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5

高度用腦缺氧 也是職業病

【聯合報╱廖俊凱/耕莘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2009.11.04

人體組織細胞中的氧供給不足、血細胞結合氧氣的能力降低或對氧不能充分利用所引起的不適症狀或隱性發展過程稱「缺氧」。缺氧將影響各種代謝,引發多種疾病。

人類對缺氧環境需有適應過程。在一定高度限度或缺氧程度內,如海拔高度提升越快、高度越高,對人體影響越大,就常發生急性高原反應。但當在缺氧環境生活一段時間後,適應後,缺氧初期的症狀會逐漸減輕。

儘管如此,人體器官、組織細胞對缺氧的耐受性仍有一定限度,超過了便會有不良反應,甚至威脅生命。職業病的發生可能是產生或加重了缺氧的條件,超過人體適應缺氧的耐受性,使得人體對氧的利用率減弱,缺氧對人體功能的損傷惡化。

尤其大眾對職業病的印象,多還停留在,只有工作環境惡劣的體力勞動者才要擔心;殊不知,這種影響對於因高度腦力勞動而引起的腦缺氧同樣有相關性,並不因這類族群的辦公室舒適與否而有異。

大腦主宰人體各器官的一切活動,重量雖僅占人體的2%,但血流量占人體的2/3,供氧量占1/4,因大腦本身無葡萄糖和氧氣的儲備,需要完全依賴血液流通以供應養料,也因此大腦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力極差,一旦出現血運行受阻,很快會出現腦組織水腫、軟化以至壞死。如果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頭暈目眩、嗜睡、耳鳴、焦慮、失眠等症狀就是缺氧。

此外,心肌對缺氧也十分敏感,早期輕度缺氧在心電圖上可出現異常;急性嚴重心肌缺氧,可出現心率不整,心室顫動以至心跳驟停;嚴重或長期缺氧時,導致心肌細胞pH值下降 ,心肌衰竭、心肌收縮力減弱、血壓下降,最後導致血循環衰竭。

像航空、航太與航海等「三航族」因特殊的工作性質,往往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高,甚至有因缺氧引起腦損傷的案例。所以國際上對三航族的職業病研究也是最多最深的。近年來,發現低氧誘導因子是缺氧過程中重要因素,是低氧時基因表達和細胞內穩態的調節中心,大陸學界更瞄準這一方向,結合中西醫科學從形態到機能,從突觸傳遞、信號轉導等多個環節,進行低氧誘導因子的信號傳遞通路研究缺氧腦損傷的機制、鐵代謝異常與缺氧腦損傷的關係等;也積極探討銀杏內酯、人參皂、刺五加等藥物抗缺氧腦損傷的作用及機理,全面性為抗缺氧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 檢測睡眠只要含「奶嘴」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2009.11.03

睡眠品質不好,連帶影響健康,易患心血管疾病;工研院醫療器材科技中心研發「睡眠呼吸中止治療系統」,只要含著牙套般的裝置,不僅改善呼吸中止狀況,檢測數據也可供醫療參考。已開發原型機,也有國內外廠商洽談技術移轉。

醫材中心副主任李國賓指出,居家睡眠檢測儀等系統輕薄短小需求,使用簡單,可在家操作。台灣有600萬人睡眠障礙,其中45萬人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不自知。傳統醫院睡眠檢查,排隊等上半年,受測時須在醫院睡一晚,頭部、身上黏貼感應電極與訊號線,受測者更不易入眠。

工研院改善傳統戴氧氣罩給正氧的檢測方式,把牙套含在嘴裡,在口腔內形成負壓空間,讓舌頭不會往呼吸道方向掉,阻塞呼吸道,可改善狀況。「對打鼾族、年老或疾病造成喉部肌力控制力不足等舌頭容易阻塞呼吸道的患者,也有效」。

至於居家睡眠檢測儀只需將「脈動血氧計感測器」夾在手指上,超過6小時,儀器能記錄睡眠狀況。

工研院也發表「慢性代謝症候定點照護檢測技術」,是一種具全血分離與生化檢測功能的技術,只須2滴血,放入檢測卡匣及儀器,10-15 分鐘完成,可分析肝、腎、心血管及血脂肪、發炎指數等,適合小型醫療院所使用。

