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5

實驗:晚「一點」上學 缺課率低成績好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2010.03.24

英國蒙席頓中學自去年10月開始,讓該校800名學生晚一個小時上學,早上10點才開始上第一堂課。半年下來成效斐然,學生的成績提高,缺曠課比率也降低,研究人員計畫推廣,讓英國其他中學也加入晚一小時上課的行列。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蒙席頓中學(Monkseaton School)自去年10月開始,將原本早上9點開始的第一堂課,延後一小時到10點。

新制度實施半年後,遲到學生人數少了8%,長期缺曠課人數更下降27%。

不僅如此,該校學生一月接受的「綜合中等教育證書考試」(GCSE)中,數學和英語成績和去年相比有顯著進步。

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佛斯特指出,青少年的生理時鐘平均比成年人慢2至4小時,普遍晚睡晚起,因此學生在下午時頭腦比早上清醒。過了21歲,生理時鐘反轉,所以成年人早上比下午來得有精神。

德國和美國的類似研究也產生相同結論,較晚上課的學生不但成績進步了,缺課和沮喪狀況也隨之減少。

佛斯特也建議學校,應該把較複雜或困難的課程排在下午。

也有人認為延後上課並不妥當,懷疑者說,學生在校享受數年10點才上課的生活後,出社會後重新適應公司作息將有障礙。

不過參與實驗的學生相當滿意這個「10點上學」措施。他們說,多出來的一小時不但讓他們睡飽精神好,也有時間可以享受早餐,幫助學習。

※ 相關報導:

延緩上學時間對青少年認知表現有正面影響
高度用腦缺氧 也是職業病
午間片刻小憩顯著提升腦部學習能力
成人睡眠:量比質更重要
老師、媽媽不同調 品德教育聽誰的?
五年來,12歲以下兒童大減60萬人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怪獸家長 把孩子變自大狂!

【聯合報╱黃昭彬/國小教師(台中市)】2010.03.25

廿四日聯合報報導了日本怪獸家長的現象,心中實有所感,不吐不快。

本人擔任國小教師十多年,深深體認,孩子的程度固然一年不如一年,接受挫折的能力更是下降得令人擔心。現在的孩子缺乏對他人、對團體的認同,缺乏對師長、對長輩的尊重;其實錯不在孩子,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始終以父母為學習對象。

在我的班級中,有一位聰明且好動的男孩,他是許多科任教師眼中的頭痛人物,因為他雖聰明,但對上課不感興趣,因此他的聰明常用在上課時打擾他人的聽講。與家長溝通後,家長非但沒有糾正孩子的脫序行為,反而要求各科老師為這個孩子,單獨建立一份教學檔案,既要讓這孩子有進步,又要讓他因此產生學習興趣。家長並要求不得因孩子的行為,將孩子調換座位,以免被「標籤化」。

無獨有偶,同事班上有一個孩子不願打掃,在安排打掃工作後的第二天,家長即蒞校要求將這個孩子的工作分配給其他同學,他的孩子不做掃地工作。

這類的家長愈來愈多,要求也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要求老師必須以他們的孩子為中心,要求其他同學必須為了他們的孩子多所忍讓。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自尊自大了。

台灣多的是家長為了學校無法配合他們不合理的要求,以轉學、開記者會、告老師等方式恐嚇學校;而教師也在當局的要求下,把教育單位定調為「服務業」,家長當然就是顧客,不管顧客的要求再不合理,以客為尊的服務業怎能拒絕?如果拒絕,擔任「消保官」的教育官員與媒體朋友們又豈能不出面捍衛消費者的權益呢?

我們贊同孔子的有教無類,但更希望聖人要求的一日三省吾身能夠實踐。沒有自省,只有自己的老師是不適任教師;而沒有自省,只重視自我的孩子,將來會是社會的隱憂;但只知要求學校與老師,不知約束孩子的家長,與日本的怪獸家長又有何不同呢?



◆ 家暴兒體系不完整 怎怪人不求助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3.25

日前屏東發生長期遭家暴的子女合謀殺害父親,部分人士批評受暴的母親及子女未能主動求助。但婦女團體今天發聲指出,從過去的案例發現,受暴者不見得會主動求助,知名藝人陸一嬋隱忍多年就是最好證明,國家求助體系不完整才是主因,而不是把悲劇的原因歸咎於受暴者。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屏東弒父案中,子女不但長期目睹家暴,甚至在母親離家後也成為家暴對象;但這起案例中,完全看不見政府保護系統介入。隔天竟有輿論歸咎母親及子女未主動求助。紀惠容反問,政府體系無法獲得信任,怎麼能怪受家暴者不求助?

勵馨基金會今天也公布歷年服務個案統計指出,受暴母親離家後,高達8成的目睹暴力兒少接著成為施暴對象。勵馨輔導的少年小傑(化名)就是典型案例。社工說,在輔導過程中,小傑推想自己的生命歷程時,「居然以一把槍做為他人生最後的終結。」小傑甚至還買好棺材,希望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自己結束生命。

紀惠容表示,目睹家暴兒少甚至可能有自殺傾向、憂鬱症、自殘行為,目睹家暴的青少年,還可能複製暴力行為、攻擊同儕。紀惠容強調,屏東的個案中,女兒遭家暴甚至性侵卻無人聞問,獲得男友錯誤的英雄式保護後,做出弒父的憾事。

紀惠容強調,偏遠地區通道資訊不足,是政府防護體系最大罩門,甚至因為資源不足,只能幫助當下的受暴者,但是很多目睹家暴兒,雖暫時未受暴,卻是潛在的危險因子。

勵馨基金會分析2008年家暴事件通報單位比率,發現教育單位通報率只佔3%,遠低於檢警的37%以及衛生醫療單位的37%,顯示屏東個案的女兒在求學過程中,如果學校能做好通報,就可能減少一件憾事發生。



◆ 涉A卓越公款 成大女教授被訴

【黃文博、洪榮志/台南報導】2010-03-25 中國時報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補助大學追求卓越計畫,成大「成鷹計畫」主持人之一的女教授鄒文莉,涉嫌利用學生當人頭報帳,連保母費、家教費也報公帳,兩年涉嫌A走一○八萬研究經費;她還向檢察官說很多教授都是這樣,台南地檢署昨天依詐欺罪將她起訴。

校方已決定召開教評會討論鄒文莉是否適任,不過,系主任邱源貴第一時間選擇相挺,認為老師平日忙於研究及教學,不太理會經費核銷的問題,可能因此有所疏失。

兩年A走一○八萬 系主任挺她

鄒文莉的家人則說,她人在國外,預定下周才會返回台灣。

台南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李靜文表示,頂尖大學計畫,宗旨在於打造一流學府,培養一流學生,所以承受更多社會期許,希望本案能提供各大學作為警惕作用。

台南地檢署檢肅黑金專組,在四個多月前接獲教育部檢舉,指稱成大外國語文學系四十二歲女教授鄒文莉,在主持成鷹計畫時,經費有浮報情形。檢察官張尹捷展開調查,查出鄒女在九十六年至九十八年間,受國科會及教育部委託,擔任國科會多項計畫的主持人。

助理、學生被當人頭 拒為師解套

調查指出,鄒女以需要零用金支付計畫為由,要求多名不知情的行政助理、學生,提供身分證及郵局存摺等資料,再代填申請表,每月製作不實清冊,再向會計室申請核撥薪資,等於把研究經費當成家中的開銷來源,包括孩子的家教費、保母費等都由此支付,兩年期間共詐領一○八萬餘元。

鄒女甚至還辯稱,請學生教自己兩個女兒,是研究上的必要,一組教陳醫師小孩,一組教她的女兒,是實驗對照組;但後來檢方發現,行政助理、學生被檢察官傳訊時,不願意為鄒女解套,鄒女還在電話中要這些人幫她講話,但沒被接受。

後來鄒女乾脆向檢察官說,大部分教授都是這樣做,檢方也答應調查看看,檢方認為鄒姓教授犯罪事證明確,昨天依詐欺、偽造文書等罪提起公訴。

fsj 提到...

孤兒模範生 帶獎座去掃墓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市報導】2010.03.27

十五歲的陳宏維,昨天自台中市長胡志強手中接過模範學生獎,他自小父母因癌症雙亡,接過獎座他情緒激動,開心的含著淚光說:「清明節快到了,掃墓時我要帶去和爸爸、媽媽分享!」

陳宏維是居仁國中數理資優生,一本翻黃的照相簿,是他搜尋父母的唯一記憶。

陳宏維個性開朗,「我對爸爸比較沒印象,幼稚園小班時,他患脾臟癌病逝了」。陳宏維的母親對他和哥哥特別照顧,「媽媽會讀故事書給我聽,帶我們出去玩」,不料上天捉弄人,小一時,從事證券業的母親血癌病逝。

成了孤兒的陳宏維和哥哥從彰化搬到台中,接受伯父、伯母照顧,他們對陳宏維兄弟視如己出,「伯母是我第二個媽媽」。

面對上天無常的安排,陳宏維說:「爸媽相繼離開我,奶奶也在我小學五年級病逝,我已經能坦然接受!」

想媽媽時,陳宏維就翻開相本,找出和雙親的合照,「都是甜蜜的回憶」,「平時不會多想,活著的人要過得更好、更積極!」

他說,國小時,有同學笑他是「沒有爸媽的小孩」;現在回憶起來他不傷感,「大家年紀小,童言童語不需要太計較」,「我只要記得爸爸、媽媽曾經愛過我」。

居仁國中校長張永宗說,陳宏維是康樂股長,很能帶動氣氛,「導師、同儕都稱讚他有正面思考的力量,同學問課業他也不藏私」。

陳宏維今年要參加國中基測,目標設定台中一中。他靦腆笑說:「我數學較拿手,但也很粗心,我要繃緊一點,才不會馬失前蹄。」



◆ 那天,我掉了一支手機

【陳淑蘭】2010-03-26 中國時報

那天在捷運新店市公所站匆匆下車時,將手機遺留在座位上,人還沒走出站就發現了。假日午後的捷運車廂難得空曠,心想,應該有可能追得回來。結果事與願違,才短短三分鐘的時間,當我衝向車站大廳撥電話時,手機已經被關機!

這個結果告訴我一個事實,「那個傢伙」從第一眼看到躺在座椅上手機時,就已經決定占為己有!這樣他才能在短短三分鐘時間,將手機從我自己設計的小布套裡取出來、找到關機鍵(PDA手機關機有點小複雜)、關機或取出SIM卡、將它藏好;然後若無其事的下車,留下正在死命撥電話、留言的失主,在捷運服務台前填寫失物單,絕望中作唯一能作但毫無意義的事。

這個戲碼,在這個城市裡稀鬆平常每天都在上演,但整個假日我都陷入一種沮喪、失落當中。網路上非正式的統計十支手機遺失,就有五支來自台北、八支是女性遺失的。我安慰自己身為台北的女性,掉手機好像也不是怎樣的大事,應該很快能調適過來,在這個城市裡生存,已經有「只要錢能解決的事,就不是大事」的心理準備。

直到過了兩天,這種沮喪的感受沒有因為「恢復正常」而散去,我才意識到不是來自物品的遺失的損失,而是來自:我百思不解,是怎樣的思維、怎樣的教育、怎樣的價值態度、怎樣的城市、怎樣的社會?讓一個人在如此動態的情境裡,毫不猶豫的侵占不屬於他的物品,那麼快速、不經思索,那麼流暢自然。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占為己有」這件事不是「還像個人」該做到的基本條件嗎?於是我開始對自己身旁的同事、朋友進行調查:在公共場所遺失過稍有價值的物品嗎?有沒有找回來?有人主動送回來嗎?答案不意外,皮夾、錢包、捷運儲值票、手機無一倖免,找得回來的微乎其微。令人意外的是「慘案」發生後,失主們幾乎沒有任何的尋找動機,我們已經成功自我催眠到「找也沒用」的境界,向這個城市所創造的「看到的就是我的」新價值觀投降。唯一的一個被主動通知領回手機的朋友說:這是他十年來對台灣唯一感到希望的一件事,驚喜到無法入睡!

我想起曾搭過一台有趣的計程車,司機先生開車之餘偶會將一百元故意放在車後座,對上車的客人進行「人性大測驗」,他告訴我一個悲慘的結論:八○%的客人會將一百元占為己有,他用一百元換來從後視鏡裡觀賞一幕幕的「人性」。

我也想到去年一則小轟動「掉一隻手機、毀一樁姻緣」的新聞,張性男子將婚禮籌備大事記在手機,撿到手機的人當下丟棄SIM卡占為己有,沒看到失主苦苦哀求留言,以致毀了一段姻緣…的故事,結果憑著手機裡永遠無法移除的序號,找到「不覺得這樣犯下大錯」的侵占者,不但吃上刑事侵占罪,還被訴求民事損害賠償。

我突然燃起一線的希望,打消那種「找也沒用」的消極態度,為了一支小小的手機,請假去報警、登陸IMEI碼、通知系統業者。與毀掉婚約的張先生相比,我的損失少多了,大費周章的原因,是我想在這個越來越消極、失去希望的城市裡,找出一點點善意與驚喜。我不想告死那個侵占手機的人,只想告訴他我六歲時就被教過:「拾金不昧,撿到失物要歸還」的道理。

我不要強求這個社會要有公義、道德,我不迷信大人物所說的要「品德教育」,我只要求這個我熱愛的社會,不要將侵占別人的失物,視為理所當然。就那麼簡單,對台灣人來說,這很難嗎?(作者從事公益服務)

fsj 提到...

