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7

身材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兇 -- 是肝脂肪

Apple or pear shape is not main culprit to heart woes -- it's liver fat
http://www.physorg.com/news147616992.html

December 04, 2008

多年來,梨形(pear-shaped)身材者,其體重集中在大腿與背部,被告知他們罹患高血壓與心臟病的風險低於蘋果形(apple-shaped)身材者,其脂肪集中在腹部。但來自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營養學研究者的新發現指出,體型(body-shape,體形)比較並不能完全解釋風險。

在二項研究中,他們報告過量的肝脂肪顯然是胰島素抗性、膽固醇異常以及其他促成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問題的真正關鍵。有太多脂肪儲存在肝臟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由於肥胖現在如此普遍,無論是大人或小孩,我們也看見非酒精性脂肪肝一致性的增加," 資深研究者 Samuel Klein, M.D.,Danforth 醫學與營養科學教授。"這能夠導致嚴重的肝失調,例如極端例子中的肝硬化,但通常那會導致新陳代謝的後果。" Klein,他領軍老人醫學與營養科學部並掌管華盛頓大學的人類營養學中心,研究過胖的青少年。他們被分成二組:肥胖與過量的肝脂肪,以及沒有脂肪肝的證據。這二組在年齡、性別、BMI、體脂百分比以及肥胖的程度上相符。

研究者測定,那些具有脂肪肝的小孩,葡萄糖與脂肪代謝也同樣出現異常,包含較低的 HDL 膽固醇(所謂的好膽固醇)濃度。那些沒有脂肪肝者並沒有新陳代謝上的問題。不管他們的形狀像梨或是蘋果,是肝臟中的脂肪影響了其新陳代謝風險。

"腹部脂肪並非風險的最佳標記," Klein 說,他亦在 Barnes-Jewish 醫院指導營養支援服務。"脂肪肝顯然是真正的標記。腹部脂肪之所以在過去被引用,是因為它與肝脂肪如此地靠近。但如果你觀察人們,下面這兩種並不一致 -- 肝臟有過量的脂肪但腹部沒有,以及相反的情況 -- 唯一與新陳代謝擾亂相符的是肝臟中的脂肪。"

在第二項研究中,Klein 的團隊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與大量的脂肪酸釋出進入血流中有關,那接著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三酸甘油脂)的升高與胰島素抗性(乙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關鍵先兆)有關。

"這些具有脂肪肝的青少年,許多器官系統對於胰島素均產生抗性," 他說。"肝臟變得抗拒胰島素,肌肉組織也一樣。這告訴我們肝臟中的脂肪是遍及整個系統的新陳代謝問題的標記。"

根據 Klein 表示,這些發現指出,具有脂肪肝的小孩與成人應是密集介入的目標。那些沒有脂肪肝但體重過重者,仍應鼓勵減重,但那些擁有脂肪肝證據者,心臟病與糖尿病風險特別高。他們需要主動接受治療以幫助他們減肥,因為體重減少有很大的差別。

"脂肪肝完全可以逆轉," 他說。"如果你體重減輕,你能很快地消除肝臟中的脂肪。至多二天的卡路里限制,就能讓情況獲得大幅改善,而且肝臟中的脂肪減少了、變得對胰島素敏感了,新陳代謝的問題也獲得改善了。"

適量的 omega-3 脂肪酸能降低三酸甘油脂。相關報導:

* Alterations in Fatty Acid Kinetics in Obese Adolescents With Increased Intrahepatic Triglyceride Content
http://www.nature.com/oby/journal/vaop/ncurrent/abs/oby2008494a.html
Elisa Fabbrini, Dinky deHaseth, Sheela Deivanayagam,
B. Selma Mohammed, Bernadette E. Vitola and Samuel Klein
Obesity (2008)
doi: 10.1038/oby.2008.494
*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hepatic and skeletal muscle insulin resistance in overweight adolescents
http://www.ajcn.org/cgi/content/abstract/88/2/257
Sheela Deivanayagam, B Selma Mohammed, Bernadette E Vitola,
Gihan H Naguib, Tamir H Keshen, Erik P Kirk and Samuel Klei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 88, No. 2, 257-262, August 2008
小酌葡萄酒可提升體內的 omega-3
揭露胰島素的全新作用
研究:胰島素受體可管控腦部迴路的結構
降膽固醇 Statins 對腦細胞有意想不到的影響
研究:卡路里過多使腦部發炎
科學家確認讓病毒變致命的血液成份
新發現可能導致以免疫法預防心血管疾病
同時逆轉高血壓、胰島素抗性與免疫抑制
現有抗肥胖藥物或能有效對抗流感、肝炎與 HIV
蠕蟲研究:長壽、癌症與飲食有關連
研究者確認一種可能普適的老化機制
逃離癌症,但更快老化?腫瘤抑制過程的黑暗面

研究:骨骼是內分泌器官 控制糖尿病與肥胖
過量養分濃度與胰島素抗性間的新奇連結
嗜中性白血球可繞過胰島素抑制糖生產
長期升高的血糖濃度使「禁食切換」失效
研究新奇的腸-腦-肝迴路確認糖尿病潛在藥物
肥胖與糖尿病:脂肪殺死β細胞的新手法
美研究 果糖易快速生成體脂肪
病態脂肪,脂肪的創造並不全都相等
二顆雞蛋飲食粉碎膽固醇問題
糖尿病使末期 C 肝患者肝癌風險加倍
亞洲女性輕微超重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雙酚 A 與人類組織中的代謝症候群有關
嬰兒標準體重表 台灣錯用40年
糖尿病防治 ABCs 123s
你知道你中風了嗎?
小心成就越高,肝指數爬的更高!
新荷爾蒙 lipokines 對新陳代謝有益
科學家:糖會使大鼠上癮
高血壓也許使年長者的思路難以清晰
與生理時鐘、糖尿病、高血糖同時相關的基因
瘦體素撥給胰腺的長途電話:骨鈣素

11 則留言:

fsj 提到...

