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4

樹癌 褐根病蔓延全台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黃福其╱台北報導】 2007.09.14

被稱為「樹癌」的褐根病侵襲全台樹木,台北市至少有十四座公園淪陷、三百六十棵樹受感染、六千多平方公尺土壤必須徹底消毒滅菌,且疫情尚未獲控制。專家警告,若政府不積極處理,預估不到十年台灣將無處可種樹。

農委會在去年三月,首度發文警告各縣市注意褐根病問題。林業試驗所博士傅傅春旭表示,調查顯示除了澎湖、馬祖、綠島及蘭嶼外,全台都有染病案例。

台北市公園處褐根病防治小組說,褐根病菌蔓延快速,樹木一旦染病,不到三天就枝葉枯黃凋萎,真菌遺留在殘根土壤中可存活十年,難以斷絕,在南部還被稱為樹木的「起肖病」(意指發瘋病)。

許多更新區域靠著機具翻動土壤,真菌產生孢子隨風飄散,讓褐根病快速散播,根本就無法防堵;更嚴重的是,只要感染的土壤沒有清理、消毒乾淨,可說是「種什麼就死什麼」。

去年底台北市公園處在市內首度發現案例,即成立防治小組,一口氣砍除、焚毀八十五棵病株。但一個月後,發現的病株就增加到一百零五棵。

今年起,市府公園處發現疫情持續擴大,原先提報加上市區綠帶,共二百廿棵病株、四千六百平方公尺土壤須防治。公園處從綠化經費結餘款擠出四百五十萬元處理這場樹災。但公園處最近重新統計「新感染標的」,又發現多出一百四十棵病株。

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技正林明志指出,這兩年來陸續接獲通報,「蔓延速度比想像中還快」,褐根病已從市區擴散到郊區,情況危急。

林明志表示,褐根病侵襲對象包括所有木本植物,只要喬木、灌木都無法倖免,政府若不設法解決,不用多久北市的樹木都可能淪陷,土壤也無法植樹,只能種「草」。



◆ 只能治標 學者:改種抵抗力強的樹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台北報導】 2007.09.14

台灣褐根病有多嚴重?長期研究的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博士傅春旭說:「全台都有樹木感染,至今仍無有效防治方法。」

他表示,南部情形較北部嚴重,屏東縣最慘。台灣溫度高、潮濕,加上樹木移植頻繁,讓褐根病的真菌繁殖擴大。

台灣大學園藝系教授鄭正勇指出,台灣褐根病菌怎樣處理都不會乾淨,解決方式是「改種抵抗力強的樹種」。

他說,早在十年前就曾提醒政府必須注意這種死亡率高的樹木疾病,但未獲重視;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套有效方法可以抑制病菌,只能移除,這樣「治標不治本」並不是辦法。

鄭正勇指出,早年公家單位景觀植栽講求生長快速、綠意盎然,從國外引進染病樹木,讓病菌在苗圃中擴散,導致全面散播。

他說,台灣植樹環境糟糕,不是與水泥鋪面在一起、排水不良,就是公園裡有不同樹種,既不美觀,也加速病菌傳染速度。

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技正林明志表示,初步統計,台灣已有兩百餘種樹會受到感染,寄主植物相當廣泛。林明志說,民眾若發現樹木有不正常大量落葉、樹根及表皮被深褐色菌絲包圍,即是受到感染。



◆ 褐根病菌 春夏活躍 林木殺手

【聯合報╱郭錦萍】 2007.09.14

樹木褐根病僅見於亞洲和澳洲,台灣最早發現此病是在一九二八年,它會造成樹木根部腐敗,導致全株萎凋死亡,是目前台灣木本植物根部主要病原之一,因此被稱為「林木殺手」或「樹癌」。

