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0

老師、媽媽不同調 品德教育聽誰的?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0/01/09

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指出,道德當成口號沒有用,辦活動也沒有用,需要被說服內化才行,品德教育要從小做起,他最近想寫品德教育的教科書,教老師如何教品德。

林火旺指出,大家都覺得品德很重要,但政府只辦活動,對品德教育無效,因為道德不是口號,有理論基礎才能說服人,當人被說服後,才能內化。

他舉例,老師在課堂上告訴學生不要闖紅燈,但孩子回家後,媽媽卻跟他說,只要沒有人還是可以闖,對孩子來說,老師和媽媽都是權威,孩子要聽誰的?

林火旺指出,品德教育不能採加壓方式,孩子會問「為什麼」,此時如能用哲學式的思辯及理論基礎跟孩子解釋,孩子被說服,才有可能內化。如果未被說服,只是感動一下,到現實中可能就會妥協,仍然無效。

林火旺說,大學才教倫理、品德已經晚了,最好還是從小教起,他除了參與教育資料館品德系列影片製作,也打算寫品德教育的教科書,讓一般人也可以看。

林火旺指出,在傳統社會,政府希望人民服從、不要思考,但在自由社會,卻最怕人民不會思考及獨立判斷,台灣制度雖自由,但人並不自由,因為大家都「排他」。

他認為,台灣民眾做不到自由社會最重要的根基「容忍」,也就是雖忍無可忍但不能使用語言或肢體等任何暴力,台灣意見雖多元,但相互仇視,語言暴力嚴重,動不動就扣上「不愛台灣」的帽子。

林火旺指出,多數台灣人民不獨立思考,愛道聽塗說,詐騙為什麼盛行,除了貪,也跟不會思考、判斷力弱有關係。政府荒腔走板則是有人反對就改變政策,不了解自由社會本來就會有不同意見,但制定政策的人站在對多數人有利情況下,應該堅持立論。

※ 台灣應該從小學高年級開始上哲學。



◆ 心中有別人 品德DVD受好評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0/01/09

買東西時商店老闆不在,你會不會付錢?跟別人意見不同時,你會打人或罵人嗎?國立教育資料館製作的品德教育系列教學影片,先播放常見的道德情境,請學生討論,再請哲學系教授分析道德實踐的好處與必要,有高中老師拿來當教材,覺得效果不錯,學生反應也正面。

這套教學影片,由中央大學教授洪蘭擔任召集人,並邀集國中小老師參與,在學生討論後,再由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以倫理學等理論基礎講解,每集約有十五分鐘,DVD已發送各校,也可上網觀看,網址為http://192.192.169.234/ethics.jsp

影片共有七單元,包括別人可以跟我不一樣─容忍、幸福人生的祕訣──感恩、我講道理─理性、心中有別人─尊重等。

台北市麗山高中國文、生活哲學教師徐茂瑋大力推薦這套影片,他指出,道德教育唯有透過反覆討論、思辨、體驗才能內化。這套影片在問題情境中討論道德,事件具體、脈絡清晰,道德不再抽象,而是生活中目睹的衝突,孩子可明確判斷其中是非曲直,或直接提出不同的思維與挑戰。

徐茂瑋指出,他之前在班會課播放「理性」這個單元,播放一段就停下讓學生進行情境思索及討論,結果互動熱烈,一節課中就讓學生對如何理性溝通,有粗略卻正確的認識,教學效果好,利用該影片,老師只要稍加設計組織,就是生動但有深度的道德教學。

看過該影片的北市麗山高中二年級黃哲瑋說,討論「理性」的題材八股,但影片內容情境講到朋友因溝通失敗、吵架而意氣用事,讓他思考這些平時忽略的東西,他發現,他平時對弟弟講話時,以為自己都對,原來是因為愛面子,這種討論方式,讓他學到自省,他喜歡這種上課方式。

※ 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也不錯。



◆ 火鍋店老闆的愛國行為有罪嗎?

【聯合報╱社論】2010.01.09

苗栗一家火鍋店老闆因不滿南韓選手以小動作擊傷我國選手取勝,在店內貼出「禁止韓國人進入」的告示,一時之間,不少媒體都稱之為「愛國火鍋店」。但是,根據立委最近擬議制定的「平等法」草案,這個行為卻將觸犯「歧視罪」,一旦法案通過,可能被科以罰金。

一個火鍋店老闆的「愛國」行為,卻可能在無意間觸法,這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事。但在現代社會,「愛國」不可以當成製造仇恨及歧視的藉口,這卻是民眾必須具備的認知。即使是老闆在自認擁有「絕對主權」的餐廳中驅趕特定客人,其實就是一種歧視。尤其,「愛國」口號往往隱含強烈的「愛不愛國由我定義」的情緒,其相對面就是對異己的排斥,只因對方的「愛國定義」不同於己而已。

如果不明白火鍋店「禁止韓國人進入」有何不對,那麼,請看高雄一家貼滿「拒絕招待共匪台奸」海報,菜名滿是以醜化藍營為影射的餐廳,人們也許就更能體會「愛國」與「敵意」之間的奇特關係。那家餐廳老闆的動機也許是出於「愛台灣」,但他把行動更赤裸裸地化為針對特定客人的敵意,除了擺明不歡迎中國人,更把不同政治意見的台灣客人趕出門,當然亦藉此招徠「愛台」的「同志」。這種以「愛台」為名的商家,實際上卻等於在街頭公開叫賣仇恨,不是嗎?

立委提出的「平等法」草案,除了企圖將散置不同法規中的反性別歧視,及工作權、人格權的平等議題作一整合,最重要的,是要將近年來台灣社會日益惡化的「族群對立」乃至「族群仇恨」納入規範。苗栗的反韓火鍋店和高雄的反中餐廳,正是它亟欲解決的一隅。由於「平等法」草案涉及的範疇極為廣泛,是否能將不同類別兼容並蓄於一法,對立法院是一項嚴肅的挑戰;但無論如何,設法補足「族群歧視」這塊缺漏,是勢在必行的任務。

無可否認,近十幾年來,在台灣最令人感到不安的,就是族群之間不斷被渲染的芥蒂一直未找到改善之道,反而隨著選舉政治動員而更形惡化。從省籍的劃分,到藍綠的對峙,再到南北的楚河漢界,在在增加了人們的族群焦慮。更嚴重的是,當全球化的流動正在加強,台灣內部歧視的氛圍卻在擴張:有人叫別人「台巴子」,就有人罵別人「台奸」;陸配和外配遭到貶抑,外勞外傭則被視為下人。乃至於,有人公開罵「中國豬」或「馬英狗」,整個社會似乎都不以為忤了。

稱呼的汙名化其實只是表相,隱藏在這些輕蔑態度背後的,有時會發現簡直無以名狀的冷酷和敵意,那才是更可怕的東西。七年前,中壢一個社區強迫居住其中的啟智訓練中心搬遷;三年前,台北市一個別墅社區要求居住其間的愛滋病患遷離;同年,台中市又發生一個社區強迫收容受虐兒的向陽之家搬出。這些弱勢者照護機構都擁有合法的房屋產權,卻在周遭居民的歧視下,不能使受照護者享有基本的居住權,這是多麼殘酷的景象。如果國家連這些弱勢者的生存權都無法維護,台灣的文明要如何提升?

回顧過去幾年,台灣的性別平權有了可觀的進展,那是歷經長年法制及教育洗禮的成績。但近幾年,台灣的社會歧視出現了不同的面貌:「惡意」被包裝在國族及政治的外衣下散播,「愛國」加「敵意」儼然成了可怕的變形金剛。觀察歐美國家的做法,不外制定「仇恨犯罪防制」專法,或在刑法中增加反仇恨條文,用以導正族群仇恨行為的氾濫。從這點看,立委擬議的「平等法」草案或許來得正是時候。

這些年來,台灣不僅無法再有共識,也無法再有共同的目標,要如何使偌大的族群傷口停止化膿,實已刻不容緩。火鍋店老闆的愛國行為是否涉及歧視,可留待新法探討,但民眾隨便貼標籤以貶抑他人的行為確是該有所節制了。

※ 相關報導:

公共場所,有隱私嗎?

瑞士記者眼中的台北:台灣的愛與寂寞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嬰兒腦筋比想像中好
勇敢面對教育典範的轉移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九八課綱 教育之戰
台灣的人才 怎麼成不了大師?
競爭者愈多 競爭性愈少
從競爭力問題到兩萬多顆蛋的背後
綠豆湯怎麼煮最好吃 別讓測驗荼毒下一代
孩子,你丟了什麼?
全球化下的台灣高教

28 則留言:

fsj 提到...

挖腦力比挖石油重要

【聯合報╱黑白集】2010.01.13

對台灣而言,「挖腦力比挖石油重要」,美國作家佛里曼如是說。佛里曼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連續幾本著作受到矚目,如今儼然「趨勢大師」。他受邀來台在總統府月會演講,談環保能源問題,讚美台灣擁有全世界最重要的再生能源,就是人民的腦力。

趨勢大師語出驚人。但仔細想,台灣「挖腦力比挖石油重要」,也不算什麼新奇見解。台灣無法以天然資源取勝,如今更無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從過去到現在,台灣的強項就是優質的人才,創造「台灣奇蹟」的年代如此,當今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稱雄的年代亦如此。

不過,台灣經過多年政治紛擾,執政者顯然沒有把人才腦力當作石油一般來投資開採。台灣在經濟極為困窘的民國五十年代,就延長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如今看起來是高中職有空缺、幾乎人人可以上大學了,卻是以低投資、學校寬鬆升格的便宜手法所達成的,甚至落到「七分就可上大學」的局面。教改荒腔走板,中小學生一樣辛苦,大學生滿街都是卻找不到工作……,這種情景,誰敢說我們珍視人才如石油?

人才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實不待外來和尚念經。台灣能不能掌握重新奠固如今流逝中的人才優勢,是一個國家內部的願景、內部的決心的嚴肅問題。佛里曼說,台灣要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要在大的事情上把事情做大;他此處指的是再生能源的競爭。而台灣如果想在科技實力上競爭,最終還是要回到人才實力的競爭。政府要確實想清楚這個問題,推廣「腦力比石油更有價值」的概念,從根救起。



◆ 寒假補課三天 一國九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an/13/today-life8.htm

自由時報 2010.01.13

〔記者胡清暉、朱有鈴/台北報導〕各縣市因應寒假補課已出現九種不同版本,高雄縣甚至計畫延後暑假,有老師吐槽三天假期卻弄得「一國九制」。另外,全台有十六個縣市決定在下學期開學後連續三周的周六補課,也讓一些師生認為連三周只休一日,實在太累了。

教育部國教司指出,寒假從一月二十一日開始,因為十三日就是除夕,為跟春節連在一起,延到春節之後才開學,但有三天要補課。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則呼籲,各縣市能統一補假時間,是最理想的狀況,希望教育部和各縣市政府趕快確定,讓大家及早規畫。

教育部常次陳益興認為,只要不影響學生受教權、課程完整性,不會強制統一補課時間。至於高縣傳出要延後放暑假,須進一步討論。

高縣教育處指出,目前開學後連續補課及寒假延後放,兩項方案都有反對聲音,因此向教育部提出暑假延後放的新版本。但暑假若延至七月三日放,會與大學指考撞期,則國中小與高中職必須脫鉤處理。



◆ 《無照安親班劣質教師》黑心管教 騙童吞過動症用藥

自由時報 2010.01.13

〔記者王述宏、何玉華、何瑞玲、王昶閔/台北報導〕為了便於管教學童,未立案的台北縣中和市「啟又馨」安親班擔任校長兼老師的趙麗珠,竟涉嫌餵食學童治療過動兒的第三級管制藥品「利他能」!目前已知有六名學童指證曾經服藥,檢方指示對安親班學童全面採尿送驗。家長痛批安親班太惡劣。

檢方:學童全將採尿送驗

台北縣中和國小五年級導師上週三、四在不同班級陸續發現三名學童攜帶不明藥物到校,老師原以為學生感冒服藥,但發現一排錠狀的藥粒與一般袋裝成包的感冒藥有別,請校護查看後發現是利他能。

一童吃逾百顆 想吐愛睏

原來,安親班校長趙麗珠提供利他能給上課不專心的學童,如吳姓學童就吃了超過一百次,但因為藥很苦,吃了會想吐、想睡覺,吳童把藥藏在書包裡沒吃,結果被學校老師發現,整件事情才曝光。

許姓學童的爸爸說,上週四學校通知他兒子在安親班被老師餵食利他能,他問兒子為何沒講,兒子說是老師交代不能告訴家長,他到安親班找趙女理論,沒想到趙女還反駁,說是他兒子偷她抽屜裡的藥。

四年級的劉姓女學童指證說,老師會拿白色的藥給不專心的同學吃。其他學童說,老師告訴他們吃了藥就不會打瞌睡,而且讀書會專心,可是他們吃了之後反而覺得很累、沒食慾。

不過,也有學生說,安親班中有幾名同學之前看病拿了這些藥吃,功課變得比較好,其他人也很想吃就跟安親班老師要,老師便把同學吃剩下的藥分給其他人吃。

利他能必須憑醫師開立的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藥局才能調劑供應,趙麗珠如何取得藥物來源,五十二歲的她說法反覆,一下子說以前班上有過動兒的同學,她替家長持處方箋到八里的精神療養院拿的,後來被其他學童偷開她的抽屜自行取走。一下子又說過動兒學童家長從大醫院看診後取得,留在安親班給小孩服用,她不知道利他能是管制藥品。趙麗珠說,她不只拿利他能給學童服用,還有好市多買來的維他命,家長都知道。

趙女經營的安親班有十多名學童,警方約詢的六位學童,都指證曾服用維他命與利他能。

警方另表示,從安親班裡起出「利他能」十五顆半外、還有「舒肉筋新錠」六顆,懷疑趙女也誘騙學童服用肌肉鬆弛劑。

女師廿萬元交保 北縣追來源

警方將全案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移送法辦。不過,檢方根據警方在安親班內搜獲利他能、維他命等,與趙女供述吻合,加上趙女坦承犯行,認定趙女主觀上對利他能沒有管制藥品的認識,行為觸犯不具醫師資格卻拿藥給他人服用,因此改依醫師法諭知廿萬元交保。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強調,將督導各縣市衛生局加強查核醫療院所、藥局對「利他能」的使用與管理。北縣衛生局副局長黃文魁說,藥局若在無醫生處方下擅自供應,將依藥事法第五十條及第九十二條規定罰款三萬元。

北縣社會局副局長李美珍說,案發後已加強違法安親班查緝,也將追究業者擅自給學童第三級管制藥品的法律責任。

小檔案《利他能》

正確服用 不會有嚴重副作用

利他能(Ritalin)不含古柯鹼,主成分是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屬第三級管制藥品,能刺激腦內傳遞物質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的分泌,適應症為過動兒症候群、發作性嗜睡症,用於無法專注、具有失控行為的過動兒。用藥說明書中指出,六歲及六歲以上兒童,從每天一或兩次開始,每次半顆五毫克。

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強調,利他能是短效性的藥,病人三餐服用,達到治療效果,一旦病人在回診時有噁心、食慾差,或是有輕微心跳快與肚子不適的現象時,則會考慮改為長效型用藥,只要遵照醫師指示下正確服用,不會造成頭腦萎縮等嚴重副作用。

臧汝芬醫師表示,非法取得該項藥物是個絕對性的錯誤,但也提醒各界勿把此藥污名化,造成更多的困擾。(記者何玉華、王昶閔、何瑞玲、鍾麗華)

挑選安親班注意事項

●就讀前請安親班、托兒所提供立案證書,注意名稱、地址是否與核准資料相同,並向縣市政府社會局查詢是否立案。

●多與機構溝通瞭解收托育方式及態度,收退費標準及業務運作管控流程等。

●多到現場了解空間、學生數、功課量、衛生條件、管理風格、師資等,若發現有違規事項,通報社會局或教育局。

●多和孩子聊聊,及早發現問題。

(記者何玉華、謝文華)



◆ 利他能便宜 考生愛用 PUB常見

自由時報 2010.01.13

〔記者何玉華、何瑞玲、王昶閔/台北報導〕安親班老師提供「利他能」給學童服用引發爭議,不過,有藥師指出,合法藥局販售屬第三級管制藥品的「利他能」很嚴格,但有許多管道可以取得,每顆要價不到三元,在PUB裡面很普遍,在國外被稱為是「聰明藥」的一種,學生會在考試前服用。

屬第三級管制藥品

聽到利他能被比喻成第一級管制藥品的「古柯鹼」,署立雙和醫院藥劑部主任林攸美並不表認同,因為「利他能」是治療過動兒常用的慢性處方藥,對學生成績的影響的確很明顯,之前也曾經有家長在考試前急著要幫孩子拿藥,但管理很嚴格,沒有醫師開的慢性處方並不容易買到。

誤傳能提高智能

林攸美說,管制藥品數量要定時申報,還要求有保險箱,兩把鑰匙分別放在不同人身上,坊間藥局嫌麻煩不一定會賣,老師提供給學童的藥,讓人擔心的是否為不明來源;也擔心污名化,會影響家長給過動兒服用的意願。

利他能有助小孩注意力集中,精神科、小兒科醫師很常開。去年大考季節,中部地區出現不少家長帶基測、聯考學子到大醫院看診,向醫師指定開處方箋「利他能」給小孩服用。利他能在國外還被稱為是「聰明藥」的一種,美國甚至不需要醫師處方箋就能取得,不少學生考前會服用。

柯姓藥師說,相同藥效的藥品還有「專思達」,屬於長效性,一天服用一次,但一顆價格四十元以上,利他能每顆不到三元,便宜許多,使用也較普遍。

不過,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強調,利他能並無法提高智能,坊間誤傳利他能可以讓人專心唸書,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此外,健康的人濫用利他能也會成癮,出現類似安非他命成癮症狀,具攻擊及幻聽、幻視情形,但目前並無具體數據顯示服用多少量會成癮,但長期服用確實有心悸等副作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教授查特吉更指出,服用利他能易上癮,會對心臟造成嚴重影響、甚至猝死。

fsj 提到...

重點在過動症藥物濫用!

【李佳燕】2010-01-15 中國時報

近日安親班餵食兒童「利他能」事件,引起社會震撼,其實這種藥物的濫用才是更根本的問題。我在半個月前,才因在門診看到太多被老師不當要求去看兒童精神科,服用「利他能」藥物的學童,而拜訪了教育局長。甚至有老師向我反映,有些家長直接把藥物「寄放」在導師處,由導師自行依孩子今日在教室的表現,決定要不要餵孩子吃藥。

究竟台灣目前有多少在服藥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什麼樣的一種疾病?人類社會結構與集體氛圍影響此疾病之診斷有多巨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愈來愈多,純粹是因為現在診斷的技術愈臻熟練,還是現在醫療忽視孩子的個別性之下,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的結果?對於如此特別的孩子,學校與醫療除了要孩子看病服藥之外,還有什麼能真正幫助孩子的措施?

「如果讓我們學生每天都能打兩三個小時的籃球,學校裡的霸凌事件一定會減少許多。」這是我的孩子在國中時發出的感慨之言。可是,現在教育現場的狀況,卻是適得其反。

早晨,一進教室,就是以「安靜」、「不准講話」、「寫測驗卷」做為一日之始。上課時是鐵定要坐在座位上,下課了,大家也還是在教室內,頂多到走廊追逐捉弄同學;放學直接到安親班、才藝班或補習班,繼續在狹窄的密閉教室內坐著。一周兩次的體育課,偶爾還要被借去考試。這群正逢精力最充沛、對事務最好奇年齡的孩子,什麼時候可以痛快地活動呢?

我曾經遇過因為被老師誤會,又不容許辯解,還被罰站,憤而撕毀教室布告欄的孩子;與同學發生衝突,老師的處理方式是叫全班的小朋友,全部離這個小孩一公尺以上,結果遭同學排擠,成了「孤島」的小孩;一個剛從山上小學轉到高雄市區的學校,像從在大草原上奔馳,淪落到被關在寵物籃裡一樣的小孩…,這些小孩全部被導師以「過動兒」之名,要求家長帶去看兒童精神科!

而我看到的是一個個失去能力與動力去瞭解、去傾聽,進而適當處理孩子的老師。當出現不符合老師期待的行為,造成大人們的困擾時,有人肯聽孩子的心聲嗎?有人問孩子他在想什麼嗎?一旦去看了兒童精神科醫師,又有多少孩子會被醫師開了「利他能」的處方呢?美國的多面奧運游泳金牌得主「水怪」費爾普斯,也曾是被醫師診斷為必須服藥的過動兒,如果那時他的母親沒有把他帶到泳池,而是帶到兒童精神科醫師那裡,遵從醫囑聽話服藥,還會不會有今日的「水怪」呢?

一位「過動兒」母親曾經如此哀怨地對我訴說:「我們無財無能,孩子只能留在台灣讀一般學校,功課永遠寫不完,考試總是不及格,老師找我找不停,我能怎麼辦?像我們這樣的孩子,家裡如果有錢,就到國外唸書;家裡沒錢,只能留在台灣吃藥!」

(作者為家庭醫學科醫師)



◆ 寒假補課全台統一 7月1日至3日

中央社 2010.01.15

今年寒假是史上最長,總計長達32天。面對補課問題,教育部今天開會決議,2月11日、12日、19日等3日調整放假,統一在7月1日至3日補課。

根據教育部的行事曆,98學年度寒假將在 2月10日結束,2月11日為 98學年度第2學期開學日,但2月13日起開始農曆春節假期,因此 2月11日、12日、19日等 3日調整放假。只是25縣市原本有 9種不同補課時間,讓家長非常困擾,盼能有統一的補課時間。

行政院長吳敦義非常關心此事,並表達希望能夠統一補課時間。教育部中午開會協調各縣市政府,考量交通方便,放假及補課方式應依據師生及家長最大方便、最小影響原則辦理。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指出,會中對於各縣市統一放假及補課方式、學校特殊性或需要等進行討論,另粗估每30年約有 6次發生春節假期沒有全包含於在寒假中的情況。經討論後,決議各縣市依照「大原則,小調整」方式辦理。

林聰明表示,2月11日、12日、19日等3日調整放假,在7月1日至3日全台統一補課,也就是寒假多3天,暑假少3天。

林聰明說,若因縣市、學校特殊性原因或需要,例如7月1日起,34所學校出借教室作為大學入學指考試場使用,這些學校則由縣市自行調整補上課時間。

由於粗估每30年約有6 次發生「春節假期未全包含於寒假中」的情況,林聰明表示,未來擬修訂「各級學校學生學年學期假期辦法」,由教育部擬定全台各校的統一作法。



◆ 美麗身影成追憶 聽奧女模范惠君車禍身亡
http://www.nownews.com/2010/01/15/91-2558974.ht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HX0dXygyAs

NOWnews.com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2010/01/15

台北聽奧去年風光落幕,但風光的背後卻有一個令人遺憾的故事。聽奧基金會曾經舉辦一場聽障模特兒才藝選拔賽,當時得到最佳鏡頭獎的是一名23歲的女大學生,經過選拔後,她對自己變得更有自信,沒想到卻在一個禮拜前,她因為一場車禍而喪命,正要起飛的人生頓時劃下句點。

聽障奧運的才藝模特兒選拔台上,參賽者認真的走秀、練習,其中這位始終帶著甜美笑容、一臉自信的10號模特兒,就是抱回最佳鏡頭獎的漂亮寶貝范惠君。鏡頭前展現魅力,台下的她則是朋友口中的傻大姐,不僅熱心、獨立,還會幫著其他參賽者化妝做造型,不說根本沒人知道她的聽力有問題;沒想到,一個禮拜前的一場車禍,讓這個美麗的身影變成回憶。

回想起當時接到噩耗的電話,范媽媽到現在都還無法跳脫悲傷情緒,她真的無法接受,伸展台夢想才要起飛的惠君,竟然就這樣離開了。這個月7日,范惠君騎著機車,沿台1線西螺路段準備去找朋友,就在果菜市場附近,遭到違規左轉的菜車撞上,摔倒後滾進車底,因為頭部重傷當場死亡。

談起寶貝女兒,范媽媽的臉上真的好捨不得,因為早產的她天生就有聽力障礙,學習路上比起一般人都還要艱難,但幸好惠君天性樂觀,一步一步地往模特兒的夢想前進,不僅接受過地方電視台的專訪,更因為在聽障奧運上得獎打開知名度。但這些以女為貴的驕傲,現在只能透過祈禱,希望她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發光發亮。(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黃俊燁、廖容瑩)

fsj 提到...