預防肝臟油膩膩-減重、戒酒、多運動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327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08-12-08

許多人的肥胖原因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所引起,例如經常喝酒應酬。久而久之,便覺得愈來愈容易疲倦,全身倦怠且有腹脹感,面對山珍海味也常無食慾,這時候可能是肝出了狀況。

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柯萬盛醫師表示,在肝病門診中,常有略顯肥胖的病人來求診,發現肝功能異常,但肝臟轉胺脢(GOT及SGPT),並不特別高,很少超過150單位以上,而其他肝炎病毒檢查為陰性,但是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實質色澤變得較亮,此為脂肪肝之診斷標準。在臨床上,有80%的脂肪肝患者不見有絲毫症狀,若有症狀,只是一些非特異的腸胃道症狀,例如:上腹部不適感或疼痛、食慾不振、全身倦怠、腹脹等。大部分病人是在做腹部超音波時,被醫師檢查出有脂肪肝。

罹患脂肪肝到底嚴不嚴重?一般而言,脂肪肝的病程是較溫和的,若只有腹部超音波顯示脂肪肝,而肝功能是正常的,同時沒有B型及C型肝炎,此時就比較可以放心,因為其形成肝硬化或肝癌之機會是極少的。

柯萬盛醫師說,若腹部超音波診斷有脂肪肝,同時肝功能不正常,但沒有B型或C型肝炎,此時只須定期追蹤檢查即可,因為造成肝癌或肝硬化機會也是很少的,所以不必太擔心。但若是忽略它,亦會衍生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合併症,尤其是酗酒者,若不戒酒,會造成酒精性肝硬化。

如何治療脂肪肝?臨床上一旦被告之罹患脂肪肝時,最重要的就是要進一步探討是什麼原因造成脂肪肝,而不是一味去尋找偏方藥物治療。一般坊間的藥物治療絕大部分是屬於所謂的肝臟萃取物、維他命及一些稀有礦物質,這些藥物對於脂肪肝的治療效果如何?事實上,根本不能發揮任何作用,唯有找出形成脂肪肝的根本原因,加以矯正及治療,才能根本治癒脂肪肝。

如果病患體重過重時,要減重至理想體重,就需多運動,每週至少隔日有氧運動三十分鐘,少吃高糖及高脂肪食物,以高蛋白低糖及低脂肪為原則。若是有酗酒習慣的人,正確的作法是戒酒,不戒酒而試圖服用任何藥物治療是不正確且無用的作法。若因高血脂症導致脂肪聚積在肝臟而造成的脂肪肝,就要治療高血脂。若是糖尿病控制不良者,就要控制血糖。若是藥物引起的脂肪肝,就要停止藥物服用,若是急性或慢性肝炎引起的脂肪肝,就要治療肝炎本身。

在門診中,脂肪肝病患常會問脂肪肝是否能完全治癒呢?柯萬盛醫師指出,其實大部分病患都能因為去除脂肪肝之病因,而逐漸恢復肝功能。例如肥胖者所導致的脂肪肝,經過飲食的控制,恢復至正常體重後,脂肪肝消失,但不是說體重恢復正常,脂肪肝馬上消失,而是必須經過四至五年才會消失的,因此脂肪肝之治療是一種長期的規劃,配合良好的飲食習慣,除了自我克制及保健外,是沒有其他特效藥的。

fsj 提到...

地中海飲食加堅果勝過每天一杯焦糖瑪琪朵

* 地中海飲食加堅果 更健康
* 一杯焦糖瑪琪朵熱量 幾近於一個便當
* 1/4上班族 糖尿病「準候選人」

◆ 地中海飲食加堅果 更健康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08.12.10

根據西班牙研究指出,除有益身體健康的地中海飲食外,每天吃約300公克堅果類食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有學者提出警告,若吃下過多堅果類食物,可能也會吃進大量鹽分、油脂,因此適量攝取就好,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負面影響。

西班牙洛維拉維吉利大學研究顯示,採取以青菜、水果、魚類為主的地中海飲食,若每天再攝取堅果類食物,更加健康。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內科醫學文獻期刊」。

研究人員徵求大約1200名新陳代謝症候群患者參與研究,將研究對象分為三組,第1組人採取低脂肪飲食,另外1/3的人採用地中海飲食,每天攝取大量的蔬菜、穀物、水果等,減少乳製品與紅肉的攝取,研究人員每周會給研究對象1公升的橄欖油,以達到營養均衡。最後1/3的人也如第2組般進行地中海飲食,不過第3組人需要每天額外攝取各式堅果類食物共300公克,研究對象都不需要特別控制熱量。

經過1年後發現,低脂組中約有2%健康獲得改善,第2組則有6.7%,第3組則有13.7%。研究對象體重並沒有明顯下降,但膽固醇、血壓都有下降趨勢。



◆ 一杯焦糖瑪琪朵熱量 幾近於一個便當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8.12.09

一名台大醫院醫師幾乎每天早上都會飲用一杯焦糖瑪琪朵咖啡,沒想到,連續喝了兩年,體重直線上升,胖了10多公斤,血壓也變高了。自覺不對勁,查了一下,才知道可能是每天一杯高熱量的咖啡,讓他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該名醫師表示,自從某知名咖啡連鎖店進駐台大後,他習慣早晨喝一杯焦糖瑪奇朵咖啡,再配上麵包,一頓美味可口的早餐,可以提振精神,工作起來更有活力。

每天1杯 2年胖10公斤

不知不覺中,養成了早餐喝咖啡的習慣,兩年下來,身材變形,爆肥十多公斤。有一天,他帶著實習醫師巡視病房,順便在護理站量血壓,收縮壓竟然高到140毫米汞柱,當場嚇了一跳。

從那天起,他力行減重計畫,養成運動習慣,飲食上,更是忌口,少油、少糖。更重要的是,他發現光是一杯焦糖瑪琪朵咖啡的熱量就高得嚇人,一杯大杯的熱量達320大卡,幾近於一個便當,因此,他盡量少喝焦糖瑪琪朵咖啡。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他的體重回到原本的70多公斤,血壓、血脂也恢復正常。至於最愛的咖啡,則淺嚐即止,且盡量挑選少糖、少熱量的咖啡。

心肌梗塞 不是高齡、胖子專利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何奕倫表示,最近一兩年的門診顯示,30多歲即罹患心肌梗塞的患者越來越多,主要族群就是壓力沈重、不運動的外食族,盡管不是很胖,但血脂、血壓卻異常偏高。

以往接受冠狀動脈血管繞道手術患者,幾乎都是高齡民眾,但現在30、40歲就接受繞道手術的個案卻稀鬆平常,主要原因就在於未來妥善控制膽固醇致動脈粥狀硬化。

何奕倫表示,飲食、運動是降低膽固醇的兩大方法,以該名台大醫師為例,每天攝取一杯高熱量的咖啡,日積月累,就攝取了過多的熱量。

何奕倫指出,類似個案層出不窮,他曾收治一名30多歲的男子在修繕房屋時,太太順手餵他一顆麻糬,不料卻被噎著,就醫急救,才發現竟然是心肌梗塞。外表看起來不胖的他,膽固醇卻明顯偏高,導致心肌梗塞。

高熱量飲食 千萬不要天天吃

何奕倫提醒,拿鐵、焦糖瑪琪朵等咖啡,以及珍珠奶茶都屬於高熱量的飲食,民眾可不能天天喝。另外,也不能天天吃蛋,因為一顆蛋的膽固醇就超過三百毫克,等於美國心臟學會所建議一天攝取膽固醇量的上限。民眾,應該定時抽血,檢查膽固醇。若有異常,要及早治療。



