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警告 極端氣候將更常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today-int1.htm
IPCC最新報告
自由 2011.11.02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泰國逾半世紀最嚴重水患、美東十月暴雪,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將於本月公布報告最終定稿,全球暖化將使得這類極端氣候更常出現,未來這些極端氣候導致的災難將多數倍,有些地區所受影響會嚴重到不適合居住,但草稿並未指明是哪些地區。
暖化恐導致不適居地區增加
二○一○年西伯利亞異常高溫引發嚴重森林大火、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大水患,今年美國密西西比河世紀洪災、中國乾旱問題,這一連串天災符合科學界對全球暖化衝擊的預期:氣溫上升、大氣含水量增加、海洋表面溫度提高,這些都導致極端氣候,但是要釐清氣候自然波動與溫室效應氣體增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容易。為此,這份「管理極端事件與災難風險以提升氣候變遷調適特別報告」(SREX)花三年時間,分析近年數百份科學研究,報告草稿將在IPCC本月稍晚於非洲國家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開會時,由數百名科學家審議。
報告指出,有六十六%的可能性,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效應氣體增加已使極端氣候惡化,熱浪、水患、氣旋變得更猛、更頻繁。美東十月暴雪是科學家警告將發生的典型情況,但並非向來都與全球暖化有關;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資深科學家梅爾說,「這些極端現象確實是引人注意的氣候變遷面向」,「人們應理解到,這些極端氣候是我們將見到的氣候變遷諸多衝擊。」
二○五○年 最高溫提高3℃
報告指出,未來氣候趨勢:「幾乎確定」(九十九%到一○○%肯定)二十一世紀全球各地破紀錄高溫出現頻率和強度都會增加;「非常可能」(九十%到一○○%肯定)大多數陸地區域熱天氣持續時間、頻率和強度皆會增加;與二十世紀晚期相較,最高溫度「可能」(六十六%到一○○%肯定)會提高,二○五○年前提高達攝氏三度、二一○○年前五度。
全球大雨、降雪增加,尤其是熱帶和高緯度地區;地中海、中歐、北美、巴西東北部和南非洲乾旱更嚴重;海面溫度上升提高氣旋的破壞力,同時冰河、永凍土融化、更強降雨則會引發更多山崩、土石流。
IPCC第二工作小組共同主席、卡內基研究所的菲爾德說,這份報告有助形塑政治決策,「將為氣候極端現象與相關災難的風險管理,做出明智決策、提供堅實基礎。」
※ 相關報導:
* 泰國鬧水患 本田淹掉4.7%全球產量
21 則留言:
怪獸氣旋奪命 都是褐雲惹的禍
法新社 2011年11月3日
(法新社巴黎2日電) 科學家今天表示,來自南亞的空氣污染,助長阿拉伯海釀成怪獸風暴,已奪走數千條人命,並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
研究人員將矛頭指向1種稱作「亞洲褐雲」(Asianbrown cloud)的霾。這種褐雲在部分北印度洋、印度與巴基斯坦上方盤旋。研究發表在英國「自然」(Nature)期刊。
亞洲褐雲厚達數公里,是由碳灰與硫酸的褐色粒子組成,來源是工廠、柴油引擎廢氣與不完全燃燒的生物質。先前研究已指出褐雲不僅妨礙季風型態,也使喜瑪拉雅山上冰河消融。
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伊凡(Amato Evan)所領導的環境科學家團隊,檢視1979年至2010年的阿拉伯海氣旋模式後發現,該區史上平均每年僅有2至3個氣旋,且強度偏弱。但阿拉伯海的高溫顯然足以形成非常強烈的風暴。
頻率低與強度弱的原因在於7月和8月發生的垂直風切現象。
一般來說,阿拉伯海氣旋在季風季前後來臨,5、6月來1個,8、9月來一些,都是在風切最弱的時候。但過去約12年,這種型態開始轉變。暴風在緊接季風季之前幾週報到,1998年6月襲擊印度古茶拉底省(Gujarat)的氣旋即為此,當時造成近3000人死亡。
此外,褐雲微粒物質自1930年代以降厚度成長6倍,這項污染如今已有能力干擾氣候現象。研究人員根據直接觀察與電腦模型下結論:褐雲導致風切減弱,氣旋增強無所忌憚。
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邦賽(Anjuli Bamzai)表示:「這項研究是驚人的例子,說明人類作為規模大到會招致非逆料後果。」(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 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暴衝 中美最多
自由 2011.11.05
〔編譯張沛元/美聯社華盛頓四日電〕根據美國能源部的估算,去年度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創下歷史新高,甚至比四年前氣候專家勾勒的最糟情況還要高,凸顯出全世界在減緩人為全球暖化上的無力。
二○一○年排放量創歷史新高
數據顯示,全球在二○一○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二○○九年時多出五億一千兩百萬公噸,成長率六%。新增加的排放量超過任何單一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低於中國、美國與印度等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的排放量。過去曾協助能源部計算溫室氣體排放的阿帕拉契州立大學地質教授馬爾蘭說,這是前所未聞的「怪獸」級的增加;在去年多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中國與美國所增加的排放量就占了超過一半。
燃煤占大宗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變遷的科學與政策聯合計畫」共同主任萊里則表示,人們愈是談論必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氧化碳卻排放得愈多;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二氧化碳資訊分析中心主任波登說,這是一大躍進。就溫室氣體排放的角度來看,全球金融危機看似就要結束,因為二○一○年全球旅遊與製造業復甦,導致人造氣候變遷最主要禍首化石燃料用量大增。
印度與中國是主要的煤炭消費國,燃燒煤炭又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來源,而燃煤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二○一○年就增加將近八%。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在二○○七年曾就全球暖化發布大型報告,並使用不同的二氧化碳污染情境,及表示暖化率是以污染率為基礎。但波登說,能源部的最新數據高於IPCC當初對暖化最糟情況預估:當初預估是全球溫度在本世紀以前上升攝氏二.四度到六.四度,最佳估計值為攝氏四度。
美國除外的已開發國家減排現成效
但萊里與維多利亞大學氣候科學家維佛也在這份數據中看到好現象,就是簽署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的已開發國家的排放量,此後整體排放量已有所減少,已達到比一九九○年時排放量少八%的目標。美國並未簽署京都議定書。已開發國家在一九九○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約六成,如今可能已不到五成。
◆ 南極冰川出現大裂縫 70年來最大規模
新頭殼newtalk 2011.11.04 陳之馨/綜合報導
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們10月在南極洲觀察松島冰川時,發現了一個長達29公里、以每天約1.8公尺的速度擴寬的巨型裂縫,這是自1940年以來,在該冰川觀測到的最大規模冰裂現象。該裂縫仍在不斷擴大,預計將於年底或明年初開裂成一座覆蓋面積相當於紐約市區的冰山,估計達880平方公里。
松島冰川面積達5000平方公尺,是南極最大的冰川,有南極軟肋之稱。但冰層很薄,處於不穩定狀態,最近一次觀測到冰裂現象是2001年,被認為是全球範圍內導致海平面升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美國太空總署的研究人員分析表示,受地球引力影響,部分南極冰層沿哈得遜山脈向西逐漸沉入阿蒙森海。滑入海平面以下的冰層,隨後被海底陸基阻擋,而地球引力造成的持續推力,必然會導致冰層出現裂縫,最後讓冰山分離。
科學家們表示,諸如此類的開裂是每10年都會發生的自然現象,與全球氣候暖化無關,目前科學家也正在收集數據,以釐清冰原和冰川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對地球產生的影響。
◆ 311地震後 日面積增加
中央社 2011.11.04
日本國土地理院測量得知,311東日本大震災引起地殼變動,日本東北、關東地方往東移動,導致陸地延伸,日本的國土面積增加了約1平方公里。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指出,受到311大震災影響,日本東北、關東地方的地基下陷並往東移動,陸地往東延伸的結果,導致日本列島增加約1平方公里,相當於20個東京巨蛋。
國土地理院是根據測量基準三角點、水準點,修訂了約4萬5000處的位置、高度,計算出面積的概算值。
國土地理院專家是根據顯示經緯度的三角點,確認了20都縣(行政單位)往東移動,移動最大的是宮城縣女川町,與1997年所實施的調查相較,往東南方移動了5.85公尺。
顯示標高的基準,亦即水準點,變化較大的是宮城縣牡鹿半島,與1995年的調查相較,降低了114公分。
專家估算,地殼變動導致面積變大的情況發生在宮城縣石卷市,面積變大了0.02平方公里。宮城縣女川町變大了0.01平方公里。
◆ 震殤 過去10年78萬人死於地震
