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7

寶山「三個傻瓜」 讓台北赤蛙有了家

◆ 寶山「三個傻瓜」 讓台北赤蛙有了家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654782.shtml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新竹縣報導】2011.10.16

新竹縣寶山鄉江能印、江清吉兄弟,拒絕為八千萬元售地,一心為瀕臨絕種的台北赤蛙打造一個家!兩人加上江能印兒子江萬里,十年來復育近百隻台北赤蛙,鄰人戲稱他們為「三個傻瓜」。

更令「三個傻瓜」啼笑皆非的,是曾有人問:「養那麼多年青蛙,可以吃了嗎?」

七十三歲江清吉曾任寶山鄉長,長他三歲的江能印從飛利浦竹北廠退休。十年前,兄弟看到多篇搶救台北赤蛙報導,決定將祖先留下、寶山鄉深井村的十公頃土地,打造為生態園區。

一開始因不知如何著手,他們向台北市動物園前動物組長林華慶、台中科學博物館副館長周文豪、生態水草專家吳聲昱等人請教,規劃森林區、果園區、溼地區,還有青蛙學堂、台北赤蛙別墅區等友善環境,也保留百年土地公廟及老家大門。

「有青蛙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江清吉說,台北赤蛙對環境敏感,把老家打造成適合台北赤蛙生活的地方,「代表我們也能在此安心養老」。

他們為台北赤蛙打造的生態園區,水質清澈、空氣流通、水草豐美,還有蟋蟀、麵包蟲、蚯蚓等青蛙愛吃的佳餚。

江家生態園復育有成,兄弟開放園區不收門票,吸引青蛙專家、學校教學參訪,並成立台北赤蛙之友會。不過園區入口寫著「愛青蛙的人請進來,想發財的且留步」,兩兄弟更盼望有一天「台北赤蛙成為寶山鄉驕傲」。

新聞辭典》台北赤蛙

列為保育類的台北赤蛙,體長約三、四公分,是赤蛙科中最小的;頭部嘴吻處較尖,背部體色呈現黃綠色或褐綠色,有白色的背側褶,鼓膜大而明顯。所以冠上「台北」之名,是因一九○九年外國學者在台北八里發現而命名。



◆ 惡意飼主! 到TNR社區棄養狗
http://udn.com/NEWS/LIFE/LIF1/6654704.shtml

【聯合報╱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2011.10.16

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處推動TNR計畫,由社區志工飼養街貓,但最近有志工發現,有惡意飼主「貓狗不分」,看到社區民眾愛貓的行為,卻惡意放生狗,造成城市生態不堪負荷。

市府動保處長嚴一峰說,飼主在TNR地區放生狗,已經觸犯「動物保護法」,未來棄養者、虐待者都要處以罰金,並研擬將罰金提撥一定比例作為「狗隻棄養檢舉獎勵金」,盼全民緝凶。

市府法規會正在修改「北市動物保護自治條例」相關細節,完成後,全案將送到議會審議。

嚴一峰解釋,貓的自主生存能力強,但狗對人類依賴高,狗還會衍生公安衛生問題,狗不僅會咬人,也需要安全的地方遮風避雨,以及充沛的醫療、食物。

大安區溫州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何承翰說,最近發現,有飼主在特定地區棄養狗,今年共「丟」了6隻狗,其中1隻病死、1隻被車撞傷,另外4隻委人照顧。

何承翰表示,飼主大概見到該區域「環境清幽」,猜測該區是TNR地區,有愛心人士會照顧動物,但這樣惡意放生,根本就是踐踏別人的愛心。

何承翰說,這些狗共同點都是剪過耳朵,換言之是被結紮過,但身上都沒有晶片;這批狗不會咬人,看到食物還會搖尾巴,研判是曾經被私人團體或動物保護團體收容過。

他說,日前甚至有民眾騎摩托車載狗,光天化日下在辛亥路及羅斯福路口臨停,就直接放生狗,這些狗和當地生態格格不入,反造成社區生態問題。

※ 相關報導:


* 推動「TNR」街貓列管 地點不能說
http://udn.com/NEWS/LIFE/LIF1/6654693.shtml

不過市府動物保護處處長嚴一峰說,這些地方都不能說,因一公開,後果將不堪設想,TNR計畫里的民眾壓根也不想公開地點。結紮義工陳先生解釋,只要有需求,他們就會義務協助結紮,之後則會有愛護動物媽媽照顧社區貓狗,如果這些地方公開,必定有不少民眾利用他們的愛心,在該區大肆放生。

兩百萬年前化石 恐改寫人類史
人口大爆炸 生物多樣性難保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討海的狗」泳渡上岸 每天癡癡等她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6670834.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1.10.24

台南市有群「討海的狗」,避居在靠海口的鹽水溪沙洲上,每天游一、兩百公尺,上岸等待婦人王沈金來餵食;她擔心年紀大了,「誰還會來這麼偏僻的地方餵牠們?」網友把這段故事拍成影片,引起熱烈回響。

昨天多名來自台北與高雄等地的網友,專程到鹽水溪畔,了解「討海的狗」現況,都被狗兒泳渡上岸景象感動。狗兒對著王沈金來高興直搖尾巴,因為剛從「海裡」游上來,身上還濕濕的。

「如果沒有我,牠們只能討海。」王沈金來說,流浪狗經常有一餐沒一餐,只能撿河裡死魚死屍吃。

六十五歲的王沈金來住安南區,每天下午載著飼料與清水,騎著機車來到鹽水溪畔,沿路按喇叭,原本空曠的堤岸,突然從草叢、溪邊竄出許多狗兒,「阿牛、樂樂、熊貓」王沈金來一隻隻叫著她為狗兒取的名字。

在鹽水溪畔餵流浪狗十多年,王沈金來說,一開始狗都在岸上,因為狗兒偶爾偷吃魚塭的魚,被人通報環保局捕捉加上驅趕,狗兒逐漸被趕到河流中間的沙洲上。

王沈金來每天總是花好幾個小時,沿著三公里堤岸,邊餵邊等所有的狗游過來,偶有十多隻狗一起游上岸的畫面,志工媽媽徐滿惠說,「不清楚的人,還以為狗真的在海中『討海』。」

網友「大暴龍」拍攝鹽水溪的流浪狗,製做成六分鐘影片,片名就叫「討海的狗」。王沈金來在片中喃喃說:「如果有一天我怎麼了,這個地方這麼偏僻、不會有人來,這些狗就可憐了。」

王沈金來每個月都花一萬多元買飼料,遇到受傷、生病的狗更自掏腰包,但她年紀大了,先生罹癌又中風,買飼料的錢愈來愈少,狗兒跟著她有一頓沒一頓,她感慨說:「像我這麼傻的人愈來愈少了。」



◆ 國寶菱形奴草開花 愛它別摘它

【聯合報╱記者楊孟立/桃園縣報導】2011.10.24

被農委會評估嚴重瀕臨絕種的國寶級寄生植物「菱形奴草」,在北部東眼山區現蹤!國家森林解說志工員謝永康呼籲山友,可拍攝它可愛的模樣,但千萬別動手撥弄。

菱形奴草在日治大正時期被發現,正式文獻全球只有南投魚池鄉蓮華池有發現紀錄,保育等級屬嚴重瀕臨絕滅,由研究中心全力保育。

從東眼山往滿月圓山的東滿步道,近來傳出「菱形奴草要開花了」的消息,它寄生在路邊一株長尾柯根部,現正慢慢冒出頭,嬌小玲瓏甚是可愛。

從現在起到十二月,菱形奴草邁入開花期,,褐色「菱形」外觀隱約可見,勢必會吸引更多人來此拍攝,這正是謝永康所擔憂的情況。

謝永康說,菱形奴草植株不到一個指節大小,一般登山客根本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但他觀察到有菱形奴草被折斷痕跡,推測能夠發現菱形奴草的人應是植物觀察者。

「菱形奴草一旦選定寄生樹就跟定一輩子,只要離開那棵樹就活不成,也不可能自行栽種。」謝永康相信植物觀察者應該清楚這些基本知識,但還是有人忍不住把菱形奴草撥下帶走。

「蓮華池屬於生態保育區,裡面的物種受到嚴密保護,菱形奴草穩定生長,但東眼山的菱形奴草生長在完全開放區域,林務局無法專責保護。」謝永康說,得靠民眾自重,愛它就別帶走它。

菱形奴草小檔案

菱形奴草,為一年生寄生性草本植物,一至八月為潛伏期,大約九月萌芽,十至十二月開花。

它寄生,但不像香菇產生蕈傘製造孢子;會開花,卻不結果延續生命,被歸類為「內寄生」植物。

它多寄生在六百至八百公尺帶陰濕的殼斗科植物(長尾柯)根部,植株呈倒圓錐形,高僅三至五公分,有個杯狀托的構造與樹根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草根部深入被宿主體內奪取養分以養活自己,自己不行光合作用。



◆ 綠川無生機 別再來放生了

自由 2011.10.24

〔記者林良哲/台中報導〕南區有一佛教團體,經常號召信眾在綠川放生魚蝦,但綠川的水源幾乎都是家庭污水,經常呈現含氧量為「零」的情況,魚蝦根本無法存活;加上有不少夜鷺、白鷺鷥在此覓食,此一「放生」活動簡直是直接促成魚蝦死亡。有心人士設置告示牌,呼籲大家不要在此放生。

信眾買魚蝦放生 反成殺生

當地民眾指出,這一佛教團體因位於台中市南區,經常號召信徒在綠川舉辦放生活動,藉以弘揚佛法,凸顯其慈悲為懷之心,但這樣的美意卻無實際意義,反而造成「殺生」的結果;然而多數參與放生活動的信徒並不知道,綠川的生態根本不適合放生魚蝦。

以目前綠川的水質來說,基本上已經沒有泉水的補充,當地的水源幾乎都是來自家庭污水,經常呈現含氧量為「零」的情況;魚蝦等水生動物,必須透過水中的氧氣來呼吸,將其放置在含氧量為「零」的環境,等於讓魚蝦直接死亡。

除了河水含氧量為「零」之外,當地也有不少夜鷺、白鷺鷥在此覓食,而綠川的溪水很淺,底部又無足夠的泥沙,使得魚蝦放置於此,鳥類一望即知,很快就被捕食一空。

目前已有當地民眾在綠川上設置告示牌,呼籲大家不要在此放生,以免造成魚蝦死亡,破壞放生的美意。



◆ 台灣生物資料庫計畫 將送衛署

中央社 2011-10-24

國家科學委員會審查通過「台灣生物資料庫」建置計畫;負責單位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今天表示,與台大醫院、榮總、長庚等8大醫學中心合作,月底將計畫送交衛生署。

中央研究院今天到立法院進行「101年度施政計畫及收支預算案口頭報告」,中研院長翁啟惠列席備詢。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積極參與生物資料庫(Biobank)的計畫,「台灣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主要為結合基因與其他醫學資訊,針對本土常見疾病進行大規模的世代研究,了解台灣人常見疾病的致病因子與機構;且有助於改善疾病治療方針與預防策略,降低醫療成本。

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負責建置「台灣生物資料庫」,生醫所副所長沈志陽表示,初步規劃能採集30萬名民眾的血液,包括20萬名健康民眾和10萬名有慢性病的民眾,慢性病包括子宮內膜異位等15項疾病。

沈志陽表示,將與台大、榮總、長庚等8大醫學中心合作,但在社會沒有共識前,不會將資料庫與健保資料整合;預計月底將計畫送到衛生署。

沈志陽說,有些研究人員會擔心,病患資料交出去,自己的研究怎麼辦?他們就要花時間去說服研究人員,建置「台灣生物資料庫」是整合全台灣的資料,大規模收集檢體後,有助於華人特有的疾病研究。

fsj 提到...

雪霸找新家 放流櫻花鉤吻鮭

【聯合報╱記者胡蓬生/苗栗縣報導】2011.10.25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繼七家灣溪、羅葉尾溪後,再為台灣櫻花鉤吻鮭找到新家!這次是在樂山溪、大甲溪、伊卡丸溪等地,下月初將放流一百對櫻花鉤吻鮭成魚,預期可立刻配對繁殖,建立新生族群。

雪管處武陵管理站技士楊正雄指出,二○○六年以來,雪管處陸續在司界蘭溪、南湖溪、大甲溪、伊卡丸溪等地,放流逾二千五百尾台灣櫻花鉤吻鮭,可惜大多數放流地點遭遇颱風、洪水影響,僅少部分能夠存活。

他指出,前年起雪管處與鄰近社區合作探勘,透過部落耆老經驗,為櫻花鉤吻鮭尋找不會因颱風造成洪流的棲地,在羅葉尾溪試驗放流一百五十尾幼魚;結果不但成功通過莫拉克颱風考驗,達到四成族群存活率,隔年也記錄到許多新生幼魚族群,顯示該河段棲地環境十分適合櫻花鉤吻鮭生長、繁殖。

楊正雄說,雪管處持續監測,發現櫻花鉤吻鮭已開始往羅葉尾溪上游及下游的有勝溪擴展,成魚、幼魚族群持續保持穩定數量,羅葉尾溪已成為櫻花鉤吻鮭另一處原鄉。

今年放流另覓合適棲地,雪管處探勘後,決定在松茂的樂山溪,與環山社區旁的大甲溪、伊卡丸溪河段進行試驗性放流,預計十一月三、四日展開,一百對成魚肩負擴展鮭魚分布、建立新生族群的重要任務。



◆ 污染加劇 渤海喪失漁場功能

中央社 2011.10.25

渤海曾經是中國大陸的「漁業搖籃」,但據報導,如今渤海魚汛早已消失,就連主管官員也表示,渤海基本上已喪失漁場功能。

經濟觀察報報導,渤海是中國唯一的內海,面積僅7.7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到20公尺。

隨著環渤海經濟圈的崛起,渤海水質一落千丈。從2006年到2010年,環渤海經濟圈GDP由人民幣5.5兆飆升到8.7兆,增幅58%;海水污染面積則從1.189萬平方公里(約占15%),增加到1.699萬平方公里(約占22%)。