◆ 1/4上班族 糖尿病「準候選人」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08.12.09

糖尿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一項大型健檢調查顯示,四分之一上班族的血糖偏高,已逐漸進入糖尿病準候選人名單,若再不積極因應,後果堪虞。

正常的空腹血糖值,每百毫升血液應在70~100毫克,但書田診所針對某企業員工的例行性健康檢查,在1588 名年齡在20歲至60歲的員工中,發現近400名員工的空腹血糖值在每百毫升血液100~125毫克,已屬糖尿病前期,也是糖尿病的準候選人。

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任醫師林兆啟表示,這些員工平常工作忙碌,運動量不足,又常在外面用餐,常攝取過量的熱量及較多的油脂食物,不但身材容易橫向發展,血糖值也會上揚。如果他們又喝下午茶,或動不動就買含糖飲料來喝,後果將更可怕。

不過,林兆啟也安慰這些「準候選人」,只要好好控制好日常飲食內容,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還是可從糖尿病準候選人的名單中除名。林兆啟提供六個降低血糖的方法:一是減重5~7%;二是減少脂肪攝取,並將脂肪攝取量控制在總熱量的25~30%以下;三是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使之少於總熱量的10%;四是增加纖維攝取,每一千大卡熱量大於15公克;五是維持每周150分鐘的中等程度運動;六是避免接觸含糖飲料及零食。

fsj 提到...

果糖吃多了 小心忙壞肝臟、影響代謝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08.12.12

果糖吃多了,小心加重肝臟負擔!根據美國伊利諾州大學食物科學與人類營養學助理教授中村學(ManabuNakamura)所主持的最新研究顯示,過量果糖下肚會影響肝臟基因排列,可能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此外,也有許多學者相信,食用過多果糖會增加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而新陳代謝症候群為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險因子。

許多民眾以為果糖比較健康,吃一點無所謂,殊不知果糖無所不在,像蔗糖屬於半果糖,玉米糖漿為高果糖,許多食物中都摻有玉米糖漿,如各種汽水、蘇打等軟性飲料、高蛋白營養棒與果汁都有添加果糖。不過許多醫學家、科學家相信,若攝取過多果糖,可能引發新陳代謝症候群。

中村學的研究顯示,果糖代謝機制非常複雜,經過基因表現分析發現,果糖代謝時,調節胰島素的反應基因與胰島素抑制基因同時都在動作,代謝工作大部分都在肝臟進行,會加重肝臟工作的負擔。

根據老鼠實驗結果顯示,有一種控制酵素是專門分解葡萄糖,在餵食果糖老鼠身上,這種酵素的含量為餵食葡萄糖老鼠的兩倍多。

研究人員解釋,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過程大都比較單純,碳水化合物會馬上轉換成葡萄糖以提供身體熱量,或如脂肪般儲存於體內;所以吃東西時,身體產生胰島素,血糖就會上升,當睡覺或禁食時,血糖就會下降。

不過,果糖的代謝與葡萄糖大不相同,身體代謝果糖時,體內會同時出現禁食與吃東西狀態,當食用大量果糖,肝臟就會更加忙碌不堪,若果糖攝取量沒有節制,長久下來,健康一定會亮起紅燈。

※ 果糖很容易轉變成脂肪。

fsj 提到...

1天1杯紅酒 當心肝腸罹癌

◆ 英國癌症基金會研究報告 1天1杯紅酒 當心肝腸罹癌

閻紀宇/綜合廿七日外電報導 2008.12.28 中國時報

古有明訓,喝酒傷身。有些人或許覺得小酌一番無妨,但是英國倫敦「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日前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就算只是小酌,如果天天為之,癌症上身的風險也會大幅升高。

先前有研究顯示適量飲用紅葡萄酒可以預防心臟病,然而與癌症風險相較,「飲君子」可能還是得節制杯中物。

基金會的湯普森博士表示,每天喝一大杯葡萄酒,罹患肝癌的風險將上升二○%,腸癌(結腸癌與直腸癌)風險上升一八%。而且只要是酒類就會有影響,每天喝一品脫(五六八毫升)啤酒,或者兩小杯伏特加、琴酒,致癌「效果」等同於一大杯葡萄酒。

湯普森說:「看看英國每年增加的癌症病例,顯然少量飲酒也會造成顯著影響,但是大部分民眾都不清楚兩者的因果關係。」英國每年新增約三千個肝癌病例,腸癌新增病例更多達三萬六千五百人。台灣每年新增肝癌病例約七千人,腸癌約五千五百人。

科學家目前還不是非常確定酒精的致癌機轉,有可能是細胞的去氧核糖核酸(DNA)遭到破壞。除了肝癌與腸癌之外,酒精很可能也會提高罹患乳癌、口腔癌、咽喉癌與食道癌的風險。

因此滴酒不沾才是保健上策,如果非喝不可,專家建議男性每天酒精攝取量限制在廿到卅公克之內,女性則不要超過十到十五公克。亦即男性的上限分別是啤酒一品脫(一一三六毫升),伏特加、琴酒或威士忌五十毫升,葡萄酒兩百五十毫升;女性則減半計算。

※ 之前研究中所提到的「小酌」,是指每日一杯「伏特加酒杯」的量,拿啤酒杯或葡萄酒杯就太超過了。

fsj 提到...

多鹽必失重鹹必敗 阿基師減鹽妙招

◆ 多鹽必失 重鹹必敗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69099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報導】2008/12/29

吃多少鹽 才算健康?

衛生署建議,成人每天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換算後約等於6公克食鹽。

世界衛生組(WHO)則將成人每日食鹽攝取上限從以前的6公克降為5公克。

兒童則要更嚴格。以英國為例,1~3歲幼童每天不要超過2公克,4~6歲為3公克,7~10歲則要控制在5公克以下,11歲以上才能吃到6公克。

國人「重鹹」有多嚴重?

衛生署調查,國人成年男性平均每日鹽攝取量為9.55公克,是建議量的1.6倍;女性也好不到哪裡去,平均為8.92公克,是建議量的1.5倍。

不只成年男、女「重鹹」,學童「鹽漬」情況更嚴重。衛生署調查發現,國小男、女學童每天平均攝取的鹽量分別是12.2、11.4公克,幾乎是衛生署建議量的2倍,有些地區一天攝取量甚至到13到14公克。

國小學童的鈉那裡來?根據衛生署委託調查,除了鹽,湯類、其他調味料則分居第2、3位,第4位則是醬油。

愈吃愈鹹 原因何在?

