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30

台灣要積極面對人才困境

◆ 吃麵讓座 求職女找到新工作!

民視 2011/03/29

你相信嗎?吃一碗陽春麵也能找到工作!台中市有一位周小姐,到麵館吃麵,主動讓座給兩個客人,沒想到這兩個客人一個是機械公司的經理,一位是日籍顧問,周小姐熱於助人的精神很被他們賞識,就這樣,延攬她到這家公司上班。

3個多月前,周小姐剛結束一份學校的約聘雇工作,急著找新的工作,有一天中午她到麵館吃麵,獨自坐在角落,當她咬了一口滷蛋,抬頭一看,兩個客人走進麵館,找不到位子坐,於是她主動把位子讓出來,沒想到這樣的舉動,讓日籍的顧問很感動。

當時這家公司正在招募資管人才,於是經理和顧問,推薦她到公司面試,周小姐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沒公司的主管,很喜歡她樂於助人的精神,受到公司主管的賞識,周小姐相當珍惜這份工作。

周小姐吃麵讓座,不但為她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也在這家公司傳為一段佳話,她的求職故事,很值得現代人省思。(民視新聞 李坤錫 余壽生 台中報導)



◆ 廖玉蕙:另類霸凌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240704.shtml

【聯合報╱廖玉蕙】2011.03.29

世界如此遼闊,人事這般紛繁,成人的社會複雜得讓人眼花撩亂,進入社會後的http://www.blogger.com/img/blank.gif將來如何對應得宜,端賴求學時期的諸般養成教育。如果不想庸庸碌碌地隨波逐流過日子,就得從學子生涯開始認真準備人生的功課;閱讀與習寫作文原本的用意就在這裡—培養觀察、思考,歸納、分析的能力,為生活尋找一個說法。

就拿最近被討論得沸沸揚揚的國光石化興建案為例,台灣島上這麼重要的議題,你關心過嗎?你的意見如何?當許多人為阻止這個宣稱能提供多少就業機會與無數產值的政策走上街頭時,你思考過為什麼這些人會如此焦慮嗎?

從生活問題著手思考是最好的作文練習。也許我們都該想一想:該怎麼看待國光石化的興建。興建國光石化的好處據說是能增加台灣的競爭力,既然有這麼大的好處,誰不希望國富民強!為什麼偏有許多人反對?你得先保持對世界的好奇,才會萌生求知慾;有了求知慾,就會尋找方法幫你解惑。

一般有幾種方法可以循序漸進:一是閱讀環保專家的相關論述,他們會告訴你:彰化海岸上萬公頃的國際級珍貴濕地將因此被摧毀、瀕臨絕種的白海豚的洄游路徑勢必被截斷、台灣的糧倉將如六輕之於麥寮般被汙染,慢性毒害將綿延不斷;而另一個認識問題的方法則是親自踏察,當你的雙腳浸踏著逐漸退潮的海水,眺望遠方潮間帶外的美麗浪花時,所有書上的數據都會瞬間化作具體的圖像和胸臆間緩緩湧動的溫柔。你會體悟一個海島型國家的人民如果無法親水將會是多麼的讓人遺憾!而思及當地沿路嬉鬧的可愛孩童將無可避免地在石化工業啟動之後,成天戴上口罩上學,這又是多麼荒謬;另外,如果不想被迫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當地居民們的健康又將遭受怎樣的威脅!何況,彰化的風,可不會只徘徊在芳苑、大城的石化預定地,到時候,在彈丸之地的台灣,誰能倖免!

接著,還可以拿出做學問的求證精神,輕易訪查到過去的案例:當年興建六輕時,王永慶誇下的海口「零汙染」是否屬實?麥寮最終真的為地方帶來繁榮?還是埋下了死亡的恐懼?你會很驚訝:怎麼政府一面呼籲民眾節能減碳,一面卻以支持這種高耗能、高耗水、高汙染的「三高產業」來草菅人命。一個號稱尊重「民意」的政府怎麼能拿當地居民的生命來交換繁榮的經濟!這樣簡單的道理,居然還得勞煩專家一而再、再而三的環評?難道主事者瘋狂了嗎?一個正常的社會,怎會因為你是弱勢或少數而漠視你的生存!萬一國光興建了,這跟我們一致口誅筆伐的校園霸凌又有什麼兩樣!只是出動的是規模更大的國家機器,危害更加嚴重而已。

文章必須是爬梳利弊得失後的肺腑才具意義。司馬遷寫作的《史記》之所以感動千古以來的閱讀者,不只在於運用語彙的從容或遣詞造句的創造氣魄,最重要在於其中有司馬遷個人的淑世熱腸。現今,作家吳晟、吳明益等也起而效尤,寫詩、寫文章,進而走上街頭,提醒我們:「沒有旁觀者的時代」,只有全民站出來才能對抗這種另類霸凌。我以為這正是閱讀與創作的最終極目標—堂堂的做人。(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 台灣要積極面對人才困境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240588.shtml

【經濟日報╱社論】2011.03.29

1989年6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天安門事件,澆熄了當時西方國家的「中國熱」,也重挫了當時正在改革開放中的大陸經濟。當西方國家的制裁還在進行,企業束手觀望的時候,台灣商人卻率先重回這個市場。此後20年間,不論台灣的政策如何變動,西進路上的台商始終絡繹不絕。

即使台灣與大陸的經濟關係日趨密切,卻出現極為奇特的現象:經濟往來幾乎都是單向的。我們只見台商挾資金與管理、技術人才西進,但大陸的資金與人才卻因各種法令而被台灣拒於門外。海峽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不僅有利於台灣的招商引資,也使大陸對台投資有了依據與時程;這些都有助於改善資金面的失衡。此外,台灣大幅調降遺贈稅與營所稅,更為資金回台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是,我們似乎一直未真正認識到人才面失衡的嚴重性。台灣近年移出的居民,也包括移往大陸的居民,通常具有「三高」的特性:所得高、知識高、擁有的資金高。相對而言,來台的經濟性移民中,95%為從事低階工作的外籍勞工,剩下的5%中,又有約三分之一為補教老師。換言之,台灣損失的是具有專業、能增加經濟活動、創造經濟產值的人士,但引入的居民則反是。所以,台灣總體人力素質平均而言是呈現下降的趨勢。

為了嘗試引入高素質的人民,政府也仿效他國訂定各種辦法。2009年公布的「高級專業人才及投資移民」永久居留申請辦法,就以核發「高級人才及投資移民梅花卡」,「學術及商務人士旅行卡」和「就業PASS卡」等,試圖吸引各國專業人士來台工作或居留。但這些辦法始終績效不彰,目前所發的卡屈指可數。而這些辦法不適用於大陸人士,所以也無助於解決兩岸人才的失衡。

我們在引入人才上毫無作為,但政府與社會卻還想方設法的要把我們現有的人才趕出台灣。當大陸在各省市普設工研院,而且努力在台灣挖角高階技術與管理人才時,我們的立法院與監察院卻以打肥貓為名,拚命要削減工研院專業人員的薪水,行政單位竟然也與之唱和。為淵驅魚,莫過於此。除了工研院,在一些大學與其他研究單位,如今也出現了人才的反向選擇。

大陸不只在電子、資訊、通訊等領域的人才上動腦筋,他們還野心勃勃的想成為人才大國。彼岸的作法是透過大學來吸納與培養各種人才,重點大學並致力於國際化,也積極引進國際級的重量人才;中共組織部推動的「千人計畫」,更不惜重金幫大學引進人才。相形之下,我們普設大學,但卻不提供足夠的資源,使得許多學校徒有大學之名,做高深的研究力有未逮,在應用與產業導向的研究又與市場脫節。當大陸的大學一心奔向卓越,我們的大學卻逐漸淪為平庸。

綜上所述,台灣如今的問題就出在「三不」:不珍惜現有人才、不積極引進人才,也不努力培養人才。政府必須改變過去對人才輕忽的態度,更要積極扭轉現有制度中許多錯誤與不合理的地方,讓人才能夠近悅遠來,蔚為風潮。人才的培養也必須有完整想法,並與產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相結合,才能擴大台灣的力量。沒有人才,台灣就沒有未來。當我們已經改變經濟其他一些失衡之時,現在必須儘速處理人才失衡的問題。大約170年前,林則徐禁煙時曾上書說,他恐怕十餘年後,「豈惟無可籌之餉,抑且無可用之兵」。後人讀到這兩句話,無不心驚。我們若對於人才問題始終麻痺無感,恐怕不出數年,我們也將無可用之人才了。

※ 相關報導:

少子化是國家安全警訊
假性單親增多 台灣家庭痛苦指數高漲
缺啟發式教學 學生欠思考力

23 則留言:

fsj 提到...

台灣要如何改變人才困境

【經濟日報╱社論】2011.04.01

本報3月29日的社論「台灣要積極面對人才困境」指出,海峽兩岸之間一直存在著資金與人才的嚴重失衡;過去政府的種種政策,主要在促進資金回流,卻一直未能正視人才面失衡對國家的長遠影響。由於我們持續流失具有專業、能增加經濟活動、創造經濟產值的人士,以致台灣的平均人力素質呈現下降的趨勢。我們若不能扭轉此一趨勢,台灣將沒有未來。

我們在這篇社論更明確指出,當前人才的困境源於「三不」:不珍惜現有人才,不積極引進人才,也不努力培養人才。要如何對症下藥,值得大家嚴肅思考。

台灣目前許多人才受制於扭曲的薪資結構,付出與所得極不相稱,以致他們無從(或無意願)做更大的突破。我們若珍惜人才,當務之急就是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對於具有專業能力與能夠創新的人士(這些人可能是科研的、技術的,也可能是金融的、文創的),政府和民意機關要懂得尊重市場機制,絕不能以民粹方式,無理打壓或剝奪他們努力的代價;對現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也應有徹底改變的決心。例如大學與研究單位的平頭式薪資制度一定要打破,但這不能只是零碎的改善(例如目前的彈性薪資),而應建立完整的評鑑與誘因機制,獎勵真正的突破與創新,如此方能出現菁英領導,而非平庸掛帥。

引進人才包含兩個層面:一為引進,二是留用。在引進的方面,我們提出兩個基本原則:「門戶開放,一視同仁」。政府目前雖有引進外國人才的相關辦法,但執行面的限制頗多;就連來台的僑生都無法在畢業後立刻工作,而需返回僑居地一年後始能來台就業。我們認為,除了特殊的國安考量,政府應針對能帶來專業技術或資金的人士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制度上,只針對專業需求或資本需求訂定通案的規範,排除其他的人為障礙,建立簡易的外籍人士引進制度;對於陸籍人士則一視同仁,比照外籍人士通案處理。

人才留用主要和在台長期居留的制度有關。目前的制度假設來台工作或居留者,就是有意取得我國國籍與護照,以致在居留、置產與子女就學上多所設限,也使得人才引進分外困難。我們認為,長期居留與取得國籍二者不必然相關,制度上應予區分;長期居留制度應使引進的專業人士很容易在台居住安頓,並享有其他國民的福利。尤其,未來大陸學生來台就學,我們也應建立明確的制度,使我們訓練的大陸學生能在台發揮,為我所用。

在人才培養部分,目前高等教育已是一個失靈體系,應該徹底翻修。十多年來的大學擴張,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後遺症;教育資源被稀釋後,頂尖大學自然巧婦難為無米炊,以致在追求卓越上顯得力不從心,更難與國際競爭。另方面,許多技職體系學校卻在升格後高不成(無法從事高深研究),或低不就(不願再做傳統的技術訓練)。於是,大學體系出現趨於平庸的現象(regression to mediocrity)。

我們認為,大學應該分頭發展:一部分學校以研究為重心,追求學術卓越,其經費來源仍以政府支援為主;這些學校的目的就在訓練基礎研發的人才。一部分學校則以應用訓練為導向,提供產業的支援。這些學校應推動「產業化」,不僅與國內產業發展的需求相結合,也可對其他新興國家提供產業與技職訓練,逐步發展為服務業國際化的新方向。

人才問題是國家生存與永續發展的大問題,上述所言當然無法盡述。但我們提醒政府不能再掉以輕心,而應即早規劃,積極改變,為台灣創造生機。



◆ 優良社工 頻遭外國挖角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2011.04.03

明天是社工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昨天舉辦「優良社工表揚暨社會工作實務研討會」。台大社工系系主任古允文指出,台灣優秀社工員因升遷遇瓶頸,政府又無完善制度,新加坡、香港等地祭出高待遇頻頻挖角,人才流失情形令人擔憂。

市府社會局指出,以社會局內部人員來說,去年流動率即將近20%,社工經驗無法傳承,斷層相當嚴重,目前北市公部門、公設民營機構社工員約500多人,其中資歷3年以下的人數占5成。

「現在不只高科技人才會被挖角,優秀社工員也在外流!」古允文說,台灣社工員待遇平均3至4萬元,除非進公部門或行政體系,薪資難以成長,且服務的個案量高,鄰近華人地區香港、新加坡近年頻以高於一倍薪水挖角資深的社工員,令人憂心。

昨天有42位公私部門社工人員獲頒優良社工獎,其中最資深的福民平宅社工督導蔡丹墀年資已31年,歷經11任社會局局長。

他表示,平宅為大型社區,服務的對象從小到老,有些民眾經過2、3年拉拔可重新站來,有些人輔導10年,還是沒辦法走出來。他說,社工員要「客製化」設計方案,雖然會遇到種種磨練,但得到的成就感也不小。



◆ 痛苦指數 將創3年新高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2011-04-04 工商時報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昨(3)日表示,台灣今年的通膨率將會超過主計處預測的2%,另外由於政府就業方案即將退場,全球景氣不確定升溫,國內失業率也不容樂觀,估計今年的痛苦指數將會高於去年的6.2,為近3年最高。

全球今年以來受到北非、中東情勢緊張的影響,油價大漲逾20%,加上氣候異常造成穀物供給吃緊,糧價同步上揚,經建會指出,依據環球透視最新預測,今年全球的消費者物價漲幅(通膨率)將由去年的2.8%增至3.3%,估計台灣也將面臨物價上漲壓力。

前經建會主委胡勝正接受訪問時表示,主計處預測今年的通膨率為2.0%,但觀察目前利比亞、葉門的情勢,加上國際熱錢三不五時就進市場炒作一下,通膨壓力確實已高於2.0%,月底主計處修正經濟預測時,應該會調高通膨率的預測。

除了油價、糧價推升通膨率,胡勝正也表示,日本宮城地震後的重建需求自第3季起會逐漸升高,這也會讓水泥、鋼鐵、機械設備有上漲的壓力,這些因素都將讓今年台灣的通膨壓力升高。

中研院院士于宗先指出,台灣不可能再出現過去石油危機年代的高通膨,而目前的物價之所以讓大家感到痛苦,根本原因在於所得沒有增加,20年前大學畢業生月薪有2萬5千元,今天比這個水準還低,20年前拿到博士學位到大學任教月薪6萬4千元,今天只有5萬多。他說:「所得沒增加,不用說2%的通膨率,就連1%也會讓人受不了。」

除了物價,國內失業情勢也不容樂觀,胡勝正表示,今年來企業人力需求增加,前兩個月失業率已降至4.6%,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就業方案僱用的10萬人,近期將逐漸退場,加上全球經濟從春節過後就充滿了不確定,這會使得企業僱用、加薪的計畫趨於保守,失業率不容易有顯著的下降。

胡勝正表示,綜合通膨率與失業率的痛苦指數,去年是6.2,今年在通膨率升逾2%,失業率仍在高水準的情況下,痛苦指數將會高於6.2,創近3年最高,痛苦指數升高的走勢,值得密切注意。

fsj 提到...

碩博士失業知多少?

【于國欽】2011-04-10 工商時報

■「高學歷高失業」最早出現於民國85年,當時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率3.1%,遠高於平均失業率2.6%。近年這一現象更趨明顯,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率經常居各學歷之冠。

■國內各大學的研究所(含碩士及博士班)學生人數有多少?民國73年之前不到1萬人,79年達2萬人,隨著80年代廣設大學及研究所,89年升逾8萬人,而去年更已高達22萬人。

這些年雖然大家都明白讀研究所的報酬率愈來愈低,但唸的人卻愈來愈多,去年自校園取得碩、博士學位者已由十年前的2萬人升至6萬人,預估年底台灣的碩、博士將達百萬之眾。

過去讀研究所的人不多,取得學位後,身價不凡,既不擔心找不到工作,初入職場的薪水也高人一等,大概民國80年以前唸研究所者都曾享受過這種高學歷的快意。但如今碩、博士如過江之鯽,非但薪水大不如前,有時甚至連工作也找不到。

碩博士找頭路 也煩惱

頂著碩、博士學歷找不到工作的人有多少?過去這一直是個謎,因為我國是以2萬戶樣本家庭來推估700多萬戶的失業概況,在以往碩、博士人口太少的情況下,無法推估。不過隨著碩、博士人口普及,統計風險降低,我國官方自今年起開始有碩、博士失業的統計。

根據官方的估計,我國如今失業的碩、博士人口有2萬人,這項估計證實了高學歷即使有就業的優勢,但是仍有高達2萬人找不到工作,這2萬人失業了多久?估計平均失業週數為27週,也就是找了半年多的工作迄今依然無法就業。

比較令人訝異的是,景氣連連亮出紅燈、黃紅燈下,居然還有2萬個碩、博士尋尋覓覓了半年依然未能就業,這看來已無關景氣好壞,而是台灣高學歷人力的供需存在著大問題。

雖然比起大學、高職學歷者逾10萬人失業,碩、博士這區區2萬個失業者不算多,但我們必須了解的是,政府在此一高等教育領域裡投入了可觀的資源,結果培育出來了人力,學非所用者有之、大才小用者有之、長期失業者也有之,這豈非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台灣高等教育使用的資源極為可觀,以高教經費占GDP比重而言,台灣去年為1.9%,高於日本的1.5%、德國的1.1%、法國的1.3%,政府近年來又連連以「五年五百億元」特別預算為高等教育加碼,以如此龐大的資源所培育出來的人力,除了碩、博士2萬人未能就業,受大學教育者也有14萬人處於失業狀態,人力培養與運用出現如此大的落差,教育當局難道不需好好檢討嗎?

