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4

自主學習與教育改革

◆ 國際藥聞-提筆寫字有利閱讀與學習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40713000567.html

鍾玉玨 2014-07-13 中國時報

進入電腦與無紙化時代,漢字書寫已被拼音輸入、鍵盤選字取代,用筆寫字的機會愈來愈少,提筆忘字已成通病。到底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心理學家與腦神經專家認為,別太快認定手寫遲早會成為過去式,因新證據顯示,相較於打字與鍵盤輸入,手寫更有利於閱讀與學習。

法國國家學院(College de France)心理學家狄漢(Stanislas Dehaene) 指出,小孩開始學習用筆寫字時,不僅加快閱讀速度,也更容易記住資訊、舉一反三。

他說:「當我們書寫時,一種獨特的神經迴路會自動活化起來,辨識寫字時的手勢。而這類神經迴路的作用與機制非常特別,我們尚不明白其中奧妙,但學習因此變得更容易。」

2012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Karin James)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尚未開始學習讀寫的孩童。研究員先讓孩童閱讀字卡或圖卡,再讓孩童將看到的文字與圖像繪於白紙或輸入電腦。整個實驗過程中,孩童的大腦會被掃描。

結果發現,手繪組的大腦有3區的活動明顯增加,分別是左腦梭狀迴、前端的額下葉、後頂葉皮質。這3區也是成人在閱讀或寫作時特別活躍的部分。相形之下,打字或電腦輸入組,大腦的活動明顯減弱。

詹姆士指出,這個差異主要源於手寫很自由、不按牌理出牌。手寫時每個人的筆跡都不一樣,當筆跡不斷變更,這變化對於孩子而言,是一種能刺激腦部學習的過程。

例如英文字a,不管手寫字型怎麼變,字義都不變,小孩必須認知這樣的變化,相較於閱讀一成不變的打字或電腦字形,手寫有助於刺激兒童腦部對文字的印象與學習。

華盛頓大學心理教授貝寧潔(Virginia Berninger)研究也發現,手寫能有效開發大腦,因為手寫會刺激活化大腦的大部分區域,包括控制思考、記憶和語言的區塊。與打字相比,提筆作文的小孩,詞量更多、寫得更快、想法也更深入。



◆ 奧林匹亞競賽/數學4金2銅 史上最佳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800769.shtml

【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2014.07.13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今年在南非舉行,昨天台灣拿下四金二銅的史上最佳成績,其中台北市建國中學二年級科學班學生吳博生拿到滿分,與大陸及澳洲選手並列世界第一。

今年數學奧林匹亞有一○一個國家、五百六十名學生參賽,台灣代表隊獲得四金二銅,國際排名第三名,是一九九二年參賽以來的最佳成績。

獲得滿分的吳博生打破自己與台灣紀錄,消息傳到台灣吳家,吳媽媽計湘庭開心地說,吳博生從小就喜歡數學,幼稚園上課前,老師不問他數學問題,就不進教室上課,甚至還會反問老師數學問題。

計湘庭說,吳博生是內斂、話不多的小孩,從小到大很獨立,最大的興趣就是數學。計湘庭說,她和丈夫是普通公司的職員,對數學不拿手,吳博生每天研究的數學,他們不懂。她還笑說,吳博生在數學領域好到「不正常」,其他方面則很「正常」。

吳博生說,過去一年都在拚數學,導致有些科目跟不上進度,未來還想繼續參加國際數學競賽,為國爭光。

此外,台灣代表隊中年紀最小、十五歲的天母國中三年級學生余竑勳也拿下金牌,世界排名第十五;拿下金牌後,他透過即時通訊告訴父母:「成績差強人意,總分還可以更好。」去年他已獲得數學國際奧林匹亞銀牌,今年將保送建中科學班。

余竑勳的父母也是上班族,母親沈文麗說,余竑勳幼稚園時就喜歡計算機上的數學符號,尤其對開根號最好奇。余竑勳上國中後的數學程度明顯比其他學生好,天母國中讓余竑勳免修數學,可自由到圖書館自習,運算更高階的數學題目。

余竑勳說,下課後會上網和數學社群高手討論數學,假日時則會參加新竹教育大學北區高中生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透過和同儕討論、競賽充實數學能力。

※ 相關報導:

* 奧林匹亞競賽/生物4金 重返世界第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800771.shtml

台灣學生「金」厲害!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昨頒獎,台灣四位高中生拿下四金,人人抱回一面金牌,世界排名也衝上第一,讓台灣暌違十三年後,再度坐上世界第一寶座。

生物奧林匹亞今年六十一國、兩百四十一位學生參賽,台灣四位「金」主分別是台中一中學生許力天、武陵高中學生姚俊辰、建中學生張若愚與許耿彰;排第二的是美國。

* 北京最嚴入學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3000154-260209

北京是大陸家長心目中排名第一的教育之都,但今年正逢2008年生育高峰期的「奧運寶寶」進入學齡,小學招生名額嚴重供不應求,加上北京進一步收緊人口政策,許多家長擔心小孩上不了小學。....在北京,入學必須提供「五證」已是高門檻,而每年的入學環境還愈來愈嚴峻,2014年更被稱作北京「史上最嚴入學年」。



◆ 黏土作品驚豔 5歲女孩捏的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8800395.shtml

【聯合報╱記者宋柏誼/石岡報導】2014.07.13

念幼兒園中班的施宛圻,創作紙黏土栩栩如生,工作忙碌的施爸爸原本只是讓她到才藝班消磨時間,意外發掘藝術天分,從自己摸索到學習僅幾個月時間,作品受邀在圖書館展出,參觀者驚豔,是館內展覽最小創作者之一。

才5歲的施宛圻很害羞,不太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頻在父親旁邊撒嬌,但她對自己作品很有信心;父親說,她善於觀察周遭事物,譬如鏡子、月曆、甚至烏龜、玉米等,會自己拿黏土慢慢做,沒多久就有如模子刻出來的樣品呈現。

在石岡圖書館服務的龍美珍覺得不可思議,力邀施爸爸帶女兒作品到圖書館大廳展出。「不敢相信是小朋友捏出的作品!」有民眾說,以為是美術老師作品,正想報名學習,詳問才發現是小孩子捏出來的,覺得很有創意。

彩藝快樂屋老師游淑芬表示,學齡前的孩子可透過捏黏土、聽故事學習專注力,捏黏土也能幫孩子促進手部肌肉發育;這門技藝透過中華民國紙黏土協會認證,施宛圻已進入第三級,與同齡孩子相較相當優異。她的個展在石岡圖書館展到20日。



◆ 曾子74代孫 唯一有給奉祀官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800764.shtml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2014.07.13

亞聖孟子第七十五代奉祀官孟祥協,已於五月三日悄然過世,他原是世襲有給職簡任十四職等、月領十二萬多薪水的奉祀官,而隨著他過世及制度的調整,後人不再繼承。目前宗聖曾子的七十四代奉祀官曾憲禕,將成為我國唯一有給職的奉祀官。

我國至聖先師奉祀官制度,是在民國九十八年七月做大幅調整,將過去主祀奉祀官、從祀奉祀官,改以主祀至聖先師為「獨尊」,並取消從祀奉祀官。世襲的支薪制度,也在前主祀奉祀官孔德成過世後,嫡長孫孔垂長繼任,因他要求不支薪,所以改為無給職。不過,世襲支薪,仍在支領者,自下一代起改無給職。

內政部主管榮典制度的官員表示,孔廟主祀奉祀官為孔子後代,從祀奉祀官即所謂「四配」,分別是亞聖孟子、宗聖曾子、復聖顏回、述聖子思子,每年孔家家祭,均於崇聖祠擔任奉祀官。官員說,未來即使從祀奉祀官取消,孔家家祭時,「四配」後裔仍可參與。

四配中,顏回後裔滯留大陸,述聖子思子即孔子之孫,後裔由孔維寧擔任,由於同屬孔家,一直未支薪。僅孟祥協、曾憲禕支領簡任官十四職等,每月約十二萬多待遇,也享年終獎金,預算由內政部編列。

這項世襲奉祀官支薪制度,是民國廿四年所頒訂,原本孔子後裔,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是世襲特任官待遇,至其孫七十九代嫡長孫孔垂長,不僅要求不再支薪,也只享國策顧問頭銜。

官員說,大陸越來越重視孔子,並已恢復祭孔,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已將孔廟、孔府、孔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孔垂長雖不支薪,但平時參加孔子相關活動,內政部會協助其研究費與出差費。孔垂長目前也主持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

官員表示,隨著時代趨勢改變,考量少子化及性別平等觀念,未來孔家之後如僅生一女,女子將可繼任主祀奉祀官,不排除出現第一位女性奉祀官。

※ 相關報導:

我的未來不是夢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冷眼集/蔣偉寧講不明白 只有下台!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3301.shtml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特稿】2014.07.14

身陷十二年國教和論文造假案的「雙颱風暴」中,蔣偉寧宣布辭職了,過程照著「閣員下台三部曲」走:首部曲,江宜樺院長對事件先表示「痛心」;二部曲,江要求當事人說明清楚講明白;三部曲,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就要知所進退。

兩年半前,這位橋梁專家以黑馬之姿接掌教育部長,首要任務就是讓世紀大工程十二年國教順利上路,蔣偉寧是國教的門外漢,卻敢承擔重任,當時就令資深教育官員咋舌說「金好膽」!

新手上路時,蔣偉寧與國會溝通,身段柔軟、展現高EQ,初期即使是反對黨的立委,也回報以善意。然而這段「蜜月期」,也隨著十二年國教的風風雨雨,讓這位自認擅長溝通的部長窮於應付,「免試入學假免試,特色招生沒特色」,道盡十二年國教的掛羊頭賣狗肉;選填志願、超額比序讓都會區家長痛不欲生,雙北市長都跳出來說重話,地方教育局處長也砲打中央。

十二年國教選舉年前夕上路,因為家長怨聲載道,明顯影響執政黨的選情,讓這位非國民黨籍、年底也不準備加入輔選行列的教長,處境早已岌岌可危。陳震遠論文造假案,只是壓垮蔣偉寧的最後一根稻草,蔣偉寧因為信任學生陳震武,論文投稿交由學生全權處理,這也反映出他的「單純」,單純的人投身政治圈,又是一隻誤入叢林的小白免。

蔣偉寧在學界和輿論審判下黯然下台,留下十二年國教的爛攤子。然而,造成陳震遠論文自審造假的環境與制度,國內大學博士班浮濫,讓博士生為了謀教職或取得教職的升等,汲汲營營拚論文業績,大學為了應付評鑑,也要衝學術績效,為了國際排名的能見度,SCI不可能退燒。這些制度面的改革,在蔣偉寧去職後,倉促接班的教長,能端出解藥嗎?



◆ 新聞眼/掛一起十餘次 不相識?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2441.shtml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皓嬿】2014.07.14

我學界發表論文「你掛我、我掛你(共同作者)」的現象相當普遍,不管是學生為了討好老師,還是老師希望沾學生的光,或「互助」求表現,當掛名變成學者們「禮尚往來」的方式,甚至「當我們掛在一起」十餘次,卻還說互不相識,出事也就當然不令人意外。

學者們為何愛互相幫襯掛名?好處很多。不僅可以藉此提升學術地位和榮譽,在台灣現有的體制下,它還是研究生順利畢業、教授升等、學者申請研究經費的加分利器。

反正期刊論文那麼多,只要大夥喬好,「人造學術成就」的機制,就可以在層層規則下運作良好。如學校看教授的IF點數(影響指數,用來判斷一期刊的重要性)決定是否升等,教授們就可在同期刊發表論文、互相引用對方,把該期刊的IF點數衝高,兩人可得的IF點數跟著「增值」,皆大歡喜。

當學界的生存法則由論文封面和數字決定,學者很難不陷入數字遊戲,誰還在意自己著作是否真的有料?誰還為自己寫的東西負責?誰還堅持不出自我手、就不是我的研究?

教育部長蔣偉寧可能並未參與陳震遠偽造論文審查,但作為負責任的學者,蔣理應對具名的論文內容詳根知底,包括共同掛名的作者群;作為教育部長和中央大學前校長,當制度有缺陷,蔣部長更有責任改正制度,讓學者的研究貢獻真正被看見、並作為評斷標準,掛名怪象才可能告終,怎麼自己也捲入這股歪風裡?

※ 相關報導:

* 科技部:掛名論文 自己不會不知道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2431.shtml

教育部長蔣偉寧身陷論文風暴,並表示不識共同掛名作者。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說,每位作者在論文發表時,都要簽名授權,因此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列名哪些論文;若不是大型合作計畫、有數十位共同作者的情況,通常都會知道論文有哪些共同作者。

* 須當事人填寫登錄/科技部網站 戳破蔣謊話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95815

身陷論文造假風暴的教育部長蔣偉寧自稱前屏教大副教授陳震遠與他共同掛名,他完全不知情,但蔣在須由當事人自行填寫的科技部研究人才網所登錄之論文,赫然出現相關文章,顯見蔣的「不知情」說法根本是謊言。

* 科技部不排除請蔣偉寧說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3324.shtml

論文風波越演越烈,科技部學術倫理審查委員會上周啟動,今天上午開會討論,針對英國倫敦SAGE出版公司撤下的60篇論文清查,發現有40幾篇和科技部補助的研究計畫有關,涉及的學者高達十幾人,蔣偉寧是其中之一。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表示,不排除請蔣偉寧到委員會上說明,陳震遠和陳震武兄弟則是一定要來說明。



◆ 時論-師法美國 中研院應該轉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4000727-260109

中國時報 林悅怡 2014年07月14日

為何我國總統府需要中研院?若無中研院會怎樣?

86年前,國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要研究人文及科學、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逐漸地,大學與其他單位已完成這些目標,為何還需要這個「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構」?102年,中研院預算137億元,擠壓諸如大學等的經費,這些錢有無更具效益的用途?

中研院購買儀器等做研究,這和大學有何差別?美國的作法更高明,其國家科學院為「空殼子」,不買儀器做研究,所有院士均為其他單位(大學、公司等)人員,只在開會時應召;因為是「獨立」單位,不受諸如國會等干擾,因為傑出(170多位院士曾獲諾貝爾獎),其報告通常受到尊重,足以「擺平」國內各種紛爭。此種專家散布各單位的「藏富於民」作法,隨時提攜其單位與人員,這也是美國大學和公司等傑出的原因之一。151年前,美國林肯總統等諸君實在有眼光。德國的科學研究院和我國一樣「實做」,就有傑出德國科學家認為應「空殼化」,專家散到各大學等單位,有如美國,因他認為德國有科學實力,但其大學在世界排名遠遠落後美國,反映的是其大學教育水準較美國差。

我國的作法存在相當缺點,如總統府內有誰足以審查中研院預算?中研院自有科技預算(來自總統府),為何其研究員還到各部會申請(「搶」)資源?各大學教授辛苦栽培學生與做研究,為何經費比中研院研究員少?

或許是「慣性」或「惰性」,幾乎無人提議改變中研院,目標是讓我國更進步,而非因循,這和政治鬥爭或個人恩怨毫無關係。中研院科學家優秀,不論怎麼轉型,哪怕競爭?中研院是80多年前的思維,值得繼續維護?有何實證需要保存此歷史包袱?總統到底多瞭解中研院的作為?總統可費心想想,為何府內需要設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總統最需要的國防、外交、經建、民意等建議,從那邊來比較務實可用?國內諸多「隨時應召」的智庫,為何不需設在總統府內?

試觀我國兩個轉型範例:78年前創立整合轉型而來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大力協助「拚經濟」,對國家貢獻多。最近「轉型」成立的農業科技研究院,致力於協助農企業與農民,農業專家多所期待。其實,中研院自己的網址,已經表明其為教育單位,因此,若轉型為大學,應可說名實相符;若轉型為其他單位,就有勞高明設計。

中研院諸多院士來自美國(有些是美國院士),應知美國作法優點,為何不「改造」中研院?他們宏觀國際作為,當可為資源缺乏的台灣帶來更有積極作為。其研究員也是「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創意十足,為何不協助中研院轉型?(作者為科學家)

fsj 提到...

