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2007.09.17
經濟部水利署監測發現,地層穩定廿幾年的台北盆地,又傳出下陷趨勢。下陷區集中在幾條施工中的捷運線附近和超高大樓,分布的行政區包括台北縣三重、蘆洲、新莊和台北市中山區,地下水位下降最深達十餘公尺;蘆洲鄉的地層下陷平均速率達每年二點四公分,下陷量居冠。
水利署委託工研院在民國九十三至九十五年監測台北盆地的地層變化,發現連續三年下陷的異常現象,下陷速率為每年一到二點四公分,累計下陷深度為三到七點二公分。比對後發現,沈陷區與施工中的捷運蘆洲線、新莊線和內湖線吻合,原因不明。此外,工研院也發現許多超高層大樓及其周邊成了「沈陷點」,正密切監測,也希望建管機關注意。
台北盆地曾因大量抽取地下水產生地層下陷危機。民國五十三年,台北盆地有兩千兩百多口水井,總抽水量遠超過地下水的安全出水量,當時造成台北市城中區(北門)、台北縣三重、新莊的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二點七公尺的速率下降。民國五十七年,政府禁抽地下水,但沈陷的地層已經回不來;七十六年翡翠水庫完工,徹底解決了台北盆地的供水問題。
沒想到,地層已趨平穩約廿年的台北盆地近三年又出現下陷,且地層下陷區都有深開挖地基的特色,捷運工程的地下開挖深度達卅公尺左右。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雖然最大下陷深度不到八公分,情況輕微,但地下水位不升反降,甚至產生地層下陷,是廿幾年來首見的異常警訊,應立即追蹤查明原因,並採取因應對策,以免情況惡化。水利署日前為此行文台北市捷運局,建議謹慎因應。
水利署副署長廖宗盛表示,地下水位下降還有機會回升,一旦地層下陷,永久的傷害就造成了,不可能回復原來的地勢高度。他說,地勢降低,排水系統的功能也會變差,遇豪大雨易積、淹水,最怕房子跟著沈陷,結構裂損而不適合居住,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地基深開挖的工地周邊。
◆ 捷運挖30米 連續壁疑是禍首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2007.09.17
台北盆地局部下陷中,禍首指向捷運工程。環保團體批評應該把關的環保署怠忽職守,讓環評機制生銹,地下水位下降、地層下陷才會連年發生。
施做捷運新莊線的台北市捷運局中區工程處長鄭國雄說,捷運開挖深達二、三十公尺,破壞地下水位平衡是必然的,重點是妥善控制的程度;若損壞沿線鄰房,該局都盡力修補。他指出,捷運工地採用深連續壁工法,直接阻斷地下水,讓地下水的流向自動改道,並沒有抽太多地下水,產生地層下陷,他也納悶。
鄭國雄建議,未來沿線老屋更新重建時,要記得墊高地基再蓋,可有效防積水、淹水。
鄭國雄也坦承,捷運施工前確有一套地下水抽取計畫,打了抽水井就要有補注井,把抽掉的水回注地底下,但「沒人知道補注井該打在哪裡,也難評估效果」,最後這些地下水都排到水溝流掉了。但這項說法並未能說服環保團體。
環評法規定,開發進行中及完成後,環評主管機關應監督環境影響評估內容和審查結論的執行情形;若對環境有不良影響,應要求限期提出因應對策改善。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說,當年的捷運環評報告書已要求施工單位,須注意新莊、蘆洲同屬地下水敏感地帶,應有防止沈陷、損壞民宅的監測系統與因應對策;監測結果證明台北盆地已連續沈陷三年,顯然施工單位的自我要求不如預期,環評考核追蹤機制也「生銹」了。
針對環評把關失利的批評,環保署官員坦言,該署人力有限,實在無力一一追蹤這麼多環評案,只能期待工程所在的地方環保機關幫忙監督。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建議環保署了解捷運局是否按環評承諾施工,也希望北市捷運局自行檢討原因,設法改善,確保地下水位與地層的穩定。
