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30

檔案局妙手修裱 歷史回春

【江慧真/台北報導】 2009-01-30 中國時報

六○年代,美國中情局異想天開,竟找上黑幫老大下毒暗殺古巴總統卡斯楚!七○年代,美國前總統甘迺迪下令展開「反舌鳥計畫」,全面監聽華府記者通聯記錄。這些政治黑暗的真相,因為有中情局定期的檔案解秘,才能赤裸攤開在全球眼前,成為現世為政者的警惕。

和國際相比,台灣國家檔案建置相形較遲,民國八十八年底總統才公佈《檔案法》,九十年十一月才成立的「檔案管理局」位階也不高,設在行政院研發考會之下。檔案局長林慈玲指出,目前檔案局典藏的「國家檔案」有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國民大會、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等,紙質類計廿一萬六千多件、六百廿四卷、五百卅四箱,攝影類檔案四十七捲,錄影音帶類檔案計七千多捲。

檔案會說話,但歲月卻是檔案的最大殺手!受到材質和環境、管理等因素的影響,紙質的檔案經過日曬雨淋,劣化損壞程度很高。面對這些已遭損的檔案,檔案局必須進行必要修護,祭出「延緩性」保護的手段,修裱功夫有十大祕辛,節節不可馬虎,處處不可輕率。

檔案局指出,十大檔案修裱手法分別是:提領、預處理﹙拆卷、編碼、掇拾﹚、上漿、托心、上板及陰乾、下板、方心、裁切、裝訂、還卷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裱上漿用的漿糊可隨便不得,必須使用專業自製的小麥澱粉,先洗除麵筋後浸泡發酵,等到澱粉轉呈半透明色(狀似晶瑩)的凝膠態,拉起木棒漿糊成絲狀,才算大功告成。

歷史檔案具有佐證史實的功能,不為人知的日記、手札、紙條、照片,往往透露更多歷史真相的風貌,而清朝年間不少「洋鬼子」入關看台灣人的報告,也寫盡百年前的台灣民情。

成大歷史系教授曾品滄曾撰文指出,在一百廿多年前,一位助手在淡水海關的洋官員,在他用英文寫的《淡水海關年度貿易報告書》中,大揭台灣上流社會愛吃西式烘烤麵包、品香檳、喝奶茶等神秘面紗。

根據《檔案的故事》記載,曾品滄表示,西元一八六二年,天津條約把台灣雞籠(基隆)、淡水、台灣府城(台南)、打狗(高雄)開放給外國人,當時總管中國海關總署的是個愛爾蘭人,他掌理特地海關分支機構,延聘年輕人來寫貿易報告。在這些年輕洋官眼中,當時台灣富人偏好「新奇」的舶來品,像掛鐘、鍊裱、紅毛土(水泥)、香皂、煉乳、香檳和精緻的西式餅乾,其中特別適用每周麵粉烘烤的麵包特受歡迎,還成了當時駐守在台灣的清朝軍隊中最受歡迎的補給品!



◆ 三點空飄作戰 大陸全達陣

【江慧真/台北報導】 2009-01-30 中國時報

台海對峙氣氛回溫,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年「漢賊不兩立」年代,國軍卯足力氣和對岸「毛匪」大打心戰的花招?根據檔案局集資料,國防部自四○年代起大玩「空飄氣球」戰術,不管是傳單、政令宣導、民生日用品等,通通靠空飄汽球「全都送」飄洋過海,宣揚國民黨兩蔣時代種種「德政」!

金門八二三砲戰掀起台海兩岸緊張局勢,武力衝突一觸即發。官員說,民國五○年代末期到六○年代中期,台海兩岸轉為「鬥志」型長期對抗。根據檔案局資料,國軍對大陸的空飄作戰,始於民國四十三年,到了五十一年,才積極發展中、高空氣球空飄作業,並且拓展空飄基地、增加飄送能量,八年後,空飄基地規模已從金門一個點,擴充到花蓮和東北亞某國三處,可以成功「達陣」的空飄區域則幾乎涵蓋了全大陸。

官員指出,「大陸人不惜冒生命危險,也要來搶拾空飄物件!」導致共軍展開搜禁,甚至還煞有其事的出動了軍機,上空「瞄準」空飄氣球進行攔截,成了當時國軍對共軍最佳的心理戰武器。

不過,當年「保密防諜」之下,空飄氣球的研製與生產過程全是「高度軍事極密」,行政院退輔會在六十一年成立塑膠工廠,還賦予空飄氣球一個秘密代號:「犁庭產品」。

七○年代兩岸關係出現微妙變化,解除卅六年來敵對狀態,這個最高機密的產品,在八十七年停產,這個對抗毛匪最特殊、最便宜的「心戰武器」也走入歷史,寫下時代的見證。



◆ 畜牛入籍登記 牛墟風光史

【江慧真/台北報導】2009-01-30 中國時報

人有身分證不稀奇,牛也有畫著頭、身和屁股圖片的身分證才是夯!翻開檔案管理局的資料,赫見數張見證著台灣在民國四○、五○年代,彰化縣北斗鎮享有「牛墟」風光歲月的史料。

當時行政體系對於農家牛隻的管理,延用了日治時期的牲畜制度,讓牛隻的所有權轉移或死亡,都有著官方紀錄的佐證。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張素玢撰文指出,在農業時代,牛隻是生產的主要獸力,對於農家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日治時期起有一套對於畜牛的管理辦法:牛隻一生下來便必須辦理入籍登記,載明出生日期、出生地以及所有人等,有如戶口登記,「牛籍就和人的戶口名簿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要是牛隻賣掉或死亡,也必須和人一樣辦理除籍的手續。

張素玢研究發現,日治時期牛隻趕赴市集有兩張證明:一為薄棉紙以紅線印成,成交的牛隻要到「保甲事務所」保健組登記,納稅一圓以設定牛籍;另一則以黑線印製,賣方向保甲所申請遷移牛戶籍,以免「一牛兩籍」。

台灣早年沒有像大陸一樣的墟市,唯有「牛墟」為特例。張素玢表示,北斗鎮當時是全台三大牛墟之一,北斗鎮公所保存的兩本《畜牛除籍簿》(出自民國四十三、五十二年)。

早年雖然沒有照相技術,但可別小看牛籍簿,上面可是把牛的外貌記載的清清楚楚!張素玢指出,飼主到鎮公所辦理牛籍登記時,不但要註明牛隻種別(水牛、黃牛)、性別(牡、牝、閹)、出生年月日、產地、毛色、特徵(面漩、肩漩、臀漩... 等)、登記日期等,還得附上牛形版圖,包括頭、左側身、右側身以及後臀部等四幅。

牛身上的「渦漩」登錄的愈清楚,辨識度就愈高,防偷防偽功能更強!張素玢解釋,因為每隻牛身上的渦漩都不一樣,牛要是遺失或被盜,可從渦漩來辨識。

※ 相關報導:

清末檔案 成就中研院南港學派
Giclée數位典藏新趨勢
文化不能窄化為藝文活動
台灣之光的國際化議題 毒素與元素造就文化驚奇

28 則留言:

fsj 提到...

求愛守護神 非聖范倫泰

【諶悠文/綜合報導】 2009-02-15 中國時報

二月十四日西洋情人節(St.Valentine's Day),英文直譯是「聖范倫泰日」。不過英國羅馬天主教會表示,多年來以訛傳訛,誤以為聖范倫泰是渴求愛情者找到真愛的守護神,其實想要覓得良緣的失戀單身男女應該向聖拉斐爾(St Raphael)祈求才對。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天主教的話說,聖范倫泰守護的是已經找到心靈伴侶的人,聖拉斐爾才是掌管愉快邂逅的守護神。

提供天主教相關訊息的天主教詢問處發言人渥德女士表示,天主教會內部對於聖徒區分很清楚,但在教會外面卻混淆不清。她說,范倫泰在獄中傳了紙條給獄卒的女兒,但紙條中沒有浪漫詞句,但這個故事卻發展出寄送短文表達情意的傳統。

渥德表示,如果你還在尋找心靈伴侶,真正的守護神是聖拉斐爾,應該向他祈求。根據傳說,聖拉斐爾協助托比亞斯與莎拉共結連理,莎拉在這次婚姻之前,曾經歷經七次準新郎在結婚前夕暴斃的經驗。根據天主教聖徒正典記載,聖拉斐爾才能協助配對。

fsj 提到...

中研院啟用漢籍數位典藏 日教授捐1.5萬隻標本

* 珍貴漢籍數位典藏 中研院16資料庫免費使用
* 愛台灣 日教授捐1.5萬隻標本
* 八田耕吉:我真的放心了

◆ 珍貴漢籍數位典藏 中研院16資料庫免費使用

中央社 2009-02-18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8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歷史語言研究建置的漢籍電子文獻、內閣大庫檔案等16個數位典藏資料庫暨系統,從今年1月1日起,以申請會員制方式免費提供國內授權使用。

中研院表示,1980年代中期以來,中研院史語所就著手進行「史籍自動化」計畫,將傳統中文古籍建置為數位資料庫,此後並運用數位化方式重新整理珍貴的典藏文物,期望透過嶄新的研究平台,跨越時空與地域,提供漢學界更豐富優質的研究素材。

中研院表示,截至去年底,史語所將多年來典藏的考古資料 (包括殷墟、兩周考古及台灣考古)、拓片與古文書 (含甲骨文拓片、青銅器拓片、佛教造像拓片、遼金元拓片、漢墓畫象拓片、居延漢簡)、善本圖書、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物、內閣大庫明清兩朝檔案等,整理成包括「漢籍電子文獻」在內的16個典藏資料庫暨系統。

中研院進一步表示,16個資料庫總計提供近4億字史料電子全文、100多萬面數位影像以及56萬多筆蒐藏文物的人、時、地、元資料等資訊。

中研院指出,歷經4年多的測試性開放,這些資料庫暨系統的使用人次總共累計達19萬人次,點閱次數超過680萬次,平均每天都有超過4600次的點閱記錄。

中研院發布新聞稿指出,史語所將在20日舉辦「中研院史語所數位資料庫開放國內免費授權使用」說明會,深入介紹資料庫內容與申請方式。

史語所數位資源暨藏品圖象申請網站:http://applyonline.ihp.sinica.edu.tw/。



◆ 愛台灣 日教授捐1.5萬隻標本

【盧金足/台中報導】2009-02-19 中國時報

日本名古屋女子大學昆蟲系教授八田耕吉畢生珍藏的一萬五千隻昆蟲標本、三五○箱書籍,十八日捐贈中興大學昆蟲系。他說,廿三歲曾到台灣埔里採集標本,闊別四十多年後,在興大昆蟲館發現恩師捐出的標本,他決定跟隨腳步,以一隻隻蝴蝶、甲蟲搭建橋樑,讓學術研究跨越國界得以延續。

八田耕吉一九七○年起在名古屋女子大學從事昆蟲研究,廿三歲還是大學生,曾來埔里採集昆蟲標本,沒想到多年後他到埔里long stay時,重回埔里山林,發現台灣真的是寶島,生態和四十多年前一樣,沒遭受嚴重破壞。

昆蟲系教授 四十年後重返埔里

喜歡上台灣之美,讓八田耕吉為畢生珍藏的標本去路找到答案,妻子八田直美也鼓勵他捐出去,能作為跨國學術研究,讓更多人受惠,得以延續研究成果。妻子還對他說,「不要留戀了,否則死了以後,珍藏沒有妥善保存和運用,反而將成灰塵或垃圾!」

昨天八田伉儷從日本來台灣,參與興大舉辦的感恩捐贈儀式。牽起捐贈情緣的是,有次他到興大拜訪,看到設備完善的昆蟲標本館,即由埔里鎮公所連繫,

愛台灣之美 畢生收藏捐贈興大

八田教授還透露,他在參觀興大昆蟲標本室中,發現不少日本前輩學者提供的標本,他的老師石原保也捐出大批蝴蝶標本,更讓他下定決心捐給興大,能夠和恩師的標本一起留在台灣,是他一生的榮耀。

興大校長蕭介夫表示,受贈的一萬五萬多隻珍貴標本涵蓋蝴蝶、大兜蟲及蜻蛉等許多種類,採集地點遍及亞洲、南美、亞洲等熱帶區域,也記錄著八田教授多年來的研究足跡。

興大昆蟲學系主任齊心強調,受贈標本種類繁多,昆蟲學系將建立完善標本管理系統,每一支標本都有完整資料記錄,提供研究人員比對,及教學之用。

標本遍及美亞洲 將建置博物館

八田教授捐贈三五○箱書籍,昆蟲系學生可按圖索驥,從圖鑑中研究各種昆蟲生態。他從世界各地搜集、採購的書籍,不少連昆蟲系教授都沒見過,這些圖書與標本既充實昆蟲系館藏,也有如建置了一座主題式迷你博物館。

管理標本館教授楊曼妙表示,已完成初步標本電腦資料庫,將開放民眾上網瀏覽,標本館在開學期間,每周二上午九點至十二點,開放學校及社團團體申請參觀,可上興大昆蟲學系網頁查詢http://www.entomol.nchu.edu.tw/



◆ 八田耕吉:我真的放心了

【盧金足/人物特寫】 2009-02-19 中國時報

六十五歲的日本教授八田耕吉,投入昆蟲研究四十多年,最近即將退休,擔心龐大的昆蟲標本和書籍去路,這幾年往返大陸和台灣卅多次;採集過程中,常為蒐藏標本該落腳何處傷神,歷經尋尋覓覓,最後愛上台灣。

八田耕吉捐贈珍藏的昆蟲標本,不少是他四十多年來,深入南美洲熱帶雨林採集的蝴蝶和甲蟲,近幾年溫室效應,雨林生態受衝擊,很多珍貴的保育類昆蟲 正逐漸消失。

八田耕吉一輩子和昆蟲為伍,不忍見昆蟲生態無以為繼,面對學術不敵功利,也不禁感嘆,研究昆蟲的學者,也像是瀕臨絕種的昆蟲,他捐贈上萬支的蝴蝶標本中,讓興大昆蟲系教授視為珍寶的「摩爾蝴蝶」,炫麗的翅膀和長達十多公分的驅體,只有在熱帶的南美洲出現,台灣並沒有。

走遍世界各地,八田和台灣特別有緣,多年來數度到埔里,發現埔里是日本昆蟲學者的重要採集地點,在日本昆蟲學剛創始萌芽時,埔里豐富的昆蟲生態,還培育出很多昆蟲分類學者,尤其國立中興大學的前身為農業大學,有很多日本昆蟲學創始者,就在興大學習過。

八田耕吉割愛畢生珍藏,心中仍難免不捨,但他也感嘆,日本大學教授採公開招募,他的學術研究,無法傳承給下一任的教授,加上日本博物館的管理人力有限,保存經費龐大,有了台灣這個讓標本重生之地,八田以日語感動的說「我真的放心了!」

八田耕吉畢業自日本四國的愛媛大學,從事環境生態學與公共衛生學研究數十年,曾協助大陸解決水質淨化問題,也參與貴州省環境保護局調查研究,興大校長蕭介夫邀請他退休後,有機會來興大當客座教授,讓這場跨海的中日交流,變成溫馨的「蝴蝶效應」。

fsj 提到...

蔣毛Q版公仔吸睛又吸金 簡永彬找回台灣記憶

* 國民黨黨史館 陸客朝聖熱點
* 蔣毛Q版公仔 超吸金
* 閻錫山長眠草山 部屬守墓50年
* 生前故居種能洞 典藏遷台文獻檔案
* 閻氏故居 北市府評估開放時機
* 花蓮 228主題藝術巡迴特展
* 支持228基金會運作 總統承諾編足15億預算
* 823砲戰資料 燒成光碟
* 簡永彬保存老照片 找回台灣記憶

◆ 國民黨黨史館 陸客朝聖熱點

【經濟日報╱文/陳亮諭】 2009.02.22

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觀光近半年,除了阿里山、日月潭等知名景點,或故宮、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等地有絡繹不絕的陸客人潮,位在台北市的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及黨史館,也意外成為熱門景點,民眾若在該地遇到觀光團,很可能都是大陸觀光客。

脫隊自行前往 為聽國父演說錄音

近半年來,國民黨中央黨部及黨史館已有約上千名陸客參觀人次,還有人脫隊自行前往參觀,除了能聽到國父孫中山先生85年前的親口演說錄音,還有很多陸客在黨部大廳的記者會主席台上,扮演起領導人,拍照留念。

國民黨中央黨部及黨史館向來給人有嚴肅的感覺,國人較少主動踏入;但開放陸客觀光後,卻意外成為陸客朝聖景點之一。國民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說,兩岸民情不同,共產黨給人威權難以親近的感受,陸客來台踏入國民黨黨部,就有種「進入權力核心」的全新體驗。

旅行社接待較高水準的陸客,規劃知性的歷史參觀路線,從101大樓到民主紀念館,再到國民黨黨史館參觀,接著穿越紅衫軍「紅色廣場」(凱達格蘭大道),想像當時民主氛圍,再走進總統府。

民主紀念館、總統府及國民黨黨史館(現為張榮發基金會,六樓是黨史館)的地理位置形成鐵三角,但有些旅行社為避免政治意識,行程上未明列參觀國民黨黨史館。

邵銘煌說,去年中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平均每周有一至二團至黨史館參觀,每團約10至20人,多數為中年人。由於黨部未販售門票,因此未統計確切數字,預估應有約千名陸客。

他指出,除中山南路的黨史館,國民黨另闢新點,將中央黨部一樓大廳的辦公室改建成「國民黨黨史展覽廳」,今年1月初啟用,竟然還有陸客脫隊,慕名專程到黨中央看展。

黨中央的黨史展覽廳由歷史系研究所學生導覽,展廳設計以「黨徵」為主體,中心點擺設孫文學說。

導覽生蘇大偉說,展出250張歷史照片及90餘件文物,橫跨三世紀,述說第19世紀中葉至21世紀初期,過去到未來變與不變的國民黨事蹟。

國民黨建黨114周年,黨史展覽廳以照片、文字及當時文物等呈現,展覽內容分為「振興中華,創立民國」、「維護共和,北伐建設」、「抗戰建國,實施憲政」、「保台建台,締造奇蹟」、「政黨輪替,再造台灣」五項主題。

展覽廳可看到毛澤東以「中國國民黨農民講習所所長」身分,親筆給黨中央的一封信函;學生時代在歷史課本上的黃花崗烈士林覺民「與妻訣別書」;革命烈士溫生才的髮辮與腳鐐;還有電影「色戒」女主角原型的鄭蘋如烈士事略介紹等文物。

國父孫中山先生設計製造完成的「樂士文」飛機,是中國人第一架自製的偵察轟炸機;國父贈送台灣志士廖進平的紀念酒,又稱「中山酒」;但國父也有筆誤過,他親撰的三民主義序言中,把民國11年叛變的陳炯明,誤寫成民國10年。

蘇大偉說,有些陸客觀看時唸唸有辭,「原來共產黨跟國民黨的差別就在這裡」;也有陸客把家鄉的「鄉黨部」比較,認為台灣的展廳太小,還熱情邀他去大陸看。

黑白團體照 年輕的毛澤東在列

另一名導覽員、政大歷史系博士生陳佑慎說,陸客對毛澤東相關史料特別有親切感,仔細端詳再三,從黑白的團體照中,找出年輕時的毛澤東;拜讀他撰寫的信,文末還有親筆簽名及蓋印;另外,也記載毛澤東領取國民黨每月120元大洋的薪水資料。

大陸觀光客指出,在大陸,不易接觸到毛澤東早期在國民黨時的文物史料,因此到國民黨部了解不一樣的毛主席,感覺很珍貴、也很特別。

展廳視聽設備,不斷重播國父、蔣中正及蔣經國等已故元首的演說,只要戴上耳機即可聆聽,國父操著廣東國語的腔調、蔣氏父子則有濃濃的鄉音,國父與蔣中正半世紀前的原音都在此重現。

陸客多半喜歡與國父或蔣中正等人的圖像或銅像合影,因黨中央展覽廳門口外,即為「中國國民黨記者會」發言台,蘇大偉說,陸客也愛玩角色扮演,在掛有黨徽的講桌前當起發言人、比劃一番,並表示「他們的鄉領導人就是這麼說話」;而台下友人更是連忙拍照,留住珍貴的畫面。



◆ 蔣毛Q版公仔 超吸金

【經濟日報╱文/陳亮諭】 2009.02.22

國民黨黨史館及展覽廳不僅對陸客吸睛,黨史館委外設計製作兩岸領導人的Q版公仔更是吸金。賣最好的是前總統蔣中正、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握手言歡」,初版1,000組已賣完,目前的再版也已賣了約一半。

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說,黨史館與廠商開發訂製兩岸政治人物Q版公仔,正副總統馬英九、蕭萬長,已故總統蔣中正、蔣經國,以及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等,巧妙地把蔣中正與毛澤東搭配為「握手言歡」的主題,兩公仔互搭肩的手勢且笑開懷,一笑抿恩仇。

蔣、毛公仔去年中旬推出後,立刻獲得熱烈迴響,他表示,有些陸客一買就是六組或10組、每組600元,很受年輕人喜愛,還有大陸網友託台灣網友購買。推出一個月,初版的1,000組就被搶購一空;再版1,000組,目前也已賣出超過一半,比馬蕭的Q版公仔還好賣。邵銘煌認為,Q版的毛澤東對大陸年輕人而言,新鮮又帶點反骨的味道,目前大陸不可能設計Q版的領導人公仔,「恐怕連仿冒也不敢」,這算是台灣的獨門生意,也有年輕的陸客建議,毛澤東可以再更Q一些。

黨史館去年8、9月陸續推出系列公仔時,為搭上七夕情人節熱潮,也推出「牽手」公仔版。

以國父孫中山與國母宋慶齡當年結婚照的模樣,不僅衣服、姿態相同,按原比例縮小趕製500套「革命戀人版的國父公仔」,公仔細緻真實,底座刻有「精誠無間同憂樂、篤愛有緣共死生」的字樣,為國父寫給宋慶齡的情詩,兩人的情深意濃盡在詩篇裡。

邵銘煌道出孫、宋婚姻的小故事。他說,當年他們要在一起,不僅宋家人堅決反對,國民黨內部也是反彈聲浪四起,但孫中山全力排除萬難;宋慶齡也情意堅決,她寫給妹妹宋美齡的家書提到,「我一生最大的快樂,就是和孫先生一起為中國奮鬥」;也坦承這場戀情是私奔。但最後兩人終成眷屬,是一對浪漫情懷的「革命戀人」。

當年孫中山主張聯俄容共,擔任貼身秘書的宋慶齡,是聯俄容共的幕後獻策者。國民黨認為,現今國共和解,兩岸關係日趨和緩,發行孫宋公仔,更有其歷史意義。

另外,也有蔣中正、宋美齡夫婦的Q版公仔。公仔威力不僅風靡陸客,日本觀光客也喜歡。邵銘煌說,有日本學者參觀黨史館後,買了蔣中正、宋美齡、毛澤東等歷史人物公仔,做為教學之用。



◆ 閻錫山長眠草山 部屬守墓50年

王銘義/專題報導 2009.02.22 中國時報

立春的菁山,雲霧繚繞櫻花綻放。張日明老先生踏著緩慢步履,在閻氏故居和貼滿墨綠磁磚的圓形塚間來回巡視,沿著兩旁一丈高的芒草小道拾級而上,時而眺望河口,佇足沉思,時而拭淨墓碑,清理墓園。距閻氏故居數百公尺的圓形塚,墓碑刻著「閻百川先生之墓」。閻百川就是人稱「山西王」的閻錫山。

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們在曲阜城的孔子墓旁結廬而居,守墓三年。子貢因深得老師器重,守墓更長達六年。子貢的義行只是無從查證的古代「傳說」,但現代版「結廬守墓」五十年的傳奇,則鮮活地出現在陽明山的菁山山麓。

張日明「站崗」侍衛紅磚樓六十年

張日明不僅在菁山閻氏故居的侍衛紅磚樓「站崗」了六十年,在閻氏逝世並安葬附近山麓近五十年來,閻氏故舊曾有多人在此守過墓,而張日明則是同樣來自山西老家,碩果僅存的「守墓者」。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日,張日明參與押解中央銀行的國庫黃金來台。當年的職稱是「國防部部長辦公室儲訓幹部隊.少尉隊員」,配有左輪手槍。來台後,祖籍山西朔縣的最年輕侍衛張日明,就被分配擔任閻錫山的安全警衛。

初出茅廬的少尉隊員,因緣際會,在閻氏故居站了十年衛兵。自閻氏逝世迄今,目前與家人住在石牌的張日明,每天搭乘公車上山,打理故居環境,並在閻氏靈前上香奉果,未領取任何津貼,義務為閻錫山守墓長達近五十年。今年八十歲的張日明,無怨無悔,因為閻錫山是山西人的大家長,他們從小就是聽閻錫山的傳奇長大的:「當年如果不是閻院長派機將我們從綏遠包頭接到廣州、重慶,我的命早就沒有了!人家對我們好,我也要對他好啊!」

當年押黃金來台 調任閻警衛

一九四九年,閻錫山在廣州就任閣揆後,雖然配屬一個連的憲兵保護,但據閻氏晚年的秘書原馥庭回憶說:「當時廣東的憲兵是靠不住的,潛伏的共產黨太多了,部隊隨時都會叛變,所以從山西老家調來子弟兵擔任幹部隊侍衛閻院長。」

原馥庭與張日明就是當年從包頭、廣州、重慶、成都,一路追隨來台的秘書與侍衛。閻氏辭官後搬到陽明山,初期築「草蘆」而居,後來仿北方窯洞,興建兼具軍事防禦與防空功能的「種能洞」與紅磚結構的崗哨樓。

最後居所種能洞 兼具防禦防空

張日明指著崗哨磚樓說:「屋頂、外牆,都留有機槍射擊口,窗戶內側還加裝鋼板,這是為了防止攻擊。」政府遷台初期,共軍隨時可能進犯,據稱,閻氏故居早期曾擁有五十餘枝各式槍枝,儼然是一座固若金湯的軍事堡壘。

閻氏故居原是農場型態,最多時期曾聚集四十多位部屬,包含秘書、副官、侍衛、隨員、眷屬、司機、廚師等,山居生活開銷,全數由閻氏獨自負責。由於閻氏曾攜帶黃金來台,晚年沒有缺錢的困擾,故居運作還能自給自足。

「種能洞」是閻氏故居主體建築,與侍衛紅磚樓都已被台北市文化局列為市定古蹟。「種能洞」是閻氏親自命名,呈現他以種能觀察宇宙變化的「宇宙觀」。這座碉堡式的民居,成為這位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最後歸宿。