法懲虐貓…問題在教育

【聯合報╱黃基森/北市教大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助理教授(北縣永和)】2010.04.01

日昨媒體報導虐貓致死台大博士生重判一年半新聞,且刑期之重創下司法史紀錄。我國動物保護法已立法十二年個年頭了,這則新聞確實反應了國人對尊重動物生命的歧異。

許多人認為飼養動物而對牠擁有財產權或施以暴行,也有人會看到動物受虐待而憤怒。筆者認這個判例不只是法制伸張動物生命權的議題,更應從倫理道德層面的思維來檢討與決解,才能有效減少虐待動物之事件發生。

筆者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飼養寵物的盛行衍生層出不窮的問題,包括動物傷人,肇事寵物的下場通常就是立即被送養、棄養、囚禁隔離,甚至處死;另有環境衛生與噪音問題,民國九十五年中村夫婦來台long stay,因受不了台灣滿地狗屎落荒而逃而成了國際新聞,同時也影響我國推動長住計畫;此外還有人畜共通疾病、棄養動物、虐待動物。近年來高知識分子虐待動物事件頻傳,使得虐待動物也是飼養寵物時值得探討的課題。飼養寵物所衍生的已不是單一問題,而是動物的價值、社會道德與人道關懷多層面向的問題。

飼養動物者對動物應有道德上的考量嗎?這種思維在兩百年前已經受到哲學家的密切關注,英國羅蘭斯在一八二○年提出人類應承認動物的道德地位,並予以法律保護的思想觀後,英國議員馬丁提議的「對待牲畜法案」遂於一八二二年在議院通過,其主要內容乃針對防止農場和役用動物等畜牲之不當對待和虐待。至此,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展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動物保護等相關名詞也初見於法律。

近年來提倡動物福利也成為保護動物新思維,其應享有免於飢渴、不適、痛苦與傷害、恐懼與不當對待或精神痛苦的自由等五大基本自由。世界自然憲章要求:「每種生命形式都是獨特的,無論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應該得到尊重,為了給予其他生物這樣的尊重,人類行為必須受道德準則的約束。」但這些哲學思維仍未能轉化為保護動物的態度與行動,而成為普世的價值?其問題在於法律條文中無法說明哲學思辯內容,讓虐待動物者或民眾覺得動物應有其自身的權利與其道德價值。

立法與教育是目前世界公認解決寵物問題的黃金定律。動物倫理的最終目標是發揚人類的愛,以維護動物的基本權益,而非建立動物的特權。所以動物倫理是人類對待動物的行為道德判準,是透過科學數據與哲學思辯所建議的理性標準。

此次虐貓致死的事件,也凸顯保護動物教育課題與題材的缺乏。基於「動物價值」與「眾生平等」的理論,強調人類與動物的道德關係,因此,從教育著手,才是積極治本的方法。



◆ 虐貓不法 殺豬沒事!

【聯合報╱翁偉哲/法務專員(台南市)】2010.04.01

台大博士生因為虐貓而被重判,承審法官在面對媒體時說了一句話:「眾生平等,豈容人類以虐殺為樂。」這句話在我的心裡產生了諸多的疑惑與不解。

法官所謂的眾生,指的是哪些「眾生」?是動物保護法裡面所謂的「寵物」,還是泛指所有的動物。如果是前者的話,那立法者在區分犬貓與其他動物時的基礎何在?是因為犬貓跟人類較為親近,且長相可愛可供玩賞,所以要被單方面拿出來保護,而其他雞鴨豬羊等動物,因為不具上述功用,所以要被排除適用,還是只是為了要為人類的矛盾,與為維繫生存發展所留的後路?

此外,在現行法之下殺犬殺貓是不法的,但合法的宰殺具肉用皮毛用等經濟動物卻是合法的。只是,為何我們有權決定哪些動物可以殺,哪些動物不能殺?難不成動物之間也會有階級、尊卑之別嗎,那動物彼此之間也會有相同的一套標準嗎?

又如果是後者的話,人類每天為了維繫生存發展所常食用的豬肉、牛肉,不也是一種間接的殺害?只是我們常選擇「眼不見為淨」,並昧著良心的認為當我們在啃食牠們時,已是用一種最人道,最能減少牠們痛苦的方式為之了,孰不知不管用何種方式,都不能免除生命要被結束時那一刻的惶恐與無助。

動物保護者在基於自己的「善心」撻伐「違法」人士的不是之前,是不是也可以分一些小小的善心,給那些被冷漠了、即將要被宰殺的「動物」。

fsj 提到...

兒童大未來 男不想當總統女想當明星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4.02

「我不想當總統!總統好累,壓力好大喔!」一項針對小五、小六學童對未來職業選擇的調查顯示,「總統」名列學童最不喜歡行業的第六名;小學男生最想當電腦工程師,女生則夢想當歌星或演員。學童選擇職業的考量,「薪水高」是首要考量。

最想做的工作 錢多事少離家近

調查也顯示,小學生最想做的工作最好是薪水高、不要太辛苦,又不要太無聊的工作,僅不到5%的小朋友想做爸爸媽媽相同的職業。兒童選擇職業時,媒體的影響力已超越父母和老師。

國語日報社今天發表「2010兒童大未來」調查,這項調查針對25縣市、48所國小的1588名五、六年級學童進行問卷訪問。結果顯示,最受學生喜愛的職業前三名分別是歌星或演員、醫師、電腦工程師,最不受喜愛的三個職業是禮儀師、爆破特技員、農夫。

最不喜愛的職業選項,男女生有志一同的將禮儀師和爆破特技員排為一、二名,男生最不想當保母,女生則不喜歡勞動性工作的農夫、漁夫。最特別的是,「總統」同時並列為男女生第六名選項,不想當總統的原因包括:「當總統壓力太大了」、「會被嗆」、「雖然薪水高,但太累了。」反映出兒童透過媒體認識的「總統」形象。

選擇職業的原因,男女生前三名選項都以「薪水高」、「職業穩定、不易失業」、「內容有趣」或是「自己的興趣」為主;不喜愛職業的原因則以「工作辛苦或冒險」、「職業不穩定、容易失業」、「沒有興趣」為主。

不要像媽媽當家庭主婦 因為「很無趣」

溪口國小六年級的鄭詠之說,她的偶像是楊丞琳,長大最想當舞蹈家或明星,因為「舞蹈家薪水很高,一堂課收費好幾千元」,她最不喜歡和媽媽一樣當家庭主婦,因為每天都要做一樣的工作很無趣。

土城國小六年級的鍾文則最想當主播,但不想當記者,因為當記者要想問題很麻煩;問她主播在做什麼?她天真的回答:「就是一直坐在主播台上播新聞」。

媒體影響下一代 要付起社會責任

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指出,媒體對兒童有很大的社會責任,不管是選秀活動、棒球賽事播報、電子產業相關報導等,都影響了下一代對職業的偏好,「但孩子看到了科技新貴的高收入,卻看不到他們背後的努力」。她呼籲師長要擔負起「解讀媒體」的責任,讓兒童懂得分辨電視資訊是非與價值觀。親職專家楊俐容分析說,調查結果反映出兒童對職業內容不夠了解,只看到表面風光,也呈現兒童價值觀有所偏差,導致過度重視金錢報酬,卻不願忍受辛苦,值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省思。

※ 相關報導:

* 向錢看的下一代 怎麼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513511.shtml



◆ James Watson成功要素 早、快、靠人脈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即時報導】2010.04.02

被譽為「DNA之父」、196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之一James Watson昨天下午到中央研究院演講,講題為「Making Science Thrive」(讓科學茁壯)。他的妙語如珠讓現場笑聲不斷,也不吝分享他的經驗和成功心得。

Watson根據經驗談他的成功有五大因素:第一,及早開始,先趨研究有領先的機會,從後追趕不容易突顯。第二,快,做研究要快,三年內要得到成果。第三,一定要多和人合作,他和克里克就是互補的伙伴;有時甚至和競爭對手相互檢驗。第四,多向別人學習。第五,要與人交際,不要悶著頭做。「只會研究的科學家很無聊!」華生說,有些科學家研究一把罩,但出了自己的領域,反而什麼都不知道。



◆ 廖玉蕙:語言邏輯的錯亂

【聯合報╱廖玉蕙】2010.04.02

黃昏時分,偌大的辦公室裡,悄無聲息。忽然,高跟鞋敲打在磨石子地的尖銳「喀!喀!」聲傳來,眾人都抬起頭好奇地張望。原來,一位年輕的女子拉著個年莫六、七歲的孩童走進了室內。坐在角落的男子驀地大聲地朝女子驚訝地說:「哇!林大姐!你的女兒怎麼越長越大了呀!」我忘形地噗哧大笑出聲,大夥兒齊齊將眼光朝我射來!我只好佯裝咳嗽,掩飾失態,心裡嘀咕著:「幹嘛看我!六、七歲的孩子不該越長越大嗎!難不成還越長越小!這『怎麼』二字用得何其詭異!」

電視劇裡阿春的哭泣

電視劇裡,失去阿嬤的阿春,撲倒醫生懷裡,傷心哭泣,白袍醫生撫著阿春安慰道:「阿春!既然你奶奶已經死了,你就不要再哭了!」螢光幕前觀看的群眾,都沈浸劇情裡,跟著阿春哭紅了眼,我想到的卻是:「那阿春該何時哭比較好?難道該在阿嬤還沒死去之前先嚎啕大哭一場嗎!」

新聞節目中,傷痛的被害人家屬,對著眾多媒體麥克風,咬牙切齒說:「如果兩位凶嫌沒有被判死刑,我的母親就死得很不值得。」啊!這話不也大有問題!聽起來彷彿只要凶嫌被判死刑,被冤殺的母親就死得很值得!然而,這真是他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嗎?

猶記動物園搬遷去木柵的前夕,遊客如織,齊往圓山舊園憑弔。一位姓孫的男士,在園內逡巡徘徊,並纏綿地對著電視記者的鏡頭感性陳述:「小時候常來玩,今天舊地重遊,感到非常的溫暖,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立刻,我幫電視台編輯下了個簡潔有力的標題:「孫行者重回花果山」。媒體的即時性,使得說話的人缺少深思熟慮的時間,因此,常常說出讓人噴飯的話來。

邏輯不通竟成為常態

我發現人們對類似的邏輯不通或無心鬧下的笑話,因為習焉不察,覺知度變得越來越低,不但事發當下,沒能敏感發現;當我在講述語文誤謬時,提出作為例子,聽眾常常也無法立即心領神會,總要在我具體指出荒謬點後,才引發哄堂大笑,可見邏輯不通竟成社會常態。尤有甚者,不知從何時起,年輕人忽然集體將「然後」當作每句話的發端語詞;而喃喃自語的「對!」則取代了段落的暫停逗號,不停地出現在每句話的後方,聽多了這種新世代語言,簡直要抓狂。

周延的邏輯和豐富的語彙,是使語言深具魅力的因素,如何讓學生在國語課上學到其中三昧很是重要。我曾經在收音機裡聽到有趣的對話:主持人請來一位導演介紹拿手菜———清蒸魚的烹調法。導演輕描淡寫:「最重要的是魚要新鮮。清洗乾淨後,放到蒸鍋裡蒸個八或九分鐘就可以啦!」主持人楞了一下,接口:「導演!你說得太簡單了啦!聽眾聽不懂的啦!」導演呵呵反問:「說得簡單反而聽不懂?那我得說到多複雜他們才明白!」這個導演有趣,他充分掌握到語言的多義性,耍弄「簡單」的反義詞,故意模糊「複雜」與「詳細」的界線,造成語意雙關的趣味,這也正說明了語文的繁複豐富需要更細緻學習與體會,才能在應用時曲盡其中神髓,達到風趣幽默的境界。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fsj 提到...

老師當推手 書中自有黃金屋

台灣立報/游婉琪 2010/04/01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書中自有黃金屋,該如何讓小孩養成閱讀習慣,需要學校老師和民間團體攜手同行。教育部評選國中小閱讀績優學校與團體,台北縣坪林國中教務主任曹美惠設計「閱讀旅行存摺簿」和「代幣券」,獲得磐石學校和閱讀推手兩項大獎。

位於台北縣茶鄉的坪林國中,全校只有 159人,教務主任曹美惠長期觀察發現,學生普遍國語文能力低落,更缺乏閱讀習慣。為了引導學生讀書,曹美惠抱持著「慢慢來最快」的理念,一步一步帶領學生走入黃金屋。

仔細觀看,閱讀存摺簿裡有一張張「郵票貼紙」,這是學校將書本封面縮小,設計而成的集點郵票,學生看過哪些書,可以蒐集該本書的郵票貼紙,透過影像和文字心得,紀錄自己的閱讀旅程。

閱讀代幣券 活化閱讀社區

每個月借閱量最多的學生,可以得到坪林國中「智慧銀行」所發行的50元代幣券。面額比照現金,可到學校付近的特約商店購買商品。曹美惠表示,原先設計是商家累積到一定數量後,再和學校兌換現金,但附近商家得知校方發放兌換券的用意,不但熱情響應,甚至有商家願意自行吸收成本,讓學生兌換商品。

校內社團「閱讀解說社」學生輪流扮演新聞主播,錄製10到15分鐘短片介紹書籍,午休時間在各班教師播放,從生活中帶動閱讀風氣。

曹美惠表示,有次學校拿到一筆添購新書的經費,當時落入舊思維,校方不假思索立刻請各科老師開書單,以為多買些「適合學生看的書」,就能激發學生閱讀。不料,這樣的作法對於尚未建立閱讀習慣的學生而言,完全無效。

去年開始,只要有機會添購書籍,學校改請學生自己開書單,滿足學生需求。曹美惠表示,當學生不再對書本感到生疏後,閱讀類型自然越來越廣。圖書館內也佈置了只限館內閱讀的漫畫區,滿足不同閱讀需求的學生。

行動圖書館 中輟生成說書人

走出校園,彰化縣愛鄰社會福利協會則以不同方式,設立會走的「行動圖書館」,串連彰化各社區與偏遠學校資源。

社工洪敦明表示,行動圖書館培訓在學校待不住的中輟生,讓這些校園裡的麻煩人物變成說故事的大哥哥、大姊姊。

每週二下午,「行動故事車」會載著這些中輟生,到偏鄉小學、社區大樹下、廟口等地,說故事給小朋友聽。藉由雙向互動,讓中輟生找回自信,也增進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洪敦明觀察,許多國中的中輟生因無法適應正規教育,培訓成為說故事志工時,必須逐步給予挑戰及鼓勵。洪敦明表示,多數小學學童喜歡親近青少年,中輟生們面對小朋友時,也能從一對一到一對多,最後成為學童們爭相撒嬌的偶像。

洪敦明坦承,行動圖書館計劃推動之初,面臨經費不足問題,但在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所教授柯華葳支持下,開始湧進書本和捐贈者。行動圖書館目前成立2年多,外縣市也有學校邀約。洪敦明表示,希望未來能接觸更多個案,彌補中輟學生正規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不足。



◆ 企業最在意新人穩定度即戰力

台灣立報/游婉琪 2010/04/01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企業招募新鮮人的意願越來越低,大學生準備好了沒?《Cheers》雜誌公佈年度企業最愛大學生排名,台、成、交、清、政蟬聯前5位置,大學畢業新鮮人卻因缺乏「穩定度」與「即戰力」,讓企業又愛又怕!