自由 2011.11.05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地球每年會發生超過百萬次大大小小的地震,英國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四日刊出的報告顯示,過去十年來,全球已有七十八萬人死於震災,占了災害死亡人數的近六成,地震更直接影響了二十億人的生活。
過去十年內,死亡最慘重的是去年一月的海地七.○強震,造成卅一.六萬人死亡;緊追在後的是二○○四年引發南亞大海嘯的規模九.一大地震,造成廿二.七萬人喪生;排名第三的則是二○○八年五月的四川大地震,規模七.九,死亡人數八.七五萬人。
這項由哈佛人道計畫(HHI)所發表的報告,目的是要提供決策和急救單位,因應震災與搶救傷患的參考。研究人員警告,隨著世界人口增加,許多地質脆弱的地帶也開始住人,未來地震對人的威脅恐怕只會越來越大。
報告中指出,大地震可能造成災區一%至八%的人口死亡,死傷比各地不同,但綜合多項報告的結果,死傷比為一比三。
地震造成的死亡可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的罹難者是在地震當場遭建物直接壓死;第二階段則是在震後數小時,傷者因內臟受重傷致死;第三階段則是震後幾天或數週,傷者因敗血症和多重器官衰竭而死。生還者最常出現的傷病則是腎臟、肝臟、脾臟受到壓傷,接著則是脊椎損傷、骨折,以及皮膚撕裂傷。
孩童是震災中最脆弱的一群,約有廿五%至五十三%的震災傷者是小朋友。海地大地震的傷患中,有超過五成的傷者年齡低於廿歲,四分之一的傷者還不到五歲。
地震對心理健康的衝擊也有長遠影響,生還者出現憂鬱症的情況相當常見,約有七成二的地震生還者會患有憂鬱症。一九九九年,土耳其大地震後,有十七%的生還者表示曾有自殺念頭。
三江源冰川消融 快於全球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2011.11.06
中國最重要的三大江河—長江、黃河和瀾滄江源頭地區,正以快於全球其他地區的迅速變暖,大量冰川加速消融,當地雪山也在快速消融,對青康藏高原及江河中下游地區生態系統將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引發嚴重的水危機。
新華社報導,青康藏高原是除北極和南極之外冰川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中國八成以上的冰川盤踞於此。三江源地區的冰川主要分布於唐古拉山的北坡、東崑崙山的南坡,色的日峰以及阿尼瑪卿山等地,總面積近兩千四百平方公里,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重要補給水源。
自二○○五年起,中國大陸已有數支科學考察隊深入三江源區,他們發現,三江源區正在以快於全球其他地區的速度持續變暖,大量冰川加速消融,未來變化趨勢堪憂。
青海省測繪局高級工程師成海寧說,以長江源區冰川為例,一九六八至一九七一年時為一千二百八十三點六六平方公里,到一九九九至二○○二年時萎縮至一千二百一十五點五三平方公里,近三十年間總體萎縮百分之五點三。
「長江源區計有七百五十六條冰川,只有極少部分冰川處於前進狀態,其中有兩條小冰川已經徹底消失。」成海寧說,長江源區最大的冰川—色的日冰川面積變化率最大,近三十年面積減少了百分之十二點九。
阿尼瑪卿雪山是黃河源區最大的雪山,分布著八十多條冰川。二○○九年的一項監測顯示,阿尼瑪卿雪山冰川退化明顯加快,邊緣部分已變得非常稀薄。
近幾十年來,愈來愈多的人類活動進入三江源區,加上掠奪式開發等因素,導致當地冰川後退、雪線上升的人為因素比重逐漸加大。
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勘察院高級工程師辛元紅說,一旦冰川融化到一定程度,三江源頭水系的分布格局將會改變,甚至使源區水源出現枯竭境況,將會產生一系列生態惡果:多年凍土退化、沼澤溼地退化、荒漠化進一步擴大等。
專家認為,拯救三江源冰川的當務之急,除限制人類活動外,還要對三江源區冰川進退的動態監測,建立長效、有計畫的保護和建設機制。
◆ 暴洪進逼市中心 曼谷1/5泡水
自由 2011.11.06
〔編譯俞智敏/綜合曼谷五日外電報導〕雖然泰國總理盈拉五日堅稱市中心區只可能遭到「輕微」水患,但曼谷至少已有五分之一市區遭大水淹沒,連觀光客必到的大型戶外市集與三座地鐵站也岌岌可危,十公里外的市中心區正遭惡水步步進逼。
泰國這場半世紀來最嚴重水患影響全國逾三分之一省份,造成近四百五十人死亡,最近一週來更不斷朝曼谷的北部與西部逼近,官員則全力保護市中心區的商業重鎮不受大水侵襲。
泰國總理盈拉五日在每週的全國廣播演說中表示,假如做好所有的防洪措施,曼谷商業中心可望逃過一劫。盈拉指出,除了用沙包建好防洪牆外,當局也已在市區各地裝設了抽水機,市中心區最多只會遭到輕微水患,而且很快就能用抽水機排除積水。
曼谷市政府發言人表示,工人們四日晚間已趕工完成一道六公里長、由巨大沙包所構成的防洪牆,希望能把堆積在曼谷北部的大水導至市區東部與西部出海,但曼谷仍需仰賴既有的排水系統來抵抗防洪牆外、距離市中心商業區只有幾公里遠的大水。
大水已經流經曼谷東區的恰圖恰週末戶外市集,此一曼谷最大戶外市集是知名觀光景點,正位於商業區北方。雖然市集五日重新開幕,但許多商人寧可暫時不做生意以免遭大水波及。附近的三個地鐵站,包括叻拋站、帕洪猶廷站與恰圖恰公園站也正受到嚴重威脅,官員表示假如站外積水達四十公分,地鐵站就將關閉。
此外,曼谷市政府也否認媒體指稱,當局不會阻止洪水淹沒市區通往南方各省份的道路,強調市政府會把大水透過運河導至西方的塔金河。
◆ 奧州中部發生4.7地震
【世界日報╱美聯社奧克拉荷馬市5日電】2011.11.06
奧克拉荷馬州中部地帶5日清晨發生規模4.7的中度地震,震波遠達阿肯色、堪薩斯、密蘇里和德州,把民眾和寵物從睡夢中震醒,牆上的畫也被震得掉下來。
聯邦地質測量所說,清晨2時12分發生的地震,震央在林肯郡的布拉格(Prague)以北約六哩,也就是奧克拉荷馬市以東約50哩和土耳沙(Tulsa)西南75哩。
同一地點在清晨2時27分又發生規模3.4的餘震,2時44分再出現規模2.7的餘震。
布拉格市警察局調派員莫頓說:「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這種感受,嚇死人了。有名警員剛剛進來坐下,牆壁就突然開始搖晃,窗戶也搖得嘎嘎響,屋頂彷彿要垮下來。」
他說,之後,警察局電話響個不停,居民不斷打電話報告情況,所幸沒有人受傷,也沒有重大財物損害。居民表示,牆上的畫和鏡子被震落,櫃子的抽屜鬆脫,裡面的東西都掉出來。市區有幾棟建築物受損,不過只是出現裂縫,並無大礙。
地質測量所人員說,這次地震和餘震發生在一個已知的斷層線上,布拉格和史帕克斯(Sparks)居民感受最強烈震動,由於地震範圍很大,因此震動持續了好一陣子。
Sapulpa居民史派瑟說,她的兒子和愛犬被震醒,她起先還以為附近有飛機墜毀,後來發現整棟房子搖個不停,還有像遠方打雷的聲音,才知道是地震。
泰國洪災 已506人罹難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1.11.07
泰國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洪水,截至6日罹難者已超過500人。洪水慢慢接近,距離曼谷鬧區只有幾公里,當局正力圖透過曼谷東西兩側的水道將洪水排入大海。
目前曼谷至少五分之一區域泡水,大量垃圾、動物屍體與工業廢棄物四處漂流,衛生堪慮。
洪水已淹入曼谷市中心北端,導致附近的「中央廣場購物中心」暫停營業,部分交通幹道封閉。觀光勝地恰圖克周末市集6日仍開放,不過許多商店並未開張。
泰國政府6日表示,洪災已造成全國各地506人喪生,比前一天公布的數字增加60人。官方統計數字至今仍無曼谷的死亡人數。
政府宣布總額100億泰銖(約台幣97億元)的重建計畫。曼谷郵報報導,盈拉說:「人民已經受苦很久了,重建工作必須在45天內完成。我承認迎戰洪水讓我精疲力盡,但我絕不放棄。」
總理盈拉5日說,曼谷政經中樞地帶最多只會「短暫且小幅」淹水。她在每周例行的電視廣播演說中說:「如果所有防洪措施都依計畫執行,商業區就不會淹。」此外,政府已在曼谷北區築起6公里長的沙包防水牆,曼谷其他地方也設置更多排水幫浦保護市中心。
市長素坤攀5日警告,除非中央與曼谷加強合作,否則市府將不再聽從中央指揮,逕自執行自己的防災計畫。
◆ 泰國洪水 威脅曼谷地鐵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11.07
泰國水患死亡人數已經突破500人,骯髒的大水7日威脅曼谷地鐵系統,曼谷市長已下令曼谷50區中的11區疏散,另有7 區部分疏散。專家警告,目前的災情只是未來曼谷水患問題的序曲,在全球暖化和地下水超抽的雙重影響下,50年內曼谷大部分地區可能低於海平面。
雖然大部分曼谷居民寧可留下來保護家園,疏散令也非強制性質,但已凸顯出首都的災情嚴重,以及政府的無能為力。政府的救災總部數天前由淹水的廊曼機場移至曼谷市中心的能源部大樓,但這棟大樓如今也被大水包圍。
工人在上周末緊急堆放沙包,完成6公里長的防洪牆,但部分地區仍被大水漫過,撲向市區。曼谷市中心商業區目前還未受波及,但相距僅數公里的觀光景點Chatuchak周末市場的東邊已開始淹水。曼谷北區三座地鐵的周邊道路也淹水,地鐵目前仍正常營運,但入口處堆滿沙包。
朱拉隆功大學氣候變遷專家艾農德指出,曼谷建在沼澤地區,而地下水抽取過度,地層在1970年代以每年10公分驚人速度下陷,目前下陷速度仍在每年1至3公分。而曼谷距離暹邏僅30公里,專家估計全球暖化將使在海平面到2050年時上升19至29公分,流經市區的湄南河水位也將上升,曼谷未來水患無窮。
目前曼谷至少20%的區域已為洪水所淹沒,水中的垃圾、動物屍體和工業廢棄物充斥,使人更擔憂人口密集的曼谷大都會區可能爆發疫情。
◆ 哥國土石流 至少36死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1.11.07
哥倫比亞今年遭連數十年僅見的暴雨打擊,最近一波豪雨連下幾天,周末周日 (5到6日)土石流造成至少36人喪生,數十人下落不明,搜救工作徹夜不休。
在首都波哥大西北方的馬尼札利斯市,土石流5日掩滅民宅,造成29人死亡,多人失蹤。在西部的卡利市,一條河流6 日暴漲決堤,造成七人喪生,大多是兒童。
馬尼札利斯市是卡達斯省首府、也是重要咖啡產地,5日發生多起土石流災情,不少民眾在睡夢中被壓死,不過有一家五口,卻幸運被救難人員從瓦礫堆中救出來,女主人靠著一根棍子穿過瓦礫堆縫隙,向外求救。
救難人員先發現了女主人,之後陸續救出全家5人,其中還包括3個孩子,馬尼札利斯市至少有16戶民宅被沖毀。
當地媒體報導,還有70人下落不明,哥倫比亞今年的雨季,風雨比往年還要兇猛,全國有超過80%的地區都籠罩在暴風雨中,山區因為土石鬆軟,頻頻走山,奪去許多民眾的性命,至少有25萬人受到豪雨威脅,已經被迫撤離家園。
