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8

別再滿腦子政治算計 給我們財務計畫

◆ 粗糙治水方案 河川頭號殺手

朱玉璽 中國時報 2007.10.08

二○○七年的屏東,八月分連續二周豪雨,加上聖帕颱風帶來的大豪雨,造成各地水患嚴重,八月廿七日友人通知來到屏東縣萬巒鄉泗溝村開水患座談會,當天,屏東縣長、水利署長、內政部長、農委會主委、水利局長、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及一些地方的民意代表都親自與會。

會議剛開始,萬巒鄉長報告說明水患的原因為:二百年以來未曾見過的水患(瑪家鄉二天二千公厘)、馬仕野溪一百多公尺的土堤遭颱風豪雨沖失、涵管完全不通、農民佔用部分行水區等。

鄉長建議要辦疏濬,甚至考慮開放砂石開採、有部分河道要截彎取直、鐵橋也要加寬加高;而公部門則說錢已經準備在那邊,就看地方如何積極來配合,水利署長則提到要辦疏濬、拓寬河道、治山防洪,讓野溪土石流不要下來,並規畫好區域排水、硬體河堤加高工程等。

之後,就讓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談治水事宜,當公部門及不相干的人說完後,現場民眾準備要反映意見時,竟因要趕下一個行程,就匆匆離開。筆者第一次體會如此粗糙的說明會,特提出以下質疑:

首先、公部門假借水患之名,透過此不民主、不透明的方式(未與民眾討論),宣示其不當的治水工程,並以未經深思熟慮的方式,及討好民眾的口氣,宣布其治水的方案。

其次、治水預算偏重工程治理嚴重忽略生態概念及長遠計畫,未能由下而上的匯整在地的意見及深刻檢討水患的各種複雜原因。山林的濫墾濫伐未被提出檢討,人為不當侵占行水區未提出改善方案。

由此來看,未來治水的計畫,在上游將會建造更多的攔砂壩、中下游河堤加高、更密集的疏濬河道甚至開放河砂開採、區域排水自然水圳水泥溝渠化、有些地段河道截彎取直;由於不斷透過疏濬干擾河道的生態基因庫,台灣的河川生命力將大為降低,各地的自然野溪、水圳的豐富生態特色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堤、水泥溝渠化,獲利的只有工程業者、砂石業者,而台灣各地的河川將成為排水溝,而非孕育無窮生命的地方。

自古以來,河川本來沒有一定流向和位置,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埃及尼羅河每年七至十月的氾濫季節,帶給中下游河川兩旁富含磷酸鹽和腐植質的肥沃的淤泥,因此尼羅河被稱為土地與人民之母,滋養了無數的生民,因此河水可以稱為文明的起源。

但是由於人類的貪婪,超限利用過度侵佔了河川的行水區及泛濫區,並且用工程的方式過度限制了河川的流向,並且不再讓河川有氾濫宣洩的權利,動不動就以水患來汙名化河川氾濫的權利,導致每年雨季河川上游過多的雨水被限縮在狹窄的河道,以極為快速又凶猛的趨勢流向大海;也因為台灣山林被人為的過度濫砍及不當的道路工程,導致暴雨來泥沙過度淤積在中下游河道,河水才很快的溢過河堤,影響河岸附近的居民。

因此,在中下游過往易氾濫的土地,政府可讓部分地區成為洪泛區域,協助遷移此區的居民,並輔導此地依照自然變化而調整農業生產的節奏,適時配合氾濫季節而停止農事;如此一來讓河川可以有宣洩的管道,而氾濫的土地可獲得休養及補充養分的機會,河川的生命力與人民的安全才能相互兼顧。

政府必須全面檢討目前的河堤、攔河堰、攔河壩、固床工等對河川的影響;並且嚴格取締侵占行水區的違法行為,河川兩旁充滿各種人為干擾河川行水的設施,如:養殖業(高屏溪左岸)、農墾的侵占、不當填土改變河道、水泥化限縮河道,這些都嚴重干擾河川在洪水來時能有效宣洩洪水量。

過往的河川,沒有水泥河堤與人為工程時,人與河川的距離可說是極為親近,而在河道兩旁的自然植被就是最天然的河堤,這些植被是長年順應自然生態,天災地變所蘊育發展出來的,有了河川兩旁的自然植被生態系,才能形成健全且豐富的河川生命,魚蝦貝類才能滋長繁衍,如今台灣各地以水泥取代自然植被,不僅戕害了河川生命,最重要是剝奪了我們生命的泉源。

政治人物挾著水患嚴重的無限上綱,到各地蜻蜓點水式的宣告其粗糙的治水方案,還要現場民眾給予鼓掌,孰不知台灣山川大河被破壞至此,政治人物已經是最大的元凶。(作者為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