台政大博士生 開口菜英文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1/16

「國際會議場合,演講因為準備充裕可以表現良好,但台下的茶敘卻因為怕外語能力不夠好,只能當個微笑先生。」政大財管所博士生張健偉坦言自己面對的困境,為了不讓自己因為語言能力較差,喪失前進國際舞台的機會,他想補強英文溝通能力。

本土產的博士生日多,但包括台大、政大等名校的博士生,都坦言自己確實有外語困擾。尤其是面對國際場合,除了專業用語外,想真正用英語溝通「真的很難」。這樣的困境,還引來業者打算專對博士生開設英語課程。

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王鳳奎分析,理工背景的博士生,使用的英語抽象詞比較多,也比較精簡,反而較沒機會作語言溝通的訓練。結果博士生發表論文時,講得頭頭是道,但下台後的茶敘上,卻只能頻頻微笑、點頭的原因,無法順暢與外國人溝通。

台灣大學電子工程所博士候選人仝仰山表示,自己上過坊間英語補習班,也很努力學英語,但面對國際場合,依舊很難開口講英文。只有在發表論文時,因為做足功課,事前模擬各種問題,還能勉強搞定。但會後的交流,就只能當個微笑先生,因為「I don’t know what to say」。

立法委員洪秀柱開玩笑說:「寫英文沒問題,要開口講還是殺了我吧!」她認為,台灣的英語教育都只教考試和寫作,沒學到該怎麼開口說英語,她沒想到連博士生也有相同的困擾。

曾擔任新聞局長、陸委會主委的張京育則擔心,英語是國際化的第一步,面對大陸學生的競爭,更應加強英語表達能力,否則英語不佳卻想要國際化,總是會感覺到隔層紗。

博士英文補習班 開課了

博士生英語溝通能力不佳,眼尖的業者看上這塊市場,推出台灣第一所專門加強博士生英語的課程。業者表示,台灣博士生的專業有國際水準,卻可能因為英語能力較差,在國際場合上無法暢所欲言,甚至無法把自己的研究告訴全世界。因此才開出一對一的課程,希望能針對個人化的需求,幫這些博士生克服窘境。



◆ 國中生愛面子 專家:服務取代處罰

【聯合報╱記者彭芸芳、胡蓬生/連線報導】2010/01/16

苗栗市一名國二學生沒交作業,被老師罰請全班同學吃糖,因沒錢到超商偷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余作輝說:「相信老師沒有惡意,但沒有考量到青春期學生既愛面子又沒有經濟能力。」

余作輝說,老師的做法是要藉同儕力量來導正學生的偏差行為,但是每個學生情況不同,有人是天天不交作業,有人可能偶一為之,所謂「適性處遇」是要站在個性化、適性化的原則來管教學生,他比較建議老師以「服務」方式來導正。

所謂「服務」,他指出例如幫同學打掃、搬東西等,最好是服務同學,不是服務老師;罰請全班吃糖果,會讓青春期的孩子第二次丟臉,因為這種事不能向父母開口,自己又不願意只請十、廿元的便宜糖果,只好設法、甚至犯法。

苗縣教育處專員徐建男表示,對行為偏差或不當的學生,不宜用類似「班上規約」處分,會請各校修正。

罰請糖果一事受到家長非議的洪姓女老師,四十歲出頭,當導師帶班級已近十年,在學校主管眼中,是教學認真的好老師。訓導主任說,洪老師帶班風格,很多家長都稱道,被罰請吃糖的袁姓學生要不是她盯著,可能問題更嚴重。

洪老師無奈地說,曾與學生父親討論孩子課業問題,但對方反對用校規,擔心孩子畢不了業;她常晚間電話和家長溝通,也透過連絡本與袁父連繫,但袁姓學生常不帶連絡本回家,有時一周都沒家長簽名,前天還將連絡本藏在教室角落。

fsj 提到...

請小彬彬放了小小彬

【張純吉】2010-01-21 中國時報

一齣偶像劇讓童星小小彬成了家喻戶曉的巨星,年輕族群從他身上看到童稚天真的一面,年長一輩則從他身上找到往日小彬彬的影子。從小彬彬到小小彬,原本看似為克紹箕裘的好事,但若從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筆者擔心小小彬又將重蹈小彬彬當年的覆轍。

報載小彬彬提到「小朋友在一起都在玩,有什麼意義」,這句話完全誤解了「玩」的心理學意義。「遊戲」在兒童發展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能學習身體動作的協調、鍛鍊大小肌肉、理解邏輯思考的概念、培養對他人的同理心,最重要的是能夠發展出與同儕互動的人際技巧,這些能力對於孩子未來適應社會非常重要,也無法由大人單向教導所替代。不讓小小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其實就是剝奪他的正常發展。

另外,小彬彬也提到「我兒子對英文、舞蹈、音樂有天分,我會讓他多去學,也想帶他先去做智力測驗」。無論這句話是反映當下台灣父母常有的才藝心結,或是為了將來的演藝事業鋪路,都將會影響小小彬之後正常的學習發展。

這幾年國內許多專家學者,早已對這類揠苗助長的教養心態提出警告,筆者在此便不再著墨。此外,對資優或疑似資優的孩子做智力測驗,是筆者這幾年在醫院極力阻止的偏差狀況;資優的跳級生或童星,不管他們在「本業」上的表現多優異,但後遺症都是無法與同齡的同儕建立人際關係,這些孩子長大後對於適應社會將產生極大的問題。

最近小小彬的許多言行已有明顯大人化的傾向,這些表現絕非真正的早熟,而是長期在大人的世界中生活,一味模仿學習大人世界所造成的結果。小小彬對於自己所說的話很可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會說出時空不恰當的話語,但因為他是童星,大人反而會覺得是童言童語而一笑置之,但長久下來小小彬將無法學習到他這個年齡應有的言行舉止與價值觀。

小彬彬當年曾飽嘗過早成名所帶來的種種後果,甚至去年底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自述「我是個沒有童年的人,絕不會讓兒子重蹈覆轍」,但如今不知是因為被名利沖昏頭,或是單純想讓孩子發揮天分,而開始做出讓孩子沒有童年的事。筆者在此誠摯呼籲,請小彬彬放了小小彬,讓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樣正常長大;也請社會媒體停止消費小小彬,讓他可以慢慢回歸到屬於他的同儕環境。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 5成5夫妻會冷戰 影響孩子信任感

自由時報 2010.01.21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愛冷戰的爸媽注意了,大人吵架,當心孩子統統看在眼裡!

一份針對台灣家庭現況的調查指出,國內千名二十歲以上的民眾中,四成七很少跟另一半擁抱,還有近五成五在爭執時選擇冷戰不說話。學者提醒,不想讓孩子看到「熱吵」,但孩子其實可感受到其中的「涼伴」。

千代文教基金會昨公布「台灣家庭現況」調查,在有效樣本一千零七十六份中觀察到,台灣家庭與婚姻的價值觀逐漸改變,從集體轉為個人主義。問卷結果顯示,超過五成三的成年已婚者,認同為了傳宗接代,至少要生一個兒子;約五成則認同「同居沒什麼好大驚小怪」,「能接受先上車後補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四成民眾和伴侶談話的重心都是孩子,但有四成七的已婚者很少和伴侶擁抱,三成五認為和伴侶談心的時間很少,更有近五成五的已婚者一旦和伴侶發生爭執,會冷戰不說話;還有四成四已婚者認為,婚姻讓人失去很多自由。

千代基金會研究部主任胡正文表示,若夫妻間以冷戰代替溝通,孩子也無法學會溝通或表達情感。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則憂心,如果孩子成長過程中觀察到父母間的應對是冷漠的,「未來與人的信任感會很難建立,甚至成家後,對另一半的信任感也可能不足。」

吳齊殷憂心地說,若孩子認為這是家庭運作的正常過程,未來相同的家庭破裂過程,也可能在「子代」或「孫代」重演。

※ 相關報導:

* 蔡穎卿/字條媽媽 教出獨立女兒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31333



◆ 外配再嫁同國郎 新新台灣之子人數增

【聯合報╱記者唐復年、簡慧珍、曾增勳/連線報導】2010.01.21

彰化縣一名小四男童從安親班回家,和開雜貨店的爸爸用泰語交談,打開電視看的是泰語節目,在上小學之前他接觸的全是泰文環境;他有中華民國國籍,但爸媽都是泰國人。

在各縣市的國小校園裡,漸能看到像這樣的小孩,有人稱為「新新台灣之子」—他們是外籍配偶與台灣籍丈夫離異後,再嫁同國籍丈夫所生的孩子。

這名男童的媽媽廿多年前嫁到台灣,離婚後在台南開泰式小吃店,十年前認識來台打工、單身的蘇姓泰籍男子,兩人同文同種,一見鍾情,結婚後生下男童。媽媽因已取得台灣身分證,孩子理所當然就是台灣人了。

蘇姓男子因為太太、兒子都有台灣的國籍,很快就取得居留證,夫妻分別在彰化、台南開小吃店和雜貨店,專做泰國人生意。兩人又生了一個女兒,一出生就送回泰國,打算就學時接回台。

男童爸媽都只會說生硬的華語或台語,在家裡男童只能學泰語,爸媽的社交圈都是泰國人。男童回家,就像回到了「泰國」,連電視也是接小耳朵的泰國節目。

男童說,班上有同學媽媽是越南或菲律賓人,只有他爸媽都是「外」國人。問他成績好不好?他很不好意思地說:「很低。」

打開男童的聯絡簿,多數沒有家長簽名,蘇姓男子靦腆地說:「太忙了。」記者問:「你們不太會說中文,小孩學校功課跟不上怎麼辦?」他想了想,透過翻譯說:「如果學校可以幫我們小孩開特別的課後輔導班,花點錢我願意。」

台灣有多少新新台灣之子,沒有正式統計。彰化縣教育處近日初步調查,包括和東、大同國小和竹塘國中至少有三名新新台灣之子,各校陸續還會回報;桃園縣八德市瑞豐國小也有這樣的學童。

他們之中,有些父母已十分「台灣化」,有些功課也不錯;但有些孩子因為環境緣故,語文程度和學業落後,跟台灣功課落後的小孩一樣成為學校扶助的對象。



◆ 學者:尊重母國文化 學習接受差異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賈寶楠/連線報導】2010.01.21

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政府應給「新新台灣之子」更多關懷和教育資源,讓他們認同母國,接受差異,在台灣社會中快樂成長。

彰化師大心理與諮商輔導系副教授林杏足說,台灣家庭移民歐美,孩子在家講華語、台語,出了家門講美語、英語等當地語言,這些孩子生活在另一種文化裡,處境就像台灣新新之子。

「如果他們過度認同異國文化,刻意或不自覺遺忘母國文化,長大後將產生『沒有根』的茫然感。」林杏足有一位華裔美國友人旅美多年,曾感慨,即使口音、思想、生活習慣完全美式,仍總是有「不被當作美國人」的微妙感覺。新新台灣之子絕對不能排斥母國文化。

彰化師大副校長郭麗安也認為,學校老師應尊重新新台灣之子的母國文化,讓他們適才適性發展,沒必要用學習成就壓抑他們。

秀傳醫院心理師李嘉修表示,老師應幫助孩子融入同儕團體,減輕學習障礙,「也要留意孩子有沒有被排擠,否則容易產生適應困難」。

彰化縣教育處長林田富說,學業落後的新新台灣之子目前都是學校攜手計畫扶助對象,安排課後輔導課業,並將成立人力資源整合中心,協助新新台灣之子等弱勢學童的教育問題,第一批人力來自退休校長、教師。

桃園縣教育處長吳林輝說,會注意外配子女的適應、學習狀況,若在校表現嚴重異常,一定強化個別輔導。



◆ 免費營養午餐 教部補助11縣市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苗栗報導】2010/01/22

教育部補助中小學免費營養午餐政策今年9月上路,教育部昨天指出,除了早就實施免費政策的8縣市外,至少有花蓮縣、基隆市、台南市等3縣市將加入不排富的免費午餐政策行列。

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在全國教育局長會議中強調,今年不辦全面免費營養午餐的縣市,明年就無法再得到相關補助;至於開辦的縣市,教育部明年還會設法比照今年,繼續補助7成的經費。

至於清寒學生的午餐費用,教育部體育司長王俊權表示,不管在哪一個縣市,不論是平日或寒暑假,教育部都會持續全額補助。

在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宣布實施中小學營養午餐全面免費政策之前,即有金門、馬祖、新竹縣市、彰化縣、南投縣、苗栗縣、台東縣等8縣市,已自行辦理午餐全面免費。

但由於擔心排擠其他教育經費、或無力自籌3成經費、或想把教育經費用在其他更迫切的地方,半數縣市並不打算跟進營養午餐免費政策,而決定把今年的7成補助經費用於改善餐廚設備等;如桃園縣則計畫擴大補助對象到身心障礙者子女及原住民學生。

也有花蓮、南投、宜蘭等縣市表示財政窘困,希望中央「加碼」補助;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7成就是7成,不可能加碼。」

教育部原要求各縣市應在2月14日前,將申請午餐補助經費案送教育部審核,但吳清基同意給地方政府多點時間思考及作業,只要在下學期開學前,即2月22日前送件即可。

吳清基指出,營養午餐要不要免費?決定權在縣市長,「因為他要為選民的小孩考量,」即使是教育局長都不見得能決定;到底有幾個縣市要推免費政策?還未定案。

fsj 提到...

愛心無國界/無國界醫師 戰地獻大愛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1.23

醫師屬於高薪階級,國內卻有醫師懷著熱血與傻勁,放棄高薪,冒著危險,隻身到幾千公里外的戰亂國家,擔任無國界醫師。

長庚醫院下午舉辦「被遺忘的戰爭」記者會,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宋睿祥描述了自己參與無國界醫生組織,遠度重洋,至戰火下的葉門的心情。34歲的他是台灣第一個無國界醫師。1997年時,他還是北醫醫學系大四學生,一次偶然機會參加了無國界醫師組織(MSP)的救援攝影展,照片中的阿富汗小朋友骨瘦如柴,眼神充滿了絕望,讓他久久無法忘懷。

「就是想做一個不一樣的醫師!」宋睿祥說,那張照片改變了他的一生,也開啟了他的視野,在擔任住院醫師時,他向無國界醫師香港辦事處申請加入。隔年隻身至非洲賴比瑞牙,執行人道醫療服務。

當年,他的決定有如一顆震撼彈,招致家人與女友的極大反彈。回想起這一切,宋睿祥感觸良多,父親給他支持,但女友離去了,他也只能淡然視之。

2009年8月,宋睿祥出了第二趟任務,以一個外科醫師的身份,到阿拉半島的葉門,進行戰地外科醫療救援。由於醫院就在戰火線上,他笑著說,晚間看著天空,砲彈有如流星一般劃破天際,說不恐懼,是騙人的。

宋睿祥指出,在為期三個月的葉門醫療救援中,總共開了100多床刀,每天面對血淋淋、身軀支離破碎的屍體、傷者,讓他深刻體悟,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人可以活下來,就是一件珍貴的事。

「幸福不是理所當然的!」宋睿祥提醒,想要念醫學系的年輕人,一定要有愛心,以及主動關心別人的熱情,當醫師才會有樂趣。如果只是想賺大錢,或許應該想想其他行業。



◆ 教改又變了 101年基測恐照考2次

自由時報 2010.01.22

〔記者林曉雲、張勳騰/苗栗報導〕換教長換政策,學生慘當白老鼠!教育部原訂民國一百零一年將兩次國中基測減為一次,一百零七年有八成學生可免試入學「接近十二年國教」,但兩項重大教改案都生變!今年的國一生可能還是要照考兩次基測。

教長:再增一種入學管道

前教育部長鄭瑞城曾經宣布擴大免試入學方案,目標逐漸取代現有憑基測成績登記分發、申請及甄選的三個升學管道,一百零二年就可將兩次基測減併為一次;但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做出新的宣示,強調「免試入學」不會改變或取代現有入學管道,只是再增一種入學管道。

免試入明星高中也生變

對於明星高中是否免試?教育部態度也有改變;鄭瑞城時代要求明星高中須釋出百分之五名額,因此今年建中、北一女、雄中及雄女都有參與免試,但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昨改口表示,今年試辦後,若社區化程度低的高中或明星高中認為不適合免試入學,教育部將會尊重。

吳清基表示,今年免試方案擴大實施後,連同尚未確定時程的十二年國教方案,都將提到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重新討論。

家長聯盟:換人就換政策

免試及基測減併政策都面臨生變,曾號召家長學生上街頭,為十二年國教請命的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昨日不滿強調,「擴大免試入學」是十二年國教的前置作業,如果教育部不表態要實施十二年國教,甚至退回原點,不排除再走上街頭。他怒批教育部:「換教長就換政策,簡直把學生當白老鼠。」

全教會:防失敗支持中止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則表示,擴大免試入學是很好的政策,但執行的人無能,去年他就預言會失敗,各縣市目前的方案紛紛採計在校考試,將導致免試變多試,他支持暫時中止,不要造成學生更多考試災難。

事實上,各招生區免試招生作法確各有不同;例如台北市及高雄縣市將採計前五學期七大領域總成績;台北縣則是每學期擇優採計二次段考成績、三年可採計十次;台中市為前五學期中可選三學期成績採計等。

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教育部尊重各招生區自訂採計在校表現等選才標準,不過已擬出辦理原則,要求國中不得公布全校排名名次,採計在校成績必須兼顧五育發展;若以段考等定期評量為唯一標準,採計以不超過三學期為原則、採計次數不得超過十次,且應選擇最佳分數。

fsj 提到...

寒假勿睡到自然醒 家長別放牛吃草

中央社 2010.01.23

寒假天,睡覺天?不少家長幫孩子安排課程或活動,也有家長「放牛吃草」,小孩天天睡到自然醒。醫生呼籲一定要叫小孩起床吃早餐,即便睡回籠覺,都比早上不起床好。

史上最常寒假來臨,住在台北市的陳媽媽與其他2戶家庭合作,為孩子做好一系列規劃。週末計畫博物館之旅,包括「梵谷展」、「蔡國強泡美術館」等;此外,向圖書館辦家庭卡,讓孩子好好閱讀。

至於戶外活動,陳媽媽說,每天游泳1小時,週末安排棒球、騎腳踏車及草莓之旅等。為與課程結合,也安排台南古蹟之旅,除赤崁樓外,還有台江國家公園、成功大學校園巡禮等。

孩子長大了,就不再那麼「聽話」。台北市周小姐說,以前會讓孩子參加冬令營與夏令營,現在早上都叫不起來,寒假就是在家睡到自然醒,起床以後就開始打電動,不然就是和朋友約出去逛街、看電影。

汪小姐說,唸高三的小孩要準備學測,唸國中的小孩在寒假第1天就和同學去看電影「阿凡達」。小孩也會參加補習班課程,每週一到五下午複習功課。

至於家有高中二年級小孩的蔣太太說,孩子喜歡打籃球,正好利用寒假多運動;另外,補習班已開始上寒假密集課程,學校還有寒假作業,且她也會「緊盯」,孩子想「打混」並不容易。

李先生則說,雙薪家庭的父母忙於工作,沒有時間規劃小孩的寒假,但他都會陪小孩一起做寒假功課。

部分縣市沒有同步在21日放寒假,其中包括宜蘭縣。宜蘭馬太太說,兩個女兒分別唸國中和高中,明天才開始放寒假。

馬太太說,大女兒寒假要返校上一些課,小女兒每周要補習數學和英語各4小時,偶爾要回學校練國樂團,其餘時間就在家看書、上網等。她說,兩個小孩都很主動學習,不擔心會出現「睡到自然醒」的狀況。

精神專科醫師李光輝表示,發育中的孩子若「睡到自然醒」,會影響食慾,且錯過吃早餐的重要時間,最大影響就是長不高,因為早餐是影響長高的關鍵因素。

他說,生活沒有規劃,甚至睡到過午才起床,久而久之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尤其上課後1、2個星期還可能調不回正常作息,影響上課狀況。

李光輝建議,家長不要縱容小孩,每天一定要叫小朋友起床吃早餐,並做半小時功課,即便之後睡回籠覺,都比不起床好。家長不妨提供誘因,例如小孩若喜歡溜直排輪,可以約其他孩子早上溜直排輪,讓小孩有早睡早起的動力。



◆ 優秀教授 薪資擬無上限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1/23

教育部今天提出大學教授彈性薪資草案,計畫向鴻海、廣達等大企業募款,成立專案基金,每年每位教授至少加碼40至120萬元。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一旦該草案付諸實施,大學教授薪資「無上限」,只要夠傑出,教授能拿多少薪水各憑本事,希望今年9月新學期就能實施。

行政院今明兩天召開全國人才培育會議,副總統蕭萬長開募致詞時表示,政府將提出積極的延攬人才策略,以彈性薪資方案延攬國內外優秀人才,提供專案經費獎助大學延攬傑出師資,提升大學教授待遇達「國際應有水準」。

根據教育部最新出爐的「延攬及留住大專校院特殊優秀教師實施彈性薪資草案」,適用人員為大專校院特殊優秀編制內專任教師,包括研究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技術教師。

草案中提出由政府專案募款成立專案基金的構想,補助各大學延攬國際一流人才,一次補助五年,額度從每人每年40萬元至120萬元不等,期滿後可再申請。

吳清基表示,一旦通過後,將主動跟國內鴻海、廣達等知名企業募款,以專款專用的方式留住與拉攏國內外一流人才,「月薪無上限」,全看優秀教授的教學與研究成績。

吳清基表示,除了籌募基金外,大學教師薪資往上加碼的經費來源,還包括頂尖大學計畫及教學卓越計畫的10%、校務基金自籌收入等,教育部也編列一億元給未獲頂大計劃與教學卓越補助的大專校院申請,供教授加薪。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教育部提出大學教授與研究人員「彈薪方案」,大學校長紛紛表示樂觀其成。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表示,提高待遇絕對有助於拉攏國際人才,但他強調,彈性薪資必須訂出明確的申請標準。

根據彈薪方案規畫,教育部另編列一億元給未獲頂尖大學計畫與教學卓越計畫的大學申請,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擔心,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會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私校看得到卻吃不到」。他也建議,彈薪方案必須明確禁止國內大學間的挖角,避免造成私立大學優秀的教授被公立大學挖角。

fsj 提到...

