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0

藝術館鑿裂縫 雕刻家:鴻溝沒有底線

(C) Guardian Unlimited◆ 挖開藝術館 雕刻家「創」舉驚人

中時電子報╱黃文正/綜合報導 2007-10-10

哥倫比亞女雕刻家多莉絲.薩西多,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水泥地面開挖一條長長裂縫,最近成為藝術圈的熱烈話題。英國人對此種前衛藝術原本並不陌生,但眼見裂縫每天「長大」,變得越來越寬、越來越深,大家都很納悶她究竟是如何「創作」?對於外界好奇詢問,這位女藝術家並不願透露秘訣。

多莉絲.薩西多在藝術館內持續創作已有五周之久,當初的小裂縫,如今也長大成一百六十七公尺的巨大裂縫。面對外界的好奇,她口風甚緊,只是低調地說:「重要的是創作本身,如何製造裂縫,並無任何意義。」至於未來會持續挖至多深?她饒富哲理地說:「它會跟人性一樣深,沒有底線。」

多莉絲.薩西說,這條大裂縫是象徵「疆界與移民、種族隔離、仇恨的經驗」,突顯歐洲與其它第三世界國家人民之間的巨大鴻溝。

對於女藝術家在藝術館內搞「破壞」,館長尼可拉斯.賽洛塔表示,問題只有兩個:我們能否因此理解她的創作精神?此創作會否對藝術館造成永久的結構傷害?前者顯然已達成目的,至於後者,答案是否定的。此裂縫預定明年四月填滿。

※ 這個作品很棒,也很佩服館長的眼光。

* AFP: Crack in floor could divide London art lovers
http://afp.google.com/article/ALeqM5herpYCCuLbSPNC5kixTvPXUFh0Ig

* Art lovers fall victim to Doris's crack Guardian Unlimited
http://www.guardian.co.uk/uk_news/story/0,,2187662,00.html

* Jonathan Jones on how Doris Salcedo's art grew out of the horrors she witnessed in her native Colombia Guardian Unlimited Arts
http://arts.guardian.co.uk/art/architecture/story/0,,2187557,00.html

帕慕克:詮釋文明衝突的象徵意義
連結 - 讓60億人串在一起的無形網路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研究者完成 25 年來首度「網際網路普查」

「人能否不要國家?」
全球7大不穩定因素加劇 國際衝突難免
聯合國刊物:肯亞問題在經濟
從緬甸公民不服從運動到剛果婦女慘遭性虐
沙國女遭輪暴 被判鞭刑還要坐牢
研究:懷孕之前的飲食決定羊的性別
譴責亞美尼亞屠殺 土耳其揚言與美斷交
美國種族主義的繩繯
布希遲早會轟炸伊朗
希拉蕊能擊敗歐巴馬?
經濟新民族主義崛起 世界不再是平的
從擴大內需、物價上揚到歐元升息抗通膨
學者怎樣從政
重視國際法及海洋意識
票投極右派 這就是愛奧地利啦

子彈全球年產140億顆 足殺光人類兩回
十億納稅人的血汗錢就這麼給A了? - 「豬步」巴紐 澳剝削資源阻發展
疾病大流行時醫生該讓誰死?報告提供答案
2030年 全球為資源開戰?

24 則留言:

fsj 提到...

了解少數民族 消弭族群偏見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08.01.07

中研院史語所西南少數民族文物數位化的成果,民眾可以在「村寨網」中找到。中研院研究員王明珂說,希望透過這個網站,讓民眾重新省思民族認同的議題,所謂「民族的界線」其實是很模糊的。

王明珂長期研究處於漢藏之間的羌族,及大陸西南少數民族,他對於這些民族有極深刻的觀察。

他指出,廿世紀初期中華民國剛建立時,政府當局亟需瞭解境內到底有多少民族,因此動用國家的力量,投注大量的資源、最好的設備,讓人類學家深入西南地區進行研究。

王明珂指出,在近代中國國族主義下,這些「邊界外的蠻夷」變為「邊界內少數民族」的民族化過程,「就像燃燒一根木棒一樣」,並不會有很明確燒過、未燒過的界線,「更重要的是燃燒的過程」。

到了近代,少數民族意識逐漸抬頭,「甚至成了值得驕傲的符號」,族群關係不這麼緊張,族群偏見也逐漸淡化。

王明珂希望民眾能透過「村寨網」資料,重新省思這種「民族認同」、「國族邊緣」的意涵。村寨網網址 http://ethno.ihp.sinica.edu.tw/index.htm

fsj 提到...

南非白人學生撒尿 迫黑人校工喝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 2008.02.29

4名南非白人大學生因不滿校方取消種族隔離政策,竟凌辱5名做清潔工作的黑人校工,甚至偷偷在食物上撒尿強迫他們吞下,還把過程拍攝下來。近日消息傳出後引發暴動,該校27日被迫停課一天,甚至連警方都進學校鎮暴。南非國內亦群情激憤,此案堪稱南非自1994年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後,引發爭議的種族衝突案。

位於南非中部布隆泉市的「自由邦大學」自今年開始取消種族隔離規定,不再隔離不同種族的住校生。4名不滿這項政策的白人學生則將氣出在黑人校工身上,將虐待過程拍成影片表達不滿。

犯案學生先是強迫4女1男、5名黑人校工各灌下一整瓶啤酒,然後把他們帶到操場,逼他們表演運動技能。接著一名學生偷偷對著一盤食物小解,並把尿解進一個塑膠湯杯,誘騙並逼迫他們跪著吃喝下肚。部分校工不禁嘔吐。

犯案學生全程未蒙面,且選在只有白人男性才能進入的瑞茲宿舍(Reitz hostel)施虐,片尾還打上「這才是我們所謂的種族融合」字句,挑釁意味濃厚。這段去年9月拍攝的影片暗中在校內流傳,日前終於曝光。

凌虐消息傳出後,數百名學生和教職員27日在校內遊行抗議,要求學校針對此案立即作出回應及處置,影帶中受辱的黑人校工也出現在抗議隊伍前面,但他們不願和校方人員說話。遊行過程大致平和,但也有些人因情緒激動引發零星衝突,並破壞了校內設施,有5名學生被逮捕。維持秩序的警方投擲震撼彈,驅離情緒激動的師生。

學生社團打算發起全國性的示威,對種族歧視影片一案表達抗議。

自由邦大學副校長佛利(Frederick Fourie)表示,4名犯案學生中2人已畢業,另2人已勒令休學。學校發言人費雪在聲明中指出,已要求該校律師對4名涉案學生提出刑事訴訟。

此事引起朝野政黨一陣撻伐,執政黨非洲民族議會青年團痛罵這些侮辱黑人的學生,稱他們和狗、狒狒沒什麼兩樣。

自由邦大學27日全校停課一天,28日將恢復上課。該大學所在地區舊稱奧倫治自由邦(或稱橘自由省),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是荷蘭裔白人的基地,白人學生占盡優勢。



◆ 南非種族隔離 政策廢觀念仍在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 2008.02.29

「種族隔離」一詞對南非人而言,是用數十年光陰與血淚拼成的敏感字眼。南非自1940年代起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直到1990年前總統戴克拉克才釋放民權運動領袖曼德拉,並廢除這種制度。1994年曼德拉當選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南非也自此進入所謂「後種族隔離時代」,然時至今日,種族衝突依然時有所聞。

種族隔離時期,南非白人掌控經濟、政治資源,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種,小自生活起居,大至公民參政權,處處皆受限制。黑人不得進入白人居住地區,也沒有投票權。國內黑人抗爭時有所聞,國際社會亦對南非政府大加譴責並施以制裁。

1989年身為白人的戴克拉克當選總統,誓言消除南非的種族隔離衝突。1990年他釋放坐牢27年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曼德拉,並廢除種族隔離法律,一年內更讓非洲民族黨等60個反種族隔離團體合法化。

1993年,戴克拉克因對南非的民主貢獻,和曼德拉同獲諾貝爾和平獎。1994年南非舉行首次大選,曼德拉當選總統,象徵政權由白人(戴克拉克)和平轉移到黑人(曼德拉)手中。

然而,雖然南非黑人在政治上已經出頭,社會上種族歧視觀念與矛盾卻仍根深柢固,非一朝一夕所可消弭。部分白人仍將黑人視為次等公民,黑人仍對白人充滿仇恨。自由邦大學爆發白人學生凌虐黑人校工事件,已在南非掀起軒然大波,又是一場不知何時能了的種族衝突。



◆ 南非白人學生為侮辱黑人校工影片道歉

中廣新聞網╱謝佐人 2008-02-29

南非白人大學生侮辱校內黑人清潔工人,誘騙他們吃下淋有尿液的食品,還把錄影短片貼上網路,引發軒然大波。不但校內師生嘩然,南非人權團體也強烈抗議,現在參與這場惡作劇的四名白人學生中,有兩人出面道歉。(謝佐人報導)

南非自由省大學白人學生侮辱校內黑人清潔工人的影片從星期二貼上網之後,隨即引起校園及南非社會一片譁然,不過,在影片裡出現的四名白人學生中,有兩人今天透過聲明,公開道歉,並且說明,黑人校工吃喝下的食品並沒有受到任何尿液污染,影片是經過剪接,所以只是看起來,好像是被淋過尿液。這兩名學生在聲明中表示,他們並非種族歧視份子,也無意羞辱詆毀校工或黑人。學生的辯護律師說,影片純粹是學生的惡作劇而已。

目前這些學生都已遭校方停學處分,同時學校在譴責這個影片行為是侮辱人性尊嚴的同時,也已經正式向公訴檢察官呈報。

南非過去實施「種族隔離政策」,對於境內白人、黑人及有色人種的各項權益都有嚴格限制,雖然這項政策在18年前已經廢除,但是在社會各階層,南非黑人白人之間的隔閡依舊存在,許多大學宿舍,至今還是實施勒白人黑人分別住宿。據說,這次影片事件的白人學生就是不滿自由省大學實施「種族融合措施」,反對學校將白人黑人學生安排在同一宿舍,所以將影片貼上網,表達抗議。

代表遭受侮辱黑人清潔工的律師表示,他們不僅要對四名學生提出告訴,也時也控告學校。

fsj 提到...

從獨裁李承晚到南非仇外暴民

◆ 獨裁李承晚 濫殺20萬南韓人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美聯社南韓大田18日電】 2008.05.19

南韓官方的「真相及和解委員會」調查2年後發現,韓戰爆發之初的1950年夏天,南韓軍警集體處決至少10萬名左派分子及農民,事後並將屍體拋置於臨時挖掘的溝渠、廢棄的礦坑甚至於海中。

委員會指出,當年的南韓李承晚政權曾將大約3萬名政治異議人士下獄,此後為避免左派分子為北韓宣傳而對他們痛下毒手,遇害者包括婦孺,許多人甚至從未受到起訴或審判。「真相及和解委員會」委員,南韓聖公會大學歷史學者金東春指出,死者在短短幾個星期內相繼遇害,這段不為人知的史實此後湮沒半世紀,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韓戰殘暴篇章」。

目前已有數百具遇害者的遺骸出土。金東春指出,10萬人遇害是保守估計,確切的人數可能多達20萬人或更多,南韓當時的人口是2,000萬。調查人員認為,集體處決的命令可能是總統李承晚親自下達。

除左派分子,成千上萬被控與北韓勾結的南韓人當年底死於非命,北韓部隊1950年6月底入侵南韓並占領漢城之後,釋放數千名親北的政治犯。南韓戰後出現執政數十年的右派獨裁政權,受害者遺族對1950年的血腥之夏忍氣吞聲。美國軍方對這段史實嚴加保密。

這段史實直到1990年代與南韓邁向民主化才逐漸為人所知。2002年的一場颱風使其中一座集體墳塚重見天日,另一處萬人塚則是在某電視台的新聞採訪小組進入一處已經封閉的礦坑後發現。此外,美國軍方也適時公布相關檔案,其中包括南韓軍警當年在大田市郊集體處決遇害者的照片。南韓各地的此類萬人塚估計約150處。

在調查的過程中,委員會獲得部分曾經與事的南韓人協助。1950年7月初在大田郊區某偏僻山谷處決遇害者的李俊英表示:「既使今天,我仍然因為曾經扣下扳機而滿懷罪惡感。」83歲的李俊英表示,他當時知道,許多遇害者是普通罪犯或因為南韓當局大肆兜捕共黨同情者,而無端捲入的不識字農民。他說,這些枉死者對共產主義「毫無所知」。

美方解密的檔案顯示,美軍當時對李承晚政權集體處決左派分子的作法持曖昧立場。美外交官曾要求南韓當局節制,卻不得要領,美國國務院則在密電中表示,聯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認為,這是南韓人的「家務事」。



◆ 南非約堡仇外暴力擴大 外人到警局避難

【中央社╱約翰尼斯堡十八日電】 2008.05.18

南非大城約翰尼斯堡非裔外國人主要集中區,從十七日晚間又爆發新一波的仇外暴力攻擊事件,至少五人死於暴徒手中,約五十人輕重傷,今天早上開始,約數百名驚恐害怕的外國人紛紛跑到約堡城中區的杰比警察分局避難。

約堡城中區是非裔外國難民和非法移民的大本營,當地凌晨一時許,城中區鄰近地區分別傳出程度不一的仇外攻擊事件,杰比警察分局部署大批攜帶重型武品和鎮暴彈的警察,警用直升機也在警局上空盤旋觀察情勢發展。

杰比警察分局分局長勞烏表示,城中區的仇外暴力從今天凌晨就開始,目前警局已分別安置不少尋求庇護的婦女及兒童,約三百名外籍男子則被安排待在警局後面。

囂張的暴民開車來到杰比警局後,大聲播放著音樂,而從車內跳出來的人則在那些尋求安全庇護的外國人面前來回擺動身體,讓難民們擔驚受怕而退回警局內。

馬拉威籍的納姆戈瑪向當地媒體表示,他是住在離杰比警局不遠的一家平價旅館內,昨晚看到手持刀械和其他武器的暴徒走到旅館前,拿起石塊扔向旅館窗戶後便闖入屋內,雖然暴徒未傷人卻偷走他的手機、毛毯和隨身財物。

來自辛巴威、一九九一年起就跑來南非打工的席邦達說,今天早上輪完夜班清潔工作返回寄住的旅館時,聽到有暴徒正在追趕同住旅館內的其他外國人,在收拾完隨身物品後便跑到市中心尋求避難。

席邦達表示,暴民是一群未受教育的人,「只是認為我們搶走他們手上的一點東西就攻擊」,辛巴威總統穆加比看到此情此景,一定也會不寒而慄,但又能怎麼辦呢?居住在南非的辛巴威人已無處可走。

約堡市警局發言人英格布里克特指出,仇外暴力是從今天凌晨一點開始,城中區對外國道和省道主要交界的克里夫蘭違建貧民區,有兩人被燒、三人被歐致死,另有五十名受槍傷、刺傷的外國人被送往醫院。

英格布里克特說,外國人是這波攻擊事件的目標,其中又以辛巴威籍公民為主。

※ 人類的血液裡還流著野蠻。

fsj 提到...