◆ 別再滿腦子政治算計 入聯宣傳費速移救災

中時電子報╱林淑玲/特稿 2007-10-08

這場十月颱所帶來的嚴重災損,對於被飆漲物價壓得喘不過氣的民眾,無異是雪上加霜。

政府如果夠負責,應該立即宣布,停止後續包括入聯宣傳在內的次要政策,全面投入救災、重建。

一次颱風送掉這麼多條人命,台灣近百年來沒發生過幾次。行政院這次沒有比照內閣的標準作業流程(SOP),閣揆在風災過後的第一時間立即投入勘災、正式發布紓困政策,的確很不尋常。民進黨前幾任閣揆主政時,都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

尤其,從廿四小時持續放送的電子媒體,民眾一邊看到悲苦的罹難家屬守在親人靈前號啕大哭,還泡在水裡的無奈災民,不知明天要睡在哪裡。總統卻在與民進黨支持者大啖擔仔麵,飯後還公開誇讚「最好吃的都在這裡,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政院高層也沒有前進災區關切災情,這樣的場景,人民怎麼會不生氣!

二○○○年政黨輪替前,民進黨經常以末梢神經痲痺來痛批執政五十年的國民黨,輕忽人民感受,民進黨取得政權迄今只有七年多,末梢神經怎麼會痲痺得這麼快?

民進黨現在是多事之秋沒錯,主席跑了,總統參選人乾脆躲起來,府院被搞得焦頭爛額;但處理事情總有個優先順序,政黨、選舉的事再怎麼重要,也不會比人民受災更重要。

令人遺憾的是,手握著權力方向盤的高層,即便是颱風鬧出了人命,還是滿腦子政治算計。

台灣今年風不調,雨不順,災損給生活困窘的民眾造成更沉重負擔,年底生活要更苦了,這個年可能都不好過。如今,行政院應該盡一切可能,趕快幫災民重建家園。政院之前規畫的那些花錢如流水的入聯等活動,是該叫停了。

聯合國大會九月已經落幕,以台灣名義入聯公投也還沒通過,政府就堅持要花大錢做宣傳,難怪會被懷疑,民進黨黨庫羞澀,才要由國庫支應入聯公投宣傳費。當颱風如此肆虐台灣,政府應該把有限的資源花在刀口,才是正辦。



◆ 客家館養蚊子 政院還要蓋1座

中時電子報╱顏瓊玉/台北報導 2007-10-08

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補助地方興建客家文物、文化館,營運效益嚴重失衡,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全國七座已開館文化館截至今年八月,累計營收僅二九○萬三千元,平均一座收入四十萬元,但營運成本已經衝破四八○○萬元,是收入的十六倍,且尚不包括建置費四億五千八百萬元。

儘管外界有「蚊子館」批評,不過,行政院仍積極推動「台灣客家文化中心」,強調這是國家級的文化中心,未來分別在屏東六堆及苗栗銅鑼設園區,總經費十八億元,目前設有籌備處,九十七年度預算編列四億四千餘萬元,其中籌備處長還有廿一萬的首長特別費。

新中心還編首長特別費

預算中心表示,該文化中心迄今未完成法制化,根本不應該編預算,遑論編列首長特別費,建議立法院審議時予以刪除。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立法院預算中心對客委會提出批評,連行政院本身也對客委會頗有微詞,行政院研考會六月出爐的「九十五年度機關施政績效」考評報告裡,便針對客委會應促進民間參與文化館經營成績不佳有所「督促」。

預算中心則批評客委會欠缺營運規劃導致耗費巨額公帑建置的文化、文物館,使用效能過低,營運績效不彰,難怪被譏為「蚊子館」,真的有必要積極檢討改進。

平均每座收入僅四十萬

根據預算中心報告,客委會補助地方政府興修建的文物、文化館,截至今年八月底止,已開館營運者計有七座,包括苗栗縣三義鄉客家書院、花蓮縣鳳林鎮客家文物館、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台中縣土牛客家文化館、花蓮縣客家民俗會館,以及台南縣客家文化會館。

文化館經營仰賴政府補助和門票收入,不過,七座當中有四座免費參觀。

因此,文化館累計營收至今年八月底止,只有二九○萬三千元,平均一座收入僅四十一萬元,但營運成本卻已累計達四八七三萬八千元;尚不包括總建置經費四億五八○○萬三千元,其中客委會補助經費有約二億元。

每座平均四萬人次參觀

客家文化館績效不彰,以台中縣土牛客家文化館為例,開張一年半下來,營收僅有三萬六千元,但其營運成本將近兩百萬元。

上述文化館營運不敷成本,利用率偏低,根據預算中心資料換算,七座文化館開館兩年半來,參觀人次累計六十八萬五六六一人次,平均一座一年的參觀人次僅四萬人次。



◆ 給我們財務計畫

顧爾德 中國時報 2007.10.08

美國加州兩個最重要的大學系統,加州大學與加州州立大學正面臨重大財務困境,兩校每年財政缺口各達十億美元。原因很簡單:州政府大規模刪減補助。擁有十個校區的加州大學,過去在州政府補助下,得以發展成全美一流大學,而未來能否維繫優良的教學研究水準是個問號。可以確定的是,如《洛杉磯時報》所指出,加大與加州州立大學這兩個總共擁有六十六萬五千名學生的大學系統,已實質上私校化。

