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3

子女得罕見疾病 父母創業尋解藥

◆ 子女得罕見疾病 父母創業尋解藥
http://udn.com/news/story/6812/701837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10日電 2015-02-12

多年來,身為執行長的馬庫斯(Brad Margus)努力兼顧兩個目標,不斷地賺錢,為兩個兒子找到解藥。

馬庫斯與他人共同創辦了Exigence神經科學公司,部分原因是為罹患「共濟失調微血管擴張症候群」(ataxia-telangiectasia,簡稱AT)的兒子尋求治療。這種罕見的神經疾病沒有藥物可治,只會逐漸惡化,最終致命。

54歲的馬庫斯說,給兒子找到療法是他創辦公司的目的,但為了能生存下去,必須把錢和時間投入可能賺錢的計畫。他的困難是,較可能帶來利潤的是比AT常見的大腦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所以他打算先投入這方面,雖然他的研究有可能使他發現兒子疾病的療法,「但也許來不及幫助我的孩子」。

以分子為依據,目前已知約有5300種人類疾病,其中可治療的疾病只有500種。罕見疾病往往沒有藥物可治,部分原因是很多藥廠不希望冒險對這種小市場下賭注。

現在一些家長開辦營利公司,針對這些疾病研究療法。非營利組織有其限制,因為研發藥物的成本很高,而基金會須藉捐款來運作。如果有機會賺錢,研發藥物的努力可能更有效率。

但是專家指出,對一些家長而言,創辦公司也許不是好主意,因為研發藥物所需的金錢和時間,超過家長的預期。同時要平衡商業與科學的壓力和父母為子女尋求治療的使命,是複雜的任務。

麻州居民卡諾特(Ilan Ganot)的四歲兒子艾塔尼2012年被診斷罹患致命疾病「裘馨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這種病影響美國約1萬到1萬5000人。

卡諾特辭掉在摩根大通的高薪工作,今年與他人共同創辦了Solid Venture公司。他募得1700萬美元,目前正在測試治療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的藥物,期待明年展開臨床實驗。



◆ 南港生技園區 業者搶進駐
http://udn.com/news/story/7241/703656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2-12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昨(11)日表示,南港生技園區明年4月將落成揭幕,短期內有上看4,000個高階人才工作機會,其中110個生技育成中心單位,目前看來可能供不應求。

南港生技園區是國家投資的第一個大型生技研究、開發及育成基地,工程迄今約四年、投資金額逾220億元。業界認為,這除了是馬英九總統積極支持且順利進行的重大建設,未來啟用後也將挹注台灣生技發展能量。

翁啟惠表示,南港生技園區未來將進駐多個單位,包括經濟部、衛福部、中研院等部會中與生技有關的單位,以及生技育成中心等,將是一條龍式的國家生技研究開發中心。未來從毒理、動物試驗等臨床前準備工作,及若干新藥開發所需的基礎準備都可在該中心完成。

南港生技園區目前規劃110個育成單位進駐,翁啟惠解釋,110個單位是園區內設置有110個研究單位,但一個公司會用一個或多個單位,要看公司需求的多寡來分配,若依未來將進駐的公司量體看來,這些單位可能不夠用,南港生技園區育成中心將提前爆滿。

欲進駐的生技公司,將依條件篩選,翁啟惠說,除了要具備創新性、高附加價值的開發標的外,最重的,是要台灣自己開發的產品,以扶植台灣新藥產業。

至於工作機會,翁啟惠說,從進駐單位估算,上千個高階工作機會是必然的,整體有機會達3,000甚至4,000個工作機會,人力需求未來會依園區規模擴充成長。

人眼看見「不可見的」紅外線
裘馨型肌肉萎縮症之謎解開了
肌縮症治療露曙光:成功駕馭外顯子跳躍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發現長壽基因 「老康健」不是夢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55836

自由 2015-02-13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天宣布成立「高齡與健康整合研究中心」,並發表相關成果指出,位於人類第4對染色體上的「Cisd2」基因可以調控壽命。動物實驗證實,促進其活性,可以延長壽命25%,還是一尾活龍,提供人類活到老、健康到老的醫學發展方向。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科學研究所教授蔡亭芬表示,老鼠實驗發現,去除「Cisd2」基因的老鼠,壽命短於平均值25個月,且較為瘦弱;反之,保留「Cisd2」基因,並加以活化,原本只活25個月的老鼠,壽命最多延長至40個月,相當於人類活到百歲以上,同時老鼠肌肉、神經與活動力,以及毛色,均未因老化而退化,仍保持十分健康的狀態。

蔡亭芬指出,老鼠實驗結果推測,人類可能也適用,研究團隊從《神農本草經》收集120種用於延年、益氣的上品藥,已證實至少2種可以有效提高「Cisd2」基因的活性,但尚在研究階段,不便公布是哪種藥,未來擬朝藥品、保養品方向發展。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亞洲地區人口老化速度排名世界第一,各國政府無不大力推動高齡醫學發展與老化科學相關研究,但我國卻仍欠缺系統性的做法,不過相信成立「高齡與健康整合研究中心」將有助於全面發展。

fsj 提到...

新隱形眼鏡 眨眼控制看遠近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56189

自由 2015-02-15

黃斑部病變患者 視力可提升3倍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瑞士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內建微型望遠鏡的隱形眼鏡,使用者透過刻意眨眼調控望遠鏡的運作,可提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患者的視力近3倍。該視力輔助器可望嘉惠全球2.8億名AMD患者,預計兩年後上市。

該隱形眼鏡厚度為1.55釐米,內建超薄的反射望遠鏡。隱形眼鏡搭配一副可對使用者的刻意眨眼,而非無意識眨眼做出反應的智慧眼鏡一起運作,當右眼眨眼時,可將望遠鏡焦距拉近,左眼眨眼時則關閉望遠鏡功能。

AMD令患者失去視野的中心視力,導致他們難於閱讀與辨認人臉,只能利用其外圍視力來觀看。AMD在英國是視力喪失的最大原因。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崔伯雷在加州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展示裝置,他說,該器材使配戴者具有放大的視覺,使目標物體大上2.8倍,讓視力嚴重衰退者較輕易閱讀,並能看清人臉。

他解釋,裝置於隱形眼鏡內的望遠鏡運作如同雙筒望遠鏡,隱形眼鏡具有兩個光圈:放大與正常。當使用者閉上右眼,智慧型眼鏡便改變光的偏振,使光以對的角度觸及隱形眼鏡,啟動放大效應。

目前將類似微型望遠鏡裝置於眼球內的手術要價6000英鎊(約台幣30萬元),而這款新眼鏡價格可望便宜許多。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局也出資贊助該研發,未來視力輔助器可能用為士兵的仿生視覺。

fsj 提到...

科學創舉 表觀基因圖譜問世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502180237-1.aspx

中央社 2015-02-18

科學家首次繪製分子「開關」的圖譜,這種開關可以開啟或關閉超過百種人類細胞中DNA的個別基因,這項創舉不僅揭露基因資訊的複雜,還凸顯解讀基因的挑戰。

研究人員今天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雜誌(Nature)發表了「表觀基因」(epigenome )圖譜,以及約20份相關論文。

美國政府2008年啟動研究計劃「表觀基因路線圖計劃」(Roadmap Epigenomics Program),耗資2.4億美元,歷經10年努力終獲成果,促成表觀基因圖譜亮相。

人類基因組是打造人類個體的藍圖。可以將表觀基因想成是這個藍圖的註銷與凸顯功能。譬如,如果某人的基因組含有與癌症相關的DNA,但這種DNA一旦被基因圖譜的分子「註銷」後,就不至罹患癌症。

透過個人的基因定序推斷疾病風險已日益普及,明白表觀基因如何影響疾病與其他的健康層面將變得日益重要。

基因組定序是美國總統歐巴馬本月揭櫫的「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計畫的核心。

路透社報導,麻省理工學院的克利斯(Manolis Kellis)表示:「兌現精準醫學承諾的唯一方法是納入表觀基因。」克利斯領導的研究小組負責繪製表觀基因圖譜,主要研究成員包括克羅埃西亞、加拿大與美國實驗室的科學家。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實驗室主任科斯特羅(Joseph Costello)表示,默克藥廠(Merck & Co Inc.)、羅氏大藥廠(Roche Holding)旗下的基因科技公司(Genentech)與葛蘭素史克(Glaxo SmithKline Plc)等各大藥廠,無不爭相投入癌症相關後遺傳學研究。

科斯特羅的實驗室是提供資料予表觀基因圖譜的4家實驗室之一。

fsj 提到...

