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併昇陽 砸74億美元
* 新聞幕後-昇陽創辦人麥克尼里作梗 IBM出局
* 克魯曼專欄》救銀行不當 小心變愛爾蘭
* 歐洲黑市交易 人氣強強滾
* 山寨文化:影子的競爭 轉型的掙扎
* 社論-兩岸資本市場整合問題
* 立即關心計畫 勞委會幫失業者療心傷
* 補救社政漏洞 才是治本之道
* 全面規畫可攜式退休福利
* 聯發科布局SSD 業界颳強風
* 翁啟惠:推動每年十項新藥臨床
◆ 甲骨文併昇陽 砸74億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09.04.21
全球第二大軟體製造商甲骨文公司(Oracle)20日宣布,同意以74億美元現金價收購昇陽公司(Sun Microsystems),並稱昇陽的Java程式是甲骨文所有併購案中最重要的軟體。
兩周前,市場傳出IBM收購昇陽的談判破局,如今甲骨文宣布要以每股9.5美元、總價74億美元收購昇陽,比17日昇陽每股6.69美元的收盤價溢價42%。扣除昇陽的現金和債務後,此交易金額為56億美元。
甲骨文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艾里森(Lawrence Ellison)和昇陽共同創辦人兼董事長麥尼里(Scott McNealy),20年來一直是矽谷最親密的盟友。兩家公司在網際網路興起時同成矽谷超級巨星,艾里森和麥尼里的嗜好都是揶揄微軟。
就過往紀錄來看,甲骨文的資料庫大多和昇陽的伺服器一起搭售,但這幾年因昇陽的營運下滑,甲骨文轉而和惠普與戴爾變得較密切。
麥尼里表示,昇陽和甲骨文結合是雙方關係發展的自然結果,而且將改變業界。
昇陽董事會已無異議通過此案,若再經昇陽股東和反托辣斯當局同意,今年夏天就可望完成交易。
甲骨文表示,收購昇陽第一年後可望為公司增加至少每股15 美分的盈餘,獲利可增逾15億美元,第二年獲利更可望增逾20億美元。
昇陽股價20日在紐約股市早盤大漲36%,報9.12美元,甲骨文下跌7%至17.7美元。
此交易預料可順利通過反托辣斯當局審查,因為兩家公司業務重疊的部分有限。不過甲骨文能用昇陽的產品,擴大其軟體系統。
甲骨文的主要業務是資料庫軟體,昇陽的Solaris作業系統正是此類軟體的領導平台。昇陽也製造「中介軟體」(middleware),就是讓企業電算應用程式能一起運作的軟體,甲骨文的中介軟體正好建立在昇陽Java語言和軟體之上。
紐約時報報道,IBM原開價每股10美元欲收購昇陽,後降價至9.4美元,昇陽董事會因此拒絕其獨家收購提議,IBM最後也撤回提議。此外,IBM若併昇陽,可能牴觸反托辣斯規定,增加合併障礙。
甲骨文從2005年至今已砸下345億美元四處收購,為全球最積極從事併購活動的軟體公司。
◆ 新聞幕後-昇陽創辦人麥克尼里作梗 IBM出局
【吳慧珍】2009-04-21 工商時報
昇陽電腦(Sun)拒絕與IBM聯姻後,周一同意以每股9.5美元、總值74億美元接受甲骨文(Oracle)的求親,但相較先前IBM開出每股9.4美元、總價70億美元的收購條件,差價可說微乎其微。由此可證,價碼並非造成昇陽與IBM談判破局的主因,IBM收購昇陽受阻應與昇陽高層內鬨從中作梗有關。
昇陽電腦最近4個季度就有3季出現赤字,陷入嚴重的財務困境,讓現任執行長史瓦茲(Jonathan Schwartz)面臨救亡圖存的壓力,因此對IBM併購昇陽寄予厚望。然而據熟悉內情的消息人士透露,現任執行長史瓦茲亟欲促成IBM與昇陽的聯姻案,但卻遭到該公司董事長兼共同創辦人麥克尼里(Scott NcNealy)的大力反對。
與IBM的併購談判觸礁後,昇陽消息人士指出,如果IBM收購昇陽的交易案沒有轉圜餘地的話,史瓦茲的地位岌岌不保。偏偏昇陽高層對此案出現分歧,面對麥克尼里一呼百諾的強勢影響力,主張與IBM合併的史瓦茲相對弱勢,也將他陷於更艱難的處境。
史瓦茲因而積極尋求其他合併對象。而在IBM之外,惠普與戴爾兩大PC製造商又對併購昇陽興趣缺缺,近來跨足電腦伺服器市場的網路設備巨擘思科(Cisco System)與全球第二大軟體商甲骨文被視為最有可能的對象,尤其甲骨文係昇陽長期以來的事業夥伴。這也是甲骨文雀屏中選的主因。
◆ 克魯曼專欄》救銀行不當 小心變愛爾蘭
【聯合報╱陳世欽譯】2009.04.21
有人問我:「全球經濟最惡劣的局面是什麼?」我隔天才想到正確答案:美國可能變成愛爾蘭。
這有多糟?愛爾蘭政府如今認為,愛爾蘭今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比最高峰時期減少逾10個百分點,跨越衰退與蕭條之間的分界線。
然而不只如此:為安撫焦慮不安的債主,面對經濟衰退的愛爾蘭政府不得不加稅並刪減政府支出。這種政策將使衰退更嚴重。
我擔心的是,這種政策面已無計可施的狀況將出現在我們身上。愛爾蘭人經常以諸如「永遠的愛爾蘭」之類的口號充當國家認同的宣示。我擔心,它可能也會被視為對全球經濟的預言。
愛爾蘭究竟如何跌入當前的困境?和我們一樣,只是程度更甚。與英文國名拼法接近的冰島一樣,愛爾蘭當初也是縱身躍入未受監督的全球市場美麗新世界。傳統基金會去年表示,愛爾蘭的經濟自由度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香港與新加坡。
愛爾蘭的金融業特別自由;它以這種自由支撐怪物般的房市泡沫,情況如同佛羅里達州沿海地區,只是愛爾蘭比較涼爽而且沒有蛇。
然後泡沫破滅了。建築業崩盤導致經濟直線下墜,房價崩盤導致許多人揹負高於房子價值的債務。結果與美國一樣,貸款違約案例暴增,銀行承受巨大虧損。
銀行的問題是愛爾蘭政府政策施展空間嚴重收縮的主因。
危機爆發前夕的愛爾蘭似乎體質健全。以財政而言,它預算平衡,公債比率不高。癥結是,愛爾蘭政府的歲入極度依賴房市榮景,最後與泡沫同時破滅。
更重要的是,愛爾蘭政府發現,它必須為民間銀行家鑄下的大錯承擔責任。去年九月,愛爾蘭政府為銀行的債務提供擔保,試圖藉此提振各界對銀行的信心,然而如此一來,納稅人必須為可能高達全國GDP兩倍以上的巨大虧損背書。如果在美國,全國GDP兩倍相當於卅兆美元。
赤字加上幫銀行虧損背書,使各界開始懷疑愛爾蘭的長期債務償付能力。反映出來的狀況就是愛爾蘭債務的風險貼水不斷提高,及信評機構警告隨時可能調降愛爾蘭的評級。
嚴格的新政策應運而生。本月稍早,愛爾蘭政府宣布準備收購銀行的許多不良資產,這讓納稅人和銀行的虧損掛勾更緊密。政府同時加稅及刪減開支,以安撫債主。
愛爾蘭政府的對策是否妥當?部分愛爾蘭專家批評收購銀行不良資產的方案,許多愛爾蘭知名經濟學者則主張暫時將銀行收歸國有(愛爾蘭已將一家大型銀行收歸國有)。關於如何收拾金融領域爛攤子,這些愛爾蘭學者的論點和許多美國經濟學者非常類似,包括我本人。
學者大致認為,財政撙節手段有必要。在因應經濟衰退的問題時,愛爾蘭似乎別無任何選擇,只能寄望全球經濟觸底反彈時,以出口為主力的全國經濟同步恢復。
這對不是愛爾蘭人的我們有何啟示?
以現階段而言,美國並未受限於愛爾蘭式的財政束縛。金融市場仍然認為,美國政府的債券比任何東西都要安全。
然而我們不能自以為這是永恆不變的定律。遺憾的是,我們從未未雨綢繆。由於減稅與伊拉克戰爭之故,美國已脫離「布希繁榮」,政府債務占GDP的比率高於當初。如果這個比率增加30或40個百分點─如果未來幾年的經濟政策執行不當,這並非不可能─我們就會開始面臨自己的債券市場問題。
不要過度樂觀。這是我如此擔心歐巴馬銀行拯救方案的原因之一。如果誠如部分人士所擔心,納稅人的錢最後淪為金融作手的意外之財而不是解決沉痾的工具,我們可能缺少重來一次、對症下藥所需的本錢。
愛爾蘭的教訓是,你別讓自己陷入為了救銀行而犧牲經濟的局面。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歐洲黑市交易 人氣強強滾
【經濟日報╱編譯周子渝/綜合外電】 2009.04.21
據歐洲官方統計,歐盟經濟今年將萎縮2%,但奧地利克卜勒大學(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aet)剛出爐的一項報告顯示,歐洲的地下經濟活絡,今年可能成長近1%。
報告說,歐盟14個富國的影子經濟(Shadow Economy),今年將成長0.3%至0.9%,是歐洲黑市經濟活動連續15年下滑後首次成長。影子經濟指的是包含未繳稅的商品和服務交易,例如以現金支付的營建工程或汽車維修,但不包含毒品交易或賣春等重大犯罪活動。這項報告綜合加稅、失業率和對政府不信任等誘因,以及銀行現金需求和電力用量等直接指標而來。
愛爾蘭、英國和西班牙是黑市經濟成長最多的國家,成長率在0.8%至0.9%之間。比利時、奧地利和德國的成長則相對偏低。克卜勒大學經濟學家史耐德說,雖然前共產國家的歐盟成員國未納入統計,但其黑市交易「若非更高也大致相當」。
史耐德說:「在比利時,如果你周末出去晃晃,會發現工地的工程進度比平常快。」他說,影子經濟活動,大多是由平常有正當工作的人所貢獻。
重大犯罪活動另有一套經濟學理論。販毒不太可能受到加稅影響,竊盜行為在不景氣期間可能增加,但性交易所得則會減少,因為嫖客沒有那麼多閒錢。
黑市盛行的程度依地區有所不同。在北歐和斯堪地那維亞地區,影子經濟占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至18%,葡萄牙和義大利等地中海國家則占20%至25%。許多前共產國家的影子經濟規模和地中海國家相當,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占GDP的36%至39%。非歐盟成員的東歐黑市規模可能更大,白俄羅約占GDP的50%,烏克蘭占57%,喬治亞甚至高達68%。
報告說,影子經濟的規模只要不超過25%,其實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史耐德說:「影子經濟能促進人民的福祉,不但能產生額外商品,還能增加額外收入。從事黑市活動通常不是為了存錢,而是添一台新電視。」
※ 全球的地下經濟又如何?值得注意。
◆ 澳上季PPI意外下滑 六年首見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 2009.04.21
澳洲統計局20日表示,2009年第一季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意外下滑,為近六年來首見,主要原因是石油和營建價格下跌。
今年首季PPI比去年第四季下滑0.4%,比去年同期增加4%,是2003年第二季以來首度下挫,當季PPI降幅也是0.4%。經濟學家原先預估PPI會比上季增加0.6%,年增率4.95%。
統計局說,PPI下滑主因是建築營造、煉油和乳製品產製價格鬆動,躉售物價上揚現象顯已降溫。
全球衰退使商品需求大降,壓低產製成本,澳洲經濟出現萎縮。去年9月以來,澳洲準備銀行(央行)已將基準利率從4.25%降至49年來低點的3%。根據瑞士信貸集團選擇權交易情況顯示,投資人認為澳洲央行5月5日會再調降利率1碼。
PPI數據未帶給央行持續降息的壓力,但也提供進一步寬鬆貨幣政策的空間,不必擔心引發物價上漲。澳紐銀行(ANZ)資深經濟學家韓德森說:「若澳元持穩加上物價壓力減小,今年全年PPI成長率很可能都維持在低檔。」
首季PPI數字意味22日公布的消費者物價也可能下滑。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伯茲說:「這暗示央行對未來利率有更多彈性。下半年較大的風險將是,通膨率可能遠低於央行2%至3%的目標區間。」經濟學家預測,本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較上季攀升0.5%,年增率為2.8%。
經濟學家波利詹尼斯說,雖然生產前期的價格偏低終會透過生產鏈影響到下半年的物價,增加其下滑壓力,但「我們不認為今天PPI下滑就代表澳洲面臨通貨緊縮,出現負成長的主因是能源價格走低,而且通膨基本要素不斷暗示通膨率將維持正值。」
澳洲不會陷入通縮的部分原因也在於澳元貶值,抵消了PPI下滑的影響。澳元匯價20日在PPI數據公布後一度跌至0.7041美元,單日跌幅逾2%。
◆ 山寨文化:影子的競爭 轉型的掙扎
【經濟日報╱記者費家琪、陳雅蘭、曹正芬、陳信榮/專題報導】2009/04/21
「這就像吃快餐一樣,」已經在深圳待了五年的的台商小詹說,「快速複製、短期致富」是山寨文化的最高指導原則。從山寨手機、山寨本、山寨車、到山寨版藝人、晚會、商店、皮包等,每個100%仿冒名牌或追求形似影子的背後,就是拿國外品牌的成功模式套上去,馬上賺到錢。
山寨手機曝露這個行業有暴利可圖。品牌業者打正規戰,納稅、送入網許可、透過國包省包層層代理、打廣告搞行銷,因此手機價格至少都是材料成本乘以二,有的甚至高達五倍,同款樣式的山寨版本東減西扣,價格只要品牌機一半甚至三折,自然創造龐大需求,繼續滾動山寨機產業進展。
小詹說,這裡的人對未來情勢感到不確定,現在能賺錢,下一秒不知道還能不能賺到,當然「能撈就撈」,大家都看得很近,「九成以上的人都對長期投資沒有興趣」。
於是,大家前仆後繼地提著一兩百萬元人民幣的小額本金前來,賺到錢,就繼續投入,賠光了,頂多轉頭回鄉,再找其他滋潤生活的管道。因此從MP3、主機板、手機、上網本到汽車,都有各種小作坊,用家庭代工的方式,快速多工複製別人的成功之道。
以手機來說,有正規弄條生產線、無塵室的作法,也有家庭即工廠的搞法,有人把家鄉的親戚弄到深圳來,自己人工資好談、管銷費用低了,一款手機賺了3元、5 元就會出手,帶著「賺了就跑」的心理,也造成近兩年山寨手機的價格戰。
在九○年代,不少大陸當地車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更破壞了國外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價格,「這些山寨車廠在民族主義保護的大傘下,大言不慚地宣傳是國外汽車的翻版,外觀照抄、價格一半」,雖帶動中國汽車市場快速成長,卻也讓外商車廠主管恨得牙癢癢的。
當時不少軍轉民企業、或是農用機工廠就轉型成小作坊,規模不到100人,一天若能做個十台車,也就能過上滋潤的日子了;從全然模仿到「模組化」的重組,將不同國外車廠優點重新組合,快速又有效。
不少山寨汽車已經發現吃快餐是條捷徑,有機會茁壯後,則要「出自山寨、更勝山寨」,奇瑞、吉利等大陸車廠經過十年和國外車廠價格戰殺出的血路,終於孕育出自主品牌,甚至有機會跨進國際汽車市場,改寫市場遊戲規則。
在吃快餐文化下,其實最後能活下來的企業,也很少有超過五年的。小詹感嘆說,吃快餐、賺快錢,固然是山寨文化的最高精神,但在打帶跑、競爭加劇後就打價格戰、利潤轉薄的趨勢下,如何將快速賺來的第一桶金用來增進競爭力,也是山寨好漢要轉型的最大挑戰。
※ 延伸閱讀:山寨專輯
http://mag.udn.com/mag/world/itempage.jsp?f_MAIN_ID=409&f_SUB_ID=4097
◆ 社論-兩岸資本市場整合問題
【本報訊】2009-04-21 工商時報
好戲,不到壓軸,不登場。博鰲論壇的最後一天,兩岸各自推派五位金融聞人,就「國際金融危機與兩岸金融合作」議題,舉行圓桌會議,與會者無不熱烈鋪陳合作藍圖。其中,謀略卓越、舉足輕重的台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破天荒提出了兩岸三地證券市場終極統一的三部曲。
薛琦說,首部曲是兩岸簽訂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這一步,馬上就可以在南京的第三次江陳會中完成。二部曲是由台灣證交所與上海證交所合編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然後雙掛牌,進而三掛牌。這一步,指日可待,因為他已經擬好與上海證交所的合作備忘錄,只待金融監理MOU簽訂後,即可作業。接下來的第三步是建立一個兩岸三地的共同交易平台,由台灣、香港與大陸各自挑選30檔至50檔上市公司的股票,在這個平台上買賣,然後進一步擴大到100家、200家,最後台灣的股票就全部加進去交易了。薛琦說:「這可以真正實現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整合。」
薛琦的藍圖,美景處處,可惜未能一一展示,值得補充揭明。首先,兩岸三地的資本市場融合後,台灣證交所再也不用背負第一上市(IPO)家數逐年衰退的責任,更不用面對本土企業跑到上海或香港上市的尷尬。畢竟,整合後,就沒有去哪裡掛牌的差別了;這麼一來,金管會主委也不用忍受立法委員的責難,因為將來的證券業務不全歸台灣的金管會監理。其次,亞太金融中心的美夢,一夕成真,因為這個區域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可以跟兩岸三地整合後的市場一較高下的資本市場。這項道理就像以前準備將台大、清大與交大整合起來,一舉擠進全球百大頂尖大學的邏輯一樣。台清交三校合併如果就叫學術進步,三地資本市場的融合當然是金融成長。
薛琦的藍圖,雖然只是草稿,卻足以引發各種關切。
第一,兩岸三地的共同交易平台,將以何種貨幣計價?台幣、港幣,還是人民幣?大概不會是新台幣,應該是人民幣吧?如果台灣股市以人民幣計價交易,但是台幣仍然是台灣的法定貨幣時,股市投資會不會多出一種叫做「匯率風險」的不利因子,妨礙資本市場的發達?
第二,如果為了資本市場的發達,廢台幣,流通人民幣,兩岸三地儼然是另一個歐元區,中央銀行將失去貨幣政策自主權,國人所尊敬的5A級總裁會失業,這需不需要謹慎考量?
第三,即便是歐元區,不同的國家流通著相同的貨幣,但是歐盟的資本市場卻沒有緊密地整合在一起。所以,共同交易平台真的是發達資本市場的必要手段嗎?
第四,即便是統一的國家,美國的NYSE還是與Nasdaq分盤交易,原因何在?美國的資本市場因此就不發達了嗎?
第五,香港跟大陸有非常緊密的經濟與金融關係,但是香港回歸10餘年後,香港股市並沒有跟上海的股市同台交易,他們在等什麼?就等台灣發動三部曲,然後大家甜甜蜜蜜地融合在一起?香港的金融當局究竟在考量什麼?香港的顧慮,台灣是否應該評估?
第六,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出席東協高峰會時,發言警告香港「不進則退」,小心被上海趕上,因為大陸準備在2020年以前將上海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試問:這話應解讀成上海準備跟香港競爭,還是打算融合?
第七,在整合過程中,台灣證交所勢必出現兩個板:共同交易板與台灣板,流動性會不會因此分散?流動性分散後,台灣板的籌資能力下降,共同交易版的籌資能力上升,這對台灣本土企業究竟是利是弊?衡量過沒有?
最後,從共同交易板到交易完全整合平台,台灣的資金究竟會流出,還是流入?規模有多大?影響多強?這些問題,有無評估,如何預測?
