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0

非洲的閃電協助讀取太陽的脈動

A lightning strike in Africa helps take the pulse of the sun
http://www.physorg.com/news177169609.html

November 11, 2009

繞著太陽表面轉動的太陽黑子(Sunspots),向我們訴說許多關於我們星球的事。舉例來說,科學家依賴它們測量測量太陽的自轉,或著準備地球健康的長期預測。

不過,有個幾年頭,像這一個,不可能在那裡清楚看見太陽黑子。當我們處於「太陽活動極小期(solar minimum)」時,很少(如果有的話)從地球上看見太陽黑子。這為一種新科學領域裡的科學家帶來問題。該領域叫做「太空氣象(Space Weather)」,那研究太陽與地球環境之間的交互作。

由於 Tel Aviv 大學 Colin Price 教授(地球物理與行星科學系系主任)及其畢業生 Yuval Reuveni 在無意間的發現,使得科學界即便在無法看見 -- 或甚至看見 -- 太陽黑子的情況下,依然能以一種更具決定性與更可靠的工具來測量太陽的自轉。這項研究發表在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上,對於理解太陽與地球間的交互作用。可能具有重要影響。最棒的是,那是基於觀察地球上常見、平凡的雷擊。


間隔 27 天的變化(Waxing and waning, every 27 days)

Price 教授及其團隊利用有點像曬衣繩的特低頻(Very Low Frequency,VLF,甚低頻)天線,在以色列 Negev 沙漠中的實地研究站,監測遠處雷擊。觀察來自非洲的閃電訊號時,他們在雷擊資料中注意到一種奇怪的現象 -- 這種現象,每隔 27 天慢慢地出現又慢慢地消失,每一次的長度都正好是太陽的自轉。

"即便非洲離以色列有數千里之遙,每當閃電訊號從非洲移動到以色列時,它們都會從地球該處的電離層(ionosphere,此殼層圍繞地球)彈開," Price 教授解釋。"我們注意到這種反彈受到太陽調控,變化遍及它 27 日的週期。閃電活動的變化與太陽的自轉同步發生指出,太陽不知怎地控制了閃電的模式。"

他形容那類似聆聽來自湖泊對岸的音樂或聲音:取決於溼度、溫度與風,有時候它們聽起來晶瑩剔透,有時則模糊難辨。由於地球電離層中的變動性,他在閃電資料中發現類似的異常現象 -- 訊號以 27 日的週期漸漸變大以及漸漸變小。Price 教授能夠證明,資料中的變動性並非源自於閃電活動本身的改變,而是地球電離層中的變化,而那令人懷疑地與太陽的自轉一致。


讀取太陽的脈動(Taking the pulse of the sun)

這項發現描述一種科學家無法清楚明白的現象。Price 教授,著名氣候變遷科學家,認為那也許有助於科學家將「太陽對我們氣候的影響」這種新問題公式化。"那是這麼基本的一種參數,而且對它所知不多," Price 教授說。"我們知道地球每 24 小時自轉一次,而月亮則是每 27.3 天一次。但我們仍無法精確測量太陽的自轉速率,那是一顆「氣體球」而不是固態天體;27 天只是個近似值。我們的發現提供一種更加精確的方法,能夠知道真正的自轉速率,以及它如何隨著時間變化," 他說。

Price 無法表示這項發現將如何影響地球上的生命。"那是一個要去探索的有趣領域," 他說,"因為改變中的天氣模式與太陽自轉之間的關連還沒有人研究過。"

"太陽活動中的長期變化也能影響衛星表現、導航精確度、太空人的健康甚至是地球上電力網的故障。許多科學家宣稱,太陽的變動性與與氣候及氣象模式中的改變有關,所以我們觀察到每 27 天的小變化也許與氣象模式中的小變異相關。"

"我們的資料也許幫助科學家檢查天氣、氣候以及太陽週期間的短期變化。由於這項工具,我們現在有了一套優良系統來測量太陽的脈動。"

※ 相關報導:

* A new approach for monitoring the 27‐day solar rotation using VLF radio signals on the Earth's surface
http://europa.agu.org:8005/?view=article&uri=/journals/ja/ja0910/2009JA014364/2009JA014364.xml
Yuval Reuveni, Colin Price
J. Geophys. Res., 114, A10306,
doi: 10.1029/2009JA014364.
太陽活動的小波動對於地球氣候有大影響
致命熱浪在加州變得更常見
北極震盪 全球連「凍」
成大「看透」閃電精靈全球分布
首次利用雷射觸發雷雨的電氣活動
全球季風驅動海洋中的長期碳循環
以地震雜訊拼湊出過去的氣候
科學家確定「太空」的邊緣
地球磁場逆轉可由小核心波動解釋

4 則留言:

fsj 提到...