全國急難管理辦公室表示,這兩起事故有多少人失蹤,還不清楚。紅十字會則表示,馬尼札利斯有20到40人下落不明。
總統桑托斯6日表示,死者中有29人已查明身分,他已派官員慰問家屬。
哥倫比亞今年的雨季來勢洶洶,為數十年所首見。
2010年4月到今年4月,聖嬰現象引起的多場豪雨總共造成四百多人喪生,災民達360萬人。
哥倫比亞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因為反聖嬰現象降下了異常雨量,造成400多人死亡,360萬人受災,如今豪雨季節又來攪亂,死傷人數將持續攀升。
氣候變遷災難 醫療損失可觀
中央社 2011.11.08
根據美國「衛生事務」(HealthAffairs)期刊昨天刊載的研究報告,光是最近6起與氣候相關或流行病事件,從造成的喪命與保健支出總額來看,未來氣候變遷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比之前認為的還要可觀。
「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報導,這項分析報告是美國自然資源保護會(Natural ResourcesDefense Council)、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進行,在試圖對氣候變遷的醫療成本制訂統一計算方法方面,可稱得上最具規模的研究之一。
之前估計考慮到的損失,大部分都跟財產損失、基礎建設賠償和其他資源喪失有關。
自然資源保護會的衛生與環境計畫(Health andEnvironment Program)資深科學家、也是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的諾頓(Kim Knowlton)說:「我們之前對氣候變遷損失的概念,沒有將這些成本計算進去,都大大的低估了。」
研究人員審查了這6起事件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數據,其中包括住院、急診與其他醫療費用。這6起事件分別為2003年加州野火與2006年加州熱浪、2004年佛羅里達州颶風季、2002年路易斯安那州西尼羅病毒(WestNile)疫情、兩年前北達科他(North Dakota)大洪水與2000年到2002年的全國臭氧汙染事件。
雖然這些事件都不能說與氣候變遷絕對有關,但是會挑出這6起事件,是因為在地球暖化的情況下,這都是專家認為會發生更多這類事件的象徵。
在檢視這些資料時,研究人員作出的結論是,這6宗事件造成1689人提早死亡,8992人住院治療、2萬1113人送進急診室,並有73萬4398人看門診,估計損失總額超過140億美元。
◆ 曼谷下沉中 50年內低於海面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陳世欽/綜合報導】2011.11.08
骯髒的洪水7日威脅曼谷地鐵系統,曼谷市長素坤攀已下令曼谷50區中的11區疏散,另有7區局部疏散。專家警告,目前的災情只是未來曼谷水患問題的序曲,在全球暖化與地下水超抽的雙重影響下,50年內曼谷大部分地區可能低於海平面。
朱拉隆功大學氣候變遷專家艾農德與世銀指出,人口1200萬的曼谷建在沼澤地區,而為了供應市內工廠和居民不斷增長的需求,地下水抽取過度,地層在1970年代末以每年10公分的速度下陷,雖然政府警覺到危機已限抽地下水,目前下陷速度仍在每年1至3公分,估計50年後,曼谷的多數地區將低於海平面,發生水災的可能性則是目前的4倍。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氣候變遷專家麥考利說:「沉了就無法回頭,曼谷不會再升起。」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也將曼谷列為2070年以前,最有可能遭受沿海洪災的全球10個城市之一。
曼谷距離暹羅灣僅30公里,專家估計全球暖化將使海平面到2050年時上升19至29公分,流經市區的湄南河水位也將上升,曼谷未來水患無窮,近來圍城的洪水恐怕只是前兆。
曼谷市中心商業區目前還未受波及,但相距僅數公里的觀光景點札都甲周末市場的東邊已開始淹水。曼谷北區三座地鐵的周邊道路也淹水,地鐵目前仍正常營運,但堆滿沙包。
國科會:世紀末台溫度恐增逾2度
中央社 2011.11.09
國科會今天公布1份研究台灣氣候變遷報告,內容指出,由於台灣近30年增溫速度明顯加快,未來若持續增溫,到了世紀末,屆時溫度恐增2至3度。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召開記者會,發表「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主要將全球、台灣過去與現有最新的氣候變遷研究成果進行彙整,提供現階段最新研究成果與科學進展。
由於氣候變遷對台灣造成的影響恐愈趨嚴重,國科會表示,從98年底推動「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計畫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負責統籌執行,並與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中央氣象局及各大學研究學者共同合作。
為提供氣候變遷研究相關領域學術研究,與政府部門在推動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時做參考,國科會說,團隊費時一年撰寫「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
國科會表示,目前觀測到資料顯示,台灣年平均溫度在1911年至2009年間上升1.4度,增溫速率相當於每10年上升0.14度,甚至比全球平均值還高。
至於台灣近30年(1980至2009年)氣溫,國科會說,增溫速度明顯加快,每10年的上升幅度為0.29度。
國科會表示,資料顯示,未來台灣在暖化的氣候下將持續增溫,多數氣候模式顯示台灣地區的溫度,在世紀末將增溫2至3度。
另一方面,台灣近年來還出現降雨日數減少、但降雨強度卻增加的情形,再加上乾濕季越趨明顯的現象與全球趨勢類似。
國科會預估,在未來暖化情形下,台灣未來冬季平均雨量多半會減少。
由於台灣未來出現降雨兩極化的機率偏高,恐造成雨季期間的雨量增加且降雨強度增強,但乾季季節雨量卻減少的情形,國科會說,未來若出現這類現象,對於防洪應變操作及水資源管理,將是一大挑戰。
◆ 亞洲第一個ICLEI中心 落腳高雄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胡宗鳳/高雄報導】2011.11.09
ICLEI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副秘書長Gino Van Begin,昨天拜會高雄市長陳菊,雙方宣布將在高雄設立亞洲第一處「ICLEI高雄能力發展中心」,作為東亞地區的發展重鎮,與其他國家分享推動低碳、永續環保的經驗。
高雄從2006年起就主動加入ICLEI,也是全台灣唯一連續組團參加第一、二屆城市調適會議的城市,不僅簽署波昂宣言、墨西哥協議,更積極參與碳註冊計畫及LAB生物多樣性計畫,成為永續、低碳、生態城市。
陳菊表示,高雄市近年來加強國際交流,並積極投入永續城市的發展,特別在全球面對氣候變遷威脅的今日,擔負起國際社會責任,積極投入城市的低碳化發展。高雄市也是台灣唯一積極設立「氣候變遷調適基金」的城市,希望得到議會審議支持。
Gino Van Begin指出,ICLEI共有1200位會員,包含21個世界城市首長,執行委員會通過在高雄設立ICLEI第二個國際能力發展中心,是對高雄市推動環保工作的認同,第一個是在德國。
即將設立的「ICLEI高雄能力發展中心」,目的在讓高雄成為ICLEI東亞地區會員城市的典範,並成為ICLEI城市能力建構、訓練及學習中心。未來也能作為城市間交流及會議舉辦的主要城市。
Begin隨後拜會市議會議長許崑源並尋求支持,希望以後能成立法人,經費不再依賴市府補助。許崑源說,節能減碳是全球先城市追求進步的指標,凡對城市進步有利的議題,議會都會全力支持。
ICLEI明年世界大會將在巴西舉行,Begin也特別邀請許議長明年赴巴西進行有關地方城市減碳行動的相關演說。
◆ 泰撥款30億 補償水患災民
【聯合報╱編譯組/報導】2011.11.09
泰國總理盈拉8日宣布不出席在夏威夷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同時公布三階段災後重建計畫,並撥款31億泰銖(約新台幣30.38億元)補償災民,一戶5000銖。
盈拉指出,災後重建第一階段將先解決避難中心各項問題,包括發給災民救援物資、提供醫療服務。
積水開始消退時進入第二階段,盈拉表示,此階段將發放損害賠償或提供貸款給災民與企業,讓泰國盡快恢復常態。
第三階段將長期性解決水災問題,包括氣候變遷與水利管理,泰國政府將設立兩個委員會,分別負責重建與水資源管理。
緊鄰曼谷的巴吞他尼府洪水已開始緩慢下降,洪水水位已經退去約50釐米左右,且仍在繼續下降,該地區有望在10天左右時間裡恢復到正常狀態;不過該地區一些地方的平均水深仍達80釐米左右,只有軍用卡車才可通行。
盈拉表示,政府將盡力保護民武里府挽參工業園區不被洪水侵襲,但她沒有把握肯定該工業園區會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她說,已經指示軍隊切實幫助挽倉工業園區抗洪,並同時要求園區內業主加強防洪措施。
內政部防災減災廳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已確認有527人在持續3個多月的洪澇災害中喪生,比6日公布的506人新增了21例,另有2人失蹤;目前仍有24個府的逾百萬人受洪災困擾。
泰國教育部長沃拉瓦8日表示,有2536所學校和教育機構在持續3個多月的洪澇災害中受到影響,損失估計超過50億泰銖,而恢復重建所需資金預算在70億至80億泰銖之間。
沃拉瓦稱,教育部已決定將曼谷、暖武里、巴吞他尼、佛統等府新學期的開學日期從11月14日推遲到11月21日,此舉主要是從學生的安全形度考慮;而其他洪水已經退去的府,各府教育機構和學校董事會有權自行決定開學日期。
※ 相關報導:
* 泰國水災沖垮全球硬碟供應鏈PC廠屋漏偏逢連夜雨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53265
就在惡水橫流的這一路,日本電展九座工廠有七座停工,大半泡在水裡,全球最大硬碟製造商威騰(Western Digital)旗下兩座工廠,全進了水。它們一個是全球最大硬碟關鍵零組件主軸馬達生產商,一個是全球最大硬碟製造商,兩家大廠一手掐住全世界三分之一硬碟產能,一場嚴重水患引發的慢性海嘯,將全球硬碟供應鏈沖斷了!