據表示,當地的錦州灣就曾出現過海底泥重金屬鋅超標2000多倍、鉛超標300多倍、排污口附近7平方公里海灘無任何生物,等等被稱為「死灘」的現象。

報導說,渤海素有「漁業搖籃」之稱,是整個大陸北方海洋漁業資源源頭。但是如今渤海魚汛早已消失,就連大陸國家海洋局官員也公開評價,「渤海作為漁場的功能已基本喪失」。

報導引述「2010年中國環境公報」顯示,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差,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鉛和鎘。

在這些污染物中,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所佔比例較大,其中無機氮超標率高達95%。這兩種污染物主要來源為農業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屬於營養物質,可依靠海水自淨能力進行分解、轉化。

至於鉛、鎘等重金屬以及石油類,則都是工業污染所造成,比例相對較少,但海洋自身卻無法分解,對環境危害更大、影響可長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 福島地震垃圾 2年內抵夏威夷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3日電】2011.10.25

日本地震發生至今將屆八個月,包括電視機、冰箱和家具用品等大型家電用品與大批垃圾,仍由日本的福島,橫跨太平洋,飄向夏威夷。

「每日郵報」報導,多達2000萬噸來自3月期間地震的垃圾,以超過預期的速度飄向美國西岸,並可能在三年後到達美國西岸地區。

一艘俄羅斯船上月經過中途島後,船員發現這些垃圾,當中包括一艘20呎長的漁船在內。

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追蹤這些垃圾近半年,他們以未經測試的電腦模擬洋流程序,預測垃圾的軌跡。但船員上月的目擊報告,與模擬程序的推測吻合。

專家已修正預測,指垃圾可能在今年冬季飄到中途島,兩年內抵達夏威夷。

夏威夷大學國際太平洋研究中心的發言人說:「該艘俄羅斯船從檀香山返回海參威途中,確實發現海嘯造成的大批垃圾。」

一些較輕的碎片移動速度比預期快,研究員哈夫納(Jan Hafner)說:「我們不想製造恐慌,但知道它會到來總是好的。」

日本3月11日受到規模9地震和海嘯的重創,有2萬人死亡或失蹤。

「生活科學」(Live Science)報導,科學家正急於追蹤垃圾的軌跡,因它會對小型船隻以及海岸線造成威脅。



◆ 全球人口 下世紀恐暴增為150億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1-10-25 中國時報

今年十月底之前,地球上第七十億個人將會出生,但更驚人的是,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本周將發布的《二○一一年世界人口概況》報告指出,除非趕快採取抑制生育率的措施,否則全球人口到二一○○年時很可能倍增,達到一百五十億人。

之前UNFPA曾估計,全球人口將於本世紀結束前達到一百億人,現在這個估計數字陡然調升五○%,讓很多專家震驚。鼓吹人口控制的馬丁說,地球進入一個危險新階段,即將接近一個由人口成長、氣候變化和石油枯竭組成的完美風暴。

但也有專家抱持懷疑態度。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教授高史東說,他認為世界各國領袖會採取措施,以確保地球人口在低於那個高水平前就穩定下來,而且降低生育率的手段和慾望已經普及全世界。高史東估計,地球人口在二一○○年比較可能達到一百至一百二十億。

地球人口自一九六○年代以來已成長了一倍,主要是拜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高生育率之賜,加上醫藥普及使得兒童死亡率降低,以及世界各地人民的壽命普遍延長。

fsj 提到...

暌違78年 日人發現夢幻之蝶

中央社 2011.10.27

「日本放送協會」(NHK)今天報導,日本蝶類學會調查隊在不丹的森林發現被稱為「高山美人」的夢幻之蝶—不丹褐鳳蝶。這是78年來,不丹褐鳳蝶首度被發現蹤跡。

NHK報導,調查隊在不丹的森林發現到不丹褐鳳蝶。NHK的採訪小組隨著這支調查隊前往捕捉蝶蹤,是世界上首度以電視攝影機成功拍攝到不丹褐鳳蝶,這種大蝶在空中飛舞的模樣相當美麗。

78年前,在喜馬拉雅山脈的不丹東部山谷裡有人曾發現不丹褐鳳蝶,當年所採集的5隻標本被保存在大英自然史博物館,之後未曾有人目睹過,因此研究蝶類的專家稱之為「夢幻之蝶」。

有專家聽說不丹政府的森林保護官兩年前發現到類似不丹褐鳳蝶的鳳蝶。日本蝶類學會在經過半年的交涉之後,終於獲得不丹政府許可,今年8月首度到不丹的森林調查。

結果在78年前發現不丹褐鳳蝶蹤跡的同高度、海拔2200公尺高的山岳地帶森林裡,發現到不丹褐鳳蝶。

參與調查的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特任助教矢後勝也表示,世界上的蝴蝶當中,不丹褐鳳蝶被視為最大的謎,能發現此蝶,感到十分興奮。今後將與不丹政府合作,分析不丹褐鳳蝶的生態及鳳蝶進化過程。



◆ 失蹤20年~台灣燕小灰蝶回來了

自由 2011.10.28

〔記者王涵平/台南報導〕台灣燕小灰蝶過去為全台常見,且數量很多的普通種蝴蝶,然廿多年來不見蹤跡,被宣布為瀕危物種,台南市東原國中、菁寮國小生態社團隊日前在台南山區蝶調意外發現,已引發蝶界熱烈討論,興奮不已。

菁寮國小老師李榮宗表示,台灣蝴蝶專家詹家龍在今年三月指導台灣紫蝶生態保育協會、東原國中及菁寮國小生態社的師生展開台灣燕小灰蝶研調。

列瀕危物種 確定台南山區三棲地

兩校師生在九月間發現直立假地豆的群落,十月即在直立假地豆的花苞上發現疑似台灣燕小灰蝶的卵,隨後發現一隻疑似台灣燕小灰蝶的蝴蝶,送請詹家龍確認無誤,詹家龍再帶領紫蝶保育協會徐志豪、廖金山等老師調查研究,終於確定至少三處棲地,並已發現若干族群,確定台南市山區為台灣燕小灰蝶重要棲息地。

早期在台灣、香港的台灣燕小灰蝶數量很多,然近數十年來,因為棲息地遭使用除草劑等破壞,以及香澤蘭、蔓澤蘭、大花咸豐草等外來植物入侵,使得幼蟲寄主植物大量減少,以致族群銳減,幾乎滅絕。

李榮宗形容蝶調過程「路遙遙、水迢迢,踏遍千山萬水」,台灣最後一筆有關台灣燕小灰蝶紀錄是在一九八八年七月三日,幾乎已被認定是滅絕,台灣燕小灰蝶與棲息地的發現,令人欣慰。

棲地遭整地破壞 專家籲就地保育

台灣燕小灰蝶棲地甫發現,就陸續出現除草整地等破壞情形,詹家龍等保育人士呼籲相關單位積極介入棲地保護,展開現地物種就地保育。



◆ 海中綠寶石 翡翠蜑螺東沙現蹤

中央社 2011-10-28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天說,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廣大海草床成為翡翠蜑螺最好棲地,提供牠們多元棲息空間和隱蔽棲所外,也提供充足食物來源。

海管處說,大小僅0.5公分的翡翠蜑螺,具有翡翠綠的美麗色澤,碧綠點綴白斑條紋的殼色,像顆晶瑩剔透的綠寶石,不僅成為在海草中最佳的保護色,海草多元空間是其最佳的活動棲所,更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

翡翠蜑螺早期在綠島、屏東海口或西海岸的潮間帶皆可見其蹤影,生長及生殖皆在海草上進行的翡翠蜑螺,族群隨著海岸開發,棲地受到破壞而日漸萎縮。

海管處在東沙發現翡翠蜑螺,代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生物多樣性。

海草是東沙周邊海域的主要初級生產者,除穩固沙地外,更是許多魚蝦貝類幼時的孵育場所,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內海草床,面積約1185公頃,受到保護的海草床不僅僅為翡翠蜑螺保留了完善的棲地,也養育了許多生物。

曾在東沙調查生物的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邱郁文指出,翡翠蜑螺和其他蜑螺一般都是雌雄異體,雌性個體在海草葉片上會產下一個個透明卵塊,孵化後的幼苗再隨著海流尋找海草附著生長,延續生命。

海管處指出,東沙碧波葳蕤的海草床,不僅是台灣地區面積最大的海草床,海草種類多樣性在南海諸島中並不常見,除提供翡翠蜑螺等軟體動物的棲息場所外,更孕育許多其他魚類與無脊椎動物,是海洋生物與生態教育的珍貴教材。



◆ 緬甸巨蟒 防治心臟病新希望

【世界日報╱法新社華盛頓27日電】2011.10.28

「科學」期刊27日發表研究報告說,緬甸巨蟒得以繁衍不絕,是因為它能夠吞食像鹿那麼大的動物,而且飽食之後心臟會增大,體內血液也會有大量脂肪酸流通。這項發現可能對治療人類心臟病提供線索。

緬甸巨蟒可以長到大約27呎長,身軀可能像電線桿那麼粗,而且能夠長達一年不必進食。

圓石市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發現,這種巨蟒開始吞食獵物時,體內的三酸甘油脂含量會比正常情況高出50倍以上。

但是,巨蟒心臟不會出現脂肪沈澱,因為它飽食之後,身體會啟動一種重要的,以保護在進食最初幾天質量會增大多達40%的心臟。

研究人員辨認出巨蟒進食後血液裡出現的這種化學成分,並把飽食後的巨蟒的血漿,或模仿這種血漿的混合物質,注射到未進食的巨蟒體內。

他們發現,不論是注射血漿或模仿血漿,巨蟒心臟都會增大,心臟健康指標也會加強。對老鼠進行注射,也顯示同樣的結果。

下一個步驟是探究這種混合物質是如何發揮功能,希望能夠加以調整,以供人類使用。研究人員說:「我們正試圖瞭解這種程序背後的分子機制,希望能夠導致新的療法,以改善人類心臟病患的健康。」

並非所有心臟擴大都有利益,肥厚型心肌症即可能使年輕運動員猝死。但是,頂尖運動健將心臟都很大,反映他們的心臟異常健康。

研究主管說,許多人因心臟病而無法運動,如能發展出某種療法,促使心臟細胞有益增長,對他們將很有幫助。

在巨蟒血液發現的三種脂肪酸,包括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和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為它們保護心臟的是人體也擁有的超氧化物歧化(superoxide dismutase)。



◆ 紅火蟻猖獗 學界籲根除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1.10.28

一項研究顯示,台北都會區於2004年發現首宗紅火蟻入侵案例以來,迄今年9月止,全台已發現33起案例,這33起個案都發生在人口稠密且民眾每日活動的場所,發生季節多在雨季或低溫時;而且在台北都會區發生時,紅火蟻密度非常高且發生叮咬案例,研究團隊呼籲,紅火蟻防治應採取快速的根除方法。

環保署今天舉行「2011年環境用藥技術應用研討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系教授黃基森發表與台灣大學合作的研究,提出以上結論。

研究團隊表示,紅火蟻自2004年入侵台灣以來,迄今年9月,已發現33起紅火蟻入侵通報案例,有5處比較引起社會注意,其中台北市北門由於是最早發現的通報地點最受矚目,石門水庫水源區周邊綠地發現蟻丘數超過1500個,被列為最嚴重;核四廠發現蟻丘並施藥的區域高達190公頃,是面積最廣者。

研究團隊指出,33處紅火蟻發現地都是人口稠密區,而且都是民眾每日活動場所。例如台北市北門紅火蟻事件發生地,就在分隔島與人行道的花圃與綠化草皮,台北車站的蟻丘也分布在花圃與草皮間綠地上。還有台北市內湖運動公園,也曾出現蟻丘分布在公園綠化區與建物各樓層。

黃基森指出,33處紅火蟻入侵地點,雖然都已完全根除,但無法保證國內不會再有紅火蟻入侵。因為研究中發現,有的蟻丘投藥清除11個月後,仍會發現紅火蟻又出現,因此建議紅火蟻的防治應採取快速根除方法。

fsj 提到...