從南非外來移民持續出走到台籍老兵的悲愴

◆ 南非宣稱已控制排外暴動 外來移民持續出走

法新社╱郭無患 2008-05-27

(法新社約翰尼斯堡二十六日電)南非政府今天宣稱,兩週以來的嚴重排外暴動已獲得控制,但有許多跡象證明,南非大量外來移民已逃離這個國家。

莫三比克當局表示,兩萬六千名國民已經回國,馬拉威今天宣布,計劃撤出三千名僑民。

紅十字會指出,目前已準備好迎接逃出南非的兩萬五千名辛巴威人進入尚比亞。

正當數以千計民眾湧向邊界之際,南非也面臨嚴重的人道危機,大約三萬五千名流離失所的外籍人士暫時棲身在警察派出所、社區中心、以及教堂。

南非總統姆貝基昨天少見地對全國發表演說,呼籲和平,他並主持由十一名內閣閣員組成的專案會議,負責處理暴動。

南非安全部長恩卡庫拉在兩個半小時的會議後宣布:「現在情勢已獲得控制」,兩週以來暴動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增加為五十六人。

南非的外來移民被指為是造成高犯罪率、以及剝奪當地就業機會的主因,許多外來移民來自經濟瓦解的鄰國辛巴威。

配備武器的一群群年輕人在約翰尼斯堡附近的衝突點「清洗」許多貧民區,根據報導,五月十一日暴動發生以來,南非九個省份中有七個省份都出現排外暴動事件。

救援團體今天對公共衛生問題、以及難以安置處理大批民眾,提出警告,紅十字會也抱怨缺乏全國性的整合協調。



◆ 美下獄貪官 領天價退休金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8.05.26

紐約市和紐約州共有450個貪贓的政治人物、枉法的警察和收賄的法官,每年仍從市府和州府領取豐厚退休金,這些錢都是被他們背叛的納稅人的血汗錢。

紐約召妓州長也在列

紐約「每日新聞報」25日報導,另外還有125個下台官員將從62歲起開始享受「黃金分手(golden goodbye)」,包括收賄的前州眾議員黛安‧戈登,以及最近召妓丟差的州長史匹哲。

報導說,貪腐公務員名單過去兩年迅速增加,付給腐敗官員的退休金也快速增加到每年2500萬美元 (台幣7億6200元)。連被指控當黑手黨殺手的兩名探員艾波里托和卡拉卡帕,每人也領總計一百萬美元的養老金。

市議員雅斯基說:「這是一個獎勵說謊、欺騙、偷竊、收賄、背叛民眾信任者和和盜用公款者的世界。」

退休金專家表示,發給貪腐徒退休金完全合法,市行政法、州退休和社會安全法,以及州憲法都沒有禁止。而且沒有提供放棄退休金福利的規定,所以這些面臨法律審判的腐敗官員只要申請退休,就能開始領退休金。

即使被關進上州的歐內達監獄,鐵窗也擋不了腐敗官員領錢。前州眾議員紐曼因竊盜勒索入獄九年,但他每年依然可領取州退休金4萬3322美元。

羞恥名人堂裡最有錢的是前主計長何維西。他2006年承認派州府工作人員充當生病妻子的司機、雜役。他2002年開始每年領取州退休金10萬4123美元,以及教師退休金6萬6570美元。紀錄顯示,他已經領走老百姓納稅錢110萬美元。



◆ 殺900病童 納粹軍醫竟獲獎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8.05.27

德國內科醫學會最近頒授象徵該學會最高榮譽的甘特─布德曼獎章,給被控在二次大戰前批准將900名病童安樂死的前納粹黨衛軍醫師史威靈。

倫敦每日郵報26日報導,92歲的史威靈戰前是慕尼黑附近一家結核病診所的醫師,被指控曾下令將900名德國天主教病童自該診所轉送另一處「治療中心」。

事實上,該中心負責執行納粹戰前的一項秘密政策:屠殺納粹認定「白吃無用」的殘障者。

許多曾參與其事的納粹黨人,後來都成為大屠殺期間的死亡集中營指揮官及高級幹部。四名決定打破沉默誓言的修女聲稱,她們曾經目睹史威靈下令將前述病童轉送他處,並簽署同意殺人的文件。美國猶太人組織「反汙衊聯盟」與「魏森陶爾中心」指出,史威靈當時極力支持納粹的這項安樂死計畫。

史威靈坦承曾經加入納粹黨衛軍,並辯稱係出於「社會理由」,但矢口否認曾主持該項安樂死計畫。

史威靈曾任德國「醫師協會」會長,1992年被指定接任「世界醫學會」主席,翌年因為迫於國際壓力而撤回提名。

德國內科醫學會會長魏塞亞克表示,史威靈獲頒獎章「實至名歸」。他拒絕針對有關史威靈的指控置評;這顯示,德國至今仍不願追究納粹戰犯的刑責。



◆ 台籍老兵的悲愴

黃煌雄 中國時報 2008.05.27

一九八六年底,我在競選立委時,推出全國第一張公開呼籲讓老兵返鄉探親的傳單─「國民黨,讓我回家」;次年十一月,蔣經國正式開放老兵返鄉探親。隨著在台灣的大陸老兵返鄉探親的發展,也相應引發在大陸的台籍老兵返鄉相關事宜。一九九四年春,許昭榮來到我的辦公室,當我聽完他個人的人生遭遇與努力在大陸尋找尚存的台籍老兵,基於歷史體認及民胞物與的情懷,我向他表示:「從今天起,我將盡我所能,謙誠地來協助台籍老兵的有關事宜」。

所謂台籍老兵,就是在國共內戰後期,國民黨在台灣以各種方式,包括欺騙和非志願,強徵台灣青年到大陸參戰的兵員。依「中華民國原國軍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的估計,從一九四五年底到一九四八年間,被強徵的台籍老兵約有一萬五千人左右。

一九九四年四月,我主持一場「黑水溝彼岸的鄉愁-台籍老兵問題面面觀」公聽會,當聽到那些操著「山東腔」、「上海腔」的台籍老兵訴說斑斑血淚的事蹟時,無不動容:「我們並未被告知要去大陸,欺騙說要移防嘉義,事實上卻被調往中國打戰」;「到達上海才發給手榴彈、槍械,和共產黨八路軍開戰,問題是,那時我們連八路是哪一個國家也不知道」;「那時國民黨跟我們說,去中國是為了接受軍事訓練,以便日後回山地部族服務,但事實上卻是受騙了」。

這些轉戰於錦州、塔山、徐州、平津及沿海戰役的台灣子弟,在雨雪紛飛的「祖國」,在冰天凍地裡荷槍挺進,沿途留下的卻是袍澤的屍體和不忍揮淚的乖離.... 。

這場公聽會也呈現了台籍老兵的面貌與處境:「我們在大陸時有家歸不得,在台灣定居四年卻仍沒有人聞問,父母早已不在,家鄉對我們而言,十分地陌生」;「原來在森林之巔的家已不存在,現在住在不屬於自己的平野,誰來照顧?家又在何方?」「我們台籍老兵一生戎馬為國,終生只能作二等兵,連個受國家照顧俸養的『榮民』資格都沒有!」這正是一九九四年春在經濟上貧無立錐、精神上只能行走於荒原、身分認同上是社會邊緣人的台籍老兵最真實寫照。

從一九九四年起,我一直陪台籍老兵同行:我曾帶他們「回家」──國防部,孫震部長親自接見,並表示歡迎台籍老兵「回家」;有關台籍老兵身分認同、物質撫慰與精神照顧,國防部大多有了具體承諾,而在這整個「回家」與爭取權益的過程上,我始終看到許昭榮帶領台籍老兵參與奮鬥的身影。

基於對台籍老兵命運的感嘆,這些年來,許昭榮一直希望找塊地、立碑紀念,藉以惕勵後人。幾經努力,他終於獲得高雄市政府的支持,取得在高雄市旗津附近約一公頃土地,作為「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之用。他很快地在有限的資源與很短的時間內,豎起「魂鎮故土」、「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今年五月廿日,在二次政黨輪替交接的同一天晚上,這位台籍老兵權益的代言人與引導人,卻以最悲壯的自焚方式結束悲愴的一生。從他所留下了「我的遺言」,誓言:「本人甘願死守台灣唯一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直到催生國立『台灣歷代戰歿英靈紀念碑』為止」。

許昭榮的自焚,固然蘊含個人悲憤與失落,更蘊含有大時代的悲愴。如果我們能拋棄狹隘的黨派觀點與意識形態,而從歷史的高度、人文的情懷、人道的精神、藝術的角度,活化並豐富「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內涵與意義,對兩岸所有經歷過大時代悲慘命運的人民而言,都是一件既能激勵人心、又能警惕歷史的重大心靈與歷史復建工程。

這本是一件陳水扁執政時期應做好而尚未做好的工作,對馬英九政府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如果馬英九總統能延續尚未成為總統之前的馬英九,在追念蔣渭水與關懷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所展現的用心與用力,同樣來為這一重大的心靈與歷史復建工程用心與用力,不僅有助於融化歷史宿怨,而且也能增強社會和諧團結,更是撫慰將凋零殆盡的台籍老兵悲愴命運的最好方式。

(作者為台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

fsj 提到...

打破迷思 亞裔不全是科技天才

紐約時報/十日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6.11

在美國一般民眾心目中,「亞裔美國人」一直具有「少數族群楷模」(Model Minority)的地位,亞裔學生更是認真勤奮、積極進取、成績傲人的模範生,在科學、工程等領域尤其表現突出。

不過最近一項報告指出,這些觀點在許多方面是過度簡化、以偏概全且以訛傳訛的刻板印象。其實亞裔美國人的組成相當複雜,母國的文化與歷史背景天差地遠,絕對不是單一類型所能涵蓋。

這份報告名為《要事實不要虛構:釐清真相》(Fact,Not Fiction: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是全美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委由紐約大學教育學教授泰蘭尼西撰寫,主要根據聯邦政府關於教育、移民以及人口普查的資料,除亞裔之外也涵蓋大洋洲裔。泰蘭尼西說:「這份報告的宗旨在於讓人們瞭解:亞裔是非常多樣化的人口族群。」

以教育程度為例,雖然印度裔與巴基斯坦裔大部分都有大學學位,但是來自中南半島的柬埔寨裔與蒙族卻不然,能夠讀完高中畢業就很不容易。亞裔學生的學術評量測驗(SAT)成績也和其他族裔學生一樣,與父母親的收入及教育程度密切相關。

再以媒體津津樂道的亞裔學生「科技天才」形象為例,根據2003年的全國統計資料,亞裔大學畢業生比例最高的並不是所謂的「STEM」領域: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等,而是商業、管理、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雖說那年「STEM」的新科博士有32%是亞裔,但其中80%是來自亞洲地區的外國學生,並不是「亞裔美國人」。

根據政府統計資料,亞裔約佔全美人口4.4%,在大學校園佔10%。但這份報告指出,許多所謂的「亞裔大學生」其實是外國學生,不應混為一談。而且超過半數的亞裔學生高中畢業後,選擇攻讀兩年制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授予副學士學位),而不是公立或私立四年制大學。

儘管如此,亞裔大學生在校園中領袖群倫的印象向來深植人心,許多人戲稱麻省理工學院(MIT)是「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則成了「白種人被亞裔掃地出門」(United Caucasians Lost Among Asians)。近來黑人與西語系學生的大學之門逐漸變窄,不少人也將責任推到亞裔頭上。

亞裔的學習能力與成就被過度放大,導致低成就學生的問題遭忽視,或者被認為解決問題的責任在自身。某些亞裔次族群的經濟困難與學習劣勢,也無人聞問。另一方面,亞裔在大學院校領導階層的代表性也嫌不足,全美只有33位亞裔大學校長,比例還不到1%。

fsj 提到...

炸光釣魚台?

◆ 保釣爭議 帥化民:把釣魚台當作空軍炸射小島

中央廣播電台/撰稿‧編輯:徐忠佑 2008/06/12

針對媒體報導,外交部打了出一通「不要挑起外交爭議」的電話,要求海巡署和星艦停止救援在釣魚台海域遭日本巡航艦擊沉的台灣聯合號船員。立法院朝野黨團大表不滿,痛批外交部軟弱,主動退出,無疑承認日本在釣魚台的主權。綠營更是呼籲曾喊出「不惜一戰」保釣起家的總統馬英九硬起來,不該選擇沉默。台灣漁船聯合號在釣魚台海域遭日本巡航艦擊沉,再度引爆釣魚台主權爭議。台灣媒體聯合報報導,海巡署的和星艦雖然一度進入距離釣魚台九浬,日本宣示主權的領海,要解救船員。不料,海巡署接到外交部一通「不要挑起外交爭議」的電話,和星艦只有撤出。

外交部這樣的做法,在立法院引發藍綠不滿,痛批馬政府太過軟弱。國民黨立委李慶華就不滿的表示,主動撤退不就是承認日本在釣魚台的主權嗎?外交部的做法根本是喪權辱國。立委林郁芳也揚言要出海保釣。

將領出身的國民黨立委帥化民更強硬表示,釣魚台爭議涉及主權問題,呼籲馬政府正視,只有硬起來,才有和平談判,說到激動處還揚言要把釣魚台當作空軍的炸射區,看看日本能拿我們怎麼辦。

帥化民:『釣魚台沒有日本駐軍、居民,今天我要是國防部長就把釣魚台當作空軍炸射的小島看你怎麼辦,這不是情緒性講話,你今天沒有硬的措施主張,談不上有很好的和平談判結果。』

民進黨團則是要總統馬英九記住自己說過,為了釣魚台的主權不惜一戰的說法,不要當了總統什麼都忘了。

民進黨團書記長葉宜津:『台北市長馬英九嚴詞批評陳水扁軟弱,為什麼不敢說釣魚台是中華民國的領土,馬英九甚至說為了釣魚台政府要有不惜一戰的態度,今天我們的漁船在釣魚台被撞還有3個人被抓,結果外交部竟然要海軍和星艦撤退,請問我們的熱血青年馬英九你在哪裡?』

※ 解決釣魚台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請美國空軍「不小心」用氫彈把它炸光光... -___-



◆ 要求海巡署就地待命 蔡明耀:我有錯我負責!