高學歷失業人數 攀高

高等教育固然應以培養青年人遠見為先,但不論是從個人或國家角度來看,高教政策都不應與產業政策脫鉤,只有好的人力才能創造好的產業,也只有好的產業才能留住好的人才,台灣高等教育人力供需失衡已非這一兩年的事,十年前談「高學歷高失業」指的是大學學歷者,如今再談「高學歷高失業」已升級至碩、博士。

政府近年來儘管推出產業碩士專班、強化大學教育的「最後一里」等方案,但皆屬零星救急,致使「高學歷高失業」日趨嚴重。碩博士2萬人失業,不僅是對青年學子一個提醒,也是對教育當局嚴重警告。

fsj 提到...

觀念平台-一校功成萬校枯

【張瑞雄】2011-04-11 中國時報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第二期獎勵揭曉,中南部的學校抱怨重北輕中南,其實是重十一輕其它。國立大學有七十幾所,除了受補助的十一所國立大學外,其他的國立大學都在苦撐經營,且被教育部和十一個老大壓迫得喘不過氣來。在全國各地成立國立大學的目的是甚麼?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甚麼?教育部實在要有勇氣重新思考,不要為了百大的虛名而讓高等教育的資源錯置和傾斜。

二○○○年兩名文化大學學生在陽明山上的租屋內葬身火窟,今年東華大學學生校外租屋發生火災而造成一死兩重傷,家長都在問,為什麼校園不多建學生宿舍?因為宿舍是「自償性」建築,所以學校要自己籌錢蓋或要BOT。建一個宿舍床位若不算土地成本約要五十萬,五年五百億可建十萬個床位,每年多十萬家庭可以安心其子女不會因住校外而發生種種意外,難道這不比百大重要。

今年首次舉辦的北北基聯測,外縣市報名考生增加,這對即將推動的十二年國教是一個警訊。為什麼大家要擠台北市的好高中,因為這樣上好大學的機會大,是誰造成好大學和不好大學的區別,教育部也!有拿五年五百億的最好,其次選有教學卓越計畫的。要拚好大學首先要拚好高中,這就是為什麼多元入學已經實施多年,大學錄取率都接近百分之百了,學生的升學壓力卻還是一年大過一年的原因。

高教政策時常學美國,但美國是土地寬廣的國家,不同州的大學其替代性或競爭性沒那麼強,一是距離遙遠,二是學費對外州來的學生都有加收,跨州就讀成本高,因此可以搞大學排名。但台灣是一日生活圈,學費又都是齊頭式平等,大學有完全的替代性。念台大和念家鄉的大學差不多,都可以隨時回家,學費都一樣。所以當台大的資源比其他大學多那麼多時,結果可以想見,其他大學都被替代掉了,選系不選校已沒有人理會,選五年五百億大學才是王道。

五年五百億大學像黑洞,把人才和資源都吸進去,造成其他大學空洞化。以研究生為例,以前大學部每班前一、二名才能考進台大研究所,現在每班有十幾個可以考上,台大老師又不是超人,這些中段學生在台大無法受到很好的照顧,自生自滅,而原來可以好好教這些學生的一般大學老師卻無生可指導,造成雙輸。

順口溜「外島先倒,由東向西,由南到北,天下為公」講的就是在此資源集中又少子化的情況下,大學關門倒閉的次序,最後只剩北部一些公立大學了。

階級鬥爭和階級分化是以前老共的伎倆,沒想到現在正在台灣的高等教育界發生,最後大家都被鬥倒了,只剩台大等校一枝獨秀,正驗證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古訓。(作者為東華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又爆霸凌!惡劣學生在同學碗裡撒尿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04.11

校園霸凌事件又一樁!台中市某高中發生惡意在同學碗裡撒尿的霸凌事件。根據蘋果日報報導,該名遭到霸凌的男學生,陸續遭到同學以比中指、破壞課桌椅、嗆聲等方式霸凌。

受害學生的媽媽日前向媒體投訴,上月21日該校三名男同學,在她兒子的碗裡尿尿,她兒子發現自己的碗發出惡臭,忍無可忍向校方通報,這起霸凌事件才曝光。

更誇張的是,施暴的同學在事發後還囂張傳簡訊給受害學生,「就我做的吧,要怎樣隨便你!」受害學生的媽媽表示,她的兒子還擔心霸凌者報復身心受創。受害學生的姊姊見到弟弟被嚴重霸凌,日前也在臉書貼文「我看不下去了?請大家幫幫我們!」尋求網友協助。

受害者的同學私下透露,霸凌者在碗裡撒尿的情事不只一次,但當時不知情的受害男同學,曾多次用沾尿的碗吃飯。事件曝光後,施暴學生繼續在受害者的部落格上挑釁,PO上「汪汪」等字樣污辱受害學生,還推說是因為受害者與女友在學校卿卿我我,才引來同學不滿。

對此,校方指出,此事是學生們因生活細節誤會進而產生的糾紛事件,沒有發生肢體衝突,校方以輔導學生的角度介入,僅通報霸凌「疑似案件」,撒尿的男同學已被記小過。但是受害學生的媽媽難以接受校方「冷處理」的態度,打算告霸凌的學生公然侮辱。

有人質疑校方通報過程有瑕疵,對於處理校園霸凌事件過於草率。台中市教育局強調,不能以無肢體接觸,就認定非霸凌,將追查校方通報內容。

※ 相關報導:

* 碗裡撒尿「疑似霸凌」? 以強欺弱就算!
http://www.nownews.com/2011/04/11/91-2703769.htm

中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光銘今(11)日表示,以多欺少就是霸凌,校方不能用「疑似霸凌」處理。

fsj 提到...

公民與社會 可以輕鬆教

【沈中華】2011-04-13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在四月四日探討高中的「公民與社會」升學考試題目出得太難,恐有影響高中教學之虞,我頗有同感。

公民與社會共有四冊,分別包括政治、社會、經濟及法律,由於前三項非我所長,故我沒資格討論。就最後一項而言,我自己是台大經濟系、經研所畢業,並在美國拿到經濟博士,教書近二十年,而且我女兒正好念高三,如果以專家身分仍不夠資格討論,但至少可以以家長身分參與討論。

由於目前我國教科書是一綱多本,故教育部是先制訂基本架構(稱之為課程綱要),即規定每一章與節的名稱,及基本要包括內容,再開放給各出版社邀學者自行撰寫。

我翻閱了公民與社會的第四冊有關的經濟部分,約包含個經、總經、財政、貨幣銀行、國貿、國際金融、股市…。大致上每一到二章會委請各大學教授撰寫,而字數約在八千字左右,則我們可想而知,如何在極短的篇幅,清楚而又完整地介紹一個觀念,並不容易。

我相信撰寫各章的教授一定是態度嚴謹、認真負責,但我看完了某版本之後,我只覺得內容太深了。教授們想必是求好心切,希望能在極短時間將大學前三年知識全部教給學生,最好這世界上真有灌頂大法,可一瞬間將知識傳授,但遺憾的是並沒有。我感覺撰寫者有太多對高三同學羅曼蒂克的幻想,撰寫者可能會認為在書本撰寫不清之處,或一語帶過之處,教授會以為學生回家仍會好好查出正確答案,但高三同學回家大多在準備國英數(由於學校有加重計分),較少有時間準備公民,但其中不懂部分,學生回家最多翻閱參考書或老師發的補充教材,但天啊,那些更難。

舉例而言,在廠商理論部分,直接用大學上課的符號MB=MC(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說明廠商追求最大利潤的決策模型,這對尚未建立基礎知識的高中生實在是強人所難,學生不知這些要做甚麼,只好死記,且畫了一圖D=MB及S=MC的正負斜率供需模型,嚴格地說,任何人看了,挫折感相當大。

此外,女兒也說她們實在不懂M1A,M1B及M2(狹義及廣義)的貨幣在做什麼,只好死背;進階部分甚至有AD及AS(總合需求與供給)卻不太說明…少有解釋…,書中將大學教科書的正負斜率圖形大量用在高三公民與社會,但由於頁數限制,一律不詳細說明,用處,對實際影響,我看了心都痛。但這有一大部分不是撰寫教授的錯,而是上述教育部已規定的課程綱要之錯。

所以我們到底要我們的高三同學了解什麼樣的(廣義)經濟學?目前高三這一部分大多直接將大學教科書中某一個科目直接以一章呈現,所以高三的經濟學成為只是大學三年所有與經濟相關課程的精簡版?如果是的話,高三的夢魘會沒完沒了。我們是否可以先培養高三學生對這廣義經濟有更大視野與雄心,告訴他們了解經濟可解決人類許多困境,帶來幸福,先挑起他們的興趣,則優秀學生自會以這經濟相關學系為第一志願,否則目前的做法,適得其反。即使強調經濟學中的技術部分,如何將複雜的理論用「說故事」的風格呈現,與實事結合,實為關鍵。

回答這些問題其實反映了大學教授能否用一個說故事的方式,介紹一個理論或知識存在的價值。目前我們專注寫嚴謹的學術文章,但不在乎它的生活意義,故也不重視用淺顯易懂的文字介紹傳播知識,我們必須靠大量圖形及數學輔助說明,才會介紹消費者及生產者剩餘,沒有圖形及數學,我們自己竟都不會說明,則如何寫下來教給高三同學?但這些都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我們為了壓力,常忘了這領域的本質及原始目的,它應是追求真相,看到知識竟然能協助解決經濟困境帶來的快樂,以及帶給人們更好生活。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清楚這些,如何教高三學生? (作者為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

fsj 提到...

英國10歲小盲女成為歐洲議會最年輕口譯員

【中廣新聞/謝佐人】2011-04-16

英國一名年僅10歲的盲眼女童能說四國流利的語言,她已成為歐洲議會最年輕的口譯人員。

來自英國「劍橋」的小女孩「史洛安」2歲左右,在法國度假時被診斷出罹患腦瘤,而後失明。雖然如此,卻不影響她對外語的學習,當她10歲時,她已能說流利的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及中文,目前她正在學習德文。

「史洛安」從小就生活在三種語言的環境下,她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法國與西班牙的混血。而「史洛安」自己對語言有興趣又有天份。

她六歲時贏得地方傑出青年獎,她前往歐洲議會參觀,隨後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口譯人員,後來她向英國東部一名歐洲議會議員「史特迪」請求,讓她實習擔任翻譯,「史特迪」同意並邀請「史洛安」成為貴賓,與他隨行前往「布魯塞爾」擔任歐洲議會口譯員。「史洛安」因此夢想成真。



◆ 名校壓力大 南韓爆自殺潮

【聯合報╱編譯卓佳萍/報導】2011.04.16

南韓頂尖工科大學「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一名19歲高材生因學業表現不佳壓力過大,6日看過校內精神科醫師後翌日仍從公寓高樓躍下身亡。這已是該校3個月內傳出的第4起學生自殺事件。

這所頂尖學府只招收南韓最優秀的學生,校長徐南杓出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心要把KAIST打造成韓國版的MIT。但是近來多名學生因壓力過大而自殺,讓人質疑學校設下的「高目標」,將學生自殺主因指向校長所設目標使學生承受過大的課業壓力,以致想不開而自殺。

這起校園自殺案件在韓國社會卻並未引起太大關注,因為南韓是現今全球自殺率成長最快,自殺率也最高的國家之一。南韓教育部數據顯示,去年總共有3名小學生,53名國中生,90名高中生尋短自殺。

南韓學生的升學壓力從高中時代開始,有的學校強留學生至晚上10點。許多家長更請家教加強小孩功課,在重要考試前甚至教到凌晨2點。工科學生認真念書的終極目標是考進像KAIST這種頂尖大學,殊不知升上大學後,壓力不減反增。

首爾國立大學的心理學家郭琴珠(譯音)說:「我們已經習慣於除了第一名外都是輸家的想法。」 4名學生自殺原因仍待調查,但輿論一致怪罪校長徐南杓為打造韓國版MIT而對學生施壓過度。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要救救我)



◆ 演藝圈為何鬧人才荒?

【王乾任】2011-04-16 中國時報

不久前,有媒體寫了一篇報導,指稱香港演藝圈出現人才斷層,眼下只靠古天樂、吳念祖等少數小生在撐場,人才荒十分嚴重。無獨有偶,不久後台灣的媒體也傳出演藝圈有人跳出來抱怨,台灣的演藝圈也出現了人才荒,無論是幕後工作人員還是一線小生,都有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根據報導,由於各家電視台紛紛開始收回八點檔時段,或者籌劃加碼投資戲劇節目,但劇組卻苦於找不到一線小生,甚至連劇組工作人員都人手不足。

其實再早一點,台灣電影圈也傳出人才荒,不少劇組都得等大製作的強檔戲(如李安的《少年Pi》,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拍攝完畢,一些劇組才找得到人來拍片,嚴重影響拍片進度。台灣影視娛樂圈是否有人才荒問題,必須從好幾個面向切入來看。

首先,所謂的「人才荒」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最近一兩年台灣的戲劇類節目和電影逐漸從谷底翻身,願意加碼投資的人變多了,以至於拍片的需求增加了。可是,已經低迷了十餘年的台灣戲劇產業,由於市場已經萎縮許久,光是原本在產業內的人才,彼此就已經競爭的相當激烈,迫於養家活口需求,懂變通者去拍廣告、MV或轉進大陸求生存,不懂變通或沒才能者只好退出該產業。

然而,有些人卻認為,人才斷層、人才荒,是因為我們的環境不願意培養人才!姑且不說早先幾年台灣的戲劇類節目,都快被中韓兩地的戲劇節目給打垮了,只剩下鄉土系列的戲劇在支撐,產業從業人員已經大幅萎縮,原本在線上的都快沒飯吃,又沒有輔助/獎勵制度支持,實在不能怪沒在不景氣的時候去培養人才。

台灣的娛樂產業人才荒,首先是產業結構變遷所導致的就業市場萎縮問題。若要在短時間內解決人才荒,劇組必須大膽起用沒有經驗但有志於戲劇節目的新人,看是要設立專門的人才培訓學校,還是以師徒制的方式邊拍邊教;另外再佐以高薪挖角海外的專業人才,想辦法把已經西進中國的人才找回來,多管齊下,或許都稍解戲劇類節目的專業人才荒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劇組敢否突破長年以來台灣戲劇節目以帥哥美女偶像明星作為票房保證的迷思。

在大陸,由於歷史類戲劇節目發達,因而除了有帥哥小生擔綱戲劇主角的路線,還有以丑角或老生擔綱主角的戲劇節目,如扮演劉羅鍋李葆田,說帥絕對撐不上,但戲卻是好看得很。就連素來有迷戀美少男傳統的日本,近年來的戲劇節目中也開始出現諧星藝人、丑/醜角擔綱主角的戲劇節目(如電影《帥哥西裝》、偶像劇《電車男》等),顯示只要劇本夠好,觀眾也還是願意買單。

好比說去年開播後,收視長紅的《新兵日記》,還有二○○八年橫掃全台的《海角七號》,之所以賣座長紅,基本是靠二線/B咖諧星/戲劇新人的精彩演出,還有劇本的生活化和故事設定能夠引起廣大群眾的共鳴。如果台灣的戲劇類節目能多一些像《新兵日記》、《海角七號》不靠帥哥美女撐盤,則相信一線主角的演員荒一定能夠有效降低,也能培養更多元的一線小生,而且還能夠幫助台灣的戲劇類節目開展出更多元的類型,充實戲劇產業的厚度。

而且,老實說,台灣目前的一線小生還真不少,除了已經大紅特紅的那十餘位(阮經天、趙佑庭、仔仔、吳建豪、藍正龍、溫昇豪、明道…),還有不少極具潛力,急需伯樂來助他們再創高峰,我們所處的時代,怎麼會有人才荒?也許,台灣的演員根本不是人才荒,而是不少劇組只想直接找最有票房保證的一線紅牌,不想起用有潛力但不知道能否有收視率的演員,甚至不敢發展非帥哥美女為主角的其他戲劇類型,才會出現所謂的人才荒的問題吧?(作者為文化工作者)

fsj 提到...

大陸挖角「複製工研院」 薪水四倍起跳

【聯合報╱記者陳洛薇/台北報導】2011.04.18

大陸挖角戰全面啟動,從二○○六年六月底,台大國企系教授巫和懋、台大經濟系教授朱家祥、政大金融系教授霍德明三位名教授出走北大。台灣學界、科技界、醫界等專業領域人才陸續西進,一位曾被挖角的學者指出,「大陸重金挖角,薪情至少四倍起跳」。

學者說,與自己同期在美國任教的優秀學者,有些被大陸挖走了,有些則到新加坡、香港任教,大陸不只祭出重金,還有彈性機制,大陸教授十五年前就可組顧問公司,不會被綁在象牙塔裡做研究。

為強化產業科技研發,中國大陸近來在卅八個省市複製台灣工研院模式,設置地方級的工研院,並向台灣的工研院高階主管招手,先挖高層主管,希望他們率領團隊及現成人脈「帶槍投靠」。

一位工研院組長說,工研院的精華在產業人脈,大陸砸錢挖角毫不手軟,薪水相當有彈性,至少是台灣的四、五倍之多,還提供房子,保證生活無虞。他憂心一旦高階主管被挖走,勢必也會挖走產業人才,產業菁英都跑走了,台灣能留住什麼?

