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女作家 多麗斯‧萊辛戴諾貝爾桂冠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2007.10.12
創作小說逾五十年,主題涵蓋女性主義、政治議題和非洲童年的英國作家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 ,十一日榮獲二○○七年諾貝爾文學獎。
萊辛的大名在台灣各大學英文系所與文學圈可謂人盡皆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通常都是在五、六十歲獲獎。本月廿二日將歡度八十八歲大壽的萊辛,是諾貝爾文學獎史上最年長的得主。她可獲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五千萬元)。
她是諾貝爾文學獎自一九○一年頒發以來,第十一位女性得主,也是繼哈洛‧品特在二○○五年得獎後,英國作家三年內第二度戴上文學桂冠。
瑞典皇家學院在頌詞中稱讚萊辛為「女性經驗的史詩家,以其懷疑的態度、強烈的感受和靈視的力量,讓一個四分五裂的文明接受詳細的審視。」
萊辛早年曾是諾貝爾桂冠熱門人選,最近十幾年因為從事科幻小說寫作而被視為不夠莊重,遂從名單淡出。她並未料到自己會得獎,新聞發布時去醫院探望兒子。
萊辛搭計程車回到倫敦北區住所時,大批記者已在門外守候兩小時。萊辛談到「等候」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情時表示:「我感覺在候選名單上好像已經有四十年了,你不可能每年都懷抱高度期待的心情,興奮效應會慢慢遞減。」
萊辛用撲克牌術語「同花大順」描述得獎感想:「我已經贏遍歐洲所有的文學獎,一個也不少,所以我很開心能夠囊括所有獎項。」
有點重聽,講話直率的萊辛,稍後告訴記者:「我要進房接電話了。我保證會上樓搜尋一些得體的字句,作為日後發表談話之用。」
二○○四年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得知萊辛獲獎後,直說這是「遲來的榮耀」。然而,撰寫《西方正典》的美國文學批評大家哈洛‧卜倫卻說,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萊辛「純粹是基於政治正確」。
卜倫說:「雖然萊辛女士在創作初期寫過好幾本品質令人欽佩的作品,但我發現她最近十五年的作品相當不忍卒讀…四流的科幻小說。」
卜倫不是第一個批評萊辛寫科幻小說的人。萊辛曾回嗆批評者:「這些人不了解的是科幻小說裡面,存在我們這個年代最佳的社會小說。」
◆ 掙脫桎梏 萊辛寫貓像野獸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張佑生/台北報導】 2007.10.12
十四歲輟學,十五歲逃家,結過兩次婚也離過兩次婚。質疑男人有啥用,卻否認自己是女性主義作家。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斯‧萊辛,一直努力從各種標籤桎梏中脫逃。
多麗斯.萊辛創作類型多元,有「變色龍」之稱。她在國際文壇赫赫有名,但在台灣卻不是主流作家,書籍銷量約在兩千到四千本之間。
萊辛在台灣出版的書有六本,分別是時報的「金色筆記」、「貓語錄」、「特別的貓」,天培文化的「第五個孩子」、「浮世畸零人」,以及一方的「我把我的心遺忘在遠方」與「一封未投郵的情書」。
萊辛在蠻荒的辛巴威長大,母親卻期待她能過著維多利亞式的仕女生活,將她送到天主教女子學校就讀。萊辛對嚴格管教的教會學校難以適應,十四歲便輟學,之後不再接受正式教育。
諾貝爾委員會在頌詞中稱讚她書寫女性經驗的成就。她在一九六二年發表的小說《金色筆記》,幫她奠定女性主義先驅的偶像地位,但她始終否認自己是女性主義作者,且批評女性主義運動過度建立在意識形態上。
偏偏萊辛的最新科幻小說《裂隙》描寫的就是一個只有女性的世界,但萊辛坦承,自己並不想住在一個只有女性的世界。
萊辛在一九八○年代陷入短暫的沉潛期,她決定測試作家名號在出版界到底有多重要。她以筆名投遞小說手稿,遭到退件。一恢復真名,小說便得以出版。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多麗斯.萊辛愛貓成癡,曾出版「特別的貓」與「貓語錄」兩本貓書,記錄她生命中貓的身影。同樣是貓癡作家的心岱說,萊辛筆下的貓必須打鬥、獵食與被捕獵,就像野獸一樣,有非常殘酷的一面,透過她的眼睛,可以看到貓咪的另一面。
◆ 鄭樹森:遲來的正義 貓的勝利
黃麗群/香港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2