【中時電子報蘇龍麒/台北報導】中國時報 2008.06.12

台灣漁船在釣魚台外海遭到日本巡防艦撞沉一事,外交部次長夏立言今(十二)日下午再度表示,外交部從未要求海巡署船艦退出釣魚台十二海浬,僅告知船已沉、人也已不在現場,要求海巡署就地待命而已。至於當初到底是由誰下令的?外交部坦承,下令者就是外交部日本事務部執行長蔡明耀。

蔡明耀表示,對於這件事引起這麼大的風波,他感到相當抱歉,「我有錯我負責」。他說,當初他是應日本交流協會方面的要求,打電話給海巡署,要求海巡署船艦暫時「不要進入」釣魚台十二海浬,但是這是在不知道海巡署船艦已經進入到釣魚台海域七.八海浬內,並沒有要求退出。

海巡署副署長鄭樟雄則表示,原本海巡署在釣魚台海域是在進行蒐證的工作,接到外交部「就地待命」的命令,因此退到十二海浬外待命。

對於蔡明耀的說法,國民黨立委相當不滿。丁守中表示,「你是中華民國的外交官還是日本的外交官?」、「誰下令的誰就要下台!」張顯耀也表示,蔡明耀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張碩文則認為,既然是蔡明耀下令的,那麼他就要負責。

國民黨立委李慶華則痛批,外交部要求海巡署退出釣魚台十二海浬,根本就是喪權辱國,釣魚台的主權、漁權、底下豐富的石油礦產「統統通完蛋了!」

丁守中則認為,整件事情竟然沒有一套決策機制,僅僅由一個小小的執行長,聽信了日本方面的要求,就做出這樣的決定,完全不需要向上呈報,實在相當離譜!

※ 恐怕只是個替死鬼。



◆ 保釣爭議 府發聲明強調維護釣魚台主權決心不變

中央廣播電台/楊雨青 2008/06/12

對於台灣漁船在釣魚台海域遭日本巡邏艦撞沉引發的爭議,總統府12日發表四點聲明,強調釣魚台列嶼是中華民國領土,政府堅持維護釣魚台主權的決心從未改變,也絕不改變。 台灣漁船「聯合號」在釣魚台海域遭日方巡邏艦撞沉事件越演越烈,包括台北縣長周錫瑋都批評政府作風軟弱。總統府12日終於發表四點聲明,強調釣魚台列嶼是中華民國的領土,政府堅持維護釣魚台主權的決心從沒改變。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我們堅持維護釣魚台主權的決心從未改變,也絕不改變。此一立場外交部十分了解並遵行。』

同時聲明中表示,對於日本政府船艦在我國領海,撞沉我國漁船,扣留我國船長,政府提出嚴正抗議,並且要求日本立即釋回船長和提出賠償,外交部已經依據上述原則和日方繼續交涉中。而府方也會要求海巡署立即強化編裝,提升維護主權跟捍衛漁權的功能。

馬總統曾經參加保釣運動,還說過為了釣魚台主權不惜一戰,對此王郁琦則重申政府堅持維護釣魚台主權的決心從未改變,馬總統以前是熱血青年,現在仍然是熱血中年。所以有關馬總統態度有所轉變甚至被批評變軟弱,王郁琦則強調這絕非事實。他說外交部跟海巡署做出的處理跟情況,總統府在很短的時間內都同步掌握,至於是否有失職處,他則不做評論表示交由行政單位處理。

fsj 提到...

歷史性判決 華裔南非人是黑人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18日外電報導】 2008.06.19

南非普勒多利亞高等法院18日裁定將華裔南非人定位為黑人。這項歷史性判決,將使南非華裔得以享有黑人才有的許多福利,這些福利是為了補償白人主政種族隔離期間黑人受到的歧視。

由於白人統治期間對黑人進行經濟排擠,南非在取消種族隔離政策後,法律規定必須糾正這類排擠,給予黑人經濟上的補償和優惠,但這些補償和優惠卻將華裔排除在外。

南非中華總公會(CASA)訴請法院裁定這項法律的正當性。中華總公會指出,黑人當家後,華裔仍然受到歧視。現行黑人經濟權利法和就業平等法,讓黑人、印度裔及又名有色人種的混血族群獲得諸多好處,華裔卻被排除在外。

中華總公會領袖派屈克‧鍾(譯音)表示,普勒多利亞高院的判決是南非華裔的一大勝利。他表示:「在種族隔離時期,華裔被歸類為有色人種,和黑白混血的人是同一類。民主政府上台後,華裔卻不再被歸類為有色人種,而是夾在有色人種和白人之間,因此再度受到歧視。」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華裔在南非的確受到不平等待遇,白人當家時被視為有色人種,黑人上台後又在法律上被歸類為白人,不論是針對白人還是黑人的優惠待遇,華裔都沒有得到。

南非總人口4,700萬,華裔大約20萬人。中華總公會從2000年開始向南非政府施壓,謀求釐清華裔的族群類別。

南非民主政府推出黑人經濟權利與就業平等法案,以矯正種族隔離制度下的經濟及社會不公。這些法案使黑人得以折扣價承購南非上市公司的股分,卻排除華裔。上個月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南非白人的平均收入約為黑人的4.5倍。

早期華人抵達南非的過程史傳未載。普勒多利亞大學歷史學者卡倫‧哈里斯表示,南非華裔的沿革史記載甚少。她認為,第一批華裔約於1650年代抵達南非,充當開普地區荷蘭屯墾者的勞役。約翰尼斯堡1886年發現金礦後,另一批華裔聞風而至,擔任當地金礦場的礦工。

1899年至1902年的南非戰爭迫使許多華裔離開約堡,轉往沿海的伊莉莎白港、東倫敦等地謀生。但約堡至今仍是華裔最多的地區。

※ 要裝成 109 辣妹嗎?

fsj 提到...

碎內臟身體 英真空彈襲塔里班

【潘勛/綜合報導】 2008-06-24 中國時報

派赴阿富汗作戰的英軍部隊已動用全球傷害力最強武器之一的「真空炸彈」(又稱「熱壓炸彈」)來對付「塔里班」反抗軍,據說戰果極為優異,如今英軍已打算把這款炸彈,裝在無人駕駛飛機,用來攻打敵人。

英國國防部承認已經使用過幾次「真空炸彈」,其中一次是用在洞穴上。然而,因為真空炸彈威力太猛,人權組織抨擊英軍的做法太過殘忍,而且令平民無法躲避。

傷害力強 躲室內也逃不過

《泰晤士報》報導,英軍「阿帕契」攻擊直升機發射「地獄火AGM-114N」型雷射導向炸彈,攻擊躲在建築物及坑洞中的塔里班戰士;爆炸時產生的震壓波會把人體內的空氣榨乾,撕碎其內臟,身體被壓碎。

之前英軍攻擊塔里班民兵的強化據點時遭逢困難;阿帕契直升機飛行員抱怨說,標準型地獄火反戰車飛彈會直接穿透建築物,掉在另一側;就算有爆炸,能殺死建築物內民兵人數也有限,如果建築物內有很多房間,更是如此。

鑑於美軍阿帕契直升機飛行員在伊拉克使用真空彈,可以克服這一點,英軍2008年初秘密決定,採購熱壓型的地獄火炸彈。

但這種武器的人道爭議太大,以至於英國國防部的武器及法務專家爭辯了18個月,討論能否在不違反國際法之下,使用熱壓炸彈。最後英軍發言人表示,因為「熱壓」一詞,國際上並沒有一致定義,故英軍把AGM-114N型炸彈,稱為「爆炸提升型」武器,予以採用。

美軍伊境剿民兵 率先使用

英軍重新定義後,便合法使用這款炸彈,然而英軍的說法,卻因炸彈的製造商、美國「洛克希德馬丁」行銷這型炸彈時,稱說是熱壓炸彈,而顯得沒那麼理直氣壯。

地獄火AGM-114N為雷射導向炸彈,彈頭炸藥四周填滿氟化鋁粉,擊中目標時,炸藥讓氟化鋁粉散滿標的物,接下來再引爆;第二次爆炸的威力更強,可以撕裂任何密閉空間。爆炸後形成真空,再把四周空氣及碎裂物吸回去,壓力極高;標的物的防禦工事愈嚴密,爆震的集中度愈高。

灼熱的鋁粉雲經常讓被炸到的人先窒息而死,接下來的震壓再撕裂其內臟。

英國自民黨國防事務發言人哈維表示,英國國防部偷偷摸摸地把真空炸彈列為英軍可動用的武器,誠令人費解;英國支持禁用集束炸彈,布朗首相宣稱採高道德標準,卻另鑽漏洞,使用真空炸彈,令人質疑其真正立場是什麼。

※ 簡直是飛彈型達姆彈。

fsj 提到...

法西斯還魂?義要吉普賽人按指紋

楊明暐/綜合報導 2008-07-01 中國時報

義大利內政部長羅伯托.馬洛尼日前告訴國會,基於「安全急迫需要」,他將採集義大利境內所有吉普賽人的指紋,包括小孩在內。他說,唯有如此,才能保障那些有權留下來居住的人,並讓大家維持像樣的生活。

馬洛尼是總理貝魯斯柯尼的親密盟友,也是右派政黨「北方聯盟」領袖,該黨常用煽惑人心的手法推銷其反移民主張。

仇外列管 兒童也不例外

按馬洛尼的計畫,義國境內的吉普賽人,無論是否擁有義大利國籍,或是否屬於歐盟公民,都必須依規定按捺指紋。而為了杜絕諸如行乞之類的現象,兒童也不能例外。馬洛尼說,採取這些新措施,才能把那些無權留在義大利的人趕走。

討厭外來移民的義大利人多認為,政府早該採取這種強硬作法,但對那些不仇外的義大利人來說,當局的舉措卻散發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強烈氣味。

聚落居民 遭警突襲臨檢

事實上,統計和鎖定吉普賽人的工作已悄然展開。義大利左翼報紙《宣言報》日前刊登女記者喬凡娜.博希爾一篇報導,描述米蘭南郊一個由40名吉普賽人組成的聚落最近遭警方突襲臨檢的情形。

聚落居民告訴她,警察在黎明時分抵達,包圍聚落,把他們全部叫醒。警方用大量燈光照著聚落,挨家挨戶搜查,要求他們拿出身份證件,並接受拍照。

聚落居民都是義大利公民,但警方不予理會。一名叫喬吉歐的吉普賽人抗議道:「這不是戶口普查,這是在搞種族登記。」

警方未要求這些吉普賽人按捺指紋,因為他們無權這麼做,如今內政部長給了警方這項權限。

安全需要 似乎並不存在

義大利各大城市都能見到吉普賽人,就像歐洲其它城市一樣。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加入歐盟之後,兩地吉普賽人得以遊走歐盟各地,有些人來到義大利。

在羅馬搭乘地鐵的旅客,可能會因為吉普賽人彈奏手風琴、小提琴,向過往的人乞討而覺得不舒服。他們到處翻找垃圾箱,或拖著一堆破銅爛鐵回家,也讓人看了倒胃口。

不過吉普賽人惹人厭,也僅止於此。義大利各大城市的犯罪率並未隨著吉普賽人的增加而上升,所謂「安全急迫需要」似乎並不存在。當局卻緊張兮兮,彷彿義大利已陷入和哥倫比亞一樣的混亂境地。

指控偷嬰 流氓持彈攻擊

今年5月間,居住在那不勒斯郊區的一名婦人指控一名吉普賽女孩企圖偷她的小寶寶,社區居民為之震怒,一群流氓拿汽油彈攻擊當地一處吉普賽聚落,將村民趕出,整個聚落被夷為平地。

《共和國報》記者兼少數民族問題專家貝魯指出,義大利自古以來即有吉普賽人偷嬰孩的傳說,但警方根本沒有這類犯罪紀錄,這起事件純粹是因傳說而起。

種族登記 好像墨索里尼

歐盟人權事務專家海姆伯格不久前走訪羅馬近郊一處吉普賽人聚落,除了對當地缺水缺電的情況感到悲哀,也提到一種對「種族登記」的恐懼正在吉普賽人之間蔓延。

海姆伯格表示,1930年代,義大利法西斯和德國納粹政權就是用同樣的手法將他們挑出來,難怪他們感到害怕。

同樣的手法也被運用在猶太人身上。1938年,墨索里尼按照納粹的《紐倫堡法令》,發表其《種族宣言》,剝奪了義大利猶太人的公民身分。

隨著納粹控制了整個義大利,成千上萬猶太人、吉普賽人以及其他納粹視為垃圾的少數族群被強制送往集中營。二次大戰期間,全歐洲有多達160萬吉普賽人死於納粹大屠殺。

※ 吉普賽人是歐洲最可憐的民族,到處被趕來趕去,有出事一定先懷疑他們。相較之下尤太人算很幸運了。

fsj 提到...