全世界打人才戰,台灣人才流失,也吸引不到國際人才;一家高科技公司業者說,他本來要聘用一位優秀的越南僑生,但是勞委會規定僑生畢業的底薪至少須達四萬七,他提供不了這麼多,最後也留不住人才。

另一家知名公司的老闆表示,想延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的畢業生來台工作,但勞委會規定外籍人士須有兩年工作經驗才能聘用,結果也沒成功爭取到人才。

經建會分析台灣在各種世界競爭力評比,拉低競爭力平均分數的就是勞動市場的僵固,台灣排名都在九十名以後,因此,經建會最近也建議勞委會檢討現行制度。

國際爭人才,台灣吸引國際人才的制度僵化,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認為,不同的財團法人要有彈性,爭取人才不能僵化,打肥貓對吸引人才不利,用「肥貓」字眼太沈重,應視其生產力、貢獻決定薪資,而不是一體適用。

他強調,政府對公股財團法人薪資雖然有彈性機制,但既然實際操作有困難,是否應該檢討?「大家搶人頭、獵人才時,限制薪資會讓人才流失,政府要省小錢,可能損失更大!」

※ 相關報導:

* 行政院:特殊領域敘薪 可破上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279695.shtml

吳泰成說,規範是「有原則也有例外,還有特別例外」,有彈性機制,非齊頭式規範,若特殊領域人才,經過公平客觀機制審核,薪水是可以突破部長級的。

* 鄰國獵人頭 馬:人才流失成國安問題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279758.shtml

中國大陸訂定「十二五」計畫,大規模引進科技人才,鄰近的韓國、香港、新加坡也積極獵人頭,向台灣人才招手;馬英九總統對此高度重視,指示國安會組成專案小組研究,本月初馬總統已召集國安會議,與會學者專家提醒,「台灣已面臨人才赤字危機」。



◆ 兩岸「薪」情大不同

【經濟日報╱社論】2011.04.18

政府為扭轉經濟成長而薪資卻不漲的無感復甦困境,有意自7月1日起為軍公教加薪3%,而且高層口徑一致地呼籲企業加薪。不過,社會對此反應不一,工總理事長陳武雄甚至認為:「有被政府強迫加薪的感覺。」對照之下,這兩年大陸各地薪資猛漲,沿海各地薪資調幅更是驚人,很多台商紛紛將工廠移往大陸內陸地區。兩岸「薪」情大不同,反映出雙方經濟活力的差異與體制之別。

台灣近十年來薪資成長幾成停滯狀態,民國89年至99年平均薪資每年僅成長0.8%,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質薪資是負成長。去年國內經濟成長率高達10.82%,平均薪資亦隨之增加5.3%,但也僅是彌補前年受金融海嘯衝擊薪資減少的幅度,實質薪資尚不如13年前的水準。更令人憂心的是,國內工作貧窮(working poor)問題日益惡化。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去年有360萬名上班族月薪不到3萬元,其中有104萬人的月薪不到2萬元。「窮忙族」大量增加,反映薪資差距不斷加大,高薪的工作機會愈來愈少。

企業加薪取決於市場機制,政府高層喊話,效果有限,會加薪的多半是那些賺錢多、條件好、本來就有調薪計畫的企業;絕大多數的低薪工作者及「窮忙族」恐怕很難享受到加薪的好處。所以,政府與其向企業喊話加薪,倒不如認真營造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吸引台商及外商大規模投資,創造新的就業需求,則自能帶動薪資成長。

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從制度面著手,為弱勢勞工營造有利加薪的環境。近十年國內基本工資調整三次,而且調幅很低,去年9月行政院核定今年開始基本工資微幅調升600元至1,880元,漲幅3.47%。訂立基本工資的初衷是在防止弱勢勞工被剝削,既然經濟好轉,政府認為企業應該加薪,應可依循制度正軌,從合理檢討基本工資著手,由制度而非喊話決定。再者,健全工會組織及勞資協商制度,也有助企業調薪的制度化;政府應徹底檢討改進台灣工會組織比率偏低,以及勞資協商制度未能落實的問題,引導勞資雙方能依循制度協調薪資問題,促進勞資和諧。

相對來看,大陸薪資上漲速度遠超過台灣。根據大陸人力資源公司的調查資料顯示,除2009年受金融海嘯影響外,最近五年大陸企業平均每年加薪幅度超過10%;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的薪資水準約為台灣平均薪資的35%到45%。照這樣的增速估算,到2020年大陸沿海繁榮地區的薪資可能追上台灣的水準。

這兩年因為富士康事件、日本本田公司罷工事件等刺激大陸勞工意識抬頭,北京當局為因應勞資關係變化,並緩和日益惡化的貧富不均問題,正積極推動產業轉型換代及收入分配改革,並納入「十二五規劃」中。大陸各地紛紛將攸關基層勞工薪資的最低工資標準大幅調升,平均每年調幅達15%~20%,導致在大陸沿海各地從事代工出口的眾多台商成本劇增,從而被迫將生產基地逐漸移轉至薪資較低的重慶、四川等中西部地區,形成台商遷徙潮。

大陸薪資水準逐漸與台灣拉近,對台灣無疑是一大警訊。大陸繁榮地區愈來愈好的薪資條件,將對台灣勞動力形成強大的磁吸效應,尤其是專業技術人力及經理人才,更是大陸企業可能高薪延攬的對象。台灣高級人力已經嚴重不足,如何因應大陸磁吸效應,是極為迫切、嚴肅的課題。

要留台灣的人才,政府必須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及企業再造,大幅提升長期競爭力,讓企業有需要、也有能力以更好的薪資條件爭取及留住人才。為求表面績效鼓動企業加薪,是捨本逐末,不足論矣!



◆ 人才戰的本質

【聯合晚報╱社論】2011.04.18

人才外流問題,最近越來越受到重視,馬總統也說人才流失是國安問題。人才流失問題應該重視,但需要先弄清楚人才戰的本質。

人才外流,在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陌生議題。早在三、四十年前,當時台灣最優秀的人才,流行一句口頭禪:「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人才流失在那時候已經很嚴重。然而台灣的經濟還是發展了起來,所以有人笑稱,台灣經濟不是靠一流人才發展起來,第一流人才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不是最大。

這樣說,並不是淡化今日人才流失的嚴重性,而是人才流失或移動有其結構性條件,要先瞭解「人才戰」的本質,清楚人才戰的定位。

一般軍事戰爭,攻方必須付出三倍於守方的兵力,才有可能成功;但人才戰則正好相反。軍事戰爭中的守方可以依賴地形地勢防守,敵我意識分別;但人才戰的守方則無險可守,國家意識可資憑藉有限。人才戰的「攻方」,也就是「獵人頭」的一方,可以鎖定特定人選單點突破,以高薪挖角,而守方卻要面面設防,要兼顧社會的公平性,全面加薪付出極大代價,還不一定能留住人才。因為除了薪資之外,還有在不同國家工作的聲望、潛力、人脈和居住環境等誘因,這都是人才戰打起來艱辛之處。

台灣目前在人才收支帳的局面是:科技和管理人才、學術人才外流,而進入台灣社會的則是外籍勞工和補教老師,這是值得憂心。但反過來看,如果台灣流出去的是勞工,而大量進來的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教授,豈不是更值得憂慮的局面?如果人才不為外國所用,可能又被說成台灣的人才沒有競爭力;何況,人才外流有時也是國家影響力的擴散。在人才移動議題上,到底該看什麼數字方才合理,怎樣的流動是我們想要的流動?先得找出核心價值。

打肥貓打到無辜的貓、打到研究機構人才出走,當然很愚昧。但如果人才問題真的是國家安全問題,那就要有總體的戰略思想,然後才有正確戰術。如果只是簡單加薪了事,就只怕花了錢還達不到效果,人才依舊外流。

fsj 提到...

救狗記過風波漸息 動保團體認養 同學與狗喜重逢

【李翰、李義/高雄報導】2011-04-19 中國時報

高雄市前金國中二年六班收容三隻流浪幼犬,卻遭師長威脅要全班記過引起社會譁然。十八日動保團體聲援學生到動保園區認養其中一隻流浪幼犬,下午並帶到學校與全班學生團聚,引起學校騷動,許多同學見到小狗回來喜極而泣,場面溫馨感人。

昨天媒體前往前金國中採訪時,曾威脅記學生大過、被動保團體批評「最負面的生命教育」學務主任張秋菊避不出面說明。前金國中校長康思平則強調,學校不會只為學生收容流浪狗就記過,學生與張秋菊均需要再接受「生命教育」。

高雄市前金國中二年六班張仁瑋、李宓、藍唯甄等同學,日前在校園發現三隻流浪幼犬,並收容為牠們找尋主人。但師長發現後找來捕狗隊將仍留在教室的兩隻小狗帶走,安置在動物保護教育園區。

當時,大家擔心小狗會被捕狗隊帶走安樂死,趕緊將狗抱到廁所躲起來,後經學務主任張秋菊嚴厲斥喝才交出小狗。事後,張秋菊曾訓斥該班學生表示,只要摸過狗的皆記一大過,李宓等三名學生收容保護小狗則各記兩大過。

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前天在網路上發起連署聲援救狗學生,不到廿四小時已有超過十五萬人次點閱,有三千五百人以上加入連署,大家連署要求校方撤回記過處分,改記學生大功。

昨天上午,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志工吳庭旭到高雄市動保教育園區認領被捕犬隊強行帶走的兩隻幼犬,但其中一隻已被民眾認養,吳庭旭將剩下一隻認領後,下午四時帶到前金國中與二年六班學生重逢。

班上同學在學校門面玄關引頸等候,一見到小狗安全回來,許多同學喜極而泣,大家不停撫摸小狗,場面雖溫馨感人,但部分學校師長因校園安寧被打擾而顯得不悅。

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發言人倪京台說,動物救援小組這麼做,是要讓二年六班學生團結救狗的故事有個美麗結局。隨後,倪京台等將狗帶往獸醫院健檢,初步檢查,小狗相當健康。



◆ 處置頻失誤 師長也該再教育

【李義、李翰/特稿】2011-04-19 中國時報

孩子搶救流浪狗,應是生命教育的最佳機會教育,卻因為處置過程的失言引起軒然大波,事後又說不清楚,也未採取補救措施,錯失教育良機,不但傷了孩子的心,更違背了生命教育的本義。

回顧整起事件,學校處置過程失誤連連。狗收養在教室內,吠聲影響上課秩序,為維護學生受教權及老師上課權益,學校本就應該進行處理。

但學校未先與學生溝通,就直接報請動保處派員捕捉,未軟言勸慰學生,反而以「記過處分」要脅的威權口吻,企圖打破捕狗、護狗相持不下的僵局,事後又未再採取補救措施,讓學生活在「會被記過處分」陰影裡,迫使學生上網自力救濟,終引發軒然大波。

「網民發動連署要求校方撤回記過處分,改記學生大功」,面對外界誤解,學校在第一時間又不願對外說清楚講明白,只是一味閃避,放任以訛傳訛。

面對種種失誤,不知亡羊補牢,不禁令人感慨,該教育的不止是學生,教育行政主管也該好好教育一下了。

fsj 提到...

洪蘭:鼓勵的力量

【聯合報╱洪蘭】2011.04.20

四十年前我做嬰兒實驗時,我的老師傳授我們使嬰兒不哭的秘訣,他說:微笑是國際語言,是一切溝通的基本,包括跟動物的溝通在內,當你板著面孔快速的接近你的寵物時,牠會逃走。受虐兒對人面孔的表情尤其敏感,他們在偵察憤怒的表情上比一般人快了千分之廿秒。你看待別人的方式反映你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說微笑才會得到好的實驗結果,用蜜糖抓到的蒼蠅比較多。

老師的話最近被證實了,桃園航警局副局長來信告訴我,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二四○個機場的安全檢查比賽中,他們拿到第一名,打敗了日本的名古屋和韓國的仁川。我看了非常高興,想不到一點點的鼓勵可以產生這麼大的效應。

原來有一次我出國,在經過安檢時,看到前面的旅客行色匆匆,忘記把已經通過X光機的外套拿走。旁邊的航警很快就發現了這件夾克,就大聲的問:「誰的外套忘了拿?」連問數聲都沒有人應時,他馬上拿起「大聲公」開始廣播。那時我已在排隊準備通關,聽到他的廣播又看到物主絲毫沒反應(大概太全神貫注在等通關了),忍不住上前去拍拍那個人的肩膀說:「那不是你的夾克嗎?」那人才彷彿大夢初醒,前去把夾克拿回來。

這雖然是小事,我卻對航警的熱心非常感動,這不是他分內之事,他的責任只是站在檢查站旁監督旅客過關,但是他額外多做一點,舉手之勞就使那位旅客下了飛機免去受凍之苦,這才是服務的真諦。因此回國後,在聯合報名人堂上把這件事寫了出來。

當時桃園機場正因建築老舊會漏雨、裡面的食物又太貴被立法委員叮得滿頭包,短短一篇讚美的文章鼓舞了士氣。當士氣被提升起來後,航警值班時更有笑容,服務也更親切,正回饋的結果使他們拿到了安檢第一名,這消息令人高興也令人感嘆。

不知為何,中國人總是吝於給別人掌聲。有研究發現,在一般的家庭中,小孩子每接受十句的負面評語,才會有一句是正面的,學校中,責罵和讚美的比例則是七比一,難怪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因為我們大人不停的灌輸這個訊息到他腦海中。

「親子天下」曾做過一個調查,父母對孩子說話中,頻率最高的一句是「快去念書、快去寫功課」,父母只在乎孩子分數,不在乎他的感受。漫畫家幾米說得好,當風可以這麼溫柔的對樹說話時,為什麼父母總是學不會溫柔的對孩子說話?

心理學家馬斯洛(A. Maslow)說:「如果你手上僅有的工具是鎚子,那麼你會把所有東西看成釘子」。其實好人也有做不對事情的時候,壞人偶爾也做些好事,相信別人最好的一面,常會激發出他最好的表現,柏拉圖說:「善行給我們自己力量,也激發別人行善」。我們何不在看到好的行為時,嘴張開來讚美他,手伸出來拍拍掌多鼓勵一下呢?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fsj 提到...

人才外流 撞球名將吳珈慶改入大陸籍

【聯合報╱記者楊育欣/台北─北京電話採訪】2011.04.21

從梅花變五星,我國撞球名將「泰山神童」吳珈慶本月初已放棄中華民國籍,拿中國大陸國民身分證,成為史上首位放棄我國籍,轉入大陸體壇的運動員。

「我知道走了一條最不能被原諒的路,但不求人諒解,我當然會在意別人怎麼看我,但我不如去想明天的午餐在哪?」吳珈慶感嘆選手只是需要舞台,被我國撞球協會因新加坡轉籍案封殺兩年後,本月初決定轉大陸籍。

兩年前,吳珈慶因新加坡轉籍爭議,被撞協封殺,不能參加國際賽,去年四月初他有機會拿到新加坡公民證,卻沒有領取。

他說,本月初要放棄中華民國籍,內心糾結,「三月中安麗杯,我回台灣,看到朋友有球打,結果我到底在做什麼?一天,一天這麼過去,我還是沒球打,選手需要舞台啊。」

他強調,中國撞球協會沒有給任何條件,「我連這次參加北京公開賽,都從頭開始,沒有特權。」本周他將代表大陸參加北京公開賽。

這兩年吳珈慶在對岸成立個人品牌球具,「我一定得打比賽,不能只是在幕後,品牌一定要有成績打響。」

他說,「現在我只是離開台灣,不是離開撞球,我,吳珈慶,離開撞球,才真的什麼都不是。」

他很感謝撞球帶給他的一切,「我因為撞球才有今天,未來我會在這邊繼續投入我的品牌事業。」

我國撞協理事長涂永輝表示,原本年初有與吳珈慶談復出事宜,「沒想到今天卻是這樣的結果,既然他堅持要放棄我國籍,我們尊重選手決定。」

吳珈慶一生最感謝的阿嬤林初枝說,「珈慶這囝仔很孝順,幾乎天天都打電話關心我,說要帶我去中國看比賽。」她說,如今孫子做出決定,期盼他在那邊有好的發展。



◆ 吳珈慶出走 體委會反省體壇環境

中央社 2011.04.21

台灣撞球「泰山神童」吳珈慶移籍到中國大陸,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今天表示,要反省台灣有無優良的體育環境來留住人才。

吳珈慶今年22歲,曾在2005年拿下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8、9號球雙料冠軍,搏得「泰山神童」美名,2006年曾披上中華隊戰袍參加杜哈亞運,但如今將以中國大陸選手身分參加「2011年世界9號球北京公開賽」。

對於吳珈慶出走,體委會主委戴遐齡表示,「我們創造優質的體育環境責無旁貸,照顧選手的決心不變」。

而如何防止台灣優秀選手外流?體委會副主委陳士魁認為,「選手要往外發展,我們不能阻斷,不過我們要反省台灣有無優良的體育環境」。

他表示,現在體委會運動發展基金編列很多培養選手、建構國內體育環境的預算,相信以後能留住人才。

吳珈慶2005年拿下世錦賽9號球冠軍,依「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獲得2等3級國光獎章以及新台幣90萬元獎金。

能否追回獎金?陳士魁表示,吳珈慶當時1次領完,目前沒有法源可以追回獎金,不過因為吳珈慶出走事件,未來可以討論「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要不要修正,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雖然優秀選手出走,體委會感到惋惜,陳士魁也獻上祝福,盼他有更好的成績跟發展,讓世界知道「Made in Taiwan」的選手是多麼的優秀。



◆ 人才流失涵蓋各層面 府院:問題嚴重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鄒秀明、李明賢、孫中英/台北報導】2011.04.21

台灣撞球好手吳珈慶移籍新加坡,近期又決定移籍大陸,府院人士坦言,人才外流從財經、科技、教育、醫療到體育界,涵蓋各層面,凸顯問題嚴重性,相關部門已積極研商對策。

產業界人才流失嚴重。渣打銀行(台灣)第二把交椅、消金負責人曾寬揚日前突然辭職,原因是中國平安銀行重金挖角,企業界人士說,曾寬揚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某家大銀行準備登陸,最近有意「召回」已前往大陸銀行工作的原台籍幹部,這些人才都直說「別鬧了!」套用電視劇「犀利人妻」的台詞,光是看價碼就知道「回不去了!」

除了金融業,科技業也面臨陸企「挖角」威脅,中芯半導體曾有太陽能部門,但這批人才早就被大陸太陽能廠挖走,年薪包含股票在內三百萬人民幣起跳,近年大陸太陽能廠良率一下子拉高,「這批人絕對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近年積極來台挖好教授,教育部和國科會怕人才流失,祭出彈薪方案,替教授加薪,但政大校長吳思華認為,實施以來,得獎教授平均加薪一到兩萬,讓教授薪資仍比不上國際水準,「如果別人來挖角,台灣沒有太特別的防禦武器。」

fsj 提到...

