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2

成人教育權 誰來保障?

【蔡素貞】2010-04-30 中國時報

暌違十五年的第八次國家教育會議,將於八月召開,我們期待會議真能開出一帖良方,也期盼百年教育願景得以落實。然而要達到此目標,政府須先正視成人學習的權益,打破正規非正規教育的傳統思維,尤其是在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快速變遷時代,政府能面對「新世紀」提出「新教育」給予「新承諾」。

據經建會二○○八年統計,臺灣二千三百萬總人口其中大學學齡(二十一歲)以上人口占七三%,終身教育成人(十八歲以上)的人口數更高達七九%。反觀終身教育經費迄今僅占每年總教育經費之四%,扣除社教館所經費則僅剩二%左右,這離一九九八年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所承諾的六%還有一大段距離。

臺灣教育從未真正為近一千八百萬成年人的教育權,提出完備的終身學習體制與提撥對等教育經費,也未正視成人潛在的高等教育需求。相較韓國是以憲法在保障成人受教權及終身教育的推展,臺灣則是明顯落後,也不符公平正義原則。

何況臺灣平均壽命為七十九歲,正規教育學習年齡僅占國人生命三分之一不到,若是臺灣再不正視成人學習,那麼面對快速變遷社會,我們可預期臺灣將出現一批批無法跟上社會脈動的社會新文盲新弱勢。為提高國家整體知識力與臺灣競爭力,臺灣終身教育經費編列應看看韓國。

韓國終身教育並非只有教育部推動,二○○六年韓國各部會終身學習總經費約達台幣一千億元,含蓋勞工部、教育與人力資源部等相關部會的預算編列,對終身教育韓國政府不僅是經費的支持,且是擘畫更多元更開放的成人高等教育體系,如學分銀行。韓國之所以能走向「文化創意大國」,大幅提昇國家競爭力,是因為他掌握了學習社會的契機,「善門大開」不再壓抑成人學習力。韓國能臺灣能不能?

當我們看到近年臺灣大學數量急遽膨脹,大學文憑被批浮濫,我們卻未見成人受到嘉惠略沾資源。當文憑越來越不值錢時,成人高等教育事業應越能發展出多元的新型態。我們期待迎接百年教育發展真能將教育視為百年大計,其中人口變遷宣示臺灣教育必須正視與因應,以更自由寬容的精神,建構一更為開放合理的「成人高等教育體系」。

「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即將召開之際,我們期待能喚起全國各界對終身教育的重視。透過終身學習法制化,盡速規畫「終身學習學士學位」,提供層次分明的學習路徑圖,建構完整的終身學習體系,將成人學習的巨大能量釋放出來。同時正視教育經費編列的不合理,宜依人口結構改變迅速調整,將部分學校經費調整到終身學習之上。如此不僅能翻轉成人學習軸線,也能蓄積臺灣社會向上提升的能量。(作者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副理事長,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校長)



◆ 品德教育 快救回弱勢孩子

【聯合報╱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2010.04.30

因為教育部重視品德教育,因此很多學校推出品德教育的方案。可是,昨天有一則新聞,有很多的中學被毒犯入侵,很多學生不僅吸毒,也從事販毒的工作,有人勒索別人,也有人被勒索,最小的孩子才只有十三歲。這些孩子,那些品德教育的方案顯然對他們是沒有用的。

我一再希望大家知道,對絕大多數的孩子而言,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關心他們的品德,因為他們的品德並沒有重大的缺陷。

我們該注意的是,那些快被邊緣化的孩子,以這次的新聞來看,這些孩子已經是被邊緣化了,該關心的是:學校當局究竟知不知道這些孩子已和販毒集團有來往。如果校方知道而沒有採取適當的措施,但又成天辦理各種品德教育的活動,該提高警惕了。

報紙上沒有提這些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不過我猜想多半是弱勢家庭的小孩,他們學業程度不好,對自己的前途沒有自信,在這種情況之下,因為家境不好,黑道很容易以小利誘惑之。不幸的是,這些孩子因此而有了毒癮,又沒有錢買得起毒品,只好開始販毒。

那些品德教育的教材對這些孩子來講,是沒有意義的,大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他們已經可能有問題。

哪些同學是我們該關懷的對象?很簡單,功課嚴重落後的同學絕對是高危險群。功課不好加上又缺零用錢用,毒犯就有機可乘。

教育部和法務部應該成立一個小組,專門防止黑道進入校園,學校是很難直接抵抗黑道的,必須有警察以及法界單位介入,我相信是保護孩子的唯一辦法。

我們也要知道,黑道如果不能進入校園,在校園以外,他們仍然對那些孩子有極大的吸引力,學校應該全力注意所謂高危險群的學生,一方面曉以大義,告訴他們和黑道來往的可怕下場,一方面努力地提高他們的學業程度,使他們感覺到念書仍然是有趣的,也對自己有信心;一旦孩子對前途有信心,他們就不會和黑道來往了。

防止青少年吸毒,乃是全世界的大問題。既然政府強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就請學校務必關懷這些弱勢的孩子,將他們的功課搞好,把他們拉回主流社會來,這才是最重要的品德教育。

※ 相關報導:

* 清大碩士製毒 母泣:我心碎了
http://www.udn.com/2010/4/30/NEWS/SOCIETY/SOC1/5568719.shtml

警方指出,卅三歲的呂建賢大學畢業後入伍,因病被軍方退訓,之後考取清大材料所,九十七年獲碩士。上月參加「轟趴」涉嫌持有毒品,被高雄市警方逮捕,檢方複訊後將他交保。

* 清大碩士製毒 因找不到工作?清華很悶
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0,5247,50302661x132010043000805,00.html

* 藥頭網咖誘下線 25國中生吸販毒 亂趴、收保護費
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0,5247,50302652x112010042900121,00.html

男子張凱偉為賣毒,到網咖吸收蹺課的國中生當販毒下線,廿五名國中生染上毒癮。有學生為買毒,自稱是幫派分子,向同學強索保護費,遇到不從就圍毆霸凌。

* 27歲生6個…怕被罵 把兒女謊報成棄嬰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5/5571324.shtml

* 9種性向分析,發現孩子的興趣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72010043000863,00.html



◆ 今年5起校園喋血 大陸提高警戒

【聯合報╱記者林琮盛/綜合報導】2010.05.01

中共教育部發通知,要求加強學校安全防範工作,確保師生安全,並且成立「應急管理專家諮詢組」,提高教育體系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近幾個月大陸頻頻出現校園安全暴力事件,加上昨天在山東發生歹徒以鐵錘攻擊學生,已經發生了五起。

這份教育部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高度重視學校安全工作,切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學校安全事故發生;切實加強學校門衛防範工作,嚴格落實外來人員准入登記制度,防止來歷不明人員進入校內;配合公安機關迅速落實校園安全防範各項工作。

此外,教育部也成立了廿二人的「應急管理諮詢專家組」,以提高教育系統緊急管理工作水準、提升教育系統因應突發公共事件能力。

這廿二位專家主要來自北京清華、上海交大、中國政法、中國地質大學等高校和部門,他們的專業領域涵蓋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網絡與信息安全、考試安全和綜合管理七個領域,每屆聘期四年。

中國教育部指出,成立專家小組主要是發揮專家的諮詢和指導作用,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小組的職能在,調查研究教育系統應急管理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參與預測、研判和處置教育系統重大或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另外,專家小組參與編撰、修訂教育系統應急預案,參加應急管理科普宣教及培訓工作;承擔應急管理方面的學術交流、理論研究和課題合作。

教育部副部長郝平表示,面對中國兩億七千萬多名的在校生,緊急狀況的管理責任重大,希望專家組能提供決策建議、專業諮詢、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為因應對層出不窮的校園安全事件,北京西城區公安分局和西城區教委聯合為該區的所有中小學、幼兒園及校外機構,配備了近兩百支警用鋼叉,警用鋼叉將交給學校門衛,成為學校防範犯罪侵害的新武器。

成都市教育局也已發文要求加強校園保衛工作,要求各直屬學校集中開展一次學校門衛人員背景普查,不能勝任的人要調離門衛工作,並建立和完善門衛人員的職責和相應的考核制度。

※ 相關報導:

實驗:晚「一點」上學 缺課率低成績好
五年來,12歲以下兒童大減60萬人
孩子沉淪 吸毒染黑很迷網
大麻對於嗎啡癮的驚人效果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時代百大人物 陳樹菊明赴美領獎

自由時報 2010.05.02

〔記者黃明堂、范正祥/綜合報導〕在外交部全力協助下,台灣之光台東善心女菜販陳樹菊將在明天飛往美國,接受時代雜誌「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獎項。在總統府指示促成下,外交部昨天確認「時代」將於五月四日晚間在紐約林肯中心舉辦頒獎典禮,並協助陳樹菊赴美的護照、簽證、機票等相關事宜,陳樹菊昨天同意這項安排。

總統府指示協助 陳樹菊同意安排

外交部發言人陳銘政昨晚表示,馬英九總統很關心此事,認為這是國人愛心受到國際肯定,甚至願用國務機要費幫陳樹菊出機票前往美國;外交部透過駐美代表處了解頒獎相關資訊後,部長楊進添已指示全力協助陳樹菊前往美國領獎,外交部也與台東縣長黃健庭聯繫,了解需要趕辦的事項。

陳樹菊捐出辛苦賣菜錢行善,獲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二○一○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英雄類第八名,昨天本報獨家報導台東縣長黃健庭願促成陳樹菊赴美領獎,陳樹菊的態度是「並不排斥」;但她無護照、無美簽、至今也未接到「時代」邀請。

至今還沒出過國 陳心情忐忑不安

此報導引起總統府重視,陳昨天接到總統府來電願意促成她去美國領獎,外交部全力協助護照及美簽問題,台東縣長黃健庭昨天也親赴菜攤遊說陳樹菊接受政府的安排,讓台灣之光被全世界都看到。

陳樹菊說,她一輩子都沒出過國,連國內旅行也沒有,突然間竟要到美國,她很緊張,還要考慮。不過,外交部告訴她已無猶豫空間,只要她點頭,今天就要她上台北,由外交部專案趕辦護照,明天美國在台協會一上班就遞上美簽申請書,以外交途徑立刻取得美簽,下午即搭機飛往美國,這樣就趕得上頒獎時間。

外交部支付旅費 並派員全程陪同

陳樹菊忐忑不安的說,她很怕出這趟遠門會迷路,但外交部告訴她,只要她願意去,所有旅費由外交部支付,並且會安排外交人員全程陪同。陳樹菊昨天已經同意外交部的安排,手續齊備後,將在明天飛往美國領獎。



◆ 香江風情-香港人的上海焦慮症

【鄭漢良】2010-05-02 中國時報

中國社科院日前公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連續第五年被評為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但無論在經濟規模與效率、科學技術、基礎設施、文化、企業管理等方面競爭力,卻已落後於上海等地。香港不少輿論因此擔心上海早晚將會超越香港,因此呼籲香港政府正視這個局面,急起直追,保持領先地位。

根據最新的統計顯示,截止今年三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一共是二萬四千四百七十一億美元,是崛起全球的經濟大國;而上海又是全國傾力打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點建設,上海市當局近年不斷派遣財經人才獵頭團到歐美各地招兵買馬,如此一來逐步追上香港,根本就不值得大驚小怪。

真正令人奇怪的,卻是香港不設法與紐約、倫敦競爭,反過來,還要怕上海迎頭趕上。上海在國家呵護下崛起,經濟規模當然比香港強;擁有高鐵磁浮的基礎設施,也當然比香港優勝。而香港從來沒有什麼科技人才,連負責推動科研發展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也要花十八萬元的公帑找堪輿專家看風水;大多數的香港人其實只是在錢孔鑽出鑽進的金錢奴隸。

上海領先香港的優點,其實甚至連紐約市也自嘆弗如。舉例說,紐約的地鐵已經超過百年歷史,老舊不堪,哪能與上海相提並論;紐約市的科研技術,也從未在美國佔有任何地位。但,紐約市的綜合實力,卻肯定是全球的翹楚。

甚麼是城市的綜合實力?研究城市發展的專家艾朗倫恩在其博客Urbanophile中指出,除了GDP和基礎建設等的硬實力之外,一個城市還需要形象品牌、人文社會、包括非政府組織的民間力量、文化、法治和可為未來一代迎接就業市場挑戰的教育制度等。這些所謂的軟實力,在全球化的今天,還必須搭上國際的脈搏,要向世界各地移民招手,添增多元化的國際特色。

中國經濟崛起,如磁石般的從世界各地吸入資金。從來只著眼於金錢遊戲的香港,很快就整個的被吸進母體。一國兩制的兩制逐漸模糊,而香港本身有別於大陸其他城市的優勢,例如法治、英語水平、國際視野、公民社會質素,在這個一切向北望的過程中,逐步受到削弱。更難以令香港人接受的事實,就是上海現在所做的一切,例如致力於國際化的建設、人人爭相學英語、出外到處招攬財經人才等,正正就是香港本來已經具有但逐漸消失的優點。

以香港的教育制度為例。香港回歸之後,熱衷表態愛國的教育官員推行母語教育,但香港浸會大學教育系去年發表香港語言教育研究報告,發現港府在過去十年雖投放了大量資源,但中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仍下降。學者指出,香港的免費教育、英語教育政策均有問題,加上過去十年推行母語教學等政策,導致學生英語水平下降。

紐約之可以成為國際之都,除了它擁有一條華爾街之外,還有豐富和多元化的文化底蘊,以及無可取代的悠久歷史。一九三一年落成的帝國大廈,儘管已不再是世界最高的大廈,但它仍然是世上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熱點之一;而一九○九年竣工橫跨紐約東河的皇后區大橋,更是不少電影的取景勝地,包括伍迪艾倫的《曼哈頓》。

但香港回歸之後,卻是快馬加鞭的將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推倒,剩下而稍具代表性的,大概只有前港督府。當年拍《蘇絲黃的世界》的女星關南施最近回港一遊,她說她完全找不到當年的回憶,香港對古蹟文物棄若敝屣的態度,使她大吃一驚。上海的政府和地產開發商再如何的向錢看,相信也不至於把外灘的老建築物推倒重建吧。

上海世博已開幕,主辦單位猶在勸市民要排隊守秩序,上海文明辦還開設了一些世博禮儀顧問職位,宣稱是要協助上海人維護國家形象云云。這樣子的地方,據說也將超越香港,香港當官的,豈能不汗顏?



◆ 幼稚園血案 萬人上街討真相

【聯合報╱中央社/台北訊】2010.05.02

上個月二十九日發生在江蘇泰興幼稚園遭血腥襲擊案餘波未平,當局雖否認有多人死亡,卻又不准家人探望重傷幼童,一度多達上萬人的家屬前天聚集街頭抗議,群起要求政府停止掩蓋真相。

上個月二十九日,一名男子持刀衝入泰興一所幼稚園校園,砍傷三十一人,包括二十八名幼兒及數名教師,其中五人傷勢嚴重。這名男子已被制伏,行兇動機不明。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官方否認坊間流傳的多人死亡說法,與此同時,又不准家人看望重傷的兒童,被質疑試圖延遲公布死亡數字,以減低事件影響。

尤其令人疑慮的是,在沒有看見搶救子女的情況下,家長大多被要求在與小孩生死無關的醫院手術同意書上簽字。

報導說,重傷不准探視的兒童親屬,前天下午聚集街頭抗議,到了晚間,已有上萬人,尤其是人民醫院附近,要求政府停止掩蓋真相,其中不少是當地中學生,更自發點起蠟燭。

一名現場目擊者告訴自由亞洲電台,事情已經鬧大,「現在全城都在遊行,人都在街上」,學生也在鬧事,「現在這個事情市委市政府一直在隱瞞,報導都壓下去,包括現在網上,上一個帖子就被刪一個,都被控制住了」。

據了解,在下午抗議之後,有重傷兒童的家人當晚終於獲准看孩子。網上消息稱,泰興市長、市委秘書長晚間有出面安撫,人民醫院副院長也說明救治過程。

自由亞洲電台說,市民懷疑政府掩蓋真相並非空穴來風,包括事發後當地醫生收到「封口令」、在網上披露事件的人遭警告及騷擾等,而泰興當地最熱門的羌溪花園論壇第二天被封鎖,無法瀏覽。

另外,新浪等門戶網站收到相關部門指令關於泰興幼稚園傷人事件,一律採用新華社通稿,「考慮世博會開幕,該新聞暫不上首頁」。

fsj 提到...