習慣重鹹的人,改吃清淡食物,往往食不知味,無法滿足食欲,主要是因為吃了高鹽食物,舌頭對於鹽的味覺感受就會受到抑制,重鹹口味一旦養成,就根深柢固,難以改變。

上了年紀,舌頭的味蕾細胞也會漸漸萎縮,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愈吃愈鹹,最好從小培養清淡的飲食習慣。

鹽吃太多 有何壞處?

鈉離子過多,會讓過多水分滯留體內,造成水腫。

研究已證實,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都跟長期吃太多鹽有關。不只如此,長期高濃度食鹽會造成胃黏膜受損,增加癌變的機會。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人體腎臟代謝鈉時,會損失體內的鈣,導致學童骨鈣流失,影響骨骼發展。

減鹽好處 數字為證!

許惠玉說,高血壓患者每天少吃一茶匙鹽,收縮壓平均可降低5毫米汞柱,舒張壓可降低2.5毫米汞柱。就算血壓正常,也能降低。每降低收縮壓2毫米汞柱,心臟病死亡率可降低7%,中風死亡率可降一成。

低鈉好處 研究為證!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曾經進行「低鈉鹽對降低血壓功效」的研究,以榮家的兩千多名老人為對象,有800人食用低鈉鹽,另有1,400人仍使用傳統精鹽;歷經三年半追蹤發現,食用低鈉鹽的榮民比食用一般精鹽者,在心臟血管方面的死亡率,低了一半。

研究並發現,若減少飲食中的鈉含量,可明顯降低老人家死於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

如不吃鹽 行是不行?

吃太多鹽易得高血壓,但完全沒鈉也不行。鈉是調節生理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鈉太少,會有疲勞、虛弱、惡心,嚴重時還會抽筋、意識障礙,即所謂的低鈉血症。

但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謝明哲說,不只加工食品,海產、肉類等天然食材裡都含有鈉,除了大量流汗,或是腹瀉、嘔吐患者要額外補充電解質,以免鈉離子不足外,正常人就算不吃鹽也沒關係。

鹽巴放久 也不會壞?

現代家庭經常外食,買了一公斤精鹽,不知放多久才吃得完。有些老人家會說,「買了就擺著,反正壞不了。」

鹽巴真的放了不會壞嗎?台鹽的「高級精鹽」包裝上標示著保存期限三年,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其化學性質很穩定,的確不易變質;但是包裝打開後,如封口未封好,或未貯存好,鹽巴受潮就變硬塊。

但鹽巴除了含氯化鈉之外,還含有碘;碘鹽比較容易受溫度、光線的影響而失效,因此,食鹽還是不宜放久。含碘的鹽應存放在有蓋子的、不透明的密封容器(如陶瓷罐)內,而且應遠離爐火。



◆ 減鹽多健康》菜淡而有味 阿基師妙招

【元氣周報/記者吳雨潔、陳惠惠/報導】 2008/12/29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大家愈來愈注重養生。國宴名廚阿基師表示,加上外來美食調味料的變化,例如國人原本陌生的起司等特殊的加工食材,消費者對於食物的選擇更多,都造成本地飲食文化的衝擊。

吃健康 先從減鹽做起

從健康層面來說,低鹽料理是種健康策略。阿基師認為,鹽巴是國人最熟悉的調味料,因此,從鹽類的變化做起,以喚醒國人對鹽巴的認知,最容易引起共鳴。

阿基師說,他想替國人打開對鹽巴的正確觀念。根據統計,每人每天鹽的建議攝取量,不能超過一茶匙(等於6g),因為1g的鹽有400毫克的鈉,一茶匙含量的鈉,已經是身體可負荷的最高範圍。

吃重鹹 身體也會抗議

阿基師認為,用食物原味來調味,不僅可以吃出美味,對身體也是好事。最明顯的是生理現象,例如血壓的數字就會誠實反應。鹽巴吃多,人容易感到疲勞。因為鹽經由腎臟代謝,攝取量過多,容易傷害腎,也可能會危害肝的機能。

吃清淡 保持味覺靈敏

因為自己是廚師,阿基師向來吃得清淡,以保持味覺靈敏。他認為,太多的重口味,會對身體造成負面作用。「人被美味誘惑不是罪;被征服才是罪過。」他建議,偶爾重口味無傷大雅,但盡量別成為常態性。「吃出原味,身體就會健康。」這也是他一貫的養生法則。

阿基師的減鹽偷吃步

1.一天用量/6克鹽+5倍水
身為廚師,阿基師非常了解,不下鹽巴,東西怎麼會好吃。而鹽巴一撒就是一小把,較難控制一茶匙的分量。他技術性轉換大家對鹽巴用量的需求;將一天可攝取的鹽巴含量加入五倍的水,變成鹽水後,裝入小瓶子中。每次烹飪時加入鹽水,當鹽水用完即代表今天的攝取量使用完畢。

2.肉類/蒸煮+淺漬+胡椒
許多調味料中也含有鹽分,並非單純不用鹽,就能降低鈉含量的攝取。像沙茶醬、醬油、胡椒鹽、起司等調味料,或酸菜、榨菜、菜脯等醃漬類,或是罐頭等加工食物,當然都不能當作鹽巴的替代原料。

為了避免添加過多調味料,阿基師建議,肉類料理可改用蒸食,再以本身的肉汁拌上鹽水;排骨可先以鹽水醃漬,讓鹽巴充分滲透至肉內,調出本身的甜度,最後再撒點胡椒提味。

3.青菜/蒸煮+香油+鹽水
國人常吃的炒青菜,也可改成用電鍋蒸食的方式。蒸熟的青菜加些鹽水,再淋點香油、拍點蒜末即可。

4.沙拉/檸檬+橄欖油提味
西式的沙拉可用新鮮水果及蔬菜來拌味道,像是檸檬、葡萄柚的酸味,加上橄欖油、蒜末與鹽水,就能取代其他醬料。簡單就很美味。

※ 更多內容詳見原站。

fsj 提到...