隱身在陽明山麓的「種能洞」,外牆與屋頂結構剛完成修復,閻氏庋藏近代史與抗戰前後的軍政要電、文獻史料與圖書,經原馥庭老先生協助整理後,近年已移交國史館,部分則由文化局現場清點封存,其餘文件則散落一地。

近五十年來,閻氏部屬井國治、張日明等侍衛、副官,特別在「種能洞」設置閻氏靈堂,並經常上香祭祀。井國治於民國九十年間,在前往故居途中,因腦溢血逝世後,看守故居和墓園的「勤務」,幾乎全由張日明老人承擔。

靈堂兩側放著作 供人取閱

閻氏遺像前的香案,除了燭台、鮮花、素果,供桌兩側還擺放閻氏主要著作《三百年的中國》、《閻百川先生要電錄》等。張日明說:「這幾年有山西來的客人,或研究閻錫山的學者來過。有興趣看看,就帶幾本回去吧!」

「現代子貢」 護衛兩岸分治史實

閻氏靈堂內高懸孫中山題贈的「博愛」橫幅,蔣介石頒授的輓額《愴懷耆勳》,浸漬泛黃,棄置在迷漫著潮濕霉味的房間。「種能洞主人」雖然已遠離近半個世紀,但侍衛官張日明,每天依然準時執勤站崗,守護故居與墓園。

走進猶如軍事碉堡的「種能洞」,恍如踏進近代史與國共內戰史的時光隧道,還能聞到成堆軍事電報、戰爭史料的霉味。這裡曾是閻氏晚年會見蔣介石、宋美齡、陳誠與陳納德,接見立委國代、著書立說的人生最後舞台。

閻錫山墓地位於七星山之陽,峰巒環抱,茂林修竹,圓塚方碑,坐北朝南,氣勢非凡。雖然墓木已拱,但墓園構築始終牢固穩當。張日明在守墓之餘,多年來還在墓園遍植桃花與櫻花,更讓立春的墓園,花香飄散,益顯空靈。

張日明守護的不僅僅只是老長官「山西王」閻錫山的墓園,維護故居與守墓的俠義古風,更接近真實版的「現代子貢」。既可近距離見證兩岸分治六十年的核心史實,還得以同時護衛政府遷台這段重要歷史轉折的鮮活史料。

在暮色中話別的張老先生,步履蹣跚,但堅持親自送客到故居門外。老人謙遜地說:「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我現在還走得動,可以常來看看,以後能做多少就不知道了。希望故居能早日對外開放,讓更多人認識閻院長啊。」



◆ 生前故居種能洞 典藏遷台文獻檔案

【王銘義/專題報導】2009-02-22 中國時報

胡錦濤提出的「胡六點」,將當前兩岸的政局,定義為:「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馬政府則認為,兩岸是互不隸屬的主權國家,未來的統合模式,應尊重台灣人民的意志與選擇。

兩岸的政治定位,因涉及主權之爭,始終是最敏感的爭議,胡錦濤的「政治對立說」,反映了北京的新思維。雖然這項表述並非中方的最後底線,但卻是北京有意處理兩岸政治定位的新策略,馬政府仍在研議最新的因應方案。

兩岸主權之爭,起源於一九四九年底,閻錫山將政府遷設台北的院會決議。據馬英九多年前接受記者訪談時透露,蔣經國前總統在病逝前,有一回在官邸約見,指示他查詢政府遷台前,是否曾對國家主權發表過相關政策宣示。

馬英九當時查詢歷史檔案與文獻後,曾向蔣經國彙報說,當年的閻錫山內閣除了在遷台前決議宣布台灣為「接戰地域戒嚴」,以及決議「政府遷設台北」之外,對國家主權問題沒有任何宣布,中央政府的憲政體制也沒有改變。

其實,當毛澤東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國民政府早已從南京遷徙到廣州;中共建政第四天,閻錫山就在廣州,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發表了第一份回應「新中國」成立的《告全國同胞書》。

由於當時蔣介石下野,李宗仁流亡,閻錫山發表的聲明,將中共政權定位為「傀儡政府」,代表了國民政府的政治立場。兩個月後,閻內閣遷台,各項文獻與檔案隨著來台,並成為陽明山「種能洞」的典藏。

閻錫山當年將行政院遷到台北辦公,等於完成了延續法統的重責大任。但閻氏遷台後不久就萌生辭意。他曾自責:「扭轉時局無方,寸土必爭無術」,坦然表明辭意:「內閣的閣揆,等於駕轅的騾子,絆住了腿,寸步難行。」

閻錫山最後十年都是在「種能洞」度過的,當地居民稱他是「陽明山公館里最有成就的人」。其實,這個成就,如果上推至一九一一年民國肇建,以至一九四九年兩岸分裂分治,就近現代史的影響地位而言,閻錫山絕對戴得起鄰居封給他的這頂「桂冠」。

中華民國的成立,孫中山就曾評價閻錫山應居首功。民國元年,孫在會見閻時就說:「武昌起義,山西首先響應,共和成立,須首推山西閻都督之力為最。…閻君百川之功,不惟山西人當感戴閻君,即十八行省亦當致謝。」

一九四九年,共產政權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面臨土崩瓦解之際,閻錫山率內閣遷台,蔣介石在一九五四年發表《國情報告》時,也曾公開讚揚閻氏「苦心孤詣,撐持危局」,「政府統緒賴以不墜者,閻院長之功,實不可泯。」

不論是「閻都督之力」或「閻院長之功」,在政治危局能發揮關鍵角色,並先後得到孫中山與蔣介石如此高度評價者,閻氏無疑是民國近百年來的第一人。尤其,閻氏遷台之功,對國民黨、對中華民國,都是歷史性的貢獻。



◆ 閻氏故居 北市府評估開放時機

王銘義/台北報導 2009.02.22

台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表示,文化局預定在三月間再度邀集政府主管部門,與有關專家學者前往陽明山「閻錫山故居」會勘後,再具體評估閻氏故居對外開放的時機。

位於陽明山永公路的「閻錫山故居」,是政府遷台首任行政院長閻錫山晚年的舊居,更是見證兩岸政治關係演變的歷史建築。據了解,隨著兩岸民間交流的開放,近期已有山西來的陸客,專程上山參觀閻氏故居的舊址。

由於閻錫山是自民國以來的重要歷史人物,根據台北市古蹟指定等相關法規,閻錫山遷台退休後所居住的「種能洞」,與當年保護閻錫山的侍衛所居住的紅磚樓,都被指定為古蹟。
台北市文化局近年曾委託韓興興建築師進行有關「台北市市定古蹟:閻錫山故居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研究」,專家曾建議將「種能洞」修建為「閻錫山文物陳列紀念館」,並將當年侍衛居住的紅磚樓修復作為閻錫山圖書資料館。



◆ 花蓮 228主題藝術巡迴特展

【聯合報╱記者洪肇君/花蓮報導】 2009.02.22

台灣東社紀念228,即日起在花蓮市國聯五路5號,舉辦「228主題藝術巡迴特展」,明天及25、27日均有人權影展與講評,228當天上午有紀念音樂會暨儀式,凡答得出228花蓮消失的菁英任何一人,可獲贈白米一包。

台灣東社今天晚間6時30分,在花蓮舊火車站即六期重劃區,與國家聯盟合辦「搶救台灣、全民總動員」囋聲活動,邀閃靈樂團主唱、魚夫、姚嘉文等人參加,當場舉辦徵文活動,截稿日期為2月28日,第一名獎金有3000元,參加者可憑徵文號碼領取便利商店禮券一份。



◆ 支持228基金會運作 總統承諾編足15億預算

中央社 2009.02.22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今天說,總統馬英九裁示,教育部應召開公民論壇討論自由廣場名稱等,政府將尊重論壇共識。另外,總統也承諾未來編足228基金會新台幣15億元預算。

總統府上午召開重大議題會議,王郁琦會後轉述總統在會中裁示,中正紀念堂名稱須依法律規定辦理,但相關議題在程序上應召開公民論壇,邀集社會不同意見人士,凝聚社會共識。

王郁琦表示,公民論壇討論議題可包括自由廣場名稱、大中至正與台灣民主紀念館牌匾如何處理等,政府將尊重公民論壇形成的共識。

王郁琦指出,總統說,政府應在7月中正紀念堂重新掛牌前,提出關於設置台灣民主發展歷史相關展示場館作法,向大眾說明。

有關228紀念基金會部分,總統表示,政府應依據228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精神,持續關注並彰顯228事件對台灣社會的意義,政府應支持228事件紀念基金會繼續運作,每年繼續捐助新台幣3億元基金,達總額15億元後以孳息作為營運經費;不足部分,行政院應以公務預算挹注,各部會亦應全力協助,務使基金會順暢運作。

關於設置228事件國家紀念館,總統也表示,政府將制訂設置及管理條例,提供法源依據。



◆ 823砲戰資料 燒成光碟

【聯合報╱記者陳崑福/萬丹報導】 2009.02.22

民國47年的823砲戰,屏東縣萬丹鄉有80多位鄉民參與這次戰役,其中正在站衛兵的李景川,幸運逃過一劫,將當初史料做成光碟,希望民眾記取該教訓,並留給後代子孫做永久紀念。民眾如果想看該次戰役相關資料,可以撥(08)7761070連絡。

李景川目前是中華民國823戰役戰友總會監事,他說,當時他是砲兵,只到過新兵團受訓2個月,就被調到金門,與80多位同鄉士兵參與該次戰役。

這次戰役,持續了44天,金門落彈量近50萬發,平均每平方公分落彈4發。他表示,當時的政府曾向美方要求發動核武反擊,目標是廈門附近的戰略位置,但遭美方拒絕,後來美方改以8吋榴彈砲配合金門砲陣地,加入作戰,最後雙方才達成「單打雙停」的協議,當年這些情況資料,他均保存下來。

他當年在金門珠山砲陣地擔任上兵砲手,有一次,他站衛兵,聽到砲聲隆隆,且往他站的位置飛了過來,他覺得不妙,說時遲那時快,他連槍帶人滾到砲陣地內,他的班長鄧華全大喊「李景川完蛋了」,沒想到只有身上卡賓槍折斷,他毫髮未傷,幸運逃過一劫。因戰役關係,延緩2個月退伍。

同時在金門服役的陳德城昨天說,同鄉有80多人參與這次戰役,有蔡調改、鄭仙熀、沈萬成、楊明條4人為國捐軀。



◆ 簡永彬保存老照片 找回台灣記憶

吳垠慧/專訪 2009.02.22 中國時報

甫結束的台北國際書展,今年特別推出「100xFrance:法國攝影回顧至今日發展」,一百餘幅精挑細選的作品,把法國一八二六年出現第一張影像至今的軌跡爬梳一遍。同時讓人不禁反思,台灣攝影至今也有近百年歷史,但我們多數人對先人留下的影像面貌依舊模糊,為了搶救台灣失落的影像記憶,攝影界不乏有心者竭盡心力,簡永彬就是其中一位。

數位化典藏 搶救影像史料

二○○三年簡永彬在自家發現兩千多張前輩攝影家鄧南光的底片尚未歸還,於是就和鄧南光家屬取得聯繫。聯繫後得知,由於氣候潮溼,鄧南光留下的許多底片膠黏情況嚴重,因此家屬希望交予簡永彬協助數位掃描以利保存。
簡永彬熱心地接受委託,二○○七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鄧南光百歲紀念展」中,這批照片即時派上用場。此一因緣促使簡永彬開始思索,該為台灣老攝影家、老照片做點事。

近兩年,簡永彬的「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就承接了客委會主持的「廿世紀(一九七五年前)台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負責客籍攝影家檔案建立、照片蒐羅與數位化工程。

處理照片的過程相當繁瑣,但簡永彬卻樂在其中,因為在文獻蒐集的過程裡,也有驚奇的意外發現,如台灣攝影先驅彭瑞麟曾嘗試以十九世紀古典技法中的「三原色天然寫真印畫法」製作彩色照片,被視為台灣第一人,而以此法製作的彩色照片,過去只知有三張傳世,簡永彬卻在彭家的相框裡,找到被彭瑞麟認為失敗之作的第四張。此外,他在攝影家林有力開設的照相館價目表上,發現其中竟也列出類似「三原色寫真法」的價格,以此推測,當年不只彭瑞麟擁有這項技術,林有力也可能是另一人。

未曝光的影像史料陸續現身,經過彙整和考究,都能為台灣攝影史做補遺甚至改寫,「老照片不只用來緬懷,它們保有時代的特質,是公共的文化財」,「對美的認知、涵養以及文化的厚度,都需要倚賴細膩的過程累積、建立,你手上有鄧南光的五百張照片,跟有一萬五千張,這兩種條件下所建立的論述廣度、力度和完整度當然不同。」

公共文化財 看見時代特質

簡永彬工作室有成堆的照片和底片急待整理,談起這項得和時間賽跑的巨大工程,五十一歲的他彷如是個滿懷理想的熱血青年,「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六百萬張照片,台灣現在起步還來得及,倘若現在不做,百年之後這些影像消失了,時代的共同記憶都會化為烏有,我們的子孫將來拿什麼去和世界對話?」

fsj 提到...

江南案和解檔案解密

◆ 江南案 不得拍電影、寫小說

自由時報 2009.02.23

解密!145萬美元和解有條件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我國在一九九○年支付一百四十五萬美金的和解金,以「人道恩賜金」名義給江南案劉宜良遺孀崔蓉芝,但雙方和解後協議高度保密,和解金機密檔案在十九年後正式解密,赫然發現我方要求的和解條件之一,竟然是對方必須承諾「今後不利用江南案拍攝電影、寫小說」。

檔案還顯示,監委在調查和解金給付過程時,還拜訪外交部長錢復,並詢問究竟有無收據?錢復當時對監委表示,和解書中列明我方已付予一筆款項的撫慰金,因此和解書本身就構成收據。

政院以國際事務為名 專案支付

至於和解金以何名義支付?檔案顯示,政府對外宣稱此案與我國政府無關,但一百四十五萬美金的和解金是由行政院專案列支,以「國際事務活動」經費支付;另在美國聘請律師的一百三十萬美金,則由外交部以「國際事務活動」支付。

包括總統府、國安局、軍情局等單位列管的重大政治案件檔案,已陸續移交給檔案管理局保管,包括大量的江南案相關檔案,其中,監察院調查政府與江南案遺孀和解金案的檔案,經相關單位檢討後認定已無保密必要,因此正式註銷機密等級。

解密檔案顯示,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一日,崔蓉芝因丈夫劉宜良(筆名江南)遭到國民黨政府槍殺身亡為由,在美提起訴訟,經多年訴訟後,政府決定於一九九○年九月與崔蓉芝和解,除支付一百四十五萬美金外,律師費用也付出一百三十萬美金。

我政府原本態度強硬 不願和解

檔案顯示,我政府原本態度強硬不願和解,但在一九九○年態度大幅轉變,同年的一月及三月二日,外交部兩度邀集國安局、主計處及法務部等單位會商,並達成「繼續應訴,等待對方主動要求和解,而我亦應把握和解機會與對方達成和解,和解所需款項,由政府以專案列支」的決議。

監察院調查檔案指出,經雙方律師協商後,對方律師提出三項和解條件,即「賠償三百萬美金,台灣政府道歉,和解條件對外保密」;到了八月二十二日,對方律師表明同意我方條件,我政府也接受其要求保密的原則,但對於「道歉」一事,雙方都未再提。

同年九月十三日,雙方達成最後協議,崔蓉芝透過律師表明願以一百四十五萬美金與我方達成和解。根據解密檔案顯示,和解協議明示我國政府是以「撫慰金(或善意給付)」名義給付一百四十五萬美金,並非賠償,也不代表我政府在劉案中有法律責任。

此外,和解協議明確記載,「雙方同意就內容保密,惟我方得在保密的基礎上僅向有合法需要知悉之政府官員透露,崔氏同意今後不利用劉宜良案作拍攝電影、寫小說或其他各種方式之宣揚,放棄就本案對任何被告再提出追訴或求償」。



◆ 蔣經國:和解就是私了 會動搖國本

自由時報 2009.02.23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監察院調查政府當年與江南案劉宜良遺孀和解談判檔案已經解密,江南案案發時擔任駐美代表的前監察院長錢復,曾在其回憶錄中提到政府處理江南案善後過程,並指他在晉見蔣經國總統時,蔣經國還曾表示「這個案子若是和解就是『私了』,會動搖國本的!」

最後和解 錢研判與李登輝繼任有關

錢復在回憶錄中指出,江南遭槍擊身亡全案爆發後,江南遺孀崔蓉芝在美國控告我政府,要求民事賠償及懲罰性賠償共計三億五百萬美金,政府透過駐美代表處多次與對方律師談判,外交部於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一日還曾電示代表處,表明我方最高賠償金額,包括律師費在內以三百萬美金為度,再次接洽對方律師。

回憶錄指出,但是外交部突然又於十二月十三日再次去電代表處,電文為「本案貴處奉政府指示停止和解,仲裁亦無須進行」;當代表處將這項立場向對方律師表達時,對方表示十分詫異、不能理解,更認為我方的通知等於「宣戰」。

錢復指出,在隨後返國述職時,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一日,故總統蔣經國召見他,錢復乘機報告江南案處理過程,並認為和解是唯一對我國最有利的做法,而且可以順利將此案結束,不再危害我國與美國關係;他在回憶錄中指出,蔣經國很用心聽,但蔣說「這個案子若是和解就是『私了』,會動搖國本的!」

錢復說,他一聽到「動搖國本」四字,就知道是某大老在他面前進言了,因此繼續向蔣經國報告,指和解並非私了,就是進行訴訟,法官也可能要求兩造和解,而且案子能和解對我國家形象絕對有正面效益。根據回憶錄記載,蔣經國聽完之後對錢復說,「你可否回華府後寫個詳細報告給我,讓我思考」。

錢復書中指出,他在回到華府後即與同仁會商,共同寫了一份長達六十頁的說帖,分析訴訟及和解兩種方式的利弊得失,但當時外交部簽給行政院長俞國華的公文建議,仍是不宜與對方和解而應採取積極應訴方式,而俞國華也在一九八六年的三月三日批示「如擬」。

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七日美國法官裁決駁回原告之訴,外交部當時認為,江南案有高度的政治性與敏感性,我方不宜主動表示和解之意,而應注意對方的任何可能舉措;若對方率先主動表示有和解之意,我方可以致贈慰問金方式達成和解。

錢復在回憶錄中指出,崔蓉芝在一九八八年三月十七日提起上訴,但在此之前,我國政府態度有了重大轉變,外交部在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二日去電代表處,指示「本案究竟宜否和解,請貴處從各方面研議密電部供參」,錢復認為,這和當時國內堅持應訴不和解的態度有相當變化,他還研判,這可能是和李登輝繼任總統有關。



◆ 遺孀崔蓉芝:確實有人想拍電影

自由時報 2009.02.23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舊金山電話採訪報導〕台灣政府公布的機密檔案,揭露了當年國民黨政府與江南遺孀崔蓉芝和解的條件。崔蓉芝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當年確實有人和她接洽,想把江南案拍成電影,但是她記得律師說過,和解條件之一是不能拍電影和寫小說,因此拒絕了。

崔蓉芝在記者查證時表示,這些年和解內容和賠償金額已經陸續被國民黨對外透露,她當年是交給律師團處理,細節也不完全記得清楚。

崔蓉芝說,當年如果官司繼續打下去,她有把握可以贏,但是為她擔任辯護律師的孔傑榮,也就是台灣現任總統馬英九的老師,勸告她台灣的情勢變化很大,案子到此就可以了,所以她才同意和解。

不過崔蓉芝說,她從來也沒有怨恨過台灣政府,因為當時一黨獨大,戒嚴時期的政治生態,才會發生這種事情,雖然外界對劉宜良擔任兩岸甚至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三面間諜有諸多揣測,但崔蓉芝仍堅持劉宜良只是一個喜歡揭弊、敢言人所不敢言的自由派作家,許多傳言都是情報單位的造謠。

崔蓉芝說,劉宜良被暗殺時孩子還小,女兒受到的衝擊最大,但她認為江南案對台灣的民主化有重大影響,她以「求仁得仁」來形容劉宜良的歷史角色。



◆ 和解金協商 崔最初喊三億美元

自由時報 2009.02.23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監察院調查江南案和解金相關檔案正式解密,檔案中也呈現雙方律師對和解金數額的拉鋸攻防,更有意思的是,對方律師還曾詢問這筆和解金要不要上稅?

根據相關檔案記載,江南案遺孀崔蓉芝在命案後提出訴訟,最早還曾要求高達三億五百萬美金的懲罰性賠償金額,隨後在進入正式訴訟時,則正式委請律師提出二千萬美金的民事求償,隨著雙方訴訟進行,此後對方律師提出的數額逐次下降。

檔案顯示,行政院於一九九○年三月二十日決定進行和解的同時,崔蓉芝委託律師曾主動透過管道向我方表達和解立場,當時提出的金額再降到三百萬美金,但也暗示此數額並非絕對不能還價,我方則提出一百萬美金的賠償金還價。

同年六月二十三日,崔蓉芝委託律師表示,崔希望以二百萬美金與我方達成和解,不過崔的委任律師也認為其實崔應該可以接受一百七十萬美金的數額,還說如果扣去應繳稅捐及其律師費用,崔蓉芝認為最終能有一百萬美金。

檔案顯示,我方明確告知「本案賠款不必上稅」,對方律師則稱,若真的不必上稅,那麼我方付一百五十萬美金應可足夠,同年七月二十七日,我方正式同意和解書草案,並授權律師在一百五十萬美金額度內談判,最後則是敲定賠償金額為一百四十五萬美金。



◆ 228家屬 批馬大玩兩手策略

自由時報 2009.02.23

〔記者王寓中、羅添斌/台北報導〕馬英九總統昨天召集行政院跨部會會議,指示政府應支持「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繼續運作,每年繼續捐助三億元基金的政策不變,並且會捐足總額的十五億元;至於「二二八事件國家紀念館」將依既定政策籌建,並且將由教育部在七月前,制訂設置及管理條例,提供設置及管理的法源依據。

若變成公務機關 何必要基金會

馬一方面聲稱維持二二八基金會「永續經營」,一方面又要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未來的經營以法律定之成為公務機關,基金會成員及二二八家屬痛批這根本是在玩兩手策略,因為如果未來國家紀念館的經營運作以法律定之成為公務機關,那二二八基金會就沒有再繼續存在的必要。

特別是就在馬上午召集內政部、教育部等相關部會做出裁示後,藍營立委隨後還砲轟基金會並要求改組,更讓家屬認為馬政府是政府扮白臉,立委扮黑臉,一手蘿蔔,一手棍子,讓家屬極不以為然。

府︰持續和不同意見人士溝通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對此表示,執政團隊未來會持續和立法院協調,務求能取得立委的支持,至於馬英九本人也一定會用最大的努力,和不同意見的人士溝通。

二二八基金會執行長楊振隆表示,或許馬總統是因二二八紀念日即將來臨,而展現對二二八基金會的支持及對家屬的關懷,但仍希望能信守承諾,讓立法院通過預算,不然一過了二二八紀念日,大家會擔心可能沒有下文。

至於有國民黨立委要求改組基金會人事,並指基金會製造對立,楊振隆說,難道基金會的看法要跟著政府走才是對的嗎?基金會立場始終一致,未因政黨輪替而改變,也從未要製造對立。

楊振隆指出,基金會目前有十九位董事,任期將在今年六月三十日屆滿,至於是否改組,權力在政府手上。

另外,馬昨天在總統府召集會議,討論中正紀念堂和二二八基金會議題,對於中正紀念堂重新掛牌後,台灣民主發展展示場館的設置地點,據傳在中正紀念堂內找場地也是方案之一;之前更傳出,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籌建延宕不前時,教育部內部甚至還有人建議也可以放到中正紀念堂內。

家屬痛批,這種在「中正廟」裡蓋「台灣廟」,還要把「二二八廟」放進去的作法,根本是在污辱台灣人,欺負二二八家屬。行政院相關單位對上述傳言紛紛予以否認,強調並無其事;至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經營法律化,昨天與會首長強調,這是為了讓二二八家屬感受到馬及政府對國家紀念館的重視,也是一種保證,目的是為了彰顯政府對紀念館的重視。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閻錫山的漏網軼事

■ 林意玲/北市(台灣醒報社長)2009.02.24 中國時報

日昨拜讀貴報報導國府在台首任閣揆閻錫山,不禁想起家父林革新的閻府漏網故事。

民國四十三年,閻府自幼照料閻公子之侍從,某日因公子不悅,忽然打了侍從一個耳光,侍從一時衝動,竟拔槍威嚇,侍從畏懼之餘、乾脆攜槍逃亡。家父林革新時任北市憲兵隊長,奉命追捕,次日,就將該侍從逮捕歸案。

那天家父押著侍從到閻府請罪,侍從雙膝跪地、愧悔交加。家父詢問閻院長,如何處分?當時仍是戒嚴時期,此種攜械逃亡的事,是唯一死刑。不料,閻錫山大度能容,竟然喝令侍從:「還不快起來,給林隊長倒茶去?」

此事給家父一生極大的啟示,閻錫山真是不愧為山西王、不愧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行政院長。事後,閻錫山一直想要向家父致謝。不久,適值蔣公七秩大慶,中央廣徵同志諍言,胡適之先生曾經上書,表達老子不為與無為之意。閻院長亦有感,便寫下一聯上書蔣公,並寫成書法贈送家父,書曰:「能取多數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是最長於做事的人;不矜自己的才能,並會用上多數人的才能,是最善於主事的人。革新先生 閻錫山印」。

這則箴言數十年來裱褙掛於我家客廳,家父至今九十五高齡,仍常向子孫輩提起此事。

fsj 提到...

