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9

「補冬」別補出問題 猛嗑鍋血壓恐飆

◆ 「補冬」別補出問題 猛嗑鍋血壓恐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703437.shtml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1.11.08

今天立冬,也是「補冬」的開始。專家提醒,現代人不必像古人一樣非補不可。而且國人愛用的補品、鍋物高脂又高鹽,恐怕補進過多熱量而升高血壓、血脂,且個人寒熱體質不同,「不是每人都適合」。

天氣才轉涼,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等餐廳已是高朋滿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提醒,「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吃的」,尤其燉補的肉品,通常都是含油脂的肉品,冬天總有人因此血壓飆,從餐廳直送醫院急診。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社區健康組長陳延芳說,一人分的補品至少吃進三、四塊肉,油脂多些的牛、羊、豬肉,就可能超過二百八十大卡,即一碗飯的熱量,若加上美味關鍵的調味油、糖、酒及藥膳材料,恐怕超過四百六十大卡。

金惠民說,進補用的肉品量如牛肉頂多四至五小塊,一塊約比大拇指略粗些。高血壓、糖尿病人及肝、腎功能不佳者,都得控制蛋白質攝取量,肉少吃些,不要喝燉煮的湯品,其中鹽分、油脂可能過量。

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醫師黃中瑀說,進補前應了解體質,即使是手腳冰冷者,也不宜亂補。有人進補後,若出現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症狀,可能就是因為體質屬虛熱、燥熱所致;因此,藥膳中使用較涼性的中藥材或食材來調和,或多吃水果、瓜類或梨子,水果入膳也不錯。

※ 相關報導:

洪蘭:執意要選 不理性的樂觀
養生飲食原則:配合節氣與體質選擇當季食物
冬季養生「天然食物最補!」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喝母乳不易胖研究:比沒喝者肥胖率減22%

中廣新聞/陳奕華 2011-11-08

喝母乳好處多,要預防下一代肥胖,母乳哺育很重要!世衛組織營養專家(莎黛)今天表示,母乳哺育除了可以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最新的全球研究更顯示,出生六個月內只喝純母乳的嬰兒,比起喝配方奶者,肥胖率少了22%,腹瀉致死風險也減少25倍。

防堵孩子長大後變胖,哺育母乳是第一關!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天舉辦「亞太地區母嬰親善醫院暨母乳哺育推廣研討會」,與會的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發展營養部門生命營養小組資深科學家(莎黛)指出,喝母乳的嬰兒除了有助未來身心發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全球研究,出生六個月內只喝純母乳的新生兒,長大後肥胖機率也比較低。

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轉述指出,研究數據反應在肥胖機率,甚至也減少腹瀉風險。「沒有用母乳哺育的小孩肥胖機會,比用母乳哺育的小孩肥胖機率多了22%,所以用母乳哺育是預防下一代肥胖第一到關卡,出生以後就以母乳哺育這很重要,母乳哺育除了可以減少肥胖機率,也減少減少小朋友死於腹瀉危險,可以減少25倍的風險。」

關於許多家長都會擔心小寶寶吃不飽、營養不足的問題,專家指出,剛出生的新生兒胃容量小,根據世衛組織研究,只需要15克純母乳,就可以滿足1到2天的營養,甚至於不需要水,最好也避免奶嘴或奶瓶,也能降低感染風險。



◆ 別再迷信PET 篩檢腸癌 還是要做大腸鏡檢查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11.08 自由

李登輝前總統年年健檢,甚至做的還是「高貴」的PET正子掃描檢查,卻直到大腸癌3.5公分才發現。很多民眾有疑問,難道現行檢驗方式不能早期找出腫瘤?醫師對此指出,PET偵測早期大腸癌的能力並沒有比較好,建議民眾不須太過迷信高貴健檢,想要早期偵測大腸癌,還是要做大腸鏡檢查。

一般人50歲開始篩檢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醫師邱瀚模指出,目前各國篩檢大腸癌策略不大一樣,美國因為保險給付的關係,直接以大腸鏡檢查篩檢大腸癌;至於我國以及日本等,則是先進行糞便潛血檢查,若發現潛血檢查陽性,再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確認。此外,由於大腸癌與年齡有絕對關係,因此也有部分健檢機構,針對50歲以後的成年人,直接就用大腸鏡檢查。

邱瀚模表示,一般來說,糞便潛血檢查對於初期大腸癌的檢出率約有7、8成,對於2、3、4期大腸癌,檢出率則幾乎高達百分百。至於大腸鏡,則要視各醫療機構品質而定,如果清腸夠徹底,且瘜肉檢出率在50歲以上男性可達20%、女性可達15%以上,則對民眾大腸健康把關就有一定保障。

至於部分民眾迷信高價健檢,認為大腸鏡不舒服,是否可以直接以PET正子掃描替代?對此,邱瀚模指出,PET對於初期大腸癌的檢出率並沒有特別好,說不定還比不上糞便潛血檢查。

他指出,一般來說,如果家族中一等親有人罹患大腸癌等高危險群,可以提早在40歲開始篩檢;一般人則是從50歲開始。值得注意的是,民眾要特別珍惜「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一定要慎選醫院、清腸等動作也要徹底,則這個徹底又有品質的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可以提供相當高的保護效益。

fsj 提到...

醫學中心女性門診 明年底上路

中央社 2011.11.09

行政院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今天表示,目前19家醫學中心正積極規劃女性專門門診,明年底前一定能夠提供服務,未來也會納入醫院的評鑑項目中。

總統馬英九日前宣布第二波「黃金十年、國家願景」時,宣示未來1年內台灣19個醫學中心要設立對女性友善的單一窗口門診服務,5年內擴及所有公立醫院,10年內推廣到全國。

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趙麗雲、立委潘維剛、楊瓊瓔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邀請衛生署副署長蕭美玲、石崇良出席。

趙麗雲說,有許多宗教界的女性朋友、女性神職人員向她反映,神職人員人身也是肉做的,也有更年期;但是外貌阻礙她們就醫,到某些地方看診都被以異樣眼光看待,「簡直走不進去」,最後導致延誤就醫、病情惡化、甚至喪命。

石崇良說,過去婦女做乳癌篩檢必須到一般外科,子宮頸癌篩檢卻是到婦產科;衛生署規劃癌症篩檢整合女性專門門診,未來這些癌症的診療、檢查,都將整合到女性專門門診中。

此外,石崇良說,未來設置的女性友善單一窗口門診服務,將可進行孕產教育、產後憂鬱預防、以及更年期問題服務、賀爾蒙補充治療等,都會有專業醫師協助評估。

他指出,目前19家醫學中心正積極規劃女性友善的單一窗口門診服務,因為需要空間調整,以及涉及就醫流程變更,所以還需要一些時間,但明年底前一定能夠提供服務。趙麗雲追問,相關門診設計會不會納入醫院評鑑項目?石崇良說,絕對會納入評鑑項目。

蕭美玲說,自民國98年起,衛生署就有門診醫療隱私規範,住院部分則在醫院評鑑中,也要求保護病患隱私。



◆ 身心障礙牙醫照護 增3醫院

中央社 2011.11.09

身心障礙者看牙不易,台大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醫附設醫院設置身心障礙者牙醫照護示範中心,今年中陸續揭牌開幕,將可照顧更多特殊需求者的口腔衛生。

衛生署指出,3家示範中心的專業設備與醫療照護技術,都是專為身心障礙者量身訂做,空間獨立,不和一般牙科門診共用,提供口腔衛生教育與專屬個案管理,並結合了聯合評估中心、早期療育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及特殊教育機構等,建立早期介入及照護模式,滿足讓每位身心障礙朋友就醫需求。

3年前衛生署雙和醫院率先推出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示範中心業務,迄今服務看診人次已超過1萬人次,每月平均服務看診483人次,身心障礙者候診時間大為縮短,平均不超過20分鐘。

衛生署指出,內政部統計身心障礙者已超過108萬人,且逐年增加,由身心障礙者的障礙特殊因素,例如腦性麻痺、智能障礙等,常常在牙科就診時造成很大的困擾,口腔衛生維護困難,齲齒及牙周病程度都較一般人嚴重。

為了提供身心障礙者優質及專業的牙科醫療照護服務,衛生署自民國94年起積極推動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照護服務網絡,迄今計有17家醫院接受補助,每年服務身心障礙者牙科人數逐年增加中,去年度至少服務1萬5000人次。



◆ 登革熱拉警報 澎湖病例增至73例

【聯合報╱記者許玉娟/澎湖報導】2011.11.09

澎湖縣登革熱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目前已擴及馬公市16個里及白沙鄉2個村,累計確定病例73例,由於坊間出現登革出血熱病例傳言甚囂塵上,衛生局昨天緊急滅火,強調縣內病例清一色是第二型病毒,除非有新的病毒株入侵造成交叉感染,才可能引發登革出血熱。

澎湖縣自9月19日接獲屏東縣政府衛生局通報登革熱病例後,疫情持續增溫,根據縣府疫調分析,馬公市因住宅密度高,不少民眾長期在台工作,舊房舍及空屋幾乎成了蚊子的家,衛生局強力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如透過地(戶)政系統聯絡不到屋主,一律破門而入「幫你清」。

目前進入登革熱快速傳播期,天天都有新病例,衛生局每天做疫情調整,加強投入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工作,但「民眾丟的速度比清的速度快」,讓相關單位傷透腦筋,為落實社區容器減量工作,發揮事半功倍效果,將從12日舉辦27場鄰里長講習。

衛生局強調「政府量能有限」,呼籲民眾應積極配合自行檢視住家內外及周圍的環境,主動清除積水容器等病媒蚊孳生源,並加強個人保護措施以避免蚊蟲叮咬,才能有效控制疫情,如有發燒、頭痛、全身倦怠、後眼窩痛、肌肉痠痛或關節痠痛等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



◆ 蝸牛作祟 婦感染線蟲全身麻痛

中央社 2011-11-09

花蓮一名54歲婦人日前出現頭痛、盜汗和身體持續痠痛等症狀,就醫檢查確診是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導致嗜酸性腦膜炎,經追查發現是食用到蝸牛爬過的食物所造成。

這名謝姓婦人從今年9月中旬起,出現頭痛、盜汗及身體持續痠痛等症狀,尤其是脖子連轉頭、點頭都非常困難;謝婦原以為是最近餐廳和幫傭工作勞累及更年期所引發的症狀,前往醫院就診服藥後,雖然痠痛情形減緩,但意識卻越來越差,甚至出現全身麻痛無力的現象。

謝婦後來前往慈濟醫院就醫,專攻感染科的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王立信在初步檢查時就已懷疑與蝸牛有關,經詢問謝婦相關病史,發現謝婦平時雖在餐廳工作,但餐廳並沒有蝸牛這道菜;而謝婦在幫傭的工作環境也未接觸過蝸牛,平常也沒有食用生菜沙拉或生機飲食的習慣。

王立信因為找不到致病源而感到相當疑惑,經再三追問,意識不清的謝婦脫口而出說「家裡有很多蝸牛」,才終於確診是嗜酸性腦膜炎,致病原因則是以蝸牛為宿主的「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經對症下藥,謝婦的病情好轉出院返家。

王立信指出,廣東住血線蟲的主要宿主是老鼠的肺部,中間宿主是蝸牛,民眾如果不小心沾染蝸牛黏液後,再接觸到口鼻或身體的小傷口就會被感染。

長年獨居的謝婦因平時忙著工作,住家環境疏於整理;她說,住處庭院到處都有蝸牛,蝸牛常爬進家裡地板,甚至爬上桌子和床上,不過多年來都相安無事,自己也沒生過大病,實在難以相信這次生病竟然與蝸牛有關。

王立信表示,謝婦可能誤食蝸牛爬過未清洗的食物而致病,不過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很罕見,腦部感染部位不同,症狀也不同,必須逐一排除各種可能性才能找出病因;民眾應避免生食,平時也應注意飲食衛生和環境清潔,才能有效避免類似情形發生。



◆ 上海護理、清潔工集體罷工 醫院大亂

【聯合報╱特派記者胡明揚/上海報導】2011.11.09

為了抗議公司漏繳員工社保金,上海前天首度發生醫院護理人員、清潔工集體罷工事件,嚴重影響醫院運作。

上海媒體報導,前天早上7點開始,上海新華醫院500多名護理人員全都聚集在門診室附近罷工求薪。新華醫院護理人員稱其所屬的上海吉晨衛生後勤服務管理公司,漏繳養老金。

由於護工集體罷工,一整天上海新華醫院的病房、配膳中心、清潔處都不見護理人員的蹤影,病人要動手術,卻因沒有護理人員推送入手術室,病人家屬只得親自上陣,醫院運作大亂。

由於當時新華醫院的護理人員和清潔工都聚集在急診室門口,等待有關方面答覆,拒絕回到崗位上。部分參與罷工的護理人員一度還影響了救護車和病人的通行,有的救護車無法將病人送到急診大樓門口,只得遠遠地停車然後將病人抬到大樓裡。罷工人群後來雖轉到大樓內,仍一直與公司方面僵持到下午5點左右才陸續散去。

據護工表示,兩個星期前就派出五個代表,交了一分工人聯名書提出的十點要求,給公司方面駐醫院的經理轉交公司,但是到現在未得到答覆。所以才用這種方式提出訴求。

院方表示,新華醫院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將後勤服務外包給上海吉晨衛生後勤服務管理公司,該公司在新華醫院工作的職工大約有500多人,昨天停工的主要是清潔、運送、配膳等方面的職工。

停工人員表示,他們的訴求主要集中在社保、福利、休假、工作時間等方面,其中勞資雙方矛盾較嚴重的問題在於不少職工反映公司存在漏交社保金的情況。

不過,上海吉晨衛生後勤服務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否認,表示公司向員工支付的薪資全都根據合同執行,社保金繳納和休假、福利等方面也均有章可循,沒有侵害勞動者的相關權益。

fsj 提到...

含鐵嬰兒奶粉 恐效果差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11/10

含鐵嬰兒奶粉不見得適合所有寶寶。美國一項研究指出,體內血紅素濃度已經很足夠的小寶寶若再喝含鐵營養強化奶粉,長期學習發展反而較差,成長表現也較不理想。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兒科與青少年醫學檔案」期刊。美國密西根大學人類成長與發展中心研究教授貝特西‧羅佐夫為研究首席作者,她表示,在許多國家,嬰兒缺鐵盛行率很高,因此會在奶粉添加鐵質,希望可以為缺鐵的小孩補鐵,並減少缺鐵性貧血發生率,但這種作法往往具爭議性。

研究人員在智利進行研究,在智利,很多小孩都有缺鐵問題。過去有一研究是以八百三十五名健康嬰兒為研究對象,嬰兒在六個月大的時候隨機被分為兩組,一組飲用含鐵奶粉,另一組則喝沒有含鐵的奶粉。研究人員接續這項研究,追蹤四百七十三名兒童的身心發展狀況,每十年評估一次,評估項目包括智商、空間記憶、算數成績、視覺與運動整合能力、視覺認知與運動功能等。

研究發現,喝含鐵營養強化奶粉的小孩空間記憶、視覺與運動整合能力較差。而兩組的智商、視覺認知、運動協調能力與算數成績則沒有明顯差異。

研究人員也發現,血紅素濃度最高的孩子若在六個月大就開始飲用含鐵營養強化奶粉,十年後接受身心發展測試,分數大多比較低。但小孩在六個月大時,如果血紅素濃度較少,這時飲用含鐵營養強化奶粉,十年後身心發展測試分數就會比較高。



◆ 保肝第一步 抽血篩檢B、C肝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11.11.10 自由

台灣每天有40個家庭,因家人罹患末期肝病而悲傷破碎。專家指出,保肝第一步就是要抽血檢驗有無B型與C型肝炎帶原,即便打過疫苗也不保證萬無一失,尤其媽媽是B肝帶原者,但打過疫苗的寶寶,1歲前還得抽血確認有無感染,以免成為漏網感染者,直到出現肝病症狀,往往已是死神來敲門。

打過疫苗仍須防肝病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內科教授許金川指出,母子垂直感染雖可有效以B肝疫苗阻斷,但有1%的機率,因寶寶未產生抗體而感染B肝,因此1歲前務必要抽血再度確認,國內至今仍有零星個案,是直到成年後意外發現肝癌,才知當初打的疫苗失效。

一位媽媽因B肝帶原,兒子一出生就依規定接種B肝疫苗,原本以為成功阻斷母子垂直感染,移民美國後就不曾追蹤,兒子到24歲時,才在健檢時意外發現B肝帶原,肝臟冒出3公分的肝癌,及時開刀,目前恢復良好。但另外一位遭遇類似的少年,18歲發病時已是晚期肝癌,無法開刀,不幸往生。

許金川教授指出,B、C肝是肝癌最大元兇,但台灣至今仍有300萬名B肝帶原者、40到60萬名C肝帶原者,絕大多數患者渾然不覺,疏於追蹤治療,直到發生肝癌才就醫,卻為時已晚。

早年B肝主要經母子垂直感染,如今疫苗雖可有效阻斷母子傳染鏈,但仍有1%的機會可能失敗。因此媽媽若是B肝帶原者,寶寶出生後即便打了B肝疫苗,仍須在1歲前抽血確認有無B肝的抗原與抗體,一旦感染就應定期追蹤,必要時用藥治療,以免走向肝硬化、肝癌。

許金川強調,肝臟是沒有神經的器官,直到出現疼痛等症狀時,往往已是末期。一個人體力好、外表健康,只代表有「好心(心臟血管健康)」,卻不代表有「好肝」。保肝的第一步,不是吃健康食品與保肝丸,而是挽起袖子,抽血檢驗有無B、C肝。

肝基會發起萬人篩檢

國父孫中山當年死於肝病,今年適逢建國百年,肝病防治基金會特別於本週六在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舉辦「萬人大型免費肝炎、肝癌篩檢與肝病防治講座」,主辦單位備有精美贈品,免費活動諮詢專線:0800-000-583。

※ 相關報導:

* 脅痛 可能是肝膽臟器疾病發出警訊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0&f_SUB_ID=2076&f_ART_ID=353481

脅痛是一種徵兆,主要和肝膽疾病有關。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林高士表示,脅痛是一種常見卻不能夠忽視的毛病,因為出現脅痛很可能是肝或膽發出的警訊,代表人體肝膽可能有生病了,所以治療上應著眼於肝膽,原則上應根據傳統中醫所說的「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原則著手治療。



◆ 失眠、肚痛、頭痛 72%學生自覺健康差

朱芳瑤/台北報導 2011-11-10 中國時報

家扶基金會昨日公布「兒少心聲調查報告」,竟有多達七成二的學生近一個月自覺健康不佳,被失眠、肚子痛、頭痛或情緒不穩等身心症狀困擾。台大社工系教授鄭麗珍說,這是項警訊,有時孩子甚至說不出緊張的原因,代表他們煩惱的事情可能很多,大人應該注意。

這份調查針對全國廿一縣市國小五年級至國三學生隨機抽樣,共回收有效問卷二三三五份,在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正負二.○三%。

調查顯示,七成二兒少最近一個月自覺健康狀況不佳,國中生的失眠、頭痛或頭暈及情緒不穩定等狀況高於國小生。

高達八成三兒少擔心自身安全,其中擔心「社會治安問題」最多、占廿六.一%;其次是「校園霸凌問題」廿一%。進一步詢問發現,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生活周遭實際發生過校園霸凌事件;十一.六%兒少最害怕遇到「性侵害案件」。

七成兒少滿意目前的教育制度,但仍有話要說。十九.五%表示,如果自己是教育部長,想要調整課程規畫,讓學生適性學習;十七.六%要提倡快樂學習。

國三的田同學明年要迎戰國中基測,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她晚上十二點睡覺、早上六點起床,在校天天要應付五科考試,放學後至補習班的「全科班」報到,只有周日可休息。她的經驗談是不少台灣學童生活的寫照。

「考試常緊張得肚子痛」,田同學說,如果她是總統,「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學習;並且統一課程版本、穩定升學制度,不要把孩子當『白老鼠』」。另名小六學生也說,有時怕考不好,壓力很大,一緊張肚子就不舒服。綜觀調查結果,兒少有五大壓力源,分別是社會治安問題、校園霸凌、性侵案件、變動的教育制度及沈重的課業壓力,如同「緊箍咒」,勒得孩子好焦慮。鄭麗珍分析,兒少煩惱一籮筐,大人應該花更多心思了解小朋友的需求與想法,並提供適當的管道,讓下一代能夠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家扶也呼籲各界重視兒童權利,為下一代創造更優質的成長環境。



◆ 電腦輔助器 走得更輕鬆

【聯合晚報╱彭淮棟】2011.11.10

誰說「豐田」後面一定接「汽車」? 豐田走出車廠,研發潮科技,近日發表一系列高科技的行走輔助裝置,協助行動不便的病人和老人起床行走,預定2013年推廣行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復建醫學教授齋藤榮一在豐田公司現身說法,他背一組電池,患小兒痲痺的右腳穿上電腦化的金屬行走輔助器,膝蓋屈伸自如,從椅子裡起身,自自然然,走路也遠比目前常見的腳架順暢。他從一落樓梯上上下下,面帶微笑,輕鬆自如。

齋藤表示,他拿豐田這些產品給病人試用,效果甚佳。他表示,這些輔助器用來協助中風病人復健,以及幫助其他行動受限制者,必有大用。他說,未來不易預料,「但老年社會的確正在降臨,我們需要機器人夥伴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展示的潮科技還有一款手臂配戴軟墊的智慧型機器,幫助護理人員從床上扶起病人,然後帶著病人行走。另一款機器則幫病人恢復平衡。

豐田高層表示,汽車科技如感應儀、馬達、電腦軟體,都可以用來輔助人的活動。價格和海外銷售計畫則還有待決定。豐田表示,這些高科技輔助器還在加強安全和可靠性,而且真正生產時會變得更小更靈巧。,由此尋覓商機的車廠還有本田。本田研發精致的機器人Asimo,能跑、說話、跳舞,可惜Asimo一直留在展示間和實驗室裡,至今尚未打入醫院和住家。

fsj 提到...

