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1

全球溼地 近半已消失

【聯合報╱記者 鄭朝陽】2010.05.10

溼地對環境和人類的貢獻良多,但是在全世界和台灣,溼地的命運一樣多舛,除了一再被財團填土開發,還常常成了收容垃圾、工業有毒廢氣物、建築廢土的堆置場。殊不知殘害濕地,最後受害的,還是你我及後代子孫。

全球的溼地原來估計達六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占陸地不到百分之五。據統計,至今已消失近半;以國際公認的四十三處重要溼地為例,十幾年來已被摧毀達三十六萬四千多平方公里,約是台灣的十倍大,每年還以兩萬六千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中。

回望台灣的溼地,雖然保育意識逐漸抬頭,但至今溼地尚無明確的主管機關,更別談有專法保護,近年才由內政部營建署以「國土保安」的權責加以認定,評選「國家重要溼地」,試圖透過「國家溼地保育計畫」的行政命令阻止重要溼地一再消失。

營建署城鄉分署分署長洪嘉宏表示,應儘速立法保護溼地,並積極補救被開發的溼地,否則台灣一半以上的溼地將從地圖上消失。

洪嘉宏呼籲,要推動溼地「零淨損失」機制,例如某開發案將造成五公頃的溼地毀滅,應要求開發者異地開闢相同、甚至更大規模的溼地,平衡環境生態。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郭瓊瑩提醒,近年來,包括石化等重工業,依舊鎖定沿海溼地作為建廠基地,如果只看到表面的金錢效益,卻忽略一塊溼地的消失,背後要支付難以計數的生態和社會成本。

「當招潮蟹的家換上聳立的煙囪,候鳥和海豚不再到訪,意味著的不是人類的進步,而是一個生態系的崩潰。」而當溼地被破壞,地下水汙染、海岸線退縮…,溼地將成「失」地,順著食物鏈危及你我和下一代的健康與身家安全。

※ 相關報導:

* 台灣重要溼地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588164.shtml



◆ 保育溼地 比蓋汙水廠划算

【聯合報╱記者 鄭朝陽】2010.05.10

「總統,我可以有兩片肺葉嗎?」作家張曉風投書本報,希望政府留下台北市南港二○二兵工廠這片一百多公頃的沼澤綠地,也為當地的白鷺鷥、台灣藍鵲、松鼠等「原住民」請命,別奪走台北市最後一塊大型綠地。

二○二兵工廠是大安森林公園的七倍大,是台北市區最後、也是最大的單一土地,過去因列入軍事管制區,人跡罕至,而綠地結合沼澤,成為生態豐富的城市溼地。

溼地總是和泥濘而貧瘠的土地畫上等號,給人無用、不值錢的刻板印象,也因此常被拿來填土開發成工業區或住商用途,但溼地真是一無是處的邊陲之地嗎?

全球溼地 年產值15兆美元

事實正好相反。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水生與陸地生態系統最精采的過渡地帶,也是全球生產力最高的地區之一,生產力是一般良田的二點五到四倍;依溼地保護組織「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評估,全球溼地每年產值高達十五兆美元以上。

環保署主任秘書劉銘龍指出,溼地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食物主要來源,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像東方人仰賴的米食、香甜的茭白筍、調味用的食鹽、活跳跳的生猛海鮮…等,全都來自溼地;人們靠溼地飲水、耕作,也用它養殖水產,像潟湖、潮間帶常用來養殖文蛤、牡蠣等。

農漁寶庫 人類文明的搖籃

此外,溼地的土壤和植物間的孔隙讓生物得以遮風蔽雨、躲藏棲身,加上有不少浮游生物作為食物來源,因此孕育多樣性的生態,吸引魚、蝦、貝、蟹前來覓食與繁殖,進而豐富近海生態,供應人們食物;而許多特有動植物在此棲息,也讓溼地成為重要的生物基因庫。

溼地還有調節洪流、補注地下水、淨化水質、調節微氣候等多種功能,但什麼才是溼地?大致上可分為天然和人工溼地兩種,從海岸地區常見的沙洲、潟湖、河口,到內陸的湖泊、沼澤…等,都是天然溼地;像埤塘、魚塭、人工湖、菱角田、鹽田,以及為了淨化生活汙水所開闢的大型溼地…等,都屬人工溼地。