中研院228新史料發表 北市教育資料典藏館開館

◆ 張豐緒、牛哥 被列奸匪名冊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9.02.25 中國時報

二二八事件屆滿六十二周年前夕,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明日公布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新史料,揭露政府情治單位早年滲透到其他政黨和大學的監控工作報告。這批新史料較受矚目的是,中華台北前奧會主席張豐緒就讀台灣大學政治系時,竟被列入「奸嫌」調查,已故知名漫畫家牛哥也列名「匪嫌」清冊。

這批新史料預定在明日召開的「二二八事件新史料發表座談會」首度公開,據了解,馬英九總統也將出席這場這談會,親自參觀這批新史料,並聽取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長許雪姬和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陳翠蓮說明這批新史料的歷史意涵。

中研院指出,這批新史料約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當時,情治系統發布的命令及相關工作回報,大多數是目前較少出現的新史料,以花蓮縣仁壽醫院院長張七郎父子三人慘遭被殺害秘辛有關的「覆張七郎密裁案」,最引人注目。
第二類是一九四八年以後,政府情治單位對其他政黨和大學的滲透監控工作報告,包括派遣情治人員加入民社黨,擔任該黨要職等;台灣大學政治系學生張豐緒(曾任台北市長和奧會主席)和傅宗懋(知名歷史學者,曾任考選部次長等人,曾在此時被列為「奸嫌」,納入調查。

第三類則是「匪嫌」清冊。各級情治單位在一九五六年聯合設立「匪嫌線索集中清查小組」,共清查出九千名「匪嫌」。明日座談會公布的新史料,即為調查局台北站舉報的四百四十八人的名單,包括前台北中小企業銀行董事長陳逢源、漫畫家李費蒙(牛哥)、前台灣廣播電台台長林忠、林雲龍(林獻堂子)和王白淵等均名列其中。

臺灣史研究所長許雪姬表示,這批新史料的性質特別,往後可進行更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例如這批多數署名「黃朝君」或「黃漢夫」(很可能是同一情治人員的化名)的報告,到底是誰保留下來?再者,情治人員層層上報的過程中,文書資料曾被如何增添與刪削?許雪姬並清理出一些涉案被捕、卻未申請賠償者的姓名。



◆ 面對228 馬總統希望真相大白

中廣新聞/繆宇綸 2009-02-25

今年是228事件62週年紀念,也是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第一個以總統身分面對的228紀念日。早在他擔任台北市長,以及國民黨主席的時候,馬總統就不斷透過各種活動紀念228,也以誠懇的態度贏得一批228家屬的信任。馬總統表示,他在學生時期開始接觸228,到美國讀書的時候接觸更多相關資料,雖然當時還無法想像為何會有這麼深的仇恨,但在回國出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的時候,便力主當局要處理228事件,等到政府決定賠償受難者和家屬,他又以法務部長的身分,著手法條擬定,總統表示,這是他發的心願。

馬總統因此表示,雖然228事件賠償金已經發放完畢,228基金會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告一段落,但是依據「228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第一條規定,除了發放賠償金,還要「使國民了解事件真相,撫平歷史傷痛,促進族群融合」,賠償並不是基金會的全部任務,因此他主張讓基金會繼續運作。

總統並表示,成立228國家紀念館,舉辦和台灣歷史有關,但不一定和228有關的活動,這和補償或賠償並沒有關係,一樣可以成為有意義的機構,他因此主張先訂定組織條例,讓國家紀念館有法源依據。

經過多年的努力,馬英九累積了一批228受難者及家屬對他個人,而不是對國民黨的信任,願意在綠營或獨派拿228做為年度政治動員大戲的時候,出面替他說話。祖父廖進平曾經與國父孫中山先生往來,父親廖德政是大師級本土畫家的廖繼斌先生,就是這些年來一直替馬英九講話的228家屬之一。

總統在此時發表這樣的看法,很顯然地是為部份228家屬揚言將在228當天對他丟鞋,事先打預防針消毒。

然而,228基金會董事會改組在即,可以想見這又將是持不同立場的228受難者與家屬的另一個新戰場,則馬總統發表的看法,就不單單只是情感因素了。

不過,228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是政治動員工具,所有討論都集中在民生凋敝的「因」,取締私菸引爆衝突的「閃火點」,以及軍隊清鄉的「果」,從衝突發生到軍隊登陸的「過程」,不是沒人提及,就是被刻意忽視。
從這個角度看,若能成立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徹底研究228,讓228不再是政治符號,而是歷史事件,這對在台灣的所有人,或許真是好事一件。



◆ 見證歷史傳承 北市教育資料典藏館開館

中央社 2009-02-25

(中央社記者孫承武台北25日電)為系統性呈現北市教育局自民國56年改制至今43年,推展重大教育政策資料及成果,教育局規劃的「教育局教育資料典藏館」今天揭幕開館,共同見證北市教育推動歷史。

教育局長吳清山致詞表示,教育是百年樹人工作,也是文化傳承及永續發展的重要工程,設置教育資料典藏館最大的意義就是為了讓教育局歷年推展教育過程中留下來的寶貴資料、出版品、光碟及各項獎盃、獎牌系統典藏,不僅記載台北市教育發展軌跡,也見證台北市所有教育同仁辛勤努力過程。

吳清山表示,未來教育資料典藏館會請各級學校研議納入校外教學的規劃,也會開放給有興趣的市民及教育研究者,提供相關資料閱覽。目前館內安排由14位中小學退休校長每日輪流擔任志工導覽員,希望透過退休校長本身豐富教育資歷的導覽解說,讓市民、師生更瞭解台北市教育發展軌跡。

位於台北市吉林路、四平街口的教育資料典藏館,依教育局規劃有歷任局長施政理念、各級學校教育及各類多元教育區等共11區;另設置5大專區,包含表現傑出學生專區、特殊優良教師專區、聽障奧運專區、優質學校專區及百年學校專區。

其中「百年學校專區」,典藏北市19所擁有百年歷史學校珍貴文物,藉由百年學校各校所提供校史史料、校刊、出版品或珍貴文物,展現學校特色。

fsj 提到...

228新史料 馬:還原歷史真相

◆ 228新史料 馬:還原歷史真相

【聯合晚報╱記者陳志平、林進修/台北報導】 2009.02.26

總統:化解仇恨宜將心比心,支持中研院繼續研究228史料,讓先人不至於沉冤大海。

中研院今天公布新一批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事件相關資料,對資料揭露了部分事件加害人身分,中研院憂心可能引發爭議,馬英九總統致詞說,他始終認為面對歷史應就事論事,化解仇恨宜將心比心,他支持中研院繼續研究,不管真相是引發爭議都應公布,才能讓受害者家屬感到先人罹難不至於沈冤大海。

馬英九保證,政府一定支持歷史真相的還原,一方面對家屬有所交代,一方面這也是負責任政府該做的事,因為類似的事件很多政府都遇到,但真正做好的不多,他希望讓大家知道台灣有有反省能力的政府,願意面對歷史、化解仇恨。

馬英九出席中研院二二八新史料座談會,雖有家屬出席,致詞過程大致平和,中央大學榮譽教授賴澤涵暗批馬英九任研考會主委時,只同意訂定補償條例而非賠償條例;馬英九離開後,部分家屬仍為該不該挺馬發生衝突,在走廊對罵,氣氛火爆。

由於部分資料中批露了不少當年各案件密告人士,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因此呼籲,不希望資料的發表成為爭端的開始。這次公布的史料,總共327件,內容可分三大類:一是由上對下發布的命令,或情治人員承上辦案後呈給上級組織單位的報告;二是情治人員的滲透監控工作;三是有關「匪嫌」清冊。



◆ 228》泛黃史料 來自基層情報員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09.02.26

二二八事件爆發62年後,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今天公布一批新的史料,首度披露基層情治人員呈報上級的工作彙報,資料泛黃殘舊但異常珍貴。但費力取得這些資料的戲劇化過程,讓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難掩自豪。

許雪姬說,國內有關二二八事件的資料,有關情治人員部分都只限於台灣站呈報南京站,及由南京站再向上級呈報的範圍,始終未見基層情治人員的工作報告內容。如今,有了這批來自情治人員的工作報告,使情治系統當年工作內容有更加完整的研究史料。

去年2月27日,恰在二二八前夕,許雪姬在一次偶然機會下發現,有人在網路上拍賣一批敏感的資料。她點進去一看,嚇了一大跳,因為放在拍賣網頁首頁的第一筆資料,就是國大代表、醫師張七郎被密裁的資料,而長久以來張七郎被害的真相又不明,是二二八事件尚未被確認的一段重要往事,「可見,拍賣者是個行家,知道要把這筆資料放在首頁。」

許雪姬隨即和對方接觸,再從對方口中得知,原來這筆資料是一名情治人員所有,這名情治人員亡故後,家人整理遺物,不知這筆資料的珍貴,草草賣給舊書商,再輾轉流入這名拍賣人手上。

當時,那名拍賣商開了一個頗高的價格,許雪姬雖頗感為難,但還是請對方給她10天時間去籌錢,「如果過了10天,還籌不到錢,你就賣給別人吧。」她隨即向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報告,幸而得到翁院長全力支持,她再回頭和對方接洽,最後以不到原始報價三分之一的價格購入。



◆ 228》被誣指台奸 蔣渭川終獲平反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09.02.26

中研院今天公布的二二八新史料,相關家屬今天才首次看到。新史料的出爐,使二二八事件中被誣指是「台奸」的蔣渭川獲得「平反」,蔣渭川的孫女蔣理容說「很高興」,因為證據證明祖父「不是跟陳儀一掛的」。

二二八新史料的第十櫃是「白色恐怖」檔案,內容包括蔣渭川(台灣民主之父蔣渭水的弟弟)的活動及言論。其中有一份情治人員的監控資料,詳述蔣渭川參加二二八受難者李仁貴的兒子李厚智婚禮時的致辭:「將來我一定為李仁貴復仇,希望大家盡心力幫助」。

蔣渭川的孫女蔣理容上午出席中研院二二八新史料座談時,第一次看到新發現的祖父史料,她感到很欣慰,因為蔣渭川在二二八事件中出面安撫台灣人,被官方報告形容為具有「政治慾望」的人,而且也被民間誣指為「台奸」,其實蔣渭川出自善良動機的行為,只因險惡政治勢力的操控與撥弄,使他背負了歷史的罪名。蔣理容欣慰的說,祖父多年的冤屈,終於獲得「平凡」。



◆ 228》張七郎洗冤 證實死於政治報復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09.02.26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今天公布一批二二八事件的新史料,最受矚目的是「覆張七郎密裁案」,新史料證實當時任國大代表的張七郎醫生從未參加二二八活動,卻被政敵利用二二八事件「挾怨報復」而遭祕密槍決。

今天公布的二二八新史料是得自第一線情報員及線民密報給地方諜報組織的原始資料,相當於是二二八「歷史拼圖的下半部」,中研院共公布裝在十個櫃子的史料。第一櫃「張七郎、張榮宗」檔案,指出張七郎的死因是因為當時花蓮縣長張文成,挾怨報請當時在花蓮負責鎮壓二二八的軍團、廿一師獨立團第五連連長董志成,於鳳林鎮郊外的番社執行「密裁」(祕密槍決)。

中研院取得負責該案調查的保密局情治人員的手稿:「張為一良善之代表,未曾參與事變之活動,似此不分善惡而捕殺,今後公家之事何人敢為。」

馬英九總統今天出席中研院台史所座談會致辭時沈痛表示,這批新史料呈現當年未經調查、審判,即進行裁決的歷史悲劇。馬英九說三年前他到花蓮鳳林時曾到張七郎父子墓前致意,看到墓碑刻著對聯「兩個兒子為伴侶、滿腔熱血洒郊原」不禁潸然落淚。馬英九說,張七郎在日治時代仍堅持穿著唐裝,怎麼可能是匪諜呢?

今天公布的新史料還張七郎父子的清白,證實是死於政治報復,當年在花蓮行醫國大代表張七郎,因為是花蓮縣長候選人,被當時的花蓮縣長張文成挾怨報請軍方,污指他是二二八事變的參與者,未經調查就被祕密處死。



◆ 228》高雄觀點 「第一槍 在高雄開的」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09.02.26

「我父親才是第一個被開槍打死的二二八受害者!」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今天舉辦二二八事件新史料發表座談會,二二八受害家屬陳木晉強調,民國36年3月6日中午,國民政府在高雄開的那兩槍,不僅打死他父親,也揭開那一場沈痛歷史的一頁。

陳木晉表示,他父親陳金能當年是弁護士,也就是律師,在地方相當活躍。二二八事件爆發後,高雄市政府沿街敲鑼,請社會賢達到市政府開會,協調如何平息動亂。沒想到當時的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卻下令開槍。「我父親人長得高大,第一槍打來,就打到頭了。」

陳木晉至今仍憤恨不平的是,他父親中槍倒地後,鎮壓的軍人還上前刺了兩刀,並用槍托把雙腿打斷,「真是沒有人性!」

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表示,目前史料所戴民國36年3月8日是二二八事件的開始鎮壓日,應是「台北觀點」,因為那天雖是國軍登陸鎮壓的日子,但彭孟緝的部隊其實早在3 月6日已在高雄鎮壓,只是這種「高雄觀點」未受重視罷了。



◆ 鎮壓228 21師遭台籍共軍殲滅

【呂昭隆/專題報導】2009-02-26 中國時報

歷史無情,戰爭殘酷,沒經歷過戰爭、沒走過歷史苦難的人,很難實際體會箇中辛酸慘烈的滋味。年復一年,戰爭倖存者在歷史的夾縫中徘徊,就像每一年的二二八,當歷史的禁忌和傷痛終於不再隱藏,卻也沒人再聞問當年派赴台灣鎮壓「平亂」的廿一師,竟在事隔兩年之後,於上海保衛戰中,全軍被殲滅。

歷史永遠是反諷的,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陳儀電請兵援,國府調派廿一師於三月趕赴台灣,廿一師駐防台灣時間非常短,大約只有五個月時間,八月就被調回大陸,並投入淞滬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與他們遭遇的解放軍,正是稍早陳儀部隊接收台灣的七十軍和六十二軍。

國共內戰被俘 台灣兵變解放軍

這兩支隊伍分別自基隆和高雄上岸,七十軍駐防台灣一年兩個多月,六十二軍則駐防一年不到,就先後調回內地,投入國共內戰,部分被俘後又整編成為中共解放軍的一員,這其中有不少是國軍徵調的台灣兵,二二八的憤怒,就在戰場上一次解決。

「我姐姐寫給我的最後一封信,提到了二二八事件,那個時候我在金鄉,所有的台灣兵都氣個半死。」七十軍的台灣兵戴國汀說,整編入解放軍之後,他們在上海,聽到廿一師也在高橋,「我們連上五、六個台灣兵都很氣,他媽的!當時真有報仇的衝動。」他說,當時步兵衝鋒九次都沒成功,第十次換砲兵衝到最前面去打,「他們投降的人跪在地上,我們拿著機槍還是把他們掃掉,沒辦法,太氣了。台灣兵都是為二二八而氣!」

戴國汀和其他台灣兵一樣,沒有想到會在上海碰到讓台灣人最無法忍受的第廿一師。而他的身分已經從國軍轉變為共軍了。

來自台灣家書 提及二二八慘況

從南洋到台灣、從台灣到大陸、甚至從大陸到朝鮮,都有台籍老兵的蹤影。日據時代,被拉伕從軍的台籍士兵,在戰場上打的是國軍;抗日戰爭結束後,主動或被動又投身行伍的台灣兵,在戰場上打的是中共的解放軍;然而在內地被俘後,不少人又轉而成為解放軍,戰場上槍口立刻得轉彎,打的是先前他們效忠的國軍;至於國府遷台,滯留大陸的部份台灣兵,若仍在軍隊中,甚至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這下子他們打的又是美軍了。

人生一輩子,最精華的歲月就這麼在不斷轉彎的槍口下討生活,流離於自己不熟悉的土地上。來自花蓮、七十軍的徐騰光記得,從台灣剛調回大陸,到處支援受困的國軍,最遠到達河南開封,並在徐州集結準備決戰,這段時間還收得到來自台灣的家書。那時,家裡的弟弟給了他一封信,描述二二八的景況,「說鄉親死了很多。大家都氣憤,但在軍隊裡,講都不敢講。」

槍口不斷轉彎 流離異鄉度餘生

一九四八年底,徐騰光所屬的七十軍在徐州被解放軍包圍,圍了幾天幾夜,「連飯都沒得吃,好些人不是被打死的,根本是被餓死的!」徐騰光說,當時解放軍的宣傳就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他們想想都接受了,「當兵幹嘛呢?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嘛。」看看大勢已去,子彈沒了,糧食沒了,什麼都沒了,「不必人指揮,自己就垮了。」被俘士兵有人離開戰場,有人跟著解放軍南下,一路渡過長江,來到上海外圍。

劉明和是台東人,他跟著七十軍到了山東,卻跟著解放軍到了上海。共軍包圍上海整整一星期,五月廿四日晚上,國軍指揮官湯恩伯下令,讓蔣介石嫡系的五十二軍先上船,留下廿一軍接替防務,面對共軍的強力攻勢。廿五日,廿一軍軍長王克毅丟下部隊,逃了!廿一軍被棄留在戰場上,大部份被殲滅,廿六日解放軍包圍廿一軍所剩無幾的殘部,倖存的士兵列隊投降。讓台灣半世紀走不出二二八陰影的廿一軍,從此徹底消失。

無法選擇命運 承擔戰火苦痛

劉明和沒有消失,他還在戰場上。一九五○年韓戰爆發,加入解放軍的劉明和被改編入抗美援朝志願軍,接受蘇聯的訓練,成了砲兵,他在北韓整整八年,才回到大陸,卻再回不了台灣,他選擇距離台灣很近很近的福州,直到一九八○年代末期兩岸開始互通訊息,他才知道家鄉早已人事全非,父母走了、兄弟沒了,自己則成了「失蹤人口」。兩岸能一笑泯恩仇嗎?現在的劉明和每個月領著大陸的退休金,還有台灣政府給的一萬多元就養金,生活堪稱安逸,沒有人再計較他當年幫誰打誰?因為承擔戰火痛苦最多的人,其實是他─無法選擇自己命運的台灣兵。



◆ 沒工作相招做兵 換來顛沛後半生

【呂昭隆/專題報導】2009-02-26 中國時報

「本省志願兵的父母兄弟姐妹們:本師奉令將離台灣,轉移防地了…本師此次離台,必須盡更大努力,使全師官兵穿得很暖、吃得很飽、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絕不使諸君擔心你們子弟的康樂,我絕不會使諸君感到失望,請諸君放心,師行在邇,未及多說,就此告別。」

一九四五年,隨著陳儀部隊來台接收的七十軍軍長陳頤鼎,在七十軍駐防台灣一年兩個月後,奉調移防大陸,他在離台前,留了一封公開信給台灣兵的家屬們,保證從軍子弟的安好。然而,二年多之後,他自己被俘,跟著他到大陸的台灣兵倖存者,有的搖身成了中共的解放軍,有的離開戰場,但多數終老一生,再難踏上歸鄉之路。

六十三年前,對日抗戰才結束,這些台灣青年為什麼選擇投身行伍?尤其是,其中還不乏對日抗戰倖存的台籍日本兵。七十軍,是從基隆港登台,第一批踏上台灣土地的國軍,儘管軍容零落,七十軍還是努力地嘗試融入台灣社會,比方說,舉辦國語講習班、演出話劇、還每個月開檢討會,檢討軍紀問題。來台不到兩個月,七十軍開始招募兵源。

當時人在花蓮,還在念書的徐騰光,因為工作沒著落,從報紙看到了宣傳,就和同學一起從軍了。當過日本兵的趙世男沒太多掙扎和考慮,也報名了,「剛光復,大家都沒工作,那時國軍條件很好,薪水也很高,報名還要徹夜拿著毛毯排隊,還有人帶草蓆來排,一夜就睡著等。」在台東入伍的劉明和也是這麼「大家相招一起去」,他笑說,反正念完書之後也沒事做,沒事做的都去報名,最多的是原住民,其次是客家人,少部分是福佬人。

在桃園新屋的張吳騰旭報名從軍時,根本未滿十八歲,他還自作主張把年齡從十七改成十八,也被同意入伍。他比較特殊,既不是缺錢,也不是沒工作,他家裡還頗為富有。他說,他是很愛國的人,他父親被日本人打死,所以他對日本沒什麼好感,「要台灣愛國青年從軍報效國家,我們覺得很好。」當時國軍保證一年不離開台灣,學國語、給書念,服役兩年後就有工作,他義無反顧就報名了,連家人都沒商量,入伍後才寫信回家報告,媽媽嚇一跳到軍中看他,愣著不知該說什麼,又怕他吃苦。毫不猶豫參軍的張吳騰旭不知道,從此他就沒有機會再見母親一面了。

保證一年不離開台灣的七十軍,在一九四六年底就開拔回大陸了。從南國到北地,家人遠了,鄉土遠了,沒忘記的是他們一生中碰到的第一場雪,棉衣擋不住的冷。這一天,是一九四七年的元旦,台灣兵從上海上岸,迎接他們的是從此無法預知的後半生。



◆ 期待影像的二二八

【本報訊】2009-02-26 中國時報

中研院台史所昨天公布了一批從未發表過的二二八檔案資料,馬英九總統本人也親自出席見證。對於越來越多檔案問世,包括中天電視對二二八相關當事人口述歷史的追蹤報導,都是值得期待的。

其實,早在二十年前,二二八就已經不是禁忌,相關史料也漸次公諸於世。

比方說,中研院早在民國八十年間,就由許雪姬領頭,帶著助理遍訪二二八知名當事人,以第一人稱方式,撰寫口述歷史,並於次年將訪談結果集結出書。

比方說,當年「閩台監察使」楊亮功,來台調查二二八事件,所撰寫詳細報告,也在二十年前徹底公布。

不過,直到現在,一般民眾對二二八事件仍舊缺乏全面、完整認知。

我們不能期望一般市井小民,逐字逐句細讀中研院二二八口述歷史,或者從頭到尾看完楊亮公長篇累牘報告。要公布真相,不能僅釋出史料文件,這裡頭,還得講究傳播技術。

就傳播理論而言,圖案效果最大也最快,其次是影像,而文字符號則排名最後。因此,已經道歉,已經批蔣,已經發補償金的馬政府,有必要結合學界與媒體,製作更多二二八真相影片專輯,以紀錄片結合當事人口述,全面交代二二八事件。

公正、客觀、全面、高品質的的系列紀錄片,遠比枯燥史料有用。史料,適合供研究之用;系列紀錄片,則把研究結果,以基層民眾看得懂的方式,徹底呈現真相。未知,馬政府有沒有這種眼光?

※ 廣告時間:中天電視特別製播《廿一師滅亡錄》。首播時間:二月廿八日下午四點,當天晚上八點、十一點重播。



◆ 228紀念館移交 教育部內政部互踢皮球

自由時報 2009.02.26

〔記者羅添斌、林曉雲/台北報導〕馬總統承諾解決二二八基金會預算及國家紀念館問題,但據指出,教育部與內政部前天曾召開跨部會會議,針對陷於停工狀態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歸屬問題,雙方互踢皮球,並未達成共識。

為具體落實二二八基金會預算解凍一事,行政院今將由秘書長薛香川召集相關部會,希望就預算解凍案產生具體結果,並在二二八前夕宣佈。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計畫在今年二二八正式開館運作,因為整修工程陷於長期停工狀態,建築物已有坍塌危險。由於紀念館大樓及土地,均屬教育部產權,整修工程因此由教育部負責招標施工,但行政院又決定三月一日要將紀念館歸屬給內政部,兩部會之間對此展開協調,仍無共識。

據指出,教育部前天邀內政部討論紀念館歸屬,表明要在三月一日移交給內政部主管,但內政部認為紀念館工程仍未完成,加上教育部與包商有糾紛尚待解決,要求必須在紀念館完工後再移交。

內政部社會司副司長何明寮指出,行政院是在去年九月決定由內政部承接國家紀念館,當時認為紀念館可在今年一月十七日完工,如今紀念館根本未完工,完工再移交應該比較妥當。

教育部社教司司長朱楠賢則表示,三月一日移交是依照行政院的函示辦理,教育部沒有權責更改移交時間,如果內政部有不同意見,希望由行政院協調。



◆ 228》北市228紀念館開常設展

【聯合晚報╱記者孔令琪/台北報導】 2009.02.26

曾經在台灣不能談論、無法觸碰的二二八事件,今年邁入第62年,為了讓更多的民眾關注228事件,為讓民眾深刻瞭解二二八歷史,以及傷痛歷史背後深層的民主及人權意涵。台北市文化局今年特別以「祈和解‧悼傷痕」作為訴求,舉辦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更新預展。

上午展覽開幕式,在台北愛樂悠揚的樂聲中展開,包括馬英九總統、台北市市長郝龍斌、文化局局長李永萍等人參加。

文化局長李永萍表示,這次更新計畫由台北市政府投入3000 萬元經費,採分階段工程進行,更新期間全館照常開放,僅採部分區域封閉,預計於民國100年的228紀念日開幕。因此,為了讓民眾提前瞭解更新後的規劃樣貌,二二八紀念館將從2月26日起舉辦「傾聽與再生-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更新預展」,透過展覽讓社會各界關心228歷史的朋友,有一個參與及意見交流的平台,讓二二八紀念館成為公民社會的學習場所。



◆ 蔣經國百歲誕辰 府擴大紀念

【聯合晚報╱記者陳志平、蔡佩芳/台北報導】 2009.02.26

今年4月是故總統蔣經國100歲誕辰,馬英九總統拍板籌辦擴大紀念活動,總統府下午召開第一次籌備委員會議,由副總統蕭萬長擔任主任委員;活動將以展覽、音樂會、架設紀念網站等方式進行,除讓大家了解蔣經國對台灣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的貢獻,也希望喚起社會對其創下的政治人物典範的記憶。

雖然馬英九曾任蔣經國的秘書,馬總統指示相關紀念活動是為蔣經國舉辦,幕僚確定,活動不會刻意凸顯馬總統和蔣經國的關係;由於前總統李登輝也曾和蔣經國共事,並著書感念,籌備委員會也將連繫李登輝辦公室,希望能提供資料。

府方人士指出,縱使大家在政治上有不同看法,但對蔣經國對台灣的貢獻,民間都有一定共識,因為蔣經國任內推動十大建設,奠定台灣重要經濟基礎,也推動政治解嚴,對台灣民主化有重大貢獻,此外蔣經國親民愛民,擁有很多民間友人,親民形象深入民間,在我歷史文化上更是極特殊典型,值得年輕人重新認識。

國民黨立委蔣孝嚴表示,紀念蔣經國不只是因為他是故總統,更是因為蔣經國代表的風範。



◆ 中美斷交前... 費浩偉與沈君山的一盤棋

【聯合報╱本報記者傅依萍】 2009.02.26

看到美國資深外交官費浩偉(Harvey Feldman) 24日在華府病逝的消息,馬上想到沈君山教授。因為沈君山曾用一盤棋贏得費浩偉透露中美斷交的時間表。

中美斷交前,費浩偉擔任美國國務院中華民國科科長,是美國處理美台關係政策的重要執行者。但他行蹤隱密,不接受記者採訪。

當年跑外交的記者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要問出,美國和中共「關係正常化」的時間表。可是在公開場合或是記者會上,中美雙方政府官員都不會講答案。

1978年費浩偉來台,記者想中國科長總不會無緣無故來,一定有重要事情,或許是來跟我方透露時間表,因此很希望能堵到他,但他不接受訪問。可巧記者聽到小道消息,得到一則重要情報。

原來,由於費浩偉曾在台北的美國大使館服務六年,人脈甚廣,有朋友為他安排了一項私人聚會,當時的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沈君山教授也在座。5歲就上電視答益智問題,有「神童」稱號的費浩偉見到台灣的神童才子,便要求跟沈君山下一盤棋,沈君山說好,願授他五子下一盤棋,但有一條件,就是如果沈贏了,費要回答他一個問題。

結果沈君山很快就贏了,問了一個問題,大意是:我手上有一筆錢,你看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費浩偉的答覆大意是:把錢換成美金,定存半年然後提出。

當時一位在場的人事後在聊天時把這事當做趣事來談,重點放在費浩偉自認棋藝高明,挑戰沈君山結果失敗。跑外交的記者聽在耳裏,宛如發現新大陸!「這不正是時間表嗎?」

記者於是把費浩偉和沈君山下棋的事和問答內容用「外交側記」的小欄寫出來,報紙刊出當天,台北股市大跌。許多敏感的投資人從這則小欄中聞到氣息,做了相應的動作。事後檢視,中美關係真的在1978年底發生重大變化。

記者昨天把費浩偉去世的消息告訴當年安排那場聚會的朋友,她透露一事說,費浩偉那次來台其實是來「傳訊息」的,但是台灣當局不相信他,也不願意接受美國要跟我斷交的事實,因此他那次來台頗感到沮喪,他對那朋友說:「你們終會知道,我是台灣真正的朋友,我是真的關心台灣的。」

費浩偉後來策畫讓美國大使館在中美斷交後繼續改名存在,美國在台協會(AIT)的官員也仍按國務院的外交系統調派,他也參與製訂「台灣關係法」,讓中美雙方繼續發展「非官方」關係。晚年他在傳統基金會任研究員,對台灣一直友好。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鄭成功真貌形象 二二八全貌真相

* 「畫」說鄭成功》真面貌始終成謎
* 「畫」說鄭成功》形象極大落差

* 紀念二二八,但全貌真相是什麼?
* 慧眼識「頂立」 許雪姬獲新史料
* 新史料 首揭保密局構陷無辜
* 228新史料 拼出密裁冤案
* 家屬:走出悲情 別讓下一代困擾
* 早年不能觸碰的禁忌 228→貳貳捌 愛國獎券期數改國字
* 傅建中:哈佛推出英文蔣介石傳
* 林博文》《為愛朗讀》掀戰犯爭議
* 邪惡真的「庸常」嗎?

