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6

主動脈剝離? 台灣人工血管接環救命新療法

◆ 台灣人工血管接環 首獲美FDA上市

【黃天如/台北報導】 2009-01-16 中國時報

主動脈剝離是最棘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即使患者來得及動手術,死亡率仍高達三成。為提高人工血管與主動脈的成功接合率,振興醫院耗時十餘年,研發出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一年來成功救治十九名主動脈剝離患者,成為第一件國人自行研發而取得美國FDA通過上市的植入性心血管醫材。

振興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表示,連接心臟的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但主動脈厚度約二到三毫米,還不到一枚十元硬幣厚,一旦內膜因高血壓或先天性缺陷破損,高壓血液滲入血管夾層,導致主動脈瞬間撕裂,就成為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夾層瘤。

主動脈破裂的出血速度非常快,立即手術是患者存活唯一的機會。但傳統手術以針線縫合人工血管及主動脈,因受力點脆弱,加上病人須在循環暫停情況下長時間手術,臨床統計,近三成患者會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

手術成功者也有極高比例留下嚴重後遺症,甚至變成植物人。

魏崢說,為以又快又牢靠的血管接合方式取代傳統手術,振興醫療團隊十餘年前著手研發「人工血管接環」,先在適當長度柔軟的達克龍(Dacron)材質人工血管的兩端套入接環,並於接環溝槽處用縫線固定,再接上斷裂的主動脈內,最後再以寬約○.三公分的尼龍綁帶,從外綁緊固定主動脈、人工血管及接環即可。

他說,該研發原理其實非常簡單,美國早在八○年代就有類似醫材商品,但因塑膠材質及設計上有諸多缺點,臨床已不再使用。該院研發的鈦金屬人工接環與人體有更好的相容性,特殊的溝槽設計也更易於固定。

魏崢說,雖然該院的人工血管接環在台灣已取得專利,但基於造福人群,振興決定開放國內外醫療機構使用,不會追究專利權問題。



◆ 人工血管接環 救命新療法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9.01.15

最近氣溫陡降,各大醫院急診室中的主動脈剝離患者人數明顯增加,主動脈一旦破裂,出血速度非常快,病人將在數分鐘內死亡。振興醫院近一兩年來,以「人工血管接環」搶救主動脈剝離患者,全數成功。

「人工血管接環」是振興醫院心臟團隊研發成功的救命醫療材料,也是首件由國人自行研發,且取得美國FDA核准,通過上市的植入性心血管醫療產品。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解釋,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就像是自來水廠剛出廠的大輸水管,每日運送7公噸以上的血液到全身的末梢血管,厚度為2至3毫米,還不及一枚10元硬幣,由內膜、中層與外膜等三層組織結合而成。

主動脈剝離最常發生在急遽降溫的季節,血壓突然升高,導致血管內膜破裂,前胸、後背相當疼痛,手術死亡率仍高達三成,可說是心臟外科醫師最大的夢魘。

傳統縫合手術約需30分鐘,將人工血管與主動脈縫合在一起,容易撕裂組織,且時間較長,病患容易大量出血,產生腦中風、腦缺氧等嚴重後遺症。

振興醫院心臟團隊歷經十多年研究,研發出「人工血管接環」,先在柔軟的人工血管兩端固定好鈦金屬製的接環,再套入主動脈,便可牢牢固定住,不需再透過針線縫合,時間僅需兩分鐘。

魏崢指出,人工血管接環手術接合快速,只要兩分鐘,正因出血量少,併發症、感染風險都能降至最低,甚至在血液循環處於暫時停止的狀態下,也能進行手術,不需擔心腦部缺氧問題。

最近一年來,振興醫院已連續為19名主動脈剝離患者施行人工血管接環手術,手術都相當成功。不過,這款醫材費用仍須自費,目前健保無不提供給付。



◆ 下肢突麻痺癱瘓 原來主動脈剝離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2009.01.16

一名48歲計程車司機載客人到達目的地後,下肢突然麻痺癱瘓,連油門都無法踩,最後打119求救送醫急診;還有一名54歲男子,吃完晚飯後,突然感覺腹脹,背痛與雙腿痠麻,送醫時收縮壓高達200毫米汞柱。

診治這2名病患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科主任趙君傑說,醫院為這兩名病患進行檢查,發現都是主動脈剝離,再晚一點送醫可能造成主動脈破裂或心包膜積血而猝死。

趙君傑指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會造成高死亡率疾病,大約七成左右病患有高血壓病史,經常與高血壓控制不好有非常密切關係,由於長期高血壓會造成血管硬化,因而使得主動脈管壁彈性變差、動脈管腔會變狹窄。

如果血管壁內膜以及中層有退化情形時,當發生突發狀況使得內膜破裂,血流透過內膜破裂孔洞進入血管管壁之後,撕裂內膜與中層管壁就會形成一個假的管腔。當假管腔不斷擴大壓迫到真管腔,使得管徑變窄,會引起供血區域器官血液供應不足,很容易造成該器官壞死。最嚴重情形是,主動脈瘤突然破裂馬上會造成大出血、休克而死亡。

趙君傑提醒民眾,若出現下背痛合併下肢癱瘓,尤其是痛的感覺像肌肉被撕裂般疼痛,如果疼痛延伸至下背部,則即可能是降主動脈剝離。他說,此類疾病死亡率隨著時間延遲而上升,每1小時即增加1%,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因此必須及時就醫才不會延誤病情。

