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8

國父上場 國慶10元硬幣換新裝

【聯合報╱記者藍鈞達/台北報導】2010.01.07

使用超過近卅年的十元硬幣即將有重大變革,據了解,中央銀行研擬新版十元硬幣,將由國父孫中山取代現行蔣中正肖像,同時加入全新防偽圖案,新幣可能在今年國慶與民眾見面。

據悉,央行已提供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書面資料,中央造幣廠樣品也即將完成,未來會先交由立法院財委會委員參考。

除了人頭肖像改變,新的十元硬幣大小、厚度及材質都和現行類似,新增的防偽措施是背面在不翻動的情形下,會顯示「國泰」二字;如果稍稍轉動,在光線折射下,就會有「民安」二字。

延宕多時的蔣渭水紀念幣,也確定會和民國一百年紀念幣同時發行,同樣為十元面值,發行時間約在今年底。央行透露,現行印有蔣公肖像的十元硬幣不會停止流通,會逐步回收。



◆ 進口關稅擬調降 降稅利益逾5億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0.01.07

配合刺激景氣復甦的海關進口稅則修正降稅草案,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昨(6)日完成初審。包括汽車引擎、監視器、天然氣公車與單眼相機用鏡頭等,合計總降稅利益達5.3億元,將在完成修法程序後生效實施。

海關進口稅則部分稅則修正草案去(98)年11月首度排入財委會審查時,因多數立委認為國家財政困難,減稅若非用在刀口上即須「喊卡」,要求財政部補送降稅後國家稅收影響並逐項說明降稅理由後再審,昨天二度審查即順利通過。

基於提高產業競爭力、配合節能減碳與合理化稅制結構等因素,海關進口稅則修正草案中,包括生鮮馬鈴薯、眼鏡產品零組件、汽車引擎、監視器、其他原油等多項進口貨品關稅稅率都將調降。

財政部表示,原油、汽車引擎等現行關稅稅率介於2.5%到25%之間,調整稅率後,部分貨物最低達到免稅如原油,最高也只有17.5%,如車輛引擎目前是20%,稅則修正後將降為17.5%。

財政部強調,降稅項目都是經過經濟部、農委會與相關產業工會等會商後的共識,亦均有助提高出口競爭力。

其中以手工具及模具生產的碳化鎢鋼材原料為例,主要用來做為手工具或模具再出口的原料,而我國的手工具出口總值占全球第四位。但是,這項被業者認為是「原料」的貨品,海關卻認定是「成品」,目前被按5%稅率課稅,明顯影響產業出口競爭力。財政部說,稅則修正後降至免稅,對出口會有幫助。



◆ 社科院:人民幣應一次升值10%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雷盈/綜合報導】2010.01.07

北京重要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昨(6)日發表令人意外的說法,認為現在就是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良機,應該讓人民幣一次升值10%,還預期對大陸經濟影響有限,又能避免境外熱錢不斷叩關。

但在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在剛結束的今年工作會議中重申,今年仍將維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顯示中共官方對人民幣匯率的立場目前仍絲毫不變。

中國社科院定期提出政策意見給政府參考,但觀點並不一定代表官方立場。

由於歐美國家催促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不斷,加上大陸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才警告人民幣有升值壓力,可能導致今年大量投機熱錢流入中國大陸,身為中南海重要智囊的中國社科院,此時發表人民幣的驚人言論,做法頗堪玩味。

道瓊社與彭博資訊報導,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在昨天由社科院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研討會」上,提出研究論文指出,人民幣升值10%對出口衝擊有限,預期只會降低出口成長率3.3%,而且要做就要快。

張斌說:「愈快愈好,我們不應該等外國資金流進中國,與人民幣升值預期升溫後才做。」

他認為,讓人民幣升值10%後,再來就要使其每年最多可對美元漲跌3%,這樣的匯率會更合理,同時,人民銀行可以將人民幣匯率參考一籃子貨幣來決定。

張斌說:「這個良好策略可保護中國不受短期資本流入的衝擊。今年外國壓力會愈來愈大,中國應採取主動策略。」

他的報告也提到,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資產價格泡沫成為今年中國宏觀經濟的主要衝擊之一。

官方應儘可能消除人民幣升值預期,以及由此帶來的貨幣供應衝擊和資產價格調整預期。

由於金融市場預期人民幣升值的心理增強,人民幣1年期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繼去年全年揚升5%後,今年前三個交易日持續走高,昨天續升0.11%,報6.6430元兌1美元,意味金融市場預期2010年人民幣匯率將上漲2.8%。

大陸官方仍謹守去年以來一貫立場,中國人民銀行昨天在2010年工作會議會後聲明中宣示,「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人行在去年第三季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拿掉的「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這句話,這次重新出現,可見北京當局刻意降低外界對人民幣今年升值的預期心理。

人行在聲明中還提到,今年將透過信貸及貨幣供給政策,維持物價穩定及管理通膨預期,並將密切觀察房市發展,顯示北京當局今年貨幣政策的方向,可能從以往單純注重經濟成長,逐步轉移為抑制通膨風險及兼顧經濟結構調整。



◆ 美國房市 恐陷二次衰退

【記者劉聖芬/綜合外電報導】 2010-01-07 工商時報

美國房地產市場前景浮現烏雲。根據美國房地產經紀商協會周二公布的最新數據,美國成屋簽約銷售量於去年11月銳減,為將近1年來首度減少。專家表示,這是目前為止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會在今冬二度崩跌的最明顯訊號。

美國房地產經紀商協會公布,去年11月美國成屋簽約銷售指數,從10月的修正值114.3遽減至96。分析師事前雖已預測該指數將下滑,但未料到跌幅會如此之大。

BMO資本市場的分析師李珍妮(音譯)說,「我們以為會跌2%。」「當你看到16%的跌幅,首先你會說這是怎麼了?」

美國房地產經紀商協會的成屋簽約銷售指數,被視為是反映房市前景的最可靠指標之一。根據最新數據,美國房市最疲軟的部份在東北與中西部,經季節因素調整後,兩者於11月皆較前月下滑26%;美國南部下滑15%、西部則下滑3%。

不過,李珍妮說去年11月美國成屋簽約銷售指數較前月下滑「並不會讓人緊張」,因為該指數目前仍遠高於1年前水準。2008年11月金融危機仍在高峰期時,該指數為83.1。

隨著美國整體經濟轉佳,就業市場不再那麼悲慘,問題焦點轉變成房地產市場能否避免二度崩跌,及是否需要政府提供新一波支撐。

這樣的擔心,其背後是有許多原因。歐巴馬政府推動重談房貸條件並不成功,許多屋主終將因付不出房貸,而失去他們的房屋。

在此同時,有四分之一的屋主所背負的房貸金額超過他們的房屋價值。如果房價開始再度滑落,有些屋主會乾脆放棄自己的房屋,而讓房市進一步惡化。

美國成屋簽約銷售指數於去年1月滑落到80.4低點後,連續9個月揚升,於11月再告下滑。Janney Montgomery Scott的首席固定收益策略師雷巴斯說,該指數忽然下滑危及最近數月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性。



◆ 生乳漲價 鮮奶恐跟進

自由時報 2010.01.07

〔記者鍾麗華、楊雅民、廖千瑩/台北報導〕農委會昨天正式公告生乳收購價,包括夏、暖、冬季均調漲每公斤一.六五元,並回溯自去年十二月一日開始計算。民眾擔心鮮乳價格隨之上漲,鮮乳業者表示,會評估市場競爭狀況和消費者接受度,尚未有具體時間表。

農委會表示,生乳收購價已二年半沒調漲,但這段期間,國際原物料價格大幅增加,此次生乳價格漲幅在六%至九%,只是要反映成本。而且,前年毒奶事件後,讓國內鮮乳更搶手,夏季每天缺乳一百公噸、冬季也缺一、二十公噸,如果可以合理反映價格,會提高酪農的生產意願。

農委會根據畜牧法規定公告「乳品工廠生乳收購參考價格」,調漲後,夏、暖、冬季分別為每公斤二十七.三八、二十五.三八、十九.八九元。

酪農協會理事長顏志輝說,冬季飼養成本在每公斤二十元以上,收購價仍稍低。他強調,過去生乳價格不好,四年內已關閉三百家牧場,如果有利潤,酪農會增加生產意願,離牧的酪農也可望減少。

味全食品表示,該公司希望能調漲鮮乳、調味乳和優酪乳等乳品價格約五%至十%,但實際漲價幅度和時間,還在與銷售通路協商中。統一企業和光泉食品則表示,冬天是鮮乳銷售淡季,是否調漲鮮乳價格,內部還在研議中,尚未有明確漲價計畫。

公平會表示,已對乳品供應商調查是否有聯合漲價的壟斷等行為,若屬實將依公平交易法第十四條,罰款五萬到兩千五百萬元。

※ 相關報導:

搞垮經濟的十個辦法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暴雪效應 通膨疑慮加劇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2010.01.08

大陸媒體報導,近日侵襲華北及華中的最大暴風雪與低溫,已推升大陸物價,也助長外界的通膨預期,可能讓大陸官方今年提前到年初就得應付通膨問題。

經濟參考報報導,隨著暴雪和低溫而來的是以蔬菜為首的食品價格大幅上漲。以北京市為例,大白菜、白蘿蔔、黃瓜、茄子的價格,都比降雪前平均上漲超過30%。

大陸農業部統計,去年12月全大陸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和「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分別比11月漲5.2%和6.3%。

食品價格中更引人關注的是糧食價格,大陸農業部統計,去年11月大陸農村集貿市場小麥價格,較2008年同期上漲10.9%,玉米產區平均批發價格同期也上漲11.6%。

豬肉價格也在上漲。新華社報導,大陸豬後臀尖肉和五花肉價格,自去年11月中旬回升來,已分別上漲4.8%和5.5%。牛羊肉、水產品、水果、禽類等農副產品價格也紛紛走高。

報導提到,從當前情況來看,食品價格可能繼續上漲,重點在於控制漲幅在合理範圍。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李國祥說:「目前農產品價格上漲,原因來自季節性上漲、價格結構調整及通貨膨脹預期等因素。按照物價波動的一般規律,未來農產品價格趨勢肯定上揚,關鍵在於能否控制漲價在合理範圍內。」

更令人關注的是2010年的大陸通膨變化,是否將快速成長。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熊鵬認為,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可能繼續快速成長,原因是:大陸經濟正越過成長9%的潛在經濟產出水平,將推動總體物價持續回升;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將增加未來通膨壓力;且非食品價格回升會助長物價上揚。熊鵬認為,若沒有其他突發因素,2010年CPI的成長幅度可能是4%,出現通膨更大的可能性不高。



◆ 林毅夫:中國必須糾正收入差距問題

【經濟日報╱記者雷盈/即時報導】2010.01.08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中國當前最需要解決的是收入差距問題,而非人民幣匯率問題。

林毅夫表示,由於金融和資源部門的市場經濟改革停滯不前,中國的收入差距正在擴大。他指出,這些改革將為中國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且將增加普通勞動者的收入。

他還表示,貨幣不平衡是中國嚴格管控人民幣匯率的結果,它是中國外部失衡的一方面表現,另一個不平衡體現在儲蓄和投資比率上。

他說,中國最終將允許人民幣升值,但這一過程將是緩慢的,且由中國國內經濟決定。他並未對中國當局當前的政策動向發表評論。



◆ 觀察站/95日圓…他直接替匯率定價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2010.01.08

日本新財相菅直人上任後第一把火先燒日圓匯率,明確點出目標價位是貶到95日圓兌1美元上下,還端出企業界做後盾,一個財長出此言實屬罕見。市場預料日圓接下來幾個月將走貶,但這並非菅直人的「功勞」。

2007年6月以來,日圓兌美元升值近26%,重創日本出口。豐田汽車估計,日圓兌美元每升值1日圓,全年營業利益就減少300億日圓。

藍金資產管理公司(BlueGold)董事總經理任永力形容,在新財相菅直人的帶領下,財務省會「讓時光倒轉」。日本政府近五年都未進場干預匯市,買進日圓則是1998年後就沒再見過。

但市場認為,當局此時不可能出手,目前日圓兌美元的價位還遠低於兩個月前的85日圓;當時沒出手,現在要進場比較站不住腳。更重要的是,拜美國經濟現況比日本佳之賜,日圓正處於弱勢。

倫敦Investec公司貨幣基金經理人帕帕薩瓦斯預測,日圓將走貶兩、三年。如果現在經濟情況普遍良好的情況持續,日本和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成長速度和利差會逐漸擴大,對日圓相當不利,要上漲自然不容易。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勢必得不到國際支持。單靠日本一己之力不可能讓日圓長期處於低點,畢竟如果可以讓日圓走弱,其他國家的貨幣為何不行?如此全球將陷入競貶貨幣的混戰中。法國總統沙克吉日前就再度表明不滿歐元走強。

部分交易商則認為,菅直人這番「警告」仍有一點用處,至少他們之後要作多日圓前會再三思。

日圓升值對日本倒也不盡然是壞事;日圓走強會讓進口產品的價格較低,煉油業和發電廠等仰賴進口原物料的企業能受益;消費者選購食品和名牌包等進口貨也會比較便宜,這也就是當初藤井主張維持日圓強勢的原因,因為如此能提高日本消費者的購買力。



◆ 揮別海嘯 今年出口穩定成長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0.01.08

金融海嘯重創台灣出進口貿易。財政部統計,去(98)年全年出口總值只有2,037億美元,減幅高達20.3%;進口總值更只有1,746.6億美元,衰退幅度達27.4%,進出口跌幅是歷年最大。出進口表現倒退四年,回到94年以前的水準。

去年台灣內需市場嚴重不振,進口衰減較出口嚴重,以致全年出超高達290.4億元,創下歷年最大出超的新紀錄,年增率達91.3%,也是民國60年以來第四大增幅。

去年11、12月連兩個月出口值超過200億美元,財政部統計處依此推估表示,今(99)年出口應可保持每月200億美元的水準,全年出口總值可望達到2,349億美元,「屬於穩定成長的一年」。

財政部統計處昨(7)日公布98年12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12月單月出進口表現亮眼,年增幅都在四成五以上。

統計處指出,98年12月出口值為200.3億美元,為14個月以來的新高,前(97)年12月出口因金融海嘯嚴重萎縮,比較基期較低,12月單月出口較上一年同月增加64億美元,年增幅為46.9%。

98年12月的進口值183.8億美元,為15個月以來的新高,較前年同月增加66.1億美元,年增幅更高達56.2%。其中,12月消費品進口值達16.3億美元,為88年1月以來新高。



◆ 大批補稅單來了…20日起補繳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台北報導】2010.01.08

國稅局又要進行年度例行的大補稅囉!去年5月繳交97年度個人綜所稅被查到漏報的納稅人,近日會收到國稅局寄發的補稅單,記得在本月20日到29日的期限內補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納稅人到便利商店或使用晶片金融卡補稅,不需再多付一筆手續費。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官員提醒,民眾在收到補稅繳款書和核定通知書後,記得仔細核對內容是否有誤,如果發現有問題,記得在29日前向開單的國稅局分局或稽徵所詢問,利用電話查詢或書面申請更正;如果補稅核定金額正確,就要在29日前補繳稅款。

官員說,民眾除了可以到金融機構補繳稅款,也可利用自動櫃員機、網際網路(晶片金融卡)、信用卡繳稅,稅額低於2萬元還可到7-11 、全家、萊爾富、來來OK等便利商店繳納。而從今年開始,到便利商店或用晶片金融卡繳稅,可分別省下6元、10元的手續費。

但官員也提醒,到便利商店繳稅,記得索取加蓋店章的繳款書收據聯及交易明細表並妥善保存,作為繳稅證明憑證。逾期補繳稅款的民眾,將被罰繳滯納金及滯納利息。

北區國稅局統計,核定補稅共有12萬7,017件,補稅金額約14億3,700 萬元;至於高雄市國稅局核定了3萬3,862件補稅案件,補稅金額3億7,090萬餘元。



◆ 美12月失業率10% 連3月維持2位數

中央社 2010.01.09

美國勞工部今天公佈,去年12月全美共裁員8萬5000人,比專家預期的8000人高出甚多,失業率與前一個月相同,都是10%。這是美國失業率連續第三個月維持在二位數。

勞工部分析,由於工作流失增加,失業率仍有與前一個月相同的原因,導致許多長期失業者放棄尋找工作。一旦失業者放棄尋找工作,他們就不被計入失業人口。

如果加上暫時只找到半職工作的所謂「半失業者」,則12月份失業率為17.3%,僅次於10月的17.4%,是近15年來的新高紀錄。

統計顯示,去年是美國勞工悲慘的一年,僱主在這一年共裁員420萬人,全年平均失業率為9.3%。這比起2008年的平均5.8%,和2007年的平均4.6%,反映出美國就業市場情況的惡化。

從2007年12月經濟開始衰退以來,美國一共流失了800多萬個工作機會。

展望今年,市場專家認為,情況不會好到那裡。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上個月預期,失業情況只會「逐漸」好轉。聯準會預測,今年全年失業率將維持在9%以上。

專家預測,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4%,這是繼第三季恢復成長、達到修正後的2.2%之後,連續第二季出現經濟成長。

※ 相關報導:

* 救失業率 吳揆:目標4.9%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354309.shtml

fsj 提到...

吳揆:ECFA協商20日展開 拚5月簽署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2010.01.09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8)日表示,產業登陸鬆綁項目,本月底前將正式對外公告;20日起將展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正式協商,期待5月完成簽署。

吳敦義昨日率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行政院秘書長林中森等舉行新年記者會,分別就產業登陸鬆綁、兩岸簽署ECFA、股市、物價和中央銀行打擊熱錢措施等議題,說明政府政策。

台股昨日收在8,280.90點,吳敦義認為「表現還不錯」。吳敦義說,政府會隨時密切注意原物料上漲,財經部門會採取必要措施,中油已研議油價緩漲機制。對於央行總裁彭淮南打擊熱錢措施,「我完全贊成」。

有關產業登陸鬆綁,吳敦義指出,經濟部日前已向他簡報,他同意經濟部的處理原則,經濟部正研議相關辦法、審核標準,「不會拖太久」,1月底前會對外公告。

吳敦義強調,產業登陸鬆綁的原則有二,一是技術根留台灣,且留在台灣的技術水準必須領先要西進的投資計畫,「本地要留的根,必須比枝葉大」,不能「根留兩公斤,枝葉卻有十公斤」。

二是產業若不登陸,市場占有率可能被競爭對手捷足先登,導致產業失去競爭力及先機,在此二原則下,政府不會綁住企業手腳,會讓企業西進大展身手。

據瞭解,經濟部協調相關部會檢討結果,面板、半導體、中高階封測、低階IC設計均在有條件開放之列,但登陸急迫性是「面板急於半導體」,因此,面板已列入這波鬆綁名單;另外建築、營造業赴大陸投資房地產開發業也將鬆綁,台北股市今天受到此一消息影響,營建類股大漲。

第一類電信因涉及基礎建設、通訊秘密保障及個人資料,不納入這一波產業登陸鬆綁。輕油裂解廠登陸則等到5、6月國光石化、台塑六輕五期定案後再檢討。

對於面板業在第一季、晶圓產業在第二季鬆綁、輕油裂解廠在5、6月檢討鬆綁,吳敦義說,「媒體揣測的雖然不是全對,但也不是全錯」。至於簽署ECFA,「期待5月能簽署是最好的」,但前提是國家需要、民意支持與國會監督,且兩岸都同意簽署。



◆ 打敗德國 中國躍最大出口國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綜合外電】2010.01.09

據德國統計局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人口13億的中國已超越人口8,200萬的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

中國去年1月至11月的出口貨物總值達到1.07兆美元,而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在同期的出口額為7,346億歐元(1.05兆美元)。

不過,中國是否確定躍居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仍需等到德國2月公布去年全年出口總值時,才能蓋棺論定。

德國貿易順差 成績不錯

德國與中國的經濟成長均大幅依賴出口,批評者認為出口是造成全球整體失衡的主因,他們呼籲德國增加消費,而且中國政府放手讓人民幣兌美元自由浮動。

根據德國統計局的數據,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復甦,德國去年11月的貿易順差經季節調整後增至172億歐元,優於10月的136億歐元。

中國出口品多為電子產品與衣服,德國則多為汽車、化學品與專業機械工具。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鍾山去年12月底指出,中國去年占全球貿易市場比率可望超過9%,優於前年的8.86%。

中國去年12月30日才與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以人口數來看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以貿易量來看則媲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

德國大幅受惠於對歐盟的貿易,11月對歐盟國家的出口值就占63%,帶來4,620億歐元收入。

德國經濟正逐步從二次大戰後最嚴峻的景氣中復甦,雖然去年國內生產毛額(GDP)估計會下滑0.5%,但德國央行已看好今年GDP成長1.6%。

全球保護主義 恐更嚴重

中國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指出,中國去年GDP預估成長8.5%,今年很可能再勁揚9.5%。

雖然中國可望超越德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但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卻不斷成長。荷蘭國際集團(ING)資深經濟學家布塞斯基指出,自2008年11月以來,德國對中國的出口總值成長近12%;而德國未經季節調整的貿易順差更高達174億歐元,是2008年6月以來單月最佳。

專家表示,貿易成長終會使大家蒙受其利,不過活絡全球商業的努力成效仍不彰,2007年至2008年的經濟衰退恐會加深各國的保護主義。



◆ 查諾斯:中國泡沫 杜拜的1,000倍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2010.01.09

避險基金經理人查諾斯(James Chanos)是華爾街大富豪,他預見泡沫事先放空的眼光精準,例如2001年放空恩龍公司(Enron)、2006年放空網路博弈類股,都讓他賺進大把鈔票。現在,他押注下一個即將破裂的泡沫:中國。

紐約時報報導,全世界都寄望中國挽救全球經濟,但查諾斯卻警告,中國經濟完全靠過度的刺激措施支撐,注定走向破滅。中國飆漲的房地產榮景是靠投機性資金撐起來的泡沫,是「杜拜的1,000倍或更糟」。他也質疑,北京政府捏造經濟數據,超過8%的成長率並不可信。他日前接受CNBC訪問時說:「辨認泡沫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信用氾濫,而不是價格飆漲。現在信用氾濫最嚴重的就在中國。」

不過,由於外國人投資在中國掛牌的股票仍受限制,查諾斯要放空中國有一些技術上的難度。不過,查諾斯曾說,他已找到放空的方法,包括專注在營建與銷售水泥、煤、鋼材與鐵礦等基礎建設類股。今年51歲的查諾斯透過他的避險基金Kynikos合夥公司放空,這家紐約公司管理60億美元資產。

批評者則說,查諾斯根本不了解中國。「商品天王」羅傑斯(Jim Rogers)說:「有些人十年前根本連中國怎麼寫都不知道,現在卻自稱中國專家。」查諾斯的同僚承認,查諾斯去年夏天才開始積極研究中國經濟。

查諾斯多年老友葛蘭特(Jim Grant)也看衰中國,他說:「他瞄準膨脹過度的市場,從中獲利。這是他擅長的股市和交易。」葛蘭特是葛蘭特利率觀察(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雜誌的總編輯。

查諾斯沒有接受紐約時報的訪問,但他質疑中國經濟的看法鮮明。11月他接受Politico.com專訪時說:「中國人生產過多產品,根本不可能賣得出去。」12月,他在CNBC上說,他已開始放空中國股市。

查諾斯不是唯一對中國資產泡沫提出警告的人,中國政府官員近幾個月也有類似發言。中國去年銀行放款改寫新高,估計比2008年成長一倍。

這些資金沒有用於改善企業體質,而是與大量國外投機性資金匯流,進入股市與房地產,造成房市再掀狂潮,盛況不亞於2008年初衰退將降臨前。



◆ 克魯曼專欄/金改軟趴趴 就是替危機鋪路

【經濟日報╱克魯曼】2010.01.09

健保改革幾乎已成定案,接下來換金融體系改革登場。未來幾周我將就金改議題撰文。現在以一個基本的問題開場:改革者應該達成什麼目標?