* 阿美族老兵故事 都蘭山劇團搬上舞台
* 詹偉雄:飄蕩在風中

◆ 「畫」說鄭成功》真面貌始終成謎

【聯合報╱周美惠】 2009.02.27

被台灣人視為「民族英雄」的鄭成功,卻因中日混血,被日本人認為是第一個統治台灣的日本人。而在荷蘭人眼中,他卻是海盜、東方惡魔。故宮最近重修「鄭成功畫像」,這位在歷史有多種面貌的「國姓爺」,真實的面貌卻依然是個謎。

17世紀大航海時代,鄭成功率領的武裝海商集團縱橫於中國沿海。他高舉「反清復明」大旗,建立起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獲明賜姓被尊為「國姓爺」。西洋人迄今仍依「國姓爺」的閩南語發音稱他為「Koxinga」。

另一方面,日本從江戶時期以來,透過文學、歌舞伎表演,對鄭成功出生於長崎平戶、母親為日本人田川氏一事,早已耳熟能詳。在日據時代,鄭成功更成為合理化日本人統治台灣的樣板人物。

像鄭成功這款人物,在台灣史上實屬罕見,也因此,台灣博物館鎮館之寶「鄭成功畫像」最近經由故宮博物院修復「重生」後,他再度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根據口傳歷史,此畫是鄭成功生前在台南命人所繪,台博館對外宣稱這是「最接近鄭成功真人」的一幅畫。

然而學界對照洋人、日本人所繪製的不同版本鄭成功畫,對他的相貌爭議不休,難解之謎頗多。

疑點一:生前所繪或身後所作?

依據鄭氏子孫口述,台博館相信此畫是在鄭成功過世(1662年)前一年所繪。然而,文資中心針對「鄭成功畫像」進行科學檢測、分析此畫的顏料碎片,研判應該是在鄭成功死後所作。

文資中心認為,此畫所用的普魯士藍顏料,在18世紀才傳到東方,因而有此主張。

但台博館典藏組組長李子寧認為,他們忽略鄭成功生前是活躍於東南沿海的大海商,他有很多走私管道可以獲取西方物資,不難獲得這種顏料。台博館依舊認為此畫是在國姓爺生前所作。

疑點二:鳳眼或大眼?

台博館版「鄭成功畫像」裡的國姓爺臉型容長、細眉鳳眼、蓄短鬚。但根據與鄭成功同時代的西方人描述,鄭成功「眼睛又大又黑」,他的舉止暴戾,顛覆教科書裡細瞇鳳眼、威嚴端莊的民族英雄形象。

300多年前,一位遭鄭成功俘虜的荷蘭土地測量師菲力普梅在他的日記裡,如此形容國姓爺的音容:「國姓爺坐在帳幕正中央的一張桌子後面... 他眼睛又大又黑,那對眼睛很少有靜止的時候,不斷到處閃視... 鬍子不多,長及胸部。他說話的聲音非常嚴厲,咆哮又激昂... 」

在「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這本書,披露17世紀荷蘭版畫裡的鄭成功,賦予這位驅逐紅毛番的英雄猶如韃靼形象。當他聽聞被囚的荷蘭傳教士亨伯魯克告知:荷蘭人將守護熱蘭遮城「寧死不投降」,不禁怒指亨伯魯克,下令殺他。

在西方人眼中「眼睛又大又黑」的鄭成功,和民間流傳濃眉大眼的「少年鄭成功」倒有一絲相符,反倒是台博館版鄭成功,被專研台灣史的漫畫家杜福安批評為「不像是有個性的人!」

疑點三:富泰或瘦削?

坊間流傳的「鄭成功夫婦畫像」提供另一種鄭成功形象,畫中的鄭成功富泰福相、濃眉大眼、耳垂及肩、沒有鬍鬚,學者俗稱為「少年鄭成功」。

最引人矚目的是,鄭成功盤坐在榻上,其妻坐在椅子上,而這種「夫低妻高」的形式和一般傳統中國式的夫婦祖先畫像形式極為不合。

受台博館委託、主持「鄭成功畫像歷史調查研究」的台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廖瑾瑗指出,文獻記載鄭成功臨死前「坐於胡床」,在日文裡「胡床」有「盤腿而坐」之意,與畫像裡鄭成功的坐姿相符。這種坐姿正是日本繪畫史傳統人物描寫樣式。廖瑾瑗推測,這可能是後世子孫參照「胡床」記載,或有意強調鄭成功擁有日人血統所作。

李子寧也認為,這類鄭氏夫婦畫像極有可能是日本人所畫,可視為是「日本人眼中的鄭成功」。

有別於富泰款的鄭成功,大陸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鄭成功弈棋圖」裡的國姓爺,容貌略顯瘦削。畫中的他像中年文人,穿著一襲繡有五爪龍紋的藍色袍子。研究團隊比對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鄭經、鄭克塽畫像發現,此圖的鄭成功「具家族特徵」,換言之,他可能更接近國姓爺本人。



◆ 「畫」說鄭成功》形象極大落差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 2009.02.27

在「鄭成功畫像」和「鄭成功弈棋圖」裡,鄭成功穿著的袍服皆繪有類似龍紋的造形,鄭成功並非系出皇室,卻身著龍袍,不免有僭越之嫌。

然而,「鄭成功畫像」裡的袍服呈綠色調,依據明代官服,綠色袍是八、九品芝麻小官的官服,而鄭成功生前最高的受封階級為「潮王」,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落差也讓人百思不解。

「各種版本的鄭成功與其說是寫實,倒不如說是在『折射』不同的個人對鄭成功容貌的『想法』。」李子寧剖析。

台博館的版本融合了民間祖先畫像和帝王像形式。這樣的畫作不像寫實的西洋肖像畫,而有固定的格套─該穿什麼、戴什麼、坐在什麼樣的椅子上都有規範,就連臉部的描寫也有典型可套用,它不見得要表現祖先的個性,以「神似」為貴,而不追求「形似」,偏向理想人物像的概念式描寫。

反之,「在17世紀西洋人的眼中,鄭成功近似東方惡魔!」「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荷蘭版畫中的鄭成功,形象跟「國姓爺」便有極大落差。

值得注意的是,連日本殖民政府也接受台博館版的「鄭成功畫像」。此畫曾在1911年被獻納給台灣神社,使得此一畫像從家族內的祭祀活動,演化為台灣全島性祭祀活動的對象,更進入了殖民者的神道系統,「畫像已從原有的祭祀意涵被賦予神格,甚而被轉化為日本國家神系的一脈。」

撇開「鄭成功畫像」究竟「像不像」鄭成功本人不談,李子寧認為,這幅兼融傳統祖先畫和帝王像風格的畫像,應是鄭成功「欽點」要傳給後世的形象,他想傳達的訊息就藏在這幅畫裡。

「鄭成功畫像」流露的種種不尋常之處,讓後世一再猜測它必定隱藏什麼深意,甚或留傳了什麼「密碼」給子孫?至於世人究竟接收到些什麼?光看學界的種種論調,只能說是言人人殊吧?

※ 不妨從鄭成功所有的後代親屬來反推相貌。



◆ 紀念二二八,但全貌真相是什麼?

【聯合報╱社論】 2009.02.27

又到二二八。這是馬政府的第一個二二八,馬總統指示,二二八基金會預算總額十五億元解凍,並研籌「國家級」紀念館。

馬英九深受「原罪感」的綑縛,他對二二八認錯道歉的心意可感,卻迄無能力為二二八建立一個平衡的全論述;相對而言,綠營的政治操作,則以累積仇恨與撕裂社會為能事,亦迄無意願為二二八建立一個真論述。

二二八迄今仍是一個難解的政治繩結,主要是因二二八的真論述及全論述迄未建立,朝野始終陷於各種偽論述及殘論述之中,各懷成見、各執一詞所致。但若不能為二二八建立一個全論述及真論述,如何紀念二二八?

以下略論二二八的各種版本。先說國民黨版:最早,國民黨視二二八為禁忌,其用於政治操作的版本亦多經剪裁。僅舉一例,二二八事件中,中共與台共頗具角色,可謂是最具組織及武鬥最慘烈的勢力,但國民黨視此一部分史實為忌諱,唯恐將中共台共劃成與台灣人民同一邊。至近二十年來,李登輝雖曾嘗試還原史實,卻因後來自陷於統獨族群鬥爭,遂亦未能帶領國人走出心靈困境;及至馬英九出線,本即是二二八和解的產物,但如前所述,馬雖「和」意甚誠,卻似仍缺「解」的能力。

再說北京的版本:北京自始即將二二八視為國共鬥爭的延伸戰線。自認中共及台共非但站在台灣人民的統一戰線,且是二二八反抗義軍的主力。北京往昔年年大事紀念二二八,直至台灣內部的二二八論述轉向統獨族群內鬥,倡獨反統,北京的紀念活動始趨低調,甚至停息。

此外,亦有「二二八受難者家屬」的版本:由於親人死難,椎心刺骨,自有雪冤復仇的情愫;六十餘年來,有些人的思考尋得昇華,但有些人仍深陷傷痛,於是形成各種論述,如今亦是二二八的重要版本。另有「三七五地主及皇民」的版本:工農階級意識是日據時代政治反對運動的一大支柱。兩大組織,文化協會及農民組合,皆具社會主義色彩;因而,此類抗議思想亦是台灣民間在二二八事件中的重要內涵。換句話說,二二八事件當年,國民黨政府所以令人民失望,其中亦有老佃儂的愁苦與既光復卻仍沒有「真國民感」的悲憤。諷刺的是,此後數十年來,二二八的論述,卻是由三七五地主及皇民後裔勢力所主導,標舉二二八的仇怨,其實是為三七五地主及皇民復仇;這樣的二二八論述,如何能不扭曲?

對二二八事件影響最大卻亦是最扭曲的版本,則是台獨版或民進黨版。此版二二八論述的主體是:二二八→反國民黨→反外省人→反中國→所以要台獨。將二二八與台獨聯結,就史實論,根本是杜撰偽造,在現實上亦無邏輯可言。在二二八當年,台獨絕非主題;如今紀念二二八,亦不必然就應主張台獨。簡略而言,此一版本扭曲了二二八的二大史實:一、抹去或淡化中共台共在二二八的角色,使國共內戰的主線消失。二、因台獨諱言中共台共在二二八的角色,遂使二二八的工農階級意識未能凸顯,嗣後更被三七五地主及皇民之後裔主導了二二八的詮釋權;這亦是民進黨迄今仍是一個「偽社會主義者」的原因。

二二八的主體是失政傷民、官逼民反;但其錯綜複雜的內外因素,亦是經緯萬端。當然,此處對各種版本的解析太過簡略,且二二八亦不止這幾種版本而已;在此想要強調的是,各種版本均有剪裁、均有缺陷,所以必須設法建立一個全版本、真版本。若無真版本、全版本,卻謂要紀念二二八,那豈不是要叫人們向騙徒政客製造的偽神假廟磕頭頂禮?

紀念二二八,就要聲討外省人的「原罪」,就要推翻中華民國,這不是真版本;紀念二二八,就要撕裂族群,就要主張台獨,這也是偽論述。談紀念二二八,難道不應首先還原二二八的全貌真相嗎?

只會鞠躬道歉,不是全版本;只會挑撥仇恨,更不是真版本。

※ 現在不如把這些錢用在研究上,讓歷史還原,讓真相浮現,讓沈冤雪白,讓政客閉嘴,另外也可用於建立數位典藏上,讓大家更能輕易接近各類資料,達成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的第一步。



◆ 慧眼識「頂立」 許雪姬獲新史料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9.02.27 中國時報

中央研究院昨日發表二二八事件新史料,被喻為還原歷史拼圖下半部的起始,這批流落民間達數十年的關鍵史料得以重見天日,全靠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許雪姬「慧眼識英雄」,籌錢從古物商手裡買下這批「國內第一次出現二二八事件情治人員向上報告」的新史料。

許雪姬指出,去年二月廿七日參加台北國際書展時,一個朋友告訴她,有個古物商買到一批二二八事件史料,問她有沒有興趣。一個星期後,「我就跟那個古物商約了時間去看,那時候他已經『po』(張貼)廿頁在網路上兜售。」

這名古物商透露,這批史料是從吳姓情治人員處購得,在許雪姬之前,也曾有幾位私人收藏家去看過,但他開的價格實在太高了,買賣都沒有談成。許雪姬說:「一般政府文件都有文書編號,但這些史料卻沒有,不過,我從上面都有個『頂』(指保密局台北站站長林頂立)的簽名,研判這批史料是真的。」
許雪姬看完資料之後,發現這批史料是過去從未見過的資料,由最基層的情治人員一層一層往上報的工作回報,對研究二二八事件歷史真相而言是非常珍貴的新史料。「我就告訴他,『你的價格實在太高了,給我十天的時間去籌錢。如果十天後,我沒來,你就賣給別人』。」

許雪姬指出,因台史所經費有限,她就向中研院副院長劉翠溶求援。劉翠溶告訴她,「院長(翁啟惠)今天要出國了,你趕快上簽呈。」在翁啟惠的支持下,許雪姬不但順利在十天後從古物商手裡買下這批彌足珍貴的史料,而且還以原價三分之一的價格完成這筆交易,「因為我的識貨,讓我可以殺到合理價格購買。」至於成交價是多少,許雪姬笑說,這是業務機密不能講。



◆ 新史料 首揭保密局構陷無辜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9.02.27 中國時報

中央研究院昨日發表二二八事件最新史料,揭露國防部保密局構陷無辜,殘害百姓的殘酷史實。政大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陳翠蓮指出,從新發現的張七郎遭陷害等檔案顯示,保密局情治人員缺乏近代法治觀念,以暗殺日寇和共產黨的方式,制裁、甚至密裁人民,完全不經法律程序。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和國防軍事調查統計局(保密局的前身),是國民黨政府在抗日剿匪時期和遷台初期兩大情治系統。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富三指出,二二八事件過去曝光的資料,多數與中統局有關,很少看到軍統局的資料,昨日發表的資料正好可以補足軍統情治人員在二二八事件所扮演的角色。

陳翠蓮在初步分析中研院新發現的資料後,首度建構出保密局原廈鼓特別組組長林頂立在一九四六年奉命籌組台灣站後,全台情治人員部署和指揮系統,以及保密局在二二八事件中的「作為」。她說:「情治人員滲透到各地方的情況,比我們想像的還多,從各縣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三民主義青年團,到救濟院、金獅團,甚至連報社都有。」

陳翠蓮指出,這些情治人員通常也是反政府事件的「活躍人員」,透過反間工作向諜報站提供情資,這種做法不僅監視事件動態,甚至有「引蛇出動」的意圖,以便「擒賊擒王」。例如保密局台南組情報指出,台南縣處委會委員蔣重鼎「與各地暴徒連絡,反抗國軍... 罪大惡極... 等情事。」但在其他的情報檔案中,卻看到林頂立批示「請飭蔣重鼎兄查覆憑核」,顯示蔣重鼎是保密局滲透到台南縣處委會的情治人員。陳翠蓮指出,諸多台灣菁英在二二八事件後下落不明,或被不明槍決,在這次新發現史料中,相當程度提供明確的答案。例如國大代表張七郎因花蓮縣長張文成挾怨報復,請廿一師獨立團第五連連長董志成在鳳林鎮郊外執行密裁。保密局南京站在此事爆發震驚地方後,指示台灣站調查明確指出,「張為一良善之代表,未曾參與事變之活動,似此不分善惡而捕殺,今後公家之事何人敢為。」

保密局藉由二二八事件打擊異已,進行派系鬥爭,在此次新發現的史料,也赤裸裸地呈現出來。林頂立向南京密報中統局包庇叛徒陳逸松,但事實上,陳逸松當時卻是藏匿在林頂立家中,他一手包庇口中的巨奸大惡,卻又一手栽贓給競爭對手派系中統局。此外,林頂立密報南京,指控三民主義青年團主導全台反抗行動,也是軍統情治人員剷除異已的陰狠作為。

陳翠蓮總結指出,此次新發現的史料顯示,保密局情治人員只為國民黨政府服務,只效忠蔣介石,把台灣民眾對政治改革的要求,都看作是共產黨顛覆政府、背叛國家,當作敵人對待。更可怕的是,情治人員缺乏法治觀念,以暗殺日寇和共產黨的方式,制裁、甚至密裁人民,完全不經法律程序。



◆ 228新史料 拼出密裁冤案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09.02.27

「軍憲搜捕暴徒時,違抗搜捕,被射中腹部登時斃命」、「被執行槍決,露屍示眾廿四小時」。中央研究院台史所昨天首度公布二二八事件當時,基層情治人員彙報的檔案;其中「密裁」(私下槍決)、處決的情境,透過情治人員第一線觀察,格外令人怵目驚心。

中研院公布十櫃、超過三百件新史料,政治大學台史所副教授陳翠蓮指出,以往關於二二八情治單位的檔案,多是從台灣彙整好送到當時南京政府的上層檔案,而新史料「大多屬於拼圖的下半部」,主要是由當時的基層情治人員:運用人(線民)、地方諜報站的通訊員,上報到保密局台灣站站長林頂立手中的資料。

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指出,這是台史所第一批直接關於二二八情治人員的史料,其中有不少相關人士的本名,以及情治人員對受害者不一定真實的指控,台史所經過審慎評估後才公開,但仍擔心檔案曝光後會觸動當事人家屬心中的痛,造成社會不安,所以希望這批新檔案公布後,「是研究的開始,不是爭議的開端」。

馬總統昨天到台史所參觀史料,對當時情治人員「密裁」張七郎的違法紀錄尤其感到沉痛。

【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在中研院台史所公布的新二二八史料中,「覆張七郎密裁案」最受矚目。張七郎當時被人挾怨陷害,連情治人員都看不下去,寫道:「似此不分善惡而補殺,今後公家之事何人敢為」。

在最新發現檔案中記載,張七郎的死,是因為當時花蓮縣長張文成挾怨報復,讓來台的廿一師「在鳳林鎮郊外之番社執行密裁」。當時一位情治人員認為,張七郎是一個善良的民意代表,沒有參加二二八事變活動,任意捕殺,以後就沒有人敢出來為公家做事了。

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表示,情治人員也不乏立場較公正的人,他們認為二二八事件是年輕人追求改革,並不是叛亂,台灣人並不壞。但是由於職務上的要求,他們不得不將自己信念合理化,認為一定是有「異黨」在背後煽動。

除了張七郎,另一位受難者張榮宗也是被情治人員亂扣帽子,說他「曾參加汪偽政府」,許雪姬指出,在檔案記載的那段時間,張榮宗去日本念書,根本沒到過大陸,「如何加入汪精衛的政權?」張榮宗的女兒張秋梧昨天也到檔案發表會現場,激動地為父親澄清。

許雪姬表示,在情治人員檔案中,被寫成「魚肉良民」的蔡丁贊,其實在鄉里是極具口碑的醫師,不管病人有沒有錢,都會先把病治好再說。



◆ 家屬:走出悲情 別讓下一代困擾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9.02.27 中國時報

「我希望二二八事件的第二代,可以把二二八的陰影和悲情全帶走,不要再讓我們下一代困擾。」二二八家屬蔣節雲昨日在中央研究院舉辦的「二二八新事件新史料發表座談會」,公開呼籲國人應走出二二八的悲情。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指出,這批史料中,情治人員對各縣市在二二八事件中,舉報的「涉案分子」共一千一百五十九人,經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已補償名單比對之後,同名者僅有六十八位,若再進一步查核,應該就可以進一步找出涉案被捕、卻未申請補償的名單。

許雪姬舉例,在二二八事件中罹難的台東太麻里國民學校教師歐陽朝佑,即未見諸史料的外省人受難例子,在二二八紀念基金會補償名單裡面,就沒有他的名字。
二二八受害者張榮宗女兒張秋梧看到父親史料後激動地說:「我父親一直參加抗日運動,我只是要證明我父親的清白。這麼多年來,我們的姓、我們的名一直沒改!」蔣渭川孫女蔣理容表示,看到阿公被告密的資料,他連參加二二八受難者李仁貴兒子李厚智的婚禮,幫新人講話都被密告,終於證實阿公跟陳儀不是同一掛的。



◆ 早年不能觸碰的禁忌 228→貳貳捌 愛國獎券期數改國字

唐榮麗/台北報導 2009.02.27 中國時報

二二八事件早年是不能觸碰的禁忌,台灣史學者莊永明發現,每期愛國獎券都用阿拉伯數字標示期數,唯獨民國四十八年發行的第二二八期改用國字。

在台北市政府舉辦的「傾聽與再生─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更新預展」中,蒐集研究二二八史料的莊永明表示,前天整理資料時意外發現,民國四十八年十一月五日開獎的第二二八期愛國獎券,不同於各期都以阿拉伯數字標示期別,罕見地使用國字「第貳佰貳拾捌期」來取代228禁忌字眼。

他進一步表示,歷史真相只有一個,如果民眾有更多史料,協助解讀歷史或補強資料,真相將會因此更加地完整,這次展覽的用意就是在於「公民參與」。
事實上,二二八受難者王添灯的後代黃秀婉更咽說,當年阿公被抓走後是怎麼死的仍是個謎,二二八事件是很大的傷痛,也是台灣民主史上重要的一頁,她看到政府多年來努力為她們撫平傷口,也希望真相早日水落石出。



◆ 傅建中:哈佛推出英文蔣介石傳

傅建中 2009.02.27 中國時報

蔣介石先生無論生前或死後,都是毀多於譽的,尤其民進黨執政後,幾乎要把他打入第十九層地獄;可是蔣的功過,不是民進黨說了算的。畢竟他是世界級的人物,再說如果不是蔣介石當年決定遷台,恐怕民進黨諸公早已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下的順民了。當然這不是說蔣帶給台灣人民的一些苦難可以一筆勾銷。

蔣介石的霉運似乎已經到了谷底,終於否極泰來。君不見立法院已決議中正紀念堂恢復原來的名稱,總統府已指示在七月以前中正紀念堂重新掛牌。就在此時,哈佛大學推出由美國外交官和中國專家陶涵(John Taylor)執筆的蔣介石英文傳記。書尚未上市,已在美國學界博得一片好評。

著名哈佛大學史學教授柯偉林(William Kirby)對蔣傳的評價是:「蔣介石的故事是如此巨大、複雜,和近代中國的歷史如此密不可分,以致一直沒能有一本好的傳記問世。現在陶涵終於寫出一本這位二十世紀主要領袖人物極為生動、可讀的傳記,捕捉了蔣的一生和他所處的時代,這是比從前任何英文著作都好的一本。」

其他美國知名中國學者如沙特(Robert Sutter)、藍普頓(David Lampton)、黎安友(Andrew Nathan)等都對這本蔣傳給予高度評價,他們也都對蔣在近代中國的重要地位深深肯定。沙特說蔣是二十世紀全球政治中「頂天立地的人物」(towering figure);黎安友說陶涵的蔣傳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會是「權威之作」(the authoritative work);藍普頓指蔣為台灣那個「受困的島奠定了民主統治」的基石。

陶涵上世紀六十年代派駐台灣,在美國大使館擔任二等秘書,之前在台中的美國務院華語學校唸了二年中文,故不僅熟悉台灣事務,中文也有相當程度,在他長達三十餘年的外交生涯,也曾任職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和美駐北京大使館政治參事。二十一年前蔣經國過世後,美國在台協會的創始人丁大衛(David Dean)一直想為蔣經國立傳,並大力推薦他的同僚好友陶涵承乏此事,後商得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贊助,陶涵費時五年,終於寫出一本對蔣經國頗為正面、而又深受西方學界重視的傳記,於二○○○年由哈佛大學出版。

由於在寫蔣經國傳過程中,陶涵蒐集了大量有關蔣的資料和文獻,認為足可寫一本老蔣的傳,而坊間已有的英文蔣傳多不夠全面、尤乏學術價值。因為《蔣經國傳》頗為成功,哈大出版社決預付一筆版稅支持陶涵寫蔣介石傳。

