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2

致命細菌或模仿人類蛋白質而演化出抗藥性

Deadly bacteria may mimic human proteins to evolve antibiotic resistance
http://www.physorg.com/news/2011-06-deadly-bacteria-mimic-human-proteins.html

June 1, 2011

根據 Translational Ge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 (TGen) 所完成的一項新研究表示,致命細菌也許藉由模仿人類蛋白質而演化出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

根據這項 5 月 26 日發表在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 One 期刊上的研究,這種「分子模仿(molecular mimicry)」的過程也許能協助解釋,為何細菌性人類病原體(它們有許多一度很容易以抗生素來治療),最近幾年「重現江湖(re-emerged)」成為高傳染性公衛威脅。

"這種模仿能使細菌規避其宿主的防禦反應,躲開我們的免疫系統," Dr. Mia Champion 表示, TGen 病原體基因組部門的助教授以及本研究作者。

利用基因組定序(拼出儲存在 DNA 當中的數十億個遺傳指令),這項研究確認了數個甲基轉移酶(methyltransferase)蛋白家族,那非常類似,在另一方面與人類細菌性病原體關係疏遠。這些蛋白也在人類、小鼠與大鼠這樣的宿主中被發現。

研究者在 Francisella tularensis subspecies tularensis 這種病原體(Francisella 屬最毒的一種形態,譯註:兔熱病 A 型,革蘭氏陰性桿菌)當中發現甲基轉移酶。只要一個細胞就能致命。甲基轉移酶是這種病原體中的潛在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那會導致兔熱病(Tularemia),野生囓齒目動物(尤其是兔子)常見的傳染病,那能透過叮咬、接觸、吃或喝下遭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或甚至呼吸到這種細菌而被傳染。如果沒治療,它會造成重度衰竭或甚至要命。

類似的甲基轉移酶蛋白可在其他高度傳染性細菌中發現,包括導致肺結核(Tuberculosis,這種疾病每年導致超過 100 萬例的死亡)的病原體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這項研究也在科克斯屬(Coxiella)、退伍軍人菌屬(Legionella)、綠膿桿菌屬(Pseudomonas)這樣的人類病原體中確認出截然不同的甲基轉移酶亞型。

一般而言,這些細菌性病原體被視為「高度複製性(highly clonal)」,意思是每個物種的所有基因內容非常類似。然而,這項研究表示,"就整個基因內容而言,病原性細菌物種從非病原性祖先的演化... 被標示成相對較小的改變。"

基因組比對包括數種菌株的比對,以及植物與動物(包括人類)的比對。在人類 DNA 中也發現一種甲基轉移酶蛋白的「異物種同源基因(ortholog)」。雖然整個異物種同源基因的整個序列具高度相似性,不過,這項研究確認出一種蛋白域(protein domain),在不同的生物體中具有截然不同的胺基酸變異。

"總而言之,證據指出 Francisella tularensis 蛋白在某種分子模擬機制中的角色。端看感染性,細菌性病原體會傾倒超過 200 種稱之為「效應子蛋白(effector proteins)」的蛋白質到人類巨噬細胞內。因為這些蛋白質與人類蛋白質如此接近,它模仿它們並使得它們干擾人體的免疫反應,因而保護了病原體," Dr. Champion 說。

"這些發現不僅為 Francisella 屬中毒力的演化提供了洞見,考慮到斡旋宿主-病原體關係的分子機制時,還會有更廣泛的牽連。" 她補充道。

透過次世代全基因組資料庫(Next Generation genome-wide datasets)確認病原體與人類蛋白之間的微小差異,在新藥物治療的發展中能幫助開發分子標靶,她說。

※ 這次歐洲大腸桿菌事件說不定有關。相關報導:

* Host-Pathogen O-Methyltransferase Similarity and Its Specific Presence in Highly Virulent Strains of Francisella tularensis Suggests Molecular Mimicry
http://dx.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20295s
Mia D. Champion
PLoS ONE 6(5): e20295.
doi: 10.1371/journal.pone.0020295
歐桿菌奪命 元凶非西班牙黃瓜

微波轟炸 殺死外來入侵物種

超級細菌奪命 恐襲全球
霍亂弧菌如何變得具有傳染性?
超級病菌:C-diff 為何如此致命?
為何沙門氏桿菌在太空中更致命?
結核桿菌利用體內幹細胞來保護自身
使細菌的抗藥性逆轉
中研院研發更強抗生素 再戰頑強細菌

蛋白質結構研究 揭露關鍵演化史
蛋白質研究證明植物與人類在演化上的連結
合成酵素能幫助確認難以研究的蛋白質
研究者將蛋白質放在想放的位置
細胞內的蛋白質運送由簡單規則所主宰
反布朗運動的單分子電動力阱

1 則留言:

fsj 提到...