○三年阿諾當選加州州長,當時加州面臨一百多億美元財政缺口,阿諾解決之道就是大砍教育與醫療支出。○四年,他威脅大砍上述兩校補助,逼著兩校校長同意自行刪減每年數億美元支出,以換取州政府承諾續補助到二○一一年。此方案雖保証兩校在未來有穩定財政補助,但因為補助額遠低於支出,兩校註定在之後十多年間得不斷減少支出、增加學費、尋求私部門資金,以彌平財務缺口。

加州三十年前擁有全美最佳的公立學校系;如今,公立學校學生可以獲得州政府的補助,在全美各州倒數第八。《洛杉磯時報》做了幾個對比:加州大學一年支出需要三十三億美元,而州政府獄政支出卻高達九十九億。一九七○年,加州政府一年預算的六.九%用來補助加大;如今只剩三.二%;一九六五年,加大學生九成四的學費由州政府補助,如今只剩五成八。

加州是戰後美國經濟不斷上升的地區,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移民湧入,這些產業生力軍,加上完善公立教育系統,成了支持加州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不過,當經濟成長趨緩,大量湧入的移民成了財政負擔,尤其是在教育與醫療支出方面。教育投資是未來經濟發展最大資本,醫療保障是穩定社會重要力量。這對執政者而言應該算常識,不過,當面臨財政危機時,這些「百年大計」往往最先被犧牲。

加州的案例,反應出財政危機下一些重要公共服務面臨的危機。台灣的情況亦然。不久前,英商惠譽國際信評警告:台灣政府負債不斷攀升,可能影響到國家主權評等。財政部的確努力在改善稅政,不過,長期趨勢是政府財政能力持續弱化。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斷地在「微調精減」公共服務,公共建設的速度與規模也已不若十年前。

在這次大選中,國民黨強調經濟開放、刺激投資以改善台灣經濟。理論上,整體經濟改善了,財政也會改善,進而公共投資與服務的質與量也會提高。而民進黨雖然有「幸福經濟」遠景,但執政的包袱,在經濟政策上多只能被動地防禦。不過,兩黨有個共同點:並沒有正面嚴肅地面對財政收支的問題,反而在選前都不吝於開出財政支票:都要加強地方建設、都要強大國防,國民黨也允諾增加台北縣財政補助,兩政黨都無法承諾減少財政支出,也都沒有讓選民清楚知道在涉及財政收支的重大政策上,他們如何安排財務。

台灣公共論壇中很少嚴肅面對這類問題。以健保為例,輿論多集中在藥價黑洞、醫師A健保等弊端;國會政客們也常以「解決這些弊端,再來談保費問題」為藉口,迴避更根本健保財務規畫;教育問題也只在意台灣地圖是不是被轉了九十度,而不嚴肅地談論公立大學私校化問題。

這次大選,公民團體應該迫使兩大黨負責任地面對重大政策的財務規畫,並要求候選人同黨國會同志背書,不再像過去幾年非理性地杯葛預算或加碼支出。政黨若一方面開支票,一方面規避棘手的財政問題,執政之後最可能被犧牲那些所有人都會受害、卻又不立即感到疼痛的「百年大計」。與其投票之後再大呼上當,不如事先要政黨把清楚的財務計畫攤在選民眼前。

※ 只有民主沒有法治的政府跟專制政府沒有二樣。

社會資本與政府再造

從緬甸軍人開槍鎮壓到台灣貪污排名(更新)
緬軍鐵板一塊 捍衛利益不手軟
台灣財政赤字逾4兆 生老病死物價全漲
農產品飆上天 麵粉、醬油、沙拉油 又喊漲
生質柴油 險釀貿易大戰
糧荒 一顆黃豆恐整垮世界

清溪川奇蹟?
駕駛自求多福 國內萬座舊橋是孤兒
從蜀海綿礁開炸到台二仁溪「淌血」
從NGO河流會議到重罰亂丟垃圾
從300公噸垃圾山到活化淡水河
從打造生態公園到基隆河缺氧「翻溪」
史跡蒙難 台東富山遺址蓋度假村
蘇澳冷泉 爭取登錄世界遺產
台塑煉鋼廠環評 雲林人抗議後翻盤

河砂枯竭 亂開採 罔顧河川安全
地滑嚴重廬山溫泉區恐遭吞沒
國土淪陷 現在進行式
大台北「超載」 連3年沉陷
樂生912抗爭事件 -- 來自地層的警訊

忘了M型吧
台灣未來的希望在哪裡?

9 則留言:

fsj 提到...

