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0

全球季風驅動海洋中的長期碳循環

Global monsoon drives long-term carbon cycles in the ocean
http://www.physorg.com/news160995438.html

May 8th, 2009

季風(Monsoon)是一種全球系統,而大量證據指出,它驅動了全球海洋中碳儲藏(carbon reservoir)的長期週期性。這種新觀點在《科學通報》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第七期(2009.04)一篇重要論文中提出。

超過 300 年來,季風被視為區域性等級的巨大陸--海微風,但現在它被視為除了南極洲之外,遍及各大洲的全球系統。然而,這種在現代氣候學中的新發展尚未被史前氣候學所響應。

來自上海同濟大學的汪品先(Pinxian Wang)教授(譯註: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學系教授),回顧(review)全球季風及其衝擊的地質學證據,證明至少自 6 億年前,全球季風就存在於地質學的歷史中。它與各種地質循環,包括地球軌道之幾何變化所引起的那些,共變(covaries)。例如,全球季風 2 萬年的歲差週期(precessional cycle)是大約在 4 千年前造成數個亞、非古代文明崩壞的原由。同樣的循環可在空氣的化學組成中看見,例如甲烷濃度與冰核所捕捉的空氣泡泡的同位素組成。

現在汪發現海洋碳儲藏的長期循環也有一個全球季風的起源。這種 40 萬年的週期性與地球軌道的「長離心率(long eccentricity,譯註:也可以參考 Milankovitch cycles)」有關,這最能夠在有孔蟲類(foraminifera,海中一種單細胞動物)方解石試驗的碳同位素組成中看見。海洋碳儲藏的節律性變化與地球系統的「心跳」有關。這種週期性在 160 萬年前變得更長些,在地球系統中顯示出某種「心律不整」,或許因而產生北極冰的成長。雖然季風如何驅動海洋碳循環的機制仍然不明朗,不過與季風相關的長期週期性,不應在為了長期氣候預測所進行的碳循環塑模中被忽略。

"這是一篇權威性的回顧文章,"(比利時)Louvain 大學的 Andre Berger 教授在其評論中表示,"而且或許也是季風議題首度在如此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於全球等級上被回顧...。我完全贊同汪關於在塑模全球氣候系統中,對於這種熱帶力量的重要性,付出更多關注的立論。" 全球季風的地質學發展是一種新主題,逐漸引起現代與史前氣候學社群更多注意。一場全球季風的國際性研討會,於 2008 年由 PAGES (Past Global Changes) 計畫在上海籌辦,而下一場排定在 2010 年。

更多資訊:

Wang, P., 2009. Global monsoon in a geological perspectiv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4(7): 1113-1136

Berger,A.,2009. Monsoon and general circulation syste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4(7): 1111-1112

Wang, P., Tian, J., Cheng, X., et al., 2004. Major Pleistocene stages in a carbon perspective: The South China Sea record and its global comparison. Paleoceanography, 19, PA4005, doi: 10.1029/2003PA000991

※ 相關報導:

科學家揭露洋流具有「條紋」
全球暖化?研究表示下個十年將會比較冷
關鍵轉捩點能引起氣候突然轉變?
氧的增加導致地球最早冰河時期
台灣團隊搞定臭氧層破洞模式
病毒是海洋養份循環的隱藏驅動者
在海中加鐵能對抗暖化?答案沒這麼簡單

10 則留言:

fsj 提到...

咖啡砂糖恐飛漲 全球飢民衝10億

◆ 咖啡砂糖 價格恐飆漲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09.05.12

一天不喝咖啡與含糖飲料就受不了的消費者要注意了,咖啡和砂糖價格恐因供應短缺而暴漲。

受作物歉收和需求激增影響,咖啡和砂糖的成本近來一飛沖天。

義大利咖啡巨擘Illy公司執行長伊立(Andrea Illy)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提出警告,現在情況很「危險」,價格會因為供應不足,而呈現「爆炸」性成長。

不久前,市場還因為全球經濟陷入衰退而看淡咖啡行情。現在證明大家都看走眼,因為咖啡需求仍高,就算不景氣,消費者只是把咖啡從咖啡館帶回家裡喝。

上周紐約咖啡豆價格攀抵每磅1.28美元的七個月新高,比去年12月的低點暴漲22%。哥倫比亞咖啡豆現貨價更跳漲至每磅2.2美元左右,站上12年高點。

哥倫比亞的咖啡收成因豪雨嚴重受損,國際咖啡組織(ICO )主管歐所里歐表示,哥國咖啡供應短缺的問題非常嚴重。

旗下有麥斯威爾咖啡(Maxwell)等品牌的卡夫食品公司(Kraft),上個月因哥倫比亞咖啡豆價格上漲,調高哥倫比亞混合咖啡的零售價,漲幅近19%。

ICO主管賽特表示,其他業者很可能也會跟進,大家可能已經快撐不下去,只是很難知道確切漲價的時間。

紐約ICE交易所的7月砂糖期貨,11日早盤報15.21美元,上周一度攀抵15.41美元的三年新高,今年已上漲逾20%。

交易員認為,全球最大砂糖消費國印度今年會大量進口砂糖,以彌補國內產量不足。

Newedge USA公司資深副總麥克道格預測,今年最後一季糖價可能還會再漲30%,明年第一季會漲到20美分,為1981年來最高。

國際糖價的變動,受印度影響甚深。該國砂糖產量不穩定,一下子足以出口,一下子卻得大量進口。

交易員預估,印度在2008年度至2009年度的砂糖產量會驟降40%到1,500萬公噸,不足以應付該國每年2,300萬公噸的需求。

國際砂糖組織(ISO)上修今年全球砂糖短少量,缺口將從先前預估的430 萬噸擴大為780萬噸。

※ 糖可以少吃,咖啡... 也少喝吧~



◆ 巴西12州豪雨成災 逾100萬人受影響

中央社 2009/05/12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2009年 5月11日專電)巴西國家民防局今晚發布消息指出,最近一個月襲擊巴西北部與東北部的豪雨,已影響12州逾100萬人的生活,無家可歸和流離失所的民眾超過27萬人。