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一種金融創新,也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整合兩岸三地的資本市場是一種創意,共同交易平台更是一種金融制度的創新,勇於創新才能進步。但是,鼓勵大家進步之前,三部曲的藍圖繪製者,也要實實在在地釐清這些問題,才能取得多數國人認同,最後也方得以實現。
◆ 立即關心計畫 勞委會幫失業者療心傷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2009.04.21
失業問題籠罩全台,勞委會今天宣布啟動「立即關心計畫」,協助勞工面對難關,其中結合心理諮商團隊成立「心靈加油列車」,即日起勞工除了可以透過就服站免費轉介,也可撥打心靈加油專線02-2557-6841預約諮商,企業也可申請心理諮商師入廠輔導。勞工若感到壓力太大,則可上勞委會「勞工紓壓健康網站」,評量工作壓力,尋求紓壓方法。
面對失業潮來襲,勞委會除了提出促進就業措施,考慮失業問題對失業勞工的心理衝擊及影響,也從心理層面著手紓壓。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失業問題不應只是失業勞工單獨面對,政府與整個社會都應共同協助,今天推出的「立即關心計畫」,就是希望透過專家、網路、文宣及廣播,將各種服務輸送到勞工手上,讓勞工體會「人生轉彎處,看見新風景」。
王如玄叮嚀,全民都有義務協助失業勞工走過人生低潮,失業勞工周遭親友更是重要關鍵,這些人要信守「四不」-不要指責、不做人身攻擊、不冷嘲熱諷、不刺激;「六要」-要體諒、要包容、要關懷、要鼓勵、要給機會、要陪伴」。
「立即關心計畫」共有四項內容,一是啟動「心靈加油列車」,結合70餘位專家學者及專業心理師提供心理諮詢服務,民眾可撥打「心靈加油專線」預約心理諮商,或到就服站求職登記時,由個案管理員轉介心理師提供諮商服務。企業也可申請入廠輔導,各大就服站或工業區則定期辦理健康講座,預估本年度受惠勞工約4500名。
針對藍白領勞工不同屬性,勞委會也提供不同紓壓管道。其中對於擅於使用網站勞工,勞委會即日起成立「勞工紓壓健康網站」,共有「「職場樂活」、「壓力評量」、「紓壓方法」、「資源百寶箱」、「現身說法」、「達人祕笈」等專區,在「壓力評量區」設有「過勞量表」、「簡易壓力量表」、「職場壓力量表」,勞工可透過量表了解自己身心壓力狀態。
藍領勞工以收聽廣播為主,勞委會自28日起,在中廣流行網每周二下午2點15分至3點,以及每周五上午8點30分至9點開闢「心靈關懷站」,與失業朋友分享政府資源及勞動權益等問題,預估今年度閱聽人次可達400萬人次。
最後則是善用勞委會的「就業資源站」資源地圖,其中彙整跨部會九大照顧措施,提供直接且明確的簡易資訊指引,讓失業勞工可以一目了然,解決失業保險、子女就學、房貸紓困等緊急需求。
◆ 補救社政漏洞 才是治本之道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特稿】 2009.04.21
搶救失業衍伸的經濟及社會問題,立法院三讀通過就業服務法修正案,將「長期失業者」及「獨力負擔家計者」 (主要指單親父親)納入就服體系,拉弱勢失業勞工一把。但弱勢勞工的就業競爭力原本就低,長期失業需要的是完整的社會安全網絡,納入就服措施只是一小步,補救社政漏洞才是大問題。
高離婚率的社會型態,單親爸爸、隔代教養應運而生,但是就業輔導措施,直到此刻才將單親爸爸納入「特定對象」,嚴格來說,已經慢了好幾拍,但「隔代教養」仍被遺漏在外,更是立法者的疏忽,暴露立法進度難以跟上社會型態快速演變的腳步,也反映弱勢底層聲音的薄弱,很難及時得到應有的照顧與關懷。
上午就在立法院通過就服法三讀同時,勞委會正在舉行「立即關心計畫」記者會,談的是為失業勞工心理關懷面向。勞委會意識失業勞工面對的困境,除了就業表象之外,更要補強心理調適,避免失業勞工走向絕路,這是勞委會貼心之處,但從中也看到心理衛生體系缺席的失職,搶救失業,顯然各部會還沒有全方位作戰的觀念。
由此來看,長期失業者、單親爸爸納入就服體系,絕非治本之道。簡單來說,失業一年以上的勞工,不但喪失就業動力,長期失業衍生的家庭生計、家暴等社會問題,更有待社工的專業協助,單親爸爸的問題何嘗不是如此,此時就服體系提供再多的職訓津貼、交通津貼,都難解關鍵危機。在此波失業潮高峰中,只要社政體系還躲在背後,失業問題衍生的家庭悲劇,就一天不會消失。
※ 克魯曼二十幾天前已經喊過了。
◆ 全面規畫可攜式退休福利
■ 蔡璧煌 2009-04-21 中國時報
公務機關約聘僱員工走上街頭,要求適用勞基法,報紙的標題是勞委會與銓敘部互踢皮球。這則新聞版面不大,但牽涉的問題不小。它凸顯了全國兩萬六千名這類人員身分不明的尷尬處境,也牽引出長期以來退撫制度設計不衡平、不互通的老問題。這問題不僅存在於公務機關內部,而且也存在於公部門與私部門之間。在國家講求活化人力以提升競爭力的當下,不能不予以適當的考慮。
在公務機關工作的約聘僱人員未經國家考試及格,不算公務人員任用法所定義的狹義公務人員,不能享有公務員保障及退休福利,但因可能接觸公務機密,仍屬廣義公務員,若犯錯即必須受公務員懲戒法及刑法上對公務員的約束。這些人員沒有公保而必須參加勞保,但卻由於身在公務機關而無法享有勞動三權。這次他們訴求退休福利一體適用勞基法的保障,如以單純頭痛醫頭式的解決並不困難,但若由此發動澈底改革,則可能將引起牽動整體退撫制度設計大變動的「蝴蝶效應」。
我國現行的退撫制度是由許多大致相互平行的單軌所構成。同樣在公務機關,公務人員適用公務人員退休法,工友、司機適用勞基法,約聘僱人員則什麼都不適用;同樣是公職人員,政務官與常任文官截然畫分;同樣在學校服務,公立學校教師與私立學校教師各自有不同的退撫基金掌理;同樣是經由選舉,民選地方行政首長分別準用或比照公務人員撫卹法及政務人員退撫條例,國會議員則什麼都沒有。這些絕少交叉、互不採認的平行線不勝枚舉,更不用談公部門與私部門或廣義勞動界的相互接軌設計了。
銓敘部對此次訴求標準答案是,目前約聘僱人員都有離職儲金,政府與約聘僱人員按月提撥固定金額到此一專戶,由用人機關代為管理。未來一旦立法通過「聘用人員人事條例」後,約聘僱人員得於轉任勞工時,可將年資與此一專戶的本金與累積收益申請移轉至勞退基金,未來依勞退相關規定辦理退休,請領勞工退休金。
問題就來了。未來約聘僱人員轉任勞工時可合併年資及儲金請領勞工退休金,若轉任公務人員呢?或者反過來,勞工轉任約聘僱人員呢?這項在國外行之有年,而我國目前也正開始運作的「可攜式福利」,為什麼不能整體規畫?
尤其考試院目前正檢討公務人員終身僱用制度,未來將嚴格執行退場機制,公務人員轉任其他職務或民間工作的機會必然增多,基於人性化考量及國家整體人力的流動,「可攜式福利」的配套,正可以消弭不少的推動阻力。
理想上,不論在公部門或私部門工作,全國人民每人都應有一個可攜式退休福利帳戶,交由政府機構所設立或授權委託的管理機構設專戶經營。工作年資與此一專戶的本金及累積收益都可隨工作移轉,至一定年齡後享受退休福利。這制度在福利國家有前例可循,我們為什麼還不做?
至少,在公務機關裡面,銓敘部、勞委會、人事行政局及內政部必須負起責任進行整合規畫工程。目前,不僅是約聘僱人員身分不明這個案例,還包括諸如:政務人員自公立學校借調者可以繼續撥繳儲金,自私立學校調任者不能比照,任職期間之退職福利比臨時人員還不如;常任文官轉任政府授權之對大陸事務機構,年資即告中斷,未來若不回任,退休福利堪慮;公立學校教師轉任國會議員,若不再任教職或已超過退休年限,形同解職。反過來,原屬臨時性質不屬於公務人員之農忙托兒所保育員,卻可以透過修法,併入公立幼稚園退休年資。
這些荒謬案例的存在,正清楚顯示規畫全面性可攜式退休福利的必要性。
(作者為考試院考試委員)
◆ 聯發科布局SSD 業界颳強風
【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曹正芬/台北報導】 2009.04.21
IC設計業龍頭聯發科有意進軍固態硬碟(SSD)應用,昨(20)日傳出將跨入SSD控制IC領域,並已開始進入客戶端送樣階段,與群聯、慧榮等業者正面交鋒。
SSD被譽為是繼蘋果iPod之後,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的下一個殺手級產品。分析師認為,聯發科若投入SSD相關市場,等於為產業發展背書,但SSD控制IC價格競爭激烈,未來對公司毛利率與同業殺價競爭的影響,則需密切觀察。
聯發科昨日否認這項消息,強調SSD與公司現階段本業毫無關係。市場傳出,聯發科的SSD控制晶片已送樣給記憶體模組大廠創見認證當中,但創見主管昨天則以「沒聽說」回應。
半導體業者表示,以聯發科超強執行力和技術能力,是否像過去一樣在產業間所向披靡,把競爭者逼出市場,值得注意。
聯發科強調,目前評估產品線開發的方向,仍以手機及無線通訊應用為主,無線通訊部分仍有許多發展機會,但隨著金融海嘯之後,景氣不好,公司重新評估旗下產品線,部分產品線放慢或是暫停,並以更審慎的態度評估進軍新領域。
不過,由於聯發科從最早的光碟機晶片,到現在當紅的手機與LCD TV晶片,一開始布局都相當低調,且都與當時本業毫無關係,市場已對聯發科布局SSD控制IC議論紛紛,並在業界颳起旋風。
據了解,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旗下的智微科技,產品研發方向包括高速串列式連結晶片,也在開發SSD產品線。先前市場還傳出,東芝看好未來NAND型快閃記憶體最大市場在於SSD產品,為了取得發展硬碟機產品的資源,評估與智微科技建立緊密關係,甚至有投資的可能。
一旦聯發科跨入SSD相關領域,將與群聯、慧榮等當下SSD 控制IC大廠正面交鋒,甚至進行搶單。群聯表示,對於產業有新的加入者樂觀看待,認為有助於市場機制更加健全,群聯在製程設計上有獨到之處,不擔心新競爭者的加入。
SSD控制IC業者私下透露,有聽聞聯發科想要自己跳下來做相關產品,但SSD市場不算成熟,聯發科若真的跨入,短期利基點不大,應該是為了日後相關大型布局,所做的準備。
※ 數位資料儲存一直是個大問題。
◆ 翁啟惠:推動每年十項新藥臨床
【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 2009.04.21
行政院推動「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簡稱「生技起飛專案」)」,背後的重要推手、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明年起將推動每年十項生技新藥進入前臨床試驗(Pre-clinical);以現有生技公司的研發進度來看,他估計四年內將有新藥將進入市場。
翁啟惠表示,「生技起飛專案」是銜接去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簡稱「生技新藥條例)」,這個法規已激起許多民間企業對生技研發的投資意願,今年透過「生技起飛專案」,由政府扮演主動投資及建構基礎環境的任務,並由創投專家協助,引導民間將資金投到最有效率的投資標的。以下是翁啟惠接受專訪摘要:
■蛋白質藥物 擬設廠生產
問:行政院將啟動「生技起飛專案」,這個計劃的構想藍圖,及未來實施策略為何?
答:「生技起飛專案」花了六個月時間構想,依計劃成立了生技創投公司,將由投資團隊投資海內外剛成立,或者已進入臨床試驗的公司,同時這家生技創投,也會自已成立生技研發公司;在投資項目中,不排除在台灣投資興建蛋白質藥物工廠。
蛋白質藥物工廠,是台灣遲早要建立的生產線,這不見得是為了爭取已上市的蛋白質藥生產訂單,而是要滿足臨床試驗用藥的需求。
目前國際上已排入臨床試驗階段(pipline)的藥品中,有五成是抗體藥物,其中人類抗體(Human Antibody)更是台灣應該具備的生產項目。
台灣現有藥廠在滿足小分子藥物市場需求上,已經有接單、小規模生產能力,但在蛋白質藥物工廠,生技中心現有的產能規模只有400公升,若是一項蛋白質藥物要進入後期臨床試驗階段,還需1,000公升產能需求才夠。
■籌民間資金 有請經理人
問:「生技起飛專案」成立後,如何找到足夠的民間資金?
答:過去生技投資不易找到民間資金,主因是許多企業曾經在生技投資上遇到挫折,這些企業失敗的原因,在於他們對這行業不熟悉。因此必須找到有成功經驗的專業經理人來管理,找對人是發展生技業最重要的事。
去年「生技新藥條例」通過後,代表政策鼓勵的第一步,目前已帶動不少民間投資意願,現在推出「生技起飛專案」,政府過去被動的角色,將改為主動投資,及策略引導的態度。
生技太陽能 發展重點
問:依目前民間發展進度,何時可看到新藥上市?
答:台灣的生技製藥公司,已發展出多項新劑型或新適應症的藥品,隨時都可能進入上市階段,至於新藥方面,包括太景生技、及宇昌生技等公司,其新藥已進入二期臨床試驗階段,預計再過四年應有機會進入市場。
問:台灣的基礎研發能量,和亞洲各國比較,實力如何?鼓勵研發的過程中,應該繼續朝那些重點去努力?
答:台灣過去在生技研發領域中,已培養許多好人才,但我們沒有成熟的生技產業,所以人才都跑到國外,在國外企業負責研發、生產及管理職務。台灣的研發人才在亞洲數一數二,就看我們給他們什麼機會。台灣資源有限,生技及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都是必須發展的項目,台灣能源電池及奈米科技做的不錯;但不同性質的研究單位,在延攬人才及發展項目同質性較高,這是待改善的地方。
掌握智財權 才能升級
問:政府推動生技產業的下一步計畫?
答:行政院科顧組生技咨議委員會(BTC)去年的結論,自2010年起,每年產出十項可進入前臨床階段(Pre-clinical)的新藥,從中研院、台大,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水準來看,這個目標並不難達到,甚至每年要推出十項新藥進入IND(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申請)階段,稍微努力一下不難達到。
問:面對全球金融風暴,生技產業的發展機會和挑戰為何?
答:生技業和其他製造業比起來,所需的人力確實比較少,台灣自19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並沒有明顯成長,主因是台灣未掌握關鍵技術,我們的產業特性強調薄利多銷,以大量生產來降低成本。
生技產業卻是完全不同的思維,著重的是智慧財產權,且在產品發展過程中,雖然沒有短期營收,但其智財權的價值卻不斷提升,我們可以透過授權來增加收入,也可以繼續發展為產品。
生技產業短期內可提高台灣研發人口成長,但長期仍需走到生產、銷售及自建品牌的階段,我們並未放棄製造端,但這和過去代工產業的差別,在於智慧財產權的掌握,掌握了智慧財產權,市場才有升級的機會。
問:五年內台灣的生技產業會達到什麼目標?
答:全球健康市場八年內將達4兆美元,其中生技製藥占了其中2兆美元,亞洲占全球製藥業的30%,台灣的實力要達到5%並不難,這可望創造新台幣3.5兆元產值,獲利率又可達到60%。
◆ 社論-面對崛起的中國 台灣不能遲疑
【本報訊】2009-04-21 中國時報
博鰲論壇才閉幕,兩岸三次江陳會即將上場。對兩岸而言,去年政黨再輪替,是兩岸交流回溫的重要轉捩點,今年則可能是兩岸更緊密互動合作的關鍵年。博鰲論壇是中國年度國際級的經濟大會,今年,中國卻毫不避諱地特別在正式議程中,納入兩岸經濟金融合作議題,意在向國際宣示:兩岸攜手對抗全球經濟危機;也直接回應馬英九總統之前的建議:在多邊之中納入雙邊。
中國對台灣的「善意」,簡直可以舖天蓋地形容。開放大陸觀光客,台灣抱怨來台人數不足,政策指令下達,大陸各省市立刻在今年初遽增來台觀光客,動輒就是萬人團;馬英九總統在博鰲代表團行前,請團長錢復帶上十六個字:「同舟共濟,彼此扶持,深化合作,開創未來」,中國總理溫家寶隨即回應十六個字:「面向未來,捐棄前嫌,密切合作,攜手並進」。非但如此,錢溫會從預定廿分鐘延長為五十分鐘,溫家寶談得意猶未盡,錢復沒提的事,溫家寶反而主動提出,「ECFA也可以談」,讓錢復急乎乎地聲明他只是民間代表不具官方身分,不宜多言。
大陸的急切不是沒有原因;從蔣經國末期開放兩岸交流以來,兩岸進程時有波折,溫家寶回贈馬英九的十六字箴言中的「捐棄前嫌」,顯有弦外之音。李登輝初掌大位,對岸也曾寄望甚殷,但執政後期即遇潛礁,從此戒急用忍,即使兩岸民間交流不斷,但政治對話常有齟齬;陳水扁執政初期,大陸同樣猶有期待,甚至曾試圖透過傳話管道打開窗口,但是,沒多久扁政府的兩岸政策就被獨派主張鎖死,積極管理取代了有效管理。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中國領導階層強力放送他們的善意,卻對馬英九能不能有效、強勢地扭轉兩岸政治氣氛,猶有懷疑。
這段兩岸關係緊張期長達十二、三年,民間交流無一日停滯,甚至愈來愈密切,期望交流獲利的民間業者,對政府政策不再期待,脫政策而先行的企業主所在多有,甚至不惜付出官司纏身的代價;但是,政治上兩岸氣氛丕變,從當年蔣經國說,「我是中國人,我也是台灣人。」到如今,「我是中國人」這五個字,彷彿成了台灣的禁詞,出生在大陸的星雲法師,不過在兩岸佛教論壇上說了這五個字,就面對嚴厲的批判,十二、三年形塑的兩岸政治氣氛,要在政黨再輪替後的短時間再逆轉,困難度有多高,可以想見。但,最重要的,好不容易重啟兩岸交流合作的契機,沒有人希望再橫生變數,使歷史機遇再次隨風而逝。
然而,對台灣而言,兩岸緊密合作,符合台灣的利益,但這樣的合作到底會不會影響台灣做為主權國家的主體性,始終是一股暗流,牽動台灣內部敏感的統獨神經,甚至莫名所以的焦慮。這樣的焦慮不是完全沒道理,但不能因為焦慮阻礙了台灣的進步。
兩岸初開放,大陸以台灣為師,饑渴的程度超乎想像,從股票市場到金融監管系統,從工廠管理到農產品改良,即使到現在,台灣經驗仍是大陸決策官員相當重視一環。當具有共產黨籍的國企領導或財經金官員,大談中國政府土地政策不夠開放、不夠尊重市場機制、老想把黑手伸進市場裡窮攪和,甚至對台灣創造經濟奇蹟過程中的政策之爭如數家珍,還能與錢復細數台灣歷任駐美大使,就可想見大陸對台灣研究的用力與用心。相對的,台灣對大陸了解到底有多少?研究到底有多深?