陳凱倫:後悔7個月前沒能阻止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4152+112010012500079,00.html

【林淑娟/台北報導】2010-01-25 中國時報

藝人陳凱倫的獨子陳銳遭檢方聲押,他與妻子黃莉屏昨天聲淚俱下坦承教子無方,給孩子的愛不夠,約七個月前發現陳銳行為偏差卻仍來不及阻止。據悉,陳銳早在一年多前念內湖高中時就已涉嫌校園簽賭,學校調查時,黃莉屏曾請立委幫忙壓下來,當時連記過都沒有。

陳凱倫熱心公益、經常參與慈善活動,獨子染黑讓很多人跌破眼睛,他語重心長表示,證嚴法師曾說「親人難渡」,完全活生生印證在他和妻子的身上。

學校查賭 律師分析利害全放行

他說,一開始真的不相信一向善良、天真的孩子路走偏了,直到去年六月兒子拒絕參加學校期末考,以及見到他的行為偏差朋友,他們才發現不對勁。這半年來他幾乎無法專心做事,經常和老婆半夜在外頭找孩子,但兒子告訴過他:「我陳銳絕對不會去做暴力討債的事!」

黃莉屏相信兒子一定有委屈,不甘心扛下一些事,希望司法調查清楚他是否遭到陷害、還他公道,請社會給他們這個天真善良的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將來繼續走下去。

據悉,陳銳一年半前就讀內湖高中時,就在校內找同學簽賭,有家長反應,教育局要求內湖高中調查,校方詢問相關學生,但學生受陳銳指示不得「招出他來」;校方雖知道主事者是陳銳,學校邀相關家長開會,黃莉屏找了律師出席,律師在現場分析嚴重性給學校和家長聽,結果所有滋事學生全都未遭處分。

親人難渡 陳凱倫坦承教子無方

對此,陳凱倫坦承確實有此事,當時他原想親自出面,但老婆為了保護他、擔心影響他形象,堅持單槍匹馬去處理,並否認動用民代關係去向校方關切。陳凱倫難過表示:「如果當時有些小孩被我的孩子影響到,真的要跟他們道歉!」

陳凱倫曾跟兒子說過,如果他出狀況很可能會讓爸爸丟了工作,誰知果真鑄成大錯,「我也曾想過,這件事對我會不會有傷害,但如果丟工作能換回兒子的心,很值得!」如果因此影響他在慈濟大愛台的主持工作,他表示真的沒任何好說的,且站在佛教或慈濟的立場,兒子突然被抓進去未嘗不好,說不定成了當頭棒喝,更早之前,也許該讓他接受校方懲處才對。

※ 相關報導:

* 陳銳收押 陳凱倫心碎:會陪兒子走過去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9/5385343.shtml

* 父母的「小乖」 竟成警方重犯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9/5386141.shtml



◆ 陳凱倫子收押 專家籲加強法律宣導

中央社 2010.01.25

大愛電視台主持人陳凱倫兒子陳銳涉入幫派簽賭被羈押,社會關注家庭及學校教育是否出問題?專家表示,應加強校園的法律教育,對於孩子異常行為,籲家長尋求專業協助。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吳清山受訪表示,校園發生這樣的事情很不幸,希望是個案不是通案。學校應加強孩子的法律常識宣導,告訴學生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犯法事情絕對不能做。家長也要多關心孩子交友狀況。

對於陳凱倫一度把兒子送到大陸。吳清山認為,隔離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孩子有異常行為要尋求專業協助,例如學校輔導教師或是社會上各種資源,以專業處理孩子心理問題,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杜絕誘惑。

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吳武典也說,這是一時的逃避,不得已才運用的方法。因為轉換環境後,可能是重新開始,讓時間沖淡一切,但也可能讓事情更惡化。

吳武典表示,父母要給孩子適當的愛與管教,不是溺愛與寵愛,管教不能太嚴與太鬆,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以商量式、討論式方式,較容易讓孩子接受。

吳武典表示,孩子越大越容易受環境影響。孩子犯錯以後,失望但不能絕望,千萬不能棄孩子而去,要告訴孩子,父母的希望是什麼。讓孩子一步步走向父母的期待,外界也不要再指指點點,給孩子重新做人的機會。



◆ 10校黑幫大掃蕩 國中到大學都有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2010.01.25

藝人陳凱倫兒子陳銳涉入校園黑幫案,檢警擴大偵辦,上午進行第二波掃蕩行動,鎖定10餘名教唆學生簽賭的組頭和加入幫派學生,將逮捕帶回偵訊;此外,市警局也將在2月初「春安工作」中,針對平日滲入校園最嚴重的幫派,進行大掃黑。

檢、警偵辦黑道入侵校園、吸收學生簽賭案時,先查獲陳銳等12名嫌犯,查出至少有7家高中職和兩間大專院校遭黑幫入侵,校園內有組頭供學生簽賭,但深入追查,發現涉案學生、嫌犯不只此數。據指出,檢、警目前所握情資,校園有簽賭情形,約有10校,但疑似有外校生也簽賭,染黑的北市校園就已高達10餘校,甚至還有一所國中。

檢、警指出,目前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私校高中、職學生,目前尚未獲公立或明星學校學生涉案。但據指出,校園幫派非僅染指私校校園,從警方過去追查校園黑幫案例以及校園掃黑,不乏明星學校學生或公立高中中輟生在列。

檢警第一波行動日前結束,根據嫌犯和到案學生的供詞,發現由內湖地區角頭潘柏仁出資、夥同天龍堂東湖會合組的震達資訊公司,非法架設「英皇運動簽賭網站」,吸收學生到校園充當組頭,一天簽賭金額高達4000多萬元,高得嚇人,還有多名學生和賭頭涉案,決定深入再調查。

從昨晚起,檢警規畫第二波掃蕩行動,針對10多名漏網嫌犯,其中包括簽賭的學生和組頭,同時有家長報案,指小孩在校內被同學慫恿簽賭,有學生欠下大筆債務,無力償還。檢、警上午聯合行動中已鎖定10多名嫌犯帶回偵訊,將再深入追查。



◆ 校園染黑 警:學校鴕鳥 不肯配合辦案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2010.01.25

校園簽賭嚴重,問題出在那裏?數年前,全國知名的大幫派就紛紛朝校園伸展勢力,警方背起查緝不力的黑鍋,但基層員警也抱怨,部分學校有鴕鳥心態,擔心影響校譽不肯配合警方辦案,也是讓黑幫在校園壯大的原因之一。

一位張姓家長說,以前聽到學生不讀書、混幫派,覺得很不可思議,直到自己的孩子在校被同學逼債,才發現校園幫派、簽賭問題,已侵入了他的家園,成了家庭問題。

張先生說,前陣子發現讀私立高中的孩子,變得有點「自閉」,不太愛說話,一個常關在房間裡,詢問之下才發現在校園向同學簽賭職棒,欠下幾萬元,除了同學,校外幫派分子也陸續來找他要債。

張先生說,來討債的幫派分子還包括他兒子的中輟同學小蟲(假名),小蟲的學生家境富裕,但因簽賭還不出錢,被迫加入幫派,之後輟學 ;不過,目前小蟲的父母已得知小蟲的情形,決定將他送至美國讀書,徹底脫離幫派。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台北市校園驚傳學生簽賭及涉入黑幫,台北市教育局表示,將加強推動「護苗專案」,防治黑幫滲入校園,並呼籲學生要有道德勇氣,舉發疑似校園霸凌及黑幫,才不會姑息養奸。

※ 還有很多事都被壓下來了。



◆ 不想被消費 小小彬推掉所有通告

【聯合報╱記者楊起鳳、粘嫦鈺/台北報導】2010.01.24

小小彬喊「太累」,社會局要介入調查小朋友是否超時工作,昨天他家人一口氣推掉所有通告,原定要替中視、八大偶像劇「就想賴著妳」宣傳也臨時喊卡。

小小彬的經紀人嚴家正表示:「不想被無端消費或被設計,綜藝節目全退,唯一會上的是小燕姐的過年特別節目。」

小小彬家人一致決議讓他暫停所有節目通告,昨天首退八大新戲宣傳,八大很無奈,表示不清楚退通告的原因。

而小彬彬(溫兆宇)則安排讓孩子們回竹北老家度過難得的周末,不讓外界風風雨雨影響小孩的心情。

外界認為小小彬超時工作,小彬彬很無奈:「製作單位體諒小孩子,都是在下午拍戲,平均一天只工作一小時叫超時嗎?」

外界以為小小彬睡眠不足,小彬彬回應:「他每天都睡到自然醒,是他不喜歡人家一直問他怎麼了,你愈問他,他愈反著來。如果大家都不喜歡看他,我們可以不再出現。」

嚴家正表示,有些綜藝節目確曾藉機拿小小彬談母親的話題大船炒作,「他以前才三歲還不懂,現在五歲了,提到媽媽,他的表情就變了。」因此即日起不再上談話性節目。

小小彬推掉了所有通告,只有兩個例外。除了本周三統一的代言活動,小小彬因是主角必須出席,張小燕賀歲節目是由小小彬擔任開場表演,嚴家正說:「很早就答應人家了,小燕姐我們信得過,會去錄影。」



◆ 好萊塢童星 1天只准拍4小時

【聯合報╱記者蘇詠智/綜合報導】2010.01.24

好萊塢影視工業健全,只要是演員,不分老幼權益都會受到保障,老外又特別重視孩童成長,使「童星」堪稱被保護得最周密的一群。

由於立法嚴格,美國影視業者發展出一套奇特的因應之道。例如雙胞胎接棒扮演同一個角色,如此每個人工時都不會超過四小時,美國最著名的雙胞胎女星—歐森姊妹就是從小在「天才老爸俏皮娃」影集合飾一角,成為此模式最有名的代表。

根據美國演員工會為童星所設的保護條文,每天最多工作四小時、至少要上三小時課,因此常有替童星請專門老師到片廠上課。演員工會也會派員在片廠監督,觀察有無危害童星權益的情況發生。

很多美國影視作品常會有「超齡演出」的情況,其實都是配合法令不得不然,因演員工會將十八歲以下都列入「童星/青少年演員」的範疇,都適用一天不可開工超過四小時的規定,逼得製片單位不得不找年過十八,但看來仍幼齒的演員,以便突破工作時數的限制。

fsj 提到...

吳揆:年擇300人赴國際頂尖大學深造

中央社 2010.01.24

行政院長吳敦義今天說,政府將推動1年遴選300名以上各領域人才到世界頂尖大學深造,也將與產業合作,邀重要領域諾貝爾獎得主或重要學者到台灣訪問研究,為期1到2年。

吳敦義上午於國家圖書館出席全國人才培育會議時表示,幾年前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邀曾就讀臺大的立委聚會,希望立委支持「5年(新台幣)500億元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但很多立委發現,有些計畫執行方向「走針」了。

他說,有些學校不發展最尖端、最具潛力的項目,公平的平均分配資源;有些學校拿去蓋「不急之務」的建築物,讓立法院一度產生很多疑慮,後來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護盤成功。這代表光有好政策不夠,須正確執行且貫徹到底,大公無私,若大家都要吃大鍋飯就不易成功。

吳敦義表示,台灣要找好人才到全世界第一流大學或學術研究機構深造,人才培育經費則要有大魄力。他會請教育部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一起商量,詳實規劃,看看台灣有哪些產業或學術領域人才,的確需要到世界尖端大學與研究機構深造。

他說,應從國家未來發展急切需要的領域,每年公正無私從各重要領域挑選300名以上人才到國際第一流頂尖大學深造。每人1年補助100萬到150萬元,必要時額度可增加,為國家儲備未來人才。

吳敦義表示,另一方面應請全世界第一流人才到台灣。政府可與產業界合作,邀諾貝爾獎得主或學界泰斗到台灣的大學與研究機構,至少為期1到2年,嘉惠學界,帶動研發熱潮,也啟發學生見賢思齊的決心。



◆ 降生師比 大學校長齊呼

【聯合報╱記者李威儀/台北報導】2010/01/25

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昨天在全國人力培育會議上,呼籲政府提高教育經費,降低生師比,確保學生受教品質,否則就該讓大學漲學費。但教育部表示,現階段有困難。

陳文村認為,這10年來政府的高教經費過於稀釋,學校老師要教學、又要研究、還要配合產學合作服務社會,各方面負荷太重,無法讓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品質。

「如果政府不能提高教育經費,那我們只好提高學費」,陳文村說,希望藉由多聘一些老師,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品質。他指出,國外研究型大學的教授所指導的研究生大約4 到6人,但現在清大教授一個人就需要帶大約10個研究生。

然而,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表示,降低生師比的兩個方式─減少學生人數和增加老師人數,目前都有困難,需要未來國家經費寬裕之後再研究。

陳文村指出,清大20年前的整體生師比是12比1,現在則是18比1,不過還有私校高達30比1的生師比率。目前一個國小老師一班要帶二、三十人,如果一個大學教授也面對如同國小老師的學生人數,如何確保高教品質?

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指出,在國外以研究為主的老師一年通常只開一堂課,目前台灣的大學雖然鼓勵老師多做研究,但老師也有教學負擔,他肯定降低生師比的重要。

蕭介夫認為,現在大學太多,資源稀釋,應該鼓勵資源整合,並進行大學整併,可解決現階段的教育經費問題,以提升教育資源的投資效率。

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則認為,生師比與各大學屬性、領域及定位不同而有差異。

彭宗平指出,公立大學老師的薪水來自政府,私立大學老師卻是仰賴學費收入及校務基金,面對教育經費有限的問題,公立學校也要多拓展經費來源。



◆ 砸錢搶名師? 強化學術中產階級

【聯合報╱劉仁沛/台大農藝系教授季瑋珠/台大公衛系教授】2010.01.25

教育部提出延攬及留住大專院校優秀教師實施彈性薪資草案,要留住大學教授,延攬國外名師,和全世界搶人才。這個草案看似十分創新,其實問題重重。

其實,薪資不是教師的唯一考慮,整體的工作環境、氣氛、教學研究資源的可用性、評估與升等的公平性等等,更為重要。

現在各大專院校都已實施某種程度的彈性薪資,如終身特聘教授,是頒給少數具有中研院院士身分、得過國科會傑出獎多少次以上、教育部國家講座等榮譽者。這些「優秀人才」已經得獎無數,累積極多的資源,甚至許多獎勵的遊戲規則,若不是這些人訂的,也至少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享有這麼多優惠,他們不會輕言出走。

不久前監察院調查國科會行政主管、各大學校長,發現許多人都有上億元的研究經費,可見一斑。反觀「庶民」教師,只能期待不定期的研究、教學、服務獎勵,連金額都要看當年財務狀況而定。再說國外的人才,因為在國內毫無紀錄,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加上許多制度限制,除非已獲中研院院士,在有限的任教年限中,絕對不可能累積到如同國內這些特聘教授一樣的資源,再加上家庭、生涯規劃等因素,要藉此延攬國外優秀人才,甚至希望他們在台灣生根,恐怕沒有想像的容易。

要提升高等教育的師資水準,不應再將資源集中於資源已經很豐富的少數教授,而應全面提升大專教師各方面的待遇,建立學術發展的「中產階級」。單就薪資而言,台灣新聘助理教授,薪資只是鄰近國家地區,如香港、新加坡同等級教師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其他如研究、教學的軟硬體支援,相差更大。在台灣一個新進教師必須老闆兼工友,凡事躬親,才能建立自己的團隊、開創基本的成果,在國外卻有成熟的團隊,協助年輕教師成長。

在台灣越是新進教師,教學負擔越重,一星期需教滿十小時,且往往要教資深教師不肯教的大班必修課;在國外新進教師卻只需要負責一、二門自己專長的課程,等到升為資深教授,經驗見識都更為豐富,才負擔大班必修課。

教師評估和不適任教師的淘汰,是另一個問題。國內的教師評估雖行之有年,但只能警惕自我要求高的教師,特別是新進教師;較為資深者評估不通過自有許多敗部復活的方法。國外教授彈性薪資卻是建立在嚴格的評估和淘汰制度上,無論過去紀錄多麼輝煌,評估一律送外審,嚴格把關,如此實施彈性薪資也能讓人心服口服。

這些問題不全面性的改善,台灣的高等教育很難有所突破。



◆ 朱敬一:台灣正面臨科研人才斷層危機

【聯合報╱朱敬一】2010.01.25

今年元月,中央研究院某所要延聘一位美國新畢業的博士回所任助研究員。依現行俸給規定,博士助研究員起薪乘上十三點五個月,外加雜七雜八的加給,一年約不到九十萬台幣,以人民幣計算約為每年十九萬。

北京清華 薪水是台灣兩倍

這位博士同時也拿到北京清華大學的要約,要約內容是白紙黑字,寫著:年薪卅二萬(人民幣)、安家費十萬、住房補貼三年合計廿五萬、科研費十萬、單程機票一張、學校宿舍補貼等。單單計算前三項可以放進口袋的經費,每年平均為四十三萬六千,大約是中研院薪給的二點三倍。看到這樣的數字對比、看到國家最高研究機關延攬人才如此困難,我內心真是無比沉痛。

數十年來,台灣真正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才。論美國專利數,二○○八年台灣全世界排第五。以「每人平均專利數」而言,同年台灣更是傲居世界第一。正是因為這一批卓越科研人才的卓越表現,台灣才有今日ICT產業的優勢、才有生技產業的發展潛能、才有一大塊竹科與南科的高科技產業。一旦人才斷層,台灣將一無所有。聽清楚:一無所有。

人才斷層 台灣最大危機

台灣人才有沒有可能斷層呢?當然有可能。以前述台灣延攬人才之劣勢,這斷層危機大概在十年之內就會呈現。二點三倍的薪水差異,還沒有納入物價的計算。如果將北京較低的生活物價也納入考量,那麼台北與北京的實質所得差別,恐怕有三倍之譜。這麼大的落差,除非當事人愛台灣愛到幾近瘋狂,否則人才一定是會往其他地方流走的。

要怎麼樣留住人才、保持台灣的競爭優勢呢?政治穩定、社會平和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經濟實力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當國家經濟實力不夠時,就很難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水,以吸引人才。但此中又有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邏輯:當薪水不足以吸引科技人才時,在知識經濟時代,台灣的經濟實力就不可能好轉。

彈性薪給 務必如期推動

我認為,雖然此中有互為因果的邏輯,但台灣當今的困境,還是要靠科研人員的薪給調整著手,以在人才競爭的賽局中先行止血。在當今環境下,不可能也不必要對所有的科研人才全面加薪,但對於新進人員、國際需求特別強的特殊領域人才,一定要打開給薪的彈性,將他們搶到台灣來。一旦我們將目標鎖定在若干領域的新進人才,則支出額度相對就小,預算的壓力也就不會太大,推動可能性也就大增。

前一陣子,教育部與國科會都提到,將在下學年度推動「彈薪」專案,我要為這個計畫鼓掌叫好,希望它務必能妥善規劃、審慎實施。推動此事也許會有民粹反彈,需要好好化解;但若不予推動,則會是台灣整體的災難。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fsj 提到...

記者之眼/幫孩子學習 何不借重外配?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2010/01/26

很多小學老師發現「新台灣之子」,不但數量快速增加,因學習能力差,問題日趨嚴重,老師們認真想把這些孩子教育好,雲林縣也積極推行「夜光天使」、「攜手計畫」等;但我認為外籍配偶父母應一併納入教育體系,善用外配能力,更為重要。

老師都知道新台灣之子並不笨,但學習能力卻偏低,最近各校調查學習低成就的孩子數量,發現竟有3/5以上的母親是外籍配偶,老師發現並非學校教不好,而是孩子的「學習刺激」不夠。

也就是家庭和學校的學習出現脫勾現象,學校教的功課,回家不複習,看不懂國字的外配媽媽,無從教起,就放任孩子「放牛吃草」,連很多低年級老師,都教得相當吃力,中高年級更不用講了。

除了課業,生活教育也差,老師擔心這樣的孩子愈多,對國家競爭力、社會治安將有重大影響;「夜光天使」加強課程輔導與才藝學習立意雖好,但沒從家庭輔導做起,再多努力也只能治標。

老師發現,外配孩子學習能力低,以印尼或越南籍最為嚴重,「總不能把父母也拉到學校受教吧」很多老師很無奈;但有很多外配具有高學歷,只是嫁到台灣未被善加輔導運用,大學畢業的外配媽媽,多數到工廠打工,從事低層工作或賣麵攤,每天忙於家計,哪有時間教育孩子。

政府何不善用這些高學歷媽媽,施予教育訓練,讓她們加入「夜光天使」當老師的助理,建立一個「助教平台」,例如從事家庭訪視,或深入印越家庭幫忙解決孩子困難,做為家庭與學校溝通橋梁,否則印越孩子愈多愈弱勢,問題將會更嚴重。



◆ 藍帶學院美女 想當廚師求職無門

自由時報 2010.01.26

〔記者張菁雅/台中報導〕六十七年次、擁有法國藍帶學院學歷的美女主廚蕭靖真,一心想當廚師,當年放棄台北醫學院護理系學業,毅然出國學習廚藝,沒想到令人稱羨的學歷反而讓她找廚師工作時處處碰壁,往往被安排到行政部門或外場,做了幾年咖啡餐飲工作的她索性自己開餐廳,證明自己兼具學歷與實力。

棄北醫 留學轉攻餐飲

蕭靖真高中時就讀彰化女中,應屆考上台北醫學院護理系,大二時卻毅然決然到澳洲念飯店管理,由於學校將藍帶初級列為必修課程,她一念之下,發現自己對餐飲更有興趣,進而申請到獎學金,陸續在英國通過藍帶中級,在法國通過藍帶高階訓練。

蕭靖真說,念了一年護理系,覺得很空虛,因為朋友到澳洲念書,她也想出國換個環境,沒想到因此發覺自己的興趣,也改變了人生。

法國藍帶學院一八九五年在巴黎創立,傳授旅館管理、餐旅管理、廚藝,至今已是培育知名廚師的搖籃。蕭靖真前後約花了四年時間拿到法國藍帶學院學歷,沒想到,回國後要找個廚師工作,法國藍帶學院學歷卻成為阻礙,很多餐廳一看到她的學歷,就認為她「不耐操、空有夢想與漂亮的學歷」,甚至故意壓低薪水,想嚇跑她,她還是照樣做,但因為她通曉英文、日文,即使應徵進去,老闆也要她做行政工作或在外場擔任接待。

自己開餐廳 證明實力

蕭靖真表示,她自認實務經驗還不夠,所以很想進廚房工作,薪水多少不是問題,卻一直無法如願。回國工作四年後,累積外場工作經驗,用儲蓄加上家人奧援,在逢甲商圈開了家美式夏威夷風餐廳,名為「Sandwich」,紀念在澳洲念書時吃到的美味三明治,也提醒自己別忘了夢想。



◆ 千代基金會民調 6成民眾:學校只重升學

【聯合報╱記者李威儀/台北報導】2010/01/21

千代文教基金會昨日公布一項問卷調查指出,逾6成受訪者認為學校老師只重視升學,忽略品格培養,並有過半數受訪者認同,政府拚教育比拚經濟更重要的說法,學者呼籲將品德教育列入正式課程。

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認為,升學主義下,不考試的科目會造成不教、不學的問題,品德教育因沒有實際課程而難以落實,應推動課程改革,將品德教育列入正式課程。

「品德當然可以教!」吳武典說,品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樹立榜樣,現在社會品德低落,許多社會菁英及公眾人物應該反省自己對於下一代的影響。

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表示,隨著人口結構與社會價值觀轉變,家庭作為教育功能的型態也不如以往,如仍仰賴由家庭執行品格教育,與社會變遷趨勢不符。但他指出,新價值觀的產生是自然發展的現象,社會應瞭解及包容以往被視為異端的價值觀,在價值快速變化之下,教育如仍停留在傳統價值的角度,將是大災難。

千代文教基金會公布的「台灣家庭現況」調查,自去年12月24日至今年1月8日止,以電話調查對象為台灣23縣市及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年滿20歲以上的已婚民眾。有效樣本數為1076份,信心水準95%,抽樣誤差為3%。

fsj 提到...