氣溫升1.5度 2成物種恐滅

中央社 2011.10.30

環保署溫減辦公室今天表示,氣候變遷對環境生態有嚴峻衝擊,不僅加速沙漠化,也威脅數億人生命,全球溫度若上升1.5度至2.5度,就有20%至30%物種要面臨滅絕風險。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了解人民是否贊成「逐步調高能源價格及電價,來支應成本較高的再生能源發電,減少溫室氣體對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影響」議題,今天起舉辦「100年下半年度環保共識會議」,邀請公民參與討論上述主題。

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執行祕書劉宗勇說明,電價與民眾息息相關,台灣99%能源進口,許多電力來源以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氣)為主,但化石燃燒後又會產生二氧化碳,「為因應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對台灣衝擊,因此邀請公民研商討論,落實總統傾聽人民聲音政見,鼓勵民眾參與環保政策。」

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管理辦公室環境技術師王俊勝主講「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對台灣之衝擊與節能減碳方案」議題中表示,氣候變遷將造成全球水資源匱乏與稻米減產,衝擊最大的是「發展中國家」,預估在2020年至少有7500萬名非洲居民,要面臨缺水缺糧危機。

王俊勝說明,台灣因應節能減碳的各種威脅,將透過健全的法規體制、改造低碳能源系統、營造低碳產業結構、建構綠色運輸網路、普及綠建築、擴張節能減碳科技能量、推動減碳公共工程、並深化教育和強化宣導等,全方位達成減碳目標。

台灣節能減碳的短期目標,將在2020年降至2005年的碳排標準。王俊勝說,實際上台灣能源供給已呈增加趨勢,平均年成長4.66%,而且經濟成長與溫室氣體排放也有逐漸脫勾現象,顯見未來台灣的再生能源,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環保共識會議」共有25名公民參與此次會議,皆是20歲以上且不具環保專業背景人士參加。會議於連續4週的星期日舉行,公民共識結論將於11月20日下午達成。



◆ 10月31日 全球人口衝破70億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10.30

人類花了19萬5000年才達到10億人口大關,但過去200年來卻成長了7倍,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 (UNFPA)預計,世界人口在10月31日將衝破70億大關。

預計到2100年 世界人口將突破100億

地球上第70億人將出生在什麼樣的世界?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14歲以下人口占26.3%、15至64歲占65.9%、65歲占7.9%,每100名女性相對有101.7名男性。展望未來,世界人口將繼續快速成長,預計到2100年將突破100億。

全球人口最多的前三名是中國 (13億3672萬)、印度 (11億8971萬)、美國 (3億1320萬)。未來人口成長最多的地區在開發相對較低地區,也就是除了美、加、歐洲、日本、澳洲、紐西蘭之外的地區,就算未來出生率降低,全球人口也將以每年8000萬年的速度成長。

雖然根據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的推算,全球人口要到明年3月12日才會達到70億的里程碑,但無論如何,人口增速不斷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每增加10億人口所需時間愈來愈短。UNFPA報告估計,14年後世界人口將增至80億。

UNFPA將在31日舉行「70億行動」慶典,呼籲全球關注人口激增帶來的挑戰,包括提供生育年齡少女適當的性教育,加強婦女掌握生育自主權。世界各國面對的不同的人口問題,人口第一的中國因一胎化政策達到出生率快速下降的目的,但未來將出現年輕人口不足的問題,新生代供養上一代的壓力倍增。

印度預計2030年人口增至16億 世界第一

第二名的印度預料將迎頭趕上中國,預計到2030年人口增至16億,登上世界第一;但人口快速成長帶來教育和資源的壓力,而重男輕女的傳統可能造成兩性比例不均的情況更加嚴重。在歐洲方面,由於債務問題造成財政緊縮,鼓勵生育的措施已叫停,而就業困難可能使婦女對生育卻步,人口負成長的情況將加劇。



◆ 美佛州捕獲 駭人巨蟒吞鹿

中央社 2011.10.30

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大沼澤國家公園(Everglades National Park)園方最近捕獲一條長4.8公尺、身軀厚達112公分的巨蟒;更駭人聽聞的是,這條巨蟒生吞了1隻重達35公斤的母鹿。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蟒蛇一般都是捕食小型動物維生,但是有些體型龐大的蟒蛇還會捕食鹿、野豬,甚至鱷魚等大型動物。

這條蟒蛇被園方人員發現並捕獲,人員們查覺牠的腹部有異狀突起,便將腹部剖開查驗,令人驚駭的是,腹內竟有一隻尚未完全消化的鹿。

查驗這隻蟒蛇的專家表示,「這種蟒蛇吞食鹿之後又被捕獲的情況十分罕見,不過以這例子來看,蟒蛇也可能會吞食小孩子體型的人。」

這條蟒蛇號稱是佛州地區所捕獲過最大的。至今世界上所曾捕獲過的最大蟒蛇,長達7.5公尺、重達138公斤。

佛州魚類暨野生保護委員會(Florida Fish andWildlife Conservation Commission)表示,為防止蟒蛇擴散至佛州北部,捕蛇相當重要。

fsj 提到...

台灣河川藏毒 恐致癌傷智力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1.10.31

繼環保署把塑化劑提升毒化物管制等級後,多名學者今天呼籲環保署提升多溴二苯醚 (PBDEs)的管制等級,因為這種環境荷爾蒙已被大量使用在電子電器、塑膠製品、防火建材及紡織品中,連國內主要河川的底泥及魚體,都有檢出高濃度的毒性物質,可能對甲狀腺功能形成干擾,對初出生哺乳動物智力有負面影響,也具有致癌性。

環保署上午舉行「環境荷爾蒙管制研討會」,包括國立高雄師大教授田倩蓉、成大教授李俊璋、謝佳禕、陳重羽及中華大學教授孫逸民都提出這一呼籲。

田倩蓉表示,針對台灣30條河川的流布調查顯示,底泥中多溴二苯醚的總量以淡水河系、二仁溪與老街溪較高,其中二仁溪底泥的最大值曾出現每公斤超過800ug(10的負6次方)。

同一調查也顯示,底泥中塑化劑DEHP含量以將軍溪最高、魚體以花蓮溪最高。壬基酚底泥中含量以愛河最高,魚體以大甲溪最高。雙酚A在底泥中濃度以二仁溪、愛河最高,魚體以二仁溪最高。底泥中多氯聯苯含量以東港溪為最高、魚體以烏溪最高。

學者發現河川及魚體中多溴二苯醚類物質檢測結果均高,多被使用於阻燃劑,特別是十溴二苯醚,多被使用於耐燃劑,因此建議提升管制等級,環保署與其他部會應協商加速相關商品的管制。

陽明大學教授陳美蓮表示,多溴二苯醚近年來大量被使用在電子電器、塑膠產品、防火建材及紡織品做阻燃劑,但對甲狀腺功能干擾、對初出生哺乳動物智力、精神、運動功能都有負面影響、部分PBDEs同屬物也被發現具致癌性。

環保署毒管處長林建輝表示,我國已將多溴二苯醚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管制,但是否提升管制等級,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恆春出火奇景 遊客竟拿來烤地瓜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6687349.shtml

【華視新聞╱台北訊】2011.10.31

屏東恆春的"出火風景區",因為地底有天然氣所以會從地面冒火,但有民眾向我們投訴,居然有遊客特別揪團來在這裡爆米花,甚至烤地瓜,不顧禁止進入的告示牌隨便踐踏,甚至外國遊客有樣學樣,跟著放煙火破壞景觀,實在太沒公德心。

遊客拿著爆米花,用長木棍在火源上爆烤,但他們野外焢窯的地方,居然是恆春的"出火風景區",因為火太大包裝紙都被燒掉了,但遊客還不死心,直接把爆米花放在火源上,爆米花變成滿地開花,遊客還大喊好可愛,掉落地上的爆米花當然不會有人吃。

沒公德心的行為不但沒人制止,甚至來自香港的遊客,看到台灣人自己都不尊重風景保護區,也有樣學樣用火源點起仙女棒,看看香港遊客的後面,明明就有告示牌,寫著出火風景區,禁止設攤、露營,燒烤和跨入火源區,違者罰3000元,但大家當作沒看到。

仙女棒從白天放到晚上,連攤販都開著貨車來賣各式各樣煙火,連高空煙火都來了,遊客把出火風景區當作免費烤肉辦PARTY場地,讓當地居民很生氣,這出火風景區,是因為地底有天然氣,才會自然冒火,是從清朝年間就有的景觀,只希望遊客們,可以拿出公德心。不要再這樣踐踏,這可貴的自然景觀。



◆ 珊瑚生態破壞大 別再吃珊瑚礁魚了!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1.10.31

台灣珊瑚礁學會與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昨天共同舉辦2011秋季教育推廣活動,發起拒吃、拒買、拒養野生珊瑚生物,並且拒吃任何魚翅料理。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指出,台灣是世界上少數會食用珊瑚礁魚類的國家,今年的珊瑚礁總體檢發現,台灣的珊瑚礁生態「破壞嚴重」,呼籲國人不要再移走這些珊瑚礁「原住民」。

鄭明修也指出,全球珊瑚礁總體檢自1998年開始,台灣的體檢狀況可說是「每況愈下」,許多珊瑚礁魚類不只被抓來觀賞、甚至被台灣人捕食,使珊瑚礁生態圈中的藻類增加,珊瑚礁因此死亡。呼籲遊客享受海洋資源時「純欣賞就好」,不要吃珊瑚礁魚類。

他表示,珊瑚礁生態才是真正「海洋的金雞母」,台灣人應該思考如何永續發展,不是「吃光光」。

另外主辦單位也發起「拒吃魚翅料理」連署。鄭明修說,台灣海域的鯊魚數量只剩原有族群的5%以下。他強調,魚翅所含的營養以膠原蛋白為主,但「就連豬皮的膠原蛋白也比魚翅豐富!」實在沒有吃魚翅的必要。



◆ 防線失守 紅火蟻大軍南下擴增

侯俐安/台北報導 2011-10-31 中國時報

農政單位在新竹縣建立的防治紅火蟻「馬奇諾」防線全面失守,紅火蟻正朝向更適合生存的南方移動!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教所副教授黃基森警告:「雖然官方撲滅紅火蟻丘數量增加,但紅火蟻分布面積從桃園到新竹不斷增加,且有往南擴增的趨勢。」農委會也證實確有此風險。

民國九十二年,紅火蟻首度入侵台灣,遍布台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嘉義縣七縣市,全台共五萬四六七○公頃。

農委會防檢局技正李昆龍表示,紅火蟻行徑有如「陸海空」三軍,隨流水擴散、「婚飛」交配落地生根產卵,不易掌握位置;人為影響則以北部居多,北捷、機場、造鎮等建案,如果讓有活蟻的土方外運,也是擴散迅速原因之一。

紅火蟻防治中心統計,紅火蟻分布從前年一一四○筆、增加至去年三○九九筆,爆增二.七倍。紅火蟻入侵台灣已八年,六年前一老婦遭咬傷感染致死,上周新竹市聯興里長也被咬傷休克。農委會籲民眾發現紅火蟻可打通報電話0800-095-590。

fsj 提到...

無尾熊大餐?搞錯了!是芒鼠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11.03

日前一位在大陸旅遊的澳洲旅客拍下無尾熊淪為籠中野味的照片傳給澳洲3AW電台投訴,聲稱廣州番禺的一間餐廳居然在賣「無尾熊大餐」,此舉不僅澳洲媒體一片撻伐聲,更差點引起外交風暴。事後這家餐廳出面解釋,照片中的動物不是無尾熊,而是人工飼養可食用的芒鼠。

這名澳洲旅客所拍的照片,一隻動物被關在鐵籠中,鐵籠外牌子上不但寫著「樹熊」只售139元人民幣(約560元新台幣),還寫著「紅燒、清蒸任選」,籠子內放著一根紅蘿蔔。有大陸網友質疑,大老遠從澳洲進口一隻無尾熊回來,只買139元人民幣,那不虧本,況且廣州何時有過「樹熊」。

經營這家餐廳的老闆表示,其實這隻「樹熊」是芒鼠,來自廣西的養殖場,可供食用。每隻約5、6公斤重,進貨價40多塊錢,買了兩隻。因為貨單上名稱是「樹熊」,就照著打,所以才引起誤會。老闆進一步表示,兩隻芒鼠都已經售出。



◆ 尼泊爾準備統計雪豹數目

【中廣新聞/劉剛】2011-11-03

尼泊爾準備統計雪豹數目,以便採取更好措施,保護雪豹。

尼泊爾高山上過去有很多雪豹,由於人類獵殺等原因,雪豹數目越來越少。為避免雪豹絕跡,尼泊爾準備跟「世界野生動物基金」合作,進行大規模普查,統計雪豹數目。

尼泊爾的雪豹主要生活在五個地區,這些地區高度介於海拔四千到五千公尺。尼泊爾準備在這些地區設置監控系統,統計在這些地區活動的雪豹數目。



◆ 港嘴溪濕地 保育界盼闢生態公園

【聯合報╱記者陳宏瑞/林園報導】2011.11.03

高雄市林園區港嘴溪出海口有一處濕地,擁有5、60年的原生種紅樹林,還有鳥類、魚類、蟹類等物種,生態豐富,林園紅樹林學會希望能開發成濕地公園,建設成國內第一座社區型的紅樹林生態公園,保留豐富的生態資產。

潟湖位於西溪、港嘴里交界,面積約5公頃,是林園區12號公園預定地,有許多種類的紅樹林,其中海茄苳數量最多,最老的樹齡有5、60年,生態相當原始。

林園區在高屏溪出海口也有一處紅樹林復育區,但因八八風災摧殘加上今年興昌化工運反應器興建臨時碼頭刨除,後來雖然進行復育,成效仍然有限,不像港嘴溪出海口潟湖生態豐富原始,生態保育人士希望能將這裡開闢成生態公園。

林園區公所表示,委託專家做過生態調查時,發現港嘴溪濕地的植物有21科41種,鳥類10科26種,蟹類4科15種,生態十分豐富,而公所在縣市合併前也曾做過「高雄縣林園鄉海洋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但因為有部分土地屬於私有,且附近有養殖魚池,目前全案已交由市府統籌規劃。

林園紅樹林保育學會理事長陳俊強表示,這裡的濕地因交通不便,生態得以保留完整,以前雖然有些墳墓,但早已搬移,目前周邊大多是養殖漁業的魚池,如果能夠改成濕地公園,可望成為國內第一座社區型的紅樹林生態公園。

fsj 提到...