現在各界爭辯的焦點多在保護借款人的議題上。成立消費者金融保護署以防欺騙貸款的行為,確實是個好主意。如果當初落實加強保護消費者,或許就能有效限制房市泡沫的規模。

保護消費者或許也能擋下許多次級房貸,但無法阻止傳統、基本型的抵押貸款違約率竄升,當然也無法防止商用不動產市場暴起暴落。

換句話說,就算改革恐怕也無法防止呆帳或泡沫發生,但還能做很多事,確保泡沫破滅不會拖垮金融體系。

還記得1990年代股市泡沫破滅時,5兆美元從房市蒸發,但也沒引發金融危機。後來的這場房市泡沫,究竟和前次有何不同?

簡單來說,股市出現泡沫時,雖製造許多風險,但這些風險能廣泛地分散到經濟體系裡。然而,房市泡沫衍生出的風險,卻集中在金融體系。因此房市泡沫破滅,就會威脅銀行的生存。銀行在經濟體系中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如果無法發揮功效,整個商業活動就會靜止。

銀行為何承擔如此高的風險?因為這對他們有利。銀行提高槓桿,也就是用借來的錢從事高風險投資,能增加短期獲利,這些獲利直接反映在優渥的紅利。風險集中在銀行業會提高整個體系的危險,但那不關銀行的事。

這種利益衝突正是我們要立法規範銀行的原因,但在危機發生前幾年,這些規定都放寬了;更重要的是,主管當局並未把執法範圍擴及愈來愈茁壯的「影子」銀行體系,也就是包括例如雷曼兄弟公司這些類似銀行、卻又不提供存提款等服務的機構。

最後就培養出只要房價持續上漲、油水就滿滿的金融業;房市泡沫膨脹時,金融業的獲利占美國企業整體獲利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泡沫一破,就陷入崩潰邊緣。不過有政府當救兵,提供大規模紓困。

問題來了:這些紓困幾乎沒有什麼附加條件,尤其是沒有一家大型銀行被國家接收,簡直就是在誘惑銀行業可以重蹈覆轍,因為顯然無論如何都是他們贏。

如此一來,金融改革的考驗,就在於未來是否能減少銀行的誘因和集中風險的能力。

透明度可解決部分問題。危機發生前,幾乎沒有人體認到銀行承擔多高風險。增加揭露事項,尤其是複雜的金融衍生性商品,絕對有幫助。

另一個很重要的層面,在於要限制銀行槓桿的新規定。我會在未來的專欄中探討現在檯面上的草案,但對眾議院上個月通過的金改法案,我的評價是對槓桿的限制看起來還可以,但還稱不上很棒。不過,這些規定勢必很容易就會削弱到無法發揮功效的程度。只要在細則部分動點手腳,銀行又能故技重施。

改革真的該碰觸金融業的薪酬問題。如果國會無法立法防止金融業因過度冒險而得到豐厚的報酬,至少也該試著對他們課稅。

這裡我要用政治語調做結論。改革是為國服務,如果此時不大刀闊斧改革,就是在為下一場危機鋪路。

如今民怨愈來愈深,歐巴馬當局對銀行這麼「斯文」的處理方式,已讓民主黨處下風。如果民主黨議員未來幾個月未能對銀行採取強硬手段,到11月就會付出代價。(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廖玉玲譯)

fsj 提到...

華郵:中國對美國國會影響力顯著增加

中央社 2010.01.10

「華盛頓郵報」報導,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加,美國國會一改原先的恐中情緒,認為中國正在資本主義化,而其市場也是美國廠商不可或缺的外銷地點。

華郵指出,10年之前,國會議員會公開譴責中國遠洋運輸(COSCO)是間諜活動的基地;2005年,國會立法阻擋中國海洋石油(CNOOC)收購優尼科石油(Unocal)。

但現在,民主黨籍參議員凱瑞(John Kerry)讚許中遠雇用了數千名美國員工,也保護阿拉斯加海域免於污染。同時,其他國會議員也更重視中國企業創造的工作機會,以及中國市場對美國的價值。

雖然多數美國人對中國的共產主義及人權紀錄抱持高度懷疑,但在中國的形象戰與遊說戰下,更多人願意相信,「中國人不是共產黨人,中國人就是中國人」。

中國近年大力強化遊說工作。最早,只有一名華府大使館館員負責,多數任務交由外圍組織推動;現在則有10名受美國教育、精通英文的專人負責,遊說工作也由更專業企業負責。

華郵分析,中國形象轉變的契機,除了因為台灣利用遊說力量,讓前總統李登輝在1996年順利訪美,使得中國大幅強化遊說工作,更重要的具體因素是,每個國會議員的選區內,都有越來越多中小企業得靠中國吃飯。



◆ 英媒:中國外銷世界第一 保護主義壓力增

中央社 2010.01.10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說,去年全球經濟衰退期間,中國在世界市場占有率持續成長,隨著中國外銷實力登上全球第一,北京面臨外國貿易保護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將加劇。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以「龍之震慄」(Fear ofthe Dragon)為題,指出中國在連續13個月外銷出口下滑後,去年12月外銷出口較前年同期大幅成長17.7%,遠高於預估的4%成長率。

報導說,中國已取代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銷國,占全球外銷市場近10%,高於1999年時的3%。

中國在美國的市占率也很驚人,雖然2009年前10個月美國自中國進口的商品減少15%,但自其中國家進口的減幅更高,達33%,現在中國在美國的市占率已創下19%的歷史新高。

報導說,雖然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減少,但是美國的總體貿易逆差幾乎50%都是來自中國,這個比例明顯高於2008年時的不到1/3。

雖然不少外國人堅信,由於北京政府刻意讓人民幣偏弱,中國的外銷占有率才得以增加,事實上,原因不僅於此。

「經濟學人」分析,全球經濟衰退期間,民眾收入減少,轉而購買較廉價的商品,加上2009年1月全球紡織品的配額取消,中國得以擴大外銷市場的占有率。

報導說,2008年的前10年,中國外銷每年平均成長23%(以美元計價),幾乎是全球貿易成長率的二倍多,如果這個增幅再繼續下去,10年內中國將拿下全球25%的外銷市場。

這個比例將超越美國在1950年代初的18%占有率。

「經濟學人」進一步指出,中國未來的外銷市場成長將不限於目前的產業,將擴大到電腦晶片、汽車等高附加價值產品,由於中國具有資金控制的優勢,可以預防1980年代日本因匯率突然升值對外銷出口的衝擊。

另一方面,中國生產市場廣大,可以靈活調度,讓低勞力成本的競爭優勢繫於不墜。

報導說,中國在外銷市場的優勢,使外國人的不滿也逐漸升高,雖然中國的進口增加,國內消費也提高,但仍很難平息保護主義的壓力,未來外國要求北京讓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將會加劇。



◆ 歐洲央行 上半年利率不動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2010.01.10

歐洲央行(ECB)本周將召開利率會議,市場預料ECB將決議按兵不動,維持利率在歷史谷底,最快要到第三季才會考慮升息。

ECB基準利率從去年5月以來即維持在歷來最低的1%,多數分析師預期,14日利率會議上,ECB不會貿然改弦更張,最快要到第三季才會考慮升息,因為通膨仍受控制,失業人口繼續增加,且經濟成長前景仍然疲弱。

5日出爐的官方資料顯示,歐元區12月年比通膨率一如預期上升到0.9%,高於11月的0.5%,也是十個月來的頂點,顯示歐元區已擺脫通貨緊縮的風險。由於天候異常嚴寒,油價已漲到每桶81美元,是去年同期41美元的近兩倍。

若剔除波動較大的食物與能源價格,核心通膨仍持續下降,且可能維持此趨勢。據ECB與各國央行預測,今年通膨率約1.3%,明年將升至1.4%。

另外,8日的官方數據也顯示,歐元區就業市場依舊嚴峻。11月失業率上升到逾11年來最高的10%,失業人口增加10.2萬人至1,570萬人,相當於奧地利與愛爾蘭兩國人口總和。

大和資本市場經濟學家艾利斯說:「主管機關在成功減少失業之前,要收回各項刺激措施都會三思,ECB今年很可能謹慎以對。」

德國經濟資家訊研究院(Ifo)、義大利經濟研究協會(ISAE)與法國國統計局Insee 8日的報告中說,隨著政府收回經濟刺激措施,今年歐元區16國經濟成長將逐步減速。去年第四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比第三季成長0.3%,增幅較前一季的0.4%縮小。本季成長率預料將更進一步縮小至0.2%,第二季也維持這個比率。

三大機構的報告中說:「未來幾季財政刺激措施力道漸漸消退、信用環境依舊緊縮,加上勞動市場疲弱,將打擊成長…雖然減稅可以提振購買力,尤其是德國新舊年交替時,但失業的風險仍會鼓勵預防性的儲蓄。未來幾季民間消費預料只會溫和成長。」



◆ 金錢遊戲再起? 央行領導人集會關切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0.01.10

金融海嘯才逐漸退去,金融機構似又故態復萌,開始玩起高風險的金錢遊戲。為防患於未然,國際清算銀行(BIS)訂9日邀集民間金融機構負責人參加年度會議,討論相關事宜,可以想見場面不會太融洽。

倫敦金融時報取得的BIS會前報告內容顯示,BIS官員對此刻銀行界的發展惴惴不安,擔心部分大型銀行尚未完全解決這場危機引爆的問題。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歐洲央行(ECB)總裁特里謝等主要央行領導人,以及滙豐控股董事長葛霖、貝萊德(Blackrock)創辦人芬克、摩根大通與摩根士丹利的高層主管等金融界人士,都會出席這場會議。BIS的會議一般都以央行首長為主,偶爾也會邀請民間銀行人士出席。

這份只提供給與會者的資料顯示,BIS認為經濟復甦仍不穩固,銀行信用曝險的整體展望仍黯淡,同時也擔心銀行為避免呆帳增加,故意放寬貸款條件。 此外,BIS也非常憂心,各國央行長期提供非常便宜且充足的資金,可能變相鼓勵銀行再度涉足過高風險業務。

因此,BIS不僅將要求全球主管機關推動更多改革,也會希望銀行重新思考部分業務模式,例如規模是否依然愈大愈好?或者過去幾年的獲利水準是否恰當?

但這類評論可能激怒部分金融界人士,因為許多人業內本來就很擔心,主管機關一下子就變得很嚴格。

Matrix資本公司固定收益部門共同負責人布雷恩表示,BIS 是在譁眾取寵,「誰讓他們規定銀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還是槓桿水準?」

另一方面,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訂本周舉行第一次公聽會,預料摩根大通、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等華爾街券商的執行長,以及聯邦存保公司(FDIC)董事長拜爾,13 、14日都會出席。

委員會主席安傑里德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透露,該會未來幾個月也打算安排柏南克和財長蓋納到場作證。委員會預定舉辦八到九場聽證會,調查結果訂年底出爐。

該會去年由美國國會成立,其任務不是要影響金改法案,而是要針對金融危機的前因後果,提出詳細的調查報告。

安傑里德表示,大家都想了解究竟發生什麼事。他強調,委員會的任務是收集事實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而不是要「揪出什麼人」。

fsj 提到...

許嘉棟:台灣資產泡沫疑慮嚴峻

【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2010-01-10 工商時報

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昨天表示,此波經濟復甦較明顯的亞洲國家,面臨寬鬆貨幣政策與國際投機熱錢的雙重威脅,台灣還加上國人海外資金持續匯回,和16日將生效開放的陸資QDII來勢洶洶,陷入金錢滾滾遊戲、發生資產泡沫的疑慮,最為嚴峻!

不管是80年代的經驗或是當前面臨的情境,他說,台灣都處於「內需不足→超額儲蓄→鉅幅出超→外匯累積→貨幣供給成長快速→金錢遊戲→資產泡沫」的夢魘之中。

「抑制、延緩資金的流動」,許嘉棟分析,央行目前已提出的軟著陸對策,如對國際熱錢炒匯的刻意阻擋或驅趕,充其量是獨臂擋車,央行為管控一波波來襲的資金潮,大動作出面買匯,全都變成外匯存底。

我國的外匯存底,央行統計去年淨增564億美元,不只是歷年最高,甚至超過2005至2008年4年累積的增加金額,即是央行貨幣政策上動作不斷的實證。

曾任央行副總裁的許嘉棟,雖然有自己的貨幣政策觀點,昨天則替央行抱不平,認為似乎只有央行在防堵熱錢對台灣的攻擊,其他財經部會不僅沒有拿出配套作法,已喊了10年的區域金融XX中心,至今沒有官員認真推動,公開上只看到司法單位花時間在收拾二次金改留下的爛攤子,有關持續性的金融改革沒有踏出任何一步,台灣資本市場會深陷在熱錢炒作、資產飆漲的惡性循環。

世新大學財金系昨天舉行2010行為財務學暨新興市場理論與實證研討會,邀請許嘉棟發表專題演講。他在會後表示,對國際熱錢近來在開發中國家股匯市的興風作浪,感到憂心,尤其是景氣正處於回溫的初期,各國央行很難大動作地透過貨幣政策予以抑制。

許嘉棟的一貫立場,認為央行應在資產價格瀕臨失控之前,有必要採行選擇性信用管制、行政指導與道義說服等措施,管控流向資產市場的資金數量。他昨天進一步表示,央行除在前述作法已實行,且在匯市上採取適度行動,以管控投機性短期資金的進出,「政府其他部門也應推出緩和資產價格上揚的措施」,才能冷卻資產泡沫化的重重疑慮。

他在演講中指出,全球市場目前處於資金過剩、且商品與資產有限的狀態,「過多的貨幣必然導致物價上揚,是經濟學上供給需求的簡單邏輯」,取材台灣1980年代以來的經驗,貨幣供給一旦快速增加,如果沒有引發消費者物價上揚,股票與房地產價格多會出現飆漲,時間點通常在「半年至1年之內」。



◆ 產創恐成「慘」創

【經濟日報╱社論】2010.01.10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去年底日落,但取而代之的「產業創新條例」卻尚未完成立法;主要產業政策出現了一個空窗期,可說是行政立法嚴重的瑕疵。但更嚴重的是,各界對新的產業政策方向和手段並無共識,產創條例則多半沿襲舊的促產條例,而新增的部分則有更多問題與爭議。

我們去年即曾指出這項草案創新不足而可能留下甚多後患,經過半年多的時間,迄未看到什麼改善。如今法律的空窗期已使相關政策失去法律依據,所以立法院近日就可能會匆忙通過產創條例草案,而讓政府再一次犯下急躁決策的大錯。

促產條例對產業的租稅減免,長期受到批評,但產創條例則泰半令其借屍還魂。相對地,我們曾建議刪除租稅減免條文,而採取將營所稅降到17%這種較公平、也更符合輕稅簡政的做法,政府卻完全沒認真思考。

就算企業的研發和人才培訓等行為確實具有社會外部利益,有理由依市場失靈的學理而給予獎勵,我們也沒有任何理由認定這兩項支出較其前兩年增加的部分,平均每元支出產生的外部利益會更大。但產創條例草案卻要對增加的部分提供更高的獎勵;其結果是即使兩家企業長期平均研發支出相同,研發支出平穩的企業得到的獎勵竟會低於支出波動不定的企業,實在毫無道理。

而對營運總部的獎勵,特別是給予15%低營所稅的優惠,更沒有學理基礎,而且又使稅制更複雜而不完整。政府或以為企業在台灣設立營運總部可以帶來外部利益;但學理上,外部利益必須較一般活動更高,才值得給予獎勵,而我們卻找不到理由認定營運總部的外部利益會高於有同樣利潤的其他活動。

符合政府規定的營運總部也不一定是真的總部。政府的規定是營運總部有九類營運活動:掌控經濟策略、智慧財產管理、財務管理、國際採購、市場行銷、後勤支援、人力資源、研發設計與工程技術或高附加價值生產等;但只要在台灣有其中三項就可以認定為營運總部,而且不限定這三項都僅在台灣進行。換言之,一家企業可在很多國家同時設有符合我國條件的營運總部;那到底是真正而值得獎勵的營運總部,還是用來取得減稅利益的布景?

政府若認為這九類活動具有外部利益而值得獎勵,則其他企業的這類活動也該得到獎勵才公平。那些沒有到國外投資的企業,更是九類活動全在台灣,其企業保證真正設在台灣,卻得不到獎勵。九項中要有三項既然不難辦到,則依目前的規定,取得營運總部真正的條件,乃是必須在兩個外國有合計年營業額高於1億的關係企業,同時在國內要符合僱用超過100人等規定條件。產創條例草案更明定只獎勵國際大企業;所以營運總部獎勵實質上乃是對大企業的獎勵,實在不公平。

產創條例的「國家發展基金」相關條文,大致沿襲促產條例。但由於政府去年已決定大幅擴增國發基金的規模,其涉及的決策和利益將增加數倍以上;因此決策和監督制衡機制都應更周延、公正及強化,不可因循舊有對行政部門的空白授權,甚至還如草案第二十五條擴大把資金用於該由正規政府預算支應的用途,而逃避必要的監督。

至於和產業創新毫不相干的「產業園區」設置問題,產創條例又比促產條例多出不少違背正規體制和侵害民眾權益的規定。這些不合理而可能圖利財團的規定恐不易很快釐清而改正。因此「產業園區」及相關條文不應藉產創條例偷渡,而應以更多時間來討論後,再單獨立法。



◆ 存款機設限/轉存他人帳戶 單日限3萬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2010.01.10

防詐騙,金管會有新規定,二月廿八日起,民眾利用存款機功能將資金存入他人帳戶,單日上限三萬元,存入本人或約定帳戶金額沒有限制。

金管會並沒有針對不須插金融卡就可操作的存款機設限,各銀行規定也因此不同。

台灣人使用存款機普及率逐漸提高,主要是可隨時存款。目前多數存款機具備「存提合一」雙功能,可同步接受民眾存、提款,也可降低銀行補鈔次數。

銀行業者指出,存款機普及後,民眾會利用「轉存他人帳戶功能」,例如父母將資金轉存給子女,甚至有民間的互助會會頭收會錢時,就讓「會腳」透過存款機繳會錢。

但詐騙集團已開始鑽存款機的漏洞。檢警發現,最新的詐騙手法,就是民眾使用存款機將資金直接存入歹徒指定的「人頭帳戶」。

現行規定,透過存款機存入資金到他人帳戶,金額「無上限」,形成透過金融卡轉帳或臨櫃匯款有限制,但透過機器存錢卻無限制,有些受害者會特地把錢提出來,用機器存款到歹徒指定帳戶。

金管會在修正金融卡定型化契約時規定,二月廿八日起,存款人使用金融卡操作櫃員機,若以存款機功能存入現金,若是存入非本人帳戶,有一天三萬元的額度限制,但若存入本人帳戶則沒有限制。

不過銀行業提供的存款機功能,可直接輸入帳號存款,不需插入金融卡也可操作,金管會新規定對這種「無卡」存款方式則沒有限制。

目前國內存款機最多的就是中國信託,在全台分行及統一超商中共擺放五百五十台,今年要再新增兩百台。中信銀副總經理陳弘初說,中信銀的存款機,具有「插金融卡、不插金融卡都可存款」功能,從二月底開始,將一體適用金管會規定,除存本人帳戶不限制金額外,不管有卡、無卡,存入他人帳戶一天限額三萬元。

台新銀行有兩百台存款機,居第二位。台新銀行表示,二月底開始,使用金融卡存款,會遵循新制,但因為金管會沒有規範到無卡存款,不插金融卡存款存入他人帳戶,維持單筆上限五萬元的規定。

新光銀行在全台灣也有四十台可插金融卡使用的存款機,二月底也將全面適用新制。

fsj 提到...