新北少年合唱團 世界賽奪金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4000443-260107

中國時報 林金池/新北報導 2014年07月14日

台灣之光!新北市少年合唱團參加在東歐拉脫維亞舉辦,有合唱界奧林匹克稱號的「第八屆世界合唱比賽」,演唱原住民、中文、匈牙利等歌謠,擊敗其他24個隊伍,獲得兒童公開組金牌,這是台灣首次奪金。

這場賽事為7月9日到13日在拉脫維亞舉行,由新北市政府祕書長許育寧率領36名團員前往參賽,比賽結果昨天出爐,新北市獲得兒童公開組金牌、高雄市獲得銀牌。

新北市教育局指出,世界合唱比賽由德國 「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 」發起,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合唱比賽,自2000年開始,以每2年舉辦一次,今年共有400多個隊伍參加,分成38組競賽。

在「兒童公開組」中,共有新北、高雄以及其他世界各國共25組隊伍競賽,過去幾屆競賽中,新北曾獲得1次銀牌、高雄曾獲得2次銀牌,卻始終與金牌擦身而過。

這次在資深指揮陳瑞清老師帶領下,穿上原住民服飾上台演唱原住族民謠〈快樂聚會〉、中文歌曲〈笑之歌〉、〈四季的風〉和匈牙利文〈ANGYALOK ES PASZTOROK〉等4首歌曲。

許育寧表示,新北市少年合唱團渾厚悠揚的樂音、清新脫俗的音色,加上完美的合唱默契與技巧,讓身處在歐洲的聽眾驚豔,透過樂音感受到台灣的高聳山谷、秀麗風光,順利奪金。少年合唱團成員來自新北市各國中小,成軍短短一年優異表現,不僅為新北市爭取榮耀,更是台灣之光。



◆ 二度奪金曲獎 古謠傳唱隊「譜在心中」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802313.shtml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2014.07.14

屏東縣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今年以「歌,飛過群山」專輯,第二度奪下金曲獎,專輯不但被搶購一空,還有許多人向學校要歌譜,卻發現古謠連譜都沒有;只因指導老師查馬克以古老傳唱方式,讓孩子們的歌聲飛進世界。

更讓人大感意外的是,查馬克學的是體育,最有興趣的是雕刻,但在古謠傳唱過程中,找到肩上使命。

他說,對沒有文字的排灣族而言,歌聲就是文化、就是歷史,就算沒有五線譜,「我們一樣傳唱數百年」。

成軍8年的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曾於2012年以「歌,開始的地方」,拿下第23屆傳統暨音樂藝術類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今年再度以「歌,飛過群山」拿下第25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得獎之後,部落歡慶,專輯熱賣一空,更多的人向學校索取古謠歌譜,才發現小朋友吟唱的所有古謠,完全來自查馬克老師的採集,「只有詞,沒有譜」。

「我從小就是聽VUVU唱排灣古謠長大的。」查馬克.法拉屋樂是屏東縣來義鄉人,他說,排灣族人表達情緒的方式就是唱歌,很多孩子對VUVU的歌謠並不陌生,只是未深入了解。

他在高中時,受專輯「排灣族之歌」啟發,慢慢了解古謠的涵意,才發現祖先的文化原來這麼美。

27歲那年,他在泰武佳興分校任教時,就以古謠傳唱成為班級的特色,且唱進金曲獎。他說,他在教唱時,以一句一句領唱方式「土法煉鋼」,剛開始,一首歌可能要教2個月,現在可能10分鐘,就OK。

「歌,飛過群山」專輯封面以古謠隊孩子們的臉龐作為主題,查馬克表示,孩子們才是永遠的主角,希望他們把歌唱進世界,唱回山林,永遠傳唱下去。



◆ 夜宿圖書館 躺在6萬書海中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802270.shtml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安定報導】2014.07.14

體驗跟6萬冊書共枕眠,安定區圖書館舉辦夜宿圖書館活動,22名學生除深入認識圖書館資源,也學習擔任館員,夜宿圖書館躺在書海中,學生說「很有趣,是人生難得的經驗」。

這項活動針對國中、高中學生舉辦,安排前、昨兩天登場,請到安定子弟帶隊,活動「學輔長」翁培郡目前擔任導遊,從小在安定圖書館讀書的他,對圖書館感情濃烈,藉由帶團經驗,讓活動充滿熱情與動感。另一名輔導員陳柏均也是安定土生土長,目前在台南市環保局服務,勉勵學生好好利用圖書館,多讀書。

圖書館員王純美也為學生介紹館藏及電子資源運用,各小隊輔帶領學生走訪圖書館的每個角落,安排書海尋寶,在寓教於樂中,學員們充分了解圖書館功能與館藏資源運用。入夜就寢時,男女分開,躺在圖書館木質地板上,眼前是滿滿書海,參加的學員直說「好興奮!」

※ 相關報導:

* 企業愛鄉里/美律 愛的書庫全台扎根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802193.shtml

鼓勵閱讀文化與風氣,美律實業董事長廖祿立,近幾年積極推動「愛的書庫」計畫,九年來陸續在海內外設立190座書庫,平均每個月就有1.7座書庫誕生,這也是國內最大的閱讀公益平台。

....「愛的書庫」從2005年4月在草屯虎山國小設立第一座書庫以來,全台已陸續建置189座書庫,另在美國南加州也有海外第一座書庫,總計提供60餘萬本圖書、1.7萬個書箱,累計閱讀人次達2,834萬人次。



◆ 孩童練馬術 北京新時尚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802442.shtml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07.14

被視為西方貴族運動的馬術,如今成了大陸城市新貴階級流行的休閒項目;新貴們又希望,馬術這項運動,最好能從小就培養起,也因此,大陸的馬場上,越來越多孩童練習騎馬。

中通社報導,北京七月高溫下,十七歲的李犖在馬背上已經訓練了近一個小時。李犖長褲長靴,頭戴防護帽,身穿防護背心。這樣的裝備,馬上騎幾圈,衣服都會濕透。而四十六歲的父親坐在看台上專注地看女兒訓練。

每周到馬場騎馬,這對父女堅持了四年。如今,李犖已經可以在一些大陸重要比賽上拿到不錯的成績。

在這家位於北京西南五環的馬場,李犖的父親說,四年前,李犖剛開始學習馬術,身邊騎馬的小孩不多。而今,整個馬場騎馬的人一半以上都是孩子。馬場的負責人王震說:「十年前,北京大約有十家馬場,現在至少有一百多家。」

王震指出,大約從三、四年前開始,學習馬術的孩子多了起來,目前俱樂部最小的會員是一個兩歲半的男孩。俱樂部雖未單獨統計過兒童會員數量,但五月卅一日馬場聘請來自德國的教練進行馬術評級,報名參加的兒童會員就有一百五十多位。今年九月開始,這家馬場將承辦一所小學開設的馬術課。

學馬術需要錢。買一匹馬少則幾十萬元人民幣,多則上百萬元,每年的基礎護養費也在六、七萬元人民幣以上(約逾卅萬元台幣)。但王震認為,對北京的消費能力來說,「這樣的價格不算高」。

如果只是租用馬匹,以這家馬術俱樂部為例,最便宜的會費,一年一萬一千八百元人民幣,限七十鞍時(一鞍時約四十五分鐘)。

fsj 提到...

教長換人 12年國教會轉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8804625.shtml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4.07.15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請辭,教育團體呼籲,接任的部長不宜有任何大轉彎的決策;也期盼藉由這次教長換人,全盤檢討十二年國教走到現在的利弊。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吳忠泰表示,部長、文官都可能做錯事,若能藉此檢討,對社會才有正向幫助;十二年國教面臨不少爭議,調整雖是必要,但若突然大轉彎,對之後的學生都是大災難。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王承先表示,首屆十二年國教流程尚未走完,現在會先按照當初規畫,繼一免、特招後,執行完二次免試入學。

明年十二年國教先免後特大原則不變,王承先表示,近日已密集與各就學區就免試要點審核,包含簡化、調整超額比序項目、志願序採計等細節,完成報部核備後,最遲十月十五日公布。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謝國清表示,教育部長請辭雖是給社會一個交代,但讓家長擔心:「十二年國教該怎麼辦?」他說,十二年國教這段時間已走偏,高雄、台中區要求取消特招,甚至要求拉近會考級距,在在都走回頭路,希望能找堅持十二年國教理想的人來掌舵。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認為,現在十二年國教錯誤太多,假免試、假特招、假志願序、假幹部,教育部要趁此機會修正「假」的思維。

王立昇更建議,應該要換一批人來執行十二年國教,「不應該再由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來擔當,否則國家依舊沒有希望。」

※ 相關報導:

* 觀察站/蔣撐過12年國教 撐不過論文風波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8804677.shtml

....以蔣的事件而言,說穿了,應該就是學界大老論文掛名的積習所造成,徒子與徒孫發表的論文都會掛上「祖師爺」大名,祖師爺確實有可能不熟悉所有共同掛名的其他作者。

但問題是,絕大多數民眾並沒有發表論文的經驗,不知道「論文造假」與「審查造假」是兩回事,論文審查委員與論文作者更是不同的一群人。

* 論文量化陋習 掛名掛到「祖師爺」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4690.shtml

一篇論文到底可以有多少作者掛名?學界指出,一般理工、生醫領域三到五人正常,十多人可能是團隊合作計畫;若加上未對研究有實質貢獻的「榮譽掛名」,有時可達卅、四十人,甚至上百人,尤以醫界最常見。醫界學者說,這是源自日據時期傳承下來的「祖師徒」習慣,即使老師的老師什麼都沒做,也要幫他掛個名以示尊師。

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指出,一般掛名的目的可分為實質和非實質;「實質」是指學者掛名論文,增加著作量,有助於升等、申請計畫。「非實質」則是亞洲國家特有的「師徒相傳、尊師重道」習慣扭曲而產生。

* 學者觀點/別再衝業績…取消以量為主審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4670.shtml

已請辭獲准的教育部長蔣偉寧捲入學生論文審查造假及共同掛名事件而下台,學術界不少人為他抱屈,但更多人建議要導正以量化論文來升等及拿科技部計畫的制度,因共同掛名太浮濫,甚至應考慮取消碩博士畢業須發表多篇論文的制度。

....一位不具名的大學教授不諱言,大學幾年前重視世界排名,論文是重要指標,加上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的推波助瀾,獨厚SCI、SSCI論文量化表現,為增加積點有影響力,學者間相互引用,共同掛名。這位大學教授表示,SCI、SSCI資料庫期刊品質良莠不齊,根本就是商業資料庫,但不少學者為升等或拿科技部補助,甚至去找沒有知名度的期刊來投稿,「台灣學術都快毀了」。

* 論文案 英出版社回函:有無辜受害者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5545.shtml

因論文造假案風暴昨天請辭教育部長的蔣偉寧,今天凌晨收到專門出版國際學術期刊的SAGE出版社回函,信中指出被《震動與控制期刊》 (JVC)撤回的五篇文章,「並非因抄襲而被撤銷,這點我們可以確定。」出版社也相信有無辜的當事者牽涉其中,可能包括許多「像你(蔣偉寧)一樣列名為共同作者的人。」

....出版社表示,出版社今年五月就已寄出撤回論文的信函,但「我們沒有收到任何一位作者的回覆。」出版社並附上一篇蔣偉寧掛名的論文,並特別標示出負責提交論文的陳震武,指陳震武應在確認幾位共同作者的同意下,才可填寫論文出版同意書。

* 130多個假帳號 陳震遠案疑集團造假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5505.shtml

....胡紀如說,國際學術期刊要求提供的帳號,必須是學術機構的帳號,而每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只會提供教授一個帳號;如果陳震遠使用大學網路系統進行投稿作業,一個人使用上百個帳號,屏教大的計算機管理中心不可能沒發現。



◆ 論文迷思 光怪陸離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04700.shtml

【聯合報╱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宜縣礁溪)】2014.07.15

教育部長蔣偉寧終因論文掛名案請辭,從此事件應該讓台灣的高等教育好好省思,學術論文到底在整個教育中占有什麼意義與作用。

台灣長期迷思學術論文在大學中扮演著最主要角色:教師升等要以論文為主、教師評鑑也非以發表論文數多寡來算不可、系所評鑑更是要看所有教師所發表論文篇數予以評鑑等級,當然教育部最在乎的世界大學排名更是以整個學校論文發表數和被引用數做為量化分析。於是乎,在大學最被重視的就是論文。

台灣教師長期迷思論文發表數之下,就有很多光怪陸離的現象發生,隨意引用是常見的現象,相互掛名更是學術近親繁殖的普遍作為,更甚者利用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或能力,強行掛名或作為教授自己研究成果者,已是一些研究生心中永遠的痛。

尤其一些研究能力強的博士生常常被要求延後畢業,主要就是指導老師不願意放人,希望這些博士研究生充當自己的研究生產機器,特別是在那些頂尖大學的學校更是如此。

個人就曾碰到幾位博士生跟我抱怨,找錯指導教授,如今要換也來不及了,只能繼續充當廉價勞工。有些大學教師為了搶學生研究成果,而相互控訴或彼此放話的情事也時有所聞。

另外,針對台灣過度重視論文發表數的現象,也延伸了幾個新興行業,即是代寫論文、代翻譯論文或是保證投稿期刊論文等行業。而在近日也發展出一種新興學術詐騙集團,表示要在海外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只要有繳註冊費就予以刊登發表並予以某種形式審查,發表人可以不必親自參加,事後會寄送一份發表會的論文成果給投稿者。其實這個學術發表會是虛擬論文學術研討會,根本就沒有舉辦,但是投稿者只要花錢買論文發表成果,有個量化數字,誰會管他在哪裡發表呢?

論文何其多,能用者有幾篇?孔子述而不作,老子只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西方的哲學家的經典著作有幾人是以量化來做為其成就呢?中小學教師何人不是以教學為主,把學生教好是當一位教師的本職,何以到了大學就變成要以研究學術論文發表為本位呢?

一位教學優良和輔導服務優良的大學教師不能升等,而是一位只著重研究升等教師可以升等,其對大學教育意義何在?

在此次蔣偉寧部長辭職事件中,不要只把它看成是單一個案,而是要好好反省整個高等教育重心在哪裡?學生學習為重,還是教師升等為重?該破除學術論文至上的迷思了!

fsj 提到...

學術界應誠實看待自己「不高尚」的這一面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804620.shtml

【聯合報╱社論】2014.07.15

學術論文造假事件擴大,國際間鬧成「台灣之恥」,國內則連教育部長蔣偉寧也遭波及去職。但社會的質疑聲浪未止,最值得追究的是:這僅僅是一個程序疏失問題,還是蓄意作弊問題?是個人道德問題,或竟有結構共犯存在?

傳統的士大夫階級,是社會的智識領袖和道德表率。但檢視台灣學術界現況,從稍早的國科會研究費詐領事件,到建築教授蔡仁惠幫遠雄行賄葉世文,到今天的論文審查造假風波,大學教授們真該誠實面對學界並不怎麼高尚的這一面了!

論文抄襲,或研究資料造假,這類事件古今中外有之。近年最「經典」的例子乃南韓的生物學家黃禹錫,對幹細胞的研究使他成為南韓的民族英雄,在首爾大學成功培育出全球第一隻複製狗,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二○○五年最令人讚嘆的發明」榜首,甚至被捧成有望為韓國拿下諾貝爾獎。這種等級的學者,最後卻被揭發多項研究結果造假,甚至私人挪用了政府投資的巨額研究經費。黃禹錫後來被判刑十八個月遭緩刑。只能說,各個領域裡都有走捷徑、鑽漏洞、利欲薰心、不擇手段的敗類,學術界也不能倖免。

這次陳震遠事件爆發,檢視其中造假的過程,稱得上程序複雜、精心策劃,絕非「疏失」二字就能解釋。結果,不僅他個人名譽掃地,還牽連到期刊主編下台,蔣偉寧難逃下台去職,仍未獲社會諒解。其間,蔣偉寧確有交代不清的情節:與陳震遠是否熟識、見過幾次面,其實無關緊要;關鍵的是,自己署名的論文,到底研究上親力親為到什麼程度?是隨便掛名的「搭便車」行為?還是混入其他共同作者來「雨露均霑」?這種問題不可能用「不清楚」、「不知情」就矇混過去。蔣部長一開始還堅稱自己是無辜受害者,最後辭職下台,顯見自知必須扛起責任。

這次事件是因國際學術期刊的嚴格調查才告曝光,弊情俱在,當事人只能「認了」。但一葉知秋,其中情節反映出學界的一些黑暗面,其實眾所周知。例如論文共同掛名之「不可說的祕密」,從研究助理到名牌教授,都可謂習以為常;至於「同儕審查」流於派系相互包庇,「我罩你,你罩我」,乃至學閥壟斷研究經費之「包山包海」、「大包轉小包」等行徑,哪一個不是學術界的「約定俗成」?不願同流合汙的學者,在申請研究經費補助時只好「斯人獨憔悴」;但更普遍的則是,學界眾人慢慢也就臣服於這樣的「潛規則」了。

學界陋習,凸顯出弱肉強食、權力傾軋的風氣,不管是出於名利競逐的私心,或環境壓力之情非得已,事實上,和政壇鬥爭、企業界「人吃人」的景象並無二致。這本是人性軟弱的一面,有些人甚至會用「適者生存」來解釋。但社會對知識分子到底有不同期許,知識分子「心懷天下事」的自我期許也應該標準更高一點。前兩年的國科會詐領研究費事件爆發後,很多不堪的情節才公諸於世;例如,研究儀器費用變成液晶電視搬回家,助理費變成自家親友的人頭充數,甚至還有廠商協助報假帳、開假發票等情節現形。雖有人諉稱這是緣於學界的「歷史共業」,最高法院對相關案件也作出「教授不具授權公務員身分」、不成立貪汙罪的認定,但部分學者原來也是「能貪就貪」的形象也已無可挽回。再加以台大等校在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下,僅碳粉墨水匣費用就花了一億一千多萬元經費,而遭監察院糾正等事件為例證,知識分子曾幾何時已淪落到花納稅人錢「先天下之樂而樂」的境地?

學術界以往受光環效應籠罩,享受了不少尊榮禮遇,甚至「學而優則仕」的便利。但如今證明此輩「也是凡人」,醜聞接二連三爆發,揭開了學界並不比別人高尚的這一面;就算難期待學界應有高人一等的道德使命感,但至少應受專業倫理和法律底線的規範。社會上對學者們「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崇敬已漸褪去,學界實應自清和自律,不要留下「象牙塔裡到底有多少黑暗祕密」的疑問。



◆ 研究倫理必修課 先打預防針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04699.shtml

【聯合報╱陳義華/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美國亞特蘭大)】2014.07.15

他山之石—負責任的研究行為

著名的國際《振動與控制期刊》一口氣撤銷了六十篇台灣學者發表的論文,這件事不只在台灣學術界掀起了驚濤駭浪,在國際間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連紐約時報都有一篇非常尖銳的報導。台灣教育界如何亡羊補牢?本人目前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開設「負責任的研究行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課程,希望能夠提供一些經驗,以供國內參考。

其實這一門課的興起,在美國也才只有幾年的工夫。當初是源於「國家健康總署」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新規定,所有參與其研究計畫的學生必須接受研究倫理方面的訓練,用以維繫研究成果的品質和學術界的高道德水準。而且這些單位還強調,這一訓練必須紮實,由學生親身實地參與來完成,不能徒具形式,所以不是網路課程或幾場演講所能取代的。

本校從二○一一年開始,規定為這兩單位做研究的博士班學生必修這門課。關於課程的內容,可以說舉凡與研究有關係的課題都列入了,其大綱包括了「倫理基本觀念」、「良師與合作伙伴」、「資料管理」、「利益衝突」、「動物研究」、「人體研究」、「作者」、「同儕審查」、「不良研究行為」、「科技與社會」、「雙重用途」、「出口控制」等等。學生如果上了這一門課,對整個研究領域之中所有可能犯錯的時機和場合都一清二楚,等於是先打了一劑預防針。

舉例來說,關於誰才有資格當作者,許多期刊都有其嚴格的界定,電子與電機工程學會就要求此人必須是從頭到尾,從研究概念的提出到步驟的執行到論文書寫都要參與。執此而言,光是在一篇人家已經寫好的論文上面提供一點補充意見,充其量也只能被感謝,是不夠資格當作者的。另外,像某些一心只想畢業,缺乏研究動機,不肯動腦筋的學生,平常就照著指示埋著頭寫程式或收集數據,根本搞不清楚研究精神的來龍去脈,其實也只能被感謝,是不足以被列入作者名單的。

誠然,教育不足以完全杜絕鋌而走險之徒,仍然需要治標機制的輔助配合,但是百年之計才是釜底抽薪,扭轉風氣的根本之道,七年之病,必須求助於百年之艾方克有功。

這些年來,亞洲有好些國家在評鑑研究成果上走了極端,光以數量做為憑藉,造成了不少光怪陸離,烏煙瘴氣的現象,像是剽竊、篡改、捏造都已經不算是大新聞了,歐美學術界也往往不堪其擾。

坦白講,台灣的學術環境並不算是此中之尤者,兢兢業業的研究人員仍然大有所在,出了這一樁醜聞,讓國際間對台灣有了個整體的負面刻板印象,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公平。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握機會,趁勢引入美國最新的課程設計,好好教育研究人員,則未嘗不是否極泰來之機。將來台灣很可以在研究倫理上開亞洲風氣之先,甚或自濟濟人,幫助其他國家走出目前這一個惡劣的死胡同,則國際學術界勢必對台灣要有一番新的評價。

fsj 提到...