精準醫療起飛 台廠新契機
http://udn.com/news/story/7485/719373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2-23

準備15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1月20日在該國國情咨文演講中提出「精準醫學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正式揭示基因檢測有關領域的商機正式來臨,台廠中包括賽亞、訊聯、大江、基亞、基龍米克斯、聯邦應用基因近30家分子檢測有關公司,將迎來新世代生技商機。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2000年與英國首相布萊爾經由衛星連線共同宣布,人類基因組計畫已完成第一份草圖,當時,全球振奮莫名,但當時因基因解碼及醫療技術仍不同步,使好景不常。

歷經15年的革新終有成果,2015年1月20日歐巴馬在美國國情咨文中,以精準醫療作為該國國策,希望美國能「引領一個醫學新時代」,透過推動利用個人化基因資訊,完成疾病治療,以完成新世代的醫療革新。

為此,歐巴馬特別邀請國際大廠共同商討該計畫的推動階段,大廠包括Merck、Regeneron、Vertex,另外有指標分子檢測公司illumina及剛被羅氏以10億美元收購的Foundation Medicine等。

歐巴馬更在上月底宣布,將募集100萬人的基因資料,以建構大型基因資料庫,並透過研究不同族群、各個年齡層的個人化基因資訊,來協助治療癌症與糖尿病等疾病。為此,美國將呈請國會核准,由政府投資2.15億美元(約新台幣68億元),以打造該計畫;將率先投入1.3億美元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建構100萬筆基因資料庫,並展開癌症腫瘤基因研究開發新藥。

在此同時,美國政府將投入台幣4億到5億元,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引進新技術與推動訂定次世代定序法規,並建立規範及準則,以確保未來數據共享且不侵犯隱私與個資安全。

精準醫療商機,首先以「伴隨式診斷」(Companion Diagnosis)為主,分子檢測公司可與多家醫療院所合作進行藥物搭配的研究,協助國內外大藥廠完成FDA核准用藥的基因檢測及其配對,並協助藥廠於新藥之研發。

Business Insight預估,今年精準醫療的分子檢測市場規模年將可達62.7億美元,並且將以血液檢測、遺傳疾病與癌症檢測三者為主。業界認為,台灣曾經參與美國政府的基因解碼計畫,在該領域也屬於領頭羊,可望搶得先機。

※ 相關報導:

* 加拿大威朗砸重金 併購美藥商
http://udn.com/news/story/6811/719463

加拿大威朗國際製藥公司(Valenat Pharmaceuticals International)同意以101億美元購併美國著名的胃腸藥藥廠Salix製藥公司。消息人士說,最快22日就會宣布這樁交易。

全球許多製藥業者都在尋求購併對象,以提升效率,並與對手維持競爭。

fsj 提到...

奇蹟!早產兒裹羊膜囊出生
http://udn.com/news/story/6812/726124

世界日報 綜合25日電 2015-02-26

許多人都認為新生兒降臨世間後,大多會出現嚎啕大哭的情況。不過,加州一名早產三個月的胎兒在剖腹生產後,全身仍被羊膜囊包覆,連醫生都嘖嘖稱奇,說是「醫學奇蹟」。

早產兒菲力普斯(Silas Philips)日前在洛杉磯西達斯西奈醫學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出生時,因羊水沒破,使得出生後仍在羊膜囊內。

為菲力普斯接生的醫師,以手機拍下嬰兒包在羊膜囊內出生的照片,公布在「臉書」上後立刻被瘋傳。

醫師讚嘆這是「醫學奇蹟」,並指出此種案例極為罕見,每8萬名新生兒僅出現一例。

照片顯示,嬰兒胎盤和臍帶未剝離,整個人蜷縮在羊膜囊裡,兩隻小手和腿清晰可見。

羊膜囊位在子宮裡,嬰兒在媽媽肚子裡時,便是在這個充滿透明液體的袋內成長。周遭的液體可讓嬰兒避免震盪和受傷,提供嬰兒可呼吸和吞嚥的流質,同時也為嬰兒維持恆溫環境。

通常羊膜囊在嬰兒出生時會自行破裂,即一般所稱的羊水破裂或破水;或在剖腹時,由醫師切開以取出嬰兒。

專家指出,嬰兒出生後,整個羊膜囊仍完整的情況「極為罕見」,尤其是剖腹產更不可能出現,而這次可能是剖腹時手術刀未切到羊膜囊。



◆ 仿生手隨心而動 解扣子也OK
http://udn.com/news/story/6812/725218

聯合報 編譯組/綜合報導 2015-02-26

歐洲外科醫師與工程師研發出由心智控制的仿生手,重建手部功能近似移植真手,且沒有排斥風險。

三名因車禍或登山意外損傷臂神經叢的奧地利男子,接受這項史無前例的「仿生重建」技術。臂神經叢指的是從脊椎到上臂的神經網路,若不幸損傷,有如遭到截肢,即使手部和手臂外觀正常,但因無法接收神經訊號,手部喪失功能。

這三名患者是在二○一一年四月至二○一四年五月間經手術裝上仿生手。醫師切除他們喪失功能的手部,從他們的腿部移植神經和肌肉到手臂,再裝上仿生手,經過練習,他們自意外發生後首度能執行各種日常生活技能,像是撿球、用水壺倒水、使用鑰匙、拿刀切食物或用兩手解開扣子。

三人之一是卅歲的馬林可維契,他十多年前因機車事故失去右手功能,這隻仿生手讓他能夠握取像是三明治或水瓶等物品。

他說:「我可以丟東西,但要接住球比較困難,因為右手還是無法(和左手)一樣快和自然。」

仿生手直接連結患者神經,是非常新的技術,迄今全球只有少數案例。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患者得以靠心智控制這隻連結神經的仿生手。

和同事共同研發這項技術的維也納醫學大學亞斯曼說:「這是我們首度仿生重建手部。我五年前看到這類病患,我只能聳肩說『我幫不上什麼忙』。」

亞斯曼表示,有些患者或許可接受手部移植恢復部分功能,但移植可能產生併發症,餘生都得服用抗排斥藥物。

fsj 提到...

幹細胞移植 全球3.7萬人還在等
http://udn.com/news/story/6812/728077

聯合晚報 編譯陳澄和/法新社巴黎27日電 2015-02-27

一項研究報告指出,過去57年來,全球有逾100萬人接受血液和骨髓幹細胞移植,以治療危及生命的疾病,但仍有太多人還在排隊等候。

有些血液疾病與罕見的癌症像是骨髓癌、白血病等,往往只有靠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才可能治癒;治療過程是從病人或健康捐贈者的血液或骨髓中取得健康的幹細胞,再用來提升病人有缺陷或已經損傷的造血骨髓或免疫系統。

27日發表在Lancet血液學學報的研究報告表示,到1985年時,實驗性的體髓移植在28年中總共實施約一萬個案例,到1995年時已迅速增加到50萬例。

到了2012年12月,全球75個國家的移植中心已做過將近100萬個移植手術。

分析報告發現,貧富國家進行的移植案例有極大的差距;所有做過的HSCT移植案例中,歐洲占了52.5%,美洲占31%,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占15%,東地中海和非洲的案例則不及2%。

研究報告發現,在所有案例中,42%的移植材料是來自捐贈者;1987年時,全球只有兩個國家建立捐贈者檔案,到2012年時已增至57國,同期間的志願捐贈者也從3072人激升到逾2200萬人。

Lancet雜誌發表的聲明說:「雖然捐贈人數快速增加,找不到合適捐贈者的病人仍然非常多。」目前,全球排隊等待移植的病人超過3萬7000人。

德國萊比錫大學醫院的尼德懷瑟是該報告的作者之一,他說:「這些病人都處於生死存亡關頭,很多並且是兒童。如果他不們得不到治療,最終都將死亡。」

他說:「所有國家都必須為病人和捐贈者建立充足的基礎設施,確保需要移植的病人都能獲得治療,而不是像目前一樣,只有資源充裕的國家和人民才能獲得移植。」



◆ 活人頭移植死人身 2年內實現?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58421

自由 2015-02-27

義醫生倡導 醫界︰可行性低

〔編譯張沛元/綜合26日外電報導〕英國媒體報導,一名備受爭議的義大利外科醫生宣稱,把活人的頭移植到死人身體上的所謂全身體移植,可望在2年內進行全球首例手術,挽救罹癌病患或神經與肌肉衰弱者的性命。但不少醫學界人士嗤之以鼻,認為該手術成功率極低,遑論還有醫療倫理問題。

所謂的全身體移植(full-body transplant),是指保留受贈者的頭,但把身體整個換掉,也就是把受贈者的頭縫到捐贈者的身體上。新科學人雜誌報導,義大利的「杜林先進神經調節組織」的外科醫生卡納費羅(Sergio Canavero)宣稱,此一技術可望在2年內成真,拯救癌症病患或肌肉與神經受損者;他希望組一個研究此一激進手術的團隊,並將於今年6月在美國馬里蘭州的神經外科醫生聚會上發表此一計畫。

根據卡納費羅的規劃,全身體移植手術過程如下:先冷凍受贈者的頭與捐贈者的身體,以免細胞在手術期間死亡,然後切斷脖子,以細管將血管連接起來,然後以銳刀切斷脊髓以減少神經傷害,最後把受贈者的頭裝到捐贈者的身體上。接下來的作法就比較微妙。卡納費羅認為,利用可做為細胞融合劑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脊髓神經就能讓受贈者的頭與捐贈者的身體合而為一;此外,為避免受贈者移動得讓他們昏迷數週,醒來後應該就能說話與觸摸自己的臉,但得要經過1年復健才能行動。

但其他醫界人士仍對這種換身體(或換頭)手術能否成功抱持懷疑態度。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麻痺研究中心主任柏傑斯說,沒有證據顯示移植頭部後連接脊髓與腦部,就能產生知覺或運動功能;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神經外科學教授高德史密斯說,全身體移植的可行性非常低,他不認為能成功,手術程序有太多問題。此外,撇開可行性不談,全身體移植還有醫療倫理問題,醫療倫理委員會幾乎不可能會批准這類實驗。

猴子全身體移植 僅活九天

醫學界早在1970年就在猴子身上進行全身體移植,當時由美國克利夫蘭凱斯西儲大學的懷特所領導的團隊企圖把一隻猴子的頭,移植到另一隻猴子的身體上,然因該團隊未能進行全面骨髓移植,因此實驗中的猴子根本不能動,而且因為頭被身體免疫系統排斥,這隻受贈猴子在手術後只活了9天。

fsj 提到...