乳癌年輕化 發生率15年成長近五倍

中廣新聞/陳奕華 2011-11-10

26歲的曾小姐,三年前在鎖骨下方發現硬塊,檢查竟是乳癌二期,治療期間,穩定工作沒了,甚至交往一年多的男友還以簡訊分手,幸好及早發現,目前狀況穩定。統計,台灣乳癌發生率,十五年來成長近五倍,比起歐美,平均發生年齡年輕了十歲,年輕化趨勢,讓醫師很擔心。分析除遺傳之外,與飲食、環境賀爾蒙也有關係,呼籲一定要定期檢查。

今年26歲的曾小姐,三年前洗澡時,意外發現左鎖骨下方有異常隆起硬塊,檢查證實,罹患乳癌二期、腫瘤有兩公分,一下子生活全變了調,不只工作受影響,住院期間更遭男友以簡訊分手,所幸在病友與家人支持下,這兩年多來堅強面對治療,積極參與病友活動,甚至感謝當時男友放手,讓她全心面對乳癌。

曾小姐飲食生活正常,卻年紀輕輕罹癌、發生位置特殊,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解釋,台灣婦女患乳癌有年輕化趨勢,平均年齡比歐美少十歲,以停經前婦女居多,年輕族群不可輕忽,此外,只要乳腺分布處,皆可能發生乳癌,因此,定期篩檢與自我檢查更形重要。「鎖骨可能是比較死角,有時比較不容易察覺,基本上只要有乳腺地方就可能長乳癌,乳房應該是在乳頭延伸,其實最上方在鎖骨下方、下面到肋骨下緣、內側在胸骨、外側在腋下。」

專家提醒,台灣女性罹患乳癌個案持續增加,每年約增加8%,這代表每年約有8000名的新增個案,鄰近的亞洲國家也有相同的趨勢,而且平均年齡較歐美提早10歲,觀察這類年輕型乳癌遺傳因子約佔10%,其餘與飲食、環境賀爾蒙、塑化劑可能也有關係,提醒女性朋友,除了透過每個月自我檢查,三十歲過後,建議每一到兩年到院檢查,以早期發現治療,要預防乳癌,避免高脂肪、高熱量、太甜的食物及多運動就是不二法門。



◆ 口服避孕藥戰痘 小心血管栓塞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11.11

口服避孕藥避孕方便,不少女藝人、青少女也以口服避孕藥調經、治療青春痘。不過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今天表示,含「drospirenone」成分的新一代口服避孕藥,國外研究發現,有較高的血管栓塞風險,提醒國內患者使用時要注意是否有胸悶、胸痛等不適,並將進一步評估藥物的風險性。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簡任技正戴雪詠表示,最近國外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服用含drospirenone避孕藥,發生血栓靜脈炎的風險,可能比使用含其他荷爾蒙避孕藥的風險高出1.5 倍。

戴雪詠說,含drospirenone避孕藥,國內目前有三張藥證,包括「悅姿錠(Yaz)」、「悅己膜衣錠(Yasmin)」及「安吉麗(Angeliq)」。

經查國內有兩例疑似不良反應通報,但都不嚴重,也不是血栓。不過衛生署還是提醒患者,若有抽菸、有血栓栓塞症家族史、BMI超過30的肥胖、高血壓、偏頭痛等,服用前都應小心。一旦服用後有胸悶、胸痛、大腿持續疼痛、呼吸急促等症狀,更應立刻就醫。衛生署也將進一步評估這類藥物的風險性。

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閔照表示,肝功能異常、乳癌等患者也不宜服用。



◆ 藥物濫用 苯二氮平高居首位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11.10

台北榮總分析4千多例藥物濫用個案,發現「苯二氮平」(Benzodiazepines)類藥物高居濫用首位。醫師表示,亂吃或任意停用安眠藥、抗焦慮或癲癇藥物,當心出現藥物戒斷症狀或中毒。

台北榮總昨天舉辦「2011國際中毒診斷與救治研習會」,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分析,1986年至2008年共4500多件藥物濫用個案,發現蝴蝶片、FM2(俗稱約會強姦丸)、一粒眠等苯二氮平類鎮靜安眠藥物,近年濫用案例達3千多件,這些藥物應是第三、四級管制用藥,需要醫師處方,但不少患者從其他管道取得藥物;非苯二氮平類藥物,如使蒂諾斯等,濫用個案亦有600例。

楊振昌說,苯二氮平類藥物包括安眠、抗焦慮或抗癲癇用藥,相較於第一、二級管制藥物安全,但任意服用或斷然停藥,可能出現戒斷症狀,如意識不清、胡言亂語等;肝腎功能不好、代謝較差的人,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較久,還可能中毒、昏迷、甚至呼吸抑制死亡,死亡率達1.3%。

過去有一名60多歲婦人,被虎頭蜂嚴重螫傷,連續4周使用短效的苯二氮平類藥物。沒想到停藥後,婦人胡言亂語,一直對著天花板講話,旁人以為是中邪,後來會診毒物科,才發現是苯二氮平中毒。楊振昌說,曾有患者睡不著,一天服用80、90顆安眠藥,已出現藥物成癮。

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講座教授何英剛表示,過去有民眾為收集安眠藥,一路開車從北部到南部看診,為幫助睡眠,卻導致慢性中毒。「歐美國家把藥物成癮當作慢性病治療。」他說,不可輕忽停藥後的戒斷症狀,意識不清可能會危及生命。

楊振昌指出,一般短效鎮靜安眠藥物約4周可能產生習慣性上癮,長效藥物約6至8周,但因個人健康狀況及藥物耐受性不同,新陳代謝有差異而影響藥效。另外,酒精與安眠藥的藥理性質相似,若同時吃下肚,恐怕會出現藥物加乘效果,民眾用藥時,千萬要當心。



◆ 認識失智症/三大階段 你瞭解多少?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53408

【摘自《認識失智症的六大關鍵字》,杉山弘道 著,新銳文創出版】2011/11/10

過去失智症的病期分為健忘期、混亂期、癡呆期三期。但是,隨著年齡的老化,從單純的健忘到癡呆期是整個連續的過程,這些病期並沒有很清楚的階段,出現的症狀和言行也不能很明確地區別病期。因此分病期並沒有很重大的意義,但在想起失智症的進行狀況時仍是方便的分法,故在第Ⅳ章〈失智症老人的異常行為的個例和應對〉裡,仍沿用這三個病期來表達病態。

至於病期和六個關鍵字的關係大約歸納如下:

一、健忘期

記憶方面,瞬間記憶、情節記憶、程序記憶等的障礙小,判斷障礙也不顯著,但是短期記憶、近時記憶的消失開始醒目,因為變成缺乏健忘的自覺,脫離健忘老人的範疇,進入失智症領域的病期。

思考方面,偶爾出現恐慌思考,有時候這是迷路回不了家時讓老人困擾的原因。又,記憶障礙型欠缺內容的思考的頻率增加,這時會有所處境地的狀況與所表現的行為不相稱的現象出現。

感情方面幾乎都沒有障礙,但理性的抑制變鬆,變得容易生氣,極端性急,簡單地表露感情。

自我方面,隔在內在的認識機能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牆壁變得很脆弱,容易將幻想和回憶轉化成妄想,這個時期因為還會描寫若干情節複雜的幻想和回憶,故會有和這個相當的妄想,這就是徘徊和東西被偷妄想的一部分原因。

日夜節律方面,與年齡相稱的節奏振幅縮小,晚上的睡眠以淺睡為中心,因此中途覺醒的頻率增加。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與記憶障礙、思考障礙相稱的下降,故即使日常生活也有一部分需要援助。

二、混亂期

記憶方面,程序記憶和情節記憶的一部分還留著,其他的記憶大部分都消失了。特別是因瞬間記憶幾乎都不發揮作用,故與短期記憶、近時記憶、進行式記憶都不發揮作用的事情互起作用,過去、現在、未來都不能連貫,感覺上就生活在一瞬一瞬之間。

思考方面,恐慌思考多,因思考上需要的記憶剩得少,思考進行變得困難,欠缺內容的思考也就多了。

感情方面,雖能發揮作用,但表面上欠缺正當性,理性也幾乎都不起作用,故不能控制或抑制而表露出來。

自我方面,自我調節機能的作用下降,引起人格崩潰,因為內在的認識機能的牆壁的脆弱度擴大,故容易陷入妄想或譫妄。但是源自做夢的譫妄姑且不論,妄想在只能單純地描寫幻想和回憶的這個病期,與此相呼應變得單純。籠統地說,情節複雜的妄想在健忘期多,情節簡單的妄想則在混亂期以後居多。又,因外在的認識機能下降,已不能保有堅定的自我認識。

日夜節律的振幅平坦化,構成節奏的位相的混亂也大,故晝夜的區別也就不明確。

對環境的適應,靠自己的力量已不可能,日常生活的許多場面都需要援助。雖然與身體機能也有關係,但大都是照護者這邊最費事的病期。

三、癡呆期

記憶、思考、感情幾乎都不發揮作用,自我則雖然外在的認識機能發生大障礙也幾乎都不會喪失機能,但自己調節機能、內在的認識機能大半都消失了。因為有意識和無意識、現實和非現實的區別不明確,所以失智症老人幾乎是活在無現實感(假想)的世界裡。

高度的日夜節律機能下降而不能區別晝夜,即使有援助也難於適應環境,日常生活需要完全的援助,到這個階段,很多人在身體機能上也會併發障礙,行動受限制,當然也有比混亂期還容易照顧的例子。

失智症的最後階段是「主人已不在,只剩化成形骸的肉體」。但是最後因為忘記吃、連呼吸也忘記,所以化成形骸的肉體繼續存在世上的時間也就不長了。

fsj 提到...

幹細胞新療法 可望終結關節炎

中央社 2011.11.12

從肚子脂肪幹細胞製成的革命性注射劑,可能不久後就能終結骨關節炎。這項突破讓數以百萬計有這種無法治癒疾病的人有了希望,而且可能讓數以千計的人不需進行關節替換手術。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荷蘭與法國研究人員發現,注射從患者腰圍取得的幹細胞,可以讓關節避免嚴重磨損。這在使用幹細胞終止這種疾病上,似乎是專家最接近達成目標的一次。

這項療法可讓軟骨組織避免磨損並保護韌帶。軟骨組織是關節的「避震器」,而骨關節炎會破壞關節的軟骨組織。

注射一劑脂肪組織的幹細胞,可以讓老鼠膝關節的受損狀況減少一半以上。脂肪組織是累積在肚子周圍的脂肪。

這項研究發現發表於芝加哥的美國風濕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期刊,是尋找關節炎療法的轉捩點。骨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炎。

骨關節炎會讓任何關節發炎並磨損,不過大部分是發生在膝蓋與髖關節。有些關節嚴重受損到必須動手術。

值得注意的是,脂肪組織相對容易取得,被認為是身體內成人幹細胞最豐富的來源。

根據一些估計,脂肪組織含有比骨髓多40倍的幹細胞。科學家在尋找癌症、心臟病與脊髓傷害的療法上,已經在使用這些脂肪細胞。

荷蘭奈美恩大學(Radboud University)與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andMedical Research)的研究人員,將脂肪幹細胞注射進有膝蓋關節炎的老鼠體內。

有些老鼠在開始有骨關節炎的7天後接受注射,其他老鼠在14天後接受注射,這段時間相當於人類的幾周或幾個月。

相較於注射假幹細胞的老鼠,越快注射幹細胞,可以讓軟骨組織受損程度減少54%。經過6周後,注射幹細胞老鼠的韌帶受損僅有注射假幹細胞者一半。

注射幹細胞也會緩和滑液膜細胞活化的過程,這種活化讓關節周圍的軟膜發炎,在某些例子上,發炎的軟膜多達30%。



◆ 丹麥研究:低鹽 有害心臟健康

潘勛/綜合報導 2011-11-12 中國時報

低鹽飲食有益健康,是常見的醫學與公衛口號,但根據最新三份研究指出,長期減少食鹽攝取固然有助於降低正常人或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但也導致人體某些荷爾蒙及其他化學物質增加,對心臟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附設醫院專家葛勞道爾率領的團隊,分析以往一百六十七項食鹽攝取研究後指出,無法看出任何理由讓人相信,建議民眾減少食鹽攝取,是利多於弊的公衛政策。相關論文十日發表於《美國高血壓期刊》。

葛勞道爾表示,研究分析發現減少食鹽攝取,會導致某些荷爾蒙及脂質(lipid)增加,長此以往,可能有害心臟健康。

另外,英國學者七月發表於《考科藍圖書館》期刊的研究發現,沒有證據支持少量減少食鹽攝取可降低罹患心臟病或早死的風險。比利時學者五月發表的研究更指出,多吃鹽的人與少吃的人相比,得高血壓的機率不會比較高,而且前者死於心臟病風險反而較低。

「世界節鹽行動」組織主席、心血管醫學教授麥葛列格表示,他極不贊成葛勞道爾的研究結論,強調問題重點不在於應否節鹽,而在如何節鹽。世界衛生組織營養學中心也說,不會影響世衛落實節鹽政策的決心。

英國政府目前建議成人每日攝取食鹽不超過六公克(略多於一湯匙),台灣衛生署建議攝取量也相同,美國則為五公克。



◆ 抗癌藥物 意外幫猴子減重

【張嘉浩/綜合報導】2011-11-12 中國時報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原本用於治療癌症的實驗性藥物「Adipotide」具有極佳的減重效果,在以肥胖的猴子與狒狒進行的實驗中,讓這些靈長類在短短一個月內減重一一%,未來可望運用於人體,開啟肥胖治療的新頁。

大部分減肥藥劑的作用不是控制食慾、促進新陳代謝,就是抑制脂肪吸收,但以合成胜肽製成的Adipotide,利用「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原理,攻擊供血給「白色脂肪組織」的特定血管,讓血管萎縮,停止供血,脂肪細胞隨即凋亡。白色脂肪組織多在皮下及腹部堆積。

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腫瘤學家阿拉普(Wadih Arap)領導的團隊以十隻肥胖的母獼猴作實驗,連續四星期每天注射Adipotide,接下來四周不予施打,也不強制改變其飲食與運動習慣,觀察體重增減。結果發現受試獼猴體重平均減少一一%,體脂肪也少了三九%,減重效果泰半發生於停藥後三周內。

至於Adipotide的安全性,受試獼猴施打adipotide後曾出現脫水現象,有些體內的血鉀與血磷濃度也略微下降,腎功能輕微受損,研究人員初步研判並不嚴重,數月內將展開人體臨床試驗。相關論文發表於最新一期《科學轉譯醫學》線上周刊。



◆ 抗癌怎麼吃 嘉人食譜報你知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11.12 自由

癌患也能享口福!49歲的美卿姊抗癌12年,開小吃店的她在罹癌前最愛吃香、喝辣,罹癌後,不僅化療期間吃不下、不敢吃,這些年來,為了保持體重、避免影響預後,甚至一天分10餐來吃。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調查顯示,每3名乳癌病友中,就有1人跟美卿姊一樣,「怕吃錯了」會導致疾病復發。輔仁大學營養系系主任曾明淑教授指出,癌患料理不需過度限制內容,治療中應注意攝取足量蛋白質,維持追蹤期,注意均衡飲食、食物務求新鮮。不要過度料理,食材簡單也能吃到食物本身的美味。

均衡飲食最重要 避免過度料理

在台灣舉行的第16屆國際康復之路乳癌支持會議昨日有來自各國乳癌病友分享抗癌美食,其中,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發表由台灣21個醫院病友團體的乳癌媽媽私房菜集結成的抗癌元氣料理「嘉人食譜」,包括治療期可增加熱量攝取的杯子披薩、南瓜芝麻糕,以及追蹤期健康爽口的芙蓉豆腐、菇棚滿座和愛波幸福捲,讓來自各國的乳癌病友一飽口福!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孫蘭玉觀察發現,癌友不敢放膽吃,不僅是台灣獨有的現象,罹患乳癌後,病友多半對吃變得十分保守,不敢吃愛吃的食物,連從小到大飲食口味都被迫要做大改變。

來自馬來西亞的乳癌病友楊麗麗表示,罹癌前超愛油炸燒烤,罹癌後,因為聽說肉不好,完全改吃素,直到兩年前,她到澳洲參加上一次的國際乳癌康復之路乳癌支持會議,看到原來乳癌病友也可以放心享受美食,才恢復正常攝取肉類和海鮮。

曾明淑指出,只要食物新鮮,簡單處理,不僅不破壞營養,也可以吃到食材本身的美味。

例如,此次台灣食譜中,杯子披薩是將蔬菜切小塊,或再加上一些碎肉,快速燙熟後,放進鋁箔杯,鋪上一層起司進去烤箱,5分鐘就可以完成。其中焗烤可增加熱量,香味濃郁可刺激食慾,若是治療期胃口不佳的患者可以試試看。

乳癌媽媽私房菜 食譜免費提供

食譜中,追蹤期料理「愛波幸福捲」,則是清燙菠菜放涼,保持脆度,外層蛋皮用全蛋白煎,膽固醇較低,不管是沾番茄醬或者是和風醬都很美味。

為幫助更多乳癌病友及其家庭,「嘉人食譜」提供免費限量索取,可電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免費索取專線:0800-528-825或02-2552-0505。

fsj 提到...