當台灣對與中國合作交流欲拒還迎的同時,中國已經加速與國際接軌。當中國已經和六個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台灣能完全不理會嗎?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布局國際經濟金融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各國張大了眼,期待中國和亞洲成為衝破經濟危機的領頭羊,台灣不可能自外於亞洲區域經濟,更不可能無視國際經濟的大趨勢,悶著頭拒絕與中國為伍。兩岸交流不可逆轉,不論政治形勢如何發展,兩岸進程的時間要拉得多長,有一點是確定的:恐懼與焦慮,絕對創造不出第二輪經濟奇蹟,面對崛起的中國,台灣,需要魄力和膽氣。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克魯曼:政府應投資教育社福
* 無論貧富,不平等的社會對大家都不利
* 科學家:生物技術的潛力幾乎沒有開發
* 美承認CO2威脅健康 加強溫室氣體排放規範
31 則留言:
解讀進出口統計的真相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6.11
財政部周一公布5月進出口統計,5月出口161.7億美元,創近半年新高,進口也連續第五個月增加;儘管與去年5月比較,分別負成長31.4%與39.1%,但均較1—4月跌幅減緩,顯見對外貿易已逐漸好轉。經濟部國貿局亦分析指出,觀察1—5月出口情形,我對外出口動能恢復狀況良好。這是官方的解讀,但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財政部及國貿局祇說對了一半,無法讓人了解當前對外貿易的全貌,今天我們將就另一面來解讀,以補其不足。
5月出口與去年同期比較,其降幅雖較前四月減緩,但31.4%的萎縮,不論對產業、對企業、對就業、對整體經濟都是極大的傷害;所得降幅減緩,祇是在谷底震盪,有何好轉可言?而且在此艱困時刻,新台幣升值,致使以新台幣計的5月出口,還低於3月出口,出口動能是否真良好恢復,尚待進一步觀察。
台灣出口與亞洲其他三小龍比較,1—5月台灣出口衰退35.1%,較同時期韓國出口衰退24.6%,惡化程度超過10個百分點;因港、星目前祇公布1—4月出口統計,分別萎縮20.5%與32.8%,而台灣1—4月出口萎縮36.0%。顯然台灣又是敬陪末座。這不是關起門來說好轉就好轉,需要打開眼界看看外面的世界,才能看到「真相」。
台灣5月總出口之所以創半年來新高,完全是對中國大陸出口逐月大幅上升所致,對大陸以外國家與地區出口仍然停滯不前。尤其對歐、美等高度工業國家出口,不僅沒有好轉徵兆,反較1月及3月都衰退,對美出口更較3月衰退近10%,除顯示歐、美經濟還在谷底徘徊外,台灣出口產品在歐、美及日本等高度工業國家進口市場占有率每下愈況,更需要檢討改進。
台灣5月對大陸(不包括香港)出口較1月增加一倍,顯現大陸家電下鄉擴大對台採購的貢獻;但亦是1、2月對大陸出口大幅衰退50%,基數過低所致。因之台灣產品在大陸1—4月進口市場占有率,仍自去年同期的9.75%降為8.07%,但韓國產品在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未降反升,而自10.03%升到10.43%。在此波全球經濟大衰退中,國際市場競爭較前更為激烈,儘管大家對今年下半年台灣經濟轉趨樂觀,目睹此一情勢,能不對台灣未來出口市場的擴展擔憂?如何扭轉此一情勢,提升出口競爭力,已刻不容緩。
在進口方面,不論5月或前四月進口衰退幅度都大於出口,致出超不斷擴大;1—5月出超較去年同期擴增1.1倍,讓不少人沾沾自喜,以為出超的擴大代表外需增加,經濟應不致太壞。豈不知今年首五月進口大幅萎縮,其中農工原料進口幾乎腰斬,除原油等價格大跌外,亦表示今後短期內出口及內需不振,無需大量進口農工原料的影響;而資本設備進口大幅衰退44.3%,顯現國內投資的嚴重萎縮;至於消費品進口,在第一季時減少12.5%,4—5月更減少17.8%,今年內民間消費成長率要由負轉正,難矣!
根據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經驗,出口及投資大幅增加是經濟繁榮的保證,而今不但出口、投資大幅衰退,消費也在萎縮,單靠股市的支撐豈能帶動景氣的全面復甦?
以上的解讀,並非危言聳聽,而是根據官方的正確統計,作客觀全面的剖析,讓國人了解當前對外貿易的「真相」,避免被誤導。
◆ 社論-建立政府統計發布制度,此其時矣!
【本報訊】2009-06-11 工商時報
最近幾天政府的統計發布引來許多質疑。6月初勞委會發布第二季人力需求調查報告時,由於更改問卷內容,引起各界批評;日前內政部更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將原本每季該發布一次的房價信心調查,延長為半年發布一次。在台灣首季經濟衰退逾10%的此刻,政府統計發布方式如此驟然變更,明顯極為不宜。
我國政府統計過去少有人質疑,但近年來由於多次在關鍵時刻,政府變更發布方式,甚至停止發布,遂使得政府統計的公信力跌到谷底。如今在此一經濟衰退的敏感時刻,政府當局理當以臨淵履薄的態度來處理統計事務,不料短短數日竟接連傳出這些負面消息,這勢將使得民眾對於政府統計的信任,再打折扣。
就勞委會所進行的「人力需求調查」來說,這份逐季發布的調查,原本每季都會公布企業實際聘僱人數,但本次勞委會以主計處已有類似調查為由,取消相關問項。試想在企業僱用人數連續兩季下滑的今天,取消此一問項,導致報告看不出本季僱用人數衰退的情況,這樣的處理方式,望之豈能無惑?又豈能不引來外界的質疑?
另外,原本應該在近日發布的房價信心調查(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內政部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突然將每季發布一次的調查延長為半年發布一次。內政部雖以擴大取樣範圍、提升統計品質解釋,但在前次房價信心分數跌至50分的歷次調查新低水準下,突然改變調查方法、延長發布時間,縱有再正當的理由,又豈能杜悠悠之口?
政府統計要取信於民,不但調查方式要嚴謹,調查程序及發布方式也必須透明且可預期,絕對不能任意變更。即使要改變,也必須半年甚至一年前預告,以昭公信。本次房價信心調查已進行7年之久,向來都是每季發布,如今在未預告下,延長至半年發布一次,這豈能不引來粉飾太平的批評?試想,房價信心分數改為半年發布一次,這樣的資訊,還有什麼及時性及參考性可言?
再者,即令本次房價信心調查的變更,是想讓調查統計更為週延,但主事者可能忽略了,統計發布的「透明度」與統計調查的「嚴謹度」同等重要,追求「嚴謹度」而忽略「透明度」,可謂得不償失。且這一調查方式及發布方式,早不改、晚不改,偏在經濟大幅衰退、房價信心創新低的此刻變更,有關當局此一決定,非僅不宜,實為不智。
前經建會主委胡勝正在主持經建會期間,堅持該會逐月發布的景氣燈號若要進行調整,必須於一年前預告。所以如此,是要讓社會各界明白,這一調整絕非粉飾太平,因為沒有人能預知一年後的經濟走勢,屆時變更統計即無瓜田李下之嫌。可惜胡前主委這一智者的風格,並沒有普及到各部會,終致近年來政府統計公信力出現江河日下的情況。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政府統計是具有極高水平的,但遺憾的是,這些年政府統計卻經常遭外界挑戰。去年油價高漲時,許多人懷疑通膨率不止4%;今年經濟衰退之際,許多人又質疑失業率不止5%;消費券有多少成效,還沒發布,已引來許多批評。何以如此?其原因在於近年來政府統計公信力不斷流失,調查結果時而不予發布,時而變更發布方式,時而更改統計內容,皆未能於事前預告,而於事後則以調查技術不夠成熟、相關數據並非政府統計等荒唐可笑的理由搪塞。諸如消費信心調查、製造業動向調查、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家庭收支調查等,皆曾引來各界議論。民進黨執政時期即已如此,沒想到8年過去,這樣的錯誤並沒有受到行政院的重視而予以徹底改正,統計公信力的墜落,孰令致之?殊值慨嘆。
第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顧志耐(Simon Kuznets)被譽為國民所得統計之父,一生致力於總體經濟的統計工作,他說:「具體而真實的數據,最能反映問題的本質,也最具有說服力。」此語雖簡,意涵深遠。劉內閣如果想讓統計確實反映台灣經濟問題的本質,同時杜悠悠之口以提升統計公信力,則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統計發布制度,此其時矣!
引爆通膨的三把火
* 引爆通膨的三把火
* 經濟部點頭 台糖沙拉油漲20%
* 經濟才觸底 原物料投機風又起
* 台灣「窮忙族」 誕生
◆ 引爆通膨的三把火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6.12
儘管仍有末日預言大師堅決主張通縮危機未除,不可能發生通貨膨脹;但油價、糧價、金屬價格節節上升,絲毫看不到回跌的跡象,全世界對通貨膨脹的戒懼,正一日甚於一日。這並非無的放矢;因為各國政府為了搶救金融危機、流通性癱瘓,而不擇手段、漫無止境地注資,以前所未見的量化寬鬆政策極力擴張貨幣供給,將各國利率硬是推到近乎零利率,好像滿地都灑滿了汽油,正等待星火飛竄將它引爆。眼前,正有三把火陸續燃起。
第一把火,就是金融海嘯的餘威正在消退;各國飽受驚嚇的企業、家庭、銀行,開始一點點重拾對全球經濟、經營環境、生涯事業的信心。金融海嘯禍起華爾街,直接衝擊美國的房市與金融體系;但除了之前美國政府與金融機構過度擴張信用,使景氣繁榮過頭,必須加以修正,大部分國家的實體經濟乃至金融體系都沒有大礙。金融海嘯真正可怖之處,在於瞬間強襲全球金融中心,掀起一個無比恐怖的魅影,使銀行、企業與家庭都立時失去信心。
現代貨幣經濟完全是信心吹出來的龐然巨物;當家庭失去信心,會立刻停止一切非必要的支出;企業失去信心,會撤回投資計畫,減產、裁員;銀行失去信心,不但不敢新貸,還要趕緊抽回可能不安全的既有放款。最可怕的,就是當信心崩潰,貨幣被窖藏起來,銀行創造貨幣的功能幾乎消失;共同的後果,就是貨幣流通速度急降到近於零。
貨幣經濟本賴貨幣與信用為其血液,貨幣流通量與全社會的交易量直接對應。但貨幣流通量乃是貨幣存量與流通速度的相乘積;一旦流通速度急速萎縮,貨幣存量即使持續擴增,貨幣流通量也會以倍數收縮。因此金融海嘯本身不可怕,是血液驟然凍結,才傷害了全球經濟。
如今,海嘯漸去,連最鐵齒的專家也公開宣示經濟即將復甦;因而家庭、企業、銀行的信心也逐漸恢復,窖藏的貨幣、銀行的呆錢紛紛出籠;換言之,流通速度正帶動貨幣流通量以倍數陡增。如果今天我們已經抱怨全球錢淹腳目,讓各處的股市、房市出現「無基之彈」;等到流通量大增數倍,巨量資金追逐有限財貨的盛況會令人瞠目結舌;而這正是最標準的通膨成因。
第二把火就是經濟復甦本身。20年來人口高達50億的開發中國家全面覺醒,競以出口廉價勞動加工品換取外國資本財及消費品提升生活素質,因而導致原本已近飽和的原油及金屬市場更捉襟見肘,供不應求的壓力與日俱增,到去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前達到高峰;油價高漲到每桶147美元的天價,糧食更在短短幾個月內價格暴增數倍,造成搶糧的熱潮甚至引發暴動。
幸好金融海嘯讓全球經濟驟冷,反而發生供過於求的情況。如今經濟復甦,再向去年9月的軌道趨近,因而石油、糧食、金屬的價格日日騰貴,供不應求的缺口會再度出現;而且不以回到原點為止境,只要開發中國家努力不懈,缺口就會永無止境地不斷擴大。由於石油、糧食、金屬均為必需品,價格彈性極小,因而將來通膨會以此為焦點,愈演愈烈。
第三把火則是各國政府崇奉凱因斯派緊急救難政策的遺禍。半年多來,全球不計代價、不設上限,極力以赤字從事公共建設。但公共建設並未生效,因為它本不是救急的特效藥;一般公共建設的前置作業期動輒六、七年,所以買了一大堆柴,還來不及投入火中。等到前兩把火引燃滿地汽油,讓通膨燒得不可開交時,第三把火才會躬逢其盛。還好,我們還要再等幾年才會親身感受。
※ 大家向辛巴威看齊。
◆ 經濟部點頭 台糖沙拉油漲20%
【經濟日報╱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 2009.06.12
漲價趨勢擋不住,經濟部近日正式行文台糖,允許台糖沙拉油售價恢復市場機制,帶動台糖18公升沙拉油一口氣大漲105元至655元,漲幅達20%。
台糖沙拉油雖然大漲,但售價比市價低近10%,而且預期原物料還會上漲,經銷商會搶貨。台糖產能有限,為避免通路囤油,直接從訂單系統下手,經銷商指出,台糖每天鎖定一定的量,賣完就打烊。
漲價前,經銷商搶貨更嚴重。先前經濟部禁止漲價,台糖沙拉油18公升裝每一桶最低價格550元,跟市場價差超過50元,各地經銷商已在搶貨,近期沙拉油市價每桶至少700元,價差擴大,搶貨情況更為激烈。之前傳出有經銷商搶不到「配額」,一狀告到經濟部。
台糖表示,受到7月份芝加哥黃豆期貨每英斗突破1,250美分帶動,昨(11)日中部部分提油廠的18公升裝沙拉油出廠牌價已經喊到720元,再創今年新高。雖然主要成交價仍以700元為主,但在成本帶動下,看得出沙拉油有可能再漲。
即使出廠價大幅調高,台糖現在還是賠錢賣油,只是虧的比較少一點。台糖指出,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政策,會盡量自行吸收,但國際黃豆行情越走越高,若撐不住了,還是得依據市場機制反應成本。
台糖日前開標購買提煉沙拉油的粗油,預計8月底前交貨,換算成18公升沙拉油的成本,每桶已經達到700元,比現行售價還高。此外,國內7月份即將到港的黃豆,每英斗也已經突破1,100美分,較先前使用的黃豆成本提高逾10%,業者反應成本的壓力日益沈重。
另一方面,國內黃豆低價庫存已經幾乎用罄,近期沙拉油、豆粉價格連日飆漲,玉米港口價格每公斤也漲到8元,飼料業者的成本壓力逼近臨界點,已經有業者透露,頂多撐到6月中,之後一定漲價。
◆ 經濟才觸底 原物料投機風又起
【林上祚/台北報導】2009-06-13 中國時報
全球經濟好不容易看到一點觸底跡象,原油等原物料價格,卻又開始上漲,巴克萊投資表示,由於全球經濟衰退,沒有先前預期的嚴重,原物料投機風潮可能再起,民眾在荷包縮水之際,還得承受原物料帶動的物價上漲壓力。
巴克萊投資商品研究部主管諾瑞許(Kevin Norrish)表示,民眾投資原物料,因為全球經濟基本面比原先預估的要好很多,包括避險基金在內的資金,已經重新回到原物料商品,他預估,這一股資金行情後市尚未結束。
全球原物料商品指數CRB指數(Reuters/Jefferies CRB Index)十九項成分商品,五月分一共上漲一四%,是一九七四年七月以來,單月最大漲幅,基金市調機構EPFR統計,今年以來,超過六十億美元資金,投入原物料市場,讓能源與原物料基金規模,成長了二一%。
巴克萊表示,絕大多數大型投資機構,投資組合當中起碼有五%是投資在原物料商品。
倫敦金屬交易市場指數去年崩跌四九%後,今年以來已上漲四八%,幾乎把去年虧的全部補回來,基本金屬價格的上漲,主要是受中國鋼鐵廠囤積鐵砂與鎳礦存貨有關,由於大陸不銹鋼業者,能夠承受的成本價為每立方噸一萬四千美元,一旦漲破這個價位,鎳價將會再度拉回。
由於中國大陸需求尚未明顯轉強,市場預估,基本金屬價格,下半年要再靠中國需求推升,難度已相對增加。
在國際油價方面,昨日明顯拉回,七月分原油期貨在紐約盤,來到每桶七一.○六美元價位。國際能源總署周四的研究報告,上調今年全球原油消費量為八三三○萬桶。
◆ 學者看法/物價漲「核彈打老虎的結果」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2009.06.12
◆ 台灣「窮忙族」 誕生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曾桂香/台北報導】 2009.06.13
國際大宗物資價格持續飆漲,帶動沙拉油和糖等民生用品也跟著喊漲,造成民眾荷包持續縮水,卻不見薪資調漲。台灣可能出現一群新的社會階層WorkingPoor,也就是雖然有工作,但相對物價,所得卻顯得微薄,入不敷出,有人直譯為「窮忙族」。
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克魯曼來台,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應邀開場演講時,就提及政府的確是該注意此問題。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表示,國際物價波動速度相當快,因此薪資很難跟著物價上下波動做調整,但實質工資仍可提升,可先就工資穩定性著手,先求工資穩定後,再進一步求成長。
不過,其他學者從整體經濟角度,對物價高、薪資低的現象提出不同看法。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指出,物價上漲是選擇性,而非全面性,也就是民眾可選擇替代商品來消費,目前市場的供給與需求仍位處於通縮階段,加上市場調節能力是存在的,因此當工資未調漲,而物價卻持續上揚,在民眾減少消費之下,勢必會讓物價調降至民眾肯購買的價位,所以工資與物價的波動,目前並未失衡。
近來有人質疑政府提供大學畢業生的企業實習工作機會,是整體拉低了薪資水準,薛承泰表示,優質人力的培育政策,主要是提供畢業生「多一個選擇位子的機會」,因此並非工資下降,而是年輕人勞動參與率下降了,不少年輕人選擇不進入就業市場,造成閒置人口增加,而這些閒置人口並不會計算至失業率,但卻會算入勞動參與率,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但勞動參與率卻下降。
薛承泰進一步解釋,3年來近80萬個畢業生,若按照過去的失業率計算,每年將會有超過5%的失業人口,初估約有5萬人找不到工作,政府因而提出優質人力的培育政策,提供3萬3500 個名額,每名工資含勞健保約2萬6000元,但此薪資水平卻遭勞工團體抨擊實在太低。而在都會區,每月不到3萬元薪水,面對高物價,生活很辛苦。
已開發:台灣遲到的榮耀或新來的感傷?
【聯合報╱社論】 2009.06.19
摩根史丹利公司(MSCI)將台灣列入「已開發」市場觀察名單,引起許多人一陣驚喜:當了那麼多年「開發中」國家,台灣終於也要升格了!
然而,喜悅之中也夾雜著不少懷疑:是真的嗎?從什麼標準看,台灣合乎一個「已開發國家」的水準?
事實上,摩根史丹利把台灣列為已開發觀察名單,主要是根據經濟發展、股市交易規模與制度開放性等指標而定,較一般人對「已開發國家」的認知顯然狹義得多。故而,對此過度興奮,似亦不必。與此同時,令人感傷的則是,同屬亞洲四小龍,台灣卻最後方得入列,遲到的榮耀其實也蘊含著許多警惕。
且不論台灣是不是將一腳邁入「已開發」之林,回顧這段漫長的「小龍」蛻變歷程,也許提供了我們一些大棋局的歷史反省線索。
在「四小龍」並駕的年代,台灣其實沒有太多不可一世的口氣,卻也不畏怯在國際間角逐爭鋒。當時,台灣外匯存底是世界第一,貿易量頻創新高,國民所得蒸蒸日上,以中小企業的靈活身段鏖戰全球知名跨國企業。但不知從何時起,台灣突然把全副精力都轉投向政治,主政者忙於修憲、公投和國家認同的辯證,立委忙著打架、飆口水,政府官員忙著表態,人民則忙著區分愛不愛台灣。在每日交射不休的政治口水戰中,台灣這條小龍幾乎忘了「前有勁敵、後有追兵」的處境。
今天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幾乎還停滯在十年前的水準;在我們閉著眼睛走路的時候,南韓快速超越了台灣,更多新興開發國急起直追。如果把這十年稱為台灣「失落的十年」,這十年間,我們忙著在家中內鬥潑糞,不在乎其他國家的發展,也不在乎國內經濟走下坡,甚至忘了自己在追求什麼目標。今天,這個遲到的「已開發」之名,讓許多人回想起台灣過去多年的荒唐歲月,恐怕不無「黃粱一夢」的蒼涼心情。
若要平實看待「已開發」一詞的話,國際貨幣基金幾年前已將台灣列為「已開發」經濟體;原因是,台灣早是全球第十四大貿易國,沒有理由不承認它是開發國。可是,過去十年,台灣的商品出口排名已由全球十四降為十八,服務輸出則由十八降為廿八名。如此大幅的衰退,除顯示台灣實力的萎縮,也掩映著人民驕傲的流失。馬政府最近重新推動經貿營運特區,這卻仍是李扁兩屆政府提出卻「說而不做」的計畫,十多年的老調重彈,豈不讓人唏噓?