都會小套房 要繳房屋稅了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0.01.11

屋齡未達20年的小套房及低價房屋,未來恐怕得繳房屋稅了。財政部將修改房屋稅條例,取消房屋評定現值在10萬元以內,屋齡未達20年的低價房屋免稅優惠,全台受衝擊的房屋約達50萬戶。

立法委員陳淑慧等17人,也已提出相同修法案,認為國內現有符合房屋現值10萬元以內的低價房屋總計多達174萬戶,屋齡未達20年、且以鋼筋混泥土建造者,比率超過三成,明顯出現「新大樓建小屋」,濫用房屋免稅優惠的「低價房屋」比比皆是,有必要加以設限。

財政部估計,目前享有免稅優惠的173.5萬戶房屋中,屬於房屋現值在10萬元以內者,約占全部課稅房屋的11%,總計減免的稅捐達8.2億元。房屋稅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預定最快3月提送行政院轉立法院審查,財政部希望,最快民國100年起即可實施。

財政部正在研擬修正房屋稅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依據甫結束的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決議,部分不合時宜的房屋稅減免將予以取消。

根據賦改會所做的研究,房屋稅條例中提供給包括私有房屋在內的優惠,一年所免的稅捐多達85億元,由於房屋稅屬於地方稅捐,中央減稅、地方埋單現象,將削弱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權,財政部應予改善。

財政部表示,據以課徵房屋稅的房屋評定現值,與市價之間存在極大差距,其中「低價房屋」是指評定現值在10萬元以內的房屋,但都會區符合「10萬以內免稅」條件的房屋,部分市價均超過千萬元,特別是人口稠密的都會精華區或學校集中地,小套房四處林立,明顯有規避房屋稅的嫌疑。



◆ 大陸再出手 「國十一條」抑房價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2486+112010011100146,00.html

【王銘義/北京報導】2010-01-11 中國時報

面對部份大城市房產快速增溫,導致房價暴漲,大陸國務院再次發布平穩房市通知的「國十一條」,要求合理引導住房消費,抑制投機購房,對已利用貸款購買住房、又申請購買第二套以上住房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四○%,貸款利率嚴格按照風險定價。

同時,國務院並要求應加大差別化信貸政策執行力度。金融機構在繼續支援居民首貸購買普通自住房的同時,要嚴格二套住房購房貸款管理,合理引導住房消費;對不符規定條件的,一律不得給予相關住房稅收優惠。要加快研究完善住房稅收政策,引導居民樹立合理、節約的住房消費觀念。

引導住房消費 防炒樓不寬「貸」

對於「國十一條」對房地產可能產生的影響,在北京與西安投資房地產開發的台灣建築師莊耀山認為,因受大陸城市化發展趨勢、人均住房面積增加、土地成本居高不下、土地稅率不斷調升等因素影響,長期看,大陸房地產市場的需求量仍將持續增長,主要城市總體房價並不會因調控而有明顯變化。

需求持續增長 台商認為影響不大

《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旨在加強和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穩定市場秩序。不過,由於相關通知內容與作法,大都只是現行規定的明確化,能否真正抑制房價,大陸網民反應並不樂觀,不少網民嘲諷,「房價與收入何時能與國際接軌?」

在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給方面,國務院要求加快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設,適當加大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力度。這一要求是針對一般買不起房及收入較低住戶,也算是「民心工程」,並藉此壓抑高房價。

民心工程 加快興建中低價位房屋

也因此,「國十一條」還要求抓緊編制一○至一二年住房建設規畫,重點明確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的建設規模。

金融機構要完善房地產信貸風管制度,嚴格執行房地產資本金要求,嚴禁貸款給不符信貸規定的房產開發商款。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信貸資金流向和跨境投融資的監控,防範信貸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防止境外「熱錢」衝擊市場。

為防範境外熱錢炒作,國務院並要求對於境外機構和個人在境內投資購買房地產的,要嚴格按照現行政策執行。

「國十一條」除強調解決低收入戶住房問題外,顯然也在抑制高房價,防大陸地產泡沫化。根據台商表示,去年北京、上海或廣州此等大城市,房地產平均漲幅都在三○%左右,二級城市則漲幅約一○%至二○%,「以此計算,數年下來漲幅真的不得了!」



◆ Fortune Weekly-透視大陸五城市的消費行為

【記者林美姿/台北報導】2010-01-11 旺報

大陸幅員廣大,每個城市的消費者都有不同的特色和面貌;加上消費者的需求是跳躍式的成長,變化又快,希望掌握大陸內需商機的台商,只有深入了解各地的消費特性,進行在地化的部署,才能成功打動大陸消費者的心。

經濟部商業發展研究院日前發布「大陸五座城市消費行為透析」的調查報告,分析上海、成都、瀋陽、西安和青島五個城市的消費行為。這項調查是以觀察法加上非正式的訪問,在各城市的商業街、百貨公司、購物中心、量販店、超市、便利商店和美妝店等通路,進行調查,希望解讀大陸多元消費行為,提供台商參考,協助台商精準抓住能觸動消費者購買的關鍵。

商圈細分化上海細分化最高成都和西安最低

負責這項調查的研究員李竺姮指出,就商圈細分化程度來看,五個城市中,以上海最高,從高檔的南京東路商圈,到徐家匯和中山公園綜合性的商圈都有。其次是青島和瀋陽,位於中西部的成都和西安最低。

在青島和瀋陽,平價和高檔商圈分明。青島的平價商圈在台東街,逛街的人很多元,普遍作輕鬆打扮。高檔商圈位於香港中路,這裡有不少大型百貨商場,是觀光客愛來的地方,每年6、7月分大陸其他地方的有錢人也會蜂擁到這裡來避暑。

瀋陽的平價商圈在中街,像台灣的西門町,是當地青少年聚集之處,以街邊店和中小型百貨商場為主。高檔商圈在太原街,出入的年輕族群、白領族群都打扮入時,逛起來就像是四、五倍大的台北信義商圈。

成都和西安商圈細分化程度低,因此各商場的消費族群差異小,最大的商業街聚落都在市中心,消費者只要到市中心,同時就可以逛百貨公司、批發商場和地攤,不論買昂貴或便宜的商品都在同一地,和上海的商圈特性大不同。

成都是大陸最休閒的城市,對當地人來說,消費是即時行樂的表現。李竺姮在訪察時,印象很深刻的是,很多上班族上班累了,就會出來逛街休息一下,所以下午兩點到四點,春熙路周邊商圈的人潮和假日一樣多,「萬頭動的熱鬧景象,很容易勾起每個人的消費慾望。」李竺姮說。

依商業發展研究院的訪查,西安人的消費習性普遍保守謹慎,李竺姮說,在鐘樓周邊逛街的人,看來很冷靜,相對就很難激起旁人衝動性的購買行為。

通路選擇上海品牌主導性最強青島人自主性強西安人信任通路品牌瀋陽人信賴特定通路

在上海,品牌主導性最強,只要是國際品牌就會熱賣。青島人則是自主性強,以購物目的選擇通路,不受名牌左右。在成都,消費者會依通路的檔次,判定商品的高低檔,所以李竺姮說,選對通路很重要。中檔的商品進了高檔百貨公司銷售,成都的消費者會覺得這就是高檔貨。

西安人信任通路品牌,瀋陽人信賴特定通路。在瀋陽,開了三年的店就是比只開兩年的店人氣高,消費者也比較信賴。李竺姮建議,台商在成都選擇合作對象時,最好挑經營時間久的商家。

消費動機西安人最在意歸屬感青島人個人偏好強瀋陽人高度現優越感上海優越感已收斂

以歸屬感和優越感兩種消費動機來比較,李竺姮指出,西安人最在意歸屬感,消費行為很在意同儕是否可以接受;成都人的歸屬感也只低於西安;但青島的個人偏好性就很強,歸屬感也最低;瀋陽人高度表現出優越感,歸屬感也高,他們的穿著打扮就希望表現出自己是走在流行尖端的;相對身處國際大都會的上海人,反而出現優越感收斂的情形,優越感還低於瀋陽。

依李竺姮的街頭觀察,瀋陽女性裝扮醒目、用色大膽,流行不落人後,很多人拎著LV、Gucci名牌包。相對地,西安女性就很拘謹,街頭上看到很多同調性的裝扮,連髮型都差不多。一位年輕女性說,她也很想買LV包包,但帶到辦公室,同事會覺得妳愛現,所以她不敢買。因此在西安的名牌店也很低調,大門開口都比瀋陽小很多。

成都人的品牌意識未明,街上看到很多女性同樣都穿著一件式洋裝。李竺姮表示,如果有一個人站在成都街上,抬頭往上看,旁邊的人都會跟著抬頭看。所以台商在這裡可善用口碑以及排隊行銷吸引注意力。因為消費從眾性高,所以新進品牌打進市場的機會大。

青島女性因為以個人偏好主導消費,所以對流行理性看待,打扮個性化。以往大家印象裡最時髦的上海女性,李竺姮這次的觀察認為,她們的打扮感覺愈來愈接近台北,不再像以前出門時,一定要穿著很正式,因為現在她們更自信了,穿著也跟著更簡單、多元。

綜合華東的上海、華北的青島、瀋陽、中西部的成都、西安的消費行為觀察,李竺姮指出,大陸人的時尚偏好強烈,階層意識鮮明,品牌和通路都有檔次之分,因此台商赴大陸開拓消費市場時,要先確認自己的品牌、檔次,和鎖定的消費族群,再進駐當地相應的商圈通路,才能接觸到目標消費族群。

由於大陸消費市場快速成長中,消費行為也可能在三個月或半年後發生變化,因此商業發展研究院也建議台商,要隨時關注各地消費者特別的需求和期待,依各城市的消費特色,調整通路,並進行在地化。如果能正確掌握在地消費特性,每個城市都可能有商機。

fsj 提到...

不可藉產創條例為大財團發國難財

【聯合報╱社論】2010.01.11

產業創新條例為接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的重要法案,將在立法院本會期結束前在院會三讀,適用十年。估計促產落日後的稅收一四八三億元中,一一八三億元已全部用於降低所得稅等稅損支出,其餘三百億預定要用於獎勵國際物流與營運總部。現在朝野爭議的焦點,在於要如何界定「國際營運總部」。界定越寬,則適用的對象越廣;商人固然眉開眼笑,但國庫就會益形空虛。

目前主管機關所估計的三百億稅收損失,其實有低估之嫌,因為這是根據九十三年度所得資料計算的結果,和未來新環境有相當大的落差。過去促產的子法規由經濟部工業局訂定,適用研發、人培的投資抵減只限於製造業。但未來產創為因應各類營運總部,「各個主管機關」都可以訂定子法規,各個產業別都可適用研發、人培的投資抵減,而產創的抵減率依舊和促產相同,仍為三○%至五○%。

我國製造業雖然嚴重外移,但研發尚保留在台灣者為數仍多,所以近年來的研發投抵金額不減反升,而未來在大量新產業別加入適用產創研發投抵之下,研發的投抵規模將激增。在抵減率不變之下,可以預期三百億元必然不敷未來的稅損支出。因此,若干企業要求維持相同的投資抵減率並擴大適用範圍,其實是要趁促產落日兵荒「馬」亂之際,發一筆「國難財」。

產創條例的營運總部部分,在立委提案下分為二個條文,二十九條是行政院版,沿用原來促產條例的七十條之一,但三十條則為包山包海的立委版,規定「全球國際級企業在中華民國境內設立企業營運總部,並對提升國家競爭力具有特殊卓越貢獻」皆適用,除營運總部的股利等三項所得免稅之外,其餘的課稅所得稅率亦降為十五%,稅率低於香港、新加坡。目前該條文具有爭議,民進黨主張拿掉,尚在做最後的朝野協商。

三十條號稱是為吸引國際排名前五百大企業的來台「新投資」,立法宗旨看似糖衣,卻包裝了為國內大企業再降稅、再蠶食財政的毒藥。且因其不排除已在台灣有營運總部的大型跨國企業適用,明顯是為現有財團說項。以新加坡為例,該國的營運總部稅率可以降到十%以下,甚至五%,但唯有「過去從未在新加坡投資」的國際大廠、「新在星設立營運總部」才可適用,不會有任何稅損,並可能帶動新消費、就業機會,也會有新稅收。反觀我國產創草案三十條,國內企業的龍頭大廠都可能被納入。只要任何一家適用十五%,則立即有稅收損失。若適用家數在十家以上,平均一家數十億,則每年數百億元的損失堪稱鉅額。

對牽動利益如此之大的降稅法案,財經二部有責任公布適用標準與稅式支出評估,以接受社會公評。但到目前為止,行政部門不願公布產創條例的稅式支出評估,外界事前無法得知該項立法之後,對國家社會的利弊得失,事後亦無從究責。我們不免質疑,財經二部在此案審查時並不阻擋,背後似乎有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使產創條例淪為特定利益團體、大財團發國難財的法案。由於「國際」企業殊難定義,若現在對適用對象上不加明文規範,將來適用這項優惠者恐怕必然是如鴻海、旺旺這一類的「國內」大企業家。也因為如此,論者咸認為這個降稅條文利益色彩極重,背後的遊說關說鬼影幢幢。

任何減稅法案是否能通過立法,財政部的角色最重要,而非行政院長、總統。府院首長既無專業,也是唯民調是觀,唯有財政部長沒有選票壓力,理應站在捍衛國庫的立場,勇於對抗利益團體的減稅壓力。以台灣當前財政之拮据、稅收之短少,實在不能、不該、不可再為大財團開減稅後門。國民黨官員與立委如果到了這個時候還不能保持最低限的原則,視預算法九十一條為無物,恐怕就坐實了外界「政商關係綿密」的質疑與指控了。



◆ ECFA 民進黨:不急著這麼快決戰

【聯合晚報╱記者邱珮瑜/台北報導】2010.01.11

ECFA議題爭議不斷,民進黨立院黨團副幹事長黃偉哲表示,ECFA簽署過程需要一、兩年時間,再加上送進立法院也需要長時間審議,民進黨不急著全面反對,端看國內產業受創程度,民進黨再進行合理監督。

黨團書記長葉宜津表示,民進黨不反商、不恐中,將以合理的方式在國會進行監督。黃偉哲指出,ECFA談判程序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再送入立院審議,也不會馬上通過,甚至可能跨屆審議,民進黨不急著這麼快就決戰,還要看ECFA對台灣整體經濟影響與國內產業受創程度。

民進黨內也有立委認為,在野黨將以草根方式向民眾訴求ECFA立場,預期執政黨將以媒體方式大力放送,但由於ECFA談判時間很長,適逢五都市長選舉,民進黨將會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操作。



◆ 解讀中國貨幣政策從緊的訊息

【經濟日報╱社論】2010.01.11

中國人民銀行上周四發行的3個月期人民幣600億元票據利率,意外提高4個基點(0.01%),由去年8月的1.3280%上調到1.3684%;幅度微小,但被解讀為貨幣政策緊縮的訊號而引發市場震撼,上證指數當天大跌,亞洲股市亦連鎖反應。「激勵政策退出」被視為今年全球經濟情勢的最大變數,已與美國並稱G2的中國大陸尤其動見觀瞻;但以人行近期行動方向及昨天國務院發布管制房地產通知的措施而言,人行此舉的防禦性重於攻擊性,貨幣政策或從緊,但不致立即緊縮。

央行票據是央行收回銀行流動性的一種方式,發行利率的高低既反映央行收回流動性的決心,也影響銀行繳回流動性的意願;因此上周人行調高發行利率,被視為官方將緊縮貨幣政策的指標。基本上,人行確實正在收緊流動性,近三個月來的公開市場操作都處於資金淨回籠狀態,連同上周發行的票據,人行收回凍結的資金正逼近人民幣1兆元;但提高短票利率,是否代表力度加大或有更積極的緊縮政策隨後而至,更受市場關注。

就近月大陸經濟情勢而言,人行此舉是被動因應;主要是近日到期央票增加、人行為穩定匯率而釋放了更多的流動性,促使人行提高資金回籠誘因。另方面,年初一般是銀行衝刺放款及企業安排全年融資計畫的高峰,若不預為防範,首季新增信貸可能再次井噴,因而人行在此時向銀行示警。尤其去年前11個月人民幣新增貸款已達9.2兆元,幾是前年的兩倍;在經濟尚未回溫或生產過剩下,這些新增貸款誘發通膨預期的機率不高,但現今生產者價格上漲,部分產業產能還吃緊,抑制信貸的擴增已屬當務之急,也促使人行出手。

此外,人行上周的示警亦是溫和的,只調高了4個基點。人行去年7月第一次調高短票利率,當時提高6個基點,一個月後再提高36個基點;市場現在應關注的是,人行接下來會否也上調更具指標性的1年期票據利率。自去年7月人行重啟1年期央行票據以來,下半年新增貸款增幅走緩,顯現此一工具的威力。因而一般預料,在這項工具尚未完全用盡或失效前,人行尚不需要動用更激烈的貨幣政策工具,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存放款基準利率,甚或放大人民幣匯率升幅等。

另一訊息是昨天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直指近期部分城市出現房價上漲過快等問題,並決定從增加供給、抑制投機性購房需求、加強風險防範和市場監管、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及落實地方政府責任等五方面,進行房地產市場調控。這項舉措顯示,在溫和收緊流動性之際,也同步冷卻資產市場,以減輕財富效果帶來的通膨壓力,為人行爭取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環境的時間,顯露了大陸尚不願積極展開緊縮政策的心態。

再者,近期人行年度會議後釋放的貨幣政策訊息也刻意模糊,強調「魚(經濟成長)與熊掌(物價穩定)」要兼得:既要保持足夠的政策力度,支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又要穩定價格水平,有效管理通膨預期。但貨幣供給究竟多少才算適當,無論是廣義的貨幣供給M2還是信貸成長率,人行都沒有提及具體的目標;這亦顯示人行還在思索緊縮的力度,或內部還存有分歧。儘管如此,中國大陸的貨幣政策轉向跡象已明,也挑動市場神經,各方或無須過度解讀,但得小心因應了。



◆ Google 中國去年最苦情企業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230582

【經濟日報╱記者何蕙安/綜合報導】2010/01/11

第一財經周刊評選出中國市場「2009年失意大公司」,上榜企業中外參半,還不乏谷歌中國、網易、中國聯通與聯想等知名企業,這些明星企業的失敗經驗,或許能在新的一年給各個老闆一些借鏡。(詳見原站)

fsj 提到...

林毅夫:中國經濟 2025超越美國

【聯合報╱本報系記者張經義、周芳苑/紐約十日報導】2010.01.12

隨著中美經濟地位急速轉換,創立近兩百年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破天荒邀請一群中國經濟學家給華爾街銀行家和跨國企業家們,上了一門「中國式經濟課」,他們樂觀預測中國不到二○二五年就能超越美國。

這場「中國經濟論壇」由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領軍,帶來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與來自兩岸三地的六位經濟學家,暢談與預測今年中國經濟發展,吸引超過六百名美國政商學界名流到場聆聽。

由於各界對中國經濟不全然樂觀:在內,物價翻漲,讓民眾存錢不敢花、房市泡沫化繪聲繪影、市場經濟改革仍未完全;在外,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貿易保護戰陰影持續籠罩,這些形勢讓許多投資者都不怎麼看好中國經濟。

但中國的經濟學家幾乎以一面倒反擊外界「唱衰中國」式的批評,強調今年中國經濟將維持快速增長,更樂觀看待中國不到2025年就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早於任何西方機構的預測。

針對中美貿易戰,林毅夫直言,不買中國貨將使美國貿易不平衡擴大、也傷害美國消費者,對美國不利;針對中國市場經濟持續改革,他表示樂觀,他認為這將為中國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增加民眾收入、減少收入差距,「讓中國在未來繼續快速增長」。

對於人民幣升值,中國經濟學家認為是趨勢,但不會馬上升值,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黃益平教授表示,升值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難闔上,他認為人民幣如果升值百分之十,外界就會要求更多,最後永遠滿足不了彼此,也對世界經濟復甦無益。

林毅夫坦言中國仍有強大的經濟壓力:貧富差距。他說:「中國貧富差距甚至比許多發達國家還懸殊,且越來越大。」他認為,這問題持續下去不僅會削弱中國經濟、衝擊區域,最終將影響全球。所以他表示,外界把眼光放在中國貿易和貨幣不平衡問題,不如關注中國內部收入不平衡的問題。

※ 相關報導:

* 金正日首度承認 北韓經濟困難
http://udn.com/NEWS/WORLD/WOR3/5360435.shtml



◆ 今年第一周 大陸信貸大增2.78兆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2010.01.12

中國大陸新增信貸今年第一周就高達人民幣6,000億元(約新台幣2.78兆元),比2009下半年每月平均幾乎多出一倍,使得大陸經濟過熱疑慮再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報告建議,大陸官方宜緊縮貨幣政策及經濟刺激措施,否則2010年經濟成長率會飆高至11%以上。陸銀經濟學家預期,中國人民銀行可能在農曆春節後,調高銀行存款準備率,擴大貨幣政策緊縮程度。

綜合路透、彭博資訊及大陸經濟參考報報導,隨著大陸12月進出口表現遠超乎預期,現在大陸經濟的問題不再是復甦腳步不穩,而是復甦速度過快。

自從去年第三季人行微調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以來,大部分陸銀去年底都積累大量資金,而業者多半希望在年初儘早釋出,因為早點放款可以收更多利息,有利銀行業績,而且由於中南海政策的緊縮預期明顯,全年信貸增長目標僅人民幣7.5兆元,提早放款有利於搶佔市場。

法國巴黎銀行駐北京高級經濟學家孟原說:「我們預期存款準備金率調高(時機)可能從第一季季末提前。未來幾個月通貨膨脹將朝向3%至4%,這不再只是預期,而是活生生的事實。」

大陸中信證券債券分析師胡航宇在昨天發出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人行將在今(12)日的公開市場操作中,將一年期票據利率從過去19周維持不變的1.7605%,調高至2.05%,以吸收貨幣市場上更多資金回籠。

胡航宇寫道:「通脹腳步加快可能促使央行提早釋出緊縮信號。有遠見的貨幣政策,將為第一季度銀行信貸穩定增長奠定基礎。」

中國人民銀行今天將發行規模達人民幣200億元(約新台幣929 億元)的一年期票據,高於上周二的120億元。



◆ 專家:兩岸簽ECFA 有利於統一

【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即時報導】2010.01.12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將進入正式協商,多位學者專家認為,ECFA既是經濟問題,也涉及政治問題,台灣大學國發研究所副教授杜震華認為,ECFA的確會對兩岸統一相對有利。

台灣競爭力論壇12日上午舉辦「藍綠ECFA搞不定,台灣何去何從」研討會,與會的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林建甫表示,如果參照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東協等簽署FTA之後對於促進投資的效益,他大膽認定,目前台灣中經院對ECFA 的評估報告,低估簽署ECFA對台灣經濟的效益。

林建甫指出,台灣若能儘速簽署ECFA,不但可以增加總體經濟效益,也可以吸引外資進駐台灣,增加台灣發展成為營運中心,此外,外資進駐後,還可以增加產出、提高GDP、提昇技術,更重要的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緩嚴重的失業問題。

師大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研究所副教授蔡宏明預期,在兩岸首次的ECFA正式協商中,雙方將對涉及實質市場開放的早期收穫清單,討論以原則性文字為主的 ECFA條文草案,但由於ECFA協商及兩岸實質利益分配,以及兩方各自內部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利益安排,其所面對的挑戰是不容忽視的。

蔡宏明建議,台灣必須思考如何先在台灣內部建立"建構兩岸關係架構"之共識,進而提出具內部共識的協商主張與架構條文立場,再與大陸進行協商,才能爭取對台灣有利的協商條件,克服ECFA推動的難題。

杜震華則認為,兩岸經濟如果因為ECFA的實施而更為緊密的話,當然也會有政治的影響,ECFA的確會對兩岸統一相對有利,因為經濟的密切結合,使社會文化更密切交流,使得獨立相對困難。

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則表示,ECFA涉及雙方經濟主權,也涉及兩岸對外的全球產業戰略,ECFA簽訂以後,對部分產業將有重大衝擊,涉及台灣內部不同產業的興衰,所以ECFA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林濁水表示,同時就業市場也將受到劇烈影響,所以既是社會問題,產生結構性失業後,必須有社會福利措施,但馬政府上台以來,卻努力減稅,根本不在乎ECFA對社會面的衝擊。



◆ 我投資環境評等 掉至1B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0.01.12

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公布全球50國環境風險評比報告,台灣排名與上次評比(2009年8月)相同,維持全球第五名,不過整體投資環境評等由1A降為1B,政治風險排名較上次評比衰退兩名。

BERI表示,去年台灣政局穩定,除了因去年8月風災導致內閣下台,略有扣分外,整體來看,台灣並未存在重大風險。未來兩年內,兩岸將維持友善關係,尤其在經濟合作方面可能有所建樹。展望2010年,BERI認為,台灣得分可望從今年的70分增加1分,排名也將推進到全球第四名。

根據BERI去年12月調查,台灣總分70分,在全球排名第五,在亞洲僅次新加坡,與上次評比相同。在分項指標上,台灣營運風險指標提升一名,匯兌風險評比持平,但政治風險評比倒退兩名,整體投資環境評比則從1A掉落到1B 。

根據BERI定義,總得分在75分到滿分100分,可列入1A,65分到74分則是1B。去年8月,台灣得分70分,被列為1A;這次得分雖然也是70分,卻被劃入1B。經濟部曾去函BERI詢問原因,但BERI以此項評比為學術調查,不願多做解釋。

BERI每年4、8、12月都會發布這項評比,根據營運風險、政治風險及匯兌風險等三大指標,以跨國企業角度評估全球50國投資環境。去年三次評比中,台灣都是排名全球第五,顯示台灣投資環境不錯。

至於台灣在亞洲幾個主要貿易對手國表現,南韓在這一次的投資環境評比,居全球18名,比上次的第20名進步兩名;新加坡再次蟬聯全球第二名;大陸的投資環境評比,則是進步一名,為全球第16名。

BERI在這項報告也提及,台灣去年雖然遭受全球性經濟衰退與颱風損害影響,但政府已推出結構性改善計畫,預測2010年台灣營運風險分數可望提升至68分。

※ 相關報導:

* 社論-今年經濟最大風險─政府 (中國時報 2010-01-12)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10011200396,00.html



◆ 討好富人 爛帳全民擔?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2010.01.12

去年稅收短徵金額破紀錄,去年經濟預估是負成長,顯示今年的稅收也不會太好,形同送進加護病房的國家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國庫空虛,政府還拚命減稅,結果卻是討好了富人,財政苦果卻由全民承擔。因為政府的收入除了靠稅收,大部分來自處分財產和規費、罰款等,當稅收不足,要加稅又怕選票流失,處分財產又擔心被罵圖利財團,最後只能走上舉債一途,就當作是先向子孫借錢,撐過這一關再說。

問題是,舉債也有上限,如果借錢借到「破表」,調高債限外,還可以學美國政府印鈔票救經濟。如果政府繼續坐視財政惡化,還能算是負責任的政府嗎?