民防局還指出,這段期間在8州記錄42人在水患意外中罹難,總計340個城鎮遭到暴雨摧殘。

東北地區災情最嚴重的是塞阿拉州(Ceara),有75個城鎮受影響,4萬5000人流離失所,12人意外死亡。

亞馬遜是北部災情最嚴重的一州,47個城鎮被暴漲的河水淹沒,造成逾5萬6000人無家可歸,影響30萬名學生上學。

巴西政府與民間團體已開始發起賑災行動,將救援物資送往各地災區。



◆ 創新高!全球飢民將達10億

自由時報 2009.05.07

不景氣 援助物資銳減

〔編譯羅彥傑/美聯社巴黎六日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幹事迪烏夫六日表示,儘管最近這波金融危機有助於糧食價格回軟,但也導致貿易量下跌及開發援助物資減少,進而使得全球飢餓人口總數可能很快就會達到創紀錄的十億之眾。

FAO與「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在巴黎舉行兩天會議,迪烏夫會後告訴記者,因為這場危機,今年可能又多了一億零四百萬人挨餓。這表示他們平均每天吸收不到一千八百卡路里的熱量。他說:「我們從未見過世上有這麼多的飢民。」

去年認定的飢餓人口也增加四千萬,而在二○○七年,則有七千五百萬人新加入飢民行列。

迪烏夫表示,如果二○○九年的預測無誤,到今年底將有約十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挨餓。他說,「糧食安全攸關國際間的和平與安全」,並強調糧食生產必須在二○五○年前倍增,才跟得上人口增長。

窮國糧價根本沒跌

迪烏夫指出,儘管糧食價格在二○○八年六月後重挫三成,但整體糧價仍維持高於二○○六年的水準。

至於開發中國家,糧價自○八年六月以來僅下跌十二%至十四%。調查顯示,許多窮國的基本大宗糧食價格幾乎文風不動。

糧價上漲刺激富國糧食生產增加十二%至十三%,但中國、巴西和印度以外的開發中國家,糧食生產只增加○.四%,「完全被人口增加所抵銷」。

迪烏夫強調,窮國糧食生產幾近停滯,必須歸咎於諸如公共建設不彰及對降雨的依賴等結構性問題,而鄉間道路品質不佳、缺乏適當的儲糧設施,以及灌溉設施不足,更是窮國農民始終無法增產的原因。



◆ 中國清查全國糧食庫存

明報 2009-05-11

全國糧食清倉查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十個成員單位,將聯合對十個重點省糧食庫存情況進行抽查。

為核查評估各地糧食庫存清查工作的品質和效果,國家發改委、監察部、財政部、農業部、審計署、質檢總局、統計局、糧食局、農業發展銀行、中儲糧總公司等全國糧食清倉查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十個成員單位,將從本月中旬開始,聯合派出十個抽查工作組對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河南、廣東、四川和陜西等十個重點省份糧食庫存情況進行隨機抽查,重點抽查中央儲備糧、地方儲備糧、國家臨時存儲糧和國有糧食企業商品糧。

抽查期間,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派出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到有關省份對糧食庫存抽查工作進行現場監督。(新華社)

fsj 提到...

日夜溫差大 3成水稻成空包彈

【聯合報╱記者羅紹平/台東報導】 2009.05.15

近半年來氣候異常,白天熱、夜間冷,日夜溫差太大連水稻都難以適應,生產良質米的台東縣關山鎮、池上鄉水稻不孕穗、變成「空包彈」的情形很嚴重,農民叫苦不已,但也只能望天興嘆,預期國內米價可能因此上揚。

台東區農改場專家昨天表示,今年農曆立春迄今,全球氣候異常,也波及台灣。近半年來,台東白天酷熱、夜間寒冷,日夜溫差大,導致今年一期稻作結穗不正常,白化及乾癟無胚的「空包彈」稻穗增多,特別是關山、池上兩鄉鎮因緯度較高,氣候變動更大,稻作受害程度最大。

台東縣議員張茂益昨天代表關山、池上一帶農民向政府請命,「關山發生天大的農災了!」他要求縣府想辦法幫助可憐的農民。

台東縣農業處長吳慶榮表示,早在5月初就接獲關山農會通報,已向農委會申報爭取列入天然災害救助。

關山鎮農會推廣股長林煥發說,最近半年台東地區水稻無籽、空包彈情形很嚴重,特別是池上、關山一帶,走進稻田,隨處可見白化或乾癟的稻穀,用手輕輕一壓,裡頭空無一物。

經調查關山、池上兩地水稻空包彈的稻田面積估計近200公頃,光是關山鎮就逾百公頃。林煥發說,過去每公頃稻田約可收6000公斤稻穀,現在估計只能收4000公斤左右,也就是關山鎮今年一期稻作將減產3成,池上鄉也好不到那裡去,今年國內稻米價格有可能會因此出現漲價波動。

fsj 提到...