吳珈慶出走大陸 反映台灣運動現實

【中廣新聞/陳楷】2011-04-22

台灣的撞球運動在二十年前擺脫特種行業的不良形象,到了十年前達到最高峰,趙豐邦、楊清順這對師徒一前一後摘下各式各樣的世界冠軍,包辦東亞運亞運世運金牌為國爭光,男女花式撞球都成為台灣最熱門的運動。

不過好景不長,就像二十年前的保齡球來去一陣風一樣,撞球雖然有了電視轉播、每年廣邀世界好手來台灣辦國際賽,比賽觀眾人山人海,但是卻沒有最基本的門票收入支持,球迷看球總是免費。當網咖、電子競技等新鮮刺激的娛樂行業進入市場競爭時,易學難精的撞球節節敗退;而等到廣告贊助商抽腿時,職業撞球也跟著崩盤。

撞球協會理事長涂永輝表示,雖然撞球場空間寬敞,但被列為消防檢查的甲級場所,規定要有自動灑水系統,每半年要接受檢查,開球場光是店面成本就讓業者難以負擔。「台灣在民國87年時號稱有3700家球場,到今天剩不到六百家,一一都被關了,因為無照營業,申請執照困難,消防法規的問題。」

沒有球場就沒有選手,只靠比賽獎金或者球具贊助就能過活的頂尖好手,全台灣一隻手就數得完,其他選手必需自謀生路,前進大陸就是一個機會。沿海地帶經濟地迅速發展帶動休閒產業,相關成本又比台灣低,撞球選手把球場轉去大陸早就不是秘密。

比楊清順又年輕十歲、五年前才開始竄出頭的吳珈慶,可以說是年少得志,也可以說是生不逢時。十五歲就賺進五六百萬獎金,之後卻陷入瓶頸,兩年前要去新加坡,兩年後又轉去中國大陸,並且掛上CHINA國籍,雖說兩岸撞球發展的確情勢比人強,但撞球協會跟吳珈慶以及吳家家人的衝突,可能才是雙方無法化開心結的主因。撞球是個人運動,練習比賽甚至找教練都不一定要借重協會,但是撞球界的主事者一方面掛人民團體的協會招牌要贊助辦比賽,另一方面開運動經紀公司抽頭,選手不一定服氣卻敢怒不敢言。

吳珈慶前年準備去新加坡以前,體委會主委連同兩位副主委跟撞協聯手留人,「我們跟他講,依照新加坡的薪水是一百一十萬,和國際賽會參賽補助,兩者比較協會只差保證年薪,以吳珈慶個人實力,國內比賽得獎機率高,可以彌補年薪部份,不需要離鄉背井前往新加坡。」

但是吳家家人提高條件以後,雙方仍然無法取得交集,撞協一口氣取消吳珈慶國內外所有比賽資格,理事長涂永輝表示理所當然。也因為吳珈慶已經無路可退,新加坡也限縮了轉籍的條件,吳珈慶進退兩難,最後也沒有真的去新加坡;即使去年八月撞協就恢復了他的選手資格,吳珈慶認為協會誤了他兩年比賽的獎金,還是沒有回來台灣比賽,而把重心轉移到大陸深圳,涂永輝也沒辦法跟吳家溝通。

到了今年四月,撞球協會才知道吳珈慶已經透過中國台球協會報名,要參加北京公開賽,20號拿到吳珈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居民身份證傳真影本,附有公民證號碼,才確定吳珈慶真的拿到大陸國籍。「看到這個才知道他確實是他們的公民了,陸委會也給我們法律諮詢這樣的回答,我們覺得沒望了,他已經放棄台灣,才能拿到這一張。」吳家人也證實木已成舟,吳珈慶的台胞證跟護照都被大陸公安收走。

留不住好手,行政院體委會雖然表示痛心跟惋惜,但副主委陳士魁也尊重吳珈慶的決定。「我們有很多優秀選手或者擔任教練,到了其他國家入了其他國家國籍,在其他國家發展得很好,譬如在約旦的陳氏兄弟,在日本的郭源治、莊勝雄,他們入了日本籍以後還是發展得很好。我們一樣的祝福。」

灣好手一再被對岸挖角,還會不會有下一個吳珈慶?陳士魁表示,運動員基於個人生涯規劃,選擇留在國內或者去海外發展,政府單位不應該阻撓,只能反求諸己。

只是兩年前體委會因為吳珈慶出走弄了撞球振興計畫,除了灑錢給獎金也沒有更積極的作為

其實吳珈慶固然少年早慧、才華洋溢,但是花式撞球需要球技也需要運氣,選手達到一定技術水準以後其實還是看臨場表現。近年來除了郭柏成拿下廣州亞運八號球金牌以外,男子選手國際賽表現平平,台灣好手輩出,少了一個吳珈慶不見得影響到中華隊的國際賽成績。

而一個運動水準成熟的國家,相關產業人才的流動一定開放而且頻繁的。轉換跑道替別國上場的例子,國際體壇也早有前例可循。大陸過去二十年來向全世界輸出羽球跟桌球選手,造就了名揚四海的海外兵團,台灣從印尼進口羽球選手陳鋒,從美國請回張嗣漢打籃球,李慧芝打網球,從大陸過來打桌球的陳靜或者舉重的黎鋒英,甚至替台灣拿下奧運獎牌。台灣過去都是選手輸入國,現在能輸出選手,某種角度來說也是其他國家對台灣的另一種肯定。

吳珈慶並不是第一個轉籍替其他國家出賽的台灣運動選手,只是因為他最後的選擇是大陸,挑動了兩岸敏感的政治神經。無論吳珈慶最後在大陸的成績如何,沒有人會忘記他來自台灣。雖然這個選擇的未來仍然充滿挑戰,但不管是運動選手還是一般民眾,都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台灣企業出走大陸討生活,無非是為了更高的薪水跟保障,運動選手又何嘗不是如此?台灣幾十年來沒有培養民眾付費看球的動機跟習慣,沒有建立真正的運動產業,政府單位、社會風氣跟學校教育,說起來都得負起責任。

只是優質環境還沒有影子,體委會先被併入教育部,以後要靠教育單位建立社會職業運動規模,恐怕只會愈來愈困難。

fsj 提到...

社論-勿讓培養公民變成惡整考生

【本報訊】2011-04-22 中國時報

很難想像,當前大學學測數理難、英文難也就罷了,根據本報的專題報導顯示,如今已經搞到國文難、連公民與社會這種理應屬進補學科的都爆難,學生考到昏天黑地,老師教到壓力重重,甚至到連補習班老師都說難的地步。如此的教材,到底是要教出「進步的公民」,還是應付考試得分的機器?實在不無疑問。

早年的公民與社會,真的非常簡單,就是一本三民主義,連憲法都不列為高中生必讀,甚至大多數大學生畢業都搞不清楚,中華民國憲法到底有哪些條文和人民基本權利相關,更懶得搞懂政府運作基本機制為何。簡單歸簡單,卻非常乏味和無聊。

十年教改之後,既改變考試方法,也改變課程內涵,多元是最重要的考慮。然而,多元不能龐雜到學生吸收不了,甚至連老師都難以負荷。現在的公民與社會,包含四大部分:政治、社會、經濟及法律,四個專業領域,要高中孩子在三年不到時間學習,確實驚人,更恐怖的是,高中幾乎找不到一位專任老師,足堪擔任這一門課四大領域的教學。

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日前以家長的身分投書本報直指以他的專業看到公民與社會第四冊有關經濟部分的內容,從總經到個經,從貨幣到國際金融和貿易,從股市到財政,幾乎將大學財金科系前三年的學程包辦,遺憾的,這世界沒有「灌頂大法」,更麻煩的是,這麼多專業知識,撰寫教科書的老師們不可能在有限篇幅裡,完整介紹這些觀念,還得靠課後的補充教材,這些補充教材比正課還難。

沈中華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到底要高中孩子了解什麼樣的(廣義)經濟學?如果高中經濟學只是大學三年所有經濟課程的精簡版,高中生的夢魘將沒完沒了。同樣的問題擺在法律、政治或社會的教材,一樣適用,我們到底要透過這樣的教材,讓高中生養成什麼樣的公民概念?還是考完就忘記的一場噩夢?

教育部的說法是這次學測教材源頭是比較難的九五課綱,新的課綱不會這麼難。這不跟當年建構式數學一樣,幾代的學子又淪為白老鼠了!

考題也一樣,從金融風暴、不景氣裁員、縣市升格等時事全部入題。質言之,有教材也無用,學生得多看時事,老師還得看報教學,看報猜題。課綱是死的,老師是活的,教學是否生動有趣,靠得是老師活學活教,但是,時事是變動的,更重要的,時事往往還難有單一答案,媒體當然希望學生多看報,但絕不會願意看報成為老師教學和學生考試的負擔。

二○○四年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時,提出高中要教公民與社會,並在大學學測、指考中加考。杜正勝認為,台灣社會中,很多人看到問題就罵,但又不想搞清楚真相,是非常奇怪的行為模式。現代人應該瞭解基本的政治、社會、法律及經濟知識,否則很危險。他的想法沒錯,但既無法落實於教學,更難表現於考試。前幾年,還出現過幾席立委能變更國土的問題,轉了彎將統獨入題,如果真要碰觸高度敏感的政治問題,問幾席立委可罷免總統或倒閣,不是更實際嗎?還有諸如選舉幾天前不能公布民調之類的題目,這是限制媒體和政治人物的規範,與一般民眾實在關係不大,考來何用?

回歸到公民與社會課程的原始初衷,不過就是要培養學生基本的公民素養,但從現狀看來,公民素養無法從教材中呈現,遑論生活實踐。更讓人挫折的是,做為獨立自主的公民,第一件該學的就是:人權的理念與獨立的思辯。這在現行高中教學中,就不可能學到,即使生動活潑的教學能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卻不可能讓學生在考試中,靠一套標準答案取得高分,無法培養自主公民意識的教學或考試,有意義嗎?舊時代八股策士,一個題目要考生寫一篇三千字長文,起承轉合析辨之,都比現行一堆莫名其妙的考題更能甄選出人才。

高中生終究是十六、七歲的孩子,從國中基測到高中,高中學測到大學,待大學畢業出了校門之後,絕大多數人發現,苦讀十數年,拚得卻是往後大半生用不上、大多數會忘記的死學問。「公民與社會」理應是最能與生活結合的課程,真的不宜再包山包海硬填鴨了。



◆ 藝術外一章-從生活中落實藝術人文教育

【朱宗慶】2011-04-22 中國時報

上個月一則新聞報導,教育部計畫將學生的藝術學習成就納入升高中、大學招生考量並逐步實施。這個消息引發許多討論,多數認為孩子的課業壓力已經過大,美感的培養,是否納入成就評量,應該審慎思考。後經查證,這項提議並沒成案,不過卻提供了一個探討藝術教育的機會。

美感教育的養成,不該是單純的知識累積,而是一種感知的觸發,從體驗中,慢慢發酵,有一天會冒出新芽;當學生發自內心喜歡,把它當作興趣或精神寄託,就是開花結果了。接觸藝術是一件美好的事,從而培養感受能力,再到喜歡,最後才從喜歡到學習;所謂「學習」,一開始其實不是重點,如果缺乏陶冶和醞釀,只一味地累積知識,反而成為負擔。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學音樂經驗,不過整個過程回想起來,似乎不快樂居多。主因在於家長求好心切,總希望上了課就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造成孩子們離美的感受越來越遠,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我一向主張「學音樂」不等於「學樂器」,目前各級學校把藝文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一環,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但應以培養美感及欣賞能力為目的,才有機會讓藝術成為生活一部分。

學校教育不只為考試和升學,是要協助學生找到人生方向,並具備體驗生活的能力。藝文課程除了藝術的專業領域教育外,其他對於美感的培養,很難用具體的驗收目標來看待。因為它的潛移默化,需要時間沉澱,但若能在課業繁重的生活裡,把它當作紓壓管道,成為心靈洗滌的養分,併用左右腦,學習成果則可能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來,甚至形成一種生命態度。

現今跨界學習成為顯學,國外更有「藝術碩士是新的企管碩士」、「執行長是設計長」的說法。換言之,美是一種競爭力,這對台灣比較單向、直線型、缺乏創意養成的教育方式,是個好的刺激。藝術是人類創造的產物,來自於生活,與政經、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只要細心體會,生活周遭自有其累積的文化底蘊。

台灣充滿生命力,處處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感動。僻靜巷弄的城市紋理、古典雅致的建築、熱鬧的街區、善良溫暖的人情,或是大自然的從容和開闊,只要親身去體驗感受,就能領略生活的美好,並將這些感覺內化成生命的質地,成為永遠的心靈風景。我相信藝術教育有助於開發學生感受生活美好的能力,它就像是催化劑,增加孩子對身邊事物的敏銳度,學習「過程」比「結果」重要的道理。

不可否認,城鄉差距會影響落實藝文教育於生活的理想,因此社教館所必須填補這個落差,圖書館、文化中心、民間基金會、文史工作室…等,都肩負教育責任。紙風車劇團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讓偏遠地區小朋友都能看到兒童劇、政府和民間發起行動圖書館,皆希望提供孩子接觸藝文的機會。事實也證明,愈是資源欠缺的鄉鎮,孩子對美的感受不但是共通的,且更強烈直接,如果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兒童因而得到不同啟發,就非常值得。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社會發展基礎,在厚植國家軟實力過程裡,教育主管當局應注意政策與效果間的正反效應,更應從機制面著手。目前,藝術教育推動由教育部各級學校主管司負責,沒有特定主管單位。隨著中央政府組織改造,明年起教育部僅設八個司,仍看不到藝術教育的比重。令人訝異,這樣的組改過程,在藝術教育的落實上,教育部竟然置身事外。

許多人冀望台灣教育制度的改革,希望能為下一代注入鼓勵創新的元素,藝文課程即是一扇引導學生多元思考的窗,期待教育主管當局能從組織體制、教學與學習面,來創造一個用藝術文化力量來改變生活品質的空間。

(作者為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fsj 提到...

新竹清華 每年收到庚款支票

中央社 2011-04-24

北京與新竹清華兩所大學今年一起歡慶百歲生日。清華建校源自庚子賠款,百年後,這筆款項仍在運作。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說,即使到現在,「清大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

清華的創校源自近代中國的苦難歷史。滿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之役慘敗而有庚子賠款,清華就是清廷將美國退還尚未付足的庚款而設立。「清華之立,其源實導自庚子拳匪之亂,……四萬萬人之膏血,清華所以成立之原素也」1923年,「清華人」校刊上提及清華歷史是這麼說的。

回顧庚款設立清華的歷史,陳力俊表示,1908年清外務部會同學部「會奏收還美國賠款遣派學生赴美辦法折」奏摺中提及,「造端必期宏大,始足動寰宇之觀瞻;規劃必極精詳,庶可收樹人之功效」。

庚款的運用,為北京清華奠基;隨政府遷台,兩岸清華分治,新竹清華也受惠於這筆基金。

陳力俊表示,1948年,政府派遣專機接清華校長梅貽琦前往南京,隔年梅貽琦前往美國處理「清華基金」保管運用事宜。1956年,清華在台建校,梅貽琦借用清華基金利息補貼教授薪水,並興建宿舍。「因為有了這筆經費,清大比起其他學校寬裕許多,也因此可以聘到最優秀的師資」。

清華基金的經費來源,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代管庚子賠款的紅利或孳息。陳力俊說,即使到現在,清大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

他說,外界常誤以為清華基金是兩岸清華各取一半,但根據他和北京清華校長顧秉林的確認,證實這筆基金僅撥給新竹清華。

陳力俊表示,去年他接任清大校長時,在就職典禮上收到印信,因為好奇是否為原始版而調閱史料,在陳年資料堆中找到一紙公文,提及梅貽琦就任校長後曾與教育部互換印信;原本他想從教育部著手尋找,但後來又發現更早的公文,內容記載梅貽琦當年離開北京時,因為太過倉促,印信未及攜出。

回顧當年歷史,陳力俊說,1948年冬,清華還在上課,共軍突由南口進至北平西郊,與國軍戰於學校牆外,不久國軍退守城內,處在郊外的清華園於是淪入共軍勢力範圍。梅貽琦剛好於前一天因公入城,當時城郊交通斷絕,「梅貽琦的離開真的很倉促,印信來不及攜出是可以理解的」。

從北京到新竹,從庚子賠款、國共內戰到政府遷台,與民國同壽的百年清華,獨特身世反映歷史糾葛。今年清華歡慶百歲,回首過往,也讓人看到大時代的故事。



◆ 清華百年 務實打造滿清王朝

中央社 2011-04-24

北京清華大學今天舉行百年校慶,包括胡錦濤、習近平等大陸領導人都是清大校友,大陸民眾喜歡拿清華與北京大學相比,並戲稱如今的中共中央領導班子是「滿清王朝北大荒」。

清華與北大名號都是響噹噹,雙雙被譽為中國大陸最高學府,也常常被人拿來比較,兩校各異其趣的校風更常被討論的話題之一。

曾引領「五四運動」風騷、在大陸「反右」、「文革」、「六四」等政治運動中出了許多「反革命」份子的北京大學,從蔡元培擔任校長倡導「相容並包、思想自由」以來,從北大畢業的學生常被視為理想主義高、思想活躍的一群人。

但浪漫的另一面,北大人常給人個性張揚的印象。有一種說法是,北大人進入大陸官場多年後,因為個性關係,往往還只是個科長級官員。

相對於北大人的理想性,清大校風顯得務實、入世。

1952年院系調整時,清大文、理、法科被併入北大,成為單一工科大學(直到大陸改革開放後,才相繼成立一些文理法學院),後來校方還提出「做黨的馴服工具」口號,在工科學生原本的特質以及校風的薰陶下,形成了以服從為主的思維。

有分析說,這種服從性思維恰恰比北大人更適合大陸的官場。據統計,1980年代末期,大陸省部級以上的官員,40%畢業於清華大學。

清華百年校慶前夕,大陸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回到母校視察。這位黨政最高領導人畢業於水利工程系,西方輿論眼中,「務實」正是胡錦濤的人格特質之一。

退休多年的前大陸總理朱鎔基這兩天也回到清華。1947年,朱鎔基以湖南省第一名的成績考進清大電機系;擔任總理期間,朱鎔基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打擊貪污,大陸媒體常拿來形容他的也是「務實」

在中共最高權力階層的中央政治局九名常委中,胡錦濤、吳邦國(全國人大委員長)、習近平(國家副主席)都是清華校友,畢業於北大的只有副總理李克強。大陸民眾戲稱這種權力倒向一邊的現象為「滿清王朝北大荒」。

務實作風不僅打造了清華校友在中共最高政治階層的「滿清王朝」,大陸研究機構統計,中國大陸共有90家上市公司的高層主管畢業於清華或曾在清華任教;「清華幫」控制的總市值高達人民幣1.4兆元,佔了滬深股市逾5%。

fsj 提到...

