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0

瑞典川斯楚馬 獲諾貝爾文學獎

◆ 瑞典川斯楚馬 獲諾貝爾文學獎
http://www.udn.com/2011/10/7/NEWS/WORLD/WORS1/6637635.shtml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1.10.07

具有心理醫師背景、被譽為神秘主義大師的瑞典詩人川斯楚馬(Tomas Transtromer)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用簡單但出人意表的意象,寫有關人類心靈秘密的超現實詩,是瑞典自二次大戰以來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瑞典皇家學院在記者會上宣布川斯楚馬獲獎後,現場歡聲雷動,八十歲的川斯楚馬在斯德哥爾摩出生,寫了十五本詩集,被翻譯成英文等六十種語言,是瑞典家喻戶曉的詩人,早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這幾年來,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宣布當天,瑞典記者都守在他家門口,今年終於等到了。

得獎頌詞寫著:「透過他簡潔、清楚易懂的意象,他為我們進入現實另闢蹊徑。」

「川斯楚馬的大部分詩集具有精簡、具體和深刻的隱喻。他最近的詩集,甚至使用更小的形式和更濃縮的手法。」

川斯楚馬被譽為神秘主義大師,呈現像夢般的意識,時間極為緩慢,讓內在自我與四周的世界分離。他的詩富於想像和情感,但常有出人意外的神來之筆,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川斯楚馬一九九○年中風,半身不遂不能說話,但仍繼續寫作,二○○四年以瑞典文出版詩集「大謎團」(The Great Enigma),兩年後以英文出版。

妻子蒙妮卡在他獲獎後表示,他對於獲此榮譽感到意外,「他沒想到會得到這個經驗,並對大家來道賀和拍照感到自在」。

川斯楚馬最著名的詩集包括一九六六年的「窗與石」,以他的旅行為主題,以及一九七四年的「波羅的海三小國」。

他一九五四年廿三歲時首度發表「十七首詩」,就獲好評,早期作品寫他對大自然和音樂的熱愛。後期的作品較黑暗,探討生老病死等生存題目。

瑞典皇家學院常任秘書英格朗德說,川斯楚馬自一九九三年來每年都獲提名,「他寫人生的大問題,寫死亡、歷史、回憶和自然」。皇家學院為了避嫌,盡量不頒給瑞典人,他是自一九七四年來第一位獲獎的瑞典作家,將獲得一千萬克朗獎金。

川斯楚馬一九三一年出生,父母離婚後由母親獨力撫養。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文學史、詩論、宗教學和心理學。其後一半時間當心理醫師,一半時間寫詩。



◆ 詩作凝鍊透徹 瑞典詩人獲諾貝爾文學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7/today-int1.htm

自由 2011.10.07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瑞典最負盛名的詩人湯瑪士‧川斯特默爾(Tomas Transtromer)榮獲二○一一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表示,川斯特默爾獲獎原因是,他「透過凝鍊及透徹的意象,讓我們對真實有鮮明的感受。」這是近四十年來,諾貝爾文學獎首度獎落自家。

過去19年 年年獲提名

川斯特默爾高齡八十歲,因中風而癱瘓,表達能力也嚴重受限。他以瑞典文寫作,是詩人、也是心理學家和翻譯家。自一九九三年開始,他每年都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直到今年總算摘得桂冠。瑞典學院秘書長英格朗表示,詩人獲知得獎時,「我想他很震驚,但態度十分從容」,「他正坐在椅子上,放鬆聽音樂,不過他說很棒」。

被譽為歐洲詩壇超現實主義大師

一九五四年,二十三歲的他還是心理學系的學生時,即發表詩集《十七首詩》轟動詩壇,是瑞典最著名的詩人,更被認為是二戰以來斯堪地納維亞半島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譯為五十多國語言。由於他和美國詩人羅伯‧布萊(Robert Bly)是多年好友,透過布萊的翻譯讓他成為英語世界最為人熟知的瑞典詩人。他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他不以量產取勝,最著名作品是一九六六年出版的《窗與石》、一九七四年《波羅的海》。

美國《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稱讚他內省寫作風格,「神秘、多面向、令人哀傷」。但與川斯特默爾的生活形成一大對比,他是一位心理學家,更積極採取行動改變世界。他在少年監獄工作,協助殘障人士、罪犯、癮君子。

川斯特默爾出版十冊詩集後,在一九九○年曾患腦溢血,導致右半身癱瘓,但仍寫作不倦。休息六年後,出版的作品《悲哀貢多拉》在瑞典大賣三萬本,以詩集來說算是非常暢銷的數字。除了寫作,用他還能活動的左手彈鋼琴和聽古典音樂,成了川斯特默爾現在的最愛。

諾貝爾獎金為一千萬瑞典克朗(約一百五十萬美元),一九七四年,瑞典籍的雍松和哈里‧馬丁松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且兩位得獎者都是學院會員,引發不小爭議。因此這次瑞典學院的投票特別小心,怕落人話柄,最後投票時在總票數六票中獲得四票,順利戴桂冠。