《Cheers》雜誌針對企業人資主管進行最愛大學生調查,整體排名台、成、交、清、政仍占前5名,私立大學則由老牌私校淡江、逢甲、中原等校拿下前3名,技職院校龍頭台科大仍穩居寶座。

《Cheers》雜誌總編輯盧智芳表示,近年企業願意等待新鮮人成長的時間縮短,傾向選擇僱用有職場經驗的員工。即使景氣回溫,平均需要5至6個月在職訓練的新鮮人,企業招募意願仍然偏低,顯示就業市場對社會新鮮人相當不利。

在學累積經驗

台達電人資長林瑞娟建議,企業普遍希望僱用有經驗人員,大學生如果在校期間能有社團參與或團隊領導經驗,利用暑期參與企業實習,畢業後即使一時無法找到正職工作,人力派遣、國防替代役、企業實習方案都是可以累積經驗的管道。

林瑞娟指出,派遣工作逐漸被大眾接受,甚至取代過去新進人員的試用期。林瑞娟表示,新進人員如果試用期間表現不佳,企業必須付遣散費,更會對員工造成心理打擊。從事派遣工作員工如果表現良好,企業一旦有職缺,便可將派遣員轉為正職。

求職選擇改變

反觀大學生嚮往企業,過去由高科技產業領先時代改變,傳統產業與服務業竄出。統一企業擠下去年榜首中華電信,二、三名分別為誠品及統一星巴克。新鮮人選擇企業的首要考量不再是薪資多寡,而是公司營運是否穩固。

教育部推動「大專畢業生職場實習方案」延長半年,讓多數新鮮人只能領到2萬2薪水。調查顯示,大學生認為自己平均起薪應該超過2萬7。對此,盧智芳建議,教育部後續在評估政策效應時,能多傾聽新世代的聲音。

台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執行長韓愛玫表示,台大學生約一半畢業後選擇升學或出國深造,學生只會在畢業前才開始關心,履歷表有沒有範本?念的科系畢業後可以做什麼?

韓愛玫表示,現代青年常被說「眼高手低」,從另一種角度解釋是:「設立遠大的目標,把手放低從基層職位做起。」林瑞娟建議新鮮人,要選對自己願意終身付出熱情的產業,設立明確的職涯目標,有紀律地逐步學習。

韓愛玫表示,新鮮人面臨的競爭強烈,應該從大一就開始準備,充分運用校內提供的師資、競賽、企業參訪等資源,加上越來越多國外企業跨海來台尋求人才,年輕人除了擁有專業能力外,也應具備態度積極的軟實力。



◆ 華仔爆藝人醜態 脫鞋要人伺候

記者陳慧貞/台北報導 2010.04.02 自由時報

天王「華仔」劉德華好脾氣出了名,但工作上也有發火,甚至氣到想整人的地步!工作場合中,若發現哪個演員不尊重人,他會看不起對方,甚至不給對方合作機會,直接「封殺」。

劉德華日前宣傳電影「未來警察」,接受訪問,提及曾在一工作場合,親眼目睹一名演員只因鞋子太緊,竟大剌剌翹腳到椅上,讓工作人員幫他脫鞋,囂張行徑連天王看了都傻眼,劉德華不願爆演員名字,卻感嘆:「他還那麼年輕耶!」

從此只要合作戲中有那名演員,劉德華都會向製作單位說:「是他的話不要用!」被天王列為拒絕往來戶。

fsj 提到...

教授浮報研究費的「歷史共業」

【聯合報╱社論】2010.04.04

最近爆出大學教授浮報研究經費的案子,當事人辯稱「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好像有意要把這問題歸為教授們的「歷史共業」。

「歷史共業」說,在政府首長的特別費案子裡喧騰已久,至今欲求司法上的統一見解而不可得。至於大學教授的研究經費,按說名目清楚,報帳程序要求明確,並無作為「薪資實質補貼」的解釋餘地。那麼,所謂的「很多教授都是這樣」,是否實情?如果屬實,又到底是什麼樣的浮報手法?

媒體報導其實已揭露一二。大學教授申請研究案最大宗的「金主」國科會,據報導有官員透露了歷年查核的部分情節。以新聞聳動性來說,當然是例如「男教授拿衛生棉發票報帳」這類標題,最易引為街頭笑談。但這樣的舉例太偏頗,真實性待考。以教授們申請研究案的累積經驗來說,報銷經費縱有浮濫,多少要符合名目上的要求。也正因如此,從編列到申報經費的幅度及作帳手法,慣例沿襲下,可能有更不足為外人道的情節,也凸顯積弊成習的程度可能更驚人。

舉例而言,列在「耗材、物品及雜項費用」項目下,如果有明明用不完(甚或事前即超額申請)的經費,可能的「處理」手法包括:就相關研究物品超量購買囤積;可能請店家開立名目模糊的發票;也可能在結案期限壓力下,找相關店家商議「整存零付」(先開大額發票,待日後分批領用)。

研究人力費可能浮報,「內舉不避親」尚非最荒謬的例子,因無明文限制;情節「輕微」者,可能申請來的研究助理,要兼任教授其他的雜務處理;情節嚴重者,申報「人頭助理」而錢進自己荷包的例子也時有所聞。差旅費亦可能浮報,例如機票按較高額的票面價報帳。設備費更可能浮報,買東報西,或買了研究非必要的器材另做他用或私用。其他的弊病,例如同一研究案稍微換個題目,同時向不同單位請領補助。總之,可能鑽漏洞處不勝枚舉。

以上例子,雖不能說是教授報帳浮濫的「通例」,也不能因而證明學界如何道德淪落,但相當程度顯示出制度漏洞,也見出人性的弱點。公家機關的經費,一旦編列核准,當事人都存「盡量用」的心理,已開啟浪費的源頭;再加上為保留可能被刪減的餘地,從申請之初便盡可能、甚至未必合理地寬列。試想,耗材、器物、雜支當然有可能用不完剩下來的,研究助理有可能「舉手之勞」幫教授私事跑腿的,就從這樣微小的「異常」情節開始,便可能演變成所謂「很多人都這樣」的常見惡習。這次教授被起訴事發之後,據報導校方要求所有研究案申請者或主持人都要接受「法治教育」,其中隱含的意味,難道不是擔心教授們報帳「踩紅線」的例子恐怕並不少見?

政府大筆預算鼓勵教授做研究,本來是提升學術水準的必要措施。但多年來「量化」取向之下,大學教授從撰寫計畫書到申報經費流程,很大部分的力氣花在行政程序的行禮如儀。現在一般的專題補助案外,又有「追求卓越計畫」、「攻頂計畫」等等,幾年幾百億的天價預算,冠冕堂皇列出「造就具諾貝爾獎級實力或各專業領域國際頂尖獎項實力之研究人才」的高遠目標。其間「政府砸錢」和「學界競逐研究經費」的風氣互為因果,絕難避免浮濫和浪費情形。學界看似光環罩頂,但現在也發展成具有「量產」壓力的一種產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成為業界的「潛規則」,更不用說如果有人存心不當牟利。在「做研究」的天經地義的大帽子之下,有些學者以不合理的幅度揮霍研究經費,儼然忘了自己花的是公共資源,是納稅人血汗錢了!

士大夫之無恥,當然不可原諒。不過,研究經費的浮報和浪費情形,不是「教授應自愛」一句話便可解決。個別教授被抓到A個數萬元研究費,可能就終身烙印,難以立足同儕之間;而制度上動輒數百萬、千萬元研究計畫的經費黑洞,以及少數「學閥」寡占資源所滋生的浪費,又豈有道德正當性可言?學界批評政界貪腐最力,現在應低下頭來看一看自己。這個問題不管是否「歷史共業」,應求即時而深刻的檢討改進。



◆ 紫藤廬老闆堵華生 被架離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4/today-life6.htm

自由時報 2010.04.04

〔記者湯佳玲、洪美秀、陳怡靜/綜合報導〕諾貝爾獎得主華生三日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意外勾起一段十七年前的恩怨!

周渝為姊姊周芷抱屈 請華生還公道

一九九三年諾貝爾生化醫學獎頒給了夏普和羅伯茲的「不連續基因與MRNA Splicing(分裂基因)的發現」,參與該研究的主要發明者周芷博士、即北市紫藤廬老闆周渝的姊姊卻被排除在外。周渝昨天前往清大,要求當時周芷研究團隊主持人華生給個說法,「我只是想要從華生嘴裡知道誰才是夠資格的得獎人!」周渝說,不料卻被清大阻擋在外。

一九七七年以前,生理醫學界普遍認為基因是連續的,直到在冷泉港實驗室做研究的周芷在頂尖知名「細胞」期刊發表了「不連續基因」後,生醫界對DNA的結構才大為改觀。周芷成了諾貝爾獎遺珠,當時波士頓環球報還以頭版頭的標題探討。

稱遭人牆阻擋架離 清大:保護華生

多年來,周家試圖平反,但當年諾貝爾委員會對於周芷為何沒能得獎無法回答,只表示羅伯茲等人是因為在分離基因有卓越成就,為遺傳學帶來革命而得獎。難得華生來到台灣,周渝昨天趕往清大求見。

周渝說,他送出名片與問題要求華生說明當時的真相,清大盤查再三,又被要求確認身分,卻一再被請離禮堂大門口,甚至當華生走出貴賓室時,一大排人擋住他。他大聲稱呼華生時,更被五、六個人拖著往後走。周渝說,此次難得有機會能夠見到華生,希望能當面問他「如果冷泉港有功勞,你要提名誰?」他也說最難過的是,現在的科學人都不追求真理,只在乎地位,對照昨日在清大的講題「如何成為一位科學人」是莫大的諷刺。

清華大學表示,華生昨天在清大的演講是以科普教育為主題,發問主要以高中生為主,發問者先把問題寫下來再抽籤。當三個高中生問完問題後,周渝表達要接著發問,但此時已超過時間。

為讓華生後續的行程不受到耽誤,生科院要求先審核周渝的問題內容,且留下周渝的名片,周渝於是將名片與以鉛筆手寫的提問文件交給清大工作人員、希望轉交給華生,由清大生命科學院副院長呂平江先收下並與華生辦公室學者一起閱讀。只是文件還沒看完,周渝不耐,就要求工作人員把文件和名片還給他,還說:「我不問了。」

爆發爭議的場面則是華生要離開前,因場外有數百名學生都想靠近華生合照或握手,清大因此派工作人員為華生開道,可能因此引發周渝不滿。清大說,待華生搭車離開後,工作人員隨即向周渝道歉,強調校方絕沒有強制阻擋或推擠的行徑。

※ 頗黑暗,讓我想起「DNA光環背後的奇女子」。

fsj 提到...

一億多元墨水匣所印何物?

【聯合晚報╱社論】2010.04.05

大學教授虛報研究經費的風波,才剛剛受到社會嚴厲批評,現在又發生台大等校在三年半內花了1億1700萬元購買碳粉匣和墨水匣事件,正受到監察委員調查,可能被提起糾正。一億多元可以做多少事?現在被大學教授花在買碳粉匣和墨水匣上面!任何人稍微想一下,就會知道其中必有問題。

監委調查「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的經費使用情形,說起來1億1700萬在其中占的比例不算高,可是買碳粉匣和墨水匣要用掉這麼多錢,也不是容易的事。這麼多錢,到底印掉多少紙張?這麼多紙,到底印出些什麼名堂?

長久以來,教授申請國科會和其他機關的研究計畫,出現以各種浮濫、不實名目核銷經費的問題,最近還發生被檢察官起訴事件,當事人卻稱很多人都是這麼做的,於是產生是否「歷史共業」的說法。國科會一再行文各大學,提醒教授避免不當申報經費;而教育部五年五百億經費使用浮濫,也一直有所傳聞。那麼,從這次誇張的一億多元墨水匣事件來看,「五年五百億」計畫好像真有經費浮濫問題。

五年五百億計畫從提出到執行,始終都有質疑之聲,因為近年國家財政情形並非寬裕。但「提高學術水準」的說詞冠冕堂皇,如今事實顯示,這些領用五年五百億經費的大學,是否錢多到花不完,必須用碳粉匣和墨水匣的項目去「消化預算」?甚至是否可能,這些錢其實沒有真正用到做研究,只不過被以某些方便的名目報銷,錢進到了不該去的地方?又或者,這些「頂尖大學」其實很窮,窮到連買墨水匣的一般性事務經費都不夠,所以要求校內教授以教育部的研究費支援「回饋」校方?

無論如何,真相總該查個清楚,給個說法,不要推給「歷史共業」或「助理報帳出錯」一筆混過。已經有教授因研究經費而吃上官司,學界實在應自愛。此外,更重要的是制度改革,資源應作有效分配。傳統是問「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今人卻想問讀聖賢書的大學教授,「一億多元墨水匣所印何物」?

fsj 提到...

美7名校 都要這個寫書法女生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0.04.07

哈佛、耶魯、史丹佛等七所世界一流大學,今年一致錄取了一位台灣小女生,高于珺,北一女有史以來第一個獲得如此殊榮的準畢業生。
高于珺一雙清亮的眼睛,透著好奇和自信,一邊腳踩重金屬搖滾節拍,一邊手執毛筆行雲流水疾書行草,她說,書法是種「無聲的狂放」,和搖滾樂很搭。

外表文靜的她,從小學習書法,獲獎無數,但街舞、樂團,則是她另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不管是宣紙上舞文弄墨,或是上台打鼓玩Band,她勇於展現自我,讓國外名校一一看上她。

高于珺曾頂著一頭蓬卷髮,喜歡穿嘻哈垮褲,顛覆傳統好學生形象。她唸書很有一套,靠著自律,不熬夜、不補習,國中基測就以復興中學第1名進北一女。

高中三年來一直保持全校10名,還被全校同學票選為台北市優良學生。會唸書、寫書法、打籃球、彈吉他、跳街舞、還投資理財,在同學眼中,她是什麼都會的「外星人」。

高于珺對生物科技很有興趣,希望以後能開設生物科技公司。一連錄取哈佛、耶魯、史丹佛、麻省理工、賓州、哥倫比亞、普林斯頓七間名校後,她開始掙扎,「原本最想去史丹佛,因為生物和創業很適合史丹佛的學習風氣,但是家人和同學又都說不去哈佛有點可惜。」

※ 既然這樣,我覺得唸史丹佛比較好,目前他們的生物也排在前幾名。



◆ 6成大學生 科學知識國中程度

答不出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科普書你讀了沒?」科學月刊慶祝四十週年,啟動「科普閱讀年」,介紹百本好書並有專家導讀;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昨日感慨,台灣高達六成大學生念文法商,多只具有國中程度的科學知識,甚至理工科學生也大多只有學科專業,卻沒有科學素養,希望學生多看科普好書。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昨日表示,台灣六成多的大學生念文法商,但科學知識僅國中程度。他於各大學教授通識課程時問學生,腳踏車在轉彎時為什麼不會倒下去?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為何?月亮為什麼不會被地球吸引過來?許多同學根本答不出來。

答案是,速度提供向心力和離心力,兩者達到平衡時騎腳踏車就不會倒下;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ma)為質量固定的情況下,力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大;月亮不會被吸引,是因為地球的引力讓月亮會繞著地球公轉而不會撞上。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國偉推薦科普書籍「爺爺的證明題:上帝存在嗎?」稱得上是數學小說的經典作品。他認為其實科學「很好玩」,最重要的是在閱讀過程中培養「追求真理」與「自我批評」的科學精神。

科學月刊設置科普網站

科學月刊也於各地圖書館設立科普好書一百專區,並設置科普網站,發起「線上簽署宣言」推廣科普閱讀(http://popsci.lib.ntnu.edu.tw/),二十三日「世界書香日」於台灣師範大學舉辦首場科普研討會,兩百個名額免費參加。報名網址:http://www.tmu-science.com.tw/index.htm。

fsj 提到...