全國首座 「英文愛的書庫」啟用

【聯合報╱記者謝瓊雲/草屯報導】2011.04.29

全國第一座「英文愛的書庫」昨天在南投縣旭光高中揭牌啟用,102箱、總計4080本各類別英文書籍全數排放在學校圖書館內,提供全縣各中學校借閱共享,提升英文閱讀力。

繁星計畫錄取世新大學廣電系、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的洪子修和黃亭嘉2人,昨天以中、英文主持揭牌儀式;南投縣長李朝卿和捐贈單位廣隆光電董事長李耀銘、百格利董事長簡添旭,旭光高中校長吳明順共同揭牌,所有英文書透過新竹貨運配送,免費在縣內各校之間借閱流通。

李朝卿盛讚李耀銘、簡添旭兩人出身草屯,事業有成後,熱心助學回饋鄉里;也肯定教育處長劉仲成率全國風氣之先,去年建置完成1鄉1書庫,今年將繼續往1鄉2書庫前進。

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廖祿立說,這是全國第115座愛的書庫,全英文則是首例,分級閱讀、共讀與創意為愛的書庫三大特色,基金會推廣閱讀十多年來累計有1500萬借閱人次。共讀可引起討論、迴響和連結,產生創意和見地,進而提出批評、分辨優劣,紮實培養閱讀能力。

吳明順說,旭光高中獲得教育部優質化、均質化補助,英文書庫將能縮短學習的城鄉差距,學校網站也建置數位線上學習平台,歡迎各校多利用,捐贈詳細書單可上網查詢http://www.twnread.org.tw。

※ 相關報導:

* 現代小孩為何沒禮貌?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29/122/2qo3v.html

禮貌,是有來有往的雙向道。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如何跳脫「這是規定,照做就對了」的他律型禮貌,轉而朝或許不拘於形式,但卻源於相互尊重而產生的的自律型禮貌邁進?專家建議,至少可從以下三大原則做起:一、禮貌不是服從外在形式,重點更在情感交流;二、禮貌不是單方面說教,重點更在說理與討論;三、設立界線的過程中,重點在看到彼此內在的價值。



◆ 社群網站:CEO名叫Peter者最多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4.29

根據知名商業社群網站LinkedIn針對全球1億名會員所做的統計調查發現,男生擁有公司執行長(CEO)頭銜的人,以名叫彼得(Peter)的人佔最多數,女性大老闆則以黛博拉(Deborah)最多。

根據這項統計指出,男性「最有大老闆命」的是叫Peter的人,常當上企業執行長位置,其次為Bob、Jack、Bruce、Fred、Bill與Ron,以目前檯面上的人為例,有迪士尼執行長包柏艾格(Bob Iger),前奇異電器執行長的傑克魏爾許(Jack Welch)與聯邦快遞執行長弗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

另外,這次統計也發現,女性擔任執行長則以Deborah最多,其次則為 Sally、Debra、Cynthia、Carolyn與Pamela,看來男女生名字長短似乎有差別,語言學家紐希爾就表示,「男性的名字越短,念起來會給人有種親切與開放的感覺,女性名字較長,則較容易給人專業的形象。」

除了企業CEO之外,該社群網站統計還指出,叫Billy的人最容易擔任警察或檢察官等執法人員,活躍於田徑場上或運動場上健將,則以Ryan、Matt與Jessica者居多。

不過,行行出狀元,這次統計結果也發現,餐飲界高手大多叫提艾里(Thierry)、Philippe 與 Laurent。



◆ 王雪紅現身說法 台灣婦女不被歧視 南韓女大生羨慕

【中廣新聞/王長偉】2011-04-29

台灣首富王雪紅,今天下午在南韓梨花女子大學發表演說,王雪紅把台灣婦女的創業精神以及經驗,和南韓女大學生分享,這些女大學生對於台灣婦女的女權和地位,都感到驚訝和羨慕。

代表台灣出席在首爾召開的「第二屆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ABAC)會議」的台灣威盛及宏達國際董事長王雪紅,在當天大會閉幕典禮之後,應南韓女子最高學府──「梨花女子大學」之邀請,由該校經營大學學長(校長級)朴京姬陪同,發表題為有關「婦女創業精神和經驗」的專題演講,吸引了約八百餘名大學生前來聽講。

由於談及到他本人以及台灣婦女,在商場經營方面的創業精神和一些經驗,以及台灣婦女從未受歧視和職場平等的競爭、創業,讓女大學生們非常羨慕和好奇,興奮之餘,紛紛舉手發問一些有關台灣婦女的創業、經營、女權、平等以及地位等種種問題,當然也包括王董事長的成功經驗。

王雪紅也充分的介紹了他自己以及台灣婦女創業的現況,講演之後,學生們還與她面對面的進行圓桌座談會,互相瞭解、溝通。不過,女大學生對台灣婦女從未被歧視以及受到社會的尊重感到驚奇,而王雪紅也對該校女大學生們的美貌、聰明、流利英文以及學校之美麗,感到驚訝!認為不虛此行。

王雪紅在演講中說,在「ABAC婦女論壇」裏,她擔任第一屆主席,在這裏她將台灣的經驗,因為真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她個人在台灣完全沒有感覺到,婦女在商業上,有受到歧視之處,或者是不能發展的地方,但是,一些別的國家,事實上聽起來,有很多不公平的,所以,我們非常願意將台灣的經驗,貢獻給另外二十個經濟體國家來學習,這也是她感到非常光榮的。

王雪紅的演講,內容精彩,贏得在場熱烈的掌聲,而講演和座談會結束後,女大學生們也紛紛爭相與王雪紅拍照,氣氛極熱鬧又感人,王雪紅這次與首爾梨花女子大學的學子們見面、對話,暢談,為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框架內的(ABAC)會議,進一步有效發聲。

王雪紅董事長此次代表台灣出席在首爾第二屆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ABAC)會議,除了倡議世界關心的中小企業與微型企業問題之外,也關心APEC二十一個會員國的婦女問題,在ABAC會議,倡議「ABAC婦女論壇網站」,與婦女們共同分享,贏得大會的積極評價。



◆ 大陸人口13.4億 老化加速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2011.04.29

中國大陸昨(28)日公布最新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大陸人口總數已達13.4億人(1,339,724,852人)。

過去十年,中國除了人口淨增加7,390萬人,還出現人口老年加快的趨勢。學者擔心,中國大陸恐將因此面臨「未富先老、未盛即衰」的困境。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天邀請國家統計局長馬建堂,發布大陸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根據這份於2010年11月1日完成的普查,目前大陸人口總數約13.4億人,較2000 年淨增長7,390萬人,等於十年內多出將近3.2個台灣。

不過,過去十年大陸人口年平均成長率僅0.57%,比起1990 年至2000年十年間年平均成長1.07%,人口成長速度明顯減緩。同時,大陸的人口素質則有顯著提升。

馬建堂指出,大陸的文盲率從2000年的6.72%下降到目前的4.08%。而且每十萬人中擁有大學學歷的人數,則由2000年的3,611人大幅提高至8,930人。

馬建堂說,這體現了中國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成果,也反映中國人口素質在不斷提高。

不過,另一個值得憂慮的人口結構趨勢是,大陸人口老化速度正在加速中。調查顯示,目前大陸60歲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兩者分別較十年前提高2.93個百分點及1.91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過去十年,大陸0~14歲人口比重則大幅減少6.29 個百分點。

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讓不少大陸學者擔心,中國經濟很快將面臨「未富先老、未盛即衰」的困境。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提出,目前中國人均GDP約4,000多美元,相當於日本的十分之一。

估計中國60歲以上人口比重在2020和2030年將分別超過16%和22%。

鐘偉認為,與日本相比,中國人口老年化速度更快,「銀髮浪潮來得如此迅疾,以至於留給中國經濟增長轉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的斡旋時間已非常局促。」

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豐接受路透訪問時更形容,中國生育率低、人口又迅速老年化,好比坐車走下坡路。中國如果繼續執行「一胎化」政策,無疑是在給這輛已經在走下坡路的車子踩油門。

fsj 提到...

畸形制度 怎教技職生釣魚/尋找新的「掛在低處的水果」

◆ 畸形制度 怎教技職生釣魚

【聯合報╱周書涵/大學兼任講師(桃縣龜山)】2011.05.01

嚴長壽日前出書點出技職教育嚴重學術化,導致台灣缺乏基礎技術人才,筆者願意以過來人的身分提出淺見。

首先是高職的教材問題,工程職業類科的教材普遍強調理論,由於職校生缺乏微積分等基礎數學知識,在無法全然了解理論的情況下只好背誦公式,學習趣味全無且一知半解,並直接影響後續科大就學的起始行為。

另外,職校實習課程時數嚴重不足,升學成績良寙為優質職校的普世價值,考丙級技術士證照的背後目的也是為升學加分,完全違背技職精神。

高等技職教育也有大問題,優質科大為了要與台交清成等大學競爭五年五百億經費,SCI論文就成為教師升等的主要評量標準,其他都是次要,還有誰在乎技術的專研精進。

科大師資的延聘,也是以博士為尊,雖有「技術升等」的制度,但沒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在學校是沒有地位的。

吳清基部長曾提出,不應讓大量高中生進技校;其實技職教育最大問題在於制度,不在學生來源。優質高中生進入科大絕對有助技職教育發展,但有關單位有責任導正高等技職教育的畸形發展。

現在又是學生選擇升學管道之際,要提醒家長與考生們多比較課程、師資及學校教育目標再做決定,在「技職教育嚴重學術化」問題未導正的情況下,學生進入技職教育想習得一技之長,將是緣木求魚。



◆ 社論-尋找新的「掛在低處的水果」

【本報訊】2011-05-01 中國時報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被馬政府認為是送給勞工朋友「建國百年大禮」的「勞動三法」將於今天上路實施;同樣在今天上路的還有勞工團體所發起的「勞動三反」遊行,訴求的是「反貧困、反剝削與反失業」。

台灣的勞動法分成兩個領域,一個是以《勞動基準法》(勞基法)為核心的「個別勞動法」,另一個是「集體勞動法」,包含《工會法》、《團體協約法》和《勞動爭議處理法》,也就是一般統稱的「勞動三法」。勞動三法賦予勞工自主參與勞動條件的決定權,以改善或維持勞動條件。馬政府費盡辛苦、協商推動的勞動三法,對勞動者來說,當然很重要。但是,對勞動者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以來,所經歷的卻是工作與生活條件的惡化或者至少是停滯的狀況。

吳揆在與工商界進行早餐會時,欣慰指出,台灣去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十.八二%,失業率從最高六.一三%降到四.四八%,經濟與就業環境有明顯的改善;然而,勞動者的感受或許與此有所落差。勞動節前夕,知名的求職網站yes123做了一項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上班族平均每天工時十.四小時,更有超過二十一.四%的受訪上班族,每天工作超過十一個小時以上;也就是說,兩周工時約一一○個小時,遠遠超過《勞基法》所規定的八十四個小時;但七成上班族領不到加班費,一般上班族平均睡眠僅六.二小時。台灣勞工如此狂拚,勞團卻指出,平均薪資倒退回到十三年前水準。

台灣勞工工時之長,在世界「名列前茅」,但薪資水準又無法有效提升,因此勞工不禁大嘆是「爆肝換窮忙」。窮忙族雖沒有失業問題,但工資收入卻不足以維持合理的生活水平,「最低工資」是解決窮忙族問題的辦法之一,因此勞團今天走上街頭的訴求之一就是爭取調漲最低基本工資。對將最低基本工資「一次到位」調漲到勞團要求的目標,政府承認有一定的困難,但承諾支持最低基本工資調高三%以上。

一八八六年剛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的美國,勞工工時每日達十四、十五小時,連禮拜六也要工作。因此,全美勞工聯盟就號召了勞工從五月一日開始全國性的罷工,要求實施八小時工作制。經過一段慘烈的抗爭,一八八九年,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工節,要求各國的勞工共同努力,爭取實施工作八個小時。

一百三十多年後,台灣的勞工仍然必須為此目標奮鬥上街。今天勞團將以「勞動條件要保障」、「貧富差距要縮短」、「經濟弱勢要救助」、「生活品質要提升」這四個面向,向政府提出多項具體訴求;至於能夠爭取到多少,除了政府的決心,事實上也與政府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這些年來,跟世界上不少國一樣,台灣也陷入了貧富差距愈來愈擴大的危機,其中緣由或可參考最近引發高度討論的美國學者泰勒.考恩(Tyler Cowen)在《大停滯》(The Great Stagnation)中對美國的觀察與提醒。

考恩認為,過去美國經濟賴以成長的「便利條件」(他稱之為「掛在低處的水果」,意指很容易摘取的水果),包括「免費(低成本)的土地、大量勞工、強大的新技術,以及教育」,但這些優勢已不存在。低廉的土地早已耗盡,技術創新的強大經濟成果也只有極少數的人得到,像是華爾街的金融家們和蘋果的賈伯斯、Facebook的佐克伯格等,並沒有轉化成為廣大的新就業機會。例如:使用人數超過五億人口的Facebook市值超過五百億美元,但僅有一七○○名員工;iPod也只為美國增加了一萬四千個工作機會,這跟汽車技術創新年代,動輒創造出幾十萬個、百萬個工作機會,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這種情況下,考恩嚴肅指出,過去幾年所謂的經濟成長只是幻影,中產與勞動階級並未受惠。

勞動條件的改善一定程度會與經濟發展有所關聯。考恩的提醒也適用於對台灣發展的思考:國光石化案的爭議、肥貓引發的社會集體憤怒、高等教育走向的定位…或可說明,台灣也必須面對「掛在低處的水果」慢慢要摘完的現實處境,而須尋找新的「掛在低處的水果」。因此,勞動者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是整個台灣的經濟處境與政策走向的問題;國家領導人的責任即在創造新的經濟果實,並要以更合乎正義的法則,公平分享給全民大眾。



◆ 大停滯-技術創新不再是美國經濟重要動力?

美國之音/記者: 蕭洵 2011.03.22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一向以技術和創新引以為傲,並將其視作在全球經濟中繼續領跑的主要動力。但是,一位美國經濟學家對這些被廣泛認可的美國繁榮之本提出挑戰,認為技術和創新已經不再是美國經濟的重要動力。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泰勒·考恩(Tyler Cowen)提出這樣一個挑釁性的論點:在過去40年間,技術和創新的蓬勃發展,並沒有轉化為經濟增長、就業機會,和生產效率的改進。他給自己的新書起了這樣一個名字:《大停滯》。

這本通過電子書形式發行的著述還有一個副標題:美國怎樣吃掉現代歷史中所有的低垂果實,生了病,並將(最終)好轉。

美國電子雜誌Slate的資深作家蒂莫西·諾亞(Timothy Noah)在他撰寫的書評中,將考恩的著作和1998年出版的一本書做了比較。

那一部由華爾街日報著名記者鮑伯·戴維斯(Bob Davis)和戴維·韋塞爾(David Wessel)合著的書題為《繁榮:未來二十年的繁榮以及它對你意味著什麼》。兩位作者相信,因電腦而得以提高的生產效率,在加上社區學院入學人數的不斷提高,將會把陷入經濟停滯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美國中產階級解救出來。

和戴維斯和韋塞爾一樣,考恩的論點也是基於美國現代歷史中這樣一個令人費解的謎題:從1947到1973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翻了一番;而那以後,到2004年的30多年間,這個數字只漲了不到四分之一。

不同的是,前者當時樂觀地認為,技術和教育將會給美國中產階級再次帶來好運;而考恩的看法卻完全相反。他在書中寫到:“我們依賴低垂的果實已經至少有300年時間了。”但是,他悲觀地說,這些美國人賴以建立其自己的社會和經濟制度的“低垂的果實”,已經基本上被吃光了。

考恩以所謂“低垂的果實”來比喻美國經濟長期以來所享有的唾手可得的優勢:免費的土地、移民勞工、強大的新技術,以及教育。

戴維斯和韋塞爾十多年前樂觀地認為,這些優勢會振興美國中產階級。但是他們的預言沒有應驗。

在經歷了大蕭條後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後,考恩的看似悲觀的論調則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

在他所說的“低垂的果實”中,免費土地早就不復存在了;而最有爭議的,當然是他對技術作為經濟動力的看法。

考恩認為,美國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處在一個技術停滯期(technological plateau)。他認為,被廣泛視作美國經濟優勢和動力的新技術,尤其是互聯網,並沒有真正地轉化為經濟增長、就業機會,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

考恩認為,技術和創新雖然仍在不斷涌現,但是已經不再惠及整個社會。

他在華盛頓資訊技術和革新基金會就他的觀點舉行的一個談論會上說,他的批評者們通常以2001到2004這段新技術蓬勃發展時期來反駁他的觀點。但他回應說:

“那一段時期看起來是不錯。但是嚴肅的經濟學家們都同意,2001年到2004年那段時間只是一個幻象;中產階級並沒有從中受益。”

考恩在書中說,從技術革新中受益的僅僅是華爾街的金融家們,還有就是蘋果公司CEO史蒂夫·喬布斯和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這樣的人,並沒有轉化成為新的就業機會。他舉例說,iPod在美國創造的就業機會不到1萬4千個;Facebook雇的員工不到兩千;Twitter雇用更是少於300。

他說,美國GDP的四分之一被用於“政府消費”、教育和健保等。

考恩被認為是個“自由意志論者”(libertarian)。他在書中左右開弓 - 既數落了即便在中產階級囊中羞澀之際還要大手花錢的民主黨政府,也批評共和黨人秉承的以減稅刺激經濟的論調是“不切實際”的。

不過,考恩拒絕承認他是個悲觀論者。他說,問題雖然不會在一夜間得以解決,但仍然有樂觀的理由。考恩說,美國人要做的只是認識到過去繁榮背後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創造出更多“低垂的果實”。

fsj 提到...

