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抗寄生蟲 中.日.愛爾蘭學者獲諾貝爾醫學獎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1190
聯合報 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 2015-10-06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五日揭曉,三位獲獎者分別來自愛爾蘭、日本和中國大陸,因發明對抗蛔蟲引起的寄生蟲疾病和瘧疾的革命性新療法,造福全球數億人而獲獎。
減少全球最貧窮人口痛苦
諾貝爾大會的頌辭指出,寄生蟲疾病影響全球最貧窮人口,成為改善他們健康和福祉的巨大障礙,獲獎者的發明「在增進人類健康與減少痛苦方面,重要性難以估計」。
八十五歲的愛爾蘭生化學家康貝爾(William Campbell)和八十歲的日本微生物學家大村智發現新藥阿維菌素(Avermectin),大幅降低盤尾絲蟲病(又名河盲症)與淋巴絲蟲病(又名象皮病)發生率,使這兩種疾病幾乎絕跡,並有效治療其他一些寄生蟲疾病,兩人共獲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一百萬元)獎金的一半。
大陸屠呦呦獲得一半獎金
八十四歲的大陸中醫學家屠呦呦獲得另一半獎金,她發明的青蒿素(Artemisinin)大幅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中國大陸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每年有近兩億人感染瘧疾,奪走逾四十五萬人性命,絕大多數為兒童。屠呦呦從中國草藥中尋找瘧疾新療法,黃花蒿是首選,但療效不一致,屠呦呦再從中國古文獻中找到從黃花蒿中提取活化物的方法,她提取的青蒿素對抗瘧疾非常有效,在感染初期就能殺死瘧原蟲,對於治療惡性瘧疾效果空前,降低逾兩成的死亡率,兒童死亡率更下降逾三成,意謂每年救了十萬多人性命。
大村智「獎獻給微生物學」
大村智研發出大規模培養細菌的獨特方法,他從土壤中培養鏈黴菌新菌株,並選出最有潛力的五十種。康貝爾發現大村智培養菌中的一種對抗寄生蟲特別有效,這種生物活化劑稱為阿維菌素,製成驅蟲藥「愛獲滅」(Ivermectin),被廣泛使用。
大村智接受日本NHK訪問表示,他懷疑自己是否值得獲獎,「我從微生物學中學到很多,我依賴微生物學,我要把獎獻給微生物學。」
康貝爾「藥廠團隊的努力」
曾在美國默克藥廠工作卅多年的康貝爾受訪表示得獎很意外,「這是默克藥廠的團隊努力」。
※ 精彩圖表詳見原站。
◆ 醫學獎/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3無」科學家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1192
聯合報 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2015-10-06
大陸女科學家、「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不負眾望奪得今年的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讓華人在諾貝爾獎項再添一筆。
屠呦呦昨晚接受錢江晚報採訪表示,「能得獎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屠呦呦也表示,昨晚看電視時,才知道得獎的,已經有許多朋友打電話給她了。與屠呦呦母校、親朋好友的激動心情相比,她的丈夫李廷釗對妻子獲獎,相當平靜,「就是為國家爭光嘛」。
今年八十五歲的屠呦呦,沒顯赫學經歷,是大陸人口中的「三無」研究員,即沒博士學位、沒海外留學經歷、沒中國兩院院士光環。
二○一一年九月屠呦呦獲得年度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這是該獎項六十五年以來,首次頒給中國科學家,也是中國大陸生醫界首獲的世界級大獎。這座獎歷來有諾貝爾獎風向球之稱,當時就有不少人預期屠呦呦會獲得諾貝爾獎。
屠呦呦的成就與爭議,相伴而生。她因發現青蒿素屢得國外大獎,卻始終與大陸國內科學獎項無緣。大陸科學界的主流答案是:青蒿素的發明是中國引以為傲的成果,但由於難以確定成果歸宿,所以無法給予表彰和獎勵。
