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3

真空管、新技術如何挽救摩爾定律

How Vacuum Tubes, New Technology Might Save Moore's Law
http://hothardware.com/News/How-Vacuum-Tubes-New-Technology-Might-Save-Moores-Law-/

By Joel Hruska
Monday, June 23, 2014

打從人類出現以來,電晶體是影響最深遠的發明之一。首度在 1947 年被發現,其規模已經龐大到人類歷史似乎不再有所進展;我們能夠將數十億個電晶體封裝到小於你拇指的複雜處理器中。然而,在數十年的創新後,電晶體開始動搖。時脈速度從 2005 年開始停滯而 20nm 的處理器世代(process node)將有始以來首度比 28nm 世代更加昂貴。現在,NASA 的研究者認為,他們或許已經發現一種方法讓電晶體再起 -- 所用的是電腦時代伊始時的技術:真空管(vacuum tube)。

不,那是真的。別笑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真空管是電腦的基礎單元,在固態電晶體來臨之前,攸關幾乎所有電子產品的運作。收音機、電話、早期錄音與聲音重現設備,與第一代電腦(包括 ENIAC)都倚賴真空管來運作。那些年真空管技術的改進十分緩慢(早期電腦每天都會遇到真空管故障的問題),不過一旦固態電晶體被發明後,這些裝置的好日子即將結束(the writing was on the wall)。真空管在運作時會發熱,那意味著一部有幾千個真空管的電腦很快就會變成火爐。ENIAC 包含 17,648 個真空管,並消耗 150-175KW 的電力(歷史紀錄互異)。

最快的真空管技術很快就被電晶體所凌駕,不過今日它卻猛然遇到我們製造技術的根本極限。要解釋電晶體為何無法像之前那樣擴張,最簡單的方式是:我們遇到了「完美 (perfection)」的極限。我們所要求的完美特徵尺寸(feature sizes)的大小實在太小了,我們無法建立這麼小的雷射來進行蝕刻。我們所要控制的摻雜物(dopants,矽晶圓中故意加入的雜質)濃度得維持在 10 個原子內。Heisenberg 他自己正扯住 Intel 最棒工程師的衣袖並不以為然地輕笑。(應指測不準原理)


「真空電晶體(Vacuum Transistors,譯註:完整來說應該是真空通道電晶體, vacuum-channel transistor)」如何拯救摩爾定律?

結果證明,當你將真空電晶體縮小到非常小的維度時,你能夠重新獲得真空管的某些優勢並避開運用上的負面部份。根據 IEEE Spectrum 的一篇報告(參見:http://spectrum.ieee.org/semiconductors/devices/introducing-the-vacuum-transistor-a-device-made-of-nothing),真空電晶體的閘極與電子之間不需要有任何物理性連結,就能將電子拉過閘極。這使得真空區域能變得夠小,並充分減少電壓,而場發射效應使得電晶體能夠發射電子越過閘極,而不需要另外給名義上是「真空」卻內含氦氣的電晶體,用以激發氦氣的充足能量。根據研究者表示,他們已經建立一個成功在 460GHz 運作的電晶體 -- 進入所謂的「兆赫波間隙(Terahertz Gap)」,那位於微波與紅外線之間。這個「間隙」指的是,我們只有數量有限的裝置能夠產生這種頻率,而且此能帶中的實驗性應用也屈指可數。

現在,這些結構是仍屬於高度實驗性階段。研究者已經建立一些電晶體,能達到如此極端的運作頻率,但尚未著手對付要將幾百萬個真空電晶體整合的可觀挑戰。目前 460GHz 的電晶體在 10V 電壓下運作,不過原型已經縮小至 1-2V。目前仍不清楚這些真空電晶體是在何種尺度下被建造,但卻能夠明白背後的研究團隊,從通訊硬體到 CMOS 與微處理器的每樣東西中看到的長期潛力。

真空電晶體並不會在未來二、三年內重新發明電腦,但長期而言,它們應能成為一種避開某些量子穿隧(quantum tunneling)與電遷移(electromigration)效應的方法,那些效應目前正挑戰現代微處理器。對於一個在源極與汲極之間沒有任何任何東西的電晶體結構物來說,這是一大進展。

※ 相關報導:

通用電晶體:可成為各種邏輯功能的基礎
交大研發單分子蛋白質電晶體
Caltech 工程師打造能夠自我修復的晶片
如何解決石墨烯電晶體的大問題?
突觸電晶體邊運算邊學習
量子糾結在創造的同時會導致蟲洞產生?
半導體中的「量子微滴」
瞬間使水沸騰的方法
物理學家在SXSW 提出「軌道運算」
量子生物學:藻類演化出能開關「量子同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