觀念平台-文創重點在人才培育

【孫瑞穗】2010-01-27 中國時報

耗力多時的文創法過關後,卻仍留下許多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我認識的視覺藝術家小李就是典型個案。他剛開始提出一個紀錄片拍攝計畫,預計花費一百萬。結果公部門幾乎沒有一個單位能給出足額的獎金,於是他只能向最支持創作者的國藝會提出申請,結果拿到六十萬。費用不足怎麼辦呢?於是只能再生出一個相關研究案,向縣市政府文化局提補助申請,他提了四十萬,結果也只得到十五萬補助。為了補足剩下的二十五萬缺口,小李只好硬著頭皮向支持藝文的企業基金會申請另一案,才能開始執行預定的影片拍攝。

但是,問題來了。本來一年之內只想專心做紀錄片,結果因為文化補助政策都是零零碎碎的錢,於是變成了一年內「被迫」完成三件作品。一年做三件事,怎麼可能做得好呢?如果不是三件都混,至少是混兩件。如此一來,「不足的」補助政策,不但把一個優質藝術家給「補殘」了,也使他將度過一整年「必定悲慘」的創作生活!不足的補助政策,如同對文化生產者的施虐計畫。

舉個對照組為例。紐約市立圖書館(New York City Library)每年都會舉辦寫作獎的推薦甄選,向全世界徵召最有潛力的作家及寫作企畫書,給的獎金非常高,重點在「足」。只要你入選,有一整年的時間,你不但可以專心寫作,而且圖書館提供宿舍、獨立寫作空間、免費使用館藏設備,並送你進入紐約作家文人社交圈。完成作品後,該單位會找重量級出版社審核作品,協助出版和發行。這種「獎勵」制度很顯然不是「補助」,他們盡力為一個優質作家鋪陳完整的「作品生產鏈」,主動「培育」一個經過專業審核評定最具潛力的人才,並協助他/她有能力進入競爭激烈的「世界市場」。

台灣的文化政策長期以來是總預算結構中的弱勢,因此對藝文一直都處於「被動」的「補助」態度,結果是「人人都只被補一半,因而也被補殘了」。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的文化政策是以「培育人才」為前提,培養藝術家確切提擬作品企畫書的專業水準,把關嚴格,入選者便如同得獎,被保障充足資源得以安心專注做作品。這種培育態度便是通過政策介入「創作者」和「作品」的生產過程,讓成功和成熟的作品及其思想來領導未來的文化創新。

想要改造粗製濫造的作品,就必須用力改革結構性困境。而改善文化環境,政府的角色可以更積極,可以更有魄力打開現有資源之限制,以更具「創新氛圍」的文化政策來帶領新氣象。

話說回來,當「藝術家」開始可以被社會大眾尊敬,「文化生產」可以是一生的職志與召喚,哪裡還需要消極的「體驗券」呢?當消費文化可以變成一種「品味」,一種「能力」和「語言」,一種與國際文明交流的重要管道時,還怕百姓不會想辦法省下大餐和名牌包,就為了去看場好戲嗎?

(作者曾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文創學程教師)



◆ 外國月亮真的不是比較圓

【黃玉琴】2010-01-27 中國時報

筆者在美國讀書十年,取得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所讀學校皆為公立大學。在此,想針對前天時論廣場〈為什麼大學生上課睡覺?〉一文做些回應。 第一,美國一學期約三十至三十二週,並非劉同學所說的少於二十五週。再者,美國的大學,也無在期中考過後放二星期假期,秋季班學期中,僅在感恩節放星期四至星期日的一個長週末。春季班在三月有一星期的春假。在國外,對於研究生來說,更是沒有任何假期,一年三六五天都是研究天。到了寒暑假,美國的大學生多利用此時間去打工賺錢,為下學期的學費做準備。

因此,筆者認為時間管理為現在大學生的首要課題。如何分配讀書、睡眠、娛樂與交際的時間,並正視現今大學生長期以來晚睡所造成的睡眠品質問題及其衍生的學習表現的下降。對於不會時間管理的學生,筆者認為,放再多的假期也是無益的。

第二,台灣大學的畢業學分並無高於國外許多。以筆者本身為例,大學畢業需要修滿一二二個學分,而台灣大多學校也是要求學生要修滿一二○或是一三○幾個學分,方能取得學士學位。至於同學一學期要修幾門課,國外的大學通常不太會約束。當然,美國大學生也會同時選修一些所謂的通識「涼課」或是「甜課」來拉高當個學期的平均分數。這種情形並非只有在台灣會出現,即使在美國的名校,許多美國大學生為了整體GPA,也會做出同樣的事情。

再來說到第二外語的能力,筆者認為美國大學生,甚至到研究生,第二外語能力,遠不如我們台灣的學生。台灣學生並不是真的外語能力不好,而是缺乏自信心。筆者教導的研究生,才一年級,個個都可以看外國期刊;反觀大部分的美國學生,都無法閱讀英文以外的刊物,更遑論是以英文以外的語言所撰寫的學術期刊了。

第三,說到師生比例失衡的問題,筆者在國外讀大學的時候,一個班學生從二十幾個到二百人的課,筆者都上過。如果是所謂「大師」開的課,那要破百,亦是習以為常。想跟老師有互動,也不是不可能,只要學生夠積極,老師都有office hour可以讓學生和老師有一對一的互動。

筆者目前所任教的研究所,許多課程一班都只有十個學生或更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是非常密切的。至於導生制度,更是台灣學校裡特有的文化,在國外的大學裡,根本沒有導生制度,學生遇到問題,只能向學生事務處反應,學校也不太會積極處理。

其實,台灣的老師比國外老師關心學生許多,也許就是過多的關心,才會讓彼此的衝突更多。筆者認為檢討別人的同時,是不是更應該檢討自己,月亮真的不是外國的比較圓。(作者畢業於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現為台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 吃早餐的男人 錢途無量

自由時報 2010.01.27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男人能否擁有日幣千萬年收入,取決於吃早餐的習慣?日本以系列腦力訓練著作聞名的東北大學加齡醫學研究所教授川島隆太,去年底所進行的「早餐相關意識與實況調查」發現,大部分高所得的男性商務人士,都有規律吃早餐的習慣;有此習慣的大學生,大多也都是應屆考取。

川島曾出版「早餐決定我們的腦」一書。他在去年11月以400名大學生和500名35至44 歲的男性商務人士為對象,實施網路調查,從中分析吃早餐的習慣與成功人生的關聯性。

商務人士的調查結果發現,年收入日幣千萬(約台幣358 萬)以上的高所得者有82%,每天都會以某種形式吃早餐;收入700萬日幣(約台幣250萬)以上者,也有超過8成幾乎每天(每週4至5日)吃早餐。此外,年收入千萬以上且有吃早餐習慣者,有6成以上都是應屆考取大學,畢業求職獲第一志願公司錄取者也達6成以上。川島認為,有吃早餐習慣的男性似乎比較容易成為「贏家」。

大學生的調查方面,習慣吃早餐的學生中也有51%順利考取第一志願,74%為應屆考取;另有53%覺得「學生生活相當充實」,還有50%認為「自己用功唸書」。沒有吃早餐習慣的大學生,上述各項目的百分比僅止於個位數到10出頭。

川島教授對此結果分析道:「吃早餐的習慣可謂考取大學、邁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我們可以推測,吃早餐有助實踐規律生活,同時也對商務人士所處的職場環境發揮正面影響。」



◆ 女生數學不好 小學女老師害的

自由時報 2010.01.27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女生的數理能力不好,可能和她的小學女老師對自己數學能力不安感有關係。26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一份研究指出,小學女教師對數學的恐懼,會讓小女孩也害怕數學,影響日後的數學學科表現。

美國女性在數理領域成就向來不如男性,其中原因也引起一些爭論。現在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貝洛克針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的這份研究或許提供了一些解答。她說,年輕學生會以自己同性別的成年人為模範,若有個害怕數學的女老師,可能會強化「男生數學比女生好」的刻板印象,讓女學生也跟著害怕數學。

貝洛克找來17名老師所教的共52名男孩和65名女孩,這群老師與美國全國小學教師男女比例一樣,女性佔90%,在研究中接受數學測試評估他們對數學的焦慮感,另外在學年初和末期測試學生數學能力。結果發現,學生在學年初期的數學能力與老師數學焦慮感無關,不過到了學年末,對自己數學能力越不安的教師,他們所教的女學生就越認同男生數學比較好的觀念,她們的數學成績不僅比同班男生差,也不如沒受這種刻板印象影響的其他女生,但是男學生就不會有這種現象。

研究焦慮和壓力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表現的貝洛克強調,並非所有女學生都會受到這種影響,但「教師是一個影響來源。」她說,過去的研究指出大學主修小學教育的人,數學焦慮感是所有科系中最高的,加上這份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建議重新思考小學教師學位應要求數學能力和正面看待數學的態度。



◆ 網路霸凌橫行 自殺高中女生死後仍遭誹謗

中央社 2010.01.27

網路霸凌橫行,連已自殺身亡的受害者都不放過。一名從愛爾蘭移民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中學女生受不了同學欺侮日前自殺,但她的「臉書」悼念網頁現在卻還有人留言謾罵。

去年秋天剛從愛爾蘭移民到麻州南哈德萊(SouthHadley)的15歲中學女生菲比.普林斯(PhoebePrince)14日自殺身亡,消息傳出引起全美媒體關注。

根據媒體報導,南哈德萊中學(South HadleyHigh School)師長認為,身為新移民的她剛到新環境展開新生活,卻成為校園霸凌與網路霸凌的對象。

有些同學透過簡訊、電腦以及「臉書」(Facebook)等社群交友網站不斷對普林斯展開攻擊,話題焦點則集中在男朋友及約會交往方面,讓她產生厭世念頭。

就在南哈德萊警方仍在調查普林斯的死是否與網路霸凌有直接關連時,竟然有人到她的「臉書」悼念網頁留言謾罵攻訐。

福斯新聞網(Fox)的波士頓地方電視台報導,網路霸凌行為在普林斯死亡之後仍未平息,近日她的「臉書」悼念網頁就有人寫下誹謗意味嚴重的留言,但這些留言現在已經被刪除了。

fsj 提到...

廖玉蕙:走進學測考場前

【聯合報╱廖玉蕙】2010.01.28

習寫作文的一個重大功能是在培養創意,如果題目本身就古板陳舊,其實很難達到學習目的。

早年的作文題目,國中生慣寫「下雨天真好」;高中生必談「傳統與創新」;大學生提高關心層級,多寫「反共必勝論!」高考、普考一逕是「一顆螺絲釘」、「個人好,社會就一定好」。這種千篇一律的命題,因為出題老師有預設想法,所以,心存取悅閱卷者的考生不用深思,腦袋立刻會浮現一套制式的說辭。於是,清道夫、公務人員一定會被大量請出作例子,「小兵立大功」、「天生我才必有用」、「妄自菲薄」的句子滿天飛,寫的時候儘管下筆如有神,卻絲毫不見新意。閱卷老師看了一千篇文章,感覺彷彿只看了一篇。這種老式的作文,不鼓勵學生創新,只要在主題上規規矩矩複製《公民與道德》課程上宣導的那一套,結構上謹守起承轉合的模式,再加上文清字順的起碼修辭,四平八穩的,就可以得高分。

如今,時代不同了!集體思考被獨特創見所取代,命題與寫作都面臨新挑戰。不只考生緊張,出題老師面對指指點點的輿論,恐怕壓力更甚。

仔細研究近年來的學測命題,倒看出了有趣的趨勢———老人時代來臨的危機感,被充分反映在作文題目上。一連好幾年大學學測考題都繞著老人打轉,先是要學生揣摩一位修士生命中最後一晚的思想、祈願;接著的題目是〈失去〉,有了年歲的考官驚嘆年華老去,就以為十七、八歲的年輕人會警覺歲月如梭!再來是〈走過〉,才沒幾歲,就被迫開始回顧過往!後來乾脆羅列老人日記,要學生揣摩老人心情、敘寫老人生活;最後是(如果當時…〉,呀呀呀!這不正是老人說話時慣用的發端語詞嗎!這些題目在不經意間都透露出命題「老」師唯恐不被理解的焦慮!卻難為了後生小子,齜牙咧嘴,再怎麼歪著腦袋苦思,寫下來也盡是年少輕狂。顯見要激盪腦力去突破窠臼,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學測在即,考生的緊張可想而知,此刻,有幾句話進奉:走進考場前,請先摒棄「一試定終身」的荒謬緊箍咒!就算這次意外失足跌跤,誰敢說下回就不能奮起再創新局!許多前輩的先例可為佐證,不需在此贅言。當心情放輕鬆後,腦袋的死結一經鬆綁,反倒容易萌生活潑的想法,逆轉勝的機會也必然跟著大增。

其次,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體驗與故事,學測作文既然志在檢驗學生的思想深度、文字順暢及謀篇裁章能力,如果意見上只是人云亦云,題材上只是複製別人的經驗,手法上流於老套,在創意上便少了幾分。尤其過度揣摩閱卷者的心意,往往「順了姑情逆嫂意」,徒勞無功。我深切期待考生能誠懇的寫出由衷之言,在重要的時刻,不躁動輕忽,仔細將題幹看清後,再從容構思、執筆,勇敢寫出胸中的塊壘,在作文猶如說謊競技場的現代,也許講實話、做自己,將翻為新鮮,我相信在一片虛假的厭套裡,誠懇最容易被看見。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fsj 提到...

教育政策 還在人治階段

【許育典】2010-01-29 中國時報

教育部推動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原計畫二○一二年起將國中基測從兩次改為一次。但教育部近日卻表示,如果免試入學比例無法提升,則該計畫會出現變數。其實,我國的教育政策一直處於起起伏伏的變動狀態,在經常的內閣改組下,換了不同的教育部長或其他司長時,便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教育政策。由此看來,我國的教育政策還停留在「人治」的階段。

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可知我國是一法治國家,因為「民治」意味著國家治理必須經由人民組成的國會同意。事實上,法治是人治的相對概念,也就是國家應該由法律治理。過去因為沒有人權,人民處處受到君主人治的威脅,無法預見其安定生活。所以,展開革命,要求法治。簡單來說,法律治理可說是人民治理自己。在這樣的法治思維下,國家要限制人民的權利,必須要有人民同意的法律依據。

但是,不可否認地,行政事務繁雜,如要求所有的行政事項皆須有法律依據,則反而會使法治國家因立法的效率不彰而癱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學說與實務採取重要性理論。在重要性理論的要求下,只要涉及影響人民基本權實現的重要事項,一定須由國會自行立法規範,不得授權行政機關以訂定命令的方式為之。

就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來看,其要求公立高中職要提供五%到三五%、公私立五專及私立高中職則要提供三五%作為免試入學名額。預計到二○一二年,公立高中免試入學名額要提升到四成、公立高職要到六成、公私立五專及私立高中職要七成。為了配合這項規畫,教育部於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開宣布,至二○一二年起,國中基測將由現在的每年兩次改為一次,也就是適用於現在國一學生。

由此看來,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影響著學生未來的升學規畫,應是對學生基本權影響重大的事項,那麼,依據重要性理論來看,該方案必須有法律的依據,或是由法律授權而生的行政命令為基礎。但是,從教育部公布的方案來看,不但完全無法律的規定,甚至無法律的相關授權。

事實上,根據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二條:「法律得定名為法、律、條例或通則」,但是,在我國的教育政策,往往是使用「方案」的用語,來逃避法治國家依「法」治理的要求。從過去的「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到現在的「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甚至是,「高中優質化補助方案」、「推動大學支援高中職社區化方案」…等等。教育部經由「方案」的用語,來暗示著其變動的可能、來暗示著因「人」而異的變動、來暗示著「法」治僅是口號,而這也是我國教育政策一直充滿爭議的主要原因。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未來公民養成的重要方式,所以,教育政策必須存在永續的理念。重要的教育政策如因為「人」的色彩而改變,那麼,學生將成為「大人」世界的實驗品。漸漸地,當學生以為「人治」才是國家運作的常態時,施以再多的「法治」教育都是枉然。

簡單來說,要求法治是為了讓受規範的人民,得透過法律的清楚規定而明白「預見」,來安排未來的生活。在此,如果教育政策時常遁入「人治」,久而久之,人民在受教育時,已習慣國家施政的人治風格,則法治國家的落實也將離我們愈來愈遠。(作者為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 大學生的問題不在大學

【博義道】2010-01-29 中國時報

從洪蘭教授訪視台大醫學院起,這幾個月不管是在學校教師休息室老師們彼此討論,還是在校園同學間聊天,主題圍繞著台灣學生到底怎麼了。我是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的專任講師,自義大利來台有八年多了,可說對台灣大學環境有相當的了解。在此,想針對台灣大學問題這主題表達看法。

我認同黃玉琴教授昨天在《外國的月亮真的不是比較圓》一文中所表達的觀點:台灣大學畢業學分沒有比國外多,上課時數沒有比國外多,師生比例跟國外的大學差不多。筆者認為台灣大學以及學生就讀心態的問題不在於大學本身,也不在學生身上,反而在於台灣教育制度。

這幾年學生一批一批地進校就讀義大利文系,他們的就讀背景都一樣:從小一直到高三,一年比一年辛苦,課越來越重,一天比一天晚回到家,高二跟高三幾乎每天在學校或在補習,根本沒有時間,更沒有力氣做別的事。學生考上大學後,發現free time跟高中比起來多得多!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不管是玩、打工、參加社團等,想要趕快嘗試體驗一下,免得大學畢業之後出社會開始「無休假」拚命工作的生活,會後悔之前沒有做過的事。當然用功的同學也很多,一般來說學生知道他們要念書,但是因為之前忍受過太大的壓力,在大學「讀書」通常不是擺在第一。

台灣制度第二個要改進的地方在於就讀動機。讀者看這篇文章可能是第一次聽到台灣有義大利文系,這並不意外:學生剛知道他們進入本系,通常會聽父母講這「怎麼會考到這麼冷門的科系?」台灣的高中生準備考大學的時候,有心理準備:將來大學的科系不一定是他們自己想要念的那個。因為入學制度的關係,不是學生自己決定念什麼,而是由考試分數幫他們做決定。

我從輔導學生和聽與其他老師分享中,遇到不少這樣的例子:志願填錯了就來念本系,指考本來可以念台大,可是學測考不好便只好念輔大義大利文系;不然是父母替同學決定,或著是因為不知道念什麼就隨便選…。我覺得這不只是本系的趨向,每間學校大同小異,每個科系的情況是類似的:念大學不清楚要念什麼才對。缺乏動機,這大學怎麼念?

