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8

創世第八天 - 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革命

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 Makers of the Revolution in Biology
http://www.ylib.com/hotsale/EightDay/
http://www.cshlpress.com/link/eighthp.htm

作者:Horace Freeland Judson
譯者:楊玉齡
出版:遠流
日期:2009.01.01
ISBN:9780879694784(原文版)、9789573264163(首部曲:DNA)、9789573264170(二部曲:RNA)、9789573264187(三部曲:蛋白質)

◆ 簡介

今天剛好是星期天,來點不一樣的吧!

二十世紀二大科學革命非物理學與生物學莫屬。首先發難的物理學革命為今日的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隨著人們對於事物本質與微觀世界的逐漸了解,緊接在後的生物學,或著應該說分子生物學,從 1930 年代中期開始順勢萌芽持續茁壯到現在。

本書原文的初版是在 1979 年,所以主要著墨點是在四零到六零年代間,分子生物學種種發展歷程,同時在 1996 年的增訂版中,對於近二十年來的生物學發展做了新的增補,使這一段尚未終結的歷史更臻完備。這本書從出版至今(原文版是由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所出版,其相關機構就是在分子生物學界中具領導地位的冷泉港實驗室),在生物學或甚至是科學史中,已是一本跨越好幾個時代的經典巨著,不論是它的份量(714 頁,重 2.8 磅)或是世人對它的評價(詳見出版社的網站)。中文版採用的是 1996 年的最新增訂版,前面提過這是本「巨」著,所以出版社將之分為三部曲,方便攜帶,而我無意間發現這三部曲是那本書的中譯本,二話不說就給它敗下去,只佔消費券約 1/4,很划算啦~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親自訪問了上百位親身參與這段輝煌歷史的重量級科學家,因而本書除了理性的敘述介紹之外,還穿插了許多名人之間的軼事、內幕,平添幾許感性的人文色彩。在書介中蒲慕明院士說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我常常說了解這些歷史遠遠比上一門分子生物學課重要、比讀一百篇最新的分子生物學論文重要。」國外學術界傳承與開創並重,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於事物本質的深入哲思與反芻,大師怎麼誕生的?看完這本書,應能略知一二。



◆ 關於《創世第八天》的中文版

◎吳程遠(遠流科學叢書總編輯)

陳文盛教授為《創世第八天》三部曲(即《DNA》、《RNA》和《蛋白質》)撰寫的推薦導讀結尾部分說:「...到底誰這麼傻?出版這本肯定賠錢的半科普書?我必須佩服也感激遠流.... 投入這本書的出版。了不起的巨著值得了不起的出版家的傻勁。」

其實這本「巨著」的出版,的確經歷了一點點曲折。

已經是一九九四年初的事了,周成功教授邀我們到陽明大學,要「介紹幾位對科普出版很有熱忱的教授給我們認識。」

其中一位是鄭明媛教授。她拿出頁面已經發黃、被她翻閱到有點破爛的一本「大書」,封面上達文西著名的人體比例圖倒是滿能吸引我們的目光,書名直譯過來《創世第八天》也很特別,很有創意 (*註1)。「拜託你們出中文版,讓學生們可以讀一讀。這本書在外國是暢銷書呢。」但我們很清楚,其他國家的銷售紀錄不一定等於本地的成功保證。這是我第一次跟這本書面對面接觸。

其實在這之前,周成功、陳文盛等好幾位教授早已提起過這本書,很希望看到中文版的出現。那時候,台灣的科普出版剛興起一波熱潮,可是像《創世第八天》這樣博大精深的「半科普書」還是令人卻步。後來,我跟我的同事開玩笑說:「也許等我們退休之前就來出版這本書吧。」然後透過亞馬遜網路書店一人買了一本《創世第八天》的英文版。

時間過得很快,二○○一年間因緣際會地參與了《科學人》雜誌的創刊,發行人王榮文說會提供足夠的資源,「只要不賠錢就繼續辦下去。」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大約在《科學人》出刊滿三年的時候吧,有一天突然覺得,也許出版《創世第八天》的時機成熟了:無論電子或平面媒體上,關於基因、DNA、RNA等研究的報導已是理所當然,《科學人》不用說,二○○三年《紐約時報》也為了DNA結構發現五十週年做了很大的專題報導;可是多年下來,還真的沒看過一本像《創世第八天》這樣透過第一手採訪(採訪當年的實際研究和發現者)、完整講述分子生物學來龍去脈的書。讀這本書,你真的可以感受到以及學習第一流科學家的研究精神。就編輯角度而言,由於得到翻譯經驗豐富的譯者楊玉齡首肯翻譯此書(結果花了將近兩年!),鄭明媛教授答應幫忙審稿(陳文盛、周成功兩位教授當然也熱心加入,提供意見),我們編輯人員本身也具備了化學、生命科學、物理、數學和大眾傳播等背景;於是向公司提出出版計畫,獲得支持後(「只要不賠錢就可以出版下去... 」)便勇往直前了。

回應陳文盛教授的半玩笑話,我們也想半開玩笑說:當紅電影《海角七號》也是憑著傻勁拍出來的。因此希望「電影看《海角七號》;想了解眾多英雄人物如何解開生命的奧秘,就看《創世第八天》!」

個人覺得,科普書的最大作用,除了幫助讀者了解科學發展、學習「面對數據說話」的科學精神之外,大概就是要引起讀者對科學的好奇心,甚至加入貢獻行列。因此,要是這本《創世第八天》的出版,能在我們讀者中激發出一個半個華森或克里克,那我們就非常、非常有成就感了!

