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09.11.05
著作和思想影響當代西洋文明超過半世紀,有「結構主義之父」美名的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上周五因心臟衰竭過世,享壽100歲。
家屬3日舉辦過葬禮後才發訃聞,避免被打擾。法國總統沙克吉與前總統席哈克都公開表揚李維史陀的成就,沙克吉尊稱他為「不屈不撓的人文鬥士」。各界公認他重塑了人類學,成為結構主義的重要倡導者,思想影響深遠,包括人文與哲學範疇。
結構主義的定義是研究人類所有活動背後潛藏的思考模式,並且比較任何系統裡各元素彼此的形式關係。李維史陀曾有系統地研究巴西雨林的印第安人,探尋人類內心機制。他的研究後來讓學術界興奮不已。
他提出的經典例子是所有社會都禁止亂倫,說明人類透過設立這個禁忌促進及維持社會和諧。
他一直擔憂許多動植物絕種、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球的衝擊。
但他不願接受結構主義「之父」的封號,他認為這個學派已經嚴重扭曲,科學主張也被誇大。談到自己的成就時,他始終非常謙虛。
李維史陀備受全球重要大學推崇,也被封為法蘭西學院院士,與全法學術菁英齊名。不過他私底下擅長手工藝、喜愛音樂,並且相信勞動與戶外活動的益處。
他一生中經歷過三段婚姻,生下兩個兒子。
◆ 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影響後世深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09.11.05
法國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過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指出,李維史陀對世界人類學最大的貢獻,是開創了「結構人類學」;他對後世影響最深的著作,則是1955年完成的「憂鬱的熱帶」。
胡台麗指出,李維史陀一生致力尋找各個文化中人類心智的共通性,因而開創了結構人類學,代表著作是「野性的思維」、「神話學」等。他最廣為人知的著作,則是融遊記、自傳、文學、哲學與史學於一體的「憂鬱的熱帶」。
「憂鬱的熱帶」記述李維史陀1935至39年在巴西生活、旅行與田野調查的點滴,1955年出版,隔年便獲得法國金筆協會的「旅遊文學獎」。
法國龔固爾獎甚至因沒能將獎項頒給「憂鬱的熱帶」,寫了封致歉信給李維史陀。
「憂鬱的熱帶」1989年由聯經在台灣出版,聯經發行人林載爵表示,該書迄今銷量破萬本,應是台灣人類學著作的銷售冠軍。
◆ 現代人類學之父 李維史陀逝世
【王嘉源/綜合巴黎四日外電報導】2009-11-05 中國時報
法國著名人類學家、廿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的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十月卅日在家中逝世,享壽百歲。李維史陀開創「結構人類學」(Structural Anthropology),重塑人類學研究領域,普遍被尊奉為現代人類學之父。
李維史陀的家人及同僚三日表示,親友已在他位於巴黎東南方的勃艮第省村莊Lignerolles家中為他辦過喪禮,並長眠於當地。之所以延後發布他過世的消息,是為了避免媒體打擾。
李維史陀以在一九五五年出版的《憂鬱的熱帶》(Tristes Tropiques)一書而聲名鵲起,書中記述他在巴西亞馬遜盆地的閱歷和研究,是廿世紀影響力最大的著作之一。
法界政界、思想界乃至一般民眾,咸對李維史陀過世表示悼念。法國總統薩科奇讚譽他是一名孜孜不倦的人文主義者、偉大的學者,不斷追求新知,把法國在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名聲提升至最高水準。
李維史陀出版的其他文學及人類學經典著作還包括《結構人類學》(一九五八年)、《野性的思維》(The Savage Mind,一九六三年)以及《神話學:生食與熟食》(The Raw and The Cooked,一九六四年)等。
李維史陀被推崇為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先驅,他試圖將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結構語言學運用在人類學。結構主義在於比較任何特定系統內部分子之間的正式關係,目的乃是尋找所有形式人類活動背後的基本思維模式。
李維史陀一九○八年十一月廿八日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母親是法國猶太人。後來李維史陀到巴黎攻讀學位,一九三○年代中期前往巴西教書及旅行。這段期間,他多次深入亞馬遜雨林與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考察當地印第安部落的習俗,開始建構日後對人類學領域造成深遠影響的理論和方法。
尤其是,他引據部落習俗和神話指出,人類行為係依據邏輯系統,這些邏輯系統在不同的社會或有差異,但具備共同的次結構。由於當年西方思想界普遍認定,西歐文化較其他地區更為獨特及優越,李維史陀的研究發現挑戰這種成見,並獲得了反殖民主義者的廣泛回響。
3 則留言:
憂鬱的熱帶很好看...