地層為何下陷?大地技師林四川認為,可能是地下水抽過頭了。他說,超高大樓和捷運地基都要深開挖,為了阻擋地下水破壞工程結構,常用「連續壁」擋水,並把地基周圍的地下水抽乾;由於抽掉的地下水量龐大,很可能破壞當地或沿線的地下水位平衡,導致地層下陷。
◆ 摩天樓打樁 周邊安全捏把汗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2007.09.17
水利署的監測報告顯示,挖得深、體積也重的超高層大樓,可能是地層下陷的元凶之一。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更大膽假設,台灣地震頻繁,在地層軟弱區蓋摩天大樓,除了大樓本身要小心,附近的民宅也可能受害。
台北盆地又見地層下陷,陳宏宇警告政府注意超高大樓的耐震安全,不能只獨善其身,也要考慮周邊建物的安全。
陳宏宇表示,現在許多超高大樓都把基樁打到岩盤上,提高耐震強度;強震來襲時,如果高樓位於地質軟弱區和下陷區,大樓的劇烈搖晃或許不會損傷自身結構,但可能造成周邊地層不均勻的「差異沈陷」,地表和房屋被超高樓的搖晃擾動而變形,值得相關單位重視,並在法規制度面採取行動因應。
陳宏宇形容,要徒手拔起一棵樹,必須不斷左右搖晃樹幹,等樹根的土壤被破壞、鬆散後才能較輕易地連根拔起,「想像一下,摩天大樓經強震搖晃後,附近的土地和結構物會不會受害?」
陳宏宇說,摩天大樓搖晃的影響範圍,以大樓地下開挖深度為準,往地表仰角一定的範圍,都可能被波及。
設計台北一○一大樓的結構技師甘錫瀅認為,實務上還沒見過上述假設應驗的例子,但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不過,以台北一○一大樓為例,大樓基樁打到八十公尺深的岩盤固定住,地震來了,右側的塔樓有岩盤的支撐,左側還有購物中心「壓住」地基(地下五層的筏式基礎),這些重量都足以防止高樓搖晃破壞周邊土地和建物。
甘錫瀅說,樹木和高樓仍有若干差異,例如台北一○一雖高,建築高度和地基寬度的「高寬比」還有七比一,相對穩定;大樹的高度和樹根寬度卻可達廿比一以上,當然較禁不起搖晃。另外,大樹的站立方式是「頭重腳輕」,大樓則是「頭輕腳重」,雖然遇強震和強颱會劇烈左右搖晃,但根據力學原理,一旦地震或颱風停止,大樓會自動回到原位,不像大樹已被颱風吹倒了。
◆ 鄰近深開挖工地 可要求辦說明會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2007.09.17
深開挖的工地是導致周邊地層下陷、鄰房龜裂傾斜的高危險群,如何防止被「陷」害?專家建議民眾多注意住家附近的工地是否屬於此類,若是,最好要求施工單位對社區舉辦施工說明會,並仔細盯好事前的房屋傾斜測量,才能確保權益。
台北市建築管理處指出,過去深開挖工地的損鄰率高,因此,一般地區開挖深度十二公尺(地下三層)以上、地質敏感區的開挖深度達七公尺(地下兩層),或建物高度在五十公尺(十五層)以上等工地,施工單位須在開工前把施工計畫送結構、大地、土木等專業技師公會審查,並對周邊受影響社區進行現況調查,預防施工損鄰。
建管處施工科長解燕樑表示,施工單位通常不會主動對工地周遭社區辦施工說明會,但社區居民若主動要求,建管處可以居中協調舉辦,監督施工單位更加小心謹慎。現況調查則是挨家挨戶做,由施工單位付錢,萬一將來真有損鄰狀況,才能前後比對,向施工單位索賠。
大地技師林四川表示,社區居民要特別注意事前的房屋傾斜調查,最好要求施工單位知會社區管理委員會,會同鑑定單位仔細測量房屋四個屋腳的傾斜率,以防日後施工造成沈陷,房屋傾斜率多寡會扯不清。
※ 台北市以前就是湖底,難保以後不會再出現一個湖。
* 樂生912抗爭事件 -- 來自地層的警訊
* 蘇澳冷泉 爭取登錄世界遺產
* 建大巨蛋程序未走完 移植老樹已枯死百棵
* 研究:四川地震讓斷層壓力不減反增
* 台灣只能看天吃飯?