再看,高雄地檢署日昨偵破高雄港務局的官商勾結弊案,港務局為虛偽提升高雄港排名,竟與航商勾結虛報貨櫃營運量,共同詐領績效獎金,兩年多來騙取了三億多元公帑。最令人扼腕的是,高雄港的運量排名十年來由全球第三退居第十二,已讓人掩目;孰料,官員不思反省振作,卻更大膽玩這種自欺欺人、唱籌量沙的把戲,訛詐國庫。這個案件,不僅是「治國無方,竊國有術」的具體縮影,也集中反映了台灣十年失落的可悲:愛台灣唱得越多,傷台灣卻越重;拚經濟喊得越響,經濟卻被害得最慘。
可以說,我們一頭栽進「政治的台灣」,卻帶給「經濟的台灣」莫大的災難。也因此,這條過了青春期多少年的小龍,遲至今天才有資格坐上「已開發」成年禮的觀察席,卻已經讓人失去喜悅的心情。反過來看,台灣的政治歷經這麼多年的內耗、交鋒和煎熬,又何嘗成熟了幾分?在國家認同上,民間其實是更為分歧;就民主歷練而言,政黨的競爭文化其實是更趨於惡鬥,而未更臻成熟;就社會的發展看,藍綠兩極化的憤世嫉俗情緒不知何時才能產生正向的交集。
一個連「我是誰」都莫衷一是的國家,能因冠上「已開發」之名而變得更多元、自由、令人愉悅嗎?如果可以,就讓我們抱以期待吧!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中華民國危急存亡之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6.26
再過一年半,就是中華民國百歲之年,但在過去60年之間,中華民國可能從未曾如此刻,處於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
伊索寓言有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北風與太陽見一個路人身披大衣,相約打賭,看誰能先將路人的大衣脫去。北風乃使勁狂吹,寒風陣陣,幾乎將大衣吹落,路人愈感寒意,將大衣緊緊裹住身軀。太陽則發出炙熱光芒,讓路人汗流浹背,立刻將大衣脫下。
60年來,兩岸關係滄海桑田。在最初軍事對抗期間,全國上下臥薪嘗膽、同仇敵愾,因而對岸的武力威脅,讓台灣成為團結一心的堡壘,勵精圖治、自立自強,我們的經濟奇蹟反而在這樣的環境中締造出來。
其後兩岸情勢漸趨穩定,對岸軍事恫嚇只剩下表面工夫,蔣經國時代開啟兩岸間接三通,氣氛更為和緩;而大陸經濟改革開放,向全世界釋出無限商機,對台灣企業的利益尤大。因而長久以來賴以自我惕厲、凝聚眾志的潛在威脅大為減輕,兩岸經貿互動日益密切,台灣要如何力保自主、自立,努力維繫對抗實力以與對岸抗衡,反而成為最大挑戰。
幸而此時台獨勢力在李登輝時代萌芽露頭,李總統更刻意以戒急用忍、兩國論等挑激對岸情緒,使兩岸波濤迭起,甚至隱隱有風雷之聲,某種程度緩解了台灣自我解除武裝的風險。中共當時處置不當,其領導人或者咆哮恐嚇,或者以紙老虎的招數嚇人,猶如北風急吹,反而讓台灣的選民更向獨派靠攏、鎖國政策也更肆無忌憚地推行。台灣經濟雖因而飽受打擊,但仍然極力發展自主的經濟實力,不輕易向對岸低頭。
去年5月政權輪替後,馬政府一面兌現承諾,大舉開放鎖國政策,與對岸積極互動,以改正過去政府掣肘造成的畸形發展;一面則顧慮開放腳步太快,會成為難以抵擋的洪水,乃運用台獨力量暗踩煞車,期望在緩步前進的過程中,政治與經濟自主權仍可確保無虞。
但一場經濟衰退,打亂了全盤布局。台灣經濟在金融海嘯之前,即領先各國出現頹勢,當全球同受海嘯衝擊,台灣在各國之間又受創最重。更可慮的是,台灣極可能在各國經濟復甦時,仍深陷衰退之中,甚至同時受到高通膨的夾擊,而加倍痛苦。其原因端在於,早從去年年初,台灣經濟賴以為命脈的巨額出超,被一刀剪斷;只要此命脈未復,台灣即難見生機。
可是半年於茲,我們未見任何足以接續命脈的重大行動,甚至官員根本不知問題何在,只知頭痛醫頭、臨渴掘井。這樣危殆的情勢,在正常情況下,應會喚起全國上下同心一志共求挽救。但就在此時,兩岸友好的新局面提供了及時的替代藥方:對岸大舉推出一波波的採購團,向台灣資訊電子業採購天文數字的商品;對岸為努力保八而祭出的家電下鄉等救急手段,指定台灣廠商為重要供應者,帶來可觀的訂單;忽然而至的山寨文化更為某些台灣企業量身打造了巨量的需求;一聲令下大量掩至的觀光客則為內銷產業也打通一條活路。只要這樣的力道仍不足以支撐台灣經濟,人多量大的對岸儘可以更慷慨地輸捐。
因而我們的官員彈冠相慶5月份出口與訂單衰退都見好轉,自訏搶救政策見效,台灣經濟已見曙光;但若將上述來自對岸的輸捐一概剔除,經濟的慘況恐怕是每況愈下。
對岸的領導人極其高明,愚蠢的北風與紙老虎政策早被揚棄,不論陳前總統也好、馬新政府也好,一概以溫暖的太陽對之。當台灣經濟命脈斷絕,必須靠對岸藉點滴一口一口地餵食救命丸,中華民國這個招牌高掛,還有意義?
◆ 非關正確-中國有錢也買不了全世界
胡晴舫 2009-06-26 中國時報
儘管,金融海嘯餘波蕩漾,信貸危機低空盤旋,全球經濟尚未恢復,中國這位國際買家依然挺立,繼續出手跨國收購。
中石化日前宣布收購加拿大阿達克斯石油公司,創下中國歷來最大海外石油收購案。不久前,中石油剛完成對新加坡石油公司的股份收購。
雖然,國際社會承認中國崛起乃必然趨勢,也靜待觀察夾帶新增經濟實力重新回到國際舞台的中國將如何扮演龍頭角色,各方對中國國際收購活動卻始終惴惴不安,使得中國想要以經濟合作淡化政治歧異的「和平崛起」之路走得很不平順。
二○○五年中海油欲購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優尼科,引發美國社會反彈,聲浪之大,甚至大過阿拉伯企業管理美國港口的爭議規模,中海油不得不放棄。這個月初,簽定投資一九五億美元入股澳洲力拓集團的中鋁遭對方毀約,澳洲政府偷偷鬆了口氣,不必再處理國內抗議,近來發言已務實許多的中國官方卻少見措詞嚴厲,譴責力拓「一女嫁二夫」,背信舉動「實在令人不齒」。
從中國企業角度來看,全球化時代裡,自由貿易至上,中國按照規矩參與跨國併購,既不犯法也不犯人。中國輿論指控西方社會雙重標準,以冷戰思惟指導經濟,危言中國威脅論,用政治力圍堵中國的正常經濟發展。信奉自由經濟的西方社會則辯駁,這些進行國際收購的中國企業均為國營背景,代表了中國政府觸角深入他國,無法視為單純民間商業行為。
其實,政治主權在後下指導棋的國際商業行為並不罕見,日本企業配合政府進行能源採買,新加坡主權基金積極出擊投資,而印度企業進行國際併購數量更遠高於中國,卻都很少遭到在地社會的強烈質疑,唯有中國時常受到當地政客與民間的抵制。
當然,中國的黨國同家與人權紀錄對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活動並沒有幫助。無論市場經濟如何時常遭人詬病,實情是為了進行自由貿易,開放資訊與民主制度仍是不可或缺的兩大基石,沒有了透明化的決策過程與民主的市場監督力量,投資者不可能安心,企業不能進步,商品不會有競爭力,那就沒有利潤,而利潤畢竟是自由經濟的終極目標。
我以為,中國的環保聲譽更是關鍵。目前為止,中國的國際收購案多與能源有關,由於中國經濟起飛,短時間內需要大量原料,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對能源稀缺性高度敏感的年代,全球抗暖意識抬頭,在國際爭奪能源戰裡,中國被描繪為能源掠奪者的惡徒並不純然意外。中國過去幾年來的經濟成長來自於把自己當作世界工廠,生產低價商品行銷全球,而中國之所以能壓低成本並不只因為廉價民工,也因省略了環保代價,後果是許多農地飽含重金屬,河川染黑,空氣髒汙,都市沙漠化。
尤其,讓孩童吃含嘴裡的玩具與牛奶測出毒物,這類案例給中國形象帶來的殺傷力超乎想像。在十四、五世紀,西方各國嚮往中國優質商品,傾盡財力打造航海艦隊,但求打通一條商路,與中國直接貿易。十七、八世紀,他們挖空南美白銀,為了換取中國的茶葉、瓷器與絲綢。到了二十一世紀,中國卻成了自私吞噬地球能源只求富裕強盛的邪惡大國,這種形象轉變已不是害怕黃禍的陰謀論足以解釋。越南最近接受美國企業與中國企業進入開採鋁礦,美國企業很少遭罵,中國企業卻老是受批,不僅因為史上中國占領越南無數次,越南對中國有歷史性的擔憂,更因為他們害怕中國企業將破壞環境,遺留難以收拾的殘局。
全球化運動發展至今,已不祇關於貨幣流動或商品交易,也形成普世的人文價值,其中,尊重生態、珍惜資源更是世人覺悟「地球只有一個」的深根共識。這是中國在進入全球經濟活動之餘必定無法閃躲的道德責任。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 名嘴亂象 台灣文革發酵...
【聯合報╱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北縣汐止)】 2009.06.27
一九九八年,我就毫不客氣的說台灣正在進行一場「台灣文革」,有人聽到此言,不解的質疑台灣是民主政治時代了,何必這樣唱衰台灣?
我只告訴他去問問那些說愛台灣的政客們,為台灣真正做了什麼?
一些政客享受選票帶來的權力滋味,卻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是什麼,尤其是,原來應良性競爭的政黨政治,在政治意識掛帥下,變成只問顏色,不問真實。經濟專業決策可以因政治立場而任意改弦易轍,日趨融合的族群,也一再被有心的政客不斷以「民粹」挑撥分化。
一直到今天「台灣文革」還在發酵,也因此造就了一批人,假借民主正義之名,行自私自利之實,破壞誠信、製造假象、混淆是非、愚弄人民,在這種作假文化的侵蝕下,社會變成什麼都可以造假,劣幣驅逐良幣,搞得整個社會烏煙瘴氣,當百姓看到不公不義,又怎會滿意現狀?
而這樣的文化,所造就的名嘴現象,也出現了名為批判,實則為特定政黨辯護的亂象。
因此,我很早就決定不再參加政論節目。我曾打電話給一位資深媒體主持人,告訴他,我感到非常的失望,節目上所談的議題,來賓們從來不聚焦,各說各話,根本無法對話,遑論釐清事實與真理。
這些所謂的名嘴,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因為我們的社會在「台灣文革」下,藍跟綠的區分遠勝過其它。而台灣最大的兩個政黨的權力中心「黨中央」,都是列寧共產主義思想政黨結構,思維一樣、結構一樣,所發生的結果當然也一樣,除非是自省與徹底改變。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發票一甲子特展 桃園登場
【經濟日報╱記者龍益雲/桃園報導】 2009.06.26
財政部台灣省北區國稅局擴大慶祝7月1日稅務節,最大型的「稅務嘉年華」定28日舉行,昨(25)日桃園縣分局「統一發票一甲子特展」率先登場。
北區國稅局長陳文宗表示,各分局、稽徵所已為慶祝稅務節舉辦19場稅務宣導活動,最大型的稅務嘉年華定在總局舉辦,有稅務園遊會、親子DIY,還有捐發票換好禮活動及舞台表演,當天也開放室內場地舉辦施政成果展。
「統一發票一甲子特展」展至7月1日,周六休展,周日下午2時至5時展出,平日則是上午9時至12時30分、下午1時至5時展出,特展蒐集了台灣最早期的統一發票,還有台灣省政府民國39年開始的統一發票制度相關檔案,接受十人以上團體約報名導覽。
桃園縣分局長詹宗哲表示,統一發票制度自民國40年施行,已被民眾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消費憑證,發票格式也見證台灣社會風氣開放及科技發展,但格式檔案保存年限僅五年,政府相關機關均因逾保存年限銷毀,早期發票反而散落民間。
他說,為此特別在5月至6月10日舉辦「統一發票網路徵集活動」,共徵集民間過期發票140張,並結合同仁發票借展。
日版次貸危機 一觸即發
【經濟日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外電】 2009.06.29
日本著名智庫「東京財團」(Tokyo Foundation)向市場發出警告,日本出口衰退、經濟低迷、加上年中獎金大幅縮水,許多房貸戶繳不出貸款,日本版次級房貸危機恐一觸即發。
東京財團指出,日本房貸市場瀕臨崩潰,將對成千上萬的日本家庭造成影響,「房貸難民」的數量將在六個月內急速攀升。隨著企業破產率的不斷攀升,日本工業心臟地帶可能成為第一波遭受衝擊的地區,豐田汽車所在的名古屋一帶不久將成「死城」。
東京財團的研究說,日本版的次貸危機早在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末期已種下禍根,由於政府政策失誤,為了拉抬房市以刺激經濟,降低房貸條件,原本沒有還款能力的家庭也取得貸款。當時這些房貸獲得批准,是假設日本經濟會在十年內完全復甦,企業的薪資與獎金穩定成長,且甚少裁員。
日本時報分析指出,日本企業一向在6月和12月發放獎金,上班族早就習慣把獎金當成薪水的一部分,將近五成的貸款人安排在這兩個月提高房貸償還金額,最多甚至是平時的5倍。
但全球融風暴中,企業主紛紛取消年中獎金,讓貸款戶捉襟見肘。朝日新聞報導一名40歲家庭主婦的困境,他們家35年長期貸款還有20年,平時月付8萬日圓房屋貸款,6月和12月則提高到40萬日圓,由於家裡有一個孩子在念大學、一個念高中,平時根本存不了什麼錢。她說,當初貸款時想都沒想過獎金會是「零」,更糟糕的是先生還減薪兩成。
日本面臨同樣困境的人比比皆是,房屋業者也認為政府政策錯誤難辭其咎。1998年日本政府把官方貸款機構的房貸自備款由兩成降低為一成,並提供2%的低利貸款,鼓勵原本沒有能力置產的人購屋,創造了一批日本版的「次貸戶」,而這些人在不景氣時往往是首當其衝的裁員、減薪對象。
日本家庭房貸占可用收入的兩成左右,而據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估計,6月份發放的年中獎金縮水20%,而且景氣看不到快速復甦的跡象。
日本政府顯然低估問題的嚴重性,甚至沒有房貸違約的官方數據。但一項數據可見嚴重性,去年9月到今年3月的法拍屋數量暴增一倍。而日本人比美國人更慘的是,日本房貸多屬於可追索貸款(Recourse Loan),房貸戶如果付不出貸款,不是房子被拍賣就了事,銀行還繼續追討欠款。
台經院︰景氣NIKE型復甦 時程漫長
自由時報 2009.06.30
景氣恢復還要等兩年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對於國內景氣復甦走勢,台灣經濟研究院昨天表示,若以二○○八年為計算的基準點,未來景氣復甦將呈現「NIKE」(如左圖,打勾的圖案,法新社)型的反彈,也就是雖然已經開始復甦,但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預估至少要等到二○一一年,景氣才能夠回復國際金融風暴前的水準。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指出,根據近期各國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世界景氣並未再繼續惡化,且逐步走向復甦階段;不過,他也表示,雖然全球與國內明年經濟表現可望比今年好轉,但距離經濟衰退前的榮景,還有一大段距離,景氣仍在谷底。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陳淼表示,從目前情勢來看,國內景氣復甦走勢,將類似於「NIKE」形狀,也就是,景氣雖然已經進入復甦期,但復甦時間將相當長,不會一下子就恢復榮景。
不致再惡化出現W型
陳淼指出,國內景氣還不至於出現W型反彈復甦,也就是經濟情勢又再惡化下跌、然後又上揚,呈現持續起起伏伏的狀況;他認為,整體經濟情勢並應該是緩步復甦。
除台經院提出的「NIKE」復甦走勢外,日前寶華經濟綜合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提出「半V型走平」,也就是景氣落底後、先快速反彈,由於力道有限,使得V型反彈的右邊只走到一半,就轉平。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則提出「魚鉤型」,是指景氣落底後,類似U型反彈,但復甦力道更慢,無法一次復甦至過去高點。
此外,台經院昨公布五月份「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為一二二.五九點,較前月微幅上揚○.一一點,且是連續第五個月上揚。五月份的「服務業營業氣候測驗點」,也同樣是連續第五個月上揚,為一一六.三點,比四月上揚九.四七點。
◆ 台灣政治穩定進步 政府效能下滑
【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2009-06-30 工商時報
世界銀行週一公布2008年「全球治理指標」指出,儘管許多國家過去10年在治理與反貪腐上都有長足的進步,但是仍有不少國家有待努力。而台灣2008年的表現,在政治穩定/反暴力方面出現大幅進步,但政府效能下滑,是到1998年以來最低。
此一指標是針對212個國家與地區進行分析,共分為:「言論自由與政府責任」、「政治穩定/反暴力」、「政府效能」、「法規執行品質」、「法治」、「肅貪」等六項領域進行評比。
根據最新報告,台灣在政治穩定/反暴力部分,由2007年的0.50上升到去年的0.72,全球排名為第三級(百分位數75至50,意即領先75%至50%的國家)。但台灣的政府效能為0.88,低於2007年的1.06,這也是1998年(0.68)以來的新低。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仍居全球第二級(百分位數90至75)。
在其他項目中,與2007年相比,台灣的言論自由與政府責任(小幅下跌,法規執行品質則明顯進步。法治與肅貪也都有所進步。
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的整體表現最佳,但是新加坡在「言論自由」項目上,僅列第35百分位,落後台灣的第69百分位、南韓的第65百分位、及香港的第61百分位。
香港的政治穩定/反暴力(第86百分位)、政府效能(第95百分位)、法治(第91百分位)、肅貪(第94百分位)都落後星國,僅在法規執行品質(第100百分位)旗鼓相當。不過,世銀報告強調,與10年前相比,香港的肅貪已出現明顯的進步。
至於南韓,政治穩定/反暴力(第60百分位)與法規執行品質(第73百分位)明顯落後台灣;政府效能(第86百分位)領先台灣。
財經漫遊-喝杯「再國營化」的茶
▇沈雲驄 2009-07-04 中國時報
從倫敦往北走,不管是去約克、里德,還是直奔愛丁堡,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搭火車。前天,英國交通部長阿多尼斯憤怒地宣佈,要將這條原本委託民間經營的東岸幹線,再度收歸國有,將由政府所成立的新公司來經營。
這一條貫穿英國南北的最主要鐵路,過去,是國有國營,從車掌司機到工程師,都是公務員,福利好,收入穩定,但卻老被抨擊效率差、服務爛。九○年代以後,從保守黨到布萊爾的「新工黨」,都相信「民營化」是唯一的解答,於是就民營化了。政府的如意算盤是:讓自負盈虧的民間公司來經營,才能有效率,才會服務好,才可能更賺錢。
錯了,今天的英國政府難堪地發現,原來只有能賺錢的時候,才有民營化可言;只要情勢不好,賺不到錢,企業會轉身就走。十年來,光是英國的鐵路業,就多次被接手的民間企業擺道。例如在二○○三年,法國的Connex公司原本標下東南幹線的經營權,事後見無利可圖,就丟回給政府;二○○五年,原本以十三億英鎊標到東岸幹線的GNER公司,也在發現很難賺錢之後掉頭而去。
這回,戲碼完全相同。現在的經營者國家快捷(National Express)是在二○○七年初,以高達十四億英鎊(超過七百六十億台幣),搶下東岸幹線為期十年的經營權。當時,英國景氣正在熱頭上,繼續熱下去,該公司原本預估業績可以每年成長個十%,要賺錢應該不成問題。沒想到,才短短幾個月後,貝爾斯登出事,倫敦股市重挫,全球經濟豬羊變色,生意從此萎縮至今。眼看這門生意賺不了錢,國家快捷決定認賠殺出,也逼得交通部如今必須出面收拾爛攤子。
再也不可以這樣了,阿多尼斯前天指責國家快捷,以及所有揩了人民的油、卻沒有善盡責任的企業。「時機好,你們撈走了大筆好處,現在時機壞,就想拍拍屁股就走,」他說:「這是不能被接受的!」多位原本就大力反對民營化的工黨議員,更是大力主張把更多事業收歸國有,不再讓自私又短視的民間企業,吞噬原本應該屬於全民的生意。
吞噬全民生意的,當然不只有英國的財團。二十年來,從亞洲到中南美洲,一家又一家的國營事業,在「提高效率、改善服務」的大旗下轉入了財團的手中。獲利良好的,讓這些財團的股東們賺飽了荷包;經營出問題的,現在大家都看到了,全都回頭向政府求援,要拿老百姓的錢來填補。難怪曾經擔任英國副首相的彭仕國(John Prescott),前天在看見東岸幹線「再國營化」之後說:「我非常享受這杯國營化的茶,還有這盤國營化的培根三明治。」
「再國營化」當然也不是最好的答案,我們本來就不應鼓勵官與民爭利,也不應讓低效率的員工與官僚,長期躲在政府的保護傘下打混摸魚。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交通部在後年還是要為東岸幹線另覓民間經營者。但阿多尼斯此刻的憤怒,正是英國許多左派人士多年來共同的質疑:原本屬於國家的事業、該讓國家賺的錢,可以就這樣轉手給私人企業嗎?什麼樣的企業有資格接手,接手後,又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十幾年來,這些問題並沒有被真正重視過,也造成今天民營化種種令人憤怒的結果。
比方說,許多公司明明規模不夠,卻硬是吃下政府拋出來的大生意,憑什麼?國家快捷野心勃勃,企圖打造成最重要的交通帝國,問題是,這家公司的總市值算起來只有四億英鎊,卻舉債高達十二億英鎊。這次之所以無法繼續經營東岸幹線,就是因為負債太高,再也無法為虧損的部位找到新的資金。而政府,居然把關乎數以萬計人民移動權益的生意,交給這樣的企業,怎能不讓人民氣憤呢?