抗旱 不能光靠逆轉勝

【聯合報╱彭啟明/電視氣象主播(台北市)】 2009.05.30

棒球賽最令人驚心動魄的莫過是「逆轉勝」,球是圓的,最後的大逆轉都要等到九局結束才知道。兩隊如果比數相近,翻轉的機會就較大,如果體質不良,已經大幅落後,怎麼拚也是機率低,等待的悶與苦是很艱辛的過程。因此,棒球隊平時要有好的管理訓練以培養穩定性,光靠賭一把逆轉勝都不是長久之計。

今年的天氣也是如此,「馬上晴天多」,好天氣的確多,但相對的雨量也少,今年五月在許多地方也將破紀錄,以累積雨量和歷史同期相比,到今年五月底為止大約少掉三成雨量,就算未來逐漸恢復正常,也仍偏少,況且梅雨季或是颱風雖常帶來較多的雨量,但變動性也相對較高,近十年來也呈現時多時少不穩定的特性。

梅雨、颱風都只能說是可遇不可求,就算來了,也不見得直接反應到實質降雨上,目前從各種氣候預測趨勢來看也沒有樂觀的理由。而多數水庫的水量已偏低,雖然民生用水只占一小部分,但農業休耕或是減少供水,也是必須從國庫支應龐大費用,萬一啟動大規模限水或休耕,對於最近剛有起色的經濟發展將是沉重壓力,特別是目前還有新流感等問題存在。

今年是閏五月,水利官員認為五六月的梅雨季因此會延長半個月,還期待下一波的大雨,七月也進入颱風季,這恐怕會輸到連洗澡的水都沒有。陰曆是由地球和月亮的關係來計算,陰曆十二個月平均約有三五四日,幾年要輪流閏一個月。剛好閏到五月就會延長梅雨或是空梅,這是沒有根據也不科學的說法,因為梅雨季定義的計算都是用國曆來計算,如果用地球和月亮關係可解釋梅雨,這是很怪的理論,也無法將氣候變遷等因素考慮在內,最多是地球和太陽關係的「節氣」有些關係。

馬總統年初曾說「缺水的時候會很想死,水太多也會恨死」,競選政見特別提到國人應該開始每天用水二五○公升的使用上限,以節約用水。今年先天環境對水資源管理已經相當不利,也應該有明確的行動及作法,這是啟動全民節約用水最好時機。水利單位應再積極些,可效法去年能源價格高漲時,環保署大規模推動節能減碳運動,獲致良好成效,全民節約用水也是一樣,天氣本有一定變動及不可預測性,但仍可落實到風險管理,絕不能光靠賭一把的逆轉勝。

※ 不要以為台灣是個島,就不會鬧旱災。

fsj 提到...

GPS定位狗屎 48億打造東方瑞士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 2009.06.04

環保署預計分六年砸四十八億,針對鄉鎮鄰里執行清潔美化,如聘僱大專畢業生將髒亂點或發現的狗屎,以數位相機及衛星定位,並上傳至網路舉發,或要求村里選出評估環境舒適、景觀優質等指標,但經費、執行方式都引發爭議。

據了解,九十五年間因日本人中村夫婦至南投埔里Long Stay,發覺埔里環境髒亂,街道隨處可見狗屎,當時引發軒然大波,環保署當年擬定「清淨家園全民運動」,去年起更砸下四十八億推動「營造永續優質環境衛生計畫」。

環保署表示,推動「營造永續優質環境衛生計畫」,是期望整合政府與民間能量,使台灣在六年內「超日趕瑞」,營造台灣成為「東方瑞士」。

環保署長沈世宏指出,台灣已進入「健康環境時代」,未來應以歐美國家為目標,邁進「環境寧適時代」,才預計以六年時間全面提升台灣環境品質。環保署認為,民國九十五年推動「清淨家園全民運動」後,政府機關、風景區等環境已有顯著改善。

不過,攤開計畫書,其中所列的執行方式卻讓人大開眼界,例如環保署預計聘僱一千二百名大學畢業生,月薪約二萬元,成立三八六個協巡組織,協助村里長建置部落格及村里道路巡檢通報系統。

這些「環境美化員」在巡視環境整時,若發現髒亂、狗屎等污染,會以配發的數位相機及GPS定位系統將污染所在地登錄上網,並向相關單位通報舉發。清理績效上網登記後,還會當作獎勵基礎。

環保署訂定環境舒適、空地綠美化、空氣清淨、公設標準化等十四項環境衛生永續指標,預計選出五個鄰里作為「優質環保示範區」,最高每年可獲得二千萬建設經費補助。

環保署並要求全台八千個鄰里自行勾選一項指標,提出具體執行內容後,從中選出八百個村里提撥經費。

※ 剛收完稅,政府國庫飽滿。寧願拿這些錢從小教育孩子。



◆ 環境衛生計畫》不救急不救窮 只當衛生股長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 2009.06.04

環保署動用四十八億納稅人的血汗錢從事環境整潔美化,令環保團體大搖其頭,認為環保署在環團多次反映下,卻仍只想當衛生股長,對急迫且具危害的環境議題視而不見,本末倒置。

