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2

老鼠有同情心 會幫同伴留點心

◆ 老鼠有同情心 會幫同伴留點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1/today-int6.htm

自由 2011.12.11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鼠輩」是否有同情心?答案是有的!一篇發表在「科學」期刊的實驗證實,聽聞夥伴痛苦之聲的自由鼠會學習打開牢籠,協助同伴獲得自由,即使如此行為無利可圖亦然;更令人驚訝的是,若可獲取巧克力碎片,自由鼠通常會為遭囚的同伴保留至少一塊點心。

華盛頓郵報九日報導,芝加哥大學研究團隊做出的結論是︰他們看到老鼠有同情心,以及由此心理狀態引發的無私行為。進行該研究的神經生物學家瑪森指出,實驗顯示分享與給予幫助不是文化陶冶養成的,而是與生俱來的;在此之前並沒有正式研究顯示,非靈長類動物也有引發救助行動的同理心。

在這項實驗中,三十隻老鼠成對關在牢籠兩週,以便讓彼此熟悉。之後成對老鼠被移到新籠子,其中一隻可自由行動,另一隻則嚴重受限於更小牢籠;該實驗每天進行一個小時,為期十二天。

自由鼠可聽到、看到囚禁鼠的焦躁不安,囚鼠小籠的門不易打開,不過研究發現,平均三至七天自由鼠就學會任意開籠。此外,當研究人員改變試驗,自由鼠仍會為不熟悉的囚鼠開籠。研究人員巴塔爾說,這顯示該行為不是由同伴關係引發,「而只想解除囚鼠痛苦」。

在最後的實驗,研究人員擺放五個巧克力碎片,結果發現,當牢籠是空的,自由鼠會吃掉所有點心;但若有囚鼠,自由鼠會先吃一點點心,然後試著釋放囚鼠,並讓牠們吃剩下的 點心,囚鼠平均可享用一又二分之一的巧克力碎片。瑪森說,這一點令人震驚,「這顯示對牠們而言,釋放囚鼠與吃巧克力一樣重要」。

值得玩味的是,研究人員將自由鼠與囚鼠角色互換,結果發現六隻母鼠全都學會為對方開籠,而二十四隻公鼠中,十七隻有此行為。這與研究指出,雌性比雄性更有同情心的見解不謀而合。

※ 相關報導:

囓齒目動物展現「移情作用」所驅使的行為



◆ 繼承飼主遺產 流浪貓身價4億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1/today-int5.htm

自由 2011.12.11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一度滿身跳蚤、流浪羅馬街頭的四歲公黑貓托馬索,如今被認為是全球最富有的貓、第三富有的寵物,因為牠上月以高齡九十四辭世的女飼主,留給牠的現金、股票以及羅馬、米蘭多棟房宅加上義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亞的土地,總價值高達一千萬歐元(約四億零四百四十三萬台幣)。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托馬索的女主人名叫瑪莉亞.阿桑塔,她的丈夫是成功的建商,其夫過世前兩人沒有生育子女。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她立下遺囑,指示律師查驗出得以肩負照顧托馬索的動物福利單位,她將把遺產留給該單位。

律師歐瑞琪歐妮指出,他們考慮過幾個組織,但對於托馬索的未來與福祉皆無法保證。接著阿桑塔在公園巧遇愛貓護士史蒂芬妮亞,史蒂芬妮亞說︰「有時我會去拜訪她,我的貓便與托馬索玩在一起。」

當阿桑塔越來越虛弱時,史蒂芬妮亞開始照顧她,史蒂芬妮亞說︰「阿桑塔需要有人協助她走動、洗澡與吃飯,我照顧她直到她過世。」根據義大利法律,動物不能直接繼承遺產,不過若有適當的受託人則仍可受惠,於是阿桑塔生前決定將托馬索以及財產託付給史蒂芬妮亞。這份遺囑在兩週前阿桑塔辭世時生效。

全球身價最高的寵物是名叫岡瑟四世的德國牧羊犬,牠從父親岡瑟三世繼承遺產,而岡瑟三世是德國女伯爵麗本絲坦的愛犬,岡瑟四世身價高達九千萬英鎊(約四十二.六億台幣),二○○○年巨星瑪丹娜以五百萬英鎊的價格將邁阿密的八房別墅售予岡瑟四世。

排名第二的是黑猩猩卡魯,前澳洲金牌泳將歐尼爾之妻派翠西亞,留給牠四千萬英鎊(約十八.九三億台幣)遺產。托馬索排名第三,以六百萬英鎊身價緊追在後的是紐約「刻薄女王」赫姆斯利的馬爾濟斯犬「惹禍精」。

※ 相關報導:

寶山「三個傻瓜」 讓台北赤蛙有了家

鳥兒真的會跳舞
魚或許真的會痛且反應十分類似人類
人類10行為至今仍無解
達爾文的生命之樹也許更像灌木叢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注13億元 新疆建溼地公園

中央社 2011.12.12

新華社稱,中國大陸林業部門正籌畫投資人民幣2.8億元(約新台幣13億元),在新疆烏倫古湖建國家濕地公園。

新疆福海縣林業局表示,國家林業局已在近日審批通過烏倫古湖國家溼地公園總體規劃;預計在10年內,投入超過人民幣2.8億生態修復資金。

據「新疆福海烏倫古湖國家溼地公園總體規劃」顯示,溼地公園總面積將超過12.7萬公頃,建設內容包括烏倫古湖和吉力湖溼地生態恢復保育、研究、生態觀光等8大項目。

烏倫古湖位於準噶爾盆地北緣,為大陸10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新疆北部最大漁業基地。

總面積逾10萬公頃的烏倫古湖與吉力湖均為新疆烏倫古河的尾閭湖(河流末端形成的湖泊)。近年來,由於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及上游來水逐年減少等原因,烏倫古湖正面臨面積縮減和生態惡化困擾。



◆ 日海嘯遺松難存活 有留種

中央社 2011.12.12

日本311大震災及海嘯發生後,岩手縣陸前高田市高田松原唯一存活的奇蹟孤松,被視為災後重建的象徵,但持續觀察松樹成長的一個機構今天提出報告指出,孤松已難存活。

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持續觀察這株奇蹟孤松的財團法人「日本綠化中心」(總部位於東京)今天向陸前高田市長戶羽太提出報告指出,奇蹟孤松已難存活。

這株孤松7月時曾發出一些新芽,但是之後顏色漸漸變褐色,生命力逐漸衰弱,日本綠化中心10月時再度調查得知,因地盤下陷導致樹根浸在含鹽分的水中,大部分已腐化,根部無法吸收養分或水分。

為了不讓含有鹽分的海水到根部,綠化中心請人裝設排水幫浦運作,但未能奏效,10月中旬只好將幫浦撤除,並思考如何保存。

當地的組織「保護高田松原之會」表示,這棵孤松樹齡超過260年,高約30公尺,直徑80公分,原本這一地帶有大約7萬棵松樹, 遭海嘯衝擊後,成為唯一存留下來的孤松。

保護高田松原之會會長鈴木善久表示,想盡辦法要讓孤松活下,但結果令人遺憾。

另一方面,岩手縣的研究機關已從這棵孤松採下樹枝,成功地進行了4枝接木。另外,在311大震災前,當地居民拾獲的種子發芽後,約400株已長成樹苗。



◆ 大陸湖泊50年來消失243個

【中廣新聞/董媛瑜】2011-12-12

大陸科學家表示,近50年來,中國大陸消失的湖泊多達243個,其中,江蘇消失的有11個。湖泊的消失,就代表失去了調節功能,容易造成非洪即澇。

第一屆中國湖泊論壇昨天在南京開幕,來自全大陸各地的湖泊專家們共同商討中國大陸湖泊的發展大計。根據科技部進行的中國湖泊水質、水量與生物資源調查,中國目前現有湖面面積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693個,總面積超過8.1萬平方公里。全大陸擁有超過100個湖泊的省共9個,西藏湖泊數量最多,共833個,內蒙古第二395個,黑龍江第三243個,江蘇共有99個,雖然湖泊數量不算多,但是湖泊的擁有率是最高的。

全大陸湖泊第一個問題就是,有的湖泊消失、萎縮了。國家科學院院士陳宜瑜統計下來,中國近50年來消失的湖泊共計243個,新疆消失的湖泊62個,位居榜首;內蒙古緊隨其後,消失59個;江蘇排第四,消失11個。

除了湖泊的消失外,萎縮乾涸也是個大問題,最嚴重的是西北的湖泊,其次是長江中下游。造成湖泊面積萎縮乾涸,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圍墾。建政後,全大陸合計圍墾湖泊面積估計超過 1.3萬平方公里,相當五大淡水湖泊面積總和的1.3倍。



◆ 狗誤觸扳機 主人屁股開花

【蔡鵑如/綜合報導】2011-12-12 中國時報

狗咬人不是新聞,但狗開槍傷人就是奇聞了。美國一周內發生兩起狗兒擦槍走火殃及主人案例,讓人對人類最好朋友敬畏三分。

佛羅里達州七十八歲老翁布朗先生,十日帶著家裡的牛頭犬艾里以及一位好友出門獵鹿。車子行經一處顛簸路段時,原本乖乖坐在主人身旁的艾里,突然興奮地跳上跳下,撞上一支上膛的布朗寧點三○八口徑步槍,子彈當場擊發,布朗右大腿中彈,被送到鄰近醫院急救,手術後傷勢已穩定。

無獨有偶,一星期前在猶他州也有一名四十六歲獵人,遭踩中扳機的黃金獵犬誤傷,雖然屁股被打成蜂窩,所幸並無大礙。

這名男子三日和朋友與狗狗搭船獵野鴨。他下船布置陷阱時,把十二號霰彈槍擱在船頭忘了關保險,狗狗興奮地在船上亂跳,無巧不巧踩在槍上,一顆顆小號鉛彈源源不絕朝男子屁股擊發。男子忍痛打電話叫救護車,並自行走到馬路等待救援。醫師夾出廿七顆鉛彈,所幸傷勢不重。闖禍的狗和鴨子,則都毫髮無傷。

fsj 提到...

拖網損生態 日韓聯手抗陸

中央社 2011.12.13

香港明報表示,大陸漁民鋌而走險多數是生計所逼,但大陸漁船使用拖網作業,則會損害海洋生態。日韓兩國本月初決定,聯手因應非法作業的中國大陸漁船。

日韓漁船多用延繩釣魚作業,能釣到體型大、價格高的優質魚,雖數量不多但經濟效益高,對環境影響也較小;大陸漁船使用拖網作業,對生態影響大。

環球時報日前探訪大陸北方最大漁港-山東榮成漁港,了解漁民為何冒險越界捕魚時表示,大陸漁船捕漁「大小通吃」,漁網孔小,下水後越沉越深,形成一條直線,像掃帚一樣「掃蕩」,被山東漁民稱為「掃地窮」,尤其這種魚網連2、3公分長的小魚都撈得上來,讓它有一個更露骨的名字—絕戶網。

明報指出,日韓兩國本月初決定聯手因應非法作業的大陸漁船,南韓也決定將非法捕魚罰金,從最高7000萬韓圜調高至1億韓圜(約新台幣260萬元)。

據南韓海警資料稱,韓方最近5年對大陸漁船的罰款總額達294億韓圜。

南韓木浦海警今年10月24日稱,如果沒有「暴力行為」,大陸漁民每次違規的罰款約合人民幣39.2萬元;如果有「暴力行為」,還會面臨拘留等刑事處理。

中韓漁業協定在2001年7月1日生效時規定,大陸漁民若想進入南韓海域捕魚,須得到南韓授權大陸相關部門發的「入漁許可證」。

環球時報稱,大陸漁民要辦理合法的「入漁許可證」,要花數十萬人民幣。山東榮成市海洋漁業局每年進行電腦「搖號」,抽中的漁船可在每年10月15日到次年4月15日持證前往南韓專屬經濟區捕撈。

但僧多粥少,抽中的機率10%左右,一個許可證如今被炒到人民幣26萬,而且有牌未必賺得比無牌的多,加上大陸附近海域或遭工業污染或是濫捕,漁獲大減,是漁民鋌而走險的原因之一。

南韓朝鮮日報中文網則認為,大陸漁船越界捕撈,主要原因在於隨著經濟發展,大陸國內水產品需求大增,而近海漁業資源近於枯竭所致 。

據了解,截至今年11月底,南韓海警共查獲439艘非法大陸漁船,較去年同期的300艘增加46%。

※ 相關報導:

* 湄公河 發現208新物種
小黃瓜魚 彩色壁虎驚豔 多數瀕絕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883448/IssueID/20111213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昨公布最新報告顯示,研究人員去年在流經東南亞數國的大湄公河流域,發現逾200種新物種,包括彩色壁虎、肉食植物和全雌性蜥蜴等。不過專家也警告,雖然此區域的物種豐富,卻因人為因素導致許多物種,還未被發現就已經絕種了。

fsj 提到...

加拿大禁魚翅運動遭挫折

中央社 2011-12-16

風起雲湧的加拿大城鎮禁止擁有、販售及食用魚翅的運動,正遭受嚴重挫折。多倫多西邊的密西沙加市(Mississauga),去年10月通過的禁魚翅法律,現在暫停執行。

密西沙加市議會14日通過決議,暫停執行禁魚翅的法律,直至2012年6月30日。屆時,法律是否自動再度生效,或須再投票表決,目前尚不清楚。

密西沙加市議會暫停執行禁魚翅法律的說法是,此事宜等聯邦政府介入後再議。

反對禁魚翅的密西沙加市華商會,為市議會的決定雀躍不已。會長朱洪恩表示,市議會傾聽了華商會的意見。密市議會去年10月通過禁魚翅法律後,華商會曾發動抗議行動。

朱洪恩表示,密市議會暫停執行禁魚翅法令的決定,是華人抗爭的勝利。他不認為這項法律僅是延後實施,而壽終正寢。

朱洪恩表示,禁魚翅根本不屬市級政府職權範圍。既然聯邦政府尚准許魚翅產品進口,擁有、販售及食用魚翅便均屬合法,市政府無權禁止。

除了密西沙加市外,多倫多市、橡樹市(Oakville)、布蘭福市(Brantford)也都通過了禁魚翅的法律。尚未通過此項法律的城市,目前也正在考慮如此做。

朱洪恩表示,密西沙加市議會暫停執行禁魚翅法律的作法,可為其他城市榜樣。如果密西沙加市今後想讓此一法律死而復生,必遭法律挑戰。他同時也警告多倫多市,若不儘速取消已通過的禁魚翅法律,必將面臨同樣的挑戰。

當初推動禁魚翅法案的密西沙加市議員穆林(Pat Mullin)表示,市議會暫停執行禁魚翅法律,只是讓聯邦政府官員有時間與密市政府磋商。他相信磋商在明年6月30日以前應可完成,屆時禁魚翅的法律將再生效。

至於當初為何迫不及待地通過此一法律,穆林表示,這是因為密西沙加市要在禁魚翅一事上表達立場。他並指出,密西沙加市通過禁魚翅法律後,很多城市都立刻跟進。

fsj 提到...