國際賞鳥博覽會 明天關渡登場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11.11.04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候鳥南飛,是賞鳥的好季節,「2011台北國際賞鳥博覽會」本周六、日在關渡自然公園登場,無論是生態劇場,還是溪流生態闖關遊戲、人體彩繪翠鳥等,就是要讓民眾了解鳥類生態。

邁入第13個年頭的台北國際賞鳥博覽會,將有來自希臘、日本、泰國等8個國外保育團體,及各地鳥會、溪流保育聯盟等14個國內團體參與。

今年活動主題為「珍愛台灣‧擁抱溪流」,主題鳥就是色彩鮮艷的翠鳥,本周六、日將在關渡自然公園、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同步展開。

除賞鳥,野鳥學會也安排許多生態闖關活動,另外還有冠十班生態小劇場帶來的「淡水溪游」生態劇,以及人體彩繪翠鳥、有獎徵答等活動。相關訊息可上學會官網查詢,網址為http://www.wbst.org.tw/,或電洽23259190。



◆ 圓眼燕魚剩11隻 「盜捕猖狂」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2011.11.04

台東縣離島綠島鄉漁業資源保育區特有的圓眼燕魚群日前遭人盜捕,海巡署八一大隊昨邀請島上相關單位討論保育及宣導。

東管處綠島管理站主任高永隆以最近珊瑚總體檢結果指出,綠島海域珊瑚覆蓋率有50%以上,環境如此好,魚群種類卻不多,如此的反差應當作為警惕、好好省思。

綠島特有的圓眼燕魚群被遭人盜捕到剩11隻,網路一片撻伐,海巡八一大隊為此召開燕魚保育區協調會,討論如何宣導及保育燕魚;該大隊一開始即表明「保護合法、取締非法」的立場,希望能根除綠島地區漁槍非法採捕問題。

與會的綠島鄉民代表會主席謝賢裕表示,燕魚保育須由鄉民、漁民及觀光業者、遊客共同來維護。

綠島區漁會總幹事陳良玉則認為,盜魚者未必是漁民,盼外界別將罪名冠在漁民身上,漁會也會與島上各單位配合長期宣導,創造更好的保育環境。

東管處綠島管理站高永隆指出,綠島海域珊瑚覆蓋率達50%至70%,在此優良的海域下,指標性魚類及無脊動物卻不多,魚群種類相較過去也沒有相對提升,「這是本身生物鏈的關係?還是外來影響?尚不得而知,但需各界重視和省思」。

※ 相關報導:

* 湳仔溝溪放蝦 社區成立護溪隊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6698102.shtml

大溪鎮湳仔溝溪在納莉颱風後生態遭破壞,溪流中的魚蝦幾乎消失殆盡,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從98 年起著手復育計畫,委託台灣大學研究觀察復育情況和訓練社區居民成立生態保育護溪隊。



◆ 稀有大水薙鳥 築巢棉花嶼

自由 2011.11.04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基隆市野鳥學會連續三年在北方三島調查生態紀錄,繼二○○九年在棉花嶼發現一級保育類遊隼行蹤,去年又發現了稀有大水薙鳥在島上繁殖,這是台灣地區首次記錄到大水薙鳥的繁殖。

台灣首次記錄到 盼列保育類

鳥會人員認為台灣發現的大水薙與日本的族群可能不一樣,希望爭取大水薙列為保育類。

基隆野鳥學會總幹事沈錦豐說,大水薙在台灣外海全年都可以看到,在本島多半只有在颱風天,會發現被風吹進來的傷鳥。大水薙鳥最大特徵是腳有全蹼,能像鴨子般划水游泳,嘴端帶鉤。國內並沒有繁殖紀錄,一直以來都認為牠的繁殖點在日本。

沈錦豐說,早在一八六六年開始,就有鳥類觀察學家包括柯靈烏、伊能嘉矩等人在棉花嶼觀察鳥類,也都沒有發現到大水薙鳥的繁殖情形,去年野會人員前往北方三島調查生態時,在棉花嶼南岸懸崖邊,找到了大水薙鳥的巢穴。

沈錦豐說,大水薙鳥習慣在洞穴裡為巢,繁殖期大白天是不進出巢穴的,外出覓食也是入夜後才靜悄悄進入巢穴,在巢穴裡既不亂跑也不會亂叫,因此很難發現牠的蹤跡。

去年他們在棉花嶼發現一隻水大薙鳥和一顆卵,還有八個疑似繁殖的洞穴。今年他們再度前往調查時,發現了六隻大水薙和一顆卵,調查人員為其中四隻鳥上腳環。沈錦豐說,這是台灣地區第一筆大水薙鳥的繁殖記錄。



◆ 鰻魚價飆50年新高 鰻飯快絕跡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110400051.html

侯俐安、曾百村、陳秀玲、吳敏菁、邱雯敏/綜合報導 2011-11-04 中國時報

鰻魚飯可能快吃不到了!雲林產地鰻魚價格逐日漲,昨天飆破每公斤一○三○元,是台灣養殖鰻產業五十年來最高價。知名便當池上、悟饕鰻魚飯也從九十元漲價到一六○元,甚至已有多家店悄悄停賣。

一般五星級飯店的便當約一五○元,但連鎖便當業「悟饕便當」的鰻魚便當居然要一六○元!主因是鰻魚缺貨,鰻魚飯成本節節高升,一般民眾快無法負擔,直說:「實在太貴啦,一個便當的錢都可以抵兩餐用了!」

宜蘭著名連鎖便當業「悟饕便當」理事長李照禎日前參與統一蘭陽藝文所舉辦的慈善活動,送出一個兩百元的鰻魚飯便當招待弱勢團體。他說,今年以來鰻魚缺貨嚴重,進貨成本節節上升,鰻魚飯便從去年的九十元漲至今年初一二○元,如今又漲到一六○元,許多老饕客戶都「心動卻不敢行動」。

餐廳業者也表示,今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漲得最誇張的一次」,即使已調整過餐價,但調漲幅度根本跟不上鰻魚漲價速度。京都屋老闆表示,以五尾一公斤的鰻魚為例,年初售價五四○元,但整年都在漲價,最新報價已達一一三○元。今年曾調整鰻魚飯售價,小份從兩百元漲至二八○元,但「經濟不景氣,也不敢把所有成本反映到消費者身上。」

大部分飯店則不受影響,晶華酒店表示,鰻魚料理本來就不在菜單上,只有季節限定推出,現在更連碰都不敢碰。台北遠東飯店表示,目前還不打算調整價格,鰻魚飯定食中午時段仍然維持八五○元一份。平價消費則受到比較大的衝擊,據了解,部分百貨美食街的小吃店受不了高昂成本,乾脆暫時停售鰻魚飯。

鰻魚一年以來漲幅達八十%,今年養殖類包括泰國蝦、龍蝦都出現大盤缺貨情形。泰國蝦漲兩成,婚宴常用的龍蝦也因產量短缺、傳出漲價三成,許多「辦桌」業者擔心使用龍蝦將不敷成本,紛紛改用其他食材替代。

彰化區漁會總幹事陳諸讚說,該漁會推廣的蒲燒鰻遠近馳名,前年五尾裝就從八五○元,漲到一四○○元。陳諸讚表示,其實這個價格還是虧,光鰻魚成本就一○五○元了,還得著料等加工,至少得漲六成,調到一八○○元才合理,目前尚未調價是今年還沒進新貨。



◆ 大量繁殖海馬 澎湖做到了

中央社 2011-11-05

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蔡萬生今天說,天然生存海馬不得販售,人工繁殖海馬1隻要價至少新台幣300元,看準龐大市場,開發養殖技術,已能成功孕育1批幾萬隻海馬。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灣科學教育館和澎湖科技大學等今天在澎湖舉辦「行動國科會.前進低碳島」展覽,蔡萬生發表「海馬種苗生產模組技術研發」成果。

西方人不吃海馬,但海馬卻是東方中藥的高檔藥材,1公斤7、8萬元,自古有「北方人蔘,南方海馬」之說,還有人把海馬當作是壯陽藥。由於人類過度捕撈,海馬生存環境受到威脅。

此外,海馬在觀賞水族市場需求日益增加,海馬價格至少300元起跳。

蔡萬生解釋,海馬不同於一般魚類的外形,尾鰭完全退化,脊椎則演化到像猴子尾巴一樣,海馬在水中行走方式也跟一般魚類不同,是昂著身體。海馬也是個很好的教材,是雄性海馬懷孕產子,雌海馬先排卵進雄海馬的腹部育兒袋中,由雄海馬懷孕及孵育,經過30天左右孵出小海馬。

蔡萬生表示,目前沒有國家有完整的海馬養殖技術,沒有完整訊息說明從魚苗孵出到上市要多久,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已經能夠提供業界量產的技術,可以制式化分工養殖,存活率到50%以上,且3個月內可上市。

蔡萬生說,已和廠商洽談技轉,希望協助廠商創造更高的利潤,期盼降低對野生海馬的需求。

fsj 提到...

蓮華池菱形奴草 特殊「全寄生」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南投報導】2011.11.06

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是全台單一面積物種最多的生物基因庫。日據時代至今,研究人員不斷在區內發現全球獨有的生物,最具代表的菱形奴草屬一年生全寄生植物,最近紛紛從宿主跟部一株株的冒出頭,想觀察快把握最後時間。

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主任黃正良說,中心的不同物種之中,以寄生在單刺櫧「鋸葉長尾栲」根部的菱形奴草最為傳奇,觀察之餘請大家愛護這些寶貝。

研究員林仁瀚說,一般的寄生植物,有梗有葉,還能自行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唯獨菱形奴草呈半透明晶玉狀,因為缺乏葉綠素,養分全賴宿主供應,甚至與宿主結為一體,因此被歸類為「全寄生」植物,極其特殊。

菱形奴草在一九二五年經台灣總督府公告為天然紀念物,並明文公告蓮華池為此植物保護育地。

黃正良說,菱形奴草每年都在九月下旬至十一月中旬從宿主根部冒出頭,如何繁殖、對環境影響、以及在生態體系中扮演何種角色,依然成謎。因對奴草了解不多,已與台灣大學等學界合作研究其生態定位,防止其滅種。

另外蓮華池每年四至五月開花的特有植物「寄生桑」,十八年前被科博館研究員邱少婷在蓮華池發現登錄。這裡還有全世界屬兩種「台灣原始觀音座蓮與伊藤氏原始觀音座」的全球唯一完整育地。



◆ 讓赤蛙過馬路 駕駛開慢點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11.11.06

新竹橫山大山背一帶,過去每逢十月就會發生大批台灣特有種梭德氏赤蛙的「死亡車禍」。為了幫助赤蛙順利繁衍下一代,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上月發起「幫青蛙過馬路」活動,吸引民眾志願擔任青蛙「導護媽媽」,總計協助一千五百隻赤蛙「傳宗接代」,感動縣府承諾設置「護蛙」標示,提醒往來駕駛注意。

對於新竹橫山大山背的梭德氏赤蛙而言,每年十月必經的新竹縣竹山鄉竹卅五鄉道,成為「危險路段」,這條必經道路,過去每年造成數百隻梭德氏赤蛙遭輾斃。

梭德氏赤蛙在低海拔到高海拔皆可見棲地,低海拔赤蛙每年十月需找到乾淨溪流繁殖,才會出現山區到溪流兩邊移動,甚至必須「過馬路」的現象。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許天麟表示,荒野保護協會過去成立青蛙調查小組,並將新竹橫山大山背列為定點調查地點,當年十月,蛙調小組前往當地,發現這條梭德氏赤蛙危險路段。

荒野新竹分會連續三年號召民眾前往當地幫助青蛙過馬路,今年十月吸引來自全台各地近千名民眾,主動攜家帶眷前往距離新竹市車程約一小時的橫山大山背,幫助一千五百五十七隻梭德氏赤蛙順利過馬路。

許天麟指出,分會透過網路宣傳,今年護蛙志工數量大幅增加三百人,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清華大學自然保育社將護蛙活動列為年度重要活動,橫山鄉大肚國小將護蛙活動列為學校本位課程,甚至引發農委會林務局關切,前往現場瞭解;縣政府願意在當地設置護蛙告示,明年預計進行交通管制與假日護蛙行動。

fsj 提到...

專家再探印度洋海底 尋求未知生物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1-11-08

科學家2009年曾經深入印度洋海底探險,帶回7千多件海底生物樣本,同時也發現了一種罕見的發光烏賊。本周一,由牛津大學教授領軍的團隊,再度深入印度洋,以更先進的儀器與設備探索未知的海底世界。

一篇在《Marine Policy》期刊發表的文章指出,人類海底拖網捕魚方式對海洋生物相當不利,這次同行的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羅傑斯表示,「我們希望這次探險能幫助我們更了解海底的特殊生物型態,以及它們所面對威脅。」

這次長達6週的探險任務,除了希望能了解掘深海捕魚對於印度洋南部的海底山生物的影響外,搭乘詹姆斯庫克號研究船(RRS James Cook)的研究人員,也期盼用攜帶特殊照相機,照下更多珍貴的海底世界照片。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 )海洋專家史巴東妮表示,「我們對海底世界的了解不多,發現罕見生物的機率相當高。」

IUCN 代表朗丁表示,許多棲息在海底山的生物成長速度與再生能力都出現變緩趨勢,過度捕撈其實會對海洋生物的數量造成影響。

建造於2006年的詹姆斯庫克號研究船,隸屬於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該船於2007年3月5日首度進行處女航,曾協助科學家尋找最深的海底火山。



◆ 澳洲貓懷念老家和兄弟 行走三千公里返回老家

【中廣新聞/劉剛】2011-11-08

澳洲一戶人家去年搬家,家裡養的一對貓兄妹,貓妹妹跟著主人搬走,貓哥哥則留在老家,結果跟主人搬走的母貓竟然自己走了三千公里返回老家,跟她的貓哥哥團聚。

蓋爾太太說,她家原來住在澳洲南部阿德萊德,養了兩隻貓,這兩隻貓是兄妹關係,公貓叫傑克,母貓叫傑西。蓋爾太太的家,去年年初搬到澳洲北部達爾文,搬家那天,公貓傑克在戶外玩耍主人沒找到他,所以沒能帶牠搬走,傑克後來就被承租老家的房客收養了。

蓋爾太太把阿德萊德的房子租給別人,搬到達爾文不久,母貓傑西突然失蹤,今年五月,承租老家的房客告訴蓋爾太太,說傑西出現在她家,已經跟傑克團聚了。這戶人家還拍了照片,傳給蓋爾太太。

蓋爾太太說,她無法理解,一隻已經十歲,而且很膽小的母貓,竟然能花一年零三個月,行走三千公里返回老家,跟自己的兄弟團聚。她希望這兩隻貓,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快樂生活,共渡晚年。也不考慮把他們接到達爾文了。

fsj 提到...