該生氣的,又豈止是英國人呢?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終身工作,你準備好了嗎
◆ 社論-正視超高齡社會引爆的財政危機
中國時報 2009-07-07
為對抗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歐美政府紛紛舉債救經濟,規模之大,前所未見;然而,國際貨幣基金(IMF)警告,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世代逐漸步入退休年齡,未來這些債台高築的國家面臨的是另一個更大的人口老化危機,超高齡社會帶來沉重醫療保險、退休金與年金支出,將十倍於金融風暴所導致的財政成本。近年來,台灣社會老化速度驚人,面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超級財政地雷,馬政府準備好了嗎?
本報最近推出「銀領時代來臨」專題,指出台灣人口急速高齡化,勞保、健保財務黑洞,已成為政府財政最大挑戰。國人向來以「長命百歲」向長輩們祝福,不過,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口快速老化,年輕勞動人口增長緩慢,長年下來將造成人口結構嚴重失衡,政府如果沒有妥善因應,將對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各層面帶來極大的危機。
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平均壽命八十三歲,日本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廿二.一%,退休老人的醫療、年金等支出,已成為政府最大的財政負擔。目前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率為十.三四%,與日本相比,還有一大段距離;不過,經建會預期,到了二○五○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將占總人口卅%以上,屆時台灣將成為全球第二超高齡國家,僅次於日本。如果經建會的「人口推計」成真,那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超英趕美,實在太驚人了。
近年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很大的原因是生育率大幅下滑,少子化的結果,加上老人越來越長壽,導致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經建會的資料顯示,台灣的婦女總生育率(平均每位育齡婦女一生所生育的子女數)為一.一二人,已成為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甚至比日本的一.三二人來得低。
如果以扶養比來看,更可以看出台灣社會高齡化的速度非常嚇人。報導指出,日本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勞動人口與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的比重,目前是三比一,即三個年輕人扶養一個老人,預估在二○五○年將減半為一.五比一。依經建會統計,台灣目前的扶養比是七比一,即七個年輕人扶養一個老人,但是到了二○五一年,台灣的扶養比也將到達一.五比一,與日本看齊,這項比率遠低於歐美國家的水準。偏低的扶養比代表年輕人的負擔越來越重,將危及退休金及老人年金的給付,顯示台灣的人口老化危機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全球邁向高齡化社會似乎是一個擋不住的趨勢,令人擔憂的是,台灣的老化問題特別嚴重,直追日本,對個人、企業與政府都帶來深遠的影響。《經濟學人》分析,未來二十年間,戰後嬰兒潮世代進入退休年金請領高峰,將造成國家勞動力短缺,人口老化也將減緩經濟成長。面對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企業必須開始充分運用與開發老人的長才。
因應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歐美許多國家紛紛延後正式退休年齡至六十七、八歲,《經濟學人》建議可以進一步延長至七十歲。目前我國法定退休年齡為六十五歲,面對超高齡社會帶來的財政危機,執政當局也必須未雨綢繆。對政府而言,延長法定退休年齡可以增加稅收,減輕財政負擔;對個人而言,有工作能力的老人繼續貢獻所長,也可以延長壽命,應是一舉數得。
最近一年來,因應金融海嘯衝擊,政府為刺激景氣而推動一連串擴大內需與減稅方案,為解決眼前短期問題,部會首長個個人仰馬翻,似乎沒有人把眼光放遠,關心長期的人口老化危機。長遠看來,人口老化趨勢不可能一夕間扭轉,更何況,台灣的人口老化問題比起歐美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執政當局怎能置身事外呢?
經歷這波金融海嘯,我國政府債務餘額迅速攀升至歷史新高,若再加上勞保、健保瀕臨破產危機,財政問題早已病入膏肓。
在此,我們剴切呼籲馬政府負責任地提出具體措施,設法改善日益惡化的財政問題並減緩人口老化的速度,否則超高齡社會帶來的財政地雷一旦引爆,後果將不堪設想。
※ 現在世界人口爆炸,不用擔心台灣將來沒人。
◆ 終身工作,你準備好了嗎
■莊淇銘 2009-07-07 中國時報
我教授未來學多年,總持續呼籲社會及政治人物,不要再停留在工業社會的思維,認為政府財政不會倒閉。其實繼冰島財政破產後,日昨美國加州財政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瀕臨破產邊緣。這些,都是我們的殷鑑。
更讓人憂心的是,我們的人口結構已漸從農業社會金字塔型態翻轉成倒金字塔。也就是說,繳稅的工作人口越來越少,領退休俸或福利支出的越來越多。請看九十三年退休年金支出達二千一百億,為九十三年的全國個人綜合所得稅收總額。九十四年至今年,則是持續攀升屢創新高。
在這種倒金字塔人口結構下,國家財政赤字必然日益擴大,政府解決問題方法,不能停留在工業社會增加預算的思維,因為,未來沒有足夠工作人口來繳交國家所須龐大費用。要知道,人類演化七百萬年,退休制度是到工業社會後才形成的。由於工業社會大多數人進入企業或組織工作,造成勞資關係與相關社會問題。為保障勞工及離開企業後的生活,各國相繼立法訂定福利制度及退休制度。
經建會公布,我國人口持續萎縮,預計一百年後,台灣人口將只剩下八百萬人。從人口結構快速成為倒金字塔形狀來看,許多福利保險制度將會崩解。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勞保年金出現龐大的虧損黑洞,健保巨額負債達五一一億。另外,國民年金去年十月才開辦,內政部評估,明年財務會短缺約八十億,後年則短少超過二百億。這告訴吾人,未來,政府財政無法承擔這些福利措施。
為應付此一變局,需要新的生涯規畫。我國現在平均壽命約七十八歲。從九十至九十六年平均退休年齡約為五十五。也就是說,退休後要準備好二十三年的生活費用。如果未來勞保、健保不再有保障,那退休後的生活費加上醫療費用更是沉重負擔。準此,我早在《未來學》中提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一生做準備,好好規畫一生的旅程,不要讓自己成為兒女或社會的負擔。
又有朋友問,要如何達成此一目標?回曰:很簡單算術,退休後所儲存的金錢,能養自己到人生終點。由於人類壽命持續增長,故必須推動以下兩項方能竟其功。其一,延緩退休時間。其二,規畫多項專業。延緩退休是必然趨勢,延緩退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原來的公司或組織繼續工作,另一種是更換工作,不管屬於那一種,其精神就是繼續工作,誇張一點說是「終身工作」。當下提出的「銀領族」概念就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
然而,不是你要工作就會有工作,所以,要持續培養社會所須的專長,才能找到工作。如果將退休後準備的費用,要夠用到人生終點來看。假如平均壽命達八十歲,那一般收入的人,可能要工作到七十五歲才能退休。不管你喜歡與否,「終身工作」時代已悄然來臨了。
(作者為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 銀領時代」來臨!活到80歲 退休金千萬才夠用
NOWnews.com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09/07/07
「銀領時代」有錢好過活,上班族忙碌了一輩子想退休,究竟得存多少錢才有資格?答案是至少1000萬元。根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如果55歲退休活到80歲,最少要準備1050萬元才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將來最後一天老本吃掉了,就死路一條!」60多歲的高先生好不容易退休了,卻因為老本不夠多擔心日子過不下去。退休以後到底存多少錢才夠用?每個人都不一樣,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加上物價飆升,想維持基本生活開銷,得準備的錢越來越多。
如果以55歲就想退休可以活到80歲來算,每個月花費3萬5000元,一年就要花42萬元,活到80歲、25年的時間,至少得準備上千萬元才勉強夠用;如果想要生活更舒適,一個月開銷5萬元,退休後要準備1500萬元;對生活品質再要求一點,一個月花費8萬元,那麼你的退休金甚至得存到2400萬元。
難怪說到提早退休享福去,很多人根本不敢想。一名上班族說,「太早退休,存款根本都不夠啊!」退休生活開始就是驗收存款的時候,忙忙碌碌工作了一輩子,你的退休金存夠了嗎?(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范益華、蔣紀威)
G8對抗暖化缺中程目標 國庫缺口恐破2000億
◆ 環保團體指G8對抗氣候變遷缺中程目標
中央社 2009.07.09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昨天歡迎八大工業國集團(G8)宣佈的2050年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但指缺乏中程目標和清楚的立即行動計畫,會使一切成為空談。
在義大利拉奎拉(L'Aquila)聚會的G8領袖昨天發表宣言,重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見解,全球溫度的上升幅度應控制在高於前工業時代攝氏兩度之內。為此,2050年時,全球應減掉至少50%的溫室氣體排放,已開發國家更要減少80%。
但宣言並沒有納入歐洲聯盟根據IPCC的發現所主張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應在2020年前達到高峰,隨後就要下降。
WWF 在聲明中問道:「那從現在到2020年之間,它們(G8)要怎麼做?」
WWF 指出,個別工業化國家目前提出的減量目標都還不夠,必須要有一個具企圖心的2020年中程目標,才能促使它們立即行動。
這個國際大型環保保育團體的全球氣候計畫負責人卡斯登森(Kim Carstensen)說,若沒有設定明確的溫室氣體減量途徑,各國的義務會被沖淡,「升溫控制在攝氏兩度之內將成不可能」。
WWF 主張,工業化國家在2020年至少要比1990年水平減掉40%。
另一個爭議的問題,即已開發國家應資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的金額,G8領袖這次也還是沒有釐清。WWF 認為應有每年1600億美元。
WWF 說,G8已「朝向哥本哈根了,但路線還不明」。
定12月7 日至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5屆締約國會議,預計要定出2012年以後的全球氣候協議。
◆ 國庫苦旱 上半年稅收減18%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09.07.09
稅收拉警報!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較上年同期大減1,901億元,減幅近二成,減少18.1%。財政部預估,全年稅收缺口恐會飆破2,000億元,不但終結連續五年超徵局面,更將創下史上最糟紀錄。
稅收面臨空前短徵危機,財政部啟動因應方案,將會同行政院主計處協調各部會調整支出「移緩濟急」,也將要求稅捐機關嚴防不法漏稅,加強查稅充裕國庫,暫解燃眉之急。
高層官員表示,屬於中央政府部分的短徵額為1,513億元,透過檢討支出與發債等資金調度措施,預估可支用財源應可超過千億元,國庫不致財務失靈,目前仍不需考慮辦理追減預算。
財政部統計處昨(8)日發布6月全國賦稅收入統計,單月稅收實徵數3,280億元,股市、房市的相關稅收亮麗,證券交易稅已連續三個月超過100億元,土地增值稅收單月達67億元,較5月大增37億元,成長1.2倍,為二年來新高。
不過,累計上半年國庫稅收卻是一片慘綠。17種稅目除11月才開徵的地價稅不計外,只有房屋稅勉強達成預算目標,剩餘稅收全數衰退,減幅最少10%,最多高達57%。
今年1到6月全國稅收累計數為8,579億元,財政部統計處說,不管短徵金額或短徵幅度,都刷新歷史紀錄。90年網路泡沫化後,91年國庫上半年稅收的年減金額達542億元,當時已是史上最差紀錄,「今年恐怕要壞上三倍」。
上半年表現最糟的稅收,首推企業繳納的營所稅,半年累計只收到1,86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866億元,減幅31.7%。營所稅大幅萎縮與金融海嘯造成企業獲利縮水有關,部分企業因此申請延繳暫度難關,總額達172億元。
營業稅、貨物稅與營所稅併列三大減徵稅目,減徵金額與減幅史上最差。1到6月全國營業稅收累計988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40億元,減幅19.6%;貨物稅累計597億元,減少109億元,減幅15.5%。
主計處分析,下半年必須仰賴股市與房地產交易為國庫多帶進一些稅收,但預估全年短徵數恐怕仍在2,000億元左右,亦為六年來首見短徵。上次國庫出現稅收短徵是在92年。
輕稅便宜了誰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7.10
台灣有一個公開的秘密:我們是全世界國民租稅負擔最低的國家之一,連一向號稱輕徭薄賦的新加坡,稅負都比我們重。但是,新加坡既以輕稅出名,吸引各國投資者蜂擁而前,為新加坡的經濟自由、投資天堂,增添無比的吸引力。但租稅負擔更輕的台灣,可有人自覺稅輕?
相反地,「中華民國萬萬稅」反而常被拿來訴苦,歷久彌新。這樣完全趨向極端的認知與事實,究竟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或者說,一般人民的稅重,但某些特定人等幾乎完全減免,兩者平均之後,才出現了如此低的平均租稅負擔率?就像將一隻腳放在水溫75度的燙水中,另一隻腳則置於接近零度的冰水中,平均而言,恰與體溫相同,是最舒適的狀態?
實情很可能正是如此。我們的所得稅累進稅率最高可為40%,事實上只要達到一般所得水準,30%以上的稅率即很難逃避。尤其薪資所得者,先從薪水單中扣繳,一毛錢也少不了。除了所得稅,還有林林總總的營業稅、房屋稅、貨物稅、土地增值稅等數不清的稅加總起來,稅負確實不低。
但懂得門路者,或者有財有勢可以僱用會計專家代為操作者,或者是政府慷慨扶持的產業的經營者,就可將一切稅負完全免除,甚至反過來還伸手向政府要求各種補貼。近年來為了讓台灣的產業向政府選定的若干明星集中,許多企業儘管躋身國際頂尖行列,照樣從企業本身到其重要的經理人員,該報的稅卻少得可憐,令人艷羨。
於是,台灣的稅制出現了各種巧門,老老實實的受薪者繳稅相對偏多,但精悍多金的特定人等,享受到的輕稅福利,連星、港等號稱低稅的投資天堂都望之興歎。
這種不公平、不合理,而且嚴重壓榨所得偏低的固定收入者的偏差,讓台灣兩頭落空:既未因而爭取更多投資者給予同樣的青睞,也沒有讓弱勢者享受輕稅的便宜;政府更因為稅收嚴重低於政府支出,而年年爆出巨大財政赤字,要靠舉債來寅吃卯糧,真成了一個大笑話。
最近由於金融風暴影響,稅收大減,預估全年會下降16.5%,創下有史以來短收金額最高的紀錄;行政院殫精竭慮思索從那裡找出財源來彌補虧空。經建會主委建議將目前比新加坡還低的租稅負擔率14.3%略為提高,只要高出1%,稅收即可增加上千億。只是在百業蕭條、實質薪資不升反降的比刻,奢談增稅,完全是天方夜譚。
不過,若政府真有極大魄力,倒可好好參考一下真正輕稅的國家如香港與新加坡,看看他們並不比台灣低的租稅負擔率何以能夠有效維持政府的行政,同時又能讓國內外共同認知其輕稅的德政。
說穿了,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將稅率儘可能簡化到極端的地步,只有一個相當低的稅率,如15%,然後將種種優惠、減免一概取消,因為已低到此一程度,實在沒有再予減免的必要。只對一般家庭的基本生活費給予一定金額的寬減,讓人人都能過像樣的生活。至於政府要獎勵、扶持某些產業或行為,就直接編列預算,逐案給予補助,其效果更能立竿見影。
這樣的稅制在許多國家早已行之有年,東歐各國近來實施成效也頗可觀。如果政府一聲令下,全國所得稅率都降到15%,除了享盡優惠的企業,沒有人會反對;而這樣的形象傳到國外,不知會迎來多少投資者。15%既高於目前的平均稅負,我們還有加值型營業稅等其他財源,則政府的財政負擔也可能減輕,豈不皆大歡喜!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美預算赤字 破一兆美元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陳家齊/綜合報導】2009.07.15
美國財政部13日公布,由於政府增加支出以應付衰退,加上稅收大幅減少,6月份為止,本會計年度前九個月的預算赤字已突破1兆美元,今秋可能接近2兆美元。
美國經濟陷於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失業率高達9.5%,不但影響稅收,並迫使政府大手筆的抗衰退,讓預算赤字雪上加霜。
預算年度已過四分之三,但光是6月份的聯邦政府預算赤字就達943.2億美元,在本會計年度還剩三個月的情況下,赤字金額已達1.09兆美元。和去年6月時美國政府還有335.5億美元財政盈餘、2008會計年度預算赤字4,548億美元的情況相比,美國財政可謂急遽惡化。
6月份的943.2億美元赤字,略少於分析師預估的970億美元。美國會計年度結算日是9月30日,傳統上6月是盈餘的月份,上次在6月出現赤字是在1991年美國經濟陷於衰退時。
美國國會已批准7000億美元的銀行紓困案和787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計畫,增加大筆支出。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開支也是財政負擔加重的主要原因。
美國政府主要靠發行公債來支付這些赤字,然而共和黨人與財政保守派憂慮,如此寅吃卯糧地大舉興債,將在日後受到利率上揚的重創,還可能在日後助長通貨膨脹,導致美元貶值。
與去年同期相比,本年度前九個月的支出大增20.5%,達2.67兆美元,收入則減少近18%至1.59兆美元。這已是美國連續14個月支出大於收入。
美國政府債務總額已達到11.5兆美元,去年的利息支出就達4,520億美元,是僅次於醫療保險、社會保險與國防的第四大花費。
預計到2010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可降至1.26兆美元,但未來10年內每年都不會低於5,000億美元。
Q&A
莊蕙嘉
Q:何謂赤字?
A:赤字(deficit)就是「入不敷出」。中國自古記錄虧損以紅字表示,故名。國家在一個會計年度開始之前,會編列未來一年財政預算,赤字即指國家財政實際執行後支出大於收入的現象。
Q:美國預算赤字的形成背景?
A:自去年的金融風暴後,美國正面對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失業率達9.5%,創1983年8月以來最高。稅收減少,拯救美國各大銀行的鉅額紓困案,加上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的花費,都讓美國政府支出居高不下。
Q:美國財政赤字可能造成的影響?
A:經濟學家表示,美國鉅額赤字的可能影響包括:增加政府舉債成本、增加通貨膨脹的風險、對美元形成長期壓力,可能導致美國政府提高稅率、削減開支。
Q:美國政府處理赤字的方式及影響?
