接觸,透過行動累積好的經驗。
●開放自己:把自己的需要說出來。尤其婚姻關係中,不溝通、不分享是孤單的開始,別再期待對方先來了解自己或符合自己期待,試著主動分享想法與感受。剛開始對方未必有期待中反應,堅持下去總會有良性結果。
●勇於冒險:害怕被拒絕,孤立自己,等於先拒絕了自己。就算害怕也嘗試與人接觸,幾次下來一定會有較正面的經驗。
●做出對抗孤單的行動計畫:發覺自己孤單時,常已培養許多造成孤單的習慣,如一個人吃飯、花太多時間看電視、玩臉書等。建立帶來健康關係的習慣取代,如參加讀書會、合唱團等,發展興趣時,選擇團體活動,更能找到志趣相合的夥伴。
●關注別人而非自己:多關心周遭的人,自然不會自怨自艾,主動對周遭的人微笑、關心他們的生活,他們也會對你付出關心。
哲學家叔本華以刺蝟比喻人際關係的巧妙,刺蝟在冷天喜歡聚在一起,卻因靠太近刺傷彼此,所以又漸行漸遠,但不久又因太遠而感到寒冷,又向彼此靠近。人跟人也是如此,透過練習總會找到與人相處舒服又溫暖的距離,不再孤單。
藍光傷人眼 紫外線更是主因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815206.shtml
【聯合報╱記者顏彙燕╱桃園報導】2014.07.20
智慧型手機、電腦螢幕釋出藍光,經國敏盛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許宏源指出,實驗發現長時間以藍光照射老鼠眼睛,結果造成視網膜凋零、萎縮,但人體實驗尚未有定論,太長時間看螢幕,仍有傷眼的可能。
許宏源說,黃斑部病變是常見的老年視力退化疾病,好發於50~65歲族群,初期會發現視力開始變得模糊,接著看東西會有變形、扭曲的感覺,三個月內未治療,會造成視網膜出血、水腫,出血嚴重結痂後,就很難恢復原本的視力。
許宏源表示,其實螢幕散發出的藍光,對眼睛造成黃斑部病變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嚴重,紫外線反而才是造成黃斑部病變的主因,最近太陽大,外出最好戴著墨鏡保護眼睛。
而平時看手機、電腦螢幕,每30分鐘就得休息10分鐘,應避免在昏暗環境下看手機,使用3C產品時,要在光線充足的地方。
中山醫學大學視光系教授黃宣瑜表示,手機螢幕的光線波長約400~780奈米,而藍光波長約400~480奈米,藍光是能量較強的可見光。
若想購買手機濾藍光保護貼,黃宣瑜建議,選擇淡橘色的保護貼較佳,也不需太過刻意將螢幕顏色調至最低,以符合最佳視覺舒適性即可。
※ 相關報導:
* 骨科名醫教睡姿 枕頭業者當教材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40720000270.html
現代人重視養生,坊間賣場常見業者為了促銷枕頭,圖解衛教正確睡姿。令人好奇的是,業者使用的資料、圖片幾乎一模樣,原來這些精美圖像、文字,都是新竹骨科醫師張辰光嘔心瀝血著作!