陶涵承認寫蔣氏父子的傳,父傳比子傳挑戰性大多了,最後完成的《蔣委員長》一書(英文書名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厚達七百六十頁,單是註解就超過二千個,堪稱皇皇巨著。為了蔣傳的撰寫,陶涵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能找到的有關蔣生平的資料或檔案,他都不放過。存放在胡佛研究所前二年才開放的蔣介石日記、宋子文文件以及秦孝儀編的十二冊《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是主要參考文獻。中共已開放的檔案、存放在莫斯科的共產國際一九二○到四○年代的檔案,都是極有價值的史料,並有新的發現。

例如陶涵說,周恩來給共產國際的報告揭露,抗戰初期中共八路軍的傷亡,僅佔中國軍隊傷亡數的百分之三而已,即使到了四○年代,也不過百分之十,這和中共宣傳國軍不抗日,只對付共軍的說法大相逕庭,也戳穿了史迪威和杜克曼 (Barbara Tuchman)等美國人誣衊蔣不抗日的謊言。至於台獨份子把蔣列為「二二八事件」的元凶,陶涵認為是過甚其詞。他比對有關「二二八事件」始末的檔案文件,所得結論是:陳儀是始作俑者,要負主要責任。但不容諱言的,蔣對整個事變所造成的殺戮悲劇,確實有重責大任。

陶涵毫不遲疑的表示,蔣介石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地位,是無法抹煞的。他深信茍無日本侵略和蘇聯陰謀助中共叛亂,蔣介石肯定會成為「現代中國之父」。說到蘇聯暗助中共,陶涵透露他在共產國際的檔案中,看到中共開始「長征」前後,史達林曾資助中共四百萬墨西哥銀元,在當時這是一筆巨款,對中共能在「長征」中存活和後來在延安重生,發揮了關鍵作用。

陶涵頗為自豪的說,他所寫的蔣傳,雖不敢自詡是權威之作,但確實是蔣畢生事功及其所處時代最完整的傳記,也是一本忠實客觀的傳,可算得上英文說的critical biography,具有高度的說服力與可信性。

在哈佛出版陶涵的蔣傳之前,英文的蔣介石傳有范畢(Jonathan Fenby)的China’s Generalissimo and the Nation He Lost, 柯如齊(Brian Crozier)與前香港大公報記者周榆瑞合寫的The Man Who Lost China, 以及美籍英國作家斐恩(Robert Payne)的Chiang Kai-shek。

上述的英文蔣傳當普通讀物尚可,但非嚴謹之作,不可能傳世。至於中國人董顯光、熊式一用英文寫的蔣傳,在西方人看來是歌功頌德的使徒聖傳(hagiography)。

比較說來,陶涵的蔣傳,確是蔣介石逝世三十四年後,第一本探討他生平的認真之作,應該經得起史家和時間的考驗。



◆ 林博文》《為愛朗讀》掀戰犯爭議

【本報訊】2009-02-25 中國時報

英國女星凱特溫絲蕾在影片《為愛朗讀》(The Reader)飾演一個曾在納粹德國集中營擔任警衛的文盲女子,因演技精湛而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這部電影曾引發一群猶太團體的抗議,同時亦在美國媒體掀起對政治哲學家鄂蘭(Hannah Arendt)的經典著作《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熱烈討論。

一九七五年去世的鄂蘭,可說是二戰期間流亡至美國的一批德國猶太裔知識分子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菁英。她在一九四一年到美國,一面研究英文文法與寫作,一面鑽研納粹主義、共產主義、種族主義、帝國主義與反猶主義,並出版了《極權主義的源起》巨著。六○年代初,鄂蘭以《紐約客》雜誌特約記者身分專程到耶路撒冷旁聽納粹戰犯艾希曼(Adolf Eichmann)的審判。經艾希曼批准處死的猶太人約有十幾萬甚或數十萬。戰後,不少納粹戰犯逃至南美洲隱姓埋名,躲在阿根廷的艾希曼,卻被厲害的以色列特工綁架到以色列。

鄂蘭連續旁聽了幾個禮拜,在法庭上仔細觀察艾希曼的反應和表情,《紐約客》發表了她的一系列報導,一九六三年結集出版。鄂蘭親眼看到和聽到艾希曼的審判,心裡有極大的感觸,她並不是以一個文學家的耳朵去聆聽審判,而是以一個受過嚴格訓練的政治學者的洞察力去了解審判。她為這場震動全球的審判創造了一個至今仍被廣泛討論的名詞「邪惡的庸常化」(banality of evil)。

艾希曼在法庭上不認罪亦不懺悔,有時還面露笑容,他說他只是一介盡忠職守的納粹軍官,每天完成上級交代下來的任務(其中包括把一批批猶太人送進瓦斯間毒死)。鄂蘭說,這種「邪惡」,究竟是一種極端的表現,或只是一種平常老百姓聽從命令,遵照指示的例行作為?她認為是後者。鄂蘭說,像艾希曼這種螺絲釘,納粹的國家機器(或黨機器)中多如牛毛,他們只是一群可憐的沒有思考能力、更沒有質疑權利的納粹官僚,每天做些「等因奉此」的例行工作,過平凡庸碌的日子。他們並不是邪惡的化身,真正的邪惡在制度、文化和整個政治環境。鄂蘭的報導出現後,遭到許多猶太團體和個人(包括她的一些好友)的痛批和謾罵,甚至詆毀她是「猶奸」。

電影《為愛朗讀》的文盲女警衛漢娜.舒密茲(Hanna Schmitz),戰後成為一個中年女車掌,和一個高中小男生狂戀,多年後身分被揭發接受審判,在獄中認真聆聽過去男友寄來的錄音帶,開始認字和閱讀。舒密茲只是一個小警衛(官階完全無法和真實的艾希曼相比),她也像艾希曼以及其他成千成萬納粹機器的小螺絲釘一樣,為了生存和工作,每天輸送數十、數百猶太人進毒氣房。舒密茲在電影中為自己辯護,她也敢挑戰法官,但她是屬於納粹精銳的所謂「黨衛軍」(SS)的一分子,監獄乃是最後歸宿。

數十年來,在猶太團體和以色列特工組織的追剿下,不少像舒密茲這樣的集中營低階警衛被捕。鄂蘭雖以不偏不倚的立場報導艾希曼受審,並提出了「邪惡的庸常化」的說法,但她最後還是贊成處死艾希曼。最重要的是,鄂蘭強調,「邪惡」乃源於當權者拒絕了解人類的情況以及所做的決策將會產生何種後果。於是,邪惡即源源而出。

二戰結束以來,有關納粹戰犯被捕或受審的電影,層出不窮。最近在埃及開羅發現一個數十年前改信伊斯蘭教的德國人(一九九二年死亡),竟是當年屢以人體做實驗的納粹黨衛軍醫生。二戰以來,一直爭議的一個問題是,凡與納粹有關的人,不論職位高低都有罪;那麼,日本軍閥及其爪牙是不是也有罪?為什麼納粹戰犯要東躲西藏,日本戰犯及其餘黨卻在家喝清酒?

鄂蘭所說的「邪惡的庸常化」,證明任何人都會在邪惡的制度下做出邪惡的事。中共文革多少人被整死,在「偉大舵手」的號召下,整個中國變成邪惡帝國。史達林時代的蘇聯,恐怖當家,邪惡的魔頭製造了邪惡的制度,被整被殺的竟是自己的子民,人性的邪惡莫過於此!



◆ 邪惡真的「庸常」嗎?

【吳乃德】2009-02-27 中國時報

林博文先生日前在本報的專欄討論了電影《為愛朗讀》,也討論了漢娜.鄂蘭「邪惡的庸常性」之概念。用這個概念來理解政治壓迫的參與者,不但過度簡化,而且也不符合歷史事實。不過,林先生的文章卻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他所提到的問題,正是台灣在討論轉型正義的時候所一直疏於面對的。

鄂蘭針對納粹戰犯艾希曼的審判所寫的《艾希曼在耶路薩冷》一書,以「邪惡的庸常性」為副標題。艾希曼在戰爭期間負責逮捕、集中、然後運送猶太人到集中營;至少有六十萬猶太人因為他高度的行政效率而成為灰燼。鄂蘭要傳達的訊息和道德啟示是,如同她兩年後所說,「此種巨大規模的邪惡行為,並非來自執行者的邪惡、病態、或意識形態信仰。不論這些行為多麼邪惡,行為者絕對不是惡魔」,而是像你我一般的平常人。他之所以積極參與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最有組織、最有效率的屠殺,乃是基於平凡而世俗的動機:衷心服從指令、在官僚體系中力求表現和升遷。艾希曼的動機因此「十分庸常、非常人性」。

以色列政府在一九九九年所公布的艾希曼獄中筆記,似乎也支持鄂蘭對邪惡的理解。艾希曼寫道,「我發現以服從和接受指令為基礎的生活,確實是一個舒適的生活。這種生活讓一個人對思考的需要減到最小。」

鄂蘭「邪惡庸常性」之概念,將納粹的罪惡轉變成普遍性的道德議題,成為當代政治哲學討論道德責任的起點。目前為止超過兩百專書和論文討論她的書。這個概念也影響了後來耶魯心理學家密格蘭著名的電擊研究;該實驗試圖證明平常人多麼容易服從權威,而對同胞做出殘酷的行為。

可是邪惡真的如此庸常嗎?鄂蘭對艾希曼的理解是正確的嗎?艾希曼的自我分析(其實是辯白)可以相信嗎?如果答案是否定,我們又能從中獲得何種不同的啟示?

歷史和道德的反省都必須以事實為基礎。事實上,艾希曼並非只是接受上級指令的優良公務員。艾希曼被捕真實身分曝光後,他的許多阿根廷友人才恍然理解他過去的許多仇視猶太人的言論。也正是他的反猶太意識形態讓他在阿根廷的行蹤曝光。他的兒子有一次在女朋友家聊天的時候,不經意地顯露對德國沒有徹底消滅猶太人的惋惜。他的話引起女朋友父母的警覺,他們的檢舉終於導致艾希曼的落網。他的兒子從小在阿根廷長大,其反猶太人意識形態的唯一來源是他的父親。

將政治壓迫的執行者、協力者,視為只是盡責任的服從者、或企求升遷的機會主義者,是過於簡化的解釋。壓迫體制由各種成員組成。有鄂蘭書中所提到的,暗中利用職權幫助猶太人而被槍斃的衛兵。也有心理上無法執行此種罪行而申請調職的軍官。事實上,納粹領導人知道,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執行這種「極端的邪惡」。因此他們通常准許調職的申請,而不加以處罰。納粹所從事人體實驗的歷史資料也顯示,他們選擇護士和衛兵的時候非常謹慎,特意淘汰那些心理上和道德上不適合這項工作的人。

我們從這些事實獲得的啟示,截然不同於鄂蘭試圖傳達的訊息。從「邪惡的庸常性」出發,鄂蘭試圖提醒我們組織和權威的恐怖。她期待我們以道德勇氣來面對不正義的政府。「這種政府會面臨什麼樣情境,如果有足夠的人『不盡責地』拒絕支持它?甚至不需要主動的抵抗和反叛,這種拒絕支持都是一個有效的武器。」在後來的《責任與判斷》一書中,她這樣說。

然而,我們從真實的艾希曼所獲得的啟發,卻是意識形態及族群偏見的恐怖。事實上,德國在第一次大戰之前是全歐洲對猶太人最寬容的國家;德國的猶太人因此也最缺乏猶太認同、最積極融入德國社會。可是戰敗和凡爾賽條約所帶來的重大屈辱,加上德國軍方為了規避戰敗責任而誣衊猶太人通敵及不參戰,使得猶太人成為德國屈辱之源,偏流的反猶太主義也成為宰制民主社會的思潮。

壓迫體制的參與者到底應該承擔何種道德或法律責任?這個具有高度爭論性和政治性的問題,顯然不可能有標準答案。而且,壓迫體制的成員顯然由各種不同的人組成,我們無須用相同的眼光看待所有的成員。雖然或許永遠沒有結論,可是討論和反省本身就是一個建立民主文化的必要工程。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台灣「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會長)



◆ 阿美族老兵故事 都蘭山劇團搬上舞台

莊哲權/台東報導 2009.02.27 中國時報

一張阿美族臉孔的老人,卻是一口北京腔,他們都是十七、八歲時被連哄帶騙到中國大陸打仗的年輕人,年老返鄉,人事皆非;台東縣都蘭山劇團將這些老兵的故事以舞台劇呈現,一幕幕時代悲劇在眼前重演,讓倖存老兵看得涕泗縱橫。

六十年前日本戰敗撤退,國民黨政府大肆徵召台灣閩、客、原住民各族群的年輕人,到中國大陸打一場「不知為何而戰」的仗,在花東地區就有不少十七、八歲的年輕人,糊里糊塗搭上船到對岸,生平第一次見到雪還歡天喜地,殊不知是條不歸路。

都蘭是東海岸台東縣一個阿美族小部落,當時被帶走五十三人,七○年代兩岸開放探親後回來的僅有六人,土地變成別人的,情人早已為人妻,人事皆非。

人生能有幾個六十年?逐漸凋零的老兵操著一口北京腔,重提往事總是雙手握拳、老淚縱橫。

都蘭山劇團就是以都蘭為焦點,經過三年多的田野調查,訪問返鄉老兵,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資助下,以舞台劇方式,將老兵的故事再度呈現,藉以喚醒國人對這段歷史悲劇的記憶。

《路有多長》一劇長約六十分鐘,因為經費拮据,僅演出兩場,首場廿八日晚上七點在都蘭藝術村,第二場三月七日晚間七點在高雄真愛碼頭,民眾有空不妨去看看他們的故事。



◆ 詹偉雄:飄蕩在風中

【詹偉雄】 2009-02-27 中國時報

「生命」之所以是「生命」,就是它有某種程度的「頑韌」。

這些日子過去,我只能對妳說:還好,當我們離戰爭最近的時候,發現戰爭其實離我們還滿遠。

在屏東大武營傘訓中心的一些老兵,曾繪聲繪影地描述:多年前的某個夜裡,緊急的哨聲喚醒了所有人,不到兩刻鐘的時間裡就被送上了飛機,在悽茫的夜裡搖搖墜墜地飛行三個小時後,機艙尾端嚴峻的紅燈亮起,所有人將M十六步槍上膛,一一地躍入黑暗裡,當強韌的傘鞋硬生生地插入水田的秧苗之間,許多人真地相信「我們反攻大陸了」,直到眼尖的某個人看到電線桿上「三片同映只要五元」的宜蘭戲院貼紙,弟兄們緊扣著扳機的指頭方才鬆懈下來... 。

但此刻,我爬出掩體,看著薄霧籠罩著這片山崗,明白著即便是像兩支精銳空降旅進行「旅對抗」這樣的大演習,我們也是公事公辦地沒有了任何感覺。出發前的閱兵,每個人都發了兩個沉甸甸實彈彈匣,但裝備檢查一結束,營部補給士便收了回去,而我們也趕緊給騰空的彈袋裝上長壽菸、牛奶糖或巧克力。

這和進大學前上成功嶺的經驗不一樣,那是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後的第二年,每一天,我們在起床與就寢的時間裡被嘶吼、折磨與轟炸,夜裡站衛兵時,許多人望著山下高速公路飄動的燈火,不禁流下淚來,那時──我往往想著──如果有鮑伯.迪倫的口琴聲傳來,也許我們都會唱起「飄蕩在風中」(Blowing in the Wind):「一個男人要走多少路,他們才會稱他是個男人;一隻白鴿要飛越多少海洋,她才能找片沙灘休眠;加農砲彈們要發射多少次,它們才會被永遠禁絕。答案啊──我的朋友,就在風中飄蕩著,答案就在風中飄蕩著。」

是的,在此刻的清晨,由地圖上看位於南投中寮鄉附近的某處高地上,步兵連的弟兄與長官都還睡在夢中,我依然思索著那首歌:「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才會被沖刷進入大海;一些人要存在多少年,才可以被允許擁有自由;一個人要轉回頭多少次,才可以裝成完全沒有看見。答案啊──我的朋友... 」,在高中學吉他的日子裡,幾乎所有人都會彈也會唱它,因為只要三個和絃(F、Bb和C)就可以搞定,但說真格地,我們只有進了刻意要欺凌你的成功嶺之後,方才明白歌詞的深意,譬如說:為什麼「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誰能定義「磨練」?而「磨練」對我們又有何用處──是降低我們在未來戰爭裡的傷亡率嗎?這答案,果真只能在夜裡茫茫的風中飄蕩的呀... 。

是啊,「這畢竟是退伍前的最後一次戰役了吧,」我想;這近兩年置身有「天下第一旅」別號的這支部隊,體能是鍛鍊地更好了,但也許──我勉強可以認真跟妳訴說的,也就是「『生命』之所以是『生命』,就是它有某種程度的『頑韌』」這件事。當阿兵哥們眼前有兩、三年的日子要過(而非成功嶺的六週時),他們可就會發展出各種趨吉避凶的技術,這不是說軍隊中的「蠻橫」少了,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縫隙,把自己安頓在裡面。譬如說:昨天我們走累了,便三、兩落了隊來,然後借路邊商家電話叫了部「小發財」,提前把我們送到紮營地,等部隊於子夜抵達,我們再趁整隊集合亂軍之中混了回去。

當兵前,我對軍旅生涯不免有著莫名恐懼,妳知道──那次被警總軟禁似乎更加深了這樣衰弱的情緒:「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到天空;一個男人要有多少隻耳朵,才能聽到人們哭泣;這戰爭要帶來多少死亡,他才會警覺已有太多人死去。答案啊──我的朋友,就在風中飄蕩著,」然而,就在這灰色薄霧罩著、肯定不會有戰爭到來的清晨,我卻感到一種新的衰弱,從蒼冷麻木的腳板隱隱襲來... 。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228增補小組 籲開放史料

* 228增補小組 籲開放史料
* 侯孝賢:228真相研究還不夠
* 國民黨的責任》釋出歷史詮釋權 正反並存
* 228和解繩結 馬拉開一半
* 善意說 蔡英文批馬心態
* 原民放狼煙 催生原民法

◆ 228增補小組 籲開放史料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9.03.01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等學者組成的二二八研究增補小組昨天發表「學術界對二二八問題聲明」,呼籲馬英九總統追求真相,不應只是一直道歉。

台灣史研究會會長尹章義、佛光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戚嘉林等學者,昨天舉行座談會,討論二二八事件研究的大突破與對政府的建言。

二二八研究增補小組認為,二二八事件的闡述權被某些政治立場特定的學者把持,呈現在民眾面前的是「偏頗的歷史」,未來應開放史料供學者研究,與政治脫鉤。

昨天的聲明中指出,馬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得不到正確的資訊,只好聽信偏頗之詞,向受難家屬賠罪。朱浤源認為,現在政黨輪替,不宜不分是非的「自汙」。

二二八研究增補小組並建議,為了歷史真相、族群和諧,建議由國史館主辦,檔案管理局提供資料,讓朝野、藍綠、其他立場與超然中立者公開研究,並定期舉行學術研討會。



◆ 侯孝賢:228真相研究還不夠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09.03.01

「二二八不弄清楚,永遠像個幽魂!」導演侯孝賢昨天出席作家龍應台主持的文化沙龍。他認為大家還在談二二八,代表「相關研究還不夠」。

今年是「悲情城市」上映廿周年。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特別選二二八、在台北中山堂(當年「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在此成立)放映,並邀請侯孝賢舉行講座。

侯導有一口「輪轉」的台語,卻是廣東梅縣客家人,為什麼拍「悲情城市」?「我像市井游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侯孝賢說,他對政治駑鈍、不是左派、也沒念過社會主義,只是「直覺的不平」。

侯孝賢原本是想拍陳映真「鈴鐺花」系列小說,陳告訴他「會被關」、勸他放棄,他才改拍「悲情城市」,自己寫劇本。

最初寫的是「悲情城市」下一代,講基隆港走私菸故事。但當他建構主角背景時,卻被上一代的故事吸引,加上逢解嚴,就把焦點轉到二二八。當時二二八還是禁忌,資料不全、田野難做,但「愈是禁忌,我愈想碰觸。」

電影上演後,連前總統李登輝都來捧場。侯孝賢認為之所以「沒事」,應是電影奪威尼斯金獅獎,受到國際光環的保護。

昨天四百名觀眾大多是大學生。一名輔大學生首次看「悲情城市」,感覺「很難過」,提問「為什麼正義變成碎片?」

龍應台回答:「解放(liberation)不代表自由(freedom)!」歷史證明「拉下一個壓迫人民的政權,常常又得到另一個壓迫式政權。」不同形式的壓迫會永遠存在,「留給年輕人去重新檢視、抵抗!」

許多學生問該怎麼面對二二八?侯孝賢說,當你看完電影「有感覺」,「就是一個起點」。他認為年輕人除了閱讀史料,也必須從這些史料出發,重新思考自己和社會、親友的關係。



◆ 國民黨的責任》釋出歷史詮釋權 正反並存

【聯合報╱記者林河名】 2009.03.01

昨天是二二八紀念日,馬總統雖強調「沒有原罪,但有責任」,但真相不釐清,國民黨就難擺脫「原罪的責任」。

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及究責,雖有各式史料及研究,但目前為止仍未形成全民共識。隨著政黨輪替,歷史詮釋權也跟著輪替,民進黨執政時,直指蔣介石是二二事件元兇,國民黨執政後,馬總統只說「他(蔣介石)當然有責任」,就馬上被在野黨批判沒有深刻反省。

造成藍綠認知差距,除了政治意識形態使然,真相調查不易也是一大原因。在研究所開設「轉型正義」課程的中研院台史所助研究員吳叡人就感慨,德國統一之後,每年有上千人力專責研究東德的政治迫害史料,反觀台灣,只能靠微弱的民間力量蒐集史料及訪談,轉型正義當然非常緩慢。

轉型正義說來容易,實質上卻是非常細微、極需耐性的政治工作,中正紀念堂名稱爭議如此難解即是一例。馬總統雖說國民黨沒有「原罪」,但作為蔣介石政權的繼承者,確實比其他政黨更有責任把二二八事件調查清楚。

國民黨應先誠實面對歷史,如馬曾說過的,還原兩蔣為有功有過的國家元首。社會仍對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歷史記憶存在高度衝突,至少該讓兩種相反歷史記憶同存並列,而非只呈現官方的歷史詮釋。



◆ 228和解繩結 馬拉開一半

【聯合報╱記者楊濡嘉、徐如宜、莊亞築、李光儀/連線報導】 2009.03.01

昨天是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第一個二二八紀念日,他參加多場追思紀念儀式,也遭嗆聲多次;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表示,紀念儀式應該是安靜、嚴肅、省思的場合,「較大的聲音」應該找適當場所,不要在中樞紀念活動。

二二八中樞紀念儀式今年移師高雄市舉行,十多名民眾一早就在會場外等待時機嗆聲,一名男子在馬總統入場時,不斷高喊「無恥馬英九、暴力馬英九」、「巧克力、同性戀」等。自稱二二八受難者家屬的男子,不斷在場外高喊馬英九下台,連負責秩序的員警也挨罵,「現在是戒嚴時代嗎?居然圍成這樣。」

對於民眾嗆聲,陳錦煌說,台灣是多元社會,但多元之外,應該彼此尊重,才是風度;「這是一個公開場合,也預料有不同聲音出現,但當一個有尊嚴的台灣人,要尊重別人,也要做讓別人尊重的事。」

陳錦煌說,看到昨天的場面,他心裡難過,也感到抱歉,「沒有做好」;至於昨天坐在受難者家屬區抗議的是不是二二八受難者家屬?他也不知道。

不過現場也發生一段有趣插曲。獨派人士拿台獨建國旗幟到馬總統面前嗆聲,但旗子卻掛反了,馬總統見狀,不便出聲提醒,只好比手勢提醒「旗子掛反了」,嗆聲民眾才趕緊拆下,重掛旗幟。這位嗆聲民眾很有禮貌,離去前還向馬總統舉手示意,表達感謝。

下午馬總統趕回台北,參加台北市政府舉辦的追思紀念會。主辦單位在舞台上方設置大繩結,下接六條繩索,繩結上方綁著兩串白色的氣球;原本規畫,馬總統、台北市長郝龍斌與四位二二八受難者家屬一起拉繩索解開繩結,兩串氣球飛向天際,象徵「解開心結、放棄仇恨」。

不過事與願違,馬總統和兩名家屬一拉就成,半邊繩結順利解開,一串氣球飛走;但郝龍斌和另兩名家屬的繩索卻硬是「黏」在繩結上,繩結打不開。馬總統回身幫郝龍斌及家屬,反覆拉扯多次,但仍有一條繩索無法順利拉下來;最後眾人只好放棄離開,留下舞台上半截繩結、一條繩索、一串氣球以及主辦單位一臉尷尬。



◆ 善意說 蔡英文批馬心態

【聯合報╱記者林河名/台北報導】 2009.03.01

昨天是二二八事件六十二周年,朝野各有紀念活動。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批評馬英九總統不該對受難者家屬使用「善意」兩字,因為他現在所做的,都是應該做的,「那是責任,而不是善意問題。」

為紀念二二八事件,本土社團昨天上午先在自由廣場舉行「勿忘二二八」靜坐活動;下午在原地舉辦「二二八公益和平音樂會」,蔡英文、前考試院長姚嘉文及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等多位獨派大老參加。

馬總統參加二二八紀念活動,提及對受難家屬表達最大的關心及善意,蔡英文認為「善意」二字很奇怪。她說,馬總統不論做為國民黨的資產繼承人或國家元首,釐清二二八事件的真相與責任是他應該做的事情,這絕對不是所謂「善意」,「他講這句話,顯示他的心態是錯誤的。」

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認為,要處理二二八事件,應是做錯事的人想盡辦法補正錯誤,而補正錯誤的重點在於把事實弄清楚,讓後代了解歷史,事件不再重演,不是追究責任或道歉。



◆ 原民放狼煙 催生原民法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縣報導】 2009.03.01

自許「真台灣人」的台東縣部分原住民族群,昨天中午在全縣各地燃放狼煙,訴求原住民和政府以對等的地位,修訂一部和原民權益有關的憲法,並要求落實原住民基本法,推動原住民真正自治。

「狼煙再起」行動發言人Mateli Sawawan 說,政府一向遺忘原住民在台灣的過去,政府轉型對原住民仍然不正義,漠視原住民權益。例如去年四月就該落實的原住民基本法,政府約定的三年早就過去了,迄今仍無下文。

「漢人制訂的二二八紀念日,對我們原住民來說,沒有意義」。Mateli說,原住民選擇在昨天所謂的「二二八和平紀念日」放狼煙,就是反諷政府長久來對原住民的不正義。

他說,去年台東市卑南族卡地布部落大獵祭,獵人因祭典打獵被捕,東部聯盟結合全台卅個以上部落,於去年二二八施放狼煙爭取尊嚴,這也是原住民自發力量首次串聯,雖然效果並不顯著,但已凝聚原住民的團結力量。

昨天中午,台東卑南鄉卑南族初鹿龍過脈部落族人,就以歌舞圍繞狼煙堆表達訴求,期盼政府善意回應,履行競選期間的原住民政見。

Mateli指出,早期原住民放狼煙是為了和天神、祖靈溝通,有請示或告知的意義;當部落受到敵人入侵或發生瘟疫,就放狼煙請求援助。如今是為了串連各種族、部落,爭取權益。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恐怖安康招待所 幾度吹來薩摩風

◆ 戒嚴檔案與臟器 調查局棄置年餘

【聯合報╱記者張宏業/台北報導】 2009.03.19

調查局安康接待室列管檔案及人體解剖器官遭棄置,副局長蔡中鈺昨天解釋,該處早年是警總時代訊問幫派首腦與叛亂犯的地點,相關檔案都是指紋卡、照片與基本個資,不是機密案卷。

位於台北縣新店市的安康接待室,地點相當偏僻,因年久失修加上無人看管打理,雜草叢生,宛若廢墟。日前因鐵門遭竊,有記者闖入拍照,並把已故竹聯幫精神領袖陳啟禮、導演吳敦、民進黨故主席黃信介等基本資料攜出,引起軒然大波。

據了解,安康接待室內陳放重大犯罪嫌犯的基本資料,以及因特殊案件死亡者的臟器;其中犯罪嫌疑人的文件檔案約五百件,人體臟器及標本約有六十個保存罐,存放時間長達廿六年,一年多前才撤走看守的駐衛警。

蔡中鈺指出,該處所用福馬林浸泡的人體臟器,都用來做為法醫研究所病理教學與解剖用途,因法醫所無適當地點存放,所以借用這裡。據了解,調查局今天將移往三總解剖室存放。

調查局指出,這些看似恐怖的人體臟器,其實都是特殊死因才會保存,例如民國八十二年淡水江一亭母女雙屍案、民國七十八年建築商人尚兆鈞命案等;為了鑑定死因,保留死者部分臟器。

還有一名精神病發作的母親,持刀砍下剛出生嬰兒的頭顱,法醫為進行病理教學,將嬰兒遺體留存作為標本。

法醫研究所病理組長蕭開平表示,安康接待室內存放的人體臟器,早年屬調查局法醫鑑識科列管;八十二年法醫研究所成立後,相關業務移交,但該所長年向民間團體承租辦公室使用,礙於民間風俗忌諱,只得將這些檢體暫存安康接待室。

國家檔案管理局長林慈玲昨天前往安康接待室視察,蔡中鈺指示總務處將所有文件資料封箱帶回鑑定,並承諾限期釐清資料屬性,若有歸檔或併卷的機密檔案,將送交檔案局列管。

有立委建議,安康接待室應改建為白色恐怖紀念館,蔡中鈺表示,目前沒有改建或整修計畫。



◆ 恐怖安康招待所 謝聰敏:被吊起來打

NOWnews.com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2009/03/19

調查局把白色恐怖政治犯的個人資料當成垃圾亂丟,曾經被關在安康接待所的兩位前國策顧問謝聰敏以及黃華都相當氣憤,謝聰敏還揚言將向監察院檢舉,要求還給這些政治受難者清白,兩個人回憶被關在牢裡的情形都說,那絕對是最恐怖的記憶。

謝聰敏回想待在安康接待所的那些日子滿是恐懼,他表示被吊起來打,所以兩臂都不能拿重的東西,另外一位國策顧問黃華感同身受,黃華指出,那是在整人的地方不是關人的地方,在問訊的時候,最恐怖的是不只是騷擾我,而是三天三夜不讓我睡,然後又侮辱你刺激你,很多人到了第二天就隨便(招供)了!