聖誕樹蟲 長得像聖誕樹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9/today-life3.htm

自由 2011.12.19

〔記者張瑞楨/台中報導〕環海的台灣,沿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包括一種豔麗非凡、乍看之下宛如迷你聖誕樹的生物,它就是英文俗名稱為「聖誕樹蟲」的旋鰓蟲。令人驚訝的是,屬於環節動物的聖誕樹蟲,遠房親戚竟是「灰頭土臉」的蚯蚓。

生物專家李志穎說,動物分類屬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簪沙蠶科的聖誕樹蟲,有相當多的名稱,因豔麗宛如薔薇,日本俗名為薔薇簪,台灣則名為高射砲、旋鰓蟲或管蟲,它是全世界海域普遍的生物。以亞洲為例,分佈於日本本州中部以南的溫暖海域,包括台灣沿海。

聖誕樹蟲會嵌入大型珊瑚的上方,身體分泌出一條鈣質的管腔,固定於珊瑚上面,做為住所並具有保護自己的作用,「定棲」在珊瑚上面的聖誕樹蟲,濾食水中的微生物來維生,這種生物顏色最豔麗的部分,是兩個組成狀似聖誕樹的「冠」,這種冠是高度進化的「口前葉觸鬚」,用來困著與運送微生物到口部,同時具有呼吸功能。



◆ 志工守護老樹 首批64人結訓

【聯合報╱記者顏福江/高雄報導】2011.12.19

高市府兩年多前委由高雄市文化愛河協會,招募關懷城市生態及珍愛老樹的市民,進修守護老樹的基礎及進階培訓課程,並完成守護老樹的實習課程後,昨天有64位學員結訓,成為高雄市首批老樹守護志工。

這群志工當中,有不少夫妻檔、兄弟檔、父女檔、姊妹檔等。其中,家住楠梓區宏毅社區的何榮華,與妻子陳淑美及兒子何思翰全家投入,是少見的家族檔。

何榮華說,老樹並不是非得在深山野嶺,很多列管的老樹,就隱藏在社區裡、馬路邊,在我們周遭,這些老樹都是珍貴的綠色寶物。

根據市農業局統計,每位志工平均約分配到10棵老樹為守護對象,主要觀察老樹生長情形,特別有無大自然 (例如病蟲害)或人為的破壞,一經發現需處理及通報。

夫妻檔齊泰榮、蘇明珠共同的興趣就是親近大自然,他們自願照護偏遠的山林區及甲仙區共8棵老樹,兩人家住鳳山,但不嫌路途遙遠,每周末固定前往巡查,就當做踏青遊山玩水,他們雖然沒有小孩,但寄情於大自然的懷抱,這些老樹彷彿成了他們寶貝孩子。

fsj 提到...

科技人 幫樹蛙過馬路去完婚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2011.12.20

新竹縣橫山鄉豐鄉村大山背的梭德氏樹蛙,每年9月到10月,天黑之後,得從森林裡趕路下山,過馬路、跳下瀑布下方的溪流,參加一場選秀大會,被選中的公蛙,跟母蛙完成婚禮,繁衍後代。

但並非每隻蛙都幸運!擔任荒野保護協會定點觀察組小組長的晉泰科技協理鄧雲棟說,這場婚禮,危機四伏,樹蛙卻義無反顧,見證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意義。

荒野蛙調小組2008年秋季發現,大山背的山路上,遍布蛙屍,深入了解發現,秋季黃昏,梭德氏樹蛙集體從山林裡趕到溪流交配產卵,那時間正是山居人與觀光客車流最多時,「一晚數百隻蛙屍,母蛙還爆卵」,怵目驚心。

2009年開始,荒野號召有心人士傍晚到大山背「幫青蛙過馬路」,他說,第一年約好晚上7點,結果「青蛙少,屍體多」,原來,青蛙都在天一暗就過馬路,後來提早到5點30分。

荒野成員,絕大多數來自科技、學術界,今年透過臉書粉絲團,大小朋友「輪班」;也是荒野志工的交大助理廖文瑜說,有900多名全國各地的小學生志工參與,他們在青蛙路經之處,或定點勸導司機減速,危急時網起青蛙,送牠們到溪流,安全地推牠們一把,讓牠們趕快過馬路,「總計幫1,569隻蛙準時赴約」。

從小在橫山油羅溪畔長大的鄧雲棟說,大山背梭德氏赤蛙所以這麼辛苦,全因人類造成,首先牠們得過馬路,接著跳過90公分高的紐澤西護欄,幸運過兩關,最後還要跳下6公尺深的護坡,才能抵溪流。「牠身長不過5公分」。

大山背生態遭人為破壞嚴重,野溪整治,讓生物無蔽蔭處,漸漸消失,馬路拓寬、建停車場也有反效果,「很多人都不來了」,如果設計之初,多考量生態,就不會本末倒置。

廖文瑜說,台灣青蛙總共33種,大山背14種,「每次看到青蛙生命在你面前消失,就相當自責」;她說,大自然是最好的生命教室,她帶弱勢孩子上山,有些原本孤僻的個性,變得開朗,敢與人互動,期望大家都來保護生態。

(這篇專訪今天上午8點15分,在IC之音竹科廣播FM97.5「IC部落格」播出,網址:http://www.ic975.com,兩周內可重聽。)

※ 相關報導:

* 電子新貴 攝出美麗鳥兒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793110.shtml

這些作品在全球最受歡迎的相片分享平台Flickr上發表,引發全世界網友對台灣生態豐富的讚嘆,今天發表「飛羽台灣」新書。

fsj 提到...

里約調查 大西洋叢林生物多樣性

中央社 2011.12.22

2012年1月起,巴西里約熱內盧州環境廳專家將組成研究小組,對州內大西洋叢林320處地點的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以制定更有效率的森林保護公共政策。

環境廳森林生物多樣性督察西蒙(Alba Simon)指出,研究小組將採集每處地點的土壤與植物樣本,了解森林自然資源對附近居民的日常與經濟用途,如是否砍伐樹木作為柴薪或採集植物作為藥材。所有樣本將送交巴西農牧研究所與里約植物園分析。

環境廳資料顯示,大西洋叢林約佔里約熱內盧森林面積的21%至27%,但因資料分析來自衛星雲圖,有可能受雲層遮蔽影響,不能準確計算森林面積。研究小組將實地進行調查,並優先分析生態保護區及申請環境許可證的大型建設範圍。

西蒙指出,為配合2014世界盃足球賽與2016夏季奧運的舉行,未來幾年里約熱內盧將推動多項可能對環境造成巨大衝擊的建設計畫,透過研究小組的調查,環境廳的審核將更嚴謹。

巴西環境部計劃對巴西森林範圍擁有大西洋叢林的15州,每5年進行1次生物多樣性調查,里約熱內盧是繼南部聖卡塔里納(Santa Catarina)後展開調查的第2州。

聖卡塔里納的調查結果顯示,境內大西洋叢林分佈稀疏,斷斷續續,沒有彼此連貫。無論是質、量或生物多樣性都很糟,瀕臨絕種的物種也較預期多出許多。

西蒙表示,假如里約熱內盧的結果類似聖卡塔里納,州政府必須在叢林保護、復原與再生範圍增加2倍投資,因為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唯有保護好自然環境才能談論其他。



◆ 潤泰建案緊鄰植物園 恐衝擊生態/豪宅擋日照 植物剉咧等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22/today-life1.htm

自由 2011.12.22

〔記者鍾麗華、林美芬、黃其豪/台北報導〕鄰近總統官邸地區一度引發國安顧慮的「潤泰創新植物園」建案,因豪宅樓高十二層,建物阻擋陽光正常照射,恐將衝擊三.五公尺外的台北植物園生態。身為森林保育與植物園主管機關的農委會,僅要求建築外牆裝設「補光設備」,創下國內首例,但專家指人工光源無法完全替代日光,直斥農委會「離譜」、「荒謬」。

僅要求外牆裝補光設備 專家斥「荒謬」

成立超過百年的台北植物園,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將部份土地撥給政府機關,其中博愛路一帶給台銀使用。潤泰創新在二○○八年十月,標下台銀標售的一千二百四十四坪土地,推出「潤泰創新植物園」建案,現已施工一個多月,預定兩年後完工。

主建築最近距植物園約3.5公尺 樓高12層

由於主建築最近僅距離植物園約三‧五公尺,而地上十二層樓、高達四十二公尺,地下四層樓、深達十五‧二公尺,但附近「裸子植物園區」樹木僅高三、四公尺,最高僅約十五公尺,完工後將嚴重阻擋陽光正常照射。

據了解,因台北市政府要求建商與林試所協商、立切結後才發建照,林試所承辦人不願背書,農委會主委陳武雄竟要求撤換承辦人與研究人員。去年十一月初換人,十一月三日就與潤泰開會,隔天立即發文給潤泰與台北市政府。陳武雄對此回應說:「怎麼可能?」林試所長黃裕星解釋是例行的職務調動。

黃裕星說,從陽光照射角度估算,該建物將使植物園每天平均短少一、兩小時日照,已要求外牆裝設投射燈補足日照;由於史無前例,「無法保證一定有效」。該建築預估遮蔽裸子植物園區其中一千到一千五百平方公尺。

學者︰陽光不足無法行光合作用 恐枯死

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王升陽說,燈的波長與日光不一樣,恐浪費大筆電費,效果有限。他指出,裸子植物屬針葉林,不適合在台北生長,未來陽光不足,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失去營養源,就會不健康,甚至枯死。

前林試所長金恆鑣批評:「天真得很!植物有生命,不是任人擺布,植物園已嚴重違反生命倫理。」他說,以五十年生的樹木而言,根部可延伸廣達二十到二十五公尺,工程不知傷了多少樹木的根?主管植物園的林試所副研究員楊正釧也坦承:「說沒影響,是騙人的。」綠黨發言人潘翰聲批評,農委會「先射箭再畫靶」,離譜到不可思議。

潤泰創新董事長劉忠賢表示,在都市審議過程中,反對這項興建計畫者都已充分表達意見,獲得共識之後,才獲核發建築執照,在施工前,連同施工計畫、順序、圍籬處理及綠美化等,均與植物園密切溝通。

台北市都發局都市設計科科長陳建華說,日照對於植物生長影響多大,是很專業的領域,市府尊重林試所協商結果。

fsj 提到...

白海豚變少了!六輕擴建須提保育計畫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1.12.26

海水酸度過高 白海豚減少

台大教授周蓮香上午發布一項雲林沿海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顯示,最近3年總共目擊到白海豚118群次,其中雲林北岸只有3群次,而雲林南岸則有106群次,而雲林北岸恰是六輕工業區所在,顯示六輕附近的海域因石化業廢水排放,導致酸度過高,使白海豚無法棲息而減少。

環保署環評委員會中午做出結論,強力要求台塑要送審六輕4.6期擴建計畫時,必須提出保育中華白海豚的計畫、策略與具體方法。

台大教授:海水PH值應8以上

周蓮香並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建議雲林附近海域的PH值(酸鹼值)最好能達8以上,麥寮港出入船隻在不影響航行安全下,船隻減速至六節左右,抽砂船在進行疏濬或外海拋砂時,應加強監控與海豚活動的關係,作業過程應避免疏濬噪音、或拋砂產生的大量懸浮微粒對海豚造成影響。

台塑關係企業在送六輕四期擴建計畫時,曾被環保署強制要求進行雲林沿岸白海豚生態調查研究計畫,台塑因此委託周蓮香及中山大學教授陳孟仙進行研究。自97年迄今為期三年的海上調查,及去年開始的兩年水下聲學儀監測,總計102趟有效出海調查,總共目擊118群次白海豚,其中109群次屬有效目擊。

雲林中南岸 目擊率達9成

調查顯示,由麥寮港北堤以北的雲林北岸,只記錄到3群次,而白海豚出現群次最密集在麥寮港以南至台子村沿岸,以舊虎尾溪口與台子村兩處沿海密度最高。

周蓮香表示,經比對發現,近三年在雲林沿海累積目擊到的白海豚約有48隻,如再加上嬰幼海豚,每年約有50隻在雲林海岸活動,其中重覆目擊率約9成都在雲林中南岸,顯示白海豚可能因無法忍受北岸六輕排放水造的海水酸值過高,因此使白海豚多集在雲林中南海岸活動、覓食,而白海豚很少出現在雲林北岸,就算有出現,也只是以「移動旅行」為主。

同一研究也顯示,白海豚主要多離岸3公里內,且水深淺於15米的近岸水域活動,並在此一狹窄的淺水海域南北來往移動。



◆ 棲地的魚被偷… 鰲鼓候鳥數減半

【聯合報╱記者黃煌權/東石報導】2011.12.26

國內面積最大的嘉義縣鰲鼓濕地,夜間常有人潛入偷網魚,干擾冬候鳥棲息地,候鳥食物因此短缺,造成今年候鳥數量大減。嘉義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陳建樺指出,今年鰲鼓濕地冬候鳥的數量約比去年減少一半,鳥會及鳥友很憂心。東石農場主任陳耀祥強調,將加強夜間巡邏。

鰲鼓濕地棲息的鳥類200多種,是國內重要賞鳥區,但鳥友發現今年鳥況「極不理想」。

陳建樺指出,去年棲息在鰲鼓濕地的黑面琵鷺,最多達120多隻,至目前只有50多隻,原本隨處可見的魚鷹幾乎不見蹤影。有鳥友表示,往年雁鴨至少上萬隻,今年約只有2000至3000隻,約減少7成。

陳建樺指出,冬候鳥減少的主因是常有人拿漁網夜間潛入網魚,包括蜈蚣網、流刺網都有,干擾候鳥棲息環境,也造成食物短缺。

管理鰲鼓濕地的台糖東石農場主任陳耀祥說,將加強夜間巡邏。



◆ 「蝠」爾摩沙 雪霸驚現24種蝙蝠

自由 2011.12.26

〔記者張勳騰/苗栗報導〕雪霸國家公園雪見遊憩區先前發現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無尾葉鼻蝠」,最近以超音波偵測器輔助收集聲音,再發現未被捕捉過的「棕蝠」及「游離尾蝠」,讓雪見遊憩區的蝙蝠物種已達到24種,16年來也首次發現水鹿的蹤跡。

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近年來到雪見遊憩區參觀人數暴增,不少領隊利用「大聲公」解說。由於蝙蝠對聲音很敏感,「大聲公」的噪音恐讓棲地的蝙蝠受到干擾,雪霸處呼籲少用「大聲公」,並請遊客放低音量。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林青說,經3年的生態調查,雪見地區已發現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無尾葉鼻蝠」,最近和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合作,意外記錄到在雪見地區從未被捕捉的「棕蝠」與「游離尾蝠」,雪見累計的蝙蝠物種已24種,佔台灣食蟲性蝙蝠(以31種計算)的77.4%。

研究人員在台灣長耳蝠與台灣管鼻蝠的身上,裝了重僅0.3公克的無線電發報機,找尋蝙蝠白天的棲所,發現牠們住在中海拔地區的小樹洞及懸掛在樹上的枯葉叢中;12月初追蹤時氣溫驟降,發現1隻台灣管鼻蝠棲息在掉落於柳杉枝條間的捲曲枯葉中,呈現深度休眠狀態。

此外,研究人員12月初連續幾天聽到森林中傳來保育類動物水鹿的啼叫聲,並發現1棵柳杉的樹皮被嚴重磨損,間接證實水鹿在此活動,這也是雪見遊憩區16年來首度發現水鹿蹤跡。

fsj 提到...