觀念平台-神話恆存的李維史陀
【柯裕棻】2009-11-12 中國時報
在網路資訊如此迅速的年代,任何悼文晚個三天就嫌晚了;任何介紹相形於維基百科,都嫌簡略。然而,李維史陀這位廿世紀最重要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大師,影響我們這一代人至深,面對他的逝世,總有些除了歌誦和思想介紹之外的話要說吧。所以儘管已經晚了,我還是想寫點文字紀念。
日前在國外開會時,李維史陀逝世的消息傳來,眾人聞言,先是愀然一驚,嘆:「啊,一百歲了。」大家心裡一痛,靜默了一會兒,繼而講起李維史陀帶給他們的啟蒙或啟發,我發現,每個人都曾在某個時期因某種緣故而受到他的思想召喚。來自各地的學者、小說作家、自然生態作家,不論主修領域為何,不論志業為何,都曾埋頭讀過李維史陀的書,特別是《憂鬱的熱帶》。這是李維史陀最著名的作品,結合田野觀察筆記、日記、遊記、哲學討論、散文於一體,非常優美,也非常誠實。許多人都是從這本書開始接觸結構主義,進而閱讀《神話與意義》、《野性的思維》,理解文化與神話的關係,以及語言和歷史的基礎邏輯結構。事實上,不從此書開始,非人類學專研者恐怕很難掌握李維史陀的思想。
《憂鬱的熱帶》這本巨著雖然寫的是亞馬遜河流域的印地安部落研究歷程,但不是在行程結束之後立刻集結出版,而是李維史陀從事該研究十五年後,中途經戰爭和各種因素打斷,輾轉回到法國,細細琢磨整理出來的多年回顧,因此也可視為李維史陀對於人類學作為學術志業的生涯反思。其中,第一部第一章的「出發」和第九部「歸返」相當真摯地自我剖析了研究歷程中內心的掙扎和困惑,他那些真心的發問和追尋答案的熱忱,對於每一代的讀者而言應該都是極其動人的知識典範。
《憂鬱的熱帶》在台灣的正式譯本是一九八九年五月初版,此書譯筆非常漂亮流暢,可惜譯者王志明譯完後不多久即病逝。此書後來成為當時大學文藝青年之間廣泛閱讀的重要書籍,那幾年許多學生自組的讀書會都定為指定讀物。對當時的台灣學生而言,一個暑假約可看完《憂鬱的熱帶》和《野性的思維》,這是很大的思想衝擊,書中描述和諧愉悅的波洛洛族社會(後譯博羅羅)以及熟諳幾何精緻圖形的卡都衛歐族(後譯卡杜韋奧)使我們腦子直冒火花,他的文字冷靜又細膩生動,如詩一般,不少人甚至因而燃起學術研究的熱情,改變了求學方向,轉而專攻文化人類學或結構主義相關研究。
九○年代初台灣一整個世代的知識分子都曾站在李維史陀的肩膀上向遠方眺望。不論後來是否繼續以學術為職志,他們都曾經在知識追求的路途中受到他的感動,繼而影響他們自身的思考或創作。結構主義對廿世紀的西方思潮影響自不待言,而他對廿年前台灣的影響,也值得紀念。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經濟學巨人 薩繆爾森辭世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09.12.14
美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美國第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 )12月13日在麻州貝爾蒙特的家中辭世,享壽94 歲。
薩繆爾森曾協助把麻省理工學院建立成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學研究中心之一,他過世的消息也由該校發布。薩繆爾森因為將數學分析應用於經濟學領域的巨大貢獻,而在1970年成為第一個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
薩繆爾森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事,同樣得過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梭羅 (Robert Solow)說,對所有拿起紙筆坐下來計算或分析師的經濟學家來說,再沒有人比薩繆爾森提供更重要的工具或觀念。
著作「經濟學」最暢銷教科書
薩繆爾森寫作的「經濟學」,是美國教育史上使用最廣泛的大學教材之一,1948年第一版問世以來,已經暢銷近三十年,並譯成20種文字,近半個世紀來,一直保持著每年五萬冊的銷量。
報導指出,「經濟學」在全球銷售超過400萬冊,是全世界最暢銷的教科書,對一整個世代的學子影響深遠。
保羅. 薩繆爾森,1915年出生,1935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隨後獲得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並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任經濟學教授。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學研究提升到新的水準。他是當今世界經濟學界的巨匠之一,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經濟學的各個領域,是世界上罕見的淵博學者。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