名家專論-學習卡關,可以突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5000915-260109

中國時報 林建甫 2014年07月15日

今年大學指考作文題目「圓一個夢」,有3成考生寫「考上大學」,令閱卷老師感嘆年輕人「夢太小」。然而這些準大學生們,為什麼會想寫這個題目,某種程度是反映他們被壓抑的心理、內心潛在的渴望。

學習是培養競爭力的過程。但很多人常講,考完試,就把所學都還給老師,還給學校。也有人抱怨,不學還好,越學越笨。在教育界,我注意到很多學生從小真的很努力,用「三更燈火,五更雞」來形容他們的用功程度,絕不為過。但到了大學表現就不怎麼樣,勉強混個畢業。這些原本的佼佼者,為何會應驗了「小時了了,大必未佳」的詛咒?

隨著年紀漸長,閱歷漸多,我看出問題所在:學習是會卡關的,卡關要突破。沒有理解,就沒有辦法活用;沒有融會貫通,就沒有辦法更全面性的學習。甚至不少人,在大學以前的學習,把學習的「胃口」搞壞掉。缺少快樂學習,學習就不快樂。

學習是有「胃口」的。沒有學習的動機,覺得裝不下新的知識,那是無法學習的。有一個學術界的前輩甚至說,有時候要「餓書」。就好像餓肚子,肚子如果已經裝了太多食物,沒有消化,那就吃不下新的東西。因此有時候,放空腦子,或久不讀書,有「餓書」的感覺後,才會有很強的學習動機。

學習的「胃」,也跟身體的狀況,跟理解力有關。高中以前的小孩,身體正在成長,也正充滿好奇心,本來就坐不住。因此小朋友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就不快樂,他們實在不應該被繁重的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看到歐美同年紀小孩,都在玩耍,玩社團、玩啦啦隊、玩樂器、玩運動,到了大學後認真學習。我們的小孩則是反過來,小時玩太少,上了大學才拚命玩。這也難怪很多人大學前很壓抑,到了大學,才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開始過他們心目中的人生,開始主動學習。

在大學,我們看到有些同學適應不良,這主要是高中前小範圍的念書可以念得很好,讀得滾瓜爛熟,但是到大學大範圍的學習,常常期中考、期末考就是半本書、一本書或是好幾本書,因此考試就頭痛,只想混過去。這時對於學生最重要的幫忙,就是要學生靜下心來。因為浮躁的心,就沒法理解該學習的內容,也沒辦法綜合歸納,準備考試。考古題,某種程度可以幫忙抓重點,找脈絡,所以藉考古題來練習可以增加學習效果。而根本在培養理解力,理解力強,可以學習更多。

可是到了研究所,寫論文就可能是另一問題。不少學生在過去各個階段的學習,表現都很好,修課成績都很高,可是寫論文,變成人生的最大障礙。有不少人因為熬不過這一關,發瘋或是灰心喪志。

這尤其發生在人文社會科學。有些學生認為論文是件大事,必須全力以赴。但因為要完整的蒐集資料,要面面俱到的思考問題,要詳細的規畫研究的內容。因為自我要求太高,壓力過大,就沒有完成的一天。有些人的病徵就是遲遲不敢動筆,那麼強迫他趕快動筆,一旦開始寫,思緒逐漸形成,會讓準備工作逐步去調整配合。但如果是根本漫無頭緒,東搞一點,西插一腳,這時給學生的幫助可能就是幫忙固定下來,給一些小範圍的題目去思考,或誘導去完成一些東西,則能步上正軌。

其實研究所的論文,不論碩士或博士,能不能通過,最重要的就是看創新的程度。一般考試都是在檢定學生的理解與應用,或是說考學生懂了沒?能不能活用?但是論文,不是重複寫已經有的知識,而是看有沒有新東西,新的論點,新的結果,才能通過。也因此,抄襲是最不能原諒的,因為抄襲是直接把別人的結果貼過來,一點創新都沒有。

以創新的觀點,大題小作很難,小題大作則容易。因為前者把大範圍題材了解就必須要花很多時間,之後要綜合歸納、創新就很困難。後者需要了解的範圍小,之後活用創新,容易找到切入點。換個角度,對於已經是成熟的東西,已經廣為人知,要再創新,挖出金礦就不容易。而研究尖端的學問,因為在最尖端,就容易有突破。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政會財金組召集人)



◆ 沒世足可瘋了 看完熱鬧看門道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04693.shtml

【聯合報╱彭懷真/東海社工系副教授(台中市)】2014.07.15

隨著德國隊抱走大力神杯,無數人有種失落感。「沒有世足可以瘋」,這個酷熱的夏天要怎麼過下去?看美國大聯盟、注意NBA球星的異動、去看中華職棒或海碩杯…,這些是「跟著運動新聞過日子」。在他人的輸贏之中,找尋一些類似觀賞世界杯的樂趣。但是對於「世界」,認識多少呢?

最近一個月,我常上網也去圖書館借了此次參賽國的書籍,順便瞭解各國的歷史、地理、人文。例如F組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該國的首府塞拉耶佛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事件的地點。今年正好是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的日子。

如果從今天開始,每天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月以後,必然對地球村的其他村民有多一些認識。

球迷心情跟著球隊勝敗起伏,這是「感性甚至激情」的一面,是過去一個月的重點。「理性甚至做研究」的一面,可以是沒有比賽時的重點。「看熱鬧」的日子結束了,「看門道」可以成為生活一部分。

有一個國際性的活動我很喜歡,就是「世博」。二○○五年在日本愛知、二○一○年在上海,我都做背包客盡情欣賞、歡喜學習,也規畫明年去義大利米蘭走個四天四夜。在愛知博覽會,我與內人最欣賞的展館是這次世足賽被分到A組的克羅埃西亞,雖然是小國,魅力無限。可惜在上海世博,克國未能再次讓我感動。每一個世博都得一直排隊,愛知的觀眾多數拿著介紹的書籍資料閱讀,以便瞭解等一下要參觀的重點。上海世博有更多觀眾,但看門道的顯然少了。

觀賞博覽會其實也在湊熱鬧,去博物館比較深入。每一個博物館都有迷人之處,也是對抗天氣折磨的好地方。紐約每一天都有免費開放的博物館,那是熬過寒冬最佳的處所。台灣的各博物館,則是躲避酷暑的好去處。看球的門票有如天價,博物館門票真便宜。不到一杯咖啡的票價,就可以待上半天。在古畫骨董旁打瞌睡,人生一樂也!

世足結束了,生活還是要過下去,尤其要效法榜樣讓自己更長進。無數人佩服這次獲得象徵最佳球員金球獎的阿根廷國寶梅西,我們都可以學他出色的行動力。世足競技中,梅西除了對奈及利亞之戰提前退場,另外六場都踢滿全場,平均每場跑動距離超過八公里(對荷蘭更跑了十‧四九公里)。一個月,他在對手緊迫盯人之中跑了六十幾公里,簡直是超人。我們如果能天天健走八公里,對身心健康也很好啊!

中共領袖習近平要去拉丁美洲訪問,走訪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古巴。中共的媒體必然因此大幅報導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人們也藉此跨大視野。相對的,馬英九總統剛從中美洲回來,台灣的媒體充分介紹他走訪的巴拿馬、薩爾瓦多嗎?馬總統出國了十次,邦交國都去過了。我們能說出幾個國家的名字呢?至少,上網查查、觀賞一些影片吧!

※ 相關報導:

* 達仁圖書館 不缺書籍 缺…讀者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804356.shtml

政府推動「一鄉一圖書館」政策,提升全民讀書風氣,但在台東,偏鄉圖書館卻快變成「蚊子館」,達仁鄉立圖書館不僅館內設備完善,館藏書籍豐富,但1年出借書籍不到10本。館方人員無奈嘆:「我們不缺書,但一直缺讀者」。

達仁鄉立圖書館坐落省道台9線旁,極富原民特色的外觀,往來車輛都忍不住多看一眼,甚至常有外地民眾在外駐足拍照留念,但這吸睛的建築物卻沒有多少人走進去。



◆ 大孩子帶小朋友 冒險裡學數學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804561.shtml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西港報導】2014.07.15

建興國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昨天前往松林國小,為小朋友設計一系列有趣課程,體驗透過戲劇學習數學和面臨危機時巧用數學原理,成功脫逃闖關,希望打破數學艱澀的印象,增加學習樂趣。

不少學童對學數學覺得乏味又痛苦,為讓偏鄉小朋友可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建興國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昨到松林國小,藉遊戲安排體會數學樂趣,在大哥哥、大姊姊帶動下,學習效果很不錯。

課程以戲劇「松『數』東遊記」揭開序幕,內容描述「五藏」要到東天取經,使用九九乘法魔咒制伏了孫悟空,過程中遇到鐵扇公主,幸好巧用數學原理剪開並穿越公主的扇子,通過考驗。

另一齣戲劇「古墓奇『數』」,帶領孩子乘坐時光機,回到100多年前荷蘭鑲嵌版畫大師艾薛爾的年代,讓孩子了解鑲嵌藝術背後的數學原理,運用鑲嵌原理說明家中磁磚使用三種顏色或樣式,如何讓同一款樣式或顏色不相鄰。

松林國小學生在建興國中大哥哥、大姊姊協助下突破層層關卡,從遊戲與生活中學習並應用數學原理,讓數學更「好玩」。

※ 相關報導:

* 華裔大學生:澎湖好像夏威夷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804292.shtml

「我們也想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樣,說一口流利英語!」教育部、僑務委員會主辦海外華裔青年英語服務營,連續6年在馬公市文澳國小舉辦,6名來自美國加州的華裔大學生,昨天起展開兩周志願服務工作,學童都展現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 美國人在台出車禍 陸生幫調解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804207.shtml

中正區公所首創提供實習名額給大學相關科系學生,到調解委員會實習的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生簡大智、黃瑾都感受益良多,其中大陸交換生黃瑾還以流利的英語,促成一件美國人與國人的車禍和解。

中正區長林明寬說,為使公務員的思維結合時代脈動,也讓更多人了解公務機關運作情形,首度與大學相關科系合作,提供每位學生實習15周75小時至上月底結束,因效果不錯,將會持續辦理。

fsj 提到...

李家同:別扭曲失焦 請JVC說清審稿機制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07050.shtml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4.07.16

JVC是一個有關於震動和控制的學術刊物,最近他們大動作地撤銷了六十篇論文,好像這些論文的作者全部是來自台灣,因此政府也開始調查。我注意到有一些媒體認為這是所謂的假論文事件,這使我有一點擔憂,因為我覺得我們似乎在沒有知道事實真相以前,已經扭曲了一些事情,也可能使得整個問題因此而失焦。

我認為在政府調查我國學者有沒有做違反學術倫理的事以前,最重要的是要調查JVC這個刊物的審稿制度。一般說來,任何一個學術刊物都有一個主編,主編永遠是由德高望重的學者擔任,他並不會處理每一個稿件。因為在他的下面,總有十幾位助理編輯。一份學術論文投稿到這個刊物以後,就由主編交由某一位助理編輯全權處理。這位助理編輯負責去找一些學者擔任評審,這些學者必定是這方面的專家,一定發表過有關這類主要議題的論文,絕不可能找從未聽說過的人擔任評審。唯有如此做,才可以保證學術刊物的高水準。

有些刊物允許作者自我推薦一些評審,助理編輯可以用其中的一兩位,但是被自我推薦的學者,也必須是知名學者,絕不可能是沒有發表過論文的人。最近所發生的事情,我們到現在始終還不知道事情的完全真相,大家猜測的是,有一位來自台灣的教授製造了很多假的學者,這些學者的電子郵件信箱全部都是他建立的,所以如果助理編輯請這些被推薦的虛擬學者來審查,那就是所謂自己的論文自己審了。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必須要等JVC自己來解釋。如果JVC一直不能將事情講得一清二楚,我們可以說,政府就沒有什麼確切的證據,也就談不上調查什麼事。

可是,看起來JVC的審查制度是相當不嚴謹的,否則不會發生要撤銷六十篇論文的事。這種不嚴謹的程度可以用荒唐兩個字來形容。擔任助理編輯的人也應該是這個領域中的佼佼者,也應該知道哪些人是可以擔任評審工作的。草率的將一篇論文交給一個虛擬的人來審查,簡直令人不敢置信。這種學術論文實在已經喪失了公信力,至少我們應該將它列入待觀察名單。

在我們未能知道JVC評審制度的機制以前,我們實在不應該對這件事情多做評論。我們可以做的不是對這個個案,而是應該檢討整個國家學術評鑑的機制有沒有問題。就以國科會申請計畫而言,申請書上就明文註明教授必須說明有沒有發表在SCI或者SSCI刊物的論文。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會有人努力地要將論文發表在比較有名的刊物上。而有一些刊物很可能暗示,作者必須引用該刊物所發表的論文,因此才會有一些非常不正常的現象出現,這些現象實在是值得大家冷靜檢討的。

最後,我還是呼籲社會等待政府對JVC的調查工作告一段落,我們一定要等到事情真相全部攤開以後,再做評論。

※ 相關報導:

* 科技部認定:蔣偉寧沒參與偽造審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7075.shtml

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昨發表聲明稿,希望科技部早點查明論文審查偽造案的真相,還他和研究團隊一個公道;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說,科技部昨看過SAGE出版社回給蔣偉寧的信,提到論文被撤銷的主因,是鑽漏洞、自審論文的「同儕審查圈」(peer review ring),但未提到蔣偉寧是同儕審查圈中的一員,因此認定蔣偉寧沒有參與偽造審查。

* 蔣偉寧:遲來的澄清信 還我清白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7089.shtml

「我們可以澄清,我們相信有無辜的當事人牽涉其中。」被捲入國際期刊論文審查舞弊案的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昨天凌晨收到英國倫敦SAGE出版社回函,信中澄清蔣偉寧被「震動與控制期刊」(JVC)撤銷的五篇論文並非抄襲或造假,而是審查過程出現弊端,包括蔣偉寧和其他列名合作的學者,有些人可能是無辜的。

....擔任多本國際期刊編輯、清大化學系教授胡紀如分析,JVC這封信可說是「還給蔣偉寧清白」,讓無辜的人作為澄清之用。從這次事件來看,問題可能出在投稿的人及期刊編輯人員。

* 《蔣盼JVC重審論文》SAGE回函︰論文審查有假 拒重新刊登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96422

....清大化學系教授胡紀如表示,根據SAGE公司回信來看,是還給蔣偉寧某種程度清白,但通訊作者提供的建議同儕審閱人居然是共同作者,明顯是同儕審查有問題,這證明是通訊作者自己審自己被抓包,問題很大。

另有學者指出,學界對教育部長涉案的最大質疑,是他浮濫掛名學生論文卻不把關,對論文發表及登錄程序都是一問三不知,這些對論文掛名及發表審查把關的不周導致台灣國際聲譽受損,才是社會要求部長應該負起的責任。

* 嚴震生/校訓真實誠樸,教授假虛偽貪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807003.shtml

....有人將陳教授的假審案,歸諸匿名審查電子化的漏洞。個人也曾替國際期刊作線上審查,如果要假造同儕來審,特別是在學者資訊幾乎是公開透明的情況下,偶一為之可能還不會起疑,但多次之後必被抓包。比較可能的情況還是所謂的同儕審查小團體,你替我審、我替你審,彼此照顧,這是國內部分學術期刊,特別是學報有可能發生的情形。此外,當科技部以論文被引用次數做為其重要性的指標時,國內也出現相互引用、彼此拉抬的小圈圈現象。

就是因為國內有些學界的師徒及同門弟子已形成主導該領域的優勢集團,所以科技部及教育部希望以登載在國外的SCI或SSCI等國際期刊,作為教授研究產值的評量標準,避免學界被少數學閥或學派把持。

但陳案讓我們懷疑單以此指標作為大學教授升等、評鑑及獎勵補助的依據,是有瑕疵的。因為根據華盛頓郵報的說法,陳案顯示有所謂「同儕審查及論文引用集團」(peer review and citation ring)的存在,而此集團的英文並不是我們所想的group,而是形容類似賣淫、勒索及詐騙等極為負面集團的ring,顯然陳震遠已將國內的小圈圈運作方式輸出,但卻是惡名昭彰的國際化。國內的報導,並沒有針對「同儕審查及論文引用集團」作深入探討,但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除了引發弊端外,著重I期刊也嚴重扭曲大學教育的基本價值,就是學生為中心的「傳道、授業、解惑」已被揚棄。當大部分的獎勵和光環完全建築在研究表現上,就會讓教授不願意多花時間在教學上,受害的當然是學生。大學教育虛浮不實,是國人不信任高教品質的原因之一。



◆ 東京物語/日本也爆論文造假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807063.shtml

【聯合報╱東京記者雷光涵】2014.07.16

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因掛共同作者的論文被「審查造假案」波及而辭職。今年上半年,日本學術界也因一宗論文造假案波濤洶湧,小保方晴子的萬能幹細胞「STAP細胞」論文,經十四名作者同意,從國際權威「自然」科學期刊撤回,STAP細胞存在與否,小保方所屬的理化學研究所(理研)要重新實驗。

有人認為,小保方不幸成為爭搶研究經費的棋子。科學家山中伸彌研究的iPS多功能幹細胞獲諾貝爾獎肯定,得獎前,他總共只拿過公家一千萬日圓補助,曾下場參加京都馬拉松、以號召網友贊助新年度的研究經費。去年日本政府規畫以十年一千一百億日圓支援其研究實用化,老字號的理研嗅到再生醫學「錢」景。

正巧小保方團隊的論文獲「自然」期刊刊載,今年一月理研盛大召開記者會,對外宣布這項新發現。除了理研的公開資料,出席記者另外得到一張A4紙,是由小保方的直屬主管、再生科學副中心長井芳樹準備的「iPS與STAP細胞對照表」,比較兩者的製作效率、所需時間等。翌日各媒體當然都用了這個「梗」,盛讚製作方法簡單、沒有致癌副作用的STAP細胞,簡直是更勝諾貝爾得獎研究的「世紀發現」。樹大招風,小保方的論文被發現破綻,論文使用的相片竟與她的博士論文雷同,而兩者是不同的研究。小保方的解釋,大概和「敲鍵錯誤」一樣令人難以信服,她說是撰文過程中「忘記刪除舊照」,而在相片上做剪貼組合,是強化視覺效果。

事後,幾位共同作者才說,沒人親眼看過小保方製作STAP細胞,實驗皆由她獨立完成,負責驗證的山梨大學教授坦承,「當初別人介紹小保方是早稻田大學畢業、是哈佛大學教授的得力助手,我不敢像要求研究生一樣,叫她交出實驗筆記。」小保方事後也交不出完整實驗筆記。

而提拔小保方的笹井芳樹,在盛大記者會同席、在論文掛名,事發後兩個月的單獨記者會,澄清在論文收尾階段才加入。STAP細胞是否存在?他說,「這是值得檢證、有力的假設。」成果主義掛帥,倉促捧紅一位年輕科學家,出包後理研斷尾求生,會不會毀掉有可能實際存在的世紀發現?

fsj 提到...

