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6

奇妙星球

◆ 哈薩克驚現神秘圖騰 僅空中可見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28559

自由 2015-11-01

〔編譯顧佳欣/綜合報導〕紐約時報10月30日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近日釋出的衛星照片,佐證在北哈薩克圖爾蓋河(Turgai)附近的荒原,有以土丘、石頭或蝕刻地表形成的巨大圖騰,最大者長寬達400公尺,歷史疑有8000年之久,有研究者認為乃先人追蹤太陽升起之用。

可見幾何形狀、卍字

在去年的伊斯坦堡考古會議中,專家指這些從未被發表過的北哈薩克圖騰,由至少260個土丘、溝渠或堡壘構成,排列成5個基本形狀,如圓圈、十字等。最大的一處坐落於一新石器時代遺跡附近,為101個土丘構成,對角由十字相連,長寬達400公尺;另外還有3個相連的「卍」字圖騰等。

2007年,哈薩克經濟學者戴伊從「Google Earth」上發現這些圖騰,隨後一頭栽進,並將最大者依最鄰近的村落命名,稱為「Ushtogaysky方形」。2週前,NASA釋出衛星照,佐證發現,顯示出官方對地表圖騰之謎研究的興趣。本週,NASA再度賦予國際太空站照相的任務。

疑用來追蹤太陽升起

就這些圖騰來源,戴伊駁斥外界謠傳的外星人或納粹說法,他指出,這些圖騰在高地上沿著直線建造,乃「追蹤太陽升起運動的地平線天文台」。在1億年以前的白堊紀,圖爾蓋曾被海峽一分為二,資源豐富使石器時代部落居住於此,戴伊的研究認為,西元前7000年至5000年的「Mahandzhar文明」,極有可能與其中最古老的圖騰有關。

溫尼伯大學考古學家克拉克森則認為這類似於秘魯及智利的圖騰,將會改變對早期游牧民族文明社會的觀點。然而,有科學家質疑,游牧生活的石器時代要能創出這樣的圖騰,首先要在該區待得夠長,還要有能力下挖至河床,築出高達1.82到3公尺高的土丘。

劍橋大學考古學家瑪圖澤維休特認為,哈薩克的新發現並不能如同不解之謎的秘魯那斯卡線稱之為「圖騰」,因為後者「是藝術而非功能性物品」。目前開挖的兩座土丘下是埋葬遺跡,但沒有基因素材可供分析,專家利用光刺激發光技術探測建造素材,發現其中一個土丘可追溯至西元前800年,然而也有研究認為應在8000年前或是中世紀。

目前許多專家一起向地方政府施壓,希望將該處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戴伊強調,最大的敵人是「時間」,雖然已經通知官方,但其中一個被稱為「Koga十字」的圖騰,還是在今年因築路而毀壞。



◆ 伐木商放火 巴西「最瀕危土著」險滅絕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86032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31日電 2015-11-02

巴西長年來便是伐木商人與土著和政府鬥法的主要戰場,早前便傳出無良伐木商人放火,盼藉此威嚇土著及阻止保育工作。然而,巴西今年遭遇35年最嚴重乾旱,此大火一發不可收拾,釀成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火災,燒了逾一個月才受控,半個保護區被燒毀,被視為「世上最瀕危土著」的深山部族更險些滅絕。

事發馬拉尼昂州Arariboia原住民保護區,位於亞馬遜雨林東面邊緣,火線範圍一度長達100公里,地方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當局出動百計消防員和士兵救火。此大火危及被稱為「世上最瀕危土著」的Awa-Guaja部族,他們在深山居住,只有約80人,幸全部人無恙。

巴西政府近日已證實,山火是由伐木者觸發,當局會把他們趕離森林。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稱,伐木者放火目的是威嚇和報復反對伐木的土著,並阻止他們在區內推行監察雨林計畫。

巴西國會正立法推動雨林國有化,但事實上,巴西政府以往對伐木一直採取睜隻眼閉隻眼態度,不過,據巴西全國印第安基金會調查,位於印第安土著保護區內的雨林,31%已因非法伐木而消失,現任總統羅塞夫正視問題,誓言要在2030年令亞馬遜雨林非法伐木問題全面消失。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太離譜!副教授鰲鼓濕地划舟 嚇走黑琵
http://udn.com/news/story/7321/1287016

在大學任教的蔡姓副教授日前載獨木舟到東石鰲鼓濕地,想划舟被阻,前天再度現身濕地且下水划舟,警方據報查獲,訊後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函送嘉義縣政府處置。

縣府表示,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屬國家級濕地,收案後將轉給營建署裁處。蔡在濕地划舟,依野保法可裁罰六萬到卅萬,但若被依濕地保育法裁處,罰金相同,蔡另要接受四到八小時環境教育。



◆ 泉州驚見千萬「豬砂」? 原來是豬毛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285509

聯合報 記者林克倫/綜合報導 2015-11-01

福建泉州有一豬隻養殖戶,日前殺豬時發現豬體內有顆「怪蛋」,外表淺黃色呈毛茸茸狀;有村民懷疑是一公克一萬多元人民幣(約新台幣五萬元)名貴中藥材「豬砂」,但經鑑定後發現只是豬毛,一文不值。

泉州晚報報導,養豬戶黃武枝日前殺豬時,發現這顆「怪蛋」,外觀橢圓、顏色淺黃,全身長著二至三公分的毛;黃武枝表示,用手觸摸時覺得質地較硬,用刀將絨毛切開一個小洞,發現裡頭是黃色的,有點香,像藥材香味。

怪蛋長約十七公分,最粗寬度十公分左右,總重約六百廿公克重。黃武枝指出,怪蛋當時曾沾黏髒東西差點被扔掉;後來他父親的朋友一看,猜測可能是名貴中藥材「豬砂」,趕緊拿去洗淨。

鄉里老人傳說,「牛有牛黃、狗有狗寶、豬有豬砂」,但誰也沒見過真正的豬砂。據稱,豬砂現在市價約一公克一萬元人民幣左右約合五萬多元新台幣;若真是豬砂,是六百多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三千多萬元)的意外之財。

據了解,豬砂又名豬辰砂,是豬膽囊、膽管、肝管等臟器的結石,外形如同豆粒,或呈粉末狀,外觀呈粉紅色或棕褐色;現因豬隻飼養期較短,已很少能在豬體內發現,其藥用功效類似牛黃,主攻清熱、解毒、化痰、定驚。

不過,泉州豐澤區動物衛生監督所吳姓高級獸醫師看完「豬砂」照片後指出,怪蛋非「豬砂」,而是團無法消化的豬毛;且「豬砂」是豬體內形成結石,多長在膽囊、膽管 ,而這「豬砂」出自胃裡。

至於豬砂的療效,泉州市醫院的林姓醫師表示,中國共有五千多味中藥,但沒有「豬砂」,但有一味讀音相同的「朱砂」;朱砂是從礦物質提煉的汞化物,有毒且會引發肝腎損害,而「豬毛」則無任何療效。

※ 相關報導:

* 廣州地鐵 驗出超級細菌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284774

廣州地鐵系統日前驗出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葡萄球菌」(MRSA),一旦感染可能無藥可醫,這也是首次在中國的地鐵上發現到。專家指出,由於多種抗生素都難以殺死這種細菌,因此,它引發的感染可能導致死亡。不過,專家說,若手上沒傷口,且勤洗手,就不用擔心感染。



◆ 英美研究:家貓食肉本性 與非洲獅無異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288190

世界日報 編譯鄧媛/綜合1日電 2015-11-02

家貓是受人寵愛的擁有完美蓬鬆絨毛和獨特氣質的寵物,然而美國和英國專家最新公布的研究,卻發現家貓也有黑暗和凶猛的一面,因為家貓與其它大型貓科動物同樣具有神經質、統治慾強和易衝動的特性。

這項由紐約布朗士動物園和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合作完成的研究,把可愛的家貓與野生的同類貓科動物的特質,進行分析與比較。

研究人員把家貓與雪豹、蘇格蘭野貓和非洲獅作比較後發現,家貓與這些大型食肉動物有相似的進攻性性格和神經過敏行為。

研究者所有的測試方法為「五大」(Big Five)性格測試法,包括「開放性」、「外向和內向」、「隨和性」、「自覺性」和「神經過敏性」。

研究中的100隻貓來自蘇格蘭的兩家動物收容所,其它被測試的動物,則來自動物園以及美國和英國的動物保護區。

心理學家瓦其特教授(Max Wachtel)指出:「家貓們毛茸茸的,可愛的樣子逗人喜歡,但是不要忘記當我們把貓作為寵物來養的時候,也是把小型食肉動物引入家中。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樣的風險也是值得的,因為直到貓露出真面目以前,牠們都十分討喜,能陪伴在人左右。」

專家指出,家貓的體型較小,是牠們沒有露出食肉動物本性的唯一原因。瓦其特說:「了解我們寵物的性格是件好事,不同的貓有不同的性格,但是作為一個物種來說,貓科動物有很多相似的特徵。」

※ 相關報導:

生命的重量

14 則留言:

fsj 提到...

巴黎會議分水嶺 綠色經濟新時代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91533

聯合報 Joyce Anelay/英國外交部副部長 Annick Girardin/法

上周法、英兩國在倫敦聯合主辦晚宴,邀請小島國家代表在會中說明他們所面臨的危機嚴重性。全球其他地方面臨的地球暖化威脅不會不比小島國家嚴重。為了讓氣候維持可供人類繼續健康繁榮的生活,我們須將全球暖化幅度控制在攝氏一.五或二度以下。

巴黎氣候會議預定通過的國際氣候協議雛形愈來愈清晰。全球已有一百五十餘國公開承諾減碳,英國制定法律,規定以一九九○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基準,在二○五○年前達成減碳八十%;目前正順利朝此目標邁進,將先在二○三○年達成減碳五十%。法國除了同樣以一九九○年為基準,預定在二○三○年達成減碳四十%的目標外,還通過新的能源過渡法案(Energy Transition Act),規定提供再生能源資金的機制。

兩國也承諾支持開發中國家做好氣候變遷的風險管理。英國首相卡麥隆日前宣布,將在二○一六年四月至二○二一年三月間提供五十八億英鎊經費。法國總統歐蘭德也宣布,將把對抗氣候變遷的年度經費從目前承諾的三十億歐元,在二○二○年前增至五十億歐元。

我們應將前述承諾視為基本底線,起碼要履行這些諾言。即將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二十一次締約國會議(COP21)須建立更宏大的目標。

情勢已出現明顯的改變。根據資誠(PwC)會計師事務所公布的證據顯示,全球二○一四年的經濟成長率為三.三%,但排碳量只增加○.五%。這顯示經濟成長和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已逐漸脫鉤。

而且前述改變的速率愈來愈快。目前已有三十七國為碳訂價(put a price on carbon),中國也將在兩年後加入。全世界新增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已超越煤、天然氣和石油的新增總和。太陽能電池的成本自二○○八年迄今已下降約八十%,投入潔淨能源科技的投資也持續增加中。

光是二○一五年前三季,中國就新增九九○○百萬瓦(9.9GW)太陽能發電量,相當於英國全國總發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許多小島國家也在去年採行遠大的再生能源目標。

此一轉變趨勢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並不單只是降低氣候變遷的風險而已,例如英、法兩國目前共有約五十萬人從事低碳經濟及相關供應鏈的工作。該產業對英國GDP的貢獻比率已超越汽車業,前者所帶來的商機隨時間演進愈來愈清晰,善加利用其商機的誘因也愈來愈強烈。

人類正面臨非常確實的氣候變遷威脅,即使我們所面臨的風險不像小島國家居民那麼明顯,每個人仍應負起對抗氣候變遷的責任。

巴黎氣候會議必定是一個分水嶺,帶領我們踏入綠色經濟發展與商機的時代。面對人類文明史上的最大挑戰,我們有信心,人類將會透過巧思、創新和決心,找到有效的因應方式。



◆ 巴黎氣候峰會 台灣青年將發聲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89217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2015-11-03

聯合國巴黎氣候高峰會將於十一月卅日登場,台灣年輕人也將前進巴黎,與日本、韓國、中國及新加坡青年聯合撰寫政策聲明,在亞洲青年會議發表。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將由趙威翔領軍,帶領蔡典圻、張育誠、李若寧、蕭任筌、李冠億、程煒倫「七武士」前往巴黎峰會。他們將在青年會議中訴求,各國政府應該逐步將化石燃料補貼,轉向發展再生燃料,最後一起和亞洲各國青年共同發表此聲明。

此外,他們也緊鑼密鼓在台灣拍攝影片,讓孩童及青年說出對未來環境的想像,預計在巴黎發表。

巴黎氣候峰會倒數廿七天,在第一波抗議將在本月十七、十八日將先在馬尼拉「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會議上演,開啟整個月的全球抗爭。

國際組織「三五○」上周六起培訓志工,預計在台北、台中各招募五十人,將在巴黎峰會前一天,從中正紀念堂單車遊行,訴求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也組成翻譯志工團隊,本周起將氣候變遷文章翻譯上網,讓更多人有機會關心巴黎峰會。三五○ppm是地球承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安全界限。

三五○東亞協調員張良伊說,今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巴黎峰會將敲定全球性氣候協議。這是繼二○○九年哥本哈根會議未達成共識以來最大集會,也是讓永續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革命時刻,但各國政府顯然還在觀望。

台灣青年組織響應全球民間組織,將在十二月十二日巴黎峰會結束那天參與「公民不服從」大型抗議,號稱上街人數將超越去年紐約的四十萬人,要求走向無化石燃料的未來。

三五○在全球有超過一百名全職員工,主要以歐美為主,東亞僅台灣、日本、菲律賓、泰國及越南共七人,張良伊是台灣唯一代表。今年三五○主要訴求將化石燃料留在地下,並在二○五○年前百分之百轉換至再生能源。



◆ 開發國規避責任 巴黎會議結難解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91535

聯合報 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教授兼系主任(台北市)2015-11-04

近來最熱門的環境議題,就是即將於十一月三十日在巴黎召開的第廿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巴黎氣候會議。該會的核心目的,就是抑止或控制碳排放,期望完成哥本哈根大會提出的目標,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後,達成一項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具有約束力的多邊協定,以確保地球暖化溫度不超過工業革命前的2℃。

日前在德國波恩舉行的巴黎大會前最後一輪正式談判中,各方已就協議草案達成一致,但是仍有一些關鍵問題留待巴黎大會解決。

聯合國氣候變遷談判之所以廢時曠日,最重要的是如何實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的原則。依現在發展情勢,於二○二○年後,已發展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科技水平、實際應對氣候變遷能力方面之差距仍然無法縮小。因此中國、印度等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使得各國合作意願難以協調。

其次,以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不接受任何阻礙經濟發展的減排目標,然而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又需要這些國家的參與。

而且發展中國家要求已發展國家應履行《哥本哈根協議》的承諾,即在二○二○年後,已發展國家每年應籌資一千億美元,以支持發展中國家減少排放及採用清潔能源所需之經費與技術;但是歐盟等已發展國家受歐債及難民危機衝擊,在新協議談判中仍儘量迴避其責任,並模糊相關協議條文之表述。

事實上,一九九二年簽訂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是一份國際法律條約,明確規定:已發展國家應率先減排,同時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其採取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但已發展國家刻意迴避將巴黎協議原置於「《公約》之下」的定位,反而深化「對所有締約方適用」的表述。因此儘管目前已有一四九個國家(總共有一九六個締約方)公開各自的自主貢獻(INDC),涵蓋了全球超過八十七%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但如果前述關鍵糾結無法解開,則巴黎大會能否達成一項公平、平衡、有執行力度的氣候協議,仍然不甚樂觀。

反觀國內,馬政府推動節能減碳不遺餘力,其中最重要之施政成果,是今年七月一日頒布《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有三大亮點:一、依國際趨勢,分階段推動及管理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二、確立各相關部會之權責;三、成立溫室氣體減量基金;令國際刮目相看。當然溫減法能否落實,還要看未來相關數十種子法及實施細則等配套能否儘速完成而定。

行政院亦於九月十七日公布我國之國家自主貢獻,但是這項聲明並無法定拘束,亦未讓社會瞭解溫室氣體減量之策略與成本,其實際效用遠不及溫減法。建議政府要善用非聯合國會員身分,選擇最有利之定位優勢。藉由巴黎氣候會議塑造之新情勢,考慮國家的生存與競爭力,儘速推動溫減法,務實打造一個具有台灣特色的低碳社會,這才是正道。

fsj 提到...

