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8

「太大所以不能倒」?學者吐槽

Research: No evidence for 'too big to fail' policies
http://www.physorg.com/news159803303.html

April 24th, 2009

根據賓州州立大學 Smeal 商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示,讓搖搖欲墜的公司申請破產而非在假定的(presumptive)聯邦政策 -- 那認為它們「太大所以不能倒(too big to fail,TBTF)」 -- 下幫助它們脫離困境,美國經濟將能獲得更好的對待。

華盛頓管理者藉由警告如貝爾斯登(Bear Stearns)與 AIG 這樣的公司太大以致於不能倒,為最近數起在金融領域的介入進行辯解。允許這些公司走到破產地步,繼續爭辯,將導致跳樓大拍賣(fire sales,賤價出售)與骨牌效應,那會對整個經濟體系造成系統性風險。但 Jean Helwege(財金副教授)寫道,幾乎沒有多少證據支持這些交易對手風險(counterparty risk)與賤價出售的「太大所以不能倒」威脅。

在《Financial Firm Bankruptcy and Systematic Risk》這篇文章中,Helwege 將於 4/18 在維州阿靈頓舉行的 FDIC 年度衍生性金融商品債券與風險管理會議中簡報,她發現因為多角化經營,且美國破產法律允許充分的時間來避免賤價出售以及允許緩慢地處分資產,故級聯式破產(cascading failures)不可能發生。

正當為金融業(finance sector)中的紓困(bailouts)或其他政府舉動進行辯解時,管理者提出骨牌效應的警告:一家銀行的破產會引起另一家銀行的破產,那會觸發其他的破產等等。但 Helwege 表示,結果,至多,將會是不太可能成真。

"「一家公司倒閉會開始一連串額外的倒閉」這種骨牌效應的見解雖然看起來十分貌似有理," 她寫道,"但迄今的經驗主義證據指出,這樣的骨牌效應並不會發生,反倒是管理者在放任 TBTF 政策。"

Helwege 引用了先前的研究,那證明第二家公司很難因第一家公司的破產而倒閉,而且「從來沒有第三家公司涉入,更別提第四家、第五家、第六家、第七家、第八家、第九家或第十家了。」

"只有當某些公司對其他公司的借出(貸與)非常大,而它們的資本只有一點點時,級聯才會產生(Cascades can only arise when firms' loans to other firms are very large as a fraction of their capital),就多角化經營而論,此見解與銀行管理及良好商業實務都不一致," 她寫道。

公司更有可能暴露在相同的風險中,因為它們會做出相似的粗劣投資抉擇;如當前的信用危機與公司在次級房貸(subprime)抵押市場的一般曝險(common exposure)這樣的例子。在此情節中,Helwege 爭論「針對一家公司的管制性援助(regulatory aid)對於整體經濟而言沒有多大用處。這樣的援助也許能夠支撐信心,但很明顯地,增加所有這類公司的信心也比只試圖提振某家特別衰弱公司的信心,更具生產力。」

Helwege 寫道,最好的政策往往是讓一部份的公司倒閉而沒有任何幫助。管理者警告,像這樣的倒閉將導致賤價出售,故他們經常迫使搖搖欲墜的公司合併,例如聯準會所協助的,由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小摩)接收貝爾斯登。然而 Helwege 指出,破產法容許充分的時間讓價格比較差的資產得以緩慢廉價出售,使它們真正的價值能被辨別。事實上像貝爾與小摩的合併,那在整個週末的時程中發生,事實上讓資產被適當評估的時間縮水了。

"像貝爾/小摩交易這樣的合併才是「跳樓大拍賣」的例子,而非避免它們的途徑," Helwege 寫道。

她下結論表示,維持穩定、流動(liquid)以及有序市場 -- 金融管理者的終極目標 -- 的最佳方式是,允許個別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並緩慢地廉售它們被賤賣的資產,同時讓國會找到方法對於整體經濟提供更一般性的援助。

Helwege 報告的草案可以在下列網址取得:
http://ssrn.com/abstract=1315316

※ 級聯產生的那一段可能還要琢磨。

甲骨文併昇陽 兩岸資本市場整合問題

4 則留言:

黃泥多 提到...

Cascades can only arise when firms' loans to other firms are very large as a fraction of their capital. 只有當公司對於其他公司的借出非常大,大到佔有它們(注:此處文意本身無法確定是借方還是貸方,要看其他資料)資本的明顯比例時,級聯才會產生。

fsj 提到...

我覺得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超貸」。

fsj 提到...