以淚替代 無痛量血糖現曙光

中央社 2011.11.11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想無痛不見血地測量血糖,根本不可能。就算只是被針「篤」一下,仍有部份每天應該測量多次的患者因為怕痛而沒有這麼做。

世界各地醫師專家多年來絞盡腦汁尋求無痛量血糖法,現在1項新研究顯示,或許能用眼淚來取代血液。

根據9日刊登於「分析化學」(AnalyticalChemistry)醫學雜誌的研究,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研究人員開發的新感應器,能辨別淚液中葡萄糖的濃淡。

研究人員以12隻兔子實驗,發現淚糖濃度與血糖高低相關。

臨床醫師表示,針扎手指的替代方法需求極大。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估計全美共有2580萬人罹患糖尿病,但其中高達700萬人並沒有被診斷出來。

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的葛倫柏格博士(George Grunberger)表示:「這個領域炙手可熱。」

葛倫柏格博士說,依照各人狀況不同,有些人每天必須量很多次血糖,「2次、3次、4次,甚至得量10次的都有,因為血糖一日變化可以很大」。

不過把腦筋動到淚水上,密西根大學也不是第一;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生物醫學工程師拉貝爾(Jeffrey LaBelle)就與梅約醫院(Mayo Clinic)攜手探索淚糖檢測科技。

但是研究的困難之處,如新研究作者所說,在於「淚液含糖量通常比血糖低了30到50倍」,很難研發靈敏到能探測這麼少量液體的感應器。

拉貝爾並指出:「最大的挑戰有蒸發、淚水含糖量比血液低,人身上的血也比眼淚多得多。」

另外,根據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雖然淚糖值與血糖值相關,但兩者的關聯性在每隻實驗兔子身上都不同。

「想用淚水取代血液探測人類的血糖值,可能必須先找出每個人不同的淚糖和血糖比值。」所以就算有一天這項科技能應用在人類身上,每個人也必須依照自己的血糖值先校準淚液感應器。



◆ 斷食、催吐 愈減愈肥 搞壞新陳代謝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11.11

採用斷食、催吐、吃瀉藥等方式減重,當心新陳代謝率下降、愈減愈肥。醫師表示,少吃多動是減肥不二法門,若每周體重變化超過2公斤,飲食控制已出問題,應儘速就醫。

31歲女性主管,高164公分,重66.5公斤,從小對體重斤斤計較,曾整天只吃一顆巧克力或一、兩粒蘋果,連續3天不吃、只喝咖啡,或大吃大喝後用手指催吐,吃瀉藥及複方減肥藥等,體重忽上忽下,吃藥立即降3公斤,停藥一周反增7公斤,就醫發現是暴食症。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主任洪建德表示,一般人不會因暴食症或厭食症就醫,通常都是胃食道逆流或灼傷、貧血看診,仔細詢問,發現是飲食控制問題,門診平均每月新增5名個案。不過,當患者知道自己罹患厭食或暴食症,大多數人選擇逃避不再就醫。

洪建德指出,多年前曾調查大台北地區一萬多名12歲至27歲民眾,厭食症盛行率為0.1%,暴食症約5%,但恐被低估,目前暴食症盛行率至少增加一倍。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黃國晉說,劇烈減重不僅影響健康,還易復胖,造成惡性循環。理想減重每周體重勿超過1.5公斤,體重下降不見得瘦脂肪,很可能是水分或肌肉流失,非真正減「肥」,反而還會影響新陳代謝率。

如何判定代謝效率差?黃國晉說,每天飲食減少500大卡,一周後若沒減0.5或1公斤,即屬代謝較差,應多運動。此外,運動不流汗或平常不運動、體脂肪較高者,身體代謝率可能也較差。

醫師建議,少吃油炸、含糖飲料及加工食物,多運動,才能擁有窈窕身材,避免復胖。

※ 相關報導:

* 慢性殺手糖尿病 半數以上初期不自覺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ltime/110107/112011111200728.html

遺憾的是,初期糖尿病並沒有明顯症狀,有一半以上患者都是因為已經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狀,且時體重下降時,才警覺就醫,但此時,幾乎都已確診為糖尿病。

* 小心!每4粗腰族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
http://www.udn.com/2011/11/12/NEWS/HEALTH/HEA2/6713526.shtml

代謝症候群隱然成為台灣新國病,一項大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平均年齡32歲的健康受試者在歷經12年後,約一成罹患代謝症候群。腰圍過粗者中,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代謝症候群。



◆ 飲食補過當 小心小孩長不高

中時電子報/台北訊 2011-11-11

中國人傳統上有進補的習慣,生完孩子要補、冬天到了也要進補、小孩發育轉大人時更是要補。但其中有些觀念,隨著現代社會飲食習慣的改變,需要跟著修改,否則會造成兒童出現性早熟的問題。

所謂的性早熟,就是女孩8歲前或男孩在10歲前,出現胸部發育或睪丸變大的第二性徵跡象,另外,女孩子10歲前月經就來也是指標之一。很多家長沒有警覺,以為女兒10歲月經就來、還是全班最高,認為寶貝女兒以後一定是個高挑美人,卻不知女生初經來時的身高加上6公分,就是這輩子的身高了,如果錯過治療時機,身高恐難以再增加,基本上月經早來一年,身高就少長了5到6公分。

中醫門診就曾發現,家長為了讓小孩身體健康,從小就餵蜂王乳,結果造成小女孩三歲胸部就發育,或是有些家長聽朋友建議,給孩子吃卵磷脂,或是喝高單位蛋白奶粉,也都造成相同問題,全是因為這些食品當中賀爾蒙過高所引起。中醫師聶美華表示,看過一名全校最矮的小朋友被憂心的家長帶來求診,訪談後才發現這名小朋友從幼稚園開始,就以鹿肉、山羌肉這些野味來補,結果一直長不高,這就是飲食補過當、揠苗助長的例子。

小朋友想長高,最重要的條件不外乎是做到均衡充足的飲食、睡眠、運動這三大要件。首先飲食要求均衡,不過現代家庭外食多,常多油炸、少青菜,醫師建議,至少一天當中讓孩子在家吃一餐,家長記得一定要炒青菜,多準備水果,同時要小孩多喝水。聶美華醫師表示,曾經問過一個小女生,為何每天都跑好幾趟便利商店?結果她回答:「因為裡面選擇很多,每一種飲料味道都不一樣啊」。醫師擔心,這些飲料中含有太多香料、色素,同時糖分過高反而導致生長激素分泌變少,又會增加體重,建議還是多喝水最好。

睡眠方面,在小學四年級階段最好能睡9小時,四年級之後也要有8個小時;運動方面,可以選擇強化下半身肌肉發展的運動,例如跳繩、打籃球、騎單車、游泳、踢毽子都很適合,建議讓孩子走路上下學,因為每天必做,可以持之以恆。

中醫治療性早熟,主要針對肝和腎進行調理,如果觀察脈象後,發現孩子有容易盜汗,皮膚不好,舌頭紅,舌苔少,脈搏較快等症狀,會使用牡丹皮、知母、黃柏、生地、玄蔘、淡竹葉、牡蠣、夏枯草等藥方,改善腦下垂體的狀況,慢慢將骨齡調整到跟實際年齡相近。醫師強調,只吃藥並不夠,生活習慣改變也是關鍵,家長必須改變帶孩子的方法與觀念,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運動,並且要均衡飲食才是上策。



◆ 上海34家醫院 用iPhone也可掛號

【聯合報╱特派記者胡明揚/上海報導】2011.11.11

上海34家三級醫院繼今年4月已納入上海統一預約掛號平台,近日預約途徑還新增iPhone免費客戶端下載,透過手機也可以預約掛號。

截至目前,統一預約服務平台整合了上海34家三級醫院的預約資源。目前市民預約渠道包括:官方網站http://www.shdc.org.cn,或http://www.95169.com,電話95169,各醫院自助終端預約、診間預約。

對於使用iPhone手機的患者,可以從AppStore應用商店上下載免費手機客戶端,通過手機預約掛號。

據了解,上海醫聯預約服務平台是由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主持,平台以「醫聯工程」為基礎,不同於全國其他地區,醫聯預約服務平台與醫院資訊系統實現直接連線,大幅提升了預約掛號的時效性。

民眾反應免費預約掛號平台部分熱門專家門診號碼難掛到問題。市申康中心表示,現在專家號源正在逐步增加,統一預約平台得到越來越多醫院的積極響應,未來一段時間內專家人數和號源將逐步增加,34家三級醫院的所有專家50%的號源都將能實現預約掛號。

初步統計,目前34家三級醫院共向醫聯預約服務平台開放5000餘名專家。10月醫聯預約服務平台預約量達9.4萬人次,約占34家三級醫院所有專家門診人次的10%。

據了解,預約平台所屬醫院目前正在積極推行分時預約服務,通過將醫生一個班次的號源細分到多個時段( 如每小時為一個時間段),將醫院早上高峰的患者人群分流到各個時間段,既改善醫院早晨現場排隊擁堵現象、又減少大部分患者就醫中無效排隊等候時間。

fsj 提到...

研究發現:植物人仍有意識 腦波能反應

透過腦電波儀 成功測得病患腦波

自由 2011.11.11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刺胳針」(The Lancet) 醫學期刊九日刊登的研究指出,加拿大科學家透過大腦掃描器「腦電波儀」(EEG),成功測得過去認為已陷入永久植物人狀態、腦部已無意識的病患腦波,讓人燃起幫助植物人與外界溝通的希望;若能廣泛應用,這項成果也有助醫療人員找出更多誤診為植物人的患者。

「新英格蘭期刊」去年刊登研究指出,研究人員透過核磁共振(MRI),發現部分植物人還有意識,且可透過MRI與外界簡單溝通。不過MRI移動不易、需要專業人士操作且價格昂貴,實際應用困難,因此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歐文與克魯斯,希望能找出價格較低廉、移動較容易的儀器,來代替MRI。

歐文與克魯斯認為,將感應電極放置頭皮上偵測腦波的儀器「腦電波儀」,或許可做為MRI的替代工具。因此他們以英國與比利時兩所醫院的十六名植物人為研究對象,再招募十二名健康人為對照組,展開研究。兩人在兩組受試者頭皮上裝置好腦電波儀的電極,要受試者想像抓緊右手、接著放鬆,反覆嘗試之後,再請兩組受試者想像握緊並放鬆腳趾。

腦電波儀偵測發現,植物人組有三名病患的腦波,與對照組受試者的腦波相同,不過大部分病患的腦波都沒有反應;有趣的是,對照組裡,竟然也有一些受試者腦波沒有反應。三名有反應的病患年齡在廿到四十五歲之間,腦損傷原因不一,其中一名已陷入植物人狀態近兩年。

研究團隊表示,只有兩成以下的植物人,有足夠的意識與動機,表現出知道有人在詢問,與之前MRI研究結果差不多。

EEG體積小 價格較MRI低廉

歐文與克魯斯表示,腦電波儀不僅體積小,且價格約在兩萬五千到九萬美元(七十五萬到兩百七十二萬台幣)之間,比起動輒三百萬美元(九千萬台幣)的MRI低廉許多,有助醫療人員更機動地使用。

不過他們指出,這份研究只是初步成果,要實際臨床應用,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此外,這項科學突破也會帶來倫理挑戰,因為要了解植物人的內心世界非常困難,植物人能回答是或不是,不代表他們有能力思考生命是否仍有價值等複雜議題。



◆ 7個方法 減少黑眼圈機會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1/11/11

經常感冒、打噴嚏,流鼻水的小朋友最容易出現黑眼圈。北市聯醫陽明院區中醫師葉家豪指出,很多容易感冒、過敏的孩童到門診中,黑眼圈頗為明顯,預防之道主要是減少呼吸道感染及過敏的發作,避免用眼過度。

中醫師葉家豪指出,打電腦、看電視時間持續過長,時常熬夜,睡眠不足,也會造成皮下組織的靜脈充血,其它因素則有遺傳、色素沉澱,眼皮的皮膚角質化等。眼睛周圍黑黑的一圈,常讓人看起來沒精神。大部分的成因都是鼻三角及眼部周圍的血液循環不佳,血液無法順暢通過此處的靜脈時,皮膚表層下方就會出現青黑色的眼暈,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黑眼圈」。

常連續打噴嚏,出現水樣狀流鼻水、下鼻黏膜成蒼白水腫的民眾,有部分會伴隨黑眼圈,小朋友也常見。另外有些患者之所以會有黑眼圈,主要是遭發炎腫脹的鼻竇壓迫到靜脈,造成血流不順所致。

黑眼圈所在的眼瞼皮膚較脆弱,當周圍血管回流不良,造成代謝減緩,也使得多餘的水分及血液積聚在眼睛下方,形成腫脹。臨床上黑眼圈的繼發性病因多為眼部血液循環不良與慢性鼻炎和鼻過敏。遺傳即與體質有關,患者皮膚較鬆弛故較易表現出來。

醫師指出,有些人先天上眼部皮膚較薄,一旦睡眠不足,眼部周圍血液循環不良,就很容易出現青黑色的眼暈。若再加上用眼過度、眼部皮膚乾燥等因素,則黑眼圈看起來更明顯。

氣血衰弱又循環不良,當心黑眼圈跑出來!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人的眼瞼附近是身體皮膚最薄、最脆弱的部位,會出現黑眼圈,跟先天遺傳體質、後天熬夜不睡覺等都有關,中醫認為,黑眼圈的病因主要包括氣血虛弱、氣血循環不順等皆是。

黑眼圈很難看,除了容易讓人誤以為經常熬夜外,也會影響到外貌美觀。張盈瀅醫師指出,有黑眼圈的人應該找出真正的原因,以便對症下藥,才可消除黑眼圈,如果發生在小朋友身上,只要適時調整身體的陰陽氣血、促進眼部周圍血液循環,如此就可減緩黑眼圈的產生。

張盈瀅醫師建議,有七個原則能夠減少發生黑眼圈的機會,第一,先找出病因,然後積極治療造成黑眼圈的疾病,例如失眠、鼻病等問題;第二,不要熬夜,中醫普遍認為,每天晚上最好在十一點前上床睡覺比較好,時間不要超過十二點,因為睡眠充足可減少發生黑眼圈的機會;第三,使用眼睛看東西的時間不要太久,應定時讓眼睛休息,才能減輕眼睛疲勞。

張盈瀅醫師進一步指出,第四,當眼圈內出血嚴重時,家長可用冰敷來收縮小朋友患處血管、協助消腫,但如果不是急性出血則不適合冰敷;第五,生活飲食應保持均衡,適量補充富含天然膠原蛋白及維生素等食物,有助於恢復眼皮彈性,同時也能抑制黑色素。

第六,家長應注意小朋友的情緒,最好盡量讓孩子維持愉快的心情,生活上父母應注意,不要給小朋友太大的生活壓力;第七,在戶外活動時,若烈陽高照,家長應該叮嚀小朋友做好防曬或眼睛周圍保濕的措施,以降低暴露在紫外線下所造成的傷害。



◆ 痘痘有救了 疫苗5年內問世

中央社 2011.11.12

青春痘總令數以百萬計青少年與青年困擾不已,不過現在科學家在尋找戰痘療法上已出現重大突破。他們指出,可望消除痘痘生成關鍵因素的疫苗,最快將於5年內問世。

「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項新突破不同於現有治療青春痘的方式。現有抗痘療法多仰賴以抗生素攻擊引發青春痘冒出的細菌,但卻會打亂皮膚自有平衡,使得部分患者可能因此留疤。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California, San Diego)科學家正與全球最大的疫苗公司賽諾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合作,以創造出這種新疫苗。

新疫苗P-Acnes不著眼於消滅引發痘痘的主要細菌,而是要中和由細菌所產生且是痘痘生成關鍵的「搗亂蛋白質」。

青春痘是因皮膚天然的潤膚霜皮脂腺分泌過多皮脂,導致毛細孔阻塞所引起。

專家製造瞄準這種「搗亂蛋白質」的抗體,以將這種蛋白質「關閉」,接著對老鼠耳朵的皮膚做測試。注射含有抗體細菌的老鼠與未注射的老鼠相比,出現發炎的機率低了許多。

這項研究同時發現,刺激老鼠的免疫系統,能讓牠們產生自有抗體。



◆ 醫生:長痘痘,別亂擠!

【聯合晚報╱黃玉芳】2011.11.12

毛孔粗大的人,總羨慕別人天生膚質「幼咪咪」,看起來吹彈可破,坊間有不少保養品標榜可以縮小毛孔,改善膚質;但皮膚科醫師表示,毛孔大小是天生的,保養品的「收斂」效果,僅能維持一、兩個小時。建議有毛孔粗大困擾的人,要注重清潔,長了痘痘也千萬不要亂擠。

台北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詹融怡表示,每個人的毛孔大小,出生時就已經決定,到青春期時,因出油量高,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額頭、鼻子的T字部位、兩頰處,會特別明顯。

坊間有不少收斂水等保養品,標榜可以縮小毛孔,但詹融怡說,類似像是玻尿酸等保濕成分,可增加皮膚含水量,看起來會感覺毛孔變小,但保養品的效果僅能短暫的維持一、兩小時。

如果要長期改善膚質、看起來緊緻一些,可以選擇柔膚、淨膚等醫學美容的雷射療程,但一般需要做五次左右才能看到效果。

毛孔粗大除了會影響膚質的外觀,如果不小心照顧,也確實容易造成皮膚問題。詹融怡說,因為毛孔會卡空氣中的灰塵、髒污,因此不能小看清潔的工夫,有些人一天需要洗臉三到四次,但她建議洗臉時不要用熱水,應以溫水為宜。

同時,毛孔粗大的人因為出油量高,較容易長粉刺、痘痘,但最好不要自己用手擠,免得發炎或是造成色素沈澱、留下疤痕,越擠越糟。另外,她也提醒,飲食上要避免油炸以及辛辣的刺激物。

fsj 提到...

癌末灑錢享受 爆胖25公斤神奇康復
http://www.udn.com/2011/11/13/NEWS/WORLD/WOR4/6714716.shtml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11.13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47歲英國婦人皮卡德(Sue Pickard)去年2月被診斷出罹子宮頸癌末期,壽命剩不到18個月,這個噩耗讓她和丈夫決定要痛痛快快度過所剩不多的時間,皮卡德不僅辭去工作、每天大吃特吃,還把房屋抵押3萬英鎊(約145萬元台幣)緊急救助金。結果今年9月再度檢查時,醫生告訴她體內癌細胞全都消失了,讓皮卡德又驚又喜。

皮卡德沒想到醫師說她體內癌細胞都消失了,她說,聽到這消息很高興,但又想到:「天哪!我花光3萬英鎊。」皮卡德還連自己喪禮的歌都選好了。

住在沃裡克郡的皮卡德去年2月被診斷出子宮頸長了1顆7.5公分惡性腫瘤,並發現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醫生宣告她的壽命不會超過18個月。於是皮卡德花了的1萬英鎊改造廚房,並另購大電視和高級沙發。

皮卡德決定不再下廚,每天和丈夫外出到高級餐廳、酒吧享受美食,她告訴自己,必須好好享受人生,好好沈溺在食物、幸福、旅行等愉悅的事物中。一年下來,皮卡德每個月的伙食費高達4.3萬元台幣,1年多來暴肥25公斤。

※ 相關報導:

* 醫二三事/醫師?醫生?郎中?大夫?
http://www.udn.com/2011/11/13/NEWS/HEALTH/HEA2/6712705.shtml

這倒好回答,最近很多「正名運動」,像護理界就發起「叫我護理師」,不要再叫他們「小姐」或「護士」。我國醫療法及醫師法都明令「醫師」,才是正名。



◆ 慢阻肺世界日 孫越籲戒菸

中央社 2011-11-13

每年11月第3個星期三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世界日」,病友、終生義工孫越今天示範肺部復健運動及正確用藥,呼籲病友一起響應,減緩慢性阻塞性肺病惡化,最重要的還是要戒菸。

「慢性阻塞性肺病世界日」(World COPD Day)前夕,董氏基金會、榮總等邀請250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友及家屬,齊聚台北榮民總醫院致德樓,鼓勵病友及家屬積極且樂觀面對病情。

出席的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林奇宏表示,9成COPD患者都是因「吸菸」引起,除了戒菸及遵照醫師指示進行用藥治療外,更要每天確實做肺部復健運動;由於是很單調重複性動作,很多病患總是忘記,需要親友時時提醒、耐心陪伴,每天3次、每次10分鐘一起做肺部復健運動。

孫越表示,吸了37年的菸,1984年戒除,卻因戒菸太晚,這些年來深為COPD所苦,僅2011年上半年就4次感染治療,每次住院都超過10天,目前仍使用類固醇持續治療。

孫越說,慢阻肺要面對的是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如果不想為COPD所苦,最有效的動作就是立即終止吸菸,以及不要開始吸菸;這些年來自己除了持續用藥治療外,也盡可能做肺部復健運動,始終能達到每天3次、每次10分鐘,盼彼此共勉。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任江啟輝指出,COPD是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使得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的疾病;除迅速戒菸以外,也要正確用藥及肺部復健運動。

江啟輝表示,患者宜學會腹式呼吸與噘嘴呼吸的正確方式,以減少呼吸頻率和增加潮氣容積;呼吸訓練隨時都可以練習,每天至少3次,1次至少10分鐘,要常練習,才能夠運用自如,在呼吸急促時可控制自己的呼吸。



◆ 專家:9至11歲 應驗膽固醇

【聯合報╱編譯組/報導】2011.11.13

美國「小兒科」期刊網路版日前公布醫生專家委員會的建議,所有九至十一歲的兒童,都應該檢查膽固醇指數,以便日後採取防治心臟病的措施。

至今,主要的醫學單位都認為,家族有早期心臟病史或高膽固醇的兒童,及體胖或患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的兒童,才需要檢查膽固醇。但研究顯示,許多高膽固醇的兒童因此成為「漏網之魚」。

「全國心肺血協會」任命的專家委員會因此建議新的指導原則,認為九至十一歲的兒童,都該接受膽固醇檢查,並在十七歲到廿一歲再做一次檢查。這項建議已獲得美國小兒科學會的認同。委員會也建議,兒童如果超重或是二類糖尿病的高危險群,九歲開始,就應每兩年進行一次糖尿病檢查。

醫生建議九至十一歲的兒童即開始檢查膽固醇,是因膽固醇在青春期階段會下降,之後又開始增多。

專家認為,發現膽固醇過高,須服用膽固醇藥的兒童應不到百分之一,多數可透過飲食和體育控制。

※ 相關報導:

* 胖子是天生? 2成國人有肥胖基因
http://www.udn.com/2011/11/13/NEWS/HEALTH/HEA1/6714458.shtml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內分泌科醫師張以承,昨天在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發表研究報告,他分析三千多位民眾血液中的肥胖基因,推論兩成國人有肥胖基因,帶有這些基因的人,會特別愛吃,其中以FTO基因影響最大,日後肥胖機率,比一般人多出六成。



◆ 脂肪肝不是病 是警示

【聯合晚報╱黃玉芳】2011.11.13

不少人以為體重過重的胖子才會有脂肪肝,但醫師表示,喜歡燒烤、泡麵、糕點等高油、高熱量食物,加上運動量減少,常常讓很多人明明看起來是瘦子,卻出現脂肪肝,臨床上甚至遇過高中生因為常常熬夜打電動、吃宵夜,就已有脂肪肝。

國內曾調查發現,成年人中,33%有脂肪肝。康聯預防醫學肝膽腸胃科主任林姿伶更表示,她甚至遇過一名十多歲的高中生,跟著父母順道來健檢,竟然也檢查出有脂肪肝,讓父母跟孩子都嚇了一跳,一問之下,才發現這名瘦瘦的高中生,常常熬夜打電動,餓了就以泡麵、鹹酥雞等當宵夜。

林姿伶說,常有人誤以為體重正常就不會有脂肪肝,但事實上,有些瘦巴巴的女性是「泡芙族」,體脂率高,如果平常飲食習慣偏油膩又缺乏運動,或是常常熬夜,新陳代謝功能也會變慢,長期下來,明明看起來很瘦, 脂肪肝還是可能找上門來。光是看體重、 BMI正常,就認定自己很健康,是常見迷思。

林姿伶也說,脂肪肝俗稱「肝包油」,但並非肝臟被油脂包覆住,而是肝臟細胞內有脂肪堆積造成,通常脂肪肝不會造成什麼身體的異樣,頂多偶爾會覺得疲憊或食欲不振,往往是因為體檢才被診斷出來。

脂肪肝雖然不是疾病,但卻代表身體健康的指標,若演變為中度以上脂肪肝,不僅少部分的人可能會造成「脂肪性肝炎」,引發肝硬化,同時也代表生活中的飲食、運動需要調整,否則長久累積下來,很可能伴隨血管太油,也是日後發生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因此建議40歲以上者,每年可透過腹部超音波,瞭解是否有脂肪肝。

如果已經有輕微脂肪肝,醫師建議,要定期瞭解脂肪肝的變化,避免脂肪越堆越多。林姿伶也建議,要消除脂肪肝,第一要務還是運動,包括慢跑、游泳等可訓練耐力;三餐也要定時,盡量少油、少鹽,口味清淡,若有飲酒習慣者,喝酒要少量,美食當前更要忌口,可以只吃一半,滿足口欲也不過量。

fsj 提到...