土耳其5.7強震 至少3死
中央社 2011/11/10
(中央社安卡拉9日綜合外電報導)土耳其國營電視台報導,規模5.7強震今晚侵襲土耳其東部萬恩省(Van)地區,造成至少18棟建築物倒塌,包括兩家旅館在內,大批民眾受困在倒塌的建築物內。
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指出,萬恩市南方16公里處發生規模5.7地震。
國營電視台報導,至少有18棟建築物倒塌,救難人員正在瓦礫堆中搜尋。先前報導稱,至少有35人受困。
報導又說,這起地震於當地時間晚上9時23分(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9時23分)發生。
萬恩省東北部地區10月23日曾遭規模7.6強震侵襲,造成約600人喪生。1001110
土耳其強震 至少3死多人受困
(中央社安卡拉9日綜合外電報導)土耳其國營電視台報導,規模5.7強震今晚侵襲土耳其東部萬恩省(Van)地區,造成至少3人喪生,另有數十人受困在倒塌的旅館和其他建築物的瓦礫堆下。
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指出,這起規模5.7強震,震央位於省會萬恩市南方16公里處,也是不到3週內侵襲該地區的第2起強震。
TRT電視台報導,強震摧毀至少7棟大樓,包括萬恩市內兩家旅館,以及當地其他地區的大約11棟建築物。
TRT的記者表示,高達70人可能投宿在其中1家旅館,但未提供其他詳情,並稱他目睹救難人員從倒塌建築物內救出約5名生還者。
報導說,這起強震於當地時間晚上9時23分(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9時23分)來襲。
鄰近伊朗邊界的萬恩省東北部地區,10月23日曾遭規模7.2強震侵襲,造成約600人喪生。
◆ 40年來最強 阿拉斯加遭暴風雨侵襲
【中廣新聞/夏明珠】2011-11-10
阿拉斯加遭受近四十年來最強的暴風雨侵襲,颶風級的強風颳斷電線、掀翻屋頂,巨浪拍擊海岸、海水上升,逼得居民往高處避難。
阿拉斯加緊急事務部官員說,阿拉斯加天然條件原本就嚴峻,但是也很久沒見過這麼強烈的暴風雨,氣象單位測得時速超過140公里的強風,至少有四個村莊淹水,目前沒有人員傷亡的通報。
阿拉斯加上一次見到那麼強烈的暴風雨,是1974年,在強風翻攪下,海面升高近四公尺。
居民說,這回暴風雨驚嚇程度不亞於上次,還好沒有太嚴重的災情。
土震災12死 日本志工罹難
中央社 2011-11-11
土耳其遭強震重創不到3週後昨晚又有地震來襲,已知萬恩市有12人喪生,包括1名日本救援志工。不滿救災遲緩的災民今天憤怒抗議,當局出動鎮暴警察發射催淚瓦斯強力驅散。
土耳其東部這處庫德族聚居的地區10月23日才遭規模7.2大地震重創,有逾600人罹難,昨晚這次規模5.7的地震令災區慘況雪上加霜。搜救小組今天已救出28人,晚間仍在搜尋生還者,目前不清楚還有多少人受困。
根據總理直轄的救災中心,這次地震的12名罹難者中包括1名日本人道救援工作人員,而搜救人員總計已由瓦礫堆中救出28人。
罹難的日本志工宮崎淳是在上月的大地震後到土耳其協助救災,負責評估災情和發放救援物資,不料自己也遇難。他下塌的旅館在上次強震後已受損,這次地震時垮掉,宮崎和一位日本女志工受困,結果宮崎傷重不治,女志工獲救。
這次地震震央在萬恩市(Van)附近,威力導致2家旅館倒塌,另有逾20餘間大都已無人居住的房屋也全毀,超過800名救難人員趕往災區搶救。
地震造成建築物倒塌,更加重民眾的恐慌心理。有線電視新聞網土耳其頻道(CNN-Turk)報導,在這次地震中受損的醫院大都已淨空,電視畫面顯示傷者在帳篷中接受醫療。
冬季已降臨,氣溫降到零度,數以千計受災戶住在臨時搭建的收容營區。大約200名民眾在市中心2棟在昨晚地震中倒塌的旅館附近集結抗議,要求省長下台。
1位32歲災民前往萬恩市救災中心請領帳篷時,警方開始對抗議群眾發射催淚瓦斯,他氣憤表示:「怎麼能對已經受盡苦難的災民噴辣椒粉?我們快凍死了。我們全家7口全都睡在外面。有人拿到5個帳篷,有人拿了10個,也有人什麼都沒拿到。這是不對的。」
副總理阿泰萊(Besir Atalay)稍後告訴記者:「我們呼籲地震災民住到帳篷營區。我們認為這比較安全,我們有足夠空間容納每個人。」(譯者:中央社林治平)
◆ 近日豪雨農業災損逾6千萬
中央社 2011-11-12
行政院農委會表示,8日起受到鋒面及東北季風影響,引發局部地區豪雨,經彙整各縣市查報資料(截至今天上午9時),農業產物估計損失金額新台幣6720萬元。
農委會指出,相關災損包括:一、農作物被害面積3326公頃,被害程度32%,換算無收穫面積1073公頃,其中以紅豆被害2005公頃,被害程度43%,換算無收穫面積859公頃,損失金額5153萬元最多,次為飼料玉米、二期水稻、食用玉米、毛豆及甘薯等,主要被害情形為倒伏或浸水。
二、受損地區則含括屏東縣、嘉義縣、高雄市、台東縣、雲林縣、花蓮縣、台南市及台中市等8縣市,以屏東縣損失4894萬元較為嚴重,次為嘉義縣945萬元。
大陸:溫度上升帶來多方威脅
中央社 2011.11.15
中國大陸今天發佈的「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表示,近年大陸地表氣溫上升情況加劇,導致冰川面積縮減1成以上。專家預測,2030年大陸沿海平面將上升3至13公分,影響層面廣。
中新社報導,報告內容顯示,近年來,大陸近海海水溫度呈上升趨勢,冬季升溫比夏季更加明顯,海平面高度也顯著上升。
報告表示,如果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到21世紀末,除海平面高度持續上升以外,大陸多數地區降雪天數也將減少,尤其青藏高原東部、南部可減少50天以上。
此外,報告強調,溫度上升除了讓冰川退縮趨勢加速,增加冰湖潰決風險,更會導致長江、黃河、松花江、珠江等河流流量增加潛在災害,更甚者改變大陸現存種植制度,森林植被類型和物種分佈也將會發生大範圍遷移。
更嚴重的是,氣候暖化還將導致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及復甦,影響疾病分佈和發病,增加媒介傳播疾病的危險性,對人類健康極具深遠影響。
報告編製小組工作於2008年12月正式啟動,由大陸科技部、氣象局、中國科學院主導,會同外交部、國家發改委、環保部等部委組成。2006年曾發佈「第一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 憂氣候變遷 南太島國提5聲明
中央社 2011-11-15
擔憂氣候變遷的巨大影響,南太平洋島國今天提出5項聲明,包括要求京都議定書需進入第二階段、增加減碳速度、非締約國需負同樣責任、支持綠色氣候基金及規劃長期所需基金。
氣候變遷是近年國際關注的環境問題,中華民國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特別與聯合國學術委員會(The Academic council on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今天共同舉辦「氣候變遷與綠能」(Climate Change & Green Energy)研討會。
在各國即將於月底在南非針對氣候變遷進行新一輪討論前,諾魯共和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摩西(Marlene Inemwin Moses),在研討會中代表南太平洋島國,提出5項聲明,呼籲國際社會優先處理這些重要議題。
這5項聲明包括同意在京都議定書架構下,進入第二階段討論;要求主要污染國增加減碳速度,特別是原先希望在2012年讓溫度下降2度的目標幾乎是確定失敗的現在;要求非京都議定書締約國也必須負起同樣的國際責任。
同意基金的過渡委員會(Transitional Committee)報告,以便讓「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Copenhagen Green Climate Fund)能在明年年底前正式運作;同時也應盡快募集長期基金,協助發展中國家得以在2020年前完成減碳目標。
摩西與貝里斯駐聯合國代辦柯伊費爾森(Janine Coye-Felson)也呼籲國際社會,應正視台灣在環境變遷問題上的努力,儘速讓台灣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讓台灣也能盡一份心力。
◆ 盈拉:曼谷西區可能淹到明年
中央社 2011.11.15
曼谷市中心到目前仍倖免於水患,淹水部分地區也有水退跡象,但西區命運大不同,泰國總理盈拉今天表示,曼谷西區水患恐怕會持續到明年。
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表示,她也不想水患持續到明年,她也想看到泰國人民開心,只是她對曼谷西區水患能否快速消退沒信心。
曼谷市淹水部分地區水位已開始有消退的情形,但小客車仍無法行進;雖然多數地區水位開始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很多地方仍受水患之苦。
盈拉指示內政部研究受災戶的補救措施,也要求特別調查廳針對救援物資貪汙事件進行調查。
泰國大水患也影響遊客意願,蘇凡納布國際機場(Suvarnabhumi airport)外國遊客抵達人數,也從一天平均13萬人減少為10萬人。
機場代理主任宋才(Somchai Sawasdipol)表示,許多外國遊客對水災情況不確定,乾脆暫時延後到泰國的旅遊計畫。
宋才表示,泰國機場公司已發函給各國大使館,包括俄羅斯、英國、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向他們保證機場不受水患影響。
舊機場廊曼機場(Don Mueang airport)位於北區,已遭水患淹進,預計將以13.8億泰銖(約新台幣13.5億元)重新整修。
大城(Ayutthaya)水患已陸續退去,淹水的幾個工業區包括Factory Land、Bang Pa-in、Hi-Tech,積水也逐漸消退,預計12月初之前陸續復工,而Rojana工業區則需要三個階段將積水抽出,預計也要至12月初才能復工。
巴太省(Pathum Thani)的兩個工業區積水仍高,必須等積水消退才可能開始重建工作。
◆ 外海地震站啟用 海嘯預警提早10分鐘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宜蘭報導】2011.11.15
台灣第一套設在外海的地震觀測系統昨天啟用,海底電纜從宜蘭頭城的陸上站向外海延伸,總長度約四十五公里。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預估,若台灣東部外海發生強震,預警時間可以多十秒;萬一衍生海嘯,預警可以多十分鐘。
台灣最容易因為地震引發海嘯的地點在東北和西南外海,郭鎧紋說,東部外海的這套系統包括「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可以觀測地震波、海嘯波、海底鹽度、溫度,甚至透過水下聽音計記錄海中生物的聲紋。
郭鎧紋形容,當東部外海發生強震,儀器偵測到海嘯波時,海岸一公里內的防空警報系統會跟著響起,提醒沿岸居民注意,同時也連線通知內政部。交通部部長毛治國表示,未來將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研擬發送地震及海嘯預警的手機簡訊。