文獻中消失148年... 白腹鰹鳥再現東沙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293840

聯合報 記者林保光/高雄報導 2015-11-05

曾是東沙環礁主要物種的白腹鰹鳥,已相隔148年沒出現在東沙的鳥類觀察文獻,10月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及鳥會調查人員,驚見白腹鰹鳥在東沙外海現蹤,振奮直呼是一大發現。

東沙環礁自2007年1月由內政部公告成為國家首座海洋公園,同年10月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後,每年委託大學或生態研究機構調查東沙生態,8年來已紀錄到284種鳥類在東沙棲息或過境,但大部分是鷸鴴科鳥類。今年10月底,受託登島的高市野鳥學會發現白腹鰹鳥的蹤跡,令海管處及鳥會驚喜。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說,10月29日生態調查人員搭船出東沙環礁,在東沙島南方發現1隻白腹鰹鳥飛過,趕緊紀錄下來,回來翻閱東沙生態紀錄資料及國際鳥類觀察文獻,才發現在正式觀察資料中,已相隔148年沒紀錄到白腹鰹鳥在東沙棲息。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長莊正賢說,最近一筆東沙環礁有白腹鰹鳥的文獻,是1867年英國探險家Cuthbert Collingwood所著文獻,提及白腹鰹鳥是東沙及周邊海域的優勢物種,但自二次大戰日本軍隊登島開採鳥糞取磷礦製肥、造軍火,到戰後軍方及海巡上島駐守,島上已不見白腹鰹鳥。

林昆海說,因文獻紀錄只有一筆,難以判斷白腹鰹鳥何時在東沙消失,這次在東沙發現白腹鰹鳥,就觀察紀錄而言的確是一大發現。

※ 相關報導:

* 大山背梭德氏赤蛙 2千多隻創紀錄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30005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十月間辦理新竹縣大山背梭德氏赤蛙護蛙任務及蛙況調查,這是護蛙任務第七年登場,志工們統計今年出現二千四百五十二隻赤蛙,蛙況是歷年之冠,可見當地生態保育相當成功。

* 加州沿海鄧金斯蟹 嚴重污染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293358

....今年的鄧金斯蟹(Dungeness)季節,原定於本周末(7日)開始,但如今可能要延後,甚至取消。今年的業餘捕蟹季節7日開始,商業捕蟹則由15日開始。

州衛生官員說,在俄勒岡到南加聖塔芭芭拉縣美西海岸捕到的鄧金斯蟹和石蟹(rock crabs),體內都含有一種軟骨藻酸(modoic acid)。經高溫煮過的螃蟹,仍無法去除毒素,食用可能中毒。

中毒輕者,會出現腹瀉、腸胃絞痛、嘔吐、頭痛和頭暈,症狀要數日才會消失。中毒重者可能致命,也可能長期失去記憶,昏迷,以及其他可怕症狀。

更可怕的是,中毒的人可能30分鐘內就會發病。有些中毒者,則要24小時後才會發病。

軟骨藻酸是一種海藻(擬菱形藻,pseudo-nitzschia)自然生產的毒素。衛生官員說,還不知道,為什麼這種海藻今年會在美西沿海大量生長,也不清楚毒素如何侵入螃蟹體內。

* 八卦山禁採陸砂 將查適法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5000507-260107

南投縣等多縣市都禁採陸砂,為保護八卦山,縣長魏明谷6月11日也宣示禁採,昨天水資處長林裕修在議會進行「彰化縣禁採陸砂政策專案報告」,議員葉麗娟、顧黃水花炮轟1個多鐘頭,抨擊沒配套措施,魏明谷說「八卦山挖太久了,要讓它休息」。



◆ 小忠狗 吠3天救主人命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930048

自由 2015-11-06

〔記者吳政峰/基隆報導〕狗不僅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關鍵時刻還能救主人一命!

50歲吳姓男子獨居基隆,上月底在家昏倒,飼養的博美愛犬見主人倒地不起,機警的開始狂吠,試圖喚起他人注意,連續叫了至少3天,直到11月2日鄰居察覺狗叫淒厲,加上數天未見吳男現身,因而報警處理,基隆市第四警分局安樂分駐所聯絡鎖匠破門,將一息尚存的吳男送醫急救,挽回一命,員警也趕緊買來狗食,獎賞早已餓得飢腸轆轆的博美忠犬。

警方調查,吳男曾任職業軍人,疑因患有精神疾病,退伍後與母親相依為命,靠社會福利補助及母親接濟度日,因個性火爆,且有酗酒習慣,母親後來搬往仁愛之家,徒留吳男與一隻博美犬住在老家,母子倆每週見面一次。

鄰居表示,吳男很疼愛小狗,出入都會帶著牠,他因為聽到小狗叫了好幾天,加上數天都沒看到人影,直覺不對勁而報警;警方前往仁愛之家通知吳母,吳母也表示,兒子失聯多天,正覺得奇怪,警方就找上門了。

警方偕同吳母通知鎖匠破門,入內後發現吳男趴在臥室地板上,一息尚存仍有呼吸,聰明的博美犬看到救兵後竟也停止吠叫,或坐或站在吳男身邊,還不時抬頭用圓滾滾的眼珠盯著警察,似乎在說「救救主人!」

吳男送醫後生命跡象穩定,警方察覺小狗可能也餓了多天,趕緊買來狗食餵食,並轉交吳母照料;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所長陳瑞濱表示,狗跟人是群居動物,若發現朝夕相處的同伴有異樣,就會待在原地呼叫,目的就是向外界發出警戒及求救訊號,他呼籲養狗人士務必善待犬隻,因為「狗可能是唯一愛你甚於牠自己的生物!」

※ 相關報導:

* 西班牙想開鬥牛學校 43萬人反對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97222

超過43萬人連署反對西班牙政府開設鬥牛學校的構想,並於4日向西班牙教育部遞交連署書,其中包括至少30萬名西班牙人,其他連署的反對者大多來自拉丁美洲國家。

根據上個月曝光的相關方案,西班牙教育部將為完成義務教育後,選擇參加職業訓練的15至17歲西班牙學生開設2000個小時的兩年鬥牛課程;兼顧理論與實際的授課內容包括如何清理鬥牛士的服裝,以及如何平穩揮動鬥牛時用的斗篷,使有意從事這一行的學生得有充分準備。



◆ 避免咬合時斷裂 暴龍牙發現「避震器」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94857

聯合晚報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2015-11-05

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繼發表肉食恐龍牙齒表面有鋸齒狀後,又有進一步研究成果,首度發現肉食恐龍牙齒內在琺瑯質與象牙質間,竟有厚度達半根人類頭髮的「冠牙本質層」,功能相當於「避震器」,可幫助牙齒減震避免斷裂。研究成果一改過去對恐龍牙齒的認知,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

國家同步輻射中心與台大、中興、中國大陸地質科學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跨國合作,利用「同步輻射穿透式X光顯微術」,首度發現肉食性恐龍牙齒內有一層薄薄的「冠牙本質層」,不僅比琺瑯質及象牙質柔軟,裡面還有細微的孔隙讓減震效果更好。

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助研究員王俊杰分析,薄薄一層冠牙本質層的避震效果,可保護牙齒避免在撕裂食物時斷裂,也讓暴龍、特暴龍等成為頂尖的獵食者,獵食時所向披靡。

王俊杰指出,暴龍的咬合力約6000公斤重,而目前存在世界上咬合力最強的動物灣鱷,咬合力也不過2000公斤重,而人類的咬合力更僅40公斤重。

研究過程還採集鱷魚的祖先植龍,與目前仍生存的眼鏡凱門鱷牙齒比對,發現都有「冠牙本質層」。

王俊杰表示,為了研究,他還專程趕到桃園興仁夜市一家販售養殖鱷魚肉的攤商,「拜託老闆讓我拔鱷魚牙齒!」老闆阿沙力的答應,隨他拔幾根,拔牙過程中還弄斷了一支斜口鉗,他臨時買了老虎鉗才拔牙成功。

fsj 提到...

蛔蟲癌細胞 會傳染給人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297654

世界日報 編譯孫梁/綜合5日電 2015-11-07

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體寄生的蛔蟲出現的癌變細胞傳染給人,導致感染者生出腫瘤,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傳染病部門的專家擔憂,寄生蟲傳播的癌症的感染病例可能更多,只是沒有被發現。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4日刊登研究指出,CDC的傳染病專家認為,寄生蟲傳染的癌症很少見,但蛔蟲在全世界都有,全球數百萬人感染愛滋病毒後的免疫力下降,因此許多人的染病可能診斷不出來。

衛生專家說,被蛔蟲傳染上愛滋病的人,是哥倫比亞一名41歲的男子,他2013年因為咳嗽、發燒、渾身虛弱和體重下降而看醫生,被診斷為愛滋病毒陽性,但他沒有接受治療。

醫生取出他的淋巴和肺部切片,請求CDC協助檢查,結果發現是奇怪的細胞病變,看上去像人的癌細胞,但檢驗結果卻不是。

研究這個病患發病原因的科學家認為,他的病變部分很像癌症,太多的細胞雲集在狹小的空間,繁殖很快。但這些癌變細胞的體積微小,比人體的癌細胞還小十倍多,而且細胞融合在一起,這在人類的細胞中罕見。

經過數十次檢驗,專家發現了微小蛔蟲的DNA,2013年開始在這名男子的體內生存,但男子不久後去世。

微小的蛔蟲在人體內很常見,感染者最多可達7500萬人,感染渠道主要是攝入染上老鼠糞便的食物,和感染者的糞便。兒童易於受感染,許多人感染後沒有症狀。



◆ 火星乾冷元凶 就是太陽風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30280

自由 2015-11-07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不解一度類似地球般潮濕、溫暖的火星,為何轉變成寒冷、乾燥的沙漠。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火星軌道探測器「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發現,元凶可能是太陽,因為太陽風造成了火星的水與大氣源源不絕地流失。

太陽風使大氣與水流失

NASA科學家五日指出,直到現在,太陽風仍以每秒一百公克的速度帶走火星的大氣,亦即,從太陽以時速一百六十一萬公里的速度射出的帶電粒子流,使火星每秒流失掉○.一公斤的大氣氣體。而以兩倍速度行經的太陽風暴,將使該流失速率增加達十倍甚至廿倍以上。

科學家布萊恩指出,氧氣與二氧化碳源源不絕從火星流失,而這兩個氣體對於水,以及整體火星氣候皆至關重要。Maven任務的首席科學家賈科斯基指出:「我們認為,在數十億年前,當太陽還屬年輕、更加活躍時,該流失速率將高出許多。」

Maven在三月八日捕捉到資料顯示,所謂的「行星間日冕物質大拋射」引發湧入太空的氧與二氧化碳離子的數量劇烈增加,自大小如巴士的Maven探測器於去年九月抵達火星以來,這是其探測到六個太陽風暴中規模最大的一個。Maven的任務即是探究源自太陽的輻射類型及其對火星上層大氣的衝擊。該相關報告發表於本週出刊的「科學」期刊。

科學家認為,地球因有磁場而使大氣層受到保護,而火星的大氣層不及地球的一%厚。研究人員認為,在四十億年前,火星也是有磁場,然而在火星地核凍結時,磁場也告消失,他們推測,火星大氣恐在數億年間消散殆盡。

NASA科學任務部副主任葛倫斯菲爾德表示,火星顯然曾有厚厚大氣,並溫暖到足以有液態水,了解火星大氣發生什麼事,將有助於我們掌握任何行星大氣的演變。



◆ 村民挖井現溶洞 宛如地下宮殿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7001023-260309

旺報 2015年11月07日 記者林瑞益/綜合報導

家住大陸河南淇縣廟口鎮高莊村的臧姓男子在自家挖井時,意外發現一個神祕 的天然溶洞。消息傳開,四面八方的民眾蜂擁而至,令他忙得不亦樂乎。

此溶洞並非一開始就現身在世人面前,臧姓男子說,他挖這口井好幾年了,一直不出水,最近又往下鑿時,居然弄出來個大傢伙(指溶洞)。

從2007年開始挖

《大河報》報導,臧姓男子表示,他從2007年開始挖井,因為土質不好,一直斷斷續續,中間停了很長時間。在十一國慶日前,他突發奇想,就繼續找人挖掘,發現土質較為濕潤,後來挖開,發現下面是空的,一個大洞穴赫然入目;起初以為是古墓呢,接著一直挖,原來比古墓大得多。

為探究竟,挖井工人小心翼翼鑽進洞裡,發現裡面別有洞天,溶洞裡的石頭造型千奇百怪,巧奪天工,好像一座地下宮殿。

目前,該溶洞的入口已經被臧姓男子用房子圈起,地面和溶洞的垂直深度約20公尺,臧男自費安裝升降機,便利工作人員進出。報導稱,溶洞主幹道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通道因溶洞兩端有淤沙,無法前行,能走路到達的距離長約300公尺。

離井2公里外曾現溶洞

溶洞裡天然形成的各種造型石頭千奇百怪,包含形態完整的石筍、石柱。還有巧奪天工的蓮花狀、晶瑩剔透的結晶體,狀如珊瑚,亮如明珠,頂壁上水珠滴落在岩石上叮咚悅耳,使人感歎大自然的奇妙造化。

據河南省鶴壁市淇縣地方誌記載,1976年在離臧姓男子住家2公里處,群眾打井時曾發現溶洞,長1200多公尺,蜿蜒而下,頂為石棚,底為土,忽狹窄如鬥,忽寬大如廳,洞內寒氣逼人。地質部門人員進去考察,發現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隨處可見,洞裡的支洞內滴水叮咚。

至於這兩個溶洞是否一脈相通,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河南省鶴壁市地質專家李先生介紹,溶洞多在山腰等處,在地下發現極為罕見。目前,當地旅遊、地質部門正進行現場考察,謎底將待進一步揭開。

由於這種地理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稱為喀斯特地形。

小 靈 通溶洞

溶洞是由雨水或地下水溶解侵蝕石灰岩層所形成的空洞,又稱鐘乳洞、石灰岩洞,以及喀斯特地形。溶洞形成是因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石灰岩中的鈣被水溶解帶走,經過幾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沉積鈣化,石灰岩地表就形成溶溝、溶槽,地下形成空洞。當這種含鈣的水在流動中失去壓力,或成分發生變化,鈣有一部分會以石灰岩的堆積物形態沉澱下來,由於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壞,便形成了石鐘乳、石筍、石柱等自然景觀。(林瑞益)

(旺報)



◆ 聯合筆記/動保與移工:當兩邊都是雞蛋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98906

聯合報 聯合筆記/梁玉芳 2015-11-07

「弱弱相殘」是社會運動中令人不忍的情況,近來指控越勞吃貓狗,要他們「滾出台灣」,演成種族歧視爭議,就是其一。當動保槓上移工,貓狗與越勞,兩個同樣在台灣社會中失語的族群,竟成為對立,怎不令人遺憾?