活化民主政治的途徑

林國明 中國時報 2007.10.09

黨派對立、追逐私利,使我們社會普遍瀰漫對政治的憤怒、失望與冷漠。但誠如貴報「遭唾棄的政治」專題所指出的,「建立公民社會之網,才能打破惡質政治的輪迴。」○四年以來,在台灣逐漸推廣的,讓一般民眾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的公民會議,和其他模式的公民審議活動,就是希望透過公民社會的積極參與、理性對話來提升民主政治的品質。

最近幾年,政府機關針對代理孕母、健保、稅改、纜車建設、水資源管理、環保和勞動等公共政策議題召開公民會議。除了全國性議題和市政議題的公共討論之外,審議民主公民參與的實踐,也推廣到社區。透過學者、社區大學和地方社團的合作網絡,從北到南,從都會到農村,在基隆、宜蘭、北投、內湖、板橋、三重、淡水、苗栗、台南、屏東等地,紛紛就各種議題舉辦公民會議。

公民社會的合作網絡,使得審議民主的公民參與,不但擴展到生活社區,模式也日趨多元。過去,審議式公民參與都利用公民會議的模式來討論具有爭議性的公共政策議題,近年來,願景工作坊、開放空間、公民對話圈和公民陪審團等多元公民參與模式,也紛紛被許多民間團體用來討論各式各樣的議題,甚至連族群與兩岸關係等困難的認同議題,也開始進行公民審議;○五年的縣市長選舉和○六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也引入審議式電視辯論會,由公民們經由審慎討論後提出集體關切來詢問候選人。

公民社會的實踐,使得審議民主的理念逐漸萌芽,但也引來不少質疑。大部分的質疑是針對政府機關所贊助的公民會議。其中,最大的質疑是:公民會議的參與者有什麼「代表性」可以來「決定」公共政策?

許多質疑來自於誤解。公民會議的參與者不到二十人,自然不可能在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或族群等人口變項上作為社區、縣市或全國母群體的「代表性樣本」。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這種人口組成意義的代表性,而是「社會觀點的代表性」,也就是說,公民審議的過程,是否包容了不同的立場、利益和價值?

公民會議的參與者不能替我們決定政策。審議民主的公民參與是要修正代議民主的缺陷,讓公民能更積極、直接地影響政策,也希望公共政策的形成過程有更多說理與溝通,但公民會議不能取代代議民主賦予立法和行政機關的決策權力。立法者或政府官員在制訂法律或政策時,參考公民審議所形成的集體意見,評估接不接受公民意見所要負擔的政治後果,並公開說明理由,但並非要全然接受公民會議的結論不可。

公民審議的結論雖然沒有法定約束力,但如果能適當地運用於政策形成階段,將對民主政治產生重大的效果。

首先是增強民主的正當性。在審議過程中,公民們透過相互說理和積極聆聽來形成集體意見。政府機構也必須在公民審議中,提出充分的理由辯護其政策方案。理性溝通可使公眾價值比較可能得到整合,政府對政策合理性的公開說明,也可以使公眾能夠建立對公共機構的信任。

其次是提高決策的品質。公民審議帶進地方的智慧和生活世界的經驗,使決策不至於閉門造車,遠離民眾實際生活,而犯下嚴重錯誤,無法執行。

除了政策影響之外,公民審議活動對民主政治的重大效果,在於公民德行的養成。目前,在各個社區角落推廣的公民審議活動,不見得能夠直接影響決策,但卻對參與的公民們產生轉化的效果。我們從台灣各地公民審議的實踐經驗中發現,公共討論往往使公民們更加瞭解政策議題,也使參與者能夠超越自利的觀點,更加關注公共利益。當民眾有機會可以參與政策討論而對政策議題有所瞭解,也就有了意見判斷的能力,也比較能夠主動關心政策訊息,強化參與的積極意願。提昇民主政治的品質,關鍵之處,就在於養成瞭解政策議題,關心公共利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德行。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fsj 提到...

台灣人家庭負債比 亞洲最高

林上祚/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2007.10.10

根據亞銀的研究報告,台灣家庭負債與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近六年快速上升,增加了十五.八個百分點,其比率居亞洲之冠。學者指出,這代表過去台灣的經濟成長動力「是借來的」,同時未來的成長動力亦將受限。

央行過去四年透過優惠房貸,不斷刺激民間購屋需求,讓八月分台灣購屋住宅貸款餘額,創下了4.6兆元的歷史新高,台灣家計單位負債與GDP比率,過去二年已逼近60%,今年第一季雖降至54.2%,但仍居亞洲之冠,台灣家庭已被房貸等負債壓得喘不過氣。

過去2年逼近60% 民眾負擔重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公布研究報告,台灣家計單位負債金額與GDP的比率,2001年起不斷走高,其中信用卡卡債等非房貸負債餘額,2005年底來到最高峰,占GDP比率高達23.8%,去年起卡債風暴爆發,今年第一季雖然降至18.2%,但仍高於韓國香港等。

另外,台灣房貸負債,這幾年因為銀行利率偏低,加上央行推波助瀾,房貸負債佔GDP比重已經從2001年的26.6%提高到去年上半年的37.2%,使得家計單位過去五年的負債比率,從原本的43.3,增加到去年年中的59.1%,高於香港的54.1%與韓國的40.2%,居新興亞洲之冠。

購屋住宅貸款餘額不斷創新高,讓金融機構與主管機關也開始心生警惕,中信銀等銀行紛紛緊縮小套房房貸。

殷乃平:房貸逾放走高難避免

政大教授殷乃平表示,台灣金融機構在卡債風暴後收入遽減,為了解決銀行爛頭寸,去年開始全力衝刺房貸,殷乃平相信,這二年銀行衝房貸過程,有一部分貸款可能借給了償債能力不佳的民眾,未來在經濟走下坡過程,金融機構房貸逾放走高現象,可能難以避免。

瑞銀證券北亞區經濟學家吳德愷(Duncan Wooldridge)表示,台灣自九0年代中期起,民間負債比率不斷走高,目前民間部門負債餘額相當於國民生產毛額的1.6倍,這樣的負債水準,已經很難再提高(除非台灣想要走上日本的道路),換言之,台灣已經很難再透過民間信用擴張,刺激經濟成長。

fsj 提到...