研究:精神分裂病患罹癌率較低

中央社 2011.11.14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副院長周煌智表示,經由長達9年研究追蹤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癌症發生率比正常人低,一旦診斷罹癌後,卻又比正常人提早死亡。

周煌智說,他從1999年開始援引國家健保資料庫分析,用5萬9257名精神分裂症病患與17萬8156名精神正常民眾的就診資料對照,發現病患組有1145人得癌症,發生率為1.93%;健康組有5294人生癌,癌症發生率為2.97%。

同時進行長達9年分析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診斷出癌症後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36倍。

周煌智表示,從研究得知,精神分裂症患者罹患乳癌及子宮頸癌機率與一般人相同,但得到肝癌及大腸癌機率較少,這可能與精神科藥物影響荷爾蒙分泌有關;精神分裂症患者男女性別分析,男性比女性較易罹患癌症及嚴重生理疾病。

他說,比較國內外相關性醫學研究及臨床觀察,推論可能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病機轉基因差異性,及病患長期服用的抗精神藥物具殺死癌細胞的化療功效,導致癌症發生率比常人低;但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較不懂得健康求生方法,自我照顧能力較差,導致診斷出癌症後的存活時間比正常人短,提高癌症死亡率危險值。

這篇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得癌危險因素及發生率9年追蹤研究」臨床醫學研究,今年7月已獲精神科醫學研究期刊Schizophrenia Research接受刊載。



◆ 全國20萬過動兒 僅1萬就醫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11.15

「這沒關係,長大就會好!」許多爸爸面對調皮、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孩子時,都認為問題不嚴重,以為自己小時候也這樣,根本不用看醫師。也有些媽媽還得偷偷摸摸地帶孩子就醫,引起家庭失和。

台灣青少年精神科醫學會調查發現,多數過動症孩童幾乎都延誤治療,平均拖了一年多才就醫。當醫師診斷需要藥物治療時,家長還會考慮半年才願意接受,部分家長更拒絕讓孩子用藥。

由於對過動症的認知不足,精神科門診常上演「家庭倫理大悲劇」。有媽媽帶著兒子就診,但阿嬤強行進入診間,不讓孫子看病。也有夫妻對孩子治療的想法不一樣,吵到離婚。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嘉和無奈地說,大部分過動兒都由母親照顧,母親自然最瞭解孩子情況,但爸爸通常會反對治療,總認為男生原就頑皮,不用治療,只要嚴加管教,長大就好了。

正因這種錯誤認知,常延誤孩子的治療黃金時機。潘嘉和指出,全台約有近20萬名過動兒,卻只有1萬人接受治療。也因未服用藥物,大部分過動兒都過得相當辛苦。

臨床顯示,過動症學童通常學習能力較差、注意力不集中、個性好強,且容易叛逆,在校常與老師唱反調,以致常被其他同學排斥,久而久之不喜歡上學,易成為中輟生。成年之後,恐將成為藥物濫用的高危險群。

潘嘉和強調,過動症患者大腦的腦賀爾蒙缺損,一定要以藥物治療,目前藥物治療效果良好;整體來看,並無肝腎方面的問題。因此患者幼年時期就應積極接受治療。

至於過動症患者是否得終身用藥?潘嘉和指出,如果國小時期就開始服用藥物,治療效果顯著,可以讓注意力集中,功課明顯進步。大約有一半的小病童升上國中之後,即可停止用藥。



◆ 嘴邊常冒痘痘 當心腸胃、婦科問題

文/張文馨 2011.11.14 自由

「醫師,我的痘痘怎麼老是長在嘴巴周圍,是不是身體出狀況?」婷婷是個30歲的粉領上班族,因皮膚問題前來求助中醫。

她的口唇周圍尤其是下巴老是長痘痘,一長就是大顆的膿皰及囊腫型痘痘,該處皮膚泛紅、乾燥卻容易出油,月經來之前冒痘更加嚴重,媽媽聽朋友說化膿的痘痘是火氣大,於是買青草茶讓婷婷每天喝,結果原本就會經痛的婷婷,經痛的程度更加嚴重,也常胃不舒服。

痘痘好發的部位可反映出身體的狀況,若痘痘長期都長在同一個部位,就可能和身體的臟腑功能失調有關。痘痘若好發於下巴的女性,要多注意「卵巢或子宮等內分泌生殖系統的問題」;好發於口唇周圍要多注意「腸胃問題」,如胃腸脹氣、便秘、痔瘡便血、口臭等。

經由詳細問診及舌象把脈,醫師發現,婷婷下班後最愛和姊妹們吃麻辣火鍋紓壓,平時喜愛吃燒烤和雞排,導致出現口臭、口乾舌燥、容易嘴破、牙齦腫脹、便秘等「胃熱」症狀;加上長期工作壓力大,「肝氣鬱結」,氣滯造成血行不暢,導致生理期腹部悶痛伴隨血塊,經前情緒不穩定、乳脹痛、偏頭痛等婦科問題,中醫歸為「肝胃鬱熱」體質。

肝火加上胃熱上蒸頭面部,促使皮脂分泌過度旺盛,引發角質阻塞,一旦細菌感染後,易長大顆的膿皰型及囊腫型痘痘。針對婷婷的體質選用金銀花、蒲公英、柴胡、薄荷、白芍、白朮、決明子清肝胃熱的中藥材,佐以調經養血。

經過2個月的中藥調理,婷婷口唇周圍的痘痘改善許多,比較少再長膿皰型或囊腫型痘痘,不僅皮膚變好,讓婷婷困擾的婦科和腸胃問題也隨之改善。

一樣長青春痘,體質大不同!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喝青草茶來退火就能改善痘痘,尤其是平時胃腸功能不佳或有經痛的人,長期喝屬性偏寒涼的青草茶反而會加重身體不適的症狀,應當諮詢專業中醫師的建議為佳。

此外,切忌減少攝取燒烤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精性飲料,免得加重體內的燥熱,同時應減少食用高糖分食物,以免延長發炎反應,還要注意如果長期在外騎機車需戴口罩的人,記得口罩勤換洗,以免滋生細菌,加重臉部痘痘發炎狀況。(作者為北市御絨中醫診所醫師)



◆ 對抗愛滋病毒複製 英發現蛋白質效用

【台灣醒報╱記者陳懿勝╱台北報導】2011.11.14

愛滋病毒治療有新解!新加坡醫務研究人員發表聲明表示,他們發現第51種愛滋病病毒變種,危害度可能比現有的一般毒株強。慶幸的是,英國研究人員也同時宣佈,他們成功解讀人體內有一種蛋白質能對抗愛滋病病毒的複製機制,並有望開發出新的愛滋病治療方法。

據新華社報導,新加坡研究人員指出,新愛滋病病毒變種是由當地常見的兩種病毒毒株以基因重組的方式結合生成,目前已經有15人確實感染了這種新型愛滋病病毒。

初步研究顯示,這種新的毒株危害性可能更強,不過更令人擔心的是愛滋病病毒的重組,代表最初病毒攜帶者已感染2種病毒株,而愛滋病最常見的傳播途徑為性接觸,未來對於愛滋病的防範將會是重大的挑戰。

與此同時,英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該研究團隊已成功剖析人體內一種蛋白質對抗愛滋病病毒的機制,而這發現將有效促進開發新的愛滋病治療方法。

曼徹斯特研究領導者韋布表示,這種名為SAMHD1的蛋白質能降解愛滋病毒的去氧核苷酸,以避免其蔓延到其他相鄰的細胞。這一發現將促進研究開發愛滋病新的治療方法,並能增加治愈的愛滋病以及在疫苗研製上的信心。

fsj 提到...

誤吞鋰電池 美男童手術18次

中央社 2011.11.15

美國1名誤吞小型電池的男童,目前已接受多次手術,醫生正奮力挽救這條小生命。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今天報導,年僅2歲的男童恩默特.勞赫(Emmett Rauch)自從誤吞遙控器的鋰電池後,過去1年來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兒童醫院」(Phoenix Children's Hospital)動過18次手術。

男童母親表示,當時沒人看到勞赫吞下電池,他首先出現的症狀和感冒類似。

她說:「吞下後不出兩個小時,電池會開始灼燒食道;我們發現時,他已經誤吞電池3天了。」

勞赫的食道被電池的酸性物質燒破兩個洞,因此約10公分食道遭切除。

勞赫也數度罹患氣胸,並接受近200次X光檢查,年幼的他在小兒科加護病房待了超過19週。

由於不像AA電池有層層包覆,鋰電池非常危險。

照護勞赫的護士查康(Michelle Chacon)說,她看過許多兒童誤食電池的案例,並表示應該做點什麼,讓更多家庭察覺家用物品的危險。

查康協助勞赫家人成立慈善機構,提高大眾對小型電池的警覺性。小型電池可運用於許多日常用品,包括鬧鐘、相機和計算機。

根據美國國家毒物中心(National CapitalPoison Center),美國每年逾3500人誤吞小型磁碟或鈕扣電池。

該慈善機構名為「恩默特的奮戰」(Emmett'sFight),力求告知大眾吞食鈕扣電池的危險性。

誤吞電池症狀和一般感冒或流感相似,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振、咳嗽和鼻涕不斷。



◆ 矯正牙齒福音 3D技術可精算

【聯合報╱記者高堂堯/斗六報導】2011.11.15

3D電影風行,矯正牙齒也能運用「3D」技術。成大斗六分院為1名「戽斗」的王姓青少年矯齒,運用3D立體電腦程式,精確計算牙齒和下顎骨骼最佳位置,猶如體內衛星導航或電子地圖運用於矯正和整形手術,大大縮短療程。

成大斗六分院於11月增設牙科門診,昨天開幕,由牙科主診醫師張禎容分享3D技術運用經驗。

張禎容指出,王姓少年患有第3型齒顎咬合不正、伴隨顏面不對稱,導致下巴歪斜等症狀,即台語俗稱的「戽斗」,前排牙齒咬不斷食物、講話常「大舌頭」,缺乏自信;第3型齒顎咬合不正是遺傳基因導致,東方人最常見,嚴重者會影響進食、體重及腸胃和口腔健康。

張禎容說,成大分院齒顎矯正科和口腔外科以3D立體電腦程式,將少年的電腦斷層掃描結果和牙齒模型比對,計算出少年臉部最佳對稱平面;手術時運用電腦模型模擬術後結果製作導引板供醫師定位,大幅減少診療時程、誤差只有奈米,讓患者在術前充分了解,放心接受矯正。

張禎容指出,王姓少年容貌外型或咀嚼功能已恢復正常,這套技術由成大口腔醫學研究所和成大機械系共同研發、突破傳統2D平面分析的盲點,運用在外傷或口腔癌病患,已有10例成功經驗;矯正療程要花10萬元,健保不給付。



◆ 拔牙術後照護佳 減少併發症

文/蔡尚節 2011.11.15 自由

許多人都怕拔牙,因為術後的疼痛常令人難以忍受。

拔牙傷口的大小、術前是否有發炎感染等情形,都會影響拔牙後的疼痛程度。一般而言,3到5天即可恢復。最基本的術後照護,除了要咬紗布2小時以上,至少也要冰敷24小時,以消除傷口局部的腫脹,而醫師開立的藥品也要在麻藥消退以前服用,止痛效果才會比較明顯。

此外,拔牙後,多半會滲血,如果傷口滲血量過多,或有波動性滲出,或滲血情形已不是咬紗布所能止住的話,建議儘速回診,由醫師評估是否有齒槽骨血塊脫落,或其他齒槽骨內小動脈與小靜脈的出血點。拔牙後,一般都會縫合傷口,這樣做也有助於止血,只有簡單拔牙或出血可能性較低的傷口才不予縫合。

值得注意的是,若患有全身系統性疾病,務必在術前告知醫師,以便在手術前做完整評估。例如,糖化血色素過高、血糖控制不佳者,術後傷口感染及預後差的可能性大增,建議拔牙前先到內科或新陳代謝科做好糖尿病控制。

若高血壓沒有控制好,將面臨術後血壓高、頭暈、心悸等副作用,嚴重者甚至必須急診做緊急處理,因此血壓過高或過低的病友,也應在術前控制好病情。

心臟病患者如果服用抗凝血劑,術前需向醫師說明用藥情形,以免因為藥物影響凝血功能,造成術後流血不止的情況。而拔牙之前會診心臟科,先行調整藥物,或接受心電圖、胸部X光檢查,以及心臟酵素檢驗等,有其必要性。

另外,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異常的病患,術前也應告知醫師用藥情況,包括是否已經停藥、多久沒有檢查甲狀腺功能,必要時還須抽血檢驗,若有異常或病情控制不佳,應先回新陳代謝科就診,否則貿然拔牙可能引起甲狀腺風暴,得不償失。

好的術前評估有利於「優質拔牙」的完成,因此跨科際會診儼然已成為拔牙的新趨勢,藉由多方專業會診,守護病友複雜的全身系統性問題,再來進行口腔手術,已是目前先進醫學的做法,雖然這可能增加病友多次、多科就診的麻煩,但卻能免於盲目手術所帶來的併發症,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牙科主任)



◆ 中年小腹突出 竟是細胞瘤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11.15

小腹突出,別以為只是中年發福或是男性特有的啤酒肚,署立雙和醫院最近就收治兩名肚子明顯脹大的病患,檢驗證實罹患胃腸道間質細胞瘤。經手術切除後,患者的腹脹、腹痛、嘔吐及無法進食等不適症狀全都消失,重拾正常生活。

署立雙和醫院消化外科主治醫師蘇彥豪表示,胃腸道間質細胞瘤雖只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卻是不好惹的胃腸道惡性肉瘤,常會壓迫到胃腸道,造成腹脹、腹痛及食慾不振。一旦腫瘤越長越大,甚至會引發嘔吐及無法進食,相當難受。

他最近碰到一名49歲中年女性,這幾年肚子變大,她認為是中年發福,不以為意,沒想到腹痛、腹脹及嘔吐等症狀一一浮現,加上又不經意摸到腹部有個腫塊,嚇得立即就醫,才確診罹患了胃腸道間質細胞瘤。

由於整個腫瘤已壓迫到右側肝臟,加上一段小腸又嚴重阻塞,蘇彥豪只好施以右葉肝臟全切除合併部分小腸切除手術,取出一大坨的腫瘤組織。術後經標靶藥物及化學治療後,她的症狀明顯改善,逐漸恢復中。

另一位病患是81歲的老先生,連續腹脹及嘔吐一個月,且又無法進食,整個人相當虛弱,經蘇彥豪施以右葉肝臟全切除合併部分小腸切除手術後,目前症狀也穩定下來。

蘇彥豪說,胃腸道間質細胞瘤的成因目前仍不清楚,只要出現不明原因及較緩和的腹痛、平躺時腹部可摸到腫塊、腹脹、消化道出血及類似貧血等症狀,就要特別小心,並盡快就醫檢查。



◆ 冬季多吃黑色食物 最能滋陰補陽護腎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1/11/15

冬季飲食也有一定的原則可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楊淑媚表示,冬天飲食首重滋陰補陽,可多吃黑色食物,因為傳統中醫認為,黑入腎,黑色食物對腎最有幫助。飲食上,三餐營養均衡即可,因為現代人吃的太好,有營養過剩的情形,所以正常建康的人不一定要補身子,進補需視體質而定。

楊淑媚醫師指出,在飲食方面,其中以魚類、雞肉、瘦肉、羊肉、雞蛋、牛奶、花椰菜、甘藍菜、蓮藕、木耳、芝麻、大蒜、胡蘿葡、白蘿葡、洋蔥、南瓜、馬鈴薯、甘薯、各種豆類、海藻類等食物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為上選,譬如羊肉粥、羊肉爐,有助於溫補陽氣,防病強身。

在進補方面,冬令進補的目的是用來防病強身,然而,這是農業社會時代的產物,現代人的物資生活過於豐盛,民眾平時吃得食物就含有很多的營養成分,因此,形成過於不及的現象,以前是營養不及格,現在是吃得太好、太多、太精緻,已經到了營養過剩,營養失調的程度。

楊淑媚醫師強調,冬令進補的觀念也要隨著時代進行修正,應秉持藥補不如食補的正確觀念,其中以自然食物最補,建議若平常三餐營養均衡就不需要進補,若必須進補則應視個人體質虛損的狀態,給予正確的進補藥膳或食材,這方面可就近向中醫師請教怎麼補最好。

fsj 提到...

洪蘭:被騙走的信任

【聯合報╱洪蘭】2011.11.16

報載有人掏錢買東西時,不小心,錢掉在地上,他正要彎腰去撿時,後面有人一個箭步,搶上前去,先撿了起來,然後跟他要九百元的留置金。他不肯給,因為他並沒有「遺失」錢,雙方堅持不下,鬧到警察來,那人才倖倖的把錢還給他。

自從高雄某國立大學女生撿到同學的註冊費要求三成留置金,上了報紙後,大家就有樣學樣:在嘉義,有大學生撿到同學的電腦,不是先還她,而是先去店裡估價這台電腦值多少錢,然後開口要留置金;一個孩子撿到手機,沒有要留置金,被他媽媽打耳光,現在連撿到狗都要求留置金,人的見錢眼開、厚顏無恥令人驚訝,像這種惡法早就該取消。

我小的時候,台灣社會風氣很善良,人們總是很高興接電話、讓人借廁所,曾幾何時,沒人敢接電話了,因為詐騙太猖獗,更不敢讓陌生人進門。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生活在詐騙恐懼之中,每天眼睛一睜開就得很小心,不然就會上當。現在什麼東西都有假:喝豆漿不知它是不是黃豆粉泡的;吃火鍋不知材料是不是塑膠合成的;泡溫泉不知它是不是硫磺粉冒充的;連被人問路都不敢回答,更不要說停車去救人,因為怕被誣賴。

騙子騙去的不只是金錢,更是我們對人的信任。大腦喜歡熟悉的東西,例如我們喜歡吃熟悉的食物、買熟悉的產品,因為熟悉代表了信任,大腦在熟悉的環境中,只要花最少的力氣就可以過一天,這是演化來的結果,大腦的資源有限,必須節省使用。

在原始社會中,人是利益共同體,需要群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你必須信任你的同伴會跟你一樣努力去打獵,你才不必分心去防他,這是為什麼我們被朋友欺騙時,所受的傷害比陌生人來得大,因為朋友辜負了我們對他的信任。在一個沒有信任的社會裡生活是很辛苦的,所以現代人越來越緊張,精神耗弱者越來越多。

「背信」本是最被人不齒的行為,現在不是了。不久以前,檢警包機把台灣詐騙犯從大陸公安手中押解回來受審,一開始,大家很高興,以為殺雞儆猴,詐騙會消聲匿跡一點。想不到我們的法條竟說犯案時間短,詐得財產不多,可以輕判,廿六個人中,十七人緩刑,八人准易科罰金,只有一人判刑一年。這個新聞看了令人傻眼,難怪他們一聽說是押回台灣都很高興。不知法官大人有沒有想到有多少人被他們害到家破人亡、騙到上吊自殺?判刑這麼輕,怎麼令死者甘心?人間的公道在哪裡?