談到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成就,就要先了解「五二三項目」。這是中共當局在一九六七年五月廿三日下令研究控制瘧疾新藥物,因「五二三項目」有軍事機密,加之文革期間科研工作者不能發表科學論文,導致研究不為外人所知。
沒有文獻、沒有出版紀錄,便無從證明屠呦呦是發現青蒿素的主要貢獻者;因而屠呦呦二○一一年獲得拉斯克獎後,大陸內部即出現發現青蒿素是集體還是個人的爭議。
屠呦呦十分低調,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在外人眼中,她有些神秘、不食人間煙火;但朋友說,屠呦呦是個工作狂,是個對生活瑣事不靈光的「粗線條」,不太會照顧自己,也不太會做家事,買菜、買東西之類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李廷釗是屠呦呦高中同學,畢業後到蘇聯(俄羅斯解體前)留學,回北京時,見到暗戀的屠呦呦還未結婚,就大膽表白,兩人育有兩個女兒。當年為了不影響研究,她把女兒交給母親撫養。後來身體不太好,與當時長期做實驗有關。
初聞屠呦呦名字的人,大都會有深刻印象。父親為她取名緣起「詩經.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前句意為鹿鳴之聲,下句是指小鹿在原野上吃草。冥冥之中,屠呦呦的一生註定與植物草藥結下不解之緣。
※ 相關報導:
* 醫學獎/古醫書「青蒿一握」 屠找到瘧疾剋星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1195
....洪傳岳對屠呦呦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客氣」,且有問必答,對於萃取青蒿素的秘訣不藏私。
屠當時就提到,她大學畢業後就致力尋找抗瘧疾藥,偶然在古書「肘後備急方」中,提及「青蒿一握,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就試圖從黃花蒿中萃取青蒿素,卻始終不得法;後來重新思考古書中未記載「加熱」,於是改用低溫萃取,才成功取得青蒿素。
◆ 醫學獎/大村智碩士念5年 泡湯也在動腦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1198
聯合報 東京記者雷光涵/五日電 2015-10-06
被喻為「奇蹟之藥」的阿維菌素(Avermectin)問世後,在非洲等多國防治蟠尾絲蟲症有成。本屆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日本的大村智以「純屬巧合」,形容菌種在日本靜岡被發現一事。
至今已是北里研究所所長的大村,皮夾仍裝有多個小塑膠袋,研究室同事也一樣;他們在全國各地採集土壤,每年約培養出兩千五百株菌,「大部分都沒用處」,堅持下去,「總會找到好東西。」像他們在靜岡縣高爾夫球場發現的魔法微生物一樣。
蟠尾絲蟲症俗稱「河盲症」,在非洲、南美洲流行,嚴重者失明,甚至有人耐不住皮膚搔癢而自殺。阿維菌素藥量依身高投藥,不必量體重,每年一次即能阻止寄生蟲增生。
現年八十歲的大村智是農家子弟,高中狂練越野滑雪,直到大學四年級,每年都入選山梨縣代表。高中時有一天父親問他想不想念大學,大村覺得自己功課不怎麼樣,但數理挺強,苦讀考上山梨大學自然系主攻化學。
大學畢業後順利當上東京的高中夜間部老師,但大村不擅說話、山梨腔又被取笑,決定充實自我,邊工作邊讀研究所,「挫折時我常想起滑雪的事。告訴自己,現在剛好遇到痛苦的上坡,再堅持一下就輕鬆了。」一般人讀兩年,他花五年取得學位,「這有創紀錄吧。」
大村常對研究室的年輕學者說,「沒錢的話就貢獻智慧。連智慧都沒有,就流汗吧。」直到現在,他仍然認為自己學術研究起步晚,唯努力學習才能跟得上別人。剛進北里研究室時,滿腦子都是研究,冬天從家附近澡湯出來,一直在街頭徘徊思考問題,到家時,手裡的毛巾已被凍成冰棒,一度崩潰尋求精神科協助。
大村發現的阿維菌素本用於替動物驅蟲,後來發現也適用於人類,北里研究所獲得專利金兩百五十億日圓(約台幣六十九億),大村應該是有史以來靠專利權賺最多的日本科學家。
※ 相關報導:
* 醫學獎/蟠尾絲蟲病 曾讓西非全村失明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1200
....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主任范家堃說,世衛組織羅列十七種被忽略的熱帶疾病,其中十一種為寄生蟲引起,全球約十二億人口受影響,且多集中在第三世界國家。諾貝爾獎頒給研究治療線蟲類與瘧疾的學者,具人道救援意義。