陳樹菊的愛 教科書傳承

【聯合報╱林彥佑/教(高縣林園)】2010.05.04

昨天上課時,特地播放了一段陳樹菊女士的新聞給孩子看,讓他們一同感受台灣人的驕傲與人性的溫暖。

看完之後,有的孩子很感動地表示,希望長大以後,也能和她一樣做善事;有的孩子說,雖然沒辦法捐錢,但他想出點力量,服務社會;有些露出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不解「一千萬元」究竟是多大的數目字。總之,每一個孩子的眼神與回答,都讓我深信,這是一堂極有價值的課。

我問孩子,如果一個企業家捐一千萬元和菜販捐一千萬元,雖然數目相同,但是他們的價值有何不同?一個聰敏的孩子說:「菜販比較偉大,因為菜販一天只賺一點點錢,要累積好久的時間才會有這麼龐大的數目」。的確,她的偉大在於她將錢一點一滴地聚集,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而且完全視行善為例行性付出,不求回報。

我又問孩子,如果她今天沒有捐錢,而改成以「做義工」的方式去育幼院照顧孩子或到圖書館整理圖書,這樣的精神偉大嗎?孩子說:「也很偉大,因為他付出多餘的時間做公益,也做有意義的事」。可見,行善事不一定要出錢,只要肯付出勞力,實際行動,同樣值得肯定。

陳樹菊的精神,不但是偉大的,更是全體同胞的典範與楷模,更是教育裡頭應該教給孩子,甚至編入教科書的生命課程。但願台灣之光陳樹菊女士的精神,可以繼續散發人性的光芒,讓愛心生生不息,源源不絕。

譚家化/退休教師(台北市)

像一陣春風吹散漫天的塵灰,像一泓清淺滌盡汙濁的大地,陳樹菊的助人義舉,為近日因國道三號走山事件而憂傷的人們心靈,注入了一股暖流。

「錢,給需要的人才有用。」「每次幫助人家,那天就很好睡。」正因為她是靠五元、十元賣菜的收入行善濟貧才彌覺珍貴,勝過多少富豪及政治人物。自奉甚儉的她,日花不到百元,腳傷捨不得住院醫療,令人敬佩及不捨。

觀今日台東縣長為她拉行李箱,外交部長為其開車門,總統電邀她出席時代雜誌百大英雄表揚並親自接見她,種種殊榮禮遇,讓人覺得好人不會寂寞,對社會上一般汲汲營營追求富貴功名而只顧著一己幸福之人,多少有些教化及移風易俗之用。

她不僅是台灣之光,更是人性美善光輝的體現。她的事蹟宜列入教科書,是後代子孫們學習的最佳榜樣。



◆ 孩童看電視 長大變笨又變胖

【實習編譯林力敏/綜合報導】2010-05-04 中國時報

加拿大研究團隊三日於美國醫學會《小兒與青少年醫學檔案》(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發表研究指出,兒童若從兩歲開始就常看電視,長大後更易發胖,智力發展受阻,課業表現較差,且易受同學霸凌。

該研究調查一九九七年至九八年於加拿大魁北克省出生的一千三百一十四位孩童。這些孩童的父母記錄小孩在兩歲半及四歲半觀看電視的時數,等小孩成長到十歲,再由學校教師評估其課業表現、衛生習慣及心理社會發展。

結果顯示,兒童若從兩歲開始,每周多看一小時電視,長大後數學表現差六%,課堂參與度少七%,遭同學欺負的機率高一○%,另外運動量少九%,吃下肚的零食分量則多一○%,身體質量指數(BMI)高五%。此外,研究數據指出,兩歲兒童平均每周觀看電視八.八小時,四歲兒童則觀看十四.八小時。

研究人員認為,學齡前階段對腦部的發展至關重要,家長應減少小孩看電視的時間,這樣小孩才能夠做更多有助身心發展的活動。這份研究已引發社會關注,要求政府針對孩童看電視的時數設限。

在美國,小兒科醫生建議家長禁止兩歲以下孩童看電視,而兩歲以上孩童一天看電視的時間也不宜超過一至兩小時。

法國政府禁止電視公司針對三歲以下兒童製作節目,澳洲政府則建議三至五歲兒童一天看電視的時間不宜超過一小時。

fsj 提到...

四都高中職 兩年後將成「人球」

【聯合報╱本報記者/連線報導】2010/05/05

年底大台中、大台南、大高雄合併升格,國立高中職將改為市立,台中市長胡志強昨天說,合併初期千頭萬緒,沒辦法再管到高中職,「前四年不接手,給我錢都不接」;台南縣、台北縣態度相同,如果沒配合經費,地方就不接。四都高中職兩年後將成另類「人球」。

台北縣教育局長劉和然說,目前北縣有國立高中職十二所,縣府雖接受移撥,也做了準備,但前提是每年多支出約五十億元,教育部應撥給新北市,而且移撥前已退休人員的退休撫卹金應由中央負擔。

教育部規劃,台中、台南與高雄縣市合併升格後,從民國一○一年八月起,國立高中職將改為市立,經費由市府編列,但地方多名高中校長、家長團體與民代都憂心將衝擊辦學品質。

「升格後前四年不接,給我錢我都不接,這麼忙,還要去管高中,會影響學生權益,民國一○一年改隸是教育部意見,我可以不接受!」胡志強強調,合併初期,如果因行政、財務欠缺,影響學生受教權益,實在不應該,他主張暫緩,希望教育部尊重他的意見。

台中市副市長蕭家旗說,升格後統籌款增加九十八億元,高中職改隸年度支出至少增加五十億元,對地方財政衝擊太大。

蘇煥智也說,不管國立高中何時改制,經費下來就好辦事,如果只是業務移撥,經費不配合發下,地方就不接手;台南市長許添財說,地方不怕辦教育,「但總不能接手後,還要賠錢經營」,他不預設立場,要看與中央談判結果。

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說,高雄市負擔市立高中職經費,財政已吃緊,如果國立高中職員額不變,運作經費、薪資與退撫金仍由中央負責,高市同意移撥,如要地方買單,肯定吃不消。

高雄縣長楊秋興說,如果財政能負擔,他不反對改隸,但高雄縣試算發現根本負荷不了,「暫時別接吧,預算都編不出來」。(洪敬浤、劉金清、楊濡嘉、修瑞瑩、王昭月、張明慧、黃寅/採訪)



◆ 運動幫助學習 確有科學根據

【文/郭豐州(東吳大學教授)】2010/05/05

這學期週三活動我們增加了一位同好,他是一位小學生陳庭,每次都很認真地跟我們跑跑跳跳,連我們結束活動時的拍手儀式也興高采烈的加入了。原來他是社工系隊員小白實習的輔導個案:一位有過動和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孩子。輔導近兩個月了,每次都有感受到他的進步,從眼睛不看著人講話,不會跟人打招呼,到現在每次來的時候,都會大聲說「郭老師好!」

小白怎麼辦到的?原來小白的策略很棒-帶小朋友運動。運動時腦中會分泌「多巴胺」,這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是屬於正面情緒物質,我們人腦中快樂中心「伏隔核」裡都是多巴胺的受體,也就是說有多巴胺就會快樂。另外,醫師開給過動和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孩子的藥,裡面成分也多是多巴胺,但是人工合成的多巴胺,固然有效果,但是對「伏隔核」也造成損害,所以人腦自然(分泌)的最好,也就是運動產生的多巴胺最天然!

除了多巴胺,我們在運動時會腦子還會分泌「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血清素」也跟記憶與情緒相關,抗憂鬱藥的作用有一部份在阻止人體回收「血清素」,為什麼人會回收血清素,難道上帝不讓我們繼續快樂下去?原來人要是一天到晚都處於很快樂亢奮的狀態也不好,試想你如果時時都掛著笑容會不會被誤認腦子有問題呢?更別說快樂時心跳加快,循環快速,人不可以24小時處於這種狀態,否則身體經不起這麼消耗而會很快地出問題(生理上類似甲狀腺亢進)。還好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是短暫的,但是血清素還是可以讓我們持續快樂一陣子!

「正腎上腺素」則是大眾比較熟悉的物質,有了它人可以做出平常做不到的事,不過,仔細分析其實最重要的是提高我們的專注力。這麼歸納起來,我們運動時自然分泌產生的腺體其實對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些能穩定情緒,提升注意力的物質對學生學習有直接相關。看來美國最難入學的大學-西點軍校,即以「透過體能活動培養勇敢積極性格,達到教育目標」為教育方針是很有科學根據的,我們小白的輔導策略也高明得很!



◆ 高中畢業 非考科至少8學分及格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05/06

教育部昨天宣布,今年9月起實施的99高中課綱將明文規定,高中生每學期至少要選2學分的藝術人文、生活科技、健康休閒等「非考科」選修課,且3年至少要有8學分及格,才能畢業。

高中課程總召、宜蘭高中校長吳清鏞表示,現行課綱只規定畢業要修滿160學分,其中至少要40個為選修學分;但許多學生選修的就是語文、數學等考科,即使修了非考科,到了高三也不去上課,故意當掉,把時間花在上補習班拚大學。

因此,教育部最近再度開會,修正今年9月入學高中生適用的99課綱。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新規定選修的40 學分都要及格,且把語文、數學、自然、社會等與考試相關的選修課,與非考科分開計算,非考科3年必選12學分,且至少要有8學分及格,才能畢業。

張明文表示,非考科的選修科包括「第二外國語」、「藝術與人文」、「生活科技與資訊」、「健康與休閒」、「全民國防教育」、「生命教育」、「生涯規畫」、「其他」等8類,目前各高中普遍只開第二外語,其他類的選修課都很少開,學生能選的課也不多。

國立林口高中是選修課程最豐富的高中之一,除了學生選修最多的第二外語,還開了「戀人法庭」、「創意思考」、「旅遊文學欣賞與創作」、「動手玩科學」、「影片尬文學」等另類的選修課;如「戀人法庭」就教高中生認識兩性相處、婚姻的法律,如婚前契約、分手時如何好聚好散等。

林口高中教務主任陳司樺說,林口高中選修課採跑班制,用周五上午的時間,以7個班為一群,開設14種選修課,讓學生有多元選擇。

台北市私立復興高中也很重視選修課,之前還開「台北學」選修課,介紹台北的文學、電影、小說、流行歌曲、歷史與地理。

※ 相關報導:

* 英語拼命加課 立委批「辦教育像軍備競賽」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46879

教育部下周將討論台北縣活化英語方案,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表示,九年一貫課綱所規範的上課時數,是針對學童身心發展而訂定,北縣活化英語方案如果超過九年一貫課綱,就只能定位為「實驗」課程,既是實驗課程,就一定要徵得家長同意才能實施,不能和其他課程混在一起排課、定進度。



◆ 體罰 30分鐘內通報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10.05.05

台北市接連發生校園不當體罰事件,教育局昨天訂出體罰通報流程,要求校方在得知體罰事件應於30分鐘內通報教育局。

「愛的校園」聯盟昨天也提出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的訴求,要求將不能體罰列入教師聘約準則,將體罰案移送法辦,並將發生體罰的學校校長和學務主任等人連帶處分,以杜絕校園體罰。

前往市府陳情的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雖然教育法明令不得體罰,但校園仍發生體罰事件,尤其近來有學校老師要求學生自己打耳光,學校考績會竟做出不構成體罰的決議,除顯示學校的督導機制發生問題,她也建議必須要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教育局訂定的通報流程,分「事前預防」、「事件處置」與「事後輔導追蹤」3階段處置,要求北市各級學校確實遵守。

教育局國教科表示,在「事前預防」階段,要求學校應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正向管教工作計畫並落實執行,同時加強建構教師輔導管教學生支援系統。

「事件處置」階段,除要求學校於察覺或得知教師違法處罰學生事件時,應於30分鐘內通報教育局,並於1小時內完成校園安全事件通報。

如發生體罰事件,學校須於4小時內完成初步調查,2天內完成調查報告,調查完後24小時內召開成績考核委員會,針對個案及班級學生進行輔導,同時啟動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

教育局在接獲通報後,會由駐區督學於24小時內到校訪查及協助處理,並於3日天內完成調查報告。如果學校處理不當,教育局在接獲報告24小時內召開考績會審議逕行核定,並檢討學校行政主管責任。

fsj 提到...

北星放榜 明星學校擠破頭 職校等無人

【中廣新聞/林麗玉】2010-05-06

台北市第一屆北星計畫放榜,一共有840位國中學生報名北星,其中包括建中、北一、中山、師大附中、政大附中、大同、松山、中崙、成功及大直等11所高中報名額滿,錄取率最低的是政大附中,因為學校只提供10位名額,錄取率只有18.87%;其次為中崙高中錄取率46.51%;再來是師大附中錄取率46.75%;至於建中、北一錄取率則分別為74.29%及63.89%。不過第一屆北星,幾個值得觀察的部分,首先北星計畫,真的可以讓學生免試、適應發展選擇自己真正想念的學校嗎?從第一屆北星的報名錄取狀況來看,依舊還是明星學校,是學生擠破頭的選擇,台北市議員林奕華就批評,這次北星計畫,一共有56所高中釋出免試名額,不過除了這 11所報名錄取足額的高中,其實還有多達21所學校,報名人數未超過招生人數,也就是說,有申請一定能錄取,甚至還有多達24所學校無人報名、乏人問津,台北市的北星計畫,根本就是玩假的,因為比較其他縣市,台北市的北星,限制必須成績在前40%的學生才能申請。甚至成績如果已經達到前40%,可以參加北星,不過成績不夠好,國中學校也會因為同學的成績不夠 好,不讓學生申請想念的高中,但真正要落實適性教育,教育單位就應該要打開門,不過從第一屆北星的放榜結果來看,還是明星學校擠破頭,如果真的要落實北星精神,應該是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給予免試的適性教育,根本不應該限制前40%的學生才可以申請。市議員林奕華批評,就有許多家長質疑,他們的孩子成績在學校不是前40%,根本不能參加北星,甚至許多申請上松山、中崙等高中的同學,也還在猶豫是不是還要考繼續考基測,看看有沒有機會上建中、北一,這個北星計畫,根本就是只照顧學校成績前40%的學生,給學生另外一個爭取建中、北一等明星學校的管道。而北星計畫的用意,無非是要 給予學生免試、適性教育、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不過北市議員王鴻薇也批評,已經有許多家長反映,之前是兩次基測選擇高中學校,以後北星計畫擴大舉辦,學校的15次段考,可能變成了學生要考15次基測,學生的課業壓力根本無法減輕,而從這次的北星放榜結果來看,最後的結果還是明星學校搶破頭,專科的餐飲、私立職業學校乏人問津。

甚至市議員王鴻薇批評,從北星的招生簡章來看,高中在選擇學生時,除了比學校的整體成績,第二個權值比重,還是以數學、國文、理化等學科成績來看,如果真的要落實適性教育,應該是要著重學生的體育、音樂、社團表現,這樣的成績計算方式,已經將北星計畫定調。

儘管北星無法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也無法真正落實學生在升學道路的選擇上,可以落實適性、而不是一味追求排名。不過北星值得肯定的部分,應該是可以稍稍改善台北市少數明星國中過度爆滿的狀況,許多人數少的國中,學生也有機會上所謂的明星高中,希望北星可以落實國中均質化,減少國中越區就讀,明星國中年年爆滿、周邊房價居高不下的怪現象。

※ 相關報導:

* 善用免費資源 窮小孩變國際菁英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3908&page=1



◆ 學生扮柯南 召回9000台瑕疵除濕機

自由時報 2010.05.06

〔記者俞肇福/基隆報導〕瑕疵除濕機釀災時有所聞,時近梅雨季節又是使用高峰,經濟部標準檢驗局4月在全台國小校園內推動「小小偵探柯南—尋找除濕機」,短短一個月內召回 9000台,回收率增加4.2%,成效驚人。

1個月內 回收率增4.2%

標準檢驗局基隆分局長莊振東表示,民國92年到95年產製的大同、三洋、東元、聲寶、西屋、吉普生、富及第、歌林及惠普等9種廠牌27種除濕機經發布召回,共計市面上有21萬台,97年至今年4月共回收9萬6466台,召回率僅45.8%。

莊振東說,4月初高雄分局到各校宣導召回,某國小主動設計成學生作業單,並附上瑕疵的除濕機品牌、型號等,請小朋友扮演卡通裡的小偵探柯南,回家查查家裡是不是有瑕疵除濕機,作業單彙整交回高雄分局,赫然發現真的找到瑕疵除濕機,標檢局決定通令各地分局如法炮製,與國小合作,不到1個月回收率增加4.2%。

標檢局免費電話:0800007123。

fsj 提到...