馬政府就職一年半以來,遇到金融海嘯衝擊,不得不減稅救經濟,但最大的敗筆就是把短期救急方案常態化。如今苦果浮現,政府必須思考如何止血,透過租稅工具縮小貧富差距,避免浮濫的租稅優惠,否則財政爛攤子恐怕無人能扛。

fsj 提到...

徘徊台灣上空的幽靈

【經濟日報╱社論】2010.01.12

台灣經濟自前年開始連遭中國大陸盲目採取的「騰籠換鳥」政策以及美國炮製的金融海嘯摧殘,迄今元氣未復。揆諸對岸出口去年大跌16%的頹勢,其加工出口業飽經屠戮之後,雖難恢復出口退稅等強收覆水,要重回過去20年高速成長的美好時光,恐如夢囈;因而台灣的中上游出口業期望再以一柱擎天之勢支撐台灣經濟中度成長,也嘎嘎其難。然而台灣的股市、房市、匯市卻出奇地繁榮,甚至當美元一改長時頹勢反轉升值,台幣對美元的匯價依然強勁,若非央行總裁聲勢俱厲地迭迭祭出反制手段,早不知狂升到何種地步。

這樣的反背現象,不僅台灣如此,幾乎全球各國皆然,唯台灣為烈。他國的基本經濟表現不如台惡劣,是反背較為溫和的原因之一;更具關鍵性因素,則是台灣受到資金狂潮侵襲,較他國更為猛烈。

台灣基本經濟相對表現遜色又有兩個理由:其一是受到「騰籠換鳥」與金融海嘯的雙重襲擊,而前者又恰巧擊中我們要害;其二則是馬政府忽逢亂局、驚慌失措,不但不能如對岸一般,拿出非常手段緊急施救,甚至無法辨明病因,病情乃愈演愈烈。

在這樣的劣勢下,股市、房市、匯市欣欣向榮,亦有兩個理由:其一是馬政府挽救經濟既無能為力,因而眼看股市、房市繁榮,營造出形勢一片大好的海市蜃樓,自我感覺良好,「財富效果」又帶動餐飲、零售等行業,於是淺碟型的景氣對策信號從深不見底忽爾轉為黃紅燈,對全體國人差可告慰。

其二則是更根本的理由,全球央行共同營造出的空前寬鬆貨幣,令利率低於1%的無限熱錢如幽靈一般徘徊於全球上空,鷹眼如炬,緊盯每個可套利套匯狂啖一頓立即遠颺的投機機會;而台灣正名列前茅,因我們20年鎖國而折價的經濟實力,正要因兩岸開放而轉為溢價,乃是從高空清晰可辨的幾乎唯一一個重大利基;同時,隨著MOU(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於周六生效,對岸的QDII(合格投資機構)正挾著3,700億巨資準備投入早已資金氾濫成災的台灣股市。投機熱錢向來如禿鷹一般,成群而來,忽焉而去;尤其當投機禿鷹規模夠大、行動齊一時,它們群起猛然一擊的巨力即足以快速推升股價,自我實現其套利行為,再輔以期貨市場的做空手法,大獲全勝,立即挾巨額資本利得翩然而去。而經過這一揚一抑之後的在地市場,災情慘重,多少年難復舊觀;20年前的金錢遊戲噩夢,遺患至今。

這一波投機熱錢來襲,據估計可能要到下周一QDII正式投入台灣股市時達到「諾曼第登陸」的高峰,其勢將又快又猛。因而中央銀行早已嚴陣以待,除了三令五申,不許熱錢停留在股市以外的場合以降低其流動性並加重其投機風險之外,還在設法研議是否將QDII投資股市的比重由10%再往下打對折。這些舉動顯然已初見成效,不論股價的攀升還是台幣的升值,情勢已稍見溫和。

有論者認為,除央行外,其他部會亦應採取配合的行動,莫令其孤軍奮戰,設法以各種誘因,將這些熱錢留置下來,投入投資、設廠等有裨於台灣長期發展的經濟活動。依我們的判斷,這些或不必要乃至不可行。熱錢如禿鷹一般倏忽來去,要蓄養成為耕牛,猶如癡人說夢。至於其他部會要研擬配套行動,恐緩不濟急;因為盱衡全球經濟形勢以及各國輿情,對以美國為首的熱錢肆虐已不勝其擾,因而在美國帶領下回收資金乃至升息已迫在眉睫;快則本季,慢則上半年,一旦信號槍響,熱錢迅速蒸發,前述種種禍患也將化為泡影。因此,追隨熱錢腳步炒股炒匯者最好及早抽身自保,抽身得愈早,也能愈快化解台灣的燃眉之急。



◆ 社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本報訊】2010-01-12 工商時報

唐朝名詩人王昌齡的「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讓我們聯想到最近幾週,央行總裁彭淮南勇拒熱錢炒匯,限期逐出熱錢的行動。這許多年來,國際熱錢與央行的交手,從未得逞,可以說是「但有央行彭總裁,不教熱錢進台灣」。

目前國內有部分人士對於央行的匯率政策並不全然認同,理由包括:一直將新台幣幣值維持在偏低的價位,雖然有助於出口的長期價格優勢,但也使外匯存底持續大幅成長,導致國內貨幣供給不斷攀高,以致國內各銀行資金氾濫,反倒需要央行發行定存單吸收;因新台幣幣值的偏低,台灣的每人平均所得折算成美元自然偏低,而使國人對外購買力偏低;更因新台幣幣值偏低,成為熱錢炒匯的理想對象,以致經常需與國際熱錢對抗。以上各點其實都圍繞在一個中心議題:新台幣幣值是否偏低?這個議題暫且不在本文中評論。我們要探討的是國際化與自由化是否像傳統國際經濟理論所述,能讓資源做最有效率的使用,且讓資金做最適當的配置?

就實質經濟面而言,國際化與自由化使資源達到最有效率的使用,或許仍可接受。因為絕大多數物品的生產,並未發生壟斷的現象,透過國際化與自由化,的確會讓物品的生產達到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結果,例如:勞力密集產品透過國際化與自由化,會使生產地點轉移到新興工業國家,利用當地相對豐富的勞力(亦即相對低廉的工資)從事生產,經由國際分工達到生產效率的提高,並透過國際自由貿易使交易各方的經濟福利提升,這是大家耳熟能詳,並且已經在國際經濟實務上得到驗證的事實。

然而,在金融面是否也能因國際化與自由化而使資金的使用達到最適化,則不無疑問。首先要探討的是資金運用的最適化該如何定義?如果只是讓資金擁有者獲得最大收益,像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國際資本市場因日本的利率長期偏低,而有所謂的日圓套利交易(carry trade);最近則因美元利率偏低且美元幣值持續疲弱,而有將套利交易對象轉向美元之趨勢。然而,這些套利交易只讓私募基金、避險基金等高槓桿熱錢的金主獲利,對於全球經濟福利不但沒有實質幫助,甚至對於某些國家的外匯市場帶來巨大波動,造成匯率的不穩定,從而影響進出口報價與國際貿易的正常進行,削弱了國際化與自由化對實質經濟的貢獻。

目前,我國對於外匯的管制,雖然有個人及企業匯出額度的限制,但對一般個人或企業而言,此一限額都足敷所需;即或有超限需求,只要理由充足、資料翔實,也都會被核准。至於外資對我國及我國企業對海外的直接投資,雖然需要先經過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審核,但一般而言也都在合理的規範之下,因此在實質面上,我國的國際化與自由化程度極高,並未存在太大的問題。

相對地,國際熱錢藉國際化與自由化之名,行其剝削與聚斂之實,自然不為各國外匯主管當局所容,都欲去之而後快。因此央行彭總裁與國際熱錢的每次戰役,都贏得國人的掌聲。我們除了對央行驅趕熱錢表示肯定之外,也對金融面不正常的國際化與自由化感到憂慮。

國際熱錢對台灣的入侵,通常以投資國內股市為名,進行其所謂財務性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虛虛實實,難辨真偽。有時名為投資股市,實際卻為了短期炒匯;央行的因應之道,則簡單俐落,限定進來的外資既以投資股市為名,就應於短期內錢進股市,否則就必須匯出。用這種方法固然可以逼出熱錢,然而,熱錢若假戲真作,在股市炒作一番,賺到資本利得之後,揚長而去,雖然沒有達到炒匯的目標,但也因炒股而獲利,並且增加國內股價泡沫化的危機。

因此,古典經濟理論認為國際化與自由化有助於資源分配的效率,應該只適用於市場沒有被壟斷時的實質經濟面,對於流竄各個國際資本市場的高槓桿國際熱錢,還是應該有所規範。著名經濟學家托賓(James Tobin)早年所倡議的金融交易稅(俗稱托賓稅),在去年11月G-20會議及12月歐盟高峰會裡都被英國、法國大力提倡,用以遏阻國際間投機資本的流竄。今年元月4日我國央行也明白指出新興國家應該要有能力,管制來自已開發國家的資本流入,以避免資產泡沫化。綜觀各國動向,權衡利弊得失,將熱錢趕到股市應該不是驅逐熱錢的上策,或許托賓稅是個更好的選擇。

除了托賓稅以外,各個新興國家也應該估量本身資本市場的規模,對於流入的資金做總量管制,否則在市場籌碼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大量的資金流入只是製造股價泡沫而已。股市行情的蓬勃發展不應倚靠熱錢流入,而應憑藉實質面的健全成長。整體而言,對金融面的國際化與自由化有所規範和節制,勢將成為未來國際金融管理的新趨勢。

fsj 提到...

人行上調存準率 全球股市應聲跌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10.01.13

中國人民銀行昨晚宣布,自十八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零點五個百分點。

這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首次啟動緊縮的貨幣政策工具,政策調整步伐比市場預期要快。

人行的舉動驚動投資人,全球股市應聲走跌。英、德、法股市收盤前跌幅都在百分之一左右,使歐股跌幅觸及三周高點。美股十二日開盤走低,道瓊工業指數下跌五十三點至一○六一○點,隨後跌幅略減。

市場人士擔心中國若加速收緊銀根,將對復甦中的全球經濟澆冷水,澳洲、巴西、紐西蘭和加拿大等原物料出口大國幣值都下跌,澳元盤中一度重挫近百分之一。

債市上揚,指標性的十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下跌八個基點(○點○八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三點七四。

人行昨天同時宣布,為增強支持農業資金實力,支援春耕備耕,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不上調。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意在回籠流動資金,體現中國經濟進入復甦狀態,政策開始轉向並回歸正常化。

他認為,對信貸市場流動性將產生壓力,但暫時不會有較大影響。

諸建芳預計,今年政策調控會更頻繁。對外界關心的加息問題,諸建芳判斷加息不會太快到來,可能在接近年中時候進行調整。

大陸業內人士分析,人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在情理之中,除了信貸緊縮的信號,對壓制通貨膨脹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或許是非常重要的政策目標。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人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是人行回收流動性、防範通貨膨脹的信號。

左小蕾表示,人行此舉回收銀行的超額儲蓄,銀行可動用資金減少,抑制過量信貸。由於上調幅度不是很大,不會影響市場正常的貨幣運行,對宏觀經濟影響不大。



◆ 大陸銀行體系 收回游資1.4兆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2010.01.13

中國人民銀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震驚全球金融市場。財金官員表示,大陸此舉等於宣告寬鬆貨幣政策結束,大約可把三千億元人民幣(約台幣一兆四千億元)的資金收進銀行體系;但台灣與中國大陸國情不同,所採取的措施也不一樣。

財金官員說,中國調高存款準備率很有魄力,也非常聰明,「而且比升息高明」。

理由是:一、調高準備金率,將直接從市場收回鉅額游資,達到緊縮效果。二、因是調高準備金率,不是調高利率,不會吸引熱錢湧入,避免造成人民幣升值壓力。

財金官員解釋,去年全年中國貿易順差超過二千億美元,加上超過三、四百億美元國際熱錢流入,市場游資暴增,導致房價飆漲、股價上漲,引爆資產泡沫隱憂。

面臨資產價格潛在泡沫危機,中國政府繼日前對房市祭出十一條緊縮措施後,昨天更大動作調高準備金率兩碼,正式宣告大陸結束寬鬆貨幣政策。

財金官員解釋,中國人行調高準備金率,可把銀行體系過多的資金收回來(鎖進央行),「這是央行不費力,就可以達到把過多的資金收進銀行體系的效果。

官員進一步解釋,央行大幅調高準備金率,等於是把大量強力貨幣收回,銀行過多資金被收縮,放款能力將因而受到限制,銀行跟著緊縮對工商企業及消費者的放款,達到收縮銀根的效果。



◆ 中國調高存準率 投信:防信貸過熱 穩定經濟

中央社 2010.01.13

中國調高存款準備率0.5%,上證指數今天下跌3.09%。由於調升存準率時點較預期早,對股市來說,短期衝擊無可避免,但不代表適度寬鬆政策轉向,且短期調控有助於經濟中期穩定。

匯豐中國動力基金經理人楊惠元指出,中國今年第一季有1.6兆元人民幣的央票到期,加上今年第一週的新增貸款已高達6000億元人民幣,若放款速度不變,全年放款額將超過今年的目標值7.5兆人民幣(2009年全年新增貸款約10兆人民幣)。

這次調升存準率是為控制信貸均衡,不代表「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轉向,而是危機過後政策回歸正常的手段,顯示中國人民銀行控制信貸決心,要防止信貸過快增長,並預防通膨預期攀升,以確定經濟平穩增長。

楊惠元認為,未來中國還是會以存款準備率及央票利率調升為主要調控工具,調升央票利率的行動會持續5到7期,未來央票利率將可能逐周攀升。

短期內,只要物價水準仍在控制範圍內,上調存貸款利率的機會不大。此外,未來是否升息仍需視美國而定,為抑制人民幣升值壓力,預期在美國升息前,中國仍將持觀望態度。

不過,楊惠元指出,中國這次調升銀行存款準備率的時點較預期早,對股市來說,短期衝擊無可避免。

但就歷史經驗來看,自2006年以來幾次調升存款準備率對股市的影響,調升存準率對股市衝擊有限,加上短期調控有助於經濟中期穩定,不影響股市長多行情。

楊惠元認為,中國調升存款準備率僅能抑制內地資金,對於熱錢的抑制,效果有限,在短期衝擊過後,市場資金將流入最有成長機會的投資標的,中國股市仍是投資人中長期投資的首選。



◆ 外資:無損中國經濟成長力道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戎鵬丞/台北報導】2010.01.13

中國中國人行昨日宣布調高存款準備率2碼,亞股今日紛紛倒地,外資法人認為,短期來看,對於包括台股在內的亞股一定會帶來負面衝擊,但由於中國國內的資金動能依舊充沛,對中國的經濟並不會造成太多衝擊,中國經濟成長力道仍將延續。而國內金融界人士認為,台灣目前並無資產泡沫化危機,推算台灣央行的升息動作將在美國升息前後,最快也是第二季以後的事,現階段央行暫無立即升息壓力。

中國人行調高銀行存款準備率兩碼,大型陸銀的存款準備率達16%,小型銀行調高至14%,而農村金融暫不調整,市場預估將可回收3000億人民幣資金。主要是因中國1月第一周新增貸款高達6000億人民幣,去年1至11月房地產4.5兆人民幣交易總額中,高達3兆都是透過銀行放款而來,顯示目前中國信用擴張嚴重及房地產「堆蛋糕式」風險過高,人行不得不採取應有的動作。

反觀台灣,目前資產暫無泡沫隱憂,不過,銀行人士認為,台股在「資金潮」一路推升下直攻8000點後,未來必要靠「基本面」和「實質景氣」推升下一個高點,此時適度拉回整理,等待景氣和營收獲利具體統計報告推升台股,才是比較健康的。

瑞信證券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指出,雖然這是中國貨幣政策從寬鬆走向中性的第一步,但對於實際經濟的影響不大,因為資金仍然相當充沛。他相信人行短期內會把貨幣政策的焦點放在放款的總量管制和存款準備率上,因此預估存款準備率還會再調高0.5-1.5個百分點,小型銀行可能會更高。

至於是否有升息的可能,陶冬認為,利率在中國並非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不過具有高度的象徵性意義,而且北京一直擔心如果人民幣和美元的利差擴大,那資金流入力道會更強勁,因此他預期在美國聯準會升息以前,北京方面不會有升息的動作,但一旦升息,那升息的幅度可能會讓市場大吃一驚。

花旗環球證券指出,今年元月第一周的人民幣新增放款就達到6000億元,代表元月的新增放款可能會衝破1兆人民幣。外資經過去年底的獲利了結後,隨著對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增加,很可能會讓資金又開始湧入,因此人行今年上半年還有調高存準率的可能。



◆ 首長滿意度 彭淮南第一 馬英九倒數第二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10.01.13

天下雜誌今天公布一千大CEO調查,近九成企業CEO支持簽署ECFA,但有四成五、近半數擔心簽訂ECFA後,政府沒有能力保護台灣利益。八成五的CEO對今年的全球經濟感到樂觀,超過七成公司今年沒有人事、營運或停產等縮減計畫。

這項調查也訪問企業CEO對總統、四院 (不含考試院)院長及財經首長滿意度,結果顯示,列名的八個首長中,央行總裁彭淮南排名第一,財政部長李述德墊底,馬總統排名倒數第二。司法院長賴英照、監察院長王建煊、總統馬英九、財政部長李述德的滿意度都不到五成。

這項調查在去年12月間,針對國內1000大製造業、500大服務業、100大金融業、15家金控的CEO,進行問卷調查,共寄出問卷1109份,回收有效問卷427份。

結果顯示,九成受訪CEO對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低於台經院、主計處、中經院、中研院濟所等四個單位的平均預估值4.48%,對台灣經濟展望相對保守。

不同的產業中,對今年營收成長最樂觀的是科技業,獲利成長最樂觀的是金融業。企業CEO認為今年企業最大的外部挑戰,前三名依序是:原物料價格上漲、全球景氣不確定及匯率升值。

CEO支持兩岸簽訂ECFA的主要原因,是東協加一(中國)區域經濟成形,簽訂ECFA將降低關稅障礙,有利企業競爭,且有利於台商在大陸市場競爭力,及企業和其他地區展開貿易協商。

調查也發現,有五成的CEO表示公司今年要在中國大陸增加投資,逾六成企業有意與陸資策略合作、接受陸資投資或合資。

當前台灣最大的經濟問題,逾六成CEO認為是「政府沒有清楚的經濟定位、方向與戰略」。其他依序是:兩岸關係變數、產業沒有轉型升級、失業問題,以及擔心政府六大新興產業執行效能不佳等。

fsj 提到...

列舉報稅資料 也可上網下載了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台北報導】2010.01.14

財政部政務次長張盛和昨天表示,民眾今年5月申報所得稅很便利!使用列舉扣除額報稅的民眾,可上網查詢或下載保險費、購屋借款利息和教育學費等扣除額資料,省去報稅人保存單據的麻煩。

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天舉行新春記者會,提出今年稅務工作重點為「強化租稅服務、打擊逃漏租稅」。張盛和補充,對於誠實納稅的民眾,要提升服務品質,但對於逃漏稅的人則要加強查緝。

張盛和表示,提升服務方面,賦稅署已規畫在今年5月實施扣除額資料的線上查詢或下載,首先開放的是電子化程度較高的保險費、購屋借款利息和教育學費等項目,方便民眾報稅與檢附證明文件。

此外,他說,對於採用標準扣除額申報、扶養親屬人數不變這類申報項目單純的民眾,明年5月可望適用財政部幫忙計算稅額的服務,民眾只要核對稅款無誤,繳納稅款後,就算完成申報,不需要再花時間計算要繳多少稅。

尤其,一旦報完稅後被國稅局發現短漏報,李述德說,因為相關資料是財政部提供,因此只要補稅不需罰款。

至於加強查緝逃漏稅的範圍,張盛和表示,個人綜所稅方面,會對列報「捐贈扣除額」金額太高的案件加強查核,追查是否逃漏稅。此外,會運用個人財產變動資料,查核有無漏報所得稅、遺贈稅,就連商店以個人消費支出逃漏營業稅也是查核重點。

張盛和也談到,對於豪宅的房屋標準單價和坐落地段等級,也要求稽徵機關「核實檢討」;獨院式且具別墅機能的農舍,房屋現值也必須「核實評定」。



◆ MOU上路 台灣準備好了嗎?