「若真想作環境整潔,應直接增加地方經費不足的清潔隊。」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許多環境基本法都迫切需要經費,環保署卻將經費用在末端管制的環境整潔,而非從源頭預防。「像之前喧騰一時的高雄縣潮寮空氣污染事件,環保署就應盡快成立環境監測網。」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副秘書長李卓翰更直呼環保署經費運用「荒謬」,簡直是「拿著雞毛當令箭」,格局過小,自己降格為地方環保局。「對大的環境政策不敢作決策,只會當衛生股長。」

李卓翰認為,日前舉行的全國能源會議中有許多議題都與環保署相關,環保署卻隻字未提,「功能不彰」。

台北市陳小姐看到計畫內容後說,「看到狗屎,直接清除、撿起來不是更快?難以理解為何需要知道狗屎拉在哪裡,出門前先上網看一下避免踩到嗎?」

※ 如果每一個二氧化碳分子都能定位,那真是太棒了,以後碳稅不怕沒著落。



◆ 讓地球保有自然和良善

【蕭新煌】2009-06-04 中國時報

「台灣地球憲章聯盟」(Earth Charter Taiwan, ECT)在今日下午六時正式成立,國際總部主席將來台與會,可說是台灣環境教育倡導運動界的大事,更是台灣民間永續發展社會力量向國際化邁進另一大步。成立之後的第二天,聯盟馬上要舉辦「綠色生活在地行動」國際研討會,實在是可佩的劍及履及的在地綠色行動表現。

此一聯盟以在地落實地球憲章價值、倫理和教育宗旨為目標,籌備不到一年就能眾志成城,從坐著的讀書會到站起行動的聯盟,確實不易,我要向所有成員道賀。

讀完十六條文本的「地球憲章」,愈發覺得地球的命運是人類命運所繫;人類今天所作所為更決定明天的地球命脈。這部地球憲章不外乎就是「全球永續發展願景」的「大策略」,從尊重生命看顧大地著眼,以維護地球生態完整性和建構社會正義經濟公平為目標,並堅持透過民主非暴力與和平的途徑去迎向未來!我句句同意、字字認同,更想在聯盟成立前夕,用淺顯的另類角度,來訴說地球憲章在台灣的落實,不妨將今天的地球看成一所自然史博物館,我們希望它不是為了後代看前面幾代「百年愚行」所留下的「反生態、反自然」的「大崩壞」遺跡,而是能以積極行動維護今天地球生態,保護今天人類社會還剩下的良知善行的活生態博物館。

我們今天在談地球之為一個自然史博物館的挑戰是複數的、多面的,是來自於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環境、生物多樣性、多元文化、多元族群、在地化的挑戰、國家認同。這個主題很大,都值得我們去發揮。若能以「在地化」的不同形式去回應,未嘗不是好事。

今天我們談的生態破壞和不永續等問題,都是過去歷史累積下來的「愚行」。同樣地,一百年後我們的子孫參觀臺灣這個自然博物館時,是不是只能看到已經消失的物種在陳列櫃裡?自然史博物館的功能是讓我們看過去有過,現在已經滅絕的生物嗎?今天要談台灣或地球之為一個自然史博物館的功能,心態要更開闊,要有走出來,扮演更積極角色的準備,例如與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環境的國家公園合作,與相關非政府組織的環保NGO合作,及時扮演當代環境教育的功能。

作為一個社會學家,我想地球做為一個自然史博物館就是不希望我們的子孫在一百年或三百年後,在博物館看到的只是消失的自然物種或是人類的良善。如何讓今天地球能成為一個「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把環境自然帶到我們原來有的,已經走了兩百年的現代都市和工業生活,將之「生態化」、「綠化」,並把這座生態博物館交給下一代和他們的下一代。

從今天就開始「走向生態」,而不要等三百年後才在博物館「陳列」歷史的地球生態。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

※ 不得不提醒自己,目前身處二十一世紀的虛擬實境。

fsj 提到...

觀念平台-世界環境日的考驗

■ 吳挺鋒 2009-06-08 中國時報

聯合國發起的世界環境日甫於六月五日度過。從一九七二年的倡議起算,人類(被迫)認真面對環境議題已逾三十個年頭。然則環境保護運動的進展與它所面對的考驗,卻依然存在著進進退退的拉鋸。

這是因為,當人們開始意識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時,同一時間的資本主義也以「全球化」之姿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宣示主權。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貌似均質化的圖像背後,卻處處可見極不均衡的發展落差:南與北、貧與富。也因如此,天災與人禍所構成的完美風暴屢見不鮮。

聯合國人居署稍早宣布,人類在去年首度達到了都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里程碑。但在這個都市化高潮的背後,卻也存在著高達十億左右的貧民窟人口窩居在第三世界的大都市裡。史學家戴維斯(Mike Davis)便言,這股失控的都市貧窮化趨勢,主要反映了過去三十年來全球化如何擠壓第三世界國家農村人口的資本暴力。這群遷居都市的貧民除了被迫「自立造屋」爭取都市居住權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地多半容易遭受洪災、土石流、地震等威脅。即便是一場小火,都可能讓因陋就簡的貧民窟付之一炬。

在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進行無遠弗屆的整合背後,同時也把它的災難進行了一場地理性、社會性的再分配。例如,當西方享受著資訊科技的便利、想像各種E化革命的可能性之際,龐大的電子廢棄物則是不斷地往西非、中國、印度等地傾倒。那些迎接廢棄物的人們,絕大多數是都市貧民,同時不乏兒童參與敲打、熔解的「再利用」工作。其結果不只是這些人直接暴露於有毒物質之中,即便是「再利用」過後的最終廢棄物,也嚴重汙染了土壤與水。