想要「年年有魚」 你有吃對海鮮嗎?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1.12.27

你常吃馬蹄蟹、烏賊、野生石斑或圓鱈嗎?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提醒民眾,買對魚、吃對魚,避免因過度捕撈、破壞魚類生態,才會「年年有魚」。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說,台灣原本魚種數三千一百多種,占全球魚種的一成以上,但台灣人喜歡吃海鮮,過去四、五十年來幾乎「無所不吃、無所不抓」,「連大法螺、海星都有人吃!」加上消波塊、漁港建築及汙染破壞海洋生態,很多魚的數量比廿年前少了四分之一。

邵廣昭表示,挑選海鮮應把握幾個原則:吃養殖魚比吃野生海洋捕撈魚好;長壽的掠食性魚類體內重金屬累積含量高,應避免食用;養殖的蝦、鮭、鮪以魚粉或小魚為餌料,破壞生態,不建議購買;選用食用植物性餌料的養殖吳郭魚、鯉魚較佳。

他說,在礁岩生存的魚類如蝶魚往往因為地理隔離,顏色往往也較鮮豔,有「種多量少」的狀況,應不吃、不買。

為幫助民眾吃對魚,多樣中心魚類研究室編了一本《台灣海鮮選擇指南》把六十種台灣海鮮分為「建議食用」、「想清楚」及「避免食用」三大類。「建議食用」類因為來源地的漁業管制較完善,或是海鮮養殖場大都符合環保經營原則,因此可放心食用。

「想清楚」再食用的海鮮,多是因捕撈或養殖方法不善而面臨生存壓力的魚種。「避免食用」魚類的捕撈或養殖方法會破壞生態,或已過度捕撈。


魚也會「說話」

魚會發出聲音,但不像鳥鳴那樣好聽,有時像輕敲木頭的「奪、奪」聲,有的則類似在水中吐泡的聲音。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說,魚類「發聲」的原因還無法完全確定,推測可能是領域行為,或為了繁衍後代。

中研院「魚樂e世代—臺灣本土魚類之數位典藏計畫特展」有一部裝置,讓民眾「聽」魚;有些魚在辨認同伴、求偶或嚇阻敵人時,會用牙齒或泳鰾來發出聲音;在攝食、移動時也發出不同的聲音。

邵廣昭舉例,黃魚在求偶時就會發出聲音,許多人趁著黃魚的生殖交配期「聽聲辨位」捕魚,其實很不公道。會發聲的魚還有河鱸、拿騷石斑魚、扁鰺等。

* 想認識台灣周圍的魚類,可上「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珊瑚礁指標魚種遽減 生態危機警訊

自由 2011.12.27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昨天公布二○一一年珊瑚礁總體檢報告,鼻頭角珊瑚覆蓋率約十四%,狀況最差,報告指出,雖然大多數珊瑚礁狀況尚可,但指標性魚種數量稀少,呼籲政府儘速劃設海洋保護區,搶救海洋生態。

鼻頭角珊瑚覆蓋率14% 最糟

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昭倫表示,綠島龜灣覆蓋率最高,超過七十五%,研判因附近聚落少、污染少;鼻頭角狀況最差,研判是遊客多,加上海灣地形封閉,污染物難以排除。

陳昭倫表示,雖然大多數珊瑚礁健康狀況尚可,但即使在珊瑚礁情況不錯的綠島,指標性魚種和經濟性無脊椎動物數量,如石斑、石鱸、龍蝦少得可憐,顯示台灣海域遭過度漁撈,珊瑚礁生態出現危機。

政府應速劃海洋保護區禁漁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二○○三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籲請各國在二○一二年前將十二%領海面積劃入保護區,且應屬於IUCN保護區分類系統中第I類,我國迄今僅不到六%領海面積劃入保護區,真正符合IUCN第I類標準僅有東沙海洋國家公園及澎湖青灣內灣禁漁區。

陳昭倫表示,IUCN保護區分類系統分為四類,第I類以設立禁採區為主,在禁採區內海域不僅不能有漁業活動,甚至不能有旅遊行為,規定最嚴格;台灣六%保護區比率相當低,澳洲光是大堡礁的保護面積就有三十三%,未來目標是五十%。

陳瑞賓表示,二○○九年起進行珊瑚礁體檢,發現全台僅野柳容易觀察到大型經濟魚種及無脊椎動物,野柳僅劃為地質公園保護區,成效已經這麼好,如能劃設IUCN第I類保護區,對於增加物種多樣性、成長率及繁殖量將是一大助益,漁民也可間接受益。

但日前協會向三黨總統候選人送出承諾書,要求劃設海洋保護區、解決海洋保護區執法不彰,以及推動相關立法等訴求,並未獲得具體承諾。



◆ 海底低壓電 印尼珊瑚重獲新生

法新社 2011.12.27

(法新社印尼佩母德蘭26日電) 非法使用氰化物毒藥捕魚外加海水溫度上升,峇里島附近珊瑚一度大面積死亡,情況堪慮。但德國有機建築先驅科學家的創舉,給了1位潛水人士拯救珊瑚的靈感。

這項計畫復育始於2000年,峇里島北部沿海佩母德蘭(Pemuteran)的湛藍水域,科學家在這裡放入金屬復育框架,現在上面已布滿色彩斑斕的巨大珊瑚,裡頭有數百條魚以此為家。

這項珊瑚復育計畫已引發世界各國仿效。

印尼漁民過去使用氰化物和爆裂物等方式捕魚,嚴重傷害珊瑚礁生態,1990年代末期,海水溫度上升更讓珊瑚礁幾乎消失。

60歲的潛水家毛羅維可(Rani Morrow-Wuigk)回想:「當時我難過極了,所有的珊瑚都死了,變成碎石頭和沙子。」

但德國建築學家和海洋科學家希爾伯茨(WolfHilbertz)1970年代發現的技術,引起了毛羅維可的注意。

希爾伯茨過去試圖要在海裡「養」建築材料,因此他在海裡埋入金屬框架並發出微弱無害的低壓電。

這引發海水的電解作用,使框架積聚石灰質。石灰質是構成珊瑚礁的主要元素。

毛羅維可發現這項研究後,讓她有了拯救佩母德蘭灣的構想。

她決定自己出資,加上恢復珊瑚研究地點前的度假區Taman Sari的幫助,她將此計畫中使用的金屬框架擴大至22個。

現在佩母德蘭灣2英畝海面範圍內,已有約60座這類金屬鐵籠,不僅把珊瑚礁從瀕死救回,而且讓它們的健康狀況更甚以往。

毛羅維可說:「現在我們擁有的珊瑚園比以前還美。」(譯者:中央社徐嘉偉)



◆ 封山五年遭盜獵 重創雪霸保育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苗栗縣報導】2011.12.27

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警察隊昨天凌晨在觀霧地區,查獲兩名男子盜獵長鬃山羊、山羌等七隻保育類野生動物,其中一頭小山羌不到一歲,推測小山羌是跟著父母外出覓食卻全家被獵殺。

警方表示,每年十至十二月,野生動物會出外大量覓食準備過冬,這段期間山區較無強風,野生動物不易嗅到人類的氣息而即時逃跑,獵人容易近距離獵殺。觀霧地區去年十月底曾發生大規模盜獵,十二頭保育類動物喪命,事隔一年,又有保育類動物在獵槍下斷魂,重創觀霧地區封山五年的保育成果。

雪管處表示,二○○四年觀霧遊憩區因颱風道路坍塌封園,去年七月重新開放,觀霧往大霸尖山的大鹿林道東線改為步道,禁止車輛進入,園區休養生息五年,讓山羌、帝雉重新出沒,野生動物族群數量逐漸穩定,卻遭不肖盜獵者釘上。

警方表示昨天凌晨一點多巡邏,在大鹿林道東線旁的觀霧遊憩區停車場發現一輛轎車,靠近查看,車內雖沒野生動物屍體,卻有正在充電的探照燈,研判可能有人盜獵。

警方為了不打草驚蛇,轉往下山途中埋伏,忍受攝氏五度低溫,不敢發動車輛。一小時後果然看到轎車駛下山,攔截後,在後車廂發現動物屍體,包括一隻台灣長鬃山羊、五隻山羌、一隻白面鼯鼠。

兩名男子曾聰雄、周聖義表示,他們利用強光照射,獵物受驚嚇後無法動彈再開槍射擊,小山羌是因為看不清楚才不慎獵殺。

警方指出,山羌等野生動物在山產店的行情價,是一般肉類的三到五倍,每台斤至少可賣二百元,因此吸引二人上山盜獵。昨天將兩人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及槍砲等罪嫌送辦。



◆ 新手媽媽不會餵奶 小海豚虛弱死亡

【聯合報╱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2011.12.27

出生只有4天的瓶鼻小海豚昨天上午9點死了,遠雄海洋公園與美國芝加哥雪德水族館聯合團隊昨天沉痛地向大家宣布噩耗,形單影隻的小海豚媽媽「寶妹」一度不願進食,偉大母愛令人動容。

小海豚早上出現游泳無力狀況,多次游到傾斜側翻,隨即失去意識,聯合團隊立即緊急搶救,帶離母體歷經一小時的搶救,依然回天乏術,聯合團隊初步研判,小海豚是體力過於虛弱死亡。

小海豚本月22日凌晨2時34分出生後,成為人工飼養的瓶鼻海豚順利產子全國首例,聯合團隊24小時緊密觀察及待命,通常出生後8至12小時,小海豚會自行喝奶,若超過36小時未有哺乳行為,就要考慮人為介入。

不過小海豚遲遲無法自行吸吮母乳,團隊於23日上午開始以人工採集母乳方式,協助餵食小海豚,但「寶妹」為保護小海豚,始終不願離開,讓採集母乳作業受挫。最後改以人工乳替代母乳哺育,雖然補充養分,但仍缺少自然母乳所含的抗體,因而造成體力虛弱。

美國芝加哥雪德水族館副總裁肯恩表示,海豚第一胎通常因媽媽沒有經驗,小海豚死亡率高達90%,且生存時間不會超過24小時,此次小海豚事件,海洋公園及聯合團隊已盡了最大努力。

遠雄海洋公園小海豚死亡後,屍體存放冰庫,擇日將會同國內外海豚獸醫師解剖釐清死因,並將牠製成標本。長期陪伴「寶妹」的訓練師林寶光淚流滿面,不斷為小海豚祈禱:「到天國要開開心心!」

海洋公園總經理吳方榮說,「寶妹」初嘗喪子之痛,情緒低落,昨天上午不願進食,園方先將牠隔離,並派出從小一起長大的花紋海豚「小花」陪游,中午以後,已開始吃魚,但胃口不佳,吃沒幾條魚,就不斷地在飼養池洄游,似乎在尋找突然失蹤的小孩。

fsj 提到...

野生熊貓吃肉 有圖為證

【世界日報╱北京28日電】2011.12.28

大熊貓最愛吃竹子,但還會吃肉的鐵證近日首次曝光。一架安裝在四川平武縣老河溝林區的紅外線相機最近拍到一隻野生大熊貓啃食一隻死亡牛羚的骨頭、大啖牛羚肉。據悉,這是首次有關於大熊貓食肉的影像紀錄。

據綿陽晚報報導,在王朗保護區、平武縣林產有限責任公司與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北京大學共同開展的平武縣老河溝大熊貓棲息地監測活動中,紅外相機拍攝到這個野生大熊貓啃死亡牛羚骨頭的畫面。這不但是中國首次拍到大熊貓吃肉的影像紀錄,也為研究大熊貓生活習性、科學保護野生熊貓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觀察很久才下手

據報導,平武縣林產公司工作人員在今年10月份前往老河溝調查大熊貓棲息地情況時,在海拔約2000米的一個叫乾溝的地方,發現河灘的石堆中,有一隻自然死亡的成年牛羚,上百斤重的屍體被擠在石塊中。當時,牛羚的屍體還比較新鮮,死亡時間可能在三、四天左右,身體有被啃咬的痕跡。

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憑經驗判斷可能是烏鴉所為,並在附近樹上安裝了一台紅外線相機,旨在查明是甚麼動物吃了牛羚肉。到上月,工作人員取回這台紅外線相機,裡面的畫面讓他們大吃一驚:「相機竟然連續拍攝了一隻大熊貓啃牛羚骨頭的畫面,照片共有600多張!」

報導指出,照片顯示,這是一隻成年大熊貓,牠身體強健,黑白線條分明,胖乎乎的。照片拍攝時間從11月9日晚上11時許至次日凌晨5時許。從畫面中看到,這隻野生大熊貓起初圍著有牛羚屍體的石堆轉了很久,因為紅外線相機在夜間拍攝會閃光,大熊貓圍著安裝紅外線相機的樹又轉了很久、好像在觀察甚麼似的。

保留了原始習性

從拍攝畫面開始,大熊貓嘴裡就吃著可能是竹子之類的食物。工作人員說:「大熊貓轉轉停停,直到兩個多小時後才走向石堆,用爪子從石堆中扯出牛羚的脊椎骨啃了起來,大啖牛羚肉。」由於是夜間拍攝,有些照片清晰,有些照片較為模糊,從清晰的照片中,能清晰的看到大熊貓啃脊椎骨和吃肉的情景。工作人員表示,以往聽說過大熊貓食肉的說法,但都沒有影像資料予以佐證,這次拍攝到的照片填補了這一空白。

據報導,平武縣林業局副局長、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佑平表示,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但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有時也吃竹鼠。「早在300萬年前,大熊貓是食肉動物。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大熊貓現在主食竹子。」此次影像記錄了大熊貓啃骨頭吃肉,反映大熊貓的特殊個體還保留了原始的生活習性。