【聯合報╱社論】2010.01.14

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周六生效,與此連動的兩岸金融往來規範出台,卻是牛步化,而且依然缺少開放的新意與誠意。借用金管會主委陳冲的話,兩岸簽署MOU代表台灣金融業登陸的綠燈亮了;不過,配套措施設下的門禁依然嚴格,金融業西進的步伐還是舉步維艱,甚而可能危及後續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協商。MOU生效雖讓業者看到了商機,但也凸顯了台灣金融發展的問題。

在台灣經營金融事業,專業經理人須謹記背頌並遵循的行政命令多如牛毛,主因金融法規在高度監理的原則下,本來就已訂有鉅細靡遺的命令、辦法,加上眾多尚未與國際接軌的內規及不透明的行政裁量,已構築了很高的進入門檻;兩岸之間互動的特殊性,又於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一般服務業規範之外,再依兩岸關係條例有了例外規範。在兩岸金融MOU簽署前,因金融服務業無法登陸,這套例外規範相對單純;現今雙方可以往來了,規範也得跟著變,卻是變得複雜了。原本各界期待,兩岸金融MOU的簽訂,可催動兩岸金融監理的法令群組向正常化靠攏,結果不然,甚至部分是反向而行。

例如需簽MOU方能登陸的證券業,西進投資仍須受到不逾淨值一定比率的限制,且須與其他轉投資併計;如此一來,證券業能投資的額度還是受限,未見放寬。至於開放銀行去大陸投資的形式,金管會的方向也是飄忽不定,一開始只計劃開放分行,之後提出「分行優先,參股次之」,但其執行原則迄今還沒有清楚的內容,遵法而行的銀行依然只能鴨子划水,動彈不得,而MOU於十六日生效的日子卻已是近在眼前。

金管會對銀行業前進大陸趨於審慎,是避免海外前線的風險牽動本國母行的安定,監理心態趨於保守,非不能理解;但台灣金融業的海外投資遍布全球,風險控管並非全然新手上路,海外金融監理亦有國際規範可循,會對中國大陸的金融業投資「另眼相看」,其實還是政治上敵我意識心態作祟,對兩岸金融往來可能受制於「一個中國」架構的恐懼難除。沒有人敢保證北京不會翻臉,但這種機會已是微乎其微,因為中國大陸已是經濟規模即將超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正努力與國際接軌,除非絕對必要,不會走回頭路。因此,政府面對金融業登陸,遵循國際監理是最好的選擇,否則即失去簽署MOU的意義。

同樣的心態也反映在面對大陸金融機構來台的管理上。由於大陸金融機構規模龐大,像大陸工商銀行的市值幾是全台金融機構的總和,一家來台就可能吃掉全台;於是,政府再為陸銀登台,修正外商銀行辦理放款的限額,由依總行淨值計算,改依分行計算,以免陸銀用貸款控制台資企業,結果自是被批開自由化倒車。之後,再以對等原則,在彼岸開放台資銀行承作人民幣業務前,禁止在台陸銀承作新台幣業務。

金管會東管西限,能不能管得了陸銀尚未可知,卻可能讓金融業納入ECFA早期收穫項目的變數大增。畢竟,在一般的自由貿易協定中,服務業享有超WTO的市場准入待遇,是較易遭到質疑的;而台灣連WTO正常化待遇都給得扭捏,卻希望大陸給予超WTO待遇,若不是很難達成我方所願,就是台灣支付了見不得光的代價,而少了ECFA市場准入優勢的兩岸金融MOU,如同少了火柴的空爐,是燒不起來的。

MOU生效在即,各個產業、金融機構及投資人都期待甚深:產業界希望台資金融機構的金融支援;金融機構希望到這個龐大的市場開拓新商機;投資人希望產業、金融業能因相輔相成而成長茁壯,台灣資本市場更能因兩岸金融互通而成為亞洲資金交流的新平台。可是,目前市場收到的訊息就是防、防、防,完全看不到政府在MOU生效後的金融發展定位;這其實也一直是台灣金融發展的罩門,而MOU讓大家看得更清楚了。



◆ 佛里曼專欄/放空中國? 別傻了

【經濟日報╱佛里曼(Thomas Friedman)/陳家齊譯】2010.01.14

上周我在香港吃早餐時,國際前鋒論壇報的頭版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據稱是美國最成功的放空投資人查諾斯(James Chanos)警告,中國現在是「一千個杜拜」,甚至更糟。他當年認定恩龍是個騙局而大舉放空,結果在恩龍倒閉時賺到一大票。現在他在想辦法放空中國。

對放空者而言,中國也許充滿了一大堆泡沫。而如果查諾斯真的找到管道放空這些泡沫,願上帝保佑他。但在過去一周造訪香港與台灣,與許多拿自己的錢投資中國的人談過,我想提供查諾斯兩點警示。

首先,一條簡單的投資法則對我一直管用:不要去放空擁有2兆美元外匯存底的國家。

其次,很容易在今天的中國找到許多不對勁的狀況,例如低利率、寬鬆信貸以及低估的匯率和熱錢湧入,讓中國當局在周日表示主要城市正出現「房價超漲」,或者說就是可以放空的投機泡沫。但在過去幾天,中國的央行正在調高利率,要求銀行提撥更多的存款準備,就是為了要對抗通膨,打消一點資產泡沫。

這就是重點,我不願意放空中國,不是我認為中國沒有貪污或泡沫的問題;這些問題很多,有些終會爆發,其中最嚴重的是環境污染問題。但中國有一群政治階層專注解決真正的問題,而且不像我們美國,他們有很多積蓄可以使用。

另外還有一點要留意,自從中國1979年開始發展經濟以來,想想有多少文章,多少對中國的誇張宣傳。已經夠多了,不是嗎?但如果我要告訴你,這還只是個開始呢?

有什麼理由這樣說?過去20年來在中國的長期投資都才開始開花結果,而且能把中國推向真正的21世紀知識經濟。這些投資從龐大的基礎建設開始。十年前,中國有許多孤橋斷路,現在這些橋樑道路多半都連結起來了。中國還在急速興建主要城市的捷運,讓高鐵開往各大城市。中國現在有4億上網人口,其中2億是寬頻上網。入住任何主要城市的汽車旅館都有寬頻服務。美國則只有約8,000萬名寬頻用戶。

現在,這些基礎建設會搭配起全球最多的2,700萬名大專工程學生。用最平常的智力分配比例來看,其中有許多極度聰明的人將投入中國市場。就像蓋茲曾跟我說的:「在中國,如果你是百萬分之一的菁英,那還有1,300人跟你一樣優秀。」

同樣重要的是,愈來愈多在海外受教育的中國學子,現在也回國工作,創立事業。我在香港曾和一群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共進午餐,他們說今年要提供50個全額獎學金給工程科技的研究生。反觀美國主要大學卻正在削減獎助。

香港出生的數學家陳繁昌,最近剛從住20年的美國返回香港,擔任香港科技大學的新任校長。他原來在美國作什麼呢?他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負責數學與物理的助理署長,而他只是海歸派之一。

中國製造業與金融業的一大問題是缺乏中階管理人才。現在隨著知識份子大量回國,這個問題正在消解。

最後,正如台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對我說的,當台灣的產業在價值鏈向上升級時,低階、勞力密集的工廠都移到中國大陸與越南去了。而在中國,低階工廠是從東岸移到西部,並成為內陸的發展引擎。台灣的工廠是出走消失,中國的工廠是從東邊換到西邊。

劉兆玄說:「中國知道他們的問題。但這是頭一次他們有機會解決這些問題。」台灣的創業家在中國有七萬間工廠,他們熟悉這個地方。所以我問許多台灣生意人願不願意「放空」中國,他們都猛搖頭,就好像我問他們要不要跟NBA球星雷霸龍一對一鬥牛。

但是也有人這樣講過恩龍,對吧?不過我還寧願去放空歐元。現在放空中國?查諾斯,祝你好運,到時請跟我們說結果如何。

(作者Thomas Fried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本文為訪問台北時發稿)

fsj 提到...

經濟學人:新興市場與商品 泡沫正形成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10.01.14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示警,全球資產泡沫正在形成,特別是新興市場與商品。經濟學人報導,在全球資金氾濫下,投資人開始轉進風險資產,影響所及,連中國官方都開始退場。

經濟學人指出,雖然去年投資人擔心的另一次大蕭條並未出現,但有一些市場已經出現價值偏高的疑慮。以股市為例,經濟學人說,縱使大部分國家股市尚未重回歷史高峰;但若就最佳長期指標來看,美股已偏高近50%,這些反彈趨勢發生在去年,會被解讀為有助於穩定經濟,但是現在卻有形成泡沫的危險。

影響所及,若干國家也開始將政策方向改弦更張,最受外界關注的是中國大陸,為防止房市泡沫繼續惡化,12日傍晚無預警宣布,調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率2碼,調整後存準率為16%,此為中國人民銀行2008年6月後首度調高存準率,預期可望回收市場資金近3,000億人民幣。

國內央行也罕見以多頁新聞稿方式,列舉十二大國際組織,對亞洲國家似出現資產價格泡沫問題,及建議實施資本管制的態度。包括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等四人,對開徵熱錢稅的意見。

經濟學人說,各國央行有一系列工具可以用來抑制泡沫成長,不過,最強力的工具還是利率。但就目前全球經濟仍嫌疲弱的狀況來說,各國央行不急於升息是正確的。

經濟學人強調,現在許多資產的價格是受到財政與貨幣振興方案的推升,但這無法持續長久,總會跌下來的一天。



◆ 全球PC出貨量上季成長15%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美聯社西雅圖十三日電】2010.01.14

科技業市調機構IDC說,靠著美國消費者在年終購物旺季的大舉衝刺,去年第四季全世界的個人電腦出貨量,比前一年同季成長15.2%,美國的成長率更高達24%。

這項數字遠優於預期,IDC早先預測的全球出貨成長約11%,美國的出貨成長率則只有6%。IDC並表示,2009年的世界市場成長率是2.3%,美國則擴增6.5%。

2008年終的購物季和2009年的上半年,是個人電腦業近幾年來銷售最慘淡的時期。不過,消費者對廉價、低耗能小筆電以及其他便宜手提電腦的高度興趣,協助扭轉了趨勢,2009年第三季的出貨量就開始有小幅的增長。

消費者仍然是第四季出貨擴增的最大功臣。IDC的分析師道德說,小筆電約占第四季所有消費者攜帶型電腦出貨量的20%,而電腦製造商也大幅削減一般手提電腦的售價,並加強促銷。此外,美國購物者迅速對經濟展望恢復信心,也出乎分析師的意料。

另一家市調集團顧能公司 (Gartner)計算出貨量的方法和IDC略有不同,顧能公司的調查顯示,上季全球的個人電腦出貨成長率高達22.1%,美國市場的成長率更達26.5%。

業務聚焦在消費者市場的電腦製造商,上季的業績優於業務集中在企業市場的製造商。惠普公司仍是出貨最多的電腦製造商,其次是台灣的宏碁,兩家公司在美國與全球市場的出貨成長率都達到兩位數。

排名第三的戴爾公司,在美國與世界市場的成長率都超過5%。戴爾為了保護獲利,降價幅度沒有其他對手大,而且戴爾的主要客戶是企業。IDC表示,雖然衰退已經結束,多數企業的科技支出並未恢復。

中國的聯想集團與日本的東芝公司,出貨量分占第四與第五。戴爾在美國的市占率排名第二,宏碁、東芝與蘋果分居第三、四、五位。



◆ 產創條例獨厚財團?經部:不分規模都享優惠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2010.01.14

儘管「產業創新條例」在立法院休會前「闖關」失敗,不過經濟部官員仍強調,經濟部的規劃仍是要爭取「過關」,並追溯至今年元月1日起實施;而且該條例實施,各行各業不分規模大小,只要符合獎勵項目,都能享有租稅優惠。

經濟部工業局產業政策組組長連玉蘋說,「產業創新條例」已刪減多項產業別租稅優惠,徹底調整過去「重高科技、輕傳產」的產業政策租稅優惠疑慮,且配合賦改會決議,租稅優惠僅保留研發、人培、營運總部及國際物流配銷中心等4項租稅優惠,以持續獎勵企業進行研發與人才培訓,鼓勵企業以台灣為營運總部或配銷中心,並明定前述4項租稅優惠實施期限為10年。

「產業創新條例」如果不能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對台灣經濟衝擊有多少?官員坦承尚未有精細的評估報告。

連玉蘋表示,以往「促產條例」,雖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可以制訂相關辦法,來適用租稅優惠,但是像農業、金融部門都沒有制訂可適用租稅優惠的獎勵辦法。但現在的「產創條例」,則明文責成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要研擬產業發展。

另外,以前享有租稅優惠的是公司、企業,但「產創條例」則准許如果經主管機關核准,機構、團體也可以享有租稅優惠獎勵。

「產業條例」准許研發與人才培訓可以享有租稅優惠,並沒區分產業別與規模,所以適合各行各業。同時,以前的租稅優惠的對象,基本上都是工業區廠商,但在「產創條例」下,像農業生技園區、媒體園區、物流園區等,只要符合獎勵項目,也就可以享租稅優惠。

經濟部官員強調,「產創條例」並非針對大企業或高科技產業,以研發或人才培訓的獎勵而言,中小企業或傳統產業均可適用,對國內外企業在台灣設營運總部,給予管理費、權利金與投資利益等三項所得匯回台灣免稅的獎勵。官員強調「並不是圖利財團」,因為如果沒有這項租稅優惠,企業根本不會將國外的所得匯回台灣,政府還是課不到稅,所以應該沒有稅損。



◆ 公平稅改聯盟:企業爭產創 就為減稅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2010.01.14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已於去年底落日,原本規劃由「產業創新條例」接續,但立法院本會期卻未能三讀。公平稅改聯盟今上午召開記者會,指控工商團體再次挾全球競爭力要求減稅,呼籲全民應看清工商團體爭產創,究竟是真的為了發展?還是為了背後龐大的減稅利益?

公平稅改聯盟發言人王榮璋指出,假經濟發展之名,實為延續企業50年租稅減免而生的「產業創新條例草案」,由於條文內容過度向大型企業傾斜,不僅對於一毛稅都逃不掉的薪資所得者相當不公,甚至連企業圈的競爭立足點亦極為不公平,進而引發各界抨擊,日前在立法院暫時被阻擋下來,然而對於享受租稅減免幾十年的企業而言,這絕對不是好消息。

王榮璋表示,近日來翻開各報紙頭版,可以看見由七大工商團體理事長聯合具名的半版廣告,內容是要求立法院儘速通過「產業創新條例」。他說,這是繼前年工商團體大打電視廣告宣傳減稅好處後,又一次不惜成本耗費鉅資,但目的都是為了「減稅」背後的最大利益。

王榮璋表示,促產落日的時間點於十年前早已訂下,而且只是停止租稅優惠部分,企業若真想投資,早已趕搭上末班車。他舉例說,就像民眾知道油價將飆漲,也會急於去囤積汽油,更何況是以利益為考量的企業,而且企業若無租稅優惠就活不下去,說穿了企業所賺的也只是應繳的稅,因此政府不應再提供企業租稅優惠與補助之雙重優惠,應採取更直接協助企業的方式,例如提供優惠融資或補助。



◆ 政府到底有沒有產業政策?

【聯合晚報╱社論】2010.01.15

根據一項針對台灣1000大企業CEO的調查,目前最擔心的問題之一,是政府沒有明確的經濟定位、方向與戰略。簡單說,企業界在質疑,政府到底有沒有產業政策?

最近幾個高科技大廠紛紛投入電子閱讀器的研發生產,讓這個領域看來熱鬧蓬勃。除了電子書前途看好之外,也因為這些大廠都急著尋找下一個投資標的。在此同時,最近總統府請來演講的美國作家佛里曼,建議台灣從資訊科技大國(IT)轉型為能源科技大國(ET),這個概念毫不新奇,照理說不待國外專家建議,企業界早有這種覺悟。種種跡象顯示,台灣的產業轉型勢在必行,但轉型的方向卻仍是由個別業者自行摸索之中。

業界著急,卻看不到政府帶頭急,甚至看不到政府跟著急。原來的「促產條例」夕陽落日了,下階段的產業轉型計畫在哪裡?政府端出來的是不痛不癢的「產創條例」,如今不僅為民進黨所杯葛,輿論也多所批評。主要問題在於,產創條例徒以減稅手段為核心,可說以執行辦法優惠企業財團;但以整體產業政策而言,卻沒有方向,到底要藉此來鼓勵、培植什麼樣的產業,根本就漫無目標,難怪得不到社會支持。

這已經成為馬政府根深柢固的「領導風格」問題了。沒有政策立場,也就不會有政策說服力。行政團隊自從換上朱立倫出任副閣揆,本有意往財經內閣方向大刀闊斧,但好幾項政策都是做了半套就走走停停,甚至「知難而退」。TMC變成可做可不做;節能減碳說得比做得多;產創條例是企業界想要,但被批評為不符租稅正義;至於發展再生能源,難道非要等「外來和尚」提醒政策方向?整體而言,台灣大企業CEO所擔心的經濟「沒有方向,沒有戰略」問題,確實成了台灣發展前景的隱憂。

產業政策不是小事,當年國際處極端不利的台灣,就是在執政者堅定的產業政策下帶領出「台灣奇蹟」。現在台灣的人力資源倍於當年,但政府用這麼輕忽的態度處理產業政策,讓人看了多麼著急!

※ 相關報導:

* 5月簽ECFA 大陸趨保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4019+122010011400081,00.html

fsj 提到...

陸資投資金控 持股上限20%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2010.01.15

兩岸金融擬開放相互參股,根據金管會規劃,因大陸沒有金控公司,未來若政策許可,大陸的銀行將可參股台灣的金控,連同QDII(大陸境內合格機構投資人)間接投資,合計投資台灣的金控公司持股上限最高20%。

至於大陸的保險、證券業,在暫不准跨業投資的原則下,不能參股台灣的金控。

金管會也規劃,台灣的金控可以參股大陸銀行,因金控沒有設立子公司、分公司問題,可參股大陸銀行的上限,將比銀行設分行、子行及參股的總投資上限15%低,約在10%到15%。

金管會在周三邀集相關部會討論兩岸銀行、保險及證券開放辦法後,昨(14)日委員會最後確認後,即呈報行政院。

據了解,對於金控參股大陸銀行上限,原本規劃是跟銀行投資大陸總額一樣都訂為淨值15%,但考量金控只有參股一項,且規模較大,最後略為下降。

未來若政策許可兩岸金融相互參股,原則上將採「一夫一妻」制,也就是一家只能參股一家。

最近一年不斷有國際投資銀行穿梭兩岸,替兩岸金融機構相互參股牽線,市場也有各種傳聞,包括大陸工商銀行洽談收購國泰金控20%股權,永豐金有意引進陸資股東等。

根據金管會規劃,一旦政策許可,兩岸金融相互參股原則,基本上是「銀行對銀行」、「保險對保險」、「證券對證券」,換言之,銀行只能參股銀行,不能跨業參股保險或證券。但因大陸沒有金控公司,因此,大陸銀行將可來台參股金控、銀行。

以陸銀最感興趣的金控來看,台灣的15家金控中,除台灣金控未上市櫃,其餘14家都是上市櫃公司,金管會規劃,單一陸銀可參股單一金控上限是5%,全部陸銀參股單一金控上限則是10%。

如果加上QDII投資上市櫃股票上限,單一QDII投資單一金控上限5%、全部QDII投資單一金控上限10%來看,未來陸資可投資國內單一金控公司,持股上限合計最高20%。

金融業者表示,QDII投資屬財務性投資,不能擔任董監事,但持股仍具投票權,全部QDII投資單一金控上限10%,仍可與陸銀直接投資單一金控上限 10%結合,支持直接投資的部分取得董監席次;因此金管會規劃的持股上限,對兩岸金融相互參股和策略聯盟,仍具有誘因。

※ 相關報導:

* 新聞辭典/QDII是什麼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367139.shtml

* 防熱錢炒匯 QDII來台初期額度限縮
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5368758.shtml

* 功成身退?國安基金準備釋股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5367838.shtml



◆ 買房變儲蓄 學者:泡沫早已出現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北京報導】2010.01.15

大陸房價居高不下,大陸官方祭出降溫措施,以防失控。大陸多名專家學者稱,大陸的房地產已出現泡沫,今年內一定會下跌。

大陸知名入口網站「網易」昨天舉辦「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受邀演講的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茅于軾指出,大陸房地產是泡沫的,房地產的空房率非常高,包括蓋好沒有賣掉的,尤其已賣掉卻沒有人住的。

他說,今年中國經濟主要在房地產泡沫問題。房地產的泡沫早已形成,問題在於怎麼結束。他說,若能夠消化掉(泡沫),那是一種理想的、軟著陸的狀態,「但看起來可能性不太大,這麼多房地產泡沫不是兩、三年能消化掉的,可能性比較大的是泡沫破裂」。

若房地產業的泡沫破裂,將造成建築業大量農民工失業,將重重打擊中國經濟。他分析,大陸投資拉動的經濟是靠政府投資,而非民間。「民眾把買房子變成一種儲蓄,而非自己去住,這是大陸房地產泡沫深層次的原因」。他說大陸投資機會少,無法把儲蓄引導到投資上,儲蓄資金用來買房子,而非用來住,更不是投機,反倒當作「存錢」。

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昨天也在會上指出,今年大陸的房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房價,今年調整在所難免,房價「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他呼籲,大陸要進行「二次房改」,政府應直接參與居住房屋的開發,然後以較低的價格租給中低收入階層。

李稻葵認為今年房價會調整,因為從去年四月起,新一輪房價上漲,漲得非常快,但基礎薄弱。他說房價已大大超出中間收入居民購買能力,即使將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價遏制在每平米兩萬元人民幣(約每坪卅萬台幣),一般民眾還是買不起。同時,房價與租金的收益比嚴重不匹配,大城市租金的收益只有百分之三,「僅高於定期存款」。

他表示,房地產調控、央行收緊銀根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今年流動性不再像去年一樣過度釋放,持續的房地產投資性資金難以為繼。

不過與會的諾貝爾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卻指出,大陸房地產有泡沫的趨勢,但目前只是部分地區的房地產存在泡沫跡象,而非每個地方都有泡沫。



◆ 社論-拼裝車式經濟政策 沒方向也沒前途

【本報訊】2010-01-15 中國時報

本月十二日媒體的財經新聞有兩個重點,都相當程度會影響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其一,是勞委會通過了勞基法修正草案,希望套用德國「併購不得改變僱傭」的法律邏輯,要求將來非股份有限公司及金控公司於併購時,不得解僱員工。其二,是關於取代促產條例落日的產業創新條例,其主軸就是要對於各行各業的研發創新予以補助,並以降營所稅率等方式,吸引外資外商來台。

前述這兩項法案一個只是主管機關的修法初步意見,另一個則已將進入立法院二讀、三讀,但兩者爭議卻不相上下。勞基法如果依勞委會規劃修正,許多金控公司都心驚膽跳,也使台灣離自由市場更遠。企業合併就是要取得綜效,而員工調整當然是必要的改善績效手段。倘若金控公司併購後不准裁員,甚至新的法案還可能溯及既往,則必然會使意圖擴張金融版圖者卻步。「併購不變僱傭」是德國法律的精神,但德國勞工有綿密的證照保護、有淵遠流長的哲學背景;台灣別的都不學德國,卻只有勞工制度抄襲人家。這種半調子的制度移植,是否與社會情境格格不入,難免讓外界質疑。

再以產業創新條例的立法爭議為例:這部法律的重點就只有「降稅」兩個字,除了一般營利事業所得稅降到廿%,更在爭議性極大的第卅條,要將營運總部的各種賦稅再做降低,營所稅率甚至要降至十五%。執政黨一貫的邏輯,就是要把各種稅率設法與新加坡、香港拉平,不但在產創條例、所得稅法中如此,去年初大幅調降的遺贈稅率也是同樣的構思。但是新加坡與香港都只是彈丸之地,既無製造業基礎,當然也沒有廣大的基層勞工,經社結構與台灣截然不同。我們明明與星、港不同,但卻偏偏要學他們以低稅吸引過境商務的模式。這又是片面移植稅制的突兀思維,財經學者對此早有強烈批評。

除了前述兩個待審法案之外,台灣過去幾年通過的全民健保、勞保年金等社福制度,卻又有相當程度的北歐色彩。台灣的健保方案頗受諾貝爾經濟學家克魯曼好評,但克氏卻沒注意到,我們的衛生署長把烏紗帽提在手上要求漲健保費,卻仍然遙不可及。台灣人民一方面享受北歐級的健保社福,一方面租稅負擔率卻只有北歐的三分之一。這樣拿得多、付得少,政府上下沒有一個人在乎健保與年金難永續營運的現象。簡單地說,台灣只想移植北歐的社福給付,其他的制度卻不肯、不願學習。

台灣的政治人物就是愛做拼裝車。在公共建設方面,捷運系統與車廂有加拿大有法國、高鐵運輸組件有日本有歐洲,一切的拼裝取擇,都看政治人物的臉色決定。在政策制度方面,我們似乎是要勞工學德國、降稅仿星港、社福學北歐、大學抄美制、黨務效老共、憲法則是集拼裝之大成,好不熱鬧。拼裝的好處美其名是能「取各家之長」,但實質上卻極可能是左支右絀,各種移植器官在體內互不相容,最後極可能悲劇收場。

舉個例子來看,一個國家如果社福制度要學北歐,就一定需要大筆稅金因應其開支,故勢必不可能採取低稅率。相反的,如果堅持要採低稅率吸引過境商務,那就不可能有餘裕預算來照顧社會福利。再者,台灣自二○○一年以來就不斷推知識經濟,但似乎卻渾然不了解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產業更迭迅速,必然牽涉頻繁的勞工異動,故推動知識經濟就難免有勞工社福的配套思慮。但可惜的是,台灣的民粹政治、短視政客、庶民思考,就從來不曾綿密周詳。拼裝車不是少了輪胎就是熄了大燈,只要過一段時間,就必然是難以為繼了。

以過去數年的重大公共政策操作來看,坦白說,沒有人知道我們的政府要把台灣經濟帶向何方?是北歐的大政府?是星港的輕稅簡政?是德國的國家資本?是美國的自由市場?是英國的民營化?是韓國的財團主導?是印尼的家族裙帶資本主義?究竟是什麼?台灣人民已經不敢奢求聖君明相,只期待有個方向,如此而已。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相關報導:

* 美擬對銀行課稅 50家臉綠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366896.shtml

fsj 提到...