在全球範圍裡,若真要拯救環境,實不能把屁股對著第三世界的貧窮現象。所謂的廢棄物云云,說穿了便是特定社會關係所體現的排泄物。在一端,西方消費主義的暴飲暴食與豪奢人們透過全球化的馬桶,把實現物慾後的排泄物沖到了第三世界;而在另一端,資本主義則不斷創造出無法正規謀生的窮人,這些人雖然為數眾多,卻邊緣至極,連產業後備軍都稱不上,僅能恆久地承接排泄物維生,也因它付出健康與生命的代價。

認知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普遍性風險,而產生普遍性的道德與行動是正確的。所有人都應該是理論上的地球公民,並履行其環境義務。然而,我們也應該同時意識到「一個地球,兩個世界」的冷酷現實。如果地球公民各自被貼上貧與富的標籤,則其惡果將不只是人對自然的摧毀,也包括了人對人的剝削,甚至十足反諷地,衍生出老天爺對窮人的無端懲罰。

一九七二年,世界環境日與資本主義全球化在同一個起跑點競賽;到了二○○九年定點檢視,我們不免發現世界環境日的考驗更甚以往。

(作者為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助理教授)

fsj 提到...

稻穗空包彈災情擴及宜蘭 逾百公頃農田受害

中廣新聞/黃麗鳳 2009-06-10

受到今年年初低溫寒害影響,花蓮、台東等地今年一期稻作接連傳出稻穗「不稔實」的「空包彈」災情,農民叫苦連天,現在災情更擴及宜蘭。立委林建榮天下午緊急要求農委會農糧署下鄉會勘,確認宜蘭縣全縣受害面積104公頃,損失金額870萬元;由於並未達到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或低利貸款標準,林建榮要求農委會,採「個案事實認定」並提高農民稻作不稔實補助,協助農民渡過危機。

宜蘭縣政府農業處指出,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今年初夏,宜花東地區因為溫度偏低,許多稻殼裡沒有結成稻米,形成俗稱的空包彈,這種空有稻殼卻沒有結穗的情形,就像稻米被天公收走,造成農民幾個月的辛勞血本無歸,損失慘重!

立委林建榮表示,宜蘭地區的稻穗不稔實「空包彈」災情主要分佈在壯圍、冬山和礁溪等地,希望農委會採取「專案補助不受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標準限制」的作法,並將補助金額從每公頃的8,000元提高到16,000元;損失嚴重無力收成者,另補助每公頃12,000元,共計每公頃補助2萬8千元救助金,讓受災農民能在維持生活溫飽下繼續耕作,才不會形成同樣受災的農民,有些縣市可以領取現金補助或低利貸款,有些縣市則不行的不公平現象。

農委會表示,會考量農民實際受災情形,進行研議。

fsj 提到...

糧食危機山雨欲來 中掀綠色革命

◆ 農產品大漲 糧食危機山雨欲來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外電】 2009.06.11

金融危機才稍微平息,糧食危機似乎又準備再次上場,近日玉米、小麥、黃豆漲到八、九個月來的最高峰,逼近上次糧食危機開始時的價位,凸顯世界糧食供應減少、需求增加,糧食安全問題再度成為隱憂。

美國玉米7月期貨9日以每英斗4.44美元收盤,黃豆期貨以12.434美元收盤,漲勢稍弱的小麥以6.434美元收盤,雖然都低於去年糧食危機高峰時的天價,但今年以來,漲幅至少都超過50%。

穀物價格上漲的原因包括中國大陸需求強勁,種植減少造成供應降低、以及拉丁美洲旱災摧毀阿根廷的作物。

倫敦巴克萊資本公司農產品分析師安尼基希南說:「農產品市場相當緊張,我們並非處在80或90年代糧食過剩的環境中。」

雞、豬重要飼料的黃豆粉價格已經突破每噸405美元,是1973年石油危機和去年糧食危機中僅見的天價,導致美國即時烹調雞肉漲到十年來最高峰。

不過,去年糧價暴漲、若干國家發生暴動的糧食危機,應該不會重演。

米價去年漲到每噸1,000美元以上,目前交易價大約為550美元。牛肉、豬肉、牛奶價格都相當低迷,進一步壓制食品價格全面上漲的可能性。

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供應展望相當樂觀,民間部門分析師和食品業主管比較擔心,警告玉米和黃豆之類的農產品供應相當吃緊到了值得擔憂的程度。



◆ 海洋酸化少鈣!蚵仔蛤仔撈不到 珊瑚礁軟趴趴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2009.06.11

海洋酸化問題嚴重,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昭倫表示,未來活珊瑚、蚵仔、蛤仔等眾多海洋生物可能因為缺乏鈣質供應,而變成「軟趴趴」。不但民眾吃不到這些美味海鮮,甚至連美麗的珊瑚礁都看不到了。

陳昭倫表示,由於過度的漁業捕撈、海岸及海洋開發、全球氣候變遷和海洋污染,造成海洋酸化嚴重,澎湖、東北角海岸、蘭嶼、綠島等地,都可測出海洋酸化的情況,而且越來越嚴重。

貝類沒殼難活 人也吃不到

陳昭倫指出,海洋酸化造成海洋生物「少鈣」,鈣質是人體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對海洋生物也同樣重要,一旦蚵仔、蛤仔都缺鈣沒殼,將無法生存,人們想吃也吃不到;珊瑚礁如果少鈣,也會變得軟趴趴,無法生長。