據稱,大熊貓的消化系統已經不太適應吃肉了,吃肉會令牠們下瀉和嘔吐。



◆ 東非噪犀鳥 竟現蹤新北市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2011.12.28

咦!這不是動物園的大嘴鳥嗎?昨天有人在新北市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發現一隻黑色巨鳥,經中華民國野鳥學會鑑定後,確認是東非噪犀鳥,愛鳥人士研判是「籠中逸鳥」,將通知新北市政府或台北市動保處協助安置。

中華鳥會保育部副主任李建安表示,噪犀鳥主要分布在非洲東部和西南部,棲息在森林或曠野林中,體型中大型,成鳥身長約六十五公分,巨大的嘴喙上方長著彎曲的盔甲狀構造,遠看像長了犀牛角,因此稱為犀鳥。

李建安指出,這種非洲森林大型鳥竟出現在台北街頭,最大可能性是從飼養的籠舍或動物園中逃脫的籠中鳥,加上牠的叫聲特別、身型巨大,容易引起民眾注意。有民眾提到,去年十月就看過牠的蹤跡,擔心牠已適應台灣環境,恐怕危害本土鳥類。

中華鳥會副秘書長黃柏鈞說,犀鳥通常以漿果、核果等果實及昆蟲為食物,但若與台灣原生鳥類競爭食物與棲息地,對本土鳥類是一大生存威脅。提醒民眾不要隨意棄養或放生外國進口鳥,更要踴躍提供外來鳥類在台灣的出沒情形。



◆ 邁向0撲殺 台南首創替流浪狗找頭路

【曹婷婷/台南報導】2011-12-28 中國時報

台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獨步全國,替流浪狗找頭路,免於被撲殺的命運,迄今已媒介一○一五隻狗重新找到家,尤其受養豬場歡迎;一位業者說,自從養狗當保全後,再也不必擔心豬被偷,有的養豬場甚至一口氣認養數十隻,層層把關。

台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長李朝全說,台南縣市流浪狗數量眾多,每年平均收容近一萬五千頭,今年也有一萬一千餘頭,由於安樂死備受非議,在零撲殺前提下,除非重症或有傳染病才給予安樂死。

但流浪犬何去何從,是一大問題。李朝全說,傳統認養流浪犬是作為寵物,但數量畢竟有限,每年僅約一千五百隻,難有成長空間,所以大膽提倡幫流浪犬找工作,拓展認養率。

計畫實施後,流浪犬認養數大幅增加,今年認養數達三千頭,成長的五十%皆為工作犬,安樂死也減少廿五%。

李朝全強調,流浪犬當工作犬的保全功能,廣獲業界肯定,包括水產業、畜牧業陸續投入,尤其是養豬場占大宗。

他說,並非所有狗都適合當工作犬,也需事先進行性向評估,視其習性、態度決定勝任何種工作,目前以米克斯占九成最多。

李朝全指出,工作犬推廣一年,一千頭只被退貨七隻,成效佳,其中一隻被退貨七次,理由是愛咬人、太凶悍。經營生態農場的卜榮辰說,以前農場動物常遭流浪狗咬死,曾一晚損失廿隻兔子,養狗守護,可以永絕後患。

訓犬師蔡慶榮說,流浪狗培訓成工作犬約需三周,訓練牠們學習服從、聽口令,接著再進階教牠們趕豬、趕雞及趕小偷。

李朝全也與明德監獄聯繫,合作推廣「監獄犬」,擬聘訓犬師指導受刑人學習馴犬、美容技能,習得謀生一技之長,另外,這些狗也能看顧監獄養雞場,預防野貓野狗偷襲。



◆ 雪見「無菸」 遊客樹木都樂活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泰安報導】2011.12.28

雪霸國家公園雪見遊憩區,獲苗栗縣衛生局認證為「無菸職場」,上個月底接受表揚,雪見管理站指出,遊客中心的室內及室外廣場、平台、步道都全面禁止吸菸,遊客經勸導也都會配合,遊憩區內禁菸,也能減少山林秋冬乾旱期森林火災發生機率。

雪管處長林青表示,菸害防制法新規定98年1月施行後,雪見遊憩區就積極落實禁菸規定,員工辦公場所和遊客中心室內全面禁菸,遊客中心前的廣場、露天咖啡座、木棧步道區等遊客眾多的區域,也都張貼禁菸標誌,讓不吸菸的遊客免於二手菸危害。

雪見管理站指出,站內重視推廣禁菸,考量健康因素,也降低森林火災發生機率,尤其到了秋冬乾旱期,任何一點星火或者菸蒂,都可能引發山林火警,損害國家公園自然生態,因此勸導遊客上山不要吸菸,遊客幾乎都樂意配合。

苗栗縣衛生局企畫科稽查員謝學禹表示,衛生局推動無菸職場,每年由各鄉鎮衛生所輔導職場改善無菸環境,並接受多次無預警抽查,檢查出入口是否有禁菸標示,室內有無菸灰缸、菸盤等器具,若設有戶外吸菸區,是否避開人群聚集處等條件。

今年共有20處職場通過縣衛生局的無菸認證,雪見遊憩區9月接受抽查,各項指標都順利通過獲得認證。縣衛生局長羅財樟說,無菸職場是無菸社區的一環,職場落實禁菸,可提升員工健康和企業形象,也盼透過認證,推廣企業成為降低菸害的助力。

雪管處希望遊客到各遊憩區,都能盡量配合不吸菸,即使是在室外,也能遵守「旁邊有人、我不吸菸」的禮儀,看到周邊有禁菸標誌或宣傳海報,也能相互提醒禁菸,讓其他遊客都享有無菸環境,也避免山林火警。



◆ 海科館公園海堤 短期修復做起

【張謙俊/基隆報導】2011-12-28 中國時報

立委謝國樑廿七日關心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復育環保公園海堤損壞改善,籌備處將爭取一.三六億元進行海堤及邊坡修復改善工程,先從短期修復海堤做起。

海科館潮境公園內環保復育公園,因復育公園內海堤受海浪沖擊,東北角海堤損壞近兩百公尺,導致掩埋的垃圾外露,民眾憂心垃圾外洩破壞海洋生態。

立委謝國樑和前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等人昨到海科館瞭解,海科館籌備處主任柯永澤表示,在民國九十八年相關預算通過後,提報修復相關海堤,原擬進行簡易改善工程處理,因前段海堤前無消波塊、防波堤阻擋海浪,僅簡易維護,無法徹底解決海堤損壞問題,故另行規畫需進行消波塊安置與垃圾清運工程設計,約需要一.三六億元,提報政院專案補助計畫,尚待行政院審核。

海科館表示,八斗子垃圾場復育十九年後,八○%有機垃圾溶解土地趨穩定,若要將區域內垃圾清運,需要十五至廿億元,工期四至五年,影響海科館營運,也衝擊八斗子居民生活環境,目前提出是近期防治計畫是評估最佳方案,海科館將持續監測海堤損壞是否有惡化的情況。

※ 相關報導:

* 典寶溪60年慘況~上千吳郭魚暴斃 魚屍綿延500公尺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28/today-life5.htm

fsj 提到...

搶救白海豚 不靠熱點

【陳昭倫】2011-12-29 中國時報

前天環保署召開六輕擴廠案的審查會,其中由六輕委託台大和中山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白海豚的調查報告。其結果指出,白海豚可能受到六輕排放廢水的影響,而減少族群數量。這樣的結果其實一點都不令人驚訝。

不要說是白海豚,同樣是呼吸由六輕排放出來的廢氣,生活在六輕附近的居民都因六輕造成的空汙造成的健康風險而死亡,白海豚不只呼吸同樣汙染的空氣、還游在酸化的海水裡、因為過度捕撈而吃不到食物,這樣淒慘的狀況跟在寒流被用冷水槍潑水的台北街友有何差別呢?這樣的結果還需要花大筆的經費作研究嗎?然而,仔細檢視這個團隊研究的內容,筆者發現一項可怕的論調將會是殺死白海豚最後的一把利刃。那就是嚴重誤用「熱點」,誤導白海豚保育。

「熱點」英文為hotspot,在生物學上有著嚴格的定義。這些定義在網路上的百科全書都可輕易查閱(http://zh.wikipedia.org/wiki/生物多樣性熱點)。生物的熱點為在界定一個受到人類威脅的地理區域擁有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hotspot),例如分布於菲律賓、印尼、巴布亞之間的三角區塊有超過八百種熱帶珊瑚、一千五百種魚和蝦貝就是被公認的「珊瑚三角帶」(Coral triangle)熱點。因此,六輕的研究團隊任意借用熱點描述單一物種白海豚出現頻率的高低,根本就是錯誤類比。

這樣的說法從國光石化的環評案就一直被誤用和誤導社會大眾,甚至出現白海豚會轉彎的荒謬論調。這些錯誤的研究以為白海豚只會出現在這些熱點上,其他海域只是得通過。因此在劃設保護區上一直在定義所謂最熱的熱點上空轉,不斷在公部門、廠商之間索取研究經費,真的是「研究再研究,一切照舊」。然而鯨豚野外觀察資料的累積曠日廢時,況且這個團隊所作的白海豚分布資料也被他們自己列為「極機密檔案」不容其他團體取得比較,更無法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接受檢驗,因此造成後續在保育策略的制定上一再的被推延,讓搶救白海豚的努力,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

相反的,多篇已發表在國際嚴格審查的學術報告都證明白海豚在台灣西海岸的棲地是無法切割的整個區塊,更無所謂錯誤的熱點,但卻完全不被保育當局採納,進而成為國際鯨豚學術間遺憾。因此,國光石化停建後近半年了,卻一直不見保育主管單位的動作,就是因為這些未被審查「熱點」謬論陰魂一直纏繞著,害慘了白海豚。筆者與多位國際學者也直接寫信給馬總統、農委會主委表達了白海豚棲地不可分割的重要性,也石沉大海,無法停止這樣錯誤概念的散播。

白海豚所受到的五大威脅包括:棲地消失;淡水減少輸入,影響食物來源;生活廢水以及農業與工業化學汙染;水下噪音;流刺網誤捕。這些鐵證如山的結論早在二○○七年就由國際鯨豚專家確認,也發表國際學術研究和著書。但是,五年過去了,台灣政府確依然聽不進這些建言。按照這牛步化的行政效率、錯誤百出的研究,筆者必需要悲觀的說,在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名錄中,東台灣海峽的族群很可能會在未來的幾年就可除名,不是因為我們保育有成,而是他們已完全消失於台灣。到時候是誰殺了白海豚,就不難而知了。

(作者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東臺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小組、IUCN瀕危物種名錄專家)



◆ 災防法修正 增核災動植物疫災

中央社 2011.12.29

內政部部務會報今天通過「災害防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生物病原災害、動植物疫災及輻射災害增列為災害類別。

內政部表示,今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大量人員死傷,並導致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以及嚴重經濟損失,也考量國人對於H1N1新型流感、禽流感及口蹄疫等疫情防治日漸重視,為因應實際災防需要,配合組織改造與縣市改制,擬具「災害防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內政部指出,修正重點主要將災害類別增列生物病原災害、動植物疫災及輻射災害,律定各種災害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分別為行政院衛生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此外,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與縣市改制直轄市,草案將「災害防救署」修正為「災害防救及消防署」;草案也規定災害防救經費增列不受預算法第23條限制,使運用更為靈活及符合實際所需,災害防救體制更完備健全。

fsj 提到...

諸羅樹蛙 台南社大全都「錄」

【聯合報╱記者莊宗勳/台南報導】2011.12.30

永康區三崁店是諸羅樹蛙在台灣最大的棲息地,為了保護這裡的生態,台南社區大學邀請攝影家楊錦煌帶領學員用相機記錄諸羅樹蛙可愛的模樣,昨天在台南社大舉辦「蛙鳴獵影」成果展,希望大家更重視保育工作。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表示,諸羅樹蛙在84年首度被發現主要分布在雲林、嘉義及台南等地,但都局限在曾文溪以北。96年在永康區三崁店被發現後,把諸羅樹蛙的棲息地延伸到鹽水溪南岸,族群數量約有2000隻以上,是台灣現在最大棲息地。但因面臨開發,急需保育。

台南社大除了記錄生態外,也教導學員認識諸羅樹蛙。為了喚起更多人關注,邀請攝影家楊錦煌帶領學員用相機記錄諸羅樹蛙可愛的模樣,昨天舉辦「蛙鳴獵影」成果展。

楊錦煌說,諸羅樹蛙體型小,都棲息在叢林內,學員要鍛鍊出好耳力,才能發現牠的蹤影。最重要的是不能因為拍攝而破壞周邊生態。他說,如果能讓更多人透過影像認識諸羅樹蛙,並加入保育工作,再怎麼辛苦都值得。



◆ 《憂樹蛙消失》台南社大催生自然公園

自由 2011.12.30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永康三崁店糖廠宿舍區為國內最大的諸羅樹蛙棲地,四年前保育團體首度在此發現諸羅樹蛙,估計數量約二千隻,因棲地環境變化,如今族群數量愈來愈少。台南社大憂國寶級樹蛙在台南消失,昨結合各學程師生一起催生「三崁店自然公園」。

台南社大主秘林冠州表示,九十六年六月展開的三崁店諸羅樹蛙搶救行動,在社大、三崁店守護聯盟等團體與學者專家努力下,瀕危的諸羅樹蛙於九十七年被農委會列為第二級保育類動物,避免因土地開發面臨族群滅絕的危機。四年來,隨著氣候環境變遷,以及後續棲地使用不明確,三崁店諸羅樹蛙出現日漸稀少的危機。

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表示,為爭取保存棲地,社大將藝術學程繪本、馬賽克及資訊學程攝影班等師生,教學現場拉到三崁店,以「諸羅樹蛙」為創作主題,希望透過學習、行動,爭取三崁店成立自然公園。

攝影班學員在教師楊錦煌帶領下,以「好攝之徒」為名,在三崁店記錄諸羅樹蛙可愛身影,昨起在社大舉辦「蛙鳴獵影」成果展。

當初發起搶救行動的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吳仁邦表示,因雨季斷斷續續,這一、二年諸羅樹蛙數量確實不如過去,在開發陰影未消失前,希望在市民的關心、努力下,讓這塊南台灣最大的諸羅樹蛙棲地得以保存,下一代也能繼續聽到牠們美妙的鳴聲。



◆ 盜獵猖獗 3千隻大象遭殺取象牙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1-12-30

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統計,23年以來,今年是盜獵非洲象最為猖獗的一年,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更指出,今年約有3千隻大象命喪盜獵者手中,非洲象盜獵案件數量再度創下新高。

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統計指出,為了盜取象牙,今年約有3千隻大象無辜遭到盜獵者屠殺,其中又以非洲象盜獵最嚴重。在非洲中部,光是坦尚尼亞一處國家公園就傳出一個月就有50隻大象遭到殺害,TRAFFIC代表米利肯表示,「這是23年來,非法盜取象牙最嚴重的一年。」

根據TRAFFIC統計,光今年沒收象牙案件就有13件,重量也超過2萬公斤,今年象牙沒收案件也遠超過去年的6件。

英國《每日郵報》指出,今年亞洲地區陸續破獲非法象牙走私,越南11月起出1千公斤走私象牙,香港八月破獲700隻非法象牙,重量逾1800公斤,馬來西亞與泰國也都破獲象牙走私,中國5月時也沒收了超過2200公斤的象牙。

80年代開始人類為了擁有象牙而產生的盜獵猖獗,導致後來非洲象數量從1千萬隻減少到60萬隻。因此,自1989年開始,國際禁止象牙交易,再加上環保團體奔走下,非洲象的命運才有了改變。

fsj 提到...