5年500億 頂尖論文只多2篇

葉芷妘、林志成/台北報導 2011-05-02 中國時報

五年五百億計畫成果如何?依教育部資料,九十四年國內十五所頂尖大學發表在一流期刊《自然》、《科學》的論文共十五篇;領了大筆計畫經費後,九十九年發表在這兩種刊物的論文是十七篇。若只從這個指標衡量,五年五百億計畫成果是:只多兩篇。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昨天也公布ESI(理工醫農領域的論文指標)排名,台大論文數全球排名五十四、被引用次數排一百六十五名;成大論文數一百七十名、被引用次數三百六十二名。高教評鑑中心表示,國內大學論文量很多,但被引用率偏低,論文品質有待提升。

教育部九十五年開始推動五年五百億計畫,執行五年後,第一期補助的十五所大學發表在《自然》、《科學》的論文數量,竟然只有十七篇,比沒有補助前的十五篇只多兩篇。

高教評鑑中心調查顯示,今年台灣有四十二所大學進入ESI理工醫農領域,論文數量前三名是台大、成大、交大,被引用次數前三名是台大、成大、清大。

高教評鑑中心兼任研究員黃慕萱指出,在理工醫農領域,論文數量及總被引用次數第一名都是哈佛大學,亞洲最好的是東京大學,中國大陸以北京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表現最出色。

台大主祕張培仁說,國內教授發表的原創性論文較少,加上在全世界知名度不高,被引用機會偏低,造成「論文數量多、但品質不夠好」現象。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說,許多教授為衝論文數量而寫容易發表的論文,炒短線、撿國際熱門題目研究。五年五百億計畫的資源集中在非常少數的人和科系,目前還看不到有什麼重要的研究中心出現。

交大校長吳妍華指出,能在《自然》、《科學》刊登的論文都需要長期時間研究,花費的人力和心思也比較久。她坦言:「台灣很多大學都只是在衝論文數量,僅不到一○%教授有能力將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科學》上。」

※ 相關報導:

* 少了特色 大學淪為論文機器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050200055.html

國內各大學忙著生產論文,但多數教授都是「跟屁蟲」,撿國際熱門題目或別人做過的題材做,真正原創性論文少之又少,造成引用率偏低,在國際上發揮不了影響力。



◆ 教部:台大進百大 也算達陣

葉芷妘、林志成/台北報導 2011-05-02 中國時報

高教評鑑中心調查發現,國內學者發表論文數量多、但被引用率不高。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回應,今年開始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不強調論文數量或世界大學排名,改要求論文品質及被引用率。

已申請退休的彭明輝日前在部落格發表「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強調「我的辭職主因是不滿於學術風氣的敗壞,而自己無力阻擋。」現在的學者互相在對方論文掛名、衝數量,走偏了。

第一期五年五百億計畫主要以論文數量評比,大學教授紛紛變成發表論文的機器,後遺症很大。東華大學副校長張瑞雄說,五年五百億對大學生沒好處,只有研究助理、博士後研究員些許受惠,因為他們會幫學校「生產」很多論文。

不只教授不滿,學生也很有意見。成大學生會長林德韋說,現在學校可以讓老師花很多錢去做研究,但吝惜對學生活動付出。四年前成大就說要整修操場,今年才有動靜。因為體育和研究扯不上邊,可拿到的經費很少,學生運動權益被剝奪。

中興大學學生會會長角政治說,五年五百億計畫造成學校把重心放在研究,為了應付教育部評鑑,教授幾乎都忙著發表論文,扭曲了大學功能。

台大研究生學會會長謝宜桓有不同看法。他說,以前通識課程常超過百人上課,上課品質不佳。有了五百億的經費,學校依上課人數安排兩到三位教學助理,教授負責上課、教學助理課後輔導,學生收穫增加。

何卓飛回應,第一期計畫主要用在加強學校軟硬體建設,五年來,論文數量及教學設施都明顯提升,台大也進入世界百大,算是達成目標。

他說,第二期計畫從今年開始,執行兩年後檢討,再決定後三年獲補助學校。現在的五年五百億不強調世界大學排名及論文數量,而注重論文被引用率及影響力,台灣高等教育可望進一步躍進。



◆ 退學淪工人 1年苦工激出鑑識博士

自由 2011.05.02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一個來自彰化縣田中鎮的鄉下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台中一中,卻迷失在都市的五光十色而被退學,經過紡織廠打工一年的沈澱,他發憤考上警大,他就是曾拆穿宋七力顯像騙局的周俊銘博士,現任新竹市警局鑑識科長。

「年少取功名,反而讓我迷途!高中念了5年!」從田埂路到繁華的大都市,高一的周俊銘發現,五光十色的台中市實在有太多好玩、有趣的東西,當時他沈迷漫畫,手不釋卷的不是教科書,而是「少年快報」,而且蹺課蹺得兇。儘管課業都還可以過得去,但他好逸玩樂的行徑,已經被教官盯上,在高二時終於以他蹺課超過時數,勒令退學。

傷心的母親這時才知道兒子的荒唐行徑,為了讓他與台中徹底隔離,故意找到桃園工業區的紡織工廠,要他去當紡織工人賺錢,書也不必讀了。就這樣周俊銘過了整整一年面對紡錘穿梭「思過」的日子,期間他徹底悔悟,知道當初是怎樣荒廢學業、虛擲青春,他找回了自己的志向與能力,於是鼓起勇氣告訴媽媽,他想準備1年考大學。

經過一番寒澈骨之後,周俊銘用功讀書,像是變了個人,期間他不僅重拾讀書的樂趣,更結識後來的「牽手」,成為向上的動力,放榜同時考上交大與中央警大,他回到母校,和當初依規將他退學、私下卻從來沒有放棄過他的教官徹夜長談,最後選擇了就讀警大。

「起步比人晚,就要比別人更努力!」多年來周俊銘的鑑識專業,深得各級長官肯定,他曾拆穿宋七力顯像騙局,連法官判案碰到疑難雜症,都會抱著卷宗去找他,成為警大鑑識博士後,更忙著辦案、研究,好像時間永遠都不夠用,不過他回首當年枯坐在紡織機前的那個名校退學生,他希望藉由自己這面鏡子,告訴年輕學子們:「不要浪費一分一秒,要立志做個有用的人!」

fsj 提到...

新北市彈性上下學 最快8月試辦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新北市報導】2011/05/03

為推動新北市長朱立倫「試辦彈性上下學制度」選舉政見,新北市教育局長林騰蛟昨天說,教育局正研擬彈性上下學制度配套措施,最快一百學年度,也就是今年的八月一日試辦。若各校自行評估可實施彈性上下學,可報市府備查後試辦。

教育局說,目前學校大多規定,學生七時五十分至八時前到校打掃、早自習,約八時卅分第一堂課;若實施彈性上下學,為維持每天七堂課,可把上學時間延到八時四十分,不過中午用餐可能須延到十二時卅分;若上學時間延到九時卅分,就變成上午三堂、下午四堂課。

朱立倫市長選舉期間,承諾當選後選定有需要的地區學校,試辦提前或延後學生第一堂課的時間,以配合家長上下班時間,解決交通問題,並減少家長接送的負擔。

教育局指出,依教育部及市府「國中小學學生在校時間規定」,原本就授權各校得「因地制宜」,採取彈性上下學機制;部分家長也反映應讓孩子多睡一點、在家好好吃完早餐,再從容上學,可見到校時間確有討論空間,市府會審慎研議、擬出周詳配套再執行。

新北市教育局日前針對全市國中小學的卅六萬多名學生家長發放問卷,調查對目前「八時開始上課」的看法,有七成五家長主張維持現況,但認為「太早」的家長也逾兩成。



◆ 讓學生睡飽 洪蘭:不應遷就家長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2011/05/03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孩子年紀越小,睡眠時間要越長,腦科學研究證實,長期睡眠不足,學習效果差;睡得熟、睡得飽,尤其在深眠時做夢,有助活化腦神經,將白天所學去蕪存菁。

她支持新北市延後國中小上學時間,強調「對學生有益的事就該做,不能因家長接送上學不方便而遷就現狀」。

洪蘭多年來在她的著作及各地演講,鼓吹把目前國中小上學時間延後一小時,指美國很多州早就這麼做了,且證實,睡得飽的孩子,較不鬧事、師生及親子衝突減少,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很多家長因接送孩子上學不方便而反對,但她認為這並非無法克服,學校可組織社區媽媽或志工協助接送學生,「政府應該問,延後上學對孩子的學習好不好,而不是只關心對家長方不方便」。

洪蘭感嘆,台灣的學生睡得少、睡不飽,但書讀得多、考試多,卻不代表記得住,與其強迫他們半睡半醒,一大早就待在教室勉強上課,還不如睡飽後再上學,更有學習效果。



◆ 愛心張老師 咖啡香引學子回正途

【聯合報╱記者陳文星/北斗報導】2011.05.03

彰化縣北斗社區大學老師張藻端利用自己咖啡店裡的設備,自費教材,教導北斗國中不愛念書的學生,學習蝶古巴特拼貼技術、煮咖啡等實用技能,咖啡店營造為「心靈聊天室」,讓弱勢學生在愛的氣氛當中學習才藝,並找回成就與自信。

張藻端家住員林,開設的上品咖啡店位在北斗鎮。她說,偶然到北斗國中教學生煮咖啡,發現許多單親家庭學生面臨沉重壓力,擔心學生誤入歧途,於是她請學生到店裡喝咖啡、聊心事,她放下媽媽的身段與學生交朋友,被學生稱為「愛心張老師」。

每周一上午時光是張藻端與學生的「輔導課」。她早上7點多就出門,獨自開車到學校接學生到咖啡店,細心教導學生製做蝶古巴特面紙盒、烹煮咖啡、學習茶道,讓學生習得技藝,且感受到比家人更溫暖的愛,上完課,她再送學生返校。

「我不好意思講出肉麻的話,但我真的很謝謝張老師」北斗國中國三學生阿智來自單親家庭,他利用課餘時間到田裡幫忙,賺錢貼補家用。他說,母親生病多年,國一時因為壓力過大讓他脾氣暴躁,動不動就與同學吵架或蹺課。

阿智說,很多人笑說蝶古巴特是女孩子的才藝,但他一點都不以為意「我知道這是張老師滿心的關愛」,他製做出漂亮的蝶古巴特面紙盒,也學會烹煮咖啡。他說,就算畢業了,也會常常回來陪張老師聊聊天。

張藻端說,三個子女還在念書但都不必讓她操心,很感謝先生簡政卿能夠全力支持她幫助這些弱勢的學生們,「看到孩子迷途知返,找回應有的自信,我就更覺得欣喜滿足」。

fsj 提到...

打造留學人才 台大與企業攜手

中央社 2011.05.04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今天表示,將和企業合作,提供新台幣100萬元贊助和歸國後就業機會,鼓勵學生到美國修習會計碩士,讓學生出國深造沒有後顧之憂,也為台灣打造國際人才。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書行指出,早期台灣學生只要想出國念書,父母就算借錢也要送孩子去留學。但現在社會環境不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如果自己有錢就可以出國,反而讓很多學生卡在「錢」的問題,或因為得自己摸索,降低學生去留學的意願。

李書行表示,為鼓勵學生出國進修,管理學院和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管理學院(UTD)、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國際會計暨商管經營培育計畫,通過推薦學生可到UTD修習會計碩士,回國後保證到安永事務所就業,事務所也將提供100萬元經費(每年給20萬元)。

李書行表示,透過這個計畫,UTD將為學生量身訂做課程,安排考取美國會計證照並照顧相關生活起居,學生歸國後也馬上保障就業,同時無綁約年限,學生可選擇留在事務所繼續工作或隨時另謀高就,從留學前端到就業後端幫學生安排整體規劃,也為企業和學生締造雙贏。

安永聯合事務所董事長王金來表示,政府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就如同鋪了條紅地毯,但台灣人不該缺席,與其花10倍成本招攬國際人才來台,倒不如為台灣打造自己的國際人才,也培養未來管理高階人才,而企業也可透過和學校合作,培育並吸引所需的優秀人才。



◆ 學生懷孕通報 去年暴增到139人

自由 2011.05.04

〔記者劉榮、林曉雲、湯佳玲/綜合報導〕依教育部最新統計,各級學校學生懷孕的通報人數有所增加,九十七年是七十四人,九十八年是卅六人,但到了九十九年則增為一百卅九人。其中北市去年各國、高中,共通報廿起學生懷孕事件,平均每月超過一.五起,顯見校園間兩性問題嚴重。

台北市議員李彥秀指出,年輕人談戀愛年齡不斷下降,但國高中生心智不成熟,又容易受到網路資訊影響,戀愛的過程中不懂得保護自己、尊重他人,容易演變成暴力事件、未婚懷孕,甚至相約殉情。

李彥秀透過教育局向北市各高中進行問卷,回收三百份的有效問卷。被問到「若家長堅決反對兩人交往」,有三成三受訪學生的反應是「置之不理」、一成四「爭吵反抗」,另一成一「順從家長意見」,兩性交往造成家長不諒解,其中八成九的受訪學生會找朋友傾訴。被問到「是否會向師長求助」,則是有六成四的學生回答「不會」,理由包括「講了也沒用」、「平常就不溝通」。

對於未婚懷孕,北市教育局官員說,去年未婚懷孕國中有六名,高中職有十四名,學生普遍採取休學一年待產,以墮胎方式繼續求學並不多見。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自從俗稱墮胎藥的RU486上市後,加上網路濫賣,許多未婚少女使用「自行解決」的方式處理,一個月一.五起「一定是黑數」。她呼籲小媽媽們一定要找位信任的大人傾訴,或是尋求專業的中介團體協助面對父母,千萬不能自行服藥,造成生命危險。

紀惠容說,家長一聽到孩子懷孕多是錯愕、生氣、找對方算帳或是提告,但是她提醒家長「一定要鎮定,因為責罵無法改變事實,一定要尋求資源去評估對孩子最好的方式。」

教育部訓委會主任柯今尉表示,教育部訂有「學生懷孕事件輔導與處理要點」,適用於公私立各級學校的懷孕、曾懷孕(墮胎、流產或出養)與育有子女的學生。

柯今尉表示,學校應採取彈性措施,協助懷孕或育有子女學生完成學業,且禁止學校做出不當處分,或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要求學生休學、轉學、退學或請長假,懷孕學生若遭受學校歧視或不當處分,得提出申訴或救濟。

全國未成年懷孕免付費諮詢專線:0800-257-085 ,未成年懷孕求助站網址:http://www.257085.org.tw/。



◆ 6÷2(1+2)答案?考倒百萬人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05.04

一題看似簡單的國小四則運算 6÷2(1+2),竟然難倒近三百多萬人,答案究竟是1還是9?臉書上兩派網友爭論不休。

日前有網友在臉書的民調功能上徵求 6÷2(1+2)的正確答案,經過一個月的投票,發現有將近155萬的網友覺得答案是1,而認為答案是9的則有兩百多萬人。據了解,造成兩種不同答案的關鍵在算式中 2(1+2)到底是先算還是後算,如果先算等於6,那麼答案就是 6÷6 等於1;但若是後算,此題就會變成 6÷2x3 ,答案是9。

國小數學老師表示,根據四則運算原則,除了「先乘除後加減,有括號先算」的觀念之外,由於乘除位階相同,因此同時出現時,運算時需「由左至右」依順序計算,因此這題化簡後算式是 6÷2x3 ,正確答案是9。

有學者認為這個題目題意不清,才會有答案爭議,不過教育部與部分教師則表示,此狀況顯示數學教育對於學生運算邏輯的訓練不足,有必要再加強。



◆ 6÷2(1+2)=9 逾百萬網友錯答「1」

TVBS 2011/05/04 張倍綺

最近在網路上流傳了一題數學題,程度相當於小學四、五年級的四則運算,卻引發網友四六波、不同答案的拉鋸戰,300多萬作答網友當中,有超過154萬人回答錯誤的答案「1」,我們實際找小學生來算,多數都能算出正確答案「9」;數學老師解釋,除了括號內要先算,「算式要由左算到右」,這個基本概念,可能不少民眾忘了。

數學老師:「好,我要出題囉!」

這題數學最近很HOT,考考小五生,答案紙上都是一樣結果。記者:「這題答案是多少?」小五學生:「9。」數學老師:「答對的舉手。」

小五生幾乎都答「9」,網友卻四六波拉距,有高達154萬人回答「1」,相對近200萬人回答「9」。準大學生:「就是9,先加之後,你要先乘啊,沒有,沒有,你先把它畫過來,就對了,把它變幾分之幾,就對了,嗯…,好啦好啦,1啦,1啦。」

「1」這答案怎麼出來的?括號內的1+2等於3,再乘以括號外的2等於6,最後才拿6除以6。立法委員李俊毅:「這個就是1啊!」立法委員鍾紹和:「1+3…,6÷2…,等於1嘛!」

但這個答案,數學老師說是錯的啦,括號內先算這沒有錯,這時停下再看算式,已變成6÷2X3,正確答案3X3,是9。小學數學老師:「當然先括號(內)先算嘛,但算完之後就是,由左而右來算啊!」

民眾:「ㄟ,我真的忘掉了。」

小學四、五年級就已經學的概念,不少網友甚至立委都還給老師了,一個簡單數學題,竟然考倒這麼多人。

fsj 提到...