聊出信任與了解 說自己的故事讓孩子掏心掏肺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41845

【圖.文/節錄自《窩心!父母最想知道的親子聊天術!》/作者陳安儀/野人文化出版】 2010/04/08

怎麼樣跟孩子聊天?既然名為「聊天」,想當然耳,就必須要「你來、我往」,「有聽、有說」。

這時,很多媽媽就感到苦惱了:「既不能否定孩子的說話內容、又不能對他說教、講道理,那我除了聽他說,還可以講些什麼呢?」

把孩子當朋友,你的經驗能讓孩子放心傾訴

其實很簡單,只要在聊天的當下,暫時把孩子當成平行朋友般聊聊「自己的事」,就不愁沒有話題啦!

孩子們都是喜歡聽故事的。當故事的主角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老師,尤其是聽到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也有出糗、丟臉、考試不及格、被處罰的經驗……通常他們都會杏眼圓睜、目瞪口呆,聽得極為專心。

別擔心你的過往經驗會讓孩子把你看扁了,事實上,發現大人也有脆弱的一面或出糗的過去,往往能在剎那間消弭你跟孩子年齡、地位的差異,而讓孩子視你為「同一國」,對你掏心挖肺,依賴信任。

我在作文課上必講的、最受歡迎的一個故事,就是我小學二年級時,上課偷吃同學送我的「王子麵」被老師抓到、罰站了一整節課,下課後還被媽媽當著全班的面,再臭罵一頓的故事。

每當我極盡所能地形容當時幼小的我是多麼羞辱、丟臉、困窘時,學生們總是會投以「了解」、「同情」的目光,彷彿故事中的我就是他們的化身,他們再理解不過。

因此,接下來的作文題目「一次慘痛的經驗」,就可以看到他們大膽的寫出自己的心聲,描述自己經歷過最悲慘的事情,一點也不隱瞞。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們會認為,一個有過相同經歷的老師,絕對不會取笑他們,所以他們可以放心傾訴。

展現同理心,樹立孩子的自信與行為模範

所以,每次我跟學生們聊天、或是跟心理輔導的孩子個別談話時,便經常以自己的經歷開頭,好讓他們放心,知道這個大人曾經跟他們一樣糊塗、壞事,好讓他們卸下心防,面對過去、不必膽怯。

我經常尋找回憶中的自己,跟他們分享的有:

暗戀隔壁班的男生啦、忘記寫作業啦、考試考不及格啦、聯考落榜啦、跟爸媽吵架啦、逃家啦、說謊被捉到啦、打弟弟妹妹啦、作弊啦……等等。

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不但展現著你的同理心,也可以給孩子一個正向的效果:雖然我曾經做錯事,不過我還是有機會可以變好;一時的迷途不代表永遠的失敗,過去的錯並不影響現在的對。

這無形中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力量:我還有大把的機會,不要輕言放棄。

此外,有時候自己小時候的經驗,也是勸誡孩子最好的例子,比說什麼大道理都有用。

教孩子從父母的經驗裡學習解決問題、調整心態

我輔導過一個孩子,習慣用「打人」的方式與人溝通。無論生氣、憤怒或開心,他都會以「打」或「撞」別人的方式來表達,讓同學無法接受,我也很困擾。

有一次,聊天時聊到「色盲」的話題。

我說:「我以前的男朋友就是色盲。」

這個男孩突然問我:「以前的男友?那後來為什麼分手了?」

我順口回答:「喔!因為他喜歡打人。」

沒想到,男孩竟因此而靜默了半晌:

「真的嗎?他打妳,所以妳跟他分手嗎?」

我突然意識到,孩子因為我的經驗而開啟了「反省」的機制,因此我立刻佯裝未知覺地說:「是啊!沒有女孩喜歡暴力的男生啊!所以我就決定跟他分手了。」

從此以後,我發現晤談的時候,這個男孩「動手」的次數便少了很多。我想,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例子。

還記得有一次,女兒最要好的朋友晴晴,不知道為了什麼小事,突然間對她不理不睬。無論女兒怎樣好言好語詢問、熱情主動地示好,晴晴就是不理她。於是最後,她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哭得震天價響,怎麼勸都勸不住。

眼見晴晴的媽媽也很尷尬,不知該怎麼處理兩個小孩間的糾紛,我靈機一動,把女兒拉到膝蓋上坐下,低聲在她耳邊說:「桐桐,妳知道嗎?媽媽小時候有一次也跟妳一樣,我最要好的朋友忽然生氣不理我了。而且,雖然她就坐在我旁邊,但是她一直到畢業都不跟我講話!我那時候就跟你現在一樣傷心,一直去找她想要和好,可是她就是不理我!」

女兒聽到我的話,哭聲乍然停止。她一邊吸著鼻子、一邊問:「媽媽,那妳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我跟妳一樣,因為她沒有說出來,所以我也不知道。」

「那妳們後來有和好媽?」

女兒已經忘記了哭泣,追問我。

「當然有啊!她就是上次我們去她家吃火鍋的XX阿姨啊!妳還記得她嗎?」

女兒狐疑地望著我:「那妳們是怎麼和好的?」

「聯考後,我們在校門口看成績的時候碰巧遇到。是她先叫我的,我很高興,我們就和好了。後來,我問她當時到底為什麼生氣?她說她早就忘記了,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吧!不過因為當時功課壓力太大,所以她心情不好。」

女兒聽完之後沒有說話。

於是,我接著說:「晴晴現在可能也是心情不好,不見得是因為妳真的做錯了什麼嚴重的事。不過,妳要相信,妳們是認識這麼久的好朋友,所以我想她明天就會忘了這件事,妳們一定還是會和好如初的!」

女兒聽完後,終於破涕為笑,於是我拿了一本繪本講給她聽。沒多久,晴晴也靠過來,一起聽我講故事。半小時後,兩個小女孩又一起去玩耍了。

滿足好奇、安慰別人:我媽小時候也這樣!

我還記得女兒三歲的時候,我順口跟她說過以前家裡遭小偷的故事。她聽得十分入迷,一再問我是不是真的?後來有一陣子,她常常要求我重講那個小偷的故事。我在講了第八百遍時,有次忍不住不耐煩地問:「這有什麼好聽的啊?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啊!」結果,女兒竟靦腆地說:「因為我沒有看過真正的小偷嘛!」

常跟女兒分享我小時候故事的結果是,她現在偶爾也會用「我媽小時候也有過」來勸慰其他小孩。比方說,有小朋友跌倒了,哭得很大聲,她會安慰她:「不要哭,我媽有一次跌一跤還跌斷了骨頭呢!」話說到一半,還會回頭問我:「媽!妳高中跌斷骨頭時,都很勇敢、沒有哭,對不對?」

害得我啼笑皆非呢!

※ 相關文章詳見原站。

fsj 提到...

美博士學位 七分之一授中國人

【世界日報╱記者劉庠舊金山8日報導】2010.04.09

百人會第19屆年會8日接連三場專家研討會,最後一場重頭戲是美中知名大學教授討論「培養下一代全球化人才」。多次訪問中國的史丹福大學校長漢尼斯(John Hennessy)表示:「中國學校值得美國學校學習的地方,是中國學校更加鼓勵學生進入科學領域,特別是女性。美國人不應該再把所有聰明的人都送去華爾街。我想事實已經證明這樣做對我們沒多大好處。」

研討會由加州大學唯一的華裔校長-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楊祖佑主持,中國兩大名校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與漢尼斯、加大聖地牙哥分校校長福克斯(Marye Anne Fox)同台。與會者都強調跨學科廣泛教育的重要性。

主持人楊祖佑首先提出,全美國每年取得博士學位的學生中,每七個人就有一人來自中國。這些人中93%計畫回中國發展,但實際留下來的人超過60%。另一項有趣的數據顯示,這些中國學生中有92%學的是科技,只有8%鑽研社會科學。中國留學生已經為美國學術界帶來新氣象。

率先發言的周其鳳表示,北大非常重視國際交換學生為校園帶來的國際學習風氣。中國第一學府目前有4000位國際學生,其中2700人正在攻讀學位。

擁有北大榮譽學位的漢尼斯則強調,有世界觀的學生必須具備判斷性思考的技能,能提出關鍵性的疑問。

他表示,國際事務中充滿了模糊和不確定性,領導人必須要有化繁為簡的能力。漢尼斯說:「現在的世界任何工作再也無法避免跨越國界,就像任何矽谷企業都需要與亞洲公司合作。全球的大學都意識到彼此間合作的重要,無法閉門造車解決問題。」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則說,教育新一代中國人才面臨新的挑戰,除國際觀和廣泛的學習外,現在更應教育學生具有社會責任。特別在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後,更突顯出道德與才能兼顧的重要。

在化學領域有傑出成就的福克斯是與會校長中唯一的女性。她強調公共研究大學的價值。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同等重要。她也說:「大學裡有各種學系,但這些學系不是根據人類實際面對的問題所制定的。因此更顯現出合作的必要。」

楊祖佑問在場的校長中國何時才會出現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漢尼斯答道:「這只是遲早的問題。現在中國充滿了人才,在世界各地都有傑出的表現。但諾貝爾獎和實際的成就大約有20年的時間差距」。

顧秉林則表示,「中國學界和諾貝爾獎所熟悉的歐美學術體系仍有差距,但做學問的人本身不應該考慮這些問題。中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在10年到20年之間自然會出現。」

fsj 提到...

台大牙醫系甄試 考捏兔子、畫兔子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2010.04.11

台大牙醫系昨天舉辦入學甄試,要考生用紙黏土雕塑兔子,還要畫出來,因為牙醫重手藝,透過美術測驗,可看出學生性向,討厭動手操作的人,將來很難當個好牙醫。

今年大學甄選入學,多數考生集中在這兩周的周末甄試,最特別的是台大、高醫、北醫、中山醫大等四校牙醫系要考美術或美工測驗;以台大牙醫系為例,學測和美術測驗各占總分三成,口試占四成,由於大家學測成績都很接近,程度差異較懸殊的美術測驗,成致勝關鍵;高醫牙醫系的美工術科,占分更高達三成五。

澎湖馬公高中學生黃彥文,昨天隻身到台大牙醫系甄試,該系推甄、申請共只錄取四人,競爭激烈。他說,上午是美術測驗,教室擺了一個陶瓷兔子,提供紙黏土及畫具,要求大家在兩個半小時內,用紙黏土雕塑一隻兔子,還要畫出來,由於早有準備,他覺得還不難。

「牙醫既像藝術家,又是醫生,考美術測驗有必要。」黃彥文指出,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牙醫,不只要實用,更要美觀,當牙醫,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從小就喜歡美術的他,就是看中台大牙醫系美術測驗占總分三成才報考,事先他常在家用紙黏土練習雕塑,有備而來。

台大牙醫系助理教授陳韻之指出,補牙、根管治療、假牙等牙醫系每一門臨床課程,都要動手操作,例如假牙課程,每周可能只有兩小時在上課,另八小時都在操作,若討厭動手,整天待在實驗室會很痛苦,即使勉強適應,將來發展也很有限。

陳韻之說,當年他考牙醫系之前,根本沒想到那麼多,入學後費了很多心力才熬過來。如今牙醫甄試考繪畫及雕塑,與其看手藝,更看性向,不見得要求成品栩栩如生,但從細節可看出學生喜不喜歡動手操作,畢竟將來當牙醫,要求的精確度往往在零點零五公分以內,手巧的人,做的假牙可用到老,手不巧,可能沒幾年就動搖。



◆ 教育部編客語教材 免費下載

中央社 2010.04.11

鼓勵母語教學,教育部編印客家語教材,已完成第1至5冊課本與教師手冊,提供免費下載。

教育部表示,客家語教材委託國立教育資料館編輯,內容涵蓋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5腔客家語,預定民國100年完成全部9冊5腔的客語教材。教材電子檔免費供各界下載使用,網址為:http://3w.nioera.tw/education/t-language-1.jsp。

教育部表示,這套教材內容涵括生活、禮俗等各層面,兼顧學習及趣味性,如第1冊「屋下人」(家人)描述家中成員和樂生活的情景,使學生能用客語說出親屬稱呼;第3冊「搞頭王」(孩子王)透過韻文來說講神話故事西遊記中孫悟空千變萬化的形象;第5冊「迎神做鬧熱」(迎神辦廟會)介紹媽祖誕辰的習俗。

有教材學習還能參加客語能力認證初級考試,凡國中、小學學生通過初級考試者,客委會即核發新台幣1000元獎學金。此外,為鼓勵團體報考,經由學校申請團體報名並通過認證者,即可獲「好學公仔」1只。

國中、小學學生報考踴躍並通過認證合格比例達獎勵標準的學校校長、指導老師及承辦人,也可獲記功敘獎。

fsj 提到...

校園霸凌 孩子受戕害!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532570.shtml

【世界日報╱記者唐嘉麗/波士頓】2010.04.12

今年1月14日,就讀麻州西部南海德利高中的16歲高一女生菲比‧普林斯(Phoebe Princes)因為無法忍受同學長期無情的霸凌折磨,放學後在家中上吊身亡。麻州檢察官起訴六名參與霸凌的高中生後,陸續公布事件細節,校園霸凌的嚴重性、悲慘後果、校方人員的無所作為及牽涉的法律問題,已在全美掀起一波波強烈的關注與痛心的討論。一場全國性的反校園霸凌運動似乎已經展開。(全文詳見原站)



◆ 校園霸凌 家長怎麼辦?