* 大地無陷好 》供水不足 私井難封
* 地熱,新能源?
* 海山站旁民宅傾斜捷運局推拖
* 國土淪陷 現在進行式
* 烏來野溫泉降溫面臨消失
* 地滑嚴重廬山溫泉區恐遭吞沒
* 泥流倒灌印東 爪哇萬人無家歸
* 5友邦島國 憂心遭海水淹沒
* 百年後... 威尼斯沉了 底特律空了
* 泰近25年降雨量呈兩極化
* 暴雨成災 UN 九月環境變遷高層對話
* 電腦模擬氣候 三年後暖化加劇
* 強烈證據指出:地球近日點改變會觸發冰河期
* 衛星見證史上面積最小的北極冰
* 樹癌 褐根病蔓延全台
3 則留言:
新北投站牆腳裂了 捷運局:安啦
陳函謙/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2.07
完工通車已10年的捷運新北投站,車站周邊最近有地層下陷情況,人行道甚至出現寬5公分、長達15至20公尺裂痕,引起乘客及附近居民疑慮。周邊居民認為可能與鄰近的礦港溪整治及七虎地下停車場工程有關,要求施工單位補強,必要時甚至應該停工。
北市捷運局北工處副處長方壯勵對此表示,新北投站牆腳裂縫應是當地土質鬆軟所致,與周圍工程無關;捷運站建築柱體深入地底岩盤,基樁打得很堅固安全無虞,外牆裂縫雖然「不好看」,但不影響主體結構安全,也不會影響電聯車安全,將灌漿補強,民眾不須擔心。
台北市議員陳建銘昨天上午前往捷運新北投站會勘,發現新北投站沿著大業路,中和街與雙全街之間,路面及人行道地層下陷,路面出現大小不一的裂痕,有的裂痕寬達5至6公分。新北投站外牆貼的花崗石,接縫亦出現開裂,部分站體的磁磚也有脫落。附近居民表示,人行道和站體出現裂痕,讓人提心吊膽,擔心搭乘捷運是否安全。
陳建銘說,新北投站周圍有磺港溪壓力箱涵分洪工程以及七虎公園地下停車場兩大工程正在施工,可能因此造成捷運站牆面龜裂;施工單位及捷運局應立即檢測新北投站建築結構,並重作地質調查,嚴密監控,確保乘客安全。
方壯勵表示,裂痕應與停車場工程無關,而是因為部分地區地質較鬆軟,有的地方則經過回填,長期下來出現微幅沈陷,造成車站站體表面裝飾材料裂開,但車站基樁打得很堅固,並非靠地表撐住,所以不會有危險,檢測數據也顯示結構沒有問題。
嘉義下陷嚴重 5年後降低25公分
高有智/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03
嘉義沿海地區長期是淹水重災區,其中地層下陷更是主因之一,而根據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等人最新模擬發現,嘉義地層下陷情況仍在持續惡化,若不改善,推估二○一三年約比二○○四年下陷幅度平均增加二十五公分,低於嘉義海平面的面積甚至擴增約四十%。
經濟部水利署委託台大教授夏鑄九、李鴻源等人進行「嘉義沿海地區國土復育及永續發展規劃案」,水利專家李鴻源對嘉義地區的地層下陷與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提出警訊,呼籲政府重視,提早因應面對。
李鴻源率領的研究團隊,根據水利署從一九九一年至二○○四年的嘉義地區地層下陷監測結果,總共收集超過四百筆資料,以簡化的物理數學模式,建立一套新的統計函數推估地層下陷的未來變化,這也是國內學者首度以統計函數模擬地層下陷的變化趨勢。
根據模擬推估的結果發現,嘉義地區地層下陷的情況如果沒有改善,到了二○一三年,地層下陷幅度約比二○○四年平均增加二十五公分,到了二○三二年甚至高達八十公分。
研究也發現,如果以嘉義海平面為基準計算,二○○四年低於海平面標準約有五千公頃,到了二○一三年將會增加到七千公頃,地層下陷面積一口氣增加了四十%,到了二○三二年累積面積將會達到一萬公頃,足足增加了一倍。