※ 健保可以考慮補助。相關報導:

心臟瓣膜植入 毋需開心手術
智慧人工心臟 2011年臨床實驗
科學家在試驗中以幹細胞成功修補受損心肌
新方法:人類胚胎幹細胞也能像老鼠胚胎幹細胞
感溫聚合物:可切換的生物黏著性
研究者找到大腸桿菌的治療方法
自我組裝的奈米纖維膠可傳遞高濃度藥物
Sarcospan:解決大麻煩的小蛋白
無糖基化治療性抗體

你知道你中風了嗎?
身材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兇 -- 是肝脂肪
與生理時鐘、糖尿病、高血糖同時相關的基因
肥胖始於頭? 6 種新肥胖基因影響神經
研究:遺傳變異使小孩易罹患川崎氏症
無供血促進分子 腫瘤生長更快
未來醫學突破關鍵:系統生物學

3 則留言:

fsj 提到...

製人體組織 棉花糖新用途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9.02.16

兒童愛吃的棉花糖(cotton candy)如今有了新用途:幫助科學家培養用於移植的人體組織。科學家指出,輕軟的棉花糖,非常適合為實驗室培養的骨骼、皮膚、肌肉或用於重建乳房的脂肪,製造血管網路。

美聯社報導,紐約長老會醫院的史派克特(Jason Spector)醫生與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研究員貝蘭(Leon Bellan),完成此一初步研究,他們的論文本周發表在「軟物質」(Soft Matter)刊物的網站上。

科學家先把一種黏的化學液體澆在一團棉花糖上,讓這個液體凝結成塊,再把它放進溫水中,使棉花糖融解。如此就在這塊物質內留下由棉花糖造成的無數細管。

然後在細管內填入細胞,製出人造血管。再把希望製造出的組織(骨骼、皮膚等)的成長中細胞,放進這個塊狀物,讓它成長為人體組織。這個塊狀物具有生物分解性,它將逐漸被成長中的組織取代而消失,科學家因此獲得一塊已長好密布血管的組織。

研究員已製成此種組織塊,並讓老鼠血在塊狀物內的細管中流動。隨著研究演進,科學家將來也許會用其他物品代替棉花糖。

fsj 提到...

小創意 外科手套成手術幫手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09.11.24

小小創意,也能發揮大功效!台北醫學大學外科團隊利用一般外科手套,取代單一切口微創手術套管,不僅讓手術患者無疤痕、恢復快,還可以節省醫療耗材成本。

台北醫學大學一般外科醫師梁宏華表示,單一切口微創手術是目前外科手術的主流,利用肚臍進行腹腔鏡手術,包括急性盲腸炎、小腸腫瘤、膽囊摘除等手術患者,疤痕就隱藏在肚臍。比起傳統腹腔鏡手術,單一切口微創手術除了無疤痕的優點,也因為傷口小,患者恢復快,疼痛程度也變小。

在國外使用單一切口微創手術,有特殊的手術套管接著肚臍部分,讓眾多醫療器械穿過操作。

但因為國外醫療特製耗材昂貴,國內並沒有進口,因此醫師發揮創意,將外科手術手套加上手術室內原本就使用的傷口保護套,做成一個類似套管的組合醫材,可為患者節省數千元成本。

目前單一切口微創手術健保有付,患者只需要付耗材費用約3000元。

但醫師強調,有敗血症、急性病患,或者感染範圍嚴重的患者,不適合進行這項手術。

fsj 提到...

人造血管隨心臟搏動 英將進行人體實驗

中央社 2010.01.04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今天報導,倫敦皇家自由醫院(Royal Free Hospital)研究人員利用奈米科技,自高分子材料研發出人造動脈,並準備在今年初進行人體實驗。

新研發出來的人造血管,會如真正的血管自然搏動,傳送人體組織所需的養分。

該醫院研究人員的最終目標,是把新研發出來的人造血管,用在冠狀動脈與下肢動脈手術上。醫師表示,若能達到這項目標,將有效降低截肢和心臟病機率。

這項獲得50萬英鎊資助的人體實驗若成功,新裝置將可望造福數以千計的血管疾病患者。

人的動脈管壁通常十分厚實,足以在人的一生承受血壓。罹患動脈硬化等疾病的病患,動脈管壁若受創,他們的動脈不是遭到阻塞就是變得脆弱不堪,從而形成動脈瘤,且有破裂之虞。

目前有兩種手術治療血管疾病,一是繞道手術,二是以塑膠製的導管或以病患自己大腿的血管取而代之。用自己的血管是較可取的方法,但許多病患卻沒有合適的血管。

而用塑膠作成的人工血管,儘管在取代較寬的血管上成效卓越,但用在取代小於8毫米的血管時,效果卻沒有那麼好。

這是因為這些材質無法搏動,且它們的管面會促使血液凝結。

新研發出來的人造血管,設計初衷就是要讓它盡可能的像人體本身血管一般搏動。

它不僅堅固、可伸縮、可防止血液凝固,還會隨著心臟跳動節拍跟著脈動。

科學研究人員利用奈米科技,把極小分子加入人造血管。有些分子有助血液循環,有些會促進特製幹細胞覆蓋在血管膜上,加速受創血管進一步修復的功能。

研究教授韓密爾頓(George Hamilton)說:「這將大舉造福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的病患,我們將能夠減少心臟病和截肢病例,拯救生命。」

長遠來說,研究團隊希望發展出一系列「現貨供應」的人造血管、血管支架和其他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