(*註1:《聖經》裡說,上帝創造世界用了七天。「創世第八天」乃是比喻在此之後,人類也開始理解創造生命的秘密。)-- 摘自《創世第八天》編輯室報告



◆ 延伸閱讀

另外有幾本相關的科普書也一併推薦,首先是《尋找染色體的人》,Oren Solomon Harman 為 Cyril D. Darlington 所寫的傳記,他,「發明了」染色體。其次《DNA光環背後的奇女子:羅莎琳 法蘭克林的一生》,Rosalind Franklin 這位奇女子所拍攝的 X 光繞射圖促成了華生與克里克的成就,本書譯者正是《創世第八天》的譯者。當人類基因組草圖在 2000 年公佈時,寫出 The Red Queen 的 Matt Ridley 在《23對染色體:解讀創生奧祕的生命之書》這本書中介紹許多遺傳學的最新進展,作者博學多聞,補充許多新知,不過中文版的翻譯似乎有些倉促。最後一本也是經典:《自私的基因:我們都是基因的俘虜?》,Richard Dawkins 當初的言論頗為激進,但現在已成為了演化生物學的主流。

未來醫學突破關鍵:系統生物學
量子電腦擅於塑模化學反應

1 則留言:

fsj 提到...

DNA之父 華生明首度訪台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5505830.shtml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2010.03.30

被尊為「DNA之父」、開創基因研究新紀元的諾貝爾獎得主華生,明天將走出教科書,首度訪台講學,國內師生終於得以一睹大師風采。

82歲的華生,行前接受科學人雜誌專訪指出,人們常認為成功和失敗都是自己行為的後果,「但我們發現,成功常常和基因有關,我們有義務照顧先天遺傳有缺陷的人。」健康研究因此成為當前科學家首要議題,特別是癌症、精神病等遺傳率高的疾病。

1953年詹姆斯.華生(James D. Watson)與法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頂尖期刊「自然」發表論文呈現DNA的雙螺旋結構,不僅開創分子生物學,更奠定人類基因解碼與基因治療等研究的基礎。兩人在1962年同獲諾貝爾生醫獎。美國時代雜誌更在1998年把華生選為廿世紀一百位最重要人物之一。

華生此行會與馬總統見面,將當面建議多花心力培養優秀年輕人,多投資教育資優生的學校,但不該只教資優生科學,應讓他們接受多元、廣泛的教育,尤其應多讀科學家傳記、名著。

華生此次應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溫世仁卓越學術講座」之邀,四月一日起將先後在清大、陽明及中研院演講,清大將頒贈象徵最高學術榮譽的「榮譽特聘講座」予華生。

科學人雜誌榮譽社長曾志朗、總編輯李家維最近越洋專訪華生,他認為目前科學面對最重要的問題是「健康」,很多疾病都和遺傳有關。他舉美國為例,很多無家可歸的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們有病,但有些人覺得他們只是懶惰。「我們該照顧這些精神有問題的人嗎?我們對他們該有什麼期待?」「從遺傳上看來,生下來就不一樣。」

華生認為,我們須承認自己的失敗有時和遺傳病有關,所以科學家應伸出援手,首要目標是將癌症基因序列完整訂出來,看哪些基因突變導致癌症,治療前先找出問題。他說,「我會成功,因為碰到好老師,因為父母帶我去圖書館,因為家裡很多書…但不能說的是,有多少是因為我的基因造成的。」

※ 相關報導:

* 對「因」下藥 大師改當科學領導者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5505832.shtml

周成功認為,華生在「科學領導者」的位置提供了遠見、願景,讓更多年輕科學家投入研究。周成功說,就現在看來,華生的領導貢獻有可能比他自己投入研究還要大。



◆ 因腦結緣 華生找清大江安世敘舊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2010.03.30

華生博士即將來台訪問,除了公開演講,他此行最想看的其實是清大腦科學研究中心,及中心主任江安世。

華生與江安世結緣甚早,2008年六月,江安世應邀到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與紐約冷泉港實驗室參訪,以「建構果蠅腦的神經網絡圖譜」為題發表演講,華生到場聆聽並發問。會後華生意猶未盡,還邀江安世夫婦到他家晚餐。

江安世說,華生博士非常直爽,對追求真理有高度熱情,江安世太太楊美惠說,華生熱愛網球,八十多歲還打球,一進他家,華生就秀出球王費德勒的簽名球拍,還開陳年紅酒招待我們。

華生讚賞江安世建構的果蠅腦神經網路圖譜;他認為生命科學研究有兩件重要的事,一是了解資訊如何存在基因;二是資訊如何存在腦中。

江安世說,華生當時也認為,他帶領的台灣研究團隊能創造出優異的研究成果,是不可思議的成就。腦神經圖譜的研究也為台灣在神經科學界,贏得國際地位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