義大利歧視吉普賽人 聯合國專家嚴重關切

中央社 2008-07-16

(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十五日專電)三位聯合國獨立人權專家今天發表聲明,抨擊義大利政府歧視境內吉普賽人的政策和言論,包括單獨針對這一少數族群全面強制按捺指紋。

聲明說,「對於近來針對義大利境內羅姆人社群的行動、宣言和計畫,我們表示嚴重的關切」。

發表聲明的三位專家是種族主義問題特別報告員狄耶尼、少數群體問題獨立專家麥道高、移民人權特別報告員布斯塔曼德。

義大利內政部長馬洛尼在六月底宣布,將由警察對羅姆人(即俗稱的吉普賽人)全面清查,記錄指紋,連小孩也不例外。他說被查出沒有居留權的羅姆人將被遣送回國。

羅姆人多來自羅馬尼亞。一些羅姆人涉入的犯罪,以及義大利本地人的暴力報復事件,在近月來更加激化了原本就存在的族群問題。

狄耶尼等人在聲明中說,記錄指紋單獨針對羅姆少數族群,顯然是歧視性的。

他們還說,包括內閣成員在內的義大利政治領袖以攻擊性及歧視性言論指涉羅姆人,令他們感到震驚。這些政治領袖把羅姆人與犯罪畫上等號,還要求立即拆除羅姆人的營地,「在大眾之間造成了對羅姆社群的敵意、對抗與污名」。

「這種反羅姆人的氛圍近來動員起一些極端團體對羅姆人營地和個人發動了連串的攻擊」。

三名專家呼籲義大利政府完整遵守國際人權法之下的義務,尤其是「國際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消除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以及「隸屬少數民族或宗教與少數語言族群的權利宣言」。

狄耶尼在二零零六年就曾在訪問義大利後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出一份報告,強調羅姆人遭受的歧視問題,並建議義大利承認羅姆人和另一支同被稱吉普賽人的辛提人為國內少數民族。

fsj 提到...

中國女作家奪得芥川賞/何不用「台北中國」?

◆ 中國女作家楊逸奪得芥川賞-以天安門事件創作小說獲獎

特約記者張維中/東京報導/自由時報 2008-07-17

有日本純文學最高榮譽之稱的「芥川賞」,破天荒產生第一位非日本籍的得獎者。中國籍女作家楊逸,以日文創作的小說《時光滲透的早晨》(暫譯)在競爭激烈的評選中奪下第139屆的芥川賞。

1964年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的楊逸,在日本定居已十九年。1987年來日後先進入語言學校,之後在御茶水女子大學就讀,主修地理學。畢業後,除了任職中文教學之外,還在中國新聞社擔任記者。

雖然楊逸對大部分的日本讀者來說還是個陌生的名字,不過在2007年她便曾以使用日文創作的處女作《王氏》(暫譯)獲得第105屆文學界新人賞,同時也成為第138屆芥川賞入圍作品。

當時評審對她落敗的評語是,「她寫得很好,但以日文造詣來說,還不足以好到得芥川賞。」

如今獲獎,忽然間面對眾多鎂光燈的楊逸,顯得既興奮又害羞。她表示,「得獎了,並不因此滿足。我還得努力增進日文程度,寫出更好的作品。」

《時光滲透的早晨》內容觸及天安門事件。主角是幾個參與天安門學運的中國大學生,之後遭遇分崩離析的流亡命運,十多年後意外在日本重逢。就在北京奧運即將開幕前,日本文學界選出了中國籍的芥川賞作家,看似拉近了中國與日本的距離,但得獎作品卻又是中國政府最為敏感的議題,後續效應如何,頗令人玩味




◆ 何不用「台北中國」?

【黃光國】 2008-07-17 中國時報

北京奧運即將登場,國台辦發言人楊毅表示:「Chinese Taipei翻譯成中國台北,不能說是矮化台灣」,令我政府高層感到震驚。北京當局早就蓄意要以「中國台北」的名稱來界定兩岸關係中的台灣。去年四月底,民進黨政府宣布拒絕奧運聖火入境,主要理由便是:北京官方及媒體提及奧運消息時,一再稱呼我方為「中國台北」,「刻意矮化我為她的地方政府」。

以「中國台北」稱呼我方,到底有沒有「矮化台灣」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目前我國參加國際組織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模式,一是「奧會模式」,一是「亞銀模式」。

一九八八年四月,亞銀在馬尼拉召開第廿一屆理事年會,亞銀當局擅自將我國名稱由「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改為「中國台北」(Taipei, China),當時我方代表「亞銀理事」張繼正雖然提出書面抗議,但並沒有選擇退出。目前我方在亞銀的會籍名稱是「中國台北」(Taipei, China),中共則是「中國」(China),看起來好像是「一國兩席」,海峽兩岸同時加入亞銀。然而,目前香港在國際上的名稱是「中國香港」(Hong Kong , China),代表香港只是中國的一個地方部分,沒有憲政主體的意涵。當我方接受亞銀的安排時,其實已經將台灣的地位自我貶抑到跟香港一樣了!

一九八九年,兩岸針對台灣代表團參加奧運的名稱展開協商,最後決定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作為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的名稱。其後台灣參與APEC和其他國際組織,都是援用奧會模式。台灣雖然用「台澎金馬獨立關稅領域」參與WTO,英文簡稱仍然是Chinese Taipei。問題是:這種名稱的安排方式,有沒有矮化台灣呢?

楊毅說得不錯,Chinese Taipei可以譯成「中華台北」,也可以譯成「中國台北」。北京官方捨「中華台北」不用,而刻意要用「中國台北」,很明顯的就是要矮化台灣,我們一定要抗議到底,要求中共依國際奧會的約定而行。然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對不懂中文的國際人士來說,當初台灣接受Chinese Taipei的名稱,其實已經是自我矮化了。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馬英九競選總統時的主要政見之一,便是兩岸要簽訂和平協定,台灣要拓展國際活動空間。屆時台灣該用什麼名義來推動這些事情?我認為:將來雙方要簽訂「和平協定」或其他條約,如果不使用現有的國名,可以使用「台北中國」(Taipei China)和「北京中國」(Beijing China)的名稱。在這兩個名稱中,「台北」和「北京」分別代表兩個「政治實體」的首府所在地,也可以作為「中國」的形容詞,其意義分別為「台北的中國」和「北京的中國」,代表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誰都沒有被誰「矮化」成「地方政府」。

(作者為民主行動聯盟總召集人,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fsj 提到...

曼德拉90大壽 心繫貧富不均

【閻紀宇/綜合報導】 2008-07-19 中國時報

當代非洲偉人、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8日在南非東開普省庫努家中歡度90大壽。這位終身致力消除種族藩籬、追求自由和平的鬥士,在生日這天仍致力縮短貧富差距,並許下生日願望:「南非有許多富豪,他們應該善用自己的財富,幫助無法擺脫貧窮的不幸人們。」

雖然生日受到舉世矚目,但是曼德拉選擇在家中平靜度過,與家人共享美好時光。他與10年前才結褵的夫人格拉莎坐在客廳裡接受訪問,孫兒孫女跑進跑出,為爺爺獻上親吻、歌聲與祝福。18日也是曼德拉與格拉莎的結婚紀念日,格拉莎說:「當年我們結婚時,並沒有把握能不能共度10年歲月。我們十分幸運。」

融合分裂社會成就卓越

南非各地都有慶祝活動,向這位民族英雄致意。與曼德拉合作終結種族隔離制度、共享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殊榮的前白人總統戴克拉克,在一場記者會上說:「曼德拉擔任總統之後,運用個人領袖魅力推動種族和解,將四分五裂的社會融合為一個多元文化的新興國家。我相信這是他最偉大的貢獻。」

在第一大城約翰尼斯堡,南非執政黨「非洲民族議會」(ANC)總部以巨大旗幟展示曼德拉的肖像;學童湧進他創辦的「曼德拉兒童基金會」,高唱生日快樂歌並分享蛋糕。曼德拉曾在桌灣的羅本島度過漫長牢獄生涯,兩名田徑好手18日特別帶著南非國旗,環島奔馳一周。

抗爭種族隔離入獄27年

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特蘭斯凱一個部落酋長家庭,自幼性格剛強,早年學習法律,26歲加入「非洲民族議會」,43歲創建軍事組織「民族之矛」,展開暴力抗爭,1962年8月5日遭到實施種族隔離的白人政權逮捕,判處無期徒刑。

1990年2月11日,入獄長達27年又6個月的曼德拉終於獲釋,領導「非洲民族議會」投入南非民主進程,與戴克拉克政府進行複雜艱難的協商談判。1994年4月27日,南非舉行有史以來第一次不分種族、全民參與的國會選舉,「非洲民族議會」拿下62%選票,曼德拉被新國會推選為總統。

放棄連任關注社會議題

5年之後,曼德拉急流勇退,放棄連任機會,但是他持續關注非洲的社會議題,對於捍衛人權、保護兒童、消弭貧窮、對抗愛滋病尤其不遺餘力。只是再偉大的鬥士也有年老體衰的時候,2004年曼德拉正式宣布退休,要以夕陽無限好的餘年多陪陪親人好友,沉靜反思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fsj 提到...

波士尼亞屠夫卡拉迪契 逃亡近13年落網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22日外電報導】 2008.07.23

塞爾維亞安全部隊21日晚間在貝爾格勒郊區活擒主謀波士尼亞種族大屠殺的前波國塞爾維亞裔領袖卡拉迪契,結束他13年的逃亡生涯。法官22日完成初步庭訊,將把他移交海牙的國際戰爭罪行法庭審判。

官員表示,塞國情治人員21日晚間大舉搜索同樣被控大屠殺罪名的前波國塞裔將領穆拉迪契時,意外發現在貝爾格勒「變裝易容」來往自如的卡拉迪契,隨即手到擒來。有報導稱他是在貝爾格勒的公車上被捕。

就擒時,有「波士尼亞屠夫」之稱的卡拉迪契,在貝爾格勒匿名行醫,為掩人耳目而蓄起白色長鬍及長髮、戴眼鏡,同時大量減重,幾乎難以辨識。

官員說:「他在私人診所行醫,落網時住在新貝爾格勒。」他並更名達比契,還持非塞爾維亞的身分證明。落網前並常投稿到塞爾維亞的「健康雜誌」,該刊總編輯柯吉奇說,他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人會是卡拉迪契。

在庭訊時,卡拉迪契相當冷靜,依法他得於3天內申訴。

各國與聯合國戰罪法庭對卡拉迪契落網咸表歡迎,波國的克羅埃西亞裔及穆斯林曾是卡拉迪契恣意屠戮的對象,聞訊後湧入波國首都塞拉耶佛的市區大肆慶祝。一名在戰爭中失去丈夫與兒子的婦女表示:「正義終於得以伸張。戰爭罪犯不可能永遠逃匿。」前美國巴爾幹特使郝爾布魯克表示:「元凶已經剷除。」他並將卡拉迪契喻為「歐洲賓拉丹」。曾任巴爾幹衝突調停特使的瑞典外長畢爾特表示,卡拉迪契落網是遲來的國際正義。

另一方面,數十名強硬派塞國民族主義分子22日上午在貝爾格勒戰罪法庭外示威,抗議安全部隊活拿卡拉迪契。卡拉迪契是部分塞國人民心目中抵禦外敵的民族英雄。塞國重要盟國俄羅斯表示,審判必須「力求公正」。

63歲的卡拉迪契曾任波國塞裔總統,是2006年病死海牙受審期間的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謝維契的堅定盟友,被控在1992至1995年波國內戰期間,與65歲的穆拉迪契聯手策畫「種族淨化行動」,屠殺波國平民,並將逾一百萬名非塞裔平民逐出世居數代的土地,觸犯戰爭罪行、種族屠殺及反人類罪行等11項重罪,是全球頭號通緝重犯之一,1996年下台後行蹤成謎,逃避國際追捕。

卡拉迪契最嚴重的罪名是圍困塞拉耶佛43個月期間,殺害1萬2,000名波國平民,及1995年7月主使在斯里布瑞尼卡屠殺8,000名穆斯林,釀成二次大戰後歐洲最嚴重的大屠殺。

1992年,操斯拉夫語的穆斯林與克羅埃西亞裔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引爆歷時3年的波士尼亞戰爭。戰火1995年底結束時,約25萬人死於戰火,18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聯合國戰罪法庭1995年正式提控卡拉迪契。

卡拉迪契與穆拉迪契就擒是塞國獲准加入歐盟的先決條件之一。塞國總統塔迪契所屬親西方政黨「民主黨」半個月前成立一個贊成加入歐盟的新政府。



◆ 古怪精神科醫師 種族淨化殺人魔

【鍾玉玨/綜合廿二日外電報導】 2008-07-23 中國時報

被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通緝近13年的波士尼亞前塞爾維亞裔領導人卡拉吉奇落網後,他下半輩子大概只能與牢獄為伍,為1990年代屠殺波國克羅埃西亞裔與穆斯林的「族群淨化」暴行付出代價。

卡拉吉奇在波國塞裔支持者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視他為「最優秀的塞爾維亞政治家」和「強人」,但反對者稱他「殺人魔」、「戰爭罪犯」。卡拉吉奇本人給自己的定位是訓練有素的精神科醫師,洞悉真相的知識分子,喜寫童詩、劇本、民謠的文人。

現年63歲的卡拉吉奇1945年6月生於南斯拉夫聯邦蒙特尼哥羅共和國尼克希奇市佩特尼察村一窮苦農家,父親曾因參加反對納粹和共黨的活動而下獄,獨留他和母親相依為命。1960年他移居波士尼亞首都塞拉耶佛,1971年自塞拉耶佛大學醫學系畢業,成為一名精神科醫師,專治偏執狂病患。因為個性古怪、加上執業期間小錯不斷,成了塞拉耶佛知識圈內取笑揶揄的對象。

公餘之暇,卡拉吉奇開始寫詩,並掏腰包向大學租用教室,專門收錄宣揚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浪漫傳奇,讓大眾免費借閱。

卡拉吉奇1989年開始從事政治活動,創建了「塞爾維亞民主黨」,成了孕育波士尼亞強硬派塞裔的搖籃。1992年3月,波士尼亞就國家是否脫離南斯拉夫聯邦獨立建國舉行全民公投,結果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裔贊成獨立,塞爾維亞裔則抵制投票,自此3族爆發了歷時3年半內戰,估計奪去15至20萬條人命。

對許多塞裔而言,卡拉吉奇是1992年至1995年波士尼亞獨立後的戰爭英雄,他勇敢面對多年宿敵和強權,並且為塞裔劃出一塊家園,成立「塞普斯卡共和國」,並出任「總統」。