洋裝什麼色?科學家:感知落差 大家都沒錯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58932

自由 2015-03-01

〔編譯顧佳欣/綜合報導〕藍黑還是白金?近來有件英國品牌「Roman Originals」的洋裝引發全世界熱議,網友為了它的顏色吵翻天。雖然本尊是「藍色洋裝配黑色蕾絲」,但科學家說,由於每個人視網膜感應與大腦視覺機制稍微不同,處理受光線影響的顏色才會有落差;而照片中洋裝背後有強光,就像於豔陽天站在陰影處看東西一樣,才會看成白色。

「華爾街日報」指出,大腦感知顏色受五個因素綜合影響。在照片中,首先是洋裝的材質,包括顏色與反射的光線;第二個因素則是人腦的「色彩恆常性」機制,即無論光源如何,都會盡量調整到真實的顏色。其他三因素則是與「感應器」有關,也就是拍洋裝的相機、我們看照片的顯示器,以及眼睛的視網膜。

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第五個因素,即視網膜感應與大腦視覺機制,每個人會稍微不同。人腦辨識顏色時,會使用RGB三原色,即紅色、綠色及藍色,此洋裝在照片中,並不接近純粹的三原色,而是受光線影響下的複雜顏色,因此產生落差。

「每日電訊報」進一步指出,人腦感知顏色因光線觸及視網膜波長不同,紫、藍、綠、黃、橘與紅波長較長。照片中洋裝處於前景,但位在陰影之下,背後則有白色強光,使大腦處理含有光線影響下的顏色時感到困惑。

有人的大腦選擇降低接收藍色,把藍色看作是白色洋裝的陰影,因此看到白、金;另一群體則降低接收金色,所以看到藍、黑。

英國國家物理實驗所教授漢森說,由於光線反射從天空而來,而非直接來自太陽,人類會將陰影處的物品視為藍色。而這張背後有強光的洋裝照片,就像在大白天站在陰影處看東西一樣,才會看成白色洋裝配金色蕾絲。

fsj 提到...

孤兒藥市場 台廠有利基
http://udn.com/news/story/7485/732411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3-02

孤兒藥有商機,台廠得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核定的孤兒藥資格,台廠目前包括國鼎、藥華藥、中裕、心悅、台微體、智擎等旗下藥物,均符合該資格,兩年內可望有產品問世,搶攻罕病用藥市場。

孤兒藥(Orphan drug)即罕見疾病用藥,是歐美等先進國家藥物管理單位所訂定的藥品特殊資格,是為了鼓勵藥廠開發小眾且困難的疾病藥物,如美國FDA規定,每年發病病患人數不足20萬(各國規定不盡相同)且未有主流用藥的困難疾病,即可申請孤兒藥資格認定。

若產品獲取孤兒藥資格,大多可享有快速通關的審查資格,未來上市後也可能享有自由定價、獨占市場等優惠條件。

台灣於2000年公布實行罕藥法,為繼美國、日本、澳洲與歐盟之後,第五個以公權力保障罕見疾病醫療的國家,而台灣對罕見疾病的定義為患病數在萬分之一以下。

其中,國鼎生技旗下抗胰臟癌適應症產品Antroquinonol,近期獲得美國FDA的孤兒藥資格,該產品是國鼎生技於2005年開發出來的化學新藥,主要應用在抗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方面,目前已經進入臨床二期,而抗胰臟癌適應症獲得孤兒藥認證後,將縮短該適應症臨床試驗的時程。

在此之前,另有藥華藥、台微體、中裕、心悅等公司產品,除了均先後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認證,產品也均進入臨床試驗,成果豐碩。其中,台微體肝癌新藥LIPOTECAN,目前在兩岸均已進入臨床二期試驗。

特別的是,因孤兒藥資格而受惠的廠家莫過於中裕、藥華藥,中裕的抗愛滋病用藥TMB-355靜脈注射產品,已經早完成臨床二期試驗,可能因此一資格而獲得快速通關。

該公司執行長張念原及其團隊將於3月上旬與美國FDA協商,是否需繼續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或補做小規模臨床,屆時即可分曉。

除了孤兒藥資格之外,心悅生醫與中裕近期也都獲得美國FDA的突破性療法(breakthrough therapy)資格,據了解,獲得「突破性療法」資格的產品必須符合「重大疾病、顯著療效」等兩大條件,擁有該資格的產品在全球僅約60個,新藥則更少約15個,未來美國FDA將主動介入輔導產品儘速上市。



◆ 電影「金牌特務」遙控腦波 現實非夢事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729383

聯合報 記者鄭涵文、陳雨鑫/台北報導 2015-03-01

電影「金牌特務」在台票房開紅盤,片中反派角色只要啟動衛星訊號、下達指令,人類從手機接收「神經波」後,就像開啟體內的侵略開關,無法控制失去理智般攻擊他人。劇情看似荒誕,但專家指出,電影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有可能上演。

研發「八通道閉迴路」治療癲癇的交通大學前校長吳重雨說,電影情節並非不可能,因現今技術已能透過晶片植入來控制腦波、治療巴金森氏症或癲癇;就算未植入晶片,現在手機也能無線充電,未來結合該技術控制腦波也不無可能。

吳重雨解釋,片中壞蛋利用衛星,將訊息傳到手機、再影響行為的技術,其原理與GPS類似,GPS是收到衛星訊號,將訊息顯示於螢幕;電影則把GPS儀器改為手機,透過加強手機電波指令來控制腦波、影響行為。不過,要「精準打中」被控制的大腦部位,則是現行需突破的障礙。

不過,人腦畢竟非常複雜,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王俸鋼不敢斷言電影情節未來能否成真,但至少目前要做到不太可能,尤其人類掌管情緒的區塊位於腦部深層,現階段電波瞄準的部位多在腦部表層。

另一方面,人類的行為牽涉大腦眾多區塊,台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表示,攻擊行為牽涉情緒、回憶、運動等,除非很精準掌握電波瞄準的大腦位置,否則對準特定區塊而改變行為的「指定功能波」不易存在。

吳重雨說,人類至今對大腦各區僅大略掌握,若能通盤了解腦部細節,就能治療更多疾病。台灣有不少單位正研究如何將電波運用於中風、癲癇與憂鬱症治療。

fsj 提到...

北醫抗伊波拉免疫蛋白技術 較省錢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739646

聯合晚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2015-03-03

伊波拉病毒肆虐非洲,造成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等西非國家近萬人死亡。北醫生醫材料暨組織工程研究所所長白台瑞率領北醫研究團隊,和埃及研究團隊合作,研發出利用辛酸從血漿中萃取出救命免疫球蛋白技術,成本降低一半,論文被刊登在醫學期刊《被忽視的熱帶疾病》,被視為伊波拉病毒的救命工具之一。

這套系統已獲得非洲慈善機構Global Emerging Pathogen(GEP)青睞,GPE獲比爾蓋茲基金會贊助,決定採用這套製備免疫球蛋白的方法,作為下次伊波拉病毒來襲時,降低傷亡的緊急救援措施。

法國科學家白台瑞,10多年前和埃及一家醫院及捐血中心合作,研究簡易製作免疫球蛋白的方法。他率領的跨國研究團隊,利用一套長寬不超過50公分簡單器具,就可以得到高純度的救命免疫球蛋白,且一天內就能製造完成,方法簡便、成本低的優點,這套設備一般實驗室都可架設。

白台瑞表示,傳統藥廠製造免疫球蛋白,每公克約50美元,若要治療伊波拉病毒,一名染病成人體重以60公斤計算,每個月要施打24公克免疫球蛋白,需花費1200美元(約3萬6000台幣),而新技術成本可降低一半。



◆ 4件免疫細胞銀行 沒告訴你的事
http://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740544

聯合報/楊欣潔、蘇士堯、陳雨鑫、鄧桂芬製作
圖/報社資料照
資料來源/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

近來免疫細胞療法引發話題討論,雖國內目前無法進行免疫細胞療法,市面上卻已出現不少免疫細胞儲存銀行,多位國內專家對儲存免疫細胞不表認同,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更直言儲存免疫細胞投資價值不高,不但療效不明,用到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

精神科醫師李光輝日前「以身試癌」自行施打血癌細胞株,希望加速免疫療法審核速度,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長劉麗玲示,食藥署前年8月已公告「新藥查驗登記加速核准機制」,針對危及生命的嚴重疾病,若有替代療法優於現行療法,可不需完成三期臨床試驗就能應用。以免疫細胞療法為例,至少需進到二期臨床試驗證實有療效才可能提早應用在臨床。

4件免疫細胞銀行沒告訴你的事

1 唐獎得主創新免疫療法 製標靶藥物治癌

2014年唐獎生醫獎得主艾利森與本庶佑,運用免疫療法,研發出癌症標靶藥物,治療方式與注射細胞免疫細胞療法不同。

2 儲存免疫細胞沒有科學根據

國內免疫細胞銀行多宣稱,要趁年輕健康時儲存免疫細胞,未來罹癌時即可使用。不過,國外免疫細胞治療多是從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細胞,很少有先儲存再等罹病後使用的情況,且年輕時儲存的免疫細胞對癌症治療是否較有幫助,以及多年解凍後的細胞能否使用,都沒有科學證據支持。

3 免疫治療非國外主流療法

免疫細胞治療只能使用自身的細胞,治療費用十分高昂,以日本為例,一次療程至少要30萬元台幣,且療效也有待觀察,因此即使在歐美、日本已發展了20多年,一直都是非主流的癌症療法。

而國內的免疫細胞儲存,光是儲存的費用,一年就只少要花費近5萬元以上。

4 無足夠科學證據顯示免疫細胞療法有效

免疫細胞療法用於癌症的療效尚無定論,只有對少數血癌、淋巴癌病例有初步成果。

※ 相關報導:

* 榮總成立整合病房 34床給急診
http://udn.com/news/story/7266/738797

台中榮總急診室一床難求,院方昨天成立整合醫療照護病房,騰出34張病床,專門收治急診住院病患,透過6名主治醫師專責治療,減緩急診住院的「塞車」問題。

fsj 提到...