「諾貝爾獎關注落後國家居民健康,十分難得。」台灣寄生蟲學會理事長黃高彬說,阿維菌素及青蒿素雖是老藥,但全球每年仍有數百萬人感染相關疾病,造成數十萬人死亡;這些藥對落後國家而言,是救命藥物。廣效的阿維,一種藥就能殺死多種寄生蟲。
....電影「沒卵頭家」就是描述澎湖居民感染寄生蟲的故事,黃高彬說,因絲蟲類寄生蟲會造成淋巴阻塞,導致下肢及陰囊腫大,有男子因陰囊腫如桌子大。
◆ 諾貝爾醫學獎 反思健康不平等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31215
聯合報 張耀懋/台北醫學大學衛生政策暨健康照護中心副研究員、醫管系副教授(台北市)2015-10-06
如果每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可以接受病患捐匾致謝,無疑地,今年坎貝爾、大村智及屠呦呦三位得主,將會得到最多「華佗再世」的謝匾。
相對於過去是直接頒獎給對抗疾病的先驅者,到後來大部分是在生化、基礎生物機轉上的發現,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是近年來第一次轉向,對抗古老傳染病的公共衛生防治,這影響的是數億以上的人口健康與生命安全的領域。
只是受惠的病患可能是地球村裡最窮困的一群,既榨不出錢來,也沒有太多得終身服藥的後續商機。
印度一位專為窮人做心臟手術的外科醫師薛提(Devi Shetty)曾說,「心臟外科手術被發明以來,只有不到十%的人們可以使用得到。」因為其他大部分醫療的進步,是用在一般人享受不到的高端科技裡。因為那是顯學、那是商機。科學家窮其一生的精力,可能都只是在只能改善生活品質、去斑除皺,卻無法卻病救命的用藥裡打轉。在那裡有最具購買力的族群,吸引著藥廠、研究機構殫精竭力地應付需求,甚至創造需求。
誠如得主之一的大村智博士昨天說的,「這是一個不顯眼的領域。」不顯眼的研究領域,不顯眼的受惠族群。這也是近年來醫學發展始終擺脫不了的陰影。利益包裹在科技專業裡,引導研發走向閃閃金光處,創造出驚人的商機;但陽光下始終存在國際村底層對疾病最深層的恐懼,以及病患對求生最卑微的渴望。
對照本世紀以來,窮人人道關懷運動的風起雲湧,健康不平等的反思與再改造,本屆的諾貝爾醫學獎也正回應長久以來的失衡天平。
其實從SARS、結核病,甚至最近在南台灣肆虐的登革熱等新舊傳染病的登台及反撲,也正令人思索,過去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衛生成果,其實正隨著醫療角色的移轉,一點一滴地消失。「衛生」兩字,不只是捍衛健康,而更返照對抗傳染病,保衛生命的原始初衷。而這不僅是我們自己的,更是為地球村眾多族群的努力。
這也可能是本屆諾貝爾醫學獎頒給寄生蟲傳染病防治,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以及對生命與健康不平等上更進一步的體會。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願天下蒼生都能鼓瑟吹笙。
※ 相關報導:
*諾貝爾醫學獎:腦中定位研究
4 則留言:
聯合/諾貝爾獎的另類思考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23358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2015-10-07
諾貝爾獎給獎,常被視為科學「先進」研究方向的指標,今年的醫學獎卻頒給對抗寄生蟲和瘧疾有功的三位老科學家。寄生蟲的問題多半和環境衛生有關,老一輩的人提起過「打擺子」,得瘧疾會讓人忽冷忽熱;四、五年級生也都還記得,小學全班一起吃「打蛔蟲藥」的經驗。就連衛生署官網都強調,腸道寄生蟲病「是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常見的疾病」。可見,對抗寄生蟲,是處理人類生活非常初始、基本的醫療需求。
在全球科技先進已可探險火星、用達文西機械手臂開刀的今天,一些落後國家的基本「健康人權」卻仍極受忽視,寄生蟲輕易就讓千萬、上億的人生命受威脅。這次醫學獎得主三人都是八十多歲,一生孜孜不倦研究基礎課題,開發治病藥劑,科學成就未必光采奪目,但「救活人命」的貢獻無可計量。
有趣的是,科學界也同意,諾貝爾獎這次「關注落後國家居民健康」,十分難得;這說法反而凸顯了,國際大獎過去對落後地區需求未盡關注。得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被稱為「三無」研究員:沒有博士學位、「海歸」資歷、院士頭銜。她得獎,大陸網友說是「打臉學術官僚」;其實,對照台灣學界盲目跟隨西方潮流、官大學問大的現象,不也是很諷刺?