珊瑚黑病蔓延 覆蓋率下降

除了海洋酸化,海洋環境推廣教育協會秘書長郭兆偉上午也表示,該會透過民間潛水人士潛入海域調查台灣珊瑚礁的健康情形,赫然發現珊瑚黑病持續在綠島、蘭嶼蔓延。一種黑皮海綿快速覆蓋珊瑚的現象,正在擴張,是造成珊瑚覆蓋率快速下降主因。其中蘭嶼母雞岩的珊瑚覆蓋率甚至低到7%,椰油國小海域也只有26%,綠島的柴口、哈巴狗採樣點覆蓋率都不到40%。

澎湖青灣內灣則與綠島、蘭嶼一樣,活珊瑚覆蓋率多在40%以下,主要是人為活動頻繁。至於台東杉原和澎湖東嶼坪最高,覆蓋率達70%,是人為活動較少海域,被稱為台灣珊瑚礁「最後的天堂」。

保育團體上午也宣布號召民眾參與珊瑚礁的體檢行動,今年除原有的台東、澎湖、綠島、蘭嶼等海域外,也將擴大調查東北角貓鼻頭、野柳、龍河灣、豆腐岬、基隆及小琉球等海域。詳情請上活動網頁 http://e-info.org.tw/node/40662 或電洽(02)23021122#14。



◆ 黑琵遷徙八千里 全紀錄今首播

唐鎮宇/台北報導 2009-06-11 中國時報

黑面琵鷺長達八千公里的遷徙蹤跡,台灣完成全球首次完整清晰的影像紀錄!公視橫跨五國、耗資五百萬、長達一年拍攝的HD紀錄片「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鷺」今晚十時在公視首播,不但是全球保育史上首次完整紀錄,人工孵育黑面琵鷺的過程也同時呈現在世人面前。

黑面琵鷺是全球六種琵鷺中,唯一瀕危、也是少數完全依賴東北亞棲地生存的鳥種。每年秋冬時節,黑琵由中國東北、南北韓一帶飛到台灣過冬。由於黑琵遷徙路線恰好是東亞政治情勢最緊繃區域,公視組成的跨國團隊能透過鏡頭,完成全球保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紀錄,更顯難得。

世界第一次 公視跨五國完成

世界首位進行黑琵人工復育計畫的北韓籍教授鄭鐘烈說,南韓黑琵研究者李起變經過五年觀察,發現黑琵的嘴紋就像人的指紋,每隻都不同,此發現對黑琵的追蹤、辨識貢獻極大。他們希望透過紀錄片能喚起更多人關注,讓黑琵保育工作做得更好。

「當台灣在國際上被孤立,只有黑琵每年十月國慶成群來訪。」受邀擔任紀錄片旁白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笑說,「政府不需給錢,黑面琵鷺就來了!」他認為,攝影師能透過影片把黑琵的故事說給全世界聽,讓台灣被國際看到,是相當令人感動的事。

林懷民旁白 說故事給全球聽

長期投身黑琵復育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小如表示,黑琵原生於中國東北與南北韓交界處,一九八七年調查時,全球僅二八八隻,經過多年復育,已回升到二千隻左右,台灣每年就有一千多隻過境。

目前全台僅有台南七股濕地有三百公頃的「黑面琵鷺保護區」,劉小如認為,黑琵保育最重要課題是必須開拓更多適合黑琵棲息的濕地。○三年台灣爆發黑琵肉毒桿菌集體中毒案,造成七十三隻死亡的慘劇,就是因為台灣棲地太少,「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風險太大。

劉小如認為,現在台灣各地開發案太多,濕地被切得零散,政府應在國土規劃上整合各地濕地,黑琵才會有更多棲息地。



◆ 中掀綠色革命 挑戰歐洲拚龍頭

【連雋偉/綜合報導】2009-06-11 中國時報

中國大陸準備掀起綠色革命,將在未來十年內大幅提高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並於二○二○年讓再生能源占中國能源總消耗的五分之一,一舉超越歐洲,成為全球再生能源領頭國家,一場涉及上千億元人民幣的綠能商機,也就此點燃。

正在倫敦訪問的中國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時表示,經評估,中國大陸可輕鬆超越目前設定的二○二○年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因此,現已將兩項再生能源發電量目標,提高到原來三倍。「按既有計畫,風能發電目標是卅千兆瓦,新的目標是二○二○年達一百千兆瓦」。

「到二○二○年,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也將可達到原先目標(三千兆瓦)的三倍。」張曉強說。目前大陸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僅一二○兆瓦。因此新的目標相當於在十年間提升七十五倍。「我們正制定一個發展再生能源計畫。我們確信中國至少可達到(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消耗二○%目標。」

報導稱,儘管中國仍相對貧窮,但這一目標已與歐洲不相上下,對歐洲自詡的在再生能源領域世界領先地位發出了挑戰。

中國另一雄心勃勃的計畫是在今年內安裝一億隻節能燈泡。為達上述目標,中國政府計畫將其四兆人民幣經濟刺激計畫中一大部分金額,投注於低碳專案。匯豐銀行全球研究中心估計,對於綠色專案的投入,可能超過整個經濟刺激計畫三分之一以上。

中國還相信,經濟復甦計畫中,將會帶來對資源更有效的利用,以及對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提升。

張曉強稱,中國正在與美國減碳談判中扮演積極和建設性角色。他表示,中國政府願考慮對相對經濟增長的碳密集度(單位GDP的排放量)限制。

fsj 提到...