神祕手提箱 裝4.4兆美公債闖關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09.06.17

上周,兩位日本人提著一只裝有1340億美元(約4.4兆新台幣)美國公債的手提箱,準備從義大利闖關進入瑞士,但在邊境遭到義大利警方扣押。這個案件的細節目前仍未見光,但各種陰謀論已經傳遍全球。

有人揣測,兩位走私者可能是北韓領袖金正日的代表,負責為他在瑞士囤積現金;有人說這些錢是要為恐怖分子購買核子彈頭。也有人說,日本正悄悄地拋售美元。當然,債券的真實性已引起強烈的懷疑。

然而,這些債券的合法性所代表的含意,可能遠遠超出投資人的想像。最低程度來說,這意味美國可能喪失對龐大資金的掌控權,並直接危及美元的地位。

因為,美國未來幾年發行的數兆美元公債,需要眾多的買主支撐,如果投資人對美元失去信心,後果自然不堪設想。

說來不可思議,這兩個傢伙攜帶的債券金額相當於紐西蘭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足夠辦三次的北京奧運。如果國家是可以買賣的話,這筆錢可以買下斯洛伐克與捷克後,剩餘的錢還可再拿來買蒙古與柬埔寨。相形之下,詐騙500多億美元的馬多夫根本不算什麼。

他們在手提箱夾層下藏著249張面額5億美元的的美國公債憑證,外加10張面額各10億美元的「甘迺迪債券」,單是這一手提箱的債券,就足夠讓他們成為美國的第四大債權人,甚至比巴西持有的美國債券還多。

一只手提箱就可以買下許多國家的故事,足以讓想像力有如天馬行空的小說家自慚形穢,但或許是情節幾近荒誕,這個消息竟然沒有在市場引起太大的漣漪。

這些債券的真實性引起很多人質疑,但假設是真的,第一個感到難堪的一定是日本財務大臣與謝野馨,因為他最近才信誓旦旦地保證,對美元有「絕對不會動搖」的信心。而且,他對日本持有的6860億美元公債的流向,就有得解釋了。

此外,義大利政府可能也會期待這些債券是貨真價實,因為根據法律規定,政府可對走私者課以相當於走私金額四成的重罰。對於面臨嚴重財政赤字的政府而言,這不啻是天降橫財。



◆ 手提箱公債/走私假券、故意被逮 打垮美元?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 2009.06.18

日本人提美國公債手提箱闖關未成,案情可說疑點重重。查獲手提箱的義大利仍在判定債券的真偽,若是真券,將是史上最大金融走私案。若是假券,也令人咋舌,這些假債券逼真到真假難辨地步,以致於義國在本月初就抓到這兩人,卻至今仍未宣布破案與公布細節。

目前外界已知的「真相」,其中漏洞百出。如果媒體報導的訊息屬實,這些疑點顯示債券應是假券,不過,如果是假券,為何義國至今三緘其口,恐怕另有隱情。

案情疑雲滿天,首先,各方媒體都說走私者是兩名「日本人」,義國卻始終未證實,日本政府也說還在查。查證兩人是否真為日人或是其他國籍,真有這麼困難?

第二,債券年份據說是1934年,由於當年並未發行面額5億美元的不記名債券,債券造假可能性高。義國仍在等美國證管會的鑑識結果,這項結果卻慢半拍,難道假券的品質真是如此高超?既然造假,為何不將年份製成近年?就像仿冒畢卡索的油畫,卻留下其他畫家簽名,這點說不通。

第三,從未有人聽聞過面額10億美元的「甘迺迪債券」,而手提箱內有10張。這點也不合邏輯。既然這些不記名債券「幾可亂真」,理應能夠做得完全沒有破綻,何必弄出10張從不存在的「甘迺迪債券」?難道是偽造者懶得查證?這點也說不通。

第四,美國財政部今年3月30日宣布,政府的「不良資產紓困計畫」仍有1340億美元。手提箱內債券的總面額為1340億美元。純屬巧合?

第五,兩名日人選擇搭當地的火車到齊亞索,車內多為通勤到瑞士的義國勞工,而兩名日人穿著體面,鶴立雞群,引人注目,這點不合理。

第六,債券若是真的,且所有人是國家,大可以外交郵袋運送,可避開關口檢查。

所有這些疑點均指向債券應是假券。有網友認為,兩名走私者是故意被逮,目的是藉製造真假難分的債券,打擊一國貨幣的信用與信心,讓一國貨幣步上滅亡道路。金磚四國與波斯灣國家正與西方經濟體打經濟戰,難道這次事件是貨幣戰爭的一個醜陋手段嗎?