贏家定規則 教改的階級命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07048.shtml

【聯合報╱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新北市)】2014.07.16

這世界可分成兩種人,一種是訂立規則的人,一種是順應規則的人。在台灣,教改往往是優勢階級依其階級利益所設立的競技場,他們不斷訂定規則、修改規則,而弱勢階級只能依附遵循,最後總淪為輸家。

從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到十二年國教所強調的「適性揚才」,優勢階級不斷設計出一種更精良、更細緻的社會篩選機器,做為選才和舉才的評斷標準。不幸的,在這套機器的篩選過程中,弱勢階級往往成為掉落坑底糟粕的犧牲者。

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性向、興趣和能力的發展是一輩子的事,而且和個人生命境遇息息相關。以國中生而言,多數弱勢階級子弟,或許從來沒彈過鋼琴,也沒拉過提琴;不知梵谷、不識莫內。當優勢階級的孩子忙著參加國內外夏令營,念英文、學才藝、當志工的時候,弱勢階級的子弟卻需為了幫忙家計,正在剝蓮子、挖牡蠣,賺取微薄的工資。

十多歲的年紀,她/他們很少有機會充分探索自己的性向、興趣和能力。因此,對許多弱勢階級孩子而言,選擇職業學校,是「命」,不是「性」;不是興趣,也不是能力。

由於視野所見、經驗所限,在她/他們年少空白的世界裡,沒有醫生、沒有律師;沒有音樂家,沒有藝術家,當然也沒有物理學家或生物學家。她/他們往往無力選擇強調數理、生物、人文或音樂特色的高中,而去選擇開設美容、餐飲或汽車修護的職校,為的是習得一技之長,往後可以養家活口。因此,過早的教育分流,往往只是限制她/他們未來的能力發展與生命機會,不一定是好事。

事實上,分流教育只是遷就當前人力規畫的需求,其教育理念仍然具有高度的爭議性。尤其,當個人學習在高中就受到課程、學科結構的制約,很難充分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況且,當學校教育進行學門的分割,更容易使學習變得支離破碎,無法提供整全性的意義與價值,讓生活中的語言、知識、建築、勞動、信仰、價值協調一致,互為佐證、互為滋養。

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優勢階級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往往是為確保階級利益的再製。在這次十二年國教的爭議中可發現,優勢階級並非不顧升學,他們所爭鬥的只是誰最有資格,或以何種優雅的姿勢,進入「明星高中」,或「優質學校」,希望提早取得「頂尖大學」的入場券,繼續鞏固「頂尖大學」的階級傳承與神話流傳。

雖然世界排名不怎麼樣,但在名校光環籠罩下,台、清、交至今仍是台灣社會普遍性的「貨物崇拜」(cargo cult),一種帶著聖餐色彩的供奉儀式。就像一九四○年代,流行於美拉尼西亞群島的一種祭禮。這種祭禮使其狂熱的信徒深信,只要裸身繫上一條黑色領帶,神就會乘船而來,帶給每個人一台冰箱、一條褲子和一台縫紉機。然而,這種神話並非只是穿鑿附會,在現實社會上恐怕也是如此。環觀當今政、經、社界的顯要人物,非名校畢業者幾希。

憑心而論,優勢階級的利益再製是人之常情,並非罪惡。但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中,能不能為弱勢階級的孩子留下一條活路,則是道德的問題。尤其,政府更不能用國家的力量,透過教育惡化窮人的命運循環。



◆ 有話要說-美國會考 虎媽也抓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6001537-260109

刁卿蕙 2014年07月16日

台灣廢除了行之有年「令教學不正常」的大學聯考後,一連串五花八門、取經西洋的教改,從此讓考生與家長找不到方向。當兩岸虎爸虎媽淚眼懷想西方的月亮果如傳說中的又大又圓時,可聽見千里外共嬋娟的美國考生家長,這會兒抓狂的狼嚎?

〈某些歷史學家辯稱美國大革命在性質上非革命。請佐以特定證據來支持,修改,或反駁此說,並申論之。〉這道令人望而生畏的歷史考題,出自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CEEB)。被考的高中生,可以一綱多本地回答,但最好得注意政治正確性。一旦過關,可以(但不保證)同等換取相應的美國大學學分。

美國高中的AP(大學先修)課程,旨在嘉惠少數弱勢族群,鼓勵升學,減免學費,消弭落差。各校提供多種科目可供學子自由選擇與多重參試。學科內容比照大學程度,理應較普通課程精細與先進;然,昔之蕙草良政,今成蕭艾敗筆。

不願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家長,精打算計,逼著癩痢頭犬子貓女,囫圇吞棗,貪多嚼不爛,養出了一批自以為無所不知、自滿自得的「高大學生」。師資良莠不齊,各吹各的調,學術品質下降,浪費教育資源。

於是漸有大學退出理事會,不再認可AP與會考成績,要求其新生按步就班修課,打好基礎。愈來愈多人質疑大學理事會換黨就換腦袋地大幅修改,甚至翻新扭曲教學綱本,表面崇尚自由學風,卻以考題來預設框架,暗植學子政治取向。

更有保守派學者明批大學理事會及其他相關學術單位早已是所謂「學院左派」的天下。自80年代雷根執政後,大學緊縮,削減新增教師,以致終身左派占地為王,主導話語權。其扶植的學霸黨羽橫行至今,奉行「政治正確」和「多元文化主義」,課程設計以解構正史、攻擊白人正統為能事。而大學理事會想當然爾,成了其馬前卒。 6月考試周,理事會循例設計了紀念T恤,送給全美上千名來自高等學府的閱卷師,卻引發軒然大波,令兩派暗鬥浮上檯面。引發爭議的紅色T恤的正面,漫畫6個中國政客,下頭寫Chinese Communist PARTY!,字義為「中國共產黨」,亦可解為「中國共產主義支持者開趴!」反面紅旗畫有毛澤東頭像和一群紅衛兵追隨者,左側書以一行粗蹩的中文字「像農民讀吧!」。

據報導此設計源於今年世界史的一道考題,考問學生〈如何看待中國農民在文革時與中國政府的關係〉。連中國學者也不見得答得上來的申論題,美國高中生能掰出啥?而閱卷者又懂多少?或只能自嘲像農民一樣讀了吧?

理事會的贈品似是故意在引起爭議,藉嘲弄中國來表態─大家可別把美國學院左派與中國共產黨畫上等號。就此,可謂政治相當正確。(作者為自由作家)



◆ 屏東小學生畫家鄉 有洋蔥有蓮霧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806793.shtml

【聯合報╱記者陳沛佑/新埤報導】2014.07.16

「把家鄉的故事畫出來吧!」暑假到了,屏東縣潮南、竹林、車城、枋寮、萬丹等10所學校師生不放假,老師帶著學生認識家鄉,將特色畫成繪本!

由已出版兩本繪本、經驗豐富的餉潭國小指導,各校學生創意齊飛,蓮霧、洋蔥、芒果、亞洲錦蛙、傘兵都成為繪本主題,用色彩揮灑出家鄉特色,預計11月發行。

餉潭國小教導主任湯奇霖表示,繪本以童趣的方式幫助外地人認識屏東各地,因各鄉都有特色,初期先引導各校師生想想「甚麼是最想介紹的」,各校彩繪風格也不同,創意想像多變。

竹林國小學生馮璿臻表示,88風災時林邊大淹水,帶來一種黑色的土,改變林邊土質,不適合當地名產蓮霧,那陣子蓮霧都「縮水」,讓農民叫苦連天,於是大家就以這段記憶,畫出「黑金來了」的故事,記錄下那段日子。

枋寮國小以「車到枋寮」為題,畫下背包客想搭火車到高雄,卻不小心睡過頭,一路坐到枋寮的故事;車城國小的學生們則用盛產的洋蔥為主題,畫出生病的公主,唯有吃洋蔥才好的故事。

車城國小林秀娟主任表示,透過繪本,學生更了解在地文化。

※ 相關報導:

* 屏東天文協會 陪你去看星星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806788.shtml

「一起夏日觀星吧」,屏東縣天文協會計畫在暑假期間,舉辦8場賞星活動,開放校園邀請社區的民眾一同賞星,讓孩子接觸天文之美,推動觀星旅遊。

* 桃園縣「2014好書交換」 4處今起收書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806658.shtml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和13鄉鎮市圖書館舉辦「2014好書交換」,今天起在八德、大園、龜山、龍潭4處圖書館開始收書,捐書者可獲一張「換書卡」,8月16日在文化局閱覽室和各鄉鎮市圖書館,將展示收到的書籍提供民眾換書。

fsj 提到...

作弊不分中外 科學誠信才服人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09287.shtml

【聯合報╱許英昌/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2014.07.17

一九七三年,紐約史隆凱特琳癌症紀念醫院蘇馬林醫師,將白老鼠塗黑,宣稱將此「黑」老鼠一塊皮膚處理後,移植到白老鼠身上,不會產生排斥,並將改寫器官移植及癌症治療史。二○○五年,韓國漢城大學黃禹錫的研究團隊宣稱能量身訂做和病人體細胞DNA相同的胚胎幹細胞株;調查單位發現黃氏捏造研究結果,且未妥善告知捐贈卵者,會引起副作用,嚴重違反道德。

二○○六年中興大學張姓教授論文發表於「細胞」雜誌,宣稱在原核細胞內,只需要Sigma因子參與,不需要RNA聚合 ,即可打開雙鏈DNA進行轉錄,無疑將改寫教科書新觀念,然經旅美華人指出該內文及圖表有作弊嫌疑,文章被撤回。

二○一○年,紐約西奈山醫學院吳博士實驗室兩位中國科學家,發表於《人體基因療法》雜誌,宣稱用噬菌體酵素為載體,可將基因嵌入專一部位,成功治療老鼠遺傳性疾病苯酮尿症,後經發現造假,調查並證明吳博士並無不法。同時期諾貝爾獎得主巴赫博士實驗室內周姓博士後研究員,宣稱利用攜帶一植物蛋白的基因改造老鼠,藉此蛋白於神經元間的傳動,可分析出大腦皮層中那一神經元,接受鼻子嗅覺接受體的訊息,但他人卻無法重複此結果,震驚學界。周姓博士回到中國也消失無影。

今年一月,日本科學家小保方晴子宣稱將體細胞暴露於酸性溶液中,可誘導成多功能幹細胞,乃幹細胞研究史上一大突破,但因錯誤解釋、竄改圖片及實驗無法重複,論文已於上周撤回。七月,前屏教大陳震遠副教授虛構同儕審查,遭國外媒體披露,震驚國際,乃台灣科學史上一大醜聞。教育部長和陳有論文共同掛名發表,也因此辭職。

作弊造假事件乃全球皆然不分東西,在一高度競爭的實驗室中更是層出不窮,作弊方法也出神入化,從塗改膚色、竄改電腦影像到同儕審查制度上作弊,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為何無法有效阻止作弊的發生?一、研究人員急功好利,缺乏誠信道德,乃此弊案的根本。二、為何《科學》及《自然》等雜誌未能在第一時間找出破綻呢?尖端科學上的突破,從投稿到出版,檢視者僅能於六個星期內,從作者提供的資料及其結果中,推敲內容是否符合邏輯思考及基本知識,但並無法了解資料內容是否屬實。三、同儕審查無法落實,大師掛名有利論文被接受,但並未參與實驗,如何辨出真偽?

這一連串事件又透露出何種訊息?第一、科學研究乃經得起千錘百鍊。當年一公布複製羊的成果,雖震驚全球,但也倍受質疑,然而歷經一年,各方重複考驗後,才得到肯定。科學沒有捷徑,誠信是研究人員的座右銘。第二、重要研究資源,莫過度集中於少數科學家身上,將減緩客觀單位快速檢視其成果的機會。第三、未來隱私權於細胞組織等的取得、使用及管理上,將更深一層考慮。去名化後,將不利於追蹤調查,是否有更好方式,仍有待思考。第四、重要期刊將要求作者敘述個人在論文中的貢獻,以避免魚目混珠,有利釐清每個人的責任。

成功是每位科學家的心願,急功近利已逐漸扭曲社會的價值觀,更腐蝕科學界的核心思考,或許再多的制度規範也無法阻止類似事件的發生。科學家唯有堅守誠信,學養兼備,方足以服人。

※ 相關報導:

* 社論-啟動教育打假行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7000468-260109

中國時報 2014.07.17

在台灣,只要能加分,家長、學生真可說無所不用其極、拚命爭取。然而,扭曲的心態與做法,能讓孩子體會到擔任志工的意義嗎、能讓他們真正打從心底認同志工的價值嗎?鼓勵學生擔任志工的良善用意,就因「分數至上」而崩潰了。家長為孩子排隊搶當志工,將來孩子進入社會,造假、虛浮、只懂得做表面功夫,又何怪之有?

更有甚者,台灣的中等教育還出現了應該是獨步全球的「國際競賽補習班」,將包括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等等競賽的SOP與制勝祕訣訂出,再以不斷重複、強迫學習的方式讓孩子嫻熟各種題型、參賽規則,好在這些國際競賽中脫穎而出。當然,勇奪各種獎牌的目的還是為了入學時可以加分。

很多人問,為什麼台灣學子在各種國際大賽、發明獎、創意獎中屢屢奪得優異名次,金銀銅牌不知凡幾,每年產生為數眾多青少年的「台灣之光」,然而,一旦成年之後,台灣人似乎很快就失去了這種優秀的體質,台灣之光怎麼會突然間就黯然失色了呢?從種種教育造假的現象即不難理解箇中緣由。

* 陳震遠論文不只審查有弊 連內容也有問題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09314.shtml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疑造假審查論文的人頭帳號,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被牽連下台,科技部初步調查即發現,陳震遠的論文不只審查程序有弊端,連論文內容也有大問題。

科技部查出,陳震遠發表在「天然災害」(Natural Hazards,NH)期刊發表的一篇論文,內容短短十二頁,就引用一二四篇其他論文,占整整四頁半;最誇張的是,這當中的一一一篇都引自他或雙胞胎弟弟、高雄海洋科大教授陳震武的著作。

* 蔣部長懂了嗎 壓力逼人作假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09283.shtml

部長相信人性本善絕對沒錯,但這次論文掛名風波,他自己嘗到苦果,原來人性在壓力下是會被扭曲的。....即使大家一致公認學者教授有較高道德標準,但面臨生存大計,教授學者還是赤裸裸露出人類的本性。原來論文發表問題和十二年國教問題一樣,壓力逼得人造假。



◆ 湖田國小生態營 英文教種稻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808985.shtml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2014.07.17

位於陽明山竹子湖的湖田國小,地處翠綠山林間。為讓其他住在都會區的小朋友,也能有親近大自然的機會,今年暑假舉辦兩梯次的3天「生態英語」體驗營。活動課程包括種稻體驗,並首度融入英文教學,提供學童以英文學習生態的機會。

4年前湖田國小師生開始在校園裡,胼手胝足自闢水田,並結合自然農法試種蓬萊米,經過4年多努力,學校已擁有自家生產的蓬萊米。

湖田國小校長江啟昱表示,除採用自然農法耕種的稻田,還預留了一塊水生淨化池,供孩子自然觀察。湖田的小朋友還會去社區採集一些原生種植物放進水田裡,很多螺、蝦、原生小昆蟲就隨著水源流進來,生態愈來愈豐富,也成功復育台灣水韭,是一個自然觀察的好場域。

今年暑假,校內教師與校外英語專業人士,結合校內學生擔任營隊小志工,要將種稻與體驗自然的經驗,以全英語方式和其他學校學生分享,辦理了為期3天的「生態英語ezgo成長營」。

活動內容包括營造全美語環境,讓小朋友練習英文自我介紹、和隊友溝通對話。實作課程則讓小朋友認識米的培植過程,並親手製作壽司,午餐就是享用自己採摘的陽明山野菜及自製的米壽司。營隊活動還安排陶土DIY,讓小朋友充分體驗自己動手做的樂趣。

參與學員開心表示,赤腳踩在田地裡是很特別的體驗,彷彿自己也是小農夫。還有小朋友表示,了解每粒米飯都是農夫辛苦種出來後,以後吃飯一定要把每粒飯都吃乾淨。



◆ 3D列印 研究生印出成大意象古鎖具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96798

自由 2014-07-17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成大機械工程研究所學生賴羿壬鑽研3D列印有成,將古鎖具與成大歷史悠久的牌樓外型相結合,3D列印出具成大意象的塑膠材質古鎖具,希望有機會成為成大的紀念商品,有需要的話,還能改成金屬材質列印。

賴羿壬表示,大學讀工業設計,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參加第一屆茂迪盃太陽能光電應用設計競賽獲得金獎,感受到一件完整的產品設計,不單只有創意及外型設計,還要了解後端機械等的製程,才更能設計出符合使用者需要的產品,大四開始雙修機械工程系,畢業後考上機械工程研究所。

賴羿壬說,花費約一個月的時間設計、完成具成大意像的3D列印古鎖具,如果沒有工業設計、機械工程的雙背景,而只有工業設計的背景,可能要花一倍以上的時間來摸索,才能完成作品。

他表示,3D列印有點像是擠牙膏,但古鎖具的造型保留些許空間,列印完成後仍要保有空間,就需要有一些可除去的物件來暫時支撐,因有機械的背景,有能力去設計以及建模型,並以最少的支撐來保持鎖具應有的空間,進而省下3D列印的一些成本。

另外,賴羿壬也讓3D列印的塑膠材質古鎖具,保有猶如金屬鎖具般的彈片特性,關鍵在於列印參數的設定,所有的參數設定都是賴羿壬一試再試的成果。

賴羿壬之前也與工研院南分院團隊合作,獲得二○一四年新加坡3D列印蘭花珠寶設計競賽首獎,對3D列印技術的投入與用心由此可見。

fsj 提到...