台灣的學術領域,唯西方標準是隨。「五年五百億」卓越計畫,造就出「錢權在握」的學閥;教學認真但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不夠多的教授,則獲得不續聘的下場。而自學不倦、有功於本土研究,無國外高學位卻能被視為「大老」的,在曹永和之後再無第二人。
諾貝爾獎如今終於「另類思考」。唯西方馬首是瞻的台灣學界官僚,是否也開始學習「另類思考」?
◆ 醫學獎/中國青蒿素專利 被外國搶註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2097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綜合5日電 2015-10-07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榮獲諾貝爾獎,鮮為人知的是,兩個月前離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沈家祥曾為了保護中國在青蒿素這一抗瘧新藥的發明權歸屬,領導過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但其產品專利權最終還是被外國搶註。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沈家祥曾任國家醫藥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其職責之一是負責與世界衛生組織對接。青蒿素向世界衛生組織的推廣工作,就是在其直接領導下進行的。
1970年代中期,當「523」項目已將青蒿素的抗瘧功效及化學本質都基本研究清楚時,1976年,項目組得到某國科學家正在分離蒿屬植物類似物質的信息。在中國當年沒有專利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的情況下,為了搶在外國人前面發表論文,1977年開始,一篇篇由中國科技工作者個人署名的青蒿素論文陸續發表,將成果向全世界展露無遺,也使得在此後的十年裡,面臨著不斷被竊取的險境。
80年代,沈家祥出任中國駐世界衛生組織的代表,覺察到青蒿素的重要。在他的穿針引線下,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就青蒿素的開發生產展開了長達六年的合作。
但按國際慣例,新藥在國外註冊前必須要對生產廠的生產條件和生產管理進行評估,即GMP檢查。但中國的兩個生產車間均不符合GMP要求,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亮了「紅燈」。但就在這期間,國外研究青蒿素的研究進展很快。
為進一步掌握國際藥物註冊對申報文件資料的要求,在沈家祥與專家們,按國際藥物註冊規格與要求,對青蒿琥酯、蒿甲醚的申報註冊材料進行了全面修改和通篇翻譯,請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的知名專家和顧問協助審查。
1987年起,沈家祥作為唯一的中國成員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化療科學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他帶著詳盡資料據理力爭,代表中國政府走上了為青蒿素「正名」的艱辛征程。
但時至今日,自中國科研人員研究青蒿素以來,已過去了近半個世紀,青蒿素的專利權仍是許多醫藥工作者的遺憾,也是沈家祥生前的遺憾之一。雖為青蒿素的正名奔波了近十年,但青蒿素的產品專利權最終還是被外國搶註。
※ 所以這個獎也打臉該專利。
◆ 醫學獎/屠呦呦家鄉寧波沸騰 官方將護好舊居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2594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杭州6日電 2015-10-07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讓家鄉寧波沸騰了。昨天微信朋友圈中,每隔幾分鐘就可以看到關於她獲獎的報導。屠呦呦在寧波的親戚與有榮焉,其舊居更因此獲官方保護。
寧波日報報導,屠呦呦一位在寧波的親戚在微信中寫道:「今天得悉獲獎的消息,全家都為她高興!她卻很低調地說:不要宣傳。衷心祝福她!她是我們家的驕傲!也是寧波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
海曙區區長吳勝武也為寧波能走出這樣優秀的科學家感到十分自豪,他表示,海曙將進一步保護好她的舊居。