塔里木斷流千里 何不將環境權入憲

* 新疆塔里木河乾旱出現斷流 長達1100公里
* 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片商要搶救郝龍斌
* 何不將環境權入憲

◆ 新疆塔里木河乾旱出現斷流 長達1100公里

中央社 2009-06-13

中國大陸今年氣候異常,近日華南、華中等地多處出現暴雨,釀成水災,但是新疆地區卻遇上罕見乾旱,中國最長內陸河新疆塔里木河竟發生斷流,斷流河段長達1100公里。

新華社報導,受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的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影響,中國最長內陸河--塔里木河今年5月進入歷史上少有的特枯月份,主幹河流入水量大幅減少,斷流河段長達1100公里。

據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表示,部分河流的入水量較最近8年同期的平均水量減少達13%。



◆ 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片商要搶救郝龍斌

◎ 汪瑩 2009.06.10 自由時報

原名叫做《家園》的《盧貝松之搶救地球》,是一部生態保育片。不過異於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它走的是柔美的歌頌路線。九十五%的鳥瞰鏡頭,拍攝橫跨五十多個國家,攝影大師Yann Arthus-Bertrand從高處、遠處,讓「全貌」清楚的說話。這種因遼闊而呈現的真相,根本不需要提示、警戒,就達到教化的效果。片中有太多我們從未見過的景象,像是如肥皂泡般漂浮著的死海鹽島;養蝦場的送風機將水面吹皺了,看似流動的雕塑;沙漠中的圓農地,加倍的遠觀,竟變成彩色大小不等的圍棋棋子。這些天然和人為的東西,都拍得那麼的美,讓人對地球不得不產生疼惜和憐愛。所以當在相同高度拍攝到的馬達加斯加紅土,被水侵蝕成一塊塊像長了膿的皮膚一般出現時,我們內心生出的是一種深刻的罪惡感,從而得到的警惕,絕不輸給高爾使命感十足的叮囑和威嚇。用純美來達到訓示和宣化效用的紀錄片,這部是首見,法國人對美育長年經營的成績,果然是連美國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超越。

相對於一流的攝影,一流的音樂,郝龍斌先生的旁白卻把美麗的印象破壞殆盡。如果他是以前環保署長的身分來做這件事,我們十分驚訝於他對某些生態和地質學名詞表達的生硬。乾涸能唸成乾固,打撈能唸成打糟(真是糟糕),「之前」二字的時間觀念可以被他唸成空間觀念,在在教人嘆為觀止。翻譯也有問題,「越來越快」四個字時常出現,但和前後的文意都不相連。有的地方,相隔五句就有完全矛盾的陳述出現。

通常一個專業的旁白人,至少會把句子弄順了再行錄音,但郝先生說的旁白,則令人覺得他自己都沒弄懂文句的含意。至於音調的輕重,速度何處該緩,何處該輕輕帶過,更是毫無講究。他那如誦經般僵硬,捲舌音又闕如的解說,每一出現,都像一根棒子,狠狠打在觀眾的耳鼓裡,不但和畫面的神奇柔美,毫不搭調,也為觀影經驗,帶來極其負面的效應。

我建議此片的發行商,不但文稿要再慎審,免得資訊傳達不清,最好還是趕緊徵得郝先生的同意,仍舊以原音放映算了,不然這部電影的惡劣印象,難免會影響到他未來競選連任。現在的組合,真是糟蹋了畫面和音樂啊!

(作者為製作人、導演)

※ 本文不代表本人立場。



◆ 何不將環境權入憲

【徐昌錦】2009-06-12 中國時報

常聽到要拚環保、救地球,絕不是舉辦高峰會或找些意見領袖呼呼口號,就會有立即的效果,必須以實際行動宣示並貫徹政府的意志,否則終究只是曇花一現,船過水無痕。而依個人淺見,最能宣示政府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並獲得人民的共識與認同者,無非是將「環境權」明白入憲,列為國家應予保護的基本人權。

翻開我國憲法,並未規定「環境權為國家應予保障之基本人權」,亦未課以國家有行使保護人類生存基礎之環境生態的義務,只是在憲法增修條文宣示:「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不僅文字抽象易生爭議,而且只是載於基本國策為綱領式條款之性質,人民無法依該條文而為行政或憲法救濟途徑的請求,對國人重要法益之保護明顯不足。至於九十一年公布施行之《環境基本法》,儘管名稱為「基本法」,但事實上僅是立法院通過之法律,而非憲法位階之環境憲法。

一九七二年「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所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明白宣示人類具有在足以生存、保持尊嚴及福祉的環境中,享受自由、平安及充足之生活水準的基本權利;並負有為現在及將來之世代,保護環境之嚴肅責任。其中顯已包含「環境權」觀念的積極意涵。另外,歐洲聯盟人權憲章亦明定環保權:「高標準的環保以及對於環境品質的改進,必須整合進入歐盟諸政策當中,而且必須確保與永續發展原則相一致。」

而目前亦有多達六十個國家已將「環境權」入憲,包括法國、韓國、俄羅斯、南非、西班牙及以色列等國。至於美國聯邦憲法雖未明文規定環境權,但有許多州(如賓州、伊利諾州及紐約州)的州憲法均明文環境權的保障。觀其內容,無非宣示人民有要求享受安全、舒適及健康環境的權利;有拒絕各種噪音、汙染及避免自然景觀受損的權利;有瞭解自然生態、接受環境教育的權利;更有參與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完整的權利。