「猴」厲害 一隻把風一隻搶超商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2011.12.31

便利商店遭搶,嫌犯竟是一隻台灣獼猴!位在中山大學校區內的全家超商西灣店,廿四及廿五日先後被一隻獼猴闖入,「搶」了麵包就跑。店員驚嚇之餘,研判是同隻「慣犯」,店外還有同夥接應。

這件全台首例獼猴闖入超商的搶案發生後,店家因為損失輕微並未報警。但廿四日獼猴第一次行搶時,剛好有中山大學學生在店裡買東西撞見,用手機拍下搶案過程上傳,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

全家超商西灣店員工指出,上周六(廿四日)大白天,行搶的獼猴跟著顧客後頭摸進店內,迅雷不及掩耳地爬上靠近門口貨架,叼了兩個麵包就跑。值班人員一時也看傻眼了,回過神來,獼猴已逃之夭夭。

員工說,他們隔著玻璃門往外瞧,隱約看到有其他猴子,和「歹徒」一起撕開麵包外的塑膠包裝,分食「戰利品」。員工原以為是偶發事件,沒想到隔天周日,又發生一起,同樣是猴子闖入,也是拿了麵包就溜。員工幽默指出,犯案手法如出一轍,加上「搶犯」體形看來差不多,懷疑是同名慣犯。

全家超商表示,猴子不認識字,寫警告標示也沒用,且進出的電動門,也不會分辨來者是客人還是猴子,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遏止這類搶案,只能先向校方知會報備。

「猴子搶超商」的畫面引起網友熱烈討論,有網友套用全家超商的廣告詞,「全家就是牠家!」網友Stanley主張把猴子銬起來,告牠非法闖入及吃霸王餐;也有網友無厘頭地問:「牠有沒有檢查一下產品有效期限?牠有要求打統編嗎?猴子進出時,店員也有說歡迎光臨跟謝謝光臨嗎?」

中山大學獼猴橫行,學生說,之前就常看到獼猴在超商前跳來跳去,甚至伸手去感應,「就覺得進超商也不是那麼稀奇了!」看到這幕的網友,想起電影「猩球崛起」,直誇猴子太聰明了!結論就是猴子搶超商,「猴腮雷啊!(廣東語,好厲害之意)」。



◆ 蘇格蘭海底奇觀 珊瑚碰觸就發光

【Upaper╱中央社】2011.12.31

海洋生物學家29日發表年度報告,宣布在蘇格蘭海岸發現許多新物種,包括會發磷光的海筆在內。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學者利用多波束掃描測深儀和高清晰度攝影機捕捉到數種罕見、難找的物種,包括外形既像羽毛筆又像耶誕樹的海筆,是住在海底的珊瑚蟲群,一碰就發光。

學者在奧克尼群島附近水域發現了被稱為「無臉無腦魚」的史前蛞蝓,牠沒有眼睛也沒有臉,背上佈滿神經索。學者認為,脊椎動物和蛞蝓的共同祖先存在於5億5000萬年前。

此外,學者還在諾斯角附近找到最大的馬蚌蚌床,在西岸附近則找到了非常罕見的巨大扇貝,長達48公分,為蘇格蘭海貝類之最。學者也在阿吉爾郡找到火焰貝床,火焰貝擁有亮橘色的攝食觸手,只有西岸極少數地點才找得到。



◆ 現況直擊-白海豚瀕危 僅剩80隻

王曉鈴 2011-12-31 中國時報

由於白海豚棲地正好位於陸地與海洋交界,特別容易被人類干擾,目前估計僅剩80隻左右,數量逐漸減少,被列為極度瀕危等級。

媽祖魚保育聯盟秘書甘宸宜指出,以國光石化案為例,去年閣揆一句「白海豚會轉彎」,其實就算出於生物本能,海豚遇到汙染水域會轉彎,但牠們必須花費更大力氣去避開,食物取得也將更困難。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說,白海豚面臨生存危機,海豚靠聲波溝通,風力發電廠等建設在施工期間,噪音足以讓牠們「剉死」;近年觀察到海豚身上常帶著傷痕,往往是海漂垃圾與漁船網具所造成。

守護白海豚有兩種方式,可捐款支持白海豚保育行動,或參與「全民認股守護濁水溪」活動,詳情可上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網站(http://twsousa.blogspot.com/)。

此外,位於鹿港的台灣玻璃博物館,去年開始推出白海豚系列產品,包括粉紅色布偶、帽子、T恤等,並不定期舉辦白海豚相關活動,藉此增加遊客對白海豚的認識與喜愛。



◆ 認識新台灣-海牛拉蚵 全球獨特景觀

陳志東/彰化報導 2011-12-31 中國時報

西元1993年,有財團看上台南七股潟湖,打算開發成鋼鐵城與七輕石化煉油廠,最後被擋了下來。10多年後的現在,這塊土地分別插上了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與台江國家公園旗幟,黑面琵鷺與黑腹燕鷗在此飛舞、潟湖遊船與七股鹽田等旅遊事業蓬勃發展。

■環保與開發 拉鋸戰不歇

西元1995年,又有財團看上花蓮水璉,打算興建火力發電廠,最後阿美族人與環保人士又把這塊肥肉從財團口中拉出來,保留了水璉至今依舊優美的黑白石海岸,更保留了東部海岸的藍天白雲與清新空氣。

這些年來,政府與財團一直覬覦價格低廉且面積廣闊的海岸土地,不停與環保團體拉扯大鬥法,從七股、水璉,一直到還在進行中的桃園觀音、台東美麗灣、三仙台、花蓮太魯閣劇場、七星潭、阿朗壹……,有時這邊贏了、有時那邊輸了。

2011年最新出爐戰局,就是彰化芳苑與大城這塊優美海岸溼地終於從國光石化手中逃了出來,也總算讓白海豚不用學習如何轉彎。

■海岸泥灘地 台灣最大片

芳苑鄉文史工作者魏清水說:「其實我挺感謝國光石化的,如果不是他們,可能很多人一輩子不知道台灣有芳苑與大城這兩個鄉鎮。結果現在,不只常常有人到芳苑旅行,前陣子連對岸媒體跟BBC記者來台,都特別指名要到芳苑看海牛拉蚵,因為這是全球獨有的景觀。」

大城與芳苑介於鹿港王功以南、雲林麥寮以北,地處濁水溪出海口北岸。芳苑過湖農莊主人洪長庚說:「感謝政府多年的遺忘與開發停頓」,讓這裡保留了台灣現存最大一塊海岸泥質灘地。

與高美溼地或香山溼地一樣,大城與芳苑的海岸泥質灘地一眼望去都是泥巴,實際上夕照美麗且生態豐富,孕育了全台獨有的方形馬珂蛤,也是螻蛄蝦(蝦猴)最大棲地,並有大杓鷸、白鸛、黑嘴鷗等珍稀鳥類,一旁海域更是白海豚主要遷徙水道。

最特別當然還是海牛拉蚵。由於居民將蚵養於退潮後可達4、5公里外的潮間帶外圍,年輕蚵農可以開鐵牛前往,但鐵牛或許速度快、售價高、或許容易輪胎深陷污泥,因此老蚵農仍習慣以黃牛下海拉蚵。

■海牛車26部 想看要趁早

不像農夫看天吃飯,芳苑蚵農是看月亮吃飯,出入作息都要遵循潮汐,而黃牛只要稍加訓練,不管清晨或傍晚視線不良,都能如衛星定位般精準找到安全回家的路。

早年西部沿海都可見海牛拉蚵,但近年因多數鄉鎮都已發展,只剩一直名列貧窮鄉鎮的芳苑還保有26部海牛車。魏清水說:「年紀最大的蚵農已經82歲、最小48歲,平均70歲。還能拉多久,不知道,只能說,想看要趁早。」

★更多陳志東的旅遊報導請上http://blog.chinatimes.com/kaas/

fsj 提到...

南極海底失落世界 物種豐富

自由 2012.01.05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英國研究團隊發現一個隱藏在南極下將近2400公尺深海裡的「失落世界」,海底火山噴出的熱噴泉孕育多種蟹類、章魚、海星、海葵等前所未知的深海生物,在如此極端、且深不見陽光的海底能有如此豐富的生態,令研究團隊大感驚訝,這些生物的存在有助於了解生命起源,以及其他行星是否可能存有生命。

依賴海底火山噴出熱泉生存

這支由牛津大學深海生物學家羅傑斯率領的研究團隊,根據現為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地球化學家傑爾曼1999年所發現南冰洋可能有深海熱噴泉的跡象,在2010年透過高解析度攝影設備,在南冰洋海底火山噴出口附近探勘8週發現這群生物,3日將研究成果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PLoS Biology)期刊發表。

這片酷寒深海一片黑暗,這些生物依賴海底火山噴出的「深海熱泉」生存,這些熱泉噴出高達攝氏380度、含有化學成分和礦物質的地底海水,遇到南冰洋僅4度的海水後迅速降溫到約20度,並與海水化學作用提供養分,適合生物聚集,有的礦物質則在熱泉噴出口附近堆積形成「煙囪」,有的可達數層樓高。

研究團隊發現的20多種深海生物中,以一種長約16公分的「雪蟹」(yeti crab)最多,牠們在噴出口附近成群堆疊、數量多者達600隻,顏色非常白,「看來就像一堆骨骸」,這些雪蟹有的大如拳頭,身上有許多毛便於微生物生長,雪蟹就吃這些微生物,這些雪蟹會爭奪位置,有時候為了儘可能靠近火山噴出口而被燙傷。其他還包括一種據信為新品種的章魚,以及有七隻觸角的海星,和一叢叢如鉛筆長的藤壺,成群的螺、海葵等。

科學家1977年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發現第一個深海熱泉,噴出口附近住著巨大「管蠕蟲」、巨型貝類,採樣帶回研究後發現,這些深海生物靠噴泉帶來的化學物質生存,這是科學家首度發現不靠陽光也能生存的生態系統,之後在中大西洋海底也發現依靠深海熱泉生存的大批蝦類。這次是第一次在南極深海發現,而且這裡的生物是其他深海熱泉生態系統所沒有的。

fsj 提到...

誘發遠古基因 小蟻變超級大頭兵蟻

自由 2012.01.07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藉由啟動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基因,一個跨國研究團隊成功誘使螞蟻幼蟲發展成頭部超級巨大的罕有「超級兵蟻」,而這種特有兵蟻在原先的蟻群並不自然存在。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突破顯示,許多蟻種可能都藏有遠古時代祖先的基因密碼。

所有的蟻群都是由不同階級的螞蟻所組成,其中包括兵蟻與工蟻。領導該研究團隊的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生物學家艾鮑海夫博士發現,在螞蟻幼蟲生長的特定時期,以荷爾蒙加以處理,可以將兵蟻與工蟻幼蟲變成擁有巨大頭部和下顎的超級兵蟻。該研究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艾鮑海夫的團隊研究大頭蟻群,大頭蟻有關的螞蟻種類多逾一千種,當中只有8種有所謂的超級兵蟻,牠們會利用超大的頭部將入侵者擋在蟻窩出入口外,以保護蟻群。

艾鮑海夫觀察另一種常見、但群體內沒有任何超級兵蟻的大頭蟻群,結果注意到當中有一小撮頭部大得怪異,他說︰「研究人員在紐約長島蒐集這類螞蟻,我們注意到一些看起來像怪物的兵蟻。」這些頭部大大的怪蟻顯然是突變蟻,科學家因而致力了解為何其突變成這種樣子。

他解釋,當蟻后產下卵,每顆卵都根據所在環境而發展成不同階級的螞蟻,相關環境包括溫度與營養,然而變成特有蟻群的關鍵,有很大程度是受卵內的化學物質「保幼激素」所影響。

艾鮑海夫表示,只要在對的時機,就能以荷爾蒙誘發超級兵蟻基因的生成發展,人類可以誘發出自然上不存在的所有不同蟻群,這樣的事實有其深遠涵義。他指出,生長中的有機體與其環境有很微妙的相互作用,這個沿襲下來的潛能隱藏了3500萬年,一旦發現這個潛能,就能將其釋放。



◆ 2500公里長征 日蝴蝶飛港

【Upaper╱中央社】2012.01.07

香港一個環保組織近日首次發現,日本大絹斑蝶飛行2500公里抵港過冬,是研究蝴蝶全球遷移路線的一次重大發現。

大埔環保會鳳園蝴蝶保育區(鳳園)去年底對蝴蝶進行野外調查,研究蝴蝶如何越冬及飛行路線。

除夕夜,調查人員在蝴蝶越冬的熱門地點深水灣捕獲一隻大絹斑蝶,左右翅上都有文字標記。

左翅的標記是「10/10」「YSK541」和「西山」,右翅則是「10/20」、「Doi878」和一些日文。這顯示該蝴蝶於2011年10月10日在日本大阪和歌山縣的西山首次被標記,其後於2011年10 月20日在四國的高知縣再被標記。

西山距離香港約2500公里。顯示這隻大絹斑蝶距離第一次標放日期共83天,飛行距離超過2500公里,橫越了南中國海到中國沿海,也許途經台灣,最後到達香港。

如果與美國帝王斑蝶單程飛行約4000公里比較,這隻大絹斑蝶的飛行距離為全球已知的第2遠。



◆ 抓無櫻花蝦 銳減原因成謎

【聯合報╱記者林順良/東港報導】2012.01.07

屏東縣東港漁民每年在沿海捕撈櫻花蝦,漁獲都有限量,用意是做好海洋資源保育工作,漁民發現,這項保育工作年年執行,今年卻抓不到櫻花蝦;東港區漁會估計,從去年11 月開始捕撈後,因為櫻花蝦量少,拍賣金額已少了3000萬元。

「真是想不透!」每年櫻花蝦在大陸冷氣團南下後,就會游向上層水域,漁民也開始作業,漁民前一陣子捕不到櫻花蝦時,還懷疑天氣不夠冷,但最近寒流一波波,漁民還是抓不到櫻花蝦。

東港區捕撈櫻花蝦作業,向來嚴守海洋資源保育工作,產銷班共有百餘艘捕蝦船,每艘漁船出海作業,一天只能捕抓9箱、每箱20公斤的漁獲,漁民都能自制,因為他們也想讓櫻花蝦捕撈作業永續經營。

東港區漁會理事長洪慶川也是產銷班的班員,他發現,漁船出海作業後,從去年11月開始,漁獲不豐,有的漁船一天竟然撈不到1箱,漁獲好的漁船,也不會超過4箱,漁獲少到讓漁民懷疑,是不是海洋生態出現異象?