毛治國說,這套系統啟用後,在海象觀測上是一大突破,台灣也在地球物理研究上往前走了一步。氣象局局長辛在勤指出,氣象局明、後年會繼續爭取經費,希望可以將海纜延伸到一百公里以外,發揮更多功能。
承包商日本電氣株式會社常務董事柳沼伸行回憶,三一一日本大地震時,海底地震觀測系統即時提供高速行駛的新幹線相關訊息,因此新幹線沒有發生任何交通意外。台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昭興認為,理想的海纜應是「總長四百公里的迴路」,就算海纜斷裂,資料也能從另一邊傳回來。
二戰後最晚 日札幌降初雪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2011.11.16
日本北海道札幌市今年冬天一直盼不到雪,直到14日晚間終於降下。中央社報導,札幌氣象台表示,這是自1876年統計以來,初雪飄降時間第三晚的紀錄,也是二次大戰後,初雪最晚飄降的紀錄。
北海道上空受到冷鋒影響,14日晚間9時40分觀測到今年的第一場雪。17日以前都可能再降雪。
札幌市統計的第一場雪來得最晚的紀錄是1890年的11月20日,其次是1886年的11月18日。今年平了1916年及1922年的紀錄,是有史以來第三晚。
札幌市今年11月上旬的平均氣溫比往年高出攝氏1.5度,約為攝氏9.1度。札幌市去年的第一場雪是在10月26日,2005年起到2009年為止,都是11月才降第一場雪。往年白雪初降紀錄平均是在10月28日,今年比往年平均紀錄晚了17天。
青藏高原冰川 年退7.8公尺
中央社 2011.11.17
中國大陸近日發布的「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指出,青藏高原冰川每年退縮多達7.8公尺
新京報今天披露了這份報告的主要內容,顯示了氣候暖化的嚴重性。
報告指出,20世紀90年代,青藏高原冬春積雪日數呈現減少趨勢,導致念青唐古拉峰地區的冰川出現較大變化,喜馬拉雅山脈西段的納木那尼冰川強烈萎縮,冰川末端在1976年至2006年平均退縮速度是每年5公尺左右,但2004年到2006年退縮速度加快至每年7.8公尺。
不僅如此,1951年至2009年,中國大陸陸地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攝氏1.38度,變暖速率為每10年溫度升高攝氏0.23度。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陸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則達到每年2.5公釐。
觀測顯示,華北、東北、華中等地,近50年氣溫升高,降水 (雨、雪等)減少,影響農業生產,土地則向荒漠化和鹽漬化發展,並使得血吸蟲病暴發機率增高,人類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等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報導引述大陸有關專家表示,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現象增加,對人體健康有負面影響,民眾要注意實行低碳生活,並且要建立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的監測、預警系統。
怪天氣!乾冷秋末 還在下夏天的雨
自由 2011.11.18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歷年秋末少見的「南方低壓挾大雨」,這幾天就發生在台灣!繼本月十二日南方低壓挾雨大澆阿里山,破了該站十一月份最大雨量紀錄後,台灣昨起再受到南方低壓雲系影響,台東長濱降下三百六十二毫米的「超大豪雨」,更破了設站以來的最大單日雨量紀錄;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往年時序走到十一月中,應已逐漸轉成乾冷天氣型態,「今年的確很特別」。
鄭明典:南方低壓現蹤 待研究
鄭明典表示,一般南方低壓都在夏季現蹤,但台灣今年到了十一月底,卻仍受到夏天系統影響,意思就是「秋末卻還降下夏天的雨」,但此現象與今年確定的「反聖嬰現象」無關,學界和研究單位已觀測到這些特殊現象,原因仍待研究。
宜花東今持續降雨 下週一趨穩
氣象局預報員林秉煜指出,前天台灣吹東風,降雨集中在宜蘭及蘇澳,昨天風向轉為東南風,降雨集中在花蓮及台東,昨天東部地區雨勢最明顯,今天的主要降雨會出現在宜花東,週末受到鋒面影響,降雨區域會擴大到東部和北部地區,預估下週一天氣才有機會趨穩。
今天持續受低壓雲系影響,中南部地區仍會有局部豪雨,但溫度會略微回升,主因是東北季風減弱,各地高溫二十七到二十八度,低溫二十一到二十二度;週六深夜起東北季風增強,加上鋒面來襲,北部、東北部低溫下探到十七、十八度。
◆ 零下41度 費爾班克斯氣溫創新低
【世界日報╱美聯社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18日電】2011.11.19
阿拉斯加州寒冷是司空見慣的,但該州第二大城費爾班克斯(Fairbanks)今年進入11月後卻冷的不像話,17日當地氣溫創新低,降到華氏零下41度。
爾班克斯日報(Fairbanks Daily News-Miner)18日報導,費爾班克斯國際機場17日上午6時29分降到華氏零下41度。這是本季第一次氣溫降到華氏零下40度以下。
費爾班克斯居民羅斯(Shawn Ross)一生都住在該市,他說,沒有人預料11月中的天氣會冷到這種程度。
國家氣象局費爾班克斯辦公室說,該市上次最低溫紀錄為1969年的零下39度。該市上次11月溫度降到40度以下是在1994年。
◆ 水患抬高糧價 緬甸難民日子苦
中央社 2011.11.19
泰國發生半世紀來嚴重水患,在泰緬邊界從事難民人道援助工作16年的中華人權協會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指出,災後糧價攀升,已衝擊援助緬甸難民的工作。
中華人權協會表示,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Oversea Peace Service,TOPS)與其他國際非政府組織共同合作推動國際難民援助工作,今年已是第31年,泰國工作隊長期駐紮泰緬邊境援助難民營、泰國偏遠部落、學童文具用品、營養午餐和環境改善等,每年提供約5900名弱勢孩童上學讀書的機會。
中華人權協會指出,近年來天災人禍、物價持續攀升,加上對外募款不易,TOPS服務計畫因經費短缺使服務工作更加艱困,受到衝擊的就是泰緬邊境的難民。
TOPS每年在泰緬邊境3座難民營內提供約4200多名難民兒童營養午餐,TOPS泰國工作隊領隊李榮源表示,當地米價從今年9月的每公斤15元漲到目前的20元,米價上漲也帶動其他食物及物資價格跟進。
李榮源說,營養午餐一餐約5泰銖(約與新台幣等值),但最近幾天營內的老師擔心地告訴他們,「蔬菜、肉類,甚至是小洋蔥價格一直上漲,5塊錢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了」。
在台灣民眾愛心捐款支持下,TOPS每年至少投入新台幣1200萬元,推動泰緬邊境兒童教育及營養午餐計畫,面臨糧價上漲、捐款減少,中華人權協會正積極展開募款活動,希望繼續難民兒童人道援助工作。
氣候變遷 人類百萬年演化推手
中央社 2011.11.21
英國學者今天發現,過去200萬年間的氣候變遷有助人類演化,因為氣候變遷迫使人類適應周遭環境改變、遷徙至其他地區。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學者發現地球暖化或冷化不但不會妨礙人類發展,反而對人類極為有益。氣候變遷不但有助人類遷徙,還藉由刺激人類學習合作,促使人類文化進步、成長。
國立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和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專家找出5個關鍵時期,其間全球氣候變遷加速了人類社會進步和基因演化。
第1個時期始自約200萬年前,當時曠日持久的乾旱期導致森林消失,促使習於在草原上奔跑、狩獵的直立人(Homo erectus)出現。
第2個時期是約45萬年前開始的冰河期,科學家認為此時人類演化成3個不同族群。歐洲人演化成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亞洲人演化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非洲次大陸其餘人類則演化為現代人,不過直到約6萬年前的漫長溫暖期,現代人才能向北擴張。
然後,2萬5000年至1萬5000年前的漫長嚴寒時期引發更多改變,極低氣溫造成海平面下降330英尺,讓人類得以穿越白令陸橋(Bering land bridge)進入北美洲。
最後,1萬4000年前至1萬年前之間,氣候劇烈變化,迫使人類發展出農業技術,確保能穩定獲得食物。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的史特林格(Chris Stringer)說:「氣候變遷創造了環境,鼓勵我們的古代祖先從樹上爬下來、從非洲擴散至全世界。氣候變遷造就了今天的我們。」
不過科學家也特別聲明,這並不表示現今的全球暖化對人類有益。
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本週將舉辦會議,公布更多研究細節。
氣象組織:溫室氣體數十年不散
中央社 2011.11.22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今天表示,造成全球暖化的3大溫室氣體濃度2010年創下新高,就算全球從今天開始停止排放,這些溫室氣體將存留在大氣中數十年。
世界氣象組織在年度「溫室氣體公報」(Greenhouse Gas Bulletin)中說,2010年的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比前一年增加2.3ppm,來到389ppm,高於1990年代平均增長值1.5ppm,及過去10年的2.0ppm。
地球暖化有64%源自於二氧化碳。科學家認為,由於燃燒化石燃料、濫伐森林和土地使用方式改變等因素,導致二氧化碳濃度升高。
科學家表示,如果世界要將全球平均上升氣溫限制在攝氏2度以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超過450ppm。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賈侯(Michel Jarraud)說:「大氣中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負荷量,再度達到前工業時代以來的新高。」
他說:「就算我們今天能控制住溫室氣體排放量,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溫室氣體仍會留在大氣中好幾十年,因此持續影響到我們生存星球與氣候的微妙平衡。」