在導師約談時筆者會鼓勵同學培養第二專長,當我問到他們輔系或雙主修想要念什麼時,很多人回答:「不知道」。

我覺得問題不是學生不想念書,是他們不了解自己要念什麼。改善台灣的大學,改進大學生就讀心態,關鍵時間不在大學,因為那時候已來不及了;應自國高中開始培養學生成長,獨立思考,學習自我評估,了解自己要什麼,自己會什麼:這樣台灣的學校才會培育出有動力讀書的「大學生」。(作者 Cumin Paolo 為輔仁大學義大利文學系教師)



◆ 偏鄉圖書館買專書 10年3人借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3+112010012900057,00.html

【林宏聰、周麗蘭/綜合報導】2010-01-29 中國時報

政府推動「一鄉一圖書館」政策,但偏鄉圖書館的發展問題多,缺專業人員管理、缺經費,高雄縣茂林鄉立圖書館一年購書經費只有一千元!而高雄縣梓官鄉立圖書館長余美順指出,「每次評鑑都要圖書館發展特色館藏,大部頭專業書籍買一堆,結果十年內只有三個人來借!」

余美順說,評鑑委員們批評梓官圖書館的自修室,認為空間太大像K書中心,要求修改為書庫。但她觀察,鄉內有很多小朋友家裡沒地方讀書,晚上、假日自修室常爆滿,「鄉鎮圖書館不應該服務鄉民的實際需求嗎?」

學者評鑑地方需求 不切實際

中央政府及評鑑委員鼓勵發展特色館藏,但余美順發現,十年前購買價值不斐的漁產專業套書,至今只有三位讀者來借。評鑑委員大多是大學教授,提出的建議或許符合學術見解,但對偏遠鄉鎮民眾卻有點不切實際。她心疼說:「鄉鎮圖書館預算少,這筆錢拿來多買一些暢銷新書該有多好!」

永安鄉立圖書館長陳進鳳當了廿年館長,他說,圖書館發展與鄉鎮長的態度有關。早期館內職缺被視為政治酬庸工具,「養老館長」比比皆是,就算只有國小學歷、英文字母看不懂,只要和鄉鎮長關係好,都能當圖書館員。

鄉鎮市公所財政捉襟見肘,圖書館預算更是大問題,約有一半鄉鎮市以虛編預算方式保留科目或作為控管預算。

救災排擠預算 年僅一千元購書

茂林鄉立圖書館原本乏人問津,平均三天才有一人借書。去年八八水災期間,圖書館收容災民,竟意外拉近鄉民,也產生潛移默化效果。現在不時有村民去借書、看報紙,展現全新氣象。但有誰料到,該館一年購書預算僅一千元!還不夠買一張高鐵北高車票,只能期待各界捐書。茂林鄉立圖書館長林岳承說,日前台北縣立圖書館捐來一批淘汰的書,正好用來充實館藏。

雲縣鄉鎮圖書館預算最高前四名,並落實購書的有崙背鄉三十萬元、西螺鎮十萬元、虎尾鎮十萬元、古坑鄉五萬元。其餘聊勝於無或掛羊頭賣狗肉,公所人員表示財政困窘,「生吃都不夠,哪有得曬干?」

但也有認真的館長把小圖書館當文化中心經營,虎尾鎮、褒忠鄉圖書館屢屢舉辦活動、課程,即使收費也大排長龍。(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漢字教育可望重返南韓小學教育課程

中央社 2010-01-29

南韓媒體指出,教育科學技術部將建議各學校從明年春季新學年度開始,在小學教授漢字,今後並將根據社會要求,積極研究開展漢字教育。

南韓自1970年實行韓文專用化政策後,漢字就從小學課本中消失。負責擬定教科書標準和方針的「韓國教育課程評價院」此項建議如實現,將是時隔40年後,漢字教育重新被列入南韓小學正規教育課程。

南韓「朝鮮日報」網路版指出,「韓國教育課程評價院」向教育科學技術部提交一份研究報告,其中建議「應將漢字教育納入小學教育課程」。

教育科學技術部表示,根據這份研究報告的結論,將建議各學校從明年春季新學年度開始,在小學校園裡教授學生漢字。今後並將根據社會要求,研究積極開展漢字教育的方案。

根據「韓國教育課程評價院」報告,去年6至7月針對5222名家長和教師進行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3%受訪者贊成小學生學習漢字。贊成家長的比例更高達89.1%,教師則為77.3%。

根據報導,南韓20名歷屆國務總理聯名向青瓦台提交一份「小學漢字教育敦促建議書」,引發一場漢字教育爭論。教育部隨後委託「韓國教育課程評價院」進行相關研究,確認漢字教育有其必要性。

fsj 提到...

大學選校系統 志願資訊透明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1/31

考完學測接著要申請大學校系,往年家長和考生抱怨大學選填志願資訊不夠透明,今年考生首度可利用網路「大學選校互動系統」,依個人的偏好設定指標與權重,選出理想大學。這套系統目前只能「選校不選系」,至於「選系互動系統」還要再等兩、三年。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建構的「大學選校互動系統」(http://cnt.heeact.edu.tw/),分學術聲望、學生素質、學生結構、教學品質、教師資源、研究成果、研究經費、圖書儀器、財務資源、國際化及畢業率等12大項,再細分成24項參考指標,考生可勾選自己最重視的3至10項指標,再設定百分比權重,系統就可跑出客製化的「大學排名」。

別以為台大永遠排名第一!如果考生及家長最重視大一新生註冊率、師生比、平均每位學生所獲資源、學生畢業率等四個選項,各給25%的權重,排名前五名的大學為:陽明大學、長庚大學、暨南大學、屏東教大和慈濟大學。只看這四個指標台大的排名落到第15名。

高教評鑑中心執行長陳振遠表示,這是亞洲第一套線上選校互動系統,國內考生更關心的「選系不選校」,希望三年內能建構出「大學選系互動系統」。

陳振遠說,考生拿到學測成績單之前,可多利用大學選校互動系統,找出心目中的大學排名,每所大學都詳列宿舍數量、學雜費、教育部補助金額、評鑑結果、傑出校友、社團等資訊。

最近一項高等教育調查顯示,台灣學生「選系不選校」是未來趨勢。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說,現在大學系所都越來越重視行銷,很多資訊都會上網,考生可深入瀏覽心目中理想校系的網站,多了解該系的師資、課程、學生活動。



◆ 日政客秘書難為 頂罪、殉身都得做

【聯合報╱特派員陳世昌】2010.01.31

問日本人:360行最難做的是哪一行?答案是:政治人物的秘書,因為幹這行不僅要幫人「頂罪」,搞不好還得「自殺」,惹上殺身之禍呢!

秘書入獄 成就老闆

首相鳩山由紀夫、執政黨幹事長小澤一郎最近先後爆出政治獻金醜聞,把日本政壇搞得沸沸揚揚。國會開議後,天天看到議員就此事逼問鳩山與小澤,雖然兩人看來還是老神在在,背地裡小澤的三位秘書卻已鋃鐺入獄,而鳩山的兩名秘書則是一名被起訴,另一名被罰款30萬日圓。

這次醜聞源於鳩山首相拿了母親12億日圓的獻金,卻沒有正式申報;小澤則是動用四億日圓現金買了一塊土地,被懷疑內有來自建設公司的不當政治獻金。兩人都矢口否認知情,推給秘書,這些秘書就這樣被迫「扛」下了這個罪狀。

鳩山首相在國會的答辯更絕,他承認以前在別的議員爆發金權醜聞時,講過「秘書的責任就是議員的責任」,這次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他竟然說「我敢向天地神明發誓,不知道我母親給了我十二億日圓,這些都是秘書們處理的事」。天啊,十二億不是小數目,怎可能讓秘書處理而全不知情?

出差池 自殺博同情

作為日本政治家的秘書,往往就得有這種幫主子扛罪的本事。其實過去的秘書更有「傲骨」,一旦檢調的火網快燒到政客時,秘書們二話不說就先上吊自殺,落個死無對證並博取社會同情。竹下登前首相生前鬧出瑞克魯特未上市股票的政治獻金醜聞後,他的一名秘書就以自殺讓案情死無對證。

大批書生 等著接任

一名國會議員究竟可有多少秘書?依國會法由國家出錢的秘書可有三人,若要增加即屬私設秘書,沒有限制,私設秘書一般約四到六人,不過以前像田中角榮這樣的政壇大咖,私設秘書高達六十人以上。小澤一郎過去師從田中角榮,所以私設秘書也有數十人之多。

這次小澤因為購買四億日圓的土地被檢調釘上,包括一名現任眾議員在內在內的三名秘書被捕,當然責任就全落在秘書身上。據稱,被捕的石川知裕眾議員在入獄前跟他的父親通電話說,「我實在撐不下去了,我想一死以求解脫」,他的父親正告他「你要好好的活下去」,石川才沒有尋短,否則可能又多了一則不幸的社會新聞。

小澤除身邊有眾多秘書外,家裡還養了許多「書生」,據說這些人未來有心從政,大學時代就住到小澤家裡幫傭,看畢業後是否有機會升為秘書。大家對秘書職位如此嚮往,據說乃因這是成為國會議員的終南捷徑,若獲小澤賞識,要當國會議員並非難事。

這些書生類似春秋戰國時代的「食客」,每天亦非閒著沒事,早上五點就要起床幫小澤家幹活,拔草、灑掃、應對,還得餵貓餵狗,主人出門要趕快幫忙打點提皮包,開大門恭送要九十度鞠躬,直到車子開出視野。書生們耳濡目染,從實務中學會政治,受重視的不是「資質」,而是「忠誠」,一如日本古代武士對藩主絕對忠誠,必要時須以切腹表達。

每逢日本政客爆發醜聞,總有一群秘書成為祭品。日本政客的秘書,真的很難為。

fsj 提到...

年關宅配塞車 爆退貨潮

【聯合報╱地方中心記者/連線報導】2010.02.13

「不是我不收貨,是貨運所堆滿貨品送不出去,沒辦法再收啦!」年節宅配送禮量暴增;宅配通等多家業者無法消化宅配貨品,前天緊急喊卡,已收件的送貨時間延誤,客戶大罵爆發退貨潮,花蓮提拉米蘇一天退貨廿萬元。

「如果不是非常狀況,誰會把賺錢機會往外推!」宜蘭大學前的統一超商農專店吳姓店長說,這幾天店裡冷凍、冷藏庫被宅配年菜塞爆「全癱了!」

「件數太多,即使第二天可以運達目的地,也缺乏人手送到消費者家。」大榮貨運台東所表示,近一星期來,因北部包裹爆量,從台東北送的包裹,只能送到花蓮縣吉安鄉、花蓮市,再往北就送不過去;北部往南包裹,無法直接送到台東。

「東西還沒到,我們要退貨。」宅配業消化不及,知名的年節伴手禮業者叫苦連天;台中市chochoco巧克力專賣店昨天客訴電話不斷,消費者抱怨,要求宅配中午到,等到三點還不見蹤影。

新竹某家公司前天中午尾牙,訂了四十多盒巧克力送員工,但尾牙吃完、員工放假走光,巧克力仍卡在半路,「不必寄了,人都散了,貨到也沒人領」。業者擔心年初一碰上情人節,萬一宅配不準時,過完年會爆大退貨。

紅遍全台的花蓮提拉米蘇精緻蛋糕,昨天整天客訴電話不斷,店員表示「我們一直在跟貨運業者追蛋糕流向」,有的客戶是集資團購,要從台北帶回老家的,等不到蛋糕又急著上路,直接就要求退貨。經理陳穗英說,這些退貨只能當垃圾處理。

屏東萬巒豬腳業者更慘,業者林忠飛說,前天下午接到宅配停收通知:「待送件數已經爆了」,只好硬著頭皮向訂戶說明,「我們正常出貨呀!哪知宅配突然說不收件!」

訂戶大罵「我們可是準備拿來當年菜的!」業者同意退回訂金,還被罵「服務態度很差」,忍不住抱怨宅配業,「應該提早向我們說嘛!」(記者林順良、施鴻基、吳淑君、廖雅欣、謝梅芬、洪敬浤)



◆ 老店說:怕毀商譽 寧可不接單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修瑞瑩/連線報導】2010.02.13

過年宅配爆量,造成遞送延誤,引發退貨潮。網購名店提拉米蘇精緻蛋糕表示,蛋糕卡在宅配中心,根本送不出去,昨天退貨單接到手軟,今天除夕退貨量會再擴大,將向宅配業者求償。

「宅配業者應該向社會道歉」,提拉米蘇經理陳穗英說,他們與黑貓宅急便(統一速達)合作,現在蛋糕卡在集貨中心,根本送不到客戶手上,總公司整天都在接退貨電話,損失難以估計。

陳穗英說,今天是除夕,宅配問題如果沒解決,會再掀起退貨潮,「我們一定要他們(宅配業)賠,宅配不能只接單,也要想到責任」。她強調,宅配業拚命接件,給人希望,最後卻達不到,應該向社會大眾道歉。

台中市知名老店嘉味軒太陽餅,農曆春節宅配訂單接不完。忙到沒時間睡覺的老闆王清福,前天凌晨接到宅配業電話,「量太大了送不完,除夕當天不收貨」,只能拜託業者「使命必達」。

連續多年獲選台南市伴手禮的松稜滷味業者表示,「去年就有慘痛經驗」,宅配無法準時,消費者抗議,今年早在幾天前就不接單,「否則追貨追得辛苦」。

知名的周氏蝦捲業、台中市有一家太陽餅老店,也採取同樣作法,寧可少做點生意,也不願損及聲譽。



◆ 黑貓說:別家不送 我們才爆單

【聯合報╱記者陳靜宜、李奕昕/連線報導】2010.02.13

年節送禮潮,宅配公司忙翻仍難負荷,網購名店花蓮提拉米蘇因貨無法準時送達被大量退貨,業者擬向宅配業求償,黑貓宅急便表示,正與對方聯繫,如確認運送誤差會賠,但黑貓否認有提供員工接案獎金,導致爆單。

景氣好轉,民眾送禮意願高,整體宅配量比去年春節多出兩成,黑貓宅急便公關劉琬怡表示,去年春節收送230萬件,今年突破260萬件,為消化訂單,全公司四千人都加班趕工。

針對爆單問題,黑貓宅急便說,這是因為部分同業日前不再接貨,例如一家業者就規定六日之後,花東地區不配送,才使得消費者把貨品轉到黑貓,導致件數爆量,並非外傳黑貓有提供接案獎金,致接貨量超過負荷。

黑貓表示,之前擔心會影響收送件品質,因此在十日到十二日停止到府收件服務,許多消費者不諒解;而今收件爆量,又被誤會野心太大,收不收件都要挨罵,過年期間件數多,現已全面趕送。

新竹貨運新竹營業所經理邱春升說,因應這波年度「宅配大作戰」,新竹貨運早在兩個月前就沙盤推演,所有車輛送修確保最佳狀態,同時招募人員,送貨人員這幾天幾乎天天加班忙到半夜,有時連上廁所的空檔都沒有。

※ 宅配業者應有評估接單能量的機制,可提出數據向客戶說明不是不願接。



◆ 軍機飛金馬 送1405民眾回家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李志德、李木隆、曾懿晴、吳文良/連線報導】

2010.02.13

政府開放外島航線後,當地民眾「搭軍機回家過年」的經驗已成為歷史。不過今年由於濃霧影響,金門、馬祖機場接連好幾天關閉,國防部昨天破天荒動用軍機、軍艦投入輸運。昨天國軍派出C-130運輸機協助輸運,一整天共飛32趟起降,搭載1405名民眾返鄉過年。

這項破天荒行動,據行政院官員指出,主要是周三,行政院長吳敦義接到金門立委陳福海的緊急電話,表示大批民眾因航空斷絕無法返鄉過年,希望行政院想辦法,吳敦義立即指示秘書長林中森,協調交通部與國防部解決。

交通部長毛治國和國防部長高華柱周四上午敲定,由軍方派出船艦與飛機,在交通部管制之下實施輸運。

國防部幕僚透露,高華柱先前已接獲金馬守軍回報,許多原訂休假返台的官兵無法離開,要求海軍研擬因應方案。毛治國打電話要求支援時,高華柱立刻表示願意一併搭載民眾,兩部順利在周四上午定案。

由於當時外島機場仍然無法開放起降,原本規畫以海運為主力,軍艦緊急待命,沒想到昨天天候好轉,空軍全力動員,海軍反而備而不用。許多意外搭到軍機返鄉的金門民眾,下機時興奮地與軍機拍照留念。

空軍官員指出,昨天屏東四三九聯隊共派出九架C-130,從松山與屏東飛往金馬兩地,共飛行十六個來回、卅二趟起降,一共搭載1405人。國防部長高華柱昨天晚間前往松山機場,向空軍機組員致贈加菜金。

國防部表示,今天軍方仍會視情況投入輸運。除了空軍運輸機外,海軍的新康號運輸艦,前天晚間由高雄趕往金門,停泊在當地待命,有一千五百個床位的新康艦,可以發揮「清盤」功能,在八小時內將民眾送回金門本島。

金門港務處表示,小三通船班今天下午三時卅分開出最後一班客船後即停航,明天一早恢復正常通航。

由於前天霧鎖金門機場,民航局推出三套輸運應變計畫,除加班機外,還有港務局包租船隻及軍方支援軍機、軍艦。昨天金門飛台北末班機在凌晨三點四十五分抵達松山機場,打破松山機場夜航最晚紀錄。



◆ 怕嚇走遊客 發布震央避用日月潭、阿里山…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0.02.13

昨天早上十點四十二分,在花蓮西林地震站西偏北方卅七點一公里處發生芮氏規模五點三地震,沒有大災情。然而,其實震央在南投縣仁愛鄉,離日月潭地震站較近,不以日月潭站為基準的原因是「怕遊客不敢去」。

根據中央氣象局網站上的圖示,震央就在南投縣境內,為何會選擇較遠的花蓮西林地震站當基準?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解釋,九二一地震後一、兩個月,交通部開始鼓勵振興災區觀光,但當地業者反應,如果氣象局發布地震時,以知名景點作定位基準,透過訊息傳播,可能會讓觀光客卻步。在「考量居民觀感」、「避免民怨」下,氣象局不再用日月潭、阿里山等站當作參考座標。

他強調,日月潭等景點的測站沒有裁掉,還是正常運作,只是不當作發布基準。

fsj 提到...

歷史教育 在傳承生命經驗

【陳復】2010-02-26 中國時報

教育部將在後天召開第一次的歷史科課綱修訂會議,依照教育部所訂進度,專案小組須在一個半月內修訂完畢,四月中旬提出修訂草案。媒體報導台大歷史系教授與教育部高中歷史課綱修訂委員周婉窈指教育部目前正重新修訂歷史科九八課綱,中國史倍增,世界史減半,這將嚴重扭曲台灣高中生的史觀。此事與我們長年看待歷史教育該背負著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有關,筆者在這裡有不同的角度,想提供給大家思考。

因為受國內政局的牽制,高中歷史課本的編撰即使希望面面俱到,符合社會的期待,卻長期受困於各種意識形態的綑綁。或是強調「鄉土的認同」而著重認識台灣史;或是強調「民族的精神」而著重認識中國史;或是強調「國際的視野」而著重認識世界史。且不說認識這些不同空間範圍的歷史是否真能完成這些自具社會正當性的意識形態,當學者開會的時候,想要調和各種不同的意見,訂出最能讓多數人接受的課綱,則往往只能在這三個環節做「最公平」的比例調整,卻其實很難就史觀本身的問題,做出更仔細的反省與思考。

不論是國際的視野、民族的精神或鄉土的認同,這都是種知識的建構,背後都來自學者預設某個史觀,對歷史事件做出符合其脈絡的詮釋,儘可能呈現出符合該史觀能看見的真相。然而,人可能沒有意識形態,卻不可能沒有意識,或許我們應該回到問題的實質面來思考:人為何需要學習歷史?如果不是首先作為一個真真實實活著的人,藉由觀看他人曾經活過的生命經驗,得知興衰成敗與智愚賢頑,由其間領會出自己生命的輪廓,得知寓居於世(Being in the world)的意義,那學習歷史很難不覺得索然無趣。

筆者在學校教書的時候,發現學生最常對學習歷史有的感覺,莫過於「要背一大堆歷史知識」,顯然,這些歷史知識跟學生的生命經驗很不相應,他們只能藉由強制記憶,來讓自己記得這些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當歷史教育竟變成「歷史背誦教育」,那歷史教育很難不視為失敗,這時候任何史觀的詮釋都沒有意義,都只能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蒼白的印象。

其實如果我們希望學生能「理解歷史」,我們就應該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裡認識他自己,將生命經驗與歷史經驗結合,這並不是任何意識形態的架構,而是來自對「生而為人」的共通體會。

當我們歷史學者在設計課綱與編撰課本的時候,究竟只是想滿足自己對某個史觀的信念,由該角度來完成對歷史的想像與鋪陳,藉由學術權柄的落實與伸張,來讓歷史老師灌輸給學生相關內容;還是真想讓學生藉由學習歷史,來完成他們自己對人生的想像與鋪陳?

如果是後者,那台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比例問題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甚至打破這種空間概念的壁壘都無不可。我認為,設計課綱與編撰課本的時候,由人類整體的角度出發,讓歷史知識緊扣住人的生命經驗,增益學生對人性本身的認識,或許是歷史教育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較根本的作法。(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交通大學與台灣科技大學)

fsj 提到...

英刪教育經費 霍金想出走抗議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10.03.04

不滿英國政府大刪大學經費,在劍橋大學任教近半世紀的全球知名物理學家霍金,考慮「乘桴浮於海」,遷往加拿大定居以示抗議。

現年68歲的霍金(Stephen Hawking)認為英國政府刪減大學教育經費將阻礙科學研究,對英國科學研究將偏重產業,而非追求科學知識與發明,感到沮喪。

自1962年起任教於劍橋大學迄今的霍金假如出走,將是對英國大學乃至於整個學術界的一記重擊。

財政惡化的英國政府最近宣布,未來3年將把高等教育的經費刪減約10億英鎊(480億台幣),消息宣布後,教育界譁然,引發強烈批評,有人認為,英國 800年的高等教育可能就此走下坡。

霍金是英國國寶級科學家,他計畫今年夏天前往位在加拿大安大略,知名的圓周理論物理研究院(Perimeter Institute)任教。

霍金的研究助理告訴記者,霍金確實考慮搬離英國,但是否定居加拿大,還要看今年夏天前往圓周理論物理研究院的2個月訪問情況。

劍橋大學是培育世界級頂尖科學家的搖籃,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以及發現DNA結構的克利克與華森 ,都是來自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發言人說,「霍金教授目前並未計畫離開劍橋」。



◆ 關心考生 教育部該看上還是看下

【本報訊】2010-03-04 中國時報

在今年大學學測結束之後,台灣的家長與學生都有普遍的不滿與無奈。家長學生不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數學科考題太難,整體平均分數只有三十二分。在大學各科系普遍採計數學成績的前提下,一旦數學科題目太難,其結果就是對於文史社會科考生不利,但對於數理科考生則有利。無怪乎教育部高教司司長自己都承認,現制不利於子女選擇文法社會類組。

除了數學太難之外,另一科廣受批評的科目,則是國文科所考的修辭學。修辭學的內涵多是中文的文法與語法;對於所有以母語學習中文的考生而言,這是一門與語文能力全無干係的無聊知識。所有的語言學家都知道,只有學習外國語才需要用文法教學,而在母語學習中強加文法語法學習,那是全無必要的干擾,只有折挫學習興趣的反效果。修辭學納入考題早在數年前已經廣受社會抨擊,沒想到銷聲匿跡數年之後竟然又再度還魂,重新在今年學測中出現。原本學生們錯以為他們已經不必再理會那句法類比的無聊名詞,但在今年學測之後,恐怕不得不再繃緊神經,重新熟練那些惱人的語句規則了。由於修辭考題與文學能力無關,考修辭學相對而言又是變相的有利於數理考生。

高教司司長的發言雖然坦白,但看在一般民眾眼中卻是一肚子火。高教司是高等教育的主管單位,司長自己覺得目前的高教政策不合理,當然就該去設法調整政策、改變現制。但主管司長不此之圖,卻只是表達其子女科系之取向選擇,令人遺憾。對大多數家長而言,他們更是對考題與教育的扭曲感到無奈。子女教育的痛苦也許只有中學的六年時間,故家長們對教育發聲往往也只是斷斷續續。然而年年都有基測學測,也都有成千上萬的受苦考生,負責任的教育主管機關沒有理由放著不合理的制度不管啊!