台灣溼地保護聯盟說,各國對溼地的解釋和定義不同,但依據一九七一年二月二日在伊朗小城拉姆薩簽定的拉姆薩公約,溼地必須包含水、土壤及水生生物三大要件,且在「水深六公尺以下的區域,包括草澤、林澤、泥澤及水域,無論自然或人為的、永久的或暫時的、其水為靜止的或流動的,抑或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所構成的地區,包含低潮時水深不及六公尺的海域。」

保護溼地 百餘個國家締約

拉姆薩公約是聯合國第一個處理環境議題的公約,也是保護溼地的全球憲法,至今超過一百四十四個國家締約,締約國被要求至少成立一處重要溼地保護區,全球因此有了一千四百個以上的重要溼地保護區。

以二○二兵工廠溼地為例,部分水域底層舖了水泥,這樣算不算溼地?海洋大學教授邱文彥指出,溼地應以功能作為判斷基準,只要有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水資源涵養等功能就應視為溼地。

例如台灣西南部的鹽田為了曬鹽,底下舖了陶片,被公認是沿海溼地;高雄澄清湖附近的鳥松溼地公園,原本是自來水公司建造的沉砂池,底部是水泥的硬舖面,但沉砂池淤積的泥砂形成河川底泥的效果,孕育豐富的生態。

水生植物 吃光廢水中的毒

近來環保署結合各縣市大力推動人工溼地,就是看上它有上述多種環境正面效益,蓋一座汙水處理規模相當的人工溼地,造價只要汙水廠的十分之一,它利用水柳、香蒲、蘆葦、齒葉夜睡蓮、菱角等水生植物,吸收汙水中的有機磷、氨、氮等「營養」,水生植物長得茂盛,水質也變清澈,因此有「大地淨水器」之稱。美國南加州缺水地區,就拿人工溼地過濾後的水補注地下水,讓抽用地下水不虞匱乏。



◆ 林園紅樹林 開花了

自由時報 2010.05.10

〔記者洪臣宏/林園報導〕高屏溪口紅樹林生態保育區因天氣暖和提前開花,林園鄉紅樹林保育學會將在6月間辦賞花季活動,提醒近日自行賞花民眾,不要碰觸花朵上毛毛蟲,可能會引起皮膚騷癢。

林園鄉紅樹林生態保育區的欖李每年5月最早開花,今年春季天氣暖和,欖李提前1個月開花,部分已經開始結果,水筆仔、五梨跤則在近日陸續開花,海茄苳含苞待放,生意盎然。

賞花季6月27日登場

林園鄉紅樹林保育學會理事長陳俊強表示,曾在97年間首辦紅樹林賞花季,獲得熱烈回響,若天氣持續炎熱,預計6月初就會花朵盛開,6月27日將擴大舉辦賞花季,已開始培育解說員。

為增加賞花季元素,志工在自行車道旁種植250株馬利筋,陳俊強說,新種馬利筋是第一代的種子自行發芽,而馬利筋具有同為花斑蝶的食草與蜜源植物特性,這在植物中很少見。

生態保育區常有民眾前往觀賞、遊憩,陳俊強說,最近看見欖李有許多毒蛾幼蟲覓食,呼籲民眾不要碰觸到其刺毛,以免皮膚騷癢,對花朵最好「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且不要折枝帶回家。

※ 相關報導: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拒用塑膠 澳男要泳渡太平洋
廣州一夜暴雨 「我家前有條河」
地球日40周年 綠行動做伙來
東沙獨立礁 再見活珊瑚

5 則留言:

fsj 提到...

聯合國警告 世界生態系統「即將崩潰」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5275

新頭殼/陳怡潔/編譯報導 2010/05/12

根據最新聯合國報告指出,目前的世界生態系統處於「即將崩潰」的危機中。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出版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3(The third 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 GBO-3)警告說,如果不採取「迅速、徹底的和創造性的行動,可能造成更多的巨大損失」。

CBD的執行秘書Ahmed Djoghlaf在聲明中表示:「這是個壞消息。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正持續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減少中。」