◆ 舉債逼近上限 8縣市快破產

陳一姍/台北報導 中時電子報 2007.10.12

財政部昨日赴立法院報告財政收支劃分法。根據九五年決算書,台南市、新竹縣、台北縣、南投縣等八個縣市舉債已迫近法定上限。南投縣財政局局長何麗容坦言,許多縣市今、明兩年就不能舉債。一旦周轉失靈,即有可能宣告破產。行政院副主計長鹿篤瑾則說,中央政府債務問題更嚴重。
經建會引用九六年預算資料,地方政府歲入比歲出短少四九六億元,債務餘額近六一九一億元。台灣省二十一縣市人事費總計高達三○五八億,其中十六個縣市的自有財源連發薪水都不夠。

地方債務高達六千多億

地方政府一片哭窮,立委則批評新財政收支劃分法,無法根本解決地方財政的窘境。國民黨立委李紀珠批評,新財劃法預期可為地方增加三百億的收入,問題是每一年地方政府短差就是四九六億,增加三百億根本不夠用。而且,現在政府又宣布土增稅也要調降、遺贈稅也要調降,這些都是減少地方的稅收。

而地方財政已經有立即性危險。李紀珠引用九五年決算書指出,以一年以上非自償債務餘額占歲出比來看,目前已有八個縣市長期債務瀕臨法定上限(四五%),分別為台南市、新竹縣、台北縣、新竹市、南投縣、宜蘭縣、雲林縣及台南縣。

長期透支借到不能再借

短期債務超過法定上限三十%的縣市政府,則有宜蘭縣、苗栗縣、新竹縣及台南市,而桃園縣、台南縣、雲林縣及台中縣則是接近法定上限。這些縣市短期資金周轉的困難度極高。

長期負債已經快借到頂的南投縣財政局長何麗容說,南投縣現在的狀況是,很多廠商的錢都無法正常支付,必須有錢進來才能付款;就連月底人事費,都要從月中開始存錢,這樣才能存夠錢發薪水。她說,各縣市財政缺口嚴重,很多縣市今、明年就不能舉債。

中央叫窮強調赤字更大

面對立委一面倒幫地方說話,鹿篤瑾說,地方目前債務與稅收的比,還只有一.一倍。但中央政府到今年底舉債將達三.八兆,是中央收入的二.四倍,所以財政問題是各級政府都緊,不是只有地方政府。「比起來中央政府債務問題還比較嚴重,」財政部次長劉燈城說。

負責財政收支劃分法的劉燈城說,沒有修改舉債上限的打算。至地方政府如果已經到舉債上限,必須要靠自己限制。

fsj 提到...

破除「蚊子館」的績效迷思

■盧思岳 中國時報 2007.10.14

日前貴報報導有關客家文化館養蚊子,文中並以台中縣石岡鄉土牛客家文化館為例,筆者認為既未發現真實且有欠公允。本文也以土牛客家文化館為例,針對目前熱門的「蚊子館」話題,提出一些不同觀點,破除相關迷思。

記者引述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批評七座客家文物、文化館使用效能過低,營運績效不彰,難怪被譏為「蚊子館」。先說數字統計,七座館開館期程本不相同,最多差距二年餘;因此報導中所謂「參觀人次平均一座一年僅四萬人次」,是錯誤的計算。另,有的館收門票,有的館不收,其功能、目的、營運機制,在設計上或有不同,且同樣有期程不一的問題;卻謂「平均一座收入僅四十一萬元」,在統計上既不公平也沒有意義。尤以土牛客家文化館未收門票卻被歸類在有門票營收者,而遭批評營收遠低於成本,自是謬誤。

其次,該報導關於營運績效不彰,只著眼在營業收入上;關於使用效能過低,只著重在參觀人次上。對於文化館,恐不能只從「觀光旅遊業」的觀點看待。從世界各國文化相關館舍的發展脈絡觀察,社會教育、文化傳播才是主要目的、功能。因此,文化館舍的發展軌跡從城市到鄉鎮,也逐漸進入村莊/社區,圖書館的發展過程即為顯例,試問有人計較圖書館的營業收入嗎?至於觀光旅遊收入的考量,則是較後期的發展,更須考量其所帶動的週邊經濟效益。

因此,「蚊子館」與否,在營運績效上不能只從營業或門票收入來看。以土牛客家文化館為例,開館一年餘吸引十萬八千多人參訪,平均每一參觀人次僅花費十七元的成本,達到客家族群文化的教育、傳播功能;更有助於帶動週邊客家庄與東豐綠色走廊的觀光休閒人潮,以文化豐富了鄉村旅遊的內涵,豈能冠以「蚊子館」的稱呼?

