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2

魚或許真的會痛且反應十分類似人類

Fish may actually feel pain and react to it much like humans
http://www.physorg.com/news160235874.html

by Brian Wallheimer, April 29th, 2009

(PhysOrg.com) -- 當魚鉤從魚的嘴裡拉出來時,牠們不會發出聲響或扭曲牠們的臉部來表現牠們的疼痛,不過普渡大學研究者認為牠們所感受到的疼痛全都相同。

Joseph Garner,動物科學助教授,幫忙開發一種新測試,那發現金魚的確會感覺疼痛,而且牠們對痛楚的反應十分類似人類。一篇詳述這項發現的論文發表在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這份期刊的早期線上版。

"這裡已有某些人努力爭論:魚對於有害刺激的反應只不過是一種反射動作(reflexive action),然而那不是真的感到疼痛," Garner 說。"我們想看看魚是否以某種反射方式,或著一種更機靈的方式對潛在的疼痛刺激產生反應。"

Garner 與 Janicke Nordgreen,一位獸醫科學系博士生,將小型箔加熱器裝到金魚身上,並緩慢地增加溫度。這些加熱器被設計成具有感應器與保護器,那能夠關閉加熱器以免對魚類組織產生任何物理性傷害。

有半數金魚被注射嗎啡,而其餘則注射鹽分。研究者認為這些體內有嗎啡的魚,若真的感到疼痛,那麼牠們在產生反應之前,應能禁得起更高溫度。然而,這兩組魚都在同樣溫度下顯現反應。

因為兩組魚都在同樣溫度下扭動,研究者認為這些反應很可能只不過是一種反射作用(reflex),而非經歷疼痛時的認知反應。反射反應類似於一個人在接觸火爐時,非自願地將手移開火爐。這種反應在一個人真正感到疼痛或著理解他們已受傷之前發生。

然而,根據在他們家庭水槽中的後續觀察,研究者注意到來自於各組的魚類展現出不同行為。

"被施打嗎啡的魚類,動作如同牠們總是:正在游泳而且還是條魚," Garner 說。"然而,那些得到鹽分的魚 -- 即便牠們在此測試中的反應相同 -- 後續舉動卻不一樣。牠們表現出防禦行為,表示謹慎或恐懼與焦慮。"

Nordgreen 表示,這些行為差異證明魚能夠感覺反射與認知上的疼痛。

"這項實驗證明,魚類不僅會以反射作用反應疼痛的刺激,而且在之後的事件中還會改變牠們的行為," Nordgreen 說。"加上我們所知、來自於其他人所完成的實驗,這指出魚類「有意識地」感知這種試驗情境會引起痛苦,並改變成某些行為,那表現剛渡過一種令魚嫌惡的體驗。"

Garner 認為,嗎啡阻斷了疼痛的體驗,但沒有阻斷對於熱刺激本身的行為反應 -- 因為這些反應為反射性,也因為嗎啡阻斷的是疼痛體驗,而非對於不尋常刺激的體驗。

"你回想一下:如果你頭疼時會服用止痛藥,接著疼痛也許會消失,但你仍會感到頭痛的存在或頭痛的不適感覺," Garner 說。

那些注射鹽分的魚,在試驗中經歷過疼痛以及對於疼痛的反應,而且能夠在認知上處理那種疼痛,因而導致後續的恐懼與焦慮。

"沒得到嗎啡的金魚經歷過這種疼痛的、緊張的事件。接著二小時候,牠們將那種疼痛轉變成像我們那樣的恐懼," Garner 說。"對我而言,那聽起來非常像我們如何經歷疼痛。

這些發現可能會引發關於屠宰方法以及魚類在研究中如何被對待的疑問。Garner 表示,照料標準或許該重新校訂以確保魚類受到人道對待。

※ 讓人想到活魚三吃。相關報導:

* Thermonociception in fish: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doses of morphine on thermal threshold and post-test behaviour in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http://dx.doi.org/10.1016/j.applanim.2009.03.015

Janicke Nordgreen, Joseph P. Garner, Andrew Michael Janczak,
Birgit Ranheim, William M. Muir, and Tor Einar Horsberg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2009
doi: 10.1016/j.applanim.2009.03.015
研究:海洋養殖漁業傷害野生魚類
新研究:所有章魚都是有毒的

你知道你中風了嗎?
壓力會讓你發癢
全球研究發現人類情緒主宰身體健康
研究:童年時期的虐待與女性精神病的開始相關
山葵(哇沙米)受體可感知導致疼痛的氨水
新研究證明:疼痛能導致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新突破
NF-kappa-B 起伏攸關發炎性疾病治療

1 則留言:

fsj 提到...

領先全球北榮首度發現 經痛會導致大腦變異

陳鈞凱/台北報導 2010-07-21 中國時報

經痛千萬不要忍!台北榮總研究團隊分析發現,女性長期忍經痛及經前不悅情緒恐將導致大腦結構變異。醫師提醒,對經前症候群(PMS)帶來的不適,千萬不要忍,應積極治療處理。

北榮婦產部婦癌實驗室主任趙湘台表示,研究顯示,長期承受疼痛可能改變腦部結構,大腦皮質有些區域萎縮、有些部分增厚,導致無法控制脾氣,容易出現憂鬱、暴躁、易怒等情緒。

經痛真有那麼痛嗎?藝人陶子一席「如果男人在自己的下體被高跟鞋連踹七天而不哀不縮,那女人也可以平靜地度過經期」比喻最傳神。

經前症候群(PMS)有多折磨人,趙湘台說,以女性一生平均有四六○次月經、每次不舒服症狀平均持續六點四天估算,相當於一生約三千天處於經前不悅陰影下,但一直以來卻未受重視。據調查,女性每人平均要看三到四位醫師,花上五年時間才能確診。他強調,只要有症狀都應及早就醫治療。

經前症候群(PMS)的苦,姐姐妹妹最懂。據統計,過半台灣女性都飽受經前症候群折磨,有婦產科醫生平均每一兩個月就會碰上有媽媽帶著女兒來問診,要求開避孕藥緩解經痛,有些病人甚至還在讀國小。

很多女性在月經來前一週,會突然陷入暴躁、易怒、憂鬱的經前不悅狀態,活像吃了炸藥,似乎無時無刻都會「被惹毛」,白白背負女人就是情緒化的污名。更有高達七至九成育齡女性有經痛問題。

經前症候群(PMS)是指女性在月經週期的第二階段,即黃體期,出現疲勞、情緒改變、易怒、腹部腫脹等生理與心理不舒服的症狀,尤其常出現在月經前幾天。若症狀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即是經前不悅症(PMDD)。

趙湘台說,雖然大部分症狀都會規律出現在月經來前一週,並自然在月經來後三天左右消退,每月行禮如儀,比氣象預報還準,但這不表示就可以將經痛及經前不悅等閒視之。若長期放任經痛不處理,可能損傷腦部功能及結構,陷入更劇烈的疼痛反應和更惡劣的情緒狀態,形成惡性循環,最嚴重,甚至恐永久無法復原。

症狀嚴重者可接受藥物治療外,醫師建議,經前不悅症患者可每天補充一五○○毫克的鈣來緩解症狀;月經來前一周,少碰酒、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攝取高脂、過鹹、過甜及生冷食物。多吃高纖、多榖類、乳製品與海鮮,補充維他命B群,也有助穩定情緒。

榮總研究團隊是以正子斷層掃描及磁振造影等高科技儀器,分析十七名平均廿三歲女性經痛時的腦部變化現象,這項全球首見的研究結果分別刊登在神經造影及疼痛醫學的國際知名期刊《NeuroImage》和《Pai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