相信這個訊息會像留置金一樣,馬上讓年輕人看到,念書辛苦,還要繳學費,不如去做車手,風險低,利潤高,刑度低,即使落網了,以現行不合時宜的法條也只能輕判。這種法條不改怎行?希望行政部門跟立法部門本著良心,趕快修法吧!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和善特質偽裝難 陌生人也能分辨

【Upaper╱中央社】2011.11.16

根據14日發表的美國研究,和缺乏某項基因特徵的人相比,擁有特定基因特徵的人已知較為和善與慈愛,且陌生人很快就能分辨差異。

這項差異與人體的催產素接受器基因有關。催產素有時被稱作「愛的荷爾蒙」,因為通常在性愛時大量分泌,也有促進關係建立、同情心及其他社會行為的功用。

俄勒岡州立大學對23對情侶進行研究,並拍攝下來。試驗對象的基因型為研究人員所知,陌生人卻一無所悉。

情侶中1人被要求告訴另一半曾經歷的煎熬時光,而觀察者在聽不到聲音的情況下觀看聆聽者20秒。

這篇今天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研究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觀察者能分辨那些聆聽者擁有「和善基因」,那些則無。研究主要執筆人、多倫多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柯甘說:「研究顯示,即便是細微的基因差異都可能對人類行為有實質影響,而這些行為差異也很快就能被他人注意到。」



◆ 高度近視者 小心類固醇誘發青光眼

【台灣醒報╱記者陳昭妤╱台北報導】2011.11.16

高度近視者注意!近來有不少患者因視力逐日模糊,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罹患原田氏症(HARADA disease),。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廖昶斌表示,發生這種病症時,醫院常會以類固醇藥物治療,但若有高度近視、糖尿病以及青光眼家族史的民眾,使用時務必遵照醫囑,避免誘發青光眼。

日前一名36歲男性,因兩眼視力越來越模糊,經由視網膜黃斑部斷層掃描後,發現靠近視網膜色素層細胞的位置有數個大小不一的水泡狀突起,進一步用螢光血管攝影檢查,證實這些水泡狀突起是視網膜色素層細胞的局部剝離,因而診斷為原田氏症(HARADA disease)。

而後,醫院便以大量類固醇治療10天才改善此患者的症狀,再開以4週的口服類固醇,才讓視網膜色素層細胞的局部剝離完全消退,視力也回復至1.0。

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廖昶斌指出,眼科常使用的含類固醇藥物可分為:口服類固醇、注射用類固醇、類固醇眼藥水、類固醇眼藥膏。使用目的多為減輕發炎症狀、降低過敏反應,像是罹患原田氏症、結膜炎等疾病時都會使用。

廖昶斌提醒,有高度近視、糖尿病以及青光眼家族史的人,有較高的比例會接受含有類固醇的眼藥水治療,如果不小心過量使用,會使眼壓升高,並誘發青光眼,導致視神經傷害,或是造成水晶體混濁、引發白內障,對視力影響極大。

然而,類固醇並不如想像中可怕,廖昶斌指出,眼科常見的疾病,如結膜炎、葡萄膜炎、虹彩炎、原田氏症等,都會建議使用含類固醇的藥物治療,有不錯的效果,只要遵照醫囑使用,其實類固醇是救眼而不是傷眼。



◆ 孕婦運動 一人動二人補

文/陳亮伃 2011.11.16 自由

百年結婚潮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懷孕潮。其實運動可以為準媽媽們帶來許多好處,除了可以增加心肺耐力及整體循環,幫助控制體重和增加肌力,降低因體重增加而帶來的肌肉酸痛;在心理上,更可以降低壓力感及提升幸福感,並且讓生產更順利。

◎孕婦運動的原則為保持健康而非改善健康,把握以下幾個原則就可以安全地進行運動:

●調整運動強度:孕婦運動時,不可用心跳來預估運動強度,因為孕婦在休息時的心跳比平常心跳平均每分鐘快15至20下,呼吸也比一般人短促,因此建議可以使用自覺用力或是說話測試來評定運動強度,最適當的強度為有一點點累即可,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維持可以連續說話的強度。

●運動類型:儘量選擇安全的運動,最好避免有可能失去平衡或是易跌倒的項目,也不要從事對腹部有傷害的運動。散步及水中活動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在運動時,最好可以與伴侶或是朋友一起。

●分配運動時間:剛開始可以用間歇性的短時間,太長的時間會造成肌肉酸痛及疲勞,以15分鐘為起始,慢慢增加至30分鐘,直到在這個時間下可以應付自如。

●運動的頻率:懷孕前如果已有運動習慣,只要身體沒有不適,可照先前的步調進行。但是如果沒有運動習慣者,可以以每週3天為目標,每週若少於3天,將降低運動效果。

●正確而完整的運動步驟:完整的步驟包括:熱身運動、關節活動、有氧運動,最後才是緩和運動及伸展放鬆。

熱身運動可以讓肌肉神經適當的活化,做好接下來活動的準備;緩和運動可以加速代謝廢物的排除。完整的步驟不但可以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更可以避免運動後的不適感。

開始進行運動的準媽媽們,記得補充適當的營養,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孕婦對於碳水化合物有較高的利用率。記得,運動可以讓準媽媽們更有體力勝任生產及陣痛,並且在分娩後,能快速恢復。但是如果原本身體狀況不好,或是運動中會出現不適的情形,可以請教婦產科醫師是否適合繼續從事運動?不論你的身體狀況為何,在運動中還是需要保持警覺。

(作者為衛生署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

fsj 提到...

電腦玩大腦?電玩高手 腦部結構有異

【諶悠文、黃天如/綜合報導】2011-11-17 中國時報

歐洲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經常玩電腦與電視遊戲的青少年,大腦中與獎賞和成癮現象有關的區域會較大,但兩者因果仍有待釐清。國內醫師則說,與其憂心電腦遊戲玩過頭會改變大腦結構,不如擔心長時間注視電腦螢幕對視力的影響,以及過度使用手部肌肉導致的慢性發炎還比較實際。

研究團隊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一五四名十四歲德國青少年的大腦,其中七十六名受試者一周玩九小時以上,但無人上癮;其餘七十八人玩的時間少於九小時。

掃瞄結果發現,常玩電腦遊戲者大腦「腹側紋狀體」的神經元數量較多,這個區域是大腦獎賞系統中樞,也是多巴胺分泌系統的一部分。多巴胺是重要神經傳導物質,會使人產生愉悅感,許多違禁藥品就是透過刺激腦內多巴胺分泌,製造快感。

不過研究人員無法確定,腦部構造不同是玩電腦遊戲產生的「結果」,或腦部先天構造的不同導致人們容易對電腦遊戲入迷。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近年國內、外陸續有研究發現,重度網路遊戲使用者掌握智力及情緒的大腦皮質區會有增厚或變薄等結構改變的傾向,但真相仍有待更多研究才能證實。

他說,大腦皮質區因長期受到玩電腦遊戲過度刺激增厚,應可視為一種發炎反應,變薄則有可能是一種萎縮現象。影響所及,臨床常見重度網路遊戲使用者普遍有情緒不穩、衝動控制困難等情況。

林口長庚腫瘤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認為,長時間、大量且重覆玩電腦遊戲,會讓大腦與手指之間某些訊息傳遞愈來愈靈敏,最終變成一種反射動作,大腦掌管思考等其他區域的功能則相對變弱,但應不致改變大腦解剖構造。



◆ 建立親密關係 成為伴侶心中的維納斯

文/林泇賝 2011.11.17 自由

希臘神話中的維納斯女神代表女性完美的化身,讓人傾慕嚮往。現實生活中要成為女神,也許除了具備相同特質外,檢視彼此雙方觀點與想法,更是無法忽略的重要課題。

親密關係的經營需建立在彈性調整的天秤上,伴侶間的互動無論過度強勢或委曲求全,都會耗損雙方的熱情與好感,最終導致關係失衡。

◎常有人詢問:「到底該如何做呢?」建議不妨從以下方向著手。

●察言觀色:客觀瞭解彼此在婚姻、愛情裡想要或想像的樣子是什麼?彼此的處事底線、堅持、彈性為何?那麼當彼此的歧異出現,才能藉著這樣的瞭解做共識的協調,降低對彼此的誤解。

●支持的態度:欣賞對方童心未泯或年少輕狂的行為表現,不同的形象與行為互動,常為生活帶來不同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尊重個人生涯決策,相信對方有評估風險的能力,給予提醒、支持而非決定,才能成為對方堅強的後盾,使累積的革命情感成為你們親密關係間的堅石。

●平等表達:無論對方的論點是否有疏漏或錯誤,以問句式提醒,讓意見成為助力而不是壓力,並真誠接納對方的不完美,給予時間及空間漸進式成長,切忌將自己力求完美的期待強加在對方身上。

●建立界線:釐清何時該做妥協?何時該干涉?何時需要堅持立場?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該負的責任,讓彼此在互相扶持外,更能對自己的生活與行為負起責任。

●角色與形象:思考、瞭解伴侶期待我們在關係中擔任怎樣的角色?自己對於自我角色的期待又有哪些?是否有執行上的困難?哪些是可以做到的?除此之外,也別忘了思考自己在互動關係中的獨特優點。

與伴侶共同成長、同舟共濟面對人生的風浪,如同跳國標舞般在進退之間除了良好的默契外,更需要彼此尊重與支持。在大家都搶著當女王的同時,聰明獨立的現代女性也可以考慮成為伴侶心目中的維納斯。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社工員)



◆ 天漸冷 拒當冰棒美人

文/林振煌 2011.11.17 自由

天氣漸漸轉冷,四肢容易冰冷的人,也開始傷腦筋,有一些小撇步,可度過寒冷的季節。

◎手腳易冰冷的原因不外乎:

●心臟無力:當心臟無力時,無法將血液充分供應到四肢末梢部位,使得手腳因供血不足而變得冰冷,持之以恆的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或經醫師處方,服用生脈散、四逆湯等藥物可改善。

●貧血:當一個人血液量不足時,末梢供血量就會自動減少,所以平日一定要保證有充足的睡眠,避免晚睡或熬夜,以確保造血機能健全,可多吃蘋果、葡萄、紅棗、枸杞,甚至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都可以改善貧血,增加血量。

●胃腸功能虛弱:中醫認為「脾主四肢」,手腳功能和脾相關,所以當一個人感覺寒冷或無力時,吃點東西或喝點熱湯飲品後,就可改善;但治本之道仍在於健全胃腸道的功能,例如:多吃四神湯、中藥四君子湯、平胃散、參苓白朮散等,都可以讓消化系統健全。

●衣物保暖度不足:例如爬山時,常會因衣服穿太少,到山頂時氣溫偏低,而感覺到冷,此時手腳往往也是冰冷異常,但只要穿暖和些,即可改善。

中醫常說「春夏養陽」,就是建議春夏時節,天氣雖熱,但冰品不可過多食用,以護養陽氣,那麼秋冬氣候嚴寒時,才會有足夠的陽氣來禦寒;另外,也可以多吃一些溫熱壯陽的食物,如:桂圓、生薑、核桃、枸杞、黑芝麻。

(作者為新北市御安堂中醫診所院長)



◆ 省荷包 英人啃麵包夾烤吐司

江靜玲/倫敦十六日 2011-11-17 中國時報

歐洲經濟不景氣,百姓荷包緊縮。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貧民老食譜「麵包夾烤吐司」(見圖,摘自每日郵報網站)再度成為新寵。科學家宣稱,這個只要七點五便士(約三塊半台幣)的三明治,是當前英國最便宜且營養的午餐。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依據維多利亞女王時期食譜作家比頓女士的食譜,以兩片麵包,中間夾一片兩面烤過、塗上奶油後再灑上鹽巴和楜椒粉的吐司,製作出「麵包夾烤吐司」三明治,並大舉推廣。

當年比頓女士為低收入人家設計了這個食譜。皇家化學學會學員艾姆斯里博士盛讚,「麵包夾烤吐司」三明治,「出乎意外的可口、營養且充滿飽足感」,既可節約荷包又可降低卡路里。一個「麵包夾吐司」三明治僅有三百卅卡路里。

但是英國營養協會認為,如果吃一個「只夾了吐司」的三明治,一般人十五分鐘後便會肚子餓,建議應該加個雞蛋,如此不但更可口且含有蛋白質,營養更周全。



◆ 登革熱累計612例 全民大掃除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1.11.17

高雄市登革熱本土病例截至15日止,全市累計達612例,平均每日以10個新增病例的速度成長。上周六市長陳菊號召全市總動員大掃除,清出近27萬個積水容器,不過疫情顯然仍未降溫。

疾管處統計,目前三民區登革熱病例達210例,病例數累積迅速,鳳山區也累計84例,兩大登革熱熱區未來兩周將是疫情能否控制的觀察重點。

疾管處處長韓永光說,近幾天高雄市零星降雨不斷,孳生源積水容器會動態持續產生,稍一疏忽孳生病媒蚊,登革熱疫情就不會停歇。每周落實「巡、倒、刷、清」的自我管理,是遏止疫情擴散的基本功。

fsj 提到...

胖子減重有助抵擋細菌入侵口腔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11-14 台灣新生報

肥胖的人減重成功,身體比較可以對付牙周病,抵禦口腔細菌入侵。脂肪細胞會引起身體發炎反應,美國研究發現,當一個人減重成功,脂肪細胞消失,身體較有能力對抗牙周病。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牙醫學院牙周病專科醫師納比爾‧比斯沙達為研究首席作者,他表示,牙周病會產生發炎症狀,一旦持續發炎,細菌不只會侵蝕骨頭,還會造成牙齒脫落。

比斯沙達進一步表示,牙周病也會讓口腔有害病菌進入血流,過去研究顯示,口腔細菌與早產、胎兒死亡、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等大有關係。

這項研究共有三十一位肥胖者參與,他們都患有牙周病,其中約有一半的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平均為三十九,這群人有做胃繞道手術,也已移除腹部脂肪細胞。另外一組人身體質量指數平均為三十五,這些人並沒有接受胃繞道手術,也沒有做抽脂手術,但都有接受牙周病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牙周病病情都獲得改善,而做胃繞道手術患者病情改善幅度較大,包括出血、牙齒班塊都減少許多。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牙周病醫學期刊」。



◆ 〈吃對了 你也能瘦〉食慾Hold不住 當心上癮了

記者/洪素卿 2011.11.20 自由

相信有不少人有這種經驗,明明肚子不餓,卻總是抗拒不了香噴噴的麵包;對於甜點,總是找得出「另一個胃」。很清楚自己身材已經日漸走樣、血脂肪也不理想,卻控制不了食慾。甚至不得不懷疑,自己是不是對甜食或是垃圾食物成癮了?

上癮食物 專家點名垃圾食物

這些年來,確實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某些食物在大腦中確實會激發類似上癮的反應。美國佛羅里達州一群神經生物學家就發現,垃圾食物可能就是潛在的上癮食物之一。

這群研究人員讓老鼠分組食用不同的食物,其中,實驗組老鼠的飲食是無限制供給培根、香腸、乳酪蛋糕、糖霜等垃圾食物,結果,該組老鼠吃下去的熱量是正常飲食控制組的兩倍。更糟的是,雖然牠們越來越胖,但對垃圾食物的食慾卻越來越強,推測可能是因為牠們腦中負責與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結合的受體,受到過度刺激,以至於鈍化,而多巴胺會負責傳遞快樂相關的訊息,這使得實驗組老鼠需要吃下更多、更多垃圾食物才能達到原來的滿足感。

不只是這個研究,過去神經生物學家也發現,部分肥胖者之所以飲食失控,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腦中與多巴胺結合的特定受體相對不夠,才造成過食。

除了垃圾食物之外,紐西蘭的科學家Simon Thornley則發現,成癮也可能與食物的GI(升糖指數)有關。他發現,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精緻糖、精緻糕點、精緻麵粉製品等進入身體後,除了引發身體的胰島素急速變化,同時對腦中多巴胺濃度的影響也比較大。

控制食慾 過度勉強會更沮喪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除了不少人錯用食物紓壓之外,很多人拒絕不了食物其實與情緒障礙相關。應該要先改善情緒障礙問題,而不只勉強去控制食慾,讓自己更沮喪。

不管最後是否科學家會由此發展出相對藥物,讓人戒掉垃圾食物,在此之前不妨試試以下方法,可能對擺脫垃圾食物的奴役有所幫助。

按部就班 擺脫垃圾食物奴役

●面對情緒,而不只是限制食慾。不管是出門走走、跟寵物玩、運動,任何可以讓你遠離冰箱、提升情緒的方法,都可以試試。

●試著減輕傷害。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弱點是巧克力,卻又「不小心」買了兩大包回家。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冰到冷凍庫,畢竟堅硬如石的巧克力,要吃比較困難、相對不容易過量。

●單靠意志力跟食慾作戰不容易,不妨「用食物對抗食物」。當你突然間很想吃一碗鹹鹹熱熱的泡麵,這時候真正的生理原因可能是礦物質攝取不足,不妨喝一杯溫熱的低脂牛奶、一顆奇異果,其富含的鈣、鎂等礦物質,或許可以降低你對鹽的渴望。

●有時候完全不吃會更加渴望某些食物,建議一開始時先給自己設定一個限量。

●接下來,不妨給自己2週的時間,完全不接觸巧克力、餅乾等零食或垃圾食物,或許可因此擺脫原本無所不在的食慾。

●突然間很想吃某種東西的時候,不妨先喝杯水,過10分鐘後,有時候你會發現食慾變得沒有原來那麼強烈。



◆ 皺眉瞇眼盯電腦 「老臉」上身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1.11.18

久盯電腦催人老?醫師提醒,長期緊盯電腦螢幕,不自覺地皺眉、瞇眼,加上低頭打電腦,下半臉部肌肉懸空和下垂,都會導致皺紋提早產生,出現「電腦臉」。

台北市皮膚科開業醫師邱軍棠,最近收治一名廿八歲銀行粉領族。她的膚質尚佳,法令紋卻極為明顯,「嘴邊肉」下垂,眼睛周圍也有細紋,就連頸部也有類似火雞脖的皺紋,常被誤認為是年逾四十的「阿姨」。

邱軍棠詢問對方生活史,她除了每天在銀行上班,需經常使用電腦,下班後也是宅女,又打開電腦玩臉書,一天面對電腦時間超過十小時。

他說,該診所針對六百多人進行問卷,每天使用電腦超過八小時的上班族,臉部細紋比低度電腦使用者平均多三成。究其原因,每天盯著電腦看,眼周肌肉經常緊繃,且會不自覺皺眉、瞇眼,長時間累積後,皺眉、魚尾和抬頭紋就會悄悄爬上臉。若加上不時低頭打電腦,臉部肌肉跟著下垂,頸部皮膚受擠壓,彈性疲乏,難免細紋會增加。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指出,多年前,北歐即曾發表「電腦終端機症候群」研究,電腦族除了會有眼睛不適,以及頸、背部及肩膀肌肉痠痛,手腕關節疼痛等問題外,由於全神貫注,下臉部肌肉也跟著緊繃,皮膚長期受擠壓,也會產生皺紋。

皮膚科開業醫師趙昭明也說,多數上班族都待在室內空調環境,皮膚水分容易蒸發,臉部肌膚變得乾澀,產生細紋。



◆ 幫助小兒臉部按摩 溫和手法開始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11/18

小兒面部按摩,要從溫和的手法開始,中醫師葉家豪指出,按摩臉部穴位可以讓呼吸道更暢通,改善循環,但不建議一開始就開始用較刺激的手法如掐、捏等方法去刺激小兒的穴位。

中醫師葉家豪表示,按摩小兒臉部穴位講求溫和簡易,不妨以拇指按眉尖,雙手推鼻邊,壓一壓四白穴,雙手轉圓圈的方式幫小孩按摩,能安神定志,平衡陰陽。

對一般民眾來說,按壓穴位同時改善眼疲勞。按壓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四白、太陽等穴皆有這類的效果。這幾個穴位都在眼睛、眉毛的附近,按壓完後不妨以溫熱的毛巾敷一會,不僅會感到舒暢,更能改善眼周循環。

眉頭邊緣所在位置中醫稱攢竹穴,醫師表示,刺激該穴對緩解眼睛疲勞、消除皺紋都有幫助。按壓時首先雙眼閉合,雙手大拇指指腹,分別按左右眉內側的凹陷處,其餘四指作弓形,食指彎曲置於眉毛上緣,揉按穴位,力度中等。

另一護眼常用穴為睛明穴,靠近眼眶骨內緣。按壓時雙眼閉合,右手或左手的拇指與食指指腹,按在眼內角上方一分凹陷處。絲竹空則位於眉梢後凹處,四白則在瞳孔下約1寸處。不過一般按壓時,別用力壓迫眼球,以免造成傷害。



◆ 擁有雙子宮 裝避孕器又懷孕

記者何宗翰/苗栗報導 2011.11.18 自由

35歲的黃姓婦人日前至婦產科求診時表示,自己已有3名子女不想再懷孕,也在5年前裝置避孕器,但之後卻陸續懷孕3次,原以為是避孕器效果不佳,沒想到2年前更換廠牌後,今年10月初又再度懷孕;醫師以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罕見地擁有雙子宮,而且2個子宮的功能都一樣健全。

苗栗縣為恭醫院婦產科醫師沈國壽說,黃姓婦人原先裝置的避孕器位置正確,功能也良好,但在這個子宮的左下側還有另外一個子宮,這次就是這個子宮懷孕。他說,子宮異常大多是胚胎發育異常造成,可能會造成雙子宮雙陰道、雙角子宮、雙子宮等,發生率約為5千分之1。

沈國壽說,子宮異常的婦女容易因子宮內膜表面積大、肌肉排列不正常等因素,導致收縮與協調不良,而有月經過多或經痛情形,容易流產或早產,不孕的機率也較大,但黃姓婦女沒有這些症狀,順利足月自然產下3胎。

他說,雙子宮在月經來時會分別出血,不會來2次,黃姓婦人前後懷孕近10次,雖然先前產檢時曾照超音波,也曾裝置避孕器,但由於另一個子宮位置較偏,有可能沒注意到或誤認為肌瘤。目前先進行子宮刮除術,在2個子宮都放置避孕器,避免再次懷孕。

沈國壽說,雙子宮沒有特別的症狀,但可經超音波、輸卵管攝影檢查出;另提醒民眾,避孕器的避孕效果並非100%,會依使用年限而降低,最好5年就更換一次。

fsj 提到...