5年500億 教部禁互掛名衝論文

林志成、葉芷妘/台北報導 2011-05-05 中國時報

本報日前深度報導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造成國內大學拚命生產論文,扭曲大學功能。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昨表示,將嚴格要求大學教授發表論文時,若無實質貢獻,不能互相掛名。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不強調論文數量及闖進世界大學排名,而是要求研究拔尖、論文要有影響力。

本報獨家報導五年五百億衍生的一些現象後,引起教育界熱烈迴響。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邱天助投書本報籲「誠實面對,五年五百億之弊」,他批五年五百億讓少數大學獨享豐盛國家資源,多數學校卻只能等待救濟度日。

東華大學副校長張瑞雄也心有同感說,「五年五百億計畫獲補助的大學都是歷史較久的學校,很多中等國立大學苦哈哈,這項政策是在助長貧富差距。」

但台大有不同看法。台大研發長陳基旺指出,《科學》、《自然》等頂尖期刊並非適用於所有領域,各領域各有其頂尖期刊,例如生醫領域中細胞(Cell)雜誌其重要性與發表論文的難易度遠超出所謂的頂尖期刊。過去台大五年來論文的質與量,呈現倍增,其中論文引用數也由一百十七篇成長至兩百三十篇,表現相當卓越。

教育部昨天提出統計數據,在五年五百億計畫實施前的九十四年,十五所頂尖大學產生十五篇登在《科學》、《自然》期刊的論文。九十五年五年五百億上路後到九十九年,每年分別產生十五篇、九篇、十二篇、十篇、十七篇登在《科學》、《自然》的論文。

林聰明則表示,在第一期五年五百億計畫中,一些學者為了衝論文量,相互掛名,這是相互取巧,「非常不好」。教育部將請接受第二期受五年五百億經費補助的頂尖大學,一定要杜絕這個現象,否則不排除嚴懲。



◆ 多元性別教育 6萬教師家長連署籲喊卡

【台灣醒報/蕭介雲】2011-05-04

八月後國中小將納入性別多元教育,但內容過於露骨,引發全國6萬多名教師、家長連署抗議,立委朱鳳芝要求教育部「懸崖勒馬」,立委陳淑慧則主張,應要讓家長有選擇同意授課的權利。教育部則回應,會考慮再舉辦全國說明會再行溝通。

教育部規劃要發給老師參考的多元性別教育教材中有一篇指出,長大確定同志傾向,是因為小學時喜歡男生,而這種教材內容是否適合納入國中小教育,引發老師、家長團體質疑,包括朱鳳芝、陳淑慧今天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部調整政策。

台灣真愛聯盟則發起連署指出,一般民眾要到20多歲,才能確認性傾向,而教育部提供的教材,提及小學生可以接受同學情感告白,有愛的約定,例如分享心情、身體乃至親密的性關係,強調是身體自主權,「但這是小學應該教的東西嗎?」。該聯盟要求,教育部不能發放這種教材,並且要重新審訂內容。

「太早教導國小小孩,接觸同性戀與多元情慾問題,肯定是教育上的洪水猛獸。」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林曉儀表示,小孩身心和性別認同尚未確立前,就貿然進行相關教學,可能會混淆其性別認同與同伴關係。

「參考教材內容甚至提及,性玩具必須要清洗,以保持乾淨。」台北市教師協會理事長張文昌質疑,有很多內容適合在大學階段教育,不適合放在國中小階段,同時內容也容易引起疑慮。

教育部訓委員組主任柯今尉說明時表示,新課綱預在於八月實施,內容沒有多元情慾、同志教育,但是有多元性取向教育,納入國中小教育是人權的問題,但家長和老師若有不了解的地方,教育部也規劃舉辦全國說明會,再作進一步的溝通。

而全國家長盟理事長謝國清今天也在記者會中指出,教育部所印製的《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內容寫的不錯還非常豐富,可以提供家長和老師參考,但是如果老師直接引用做為教學內容,就會變成不是尊重性別,而是認識「性」,教育部應釐清爭議並回歸課綱精神。

陳淑慧與全家盟也一致要求,政府必須循序漸進,應讓國中小學生家長有選擇同意是否接受這項教學的權利,同時必須制定完整配套措施,並與家長、老師和社會充分溝通和說明。

相關影音請點選: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21794

※ 相關報導:

* 家長憂:部分性平教材太深奧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16596

部分家長認為,教導高年級學生如何正確使用保險套是合理的,但如果是指套、製作口交膜、水性潤滑液,這些性愛產品對大人來說都很陌生,怎能期望小學生理解?



◆ 廖玉蕙:作文與創作

【聯合報╱廖玉蕙】2011.05.05

很多學生一想到提筆作文就傷透腦筋,卻也有許多人在生活的空隙裡,硬擠出時間,競相報名文學創作班。不管在學校對學生演講或在文學營裡為學習寫作的朋友上課,常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作文與創作到底有何差別,何以給人的感受如此不同?」我常笑稱:「作文是應付老師的,往往沒有心意;創作是為自己而寫的,不吐不快。」所以,看起來主動與暢所欲言往往是關鍵所在。

學生練習作文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在考試時得高分。所以,為了博取閱卷老師的青睞,常常去揣測他們的胃口,事實上,這樣的想法常常會蹈空,因為沒有人能預知自己的考卷會落在誰的手裡。前衛的?保守的?而一旦心存討好,作文便絆手絆腳的,無法暢所欲言,公民與道德的那一套最安全的說辭通常成為最後的選項,結果是千人一面,毫無創意可言。

喜歡創作的人,不管寫得好不好,多半視寫作為一種寄託,因為從寫作裡感受到充分的樂趣,不管這種樂趣是否經歷痛苦的煎熬才獲致。有人以為作文之所以無趣,是因為被動書寫,所以缺乏意願。事實上,創作有時也不必然掌握主動,諸如現今各大報副刊往往採取企畫性編輯,多半也是先設定了主題。季節流轉,讀者徵文主題隨之變化:二月寫過年、四月說清明、五月描摹母親、八月敘中秋、年終歲暮總回顧。想到花事爛漫,那麼,作家被動受邀,輪流上場談杜鵑、說玫瑰、寫茱萸、描櫻花、詠桐花……,有如華山論劍,讓人眼花撩亂。君不見,各種設了主題的徵文,參賽者仍絡繹於途,大部分不僅為了稿費或獎金,我就知道有好些個喜愛創作者的作品從未被刊登或得獎,卻仍興致勃勃投稿及參賽,展現九死無悔的深情。原來,人人胸中都有塊壘,創作可以幫忙人們一吐為快。

有意思的是,同樣的題目,不但寫法往往南轅北轍,內容更是百花齊放。前年,我們幾位文藝工作者一起搭機前往法國參加朋友女兒的婚禮。回來後,各自表述:有人用繪畫;有人以攝影;有人驅策文字,合著出了一本名為《巴黎的那場婚禮》的書,不說取景的角度不同,心情、感觸更是千迴百轉。坐了同一架飛機;吃喝同樣的飲食;在粉紅駭綠圍繞的古堡內見識同一場中外聯姻,每一個人的著眼點卻有著如許的差異,顯見就算同樣的命題,也一樣可以繽紛多彩,不必然大同小異。所以,說來說去,是否容許多元發揮才是現今作文與創作的最大差別。

其實,作文應是創作的前身,具體而微,兩者殊無二致。創作的樂趣,應要能在習寫作文時被逐漸培養出來。而阻礙樂趣的最大元凶,無疑就是過度的道德框架、死板的起承轉合,只要先去除該寫或不該寫的設限,讓文字解甲歸田,文章自然就海闊天空起來。

當然,我們也知道,人的性向不同,對各學科的興趣與體會深淺不一,有人最後投入筆耕的園地,有人將目光凝視他方,未必人人都得從事創作。然而,作文寫得好有諸多實質的好處,不容忽視:寫論文,求取更高學位;寫情書,追求終身大事;寫自傳,牟取生活之資;寫便條、寫信、寫讀書心得、寫卡片、寫文書,和別人和世界作明確溝通……,無一不仰賴好文筆。所以說作文既是創作的基礎,更是生活的好幫手。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 相關報導:

* 媽媽笑臉變動畫 365小朋友網路創作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5/today-taipei5.htm

母親節前,台北市民族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生以「我的媽媽是太陽」為主題,利用網路繪圖軟體,畫出心中的媽媽,同時串起三百六十五張媽媽的笑臉,製成動畫賀卡,昨天在網路搶先播放,明天將邀請母親們到校觀賞,成為另類母親節賀禮。

fsj 提到...

王道還:不知為不知

【聯合報╱王道還】2011.05.06

一九六二年六月底,倫敦,美國精子學者麥克勞德(John Macleod,1905-1984)出席英國生殖科學會年會,發表大會演講。

對麥克勞德而言,那可算衣錦榮歸。他出生於愛丁堡。由於家貧,又是長子,他十二歲便輟學掙錢,補貼家計。後來愛丁堡大學生理學科需要幾名實驗室「小弟」,除了當清潔工,還要為一年級學生打理實驗作業,是全職工作。兼差雇主出面打點,他錄取了;不出幾年,便從六名小弟中脫穎而出,成為實驗助理,承擔一部分實驗教學。十六歲,他再度升職,協助教授做研究。十七歲,實驗室總管,直屬科主任。

幾年下來,麥克勞德愛上了科學研究,可是也明白自己的不足:缺乏正式教育。可惜他賺的錢、以及業餘的時間都不足。一九二七年,他廿二歲,科裡一位教授接受紐約大學聘書,順便把他帶到美國,他的人生從此改觀,成為「美國夢」的一筆註腳。

到了美國,他大學文憑都沒有,名字已出現在正式出版的生理學論文上。一九三八年,他還沒有博士學位,就獲得洛克斐勒醫院研究部的正式職位,並容許他到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念博士學程。

正好那時美國計畫生育運動鬥士瑪格莉特.桑格(Margaret Sanger,1879-1966)資助紐約醫院設立男性不孕症門診。麥克勞德因緣時會,分潤了瑪格莉特提供的研究經費,開始研究精子;博士論文「人類精子的代謝」於一九四一年通過。此後,精子成為他的終身事業。一九五○年代他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建立了評估精子品質的量化工具,如精液量、精子數、精子運動、精子形態等,成為國際標準。

因此,一九六二年麥克勞德是以精子權威的聲望,受邀在祖國同行菁英面前做專業報告。

麥克勞德站上講台,秀出的第一張幻燈片是顯微鏡下的芸芸精子。他指著其中一粒:「各位女士、先生,那是一個健康的人類精子,…。」話沒完,黑暗中講堂後面便響起了一個聲音:「恕我打岔,請問你怎麼知道?」此人是派克思(Alan Parkers, 1900-1990),前一年才上任的劍橋大學生殖生理學教授。一九五○年代,他開創了冷凍生物學:不止精子能夠低溫冷藏,各種細胞、組織、甚至器官、胚胎都成。

有人認出派克思的聲音,滿心期待一場高手過招的好戲。因為精子量是卵子受孕機率的指標。一九二九年的研究結論是:每毫升精液含有的精子必須超過六千萬個,卵子才容易受精。為什麼效率那麼低?至今沒有公認的答案。

以顯微鏡觀察過精液的人都知道,大量精子中,活力、形態各有差異;「卵子只接受其中最強健的」,純屬廢話。派克思提出的正是考驗專家手眼的問題,大家都屏息以待。

哪裡知道,麥克勞德在講台上一面翻講稿,一面哼哼啊啊、不知所云。最後整個講堂只迴盪著紙張的沙沙聲。麥克勞德察覺自己失態了,立即收拾講稿、走下講台、走出講堂,再也沒有回過英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半個世紀後回顧麥克勞德的行事,我們越發珍惜他的風範。例如兩年前這個時候,新流感爆發,有些所謂專家紛紛發表意見、煞有介事,事後證明無非瞎扯。

不過,樹立典範、傳述懿行從來是各級教育的內容,多一個麥克勞德的故事,未必便移風易俗。我們不免好奇:要不是出現令麥克勞德不得不誠實面對的質疑,而他又受制於不得不誠實答覆的義務,他還會成為典範嗎?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 觀念平台-高教與學術功利化 不能忽視

【夏曉鵑】2011-05-06 中國時報

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在部落格發表之〈台、清、交大羞於告人的「卓越」祕密〉以及後續數篇重砲批評高等教育制度的文章,引起廣大回響。彭教授揭露了名校以設分校之名行「炒地皮」之實。

台灣的高等教育在各種扭曲的政策下,彭教授所堅持的「培育後進與促進社會公共福祉」的學術傳統早已被恥笑為「不合時宜」、「自命清高」,而「只問業績、不論手段」已然成為高等教育與學術的主流。

不論各個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之主政者如何以漂亮語彙包裝,身在其中的高教和學術勞動者,早已切身體認到高教與學術功利化的事實。最近經建會通過教育部提報的「高等教育輸出─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便具體而微地揭露這個醜陋的事實。

依據「高等教育輸出」計畫,經建會預計從今年至二○一四年投入約五十六億八千萬元,至二○一四年境外學生從四萬餘人倍增至八.八萬人,預估創造二百三十四億元產值。教育部表示「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是十大重點「服務業」之一,以「打造台灣成為東亞高等教育重鎮」為願景,其產值以學雜費及生活費計算,目前已達一百七十二億元,預計至二○一四年可創造二百三十四億元。

至此,教育部已公開承認將高教視為「產業」而非「志業」,雖然教育部仍不忘以美麗的修辭掩飾其功利、營利的目的,宣稱「這項服務業的效益不在於經濟,而是社會效益及台灣與國際連結」,但明眼人皆可看出其「高等教育輸出」就是以營利為目的,因為在「產業」的邏輯下,「產值」的極大化必然成為最高目標,否則何須汲汲營營地估算產值,又何須通過經建會的核可?

教育部的修辭還包括:「未來將雙管齊下,對內營造友善留學環境,包括獎勵大專院校開設全英語課程、提供華語研習優惠學費等;對外強化留學台灣優勢,例如推動東亞學子來台留學專案計畫等。」筆者衷心希望教育部真的會投注心力以營造友善的留學環境,然而,必須提醒的是,友善環境絕對不僅止於提供全英語課程或華語研習優惠,更重要的是整體台灣社會對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的理性和多元的認識。

試問:在台灣將東南亞的「外籍勞工」當作奴工的制度,將東南亞和大陸的「外籍配偶」視為「劣質人口」、「潛在罪犯」的法令政策和社會氛圍下,台灣憑什麼成為「東亞高等教育重鎮」呢?

在充斥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偏見與歧視(甚至仇視)的整體環境下,不難想像在台灣留學的東南亞或大陸的留學生,將有被教育部或各大學欺騙、被當成來灑錢的「冤大頭」的嫌惡感。假使教育部不希望在台灣的留學生將台灣的高等教育視為「黑店」,首要任務便是拋棄將高教視為「產業」的功利主義思想,並致力於開拓台灣人的視野,以開放的心胸認識我們在亞洲的鄰居!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教授兼所長)

fsj 提到...

4歲以後兒童自理能力 台灣輸美國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1.05.09

你家小孩上小學後,會不會自己綁鞋帶、扣鈕扣?台大醫學院調查國內八歲以下孩童生活自理能力,四歲以後,國內孩童普遍落後美國兒童。專家分析,國內家長過度保護小孩,加上媽媽多為職業婦女,傾向直接幫孩子料理生活瑣事,孩童普遍不會自己穿鞋襪。

主持這項研究的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系副教授曾美惠說,不少家長都有類似困擾;一名幼稚園孩童的媽媽提及,「孩子肚子餓了,根本不知道冰箱裏有食物。」

原來,這位媽媽每次都把餅乾、牛奶等食物,直接擺在孩子面前。甚至有媽媽坦言,「孩子快要上小學了,還不會自己擤鼻涕。」孩子早已習慣等菲傭拿衛生紙幫他擤鼻涕,沒了菲傭和衛生紙,鼻涕就會一直流。

為了解國內一般兒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曾美惠針對全台廿多家托兒所、幼稚園和小學進行調查,共有四百九十四名八歲以下小朋友接受「兒童日常功能量表中文版」(PEDI)測量。項目包括評量孩子自我照顧技能、移動和社會功能三領域,並搭配照顧者(父母)協助量表,計算孩童在日常生活和獨立發展的能力。

所謂「兒童功能評估」,幾乎涵蓋吃喝拉撒睡,例如是否能自己獨立進食、扣鈕扣、拉拉鏈、綁鞋帶、過馬路、上廁所擦屁股等。相較於美國同齡兒童,她發現,除了移動能力外,四歲以後,台灣兒童普遍落後美國兒童。

她認為,台、美兒童生活自理功能差異,顯示家長教育孩子時價值觀、態度不同,台灣父母較注重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學業表現,對日常生活發展較不重視。

調查還發現,受測兒童的媽媽,百分之六十八是職業婦女。曾美惠強調,國內生活步調緊張,許多職業婦女為了趕時間,孩子上學的書本、文具都由大人備妥。另外,百分之八的家庭聘有外傭,由外傭打理日常瑣事,根本沒有給孩子練習機會。

※ 相關報導:

* 勿過度保護 父母放手孩子才會長大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6324292.shtml

少子化加上教養觀念,國內兒童往往被過度保護,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專家指出,家長應適度讓孩子在生活中摸索、嘗試錯誤,否則,孩童不只失去學習及磨練機會,長大後,抗壓性甚至可能變低。



◆ 童170元存1年 湊銅板買蛋糕

蘋果日報 2011/05/08

【談曉泉╱新竹報導】新竹縣關西鎮小4男童袁宗豪為了幫媽媽過母親節,給媽媽一個驚喜,兩周前拿著自己存了快1年、170多元銅板的撲滿,帶著弟妹去訂蛋糕,想買個100元左右的蛋糕,老闆得知其孝心大受感動,收下零錢不計成本加碼賣給袁小弟一個大蛋糕。袁媽媽得知激動說:「沒想到兒子這麼窩心,他的心意是母親節最大賀禮。」

帶弟妹靦腆詢價

關西鎮東安國小4年級的袁宗豪,今天要到蛋糕店拿蛋糕給媽媽過母親節,但因他同父異母的大哥哥出車禍受傷,媽媽南下高雄照料,無法一起過節,宗豪昨說:「覺得有些遺憾。」但事先他已做了卡片送給媽媽,寫著:「感謝媽媽平日對我們的照顧,您辛苦了,媽媽我愛您。」

「太溫馨,太感人了!」發現袁小弟窩心舉動並向本報「爆料」的吳小姐說,兩周前在關西鎮一家烘焙屋買東西時,看見袁小弟帶著6歲弟弟還推著嬰兒車載著4歲妹妹,在店門口讓妹妹下車,牽著弟妹靦腆進入店裡,禮貌問店家:「我能把推車推進來嗎?我怕會被偷。」店家同意後他才把推車拉進店裡。

袁小弟在陳列蛋糕的櫃子前看了半天,見最便宜的蛋糕也要300多元,問老闆:「有沒有100元左右的蛋糕?」老闆邱翰豐問他買蛋糕幹什麼?袁小弟才說想在母親節給媽媽一個驚喜,隨即拿出麵包超人造型的撲滿,全倒在櫃檯上清點,加起來總共只有170多元。