財經漫遊-冰島該不該還錢?

【沈雲驄】2010-01-16 中國時報

想像一下:有個富有的外國人Simon,把錢存到台灣的某家銀行──就叫C銀行好了,因為C銀行付的利息,比一般銀行高出一倍以上。後來,C銀行拿了這筆存款,去炒作高風險的投機工具失敗,倒了,Simon所存放的錢也化為烏有。請問,你贊不贊成政府用你的納稅錢,替C銀行,把錢還給Simon呢? 廢話,會贊成才有鬼。Simon貪圖高出行情太多的利息,而自願把錢飄洋過海地存到C銀行;而C銀行自己貪婪地從事高風險投機,本來就該承擔後果。從頭到尾,不關你的事,憑什麼要你買單?

這就是為什麼,冰島人最近氣到不行。前幾年,冰島一家叫做Landsbanki銀行,旗下網路部門ICESAVE,以高達五.五%的存款利率,向歐美有錢人招手。結果,引來了三萬多名英國、荷蘭等地的存戶,紛紛把錢存進來,都以為自己賺到了。不料金融風暴掩至,這家大搞投機的銀行跟很多歐美銀行一樣,垮了。

氣得跳腳的存款戶們紛紛找上冰島政府,因為ICESAVE既然屬於Landsbanki,而Landsbanki又是受到政府擔保,政府當然要負責。但當時冰島政府自己泥菩薩過江,根本拿不出半毛錢,於是英國與荷蘭決定先「墊錢」給冰島政府,把錢還給這些存款戶,然後再回頭向冰島討回這三十九億歐元。

問題來了:冰島該不該拿納稅錢,替倒閉的銀行還錢給那些被高利息吸引而來的外國存款人?英國與荷蘭政府顯然認為該如此,但冰島總統葛林姆森說:不行,除非人民同意。因此,冰島很快就將舉行一九四四年從丹麥獨立以來的第一場公投,問人民贊不贊成這麼做。

主張政府應該還錢的人說,要維持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信用是很重要的。假如政府不能保障存款戶──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的權益,假如不拿出錢來還給英國與荷蘭的這些存款戶,就會害國家的信用受損,以後會借不到錢,還會被大家看不起,等於自絕於國際市場。例如這幾天,惠譽就順水推舟地,將冰島的債券列入垃圾等級;IMF也呼籲冰島要趕快還錢,才是上策。

欠債還錢,當然天經地義。假如這筆錢是冰島政府自己花掉的,再窮都得買單;硬要賴帳,當然要被當作「垃圾」地看不起。但誰都知道,這筆債壓根兒與政府無關,也沒有半毛錢用在老百姓身上,而是被金融業者自己敗光的。逼著政府還錢,借用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夫的話來說,就是硬逼著無辜的老百姓,吃下一大筆「依法依理都不該由他們來承擔的巨大債務」。

這筆債務之巨大,並不是這一代的冰島人所能承受的。對這個人口還不到三十二萬的小島國來說,光是英荷兩國索取的金額,就相當於GDP的一半;本來,冰島政府的財政就很糟,倘若加上這筆帳,國債將飆高到國民所得的二○○%,從子到孫,好處沒享到,卻都得活在這筆債務的陰影之中。

走到這步田地,冰島政府難辭其咎──事先,沒有好好監督業者、替存款戶把關;事後不痛定思痛地終止各種不負責任的金融活動,卻只想大事化小地,慷人民之慨去花錢消災。

因為政府不負責而被慷慨的,不只是冰島人而已。從美國到英國,政府全都在拿人民的錢,填補金融業者捅出的窟窿。這就是為什麼,這起事件遠在冰島,卻讓全世界義憤填膺。

要消災,不能只是一味花錢。官員們必須停止隨金融業的論述起舞,引進更多非金融界、不與金融業利益掛鉤的學者專家,重新制定遊戲規則。例如美國國會,這幾天對幾位金融業大老的嚴厲質疑,就是很好的開始;先前成立的金融危機諮詢委員會,正由前加州財務長安吉利德帶領跨黨派的專家,準備在今年內提出一套改革方案。

不加速改革,遲早有一天,會輪到自己國家得像冰島人民那樣,陷入如此沉重的債務困境,太冤了。(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相關報導:

* 大陸團費常拖欠 台灣業者罵翻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369032.shtml



◆ 克魯曼專欄/追究海嘯責任 銀行家少裝傻

【經濟日報╱廖玉玲譯】2010.01.16

官方成立的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13日開始進行第一場聽證會,烤問美國金融界的四巨頭。委員會希望舉辦現代版的Pecora聽證會,像1930年代調查出大蕭條責任歸屬、並催生出羅斯福新政下的銀行法規。但我們從中學到什麼?

如果你期待看到這些人脫口而出:「我承認!是我幹的!而我很開心!」那你可能會失望。相反地,他們說的是:「我承認是我幹的,但我也一點頭緒也沒有。」

這場聽證會顯示,他們到現在還是弄不清這場危機的特徵和程度。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雖然國會和歐巴馬當局試著改革金融體系,但他們不會理會這些華爾街人士的意見。大家以為他們很聰明,但事實上他們提不出任何真知灼見。

想想目前為止發生的事情:美國經濟仍在和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搏鬥;已失去數不清的潛在收入;數百萬人的生活受害、積蓄歸零。還有數十萬、或許數百萬人會失去健保保障,因為高失業和州政府大砍支出。

而這種災難完全是自找的。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大多是因為油價上漲、以及中東政局動盪所引發;這回的困境完全是因為我們的金融體系失效。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除了這些華爾街人士。

13日的聽證會有兩個時間點值得注意:一是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宣稱,金融危機是「每五到七年就會發生一次,大家不該如此驚慌」。簡單來說就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就是如此。

但事實是Pecora聽證會結束後,國會大刀闊斧改革銀行業,美國半個世紀以來極力避免重大金融危機。只有我們忘記這些教訓、廢除有效的法規後,金融體系又回到危險的不穩定狀態。戴蒙還坦承,儘管舉目所及都是房市正處於大泡沫的警告,他的銀行甚至從來沒想過房價可能暴跌;這聽起來也相當嚇人。

不過,和他旁邊高盛執行長貝蘭克梵比起來,戴蒙還算有點概念。貝蘭克梵把金融危機比擬成颶風,說沒有人能預料得到。調查委員會主席安傑里德馬上義正嚴詞地說:金融危機並非上帝的行為,而是「男人和女人的行為」造成。

貝蘭克梵只是詞不達意嗎?非也,他促請國會改革不要施力太猛時,也用過類似比喻:「這些回應若只是保護我們免受百年難得一見的風暴,那我們應該抗拒。」所以這場猛烈的金融危機,只是一場罕見的意外,我們不該過度反應。

但這場危機完全不純屬意外。從1970年代末期來,美國的金融體系在管制解除及「推崇」貪婪的政治氣候推波助瀾下,愈來愈失控。能賺進高額短期獲利者,報酬變得比天還高。而提高這些獲利的辦法,就是累積更多債務,不只拚命鼓吹一般大眾貸款,還在金融業內操作更高的槓桿。

這套失控的系統,註定遲早會崩盤。如果我們不從根本改變,危機將會重新來過一次。這些銀行高管是真的不懂究竟發生什麼事,還是他們只是在自我保護?這都沒關係,重點是以後不要再聽這些人談金融改革。

華爾街高管會告訴你,眾議院上個月通過的金融改革法案,會陷經濟於管制過頭的困境。他們會堅稱,歐巴馬當局日前提出對銀行債務課稅的方案,只是對愚蠢的民粹讓步。他們會警告,課稅或其他對金融業新酬的限制,會毀掉一切而且不公不義。但他們知道什麼?就我所知,並不多。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歐巴馬房貸紓困 後繼無力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1.16

美國財政部15日說,到上個月為止,加入歐巴馬政府解除房貸壓力計畫的屋主,只有7%實際獲得長期紓解,為11個月前大肆宣揚後來卻推行不力的計畫,再留下一個污點。資料顯示,這個計畫對消除房屋法拍危機及扭轉房價下滑,沒有什麼成效。

財政部的數據指出,去年約90萬名屋主申請加入這個計畫,但至上個月為止,只有大約6萬6500名屋主獲得長期紓解。還有4萬6000名屋主申請獲准,應可在不久後完成調整房貸的作業。

根據這個計畫,財務困窘屋主的房屋貸款可以重新調整,使屋主更有能力負擔。房貸利率最低可降至2%、借貸期可延長、應償還的本金可減少。

屋主先獲得房貸暫時調整,然後在他們準時償還三期貸款並完成一切文書作業後 (包括提出收入證明及說明財務困難原因的信函),放款機構或銀行就把臨時調整變成長期安排。

提供房貸的公司表示,要屋主提出這些必要文件,相當吃力。政府正催促加入這個計畫的102家金融機構改善作業績效,但許多貸款機構績效仍然很差。

資料顯示,美國去年有破紀錄的280萬棟房屋蒙受法拍威脅,比前一年增加20%以上。法拍屋調查公司RealtyTrac日前表示,全美房價比2006年的高峰期價格已下跌30%。

fsj 提到...

沒有夢想的泡沫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2010.01.16

日前大陸人民銀行無預警調高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結果不僅影響到大陸股市,台股也應聲下挫逾百點。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從去年到現在,經濟景氣的逐漸回春,各國政府救市政策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一旦寬鬆政策逐漸退場,便直接衝擊股市及房地產,但中國大陸還是斷然開始逐漸調整政策走向。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國大陸好不容易在去年底稍稍收斂的放款情形,今年初又有擴大的跡象,倘若趨勢不改,今年中國大陸所面臨通貨膨脹,恐將超過設定目標。

從過去景氣循環的趨勢觀察,大型景氣繁榮或泡沫的出現,通常要事隔十年才會發生,主要的理由是,一個新興產業或發展模式改變的醞釀期,總是要歷經科技研發、試驗、初步商品化、技術修正等,這些階段耗去的時間可能已達七、八年,到大家意識到新時代來臨,夢想發酵,開始大量投資,股價噴出。當然,當過高的本益比產生泡沫後,終究還是得回到基本面。不過,這樣的泡沫,基本上還是有科技或創新夢想作為基礎,我們姑且稱之為夢想泡沫,2001年網路泡沫便是典型的例子。

不過,現在的股市別說是十年,十個月就漲回一倍,似乎不必什麼科技或創新作為夢想的基礎,基本就是為了漲而漲,那需要什麼理由。為何如此?熱錢狂潮而已;美國牛的進口還有三管五卡,熱錢湧進台灣,央行也意識到嚴重性,抗熱錢,彭總裁從彭三條加碼到資本管制名言錄的16條,但顯然效果有限。外資說就把央行動作當作是「警察驅趕臨時停車」,來趕的時候再移動一下車子。先前,央行告訴外資,若不買股就離開,結果隔天果然看到外資大買,不過,同時也在期貨放空;顯然,這些外資或熱錢鐵了心就是不走了,但這些錢也不願真正栽進台灣市場與台灣常相左右,否則它就不是熱錢了。

近來有些民代補選時,高喊要再創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倘若淹腳目的錢是透過產業發展賺來的,那當然值得慶賀;不過,倘若這些錢是熱錢所堆積起來的,那就另當別論,因為,這些錢是來台灣賺錢的,不是來送給你的。多少熱錢早已把台灣鎖定為未來十年亞洲熱錢的大賭場,原因為何?

大家都知道,中國大陸會是未來最重要的繁榮經濟體,但股市本益比實在已高到有人想要放空的地步;而香港也已被看空,包括兩岸三通、上海的崛起,據說兩岸租稅協定的破局,就是擔心許多企業總部會從香港移至台灣,而造成香港進一步邊緣化。因此,台灣在風險既低,又有中國紅利因素的情形下,包括本地資金、台資、港資、外資,再加上未來的陸資,大夥就在等著過去香港資金潮歷史的重演。

面對這熱錢狂潮的大賭局,台灣該如何面對?單純做莊,賺點佣金?還是自己也下海賭一把?顯然,這都不是什麼好的因應之道;因為資金潮一過,又回到灰姑娘原形。因此,還是得想個辦法,讓資金潮留下帶不走的痕跡,要炒股就炒吧,但如何引導籌資來的錢投入下一世代的產業技術與創新,恐怕政策得傷點腦筋。同樣地,要炒樓,政府大概也難擋;不過,倘若可以把此資金導引到都市更新,提升住宅品質,政府也得想些辦法。資金潮過後,如果可以讓台灣產業創新能力翻兩番,也可以讓一般庶民改善居住品質,那麼,資金潮的來去,才不致成南柯一夢。



◆ 厲以寧:資產泡沫 一定破

【經濟日報╱記者楊文琪/綜合報導】2010.01.17

大陸房地產持續飆漲,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對此提出警告,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持,資產泡沫終究要破的,政府必須拿出手段,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中評社報導,2009年度觀察家年會昨(16)日在北京舉行,厲以寧演講時指出,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泡沫是不可能持久的,這種泡沫如果破裂,就會影響到所有的房地產公司和所有因為信貸而購房的人,這樣的話就會出現房屋貸款的危機。

股市也是一樣,股市的泡沫在炒作過程中可能上去,但隨著實體經濟的下來也會下來,如果市場投資衝動又引進資產泡沫的陷阱,那就會產生問題。

厲以寧表示,地方政府對GDP的追求和GDP成長的積極性大於中央政府,但地方政府對經濟結構調整的興趣小於中央政府,地方為了增加自己的財政收入和緩解就業的壓力,所以總是要增加GDP。

要增加GDP就得增加投資,促進經濟成長,投資擴大了,信貸量也隨之擴大。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在全國範圍內投資的急劇上升和信貸通膨。

由投資滯脹引起的資產泡沫,進一步發展就不在實體經濟裡,而會轉到虛擬經濟,因而形成資產泡沫。隨著投資擴張,信貸大量擴張,沒有全進入實體經濟領域,其中有一部分就進入到虛擬性經濟領域。

另外,因為對於通貨膨脹中資產價格上升的預期,一般人就會買樓或買其他資產,等待將來再賣。所以他不是自己消費型住宅的購買,而是投機型或者投資型的資產購買,這樣資產泡沫就會成長。

厲以寧認為,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資產泡沫一定要破的。要應付這一問題,結構調整當然是重要的,用行政手段來貫徹產業政策也是必要的。

他強調,政府要根據經濟運行情況和採取適當的宏觀調控手段,進行投資決策體制和行業壟斷體制的改革,排除企業公平競爭的障礙,並協助民營經濟的發展,來解決就業問題。

最後,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必須加快,依靠城鎮化加快推動,使內需也加大,老百姓有地方住,發展城市建設,因為這需要建樓房建住宅、建馬路、建學校、辦醫院,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必由出路。



◆ 兩岸MOU健康寶寶 規章下周出爐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2010.01.16

兩個月前簽署的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 (MOU)今天生效,行政院昨天公布後續QDII投資台股限額規範,但兩岸金融業相互設點的配套法案卻趕不及同步生效。行政院最快下周就會公布,一旦公布遊戲規則後,兩岸銀行相互開設分行、子行、參股等,就可正式起跑。

根據金管會規劃,未來必須符合「健康寶寶」條件,才能赴大陸設分行、子行、參股,本國銀行參股陸銀不得超過淨值15%。至於大陸銀行來台,若是單一陸銀來台參股本國單一金融機構,不得超過5%,全體不得超過10%。

原本外界認為,金管會此次訂定兩岸銀行、證券、保險往來許可辦法,只會就原則訂定規範,不會訂定參股比例,但是金管會最後還是直接將分行、子行、參股等方式,全部入列。

在兩岸銀行往來方面。有關國內銀行登陸部分,考量國內銀行登陸已晚了十年,登陸設分行的「健康寶寶」的條件並未如預期的嚴格,逾放比率須低於2%,壞帳覆蓋率高於60%。至於設子行,因為放到大陸的資金較多(大陸規定設分行資金2億人民幣、子行10億人民幣),因此條件比較嚴,包括逾放比須低於1.5%,覆蓋率要100%以上,且第一類資本適足率須達8%。

證券投資大陸上限則從現行淨值20%提高到40%,保險業維持不變為資本額的40%,也就是在銀行、保險與證券三業別中,銀行最嚴格。

金管會表示,大陸金融業來台參股,歸為直接投資,上限將與QDII的間接財務投資分開計算。

台灣健康寶寶指標

登陸設分行→
逾放比率須低於2%
壞帳覆蓋率高於60%

登陸設子行→
逾放比低於1.5%
壞帳覆蓋率100%以上
第一類資本適足率8%

※ 相關報導:

* 大陸外匯存底 衝2.4兆美元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5369105.shtml



◆ 國發基金 應轉型行政法人

【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2010.01.16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昨(15)日表示,為了使國發基金運作較具彈性,希望民國101年轉型為行政法人,讓國發基金的投資操作更靈活,不再受諸多法令限制,預料投資績效會更好。

經建會與研考會將於101年合併成為國家發展委員會,經建會轄下國發基金未來的定位也引起關注。胡仲英說,為讓國發基金能靈活操作,經建會希望國發基金能在101年同步完成改制,轉型為行政法人。

胡仲英指出,行政法人介於財團法人與政府機關之間,比政府機關具有彈性,對國發基金的投資績效將有幫助。不過行政院提出的「行政法人法」在立法院尚未完成立法,仍無法確定國發基金屆時能否順利轉型。

胡仲英表示,目前國發基金的淨值1,700多億元,由於國發基金由臨時編制的組織進行管理,受限於政府採購法、人事、會計、預算、決算、審計等,很多法律形成綁手綁腳的束縛。

一般企業投資不可能在前一年就編好預算,但國發基金在前一年就必須編好預算,並且經立法院通過,必須想一個解套的方式,解決投資靈活度的問題。

有關國發基金改制,胡仲英表示,曾考量過三個方案,包括公司化、財團法人化、行政法人化。其中公司化仍會受法令束縛;財團法人化則須由政府將1,700 多億元捐贈給一家財團法人,但立法院絕對不會同意;因此退而求其次選擇行政法人化。

fsj 提到...

朱立倫掌舵 不讓年貨漲翻天

【江慧真/台北報導】2010-01-16 中國時報

本報昨天報導「南北貨漲翻天、今年過年夭壽貴」,引起府院高層重視。據悉,行政院長吳敦義一大清早就指示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立刻掌握物價波動情形;朱立倫也決議,下周三將召開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跨部會議,以保障過年前年貨供貨量穩定,供貨品質安全,及供貨價格不會漲翻天。

距離農曆年還有一個月,但本報記者查訪迪化街和傳統市價卻發現:近日不但糖價天天漲、松子也翻三倍,連干貝、香菇等全都飆兩成。吳揆看到報導高度關切,昨天一大清早還沒上班,電話便打到兼任消保會主委的朱立倫手上,指示他要積極處理,「務必讓民眾有個好年可以過!」

吳揆重視 下令保障年貨價量

朱立倫立刻啟動穩定物價小組機制,早上不到八點半,便責成農委會、公平會、經濟部、經建會、法務部、消保會等相關部會,針對所屬的主管業務進行全盤了解。

此外,朱立倫也下令「出動」消保官進行全台查價,初步探詢結果,「確實有物價波動的情形!」但原因究竟只是單純的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或者是其中的國內進口商或大盤商有囤積哄抬之嫌,消保官必須深入調查。此外,今天起到下周三之前,消保官也將前往大賣場、傳統市場、迪化街和南北貨供應處,了解全台的供貨情形。

下周三開跨部會議 嚴格管控

在各部會分工上,衛生署將針對年貨的食品安全進行查驗;公平會則就大宗物資價格、國際原物料價格波動進行了解,調查是否出現進口商或大盤商聯合哄抬情形;經濟部也要關注能源價格部分,清查物資供應狀況;法務部、公平會更要針對市場是否囤積大宗物品展開稽查。而年關前的農漁產品供應狀況,農委會也必須確定供應無虞。

朱立倫下周三將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周四召開消費者保護委員會議,並邀請央行官員代表出席,報告相關貨幣市場供需情形,「行政院將在不影響市場機制的前提下,嚴格管控物價的波動!」

※ 相關報導:

* 乾貨、豬肉漲 辦年貨…錢包很受傷
http://udn.com/NEWS/LIFE/LIF1/5369258.shtml


◆ 3,000億誤差 蹉跎300天

【經濟日報╱社論】2010.01.17

正確的數字是良好管理的基礎,但國人對數字卻常不求精準,因此胡適先生幾十年前曾用「差不多先生」的故事譏諷不精準的壞習慣。然而這壞習慣不只難改,還變本加厲,最近政府在一些數字上的錯誤,更是荒腔走板到極點。這些錯誤極易認定,事後更容易檢討究責,我們可舉一些例子,請政府查明責任,釐清事實,該道歉的就道歉,該受罰的人就處罰,政策才可能上軌道。

政府每年必然要面對而極重要的數字之一,就是財政收支預算。政府去年的預算估計全國總賦稅收入為1兆7,841億,但全年實際收入僅1兆5,189億,短收金額達2,652億元,短收比例15%,簡直錯得離譜。錯非證交稅減半政策最後被封殺,賦稅短收可能近3,000億元。這樣高估稅收既使政府不知努力節省不必要的支出,復使實際赤字和負債打破歷史記錄甚至法定上限,財政紀律和國際信用評等都嚴重受損。

然而政府卻未檢討過失,而把賦稅短收的責任推給金融海嘯。我們在此要嚴正指出,稅收比前年減少,主要確是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所造成,不能全怪政府;但這些因素和減稅對稅收的影響,都可估計出來,所以政府估計的稅收比實際稅收高出2,000多億的誤差,責任是在相關的政府官員。

早在去年2月,我們用很簡單的方法,就估計出稅收將短收近3,000億元,並要求政府做必要的調整,但政府置之不理。如今事實證明我們的估計正確,而擁有大量資訊和人員的政府卻有近2,000億的估計誤差,主管首長實已嚴重失職,難怪其民調支持率敬陪末座。政府若不追究這明顯的數字錯誤,甚至反以為低的民調數字是錯誤,那鬆掉的螺絲將使政府機器整個垮掉。

幾千億的誤差還不只這件。政府把ECFA當成最重要的政策,而ECFA最直接的利益是出口到中國可得到免關稅的優惠。這項優惠到底有多大,當然是政策的關鍵。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和行政院長吳敦義分別在去年12月19日和29日說,我們對中國的出口每年可節省90億美金,也就是近3,000億台幣的關稅。但財政部去年11月9日的立法院報告卻說可以節省1,047億元的關稅。兩者相差三倍。對這麼重大的政策極重要的數字,竟有這麼大的誤差,真是不可思議。照說江董事長和吳院長只要打通電話就可要財政部提供正確的估計,莫非政府連垂直的聯繫也出問題?