十月初,多位動保人士到警政署抗議,指稱蒐集了五十件越勞屠殺貓狗、烹而食之的案件,要求警方專案偵辦,並納入警察考核。

十一月初,再到越南辦事處要求調查越勞犯行,「該制裁就制裁,該遣送就遣送」,並指稱越勞將台灣視為獵場,「在山區種植大麻,在工廠改造槍支」,越勞已造成治安大患。

越南確有將狗肉視為珍饈的飲食習慣,兩三年來,網路不斷流傳越勞在工廠抓住閒晃蕩的小黃、小黑、小花們,殺了打牙祭的炫耀照。許多浪媽(照顧流浪動物的愛心媽媽)、浪爸的氣憤可想而知。台灣社會有誰關注這些喪家之犬?也就是老被訕笑為「愛心氾濫到傾家蕩產」的浪爸媽啊。

當把貓狗視為「毛小孩」,有人殺了還得意貼網,拿犯罪當炫耀,真能不氣得「炸毛」嗎?

但在指控越勞文章及行動中,令人不安的,還是因義憤而失了分寸的仇恨咒罵,諸如「砍越勞的頭像砍貓狗的頭一樣」、在越辦前指責「野蠻、國恥」、「滾回越南」的標語。

在指控中,以動保之名,一不小心就現了種族歧視的原形。

舉例來說,網友在臉書貼上貓兒血照,稱移工虐貓,他將移工打跑。網路隨之大譁,幾乎要演成肉蒐。但有人循線將貓送醫(還不是原貼文者),獸醫推斷貓兒是車禍受傷!經聯絡原貼文者才確認,發現貓時,「兩名移工徒手站在旁邊看貓」,但他「氣憤之下就先把移工趕走,然後就將照片上傳網路」。這是「外勞野蠻虐貓狗」的刻板印象在心底生了根。

另外,也有市場抓到越勞殺了市場收養的狗母女,氣憤地要越勞下跪兩小時,並焚香祭拜贖罪。殺狗者固然犯法,這卻是動了限制人身自由的私刑了。

在台灣「動物保護法」下,吃貓狗確是違法,不同飲食習慣的越籍移工到了台灣自該守法,但前提是他們是否都已清楚被告知動保法的規定、理解台灣社會對犬貓的情感?

動保界原就不是鐵板一塊,並非所有動保團體都贊成用這種「滾出台灣」式的對決,就好比並不是所有動保者都喜歡「毛小孩」這詞一樣。可惜的是,有些論戰看來是知識炫技多於解決問題,不是對話,而是風涼話。

幸好,總是有人清醒,看清動保與移工人權,原就不該是天平的兩邊,尋找彼此交集。已有動保與移工團體合作,到外勞廠區發送越語等文宣,確保移工知道一旦在台灣殺貓狗,就得面臨工作權被剝奪、十萬元至百萬的重罰──於移工,這已是傾家蕩產等級的代價了。

雞蛋與高牆,以良知為尺,毫無疑問地選擇雞蛋;當兩邊明明都是雞蛋,旁觀者就別再在中間堆砌理論,樹起更難打破的高牆了吧。

※ 相關報導:

* 死裡逃生 339隻苦命繁殖犬 送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7000406-260102

用領養取代購買!隱身北投民宅一處大型非法繁殖場,今年9月遭台北市動保處會同警方破獲之後,場內339隻犬隻處境令人憂心。北市動保處昨天表示,業者願轉讓犬隻開放送養,今天起將陸續辦理12場送養會,包括柴犬、貴賓、米格魯、柯基等犬種,都會在北市動物之家等待新主人帶牠們回家。

fsj 提到...

生態警訊!花蓮溪口 首見泰國鱧幼魚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01857

聯合報 記者段鴻裕/花蓮報導 2015-11-09

「這是第1次在花蓮溪口、洄瀾灣發現泰國鱧的幼魚,是生態警訊。」花蓮縣野鳥學會志工、長虹水族老闆林在田說,讓西部許多縣市困擾不已的泰國鱧在花蓮溪、太平洋交會處的洄瀾灣一帶被發現,顯現這種兇猛的肉食魚類已適應當地環境,是否會傷害其他花蓮在地原生魚種?政府和各界都要提高警覺。

花蓮縣野鳥學會10月17日在花蓮溪出海口舉辦「花蓮溪口濕地生態旅遊季」活動,除了鳥類生態,也委託在花蓮從事水族調查十多年的慈濟大學講師、水族生態專家張永州調查花蓮溪口的水族生態,並展示各種魚、蟹等水族,其中就有泰國鱧的幼魚。

「以前確實不曾在花蓮溪口發現過,這是第1次。」張永州昨天受訪時表示,十多年前開始進行花蓮縣水族生態調查,約在民國88年就發現泰國鱧,主要分布在近水域的溪流,當時數量還不多;不過,十多年來因為沒有全縣性水族生態普查的計畫,目前泰國鱧的分布情形及水域生態變化如何?他無法推斷。

泰國鱧的學名是「線鱧」,主要分布在大陸南部至東南亞一帶,生長速度很快,1年就可以成長30公分並交配,攻擊性強、生命力旺盛,已造成西部許多縣市水域內的原生魚種遭侵害,甚至造成原生魚種瀕臨滅絕的危機,讓許多縣市很頭痛。

10月在花蓮溪口捕撈到的泰國鱧幼魚只有幾尾,但花蓮市長虹水族老闆林在田說,以前不曾在花蓮溪口發現泰國鱧的蹤跡,現在雖然只捕撈到幾尾,但「泰國鱧已適應當地的環境,很令人憂心。」

「成魚兇猛,但泰國鱧的幼魚很漂亮,橘紅色,就怕小朋友或成人在河中看見而帶回去養,長大後隨意放生,危及生態環境。」張永州說,花蓮縣本來就有一些鱧科魚類,是否會因泰國鱧而致生態受影響,還需要普查、觀察;不過,10月17日受鳥會委託進行的水域調查後,他發現花蓮溪口的水族生態種類比原先預期的數量多且精彩,只是泰國鱧的幼魚也出現在其中,實在是意料之外。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龍鑾潭過度開發 生態棲地不保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30894

以拯救龍鑾潭消失雁鴨為主軸的南方鳥類論壇,昨天實地到龍鑾潭周邊勘查,發現土地開發、填土增加,周邊溼地消失嚴重,學界及保育團體都期盼政府堅守「農地農用」原則,將土地恢復應有的使用模式。

南方鳥類論壇針對龍鑾潭澤鳧(鳳頭潛鴨)數量銳減提出警訊,昨天資深鳥類調查家劉川、蔡乙榮、林昆海及高市野鳥學會理事長羅柳墀等學者,從鳥瞰觀察龍鑾潭周邊,並深入潭邊農地、廢棄魚塭勘查,當場看到傾倒廢土、過度填土等現象。

* 水源保護區 淪為廢土天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0000602-260107

桃園市議員舒翠玲、楊朝偉和梁為超9日聯合質詢,指板新自來水廠水質水量保護區範圍內,竟有10公頃土地遭濫倒廢土,數十台砂石車頻繁進出卻無人聞問,連保護區都無法倖免,痛批桃園成為無政府狀態、廢土天堂,市府相關單位卻一問三不知。

桃園市長鄭文燦昨重申該開罰就開罰,下午實地會勘後表示,大溪番仔寮及龍潭大坑接界的10公頃土地屬丁種建地,有申請建造和土方來源證明、路線也經交通局核准,但仍要查核土方來源購買和回填數量有無相符,已指示經發局和建管處調查是否符合環評和建築法規。

* 盼重現烏松崙勝景 火龍果農種黑松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30734

金架有影!「火龍、黑松」共處一園,信義鄉火龍果農汪國本(見圖,記者劉濱銓攝),近年在一公頃多的火龍果園種滿黑松,讓松樹幼苗在火龍果植栽下生長,除將土地利用發揮到極致外,汪國本還有更遠大的夢想,他要把以往在烏松崙隨處可見的黑松,重新種植復育,盼讓「烏松」勝景再與世人見面。



◆ 25萬隻海龜上岸奇景 當地賣起海龜茶葉蛋
http://udn.com/news/story/6810/1305223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2015-11-10

哥斯大黎加的奧斯地奧納海灘(Ostional)除了有著名的海岸線外,更被列為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瀕臨絕種動物的繁殖棲地保護區之一,除此之外,他也是麗龜(Lepidochelys olivacea)的產房,每年的7月到12月這段時間是麗龜到奧斯地奧納保護區產卵的時期。

但有別以往,今年奧斯地奧納海灘出現了一片盛景,據當地海洋生物學家馬里西奧(Mauricio Mendez)表示,11月6日星期五晚間約有6萬8千多隻海龜上岸產卵,星期六更高達10萬7千多隻、星期天則是8萬隻,三天來就大約有25萬隻海龜上岸產卵,「這是今年來第13次這麼大規模的盛況,特別是星期六這天,光是當天晚上上岸產卵的海龜數量就創下了歷年來的紀錄」,馬里西奧興奮地表示。

過去海龜們通常會在上岸的3到5天內將卵產下,但因為碰上哥斯大黎加的雨季,海龜們上岸會受到漲潮阻擾,因此9月到11月才是他們產卵的高峰,一位專家如此表示。

但這些海龜蛋有93%沒有辦法自然保存,除了禿鷲、昆蟲、天氣的威脅,其實沒有這麼大的地方可以容納海龜蛋,第二批上岸的海龜會將之前留的的海龜蛋採碎或拋出巢穴。

從1987年開始當局便允許當地商家可以在海龜產卵的第一天到第三天間在海灘撿取海龜蛋,因而造就了現今在保護區外可見到商家販賣茶葉海龜蛋,奧斯第奧納海灘也是世界上唯一合法可以撿取及販賣海龜蛋的地方。

儘管當局開放商家可以撿取並販賣海龜蛋,但當地商家與居民保護海灘與海龜們也不遺餘力,他們除了不會撿拾超過總量的1%外,更組成了巡守隊不分日夜地維護海灘的整潔與安全。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與4000綠鸚鵡廝守10年 他被稱為印度鳥人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04675

你能想像4000隻鳥兒聚集在你頭上方集體覓食的畫面嗎?且大多數的他們都是青綠毛色的可愛綠鸚鵡!在印度清奈就出現了這樣的奇景。

六十二歲的錫卡爾(Sekar)十年前在海嘯侵襲清奈後發現一個現象,他們家門廊上時常有綠鸚鵡出現並作短暫停留,那時候他便試著從家中拿出米食餵食牠們。

漸漸地越來越多鳥兒聚集到他家門前,現在每日大約有4000隻鳥兒會到他的家門前報到,修相機為生的錫卡爾每個月必須花掉收入的40%買他們的糧食,並在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烹煮這些小傢伙的食物,再將這些米食一一分送到他為這些鳥兒所訂製的飯盒中。

* 成猴帶原病毒 傳染致死率達7成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04180

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委託屏科大教授陳貞志做獼猴疾病監測,研究採樣40多隻成、幼獼猴血液,發現成猴都帶原「疱疹B病毒」,陳貞志表示,疱疹B病毒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台灣雖尚無人類被傳染,但一旦被傳染致死率達7成,民眾切勿過度親近獼猴。

fsj 提到...

救狗一命 1年後…狗也救她命
http://udn.com/news/story/7316/1306840

聯合報 記者宋柏誼/台中報導 2015-11-11

侯姓婦人一年多前救下將被安樂死的流浪犬「熊熊」帶回家飼養,日前侯婦種菜時不慎被鐵耙插穿左腳昏迷倒地,「熊熊」狂吼叫醒睡午覺的侯婦丈夫,及時救回女主人一命。

侯婦說,家裡養了五隻流浪狗,「熊熊」與她的緣分最奇妙。一年多前她到高雄探視念大學的女兒,看到一批流浪狗將被安樂死,其中一隻瘦得皮包骨的黑狗一直看著她,似乎說「請救救我!」當下決定收養,從高雄抱回台中。

「去年我救牠,沒想到現在牠救我!」侯婦說,上周二到菜園種菜,不小心踩到生鏽鐵耙,左腳硬生生插進一根釘耙裡,腳掌被穿透,痛得半暈過去。跟在一旁的「熊熊」見到她痛苦表情,往她身上不斷磨蹭,「好像在安撫我,要我不要怕」。

「熊熊」後來發現情況不對,轉頭衝進屋裡,狂吼叫醒正在午睡的男主人;侯婦丈夫聽到狗叫聲與平常不同,急促又尖銳,跟著往外探視,看到太太躺在地上無法動彈,已近昏迷。

侯婦丈夫說,太太送到醫院時,醫生說幸好沒有拖延太久,否則生鏽的鐵耙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有截肢之虞。

侯婦說,受傷時聽到小狗發出低沉嗯嗯聲,知道是在安撫自己情緒,當下感到不那麼疼痛,「謝謝牠跑去找救援,否則不知自己要躺在菜園多久才會被發現」。

「熊熊」一年多前骨瘦如柴,如今長得胖胖壯壯,看不出是被棄養的小狗。

侯婦說,「熊熊」每天清晨五點就會到床邊morning call,晚上跟著丈夫把工廠內外巡視一遍後再睡覺。

男主人笑著說,「熊熊」很顧家,看到陌生人進入工廠會狂叫不已,久而久之工廠也就不再請保全,由熊熊負責看守;如今熊熊救了太太一命,在家裡的分量就更重了。



◆ 加州海洋世界 明年起停止殺人鯨表演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31348

自由 2015-11-11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為重建品牌與增加來客率,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海洋世界」9日宣布,將自2016年起逐步停止行之有年的殺人鯨表演,改向觀眾進行教育宣導,解說殺人鯨在野外環境中的行為。

總部設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海洋世界娛樂公司」表示,將在明年起逐步減少殺人鯨秀,並於2017年推出著重保育、讓殺人鯨處於更自然環境中的節目。此一變革在於解決該園來客率降低、營收減少,以及2013年的紀錄片「黑魚(Blackfish)」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該紀錄片揭發遭人類圈養的殺人鯨的悲歌、圈養中的殺人鯨對飼育及訓練人員構成的威脅,以及海洋世界娛樂公司未能妥善對待殺人鯨。

改推殺人鯨保育節目

聖地牙哥論壇報報導,海洋世界娛樂公司首席執行長曼比告訴投資人,該公司開始聆聽客人的聲音,並根據客人的心聲來改變表演內容;逐步停止殺人鯨秀就是該公司在加州所聽到的客人心聲。但曼比補充,此一停止殺人鯨秀之舉並非遍及該公司旗下所有設施。