醫材中心研發的成果,5日至8日在台北世貿一館「2009國際台北醫療展」展出。

※ 相關報導︰

專家現在推薦「只」用手按摩心臟的 CPR
主動脈剝離? 台灣人工血管接環救命新療法
日音樂治療 喚醒腦傷者記憶
為何海生哺乳類動物能適應低氧環境

科學家發現新的血紅素類型
研究:「乳酸」為腫瘤加油
我很瘦,但膽固醇過高
科學家移除活體動物的阿茲海默症類澱粉斑塊
女性睡不飽比男性危險
母乳成份早晚不同 嬰兒餵食時間需固定
研究者發現晝夜節律的新機制

10 則留言:

fsj 提到...

澳Baby Z腦溶解 神奇治癒第一人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235611.shtml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09.11.06

澳洲「嬰兒Z」18個月前出生不久大腦即開始溶解,她體內含有太多有毒的亞硫酸鹽,導致她罹患這種罕見且無藥可醫的疾病。就在她痛楚地等死時,醫生與家人決定在她身上進行一項全球首例的藥物實驗,而她也因此神奇地康復中。

嬰兒Z患有十分罕見的A型鉬輔脢缺乏症(Molybdenum cofactor deficiency type A),患者常在出生幾個月內死亡。這種病是因先天性的基因缺損,致使體內的亞硫酸鹽無法轉化為硫酸鹽,而亞硫酸鹽愈積愈多,開始損害神經系統與大腦,造成痙攣與癲癇等。

在嬰兒Z體內的毒素不斷蝕掉她的大腦時,醫生與她的父母開始在全球遍尋療方,發現德國生物學家史瓦茲(Guenter Schwarz)在實驗中以他研製的cPMP(cyclic pyranopterin monophosphate),能有效降低老鼠體內的亞硫酸鹽濃度。

史瓦茲從未在人體進行這項藥物實驗,但同意將手頭上所有的cPMP從科隆寄至墨爾本,供嬰兒Z實驗用。因為它是僅存的一線希望,墨爾本家庭法院的生物倫理委員會最後同意醫生對嬰兒Z投藥。

去年6月,醫生開始替嬰兒Z注射cPMP。令醫生大感吃驚的是,第一天的劑量施打完畢數小時,嬰兒Z體內的亞硫酸鹽濃度即從接近300降至100以下,三天內,濃度降到「正常」的10,警覺性明顯提高,抽搐痙攣等症狀也全都減少。

新生兒科專家維德曼表示,嬰兒Z是這種致命疾病「全球治癒存活」的第一人。

嬰兒Z的母親談到女兒的進展時說:「她可愛極了,也很固執,開始會說幾個字,動個不停。」

小辭典/鉬輔脢缺乏症

【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醫師指出,鉬輔脢缺乏症在國內非常少見,過去只能以症狀治療、飲食控制減少癲癇發作,如今澳洲出現治療方案,且有不錯成效,所有遺傳科醫師都樂見其成。

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表示,鉬輔脢缺乏症是一種隱性的遺傳疾病,分為A亞型、B亞型,因為某些稀有金屬代謝酵素缺乏導致。

他說,國內案例極少,他唯一的印象是曾在一份送交國外確診的罕病報告中曾見過。

fsj 提到...

林靜芸專欄/睡眠不足 皮膚也會抗議啦 再多保養也沒效

文/林靜芸 2009.11.15 自由時報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觸感、痛感及溫度感,能夠保護人體,相對地,身體狀態不管是健康或疾病,也可以由皮膚觀察,所以教科書寫著「皮膚會說話」!

現代醫學發達,醫療照護進步,我們對皮膚的了解脫離它的生理,皮膚相關字語是:「毛孔、斑點、亮度、色澤」,要讓皮膚好看,大家的聯想是:「保養品、雷射、作臉、按摩、肉毒桿菌、玻尿酸等」,卻忘了皮膚與健康息息相關!