從 1970年到2006年,脊椎動物物種減少了近三分之一;自然棲息地正在減少;作物遺傳多樣性下降;自2000年來,60種牲畜已經絕種。

聯合國警告說,包括亞馬遜熱帶雨林、淡水湖泊、河流和珊瑚礁在內的幾個生態系統,都正面臨惡化的轉折點。一旦到達轉折點,好轉的可能將十分渺茫。

報告說,沒有一國完全達到2002年訂下的生物多樣性目標。許多經濟體仍然看不到生物多樣性的巨大價值。

盡管多國已開始關注「自然資本」,但行動仍不夠迅速和果決。GBO-3中對生物多樣性的評估仍十分消極。

聯合國環境規劃發言人Nick Nuttall告訴CNN說,生態系統退化的成本十分龐大:「從土地使用的觀點來看,生態系統退化後,有關水源、碳儲存和土壤穩定也會受影響,每年虧損約合640億美元。到了2050年,自然資本累計虧損達到1210000億美元。」

「如果我們把這些數據攤上檯面來談,各國政府才可能開始正視這個問題。除了經濟危機外,我們也有迫在眉睫的自然資源匱乏危機。」

在聯合國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做為一個里程碑性質的研究,GBO-3也將在2010年10月於日本名古屋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高峰會議,發揮關鍵作用,領導世界各國政府之間的協商。



◆ 北極融冰惹禍?迷途灰鯨 出現地中海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5.13

中央社報導,地中海出現一隻遠從數千英里外太平洋來的灰鯨,海洋生物學家大吃一驚。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昨天報導,這隻33英尺長的灰鯨,最先在以色列中部的赫茲利亞外海被發現,至於怎麼抵達,生物學家不得而知。

灰鯨18世紀便未曾出現在北大西洋。

全球僅有的灰鯨有一批棲息在太平洋,估計有2萬隻,在結凍的阿拉斯加海域與溫暖的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之間遷移,下加利福尼亞州是牠們繁殖的地方。

另外一群灰鯨則棲息在西太平洋、西伯利亞海的鄂霍次克與南韓海域。

辨認出迷途灰鯨的以色列海洋哺乳動物研究與援助中心董事長謝寧告訴法新社:「這令人難以置信,可謂史上最重要的鯨魚目擊事件。」

謝寧表示,這頭成年灰鯨約39英尺長、20公噸重,可能是從北極的西北水道到達大西洋;西北水道連結太平洋和大西洋,佈滿浮冰。他說:「一隻本應棲息在太平洋的動物,因為北極的冰在融化,而穿越白令海峽附近的走廊。」

生物學家推測,牠本來是要從下加利福尼亞州北移至阿拉斯加的灰鯨之一,由於覆冰量下降,西北水道通了,於是灰鯨持續往前游至大西洋,尋找較暖海域同時,便在地中海落腳。



◆ 暴雨 南方十省七八○萬人受災

【亓樂義/台北報導】2010-05-13 中國時報

本月五日以來,大陸南方強雨不斷,受災範圍多達十省,災民超過七百八十萬人。據中央氣象台預報,昨(十二)日起,新一輪強雨天氣將侵襲南方大部分地區,十四日起華南北部雨勢還將加大。

因連日暴雨,南方部分地區出現洪澇、山體滑坡和土石流等現象,造成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等十個省區市,共一百四十二個縣市不同程度災情。

《中新社》引述民政部最新統計,截至昨日,受災民眾達七百八十六萬人,八十六人死亡,十六人失蹤,轉移安置人口近廿八萬人,直接經濟損失約五十九億元人民幣。

大陸中央氣象台說,昨日起,強降雨從西南地區東部和長江中游開始,逐步向東向南推進。未來三天,江南、江淮、江漢、華南、西南地區等地將有小到中雨天氣,其中,江南、華南、四川盆地、湖北、貴州、西藏、雲南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雨或暴雨,局部地區有大暴雨。

氣象專家指出,本次降水時間長、降雨強度大,江河水位將會明顯上漲。尤其江西、湖南等地已經因暴雨受災,若再面臨新一輪強降雨,這些地區的暴雨洪澇、地質災害將再度增多。

氣象專家解釋說,近期南方的暖濕氣流活躍,導致上述地區中低層水氣含量豐富,每當北方冷空氣南下,便與西南暖濕氣流在長江中下游至華南一帶地區交匯,從而形成較強降水。

由於南方汛期已到,專家建議,各地需謹慎應對降雨可能引發的城鄉積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同時加強防範雷電、冰雹等天氣造成的不利影響。