孩子遭體罰 暴力傾向大增

【潘勛/綜合報導】2010-05-09 中國時報

美國一項新公布的研究指出,父母以打屁股來管教幼童,短期內可能叫孩子不敢再犯錯,但長期下來,孩子的暴力傾向會大為增加。原因可能在於體罰會樹立壞榜樣,讓孩子認為:打人可以解決自己的困擾。

《時代》雜誌報導,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學者研究將近二千五百名幼童後發現,三歲時愈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到五歲時愈可能出現攻擊他人的傾向。這項研究發表在《兒科醫學》期刊。

該研究係由社區衛生科學教授凱薩琳.泰勒(Catherine Taylor)帶領進行。研究中率先控制許多會影響母親身心的變數,如憂鬱症、喝酒嗑藥、配偶暴力、懷孕時是否考慮墮胎等。在控制這些變數之後,學者們發現,打屁股依然是強而有力的預測指標,可預知小孩未來的暴力傾向。

泰勒表示,一個五歲大的孩子,若是在研究開始前那個月被打屁股超過兩次,那麼暴力傾向會增加五○%。泰勒團隊把孩子們天生的不同程度攻擊習性加計進來後,發現挨打會增加暴力傾向的因果關聯依然存在。

這項研究含括美國廿個城市。受訪的母親當中,四五.六%表示,受訪前一個月沒打自己三歲小孩的屁股;二七.九%表示打一到兩次;二六. 五%表示打兩次以上。至於五歲大兒童,曾挨打與沒挨打的相比,較會反抗、要求立刻滿足自己的需求、容易感到挫折、突然發脾氣、對他人或動物做肢體攻擊。

專家推測,這種現象很可能是因為體罰會把不良行為套連起來。體罰灌輸的是畏懼而非懂事。即使小孩挨打時不再亂發脾氣,那並不意味他們瞭解自己不該那麼做。打屁股也會立下壞榜樣,讓孩子以為,攻擊行為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美國兒科學會」表示,體罰愈常使用,效力會愈弱,建議小孩犯錯時,父母最好採取「禁足」處罰,暫停與外界互動一段時間,讓孩子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犯錯行為,以及明白背後的動機。



◆ 職婦蠟燭兩頭燒 托育燃眉急

中央社 2010.05.09

不敢離開職場,但托育問題卻讓媽媽心煩。談到少子化,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許玉齡說,制度不健全讓大家害怕生子,「別只發津貼,政府應多建立托教支持系統!」

在職場與孩子之間蠟燭兩頭燒,擁有美國雙碩士學歷的方小姐,生老二時,因為在科技公司上班的先生派駐大陸,為了2個孩子的托育問題,她只得辭去忙碌的竹科工作,暫時在家帶小孩。留職停薪1年後,她找到學校行政工作,孩子則分別交給保母及幼稚園。雖然學校行政對她而言並非學以致用,但畢竟照顧孩子方便多了。

談到少子化,她說,周遭很多竹科雙薪家庭夫妻都忙到很晚,下班後舟車勞頓、急急忙忙從保母家接回孩子,若再花點親子時間,睡覺時間就一拖再拖,隔天清早又急忙送孩子到保母家,職場的高壓、忙碌與帶孩子的焦慮,讓這些媽媽們不敢再生第2胎。她認為,政府對鼓勵生育的政策似乎端不出牛肉,「津貼並非重點,孩子的托育、教育才是關鍵」。

另外,甫於去年底生下第1胎的吳小姐,回想找保母的過程,因為不確定把孩子交給別人是否安全,又心急產假休完要回職場,她說,自己幾乎天天掉淚。想起小時候,總有鄰居或家人可以幫忙,如今為了工作離鄉背井在新竹另組家庭,平日和鄰居鮮少交流,陌生的環境讓她不知如何求援,也深感無助。

隨著生活型態轉變,小家庭當道,孩子的托育成為現代媽媽的苦惱。長期關心幼教發展的許玉齡表示,過去大家庭居多,小孩何時長水痘只要看堂哥堂姐就知道,孩子的衣服玩具可以一個傳一個,托育有幫手。

不過,如今以小家庭居主,但政府卻未提供支持系統,導致新手媽媽蠟燭兩頭燒,沒生孩子的人看到的都是睡眠不足、生活混亂的負面養育孩子經驗,當然也對生子卻步,導致惡性循環。

面對傳統大家庭功能的消退,許玉齡建議,政府應該發展社區托育或居家托嬰制度。以歐美為例,藉由社區的支持系統,婦女不必被綁在家裡,即使到美國唸書的窮學生,也可以在上課當天找到孩子臨托的場所。

她說,台灣政府約從2年前才開始注意托嬰系統發展,雖然遲了些,但總是個好的開始。不過,若能發展社區托育系統,新手父母可以意見交流,玩具圖書可以互借,甚至可以團購尿布節省開支,好處多多。「傳統社會靠家人,現代社會得靠社區的力量!」

以高雄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為例,在這個社區化的示範托育機構,因為地點就在社區,相當方便,減少父母負擔。根據許玉齡參訪的經驗,1名媽媽因為看到孩子在幼兒園裡快樂的成長,也高興地說,「這個環境讓人願意生第2胎」。

面對嚴峻的少子化問題,許玉齡強調,這不僅是家務事,更是「公共議題」。對單身者而言,也許會質疑為何要繳稅幫忙別人養小孩,但長遠來看,人口結構的斷層將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未來有一堆老人,卻沒有年輕人賺錢支付老人年金,以此觀點,這些媽媽是在養國家的孩子,先進國家對於下一代培育的經費絕對不能省。

根據兒福聯盟近日公布的「台灣地區幼兒媽媽育兒現況調查報告」,發現近3成媽媽平均每天睡不到6小時;超過半數的媽媽需要「臨時托育服務」。在大家庭功能逐漸崩解的現代社會,媽媽們亟需社會的支持。

許玉齡感慨,「政府不應該讓家庭自行解決零至6歲孩子生、養、教的任務,否則年輕女生都不要生孩子了,而目前當媽媽的也盼不到未來的接班人了」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她呼籲,「政府不論中央或地方,都不該只是發津貼,應多建立托教支持系統!」

fsj 提到...

瞧!日本人這樣培養國際觀

【文/張湘君( 亞洲大學學習暨生涯發展中心主任)】2010/05/13

Cheers雜誌發表「亞洲大學競爭力調查」,其中新加坡與香港的「國際化」指標最高,沒想到年年都高喊國際化的台灣高等教育體系,國際化的指標在亞洲竟是倒數,大大影響大學的競爭力!

龍應台曾在2004年「請問雅典在哪裡?」文章中痛心指出台灣人對國際知識的缺乏,事實上去年筆者曾指導研究生對某校的大學生做一份國際知識的調查,結果也是令人對當今大學生的國際觀憂心重重!

非常好奇同處於亞洲的日本如何培養他們國人的國際觀?寫信請教幾位正在當地念研究所的朋友,他們認為日本在國際化的資源比台灣多很多(外國人數比較多),同時也有不少配套措施。日本人如何做呢?

1. 國際認識從家庭做起

朋友提及某次參加北海道國際交流活動時,有一個讓日本國小學童猜國家和國旗名稱的活動。結果一些很冷門國家的名稱及國旗仍是有很多孩子知道,問現場家長為什麼小朋友都會?原來因為北海道外國人很少,所以當小朋友想到外國人這個字時,只會聯想到金髮、說英文的外國人,辦這個活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外國人不只是說英文的才叫外國人,除了英美等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因此每個家庭在孩子還小時,家長就會開始教世界各國國家的名字和國旗了。另外,日本的父母為了讓小孩多接觸外國人,願意當接待家庭的也不少。

2. 新聞媒体報導較有國際面向

日本電視新聞報導國際新聞的比例比台灣高很多,另外會抽絲剝繭似的深掘及討論事件發生前的歷史脈絡及事後的可能影響。例如報導此次的上海世博會,新聞會先回顧世博會的起源與歷史、中國這次辦世博會的意圖……。相較之下,台灣的國際新聞報的少而淺,如龍應台所言「不是姦淫擄掠的聳動『雜碎』,就是瞬間發生的事件」。長期下來,台灣人沒有足夠的國際資訊、國際觀,遑論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接軌?

3. 學校課程涵蓋國際理解教育

日本小學課程裡就有一堂「綜合學習時間」,在這段時間老師可以不侷限於教授教科書內容,而實施國際理解教育,因此設有國際理解教育學會,專門研討國際理解教育的教材教法。

4. 民間普設國際交流組織

日本幾乎每個行政區域都有一個國際交流協會,像是朋友所住的埼玉縣就有埼玉國際交流協會,提供外國人生活上的支援外,也常舉辦國際交流活動,讓當地日本人與外國人有交流認識的時間。另外每星期都會有固定的free talk時間,這個時間可能是英文、中文、泰文等,每次不一樣,免費提供學習不同外語的機會。

打開報章雜誌、新聞媒體,台灣到處都在大聲疾呼「國際化」的重要。但是「國際化」的內容一直走不出「英語」語言使用的範疇,如趁早學英語、提升英語檢測成績、增加英語授課時數等。其中隱藏的邏輯是,英語好就等於國際觀及國際接軌。然而日本的國際化定義似乎較為全面,從內而外,先是國人對不同國家的文化與習慣的理解與尊重,再進而從事國際交流的行動。國際觀的養成先從家庭做起,由家長帶領孩子進行基礎的國際認識、新聞媒體大力傳播國際新聞事件、學校靈活地進行各式國際理解教育、民間組織積極推動實質的國際交流,由點而面,從小而大。

日本人的英文常被國人詬病,但其在世界各地出入頻繁,尤其是年輕人,則是不能否認的事實。做事一向縝密的日本人,下一代國際觀的養成也很有一套,值得我們仔細瞧瞧!

※ 相關報導:

* 亞洲大學200大 台灣17所上榜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594908.shtml



◆ 北縣英語活化課程 教部未通過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5/13

教團反到底 周日上街頭抗議

台北縣國小今年9月將全面推動「英語活化課程」,每周多上3堂課;但教育部昨天審查北縣的實驗方案,以「仍有疑義,再行說明補充資料」為由「未通過」。教育部次長陳益興今天表示,實驗性質不宜全面實施,北縣最慢應於6月底前要完成補件,否則今年9月不能實施「活化課程」。

由於北縣有意推動「英語活化課程」,而且是全面實施,引起教師團體的強烈不滿。全國教師會今天指台北縣政府全面加3堂英語課的作法,已違反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全教會並宣稱,本周日將會號召5000人上街頭,要求政府正視問題,既是實驗方案就不應該全面推動。

昨天下午教育部審查「北縣活化課程」,邀集法律、課程以及教師做出「不同意」的決定。陳益興表示,九年一貫課綱需有全國一致性,不宜因地域或城鄉不同的教育條件損及學生受教權,而且實驗方案必須是「自願參與」,北縣府應該提出「家長或學生自願參加的機制」。

另外,陳益興還強調,根據北縣提案的內容,並未載明具體實施成效,因此在現階段「不宜全面實施」,如果經由家長或學生同意,將活化課程改為「補救教學」或「課後輔導」比較可行。

假如北縣執意推動活化課程,是否會有罰則或扣統合視導分數進而扣教育補助款?陳益興低調表示,由於活化課程尚未定案,不宜講明罰則,挑起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對立。

台北縣教師會理事長李榮富則表示,如果真的認為增加英語節數是好事一件,歡迎啟動修訂課綱的機制,讓學者與各界專家坐下來討論。

【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

針對教育部要求北縣要實施活化課程,須在6月底前補件,否則9月不准實施,北縣教育局長劉和然說,目前尚不清楚教育部要求補充何資料,不過教育局一定會在 6月底前補件,就教育部有疑義部分進行說明。此外,教育局也會透過各種管道,持續與家長溝通。



◆ 昔日叛逆少女 念碩士當董座

中央社 2010.05.13

很難想像,擁有化妝品研究所碩士學位、現任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的王延如,曾是未成年就騎機車上學、流連舞廳的叛逆少女。不過,現在她說,「要不是當了媽,還想念博士!」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今天舉行「技職教育的天空」新書發表會,書中記錄藝人小鬼、獨立服裝設計師古又文、聽奧金牌女將郭嘉秘等自技職體系畢業的名人故事。

其中,畢業於稻江護家美容科的王延如,現在不但是謙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還兼任崇右技術學院時尚造型設計系講師、稻江護家教師。不過,她說,年輕時「超討厭念書」,曾是個令人頭痛的叛逆少女。

王延如說,她國中、高職時期不愛念書,不但常翹課、上課睡覺,上學時還穿著奇裝異服。她說,當時未成年,白天常騎著機車上學,晚上就去舞廳、PUB 玩到凌晨才回家,最後因操行成績不及格,被學校退學、勒轉。王延如回憶,「當時老師甚至都叫同學不要跟我在一起,怕被我帶壞。」

王延如表示,當時家人也對她失望至極。她說,出生於公務員世家,表姊妹都是台大學生、甚至念到碩士,成長過程中帶給她許多壓力。她回憶,在這段叛逆期間,「家人根本把我當成路人甲」。

王延如說,高職畢業前,突然覺得對未來很茫然。「叛逆行為並不會讓我覺得開心,反而愈來愈落寞」。因此她在畢業前的幾個月,偷偷買書自修,家人晚間10時上床睡覺,她就利用全家安靜的時間,一口氣念到早上6時。最後她跌破所有人眼鏡,考上二專。

此外,王延如一路考上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系、化妝品研究所,並且在求學過程中半工半讀,在化妝品原料公司擔任業務經理,累積專業與企業經營知識。在求學路上「開竅」之後,她的學業成績表現亮眼;研究所成績曾拿到全班第3 名,她調侃自己,「看到成績單當下,還以為是第3學期。」

王延如畢業後自行創業,憑著對化妝品科學的興趣,從事化妝品研發製造,產品有保養品霜劑、精華液面膜等,許多大賣場、百貨公司與醫療院所都是她的客戶。

除了經營化妝品事業,王延如還回歸技職體系教書。她認為,將理論、實務結合,更有利發揮。她肯定技職教育對學生的幫助,同時體認到「學歷很重要」,期許自己不斷充實專業知能。她說,若不是生了小孩,還想繼續進修,攻讀博士。

※ 相關報導:

* 「脫褲我看看」 泌尿科女醫門診爆滿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5594678.shtml

姜宜妮說,目前台灣有八名女性泌尿專科醫師,她是對性功能障礙有興趣而選擇泌尿科,家人一開始都很驚訝,但她認為「婦產科都有男醫師了,泌尿科怎麼不能有女醫師?」

fsj 提到...

第一遭 網路遊戲成了刑案

【聯合報╱本報記者/連線報導】2010.05.14

「末日大逃殺Online」線上遊戲被立委踢爆涉及妨害風化,經濟部工業局昨天下午已以電子郵件向刑事局告發,刑事局偵九隊調查該遊戲公司位在高雄市三多路,近日將通知相關人員到案說明;這也是警方以刑案偵辦網路遊戲的首例。

工業局長杜紫軍昨晚說,經濟部也已連絡上該遊戲的業者,業者答應延後上市日期,並且刪除過度色情、有問題的遊戲內容。

對於網路遊戲內容過度羶色腥問題,主管機關經濟部工業局官員昨天表示,未來會在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中明定相關管理罰則,讓違法業者負起民事、刑事責任;這項修法草案已送立法院審議,希望盡速完成立法。

工業局官員指出,網路遊戲內容的分級由工業局負責,現行比照電影分為普通、保護、輔導與限制等四級;但當初立法時沒有一併授予工業局管理權力,工業局只能做分級,卻無法有效管理違法業者。

內政部則警告,對於內容涉有暴力、色情的不良線上遊戲軟體,若未依規定進行分級並供應給兒童少年,內政部將依兒少法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勒令停業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

內政部兒童局已結合民間團體辦理網路檢舉熱線(http://www.web547.org.tw/)供民眾檢舉。



◆ 公立托兒所 4成無使用執照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0.05.14

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孩子愈來愈少,卻沒有得到最完善的照顧。靖娟基金會今天發表調查指出,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的統計,截至98年止,全台共有 311所公立托兒所、分為1171個分班,收托6萬3170名學齡前兒童,其中卻有4成未取得使用執照,估算全台約有2萬5000名兒童每天處在危險空間中。

靖娟基金會上午舉行記者會指出,沒有取得使用執照的公立托兒所分班照常招收幼童;基金會人員現場訪視更發現,甚至有托兒所借用廟宇場地辦理托兒所,還有托兒所隱身在民宅中,或是借用社區活動中心、運動所休息室,凸顯管理出現大問題。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早年公立托兒的成立,是為了解決農忙時的兒童照顧問題,且多利用現成的房舍或是社區民動活動中心;但隨著時代演進,傳統的公立托兒所應被具備專業的托兒所取代,但部分托兒所還存在環境不佳、幼兒活動空間不足等問題。

根據兒童局的統計,截至98年底為止,全台有311所公立托兒所、3576所私立托兒所。靖娟指出,政府對於公托和私托的管理有很大落差,有4成的公托沒有取得使用執照,代表這些托兒所的防火、避難設施與通風情況,都不符合建築法規。

林月琴無奈指出,靖娟調查發現,近半數的家長在經濟壓力與接送方便的考量下,將孩子送到公立托兒所就讀,恐對兒童安全造成影響。

靖娟基金會要求政府應注意托兒所的安全問題,要在一個月內全面調查全台托兒所,並將結果公布在網站,且提出具體的改善措施,不要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在危險空間中度過童年。



◆ 狂罵孩子 原來…媽罹憂鬱症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2010.05.14 自由時報

中市一名媽媽狂罵孩子,罵到孩子沒有信心,她帶孩子去看精神科門診,希望醫師幫孩子恢復信心,結果醫師反而發現媽媽有憂鬱症,才會情緒失控罵不停,她才是必須先治療的對象。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昨天指出,亂發脾氣也是憂鬱症的症狀之一,門診中發現,有人平時受氣不敢講,全都忍下來,最後忍到如火山爆發,做出連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竟會做出的事情,不但衝動後的行徑嚇壞自己,也嚇壞親友。

這名媽媽原來是長期忍受家庭暴力,她不敢告訴自己的親友,怕家醜外揚,一直壓抑、累積情緒,自己都不知道動輒失控謾罵兒子的結果是她生病了。

賴德仁昨天引用已故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名言,遇到事情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並呼籲民眾,若有可以吐露心事的親友,不妨對親友訴說、抒發自己的情緒;若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時,可以找專業人員訴說,千萬不要悶著不講,反而悶出病。

醫師也呼籲,一個人在最憂鬱、情緒最低落的時候,千萬不要做人生最重大的決定,包括不要傷害自己及別人的生命,不要決定離婚或分手,不要決定輟學或辭職、轉行,也不要做重大的投資買賣。

fsj 提到...