小琉球珊瑚礁 「正在嚴重衰退」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屏東縣報導】2011.11.09

屏東縣小琉球早年被瑚瑚學者封為「台灣最完整的珊瑚礁島嶼」,但珊瑚學者最近調查發現,小琉球近年成為新興旅遊景點後,珊瑚礁呈現「正在嚴重衰退」的生態危機,主要原因是受到人為干擾和水汙染,「迫切需要設立為海洋保護區」。

主持調查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說,墾丁國家公園在後壁湖和跳石設立海洋生態保護區和汙水處理場後,珊瑚礁生態復育有明顯成效,他建議政府在小琉球比照辦理,否則狀況只會更惡化。

「翻閱30年前的調查資料,小琉球的珊瑚礁比墾丁、綠島還完整,現在已衰退到慘不忍睹的地步」,樊同雲表示,小琉球西、北方海域的珊瑚礁看來難救了,東、南方海域因位處水流交會處,降低水汙染,珊瑚礁平均覆蓋率還不錯,「儘快設立海洋保護區進行管理和復育,還有救。」

他說,這是國內首次對小琉球進行完整的珊瑚礁現況調查,結果顯示,西方杉板灣、北方美人洞和蛤板灣海域的硬珊瑚數量少,平均覆蓋率幾乎少於10%,一般而言,30%至40%算是正常;東方的龍蝦洞和南方的厚石裙礁狀況較好,厚石裙礁多是硬珊瑚,平均覆蓋率達38至54%,公告廢止的大福漁港為27%。

樊同雲指出,小琉球西、北海域的多數地點以毛叢狀海藻為優勢,水質優養化,都是珊瑚的「殺手」;究其原因,一是過度漁撈和採集的人為干擾,二是人為汙染,小琉球未設汙水處理場,旅遊人次又不斷創新高,上百間民宿、住家的廢汙水直接排入大海,加上鄰近的高屏溪水汙染和氣候變遷,小琉球珊瑚礁嚴重衰退,其來有自。

fsj 提到...

林世雄復育台灣蝶 大皇蛾最重倫理

【聯合報╱記者何烱榮/彰化縣報導】2011.11.13

「以前八卦山脈裡有很多美麗的蝴蝶,在山林間飛舞」,林世雄廿年前回到彰化員林家鄉開餅乾工廠,發現蝴蝶都不見了,「我害怕有一天,小朋友只能從標本、圖片認識蝴蝶」,十年前開始復育台灣原生種蝴蝶。

「今年光是復育台灣特有的大皇蛾,就超過兩百隻,遊客如果幸運在八卦山脈山林間看到大皇蛾,很可能就是我野放的,或是牠的兒女。」五十七歲林世雄開心訴說,他也大量復育紅紋鳳蝶、無尾鳳蝶與黑鳳蝶。

林世雄小時候喜歡追著蝴蝶跑,長大回鄉看不到蝴蝶,失落又難過。十一年前,他偶然看到員林社區大學開辦「生態觀察與復育」課程,就報名上課,跟著彰化縣知名的生物老師李志穎,開始認識蝴蝶的種類與生態,也學習如何復育。

林世雄花一百多萬元在工廠旁邊打造一座蝴蝶園,栽種六十多種蜜源植物,設置展示一百多種蝴蝶標本的蝴蝶館,取名「東林生態園區」,是國小戶外生態教學的好去處。他覺得若要吸引小朋友,只有蝴蝶不夠,又陸續復育獨角仙、鍬形蟲等多種昆蟲,「我的工廠面積兩百多坪,生態園區就有四百多坪」。

「復育蝴蝶需要耐心與愛心,要幫牠們找不同的食材,無尾鳳蝶和黑鳳蝶吃柑橘類葉子,紅紋鳳蝶吃馬兜鈴草,大皇蛾就要幫牠準備江某和茄苳葉。」林世雄說,沒有花蜜源的時候,還得送上蜂蜜水,就怕蝴蝶餓著。

他說,蝴蝶的卵孵化成幼蟲後,會吃掉卵殼,每次脫皮後,也會把皮吃光,是很有環保觀念的昆蟲,「我長期觀察,發現大皇蛾更不簡單,最有倫理觀念,絕不會近親交配繁衍,難怪族群數量特別少。」

今年三月間,林世雄決定走進校園,與員林鎮教育會合辦八卦山脈昆蟲巡迴展,無私地提供多種蝴蝶標本和活體昆蟲,還到場解說。他說,讓小朋友近距離認識家鄉的蝴蝶和昆蟲,推廣生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東林生態園區地址在彰化縣員林鎮山腳路四段卅七巷三三五弄廿八號,林世雄手機○九一一一○八一六○,免費開放參觀,請於白天聯絡。



◆ 國道防護網奏效 94隻動物安全穿越

【聯合報╱記者陳信利/古坑報導】2011.11.13

野生動物通過高速公路常淪為車下亡魂,據高速公路局調查,國道3號雲林縣古坑到嘉義縣竹崎段,是白鼻心、台灣野兔和鼬獾等動物「重災區」,南區工程處最近完成該「殺手路段」金屬防護網、廊道及涵洞通道等改善設施,強化保護野生動物。

南區工程處白河工務段長林開湖表示,古坑至竹崎路段防護區域,以白鼻心、台灣野兔及鼬獾等中型哺乳動物為保護目標,死亡數98年6隻、去年減為1隻,今年迄今沒有被輾斃紀錄;今年1至9月自動相機監測拍到各類動物由防護通道經過數量高達94隻,比去年多出20隻,其中保育類夜行動物白鼻心更達36隻,令人振奮。

即日起至明年1月1日止,白河工務段在古坑服務區(休息站)舉辦動物防護成果展,展出該工務段轄區(古坑至關廟段)動物致死課題調查、熱點分析、動物防護網、通道施作及後續評估效應等,並展出珍貴動物圖片及電腦動畫遊戲。

林開湖說,古坑至關廟(270K~358K)路段經雲嘉南縣境,沿線兩側有多樣生物,通車後巡查發現每年道路致死數量及種類頗多,研判並非偶發,因此從96年開始記載、統計,98年率先製作動物致死調查紀錄表,並委由生態顧問公司協助分析。

98年調查發現轄區整年有3225筆動物致死紀錄,經熱點分析雲林至嘉義段因鄰近完整林地,生態豐富,致死率最高,尤以古坑至竹崎段對中小型哺乳類動物傷害最大,因此選定施作動物防護網區域。

去年完成裝設塑膠防護網、圍護籬、管涵導引斜坡及自動相機監測等,全長5.2公里;今年9月起將古坑至竹崎段路肩護欄塑膠防護網,改為金屬網並加設金屬鏈網,以達永續防護效果。

fsj 提到...

馬戲團動物秀 美擬立法禁止

自由 2011.11.14

〔編譯管淑平/法新社紐約13日電〕美國國會研擬立法禁止馬戲團的大象、獅子、老虎等動物表演,如果法案通過,表示未來馬戲團裡很難看到大象踩平衡板,老虎、獅子跳火圈等常被動物權益運動人士批評虐待的馬戲團傳統戲碼,這項研擬中的法案正讓各個馬戲團嚴陣以待。

維吉尼亞州聯邦眾議員莫蘭(Jim Moran)本月提出法案,對象僅限跟著馬戲團四處巡迴表演的大象、獅子、老虎等動物,旅行到定點後15天內不得演出,至於動物園、水族館等固定地點豢養的野生動物,或者為賽馬、拍片而固定飼養的動物不受此限。莫蘭說,「很清楚的,四處旅行的馬戲團無法為這些野生動物提供適當的生活條件。」

這是美國近10年首度嘗試立法禁止這類馬戲團動物表演。

針對這項立法行動,美國最知名的「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聲稱「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需要協助,「確保這個家族傳統得以延續下去」。發言人潘恩說,這項法案不是支持動物,只為反對馬戲團。根據玲玲馬戲團說法,他們不只善待大象,還協助保育亞洲象,還資助美國及斯里蘭卡等國的大象保育計畫。

表演動物福利協會反批說,「沒有最先進的圈養動物之道,最進步的作法就是讓牠們生活在辛巴威、印度和維吉尼亞的山區、野外,而非在籠子裡。」他說,馬戲團動物表演也應該一併停止給孩童觀賞。



◆ 渤海變「死海」 漁民無魚可撈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廣州14日電】2011.11.14

隨著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的發生,各界紛紛將關注目光投向渤海。掩藏在經濟騰飛背後的渤海之殤終於被擺在了公眾面前——渤海正走向「死海」、「臭海」的邊緣,近半海水遭汙染變「甜」,漁民無魚可撈,生計無著。

羊城晚報報導,姜各莊位於河北省樂亭縣東部,不少人世代經營漁船,近來又有不少人辦起了養殖場,對他們而言,渤海就是他們生活的依靠。如今整個漁港冷冷清清,為數不多的漁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抽菸聊天。

談到渤海水質時,姜各莊的漁民老趙說,如今的海水到了4、5月份就變成紅色,有時候長達兩三個月不褪去。趙師傅說他甚至嘗過這變紅的海水:「那時期的海水已經不鹹,而是甜的了,你這就知道它有多毒!」 老趙表示,五六年前漁民出海還能捕到梭子蟹、鯧魚等較為上等的水產,可如今大多數魚種已經絕跡,皮皮蝦成為了他們能捕到的主要水產。

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漁民,養殖戶損失更大。周師傅說,他曾經養了14年蝦,但是因為渤海水質逐年惡化,於是索性放棄養蝦,改到漁船上打工。

據調查,渤海的汙染比例從2005年的14%上漲到了2010年的22%,今年這個數據還在上升。目前渤海海水中I類和Ⅱ類海水只占到55.1%,也就是說,渤海近一半的海水已遭到汙染。伴隨著水質惡化,昔日的渤海漁場鬧起了「魚荒」,漁業資源從過去的95種減少到目前的75種,河豚等魚類已徹底絕跡。

報導指出,渤海汙染如此嚴重,原因來自多方面。有專家指出,來自陸地的汙染是主要源頭;其次,大規模的圍海造地、環海公路建設、鹽田和養殖池塘修建等開發活動,也使渤海的濱海濕地永久喪失了調節功能;再其次,渤海沿岸河流入海徑流量總體減少,直接導致渤海鹽度升高與河口生態環境改變,從而使渤海逐漸失去了魚類產卵場的天然優勢;此外,海水養殖業的大面積開發也加劇了渤海水質的惡化。

除了上述危機,已經傷痕累累的渤海又新添一道瘡疤。美國康菲公司與中海油合作開發的中國近海最大油氣作業項目蓬萊19-3油田,日前發生嚴重漏油事故,而且直到今天,漏油事故仍未得到解決。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認為,渤海溢油總量可能達到6萬5000噸,其帶來的生態影響可能超過2010年美國的墨西哥灣石油洩漏事故。



◆ 一句無能 讓森林保育破功

【聯合報╱林如森/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佛光大學助理教授】

2011.11.14

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厲責林務局處理林地放租地「無能、敗家」。事實上,吳揆指的弊端,正是影響大台中地區用水的德基水庫上游早年放租林地。

過去數十年,環保團體也常罵林務局「無能」,因為處理超限利用及林地違規使用等問題,不見成效。

面對輿論壓力,農委會在民國八十年訂定「陡坡地處理要點」,針對德基上游的「墾農」給予第一年交出林地者給獎勵金九十萬元、第二年七十萬元、第三年四十萬元,第四年則要訴諸法律強制收回。

這項獎勵措施收回約一百七十多公頃林地,但尚有一半的土地約二百十多件沒收回,林務局要求他們限期造林,但林農堅持繼續種植果樹,雙方關係緊張。民國九十七年林務局再下最後通牒,限期繳回者發給每公頃二十萬元救助金,但卻只有十多件願意繳回,其餘還是一面種水果、一面抗爭到底。

林務局在收回地造林小樹苗的灌溉維護或收回地造林進度緩慢等問題,都有檢討改進的空間,但如果是依據行政院政策、森林法執行任務還被罵「無能」,那以後公務員還要面對執法的壓力嗎?

吳揆體恤民意在所難免,但是德基水庫林地違規使用問題,數十年來逐步處理解決,如果林務局苦心數十年,被一句「無能」打敗,豈非功虧一簣?

fsj 提到...

忠犬護主 讓主人困雪地未失溫

蘋果即時 2011年11月16日

日本北海道出現中忠犬護主的案例。81歲的相馬愛政在15號下午開車帶著3歲的外孫女木村澄海出去,但是隨即與家人失去聯絡,由於近日北海道下大雪,警方研判車子可能困在雪地,從15號晚間開始搜索,一直到16號早上11點半才發現相馬愛政的車,翻覆在雪地裡。不過令人驚奇的是,祖孫兩人只有輕微失溫,原因是相馬愛政所飼養的拉布拉多犬「Junior」除了跟著他們一起坐車出門,還用自己的身體保護這組孫倆,讓他們沒有失溫,也讓搜救人員大為驚奇。



◆ 香港海關截獲歷來最大宗犀牛角走私

BCC 2011.11.15

香港海關在一個從南非開普敦運來的集裝箱中,查獲了33支犀牛角和大批筷子和手鐲之類的象牙製品。

但是海關當局拒絕透露此一集裝箱的最後目的地。

根據估計,被查獲的犀牛角和象牙製品,市場價值大約220萬美元。

海關人員是在以X光儀器檢查此一集裝箱時感到可疑,集裝箱的報關清單上呈報的通關貨物是塑膠廢料。

開箱檢查之後,在層層錫箔紙、報紙以及塑料布之下發現了這批象牙和犀牛角。

據認為,部分的犀牛角是屬於剛剛滅絕的犀牛品種,總重量達86公斤。海關發言人說,這次查獲的犀牛角數量是歷來最多的一次。

以往香港海關曾經捉獲零散個人以行李箱夾帶犀牛角的案例,這也是首次在香港發現不法分子企圖以集裝箱走私闖關。

今年8月,香港海關查獲了一批走私非洲象牙,總值達160萬美元。

※ 相關報導:

* 盜獵猖獗 西非野生黑犀牛絕種
http://www.nownews.com/2011/11/11/334-2756917.htm

據聯合國網站最新消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11月10日公佈了素有「生物溫度計」稱號的瀕臨滅絕物種危急清單。最新清單共評估了6萬1900多種生物,對於各國通過劃定保護區、改善棲息地等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目前西非的野生黑犀牛已經滅絕,非洲中部和北部的兩個白犀牛品種瀕臨滅絕,已被列入可能在自然界滅絕的類別;亞洲的爪哇犀牛也因棲息地受破壞、非法捕獵等原因,數量逐漸減少。

fsj 提到...