然而,外界如果仔細檢視教育部的政策就會發現,其重點似乎有「看上不看下」的傾向。過去半年該部的重要政策包括大陸學歷採認、開放陸生來台、興建三百座學校游泳池等大項。這些政策看起來彼此不相干,卻都有一些共通點。第一,所推政策都無涉一般熟知的核心教育問題(諸如升學、教材、師資),而是些行政認證與體育活動等。第二,所推政策都是馬總統的政見或所喜好的運動(如游泳),卻與吳揆所強調的庶民感受無關。第三,當外界對教育政策有所質疑時,該部對學歷、陸生、泳池所做的回應資料充分且非常積極,但對於學測的抨擊教育部卻幾乎不太理會,把事情的責任切割給大考中心。

吳部長不但在市府任內深受當時的馬市長信賴,且在國民黨內也有相當的基層實力。八年前,他就曾經代表國民黨參選台南地方首長;八年後的今天,吳部長也出現在地方政治人物的造勢場合,又是該黨請纓上陣的大紅人。吳部長極力貫徹總統的政見與想法,當然是極為受器重的政務官。只是教育部這個部會的性質與一般工程會、經濟部極為不同,也需要不同的為政思惟。

一般部會未必直接接觸廣大的民眾,但教育部施政卻直接影響數百萬的考生與家長,其政策大概是與「民怨」關係最深最強的。一般部會的政策就算對人民或企業稍有損傷,但大企業動輒遊說施壓,也能輕易扭轉政策的不良影響。唯有中學生,論年紀未及弱冠、論人格未臻成熟,只能在基測、學測、指考、推甄的既有制度中載沉載浮、任人宰割。教育部如果能對這一群最弱勢的孩子投注關心、改變制度、減少痛苦於萬一,那都是勝造七級浮屠的大功德。但若主管單位只看上不看下,只見長官不見庶民,那麼當然就會有不能小覷的庶民痛苦了。

教育部長確實不好做;往上看,是與核心教育議題不相干的馬總統政策;往下看,則是吳院長最關心的庶民考生痛苦。往政黨看,有地方選舉為黨出征的召喚;往人民看,則是一大群在補習班打滾折磨的學童。在慘烈學測之後,吳部長會不會稍微調整一下他上下之間的關注比重,恐怕是外界觀察的重點。

fsj 提到...

「艋舺」效應/教部:負面示範也是教材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237888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3/04

電影「艋舺」熱映中,也引發教育界討論,擔心青少年被誤導。教育團體「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 最近電話變熱線,許多家長及老師反映,擔心該片會帶壞小孩。品盟發言人潘莉華說,該片可能有八大負面效應,尤其是錯誤價值觀。但品盟強調,並不反對大家看「艋舺」,更呼籲學校和家長與其擔心,不如立即採取行動,主動陪青少年討論「艋舺」內容。

「艋舺」上映以來,部分家長和學校老師打電話反映該片內容充斥著負面學習,易誤導青少年。

師長陪著看 最安心

品盟因此呼籲高中、國中及國小高年級的校長、老師和家長,和學生、子女一起觀看「艋舺」片,並討論其中易誤導的價值觀。

家長及老師擔心電影「艋舺」造成青少年錯誤的模仿,教育部訓委會常委羅清水表示,教育部的立場「支持國片」,電影如果有負面內容,也是一種教育的題材,建議家長和老師跟孩子討論,釐清正確的價值觀。(艋岬八大負面效應詳見原站)



◆ 《艋舺》反映了掃黑盲點

【吳景欽】2010-03-06 中國時報

近來,電影《艋舺》不僅取得高票房,亦引發不少話題,尤其是片中所講述的黑道情義,是否可能使青少年產生價值扭曲與模仿,而讓一般家長擔心。此種擔心雖不無道理,但於現今媒體多元的時代,暴力媒介何其多,欲將暴力行為歸之於一部電影,恐言過其實。比較值得關注的,反而是在《艋舺》片中由王識賢所扮演的文謙一角,在經一清專案管訓後,反更為兇狠,而引發更大的波瀾,正反映了我國向來掃黑政策的問題。

一九八四年江南案爆發後,由於事涉軍情局指使竹聯幫分子至美國殺害江南,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即以一清專案之名為掃黑,實則在將殺害者予以監禁,以避免事端擴大,也可趁機掃蕩日益猖獗的幫派組織。惟此政策,畢竟有其政治目的考量,因此並未有回歸社會再教育的措施為配合,而僅是一種暫時性的隔離,不僅無法使幫派人物改過向上而為社會復歸,反成為一種犯罪的相互交流,更可能助長其於幫派內的資歷,文謙一角正反映了掃黑政策下,最負面的結果。而更糟的是,原本分散各處、各自為政,且在組織上較為鬆散的本省掛角頭,卻在此因緣際會下被聚集在一起,而得以合縱連橫,並從聚合型態蛻變成較有組織的現代幫派,以與所謂外省掛抗衡。

而掃黑的意外結果,還不僅於此,原本幫派角頭參與地方政治,往往只是一種間接的參與,但在經掃黑之後,也使地方角頭慢慢懂得藉由選舉以取得議會的保護傘,且由於台灣地方選舉制度的本質缺陷,即採行中選區的多數當選制下,普遍的當選票數也不過五千張左右,如此的低門檻,即便無任何政黨奧援,只要藉由其地方勢力,欲當選並非難事。而若長期深耕地方,且獲得某些政黨奧援,欲進一步競逐議長、副議長大位,在擁有豐富資源及幫派背景的雙重助力下,恐亦非難事,此在《艋舺》片中雖未著墨,卻是掃黑政策下,持續至今且揮之不去的夢魘。

而在越掃越黑,且意外促成幫派組織化與漂白化下,為了解決幫派問題,在一九九六年底,立法院即通過《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欲以重刑與強制工作等來嚇阻,甚而為了防止幫派人物參選,依據《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十三條,若犯本條例之罪,經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確定者,不得登記為公職人員候選人。惟此條文以否定被選舉權來達到社會防衛的目的,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恐成疑問,同時,也等同否定了監獄的再社會化功能,而形成對犯罪者的終身烙印。即便認為無違憲爭議,但由於條文限制參選,必須是在判決確定後,若以目前針對重罪的審判,期間往往漫長,仍無法避免涉案者在判決未確定前投入選舉,而仍得以受到議會的保護。因此,此條例的目的,仍不脫治亂世用重典的思考,與過往的掃黑政策,實無太大差別,其結果也可想而知。

《艋舺》對於一九八○年代的學生文化與地方角頭的描繪,仍略嫌簡略而不夠細膩,但不可否認的是,藉由五位青少年間的恩怨情仇,卻反映出在當時菁英教育體系下,有許多青少年過早的被標籤化,因此失去了對家庭、對學校的依附,而在青少年正處於叛逆期與血氣方剛下,地方幫派自然成為其重要支柱,而踏上不歸路。所以從《艋舺》片中,我們該省思的不僅是向來掃黑政策出了什麼問題,而更應是對整個教育與社會政策的深刻檢討。

(作者為真理大學財經法律系助理教授)



◆ 台灣經濟發展及民主成就編入大學用書

中央社 2010.03.06

政治學大師凱格利所著「國際政治學—趨勢與轉型」(World Politics—Trend andTransformation)大學用書,第13版上市,書中首次以2頁篇幅,探討台灣經濟發展及民主成就成功案例。

這本書以「台灣是通往和平及繁榮之自由路徑的『活證』嗎?」為題,解析台灣政府過去50年來之各項政策及作為;如何成功地在經濟上及政治上創造出兩大奇蹟,並成為華人社會中唯一的民主典範。

而作者認為,台灣的民主成功案例,也駁斥了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領導人所提出之亞洲價值的文化特殊性及亞洲國家不適合西方民主之立論。

在兩岸關係議題上,書中強調馬英九總統的外交休兵,以及不統、不獨、不武之「三不」政策,已使兩岸關係緩和許多。然而,台灣海峽仍是世界上危險的地方之一,世界兩大核武強權可能在台海發生衝突。

最後,對於未來兩岸關係之發展方向,書中雖未明確指出預期可能的方向,但卻以「民主國家不會互相攻打對方」,以及「一個民主的中國可以給台灣的未來及建設東亞的和平提供解決之道」等期許中國隨著經濟發展能走向民主化之途。

但書中也警告,民主轉型一定會有過渡期,而過渡的政權通常會挑起戰事。

凱格利(Charles Kegley)在在美國學界夙負盛名,被譽為國際關係學術界中「執牛耳」(second tonone)之最頂尖學者,獲有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University)國際關係博士、曾任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及系主任多年,著作等身,逾50冊,在國際政治學界舉足輕重。

凱格利為蒐集撰書資料,曾在98年訪問台灣,拜會中華民國國安會、外交部、陸委會及新聞局等單位官員。

這本教科書係凱格利與布蘭頓(Shannon L.Blanton)合著,為美國最暢銷之國際政治學教科書,廣為美國,甚至世界各國大學所指定為「國際關係」或「國際政治學」教材,國內政治大學等大學亦多採用這本教科書為指定教材。

fsj 提到...

懂得寬恕的青少年 幸福感越高!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3.05

今天公布的一項國中生幸福感調查發現,教國中生學會「寬恕」的品格,比減輕他的升學壓力,更容易提高青少年的幸福感。

中華民國得勝者教育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共同進行「青少年不幸福祕密大調查」,針對全台24縣市、63校、1萬名國中生問卷,回收9073份,回收率 91%。

調查主持人、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庶深表示,調查目的在發掘青少年心中不能說出的祕密,了解哪些因素造成青少年傷害,而影響幸福感。

心理傷害最大來源:朋友、同學

調查發現,青少年心理傷害的來源以「朋友、同學」最多,約占六成;其次是家庭占一成八,老師占5%。

閒話、當面指責、冷漠最傷

分析心理傷害事件來源,以「背後說閒話」、「當面指責」「違背承諾」、「冷漠」最傷。也有國中生反應,家庭衝突(包括父母離婚、爸爸不回家),以及師生衝突 (老師當著全班的面指責我、說了當老師不該說的話、罵我們啟智班、體罰等),也很傷青少年的心。

吳庶深表示,校園霸凌事件除了肢體暴力之外,也要注意「語言霸凌」,如當面指責、背後說閒話,以及「關係霸凌」,如排斥、冷漠等。

師長的傷害 不易得到孩子寬恕

進一步做「寬恕」態度的調查發現,青少年較容易寬恕朋友和同學,但不容易原諒來自家庭和老師的傷害。吳庶深分析,這是因為青少年面臨父母或老師的傷害時,無法逃離現場,而且青少年期望父母愛他、老師關心他,結果適得其反時,期望越高、傷害越大、心理創傷也越難平復。

學寬恕 增加主觀的幸福感

比較壓力、寬恕與青少年幸福感的關係,結果顯示,壓力與幸福的相關性較低,寬恕與幸福程度的相關性較高。吳庶深指出,教青少年學習寬恕,可增加主觀的幸福感。

非營利的「得勝者教育協會」,在各國中協助推動品格教育、生命教育與國中生情緒管理已經17年,針對今天公布的調查結果,該協會未來將加強推動「寬恕」教育,教國中生面對他人的不公平對待時,自願放棄仇恨,選擇以愛及仁慈對待。



◆ 研究:快樂的人較多話 談話較有內容

中央社 2010-03-06

最新1期「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月刊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多話,而且談話也較有內容、有深度。

「心理科學」月刊報導,來自亞利桑那大學與華盛頓大學聖路易分校的心理學家,共同進行了1 項實驗,想了解快樂的人與不快樂的人平常交談模式、談話內容是否有不一樣的地方。

參與實驗的研究對象,身上都佩戴電子驅動錄音機,在為期4天的實驗期間,把日常生活聲音記錄下來,同時並填寫有關性格評估及快樂程度的衡量問卷。

研究人員將錄音結果與快樂程度衡量交叉分析之後發現,最快樂的受訪者比最不快樂的受訪者多了70%的談話時間,最快樂的受訪者交談具實質內容也是最不快樂受訪者的2倍。另外,最快樂的人獨處的時間也比最不快樂的人少25%。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快樂的人生活中有比較多的人際交流,談話也較有深度,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孤寂而膚淺的。990305



◆ 公主遇霸凌?愛子怕上學 皇室憂心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457403.shtml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五日電】2010.03.06

可能繼承日本皇位的愛子小公主遭調皮的男同學惡作劇,嚇得不敢上學,引起日本社會普遍關注。

主管皇室業務的宮內廳官員只說愛子在學習院初等科學校遭到「亂暴」(粗暴對待),當記者追問具體內容時卻說不便詳述,只表示小公主暫時不會去上學。

宮內廳東宮大夫野村一成五日在例行記者會上突然提及愛子的情況。他說,正在就讀學習院初等科二年級的愛子公主,上周因感冒發燒暫時未去上課。本星期二到校上課,又因腹痛且深感不安而提前回家。

該廳與校方連絡始知,愛子公主在學校被一些男同學欺負,嚇得不敢上學,已要求校方保護愛子。雖然校方找了輔助教員隨時在教室附近監視,愛子心理上的不安還是無法解除。

野村說,皇族專用的學校出現這種問題,「真的很令人悲哀」。日本各校十六日起就要舉行休業式進入春休,他已經稟報皇太子與雅子妃伉儷,盼能說服愛子公主早日回校。

學習院常務理事東園基政也立即在下午舉行記者會,表示「沒聽說愛子公主直接遭受暴力行為或欺負」。他說,愛子公主本月二日第四堂課上完後,不吃營養午餐想要回家時,險些被後面趕著吃午餐的其他班男生撞上,嚇了一大跳。

他說,去年七月曾有同學年的幾名男生大聲喧譁,亂丟書包,並在走廊上狂奔大叫,有過「亂暴」的行為,二日的事情可能讓愛子公主突然憶起那可怕的一幕。

他強調,四月以後愛子公主將升上三年級,換了學年以後會重新分班,學校會趁此機會與兒童的父母多接觸,徹底指導孩童遵守紀律。

※ 相關報導詳見原站,花蓮的霸凌事件也值得關注。

* 疑遭霸凌 愛子公主拒絕上學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r/6/today-int1.htm

fsj 提到...

百歲富豪省吃儉用 捐七百萬美元遺產

自由時報 2010.03.08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美國伊利諾州百歲人瑞葛莉絲.格羅娜生前生活儉樸,只在清倉拍賣時買衣服,不買車,出門多靠走路,鮮少人知道她是一名百萬女富豪,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她將七百萬美元(約台幣兩億兩千三百餘萬元)的遺產全數贈給母校伊利諾州的森林湖學院。

格羅娜於今年一月間以百歲高齡走完人生,雖然她終身未嫁,沒有子女,但是喜歡朋友,她一直與母校維持聯繫,她出席校內的足球與文化活動,並大手筆捐贈十八萬美元,成立一個獎學金計畫。

她的長期好友兼律師馬拉特說,格羅娜希望辭世時能貢獻更多給母校,因此兩年前成立基金會,接收其資產,該基金會每年可產生三十餘萬美元的孳息給森林湖學院。

該校校長舒特表示,他知道格羅娜打算將遺產贈給學校,然而當得知數額時,他的反應是:「喔,我的天!難以置信!」格羅娜的資產將讓森林湖的許多學生得以一圓留學海外的夢想。

格羅娜出生於農村,十二歲時父母雙亡,她與雙胞胎姊妹被森林湖一個顯要家族的成員收養,養父母並供應她們唸完森林湖學院,格羅娜一九三一年畢業後,在住家附近的亞培大藥廠找到秘書工作,這份工作一做做了四十三年。

一九三五年她花了一百八十美元買了三張亞培公司股票,每張金額六十美元,之後她放著股票不管,七十餘年後,這些股票的價值高達七百萬美元。

馬拉特說,格羅娜很早就是有錢人了,她住的森林湖堪稱美國最富有的城鎮,她的鄰居多的是住豪宅、開名車,但她沒有與鄰居較勁的欲望。

她住的房子是多年前一名友人的遺贈,內部陳設簡單,唯一的臥房比社區許多人家的廁所還小,她的電視機老舊,所用的餐具皆不成套。馬拉特說:「她住得起森林湖內的任何豪宅,但她選擇不這樣。」

他指出,格羅娜儉樸但非吝嗇,她靠著退休金到處旅遊,擔任教會義工數十年如一日,並透過他不時給需要的人送上匿名禮物。他說:「她的每一位朋友都是因為她的為人,而非她擁有什麼而與她為友。」

格羅娜也將她的房子一併捐給母校,名為「葛莉絲的小屋」的房子將提供獲得基金會獎學金的女學生居住。



◆ 教部:同志議題 100學年列國中小課綱

中央社 2010.03.07

教育部今天指出,「同志議題」已列入於100 學年實施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性別平等教育」重大議題,並融入七大學習領域教科書中進行教學活動。

明天適逢38婦女節100週年,教育部今天重申保障性別人權、消除歧視偏見的教育目的。

教育部表示,97年度出版「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已發送全國各級學校供教師教學使用;民國98年則是出版東華大學編製「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國小階段),及高雄師範大學編製「性別好好教」(國中階段)性別平等教學示例,以專章論述同志教育、多元情慾及性別人權,並規劃於99年度印製相關教師教材與教師研習。

由教育廣播電台製播、於民國93年開播的「性別教育Easy Go」節目,教育部指出, 同志教育議題為該節目重要宣導方向,邀請相關民間團體人士擔任節目與談人,讓聽眾獲得更充足的瞭解。

教育部表示,97 年度「反性/別暴力」性別平等教育全國戲劇競賽,明訂「同志議題」為參賽主題之一,期破除社會的恐同暴力及歧視,其中新竹縣新豐國中以「當我們『同』在『異』起」一劇,提倡尊重同志學生的友善校園,榮獲國中組第二名。

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政策多年,教育部指出,有賴地方政府、各級學校及全民的支持,方能落實相關法令、保障不同性別或性傾向者的受教權,並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實質平等,讓學生可以在尊重包容的學習環境中快樂成長。

fsj 提到...

學音樂的孩子 從雲端掉入谷底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專題報導】2010.03.08

去年底,中小學音樂班一度傳出裁撤,引起眾多音樂師生、家長抗議。但現有音樂班上千,大學音樂科系達二十多所,樂界人士指出,越來越多音樂科系畢業生因只會音樂,音樂市場又緊縮,找工作越來越難。

任教音樂系近四十年的台北愛樂基金會藝術總監杜黑表示,音樂系主流出路是演出、教學,但能以獨立演奏家為業的寥寥可數,樂團、學校又常得等幾年才有職缺,太多學生夢醒時想轉行,卻因長年放掉學科、只學音樂,很難和他人競爭,連從事藝術行政,都因為不擅溝通、英文不優,不具優勢。即使留學名校,也難圓音樂夢。

古曉梅擁有莫斯科音樂院鋼琴演奏及美國肯塔基大學音樂雙博士,出國時本想有國外文憑會更好,沒想到學成回台「一切都變了」,音樂教職難覓,現在在政大斯拉夫語系兼課教俄羅斯古典音樂欣賞。雖然心靈滿足,但光靠鐘點費及零星翻譯案,生活難免辛苦。

早有危機意識的黃毓芬,在海德堡大學念碩士時雙修音樂及英文,回台果然難如願教音樂,於是改教英文,「最快樂的時候是在音樂系教英文,把音樂和英文結合」。

杜黑認為,國內大多音樂系課程至今仍以培養演奏家來設計,是畢業生出路茫茫關鍵之一。許多學生被父母呵護長大,剛入校時心高氣傲,到了大三、大四面對技不如人事實,想轉系,學科太差無法轉,系上又只能學演奏,未來當然打問號。

「一班幾十人都彈鋼琴,有天分的有幾個?」在音樂班兼課的指揮悟朗坦言,許多家長為彌補幼時未竟的夢,一廂情願要孩子學琴,忽略學琴耗掉孩子大量心力時間。等到孩子開始懷疑自己,往往太晚。「當老師的,常在間接欺騙,明明看得到未來,面對家長、學生詢問彈得如何,卻不明講。」

小提琴家胡乃元指出,他近年全台演奏教學,發現問題越來越多,過去孩子學音樂是因為喜歡,現在學音樂卻是要當音樂家,還只練技巧,音樂毫無感情,「把音樂當功課,出發點就有問題,當然看不見出路。」

杜黑認為,音樂系應廣開古典演奏以外的課程,如流行音樂、藝術行政、錄音工程、音樂教育等,讓自小少有機會挖掘其他才能的學生,及早發現新路;台北藝大校長朱宗慶則樂觀認為,文創法推動、兩岸交流,將製造更多機會,學生要培養充足專業與寬廣視野,才能創造可能,「朱宗慶打擊樂團不也是從零開始?」

※ 學音樂導致工作難找這個問題,上面第二段寫得很清楚。

fsj 提到...

媒體識讀 列高中公民課綱

中央社 2010.03.10

教育部今天說,99學年度從高一開始實施普通高中課程綱要,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中,在高一講授「自我、社會與文化」單元,列有「媒體識讀」主題,參考節數為3節。

教育部表示,相關議題在探討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世界不同文化間接觸與交換,大部分要透過資訊傳播與媒介進行;民主社會中,媒體作為資訊生產者有表達的自由,但媒體資訊和人的表達、接收間的複雜關係,學生需要瞭解個人對媒體資訊如何認知接收、資訊如何生產及是否可能監督等問題。

教育部指出,有關媒體識讀等教育的重視與加強、媒體與政治生活、媒體的社會責任、大眾對媒體報導應有的判斷力等媒體素養教育內涵,在95學年度高一開始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暫行綱要的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中「教育、道德與法律」單元,列有「教育、公民素養與終身學習」主題,內容包含倫理道德、民主法治、生活素質、媒體識讀、公民、環境等教育的重視與加強。

普通高中99學年度高一使用的公民與社會教科用書,截至99年2 月底,經國立編譯館審定通過出版業者有龍騰文化、南一、三民及翰林等4個版本。



◆ 高中生直攻國外大學 穩定成長

【石文南/台北報導】2010-03-10 中國時報

北市高中生畢業後直攻國外大學,人數每年穩定成長,且念自然類科者有增加的趨勢。今年高中畢業生到國外升大學的榜單,陸續公布中,北一女學生洪瑀錄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到目前為止是今年唯一已錄取麻省理工學院的台灣高中生;另外,私立薇閣高中每年高中畢業生約有五至七%到國外升大學,是北市高中到國外升學比例最高的學校。

今年幾波國外大學放榜名單中,北一女中洪瑀錄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高于珺申請上美國史丹佛大學,她們是北一女數理資優班的學生,都要往理工科系發展。建中去年有七位畢業生朝國外大學發展,其中,張耀文攻上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今年建中學生尚未傳出好消息,多位學生等待放榜。

薇閣高中畢業生每年約有廿名、即五至七%到國外升大學。今年各國外大學錄取放榜名單中,薇閣已有十位學生收到錄取通知,像林雅媜、蘇聖雯、駱楚薇都是一人錄取多所國外大學,成果輝煌,這些國外大學排名與台大相比毫不遜色。

林雅媜錄取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正等待放榜的還包括耶魯、史丹佛、柏克萊大學,林雅媜表示,主目標在耶魯大學專攻生物系。蘇聖雯錄取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賓州州立大學、麻州大學 Amherst分校、密西根州立大學、東北大學等五校,興趣在商學系。



◆ 林博文專欄-美國高等學府叫窮

【林博文】2010-03-10 中國時報

已持續二、三年的美國經濟不景氣和偏高的失業率(百分之十),受害的人很多,受打擊的行業亦多,但受創最重的卻是高等教育,尤其是公立大學。這一陣子,從美東紐約州立和市立大學學生到美西的加州大學校園,經常出現抗議學費高漲和課程減少的大示威,其中以加州災情最慘。

六○年代的柏克萊加州大學是反戰運動、民權運動和言論自由運動的大本營,柏克萊的自由廣場(現已消失)更是反文化、反當道、反威權和反社會青年的集結地,五十多年前的憤怒男女刻畫了六○年代的反抗精神。五十年後的憤青則在生活的夾縫中和經濟的壓力下包圍校舍或走上街頭。儘管他們的抗爭理由和抗議目標不同,但他們的怒吼與行動卻是秉承相同的信念,那就是對任何艱難險阻必須大鳴大放!