面對外界指控他是「族群淨化」的主謀,是策劃大屠殺的惡魔,卡拉吉奇強力提出辯駁稱,許多報導指責他強奪穆斯林家園與土地,導致他們顛沛流離,但這些穆斯林其實應該感激他,是他給他們機會「回到」真正的家園。

儘管邏輯漏洞百出,扭曲之至,卻也誠實反映卡拉吉奇好大喜功、高高在上的心態。在聲勢如日中天時,卡拉吉奇喜歡出風頭。一頭濃密灰髮的卡拉吉奇,喜穿雙排釦西裝外套,擔任波國塞裔領導人期間則改穿迷彩裝,常和荷著真槍實彈的士兵合照。他也喜歡美食,在政壇嶄露頭角時,身材已顯著發福。

1995年11月,經由美國斡旋,南斯拉夫聯邦塞爾維亞共和國與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波士尼亞共和國的領導人簽署和平協定,波國內戰終告結束。翌年7月「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發布逮捕卡拉吉奇的國際通緝令,在外界壓力下,卡拉吉奇辭去「塞普斯卡共和國」總統和塞爾維亞民主黨主席職務,過著逃亡生涯。



◆ 塞國取歐盟門票 交出民族英雄

【聯合報╱國際中心/夏嘉玲】 2008.07.23

逃亡近13年的卡拉迪契在塞爾維亞落網,與塞國積極加入歐盟有莫大關係。塞國當局之所以願意交出這名被塞國人視為民族英雄的塞裔戰犯,是加入歐盟以求國家繁榮的現實考量超越民族主義所致。

卡拉迪契21日被捕,隔天適逢歐盟討論塞國加入相關事宜,時機上再巧合不過。

一手主導波士尼亞種族大屠殺的卡拉迪契能逍遙法外近13年,是塞國當局長期縱容庇護的結果。在許多塞國民眾心中,這位波士尼亞塞裔領袖是他們的英雄,他挺身對抗世仇與強權,讓塞爾維亞得以從南斯拉夫聯邦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國家。

卡拉迪契死忠支持者組成強大地下網絡,使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幾年來多次突襲緝捕一直徒勞無功。卡拉迪契是頭號通緝要犯,但他卻膽敢化名易容在塞國首都貝爾格勒行醫,可見西方國家指控塞國包庇他非空穴來風。

美國與歐盟也企圖對塞國當局施加經濟與外交壓力,迫使塞國當局逮捕卡拉迪契,但成效不彰。

塞國今年2月初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是重要轉機。當時科索伏正準備片面宣布獨立,塞國國內民族主義聲浪高漲,宣稱決不容許曾為塞國一省的科索伏被分割,各國都擔心民族主義者會趁勢而起。但這次投票卻由親西方的塔迪契勝出,擊敗訴求民族主義的對手尼可萊契,顯示塔迪契追求國家繁榮與前景的主張獲得大多數塞國民眾認同,也讓塞國朝加入歐盟又近一大步。

4月底,塞國與歐盟簽署穩定聯合協議,展開長期與歐盟整合的第一步。這項協議有但書,要求塞國當局與國際戰罪法庭「充分合作」。

歐盟堅持,塞國是否充分合作,與能否逮到卡拉迪契和波士尼亞種族屠殺的另一名主謀前波國塞裔軍頭穆拉迪契,是重要的指標,等於為塞國加入歐盟設定明確的門檻。這恐怕是逃亡13年的卡拉迪契會在此刻落網的主因。

fsj 提到...

法國人糗 連3年拼字輸非洲人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美聯社塞內加爾達卡26日電】 2008.07.27

法國人一向以他們的語言為榮,認為法語是世上最美麗的語言,但他們在拼字上還得加把勁,法國人已連續三年在法語世界拼字圖板遊戲錦標賽中輸給非洲人,非常沒面子。

對非洲人來說,參加法語拼字遊戲錦標賽是件大事。32歲的象牙海岸選手艾利賽.波卡花五天五夜搭巴士到塞內加爾首都達卡參賽,他的法國競爭對手更遠從法國搭機而來。

波卡的手提包裡有本記事本,只要有時間,就拿出來背單字。他的法國對手用電腦排列字母。

這次比賽有來自20個說法語國家的500多名選手參賽,分為一對一、二對二、快速拼字和公開大賽四個項目。儘管法國人占盡優勢,在一對一的比賽卻已連續三年輸給非洲人。

波卡說:「我們的工具比法國人遜多了,但我們一再打敗他們。」波卡小時候買不起拼字圖板,就用木頭自己做。

法語是過去西非殖民者的語言,幾內亞識字率只有30%,塞內加爾只有40%,許多非洲人仍說方言,法語是菁英階層的語言。

53歲的塞內加爾選手狄歐克去年擊敗法國選手,贏得一對一比賽冠軍,他說:「法語不是我的母語,我在十幾歲時自修法語。能擊敗以法語為母語的法國人,我難掩得意。」

法國人把拼字遊戲當嗜好,但在幾個非洲國家,拼字遊戲是國家支持的運動比賽項目。馬利的體育部資助10名選手搭飛機到塞內加爾比賽。塞內加爾體育部長出席今年錦標賽的閉幕典禮,宣布這項比賽是今年最重要賽事。

在塞內加爾,頂尖的拼字選手屬社會名流,甚至轉向政壇發展。曾贏得二對二比賽世界冠軍的嘉耶目前擔任塞內加爾總統的體育顧問。多次贏得冠軍的法國選手米歇爾在塞內加爾接受電視訪問時笑著說:「我在這裡比在法國更受尊敬。」

fsj 提到...

西班牙不歡迎移民 英傷寒女患者關到瘋

◆ 外來移民 西班牙不再歡迎

【歐洲日報╱路透羅斯皮塔勒電/張興合編譯】 2008.07.28

巴塞隆納近郊的骯髒市鎮羅斯皮塔勒,規定移民在晚上十點以後不准喧嚷或音響開得太大,也不准在馬路上吐痰。

羅斯皮塔勒人口約二十六萬三千,絕大部分是通勤族,外來移民九年來增長十倍,目前已達百分之二十四。當局散發的宣傳摺頁上,以西班牙和加泰隆尼亞方言寫著:「不准在公共場所吐痰、大小便。」

西班牙經濟在廉價外勞大量湧入帶動的十三年榮景結束後,反轉向下步入蕭條,羅斯皮塔勒當局在移民聚集的社區散發宣傳摺頁,透露歐洲其他國家對待移民的強硬態度已擴散到西班牙了。

社會黨領導的羅斯皮塔勒多黨聯合市政府,正在討論「管訓」移民,以免移民與本土西班牙人民失和,其措施包括成立特別警察單位,專門處理移民製造噪音問題。薩巴泰羅總理在二○○四年初上任時宣布大赦七十萬非法移民,今年大選競選期間他又指控要求嚴格控管移民的在野黨搞種族主義。相形之下,他現在突然發佈提拔羅斯皮塔勒市長戈巴喬擔任移民部長,著實令他的支持選民十分意外。

在野的人民黨在三月大選時打入勞工階級社區,而薩巴泰羅認為移民增加速度達到每年八十萬,在西班牙經濟正走下坡的時候,反而變成選戰的負債。

西班牙原本是移民純移出國,外來移民幾乎為零,但最近十年移民大量湧入,迅速改變西班牙人口面貌,外來移民佔了總人口的百分之十。戈巴喬一上台就改變政策,連語調也變了。他說:「西班牙能夠來者不拒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戈巴喬儘管堅持西班牙需要適合的高素質移民,以助未來的經濟成長,但建議給失業的外國人旅費,叫他們自動返鄉,他說這項計畫可名之為「自動返鄉計畫」。此外還要限制家庭團圓簽證,限定妻子與年幼兒女才可以來依親,估計可以減少百分之四十的移民。

他的提案獲得在野黨支持,今年內可望在國會通過立法。西班牙也支持歐盟一項爭議性的新法規,允許會員國對非法移民的拘留延長到十八個月,但歐盟不會強制實施。

移民人權遊說團體SOS Racismo指控戈巴喬的提案是排外性的:「在碰到經濟危機時,外來移民就被利用為替罪羔羊。」

如果沒有引進北非、拉丁美洲、中東歐的大量廉價外勞,西班牙就不可能有到二○○七年為止的十三年房地產榮景,並且帶動經濟成長,不可能以低成本完成全國許多條公路的興建,和數百萬棟新屋。

但今年經濟反轉,四十萬人失業,失業率接近百分之十,外勞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五,情況還會繼續惡化。



◆ 伊斯坦堡都市更新 吉普賽人無地容身

【特約撰述高麗娟/伊斯坦堡專題報導】 2008-07-29 中國時報

歐洲最古老的羅姆人(Romanlar)社區,土耳其伊斯坦堡靠近古城牆的蘇陸庫雷區(Sulukule,意為有水的城樓),自2006年12月13日官方公報發表了緊急土地徵收決議後,開始在城市化的名義下,面臨拆除重建的命運。

羅姆人起源於印度北部,大約在西元1000年離開印度,經阿富汗、波斯、亞美尼亞、土耳其,而抵達歐洲。羅姆人也被土耳其人稱為吉普賽人(cingeneler),但大多數羅姆人都認為這個名稱具有歧視意義。吉普賽一詞,源於歐洲人對羅姆人起源的誤解,當時歐洲人以為羅姆人來自埃及,於是稱之為埃及人,吉普賽(Gypsy) 一詞就是埃及(Egypt)的音變。

目前大約有800萬至1000萬羅姆人生活在歐洲,而在土耳其估計有70萬人左右,伊斯坦堡的蘇陸庫雷區是最有名也最古老的羅姆人聚居區,約有千年歷史。1950年代這個社區一部分被拆除,1982年也經歷拆除命運,不過,隨後在選票考量下,經過整頓,發給住戶土地所有權狀,現在大約有3400人到3500人居住。

秉承吉普賽人傳統,土耳其的羅姆人也擅長音樂歌舞和手工藝,受教育不多,屬於低收入戶。蘇陸庫雷區到1999年被以危害公共秩序理由加以整頓為止,夜夜笙歌有如嘉年華會,是伊斯坦堡中下階層人士飲酒尋歡作樂的去處,土耳其電影常以此地為背景,他們自成一個生活圈子,不能融入主流社會。

蘇陸庫雷區在羅馬時代是賤民聚居的地區,鄂圖曼帝國征服伊斯坦堡之後,興建的城牆最低點就在此,也是引河水入城的地方,所以地名含義是有水的城樓。這裡的古城牆、破落的住屋,或者在漆得五顏六色的成排房子前洗曬地毯的婦女、背著弟妹的小女孩,常成為要拍攝伊斯坦堡古老破落印象的攝影師選擇的焦點。然而伊斯坦堡被選為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而擬定的重建計畫中,土耳其政府去除這種負面印象自然就成為首要之務。

於是地方加上中央,雙管齊下,從2007年年初就開始強制執行拆遷計畫。以市政府的說法,住戶享有優先購買新建房子權利,可是以當地一般居民的收入來看,即使10年分期付款也無法負擔。而重建計畫中有大型旅館、鄂圖曼古典風格的別墅、高級公寓,為此居民譏諷政府重建社區,「不是對抗貧窮,而是對抗窮人」,目的是要把並不被視為是土耳其文化歷史代表的羅姆人趕離蘇陸庫雷區。

今年6月22日,美國吉普賽龐克樂團Gogol Bodello來伊斯坦堡以歌聲支援蘇陸庫雷區羅姆人捍衛古老社區文化﹕「我們要說一件和伊斯坦堡有關,和你們城市有關的憾事,在蘇陸庫雷發生的,在其他許多地方也發生,你們是要人們被驅離住所,而有更多麥當勞、更多連鎖旅館,還是要保護你們的歷史和文化呢﹖」

2007年10月,聯合國適足居住權特別報告員和歐洲委員會人權專員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歐洲各國政府保護羅姆人的居住權。

聲明指出,歐洲地區反羅姆人的情緒近年來高漲,在歐洲十幾個國家,羅姆人遭到強行驅逐的次數和人數都不斷增加。出於對市場因素考量和對羅姆人的歧視,很多地方政府在進行城市建設時,將羅姆人驅逐出市中心以及公共視野之外,漸漸成了公共政策的一部分。

從政客的眼光來看,重建是市政生財之道,維持原狀還要花錢去維修,何況吉普賽文化又不是土耳其的文化特色,蘇陸庫雷區和所有改建的城市邊緣社區一樣,不都是城市之瘤﹖

目前使歐洲最古老的羅姆人社區面臨消失的城市建設計畫,已經不是箭在弦上,而是已開弓沒有回頭箭,因為市政府連同中央政府已經在2007年年初不顧民意展開拆除工作。只不過,在當地居民努力不懈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7月初正式警告,如果一意孤行,伊斯坦堡將要付出被從文化遺產名單剔除的代價,這才讓伊斯坦堡市長表示將重新審視整建計畫。蘇陸庫雷區的羅姆人現在只能冀望,在重新審視計畫時,至少能夠保留一處羅姆文化區。



◆ 英傷寒女患者 多人被關到瘋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 2008.07.29

英國媒體28日爆料,英國政府把40多名感染傷寒的女患者長年禁閉在精神病院,即使患者痊癒,也不肯讓她們出院,其中多人原本精神正常,最後被關到發瘋。

每日郵報報導,英國索立郡「長林教養院」1907年起,前後關了至少43名女傷寒病患,並在患者痊癒後,以她們的排泄物仍然帶菌為由,把她們監禁在院中,與大眾隔離。雖然早在1950年代,傷寒就能以抗生素有效治療,這所教養院仍持續監禁傷寒患者,直到1992年關閉為止。

該院關閉後,病歷大多被銷毀。幾名昔時院中的護士透露,院內有如監獄,許多傷寒病患入院前神智正常,後來被關到發瘋。

曾在該院工作40年的「舍監」肯奈特女士表示,患者住在院裡,只能維持「基本生存」,院中生活艱辛,「她們被視為物品,院內宛如監獄,什麼東西都附上鎖和鑰匙」。

傷寒曾是可怕的疾病,1900年美國紐約曾出現帶菌者「傷寒瑪莉」,一個人就感染47人,並造成其中4人病故。

這名名為瑪莉的婦女以廚子為業,被發現後還拒絕停工,導致大規模疫情。

fsj 提到...