翁啟惠:生技整併 壯大品牌
http://udn.com/news/story/7485/752399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3-09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明年10月擔任院長職務將屆十年並將期滿卸任,這十年間推動生技產業不遺餘力,包括推動南港國家生技園區、科技基本法、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政策建議報告及唐獎評選等,他個人在任期間也繼續投入醣化學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

翁啟惠認為,台灣的生技下一步應該走向整合以擴大規模、強化國際競爭力,他提醒政府則應繼續鼓勵產業發展,擴大基礎研究投資及智財保護、深化產學合作,也要讓公司資訊揭露更加透明,強化有關法規,走向更開放、更創新的環境。以下是翁啟惠專訪紀要:

新藥資訊 不應限制揭露

問:台灣生技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答:台灣已有新藥問世,具備從新藥開發到銷售的有關經驗,但公司規模與內需市場都小,要走向國際仍辛苦,未來必須有強大的研發、創新與智財保護,因此下一步「整併」與如何開發高價值產品是關鍵。

所謂整併,譬如類似的公司可以合併,包括策略聯盟、併購等,因為同類型公司若陷入惡性競爭對產業發展不利,個別規模太小也沒有競爭力。我認為,台灣生技產業的下一步是建立規模、生產、行銷與品牌。以新加坡為例,許多國際大藥廠都赴星國設立總部,新加坡並沒有市場,但他們的法規透明度與政府支持度高,有利產業發展。

問:您覺得台灣發展生技優勢何在?



◆ 產業新鮮事/新藥 中研院秀抗癌成果
http://udn.com/news/story/7485/752403

經濟日報 黃文奇 2015-03-09

中央研究院與中國醫藥大學將於2015年3月10日發布「台灣基因體研究團隊打造IL-17RB抗體,證實可延緩胰臟癌轉移」有關研究成果。中研院與台大醫院組成的基因體研究團隊,日前成功地打造抗胰臟癌細胞表面的IL-17RB抗體,並證實此抗體可減緩胰臟癌細胞之轉移。

fsj 提到...

Google押注生命科學 看好人類可活500歲
http://udn.com/news/story/5/756213

經濟日報 記者湯淑君╱即時報導 2015-03-10

Google投資部門主管馬里斯(Bill Maris)說,未來人類將可以活到500歲,因此Google正砸錢投資生命科學,以因應未來人們壽命延長的趨勢。

馬里斯是創業投資家,也是Google旗下投資基金GoogleVentures的合夥人。他預言,隨著科學家持續研究治療癌症的解藥,不久後,今日的癌症醫療法就會顯得很落伍。

馬里斯表示,Google Ventures已聘請一些科學家出任合夥人,協助物色未來20年之內有可能治癒癌症病患、讓化療變得「很原始」的新創公司。

他接受彭博資訊訪問時說:「若你問我,人的壽命可不可能活到500歲?答案是可能。事實上,我們握有生命科學方面的工具,可以達成你所能想像的一切目標。」

馬里斯說,過去20年來,科學家在醫藥方面的研究已有長足的進步。

「20年前,還沒有基因組定序技術,你只能用以毒攻毒法治療癌症患者,這跟我們能以逆向工程產生幹細胞來治療癌症,有如天壤之別。現在,投資一家可治療癌症的公司,是合情合理的。」

Google Ventures目前管理將近20億美元的資產,過去兩年來加緊投資生命科學領域,如今生命科學資產占投資組合的比重已從2013年的6%提高到36%。

【中央社╱倫敦10日綜合外電報導】

谷歌公司(Google Inc.)投資計程車公司、智慧自動調溫器,甚至是人工智慧,但Google也將眼光放在人類長生不老,或至少讓壽命延長5倍,將資金投注在遺傳學與癌症診斷公司。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谷歌創投基金(Google Ventures)執行董事馬瑞斯(BillMaris)接受彭博(Bloomberg News)訪問時說,他認為人類可能活到500歲。

人類將在醫療突破與生物力學興起的輔助下延年益壽。

他已將資金投注在遺傳學公司與癌症診斷新創公司,並說:「我們握有生命科學工具,可達到你敢於想像的目標。我只希望能活得夠久,不要死亡。」

馬瑞斯2009年創立谷歌創投基金,監督這檔基全球投資活動。

馬瑞斯在美國密德伯里大學(Middlebury College)攻讀神經科學,並在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

在其他方面,他已建議歐若實驗室(Aurolab)為白內障失明研發拒水性丙烯酸鏡片(hydrophobicacrylic lens),並協助發展谷歌的Calico計畫。

Calico是谷歌與蘋果(Apple)2013年創立的研發公司,目的在治療老化相關疾病。

谷歌共同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說,這項計畫將側重於「健康、幸福與長壽」。Calico去年9月與芝加哥藥品龍頭公司AbbVie合作,開設神經系統退化症與癌症研究中心。

這些公司強調自然延長壽命,不過還有一個團體相信機器將是讓人活到超過120歲的關鍵。據記載,120歲是「人類壽命的真正絕對極限」。

谷歌工程總監、也是馬瑞斯的同事庫茨魏爾(RayKurzweil)之前表示,在30多年內,人類將可把所有記憶內容上傳到電腦,變成數位長生不死,這種現象稱為奇點(singularity)。

庫茨魏爾去年在紐約的全球未來2045國際會議(Global Futures 2045 International Congress)聲稱,人類身體的生物部位將被機械零件取代,這最快可在2100年實現。
韓國代表形象:流行音樂取代IT 伊拉克部隊逼近 伊斯蘭國炸提克里特橋



◆ 抗毒蛇血清告罄 年底拉警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10000425-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3月10日 陳瑄喻、林宜慧、魏怡嘉/台北報導

國內蛇類皆屬特有種,僅有台灣才有生產血清,但今年原生產的疾管署血清疫苗中心停工後,接手多年的國家衛生研究院蛇毒生物製技生產線迄今遲未通過PIC/S GMP認證,若在7月底前仍未通過,今年底用量最大的抗出血性血清恐會告罄,屆時民眾若遭蛇咬,將無抗毒蛇血清可醫。

台灣每年約有千餘人遭蛇吻,平均1人要用到2~3瓶抗蛇毒血清,過去每年疾管署約生產5000瓶蛇毒血清供遭蛇咬民眾使用。

位於南港昆陽的血清疫苗中心因已十分老舊,無法符合今年實施的PIC/S GMP(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認證,多年前在衛福部還是衛生署的時候,即決定移交有更好製造能力的國衛院。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去年在昆陽疫苗廠關閉之前有特別趕工,各種血清皆有安全庫存量,但唯獨用量最大、用來對抗赤尾鮐(青竹絲)或龜殼花咬傷的抗出血性血清,因為製作困難,能做的數量有限,今年僅能庫存3500瓶,如果國衛院未能順利銜接,抗出血性血清將最先出現不足,「我們禁不起任何大型意外。」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長長廖經倫表示,依與疾管署的合約,國衛院只要在今年12月交出第一批抗毒蛇血清製劑,就沒有問題,國衛院對於在7月之前完成一切作業持樂觀的態度。

fsj 提到...

減緩胰臟癌轉移 台團隊研發治療抗體
http://udn.com/news/story/7266/756585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3-11

胰臟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第8位,一年約有千位民眾罹癌,但早期症狀不明顯且沒有好的藥物治療,死亡率高。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台大醫院、中國醫藥大學共組研究團隊,率先發現胰臟癌細胞表面的IL-17RB抗體可有效減緩癌細胞轉移。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李文華表示,過去做乳癌受體分子「IL-17RB」研究已有進展,於是研究團隊嘗試將IL-17RB運用到胰臟癌,沒想到受體分子IL-17RB在胰臟癌細胞上的表現更活躍,因此進一步研發出專一攻擊IL-17RB受體分子的抗體,供治療使用。該研究發表在本期《醫學實驗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研究團隊將人類胰臟癌細胞注入小鼠胰臟中,2周後用把IL-17RB單株抗體注射到小鼠體內,作為對照組,結果發現,實驗組癌細胞不但沒有擴散,存活率還增加1倍,該抗體已申請專利,目前正在做人體抗體,完成後就可以進入臨床試驗。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田郁文表示,胰臟癌初期沒有症狀,所以8成的民眾發現罹癌時已轉移到其他器官,即使經過受手術切除,仍有8成民眾會在2年內復發或發生遠端轉移,現行的化療藥物僅可延長胰臟癌患者約3至6個月壽命,且有白血球下降、食欲不振、疲倦等副作用,至今仍沒有標靶藥物可用。

李文華說,罹患胰臟癌的高風險因子包含吸菸、二手菸、糖尿病、肥胖、酗酒、胰臟炎、暴飲暴食等,病程最快從發現到死亡僅兩個月,是各國極力研究的領域,期待IL-17RB抗體的新發現成盡快研發成新藥,嘉惠患者;除了胰臟癌細胞中大量表現,口腔癌、膀胱癌及腦瘤中也都有明顯反應,是下一步的研究目標。

fsj 提到...