海洋世界娛樂公司在全美各地總共有11座公園,其中海洋公園有3座,分別位於加州聖地牙哥、佛州奧蘭多與德州聖安東尼奧,這3座海洋公園都提供殺人鯨表演,但目前只有聖地牙哥的海洋公園將停止演出殺人鯨秀。

人道協會籲停止繁殖

加州的一個州委員會上月才做出規定,聖地牙哥海洋公園可以擴大其殺人鯨的棲息區,但不得繁殖圈養動物;不可繁殖殺人鯨意味該公司終將逐步停止提供殺人鯨秀。

美國人道協會9日透過在官網上的聲明,要求海洋公園娛樂公司逐步減少旗下所有設施內的殺人鯨表演、停止繁殖殺人鯨計畫,以及將殺人鯨移往更適合牠們生存環境。海洋世界娛樂公司尚未就此做出回應。



◆ 長60cm厚20cm 四川驚現巨型恐龍足跡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307435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11日電 2015-11-11

四川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恐龍足跡數量日前第三次刷新。四川新聞網報導,繼前兩次發現500多個恐龍足跡後,桂花鄉在小地名石廟溝、雷背、石花灣三個地點,又發現了70多個恐龍足跡。

據報導,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生邢立達為探訪恐龍足跡第三次到桂花鄉,他表示,此次發現含蜥腳類、鳥腳類和獸腳類三類恐龍腳印。透過對腳印走向和大小的細緻勘察,發現了1億年前食草恐龍成群活動的證據和分布密集的中小型肉食恐龍足跡。

他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足跡化石現場還出現了「龐然大物」的痕跡,其留下的腳印直徑約60cm,厚度達20cm。該腳印特別巨大,令專家們震撼,屬恐龍足跡的重大發現。

「目前,尚不明確它到底是哪一類恐龍留下來的,有可能是一種很巨型的恐龍腳印,專家組將對這一特殊足跡做進一步的鑒定。」邢立達說。

報導指出,接連發現恐龍腳印,專家組此行積極就腳印化石保護工作提出意見建議。他們指出,桂花鄉恐龍腳印有的分布在山上,有的分布在山溝,還有的分布在河邊,應該有統一的規畫,採取就地保護、採集移存、建館保存等措施進行保護。

報導說,過去,桂花鄉發現了東亞面積最大、肉食恐龍行跡最長的恐龍腳印化石群;如今,又發現了巨型恐龍腳印,種種重要的標本,都使得非常有必要在當地成立省級乃至國家級的地質公園,並進一步開發其旅遊價值、科研價值和科普價值。

※ 詳見原站。

fsj 提到...

我們為了自己 對土地做了什麼?6張衛星照看見台灣「生痕」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12236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2015-11-13

「人類比起其他任何生物,在地表製造的痕跡遠比其他動物深且廣。」中央大學近年推出衛星影像月曆,今年以「生痕」為主題,以法國SPOT六號、七號衛星拍攝,呈現烏山頭水庫、麥寮六輕工業區等原本自然環境,在人為爭地下呈現出的衛星圖像,引人深省。

今年選出的六張衛星照,分別呈現烏山頭水庫、內埔老埤農場、茄萣養殖場、麥寮六輕工業區、杉林永久屋園區、高雄港區,經過人為開發後的地貌;主持人太空遙測中心教授張中白表示,希望透過衛星影像,傳達人類為了自身舒適,追求經濟、飲食、養殖、工業化、都市化、文化藝術時,對地貌造成的影響,而有所反省。

張中白解釋,「生痕」指生物在地表活動製造的痕跡,大至恐龍留下的足印,小至昆蟲在土裡鑽過的痕跡,人類在土地上做了什麼事情,透過太空中的衛星影像就能清楚發現,人類比起其他生物,對土地的影響更巨大更全面。

張中白指出,早期嘉南平原是缺水之地,直到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興建烏山頭水庫,嘉南平原才成為台灣糧倉;但因烏山頭水庫建在透水性差的泥岩上,造成雨水沖刷地形,形成充滿稜線、凹谷的崎嶇地形,一旦蓄水,水庫就形成有如美麗的珊瑚般破碎地貌的「惡地」。

麥寮六輕工業區的地貌,更彰顯人類改變自然的決心;張中白表示,雲林麥寮濁水溪出海口南岸,原是大片荒蕪的沙洲與濕地,人類在此大規模的填海造陸超過2000公頃,透過衛星照片可看出,園區圍堤內是整齊排列的油罐、廠房、道路,工業化的幾何圖案,與圍堤外農田及沙洲形成強烈視覺對比,可發現人類文明帶來的環境衝擊。

月曆中一幅杉林永久屋園區的照片,更可看到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侵台後,政府規畫的整齊白色組合屋,和原本民眾自由建蓋、分布散亂的紅色屋瓦形成強烈對比。

※ 相關報導:

* 金門北山斷崖地景遭破壞 當地居民氣憤
http://udn.com/news/story/3/1312965

位於金門古寧頭的北山斷崖一帶海岸,最近被民眾發現貓公石地形岩岸上被硬生生開挖出一條便道,還在沙灘上舖設鐵板作為走私之用,惡劣行徑相當誇張,金門岸巡總隊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今獲報前往現場勘查,將追查不法份子予以嚴懲!



◆ 玉山瓦拉米步道 看水鹿覓食 黃喉貂登門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11400

聯合報 記者黃宏璣/水里報導 2015-11-13

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步道處處驚奇,不但有台灣黑熊、水鹿、山羌與黃喉貂,白鼻心還會跑到瓦拉米山屋敲門探索,讓山友充滿驚奇。

瓦拉米生態步道從日據時期開闢至今,維護管理極好,路況佳,生態豐富,記者曾走訪兩次,印象深刻;玉管處副處長林文和日前陪同考察人員到瓦拉米步道走一趟,一路見證保育成效不是「蓋的」。

林文和指出,沿途隨處可見山羌與水鹿走過的痕跡,還有台灣黑熊覓食在杉木留下的爪痕。太陽下山後,瓦拉米山屋周邊的動物紛紛探頭,白鼻心跑到山屋廣場前芭樂樹上摘果實充飢,還有黃喉貂出來探頭探腦,木屋整晚都有動物來敲門。

他說,下山途中,發現一隻亞成水鹿出現在步道下方樹叢似在覓食,與他相距不到20公尺,沿途樹上發現6個虎頭蜂窩,已要求南安遊客中心找捕蜂專家處理。

林文和呼籲走訪瓦拉米步道的山友,看見保育動物不要驚擾牠們,安靜的離開就好,也不要丟食物餵食,以免傷害動物野外覓食能力。

※ 相關報導:

* 蛤?開車撞死青蛙 當心挨罰
http://udn.com/news/story/7321/1311663

....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長陳瑞濱說,現行動保法規定任何人不得傷害動物,違者可罰三千元;若動物死亡,可罰一萬五千元到七萬五千元。民眾開車撞傷或撞死青蛙、蛇類等脊椎動物也要受罰,流浪動物同樣受保護。

* 蟑螂完勝! 強大咬力是人類5倍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12819

研究人員表示,蟑螂藏有強大咬力,牠們的下顎產生的磨碎力是人類的5倍,或是蟑螂自身體重的50倍。

這項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的研究指出,蟑螂通常不會猛烈咬食,只有在需要咬木頭等硬物時,才會啟動下顎中的肌肉纖維,以為反覆、耗力的任務加大必須具備的咬力。

* 3歲女童蹺家夜遊 忠犬扮保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4000384-260106

3歲女童小馨(化名),11日凌晨在台南市南區一家自助洗衣店內逗留,身旁伴著一隻小狗,警方接報後因無法從小馨口中問到住處資料,只好先將她帶回派出所,但令警好奇的是,女童身旁的忠犬「旺來」一路尾隨,不離不棄保護她一整夜,家長一直到隔日早上,才發覺小孩失蹤,打電話報案,才驚覺家中的小孩竟在派出所內。



◆ 石斑魚病毒現形 找到防疫之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3000466-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13日 湯雅雯/台北報導

台灣素有石斑魚養殖王國的美稱,每年石斑魚產值超過80億元,名列世界第一,年產量2.5萬公噸,居世界第二。但近年爆發石斑魚疫情,只要有一隻石斑魚受病毒感染,整池魚就會在短時間大量死亡。國家同步輻射中心耗時5年,首度發現神經壞死病毒表面布滿「突出單位」,成全球第一個揭開病毒面紗的團隊。

國家同步輻射中心、成功大學利用台灣光源及日本春八同步加速器光源進行跨國研究,首度解析出「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的三維結構」,並發現病毒表面密布了「突出單元」,此研究成果日前也登上國際知名期刊《PLoS病原體》。

國家同步輻射研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陳俊榮表示,這些突出單元的功能就像是「鑰匙」一樣,一旦與魚類細胞膜結合,就相當開啟大門,造成感染而死亡,並複製成千上萬的病毒擴散到其他石斑魚身上。

陳俊榮指出,以往透過電子顯微鏡只能看到「鑰匙」的模糊型體,所以無法發展出專一性的疫苗,往往造成疫苗亂槍打鳥而無法有效阻止病毒入侵。未來若以「鑰匙」的細微刻痕作為「抗原決定位」,可望研發標靶疫苗,大幅提升疫苗的有效性,為石斑魚養殖業帶來新革命。

成大生物科技所教授陳宗嶽表示,研究使用的「同步加速器高強度X光」,亮度為傳統X光的1億倍以上,可讓這些「鑰匙」上的細微刻痕無所遁形,其空間解析度優於電子顯微鏡近10倍,可解析出精細度達0.36奈米的結構,相當於頭髮直徑30萬分之1。

陳俊榮說,目前石斑魚養殖魚苗,雖然經濟價值很高,但經常受到病毒感染或環境不良等因素影響,使魚苗育成率不到1%,導致市面上的石斑魚疫苗注射成本高,他比喻,未來只要搶先在病毒入侵前「鎖門」,堵住鑰匙孔,就能避免石斑魚感染而大量暴斃,降低漁民損失。



◆ 滾滾灰泥 南化泥火山又噴發了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311401

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 2015-11-13

台南市南化泥火山又噴發了,由地底冒出的能量相當驚人,池水有如煮沸的滾水不斷攪動,還能聞到濃厚的油氣味。長期監測的退休老師賴銘章昨天說,南化泥火山噴發的慣性約3個月1次,約24小時,若能量強可持續到60小時,6個月後才會噴發。

賴銘章說,南化泥火山每次噴發都很精彩,可以藉此了解地底能量釋放的過程。南化泥火山很容易「親近」,不帶任何遮掩,從開始到結束噴發約24小時,水溫從25度到最高溫50度,噴發的泥水再流入旁邊的後崛溪。

10多年來,賴銘章來監測泥火山噴發近40次,已掌握大致噴發周期,預估最近會再度噴發。他前天下午5點多帶著國外友人前往觀察,幸運又遇到泥火山噴發,但還是小小的冒泡,昨天中午噴發達到最高峰,接著再慢慢趨於平靜,等待下一次的噴發;完全噴發若超過48小時至60小時,池底會乾涸見底。

位於南化區玉山里的南化泥火山,原本是日據時期的廢棄油井,地方稱為「油礦堀仔」,平靜時是一池潭水,地底氣體能量與上層水氣形成對抗的壓力,一旦氣體能量累積超過水的壓力就會噴發,是能量的釋放,觀察時會聞到濃厚的甲烷等氣味,若聞太久會出現頭暈、噁心。

賴銘章說,台灣有萬丹、蔦松、南化及關仔嶺4大泥火山,南化規模不是最大,卻最能看到地底下能量釋放及活動的泥火山,是很好的生態地質教室。在噴發能量完全釋放後,可以看到直徑15公尺、深9公尺的泥火山口。

fsj 提到...

六輕汙染危害 攝影師拍給你看
http://udn.com/news/story/8968/1316524

聯合報 記者郭逸君/台北報導 2015-11-16

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與六輕隔著濁水溪相望,居民大多靠農耕為生。長期關心石化汙染的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發現,每當夏季南風吹起,六輕排放的廢氣吹向台西村,村民不僅忍受空氣異味,健康也面臨危害。攝影師鐘聖雄、許震唐拍下台西村民的生活困境,希望透過攝影作品喚起大眾環保意識。

鐘聖雄、許震唐深入台西村,透過相機鏡頭呈現六輕汙染對台西村民的危害,攝影作品集結成冊,同時也在台北市立圖書館辦理「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市長柯文哲昨參加開幕儀式,並與攝影師一同觀賞作品。

南風攝影展分成「吹過故鄉的風」、「人與土地」、「水畔的勞動」、「南風裡的肖像」、「來去台西」、「濁水溪口濕地」7大主題。展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老漁民一如以往下海撈捕鰻苗,但是因環境汙染,鰻苗幾乎已撈不到,遠處的六輕煙囪則冒出白色的濃煙。

展覽展期從即日起到明年1月11日止。



◆ 禁餵食老鷹 沈振中盼公權力介力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16553

聯合報 記者吳淑君/基隆報導 2015-11-16

基隆鳥會昨晚包場舉辦「老鷹想飛」特映會,老鷹先生沈振中也出席。他擔憂基隆港的老鷹因為攝影愛好者餵食,而影響生態,希望公權力介入,別再餵了,市長林右昌昨天當場充諾,會和相關單位協調禁止餵食老鷹,讓老鷹在基隆港的天空永遠自由飛翔。

鳥會理事長沈錦豐說,這部拍攝23年,關於基隆市市鳥黑鳶的紀錄片老鷹想飛,20日要上映,特映會邀請市長林右昌、市府各局處首長、議員、基隆市各級學校校長及環境教育場域的負責人觀看。

紀錄片主角之一沈振中及林惠珊昨天也出席特映會,沈振中指出,基隆港拍鳥人堅稱是因為他們拋食增加黑鳶(老鷹)的數量。事實上,基隆市的黑鳶繁殖對數從1993年的5對,到這兩年也是5對,反而是北海岸新北市的對數從20對增加到26對。因有人固定時間地點拋食,黑鳶群體飛來覓食,基隆港的黑鳶才會讓人覺得增加。

沈振中說,國外已有因餵食導致黑鳶搶人類手中食物而抓傷人的例子,他希望大家思考,是要讓黑鳶自然的四處覓食當自然的清道夫,或者停在某處等人拋食供人觀賞?黑鳶為二級保育類生物,台灣目前仍只有400多隻,餵食的人制約了基隆港老鷹的行為,也限制了牠們吃的食物,對牠們健康會有影響。

黑鳶的食物種類太多了,為什麼要制約牠們只來吃豬肺,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餵食之前要想清楚目的動機是什麼。

沈錦豐則指出,愛好攝影者隨意餵食黑鳶所衍生的問題,包括進入海洋廣場禁制區是否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在港區丟入豬肺是否違反商港法及廢棄物清理法;沒有經過申請及規畫,隨意餵食黑鳶是否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基隆市政府都有相對應的主管機關,希望市府有更積極作法。