A:美國政府主要靠發行公債來支付這些赤字,購買者以各國政府為主,例如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皆持有大筆美國公債。
共和黨人與財政保守派憂慮,發行大筆公債形同寅吃卯糧,日後為使國債保持長期投資的價值,可能不得不提高利率,還可能在日後助長通貨膨脹,導致美元貶值。
◆ 債多不愁?美國人覺得債務壓力減輕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美聯社華盛頓十三日電】2009.07.14
失業率上升、存款和投資縮水、房價下跌,但令人驚訝的是,美國人現在感受到的債務壓力比去年減輕,這要歸功於正面思考,以及民眾增加儲蓄、削減開支和減少債務以對抗經濟衰退。
美聯社和GfK公司的最新民調顯示,今年美國人的債務相關壓力比2008年減輕12%。去年有33%的民眾至少「有點擔心」無法清償債務,今年降到 27%。總是或大部分時間擔心債務的比率,也從去年的24%減少到19%。幾乎不曾為債務發愁或完全不擔心的民眾,則從去年的41%增加到47%。
二次大戰以來歷時最久的經濟衰退,促使美國人採取行動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形成新的節約風氣。5月的存款率提高到1993年12月以來最高的6.9%,存款金額高達7688億美元,是1959年1月以來最多。該民調也發現,即使沒錢也要用信用卡購買想要的物品的民眾減少到19%,低於去年的25%。部分人士認為,節約風氣會持續到衰退結束之後。
美國家庭的總債務,包括房屋抵押貸款、信用卡債、汽車貸款和其他消費貸款,在今年第一季達到13.8兆美元,約等於每戶12萬4000美元。
美國家庭雖然努力減少債務,速度卻不夠快。穆迪經濟網站的赫特表示,今年第一季,美國人的債務比稅後可支配所得還多28%。美國人的債務和可支配所得比率在去年第一季到達頂點,高達33%。
諷刺的是,消費者習慣改變,特別是省吃儉用,可能導致美國經濟的壓力增加。如果美國人大幅削減開支,可能使衰退延長,使經濟在今年復甦的希望破滅。
◆ 陳雲林:不要太急
【徐銀磯/成都報導】2009-07-15 工商時報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以下簡稱ECFA)商簽時程在台灣內部發酵後,大陸方面昨天首度表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受訪時表示,台股因ECFA延簽而有所震盪以及台灣領導人對此事的看法,「大陸已有聽說」而ECFA就算是要延至明年簽署,「也不應該會晚」。
陳雲林昨天受訪時說,很多好的事情很繁雜,而許多事情也都有一個階段性的過程,「不要太急,因為太急了,很多事情就作不好」。」而今年下半年,他會在合適的時間赴台。
至於何時召開應在台灣舉行的第四次江陳會談,陳雲林說,按照兩會制度性商談的進度,「在今年下半年,合適的時間,我會去,也真的希望在第四次兩會商談當中,能夠真正解決一些共同的問題」。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等海陸兩會主管昨天前往四川成都,考察四川地震後,了解台灣賑災捐助的12億元社區重建經費完成情形,也實地了解台商在大陸經營的狀況。
不過由於陳雲林6天行程將全程陪同,外界十分關注江陳兩人是否會針對ECFA議題進行意見交換。
對此,江丙坤行前時指出,第四次江陳會談相關議題尚未規畫完成,依照目前進度,ECFA可能無法納入議題當中,但根據他的了解,經濟部與大陸商務部的確已經針對ECFA進行溝通,必須等到上述兩單位的業務性溝通完成後,才會進入到兩會協商機制。
江丙坤表示,目前兩岸在市場准入部分,仍在WTO原則下進行,台灣若想獲得比WTO更優惠的條件,就必須放在ECFA來談。
江丙坤說,ECFA項目相當廣泛,初步至少應包括關稅減讓、投資保障協定與投資貿易便捷化。
林毅夫警告:全球可能陷入通貨緊縮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07.16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全球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必須採取緊急對策,否則全球經濟可能陷入通貨緊縮漩渦,金融危機也將持續下去。
林毅夫在南非普勒多利亞大學發表演說時指出,全球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嚴重,德國的產能利用率下挫至72%、美國69%、日本65%,部分開發中國家產能利用率更低達50%,許多國家都寫下近代最低紀錄。
他警告,如果產能過剩的問題未能解決,全球經濟就可能陷入物價持續下跌的惡性循環,這波金融危機也將持續下去。如此一來,已開發國家的金融機構可能需要更多政府紓困,部分新興國家也可能爆發金融危機。
在以往,陷於衰退的國家可以藉貨幣貶值慢慢熬過難關,但目前的危機席捲全球,這一招已不靈。林毅夫說:「沒有國家能指望靠貨幣貶值和出口來擺脫衰退。除非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所有國家都會受到衝擊。」
林毅夫指出,全球股市已蒸發掉30兆美元、美國房價也跌掉4兆美元,形成通貨緊縮的強烈逆流。各國紓困措施雖然緩和了金融危機的衝擊,但並未能阻止金融危機演變成更嚴重的「實體經濟」危機,而引發大規模裁員潮。經濟衰退下,今年可能新增5000萬赤貧人口,林毅夫呼籲全球協調振興計畫,集中投資窮國的公共設施。
◆ 花農傷很大 花卉批發價 僅正常價2、3成
自由時報 2009.07.17
清境香水百合 價格兩極
〔記者佟振國/綜合報導〕近來國內花卉市場價格低迷,埔里地區的玫瑰、非洲菊、火鶴等主要花卉,目前批發價大約只有正常價格的2、3成;仁愛鄉清境地區香水百合批發價格更出現極大落差,特級品勉強有200元水準,但也有1把不到20元的超低價,讓農民大嘆血本無歸。
埔里鎮農會指出,每年6月初畢業季過後至農曆七夕情人節約有2個月的時間是花卉市場的淡季,加上天氣持續暖化炎熱,平地的花卉提早成熟與集中上市,加上景氣影響,讓花卉供過於求的情形更加嚴重。
適逢淡季 加上供過於求
目前埔里地區的玫瑰花1把20支的平均批發價格只有6、70元,大約只有高價時的3成;非洲菊1把10枝價格好時批發價有100多元,現在只有2、30元;火鶴花以前1支要2、30元,現在只剩5至10元,價格是盪到谷底。
至於仁愛鄉清境農場的溫帶花卉也無法倖免,現在是香水百合產期,花卉產銷班長楊天喜表示,受天氣暖化影響,香水百合提早於今年6月開始採收,與平地的花卉撞期,至今價格一直拉不起來,目前特級品1把5支批發價勉強有200多元,但也有5支賣不到20元的情形,價格落差很大,初步計算平均批發價要150元才符合成本,但花價持續低迷,令花農的荷包傷很大。
◆ 國內失業人數 逼近65萬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07.17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日前指出,30個成員國在2007年底到2010年底的三年期間,總計約有3,000萬人失業,OECD秘書長古瑞亞還表示,「龐大的失業數字正在各地造成許多壓力」。
OECD說,以英國為例,到5月為止的三個月內,新增了28.1萬失業人口,使得失業率升至7.6%,是1997年1月以來的最高點;南韓的六月失業率也來到3.9%的高點,失業人數為96萬人,是2005年2月至今的最高水準。
不過,OECD也強調,這些數字大體符合許多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的預期,他們認為,全球經濟雖然可在年底或明年初脫離衰退,但失業率仍將居高不下。
國內的失業情況也不遑多讓,失業率早已在今年2月,以5.75%破了前一波5.35%(民國91年8月)的歷史新高,此後一路向上,只有在四月分微幅下降,下周三將公布的最新失業率,可能會到5.95%,失業人數逼近65萬人。
官員指出,每年6到9月由於畢業生進入職場,失業率都會上升,但通常到了10月,失業率就會反轉向下。但是,去年受到全球金融海嘯影響,10月分的失業率不降反升直到現在,顯示國內勞動市場情勢確實嚴峻。
◆ 社論-如果何部長遇到了李部長
工商時報 2009-07-17
自從金融海嘯以來,世界各國政府無不竭盡所能地採行寬鬆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冀圖快速遏止住經濟的衰退情勢。根據各種跡象判斷,由於各國的共同努力,這波世界經濟的衰退期似已接近谷底,而人們對經濟大蕭條的恐慌似可暫時得到紓解。在這種「樂觀」的氣氛下,各國的經濟學家對經濟情勢的關注乃逐漸轉至二個焦點,一為全球經濟從谷底反轉的類型為何?V型、U型或W型?另一則為政府大量舉債擴增支出的結果,造成財政赤字問題嚴重,各國政府應如何因應潛藏的財政危機?台灣近20餘年來政府財政狀況一直不佳,這次為搶救經濟景氣又大幅擴增支出,對已瀕臨危險的國家財政而言,無異是雪上加霜。馬政府有無能力應付這種劇烈變化的局面,以免在好不容易度過一個危機之後,又陷入另一個更大的危機,值得我們深切關注。
其實,遠在幾個月前,一些有識之士就不斷地提出警告,提醒各國政府,尤其是美國,不可輕忽快速增加政府支出後所造成的財政赤字惡化問題。根據推估,美國的債務餘額占GDP的比率2026年會升到113%,尤有甚者,至2038年更將高達200%,華盛頓郵報的社論還將此現象稱之為「債務海嘯」(Debt Tsunami)。此外,美國聯儲會理事主席柏南克更語重心長地表示,「除非我們展現決心,能夠長期維護財政的永續能力,否則我們將無法獲得金融穩定或健康的經濟成長」。對於美國未來的高預算赤字與債務餘額,柏南克充滿了擔憂之情。基於對國家財政長期穩健發展的關心,我們亦早就提出許多類似的建言,可惜總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未見絲毫成效。但是日前一場研討會,扁政府時期的財政部長何志欽以學者身分發表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讓我們感到「德不孤,必有鄰」,從而重新燃起了信心與希望。
何部長特別針對金融危機恢復後的「財政紀律」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他一開始就清楚表示他並不反對在經濟景氣衰退時,政府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來搶救經濟,但他更關心的是,政府如何在經濟情勢得以控制之後,有辦法為財政問題的解決,找到一個可行的「退場機制」。在報告中,何部長提出幾項重要的結論與建議:其一,增加政府支出與減稅都可以提高社會的總產出,對經濟成長產生正面助益,但增加政府支出同時會造成市場利率的上升壓力,最終反而會排擠私人支出而抵銷了提升經濟成長的效果;其二,如果一國政府原有的債務餘額占GDP比率過高,亦即財政狀況較為惡化,則不論政府採用擴增支出或減稅來刺激經濟,其所產生的政策效果都會比財政狀況較為健全者為低甚多;其三,不論政府所處的財政狀況是好或是壞,只要政府能夠嚴格要求財政紀律,致力恢復財政平衡,這個舉動都會對政府的總體政策產生加分的效果。
換言之,政府在面對經濟不景氣時,不論採用增加支出或減稅,短期內都會產生些許正面的效果,惟長期而言,效果便會逐漸減弱,甚至降到比原先更低的產出水準。此時,如果政府能夠加強財政紀律,適時提高稅收或減少支出,降低其債務餘額占GDP的比率,則反而可以促使短期政策的產出效果更為提升。由此可見,從長期的觀點言,財政紀律的維持乃係決定政府短期經濟政策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是故,政府在做決策時,不應錯誤地將「短期」與「長期」二種觀念分開,「財政紀律」扮演的正是兩者間最好的效果聯繫,也是維持長期經濟穩定的根本要素。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資料,我國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較上年同期大減1,900億元,減幅高達18%,預估全年稅收缺口恐將超過2,000億元,若加上原編列的預算赤字1,350億元,則全年收支差距將達到3,350億元的歷史新高,此必然會對政府財政構成莫大的壓力。我們不斷地建議政府要注意國家財政的穩健性,大刀闊斧進行租稅改革,努力擴大稅基,創造一個公平與效率的租稅環境。如今看來,不但我們的擔心逐漸變成事實,而我們的建議也得到了何部長正確的印證。
何部長雖是前朝官員,但卻出身經濟學家,專業能力值得信賴。如果何部長能夠主動去拜訪現任的李部長,並將此一研究建議與其坦誠溝通,拋棄政治立場的差異,共同為國家財政的改革盡一份心力,未嘗不是成就了一段歷史佳話。
高失業率敲響了警鐘
【經濟日報╱社論】2009.07.23
行政院主計處昨天發布了市場鵠候的6月失業率,雖然持續攀升到歷年單月新高的5.94%,但低於預期中的6%。6月是季節性失業高峰之始,主因應屆畢業生湧入職場找工作,工作機會卻未能同幅增加,失業率走高是預期中事,所幸就業市場並未因此加速惡化,但亦難謂好轉;尤其是在全球主要國家失業率紛攀高峰之際,高失業帶來的阻滯經濟風險正在擴大,政府必須保持高度警覺,嚴防失控。
每年的6到9月,是高等院校畢業生投入職場的季節,社會關注大量新增的勞動力會否成為就業市場難以承受之痛;行政院長劉兆玄還曾為此給社會打預防針,預言台灣失業率可能在8月觸及6%的高峰。以台灣前兩波大失業潮為例,一次讓失業率攀上3%、一次衝過5%,這波會否再突破6%,確實成了政府經濟施政的一個重要心理關卡。但以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已連續13個月上升、且已連七月逾5%,要守在6%以下確屬不易。
觀察6月就業指標,可以看到一些尚稱安慰的訊息。這包括:與降低成本及裁員相關的循環性失業減緩、新增失業人口集中在初次尋職及失去臨時工作的季節性失業;此外,就業人數較5月微增,且主要來自民間部門的僱用等,顯示整體就業情勢雖未如股市表現那般亮麗,但未出現明顯加速惡化的跡象。儘管如此,亦不能由此推斷就業市場已企穩,畢竟內外部情勢都無樂觀的條件。
首先,就是失業率為落後指標的心態作祟。傳統經濟學觀點認為,景氣回溫初期,企業雖停止裁員,但對於僱用新員工,則可能因對前景遲疑而保留,意味勞動力市場不會在景氣復甦之初就回升,失業減少的反應自然滯後;但是,高失業率若拖得太久,就會形成「無就業復甦」,並回頭傷害景氣復甦的信心,所得下降及對再工作的預期轉弱,將限制消費,進而阻礙了景氣的復甦。
因準確預言次級房貸風暴破壞力而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經濟學家羅比尼近日直言,美國失業率可能升抵兩位數的11%;反映到節衣縮食上是私人儲蓄率的飆升,若也上升到11%,消費將大幅緊縮,經濟衰退將加深;信用卡呆帳率如上升至11%,也是經濟災難;羅比尼所擔心的,也正是持續的高失業率所帶來的直接經濟傷害。1960年代曾任美國詹森總統經濟顧問的歐肯,更曾提出,失業率每升高1個百分點、會抑低經濟成長率2個百分點的「歐肯法則」,也在述明失業、所得與消費、經濟成長間的惡性循環。因此,千萬不能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掉以輕心。
再者,也別忽略高失業率的社會、政治效應,所衍生的經濟風險。這一個月來,主要國家失業率迭創階段新高的壞消息不斷,包括美國6月失業率上升到9.5%,是25年來最高,且將再走高;歐元區5月失業率已先一步升到9.5%,是十年來最高,6月可能衝上二位數;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經合組織(OECD)已預警,隨著失業隊伍快速膨脹,對現況的普遍不滿正持續上升,不只給當政者帶來壓力、促使政府錯置資源,還可能激發更多的貿易及投資保護主義作法,進而破壞全球經濟的復甦。
因此,政府或市場都不能把失業率視為落後指標而輕忽其居高不下之勢;儘管失業率的改善與否,仍取決於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但政府必須運用必要對策,如強化社會安全網及增加臨時聘僱等,嚴控失業情勢,這是短期救失業、保就業的目標;中長期而言,政府仍須正視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需求間的落差,展開救治結構性失業的對策,避免傷害產業發展。
投資型保單 要課所得稅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孫中英/台北報導】2009.07.25
行政院賦改會決議,投資型保單將依收益類別課所得稅。
財政部長李述德表示,財部與金管會確認細節後,以行政命令發布課稅規定,最快九十九年實施,但對既有多達四百九十六萬保戶不溯及既往。
賦改會昨天由台北商業技術學院黃耀輝教授提出金融商品課稅問題的期末報告。黃耀輝表示,原則上投資型保單投資各項商品,將採用現行課稅制度。也就是,投資標的若為免稅的股票型基金,免課所得稅;若是有定存,利息收入納入廿七萬元免稅額度。投資標的若是債券、票券、受益證券則採分離課稅。
賦改會並決議,適格保單因屬於「保險」,將不課徵遺產稅,不適格保單在撥付保險死亡給付時,將課徵百分之十遺產稅。在保單適格比率標準方面,李述德說,初步規畫,依年齡層不同,將適格率訂於百分之一百零五至百分之一百八十之間。
金管會昨天則反對投資型保單課稅,美國商會與歐洲商會也都表達反對立場,認為此舉減低民眾長期儲蓄意願,扼殺台灣保險業發展。
金管會委員葉銀華說,買投資型保單,有補充社會安全制度不足的功能,跟投資基金、股票不同,不宜比照一般投資標準課稅。金管會會向政院提出補充意見,包括投資型保單免徵所得稅、適格保單免徵贈與稅與遺產稅。
稅捐單位過去共查獲五百四十一件「高齡鉅額」保單,即年齡超過八十歲、投保保額卻超過一千萬元,可能「假保險之名,行逃漏稅之實」;李述德說,為防止逃漏稅,將來對於不適格保單的投資收益,依法課徵所得稅。
在贈與稅及遺產稅部分,賦改會表示,凡在生存滿期給付指定他人為受益人者,應依法課徵贈與稅。
◆ 投資型保單 將課所得稅
自由時報 2009.07.25
〔記者鄭琪芳、廖千瑩、王孟倫/台北報導〕儘管金管會前晚大動作反對,昨天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仍達成投資型保單課稅共識,投資型保單的投資收益將課徵所得稅,滿期給付指定他人為受益人課徵贈與稅,死亡給付若不符合「適格比率」,就要課徵遺產稅,財政部建議明年起開始實施。
金管會反對 財部堅持課稅 建議明年實施
財政部長李述德表示,由於部分投資型保單「假保險之名、行逃漏稅之實」,為維持租稅公平,因此對投資型保單課稅。
但金管會昨堅持,課稅恐降低民眾購買投資型保單意願,金管會官員表示,至今年五月底,保費一百萬元以下件數達八十六%,顯示購買投資型保單者,多屬一般民眾,並非富人。
財政部賦稅署則說明,投資型保單的投資部分,與投資人直接投資一般商品無異,應回歸所得稅法課稅。
台壽保駐會董事林文英說,如果真的要課稅,等於是叫保險公司不要賣投資型保單。
截至今年五月為止,國內投資型保單總件數為四百九十六萬多件,過去在股市多頭時期,國內每兩張新保單中,就有一張是投資型保單。受金融風暴衝擊,今年上半年只有一成五。
滿期給付 指定他人受益 要課贈與稅
投資型保單的投資收益分成三類,存款利息、股利或其他所得等,計入要保人綜合所得總額課稅,也就是未來民眾買投資型保單,若產生的利息收益及股利,需納入每年最高二十七萬元利息免稅額計算,超過部分就需納稅。
債票券、證券化商品利息及結構型商品交易所得等,採分離課稅十%;證券交易所得或海外所得等,不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但應依最低稅負制規定課徵基本稅額。
而投資型保單生存滿期給付,若「要保人與受益人非屬同一人」,應課徵贈與稅,目前贈與稅免稅額二百二十萬元,滿期給付超過二百二十萬元,就要課徵贈與稅十%。
與目前投資型保單保險給付納入所得稅制計算,超過六百萬元依最低稅負課稅,稅率為二十%,對民眾影響甚大。
死亡給付 超過適格比率 要課遺產稅
賦改會並決議,投資型保單死亡給付是否課徵遺產稅,視其「適格比率」而定,符合適格比率的保單免課徵遺產稅,不符合適格比率者應課徵遺產稅十%。
所謂「適格比率」,指「死亡給付占保單帳戶價值」的最低比率,目前金管會建議的適格比率為一○一%至一三○%,賦改會認為應適度提高。
◆ 投資型保單課稅 業者:太不合理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07.25
賦改會建議對投資型保單課稅,壽險公會昨天批評「不符國際慣例,方法不對、邏輯不通」。投資型保單已是台灣民眾重要保障及理財工具,針對投資型保單課稅,完全不顧市場需求;外僑商會更是強烈反彈。
市場利率一路在走低,傳統壽險保單常因此調降保單利率或年年提高保費,投資型保單與市場利率脫鉤,保戶可以用比較低的支出買到壽險保障,同時做投資,過去五年在台灣市場銳不可擋,許多台灣人的第二張保單就是投資型保單。
壽險公會指出,政府若要課稅,應對所有投資工具一體適用,現在民眾透過銀行、投信買基金不用課稅,透過投資型保單買基金的利得卻要課稅,太不合理。
富邦人壽副董事長石寶忠指出,投資型保單已是各國投資趨勢,其他國家為推廣投資型保單,政府還提供遞延課稅誘因,台灣卻對投資型保單所有項目全面課稅,真是少見。
石寶忠說,像美國針對買投資型保單者,提供遞延課稅誘因,即保戶在購買當時的獲利,不用併入當年度所得課稅,等到退休後開始領取保險金給付時才課稅;但退休後所得比工作時低許多,此時可適用比較低的稅率,民眾就不用多支付稅金,提高民眾購買投資型保單意願。
金管會委員葉銀華說,國外對投資型保單保險給付,提供免稅或有條件免稅條件,很少有政府單獨依據連結標的的投資收益,課徵所得稅,這種課稅方式實質稅收有限,作業成本又過高。
美國商會保險委員會表示,投資型保險商品不僅具與傳統壽險相同的保障功能,同時還可提供保戶自行選擇投資組合的機會,課稅將阻礙民眾將投資型保險商品納入退休規畫。
歐洲商會保險委員會主席江孟哲(Chris James),更提議賦改會應「重新考慮」,因為投資型保單除可滿足長期儲蓄和壽險保障需求,對於老年退休計畫也能提供良好貢獻。
◆ 改革保單 拿出誠意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2009.07.25
為了租稅公平,財政部好幾年前就想拿投資型保單開刀。這次賦改會大刀一揮,決定對投資型保單課稅,金管會、壽險公會和壽險公司大聲疾呼「強力反對」、「維持現狀」之餘,也該讓外界看到業界對保單改革的誠意。
賦稅單位要拿投資型保單開刀的原因很清楚,民眾透過銀行、證券公司購買的各項金融商品都要課稅,唯獨保險商品可以免稅。
傳統保單因為兼具保障和儲蓄性質,賦稅單位過去數十年對傳統保單免稅的情況也睜隻眼、閉隻眼;投資型保單問世後,因為免稅優勢成了金融市場最夯的商品,但很多人僅買一點點保險,大部分錢都放在投資帳戶錢滾錢,卻不必繳一毛錢稅,當然讓外界質疑「租稅不公」。
投資型保單本質並不壞,包括價格比傳統保單便宜,也是歐洲主流保險商品。錯只錯在台灣民眾避稅的招術太多,主管機關過往又對相關行為過於放任,讓投資型保單成了避稅最佳管道,也因而成為眾矢之的。
金管會與其一再向民眾宣導「投資型保單」應該著重「保單」而非「投資」,請民眾多提高保險保障,倒不如直接以政策限制,引導投資型保單真正變成具有合理保障性質的「保單」。
現在金管會為了爭取投資型保單維持免稅,有意提高適格保單門檻,希望投資型保單可增加保險成分以說服外界;壽險業者和公會也應該配合金管會政策,提高適格保單門檻,減少民眾用投資型保單避稅比重,再來爭取投資型保單維持免稅,這才是有誠意的表現。
社論-如何建立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
【本報訊】2009-07-28 工商時報
行政院責成金管會研究建立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此乃汲取金融風暴之教訓後,所當進行的必要改革。
上一輩的人,家庭儲蓄不是存放郵局,就是跟會。約定俗成的民間標會規則,就是那一代人所須知道的全部「金融知識」。上一輩的人也都嚐過「金融危機」的苦頭:會頭倒會,就是幾十個家庭的「金融風暴」。而父執輩們沒被倒過會的可能不多,但是被倒會的家庭,通常責罵的是可惡的會頭,從沒聽說過有誰去怪標會規則沒講清楚。
這一代的人不同,家庭儲蓄不是買基金、買股票,就是聽銀行理專的建議作「財富管理」。深奧難懂的金融商品,大家手中握了一堆。金融海嘯來襲後,華爾街的會頭倒會,被倒會的人既怪會頭,也怪連動債的規則沒講清楚,於是聚眾包圍陳冲主委的住所,要金管會負責叫國內的銷售銀行賠錢。時代真的變了!