誰接教長? 洪秀柱:大家都怕 不敢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811635.shtml

【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2014.07.18

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因論文風波下台,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昨天呼籲,新任部長首要讓大學評鑑和論文數量脫勾,才能解決大學教授只顧拚論文數量,衍生出各種弊端。不過,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直言,教長恐難產,「大家都很怕」,沒人敢來。

全教總昨舉行新舊任幹部交接典禮,由台中市中華國小教師張旭政出任理事長。

張旭政說,連教育部長都受到論文風波牽累,凸顯出台灣高教許多問題,大學為了爭取世界排名、評鑑分數;教授也為了教學評鑑、升等,只好積極衝高論文量,互相掛名引用,都是學界普遍現象。

他期許,新教長要有能力解決高教問題,並且支持教育公共化理念,解決私校雙薪爭議,且盡快讓經營不善的私校退場。

此外,剛上路十二年國教,他則認為,問題出在中央和地方長期不同調,讓考生、家長和基層的教職人員不知所措,部分學校甚至抱持觀望態度。他說,只靠一個教育部長出面是不夠的,需要由行政院層級的官員來協調地方政府。

到場祝賀的洪秀柱則說,現在的教育部危機重重,大家都很怕接下燙手山芋,擔心教長人選開天窗。她認為蔣偉寧勇於承擔,肯放下身段,可惜台灣社會「太政治化」,不容許絲毫犯錯,讓她至今很痛心教育部錯失好部長。

對於新教長人選,她則認為,須具備抗壓性、能勇於為政策辯護,有魄力執行重大業務等特質。

※ 問題不在教育部長。

* 教改20年禍首?2魔 硫磺珍珠4妖 作惡學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8000456-260102

屏東教育大學離職副教授陳震遠假造論文審查,導致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因掛名爭議請辭。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昨天憂心,「學界之病,病入膏肓」,他並痛批,20年來敗壞風氣與不良制度的形成,學界2魔、「硫磺珍珠」4大妖,是責無旁貸的6位禍首。

....劉源俊私下提到,這6個人都是學術界的重量級人士,長期掌握國內的教育或是研究資源,有人過去主導教改政策;有些人學官兩棲,在擔任部會首長任內,推動建立量化評量指標;還有人當過大學校長。

* 知名數學家于如岡:蔣偉寧論文涉抄襲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97005

論文假審疑案重創台灣學術聲譽,香港中文大學數學所教授于如岡越洋投訴,直指前教育部長蔣偉寧涉嫌「抄襲」,因為他掛名的兩篇論文高度雷同,不但文章主體幾乎一樣,分段標題、公式、圖表也幾乎全數複製。



◆ 防「灰色」論文 學谷歌「抓漏」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11584.shtml

【聯合報╱張秉祖/數位行銷顧問(新北市)】2014.07.18

最近某些學術界人士操弄論文以獲取「功名」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媒體報導的兩種手法中,以假帳號冒充同儕評審,需要製造假帳號,算是硬作弊;而大量的自我或近親引用,以提高論文評價,算是利用灰色地帶的軟作弊。後者和網路產業有很深的淵源,其中有些曲折,後來發展出了不同的方向,算是產業向學術界取經,又超越學術界的一個典型案例。

搜尋引擎剛問世時,搜尋技術很粗糙,只用了幾個參數,其中網站的流量是最重要的指標。但流量太容易作弊,所以很快搜尋結果就被操控了。此時谷歌創辦人賴利.佩吉正是參考了學術界以「被引用次數」來評價論文的邏輯,假設一個網站如果有較多的其它網站會回連進來,表示該網站有較好的價值,並據此創造出了佩吉評等,一舉改善了搜尋引擎的成效,也奠定了谷歌的驚世霸業。

但是很快就有一群聰明人又發現了巧門,於是開始利用程式建立成百上千的假網域,然後回連回來,創造出網站很熱門的假象,這就是產業界所謂搜尋引擎優化的黑帽手法。

谷歌也不是省油的燈,很快就發現了這個漏洞,於是開始不只是計算回連的數量,還要看是從哪裡回連過來的。如果來自名門正派的網站,當然此回連仍然計分;可是如果來自奇怪的網站,或是有付費嫌疑的回連,則不僅不計分,還可能受到懲罰。

發展至此,主控權又回到了谷歌手裡。但是規則太嚴又產生了後遺症,對於某些結盟體系之間的互聯,不能視為網站績效,但又是正常的行銷行為,如果施予處罰,會傷到無辜。於是谷歌又提出一個nofollow參數。對於那些自知勝之不武的回連,如果加註nofollow參數,聲明不要計分,則此回連就會被忽略,不加分也不懲罰。

看來,學術界應可以學習谷歌,對於不可避免要引用自己論文的時候,設計一個不計點聲明,也許是一個不錯的思路。

※ 相關報導:

* 中崙圖書館 輔導級漫畫藏春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811313.shtml

以漫畫作為館藏特色的中崙圖書館,除依規定分普通級與限制級外,另外加分輔導級。近日有家長發現,輔導級漫畫中竟暗藏春色,向議員汪志冰投訴要求改善。

北市圖館長洪世昌表示,一個月內全面檢視中崙圖書館館藏輔導級漫畫,只要發現內容有不妥處,就從嚴改列。



◆ 三地國小玩英文 50學童搶著說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811353.shtml

【聯合報╱記者林巧璉/屏東報導】2014.07.18

三地國小暑假期間舉辦為期10天的海外華裔青年英語服務營,8位遠從美國來的高中、大學生跟著三地國小學童一起分享各自的文化、節慶和食物。學童和大學生更會分組競賽,學童說,「遊戲中都忘了講英文很緊張,就把會的都說出來就對了!」

50多位學童天天和外國大學生「混」在一起,學生大呼,「學英文真是太好玩了。」老師表示,平常不敢開口說英文的學生,因為這些互動遊戲暖身,「大家都搶著跟大學生對話。」

營隊活動從美食大戰、節慶分享到製作英文小書和餐廳目錄,還有唱歌跳舞等等,校方說,就是要透過日常生活的活動進行地球村交流。

4年級陳姓學童說,「我想要把英文學得更好,這樣就可以跟很多國家的人做朋友。」

三地國小今邀請放暑假的部落大專青年擔任營隊志工,透過志工帶領學童進入學習狀況,傳遞原住民部落文化。

三地國小主任陳昱山表示,營隊活動與平常上課不同,「做食物和唱歌都是最快炒熱氣氛的活動,兩邊的學生都玩得非常開心。」

fsj 提到...

新教育部長 請挽救被忽視的德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13884.shtml

【聯合報╱劉廣定/台大名譽教授(台北市)】2014.07.19

最近論文假審查事件,牽扯出掛名作者問題,致教育部長辭官。這是教育與科研的評鑑、審查制度設計有所偏頗,也是學界一向忽視學術倫理,更是個人的道德操守出問題所致。考慮其源本,乃是廿年前「教改」忽視德育,廣設大學植下的禍根。

中華文化傳統教育,向以道德修養為首要。民國八十年代初期,教育部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與「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總綱」標示的教育目標,仍為「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

但行政院教育改革改審議委員會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建議「廣設高中大學」,推行「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教育部未經深思即貿然實施。其結果是:「廣設高中大學」師資設備均不足,尤其是大學教師部分因不少人濫竽充數、學養不逮致整體水準下降;「九年一貫」課程總綱中,五育均衡發展之目標不見,只在「七大學習領域」的「社會」領域十幾個條目裡留下「道德規範」一項!皆是造成當前社會道德淪喪之主因。

然過去的教育部,向不重視相關問題的嚴重性,對若干關心台灣前途之學界建言,聽之藐藐。是故,今年五月國家教育研究院完成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總綱(草案)」擬定所謂「核心素養」,仍只視「道德實踐」為「社會參與」面向之一小部分!去年十二月教育部公布之「人才培育白皮書」也是訂定「四項目標」、「十項原則」及「五項策略」,提出「十六個因應策略」和「三十九項行動方案」。只求積極加強「育才」、「留才」、「攬才」,卻無隻字言及「學術倫理」與「道德操守」。對於近年來學界多次發生的「偽造數據」、「不實報銷」及「胡亂掛名」等諸多窳行,視若無睹!

往事已矣,寄望未來。至盼新任教育部長務必重視「德育」,從速認真檢討其禍端,並能劍及履及一一匡正之。謹翹首以待。



◆ 品格營寫信謝家人 郵差快遞傳愛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813813.shtml

【聯合報╱記者蔡昕穎、郭政芬/寶山報導】2014.07.19

連續6年由竹科工程師、學生舉辦的「愛斯基摩品格營」,帶小朋透過文字寫下對家人的感謝,郵局還派來「正牌」郵差叔叔,傳遞愛和感謝。

由基督教聖潔會牧師陳正賢發起的「愛斯基摩品格營」,今年主題「讓愛、飛翔」,透過美味廚師、夢幻籃球、金牌桌球、美工設計、拼布達人和特派記者等才藝課程,落實品格教育,20多位竹科工程師、老師、大學生當起志工,用心教導。

選擇小記者課程的周宛萱說,想讓自己的口說能力更進步;黃祖毅則說,家裡有兩隻寶貝貓咪,希望學會拍照技巧,幫牠們拍下可愛模樣。

陳正賢表示,許多孩子是外配子女,也有來自雙薪家庭或隔代教養。孩子羞於開口表達愛,加上現在孩子都沒有「寫信」經驗,因此加入寫信內容,讓小朋友透過文字傳送情感溫度。

新城國小五年級生吳禕倢第一次寫信給媽媽,感謝媽媽平常忙著家事,還帶她去看病,在信中寫下大大的「媽媽我愛您」,直率的表達讓她直呼好緊張,期盼媽媽能「趕快」收到信。

「爸爸您辛苦了!」新城國小四年級邱美諭寫下「感謝您每天辛苦的工作,您是我心中最好的爸爸」,道出她心中的感激。

※ 相關報導:

* 愛與希望文學營 當主播練膽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813563.shtml

台北府城隍廟、松山區公所與聯合報系合辦「愛與希望公益文學營」,提供西松高中國中部學生免費參加。昨天課程結業,同學們嚷嚷著好有趣,還想繼續上。

* 大仁的微電影 18小學生來演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813628.shtml

屏東大仁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6名學生,為了拍攝畢展微電影「二分之一」,到新埤萬隆國小取景,邀請6年級全班18名學生擔任演員,小朋友們看著專業器材又新奇又開心,演起戲來絲毫不輸大人。

大仁科大學生方瑞旭擔任導演;他說,其實自己9年前被這些「小演員」的導師黃德誠教過,算是這群小演員的學長,當初構思畢展影片時,想以小學生的真誠、搞笑為影片亮點,拍出兩個水火不容的國小男生為了爭奪一個女孩,發生「愛情戰爭」。



◆ 徒步環台1200公里 孕育陸生書香夢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813872.shtml

【聯合報╱特派記者蔡敏姿/廣州報導】2014.07.19

廣州首家廿四小時營業書店日前開幕,掀起一陣閱讀風潮。書店負責人劉二囍說,「如果不是去過台灣,我不會開這家店。」這家店名「1200bookshop」,其中,「1200」就是取自台灣海岸線全長公里數。

劉二囍,第一個徒步環島台灣的大陸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學士,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陸生。曾任職建築師,目前掌管廣州三間咖啡館和一間廿四小時複合式書店,同時也是作家,出版過「青春是一場春夢」、「亞細亞的好孩子」等四本書。劉二囍自嘲說:「我不務正業。」

「海峽是一堵牆,陸生是一扇窗,陸生的意義在於橋梁作用;而作為一個成功的橋梁,需要對兩岸都有深入了解。」劉二囍說。

他認為,陸生來台灣學習不應只停留在課堂上面,因為他在台灣學到了人文水平、互助關懷,才有開廿四小時書店的夢想,並付諸實現。

談到創立廿四小時書店的緣由,劉二囍說,兩年前,他來台灣念東海建築研究所,到台北接觸誠品書店,就愛上了店裡的人文氣息。

「如果不是去過台灣,我也不會開這家店。」劉二囍說,書店名稱「1200」與台灣有很深的淵源,去年徒步走完一千二百公里環島之旅。在這趟旅途中,接受許多人幫助,感受到台灣濃厚的人情味。走在蘇花公路上,除了欣賞美景外,他也思考未來方向,腦海浮現「廿四小時書店」。

「1200bookshop」約四十五坪,店內設計由劉二囍一手打造,擺設的沙發和桌椅都有懷舊風,閱讀區的小桌子是他在華南理工大學時的課桌。

最特別的是,書店設置「沙發客」寢室,免費提供盥洗、寢具給背包客使用。因曾在台灣環島時被短暫「收留」過,將台灣的人情、溫暖烙印在心中,整間店的風格走溫馨路線。

隨著閱讀風氣興起,店裡單日書本銷售額達人民幣一萬元,比預期中好很多。銷售多以人文、設計、旅行為主;台版書意外熱賣,未來打算增加一個窗口專區,介紹台灣文化。

※ 相關報導:

* 政大書城闢150坪 兒童至上區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813664.shtml

政大書城台南店與台南市葫蘆巷讀冊協會長期合作,致力將書店營造成社區圖書館的氣氛,將500坪的書店取150坪打造成兒童閱覽室,更有安親班老師會帶小朋友來書店看書、寫功課。經理李信賢說,有時候家長太放心了,把書店當成「托兒所」,1、2個小時後才想到小朋友還在店裡。

* 南大友善身障考生 港人來取經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813669.shtml

台南大學針對身心障礙者應考有一套,成立資源教室提供各項服務,今年更為指考設置身障生專用試場,昨天吸引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到南大參訪取經。

今年大學指考台南考區身障生專用試場由南大辦理,南大教務長陳惠萍說,學校貼心考量,讓身障生優先進入試場、代填答案卡、協助翻閱試題、提供適合個人應試的特殊桌椅、考生專用休息室、殘障專用廁所等,方便考生應考。

fsj 提到...

國三生救數學 「均一」解題都懂了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25474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2014/07/20

「數字怎麼代入?步驟怎麼列?實在霧煞煞」,南投縣爽文國中畢業生江靜一今年國中會考數學拿到B+(基礎),即使透過免試入學已進入中興高中,仍擔心跟不上。一周前,她在老師的協助下,透過均一教育平台的線上學習,一直搞不懂的數學公式終於弄懂了。

十二年國教第一次會考結束,廿七萬名國三畢業生,有三分之一數學拿到C(待加強)。

外界也擔憂他們在進入高中之後,會因為數學能力的不足,難跟上同儕的學習進度。

「讓我們一起幫助這九萬個孩子,開學前加強數學!」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及創辦「均一教育平台」的誠致教育基金會,今年暑假發動「自己的數學自己救」活動。

平台最近增設「國三升高一暑期專區」,提供小三到國三的數學線上教學影片,再由志工老師、台大學生團隊組成遠距教練團隊,為學生解題。

誠致教育基金會專案企畫陳逸文表示,即日起至九月開學前,國三升高一的學生,可透過老師志工「自拍」的上課影片學習,透過互動進階式考題,測驗自己「懂了沒」。

如果有疑問,也可以透過下載ScoreMaster的App,將題目拍照上傳到網路,由台大學生組成的解題救援隊,廿四小時內會回傳解答。

陳逸文指出,「自己的數學自己救」專區開放一周,已收到學生提問的三百多道題目,其中最多的是國中程度的方程式、幾何運算,甚至也有國小的分子、分母運算,顯示很多學生即使要升上高中,數學基礎觀念仍不扎實。

均一教育平台是仿照美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網站架構,在二○一二年推出的學習平台,目前已累積五千七百多部影片,涵蓋國小到大一的數學,以及生物、物理、化學及英文,註冊人數超過一萬六千人,學生可以在家自主學習,到學校直接與老師討論,「讓學習不只在教室發生」。

※ 相關報導:

* 難題上傳 台大救援隊搶答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25473

「謝謝老師,這題我『卡』好久,終於知道怎麼算了!」七位修創意創業學程的台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自製手機App「ScoreMaster」,暑假並和均一教育平台合作,學生只要將問題拍照上傳,台大解題救援隊就會「出動」,開放一周已有三百多位學生使用。

學生團隊之一、台大政治系學生何心瑜表示,團隊約有兩百位解題老師,其中台大學生居多,很多國中生打分數回饋時,會給解題老師高分,甚至還寫感謝信,讓老師很感動。App即使「號稱」廿四小時內回覆問題,但很多老師一個小時內就迫不及待傳回答案,甚至「搶答」。

* 親師LINE群組 能知孩子大小事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25472

龍潭鄉石門國小老師林佳靜成立親師LINE群組,將家長加入、宣布班上大小事。她說,自從用LINE後發現處理事務方便許多,不但孩子不會帶錯東西,與家長們的互動也更加密切。

* 大地為教室 全國首座布農部落學校揭牌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7386

全國第五所、布農族第一所部落學校「東群部落學校」昨天上午在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揭牌,延平、海端兩鄉布農族人以傳統嬰兒祭轉化成新生入學儀式,並由耆老為四十二名「新生」吹耳、配戴菖蒲項鍊。

校長胡傳技表示,課程將以大地為教室,大自然為教材,由部落耆老擔任老師,透過具體的課程內容,讓布農族的語言、文化、倫理道德等向下扎根。

* 玄大數位藝術課程 迪士尼大師教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20000312-260115

新竹市玄奘大學設計學院為培育數位藝術人才,網羅曾投入迪士尼動畫《功夫熊貓》、電影《戰神》(God of War)等10多位大師級名師到校任教,並積極規畫欲投入數位內容產業的學生,在大四期間直接進入國際遊戲公司實習,畢業後無縫接軌就業。

fsj 提到...