市長林右昌說,他支持鳥會做基礎調查研究,市府政策方向很明確,就是不要再餵食老鷹,他會邀相關單位開協調會,把老鷹的習性、生態、棲地等等調查完整,才有辦法做為未來復育的資料,市府也會購買「老鷹想飛」公播版,提供給各級學校做為進行環境教育之用,並以黑鳶當題材,撰寫屬於基隆市的鄉土教材,讓所有小朋友認識市鳥黑鳶。



◆ 「三秒膠怎麼來?」 蝴蝶爺爺報你知

聯合報 記者歐陽良盈/高雄報導 2015-11-16

高雄蝶會理事楊公權服務於高公局,退休後醉心生態保育,在大自然中「招蜂引蝶」,生動詳細的導覽讓他在金獅湖蝴蝶園有「蝴蝶爺爺」之稱,參加戶外教學的小朋友常聽得眼睛發亮,說他就像本蝴蝶百科「有聲書」,是蝴蝶園內的人氣志工。

除了在蝴蝶園,楊公權也常到鳥松濕地等處觀察鳥類,他說自己長期對生態保育有興趣,在高速公路局服務時就常閱讀相關書籍,退休後更有時間參加蝶會和鳥會,潛心觀察研究,每周到蝴蝶園擔任志工替遊客導覽得到很多樂趣,許多參加戶外教學的小朋友更是可愛,「童言童語和大自然的奧妙豐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楊公權說,蝴蝶種類多,台灣南部和北部因氣候不同,出現的蝶類就不盡相同,高雄茂林常見紫斑蝶、美濃則以黃蝶著稱

「你們知道三秒膠的由來嗎?」楊公權善用比喻講解蝴蝶相關知識,他說蝴蝶結蛹時會分泌像強力膠的黏液將蛹固定在葉子背後,這是日本三秒膠發明者從蝴蝶身上觀察得到的靈感;而蝴蝶翅膀可防水並調節體溫,「就像太陽能板」。

※ 相關報導:

* 台灣環境教育之父楊冠政辭世 享壽87歲
http://udn.com/news/story/9/1317515

台師大環教所前教授楊冠政15日因肺炎併呼吸衰竭辭世,享壽87歲。楊冠政生前大力推廣環境教育,促成台灣環境教育制度,在環教法上路時,代表上建言給總統馬英九,被譽為「台灣環境教育之父」。

....台師大表示,楊冠政生前曾強調,從全球暖化、日本複合式災情,一直到塑化劑事件,人類自我造成的環境風險,已明顯而嚴重的威脅人類的生活和生存,每個國民、每個政府官員,都應該了解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要了解環境倫理的重要。

楊冠政任教育部高教司長時,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制度,創立台師大環境研究所和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後,40多年不斷向社會呼籲,要求重視環境教育,也是國中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推手,著名的學生包括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作家小野等人。

fsj 提到...

杜鵑貓交心 喵老師幫人紓壓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18746

聯合報 記者張世杰/台北報導 2015-11-17

位於北市大直一間咖啡館二樓的動物之家「杜鵑貓」,20坪的小小空間中,收留50隻友善貓咪。牠們盯著窗外,不全然是期盼善心人士來領養,而是等待需要被幫助的客人,成為他們的「心靈老師」。

杜鵑貓共有4個據點,分別在大直、南港、基隆和汐止,目前共有80隻貓、20隻狗,大直是唯一開放讓民眾預約看貓、狗的地點。創立杜鵑貓、綽號「飯粒」的負責人感性地說,有些貓因受傷被帶來療傷,或由愛心媽媽委託照顧等,牠們的背後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貓故事」。

綽號「泥鰍」的公貓,愛心媽媽在街頭餵飼料時,發現牠的糞便都是泥土,請貓醫師幫忙,發現泥鰍有「喜歡吃泥土」的怪癖。飯粒笑說這就是綽號的由來。

飯粒說,雖然政府設立收容中心,民眾只要上網都能找到,但大家不會沒事就跑到那裡。所以他把杜鵑貓開在咖啡廳樓上,希望用比較容易跟民眾接觸且溫和的方式,讓來喝咖啡的人不經意發現小動物存在。

飯粒指出,80%的流浪動物,是因人類開發,讓原本生活在當地的動物遭驅趕,並被冠上「流浪」這個詞。因此杜鵑貓不打悲情牌,要讓民眾在喝咖啡的同時一邊和貓咪相處,進而多認識、瞭解後,帶走美好的回憶,並在未來看到流浪動物時,會用更健全的心情面對牠們。

共同負責杜鵑貓的彭慧然表示,提升人們主動接觸動物意願,才是改善流浪動物問題根本,許多人來到杜鵑貓,細細聆聽每隻貓咪的故事,並在相處後獲得放鬆、滿足,而這些貓咪從被照顧的角色,變成照顧別人的角色,這就是杜鵑貓最重要的功能。杜鵑貓預約電話:0981-538-108。



◆ 土壤燻蒸法 防褐根病蔓延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32900

自由 2015-11-17

〔記者王峻祺/花蓮報導〕近年樹木褐根病問題嚴重,花蓮縣政府九十九年迄今防治面積已達五千八百一十一平方公尺,為防治病根再度蔓延,今年將採林業試驗所推薦的「邁隆燻蒸法」,預計增加一千四百平方公尺,確保病菌體不再擴散周圍健康林木。

過去防治褐根病疫情,多將染病樹木砍除後更換新土,往往卻因病土未清除乾淨或徹底消毒,導致其他區域的土壤及植物二次污染,目前花蓮縣政府所採用的「邁隆燻蒸法」,雖然會將有益、有害的生物全部殺死,卻是現存褐根病防治研究,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博士傅春旭表示,「邁隆燻蒸法」的重點在於清理一棵染病樹木,確保不再擴散到周圍林木,讓更多樹種可以存活下來,主要是以合法農藥「邁隆」,進行燻蒸劑殺菌,讓有機物失去活性,並還原無機物成為土壤新的營養源。

他指出,燻蒸法必須先施行「掘溝阻斷法」,在健康樹與病樹間掘溝深約一公尺,徹底清除病根體並燒毀,以強力塑膠布阻隔後回填土壤,將白色的邁隆粉末拌入病土中加水覆蓋,進行十八小時燻蒸,藉此殺死全部病菌,是現階段廣為推行的防治方法。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北市生態防蚊 少噴藥又有效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319697

台北市環保局今年3月推出全國首創生態防蚊診所服務,到府看診、夏蚊冬除,有社區管委會主委表示,依環保局生態防蚊師開出的診斷單防治,不到一周就見效,蚊子數量大幅減少,省下不少噴藥防治費用。

....北市環保局徵詢蚊蟲及防疫專家,兼採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的實證基礎,參考中醫三伏貼冬病夏治的觀念,在蚊蟲防治上採取夏蚊冬除的生態防蚊策略,利用冬季和春季,診斷清理蚊蟲孳生環境,盡可能把蚊蟲密度降到最低,達到冬春防蚊早,夏季蚊子」的目標。

這麼一來,可減少化學噴藥殃及蜻蜓、蝴蝶等生態,二來能讓民眾清楚蚊蟲躲藏之處,早早對牠們的棲息環境堅壁清野,遠離蚊蟲危害。

生態防蚊師高健富指出,所謂的生態防蚊,就是教民眾認識蚊子的生長過程,了解蚊子的弱點,找出對付它的辦法。



◆ 國土流失 民眾繼承土地竟在海裡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7000589-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17日 莊哲權/台東報導

長期受大自然侵襲,台東縣東部海岸線20年來平均退縮120公尺,包括日據時代和平國小及許多人民土地,現在都在太平洋裡,縣議員許進榮16日總質詢表示,老百姓土地一直流失,難道要叫民眾在海上蓋屋,希望縣府向中央相關部會反映要重視。

許進榮昨天以逐漸消失的台東海岸為題,探討東海岸土地日漸消失危機,他說,根據公路總局東濱工務所測量,東部海岸受到海浪侵蝕,從1995年至1997年,平均每年退縮4公尺,20年來平均退縮120公尺。

他以航照圖作比較,日據時代築建舊花東海岸公路,於1980年距海岸線尚有一段距離,到2013年航照圖顯示已和海岸線將近平行,國土流失速度令人心驚。

他說,目前緊臨海岸公路和平國小,於日治時期校址現已在太平洋裡,最離譜是1名成功鎮民從先人手中繼承1塊近海濱土地後,外出營商多年,最近持土地所有權狀向行庫貸款,經測量發現已在海裡,政府應該要設法維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

縣長黃健庭指出,東海岸陸地被侵蝕問題確實嚴重,小時候讀的復興國小離海邊還很遠,現在已很近;他說,施用消波塊成本較高,地方因財政困難難負擔,施作權責在中央相關單位,會再向中央反映,希望兼顧生態能挑選居住較密集的重點區施作。

※ 相關報導:

* 四川版「瘋狂的石頭」 上千村民河中挖寶
http://udn.com/news/story/4/1319369

中國大陸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南灘鎮最近格外熱鬧,不分日夜有數百人在河裡挖寶石,最多可達上千人,傳說有人賺了人民幣數十萬元,但地方政府懷疑是炒作。

fsj 提到...

地球步向大滅絕 英推冷凍方舟計畫存DNA
http://udn.com/news/story/5/1324808

中央社 英國諾丁漢18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5-11-19

地球即將經歷科學家所謂的第六次大滅絕,而英國所主導的「冷凍方舟」(Frozen Ark)計畫,可在瀕危物種消失之前,先保存牠們的DNA。

法新社報導,主持計畫的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of Nottingham)人類遺傳教授阿默(John Armour)表示:「許多物種甚至會在我們知道牠們存在之前,就走向滅亡。」

「冷凍方舟的整個想法,就是要趕在太遲之前,為了未來世代取得並保留那些東西。」

去年辭世的英國科學家克拉克(Bryan Clarke)和妻子安(Ann)10年前發起「冷凍方舟」計畫,現在全球已有22個合作夥伴。

這計畫至今已蒐集4萬8000個樣本,為大約5500個物種所有。而在諾丁漢的750個樣本,一部分的DNA保存在特殊的卡片上,有的放在室溫中,也有的放在攝氏零下80度的冷凍庫,其中包括西伯利亞虎與遠東豹的樣本。

冷凍方舟的信託管理人路易士(Ed Louis)教授說,許多保育學家認為這計畫註定失敗。路易士解釋說:「他們的看法是,應該把所有努力放在保育瀕危物種,但這樣其實並不實際,也不可能。」

「我們並不是想取代保育行動,這只是備用計畫。」

※ 相關報導:

* 原生種、外來種分不清 白頷樹蛙遭錯殺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23901

林姓農民常在自家菜園水桶發現蛙類卵泡,附近草叢也有蛙蹤,以為是入侵本地的外來種斑腿樹蛙,清除一空,後來發現他誤把台灣原生種白頷樹蛙當外來物種斑腿樹蛙。

專家指出,白頷樹蛙為台灣原生種,因為長得像斑腿樹蛙,民眾僅憑叫聲和外觀難以分辨,不時錯殺,反害原生物種加速消失。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表示,斑腿樹蛙和白頷樹蛙體型、顏色與花紋都相似,就像雙胞胎,民眾從外觀很難分辨。

* 東方白鸛現身鰲鼓濕地 鳥友驚喜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24543

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濕地昨天下午出現兩隻稀有的冬候鳥東方白鸛,讓鳥友驚喜不已。今天一早,不少紛紛前往觀賞和拍照,為鰲鼓濕地掀起一股賞鳥熱。

* 北極熊悲歌 本世紀中恐少3成
http://udn.com/news/story/5/1324476

根據針對北極熊所做的最詳盡報告,專家指出,由於全球暖化造成北極海冰融解,北極熊數量到本世紀中期,可能減少超過3成。

路透社報導,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報告指出,估計現有在北極的北極熊約2萬2000到3萬1000隻,而且隨著棲地縮減,維持生存將越來越困難。



◆ 大葉大學沉香復育有成 國際專家也來看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23545

聯合報 記者何炯榮/員林報導 2015-11-19

沉香因瀕臨絕種,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大葉大學復育有成,成為國內沉香研究基地,昨天下午世界沉香復育促進會邀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專家來台,參觀大葉大學的沉香林。

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保健學系講座教授何偉真,長期帶領學生從事沉香復育研究,建置沉香林,園內有8年生以上樹木供研究用。她說,沉香被譽為「植物中的鑽石」,大葉研究團隊正研發較簡易有效的結香方法,希望能達到高度的實用性,促進台灣沉香產業發展。

自然界的沉香樹只有極少數個體會產生沉香樹脂,過去為採伐珍稀沉香木,大量砍伐天然林,造成沉香樹瀕臨絕種,1994年間,CITES公告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護植物。

台灣不是沉香原產地,近年來種植了超過200萬株沉香樹,可說是復育沉香有成。世界沉香復育促進會邀請CITES專家前來台灣交流,見證台灣學者專家的努力。

何偉真說,台灣邁入沉香產業發展國家,未來台灣生產的沉香及其加工產品,都可以透過向CITES申請,正式打入國際貿易市場,行銷全世界。



◆ 識草養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9000898-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19日 莊芳華

以養草、護草、依草而生的高原民族,從游牧傳統生活中,體會到草與生命連結的珍貴性,衍生出愛草、惜草的草原文化。文明的腳步,以背離傳統的方向發展,草原消失、草原文化失落,地球便回饋與我們無盡的風沙塵霾。

閒暇時,我們喜愛訪幽探勝、隨處賞玩。

每每欣賞繁花綠林,總愛往高遠之處眺望,卻很少去注意雜沓的步履之下,成千上萬的草類族群,無聲無息蟄伏。這些長年承受踐踏的草族,看似無足輕重,卻是地球數千萬年來,生態消長演化的奠基者。地理學家說:今日地球上草原生態的雛形,早在大約700萬年前,就已經奠定了基本輪廓。

想像一下,久遠久遠大洪荒年代,纖弱的苔蘚、地衣、藻類等等站不直、挺不起的地被植物,吸附土面表層,克服空氣稀薄、養分貧瘠、水源拮据的惡劣環境,將纖弱的菌絲往低窪處蔓延、往荒原高地伸展。這些輕輕撫觸,漸漸讓地球有了溼潤的沼澤、蓠蓠的苔原。

接著與大恐龍同時代共生的蕨類,從體型最微小到最龐大的種類出現,彷彿地球老祖先,為後代人類儲存的寶藏,提供了今日地球上絕大部份的消費能源,也為今日生活的大人孩童,創造過一個名之為侏羅紀的夢幻時代。

接著,根莖禾草植物,伸出堅毅鬚根,往水湄竄伸、往山巔挺進,有些孤軍奮鬥、有些叢生成強大群落。還有一出生就長著「兩耳」的雙子葉草族,以菊、豆、薔薇、十字花……等等多樣科系,搶占森林邊緣地段,繁茂發育。它們的軸根往地下深入,如樹枝般分岔,緊緊抓住土地,正好與荒原的禾草族群共占地球優勢。

草類族群,以如此點、線、面狀擴張,終能帶動往後一連串地球多樣生命輪迴的開展。以養草、護草、依草而生的高原民族,從游牧傳統生活中,體會到草與生命連結的珍貴性,衍生出愛草、惜草的草原文化。