加州的高等教育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加州大學(UC)系統,有十個校區(包括柏克萊);另一個是加州州立大學系統,有二十三個校區,四十二萬五千學生。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形容百廢難興的加州是個「癱瘓之州」,又說這種「癱瘓」(paralysis)始於一九七八年。那一年加州州民公投通過了所謂第十三號提案(proposition 13),其主要內容是限制增稅,如要增稅或增加預算,必須獲得三分之二州議會的通過;另外,每年地稅增加不得超過百分之二。不只是克魯曼認為第十三號提案導致加州「不良於行」,其他經濟學家和社會學者亦都說這項提案使加州破產,而難以自拔。

三十多年下來,情況愈顯嚴重,目前加州州政府負債二百億美元。從前年開始,州政府預算已砍掉了二百億,並要求州政府員工每個月無薪休假三天。即便如此,阿諾州長還是要面臨另外二百億的赤字,可說比希臘還慘。州政府沒錢,倒楣的就是各級公立學校,特別是大學。柏克萊加大去秋開學時,被刪掉了一億四千八百萬預算,每學年可以新聘六十名教授的預算,變成只能聘七、八個教授,大量課程取消或合併。聖地牙哥加大有二十一名系主任建議把學術水準和學生素質較差、學生人數較少的三個校區關掉,這三個校區是河邊(Riverside)、聖地克魯茲(Santa Cruz)和墨希德(Merced)。

美國各州市政府很照顧本州本市居民,只要有繳稅證明,本地生在紐約州大和市大的學費一年約五千美元,外州和外國學生都要一、二萬。加州大學系統被公認為全美最好的公立大學,十個校區中即有八個名列全球大學「一百強」之內,學費亦便宜,但己準備大漲,漲幅高達百分之三十二,即本地生一年要多一萬多學費。柏克萊加大是全世界公立大學中擁有最多諾貝爾獎得主,這種情況可能要改變了,很多人都想離開,學校窮到系辦公室的垃圾一個月只清兩次!學生抗議,教職員亦抗議,但不能只是抗議,必須要拿出行動,所謂行動,就是只有加稅。加能源稅、加地稅、加貨物稅、加所得稅,只有加稅來開源才能為高等學府開闢生機。然而,加稅必須獲三分之二州議員同意,在大家苦哈哈的時候,民意代表當然不敢走反民粹的道路。

聖地牙哥加大(UCSD)比別的學校多了一層麻煩,校園出現了種族歧視的行徑與標語,連三K黨的標誌亦冒了出來。這個大學亞裔學生占百分之三十八、白人百分之三十、拉丁裔百分之十五、黑人百分之七。出來抗議的絕大多數是拉丁裔與黑人學生,目前校園已恢復平靜,但氣氛仍顯緊張,特別是在財務壓力下,校方和師生已很難進行優質溝通。不僅是東西兩岸大學,中西部一些高等學府如威斯康辛大學,也都爆發了抗議學費高漲的行動。有些專家建議歐巴馬政府動用經濟紓困計畫中的經費協助各公立大學,但歐巴馬政府則把重點擺在擴充各州的社區學院(即兩年制專科)。由於社區學院收費低、容易進,近幾年來入學人數激增,有的學校甚至在大清早(清晨五、六點)和深夜(如十時和十一時)開課,以滿足一心求上進的男女青年。

美國國力在過去八、九年中已急遽衰退,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名導演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說,只要瞧瞧破舊不堪的紐約甘迺迪機場,再看看亞洲幾個第一流的機場,就可以知道美國國力已跌到什麼程度。美國今天仍足以自豪的就是一批一流大學,這也是為什麼每年能夠吸引大批中國、印度、南韓與其他國家的留學生負笈新大陸的原因。如果像加州那樣經濟拖累了公立大學,則美國的高等教育已亮出了紅燈。

※ 相關報導:

* 分心禍首 美大學課堂禁用筆電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465519.shtml

fsj 提到...

法務部長王清峰請辭獲准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即時報導】2010.03.11

行政院高層官員昨天晚間證實,王清峰部長已經在晚間十點半左右,向行政院長吳敦義口頭請辭,辭呈將在明天補送。

相關官員表示,王清峰是為了近日引發的死刑爭議,主動請辭,由於不希望讓行政團隊明天在立院接受總質詢時,再受到立委砲火,因此在前一天晚間先一步宣布辭職。

【中央社台北11日電】

法務部長王清峰主張廢除死刑,引起社會議論。行政院長吳敦義今晚表示,同意王清峰請辭,並將此事向總統報告。

吳敦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他理解並尊重王清峰的立場,也知道王清峰在法務部長職位上很難兩全,因此對王清峰的請辭,他理解並予以同意。

吳敦義並說,他已經向總統馬英九報告此事。

至於近日是否要徵詢繼任人選?吳敦義說,現在還不談這件事。

廢除死刑的爭論,起因於王清峰9日深夜撰寫「理性與寬容─暫停執行死刑」的公開信,強調廢除死刑是為捍衛憲法生命權,引起社會議論。

對此議題,總統府、行政院下午定調應該依法行政。總統府發表聲明表示,台灣是法治國家,必須依法行政,對目前已判決確定的死刑案件,若要暫緩執行,須有合於法律規定的理由,否則法務部應依法妥適辦理。

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表示,廢除死刑是世界多數國家的趨勢,但目前在國內尚存許多歧見,並未形成共識,還需有更多理性的討論。但在整個大趨勢來看,延長若干重大犯罪的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假釋門檻加嚴、死刑判決程序更為嚴謹,並透過修法減少死刑的使用,應是未來的方向。

行政院長吳敦義在台南受訪時指出,經法院判決定讞的死刑案件,若走完所有該走的程序,沒有違憲爭議及非常上訴的問題,應依法執行。

府院定調後,法務部隨即召開記者會指出,有14名死刑判決定讞的被告聲請釋憲,是否違憲疑慮尚未釐清,法務部暫緩執行死刑確為「依法行政」,並強調王清峰也會堅守崗位。不過,深夜隨即傳出王清峰請辭獲准訊息。



◆ 廢死刑 我們準備好了嗎?

【聯合報╱歐慶璋/超商人員(台北市)】2010.03.11

廿年前,有幸成為林山田教授來台大授課的第一屆學生。林老師是贊成廢除死刑的,不過,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要有「永不假釋的終身監禁」來取代死刑。在課堂上,他以「直的進來,橫的出去」來解釋所謂的終身監禁,還強調,不要擔心政府要養這些人很久,他們很快就會死了,這席話引起滿堂哄笑。

如今,林老師已經作古了,台灣也「廢死」了,但是老師口中的配套措施還沒出現,不知該笑,還是該哭?

廢除死刑很簡單,有個不簽署執行令的部長,有一些搖旗吶喊的人道團體就可以了。問題是,台灣社會準備好了嗎?

第一,對受害人和家屬,補償和撫慰的措施足夠了嗎?受害的不是我們的子女、摯愛和親人,都沒有資格只用一句「寬恕」、「人道」、「死刑就是野蠻」,要受害人和其家屬獨自忍受一輩子的傷痛。

第二,加害人不死就不是他們家屬的傷痛了嗎?我曾當過受刑人的家屬,除了在親朋好友前抬不起頭來外,每個月給受刑人的零用金和不定時的會面,對家計就是一大負擔。終身監禁的受刑人,對家屬而言是無窮無盡的折磨。

第三,一旦永不假釋的終身監禁取代死刑,這些受刑人的囚情要如何控制?任由他們在牢中作威作福嗎?還是防範隨時伺機逃獄呢?沒有希望的人,才是最可怕的人。

我們都有機會當加害人和被害人,如果當加害人,我支持廢死,如果是被害人,我反對廢死。問題是廢死後的台灣社會,是加害人?還是被害人?我們這一代終究要面對歷史的審判。

※ 不能假釋的終身監禁其實比死刑更慘忍、更生不如死。



◆ 社論-爭辯廢除死刑之外該思考的課題

【本報訊】2010-03-11 中國時報

法務部長王清峰部長以〈理性與寬恕〉為題公開撰文呼籲暫停執行死刑。王部長一向主張廢除死刑,她上任之後,法務部也持續推動她上任之後即已確立「逐步廢除死刑」的政策。日前現任法務部政務次長黃世銘因被提名擔任檢察總長在立法院與立委對話,說到他贊成廢除死刑,但認為在死刑廢除前,已定讞者應予執行。王清峰鄭重撰文表達立場,緣由在此。

逐步廢除死刑,是近十年來,未因執政黨更易而由政府持續採取的政策。由於法典中仍有死刑存在,法院也於數年之間,累積判決了四十餘起死刑確定,法務部長應否簽署執行死刑命令,遂成一項議題。黃世銘身為次長,公開說出與部長理念並不一致的想法,並不尋常;王清峰部長則表示可以理解,不會稍減她對次長的尊重,這是具體展現理性與寬容;法務部長面對政策是非勇於取捨,於是又一次將台灣在死刑問題上何去何從的嚴肅考驗,端上檯面。

死刑,同時涉及了民主與法治的辯論。贊成死刑的人士經常以為死刑是民意的要求,主張廢除死刑與停止執行死刑違反民意。死刑的反對者,則傾向認為廢除死刑之後的替代途徑很多,簡單二分法的民意測驗並不可恃;而且死刑過於絕對,犯錯的危險又高,不是單純交由民意可以決定的問題。此類辯論,不但在台灣,而且在全世界長期進行,不絕於耳;然而進入廿一世紀之後,全面廢除死刑,似乎已是地球村裡的共同發展趨勢。在台灣去年由立法院制定兩項人格公約施行法,將被目為普世人權憲章之兩項人格公約引入我國法制,而且要求應於民國一百年十二月十日之前全面修改現行法令規章以求配合之後,死刑的執行,也已成台灣必須改弦易轍的功課。

主張執行死刑的論者以為法院判決確定,法務部沒有不執行的權力;採取保留態度的人則認為判處死刑是司法審判權,何時及如何慎重執行則為行政權的裁量。人權公約對於死刑的兩項規定,都已使得台灣當下執行死刑顯得操切。其中一項規定是賦予死刑犯請求減刑的「權利」,但台灣至今仍缺乏考量個案減刑的法律程序,在未立法彌補之前執行死刑,勢將違反公約及施行法的要求。公約的另一項規定,則不許國家主張人權公約並未明文否定死刑而阻止或延緩廢除死刑的努力,法務部也就不能以公約並未否定死刑為由而拒絕延緩死刑。王部長的文章,說理委婉,其實文章背後的法理基礎確有所本。

王部長的文章裡,談到最近定讞的殺警案,足可顯示死刑的危險性。十餘年前警察林安順在緝毒槍戰中殉職,被控殺警者為兩個被告之中的一人。其中李姓被告因為槍戰在場的刑警事後並未指認其開槍殺警,殺人部分無罪,只依非法持槍判刑五年,又因檢察官並未上訴,已經定讞而且服刑期滿出獄。另一位陳姓被告則於更審五次之後,日前經最後兩次更審法院認定殺警者為李姓被告而非陳姓被告,依殺人未遂(殺傷其他警察)而判處無期徒刑定讞。簡單地說,最高法院先後判決歧異,以致林安順殉職,兇手卻未得到應得的刑罰。

此案顯示的問題,其實不在誰該不判處死刑,而在於司法審判認定誰是殺人兇手的過程很難避免發生錯誤。林案凶嫌逍遙法外的真正原因,在於檢警的蒐證舉證不足,如能減少倚賴目擊證人甚或被告的口供,而是依照現場蒐集棄槍的指紋以及殉職警察身中的子彈做為定罪的科學證據,本案當不致發生檢方放棄上訴而法院歷經五次更審卻在有限的證據之間徘徊十餘年後做成歧異判決。

試想,連殺警案的警察蒐證工作尚且如此,一般的刑案調查證據水準,豈非可見一斑?本案中殉職警員家屬求助無門,尤可知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鬆散不足的程度。凡此,不但不是實施死刑可以解決的問題;更顯示了死刑免於錯誤的司法環境距離理想甚為遙遠時,動用死刑的風險就已超出法治國家可以容許的範圍。

王部長勇於呼籲停止執行死刑,為政策負責的態度值得肯定。然而檢方強化科學蒐證工作要求以免追訴犯罪不力,積極針對犯罪被害人及家屬施以援手慰助,都是法務部處理死刑問題應同時著力的重要環節。這也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去除培養死刑的溫床。

※ 相關報導:

* 人為什麼要犯罪? 美研究有此一說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3049x132010031101272,00.html

fsj 提到...

政院火速批准 王清峰請辭獲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5470283.shtml

【聯合報╱記者李明賢、李志德/台北報導】 2010.03.12

法務部長王清峰暫緩執行死刑引爆爭議,王清峰昨晚十點多向行政院長吳敦義口頭請辭,立即獲准,一語成讖,她真的因廢死刑爭議丟掉烏紗帽。

王清峰昨晚口頭請辭後,吳揆隨即向馬英九總統報告,馬總統馬上同意准辭,兩人立場一致,確定不予以慰留,王清峰今天將補送書面辭呈。

至於繼任人選,政院高層說,是否立即徵詢人選,還是留待下波內閣人事全面調整,目前仍未定案,也可能暫由次長代理。

據指出,副閣揆朱立倫將投入新北市選戰,預定五、六月請辭,行政院原本有改組準備;不過,由於衛生署長楊志良辭意甚堅,若慰留不成,加上法務部長出缺,恐讓內閣改組幅度擴大。

據指出,昨天下午府院相繼表示「須依法行政」,形同要求法務部執行死刑後,府院評估王若不是改弦易轍,就是主動請辭。

不料,王清峰稍後指派法務部次長開記者會,宣布的竟然是「堅守崗位」,令府院感到非常意外,立委整天要求下台的壓力更烈,晚間電視政論節目,更是一面倒批評。

府院高層協商後,決定再和王清峰商談,希望她自行請辭。深夜十一時,新聞局長江啟臣證實王清峰口頭請辭,吳敦義已同意。

吳敦義表示,他理解並尊重王清峰立場,也知道王清峰在法務部長職位上很難兩全,因此對王清峰的請辭,他予以同意。

政院高層私下抱怨,王清峰「個人主義,陷執政團隊於不義」,對於王拋出暫緩執行死刑引發爭議,極不諒解,認為王是成就個人,就連總統府也說「事前根本不清楚!」

據昨晚與馬總統餐敘的藍委指出,總統府昨天下午開記者會,其實有意幫王清峰解套,不料法務部晚上仍強調是依法行政,更聲明王清峰仍會「堅守崗位」,政院秘書長林中森得知訊息,立即向陪同馬餐敘的吳敦義報告,吳揆當場臉色鐵青。藍委強烈建議馬總統和吳揆「火速處理」。



◆ 廢死刑 我們準備好了嗎?

【聯合報╱歐慶璋/超商人員(台北市)】2010.03.11

廿年前,有幸成為林山田教授來台大授課的第一屆學生。林老師是贊成廢除死刑的,不過,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要有「永不假釋的終身監禁」來取代死刑。在課堂上,他以「直的進來,橫的出去」來解釋所謂的終身監禁,還強調,不要擔心政府要養這些人很久,他們很快就會死了,這席話引起滿堂哄笑。

如今,林老師已經作古了,台灣也「廢死」了,但是老師口中的配套措施還沒出現,不知該笑,還是該哭?

廢除死刑很簡單,有個不簽署執行令的部長,有一些搖旗吶喊的人道團體就可以了。問題是,台灣社會準備好了嗎?

第一,對受害人和家屬,補償和撫慰的措施足夠了嗎?受害的不是我們的子女、摯愛和親人,都沒有資格只用一句「寬恕」、「人道」、「死刑就是野蠻」,要受害人和其家屬獨自忍受一輩子的傷痛。

第二,加害人不死就不是他們家屬的傷痛了嗎?我曾當過受刑人的家屬,除了在親朋好友前抬不起頭來外,每個月給受刑人的零用金和不定時的會面,對家計就是一大負擔。終身監禁的受刑人,對家屬而言是無窮無盡的折磨。

第三,一旦永不假釋的終身監禁取代死刑,這些受刑人的囚情要如何控制?任由他們在牢中作威作福嗎?還是防範隨時伺機逃獄呢?沒有希望的人,才是最可怕的人。

我們都有機會當加害人和被害人,如果當加害人,我支持廢死,如果是被害人,我反對廢死。問題是廢死後的台灣社會,是加害人?還是被害人?我們這一代終究要面對歷史的審判。

※ 不能假釋的終身監禁其實比死刑更慘忍、更生不如死。



◆ 社論-爭辯廢除死刑之外該思考的課題

【本報訊】2010-03-11 中國時報

法務部長王清峰部長以〈理性與寬恕〉為題公開撰文呼籲暫停執行死刑。王部長一向主張廢除死刑,她上任之後,法務部也持續推動她上任之後即已確立「逐步廢除死刑」的政策。日前現任法務部政務次長黃世銘因被提名擔任檢察總長在立法院與立委對話,說到他贊成廢除死刑,但認為在死刑廢除前,已定讞者應予執行。王清峰鄭重撰文表達立場,緣由在此。

逐步廢除死刑,是近十年來,未因執政黨更易而由政府持續採取的政策。由於法典中仍有死刑存在,法院也於數年之間,累積判決了四十餘起死刑確定,法務部長應否簽署執行死刑命令,遂成一項議題。黃世銘身為次長,公開說出與部長理念並不一致的想法,並不尋常;王清峰部長則表示可以理解,不會稍減她對次長的尊重,這是具體展現理性與寬容;法務部長面對政策是非勇於取捨,於是又一次將台灣在死刑問題上何去何從的嚴肅考驗,端上檯面。

死刑,同時涉及了民主與法治的辯論。贊成死刑的人士經常以為死刑是民意的要求,主張廢除死刑與停止執行死刑違反民意。死刑的反對者,則傾向認為廢除死刑之後的替代途徑很多,簡單二分法的民意測驗並不可恃;而且死刑過於絕對,犯錯的危險又高,不是單純交由民意可以決定的問題。此類辯論,不但在台灣,而且在全世界長期進行,不絕於耳;然而進入廿一世紀之後,全面廢除死刑,似乎已是地球村裡的共同發展趨勢。在台灣去年由立法院制定兩項人格公約施行法,將被目為普世人權憲章之兩項人格公約引入我國法制,而且要求應於民國一百年十二月十日之前全面修改現行法令規章以求配合之後,死刑的執行,也已成台灣必須改弦易轍的功課。

主張執行死刑的論者以為法院判決確定,法務部沒有不執行的權力;採取保留態度的人則認為判處死刑是司法審判權,何時及如何慎重執行則為行政權的裁量。人權公約對於死刑的兩項規定,都已使得台灣當下執行死刑顯得操切。其中一項規定是賦予死刑犯請求減刑的「權利」,但台灣至今仍缺乏考量個案減刑的法律程序,在未立法彌補之前執行死刑,勢將違反公約及施行法的要求。公約的另一項規定,則不許國家主張人權公約並未明文否定死刑而阻止或延緩廢除死刑的努力,法務部也就不能以公約並未否定死刑為由而拒絕延緩死刑。王部長的文章,說理委婉,其實文章背後的法理基礎確有所本。

王部長的文章裡,談到最近定讞的殺警案,足可顯示死刑的危險性。十餘年前警察林安順在緝毒槍戰中殉職,被控殺警者為兩個被告之中的一人。其中李姓被告因為槍戰在場的刑警事後並未指認其開槍殺警,殺人部分無罪,只依非法持槍判刑五年,又因檢察官並未上訴,已經定讞而且服刑期滿出獄。另一位陳姓被告則於更審五次之後,日前經最後兩次更審法院認定殺警者為李姓被告而非陳姓被告,依殺人未遂(殺傷其他警察)而判處無期徒刑定讞。簡單地說,最高法院先後判決歧異,以致林安順殉職,兇手卻未得到應得的刑罰。

此案顯示的問題,其實不在誰該不判處死刑,而在於司法審判認定誰是殺人兇手的過程很難避免發生錯誤。林案凶嫌逍遙法外的真正原因,在於檢警的蒐證舉證不足,如能減少倚賴目擊證人甚或被告的口供,而是依照現場蒐集棄槍的指紋以及殉職警察身中的子彈做為定罪的科學證據,本案當不致發生檢方放棄上訴而法院歷經五次更審卻在有限的證據之間徘徊十餘年後做成歧異判決。

試想,連殺警案的警察蒐證工作尚且如此,一般的刑案調查證據水準,豈非可見一斑?本案中殉職警員家屬求助無門,尤可知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鬆散不足的程度。凡此,不但不是實施死刑可以解決的問題;更顯示了死刑免於錯誤的司法環境距離理想甚為遙遠時,動用死刑的風險就已超出法治國家可以容許的範圍。

王部長勇於呼籲停止執行死刑,為政策負責的態度值得肯定。然而檢方強化科學蒐證工作要求以免追訴犯罪不力,積極針對犯罪被害人及家屬施以援手慰助,都是法務部處理死刑問題應同時著力的重要環節。這也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去除培養死刑的溫床。

※ 相關報導:

* 人為什麼要犯罪? 美研究有此一說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3049x132010031101272,00.html

fsj 提到...