兩成兒童:聊3次 對方就不是陌生人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0.05.17

交朋友 4成透過MSN、3成在臉書

小學生上網交朋友的比率越來越高,今天公布的「2010年台灣兒童網路交友調查報告」指出,高達九成的學童有上網習慣,其中有四成會交網友,甚至有一成會與網友見面。值得注意的是,MSN和社交網路平台facebook,也成為孩子交友的重要媒介,有四成孩子透過MSN交友,也有近三成的孩子在 facebook上認識網友。

和網友認識當天就見面比例 再增加

這項由台灣微軟與兒福聯盟合作的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兒少和網友認識當天就見面的比例,從去年的兩成增至今年的兩成六。兩成的孩子會與認識一星期以內的網友見面;近兩成的孩子認為與人在網路聊天三次,對方就不是陌生人。

此外,調查更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孩子為了「玩遊戲能快速升等」與陌生人交朋友。兒盟指出,在熱門線上遊戲中,常見初階玩家跟著高階玩家「一起練功打怪」;兒盟的兒童專線更曾接獲國小學童的電話,詢問要如何在遊戲中交到「公」或「婆」。

找朋友見網友 不見得安全

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調查發現,與網友見面的孩子中,有超過三成會單獨與網友見面,和去年的五成相比,雖略為減少。不過調查也指出,孩子現在多找同學朋友一起見網友,這樣的方式其實也不安全,建議孩子應該告知大人。

王育敏說,根據內政部家暴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去年的統計資料,未滿18歲兒童少年遭網友性侵的被害人數共有351人,占當年遭網友性侵被害者的七成,也就是說,每三個遭到網友性侵的被害人,就有兩個在18歲以下,顯見兒少是網路交友危機的高風險族群,家長和師長都要提高警覺。



◆ 三成孩子:爸媽不知我的網路帳號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0.05.17

現在的小孩幾乎人人都有網誌,更會把照片、個人心情抒發都上傳到網誌上,但家長有看過嗎?調查發現,有三成的孩子表示,爸媽不知道自己私人的帳號,主因是爸媽沒有問。四成的孩子表示,希望跟爸媽MSN或即時通聊天,另有三成五期待父母「用e-mail轉寄有趣的東西給我」。

調查指出,近三成的孩子曾為上網的事情而和爸媽吵架,也擔心爸媽知道後會管東管西。另外,還有少數的孩子會把自己的姓名電話或照片給網友,或使用視訊和網友聊天,網路上的陌生人透過視訊可知道更多孩子的個人資訊。

此外,調查更發現,有四成五的孩子最常在房間上網。兒童聯盟執行長王育敏提醒,家長最好將電腦移到客廳,了解孩子的上網情形,甚至可和孩子一起使用電腦,陪孩子在網路世界中長大。



◆ 傾聽孩子 不是大聲就有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5374x112010051700116,00.html

【殷偵維/特稿】2010-05-17 中國時報

攸關孩子受教權益的政策,卻演變成教育行政單位與教師會互相角力,孩子與家長的意見與權益卻被晾在一旁,注定該逆來順受的樣子,難怪家長發出「孩子是肉票,綁得家長不敢吭氣」的無奈之言。

對多數小康家庭而言,以往周三要找安親班或補習班,現在學校自動上課看管孩子,省錢又能多上課,何樂不為?

有人說,孩子多上英文課,等於強迫提早補習。這種說法只能說是人間疾苦,冷暖自知,家長很難擺脫對子女成龍成鳳的期許,於是有錢人去補習,多數相對沒錢父母只好勒緊褲袋讓孩子補習,這是家長的無奈,也是社會真實的狀態。

所有的政策都很難面面俱到,在執行過程難免遭遇磨合陣痛,也不是不能討論,但不是誰說話大聲就比較有理。是非取捨間,應多聽聽家長與孩子的聲音,尤其是孩子,他們才是活化課程的主角!



◆ 不用走路上學 英國學童多不知家住何方

中央社 2010.05.17

由於不用走路上學,英國數千名學童渾然不知家住何處。

倫敦「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今天報導,一項調查發現,由於每天被父母開車載來載去,這些兒童已喪失在地意識與認知。

調查發現,英格蘭東南地區的小學學童中,約1/3不知道住家郵遞區號,1/5的人不知道住家地址。

當被問到上學途中會看到什麼,大多數兒童都說不出地標,僅知道房屋或樹木特徵。

不知道住家郵遞區號的兒童,在布里斯托(Bristol)有22%,紐卡素(Newcastle)也有21%,這兩區走路上學的童均僅稍稍過半。

英格蘭東南區的用車比率顯著上升,約48%小學生每天由父母開車接送。

用車率最高的是威爾斯(Wales),57%兒兒童由車子接送,1/5孩童不知道如何從家走到學校。威爾斯地區學童只有61%能夠說出住家地址。

在較少開車的倫敦地區,學童瞭解當地環境的比率最高。超過3/4學童(76%)每天走路上學,因此86%的人知道住家地址,61%的人說得出郵遞區號。

英國起亞汽車(Kia Motors UK)委託、在2000名小學生當中進行這項調查。起亞的吉特森(SteveKitson)說:「就像正確吃早餐一樣,要開始新的一天,走路上學也是好方法。」

「(走路上學)不僅讓他們到校的時候比較清醒,也能增加學童對當地的認知。」

他說:「英國超過3/4學童(78%)住在距離學校2英哩內的地方,因此父母大可捨棄不必要的接送,讓孩子走路上學。」

fsj 提到...

博士生:我的未來在哪裡?

【聯合報╱記者曹馥年、林宜璋/嘉義縣報導】2010.05.18

博士生的就業機會緊縮,不少博士打算走一步算一步,先當講師、助理教授,等待更好的就業機會;看到學長、學姊的遭遇,目前仍在博士班的就讀學生不免擔心:「我的未來在哪裡?」

「我媽叫我考研究所,看到那麼多博士擠破頭沒頭路,我要好好考慮了。」嘉義大學企管系一年級的洪士翔直言,系上許多同學都有這種顧慮。

面對博士生求職難的氛圍,中正大學物理所博士班學生李乙氣和博士班三年級的謝志杰都說,「要努力讓雇主有選我的理由」,除了學術專業,也要加強語文等競爭力。

中正歷史所博士班三年級的鍾智誠表示,一畢業就找到理想工作不容易,不少畢業的優秀學長目前還在四處兼課,「追著工作跑」;穩定的大學教職是多數人的理想,一旦有缺,必然吸引大批想跳槽的博士應徵,「不自我充實很難出頭」。

「博士生要找工作不難,難的是找到理想工作!」卅四歲的蘇慶輝,是中正哲學所博士,唸書時,曾因興趣當過保險員、在科技大學教書,當兵期間,連投三份履歷應徵私校教職,都被打回票。

蘇慶輝說,理想的工作並非一蹴可幾,許多博士會先找份餬口的工作,累積為自己加分的工作經驗,但也有人不願屈就,造成找不到工作,「問題不在就業市場,而是個人對工作的企盼與標準。」

蘇慶輝退伍後到中研院任博士後研究員,月薪五萬八千元,住家裡節省開銷。他喜歡研究,仍希望教書。他給自己三至五年的期限,「如果真的無法當老師,和朋友賣咖啡也可以。這是我的興趣,與我的學歷不衝突。」

※ 浪費腦力,是國家的不幸。



◆ 教職難求 博士爆流浪潮

【聯合報╱唐秀麗、李青霖、胡蓬生、簡慧珍、陳智華/連線報導】

2010.05.18

「我是留美名校博士,為什麼連私立大學都不要我?」菁英教育「便利商店」化,國內已浮現博士謀教職不易的流浪潮。

國立嘉義大學企管系最近徵求一名教授,來了一百多名博士應徵,其中不乏留學英、美、德國知名大學,有人還當過大學學院院長,讓系方嚇了一大跳,辦公室角落堆放四大箱資料,全是博士寄來的履歷。

國立彰化師大一名教授出缺,校方設下須曾在國際學術期刊(SSCI)發表論文的門檻,但投遞履歷的博士應徵者仍逼近百人。

清大與交大向來是博士求職的熱門標的,清大副校長葉銘泉、交大教務長林進燈表示,各科系研究領域不同,應徵者有多寡,平均一個職缺,有卅名以上博士應徵是常態,熱門系所最多曾經上百人。

「數字會說話!」教育部統計,八十八學年度全台博士生一萬三千人,九十八學年度全台約三萬三千多人,十年間博士人數快速增加。

彰師大副校長郭麗安說,大學教育過度開放,高學歷、高失業率時代來臨;某私立大學張姓助理教授一針見血說,博士應該是菁英教育,但現在轉為「普及」教育,甚至變成「推廣」教育…。

他引用學界目前的順口溜形容博士難找工作的現況,「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人脈…」。

「現在有卡到位子就偷笑了!」嘉義某大學林姓專任助理教授說,這年頭就算頂著留美博士學歷,也很難找到頭路;有知名國立大學博士流浪了七、八年,一直找不到正職教授,只能當兼課講師。

像他為了取得博士學位,在學校「蹲」了五、六年,被指導教授當「小弟」使喚,好不容易取得學位,「出社會卻教職一位難求!」

「我從服役時就四處投履歷,投了七、八個月才卡到現職,竟還要幫學校招生拉學生」,他常懷疑「我念博士有什麼用?」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指出,教育部很難只對博士班名額進行控管,因為有新興領域需要培養人才,但有的人數過多的領域,委員進行專業審查時會從嚴。



◆ 全台第一 政大商學院獲EQUIS認證

中央社 2010.05.18

政治大學今天表示,商學院通過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EFMD)的審核,獲得全球高等商管教育最高榮譽之一的「EQUIS認證」,是全台灣第一所獲此證的大學。

政大今天在教育部召開記者會宣布這個消息。政大表示,商學院繼2006年底獲頒AACSB高等商管教育認證,今年4月底正式通過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EFMD)的高標準審核,獲得全球高等商管教育最高榮譽之一的「EQUIS認證」。

政大表示,EQUIS的認證標準,涵蓋策略經營、行政資源、課程設計、學生素質、師資陣容、研究成果及學生學習成效等。除了書面資料初審,EFMD更安排來自歐洲產學界的4人評鑑小組,親自參訪政大商學院。

政大表示,在EQUIS認證評鑑指標中,「國際學術交流」與「企業連結」2項尤其關鍵。政大商學院一直積極和國際知名商學院締結合作關係,共有77所姊妹學院遍佈全球33國。其中更和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美國華盛頓大學、以及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等簽訂國際雙聯學位。

企業連結方面,政大說,除了推動產學合作,提供學生與企業接軌的機會,並和渣打銀行、光泉集團等知名企業合作開設管理課程。

此外,政大表示,訪視委員非常肯定政大商學院延攬研究型學者、增設講座教授、降低教學負擔、逐年增加研究經費等,達到超越預期的成果。

政大校長吳思華表示,近3年來亞洲各頂尖大學陸續申請EQUIS國際認證,包括北京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都已經通過認證。政大商學院能領先台灣高等教育學府,率先榮獲EQUIS認證,並成為全國唯一擁有國際雙認證的大學。

政大表示,未來將在教學、研究、國際化等3個架構上持續創新與變革,未來也將持續深耕企業合作、跨國雙聯學位、跨國研究合作等,培養國際商管菁英人才。



◆ 陪寄養童長大 孩子更惜福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2010.05.18

「媽媽,真的有這麼需要幫助的小朋友耶!」王文東、高淑慧夫婦是台中市寄養家庭,他們育有2子,照顧過3個寄養童,目前仍照顧2名寄養童,其中一人是2歲多罹患腦性麻痺的「小天使」,高淑慧說,「小天使是家中的寶貝,青春期的兒子在妹妹身上學會了包容與關懷!」

王氏夫婦說,擔任寄養家庭讓夫妻關係更有話題,自己的孩子也學會珍惜,不再養尊處優。48歲的王文東是電腦工程師,他說太太有幼教背景,參加過保母訓練,行有餘力,決定擔任寄養家庭。

「小天使」目前2歲4個月,擔任身心障礙兒童的寄養家庭,要付出更多耐心與愛心。高淑慧說,每天要陪「小天使」復健,手巧的她和女兒一起製作繪本教具,讓「小天使」練習觸感,又在寶特瓶裡裝不同的玻璃珠、石頭,練習聽覺敏銳。

王氏夫婦將寄養童視如己出。王文東說,「讀國中的兒子正值青春期,以前個性予取予求、又很叛逆,現在多了小妹妹,他下課後都想回家看妹妹。」寄養童帶給王家正面的力量!

台中市家扶中心主任洪健胤指出,近年寄養家庭中市申請人數逐漸下降,3年前提出申請有107戶,今年降至43戶。

社會處長張國輝說,目前全市僅53戶寄養家庭,照顧58個寄養童。曹小妹事件後,一名想自殺的爸爸求助社工,社會處先安置兩姊妹,因為寄養家庭不足,不得已拆散手足,盼更多愛心家庭加入!

擔任寄養代言人的藝人傅娟呼籲,可以「揪團」方式加入寄養家庭,親友一起響應,寄養童也有更多兄弟姊妹。傅娟說她很愛小孩,但因為具有明星光環,很不方便。

家扶中心分析,申請人減少主因是夫妻必須要一起參加48小時專業訓練,再和學者面談,多數夫婦意願高,兩人無法配合而退縮。

社會處說,目前加入寄養家庭,市府也會給予補助,12歲以下兒童每月補助1萬7千元,12歲至18歲補助1萬9千元,身障補助2萬1千元。

申請資格只要定居台中市,結婚2年以上、年齡在25至65歲之間,具有國中以上的教育程度,有固定收入與寬敞居住空間的已婚夫婦。

fsj 提到...

觀念平台-五年五百億的功與過

周祝瑛 2010-05-20 中國時報

教育部自二○○五年推動五年五百億一流頂尖計畫,日前因「追求百大目標不明」、「預算執行排擠正常教育資源」與「重研究、輕教學」等問題而被監委糾正,消息傳來,整個學界為之譁然。尤其是拿到補助的所謂「頂大」紛紛提出辯解,認為監院的糾正有所誤解。然而同一個時間,另一項原本非頂大計畫的年輕學者中原大學助理教授林政鞍則接受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首次來台專訪,肯定他在奈米生物醫學領域的傑出表現。這兩項看似無關的報導,其實正透露出五年五百億頂尖計畫實施以來的問題。

無可否認,隨著台灣大學數量兩三倍快速擴張之後,高校資源吃緊的情形日益嚴重,五年五百億的經費挹注,可謂是久旱逢甘霖。各大學將以前比較寬鬆的教學與學術環境,改變成各種具體的量化指標,透過新型的各類研究中心、教學發展中心、國際合作部門,與頂大辦公室等新型單位的成立,幾年間將整個大學翻轉過來。

許多校園更是引進外籍學生與重金禮聘各種領域的外籍專家或顧問,希望能夠與國際接軌。其中,如上述的林政鞍教授,也是在這樣的國際化思維下,獲得補助,前往德國接受世界一流研究團隊的指導與合作,完成重要的奈米生物醫學發現。從現實面來說,以台灣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採取重點發展,集中火力發展前端科技,在短期內能夠整體提高國內學術論文數量與增加世界學術能見度,五年五百億的經費挹注與方向引領,不能說沒有功勞。

然而,監察院糾正書中所糾正的正是這樣的政策由於設計上的粗糙,卻變成少數大學贏者通吃的局面,在遊戲規則過度傾向國際期刊發表與引用數量後,造成大學M型化,也無法真正改善重研究、不重教學的問題。

尤其把排名工具當目標,將大學推向一個重視有形量化指標的組合體、把大學教授當成生產論文的工具、不顧各領域學術研究的差異本質,以齊一的論文發表數量來評估所有學術成就。於是大學成了服膺政府高教政策的競技場,爭取所謂的大學有形資源成了最終目標,大學的服務社會、培養人才及批判社會的本質淪為次要。

尤其日前公布的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更是變本加厲,如再度加強「在該領域權威期刊或國際研討會發表的論文數到達世界前十名」,以及「延攬國外專任教師、研究人員成長二五%,專任教師中屬國內外院士、重要學會會士增加兩百人」等,更加深了重洋輕土、重理工輕人文、重外來學術明星,忽略本土教師長期作育人才努力的迷思。

尤其在追求所謂單一化的學術卓越下,整個技職體系的發展也遭受嚴重的忽略(連技職體系也在追求SSCI等期刊發表),造成了國內高教生態追求數量等表象的風氣!其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台灣高教除了追求世界頂尖排名之外,還有培養廣大下一代、照顧那百分之八十的非學術頂尖學子的重大責任啊!