羅姆人的哀愁vs.吉普賽的曙光

楊仁賢 2008/08/22 聯合新聞網

羅姆人 (Romani) 就是我們所聽過的吉普賽人 (Gypsies)。「吉普賽」其實是外人賦予他們的名字,或許是錯誤的相信他們是來自於埃及 (Egypt),「吉普賽」這個名字就一直被世人錯誤的沿用。但隨著自身民族意識的啟發,「吉普賽」,這個帶有歧視味道的用語,才在近幾年被正名為「羅姆」(Roma)。

歧視壓迫

若了解其歷史,羅姆人在整個歐洲大陸其實是最受壓迫、歧視、誤解的民族。她是一個流浪的民族,為何如此,至今仍是個謎。由於語言相近的關係,一般公認,他們是來自印度半島的一支民族,於西元14世紀抵達歐洲。歐盟估計,歐洲的羅姆人口現大約有一千多萬人 (大多集中在中歐地區)。但他們長久以來卻一直得不到尊重與認同,反而經常受到無理的對待與歧視。

上個月,一則來自義大利的外電報導,令人心痛。報導說:「一對年僅10幾歲的姊妹花溺斃度假海灘多日,無人理會,現場僅有一條薄薄的白布覆蓋著。諷刺的是,陳屍現場的不遠處,是一家大小正在開心地玩耍戲水。他們對這姊妹花的屍體完全是視若無睹。」為何如此?因為這對姊妹是羅姆人。

2008歐盟人權機構的報告指出,「居無定所的羅姆人,無論是在住房,或是教育等層面,都是最受歧視的族群。其中又以境內有六萬多羅姆人口的義大利,最為嚴重。」今年六月,屬極右派並反移民的義大利內政部長在國會中,就曾提出想要採集境內所有羅姆人的指紋 (包括小孩在內),以維護社會安全的主張。歐盟抨擊,這是一種類似過去法西斯與納粹所採行「種族登記」的手法,嚴重違反人權。德國納粹期間,除了猶太人,羅姆人也是受害最深的族群。

雖然迷人浪漫的羅姆人歌謠與佛朗明哥舞蹈的互相搭配,令全世界人風靡,也成了西班牙的文化代表,但卻抹不去人們心理長期以來對羅姆人的偏見。曾經擔任歐洲羅姆人權利研究機構副執行長的詹姆士‧哥斯頓教授 (James A. Goldston) 說:「在今日的歐洲,有關羅姆人負面的說法可以在兒童故事書、傳奇故事和每日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在輕鬆自然的對談中,毫無疑慮的顯露出對羅姆人的負面觀感。」

騙子、小偷、骯髒、不可信任、陰險等等,是最常聽到的評語。也由於此根深蒂固的傳統偏見,哥斯頓教授說:「一些著名的人權提倡者,在碰到所屬的母國因羅姆人問題遭受到國際社會抨擊時,他們也會自然地流露出替母國緩頰的舉動與言論。」


自然地,羅姆人經常成為被攻擊洩憤的目標。1993年羅馬尼亞的一個小鎮 (Hadareni),一群憤怒民眾無端攻擊羅姆人聚集區,不僅殺死三名羅姆人並放火焚燒居所。然而事後,沒有人因為此暴力事件遭受到司法的起訴,而地方首長在接受訪問時竟然說:「受害者是吉普賽人,起訴他們會遭受到當地人民的反對。」如今,受害者及其家屬們仍在等待那遙不可及的正義。


曙光

所幸,歐盟近幾年的擴張已帶給羅姆人一線曙光。冷戰結束後,隨著中歐的前共黨國家紛紛希望申請加入歐盟的同時,「哥本哈根準則」(Copenhagen Criteria ) 自然成為歐盟考核是否同意的標準。換言之,歐盟東擴已成為中歐國家推動改善羅姆人權益的重要誘因。歐盟認為,改善及保障少數族裔權益對在歐盟內部推動多元的民主文化,是至關重要的。前歐盟委員會主席羅馬諾‧普羅迪 (Romano Prodi) 表示,「平等地對待少數族裔,是歐盟的基石」。

歐盟資料顯示,1990年起,布魯塞爾在幫助少數族裔的事務上已投資超過100百多億美元。越來越多羅姆年輕人開始接受較為良好的教育,可以攻讀法律、公共行政、以及其他具有技術性的學科;另外,羅姆人經營的電台、雜誌及報紙等媒體也逐漸地解禁。例如,2001年匈牙利政府開放羅姆人可以24小時的經營自己的電台。羅姆人也開始知道如何利用合法手段在歐盟的司法體系內為自己爭取權益,對抗歧視與壓迫。例如,在歐盟的人權法庭中,控告匈牙利與捷克對羅姆孩童實施教育隔離 (educational segregation) 政策。

這些年的努力證明,羅姆人權益保障的問題,確實已成為歐盟檯面上的主要議題。2003年11月,歐盟就特別針對羅姆人現況進行10個月的實地調查,並在2004年9月公布。這份長達52頁的報告指出,羅姆人在歐洲的處境確實是相當艱困,雖然比較過往起來已有少許進展,但歐洲人權組織、羅姆人代表和其他團體,仍必須積極互相合作以確保歧視與壓迫能在未來真正地消失。

必須承認,幾百年來留存在人們內心的偏見不會一夕間就消失的。要不然我們就不會聽見仍有政治人物否認歧視迫害少數族裔的事情發生;不會看到新聞報導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等地有光頭黨攻擊羅姆人或警方迫害羅姆人的事件發生。又例如,在希臘,羅姆人仍時常遭受到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威脅;在德國,警方常把羅姆人列在防治犯罪措施的名單之內;在西班牙,非羅姆人的父母親經常抗議其小孩與羅姆人的孩童相處在同一間學校。

前聯合國消滅種族歧視委員會 (UNCERD) 主席麥克爾‧謝里菲斯 (Michael E. Sherifis) 說:「委員會沉痛地理解到,羅姆人幾世紀以來所遭遇到種種不人道的待遇... 人道的普世價值,不容忽視,否則人類歷史又何以能夠前進去追求真善美。」說的真好!

fsj 提到...

四成澳洲人:移民不該來

【聯合報╱國際中心/報導】 2008.09.30

澳洲推行多元種族文化政策雖然已長達20、30年,不過一項長期調查顯示,仍有4成澳洲人認為某些文化族群根本就不該移居到澳洲,穆斯林尤其不受歡迎,還有1成民眾自認仍有白人優越感。

領導這項研究的西雪梨大學人文地理和都市研究學教授鄧恩表示,雖然澳洲宣揚多元種族文化多年,但有種族意識形態的民眾比例仍偏高。

鄧恩表示,不受多數受訪者歡迎的族群,以穆斯林或中東人士的比例最高。

受訪者被問及「是否認為哪個特定種族或文化族群跟澳洲社會格格不入」,認同這項說法以新南威爾斯省民眾比例最高,該省四成六民眾指出,的確有部分文化族群不該來到澳洲,首都坎培拉地區比例最低,僅二成八的民眾有此想法。

有白人優越感的受訪者,以涵蓋雪梨的新南威爾斯省為最多。

這項調查發現,65歲以上澳洲人有種族優越感者達六成五,18到34歲年輕人比例也達三成一。

平均有一成民眾不認同異族通婚,還有相同比例人士認為並非每個族裔都受到平等對待。



◆ 奧地利國會選舉 極右派崛起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08.09.30

奧地利28日舉行國會選舉,受到歐洲反穆斯林和反移民風潮影響,加上選民對全球化和高物價的不滿,極右派政黨大有斬獲,拿下近三分之一選票。

奧地利兩大主流政黨選票大幅流失,不過仍拿下多數選票,得以重組派系鬥爭嚴重和不受歡迎的執政聯盟。社會民主黨的得票率最高,贏得30%選票,接下來是保守的人民黨,得票率26%,兩黨得票率分別下滑6個百分點和9個百分點。

這次選舉最引人注意的是極右派政黨戰果輝煌。由史特拉赫(Heinz-Christian Strache)帶領的自由黨贏得18%選票,比上次增加7個百分點。由海德(Jorg Haider)帶領的奧地利未來聯盟,得票率11%,幾乎是兩年前的三倍。海德原為自由黨領袖,2005年脫黨另組新黨。

近年來,反穆斯林和反移民情緒已成為歐洲政治的一股勢力,加上民眾對全球化和高物價的不滿,助長民粹政治,得利者是把經濟問題怪罪到移民和外國競爭頭上的右翼政黨。

牙科技師出身的史特拉赫呼籲禁止移民,並要把奧地利交給歐盟的主權拿回來。海德的政黨在他擔任省長的卡林西亞省得票率近四成,確立了他脫黨後的政治第二春。

海德在接受電視訪問時宣稱:「從今以後沒有大黨了,這次結果顯示紅與黑已失去民心。」紅與黑分別是代表社會民主黨和人民黨的顏色。

政治顧問公司OGM的總經理巴赫梅爾說,這次選舉不是對移民政策的公民投票,選舉結果基本上是選民對政府績效不張的失望。

他說:「這次選戰的主軸是社會議題和反歐盟情緒,比起上次選舉,自由黨對外國人的攻擊變少了。」

由社會民主黨和人民黨組成的奧地利執政聯盟在執政18個月後因兩黨爭執嚴重,無法執行討論已久的改革而垮台,兩黨支持度創戰後新低。

fsj 提到...

香江風情─該被踢屁股的美媒體

【鄭漢良】 2008-10-19 中國時報

做記者的被其他記者訪問,是相當有趣的經歷。十月十五日,一個秋高氣爽的早上,這個在紐約市的經歷來得尤其奇怪。

那天,我與中視和時報週刊的其他兩位同事一行三人獲邀到美東採訪;工作結束,回程之前,順道在紐約市稍作遊覽;逛到洛克菲勒中心的NBC電視大樓,正巧碰到NBC一名記者和攝影在街頭找人訪問。

大概看到我們帶著照相機,一副遊客的模樣,相貌堂堂的洋記者立刻將話筒對著我問:「你是遊客嗎?來自何處?」他然後劈頭第一個問題是:「美國經過這次金融風暴後,還會是世界第一強國嗎?美國還可以(欺凌中國)kick Chinese ass 踢中國的屁股嗎?」

然後,他又問:「如果中、美發生衝突,誰會打勝仗?你覺得美國人怎樣?美國人是不是大多數都又肥又胖?噢,你剛從康乃狄克州來,那邊的人真的是很胖的。你喜歡紐約哪裡?如果有機會問麥肯和歐巴馬一個問題,你會問什麼?」

憑良心說,我們做記者這麼多年,對一個素昧平生的採訪對象,還真的問不出「踢屁股」如此粗野而充滿挑撥的問題,更何況NBC是美國全國性的電視網,旗下的無冕皇帝都應該是千中選一的新聞優秀人才。

他這一連串極富引導性的問題,其實可能反映了美國大多數人目前內心的焦慮,甚或是從過去的自大和目空一切,一下子墮入了金融風暴所帶來的挫折感。美國像是掃把星一樣,將自家的經濟泡沫輸給全世界,美國人甚至連外表都是討厭的又肥又胖。經濟和軍事崛起的中國大陸,在這個時候正好為失落、迷茫的美國提供一個最佳的假想敵。兩國開打,美國人甚至還擔心會輸。

我不知他想要我如何回答這些問題。或許我應該這樣回答,我的樣貌才可能出現在美國的螢光幕上:「美國這下完了,中國現在是天下第一,應該輪到中國人踢美國屁股了。中國一定會將美國打個稀巴爛。是的,美國人確實是又肥又胖。」電視台的主播於是可能會這樣導讀新聞:「美國今天經濟一落千丈,國際形象受到重挫,甚至還被中國遊客嘲笑我們外表難看,又肥又胖,而且又誇口說可以把我們打敗,請看我們記者街頭訪問報導... 。」

其實,這位記者與CNN的新聞節目主持人卡佛蒂稍早時的出言不遜,兩者心態本質沒有太大不同;只是卡佛蒂是大牌主持,有機會即興發言,記者則需要假借他人之口達到目的。

這些美國主流媒體的客觀性,不但遭到外國質疑,美國人本身也經常提出檢討。例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肯就公開批評《紐約時報》,幫歐巴馬已經偏到失去新聞道德的地步;起因是,《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一篇影射麥肯與政治利益遊說團體一名年輕的女僱員有染,三千字的內容全部根據未具名的消息來源。麥肯形容《紐約時報》此舉等同是「陰溝政治」。事實上,《紐約時報》的藝評人Frank Rich為了要鬥垮、鬥臭小布希,過去幾年索性連本行藝評都不寫,每星期痛罵布希政府一篇,報社還將他的文章放在顯著地位(《國際先鋒論壇報》第三版)。直到最近,他才收手,大概是因為小布希的白宮日子反正已經無多。

美國主流媒體為了市場的劇烈競爭,而隨著大眾口味起舞,已是顯而易見。根據美國權威的Pew Research調查顯示,美國看傳統三大新聞網晚間新聞的人數,自一九八零年以來即直線下滑至今,從五千三百萬跌到二零零六年的二千五百多萬。根據最近一個星期的收視調查,第一的ABC晚間新聞,也只有八百五十多萬觀眾,只輕微領先NBC的八百一十多萬。在有線電視方面,立場保守的FOX迎頭趕上CNN,CNN卡佛蒂痛快的一罵,儘管遭到大陸網民砲轟,最後甚至需要道歉打圓場,但卡佛蒂迎合美國大眾的言論,不能說與收視率毫無關係。

八十年代初期,日本經濟雄視全球,受到威脅之下,美國媒體流行「棒打日本」(Japan bashing),失去工作的美國工人,對日本的經濟入侵尤其不滿,繼而仇視外來移民。在美國汽車之都的底特律,兩名失業的白人汽車工人,據說錯把一名華裔陳果仁當作是日本人,在帶著酒意下用球棒將他活活打死,事件後來掀起全美華裔一場民權運動。

在若干程度上,中國大陸似乎已有取代日本成為美國傳媒棒打的對象之勢,碰上美國正步入另一次經濟衰退,失業率也勢必直線上升,在美國的中國或疑似中國的移民可能需要小心一點了,甚至連疑似中國遊客,回答記者的問題也得要加倍小心。

fsj 提到...