◆ 廣東大暴雨 經濟損失26億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2010.05.13

連日來廣東大部遭遇暴雨襲擊,造成7個地市約10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人民幣26億元。

繼7日後,廣東大部在9日、10日兩天再度出現持續強降雨。截至12日下午,廣州、韶關等7市38個縣市305個鄉鎮,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85千公頃,倒塌房屋近1萬間,受災人口約100萬人,轉移人口8.72萬人;直接經濟總損失達26億元。

單在廣州方面,特大暴雨造成經濟損失初步統計約5.438億元,暴露了廣州市防災減災工作存在的薄弱環節。今天上午,廣州市政府宣布,這次全市因洪澇災害死亡6人,3萬人受災。

據介紹,白雲區同和街沙太路工地路基塌方,造成山坡下簡易棚房被埋,3人死亡;天河區沙東街甘園路駐軍營區圍牆倒塌,住在營區內沙河粉廠棚內3名工人死亡。

廣州市三防總指揮部指揮、廣州市水務局副局長歐陽明指出,「5.7 」特大暴雨創「三個歷史罕見」,一是雨量之多歷史罕見;二是雨勢之強歷史罕見;三是範圍之廣歷史罕見。

廣州市三防指揮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要求,對此次特大暴雨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剖析整改,發現下薄弱環節:一是排水系統防洪排澇標準偏低;二是城區內防災減災體系還沒有落實到社區(居委會);三是非規範構築物是防災減災的薄弱環節;四是地下空間管理還有不規範的地方。

廣州市一些未改造的區域,包括100多個城中村,其排水標準仍是農村時候的排水標準,排水標高根本未達到新建城區的規範要求,即使是一般性強降雨,這類區域低窪地段也容易浸水。

fsj 提到...

購物商場 挺進亞馬遜雨林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2010.05.14

數十年前許多科學家還認為亞馬遜叢林不適人居,但隨著伐木公司、畜牧業者和農場相繼進駐,另一個人類文明象徵也正大舉入侵亞馬遜:購物商場。

今日,至少有五個巴西的亞馬遜城市人口超過30萬人,達到吸引全國性連鎖零售商進駐的門檻。到明年底,這五個城市中有四個將擁有美國式的大型商場;開發商也正考慮在其他三個城市蓋商場。

最近動土的商場是3月里奧布朗庫(Rio Branco)的開發案,這個曾經很偏遠的地方因為1988年雨林倡議份子孟迪斯(Chico Mendes)遭殺害而聞名。

340哩外波多貝荷(Porto Velho)一家新商場的成功經驗,鼓舞開發商也投資在里奧布朗庫。

購物商場在亞馬遜擴散,象徵這片世界最後邊疆在經濟上的巨變。現代消費者經濟正逐漸在這片大多數人印象中仍然叢林盤踞、瘴癘橫行的地區生根。

巴西政府11日公布,波多貝荷所在的亞馬遜隆多尼亞省(Rondonia),在3月底止的一年零售銷售成長31.7%,是巴西成長第二快的省份,達到全國平均水準的二倍。里奧布朗庫所在的亞克拉省(Acre)同期的零售銷售則成長31.5%,是第三快的省份。

亞馬遜的開發也改變了環保倡議活動的規則。區內城市的居民現在擁有較大影響力,可要求在區內興建道路、發電廠和其他建設。

一位原本極支持綠色主義的巴西環保部長也在2008年遭撤換,改由較支持開發的人士出任。

地方環保人士說,現在他們的目標是,導引經濟成長到較不需砍伐林木的發展方向。

據非營利環保團體國際保護組織(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統計,從1991年來,巴西亞馬遜森林聚落的人口增加了48%,到1,970萬人。但因該區面積相當於西歐,人口密度仍低。

不過,該區的支出能力已提升到足以吸引國際投資人。例如,全球最大購物商場營建商之一加拿大Ivanhoe Cambridge ,是波多貝荷商場的合夥人;數家美國退休基金投資了里奧布朗庫的開發案。

里奧布朗庫的主要環保倡議份子維亞納說:「購物中心進駐是全球趨勢的一部分。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創造永續經濟發展模式,讓人類也能住在叢林裡。」