(作者為政大教育系教授,教改總體檢論壇執行祕書)

※ 相關報導:

* 把研究學者變碳粉匣?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4211&f_ART_ID=249066

台灣學術經費報帳系統缺乏彈性,根本請不起國際學者,許多難以報銷的帳只好編到雜支項目,一個幾千元的碳粉匣竟成編列費用的熱門首選。...像我這種小人物出國演講的單次費用,除了機票食宿全包之外,我一次要收費一千二百美元;你覺得以每小時新台幣二千四百元能夠請到什麼樣的國外專家?



◆ 寫信給馬總統/黃金十年,要有小朋友的未來

【聯合報╱曾逸凡】2010.05.20

敬愛的馬總統:

您好,我是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我就讀的小學,是一個很棒的小學,自然生態豐富,教學領域廣,講究從快樂中自在的學習。但是,有一個問題,普遍的出現在台灣每一個學校裡,那就是:教育的方式。

台灣許多小學的教育方式,仍是把東西背起來,填在考卷上。例如,社會課本要學生分辨並背起:宗親會、祭祀公業、家廟、宗祠…等,這些知識,在網路上都查得到,說真的,這知識實在不太實用,而且,硬背起來的這些知識,很快就會忘記了。

理想的教學方式

以社會科來講,最近小朋友常在電視上看到大家在討論大陸學生來台的新聞,但是都沒有反應,因為他們不知道那是什麼,認為和自己沒有關係。我覺得,社會課應該要多上一些這一類的東西,因為這是正在發生的,而不是已經過去了的。社會課,除了讓我們了解過去的歷史外,應該也要教一些現代的,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社會知識,因為知道這些知識,比知道過去的知識還要受用,並且,當我們在上社會課時,會產生:「嘿!我在電視上看過這個新聞!」的想法,會覺得比較有趣,比較想學習。

那學習方式呢?我覺得可以用多一些查資料、討論、發表的方式,例如:每當老師要教一個新單元時,小朋友就分組查資料並做一分研究報告,在上課時發表分享,這樣老師要教這個單元時,大家就已經了解這個單元,老師上起課來也會輕鬆許多。也就是說,有幾堂課,並不是老師在台前上課,而是小朋友在分享預習的成果。

理想中的電視台

我希望能夠增加一個電視台,是專門給兒童收看的,這個電視台也播報新聞,不光是兒童的電影。但是,兒童電視台的新聞是挑選過的,不會有平常在新聞台看到的色情、暴力、政治爭吵…

…等新聞,而是適合小朋友看或是跟小朋友有關的新聞。這個新聞台的主播、記者,都是小朋友,可以分配不同的工作給不同年齡的小朋友。

當然,小朋友不能因為這項工作影響課業,而且小朋友的新聞也不是那麼多,所以這個電視台不會像普通電視台一樣播報那麼久,除了每天也許一個小時的新聞時間外,可以播放一些適合小朋友觀賞的電影,也可以播放一些基本政治、財經的知識,以及烹飪、布置房間、零用錢規劃等有趣的教學,還有兒童旅遊、天氣等資訊。這個兒童電視台可以只在晚上播報,因為許多會收看這種節目的小朋友白天要上學,所以白天可以銜接上別的電視台。

如果設立了這個電視台,可以讓小朋友和台灣的社會更親近,家長也不用因為擔心小朋友只看那些學不到知識的卡通,或是看到一些不適合的電影、新聞,而不讓小朋友看電視。此外,更可以讓小朋友學習當小主播、小記者,訓練自己的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

馬總統,我有看到您ECFA的辯論,您說您想打造未來台灣黃金的十年,我相信裡面一定有著小朋友的未來,那可不可以包括以上兩個想法呢?

最後,敬祝您:身體健康,萬事順心

對您充滿期待的

曾逸凡(小學生) 敬上



◆ 麥得逼孩童吞火 訴願成功不罰

自由時報 2010.05.21

〔記者洪瑞琴、林曉雲/綜合報導〕震驚社會的麥得國際心智研究機構涉體罰逼迫孩童吞火疑案,台南市教育處依「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函令停止招生,並開罰五萬元,麥得不服,向教育部提訴願獲得勝訴;市議員蔡旺詮批中央「太瞎扯了」。

教部:非補習班 無法罰

教育部訴願委員會表示,該案會被撤銷,主要在於證據不足。台南市政府認定麥得是補習班,但未申請核准立案,就以補習班名義對外招生、收費、授課,因此依據「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第廿四條開罰;但麥得認為自己非補習班,並未教授技藝、語文、數理等課程,台南市政府不能援引補習法規開罰。

受害家長批公權力不彰

市議員蔡旺詮昨在市議會質詢指出,教育部係引用「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之人才培訓事業非屬短期補習教育範疇」函釋規定,認為「麥得機構所舉辦活動與人才培訓近似,亦非屬短期補習教育範疇」,因而決定市府處分無效。

受害家長自救會表示,既然補習教育法不適用麥得,那麥得讓學生及家長進行所謂心智訓練課程,到底適用何法條?政府公權力在哪裡?受害家長已向地檢署提告詐欺、傷害。麥得也覺受委屈,控告家長與蔡旺詮議員妨害名譽。

fsj 提到...

親子互動少 小心孩子發展遲緩

央廣/陳士廉 2010/05/19

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雙薪家庭的家長,常會把小孩交給祖父母或保母幫忙照顧;不過,根據社福團體「心路基金會」的觀察,缺少親子互動,將會增加小孩發展遲緩的問題!值得父母重視。

根據內政部2009年的統計,台灣學齡前人口將近150萬人,如果以國際研究結果推估,目前約有8萬7千多名0到6歲的發展遲緩兒。心路基金會督導林麗英表示,「發展遲緩」危險群包括早產與過度保護等,而父母忙於工作,也會導致孩子發展遲緩。

林麗英進一步指出,現代人生活忙碌,家長忙於工作,常常忽略與孩子的互動關係;她以日常生活中「刷牙」為例,指導小孩清洗口腔的過程雖然簡單,但是卻可以在互動過程中,刺激孩子的發展。

林麗英說:『(原音)你幫孩子刷牙的時候,會跟他講講話,我們很多小朋友會有一些動作技巧等等的問題,所以其實你可以看到同樣的一件小事情,生活上的一件小事,看來是一件芝麻綠豆的小事,卻是很重要的療育概念在裡面。』

心路基金會也提醒家長,0到3歲是遲緩兒黃金療育期,而目前基金會也提供24小時線上療育服務 (http://baby.syinlu.org.tw),除了提供「發展遲緩」的相關訊息外,也會給予家有遲緩兒的家長建議。



◆ 爸媽迷「網」 孩子有樣學樣!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龜山報導】2010.05.20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發現國中小學童有網路沉迷現象,上學期更有國小學童遲到缺課差點達中輟標準,深入了解才發現是「七年級」(民國七十年次之後)父母沉迷線上遊戲,懶得叫小孩起床,甚至不關心學習情形。

桃園縣政府去年做「桃園縣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委託研究所報告書」,發現國小學童有50.3%每天使用電腦2小時,且30.5 %曾認識網友,至少47.5%的學童家長可能不清楚孩子交網友,國中生有五成每天使用電腦4小時,49.9%曾認識網友。

教育處特殊及幼兒教育科說,不少國中小學生家長向輔導室求助學生沉迷網路問題,因熬夜玩線上遊戲、即時通聊天軟體,早上遲到或蹺課,甚至有國小學童還因此差點中輟。

校方介入調查才發現是七年級父母都沉迷線上遊戲,日夜顛倒,小孩有樣學樣,「這對父母」甚至不在乎小孩有沒有上學。

承辦網路沉迷預防研習的龜山鄉大坑國小校長鄭友泰說,如果家長發現子女有網路沉迷甚至成癮習慣,禁止上網恐造成親子關係惡化,建議改變子女上網習慣,例如約定每天上網時數。

鄭友泰說,國中小沉迷網路大多是玩線上遊戲,他建議家長,將家中電腦的頻寬改成低頻寬,電腦設備的顯示卡不要太高檔,「電腦跑不快,就沒興趣玩」,還有調整子女的零用錢,「錢一下子就花光了,可能去買寶物」,另外,向電信公司申請無法連結限制級的線上遊戲,「還有上網2小時自動斷線服務」。



◆ 台東國、高中 3成吃過檳榔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2010.05.20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調查發現,高中職生曾嚼食檳榔比率達百分之十二點五,國中生也有百分之六點二。以全國一百七十四萬國、高中職學生計,約十四萬名青少年學子曾是紅唇族。

在廿五縣市嚼食檳榔率的排名上,台東縣的國中生或高中職學生,都有逾三成嚼過檳榔,高居各縣市之首,還遙遙領先第二名花蓮縣,多十到十五個百分點。

國健局這項大規模調查分別是在民國九十六、九十七年間進行,分別調查兩萬一千四百八十二位國中生,高中職受訪者則有兩萬五千六百八十一人。

國健局癌症防治組長孔憲蘭說,口腔癌是國人男性增加最快的癌症,平均發生年齡比其他癌症早了十到廿年,是廿五到四十四歲青壯年男性最易發生的癌症。以民國九十七年口腔癌標準化死亡率來看,最高的是台東縣,每十萬人口廿八點七人,第二、三位依序是彰化、花蓮縣。

國健局還分析第一次嚼檳榔年齡及檳榔來源,國中生裡,高達六成四的受訪者首嘗檳榔的年齡都在十二歲以前,近二成九受訪者甚至在七歲前就吃過。

國健局說,曾吃過檳榔的國中生,近半數受訪者的檳榔來源是父母、長輩或兄弟姊妹,其次才是同學跟朋友。值得留意的是,桃園縣及台北縣高中職學生嚼檳榔率,甚至比成年男性還來得高。

國健局指出,小小年紀就吃檳榔,可能是在家庭裡耳濡目染;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供應菸、酒或檳榔給兒童及少年者,可處三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

fsj 提到...

兒盟:孩子是不該被訂做的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游明煌、邱瑞杰、黃驛淵/連線報導】2010.05.21

烏茲別克女子被買來台灣生產「洋娃娃」,社會震驚。兒福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育敏昨天表示,「孩子是不該被訂做的」,大人基於個人喜好製造孩子,孩子未來的成長、家庭等各方面,都會問題重重。

警方發現這起「借腹生子案」共生下五名混血兒,其中四名小孩的生母,因離境或離婚而不在孩子身邊,警方擔心孩子的照顧及未來成長受到影響,曾想請社工協助,但都遭郭等人以「有請保母妥善照顧」為由拒絕。

王育敏指出,父親帶著「混血兒較漂亮」的期望值製造孩子,萬一孩子生下來發展遲緩、外觀缺陷等,無法符合父親想要「完美小孩」的期望,可能面臨遺棄的命運。

即便孩子出生後健康沒問題,但成長環境缺少母愛,可能須雇請保母廿四小時照顧,孩子成長過程少了親人關愛,也可能感到失落。王育敏表示,代理孕母背後隱藏的問題較為複雜,若生父與孕母間存在糾葛,孩子可能被當成談判籌碼。

而在本案中被控與連姓藥師假結婚來台生下一女的郭姓女子(也是烏茲別克籍),不甘被迫離開女兒,決定以被連姓藥師設局假結婚替郭姓醫師生子的理由,向法院提告爭取女兒監護權。她告訴警方,她生完孩子半年後,被迫與女兒分離,前天偵訊時,是在相隔一年多後才重新見到兩歲多幼女,她相當高興。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師豫玲表示,郭姓女子曾找過北市新移民中心尋求協助,第一時間就獲得協助,提供三個月的生活費補助應急,後續也持續追蹤;但當時社會局、新移民中心對她借腹生子一事尚不知情,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提出。

※ 相關報導:

* 國際貧童認養 台灣達總人口數1%
http://udn.com/NEWS/NATIONAL/BREAKINGNEWS1/5614851.shtml

總統馬英九今天表示,台灣認養海外貧童約23萬人,認養數達全人口數的1%。他也是世界展望會一員,至今已認養10名貧童,其中的史瓦濟蘭女孩如就讀大學,願全額支助學費。



◆ 小學生踢假球 教練:被要求封口

【聯合晚報╱記者王翔/台北報導】2010.05.21

台北市五人制足球協會秘書長張兆祿教練今天表示,從昨天下午媒體報出此新聞後,昨天清江國小校長對他說,學校受到上面長官還有其它學校關切,希望他封口,不要再針對此事發表意見,此事就到此為止;同時台北市家長聯合會也來電關切清江家長會長不要在這件事為學生出頭,但清江家長會長拒絕,一定要為學生爭取權益。

張兆祿指出,學校被施壓要求他封口,而且還要不以清江國小教練身份對外發言,他為了不要造成成學校麻煩,可以不以清江教練名義發言。他表示,可以理解學校和校長承受的壓力,但他覺得運動精神和教育本質不能被抹煞,他會以足球人身份悍衛真理下去,絕不容許官官相護。

張兆祿表示,教育局指出這項比賽沒有獎金,所以沒有踢假可能,但教育盃冠軍代表台北市參加全國比賽,有補助十幾萬,補助費不是獎金嗎?教育局完全在鬼扯;原本這件事只要教育局承認行政疏失和對比賽做出處置就解決,現在卻一直硬拗是戰術使用、沒有獎金不會踢假球的言論,完全模糊教育焦點。

足協裁判長:這樣踢法侮辱裁判

【記者王翔/台北報導】

全國足球協會裁判長張國珍指出,國小組就用「踢和戰術」,雖是戰術,卻是侮辱裁判,而且違背運動精神和公平競爭,裁判也不喜歡吹這種比賽,但裁判不能干涉球隊打法和指認假球,只能過程中口頭要求雙方積極,及賽後書面提報大會,對後續比賽執法態度仍秉持公平競爭的精神。



◆ 我的履歷表/履歷十大錯 千萬別犯

【經濟日報╱吳嵩浩】2010.05.21

求職自傳該怎麼寫?人資專家建議,如果你是「乖乖牌」,不妨四平八穩地寫;就算你是「怪咖」,也得避免十大常見錯誤。

在許多傳統企業的主管眼中,自傳若過於新潮,會顯得不夠正式。因此,四平八穩的自傳撰寫法還是有存在必要,但即使是傳統自傳結構,還是要注意「自傳內容不能與求職相關主題脫鉤」。

專家建議,正確的傳統自傳格式,第一段(展現:硬性能力)一開始可描述自己有哪些優勢,內容必須與求職職位有關,例如:畢業科系、輔修科系、相關報告、論文、研究計畫、專題製作、論文內容、證照、獲獎紀錄等,並簡述學習成果。簡單來說,就是將自己能秀出來的具體成績。

第二段(展現:軟性能力)應描述無法實體展現的軟性能力。例如,求職者的個性、人格特質、處事態度、人際關係、領導能力,甚至是與求職有相關的家庭環境、成長與學習經驗等。這些內容往往沒有具體證件或文件可以證明,所以必須透過其他人的評語或案例說明來描述。

第三段(展現:未來潛力)延續前一段的內容,並將這些特質延伸做為職場上可運用的工具。例如:前一段介紹自己在學校社團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將如何運用在業務工作上;穩健細心的人格特質,對一位律師職涯發展而言,有絕對的必要性。求職者可在最後將這些條件與應徵職缺做連結,凸顯自己未來在職務發展潛力。

就算你是怪咖,十大撰寫問題還是得注意。根據人資專家分析,無論是社會新鮮人或職場老鳥,撰寫自傳時應免常出現以下十大錯誤。

1 暴露個人缺點

寫自傳的目的,是為了要凸顯個人優勢,而不是故意暴露自己的缺點。有些社會新鮮人天真到以為,主動告訴主考官自己的缺點,對方就會好心「放你一馬」。事實上,自曝其短只會增加求職落榜機會,雖然自傳與履歷表最忌造假,但撰寫者應避免在缺點上做文章,一定要懂得掩飾。

2 以負面態度看待事情

如果自傳裡頭必須提及為何離開前一分工作(或新鮮人可能提到離開工讀環境的理由),應採正面表述,而不要怨東怨西。

3 前後矛盾

有些求職者在撰寫自傳時,前後觀點不一,或對自我人格特質描述顛三倒四,這會混淆主考官對求職者的特質認定。

4 文字應用錯誤

文字應用的錯誤,可分為「別字錯誤」與「語意錯誤」兩種。前者可透過自我檢查來改善,後者可能是自己長期以來的用字錯誤習慣,此時就要尋求外人協助糾正。

5 文字過度口語化

拜科技之賜,電腦讓許多人的工作時間大為縮短,但也讓現代青少年的文字表達能力逐漸鈍化。

許多畢業生求學階段,因長期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或寫網誌,文字表達內容出現太多網路用語,甚至太過口語化。如果將這些缺點擺進自傳文章裡面,不僅會讓主考官感覺到求職者不夠正式,整體求職態度也不夠慎重。

6 對主考官態度輕浮

在求職者不清楚主考官個性與態度下,對其稱呼必須正式有禮,同時也該以得體的態度來撰寫自傳,絕不可語帶輕浮。

7 直接要求福利或薪資

求職者千萬不要在履歷表中填寫期待薪資與福利,在自傳中當然也不要觸及這個話題,更不應該在自傳中與企業針對薪資與福利討價還價。

8 挑戰權威

求職者如果想在自傳中,提及自己對企業或產業的熟悉與專業,應儘量描述對徵才企業的好印象,如有不同意見,也應擬出正面策略,而非批評過去的成績或做法,甚至挑戰權威,因為誰都不能保證主考官有雅量能接受批評。

9 俏皮當有趣

社會新鮮人有時創意無限,但自傳的創意玩過頭,原本想給人「驚豔」效果反而變「驚嚇」,特別是求職者想在自傳中展現悄皮時,最容易犯這種錯。建議社會新鮮人撰寫自傳,還是要以慎重、莊重風格為主。

10 文字過多

有些人寫自傳,總希望把自己所有優點,都能完整展現在自傳裡。其實,一篇好的自傳,字數應在800到1,000字間,如果社會新鮮人沒有太多經歷可討論,甚至可縮短為600字,並將履歷表頁數壓在一頁之內。

(本文摘自經濟日報出版《老闆最愛的履歷表》新書,購書請洽全省各大通路)

fsj 提到...