約翰屈伏塔兒子川崎病史 成媒體報導焦點

中央社 2009-01-04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舊金山3日專電)資深影星約翰屈伏塔的16歲兒子傑特昨天突然在巴哈馬死亡,由於傑特從小就有川崎病史,這兩天成為媒體討論焦點。傑特的確切死因仍有待5日解剖驗屍才能進一步釐清。

巴哈馬Bahamas警方昨天對媒體表示,資深影星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的16歲兒子傑特(Jett),昨天上午在這位男星位於當地的渡假別墅被佣人發現昏迷在浴室,緊急叫救護車送醫之後宣告不治。

由於傑特從小就患有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約翰屈伏塔過去也多次在媒體上公開討論兒子的病情,這兩天媒體報導集中在傑特的川崎病史與他的死究竟有多少關連。巴哈馬警方昨天表示,法醫預訂5日進行驗屍,以進一步釐清傑特的死因。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昨天晚間播出約翰屈伏塔於2001年,接受名嘴賴瑞金(Larry King)專訪的片段。這位男星在訪問中透露,傑特因為川崎病的關係,僅僅兩歲時就在鬼門關前走過一遭,險些喪命。川崎病主要發生在幼兒身上,經常造成嚴重的心臟併發症。

傑克是44歲的約翰屈伏塔與明星妻子凱莉普瑞斯頓(Kelly Preston)的長子。約翰屈伏塔與凱莉普瑞斯頓1991年結婚,除傑特之外,還育有一名8歲的女兒。

「時人」(People)雜誌報導,凱莉普瑞斯頓過去接受訪問,談到兒子病情時指出,她認為,家用清潔劑與肥料裏的化學物質是導致傑特發生川崎病的主要原因。她也認為,基督科學教(Scientology)教會所提供的一些「排毒」課程,讓傑特健康狀況增強許多。

約翰屈伏塔帶著一家人,搭乘私人專機在去年12月30日抵達位於巴哈馬的渡假別墅,一同歡渡新年假期,結果卻發生長子死亡的不幸。警方初步研判,為他身體不適在浴室昏倒時頭部撞到浴缸,但有關細節仍有待解剖驗屍報告才能進一步釐清。

約翰屈伏塔16歲就決定休學,開始接拍廣告展開演藝生涯。他的電影代表作品包括「火爆浪子(Grease)」、「看誰在說話(Look Who\s Talking)」、「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變臉(Face/Off)」、「地球戰場(Battlefield Earth)」、「髮膠明星夢(Hairspray)」等。

※ 相關報導:

* 川崎病
http://www.mmh.org.tw/taitam/ped_ca/proj_6.html

fsj 提到...

五一六八 新生活運動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2009-01-05 自由時報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有6成國人因為生活過度忙碌無法兼顧健康,近5成的人會等到身體出問題才找醫師,定期做健康檢查比例不到兩成。事實上,根據衛生署過去調查也發現,8成國人營養攝取不均。專家建議,正確飲食與良好運動習慣,以及充足睡眠,才能活出健康。

這項「國人的健康意識與態度」調查,是中山醫學大學等單位針對大台北、大台中、大高雄的15到64歲民眾進行,有效樣本605份。

調查發現,國人健康意識不足,而且在採取健康行動上,男女也大不同,男人生病會吃藥看病比例比女人低一成三,願意多吃蔬果的女人比男人多18%,但提到運動習慣,女人興趣缺缺,比男人低一成七。有趣的是,女人關心健康與愛美有關。

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王進崑教授指出,現代人健康最大的隱憂,以不當飲食最嚴重,而醫學研究證實,正確飲食可改善一半以上的健康問題,良好運動習慣可再提升30%;足夠優質睡眠可提升20%。因此他提出「五一六八新生活運動」,建議每日五色蔬果、每日一萬步、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八小時睡眠。

營養師林秀芬表示,所謂「每日五蔬果」,除了份量夠,還得要種類、顏色夠,進一步做到「彩虹攝取原則」,也就是必須均衡攝取足夠的五色,包括紅、橙黃、綠、藍紫、白色等。

以蘋果來說,不要以為它是紅色,事實上是屬於「白色」,蘆筍、花椰菜則是「綠色」,柑橘、葡萄柚是「橘黃色」,石榴、葡萄則是「藍紫色」,番茄、蔓越莓則屬於「紅色」。

林秀芬指出,不少人喜歡在飯後喝茶、喝咖啡,但會影響營養吸收。以鐵來說,如果在餐後喝茶,會降低該餐中吸收率達85%,喝咖啡則會降低4成,最好還是餐後一小時再喝茶或咖啡;不過,如能在餐後吃水果,反而幫助鐵與鋅的吸收。

她也認為,現代人每日飲食多樣化,但一不注意,營養素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最好能補充同時擁有維生素、礦物質與植物營養素的綜合營養補充品,為健康打底。



◆ 植物營養素 號稱21世紀維他命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2009-01-05 自由時報

植物營養素(Phytochemical)功能相當多,包括抗氧化、防癌及延緩老化等,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國人蔬果量常攝取不足,尤其是外食族,若能適量補充植物營養素,將有助健康。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保健食品研究會會長沈立言表示,「植物營養素」顧名思義是蘊藏在植物裡的營養素,其實就是植物中的化學成分,像是番茄所含的茄紅素(Lycopene)、胡蘿蔔所含的β胡蘿蔔素,還有存在於一些植物裡的花青素、葉黃素等。

沈立言指出,植物營養素號稱是「二十一世紀的維他命」,比動物營養素的活性成分還豐富、多樣,因此近十餘年來蓬勃發展,也成為學界、醫界、營養界的熱門研究。至於目前有多少植物營養素?沒有一個正式統計,但研究界不斷開發,一段時間都有新發現。

沈立言表示,許多人營養不均,常吃綜合維他命來「均衡」一下,雖然當中含有礦物質、維生素,但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蔬果攝取量不足,缺乏植物、蔬果營養成分,因此植物營養素補充格外重要。

沈立言透露他個人養生秘方,每天至少會吃13顆的膳食補充品,包括鈣片、乳酸菌、維他命等,最重要還有植物營養素。

不過,他也提醒民眾,膳食營養補充品不要過量,並應請教專家、營養師、醫師建議再補充,否則反而會造成身體負擔。而膳食營養補充品也不能取代真正的食物,多攝取天然蔬果才有益健康。

fsj 提到...

舌覺異常 警惕患有脂肪肝!
http://gan.39.net/zfg/085/4/393708.html

39健康網社區/責任編輯:王海娥 2008-5-4

中醫認為主要包括舌味覺改變及舌部的冷、熱、痛、癢等異常感覺,從舌覺異常辨病對指導臨床有重要意義。

舌覺異常是指舌的自我感覺異常,其內容包括化學性感覺(如苦、甜、鹹等)及舌的物理性感覺(如痛、冷、膩等)。中醫認為主要包括舌味覺改變及舌部的冷、熱、痛、癢等異常感覺,從舌覺異常辨病對指導臨床有重要意義。筆者從舌覺異常辨治脂肪肝多例,略有體會。

一、舌苦

自覺舌有苦味,共診36例,均為血脂偏高及b超證實為脂肪肝者。臨床多有腹脹脅痛,眩暈耳鳴,或大便秘結,咽干口燥,舌白膩或黃膩,脈弦滑,但多數僅有口苦便秘,余症缺失。蓋苦為膽味,與肝之疏洩有關;苦屬火,火盛則口苦。《素問。痿論》:「肝氣熱,則膽洩口苦... 」,《靈樞。脹論》:「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治當清利肝膽、疏肝解郁,龍膽瀉肝湯加減:柴胡、當歸、澤瀉、黃芩、梔子、草決明、大黃、白芍、郁金、川楝子、公英、敗醬草、山楂、萊菔子。以上病例用藥後略有好轉,經2~4個月治療全部治癒。