王小姐是愛美一族,她的眼力超好,整天在照鏡子,非常在乎自己的臉部狀況;6個月前,她發覺臉部皮膚暗沈、毛孔變大、下眼皮有細紋,所以做了脈衝光治療,幾乎沒有疼痛,且修復期很短,作過之後,皮膚變亮、毛孔變小,讓她很高興,就買療程,每3星期作一次。起初每次都有效果,這兩個月來,不但沒效,皮膚還愈變愈糟,除了毛孔、細紋、暗沈還加上過敏。從前誇讚她漂亮的朋友,見了面都同情地問她:「臉怎麼了?皮膚好糟糕!」朋友的詢問讓她壓力很大,四處遍尋改善之道,也試過所有雷射,但臉部皮膚卻變薄、微血管浮現、局部塊狀返黑,她來看我的時候,她的要求是作最新的雷射!

她說:「我一定要趕快弄好,臉變成這樣,我不敢出門,快得憂鬱症了。」我與她詳細檢討這幾個月的生活,發現她迷上Facebook(臉書),開餐廳加種菜,每晚玩到凌晨一、兩點才上床,為了偷菜,半夜用鬧鐘起來「加班」,每天盯電腦超過16小時,睡眠不到3小時!

我指出,她的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精神焦慮才是皮膚變壞的原因,四處奔波治療的王小姐,可能沒想到事情來自Facebook!只見她楞在椅子上!我只好說:「不要以為偷蔬菜、偷水果沒人知道,你的皮膚會說話喔!」王小姐這才苦笑了出來!(作者為台北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醫師)

fsj 提到...

上班族呼吸道受傷害 不自覺

台灣新生報 2009/11/1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上班族每天長時間待在辦公大樓,中央空調系統、地毯等若沒有經常保養、清理,很容易成為過敏原溫床,傷害上班族呼吸道健康。

美國過敏氣喘免疫學會提出警告,室內環境過於潮濕,溫度過低,空調、暖氣系統缺乏保養、維修,地毯也沒有保持乾燥、清潔,很容易導致室內過敏原、空氣微粒增多,進而引發各種呼吸道症狀。

美國德州建築科學家道格‧葛瑞特(DougGarrett)表示,要修理房子時,若只能做一件事,那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改變室內相對溼度。

室內濕氣過高很容易引起塵、黴菌滋生,各種過敏原也會變得非常活躍,並誘發呼吸道過敏症狀,氣喘患者發病機率大增。

葛瑞特指出,就算室內成員中沒人有過敏體質,黴菌也會產生毒素和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製造難聞氣味,刺激呼吸道。另外,若空調系統沒有時時保養、維修,也很可能成為細菌、黴菌等過敏原大本營。

為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葛瑞特建議,應該安裝牢固的通風管,選擇適當大小的空調系統,確保室內新鮮空氣流通,最好加裝濾網,並做好除濕工作,室內空氣也要維持溫暖,濕氣聚集之處最好不要鋪地毯,墊子,室內相對濕度也要盡量控制在50%以下。

fsj 提到...

睡多久才夠?身體舒服當指標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5267936.shtml

【聯合報╱吳家碩/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臨床】2009.11.24

吳家碩/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
林晏瑄/長庚醫院睡眠中心實習心理師

每晚睡眠究竟應該睡多少?國外研究發現,經常性睡太多的人,也常較不健康;但是,也有報導指出,睡眠不滿5小時或超過8小時,中風機率與死亡風險便會增加。雖然這些研究的因果關係尚未很明確,但是到底何謂合適的睡眠需要呢?

1.睡眠需要量:多數人認為每晚理應睡足8小時,並需在晚間11點前入眠才算足夠,但其實人人對於睡眠的需要均不同,有的人像貓頭鷹,越晚越有精神;有的人像黃鶯鳥,一大早就起來活動,每人的睡眠是有個別差異性的。睡足自己身體所需要的量,才是最健康的睡眠。

要如何才能了瞭解自己究竟需要睡多久呢?建議可以養成評估自己每天白天精神的習慣:一覺醒來神清氣爽為100分;經過一夜睡眠,但身體的疲勞卻完全無法恢復為0分。若評估白天的精神可達自己設定的80分,相對就代表晚上睡眠的需求已被滿足。睡眠需求被滿足了,才可以貯存體力,維護身體健康。

2.睡眠品質:睡眠品質指的是睡眠的深淺及效率,就睡眠醫學的角度來看,好的睡眠品質是更為重要,如果整晚睡眠均處在品質不佳狀況,即使一天睡了10小時以上,也是徒然無功。身體未獲得充分休息、睡眠品質不佳,也無法有效維護身體健康。