家裡有書 孩子就願意唸書

中廣 2010/05/23

美國一項長期研究發現,只要家裡有書,孩子就比較願意讀書。

內華達大學社會資源系艾凡絲教授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調查了二十七個國家,關於家裡藏書跟孩子教育程度的關係。艾凡絲說,以高中畢業為基本要求來看,家裡若藏書超過五百本,高中畢業後平均會繼續求學三點二年。他說,藏書影響孩子繼續求學的時間每個國家不同,在大陸,家裡有五百本以上書籍家庭,孩子會多讀六點六年的書,美國比較少只有二點四年。但是,家裡有書對孩子的一生確實有重大影響。

艾凡絲說,以美國為例,高中畢業後再領到一張專科文憑的人,年薪會比高中畢業生多了七千兩百美金,大約二十三萬台幣。要是能拿到學士學位,年薪會多出兩萬一千美金,大約六十三萬台幣。

艾凡絲說,其實家裡的書架只要不空就能鼓勵孩子繼續求學,哪怕只有幾十本書都好。他說,從年薪的差距來看,花點小錢買書換來的效益真的很大。



◆ 我的小孩是阿宅? 網路成癮 8種症狀

自由時報 2010.05.23

〔記者王錦義/新竹報導〕暑假快要到了,許多研究及調查都顯示,部分學生沉迷網路,成了「宅男」、「宅女」,耗費大量時間於虛構的網路世界中,更有甚者流連網咖,成為中輟生,反而忽略了現實生活中該負的責任與人際關係。

8個標準 有5項算成癮

美國心理學家Kimberly Young在1997年設定了一套檢測標準,如果有出現下面8種症狀其中的5種以上,那麼就要考慮學童已經達到「網路成癮」的程度。

一、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活動,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的情形。

二、覺得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獲得滿足。

三、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總是失敗。

四、父母或自己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易發脾氣。

五、花費在上網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久。

六、為了上網,寧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遊戲或休閒機會損失的危險。

七、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涉入網路程度。

八、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焦慮或沮喪。

依據學者連廷嘉與鄭承昌所著「網路心理與行為」書中提到,網路成癮的原因包括網路使用便利、社群歸屬感、滿足感官享受、提供成就感及匿名性等環境因素,再加上個人缺乏自我認同、排解無聊感、自我控制力不足等個人因素,以及家庭過於忽略所形成。

參與分享 改善親子關係

學者建議改善親子關係,改變彼此互動的方式,與孩子討論、分享網路使用經驗,把電腦放在公共區域,約定小孩上網時間,增強正向的人際關係,加強休閒輔導於時間規劃,目前,也有軟體或網路業者提供鎖碼色情或暴力網站的服務,家長可以善加利用。



◆ 倫敦傳真-揭開英國教育的祕密花園

【江靜玲】2010-05-23 中國時報

「教育、教育、教育。」(education,education,education),是布萊爾執政時,最震撼英國社會的一句話。幾個世紀來,教育一直是劃分英國社會階級的終極指標。布萊爾領導的新工黨政府亟欲破除這道教育不平等築起的社會柵欄。

然而,新工黨執政十三年後,英國卻在今年五月大選中,選出了菁英國會,高達三七%的下院議員出身只占全英國七%的私立教育體系。卡麥隆領導的聯合政府內閣中,五七%的閣員出身私校教育,包括副首相克萊格在內。

至於卡麥隆則是英國貴族學校「伊頓公學」廿一世紀的第一位英國首相。在此之前,英國已有十八位首相出自該校。而在英國得以進入伊頓公校就讀的比例,不到一%。

大選期間,我採訪代表英國社會兩極寫照的兩所學校─與溫莎城堡隔河相望的貴族名校「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和設立於倫敦犯罪率最高、最貧困哈克尼(Hackney)區域內的「莫斯伯尼學院」(Mossbourne Academy),希望多了解英國教育和社會階級的關係。

創建不到十年的「莫斯伯尼學院」是英國工黨政府推動教育革新後的成立的第一所學院,目的在於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也有受好教育的機會。該校有一千一百名十一歲到十六歲的學生,英語非第一語言的學生比例占二八%,特殊教育需求者占三○%,超過五○%的學生必需接受午餐補助。對於許多學生,這頓午餐,可能是他們一天中唯一可以吃到的熱食。

進入「莫斯伯尼學院」得經過三道安全關卡檢查。在英國教育界服務四十七年的校長威爾蕭表示,他們的學生不僅來自貧窮家庭,許多更是來自問題家庭。

威爾蕭校長指出,校方的策略是盡量把學生留在校園裡,嚴格監視,減少他們與地方上的不良幫派接觸。該校校規嚴格,教學分層負責,每堂課前學生都要起立背誦保證全心全力學習的座右銘,藉以提醒自己為什麼要上學。

長時間投入和艱困教學環境,招募新師資成為「莫斯伯尼學院」最困難的事,但該校過去五年,每年評鑑成績都在進步中。

相較之下,建校五百七十年的「伊頓公學」,是一個沒有校門也沒有圍牆的學校,廿五所建築風格和年代迥異的學生宿舍,散佈在泰晤士穿越、一望無際的校園裡。學生每天必穿著黑色燕尾服、白色束領襯衣上課。新生入學服裝便有六大項,五十多個細目,包括十二條白領帶和六條棉手帕。升學在這裡不是問題,該校每年畢業生中,有三分之一進入牛津劍橋大學。

「伊頓公學」的外國學生比例只有七%左右,該校每年學費超過二萬三千英鎊(約一百廿萬台幣)。目前有兩個孩子在「伊頓公學」就讀的伊莉莎白認為,伊頓教育最特別的地方,是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選擇」,讓他們可以「做自己」。

教導過卡麥隆和英國威廉王子的蓋里博士認為,伊頓公學的環境和同儕間互動,是造就「伊頓人」(Etonian)重要因素之一。該校除了有學院教堂、圓頂圖書館、博物館、劇院和畫廊外,五百多年來,伊頓公學依然維持英王亨利六世立校宗旨,每年招收七十名「學者」(通過伊頓獎學金考試的學生)的傳統,這些「伊頓學者」,每天仍然必需穿著學者袍子上課。

「即使我離開伊頓,伊頓也永遠不會離開我。」,十七歲的蒙弋說。他說的沒錯,代表英國社會菁英、貴族和特權的老伊頓人(Old Etonian)的標籤將一輩子跟著他。

英國作者尼克胡拉瑟在他的著作中,形容伊頓是世界上最具權勢的學校。伊頓不僅在菁英中訓練菁英,還在貴族中訓練菁英。伊頓公校建立的學習圈子,絕無僅有。

「莫斯伯尼學院」的威爾蕭校長,終身在英國最粗暴的區域內從事教育工作,面對英國如此不平等的教育機會與體制,嘆道:「我一輩子的目標在於打開英國教育的祕密花園,但談何容易! 」(clchiangr@yahoo.com)

fsj 提到...

畢業=失業?來當兵!

【聯合晚報╱記者高凌雲/台北報導】2010.05.25

面對6月大學畢業季節,可能造成連續降低的失業率再度攀高,國防部上午宣布增加一萬名新兵接訓容量,15個新兵訓練營次。大學應屆畢業生可免驗畢業證書,辦理提前入伍。

國防部表示,去年部分大專院校畢業證書發放期程較晚,使得部份應屆役男無法如願申請提前入營,今年內政部、國防部採取新作為。提前入營申請方式簡化,大學畢業役男免繳驗畢業證書,今年大專應屆畢業生,確定不再繼續升學役男,可以直接到戶籍地鄉(鎮、市、區)公所填寫儘早入營申請書,不必查驗畢業證書,即可安排提前入營。

國防部與內政部都鼓勵應屆畢業役男在6月入營,讓兵役與學業無縫接軌,今年為擴大應屆畢業役男提前於6月29、30日兩天入營,國防部已備妥18個營次,總計超過一萬員接訓容量,可以有效縮短待役時間,以達兵役與學業無縫接軌目標。

國防部指出,自即日起至6月18日止受理民國99年6月應屆畢(結)業役男,申請99年6月份常備兵梯次入營,以平衡國軍兵員需求員額。

國防部表示,按照往年6至9月畢業潮,未履行兵役義務役男畢業緩徵原因消滅,多數希望儘早入伍,但是受限於新兵訓練容量,造成每年義務役常備兵入營壅塞情形發生。



◆ 減緩畢業失業潮 下半年大增替代役

【聯合晚報╱記者唐孝民/台北報導】2010.05.25

減緩每年大學畢業季形成失業高峰,內政部自去年起,即以增加入伍梯次,以及提高訓練人數等方式,加速替代役男入伍服役時程。

內政部役政署長郭清泉表示,今年已編列1萬6000名替代役男的入伍服役相關預算,不會出現滯徵或緩徵的情形。

他表示,從去年起,役政署就將替代役男的基礎訓練時間,由原本4周縮短為3周,增加年度的入伍梯次。同時役政署也協調國防部,擴大每梯次的人員訓練量,由原本的1000多人,大幅增加至最大訓練量可達2600人。

他指出,今年上半年,以徵召屆服兵役年齡,不再就學的替代役男入伍服役,下半年則是以徵召畢業生為主。上半年,徵召入伍的替代役男,平均每梯次為1000 多人,下半年徵召人伍的替代役男人數,將會明顯增加。



◆ 教部:4加1專案 無關搶救失業

中央社 2010.05.25

教育部今天表示,9月起將推動「四加一專案」,試辦期以辦學成效良好學校,且企業所欠缺人力相關學系為優先考量,第1年人數有限,與「搶救失業率」並無關連性。

教育部昨天宣布「4加1專案」,讓大學開辦學士後第2專長學士學位班,大學畢業生修習1年課程後,可獲第2專長學士學位。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李俊毅指出,如果實施,學制將遭扭曲,未來不需讀4年,讀1年就可拿到學位,學校會變成實施取得學位的「短期職業訓練所」;這項措施也將造成人力就業市場混亂,「等於鼓勵變相的延畢」。

教育部技職司專委劉火欽表示,此計畫是著眼於學生專業技能及企業所需人才,長期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的能力,而非短期大量招收學生,無濟搶救失業率。

劉火欽指出,實施對象針對已取得學士學位者,且課程規劃有其一定的學分數要求與品質控管,在畢業證書也加註該學制名稱,並無「濫發學位」問題。

他並說,課程強調對焦產業需求,協助取得專業證照、實習經驗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與強調學術研究能力養成的碩士學位目標不同;且因採密集學習,學校開設課程時間可針對不同進修人士需求,給予彈性設計,必要時得採3學期制進行。



◆ 1年修完4年課 學位浮濫

【聯合報╱記者李威儀、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05.25

教育部準備推動「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班」,讓大學畢業生用一年就拿到第二個學士學位,台大等不少學校和學生都覺得不可思議。

「台大學生要學四年的,他們一年怎麼學得完?」台大副校長陳泰然對於一年就可取得學士學位感到驚訝。他說,專班課程可能要經過特別設計,如跟一般台大生上一樣的課,可能會跟不上。

陳泰然表示,目前台大各系所「滿載」,要以照顧四年制在學學生為主,沒有能力再去照顧一年制的第二專長學位班;專班只能開在進修推廣部,且以「外加」名額方式辦理。

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認為,一年就要速成第二專長,學分要修完很不容易。他認為,與其讓畢業生回校園修雙學位,不如鼓勵職業訓練;而且就算擁有雙學士學位,在職場也不一定吃香,「不如去拿碩士學位」。

政大校長吳思華則表示,校方一直在培養學生第二專長,對於專班樂觀其成;但一般學位學程至少要修六十四學分,專班要在一年內拿到學位,學分可能修不完,要等教育部公布方案細節與配套措施後,校方才能評估。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大二學生王薇萱說,第二專長班將讓大學生畢業後繼續窩在學校,「會養更多米蟲」。她質疑,人家要花四年學的東西,現在一年就要速成,只是更加造成學士學位的浮濫,她寧願去考研究所,「這種政策很不明智」。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系大二學生蘇彥兆則認為,如果可到台、清、交等名校拿第二個學位,對於學生應該會有吸引力,但短時間就拿學位,程度未必趕得上。



◆ 新聞眼/美化失業數字 一年後呢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洛薇】2010.05.25

吳揆多次宣示年底前要將失業率降到百分之五以下,否則「請辭負責」,相關單位因而壓力不小;勞委會、經建會、教育部絞盡腦汁創造就業,昨天更想出「四加一」雙學士學位新方案。總之,為了美化數字,機關算盡。

為了強化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政府早就鼓勵大學開設各種學程,修畢後發給學程證明。但年復一年,修習第二專長的學生畢業後,仍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也造成大學生延畢、攻取碩士的情況;學歷「通膨化」,業界找不到實務、專業兼具的人才,空嘆人才難求。

大學畢業生找不到適合工作,企業找不到專業人才,這個現象存在已久,且愈來愈嚴重。教育部想出了「四加一」雙學士學位新方案,構想雖好,但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其實,鼓勵大學畢業生修習第二專長協助就業,目前青輔會、勞委會都有相關課程,甚至提供補助;教育部鼓勵大學開設「四加一」課程,還必須做好課程品質控管,暫時把大學畢業生「關」在學校,但一兩年後的閣揆,還是得面對失業問題。



◆ 學生誤用辭彙 新加坡式華語溝通難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10.05.25

新加坡學者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學生常誤解一些中文成語和書面用語涵義,例如以為「怠慢」是指「很慢」,「良師益友」是指「好幫手」。另外,新加坡人除了自創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還自創星式華語,和其他國家華人溝通時可能成為障礙。

新加坡聯合晚報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王惠,最近進行「新加坡華語辭彙量調查」,發現上述問題,不少新加坡人常會誤解華文報刊的辭彙,例如以為「弱勢」是指「力量」,「打量」是「眼光」。

王惠從新加坡華文報刊、圖書、電影、電視等華語用詞整理出約5萬3000個基本詞彙,從中抽樣選出100個詞,邀28名中學生和35名大學生進行測試,要他們寫出100個詞的同義詞、簡單解釋並進行造句,發現上述問題。

王惠說,不少辭彙口語不常用,因此新加坡人對這些辭彙的意義與用法不太明瞭。

調查也發現,新加坡學生對流行文化辭彙反而比較清楚,包括「人氣組合」、「配唱」、「現場秀」等,學生都能正確理解。

另外,調查發現,新加坡人因受到閩南語等方言影響,自創許多新加坡式華語,如「敢敢(勇敢)」、「風胎(輪胎)」等。

王惠認為新加坡式華語能增加群體認同感,沒什麼不好,不過,可能造成與其他國家華人間的溝通障礙。

王惠說,和英文一樣,新加坡人必須知道哪些是新加坡式華語,正確的用法又是什麼,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語言。

fsj 提到...