二、舌甘

自覺舌上有甜味,共治29例,均經血脂及b超確診。臨床多有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噁心,面色淡黃,或便溏不爽,身體睏倦,舌白膩或厚,脈緩或濡,但亦有症狀不明顯,僅舌感甜味者。舌甘甜多為濕濁上泛,與脾關係密切。脾喜燥惡濕,濕易困脾,氣機被阻,血脂失於正常運化,積於血中為痰為瘀,痺阻於肝,發為脂肪肝。治當芳香化濁,方選三仁湯、茵陳蒿湯化裁:杏仁、苡仁、白蔻仁、厚樸、半夏、雲苓、佩蘭、茵陳、滑石、大黃、當歸、草決明、郁金、赤芍、通草、豆卷、藿香。療程2~3個月,均痊癒。

三、舌淡

口中自覺無味,即味覺減退,或味覺遲鈍不敏銳,多與脾胃失於健運有關。《靈樞。脈度》:「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中醫臨證備要。口唇症狀》云:「口淡無味,飲食不香」。臨床常見脅腹脹滿,食慾不振,或吐或瀉,四肢倦怠,噯氣時作,舌白或膩,脈緩或細弱,共診31例,均經血脂及b超檢查確診。治當健脾益氣,方選參苓白朮散、異功散加減:黨參、茯苓、白朮、陳皮、山藥、扁豆、苡仁、砂仁、木香、當歸、草決明、山楂、萊菔子、枳實、荷葉。經2~4個月治療,27例痊癒,4例好轉。

四、舌酸

自覺舌上及口中時有酸味,但無酸水泛出,共診治18例,均由血脂和b超確診。多由脾運失常,食滯不化,或暴食傷脾,食積腸胃,肝脾不和,濁氣上泛所致。虞摶《醫學正傳》說:「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肝胃不和,氣滯濕阻,痰停血瘀,痺阻肝絡,故見脘腹時痛,脅脹欲嘔,噯氣嘈雜,大便不調或腹痛下利穢濁,舌厚膩或黃,脈弦滑或沉實。治以攻積導滯、行氣消痞,方選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化裁:大黃、枳實、神曲、麥芽、山楂、雲苓、木香、檳榔、陳皮、黃芩、澤瀉、黃連、莪術、三稜、砂仁、當歸、草決明、荷葉、香附、郁金。治療1~3個月均治癒。

五、舌鹹

自覺舌上有鹹味,甚則有鹹味痰涎排出,共診治23例。鹹味入腎,一般說來舌鹹多與腎虛或寒水上泛有關。如《通俗傷寒論》說:「口鹹吐白沫者,腎水上泛」,《張氏醫通》認為:「口鹹,腎液上乘也」;口鹹也與七情、五味太過有關:「夫口之多病... 或見酸、苦、甘、辛、鹹味,原其所因,未有不因七情煩擾、五味過傷所致」(《醫學正傳。口病》)。脂肪肝發病多以中年和老年前期為多,此時往往處於生理性腎虛狀態,或因勞神過度,生活無序,臟腑功能受損,久必及腎。腎精虧虛,陰陽失衡,水不涵木溫土,血脂失於正常運化,形成高脂血症,痺阻於肝。常見腰膝酸軟,失眠健忘,耳鳴耳聾,脅腹痞滿。若腎陽虛者見畏寒肢冷,遺精早洩,性慾淡漠,或伴面目浮腫。治當溫陽補腎,方用右歸丸加減:熟地、菟絲子、杜仲、肉桂、制附子、山藥、枸杞子、山萸肉、制首烏、香附、枳實、山楂、荷葉、桑寄生、女貞子、鹿角膠。若腎陰虛見心煩失眠,潮熱盜汗,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或數,治當滋補腎陰,用左歸丸化裁:熟地、丹皮、山萸肉、山藥、澤瀉、山楂、龜膠、菟絲子、女貞子、旱蓮草、天冬、萊菔子、當歸、枳實、荷葉。以上病例2~4個月後全部治癒。

六、舌辛

自覺舌上有辣味,或麻辣或腥味,臨床少見,診治4例,均由血脂與b超確診。以心膽不寧,無形氣火夾痰濁為主,符合脂肪肝發病機理。《通俗傷寒論》:「口辛者,肺熱入胃」,朱丹溪說:「肺熱口辛,宜甘桔湯、瀉白散」。臨床見脘腹痞滿,胸悶氣短,或痰涎壅盛,不能平臥,甚則面目浮腫,大便不實,舌質暗苔薄膩,脈弦滑。治當瀉肺清熱、疏肝和胃,方選瀉白散、柴胡疏肝散加減:黃芩、半夏、桑白皮、地骨皮、陳皮、萊菔子、白芥子、香附、郁金、川楝子、草決明、澤瀉、山楂。以上4例1~3個月均治癒。

七、舌灼熱疼痛

舌上有火燒樣疼痛感,診治6例,多因火邪內盛所致。常與舌尖紅赤、口舌生瘡同時出現,酒精性脂肪肝多有此種舌覺。常伴胸脘悶熱,嘔惡少食,大便秘結,目赤頭昏,舌紅少苔或乾燥缺津,脈弦細或洪大。治當清熱解毒、疏肝瀉痞,方選白虎湯、涼膈散加減:生石膏、知母、生地、白芍、大黃、梔子、澤瀉、赤芍、丹皮。以此進退,其中5例2個月後治癒,1例3個月後好轉。

八、舌麻

指舌麻木而感覺減退,甚則刮、戳、搔其舌,麻感仍不解,共診治7例。舌麻多血虛、肝風、痰阻等,《辨舌指南》說:「舌麻者,血虛也。麻木而伸不出者,內風挾痰也... 皆宜柔潤、養血、熄風。挾痰者,兼豁痰、宣痰」。若脂肪肝兼血虛,乃因心緒煩擾,憂思暴怒,陰血暗耗也,常見頭暈目花,心悸健忘,盜汗虛熱,面色暗黃,舌苔薄白,舌質淡或有齒痕,脈細緩或細數。治當養血通絡,方選四物湯、二至丸加減:熟地、當地、白芍、川芎、女貞子、旱蓮草、制首烏、草決明、枳實、澤瀉、山萸肉、山楂。若夾痰者,倦怠乏力、脘腹痞滿、嘔惡少眠,舌苔薄膩,脈弦滑。治當化痰解郁,方選逍遙散、溫陽湯化裁:柴胡、當歸、雲苓、白朮、郁金、半夏、竹茹、枳實、陳皮、黃芩、萊菔子、白芥子、山楂、大黃、香附、草決明、檳榔。