只剩右眼// 陳伯恩戰勝血癌 資訊奧賽奪金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97534

自由 2014-07-20

我首度主辦 獲1金3銀

〔記者林曉雲、洪美秀/綜合報導〕患有血癌、左眼遭摘除的竹科實驗中學二年級學生陳伯恩,昨天在我國首度主辦的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中奪得金牌,個人排名全球第十三名,前年他就曾拿下數學奧林匹亞金牌,昨天更喜孜孜地說:「二度奪金很開心。」

八十五年次的陳伯恩去年原已入選資訊奧賽代表隊,受到化療影響未能完成訓練,今年捲土重來,不料遇到超難考題,「兩天賽程共六題,前兩題花一個半小時解開,但第三題卡了三小時,只因為有個關鍵沒想到,本來以為只能拿銀牌,很緊張,最後拿到金牌當然很開心!只不過,個人排名只有第十三名,還是不太滿意。」陳伯恩態度活潑,笑起來很可愛,不像是長年受血癌折磨的病童。
前年國中數奧 也摘金牌

陳伯恩的母親黃秀娟表示,伯恩在一歲半時因為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摘除了左眼,換過無數次的義眼,只靠著一隻右眼看這個世界,但仍開心沉浸在數學世界中。小六完成美國十二年級的大學微積分先修課程,兩年前更創下台灣第一個國中生在數學奧賽中拿金牌的紀錄,但他當時正接受化療,必須戴口罩應試。

陳伯恩國二時血癌病發,化療曾讓他多次痛到在地上打滾,但他決心「跟化療做朋友」,把化療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時間到了就去化療,全靠著算數學及吸收資訊新知來熬過病痛。化療也讓陳伯恩無法正常上課,高一整年幾乎都在家自學,直到高二返校,才覺得自己像個高中生。
靠算數學 熬過化療苦痛

黃秀娟說,熬過化療後,孩子恢復了青少年應有的笑容,此次入選資訊類國手,也因為他數學基礎好,很快就進入狀況,從三月受訓到七月決賽,「伯恩很享受訓練的過程,也發揮實力」,四位隊友拚出一金三銀佳績,她與有榮焉。

竹科實中老師蔡明原表示,陳伯恩長年和病魔對抗,個性依舊樂觀,待人彬彬有禮,對學習充滿熱情。

※ 相關報導:

* 防震防漏電 聖約翰科大發明獲1金1銀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815182.shtml

聖約翰科技大學參加「2014澳門國際創新發明展」,參賽的兩件作品分獲金牌及銀牌,帶隊的電機工程系教授尤芳銘有感而發,認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往往都可以促成大發明。

....地震偵測控制系統主要利用回授控制完成感測機檢測地震強度,並將記錄回傳中心電腦,由中心判斷做應變措施,一旦中心做出震度有造成2次災害的可能性,將會自動切斷具危險性的裝置,如瓦斯及總電源開關。

非接觸水中電力傳輸是尤芳銘及指導學生皮遠皓的合作成果,利用電磁感應讓水族箱內的LED燈發電,以往傳統水族箱都需要電線連接的燈管發光,現在只要透過利用電磁感應發電的線圈裝置,當水族箱與另一邊的接觸端靠近,水族箱內的LED燈就會亮起。



◆ 學術界須擺脫功利思維與派閥壟斷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815440.shtml

【聯合報╱社論】2014.07.20

許多國家都發生過學術抄襲或造假的醜聞,這就像每個社會難免有犯罪一樣,並不足為奇。然而,國際知名期刊最近一口氣撤銷台灣六十篇論文,其中包括教育部長列名作者的若干篇,此事且登上《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國人才驚覺台灣學術界的病情不輕。發生如此大規模、結構性的舞弊,恐怕就不只是「國人盲目追求指標」這樣簡單的理由所能解釋,而需要對深層的制度面因素作一探討。

學術研究的目的,不外乎求真、求善、求美,追求增進人民福祉;學術研究成果的高下,也決定國家進步動力的強弱。從國家功利的角度來看,學術研究是手段;但若從追求真善美的角度著眼,研究本身即是目的。古今中外所有學術研究發達的國家,都要在手段與目的之間尋得一個平衡;如果學術社群被導引至太過功利取向,必然會走上岔路。這次論文審查造假事件,呈現的就是台灣學術界過度功利取向的問題。

所謂「功利取向」,牽涉面向甚廣,但若從十年前啟動的「五年五百億」計畫切入,或許是個很好的起點。台灣投入學研經費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十五年前不足二%,如今約為三%。十幾年間,台灣投入的研發經費快速增加,反映出政府部門加強研發投入的決心。之所以要大量增加研發經費,主要是科技領導階層看到歐美先進國家的成功範例,企圖見賢思齊。但是,若不注意到台灣特殊的學研競爭環境,只是一味地想追英趕美、增加經費,那麼出現後遺症就在所難免了。

台灣有哪些獨特甚至病態的競爭環境呢?舉其大者,包括:一、我們的學術界在歷次重大選舉或政治紛爭時總是一分為二,久而久之儼然分屬兩個不同的陣營,立論連署各為其主,彼此之間競爭容易、合作困難,逐漸失去了中立與客觀。

二、五年五百億大餅行之多年,幾成重要大學經費的主要來源。經費分配必須訴諸客觀指標,各大學為了搶錢,當然也要求教授、拚指標,符合形式的標準;久而久之,形成「重量不重質」的表面作風。

三、搶經費最便給的辦法,就是搶聘「門神」,由他們掛名征戰各方。然而,搶經費既然是門神之功,未來的分配當然也是唯門神之意是從;於是,學閥之害遂更甚以往。

四、學閥還只是個人,勢力尚有所限,但是幾所大學結盟形成大學系統,再找個政壇大老支撐,那就形同「五嶽劍派合一」,可以呼風喚雨了。

台灣的學術競爭在前述種種病態扭曲之下,逐漸脫離追求真善美、追求利用厚生、追求卓越拔尖的理想,而越走越偏差,越走越講求功利手段。一旦學術競爭再與政治勢力結合,在政策面,舉凡竹北生醫園區誰屬、五年五百億評審誰主持、重要科技經費分配首長是哪派人馬,都要競相爭取。在個人面,掛名作者、交叉引用、一魚多吃等貌似合法的手段,乃至抄襲、做假等舞弊招式,自然層出不窮。六十篇論文撤銷,恐怕只是冰山一角,許多不堪之事恐怕還沒被揭發。

台灣的學術研究環境在上述的環境因素扭曲下,惡果逐漸呈現,如今,必須深入思考,尋找制度性的解方。台灣政治人物總是喜歡簡單的答案、速成的解方;當年,就是因為有些人只看到科研經費的不足,完全不思考制度配套,就率爾推出幾年幾百億的砸錢計畫。現在,又有人因為應用研究取向之不足,就要求學術界多做應用,否則即應「切腹自殺」云云。最近,因論文評審造假案,坊間又開始要求全面廢除SCI等量化指標,認為假論文全是指標遺害。這些論點未必全部皆錯,但面對一個複雜之疾,若只想簡單快速的處理,那麼後續的麻煩可能更多。

台灣學研界諸多疾病,需要一位優秀與睿智的教育首長去冷靜地思考解決之道。然而,以當前政治環境與十二年國教的爛攤子,我們不敢奢望會有睿智人士願在此時跳入火坑。唯一的期待,是要請學閥、學霸、門神、五嶽劍派長老、電視名嘴等統統放手,先給台灣學術界一個痛定思痛、徹底反省的機會吧!

fsj 提到...

王正方/教育子女 存乎一心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817076.shtml

【聯合報╱王正方】2014.07.21

宴請廿多年未見的舊友,她帶著一雙兒女出現。俊哥美女,兒子年方廿一,已經拿到哈佛大學的電腦碩士,女兒在讀醫學院,中英文俱佳,優秀得不像話。

「這些年妳這虎媽幹得挺成功耶!」掩不住得意,驕傲的母親談起教育子女之道來。小孩不管不行,該嚴厲的時候就得嚴厲,不能心軟。打過孩子嗎?也沒什麼,不聽話的時候就拿鍋鏟揮幾下。鐵製鍋鏟嗎?打下去多疼呀!多數是用木鏟子做做樣子,也沒真的打下去。

兒女齊聲抗議,怎麼沒真打?頭一下最痛,最少要挨三下。歷史真相永遠是模糊不清的。帥兒子說:媽,妳那套鍋鏟管教法其實沒用。怎麼沒用,你小學的成績那麼爛,每天不做功課,我不拿起鍋鏟來你就不寫作業。可是妳那樣逼我,我就亂作亂寫,都是錯的,成績還是不好。不是我不天天逼,你根本連小學也畢不了業。對,我在小學六年級成績變好了,但是有另外的原因。

願聞其詳。媽媽煮餃子,不小心一鍋沸騰的水全翻在她身上。燙傷嚴重,爸爸不在家,兩個小朋友慌亂照顧著,還找來蘆薈葉子敷傷口。阿母痛得死去活來,坐立難安,治療時間很長。做兒子的看著心焦,又愛莫能助。期末考試快到了,兒子想:阿母處於這種艱難的狀況,如果看到一份醜陋的成績單,恐怕會當場昏厥過去。於是兒子認真看了看功課,準備充分地去應考。

此子天生聰穎,一旦全神貫注起來,成績一飛衝天。又發覺數學真容易,按部就班疊床架屋,正確答案便信手拈來。自此成績優秀,師長同學另眼看待,感覺挺良好,十年後就弄了個哈佛電腦科學碩士回來。

以權威壓制,執行斯巴達式的管教,孩子表面上屈服,在作業上鬼畫符一番,心中不知有多少積怨。有良性親子關係的家庭,父母子女互相關愛,阿母受到極度燙傷,孩子自然會人痛己痛,發願拚好成績以慰母懷,又何勞高舉鍋鏟?

家庭不和睦,言談舉止粗暴,乖戾之氣四溢。語言暴力,傷人更甚。大人情緒管控失調,以大欺小俱是懦弱無助的表現。小孩跟著複製,負面能量積累發酵,變成社會上各種糾紛與暴力的起源。

叛逆期的少年都有離家出走的經驗。我的好友十三歲時與父母齟齬,發誓永遠不回來了,匆匆踏著拖鞋沒帶錢就負氣離家。在街頭閒逛到天黑,餓扁了。磨磨蹭蹭地回家,準備接受修理,不料大人一句話沒問,母親端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魯肉飯,他低下頭扒完那碗飯,從此打消出走的念頭。事後發現,全家曾焦急萬分,總動員各處打探他的下落。

另一個同學的經驗不同,出走歸來,家長劈頭臭罵:你還有臉回來?有本事就死在外頭,甭回這個臭家呀!肚子餓?這裡又不是旅館…。這老兄上大學時住校,很少回家。

教育子女因人而異,沒有既定的法則,成功之道「存乎一心」。關心、用心、贏得孩子的心,他們會帶來驚喜,一夕之間就優秀得不像話!

(作者為電影導演)

※ 相關報導:

* 德育消失? 大人先示範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17063.shtml

【聯合報╱但昭偉/大學老師(新北市)】2014.07.21

劉廣定教授十九日在民意論壇呼籲新教育部長應重視德育。台灣的教育忽視了德育嗎?我不認為。

道德(或倫理)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在學校裡沒有獨立的分科教學,也不表示學校或教育工作者不重視學生的品行。更何況承襲中華文化的台灣教育中,道學味本來就濃厚。

....台灣社會的道德問題並不在於學校中的道德教育沒有進行或沒有落實,而是在於成人世界的機構或組織缺乏自我糾正的內控能力。當某一機構不上軌道,或組織內有權勢者不依專業道德或法律來行動,組織內部的人通常都會悶不吭聲,即便有雜音,也很快會被消除。一直要等到事情弄大到紙包不住火,或內部產生了派系鬥爭,醜聞爆發,弊端才有被糾正的可能。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論文掛名問題其來有自,但學術界本身卻無力自我矯正,一直要等到媒體大肆揭露,大家才想來解決問題。

當務之急是加強組織內部的自清力量,讓違反道德或法律的作為很快就會遭到糾舉及處罰。在制度上,我們要讓受害者或吹哨者勇於發聲,並獲得國家的支持與保障。只有成人世界像個樣子,我們的孩子才會學到規矩。



◆ 升等不再獨鍾論文 計畫拉拔小咖學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21000287-260102

中國時報 林志成、湯雅雯/台北報導 2014年07月21日

對大學過度重視發表論文,教育部將提新政策,不管是博士生畢業資格或是教師升等,不再獨鍾論文,產學連結或教學表現都將納入。至於學術資源集中在少數人,科技部表示,正推動一些計畫,讓小咖教授也可出頭天。

最近發生論文亂掛名亂象,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表示,沒有貢獻,就不能在論文掛名,否則是違反學術倫理,可能被處1到10年不能升等。教育部將透過政策引導,不管是博士生拿學位或大學教師升等,都不要再獨鍾論文。

過去大學教師發表論文數量要達一定程度後,才能提升等。黃雯玲說,教育部將推動多元升等,不是研究導向的老師,可以用教學表現或產學合作成果來升等,不一定非得看論文。

至於博士生畢業資格,未來也不一定非要發表論文不可。黃雯玲指出,不是每個博士生都要走學術之路,他們如果致力於產學連結、而且表現出色,即使沒有論文,同樣可取得博士學位。

此外,國內學術資源集中在少數大咖教授,造成「靠行」現象。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說,小咖教授自己單獨申請的計畫過不了,但若加入大咖教授團隊,通過的機率較高,因為審查委員相信,大咖教授會指導新人,把研究做好。

學術靠行現象層出不窮,科技部也有考慮到照顧剛開始進入學術領域的小咖教授,因此推出「新進人員研究計畫」及「百人拓荒」計畫。林一平說,前者獎勵新進5年的年輕教授、研究人員,後者為匿名審查,著重創新獨特性,讓小咖學者也有機會取得經費補助。

※ 相關報導:

* 論文上頂級期刊 可得獎金50萬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21000288-260102

大學老師發表論文,除了為升等,也是收入的來源!台大、清大、中興及中國醫藥大學等,都訂有論文獎勵辦法,中國醫藥大學老師的論文被登在頂級期刊,可獲50萬元獎金。這造成大學教師瘋狂寫論文。

* 行行有名校 12年國教才有望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17061.shtml

【聯合報╱黃韋智/大學生(台北市)】2014.07.21

....台灣教育要進步,就必須破除家長成績至上的觀點。讓家長認同各種特色的「明星」高中職,相信行行出狀元。學生就不會一味追求學業成績,能放手追逐夢想。發展特色高中職,讓不同興趣的學生在合適的學校就讀,進入特色大學與科大。這時候台灣就不只會有一個李安、林懷民,在各領域都會誕生「台灣之光」,這樣才是積極的教育改革。

如果不改變家長的觀念,特色高中大學也沒發展起來,十二年國教能改變什麼?

* 動手也動腦 諸羅城科學168展到周三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816739.shtml

嘉義市「創意諸羅城 科學168」科學與創造力教育博覽會昨天熱鬧上場,逢假日吸引大人小孩玩得很開心,活動將到23日結束,參與民眾及學生可領到闖關卡,達到20、45關都可兌換獎品。

fsj 提到...

當科學教育遇上功利…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19296.shtml

【聯合報╱劉源俊/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台北市)】2014.07.22

中學為何教科學教育?其主旨當是使學生體會「學—驗—思」的精神與方法,認識科學發展的歷程,進而學到各門科學的基本知識。當學生有了正確的精神,會用正確的方法,又擁有基本的知識,就可望他未來能自我成長,進一步學習研究各門學問。

然而,學校裡的科學教育卻並非如此!教科書很少讀,實驗課很少上,教師常以出選擇題代替教學。在許多偏遠地區的學校裡,雖有實驗室,卻沒人維護儀器,實驗課更淪為「紙上談兵」。

科學發展史及科學家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求是、勤奮、專注的精神與務實、開明、講理的態度,更是造就現代社會良好公民,學校應重視學生的德性素養。

科學教育的部分目標當然也是要為國培養出優秀的科學從業人員,還有科學家。但是必須強調,科學研究本是「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為其功」的。所以,這方面科學教育的要旨應是:重視鼓勵學生的好奇心、思考心、創造心。然而,創造不能憑空,其靈感主要來自文化底蘊、藝術修養與多元思惟。換言之,若沒有好的環境,也是枉然。

毋怪乎優秀科學家多都出身於注重文化薰陶的普通中學的普通班,很少出身於刻意培養科學家的「科學中學」或「科學班」。引進任何獎勵「功利」的環境,一時或有其成效,長久以後必然反過來戕害科學教育的本身。

我贊成請大學教授輔導有特殊興趣與性向的中學生。但我一向認為鼓勵中學生參加各類「科學奧林匹克」,要「選手們」奪取金銀牌,是一錯誤的政策。至於為「拉拔」他們而舉辦的培訓營,更是在揠苗助長,甚至在戕害他們幼小心靈萌生的好奇心。試問:歐美先進國家並不重視「科學奧林匹克」,至少不會有「培訓營」這種畸形,但何以他們的科學研究水準比我們高得多?

我也贊成大學教授到高中為科學資優或績優的學生講課。但所謂的「科學班」將一些特殊的學生貼以標籤放在一起,便窄化了他們的人生經驗,不利未來發展!這種班在幾年前倡議時就引發爭議,教育部科教指導委員會原是否決設置的。後來不知怎的闖關成功,現在果然衍生「特權升學」問題。我殷切希望,當局要從教育本旨及科學教育的本質思考問題,切除此一「腫瘤」。

fsj 提到...

數學天才 痛苦問人生意義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22034.shtml

【聯合報╱鄭正博/退休教師(高雄市)】2014.07.23

劉源俊教授昨天投書檢討我們在科學奧林匹亞競賽裡的「成就」該有所醒思;例如由教授組成培訓營,志在得獎而不是培養科學的好奇心、思考力與創造力等,就顯得畸形。

我有長期的輔導經驗,早就發現科學尤其是數學的才能很容易在早期顯露出來,卻忽略這個天才也是人,也有廣泛的興趣與志業,以致學校與家長太早逼他們朝已顯現的才華發展,反而讓這個高手不能根據自我的認知做自由選擇,看似受到更好的照顧,其實倒要說他們是更早受到禍害。

我就曾遇到數學能力超強者,因為老師與家長早就幫他設定未來的志趣,以至來問人生意義,痛苦可想而知。當時我就深深感覺像企業或政治等的「天才」,他們的才華沒那麼具體,學校與家長也不那麼容易看出來,難道就不該從社團活動或其他種途徑讓他們發揮或嶄露頭角?理工科論文因為容易顯示發表的數量,教育部就肯大量給錢、升等,看似數字管理,其實膚淺得讓人批評。果然現在出問題了,應知道看問題更該周延吧?