時代巨輪一直向前滾,金融商品的品項增生、金融知識的內涵膨脹、金融風險的幅度擴張,投資理財的慾望也愈來愈強,所以金融管制的思維必須更新。此後,金融消費者若因不瞭解商品、不具備金融知識,無知曝險所導致的損失,責任通通歸金融管制者承擔,這是趨勢,莫可奈何。所以,保護金融消費者、普及金融知識,已成為舉世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環。
國內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並不完整,對於「集中市場交易」的投資人,保護機制是存在的;對於「非集中市場交易」的投資人,保護機制則欠完善。其中,「證券投資人暨期貨交易人保護法」是一部針對在集中市場交易的證券與期貨投資人,所設計的保護法。而且此法的加強版即將於8月1日上路,屆時保護機構(如「財團法人證券投資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將擁有更強的仲裁求償權,能以更低的團體訴訟費,為投資人討回公道。
反觀「非集中市場交易」的金融商品,複雜者如結構型商品(連動債),單純者如房貸、保單、信用卡等,凡有消費糾紛,政府機關如金管會、公平會與消保會都能處理,民間團體如消基會、銀行公會 都願意主持公道,但是沒有一個機構能夠全程為委屈的消費者爭取權益。
例如,在金管會銀行局的網站上,即高懸下述敬告申訴者的文字:「為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您的消費糾紛,建議您可以採取以下的步驟:一、先向往來金融機構申訴;二、如果未獲合理解決,您可以向銀行公會或消費者保護團體申訴;三、如果仍未獲解決,您可以向銀行局提出申訴」。緊接著,銀行局聲明:「本局的權責在調查金融機構是否違反金融法規,以及依法處理違反規定的金融機構。銀行局無法為您討回金錢損失,或命令金融機構賠錢、調降利息、減免貸款本金、利息及違約金等」。這是實話實說,金管會並沒有卸責。所以,真正的問題出在台灣還沒完善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
機制如何建立?首先,先進國家似無指定金融監理機關兼辦消保業務的範例。金管會是管制機關,同時身負發展金融的重責大任,如果介入消費糾紛之調處,公正性與立場難免受到質疑。這次對連動債糾紛的評議,即是明例。所以,金管會可以是消費者保護機制的設計者與參與者,卻不宜主管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業務。
其次,英美等國均在金融監理單位之外,另立保護機構。美國在今年6月所發表的金融改革白皮書中,即明確表示將成立「消費者金融保護署」(CEPA)。而英國2001年的「金融服務市場法」則明文規定政府應於金融服務管理局(FSA)之外,獨立設置「金融申訴服務組織」(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 Limited,簡稱FOS),職司消費爭端之調解和仲裁。
第三,設置獨立的保護機構,並不表示政府的相關部會從此可以清心納涼,袖手旁觀金融消保事務。相反地,美國的金改白皮書即表示另一個更高層次的跨部會組織「金融消費者保護協調委員會」(Financial Consumer Coordinating Council)將同時誕生。此一委員會,每季必須開會一次,每半年必須提出修法意見,委員會的成員包括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聯邦交易委員會(FTC)、司法部(DOJ),以及新成立的CEPA。
準此,如果國內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英美之制度與藍圖足堪參考。由金管會、消保會、公平會,以及法務部合組協調委員會,下設獨立的財團法人組織,職司金融知識普及,以及金融消費糾紛的調處和仲裁。這一步並不難,而且越快跨出去越好。
◆ 金融知識融入教學 99年國中全面辦理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即時報導】2009.07.28
根據金管會調查,國人的金融知識水準「不及格」,平均只有53.87分,學生族群的分數更低,只有49.7分。為了讓金融教育向下紮根,教育部和金管會合作98學年度先在台北市和苗栗縣試辦「金融知識融入教學」,教國中生正確的理財觀,99學年度開始全面辦理。
國中教理財 5年後要考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陸倩瑤/新竹報導】2009/07/29
愈早學會理財愈好。教育部將與金管會合作,編製適合中小學生的理財教案,融入社會及綜合領域學習;民國一百年起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綱,理財將正式納入國三上學期公民課程,一○三年國中基測有可能會考。
卡債、連動債風暴發生時,金管會即著手編製「個人理財」的國中篇及高中篇教材與教師手冊;教育部也委託國中老師研發與目前社會、綜合活動領域結合的教學活動,今年九月起在台北市、苗栗縣各三所國中試教,明年九月推廣到所有國中。
金管會已委託推廣學生理財教育的財金智慧協會編製高職版的金融教材,秘書長陳琬惠說,協會除了自行編製「學童財經教育」教材,並與教育部、金管會合作推廣金融知識教育。
目前社會科的國中課綱,只要求學生要了解並從事適當的儲蓄,但理財不只是儲蓄;一百年實施的新課綱,將「儲蓄」改成「理財」,適用今年升小五學生。
教育部國教司科長吳林輝表示,國小理財教案正發包,預計半年到一年內出爐。
教育部指出,中小學教理財,不是要教學生炒股票、買房地產,而是正確金錢觀念,區分「想要」及「需要」的不同,如果想買一樣東西,該如何儲蓄零用錢或記帳等,概念重於知識。
推動國小理財教育頻頻獲獎的苗栗縣烏眉國小老師王秋閔,曾把自己的信用卡帳單拿到課堂上,告訴學生循環利息有多恐怖,要小孩日後千當不要當卡奴。
王秋閔說,很多家長都會叫小孩節儉,但小孩其實不清楚為何要節儉;他要學生了解家庭經濟狀況,收入有多少?房貸、菜錢、學費、補習費又要多少?才會明白為何要節儉,也會懂得感恩。
烏眉國小的家長有低收入及失業族,但讓王秋閔感動的是,有位外籍配偶的家長來感謝他為孩子上理財課,「孩子現在沒財可理,並不代表永遠無財可理。」
◆ 「教壞小孩」 專家揪教材3大錯
【陳怡慈/台北報導】2009-07-29 中國時報
金管會與教育部決定循續試辦理財課程,但金融界專家研析金管會編纂的教材後提醒,其中至少存在三大類錯誤,希望別「教壞小孩」。
金管會編寫的《個人理財》教材,保險局三組長施瓊華說,最近會把兩本手冊的內容放到金管會網站上,供老師、學生或有興趣的民眾下載。高職與國小部分,今年開始研發教材,預計明年推廣。
首先是「觀念上的大錯誤」:《國中篇》第二頁把「不要借錢來消費」及「不要借錢投資」,列為理財規畫與認識投資的段落重點,人在北京的國內票券公司高層聞訊後在電話那端直嘆氣:「這觀念是不對的!」
他解釋,景氣差才是借錢投資與消費的好時機;而且景氣低迷時,更應該鼓勵消費,不然經濟動能受影響。他舉例,房貸是負債,刷卡也是負債式信用消費,當景氣不好、利率降低,是跟銀行借錢購屋置產的好時機,怎麼反而教人家不要借錢投資或消費?
他說,正確的觀念是,「不要過度負債」,而非不要負債。此外,理財跟每個人的個性有所差別,有人賭徒性格、有人保守,理財不能統一教,政府應教的是風險自負的觀念,即高利潤通常伴隨高風險,至於負不負債,跟風險不一定有關係。
其次是「事實面的不少錯誤」:以《高中篇》第三十三頁錯誤最多,且幾乎都與「信用卡費用說明」有關。
金融界人士說,在「年費」部分,教材寫道:「目前很多發卡銀行/公司為爭取客戶,都不對持卡人收年費,但有些則仍要收取年費」。實際情況正好相反。目前多數銀行要收年費,不收的是少數,「新」教材內容竟然還停留在兩年前。
另以「最低應繳金額」為例,教材寫道:「最低應繳金額通常是新台幣一千元或是未償餘額的五%(以較高者計)」,也跟實際情況不符,易讓學生低估還款壓力。以國內兩大發卡行中國信託與花旗為例,目前最低應繳金額都是當期消費款的十%。
最後是「執行上的大錯誤」,金融界人士說,金管會擔心上理財課造成學生壓力,建議不論國中生、高中生、高職生或國小生,一律只需要上六小時就行。
但金管會用心編纂的教材,不論《國中篇》或《高中篇》,都絕非六小時能上完。《國中篇》的「認識銀行的金融服務」或「管理風險的方法:規避、移轉、自留或損失控制」,都是包山包海。
《高中篇》就更「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了,光預付卡、信用卡、轉帳卡,要弄到懂已經不容易,文中還舉例怎麼算複雜的循環息,一個學期可能都不夠教!
◆ 怎麼花錢/城鄉差距 都市小孩不知米價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台北報導】2009/07/29
如果你有一百萬元,要怎麼花?國小六年級的李大頭要幫媽媽買五隻雞,陳小美想買冰箱送阿嬤,王小明要捐給喜憨兒基金會,吳小華自己保留十萬元,其餘交給爸媽... 。
這是苗栗頭份某國小六年級的作文題目,也是「國小學童財經生活教育」教材的一部分。編製這本學生理財教育的財金智慧協會秘書長陳琬惠表示,「孩子分配金錢時,不是只想到自己」,外在環境、家庭狀況以及父母(或祖父母)消費態度,都會影響孩子的金錢觀。
財金智慧協會曾做過調查,都會地區的父母經濟能力好,又寵孩子,小孩普遍「吃米不知米價」,只要喜歡「爸爸買給你」,孩子用不到零用錢,也沒有記帳習慣,更缺乏量入為出的觀念,鄉村的孩子恰好相反,城鄉差距很明顯。
另外,國小學童互相之間「借貸」的現象很普遍,借錢多是為了買零食、或玩具,平均每筆借貸金額只有十元、五元,不過,一半以上「忘了還」或「賴帳不還」,這現象也顯示,小朋友有成人社會融資行為,卻還不懂得「信用」的價值。
◆ 社論-一個被胡亂切割的營業稅制
【本報訊】2009-07-29 工商時報
行政院日前召開跨部會會議,研商解決國民年金的財務問題。國民年金法自去年10月開始實施,納稅人數超過425萬人,據估計從明年9月起,政府現在所依賴的公益彩券盈餘收入將不足以支應政府負擔的保費需求,是故逼使得行政院一定要在編列明年度預算之前,提出解決這項財務問題的辦法。行政院最終決定「依法調高營業稅徵收率百分之一」,以此增加的稅收支應國民年金的需求,同時並做為政府未來開辦長期照護保險的財源。我們並不反對營業稅稅率的調高,但卻對其調高的理由以及政府稅改缺乏整體規畫的做法,深不以為然。
國民年金一年約須支出260億元,加上預計明年1月間開辦的長期照護保險,每年估計須250億元左右,二項支出每年共須花費500億元以上。由於調高營業稅稅率1個百分點,估計稅收可增加450億元,再加上公益彩券盈餘每年約70億元,大致上正好可支應政府開辦國民年金與長期照護這兩大社會安全制度所需的經費。依照國民年金法第47條,政府開辦國民年金所需的經費來源依序為公益彩券盈餘、調高營業稅徵收率以及編列預算等。前二者為國民年金之固定財源,專款專用於國民年金,不虞被其他經費需求挪用;後者則是與所有經費項目一起分配資源,國民年金預算的編列將排擠其他經費需求的滿足。內政部考量經濟景氣不佳,原擬先由政府編列預算支應,但行政院基於目前財政缺口嚴重,預算編列甚感吃力,既然法律明文規定調高營業稅率順序優於預算編列,故乃決定依法調高營業稅稅率1個百分點。在財政益愈困頓的情況下,行政院或許也沒有其他選擇。只是,以這個理由調高營業稅率,讓我國營業稅制被切割得更加「面目全非」。
我國營業稅的實施歷史甚久,從民國74年開始,營業稅改分為加值型與非加值型二種,前者的稅率為5%至10%,實際徵收率由行政院定之;後者則分金融業、特種飲食業以及小規模營業人等,稅率高低各有不同。由於我國課稅係採用「統收統支」概念,除了地方政府開徵的臨時稅須「指定用途」之外,其他課稅收入皆不限用途而由政府統籌支用,營業稅的課徵原亦依循此一原則。其後,為因應民國80年代後期金融業的逾放呆帳危機,政府首先將金融本業的稅率 5%調降為2%,以此稅率差額協助金融業打消呆帳;繼之又規定從民國91年開始,將2%的營業稅款撥入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做為處理問題金融機構之財源。最後更決定從民國100年起,將該項營業稅款撥供金融業特別準備金使用。從此以後,「統收統支」的營業稅本體中乃夾雜著一小部分「專款專用」的金融營業稅,導致我國營業稅課稅基本性質的模糊不清。
如今由於國民年金經費需求的壓力,政府又開始打起營業稅的主意,只是這次的對象係加值型的課稅收入。按照國民年金法的規定,調增營業稅徵收率的稅收將「直接撥入」國民年金保險基金之中,故性質上應屬「專款專用」無疑,但即因如此,其乃再度造成我國營業稅的切割,破壞稅制屬性的完整性。我們並不反對「指定用途」的概念,事實上,將稅收專款專用,有利民眾了解政府的錢用在何處,不啻是一種符合「租稅行銷」的策略。但正確的做法,應是從制度上建立「指定用途稅目」,而不是只在現有統收統支的稅目上,硬切割出一部份做為專門用途。政府各項支出需求將益愈增加,如果這種「破碎式」的做法成為常態,則每一種稅目未來都有可能被列為財源切割的對象,不但造成稅制的雜亂無章,更將使得政府各部會利用指定用途來保障預算資源的惡風高漲。尤有甚者,國民年金法中對於調增營業稅徵收率一項的「實施範圍及期間」,竟然保留給行政院以命令定之。換言之,未來營業稅率調增的範圍與時間仍有許多「不確定性」,更增添了營業稅在課稅功能與意義上的複雜度。這麼做的目的何在,令人不解。
其實,較諸國外課徵加值稅稅率水準平均20%左右,我國稅率顯然偏低許多。加以近幾年我國財政狀況嚴重失衡,租稅收入占GDP比重僅約 14%,為健全國家財政的永續基礎,適度調高營業稅率或為一可行的做法。惟其前題是,政府應從整體財政收支與稅制的角度來思考與規畫改革方案,徹底廢除不合理的減免稅,大幅改善支出的浪費與無效率,以及重新確定租稅結構的調整方向,千萬不可只把營業稅率的調增,當成是解決財務困難的應急便宜措施。
「V」型復甦的三大障礙
【經濟日報╱社論】2009.07.30
亞洲開發銀行上周末公布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明年經濟展望報告,預測日本以外的東亞經濟可能呈現「V」型復甦。本周一經建會公布6月台灣景氣概況,景氣對策信號揮別表示景氣衰退的「藍燈」,轉為「黃藍燈」。喜訊連連,股市連續大漲,好像景氣已開始復甦似的。不過稍微深入觀察,台灣並非如表面上的樂觀,不僅景氣復甦言之過早,「V」型復甦更有離譜之嫌。
先就經建會公布的景氣對策信號分析;「黃藍燈」只是代表景氣轉變的過渡信號,本不值得如此重視;祇因連續九個「藍燈」,5月綜合判斷分數還在低檔的12分,6月躍升至17分,令大家喜出望外。
在九項指標中,僅三項上升,尤以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由「藍燈」一躍轉向趨熱的「黃紅燈」,上升3分貢獻最大;餘為貨幣總計數M1b及股價指數各上升1分。但「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按當年價格計還較去年同月萎縮5.32%,唯因躉售及消費者物價指數大跌,經過平減改按固定價格計算,才變成大幅成長5.8%,是否真表示整體民間消費的增加?
更何況直接、間接金融與另五項實質面指標,包括工業生產、製造業銷售值、出口、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以及非農業部門的就業人數等,仍然陷於「藍燈」的谷底。顯然,距景氣復甦還有漫長的道路。
再看亞銀報告,東亞新興經濟體整體經濟成長率,預測將自今年的3%,明年將可能倍增到6%。不過,亞銀警告,在力圖重返成長的過程中,仍然持續面臨風險,要求各國中央銀行須維持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而且指出包括台灣在內的若干新興經濟體,今年經濟成長率有下修的可能;而中國大陸、南韓及印尼則可能向上調升。顯然,各國經濟的表現差異很大,尤以台灣今、明兩年在東亞新興經濟體中的表現,令人失望。
亞銀估計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是負4%,在八個國家中,略高於新加坡負5%,倒數第二;明年僅成長2.4%,更退到敬陪末座。雖亞銀指出東亞經濟體整體經濟呈「V」型復甦,但台灣並非如此。原因如何,亞銀並未說明;不過,據我們了解,阻礙台灣「V」型復甦,有三大因素:
一是,據IMF報告指出,美、歐、日先進工業國家經濟,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回復穩定成長,對出口高占GDP六成以上的台灣,將是嚴重的衝擊。加以過去十多年台灣經濟結構未能有利調整、競爭力又未有效提升,致與競爭對手國比較,一路落後。這也是我們一再提出警告,如不能力圖改進,終將在全球景氣復甦過程中敗退下來,對台灣經濟將是致命傷害;不幸而言中,明年即將出現眼前了。
二是,政府為因應此波景氣大衰退的擴大內需方案,雖努力提出追加預算與特別預算,但今年能落實執行增加的額度約千億元,不及出口衰退額的十分之一,今年經濟成長率將仍然淪為負成長。而明年政府支出預算,日昨行政院會議為避免赤字的擴大,決定零成長。此對明年即將微弱復甦的經濟,不啻是雪上加霜。
三是高失業率,此波景氣衰退以來,台灣失業人口增加43%,波及的人口增加46.5萬人,加以受僱人員平均薪資連續五個月下降,7、8月失業率預料將突破6%,未來一年可能是無就業的復甦,失業率的居高不下,將嚴重影響經濟的復甦。
在如此重重衝擊下,明年經濟將如何能成「V」型復甦?