我們曾指出,政府用來估計ECFA之利益的模型並不恰當,但政府還是完全依賴這種模型,結果各部會或各單位估計的就業影響出入極大,恐怕政府官員自己都不相信。但研究機構估計出電子電機業的產值可能減少3,000億元,官員卻把它當做錯誤而一筆勾銷,卻仍拿同一項研究得出的其他數據做政策依據,數字的運用已是隨心所欲,毫無科學和客觀可言。

政府六大新興產業政策普遍被批評為空泛,但其中的數字雖不知怎麼得來,卻鐵口直斷:觀光計畫創造就業40萬人整,吸引民間投資2,000億元整;文創產業增加就業20萬人,產值1兆元。最近又趕時髦新增加的雲端運算,政府說可以促成1,000億元新投資,到2015年可創造1兆產值;但我們在這新產業能否有競爭力其實還很難說。政府這種隨便說說的數字很多;希望以後講數字時能更謹慎,講出的數字更要管考,達不到時就要懲處相關人員並向人民道歉,以免各種數字都像633那樣只是口號或達不到的期望。

fsj 提到...

兩岸金融開放 築「防火牆」
http://www.udn.com/2010/1/18/NEWS/MAINLAND/MAI1/5371859.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蘇秀慧/台北報導】2010.01.18

兩岸金融開放將訂定「防衛機制」,包括國內銀行在大陸設分行辦理的放款額度,不能逾當地拆借資金及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儘量以當地資金為主,避免從台灣帶太多資金過去,投資虧損遲未改善者,將暫停匯出資金投資等。

行政院上周五已收到兩岸金融、保險、證券及期貨業務往來許可辦法修正草案,兩岸金融往來將是「四去三來」,銀行登陸可設辦事處、分行、子行和參股,陸銀來台可設辦事處、分行和參股,但不得設子行。

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已在16日生效,但攸關兩岸金融機構互相設點和參股的兩岸金融等三個配套許可辦法,卻尚未核定,行政院官員昨(17)日表示,將加快作業腳步,最快本周展開審查。

另外,行政院會周四初步排定將聽取MOU生效後,兩岸金融往來等三個配套許可辦法規劃方向,屆時兩岸金融機構互相設點和參股的方向、原則,可望拍板定案。

行政院官員昨日表示,從金管會提報的兩岸金融開放辦法草案可以看出,除了兩岸金融市場的開放措施外,也訂有金融預警及防衛機制,除讓兩岸金融在循序漸進開放的同時,也有一定的「防火牆」。

據了解,防衛機制主要包括,國內銀行到大陸設分行、子行經營業務後,為避免國內資金大量外移,將要求銀行大陸分行辦理的放款額度,不能超過大陸當地吸收的存款及拆借資金的一定比率。

有關官員表示,這項原則是希望業者,在大陸當地吸收所有存款,或拆借多少資金,就儘量以大陸當地的資金去從事放款,避免從台灣帶太多資金過去。

此外,當國銀在大陸的投資虧損達一定金額,主管機關會要求提出改善計畫,若無法改善、繼續賠錢時,可能就會暫停再投資,甚至要求賣掉持股撤回投資等。(相互參股條件詳見原站)

※ 相關報導:

* 中國經濟可靠嗎?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4211&f_ART_ID=231310



◆ 金管會研擬 陸資可專案併購台保險業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台北報導】2010.01.18

金管會研擬大陸保險公司登「台」辦法,大陸保險公司來台參股條件寬鬆,甚至可申請「專案核准」取得經營權;但金管會對大陸保險公司來台設立子公司祭出高標準。官方政策引導陸資併購台灣保險業,陸資埋不埋單,仍有待觀察。

金管會對大陸保險公司參股投資大開方便之門,只要符合財務業務健全、無不良紀錄、信用評等在A級以上等三項標準,即可取得參股「入場券」。不過,參股以一家為限。

值得注意的是,為避免陸資「整碗捧走」,金管會明訂大陸金融機構參股限額,不過保險業如能取得主管機關「專案核定」,即可豁免持股限額規定。也就是說,只要官方點頭,大陸保險公司不但參股比率可提高,連入主併購也沒問題。

反觀大陸保險業來台成立子公司標準卻超嚴格,除須「身家清白」之外,還要成立滿30年、總資產逾50億美元、信評達到A級以上,同時持股比率不得逾50%。

換句話說,大陸保險台灣子公司必須是「合資」,無法獨資。

不具名的保險業者說,大陸保險來台業參股容易、成立子公司難,凸顯政策上「「參股優於子公司」,官方等於為國內問題保險公司找到「救世主」。

據了解,在全球金融風暴與低利率衝擊下,前年國內全體保險公司被迫增資2000多億元,去年又增資了600多億元,但到目前為止,仍有4家壽險公司淨值為負數,5家風險資本適足率不及格。

其中國華人壽虧損最慘重,安定基金去年接管國華後,斥資60億元入股,成為國華最大股東,但國華淨值負數仍高達500多億元;幸福人壽淨值負數百餘億元,國寶與興農兩保險公司淨值負數億元至數十億元,大股東掏腰包增資也只1、2億元,「急徵金主中」。



◆ 美金融業虧損 還要發千億美元獎金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報導】2010.01.18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美國銀行美林本周公布去年全年業績時,將同時提出總數高達1000億美元的獎金計畫。但分析師估計,這美國四大銀行去年業績以淨收入來說,只有高盛在賺錢。金融業者宣稱獎金是對業績表現的獎勵,根本站不住腳。

美國總統歐巴馬計劃依據曝險程度對大型銀行及其他金融業者課稅,以遏制金融業令人厭惡的獎金文化,但金融業的獎金仍然照發。

報導指出,儘管這四大銀行的投資銀行部門都有鉅額收入,但應歸功全球各國政府的振興金融計畫。

最後一家償還美國政府「問題資產救助計畫」 (TARP)紓困金的花旗集團,估計去年有85億美元虧損,但花旗投資部門人員預料可領到50億美元獎金,全體員工的薪資、福利和獎金總數則達300億美元。

市場傳言,美國銀行美林的獎金金額和金融風暴之前的2007年相當,但分析師普遍估計該行去年淨收入虧損12億美元。

分析師估計,摩根士丹利虧損金額在8.5億美元之譜,但預料其薪資、獎金和福利總額仍將達150億美元,幾乎占全年營收的一半,比例在華爾街各金融機構中稱第一。

高盛據說在去年第四季大砍員工薪給,但預料獎金總額仍達190億到200億美元,3萬員工平均可領到66萬美元。

美國第三大銀行摩根大通上周公布的2009年業績顯示,獲利由2008年的56億美元暴增至近120億美元,發出的獎金則達60億美元。

而在英國,84%股權屬於政府的蘇格蘭皇家銀行 (RBS)儘管仍然虧錢,但將發出15億英鎊 (24.4億美元)獎金,而且英國政府準備對獎金課徵50%重稅,RBS為了減輕重稅衝擊,還可能把獎金再加碼。

英國金融大臣邁納斯已提議,召集各國財政部長本月在唐寧街開會,討論如何預防未來金融危機。

※ 相關報導:

* 社論-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10011800191,00.html

工商時報 2010-01-18

...台灣的金融服務業由於尚未盡得歐美真傳,在金融海嘯中受害反倒較輕。有關當局應以歐美金融業為鑑戒,切勿讓「金融服務業」變成「金融製造業」。此外有關熱錢的防範、外資對資本市場的炒作等也應戒慎恐懼,及早預為規劃因應。「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天災雖然難以預防,人禍切切不可任其發生,如此才能趨吉避凶,讓今年成為真正的福虎年。

※ 海地在北半球。

fsj 提到...

海盜企業化 股東擠破頭

【經濟日報╱編譯范振光、朱小明/綜合外電】2010.01.19

索馬利亞海盜愈來愈猖狂,每年掠劫船隻數目和所得金額不斷增加,但現在索馬利亞海盜不是只會搶的粗漢,也是懂得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盜匪。

現代海盜早不再單打獨鬥。根據外電報導,海盜已在索國首都摩加迪休東北方400公里的漁港哈拉迪爾成立「合作社」,起初只有15個海盜組織加入,現在成員增至72個。

加入合作社的海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的提供武器和其他做案所需物資,有的負責看管人質和搶來船隻,拿到贖金則按一定比例分享,直接搶劫的團體分最多。「投資」海盜事業獲利可觀,一名年輕婦女表示,她加入合作社不過38天,就賺進7萬5,000美元(約台幣238萬)。

要分贓的「股東」增加,連帶造成海盜要求的贖金上漲。例如,索馬海盜17日拿到歷來最大筆的贖金,一架直升機把據信金額在550萬到700萬美元的鈔票空投到「馬蘭半人馬座號」上。雖然過程中發生海盜黑吃黑的激烈內鬨,但這艘載有200萬桶原油和28名船員的希臘籍油輪,最後仍獲釋放。

劫持「馬蘭半人馬座號」的海盜說他們只拿到550萬美元,但「東非海事協助計畫」人員表示,直升機空投的金額為700萬美元。即便是550萬美元,也已遠遠超過支付索馬利亞海盜贖金的紀錄,中國散裝貨輪「德新海號」去年獲釋,據信贖金為400萬美元。

英國海盜專家密德頓最近估計,索國海盜在過去兩年所勒索的贖金達1億美元,每艘船的贖金已由一年前的100萬美元漲至平均200萬美元。



◆ 贖金漂白 索國海盜學會炒地皮

【聯合報╱編譯范振光/報導】2010.01.19

索馬利亞海盜愈來愈猖狂,每年掠劫船隻數目和贖金不斷增加,還學會以炒地皮、跨國投資等方式將贖金漂白。

索國海盜不是只會逞兇鬥狠,而是和其他國家黑幫一樣,合作搞企業當老闆。路透報導,索國海盜已在首都摩加迪休東北方400公里的漁港哈拉迪爾成立「合作社」,一開始只有15個海盜組織加入,現在成員增至72個。

加入合作社的海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的提供武器和其他做案所需物資,有的負責看管人質和搶來船隻,拿到贖金則按一定比例分享,直接搶劫的團體分最多。「投資」海盜事業獲利可觀,一名年輕婦女表示,她加入合作社不過38天,就賺進7萬5000美元(約台幣240萬)。

要分贓的「股東」增加,連帶造成海盜要求的贖金上漲。專家估計,索國海盜過去兩年拿到的贖金達1億美元,每艘船贖金已由一年前的100萬美元漲至平均200萬美元。

海盜得到龐大贖金,當然不可能藏在床底下,而是漂白掩人耳目。非洲最大經濟體肯亞的房地產價格近年飆漲,有人懷疑,和鄰國索馬利亞的海盜藉買屋洗錢有關係。

有索馬利亞海盜在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表示,索馬利亞多年內戰不斷,他們也不會一輩子靠刀槍吃飯,早在為「退休」作準備,除了肯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和非洲的吉布地等國家都有他們的投資。



◆ 日航聲請破產 政府將助重建

中央社 2010.01.19

日本航空公司(JAL)及子公今天向法院聲請破產保護。它共負債2兆3200億日圓(新台幣8130億元),是戰後日本最大的企業破產案。日本政府將全面支援,確保空運不受影響。

日航和旗下兩家主要子公司日航國際(Japan Air-lines International)及JAL Capital今天傍晚向法院申請適用企業更生法。日本政府和民間合組的企業再生支援機構決定提供援助,協助日航重建,日航將在政府的管理下重新出發。

支援機構將出資3000億日圓,協助日航在三年內重建;日本政府屬下的政策投資銀行也將提供6000億日圓的緊急貸款;而提供日航貸款的金融機構將放棄7300億日圓的債權;日航另將籌措5000億日圓資金,以增強財務力。

日航成立於1951年,是半官半民經營下代表日本的航空公司,1987年完全民營化,由於無法脫離高成本的經營,在成立近60年後宣佈破產。

日本政府發表聲明,表明將全面支援日航,使得海內外的空中航運不致出現障礙。77歲的京瓷企業集團名譽董事長稻盛和夫將出任重建後的日航董事長和首席執行長(CEO),指揮重建工作;日航乘客的飛行里程數將獲得保障、債權也受到保護。

日航集團將裁員1萬5700人,占總員工數的約1/3,將廢除的航線包括國內的12條和國外的14條;110家子公司將減少至57家;現有的37架波音747型巨無霸客機將在五年內全部淘汰,改飛較小型的飛機,以減少支出和提高收益。



◆ 日經濟政策 陷入困境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路透東京十八日電】2010.01.19

日本執政黨第二把交椅小澤一郎爆政治獻金醜聞,民主黨支持率急降,影響所及,不但國會預算案可能難產,年中的上議院選舉也蒙上了陰影。

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捲入政治獻金醜聞,案情牽涉一筆土地交易,民調顯示七成民眾認為他應該下台。首相鳩山由紀夫表態支持,但無助民主黨支持率。三大媒體民調均顯示,支持民主黨的比率急跌至41%-45%,甚至低於反對者的比率。

醜聞案使鳩山內閣雪上加霜。面臨經濟可能陷入二度衰退的風險,政府急需國會加速通過追加預算與新年度的預算,但反對黨已揚言杯葛,以此威脅小澤認罪或下台。

小澤是民主黨的靈魂人物,也是去年8月勝選的推手。不管是即將到來的上議院改選、協調國會立法,還是制定國家政策,都少不了他。但如果民主黨支持率繼續下滑,小澤可能被迫辭職,支持小澤的鳩山也可能受到連累。除了政治獻金醜聞的發展,接下來要密切觀察的發展還包括央行能否維持獨立性,以及如何化解經濟與財政的兩難困境。

日本政府債務逼近國內生產毛額的200%,任何開支都是政治炸彈,政府轉而施壓央行,要求提出對抗通貨緊縮與衰退風險的政策。

本月初才臨危受命的新財長菅直人可能進一步對央行施壓。央行可能擴大公債收購規模,或是繼續量化寬鬆政策。

新財長對日圓升值的容忍度也較低,上任第一天曾公開表示日圓合理價位在95日圓兌1美元。不過,在七大工業國火力全開瞄準人民幣固定匯價開炮之際,各國不太可能聯手干預日圓。

鳩山內閣最棘手的問題可能還是經濟疲軟與財政赤字的兩難困境。稅收急墜,政府收入可能不足以支付一半的支出,削減預算浪費與開闢新方案財源的努力至今仍缺乏焦點,而菅直人的財政觀點被認為屬溫和派,在削減預算的立場可能不會像前任的藤井裕二那麼堅持。



◆ 台灣也將失落?

【經濟日報╱社論】2010.01.19

人,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沒有人敢質疑,如果不是為了人的生存、生活、幸福,要國家何用?但我們常忽略另外一面,人的素質、人的比重、人的行為乃至人口的結構,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治亂乃至存亡,要找實例,眼下的台灣正是。

多少年來,我們常說台灣人口密度過高,構成整個社會乃至這片土地太過沉重的負擔,因而從半世紀前開始,政府就竭盡全力致力節育。但所謂台灣人口密度是全球次高,僅低於孟加拉這樣的說法,固令人立即產生危機感,努力節育的心油然而生;然而我們看看熟悉的鄰國如新加坡,其人口密度絕對遠超過台灣,卻處處綠地,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毫無擁擠、逼狹的壓迫感。台灣低度利用的農地、林地甚至都市土地比比皆是,可用的空間勝過新加坡不知凡幾,卻不斷以人口密度全球次高恫嚇市井百姓,乃至學者專家亦受其蠱惑,真可謂理盲而濫情。

不論人口密度高低,人口密度的減少,則必然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理由十分簡單:一個經濟的運作,其主要決定力量不外乎人民的消費、企業的投資與政府的支用這三大類。三者之中任一低迷不振,經濟社會疲弱萎縮,尤其人民消費這一大塊,在整體中占有六成的比重,稍有遲滯,立將形成拖累整體的力量。猶有甚者,現代經濟的運作一方面有連鎖效果,種種產銷活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因而當這一大塊產生變化,整個的社會出現強度數倍的反應。另一方面,在生產過程高度迂迴的資本主義經濟,每一個變化,都會透過資備設備的積累與折舊,影響往後若干年的投資與消費,牽連更遠甚至衝擊至數十倍以上。

因此,帶動了投資、政府支用的變動,不僅對當期的經濟景氣會有比率乘數效果、波動擴大的影響,還會在往後數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中餘波盪漾。如果這是正向的,當然我們可以福澤綿綿,但若是負向,則遺禍久久不絕。

人的數量正是決定消費的基本因素,因為許多新興國家人口快速成長時,經濟的運作也活力充沛;在台灣經濟發展前一個階段,我們還在高倡節育時,情況亦復如此。而一般所謂發展成熟的國家,經濟成長率往往低不可問,人口成長的遲緩乃至負成長,正是重要關鍵。至於出生率高速下降很快便達到負成長的國家,如日本,其民間消費的增長快速下降,導致這個經濟欲振乏力。日本連續出現兩個「失落的10年」,金融海嘯後恐怕又隨之落入第三個失落的10年,與此大有關係。

不過,台灣可是後來居上。我們的人口出生率創造世界紀錄的速度追趕日本、超越歐洲,因而去年連創兩個世界紀錄:出生率達千分之八‧二九,全球最低,每位婦女平均生產一子女,低於日本的1.4人、香港的1.3人,全球最少。與此同時,我們雖有大約30萬外來新娘,但移往對岸的青壯人口則以百萬計。這兩股力量結合在一起,同時斲傷台灣的民間消費,進而拖累民間投資,政府在若干基建設如學校、公共設施等方面的支出也連年停滯。比諸日本三個「失落的10年」的推手,我們還要更大更強。

從前年開始,經建會即提議補貼生育,在財政與學者的杯葛下無疾而終;26日內政部又要推出類似對策,但也深知會被財政考量打敗。養雞生蛋的道理人人都懂,財政部卻只見蛋愈孵愈少,愈來愈不夠分配,而不知拿些蛋來孵小雞,主政者復不見其過,後果豈不太過清楚!

fsj 提到...

ECFA 採「分期付款式」開放

【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台北報導】2010.01.20

陸委會副主委高長昨(19)日指出,兩岸經濟協議(ECFA)採「分期付款式」開放,第一階段的早期收穫清單(提早降稅或提早開放市場的項目),占兩岸貿易額一成左右,約80億美元;其後再分第二、第三階段協商,爭取零關稅打入大陸市場。

至於兩岸能否趕上20日正式協商ECFA的時機?高長受訪時以「1 月中下旬舉行」回應;對於喬不攏的原因,他表示「不清楚」。

台北市進出口公會昨天舉辦「大陸經貿實務講座」,邀請高長演講「2010年兩岸經貿關係展望」,但高長為幫政府宣傳ECFA,特別在題目前加上ECFA,並對媒體公開行程。

馬政府卯勁宣傳ECFA,外界仍一頭霧水。高長一開場用「蓋房子」形容,他說,ECFA最初是「架構」,就是先把房子結構體蓋起來,之後再裝潢。他再用「分期付款」來說明ECFA的協商過程,而早收清單是「預付頭期款」。

他指出,ECFA不是一次性開放市場,是分階段開放,第一階段早期清單,按國際經驗,僅占兩岸貿易額一成左右,約80億美元;其餘九成等ECFA簽了之後,再分第二、第三階段逐步開放,簽下附屬協議,爭取零關稅打入大陸市場。

高長指出,ECFA參考「東協+中國大陸」模式,架構目錄主要包含:貨品貿易、服務貿易與投資、經濟合作、早期收穫清單、例外條款、爭端解決機制、終止條款等。

會中有台商提問,兩岸協商ECFA,大陸不應限制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FTA),高長回應說,現在問題是第三國不跟台灣談FTA,他舉2008年APEC秘魯年會為例,我與大陸簽下ECFA後,可增加其他國家與台灣談FTA的意願和勇氣。

高長另補充說,我方如果跟大陸主動講不要限制與他國談FTA,這等於是「自我矮化」,而且,北京當局也沒有立場干預或阻撓台灣與其他國家談FTA。

※ 相關報導:

* ECFA首次協商 1月底北京舉行
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5378213.shtml



◆ 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香港奪冠

【世界日報╱香港新聞組香港20日電】2010.01.20

傳統基金會和華爾街日報今天在香港公布「2010年經濟自由指數」報告,當中指出,香港仍然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接著是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和愛爾蘭。香港連續第16年獲選為全球經濟自由度最高的體系,但得分較去年跌0.3分,降至89.7分,主要是貿易及貨幣政策的自由度下降。

報告是按照十項經濟指標給予各國及地區評分,然後衡量經濟自由度,這些指標包括商業自由、貿易自由、政府支出、財政自由、投資自由等。在評分上,香港獲得89.7分,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和愛爾蘭的得分依次是86.1分、82.6分、82.1分、81.3分。

華爾街日報評估全球183個經濟體系,認為香港低稅制、非常尊重物業產權及市場較具彈性,令經濟向好,亦令香港去年吸引了600億元資金流入,規模是亞洲第二大。不過,報導也指出,香港準備為最低工資建議立法,又推動六大產業發展的模式,削弱了市場主導的動力及自由度。

報告顯示,香港與新加坡今年的評分均下降,但在十大經濟自由度的評分領域,香港有四項獲最高分數,包括貿易和財政自由度等,所以得分比排第二的新加坡高出3.6分。

至於中國則被列為較不自由的經濟體,經濟自由度排名在全球183個經濟體當中排名140,得分51分,比去年跌了2.2分,主要是投資及勞工流動的自由度得分下跌較多。

另外,台灣的經濟自由度也大幅躍進,根據報告,2010年台灣在全球的自由度從去年的35名上升至27名,總得分70.4,較去年多了0.9分。

報告顯示,台灣在政府支出、貿易自由、商業自由、貨幣自由等方面都有顯著改善,只有在衡量貪污及勞工問題的指數上有所不進。

報告表示,台灣的經濟自由度得分上升,主要受惠於商業自由度的改善。



◆ 台灣恐陷薪資停滯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2010-01-20 工商時報

經建會昨日指出,日本受「非典型就業人口」增加、人口老化及全球化的影響,近8年實質薪資平均年增率-0.52%,呈停滯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近8年實質薪資平均年增率也呈-0.40%,日本的情況值得我國借鏡。

經建會表示,造成日本薪資成長停滯有3項原因依序是:全球化產業外移、非典型就業人數增加、人口老化。其中非典型就業(部分工時、人力派遣、短期僱用)人口這十多年來快速增加是最重要的原因,1990年占總就業人口僅20%,2007年竟已升至34%,非典型就業人數比例之高僅次於荷蘭、澳洲。日本非典型就業者的薪資水準較經常性就業者少了40%,這一就業型態人數的增加,明顯阻礙了日本平均薪資的增長。

另外,日本工作年齡層15~60歲人口比率由1990年代的70%降至2007年的64%,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則由 1997年15%上升至21%,在先進國家中人口老化最為迅速。日本係以資歷作為給薪的標準,在勞動市場逐漸由較年輕者取代之下,這也是日本薪資下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依主計處最新統計,台灣在同一期間(2001至2008年)的實質薪資平均年增率同樣呈現負值,-0.40%,但台灣的非典型就業人數占就業比重僅6.7%,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還未超過11%,經建會官員表示,這說明台、日這段時間薪資負成長的原因不盡相同。

經建會官員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若台灣未來人口老化的程度和日本現在一樣、非典型就業人數占的比重和日本當前一樣,那麼台灣將面臨到日本同樣的處境,在內需無法提振、民間消費轉弱下,台灣的實質薪資將面臨與日本同樣的停滯處境。

經建會指出,面對停滯的薪資,日本政府已決定透過立法降低非典型就業的比例等方式因應,這些經驗,可供我國借鏡。

fsj 提到...