另一個小插曲是,塞爾維亞RTS國營電視台因受網站假消息愚弄,竟宣布是由塞國一位強烈民族主義色彩作家贏得桂冠,電視台後來撤回報導並道歉。



◆ 文字舉重若輕 傳遞對生死的反省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9734/112011100700090.html

【江家華、邱祖胤/台北報導】2011-10-07 中國時報

特朗斯特默在歐洲文壇是祖師爺級的人物,詩人陳黎去年曾於《世界當代詩抄》將特朗斯特默的八首詩作翻譯成中文。陳黎轉述諾貝爾文學獎委員馬悅然十多年對他說的話:「如果特朗斯特默不是瑞典人,老早就拿到諾貝爾文學獎。」馬悅然更以「北歐最突出的詩人」甚至「世界詩人」肯定特朗斯特默。

旅居瑞典的作家陳文芬表示,諾貝爾文學獎一九九五年頒給愛爾蘭詩人希尼(Seamus Heaney)、一九九六年頒給波蘭詩人辛波斯卡之後,就未曾出現過詩人得主,是段「有趣的空白」。希尼也曾說過,他最尊敬的詩人就是特朗斯特默。

陳黎表示,特朗斯特默的詩結合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從出生地瑞典獲得養分,多以描述自然的意象,呈現對生死的反省。他除了是詩人,也是心理學家,總在舉重若輕的文字中,傳遞出看透生命困頓的訊息。

作家茉莉表示,特朗斯特默七○年代開始寫詩,當時歐洲詩壇興起一股政治詩潮流,主張以詩歌介入政治,他卻沒沒走這條路。特朗斯特默獲獎,對瑞典人的意義重大,「幾乎所有瑞典人都要哭了,瑞典人從小讀特朗斯特默,就像中國人讀李白一樣,熟悉而親切。」

陳黎翻譯特朗斯特默的詩作中譯版本,是翻譯自馬悅然的英文譯本。特朗斯特默一九三一年的詩作《火之書》是經典:「在陰鬱的日子裡惟有和你做愛時我的生命方閃現光芒…肉體一逕走向你…我們祕密地自宇宙擠奶。」陳黎表示,這首詩表現了特朗斯特默最大特色,他那些男女間的情詩,其實都舉重若輕地描繪人與宇宙、生死對抗的意象。

詩作〈黑色明信片〉彷彿也呼應他晚年的病痛與生死思考:「在生命中途死神偶然造訪奪去你的度量準繩…」

特朗斯特默曾於一九八四年訪問中國大陸,對當時朦朧派及先峰派詩人造成啟發。二○○二年第一屆台北詩歌節,特朗斯特默也曾應邀來台。馬悅然翻譯特朗斯特默的詩集《鳳尾船》以及俳句《巨大的謎語》,近期將在台灣出版發行。



◆ 詩人看詩人/冷冽國度 寫出北方視野
http://www.udn.com/2011/10/7/NEWS/WORLD/WORS1/6637637.shtml

【聯合報╱李敏勇(詩人)】2011.10.07

千呼萬喚多年,瑞典詩人川斯楚馬總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這位詩人,一九五四年時他二十三歲,出版第一本詩集,受到重視。此後創作源源不斷,每兩到三年間,都會出版新的詩集,是瑞典詩壇的一位重要詩人。

他是一位心理學家,一九六○年代長期在監獄輔導少年犯,作為一位北歐詩人,他在那冷冽國度受到地理性影響,從日常生活觀照世界、從自然觀察人生,捕捉了許多驚奇的意象。而且他愛旅行,對日常性與異常性景致的擴展性和深遠性配慮得十分微妙。

素樸的語言,深藏在行句之中的獨特意涵,美國詩人羅伯‧布萊(Robert Bly,一九二六—)就十分推崇,譯介了他的詩選,在川斯楚馬的數十種語文譯本中,這也只是為數頗多的英譯本中的一個例子。

一九九○年,川斯楚馬因中風而半身不遂,但他並未停止寫詩。從早期抒情詩的古典詩歌風格,逐漸趨向自由詩化和散文體的他,作品裡一直都保留雕琢的簡潔性,呈現他造型的內歛。

二○一一年諾貝爾文學獎終於又頒給詩人,且是地主國瑞典代表性詩人,相信不止是川斯楚馬最好的禮物,瑞典人民也會感到興奮。繞著地球上的不同國度,總算探照之光降臨在自己的國家,而且在他們喜歡的詩人身上。

※ 相關報導:

沒選上總統尤薩摘下諾貝爾文學獎
寫獨裁恐怖慕勒摘諾貝爾文學桂冠
法偶像作家克萊喬獲諾貝爾文學獎
英女作家戴諾貝爾桂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