揮之不去的記憶突然又被挑起,看到安康接待所荒廢,個人資料屍罐被隨處丟棄,兩個人心中都有說不出的難過,雖然白色恐怖早已煙消雲散,但是謝聰敏說,他要向監察院檢舉,希望能夠還給這些政治犯一個清白。(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 恐怖「安康接待室」 盧修一與美麗島案被告 被接待過

自由時報 2009.03.19

〔記者何瑞玲、楊國文/台北報導〕調查局安康接待室早年是「警備總部軍法處軍事看守所安康分所」,調查局資深幹員說,因為是看守所,關的都是政治犯,直到解嚴才退隱;這名幹員一九七二年曾在此訊問已故立委盧修一,盧當時是文化大學政治系主任,因台獨案被警總帶到安康接待室,與同案日本人前田光枝被押在這裡三個月,盧後被軍事法庭判感訓三年。

負責訊問的資深幹員說,盧修一非常堅持理念,曾告訴幹員「我是思想犯、不是刑事犯」。盧被押時寫下「獄中沈思錄」手稿,後來結集出書。

另外,前副總統呂秀蓮、前民進黨主席黃信介、施明德、行政院前副院長邱義仁、前國策顧問謝聰敏、人權作家柏楊、江南案主嫌陳啟禮等,都曾在這裡被「接待」過。

謝聰敏:安康接待室曝光 是上帝安排

對安康接待室曝光,謝聰敏昨以歡欣口吻表示「這是上帝的安排」,當年白色恐怖政治案件有三萬多件,像他被冤枉的政治犯不知凡幾,台灣戒嚴未經總統公布是違憲的,他提出釋憲案卻被拒絕,其列管檔案資料也還沒拿回來。謝說,已和監委黃煌雄約好,四月六日將前往監察院舉發,控告司法院大法官違憲,也會要求檔案管理局、調查局返還其個人檔案資料。

資深幹員透露,安康接待室的地下室是羈押室,一樓是訊問室,從羈押室提訊到還押,路途只一分鐘,當年被訊問的政治犯想藉提訊到外面透氣機會都沒有。且被羈押的人,沒人知道到底身在何處,家屬要寄信,還得寄到警總,再由警總轉送。當年在安康接待室參與政治犯訊問的調查局幹員,包括調查局前聯絡室主任劉禮信及已離職的江義雄等,兩人號稱是偵防領域的老幹將,江義雄是前總統李登輝夫人李曾文惠姻親,後來出任中興電工總經理。



◆ 資料外洩 綠委痛批促查失職

【聯合報╱記者林政忠、李志德、李明賢、張祐齊/連線報導】 2009.03.19

調查局新店安康接待室無人看守,資料外洩。民進黨籍立委翁金珠、陳亭妃和林淑芬昨天痛批調查局未善盡管理之責,應徹查失職人員。

立委強調,黃信介、黃天福兄弟及邱義仁等美麗島多名相關人士的資料外洩,政府應給一個交代。

翁金珠指出,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資料早已被列為重大的國家檔案,依據檔案法規定,應該交給國家檔案局保管;但流浪漢卻可隨意進入接待所,還任意丟棄資料,調查局人員已違法失職。

民進黨發言人鄭文燦昨天表示,調查局明顯瀆職、違反檔案法,應追究失職人員責任。多年來致力研究白色恐怖歷史的民間社團昨天舉行記者會,痛批調查局「既不公開檔案,也不妥善保存」,呼籲馬英九下令調查局及各單位交出所有檔案。



◆ 我見我思-幾度吹來薩摩風

【晏山農】2009-03-19 中國時報

去歲創下高收視率的NHK大河劇《篤姬》,刻在台灣上演,劇中女主角宮崎葵因而躍身為新一代的國民藝人。《篤姬》描寫的是出身薩摩藩武士家庭,而後成為德川第十三代將軍家定的正室(即日後的天璋院),在兵荒馬亂的幕末調和鼎鼐,讓德川一族在王政復古後可以全身而退。

其實,江戶之所以和平開城,和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的識大體、勝海舟與西鄉隆盛的誠摯談判息息相關,天璋院的適時進言有順水推舟之效,但並非決定性關鍵。不過,於此我要談的是薩摩藩與德川家族兩百多年的恩怨情仇,以及薩摩與台灣的關聯。

薩摩就是今日的鹿兒島,戰國時代由於島津義久、義弘兄弟的能征慣戰,幾乎統一整個九州,其後,島津義弘在兩次的朝鮮之役中,因勇猛善戰遂被中國人呼為「鬼石蔓子」(島津的日語發音しまづ近似之)。關原之戰,義弘站到石田三成的西軍一方;然而義弘硬是有辦法在西軍全盤瓦解之際,以突圍戰術衝破德川大軍逃回薩摩。其後在乃兄義久以軍事、外交雙管齊下的態勢下,德川家康也不敢妄動干戈,島津氏封地竟未被削減。

薩摩藩於一六○九出兵琉球,從此琉球淪為中日兩大強權之間的夾心餅,作家陳舜臣就將琉球的悲切宿命盡寫於《琉球之風》一書。斯時島津氏還曾覬覦南方的那塊島嶼,若非德川幕府進入鎖國時代,那麼台灣或可能成為荷日爭奪的標的,台琉的歷史共運卻隱約形成了。

到了一八五○年代,開明的島津齊彬成為第十一代藩主,就是他收養篤姬為養女,再讓她進入大奧。另一方面,島津齊彬重用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下級武士進行藩政改革,雖然齊彬在一八五八年往生;但他的思惟已深化為西鄉、大久保二人的治國理念,蔚為明治維新的大政方針。

明治初期,本是同鄉兼盟友的西鄉與大久保卻為了征韓論撕破臉;占上風的大久保為撫平西鄉一派的不平心緒,就假借琉球居民在台灣遭原住民殺害為由,一八七四年出兵台灣,是為「牡丹社事件」,征台的主將就是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而前此先行入台從事偵察行動的樺山資紀,一八九五乙未之戰後遂成為首任的台灣總督。薩摩與台灣的牽連尚不止於此,一九六六年日本新任駐台大使島津久大就是出身島津家的華族,日人因而尊稱他為「殿樣大使」。

台灣民間盛傳,西鄉隆盛曾接受島津齊彬密令來台,並與一女原住民生有一兒,取名為劉武荖,日治初期擔任宜蘭廳長的西鄉菊次郎(西鄉隆盛長子)曾數度與劉武荖會晤,這或許就當成鄉野趣譚。而台灣人講日語有股濃濃的九州腔,原因或更值玩味了!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巴紐戰俘清查 找到在台倖存者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程嘉文/台北報導】 2009.03.29

巴布亞紐幾內亞國軍戰俘營史料清查,傳出重大進展:國防部在台灣找到了三名巴紐戰俘營的倖存者,目前正進行口述歷史訪談。據指出,三人年紀都在九十歲上下,身體硬朗,多少還記得巴紐戰俘營的歷史。

政府今天上午舉行春季國殤祭典,由馬英九總統親自主持,國防部月初由巴紐迎回的戰士英靈,正式入祀忠烈祠。

據了解,國防部月初完成迎靈時,馬英九在一場與立委的餐敘中,贊許「這件事做得好」,並且要求國防部在巴紐立碑時,碑文上「一定要有英文,讓外國人也知道中華民國這段歷史」。

國防部巴紐迎靈小組返國後,在國史館發現兩卷珍貴的外交部檔案:「被俘軍民返國」和「我國留澳新不列顛軍民返國」,記載巴紐戰俘返國,參與交涉各方的電文,最重要的是一份生還軍民的名冊。這兩卷資料,原本由外交部保存,之後轉移給國史館,直到國防部最近清查巴紐戰俘史料時,意外重見天日。

根據上述國史館檔案,二次大戰結束後,巴紐戰俘被編成二大隊,共有七百六十二人。名冊上清楚地記載他們的姓名、年齡、所屬部隊和地址等。國防部和退輔會過濾出兩百一十四人可能在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來台,已經確定的三人,分別住在高雄縣、市和台北市士林區,國防部正在進行訪談,之後還可能繼續發現倖存者。

檔案顯示,抗戰期間被日本強徵往巴紐的約有一千五百名軍人,主要成員是參與民國三十一年衢州會戰的被俘官兵,來自四行倉庫的孤軍五十七人編成一隊;還有好幾人來共產黨新四軍。特別的是,戰俘中還有一名「上海時報」記者馬耐遙。

日本投降後,滯留在巴紐的中國軍民集中在拉布爾,初步清點有官兵七百四十八人、民伕七百五十人,台灣壯丁六千四百六十五人。其中台灣壯丁由台灣行政長官陳儀處理;官兵及民伕,分成兩批返國,最後一批戰俘回到廣東,已經是三十六年八月,離抗戰結束已經兩年。

fsj 提到...

台北賓館從史實定調 中日和約模擬重現

◆ 中日和約 模擬重現 主權歸屬 台北賓館從史實定調

【陳洛薇/台北報導】2009-04-12 中國時報

馬政府對台灣國際法律地位「定調」。在馬英九總統指示下,台北賓館月底將模擬重現《中日和約》簽約場景,採用國史館長林滿紅的論述,強調一九五二年簽訂中日和約之後,台澎主權已由日本移轉給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名稱是中華民國,領土涵蓋台澎金馬。

去年八月廿日,總統府針對台北賓館開放民眾參觀展場布置及開放時間召開協調會,決議在台北賓館二樓以蠟像模擬再現當年中日和約簽約場景。總統府目前展出「從總督府到總統府」展覽,也特闢中日和約展區,展示相關條文及紀錄片。

總統府官員指出,馬總統將展覽視為國家定位的嚴肅課題,除了展覽本身,也將提出說帖、舉辦研討會,以凝聚國內共識、說服國際。展覽當天,馬總統將和原住民小學生共同揭幕,合唱「我們都是一家人」象徵族群融合,府方也將邀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共同見證。

台灣主權歸屬爭議不休,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的統編本教科書,只說中日和約確立中日停止戰爭展開外交關係,未提主權歸屬;民進黨時期的教科書則指中日和約未聲明台澎歸屬,埋下「台灣地位未定論」伏筆。國史館長林滿紅提出國史新論,為台灣國際法律地位定調。

林滿紅說,對於她的國史論述,馬總統有相當程度的認同與支持,去年六月就透過府副秘書長葉金川指示國史館籌畫展覽,盼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國內外了解這段史實。她強調,台灣的地位包括主權歸屬及外交關係的定與未定,應該從中日和約進行事實上的釐清。

「中日和約就是界定台灣主權地位的國際條約。」林滿紅表示,台灣的國史必須定位為中華民國史,且我國目前在台澎金馬的主權,必須回到中日和約來加以界定,以中日和約為本,就可以釐清「台灣人是誰」的身分問題。她指出,根據中日和約第十條,中華民國國民包括台澎既有居民(如前總統李登輝一代的「老台灣人」)及其後裔、一九四九年後從大陸移住台澎,且具有中國國籍者(如故總統蔣經國等「新台灣人」)及其後裔。

林滿紅強調,主權就是領土和人民的所有權,中日和約證明台澎主權已由日本移轉給中華民國。

部分持「台灣主權未定論」者主張,一九五一年的舊金山和約,日本聲明放棄台澎主權,日本「放棄」不代表「歸還」台澎領土,也不代表中華民國擁有台澎主權,且一九七二年中日斷交後,中日和約失效,台灣主權歸屬不明。

林滿紅指出,一九七八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與日本另簽中日和平友好條約,隻字未提台灣,證明一九五二年中日和約有關主權方面的規定依然有效,這是遵循國際法的「處分原則」,已經處分的就一了百了,不因中日斷交、中共和日本另簽條約就失去效力。



◆ 中日和約 模擬重現 主權歸屬 台北賓館從史實定調

【陳洛薇/台北報導】2009-04-12 中國時報

馬政府對台灣國際法律地位「定調」。在馬英九總統指示下,台北賓館月底將模擬重現《中日和約》簽約場景,採用國史館長林滿紅的論述,強調一九五二年簽訂中日和約之後,台澎主權已由日本移轉給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名稱是中華民國,領土涵蓋台澎金馬。

去年八月廿日,總統府針對台北賓館開放民眾參觀展場布置及開放時間召開協調會,決議在台北賓館二樓以蠟像模擬再現當年中日和約簽約場景。總統府目前展出「從總督府到總統府」展覽,也特闢中日和約展區,展示相關條文及紀錄片。

總統府官員指出,馬總統將展覽視為國家定位的嚴肅課題,除了展覽本身,也將提出說帖、舉辦研討會,以凝聚國內共識、說服國際。展覽當天,馬總統將和原住民小學生共同揭幕,合唱「我們都是一家人」象徵族群融合,府方也將邀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共同見證。

台灣主權歸屬爭議不休,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的統編本教科書,只說中日和約確立中日停止戰爭展開外交關係,未提主權歸屬;民進黨時期的教科書則指中日和約未聲明台澎歸屬,埋下「台灣地位未定論」伏筆。國史館長林滿紅提出國史新論,為台灣國際法律地位定調。

林滿紅說,對於她的國史論述,馬總統有相當程度的認同與支持,去年六月就透過府副秘書長葉金川指示國史館籌畫展覽,盼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國內外了解這段史實。她強調,台灣的地位包括主權歸屬及外交關係的定與未定,應該從中日和約進行事實上的釐清。

「中日和約就是界定台灣主權地位的國際條約。」林滿紅表示,台灣的國史必須定位為中華民國史,且我國目前在台澎金馬的主權,必須回到中日和約來加以界定,以中日和約為本,就可以釐清「台灣人是誰」的身分問題。她指出,根據中日和約第十條,中華民國國民包括台澎既有居民(如前總統李登輝一代的「老台灣人」)及其後裔、一九四九年後從大陸移住台澎,且具有中國國籍者(如故總統蔣經國等「新台灣人」)及其後裔。

林滿紅強調,主權就是領土和人民的所有權,中日和約證明台澎主權已由日本移轉給中華民國。

部分持「台灣主權未定論」者主張,一九五一年的舊金山和約,日本聲明放棄台澎主權,日本「放棄」不代表「歸還」台澎領土,也不代表中華民國擁有台澎主權,且一九七二年中日斷交後,中日和約失效,台灣主權歸屬不明。

林滿紅指出,一九七八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與日本另簽中日和平友好條約,隻字未提台灣,證明一九五二年中日和約有關主權方面的規定依然有效,這是遵循國際法的「處分原則」,已經處分的就一了百了,不因中日斷交、中共和日本另簽條約就失去效力。



◆ 仿美制憲現場 五尊銅像演歷史

【陳洛薇/台北報導】2009-04-12 中國時報

一九五二年二月十七日,日本政府派來我國簽訂和約的全權代表河田烈及隨員一行十一人飛抵台北機場。經過二個月又七天的會商,四月廿八日雙方在台北賓館舉行簽署儀式;八月五日,葉公超、木村四郎七代表兩國換文。

國史館為忠實還原中日和約簽約場景,全館總動員翻遍國內外史料照片,最後以美國費城制憲群代表銅像為設計靈感,斥資六百七十萬元鑄造中日雙方代表的像,五尊銅像將於廿八日台北賓館開放當天現身。

去年八月,府方協調會時決定仿傚新加坡晚睛園國父籌畫惠州起義的蠟像,還原中日和約簽約場景。但翻遍資料遍尋不著彩色圖片,考量每個人膚色可能不同,在歷史考據講究「真實」的前提下,館方決定以銅像取代蠟像,並委託台藝大雕塑系副教授劉柏村鑄造。

國史館長林滿紅說,館方考據四月廿八日簽約紀錄、八月五日換文紀錄發現,除了雙方全權代表葉公超、河田烈、負責換文的日方首席團員木村四郎七,還有兩個人也很重要,分別是中華民國副代表胡慶育、外交部亞東司司長汪孝熙。

可是黑白照片難以辨識兩人,館方土法煉鋼逐一網路比對,終於確認胡慶育的長相及當時職位;汪孝熙的部分耗費更大的工程,還出動前駐美代表陳錫藩請託駐美代表處資深官員多方查考確認。

銅像人選確定,服裝也要考證。歷史照片顯示,中日雙方代表團員穿的服裝些許不同,葉公超、木村四郎七都穿著燕尾服,但我方團員未如日方一樣皆著燕尾服。

陳錫藩事後考證,重要國際場合都應著燕尾服,但我國當時經費拮据,只幫葉公超做燕尾服。

銅像製作過程還發生一段插曲,原本鎖定簽約現場出現率最高的人製作銅像,後來發現代表性不高,臨時重作一尊。

林滿紅笑著說,真是一波三折,還好雕刻師友情贊助,未再收取費用。



◆ 孤軍研究十年 林滿紅補上拼圖

【陳洛薇/專訪】 2009-04-12 中國時報

一封信,讓林滿紅說服了總統。五二○上任之後,馬英九總統任命林滿紅出任國史館長,並指示在台北賓館模擬還原《中日和約》簽約場景,全力支持她提出的國史新論,做為確立台灣主權歸屬的國家定位基本論述。

林滿紅回憶,自一九九○年投入中日和約的研究,迄今已十年,過去她孤軍奮戰,如今終獲政府重視。

林滿紅說,她曾看到呂秀蓮去簽訂馬關條約的春帆樓參訪,也曾觀察國民黨主席選舉時,立法院長王金平和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分往國父紀念館、中山堂造勢,他們展現台灣政治領袖從歷史建物述說國家定位的企圖,但都跑錯地方了,不知道台北賓館的重要性。

二○○六年扁政府斥資四億二千萬整修台北賓館,仍然對中日和約這段歷史隻字未提。著急的林滿紅寫信給馬英九,希望他對台北賓館的歷史意義做若干表述。馬回信感謝,上任後即指示模擬重現歷史場景。

林滿紅表示,在中日和約第二條,日方聲明放棄有關台澎一切權利名義與要求;第三條則是處理台澎的財產,如果不是將台澎主權移轉中華民國,日方又怎麼會和中華民國政府談財產的問題呢?而第十條在台澎土地上依中華民國憲法成為國民者,就是中華民國國民的說明就更明確了。

林滿紅強調,中華民國已經民選總統,有廿三個邦交國完全承認我們,我們使用的貨幣、護照都是國家主權的象徵,非邦交國也可使用,這就是主權國家的事實。為中日和約孤軍奮鬥十年,林滿紅感嘆,中日和約可追求台灣的最大利益,但我們卻不提。

接收台澎主權的中華民國,和在大陸的中華民國是同一個國家,同個國家當然只能修憲不能制憲,正名制憲則使台灣不能透過國際條約力爭國際主權。

林滿紅說,民主社會是法律社會,台灣主權未定論過去爭議不斷,應回歸法律以國際條約界定,過去政府都沒有把法律說清楚,教科書也沒有弄清楚,現在政府有需要更加釐清。

四月廿日林滿紅將赴美國俄亥俄大學演講,向其他國家說明被忽略的中日和約。



◆ 《蔣經國傳》作者爆料 陶涵:中美建交前 周恩來告知蔣介石

【羅暐智/台北報導】2009-04-12 中國時報

《蔣經國傳》作者陶涵(Jay Taylor)昨日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舉辦的座談會上爆料說,故總統蔣介石與中共前總理周恩來密切保持聯繫,當初美國準備與中共建交時,周恩來第一時間告知蔣介石,美國外交人員還跟蔣介石佯稱沒事,蔣也保持冷靜,並未大作文章。

陶涵也說,蔣經國與鄧小平是在莫斯科求學時的同學,兩人一直保持聯繫。陶涵認為,蔣經國受左派影響很深,在台灣力倡民主改革,如果中國可受台灣民主影響,一個中國是絕對可行的。

跟隨蔣經國多年的前監察院長錢復,昨日也出席座談。錢復說,蔣經國十分西化,晚年身體不好,蔣把他從美國叫回來,他多次苦勸蔣經國應像蔣介石一樣,偶爾要休假,可以調養身體,但蔣就是不聽。

錢復說,蔣經國從頭到腳沒有一個地方不痛,他勸蔣試試看中醫、吃中藥,對解決痛有幫助,但蔣就是不聽,還笑他說:「你這留美學生,怎麼相信這種東西。」直到最後一次,蔣才叫他轉達孝武,幫他找一個好醫生。

蔣經國的用人哲學,與當今幾個領導者大不同。錢復表示,蔣信任一個人,就會一直把他留在身邊,不會在意他的職位高低,也不會刻意去調升職位。這與前朝政府頻換行政院長,人事三級跳等作為不同。

錢復回憶說,蔣經國當行政院長時,蔣有一天突然向他說,不跟一個同赴蘇聯留學的好友往來,理由是「他現在做生意了,有錢了,我不同他來往。」這是他少數與蔣看法不同的一次,他勸蔣也勸不聽。

錢復形容說,老百姓會喜歡蔣經國,就是因為「他是老百姓中的一個」,不會高高在上,但也讓侍衛長擔心好多次。這名侍衛長昨日也出席座談會,聽到錢復提及此事,也感同身受。

蔣經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政績,莫過於十大建設。錢復說,蔣經國聽到十大建設時相當生氣,曾發脾氣說:「什麼是大?」蔣經國認為,十項建設就是要做好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沒必要說成十大建設。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國光密件手稿 5/1在後慈湖公開

◆ 國光密件手稿 5/1在後慈湖公開

【吳明杰/台北報導】2009-04-20 中國時報

國軍從未公開的反攻大陸「國光計畫」相關手稿和密件,在封存近半世紀後,將於五月一日在蔣公設有戰略辦公室的大溪後慈湖首度對外公開!由於不限參觀身分,未來連來台陸客都有機會到後慈湖,一睹當年台灣如何計畫反攻大陸的歷史,加上每日有四百人申請參觀限制,預料後慈湖將成為陸客指定的台灣最新熱門景點。

設有蔣公指揮國光作戰計畫戰略指揮所的後慈湖,去年四月曾一度開放申請參觀,不過隱藏在此密境的戰略指揮所和戰備坑道,因年久失修加上只有硬體建築物,經半年修繕,軍方並提供包括故總統蔣中正親筆批擬的「國光計畫」內部文物,使得預計在五月一日重新對外開放的後慈湖又重新找回了當年的神祕感。

五○年代蔣中正下令的「國光作業室」雖位於台北縣三峽,不過後慈湖才是「國光計畫」的指揮中樞,蔣中正在此地設置五座戰略辦公室,分別由總統府參軍長等重要政軍高層進駐使用,有點類似現今國軍的衡山指揮所。當時還命令挖掘了一座戰備坑道,坑道並具備防核爆能力,目的在於防止共軍發現後以核武攻擊這個祕密的反攻大陸指揮中心。

