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7

與生理時鐘、糖尿病、高血糖同時相關的基因

Gene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risk suggests link with body clock
http://www.physorg.com/news148053745.html

December 09, 2008

一項新研究指出生理時鐘、新陳代謝異常與糖尿病之間的關連。該研究由一個牽涉到牛津大學、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與劍橋 MRC 流行病學小組的國際性團隊所完成。

研究者確認一種基因,涉及到身體回應 24 小時日夜週期的方式,而那與高血糖濃度以及所增加的乙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風險強烈相關。這個全基因組聯合掃描的結果發表在 Nature Genetics 上。

"我們有非常強烈、不可辯駁的證據指出,褪黑激素受體 1B 的基因編碼與高空腹(high fasting)葡萄糖濃度以及所增加的乙型糖尿病風險有關," 牛津糖尿病、內分泌與新陳代謝中心的 Mark McCarthy 教授說。

褪黑激素是一種荷爾蒙,與我們睡眠--醒覺週期的控制關係匪淺,夜間在血液中的濃度達到高峰,在日間則下降。結果,褪黑激素涉及到時差與睡眠失調這樣的症狀。

混亂的睡眠模式已知與一系列健康問題相關,包括糖尿病這樣的代謝失調,但我們卻不知它們如何連結。在確認某種褪黑激素受體與血糖濃度的關連時,這項研究提供了遺傳學證據 -- 受我們生理時鐘所控制的機制連結到維持我們新陳代謝健康的機轉。研究者指出,褪黑激素於胰腺上的作用在此例中似乎被擾亂了。

這項國際性研究合作結合 10 個全基因組聯合掃描,涉及超過 36,000 個具有歐洲血統的個人。在褪黑激素受體 1B(MTNR1B)基因編碼中的變異,證明空腹葡萄糖濃較平均多出 0.07 mmol/l,而從父母那裡所繼承的、此變異基因的每一個拷貝,使乙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 9%。

"高空腹血糖濃度為糖尿病的早期標記,而這項觀察提供了關於將基因連結到糖尿病風險之可能機制的重要線索," Nick Wareham 教授說,劍橋 MRC 流行病學小組主任。

其他基因先前已證明與高血糖濃度相關,但未曾證明與糖尿病風險的增加相關。在這個全基因組研究中所發現的褪黑激素受體,是第一個同時與高血糖還有糖尿病風險增加相關的基因。

"雖然葡萄糖在血液中的濃度用於診斷糖尿病,但先前與高葡萄糖濃度相關的基因並不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來自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 的 Ines Barroso 博士說。"我們在 MTNR1B 中發現了一個變異 -- 在基因組中的一個 G 取代了一個 C。這單一字母的改變影響了血糖濃度與糖尿病。這項值得注意的結果應能使我們在這個問題中獲得新洞見。"

※ 相關報導:

* Variants in MTNR1B influence fasting glucose levels
http://dx.doi.org/10.1038/ng.290

Inga Prokopenko 等人(人數眾多詳見原站)
Nature Genetics Published online: 7 December 2008
doi: 10.1038/ng.290
研究:睡眠多寡會升高糖尿病風險
人眼中第二套感光系統掌控生理時鐘
晝夜節律與新陳代謝之間的關連找到了
生物時鐘的「貪睡鈕」
科學家創造出可調式「遺傳時鐘」

科學家:糖會使大鼠上癮
糖尿病防治 ABCs 123s
身材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兇 -- 是肝脂肪
揭露胰島素的全新作用
新荷爾蒙 lipokines 對新陳代謝有益

一夜無眠會增加人腦中的多巴胺
延緩上學時間對青少年認知表現有正面影響
高血壓也許使年長者的思路難以清晰

2 則留言:

fsj 提到...

研究:食用豆類堅果 有益糖尿病患

◆ 《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 食用豆類堅果 有益糖尿病患

【黃文正/紐約時報十九日報導】 2008-12-20 中國時報

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期刊》刊載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採用高纖低脂飲食法的第二型(成年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濃度方面,食用豆類和堅果類食物,會比醫界習慣推薦的全穀類飲食法,效果更佳。

研究人員表示,豆類與堅果類食物因血糖指數較低,僅會適度增加血糖濃度。研究發現,接受低血糖飲食法的參與者,在半年之後,可明顯增加體內的HDL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即俗稱的「好膽固醇」,對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頗有助益。