這份報告也提出許多警告,指出地球氣溫正在上升,要對氣候變遷作出行動並避免讓極端氣候惡化,現在時間已經不多了。
北極海冰層縮 近半世紀最嚴重
中央社 2011.11.25
刊在頂尖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上的一項研究表示,過去50年北極海的冰層縮小幅度,是1500年來之最。
「加拿大新聞社」(The Canadian Press)報導,這項研究為過去1500年的北冰洋提供了最詳細的圖象,研究結論是目前冰層後退的情況,持續時間比以往任何一次縮小都來得長。
加拿大廣播公司新聞網(CBC News)報導,德國不來梅大學(University of Bremen)9月表示,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旗下水衛星(Aquasatellite)上日本感測器所蒐集的資料,北極海的冰層創下面積最小的紀錄。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用另一個衛星取得的資料,表示2011年北極海冰層覆蓋面積是紀錄中第二小的,最小的紀錄在2007年所創下。
研究報告的主要執筆人金納德(ChristopheKinnard)表示,近幾年北極海冰層後退之所以獨特,在於這是由多種因素同時作用造成的,而這些因素在有史以來主要海洋冰層縮小中,不曾同時發生作用。
金納德說:「所有指標都在上升─海面溫度和大氣溫度升高,而看起來大洋溫度也變溫暖了,而且更多溫暖的鹽水流入北極圈。因此冰層同時從頂部融化,也從底部消融。」
加拿大地質調查所(Geological Survey ofCanada)的斯丹諾威茲(Christian Zdanowicz)昨天說:「當我們看著重建模式,可以發現約在過去50年發生的冰層縮小似乎是之前1450年所未見的。」
研究報告共同撰寫人斯丹諾威茲說:「很難不歸結到一個結論,就是這一定跟溫室氣體有關。我們無法用『自然的』過程來解釋這個現象。」
一般認為氣候變遷的徵兆在北極比地球其他地區明顯,海洋冰層則被視為主要指標之一。北極生態系統的冰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些冰層是從浮游生物到北極熊所有動物的棲息地。
海洋冰層日漸消失,也打開了資源開發與商船運輸的可能性,這些是以前無法觸及的領域。
◆ 玫瑰還在開花 北歐今冬異常暖
【中廣新聞/夏明珠】2011-11-25
往年這個時候可能已經是一片銀白的北歐高緯度地區,今年冬天來得特別晚,部分地方,玫瑰還在開花,甚至聽得到鳥叫;壞消息是,滑雪場到現在還開不了,世界杯滑雪比賽某些項目也被迫取消或是改到其他地點。
氣象專家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部今年秋天的氣溫,看來會創史上新高,某些地方,冬天已經延遲了一個多月。
深入北極圈有一百多公里的芬蘭索丹奇拉鎮,十一月17號才開始降雪,改寫一百年來最晚降雪的記錄。
瑞典最大滑雪場通常十一月上半月就可以開張,今年到現在為止,只有山顛白頭,瑞典氣象局說十一月到現在為止,瑞典平均氣溫攝氏七度,高於往年平均。
◆ 青年氣候大會登場 台灣發聲
中央社 2011.11.25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今天表示,以青年為主的青年氣候大會將在晚間舉行,與會的台灣青年代表將以「台灣能為氣候做什麼?」為題,在青年氣候大會上為台灣發聲。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第17次締約國大會(COP17)將在28日於南非德班(Durban)舉行,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團長蔡佳芸、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代表的政治大學學生梁守道等人晚間將參與為大會暖身的青年氣候大會。
今年青年氣候大會的議程包含「青年在氣候議題中努力的成功故事」、「如何在你的國家成立青年氣候聯盟」、「氣候變遷與太平洋」等議題。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表示,台灣青年代表將在會中舉辦工作坊,以「台灣能為氣候做什麼?」、「小島國家的台灣,要如何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為題,與國際青年進行交流。
梁守道說,先前已為工作坊籌備數月,但出發前1週接獲主辦單位因位置有限為由,通知取消工作坊的消息,令大家十分錯愕,幸虧在緊急爭取下,主辦單位同意給予台灣青年一個工作坊機會,台灣也是被取消工作坊的青年團體中少數爭取到恢復機會的團體。
全球暖化加劇 極端氣候恐更多
中央社 2011.11.29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今天發布報告指出,地球愈來愈熱,2011年更是史上最溫暖的年份之一,而氣溫不斷上升,預料將會使全球各地的洪患、乾旱及其他極端氣候加劇。
反聖嬰(La Nina)今年發威,嚴重影響全球氣候。反聖嬰現象通常與亞太地區、南美及非洲出現的極端氣候有關聯,不過去年下半年卻意外出現在太平洋熱帶地區。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在過去15年中,其中13年是史上最溫暖的年份。
WMO在氣候趨勢與極端天氣事件年度報告中指出,2011年更是並列史上最熱10年(2002-2011)中最熱的一年。這項報告發表於在南非德班(Durban)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論壇。
WMO祕書長賈侯(Michel Jarraud)在聲明中提到:「我們的測量方式十足可信,並且確實證明了人類活動正導致全球暖化。」他並說,政策制定者應該留意這些研究發現。
賈侯表示:「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已經創新高,並且正飛快接近會導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2到2.4度的水平。」
科學家認為,全球平均溫度若上升超過攝氏2度,恐將對陸地與海洋帶來極為深遠且無法逆轉的改變。
經濟大國阻撓 減碳2度C協商恐破局
【台灣醒報/黃重豪】2011-12-03
在世界最大的幾個經濟體,包括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中國及印度等有意拖延下,正在南非德爾班舉行的第17次全球氣候變遷會議中,針對未來數年內將增溫限制在2度C以內目標的協商,已經遭遇瓶頸。
稍早之前,兩個權威性國際組織早已指出,全球已經剩沒幾年可以展開抗暖化行動。
聯合國環境計畫的「填補溫室氣體減排落差」報告指出,即使所有國家都嚴格執行他們在2020年前設定的減排目標,但到了那一年,全球加總的碳排放量還是會超過聯合國訂出的2度C目標。
同一時間,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際能源局亦警告,全球只剩下五年時間可以研究石化燃料的替代品,包括開發低碳能源或增加能源使用效率。然而,許多國家的代表仍然在德爾班的會議中試圖延遲談判的時間,或是阻擋協約在2020年生效。
這種競爭通常發生在開發中國家跟已開發國家,或者是在氣候變遷中較為弱勢的國家與已經完全發達的國家。但反對新協約者認為,現在還不是開啟新談判的時候,反而該著力在執行舊的協約,例如推動低碳及綠化政策。
觀察家預估,在2015年之前,最嚴峻的經濟危機將會結束,而新的氣候危機,會成為全人類最大的考驗。
※ 犧牲的人數還不夠多?
◆ 千人踏百墳 搶看墓仔埔噴火山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6757998.shtml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屏東縣報導】2011.12.03
屏東萬丹泥火山昨再度噴發,地點在一處私人墓園,不少地勢較低的墳幾被高溫泥漿掩埋,上千民眾好奇踏墳圍觀,表示噴發點在墓地難得一見,「就算墓仔埔也沒在怕!」
萬丹泥火山昨天凌晨開始噴發,最初的噴發點在玉米田,造成玉米田與附近的紅豆田幾乎全毀;上午九點左右,泥漿滾動聲又再度響起,這次噴發點不在田間,而在附近一處私人墓園。
目擊民眾說,先是墳墓間冒起濃濃白煙,隨後發出像滾水煮沸的聲響,接著大量泥漿從墳墓間噴出,因噴發力大,有石塊、棺材板掉落,不過隨即被高溫泥漿融化殆盡。
不停冒出的滾燙泥漿從墳間往下流,噴發口附近幾座墳墓,當下被高溫泥漿摧毀,就此不見了,往下順流的泥漿深度約到小腿間,不少地勢較低的墳幾乎被掩埋,有家屬聞聲趕到,也束手無策。
昨天下午,民眾聽聞萬丹泥火山從墓地噴發,從各地到萬丹觀看,平日人煙稀少的田間,突然出現上百輛汽車、機車,近千民眾扶老攜幼,穿越田埂,走過泥路,踏過百座墳墓,親睹這幕景象。
由於墳間小路統統被泥漿覆蓋,好奇民眾必須踏上墓碑、手扶墓牆,穿越棺木,跳躍在鄰近墳墓間往前邁進,還有民眾踩著墓地牆垣,如走獨木舟,到了現場嘖嘖稱奇,拿著相機、攝錄影機猛拍。
◆ 新發現! 外太空行星熱到可熔鐵
【台灣醒報/陳思翰】2011-12-02
天文學家在外太空發現了一顆新行星-Kepler-21B,表面溫度竟高達攝氏1627度,熱到連鐵都可以融化。研究人員表示,Kepler-21B離它的主要恆星HD 179070僅600萬公里,且HD 179070溫度比太陽還高,因此Kepler-21B表面溫度才高的嚇人。
美媒(msnbc)報導,研究人員運用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Kepler太空望遠鏡發現外太空行星Kepler-21B,研究人員表示,該行星距離地球352光年,是地球的1.6倍大,質量不超過地球的10倍。
談到Kepler-21B驚人的表面溫度,研究人員說,Kepler-21B離它的恆星HD 179070僅370萬英哩(6百萬公里),公轉一周約2.8天,與地球相比之下,地球離太陽9千3百萬英哩(1億5千萬公里),加上HD 179070的亮度及熱度都比太陽高,因此Kepler-21B的表面溫度才高達攝氏1627度。
報導也指出,發現Kepler-21B的功臣Kepler望遠鏡從2009年3月以來,已發現1235顆可能的外太空行星,Kepler-21B則是被辨認的第26號。
研究人員也說,在銀河系的星系中尚有數十億顆行星仍未被發掘,但他們都離我們非常遙遠,很難一一辨認。
氣候變遷 傑佛遜兩百年前關注
中央社 2011.12.04
美國在科學上的成就可以追溯至兩百多年前開國元勳的影響。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不僅以科學態度改寫聖經,也早已注意到今日迫切的氣候變遷問題。
美國「科學進步」雜誌(Science Progress)在專題中探討包括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在內等開國元勳對美國科學發展的影響。