至於後慈湖內更隱密的地下作戰指揮所和坑道,由於來不及整理,桃園縣政府暫時還無計畫對外開放。

大溪慈湖陵寢除已恢復憲兵交接的儀式外,桃園縣政府為拚觀光,在接手後慈湖管理後,經將近半年修繕,決定進一步對外開放從慈湖陵寢步行即可到達的後慈湖密境。



◆ 國光計畫》烏坵海戰慘敗 反攻大陸夢醒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 2009.04.20

五十年前國軍秘密擬定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手稿,即將在桃園後慈湖曝光。五月一日起,桃園縣政府將在老蔣時代的後慈湖戰備辦公室,展示包括國光計畫、黑貓中隊等紙本,遊客可瞭解當年蔣介石如何計畫反攻大陸。

桃園縣政府與國防部整修半年後,當年國光計畫元首進駐的五個戰備指揮所,將改為不同主題的展覽館。一號館將展示蔣介石親筆批示的「烏坵海戰檢討報告」。

反攻大陸計畫中,以烏坵海戰一役最悲慘。民國五十四年六月十七日,蔣介石在陸軍官校召集國軍幹部,以官校歷史檢討會名義做精神講話,預備發動反攻,所有幹部都預留遺囑。

八月六日,海軍劍門、章江軍艦執行「海嘯一號」任務,運送特戰人員在大陸沿海偵測登陸作戰所需情報,卻遭中共魚雷艇伏擊沉沒,殉難官兵近二百人。十一月十四日,一艘海軍永字號艦更在烏坵被共軍擊沉。烏坵海戰後,蔣介石對反攻大陸逐漸死心。

反攻大陸計畫始於民國五十年四月一日,蔣介石密令軍方在台北縣三峽山區設置「國光作業室」,由朱元琮中將擔任主任,動員三軍二百零七位菁英研擬反攻作戰計畫。為了掩人耳目,軍方另在新店碧潭成立「巨光計畫室」,研擬與美軍聯盟反攻作戰,避免被美方得知我有反攻大陸的企圖。

國光作業室成立後,提出包括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五類廿六項作戰計畫、二百一十四個參謀研究案。所有計畫都詳擬到師的任務層級,也向蔣介石提報了九十七次。

每項作戰構想都有預備演習,民國五十四年六月廿四日在左營桃子園外海的模擬登陸演習,不幸有五輛兩棲登陸車被浪打翻、數十人殉職,是國光計畫演練傷亡最大的一次。

接著五十四年十一月的烏坵海戰慘敗,讓蔣介石的反攻夢醒,國光計畫規模開始逐年縮減。

民國六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國光辦公室裁撤併入國防部作戰次長室,計畫宣告終止。



◆ 國光計畫》近200官兵殉難 竟是空援搞烏龍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 2009.04.20

民國五十四年的烏坵海戰造成近二百人傷亡,據當年參戰的官兵表示,海戰的失敗原因,居然是空軍忘記出動戰機支援。

備役海軍中將徐學海三年前在國防部出版的「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一書中指出,八月六日烏坵海戰爆發前,他親自將海軍作戰計畫交給空軍擎天作業室,但他們忘記轉交空軍作戰司令部,等海軍申請空援時才發現空軍完全狀況外。待空軍派出戰機至汕頭海域時,我方軍艦已經全數不見。

國光計畫當年被視為最高機密,中共及美國都欲窺其貌。據前海軍總司令葉昌桐回憶,當時一位保防官告訴他,才剛開完會簡報的案子,第二天中共就透過廣播公開。葉昌桐認為,洩密到這種程度,登陸軍上岸形同遭甕中捉鱉,根本不能打。

美方極力反對國軍反攻大陸,因此緊盯各項演訓,每周清點國軍兩棲登陸車的數量,美軍顧問團成員甚至曾硬闖國光計畫室所在的三峽營區,美軍直升機三天二頭在營區上空偵察,惹得蔣介石十分不快。

因無法獲得美援,蔣介石遂要求孔氏家族出資建造登陸艇,代號為「大業計畫」,另外還有製造小型艇的「中興計畫」。二百七十四艘大小艇都藏在民國五十年興建的金門翟山坑道與馬祖北海坑道內,兩處坑道都直通海面。不過至今軍方都宣稱這兩處坑道僅是用作運補。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低溫冷凍櫃,為古書除蟲

記者洪美秀/專題報導 2009.07.12 自由時報

清大圖書館人文社會分館設有珍藏室及特藏室,還有獨特的除蟲低溫冷凍櫃、防潮櫃,可將古書或年代久遠的文物放進去後進行除蟲或防潮,有時還會使用薰蒸室來除蟲,館長謝小芩說,很多古書、文物的保存不容易,這套設備北台灣除台大外,應該就只有清大擁有。

清大圖書館人社分館主任邱雅暖說,造價36萬元的低溫冷凍除蟲櫃,就像一般的冰箱冷凍櫃般,但它不是用來冷凍豬肉等食品,而是用來做為古書、文物的除蟲使用,每次進冷凍櫃就要一個月,且是在攝氏零下30度的溫度中,目的是要將書中的蟲卵除去,避免腐蝕書本,像日治時代葉榮鐘全集的書及線裝書等,都會排隊等著進冷凍除蟲櫃除書蟲。

除了冷凍櫃,還有防潮櫃,裏面擺有楊儒賓教授典藏的文物,這些文物、手稿、文件,未來會做為清大特藏組數位典藏所用,因此必須在恆溫、防潮環境中保存。

圖書館館長謝小芩也說,先前圖書館也曾利用薰蒸室,調製中藥包放在封閉的室內好幾天,這些含有中藥除蟲效果的蒸氣可除書蟲,效果很不錯,也讓許多值得珍藏的古書、文物不會被破壞,或被書蟲蛀掉。



◆ 保釣時期史料,特藏組保存

記者洪美秀/專題報導 2009.07.12 自由時報

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組從今年開始陸續收集到19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時期的豐富史料和手稿,且陸續有紀剛、李歐梵等人的捐贈手稿文物,已成為清大圖書館的特色,館長謝小芩說,很多一流大學圖書館都有專屬的歷史文物典藏,清大如能保存及記錄年輕人參與社會運動及人道關懷的豐富文獻資料,將可成為清大圖書館的特色之一。

清大圖書館4月底舉辦保釣運動國際論壇及保釣運動史料文物展,促成此論壇的推手就是館長謝小芩,她說,從葉榮鐘女兒葉芸芸捐獻一批葉榮鐘全集史料和手稿後,她認為保釣時期留美海外人士對社會的關懷與人權相當重視,當時的保釣人士發起的新希望自覺運動、科學刊物,甚至在美國紐約時報許多人連署登報支持保釣運動,都是知識份子參與社會關懷的體現,於是她起了個夢想,希望將有關保釣運動時期的文獻留在清大典藏。

她的毅力感動林孝信教授,接著又有金恆杰、劉容生、劉源俊和唐文標等人捐贈大量珍貴文獻,清大圖書館至今已累積1970年代海外及台港地區保釣運動的豐富刊物及文獻資料,為這一段青年投入社會運動及人道關懷的歷史面貌做了記錄與整理。

謝小芩說,接著又有紀剛、李歐梵、楊儒賓等人捐贈豐富的手稿及相關文件,使特藏中心史料更加豐富,難能可貴的是特藏組雖沒有正式組織編制,但靠著有心人士捐款,才能聘請專人協助整理保存,目前仍急須捐助才能持續。

她已積極爭取設立清大圖書館特藏組的正式編制,除蒐集有關清大校史的資料,更希望全面保存的保釣運動史料,成為特藏組的特色,目前清大也完成「原子能之父」孫觀漢的全部資料和手稿整理,這些有關清大留美人士時期的歷史紀錄,也會是圖書館特藏的另個重要收藏。

fsj 提到...

高檢署:陳文成 最可能意外墜樓

【聯合報╱記者熊迺祺/台北報導】2009.07.29

台灣高檢署昨天公布陳文成命案重啟調查報告,首度對死因做出認定,認為陳文成無他殺或自殺的積極證據,以意外墜樓死亡的可能性最大。至於家屬控告前警備總司令汪敬煦等人殺人罪,台北地檢署昨天也處分不起訴。

高檢署調查報告指出,陳文成是生前從高處墜落,導致內臟裂傷出血休克死亡,屍體沒有扭打抵抗的傷痕,頭頸沒有遭敲擊、口鼻沒有被摀住迷昏等跡證,並無生前被擊昏後拋下的證據,因此無法推斷有他殺之嫌。

檢方進一步根據陳文成的陳屍位置,以及其手上、褲子上有鐵鏽的證據,推斷陳文成是坐在台大研究圖書館五樓太平梯欄杆上,意外墜落造成死亡。

七十年七月三日清晨,陳文成遭警備總部約談後被發現陳屍台大校園。台灣高檢署今年四月針對陳文成命案及林宅血案重啟調查,重新勘查測量現場、比對證人證詞,也在國家檔案局找出相關檔案,作為案情研判的參考,昨天調查報告出爐。

另外,陳文成的姊姊陳寶月認為,案發當時警總的總司令汪敬煦、保安處長郭學周、警總人員鄒小韓、王文繽、王憶華等人要負責,具狀控告汪等人涉嫌殺人。

台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薛維平依據高檢署的調查結果,認為陳文成的死與汪敬煦等五人無關,昨天都處分不起訴。但薛維平也表示,案發後檢調未傳訊警總相關人員,以訪談代替偵訊筆錄,顯見當年警總權勢之大。

林宅血案此次也重啟調查,高檢署除確定被害人遭他殺、行凶者不明,僅排除「財殺」的可能,釐清案發時沒有情治人員在林宅周邊監控。

調查報告刊載於高檢署網站首 http://www.tph.moj.gov.tw ,高檢署歡迎各界繼續提供線索。



◆ 懸宕28年陳文成命案 汪敬煦等5人不起訴

【陳志賢/台北報導】2009-07-29 中國時報

懸宕廿八年的陳文成命案,台北地檢署「首度」偵結。陳文成家屬八年前控告前警總總司令汪敬煦、前警總保安處長郭學周、三組組長鄒小韓、組員王文繽及王憶華等五人涉嫌殺人,檢方認為罪嫌不足,廿八日將五人不起訴。

檢方強調,選擇在此時結案的原因,是案發迄今已逾廿八年,若繼續延宕,恐將超過卅年的法定追訴期限,屆時司法機關或有告訴權的人,就不得再對犯罪人進行追訴,對家屬並不公平。

檢方表示,若陳文成家屬不服檢方的不起訴結論,可以依法向高檢署聲請再議,或向法院聲請交付審判,再尋司法救濟途逕。

陳文成是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副教授,民國七十年五月十日自美返台省親,當時警備總部因陳文成在六十八年間,曾在美國資助美麗島雜誌社,警總在七月二日約談陳文成,但翌日上午陳文成卻被發現陳屍台大校園,死因遭外界質疑。檢警多次組成專案小組調查,仍無法突破案情。

九十年七月二日,陳文成胞姊趕在法定追訴時效屆滿(舊法時效為廿年)前,控告前警總總司令汪敬煦上將等五人涉嫌殺人。陳文成家屬提出陳文成陳屍地點,並非命案第一現場,陳死前疑曾遭人刑求、頭部遭重擊或以藥物迷昏後自高處拋下等疑點。

檢方認為,陳文成上衣背面裂痕與身體背部撞傷痕跡,與陳屍現場的水溝寬相同,認定該處就是死亡地點,且陳全身僅有墜落造成之外傷證據,無抵抗傷、無頭頸部遭人敲擊證據,沒證據證明遭人擊昏拋下,也沒發現陳文成有遭人悶掩重壓口鼻,故無法認定曾遭人以迷藥悶縊致死。

此外,檢方依據陳文成當年在警總約談的錄音帶,並未發現警總刑求逼供的具體事證,而且當年負責載陳文成回家的警總人員王憶華、最後的目擊者鄧維祥兩人,在接受檢警測謊時都沒有出現說謊反應,檢方認為沒有事證證明汪敬煦五人涉嫌殺死陳文成,因此將五人不起訴。

fsj 提到...

上海復旦教授再揭秘蔣宋四大家族檔案

中央社 2009.08.27

由上海復旦大學與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共同著手研究的蔣、宋、孔、陳4大家族的民國「絕密檔案」第2批研究成果,今天正式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

宋子文生平與資料文獻學術討論會開幕式今天在上海復旦大學舉行,在開幕式上「宋子文與外國人士往來函電稿(1940-1942)」一書正式首發。

來自中國、台灣、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6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宋子文幼弟宋子安次子宋仲虎的夫人宋曹琍璿,宋子文的外孫馮英祥及其兒子馮永康、馮永健出席開幕式。

此次學術討論會為期2天,由復旦大學歷史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上海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研究室聯合主辦。

新書主編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景平接受新聞晚報專訪表示,新書主要是說明1940年至1942年抗戰時期,宋子文親歷的西安事變、上海外匯市場動盪等重要事件中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吳景平指出,宋子文對上海金融中心的歷史地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37年11月上海淪陷,租界成為孤島。當時,上海租界內流通的是法幣,但在強大的拋售法幣、搶購外匯的壓力下,貶值十分厲害,上海外匯市場十分不穩定。

1939年,在宋子文的主張下,曾建立了中英第1次平準基金,但由於基金規模較小,成效甚微。為此,宋子文用了2年時間,和英國、美國政府進行了艱難談判,達成總體上有利於維護上海、香港外匯市場的協定。

1941年4月英美政府和有關大銀行攜鉅資,與中國的主權基金、大銀行共同成立了中英美聯合平準基金,用於維持中國貨幣匯率。在此次發佈的著作中,披露了大量宋子文與英、美政府交涉的細節。

他說,當時宋子文就拯救上海外匯市場一事,和英美政府談判時,蔣介石、孔祥熙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應當放棄上海外匯市場,只要重慶的外匯市場穩定就足夠了。原因是要穩定上海外匯市場對外匯的耗費太大,不如撤回資金,另作他用。

但宋子文堅持認為在上海淪為孤島的背景下,拯救上海外匯市場具有特殊意義,除了穩定人心外,還表達了國人抗戰的堅定信心。

吳景平表示,在宋子文浩繁檔案中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有關宋子文親身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獻,其中最主要的是西安事變。

他說,關於西安事變的歷史資料,海峽兩岸已經有多種刊行。而宋子文關於西安事變的日記,則是其後人於2004年捐獻給胡佛研究院的,先前完全不為世人所知。

他表示,西安事變期間,宋子文副官的英文日記交代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往事,塵封的歷史在細節中變得生動。

原先外界對張學良被軟禁後,大致知道還有人在關心他們一家,但是知之不詳。在此次出版的「宋子文與外國人士往來函電稿(1940-1942)」一書中,提供了多封宋子文與外國友人的信件,證明西安事變後,宋子文對被軟禁的張學良一家照顧備至。

當時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得了癌症,是宋子文設法將其安全輾轉接送到美國,請最好的醫生治療,並為其支付高昂的手術費。宋子文促使于鳳至接受醫療方案,後來于的手術獲得成功。

宋子文還十分關心張學良的子女,張學良的孩子後來前往歐洲深造,宋子文多次電請當時駐英大使顧維鈞就近關照。

宋子文1949年脫離國民黨政府,定居美國直到1971年去世,一直保留著中國國籍。

宋子文留存下來的個人檔案,全部捐贈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2004年4月,宋美齡去世後不久,胡佛研究院打開原先處於協定保密狀態的宋子文的19個私人文件箱。

復旦大學與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共同著手研究的蔣、宋、孔、陳4大家族的民國「絕密檔案」。經過系統整理,目前已發表的4本著作分別為:「宋子文與他的時代」、「宋子文駐美時期電報選」、「宋子文與戰時中國」以及這次出版的「宋子文與外國人士往來函電(1940-1942)」。



◆ 甘迺迪詛咒 家族多悲劇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101712.shtml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09.08.27

甘迺迪家族集錢勢、權勢於一身,但「甘迺迪詛咒」是家族揮之不去的夢魘。愛德華‧甘迺迪的大哥小約瑟夫‧甘迺迪二次大戰期間(1944年)擔任空軍轟炸機飛行員時殉職;二哥約翰‧甘迺迪1963年於總統任內至德州達拉斯訪問時,遭槍手擊中頭部身亡;三哥羅伯‧甘迺迪參議員於1968年在參加黨內總統初選活動記者會上,遭阿拉伯裔伊斯蘭教激進分子槍擊,隔天傷重不治。

「甘迺迪詛咒」不僅於此,在小約瑟夫‧甘迺迪殉職後,愛德華的姐姐凱瑟琳於1948年在法國墜機身亡,得年28歲。另外,羅伯‧甘迺迪的兒子大衛於 1984年(28歲)吸毒過量致死,另一個兒子麥可1997年滑雪時撞樹身亡;而約翰‧甘迺迪的兒子小約翰‧甘迺迪也在1999年帶著妻子駕駛飛機時失事身亡。

就在兄長、姐姐接連慘遭不幸,以及目睹下一代悲劇的同時,愛德華也面臨本身和來自家人的人生試煉。

1964年,愛德華乘坐的飛機意外墜落,他雖逃過一劫,但脊椎因此受傷,自此終生承受脊椎的病痛;三哥死後,他原本可望輕易問鼎總統寶座,不過1969年他駕車載一名年輕女子夜歸時,車身意外從橋上墜入河中,車上女子溺斃,而他匆匆離去未向當局報案,也讓他形象重挫,甚至被判緩刑,入主白宮之夢就此破滅。

幾年後,愛德華的兒子被診斷罹癌切除一腿,第一任妻子也因飲酒過量、酒精中毒而讓婚姻出現裂痕,兩人終以離婚收場,之後愛德華再娶。

看似光輝耀眼的甘迺迪家族實則多舛,有報導指出,愛德華的父親約瑟夫甘迺迪在銀行界發跡後進入政壇,在二次大戰期間擔任駐英大使時,因曾拒絕500名猶太人的簽證申請,導致這些猶太人慘死集中營,種下「甘迺迪詛咒」之因。

※ 圖表詳見原站。



◆ 我們的時代-美國自由主義的老鬥士

【張鐵志】2009-08-27 中國時報

一九六○年代,約翰甘迺迪總統和其弟羅伯甘迺迪參議員,先後被暗殺。這不僅是甘迺迪家族的悲哀,也是整個美國的悲哀,因為他們被視為是那個騷動的年代中,理想主義的代表:他們都堅定支持黑人民權,致力於對抗貧窮。

他們的兄弟,愛德華甘迺迪,承繼了他們的火炬,從六○年代開始擔任參議員,成為過去四十年美國自由主義在政治場域最重要的支柱。直到昨天過世,這把火炬熄滅了。

在美國,所謂的自由主義跟歐洲不太一樣。相對於共和黨保守主義,自由派的意思是偏左的,是支持大政府,亦即政府用公共支出照顧弱勢,且比較支持公民基本權利、社會多元價值、同志權利等等。而愛德華甘迺迪一直是這個自由主義政治的先鋒,甚至一直批評民主黨應該要更清楚站穩中下階層的立場。

四十年來,從六○年代改變美國政治的種族主義與文化戰爭,到八○年代崇尚自由市場至上的雷根主義,再到新中間路線的柯林頓時期,愛德華甘迺迪的名字總是連結著許多重要的社會改革:不論是民權法案、最低工資的調漲、或各種關於健康與社會福利的法案。

九○年代確實是一個在政治經濟上承繼了八○年代哲學的保守時代。柯林頓批評大政府,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更向市場靠攏,並推動北美自由貿易區。所以,即使柯林頓靠年輕和中間形象贏得一九九二年總統大選,但兩年後,共和黨還是掌握國會兩院多數,金瑞契當選議長,共和黨勢力達到高峰。

甘迺迪多次公開發言強調,這場共和黨的勝利並不是代表美國向右轉。民主黨的失敗是因為他們妥協自己太多,以至於和對手差別不大,失去了自己的方向與認同。他在一場如今很著名的演講中指出,「如果我們變成只是對手的蒼白翻版,那麼我們當然會輸,並且應該要輸。因為這個國家不需要兩個共和黨。」

當時,甘迺迪寫給柯林頓一分意見書,上面說兩黨的基本差別是,「民主黨就是要爭取更高的工資和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共和黨則是要為富人減稅。」所以柯林頓應該去爭取擴大全民健保,增加最低工資,並且不能刪減教育的預算。

一九九四年,希拉蕊柯林頓在推動全民健保改革時,愛德華甘迺迪就是她最主要的合作者。一九九七年,他終於成功推動一個關鍵性的法案,保障低收入戶家庭兒童的健康保險。

雖然出身於一個美國二十世紀最富有的家庭,但他深信民主黨必須是為中下階級的利益,而不能是和貪婪的華爾街或富人在一起。當窮人和中產階級一起支持民主黨時,民主黨就會勝利。他也曾跟議員同僚說,「如果你不支持提高最低工資,你就不配說你自己是民主黨人。」

進入二十一世紀,他依然堅持自由主義火炬。但這個時代自由主義空氣更為稀薄,因為小布希總統的保守主義霸權更為穩固。在八年執政期間,「自由派」(liberal)在主流論述成為一個髒字。保守派媒體會把任何自稱自由派的人說成是社會主義者(如果你支持更好的社會福利),或是道德敗壞(如果你支持同志權益),或是不愛美國的(如果你質疑美國的外交政策)。這不只是修辭之戰,實際上,民主黨也的確在保守主義的霸權前,失去了陣腳。

二○○四年的總統大選失敗之後,民主黨在二○○六年的國會大選,決定重新採取民粹主義路線。這基本上是愛德華甘迺迪一直主張的路線,包括提高最低工資和擴大健保。

然後進入了歐巴馬時代。在面對金融危機的經濟刺激方案後,此刻他正在進行一場最能代表他社會經濟路線的政治戰爭:健保改革方案,而這正是愛德華甘迺迪四十年來念茲在茲的計畫;他說,建立一個讓每個美國人都負擔得起的健保體系是他「一生的議題」。

重病的他,上個月於美國《新聞週刊》為文說,這場改革將會「終結美國的恥辱:美國是工業化國家中唯一無法給予所有人民健康照顧的國家。」

只是,戰爭雖然仍在進行,但這個四十多年來最耀眼的火炬卻不幸熄滅了。當然,他的光影仍在,改革戰爭也將繼續。

fsj 提到...

蔣介石日記 明年在台公開

自由時報 2009.08.29

〔中央社上海二十八日電〕二○○四年底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日記被運到美國,交由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暫存。兩蔣日記審查人宋曹琍璿在上海透露,蔣介石日記明年將在台灣公諸於世。

宋曹琍璿是宋美齡幼弟宋子安次子宋仲虎的夫人,她也是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訪問研究員,主要負責審閱其家族先輩宋子文、蔣介石、孔祥熙、蔣經國四人的私人檔案。

上海復旦大學昨日舉行「宋子文生平與資料文獻」學術討論會,宋曹琍璿會後接受新聞晨報專訪時,透露上述訊息。

蔣介石日記內容時間從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七二年,達五十五年。宋曹琍璿表示,即將出版的蔣介石日記也將以時間為脈絡,每一年內容為一本,分為五十五本。

她說,一九七五年蔣介石去世,日記由蔣經國保留,一九八八年蔣經國病逝前,將其父日記連同自己的日記一併交給三子蔣孝勇。一九九六年,蔣孝勇故去,日記轉由其妻蔣方智怡保存,直至二○○四年底才被送往美國史丹福胡佛研究院,工作人員發現日記的損傷已特別嚴重。

她表示,蔣介石日記從頭至尾都是用毛筆書寫,溫度一高墨汁就會融化,所以很多地方日記都幾乎粘在一起。研究院大概花了近三百萬美元,超過一、兩年時間,才把兩蔣日記處理好。

蔣經國日記 涉及很多家庭隱私

她指出,從二○○六年起,胡佛研究院陸續解密蔣介石日記,吸引大批學者遠赴美國查閱。由於規定不能複印和拍照,學者都只能手抄。「可是後來卻發現有些學者抄錯了,也有的抄對了但引用時脫離事實,這樣造成了史料的混亂。」為了向世人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蔣家後人最終同意出版蔣介石日記。

至於蔣經國的日記何時公開,宋曹琍璿說,具體日期還未確定。與他父親的日記不同,蔣經國的日記記錄更多的是家庭瑣事,涉及很多家庭隱私,估計能公開的部分不會超過一半。

fsj 提到...

關鍵69天 國共各擁有美蘇承認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2722+112009092200079,00.html

【王銘義/專題報導】2009-09-22 中國時報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下午三時。北京天安門城樓,剛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澤東,以濃重的湖南鄉音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入夜後,北京大街上出現幾位踩著自行車的共產黨人,匆忙穿梭於「北平」的外國駐華機構。

北平已改稱「北京」,新中國的「國都」。這批騎自行車者,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派出的「外交使者」,他們的任務就是對各國駐華機構,遞交毛澤東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以及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簽署的新中國第一分外交公函。

外交公函 蘇聯率先承認新中國

前往「開國大典」觀禮的蘇聯總領事齊赫文斯基,才剛回到總領事館,外交部禮賓司科長韓敘隨即送達周恩來的外交公函:「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表了公告。現具函將此公告送達給您,並希望您轉給貴國政府。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建立正常外交關係是必要的。」

這是新中國開展外交工作的濫觴,更是中華民國政府與新中國啟動外交零和鬥爭的起點。十月二日,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葛羅米柯發表聲明,承認新中國,並將建立外交關係,互派大使。同時,蘇聯也宣布將斷絕與廣州國民政府的外交關係,撤離蘇聯駐廣州的外交機構。

衡量國際情勢 美認定廣州政府

國府雖已撤到廣州,但國共外交攻防轉趨激烈。十月三日,美國政府發表聲明,承認在廣州的國民政府仍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美國並未因國民政府軍事失利,政府幾度遷徙,立場動搖。此一變局,既反映二戰後美蘇對峙格局,也呈現國共內戰所面臨的複雜國際情勢。

當時在美的「中華民國外交部長」胡適,在新中國成立之日,再度向閻內閣請辭。其實,在閻錫山組閣時,胡適是蔣介石「欽點」的人事,蔣的目的應是想借重胡適在學術界的聲望,為政府爭取國際同情。由於胡適只是掛名外長,實際外交事務,完全由代理部長葉公超操盤。

閻錫山在廣州組閣時,胡適任外長,引發議論。人在美國的胡適,未被告知,也未獲徵詢。據稱,由胡適出任外長應是馬歇爾提出的建議。六月廿一日,胡適致電葉公超請轉閻錫山。電文說:「適在此努力為國家辯冤白謗,私人地位,實更有力量。今日懇辭,非為私也。」

退至台北 兩岸靠兩強維持對峙

輾轉遷徙於廣州、重慶、成都的國民政府,因軍事行動節節敗退,外交只能緊緊抓住美國,才能維持與中共相互抗衡的基本形勢。相對的,共產黨人在建國後,即趁勢開展外交工作,希望透過有利的國際因素,解決國共內戰所遺留下來的政權整合問題。

從當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至十二月八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從成都撤離至台北,在這政局紛亂、烽火不斷的關鍵六十九天,中國存在的國共兩個政權,並各自擁有美蘇超級強權的支持,可見兩岸分裂的動盪過程,依舊無法迴避國際環境的干預與影響。(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fsj 提到...