通常個性容易緊張焦慮、身體經常性緊繃、時時處在充滿壓力情況下的人,晚上相對地較難擁有深層、放鬆的好睡眠。所以如果身體及心理都能學會放鬆,將會是提升睡眠品質的最佳良藥。

總括來說,睡得多不一定睡得飽,睡得少也不代表睡不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假日補眠到中午,起床後卻發現全身痠痛,整天都很疲勞;或是特別早起的一天,卻一點也不覺得累,反而精神飽滿、工作效率高。當找到適合自己的睡眠時數以後,就可以在白天擁有好體力、好精神,晚上擁有好睡眠。因此,與其斤斤計較於到底需要幾個小時的睡眠才健康,倒不如花些時間,觀察自己在白天的時候精神、情緒等各方面是否良好及穩定,以及睡眠品質是否讓自己滿意。白天與晚上都舒服,就是睡得夠。(睡眠效率表解詳見原站)

fsj 提到...

長時間使用電腦 小心電腦視力綜合症

文/王甯加 2009.12.05 自由時報

近年來由於網路資訊發達,許多公司電腦作業日漸普及,多數上班族每天卻得坐在辦公桌前緊盯著螢幕。然而,不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族,長時間使用資訊產品卻容易造成所謂的電腦視力綜合症(Computer Vision Syndrome,簡稱「CVS」)而不自知。

常見的CVS症狀有眼睛紅、眼睛乾、酸澀、畏光且容易疲倦,甚至合併有頭痛、肩頸痠痛及背痛,其中少部分的人還會有度數加深及眼睛遠近聚焦異常的現象。

根據統計,若每天使用電腦長達6小時以上會有高達75%的人產生以上症狀。這是因為長時間於空調環境下過度使用眼睛,加上久坐且沒有適當休息而引起眼睛肌肉疲累及身體其他部位(如肩頸)的痠痛,長久下來不但賠上自己的健康,更降低工作的效率。也許大部分的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工作型態及模式,但我們可以從以下小地方著手來改善。

●桌上放一杯水增加空間的濕氣,同時提醒自己要多喝水補充水分。

●室內光線明亮柔和,電腦周圍以間接光線為佳,以免造成螢幕反光。同時也要調整適當的螢幕亮度及對比。亮度適中,而對比不宜過低以免造成眼睛負荷,一般建議以白底黑字為佳。

●螢幕位置應在視線10到20度之間,且距離保持在60至70公分之間。

●由於專心注視電腦螢幕時,眨眼次數自然降低,所以要記得眨眨眼保持眼睛濕潤。

●建議每工作半個小時,休息5分鐘,以減少眼睛疲勞。

●平時注意均衡飲食,同時多攝取蛋白質與葉黃素等,以防止眼睛提早老化。

●定期接受眼睛健康檢查,若患有乾眼症或眼瞼緣炎等也會使症狀加劇,所以當有眼睛不適時請至眼科檢查,切勿自行使用眼藥水。

總之,預防更勝於治療,平時若能稍加注意自己的工作環境並注重眼睛保健,相信大家一定都能擁有明亮的雙眸及優秀的工作表現,達成健康與職場的雙贏。(作者為桃園大學眼科院長)



◆ 沈迷上網睡眠節律亂 年輕人失眠增加

中央社 2009.12.03

「開心農場」很熱門,有玩家夜夜防偷菜,結果失眠。台灣睡眠醫學會今天說,目前5人就有1人失眠,愈來愈多年輕人因為上網等因素造成另類「時差」,導致睡眠節律大亂。

衛生署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今天說,日前有名30多歲的粉領族求診,這名患者由於辦公室禁止員工上班玩facebook「開心農場」,只好下班後熬夜當「菜農」,常常擔心菜園被偷菜,一、兩個月後,就經常半夜驚醒,白天精神狀況差。

李信謙說,類似案例不只1樁,甚至有兒童青少年夜夜沈迷上網、電玩,熬夜和補眠交雜,該睡的時間不睡,不該睡時卻在睡,很像時差發作;他們和失眠長輩不同之處在於較不排斥助眠藥物;然而,根本解決是找回自然的睡眠節律。