據報導,屠呦呦的老家在市中心開明街一帶。她曾先後就讀於效實中學和寧波中學,是兩校的知名校友。1951年春屠呦呦從寧波中學高中畢業,同年考入北京醫學院,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的專業—生物藥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的中藥研究所工作。
醫學獎/美科學院院士 強力推薦屠呦呦報獎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4537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綜合6日電 2015-10-08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路易斯.米勒過去五年來鍥而不捨的推薦密不可分。這位知名瘧疾研究專家從2010年以來,就年年向評委會推薦屠呦呦。
新華社6日引述與米勒同一實驗室同事、美國國家衛生總署(NIH)資深研究員蘇新專說,「2007年,我們到上海去開一個瘧疾與傳染媒介會議,會上米勒就問在場的人,誰知道青蒿素到底是誰發現的?怎麼發現的?在場的人都不知道」。後來他們就商議給發明青蒿素的人推薦申請諾貝爾獎。
作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米勒每年都從諾貝爾獎評委會收到推薦表格。蘇新專說,「2010年,我們推薦了諾貝爾獎後,又推薦了拉斯克獎,諾貝爾獎沒有消息,但拉斯克獎很快就有回應」。拉斯克獎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的說法,2011年屠呦呦獲獎後,曾引起中國國內轟動。
而讓屠呦呦在國際上廣為人知的是,是米勒和蘇新專為配合拉斯克獎寫的一篇文章「青蒿素:源自中草藥園的發現」,這篇文章發表在著名的「細胞」雜誌上。他說,「這篇文章至關重要。因為拉斯克獎是生物學界裡很重要的獎項,『細胞』雜誌的影響力非常大,連在一起就引起了關注」。
米勒目前人在歐洲,幾個月前諾獎評委會還讓米勒寫過屠呦呦的專家報告。蘇新專說,他們認為屠呦呦實至名歸,有五大原因:
第一,中國的「523計畫」從1971年在廣東開會的會議紀錄可看出,研究一直未取得太大進展。屠呦呦後來加入,並於1972年南京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提到青蒿素可有效殺瘧原蟲。因此是屠呦呦把青蒿帶到項目裡來。第二,在1972年的會議上,屠呦呦也報告,青蒿的提取溫度也是屠呦呦第一個解決。第三,1972年8月,屠呦呦帶領一個團隊到海南做臨床試驗,包括她和幾個同事首先在自己身上試藥,證明了沒有太大毒性。她們總共做了30例,基本都有效。所以她是第一個做臨床試驗的人。第四,其他機構的提取方法是根據屠呦呦提供的材料改進的。無可否認,屠呦呦參與了研究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第五,屠呦呦是青蒿素衍生物雙氫青蒿素的發明人。
但蘇新專也強調,不能否認其他人的貢獻,這個項目「不是只有她做出了貢獻,確實是一個團隊的貢獻」。
聯合/屠呦呦獲獎:革命退潮後的醫學桂冠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24163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15-10-11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由三位分別來自愛爾蘭、日本和中國大陸的科學家共同獲獎,但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最受矚目,尤其在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的記者會上,各國媒體只聚焦在屠呦呦的背景及其獲獎的意義上。
屠呦呦是第一位在醫藥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又是女性,而且是在中國大陸被戲稱為沒博士學位、沒留學經歷、沒院士榮銜的「三無」科學家,其地位與成就毋庸置疑,獲此殊榮亦實至名歸,但其貢獻與獲獎意義引發的諸多爭辯,也值得進一步討論。
諾貝爾大會的頌辭說明三位科學家獲獎的意義,在於寄生蟲疾病困擾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最受影響的也是世界最貧窮的人口,而獲獎者開發的革命性新療法,對於增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痛苦的重要性難以估量。頌辭中舉出的幾個數字可以說明屠呦呦的貢獻:全球三十四億以上最弱勢人口處在感染瘧疾的風險下,每年有近二億人感染,並奪走四十五萬條人命,絕大多數是兒童;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對抗瘧疾,不僅降低兩成以上的死亡率,兒童死亡率更下降達三成以上,單在非洲每年就挽救了超過十萬人的生命。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焦點轉向對抗古老傳染疾病的公共衛生防治領域,關懷落後國家居民的健康人權;而屠呦呦獲獎,表彰的正是其研究成果對於增進全球數以億計貧窮人口健康與福祉的貢獻。