日本研究 一滴尿就知道是否罹癌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62441

自由 2015-03-13

以線蟲判讀 確診率近96%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利用一滴尿就能檢查是否罹癌,而且費用一次只要一百日圓(約台幣二十六元)左右。日本九州大學研究小組發現線蟲具有靈敏的嗅覺,而且喜歡接近癌症患者尿液,以線蟲判讀尿液的實驗結果,癌症確診率高達九十五.八%,高過血液篩檢,預定二○一九年左右實際運用。

日媒報導,線蟲是一種生活在土壤及水中的微小生物,不論是個體數或物種數都超越其他動物。研究人員發現線蟲具有靈敏的嗅覺,不輸給狗鼻子,由於癌症患者會發出特殊的氣味,於是利用線蟲進行實驗,發現牠們喜歡接近癌症患者的尿液,但對健康者的尿液卻避之唯恐不及。

有助早期發現、治療癌症

研究人員進一步以二四二人的尿液樣本,由體長約一毫米的線蟲進行測驗,結果二十四人的尿液吸引線蟲趨近,經過癌症檢查結果有二十三人呈陽性反應,二一八份線蟲不愛的尿液樣本中,有二○七人為陰性反應,癌症確診率高達九十五.八%,高於同時進行的血液篩檢。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網路版期刊。

而且在這項實驗中,發現有五名癌症患者在尿檢前並不知道罹癌,研究人員認為以線蟲判讀方法,還可能發現以往檢查中無法查出的早期癌症,將有助於早期治療。

篩檢僅需1.5小時 費用26元

研究成員之一、九州大學神經學助理教授廣津崇亮表示,未來民眾只要自行採集一滴尿,送往檢查機關就能檢查是否罹癌。日媒報導,研究小組正在與日立公司等合作研發檢查器材,預定二○一九年進行實際運用,屆時檢查費用將為一百日圓到數百日圓不等,大概一個半小時就能得到篩檢結果。

由於現階段尚無法檢出癌症種類,研究小組希望能進一步培育出對特定癌症產生反應的線蟲,未來投入實際運用。日本在去年約有三十七萬人死於癌症,自一九八一年以來,癌症一直是日本人的頭號死因。



◆ 抗阿茲海默症 超音波改善鼠大腦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62367

自由 2015-03-13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澳洲科學家最近測試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超音波技術,老鼠實驗顯示,超音波能有效清除與這種失智症相關的澱粉樣蛋白斑,改善老鼠記憶。團隊強調,此種技術仍需克服多項障礙,像是長期觀察動物是否會出現副作用等等,接著才能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澳洲老鼠實驗 可改善記憶

醫界早有使用超音波治療腦部疾病先例,像是將藥物與超音波顯影劑透過靜脈注射至體內,藥物會附著在超音波顯影劑的微氣泡上,穿透擋在血管和腦之間、阻止某些物質經由血進入腦的「血腦障壁」(Blood Brain Barrier,BBB);但布里斯班昆士蘭大學高茨團隊在「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發表的成果,是首度展現單獨使用超音波或許就有助對抗此種疾病。

高茨團隊運用超音波刺激組成大腦免疫系統一部分的微膠細胞,藉此吞噬與吸收斑塊。七成五實驗老鼠接受治療數週後,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斑幾乎完全清除,大腦細胞組織也不會有明顯受損。雖然醫界對於斑塊究竟是阿茲海默症的起因或症狀仍莫衷一是,但老鼠接受治療後,在三項測試中展現的記憶力都較未接受治療的老鼠改善。

高茨強調研究還在非常初步階段,得先觀察實驗動物長期會不會出現副作用,以及超音波技術對較厚的頭顱骨與較大的大腦是否同樣有效,才能進入人體實驗階段。今年稍晚團隊將以羊來實驗。

距人體實驗 還有段時間

可穿透人腦的超音波裝置已用於治療多種病症,例如以色列公司InSightec首創使用超音波治療腫瘤和慢性疼痛。

fsj 提到...

谷歌 加強布局生技、製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14000066-260203

工商時報 2015年03月14日 記者洪紹運/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谷歌(Google)所投資的基因測試公司23andMe,近來聘僱業界重量級科學家薛勒(Richard Scheller)擔任首席科學長一職,顯示其加強進軍生技與製藥產業的企圖心。

號稱擁有全球最大人類基因數據庫的23andMe表示,薛勒將加入該公司並擔任首席科學長職務,帶領其新成立的醫療單位。

薛勒去年12月甫自瑞士羅氏大藥廠(Roche)旗下生技公司基因科技(Genentech)退休,他於基因科技擔任研發主管,服務期間達14年。

23andMe聞名於致力將個人基因資訊裝置商業化,該公司上月獲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同意,對外銷售罕見疾病布隆氏症候群(Bloom Syndrome)之測試裝置,為23andMe首度直接向消費者販售醫療用裝置。

23andMe預料未來將開發更多樣、廣泛地基因缺陷測試裝置,但除此之外,該公司亦希望能藉此整合測試數據,以研究疾病成因與潛在治療方式,該公司85萬位消費者中,超過80%已同意提供個人數據作為該用途。

23andMe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沃西基(Anne Wojcicki)表示,該公司計畫將重要資源投入基因資訊轉換,以開發新的治療方法。

這已非谷歌相關企業首次挖角羅氏大藥廠的人才。去年,基因科技前任執行長李文森(Art Levinson)即離開該公司,並轉而擔任谷歌旗下投資、致力於研究年齡相關疾病的生技公司Calico執行長一職,另外Calico還挖角另一位基因科技資深科學家拜倫(Hal Barron),擔任其研發部門主管。

儘管23andMe與Calico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但從其積極招募人才的舉措來看,已反映兩公司欲於生技、製藥業大舉擴張之企圖。

fsj 提到...

三鼎生物3D列印 全球首發
http://udn.com/news/story/7485/767459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3-16

領先全球,台灣首家生物3D列印公司三鼎,最快明年向衛福部申請生物3D列印的器官重建/移植臨床試驗,首案將鎖定乳癌患者,並啟動「癌症醫療/器官(乳房)重建」臨床程序,明年起將先在北醫附設醫院及其醫療體系旗下雙和、萬芳等三家醫院收40例台灣患者,將有機會改寫醫療史。

三鼎生技近期在台灣科學園區啟動800坪的生物3D列印專屬工廠,投資逾億元、將符合GTP、GMP標準,並擁有十餘部高階機械手臂,及自行設計具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完成的3D Bio-Factory生物列印專利設備。最快今年8月將落成,年底前完成美、台FDA查廠認證後即可投產。

三鼎生技是台北醫學大學衍生公司,由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歐耿良擔任總經理,並由其技術團隊提供生物3D列印專利智財,目前已獲得全球包括美國、台灣等九個國家專利保護。

據悉,三鼎的股東也都是國內金控大咖,包括富邦、台新、玉山等大集團所注資的鑽石生技投資基金,公司當前資本額約5億元,其中,鑽石基金持股約六成,是主要大股東,而北醫與經營團隊等約占四成。

三鼎近期並扶植完成美國奈米晶片檢測技術公司LamdaGen,協助他們建構檢測平台並與之完成策略聯盟。LamdaGen技術屬於晶片檢測的一種,具有奈米光學檢測專利,利用表面共振的原理,僅15分鐘即可完成疾病篩檢。未來LamdaGen將是三鼎前端篩檢的合作夥伴。

在LamdaGen完成篩檢後,潛在的客戶即可儲存關鍵生物資料,未來一旦有狀況,即可取有關器官的幹細胞組織予以培養、列印後進行移植、重建手術。三鼎也接受專業醫療機構「下單」,只要對方提供關鍵的生物資料,即可複製對方所需要的「器官」。

另一方面,三鼎也正與國際多個大型保險集團洽商,將以醫療險附約的方式,讓被保人選擇性的購買生物3D列印的「儲存方案」,以大陸市場為例,單次價格約人民幣5萬到10萬元不等。未來只要被保險人有需求,即可協助器官重建,僅此領域的市場商機,保守估計單一國家就上百億元。



◆ 複製心臟…不到兩天搞定
http://udn.com/news/story/7485/767460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3-16

3D列印方興未艾,而原本不被看好的生物3D列印,卻在台灣台北醫學大學的專業團隊手上,將要開花結果。三鼎生物科技總經理歐耿良表示,以該公司生物3D列印技術,未來要複製人體的器官,都不是難事。