長久以來,環境價值受到國人忽視,各種人為活動所造成的破壞或汙染環境之程度,已非自然生態藉自我調節所能自然同化或恢復原狀。政府口口聲聲要落實環境保護,要加強節能減碳,要面對管制溫室效應氣體議題,但一直未見有讓人感動的積極作為。而我國憲法中所宣示保護環境的政策,既難認定已於憲法中明定環境權,且該規定係要求憲法所欲保護之「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與「環境及生態保護」應兼籌並顧,不得偏廢一方。

然而在實踐中,政府在面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間的衝突時,儘管環境保護涉及人民之生命、健康和生活尊嚴,但往往並非透過憲法價值體系的檢討分析而為決定,利弊權衡的結果經常是環境及生態保護讓位於經濟發展,致使人類貪得無厭的濫用資源得逞,自然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而人民生活品質自是急遽惡化。

倘能將「環境權」入憲列為基本權保障,一則可避免予人「環境權」並非憲法保障之基本權的錯誤印象,再則可在現實上「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兩大法益無法兼籌並顧時,優先考慮環境保護,避免人類、社會和自然三者之可持續性發展受到壓抑而窒息,並進而使得現存及未來世代之人民均受到永續性的保障。

人權係逐步開展的觀念,經由社會變遷而不斷補充新的內涵。希望未來修憲時,不要忘記將「環境權」入憲作為基本人權。

(作者為台灣高等法院法官 )

fsj 提到...

糧食短缺拖垮人類文明?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234&f_ART_ID=196098

科學人/udn聯合書報攤 2009.06.12

重點提要

■糧食短缺並導致糧食價格上漲,是貧窮國家陷入混亂的原因。

■「衰敗的國家」可能散播疾病、恐怖主義、非法毒品、武器與難民。

■水資源短缺、表土流失與全球暖化造成的氣溫上升,將嚴重減少糧食生產。

■作者認為,如果不迅速針對上述這三個環境因素採取大規模的介入措施,將發生一連串的政權垮台,嚴重威脅世界秩序。

要預期突如其來的變化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通常我們會根據過去來推定未來發展的趨勢,這麼做多半能得到不錯的效果,但有時卻讓人跌破眼鏡,人們往往容易被某些事件蒙蔽,今日的經濟危機就是一例。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人類文明可能瓦解的想法也許很荒謬,因為它完全背離我們對正常生活的預期,任誰恐怕都難以嚴肅看待。什麼樣的證據才能讓我們留心這個可怕的警訊?又該如何因應?在我們聽多了各種發生機率微乎極微的災難之後,實際上已經習慣一笑置之:是啊!人類文明可能式微、陷入混亂,小行星也可能撞上地球呢!

多年來,我研究全球的農業、人口、環境與經濟趨勢及其相互影響,它們與隨之而來的政治緊張情勢,彼此作用的結果造成許多國家政權與社會的瓦解。然而,糧食短缺除了讓個別國家政權瓦解外,也可能造成全球文明崩潰,這樣的想法我也曾經不以為然。

但現在我不再小看這個危機,由於人類一直無法解決環境惡化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侵蝕與氣溫上升),不斷掏空世界的糧食經濟,使我認為這種崩潰是可能的。(餘見原站)

fsj 提到...

新型小麥殺手 來勢洶洶

【經濟日報╱編譯周子渝/綜合外電】 2009.06.15

一種被稱為Ug99的新型莖銹病(Stem Rust)菌株在非洲蔓延,科學家擔心,它可能摧毀全球80%的小麥作物。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遺傳學和植物育種學教授杜布考夫斯基說,莖銹病已有百萬年歷史,早在人類尚未栽種糧作前,莖銹病就開始侵襲植物。

據全美小麥改良協會統計,莖銹病在1917年和1935年摧毀美國20%的麥作,1950年代摧毀9%,最近一次災情是在1962年,摧毀率達5.2%。

災情趨緩的原因是作物發展出抗病性。但1999年Ug99在烏干達被發現,隨後傳入擁有大片麥田的肯亞後,科學家很快發現它的毀滅性。

科學家認為,隨著病菌四處傳播,Ug99可能摧毀全球80%的作物。源自東非的Ug99,已經跨越紅海,遠及伊朗。專家認為,它即將進入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產糧地區,隨著風勢或人不可避免地進入俄羅斯、中國、甚至北美地區。

俄勒岡州立大學小麥育種和遺傳學教授皮特森說:「Ug99是顆定時炸彈,它可以隨風移動,也可以依附在飛機乘客的衣服上,抵達美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感染莖銹病的植物,莖上會出現鐵銹狀的病斑。據墨西哥國際玉米及小麥改良中心(CIMMYT)估計,全球19%的小麥作物即將大禍臨頭。美國植物育種學家估計,如果Ug99現在侵襲美國,作物損失將達100億美元。

在災情將傳遍全球的恐慌下,全球小麥的短期價格已開始飆高。專家說,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生飢荒,但這只是時間問題。康乃爾大學持久抗銹病性小麥計畫研究員沃德說:「嚴重的人道危機已不可避免。」

解決之道是研發抗Ug99小麥品種,但這很困難。科學家經過數年研究,終於發現數種能保護小麥不受Ug99侵襲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