NASA下一太空船 監視太陽威脅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0.02.01

倫敦泰晤士報報導,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將於2月9日後將「太陽動態觀測站」(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太空船送上軌道,展開企圖心強烈的觀測太陽活動任務,以期能預測「太陽氣象」變化對地球的威脅。

太陽動態觀測站太空船將停留在軌道上五年,試圖找出太陽極端活動的原因,像是太陽黑子、太陽風和日暈。

科學家早就注意到太陽的極端活動可能產生具有危險的X光、帶電粒子和磁場變化,干擾地球上人類的供電、通訊訊號和飛航系統。

科學家想藉由了解這些太陽現象是如何產生的,以準確預測「太陽氣象」,提供對太陽威脅的早期警報。

太空船將在距地球3萬5888公里的軌道上運行,將觀測太陽紫外線強度變化,繪出磁場,並拍攝太陽表面和大氣層的照片。

專家把這項任務比喻成「巨大顯微鏡」,將捕捉太陽外部活動的所有細微變化,其傳回地球的畫面將比高畫質電視清晰十倍。每張影像都有1600萬畫素,每天傳回地球的資料數量相當於從一天從網路下載50萬首歌曲。

參與這項任務的芭芭拉.湯普森說:「這是NASA第一個氣象任務,目的是找出可能對地球和地球附近造成影響的所有太陽活動。」

太陽地磁風暴和太空氣象的劇烈變化曾對地球造成幾次明顯災害。1989年3月13日,地磁風暴震波通過加拿大的Hydro-Quebec電力公司輸電系統,造成美加地區數百萬人斷電逾九小時。五年後,地磁風暴使加拿大兩枚衛星和國際通訊衛星Intelsat-k暫時失去功能。

史上最強的太陽風暴發生在1859年9月1日,這場「超級風暴」造成歐洲和北美的電報系統失靈。

當時太陽風暴產生極光,原本只有北極和南極看得到的極光,竟在古巴、墨西哥和義大利看得到。

當時加州洛磯山脈的極光太強,淘金客竟然以為是日出,開始準備早餐。

fsj 提到...

太陽活動又達高峰 衛星導航恐失誤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10.02.11

衛星導航設備逐漸成為汽車、軍事設施、救難工作的重要配備,但隨著太陽活動趨向另一個高峰期,衛星導航也可能出現誤差。美國太空總署(NASA)原預定10日發射後因天候不佳延期升空的「太陽動態觀測站」太空船,就是準備深入研究太陽活動。

太陽表面活動上次達到高峰時,衛星導航的功能尚未廣泛為人類所使用。然而,現在除了軍事設施和高精確性的調查外,就連一般民眾也開始使用衛星導航。

英國廣播公司(BBC)10日報導,隨著太陽活動正達到另一波高峰,衛星導航可能面臨大規模以及難以預測的失誤。

透過環繞地球軌道的衛星,地表、船隻或飛機上的衛星接收器無時無刻得以獲得衛星傳來的精準訊息,告訴人們所處的地點和時間。不過,由於太陽表面的活動會向地球釋放不同能量的輻射和高能量的粒子,因此可能導致地球的衛星訊號接受器無法辨識來自衛星的微弱訊號。

BBC指出,研究人員最近才開始察覺,衛星訊號對太陽表面的活動相當敏感。

報導說,除了用於軍事用途的定向天線外,目前一般的科技不太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在太陽活動達到高峰時,衛星訊號接收器可能一年有幾次無法正常運作,每次持續時間達數十分鐘」,失誤的狀況更可能持續數小時或數天。

NASA原本預定於佛州當地時間10日上午10點26分發射了「太陽動態觀測站」太空船,希望藉此觀察太陽的磁場如何影響太陽系的其它星體,以及其活動如何改變太陽系的輻射和能量變化,但因天候不佳,發射順延一天。

fsj 提到...