櫻花蝦全世界只有2處海灣生產,除了東港到琉球的深溝外,另一處則在日本的駿河灣,台灣所產大多銷往日本,目前捕撈上岸的拍賣價,1箱5到6千元,但漁民慨嘆,「價錢高是高,卻是抓無蝦。」

東港區漁會總幹事林漢丑說,與去年相較,因漁獲大幅減少,市場拍賣金額已少了3千萬元,他們目前還無法獲悉櫻花蝦銳減的原因。



◆ 黃花杏菜長出來 台北赤蛙跳出來… 首開先例 731埤塘變生態天堂

【侯俐安/台北報導】2012-01-07 中國時報

早年自來水公司為了防範對岸攻擊、破壞石門水庫,在桃園縣楊梅鎮高榮里,開挖「七三一號埤塘」為戰備溜池。卅年來沒有派上用場,卻成為野生動物天堂,林務局昨天畫定為台灣第三十五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一公頃面積也成為台灣史上最小的自然保護區。

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說,由於「七三一」蓄水閘門年久失修,失去大量蓄水功能,逐漸演替成淺水草澤溼地,意外出現黃花杏菜及金錢草等多種瀕危水生植物,以及台北赤蛙、柴棺龜、赤腹游蛇等保育類生物,其中蜻蜓與豆娘就有卅四種,雙截蜻蜓更是台灣最大族群。

七年前桃園在一次分區供水時,原本計畫下挖老埤塘重新蓄水,經過台北市動物園、林務局、桃園縣府與自來水公司會商,昨天畫為「桃園高榮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成為生態天堂。

在日本,隨處可見迷你保護區,台灣仍著眼在較大面積,七三一埤塘首開先例,成為台灣最袖珍的保護區。管立豪笑說,這是林務局最重要的「小」事,桃園縣政府會進一步公告畫設為「桃園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執行管制與經營管理,並作為環境教育與生態教學。

fsj 提到...

狗狗聰明如2歲嬰兒 了解人類想法

【台灣醒報╱記者林宜靜╱台北報導】2012.01.09

不要再罵別人笨得像條狗了,事實上狗是非常聰明的。據匈牙利科學院研究發現,狗有類似嬰兒的認知技能,能夠讀懂人們的語言,了解人類的想法,狗的聰明程度和2歲幼兒非常類似,未來有可能學習如人類一般的社交技能。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匈牙利科學院科學家塔帕羅的研究小組發現,聰明靈敏的狗,可藉由與人類眼神接觸與人的行為熱情程度,得知人什麼時候正在發言,甚至猜測出人類在想些什麼。

研究人員拍攝一組影片,片中人面向兩個塑膠壺,記錄人們面向兩個塑膠壺的狀態下,以不同的語調與眼神接觸指令狗時,狗會有什麼回應訊息。

在第一種狀態下,人們先直視狗,用高亢的聲音向狗問好。第二種狀態下,人們用低沈的聲音向狗問好,同時眼睛避免和狗直接接觸。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首次表達與狗溝通時,狗會跟隨人們的眼神觀看塑膠壺。

研究也發現,狗會跟隨人們的反應而有所動作,當狗看人時,代表狗有意與人類溝通或與人對話,甚至可以閱讀人類的語音語調。研究團隊的塔帕羅表示,狗的對了解人的程度超乎過去的想像,從很多方面顯示,狗的學習能力非常驚人,「其學習能力與人類是大約6個月至2歲的幼童相似」。這項研究結果也證實了許多狗主人和訓練師所進行的訓練是有效的。

研究團隊進一步指出,透過狗的眼球運動,可得知狗的頭腦如何運作。此外,透過狗的眼球追蹤技術,可了解狗的社交技巧,也發現到聰明的狗可學習人類部分的社會技能。塔帕羅說,「透過跟蹤狗的眼睛移動,我們能夠直接洞悉牠們的思想和行為意向,我們認為未來使用眼動跟蹤技術將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

這項研究發表已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



◆ 91年還有百餘棵 如今剩不到20棵/台灣槲櫟疫病纏身 5年內恐滅絕

自由 2012.01.09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槲櫟屬溫帶落葉喬木,台灣是全球分佈最南界,綠色陣線協會調查發現,台灣僅剩不到二十棵,且每棵都有疫病,族群狀況十分危急,若不搶救,五年內恐在台灣滅絕。

槲櫟主要分佈在中國、韓國與日本等溫帶國家,通常生長於海拔一百公尺至二千公尺的向陽山坡。其果實是哺乳動物秋天的食物來源,在中國,因槲櫟種子富含澱粉,可釀酒、製成粉條、做為豆腐及醬油等,又可榨油,甚至做為家具及薪炭等之用。

消失近80年 新竹海邊現蹤

台灣在一九二四年,曾有日本學者於新竹採集到標本,其後消失近八十年沒有紀錄,直到二○○二年,靜宜大學生態所副教授楊國禎才在新豐鄉坑子口靶場管制區內發現。多雨的台灣其實不適合落葉林生長,且還長在不是溫帶氣候的新竹海邊小丘陵上,引起植物學界重視。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與樹木專案的謝東佑博士,去年十一月底在軍方人員陪同下到現場調查。謝東佑指出,二○○二年時,槲櫟還有百餘棵,到二○○七年也有六十餘棵,沒想到一個多月前僅剩十餘棵,且樹幹嚴重枯朽斷裂、葉緣焦枯,幾乎每一棵都有嚴重疫病,如再這樣下去,推測五年內槲櫟將在台灣消失。

雜草樹木太茂密 影響生長

楊國禎表示,他曾三度前往調查,發現槲櫟陸續死亡。從直徑研判,這群槲櫟壽命不超過四十年,更得代代傳承下去,但落葉林須生長在開闊的環境,軍方在該區域活動會創造開闊地,反而有利槲櫟生長,但近年軍方不演習,雜草、雜木長得太過茂密,讓槲櫟小苗被掩蓋,無法順利長大,面臨生存危機。

台大生命科學系助教吳聖傑觀察槲櫟長達三、四年,發現這群槲櫟是透過無性繁殖,而非靠種子傳播,讓動物將其帶到遠處生長,因此影響槲櫟天然更新速度。

至於為何槲櫟只長在新竹海邊的丘陵地?楊國禎推測,可能因為此處正好迎東北季風,冬天又下雨,氣溫比淡水還低。

楊國禎解釋,雖然槲櫟在台灣消失,不會造成立即的衝擊,但「就像飛機螺絲鬆掉了一、兩顆,還是能飛,卻影響安全。」而全世界幾十年來,滅絕的物種越來越多,最終將造成環境浩劫。

林務局著手進行保種計畫

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強調,林務局已注意槲櫟的問題,正著手保種計畫,去年委託嘉義大學,以組織培養的方式,培育槲櫟種苗,一旦培育成功後將移到新竹林管處的苗圃種植。



◆ 觸礁油輪斷裂 紐生態浩劫加劇

陳文和/綜合八日外電報導 2012-01-09 中國時報

希臘貨櫃輪「雷納號」(Rena)去年十月五日在紐西蘭北島東海岸觸礁,洩漏的大量燃油嚴重汙染附近海域與沿岸,造成紐國歷來最嚴重的生態浩劫。如今清理油汙作業仍未完成,又在七日發生船身斷成兩截的棘手狀況,恐將有更多油料外洩,致使善後處理工作雪上加霜。

在賴比瑞亞註冊的雷納號三個月前於紐國北島東部陶朗阿海港外廿二公里的水域撞及「阿斯特萊布礁」而擱淺,迄今有數百噸燃油洩入海中,至少已造成附近地區逾二萬隻海鳥死亡。到了本月七日深夜,二三六公尺長的船身不堪海上風暴的驚濤駭浪摧折,斷裂成兩截。船的尾部被巨浪沖到觸礁處約卅公尺外,而船身前半部則仍牢牢卡在礁岩上。但根據氣象預測,這場風暴還會持續三到四天。

船身斷成兩半後,船上約八百八十個貨櫃裡有兩到三百個落入海中,其中不少貨櫃已殘破不全,大批貨物在海面漂流。負責因應海上緊急事故的紐西蘭海事局指出,「目前還無法確知會有多少燃油外洩,但預料會有油料和貨櫃殘骸被沖刷上岸,應變小組已準備隨時著手處理」。

隸屬紐西蘭運輸部的海事局還表示,該船尾部可能會翻覆然後沉沒,而船上裝載的油料泰半集存在船尾的儲油槽中,一旦船尾沉入海中,油料較可能散逸於海水裡,而不是被沖刷到沿岸。

紐國環境部長史密斯在陶朗阿指出,海事局人員過去三個月的辛勤工作,使得船身斷裂帶來的進一步損害不致過於嚴重。他說,「可能會有數十噸的燃油洩漏,而不至於到數百噸」。海上救援工作人員已陸續自該船卸除逾一千一百噸充當燃油的重油,估計還有近四百噸尚未處理。

雷納號觸礁當天,事故海域風平浪靜,天候極佳,紐西蘭總理基伊勘災後表示實在不可思議,並要求徹查究辦。該船船長與其他多名高階船員共面臨十六項與這起船難有關的控罪。所幸全船廿五名船員當時都平安脫險。

fsj 提到...

研究:臉書推特概念 猴子都懂

中央社 2012-01-11

英國研究顯示,人類使用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等網站構成社群達到溝通目的,但這種概念在動物間早已見怪不怪。

「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生物科學學院盧索博士(David Lusseau)研究鯨魚、猴子、海豚等動物後發現,高智商動物沒有智慧型手機或電腦的幫助,但與人一樣「利用」社群分享資訊。

盧索發現證據顯示,動物會集結小團體互相交換覓食、生存、競爭等資訊,然後作出團體決策,這種方式就跟人類使用臉書社群加速討論進程的行為幾乎一樣。

他們甚至發現,海豚、鯨魚、靈長類、分趾蹄動物所組成的團體,也能套上與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即世界上任何2個人,平均只要經過連繫6個人就能扯上關係。

盧索表示,人類使用臉書和推特等社交網站分享訊息,事實上就是動物一直以來獲取周遭環境資訊的策略。

他說:「社交媒體讓我們共享資訊,動物界各生物也以同樣方式溝通,唯一區別只在我們聯絡廣度擴及全球。」

盧索博士18日將舉行1場主題為「動物發明了推特?」講座,屆時將繼續討論他的發現。(譯者:中央社徐嘉偉)



◆ 大震前兆?日8天內再現鯨魚浮屍

自由 2012.01.11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東京港內10日發現一隻長約17公尺的鯨魚浮屍,這是日本沿岸近8天來第二次出現鯨魚死屍。不到3週前,靜岡縣海岸也發現一隻俗稱「地震魚」的皇帶魚屍體。對於海上接連出現異象,地震學者擔心,這可能是大地震來襲前的警訊。

這隻鯨魚浮屍10日上午出現在距離東京港清海貨櫃碼頭約20公尺處。東京海上保安部表示,鯨魚全長17公尺,身上有嚴重撕裂傷,從外觀研判應為藍鯨,很可能是被船隻的螺旋槳割傷。由於藍鯨的成鯨體長可達2、30公尺,這隻藍鯨應該還未成年。東京海保人員表示,東京灣內偶爾可以看到鯨魚行蹤,東京港內倒是首次。

神奈川縣小田原市森戶川河口附近海岸,2日也發現一隻長約6.3公尺的座頭鯨幼鯨死屍,表面並無外傷。

另外,去年12月21日,靜岡縣牧之原市海岸也發現一隻4.5公尺長的皇帶魚死屍。皇帶魚通常棲息在海平面下一千公尺的深海中,自古被稱為「地震魚」。

大批海豚湧現 前所未見

同樣在12月28日,海保人員在對馬海峽發現多達300餘隻的成群海豚。雖然生物專家說該海域每到這個季節,就會有大批海豚,但海保人員說從沒見過如此龐大的海豚群。

琉球大學名譽教授木村政昭擔心,這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事實上,東京東南方的鳥島海底,今年元旦便發生芮氏規模7的地震,和皇帶魚的出現只相隔10天。日本311大地震前,茨城縣鹿嶋市海岸也有50多隻鯨魚擱淺。

木村表示,鯨魚對聲音非常敏感,並以超音波導航,地震發生前會產生音波,或許鯨魚是受到這些音波干擾才會擱淺。而皇帶魚的出現更值得重視,因為在311大地震前一年,日本沿岸至少出現10幾隻皇帶魚。



◆ 西江水有毒 魚屍延綿3公里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6839035.shtml

【世界日報╱廣州11日電】2012.01.11

廣東江門的西江水域驚現大面積死魚,魚屍延綿長達三公里,惹當地民眾恐慌。當局坦言,江門河道長堤一帶過往亦曾有魚類大量死亡,但如此大範圍出現死魚的情況尚屬首次。漁業部門初步估計魚類因中毒死亡,但暫未查明原因。官方已透過電視等渠道,呼籲市民不要到該河段打撈和銷售這些死魚。澳門港務局表示,事件未對澳門的供水安全造成影響。

位處西江下游的江門市外海鎮清蘭碼頭一帶水面,前日上午9時許被發現突然浮現大量死魚。江門市漁業局接報後趕到現場,發現死魚集中出現在碼頭上游一公里和下游兩公里範圍內,死去魚類包括鯉魚、鯽魚和土鯪等品種。漁業局人員表示,結合初步水質分析和魚體檢測,導致魚類死亡的原因可能為中毒。

為防止死魚流入市場,當局已組織人手對死魚進行打撈,追查及回收已流入市場的死魚,以進行無害化處理。當局並且安排人手在出事地點巡查,防止民眾擅自打撈死魚。此外,官方通過電視、電台、貼通告等方式,提醒市民不要購買、加工和食用該河段的死魚。不過,內地記者前日仍發現有漁民在打撈、屠宰死魚。

江門市委宣傳部辦公室表示,市政府在前天早上已啟動應急措施,組織人員挖坑填埋已撈起的近1000斤死魚,相關部門亦加強對周邊企業排污口的水質監察。漁業部門已取走數條死魚及江水檢測,估計兩、三天後有結果。

fsj 提到...