九、舌脹

自覺舌體腫脹,但未必見舌體增大,診治9例。脂肪肝患者多有肝郁氣滯,日久化火,木火上炎,故有舌脹之感。常伴失眠心悸,胸脅滿悶,或心下痞硬,噯氣頻作,舌淡苔薄,脈弦有力。治當疏肝理氣、清瀉熱結,方用大柴胡湯、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黃芩、白芍、半夏、枳實、大黃、香附、郁金、川芎、陳皮、黃連、連翹、萊菔子、草決明、山楂。以上9例1~4個月均治癒。

十、舌澀

指舌上有食生柿子的感覺,多與舌燥同時出現,主要為燥熱傷津所致,共診治14例。臟腑陽熱偏盛,氣火上逆,或燥熱傷津,致舌乾澀。陳無擇《三因方。口病證治篇》說:「煩、燥則澀」;清代唐容川《血證論。口舌》中指出:「舌澀是風熱,通聖散去芒硝、大黃治之」。脂肪肝見舌澀與腎虛失衡,主水及氣化功能失調有關。此時水不涵木,脾失運化,津液不布,痰濁、血瘀痺阻血絡。常見咽干口燥,脅脹而痛,午後潮熱,或耳鳴耳聾,大便秘結,舌紅少苔或中剝為地圖舌,脈細或弦。治當滋陰潤燥、化痰解郁,方選增液湯、逍遙散化裁:玄參、生地、麥冬、石斛、北沙參、當歸、白芍、柴胡、梔子、天冬、陳皮、香附、郁金、草決明、荷葉、竹葉。以上病例均於1~4個月間改善或痊癒。

※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問題應請教醫師。

fsj 提到...

七成女性「腰臀比」不及格 成粗腰蘋果妹

中廣新聞網 2009.10.22

調查發現,台灣有高達七成女性,「腰臀比」過高,面臨「蘋果腰」危機,工作十年的上班族,腰圍平均多出六吋,不但可能變成腰腹部囤積脂肪的小腹婆,罹患三高慢性病的風險也大增,分析原因發現,「少動」、「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是變成粗腰蘋果妹的關鍵。(徐韻翔報導)

上班女郎當心!不僅是少動身材會走樣,膳食纖維攝取不足也可能讓腰圍橫向發展,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一千多名25歲~49歲女性上班族的健檢報告結果發現,OL的「腰臀比」超過標準0.8的比例,竟然高達70%,成為粗腰蘋果妹候選人。

「腰臀比」算法是以腰圍除臀圍(單位:吋/公分),正常值應該介於0.7~0.8之間,聯安預防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腰臀比大於0.8,罹患三高慢性病的風險也就相對增加。

「主要就是代謝症候群,會影響到血壓容易增高,血糖容易過高,血脂容易過高,另外會增加一些像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外一些研究也認為,會增加一些癌症風險,目前台灣比較注意到的是乳癌和大腸直腸癌。」

上班女郎除了少運動,選擇補充膳食纖維食物的觀念也不盡正確,22%的人吃高纖蘇打餅乾、8%喝蔬果汁想補充纖維,醫師提醒,想用白米飯、高纖餅乾或是盒裝蔬果汁來補足膳食纖維,不但難上加難,還可能因此攝取過多熱量,成年女性每日需攝取25公克膳食纖維,每天至少要吃三分蔬菜、兩份水果才足夠,搭配運動,才能避免成為不健康的粗腰蘋果妹。

醫師表示,過去民眾大多是「熱量控制」避免腰粗,但其實「幫助餐後血糖平緩上升」也是阻止腰腹脂肪囤積的關鍵,補充膳食纖維是不錯的選擇。

fsj 提到...

蘋果身 70歲後易失智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09.11.26

腹部脂肪不要太多,否則身材若像蘋果一樣,腰部粗大,不但容易傷害心血管健康,也可能傷害大腦,引起失智症。

瑞典哥德堡大學〈GothenburgUniversity〉研究人員分析、追蹤約1500位女性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女性體型如果像蘋果般腰比臀還粗,則70歲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其他女性的兩倍。

研究主持人為瑞典哥德堡大學資深講師迪波拉‧賈斯塔佛森〈DeborahGustafson〉,她在接受英國「每日郵報」訪問時表示,一個人帶有過多腹部脂肪的話,未來提早死於心臟病、中風的機率就會大大升高。這些人若活過70歲,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會比其他人來得高。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神經科學」期刊〈Neurology〉。研究開始於1960年代末期,將近1500位女性參與研究。

當時她們的年齡介於38到60歲,這些女性必須填寫一連串問卷,回答有關健康狀況、生活型態等問題。經32年追蹤後發現,其中有161位女性罹患失智症,平均診斷出罹患失智症的年齡為75歲。

研究顯示,女性中年時期的腰圍若比臀圍還粗,當年老的時候,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會提升兩倍之多。

迪波拉‧賈斯塔佛森補充,其他研究也發現,身體質量指數過高似乎也和失智症有關。

過去研究顯示,腰圍寬廣的話,未來得心臟病的機率會增加70%左右,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會提升80%。



◆ 女骨鬆比男嚴重 愈老愈糟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2009.11.26

衛生署首度大規模骨密度調查發現,五十歲以上國人,兩成三男性及四成一女性有骨質疏鬆症,比日本、越南等國嚴重。

這項調查是衛生署委託中研院進行,在二○○七年八月到二○○八年七月間,對一一二一名十九歲以上成人,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進行腰椎、股骨頸及前臂三個部位的骨密度檢測。

調查發現,女性骨質疏鬆比男性嚴重,且年齡愈大愈嚴重,五十歲以上女性,百分之四十一點二至少有一處骨質疏鬆,盛行率高於日本的百分之廿六、越南的百分之廿九點五。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助理教授林以勤分析,即使沒有骨鬆,五十歲以上女性,近三成五腰椎骨密度低,股骨頸、前臂骨密度低者各有近四成一、兩成六。

相較之下,五十歲以上男性的骨鬆比率為百分之廿二點六,骨密度較低部分以股骨頸最多占五成三,其次依序為腰椎、前臂。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黃兆山說明,年齡愈老,骨密度也愈低,甲狀腺機能亢進,及長期用類固醇、抗憂鬱劑、強效制酸劑等,也會加速骨質流失。

黃兆山建議,五十歲以上、更年期婦女應評估骨鬆風險,男性六十五歲後骨質流失速度加快,建議也要檢測骨密度。

衛生署簡任技正許景鑫說,預防骨鬆年輕時就要注意,平常要曬太陽,多爬山、多健行。他建議,女性每天不要喝超過兩到三杯咖啡。



◆ 數獨也能減肥?