著作成了枕頭業者行銷利器,且不加修飾引用,好像教科書出版品。張辰光苦笑說,「能宣導衛教也不錯,不過,至少衣服變個裝、或換個人頭嘛!」
◆ 不吸菸女性 肺癌5大危險因子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816034.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07.20
國內每年新增上萬名肺癌患者,在台灣,女性肺癌患者有九成不吸菸,國衛院研究女性不吸菸肺癌患者的危險因子,發現有肺癌家族史、有結核病史、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以上,工作場所有二手菸暴露則會提高1.5倍。
另外,廚房油煙暴露也是一個重要危險因子。煮的次數越多,肺癌風險越高,但如果能使用抽油煙機,則可以降低43%的肺癌機率。
舞蹈家羅曼菲、帽子歌后鳳飛飛等人雖然不吸菸,卻都死於肺癌。肺癌20年來是國內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由聯合報系、中央研究院合辦的「健康高峰論壇」,今天進行第二天的議程,上午邀請專家探討肺癌的危險因子、篩檢及治療。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表示,吸菸仍是導致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吸菸量越多、越久,風險會越高。但台灣等亞洲國家,不吸菸的肺癌人數很多,男性肺癌患者有25%不吸菸,女性更有九成以上都不吸菸。
國衛院、中研院、台大醫院等組成的肺癌研究團隊,收集各逾千人的病例組、對照組,研究不吸菸肺癌患者生活中的危險因子。發現不吸菸者,若一等親有肺癌家族史,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6倍。若有肺結核病史,則是2.9倍。
還有二手菸害也是罹患肺癌的危險因子,不管於家中或是工作場所都要盡量避免;另外,「煮」婦們的廚房油煙暴露也是因素之一。但如果能使用抽油煙機,則可以降低43%的肺癌機率。熊昭也建議,烹調方式盡量以水煮,替代高溫油炸、油煎,可以減少主婦們暴露的油煙量。
熊昭也表示,研究團隊正將這些環境的危險因子與肺癌基因因素,設計風險模型,希望未來有利於找出肺癌的高危險群,進行篩檢。
楊泮池:最遲45歲 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肺癌若能在一公分以下發現,95%以上可以治癒,但四分之三患者卻直到第三、四期才發現。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表示,肺癌早期常沒有症狀,他建議,即使不吸菸,最遲45歲一定要在健檢中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楊泮池今天在聯合報系主辦的「健康高峰論壇」中,提醒民眾肺癌篩檢的重要性。楊泮池說,國人癌症死因中,肺癌、肝癌人數就占了55%以上。
他表示,只要能發現一公分以下的肺癌,不僅治癒機率高,術後不必化療。但肺癌早期沒有特殊症狀,多數患者都是於第三、四期才發現,影響存活期,醫療花費的成本也很高,只要能早期發現,肺癌可成為可以控制的慢性病。
楊泮池說,目前幾種常見的肺部檢查中,X光有死角,僅能看到七至八成的肺臟;高價的正子檢查對早期肺癌沒有幫助,很難偵測到不吸菸者常見的肺腺癌;至於核磁共振檢查時間至少要半小時,只要受檢者一呼吸,影像會模糊,因此不適合用在肺腺癌的檢查。
楊泮池說,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扮演早期肺癌的「糾察隊」,且不必注射顯影劑,可發現小到0.2到0.3公分的病灶。但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非常敏感,若發現有肺部陰影,依賴醫師的正確判讀、追蹤變化,判斷良性、惡性,免得讓受檢者心驚膽跳。
◆ 星期透視/讓國際醫療與全民照護相輔相成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15458.shtml
【聯合報╱楊志良/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講座教授】2014.07.20
台灣是否應該發展國際醫療以及國際醫療應該如何發展,是否該在自由經濟示範區設醫療專區,至今仍各說紛紜。
支持者認為台灣發展國際醫療,完全具備醫療資金、醫療人才與照護品質等方面的優勢;而且,國際競爭激烈,機會稍縱即逝。反對者則擔心將導致醫療更加商業化,並會對健保病患的照顧產生排擠效應。雙方的爭辯,似乎迄無交集。