台東原始林遭破壞 變檳榔園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2.01.12

多個環保團體上午指出,台東縣長濱鄉約有40公頃 (約相當於1.6個大安森林公園大)超過百年以上的國有原始林,遭不法集團有計畫使用農藥「毒殺摧毀」,並在林下種植檳榔。包含台灣特有種樹齡超過百年的灰背櫟、烏心石等大樹,都因此枯萎死亡。環團強烈要求政府嚴懲濫墾者,也要求檢調介入調查。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楊俊朗上午表示,環團長期調查,發現不法集團先以割草機剷除地表箭竹林,接著噴灑「年年春」農藥殺死剩餘草本植被,然後在高大喬木周圍種植檳榔苗,同時在喬木樹幹鋸出傷口注入「年年春」。隨著檳榔苗長大,喬木也漸枯萎死亡,再把大樹砍倒,讓檳榔苗照到更多陽光,最後原始林就變成檳榔園。

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據調查被砍除的原始森林,是台灣低海拔少見的殼斗科森林,經測量倒下的指標大樹,包括直徑1公尺的灰背櫟,研判樹齡超過百年,也有直徑約60公分的厚皮香、直徑約75公尺的紅楠,以及烏心石、黃杞、短尾葉石櫟、江某、森氏紅淡比、山紅柿、樹柿、大頭茶、厚殼桂等,可說是森林的浩劫。

李根政表示,推斷遭濫墾濫伐情形應長達至少20年,去年提出檢舉,中央部會和地方政府卻互踢皮球,農委會林務局認為土地主管機關是原住民委員會,原民會又發文要台東縣政府查明。但環團去年12月發現當地破壞更嚴重,顯然台東縣政府半年來毫無積極改善作為。

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林金保、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林子淩更開指控原民會明顯違反森林法,有圖利檳榔業者之嫌,呼籲中央政府「硬起來」嚴懲濫墾的不法集團,檢調也應介入調查。



◆ 英科學家發現能承受450℃高溫的海蝦

【中廣新聞/黃玉文】2012-01-12

英國一支科研小組在加勒比海「開曼群島」以南的一處海溝,發現新品種蝦子,這些蝦子能承受高達攝氏450℃的高溫,牠們沒有眼睛,但是背部有發光器,蝦群就靠著發光器,在一片漆黑的深海中悠游。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小組去年4月,在距離海面5公里的海床發現多個火山口,有成群結隊的白色蝦子在火山口附近聚集。火山口噴出的熱泉,溫度高達攝氏450℃,如此高溫足以將「鉛」熔解,但是這些海蝦卻沒有被煮熟,牠悠游其中、安然無恙,讓人十分好奇。

研究人員說,觀察這些背部有感光器官的海蝦,有助於了解動物如何在深海中分佈及進化。



◆ 7.7公釐蛙 成最小脊椎動物

中央社 2012.01.12

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熱帶島嶼發現全球最小的青蛙,牠們的叫聲比昆蟲鳴聲大,體積則較銅板還小。

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報告指出,這些小青蛙不僅是人類目前所知最小的青蛙,且據信也是地球上最小的脊椎動物。科學家將其命名為Paedophryne amauensis和Paedophryne swiftorum。

2006年,科學家發現透明的印尼露比精靈燈(Paedocypris progenetica)魚種,當時是世界最小的脊椎動物。露比精靈燈平均身長8公釐。

Paedophryne amauensis陸蛙身長約7.7公釐。另一新發現的青蛙物種身長則稍超出8公釐。

發現這些青蛙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科學家奧斯汀(Chris Austin)表示:「這些青蛙非常小,且雄性青蛙的鳴叫聲跟求偶昆蟲的叫聲很像,因此非常難找到。」

這種帶有藍白色斑點的暗棕色的青蛙,很可能存在已久。牠們生存在雨林的地面卻難以發現,並以吃較小的獵物維生或成為較大肉食動物的盤中飧。

奧斯汀表示:「這類極小青蛙的生態系統非常類似,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的落葉堆中。」

奧斯汀並表示:「我們現今認為這些生物不僅是生物妙事,也代表先前未記載的生態群-牠們享有其他脊椎動物所沒有的棲息地利基。」

奧斯汀說,事實上依雄性蛙頻繁的求偶鳴叫聲看來,這些小青蛙可能棲息於落葉下方,且與其他同類蛙彼此距離不過50公分。



◆ 新蛇種報到 外貌超殺性溫和

中央社 2012.01.12

全球超殺最新蛇種於非洲國家坦尚尼亞亮相,外貌黃黑皮鱗相間,眼睛為暗綠色,並擁有兩個尖尖的角,保育團體以1名7歲女孩的名字為此新蛇種命名。

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約兩年前於坦尚尼亞西南部發現「馬蒂達角?」(Matilda's horned viper),並於上月於國際期刊Zootaxa介紹這個全球最新蛇種。

達芬波特(Tim Davenport)與其他兩名組員一起發現這種毒蛇。由於達芬波特女兒馬蒂達與這隻蛇的因緣,這隻蛇將永遠以馬蒂達為名。達芬波特為坦尚尼亞野生生物保育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負責人。

達芬波特今天接受訪問表示:「女兒馬蒂達當時5歲,她著迷於這隻蛇,也喜歡看著牠,並幫助我們照料這隻蛇。我們起初稱牠為馬蒂達的毒蛇,後來這個名字就定了下來。」

達芬波特表示,他們已養了12隻這種蛇。他說:「這種特殊的蛇看起來很兇猛,且可能會分泌劇毒,然而,牠實際上非常溫和且一點都不具侵略性。我曾多次觸摸其中1隻。」

fsj 提到...

鄱陽湖枯水 候鳥鬧饑荒

【聯合報╱記者陳思豪/綜合報導】2012.01.13

受到全球暖化天氣異常的影響,大陸最大淡水湖鄱陽湖進入極枯水位期。漁獲量、水草存活面積大幅驟減,不少特地飛來過冬的候鳥,面臨「沒飯可吃」的窘境。鄱陽湖當局特別出動直升機,在湖面和周圍空投活蝦、穀物,讓候鳥順利過冬。

新華網報導,江西省去年降雨量比平均值少了將近百分之廿左右,十一月至今,降雨量更比同期驟減百分之四十。目前鄱陽湖水體面積,萎縮不到兩百平方公里,跟滿水位時期相比,相差高達廿倍。

報導指出,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每年吸引全球約百分之九五白鶴、百分之五十白枕鶴、百分之六十的鴻雁越區過冬,但當地的旱情,迫使這些鳥類遭遇饑荒。

鄱陽湖當地官員吳和平表示,水位大幅下降,水草魚蝦量嚴重不足,他們特別派出直升機空頭,投放食物主要是稻穀、玉米和魚蝦,他表示,這樣可以素食和肉食的候鳥都可以照顧到;人工投放食物,也可引導候鳥適度的分散棲息,防止禽流感爆發。

但他感嘆,全球氣候變化,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過去投放食物,主要都是為了緩解冰雪帶來的災害,如今投放卻是為了避免飢荒。

缺水問題也讓附近的漁民無魚可捕,岸邊停放大量漁船,讓漁民叫苦連天。與湖鄰近的共青城,用水非常緊張,近萬人出現飲水困難的情形。



◆ 非洲雨林適應力 學者:勝亞馬遜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1.13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指出,過去四千年來歷經許多天災人禍,非洲雨林仍以極佳適應環境能力原因,未來在適應全球暖化的環境中,應該會略勝亞馬遜雨林一籌。

全球雨林有3成在非洲大陸,面積僅次亞馬遜雨林,受到人類毀林與濫砍甚至採礦以及氣候變遷,非洲雨林依舊在苟延殘喘。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馬希說:「氣候變遷是全球議題,特別對非洲更為重要,目前學界對非洲雨林研究仍不足。」他指出,人類在過去二千到四千年間,看到非洲雨林歷經許多重大災難,包括多樣性變少以及物種消失,整體而言,未來非洲雨林面對氣候變遷適應力仍較佳。

BBC引述非洲開普敦大學研究人員紐恩指出,目前學界對於西非海岸的知識仍不足,在非洲中西部的剛果盆地(Congo Basin)了解更嚴重不足,他說,「如果按照這種情況下去,我們對於非洲的變化根本無法掌握。」

馬希表示,原本蓊鬱蒼翠的剛果盆地三千年前遭遇氣候乾燥,森林面積大量減少,加上之後人類侵入大量破壞林地改為居住場所,導致當地樹木物種相較其他熱帶森林已經減少許多。

英國里茲大學科學家路易斯也認為非洲雨林仍相當重要,他指出包括動物多樣性以及巨大的樹木,都是世界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

稍早的研究已指出, 70~80%南美或是非洲雨林在2100年之前,都將繼續面臨嚴重的生物多樣化改變,至於亞洲與太平洋島嶼,比例則較少為77%。



◆ 40公頃原始林被毒害 檢舉半年沒下文

自由 2012.01.13

〔記者劉力仁、張存薇、陳賢義、楊久瑩/綜合報導〕地球公民基金會昨天揭露台東縣發現四十公頃百年歷史國有原始林被人下毒事件,原有森林竟然慘遭傷害,改種植檳榔,他們雖立即向台東縣政府、林務局、原民會檢舉,但官方半年毫無作為,坐視國有土地繼續被破壞,原因之一是行政院長吳敦義曾經要求農委會暫緩收回濫墾國有林,所以地方政府對於山林保護乾脆不作為。

濫墾者毒樹 改種檳榔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這片原始林位於台東縣長濱鄉中濱段竹湖小段一帶,被人有計畫的毒殺時間估計長達二十年,濫墾者先以割草機剷除地表箭竹林改種檳榔樹苗,同時在喬木樹幹鋸出傷口注入農藥年年春,隨著檳榔苗長大,喬木也慢慢枯萎死亡,接著再把大樹砍倒,原始森林就變成了檳榔園。

被砍除的原始森林是台灣低海拔少見的殼斗科森林。地球公民基金會實地勘查,樹齡超過百年大樹灰背櫟、厚皮香、紅楠紛紛倒下枯萎,其他還有烏心石、黃杞、山紅柿等。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楊俊朗表示,他們去年四月向農委會檢舉,一個月後林務局台東林管處回說土地主管機關為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會去年六月發文要求台東縣政府儘速查明妥處。但基金會去年十二月現場勘查,卻發現原始林破壞情事更加惡化,官方完全沒有作為。

環團要求法辦違佔者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林子淩表示,承租人違規使用或違法佔用,已經違反區域計畫、都市計畫法林業用地不得供其他用途之使用,或違反森林法不得非法佔用規定,甚至刑法上的重罪。政府機關眼見竊佔國土不作為,也應該以刑法圖利罪偵辦。

對環團指控,原民會主秘陳成家表示,原民會在得知此一問題後,已於去年發文要求台東縣政府儘速處理,並已決定採用自然復育的方式,恢復原有林地的樣貌,絕非沒有作為。

原民處:檢方偵辦中

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處則指出,全案已在台東地檢署偵辦中、也發文向地球公民基金會說明,並沒有不處理。去年十二月廿一日,檢察官會同水保、地政及警方到現場履勘、鑑界,但當天剛好下雨,再加上山區路況很差,因此僅到現場初步看了一下,並未完成丈量,近期將再履勘。



◆ 古蹟伴老樹…護砲台砍17樹 文化局挨轟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基隆報導】2012.01.13

基隆市槓子寮砲台區部分樹木危及古蹟安全,文化局最近雇工砍除17棵樹木,引起常到砲台區民眾不滿,市議員韓良圻、里長林志軒昨天指文化局作法過於草率,要求設法補救。

常到槓子寮砲台區早起運動的嵇姓市民指出,槓子寮砲台已有上百年歷史,並列入國家級古蹟,前幾天,文化局雇工砍除多棵樹木,這些樹木已有幾十年歷史,砍掉很可惜。

他說,吳哥窟古蹟的茂密樹木,是吳哥窟重要旅遊及文化資產。文化局為何不能像柬埔寨那樣保護槓子寮的樹木?最奇怪的是,包商還把部分砍除的樹木切割成1段段,直接丟到砲座的水池或者丟棄山邊,作法太粗魯。

孝忠里長林志堅、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監事劉郁夫昨天在現場大罵文化局,看到老樹被砍除,許多人都很心疼,如果枝幹危害到古蹟安全,修剪或者移除都可以,不一定要砍除,而且還鋪上藥物及傷到根部,老樹根本活不下去。

他們還說,政府一再鼓勵大家要節能減碳,近年來,假日到槓子寮砲台區古蹟的遊客也很多,現在亂砍樹木,如何吸引觀光客。

市議員韓良圻看到樹木被砍除的情形,也是直搖頭,決定今天下午跟市府、文化局等單位實地會勘,研究補救辦法。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李小梅表示,由於部分樹木的根部從砲台圍牆穿越,出現爆裂情形,危及古蹟安全。幾個月前,找來基隆市文化古蹟審議委員、市府農林行政科人員實地會勘,不論修剪或移除,都會傷到古蹟,才決定先把危及古蹟的17棵樹木先砍除。

李小梅並說,海門天險、大武崙砲台等國家級古蹟危及古蹟的樹木都將陸續砍除,保護古蹟安全。民眾反映包商任意丟棄砍除下來的枝幹,文化局已要求包商清運,不能影響古蹟區的環境整潔。

fsj 提到...