文明的腳步,以背離傳統的方向發展,草原消失、草原文化失落,地球便回饋與我們無盡的風沙塵霾。

視草如敵

視草如敵,也是往後農耕人的思維模式。

千百年來的稼檣人,在定點、定土上生活,反覆翻土耕作的歷程,可以說是不斷選種的土地工程。農人種下人類喜歡吃、值得觀賞、作為生活需求的物種,同時不斷清除掉那些與農作物競爭、令農人討厭的物種,我們稱之為「去蕪存菁」。

這個「蕪」與「菁」價值的高下,是我們以自我需求的「二分法」來界定的,當農夫們一看到斬不斷、理也亂的草族們,就非常頭痛;他們稱呼「草族」,總要在它前面加一個惡意的形容詞,例如「野草」、「雜草」、「害草」或「惡草」。

尤其台灣地狹人稠,小農各自耕作的農地非常零碎,分隔不同人家土地的田埂縱橫交錯,茂盛生長的田草,是農人種作勞動之外,無可逃避的工作。

早期的農民,總是在稻田收割後,將一捆捆稻草鋪在田埂上,放一把烈火,將地表上的野草燒焦,但是,地表之下那「一歲一榮枯」的循環,繼續折騰著農民無法停歇的勞動。

「塑膠材」的萬能,從日常生活延伸到農業,塑膠線織成的「抑草蓆」,已經成為農耕事業的普遍資材,抑草蓆能壓制草族生長,但功效短暫。而且遭廢棄的塑膠碎屑絲絲縷縷,點點滴滴,侵吞了田園眾生賴以生存的棲地,更污染了豐美的大地。

拜混凝土「高效益」之賜,近年來,許多農家已經把「土田埂」灌上混凝土,成為一道道水泥堤。水泥堤堅實平坦、好行走,讓農民省去除草的勞累,確實造福不少;但是曾經阡陌縱橫、晴翠相連的農鄉綠野,正在消失當中,不免令人無限傷感。

致命分子

拜進步科技之賜,「殺草劑」被研發出來。種種化學藥物,以除惡務盡的任務,掀動農業革命。某些被人類界定為「珍品」的物種,人們施加「生長荷爾蒙」百般呵護,衝高產量,提升收益;某些被視為「野類」的草族,就施加有毒藥物,想方設法,清除殆盡。實施這種「堅壁清野」的農業科技,似乎已經忘記了,所有今天我們食用、觀賞、需求的「珍品」,不也都是從這些既野又雜的「荒野種」培育、精選出來的嗎?

化學除草劑,在台灣農業上被合法廣泛使用,大約是在1963年前後,此後除草劑漸漸成為農業市場必須的「消費商品」。在2000年時,農業單位有登記使用的「合法」藥劑多達126種,年銷售量超過5000公噸,交易金額約1億4千萬元。(參照中興大學王慶裕教授論文資料)

其實,以我生活農村數十年的觀察,農藥真正的消費量,應該遠遠超過專家們對「合法商品」研究之後所歸納的資料。實際看看鄉村各大小農藥店的交易情形,會發現更大量從外地走私入境、無照地下工廠製造的藥品,以低價推銷,來擄獲農民的青睞。勞苦的農民,收益微薄,難免貪圖便宜,讓黑市違禁品,在各個農村流竄,數量難以計數。

數千、數千公噸毒物,往土地裡噴灑,數千、數千公噸化學藥劑,化做無形無覺的透明粉塵、年復一年,積累不化的致命分子,瀰漫在我們生活的周遭、被各階層的生物,吞食進入生態食物鏈的每一個環節,最後隨著飲食、呼吸、回到我們身上,蓄積成未來可能發癌、發病、甚至整個生態崩毀的肇始。

不斷研發的農耕技術,以「斬草除根,除惡務盡」的狠勁來對待「野類」,眾多綿綿細緻的原生種草族被殲滅,而諸多從外域入侵本土的頑強族類,卻展現了更野、更惡的繁衍能力。

除草劑在台灣誕生、使用,半世紀以上,效益成功了嗎?頑強的草族,不但不曾被馴服,越發顯得囂張跋扈。自然界的營力何其宏偉,人類自以為是的「農業科學」,在大自然消長演化的面前,顯得那麼軟弱無力。

(中國時報)

fsj 提到...

動物送養車出任務 反應熱烈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26081

聯合報 記者張裕珍/竹南報導 2015-11-20

苗栗縣動物防疫所新添購的「動物送養專車」昨天首度出任務,開到竹南火車站東站廣場,民眾反應熱烈,12隻流浪犬貓都順利找到「新家」,所長張俊義說,第一次試水溫帶出的流浪犬貓不多,下周六會在竹南再辦一場,提供20隻流浪犬貓供領養,未來也會巡迴各鄉鎮市一周辦一場。

張俊義說,動防所與動保團體合作舉辦認領養活動,流浪犬貓認領養率逐年增長,從101年的16%至今大幅提升至60%,考量縣內北中南3區流浪動物收容所大多地處偏僻,因此新購動物送養專車巡迴各鄉鎮市主動出擊。

送養專車首站停在竹南火車站東站廣場,動保志工事先利用網路宣傳,吸引許多民眾參與,領養踴躍,不到中午,12隻流浪犬貓都有了新主人。

縣民方琇慧拔得頭籌領養1隻小土狗,她說,母親獨自住山上,原有1隻土狗作伴,狗狗因故過世,她又在外地工作,趁休假來領養流浪動物,幫母親「找個伴」,生活才不會無聊。

張俊義表示,動物送養專車巡迴舉辦活動,提供領養流浪犬貓及寵物晶片植入、登記與施打疫苗等,會贈送寵物福袋,內有寵物碗、抗菌洗手乳、動物零食等,飼主也可以帶領養的犬貓「回娘家」,免費施打狂犬病疫苗。



◆ 愛犬染心絲蟲 飼主防中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1000346-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21日 湯雅雯/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昨公布2015年寵物傳染病調查研究調查,發現台灣平均每4.5隻未進行預防的寵物犬,就有1隻感染心絲蟲,花東盛行率更高達5成。

獸醫師提醒,心絲蟲是少數人畜共通疾病,國內外也有人感染心絲蟲的案例。家有寵物的民眾,若有反覆高燒不退,喘、咳、肺部不適,卻找不出原因,不妨進行犬心絲蟲篩檢,早期發現治療。

心絲蟲是一種寄生線蟲,經由蚊子叮咬傳染到狗貓身上,由於台灣一年四季都有蚊子,是毛小孩最常見傳染病之一。

動物醫院主治醫師盧大立表示,1/3心絲蟲檢測陽性的寵物犬完全沒有症狀,因此飼主很難察覺。

盧大立說,心絲蟲初期感染完全沒有症狀,但幼蟲6個月內會長為成蟲,經由血管入侵肺動脈與心臟,等到飼主發現時,可能心絲蟲已經塞滿心,寵物病情急轉直下,2、3周內急速惡化,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甚至心肺衰竭、腹水休克等致死症狀。

不少飼主認為,只要把貓狗關在室內不被蚊子咬,就不會感染,但根據調查,住在家裡的狗仍有8.8%感染心絲蟲。醫師建議,飼主應每年帶寵物定期篩檢,最好每月投預防藥。

本土首次針對寵物犬心絲蟲盛行率的調查顯示,全台13縣市、103家動物醫院及2053隻未進行預防的寵物犬中,花蓮盛行率逾5成居冠,其次為台東48%、宜蘭36%、新竹34%、高雄33%,雙北盛行率最低不到15%;研判可能為花東及中南部毛小孩多養在戶外,北部多住室內公寓。

飼養3隻狗的飼主高稚婷說,她每個月都會定期投藥、月花近2000元防毛小孩染心絲蟲。

※ 相關報導:

* 陸禁食河豚 衝擊50萬人生計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325736

大陸日前嚴格執行河豚「禁食令」,衝擊大陸河豚產業鏈50萬人生計,業者盼當局有限解禁,給他們生存空間。

陸媒報導,在大陸江蘇一帶,河豚與鰣魚、刀魚並稱「長江三鮮」,是老饕的最愛。不過,今年10月15日大陸發布一份覆函,「禁止食品經營者銷售河豚」,嚴格執行河豚「禁食令」,使業者生計受到影響。



◆ 識草養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0001904-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20日 莊芳華

我就像一隻土地上求生的小螻蟻,如果有人能從地球生態歷史的高點來看我的行為,看見我這樣,彎著孤獨的身影,孜孜矻矻營造我的小王國,一定覺得非常可笑。可是,我是真心珍惜土地的信仰。

學習認識草,我不只是從植物圖鑑開始,而是彎身蹲踞田頭之後的一種長年體會。

細小草籽隨風漂泊,品種繁複一如浩瀚生界,它們各顯特性、各占不同領地,蜂擁進逼我的農田。有些種類崢嶸跋扈、令人生厭;有的卻清新細緻,隨季節賞予嬌貴花容,每每田間相視,我愛恨交加。

人類與草族的對抗,從生態歷史的軌跡來看,絕對是一種徒勞。因此,我開始學習溝通之道,在我的水田周邊進行田埂營造,找出與草共生、共榮的種作方式。

斷絕生機

我立志在樹園旁邊、環繞我家水田耕作區,寬約四、五十公分、長達一兩百公尺的田埂,建構起我的「芳草田埂」。因為不能施加除草劑,斷絕「種源」生機,又得維護農田的起碼清淨,我只好採取手工控管,要求各類草族在我的指揮下臣服。

平原田野上生長最惡的草,當屬「蒺藜草」了。蒺藜草有「鬼見愁」的惡名,它的球狀果實上,佈滿張牙舞爪的鋼刺,接觸到的人畜都被刺得唉唉叫。

風中搖曳的狗尾草,是浪漫文人筆下的多情種,但是它毛毛蟲狀的果穗,密佈黏人的剛毛,一沾上工作人的鞋襪、褲腳,實在煩死人。

「扛板歸」的三角葉,長得清秀嬌嫩、還會開出漂亮的紫色花穗,結成一串串誘人的小葡萄,但,這可是它惹人憐愛的偽裝,在每一節莖上,卻包藏著刺犽犽的倒勾,只要抓住任何小枝條,立刻攀附竄升,強而有力的搶占樹頂光源,庭園樹木在它的糾纏下,幾乎窒息。

還有攻占力最頑強的大花咸豐草;如海嘯吞噬綠野一般,四處氾濫的小花蔓澤蘭;節節進逼、旱地、溼地都沒在懼怕的定目草等等像「恰查某」一樣囂張的草類,把它們千千萬萬的子嗣,放肆散播。

生命體在這個擁擠的地球上,要占據生存領地、要長久綿延後代,是非常艱辛的競爭。上述這些生命力頑強的惡草,全是歷經除草劑屠殺,通過嚴苛挑戰之後,所演化成功的生命伎倆。但是此刻,由我擔任田園生態主宰,這些令人生厭的草族,就是我必須對抗的強敵,我必須趁其幼苗剛剛冒頭,子嗣還未現身之前,趕盡殺絕;若是一場雨延誤了驅趕行動,種子成熟四處飄散,將又是下一場沒完沒了的惡夢。

互補共生

至於纖細綿密的「土豆鴦」,裝出惹人憐愛的模樣,卻不是輕易能制服的;每拔除一株小苗,土層深處的「球莖」就會迸出更多芽苗,那樣頑強的性格,鐮刀、鋤頭、火焚都奈何不了,真是農民的心腹大患啊!

而「牛頓草」的主莖基部,輻射生長成叢,看似強韌不馴的勇者,其實致命點也最脆弱,不管生長多繁茂,看準勇士的「頸」基部,一刀割斷便乾淨俐落了。

「刺莧仔」,固然是人畜可食的好野菜,但生命力也很頑固,小芽出土時看似幼嫩,一株主根已經攢入比植株高度兩三倍深的土裡了。它的莖質地爽脆,很容易斷掉後又再生,除草時,需要講究施力的韌勁與柔性,指尖的氣韻,剛毅而游刃有餘,力道必須穿透土中,才能順勢把深入土層的根完整拉出來,若能順利整株拔除,有一種完成「大業」的快感;但如果操之過急,扯斷嫩莖,藏在土裡的根,勢必被磨練得更強勁,繼續歧出更多分枝,往後想除掉就更困難了。

我很幸運,獲得集集特有生物保育中心黃朝慶博士的指導,他從適當的野地,尋來十多樣草種,包括酢醬草、蛇莓、魚腥草、半邊蓮、雷公根、車前草、豬母乳、蠅翼草……等等野生植栽,讓我進行田埂營造。有數位志工朋友,協助我清理雜草崢嶸的田埂,然後我們種下一株一株幼嫩小苗。基本上這些豆科、薔薇科植物,屬匍匐性雙子葉植物,若能好好照料,便會一天天伸展,在溼潤的田埂上,蔓生成耐踐踏的地被,再造晴翠連綿的田中阡陌,更有固氮肥田的功效,與禾草科水稻,產生互補共生的效益。

孤獨戰士

從此,我的田間勞動,除了基本的農務之外,又多了一項巡田埂、養護草的艱辛工作了。

仔細巡田埂,是我日復一日,生活中不能間斷的課業。只要望見各種討人厭的族類又冒頭,我便興起不除盡、誓不甘休的意志,立刻雙膝蹲下,逐一拔除占據領地的入侵部隊,留出清淨空間,禮讓給獲得寵幸的嫩草,讓它們茁壯成長,蔓延成美麗的地被,讓酢醬草的紫色花朵、蛇莓刺波的紅色小果、或豬母乳的小白花浪漫點綴、讓豆科類蠅翼草的葉片,像蒼蠅張開薄翅飛翔般,占領地表、讓魚腥草、半邊蓮、車前草等等,相傳具有食療效用的藥草植物,成為鄰居來採藥草的場域。

為了守護農田的起碼清淨,我心甘情願奉獻汗水與勞力,日日、年年,彎腰蹲踞,用最笨、最龜速的手工來篩檢我的田埂草,控管排山倒海入侵的野族。在這個進步的大時代,我好像是個迷了路的孤獨戰士,走著倒退嚕的小徑,一小方、一小方收復陣地,意圖建構出我滿意的區塊。

苦樂梵唱

這樣生態翻轉變動的大年代,我就像一隻土地上求生的小螻蟻,如果有人能從地球生態歷史的高點來看我的行為,看見我這樣,彎著孤獨的身影,孜孜矻矻營造我的小王國,一定覺得非常可笑。

可是,我是真心珍惜土地的信仰,就像小王子清除荊棘,守護他的玫瑰花一般,我只好不斷拔草、又拔草,而反覆滋生的土地,牽動我無法停歇的勞動,日子拉拉扯扯,單調而反覆。數十年生命時光,彷如一場沒有輸贏的交戰,攪和了我生命中勞苦與喜樂的梵唱。

(下)

※ 相關報導:

* 永和山水庫私地濫墾 業主送辦
http://udn.com/news/story/7321/1328154

苗栗縣永和山水庫水源水質保護區疑遭濫墾、濫伐及上游汙水管控問題,昨天成為縣議會質詢焦點,縣長徐耀昌痛批違法開發業主膽大妄為,已將全案移送苗栗地檢署偵辦,主管科長也已下台負責。

fsj 提到...