除了模擬地層下陷,研究也發現影響嘉義地區未來治水問題,包括氣候變遷造成海平面與外傘頂洲消失、導致海浪變高等環境變遷因素,研究團隊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觀察小組(IPCC)研究成果推估,到了二○一三年,嘉義海平面有可能上升約十公分。
參與計畫的研究人員游進裕強調,嘉義地層下陷問題相當嚴重,雖然近年來下陷量已呈減少趨勢,但如果無法有效控制,未來仍會持續惡化。
游進裕也從一九九一年到二○○五年的水利署資料成果分析指出,十四年來總下陷量在二十公分以上的下陷區涵蓋有東石鄉、布袋鎮、與義竹鄉,其中最主要的下陷中心為東石鄉。
研究團隊的模擬統計函數主要根據政府相關基礎調查數據,仍會受到相關調查研究的準確度與改善地層下陷的作法等變數影響。李鴻源與游進裕強調,目前台灣還沒有精準的學術化評估方法,雖然相關函數仍有修正空間,但他們交相對照預測值與推估值都在可接受範圍內。
※ 這與大量抽取地下水有關。
* 地層下陷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530
台北盆地山腳斷層擴1倍 強震威脅增
20→40km 可造成規模七地震
自由時報 2008.08.17
〔記者曾慧雯、謝文華/台北報導〕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最新觀測,人口數超過八百萬的台北盆地下方的山腳斷層,從關渡延伸至金山,長度達四十公里,是過去所認知的兩倍,整體活動可造成芮氏規模七的地震。學者呼籲政府儘速修正斷層分布區域的建築及公共建設法規,提高防震係數,集合式建築、捷運等交通系統的防震措施都應加倍考量。
位於台北盆地西北緣延展的山腳斷層,大約在四十至七十萬年前開始活動,並陷落形成台北盆地,最近一次活動距今可能有一萬一千年。
最新調查 穿大屯火山至金山
地調所過去調查研究資料,認為山腳斷層位置是沿著關渡、五股、泰山至樹林一帶分布,長約二十公里。最新調查顯示山腳斷層穿過大屯火山,延伸至東北方的金山地區,長度約為四十公里。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于高解釋,斷層的長度、面積愈大,與地震可能造成的規模呈正比。
斷層長度愈長 地震規模愈大
地調所根據海上震測調查,由金山近岸地區往東北海域方向延伸,也新發現到與山腳斷層近乎相同走向的正斷層軌跡。如果斷層活動再延伸進入海域,理論上可能產生規模更大的地震,但由於近岸地區海上調查作業不易,海陸斷層線連接關係有待釐清。
此外,過去新莊、五股地區因超抽地下水而地層下陷,在興建翡翠水庫後情況已經好轉,但地調所仍觀測到蘆洲、關渡一帶出現少量下陷趨勢,究竟是抽用地下水造成,或因當地本來就屬沼澤、地質鬆軟,或正斷層活動所引發,需要觀察。
陳于高說,有地質學者在二十多年前即推測山腳斷層穿過大屯火山延伸至金山地區,甚至延伸進入海域,但一直停留在臆測階段,地調所終於精楚掌握斷層的長度,雖欠缺面積數據,仍十分寶貴,有助科學家更確立未來研究的方向和位置。
地調所副所長江崇榮說,山腳斷層過去為局部分段活動,但不能排除長達四十公里以上的斷層同時活動,因而引發大規模地震威脅的可能,地調所將持續監測調查斷層的性質、位置及活動性。
地調所與學界近四年在台北盆地周遭地區,以平均一年在地下幾十至上百公尺放置十餘處的「微地震網」和「井下地震站」的速度,監測山腳斷層的細微活動訊號。陳于高指出,類似芮式地震規模一或零點幾的小地震觀測,過去僅在地表量測,但凡車子經過或有人打噴嚏都造成地震波觀測的干擾,在地下監測,預期能對海底地殼結構作更細緻的紀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