許多明星高中有科學班,集中培養固然沒有錯,問題是教育心態正常嗎?許多科學成績好的人,也許志在當醫生,未必真喜歡科學,但學校或同學理所當然認為科學班自然該負責每年的科學競賽,就經常遇到反彈。

科學人才只能用科學班培養嗎?理想與現實差很多吧?東亞文化缺乏真正理性思維,西方原是希望透過競賽提升研究興趣,那是他們的真正「食材」,我們由於科舉文化的傳統意識還在,將佐料當主菜,可能整盤都香辣過度。這裡需要檢討的是整個文化問題,比賽好成績看看就好,培訓營最好回歸教育主軸,否則不要也罷。

※ 相關報導:

* 奧林匹亞 培養科學生力軍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22036.shtml

【聯合報╱張一知/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台北市)】2014.07.23

昨日民意論壇「當科學教育遇上功利…」一文,對科學如何深入學習多所著墨,發人深思。但該文中對中學生參與科學奧林匹亞之事,多有謬誤。本人身為我國化學奧林匹亞領隊教練,又是國際化學奧林匹亞指導委員,有必要說明清楚。

國際各學科奧林匹亞競賽之精神,是讓世界各國對該學科有興趣之優秀中學生,能夠建立和其他國家年輕科學熱愛者之間的友誼,並透過競賽,達到科學教學和學習經驗之交流。

也因參賽學生均為熱愛該學科之學生,各國都非常重視奧林匹亞競賽,選手們均可進入一流大學,由此可知絕無「歐美先進國家並不重視科學奧林匹亞」之事。「培訓營」也是各國均有,只是時間長短有所不同。

我國培訓科學奧林匹亞競賽選手,亦將國手當成國家重要科學人才來培養,絕無只要他們「奪取金銀牌」。歷年來各科參加奧林匹亞競賽之國手,已有數學科二人、物理科二人暨化學科五人,學有所成,歸國服務。他們都是我國科學研究的重要生力軍,也有能力建立國際合作之大型研究。

我國參加國際各科奧林匹亞競賽表現傑出,媒體報導常喜以獲得多少金銀牌、世界排名若干等為標題,造成一般大眾錯覺,誤以為奪取金銀牌是此競賽之目標,特以此文釐清謬誤。



◆ 郭千瑀作文 全國唯三範本之一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821736.shtml

【聯合報╱記者張進安/崁頂報導】2014.07.23

屏東崁頂鄉南榮國中畢業生郭千瑀,在特招考試中作文滿級分,成為全國唯三的範文之一,消息一出,讓學校、家人都感到與有榮焉。而郭千瑀特招PR值94,如願錄取心中第一志願的高雄女中。

郭千瑀特招作文6級分,作文題目是寫信給父母。「看到題目時,心裡面確實高興了一下。」郭千瑀笑著說,日常生活中當她和媽媽意見相左時,就常用書信交談;自己情緒低落時,媽媽也會以書信鼓勵,少了面對面衝突的機會,母女倆人可以透過文字談心,潛移默化下,讓她的作文能力突飛猛進。

成為全國範本的文章裡,她一開始就提到,希望母親能以多方角度思考,「若您用更彈性的思維及不受限的角度去解讀這份資料,對於網路將會有不同的認知喔!」另她也提及,「網路這玩意兒,更是增添了我生活中多不勝數的小確信(原文)」,「看著在世界另一端的外語教師,用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疏通我的任督二脈」、「與他人在網路上分享彼此在力學上的獨門見解」。

她說,雖然以往沒有針對網路議題與母親筆談過,但因為兩人日積月累的書信往來,讓她將作文考試想像成日常生活中的母女對話,下筆自然信心滿滿,「作文寫完還有時間可以檢查錯別字呢!」

審閱試卷的評審評語寫道,此篇作文以第一人稱展開說服,婉轉提出訴求、尋求父母認同,更能精確使用語詞,凸顯文章主旨。

郭千瑀表示,從小就愛看課外讀物,國二開始,深受作家簡媜、張曉風等人的文風影響,開始閱讀用詞優美的散文,並涉獵讀者文摘及商業周刊等書,看到「絕妙好辭」更會抄寫在筆記本上細細品味,作文能力自然加分。對於未來夢想,愛看韓劇的她笑著說,最想當醫生,「因為韓劇裡面的男主角超帥的!」

郭千瑀媽媽郭淑靜,也是南榮國中校友,更是雄女、政大高材生,對子女教育自有一番見解。她笑著說,因為女兒愛閱讀,家中藏書超過千冊,儼然一座小型圖書館。

南榮國中校長張顥騰表示,這次學校有31人參加特招,其中13人六級分、15人五級分,成績相當優異,除了學生自己本身努力,還要歸功於學校系統化教學及老師們的努力。

※ 相關報導:

* 新詩明信片 國語課去「旅行」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821732.shtml

高市國教輔導團教師林彥佑,為推動國語文教學,經常花心思將語文與生活結合;近來他教導學生將詩作與風景結合,自製成明信片,讓上課變得「詩情畫意」,深受學生喜愛。

在林園國小任教的林彥佑說,詩的字句雖然簡短,但所花的心思卻比一般散文還要多;新詩的美,在於用字遣詞的精準,更在於讓人讀了有感覺。



◆ 灶腳工作室 掀起校園小革命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25998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4/07/23

台灣 擔心危險少設廚房

全台多數校園宿舍,因為擔心發生危險與衛生考量,很少設廚房。反觀國外大學宿舍,常有烹飪區,學生可以自由下廚料理。為了爭取在校園內開伙的權益,讓更多人認識農業問題,國北教大學生成立的灶腳工作室,時常舉辦各種讀書會、工作坊,彼此分享農食大小事,掀起校園開伙小革命。

國外 學生自由下廚料理

國北教大文創系學生張宇忻說,她曾到國外當交換學生,發現國外的學生宿舍裡都設有廚房,來自各國的交換學生們,在廚房裡輪流烹煮自己國家的特色料理,彼此距離瞬間拉近。

灶腳工作室發起人、國北教大文創系學生廖宣雅,高中就開始投入農村運動;她認為,前陣子大蒜價格崩盤,背後成因不單只是因為盛產,而是受到自由貿易影響,國外進口大蒜貶低土產蒜頭價格,讓農民血本無歸。

灶腳工作室相信「同吃一桌飯,便是一家人」;廖宣雅表示,飲食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最基本、也最有趣的連結,透過一起料理、一起吃飯的過程,學生們可以閒話家常,讓飲食成為建立情誼的催化劑。

除了填飽度肚子,張宇忻表示,灶腳工作室也很重視烹飪料理的過程,替個人飲食健康把關;共同廚房的形式,也讓大家在廚藝上有交流切磋的機會。得到更多靈感、嘗試更多創新的料理,讓料理不再只是滿足生理需求,而是可以將生活中的美好經驗傳遞出去;原本辛苦單調的料理過程,也因此變得有趣,且讓人充滿期待。

※ 相關報導:

* 花蓮北濱國小 登上軍艦彈烏克麗麗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821753.shtml

花蓮市北濱國小烏克麗麗樂團,赴夏威夷參加第44屆烏克麗麗國際嘉年華,20日主場表演,在場近萬名觀眾熱烈回響,圓滿了國民外交,也獲得許多夏威夷當地民間社團邀約。

北濱國小親師生共40人,16日飛抵夏威夷,第2天開始密集教學活動,如到歷史最悠久的Kamaka製琴廠,參觀烏克麗麗製造過程,並由90歲的創辦人親自為孩子們導覽解說;小朋友也以《陽明春曉》及《阿美族歌謠Bangcalay》回禮。

....周春玉強調,他們可以很驕傲且勇敢地大聲說:「沒有辜負所有幫助我們圓夢的人!」讓世界看到中華民國人民的努力,昨天上午一行人返回花蓮,將於8月23日在文創園區舉辦感恩音樂會,與大家分享他們成長的喜悅。

fsj 提到...

新竹自強國中沙灘練跑 田徑隊移訓教練家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823850.shtml

【聯合報╱記者蔡昕穎/竹東報導】2014.07.24

「我把學生打包帶回家!」新竹縣自強國中生活教育組長顏家元,擔任校內田徑隊教練一年,把學生當自己小孩看待,暑假還將19名學生統統帶回澎湖老家移地訓練,和他一起住上7天6夜。

大學讀體大、修特教學分的顏家元說,雖然部分孩子曾經抽菸、鬧事,但回澎湖老家移訓,除訓練跑步動作要確實,更嚴格要求品行操守,「當精神有寄託、生活有目標,他們就不會作亂」。

雖然老家空間有限,沒辦法將全隊近40名選手通通帶去,因此凡上課不睡覺、作業按時交者,才可以一起到澎湖。

「最感動的就是他們的家長願意相信我,把孩子交給我這麼長時間!」他說,學生自出機票、交通費5500元,到澎湖後吃住幾乎由他全包,連爸媽都幫忙煮點心、切水果,「就像照顧孫子們」。

小朋友上午在沙灘練跑,也與在101年全中運拿下田徑總成績第一名的當地馬公國中學生,相互切磋。

晚上坐在家門口乘涼、聽浪潮聲,還帶他們到潮間帶撿貝類、抓螃蟹。

移地訓練讓彼此關係更緊密,學生見識到馬公國中學生的訓練強度,未來會更努力練習,幫自己找到更高目標。校長謝鳳香說,學校有這些用心的老師,真的能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價值。



◆ 生技系研究生 棄學業急轉行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8487

自由 2014-07-24

〔記者黃邦平/台北報導〕曾被政府譽為兩兆雙星的生技業,近年是大學校系熱門選擇。但知名大學生物醫學系畢業的「小曾」,暑假前放棄了研究所學業,決心轉行,因為他感覺生技產業榮景目前還像「海市蜃樓」,他改從服務業著手,希望生技專長與服務業求職可以結合。

「課程規劃著重現代生物醫學的紮實訓練與培養獨立進行研究工作!」「畢業後就業的機會寬廣!」這是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等科系告訴學生的遠景。經濟部民國九十一年推出「兩兆雙星」計畫,其中一「星」就是生物技術;十二年過去,人才有了,產業還像幼苗。

九十三年時,能與生技沾上邊的大學畢業生如鳳毛麟爪;到了一○二年,畢業生超過八百人,光是大專生技科系在學生就有四千人,但就業市場卻像另一道窄門。和生技相關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助理,學士搶不過碩士、碩士搶不過博士。
10年來畢業生驟增 相關工作太少

小曾說,外界都以為生技前途大好,不只股票熱門,老師也這麼說,入學分數不輸其他科系。他到快畢業才發現不對勁,外國藥廠花上十到二十年、投入驚人資金、失敗上百次才可能換得一樣新藥成功;但台灣的藥廠不是生產健康食品,就是做「學名藥」(專利已失效的配方),就算徵人,超過九成是找業務,只賣藥,沒人在研究新藥。傳說中的榮景說詞簡直像是騙術。

他說,生技、生醫系畢業過半數都考上研究所,能念完的只剩一半,學術界、生技界工作機會都少;他應徵過某大醫院研究助理,廣告寫大學畢業即可,面試才說要博士。小曾「想通了」,研究所念了一年就休學,朝門檻很低的量販店、國民品牌成衣投履歷,但兩個月過去了,連面試通知都盼不到。

網路上也有不少生技相關科系學生在大吐苦水。有人抱怨人力供給十幾年來暴增卅倍以上,需求卻不見提升。同樣在醫學院,但生技科系連國家考試執照都不能考,未來求職需有更多元準備。

※ 相關報導:

* 大學餐旅休閒系 人數暴增最多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8485

大學考試分發,今日起選填校系志願。教育部統計,大學熱門科系十年變化甚大,以學生數量來看,資訊、電機、機械、企管仍是常勝軍,資管科系規模全國最大,但受社會型態轉變影響,餐旅休閒相關科系學生人數暴增最快,求職競爭及汰換也激烈。以前被認為是鐵飯碗的教育系組,受少子化衝擊「完全冷掉」,掉出前五十大科系。

....台大教授王立昇研究學用落差後提出警告,餐旅和設計相關科系已出現「供過於求」情形;台北福華飯店宴會廳主廚蔡清南表示,餐飲工作辛苦,畢業幾年後真正留下來從事餐飲業的學生,其實不到三分之一。

老人化和少子化也衝擊科系消長,護理系需求大,十年前不在前五十大,十年後卻擠進第七名;幼兒保育學系及社會工作學系也因需求大,翻身成為第廿三名及第廿八名科系。

....不管選哪一個科系,大學畢業後「起薪偏低」是普遍現象,「yes123求職網」副理楊宗斌表示,學歷「貶值」,「大學高中化」、「碩士學士化」使起薪偏低,大學畢業頂多廿幾K,除非是醫學系畢業多當醫生,絕大多數職缺不會指定科系。大學生應該多累積社團、打工、實習經驗,多考取有用專業證照或取得外語認證。



◆ 時論─學術界世代正義何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24000619-260109

中國時報 徐武軍 2014年07月24日

陳氏昆仲被美國媒體披露「自審」論文後,社會上一片撻伐聲。本文自討論誰該在論文上列名開始,從世代正義的觀點,來說明個人對此一事件的觀察。

理、工等以實驗為主的實驗室或研究室(不包含線路設計、軟體設計或網路等新興領域),每周均有一次研究會報,參與會報的人包括執行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及博士後研究員,以及主持計畫的教授。這些人是論文的生產者,應該列名在論文上。每一位在實驗室中工作的人都有一本實驗日誌,詳細記紀錄和研究相關的資料與事項,從這些日誌中,可非常清楚地找到誰做了什麼,對論文有多少貢獻,其間沒有任何打混空間。

美校長都不「掛名」研究

一位研究能力強而且有足夠資源的教授,約可直接指導20位左右的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員,平均每年可生產約10篇左右論文。例外的情形是:如一位教授找出某一領域新的方向,或是找到新的研究方法,他即是「創新」者;在足夠資源的支援下,他可領導一批人走向新的方向,那麼他的名字也會順理成章出現在很多篇論文上。這位教授即是某一領域世界級的、「大師」級的人物。在美國的頂尖,即是世界排名前10名內的大學中,每年能發展10篇左右論文的,約占教師人數的10~30%,其他教師每年發表論文的數量平均5篇,大師級的人物最多占10%。

《中國時報》7月21日報導有3位現任國立大學校長在3年中共有31個研究計畫,研究費用共616,330,000元;中研院正、副院長,在中研院既有研究計畫和經費外,在科技部有11個研究計畫,研究經費50,270,000元。3位校長都表示他們是因為行政職位而「掛名」在研究計畫上。

校長們所沒有說明的是:第一 他們是否在和計畫相關的論文上「掛名」?第二 他們是否動用到計畫中的任何經費?

「掛名」是將不是自己的當成自己的。那是「假」!校長們如果是在前列二項中有任何一項的答案是「是」,那麼校長先生們即是從「掛名」獲得了實質上好處,那就絕對不比陳氏昆仲假冒論文評審的行為來得高尚。都是不誠實,區別只在是否上了國外媒體,何來本質上高下之分?

必須指出,美國的校長或任何「長」,都不會「掛名」在和「研究」相關事項上。研究是求「真」,不誠實,何來「真」?

大學中的教授要做一點研究、發表幾篇研究論文,普世皆然。和美國相比較,台灣由前列校長、權威等制定的作法和美國有下列明顯差異:

教學表現 美國優先評審

一、美國只對新入行教師做相對嚴格評審,過關後除非有重大事件發生,教師可相對自由的發展;而台灣是一直要評到60歲。

二、美國各級學校,就實際的現實條件,有不同評審標準;而台灣的大學都要日趨上流,無視自身條件,都要列出高標,而且對論文篇數的要求日益提高。即台灣大學教師承受的「論文」壓力,普遍遠大於美國同行。

三、美國評審項目中,教學表現分量很重,是最優先評審項目。台灣是聊備一格,從來沒有誰是因教學表現不佳而不過關的。

台灣目前約有4萬全職大學教師。其中約0.2~0.3%左右是如前列校長等主宰台灣學界的「權威」,約20%左右有穩定研究經費來源,其餘的80%左右是經常要努力找研究經費的。研究經費和論文篇數是能否保有教職、維護家庭完整、培育子女成長等的關鍵,是以無不汲汲於找錢和生產論文。直接影響到的是教學品質,設立大學的唯一原因是教育學生,而台灣首尊研究的作法實質上顛覆了大學的基本定義。

校長們和其他的「權威」們沒有生存壓力,「掛名」論文和「掛名」研究計畫互相幫襯、增加自己影響力、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這批站在學術界金字塔頂尖的人是制度的創立者、資源的分配者、評量時的裁判者,集體表現出「官大位高錢多學問多」的第三世界特徵,同時也迫使其他大學教師走和他們相同的路,造成的後果是忽視大學是教育學生的本質,損害到我們下一代。

台灣學術界的世代正義是什麼?在哪裡?(作者為退休教授)

fsj 提到...

一趟鐵道環島行 少年學會聆聽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826465.shtml

【聯合報╱記者吳家宇/台北報導】2014.07.25

南港信義區少年服務中心帶著15名社區少年,挑戰真人版「鐵道大富翁」進行5天的環島之旅。回首5天旅程,他們異口同聲認為自己成熟獨立許多。

北市府社會局運用公益彩券盈餘分配基金,在暑假期間補助民間團體舉辦各類營隊,提供弱勢家庭兒少參與。南信少年中心加入本次「兒少服務計畫」,讓社區內的高關懷少年能一圓環島的夢想。

旅程採5人一組,在全台28個景點中,透過闖關活動,認識當地文化。行程中所有交通、住宿,皆由學員們一手包辦。每天晚上還要記錄一天的花費以及心得分享,製作圖文並茂的環島日誌。

即將升高一的阿凱表示,每天不停地打電話聯絡旅店,有時都很擔心訂不到就要露宿街頭。鄉下地方交通較不便,常常錯過一班車就要再等一小時,他們必須想辦法,搭區間車再轉車等方式,節省時間。

他說,自己解決問題很有成就感,不再都是父母幫忙安排好。闖關過程也要不斷和陌生人溝通,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隨行社工表示,這5天對他們最大的收穫便是懂得聆聽別人,不再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學會在團隊中妥協,以達成目標。

旅程中,成員小哲體會到人生就像玩大富翁一樣,前進之餘,偶爾也會遇到挫折而後退,但要堅持下去,永不放棄。

成員魔球則觀察到,團隊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色,大家各司其職,才能讓旅程圓滿進行。



◆ 閃避教育亂象 出國念書當逃荒?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26805.shtml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2014.07.25

高中特招放榜,先前因比序落榜的台南滿分生,順利拿下榜首;大學指考放榜,雲林偏鄉生囊括雙狀元,但此攤販之子其實學測考了將近滿分,申請繁星卻在面試時落榜,況且,他並非社區高中教出來的,而是跑到所謂明星高中求學!

弱勢家庭子女,往往在入學考面試這一關被刷下去,經濟優渥的家庭,則常是「繁星制度」的優勝者,其中一個就是剛被求處死刑的鄭捷。

根據鑑定,鄭捷有「反社會人格」,但聯合報列出九項反社會人格徵兆,再對照鄭捷從國小到高中老師一面倒的正向評語,不禁想問: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七月廿二日,聯合報頭版報導,南投縣偏鄉有兩位老師,教小學生拉小提琴,但這喜鵲之音的背後,卻是沈痛的現實—這些小孩畢業後,即使考上音樂班,也負擔不起學費。記得新聞也報導,高雄家扶中心小孩在善心人士支持下學大提琴,考上音樂班,也負擔不起學費。

不少人看這些新聞霧煞煞,因為他們不知道,教育部幾年前差點滅了全國中小學藝術才能班;後來一紙行政命令求各縣市「應該」自行籌措藝才班老師薪水,地方編不出預算,當然由家長埋單。

如今看到教育部高唱「十二年國教」,要增設各種類似社團活動的技藝課,說是「讓不同天賦學生一展長才」,真是感慨萬千!

其實教育界心中瞭然,目前每年兩百多億預算用於十二年國教,其中八成耗在補助學費,剩下的又耗在補救教學,究竟還有啥經費去推動所謂「優質化」?難道要像南投那兩位偉大的老師,把薪水全花在孩子上?那我們需要教育部幹嘛?