北市小學生受挫 近9成沒勇氣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5.26

一份今天公布的「兒童勇氣特質觀察報告」發現,台北市國小學童僅一成真正有勇氣,近八成面對難題時情緒反應趨向負面。當老師問問題時,72%的學童害怕答錯;遇到困難,高達79%會幻想事情有奇蹟式改變。在勇氣教育上,發現親子互動嚴重不足,每4個孩子就有1個寧願隱瞞挫折,也不期待父母鼓勵。

負責分析報告的輔仁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卓妙如表示,小學生勇氣調查,是從「面對問題」、「遇到難題的情緒反應」與「遇到難題的行動反應」分析,三項全部正面思考才算具備勇氣。結果受訪的617名台北市四到六年級小學生,竟有九成不願意正面迎接困難,顯示小學生勇氣不足。

「當老師問問題時,72%學童很害怕答錯。」再細問原因,大多害怕被責備或遭到同學嘲笑,因此打從老師開始問問題,小學生內心就盼望別點到自己,負面思考成了絕大多數學童的共同特質。

遇到難題時,竟有79%的學童幻想會有奇蹟式的改變,卓妙如舉例,小學生作業寫不完,採取的行動竟不是加緊趕工完成,而是期待有個寫功課機器人會在他起床前把功課完成。這與少子化有很大關係,多數父母僅有一個小孩,關心備至下,奇蹟就是父母偷偷趕工下的結果。

調查還發現,近7成的家長不願放手給孩子嘗試新挑戰的機會,將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因此感覺失望,能力不被父母信任。



◆ 4歲女娃網路爆紅 200萬網友捧場

中央社 2010.05.26

一名4歲女童早晨對著浴室鏡子高喊喜歡自己所有一切的自我鼓勵,被母親錄下後放到熱門網站YouTube,結果獲得近200 萬網友踴躍捧場,網友深深受她的熱力與積極精神啟發。

這支網路爆紅的短片歷時僅49秒,拍攝時間是在2001年,影片當中的4歲捲髮女孩潔西卡(Jessica),如今已經快滿13歲了。

2009年6月,潔西卡的媽媽把這段影片放到熱門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上與親友分享。影片開頭,身穿睡衣、站在浴室洗手台上的潔西卡先是對著鏡頭說:「看,我可以是一隻鯊魚。」然後就開始對著鏡子一連串又唱又跳的自我鼓勵喊話。

潔西卡對著鏡子說:「我整個家都很棒,我不管什麼都能做好,我喜歡我的學校,我喜歡所有東西,我喜歡我爸爸,我喜歡表姊表妹,我喜歡阿姨,我喜歡我的大象,我喜歡媽媽,我喜歡妹妹....,我喜歡我的頭髮,我喜歡我的髮型。」

她接著說:「我喜歡我的睡衣,我喜歡我的房間,我喜歡我整個家。」語畢,合掌用力一拍,又繼續說:「我整個家都很棒,我不管什麼都能做好。」

潔西卡的母親在YouTube留言板上寫道,這段影片放到YouTube與親友分享之後,將近1年的時間累計才大約有數百瀏覽人次,但大約1個月前,瀏覽人次突然爆增,至於為何突然走紅,她自己也不知道。

這支短片目前網路上熱烈轉寄,除了美國主流媒體爭相報導之外,不少網友更是從「臉書」(Facebook)獲知這支影片。截至今天為止,這支影片累計已有 195萬餘瀏覽人次。

留言板上,不少網友寫說深深受她的熱力與積極精神啟發,尤其是她那句「我不管什麼都能做好」(I can do anything good)。

※ 影片在這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R3rK0kZFkg



◆ 兒時多接觸自然 學歷收入雙高

【黃菁菁/東京廿五日電】2010-05-26 中國時報

日本國立青少年教育振興機構調查指出,孩提時多接觸大自然,經常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要的小孩學習慾望較高,也比較愛讀書,長大後學歷高,收入也較高。

這項調查是在去年底,針對日本全國廿至六十多歲的五千名男女以及一萬一千名中小學生所做。結果顯示,小時候在戶外玩耍經驗豐富的人,每個月讀一本書以上者七一%,不在戶外玩耍者只有廿四%有讀書習慣。戶外玩耍者的最高學歷在大學以上的占五十%,另一組則占四五%。

這項調查也顯示,有在大自然遊玩經驗者,半數以上都是逾六十歲的人,而現在的高中生只有四成的人經常接觸大自然。

千葉大學教育社會學教授明石要一指出,小孩接觸大自然時會產生許多疑問,因而刺激求知慾、好奇心,學習慾望自然提高,多跟其他小朋友玩也可以培養人際關係和決斷力。



◆ 學生論文抄襲 教授升聘受阻

中央社 2010.05.26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今天表示,由於網路便利性,近年學術論文抄襲案件增多;為遏止弊端,擬於9月起,若學生碩博士論文抄襲,指導教授的升等、聘任都會受影響。

98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校院教務主管聯席會議今、明兩天在長榮大學舉行,主軸為「優質大學教師的第一課」,針對學術倫理、卓越教學及國際化等主題進行專題演講及經驗交流。

行政院國科會科學教育處長胡志偉下午以「大學老師的第一課:行政院國科會學術倫理案件處理要點」為題演講表示,學術倫理中常見的不當行為有捏造、變造、剽竊,在台灣很多學生不知如何寫報告,可能是學校老師沒有教,於是就抄襲。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由於網路便利性,近年學術論文抄襲案件增多,98年至今已有15件檢舉案,其中7件確認抄襲、3件審理中、5件無抄襲之嫌。

何卓飛指出,碩博士生的論文是否涉及抄襲,指導教授是第1個把關者。未來若有論文抄襲事實者,除依學位授予法規範,予以撤銷學位外,對於指導教授也將追究其責任。

何卓飛說,擬於9月新學期開始,與教師的評鑑掛勾,也就是若經確定學生碩博士論文抄襲,指導教授在升等、聘任都會有影響。

何卓飛並表示,指導教授提案爭取國科會專案,再交由學生執筆寫報告,完成後指導教授署名作為自己升等依據,學生則作為論文拿學位,這樣糾結的狀況,希望各校討論後釐清。

對於大學校園BBS或網站出現徵求代寫論文或報告的訊息,何卓飛表示,過去曾發生找大陸學生代寫的案例,也聽聞EMBA在職專班生會找人代寫論文或報告,但目前未接獲相關檢舉;已要求各大學BBS或網站先行把關,發現疑似訊息必須儘速移除。

另外,中山大學已發表能在短時間內掃描論文或報告是否抄襲的「偵測比對系統」,何卓飛表示,將與中山大學洽談,將此軟體開放給各學校使用。

fsj 提到...

勇敢女學生:我不會被擊倒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屏東縣報導】2010.05.29

台鐵周三(廿六日)清晨發生高中女生搭通勤區間車,在列車上遭蘇姓男子挾持到廁所性侵的重大案件;被害女生出現畏懼上廁所的現象,校方擔心她若請假,反會讓同學起疑,在心理諮商師和家長鼓勵下,女學生昨照常到校。

「我不會輕易被擊倒的!」女學生昨天以堅定的語氣告訴輔導老師,但也吐露心中還是有陰影,「一個人上廁所時還是有點怕怕」。這件列車性侵案,是台鐵營運至今的首例,事件發生後,已引起火車通勤學生的恐慌,部分學生昨天就改搭客運。

這名高中女學生大前天清晨在屏東火車站,搭五點十七分的首班復興號列車上學,廿二歲的蘇姓嫌犯,也在屏東站上車。蘇在車上睡過頭,錯過原本要下車的崁頂站;他醒來後,發現隔壁車廂只有女學生一人,便認為有機可乘。

蘇走進女學生的車廂,確認四下無人,摀住女學生嘴巴,強拉進車廂廁所,以手指性侵得逞,事後還恐嚇女學生不得報案,並要女學生先下車,他會在後面「監視」。

飽受驚嚇的女學生,下車後直奔學校,向老師哭訴,隨即由老師和教官陪同報警,警方趕到車站,根據女學生描述的衣服和長相特徵,一小時後在月台逮捕正要搭「回頭車」的蘇,前晚移送地檢署聲押獲准。

警方調查,蘇姓男子住屏東縣南州鄉,是大理石工人;供稱因和妻子吵架,負氣到屏東市網咖打了一夜電玩,隔天搭早班火車回南州,結果睡過頭,醒來時見車廂只有女學生一人,臨時起意。

「那天挑人少的車廂坐,是不希望讀書被旁人打擾。」被害女學生接受老師輔導時,突然迸出一句:「老師,放心,我不會輕易被擊倒的!」

「這孩子的EQ比同齡孩子高,讓老師和家長稍稍寬心。」校方除安排心理諮商師輔導外,「擔心同學起疑,輔導工作將加倍困難」,和家長溝通後,女學生昨和往常一樣搭火車上下學,但選擇有其他同學的車廂。



◆ 台鐵緊急加裝警鈴 設女性車廂

【聯合報╱記者陳俍任/台北報導】2010.05.29

五月廿六日清晨,屏東到枋寮間最早班的台鐵列車,驚爆單身女高中生遭性侵事件,這是史上首起火車性侵案,且事發前幾分鐘,「列車長才巡視過該車廂」,嚴重暴露出治安漏洞。台鐵高層昨天原要到女學生家中慰問被拒,家屬深怕當事人二度傷害,副局長張應輝尷尬地說,會持續「低調致意」。

台鐵昨天緊急宣布,每天上午七時前、深夜九時半以後的兩百五十六列「晨間與夜間」通勤車,第一節車廂都指定為「女性使用車廂」,希望將所有女客都儘量集中到這節車廂,由列車長「駐車保護」,但不限制男乘客搭乘,各車站也要設女性乘客候車區;另新購列車與所有「晨、夜間」通勤車的廁所,將全面加裝警鈴與監視器。

此外,台鐵要求各車站與列車今起加強播音,同時搭配LED跑馬燈播放警語,提醒單身女性乘客注意安全,並下令列車長加強來回巡視,見到單身女性乘客必須「主動關切,勸導移座到第一車廂」,張應輝指巡視時間交由各段決定。

鐵路警察局也將成立專案,加強早班與夜班列車巡護,但外界質疑,鐵警局巡護人員嚴重不足,且早就成立「鷹眼專案」,將歷年的性侵犯相片編列造冊,要鐵警人員辨認跟監,但根本防不勝防,像這次犯案的嫌犯無前科,旅客只能自求多福。



◆ 一樁值得深思的國賠案例

【本報訊】2010-05-29 中國時報

花蓮縣某國小多名學童遭教師性侵,被害人向縣政府提出國家賠償請求,經國賠委員會初步協議,新縣長之縣府團隊到任之後,原本建議家屬向法院起訴循民事途徑解決,傅縣長並表示願意以個人名義為被害人負擔訴訟費用。

日前縣長在與擔任國賠委員的律師陳長文等人協商後同意國賠,成為此種案件判定國賠的首例。儘管此事件已經落幕,我們也肯定傅縣長的擔當,但透過這個案例,應可釐清一些國家賠償行政事務上不應有的觀念迷障。

縣府早先一度不肯依協議方式國家賠償,縣長卻表態願意自掏腰包為被害人支付訴訟費用。這種做法看似面面俱到,其實是有些自相矛盾的。縣政府當初拒絕未經法院判決即行理賠,如果不是沒有行政擔當,就一定是認為被害人家屬依法沒有理由請求國家賠償。

如為後者,那應花蓮縣長自掏腰包替被害人支付訴訟費用之舉即難有任何正當性可言。我們不去指責如此是否看起來彷彿是在鼓勵興訟。縣長自掏腰包贊助家屬訴訟,必然是認為家屬訴訟有理,不然何能支持一樁明知為法律上站不住腳的官司?何況這樣一樁官司正是以縣長服務的縣政府為控訴對象?一面領導縣政府說國家賠償請求無理由,一面慨解私囊贊助無理由的請求人控告縣政府,此中的矛盾無論如何也無法自圓其說。

反過來說,如果真的認為被害人的請求有理,值得由縣長私人贊助訴訟費用,那麼身為領導縣府的大家長,又怎有理由告訴縣府屬僚,不賠償才是對的?

我們寧願相信,以傅縣長的身分,絕不會是沒有行政擔當的政治人物,若是受到蒙蔽卻也不無可能。然而要在此處指出的是,今天政府之中,明明知道有理由該做的事,例如該為的賠償,政府人員一推了事,交由法院判決賠償逃免責任的,其實比比皆是。

就以花蓮縣政府處理本案國家賠償的程序為例,國家賠償法規定被害人在向法院起訴求償之前,必須先經過協議不成的程序,才得以訴訟請求之。這項規定的立法意旨原屬良善,絕不是要為請求國家賠償的民眾加設路障,製造程序困難,而是希望政府在協議過程之中,如果發現該賠償的就快點給予賠償,不必經過勞民傷財的訴訟。

可是,如果政府機都是協議賠償沒有肩膀,不經法院判決免談賠償的態度,那麼國家賠償法善意設計的協議先行程序,就反而成為不折不扣的程序障礙,為請求賠償者增加了拖延的周折。如果國民權益受到公權力侵害,還必須經過訴訟程序的煎熬,如何不加深對於政府機關的反感?

此中最要不得的,就是用節省公帑做為不肯提供賠償承認錯誤的籍口。不要說教師性侵害學童不是職責所在,任何不法行使公權力侵害人民權利的公務員,都不能說是執行職務,依此理論,國家何有可能賠償任何一位受害人民?

國家之所以需要使用納稅人的稅款編訂預算代替不法公職人員負起賠償人民的責任,道理是在於政府其實是必要之惡,政府機器如此龐大,必不能避免發生良莠不齊的公職人員假借職權之便傷害的弱勢的人民,幸運沒有受到傷害的納稅人集體以稅款的一部賠償不幸受到政府人員傷害的被害人,以免因為不法的公職人員財力不是而求償無門。

如果政府人員真的還抱持能不賠就不賠的心態,即使該賠的也不賠,偶然獲得賠償的例子,像是立法委員在公園跌倒獲得賠償,或是國道走山事件因為總統出面就能理賠,看起來卻像是政治特權發揮作用的結果,那真就失去國家賠償法的良美意了。

花蓮縣府最終願意承擔責任,我們給予肯定。也相信此一首例,足以讓各級學校更加重視校園安全。

fsj 提到...

蛋糕女孩 做出英雄朱古力

【聯合報╱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2010.05.30

日前聯合報刊登美國男孩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最年輕的登頂者。在新聞相片中,還並列台灣學子在參加基測的相片,一位陪考的家長看著報紙感慨的說,家境差的孩子,幫家裡賺錢都怕時間不夠了,哪有餘力追求夢想呀,他的感慨引起許多家長的共鳴。但是,我們的社會是否也該給孩子一個追求夢想的勇氣呢?

基測前,一名三年級孩子面對我的鼓勵說:「我不用努力加油,我只能讀建教班,因為家裡窮」,才說到這裡,已有人附和:「你看,窮人家小孩就是很無奈」。

「是很無奈,但不代表無法追求理想夢想」,我說。

我拿朋友小孩的故事做見證。這個朋友夫妻都在安養院工作,薪資不高,還得養三名小孩及父母,生活過得去,但也無力給孩子優渥的生活。

她的大女兒從餐飲科畢業後,羨慕他人可出國留學,為了一圓自己的夢想,託同學在美國找到餐飲打工機會,到美國半工半讀,後來還到日本及瑞士短期留學,她不因家境不佳而放棄夢想,也不因為自己英文不好、從沒出過國而畏縮不前,「現在她開始創業,以小人物也可以成為大英雄的想法做出英雄朱古力,她的巧克力蛋糕有著濃濃的甜蜜滋味呢!」

鼓勵孩子追求夢想前提,不在於家長幫忙準備資金,而在於孩子敢不敢勇於嘗試挑戰。

說完這個蛋糕女孩故事,我又想到前些時候上海世博會吉祥物的原創設計師巫永堅先生發起一個「關愛親親攜手世博」的計畫,希望能帶領台灣一百位關懷城市生活的十至廿歲單親或失親的弱勢青少年參觀上海世博會。參加甄選的孩子,除了要提供自傳,並需選擇一種媒介(圖畫、作文、音樂、影像…)表達個人心目中的理想城市樣貌。

當時家長會長也提出疑問:「貧窮的孩子能提的出來嗎?」我告訴會長:「每個孩子不論貧富都應該有夢想,我們也鼓勵孩子要擁抱夢想」。

小惠的父親是名殘障人士,小惠與爺爺、父親三人相依為命;小麗的母親罹患精神性疾病無法工作,父親身歿,家裡全賴奶奶打零工賺錢養家,還有小瑜、小燕…都是依賴母親打零工養一家人,他們都是單親家境清寒的孩子,但個個充滿志氣與抱負。

例如小惠剛入學就主動告訴訓導處:「我爸爸是殘障人士,我沒學過音樂,但我想參加管樂隊」,她的積極主動讓她實現學音樂的夢想,如今小惠以畫筆當素材,畫出安靜且有秩序的未來城市圖。小麗與罹病母親生活,她畫的理想中的城市是色彩繽紛的,居民是健康快樂的………。

他們都有幸赴上海參觀世博會,回來後感動的告訴我,巫永堅先生全程陪伴講解,「將來我也要像他一樣站上世界的舞台,再來幫助別人」。因為一次參訪,他們有更高的夢想,也因為這次的經驗,讓孩子知道再窮都可以懷抱夢想。當時我也以這些故事鼓勵那名要讀建教班的孩子,他也承諾要成為另一個阿基師。

經濟生活的不富裕或貧窮,對孩子或許是一個無奈,甚至是殘酷的事,但也可能是一個讓她更成長茁壯的機會。除了想辦法在經濟上幫助他外,是否更該鼓勵他懷抱夢想、勇於追求夢想呢,也許他/她們就是下一個吳寶春或林育羣,甚至下一個台灣的賈伯斯?