高階白領老外 辭職來台當流浪狗志工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30092

聯合報 記者連珮宇/新北報導 2015-11-22

新北市八里區一處流浪狗園收容上百隻狗,全職志工僅兩人,來自美國的佛雷德是其一;曾是物流業主管的他,脫下西裝換穿T恤,從清洗、餵養、帶狗看醫生到送養幾乎一手包辦。對他來說,照顧無家可歸的毛孩子,比坐辦公室領高薪更有意義。

四十七歲的佛雷德住洛杉磯,曾是物流業高層主管。他對宗教很有興趣,也想當志工奉獻心力,九年前辭去工作,跨海來台,一邊接觸佛教教義,也經人介紹,到八里區流浪狗園當志工。

狗園收容一百五十隻流浪犬,全職志工僅有園長和他兩個人,大小事都由兩人處理。除固定的餵食、清洗,毛孩子生病了要載下山看醫生,周末要送健康的犬隻到台北市天母廣場市集,為牠們找個溫暖的家。

狗園經費拮据,為了省錢,佛雷德親手替流浪犬砌新家,給牠們一座避風港;他出力也出錢,上百隻狗的花費十分龐大,他花光積蓄,還變賣美國的三棟房產,所有錢都用來照顧毛孩子。

外界好奇他是「人生勝利組」,生活順遂,為何遠渡重洋到異鄉,為一群流浪犬努力?佛雷德表示,二○○六年時,在一次意外中對信仰動搖,他決定透過志工行動,探索生命的真諦。偶然機緣下踏上台灣,他彷彿聽見心底的呼喚「就是這裡了」。

佛雷德說,他從未接觸過東方文化,來台當志工,一路走來遇到很多困難;最大的動力來源,就是送養會上總有民眾釋出善意,或主動捐贈物資、或遞上一杯熱咖啡、一句「謝謝你」,都讓他感受到莫大溫暖。

他的夢想不大,只希望更多人以領養代替購買,讓領養流浪狗變成每個人心目中最酷、最棒的事。對台灣流浪動物問題,他認為根源是台灣生命教育不足。希望藉民間動保意識抬頭,帶動政府重視並修改教育體制,「如此一來,流浪動物問題一定可以大大改善。」



◆ 魚染怪病身長海藻 富山護魚區緊急禁餵食
http://udn.com/news/story/3/1330509

中央社 台東縣22日電 2015-11-22

台東知名的富山漁業保護區,魚群出現怪病,不僅產生白斑,魚鱗、魚胃還長海藻,明日起禁止餵食。

和往常一樣,台東「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今天湧入數千陸客,大人小孩拿著「海藻饅頭」餵食魚類,看著魚兒在水中覓食,用手觸摸優游的魚群,甚至有小孩直接泡在水中。

不過,遊客不知道魚群發生「怪病」,台東縣政府20日緊急貼出公告,自23日起,富山護魚區禁止餵食,恢復時間另行公布。

台東縣政府漁業課表示,日前接獲保育區志工反映,因遊客長期餵食,且氣候炎熱及潮汐海水交換不佳,保育區水質優氧化情況嚴重,少數魚類有罹病情況,為維護保育區海洋生物環境生態,禁止餵食海洋生物。

保育區志工陳世岳表示,約半個月前發現靠近廁所排水口的魚群發生乳白斑點,魚身甚至長了海藻,原以為是廁所排放的廢水引起,但不久,染病範圍擴散,10隻魚就有1隻染病,且發現魚屍。

由於事態嚴重,又找不到病因,於是將病死魚送到台東家畜疾病防治所檢驗,並且建議台東縣政府先暫時禁止餵食,儘快找出病因,以免全部淪陷。

附近海藻饅頭攤販表示,半個月前就有人發現魚群染「怪病」,有人懷疑是天氣熱,魚群吃剩下的饅頭,引起怪病,為了永續經營,大家同意暫時不要做生意,找出原因防治。

台東家畜疾病防治所長吳子和表示,送檢的魚隻發現魚鱗、魚胃上都長滿了海藻,有可能是細菌感染也有可能是寄生蟲,或是水質優養化,因遊客餵食,海水太營養,藻類長得快、茂密,不過還是要等化驗結果。

富山護魚區,將近600坪的餵魚水域,例假日湧入5、6000名陸客,平均5人買1個海藻饅頭,1天就有上千個海藻饅頭餵食,數量驚人,水面上都是魚群吃剩的饅頭。

※ 相關報導:

* 疑偷排廢水 彩虹橋萬魚暴斃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331420

桃園市大園區竹圍漁港彩虹橋的南崁溪出海口前晚漲潮,疑因上游工廠偷排廢水,河岸出現至少1、2萬隻魚群暴斃,昨天發出陣陣惡臭,漁民擔心影響鰻魚苗捕撈,要求市政府拿出魄力查緝偷排廢水工廠。

桃市環保局派員前往南崁溪彩虹橋出海口取水採樣檢查,決定儘快追出禍首,魚屍則交由市府水務局清理。



◆ 「可帶來希望」 種子也能做公益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331363

聯合報 記者吳政修/東山報導 2015-11-23

「種子是萬物之源及可帶來希望」,成立4年多,有8000名社員的「菩提種子植物的窩」社群網站,昨天在東山服務區舉辦菩提種子義賣園遊會,所得12萬元捐北台南家扶中心助學金,社員說:「不起眼的種子也能做公益」。

康群藥業公司總經理黃富山喜歡拍照,有「花草博士」之稱,妻子陳慧娟(衣凡)對種子很有興趣,在路上看到種子就撿回來種植或收藏,可認出的種子達1000多種,有種子「百科全書」之稱,4年多前成立社群網站,妻任社長、夫副社長,因兩人虔誠信佛教,且較硬的種子有「菩提子」說法,取名「菩提種子植物的窩」。

起初社員僅400多人,現在已有8000多名種子迷,不乏澳洲、馬來西亞人,陳慧娟說「只要有人PO照片問什麼種子,在該網站一定能獲得解答。」

2年多前加入的林姓社員說:「剛加入就為種子著迷,還會成癮,走在路上就想辨識什麼路樹,副社長黃富山還要求不能拿剪刀剪,只能用手撿地上的種子。

陳慧娟說,銀葉樹種子俗稱「小菜包」、蝴尾椰子、藍花楹的種子都適合做吊飾;高公局的督導林芳如也是社員之一,她說:「每名社員都是志工」,發起活動義賣種子手作品、吊飾等,並教大小朋友認識種子、盆栽等。

黃富山說,種子也給大家很多啟示,種子就像小孩,有些很晚才會發芽,如鐵樹、棋盤腳等,須耐心照顧種子。



◆ 降低風險 登山分級制將上路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30088

聯合報 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2015-11-22

為降低入山及登山客風險,避免無謂山難事件耗費大量搜救人力等國家資源,雪霸國家公園等高山型國家公園,十一月廿五日起,配合高山型國家公園入園系統上線,實施入山分類分級管理,分A、B、C及C+四級,C級路線禁止獨攀,C級以上需五天以上及特定裝備。

A級指一般健行路線,活動天數約一至三天,如玉山、雪山、大霸尖山。B級屬中級縱走路線,活動天數約四至五天,但有危險地形,如南湖大山、奇萊主山北峰、南湖北山等。

C級屬高級縱走路線,活動天數約需五天以上,如台東關山、花蓮巴巴山等。至於C+級,屬高級縱走路線,有垂降及攀岩地形,因此,還需有重要登山裝備才能攀登,如攀爬百岳中的東郡大山、玉山東峰與南峰。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長陳貞蓉說,一年入雪霸大山有三萬五千多人,每年約十多人山難,動員搜救人力很可觀。為降低風險,有必要實施入山分級分類管理。

陳貞蓉說,內政部長陳威仁指示從高山型國家公園做起,如雪霸、太魯閣、玉山等,園區生態保護區登山路線,依活動天數、危險地形,分A、B、C及C+,成進階式管理;若在雪季,則再加D、E兩級。爬過A級路線才能進階爬B、C級。

其他分級限制,如A、B、C級登山路線一人以上即可申請,一人獨攀需填寫獨攀申請承諾書;C+級及D級登山路線就需要三人以上,才可申請。

※ 相關報導:

* 「魔神仔」存在台灣文獻百年 喚醒人與大自然關係?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30087

近日新聞報導有七十七歲阿嬤在山中迷路七天後平安返家,透露失蹤期間有「人」陪,讓台灣民間傳說「魔神仔」再度引發熱議。到底「魔神仔」是什麼?讓台灣首部本土妖怪誌告訴你。

行人文化實驗室本月出版台灣首部妖怪誌「台灣妖怪研究室報告」,介紹魔神仔、虎姑婆、黃色小飛俠、人面魚、地牛、黑狗精等十六種台灣本土妖怪。共通點是都曾現身於台灣文獻中。

....書中也訪問了多位台灣妖怪文化研究者。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美容去年出版「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認為魔神仔是「人類遠古經驗集體無意識的迸發」。魔神仔把人帶到洞穴、餵人吃土或昆蟲、野果,反映遠古時代人類的行為。

fsj 提到...

Google塗鴉:人類遠祖「露西」發現41週年
http://udn.com/news/story/7088/1334131

聯合新聞網 Mash 2015-11-24

今天的Google Doodle內容,是以被評定為「人類最早遠祖」的南方古猿化石「露西 (Lucy)」發現日作為主題。

雖然說目前人類起源地的說法仍有一定爭議,不過目前科學家仍以在1974年11月24日於衣索比亞阿法爾窪地的哈達爾地層,由美國人類學家唐納德·約翰森、英國考古學家瑪麗·李奇、法裔古生物學家伊夫·柯本斯發現的化石「露西 (Lucy)」作為人類遠祖。

「露西」的頸部以下結構幾乎與現代人相近,並且確認已可直立行走,同時也因骨盆開口寬度人認定為雌性,另外也將學名定為阿法南猿,或是阿法猿人。而取名為「露西」的原因,主要是當時考察隊在挖掘過程正在聆聽披頭四名曲《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因此已此作為命名。

而「露西」的發現,在當時也印證過往人類從猿猴進化而來的理論,同時也證實以二足行走的演化早於腦容量增加之前的看法。

目前「露西」保存於亞的斯亞貝巴境內衣索比亞國家博物館,並且與其他博物館同樣以複製品形式展出。而去年由知名導演盧貝松、演出MARVEL系列黑寡婦角色史嘉蕾·喬韓森詮釋的電影《露西》,其實也是以此為名,並且結合迷幻藥「LSD」之意聯想透過藥物進化成解放大腦100%能力,並且具有超級智慧與超能力的全新人類。

※ 詳見原站。



◆ 海底撈寶 最高處5年刑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34478

聯合晚報 記者徐偉真╱台北報導 2015-11-24

台灣周邊水域就有近百艘沈船,水下文化資產豐富,立法院今天上午三讀通過「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未來水下文化資產的有效保存、保護和管理有專法規範;若意圖竊取、毀損水下文化資產或違反規定,罰則上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以新台幣2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罰金。

提案修法之一的國民黨立委邱文彥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通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並於2009年年初正式生效,成為針對水下文化資產保護與管理的國際公約,但我國目前沒有專法可遵循,不僅會造成水下文化資產流失,若外國團體在中華民國海域內任意打撈水下文化資產也無法規範。此法訂定後,將可有效規範。

另外也通過附帶決議,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推動,涉及多項國家安全及國際合作事務,要求文化部1個月內就相關問題的因應策略,會同外交部、國防部及陸委會,向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

三讀通過條文內容包括水下文化資產的保護與管理、權利歸屬、國際合作、位置標設等,在罰則上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新台幣2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罰金及其他相關規定。

三讀通過條文明訂,主管機關為監督水下文化資產為目標的活動,可派人或委託專業機構到場檢查,受檢人員不能妨礙、拒絕,若有類似情況,或有保護和違法事項的處理,主管機關可請求海岸巡防機關或有權管轄的警察機關協助。

條文明訂,意圖竊取、毀損水下文資保護區或江水下文資運送出境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2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罰金。

國民黨立委陳碧涵說,文化資產保存法的通過是歷史的第一步;提案立委邱文彥也說,這代表尊重聯合國公約的精神,擔負台灣保護水下資產的責任,未來希望籌建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機構,並建立水下博物館,並藉此推動觀光,也讓遺族子孫可以憑弔。由於邱文彥未續任國民黨不分區,此法也被視為邱的「畢業作品」。

※ 相關報導:

* 中國無人島礁 珊瑚礁及魚群受害
http://udn.com/news/story/4/1334209

中國在南海興建無人島不但引起主權之爭,也對海洋生態帶來嚴重破壞。美國網站「Breaking Defense」訪問了潛入中國無人島礁觀察珊瑚礁損害的邁阿密大學教授約翰. 麥克馬納斯,他指出,遭到破壞的珊瑚礁使得魚群喪失棲息地,魚藏量大減,將引起更多的南海魚權紛爭。

美國總統歐巴馬不但在19日舉辦的26屆亞太經合會(APEC)上公開呼籲中國停建南海島礁,22日到東協峰會上更和多個東協國,齊聲呼籲禁止建造人工島礁。事實上,中國在南海的無人島礁擴建工程除了引發主權紛爭以外,更為當地的生態帶來浩劫。

* 悲情黑鯛上一秒被放生 下一秒成盤中飧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336000

宗教團體本月21日在嘉義縣布袋第3漁港港區放生大量黑鯛,這幾天吸引大批釣客前往垂釣,記者昨天實地訪查,有釣客說是因聽到港區放生黑鯛,因此前來垂釣;記者發現不少釣客帶來冰存魚兒的冰筒,有近百尾黑鯛,可說個個「大豐收」。

對魚兒放生後引來垂釣,嘉義縣政府綠化保育科長石蕙菱表示,站在保育立場,縣府並不鼓勵放生;漁業科長李建霖說,放生的宗教團體事前有向漁業科申請,因黑鯛屬漁業署公告的「增殖放流」魚種,因此不違法。

* 放生千隻狐狸 天台山溢屍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4000978-260309

大陸浙江地區的土豪,近日「放生善舉」頻頻,先是有群神祕客,花120萬人民幣買大閘蟹在錢塘江放生;之後有人目擊近千隻狐狸、浣熊、貂,裝得滿滿一卡車往天台山野放。但這些動物不久後便死亡,屍體發臭令當地人苦不堪言。

陸媒報導,杭州新農都市場胡姓攤商表示,有群土豪每天到水產攤收購5000公斤的大閘蟹,連續幾日估計約收購1萬5000公斤,花費近120萬元(人民幣,下同)。如此大手筆買蟹不是為了五臟廟,而是全被拿去錢塘江放生。如此「善舉」,大閘蟹是否能夠存活?會不會破壞原錢塘江的生態?「這個時候投放大閘蟹,缺乏基本的常識,同時也是對生態環境的不尊重。」專家非常不認同。

* 歷時14年 二仁溪彈塗魚回來了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33657

台南市二仁溪曾是全台汙染最嚴重的河川,14年來,經政府、民間合作多年努力,到現在彈塗魚回來了!台南市長賴清德及環保署長魏國彥昨天在長榮大學生態保育中心共同主持成果發表會時,誓言讓二仁溪風華再現。