珍稀蘭花夜豆蘭 只在夜裡美一次

【王嘉源/綜合報導】2011-11-23 中國時報

荷蘭植物學家最近造訪大洋洲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附近的新不列顛島,進行田野調查,意外發現第一種已知只在夜間開花的珍稀蘭花「夜豆蘭」,但為何它的行為會如此獨特,仍然是個謎。

這項發現發表於《林奈學會植物學期刊》(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研究報告合撰人、倫敦「英國皇家植物園」蘭花專家舒特曼說:「這是個驚喜,因為蘭花品種何其多,過去卻不曾發現夜間授粉的蘭花。」

該新品種是研究報告另一合撰人、荷蘭植物學家沃格爾所發現,他最近前往新不列顛島一處低地雨林區做田野調查,將這種蘭花帶回荷蘭,原本是想要了解為何其花苞長到一定大小後就會凋萎,結果意外發現花苞在入夜數小時後盛開,並一直持續至天亮後數小時,但只開一次便凋謝。

這種新品種屬於豆蘭類(Bulbophyllum),被命名為「夜豆蘭」(B. nocturnum)。豆蘭為蘭科植物最大家族,約有兩千多種。雖然有若干種類蘭花會吸引夜行性昆蟲傳粉,但夜豆蘭是第一種已知只在夜間開花的蘭花。

舒特曼指出,相近的蘭花品種會模仿真菌,吸引小蒼蠅造訪,進行覓食或產卵,從而傳粉。他因而推測,夜豆蘭很可能就是為了借助夜行性昆蟲傳粉而開花。他又說,夜豆蘭也可能擁有一種人類聞不出來的氣味,可吸引附近的昆蟲。另外,這種蘭花的外形特徵亦可能有起作用。



◆ 領養狗私下TNR 學生被罰3000元

【聯合報╱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2011.11.23

台灣大學動保社團成員黃同學,愛護流浪犬,3年前與友人私下推動狗隻TNR,為校園及社區流浪動物結紮,但有犬隻在社區遊蕩,以致學生違反動物保護法,被罰3000元。

TNR英文是Trap(陷阱捕捉)、Neuter(結紮)、Release(放養)的縮寫,原意是盡可能將貓捕捉後,予以結紮,再放回原來生活地方,並由地方愛心者妥善照顧。地方政府會與里長簽署協議,建立TNR社區。

不過,現行法令容許貓隻進行TNR,不容許對狗TNR。北市府動保處長嚴一峰說,監察院及農委會一直強調動物生存與人的生存要取得平衡,然而,狗在都市內會被車撞死、吃到廚餘垃圾,甚至會咬人或追車,顧及雙方生命立場,法令無法容許狗TNR。

嚴一峰表示,市府正積極推動公有及私有動物收容所,並轉型為長照機構,提供庇護所,訓練流浪狗成為工作犬,盼民間愛護動物人士可來此協助工作。

10月20日,有一隻名為小羊的混種犬,在社區遊走,經居民舉報後,動保處派出動物救援隊捕捉,查詢晶片及收容登記,發現該犬飼主是黃同學。

動保處指出,該犬去年9月1日自動物之家由黃同學領回後,今年10月20日疏縱在外,經勸導拒不改善。動保法規定,寵物出入公共場所,應由7歲以上人陪同;具攻擊性寵物,則由成年人陪同。

市議員戴錫欽認為,現在動物收養方式有爭議,此外收容空間有限,動物仍有安樂死情形,令不少動保人士於心不忍,動物之家可活化經營,改為較大型的貓狗樂園。

嚴一峰說,對動保觀念,民間與政府存有拉扯,唯一解套是修改動保法。

※ 相關報導:

* 自費推動 只為「應有更好方式處理」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6735639.shtml

他表示,學生及愛護動物民眾幾乎自掏腰包,或向獸醫院、動保團體募資源。國內相關團體正遊說立法院,希望修改動保法,推動狗的TNR。

* 大步危站的妖怪站長與柴犬副站長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56075

大步危車站位於德島縣,是通往四國祕境──祖谷溪的必經之地。這裡被陡峭的群山包圍,沿線悠悠地流淌著祖母綠色的吉野川。特快列車一到站,「副站長」──兩歲大的柴犬「虎太郎」就搖著尾巴迎接乘客的到來。擔任「站長」的是被人們稱為「兒啼爺」的木雕,此時他正面帶微笑地注視著虎太郎呢。



◆ 鯊魚保育/割鰭棄鯊 歐盟擬禁止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1.11.23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廿一日宣布,擬全面禁止割鰭棄鯊(shark finning)行為。

美聯社報導,歐盟執委會通過方案,規定凡是歐盟水域內作業船隻及全世界向歐盟註冊的船隻,捕獲的鯊魚上岸時必須是連魚帶鰭的完整鯊魚。

漁民割除鯊魚鰭再丟棄鯊魚,主要是因華人愛吃魚翅,使魚翅價格遠比鯊肉高,但無鰭沙魚被丟棄後將流血至死。

歐盟之前已禁止割鰭棄鯊,不過部分特許漁船可讓魚鰭和魚身分別送往不同港口。環保人士批評歐盟這項舊規定漏洞百出,單是允許魚鰭和魚身卸載不同港口,就使禁令難以執行。歐盟執委會海洋事務暨漁業處處長瑪麗亞‧達曼納基廿一日也同意此說法。

「大洋組織」(Oceana)等保育團體歡迎這項可防堵漏洞的新方案,認為全面禁止割鰭棄鯊可降低鯊魚捕撈量,且整隻上岸可讓學術界紀錄鯊魚生存情況。

這項草案若要立法,須經歐盟理事會與歐洲議會同意,歐洲議會漁業委員會副主席史蒂文森預料將有一場硬仗。



◆ 「龍貓故鄉」推手 參觀自然谷讚嘆

【聯合報╱記者莊旻靜/芎林報導】2011.11.23

龍貓的故鄉留住了,那其他動物的故鄉呢?有感於開發過甚,破壞動畫大師宮崎駿筆下龍貓的發源地,日本龍貓故鄉基金會自90年代開始零碎購地,成立環境信託,永久保存龍貓的故鄉,昨天日本基金會理事長安藤聰彥造訪新竹縣芎林鄉,參觀台灣首處採環境信託的自然谷。

芎林鄉自然谷6月通過環境信託,成為生態教育基地。與友人花了上百萬購地的吳杰峰,原先任職工程師,現在是攀樹教練,利用自然谷環境,讓小朋友在安全範圍中爬樹,此外在荒野保護協會策畫下,不時還有賞鳥等生態活動。

自然谷佔地約1.3甲,植物叢生,一片密集竹林篩落陽光,產業道路只鋪一小段,之後便是鬆軟的泥土,吳杰峰帶領日本貴客邊散步邊導覽,「這是阿薩姆茶樹」、「這株筆筒樹已病死」,前一日才在台北參加亞太地區NGO環境會議客人們,紛紛拿出相機記錄。

台灣國民信託協會理事長王俊秀說,推動環境信託,秉持三「本」主義,動用社會資本,留住自然資本,發展人文資本,這塊土地能留住原來面貌。

安藤聰彥很讚賞自然谷環境信託過程,他認為自然谷運作模式像個新型態學校,任遊客、小朋友自由揮灑。

王俊秀表示,人有各種權力,但動植物和土地卻沒辦法為自己發聲,只能無辜被犧牲,環境信託也是在保留生物權力方式之一。他笑說,待解決媽祖魚故鄉認購問題後,將讓媽祖魚和龍貓「聯姻」,讓兩地學生可以互相交流,安藤聰彥也認同這種想法。



◆ 慘!500年扁柏遭大卸5塊 塞賓士運下山

自由 2011.11.23

〔記者張瑞楨、江志雄、胡健森/綜合報導〕「啥咪?用賓士車載林木?」調查山老鼠盜伐林木案的官員,在宜蘭縣、台中市交界處,查獲莊姓女子駕賓士休旅車載運至少500年樹齡的盜伐扁柏時,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研判她刻意開賓士車,志在掩人耳目、躲避查緝。

女駕駛帶巨款 應有共犯

警方從莊女身上搜出10多萬元,懷疑她可能只負責載運,或入山向山老鼠收購木材,應有其他共犯,正全力追查中。

因山老鼠深入宜蘭縣、台中市交界處的國有林地,盜伐扁柏樹頭情況嚴重,東勢林區管理處梨山工作站、羅東林區管理處太平山工作站,及宜蘭縣警局三星分局英士派出所、台中市和平分局勝光派出所,本月初遂組成跨單位專案小組展開調查、埋伏。

5塊扁柏重約380公斤

專案人員7日在大同鄉英士橋附近,見1輛賓士休旅車開進山區林道,駕駛竟是女子,直覺不尋常遂一路跟蹤,最後在台中市與宜蘭縣交界的中橫公路宜蘭支線,攔下開車的47歲莊女,並在車內查獲已修過邊的5大塊扁柏,體積約0.38立方公尺、總重約380公斤。

警方隨後在大甲事業區第41林班地及710林道發現盜伐痕跡,痕跡與被查扣的木塊吻合,現場還有機油與汽油桶,顯示竊賊用電鋸盜伐,警方認為憑莊女一人不可能獨力盜伐,必有共犯。

莊女很低調,宣稱不是自己盜採,另有男子把木材交給她,但對男子身分說法含糊,警方訊後將她依違反森林法等罪法辦,並依法查扣賓士車。

警方說,這輛2005年份的賓士休旅車,新車要價300多萬元,目前價值100多萬元,而賓士車內還刻意鋪了床墊,以免林木毀損車內裝潢,可見山老鼠用盡心思,利用賓士車的高級形象,掩飾載運贓物的嫌疑,且開車者又是女性,自不易引人啟疑。

木塊每塊值5到7萬

林務局人員說,被查扣的台灣扁柏屬於保育樹種,已禁採多年,市面幾乎不流通,身價不菲;查扣的盜採木塊,估計每塊價值5萬到7萬元,可製成聞香瓶、聚寶盆、雕像等加工品或藝術品,若雕工細緻,身價可翻漲好幾倍。

fsj 提到...

全縣擴散 小花蔓澤蘭 攻佔千米山區

自由 2011.11.29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花蓮林管處調查發現,花蓮地區受到外來種的「小花蔓澤蘭」肆虐,海拔一千公尺以下山區全部淪陷,未來還有往高海拔擴張的可能,對台灣森林和景觀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花蓮林管處今年從九月初迄今,連續推動和宣導外來種的小花蔓澤蘭及銀膠菊防除活動,希望藉由除蔓活動宣導,讓更多民眾了解這兩種植物對環境的影響,降低農產損失,但由於成效不彰,花蓮仍隨處可見它們的蹤跡。

花蓮林管處調查發現,小花蔓澤蘭種子數量非常多,隨風飄散並可無性繁殖,繁衍速度遠超過想像,近年來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林地、農地及果園,均發現蔓延入侵情況,農作或林木遭到攀爬纏繞,不但干擾生長,甚至整株遭到覆蓋死亡,造成嚴重危害,也影響生態環境。

小花蔓澤蘭防治的時機,應在夏秋兩季進行除蔓作業,經由切蔓、拔蔓,將根部挖除,否則等到開花,種子很快就會飄散,擴散的面積將達百倍以上。

太管處表示,小花蔓澤蘭以往被視為是低海拔、不耐低溫的植物,但中橫沿線不但早已淪陷,且每年以一百公尺的高度往上蔓延,目前在海拔五百公尺左右的天祥地區已發現它們的蹤跡,到底要到什麼樣的海拔高度才會停止?目前並沒有學者專家可以確定。

花蓮林管處說,將持續推動除蔓宣導及活動,只要有單位團體願意投入,經過申請均會提供經費補助,希望全民一起投入拔除工作,以免擴散面積持續擴大。

fsj 提到...

氣候難民訴訟首例 北極原住民提告!

【台灣醒報╱記者氣候難民訴訟首例 北極原住民提告!╱台北報導】2011.12.01

有人因為全球暖化影響生活而控告嚴重排碳企業?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原住民部落Kivalina族人,因為受到暖化影響生活,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向碳排放居首位的各個國際大型發電公司採取法律行動,成為美國首例。

代表Kivalina部落427位 Inupiat族提起法律行動的律師,控訴影響氣候變遷的元兇,包括艾克森美孚公司、在美國的英國石油公司、雪弗龍石油公司、殼牌石油、皮博迪能源公司等大量消耗煤炭的組織,以及美國最大的電力公司。

Kivalina位處北極圈的冰棚,總面積只有十平方公里,11月到1月是完全冰封期。當地部落依靠圍繞在海岸邊的冰山阻擋暴風雨,但是全球暖化讓這些天然屏障逐漸融化,使暴風雨輕易入侵陸地。因此現在就算進入結冰期,許多族人在睡夢中常被海水撞擊海岸的聲音吵醒,並摧毀陸地上的人工建物。原本討海捕魚的族人,反倒把大海當成頭號敵人。

2006年一份美國軍隊的研究報告早已指出Kivalina遲早需要面臨遷村的命運。

律師主張美國主要能源公司大量的碳排放,已威脅到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但是2009年加拿大北部地區的法院曾經駁回這項訴訟,理由是這是「政治問題」,不是「司法問題」,只能由行政機關處理。

律師指出,「我們長期提出這個訴求,為的就是要法院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這項訴訟將在下個月定案。



◆ 竹縣鹿寮坑溪又死魚 護溪去了了

【聯合報╱記者莊旻靜/芎林報導】2011.12.01

鹿寮坑溪又見魚群暴斃事件!新竹縣芎林鄉華龍村村長田興業昨日一早接獲民眾通知,發現鹿寮坑溪中段出現上百隻翻肚死魚,氣得他直叫「怎麼又來了!」他質疑是鄰近工業區偷排放廢水。

田興業表示,前年一連發生數起魚群暴斃事件,後查明是附近工廠排放廢水、廢油,經環保局祭出重罰後,去年相安無事,溪水漸漸恢復原狀,清澈可見魚隻游水,展現華龍村村民護溪成果,不料昨日又見溪魚暴斃,讓他氣憤表示,破壞村民的心血、努力。