然而,屠呦呦的突破性研究,卻是在三、四十年前進行的。在中國大陸,那是一個共產貧窮的年代,也是一個革命狂飆的年代。文化大革命不僅葬送了一整個世代的青春,傳統文化成為破舊封建的表徵,也阻絕了與當代文明交會的機會。在革命浪潮中,屠呦呦的丈夫被下放「五七幹校」進行勞動改造與思想教育;屠呦呦則埋首中醫古籍,窮究經方驗方,國家賦予的任務是找出可以對抗瘧疾的最有效藥物,這項任務還有個神祕代號:「五二三」項目。
因為是毛澤東欽點,具有研發抗瘧新藥以協助北越「打擊美帝」的軍事任務性質,所以研究不受革命群眾騷擾與政治運動衝擊;又因為許多資深科學家被打為右派靠邊站,所以年輕的助理研究員屠呦呦,有機會被任命參與「毛澤東思想指導發掘抗瘧中草藥」的任務;更因為普遍貧窮而且反資反帝與西方隔絕,傳統中醫藥備受依賴,中西醫結合更受重視,所以擁有中西醫藥背景的屠呦呦,能夠在千年古方啟示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找出對抗人類古老疾病的新藥;但也因為是集體主義下的國家任務,幾十家科研機構、幾百名科研人員協力攻關,研究成果匯報各單位分享,並分工合作臨床試驗與推廣,所以沒有個人署名的論文,全部成為集體智慧的結晶。
因此,屠呦呦過去在國際上獲獎時,便屢受國內學術社群質疑,這是集體的大協作,為什麼頒給她一個人?這次獲獎,中西醫學界也關注,這是諾貝爾醫學獎對傳統中醫藥的頒獎嗎?至於一般民眾則在讚佩之餘,仍不免嘲諷,「三無」科學家獲獎,這是打臉大陸學術官僚了。
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和留洋經歷,有著文革前的歷史因素。但讓她戴上醫學桂冠的研究,卻是在中國文化大革命、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以及東西方冷戰結構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她的努力研究成果與具體貢獻,也因此必須在西方個人主義與中國集體主義的交鋒下接受檢驗。而且,也許就像諾貝爾本人就是近代炸藥的發明者,屠呦呦這項可以挽救無數人命的研究,起源卻是戰爭。然後,在中國已經開放並走向世界的時候,過去封閉鐵幕裡的科研成果現在重獲世界肯定;而在人民幣淹世界,但貧富差距嚴重威脅中國社會穩定的時候,諾貝爾獎也發出了關注弱勢者健康人權的提醒。
至於諾貝爾獎和中醫藥的關係,也引起各國媒體與中西醫學界的關切。但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方面澄清,這不是對傳統中醫藥的頒獎,而是頒給從傳統中醫藥中獲得啟發、作出貢獻的個人。屠呦呦的回應則更具意義,她認為,這對中醫藥工作是新的激勵,中國傳統醫藥和現代醫學的結合給了醫藥界新的啟發,但這個好寶庫,卻不是撿來就可以用的,必須把它發掘出更多有價值的成果,造福人類。
屠呦呦獲獎,除了對其時代背景與社會意義的反思之外,從中西醫藥之爭,到土洋學術研究之辯,甚至傳統文化的破壞與創新,以及傳統價值的顛覆與重生,都值得省思。
※ 今年的諾貝爾版面都被醫學獎搶走了。
◆ 又1中國女科學家得「諾獎」
http://udn.com/news/story/7331/1239287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9日電 2015-10-1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近日宣布2016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獲獎名單,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教授與其他國家的四名女性科學家共同獲得這一獎項。
中新社報導,「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又被稱為「女版諾貝爾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集團於1998年共同創立,旨在表彰女科學家的傑出成就,並為她們的科研事業提供支持,每年從全球各大洲遴選出五名為科學進步作出卓越貢獻的女性授予該獎。
教科文組織說,陳化蘭對禽流感病毒進行的傑出生物學研究,為研發和使用有效疫苗提供了幫助。此外,中國至今共有五位女科學家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京華時報報導,陳化蘭曾於2013年當選科學界著名刊物《自然》的年度十大科學人物,獲選理由是,「幫助平息H7N9禽流感疫情」。《自然》把她稱為「戰鬥在前線的『流感偵探』。