巴斯克分離運動 西班牙頭痛

楊仁賢 2008/12/02 聯合新聞網

聽說過巴斯克 (Basque) 這塊地方嗎?它緊鄰西歐庇里牛斯山脈,位於西班牙北部和法國南部一帶,面臨比斯開灣 (Bay of Biscay),氣候宜人,屬於溫帶大陸型氣候。然而,這塊美麗的土地卻是西班牙長期以來的痛。

聽說過巴斯克 (Basque) 這塊地方嗎?它緊鄰西歐庇里牛斯山脈,位於西班牙北部和法國南部一帶,面臨比斯開灣 (Bay of Biscay),氣候宜人,屬於溫帶大陸型氣候。透過旅遊節目的觀賞,其美麗的湛藍海岸,怡人恬靜的自然風光,真是個觀光旅遊的好處去,令人嚮往!
然而,這塊美麗的土地卻是西班牙長期以來的痛。根據「美國務院反恐協調辦公室」 今年4月公佈的資料,致力推動「巴斯克國家解放運動」(the Basque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希望建立巴斯克為一獨立主權國家的「巴斯克自由祖國」組織 (Basque Fatherland Liberty. 巴斯克語為Euskadi Ta Askatasuna. 簡稱ETA), 自1960年開始推動恐怖暗殺攻擊以來,已超過800多人被殺,數千人因其攻擊而受傷,多數集中在巴斯克自治區內,令人難過!

ETA現已被美國務院、歐盟及聯合國列為恐怖組織,特別是在2004年3月11日的馬德里火車站大爆炸案之後,西班牙加強與法國、葡萄牙及歐盟之間的情報合作,希望全面壓縮ETA的活動空間。(雖然後續的官方證據指向境內的激進伊斯蘭團體是造成這場慘重悲劇的元兇,而非ETA。) 根據資料,截至去年12月,超過122名疑似ETA成員已遭到逮捕。

更重要的是,兩位ETA高層領導人,包括政治領導人 (Javier Lopez Pena) 和軍事領導人 (Mikel Garikoitz Azpiazu), 分別在5月7日及11月16日於法國南部被逮捕,令人關注。部分觀察家認為,ETA有可能因此被迫放棄暴力路線,轉向妥協。西班牙總理薩巴德羅 ( Rodriguez Zapatero) 在接受BBC訪問時說: 「今天,ETA已減弱,而西班牙的民主已更牢固。」但他承認,ETA依然是個威脅。

源起

ETA其實是一群年輕大學生在1952年所發起的社團,剛開始僅在評論國家政事,當時被認為是「巴斯克民族政黨」(Basque Nationalist Party. PNV) 的外圍組織。起初的名稱也不是叫ETA,而是稱作EKIN (巴斯克語,行動之意)。因為不滿PNV所採取的溫和路線,所以在1959年7月31日改名為ETA,並決定採取暴力路線對抗政府,爭取巴斯克獨立建國。

ETA認為,巴斯克的歷史就是建構成為一獨立國家的過程。再者,不同於PNV的觀點,ETA認為,「巴斯克國」是由「巴斯克語」(Euskara) 的獨特性來定義的 (PNV認為是種族。) 1965年,ETA更是通過採取馬克思與列林主義的立場來當作思想武器,進行暴力鬥爭。

查閱相關資料,巴斯克語的確是一獨特的孤立語言,也難怪ETA會認為它是獨立建國的基礎。它是被羅馬人同化最少的倖存者。巴斯克人的祖先及語言到底從何處而來,其實是個謎。但可以確定的是,「羅馬人將拉丁語帶到伊比利半島之前,巴斯克語在哪兒使用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根據考古出土的文物,可找到羅馬化之前使用伊比利字母銘刻在器皿上的巴斯克語,而那瓦拉 (Navarra) 地區則有中世紀用阿拉伯文字書寫的巴斯克語」。

ETA所要建國的疆界,其實是由傳統上七個說巴斯克語的區域所組成。但如今其中四個區域是劃歸在西班牙境內的巴斯克自治區和那瓦拉自治區,另外三個則歸於法國西南境內。巴斯克語是這兩個自治區內的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反倒成為方言。而經過多年的抗爭,ETA的確成功為巴斯克爭取到比其他自治區還要好的待遇,包括擁有自己的議會、警察、教育、及租稅。但,這些都無法讓ETA放棄暴力路線。

必須承認,ETA在佛朗哥 (Francisco Franco. 1939-75) 獨裁統治期間,確實獲得人民和他國政府對其暴力路線的同情與諒解。由於部份巴斯克人在西班牙內戰期間 (1936-39) 選擇站在政府軍的立場與佛朗哥為敵,因此佛朗哥在其將近36年的統治期間,全力打壓巴斯克語言和文化,以為報復。佛朗哥的獨裁統治合理化了ETA的暴力,也爭取到國際的同情與支持。法國過去對ETA流亡成員所提供的庇護就是一例,而ETA成員也把法國當作行動的庇護所,經常穿梭於兩國進行活動。

現況

佛朗哥於1975年11月去世,後繼者逐步走向民主政體,1982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終在1986年加入歐盟,成為民主國家聯盟的一員。法國對ETA的立場在90年代也開始轉變,與西班牙政府合作對抗ETA,包括移交ETA嫌犯與西班牙法庭審判,以符合歐盟的人權規定。為反制,ETA也開始對法國司法人員展開威脅、暗殺等暴力攻擊。

現在西班牙政府不僅與法國、葡萄牙加強合作,911之後也與美國進行反恐合作,積極壓縮ETA的活動空間。另外,雖然ETA把透過勒索、搶劫、綁架、走私等行徑所取得的金錢美其名為「革命稅」(Revolutionary tax),但西班牙近年已加強反洗錢的國際合作,希望切斷其資金流向。

人民對ETA暴力抗爭的態度也開始轉變。1997年7月一位年僅29歲的地方議員遭到綁架,最後卻因條件未被滿足下,頭部被射殺兩槍致死。由於太過殘忍,他的死亡卻讓全國各地多達6百多萬人在同一時間走向街頭,要求ETA放棄暴力,抗議整整長達4天。「這事件是民意對ETA觀點的轉戾點。」這也終於迫使ETA在1998年9月18日單方面宣佈停火並展開談判。但和平不到兩年,ETA在2000年再度拾起暴力路線,停止與政府之間的談判。

2006年3月,民意再度迫使ETA走上談判桌,並發表永久停火聲明(permanent cease-fire),承諾將循北愛爾蘭談判的模式 (Good Friday Process) 與政府進行談判。此舉當時贏得高達80%左右的民意支持度。然而和平卻是如此的脆弱,12月馬德里機場一處停車場的汽車爆炸案又將ETA打回原形。隔年6月,ETA發表聲明撤銷停火聲明。總理薩巴德羅自2004年上任以來,積極希望與其談判的希望也隨即幻滅。

「美反恐協調辦公室」指出,ETA在小型攻擊的能力上仍具有威脅性。然而,ETA在低民意支持度和國際反恐的情勢之下,以及最近兩位領導人被捕之後,ETA是否會放棄暴力抗爭,觀察家正密切注意中。畢竟,西班牙在地理位置上,不僅是北非通往歐洲的重要轉運站,也是恐怖份子傳統上進行後勤活動的首要之地。

※ 如果你從另一種面向來看,會發現不一樣的報導,那裡真的很美。

* 美ㄚ的巴黎流浪記:法西邊境Pays basque - yam天空部落
http://blog.yam.com/mei72wu/article/2173573

* Two Faces of the Pays Basque - New York Times
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C0CE1DB143CF931A2575BC0A966958260

fsj 提到...

香江風情─從熊貓談正名

【鄭漢良】 2008-12-28 中國時報

團團和圓圓到台灣不到一天,牠們的名稱和名字立刻引起了一些爭論。台灣方面定名牠們是「貓熊」,但牠們在出生地卻被叫「熊貓」。至於團團和圓圓這兩個名字,則因被部分民進黨人士認為含有濃厚統戰意味而要求予以重新命名。

到底牠們是貓熊還是熊貓,其實很早前就已有所爭論,有人歸咎這是由於現代中文橫寫已習慣從左到右,改變了傳統的從右到左,於是本來叫貓熊的,後來變成熊貓。但團團和圓圓肯定不會介意人們如何稱呼牠們,因為打從古早以來,牠們曾被叫作貔貅、騶虞、白熊、花熊或竹熊等名堂。

但從牠們倆的名字所引起的爭執,卻反映了中華文化對所謂正名的執著,即論語所指的必也正名。我們從《水滸傳》看到武松自我介紹時說:「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內心莫不感受到一股大丈夫頂天立地的氣魄,姓名可不能亂叫亂改的。但自一九四九年社會主義中國成立後,簡體中文的出現再加上現代電腦科技一日千里,有些中國人糊裡糊塗莫名其妙的被改了姓猶不自知。

在傳統中文字仍是主流的香港,經歷了回歸十一年的磨合,傳統字與簡體字有時候交叉運用而出現了奇奇怪怪的人名,例如前大陸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蕭揚,在傳統中文字的媒體會變成了「肖揚」。明明是姓傅的,變了姓「付」。更豈有此理的,就是本來好端端姓范的,到了大陸的繁體字網站,卻變了姓「範」,因為他們都以為「范」這個字,是模「範」的範的簡體字,所以范仲淹變成範仲淹,范徐麗泰變成了範徐麗泰。有些大陸人用繁體字寫電郵,也經常錯把正確的「制度」變成了「製度」,因為他們又誤以為凡是「制」字都是「製」的簡體字,出現了畫蛇添足的錯誤。

造成這種亂象,除了傳統字和簡體字的混用之外,電腦的中文繁簡通軟體也在興波作浪。今天很多人用電腦寫文章、寫電郵,就算有傳統字和簡體字隔膜的海峽兩岸四地,只要用小老鼠點一下簡轉繁或繁轉簡,文字就可通行無阻,只是很多繁簡通的軟體,仍然分不清中國歷史上只有范蠡而沒有範蠡,月下追韓信的是蕭何而不是肖何。由於使用電腦將肯定日趨普遍,積非成是下,就算是大丈夫也隨時被人改名改姓,網路一族他日成為社會主幹,歷史可能只有付作義這個人物,沒有傅作義。

正名之爭小者如貓熊和熊貓,團團和圓圓,嚴重者更涉及人身自由甚至被求刑處死。去年年底一名在蘇丹教書的英國女教師,因為准許她的學生為玩具泰迪熊取名默罕默德而被判入獄,由於蘇丹信奉回教,有人更指她褻瀆神靈而應該被判死刑。最後蘇丹總統慈悲為懷,網開一面釋放這位女教師回國。默罕默德是偉大的先知,名字可不能亂叫的。但很多人信佛的台灣和香港,卻將一種番荔枝的水果普遍叫做釋迦,即佛祖的名字,而且從來沒有人提出異議。「要不要吃個釋迦,滿甜的。」

國家名號的取名當然更重要更神聖了。根據大陸《黨的文獻》刊登的文章記載,董必武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談及國家名稱時提到,過去許多人撰文或演講都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黃炎培、張志讓主張用中華人民民主國,張奚若則以為不如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論者說,早在政協第一屆全會之前的三個月,毛澤東為了確定國家的名稱,在中南海召開座談會,會上提出中央意見擬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但與會的張治中表示「共和」這個詞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不必重覆,乾脆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建議大家採納。不少事後孔明還說,其實中華民國的「民」已經包含了「人民」和「民主共和」的意思,因此中共當年應該乾脆沿用中華民國的名號,到了今天世上就沒有所謂兩個中國的問題了。

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透過茱麗葉嘴巴說:「名字是甚?不管玫瑰的名字是甚?它仍將芬香馥郁。」茱麗葉或許可為愛情犧牲一切,但她與羅密歐最終卻仍然敵不過名字所帶來的枷鎖和咀咒而雙雙殉情。

幸好在台北動物園的兩頭黑眼圈白毛熊,一點都不在乎牠們是貓熊或熊貓,更不知道團團圓圓有啥政治含義,如果牠們知道有人為了牠們叫什麼而吵吵鬧鬧,恐怕會笑破肚皮從樹上摔下來呢。

※ 二岸「正」簡轉換軟體還有很多錯誤,例如「於」變「于」,「後」變「后」,若要加強文化交流,正確的「正」簡轉換不可或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文明的衝突」作者 杭廷頓辭世

【聯合報╱編譯蔡繼光/報導】 2008.12.30

哈佛大學日前宣布,在該校任教逾半世紀,對國內及國際衝突有獨到的精闢分析,桃李遍及政府決策部門與學術界的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教授,24日在瑪莎葡萄園去世,享壽81。

在全球數百萬的讀者眼裡,杭廷頓的確能言善道,是成功預言21世紀文明衝突的保守派政治學大師,但鮮少人知道,早在部落格和讀書社團析論1993年在《外交季刊》發表的「文明的衝突」之前,杭廷頓已享譽美國政治學界數十年。

杭廷頓23歲就在哈佛任教,在國際關係,比較政府、政治理論與美國政治領域都有極具影響力的論述。

1990年代初期,一位哈佛同僚問當時仍在撰寫日後蜚聲國際的「文明的衝突」作品的杭廷頓,為什麼要把心力放在「文明」上面,他聳聳肩答道:「因為那是我想得到的最大題目。」

「文明的衝突」後來進一步擴充成《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是一本用「硬頭腦」去分析被傳統政治學界嗤為「軟主題」文化的一本書,強調後冷戰衝突的根源,不在民族或意識形態,而在文化。

許多學者主張,共產主義式微,是西方價值的大勝利,但杭廷頓駁斥這種看法,尤其是伊斯蘭教和中國的崛起。他警告歐美若不能團結,西方文明有式微的危險:「西方應學習在淺灘中航行,忍耐痛苦,中道而行,保護自己的文化。」

911之後,杭廷頓被譽為先知。文明的衝突被譯成33種語言,被西方及穆斯林鷹派奉為圭臬,認為它所預言的,正是伊斯蘭教和西方不可避免的衝突。當德黑蘭也出現杭廷頓著作盜版翻譯時,1,000本當中被伊斯蘭革命衛隊訂了半數。

杭廷頓本身其實是常春藤出身的道地「WASP(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曾經擔任兩任白宮顧問,但是他在移民政策上,展現出來的保守思想卻使他成為學術圈中的反文化人物。

fsj 提到...