黑猩猩選股大敗專家

【記者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2010-01-20 工商時報

在一般人眼中,坐擁高薪的投資專家,靠著他們的專業能力,每日為資金流向尋找最佳投資去處。不過他們的表現恐怕還不如一隻黑猩猩!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俄羅斯一隻名為露莎的黑猩猩,由於選股成功,她在去年的投資組合資產淨值成長3倍,遠勝過俄羅斯94%的投資基金。

這隻在俄羅斯馬戲團表演的母猩猩露莎,去年從30家公司當中選擇8家公司,作為她1百萬俄羅斯盧布的投資標的。

俄羅斯一家財經雜誌編輯阿尼斯莫夫表示,「她(露莎)成功選股,投資組合成長近3倍。她的表現優於市場大多數人。」

該編輯還諷刺那些所謂投資專家,還能厚顏領取優渥的紅利。他說,「大家都感到驚訝,他們領取的紅利原因何在?也許應該把他們都送到馬戲團去。」俄羅斯媒體也趁機奚落那些投資專家,說露莎的傑出表現讓「分析師看起來像小丑」。

實驗中,這隻善於投資的黑猩猩拿到標示不同公司的30個方塊,她的訓練師瑪西摩夫問她:「露莎,今年妳想把錢投資何處?」她想了片刻,挑出其中8個方塊。

露莎的選股包括在獲得俄國當局提供大規模金援後,股價飆漲600%的銀行。不過她錯過獲利暴漲240%的通訊公司,反而挑選礦業公司。

但是,瑪西摩夫也承認,「金錢的問題應該由金融專家與政客決定,如果交由猴子決定,經濟恐怕很快就會崩毀。」

不過莫斯科經濟研究機構Institute for the Economy in Transition貨幣政策部門負責人圖林欣羨的指出,「在針對市場如何改變的預測裏,凸顯金融知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並不重要。」



◆ 杜拜債額 少估一半?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1.20

根據中東地區投資銀行EFG Hermes的一份報告,現金短缺的杜拜負債總額可能多達1700億美元,遠高於早先的評估。

這家銀行在2010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年鑑中說:「杜拜公司(Dubai Inc)的債務總額在1300億至1700億美元間。」

杜拜公司指的是杜拜政府和政府相關實體。

杜拜去年11月表示希望要求凍結其最大及負債最多集團杜拜世界(Dubai World)的債務償還,令全球市場為之震撼。當時,杜拜的負債總額,包括其國營企業的債務,據傳為800億美元,而杜拜世界就佔了590億美元。

※ 相關報導:

* 專家:人民幣升值 3月啟動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5376499.shtml



◆ 日航聲請破產 將裁1.6萬人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0.01.20

負債逾250億美元的日本航空(JAL)19日向東京地方法院聲請破產保護,創日本史上規模第四大破產案。日航將在未來三年內大幅精簡規模,裁減1.6萬名員工並換上新的管理階層,期能浴火重生。

在政府挹注近1兆日圓(110億美元)的幫助下,日航的飛機仍將翱翔天際,並在新社長稻盛和夫領軍下展開重整計畫。依據負責重整的企業再生支援機構(ETIC),日航股票將下市,債權人也將被迫放棄預估逾7,300億日圓的債務。

這宗規模達2.3兆日圓的破產案,是日本史上第四大,也是非金融機構中規模最巨。目前日航核心業務去年前九月累計的債務至少達1.5兆日圓,實際數字可能更高。

九年來有賴政府四度金援維持營運的日航,將於三年內裁撤31條航線,包括14條國際航線和17條國內航線,並砍掉現有人力的三分之一至3.6萬人。日航還須需汰換許多老舊又耗油的飛機。

此外,坐擁龐大亞洲市場的日航,還得面臨與外資航空公司結盟的艱鉅選擇。內情人士指出,等到新管理階層上任後,日航才會表明要與原有的美國航空(AA)繼續合作,還是轉而與達美航空(Delta)結盟。

根據東京證交所,日航股票預定於2月20日下市。日股股價本月以來已暴跌逾九成,19日一度重挫40%至每股2至3日圓。目前日航市值已縮水至1.5億美元,規模不及小型的克羅埃西亞航空(Crotia)和Jazeera公司,與一台波音747飛機售價無異。2013年到期的日航公司債價格,也從上個月的 70美分劇減至27.8美分。分析師認為,國內的全日空(ANA)可能因此得益,成為日本新一代的重量級航空業者。

日航的破產,凸顯出就任甫四個月的鳩山政府的態度與為日航紓困的前任政府大相逕庭。鳩山政府承諾,將比照達美航空和聯合航空等聲請破產保護者的前例,提供日航重整的資源,包括3,000億日圓的注資,以及ETIC與日本發展銀行(DBJ)共計6,000億日圓的貸款。

亞太航空中心(CAPA)執行長米勒說,現在日航的第一要務,就是著手處理過去一直延宕的工作:專注於核心業務、裁撤非必要的營運。



◆ 人事費拖垮 日航神話破滅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2010.01.20

創業近六十年的日航宣告破產,曾是全球載客量第一的日航,在近年航空自由化衝擊下敗下陣來,終結了「背負國旗」的企業不會垮的神話。

最近搭乘日本國內線的日航班機,乘客會收到「抱歉,我們還會繼續努力」的謝函,據說是機組員與地勤維修人員聯手寫的。許多乘客都聽說,日航工會與資方對立很嚴重,如果早點攜手合作,日航不會這麼慘。

日航全盛時期,機組員出勤是專車接送;去年,日航社長西松遙說,他是搭乘電車從千葉到東京總公司上班,讓人驚訝日航今非昔比。當時西松遙還在車站前,和社員一起向過往行人發放傳單,呼籲民眾繼續支持日航,「日航撐不下去」因此傳開。

曾是代表日本的航空公司,又有政府撐腰,日航為什麼會倒?業界人士分析,1983年日航載客量站上世界第一後,驕奢不可一世,兩年後日航發生波音七四七大空難,五百多名乘客死亡,日航從此走下坡。

日航虧損的最大原因是難以削減的人事費用。副機師年薪平均一千兩百萬日圓(約四百十八萬台幣),機長自兩千兩百萬(約七百六十七萬台幣)起跳,日航三千四百名飛行員造成沉重財務壓力,但因工會勢力龐大,日航無力推動薪資改革。

高成本經營也是近年日航吃力的原因之一。日航機隊以波音七四七為主,景氣好固然營收不錯,景氣不佳時卻是吃油的大怪物,如果沒有賣到八、九成機位,每次飛航都虧錢。

日航背著國旗,有義務配合政府航空政策,賠錢飛航境內九十七個偏遠地區,維持地方與東京的空中交通。日航無法不看政治家們的臉色,沒政府命令不敢停飛。

過去自民黨政權曾三度以公帑援助岌岌可危的日航,民主黨政權上台後終於堅決說「不」。日航這個長期習慣在政府羽翼下生存的企業,如果沒有徹底改造,恐怕仍難重生。

fsj 提到...

大陸「十二五」題材 投資新熱點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劉煥彥/香港二十日電】2010.01.21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董事長羅奇(Stephen Roach)預言,中國大陸接下來最刺激的財經題材將是「十二五規畫」,而且其中將釋放的龐大消費力量,會使台灣、日本與南韓等鄰近國家同樣受惠,但今年大陸經濟最大隱憂來自可能升高的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壓力。

羅奇昨(20)日在香港舉行的2010亞洲金融論壇中表示,一年後將曝光的大陸十二五規畫,將是中國接下來最有看頭的財經議題,因為屆時大陸將完全改變經濟成長方式。

羅奇說:「我認為,從2011年開始的五年,將是中國經濟歷來最刺激的五年。」

他在會後接受本報提問時指出,中國大陸的消費潛力龐大,因此十二五規畫對於帶動鄰近國家經濟發展將有很大效果,包括台灣、韓國及日本在內。

羅奇建議,中國大陸的鄰近國家,特別是小國,最好多多注意大陸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把握機會加入大陸的產業供應鏈。

去年12月底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透露,預計2011年起實施的十二五規畫,將結合目前中共官方研議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畫,成為未來大陸下一步經濟發展的成長點。

至於中國大陸是否有能力引領世界經濟成長,羅奇認為目前還不行,但到了十二五時期的未來中國就做得到。

但他提醒,中共官方必須做到三件事,以促進消費成長,才會有能力帶著全世界再上一層樓。

第一,做好社會安全網,讓民眾願意拿出更多所得投入消費;

第二,提振農村所得,讓七億多農民能成為促進民間消費的大軍;

第三,將目前僅占國民生產毛額(GDP)40%的服務業,比重拉得更高,近此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進而裨益消費成長。

另外,羅奇警告,今年大陸經濟有個愈來愈嚴重的負面因素,就是來自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將愈來愈大。

他說明,2005年至2007年期間,美國失業率平均為7.4%,但現在已達到10%。由於下半年美國國會將舉行期中改選,國會議員為了確保連任成功,極可能打出中國牌,將大陸歸因為導致美國失業率高漲的幕後元兇。

更糟糕的是,民主黨在19日舉行的麻州參議員補選中落敗,由共和黨候選人布朗勝出,使得民主黨失去在參議院的絕對優勢,進而使總統歐巴馬形同跛鴨。

羅奇擔心,美國行政部門將遭受愈來愈大的國會壓力,要求中國大陸在貿易與人民幣議題上讓步,這將使今年大陸經濟的一大不確定性。

※ 相關報導:

* 世銀嗅到中國泡沫化 「尤其房市」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379473.shtml

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報告的主要作者說,世銀已見到中國經濟「泡沫化跡象」,他說,中國政府已承認有這個問題。



◆ 去年中國GDP成長8.7% 貧窮人口1.5億

中央社 2010.01.21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今天表示,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 (GDP)人民幣33兆5353億元,比上年成長8.7%,但貧窮人口達1.5億人,人均GDP仍居世界百位之後。

馬建堂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記者會中披露有關統計數字。

以「收穫」形容大陸去年經濟形勢的馬建堂說,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面臨許多困難,部分行業和企業甚至出現停產、半停產,但中國卻以V 型走勢率先扭轉經濟衰退現象。

馬建堂指出,去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億3082萬噸,比上年成長0.4%,這續6年增產;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其中第4季成長 18%。

同時,去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兆4846億元,比上年成長3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兆5343億元,比上年成長15.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成長16.9%。

至於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下降0.7%,12月份與上年同期相比上漲1.9%。去年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5.4%,12月份則上漲1.7%。

此外,去年大陸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為1萬885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萬7175元,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成長9.8%。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 5153元,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成長8.5%。

馬建堂指出,雖然中國經濟總量和經濟實力不斷增加,但是按照聯合國1天1美元收入的貧困標準,大陸還有1.5億貧困人口,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對外界關注中國出口總額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1大出口國,2050年甚至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馬建堂表示,中國出口超過德國,意味著大陸克服了金融危機的衝擊,雖然出口規模達到1兆2000億美元,但出口產品結構還需優化、自主創新能力還要再加強。

馬建堂說,大陸經濟今年仍將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而在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指引下,保增長、調結構和管理好通貨膨脹,是今年宏觀政策的基本方向。



◆ 張忠謀的老實話

【聯合報╱黑白集】2010.01.21

張忠謀在一場演說中,對企業動輒要求政府減稅提出批評。他說,政府該做的事絕對不是減稅,尤其在當前的環境下,減稅根本就錯了。

聽到這段話,最尷尬的,想必是財政部官員了。因為,財政部自認近年最值得誇耀的「德政」,就是不斷為企業減稅,包括調降富人的遺產稅在內。最近馬政府提出的「產創條例」在立法院闖關不成,受爭議的條文,也全和減免稅賦有關。難怪張忠謀批評減稅的話一出,財政部官員只能悻悻然說:「他話講得太晚了點。」

的確,張忠謀話是說晚了,科技業已經享受太多優惠了。但以他的地位,能夠如此直言無諱,至少可讓一頭熱的財經官員清醒一下,也讓企業界知道不能一再得寸進尺。

回看政府長年對科技業的照拂,從「獎投條例」到「促產條例」,再到「產創條例」,卅年來一個又一個條例都是以減免租稅為手段鼓勵科技投資。這些輕稅的「溫室」,固然茁壯了台灣整個資訊科技產業,但卻是以犧牲政府稅收為代價,甚至抑制了其他傳統產業的發展,更加劇了社會貧富的懸殊化。這些不公現象,也該適可而止了!

減稅作為產業扶植手段,被形容為政府提供給企業的「奶嘴」,本應限於「嬰幼兒」期的新產業發展。如今,許多高科技產業都已長成世界級的「巨人」,卻還要吸著奶嘴,這不是很滑稽的景象嗎?對企業而言,如果不能提升自身的體質,卻只想仰賴減稅,如何在嚴酷的競爭中勝出?

張忠謀的話,財政部長聽到了吧?



◆ 去年8兆熱錢竄亞洲 「極不受歡迎」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2010.01.21

國際貨幣基金IMF及聯合國官員支持台灣在內的亞洲國家中央銀行,實施資本管制以打擊熱錢的動作,倒底國際熱錢有多恐怖?據了解,去年一年中國大陸自稱遭熱錢匯入的金額高達1648 億美元、香港約733億美元、加上台灣推估約146億美元的熱錢,等於中台港三地去年一年即遭到2527億美元的熱錢攻擊,換算成新台幣相當於8兆多現金在市場內流竄,國際熱錢勢力驚人可見一斑。

事實上,去年一年國際熱錢四處流竄,並選中亞洲市場大舉進軍,讓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韓國等均面臨空前的大錢潮,在資金潮推升下,股市、房地產飆漲,營造出景氣櫥窗復甦的榮景假象,各國央行不得不慎重看待這些「來去匆匆、無情無義」的國際熱錢。

台灣去年全年外匯存底新增564.9億美元,扣除經常帳順差414.7億美元、外匯孳息約32.5億美元,另加回對外直接投資淨流出28.3億美元,推算出去年一年熱錢金額約146億美元,相當台幣4672億元,等於是外匯存底中每增加4美元,即有1美元為熱錢。但相較於香港和中國大陸,台灣的熱錢問題還算是小CASE。

中國大陸自估去年一年的熱錢金額高達1648億美元,為台灣的11倍、其中每增加3美元中就有1美元為國際熱錢,香港去年一年新增的熱錢金額高達600億港幣,約733億美元,為台灣的5倍,也難怪中國大陸和香港早就採取因應動作,打擊國際炒匯熱錢。

國際熱錢「極度不受歡迎」已是亞洲各國央行共通的感受,如韓國已對熱錢採取有效的管理,要求原幣投資後轉入市場時才可換為當地貨幣; 新加坡政府更是直接提高美元匯價「捍衛市場」; 中國大陸除了繼續守穩人民幣匯價外,同步採取升息等緊縮銀行貸款、對抗通膨等動作,在在顯示,面對這一波空前未見的國際熱錢大軍全面壓境,亞洲各國央行也開始展開一系列的反擊動作。

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一向以打擊熱錢出名,此次更以「喝咖啡」搭配其「彭三條」到16條的各種道德勸說動作,成功逼退了國際熱錢,也讓短期內國際熱錢似乎在亞洲各地「吃了閉門羹」,近期似有暫時撤離亞洲市場,轉進美國市場的「轉向動作」。

不過,據分析,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及歐美強權經濟的易主,未來五年亞洲經濟仍將主導全球經濟發展,國際熱錢只會更多流向亞洲市場,不會比去年規模小,換言之,面臨如此龐大,且未來可能更龐大的國際熱錢,亞洲各國央行,尤其是台灣要如何防範更大的國際熱錢,已成為現階段亞洲央行面對通膨首要任務後,更重要的一大考驗。

※ 相關報導:

* 彭總裁「下巴式管理」 抗熱錢!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379465.shtml

fsj 提到...

中國經濟熱 通膨升息壓力增

【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綜合報導】2010.01.22

中國大陸2009年第四季經濟增長步伐加快,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雙雙上揚,引發市場對大陸通膨且將升息的憂慮,導致昨天歐元和澳元應聲貶值,亞洲股市也紛紛下跌。

新華社報導,大陸國家統計局昨(21)日公布去年和去年第四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其中第四季為10.7%,明顯快於去年第三季的9.1%,而全年經濟成長率8.7%,也遠高於大陸去年初在政府工作報作中訂出的8%目標。大陸國家統計局長馬建堂昨天在記者會中說,2009年大陸經濟扭轉經濟下滑,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形成「標準的V型圖」。

馬建堂認為,今年大陸的經濟表現,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將保持穩定,出口肯定是正向拉動。但他也表示,儘管中國經濟加速成長,全球經濟復甦的基礎仍然薄弱,中國經濟存在不確定性。

而去年第四季出現CPI、PPI雙雙上揚,意謂通膨壓力正在加大。去年11月大陸CPI 成長率由負轉正為0.6%,12月更拉高到1.9%;12月PPI首度「重回通膨區間」,較上年同期上升1.7%,大於市場預期的0.5%。

中國國家資訊中心高級經濟師祁京梅說,「今年第一季的GDP有可能達到11%至12%,物價向上的態勢也很明顯,估計今年也低不了。」

馬建堂直指今年大陸經濟的三大隱憂 ,一是「如何既維持經濟持續回升的勢頭,又把物價的上升控制在一個溫和可控的範圍內,我想這是一個難題。」二是經濟持續好轉時,產能利用率卻未相應提高;三是他對一些資產價格過快上漲,比如一些城市、一些地方房地產的上漲也很擔憂,並指出:「資產價格上漲也對貨幣政策帶來挑戰。」

馬建堂表示,中國將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一致性和穩定性,但大陸政府已經通過控制信貸和回籠金融體系資金,開始收回其推動經濟增長的政策。「今年要防止物價過快上漲,統計局也將密切關注CPI的走勢。」

路透報導,新增貸款迅速增長更讓市場擔憂,中國經濟已出現資產價格泡沫,尤其在狂熱的房地產領域。去年12月,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均價比前一年同期上漲7.8%。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實現了2009年「保八」的目標,但去年第四季的經濟增長和物價壓力,只不過推動中國政府逐步向政策退場靠攏。

中信證券宏觀分析師孫穩存說,「經濟增長符合預期,物價回升明顯加快,消費增長超預期,估計今年2至3月可能升息1碼。」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易憲容則認為,中國經濟的通膨問題不必過度擔憂,他說,「2010年的CPI會在5%以下,PPI雖然往上走,但在中國,PPI 並不是CPI的先行指標。」



◆ 陶冬︰今年是中國政策風險年

自由時報 2010.01.22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中國去年全年GDP成長達八.七%,但瑞士信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陶冬,在部落格發表文章提出警語,認為二○一○年是中國政策風險年,包括房地產、信用貸款、地方財政及人民幣等四大政策失誤風險正在上升中。

房地產 不確定性最大

他指出,中國在去年GDP成長成功「保八」後,經濟成長失速風險已下降,但政策失誤風險卻在上升,房地產是二○一○年中國經濟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

陶冬分析,房地產是一切危機之母,中國政府對它又愛又恨,政策心態十分矛盾,既害怕房價升勢過猛,製造出資產泡沫,又擔心一旦房價下跌影響消費,會出現社會不穩定。中國房價在今年前幾個月可能橫向整理,並有更多企業熱錢加入炒作,最終會導致更激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當利率開始上調時,市場便可能面臨一場調整。

還有信貸政策問題,他認為,今年上半年中國信貸餘額未必會縮小,流動性過剩問題愈演愈烈,在資金加入炒作情形屢禁不止下,中國人行會被迫從第二季度起加大貨幣政策調控的力度,而信貸政策的調整力度,是今年的第二個不確定因素。

此外,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問題,應該是今後幾年困擾中國經濟的一個突出問題。中國政府也開始對此有所警覺。煞車一定要踩,不過踩急了不僅可能觸發銀行壞帳,還會影響整體經濟,這是今年的第三個不確定因素。

最後是人民幣政策。熱錢流入,一向是人民幣升值主因,今年也不例外。當美元反彈、熱錢流出時,或許人民幣恢復緩慢升值的時機便成熟,不過匯率上的變化,對人民幣資產價格走勢及熱錢流勢的影響並不完全明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激增,是最後一個政策不確定性。



◆ 日本負債對GDP比超過100 G7最糟

【聯合報╱記者陳世昌/即時報導】2010.01.22

日本的財政赤字深刻到令人不敢想像,將總債務減去資產後的純債務對GDP(國內總生產)比,於2010年高達104.6%,不僅首度超越100 大關,也超越了七大先進工業國 (G7)中最糟的義大利,穩居後面倒數的第一名。

日本本來在99年時,在總負債方面與GDP的比例,就已經是先進國家中最糟糕的國家,這次的統計更發現,純債務 (總債務減去總資產)對GDP比竟然也超越義大利的100%,以104.6%居G7中最後一名。



◆ 投資人轉向 看好美國

【經濟日報╱國外組/彭博資訊二十一日電】2010.01.22

根據彭博資訊調查,投資人開始看好美國,對中國的熱情則逐漸冷卻,因為擔憂中國市場泡沫化。

彭博資訊對投資人和分析師的季調查顯示,希臘是最具債務違約風險的政府,緊接其後的是阿根廷、俄羅斯、愛爾蘭、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和墨西哥。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在短短三個月內對美國的投資看法已大為改觀,現在有近六成受訪者對於美國感到樂觀,而在去年10月的調查中,大都仍持悲觀態度。

負責調查的塞爾勒公司(Selzer & Co)總裁塞爾勒(Ann Selzer)說:「看起來對美國的興趣升溫,與三個月前的冷淡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在過去兩季的調查中,認為美國經濟好轉的投資人與日俱增,自7月以來已經增加了一倍。

6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存在泡沫。約有三分之一認為中國在未來一年提供最好的投資機會,雖然幾乎仍與美國、巴西並列第一,但與10月調查的44%相比,已大幅回跌。

近三成的受訪投資人認為中國最具下跌風險,成為僅次於歐盟的第二大風險市場。



◆ 歐巴馬反商?美投資人疑慮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1.22

彭博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絕大多數美國投資人認為歐巴馬總統有反商意識,並質疑他處理金融危機的能力。

彭博公司每季對全球投資人與分析師用戶的調查顯示,77%的美國受訪客戶認為歐巴馬太過反對商業,而且每五人中就有四人,對他處理金融緊急狀況的能力不太有信心或根本不具信心。

調查報告顯示,歐巴馬獲得的整體好感度(favorability)比率,在就職一年後正逐漸下降。去年10月的調查中,32%的美國投資人對他存有好感,如今已降到27%。

紐約一家經紀公司的總經理楊格說:「投資人不再認為他們可以信賴冒險的直覺。」他列舉的事項包括歐巴馬試圖打壓銀行紅利與獲利,把健保改革方案列為先於就業的優先要務,並計畫對「富裕或強勢」階層課稅。

富國證券公司的固定所得分析師華狄洛說,歐巴馬對銀行體系發動「經常戰爭」,他使用「肥貓銀行家與其他不當的名稱,來形容支撐一大部分美國的商業模式」。

但在美國以外地區,歐巴馬則繼續享有很高的風評,四分之三以上的歐洲與亞洲投資人對他存有好感,而所有接受調查的受訪人中,對他有好感的比率也達到 60%。

而在處理金融危機的能力方面,55%的歐洲人對歐巴馬大致有信心或深具信心。亞洲方面,59%的受訪者則表示,他們對他不是太有信心或是不具信心,只有 38%對他具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