生物3D列印取材的是人體的血液、器官組織,透過細胞培養、放大後,由具備生物列印功能的專業設備,照著器官的模狀,用特殊的機械手臂予以複製。

複製之後,在具備生物性的環境下,完成保存、運送並移植的工作,歐耿良說,這一套程序全都有嚴格的法規與專業規範,連運送的過程都必須符合規定。

生物3D列印的關鍵是,必須先以組織的幹細胞堆疊器官外型,在另外建構器官的血管並予以拼合。據悉,列印一個成人心臟約不到兩天即可完成,而列印乳房則因脂肪幹細胞與血管重組較費工夫,大約要五天到一周不等。

除了乳房重建,歐耿良表示,只要有生物資料,幾乎所有器官都可以列印後重建,換言之,未來的人只要覺得自己的器官有問題,就可「換一個新的」,包括眼睛、心臟、關節、肝臟。不過,歐耿良指出,肺臟的組織必較複雜,列印仍有一定的難度。

歐耿良說,現在全球有相關技術的單位,多為學校或者法人研究機關,仍未具備夠量產能力的公司出現。



◆ 觀點-生技,就差政府那一腳!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16000063-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3月16日 杜蕙蓉

去年9月雃博與全球前二大廠ResMed的專利官司訴訟宣告和解,此舉讓雃博全系列睡眠呼吸治療器全面在國際上市,首創醫材業先例,打破國內主打自有品牌的醫材產品很難進軍美國市場的緊箍咒。

但是這光榮的一仗,並沒有讓雃博的呼吸治療器在台灣賣得好,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的代言,一樣無法讓雃博的創新醫材成為母國典範,因為政府並未對國人開發的產品給予優惠的獎勵政策,沒有鼓勵醫生和醫院愛用「國貨」。

智擎2年前自法國授權進來用於輔助放射腫瘤治療的PEP503,在歐洲已啟動相當於新藥臨床二、三期的樞紐性臨床試驗,台灣卻是在申請2年後,才拿到核可臨床,且是以新藥認定,未來在開發時程上,預計要比醫材多耗時5年以上。

去年7月基亞事件,加上證券主管機關採取生技資訊管制措施,導致生技股量能萎縮,整個大回檔逾7個月,生技公司和投資機構分外困擾,害怕回到冷凍櫃時期,讓生技產業動能崩解。

說真的,大家實在無法理解政府是如何看待生技產業,雖然口口聲聲都說要扶持,什麼口號也都喊了,但實在看不到要培養母國典範的政策;法令綁手綁腳,把生技搞冷了,美其名是保護投資人,其實讓生技產業跟著陪葬。

中研院長翁啟惠表示,資訊的管道一定是愈透明愈好,各公司發佈訊息只要確實即可,主管機關的法令要合宜。

生技產業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是台灣目前最有機會力搏得生機,在產業的研發動能已開始要在國際發聲下,政府若無法有魄力大舉投資,那麼至少要營造出友善的環境,讓產業努力發展。

如果兩岸醫藥對接動不了,那麼資訊開放鬆綁應該可以吧!台灣生技產業要打進國際競技場,真的就差政府那一腳。

fsj 提到...

人類胚胎商用 道德科技交戰
http://udn.com/news/story/7241/780819

經濟日報 李森堙、專利布局情報分析團隊 2015-03-22

為維護人性尊嚴以及不牴觸公序良俗或道德之考量,歐盟「生技發明法律保護指令」第6條規定,「為產業或商業目的使用人類胚胎」是不能受專利保護。

這項規範所指稱的「人類胚胎」概念要如何解釋?比較狹義的說,胚胎是指精子和卵子合成為合子之後,經過多次細胞分裂和分化後形成、有發育成生物成體能力的雛體。因為胚胎已經具備成為「人」的能力,因此破壞就會有倫理道德上的爭議。

2011年10月18日,歐盟法院提出人類胚胎這個概念一個更廣泛的解釋,其認定人類胚胎應包括,受精後的人類卵子、被轉殖入成熟人類細胞細胞核的未受精人類卵子、其分化與進一步發展是受到孤雌生殖技術所活化未受精人類卵子等。

該判決指出,後兩者之所以應被認是人類胚胎的原因是,其具備能開始人類發展過程之能力。

不過,許多科學家不認同這項判決結果,原因是受到孤雌生殖技術活化的人類卵子,其分化發展能力有限,而該判決結果會阻礙細胞治療方法的研發。孤雌生殖技術是在非自然狀態下,透過人為活化方式,如人為注入鈣離子或其他各種溫和傷害性處理方法,讓未受精卵產生分化發展。

這項述判決將經孤雌生殖技術活化之未受精卵的醫療應用,排除於專利保護之外,可能會影響到何種醫療的創新發展。

總部設在美國加州的生技公司International Stem Cell Corporation(ISCC)研發出,在不涉及破壞前述比較狹義定義之人類胚胎、據以規避相關道德爭議的情況下,從受到孤雌生殖技術活化之卵母細胞製作出多能性人類幹細胞株,並從前述多能性幹細胞製作出人工合成眼角膜或組織。

ISCC就此研發成果向英國智慧財產局申請兩項專利,遭英國智慧財產局以其發明構成為產業或商業目的使用人類胚胎為由核駁回。後來該公司向英國法院提起上訴,英國法院則請求歐盟法院解釋。2014年12月18日,歐盟法院判決認定,經孤雌生殖技術活化的未受精人類卵子,只要基於當前科學知識,其本身並不具備開始人類發展過程固有能力,則未受精卵並不構成人類胚胎。

這項新判決為其他一些人類幹細胞製作方法的技術發展,開啟在歐盟取得專利保護的可能性。

(作者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副研究員)



◆ 新藥減緩認知衰退 治阿茲海默症重燃希望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64979

自由 2015-03-22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美國麻州生技公司「生物基因艾迪克公司」(Biogen Idec Inc)的小型臨床實驗顯示,其實驗性藥物可大幅減緩阿茲海默症初期階段病患的認知衰退,並降低據信是該疾病主要成因的類澱粉蛋白斑在腦中的堆積,名為Aducanumab的該新藥是第一款能明顯減緩認知衰退的阿茲海默症用藥,為飽嘗失敗的該疾病治療研發再度帶來希望。

研發公司股價飆漲

目前全球有150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預料至2030年,患者人數將暴增至7500萬人。自去年12月初,Biogen首度宣佈該藥物效果以來,其公司股價飆漲約50%,20日在旗下研究員於法國尼斯舉行的國際會議上說明該藥物細節後,股價竄升10%,收盤價為476美元。

最快2020年上市

Biogen預定於今年下半年開始進行第三期較大型的臨床試驗,若一切進行順利,Aducanumab最快可望於2020年上市。

Aducanumab旨在擺脫腦中的類澱粉蛋白斑,然而,其他作用相同的藥物,在大型臨床實驗中皆成效不彰,因此引發該蛋白斑是否是導致失智主因的質疑。嬌生與輝瑞藥廠在其共同研發的藥物於大型試驗中幾無成效後,已宣佈放棄,禮來與羅氏大藥廠在初期失敗後,仍各自繼續其藥物試驗。

Biogen為增加治療的成功率,鎖定的患者群為阿茲海默症初期,或者更早的前驅期病患。研究人員將166名受試病患分為5組,其中4組獲不同劑量的藥物治療,最後一組則獲安慰劑。

研究顯示,用藥劑量越高效果越好,治療到第54週效果更大,蛋白斑明顯減少。此外,在簡易智能量表測驗中,顯示高劑量組有效減緩認知衰退,其效果已經超越預定明年下半年發表成果的禮來Solanezumab。

Aducanumab的重大副作用是大腦局部腫脹(A.R.E.A.-E.)。其他藥物也有該副作用,但Aducanumab似乎更高。在帶有阿茲海默遺傳性病變的患者中,55%服用最高劑量者產生該副作用,其中約35%退出試驗,沒有該遺傳性病變的患者中,17%服用最高劑量者產生該副作用,其中8%退出試驗。

fsj 提到...

夜視眼藥水 點一滴不摸黑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67018

自由 2015-03-29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想像一下,只要滴一滴眼藥水,就算伸手不見五指、身處全然的黑暗中,視力也和身在白晝般無異。若擁有這種神奇的夜視能力,腳踏車族夜騎將更加安全,對有在深夜搜救需要,或在夜間危險環境工作者而言,更會是莫大福音。

最近加州一群「生物駭客」的實驗,或許就會讓這種「夜視眼藥水」成為真實。他們運用治療夜盲症患者、深海魚常有的疏水性光感物質chlorin e6(Ce6),以及促進眼睛吸收Ce6的胰島素和二甲基亞(DMSO),製成一種黑色溶液,盼能用以增強健康者的夜視能力。

團隊在生化研究員里西那身上測試,將3劑50微升(μl,1微升等於0.001毫升)的黑色溶液注射到他的結膜囊內。他的眼睛一開始會變成黑色,但數秒後慢慢吸收溶液後,眼睛就會恢復自然的顏色。接著團隊拿黑色鏡片蓋在里西那的眼睛上,避免周遭燈光傷害。

注入溶液不到1小時,里西那就說,他可以在一片黑暗中看到10公尺外一隻手的形狀。接著他和另4名未注射溶液的對照組成員一同進入樹林,各離50公尺以上,里西那可以百分之百正確辨識出另4人的位置,其他人成功率只有3分之1。