【中廣新聞/郭希誠】2009-11-25

英國研究人員說,玩益智遊戲,一個小時可以消耗九十大卡的熱量,也有減肥的效果。

研究人員說,一塊巧克力豆餅乾有五十六卡、奶油夾心餅乾五十七卡、梅子果醬餅乾也只有八十五大卡。吃一片餅乾,玩一小時益智遊戲,就不用擔心長胖了。

一個研究人員說,腦子裡的神經元需要葡萄糖。用腦的時候,神經元需要的葡萄糖就多。腦子裡的葡萄糖不夠,神經元就會請身體別的部位贊助,也就消耗掉了體內其他部位的熱量。

fsj 提到...

自然:腿粗臀肥別懊惱 這裡有肉較健康

中央社 2010.01.12

屁股和大腿上多長些肉或許不甚美觀;但英國專家指出,這些部位的贅肉其實對你的健康有益,能夠降低心臟和代謝疾病的發生。

「自然」(Nature)科學雜誌報導,臀部的脂肪不但能吸收有害的脂肪酸,還含有一種消炎的自然物質,能夠有效阻止血管栓塞。

該篇報導的作者指出,屁股肥大總比腰圍驚人要好,因為腰間的肥肉並沒有吸收脂肪酸的功能。

作者建議,科學家可研究蓄意提高臀部的脂肪量。

未來,醫生或許會開處方,讓體內的脂肪重新分配到臀部,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

文章作者向「國際肥胖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 of Obesity)表示,臀部若沒有足夠脂肪,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代謝問題,罹患「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等疾病。

★重要的是體型 不是體重

研究顯示,比起腰間的贅肉,大腿和屁股的脂肪較難以轉移到身體他處。

專家指出,這點聽起來雖然令人喪氣,事實上卻對人體有益。因為脂肪快速分解時,會釋放出許多引起發炎的的細胞激素(cytokines)。

研究已經發現,這些細胞激素與心血管疾病、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和糖尿病有關。

臀部的脂肪消耗較緩慢,過程中會產生更多脂聯素(adiponectin)荷爾蒙,維護血管健康,維持血糖值正常,並促進脂肪燃燒。

相反的,腹部若累積過多脂肪,變成「蘋果般圓滾滾」,則會提高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的風險。

牛津大學主任研究員馬諾洛波洛斯(KonstantinosManolopoulos)博士說:「屁股和大腿的肥肉對你有好處,但是肚子上的肥油卻恰恰相反。」

馬諾洛波洛斯說,最理想的狀況是,只要腹部不要囤積脂肪,大腿的肥肉越多月好。

「不幸的是,大腿肥厚的人,肚子通常也很有料。」

※ 相關報導:

* 冬天手腳冰冷 小心雷諾氏症上身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00302+112010011000086,00.html



◆ 試管兒長大 易得糖尿病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0.01.12

試管嬰兒長大成人後,要特別留意糖尿病、肥胖等問題。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試管嬰兒的DNA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因此成人後較容易罹患糖尿病等疾病,發胖機率也比一般人來得高。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人類分子遺傳學」期刊(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研究人員表示,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試管嬰兒出生時體重往往偏低,且容易出現罕見的代謝失調問題。研究中指出,並非基因導致這種變化,主要是控制基因活動的開關系統出現異常。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遺傳學家卡曼‧沙賓恩薩教授(Carmen Sapienza)擔任研究主持人,他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專訪時表示,這些非基因層次的變化和胚胎、胎兒的生長大有關係,也左右著基因長期的表現,並增加許多疾病風險。此外,試管嬰兒的後代子孫也可能擁有這些問題,影響甚至會擴及到整個人類的基因庫。

研究人員從試管寶寶身上抽血檢驗細胞DNA,檢查其基因「甲基化」程度和其他小孩有何不同。當基因還不需要有行動時,「甲基」等分子就會依附基因,以抑制基因反應,這過程就稱為「甲基化」。

結果顯示,試管嬰兒細胞「甲基化」程度明顯偏低,導致時候未到,有些基因卻在錯誤時機就開始異常運作,引發各種疾病、症狀。卡曼‧沙賓恩薩教授指出,人工受孕很可能干擾基因「甲基化」過程,並引起各種變化,而這些變化又主宰基因表現,試管兒未來健康狀況容易受影響。



◆ 養生五法面面俱到 老人活得健康又長壽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0.01.12

老年養生,可從從五個方向著手。中醫師葉東昇表示,老年人的養生之道,首重飲食調養、醫藥扶持、精神調攝、生活起居有規律等,以及行氣運動養生等五面向,有助於符合養生之道,讓老年人活得更健康、更長壽。

葉醫師指出,老年養生首重飲食,因為飲食與健康長壽息息相關,古籍《千金翼方‧養老食療》中提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等說法,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活動全靠後天飲食來滋養,所以飲食乃為「生民之天」,所以老人家的飲食當以輕清甜淡的食物為佳。

因此,飲食上自然忌食大魚大肉,或是食用過酸、過鹹及生冷等食物,同時飲酒過量也不宜。食物的量以吃不過量,吃不過飽,飲不過多為佳。

葉東昇醫師進一步指出,醫藥扶持上,因為老年人的身體特質為「衰老」,一旦發病就會出現遷延不癒的情形,甚至進一步變成慢性病。這時需要透過藥物扶持以便適時調理身子,而老年人又以體弱為本,不任攻伐,醫藥使用宜以「溫平順氣,進食補虛,中和之藥」來做治療。

例如老年人常受便秘所苦,欲求長壽之道,就必須先解決這個問題,建議可利用中藥治療,甚至加以預防,以避免衍生他患。

葉東昇醫師強調,在精神調攝上,宜保持心情開朗、樂觀、直爽、心平氣和、不貪圖享受。包括怒、喜、驚、思、悲、憂、恐等七情應避免過極,發而皆中和。戒色養精,少語養氣,寡思養神,有助於達到精盛、氣調、神全。

老年人宜生活有節,起居有常,中醫認為,春溫以生,夏熱以長,秋涼以收,冬寒以藏。四時起居需順時奉養,若氣反於時,則為疾病。也就是說,養生宜早睡早起,規律有時,切忌熬夜通宵,或過度勞累。

老年人因氣弱骨疏,抵抗力差,衣物穿著必須適當保暖。飯後適宜健步緩行,幫助消化,若飽食則臥,恐將百病叢生。

導引行氣、運動養生方面,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老人家可依照自己的體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以適量規律為原則,可練習民間一些健身功,如太極拳、八段錦等,只要盡力而為即可,但千萬不能一曝十寒,如此才能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