【世界日報╱記者于茂芬/馬里蘭州、唐嘉麗/麻州、黃惠玲/芝加哥】

2010.04.12

校園霸凌事件日增,如何防範、處理成為現代家長的生活課題。擁有校園輔導老師學位的馬州蒙郡伍頓高中資深教師林余乃寧表示,許多霸凌事件的受害對象多是缺乏信心的學生,她提醒華裔家長遇到事情時,「借隻耳朵給孩子」,不要急著責備和批評。

林余乃寧說,現今除了口頭及肢體霸凌,網路霸凌更可怕。學生本身要懂得尋求幫助,若家裡父母強勢,孩子不敢回家說,沒信心、沒依靠,就很難處理。

她說,霸凌事件錯不在孩子,她呼籲華裔家長遇到類似情事,應先聽孩子講,認同他的感覺。孩子們覺得被霸凌已是不光彩,如果再被父母責罵,會加深創傷。

芝加哥興氏小學副校長梅綺雯也強調,家長儘管再忙碌,也一定要給孩子保留家庭時間,每天花點時間關心孩子在校的活動、朋友交往的情形,才是保護子女校園安全最有效的途徑。

麻州北昆市高中學生輔導員張曉鳳說,由於校園和電子霸凌事件正是嚴重和熱門的話題,輔導員並提供警方的建議:家長今後必須要關注和悉知子女進出的社交網站和「言談」情況。

專家相信,教育和對話是遏止電子霸凌的重要管道。

波士頓愛德華初中雙語老師劉珊玲說,霸凌事件通常發生在師長的背後,如果當事人或目擊者不報告。校方和老師不會知道,也無法處理,因此受到霸凌,一定要立刻報告師長和父母。



◆ 立委提案 子女有權決定從父或母姓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0.04.12

民法第1059條經修正後,子女姓氏開放由父母書面約定。但該條文實施後,因條文規定單親子女欲變更姓氏,除須向法院請求宣告外,尚需提出原姓氏對其不利影響的事實證明,因規定過於嚴苛,造成許多欲改姓的單親子女遭到許多困難與阻礙,且該條文忽略了成年子女改姓的權利,上午多名婦女代表強烈要求修法。

立委蔣孝嚴等26名立委提案要求修改民法第1059條及1059條之1,將原條文的「不利之影響」改成「為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並賦與成年子女可變更為父姓或母姓的權利,上午召開公聽會聽取各方意見。

對立委版修正案,法界多持保守看法,法務部司長覃正祥說,傳統上民法的姓氏與親屬、繼承都是綁在一起的,如果姓氏變更規定放鬆,連帶會使親屬、繼承都產生鬆動,權利義務也會有極大改變,認為宜審慎考慮,並應有配套措施。

法官蕭胤瑮表示,司法院統計,98年1月至99年2月,全國各法院共受理1461件改姓氏案,其中駁回的只有251件,顯示大多數改姓案都可獲准許。現行條文讓法官有解釋空間,從准許改姓案例也顯示,只要有一點點「不利影響」,法官都會准許改姓,現行條文並無不好。

不過婦女則堅持力挺立委的修法版本。「監護權媽咪」成員卡洛琳說,有的媽咪不斷被暴力對待,離異後,孩子還要頂著施暴著的姓氏。待失婚女子又可重組家庭時,卻老遭遇旁人的疑問「你們的小孩為何和你們不同姓?」

張姓婦女說,前夫經常酒後毆打她及小孩,她與前夫離婚30年了,小孩歸她撫養,如今孩子已經30歲,願改從母姓,但向法院申請變更姓氏時,法官竟稱她前夫沒有殺人、販毒、貪汙等「不利影響」前科,不准她小孩改姓,讓她及小孩都很痛苦。

一名婦權運動者則說,她有三胞胎子女,先生常年在大陸經商不回,連過年都只是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子女常問「我們為什麼不能跟媽媽姓? 」說到傷心處,她當場哽咽。



◆ 少女性交易因敗金?勵馨:6成是被迫

中央社 2010.04.11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11日電)勵馨基金會今表示,社會認為少女援交是因敗金;但據對受輔導少女做的調查發現,有6成被迫從事性交易;且大多逃家因經濟因素從事性交易,呼籲以「性剝削」一詞取代「援交」。

少女從事性交易的新聞時有所聞,勵馨基金會公布「從事性交易行為孩子之生活、工作經驗」調查報告,發現受輔導的少女約6成被迫於集團經營的色情行業從事性交易,約有5成曾有不愉快的性經驗,高達70% 的個案家庭功能失衡,初次從事性交易年齡最小的個案為8歲。

今天記者會中,19歲少女小文(化名)現身說法表示,因為單親家庭得不到溫暖選擇離家出走,14歲遭性侵後,在朋友介紹下懵懂的到應召站上班,經歷經紀人假借名義扣留薪水、推銷毒品供吸食、監視、毒打等對待。後來因警方破獲應召站而被安置於勵馨基金會。

社工員李彥蓉指出,從實際服務的經驗中發現,業者多以利誘操控孩子,或溫情攻勢讓孩子產生情感依附。這些孩子因學業成就低、自我價值感低落,加上遭受性創傷,外在資源的缺乏,而容易有自我放棄的心態,遭色情行業再次剝削。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社會大眾對兒少從事性交易的印象已從被賣、待救援,轉變為自願性而減少認同;且現今媒體多強調當事人的拜金、奢華行為,更加深民眾的負面形象。

紀惠容強調,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女(年)遭受誘騙或性侵害,近8成曾離家出走、3成曾有自殺經驗等,這些皆可能造成她們迫於現實的生存環境,在匱乏下選擇從事色情行業。社會應正視兒少被害事實,以「性剝削」說法取代來自日本的「援助交易」的意味。

她同時呼籲政府應建構完善保護網,及完整職訓及就業政策,編列預算供童年期受性侵少女心理諮商等資源。

勵馨基金會在2009年10月到12月間,經由全國北中南6所兒少性交易安置單位與後續追蹤單位的同意與協助下,共有180名當事人填答,其中有174份有效問卷,包括2名青少男,172名青少女。

fsj 提到...

迷「網」少年 會打字不會寫字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5531299.shtml

【聯合報╱記者游振昇、喻文玟/連線報導】2010.04.12

十六歲莊姓少年輟學一年半,自認在家上網也可以學習。台中縣警方日前訪視時,發現他注音打字速度飛快,卻幾乎忘了怎麼寫字,少年說:「這很正常啊,很多網友也說會打字,不會寫字了。」

警方表示,這類遺忘寫字的孩子已不是個案,因為太依賴電腦,常打字卻不寫字,最後寫字變得困難。

莊姓少年長相帥氣,台中縣警局少年隊員許光輝和他長談二個多小時,覺得他思想比同齡成熟,出口成章,要求他寫基本資料時,少年猶豫了一下,握筆姿勢不自然,一筆一畫寫完名字,要再寫地址和電話時,他說:「字都想不起來了。」

許光輝原以為他故意不寫,後來才知他一年半沒有提筆了,連照抄地址的「樓」字都錯,測試他的打字速度,少年不用看鍵盤,像超級打字員。

莊姓少年之前在台中市一所國中就讀,學校教務主任說,少年有嚴重懼學傾向,當時書寫就有障礙但不明顯,國一下幾乎完全中輟;校方請兩名輔導老師、四個替代役男到家裡關心他,他總是回答:「我害怕上學。」

他的雙親學識不高,對兒子愛莫能助。輔導老師訪視時,總是看到他坐在電腦桌前上網、玩遊戲或打字,幾乎足不出戶,頭髮至少半年未剪。

去年校方聯繫他要不要復學?莊姓少年告訴老師:「我沒有辦法念書了,很多字都忘記怎麼寫。」還說「我可以自己透過網路學習,不會寫字但我能認字。」

莊姓少年每天上網查資料、偶爾玩線上遊戲「魔獸世界」。他說,最喜歡看文學類的文章,常和大學生與社會人士在網路上討論文學,也愛寫文章,他自認寫的文章,同年紀的人看不懂,他是「孤芳自賞」。

許光輝說,少年在電腦的網路世界陷入太深,不喜歡和「真人」交談、接觸。少年說:「我習慣現在的生活,不被打擾,也不需在意別人。」許光輝鼓勵他復學或轉夜校讀書,他說:「我知道你們很用心,但是我不想。」



◆ 打注音飛快 一提筆像塗鴉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徐如宜、游振昇/連線報導】2010.04.12

「書寫比認知要困難得多。」高師大特教系教授王瓊珠說,書寫必須練習再練習,天天掛在網上的新世代缺乏練習,不只是學生有書寫障礙,「大人何嘗沒有?」

許多網友也驚覺此問題,上網討論才知自己不是唯一「只會打字、不會寫字」的人。網友「傻孩子」說,忘記怎麼寫字是當然的,這是現代人的通病。

「書寫退化跟打字輸入法有關。」高師大國文系副教授李金鴦表示,許多學生慣用的注音輸入法,只要會拼音就可以;不像倉頡、大易輸入法是靠字形拆字。她要求學生上史記課一定要寫筆記,「手寫才能跟記憶連結的更緊密。」

文藻外語學院英文系專任講師翁一珍指出,英文由字母拼出,能打的出來就寫的出來,就不易發生這樣的問題。

「書寫退化會成為惡性循環。」家長李淑芬擔憂,現在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上網,常常打字卻不常寫字,拿筆就頭痛,錯別字一堆,字愈寫愈醜;大人難免責怪孩子,愈罵孩子愈缺乏信心,她建議家長多採取正向鼓勵,別讓孩子排拒書寫。

對莊姓少年遺忘寫字的個案,台中縣前語文指導員劉正美說,家中住址等基本資料應在國小中年級就有書寫能力了,少年可能裝不會寫字、不肯寫。

另一種可能是他只打「注音輸入法」,造成只會認字,但記不起筆畫,自然就寫不來。或者他有語文障礙,這類學生通常自卑,怕被笑,漸漸就不寫了,教師誤以為學生懶;學校和家長應對症下藥或尋求資源協助。



◆ 留美無用論 桃太郎寧當草食男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0.04.12

華盛頓郵報報導,赴美留學不再是日本年輕人的夢想,美國大學的日本留學生逐年減少,去秋只有一名日本學生進入哈佛大學大學部就讀。

在東京讀大四的大谷拓栽也想過拿個美國頂尖商學院學位,但他沒申請,準備留在國內讀研究所。大谷說:「我是草食男。」這個新名詞代表態度消極、避免壓力和冒險、胸無大志的日本年輕人。

過去日本年輕人一窩蜂到美國留學,如今變成草食男國度。自2000年以來,日本赴美讀大學的留學生減少52%;讀研究所的減少27%。

日本留美學生持續下滑,可能使這個依賴出口的國家失去國際競爭力,反觀日本的亞洲鄰國爭相去美國留學。

過去10年,中國留美學生增加164%,印度增加190%,人口比日本少7600萬人的南韓,留美學生是日本的兩倍半。

過去15年,哈佛大學的日本學生逐年減少,中國、南韓和印度學生卻成長兩倍多。哈佛大學校長凱瑟琳.福斯特說,她上月去日本訪問,與學生和教育家會面,他們告訴她,日本年輕人傾向留在國內,寧可貪圖家中的安逸舒適,而不願到國外冒險。他們也對留美的經濟效益存疑。她說:「國外學位沒那麼值錢。」

許多大企業老闆也看不慣留美歸國的日本年輕人盛氣凌人和我行我素的態度。

28歲的天野說,許多雇主寧可雇用國內畢業生以求「人和」,他們願意長時間工作、抱怨少,也不要求假期。天野本身就有慘痛經驗。6 年前他從加州州立大學畢業,進入日立公司,「我發現我不能質疑任何比我年長的人,想升遷和休假很困難,通常是上司的校友才能升官。」

現實考量讓日本年輕人不願赴美留學。這年頭年輕人不再追求學識,只考慮投資報酬率。

在日本經濟狂飆的70和80年代,年輕人不需考慮現實問題,出國留學是趕時髦,也負擔得起。他們的父母有錢,回國後有很多工作機會。90年代的泡沫經濟使他們有不同的考慮因素,加上日本新成立200多所大學,在國內受教育很容易,不需遠赴重洋和學英文。



◆ 台灣第一/2分19秒 腳解魔術方塊

【聯合報╱記者賈寶楠/桃園縣報導】2010/04/12

用雙腳解魔術方塊能有多快?竹東高中學生何明峰昨天以2分19秒11成績,創下台灣腳解三階魔術方塊最快紀錄。

昨天在武陵高中舉辦的第一屆北區聯校魔術方塊大賽,是台灣經世界魔術方塊協會認證、首次有三階(3乘3乘3)腳解項目的正式比賽。7名參賽者只有何明峰坐在地上,其他人都坐椅子,每人有3次機會,何明峰第二轉成績2分17秒11,可惜完成後有一面切角大於45度,總成績必須多加2秒。

「腳趾不痠、大腿很痠!」何明峰說,幾乎全靠雙腳大腳趾和地面翻轉魔術方塊,除了比觀察、記憶、判斷解法,更要比「誰的腳靈活」,且一半以上用手解的加速技巧和公式都無法使用,比盲解和速解更難也更有趣。

他睜眼速解三階魔術方塊最佳成績是14秒,腳解至少多了9倍時間,他每天回家練習半小時,有時練到腳抽筋,雙腳夾著魔術方塊哀號,家人搞不懂「怎麼有人喜歡虐待自己?」他卻練了一年。

武陵高中「我要轉社」社長羅泳瀚解釋,腳解比賽時,參賽者可先用手拿起魔術方塊觀察15秒,再放回地面,雙腳踩在計時器,離開後開始計時比賽,解完後再踩回計時器。

亞軍是建國中學的林垂憲,只慢了冠軍2秒,他說,腳解最怕「轉方塊時卡到」,沒法馬上排除。

羅泳瀚說,參賽者必須先洗腳,免得熏人,但魔術方塊愛好者一點都不介意,頻頻湊近觀看腳解過程,距離最近的觀察員也很盡責,目不轉睛地監看,都沒人捏鼻子。

fsj 提到...