英國作家萊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知名學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鄭樹森認為這是「遲來的正義」。因為無論質素與數量,萊辛是二○○○年以來諾貝爾獎得主的優勝。萊辛的歷史地位,也是自二○○○年以來最早受到本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界所肯定的。
萊辛等到快九十歲才得獎,恐怕得從諾貝爾獎的特殊生態及歷史過程討論來考量。這中間考量的角度,鄭樹森分成五個部分來談。
第一是語種角度。鄭樹森認為今年可說是個意外。由於英國劇作家品特於前年摘得桂冠,一般猜測這次諾貝爾獎應會頒給其他語系像是西班牙文作家。「所以,從『語種輪流』的考量來看,隔一年又重回英語系作家身上,滿出人意表的。」
第二是地緣政治因素。雖然瑞典方面經常否認這個說法,但諾貝爾文學獎在地理上一直有分配主義的現象。例如一九八○、一九九○年代,得獎落點會在五大洲之間輪流跳來跳去。二○○○年之後,人選則是在「第三世界」與「西方世界」間平均產出,以此而言,萊辛就是個中規中矩的選項。
第三是年齡。根據鄭樹森觀察,諾貝爾文學獎有個特色,由於它在二戰之前大多頒給「年高德劭」的作者,為了擺脫「老人獎」的形象,皇家學院有時會刻意突出一些較為年輕的作家。例如一九八二年的馬奎斯(五十五歲獲獎)、一九八七年的布洛斯(四十七歲獲獎),但是整體而言,得獎者平均年齡仍然偏高。
「像一九九九年的葛拉斯、一九九八年的薩拉馬戈都是如此,傳說會得獎傳了多少年,連我這個老讀者都放棄了,覺得沒希望了,晚年卻忽然殺出重圍。萊辛也一樣,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有許多人認為她有希望,一拖就拖到今年,也是終於等到了。」
第四個關鍵則是性別。有一說法認為,二○○四年葉利尼克獲獎後,短期內將不會再有女性得獎者。鄭樹森認為,此後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只會愈來愈多,頻率愈來愈密集。
最後是文類的角度。鄭樹森分析,萊辛不僅優於處理殖民與後殖民議題、非洲經驗、政治小說、英國式家庭小說(Domestic Fiction),在科幻小說領域也成就非凡。如果薩拉馬戈為諾貝爾文學獎注入奇幻風格、馬奎斯帶來魔幻元素,那麼萊辛無疑是將「科幻」因子帶進此一文學聖殿。萊辛是個愛貓人,同樣愛貓的鄭樹森下了結論:「我還想不出來有哪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貓愛到要幫貓寫書,這是貓的勝利!」
◆ 萊辛關注女性議題 直追吳爾芙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2007.10.12
政大英語系教授陳超明指出,多麗斯.萊辛曾是共產黨員,在伊朗出生,住過辛巴威,作品除了關注女性,更擴及宗教、種族、階級、政治等議題,曾被譽為是繼勞倫斯之後,最偉大的英國小說家,她獲諾貝爾獎實至名歸。
專攻英國文學的陳超明,曾在課堂上講解萊辛的小說。他指出,萊辛的作品,遊走於寫實、幻想、自傳式的文體,經常接觸到女性的生命、生活困境,是繼維吉妮亞‧吳爾芙之後,最偉大的英國女性作家,但她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卻拒絕被歸為女性主義作家,認為人類、文學不能只被簡化為男人、女人兩種。
陳超明說,萊辛於知名短篇小說「在十九號房間」當中,刻畫一個婚姻幸福的女人,有一天突然離家出走,租了一個房間,然後自殺,如同前輩吳爾芙的名作「自己的房間」,刻意凸顯在現代社會,女性要先擁有自己的實體空間,才會有心靈空間;婚姻幸福,不一定快樂,沒有痛苦的經驗,反而會失去生活目標。
陳超明指出,萊辛的成名作「金色筆記」,開啟英國文學六○年代至今自傳體的後現代風格,書中她以一個女作家為主角,用五本不同顏色的筆記,描述作家的不同面向,從寫實到心理描寫,超越性別,觸及到種族、階級、政治等議題,直追「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作者勞倫斯,似乎也比較符合諾貝爾獎的口味。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萊辛風格多變 寫作生命力旺盛
丁文玲、吳垠慧/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2
諾貝爾文學獎由英國作家萊辛獲得,台灣的學者多肯定萊辛的文學地位,但對萊辛的獲獎與作品解讀,則各有不同角度。
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楊薇雲表示,萊辛的成就大致可分兩部分,一是寫作風格不停嘗試新的挑戰,求新求變。她不同時期的作品會發現不同驚喜,曾有批評家形容她為變色龍。另一方面,萊辛的作品一直秉持異議分子對社會主流的思想觀念價值提出質疑與批評。