全美最佳大學 哈佛、普林斯頓奪魁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10.03.13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周刊10日公布最新的大學排行榜,哈佛與普林斯頓並列最好的大學榜首,其次是耶魯大學,另外四所學校並列第四名: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和賓州大學。

在最受歡迎的大學方面,楊百翰大學取代哈佛榮登王座。這個項目是根據獲錄取學生選擇註冊就讀的比率決定高下,楊百翰雖在全美最好的大學只排名78,可是獲錄取學生就讀比率高達78%,勝過哈佛的76%。

哈佛大學2008年秋季班申請人的錄取率只有7.9%,本學年學雜費3萬7012美元。普林斯頓錄取率為9.9%,本學年學雜費3萬5340美元。耶魯大學錄取率8.6%,學雜費3萬6500美元。

並列第四的加州理工學院錄取率為17.4%,麻省理工學院11.9%,史丹福9.5%,賓州大學16.9%。

接下去,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並列第八,第10名則是杜克大學。

最受歡迎的學校大多是學術地位崇高的常春藤盟校和其他精銳私立學校。最受歡迎的10所大學,有七所也名列全美最佳大學的前10名:哈佛、史丹福、耶魯、麻省理工學院、賓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

有一些大型州立大學雖然學術名氣不大,可是規模龐大和運動很強,因此很受學生歡迎,排名第四的林肯市內布拉斯加大學和排名第11的佛羅里達大學為代表。

另外一些學校因宗教關係而吸引力強大。主要屬於猶太機構的耶希華大學(Yeshiva University)在最受歡迎學校即排名第六。

除了全國大學之外,這項評鑑也涵蓋文理學院和軍校。就像去年一樣,獲軍校錄取的學生入學率最高,海軍官校今年再度榮登榜首,入學率達到83%,其次陸軍官校為79%。



◆ 日新鮮人 頭路難找

【記者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2010-03-13 工商時報

彭博社周五報導,由日本政府周五發布報告顯示,日本將於2010年3月畢業的大學生,截至2月1日止有8.1萬名尚未找到工作,比例高達20%以上,寫下至少2000年以來最高水準,意味著日本社會新鮮人的就業「冰河時期」再度降臨。

日本企業如佳能(Canon)、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每年新聘人力,大多會選擇甫出校園的社會新鮮人,但就業市場衰退,對於日本年輕族群尤其造成衝擊。

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經濟學家瓊斯(Randall Jones)指出,「青年人就業困難格外是個隱憂,因這些人還有40年的職場生涯要過,沒有固定工作,就無法取得專業訓練和累積人力資本,不但對他們不利,對於整個經濟體也不利,可能導致生產力成長趨緩。」

他並認為,人們取得專業技術工作的機會若遭剝奪,恐難以維持成長力和償付龐大的債務。

日本學年在每年3月結束,大學應屆畢業生4月即可上工。大學生一般自大三即開始找工作,最快在畢業1年前即可獲得工作。日本失業率於今年 1月份降至10個月以來低點,然而就業市場看似走出最糟的谷底,但15到24歲年齡層的就業機會在此波衰退中受創最深。

日本年輕族群就業機會受到擠壓並非頭一遭。1990年初的資產泡沫化以及2000年的科技業衰退危機,造成當時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僅能獲取短期職缺,日本人稱此為就業「冰河時期(ice age)」。

僧多粥少的情況,使得大學畢業求職競爭更趨激烈。日本保險業龍頭日本生命壽險公司發言人表示,此次開放1,132個職缺,已接獲約7.2 萬份應屆畢業生的履歷表。東京藝術公司A.B.G.集團亦表示,已調高條件門檻,但履歷表仍如雪片般飛來。



◆ 繁星放榜/松商高職生黃禹榛上台大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3/12

當年基測224分 PR值約80…

台灣大學繁星榜單中,今年在眾多高中裡,出現一名高職錄取生。就讀松山家商綜合高中的黃禹榛,當年國中基測224分,PR值約80,以考上台大當目標,還被國中同學冷嘲熱諷,但她不放棄,今天真的能如願以償,這也是松山家商第一個以繁星計畫考上台大的學生。

黃禹榛表示,當年國中基測成績並不傑出,能否考上公立高中並無把握,因此選擇離家近的松山家商綜合高中部就讀;讀到高二、高三時,她都是班上第一名,逐漸建立了信心,原本先以考上國立大學為目標,後來越來越有信心,就把考上台大當成最終目標。

立志上台大 被同學嘲諷偷哭…

她直說,「把目標指向台大後,念起書來也更有動力。」但國中同學知道後,都認為不可能,甚至冷嘲熱諷,黃禹榛一度委屈得回家偷哭。但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個性,今天繁星放榜,她終於證明「我做到了」。更感謝有繁星計畫,讓她這個高職的學生,也有機會一圓台大夢。

保持自己節奏 學測考62級分…

黃禹榛笑說,因為成績不錯,補習班同學都以為她念松山高中,得知是松山家商時,都很驚訝。但她強調,「不管別人怎麼想,我就是保持自己的節奏。」今年1月的學測,她考出62級分,本以為透過繁星上台大的機會不高,沒想到出乎意料之外,一早放榜後她打電話通知媽媽,母女兩人在電話端又笑又叫。

黃禹榛也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她說,雖然是高職的學生,但她不放棄,只要遇到不懂的題目會請教老師,而且一定要問到懂才罷休,回家後也照著自己安排的讀書進度走。

※ 上大學後可能要更努力。相關報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AZDv5h9OgA



◆ 手機觀星象 李嗣涔稱奇

中央社 2010.03.13

台大「網路‧手機‧與我」特展今天登場,手機功能天馬行空。例如將手機對準天空,利用GPS設定,可於手機螢幕顯現星座圖及名稱,這項功能讓台大校長李嗣涔也嘖嘖稱奇。

台灣大學電資學院與校史館聯合主辦的「網路‧手機‧與我」特展,配合杜鵑花節自今天起至19日在校史館2樓開展。

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彥仰表示,所有開發系統均在目前最夯的Apple iPhone/i-Pod touch及Android上開發,展覽內容有景點介紹、語音導覽、照相紀錄、旅行日記等,首創運用擴增實境技術研發的手機軟體。

另外,陳彥仰說,將手機對準天空,利用GPS設定,地理資訊星圖拖曳模式,以事先建立好的天體資料庫,即可於手機螢幕顯現星座圖及名稱。

台大校長李嗣涔參觀後笑說,25年前帶著女兒指著天上星座逐一認識,若當時有此技術,就不必那麼辛苦了。

台大表示,「網路‧手機‧與我」特展以校內外社會大眾為對象,除有生活化、趣味化內容外,也提供實體展示,包括手機天線模型、3D顯示與電子紙面板、衛星電話及全球定位系統裝置等。而網路及手機的應用,還有會用語音提醒的「自拍救星」、會讀心術的「心靈預知大師」等。



◆ 海大、台船、工研院 合作開發海洋發電

自由時報 2010.03.13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國立海洋大學、工研究和台灣造船廠昨天簽約合作備忘錄,將在基隆海大前海域建構海洋能源海域測試場,利用海洋能量發電,另外,工研院今年6月在東海岸裝置第一部海洋溫差發電系統,跨出海洋能源第一步。

海大校長李國添說,石化能源短缺,全球氣候暖化,各國都在研究再生能源,除了太陽輻射能,海洋蘊藏豐富能量,而且可以再生利用,成為新興綠色能源。

台灣發展洋流發電潛力大

台灣四面環海,台灣發展洋流發電潛力大。海大正研究利用海洋的溫差、波浪和潮流發電,而工研院具備海洋能源發電系統開發先進研究,台船則擁有船舶工程優良技術,因此,三方合作共同開發海洋能,建構全台首座海洋能源海域測試場及陸上監控中心。

工研院長董靜宇、海大校長李國添和台船董事長鄭文隆,昨天在海大簽署合作備忘錄。

目前海大的工學院有室內海洋工程館及世界級的大型空蝕水槽,校區又緊鄰海邊,周遭也有充足碼頭及水域設施,不論是測試監控、資料傳輸分析等,最適合作海洋能源海域測試場。

工研院的波能轉換系統近期就會在海大工學院外海域進行測試,除了基礎調查研發,希望能夠達到商業運轉。

fsj 提到...

張曼君另一半 音效大師滿腦子愛亂想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0.03.14

「如果孩子把自己當成是超人、把冰箱想成是太空艙,請千萬不要阻止孩子的思緒,因為這可能就是孩子未來的創意來源! 」曾以電影「法櫃奇兵」奪下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獎的美國知名音效大師的李察.安德森,今天上午強調「創意」的重要。他說,創意,正是他最重要的創作來源。

美國前教育部副部長張曼君來台訪問演講,李察.安德森正是她的另一半。 張曼君表現優異,安德森也不遑多讓,他的作品除了「法櫃奇兵」外,還有「獅子王」、「十萬火急」、「鬼哭神號」等,是美國好萊塢知名的電影音效設計大師,更曾奪得艾美獎。

安德森說,他從小腦子就愛亂想,看到箱子或冰箱,就想成是太空艙;看到機器,就想到能不能飛行,幻想可載他到世界各地。還好他的父母從來不認為他是有問題的小孩,反而鼓勵他自由思考、任意創作,而這些小時候的怪念頭,日後都成為他電影創作的創意來源。

張曼君強調,華人要想在美社會出人頭地,就得要深入鑽研語文與文化,安德森深表贊同。他表示,他與太太一起就讀美國南加大,他學電影,太太讀語言及特殊教育,二人雖學習項目不同,但他仰慕東方文化,太太全力想融入美國文化,因此二人有談不完的話題,最後步上結婚禮堂,種族文化對夫妻而言,「完全沒有形成障礙」。

安德森說,他越深入研究東方文化,越發現東方文化的迷人,日後他拍電影中,也試著把東方文化融入,讓電影更具國際化。

※ 相關報導:

* 偏鄉老師建童詩王國 35年也不倦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5/5473645.shtml

杜榮琛民國六十四年從新竹師專畢業後,分發到濱海且迷你的海寶國小任教,當時學校草創,設備、經費都欠缺;他熱愛寫詩創作,認為寫詩只要一枝筆、一張紙,題材俯拾皆是,開始推動童詩。

* 鮮師陳孟誼 三角函數教書法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5473416.shtml

工研院醫療器材科技中心副研究員陳孟誼在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開課教書法,獨創「科學教育法」,用物理學、三角函數,教授傳統書法,成為有名的創意鮮師。

* 海星少年學攀岩 「很久不打架了」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5473736.shtml

鹿港國中學生施易德說,看到那麼多人願意付出時間關心青少年,彼此誠實、信任,讓他感覺「人都是善良的」,尤其是攀岩運動很好玩,刺激程度不輸線上對打,還可以促進健康。



◆ 孩子數學不好 都怪老師數學差?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0.03.14

國小老師國語文、數學都要教,但有老師在師資職前課程沒修數學,或沒修過如何教數學的課,加上師資檢定考也不考數學,不少家長質疑「難怪孩子數學學不好」。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張美玉指出,孩子學數學的關鍵在小四和國二,如果小學沒學好,會因此放棄,國中數學老師再專業也難救回。她發現,有些國小老師數學無法教得很好,惡性循環,問題嚴重。

張美玉說,國小老師數學沒有教好的原因有本身數學知識不夠,或不知該如何教學生。如果只一味跟孩子講公式,孩子仍不懂,就可能挫折,影響學習。不少孩子並非不會數學,只是沒弄懂數學遊戲規則,因此,老師的數學知識和教法,以及是否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等,都是影響孩子學習的關鍵。

之前有不少人建議教育部應將師資檢定加考數學,教育部中教司副司長黃坤龍指出,不少教師雖贊成,也有人擔心會讓藝能等科師培生更不容易通過檢定,正本清源還是要學校將數學和數學教法列入課程,學生都要修課。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陳伯璋指出,教研院接受教育部委託進行國小教師資格檢定加考數學的研究,發現台灣國小教育學程數學專門科目明顯不足,現行教師檢定考只考國語文測驗、教師專業科目,未納入數學。

國小教師職前課程需修四十學分,其中教學基本學科只需從十七領域至少選五領域,不修「普通數學」也可以過門檻。

但香港數學教師的主修科必須是數學或相關科目,其他如日本、芬蘭、美國國小師資培育課程的數學教育專門科目至少須修四學分,美國各州都將數學列為師資檢定考試科目。

台中教育大學教務長楊銀興說,為了小學數學教育品質,進大學、教師檢定等都應設門檻。張美玉也表示,未來師資檢定時應加考數學,且縣市甄試老師時,國文和數學都要考。

※ 相關報導:

* 巨人甦醒 哈佛大學力拚理工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473818.shtml

五年來,美國哈佛大學理工科系學生增加27%之多,目前大學部將近三分之一學生是理工學生。以人文和社會科學著稱的哈佛大學正走在科學復興的路上。

* 男理工、女人文 性別分流仍嚴重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39403

女生念工程、男生念護理會不會很奇怪?台灣的升學方式變來變去,但高中、職的選組、選科永遠是不變的難題。



◆ 碩博士 十年劇增4倍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2010-03-14 工商時報

內政部甫完成的統計指出,去年底國人擁有碩、博士學歷的人數已升至86萬人,十年間劇增4倍,其中年輕族群幾乎每十人就有一位碩、博士,比例之高,居歷年之最。

內政部指出,台灣近年來高學歷人口快速成長,去年底台灣15歲以上人口1,934萬人中,擁有大學以上(含大學及碩博士)學歷者已達 459萬人,成長速度極快速,15歲以上人口中,幾乎每4人就有一人具有大學以上學歷。

除取得大學學歷者快速增加外,近年取得研究所學歷(碩士或博士)的人口成長更為驚人。依內政部統計,88年底國內擁有碩、博士學位者只有 17萬人,但到98年底已升至86萬人,十年間大幅成長4倍。

以近年國內每年增加6萬多個碩、博士的速度推計,大約在後年(101年)國內擁有碩、博士學歷的人口將升逾100萬人。

內政部進一步分析,由於早年研究所不多,因此取得碩、博士者也相對稀少,以去年底而言,50-64歲這個年齡層,具碩、博士學歷者僅占 2.3%,但在25-29歲這個年齡層卻高達9.5%,換言之,如今年輕族群中,每十人即有一人具有碩、博士學歷,比例之高為歷年僅見。

男、女性追求高學歷的態度有沒有什麼差別?內政部分析發現,去年底男性擁有研究所學歷者的比例仍然高於女性,男性達5.6%,女性 3.2%,不論中高齡族群或年輕族群的情況皆是如此。

以50-64歲者而言,男性中擁有碩、博士者占3.4%,女性僅1.2%。而以25-29歲年輕族群來說,男性擁有碩、博士者占 11.6%,依舊高於女性的7.2%。這說明不論過去或現在,男性都較女性更熱衷於追求高學歷。

fsj 提到...

國二數學程度懸殊 全球數一數二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2010/03/16

台灣學生參加國際數學、科學成就測驗,總成績都名列前茅。但在漂亮光環之下,這些測驗也診斷出了台灣數學、科學教育諸多「不願面對的真相」,例如台灣國二學生數學程度差異懸殊,也是名列世界前茅;台灣學生在科學論證、形成科學議題的能力上欠佳。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黃敏雄分析2003年和2007年兩屆「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台灣學生的表現,發現台灣學生的平均分數都非常好,與星、日、韓等東亞國家都「排名前段」,但國人沾沾自喜之餘,並未看到台灣在國際測驗中的另一個「特色」:「國二學生彼此間的數學程度差異之大,也是全球數一數二」。

以2007年TIMSS國二學生數學表現來看,數學百分等級95的學生(在該國100個學生中贏過95個人的優秀學生),台灣的分數是748 ,新加坡731、韓國738,日本704。但百分等級5的程度較差學生分數,台灣只有403,新加坡422、日本424、韓國435。

「如果我們把成績差的學生拉上來,台灣的平均成績會更好」,黃敏雄認為,台灣數學好的學生比他國更優秀,雖然程度差的學生在全球的排名不是「後段班」,但分數不如日、韓、星卻是事實。

根據兩次TIMSS測驗結果,他也看到了一個弔詭的現象:在小四學生的數學程度是「均且優」,但是到了八年級,平均成績還是很好,但學生差異卻拉大。

黃敏雄表示,他更憂心的是,學生數學程度差異是發生在班級內,也就是說,同一班裡的學生數學程度好壞差很大,「老師該如何教?」

台師大科教所教授邱美虹也注意到台灣學生在國際測驗上的「弱點」。台灣學生在記憶類或是常練習的題目上表現得很好,像是「哪些物質溶於水」這種分類問題,但是在科學論證、形成科學問題的能力上得分就低。

fsj 提到...

檢方:毫無悔意 陳銳求重刑9年9月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2010.03.19

藝人陳凱倫之子陳銳涉入校園黑幫簽賭案,士林地檢署上午偵結起訴,陳銳因涉嫌賭博及強盜罪,擔任運動簽賭集團「總代理」,集團不法獲利高達1300 餘萬元。其中所涉的強盜案,檢察官認為他堅不吐實,犯後毫無悔意,求處9年徒刑,另加上賭博罪求刑9月,檢方共對陳銳求處9年9月的重刑。

陳銳被起訴後,上午移審士林地方法院,法官預定在下午開庭審理,決定陳銳是否續押或交保。

檢察官另調查,陳銳年紀雖輕,卻已是天龍堂核心成員,自導自演強盜案,涉嫌黑吃黑暗摃40萬元彩金,將他依加重強盜罪嫌起訴,但陳銳對於所涉賭博罪部分,大致坦承犯行,卻否認強盜罪。

起訴書中也痛批陳銳否認強盜罪犯行,指他「在證據確鑿之下,多所隱言,堅不吐實,反盡編織能事,推諉卸責,顯見犯罪後之態度不良,足見犯後毫無悔意」,因此針對強盜罪部分,具體求刑9年,賭博罪求刑9個月。

檢察官指出,陳銳所涉英皇運動賭博網站簽賭案件,被告多為學生,年紀尚輕卻恣意妄為,目無法紀,囂張行徑危害校園安全甚鉅。全案先行起訴13名主要被告,仍將繼續追查其他涉案人,以求全面瓦解該不法集團。

檢察官在追查、監控陳銳所涉入的簽賭集團時,掌握賭博網站架構、賭金交付等犯罪模式,先後在今年1月22日、1月25 日發動2次搜索,拘提多名重要嫌犯。逐一勘驗所查扣的電腦主機、嫌犯帳戶資料上百筆,一舉查扣該集團不法簽賭金額,共有新台幣1302萬2452元和港幣 1萬5370元。

起訴書指出,英皇運動簽賭網站,由被告陳強昇、李咸鋌取得該網站台灣地區的大總監資格後,對外招幕總監、大股東、股東、總代理、代理,透過層層招幕方式,對外招攬會員給予帳號供上網下注,涉嫌賭博、圖利;陳銳曾於97年底至98 年間擔任總代理一職。

該集團認為校園學生較單純,將簽賭觸角伸入校園,透過管道滲入北部多所知名國中、高中、大學等校,誘惑學生成為會員,因獲利豐厚,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下被吸收,以老鼠會方式一個拉一個,造成校園賭風蔓延。

fsj 提到...

孔子儒家思想 推向世界

【聯合晚報╱記者孔令琪/台北報導】2010.03.22

近年來,中、港、台、東南亞、東北亞等地,高呼孔子是「世界的思想家」,儒教是「全球化時代的哲學」,各地將孔廟和釋奠列入國家級的文化遺產,甚至推薦為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如何將孔子儒家思想、祭孔正確的傳承,並推廣到世界,成為這次台北市主辦「釋奠孔子圓桌論壇」的焦點。

來自美國紐約州漢彌頓學院魏偉森教授說,他頭一次看到孔廟祭典是在31年前,研究中國儒學思想史,在各地都看過了幾次,從宗教性的觀點研究祭孔,他對祭孔佾舞很動心,祭孔獻官及武生更令他著迷。

韓國成均館大學校藝術學部長林鶴璇,針對外界關注的佾舞表示,目前韓國是八佾,台灣孔廟是六佾,在韓國古代是六佾,以天子禮跳八佾,過程中去中國蒐集舞譜,現代人的身體舞動還是要有新的舞步,但是以盡量復原古代的跳法為主,在學校中列入選修科目讓學生去學習八佾舞。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焯然說「我比較關注祭孔的目的。我覺得孔廟、祭孔與儒家學說應該是分不開的。」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助教水口拓壽建議,讓孔廟能發揮「鄉土文化的骨幹」的功能,並打造成當地居民更能親近的孔廟;讓民眾能在「振興鄉土文化」的意識上參與或觀覽的釋奠。

水口拓壽有感而發說,台北市孔廟應變成「充滿鄉土味的孔廟」,成為各國各地孔廟「走進鄉土」的一個典範。他相信在「以鄉土的力量維持孔廟」、「孔廟在鄉土文化中紮根」的基礎上,各國各地的孔廟在祭拜對象、釋奠禮樂等方面顯出個性,互相尊重彼此的地方特色,這就是孔廟真正的世界化,釋奠真正的國際化。



◆ 孔子稱「師」 孔後歷史才有

【聯合報╱記者黃驛淵/台北報導】2010.03.22

一般人稱孔子「至聖先師」,但孔子的弟子當年卻不叫孔子「老師」。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長李紀祥考察《論語》後發現,孔子弟子沒稱孔子為「師」,「至聖先師」一詞要到明代才正式成為定稱,沿用至今。

李紀祥今天下午將在「世界的孔子:孔廟與祀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首度發表「孔子稱『師』考」一文,提出稱孔子為「師」,是在孔子死後的「孔後歷史」才發展而成。李紀祥細讀《論語》後發現,文中孔門弟子竟沒有稱呼孔子為「師」,翻遍《論語》,弟子都只稱孔子為「子」、「夫子」或是「仲尼」,讓他心生疑惑決定進一步考究歷史。

李紀祥說,過去「師」是一種「官」,孔子過去雖曾擔任「中都宰」,但卻未曾當過「禮官」、「樂官」,因此根據當年規定,孔子弟子並不能稱他為「師」。

那孔子為「師」是什麼時候開始?李紀祥指出,稱孔子為「先師」是自隋代開始,唐高宗永徽年間,才正式要求全國學校尊稱孔子為「先師」,直到明世宗嘉靖9 年,才正式封孔子為「至聖先師」。

李紀祥也發現,孔子「有教無類」精神深受後人推崇,更因此發展出類似父子的尊敬關係。李紀祥表示,孔子去世,弟子不敢違背傳統禮節對孔子「披麻戴孝」,但卻「若喪父而無服」,以如對待父親般的心情與表現替孔子辦理後事。

李紀祥說,當時除了貴族子弟外,其他人無福受教育,孔子首開「私塾」教學並「有教無類」因此讓後人津津樂道,但當時卻被視作「驚世駭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