林博文專欄─杭廷頓與文明衝突論

【林博文】 2008-12-31 中國時報

在以色列空軍狂炸迦薩走廊巴勒斯坦哈瑪斯基地之際,很自然地想到在耶誕前夕去世的美國政治學大師山繆爾.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享年八十一歲的杭廷頓,於一九九三年在《外交事務》發表轟動一時的〈文明的衝突?〉論文;三年後加以擴充加料成書,書名就叫《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本書已被譯成三十九種文字,風行全球知識界,也使杭廷頓成為最有影響力和最具爭議性的當代政治學者。

其實,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乃承襲伯納德.路易斯(Bernard Lewis)的觀點,予以更深邃、更廣泛的詮釋。路易斯是英國人,在普林斯頓大學教了三十多年書,現已九十二歲,他和杭廷頓都屬於「西方至上主義者」(或「白人至上主義者」),在外交政策上也都是鷹派。杭廷頓表示,冷戰結束以後,世界衝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之爭,而是不同文明之間(或內部)的爭鬥。

杭廷頓強調,由於受到現代化的驅使,全球的政治沿著文明界線進行重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國家正在聚合,而擁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國家正在分離。由意識形態和超級大國界定的聯盟正讓位於由文化和文明所界定的聯盟,文明之間的斷層線正在變成全球政治衝突的中心地帶。因此,一個以文明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現。

杭廷頓發表文明衝突論的文章和專書之後,肯定的聲音和否定的浪潮充斥全球學界,蔚為二十世紀末期最熱烈的一場學術、文化與政治論戰,中國大陸學者捲入的程度遠超過台灣和海外華人學者。絕大多數大陸學者對杭廷頓的理論持批判態度,他們不贊同杭氏把儒家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對立起來,亦不滿杭氏認為儒家文明是對世界秩序的潛在威脅,更氣憤杭氏預言中國的崛起將會導致世界文明的衝突。

杭廷頓的書是在一九九六年出版,五年後發生了九一一事件。在西方媒體、政客和一般人民的心中,九一一事件不就是伊斯蘭文明以暴力挑戰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例證嗎?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亦因賓拉登的「傑作」而大出鋒頭。包括季辛吉在內的一批右翼和中間偏右學者及政論家,都把杭廷頓譽為創始「圍堵」政策的外交學者喬治.肯楠以來的頭號政治理論家。杭廷頓本人對他的文明衝突論獲得血腥印證,極具學術上的滿足感;但是,批評他的論著亦隨之大量湧現,直至今天。

巴勒斯坦裔的名學者薩依德,眼看路易斯和杭廷頓蓄意顛倒黑白,視伊斯蘭如寇讎的論學態度,心中大為光火,於是在《國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痛斥文明的衝突乃是「無知的衝突」。薩依德說,杭廷頓是個意識形態空想家,一心要將「文明」與「認同」扭曲成已然定形、封閉的體系,「文明衝突」之說完全忽略了歷史隱而不顯的部分(如各種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增益與分享),只急於以荒謬可笑、狹隘簡化的方式來凸顯文明的鬥爭。

薩依德以及其他學者對文明衝突論最不滿的是,杭廷頓在論述中所展現的西方文明優越感,以及其他文明皆「非我族類」的白人中心論。世人在譴責賓拉登所領導的「基地」組織恐怖分子之餘,很少人會去探討促成賓拉登採取暴力的原因,也很少人去探究美國霸權主義在阿拉伯世界的所作所為。就如同以色列數十年來和巴勒斯坦的武裝衝突,除了文明、宗教和民族不同,亦含有領土、主權、生存之爭,更有美國因素在裡面。沒有美國的大力撐腰,以色列早就不見了。今年剛好是以色列建國六十年,這是個可敬的猶太小國,但如沒有美國每年花數十億(甚至上百億)「養她」,再加上強大的「以色列遊說團」坐鎮華府,以色列也許已變成一個歷史名詞。

杭廷頓四年前出了一本《我們是誰?對美國國家認同的挑戰》,痛罵拉丁裔(以墨西哥人為主)新移民,指責他們拒絕融入美國社會,企圖分裂美國。這本立場偏頗的著作,一出版即遭到左右兩派的夾擊,有人批評杭廷頓是在鼓吹「新孤立主義者的民族主義」,因杭氏認為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會危害美國的「核心文化」。所謂美國的核心文化,即指基督教、講英語、歐洲傳過來的文化與哲學,以及美國的政治與法律制度。

薩依德和杭廷頓是思想上的死對頭,如今皆已作古。美國少了兩位學術巨人,不只是美國的損失,全球文化界亦痛失兩個有開創性的學者。

※ 人類不存在文明衝突,而是感知(perception)所造成的鴻溝。以上、以下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文明的衝突」與「文明的共存」(簡體)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4-11/01/content_2164310.htm



◆ 觀念平台─為熟番平埔族平反

【施正鋒】2008-12-31 中國時報

荷蘭傳教士Daniel Graviusy在一六六一年,以新港文書翻譯了一本馬太福音。經過三百五十多年,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女婿Edgar L. Macapili,靠著神學的基礎,以及閱讀古荷蘭文的能力,加上南島語言的相似性,有如電影《侏儸紀公園》般神奇,竟然能編纂出版一本《西拉雅詞彙初探》。

讚嘆之餘,我們看到這群祭拜太祖(阿立祖)的族人,卻又不得不為他們尷尬的身分感到歷史的不公,因為,戰後以來,中華民國政府認為他們過度漢化,拒絕承認他們的原住民身分。

在清治時期,滿洲政府根據漢化的程度,將台灣的「土著」分為生番以及熟番。在「非漢即番」,以及「漢等於人」的公式下,熟番被迫接受統治者的循循善誘,選擇努力「做人」(當人),卻必須掩飾自己的集體認同,勢必有萬般地無奈。

在日治時代,殖民者採取比較文雅的修飾,將他們改稱高砂族,以及平埔族,聽來有幾分東方主義般的異國情調。不過,漢化的壓力並未減少,甚至於在一九三○年代之後,由於總督府禁止漢人仕女綁腳,碩果僅存的平埔族終於失去唯一可資區隔的文化特徵。

儘管有皇民化的威脅利誘,日本政府至少在戶籍的種族一欄,註記了「熟」或是「平」。然而,國民政府為了行政上的方便,只承認高山族或是山地同胞,眼中完全沒有熟番或是平埔族的存在,因此,在一系列的行政命令中,讓原本馳騁嘉南平原的獵鹿民族一夕消失無蹤。

原住民族在一九九四年六月廿三日舉行「爭取『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平埔族人幡然現身,一起獲邀晉見前總統李登輝。當時的總統府祕書長蔣彥士還大惑不解地問道,為甚麼從來沒有聽過平埔族這個名詞?從此,平埔族向政府要求恢復原住民身分的呼聲不斷。

自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對於平埔族兄弟的訴求,大體上是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而地方政府也樂於配合舉辦嘉年華會式的活動,希望透過異國情調般的夜祭,來帶動社區的活化。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是,台南縣政府在前年成立「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然而,在國民黨贏回中央政權以後,一切都改觀了。原本政府答應成立的平埔原住民族事務推動小組,以及相關的計畫與預算,完全被束諸高閣。

現有資源的排擠,或許是原民會一些技術官僚的擔憂。然而,根據台南縣政府的地毯式調查,目前縣民具有平埔註記者,有三百二十五人,加上其直系血親,也不過五千四百多人,就預算的增加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

如果還有一點疙瘩,應該是過去以夷制夷的歷史記憶。不過,我們在追求閩客或是省籍和解之際,甚至於高談與中國的和平,政府若堅持將同為南島民族的平埔族拒於千里之外,總是覺得時光竟然是在倒退的,令人遺憾不已。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東協筆記:羅興亞人的悲歌

【梁東屏】 2009-01-31 中國時報

現代人耽於逸樂,很容易忘記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在受苦的人。居住在緬甸與孟加拉邊境的羅興亞人(Rohingya),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約兩星期前,國際媒體踢爆泰國軍方於去年十二月中,將近千名羅興亞人分置在四艘拆掉引擎的拖船上,每艘拖船只供應了僅夠四天的食米與飲水,然後拖到距離泰國海岸一個半小時的公海上「放生」。十幾天後,部分嚴重脫水、瘦得不成人形的羅興亞人漂流到安達曼島附近,被印度海軍救起,也有一部分漂流到印尼的亞齊省。獲救的大約有五百人,其他人至今下落不明,估計生存的機會相當渺茫。

泰國軍方自從事情曝光後,一直極力否認曾將捕獲的羅興亞偷渡者放逐海上自生自滅,但是已經獲救的羅興亞難民顯然不會是說謊的一方,英國廣播公司(BBC)及其他媒體在追蹤報導時,也獲得泰國軍方及警方消息來源私下證實,前述的事情確實曾經也正在發生,主要的原因是羅興亞回教徒近來偷渡泰國的情況有上升的趨勢,而且幾乎清一色是男性,泰國當局因此懷疑其中混有回教好戰分子。

泰國南部省分四年多以來飽受回教分離份子作亂,至今已有超過三千人死亡,爆炸事件幾乎每天都發生,是歷屆泰國政府都感棘手而難於解決的事。

不過根據各方資訊所獲得的理解,羅興亞人之所以不惜投奔怒海,主因是生活所迫。關於這一點,位於美國華府的國際難民組織顧問尚恩.賈西亞說得最直接:「在緬甸,羅興亞人根本就是不被允許存活的一批人。」

羅興亞人在緬甸居住的歷史可以遠溯至第七世紀,他們無論在外觀上、文化上、語言上都是十足的南亞人,就算是在少數族裔多得不可勝數的緬甸,都是很特出的一支。也許正因為如此,緬甸軍政府自一九七八年以來,採取許多將羅興亞人當做「非我族類」的措施,不但不發給公民證,其居住、行動都受很大限制,甚至從一個村落到另個村落,修繕心目中神聖的回教寺乃至於結婚,都必須獲得事先的批准。

在這種情況下,羅興亞人變為名副其實無國籍的人,也無視於他們已經存在於緬甸的綿長歷史而被當成「外來者」,不但緬甸政府的各項福利無福消受,反倒經常被當做免費強制勞工使用。

飽受剝削、壓制的羅興亞人於是開始逃離緬甸,希望能在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印尼的回教世界重獲新生。一九七八年時,緬甸曾採取針對羅興亞人的「龍王行動」,導致近廿萬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在行動的過程中,羅興亞人遭屠殺、強姦的情況普遍存在;一九九一至九二年間,也發生類似對羅興亞人迫害的事件,導致廿五萬難民逃往孟加拉。

只不過,孟加拉也是區域內數一數二的窮國,所以羅興亞人多將孟加拉當做轉往泰國、馬來西亞的「中途站」,甚至於很多孟加拉人也加入他們的偷渡行列。

去年十一月開始,也許是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羅興亞人的逃亡潮似乎又再起,目前已有數以千計的羅興亞人逃到孟加拉再轉往泰國,直到最近幾天都有羅興亞人在泰南海岸被攔截。

泰國現任總理艾比希之所以取得政權,軍方貢獻很大力量。現在泰國軍方已公開否認曾虐待羅興亞人,期望艾比希會對軍方採取行動,無異於緣木求魚。

※ 他們可算是東南亞的羅姆人(Roma,吉普賽人,源自印北)。說來有趣,在網路上查「Rohingya」時,Google 在前幾頁的結果都會標上「這個網站可能會損害您的電腦。」

fsj 提到...

人為疏失 Google深夜凸槌

◆ Google深夜凸槌 網友很不爽

聯合新聞網 2009/02/01

搜尋引擎的龍頭Google昨晚十時半發生嚴重問題,時間長達一個小時,搜尋者不論輸入任何關鍵字,都出現「這個網站可能會損害你的電腦」字樣,其間雖有短暫正常,但很快又發生同樣問題,引發網友不滿。

人在東京的DotAsia社群關係副總裁喬敬指出,他在當地也有同樣狀況,不管連上哪個網頁,都會先跳到「這個網站可能會損害你的電腦」的頁面,猜測可能是Google內部問題,也有可能是提供Google惡意網頁資料的第三方服務者出問題。

Google台灣工程研究所所長簡立峰昨晚表示不知有此事,截至十一時半,Google看來已恢復正常,但網友仍心驚膽跳,擔憂天天依賴的Google哪時又出問題,朱學恆也在網上指出此狀況,引來不少網友呼應。其他搜尋引擎則都正常。

※ 哈,原來是那裡出了問題。



◆ 短暫技術問題 Google錯標網站有傷害性

法新社╱陳 蓉 2009-02-01

(法新社華盛頓31日電)搜尋引擎Google的安全保護程式今天發生短暫技術問題,使用者連結到的搜尋網頁都被警告可能有害,造成網路一片混亂。

格林威治時間31日下午2時30分(台灣時間31日晚上10時30分)到下午3時25分(台灣時間31日晚上11時25分),使用者以Google搜尋到的網站,都會標示「警告!這個網站可能會損害您的電腦」。

Google搜尋產品和使用者經驗副總梅爾(MarissaMayer)在公司官方部落格指出:「發生什麼事了?很簡單,就是人為疏失。」

Google與調查消費者申訴的組織StopBadware.org合作,定期接收惡意網站名單更新。

梅爾說明:「我們定期收到最新名單,今早收到這樣最新的名單,並在網站上公布。」

梅爾說;「但不幸地(這裡就發生了人為疏失),電腦全球資源定址器(URL)中的"/"符號被錯誤列為檔案數值,結果就擴大延伸至所有的URL。」

使用者想要進入網站都被Google阻擋,而被指引轉到StopBadware.org。

問題狀況在格林威治時間下午3時10分(台灣時間31日晚上11時10分到下午3時25分(台灣時間31日晚上11時25分)間恢復正常。該公司表示「對今早造成使用者不便,及網站所有者網頁不正確被標示表達歉意」。

※ 相關報導:

* Google秀逗了,所有網站均可能損害您的電腦? - 香腸炒魷魚
http://sofree.twbbs.org/blog/2009/01/31/google-stopbadware-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