※ 相關報導:

* 國廚阿發師父女一個愛中菜 一個玩西點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47467



◆ 敷面膜趴趴走 論文美麗她嚇人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50734

【聯合報╱記者林宜樟/台南市報導】2010/05/30

台南大學視覺藝術教學碩士班碩士生陳燕裕為了寫論文「我要美麗」,敷著面膜去買菜、吃小吃、逛大賣場,展現女性不論何時何地都要「變美」的夢想,但慘白面膜臉卻嚇壞不少路人。

三十七歲陳燕裕是高苑工商老師,完全看不出是三個孩子的媽;她說,面膜讓現代女性變美,但女人總是躲在房間裡敷,「變美的過程,為什麼要躲?可以大方秀出去啊!」

「日常生活中,女性無時無刻都想變美!」她除了敷面膜在家刷馬桶、拖地、澆花,也敷著面膜帶孩子到公園玩,吃小吃、菜市場買菜、還去逛家樂福。

陳燕裕說,她想營造強烈對比,「愛美的女性敷面膜時,是不好看的;但廿分鐘後宛如重生般神奇!」她認為,由不美變美,也是一種美,過程中不必躲藏,真實面對人們的反應。

陳燕裕笑說,有次敷著面膜進電梯,電梯裡的人看到她都目瞪口呆,有人嚇得快步衝出電梯。逛大賣場時,有小女孩忍不住尖叫:「媽媽,那個人看起來好恐怖!」

她丈夫莫嘉賓是台南高商廣設科主任,負責掌鏡,捕捉妻子每個面膜畫面,三個孩子莫芸、莫荔、莫懿跟著面膜媽媽逛街,大女兒莫芸開心地說:「媽媽敷完面膜,真的變美喔!」

她還敷著面膜到任教的高苑工商上課,「學生看不到我的表情,一定很有趣!」碩士論文預計暑假完成,「我愛美麗」個展將先於六月七日起在台南大學藝術特區第三空間展出。



◆ 父女同做一件事 就是幸福的滋味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50751

【聯合晚報╱劉開元】 2010.05.30

「親子間如果能一起做一件事,也是一種幸福。」潘翰聲帶著女兒參加環保活動,他說,和女兒一起分享,是幸福,更是他的教養哲學。

潘翰聲說,他投身環保運動多年,無怨無悔,最主要是奠基於大學時代參加環保營隊的所見所聞,但其實早自孩提時期,環保的種子就已開始萌芽。

潘翰聲提到,他出生在台南縣二層行溪旁,那原來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因廢五金、戴奧辛汙染,二層行溪從此被汙名化,成了外界眼中又髒又臭的河流。潘翰聲的爺爺是鄉下醫生,父母親做代工、賣菜,但無論是洗藥、洗菜、代工,都再也無法到小溪去洗滌沖刷,也因此,家中長輩對環境被破壞的那種憤怒,從小就深植潘翰聲心中。

後來他讀國小時,父親決定舉家搬到高雄市去開書店,但沒想到,他對高雄的第一印象,竟是後勁溪被汙染的一片灰色記憶。

潘翰聲說,從小在爺爺身邊跟前跟後,他學了一些中醫藥知識;跟著父親賣菜、開書店,也學得一些種菜知識,看了一些書。祖孫、父子間的親子教育和成長記憶,到現在還讓他很懷念。

如今帶著女兒上街頭去參加環保活動,潘翰聲承認,有時是出於無人帶小孩的無奈,有時則是他的私心,總想讓孩子多看一些、多擁有一些童年記憶。

「如果不是我帶女兒去了多次土城,她就沒機會看到螢火蟲、無法去聽蛙鳴蟬叫、無法親身體驗拿牧草餵牛的樂趣…」說到這裡,潘翰聲掩不住得意。

現代社會大家都很繁忙,潘翰聲說,許多父母和孩子每天相聚的時間不長,甚至連交談的時間都沒有, 親子相聚是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和女兒共同做一件事,更是他最愛的幸福滋味!

fsj 提到...

4年11億 要培訓更多吳寶春

【聯合報╱記者李明賢/台北報導】2010.06.04

麵包師吳寶春勇奪世界賽冠軍,被譽為台灣之光,在經濟部推動的「台灣美食國際化」計畫中,也擬定一套名廚養成計畫,包括競賽培訓與世界巡迴講座等,希望在全球掀起一股「台食」風潮。

由於各國紛紛舉辦國際大賽,吳寶春就是因法國賽冠軍而名揚國際,經濟部也打算與交通部合辦國際廚藝競賽,打造「亞洲最大廚藝競賽」;經濟部也將聘請台灣美食專家,到全球舉辦巡迴講座,塑造台灣名廚形象。

馬英九總統日前曾邀請美食家梁幼祥替台灣美食背書,行政院會昨天聽取經濟部「台灣美食國際化行動計畫」報告,院長吳敦義當場裁示,透過美食向外拓展台灣力量,促成「世界美食匯集台灣」、「全球讚嘆台灣美食」兩大願景。

根據經濟部計畫,從2010至2013年,四年將投入新台幣十一億元,推動台灣美食「在地國際化」,並協助業者「國際當地化」,預計海內外展店三千五百家,創造一萬個就業機會,並新增國際美食品牌五十個,培訓一千名國際化人才。

有關台灣美食「在地國際化」,經濟部擬定一套培育台灣國際名廚方案,包括辦理廚師海外參賽培訓、協助廚師參與國際競賽等;經濟部也將建獎勵機制,比照體委會模式,給參賽廚師獎勵或表揚,培訓更多「吳寶春」。

經濟部並提到,泰國曾推動世界廚房,韓國推廣美食也掀起一股「韓食」風,未來將透過推廣台灣美食,藉由故事包裝方式,推廣台灣美食國際化。

由於台灣傳統小吃包括蚵仔麵線、滷肉飯、肉粽等令外國人印象深刻者,吳揆建議,希望台灣美食計畫也納入客家美食,僑委會要加強對海外台灣美食融資,以增加台灣美食向外拓展力量。



◆ 吳寶春:出國比賽 最需政府補助

【聯合報╱記者祁玲/台北報導】2010.06.04

麵包師傅吳寶春因為在國際比賽拔得頭籌,被譽為「台灣之光」,他的事蹟讓台灣餐飲從業人員跟著沾光,因為政府即將建立廚師獎勵制度和名廚栽培方案,對此吳寶春開心地表示樂觀其成,希望藉由他的拋磚引玉,能讓更多人受惠。

吳寶春今年參加法國麵包大賽,獲得冠軍。返台後,政府補助他六萬元,「是法國行所需經費的十分之一。」

「台灣的烘焙師有很好的技術,可惜出國比賽常因經費不足而單打獨鬥,非常辛苦。」當他聽說未來政府有意扶植年輕廚師,並透過美食增加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覺得很安慰,「許多出國比賽的人都有籌措經費不易的困境,希望未來會改善,讓台灣的餐飲業在世界上發光發熱。」

此外,吳寶春表示,不論是哪一位廚師得獎,對台灣農業或多或少有助益,因此政府當務之急是要整合農業,避免供貨不穩定,保障貨物品質。

他以得獎麵包中使用的荔枝乾為例,日本人很想進口,但是台灣有些荔枝的農藥殘留太高,如果政府能夠出面整合,以烘焙業結合農業,便是雙贏的局面。

fsj 提到...

廚賽浪費食材 阿基師:太不道德

【聯合報╱記者祁玲/台北報導】2010.06.05

「精準算好所需的食材,是廚師表現專業的方式之一。」中華美食交流協會昨天舉辦台灣美食展「國內廚藝競賽北區會前賽」,邀請福容飯店行政總主廚鄭衍基(阿基師)擔任評審,阿基師講評時有感而發表示,參賽者太浪費食材,「太不道德」。

阿基師說,昨天比賽過程中,他無意間在廚房瞄到廚餘桶,發現裡面竟有只使用五分之一的雞胸肉,還有花枝漿、蝦漿等。明明只需做六人份的菜,但丟掉的食材卻足夠做十幾人份,「實在太浪費。」

阿基師是在最後講評時,語重心長地點出參賽者浪費食材的事實。他甚至要求主辦單位調出錄影帶,查出是誰丟的。查出來之後,即使是得第一名,他都會建議主辦單位取消資格。此話一出,全場鴉雀無聲。

不過阿基師稍後受訪時表示,撤消資格一說只是希望給參賽者一個警惕,因為現場沒有裝設錄影機。

身為環保署的義工,阿基師認為,現在大家都在嚷著要節能減碳、救地球。但廚藝比賽的參賽者,只為了盤中一丁點的表現,扔掉大多數食物,「我是於心不忍才有感而發。」

他問台下的比賽者,「如果今天你失業在家,會這樣浪費嗎?」回應他的只有一片沉默。

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廚師如果不能好好管控食材成本,就不能算是一個好廚師。昨天參賽者都是職業組,多是自己開餐廳、或是在餐廳掌廚,「這樣浪費食材,要如何跟老闆列出你的food costs(食材成本)?」且食材成本太高,吃虧的是消費者。

曾多次出國擔任評審的阿基師表示,就算是米其林大廚,精算食材也是很重要。參賽者只為了得冠軍就浪費食材,是不夠務實的作法。

他也建議,未來國內如果有類似的比賽,可以讓每個比賽小組都自行準備一個廚餘桶,且評分項目中,也要把「妥善運用食材」列入其中,「且占比要高一點」。

台灣美食展主辦單位表示,是否要把食材運用也列入評分,可以列入討論。也許未來可制定出一套規範,供選手參考。



◆ 該怎麼做 上不了桌的…打包自己吃

【聯合報╱記者祁玲/台北報導】2010.06.05

用剩的或不美味的食材,該怎麼辦?阿基師昨天表示,廚師不應該浪費食材,比賽若有剩下的食材,還是應該打包帶回去,就算不能再賣給客人吃,也可以帶回家自己吃,或是給員工吃。

曾被美食家韓良露評為「具有米其林星級水準」的主廚王嘉平指出,浪費食材是「Fine Dining」(精緻美食)的原罪,因為廚師在處理食材時,只會取用最精緻美味的部位,其他上不了餐桌的食材,都得狠下心來捨棄。

王嘉平的做法是把剩餘的食材拿來熬煮高湯,或是製成碎肉、肉丸等再製品。不過最常見的做法是用來製成員工飯菜,或是讓員工打包帶回家。不過他表示,人們常誤以為精緻、稀有、進口食材才是上流美食,其實有時絕佳風味的美食來自筋骨粗糙的部位。

在台北市東區經營火鍋店的溫姓店主也表示,火鍋店裡的剩餘食材不少。例如肉片,一整塊的肉切到最後,就會剩下肉頭、肉尾,這些不能給客人吃,他有時會帶回家,或是給員工加菜。前陣子他們店裡賣現釣的活魚,有時候客人還沒到,魚就死了,他只好帶回家吃



◆ 國外廚賽嚴禁浪費 看垃圾桶打分數

【聯合報╱記者謝梅芬、苗君平、林秀美/連線報導】2010.06.05

針對阿基師的看法,大漢技術學院觀光系專業教師謝昌軒指出,國外比賽早就將回收食材列為評分項目,只要在垃圾桶發現有還可利用食材就打零分,「即使是名廚也不敢亂丟」。

不過,國立高雄餐旅學院西餐廚藝系副教授陳寬定表示,如果事先未聲明禁止浪費食材,那就不宜破壞比賽規定,因為比賽者求好心切,選用最好食材,這是無可厚非的,「大家應該遵守遊戲規則」、「這樣才玩得下去」。

陳寬定指出,以餐飲教育而言,課程本身也是一種浪費,因為學生要不斷的練習,浪費食材是難免的;以殺魚來說,許多學生第一次殺魚,都會把魚肉留在骨頭上,「這也算是一種浪費,但能教學生不要殺嗎?」不過他在教學時,除教學生呈現最好的外,也會教導學生要儘量利用資源,像骨頭上還有魚肉就拿去熬高湯,就不致浪費。

謝昌軒表示,今年二月他前往杜拜參加美食競賽,就目睹評審對回收食材進行過磅秤重,每一項逐一紀錄,如果超過標準就立刻扣分,「超出想像的嚴格」。

「偉大的廚師必須能徹底利用每項食材」,謝昌軒表示,比賽中的觀賞展示菜事後還熬成高湯或醬汁,別有風味,國外還有專門開課研究。

靜宜大學觀光系文化美食中心教授陳貴凰表示,大學餐飲課程中就有成本控制、食材選用等內容,主要就是要訓練學生,對食材的選用要求不浪費,「如果連這點都不懂,怎麼能當廚師呢」。



◆ 「網路資料少」 拗張大春寫報告…卸卸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10.06.05

「問一下我們要做報告,因為網路上張大春資料很少,可以請你提供多一點的資料ㄇ,卸卸。」作家張大春最近接到署名黃雅秀的網友來信,請他提供報告所需內容。張大春回說,「網路上資料很少的話,就不是怎麼樣一個人物,根本不值得做甚麼報告的,就請別費事『卸』我了。」

張大春最近在部落格發表「答黃雅秀─關於網路資料很少」一文,內文表示接到網友黃雅秀來信,還逐項詳列報告所需的作者介紹、生平經歷、重要性、著作種類等項目,引發網友討論。

在Yahoo搜尋引擎鍵入張大春,出現超過八十四萬筆資料,換以google搜尋,結果也多達六十九萬六千項。網友表示,學生竟要作家自行提供七大項報告所需資料,來信「討」資料還使用注音文,謝謝與「卸卸」的同音字也不選字,有失禮數。

網友質疑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導致學生閱讀與組織的能力急速消失。網友認為,教改改了那麼久,學生心態卻沒跟著改,建議黃雅秀節省點時間金錢,不要浪費紙張,浪費老師的批改時間。

黃雅秀並非「拗」作家寫作業的首例,今年四月張大春也接到署名郭倍誠的網友留言,請他回答身為作家的條件、工作內容、版稅等問題,「因為有點趕,請盡快可嗎?寫完請您用Email寄給我謝謝。」遭張大春以「我也很趕,也就不可了」拒絕。

「網路時代學習環境改變,教學方式卻沒有即時跟進。」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徐挺耀表示,問題可能出在學校的教學方式跟不上時代腳步。



◆ 張大春「網路時代 我們都是黃雅秀」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0.06.05

作家張大春表示,「黃雅秀事件」讓他百思不解的,不是黃雅秀為什麼不用Google蒐尋他的資料,而是「老師為什麼出一個用 Google就查得到的作業?」而這麼多人關心這件事,讓他反省「網路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是黃雅秀!」

接到黃雅秀要求「提供資料」的來信,張大春說,他驚訝的不是網路世代的「禮貌問題」、也不是「懶惰問題」,而是學生對課堂作業、報告提不起勁。而當網友紛紛上他的部落格留言表示,這些問題「拜孤狗(Google大神)」就可以查到答案,他的疑惑轉變成「為什麼老師要出上Google就可以找到答案的作業?」

黃雅秀請張大春提供的資料,張大春質疑,「Google就可以查得到」,而且「對欣賞我的作品有什麼關係?」

「網路上的是資訊,不是知識!」張大春表示,不論是黃雅秀或是無數留言質疑他們「懶」、「為什麼不查Google」的網友,對他來說「都是黃雅秀!」。

遇到問題,這些「黃雅秀們」習慣上Google搜尋答案、上奇摩知識等留言板提問,被動地依賴網路或他人提供答案。張大春認為,他們從網路上得到的是「資訊」、不是「知識」,離「學問」更是遙遠。

「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張大春引民初大儒錢鍾書的話,提醒網路世代「做學問」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