楊薇雲指出,萊辛曾說,人是慣性的動物,經常會懶於思考,如果她的小說能讓人對自己以及四周的社會現象重新思考,提出質疑,她就達到了小說應盡的責任。
中研院副研究員李奭學則表示,萊辛得獎,讓他感到有點意外。因為如果諾貝爾文學獎以她的女性主義色彩為政治正確的考量,比她更尖銳、前衛的女性主義作家所在多有。如果是以文學成就考量,那麼萊辛作品的品質,似乎還不達世界第一,她雖才氣煥發,但絕非一代大師。
不過,李奭學認為萊辛的寫作生命力相當旺盛,應該不會像其他作家一樣,因為得獎而終止寫作生命。他建議,讀者不妨以平常心來讀她的作品,女性主義作家多少有思想家的色彩,但讓文學回到文學,不牽扯政治,比較好些。
台大外文系教授劉亮雅指出,萊辛除了女性主義,她某段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熱衷,曾是共產黨員的身分,也是世界矚目的焦點,或許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對這部分也有考量也未可知。
時報出版總經理莫昭平、天培文化發行人蔡澤松都讚揚萊辛寫作風格上的多變,關注層面的多樣化。萊辛從極為複雜的長篇小說到平易近人的小品都十分精采,對於女性主義、社會、種族等各題材也廣泛關心。
像她的代表作《金色筆記》,是以短篇小說為骨架,由四篇不同的筆記本獨立存在,章節之間可以跳躍閱讀,然後又從這些獨立的筆記本中發展出一個新的故事,複雜、嚴肅、分量十足且能量旺盛。但像是《特別的貓》、《第五個孩子》、《浮世畸零人》等,又相當地易讀。
蔡澤松表示,萊辛在伊朗出生,但在移居英國之後,可說是英國國寶級的文學家,她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獲獎年紀最高的一位,「這是遲來的榮譽,這次頒給萊辛,可能也是考慮到她年事已高。」
◆ 得主萊辛 多部著作中譯出版
【中央社╱台北十一日電】 2007.10.11
本年諾貝爾文學獎英國文學大師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是一位愛貓成癡的作家,她的生命似乎永遠不乏貓咪緩步經過的景象。台灣的時報文化就出版兩本萊辛有關貓的「特別的貓」和「貓語錄」。其它多本知名著作,台灣出版社都有翻譯中文出版。
時報文化介紹多麗斯.萊辛,1919生於波斯(今伊朗),父母皆為英國人,五歲時隨家人遷往南非羅德西亞(今辛巴威)。她的家人原希望在南非務農致富,不過事與願違,萊辛的母親原期待能過著維多利亞式的文化生活,將女兒送到天主教女子學校就讀。
然而萊辛在非洲的原野中成長,對嚴格管教的教會學校難以適應,十四歲便輟學,之後不再接受正式教育,但她博覽群書充實自己。
1939年和法蘭克.惠斯頓結婚,育有一男一女,1943年離婚;二次大戰期間認識德國難民葛提弗烈德,1945年結婚,生子,1949年離異,此後一直單身。
1949年萊辛攜帶她的第一部小說手稿初回英國,這部名為「青草在歌唱」的小說是她的處女作,1950年在英國出版,一舉成功,同時在美國及十個歐洲國家出版發行。她的國際聲譽由此建立,創作一發而不可收。
萊辛在「特別的貓」這本書裡細數曾經讓她歡欣也讓她憂愁的貓。故事從萊辛在非洲的童年開始,她以勞倫斯對生物觀察的精神,書寫這些貓的生命景觀,像是童年時衝進她家農田的貓,週末和父親兩人和大約四十隻貓相處,充滿個性的「灰貓」與「黑貓」、大難不死的流浪貓等。灰貓是被寵愛的美人,喜愛炫耀賣弄、自私虛榮;黑貓活在現實世界中,審慎穩重,高度發展肉體本能;流浪貓有倖存者的特質。
萊辛有極度具象、栩栩如生的想像以及冷靜精確的觀察,她筆下的貓,充滿著生命感的世界。至於「金色筆記」這本書,是英國文學最具女性主義象徵的大師級作品。全書以「自由女性」的一部短篇小說為骨架,也可獨立成篇,而短篇小說又分別以黑色、紅色、黃色和藍色四部筆記呈現。
萊辛另外兩本著作,則由天培文化出版的「第五個孩子」和「浮世畸零人」。「第五個孩子」是萊辛最具影響力、最扣人心弦的著作之一,「浮世畸零人」是續集。這是一部介於自然主義敘述式的家庭生活記錄與科幻小說的寓言之間的故事,情節緊緊扣住讀者的心,如坐針氈,直到高潮迭起的結局來臨為止。
時報文化詳細介紹萊辛的著作,包括十多部長篇小說,其中代表作有五卷本的「暴力的孩子」系列、最負盛名的「金色筆記」、「黑暗來臨前的夏季」、「倖存者的回憶錄」等;短篇小說集「五」曾獲得毛姆文學獎。1981年獲奧地利的歐洲文學國家獎,1982年獲得德意志莎士比亞文學獎。五卷本的小說系列「南船老人屋」的第一部「希卡斯塔」於1979年出版。長篇小說「好恐怖主義者」獲得1985年的W‧H‧史密斯文學獎。
※ 相關報導:
* 英美三科學家榮獲諾貝爾醫學桂冠
* 法德科學家 獲諾貝爾物理獎
* 德學者榮膺諾貝爾化學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