台灣睡眠醫學會今天發表3年1次的國人睡眠調查,結果年輕人慢性失眠的比率上升,超過1成。李信謙指出,一般來說,老年人失眠比率高,和血壓、血糖、血脂的三高疾病及其藥物,有著複雜的關連性,但年輕人的失眠卻多屬於生活型態造成。

醫學上對慢性失眠的定義是:無法在30分鐘內入睡、半夜醒來就不易再睡著、比預時間早醒,有這3種症狀中的任1種,發生頻率或藥物助眠1星期3次以上,且持續1個月。

這次調查共取得15歲以上民眾電話問卷共4005份,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杭良文表示,調查中顯示慢性失眠的盛行達到21.8%,幾乎3年前的兩倍,也就是說每5人就有1人承受者失眠之苦。



◆ 想有個好眠 炒飯後少哈啦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09.12.04

床上「炒飯」後,最好不要多聊天,免得影響睡眠。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杭良文表示,床鋪只能用來作兩件事:睡覺和性行為,若性行為之後猛聊天,可能越聊越清醒,說不定還會有爭執,反而不易入睡。

杭良文理事長建議,睡覺時室內溫度最好不要太高,歐洲醫學文獻是建議室內溫度維持在攝氏18℃、19℃,不過台灣室內溫度最好維持在23℃、24℃左右,才不會因太熱、太冷等因素干擾睡眠。如果前一天太晚睡,導致第二天非常疲累,此時千萬別在白天補眠,否則很容易造成晚上失眠,最好撐到晚上再睡,才能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

睡覺前喝牛奶可以助眠?杭良文理事長說,喝牛奶也要看個人體質,有人喝牛奶後卻出現胃酸逆流等問題,睡到一半就全身不舒服,睡眠品質自然大受干擾。

杭良文理事長指出,如果前一天失眠,撐到第二天、第三天晚上還是失眠,此時可以考慮使用藥物助眠。署立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主任建議,有失眠因擾的民眾可適度藉由生活型態的調整,如運動、看書、改善寢室環境等改善睡眠問題外,另外,也應依照醫師的建議適度且正確服用藥物來幫忙睡眠。

李信謙主任強調,安眠藥用藥原則建議從最低有效劑量開始,若需要長期用藥,可以透過醫師指導,配合行為療法逐步調低劑量,將低劑量安眠藥視為「需要時使用」,以幫助恢復正常作息。

fsj 提到...

資訊時代每日10萬字轟炸人腦 注意力受損

中央社 2009.12.14

你正在閱讀這則新聞卻發現自己無法集中注意力嗎?那可能是因為你的大腦每日被超過10萬字疲勞轟炸所致。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位成人平均每日聽到或讀到10萬5000字。而且這個「每日」指的是工作以外的清醒時刻,所以真正的字數當然更高出許多。

研究者鮑恩(Roger Bohn)估算出現代人每日工作之餘,在家庭內外所接觸到的字數。

看電影、聽廣播、講電話、玩電腦遊戲、瀏覽網路、看報等活動,都構成資訊革命時代每日接觸字彙的一部分。

研究結果發現,一般成人每日會接觸到超過10萬字以上,等於34GB,相當於一部筆記型電腦容量的1/5。

許多人擔心我們的大腦將因此超載,其組織結構甚至將因這樣的資訊流量而開始改變。

英國頂尖科學家之一的葛林斐德(SusanGreenfield)曾經一再警告,社交網站可能縮短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鼓勵即時快感、讓他們更自我中心,從而傷害他們的大腦發育。

每日郵報報導,不停使用電腦也可能使大腦「嬰兒化」,無法發現錯誤。

來自「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鮑恩說,「我認為有一件事已經確定,我們的注意力已被砍成更短的時段,這對更深刻的思考不是好事。」

但「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神經科學教授布雷克摩爾(Colin Blakemore)則表示,「依個人使用情況的不同,人類大腦有成長擴大的能力。處理這樣的新資訊,說不定可能促成新神經細胞的產生。」(譯者:中央社楊超寰)