五分之一美國人 靠藥物控制焦慮抑鬱

【Upaper╱中新社】2011.11.18

最新研究數據發現,1/5的美國成人至少靠一種處方藥來控制焦慮、抑鬱等精神和行為異常。依賴藥物控制負面情緒和行為的婦女更是超過1/4。

美國「醫藥健康方案」公司16日發布基于250萬病人的處方藥數據分析報告顯示,使用藥物來控制精神和行為失調的美國人,從2001年以來增加了22%。報告發現,這類處方藥最常開給45歲以上的婦女,但開給男人和年輕人的這類處方藥也急劇上升。在20歲到44歲的成人中,使用安定藥和治療精神過度興奮藥物的人增加了2倍;使用抗焦慮藥物的人比10年前增加了3成。

分析指出,11%的美國45到65歲婦女使用治療焦慮癥的藥物,比例是男人的2倍;女人也更可能使用精神安定藥物;20到64歲男人使用精神安定藥物的比例是10年前的4倍。

精神病學家穆茲納說,美國使用精神藥物的人明顯增加,但現在尚不清楚是因為精神失調者增加,還是因為他們比以前更樂于求助,抑或是現在的診療手段更能發現癥狀。



◆ 女性心碎比男性多8倍 並引發心臟疾病

【台灣醒報╱記者陳思翰╱台北報導】2011.11.18

當人感情受挫,就會有心碎的感覺,然而,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容易產生心碎的感覺,而且,女性更容易因為心碎,產生如胸痛、呼吸不順及心律不整等健康上的風險。

波士頓環球報報導,在美國心臟協會的年會上,美國阿肯色大學研究人員指出,醫療紀錄中共有6229位病患是因為「心碎」而引發心臟疾病,其中有5558位是女性,671位是男性。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女性引發心碎症狀恐是男性的8倍。

統計數據也指出,55歲以上的婦女比年輕女性更容易引發這樣的症狀。若不接受治療,心碎的症狀通常在1至2個月內就會痊癒,但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它才可能致命。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他們無法明確指出女性比較容易發生「心碎」症狀的原因,但他們推測,可能與壓力荷爾蒙有關。Pennsylvania大學心臟衰竭專家Mariell Jessup博士表示,曾有一位剛失去丈夫的女性,就是因心碎引發心臟疾病。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症狀?報導說,除了感情因素外,人們如果中了樂透頭彩或一腳踩進「Surprise」的派對等突如其來的驚喜,都可能讓人的心臟產生該衝擊。

※ 相關報導:

* 無薪假壓力 男性易不舉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18/today-health2.htm

「勃起硬度」是性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陰莖的健康狀態除反映男性心理壓力外,也是心血管健康的先期指標。簡邦平進一步大膽說明台灣40歲以下男性,8成以上有性功能障礙!



◆ 一天吃3奇異果 有效降低血壓

【台灣醒報╱記者陳懿勝╱台北報導】2011.11.18

「一天1蘋果,醫生遠離我。」這句話將可改成「一天3奇異果,高血壓遠離我。」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研究發現,一天若食用三顆奇異果,能讓血壓下降,進而預防心臟病。

路透社報導,奧斯陸大學附屬醫院研究團隊研究50名男性與68名女性,將平均年齡55歲的118名成人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每天吃3個奇異果,另一組每天吃1個蘋果,研究期限為8個星期,每天24小時隨機測量受試者的血壓情況。

結果顯示,8個星期後,每天吃3顆奇異果的降血壓效果比每天吃一個蘋果更好,收縮壓平均可降低3.6毫米汞柱。研究人員也發現,食用奇異果後,舒張壓也會降低,但不確定是否與食用奇異果有關。

研究負責人米特.斯文德森表示,奇異果果肉營養豐富,其中含量較高的抗氧化劑葉黃素,具有降血壓功效。紐約預防心臟病學家蘇珊娜.斯坦巴姆同意研究成果,她認為在有益心臟健康的「每日5蔬果」飲食中,應該包括奇異果。

不過,美國心臟協會心臟病專家告誡,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具有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功用,大眾不能因為這項研究而盲目補充葉黃素補劑。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艾略特.安特曼表示,這項研究結果令人高興,但高血壓患者切勿因此而擅自停藥。



◆ 別喝高溫濃茶 易罹患食道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1/11/18

喝茶有助抑制癌變功能。中醫師許瑞香在一場講座中表示,茶葉性涼味甘苦,含有硒可清除身體的自由基;而綠茶性平味甘,所含茶多酚能抑制癌、降膽固醇及防止血液黏稠。

中醫師許瑞香表示,茶葉含有兒茶素、維生素等多種抗氧化成分,能保護細胞,避免細胞遭致癌物質的侵害。

茶葉中含有硒,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清除身體的自由基,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具有防癌功效。

不過近年研究報告認為,喝茶不要喝溫度過高的濃茶,否則易患癌;茶水溫度高於80℃易燙傷食道,而茶中的鞣質可能在損傷部位沉積,不斷刺激食道上皮細胞,誘發突變發生,而突變細胞大量增殖後即可能變成癌組織。

許醫師也表示,綠茶中含有的茶多酚成分,有助抗氧化及抑制癌變,降低膽固醇及預防高血脂。

茶中所含的維生素C,也可防止身體自由基的形成,是天然的抗氧化物,預防自由基的活化作用,降低發生癌症的機率,幫助預防乳癌及攝護腺癌。



◆ 如何進補養生禦寒 棗就知道…

自由 2011.11.20

天氣漸涼,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又開始煩惱了。無不想著要怎麼樣進補養生才能讓身體強健而更能抵禦寒冷。紅棗由於藥性平和又具甘甜的味道,是被家庭與中醫師普遍使用的中藥材之一。

棗是屬李科的植物,藥用部位在果實─含有豐富的醣類,蛋白質,維生素A、B2、C、P,微量鈣、磷、鐵和多種氨基酸,具有益氣健脾、補血安神的功效,紅棗及大棗都是它的別名,市場品或中藥名常稱為大棗。棗的果實在夏末成熟,鮮果就像是水果一般可直接吃,在苗栗的公館有栽培。

有人問:「使用黑棗好?還是紅棗好?」把鮮果曬乾,表皮顏色會變得深紅有光澤,就成了紅棗;鮮品的棗在鍋中煮熟後撈起、晾乾,再熏焙至外皮皺縮呈亮烏黑色,則成為黑棗。

大棗本身就是補益藥,處方一般用大棗(即紅棗);民間的藥膳調補則多用黑棗,這是因為煮後產生醣類轉換,以及傳統上「見黑即補」的緣故。以黑棗加陳年紹興酒浸過果面,加蓋密封至少1個月,若能達3個月更佳,每天晚上吃2顆,可以改善手腳冰冷及面色蒼白。

有整夜似睡似醒,或稍睡即醒這種睡眠障礙的人,可以試試用紅棗20克劃破、蔥白5根加水煎爛,每晚睡前1小時,連渣吃。

雖然大棗和黑棗營養豐富,但是常胃腸脹氣、或舌苔特別厚膩的人並不適合一下子吃太多;就像冬令進補,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相同的補法,還是要先找中醫師了解體質後為之才是。

(作者為新店耕莘醫院中醫師)



◆ 24小時沒睡的醫師開刀…

【聯合報╱呂嘉順/診所醫師(新北市)】2011.11.19

勞委會提出醫療工作人員將漸進回歸工時制,少數醫界資方高層大力反對。站在資方立場,反對任何增加人力成本的措施,可以理解;但是若以開刀開到一半就交班,影響醫療品質誤導大眾,就令人不敢苟同!

其實勞委會工時制,更應推廣至全體醫師。因為醫療主體的醫師,如果過勞會影響醫療品質。筆者外科實習時,曾卅二小時沒睡上刀,住院醫師守小兒科急診時,也常廿四小時看診,試問如果你不敢坐一天一夜沒睡的司機開的車,為什麼敢接受廿四小時沒睡的醫師開刀?

或許醫療有其連貫性,手術中護士可以換,主刀醫師不能換,但是至少可以比照機師有彈性工時,開飛機到目的地後,好好休息再開,如此對醫病雙方最有利!這也是健保門診實施合理量給付的初衷!

在醫師還無法受勞基法保障時,或許健保可以先用給付差異,因勢利導實施合理護床比,合理手術量…否則,如果只為了省錢,讓現今壓榨醫護勞力的制度繼續下去,傷害的絕不只是醫護人員而已,最終還是病人要付出代價!

fsj 提到...

藥費1年千萬 11歲苦兒罹2罕病快斷藥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1.11.21

十一歲的向泓霖,是全球使用罕見疾病「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簡稱PNH)」新藥最小的患者,靠藥物暫時正常生活的他,月底將斷藥,媽媽心痛表示,「如果真的不行,要抱著孩子一起走」,天真的他接口:「不能丟下爸爸,要三人一起去天堂!」童言道盡罕病家庭的辛酸。

向泓霖同時罹患「毛毛樣腦血管疾病」與PNH兩種罕見疾病。「毛毛樣」患者的血管隨時有腦缺血或腦出血危險,症狀就像中風,八歲那年到台大,半年內經歷兩次大手術,在頭上開了四條長長的傷口修補血管。

治療過程中,霖霖仍不時頭痛、全身無力,醫師懷疑有其他疾病,手術後三個月又診斷出血液疾病PNH。

「連醫生都說從沒見過兩種罕病在同個孩子身上,我不懂老天為什麼這樣對他!」爸爸向子發說,PNH發病時,霖霖完全吃不下,一度瘦到皮包骨只剩廿多公斤,媽媽林小月每天垂淚,服用新藥後情況改觀。

向泓霖視力慢慢恢復,雖只剩四分之一,但他已能臉貼著畫紙,做他最愛的事;兩年來每隔一周就要北上用藥,但家人知道,這種藥「王永慶的兒子才吃得起。」

向爸爸曾試著問醫師,醫師說「成人大概一年要上千萬元」,向爸爸在心裡計算,就算把所有家當都賣了,也不夠兒子吃藥一年。

過去都是藥廠提供免費試用藥,去年健保把PNH列為罕病,家人一度滿懷希望,認為健保應很快能給付,沒想到醫師突然宣布「藥只能吃到十一月底」。

「我聽到時整個人都傻了!」媽媽林小月說,目前醫師為霖霖減藥,想試試停藥後霖霖能撐多久,「要怎麼試?孩子的命只有一條!」

不生病時,向泓霖活潑開朗,疾病影響到他視力與智力,同學笑他「瞎子」、「腦殘」,但爸爸鼓勵他「要知道自己與眾不同」,霖霖很聽話「我不理他們」,只要能畫畫與玩他最愛的車子,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笑容。

「我知道他一輩子不會好,我們只有卑微的希望,就是讓他活下去!」向爸說,但隨著斷藥,卑微的願望變得遙不可及,「媽媽,不要難過啦,真的沒藥,我們就在天堂相聚」霖霖還是笑著說。

※ 政府不能起頭研究這些孤兒藥的製造?如果有專利問題,修法不行嗎?相關報導:

* PNH新藥「治標」1年逾千萬 健保局憂排擠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6731005.shtml

據了解,與會專家認為,此針劑需長期使用,費用十分昂費,卻只能「治標」,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像減少輸血、疲倦、腹痛,無法根治,且現今尚有支持療法可用,因此暫未通過。

* 罕病爭給付…「不懂為何一國兩制」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6731004.shtml

陳莉茵說,衛生署去年已公告「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為罕見疾病,今年也把新藥eculizumab納入罕病用藥,健保局卻遲遲未同意給付。「我不懂,一個國家為何有兩套做法?」她認為,患者治療權益不應再耽誤下去了。



◆ 陸藥品銷售黑幕 像黑社會販毒

【記者師瑞德/綜合報導】2011-11-21 旺報

自2009年來,大陸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力求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不過醫藥產業利益龐大,有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潛規則,近日陸媒便踢爆,藥品銷售存在幾十倍暴利,甚至連醫院清潔工都加入製做假藥削錢的行列,不為人知的內幕聽起來跟黑社會販毒沒兩樣

醫藥勾結難以消除

大陸某醫療從業人員在網路上踢爆,現今大陸醫療體系中,處處都是盲目提價,暗藏巨大回扣的亂象;比方說,一支出廠價僅0.6元(人民幣,下同)的針劑,到病人那裡,就變成12元多,有的甚至到40元。中間的差價至少有幾十倍,如果這些利潤都給廠家,就是百分之幾千的利潤。

雖然醫藥採購都是統一進行,看似可以消除醫藥勾結,但仍然要看醫院的眼色行事。

另外,大陸的醫院有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醫生的醫術和操作本身都不值錢,醫院的利潤、醫生的收入,絕大部分取決於能賣出多少藥,因此所有的醫院、醫生和醫藥代表,定價機構聯合起來,利用醫藥領域的資訊不對稱,將醫藥炒到天價,裡面的黑幕聽起來像黑社會的販毒走私。

清潔工賣空藥盒賺錢

有回扣、差價,就有見不得天日的醜陋黑幕,除了正常藥廠使盡辦法圖利賺錢,違劣假藥當然也會湊熱鬧分杯羹。

大陸公安部近日將打擊製售假藥犯罪專案集群戰役成功收網,破獲價值20億元的假藥巨案,而這起巨案起源於浙江省金華市警方在計程車上查獲的一批藥盒;在深入調查後發現,製售假藥的整個利益鏈最底層,竟然是醫院的清潔工。

隨著調查的深入,警方發現活動在北京的劉某團夥,在購買包裝後通過改批號、換包裝,灌裝低檔原料藥,鹽水勾兌等方法生產假藥,假藥做成後,假藥販子就在網上開始發布銷售資訊。

假藥利益逾20億人幣

金華市公安局經偵大隊副支隊長蔣益群介紹說,收購包裝盒獲利很豐厚。像一套原價上萬元、治療腫瘤的「赫賽汀」包裝盒,包括空瓶子、說明書、剪下來的防偽標識,要賣到1500元一套;「美羅華」也要1200元左右。這些最底層的醫院清潔工,收到這樣的一個包裝盒至少也能獲利300元;在利益驅使下,假藥網路像一張縱橫交錯的蜘蛛網一樣,盤踞在大陸近30個省市區。

因此根據公安部統一部署指揮,在統一行動中,大陸各地警方共破獲案件1287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776人,打掉製售假藥犯罪團夥350個,繳獲假藥3.08億餘片,商標標識、藥盒、防偽標識等包材4.26億餘件,按照正品價值計算超過20億元。



◆ 陸衛生部嚴管醫院抗生素用藥

【記者李蜚鴻/綜合報導】2011-11-21 旺報

大陸衛生部將以3年時間,建立長效機制,開展抗生素專項治理整頓,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一次管理。

衛生部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也組織了一系列的督導檢查活動,自11月7日開始,在全國進行每年一度的醫療質量萬里行和抗菌藥物專項治理的督導檢查工作。

據中新社報導,衛生部醫政司副司長趙明鋼指出,由於各種因素,包括醫院的補償機制、個別醫師專業知識能力,以及部分群眾對用藥知識掌握不足等問題,有的機構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現象是存在的。

建立長效機制

趙明鋼稱,大家說這是衛生部史上最嚴的一次管理,因為明確提出了管理的指標,當然包括考核的指標、抗生素的分線使用、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的責任和義務。因為這次充分借鑒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抗生素管理的經驗,使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能夠落到實處,衛生部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指標要求。

趙明鋼指出,為了使這項工作被各級醫療機構了解掌握進而推動,一方面要求醫療機構進行自查自糾,另一方面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對轄區的醫務人員展開培訓,衛生部在培訓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要求醫療機構要進行處方點評,要監測本醫療機構抗生素使用的情況,包括使用的種類、用藥的數量,還有它的合理性。

三級醫院不超過50種

趙明鋼說,在督導檢查過程中發現,抗生素專項治理整頓工作中所提的3點指標,有的在今年內已經實現了,比如說要求三級綜合醫院抗生素的種類原則上不得超過50種,二級綜合醫院抗生素種類原則上不得超過35種,除了兒科用藥以外,抗生素同一個品種、同一個規格不要超過兩個,就是大家經常說的一品兩規,這些指標醫療機構幾乎都實現了。

趙明鋼表示,門診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控制在20%以內,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要控制在60%以內,這些指標醫療機構已經實現了。現在醫療機構正在按照衛生部其他指標要求努力,比如說抗生素使用強度,希望是在40左右或者40以內,現在許多醫院抗生素使用強度已經接近這個指標了,非常得之不易。

還有是一類切口的預防用藥,希望能夠控制在30%左右,現在醫療機構在這個指標上繼續努力,很明顯已看到了一些成績。

醫院公開使用情況

衛生部要求各醫療機構公開本單位抗生素使用情況,趙明鋼指出,為切實推進各地區院務公開工作,衛生部在全國範圍內確定59所大型醫院以及146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全國院務公開示範點」。通過示範點的示範作用,公開工作水平明顯提升,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的院務公開工作得到進一步推動,為基層群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務。

針對各地院務公開工作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衛生部分別在2009年和2011年組織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有關負責人共計1000餘人進行培訓,逐步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理順了院務公開的思路,有力地推動了全國院務公開工作。

防止濫用需患者配合

衛生部醫政司副司長趙明鋼表示,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是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防止抗生素濫用也需要患者配合。

趙明鋼說,患者到醫療機構接受診療的時候,經常會點名要某一種抗生素。希望公眾在用藥方面能對醫生根據病情給出的治療意見予以配合、予以尊重。

fsj 提到...