◆ 東莞工傷命案 大陸消音

【經濟日報╱記者陳慧敏/台北報導】 2009.06.18

東莞工傷員工傷害三位台幹案,引發台灣高度關注,大陸地方政府忙消音。大朗鎮長甚至在16日半夜急會受害家屬,半哄半威脅,希望家屬噤聲,事態不要再擴大。

一位受害家屬表示,為了讓大陸媒體了解真相,16日曾接受大陸地方媒體採訪,包括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等,希望能平衡前一天一面倒向大陸員工的報導。不過,隔日早上買來多份大陸當地報紙,翻來找去,都不見任何一篇報導,「不知道為什麼?」

台灣電子媒體和平面媒體在昨天都到展明五金金屬採訪台商,到場採訪的台灣媒體表示,鎮政府派出一位官員,專門監督和登記到場媒體,已不見大陸媒體到場採訪。

受害家屬指出,大朗鎮政府為了滅火,16日還曾夜會受害家屬,除承諾要協助家屬處理後事,加強保護台商人身安全外,也語帶威脅,要求受害家屬對外封口、噤聲,避免事態繼續渲染擴大。如果受害家屬還要跟媒體告狀,「大朗鎮投資招商條件還是很好,也不怕缺少展明這家企業」。

同時,也告知家屬,「如果要發動台灣媒體,那凶嫌背後也有貴州媒體,會來騷擾家屬,廠方要應付貴州媒體,恐怕沒法運作」。

受害家屬指出,並不是要告狀,而是希望資訊公開透明,不要產生偏頗報導,也不要遮掩案情進展,讓公平正義能夠伸張。



◆ 台商命案 東莞官員一對一釘媒體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東莞報導】 2009.06.18

東莞台商兩死一重傷的命案,受到台灣社會強烈關注。台灣媒體昨天下午紛紛抵達現場採訪,大朗鎮官員採取一對一緊迫盯人的作法,凡是記者與家屬進行訪談時,身旁必定站了一位官員「了解狀況」。他們除聆聽記者與家屬的對話外,還仔細記錄採訪過程,認真程度不下於記者。

據一位大陸當地媒體表示,命案發生當晚,大朗鎮政府就向地方媒體下達「不要宣揚」的封口令。因此,命案隔日到現場採訪的東莞地方記者,相關稿子全都沒有見報。

台灣媒體昨抵達展明五金廠時,有兩三位大朗鎮官員「態度和藹」地向全部記者要求出示採訪證,以查詢身分的真實性,「甚至還打回記者服務單位核實身分」。

【特派記者藍孝威/北京報導】東莞台商遇害案,中共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對案件高度重視,已責成國台辦有關部門、海協會與有關地方聯繫,積極了解案件偵辦,妥善處理善後。

fsj 提到...

社會價值 銀行家遠遜清潔工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308825.shtml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09.12.15

根據新經濟學基金會的一項新研究,銀行家也許能為自己或銀行賺很多錢,卻是社會的負擔,他們每創造一英鎊(台幣五十二元)的財富,就從社會取走七英鎊,反觀一些低收入的工作者,例如醫院清潔工和垃圾回收人員對社會的價值高得多。

這項研究依據工作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評比不同工作對社會有多少助益或阻礙。

研究人員說,傳統上認為銀行家創造財富,再把財富分散給其他人的觀念不再正確。事實上,高獲利的投資銀行家有「損害社會的影響」,他們把全球金融體系搞到差點瓦解,造成失業而不是就業,並增加公共負債。

報告說,銀行家不只所得過高,他們還犧牲別人的利益。高薪銀行家年薪在五十萬到八十萬英鎊之間。

巴克萊投資銀行總裁戴爾蒙在金融業大好時年薪逾二千萬英鎊。

廣告業務和稅務會計師在撈錢時,對社會的損害更大。廣告業務鼓勵高消費和負債,激起永不滿足的欲望,年薪在五萬到一千兩百萬英鎊之間,每賺一英鎊,就摧毀十一英鎊的社會價值。

稅務會計師為客戶節稅,使政府稅收減少。他們年薪七萬五千英鎊到二十萬英鎊,每賺一英鎊,使社會損失四十七英鎊。

反觀托兒所工作人員讓父母可以去工作,每拿一英鎊的薪水,可以創造九點五英鎊財富。

垃圾回收人員降低碳排放和垃圾量,每賺一英鎊為社會創造十二英鎊財富。

醫院清潔工時薪只有六點二六英鎊,但他們讓感染不會擴散,大家不生病就可以工作。醫院清潔工的一英鎊收入可以創造逾十英鎊的社會價值。

報告呼籲政府成立高薪委員會,建議最高薪資,並徵收交易稅,降低金融交易的高風險。

報告指出,高薪應受「限制」,「薪水通常未反映工作的真正價值。我們應建立一個架構,酬庸能創造最大社會利益的工作,而不是犧牲社會和環境來創造利潤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