黃院長達夫日前在聯合報為文,指出我支持自由經濟示範區醫療特區,並為它做廣告。此舉是將醫療及教育當生意做,基本上有違非營利事業的核心價值,腐化醫療價值觀。
黃院長一向為醫界及我個人景仰的前輩,萬分感謝他殷切的指教及在文中給予我個人過去的若干作為予以肯定。今日醫界領袖大多對醫界亂象不置一詞,上焉者無為而治,而多數則以擴大版圖、軍備競賽、關說利益、增加營收為職志,能以提升醫學教育、醫療品質及醫療服務為職志並不時提出改革諍言者則似為少數。
然而國際醫療是否辦理及其如何辦理、該設置何處是不同層次的問題,應該分別論述。台灣具有發展國際醫療的條件無庸置疑,服務業也是台灣目前及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醫療是人照顧人的行業,對增進就業及提升薪資水準具有正面的效益,此為台灣目前及未來所急迫需要者。國際上的經驗也顯示國際醫療不必然影響或傷害全民健康照護,甚至可相輔相成,重點是在如何執行。
我一再強調且多次撰文主張,國際醫療只能在特區進行而強烈反對目前正在實施的國際醫療,也就是所謂「前店後廠」,不區分國人與國際醫療,不但造成大小眼,也必然進一步影響醫病關係。特別是公立醫院及財團法人醫院這些公共的醫院,他們利用國家及社會大眾的資源,享受各種租稅的減免,大賺鈔票卻不用繳稅,在專區設立後應予排除在執行國際醫療之外,且不應容許外國醫師來台從事國際醫療,高尖人才不足,則要加強培養,包括送至國外進修才是正途。
設置專區則是商業行為,目前法令根本不容許公立醫院及財團法人醫院盈餘搬到特區設立商業化醫院,這是嚴重犯法的行為,黃院長似可不必過慮。設立特區才能嚴格區分「非營利事業的核心價值」與商業行為,而非目前容許各個醫院混水摸魚通吃健保及國際醫療。政府單位若以我做廣告,但未完整將前述重要主張呈現,則個人在此提出嚴正的抗議。
個人一再指出,若停止國際醫療並不能阻上醫療人才流失,而台灣培育過剩的各類醫事人力,我們也應有責任擴大他們在台灣執業的空間。
※ 相關報導:
* 長庚兒醫群 進駐竹市南門醫院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97480
為了因應竹苗三縣市兒科醫療需求,新竹市各大醫院均積極網羅小兒科醫師新血,其中新竹市南門綜合醫院更由五名林口長庚兒童醫醫學中心醫師駐診,並由長庚大學教授林思偕、助理教授陳力振領軍,照護竹苗地區小朋友的健康。
有效運動心跳率130~150下最適當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721000556.html
郭佳容/台北報導 2014-07-21 中國時報
即使熱浪襲人,運動熱潮還是持續發燒,7、8月以來光是路跑賽事,全台就有近70場鳴槍開跑,但專家指出,民眾普遍存在運動時間愈久愈好、運動距離愈長愈好、速度愈快愈好的迷思,可能達不到運動效果,反而造成運動傷害。
復健科醫師林頌凱指出,一般民眾運動時,可以透過心跳率來評估是否達成有效運動,強度太低無法燃燒脂肪,強度太高則可能出現心跳加快、頭昏眼花、眩暈、噁心想吐、步態不穩、胸悶等症狀。
林頌凱引用美國運動醫學會研究指出,健康成人的有效運動心率為最大心跳率的60%~85%之間,而最大心跳率為220減去實際年齡。舉一個50歲成人為例,最大心跳率為220-50(實際年齡)=170,而有效運動心率則在102(170×60%)~136(170×80%)下之間。
林頌凱指出,一般人可以根據運動耗氧量、運動心率值或是自行測量脈搏掌握運動心率,不過運動耗氧量得在實驗室進行客觀上不可行,自行測量脈搏則過於主觀可能出現失誤,而市面上測量運動心率值的工具則可考慮使用。
醫師林瀛洲表示,即使沒有工具,一般民眾也可以依據「運動自覺量表」,只要達到「有點喘但不會喘不過氣」、「可以講話不能唱歌」的程度,大約就是心跳130~150下之間,即為適當的運動心率。
根據運動「531」原則,一般健康成人每個星期應運動5天,每次運動30分鐘,運動時心跳達110下。林瀛洲指出,運動原則最重要是「多比少好、少比沒有好」,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爬幾層樓梯、提早幾站下公車走路,都可以提升運動量。
林瀛洲指出,根據研究,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若是每周累積運動量消耗量達2000卡,
就可以逆轉
血管粥狀硬化程度,一般人隨年紀也會有輕重程度不一的血管硬化,不僅可一併預防,還能遠離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
※ 相關報導:
* 拔智齒感染 細菌吃掉心臟瓣膜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817807.shtml
智齒別亂拔!一名25歲的女性,今年2月拔智齒後,出現輕微發燒、偶有寒顫,由於症狀一直沒改善,就醫檢查竟發現重度二尖瓣閉鎖不全,且疑似有陳舊斑塊在二尖瓣膜,罹患感染性心內膜炎,經過手術修復心臟瓣膜,並接受一個月抗生素治療,才挽回一命。
* 放暑假拚命LINE 11歲童頸痛求醫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816856.shtml
暑假期間,各家醫院復健科看肩頸痠痛的年輕病患增多,多數都是學生,因長時間滑手機、打電玩,造成肩頸痠痛。
成大醫院復健部最近接到一名11歲患者,因為太愛與同學用「LINE」聊天,頸部疼痛到連頭也跟著痛,父母趕緊帶他就醫,醫師發現小病人的肩頸肌肉僵硬得像4、50歲的上班族。
◆ 「甜蜜的負擔」 吃冰消暑但會胖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816727.shtml
【聯合報╱記者郭逸君/桃園報導】2014.07.21
不少民眾都會選擇吃冰消暑,但甜蜜的背後卻是隱藏著肥胖警訊,小小一球冰淇淋熱量驚人,重量100克的冰淇淋,熱量高達200大卡,相當於四分之三碗飯,而且添加巧克力脆片、鮮奶油、餅乾等,熱量還會再增加。
「冰淇淋除了熱量高,內涵的食品添加物種類也相當多。」桃園醫院營養科主任施桂梅表示,冰淇淋的主要原料除了奶粉、砂糖、鮮奶油,冰淇淋製造商為了要大量製作及增加口感,還會添加乳化劑、增稠劑、甜味劑等各種食品添加物,長期攝取將危害人體健康。
連鎖超商及各大旅遊景點,因應暑假紛紛搶攻熱商機,推出各式各樣口味的冰淇淋,甜筒、桶裝冰淇淋等因應現行法規,都有標示營養成分及熱量,供消費者參考,但有些商家現擠的霜淇淋,沒有提供消費者完整的產品營養成分資訊,消費者無法辨識,就把過量的油脂與熱量吃下肚。
施桂梅建議家長為子女選購冰品時,要參照食品標示,選擇熱量低、少食品添加物的冰品,到剉冰店要注意業者冰塊儲藏及環境是否衛生,冰塊、飲品如果沒有適當儲放,天氣炎熱很容易孳生細菌,吃下肚可能會拉肚子。
施桂梅說:「其實只要一台果汁機,在家也可以製作簡單的檸檬清冰。」只要將開水冰成冰塊,以果汁機打碎成碎冰狀,加入以新鮮檸檬擠壓的檸檬汁,製成檸檬清冰,富含的檸檬酸可以刺激唾液分泌,生津解熱,「自製冰品可以確保沒有添加防腐劑,對人體較健康」。
※ 相關報導:
* 多喝水沒事?五個必知的喝水誤解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25627
人體內約有70%的水分,以維持各種生理需求,除了攝取太多或太少水分,對身體會產生不良影響外,錯誤的喝水方式更會危害健康。但現代人經常隨手一杯手搖飲料,以為水夠了,卻不知身體其實「好渴」。以下是五個常見關於喝水的誤解,不可不知。
1.不管怎樣,多喝水就是好事。
2.口渴再喝水就好了。
3.冬天喝熱水、夏天喝冰水最過癮。
4.不愛白開水,果汁牛奶也行。
5.氣泡水、薏仁水等有特殊療效,多喝無妨。
◆ 長期外食 9成9孕婦營養不均衡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817809.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07.21
準媽媽愛吃雞排、麵包等高熱量食品,小心胎兒肥。一名上班族孕婦天天外食兩餐,常吃速食或高熱量食品,21周產檢發現,體重比標準範圍多了兩公斤,胎兒重680公克,體重超前發育二至三周。
台灣母胎醫學會最新調查發現,高達九成九孕媽媽關鍵營養素攝取不均衡。78%孕媽媽怕胖,但有高達43.4%體重過重。91.1%媽媽認為葉酸很重要,但含葉酸蔬菜類攝取,僅3.4%孕媽媽達到衛福部建議標準。
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鄭博仁醫師說,孕婦長期外食,營養攝取不均勻。如果懷孕期間未控制熱量,營養攝取不均衡,胖媽媽容易罹患妊娠糖尿病,增加胎兒未來罹患先天性低血糖、黃疸症、低血鈣症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他表示,孕婦不宜食用過甜、過油、高熱量等點心,應多選擇低卡路里、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孕期營養對寶寶未來發展有關鍵性影響,應從日常飲食中,補足均衡且完整的營養素,每天攝取深綠色蔬菜三份、魚類一份、奶類兩杯,同時減少高熱量食物攝取。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