大腸桿菌是敵還是友?

中廣 2011/06/10

「大腸桿菌是敵還是友?」(夏明珠報導)

它是傳染性痢疾最惡名昭彰的禍首,也是這波起始於德國的食物中毒、已經造成三十人死亡疫情的肇因,它是大腸桿菌,令人聞之色變,但是科學家卻說,它給了我們生命的答案,讓我們了解我們究竟是誰。

幾乎從我們聒聒落地開始,我們的腸道裡面,就有了大腸桿菌,拜它之賜,許多更危險的細菌,才沒有立足之地。大腸桿菌也存在於其他恆溫動物的體內,牠的家族成員複雜,種類繁多,多數都是無害的,可是幾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大腸桿菌是最早完成基因定序的細菌之一,對於基因研究,功不可沒,牠增進了我們對人體運作的了解,因為生物基因的運作模式,道理是相通的,在大腸桿菌身上行得通的,在大象的身上也一樣。

其實,拜科學之賜,現在有許多種類的大腸桿菌,經過基因變造,它成了人類的奴僕,在實驗室裡面,它被大量複製,從事不同的用途,比方說,它可以扮演小型工廠的角色,給予它正確的指令,它就可以快速的製造許多基因或是特定的蛋白質,它是最理想的長工,很好養、不需要花太多力氣或是特殊的環境。尤其是,它很容易改造,可以快速複製。

大腸桿菌被運用在醫療上的最早的一批成功案例包括,製造人類胰島素,1970年代,科學家把人體內生產胰島素的基因,注入大腸桿菌,透過細菌分裂,產生出大量可以製造胰島素的大腸桿菌,用以治療糖尿病。在那以前,糖尿病得靠從馬尿或是豬的胰臟中,分離出來的胰島素來治療,用大腸桿菌來製造胰島素的技術,催生了生物科技工業。如今,大腸桿菌被用於製造抗生素、疫苗以及許許多多醫藥。還有更多研究以及正在研發中的藥品,都使用到它,包括癌症的標靶療法,麻省理工學院的助理教授(沃伊格)解釋說,在癌症的標靶治療中,大腸桿菌的角色,就如同遞送藥物的交通工具,研究人員製造出一種專門黏附癌細胞裡某種特定分子的大腸桿菌,利用大腸桿菌把藥物傳遞到它要消滅的癌細胞那裡,沃伊格教授說,大腸桿菌的運用,正在朝向新階段邁進,過去,都是使用抗生素來殺滅細菌,現在,研究人員透過基因工程,來改造大腸桿菌,讓它和我們體內已經存在的益生菌互動。

大腸桿菌不只運用在醫療上,工程與電腦科學也用得到它,洛杉磯加州大學的廖俊智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藉著改變大腸桿菌的基因結構,製造出能源密度比天然酒精高的長鏈酒精。長鏈酒精能源效率更高,不會腐蝕引擎,與噴射發動機燃料或是柴油的相容性更高,很適合製造生質燃料,它也比較環保。研究團隊下一步要朝把這種技術商業化努力。

另外,許多科學家正在嘗試利用大腸桿菌基因的數位特性,從事運算用途,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用大腸桿菌做成的細菌電腦,運算速度遠遠快於傳統電腦,而且隨著細菌不斷繁殖,它的速度會愈來愈快。

大腸桿菌可以說是地球上被研究得最頻繁的生物體,科學家說,我們對它、搞不好比我們對自己認識還要多,它的用處簡直不勝枚舉,無論是在研究與非研究上,它都一種貢獻斐然的微生物。它具備多樣化的性質、可以在許多不一樣的環境中生存,很容易和其他來源的基因結合,然後快速複製,不過這也同時造就了它可怕的另一面,導致歐洲這波食物中毒疫情的是一種新的大腸桿菌,它已經奪走了二十多條人命,它的傳染源還沒有找到,衛生單位恐怕還有得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