巴西閃電次數冠全球 每年發生5700萬次

中央社 2010.02.13

隨著南半球進入梅雨季節,雷電發生次數也愈來愈頻繁。巴西太空署(Inpe)資料指出,巴西是全球閃電次數最多的國家,最近 10年,平均每3天就有1人被閃電擊中死亡。

太空署指出,2000至2009年間,整個巴西境內每年平均出現5700萬次閃電,1321人被閃電擊中死亡,其中81%是男性,19%為女性。

調查還指出,14%的受害者遭到電擊時在屋裡面,部分住在只有泥土地的簡陋房舍,雖然閃電發生於屋外,但強大的電流以極快的速度從地面傳至受害者的腳底。

另一些案例的地板雖有鋪設可隔離電流的水泥,但閃電可能擊中電視天線或電話線,電流藉由金屬線傳進屋內,受害者碰到插著電的冰箱、電視或電話,結果就觸電。

所有這些案例都在平房或兩層樓洋房發生,而通常設有避雷針的公寓或大樓,近10年則沒有居民遭電擊死亡事件。

太空署研究員指出,發生雷電暴風雨時最安全的避難所是封閉的汽車或公車等交通工具內,因為就算閃電直接擊中車身,電流也不會穿透到車內,金屬車身會靜靜地將閃電引導至地底下,這也就是英國物理學家法拉迪(Michael Faraday)發現的「法拉迪籠」遮蔽效應,也就是帶電導體表面上的電荷對內部沒有任何影響。

根據這樣的原理,所以飛機內也是非常安全。物理學教授朱尼奧(Pinto Junior)表示,像波音或空中巴士等的大型商用客機,每年平均遭到3次電擊,但機內乘客完全沒有感覺,因為就像汽車一樣,飛機機身會將電流散開。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發生雷電時若是待在汽車或飛機外面附近,那就很危險,因為它們是大型導電體,一不小心就可能受害。

然而,最容易被閃電擊中的還是在曠野中行走的路人,因為是最突出的目標,一下子就會吸引到閃電。所以,只要下雨時聽到雷電聲,最好趕快躲進車內或建築物內直到雨停,並遠離電線和插著開關的電器。

採取這些預防措施一點都不算誇張,尤其是在巴西,因為它畢竟是全球閃電次數最多的國家,不可不防。

fsj 提到...

幽浮異象 可能是球狀閃電

中央社 2010.12.01

澳洲天體物理學家休斯(Stephen Hughes)聲稱,球狀閃電(ball lightning)與其他大氣現象,也許能解釋部分的目睹不明飛行物(UFO,或稱幽浮)事件。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休斯對2006年的異常事件做了詳細研究,當時有人在澳洲布利斯班(Brisbane)看見數顆大流星。

流星出現的同時,有人看見附近山上有綠色發光物體在滾動。

休斯博士後來假設這個物體是球狀閃電,提出它與火球有關的理論。

休斯認為,其中一個火球可能在高層大氣與地面間引發短暫導電連接,釋出能量而形成球狀閃電出現在山頂上方。

休斯撰寫說明,並發表於「皇家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休斯說,這起異常事件發生於天氣晴朗的夜晚,這種情況讓人以為他們看見幽浮活動。

他告訴BBC新聞網:「如果把無法解釋的大氣現象,跟人類心理以及想看見某種東西的渴望湊在一起,就可以解釋許多目睹幽浮事件。」

休斯是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of Technology)的資深講師,他是在當地電視台請他查看並解釋手機相機拍到的火球照片後,開始從事這項研究。

這些火球是特別明亮的隕石,是由比砂粒還大的太空岩石產生;這些火球跟流星一樣,快速劃過天空。

2006年5月16日晚上,至少有3個火球被人看到。

昆士蘭科技大學進行的後續研究,找到更多目擊者,包括一名看見綠色發光球體沿著大分水嶺(Great Divide)山坡滾下來的農夫。大分水嶺位於布利斯班以西120公里處。

目擊者描述這個球體的直徑有30公分,當時球體像是跳過一些岩石,沿著金屬柵欄滾動「好幾分鐘」。這名農夫說,他看到一個火球從頭上劃過不久後,就看到這個綠色球體。

他一開始以為是看到飛機失事,趕緊通報警察,但隔天卻沒有搜尋到任何殘骸。

休斯博士說,球狀閃電似乎是明顯的解釋。人們對這種盤旋在空中的發光球體,並不完全了解,只知道這些發光球體與暴雷雨有關,但不是每個例子都是,而且當時大分水嶺周圍確定沒有暴雷雨活動。

休斯博士沒有對球狀閃電提供新的解釋,只是說到足夠的能量如何可能傳到地面,而引發此一現象。

他認為,大氣層最高的電離層與地面間的電流會增加,是因為隕石經過時會在途中產生帶電粒子與其他導電材質。

他說:「有沒有可能是自大氣層劃下來的隕石,經過電離層,因此會在電離層與地面間產生短暫的導電現象,即使只有幾秒鐘。這樣是否足以將電傳到地面上,在放電時於空中形成電漿球?」

他說:「把電離層與地面想成是電池的兩端,把一條電線放在兩端之間,電流流動時,就會出現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