在波多貝荷,新的購物商場已經從景觀、經濟學以及社會習慣各方面改變了這個邊疆城市。

在這個廣大森林已遭砍伐省份的首府,景氣一片欣欣向榮;營建工人和白領工程師正在鄰近地區,趕工興建兩座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水力發電廠。



◆ 糧產大國印度 竟陷缺糧窘境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2010/05/14

美聯社孟買日前電訊報導:印度邇來糧價大漲,引發民怨,5月初已爆發了多起抗議,陸空交通受到影響。當地糧政官員估計,印度現在有8000萬到2億人,每天晚上得饑著肚子睡覺。印度是從經濟海嘯復甦亞洲的先驅國家之一,屬於「金磚4國」中的佼佼者,尤其令人矚目的是該國向有糧產大國的稱號,列名稻米輸出國榜上歷有年所。在2008年油糧價飆升期間,雖受到若干影響,但尚能度過。到今年初氣候久旱,食品通膨趨於相當嚴重,印度當局還有應能應付的表示。殊不料轉瞬間竟有大量國民餓肚入眠情事,令外界深為感慨且受到相當震撼。「民以食為天」,所有國家都宜以此為政策參考,糧農生產者 、經營者也不宜輕忽了問題。

這一波印度缺糧,從數據看是相當嚴重的,外電說,反應在糧價上,目前市售比去 (2009)年12月暴增了近22%,創下17年新高。小麥價比1年前漲約14%,米、馬鈴薯、洋蔥,則更是2年前的2倍貴。試想,2年來全世界有幾人所得多了兩番的,平日所得就在起碼生活水準邊緣的印度普羅大眾,有以億計要餓肚入眠,就不足為奇了。和人民直接接觸的印度糧官,心所謂危的感嘆是「時局好的時候都有一堆人吃不飽了,何況現在?」等著能飽食後去睡覺的印度百姓,處境真的悲慘。

糧食供應的升沉起伏,歷來是有脈絡可尋的,1970年代的一波缺糧壓力,也曾造成糧價飆漲現象,全球陷入糧食生產不足的憂慮。相關情勢促成開發中國家全力投資於農業,加上農產技術多有突破;如培育出高產農作物品種、開發抗病力強的種籽、吸引專家投入水稻等穀類改良等。這項由農學家波勞(Norman Borlaug)領導的「綠色革命」,使開發中國家免於全球性飢荒,可能挽救多達10億人的性命,並為波勞贏得197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當時受惠最多的印度,1960年代後期到1980年代中期,穀類生產逾倍。不過,糧食產量充沛的負面作用,是移轉了產業焦點,造成農業再度欠缺資源和新投資。1979年時,全球有18%發展援助投注在農業上,到2004年,這項比率降到3.5%。糧食足、價格低 ,使糧食生產失去地位,種下悲劇種籽。

近年輕忽農業生產,造成糧食供應失衡,也埋下未來的危機。「綠色革命」期間,印度農作收成通常每年成長4%到6%,但1980年代末期,年增率降到2%左右。但同一時期,糧食需求卻又強勁增長,除了人口變多,高成長中的印度肉類需求上升。以往供人類食用、產量也逐年下移的穀類,卻要移為牲畜飼料;另土地和資源相當部分轉為生產生質燃料,使糧食供應不足,有如雪上加霜。糧農組織的官員說,現階段穀類庫存已降到了1970年代中期以來最低水準,是人謀不臧增添民食失衡的嚴重性。

稻米大國印度的糧食供應窘境,2009年就有了明顯徵兆。當時遭逢到37年來僅見的雨季乾旱,使印度20餘年來首度淪為稻米淨輸入國,也造成播種的稻米產量降約18%。而正當世界過度氾濫的資金於炒房、炒能源之後,選擇糧食做為另一個炒作重要對象,且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金融海嘯的威勢席捲全球,適時緩和了炒油炒糧的行為,讓印度缺糧問題得以喘一口氣。但是到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啟動,投機者當然不會讓資金閒置,糧價大幅波動必難免,如何承受考驗,無疑是應置於最優先處理的議題。

印度總理辛格去年8月在一次政策性演講時,曾呼籲展開「另一波綠色革命」,也指出改革的路途漫長。果然綠色革命是遠水不能救近火,飆漲的糧價,眾多吃不飽的百姓,遮蓋了印度在全球經濟復甦中的若干表現。這段故事更成為現實的教訓,施政宜有高瞻遠矚的策略,不容有任何偏差;而印度的情況,也值得周邊產糧國家,加以警惕。

fsj 提到...