而晚近針對一些地方小型館的發展,更被賦予「在地化VS.全球化」的文化認同及社區營造的意涵;因此在文化館的使用效能上,不能只著眼於參觀人次。如,九二一大地震讓即將指定為古蹟的二百多年劉家老夥房(土埆厝合院)崩毀了,劉家族親在原地、仿原貌重建為客家文化館的過程,有爭執也有妥協;透過鄉內最大家族帶動社區參與,讓私有房舍/文化館的興建成了全鄉的公共議題。最後,在鄉公所、劉家祭祀公業和社區團體的努力下,爭取到客委會等公部門經費的挹注,社區也參與了文化館的規畫設計,祭祀公業眾多派下子孫則同意了破紀錄的「提供公共使用五十五年」。更進步的意義在於劉家子孫接受了「生態博物館」的新觀念,自行募款五百多萬蓋了公廳(祠堂)部分,因為「祖先要住的地方不接受公部門補助」。這是一座「活的生態文化館」,在使用效能的考量上,這種社區參與的意義,不是計算參觀人次可以含括的,何況遊客可能更喜歡這種更鮮活、有內涵的參訪氛圍。

蚊子館的造成來自政客對選票或利益的需索無庸置疑,但其形成過程歷經各級行政部門和民意機關的公務、監督程序,卻終究欠缺需求評估與營運設計而造成蚊子館,顯然代議政治在某些環節出了問題。在官員、民代與選民形成的共犯結構下,台灣各地的蚊子館將層出不窮,換藍換綠執政都一樣!但,事情有可能被改變,土牛客家文化館就是一個好例子。蚊子館的消滅,正突顯了「社區營造必須作為公民運動的基礎,公民運動應該成為社區營造的策略」之重要性。

(作者為台灣社造聯盟常務監事、台中縣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理事)

fsj 提到...

何以一枝草苦無一點露

洪財隆 中國時報 2007.10.16

同一國之內的所得分配普遍惡化,幾乎已成了所有國家(開發中與工業國家)的共同焦慮,而伴隨著窮人大量湧現的分配不均現象,道德上理應教人難以容忍。不幸的是,台灣正處於這樣的局面。

台灣所得分配不均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首先是「功能性所得分配」,亦即勞動報酬佔GDP的份額減少而資本報酬的比例卻增加,其次為富有與貧窮家庭之間的所得分配差距拉大,耳熟能詳的吉尼指數即在衡量此一不均幅度,第三則為區域之間的失衡,比如有些縣市繁榮,有些則相對蕭條。

所得分配不均的底層或共通原因當然跟全球化(外貿開放)、技術進步(產品製程日益標準化並有利於技術勞動者),以及中印等新興國家近卅年以來,迅速融入國際生產與貿易體系等衝擊密切相關。尤其是後者更讓全球的勞動供給量從此額外增加四倍,其中絕大多數皆屬於教育程度不超過國中階段的「非技術勞工」,這對全球各地、包括台灣在內近似技術水準的勞工就業與薪資成長,自然會構成重大限制。

試舉一例,中國單單從事紡織成衣的工人就高達兩千萬人,就勞力密集的相關產品而言,除非透過研發創新以提升產品差異化程度與生產力,要不然就必須接受中國的工資水準或裁員關廠。有人甚至打趣說,產業外移其實也是一種「創新」,生產基地的創新,而且也不是所有國家的企業都有這種能耐或意願,比如義大利中小企業的外移能力就明顯不足,必須長期倚賴政府補貼或直接停止生產活動。此外,無情的產業結構變遷與外移,所釋放出來的失業人力與閒置(土地)資源,如果沒有新興產業加以填補,在該地方也會「製造」出窮人並導致家庭與區域之間的所得分配不均。

劇烈且近乎不分企業規模與類別的產業外移,已構成台灣經濟社會最嚴酷的挑戰。事實上,台灣對外投資金額保守估計已高達GDP的三成以上(南韓只有六%),不僅高於世界平均的二四%,也大過工業國家的三○%,而和歐盟國家相當。唯須注意的是,工業國家對外投資多半屬於資產所有權轉移的購併行為(M&A),而台灣絕大部分卻是新創設(土地與廠房)的對外投資,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對外投資模式往往是「連根拔起」,這對台灣本地的就業機會與所得分配,顯然都有負面影響。

總的來說,新興產業的填補(尤其是高生產力的服務業)、外資的持續引入(而非只是不對稱的對外失血),以及中小企業的重新崛起,應是解決台灣所得分配不均問題的斧底抽薪之計。至於兩岸經貿關係如能正常化,當有利於此一方向的發展。