七月廿一日,聯合報報導「經濟轉骨工程二年,僅尺寸之進」,此「經濟開路七宣言」中,有兩項直接與教育有關:人才培育和高教轉型,確實看不出成效。

十年前,我認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但日昨與某音樂系教授談到他的學校急著推動流行音樂學程,找歌手藝人去當教授,他坦言以目前產業環境,很多科系畢業生若未在全國性比賽拿優勝,根本無學以致用的可能,我腦中立即閃過媒體報導,該校有畢業生放棄自己長才,去準備地方特考,目前到台北市政府工作的「佳話」。

台灣目前確實到了轉捩點,「追求卓越」只在明星高中學生又贏了國際奧林匹亞比賽讓我們沾光時,偶爾被提及。

文憑急速貶值加上新鮮人不易獲聘正式職缺的大環境下,慢活與小確幸之反競爭、反淘汰文化,愈來愈變成王道;確實,年輕人與其在理想中掙扎,不如設法謀個公職等領退休金比較踏實。

教育界同行,不少想盡辦法早早送子女出國讀書,並牽線到國外發展,大家都成了在世界叢林裡挖金礦的探險家,說好聽是有機可乘,說難聽根本是在逃荒。

上述教育亂象,都是這星期新聞,卻僅是執政者面臨重大挑戰的一小塊。很多人在找年底投票給執政黨的理由,倘若政府能於幾個月內提出發展策略,讓大家感受到成效,帶領民眾走出憂慮,當能挽回人民對於執政者的信心。

※ 相關報導:

* 中小學優良讀物評選出爐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26301

文化部「第36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評選活動」結果揭曉,今年有來自全台205家出版社踴躍參選,歷時四個月,評選出八類共334種(657冊)推介書籍;獲選書單將提供學校師生及家長,提升中小學生閱讀素養。

fsj 提到...

蜜蜂路徑填數獨 奪數學金牌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9244

自由 2014-07-27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第六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昨天頒獎,北一女中學生朱雅琪從報紙上的蜂巢遊戲得到靈感,以「蜜蜂路徑─找回失落的數字」作品奪得金牌,評審團教授盛讚其深具數學創意巧思,有潛力成為數學家。

朱雅琪說,去年七月在報紙上看到「蜂巢數獨」遊戲,許多正六邊形小格子裡,有些已填入數字,讀者要相鄰不間斷地依序填上二、三、四…直到填滿所有格子,但解題時必須遷就已填入的數字作答。

朱雅琪表示,她想知道事先填入的數字,最少要幾個才能做出唯一答案,因為正六邊形的蜂巢比較難畫,她簡化為正方形的棋盤格,以邊長n×n(例如3×3)的正方形棋盤格,最多先填入(n+1)÷2或(n+2)÷2個數字後,一開始填的方式就會只有一種,但最後她沒有找到該研究最小值的完美結果。

台大數學系教授張鎮華表示,朱雅琪研究的不是傳統數學題目,困難度很高,因為沒有現成的數學工具可用,朱雅琪自己發展出一套數學方法,而且透過極佳的「數學作文」能力,把證明過程寫的清清楚楚,贏過一些數學研究所碩士生,具有「數學家探索未知問題的態度和方式」讓評審團驚豔,因此奪得金牌。

銀牌得主是高雄中學一年級姚尚汶,作品是「過已知三點之正多邊形及稱引多邊形之性質研究」,他從國中二年級做科展就開始解這個題目,非常狂熱,有時候一天花十二個小時待在電腦前,即使考基測前也仍然沉迷其中,幸好父母很支持,有個關鍵讓他卡關卡了半年,每天想,最後是「在腦袋裡Google一下」,套用曾看過的數學原理才成功。

佳作得主有鳳山高中二年級林亮宇、新竹女中三年級陳彥瑜、花蓮女中二年級劉薇及新竹市培英國中一年級張家翔。

金牌和銀牌可各得六萬元和三萬元獎金,大學若就讀數學科系可各再得四年四十八萬和廿四萬元獎金。

※ 相關報導:

* 擺脫考卷 15歲小將數奧奪金牌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26508

「只要搞懂基礎,數學很有趣」!不管學校、資優班或補習班,數理教師習慣給學生高難度的題目考驗能力,新竹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洪文良說,「其實,基礎最重要!」。

....「北區數學人才培育計畫」執行4年,由一群具熱忱的大學教授帶領資優中學生,利用周末、假日學習,洪文良說,包括竹教大與清華大學知名教授都犧牲假日參與,許多人自掏腰包,添購教材,或自備精美禮品獎勵學生,「只為了對數學的熱情」。

* 世賢克難管樂團 有新樂器了!
http://www.udn.com/2014/7/26/NEWS/DOMESTIC/DOM5/8828785.shtml

嘉義市世賢國小管樂團靠二手克難樂器贏得全國南區決賽冠軍,前家長會長侯奕名為樂器老舊缺錢汰換,在國民黨立委吳育仁臉書留言「求救」,吳向教育部爭取141萬元,昨天帶教育部人員到世賢宣布補助樂團好消息,為管樂團圓夢,讓師生笑開懷。

* 用手記譜 盲妹拿下長笛冠軍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2/112014072700199.html

....全盲的台東縣新生國中音樂班應屆畢業生劉育瑄苦練長笛有成,日前參加全國文化盃音樂大賽,擊敗10餘名高手拿下冠軍。她說,自己並非很在意名次,只是把學習成果呈現出來,不過得到第1名,還是很開心。

曾獲總統教育獎的全盲女孩劉育瑄,今年剛從新生國中音樂班畢業,暑假過後就要到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就讀7年一貫制學士班,她主修長笛,因為看不見,必須完全靠摸索背譜,學習的路上,比一般人辛苦百倍。



◆ 慈師病逝 學生攜遺作大偶踩街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99211

自由 2014-07-26

〔記者陳祐誠/高雄報導〕高雄市茂林國小老師謝盛德日前因病去世,一群敬愛他的學生為感念慈師教誨,在兒童藝術教育節推出謝老師遺作「魯凱族射日英雄」大偶參展,緬懷這位用生命創作的原住民藝術家。

謝盛德今年寒假自茂林國小退休後,學校少了美勞專長教師,校方透過計畫向教育局申請讓謝返校任教,繼續兒童藝術創作教學。謝近年病痛纏身,須靠枴杖行走,但不減他對藝術及教學熱忱,每年都指導學生做出精彩作品。

謝盛德於兒藝節前驟逝,令師生錯愕,七月十九日開幕當天正好是謝的告別式,師生上午送他最後一程,立刻重整心情,帶著謝老師的遺作「魯凱族射日英雄」遊街,孔武有力又帶有威嚴的大偶,吸引不少目光。

茂林國小校長游柏芬說,這尊大偶參展對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因謝盛德與其他師生相處融洽,感情就像家人,失去他如同痛失親人,大家希望透過這件作品,想像老師在另個世界繼續扮演戰士守護眾人,同時緬懷這位用生命創作的藝術家。

教育局表示,謝盛德的精神令人動容,更遺憾教育界損失好人才。兒藝節將於廿七日落幕,期間所有作品都會陳列在展場,歡迎民眾參觀。

※ 相關報導:

* 國寶道長 陳榮盛仙逝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8980

台灣國寶級道長、並獲台南市政府登錄的傳統藝術「道教靈寶道法科儀及音樂藝術」保存者、高功大法師陳榮盛道長,七月廿四日仙逝,享壽八十八歲,台南市長賴清德已在第一時間向家屬致意,並指示文化局協助治喪事宜。

◆ 名家縱論/賴英照:法顯與小確幸
http://www.udn.com/2014/7/27/NEWS/OPINION/X1/8830522.shtml

【聯合報╱賴英照】2014.07.27

近來常常想起一個出國留學的故事:東晉高僧法顯的印度之旅。

法顯(西元三四○—四二二)年輕的時候就勤學佛法,卻感嘆佛教戒律殘缺,威儀不足,發願到印度取經求法。

西元三九九年,法顯已經五十九歲了。依當時的交通條件,他必須靠兩條腿跋涉不知道幾萬里路。但他還是決定一試。同年三月,他和四個朋友從長安出發,沿著河西走廊,經甘肅的武威、張掖、敦煌,過玉門關,然後橫越沙河,再翻過蔥嶺,經阿富汗、巴基斯坦,到達印度。我們從法顯親自撰寫的「佛國記」,看幾段當時的情景:

一、度沙河:「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腽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沙河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惡鬼、熱風是沙漠風暴。茫茫大漠之中,極目所見,不辨東西,根本找不到出路,只能以枯骨作為路標了。

二、過蔥嶺:「在道一月,得度蔥嶺。蔥嶺冬夏有雪,又有毒龍,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礫石。遇此難者,萬無一全」。蔥嶺是帕米爾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正是天山、崑崙山、喜馬拉雅山和興都庫什山等頂級山脈匯集的地方。法顯花了一個月,歷盡狂風暴雪,才在四○一年冬天翻過蔥嶺到達北印度。

艱辛的旅程還沒有結束。從蔥嶺往前走,路途仍然異常艱險。九死一生的法顯,最後在四○三年到達目的地中印度。他在那裡停留近六年,全心學習梵語,研讀梵文經典,抄寫佛教律本。這期間,當年同行的友伴,有的中途折返,有人山上遇難,也有長留印度,法顯孑然一身。四○九年冬天,他獨自坐船到師子國(斯里蘭卡),停留約兩年,四處參訪,努力抄經。

四一一年七月,法顯抄完長阿含經等四部經律之後,決定走水路返國。他帶著經典,從斯里蘭卡坐上搭載二百多人的商船出發。「東下二日,便值大風。船漏水入,……商人大怖,命在須臾」。這樣過了一○五個晝夜,船漂到了耶婆提國(印尼的蘇門答臘)。

法顯在那裡等了五個月,搭上一艘前往廣州的商船。「夜鼓二時,遇黑風暴雨,商人、賈客皆悉惶怖。法顯爾時亦一心念觀世音及漢地眾僧。蒙威神佑,得至天曉」。雖然度過幾番黑風暴雨,但商船顯然迷失了方向。預定五十天的航程,竟走了八十五天,最後漂到山東的嶗山。那是四一二年七月十四日。距離三九九年三月從長安出發,歷時十三年四個月。

法顯四一三年到達建康(南京),除了翻譯佛教經律,還費心把留學的見聞記錄下來。這就是四一四年完稿的「佛國記」。隔了一千六百年,法顯當年一段自剖,仍然充滿新意:

「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所以乘危履險,不惜此形者,蓋是志有所存。專其愚直,故投命於不必全之地,以達萬一之冀」。法顯說,回顧這十幾年的經歷,不禁冒了一身冷汗。所以不顧危險,冒死西行,只為心中一個堅定的願望。雖然生性魯鈍,但心志專一,能夠全心投入一個不可預知,可能只有萬分之一機會的志業。

這段自剖對照「佛國記」的跋文(是由和法顯一起譯經的高僧寫的),更可發人深省:「於是感歎斯人,以為古今罕有。自大教東流,未有忘身求法如顯之比。然後知誠之所感,無窮否而不通;志之所獎,無功業而不成。成夫功業者,豈不由忘夫所重,重夫所忘者哉!」

那是四、五世紀之交,一個花甲老人,懷抱專純的心志,面對多少沙漠風暴,多少酷暑嚴寒,都沒有後退一步。他親身證明,精誠所至,沒有任何困難不能克服;志向堅定,任何功業都能完成。而成功的關鍵,正是因為忘掉別人看重的東西,而看重別人忘掉的東西!

法顯大師四二二年圓寂,享年八十有二。上面這段跋文,既是對法顯一生的高度評價,更為芸芸眾生的生命價值,樹立永恆的標竿。

二百多年之後,這個標竿深深啟發了玄奘。六二九年,廿九歲的玄奘從長安偷渡出境,追尋法顯的足跡,開始另一趟令人心動汗流的留學之旅。

人生有很多選擇。沒有人必須像法顯那樣「乘危履險」。但有時也好奇,在小確幸當道的社會,法顯的故事會被擺在什麼地方?

(作者為中原大學講座教授、司法院前院長)

fsj 提到...

非科班出身 清大學生用毅力演繹二胡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831908.shtml

【聯合報╱記者郭政芬/新竹報導】2014.07.28

「成功來自於你的堅持!」清華大學醫環系三年級學生鍾年凱從小接觸中胡,雖然多次遭遇瓶頸,但他逐一克服,今年在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拿下中胡獨奏優等冠軍,「要有耐心克服,不要急!」

外表靦腆的鍾年凱,一提起二胡就神采飛揚,他表示,小時候看到「兩條弦加一根桿子」,竟能發出如此美妙的聲音,驅使他選擇了中胡,「我不只在學中胡,更與它培養了濃厚的感情!」

鍾年凱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接觸中胡,隔年加入苗栗縣青少年國樂團,國中也進入新竹市立青少年國樂團,現在是新竹青年國樂團員,師事葉莉婷、吳威豪、李家瑜、蔡碧如等胡琴老師,曾與大陸一級演奏家閔惠芬、中央民族樂團首席唐峰、著名演奏家孫凰同台演出。

「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他說,除了課業外,大多數時間都拿來練琴,有了目標方向,剩下的就是比「毅力」。他常獨自到國樂社練習,反覆修飾每個樂句,精湛的琴藝,讓他在今年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獲大專B組中胡獨奏優等第一名,他笑說「每次學習快走到盡頭時,又有一線希望,更多的突破自我!」

鍾年凱去年12月在竹市音樂比賽也奪冠,除了拉中胡,他還涉獵指揮、小提琴、吉他等多項樂器,雖然不是科班生,但他努力練琴、演奏出優美的音色,「讓大家看見中胡的美」。



◆ 聽泰武國小天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28000343-260102

中國時報 文:邱祖胤 2014年07月28日

歷經莫拉克颱風的侵襲,2年內遷校4次,屏東泰武國小的師生,卻從未放棄希望,古謠傳唱隊得到金曲獎肯定,族語推動成為全國模範,部落青年受到感召,陸續回鄉服務。這是一所希望小學……

一群來自屏東大武山下的孩子,憑著自己的歌聲,贏得世界的掌聲,不但葛萊美獎王牌製作人都說讚,今年6月更拿到金曲獎的殊榮,透過電視轉播,將感動傳達給台灣觀眾。

金曲肯定 葛萊美王牌製作讚歎

但很少人知道,5年前這群孩子一度面臨不知家在哪裡、學校在哪裡的窘境,4次遷校,終於定下來,風災、水災,不曾阻斷一次練習,歌聲不但傳遍整個部落,也傳到世界各地。屏東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的精神,展現了台灣最可貴的生命力。

莫名感動 幾句就讓人熱淚盈眶

曾6度榮獲葛萊美獎的美籍華裔音樂人何保泰(Daniel Ho)這樣形容這群孩子的歌聲:「我第一次聽到小朋友們唱歌時,才聽幾句就讓我突然間熱淚盈眶,好幾次陷入啞口無言,全身起雞皮疙瘩。我無法解釋到底是什麼打動了我,只好每天不斷聆聽他們的CD,想要找到答案。」

許多人跟何保泰一樣,好奇這群孩子如何唱出動人的歌聲?古謠隊的指導老師查馬克說:「我只是是帶著他們認真過生活,學習怎樣像我們的祖先一樣,把每一天都過得很精采。」

不懂樂理 卻是合唱團賽常勝軍

查馬克身材壯碩,長髮批肩,長得像搖滾歌手,他是體育系高材生,屏東教育大學畢業後回鄉任教,憑著一股傻勁與熱情,堅持做對的事。

查馬克說:「我們從風災和歌謠裡學到祖先的智慧,吟唱古調讓我們找到和祖靈連結的方式,以及陪伴孩子心靈的最好方法。未來這些孩子只要有一、兩個人願意做跟我一樣的事,排灣族的歌謠就可以再傳承50、60年。」

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成立於2005年,這支合唱團不看五線譜,不懂樂理,用的是排灣族傳統口傳心授的教法,由老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一首歌一首歌學起來,卻成為全國合唱比賽的常勝軍,小朋友從歌謠中同時學到母語及傳統文化,也成為許多原住民小學爭相學習的對像。

無奈,2009年莫拉克颱風來襲,屏東縣泰武鄉山區遭重創,泰武國小地基位移,部落必須遷移,60多位同學被迫跟著家人到處流浪,族人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部落會否就此消失?文化如何傳承?人人心中都有疑問。

風災重創 歌聲療傷、釋放笑容

但查馬克心中想的還是古謠隊。「我很堅持練習不能中斷,因為文化的傳承是在跟時間賽跑。」

不過一開始,家長們卻不這麼想,歷經天災巨變,他們更渴望孩子能留在身邊。「我跟他們說,如果小孩在家是看書、打球或從事其他休間活動,那我不反對,但如果只是在家看電視,那何不讓他們來跟我學唱歌?」

為了這項堅持,查馬克每到練習時間,就到各部落去接送小孩,來回就是3個小時,非常辛苦,不過很快的孩子們從歌聲中得到安慰,笑容也逐漸釋放出來,小朋友的歌聲更撫慰了族人的傷痛,幾次在部落慶典中的演出,數度讓族人及老人家們感動流淚。

對於唱歌,查馬克思考的方式不是音樂,不是藝術,也不是如何符合主流文化的美好聲音,而是教育,「任何的文化及教育,都是在型塑一個完整的人,我們要找到幾千年前祖先的智慧精髓,進而應用在現代,同時也教孩子面對未來,這才是務實的文化教育。」

※ 相關報導:

* 口傳心授 吟誦祖先智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28000346-260102

查馬克帶出享譽國際的古謠傳唱隊,成為族人的驕傲,但這位歌聲嘹亮、精通排灣族語的青年藝術家,竟連五線譜都不會看!

....「排灣族沒有文字,但祖先把所有的故事、歷史、文化,甚至跟整個人的一生有關的所有事情,都放在歌謠裡,祖先的智慧都透過歌謠記錄下來,再透過歌唱的方式不斷傳下來。如果族人不聚在一起,只有重要慶典才回來部落,當然學不到文化的精髓。」

查馬克不甘心這麼美麗的文化,就斷送在他這一代年輕人的手裡,於是心中暗自發誓,總有一天,一定要把這些美麗的歌曲全部找回來,全部學會,然後教給所有的族人,讓這些歌聲傳唱整個部落,響徹大武山的天空。

* 瞧 附設幼稚園全族語 教育扎根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28000350-260102

有沒搞錯?人家現在流行的是全英語沉浸式教學幼稚園,這裡流行的卻是全排灣族語幼稚園,今年限定53名額,卻有87人報名,熱門程度令人意外。

泰武國小附設幼稚園的老師潘秀美表示,原住民文化是讓台灣更美麗的元素,族語教育的推動,只是讓原住民重視自己的第一步,潘秀美方說:「教育的目的,最終一定會回到『我是誰』的課題,孩子唯有認同自己的部落、自己的文化,才可能認同國家,對國家才會有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