監院糾正教育部 五年五百億計畫缺失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即時報導】2010.04.15

監察院上午通過糾正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的缺失與不當,指五年五百億的的計畫提供獲補助學校的經費甚鉅,校際間資源差距日益趨大,造成大學「M型化」發展及影響學校走向的情事,並造成學校「重研究」不重教學及服務的現象持續存在,顯有不當。

【中央社╱台北15日電】

監察院調查發現,教育部推動5年500億計畫,出現目標定義不清、審查指標偏重科學研究,造成校際資源差距 M型化、重研究不重教學等現象,今天通過糾正教育部。

另外,監察院日前調查發現,5年500億經費,從95年到97年用在補助購置碳粉匣及墨水匣,合計超過億元,監委要求教育部改進。監院指出,該筆費用已大幅減少,98年上半年花費約900餘萬元。

查案監委葛永光受訪指出,教育部推動5年500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其中之一的目標是「5年內至少10個研究中心或領域居亞洲一流」。不過,當監委詢問「亞洲一流的定義和標準為何?」教育部卻沒有辦法提供明確的定義。

葛永光指出,教育部的政策一定會引導學術單位發展方向。例如,教育部要推動「全世界百大學校排名」,大學就拼命搞百大;教育部要推動頂尖研究中心,大學也拼命搞幾個頂尖研究中心。5年500億計畫執行結果,已經造成大學M型化趨勢,以及重研究不重教學的現象。

葛永光表示,5年500億是「贏者通吃」政策,學校獲補助經費大幅增加,可以吸引優秀教師,學生選填志願也會受影響,校際間資源差距日益加大。另外,計畫審查指標偏重科研等量化指標,讓大學出現「重研究不重教學」現象;而偏重人文領域的政大、偏重藝術領域的師大,要和設有醫學院、工程、生化學院的大學相比較,競爭明顯就不公平。

他並以師範大學為例,他說,師大原本不需要特別強調寫論文、研究;但為爭取5年500億經費,校長也要老師盡量發表論文,連科技大學的升等也是以論文為準;很多學校把「研究」當成唯一的指標,教授們只得投其所好,拼命發表論文,最後影響學校正常教學。

葛永光表示,教育部為執行5年500億計畫,聘請諮詢委員、審議委員及審查小組委員。不過,委員整體平均親自出席率僅67%;有些委員是「企業界代表」,像諮詢委員產業代表黃茂雄、審議委員企業代表黃崇仁的出席率不到3成,審議委員企業代表何壽川從未出席而是提供書面意見;教育部未來聘請諮詢審議委員時,有必要把出席率、專業領域納入考量。

另外,葛永光指出,5年500億經費使用標準應更嚴謹。像成大社科院辦理此計畫,就出現重複列支差旅費、報支住宿費時未檢據、未按規定數額列支等情況。



◆ 對岸搶學生 教部不擔心:去的人不會多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4.15

大陸昨天宣布,台灣學測成績達頂標的高中生可免試申請大陸大學,教育部高教司今天呼籲有意前往大陸求學的高中生,在開放大陸學歷採認相關法令未通過前,將來可能面臨學歷不被採認的風險。北市建國中學也表示,仍對台灣的高教有信心,認為赴大陸的高中畢業生人數不至於有太明顯的增加。

面對大陸方面頻頻出招,積極吸引台灣學生,教育部官員坦承,目前兩岸文教交流,台灣處於「不對等」條件,立法院未通過「大學法」、「專科學校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相關修法,無法禁止學生到大陸就學,也不能吸引陸生來台,這是不對等的,雖然國內大學的學術環境及師資水準很高,但無法與對岸公平競爭。

官員表示,教育部已將陸生來台三法列為本會期優先推動法案,也尊重立法院的審議,即使本會期通過三法案,教育部還要修訂相關子法,才能公布陸生來台及大陸學歷採認政策,今年最快也只能先做雙聯學位。

對於大陸搶學生,教育部仍引述97年及98年底的兩次民調數據,指多達七成七的台灣家長不考慮把孩子送到大陸就學,主要是考慮大陸治安及生活適應,以及大陸高校素質參差不齊。再加上大陸招收台生也會有「限量」,因此不必擔心台灣優秀學生被大規模吸引登陸。

建國中學教務主任常月如則分析,大陸昨天宣布的新政策,讓台灣學生增加一個升學管道,學校「樂觀其成」。

但常月如也說,建中每年學測頂標的學生近千人,真正赴大陸就讀者卻僅個位數,即使加上赴國外念大學的人數也才十幾位,絕大多數學生仍會選擇留在台灣念大學;尤其是學測成績達到頂標學生,透過申請入學或指考,多半能考上台灣的頂尖大學,除非真的對大陸大學有濃厚興趣,否則還是會優先選擇留在台灣升大學。

建中高三生江健安今年學測拿到71級分,也曾代表數理資優班赴大陸比賽,對於大陸學生的用功程度印象深刻。但他說,考慮到大學就要離鄉背井,還是會先以台灣的大學為優先考量,等到研究所階段,才會考慮是否要登陸攻讀學位。



◆ 冷眼集/自我感覺良好 留不住好人才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特稿】2010.04.15

立法院處理陸生來台三法的態度,決定台灣高等教育格局,是要閉門造車,讓原有優勢,點滴流失?還是把格局放大,不畏國際競爭?

世界是平的,人才的流動已跨越國界;從學校搶優秀學生,到企業搶優秀人才,只要夠優秀,膚色和國籍早已不構成阻礙。當全球化競爭的巨輪不停地往前滾動,台灣高教面臨全球化競爭下,還卡在政治人物的意識形態之爭,被「三限六不」的緊箍咒框住。沒有誘因,如何吸引人才?

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軟實力,大學看出這個事實,明白全球化競爭不會等人,等不及立法院審議法案的聲聲慢,大學必須在政治和法律的夾縫中求生存,國內龍頭大學的台大日前和上海復旦大學最近合開EMBA,就是一例。

團結力量大。國內大學面臨少子化及國際競爭的雙重壓力,中大、清大、交大和陽明四校已合縱連橫組成「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四校的學生將可相互轉學、直攻博士學位,希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而加強國際學術合作,促進國際學生交流,更是國內大學必走的一條路,慢一步跨出去,就失去先機。

高等教育的大格局,除了為國家培育人才,也要謀求進步發展。台灣如果還閉門造車,還小鼻子小眼睛的看待國際高教競爭,或還是繼續掩耳盜鈴的自我安慰「多數學生會留在台灣」,那麼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人才一個個出走吧!

fsj 提到...

寫功課 「讓我不愛學習」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0/04/03

不少家長認為功課有助於孩子學習,一家雜誌調查指出,39%的小學生與67%的國中生表示,寫功課讓他們更不喜歡學習。

《親子天下》雜誌調查顯示,國內有50%的家長曾因為功課與孩子產生衝突,近5成的家長對孩子的功課感到困擾。35%的家長表示,回家功課確實會影響親子關係。

該雜誌上月針對國中小學家長、教師與學生調查,電話訪問700 多位家長,對導師和學生則發問卷,導師發出884份,對學生發出4千多份問卷。

調查也顯示,超過六成的家長在意孩子家庭作業的成績,並有37%家長會用「物質獎賞」來鼓勵孩子寫功課。

調查指出,7成以上的國小和國中老師都認為學生不喜歡寫功課,而學生年齡愈大,也愈不喜歡寫功課。小學只有42%的學生不喜歡寫功課,但到了國中,比率提高到67%,顯示寫功課無助於提升學習動機。

調查也發現,台灣中小學功課量多,種類卻單一。小學生功課類型前三名分別是「字詞抄寫或練習」,「寫習作本」及「日記或作文」。國中生前三名是「寫講義」、「寫習作本」及「日記或作文」。

有81%的小學教師與78%的國中教師都認為學生不認真寫功課,甚至76%的國中教師認為學生會抄襲功課。

調查結果也顯示,功課也排擠孩子的睡眠和運動時間,只有不到5成的國中生,每天能在睡覺前寫完功課;近4成的國中生超過晚上11點才能就寢;有近4成家長覺得孩子睡眠不足,超過半數認為孩子的運動量不足。

※ 美國小孩也有作業,不過大多是報告。寫題目的確比較無聊。



◆ 台灣數學實習老師成績 世界第1

中央社 2010.04.16

教育部今天表示,台灣中學和小學數學實習教師數學成績領先美國、新加坡等15國,排名第1;數學教學知識成績排名分別為第1 與第2;但期盼教書是終身職業比例,低於平均。

台灣參加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 (IEA)主辦,針對中小學數學職前師資培育進行的「數學教師培育跨國研究」 (TEDS-M 2008)」初步結果出爐,研究比較各國師資培育制度、實務和成果;教育部長吳清基今天親自召開記者會。

調查時間為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間,針對375名正在中學實習及1023名正在小學實習的教育實習學生進行施測;中學是普測,回收率97%;小學是抽測,回收率90%。2008年6月完成84名中學與121名小學數學師資培育者問卷調查,回收率皆為95%。

吳清基表示,台灣國中數學職前(實習)教師的數學與數學教學知識成績都排名第1,且都大幅領先排名分別第2與第3的俄羅斯與新加坡;小學職前教師的數學成績排名第1,領先排名第2的新加坡有一段差距;小學職前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成績排名第2,與排名第1的新加坡無顯著差異。

研究計畫主持人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謝豐瑞表示,除令人高興的結果外,只有36%小學職前教師把擔任教職視為第一優先職業,顯著低於參與國的平均 45%,排名第10;另有約18%,將教書視為找到心儀工作前的過渡工作,顯著高於參與國的平均13%,值得省思。

謝豐瑞表示,國小包班制,她感觸很深,閱卷時會遇到「有老師數學程度低到不敢想像」,數學不像其他領域,慢慢學可以學起來,需要長期培養。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表示,未來將成立台灣第一個師資培育的行政單位,配合行政院組織調整設置「師資規劃及培育司」,並且協調地方主管教育機關促進教師的新陳代謝,確立中小學教師代理代課制度與合理管控比率,落實釋放教師甄選名額。

同時規劃適量公費師資,也鼓勵優良師資培育單位發展跨國師資培育制度及證照度,進行師資國際輸出,希望可以提高年輕師老的工作熱誠。

※ 相關報導:

*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是你們不來跟我們競爭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5541370.shtml

我們是向全球招聘師資,對台灣不會有太大影響。雖然說台灣教授的薪酬跟香港差一大截,但多年來一直如此,並沒有台灣流失很多教師到香港,教授想到什麼地方教學不會只想到錢,還會有家庭、環境及對台灣感情的種種考量。我們過去也想聘一些台灣優秀教授,但他們不一定想去香港。所以,台灣方面不必擔心教授出走問題。

※ 上面的話有些諷刺。



◆ 加拿大打工 七月開放

【聯合晚報╱記者邱珮瑜/台北報導】2010.04.16

我國與加拿大今天簽署「台加青年交流瞭解備忘錄」,我駐加拿大代表李大維與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代表傅雷澤,台北時間今天凌晨在加拿大外交部完成簽署儀式。雙方同意本備忘錄今年7月起實施。加拿大是繼紐西蘭、澳洲及日本之後,第四個與我簽署類似協議的國家。

依據這項協議,台加雙方同意未來每年對符合規定的申請者核發停留效期12個月的多次入境簽證。今年先以台加雙方各200名青年為限,適用對象為18歲以上至35歲以下,計畫在對方國境內實習、打工或旅遊,並從事打工活動賺取旅遊所需資金的個人。

外交部表示,這項協議可使資力不豐,但盼望走向國際、經歷世界的台灣青年有機會以工作方式遊覽加拿大、學習語言及體驗加拿大文化風貌。台加雙方人民交往密切,政府期盼透過這項制度的實施,使加拿大青年也有機會來台灣實地瞭解台灣風土民情,提升台加友好關係。



◆ 大陸首家…台籍中醫師 北京開診所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4.16

台灣雖然不承認大陸中醫學歷,赴大陸習醫的台生自行闖出事業。大陸第一所全部由台籍醫師看診的中醫診所今天在北京開幕,除了引進台灣的醫療服務模式,也要為前往陸學中醫的台生,提供一個發揮所長的就業機會。

位於北京市西域區的天承金象中醫診所,十多名台籍中醫師團隊,多擁有兩岸醫師執照,並取得大陸中醫大學、碩博士學歷。其中,中醫師李碧蓮是台北醫學大學藥技系畢業後,赴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內科學碩士。

診所發言人、醫師林峻生說,台籍醫師團隊的優勢是,引進台灣「以客為尊」的醫療服務理念及管理經驗,並結合北京百年白塔寺藥店地道藥材的優勢,為北京市的患者提質醫療服務。

林峻生指出,愈來愈多台灣學生赴大陸學中醫,兩岸醫療合作,優勢可以互補,將在大陸醫療市場發展全新的局面。針對台灣不承認大陸醫事學歷,天承金象中醫診所則向有意赴大陸學中醫的台生招手,提供畢業後的就業機會。

fsj 提到...

課程多又雜 活化還是僵化?

【聯合報╱謝東森/教(北縣汐止)】2010.04.17

台北縣的英語活化課程真能活化小學生的學習嗎?還是更僵化、硬化教師學生的思考空間?

小學教育真正的問題,不在英語要不要增加,而是課程太多太雜。教育專家常講:小孩子不要學太多,小孩子的頭腦也需要休息想自己的事。但我們小學生一周廿幾節到卅幾節課,總共要上十三種課程類別,搞得教師拚命趕課,教學效率低落,學生上課只能猛點頭。

台灣教育問題,是只會治標的增加課程,不會治本的簡化課程,知道問題在哪裡卻不敢根治。明知學生體適能低落,卻不敢增加體育課,只會弄個課間操交差;明知學生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一直下降,卻不敢增加國語課。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規劃真的一句也不能改嗎?

※ 小學應該是玩樂的時候。

* 北縣小學生 每周將增三堂課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44053



◆ 禁玩開心農場 22K實習生開除老闆

【唐鎮宇/台北報導】2010-04-17 中國時報

教育部推出的「大專畢業生到企業實習方案」即將到期,一一一一人力銀行調查發現,約有五成企業願意留用,但企業普遍對實習生表現滿意度偏低,平均只願意給四十一分;而企業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實習生態度不佳、抱著「過水」心態。

一一一一人力銀行抽樣調查四百五十八家有聘用二十二K的企業,發現平均每家企業約雇用五名實習生,以「企畫設計」、「業務貿易」與「經營管理」職類為主;調查發現,高達六成九企業加碼實習生薪水,但平均也僅增加一千六百多元。

調查發現有五成二企業願意在實習期滿後留用,其中以傳產、製造業留用比例最高;而不打算留用的企業中,高達五○%的企業回答「實習生表現不佳」。

工作態度與抗壓差 企業打41分

一一一一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聖表示,調查發現企業平均只願意給實習生四十一分,其中最不滿的原因就是「實習生抱著過水心態」,其次是「申請、請款手續繁複」。

某間管理顧問公司申請了五名實習生,結果最長只做一個多月,最短只做了三天就離職。該公司協理無奈的說,實習生都有教育訓練,但事實上根本無法檢視實習生能力,因為「他們連態度都做不好!」

該公司協理說,這些學生面試時看起來都沒有問題,但實際上班時,不但「直接放空到下班」,交代工作無法完成也講不出理由,甚至還有實習生因為公司禁止玩「開心農場」,憤而「開除公司」,要求公司付資遣費;就是因為「問題多多」,五名實習生陸續離職後,該公司也沒有繼續申請名額,「因為工作已經夠忙,不想再多照顧幾個BABY。」

沒空照顧職場BABY 僅五成二留用

安諾拓科技公司行銷公關經理張峰岫則認為,二十二K其實給企業多認識一些非名校學生的機會,安諾拓過去多傾向聘用有經驗的勞工,加入公司前也必須通過語文與專業的筆試,但這次卻用了一位沒有任何經驗的大學畢業生擔任業務行政助理。

張峰岫坦言,一般企業都對學歷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但二十二K讓無論公私立學校畢業的新鮮人都有機會先進入企業實習進而成為員工,對較弱勢的大學畢業生是好的;但她也認為,現在大學生抗壓力、職能普遍不足,二十二K等於是讓企業來培訓畢業生。