「這是非常重大的發現,因為罹患糖尿病堪稱雙重打擊,」這篇研究報告的主撰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營養科學系教授傑金斯說,「如果是男性患者,他再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女性更高達四倍之多。」

「截至目前,用來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在降低心血管疾病方面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他說,這項研究對容易罹患心臟病的糖尿病患者應有不小幫助。

此項研究將二百廿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隨機抽樣分成兩組,一組採行低血糖飲食法,另一組採用高纖維穀物飲食法。兩組採行的飲食中,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都很低。

高纖維穀物飲食法強調「棕色食物」,例如全麥麵包、早餐麥片、糙米和連皮的馬鈴薯。低血糖飲食法則包括豆類、豌豆、扁豆、麵糰、快煮米飯(quickly boiled rice)以及黑麵包、裸麥麵包、燕麥粥和燕麥麩等。

經過半年後,低血糖飲食法這一組,糖化血色素(hemoglobin A1c)濃度平均微降○.五%,但對促進HDL膽固醇卻成效顯著,每公合血液平均可增加一.七毫克。

至於高纖維穀物飲食法那一組,糖化血色素濃度降低較少,而HDL膽固醇甚至輕微下降。

fsj 提到...

冬天不想積肥肉 可善用生理時鐘減重法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641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09-01-04

當天氣越來越冷,就會讓人更「懶」得去動,而且古諺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也因為人類在冬天都只想窩在暖暖的被窩中,開始讓體內的脂肪不斷堆積,因此,有醫師提倡「生理時鐘減重法」,讓大家在冬季之後,體重不增反減。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整形外科 - 蔡豐州醫師表示,所謂的「生理時鐘減重法」是讓身體習慣性自然減少對食物的需求,減緩胃部的吸收,即使沒有很大的活動量,也能保持身體良好新陳代謝,若有按照醫師指示執行,掌握冬天的生理時鐘變化,平均每月可減4~5公斤。

提出生理時鐘減重法的醫師認為,肥胖根本原因,在於生理時鐘錯亂,若是未經調整回正常運作的狀態,即使吃再少,運動再多也瘦不下來,即使瘦下來,又很快的胖回去;生理時鐘就像時差一樣,時差沒調好時,一般人可以自我發現,但生理時鐘不正常,卻不易發現,只會覺得自己胖,即使使用各種減肥方法,只是短暫性,而且容易復胖。

蔡豐州醫師指出,民眾想要減重念頭最大的動力是來自報章媒體的報導,但就在減重成為全民運動的同時,民眾許多錯誤觀念也令人憂心不已,包括大多民眾對減重的期待是急切且無耐性、減重行為竟是以向藥房拿藥居多等等,醫師呼籲民眾仍應按照正常方式減肥,千萬不要相信坊間過於誇大的減肥效果。

根據北醫一份報告「國內成人肥胖問題和減重行為調查」發現,民眾有想減重念頭,來自媒體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另一半的要求,覺得促使自己發胖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有44.5%民眾不曉得,而難以控制的食慾則以37.5%排名在後,顯見民眾對於發胖原因無法有深刻了解,不過,可喜的是,民眾仍是多半相信多運動、多吃水果蔬菜是最有效的減重方法,不過有五分之一受訪者認為西藥減肥有效,可見仍存在不少追求速效,求助藥物的減肥族群。

這份調查中也指出,民眾對於減肥的期待是急切沒有耐性,問卷中顯示,多數人期望可以在10至15天內可以看到減肥效果,而1個月減少5至7公斤是他們覺得滿意的數字。然而,醫師強調,對肥胖者而言,減肥要持續1個月以上,每月下降2至3公斤最合理,同時維持減肥時的生活習慣,達到理想體重,才可稱為減肥成功,顯見民眾對於減重觀念仍有誤解。

此外,令人憂心的是,民眾減肥的行為竟以向藥房拿藥居排名第一,對坊間宣稱1次可減1至2公斤或3至5公斤的宣傳手法,大多數消費者會考慮業者的保證及產品的價格,才會去嚐試。

如何引導國人減重正確觀念,分享良好減重經驗和觀念是當務之急,彈減重措施是綜合性的,若不運動而僅限制飲食,強制性的節食雖然能降低體重,但精神與肉體卻難以忍受,雖然減肥成功卻成了病人,失去減肥原有的意義。

(本文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整形外科 - 蔡豐州提供,uho編輯部整理)

※ 睡眠充足可以讓你/妳瘦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