在宗教除魅上,科學進步指出,傑佛遜和「美國精神醫學之父」魯希(Benjamin Rush)在多番討論自然神論的書信往來後,改寫了福音,刪去其中最常被提及的超自然部分的內容。傑佛遜版的聖經也反映出其終生以科學探究精神來描繪自然世界的志向。
此外,傑佛遜也深切體認到氣候變遷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身為業餘氣象學家的傑佛遜住在阿肯色州莫蒂塞羅(Monticello)時,每天早晨都會紀錄氣溫變化。
他在「維州筆記中」(Notes on the State ofVirginia)寫到,「氣候變遷的發生是非常顯著的。降雪頻率越來越低,積雪也越來越淺」。傑佛遜於是大量吸收各種可以解釋氣候變遷的理論素材。
為了讓農耕更有效率,傑佛遜設計了鐵製的犁,而當時一般人都是使用木製的犁。這項革新凸顯傑佛遜急欲讓美國農業能夠永續發展。
在科學醫藥上,傑佛遜當時曾感嘆美國的醫藥狀況相當糟。他在1801年和醫師華特豪斯(BenjaminWaterhouse)對毒性較弱的牛痘疫苗進行試驗,之後甚至在維吉尼亞州沙洛茲維爾(Charlottesville)發起運動,讓其家人、奴僕及鄰居都接種疫苗。
在教育改革上,傑佛遜在1778年提出「知識大幅普及散播法案」(Bill for the More GeneralDiffusion of Knowledge),這也是日後公立教育的先鋒。
傑佛遜支持多元科目教育,鼓勵重視科學,特別是在大學教育的階段。這也導致他在日後創建維吉尼亞大學,這是他被認為在教育上最大的成就。
◆ 瑞士阿爾卑斯山今冬尚無雪 滑雪場愁
【中廣新聞/夏明珠】 2011-12-04
因為乾旱,瑞士的阿爾卑斯山今年到現在為止還不見白雪,滑雪場難以開門營業。
今年秋天創了瑞士氣象史上最乾旱的記錄。冬季滑雪是瑞士觀光收入的主要來源,冬天不下雪,讓因為瑞朗升值已經苦不堪言的瑞士觀光業愁眉不展。今年以來,瑞朗對歐元、美元以及英鎊都升值不少,現在到瑞士滑雪,比到法國、義大利以及奧地利都貴得多。
為了避免客人跑光,瑞士少數幾家大型滑雪場啟動人工造雪,其他財力比較拮据的業者,只好繼續苦等老天開恩。
至於阿爾卑斯山的其他國家,儘管有匯率優勢,不下雪也是白搭,奧地利的一個渡假村請了十五個掃煙囪的工人祈雪;掃煙囪這個行業,在奧地利被認為可以帶來幸運。
◆ 山地海嘯威脅不丹
【陳穎柔】2011-12-04 工商時報
■低度開發的「快樂國」不丹,竟也為全球工業化付出代價,喜馬拉雅山脈的冰河因地球暖化迅速融化,使得不丹發生山地海嘯的風險升高。
■With 24 of its 2,674 glacial lakes considered unstable, Bhutan is preparing in the coming years for even deadlier glacial-lake-outburst floods, or "mountain tsunamis."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不丹王國,有著優美山景及豐沛水資源,但這些高山上的壯闊冰河,卻可能造成人民身家性命損失,問題就出在氣候變遷造成融冰,冰河前端每年往後退縮20至30公尺,速度快得嚇人。
冰河24年後恐消失
專家指出,以目前速度,推估2035年底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冰河恐已消失殆盡。
冰河前端後退使冰磧湖現形,由於湖的壩體並不穩固,因此上頭不斷融冰易引發潰堤,危及下方居民的安全,不丹在1994年就曾遭遇如此毀滅性的水災,潰堤造成的土石流讓鄰近村莊全數滅村,並奪走數十條人命。
這就是西方科學家所稱的冰磧湖潰堤型洪水(GLOF),有時稱做「山地海嘯」。
不丹境內2,674座冰磧湖有24座被認定為不甚穩固,有鑑於今後可能發生更為致命的山地海嘯,該國已著手積極防範,成為世上首批將預防冰磧湖潰堤型洪水列為政府要務的國家之一。
2005年,不丹政府自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等來源取得環境保護經費。這筆錢有一部分編列做為將圖托麥措(Thorthormi)冰磧湖中的水排出及強固該湖壩體之用。不過,由於位居高海拔,這項工作難度甚高,也很危險,亦相當花錢。
由於高山空氣稀薄,直升機在此用處不大。不丹政府轉而派出由約350名當地居民所組成的隊伍,徒步10天抵達海拔5千公尺處建立基地營,然後由學生志工、退役軍人以及穿著傳統服飾的村民運用極少樣工具,站在水深及膝的湖水中試圖開鑿出1條洩洪道,並建造石牆以強化壩體。每到冬季,他們的工作就不得不中斷。
設於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國際山區整合發展中心的工程師莫歐爾表示,經由人造衛星影像,有可能研判出何為最危險的冰河,卻不可能預測到何時或何地將發生大災難。
冰河洪水的起因不一,也難以評估,要在極端氣候下,於高海拔蒐集地形、發生可能造成冰磧湖滿溢的雪崩之機率、冰磧湖天然壩體堅固程度、冰磧湖水量等諸多用以判定冰磧湖潰堤型洪水風險的資訊是非常危險的工作。
水資源將日漸減少
不丹相關部會評判出幾個高風險地帶,並明令禁建,以保全人民性命。政府官員現擬建立電子警報系統,在冰磧湖設置感應器追蹤水位變化,一旦水位驟升,將會發送簡訊給當地居民(配有手機),提醒他們要去避難。
這樣「由上而來的海嘯」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但不丹人所面臨的威脅不僅止於此,倘若喜馬拉雅山脈的冰河通通不見,不丹的河川將頓失水源,終至乾涸,國之根基也為之動搖。這是因為水是不丹最寶貴的資源,農田有賴灌溉,所以水是該國數十萬農民賴以生存的要素。此外,水力發電是不丹重大經濟支柱。
不丹河川水位若下降,將衝擊下游國家,唯恐影響到整個流域地帶。根據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估算,喜馬拉雅山脈的冰河融化所引發的水供應問題,影響將及於約7.5億人。
儘管氣候變遷不丹幾無責任,但該國的表現儼如全球永續發展的領頭羊。不丹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2%,是地球上極少數溫室氣體吸收量高於排放量的國家。不丹憲法明訂,其森林覆蓋率不得低於60%。
執行不丹國家環境政策的烏顏茨旺表示:「冰河融化對我們構成威脅,但我們不能因此對工業化國家施壓。」
◆ 南韓電價再漲4.5%
中央社 2011.12.04
南韓知識經濟部2日表示,為預防今年冬季電力緊缺,將透過調整價格節約用電,決定自5日起全國電費平均上漲4.5%,使得今年至今電價共上漲了9.4%
南韓媒體報導,加上今年8月上漲4.9%,今年有史以來電價首次在一年內上漲兩次。
為有效控制電力需求,知識經濟部還擴大實施在冬季用電高峰時段(10至12點、17至20點、22至23點),徵收高額電費制度,並上調高峰時段電費。
考量到市民負擔和物價,南韓知識經濟部決定凍結住宅、傳統市場、農業用電的電費,但大幅上調用電增幅大的大型工廠、高層建築使用的高壓電力收費標準。
尤其是工業用高壓電力電費漲幅最大,達到6.6%,大企業的負擔將會加重。
景氣不振 二氧化碳排放仍增
中央社 2011.12.05
全球碳計畫今天發布的研究指出,全球經濟今年疲弱,但產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仍增加約3%。聯合國氣候大會目前在南非舉行,這項研究為會中減排的努力增添了急迫性。
「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的研究可謂人類二氧化碳污染的年度成績單,研究指出2008到2009年間全球金融危機使排放量減緩只有短期效果,2010年激增6%,今年增加約3%。
「自然氣候變遷」月報(Nature Climate Change)刊登這項研究。研究報告的諸位作者說:「全球金融危機是使世界經濟脫離高排放量路徑的機會。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情況並未出現。」
科學家指出,由化石燃料與水泥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創下新紀錄,因開發中國家排放激增而使總量比2009年增加5.9%。
這群科學家在「自然氣候變遷」月報上的一封信表示,從這些來源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首度超過90億噸,估計達到91億噸。
因為2008年出現全球金融危機,2009年的排放量比前一年降低1.4%。2010年的年度增加率則是從開始紀錄以來最高的,超過前一年減少的量。
這封信由挪威「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皮特斯(Glen Peters)領銜,信上說:「全球金融危機一年後,這場危機對2000年代多數年份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強勁成長的趨勢,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 雪梨今年初夏 51年來最冷
中央社 2011.12.05
南半球的澳洲從12月起正式進入夏天,不過最近連日低溫,氣象預報雪梨將面臨1960年以來最寒冷的初夏,讓人錯覺澳洲今年將與北半球共同度過一個寒冷的耶誕節。
今天清晨,雪梨氣溫只有攝氏12度,最高溫也僅達18度,較此時節的平均溫度低了7度。強風也讓人更覺寒冷,許多民眾再度穿起冬衣。
根據今天氣象預報,雪梨地區一直到7日為止,氣溫都不會超過23度,也因此雪梨將面臨1960年以來最寒冷的初夏。當年12月的前10天,氣溫都不超過22度。
氣象專家表示,這波反常的低溫,主要是受到從南面塔斯馬尼亞島(Tasmania)向北吹拂的冷風造成。
儘管下周氣溫將緩步回升,不過仍會是多雲有雨的天氣。氣象專家也表示,今年受到反聖嬰現象的影響,澳洲將不會有炎熱的夏天,取而代之的是多雲、多雨且潮濕的天氣,喜愛陽光與戶外活動的澳洲民眾可能要失望了。
◆ 乾旱!多瑙河下游水位下降 數十貨輪擱淺
【中廣新聞/謝佐人】2011-12-05
歐洲第大二大河多瑙河今年以來,因為罕見的乾旱,在巴爾幹地區的下游河段水位低降,導致數十艘貨輪擱淺,無法動彈。
今年以來,東歐及中歐部分地區因為缺乏降雨,造成數十年來最嚴重乾旱,流經巴爾幹半島的多瑙河水位持續下降,創新低。
在塞爾維亞,水位過低導致發電不足,在波士尼亞飲用水也出現短缺,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匈牙利農作物生產備受威脅。捷克也創下自1775年有紀錄以來,最乾旱的一年。
氣象專家表示,從八月開始,東歐降雨稀疏,未來也不見好轉。這對於船運公司而言,可說是一大惡耗。
在匈牙利及塞爾維亞邊界的多瑙河上,已經有80艘貨輪擱淺。其中一艘貨輪的船長說,從他開始航運工作以來,從未見過如此嚴重的乾旱。
由於水位低降,日前塞爾維亞才發現多枚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未爆彈暴露在河床上。波士尼亞北部港口布爾柯原本航運繁忙,但近來碼頭工人幾乎無事可做。由於缺水,波士尼亞各大城市入夜後,實施限水措施。水力發電場也無法生產足夠電力。如果未來幾天,仍然沒有降雨,發電廠將被迫停擺。