語文雜誌執行編輯柯先生則有不同觀點,該雜誌用了一名二十二K實習生,卻直接比照正職待遇給薪。柯先生說,語文雜誌比較不排斥沒經驗的新鮮人,「有經驗的人反而有一些壞習慣改不掉」;二十二K對公司來說只是「補貼」,是公司剛好有職缺釋出,剛好又找到符合補貼資格的畢業生;若適合該工作的人不是補貼對象,公司也會雇用。



◆ 拉琴 捏陶 雲監戒毒「藝」級棒

許素惠/雲林報導 2010-04-17 中國時報

雲林監獄開辦戒毒班,以生命教育及藝術治療為主軸,原看不懂五線譜的受刑人可以拉出悅耳小夜曲;因毒癮而顫抖的手捏塑出細緻陶作;坐立難安者可安坐數小時下完一盤圍棋,還通過級數檢定;不知為何而活的愛滋學員,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

藝人大炳吸毒三度被逮,戒毒真的這麼難嗎?專研毒品犯罪的雲林監獄典獄長張伯宏強調,關鍵在於戒治意願,以及戒後家庭與社會支持,尤其後者,讓完成戒治者不被標籤化復歸社區很重要,可避免再犯。

雲監收容近一千五百毒犯,為讓戒毒更具成效,去年特別開辦兩戒毒班,由受刑人自由參加,其中一班全是愛滋患者,面對新世紀黑死病,生命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很多人認為,活一天都是痛苦、恥辱。

獄方邀請法師、牧師等心靈導師講課,還按排書法、陶藝、小提琴、圍棋等藝術治療。九個多月後,輔導老師發現學員明顯不一樣,獄方進行測前、測後研究,顯示出測後學員心緒較穩定,自信也大幅提升。

「東呈」因吸毒進出監獄多次,父親病逝,他連最後一面都沒見到,成為難以抹滅的痛。五線譜看不懂的他,比別人更努力練習,按弦按到手指破皮流血,海頓、舒伯特等大師小夜曲已能悠然奏出,還請老師幫他把演奏錄成CD,寄給孩子當生日禮物。

「爾威」是愛滋患者,和同監泰半同病受刑人一樣自暴自棄,像行屍走內般度日。戒毒班開辦一周後,他發現鄰床室友班員快樂不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報名。如今的他,不再害怕死亡,反而珍視有限的生命,原本顫抖的手,拉塑、捏造出細膩、精緻陶藝。

fsj 提到...

1成2青少兒參加網聚 家長應重視

中央社 2010.04.19

一項針對國中小學生問卷調查發現,有2成的青少兒會參加網路社群、家族,且1成2的人會出席網聚,呼籲家長應重視孩子網路社群的交友狀況,並鼓勵他們從事真實人際活動。

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今天共同發表青少兒網路社群使用的全國性問卷調查。這項研究針對國小三、四、五、六年級及國一青少兒調查,共回收 6457份有效問卷。

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黃葳威表示,分析發現,有20%的青少兒有參加網路家族或社群,最常參與類型包括娛樂流行、電腦通訊、運動休閒,12.7%的人會出席網聚,甚至國小三年級學生有超過10%經常或偶爾出席網聚。

黃葳威說,既然青少兒參加網路社群勢不可檔,建議家長了解孩子參與網路社群的動機,教導他們對網友真實身分的辨識力,並從旁引導孩子,也要多參與真實人際關係社群,像是打球、看電影、走出戶外等,給孩子更多的正確人際互動觀念。

調查也發現,有57.3%的青少兒認為「網路資料可任意複製使用且不須註明出處」,黃葳威說,這顯示台灣青少兒普遍缺乏網路智慧財產權觀念,有近70%的青少兒不同意或不知道,在網路上不應給別人自己的個人資料,透露出青少兒的個人資料很容易在網路上外洩的高度風險。

另外,超過60%的青少兒不同意或不知道散佈網路謠言是不對的。在網路聊天室分析方面,黃葳威表示,只有34.9%的青少兒不喜歡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在聊天室聊天。

不少家長雖然知道不能讓孩子沈溺於網路,但黃葳威表示,有41.7%的青少兒認為,網路對於父母的生活很重要,且有34.3%的人認為,父母無法正確引導青少兒網路使用行為,她說,父母們應深思,是否自己也花太多時間上網,卻疏於陪伴孩子共遊網路世界。

fsj 提到...

上學喊頭痛 懼學症孩子近年變多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5554575.shtml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台中縣報導】2010.04.23

台中縣多名輔導老師發現,這兩年出現「懼學症」的孩子暴增,而且不單是剛入學的小一生,連在學校待了一段時間的中、高年級生也會懼學。

「十年前根本沒這種現象!」多名學校輔導主任驚訝地說,這兩年個案急速增加,台中山線一名輔導主任統計,前年突然有五個,去年也有四個,「要讓這些學生適應學校生活,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老師、家長都很頭痛!」

拒學孩子增多,多名輔導老師認為關鍵在於社會環境變遷、家庭功能改變。現在多半是雙薪家庭,父母工作壓力大、因情緒不穩波及小孩,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表現在行為上就會很「黏」;有的父母分隔兩地或感情不睦,孩子害怕,直接衝擊學習情緒。

豐原地區某學校一名小五生一到上學時間就頭痛、腹痛,找遍各種理由不進校門,老師深入探究原因,才知他害怕父母分離,藉由吵鬧引起注意,也讓父母無暇處理離婚事宜。

署立豐原醫院兒童臨床心理師陳怡如說,心因性懼學的孩童,多數個性敏感,無法獨立;另一種是父母望子成龍急切,「揠苗助長」造成孩子厭惡學習,這種情況男童更明顯;還有一種是家裡營造太舒適的拒學環境,「孩子要五毛、父母給一塊」,意外成為孩子懼學的幫凶。

陳怡如碰過高二的「超高齡」懼學個案,一開始是患者是開刀沒上學,家人讓他在家休息,他關在房內上網、打電腦,沉迷其中,復原後每到上學時間就說「傷口很痛」,經剖析心理就是「好逸惡勞」,為逃避上課,生理出現疼痛。

※ 相關報導:

* 心靈櫥窗 拒絕上學的小公主
http://www.wretch.cc/blog/fsj/3636118



◆ 直言集/你呼巴掌我爆料 這算是什麼身教?

【聯合報╱本報記者邱瓊玉】2010.04.23

北市近來頻傳教師不當體罰,先是小學生被連打九巴掌,昨天又爆出小一學生被逼自打耳光,這兩個案例的學生都已轉學,且也都引爆了「挺師派」家長與被害家長的對立;家長甚至要小一的孩子上課帶錄音筆蒐證。家長、老師互不信任,對孩子形成最糟的身教。台北市的校園問題應全面檢討。

不過,北市的不適任教師輔導機制形同虛設,校園不當體罰事件一再上演,教育局處理緩慢無效率,不少家長乾脆選擇向議員、媒體爆料,等新聞爆發形成輿論壓力後,教育局才急忙收尾;且最後很多決策都是「應媒體壓力」匆匆做成,決策品質也令人憂心。

昨天市議員再度爆料,校方趕緊補記老師兩個申誡,教育局宣布未來要替不適任教師建檔、進行長期追蹤,但教育局又解釋不會主動建檔,不適任教師的建檔及追蹤由各校自行負責,等於球又踢回學校,試問這與現行制度有何不同?

以昨天市議員爆料的案例來看,學校第一次開會決定不處分,教育局也袖手旁觀,事後該名老師已轉校,李姓學童也轉班;若不是市議員爆料,這椿不當體罰的案例可能也不了了之。但這名老師由誰輔導?輔導情形如何?這名教師與李姓受害學生的心理調應及上課情形如何?教育局都應納入機制來處理。

校園問題日益複雜,由於媒體及網路的普及,學生動不動就上網貼文爆料,加上現在也有不少「怪獸家長」,家長承受的壓力也非常大,目前校園體罰問題,不能全推給老師。教育局該拿出一點作為了。



◆ 問題教師列管 北市追蹤輔導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10.04.23

北市日前發生某國小教師連續打學生九巴掌事件,如今又傳出有國小教師叫學生自打嘴巴,不當管教案例層出不窮。

台北市教育局昨天在市議會進行「北市不當管教及不適任教師之處理專案報告」時表示,將要求學校建立「教育人員高關懷群檔案」,對情緒管理不佳或有體罰先例的教師進行長期追蹤,加強輔導。

至於如何建檔,教育局長康宗虎說,目前規畫是由學校來列管,教育局不會列出清單,並希望學校能把過去曾體罰,或情緒管理不佳的老師納入,做好輔導等預防工作。

至於處理作業流程為,學校接獲投訴或主動發現不適任情事,查證若屬實,即安排資深教師輔導,輔導若無效,才召開教評員會決定是否續聘。

根據教育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從九十五年度至九十九年度,每年仍有三至十起的不當管教案例,其中教師被記大過者多達九人。

fsj 提到...

比體罰更好的管教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4.24

正面管教五法寶

◆一笑放輕鬆
◆雙目看優點
◆刪去命令句
◆事事多聆聽
◆無時無刻多讚美

430是國際不打小孩日(Spank OutDay),最近又接連發生老師掌摑學生以及要求學生自打嘴巴的體罰案例,人本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和及家長團體今天下午號召家長一起踩街遊行,提早6 天響應國際不打小孩日,倡導「打氣,不打小孩」的觀念。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是由美國反體罰組織 (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於1998年發起,主要精神是「邀請你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了。」

人本基金會表示,目前國際上已經有25個國家立法保護兒童免受體罰,其中北歐的瑞典、芬蘭與挪威早在1979年至1987年之間就完成立法;但相較之下,台灣僅在2006年底立法通過校園禁止體罰,但至今仍未擴及家庭。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即使校園立法禁止體罰,最近依舊傳出幾例教師體罰案件,因此民間體決定提早響應「國際不打小孩日」,今天下午從台灣大學出發,沿著新生南路、信義路、建國南路、和平東路、羅斯福路再回到台大校門口,由家長帶個孩子一起出來踩街,沿路宣傳「不打小孩」。截至今天中午,已有上百家庭響應。

人本基金會還在遊行現場發送「正面管教五法寶」,包括「一笑放輕鬆」、「雙目看優點」、「刪去命令句」、「事事多聆聽」及「無時無刻多讚美」,希望家長試著不打小孩,改採其他方式,一定會發現有比體罰更好的管教方法。



◆ 校園體罰 家長默許?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4.24

台北是首善之都,但近來卻接連傳出重大的校園體罰案例,其中一位老師還連續掌摑學生9巴掌,但依舊有家長站出來力挺老師,希望別讓他們眼中的「好老師」因為體罰遭懲處。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認為,家長默許學校體罰的觀念未改,是校園體罰頻傳的主因。

馮喬蘭表示,我國自95年底立法禁止校園體罰,但至今校園零體罰的目標仍舊無法達成。這除了因為教育部宣導不力,無法讓教師落實之外,家長對課業的關心程度,遠遠勝過體罰與否,也造成老師承受壓力,以致部分老師出現情緒管理不佳,體罰學生的行為。

馮喬蘭認為,很多家長依舊認為過去自己都承受過體罰,今天也沒有造成多大負面影響;所以,即使校園已經立法禁止體罰,但家長依舊抱持著默許的態度,希望老師嚴加管教孩子,只要成績進步,體罰不算什麼。

「體罰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念到醫學院又有何用,長大後親子關係反而更加疏遠。」馮喬蘭反問家長,「這是你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嗎?」從台北市連續傳出兩次體罰案例中也發現,事發之後,班上家長卻站出來力挺老師,希望老師不要調班,離開的反而是受傷害的孩子,造成受體罰孩子的二度傷害。

馮喬蘭強調,見諸各國經驗,要徹底落實零體罰,最重要的還是配套;例如瑞典法務部為推行零體罰政策,贈送有未成年小孩的家庭一本手冊,說明政府提倡零體罰的理念,以及如何使用正面管教取代體罰,台灣教育部也應該這麼做。



◆ 孩子頭痛肚痛…原來焦慮作祟

文/江瑞豐 2010.04.24 自由時報

「我的孩子容易焦慮,這樣正常嗎?」這是家長常有的疑問,要回答這個問題前,必須先了解一個觀念:「擔心、害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常見,且可能是正常的。」

譬如:在嬰兒身上常見驚嚇反應,或看到陌生人時,出現焦慮現象;在幼兒階段可能開始看到孩子出現怕黑、怕怪物,或者跟爸媽分開時的焦慮;到小學階段,孩子會出現容易擔心受傷、死亡或天然災害的發生;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則容易出現擔心學業表現、身體健康或社會角色的狀況。

家長們必須了解前述的這些情形可能都是正常;除非孩子的焦慮沒有隨著時間淡化、減輕,或者明顯影響到孩子的學校或家庭生活時,就是需要到門診討論與尋求幫忙的時候了。

當孩子出現焦慮時,通常他們會表達出一種特別擔心或害怕的內容,或者會以一種身體上的不舒服來呈現(如肚子痛、頭痛等)。

◎門診醫師通常會依照孩子擔心害怕的內容及出現的情境將焦慮症加以分類,例如:

●有廣泛性焦慮症者會經驗到生活中,過度且慢性的擔心。

●有分離焦慮症者會經驗到離家,或與主要照顧者分開的過度害怕。

●有特殊畏懼症者會出現對某種物體或情境的害怕(如蜘蛛、坐電梯)。

●有社交焦慮症者會在社交場合,或需要表現的情境,會經驗到焦慮。

●有恐慌症者容易經驗到不可預期、短暫性的強烈焦慮發作,常感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或冒汗等身體症狀。

● 有強迫症會出現一些重複的行為,用來減輕讓他們困擾的想法、影像或衝動。

●有創傷後症候群者容易在一個創傷經驗之後,經驗到惡夢、容易驚嚇等焦慮症狀。

◎當面對孩子的擔心、害怕時,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呢?