◆ 新研究:藍或紅色背景光下 葡萄酒更好喝

中央社 2009.12.15

心理學家發現,在藍或紅色背景光下,葡萄酒的口感更佳。

德國科學家發現,在藍或紅色背景光照射下,酒客的大腦會上當,認為所喝的白葡萄酒更高級、更好喝,而綠或白色光則無此效果。他們警告酒客,小心別讓不擇手段的酒館老闆藉此用劣酒混充好酒。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網站報導,德國研究者讓酒客在不同顏色背景光的室內喝相同的Riesling酒,並詢問他們的感受。

研究者發現,在紅色光中Riesling的甜度口感比白色或綠色光中高了近一倍半。它在紅色光中的水果香氣也獲得高度評價。

在紅或藍色光酒館中的酒客們平均也願為同一種酒每瓶多付1歐元。

德國梅因斯(Mainz)「約翰尼斯古坦柏格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的歐柏費德推斯特爾(Daniel Oberfeld-Twistel)說,「已知酒的顏色能影響它的口感,我們希望進一步了解,餐廳之類場所的背景光顏色是否也有這種效果。」

他的結論是,即使不直接改變酒本身的顏色,背景光仍能影響酒的口感。

歐柏費德推斯特爾說,仍需更多實驗才能解答光的顏色與酒的口感之間的關連所在,但初步了解應是光的顏色與室內氛圍有關。

他說,雖然初步實驗顯示應有更複雜成因在,但他們仍認為這是由於某些光的顏色能讓人進入較歡愉氛圍所致。

fsj 提到...

白天多坐1小時 晚上多花3分鐘入眠

蔡鵑如 2010-01-10 中國時報

白天運動對夜間睡眠的影響程度究竟有多深,科學家最近找到答案。

「規律的運動有助好眠」,早就是老生常談。原理很簡單,白天消耗越多能量,到夜裡身體就會越感疲憊,當然會睡得比較好。

不過,白天運動對夜間睡眠的影響程度究竟有多深,科學家直到最近才找到答案。

研究人員以一群身體健康的孩童為受測對象,在他們身上配置活動紀錄器,以觀察白天動得越多,是否意味晚上的睡眠品質會得到改善。

提早入眠 孩子就能多睡些

研究發現,孩子們入睡所需的時間不一,有人短到只需10分鐘,有的人要花超過40分鐘才睡得著。不過,白天運動量和夜裡入眠需要的時間,存在密切關連。

孩子在白天坐著不動的時間,每增加1小時,晚上就得多花3分鐘才睡得著。而且較快進入夢鄉的孩子,睡眠的總時間也會比較長;從上床到入眠所花的時間,每減少10分鐘,孩子就能多睡1小時。這個實驗結果,對家長而言應該別具意義。

研究結果 同樣適用於成人

針對成人的研究,結果也大同小異。多運動能減少入睡所需的時間,也能增加睡眠長度,對飽受睡眠障礙所苦的失眠一族,運動對改善睡眠品質的效果尤其顯著。

fsj 提到...

睡眠債欠多少

【聯合報╱盧世偉/睡眠心理師】2010.02.02

每人對睡眠需求各不同,但只要晚上都能睡足自己的時間,隔天就能維持好的精神與體力,應付一整天的生活。

一般而言,約8小時的睡眠,可維持16小時的清醒狀態。然而現代人的壓力繁重,時間不夠用時,睡眠就被我們剝奪。若早上搭捷運或公車時,環顧四周正在閉目養神、睡覺的人有多少,就知道欠睡眠債的人有多普遍。

欠睡眠債就像欠錢一樣,不還清,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如果你今天熬夜,比平時少睡2小時,就等於你只存6小時的睡眠,差了2小時,這時候就開始負債了。若每天少睡2小時,一周後,就積欠14小時的睡眠,相當於熬夜兩個晚上不睡覺。

不還睡眠債,對身體及心理層面的影響很大。讓人黑眼圈、皮膚老化、變胖、嗜睡、疲勞、注意力、記憶力減退、情緒低潮、易怒、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及易出錯、發生交通意外等,付出的代價遠超乎想像。

睡眠債帶來的影響之大,卻鮮少有人知道正確的還債方式。一般人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平時欠債,周末才補眠到中午。但是一次睡太久,醒時反易頭昏腦脹,不但不舒服,也不能還清所有債務。此外,周末晚起還會使生理時鐘後移,以致於周末晚上上床時,入睡困難而失眠,導致許多人對周一上班、上課的恐懼,也就是所謂的「憂鬱星期一 」。

要保持身、心的健康,就一定要掌握正確的還債方式,才能睡得好也睡得飽!