昨日暴斃的溪魚有石斑、溪哥等種類,散布於鹿寮坑溪中游約1、2百公尺河段,部分水面還有油汙、白沫,根據以往去經驗,田興業直覺懷疑是工廠排放廢水。

田興業指出,鹿寮坑溪受環保署管制,河邊處處可見公告,明文禁止釣魚、捕魚、電魚、毒魚等一切影響魚類自然復育的行為,但即使如此,他懷疑還是有人私排廢水。

環保局、家畜疾病防治所昨天皆派員取樣,防治所帶走尚存活魚,檢查是否為魚群感染疾病,但防治所表示,部分河川水面有白沫、油污,可能遭汙染。

而環保局則表示,因水體仍然清澈,且溪中仍有活魚,尚無法斷定是否為水汙染,昨日在多處排水口取樣,詳細原因尚待查明。



◆ 九間魚壓境 恐成日月潭最強勢外來種

自由 2011.12.01

〔記者陳信仁/日月潭報導〕日月潭又見新種外來魚侵害,觀賞魚種的「九間魚」侵略性強,連其他外來種都遭受其害,若不設法防制,恐將繁殖成為日月潭最強勢的外來魚種;惟日月潭區漁會人員說,日月潭水中生態已相當複雜,要徹底根除外來種恐怕不易。

長期採箱網復育日月潭原生魚種的漁民賴福進指出,約在數月前發現許多九間魚的蹤跡,在一年多前也曾在下游的明湖、明潭等蓄水池發現,經觀察推測該種外來魚疑似經由抽蓄發電的水源抽回而被引入日月潭。

賴福進說,日月潭原生魚種以被譽為「總統魚」的曲腰魚及奇力魚最為出名,但早期受到玻璃魚、紅魔鬼等外來魚種的侵害,使得原生魚種生存受到威脅,雖曾設法防制,卻未見具體成效,如今又新增九間魚的危害,加上其生命力強且繁殖力高,不需多久就可能成為日月潭最強勢的魚種。

日月潭區漁會人員指出,日月潭的優良的天然環境提供魚類良好的生存繁殖空間,在民眾任意放生外來魚種下,已讓水中變成相當複雜的生態體系,欲根除外來魚種的危害與存在,已變成是不可能的任務;除加強原生魚種復育及減少不當放生,並透過發掘外來魚種的經濟價值,才能減少外來魚種危害的繼續惡化。

日月潭區漁會表示,九間魚原生長於中美洲,被引進各地做為觀賞魚,因會攻擊吃食小魚或魚卵,加上反應敏捷且活動力強,才讓其他魚種的生存受到更大威脅。

fsj 提到...

凍土發現骨髓 長毛象複製有望

中央社 2011.12.03

日本共同通信社今天報導,繼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找到保存良好的長毛象大腿骨的骨髓後,日本和俄羅斯的科學家相信,他們或許能夠成功複製長毛象。

共同社發自俄羅斯雅庫次克(Yakutsk)的報導說,俄羅斯薩哈共和國(Sakha Republic)首府雅庫次克長毛象博物館以及日本近畿大學(Kinki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明年將全面展開聯合研究,目的是複製長毛象。

報導引述研究人員的話指出,把取自長毛象骨髓細胞的細胞核,置換大象卵子內細胞核,就能製作出內含長毛象DNA的胚胎。科學家其後將把此胚胎植入大象子宮內,以便能誕生長毛象。報導稱,長毛象和大象是關係緊密物種。

報導又說,取得基因未受損細胞核,是這項細胞核移植技術的關鍵所在。

長毛象於大約1萬年前滅絕,對於自1990年代起參與這類研究的科學家而言,找到基因未受損細胞核一直是重大挑戰。

但今年8月在西伯利亞發現保存良好的大腿骨後,成功複製長毛象的機率增高。

報導說,全球暖化導致俄羅斯東部的永久凍土解凍,促使科學家發現一些冰凍的長毛象遺骸。

雅庫次克長毛象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上個月13日,切開在永久凍土找到的長毛象大腿骨,確認內部有冰凍狀態的保存良好骨髓。



◆ 兔年入尾聲 嚴重棄兔潮來了…

【聯合報╱記者游振昇、洪敬浤/台中報導】2011.12.02

兔年已進尾聲,年初喊著「HAPPY NEW YEAR 兔 YOU」,在商人包裝、民眾一窩蜂搶買幼兔飼養後,現在已出現嚴重棄兔潮,台北市愛兔協會今年已接獲至少二百例棄兔通報,「真正的棄兔潮才正開始」,愛兔志工憂心的說。

台中市侏儸紀野生動物專科醫院獸醫師朱哲助說,每年都有棄兔潮,今年是兔年,棄兔情形更嚴重,獸醫院門口被丟過兩隻兔子,還有不少兔子被飼主送來就醫,看完診飼主卻失聯,等於變相棄養兔子。

台北市愛兔協會保育組長郭守庭說,該協會今年初已研判出現棄兔潮,果然到目前為止,協會已安置200多隻棄兔,去年安置量是124隻,愛兔之家收容棄兔爆滿,已出現資源排擠效應。

郭守庭表示,幼兔很可愛,8個月大過後的成兔,體型變大,原本可一手掌握的幼兔,成兔無法再抱,衝動型的主人開始棄兔,也有學生因為父母壓力,不敢在家養「大兔」而棄養,最近更有民眾,以自己有過敏症狀等理由棄養兔子。

協會表示,台灣人喜歡成對養寵物,年初時買了成對的可愛幼兔,不願分籠養或為兔子結紮,現在成兔已繁殖,愛兔協會也接獲許多成兔、幼兔一起被棄養的案例,無辜的兔家族流浪街頭,令愛兔人士更不捨。

愛兔協會呼籲飼主不要任意在街頭、山區棄養兔子,可和愛兔協會聯絡,或帶兔子參加協會每月舉辦的自助送養會,可增加送養機會,送到協會的兔子會被結紮,不讓被棄養的兔子又衍生更多棄兔問題。

朱哲助說,台灣沒有育種技術,坊間標榜的「迷你兔」,其實都是混種兔,剛出生未滿一個月,體重只有200公克,巴掌大的身體很可愛,但飼養7、8個月後,體重會增加10倍,跟當初可愛嬌小的模樣完全不同,照顧也不容易,最後就棄養。

※ 相關報導:

* 露天拍賣小動物 竟「郵寄」給買家
http://udn.com/NEWS/LIFE/LIF1/6757951.shtml

台市議員潘懷宗接獲沈姓市民陳情指稱,知名的露天拍賣網居然在網路上販售兔子、天竺鼠、迷你雞等活體動物,每隻動物以極低的價格出售,除了面交,還可用「郵寄」寄給買家,行徑殘忍。露天拍賣則表示,已請交易安全部門循線找到該賣家,並會強制將商品下架,同時對該會員資格處以停權。但露天也說,若賣家更換帳號或是避開關鍵字,露天也只能無奈地靠民眾檢舉。



◆ 3幼犬送動物之家 隔天竟被安樂死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11.12.02

市議員王鴻薇日前接獲陽明高中志工媽媽陳情,10月25日發現校內有流浪狗生了3隻幼犬,學校師生及愛心媽媽照顧3天後,校方通知動保處前往處理帶回。

2天後有學生表達願意認養,學校與動保處聯繫,才發現動物之家在帶回幼犬隔天即施行安樂死,師生對此氣憤不已。

市府動保處動物救援隊長陸夢賢解釋,陽明高中通報救援的3隻幼犬約僅出生1周,動物救援隊送至動物之家收容安置時,獸醫發現幼犬因缺乏母犬照料,已出現脫水、張口低聲呻吟、嚴重失溫,活動性差等症狀,已陷於瀕臨死亡的危險狀態。

雖經獸醫施打葡萄糖營養針仍無改善,不得不依動保法規定,執行緊急人道處理。

王鴻薇指出,動物之家在不適收容動物評估表中,3隻幼犬被判定應立即安樂死的原因為「初生無法自主生存者」。

她質疑,難道動保處只要是初生犬、貓都直接安樂死嗎?且3隻幼犬完全沒有任何「經臨床判定有重大疾病」,動保處粗糙的處理令人無法茍同。

王鴻薇要求,動保處應檢討「不適收容動物評估表」中「初生無法自主生存者」要件,如動物之家不具照顧未離乳幼犬的能力,應先向通報捕捉民眾告知後續處理做法,同時積極尋求有能力領養的民眾,避免幼犬白白喪命的悲劇重演。

陸夢賢表示,未離乳的幼犬貓必須藉由母犬圍繞保護,防止新生幼犬陷入失溫狀態,且必須從母犬乳汁中獲得移行抗體,否則非常容易感染多種重大傳染病。

動保處呼籲民眾,發現新生的幼畜時,不要急著將幼畜帶走,只有在母畜哺育下的幼畜存活率才能提高。



◆ 台灣第1個 綠蠵龜製骨骼標本

自由 2011.12.02

〔記者羅欣貞/內埔報導〕屏東科技大學解剖學研究室接受縣府委託,製作綠蠵龜骨骼標本及剝製標本各一具,經師生團隊五個月努力終克服技術難題,完成國內第一具完整組裝的綠蠵龜骨骼標本。

這隻綠蠵龜今年四月在小琉球擱淺,背甲長九十八公分,寬七十四公分,重達一百公斤,被發現時已經奄奄一息,經送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救治無效後,轉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病理室,由副教授張聰洲剖檢,考量到綠蠵龜屬保育類野生動物,縣府決定製成骨骼標本。

解剖學研究室副教授陳瑞雄和獸醫師祁偉廉帶領學生團隊,以五個月時間達成使命;祁偉廉表示,組裝全身骨標時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對綠蠵龜骨骼構造不夠了解,因此利用動物教學醫院設備,由主任簡基憲協助拍攝X光照片,並進行斷層掃描,以便隨時比對,確保骨骼關節的正確接合。

陳瑞雄也說,綠蠵龜的腹甲骨並未和其他骨骼構成關節,無法單靠骨骼之間的連結,撐起應有的骨架型態,勢必要以人工物件加以支撐,同時又要將支撐物減到最低的程度,以免遮掩了標本原貌,最後他們將市售的水管鋼片折彎,並用螺絲旋進骨質內固定,才解決了第二個瓶頸。

第三個技術難題,是綠蠵龜的背甲周邊原由許多片細長骨板密接形成,在標本製作過程中各個骨板會彼此解離,如何框住背甲橢圓全貌又不讓人工固定物曝光,也是考驗,最後師生以類似骨科手術的「髓內釘固定」法,無縫的將分離骨片完整串連起來。

屏科大表示,成年綠蠵龜本來就不多見,要合法取得標本製作素材更須機緣和保育主管單位的魄力;此外,一般取得的素材總是被製成較常見的剝製標本,加上前述的若干技術瓶頸,都是導致國內至今才有第一副完整綠蠵龜骨骼標本出現的原因。



◆ 黑猩猩也會採藥治病

中廣新聞/郭希誠 2011-12-02

法國研究人員「柯莉夫」說,黑猩猩平時跟生病的時候吃的食物不一樣。

「柯莉夫」是巴黎法國國家研究院的研究員,她研究黑猩猩15年,根據「柯莉夫」的觀察,黑猩猩平常會吃植物的果實或是嫩葉,不過生病的時候,牠們會改吃比較苦的樹幹、或樹皮。研究人員說,根據她的觀察,一群小猩猩吃一般食物的時候,不會互相特別留意,不過如果牠們的父母在餵生病的手足吃「特別植物」的時候,牠們就會十分好奇。

「柯莉夫」也注意到黑猩猩吃「金雞納霜」葉子治療瘧疾的時候,會跟沙子一起吃,她研究以後發現,「金雞納霜」加沙子的抗瘧疾效果的確比較好。



◆ 鴿子急轉彎靠身體 原理有助開發新飛行器

中廣新聞 2011-12-02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鴿子在飛行中完成急速轉彎,主要是依靠身體而非翅膀。這一研究發現,對新型飛行器的研製有重要啟發意義。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一間大廳中設置了一個90度的直角通道,並在通道的四週佈置了9台高速同步錄影機,同時在鴿子身上做了16處標記,然後記錄分析鴿子的飛行動作。

他們發現,當鴿子轉彎時,她們會突然改變身體方向,透過旋轉的方式改變飛行軌跡,然後再次改變身體姿態以恢復直飛。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鴿子在飛行時,向上拍擊產生的空氣動力抬升,大約是向下拍擊的一半。

他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論文指出,這將給人類研發新型飛行器時帶來靈感,有助於開發出更輕巧、飛行能力更強的無人機。

fsj 提到...

