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3

珊瑚預測 2013~2020年南亞還有大地震

自由時報 2008.12.13

台大研究 登上「科學」期刊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2004年因地震所造成的南亞大海嘯,造成數以萬計的傷亡,台灣大學研究團隊透過「珊瑚鈾定年技術」,能精確預測海底地震周期。研究顯示,南亞約在2013至2020年還會發生一次規模7至8的地震,影響非洲、澳洲、中南半島及峇里島,2037年還可能有規模高達9的超級強震!台大地質科學系多年來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研究團隊,進行跨國合作,前往印度洋海域進行珊瑚取樣,並進行「珊瑚鈾定年技術」,利用鈾-238衰變系列中三個放射性核種,鈾-238-鈾-234-釷-230的相對比例,計算珊瑚年齡,重建蘇門答臘明達威群島的地震周期,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

珊瑚年輪預測 誤差小於一年

台大地質科學系副教授沈川洲指出,生活在海邊潮間帶的微孔珊瑚,成長外形會因地震造成的地面高度變化而產生帽狀或凹狀的改變,因此可利用珊瑚的年輪、表面形貌,大幅提高地震周期計算的準確性,將過去達幾十年至幾百年的誤差,縮短為數年甚至小於一年,是地震預測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研究團隊精確建立蘇門答臘明達威群島地震周期,比對珊瑚生長年輪與南亞過去地震紀錄,發現每隔2百年為一個大地震周期,每6到13年就出現一波規模達8的地震群。

2037年 強震規模9

沈川洲推估,如果構造運動模式不變,南亞約2013至2020年會發生一次規模7至8地震,到2037年可能有規模9的超級強震。

沈川洲提醒,南亞及鄰近國家必須高度警戒並即時通報,民眾如果要到東南亞度假,可以選擇峇里島北部。這項研究使用的盤狀珊瑚在赤道地方數量較多,目前無法研究台灣地震。

※ 加州理工那邊的報導,詳見相關報導。



◆ 珊瑚年輪 可預測地震

【聯合晚報╱記者謝鎔鮮/台北報導】 2008.12.12

地震引發的南亞大海嘯死傷達數十萬人,世人記憶猶新,台大地質系研究團隊發展出「珊瑚鈾定年技術」,大幅精確珊瑚預測海底地震理論。地質系副教授沈川洲預測示警,未來6到13年內,南亞一帶將再遇規模7、8的強震,約2037年甚至可能有規模達9的超級強震,須提早防範。

台大地質科學系副教授沈川洲與碩士生李桂淑今天發表「亞洲大地構造運動與環境變遷研究」研究,發展出「珊瑚鈾定年技術」,大幅提升以珊瑚預測海底地震周期的精確度,可將測量誤差從幾十年、百年縮小至1年。團隊並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謝凱瑞等三大團隊合作,研究結果今天刊登於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

沈川洲表示,地震時,海底版塊抬動讓地表變化,海平面隨之上升或下降,連帶改變生長在邊潮間帶的盤狀微孔珊瑚外貌,可作為預測未來地震之用;沈川洲解釋,當海平面上升,珊瑚往上長高;海平面下降時,接觸到空氣的珊瑚則會死亡,往外圈生長,「珊瑚鈾定年技術」可更精確計算珊瑚生長年齡。

沈川洲說,他們比對珊瑚生長年輪與南亞過去地震紀錄,發現每隔2百年為一個大地震週期,每6到13年就出現一波規模達8的地震群,精確建立蘇門答臘明達威群島的地震周期,「微孔珊瑚就像南亞地震記錄器一樣。」

沈川洲預測,若構造運動模型不變,去年明達威群島的8.4地震是新一波地震群開端,他警示南亞一帶未來約6到13年內將再發生規模7、8強震,約在2037年時將出現規模9的超級強震,誤差為正負數年,南亞各國須提早防範。

但沈川洲說,珊瑚地震理論適用南亞,移至其他地區須因地制宜。像是台灣海邊盤狀微孔珊瑚較少,較不易測量,目前預測地震仍以碳14技術為主。

※ 相關報導:

* Earthquake Supercycles Inferred from Sea-Level Changes Recorded in the Corals of West Sumatra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322/5908/1674

Kerry Sieh, Danny H. Natawidjaja, Aron J. Meltzner,
Chuan-Chou Shen, Hai Cheng, Kuei-Shu Li,
Bambang W. Suwargadi, John Galetzka, Belle Philibosian
Lawrence Edwards
Science 12 December 2008: Vol. 322. no. 5908, pp. 1674 - 1678
DOI: 10.1126/science.1163589
* Potential for large earthquake off coast of Sumatra remains large
http://www.physorg.com/news147533054.html

印尼亞齊舉行海嘯兩週年悼念活動
研究:四川地震讓斷層壓力不減反增
日本東北部規模 7.2 地震 2 死

新研究揭開「超剪力」地震的神祕面紗
地幔最底層發現意料之外的物質特性
超級火山?黃石公園地面正在上升中

禁止捕魚護衛珊瑚礁避免掠食性海星爆發
2030年 全球為資源開戰?
 - 全球1/5珊瑚礁已死 環署:回收價1年內回升

1 則留言:

fsj 提到...

微孔珊瑚 暗藏地震密碼

【聯合報╱記者 楊正敏】2009/01/14

台灣大學地質系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國際研究團隊,發表利用珊瑚特性,重建南亞地震周期的研究成果,獲「科學」(Science)刊登,這項研究提高了地震周期推論的準確度,可以提供東南亞各國政府擬定未來防災的策略。

2007年9月12日在西蘇門答臘南側的明達威群島,發生規模8.4的大地震,兩個世紀前,西元1833年,當地也記錄發生規模9.0的超級地震引發大海嘯,這些地震都在大自然紀錄器的珊瑚上留下蛛絲馬跡,利用精準的珊瑚定年技術,就能往過去重建大地震的規模、次數及模式,並放眼未來,估計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及大小,及早擬定對策及救災準備。

台大地質系副教授沈川洲表示,生活在海邊潮間帶的微孔珊瑚,外型會因地震造成的地面高度變化而改變,過去十幾年來,加州理工學院及明尼蘇達大學,利用這種珊瑚的形貌及特徵,了解近代活動的模式。

他指出,這個區域的地震是印澳板塊隱沒至歐亞板塊引起,當地震發生時,地面及相對海面高度會因而改變,生活在海邊潮間帶的扁圓狀的微孔珊瑚,成長外型會因而改變。海面上升時,數年後,形成中間凹下的杯形(cup)。

反之海面下降,海邊體型較小的珊瑚會暴露在海面上;而體型較大的扁圓狀微孔珊瑚外環活體,上部分會因暴露而死亡,下緣部分則繼續往四周生長,中間凸出,形狀看起來像帽子(hat)。

因此利用此種珊瑚的表面形貌及特徵,可以重建了解地震活動的模式。

在珊瑚的生長外型開始變化的骨骼上取樣,進行定年,便可以知道海面變化的時間,因此得知發生大地震造成海面改變。

屏東恆春和墾丁曾在2006年發生規模七的強震,沈川洲說,當時並沒有造成海面明顯的變化,較難記錄在珊瑚中。

沈川洲說,加州理工學院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雖然可以從珊瑚形態、特徵了解近代地震活動的模式,但對珊瑚化石卻難以精確定年,誤差都數十年到百年之間。

五年前台大加入研究團隊,精進「珊瑚鈾釷定年技術」,把誤差縮小到個位數,甚至比一年還好,整個研究總算有了突破。

研究發現,過去700年來,這個區域每隔約兩百年,會有一次持續數十年,規模8左右的大地震群;在幾個大地震過後,會有一個規模九的超級地震,把累積兩世紀的能量完全釋放。

根據過去測得的四次周期紀錄推斷,2007年明達威群島規模8.4的大地震,應是最近一次大地震群的開始,若構造運動模式不變,推估每6到13年會發生一次規模7到8的地震。

在大地震群最後出現的超級強震,則可能距現在30年左右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