廣州暴雨..交通癱瘓 回家好難

【世界日報╱廣州15日電】2010.05.15

14日下班高峰期時,廣州再降大暴雨導致全城交通大癱瘓,影響超過5月7日的暴雨,市區21條主幹道癱瘓。部分地區積水沒至腰部,部分車輛六個小時後還堵在路上。

廣州日報報導,簡單的回家路,因一場暴雨,變得萬般艱難。馮小姐昨日下午5時30分下班,在動物園站乘坐808公交車回太和鎮。不料車輛開到金盆嶺隧道時,塞車了。沒想到一等就是六小時,昨晚11時許,回家路才走了三分之一。

據報導,馮小姐說,她們遭遇塞車後,周圍很多三輪車來拉客。到大源村附近時,三輪車開價30元拉到太和鎮,後來很快就漲到50塊錢一趟。「道路雖然堵死了,那些三輪車就走人行道,不過後來三輪車在人行道上也被淹了好幾輛。。

昨晚,從天河客運站往蘿崗方向因暴雨幾乎中斷,僅天河客運站對面公交車站就滯留五、六百人。



◆ 廣州等城市連日暴雨 暴露市政設施缺陷

中央社 2010.05.15

中國大陸繼西南大旱後,南方廣東、湖南、江西等地5月以來又連遭暴雨襲擊。專家批評廣州等大城市四處積水暴露城市建設不足,政府應少做些形象工程,提升城市基礎設施能力。

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節目14日表示,特大暴雨幾乎將整個廣州城陷入一片汪洋,尤其8日,僅僅在12個小時內降雨量就超過213公釐,這相當於廣州城往年整個5月雨量的70%。

廣州市中心城區嚴重積水,因暴雨天氣導致山洪爆發、土石流掩埋鐵軌,京廣線韶關段鐵路一度中斷。排水系統不佳造成的「泡水車」也慘不忍睹,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3萬輛汽車受損。

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尹稚表示,這次華南地區暴雨造成城市積水,一方面是這場暴雨確實比較罕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城市在市政規劃設計方面的缺陷,這也反映出「我們國家的市政設施的標準長期以來是比較低的。」

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環境與市政所高級工程師趙冬泉建議提高城市排水網路排水標準,即使經費不足,也應加強現有的管理和維護,例如仿傚先進國家採用網路監測和專業的模型分析等。

由於大陸城市化進展速度相當,尹稚擔心在一個個光鮮亮麗的城市下面,卻是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足,特別是城市因應惡劣天氣的設施嚴重不足。因此,政府「能不能少做一點政績工程,少做一點形象工程,使得我們城市基礎設施能力確實有一個比較大幅度的提升,這恐怕是值得重點反思的問題。」

fsj 提到...

環境教育法三讀/明年要上4小時環境課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10.05.18

對象:未來全國各機關、高中以下學校、一定以上規模的事業機構和政府捐助超過50%的財團法人,每年都要安排職員或學生參加 4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課程。

形式:課程形式包括演講、討論、實驗、實習、網路學習、體驗、參訪、戶外學習、影片觀賞、實作等。罰則:若未依法辦理,除處以罰鍰外,負責人員還必須接受 1小時以上、8小時以下的環境講習。

走過漫長17年立法之路,「環境教育法」上午終於完成三讀立法。依規定,全國各機關、公營機構、高中以下學校的員工及學生,每年必須接受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未依法辦理者將開罰。換言之,將來從小學生到馬英九總統,每年都必須要上足4小時的環境教育課。此法將在總統公告後一年內實施。

立法院上午三讀通過的環境教育法,中央政府應制訂國家環境教育綱領,每4年至少通盤檢討一次。各級政府機關依照環境教育綱領,應設立環境教育基金,辦理環境講習教育宣導等推動環境教育工作。

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表示,推動立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全民終身教育過程,推廣環保、永續發展的概念,具備應有的知識、態度、技能跟價值觀,與環境共生和諧、共存共榮。台灣因此能與美、日、韓、巴西等先進國家共同加入保護地球、維護家園的行列。