不曬太陽 5成中年女缺維生素D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11.21

因為怕皮膚黑而不敢曬太陽,國內中年女性維生素D不足的盛行率高達50%,以致於骨質代謝快、骨密度低。醫師建議,骨質疏鬆高危險群的老年人,應該每天補充800IU的維生素D,保護骨骼健康。

維生素D是維護骨質健康的重要營養素,今天舉行的「國際保健食品因子大會」中,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蔡克嵩發表研究表示,許多女性為了美白,對陽光避之唯恐不及,加上國內不像美國等國家,會在牛奶、蘋果汁等添加維生素D,以致從陽光、飲食中的攝取量都不足。

蔡克嵩說,國內中年女性維生素D不足的盛行率高達50%。他懷疑,怕曬黑的年輕女性,維生素D不足的問題可能比中年婦女還嚴重。而缺乏維生素D,老年容易骨質疏鬆,台灣80歲以上的婦女,一半都有骨質疏鬆;髖骨與龍骨骨折的機率,也比亞洲其他國家和美國白人要高。

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楊榮森也說,維生素D可以幫助腸道內鈣與磷的吸收、增加肌肉強度、降低摔跤與骨折的風險;國際骨鬆基金會也建議,有照射陽光習慣者,可每天攝取800IU以內的維生素D。

蔡克嵩也說,國內民眾習慣服用鈣片,但因為鈣質要搭配維生素D才能吸收,因此若只補充鈣質對增強骨質效果不彰。

他鼓勵民眾,不妨適當地曬太陽,可於早上10至11時,或下午3至4時,讓手腳短短曬個三、五分鐘,也可避免皮膚傷害。



◆ 鈣質來源中醫認為植物性優於動物性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1/11/21

現代人對健康愈來愈重視,尤其是骨質疏鬆症更廣受重視。台灣中醫老年醫學會常務理事翁瑞文醫師表示,補充鈣質的食品、營養品相當多,代表現代民眾對骨質疏鬆相當重視,但鈣質有分動物性、植物性兩大類,他認為,植物性優於動物性,因為中醫有所謂「五穀養天地萬物能量」的說法,同時腎氣強也不易骨鬆。

翁瑞文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植物性食品相對動物性食品較容易留住鈣質,同時人體吸收鈣質的情況也相對比較好,所以補充植物性含鈣食品是有其必要性,適當的補充鈣質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降低骨鬆,以及增加骨質的密度。

翁瑞文醫師進一步指出,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強調,腎主骨生髓,所以腎氣強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同時民眾也可以多吃點黑豆、黑芝麻、海帶等食物,對預防骨鬆有幫助,中醫療法則是以調養腎氣為主要原則。

如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等藥方都是用來調養腎氣的處方。六味地黃丸能滋陰補腎,但大便稀溏者應慎用;八味地黃丸能溫補腎陽,但肝陽上亢者,也就是患有高血壓者應慎服;左歸丸能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但因組成藥物以陰柔滋潤為主,久服易滯脾礙胃,所以脾虛泄瀉者應慎用。

右歸丸與左歸丸兩者都是常用的補腎藥方,名稱也很相似,不過中醫認為腎有二臟,左為腎,右為命門,左腎屬水主陰,右腎屬火主陽,左歸丸能補腎陰,右歸丸能補腎陽,兩者雖同屬補腎古方,但用法並不同。



◆ 登山「糧」心手冊 吃出好體能

記者張勳騰/專題報導 2011.11.21 自由

登山活動屬激烈運動,體力消耗很大,恢復體能是登山過程最重要的事,充分休息及補充飲食則是恢復體能的方式,而糧食是登山活動的行動力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請登山專家規劃「登山糧食手冊」,讓山友透過「高能量、低廚餘」為主的高山糧食規劃,保有充沛體力,安全登頂,平安下山,相關訊息可上(http://www.spnp.gov.tw)登山專區。

國內不少屬長程路線的登山步道,景色壯麗且富有挑戰性,一直是山友們嚮往的景點。據雪霸國家公園警察隊的統計,98年有6513隊、3萬3227人申請進入雪霸國家公園登山,99年有8652隊、4萬1263人申請,人數暴增。

雪霸處人員說,由於山友有的是隨各地登山協會上山,惟部分登山團體每餐食物煮太多,造成廚餘亂倒,污染美麗山林,希望透過高山糧食規劃,依登山日數、登山時季節環境、氣候等來規劃所需糧食。

這次高山規劃是由有豐富登高山經驗的馬偕紀念醫院醫務專員張國頌邀集登山、醫療、營養及炊事等專家進行規劃,研究出「雪霸國家公園登山糧食手冊」,提供山友參考,希望能達到「高能量、輕量化、低廚餘」目標。

雪霸處建議山友,根據行程計畫可能變更日數,準備「預備糧」,同時準備可維持1天的熱量,濃縮高熱量、營養纖維食品的「緊急糧」,以及適合繼續行動時,輕便容易食用的「行動糧」。

雪霸處說,準備登山糧食最好是容易消化、原狀即可食用的物品,品質好易吸收有飽足感、美味可口及平常吃慣的易調理食物。

此外,選擇輕量、體積小,揹負、取用方便,不含水分,含包裝每人每日1到1.5公斤糧食重量為宜,如脫水、乾燥、濃縮品食物。

雪霸處也提供登山糧食供山友參考,包括奶類的全脂奶粉等、豆類的腰果等、肉蛋類的培根等、五穀類的冬粉等、水果類的蘋果等。



◆ 手機使用過久 可能誘發癲癇

【中廣新聞/中廣新聞】2011-11-21

大陸癲癇治療專家指出,目前臨床上有三分之一的癲癇患者,是由於長時間使用電腦、觀看電視、打遊戲機、使用手機,進而誘使癲癇發作。

第一屆「中國癲癇治療精英論壇」正在重慶舉行。大陸20多個省市兩百多位臨床癲癇內外科診治專家參會。

會議中有專家特別提出警告,長期使用手機,可能會使癲癇患者或隱藏性癲癇患者的癲癇被誘發發作。所以,癲癇患者或有癲癇家族史的人,應該減少手機使用的頻率和通話時間。



◆ 景氣下探憂無薪假、裁員 精神科就診爆增

中廣新聞/陳奕華 2011.11.21

景氣下探,無薪假捲土重來,職場精神健康亮起紅燈!臨床發現,九月開始,精神科就診量暴增兩成,醫師憂心,不少上班族擔心無薪假、怕被裁員,大量工作保飯碗,造成身心壓力大,甚至無法負荷,呼籲若發現自己壓力大到,無法紓壓,應該尋求專業協助,趕緊就醫。

不景氣氣氛籠罩,上班族就怕飯碗不保!根據統計,全台放無薪假的廠商達四十多家、超過五千人次。令人憂心的是,不景氣已經讓職場出現集體憂鬱,精神科醫師觀察,今年9月至今,精神科的門診量大增2成,以上班族為主,男性居多。

其中不少上班族因為怕被裁員,於是大量工作或加班,身心負荷沈重,因而出現憂鬱症,甚至出現自殺舉動,呼籲若出現憂鬱情緒,無法自行紓壓排解,務必盡早就醫。

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如果至少1週睡眠的障礙;其次,一直會覺得情緒是很焦慮或是很挫折,甚至這樣子因而讓你的作息混亂,甚至腦袋常常一直呈現負面的想法、甚至有自殺的陰影,就應該早點就醫。」

面對憂鬱,醫師建議,身心理都要照顧好,包含睡得好、飲食正常、維持運動,至於心理上,抱持正面思考,並與親友保持聯繫,以度過景氣低迷期。

fsj 提到...

乳癌患者:再治療就告你們!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11.22

「再治療,我就要告你們」一位末期乳癌患者寫下紙條給醫護人員,表達臨終前承受治療的痛苦,雖然家屬通常不願意放棄最後一絲希望,但臨床醫師卻看過太多病人受罪的例子。健保局統計,裝葉克膜的16歲以上患者,10人中有6人會死亡,活下來的也非人人都能「活跳跳」出院,裝上呼吸器患者,一年內有70%死亡。

一名乳癌轉移到腦部、肺部的患者,在先生的要求下插管、接受放射線治療。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表示,護理人員看到她被搬動去治療時,露出憎恨的眼神,甚至還寫下一張紙條,希望不要再繼續急救,但後來還是治療了好幾個月才往生。

陳秀丹也看過一名退休的老校長,住在呼吸加護病房,因為活著每個月可以領月退俸8萬多元,扣除2萬5000元的住院費用,家人覺得「划算」。她說,99年國內有40名百歲以上長者,是藉由呼吸器在延長生命。

病人善終的意願該被尊重

陳秀丹說,當生命只剩下機械協助呼吸,「還算生命嗎?」雖然很多時候醫師知道急救、治療沒有用,但怕被家屬告,加上費用健保有給付,醫師沒有道德勇氣說不。但她認為,病人善終的意願應該被尊重,不應該花錢讓病人受罪。

16歲以上裝葉克膜 10人有6人死亡

健保局醫管組長蔡淑鈴說,統計國內葉克膜活存率,16歲以上約38%,也就是10人中有6人裝了還是救不回來,即使存活下來的,可能也只是維持心跳、呼吸而已。

裝呼吸器患者 一年有70%死亡

至於裝上呼吸器,統計一年內有70%的患者會死亡。活下來的一些患者,可能是只靠著呼吸器維生,有些人沒有意識,手腳因為躺太久沒活動而攣縮,整個人也因為無法進食而瘦巴巴。

蔡淑鈴說,很多情形下醫師明知治療也沒有用,但在家屬堅持下只能繼續無效醫療。類似治療確實可能造成資源耗用,建議醫師應該適度的跟家屬溝通,導入安寧療護。



◆ 罕病求藥 「三個目標」府院保證不斷藥

【聯合報╱記者楊湘鈞/台北報導】2011.11.22

聯合報報導,「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NH)病友擔心健保停止給付罕病用藥,衛生署國健局副局長孔憲蘭昨天表示,總統府、行政院看到報導非常關切,將盡力達到不斷藥、不讓病友負擔及協調藥商降價、盡快核定藥價目標,請病友安心。

國民黨立委林德福、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以及PNH病友李振茂、還在就學的向泓霖等,昨天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為PNH病友請命。

陳莉茵表示,PNH是基因病變致脊椎造血功能出問題,全台病友約十餘人;列入罕病後,今年五月治療PNH的針劑被認定為罕病用藥,但卻無法納入健保給付;藥廠雖給予五名病友人道救援、免費提供藥物,但十一月將停止。

罹患PNH十多年的李振茂說,PNH一劑新台幣廿萬元,一周打一到二針,一年要花費上千萬元,「每天在醫院望著天花板想誰來救我?」

孔憲蘭表示,衛生署長邱文達下達三個目標:藥物供應不能斷、不會讓家屬自行負擔、健保局加速核價作業;在健保局還沒給付前,會跟藥廠協調延長供應時間,並尋求其他財源,協助病友度過難關。

健保局醫審及藥材組長沈茂庭說,健保局未決定給不給付,已請廠商補件,會盡快完成核價。



◆ 世界最輕代步車 可以登機

【聯合報╱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2011.11.22

「唯有行動不便的人,才體會到代步車的迫切性」,自遊實公司總經理范如玉,多年來一直有個心願,希望代步車也能上飛機,今年她終於做到了,研發出號稱是世界最輕的電動代步車,只有23.1公斤,是一般電動代步車的三分之一。

「我出國上飛機,到處旅遊就靠它」范如玉指出最新款的電動代步車,今年獲得台灣精品金質獎,不僅輕量化,更能折疊,宛如是行李箱可以帶著走。

范如玉引以傲的說,超輕的電動代步車可以登上飛機,在狹窄的通道上「來去自如」,也可以在國際型的航班上,直接折疊放上置物架。不會造成旁人的困擾,更不用接受異樣的眼光。

她就經常開著這部「輕量級」電動代步車在歐美各國「走透透」,印象最深刻的是到英國,有人看到她的電動代步車還緊捉她的手,問到那裡去買,她成為公司最佳的「代言人」。

「行動不便的痛苦,我了解。」從小患小兒麻痺症的范如玉,從三歲開始靠輔助器材行動,後來代理電動輪椅及電動代步車,由於經常出國,要帶著電動代步車很重,她深感不便,就要研發部把電動代步車輕量化。

今年研發最輕的電動代步車已是第三代,在歐洲國家口碑相當好,今年上市,就賣了兩萬多台。

行動不便的她關心弱勢族群,曾任全國電動代步車協進會理事長,每年都送代步車供政府濟助老人及行動不便者,「為不便的人帶來便利」。

fsj 提到...

少熬夜、多運動 可防骨質疏鬆

【台灣醒報╱記者林宜靜╱台北報導】2011.11.23

「好『骨』氣才有健康,骨質疏鬆莫輕忽。」國民健康局今天指出,75歲以上老人中,每4人就有1人遭受骨質疏鬆威脅。此外,過胖或過瘦、及停經婦女,罹患骨質疏鬆風險更高。專家提醒多攝取鈣質食物、少喝咖啡、避免熬夜及多運動,都能有效降低骨質疏鬆症發生機率。

國民健康局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有7.6%國人患有骨質疏鬆症,且會隨年齡加重。其中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4人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骨質疏鬆患者男女比例分別為4.6%、10.5%,女性明顯高於男性,特別是女性停經後,患有骨質疏鬆的比率更高達35%。

國家衛生研究院教授郭耿南今天出席記者會表示,骨質疏鬆素有「健康的沈默殺手」之稱,只要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且患者易發生跌倒、骨折、住院、失能等問題,長期臥床的骨折患者,也容易引發感染而死亡。

郭耿南也指出,「過重或過輕和肥胖也容易患有骨質疏鬆。」他提醒民眾,平時就需控制好體重,不僅可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也可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抗鬆防跌多運動,全民擁有好骨氣。」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楊榮森提醒民眾,年輕時多儲備「骨本」,可攝取牛奶、起司、豆腐等富含鈣質食物,少喝咖啡和避免熬夜,多曬太陽以增加維生素D,也要多從事走路、慢跑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降低骨質疏鬆症發生率。

為了讓國民更加了解骨質疏鬆問題,國民健康局也編製《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在各縣市衛生局所、署立醫院及醫學中心都可免費索取。此外,在國民健康局網站(www.bhp.doh.gov.tw)、健康99衛生教育網(www.health99.doh.gov.tw)也有提供電子書下載。

※ 相關報導:

* 全台近200萬人 陷骨鬆危機!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736361.shtml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詹鼎正指出,透過負重運動,才能訓練肌肉骨骼,降低骨鬆,目前實證醫學發現,騎單車、游泳、打太極拳,對改善骨鬆並無幫助。



◆ 每天曬太陽10分鐘 維生素D幫你吸收鈣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11.23

預防骨質疏鬆症,不少人認為要多喝牛奶,但營養師警告,有人把牛奶當水喝,蛋白質、磷含量過高反不利鈣質吸收,失去預防骨鬆的效果,建議適量攝取含鈣、維生素D的食物,並且每天固定日照10分鐘左右,是最好的預防骨鬆保養之道。

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乳製品鈣含量最多,起士、優格、喝牛奶是攝取鈣質最有效的方法,一般建議兩歲以上小朋友,可從低脂牛奶開始喝,成人一天需攝取240cc牛奶,約一到兩杯。有人為了多吸收鈣天天把牛奶當作水喝,但蛋白質、磷攝最過多不利鈣質吸收,會適得其反。

李婉萍也推薦,亞麻仁粉、五穀雜糧粉、小魚干、蒟蒻、豆漿、深綠色蔬菜也是不錯的含鈣食物,民眾可適量選擇攝取。

另外,維生素D可幫助人體鈣質吸收。李婉萍表示,現代人工作早出晚歸,休假也都「宅在家」,很少外出曬太陽,維生素D不足,建議每天外出曬10分鐘陽光吸收維生素D,在家也應該適量開窗讓陽光照射進來。乾香菇或鮭魚、鱈魚等深海魚也可攝取維生素D,一周可有3至6次以魚代替肉類,不僅幫助鈣質吸收,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衛生署今年核准「類保骨素骨鬆針」用來治療停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只需半年皮下注射一次,即可明顯降低未來骨折風險。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表示,前骨鬆治療對降低骨折風險有不錯的效果。近年來,生物醫學的進步,科學家找到停經後骨質流失的致病關鍵,是人體內的保骨素,保骨素作用不足將使得蝕骨速度大於成骨速度,骨質流失狀況加劇,引發骨質疏鬆症。

黃兆山提醒,更年期後的停經婦女缺乏骨骼保護因子,應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查,掌握骨質健康狀況,如有骨鬆問題更應及早治療,降低骨折風險。

※ 相關報導:

* 吃堅果保健康/油炸、裹糖加鹽 有礙健康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735681.shtml

台大醫院營養師郭月霞說,正確的吃法是,每天抓一把核桃,或花生、杏仁果、開心果、松子、葵花子,直接吃,或灑在沙拉、菜餚中;唯不宜購買油炸過或裹有鹽、糖的堅果。



◆ 以為青春痘發炎 竟是牙齒感染

中央社 2011-11-23

一名12歲男童因下巴反覆腫脹、還有類似青春痘發炎化膿傷口,經皮膚科及外科治療近半年無效;轉由牙醫師檢查後,確認是牙齒感染引起的齒源性皮膚廔管,接受治療後才根治。

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牙髓病科主治醫師陳冠良今天表示,男童家長一直以為是長青春痘發炎,曾帶男童到皮膚科診所打針吃藥,並接受外科醫師的排膿引流治療,但腫脹情況仍反覆發生;經奇美醫學中心外科轉診到牙科後,發現其下顎小臼齒的周圍感染發炎,引起齒源性皮膚廔管。

陳冠良表示,齒源性皮膚廔管若未及時根治,長時間反覆發炎,將導致臉部肌肉等軟組織遭破壞,復原後會留下明顯的凹洞,病情嚴重者需切開皮膚排膿引流;曾有1名18歲的男性病患,臉上因此留下長達5公分的疤痕,只能尋求整形外科治療。

他說,齒源性皮膚廔管有6到8成來自蛀牙造成的感染,大部分會發生在蛀牙附近的牙齦;若忽略不治療,就可能產生慢性發炎的廔管;發生在皮膚上的廔管雖較少見,但因常被認為是皮膚發炎或青春痘,延誤治療時機;奇美近半年來收治3名病患,症狀最久的已持續2年。

陳冠良指出,只要牙齒經過適當的牙科及根管治療,大部分齒源性皮膚廔管約在2到4個星期可以治癒,愈早接受治療,臉部傷疤愈小。民眾若發現臉部出現化膿的小痘子,反覆治療無效,就應接受牙醫師檢查。



◆ 你常頭痛? 小心腦血管畸形

【聯合報╱記者陳永順/大林報導】2011.11.23

頭痛原因有很多,但經常性頭痛經治療無法改善,就要小心!嘉義縣40多歲男子有一次頭痛到昏迷,檢查發現是腦部動靜脈畸形的破裂出血造成,醫師緊急開刀摘除畸形血管後救回一命。

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宗憲指出,一般頭痛大多是壓力性、頸因性頭痛或偏頭痛引起,改變生活、工作習慣或治療就可改善,但經常性頭痛診斷排除這些可能原因後,還會有持續性的反覆狀況,有可能是腦部動靜脈異常造成。

這名40歲男子平時除了經常性頭痛,健康狀況不錯,頭痛大多服用藥物來減輕,直到日前工作時昏倒,緊急送醫才知道「代誌大條」。

吳宗憲指出,患者送到急診室已意識昏迷、血壓非常低,經電腦斷層掃描、腦血管攝影等檢查,才發現是「腦部動靜脈畸形」血管破裂出血導致突發性昏迷,由於畸形部位在腦部較深層的動脈,開刀必須避免傷及腦組織,花了14小時才順利摘除畸形血管,患者術後調養恢復正常。

吳宗憲指出,類似先天性血管畸形症狀,國外統計發生率千分之一到三間,每年出血率約2至4%,隨著年齡增長,患者大多20歲左右發病,如果是腦血管瘤,40多歲中年人發病率不低。



◆ 體重輕 術後死亡率高於過重

【Upaper╱中央社】2011.11.23

根據21日公布的最新研究,體重較輕者,手術後第1個月死亡率較體重過重者高出40%。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有助預測那些病患在手術復原時風險較高。

進行研究的維吉尼亞大學史塔肯博表示:「BMI低的病患,術後30天的風險較高。」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BMI介於18.5至24.9為正常,介於25至29.9為過重,30以上為肥胖。

研究對象為近19萬名病患,他們在2005年與2006年分別在183家醫院接受各種手術。為了檢視體重與死亡風險的關連性,研究人員將病患依BMI分成5組,分別為BMI低於23.1、BMI介於23.1至26.3、BMI介於26.3至29.7、BMI介於29.7至35.3,以及BMI高於35.3。

整體而言,2245名病患在術後1個月內死亡,佔1.7%。

史塔肯博表現:「我們發現,5組中BMI最低的病患,比中間組病患死亡率高出40% 。」中間組為體重過重,BMI介於26.3至29.7。

史塔肯博表示,這項結果原因不明。由於研究並未追蹤病患近期的體重下降狀況,因此體重較輕者可能在研究一開始病情就較嚴重。

fsj 提到...