「阿牛」陪耕田 老農:有牠很滿足

【聯合報╱記者陳文星/北斗報導】2012.01.16

傳統農村牛隻犁田的情景已十分罕見,幾乎被農機取代,彰化縣北斗鎮老農夫謝金發畢生務農,學會駕馭黃牛、操控牛車後,堅持使用牛隻耕田,超過一甲子,「我與阿牛的感情不因時間改變」,老農與老牛的深情讓人感動。

75歲謝金發種稻,田裡的翻土、整田都得靠「阿牛」幫忙才行,昨天他拉著「阿牛」幫人犁田,小牛依偎在「阿牛」身邊,亦步亦趨下田見習;謝金發拉動韁繩,發出「喝!喝!」的指令,「阿牛」溫順地接受指揮停止或繼續向前。

謝金發說,從小跟著父親種田,學會駕馭牛隻,不僅耕種自家農田,也拉牛車幫人翻土、犁田,收取數百元不等收入,他說,使用冰冷農機耕田雖然速度快,但沒有踏實耕耘,和「阿牛」一起工作,比較累但相當滿足。

他說,年紀大了,帶著「阿牛」耕田可以「一起聊天」,他愛看新聞,就把對選舉的看法說給「阿牛」聽,牠會心有靈犀發出「哞」回應。

他一個星期會犒賞「阿牛」吃一次新鮮嫩草,有時牠不免使牛脾氣,謝金發就不跟牠講話,氣消之後,他與「阿牛」又恢復熱絡互動。

謝金發說,養過3、4頭黃牛,有人把年老「退役」的牛賣給屠宰場,但他覺得老牛與他勞碌一輩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善待老牛終老是我唯一能給牠的回報」。

最近「阿牛」生下一隻小牛,增加謝金發的飼養成本,但他仍開心與「阿牛」迎接新生命的喜悅,謝金發說,「阿牛」是他生活重要幫手,會守著一畝良田,耕作到不能動為止。



◆ 英愛狗家庭 每周為狗吵3次

【台灣醒報╱記者林宜靜╱台北報導】2012.01.16

狗狗是人類的忠實的好友,這是許多愛狗人士同意的觀點。但根據英國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可愛的狗狗是引發家庭紛爭的重大根源。狗狗的一生(平均壽命12.8年)可導致家庭吵架近2000次﹗意味一個家庭一年要為愛犬吵架156次,平均每周高達3次。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根據英國保險公司esure調查結果,列出英國家庭為狗爭吵的原因:排名第1的是主人出外時,狗該托給誰?第2名是輪到那位家庭成員去遛狗?第3則是狗是否可爬上主人的床?第4是狗可否上樓?第5名的爭執則是該狗屎由誰來處理!

其他原因還包括該不該餵狗吃人食?該不該給狗立下規矩。另外,有高達18%的夫妻為另一半對狗太嚴厲而發脾氣,諸如此類都是引發爭辯的原因。

保險公司的銷售員尼克表示,寵物主人需要為寵物的一生負責,照料狗狗的居家護理、帶牠們運動、維護牠們的健康…等等。但他坦承「養狗跟養孩子不太一樣。孩子只要養大了就好,養狗卻得為牠養老送終,這是真正的終身志業,也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 流浪狗亂校園 政大有意採取淨空行動

【台灣醒報/】2012-01-16
流浪狗一直是各大學校園的困擾,最近政治大學校方預計在4月的校務會議中表決「政大不容許任何一隻流浪狗,本校將展開淨空作業,將所有流浪到政大的狗送交動物之家處置」一案,已經引起社團、學生關注。反對寬容流浪狗的政大統計系鄭天澤教授認為,成群結隊的流浪狗經常嚇到師生,但尊重生命社的師生則希望校方能針對特定攻擊人的流浪狗做處置,不要波及其他無辜的狗。

自2009年10月以來,政大停止捕狗而以TNR(誘捕、絕育、置回) 的方式解決校園流浪狗問題。但去年底發生犬隻傷人事件,使得校方考慮修正流浪狗管理條例,將考慮全面禁止攜帶寵物進入校園,而原本生活在校園內的政大校狗,也因而可能被捕抓走。

對此,政大尊重生命社盧倩儀老師表示,攻擊人的是李姓校友帶進校園的狗,校方卻不針對此特定人士處理問題,而要擴及所有在校園內無辜的流浪狗很沒道理。他指出,政大實施TNR已一段時間,若通過此淨空校園內所有流浪犬隻的方案,不僅是在走回頭路,也對政大的校譽有影響,希望校方能審慎考慮。

而持不同立場的政大統計系鄭天澤教授則表示,對流浪狗的TNR在現行法令上並不存在,且流浪狗還造成噪音問題,成群結隊的流浪狗也經常嚇到師生,讓他們擔心遭受攻擊。

同樣有流浪狗問題的台大,在2006年以前都是沿用傳統方式,定期請捕狗大隊捕抓校園流浪犬,但發現此法無法有效解決此問題。台大懷生社改採TNR的方式,並透過社團學生積極管理狗隻,盡可能不讓流浪狗威脅到人身安全。

成大學生則自發性組成流浪動物志工隊,為流浪狗結紮、洗澡、施打疫苗,同時也要在固定時間予以餵食,學生志工隊呼籲大家不要餵食流浪狗,以免新的狗進入校園。但對於已經在校園內的流浪狗,均採取友善對待。

台北市動物保護處動物管理組的蘇先生表示,農委會提出的TNR實際上是針對流浪貓,但對於許多愛護動物人士也將流浪狗TNR,動管組認為,只要能夠有效管理這些流浪狗,還是尊重他們的做法,積極的做法是中央透過立法的方式,讓流浪狗也納入TNR的對象。

追本溯源來看,校園中的流浪狗是飼主棄養造成的問題,學生們對於已存在校園內的流浪狗採取和平友善對待方式,並積極防止新的外來狗進入,或許是雙方可以妥協折衷的處理。



◆ 澳洲科學家給新發現的馬蠅命名為碧昂絲

【中廣新聞/劉剛】 2012-01-16

澳洲一名科學家給一種新發現的馬蠅,命名為「碧昂絲」。

馬蠅就是一種蒼蠅,吸馬的血才能生存。澳洲科學家「雷薩德」找到這種馬蠅後,發現馬蠅屁股上面有金色的毛,非常漂亮,甚至還用「秀色可餐」這個詞形容這個馬蠅,於是他聯想到,美國流行天后「碧昂斯」以前的合唱團,「天命真女」合唱團曾經唱過一首歌,歌名是「秀色可餐」,因為決定,把這種美麗的馬蠅,命名為「碧昂絲」。

fsj 提到...

義觸礁郵輪 成生態定時炸彈

中央社 2012.01.17

歌詩達協和號(Costa Concordia)郵輪在義大利擁有獨特天然美景的區域失事,如今天氣轉壞加上海面波濤洶湧,失事郵輪引發環境災難的疑慮升高。

托斯卡尼區(Tuscany)吉格里奧島(Giglio Island)首長歐泰利(Sergio Ortelli)說:「這是個生態定時炸彈。」風景如畫的吉格里奧島是歌詩達協和號豪華郵輪13日撞上海底岩礁並傾覆的地點,當時郵輪上有4200多名乘客與船員。

歐泰利說,郵輪上有2380噸燃料。他說:「這是繼人命之後的第2個最令人擔憂事項。」同時,工作人員開始施放攔油索。

歌詩達郵輪公司(Costa Cruises)董事長兼執行長佛熙(Pier Luigi Foschi)說,在義大利西岸外海觸礁並傾覆的郵輪上有2300公噸的燃料,不過目前尚未看見有燃料外洩的跡象。

佛熙在記者會上說,像是歌詩達協和號這種郵輪,沒有「安全問題」。

佛熙哽咽表示,這起意外造成至少6人罹難,可能會對公司的訂位造成影響。

他說:「我們有100萬名忠實客戶。…這會對我們造成衝擊,不過我們希望能夠重拾顧客信心。」



◆ 稀客白腹穴鳥 墾丁現蹤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墾丁報導】2012.01.17

有遊客前晚在墾丁大尖石山下道路發現2隻海鳥,以為牠們受傷飛不動,送到墾管處處理;鳥類專家蔡乙榮驚喜萬分,因為牠們是台灣很少發現的白腹穴鳥,研判是受到不良天候影響迫降陸地,昨天中午帶到東海岸野放。

1名遊客前晚在大尖山下路上,看到3隻從沒見過的海鳥,死亡的1隻已就地掩埋,另2隻看起來不會飛,他熱心地開車將2隻海鳥送到墾管處保育研究課。

蔡乙榮看到這2隻體長約30公分的海鳥時,感覺很眼熟,仔細比對台灣野鳥圖鑑,確定是台灣本島很少發現的白腹穴鳥;他說,牠上一次在墾丁國家公園被人發現,已是15年的事,同樣是遊客拾獲,成為墾丁國家公園新紀錄種鳥類。

他說,白腹穴鳥是分布在太平洋西部的海洋性鳥類,背部暗色,腹面白色,翼下有黑色M字型條紋,鼻孔成管狀,腳趴間有蹼,以小型海洋生物為食,平時都在離陸地很遠的遠洋環境活動,常在夜晚覓食,飛行能力強,但需助跑才能起飛。

他說,白腹穴鳥算是台灣的「稀客」,很少有牠的發現記錄;這次在墾丁被發現,研判可能是受前晚經過台灣南端的鋒面影響,迫降陸地,檢視身上無傷後,昨天中午送到東海岸野放。



◆ 學甲濕地 發現45隻黑琵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學甲報導】2012.01.17

急水溪學甲濕地生態園區,發現45隻黑面琵鷺棲息,連續2年發現黑琵蹤跡,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呼籲相關單位妥善規劃因應,讓生態保育工作更深化。

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說,黑面琵鷺是去年2月,開始飛到學甲濕地生態園區沙灘地,最高紀錄200隻左右,3月間還記錄到127隻,3月底只剩下5、60 隻的成鳥,4月間離開台灣前,還在堤防邊的木麻黃樹練習築巢,今年似乎比較早發現,已經連續2年在學甲濕地生態園區發現黑面琵鷺。

學甲區急水溪灘地是學甲區農會所屬的學甲濕地生態園區,委由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進行鳥類等監測及規劃工作,已經記錄到包括國際級保育類的黑面琵鷺及黑腹燕鷗、小辮鴴、埃及聖環、小白鷺、中白鷺、高蹺鴴、中杓鷸、赤足鷸、鷹斑鷸、紅冠水雞、小濱鷸、磯鷸、東方環頸鴴、夜鷺及紅嘴燕鷗、裡海燕鷗等,近百種鳥類、螃蟹及各種植物等。

fsj 提到...

千隻狗兒命危 大陸網友齊救援

中央社 2012.01.18

一輛滿載1000多隻小狗、準備從重慶運往廣東屠殺的大貨車,日前在愛狗人士沿路通報下,及時被警方攔截,隨後更有逾100名愛狗人士駕著豪華進口車前往現場送水送糧,拯救這些小狗。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重慶一名王姓民眾與友人15日晚間開車行經重慶高速公路時,發現一輛大貨車內不僅傳出狗吠聲,還擠滿逾1000隻小狗。其中,多隻小狗擠在一個個小鐵籠中,還有狗兒奄奄一息趴在底層。

王姓民眾見狀立即通知重慶警方、動物檢疫部門,並一路尾隨,直至警方將這輛載滿小狗的卡車攔截在巴南收費站;途中,王姓民眾在微博上發出相關動態,並請網友送水、狗糧等行動支援,

消息傳開後,有超過100名愛狗人士駕駛數十輛轎車前往現場救援,其中還不乏BMW、保時捷、賓士等豪華名車。

據貨車司機出示的檢疫證明顯示,車上逾1000隻小狗,原本預定被運往廣東湛江屠殺,當中不少狗隻更出現疑似狗瘟徵狀;經警方等單位協調後,這些狗兒目前暫時收容在當地一個廢棄養豬場。



◆ 60隻海豚集體擱淺 專家疑惑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1.18

數十隻海豚上周在波士頓以南沿風景秀麗的鱈魚角 (Cape Cod)海岸游上陸地,使美國動物保護主義者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多年來最大宗海豚擱淺事件之一。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 (IFAW)表示,自12日以來,大約60隻海豚被困在鱈魚角沿岸25哩的海灘。

IFAW的幹事凱蒂.摩爾說,迄今已救出19隻海豚放回大海,大約27隻仍滯留的將無法生存,估計另外32隻被沖上岸的海豚已死亡。

她說,今年出現的模式與過去不同,以往僅有一隻或一群海豚在單一的海灘被發現。她說:「這次好像是一隻接一隻的在岸上擱淺,絕不尋常。」

IFAW發言人凱莉.布倫說,這批海豚12日開始衝上岸,有一隻被困在麻州威爾福里特鎮。

布倫說,14日是救援人員最繁忙的一天,至少37隻海豚在沿鱈魚角五個鄉鎮被發現。1月至4月是海豚最常在海灘擱淺的季節。

她說,鱈魚角是全世界最常有這現象的地區之一。雖然海豚衝上岸已出現了多個世紀,但研究人員仍在設法確定鱈魚角這次事的原因。

IFAW說,由於海豚習慣群居,所以往往會集體行動,其中一隻進入淺水後,其餘的可能會跟隨。

IFAW的6名專職工作人員把海豚送回大海,300名志工將繼續監察是否再有海豚衝上岸。



◆ 犀牛盜獵嚴重 南非政府商對策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1.18

不到17天,11隻非洲犀牛再度慘遭盜獵者之手,淪為人類貪婪的犧牲品!更有甚者,凶狠的盜獵者在一天之內屠殺8隻非洲犀牛,屠殺問題也引起南非政府的關心,決心增加人力遏止盜獵。

南非環境事務部長莫萊瓦宣布,克魯格國家公園巡守員人數將增加到650名,另外,南非政府也打算在八月前,提出「是否開放犀牛角公開交易,以降低盜獵風潮」的研究報告結果。

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代表麥克維伊表示:「如果繼續視而不見,盜獵者將如入無人之境,讓這些具有象徵意涵的動物從此絕跡。」英國《衛報》也指出,亞洲對犀牛角需求日增,是推動非洲犀牛盜獵的幕後元凶,其中又以越南占犀牛角需求市場的最大宗。

BBC報導,目前南非國內犀牛數量約2萬隻左右,約占全球8成數量,其國內克魯格國家公園去年就發生200多頭犀牛被殺,加上今年一個月內就有11隻犀牛喪命,盜獵者非法囂張行徑,南非當局打算再增派150名巡守員,並在莫三鼻克邊境安裝有電鐵絲網,企圖遏止盜獵者。



◆ 鳥語消弭犯罪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2-01-18

美國加州一條街靠著播放鳥語降低了犯罪率。加州蘭克斯特鎮的蘭克斯特大道,過去一年的犯罪率少了百分之十五,重罪犯罪率也少了百分之六。

蘭克斯特鎮長「巴利斯」說,他一年多前自己錄製了一段英國鄉間的鳥叫聲。他把這段錄音拿到犯罪率最高的蘭克斯特大道播放。每天播五個小時,路上的犯罪率就降低了。

「巴利斯」一看效果很好,就請專人替他錄製了一段有鳥叫、蟲鳴、水聲的音效。每天在蘭克斯特大道上放。

心理專家說,人類自古就知道鳥叫聲有安定人心的效果。聽到鳥叫聲大家就知道天下太平了。耳邊沒有鳥叫聲,就會有狀況。

專家說,城市裡聽不到蟲鳴鳥叫,大家才會易怒,起衝突。

實際上,倫敦地鐵和機場也都用音樂安定人心,避免乘客過份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