全長62.2公里的二仁溪,從1970年代開始,下游處因廢五金工廠林立,業者將未處理的廢水非法倒入河中,岸邊也因此堆積不少電子廢棄物,導致水質嚴重汙染,並因重金屬超量,爆發「綠牡蠣事件」

環保署14年前,強制拆除二仁溪沿岸非法熔煉業工廠,並在台南建構淨水場設施,找來業者清除岸邊廢棄物,經過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汙染逐漸獲得改善,終使這條「黑龍江」重獲新生,蛻變成現在綠意盎然的模樣,國際知名保育學者珍古德博士也曾在去年參觀二仁溪,肯定台灣多年來的努力。



◆ 消滅瘧疾 用基因改造蚊子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334373

聯合晚報 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2015-11-24

美國加州大學基因科學家在實驗室孵育出抗瘧疾的蚊子,透過「基因偏向」(gene-drive)技術,讓這種蚊子的抗瘧疾基因能遺傳給後代,進而控制瘧疾疫情。

所謂「基因偏向」,指的是透過人為技術改變蚊子基因後再培育蚊子,使之產生抗體,對寄生的瘧原蟲帶來的疾病免疫,並透過繁殖將此基因特徵傳給下一代蚊子。經過數代後,蚊子便可能提高抗瘧疾的特性。

通常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的機率約為50%,不過加州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蚊子,可將這種抗瘧疾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的機率提高到99.5%。

這種基因技術培養出的蚊子養在一處受管制的實驗室,目前的問題是,何時能在野外實驗這種新蚊子的抗瘧成效,以及如何驗收。

研究作者之一、爾灣加州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傑姆斯稱此為「永續科技」,與其消極撲殺蚊子,不如改變牠們,使之無法感染人類。

美國哈佛大學韋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的生物學家艾斯沃特評論說:「這是一項重要進展,因為它顯示,基因偏向干預對於以蚊子為媒介的疾病可能有效。」

這項研究刊載於網路版「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不過沒人知道這項基因研究的急速發展將如何影響蚊子棲息,艾斯沃特呼籲大眾加入討論。

瘧疾每年奪走逾50萬人性命,其中多數是非洲兒童,並感染超過兩億人。蚊子叮咬感染者後帶著瘧原蟲,叮咬其他人類時便傳播疾病,目前殺蟲劑和蚊帳是主要對抗方法。

傑姆斯說:「我們不建議以此作為消威瘧疾的唯一手段,但是搭配治療及預防藥物、未來研發的疫苗、蚊帳及防止蚊子孳生,這項研究可在維續終結瘧疾上扮演要角。」

其他科學家亦正研究基因改造蚊子,一個研究團體去年宣稱,研究出一種後代全為雄性的蚊子,可讓野生蚊子數量銳減。

※ 相關報導:

* 全球暖化衝擊 專家:海龜蛋被烤熟
http://udn.com/news/story/5/1334287

環保團體警告,在巴拿馬海灘的海龜蛋,恐因氣溫上升而被「烤熟」無法孵化。

法新社報導,巴拿馬環保團體「Tortuguias」成員阿爾瓦雷茲(Gerardo Alvarez)告訴法新社:「全球暖化聽起來有點像是災難預告,但我們已經看到對海龜的衝擊。」

他說:「整個平均溫度增加個攝氏幾度,許多品種的海龜將會因此消失,因為整窩蛋會被烤熟。」

沙灘愈來愈溫暖,增加雌海龜孵化的機率,使得海龜性別失衡。

阿爾瓦雷茲說:「氣溫已達到攝氏36度。」

海龜蛋能存活的沙子氣溫從攝氏26度到35度不等,氣溫若高於此,裡面的蛋白質變熟,蛋就不會孵化。

fsj 提到...

痛心!蘭嶼千年大海扇破相 潛水客籲揪凶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38703

聯合報 記者李蕙君/台東縣報導 2015-11-26

潛水業者最近發現蘭嶼知名的藍洞千年大海扇珊瑚受重創,美麗的扇形缺了兩大塊,其中一處疑人為剪取。專家推測可能是為盜取寄居海扇的侏儒海馬。

蘭嶼藍洞大海扇「破相」,當地居民呼籲設置海底生態保護區,禁止採捕外,希望有專人定期巡查,確保珍貴生態永續。

蘭嶼舊開元港外海的藍洞潛點約在海下卅公尺處,這裡生態豐富,海扇被潛水愛好者稱為「海底捕夢網」,其中一株長三點五公尺、寬一點五公尺的大海扇是水中地標,是潛水客必拍的驚奇美景。

當地潛水教練夏曼.拿摩特表示,十幾年來,潛水同好到藍洞必看大海扇,牠就像一位海底的好朋友,永遠等在那裡為大家創造驚奇。

日前他潛水「探友」,大海扇已不成扇形,兩處損傷一處看來像遭啃咬或衝撞的自然損毀,但另一處缺口較為方正,疑人為破壞。潛水教練希.瑪拉萬心疼地說:「要千年才能長成這般大的海扇,怎麼能為一己之私破壞它。」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昭倫表示,海扇在分類上屬於軟珊瑚的近親,群體呈現扇形、肉質偏硬,在越深海處生長速度越慢,肉質越硬,雖然在多個海域都能見到,仍十足珍貴。

潛水教練林銘聲表示,海扇與一般造礁珊瑚不同,不依靠共生藻、陽光過活,而是靠身上的水螅群體捕捉浮游生物,要很長時間才能長成大扇;蘭嶼藍洞的海扇是當地最大海扇珊瑚,呼籲政府揪出凶手法辦。

陳昭倫表示,若是自然毀損,可能是鸚哥魚等魚類啃咬造成;若是人為破壞,可能是為了採集寄居在海扇上的侏儒海馬而下手破壞。

他指出,侏儒海馬即俗稱的豆丁海馬,表皮顏色與疣狀凸起能隨宿主海扇「擬態」變成紅色、橘紅等保護色;豆丁海馬討喜貴重,是水族箱中的嬌客。

蘭嶼是台灣最早登錄有豆丁海馬的地方,五年前甚至發現稀有品種的的「克里蒙氏豆丁海馬」。

※ 相關報導:

* 中國越界盜珊瑚 沖繩海域遭浩劫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35457

日本小笠原群島附近海域,前年及去年遭到中國珊瑚盜採船「洗劫」,海底一片狼藉,雖經日方抗議並加強緝捕,讓中國不肖漁民稍微收斂,但盜採行為並未因而停止,日本水產廳公布最新調查資料顯示,沖繩近海也失守,海底131處紅珊瑚群被偷到只剩5處。

....2011年左右,沖繩附近開始出現中國珊瑚盜採船,13年10月到14年1月到達高峰,小笠原群島附近海域曾一次出現將近250艘盜採船,珊瑚被一網打盡,日本放送協會(NHK)新聞節目以「海底白色沙漠」形容當地經歷的盜採浩劫。

* 海水暖化 「大溪地黑珍珠」恐絕種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337792

因氣候暖化,法屬波利尼西亞盛產俗稱「大溪地黑珍珠」的黑蝶真珠蛤產量大減,更濱臨絕種。當地海洋經濟部長希望趁著到法國巴黎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時,表明困境,盼引起國際關注。



◆ 7公尺巨畫 屏東萬年溪上河圖「動起來」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38700

聯合報 記者翁禎霞/屏東縣報導 2015-11-26

屏東萬年溪長年惡臭,兩年前完成整治如今川清溪澈,位於溪畔的民和國小師生欣見河溪重生,繪製成會流動的巨幅「萬年溪上河圖」,除現況版還有穿越時空的未來版。

萬年溪是流經屏東市區的區域排水,因長年未整治被譏為「萬年臭」,屏東縣府二○○八年起整治,現在每天有人在溪畔散步、垂釣。

對萬年溪改變,位在溪畔的民和國小師生感受最深,師生受千年前「清明上河圖」啟發,三年前開始繪製「萬年溪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原畫長五二八公分、寬廿四點八公分,圖中房舍、樹木及人物總計一千多個;民和國小的萬年溪上河圖,長七○七公分、寬四十五公分,畫中人、車及房舍也有一千多個。

師生們前年完成「現況版」,受到前縣長曹啟鴻鼓勵,再結合大仁科大的數位製作,推出「會動的萬年溪上河圖」。

「古代畫家只要畫一次,但現代的師生可辛苦了」,美術老師許修維說,為讓人車動起來,每一物件至少要重複畫四、五個,全圖等於有數千個物件,「小朋友幾乎畫到要撞牆」。

辛苦沒白費,萬年溪真的動了起來。許修維表示,搭配音樂、人車流動,螢幕中呈現出萬年溪的生命力。

師生決定繼續挑戰,今年七月再發表二○三○年萬年溪「未來版」。挑戰還沒完,校長馮麗珍表示,為完整蒐錄一條溪流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師生決定重現五○年代的萬年溪,有渡船口、烏趛橋,預計明年完成。

※ 相關報導:

* 350廠連線 排汙上網查得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6000436-260106

環保署即日起實施新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強制規定每日廢汙水排放量達1500立方公尺以上的工業區及電廠事業須加裝監控設備,且須與環署連線,全台將有逾350家納管,最快今年底就會放上網供全民監督。



◆ 塔希優等生 擁有三證書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38705

聯合報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5-11-26

台科大職員張雅惠十一年前就讀台科大機械所一年級,正當她忙著作實驗、寫論文,準備赴美參加研討會時,一場實驗室意外而失明。但她堅持完成學業,從頭學會使用盲人電腦軟體,辛苦寫完論文,歷時五年半。

張雅惠在台科大學務處擔任行政人員,也指導關於服務學習的課程,學生喊她老師;多次受邀演講,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她說,很多人問她如何克服失去視力的傷痛?張雅惠說:「就是很快接受,原來這叫失明,無法自由行動。」當然還有家人滿滿的愛和陪伴,讓她可以工作及過自己的生活。

在失明的兩年後,張雅惠申請導盲犬。惠光導盲犬學校指導員陳雅芳指出,雅惠申請導盲犬的理由,就是可以隨時買自己喜歡的飲料,不必靠別人,「這讓我好感動。」陳雅芳談及這段回憶忍不住掉淚。

陳雅芳說,塔希是優等生,雖然天真、傻呼呼的,但工作很認真。塔希有三張證書,除了南韓三星導盲犬學校的受訓合格證書,也有屏東科大受訓證書,昨天還領到台科大畢業證書。

張雅惠很感謝塔希,「牠帶我走進另一個世界,把我的人生變得精彩、豐富。」

「塔希是沒有脾氣的狗」,張雅惠說,「牠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在草地上廁所。」所以她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要先問有沒有草地,好讓塔希「解放」。

張雅惠說,她知道塔希退休後,自己的行動會受影響,生活也會遇挫折,但她不擔心,因為失明十一年來,曾接受無數陌生的手給予溫暖。她有勇氣相信,「這些溫暖能夠帶給自己力量。」

她想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緒,暫不申請新的導盲犬。已有出版社邀約她寫下與塔希的故事,她希望出書送給塔希,當成牠的畢業禮物。

fsj 提到...

花東必吃的這款美食 上榜「瀕危物種名錄」
http://udn.com/news/story/9/1341850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2015-11-27

俗稱翻車魚的曼波魚(學名:Mola mola)受到許多饕客歡迎,也是花蓮的特色漁產,更是許多觀光客到花蓮必吃的「美食」。不過,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最新公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中,曼波魚不僅榜上有名,還是「滅絕危險增大物種」中瀕危等級最嚴重的。

除了過度捕撈的問題,台灣各地一直流行將野生食材當作一種「美食」的節慶,用以提高觀光效益,例如「曼波魚節」和「鮪魚節」,不過,若可吃的食物都是毫無節制的大捕大吃,那麼再多的資源恐怕都不夠享用。在發展地方特色的同時,也切勿助長了濫捕。

曼波魚是硬骨魚綱,為大型魚類,大型的翻車魚體長可達3-5公尺。他們動作緩慢,時常側躺於水面上曬太陽以提高體溫,看上去像是「翻車」,因此被稱為「翻車魚」。曼波魚大多分佈於熱帶與亞熱帶的海洋,偶也見於溫帶或寒帶的海洋。



◆ 黑面琵鷺避冬 上千隻成群飛來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340846

聯合報 記者黃宣翰/台南報導 2015-11-27

大陸冷氣團南下,大批黑面琵鷺飛抵台灣過冬,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昨調查,台南黑琵數逾1800隻,成群聚集台南沿海,藍白相間映照水面,構成一幅生態美圖。

隨著氣溫降低,黑面琵鷺成群結隊飛抵台南度冬,安南區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及頂山棲息處、學甲濕地生態園區,都出現成群黑琵。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員表示,最新調查飛到台南過冬的黑琵數量約1800隻,較去年多,顯示台南的黑琵棲息地保育有成。

去年全球黑面琵鷺2726隻,在台灣有2034隻,台南就有1490隻,占全球一半以上。民眾可到七股黑琵保育區賞鳥亭賞鳥,現場有專業志工解說,並有實況轉播畫面觀看黑琵。

鑑於今年3月初在安南區城西附近,發生13隻黑面琵鷺肉毒桿菌中毒事件,台江國家公園志工和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等熱心鳥友,已加強在沿海巡守。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12月13日在學甲濕地生態園區舉辦環境教育寫生比賽,歡迎大家來畫濕地之美,欣賞黑琵美姿。



◆ 新北市河濱公園餵養流浪犬需「照護證」 違者開罰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35865

自由 2015-11-27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河濱公園流浪犬多,衍生管理問題,新北決議推動「照護證」制度,不論動保團體或個人,必須申請並持證才能在指定區域餵養流浪犬,無證餵養將錄影蒐證,依《廢棄物清理法》造成環境污染開罰最高六千元!
無證餵養 最高可罰六千元

北縣府時期,曾為解決河濱公園流浪犬攻擊人的問題,明文禁止民眾在河濱公園餵養流浪犬,違者依法開罰,但動保人士反彈大,施行五年以來,仍以「勸導」為主,很少開單告發。

根據「照護證」新制,民眾須至高灘處網站下載申請表,註明基本資料、餵養區域、時段、犬隻數量。餵養者必須持有「照護證」、穿戴高灘處配發的背心,在申請區域餵養,若違規將取消資格。另開放持照者可騎乘經核可機車進入河濱公園,方便餵養,每年換證一次。
可至高灘處網站下載申請表

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處長楊宗珉表示,尊重生命意識抬頭,難全面禁止餵養;新制由動保團體、愛犬人士認養各自照護區域,無照餵養者錄影蒐證後依法開罰一千兩百元至六千元,有照者除善盡管理責任,也須每季向高灘處更新認養區內流浪犬數量,以便追蹤。

若流浪犬攻擊人,高灘處將透過「照護證」追蹤責任餵養者,請餵養者協助指認,落實流浪犬精準捕捉,避免濫捕爭議。

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何宗勳表示,「照護證」可協助控管流浪犬數量,但不能濫用愛心,若發太多「照護證」,可能導致餵養時段過度集中、食物過剩,反而變成垃圾,必須搭配申請者訓練評估、流浪犬結紮等配套。

楊宗珉強調,目前「照護證」發出五十一張,多由動保團體申請,仍在試辦階段,將視推行成果訂定照護人數上限與配套措施;若施行成效不錯,也不排除將「照護證」制度擴及河濱公園流浪貓等其他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