東歐多國因為降雨不足,農產普遍欠收,而土地因缺水變得乾涸,勢必嚴重影響下一季的農作耕種。
※ 還發現一堆未爆彈。
◆ 印尼火山爆發 居民急撤機場關
中央社 2011-12-05
印尼東部干那低島(Ternate)上的加馬拉馬火山(Gamalama)昨晚爆發,噴出熔岩和火山灰,迫數以千計居民緊急撤離,政府今天也已緊急關閉位於山腳下干那低鎮的1座機場。
1715公尺高的加馬拉馬火山昨晚首次爆發,火山灰直衝2000公尺高空,目前尚未傳出傷亡消息。
居民急抓禦寒衣物後趕緊撤離家園,許多人在當地省長的家中避難。
印尼火山和地質災害中心主管蘇羅諾(Surono)表示,儘管當局將這次火山爆發列為第2高警戒,許多居民已陸續返家。
印尼交通部發言人表示,Sultan Babullah機場今天關閉。他說:「這是安全措施,火山灰可能對飛機構成威脅。如果火山不再繼續噴發,明天可能就會開放機場。」
監測火山的科學家拉曼尼(Darno Lamane)告訴法新社:「火山灰和塵粒直衝2000公尺高空。目前未有傷亡消息,但民眾確實驚慌了一陣子,邊尖叫邊逃出屋外。」
他說:「情況目前平靜下來,許多居民已經返家。我們將持續監測火山活動。」他也說,這座火山上次是在2003年爆發,當時也沒有致死紀錄。(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二戰未爆彈引爆 德疏散4萬5千人
TVBS 2011.12.06
德國中部萊茵河畔,因為河床水位下降,意外發現一顆二次大戰期間,盟軍轟炸遺留下來的未爆彈,重達1.8公噸,德國緊急疏散方圓2公里內大約4萬5千位居民,並且成功引爆這枚炸彈。
河中的巨大未爆彈,四周堆滿了沙包,以策安全,科布倫茲市找來炸彈專家解決這顆炸彈,還有大批警消人員在旁邊待命,當地政府為了安全起見,在事前撤離了在炸彈附近方圓2公里內,大約4萬5千位居民。
科布倫茲市長霍夫曼加提:「引爆作業非常專業的完成了,所有的民眾都非常合作,所以一切進行順利。」
這顆巨大的炸彈重達1.8公噸,是由英國皇家空軍在二次大戰期間投下的,在1941年到1945年期間,英國大約對德國空投了9萬3千顆巨型炸彈,還有其他各種大大小小的炸彈,造成無數傷亡。
當地居民:「你知道萊茵河裡都是炸彈,至少我這麼猜測,水位退了,誰知道還有多少炸彈。」
這顆未爆彈在萊茵河裡躺了大約67年,因為今年秋天德國雨量少,水位下降,才露出河面,上個月還發現一顆比較小的未爆彈,估計在德國境內,應該至少還有10萬顆未爆彈還沒找到。
◆ 加納利海底火山噴發 可能造新島
【Upaper╱編譯陳韻涵】2011.12.06
西班牙加納利群島南方一座海底火山連月來持續噴發,火山學者表示,可望形成新島嶼或拓展現有島嶼的領域。不過,火山活動擾亂當地島民的生活,重挫漁業、商業及觀光業,卻意外吸引許多攝影同好前來一探究竟。
英國廣播公司(BBC)4日報導,「潛艇」火山位於耶羅島海平面下60 公尺處,過去一個多月來持續噴發沼氣和岩漿,有些甚至衝出水面。科學家過去4個月內偵測到約1萬1千次有感或無感地震,研判火山活動是受到地震影響。耶羅島是加納利群島西南端的最小島嶼。
加納利火山研究所主持人貝雷茲說:「南方海域的岩漿已突破地殼,北方海域也可能受到影響。」火山活動影響當地約1萬居民的生活,他們形容火山噴發像低吼。漁民抱怨火山活動造成漁業和潛水學校停擺,「更別提觀光了,只剩橫屍海面的魚屍體。」
許多島民收拾行囊,隨時準備逃命,他們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復正常的生活。此外,觀光業也受挫,沿岸城市杳無人跡,商店歇業,僅剩一些慕名而來的攝影愛好者。西班牙國防部長9月曾赴島視察,並在島嶼北方城市佈署防禦網以備不時之需。
該火山尚未出現火山灰雲,目前僅限於海底噴發,但情況隨時可能改變。
「去冰」的南極地形 驚見阿爾卑斯山脈
東森新聞 – 2011年12月7日
英國科學家最近利用雷達穿透南極厚厚冰層,繪製出南極真正地形的地圖,發現南極除了後後冰層外,其實有一座與歐洲阿爾卑山的山脈,只是人類早在16世紀初就已經有了南極地圖,當時根本沒有GPS等高科技,地圖怎麼來的,引起科學家高度好奇。
對許多人來說,南極景觀只能透過電視鏡頭乾過癮,但是去過的人也只能看到南極那厚厚的冰層。除了夏天企鵝棲息地,可以看見部份地形之外,南極冰層下方的地形,如今終於讓世人看見它的真面目。
這就是科學家耗時數十年,透過飛機、衛星所繪製出的南極地形圖,發現南極居然有一座跟阿爾卑斯山規模相當的山脈,而且被埋在冰層下方1000多公尺處,而南極的凹陷溝槽居然比海平面來得低,透過這地圖將有助科學家研究冰川融化流向以及暖化程度。
只是看看西元1513年由「皮瑞‧雷斯」所畫的世界地圖中,南極地形與最新地圖相去不遠,只是南極要到西元1818年才被發現,除非「皮瑞‧雷斯」能回到未來,他的南極地圖從何而來?
根據他的說法,他是彙總古代航海家的地圖,可是南極在六千年前就已經完全冰封,加上當時根本沒有GPS等精密導航儀器,要畫出南極「光禿禿」地圖根本不可能,成了科學、史學證據外令專家感到好奇的秘密。
◆ 泰水患漸離 曼谷北區仍積水
中央社 2011.12.07
泰國逐漸遠離水患,但曼谷北區仍有80億立方公尺的積水還未排除。不過救災指揮中心顧問安南今天表示,曼谷市不會有新的水患,積水也沒有威脅性。
安南(Anond Snidvongs)指出,這些積水有一半必須留作農耕之用,其他部分有些流入各個水道,不會影響曼谷市。
曼谷與周圍省份的水患地區已經減少近2/3,積水的地區多為曼谷西區的稻田或草地,曼谷東區因持續抽水,現在只剩下少量的積水。
安南表示,曼谷東、西部未來必須有新的水源管理設施結構,水患之後,許多人將會自行修築防洪牆或加高土地,政府必須設立法規確保所有的防洪牆與加高土地的行為符合標準。
泰國現在幾乎已不受水患威脅,就等積水慢慢消退,泰國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告訴泰國人民,大部分地區年底前積水都能消退,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泰國進入災後重建階段,預計投入200億銖(約新台幣196億元)進行重建,政府可能考慮免收專業人士簽證費3個月,請他們到泰國協助災後重建。
這筆重建基金包括修復廊曼機場(Don MueangAirport)、道路、教育機構、政府部門與宗教歷史建築。
水患威脅減輕,盈拉將繼續外交訪問活動,預定明天前往新加坡訪問1天,討論如何增進兩國貿易投資合作關係。
山東高速公路大雪 百車追撞
中央社 2011.12.08
受大雪影響,大陸濟青高速公路今天發生近百輛車追撞事故,交通嚴重堵塞,往青島方向近20個高速公路入口持續封閉。
大眾網報導,今天中午左右,濟青高速公路高密段因下雪道路濕滑,發生近100輛車連環相撞事故,目前已知有7名傷者獲救,仍有數名傷者被困,當地交通警察、消防及衛生部門正全力救援。
報導說,大雪於上午11時降下後,在道路濕滑的情況下,當地交通部門在11時43分封閉鄰近交流道,11時54分就發生這起大規模追撞事故。
事故發生後,濟青高速公路濰坊段嚴重堵車超過4公里,到下午3時左右,肇事路段雖已大致搶通,但附近往青島方向的近20個交流道,仍處於封閉狀態。
◆ 氣候兩樣情 加拿大東暖西冷
中央社 2011.12.08
根據Accu天氣預報公司,今冬加拿大的氣候東西部會出現兩樣情。東部較往年溫暖但多雪,西部少雪但較往年寒冷。
Accu天氣預報公司氣象學家鮑斯頓(Jack Boston)表示,今年冬天安大略及魁北克省的雪會較往年多,但氣溫卻並不像往年那樣低。
鮑斯頓指出,加拿大冬天的氣候可以曼尼托巴省(Manitoba)的省會溫尼伯(Winnipeg)作為劃分點。今年溫尼伯以東地區冬天氣溫會較暖些,溫尼伯以西的氣溫會較往年低。
他也預測,大西洋省份今冬氣溫會較往年高,南部地區在冬季下半季會出現雨雪交加的日子。
鮑斯頓表示,新年到來後,魁北克省蒙特婁及魁北克市以北地區會有很多雪,對滑雪者來講,是個不錯的季節。安大略省中部及北部今冬雪量會超過往年,但西南部因氣溫較高,下雨的機會比較大。
鮑斯頓也警告安大略及魁北克省居民,今後數月內一定要將雪胎裝好,隨時準備應付道路上結冰及大雪紛飛的開車情況。
西部草原省份的薩斯克其萬(Saskatchewan)及曼尼托巴省,今冬將寒冷乾燥,並有強風。降雪量低於正常降雪量。
亞伯達省(Alberta)今年冬天將如往年一樣嚴寒,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今冬由於北極寒流,氣溫會比往年低。
鮑斯頓表示,西部地區應對今冬出現極度寒冷的氣溫有心理準備。低溫帶從育空(Yukon)南部一路延伸至卑詩、亞伯達,進入薩斯克其萬南部。
Accu天氣預報公司氣象學家認為,溫哥華及維多利亞(Victoria),今冬將經歷過去20年來最冷的3個冬天之一。
Accu天氣預報公司的預測與不久前天氣網路(Weather Network)的預測不謀而合。天氣網路預測加拿大西部今冬天氣會異常寒冷。
天氣網路預測加拿大東部今冬氣溫會如雲霄飛車一樣,忽冷忽暖,偶爾會出現大風雪。據天氣網路分析,加拿大今冬氣候變幻不定,全為反聖嬰現象(La Nina)所導致。
◆ 氣象先生吳德榮 轉戰氣象主播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11.12.08
兩年前因為八八風災提早退休的前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明年將轉戰電視台當氣象主播。從預報氣象轉為播報氣象,吳德榮說,他心中自有一把尺,絕不會逾越氣象法規預報颱風路徑,但會盡可能把各種路徑的可能性說清楚。
「原來我只想在氣象局做到退休,從來沒想過要去電視台」。吳德榮說,剛退休時,多家電視台陸續和他接觸。但當時心情和生活一團亂,也有些排斥去電視台,於是回絕電視台的邀約,決定先給自己兩年時間好好沈澱。
退休後,台大、中央大學、文化大學等校陸續找他兼課,他思考後覺得大學氣象課程太偏重理論,實務面比較缺乏,決定「還是回學校去吧,把實務經驗傳承一下!」
兩年來,除了在大學兼課,吳德榮還到學校、地方防災單位做宣導演講。平常有空也常回氣象局研究氣象資料,沒課在家時,也把逛各國氣象網站研究氣象資料當「娛樂」。當有路徑怪異或強度較強的颱風接近台灣時,他一定會出現在氣象局,對颱風預報無法忘情的心情表露無遺。
他說,最擔心的是,現在的氣象科技預報只能做到80分,但民眾和防災單位卻要求100分,「這樣的觀念如果不扭轉,防災時如果以為颱風會照24小時前的預報走一直線,一定會出問題。」
吳德榮說,氣象局不是神,氣象預報也一定有誤差,但氣象人員辛苦做出的預報,使用者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不能用風險管理的觀念防災,結果一定出問題。他強調,「防災只能求減少損失,不可能要求零損失。」
兩年多教課、演講,讓他深覺只要能把氣象預報解釋清楚,學校老師和防災人員其實都聽得懂。他把教課和演講,當成是培育氣象種子,「愈多人了解氣象預報的不確定性,防災就可以做得更好。」
但他也很清楚,無論是教課或演講,都只是點的宣導,要做到全民都有風險管理式的防災觀念,「路還很長,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段期間,有電視台鍥而不捨一直邀約,幾經考慮在家人支持下,他最近終於點頭同意,「就當做是另一個宣導平台,我有自信可以把氣象局的預報說得最清楚。」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