1.確認自己是否欠睡眠債。

2.定時定量還債:睡眠債無法一次補足,逐周增加半小時的睡眠時間,才是還債的正確之道。

3.提早上床睡覺:增加睡眠時間應是提早上床,而非延後起床時間。因為延後起床,會使生理時鐘後延,容易演變成晚睡晚起的睡眠型態,甚至導致失眠。

4.放鬆身心:睡眠被剝奪,長期欠債的人常處於清醒、警覺度高的狀態,這些人的清醒系統或交感神經系統通常會較活躍,不易睡得久。為了要增加睡眠時間,最好學習放鬆身心的方法,如腹式呼吸等,來降低相關系統的活躍度。

5.改掉壞習慣,建立好習慣:長期欠債的人通常有很多不利睡眠的壞習慣,如熬夜晚睡、喝咖啡或茶來提神、周末補眠、生活忙碌沒空放鬆或沒空運動等等。這些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的習慣,都會破壞個人睡眠生理系統之間的平衡,所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後續睡得飽的關鍵所在。

6.要有耐心:先還債後睡飽,是需花些時間的。至於要多久,端視個人欠了多少睡眠債,欠了多久而定。

fsj 提到...

研究:午後小睡 助大腦增強學習力

中央社 2010/02/23

(中央社記者江今葉洛杉磯22日專電)午睡真的能幫助大腦更加清醒。一項研究顯示,午飯後小睡1小時,有助於增強大腦的學習能力。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這項研究顯示,午睡不僅能醒腦,還能讓人變得更聰明。但相反地,保持清醒的時間越長,頭腦就會變得越遲緩。研究顯示,熬夜唸書的學生,大腦的運作能力較正常作息學生減少近40%。

研究人員將39名健康的年輕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有午睡習慣,另一組中午不休息。所有39名研究對象都會被要求,在中午時進行一項目的在使大腦海馬體運作的功課。但午睡組在下午2點時,會休息90分鐘,不午睡組則從事其他活動。

下午6時,兩組學生再度展開學習。結果顯示,不午睡的學生學習能力開始惡化,而午睡後的學生不僅明顯學習狀況有所改善,學習能力還有所增強。

這項結果證實研究人員的假設,即睡眠的目的在於讓大腦能清出短期記憶空間,以接收新訊息。大腦海馬體即是大腦存放短期記憶的地方,睡眠有助於海馬體將記憶發送到大腦的前額皮層,清出空間儲存更多新記憶。

fsj 提到...

基因蛋白左右大腦壓力反應

台灣新生報 2010/04/12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壓力會改變大腦結構,讓大腦更能應付日常生活壓力。短期壓力對人或有幫助,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快速作出反應,看是要逃跑還是奮力一搏,不過長期壓力卻會引起各種腦部、身體疾病。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當大腦面臨壓力時,有一種基因蛋白會幫助大腦改變,以克服壓力困境。

這種基因蛋白稱為「腦源神經營養因子」,簡稱BDNF,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發現,這種基因蛋白數量一旦出現異常,老鼠就算外表正常,大腦狀況也會變得很差,彷彿長期飽受壓力折磨。這項研究發表於「海馬迴」期刊(Hippocampus)。

美國洛克斐勒大學、威爾康乃爾醫學院進行這項研究。研究指出,當這種基因蛋白發揮作用時,大腦海馬迴裡的神經元就會提升適應能力,海馬迴在大腦負責控制情緒、認知和記憶。正常老鼠在長期壓力下,有些海馬迴神經元組織會慢慢縮減。

實驗室研究顯示,當老鼠的「腦源神經營養因子」出現問題,就算沒有承受任何壓力,大腦也會出現慢性壓力反應。研究人員解釋,這種基因蛋白似乎可讓大腦更有彈性,如果數量、功能一切正常,大腦就可依據不同壓力狀況作出改變。研究員也發現,當基因變異,老鼠發情期的記憶表現就會大受影響。或許這種基因在經前失調問題上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