●輕輕接下: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擔心及害怕!」

● 詢問:問孩子:「我可以怎麼幫你,讓你比較不會擔心?」

但是,最重要且絕對不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告訴孩子:「你在怕什麼?那又沒什麼好怕的!」

如果您需要帶孩子到門診尋求諮詢或治療時,希望可以事先告訴孩子,您想跟醫師討論如何改善他的擔心或害怕,因此需要孩子陪您一起到門診,希望這樣的說法,可以降低孩子對門診預期性的擔心,以免在門診發生僵住的現象,因為「事先告知」也是降低孩子焦慮的一大利器。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 高市補校 擬全面尿液毒檢

【聯合報╱記者林秀美/高雄報導】2010.04.24

校園毒品氾濫,高雄市教育局針對警方破獲某職校女學生集體吸毒,甚至陪酒抵毒債案,擬從下學期開始,對進修部學生及中輟生約 4、5千人,進行全面尿液毒品篩檢。

高市教育局副局長郭金池及軍訓室主任劉樹林昨天表示,學生藥物濫用問題以進修部學生最為嚴重,有些學生因夜間打工依賴藥物提神、夜間轟趴助興,或為金錢誘惑招致幫派教唆從事不法。

劉樹林說,被抓到的古姓藥頭已31歲,補校讀了5年,還在念高二,顯然是以學生身分掩護其不法行徑。

教局對於休、退、轉、復學生,經常曠課、上課精神不濟或上網咖、泡夜店遭警方臨檢留下紀錄的學生,都列入「高關懷」學生。

劉樹林說,教育局前天邀各校討論尿液毒品篩檢事宜,獲得認同。快篩費用每人約80元,呈陽性反應者再做毒品分析。

教局去年共檢出86名國、高中學生尿液呈陽性反應;今年1至3月也已檢出37名學生涉吸毒,均列為春暉小組輔導對象。

學生尿液全面篩檢涉及人權及相關法令,恐引起家長及學生反彈,教育局希望中央盡速修法,讓地方依法有據。

國際商工校長蕭玉章表示,毒品氾濫要遏止,該校會全力配合。三信家商秘書鄭美玲則擔心家長反對,曾有名家長函給學校,不得對他的孩子採樣。

三信美容科學生陳珮真、詹岢穎及黃敬家都贊同全面尿液篩檢,她們從媒體看到某職校全班40名學生,有30名集體吸毒,其中10名因缺錢買毒品,不惜出賣靈肉,下課後直奔酒店脫衣陪酒的行徑,直說「太誇張」。

美容科老師林彥呈說,「如果不吸毒,沒什麼好怕的,希望家長支持毒品篩檢」。

fsj 提到...

實現零體罰 全教會促補足輔導教師

【聯合報╱記者孫蓉華/台北報導】2010/04/25

北市校園再次傳出體罰事件,全國教師會指出,教育基本法已增訂零體罰規定,為落實零體罰,建議除了教師應發揮專業輔導知能,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更應依法行政,儘速補足各校專任輔導教師員額編制,以減輕第一線教師的壓力。

全教會表示,以正向管教取代傳統的管教方式,不僅法有明文,也是各界的理想與目標,身為專業的教育人員,教師仍應該發揮其專業教育知能,掌握正向輔導管教原則,應該體認到一個情緒失控下的體罰,就有可能使得一個辛勤教學十多年的教師自此離開教職,足為全體教育人員借鏡。

全教會認為,學校應依法定程序處理不適任教師,教師若有體罰情事,要面對行政懲處與民、刑事責任之追究,包括可以被記大過、記過、申誡處分外,並將進入不適任教師處理流程,情節嚴重者,更將面臨解聘、停聘或不續聘的懲處。

至於不適任教師的處理,全教會指出,各級學校無論召開教師成績考核委員會或教師評審委員會時,都應依法定程序辦理,若情節嚴重、查証屬實,就應依法處理,只有確實依法定程序處理不適任教師,也才能重拾各界對現行機制的信任,全教會也會繼續辦理「疑似不適任教師處理流程」相關研討會,以協助相關承辦人員。

國中小學最為迫切需要的專任輔導教師,全教會要求教育部正視目前未能足額設置、無法減課等問題,早日解決。另外,校園教育問題與家庭問題、社會問題息息相關,是否應在校園引進心理師、社工師等諮輔支援人力,以協助學校教育人員,也值得主管機關考量。



◆ 訓練學童專注力 專家說撇步

記者傅潮標/專題報導 2010.04.25 自由時報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苗栗市大千醫院臨床心理師孫苾卉,研究如何提升學童注意力,提供家長小撇步。她說,寧可現在多花10分鐘培養子女在小學階段養成專心的好習慣,不要在他們上國中後,要花100 分鐘,甚至更多時間去矯正。

小明上小學後,每次回家寫作業時,總是坐不住,功課寫寫停停,要耗掉幾個小時,但是看漫畫、看電視或玩電腦卻可以很專注,日常作息也沒有問題,讓媽媽傷透腦筋。

減少外來刺激

孫苾卉建議家長關掉收音機和電視機,減少聽覺、視覺等外來刺激,營造單純的讀書環境。孩子的書桌上不要擺放小飾品或不相干的東西。

此外,成年人可以維持1小時注意力,兒童則只有30分鐘,,可找出孩子能接受的範圍,讓他們在功課太多時,分段完成。如國語生字有15行要寫,家長可要求先寫5行,然後休息10分鐘,再寫5行,再休息10分鐘,然後再寫最後5行。

降低挫折感

這樣孩子的挫折感較低,會讓注意力慢慢提升。等到1次可以寫5行後,慢慢調整到10行、15行。孫苾卉說,大人對於同件事情做久了會感到厭倦、疲乏,小朋友也是一樣,應採分類穿插方式,如國語功課做煩了,換數學,數學做煩了,換自然,屬性愈不相同的事情,穿插效果會愈好。

孫苾卉說,計時也是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在時間壓力下,小朋友東摸西摸的行為會減少。她建議家長,幫孩子做記錄,畫成圖表呈現出來。例如昨天數學作業花了30分鐘寫完,今天花了20分鐘完成,所以今天加快了10分鐘,讓孩子體會超越自己的成就感。



◆ 多打氣,別打小孩/避免體罰 鼓勵親子多閱讀

自由時報 2010.04.25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內政部兒童局統計去年共有一萬三千四百個兒童受虐,是五年前的一點三倍,其中八成八是父母施暴。四月卅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多個民間團體昨天集體響應不打孩子,鼓勵家長「打氣,不打小孩」,更希望立法保護兒童免於體罰。信誼基金會則鼓勵父母帶孩子閱讀,平息暴戾之氣。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最近台灣體罰新聞層出不窮,教育現場巴掌不斷,兒虐事件也持續飆升,大人是怎麼了?為什麼有這麼多情緒?是經濟壓力?恐慌未來?還是把自己的挫敗投射在孩子身上?

二○○六年開始,人本、勵馨、兒少盟等一百多個民間團體響應「國際不打小孩日」,包括兒童局局長張秀鴛、立委田秋堇、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等多人昨天表示,他們這一代都是被打大的,現在他們呼籲「拒絕體罰」。香港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雷張慎佳透過影音表示,正在推動香港立法禁止對兒童體罰。

打小孩 家裡將陷於暴力氣氛中

家長團體愛你一輩子守護團執行長蕭慧英表示,他們近三年逐步培訓不打小孩的父母,一名私校的數學男老師曾因讀國中的孩子成績不夠好,開始打小孩,整個家庭陷於暴力恐怖氣氛。上了課之後,學會去看孩子的優點、放下鞭子,也不再打學生。

參加活動的家長廖麗香曾用棍子打女兒,想糾正孩子說謊的習慣,昨天她表示,會改用說理溝通的方式;廖的女兒何妤姍說,被打時身體痛,但心裡更難過,覺得自己做錯了。

信誼基金會昨天舉辦說故事比賽,全家一起表演「紅公雞」,拿下最佳表演獎和人氣獎。媽媽許嘉芝表示,她有三個孩子,從來不打小孩,但會用各種方法管教,例如孩子吵架,她就要求孩子互寫優點,而帶著孩子看故事書,可幫助大人和小孩有更好的EQ。

小檔案︰國際不打小孩日

★國際不打小孩日:美國反體罰組織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在1998年發起,將每年4月30日定為Spank Out Day,主要精神是「這一天不要打孩子,也許未來每一天都不需要打孩子」。

★目前已有26國立法禁止體罰兒童,瑞典最早在1997年,其他是芬蘭、挪威、奧地利、賽普勒斯、丹麥、拉脫維亞、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以色列、德國、冰島、烏克蘭、羅馬尼亞、匈牙利、希臘、荷蘭、紐西蘭、葡萄牙、烏拉圭、委內瑞拉、西班牙、哥斯大黎加、摩爾多瓦共和國、盧森堡、義大利(最高法院宣布任何體罰都違法)。

★人本基金會鼓勵父母用「不生氣五法寶」和孩子相處。五法寶為:一笑放輕鬆,雙目看優點,刪去命令句,事事多聆聽,無時無刻多讚美。(記者林曉雲)

fsj 提到...

5女大生掏腰包 拍蘭嶼教育紀錄片

【曹婷婷/南縣報導】2010-04-27 中國時報

南台科技大學五名女學生,去年九月自掏腰包深入蘭嶼,探討當地孩子弱勢教育品質及成長無助心聲,以九天時間拍攝「五年甲班@蘭嶼」,希冀透過廿五分鐘新聞紀錄短片,喚醒政府重視離島孩子的教育需求。

「年邁的養父母,讓宏德不知道如何跟他們互動?從小被媽嬤寄放在蘭嶼給阿嬤照顧,艾錚上課不會的問題,永遠找不到人教她…」,隔代、單親是多數蘭嶼孩子遭遇的問題,這也是台灣社會尋常課題,不同的是,在蘭嶼,社會關愛的眼神,顯得遙不可及。

五名女大生以蘭嶼為題的作品,近日獲得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所主辦的第七屆新傳獎,勇奪「最佳專題影音新聞」,這支作品導演李思瑩說,得獎讓參與的五人,更加肯定自己方向是有意義的。

南台資傳系四年級周秀娟說,最初選定到蘭嶼,是因姐姐去蘭嶼玩,在當地遇見一位遠從台灣到蘭嶼教書的老師,被其理念感動,她和同學分享後,一夥人本想紀錄這名老師在離島教書的故事,遠赴蘭嶼。

去年九月,她們走入朗島國小,與孩子們展開互動,最後,選定五年甲班當主角,因全班九人是全校最多人數的一班。女大生們透過第三者的觀點,如實記錄孩子的夢想、生活與難題。

另外,南台資傳系耗時一年、催生的「奧斯卡」拍片護照出爐,鼓勵學生獨立製片,全台迄今有百餘家業者響應贊助學生拍片。昨天是畢展首日,學生歡喜收割,同步推出廿五部影片作為畢業成果作品,並搭配影片周邊商品展售。



◆ 4千元班費 買盆栽送校長

【聯合報╱記者陳志豪/台北報導】2010.04.27

台北市仁愛國中有家長抱怨,學生繳交班費一學期高達4000元,且班費竟然是用來買禮物送給老師、買盆栽送校長。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表示,一般來說,班費都是家長老師共同討論訂定,但4000元的班費確實太貴,教育局會立即徹查。

仁愛國中校長余國珍則是喊冤,他說,班費是由家長推選的總務媽媽在收,不是學校收,基本上1000元是班級經營費,如買考卷、講義之類的費用,其餘看各班怎麼使用。他坦承確實有班級買盆栽送他,但是家長買了又不能退,他只能收下。

余國珍說,就他所知,有些班級是將全用來買滿月禮送老師,或者是教師節買敬師禮,但金額通常不會太高,以班為單位四、五百元。這件事若造成家長的困擾,學校會正式公告,不准老師校長接受任何禮物。

台北市議員秦儷舫昨天在議會交通部門質詢時指出,北市仁愛國中有個班級,上學期每人班費被要求交新台幣4000元,這學期也要繳交3500元,部分班費被用來買盆栽送校長,或用來送老師禮盒、滿月禮,家長認為不合理,且不只一個班級,很多班級幾乎都是這個行情,家長直呼吃不消。



◆ 班費1人4000買禮贈師 北市要查

中央社 2010-04-26 中國時報

台北市議員秦儷舫今天表示,台北市仁愛國中有個班級,每人班費被要求交新台幣4000元,部分班費被用來買盆栽送校長,或用來送老師禮盒、滿月禮。教育局表示將立刻徹查。

秦儷舫質詢指出,仁愛國中家長向她反映,有班級的班費達4000元,卻有款項在教師節被用來買盆栽送老師和校長、買禮盒送所有科任老師,若有老師懷孕生子,還被用來購買滿月禮,家長質疑班費遭濫用,希望教育局監督改進。 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答詢回應,會立即徹查。仁愛國中校長余國珍則解釋,學生每人4000元班費中,有3000元用來買考卷、講義,另外1000元則是班級經營費,用來購買垃圾袋、支付影印費,或「給老師買小禮物」。他說,若有家長不認同,下學期將禁止以班費購買教師禮物。

此外,市議員劉耀仁、莊瑞雄質詢指出,日前有一國小的教師因質疑「男童互摸下體」而連打學童9巴掌,結果這名教師今天坦承誤會學童。議員指出,教育局早在3月22日就知道事件真相,卻放任其他家長污名化挨打學童,教育局心態可議。

教育局回應表示,當時接獲學校通報後,也進行相關了解,並請學校依規定召開考績會及各項輔導工作。教育局並表示,3月26日已要求學校將那名教師調離導師職務、改記大過,並啟動不適任教師輔導機制。

※ 相關報導:

* 女學童因在書桌上寫字被捕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27/today-int6.htm



◆ 玩益智遊戲 無助提高智商

【記者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2010-04-27 工商時報

英國1項研究指出,儘管坊間有許多益智遊戲、或推理或記憶遊戲,皆號稱有助於提高智商以及預防老年痴呆,但實驗結果卻並非如此。

英國劍橋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認知與大腦科學部門研究員歐文(Adrian Owen)表示,在針對來自英國各地11,430人進行試驗後,結果發現遊戲的「訓練」無法提高整體的大腦運作。雖一般人認為訓練愈多結果愈好,但無論自願參與者多麼頻繁地玩遊戲,結果卻背道而馳。

歐文指出,目前有數百萬人口正在玩益智遊戲,「倘若人們是為了好玩而去玩,那麼他們可以繼續。但是若是為了提升心智功能而玩遊戲,那麼效果將事與願違。」這份研究結果上周已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

目前有數十家公司皆推出大腦訓練的軟體,提供戰後嬰兒潮一代以及老年人口加強心智與避免痴呆症所用。歐文表示,這表示使用者可以不用再浪費時間了。

他強調,維持良好的心智活動,就足以對抗進入老年所帶來的衝擊,「你可以讀一本好書或學習外國語言,都好過投資大把的金錢和時間在大腦訓練上。」

歐文指出此實驗歷經6周時間,完全在網路進行。一些僅玩過數次遊戲的參與者,與玩數百次遊戲的狂熱參與者,在智商測驗上無太大差別。他說,「我們未發現任何效果。事實上,控制組(control group)的表現在部分領域比實驗組(training group)更好。」

研究顯示,儘管重複玩遊戲確實可讓技巧進步,但對智力的改變卻微乎其微,且還會受限於遊戲內容。例如一種記憶數字的遊戲,或許可幫助遊戲者花了很久的時間記住多1位數的數字,但無法提升整體記憶力。歐文說「這不會提高你的智商,也不會幫助你記住購物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