黑暗中可看10公尺外

隔天,里西那的視力恢復正常,20天後,未發現顯著的副作用。

團隊表示,這項實驗只測試一個人,且只根據他的主觀描述,因此仍需更多研究以展現有效性與安全性,現階段就說這種溶液安全有效,還言之過早。團隊打算進行追蹤研究,以實驗室器材測量視力,並分別測試兩眼的電刺激。



◆ 老工匠揭秘 塑肉身佛要封缸三年半
http://udn.com/news/story/7332/803204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廣州29日電 2015-03-29

匈牙利博物館日前展出一尊內藏有一名高僧遺骸的千年佛像,因疑似福建省大田縣被盜文物而受到關注。事實上,除疑似被盜的「章公祖師」外,福建還有數尊類似的「肉身佛」,均有上百年歷史。

廣州日報報導,至今仍在九華山製作肉身佛的老工匠朱國勝認為,「肉身佛」能夠千年不腐,其原因除了高僧自身的修煉以外,或許還與空氣、水分有著較大關系。中醫藥學專家認為,水分、空氣、光線、微生物等都會對人的屍體產生作用,古時有用中草藥水浸泡屍體保持屍體不腐的先例。

成為「肉身佛」,需要一些幫圓寂的僧侶塑製肉身佛的人。這樣的「外人」並不一定是僧侶,而塑製「肉身佛」也成為了一門「工藝」被傳承。現在這門「工藝」傳承到了老工匠朱國勝的身上,他和他的服務隊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為僧侶塑成了多尊「肉身佛」。

報導說,「簡單來說,就是坐缸、封缸、開缸三個步驟。」朱國勝表示,為圓寂的僧侶坐缸的程序很簡單,只需在缸底鋪一層石灰,其上加蓋一層木炭,將「法體」盤坐裝殮其中,再填充碾碎的木炭、檀香等,最後再將蓋子密封起來便可。

最後便是開缸,這個時間一般是在封缸三年半後,如果缸內的僧侶顏面如生、肉身不腐,他們就會被塑成「金身」。

塑成「金身」的步驟比較簡單,將已經出缸的僧侶法體纏繞上一層紗布,然後在紗布上塗上一層土漆(生漆),在土漆風乾之後,還會將一些石灰石膏粉再塗一層到塑成的「肉身佛」表面,最後在最外層的「全身」貼上金箔,這樣「肉身佛」就塑成了「金身」。

fsj 提到...

成大破解腸發炎 登國際知名期刊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06428

聯合報 記者曹馥年/台南報導 2015-03-31

成功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吳梨華與美國實驗室合作研究發炎性腸道疾病,破解發炎到腸道增生的關鍵路徑,有機會根治惱人腸疾。此研究登上知名國際期刊Nature,將可為大腸癌藥物研發開啟新方向。

吳梨華表示,發炎性腸疾以克隆氏病、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患者腸道黏膜反覆發炎、受損,難以修復,症狀包括腹腔痛、嘔吐、貧血等,由於腸道發炎與再生間的關聯長年成謎,目前以投藥控制疾病為主。

吳梨華與實驗團隊透過動物、細胞實驗發現,界白素IL6等發炎因子的受體「醣蛋白130(gp130)」是引發腸道黏膜細胞增生的關鍵。過去抑制發炎的治療觀念,反而阻斷組織再生,讓細菌有機可乘,從破損的腸道黏膜進入,造成反覆發炎。

吳梨華指出,過度或全然抑制發炎,會讓腸道組織增生或不足。若能開發出能緩解卻不致阻斷發炎的藥物,維持醣蛋白130適當活性,即能有效修復腸道,也能對發炎到腸道增生的傳遞路徑對症下藥,進而研發大腸癌藥物。



◆ 新發現:治糖尿病藥 意外可減重
http://udn.com/news/story/7936/806645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3-31

最近研究發現,原本治療糖尿病的腸道荷爾蒙促進劑,也有意外的減重效果,歐美已核准通過作為減肥新藥;成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吳至行曾用以治療一名糖尿病患,一年共減了廿五公斤,連血糖、血壓值都回復正常,讓醫師也感訝異。

醫師提醒,目前該藥在台灣尚未以減重為適應症,僅能作為治療糖尿病的「額外收穫」。

台大醫院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王治元表示,腸道荷爾蒙促進劑可藉由控制人體中樞,抑制食慾減少能量攝取,劑量較糖尿病患者使用量增加百分之卅到六十,可延長胃排空時間,增加飽足感,因此體重會相對下降。

fsj 提到...

全球瘋併購 醫藥業一天四起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09005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2015-04-01

全球併購交易以2007年來最快速度展開,今年第1季企業併購與收購案總額比去年同期大增21%至8,110億美元。

金融時報指出,醫藥界企業併購最活躍,周一共宣布四樁併購案,包括聯合健康集團以128億美元收購Catamara,在美上市的Horizon Pharma以11億美元收購Hyperion Therapeutics,以色列學名藥大廠Teva以32億美元收購美國藥廠Auspex,以及富士軟片斥資3.07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Cellular Dynamics 。

但今年來最大宗交易案為美國番茄醬製造商亨氏與卡夫食品合併,將創造市值達1,000億美元的企業。

亨氏併購行動凸顯今年全球併購三大特色:大型交易案盛行、美國為併購活動主要地,以及獨立顧問公司角色日益重要。亨氏和卡夫皆未仰賴大型全球銀行服務。

有利的市場環境促使併購活動在去年復甦,今年延續趨勢。低成本融資資金依然充裕,股價徘徊在紀錄高點,且主要國家央行仍努力刺激經濟。

律師事務所Cravath企業部門共同主管巴謝說:「併購活動應會持續活絡。舉債成本便宜且隨手可得,美國經濟強勁且信心高昂。我們今年可能見到更多大型交易案,因為許多企業少有由內而發的成長機會。」

據湯森路透資料,美國首季企業併購與收購交易額增加30%至3,990億美元,占半數全球交易額,但歐洲併購交易額下滑4%至1,680億美元。



◆ 製藥業 怕掉進「專利懸崖」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09003

經濟日報 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5-04-01

周一可謂醫藥界最忙於併購的一天,今年一整年的併購規模甚至可能打破去年的歷史紀錄。醫藥界之所以風靡併購,是因為許多專利即將到期,因此急著尋找新的暢銷產品。

周一有四起醫藥界併購案,併購潮也吹向健保產業,聯合健康集團同日宣布,將會以128億美元收購Catamaran。

今年來醫藥界併購交易總金額共達750億美元,光周一就占四分之一。若按照這個步調,全年金額將打破去年2,200億美元紀錄。

醫藥界正面臨暢銷藥物專利權接二連三到期的「專利懸崖」。有的藥廠致力開發可維持營運成長的新產品,有的廠商靠併購來確保穩當的發展。

fsj 提到...

抽血驗阿茲海默症 5小時就知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13933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2015-04-03

阿茲海默症抽血就能確診。台灣師範大學團隊全球首創磁減量免疫檢測技術,可透過血液篩檢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達八成五以上,且除了檢測時間僅五小時,比臨床採脊髓液檢驗約要一周來得簡單快速,還能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前一期的輕度知能障礙。

台師大光電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洪姮娥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台大醫院神經醫師科邱銘章的團隊共同從事腦神經研究,開發血清篩檢阿茲海默症技術,除已技術轉移給磁量生技公司,此技術去年也登上國際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

研究團隊說,腦部發生阿茲海默症等腦神經病變時,該疾病的指標蛋白會大量出現於腦脊髓液中,但自神經系統透過擴散機制到血液中時濃度極低,難以檢測,目前臨床因而多採脊髓液檢驗。

洪姮娥表示,但採脊髓液屬於侵入性檢測,傳統觀念認為會傷身、危險性高,加上脊髓液中生物標的多,要檢測到阿茲海默症並不容易,當看到病人腦部裡有斑塊時,腦神經通常已經受損,病人已發病、難以治癒。

洪姮娥表示,該團隊開發的磁減量免疫檢測技術,具高靈敏度與專一性,可用來檢測血液中指標蛋白的極低濃度,提前發現阿茲海默症。由於該病至今無根治方法,僅有減緩症狀的藥物,「提早發現病發症狀,就可早期減緩症狀」。

邱銘章表示,用血液篩檢阿茲海默症,對病人來說更加方便,且對於往後長期追蹤、藥效檢測可能都有幫助,這項技術已在台大、雙和、恩主公、仁愛等醫院運用,最快明年全台醫院都能實施,近期也將獲歐盟CE(歐洲合格認證)、美國FDA(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等認證。

※ 相關報導:

* Plasma tau as a window to the brain—negative associations with brain volume and memory function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hbm.22390/abstract
Ming-Jang Chiu, Ya-Fang Chen, Ta-Fu Chen, Shieh-Yueh Yang, Fan-Pei Gloria Yang, Tien-Wen Tseng, Jen-Jie Chieh, Jia-Chun Rare Chen, Kai-Yuan Tzen, Mau-Sun Hua and Herng-Er Horng.
Human Brain Mapping,
Volume 35, Issue 7, pages 3132–3142, July 2014.
doi: 10.1002/hbm.22390


◆ 台師大獨步全球// 抽血 就可檢測阿茲海默症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68575

自由 2015-04-03

〔記者吳柏軒、林惠琴/台北報導〕以往檢測阿茲海默症(俗稱失智症)必須抽取脊髓液,台灣師範大學領先全球,研發出抽血篩檢技術,可早期診斷輕度知能障礙,讓患者及早發現治療,延緩症狀惡化。