怕露餡婉拒收禮

老闆大受感動,收下所有銅板,答應做一個600元的黑森林蛋糕給袁小弟,袁小弟聽了很高興。老闆想讓他挑選麵包帶回去吃,但他認真說:「謝謝!如果我帶回家,就會被媽媽發現。」老闆娘說:「當時眼淚都快流下來了,有這麼乖、這麼貼心的孩子真好。」也令在場所有客人動容。

前兩天因宗豪的弟弟嘴快,媽媽才知道兒子的孝心。袁媽媽愛憐的以「古靈精怪」來形容宗豪,說兒子愛唱歌、跳舞,偶爾還會下廚煎荷包蛋,遇到爸媽生日或節日,都會貼心送上小卡片。



◆ 偏鄉小學教烹飪 學生自食其力

【陳易志/台南報導】2011-05-09 中國時報

「老師我會煮泡麵了,不怕爸爸不在餓肚子」唸小三的阿文學會把泡麵變成熱騰騰的美食,為之雀躍不已;台南市北門區錦湖國小六十三位學生,有一半來自單親家庭,家中常常沒大人,教導主任黃雪芬變更課輔課程改教烹飪,讓小朋友懂得自理生活。

錦湖國小位處偏鄉,學區內遍布農田、漁塭,居民多數為老人與小孩,年輕的父母不是出外打天下,就是早出晚歸,根本無暇打理孩子的日常三餐。

「如果教會孩子簡單的料理,可以改善到處晃蕩的行為,也能正常吃飯,不必餓肚子」,錦湖國小盧彥賓校長提出此一構想,交由教導主任黃雪芬規畫,去年下學期學校把部分課輔時間挪為「家政課」。

「蛋花湯、玉米濃湯、泡麵、意麵、水餃等簡單容易上手的烹煮方式,小朋友一教就會」,黃雪芬教導煮東西,以易得的食材為主,小朋友開火煮東西,不用多久就可弄出一頓熱騰騰的食物。

「放學後、晚飯前」這段時光,正常家庭裡有爸媽陪著度過,溫馨甜蜜,北門區錦湖學區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不但有餓肚子之虞,還可能發生意外;曾有位小朋友看到別人家供奉的虎爺神像十分可愛,趁人不注意抱回家當玩具,差點成了「竊賊」。

經濟弱勢的小朋友,常常在放學後,騎著腳踏車到三公里外的小村落電玩店,雖然沒錢打電玩,也樂於蹲在大孩子腳邊連續看三小時,再摸黑回家等大人煮飯裹腹。

「有位單親老爸早上七點出門打零工,晚上十點才回到家,阿嬤做資源回收也沒時間照顧小孫子」,盧彥賓發現自從教會烹煮東西之後,這位小朋友不再騎車到處逛,也不需等候大人回家才能進食,自己動手煮食泡麵,接下來洗澡、寫功課。

在還沒有學會烹煮食物之前,沒進晚餐的小朋友,似乎無法按照正常的步調洗澡、寫課業,進了餐飯就懂得接下來要幹什麼,校方這學期仍將延續家政課,增進小朋友的生活自理能力。

fsj 提到...

中研院人才赤字 丟辭呈的半數被挖走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1.05.10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昨天在立法院表示,香港、新加坡、大陸不斷對中研院的優秀人才招手;過去五年,中研院辭職的六十一人中,一半是被「挖」走的,他很擔心「人才赤字」的問題繼續延燒。

翁啟惠強調,中研院的資深研究員能以特聘研究員作為獎勵方案,但無法為年輕研究人員提供類似鼓勵,政府需思考,如何提出能和國外競爭、留人的條件。

昨天立委蔣乃辛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指出,中研院過去五年內有六十二人退休、六十一人辭職,是否有人因被挖角而離開?翁啟惠答詢,離職六十一人,「有一半是被挖走的。」至於這些人都去了哪裡,還要再調查、統計。

翁啟惠說,人才流失問題不只在學術界,在業界、甚至政府皆然。他有時覺得政務官的薪水也是「低得可憐」,會影響施政品質。面對人才問題,除了考量待遇,制度也需改善。

他在會後舉例,新加坡的國際研究生一個月就有台幣七萬元收入,相當於台灣博士後研究人員的待遇;教授薪水更可比台灣好上三至四倍。甚至大陸較好的大學,研究人員薪水都已超過台灣。

他指出,中研院資深研究員可加碼待遇升格為「特聘研究員」,年輕研究人員就沒這類補助。最近雖然有「彈薪專案」,但審查時還是用論文發表、拿到多少計畫來看,仍對資深學者較有利。領域、能力不同,也應有不同待遇,希望未來聘請研究員有更多彈性,和國外提出的條件競爭。

翁啟惠說,香港、新加坡、大陸強力挖中研院人才,面對人才赤字問題他最近會和學界、業界及法人單位領導人討論,研議應變方案。立委郭素春則呼籲,不能只是產、官、學界坐下來「喝咖啡」,應該正視中研院和國家人才外流的問題。



◆ 甄試費用動輒上萬 教部擬降報名費 推網上書審

【林志成、葉芷妘/台北報導】2011-05-10 中國時報

大學甄選入學個人申請第二階段甄試每系報名費要八百到一千五百元,考生及家長抱怨太貴。教育部昨表示,將在八月的招生檢討會議上,要求大學通盤檢討調降報名費。教育部也將推「網上書審」,考生不用印一大堆書面資料接受審查,甄試費用將再降。

各大學校系甄選入學個人申請第二階段甄試,每個考生最多可報名六個系,光是報名費可能就高達九千元,加上南北交通及食宿費用,一個考生花上一、兩萬元很常見。這麼貴的報名費惹民怨,考生及家長直呼吃不消。

「學校不能靠收甄試的報名費來賺錢!」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大學辦甄試需要成本,可以向考生收一些報名費,但如果找太多考生來參加甄試以賺取報名費,很不適當。依規定,每個大學校系只能找預定錄取人數的三倍或五十個人來甄試,超過就不行。

大學甄選入學個人申請第二階段甄試包括書面資料審查及面試。何卓飛表示,教育部將在八月份召開招生檢討會議,希望各大學將甄試成本攤出來,如果不合理或太貴,就應該調降。

教育部高教司科長朱俊彰說,現在的考生參加甄試時,常要印一大堆資料,然後包裝得很精美,這也要花不少錢。教育部希望明年可以找幾所大學推動「網上書審」,考生只要到網路上填制式表格、並上傳特殊表現(如競賽成績)證明,不用再印書面資料了。長遠來看,希望「網上書審 」也可取代面試。

教育部的構想,大學不見得認同。清華大學教務長陳信文表示,透過無紙化的確可以降低考生成本,如果網路書審軟體程式所需經費有著落,清大或許明年就可以推動。但是「網路書審和面試是兩回事」,是否要面試還是要由各系決定。

交通大學教務處招生組組長張漢卿贊同網路書審是未來趨勢,但他坦言,口試是必要的,如果不口試,考生的備審資料若經由他人代工,如何選到最適合科系的學生。

fsj 提到...

數學奇才 從台大跳讀哈佛博士

李義/高雄報導 2011-05-11 中國時報

兩歲才開口叫爸媽、曾被醫師懷疑是自閉症的蔡政江,五歲時測出智商一六六,求學期間,在國際數學競賽中獲獎無數。他現在是台大數學系應屆畢業生,還跳級獲哈佛大學數學博士班錄取,八月出國進修,邁向人生新里程碑。

蔡政江的成長過程,讓蔡媽媽有著天才與白癡一線間的歡樂與痛苦記憶。兩歲前,蔡政江不說話,連肚子餓了也只會拿奶瓶給媽媽,父母憂心不已。

三歲那年,父母為他做農曆及陽曆生日後,蔡政江才開了金口,但開口閉口都是說著日曆。蔡媽媽說,他能準確說出今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幾,還能推算出去年、明年的同一天是星期幾。

對日期特殊偏好嚇壞了蔡媽媽,「好像電影《雨人》」,遍訪名醫都給了「可能是自閉症」答案。蔡爸蔡媽買了一堆特教書籍做最壞打算時,他卻又畫起迷宮給全家人玩,令家人驚訝不已。

驚喜參半下,不足六歲的蔡政江參加入學鑑定,智商竟高達一六六,蔡媽媽第一時間反應:「是不是弄錯了?」蔡政江自此開始資優之路。

小學五年級就到中山大學修高中數學課,讀立志中學國中部時摘下亞太奧林匹亞銅牌,邁出國際數學競賽第一步。此後,他成為國際數學競賽常勝軍,建國中學要爭取他入學,最後他選擇雄中,就近接受中山大學教授指導。

數學領域表現傑出,三年半就畢業,台大數學系教授王金龍慧眼,蔡政江升大二暑假時,推薦參加全球數學界至高榮譽「新世界數學獎」。累積輝煌戰果,讓哈佛也為之眼睛一亮,錄取博士班,預計今年八月赴美求學。



◆ 靠手指苦讀 啟明全盲生上國立大學

自由 2011.05.11

〔記者張軒哲/后里報導〕台中啟明學校今年共有十四名視障生參加身障生升大學甄試榮登金榜,成績更勝去年。全盲生謝雨傑靠點字考取國立台南大學,廿五歲中輟生李耀文因車禍僅剩些微視力,靠著苦練三鐵,考上大學,這群視障生暗中苦讀的精神令人感佩。

台中啟明學校去年十位高三學生參加身障生大學甄試,全數上榜,創下歷年佳績,今年就業班有四人考取,人數更創下歷年新高,眾人克服殘缺,將視覺的障礙化為轉機。

啟明學校的學生來自北中南各地,小小年紀就要離鄉背井住校,學子在黑暗中求學,升學路遠比一般孩子艱辛。該校高一時,即分升學、就業兩班,就業班學生以按摩、洗車等職業訓練為主;至於升學班,從高一起,即嚴格要求每日上課內容要複習,蒐集各種資料於早自習時間進行評量,數學及圖片學習對視障生形成障礙,先天全盲的謝雨傑靠著點字書,努力記取教師解說,考上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讓數學教師王金香頗為欣慰。

相較於去年有多位學生考取音樂系,今年升學班十位學生考取文史、哲學、語文等系,有四人考上視障資源完善的淡江大學,右眼全盲的陳奕成,左眼近視約三千度,原本就讀台南北門農工,因課業跟不上,轉學到啟明就讀,考取淡江大學歷史系,陳奕成把握剩餘的視力吃力苦讀,讓校長汪成琳很不捨。

中輟生李耀文 三鐵專長獲錄取

今年就業班則有四人透過體育專長考取體育科系,童廷芬、李耀文同為三鐵好手,廿五歲的李耀文原本就讀南投中興高中,因騎機車摔車併發腦瘤,僅剩右眼些微視力,在家中休養多年後,三年前以廿二歲高齡到啟明就讀高一,李耀文與王偉聰、張博堯都錄取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休閒運動系,三人相約再當同學,互相照顧。



◆ 兄妹手不釋卷 2年讀書千本

自由 2011.05.11

〔記者廖淑玲/北港報導〕誰說鄉下小孩不喜歡念書,只要營造出好的讀書環境,「庄腳囝仔」一樣手不釋卷。

北港朝陽國小三年級蔡元騰、一年級蔡依純兄妹,兩年來讀書破千本,如今學校圖書館、北港鎮立圖書館找不到適合他們唸的書,蔡元騰甚至開始讀儒林外史,閱讀的數量相當驚人,原來蔡家沒有「第四台」、沒有網路,兄妹兩人唯一娛樂就是看書,兩兄妹從小都由父親蔡宜佳陪讀,即使只有國小一年級的蔡依純,幾乎手不離書,一年來閱讀超過三百本書,不少書更是一翻再翻。

家中沒第四台、網路

蔡宜佳指出,為了營造兩兄妹的閱讀環境,家中不裝「第四台」,也沒有網路,從小陪著兩個孩子讀書,而且從他們喜歡的書籍著手,培養出閱讀習慣與樂趣,如今兩兄妹愛讀書的程度,超乎他想像。

年僅十歲的蔡元騰,只要一下課幾乎都待在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的藏書早就無法滿足他,於是父親還帶他到北港鎮立圖書館,每年都當選北港鎮立圖書館的借書王,可見他閱讀的量非常大,甚至已開始閱讀注音版的儒林外史、史記等古文,成為該校的閱讀小博士。

為了全面推廣校園閱讀,北港朝陽國小爭取天下雜誌希望閱讀計畫,在本學期獲得贊助一千本全新圖書,終於讓蔡元騰兄妹樂開懷,又天天能浸在圖書館裡,享受閱讀新書的喜悅。



◆ 愛讀課外書男生 半數未來擔任管理職

台灣醒報/莊瑞萌 2011-05-11

你的小孩課餘喜歡打電玩還是閱讀課外書籍?根據英國一所大學的追蹤發現,不管男女生,在青少年時期如果喜歡閱讀課後書籍,將來擔任公司管理或專業職務的比例會較高。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訪問1萬7千位在1970年出生的民眾,並請他們回憶在16歲時從事的課餘活動內容,研究人員再將他們在33歲時擔任的職務加以比對,結果發現女生在年少時課後喜愛閱讀者,有39%日後會擔任專業性或管理工作的職務,比沒有閱讀習慣的同年齡女生25%還要高,而愛閱讀的男生比率則高達58%。

研究也發現,小時候喜愛閱讀的男生,日後上大學的比例則從24%上升到35%,女生則從20%增加到30%,另外,過去就有從事諸如學習樂器或參觀博物館等活動,男生上大學的機率則為54%,女生則為48%。

根據研究人員泰勒表示,「我們發現閱讀書籍習慣,的確可以帶來某種影響,這也是其他活動無法取代的,」他也指出,除了閱讀習慣之外,其他包括運動、社交或烹飪、裁縫與打電玩也對學生未來職業有影響。

不過他也提醒,光憑閱讀的習慣並非決定未來事業是否成功的唯一因素。

fsj 提到...

人才外流的原因在薪酬

【撰文/張忠本】2011/05/12 非凡新聞周刊

最近國安會提出一份人才流失報告,引起層峰關心,認為這是國安問題。引爆點在工研院人才被大陸成立之二十七所類似研究機構以台灣專業人士三到四倍高薪挖角。

其實近年香港、新加坡,甚至大陸北大、清大、復旦、浙大,早已在台灣以高薪招募台灣科技及管理教育師資。

過去台大、政大、中山等校的管理教育在亞洲排名名列前茅,如今江河日下。香港科大的EMBA後來居上,竟已躍升為全球第一。

台灣不僅政府及學術機構的科技、管理人才待遇偏低。且中高階文官待遇也偏低。諷刺的是立法院及媒體卻在大肆抨擊證交所、公營行庫,及工研院、國衛院等研發機構高階主管薪酬太高,將其比作「肥貓」。

台灣官股金融機構或研發機構薪酬標準,縱或比一般公務部門略高,但台灣所謂的「肥貓」薪資也僅及新加坡相對機構高階主管薪給的四分之一,也不及台灣民營金融機構或民營企業相同資、學歷專業人才薪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這些專業人才在國際間有其互通性,台灣薪酬過低,人才就外流。

某位從民營金融機構轉任公職的行政首長說,他服務公職只是為了「使命」與「成就感」。

許多他的朋友都疼惜他犧牲百分之八十的薪酬到政府服務,疲於奔命還動輒遭媒體無知的抨擊或沒有尊嚴的遭民意代表呼來揮去,很不值得。廣達林百里也批評,「台灣官員素質太差,比不上民間企業水平」。問題是我們社會有多少人肯為了「使命」與「成就感」犧牲奉獻,從事公職。

我們看新加坡、中國多是一流人才留在政府或公營事業。新加坡在過去幾年大幅提高高級文官薪酬,就是為了網羅一流人才在政府部門服務,新加坡政府的效率與廉能其來有自。社會主義的中國也能以開闊心胸高薪招募海歸派及國外人才。中國知道只有先進的人才與技術才能迎頭趕上先進國家。

惟有台灣是個濫情理盲的社會,講求齊頭式平等。社會仇富與反權威心理,排擠優秀人才,造成高級人才貢獻付出與薪酬不成比例。另方面基層公務員又缺乏考核與淘汰制度,形成冗員充斥的勞逸不均。

民意代表及媒體人在批評所謂「肥貓」薪給標準時,應有客觀角度、國際標準、專業認知,不要譁眾取寵,泛政治化與民粹化。

馬總統說,「留住人才,要採彈性薪資制度,且肥貓不能亂打。」這必須是社會的共識,而且文官薪給應逐步拉開差距,才能有效留住人才。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11年265期】



◆ 平板電腦取代書包 高市試辦

【李義/高雄報導】2011-05-12 中國時報

教育局在全市五所國小五個班級試辦「智慧校園.隨身學」計畫,教材、親子聯絡簿全納入平板電腦,取代傳統書本紙本,開啟數位學習新里程。教育局表示,若試辦二年成效佳,將視國內電子產業發展趨勢,研究推廣可能性。

今年九月起,永清、華山、後勁、茄萣、阿蓮等五所國小的五年級各選一班進行試辦。學生人手一台平板電腦,上課時以平板電腦下載數位教材,放學後帶回家複習。連家長每天要簽名的親子聯絡也輸入其中,家長直接用觸控筆在電腦簽名,學生不必每天背著沉甸甸的書包上學。

市長陳菊昨在永清國小舉行「智慧校園.隨身學」計畫啟動儀式按下啟動鈕,並在平板電腦家庭聯絡簿系統簽名。陳菊表示,計畫啟動後,學生就像擁有一座行動數位圖書館,不論是在校園哪個角落或是帶回家都可隨時學習。不但有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透過電子化互動教學,縮短學習距離,也為教學帶來更多創意。

該計畫是結合網路及平板電腦,下載創意數位教材取代紙本課本,由業者捐贈二百台平板電腦、伺服器等設備,中華電信捐贈3G無線上網。

軟體則由高雄市資訊教育中心五名資訊教師,研發數位教材製作軟體及閱讀軟體。師資陣容堅強的國教輔導團也將全力投入,支援教材開發。

教育局表示,該計畫試辦二年,如果成效良好,國內平板電腦市場更成熟、價格更低廉時,再研究推廣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