褐根病的病原(Phellinus noxius)屬擔子菌,菌落初期白色至草黃色,後轉為琥珀至黑褐色,形成節生孢子和毛狀菌絲,屬腐朽菌中之主攻木材的菌類。

罹病樹木若屬慢性,就會先出現葉片稀疏及掉落,約一兩年後死亡。若是急性,樹木會快速黃化,一至五個月就會枯死。若是雨多的季節,一兩個月就會死亡。

褐根菌所以會造成樹木快速萎凋,主要原因是病原菌直接破壞樹皮的輸導組織,造成環狀壞死,導致水份及養份輸送受阻而死。

所以被稱為褐根病,是因近土部分木材會變褐色,根系上也覆有褐色菌體,老化病組織內部可見黑褐色網狀線紋菌絲束,組織最後完全白化腐朽。

褐根菌生長最適溫在廿四至卅二度,喜酸性。病原菌在春夏潮濕季節,有些子實體產生擔孢子會隨風傳播。

但多數病原主要存活在殘根上,傳播途徑主要經由病根、種苗帶菌或病區土壤等接觸。

※ 相關報導:

氣候暖化 本土植物生態大浩劫
生態浩劫 香澤蘭攻上中海拔
光葉水菊 下個生態災難?

蟲蟲危機 刺桐蜂狂捲葉
從小黑蚊攻台到新加坡陷登革熱
讓後代都無法傳播疾病的蚊子
從新疆暴雨到花家湖塌方與洞庭湖鼠患
從俄國北極放國旗到天山雪蓮恐滅絕

電腦模擬氣候 三年後暖化加劇
強烈證據指出:地球近日點改變會觸發冰河期

「蜂群衰竭失調(CCD)」真相逐漸明朗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1 則留言:

fsj 提到...

研究室廢液 竟成抗樹癌靈丹

自由時報 2009.03.03

〔記者蔡清華/高縣報導〕第一科大生物產氫研究計畫,意外發現製程中產生的廢液,竟成抗樹癌(褐根病)良方!

第一科大八年前進行生物厭氧發酵產氫計畫,研究利用糖蜜(製糖附產物)加入特殊菌種發酵產生氫氣,發展生質替代能源,但因研究規模不斷擴增,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液也愈來愈多,日產量曾一度高達一噸,連校內的污水處理廠也因無法負荷而拒收。

生物產氫研究計畫 意外收穫

指導副教授賴俊吉指出,這些不起眼的廢液,其實另有幫助植物生長的「神奇功效」,因為他們試著澆灌校內花草後,發現多年來光禿禿的不毛之地,竟長出綠草,連仙人掌都長得比人還高。

廢水神奇的功效,讓學校附近的果農爭相索討,果農「呷好逗相報」,從燕巢的棗農,到美濃、旗山的蕉農均雨露均霑。

由於廢水對園藝、農作生長效果顯著,研究團隊進一步嘗試進行植物病蟲害防治,期間先後協助高雄女中搶救罹病的校樹、以及台南關廟千佛山的老刺桐,都有不錯成效。

果樹路樹澆灌廢液 枝葉茂盛

去年研究團隊承接林務局「育林技術改進計畫」,與高雄縣政府合作,針對鳳山市列為褐根病感染區的國泰路八百卅九株豔紫荊路樹,進行長達六個月的澆灌,並與南京路同種、等量未澆灌的路樹,進行細密的「臨床」比對實驗,今年初研究成果出爐。

他們將兩方路樹區分為六個不同罹病等級的樹群,統計分析發現,國泰路段樹木罹病風險減少了十三%,相對的,南京路未澆灌的路樹罹病風險增加了十%,可有效降低整體罹病風險,但對已罹病嚴重的病株,仍無法挽救。

賴俊吉與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黃介辰合作研究發現,這些廢液中含有芽孢桿菌屬(Bacillus sp.)的益生菌製劑,在實驗室中培養後,對褐根病菌具有抑制及對抗的作用。而多樣性微生物能使土壤及樹木有其活性,並可與病原菌相抗衡。

高縣府農業處及工務處對這項研究成果十分肯定,決定自三月起,擴大對南京路近千株路樹進行澆灌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