希特勒頭骨竟屬女性 自殺說翻案

潘勛 2009-09-29 中國時報

根據美國最新去氧核醣核酸(DNA)鑑定,二○○○年起展示於莫斯科、咸認為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的頭蓋骨,事實上是一位不超過四十歲的女性;這項報告,讓希特勒的最後下場再掀漫天疑雲。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考古學家兼骨科專家貝蘭托尼獲准前往莫斯科,研究「俄羅斯國家檔案庫」裡,據說為希特勒的遺物。它們原本深藏在檔案庫,莫斯科當局自二○○○年起展出「第三帝國死前的掙扎」物件,其中一片有彈孔的頭蓋骨,被視為希特勒飲彈自盡的強力證據。

但貝蘭托尼一開始就發覺不對勁;他表示,頭蓋骨太薄,男性骨骼往往比較厚,且骨片接合狀態像是四十歲以下。一九四五年四月,希特勒已經五十六歲。

貝蘭托尼獲准研究希特勒遺物一小時,其間他用棉花抹拭,採集DNA樣本。貝蘭托尼表示,他看到蘇聯人一九四五年拍攝的希特勒碉堡裡沙發的照片,另目睹有血漬的沙發木質、布片殘餘物,可以確定自己接觸的東西是真品。

DNA樣本後來送回康乃狄克大學,由大學「應用遺傳學中心」學者史特勞絲堡負責實驗專案,針對DNA樣本進行分子複製的程序,產出足供分析的素材。而分析的結果證明,那片蘇聯人一九四六年挖掘出來的頭蓋骨屬女性所有,不容辯駁。因此,唯一佐證希特勒開槍自殺的證物,突然間變得毫無價值。

之前的說法是,一九四五年蘇聯轟炸柏林市,希特勒在四月卅日服下劇毒氰化物,再開槍自殺,妻子愛娃.布勞恩(Eva Braun)也死在他身邊。目擊者表示,兩人的屍體用毯子包起來,帶到碉堡外的花園,掘個墓穴,淋上汽油後焚化。

但此說久遭歷史學者質疑,認為是納粹美化希特勒的宣傳,把他描述成有勇氣自殺的人。貝蘭托尼及史特勞絲堡的科學分析,讓一九四五年四月卅日希特勒碉堡裡到底發生什麼事,又告疑雲重重。

fsj 提到...

雍正奠定盛世關鍵 民間評價卻負面

中央社 2009-10-04

雍正大展專題報導(2)(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4日電)民間有關雍正皇帝的傳說極多且偏負面,國立故宮博物院「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將開展,多位學者認為,雍正是奠定「康雍乾盛世」關鍵人物,應給予正確歷史定位。

距今逾300年的清朝雍正皇帝,在民間傳說中,篡改遺詔繼位,為鞏固皇權,對兄弟及敵人殘忍,因此留下罵名。在位13年駕崩,死因成謎,更是清朝奇案之一。史學家對他未有定論,可說是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

權威清史學者莊吉發表示,他從史料發現,雍正瞭解民間疾苦,力求政治改革,且都有配套措施。例如,登基初期見官員貪婪成風,府庫虧空,立即下令官員們在3年內清查各自的庫房,凡有虧空要如數補足。

莊吉發說,清朝官方紀錄「雍正朝起居註冊」中即記載,雍正查出戶部本身虧空250萬兩,內務府也庫存不足,他就裁定戶部歷任管事官員賠補 150萬兩,另100萬兩由戶部逐年補足;對地方官,也嚴令賠補,即使貪官畏罪自殺也不寬貸,仍令家屬負責償還,使中央與地方衙門的虧空在3年內追回很多。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賴惠敏對雍正有多種看法,她對雍正沒好感,因為研究清代皇族「玉牒(族譜)」,發現雍正即位後對兄弟極殘暴,有一位兄弟被他關在高塔,只能站不能坐躺,後來站到死。

不過,賴惠敏也說,雍正很替老百姓著想,稅制推動「火耗歸公」就是一例。地方官須將農民繳稅的碎銀鎔鑄成銀錠上繳中央,但熔鑄過程容易產生耗損,即為「火耗」。俸祿低的官員為補足耗損的銀兩,即藉收稅隨意增收「火耗」稅,康熙末年「火耗」徵收常高達本稅50%,人民負擔極重。

賴惠敏表示,「火耗」是當時各級官員額外收入,類似今天的貪污,雍正以魄力施行「火耗歸公」,命令地方稅收全數上繳,由省方合理分配,稅金提出部分作基層官員公私用途的養廉金,部分抵補各級衙門虧空,使陋規革除,人民負擔減輕,官場吏治也澄清。

賴惠敏說,雍正也常捐款給北京寺廟做救濟,冬天很冷時,由寺廟送保暖衣物給窮人,無處安葬的百姓,他設義塚收屍,還設育嬰堂收留棄嬰;康熙與乾隆過生日都搭戲台慶生,節儉的雍正在位13年從不慶生,改革財政,國庫存到3500萬兩銀子。

台灣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陳捷先是清史專家,依據他的論述,雍正大力提倡秘密奏摺制度,做為鞏固政權的策略之一,雍正藉批答密奏的文字與臣子聯絡感情,也用硃批收集中外情報、威脅官員做好官與辦實事。

台師大退休教授莊萬壽也認為,雍正其實是個特務頭子。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說,讓臣子能夠直接寫信和皇帝溝通,對皇帝治理國家很有幫助,雍正是中國歷史上最用功的皇帝,每年僅生日休息一天,天天都批公文到半夜,一生在大臣奏摺中總共批閱超過千萬字。

故宮指出,近年兩岸清史學者紛為雍正重新評價,許多學者認為雍正是出色的皇帝,勇於革新,勤於理政,肅貪養廉,澄清吏治,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上承康熙,下啟乾隆,是奠定盛世的關鍵人物;民眾可到故宮參觀雍正大展,眼見為憑,做為印證。

fsj 提到...

成大生探祕 發現菁寮教堂手稿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301453+112009101300120,00.html

【顏玉龍/北縣報導】2009-10-13 中國時報

「一個西元一九八六年生的孩子,找到一九八六年普立茲克得獎的建築師手稿!」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探險,意外找到菁寮教堂原始設計的手稿。事隔將近兩年,銘傳大學建築系老師徐明松到成大演講,提及他正在做菁寮天主教堂的調查,林均翰將翻拍手繪圖燒成光碟給他,讓菁寮聖十字教堂手繪稿重現。

「記不起是冬天還是夏天,也記不得是豔陽高照還是微風徐徐,更別說我穿了什麼衣服,但我卻記得在那灰塵滿布,凌亂不堪的昏暗房間裡,懸臂書桌的上方,一排釘在牆上的木櫃,我跪上那有著一層灰的桌子,打開老舊而發出聲響的木櫃門,伸手摸到一個積滿灰塵的厚厚牛皮紙袋」,林均翰回憶那次發現台南後壁鄉菁寮教堂手繪圖的經過,雖然事隔三年,他仍難以忘懷。

1986年出生者尋獲同年普立茲克得主作品

三年前,就讀成大建築系的林均翰,在課堂上聽到系主任傅朝卿提到菁寮教堂,並強調陳其寬和貝聿銘共同署名的東海大學路斯易教堂,並非台灣第一座普立茲克獎得主作品;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設計的台南後壁菁寮教堂,才是台灣第一座普立茲克得主作品。

為此林均翰與友人帶著崇仰的心一同前往菁寮教堂,原本以為能感受到教堂空間因聖歌而充滿靈性,沒想到教堂大門深鎖,兩人於是攀爬欄杆,入內一探究竟。

林均翰說,主堂的氛圍,是一種讓人想泡茶看書、睡個午覺的地方,陽光從東方朱紅色的窗櫺灑進,聖壇前除了樸實的木椅,還放了一座及腰的香爐,但隱約帶著一絲神祕,像是有人在角落喃喃著,至今仍無法忘懷。

不過,主堂右方、傳教士的起居房間,卻吸引林均翰的注意。他說,房內昏暗,空氣中充滿塵埃和霉味,凌亂的東西散落在布滿灰塵的地上。他享受著尋寶的過程,雖然沒想到會找到什麼寶貝,直到在懸臂的書桌上方,發現一排釘在牆上的木櫃,他跪在有著一層灰的桌子上,打開老舊而發出聲響的木櫃門,伸手進入那漆黑櫃子觸摸,找到一個積滿灰塵的厚厚牛皮紙袋,袋內竟是建築師的鋼筆手繪稿。

三年前探險尋寶 不料竟換回連串怪事

林均翰心想,「這是他要給我的吧?一個一九八六年生的孩子,找到一九八六年獲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師手稿!」原以為是上天安排的巧合,抱著滿心的喜悅及滿腦子的幻想回到租屋處,小心翼翼翻開一張張手繪圖,同時將教堂帶回來的實木基座檯燈插上電,暈出橘色黃光,他拿起相機按下快門。

「『喀!』特別大的一聲,相機竟壞了,完全沒反應!」林均翰當下頭皮發麻,背脊涼了,立即將檯燈收起,扔在客廳不顯眼的角落,再關上房門,將牛皮紙袋放在衣櫃頂端。那天,他睡的特別不安穩,過了幾天,發生了一些小怪事,還出車禍受傷。

兩個月過後,林均翰用修好的相機將手繪圖翻拍,再將檯燈、手繪圖送回教堂。他用透明袋裝著手繪圖,放在上鎖的準備室桌子正中央,還特地留下一張電腦打字,寫著「這是非常珍貴的普立茲克得獎主的手繪圖,普立茲克獎可媲美諾貝爾獎,請一定要好好保存。」

事隔將近兩年,銘傳大學建築系老師徐明松到成大演講,提及他正在做菁寮天主教堂的調查,林均翰獲悉後,將翻拍的手繪圖燒成光碟給他。

在林均翰的協助下,讓菁寮聖十字教堂的手繪稿重現,對於徐明松等熱中建築史料蒐集的學者而言,如獲至寶,尤其對於台灣戰後建築研究格外重要,因為曾是人口密集的後壁鄉菁寮地區,與其他農村一樣,面臨人口外移問題,連教堂也外移至其他地方,但透過教堂手稿重現,讓台灣學界、中央與地方重新聚焦菁寮,重新為地方注入活力。(相關報導,詳見原站)

fsj 提到...

和珅汙了多少錢?至少2.2億 準確數字很難說定 但肯定是中外古今第一貪官

【記者彭志平/綜合報導】2009-10-29 旺報

乾隆皇帝跟前大紅人和珅是一個大貪官;但和珅被抄家到底抄出多少錢,卻始終莫衷一是。先前有人估計和珅至少貪了2.2億兩白銀,最近傳出一份和珅抄家清單,估計出來的數字遠高於此。和珅貪了多少錢還是個謎,唯一能確定的是他是中外古今第一大貪官。

2001年《華爾街日報》做了「千年來世上最富之人」的調查,和珅入選最富有的前50人。在《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中,和珅擁有2.2億兩白銀財富。

外媒估計太小兒科

不過,在大陸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講述和珅故事的北京師範大學附中教師紀連海查出三份不同出處的和珅抄家清單;這三份清單中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差異,就是和珅擁有的土地數量。

紀連海說,綜合《清實錄》、《清史稿》、《清史列傳》記載,和珅擁有的土地加在一起(不重複計算)也只有1200頃左右。

紀連海又在晚清外交家薛福成的《庸庵筆記》裡,發現了兩則和珅抄家清單的記錄:《查抄和住宅花園清單》和《查抄和家產清單》。依照薛福成《庸庵筆記》中的兩份記載合併起來分析,查抄時曾把和珅的全部財產編列為109號,其中已經估價的有26號,共值白銀約2億6400萬兩,已超過了《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數字。

黃金白銀珠寶無算

另一份抄家清單出現在江蘇,出示這份清單的人,是大陸名古董收藏家戴時祥,他說,這份清單是嘉慶「賞賜」給他祖先戴聯奎的。

這份清單顯示,和珅的房產、地畝、金銀銅器不算,僅金元寶就100個,每個100兩、銀元寶940萬兩、赤金500萬兩、生沙金200萬兩、銀圓58000枚、銀號庫銀400萬兩,這些就夠讓人瞠目結舌了。

另外據《查抄和珅家產清單》記載,和珅金庫查出赤金58000兩;銀庫查出銀元寶55600個,京錁583萬個,蘇錁315萬個,洋錢5800元。這還不包括夾牆內、地窖內等地方查出的金銀珠寶。

大陸網路上一篇文章根據種種說法指出,「和珅到底貪了多少,很難有個準確數字,但有一條可以肯定,大概中外古今的貪官汙吏,還無一人能比得上他!」

fsj 提到...

惡鬥愛因斯坦 FBI檔案大解密

【林欣誼/台北報導】2009-11-02 中國時報

有兩百多部傳記問世,被當作無數書籍、電影甚至漫畫主題的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後人眼中始終是個慈祥又充滿童心的老人;然而,他在世時卻曾經被列為頭號「危險反動分子」,遭到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長年抹黑與獵殺,其中原委是什麼?

為了揭開聯邦調查局對愛因斯坦的祕密鬥爭,美國資深記者佛萊德.傑羅米(Fred Jerome)出版《愛因斯坦檔案》一書,透過一九八○年代後解密的調查局檔案、大量政府文件,以及對許多前調查局官員的訪談,鉅細靡遺地陳述案件始末,中文版將在台推出。

美記者出書 訪談前調查局官員

愛因斯坦曾說:「我的生活分成方程式和政治兩個部分。」傑羅米指出,愛因斯坦是個反種族歧視、反法西斯、反戰的和平主義者,但其激進的政治立場卻在他死後被美國當局給抹去。

傑羅米回溯自一九三三年初,愛因斯坦與夫人從德國抵達美國,至一九五五年逝世為止,在美國超過廿年的時間內,始終被擔任調查局局長的胡佛(J. Edgar Hoover)列在首要黑名單之上,並透過線民、竊聽、放話中傷等各種非法手段,對愛因斯坦執行嚴密監控和醜化。

書中提到,愛因斯坦在一次大戰前從任教的瑞士搬回德國,四年的戰爭歲月讓許多德國科學家成了超級愛國狂,堅定反戰的愛因斯坦成了學界少數。戰後他繼續參與和平組織的工作,更以他的聲望號召全民對抗政府高壓。

一九三三年愛因斯坦受邀到美任教,不久希特勒掌權,納粹沒收他所有物產,成了永遠的流亡者,沒想到卻在美國見識到調查局不亞於納粹的一面。

扣他紅帽子 胡佛採監控和醜化

在調查局厚達千頁的愛因斯坦檔案中,詳細記載了愛因斯坦的政治關係,指稱他與數以百計的親共團體廣泛牽連,被胡佛為首的美國右派扣上紅色大帽。

但傑羅米指出,愛因斯坦為了幫助反法西斯分子以及受迫害的移民、弱勢等族群,常將他的名聲借給許多左翼辯護的組織使用,而檔案中更充滿線民提供虛實混雜的情報。

被評論家南方朔稱為「穿西裝流氓」的胡佛,手中握有大量名流、政治領袖的「黑檔案」早已不是新聞。包括影界天王卓別林、作家海明威、黑人精神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等人,都曾被他建檔列管,種種不擇手段的作法,使美國聯邦調查局遭致前所未有的惡評。

fsj 提到...

黑蝙蝠故事/殲父機仇人子 今成商場夥伴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2009.11.20

這不是電影情節,是活生生的故事。

空軍黑蝙蝠中隊陣亡戰士的兒子尹之任,一九九二年到大陸洽公,在飛機上翻閱雜誌,正巧寫他父親當年被中共高砲隊擊落的故事;而同機接待他的大陸友人,竟就是高砲隊長的兒子,上一代像「仇家」,第二代面對著面,驚窘得說不出話來。

新竹市黑蝙蝠文物陳列館將在十一月廿二日成立,尹之任家族十多人屆時都會到場,昨天他講到這段故事,直呼「造化弄人!」

冷戰時期,美國委託中華民國空軍組織黑蝙蝠中隊,馳赴大陸偵照收集情報;尹之任的父親尹金鼎擔任飛行官。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六日尹金鼎駕駛P2V-7U飛機從台灣出發,到遼東半島碧溪河口,遭埋伏的大陸高砲隊重擊,機上十三人全部罹難。

尹之任說,家人幾十年都不知道父親殉職的原因、地點,直到他一九九二年那趟大陸行。

尹之任台大畢業赴美留學,留美工作,一九九二年代表美國公司到大陸洽公,在北京與大陸代表碰面後一起飛往西安。他在機場隨意買本雜誌,上機翻閱看到一篇介紹大陸輝煌戰史的文章,講共軍如何擊落國軍飛機,意外發現死亡名單上有他父親名字,才知道,原來父親在這場戰役中壯烈犧牲,一時說不出話,淚流滿面。

接待他的大陸航天部附屬公司副總許星耀發現,拿起雜誌一瞧,隨口說:「我父親是高砲隊隊長,就參加這場戰事。」尹之任當場呆愣。

尹之任說,母親楊昭蓀一九九八年與友人到失事現場悼念,當地人還有印象,一位村民說當時物資缺乏,飛機殘骸都熔煉成臉盆;村民送上一只臉盆,母親還挖當地泥土,帶回美國。

他表示,經家人討論,決定把臉盆和泥土罐做成一個架子,送給黑蝙蝠文物館典藏;當年機上十三人的家屬,已聯絡到八戶,將在文物館成立當天聚首討論是否迎回骨骸,或是請中共協助就地立碑。

fsj 提到...

1949的五封信 揭黃金運台祕辛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2009.12.02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蔣介石知大勢已去,計畫撤退,載運大批黃金到台灣,保住中華民國命脈;從新竹清大教授楊儒賓收藏的五封蔣當年寫給京滬杭警備司令湯恩伯的信,可以了解當時情勢危急。

這五封信是蔣介石在一九四九年五月密集寫給湯恩伯的親筆函,幾乎一天一封,最後一封發完約隔三日,上海就淪陷。

楊儒賓說,蔣介石從台灣協調招商局船隊,到青島搶運人員與物資,要求湯保留給上海中央銀行黃金二萬兩、銀洋一百萬元,其他的全部移到船艦上;「數量多少,信中未載明,我相信一定數倍於留在中央銀行的。」信中也指導湯怎麼撤退、資料如何銷毀。

楊儒賓說,從信函中可以了解蔣的個性,較難充分授權。

fsj 提到...

浮生六記 證實釣魚台早屬滿清

【聯合報╱記者鄭惠元/綜合報導】2009.12.04

香港文匯報報導,近日發現「釣魚台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的最新證據,報導指出,現存的清代名人墨寶─清錢泳手抄本「浮生六記」的第五記「海國記」面世,證實釣魚台早屬滿清。

文匯報訪問現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毛澤東文學院「毛澤東研究文庫」特約收集整理員彭令,彭令出示「浮生六記」中第五記「海國記」手抄本,以佐證釣魚台的歸屬。

「浮生六記」自清代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刊印前四記至今,130多年間,仍然不見第五、六兩記佚文的蹤跡。沉寂百年後,去年彭令宣稱發現第五記「海國記」手抄本。但有關沈復「第五記」、「第六記」,學界普遍認為和前幾記時間上有矛盾,因此對陸續出現的文本存疑。

報導稱,彭令擁有的「海國記」手抄本中詳細記錄沈復於1808年經過釣魚台赴琉球途中,對島周邊情形及方位的詳細目擊記載。其中,「冊封琉球國記略」頁,記載有「…十三日辰刻,見釣魚台,形如筆架。遙祭黑水溝,遂叩禱於天後。忽見白燕大如鷗,繞檣而飛,是日即轉風。十四日早,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這段文字中,明確記述有「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顯然,琉球國西部領域是從姑米山(現在沖繩的久米島)開始的,以黑水溝為中國(清廷)與琉球國的分界線符合歷史事實,釣魚台明顯在中國的領域內,不屬於琉球。

這項記載比日本宣稱古賀辰四郎在1884年發現該島的時間,整整早了76年。「發現者即擁有者」便是日本宣稱擁有釣魚台主權的理由。

這部清代錢泳手抄本原件抄錄的時間為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也比日本人聲稱發現釣魚台的時間(西元1884年),早了61年。根據國際法的「先佔原則」,中國擁有釣魚台主權的證據,又多了一項。

高雄師範大學教授蔡根祥受訪時表示,建議大陸當局以保護珍貴古籍立場,將「海國記」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

fsj 提到...

遷台60周年 蔣介石1949日記 首度在台亮相

【王銘義、朱立群/台北報導】2009-12-07 中國時報

故總統蔣介石日記原稿拷貝影像首度在台公開。今天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六十周年,國史館舉辦「關鍵的一九四九:蔣中正總統的引退與復出」特展,並委託中天電視拍攝紀錄片,取材自去年才解密的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日記微縮膠卷。紀錄片將分別於國史館及中天電視播出。

紀錄日記的這批膠卷,現由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保管,只供讀者手抄、嚴禁翻攝,此次破例公開播映,史料價值格外珍貴。

紀錄片名為《存亡關頭─一九四九年的中華民國》,聚焦在一九四八年底至一九五○年初,蔣氏心境及政治抉擇的轉變。拍攝團隊耗時一年,往來中、美、台三地,參考蔣介石日記,也援引國史館大溪檔案及美國國家檔案館影片。

原稿拷貝影像 呈現歷史祕辛

《一九四九大撤退》作者、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桶法在片中指出,蔣雖透過一九四九年的元旦文告表示,若能實現和平,他絕不戀棧總統職務,但當晚日記坦承「去年一年的失敗與恥辱之重大,為從來所未有。」廿一日上午十點,正式在南京總統官邸宣布第三次下野。

下野後的蔣介石仍是國民黨總裁,林桶法認為蔣得以據此保有繼續以黨領政的權力。他的主導權充分體現在人事部署:下台前夕任命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甚至早在一九四八年底就先任命陳誠出任台灣省主席兼警總司令,顯見對撤台「後路」早有盤算。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九天後,中華民國在台北舉行國慶;十二月七日,政府在台北恢復辦公。自此,中華民國在台灣開始失守大陸後的政權一甲子迄今。

國史館特展 中天明播紀錄片

特展也展示蔣下野前後的密電史料,國史館現有館藏蔣、宋兩人在一九四九年前後的電報往返檔案約六十五件,其中,大都是蔣宋美齡自一九四八年底赴美遊說期間,與暫居奉化的蔣中正的往返密電。

由於當時政局愈來愈艱困,宋美齡即曾多次密電蔣中正,提議先避居加拿大,靜觀局勢演變,但都遭到蔣拒絕,蔣堅持他應承擔責任,並決定留在中國。

國史館今明兩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政府遷台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今日上午九點播映《存亡關頭─一九四九年的中華民國》片段。中天新聞台明(八日)晚九點首播完整版。特展還有美國胡佛檔案館提供的《蔣中正日記》珍貴史料,內容涵蓋「蔣中正、李宗仁關係」、「國共和談」等單元。

fsj 提到...

西安事變號外 73年後現身上海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10日電】2009.12.10

1936年12月12日中國發生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73年後,當時曾以「號外」形式記錄這次歷史事件的老報紙「救亡情報」新近現身上海。

中新社報導,一名愛好收藏的徐先生新近成為這張珍貴報紙的主人。他表示,幾天前途經一家熟識的古玩店,看到這張舊報紙,便毫不猶豫接手。

據報導,這張「西安事變號外」至今保存良好,除了泛黃沒有其他破損。徐先生說,這份老報紙報頭上「救亡情報」四個大字由馬相伯題寫,1936年12月18日出版,為四開二版單面印刷,豎排版。

報導稱,這張「歷史紀錄」主要發表兩個宣言和兩份電報,分別是「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為當前時局緊急宣言」、「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委會馬相伯等為七領袖被捕事件宣言」和「全救會為西安事變致電國府及閻傅」兩份電報,報紙左下角還刊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馬相伯、何香凝、宋慶齡三人的親筆簽名。

徐先生說,這張「西安事變」號外歷經73年風雨,可謂研究當時抗日救國的一份珍貴而詳實的史料。

此外,西安事變紀念館竣工暨免費開放典禮,昨在西安事變紀念館舉行,投資2000萬元,歷經兩年修繕後的西安事變紀念館再次開門迎客。西安事變紀念館原建立於1986年12月,是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公館和楊虎城止園別墅兩處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



◆ 永除後患 蘇聯下令銷毀希特勒遺體

中央社 2009.12.11

據一位俄國高層安全官員表示,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人員在這個情報機構主管直接命令之下,於1970年將納粹德國領袖希特勒與親信的遺體火化,丟到德國一條河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取代KGB的俄國聯邦安全局(Federal Security Service, FSB)檔案主管在接受國際傳真社(Interfax News Agency)訪問時,首次證實導致希特勒遺體遭到火化的連串事件,並說明是誰下令做這件事。

克里斯托佛洛夫(Vasily Khristoforov)在7日發布的訪問中說,原本列為機密的文件顯示,KGB主管安德羅波夫(Yuri Andropov)在獲得蘇聯共產黨領導階層首肯之後,下令展開一項極機密行動,銷毀希特勒、他的情婦伊娃布勞恩(Eva Braun)和納粹德國宣傳主管戈培爾(Joseph Goebbels)全家人的遺體。

克里斯托佛洛夫表示,文件顯示,KGB和蘇聯共產黨領導階層擔心,希特勒葬身之地可能成為法西斯主義支持者的聖地。

他說,希特勒等人的遺體於1946年2月21日,祕密埋葬於前東德馬德堡(Magdeburg)的一處蘇聯軍事設施。

銷毀行動在1970年4月4日進行之後,KGB人員整理出兩份報告,一份說明開啟墓穴的過程,另一份記錄銷毀遺體的過程。

克里斯托佛洛夫說,第二份報告記錄:「遺體在離馬德堡11公里的匈貝克(Shoenebeck)鎮外露天焚燒,之後磨成粉末,集中丟入畢德瑞茲河(Biederitz)。

根據歷史記載,希特勒是在1945年4月30日以槍枝和氰化劑毒藥自殺。當時蘇聯紅軍已經攻入德國首都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