另外,台灣多年來的稅收不足,造成「租稅負擔」(稅收佔GDP比例)去年已不到十四%,不僅跟先進國家往往超過三十%不能相提並論,甚至也低於中國跟南韓,等於直接限制了政府照顧弱勢階層的財政能力,也間接限縮了社會安全與福利制度的可能選項,並因此助長民間怨懟。稅制改革與合理稅收的問題,至少從賦予政府更堅實的所得重分配能力此一角度來看,確實已不容再迴避。

如果,台灣繼續因欠缺財政能力而讓經濟變遷下的輸家獨自面對「充滿雜草的生命花園」,在道德上既站不住腳,經貿策略上也不利於台灣對外持續開放,因為缺乏完善經濟安全制度的社會,往往會向經貿保護主義傾斜。而對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台灣而言,經貿保護主義絕對是致命的毒藥,亦即藉由擴大內部照顧來加大對外經貿開放空間,也不失為是一種兼具公平與效率的一種經濟政策。

最後,台灣主權當然要高舉並主張,但絕對不是以熾熱與偏執的方式來進行,台灣近來直向統獨議題傾斜的「機會成本」即是。公共政策常常不明不白或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後遺症日現的所得分配問題即是顯例。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fsj 提到...

貧富差距 問老百姓最清楚
http://hot.chinatimes.com/6/1_152.html

謝錦芳/特稿 中國時報 2007.10.17

...事實上,無論是主計處的調查,或是財稅中心的資料,都有很大的漏洞。主計處採抽樣調查,富人通常低報所得,窮人很難被找到的;而這項調查不包括股票與土地買賣所得,這些都是富人最主要的獲利來源。其次,財稅資料中心統計,亦不包括有錢大戶最重要的海外所得與股票買賣所得,如此計算出來的貧富差距,嚴重低估了真正的貧富差距...(詳見網站)

fsj 提到...

高學歷高失業》大學生失業率 超越高職生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 2007.10.23

廣設大學政策造成高學歷高失業後遺症,行政院主計處昨(22)日公布今年前三季大學失業率為4.45%,首度超越高職學歷的4.43%。

主計處昨日公布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國內大學程度失業比率激增,原本6月、7月、8 月暑期畢業生求職旺季過後,依照傳統,9月大學畢業失業率應該會下降,但根據主計處統計發現,今年9月大學失業率非但沒有下降,反而升高,失業率高達4.97%,而且高於高職學歷的4.37%。

主計處四局副局長黃建中表示,國內廣設大學,大學學歷人數隨教育普及人數增多而升高,造成高學歷高失業的現象。

今年9月,大學學歷失業人數高達11萬6,000人,其中摩擦性短期失業比率高達77%,黃建中分析,由於大學生年紀尚輕,容易轉換工作,一般而言,這部分的失業原因比較單純,不需要太過擔心。比較值得擔心的應該是結構性原因以及因景氣循環而失業者,9月大學學歷失業者屬於這類的比率達23%。

9月整體勞動市場還算穩定,失業率為3.99%,比上年同月上升0.03個百分點,是七年來同月次低水準,而今年前九個月的平均失業率則為3.92%,也創下七年以來同期最低。

9月總勞動人數為1,073.9萬人,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16.6萬人;此外,1至9月的平均勞動力參與率為58.24%,較去年同期上升0.39個百分點,也創下近十年來的同期新高。

在薪資部分,主計處表示,勞動需求市場穩定增加下,員工荷包也開始出現成長,1至8月經常性薪資為新台幣3萬6,650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75%,創下近七年新高。



◆ 窮忙族多了 最低時薪僅153元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7.10.23

國內真的越來越多「窮忙族」!主計處統計,今年1到8月,時薪最低者是住宿及餐飲業,平均時薪只有153元;相較於最高薪水電燃氣業的552元,兩者差距接近四倍。

主計處昨天公布今年1到8月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國內最高薪的上班族是從事水電燃氣業者,今年前八月的每人每月平均薪資高達93,672元;每人平均工時也最少,每個月只有169.8小時。若以每月22個工作天計算,每天的平均工時不到8小時,平均時薪高達552元,是「錢多事少」的工作。

薪水最低者則是住宿及餐飲業的從業人員,今年前八月的每人每月平均薪資只有23,744元,每月平均工時雖然不高,約為173.2小時,但平均時薪只有153元,僅比領基本工資的工讀生高一點。

時薪次低的是以人力服務為主的其他服務業,今年前八月的平均時薪只有165元,主要是因為工時太長,平均每天工時逼近九小時;第三名是不動產及租賃業,時薪只有221元;分居第四、五的行業則是營造業與批發及零售業,時薪水準分別為233、238元。

至於整體薪資情況,主計處表示,今年前八月國內上班族的平均月薪為36,650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75%,創下近七年同期新高。就算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質平均月薪,今年前八月也有35,008元的水準,比去年同期增加1.11%。

fsj 提到...