政府應辦理環境教育機構及環境教育人員的認證,環境教育協會理事長王順美指出,環境教育人員認證不但可增加就業機會,還能鼓勵更多人進入環境教育領域,認證更必須與在地經驗結合,以建立符合在地需求的制度。

環境教育法草案自民國82年由環境教育學會與民間團體推動,延宕17年後,社會上漸有共識,行政院、國民黨立委吳育昇、侯彩鳳分別提出不同版本。最近國道 3號基隆七堵路段走山事件,社環委員會召委侯彩鳳積極排入議程通過初審,立法院院會上午完成三讀,趕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完成立法。



◆ 環境教育法三讀/上當時最重要的環境教育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0.05.18

針對立法院上午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環保署長沈世宏上午表示,將使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將環境教育立法的國家。環保署也將在該法施行後,安排包括總統馬英九及五院院長在內的中央官員接受環境教育課程,以突顯官員對環境教育的重視。

環教法規定每年接受四個小時的環境教育,沈世宏認為,環教課程內容應以「當時最重要的環境教育」來實施。例如氣候變遷成為世人關注議題,環境教育就應以氣候變遷,為主要實施內容。

沈世宏並表示,環教法經總統公布後一年實施;在此緩衝期間,環保署將陸續研訂施行細則及環境教育人員、機構、設施、場所等認證辦法,以及環境教育計畫和成果的網路申報系統環境教育綱領、環境教育行動方案等多項子法及後續措施,屆時皆會透過公開管道徵求社會各界意見。

環境教育法主要內容包括設置環境教育基金,並將對環境教育人員、環境教育機構及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辦理認證。全國各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政府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每年都要安排所有員工、教師、學生參加4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對於違反環境保護法律,處以停工、停業及罰鍰5000元以上之案件,除原有之處分外,將令其接受1至8小時之環境講習。

沈世宏表示,為突顯政府對環教法重視,環保署日前對中央機關11職等以上的公務員已實施環境教育,總統府的月會也有環境教育課程。未來包括總統馬英九在內的官員都要持續接受環境教育。他自己雖是主管環保官員,也一樣要上課。

但在實際授課上,沈世宏說,環教課程不會侷限於靜態的只由老師講授內容,而是包括課程、演講、討論、網路學習、體驗、實驗(實習)、戶外學習、參訪、影片觀賞、實作及其他活動等都可以,環境教育內容非常多樣性。環教法規定每年接受四個小時的環境教育,沈世宏認為,環教課程內容應以「當時最重要的環境教育」來實施。例如氣候變遷成為世人關注議題,環境教育就應以氣候變遷,為主要實施內容。



◆ 環境教育法三讀/政府官員、企業主最該上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0.05.18

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環保團體肯定立法通過環境教育法,有助於環保觀念的推展,但他們一致認為,環教法要能有效推行,政府首長及企業領導人最該先接受環境教育。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首先就點名吳敦義、立委蔡正元、台塑創辦人王永在三人是政府首長、民代及企業領導人中最先該受環境教育者。因為在202兵工廠爭議中,吳敦義曾說:「濕地沒有經價值」、蔡正元說過「那裡蛇比白鷺鷥多」,而王永在領導的台塑仁武廠造成重大汙染事件,都有必要接受環境教育。

潘翰聲說,政府不管環境惡化,一再通過重大開發案,企業也一再發生重大汙染案,因此有必要讓這些決策者、經營者首先接受環境教育,更有意義;基層公務員及企業基層員工接受再多環境教育,都不如決策者先有環保觀念來得重要。

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也認為友達等企業一再發生汙染事業,政府還是要一意孤行推動六輕五期、中科四期、國光石化案,使環境蒙受重大打擊,官員及企業主都有必要藉教育改變他們觀念。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也表示,台塑汙染事件,顯示台塑漠視環保的心態,有必要從教育改變他們的心態。

至於環境教育該上什麼課? 李根政表示,環教育應以環境倫理、愛護地球觀念普及及行動為主,尤其是提高受教者的道德良知、環保觀念更重要。台灣環保聯盟副秘書長李卓翰則建議,應把非核家園理念納入環境教育課程中。

fsj 提到...