日學者研究 烏鴉記憶力超過人

【聯合報╱記者陳世昌/即時報導】2011.12.05

烏鴉的記憶力超過人類。據日本衫田教授與日本日本動物學家的研究成果顯示,從烏鴉的行動上來看,其記憶力比人類還要強。

宇都宮大學農學部教授衫田昭容發表的研究成果說,烏鴉對於色彩的記憶能力驚人,一年之後都不會忘記。

衫田教授與日本中部電力公司在過去的一年,對24隻烏鴉進行了色彩辨別實驗,得出了上述的研究結論。



◆ 外來種動物漸增 高市公園變棲地

【聯合報╱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2011.12.05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工處委託高雄市野鳥學會調查高雄市8座公園的生態,發生外來種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還有一種是「逸出種」,多半是民眾棄養,從籠子放出來的。

養工處去年10月就委託高雄市野鳥學會調查高雄市8個公園生態,野鳥學會每月派人分別到原生植物公園、雄峰公園、凹子底森林公園、檨仔林埤公園、三民公園、三民親子公園、中央公園及中正公園。

經過一年的觀察,鳥類共計發現12目31科58種鳥類,外來種鳥類有野鴿、葵花鳳頭鸚鵡等8種,其中最常見的鳥類有小雨燕、鳳頭蒼鷹、白頭翁、綠繡眼、樹鵲、大卷尾、五色鳥、麻雀、黑枕藍鶲等。

兩棲與爬蟲類共調查到3目8科10種,最常見的有黑眶蟾蜍、澤蛙、蝎虎、多線南蜥、紅耳龜。外來種有紅耳龜、屋頂龜、牛蛙與多線南蜥共4種。養工處指出,鳥類、兩棲類與爬蟲類都有許多外來種,可見這些非本土物種早已悄悄進攻到我們身邊的公園。

野鳥學會指出,不同動物會偏好不同的棲地,近代都市發展也不過百年,對野生動物來說是全新的棲地,只有少部分能適應都市環境。

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說,這些動物和我們一樣都是都市的住民,透過定期且標準化的調查,就可以透過牠們來了解環境是否惡化。



◆ 全球最大昆蟲 老鼠3倍重

中央社 2011.12.05

現年53歲的前國家公園管理員馬克(Mark),在樹上發現1種巨沙螽(giant weta),據判是目前已發現的全球最大昆蟲。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導,馬克在紐西蘭小島搜尋2天後,發現這種貌似蟋蟀的昆蟲,翼幅7吋長。

目前僅在紐西蘭小巴里爾島(Little Barrier)找得到這種怪異昆蟲。

由於歐洲人意外引進老鼠,這種昆蟲自紐西蘭大陸滅絕。

馬克找到這隻母昆蟲後,先以胡蘿蔔餵食,再將牠放回原地。

他說:「我們3人花了兩個晚上時間,自草木中找尋巨沙螽的蹤影。花費許多時間都一無所獲,後來才在樹上找到牠。」

「巨沙螽是世上最大昆蟲,而這是歷來所發現最大的1隻,牠的體重相當於3隻老鼠。」

「牠非常喜歡胡蘿蔔,似乎不理會被擱在我們手上,還繼續津津有味地嚼著胡蘿蔔。」

「牠可以很快吃完這條胡蘿蔔,但這是瀕臨絕種的昆蟲,我們不希望讓牠冒著消化不良的危險。」

「牠咀嚼了一點胡蘿蔔後,我拍下照片,然後我們把牠放回原本發現牠的地方。」



◆ 毒果﹖300鳥屍遍布台東釋迦園

【黃力勉、王志宏/綜合報導】2011-12-05 中國時報

「從沒見過這種慘況,鳥還沒飛出釋迦園就死了,恐怕是劇毒所致。」卑南鄉美農村三塊厝的一處釋迦園,近幾天接連被民眾發現為數眾多的鳥屍體,居民研判應該是農民在落果中下毒,鳥誤食就迅速死亡。

不願具名的居民表示,死亡的鳥至少超過三百隻,多數是保育類的烏頭翁,讓人痛心疾首。

居民指出,從二日中午,就陸續發現果園四周有數量眾多的鳥屍體出現,而且在這幾天都一直有發現,其中以烏頭翁占最多數,還有白環鸚嘴鵯、紅嘴鵯、樹鵲及八哥,粗估超過三百隻,情況極為慘烈。

他說,鳥的屍體都在果園中或四周被發現,鳥兒誤食下毒的果實後,連飛出占地約五分的釋迦園都沒辦法,顯見毒性的劇烈,台東縣野鳥協會也已經派員撿拾四十多隻鳥屍體,準備解剖化驗,了解鳥的確切死因。

居民說,當地曾有山豬出現,由於山豬會破壞農作物,因此農民可能要永除後患,才會在落果的釋迦中下毒,不過卻害死這麼多鳥,讓當地許多致力於有機農耕的農民感到痛心,尤其一次死掉數量這麼多,農民也擔心農作蟲害會更嚴重。

「社區訴求鳥語花香,但鳥卻都死了。」居民無奈的說,當地推廣生態保育成功,保育類的烏頭翁才會大量聚集,不過一次死掉這麼多,真的很心痛,當地有機耕作的觀念越來越發達時,甚至成為主流,不過還是有農民堅持使用農藥。

「很痛心!」台東縣野鳥會理事長王克孝表示,看到這麼多鳥死去,心裡真的很難受,這恐怕是台東鳥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浩劫,最多鳥同時死亡的紀錄,因此鳥會將會深入了解鳥的死因。

將農藥放在落果釋迦上,讓烏頭翁來覓食,應先向當地主管機關或派出所報備,否則可能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指出,不知道會有什麼動物吃到農藥,也不論吃到水果的是否為野生動物或一般動物,都應先報備;高雄地檢署也表示,農民行為可能觸犯野保法。

fsj 提到...

中研院數位典藏完成 百萬筆資料上線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12.07

彰顯國家軟實力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其中最具關鍵的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今天推出「魚樂e世代─台灣本土魚類之數位典藏計畫」,也宣告中研院的數位典藏計畫,幾已大功告成。

主持這項計畫的中研院院士陳永發有感而發地說,透過這個虛擬展覽館及虛擬博物館,未來除了教育及學術機構外,社會大眾也可隨時隨地利用這些無價知識,充實自己。

陳永發表示,中研院投入數位典藏計畫10年來,將院內各研究所蒐藏的特色原始典藏品數位化、網路化,期能達到學術資源共享、改善終身學習環境、保存文化資產等目標。目前已有100多萬筆資料數位化,收錄在近150個網站中,民眾可隨時隨地上網使用。

目前已完成數位典藏的內容,包括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青銅器拓片之美;佛教造像碑;甲骨文拓片;遼金元歷史文化;善本古籍;西南少數民族;內閣大庫檔案;台灣特有的綠島迷你貝類;台灣本土植物形態、生育環境、分布及研究;台灣珍貴史料;台灣本土魚類。

豐富魚類研究 游進網海

上百萬筆的數位典藏,內容非常豐富,例如今天推出的「魚樂e世」,便涵蓋台灣魚類的生態和文化。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系統分類與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表示,台灣土地面積只占地球的0.025%,卻已經記錄到近3100種魚類,高達全球的十分之一以上,形容台灣為「魚類寶島」、「魚類王國」,一點也不為過。

但2002年科學家已證實全球漁業正在減產之中,如果此一情勢再不改變,到了2048年人類將面臨無魚可捕、無魚可吃的窘境。台灣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受到工業等汙染影響,台灣近海的魚業資源已明顯萎縮,後果堪虞。

透過今起假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2樓開展的「魚樂e世代--台灣本土魚類之數位典藏計畫」,邵廣昭說,希望喚起國人對維護海洋資源的重視,達到知魚、愛魚及護魚的目的,為魚類創造一個開心的生存空間。

這個展覽一直展到明年4月30日為止,民眾也可上「台灣魚類資料庫」查詢及閱覽,網址:http://fishdb.sinica.edu.tw。

※ 網頁界面該請人設計一下。



◆ 生活綠教育 教你挑對魚吃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12.07

你買對魚、吃對魚了嗎?中研院推動數位典藏也不忘教育,中央研究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在推動數位典藏的同時,也同步編印「台灣海鮮選擇指南」,提醒消費者吃魚也要有保育意識,多買符合生態保育的「綠色海鮮」,才能避免過度捕撈造成漁業資源枯竭的危機。

這本指南只有手掌般大小,為單張褶頁,圖文並茂,將魚類分為「建議食用」、「想清楚」及「避免食用」三大類,只要按照圖示,就可輕鬆掌握吃魚兼具保育的準則。

「建議食用」的魚類,養殖餌料都來自天然或屬植物性,且野生資源還算豐富,撈捕對環境影響較小,常見的有四破魚、竹筴魚、秋刀魚、飛魚、花飛、白帶魚、剝皮魚、象魚、吳郭魚、虱目魚及養殖的烏魚等。

「想清楚」的魚類,養殖餌料需來自魚粉或下雜魚,撈捕的漁業管理尚未完善,主要的有養殖石斑、鱸魚、海鱺、鰻魚、黃魚、午仔魚、黑鯛、鮭魚、金線魚、紅目鰱、鱈魚、肉魚、白鯧、曼波魚、黃鰭鮪、旗魚、馬頭魚、馬頭魚及土魠魚等。

「避免食用」的魚類則已過度捕撈,且以破壞生態方式去捕捉或養殖,主要的有野生石斑、野生烏魚、蘇眉、圓鱈、黑鮪魚、沙魚、紅皮刀、海馬、豆腐鯊及珊瑚礁魚類。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也提供民眾一個選擇食用魚的通則,那就是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不買長壽的掠奪魚、不買不永續漁法捕獲的魚,而以養殖魚及洄游魚種為先。



◆ 鰲鼓濕地狗橫行 雛鳥遭吞食

【聯合報╱記者曹馥年/東石報導】2011.12.07

不少候鳥最近飛到鰲鼓濕地過冬,但鳥友反映,鰲鼓濕地犬隻橫行,目前約20、30隻,不時有雛鳥成為犬隻大餐,度冬候鳥也遭驚擾。鳥友由毛皮、健康狀況研判,部分狗兒可能有人飼養,呼籲飼主照顧好愛犬,別讓牠們在濕地四處覓食。

長期觀察鰲鼓濕地鳥類的嘉義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陳建樺說,鰲鼓濕地長期有犬隻出沒、覓食,在濕地灘地與草澤繁殖的小鷉、高蹺東方環頸鴴、小環頸鴴及小燕鷗等因目標明顯,部分剛孵出的雛鳥淪為犬隻大餐。他曾目睹雛鳥被一口吞下慘狀,也在路邊發現支離破碎鳥屍,甚至正破殼而出的雛鳥也命喪犬口。

陳建樺說,在鰲鼓濕地活動的犬隻行蹤不定,有的是流浪狗,有的毛皮光潤,體格健壯,可能有人飼養,但缺乏妥善照養,常在濕地覓食。據他觀察,東石港口宮後方有道路通往鰲鼓濕地,路旁沼澤地有數十個鳥巢,裡頭雛鳥幾乎還沒長大就夭折。

陳建樺表示,目前是鳥類度冬期,賞鳥人多,犬隻不致太囂張。若問題沒改善,明年繁殖期可能又上演雛鳥被吞食慘劇。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表示,先前曾和環保局、東石鄉公所、保育人士等討論過野狗問題。野狗管理權責屬東石鄉公所,將由公所清潔隊加強處理。

※ 相關報導:

* 《絲光椋鳥現身》數百隻再訪學東校園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7/today-south21.htm

台南鳥會總幹事郭東輝昨天獲悉此事,十分訝異,他說,絲光椋鳥應屬冬候鳥,數百隻同時出現非常少見,有可能是大發生,希望校方若再發現可與鳥會聯繫。



◆ 台61線爐碴污染擴大 環署今會勘

自由 2011.12.07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台南社大持續追蹤台六十一線爐碴路基污染問題,發現牡蠣竟長在爐碴上,痛批政府對爐碴污染毫無作為。對於環團的質疑,環保署將於今天會同環保局前往會勘;社大則要求政府應提出緊急應變措施,隔絕爐碴繼續擴散到水域。

環保局表示,台六十一線的爐碴路基污染,該局已要求公路總局及廠商改善,目前都有依進度進行,環保署也相當重視,並由督察總隊指派南區督察大隊將於今天上午前往會勘,了解爐碴上長牡蠣等問題,再進一步處理。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召集人黃煥彰表示,台六十一線路基爐碴污染已擴散到鄰近水域,從七股到將軍長達十三公里的「爐碴大道」,政府應先興建水泥堤岸等措施來隔絕擴散,並依廢清法全數清除;如果中央政府連這最基本的隔絕措施都不願意做,他們將控告政府瀆職。

他表示,該條快速道路長達十三公里的土方被換成爐碴,當初並沒提出再利用申請,顯然有官商勾結之嫌;他要求先緊急隔絕處置,政府單位也說會規劃處理,迄今卻沒看到任何下文,顯然是跳票了。

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則表示,台六十一線爐碴污染問題已久,但政府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願面對事實。很多爐碴都被沖刷到河川、水域裡,連牡蠣等生物也長在爐碴上;爐碴又吸附有集塵灰,檢測爐碴重金屬都超標,但遲遲看不到政府有何作為。

fsj 提到...

雁鴨來了 周末到華江賞鳥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11.12.08

2011台北華江雁鴨季本周六登場,民眾只要來華江雁鴨自然公園,就有機會看到來台灣過冬的雁鴨。主辦單位更安排創意踩街、生態有獎徵答等活動,讓民眾可一邊欣賞小水鴨戲水的景象,一邊感受萬華地區的在地文化。

台北市野鳥學會公關企劃林佳慧表示,9月起,許多雁鴨就會從西伯利亞南下到低緯度的地區過冬,今年第一批小水鴨已在9月7日飛抵「華江雁鴨自然公園」,隨著氣溫逐漸下降,目前約已有681隻小水鴨聚在公園內。活動詳情可電洽23259190。



◆ 成功複製長毛象 科學家:還早得很!

【台灣醒報╱記者陳思翰╱台北報導】2011.12.08

複製長毛象的可能性有多大?美媒報導,科學家Webb Miller表示,雖然日本的研究認為五年內可以複製成功,但他認為,要複製成功需花更長久的時間。他說,即便科學家複製成功,也只不過是一隻山寨版的「毛大象」,絕對不是冰河時期雄偉的巨獸。

國外媒體報導,多年來,日本及俄羅斯的研究人員不斷在西伯利亞的廣大凍土中,找尋最適合複製長毛象的標本,若找到適當者,他們將擷取該標本骨髓細胞中的細胞核,移植到大象的卵子,並把複製胚胎植入大象媽媽的子宮中。

「在我有生之年,這根本不會成功。」Webb Miller表示,目前長毛象標本的DNA已有很大部分的毀損,並斷裂成許多細小的片段。他也說,即使擁有完整的DNA,對已經滅絕的物種而言,要將其細胞核與大象的卵子成功融合,仍非常困難。

他強調,就算無法成功複製,研究樣本中的DNA仍有它的價值在。他說:「1萬3千年前有著一群很有趣的生物,有些生存了下來,有些則沒有。從基因中了解他們生存方式和滅絕原因,正是研究的最高價值。」

他感慨地說,與其嘗試復活滅絕生物,維持生活在人類周遭的多元物種,才是他更感興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