抽脊髓液檢測 至少需一週

台師大光電所教授洪姮娥與副教授謝振傑、廖書賢研發出全新的奈米科技「磁減量免疫檢測技術」,與台灣大學醫學院、理學院及生技公司合組團隊,專攻阿茲海默症的初期篩檢;去年發表論文已受學界注目,今年更展開技轉,初步臨床試驗也已成功。

謝振傑說,以往檢測阿茲海默症主要看人體腦部有無指標蛋白病變,必須抽取脊髓液進行檢驗,或是透過正子攝影檢視腦部蛋白變化。但脊髓液採集危險性高,且至少得等一星期才能知道結果,傳統腦部電圖攝影也有注射顯影劑的風險。

台師大與台大合作團隊則研發出新的「分子生物檢測法」,用奈米級的磁性鐵粉與免疫測劑結合,配合超導量子干涉儀篩檢,比起傳統的腦電圖檢驗更精確,而且只需少量指標蛋白的人體血液,就可測知有無病變,避免抽脊髓液的風險。

只要5小時 準確率逾85%

謝振傑強調,新技術只要抽幾CC血液,檢測時間也縮短為五小時,早上抽血,下午就可知結果。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科醫師邱銘章則表示,已與台大、雙和及恩主公等醫院合作進行臨床試驗,已完成三百個臨床檢測試驗,實驗準確率達八成五以上,甚至能診斷出患者在失智前、更早期的輕度知能障礙,可更早投藥、延緩失智症狀發生。

台灣六十五歲老年人中,約有二到四成罹患阿茲海默症,目前無根治方法,早期發現還有機會可減緩症狀;女星茱莉安摩爾今年在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深刻詮釋病患痛苦而奪下奧斯卡影后,也吸引更多人去關切失智症。

負責技轉的生技公司總經理楊謝樂說,未來將與更多醫院進行臨床試驗,加速走完衛福部核可程序,希望明年就能推廣到全國醫院。由於過程簡單,就像平常血液檢查一般,未來若大量推廣,費用也許能壓到幾千元。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王署君表示「樂觀其成」,若能建立早期發現機制,應有助防止病況惡化。榮總最近也開始臨床試驗經由正子放射的影像,觀察腦部有無類澱粉沉澱,以判斷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但他強調,不論是抽血或放射篩檢,都必須透過更多臨床證實及提升準確率,否則萬一篩檢確認無阿茲海默症,事後卻又罹病,恐怕大家都不樂見。

fsj 提到...

色盲神奇眼鏡 黑白世界變彩色
http://udn.com/news/story/7546/817508

聯合晚報 記者馮子純/綜合報導 2015-04-05

大部分人活在色彩炫爛的世界裡,但有些人的視野裡少了幾種色彩。全球約3億人是色盲患者,從人數最多的紅綠色盲、藍黃色盲到全色盲,雖然不影響視力,但辨色力異常仍然會影響生活;例如:因為無法辨別紅綠黃三色,在大部分國家都不能考駕照。

美國油漆品牌Valspar與眼鏡廠商EnChroma日前推出一款矯正眼鏡,並以短片記錄色盲患者戴上眼鏡、重新感受色彩的反應;不少受試者戴上眼鏡後都感動落淚:「我從來沒有看過這個顏色」,或者問一旁的人:「這就是你們每天看到的世界嗎?」

談到色盲對自己生活帶來的影響,一位女子說:「以前我因為分不出哪些是適合女生的顏色,被其他女孩取笑,讓我很不自在。」另一個人則說:「我覺得有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存在,但我對它一無所知。」

這款眼鏡是在鏡片上覆蓋不同光學塗層,干預並校正眼睛所能辨識的顏色,影片讓受試者戴上EnChroma的這款眼鏡,然後走到用Valspar顏料塗出的色彩牆前。

一位父親戴上眼鏡之後,看著一疊兒子的塗鴉,「我只是想知道我的孩子們都在畫些什麼,對我來說這是灰色、那是灰色、都是灰色。有時候我看著他畫圖,蠟筆盒不停開開關關,搞不好開了150次,現在我知道原因了,這些畫的顏色真的好繽紛。」

另一個人則說:「原來看見色彩的感覺這麼美好,但我想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 美期刊:達文西最大不同是…錢
http://udn.com/news/story/7966/817239

聯合報 記者黃文彥、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4-05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於二○○五年核准達文西手臂進行子宮切除術後,達文西手臂的優勢討論不斷;但是美國醫學會(JAMA)期刊於二○一三年二月發表論文,研究發現達文西手臂與傳統腹腔鏡的最大差異,其實是「錢」。

不過,台大醫院機器手臂小組召集人梁金銅指出,自達文西手臂於一九九九年問世以來,已有超過八千五百篇相關的醫學文獻,它讓醫師像在打電動般的操控精密的機械手臂,如同廿年前問世的腹腔鏡。對於費用昂貴,他認為,癌症治療有標靶藥物,費用一樣昂貴,達文西能精準切除病灶,也能降低癌症復發機率,可以提供病患另一種選項。

在JAMA刊出的「機器輔助與腹腔鏡子宮切除術之比較」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比較廿六萬四千七百五十名婦女,她們分別接受達文西手臂與腹腔鏡手術,發現兩種方法的手術結果幾乎沒有差異。

儘管接受達文西手術的患者較早出院,但在術後併發症,甚至手術中輸血量,兩種手術無顯著差異;而傷口小、術中失血較少,正是各大醫院一直強調達文西手術的優勢。唯一的差別在於醫療費,腹腔鏡大約得花六千七百美元,達文西手術則近八千九百美元,兩者相差約兩千美元,換算成台幣約六萬五千元。

美國醫學會期刊去年二月也曾刊登一篇論文,罹患子宮肌瘤的美國麻醉科醫師艾咪里德接受達文西肌瘤切除術,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該肌瘤屬子宮惡性肌肉瘤,但達文西手臂切除過程先把肌瘤絞碎,再從體內取出,艾咪的癌細胞因此擴散,由癌症第一期跳到第三期,使她的存活機會大幅降低,艾咪為此打官司求償。

梁金銅認為,現代醫學講求精準治療、個人化醫療,達文西手術對於腫瘤位於深層的攝護腺癌及大腸直腸癌特別有優勢。「這是潮流,高科技是一條不歸路。」

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則指出,達文西手臂的靈活度非腹腔鏡可比擬,對於嚴重的腹腔沾黏,機器手臂處理效果好得多。

※ 相關報導:

* 神手術? 你真的需要「達文西」嗎
http://udn.com/news/story/7966/817230

超大海報占據醫院候診大廳整面牆,眾醫師在海報裡一字排開,軍容壯盛,頭上大大的字寫著「第三代達文西機器手臂」;再往前走幾步,醫師人形立牌笑容可掬,推介立牌上有著多隻手臂的機器,讓人傷口小、好得快。走進診間,醫師評估病情後建議手術,果然開口:「要不要考慮達文西手臂?」

國內於二○○四年由三軍總醫院引進全國第一台達文西手臂,當年僅開了十二台刀,如今全台醫院已購置廿五台達文西手臂。以人口密度換算,僅次於美、日、新加坡、法國,位居全球第五,手術量達三千六百八十四台,十年間成長了三百倍。

接受達文西手術的國人愈來愈多,但這項技術健保不給付,需自費廿萬至卅萬元。患者必須盤算:「我一定要用達文西手臂開刀嗎?」

* 達文西手術 不可不知的5件事
http://udn.com/news/story/7966/817233

Q:達文西手臂和傳統開腹、腹腔鏡手術有何不同?

A:止血、縫合更精準,出血量少,恢復時間短。



◆ 17歲擁百歲身體 英早衰女過世
http://udn.com/news/story/6812/817288

聯合報 編譯陳韻涵/報導 2015-04-05

英國少女海莉.奧金斯罹患罕見遺傳疾病「早年衰老症候群」(早衰症),衰老速度是常人的八倍,二日她走完短短十七年的人生,而她死時實際生理年齡已相當於一百零四歲。

海莉的母親凱蕊透過臉書表示,「我的寶貝女兒到更好的地方去了。海莉二日晚間九點卅九分,在我懷裡嚥下最後一口氣。」海莉的父親馬克說,海莉最近因肺炎而住院接受治療,斷氣當天曾短暫返家一小時,看看弟妹和小狗,「我想她希望回家向每個人道別,我想她知道時候到了」。

海莉是英國東薩塞克斯郡人,儘管疾病纏身,被醫生告知活不過十三歲,卻不自怨自艾,反而努力讓外界認識早衰症,還出版自傳「未年輕已老去:每個當下都是最珍貴的祝福,百歲少女海莉的生命故事」,獲得「百歲少女」封號。

早衰症患者老化速度比常人快,發育受限,也有心臟不健康、體脂流失、掉髮等問題,全球現有一百廿四名患者。

羅賓威廉斯一九九六年的電影「家有傑克」,描述以四十歲模樣出生的早衰患者。傑克十七歲中學畢業時,像個七十歲老頭,頭髮花白,戴著老花眼鏡發表畢業感言。布萊德彼特在二○○九年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電影中,主演出生時像八十歲老頭的班傑明巴頓。班傑明未迅速老死,而是返老還童,以嬰兒體型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