財部漏編 近百億發票獎金蒸發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台北報導】 2007.10.26

為鼓勵民眾索取統一發票查緝逃漏稅,財政部每年都會編列統一發票獎金預算,但是立委發現,財政部為了便宜行事,近年每年都違法漏編發票獎金預算,從九十三年到明年「A掉」人民近百億元的獎金,減少民眾中獎機會。立委揚言要將失職人員移送監察院懲處。

立法院財委會昨天審查財政部九十七年度預算,台聯立委羅志明說,依據營業稅法的規定,統一發票的經費,「由全年營業稅收入總額中提出百分之三,以資支應。」財政部編列九十七年度營業稅收二千五百八十一億多元,即使扣掉金融營業稅年平均數兩百六十億元,照說也應該編列六十九億元,卻只編了四十五點八億元,廿三億多元獎金經費就此「蒸發」。

羅志明質問財政部長何志欽、賦稅署長許虞哲為何漏編獎金預算?許虞哲說,「過去幾年都這樣編。」但羅志明說,「依法你就是要編百分之三,財政部編列不足就是違法」何、許兩人一時之間答不上話,許虞哲稍後才說,「預算額度可以的話,希望能夠編足。」

財政部官員私下表示,財部也不想漏編發票獎金,但政府現在都要平衡預算,歲入歲出要軋平,每年編預算的額度都是主計處匡列好的,「主計處要求縮減支出,財政部只能照辦。」

此外,官員說,以往財政部都是足額編列發票獎金預算,但預算送到立法院時都被砍掉一大半;主計處在匡列預算時,則是根據往年的預算編列情形,因此發票獎金幾年來才一直未依法編足。

但羅志明指出,財政部本來就應該依法編列預算,否則就應該修改營業稅法,怎麼可以違法漏編預算,犧牲的還是小老百姓的兌獎獎金,他一定會追究相關失職人員的責任,移送監察院懲處。

※ 監察院已經被立法院給廢了不是嗎...



◆ 想投資台灣 但…頻觸礁

【經濟日報╱記者 林安妮】 2007.10.26

台塑集團登陸投資漳州不銹鋼廠計畫,因龐大投資額而觸動了「政策面審查」機制,使得過關難度明顯提高。政策面審查機制啟動快一年,通過了合計9億美元的數項對陸投資案,更成功取得廠商約新台幣1兆元的相對投資台灣的承諾。

政策面審查是政府在去年底因應兩岸經貿政策轉入「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推出的新機制。這項機制要求,凡是重大登陸投資案,都須由政府跨部會首長組成審查小組,邀請企業負責人及經理人,就企業財務計畫、技術移轉、輸出設備及在台相對投資等要項協調。

不到一年,這項機制成功讓力晶、茂德、日月光、矽品等高科技業者,掏出新台幣1兆元的相對投資。這一回,換成國內傳產業龍頭「觸頂」,台塑會開出多少相對投資額,頗令外界期待。事實上,台塑早前出席經濟部工業局全球布局座談會時曾提及,五年投資台灣7,068億元。看來,投資台灣對台塑來說,不是大問題,但台灣的產業政策是否讓台塑有機會發揮,這一點,看看台塑大煉鋼廠卡在環評動不了,就多少可以看出來。

再者,從經濟部投審會上周公布今年前九月,核准對大陸投資金額達68.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8.8%,也不難發現,大陸熱從來沒有消退跡象。讓人不禁想問,政策面審查機制除了伸手進企業口袋外,還發揮了那些功效?

fsj 提到...

拚經濟 馬面臨嚴峻考驗

唐玉麟/特稿 中國時報 2008.03.27

錢從哪裡來?面對當前國庫負債累累,高達十三兆元,總統當選人馬英九標榜拚經濟,提出「愛台十二項建設」牛肉支票,將是他在五二○上任後,面臨國家財政窟窿的嚴酷考驗。

以政府負債而言,官方公布全國負債計四.六兆元。但立法院預算中心估算,將隱藏性債務加總,則高達十三兆元,光是每年政府償還負債的利息,就高達一千三百億元。

同時,在政府收支不平衡或僵化方面,目前每年全國稅收一兆四千億餘元,占GDP一三%多,但全國政府支出占GDP二○%,顯示支出仍大於收入,缺口難以弭平,須靠變賣國有地、公營事業股票等,籌措財源。但看看口袋裡,可賣國有地與公股股票,所剩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政府法定義務性支出,如人事費、教育社會福利、債務還本(每年還利息達一千三百億元)等,占政府支出七成,僅剩餘三成,可作為公共建設等,這對政府施政將是一大阻力。

近兩年來,政府高唱中央政府總預算財政收支平衡,但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孫克難質疑,這是帳面上好看,若將特別預算(五年五千億公共建設、治水計畫)、九十五個營業基金等隱藏性債務加總,政府財政收支並不平衡。

根據馬英九政見,八年內預計投入四兆元,其中二.六五兆需政府出資,平均政府每年出資三千餘億元。財稅專家認為,目前政府負債相當嚴重,未來馬政府勢必要靠舉債度日。連國民黨專業財稅立委都私下感嘆:「誰敢接財長啊?這是爛攤子!」看到滿目瘡痍的負債,馬英九要準備好的,恐怕是收拾爛攤子的心理準備。

※ 還有砂石與風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