商業砍伐使印尼雨林急速消失

中央社 2010/05/28

環保團體指控棕櫚油種植商和紙張製造商是印尼廣大熱帶雨林最大的威脅者,導致印尼熱帶雨林面積急速縮減當中。

環保集團指控,由於種植商不斷砍伐天然雨林以種植棕櫚樹好生產棕櫚油,加上執法不力,印尼已經是全球第3大嚴重污染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和中國。

綠色和平組織更點名,印尼最大的棕櫚油集團金光集團(Sinar Mas Group)在違反法律和沒有適當環保程序之下,於加里曼丹大肆砍伐森林。但這個總部位於雅加達的集團,已多次否認上述指控。

根據報導,金光集團還在靠近新加坡的印尼廖內省擁有大片森林的開發特許權,以支持金光集團的紙漿和造紙部門,也被控破壞環境生態。

綠色和平組織估計,光是金光集團在廖內省砍伐森林,一年就製造250萬噸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地球的大氣中。

另一印尼的Raja Garuda Mas集團,在廖內省的作為,也遭到上述的類似指控。

綠色和平組織指出,森林大量遭到砍伐,讓森林在廖內省的面積只佔總面積的 30%;1982年時,森林佔廖內省的面積還高達78%。

廖內省的農民經常縱火焚燒森林,以開闢空地給種植公司種植經濟作物,而焚燒森林帶來的煙霧,在東南亞造成霾害,在過去13年中,讓飽受困擾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鄰國抗議。

印尼政府公佈的數據稱,印尼種植棕櫚樹的面積達680萬公頃,僅佔印尼全國土地的5%。但根據非政府組織監測,實際上佔的面積高出官方統計更多。

印尼環保獨立觀察組織棕櫚油觀察(Sawit Watch)表示,1800萬公頃的雨林已經被砍掉,種植棕櫚樹。

環保人士呼籲,必須有更大的力量阻止種植公司在印尼砍伐雨林的不法行為,否則地球生態將更加惡化。



◆ 各國承諾40億美金 救地球毀林

台灣醒報/莊瑞萌 2010/05/28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報導】氣候變遷問題已成全球迫切危機,日前西方國家聚集在挪威舉行「國際氣候暨毀林會議」並達成共識,將成立監督管理毀林的國際性組織,並提供超過40億美元資金,盼與其他開發中國家,共同解決毀林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問題。

綠色和平組織雖然歡迎各國出資,不過該組織仍擔心資金用處不明將影響效果,另外挪威總理斯托爾滕貝格則呼籲企業與民間團體自動參與這項計畫,協力解決全球氣候變遷問題。

根據統計,全球因毀林或是燃燒朽木等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球碳排放量的20%,去年聯合國「哥本哈根會議」曾建議成立「降低毀林排碳計畫」,經過稍早會議後,各國同意將提供資金給開發中國家以便推動降低毀林,同時建立永續經營政策,該計畫並且將嚴密觀察當地原住民的生活是否受到影響。

目前德國已經首先承諾將提供5億美金,挪威則答應提供10億美金資助該項計畫,挪威還將另外提供10億美金給印尼政府,目前該計畫獲得各國政府答應提供計畫經費已達40億美金。

綠色和平組織雖然歡迎各國出資,不過該組織仍擔心資金用處不明將影響效果,另外挪威總理斯托爾滕貝格則呼籲企業與民間團體自動參與這項計畫,協力解決全球氣候變遷問題。

根據美聯社報導,一年全球砍伐森林面積達1300萬公頃,大約英國的面積一樣大。



◆ 本篤修道院保存珍貴生態記錄

【聯合報╱記者陳玉慧/即時報導】2010.05.28

今天起,義大利托斯卡納修道士的森林經驗已全數公開,任何人都可在網路上閱讀,修道院此舉期望拯救世界的森林。

位於阿雷佐附近的本篤修道院珍藏今中世紀以來的生態文獻如已被數字化,這些保存至今的文件是森林業法典,記錄修道士如何成功地綠化他們周圍的森林。

約16.000頁的專業知識,一露以來做為國家檔案存放在佛羅倫斯,這些文件跨越1253年至1935年。前不久修道院周圍地區卡馬爾多利已被宣布為國家公園。

「這種僧侶與森林的關係全球獨一無二,」生態專家表示,「他們記下歷代以來如何播種、種植、修剪和砍伐」。這也是什麼該區如今會成為全球僅見的生態景觀和國家生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