生於1969年的陳化蘭,因高考成績不理想而從報考醫學院的志願被「微調」到獸醫專業。她先到蘭州上大學,再到哈爾濱讀研究生,在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博士學位以後,1999年陳化蘭前往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進行博士後研究,結束後回到中國。
2002年底回國後,在她主持下的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加強了中國禽流感流行病學監測和研究的力度,建立了系統完整的中國禽流感病毒種毒株資源庫及其流行病學資訊數據庫,闡明瞭中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遺傳演化和抗原變異規律,為禽流感疫情的預警預報、診斷試劑及疫苗研製與使用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獲得2016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5位科學家將於明年3月24日在巴黎索邦大學接受每人10萬歐元的獎勵,以表彰她們在科學領域的貢獻。
「呦呦」喚醒迷失的新藥開發?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45193
聯合報 吳榮燦/陽明大學教授暨新藥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2015-10-13
屠呦呦成為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及她的工作團隊在尋找能有效對抗瘧疾的物質的過程中,結合中國傳統醫學,分析眾多藥用植物,最後在中國晉代成書的《肘後備急方》中發現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抗瘧記錄。屠呦呦由古書中領悟不能加熱破壞有效成分,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
這次諾貝爾醫學生理獎肯定了由中藥這種具有古書人體使用經驗的新藥開發成果,給了國際新藥開發領域一個新的啟發。西方藥廠動輒幾億美金投入幾十萬上百萬巨量化學合成物質篩選新藥的作法,也開始呈現瓶頸。而國內從二○○○年至今沿著西方進行的生技製藥基因體相關國家型計畫也即將進入熄燈階段,這次諾貝爾桂冠,可否讓我們從西方藥廠的集體迷失中得到一些啟示?
問題癥結在於我們受過西方科學訓練的研究者到底對古書有多少了解?屠呦呦是醫藥學者,但她埋首精研古籍。二○○○年開始,國內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第一任局長陳明邦先生得到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即將公告植物新藥法規的資訊,希望能先設置中草藥專利審查基準,走在國際前端成為法規的制定者,遠見讓人欽佩。但當時智財局對中醫藥古籍略有涉獵者屈指可數,於是提議建置古籍的電子資料庫,將七百本中醫藥古籍逐字建檔成為可搜尋資料庫,還去技轉林昭庚教授的中西醫病名對照一書,讓受西方醫學訓練的研究者,可以西方病名就能使用此一電子資料庫,例如糖尿病古籍中病名叫消渴,然後出現「玉泉散,乃治消渴之神藥也」。
祖先們智慧的結晶,在諾貝爾獎頒給從傳統中醫藥中獲得啟發、作出貢獻的個人以後,是否可以再給台灣二○○七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一點機會,從與西方的集體迷失中醒過來,再給我們年輕研究人員一些機會?
今年八月十八日,中國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正式公布,是近五年來中國藥品器械審評體系的首次重大調整,將深層改變中國醫藥產業格局,宣示要退出學名藥的世界工廠,把中國建設成為全球醫藥科創中心。而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得獎,無疑為中國以中藥作為國際新藥開發領航者的決心打了一針強心劑。
端看對岸藥業集團動輒人民幣一千六百多億或近千億的規模,這是我們的危機還是契機?兩岸醫藥品的合作不可或缺,維持現狀,不可地動山搖。一位西方大廠高層在屠呦呦得獎之後,來函告知,幾年前就預料廿年後,國際的新藥開發將由西方轉移到中國或印度,沒想到這麼快就開始發生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