小時厭食、偏食、挑食 長大體弱多病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1/11/24

小朋友愛吃糖果卻對飯菜沒胃口,常常讓家長傷透腦筋。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任林慶鐘表示,臨床上,經常看到家長憂心忡忡的帶小朋友來門診,主訴小孩胃口不好,長的矮矮瘦瘦的,又經常生病,盼中醫師能不能幫小孩調整腸胃機能,順便轉轉骨,讓小孩長的又高又壯。原則上可用藥治療,但無法使用針灸療法。

林慶鐘主任指出,小朋友能夠長得健康茁壯,最直接的營養來源就是食物,但傳統中醫認為,小朋友跟成人不一樣,因為發育未完全,臟腑嬌嫩,所以小孩腸胃道疾病特別多,如果家中小朋友長期偏食又挑食,久了之後就會引起厭食症,長期下來必然會影響孩子的發育,譬如造成身高偏低、終身體弱多病等。

林慶鐘主任進一步指出,小孩厭食雖然是小事情,但如果既偏食又挑食者,短期無所謂,但長期養成這種壞習慣就不可輕視。中醫認為,小朋友厭食歸有胃陰不足、痰濕滋生、脾胃虛弱、感染病蟲、餵養不當、乳食不節、精神因素等七種因素。

在藥物治療上,常用藥方包括保和丸、二陳湯、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也可視患者體質酌加神曲、山楂、茯苓、陳皮、半夏、枳殼、麥芽等都皆是,但小朋友不適合針灸療法,因為一般小朋友都怕針,所以一看到針就嚇得哭哭啼啼,因此不適合用在小孩身上,中醫盡量不下針而採用中藥。

例如用中藥敷肚臍,這種方法很簡單,只要將數種中藥製成藥膏,敷貼在肚臍上,透過皮膚吸收起到治療的效果,但記得療程時間到了就要將藥膏拿下來,同時聽從中醫師的指示。敷貼在肚臍的中藥材包括肉桂、乾薑、丁香、白朮、當歸、麥芽等中藥材。



◆ 護理員退出責任制 衛署:編20億增人手

【聯合晚報╱記者張文馨/台北報導】2011.11.24

勞委會推動讓護理人員逐步退出責任制適用範圍,為因應人員需求真空的衝擊,衛生署長邱文達表示,將爭取再增加20億元增加護理人員數量,逐步推動磁吸醫院的構想,加強醫院就業環境,吸引有志者投入。

邱文達上午在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答詢時,做以上表示。護理人員退出責任制的構想,讓朝野立委憂心醫護人力將受衝擊,民進黨立委陳節如質疑,難道護士照顧病人照顧到一半,就因為下班時間到了,直接走人嗎?國民黨立委楊麗環說,護理人員工時太長、給薪太低,導致很多醫院找不到護理人員,衛生署應該想辦法增加護理人員。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坦承一定會有衝擊,衛生署規畫分階段實施,目前第一階段為檢驗室、高壓氧艙等衝擊較小的單位。至於手術室、加護病房等重症照護單位,將會列下波階段名單,在這段時間內,衛署將加強交班銜接訓練等,減少衝擊。

至於醫師是否適用責任制,邱文達說,醫師還是採取責任制,護理人員逐步適用勞基法,衛生署將採取四大措施,包括推動磁吸醫院,改善醫院環境,建構醫療機構設置標準,設定醫療機構評鑑標準,爭取增加預算新台幣20億元。

勞委會日前指出,原適用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的「醫療保健服務業」,包括手術室、急診室、加護病房、產房、手術麻醉恢復室、燒傷病房、中重度病房和精神病房和器官移植小組醫事及技術人員,將在民國103年元旦排除適用責任制。

fsj 提到...

心、肝移植成績單 台大落居第三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11.25

衛生署公布國內各大醫院屍體器官移植病患存活率報告,台大醫院不再一枝獨秀,義大醫院、彰基等中南部醫院異軍突起,分別在腎臟及肝臟移植上,有傑出表現。衛生署表示,有器官移植需求的病患,可以上網參閱資料,多多比較。

衛生署醫事處最近公布2006年至2010年國內各大醫院器官移植存活率報告。五年來,全國共進行1822例屍體器官移植手術,其中以腎臟移植手術存活率最高,一年存活率高達96.19%,其次為肝臟81.29%、心臟79.92%以及肺臟的65.02%。

讓人意外的是,單從在四大器官移植結果一年存活率來看,一向被視為醫界龍頭的台大醫院不再獨占鼇頭。

在肺臟移植上,台大醫院是國內第一。但在心臟移植存活率上,只排名第三,輸給高雄長庚、成功大學,振興醫院排第四。肝臟移植上,台大醫院也只排名第三,輸給台北馬偕、彰基。

腎臟移植的排行榜更讓人意外。台中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義大醫院、高雄榮總等五家醫院,腎臟移植患者一年存活率都達到百分之百。台大醫院則排在後面。

即使是移植後一年的腎臟存活率,第一名還是高雄的義大醫院,其餘依次為台北榮總、台南奇美醫院、高雄長庚,台大醫院只排第五。

對於這項報告,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李伯璋則有不同解讀。他說,「有些醫院專挑軟柿子吃!」喜歡收治好處理、病情簡單的患者,棘手的患者就往台大、台北榮總等醫院送,如此便能衝高存活率。

至於腎臟移植患者一年存活率,五家醫院創下百分之百紀錄,李伯璋解釋,腎臟移植目的在於提高生活品質,即使手術失敗,病患仍可選擇洗腎,延續生命。一般來說,並不會危及生命。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也有同樣看法,他指出,病患的嚴重度以及疾病期別都會影響術後的存活率。單看存活率的高低,是很難反映出各醫院的醫療技術與品質。

事實上,近五年來,台大醫院器官移植總數高居全國第一,在心臟、腎臟以及肺臟等器官移植上,數量遠超過其他醫院,病患病情也明顯較為嚴重;專家認為,台大即使輸了面子,但仍保有裡子,穩居國內醫界第一把交椅。

※ 這項調查應該沒有考慮病患是否難治,單看存活率不準。

* 移植條例增訂「台大條款」
http://www.udn.com/2011/11/25/NEWS/HEALTH/HEA1/6740615.shtml

立法院昨天審議「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增列「台大條款」,要求移植前應提供捐贈者書面檢驗報告,給受移植者的醫療院所,否則開罰。

* 器捐風暴/成大醫團隊 未驗出愛滋病毒
http://www.udn.com/2011/11/25/NEWS/HEALTH/HEA1/6740140.shtml

台大愛滋器捐風暴滿3個月,當時籠罩在愛滋陰影下的成大移植醫療團隊,度過空窗期3個月,目前都沒有檢驗出愛滋病毒,總算心情放鬆許多。



◆ 5年內 醫院換用安全針具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1.11.25

台灣一年約通報八千次醫護人員針扎事件,發生比率名列全球前茅,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未來五年內,醫療院所需全面換用安全針具。

立法院昨天審議「醫療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第五十六條修正規定,醫療院所應全面使用安全針具,衛生署也允諾五年內逐年完成,將以加護、急診、感染、愛滋病房及手術室優先更換,呼應護理界需求。

立委田秋菫說,護理人員不僅是「血汗工作」,她也曾聽過護理人員泣訴被針扎心情,「家屬都得跟著擔心,要好幾個月確定沒事,才能卸下心中大石頭。」

據統計,國內每一百名醫護人員,一年會發生四點五次的針扎,一年共通報八千次,但這可能被低估;其中,醫護人員被B型肝炎及C型肝炎帶原病人的針扎到各一千兩百次;被梅毒病人的針扎到兩百次;被愛滋感染者的針扎到五十九次。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呂月榮說,據調查,扎針最常發生在將已用過的針頭套回時,其次發生在使用針頭之際。



◆ 大陸扼阻高藥價 魔高一丈

【經濟日報╱記者林海/綜合報導】2011.11.25

發改委將查藥價,並以出廠價格的調查代替生產成本的調查,業內人士擔憂,此次調查出廠價格後,藥品企業很可能被迫提高出廠價格。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藥品出廠價格調查的對象為大陸境內生產或進口分裝藥品的廠商,調查內容為藥品實際出廠價格,對於銷售情況的調查則是按照自主銷售、代理銷售、委託加工以及其他等方式進行的劃分。

而和以往的價格調查不同,發改委此次的價格調查以出廠價格的調查取代生產成本的調查。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表示,藥品的成本調查存在一些困難,「像是目前藥品價格最透明的化學制劑,因為有多家企業生產,可以進行比較,但是一些獨家的、不可替代的產品,很難查清楚成本。」

安邦咨詢集團醫藥行業研究員邊晨光則表示,此次調查出廠價格以後,最終零售價格與出廠價格之間,價差可能會被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杜絕中盤商高利潤的情況,「但是這樣的結果可能是逼得生產藥品企業抬高出廠價格,也將生產企業綁架到醫藥產業『暗環節』中。」

「雖然藥品出廠價和零售價的差價驚人,但是,驚人的差價並未留在藥企,而是在代理商、招標、醫院、醫生等多個環節中進行分配,企業的利潤是固定的。」邊晨光說,如果照發改委的新辦法,中間暗環節沒有相對的補貼進來,就會沒有辦法運轉,「最終只是讓企業抬高出廠價格,將此利潤彌補之前的暗環節的損失。」



◆ 查藥品出廠價…產銷剝削 才是病根

【經濟日報╱記者林海/綜合報導】2011.11.25

大陸國家發改委將從下(12)月起,嚴查藥品出廠價,業內認為,這是應對輿論壓力的緊急措施,但若目前的銷售模式不變,很難根本上大幅降低藥價。

大陸中央電視台日前揭露,一些藥品的出廠價格並不高,但是經過各種分銷與銷售管道之後,最後到達零售端的價格暴漲。

例如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廠價不過僅為人民幣0.6元(約為新台幣2.88元),最後賣到患者手中的價格卻超過12元(約為新台幣57.6元)。

央視報導,從出廠到零售,中間利潤超過500%,最高到6,500%以上,造成價格高昂的原因則是在於醫藥公司、地方藥品招標、醫藥代理和醫院等環節上加上差價,最終導致「天價藥」誕生,也引起輿論譁然,一位從事多年醫藥銷售的業內人士表示,這種現象在醫藥領域只是冰山一角。

證券時報報導,此次發改委要求,藥企要按照要求填報出廠價格等相關表格,而調查人員將根據價格主管部門或企業定價文件,來核對調查藥品現行零售價格,並對審核情況進行分析。

有業內人士分析,僅查出廠價可能並不太能如預期的抑制住「天價藥」,很多小藥廠需要有大型承包商為他們分銷,盡管有些藥成本不高,但其分銷中的推廣、稅收、倉儲、投標、配送等費用才是主要加價原因。



◆ 全天候救護直升機 抵台組裝

【吳明杰/台北報導】2011-11-25 中國時報

救災新添生力軍!台灣向法國採購的三架EC-225 II型「超級美洲獅」救護直升機,今天將由俄製AN-124型大型運輸機於上午十點半直接運抵嘉義基地,這款每架造價超過十億台幣的直升機將在十二月二日前完成組裝、驗測,並於訓練後預計明年七月擔負戰備和救災任務。

這型國軍歷來首次採用的歐製多功能直升機,是由法國歐洲直升機公司生產,最多可搭載高達二十四人,空軍同時採購多項多套移動式擔架與吊掛裝備等系統,另因該型機具有五個旋翼,與現有四個旋翼的S-70C機相較, 可減少機身於飛行震動,使飛行更加穩定,載重量更大,充分滿足全天候戰備救援需求。

空軍表示,為因應重大災害發生時,能適時擔負各項山海難救援任務,並補足空軍海鷗救護隊現有機隊數的編缺,增強國軍全天候全地型搜救能力,於今年二月以一億一千萬美元的預算,採取商購管道向法購買EC-225型搜救直升機。

fsj 提到...

糖尿病新藥 幾乎不經腎臟代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1.11.25 自由

根據統計,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4成合併慢性腎臟病。多數的糖尿病口服治療藥物有80%要經過腎臟代謝,以致病患在接受藥物治療時,不僅要隨時調整用藥,還要監測腎功能,以防腎臟功能變差後,累積殘留藥物,陷入低血糖的威脅中。

日前衛生署核准糖尿病新口服藥物,只有5%經腎臟排除,提供糖尿病患另一治療選擇。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表示,新口服糖尿病治療藥物為新型的DPP-4抑制劑Linagliptin,主要從膽汁及腸道分泌,用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時,無論腎功能損害程度如何、或75歲以上的老年人,皆不需要調整劑量。

在控制血糖機轉上,Linagliptin與DPP-4抑制劑相同,當病患回復正常血糖時,便失去刺激作用,因此單獨使用時,極少發生低血糖。此外,藉由提升腸泌素的濃度及活性,可抑制腸胃蠕動及刺激腦部飽食中樞,減少食慾,所以並不會增加體重。

游能俊指出,即使被診斷糖尿病年數長達5年的患者,使用Linagliptin治療後,仍可明顯改善糖化血色素HbA1c達0.67%,顯示不管單一使用或合併治療,且無論罹患糖尿病年數長短,Linagliptin皆可有效改善糖化血色素,對於傳統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或高危險性的病患而言,Linagliptin可為另一治療選擇。



◆ 防治高血壓 熟記722口訣

中央社 2011-11-25

高血壓學會表示,孩童時肥胖在成人後患高血壓機率增8倍,在同血壓數值下,亞洲人中風發生率是西方2倍,但民眾認知率只63%。熟記居家量測722口訣有助高血壓早期防治。

根據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WHF)預估,2025年時,全球罹患高血壓人數將增加到15億人,超過60%在亞洲。因此今年首次在台灣舉辦的第8屆亞太高血壓學術會議以「高血壓、代謝症候群及其防治」,強調高血壓早期防治的重要。

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表示,高血壓控制很重要,與肥胖和代謝問題有關,孩童時期肥胖容易在成年時期發生高血壓,約是一般孩童的7至8倍,但這可矯正,青春期若能瘦下來,成人時發生高血壓機率也會下降。

王宗道表示,由於健保制度下的醫療普及化,台灣中風死亡率自1980年代開始即逐年下降,至今降低到40%,但台灣民眾對高血壓認知率占63%、接受治療率58 %,這表示9成會去治療,但控制率只有30%。

台灣高血壓學會推出「722」居家血壓量測口訣,連續量測「7」天,每天早、晚各「2」次,間隔1分鐘量一次,把2次的數值相加平均。扣除第1天數值後,再將所有數值取得平均值。



◆ 鼻涕流不停 以為感冒卻是鼻炎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1/11/25

感冒治療一段時間還沒有好,要懷疑可能是血管運動性鼻炎、過敏性鼻炎作祟。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力博宏表示,臨床上遇到很多患者鼻涕流不停,以為自己是感冒,結果診斷發現是血管運動性鼻炎或過敏性鼻炎引起,有些患者兩種鼻炎都有,苦不堪言。

以血管運動性鼻炎為例,氣溫溫差、氣壓變化、壓力、情緒、辛辣食物都可能讓血管運動性鼻炎更為惡化。醫師舉例,像有一位年長患者每喝熱湯,鼻涕就一直流,與朋友聚餐就非常尷尬。

力博宏醫師解釋,血管運動性鼻炎是一種非過敏性鼻炎,一般相信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而過敏性鼻炎為免疫系統造成,兩者病因不同,而血管運動性鼻炎治療較為棘手。

血管運動性鼻炎治療方式主要分為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藥物多半使用抗組織胺,部分患者必須搭配使用血管收縮劑,才能改善病情。一般過敏性鼻炎專用類固醇鼻噴劑則不太有效。如果患者症狀非常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就需要考慮動手術燒灼、截斷翼管神經,翼管神經專門控制鼻子血管運動,埋藏部位較深,發生手術併發症機率微乎其微。

力博宏醫師提醒,有的患者喜歡灌洗鼻腔,將鼻涕沖掉,感覺比較舒服。灌洗鼻腔可能造成鼻腔破皮、受傷,且有些好菌住在鼻腔,用水清洗會將好菌也沖刷殆盡,壞菌容易入侵,因此建議盡量不要灌洗鼻腔,除非出現黃鼻涕,可以稍微洗一下,一天洗一次就夠了,洗太多次對鼻腔黏膜容易造成傷害。

※ 相關報導:

* 感冒久治不癒 竟致心肌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5/today-health2.htm

一名30歲身強體壯的男業務員,感冒發燒、氣喘,久治不癒,有一天突然休克暈倒,送醫發現病毒入侵心臟,導致心肌炎,放置「葉克膜」治療後,恢復心臟肌肉的收縮功能,但仍有心房、心室傳導阻斷,安裝心律調節器,才恢復正常生活。

* 慢性阻塞性肺病 手機上網自我檢測
http://www.udn.com/2011/11/25/NEWS/HEALTH/HEA1/6741161.shtml

你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危險群嗎?只要手機掃描宣導海報、單張上的行動條碼就行了。



◆ 頭皮像果凍 少女猛掉髮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11.25 自由

18歲的小玲近半年來頭髮掉得厲害。醫師檢查發現,她的頭皮比一般人軟且厚,不僅用手可以輕易抓起頭皮,把她的頭皮壓下去時,就像是壓在「果凍」、「布丁」上。經核磁共振測量,小玲的頭皮厚度達正常人的2倍以上。原來她罹患的是罕見的「脂腫性脫髮」,這也是她近來掉髮的原因。

罹患罕見脂腫性脫髮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仲瑤指出,脂腫性脫髮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的頭皮下脂肪層不明原因增厚。在增厚的頭皮區有時會出現脫髮情況。

以小玲來說,核磁共振檢查影像顯示,她的頭皮厚度達17mm,相較於同年齡女性頭皮厚度在4mm到8mm間,小玲的頭皮幾乎是一般人的2倍厚。

頭皮是一般人的兩倍厚

經詢問發現,原來小玲有果凍狀的頭皮已經10年了,只不過,過去她的頭皮雖然跟一般人不同,但沒有太大困擾,直到嚴重掉髮,她擔心會禿頭,才就醫治療。原本醫師以為小玲有內分泌異常,所以做了一系列甲狀腺功能、荷爾蒙及自體免疫的檢查,但都沒有異常。

進一步做頭皮切片檢查後,發現小玲的皮下脂肪層增加,在真皮和皮下組織中有「粘蛋白」沉積,進一步利用超音波及核磁共振(MRI)檢查證實小玲是「脂腫性脫髮」。

許仲瑤指出,脂腫性頭皮及脂腫性脫髮是良性罕見疾病,此症多不會持續惡化,若在意外觀,可考慮植髮。

至於一般人如何知道自己落髮是否異常?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建勳指出,一般來說一天掉髮100根到150根都算正常,民眾可以在起床後稍微撥一撥頭髮,算一算床上、枕頭上掉的頭髮量,再乘以3,大約就是一日的落髮量。

此外,有些民眾因為壓力等因素,會出現局部的圓形禿髮,一旦範圍超過5公分以上、數量超過5處,或是位置處在髮際線處,也建議就醫治療。



◆ 科技新知/辨別癌細胞 一噴現形

自由 2011.11.25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專家開發出一種用於辨別癌細胞的螢光試劑,只要往疑似癌症患部噴灑,癌細胞就會發出綠光「現形」,有助於醫生在手術中清除更多難以察覺的微小癌細胞,以降低復發率,這項試劑可望在五年內實用化。

這項試劑是由東京大學教授浦野泰照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研究員小林久隆等人成功研發,研究成果發表在廿三日出刊的「科學轉譯醫學」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中。研究小組發現癌細胞裡有一種活性超強的酵素,螢光試劑只要跟這種酵素結合就會發出綠色光芒,非常容易辨識。

目前臨床上進行癌症檢測,大都依賴正子斷層攝影(PET)或是核磁共振造影(MRI),但這種方法很難檢測出小於一公分以下的癌腫。

癌細胞發綠光 一毫米癌腫看得見

這種新研發的螢光試劑,經過稀釋後直接噴灑在患部上,大約一分鐘左右就能讓癌細胞發出綠光,連小到一毫米的癌腫都無法遁形。而且不僅適用於一般手術,連無需開腹的內視鏡或腹腔鏡都能利用這種噴劑找到癌腫。這項癌症患部的肉眼可視化技術,也是醫學界的創舉。

目前螢光試劑的效果已在老鼠實驗上得到檢證,研究小組表示,尚未發現該噴劑對人體正常細胞有不良影響;由於無需特殊儀器,成本低、操作簡單,普通醫院也可採用,可望在五年內投入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