◆ 社論-台灣已揮別景氣藍燈了嗎?
【本報訊】2009-07-30 工商時報
經建會日前發布景氣燈號,台灣經濟景氣在6月由代表衰退的藍燈,回升至代表景氣轉向的黃藍燈。政府高層對於景氣終於揮別藍燈,興奮之情,可想而知,惟台灣景氣真的已經走出低迷了嗎?值得一探。
經建會此一景氣燈號是依據貨幣供給、股價、出口等9項指標的變化編製而成,每項指標依其表現給予1至5分,總分介於9至45分。為讓民眾一眼即了解分數所代表的意義,因此依分數高低對映不同的燈號,景氣由冷至熱依序為藍燈、黃藍燈、綠燈、黃紅燈、紅燈。台灣去年底至今年初降至9分,即使今年5月也僅12分,皆處於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殊不料6月份這個景氣綜合判斷分數驟增5分,使景氣剛好站上黃藍燈的邊界17分。如果這5分是均勻分布在不同的指標,那麼本月分的表現確實可視為景氣復甦的徵兆。惟這5分集中於金融、批發部門,生產、外銷、製造業銷售及就業仍看不出轉向的跡象。如此不均衡的回升,從歷年的經驗來看,皆難以持久。
我們觀察1985年,台灣受到二次石油危機餘波的影響,加以國內十信金融風暴,使得國內經濟持續低迷,在元月出現藍燈後,2月轉為黃藍燈,然而使得燈號轉向的原因是來自金融部門貨幣供給M1B的回升,最重要的外貿、生產依舊走疲,這個不均衡的復甦結構,註定了景氣難以持久,隨後果然又亮了9個月的藍燈。
近年最長的藍燈時期是在2000年底至2002年初,總計出現了15個月的景氣藍燈,直到2002年3月終於轉為黃藍燈。這次燈號的轉變不同於1985年,9項指標非僅貨幣供給、股價回升,連出口、生產、訂單也全都好轉。這自然是一個均衡的復甦結構,因此隨後景氣即逐月上揚,不僅揮別藍燈,更進一步轉為代表穩定的綠燈。
台灣這次由藍燈回升至黃藍燈,從結構上看起來比較像1985年的情況,衡量燈號的9項指標中,包括直接間接金融、工業生產、非農部門就業人數、出口、機械設備進口、製造業銷售等6項,仍停留在最低分1分。試想9項指標中仍有三分之二處於歷年僅見的疲勢,這樣不均衡的復甦結構,豈有可能引導台灣經濟走向全面的回升?
也許有人注意到本次燈號轉變的另一要角「批發、零售及餐飲營業額」,這項指標使得景氣綜合判斷分數一口氣增加3分,官方可能會說:「本次景氣回升除了金融面,也有商業面啊,你看批發、零售餐飲的營收不是回升了嗎?」這話聽起來有幾分道理,但是國內商業景氣真的回升了嗎?從經濟部的調查發現,今年6月批發、零售及餐飲的營業額是1.03兆元,較去年同月仍衰退5.3%,惟經過躉售物價指數平減後的實質成長率,翻轉為5.8%的正成長,由於景氣燈號係採實質成長率,因此才使分數三級跳。負5.3%與5.8%南轅北轍的走向告訴我們:商家們近來也許賣的東西增加了,但落袋的鈔票畢竟還是在下滑,這種降價求售所出現的銷量增加,能代表商業景氣回溫了嗎?相信多數商家們是不會同意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批發、零售及餐飲」實質增幅的回升,貢獻最大者並非零售業,也非餐飲業,而是批發業。在6月份1.03兆元的營收中,批發業占了72%,批發業營收的實質成長率高達6.8%,這說明所謂商家的銷量(實質成長率代表的是量的成長)回升,也僅是廠商間交易、回補庫存量回升而已,並非最終消費市場的轉強,本月景氣燈號的轉向,其動能仍是十分單薄的。
景氣燈號由藍燈回升至黃藍燈雖是一件好事,但是觀察燈號轉向的結構卻令人深感憂心,尤其占台灣GDP逾6成的出口衰退幅度仍逾30%,這顯示台灣今天的景氣仍不能樂觀視之。在全球景氣春天尚未降臨之前,台灣的寒冬隨時仍可能加劇,1980年代如此,2001年如此,今天當然也不可能例外。執政當局必須以臨深履薄的心情來看待這次燈號的變化,才不致讓台灣落入更大的衰退中。
1,338,613,000人創造的震撼數據
◆ 想像不到的中國規模 1,338,613,000人創造的震撼數據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228&f_ART_ID=202505
遠見 2009/07/31
世界上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是中國人。大陸人口總數13億3861萬3000人(2009年7月估計值),相當於世界人口總數的19.7%,是台灣人口的58倍以上,更是全球最多人口的國家
【撰文/黃浩榮】
●世界上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是中國人。大陸人口總數13億3861萬3000人(2009年7月估計值),相當於世界人口總數的19.7%,是台灣人口的58倍以上,更是全球最多人口的國家
●可勞動人口全球最多,15歲~64歲的可勞動人口達10.7億人,是台灣的74倍
●1978~2008年平均經濟成長率9.8%,同期經濟表現居世界第1
●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1億人,老人人口世界排名第1,是台灣的45倍
●大陸一個城市可以抵一個國家。第一大城上海市的GDP(2008年)達人民幣1兆3698.15億元,相當於烏克蘭全國GDP,同時是台灣GDP的1/2
●2008年底外匯存底1兆9460億美元,全球外匯存底最高,是台灣的6.7倍
●2008年外商直接投資金額(FDI)924億美元,約占全球FDI的6%,為台灣的12倍
●大陸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國家。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城市多達118座;人口400萬以上的城市達13座。台灣僅台北市唯一超過200萬人
●中國高速公路總長度5萬餘公里,長度排名世界第2,為台灣高速公路的50倍
●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08年中國GDP產值為人民幣30兆670億,僅次於美國、日本,是台灣GDP的11倍
●2008年經常帳(current account balance)順差達4261億美元,世界第1,為台灣的17倍
●2008年中國手機產量5.6億支,占全球手機產量47.5%,世界第1,是台灣的2倍
●每天原油消費量為788萬桶,占全球每日耗油量約10%,是台灣的8倍以上
●出版電子圖書數量達65萬種,世界第1
●全世界每兩雙鞋有一雙在大陸生產。鞋類產量超過106億(2007年),占全球產量50%以上,世界第1
●2008年中國餐飲業零售額達人民幣1兆5404億,連續18年維持兩位數的增幅,同期成長速度世界第1
●占全球手機用戶三成以上,中國手機用戶6.79億戶,全球最多;是台灣的26倍
●大陸占全球總用電量的1/5,2008年全國用電量3兆4268億千瓦,僅次於美國,約為台灣用電量15倍
●2008年鎢產量4萬3693公噸,占全球產量80%,世界第1
●2008年粗鋼產量5億49萬公噸,占全球產量1/3以上,世界第1
●2008年體育選手獲得120個世界冠軍,包括北京奧運的51面金牌,奧運奪金數量世界第1、奪牌總數世界第2
●茶葉產量占全球總產量1/3,2008年中國茶葉產量124萬公噸、種植面積160萬公頃均為世界第1,為台灣的69倍
●全球每四個網民有一個是大陸人。中國上網人口2.98億。約占全球上網人口的1/4,全球最多;是台灣的17倍
●中國固網電話用戶3.33億戶,占全球電話用戶的26%,全球最多;是台灣的25倍
●吸菸人口3億5000萬人、每年死於吸菸相關疾病人數約100萬人,兩項均為世界第1
●2008年中國電腦產量(桌上型加筆記型)1.37億台,占全球電腦產量超過40%
●菸草產量239.5萬公噸(2007年),約占全球產量1/3,世界第1
●2008年中國汽車銷售量938萬輛,占全球汽車銷量18%,僅次於美國,為台灣的40倍以上
●2008年中國機車銷售量2750.2萬輛,占全球機車銷量54%,世界第1,是台灣的32倍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聯合國統計部、UNCTAD、UNESCO、UNICEF、IMF、CIA World Factbook 2008、世界鋼鐵協會、加拿大豐業資本(Scotia Capital)集團《全球汽車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等。
何必曰利? 教育在沉淪
【聯合報╱劉源俊/東吳大學教授(台北市)】2009.08.01
報載金管會和教育部合作,要把「理財」納入國三公民課程,未來基測還要考。
令人好奇的是,金管會的任務不是管好金融秩序嗎?教育之事與金管會何干?教育部為何又要聽金管會?七月卅日李家同先生已從貧富差距觀點指出其中荒謬,許多人也從考試的觀點評論,我要再從根本觀念來討論。
理財,無論如何是屬於技術層面的事。教育部這麼重視理財,請問,比理財更重要的或不同的價值觀,教育部在公民課裡有沒有納入?有沒有教學生義比利更重要的道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有沒有教學生非義之財不可取?──「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有沒有教學生在窮困無財時如何自處?———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在資本主義流行而腐蝕人心的現代,大家預見未來地球資源必然逐漸匱乏,全人類苦日子的到來已無可避免,下一代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有遠見的教育部似是更要教給學生:「健康即是財富」、「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教學生:「心安即是福」、「施比受有福」、「澹泊名利少憂煩」。
國家需要理財,企業需要理財,追逐金錢遊戲的人需要理財,金管會需要規範理財。但若當我們做到「老有所終,壯有所用,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還需要每個公民學理財嗎?重要的是,我們要建立良善的健保制度與社會保險制度。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建立良善的社會保險制度,又還維持利富害貧的升學辦法,在學校裡教理財,最終的效果是富者益富,窮者益窮—貧富益懸殊!
再說,國三學生距離大學畢業還有七年之久,有需要學習理財嗎?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教育部樂見學生利用課餘去「學以致用」嗎?
況且,並不是所有該學或可學的都要納入課程,自有社會在教育。宗教就是明顯的例子。學校能傳教嗎?同樣的道理,學校能教賭博嗎?能教電子遊戲嗎?能教流行歌曲嗎?也許我們現在的教育部認為,學校裡是可以教電子遊戲(例如「有品電玩」)、流行文化(例如流行歌、廣告)、博弈(例如大學「博弈學系」),當然也就可以教理財。那我們只能嘆息:教育在快速沉淪!
關心教育的人們,你還看得下去嗎?
50元撐15天 富家子體驗貧窮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2日電】2009.08.02
陌生大城市裡生活15天只能花50元,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來自浙江的32名大學生不畏艱難,7月31日抵達重慶,開始了「異鄉生存體驗」之旅。
重慶晚報報導,32名學生大部分來自浙江師範大學,多數來自富裕家庭,其中還有大型家族企業繼承人。出發前,所有人的錢包、銀行卡全部上交,身上只留50元和一張重慶主城區地圖。團隊統一在重慶師範大學住宿,每人每天交12元住宿費。
找活兒 連十幾次碰壁
20歲的方瑾與念大二的洪凱文,在抵達重慶當日下午5時,便跑到沙坪壩步行街家樂福附近找活兒。方瑾算了筆帳:每天住宿費12元,伙食費再節省也需8元。「每天至少要賺20元。」
「我們是浙江來的大學生,想找份臨時工作...」兩人接連問了十多家店,都碰了壁。家樂福門口有一女子在發傳單。「我這裡正缺人手。」她在促銷一種護膚品,要求方瑾次日一早上班,酬勞每天20元。女子起初不要男生,「要我吧,打折少要5元。」女子答應了洪凱文。
發傳單 被請進派出所
昨日8時,兩人來到家樂福門前發傳單,突然,兩名城管隊員走到跟前,「廣場不准發傳單」,要求他們去派出所。方瑾趕緊說明緣由,城管隊員只沒收了全部傳單。但洪凱文就沒這麼幸運,被請進派出所。「沒想到找第一份工作竟違了法。」方瑾說。
洪凱文則自嘲:「昨晚找工作,今早去上崗,沒到中午就失業,現在又要再就業。」
「失業」後,兩人重新努力找工作。從9時30分到12時,兩人在三峽廣場轉了一圈,至少問了50家門店,絕大部分門店都稱不招臨工,少數門店讓他們填了表,「等通知」。接連碰壁後,兩人失望寫在臉上,走路慢了,說話也少了。
方瑾是寧波人,父親開有一家外貿公司,母親是公司高管,她屬於典型的富家女。「我既然決定參加挑戰,就要忘掉這一切。」她說。
比一比 男生比女生慘
據報導,至昨日下午4時,參與體驗的16名女生絕大部分找到工作,但男生的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浙江師範大學團委老師王珩表示,該校學生「異鄉生存體驗」活動始於1999年,已連續開展十年,體驗城市包括深圳、北京、上海、南寧等。
◆ 培養富二代 手法五花八門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廣州2日電】2009.08.02
培養「富二代」手法五花八門,有人花大錢讓小孩學才藝、培養氣質,也有父母要求孩子兼職,體驗生活的艱辛,而多數會灌輸孩子危機意識,讓他們知道,能夠「永遠有錢」才是牛。
60萬元學打高球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家具企業主王德才的女兒才12歲,已經換了三套高爾夫球桿,加上教練、場地費等,這四年來光學高球就花了60萬。王德才說,當他從醫生手中接過剛出生的女兒,就決定把她當小公主來寵。「我不會逼她努力學習、不強求她艱苦奮鬥,因為一切我都會給她準備,只要她是我女兒,她將來就是老闆。」
餐飲公司老闆寧志芳教育女兒君君,卻是不一樣的態度。據報導,在她女兒19歲時,父母把她送到英國留學。剛開始時君君學習很認真,可是一年後,女兒一張高達10萬人民幣的信用卡月帳單,讓寧志芳跟丈夫都震驚了。
LV、Prada當書包
原來周圍的中國留學生都瀰漫追名牌的風氣,拿LV、Prada當書包的大有人在,讓君君也開始愛攀比,拿著父母給她的信用卡,一口氣買了兩個LV手袋,一個做書包,一個出去玩時背。
她跟丈夫當即飛到英國跟君君好好談了一次,並收回信用卡,只給她銀行帳戶上留足夠生活費。她抗議說不夠花,寧志芳告訴她:「如果想要零用錢,你應該自己去打工。」
報導指出,高三畢業生效良的父親經營投資公司,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拿到手,父母送給他的禮物是一份暑期工。據報導,他現在開始暑期打工,是在商場當銷售員,每天站八個小時。
花錢到窮國旅遊
服裝老闆陳勝的兒子小濤今年念初三,在兒子的教育上。
報導說,陳勝不反對早些讓孩子知道家裡有錢;報導指出,陳勝說,讓兒子體驗到有錢的美好,這樣他就會害怕貧窮。為了突出對比,陳勝每年都會帶孩子到世界各地旅遊,每次的安排是先去一個富裕國家,然後再轉到貧窮落後的國家去,讓他體驗貧窮和艱辛,使兒子從小就有一個危機意識。陳勝說:「我不擔心兒子缺錢用,我只是怕將來他接班,缺少動力。」「現在我們是有錢,可50年後呢?能永遠有錢,那才是真正的牛。」
◆ 黑幼龍 拒絕做「分數爸爸」
【聯合晚報╱黃玉芳】2009.08.02
聯考曾經落榜 高中時被留級
父親節將至,許多台灣父親一生為兒女打拚,對子女最大的期待,多半是能上好一點的學校、熱門一點的科系。但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身為四個孩子的父親,卻有不同的教養哲學。因為他自己經歷過聯考落榜、高中留級的苦澀,他認為,在社會生存的能力,往往考試沒有考,學校沒有教,家長和孩子不要被困在升學主義的迷陣裡。
若以學歷、考試評量,黑幼龍要被劃上大叉叉。遇上第一屆初中聯考,什麼學校都沒考上,只能念當時乏人問津的農校,那時突然覺得自己變成沒有人要的小孩,跟念附中的哥哥比起來,自己好像什麼都不是。後來,他高一時也因為功課不好被留級,念不下去只好改考軍校。
從不因分數低 責罵四個孩子
曾經經歷「被聯考拒絕」的苦澀與自卑,因此黑幼龍從來不因為成績太差、考不好,責罵自己的四個孩子。他說,老大成績中上,老三常常考第一名,只有老二不愛念書,成績常常是倒數幾名。
黑幼龍回憶,當老二讀國中時,有一次跟太太討論,決定「認了」,有的小孩就是不愛念書,「慎重考慮他以後可以當木匠或是打棒球」。但他對成績不好的老二並沒有差別待遇,「一樣都是我們的孩子」。
但沒想到,這個從小不看好的老二,後來反而開竅,長大當了醫生。
黑幼龍也說,現今企業找人才不再以學歷、成績決定人選。他舉例,創辦微軟的比爾蓋茲、甲骨文的艾利遜、以及戴爾電腦的戴爾,全都沒有電腦科系背景。另外,15年前出版的「EQ」一書也指出,一個人成功、快樂與否的要件,IQ只占20%,而包含自信、熱忱、溝通等特質的EQ,卻占了80%。
因此他認為,年輕人畢業後就業順不順利,不再取決於念什麼學校、科系,在學校的總平均分數又是幾分,這些都不是關鍵因素,父母也應該調整自己的態度。
社會要的能力 是考不出來的
黑幼龍說,有一次他與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一起去演講,嚴長壽說,「社會需要的能力,是考不出來的」,他也有感而發地說,「最需要的能力,學校、家長沒有教」。
很多公司裁員,不見得是對績效不好的人開刀,而是人際關係不協調。因此父母應該把注意力轉移到「幫孩子培養好的性格」,影響力遠超過「念電機系、法律系,還是成績75、85分。」
黑幼龍也認為一個人成不成功,取決於是否能保持學習的心態,他很贊同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話:畢業後三年沒有繼續學習,就會被淘汰!因此不要讓分數高低打壞孩子對學習的胃口,讓孩子在走出校門後,還能樂在其中,還要繼續學習。
放任高速投機牟利 加速耗損社會
◆ 保羅.克魯曼專欄-放任高速投機牟利 加速耗損社會
【保羅.克魯曼】2009-08-04 中國時報
美國人對華爾街火大,這是理所當然。先是金融業拖垮大家,導致這波經濟危機,接著它用納稅人的錢紓困,現在經濟還低靡不振,金融業已經在發放鉅額獎金。如果你還不生氣,那你就是搞不清楚狀況。
但華爾街的罪惡不只是搞垮經濟和剝納稅人的皮而已。在危機和紓困之前,許多金融大亨已經靠從社會觀點而言就算不是有害、也是毫無正面作用的活動大賺其錢,而且他們還在搞。且看這兩則新聞。
其一有關高頻率交易的崛起:高盛集團在內的某些金融機構利用超高速電腦搶先其他投資人,在大家都還來不及反應的幾分之一秒內買賣股票。高盛近來創下獲利新紀錄並可能發出破記錄的獎金,原因之一就是靠高速交易進帳頗豐。
其二是有關安德魯.郝爾(Andrew J.Hall)的報導,此人在花旗集團負責一個從事石油和其他商品投機交易的部門,最近為公司賺大錢,根據他與花旗的合約,花旗欠他一億美元獎金。
這兩則有何共通點?答案就是,兩家發鉅額獎金的企業都收受聯邦大筆援助。花旗集團笑納納稅人款項約四百五十億美元;高盛已還清收到的一百億美元援助,但也從政府對存款的保證以及對其他金融機構的紓困獲益良多。當這些接受補助者拿到九位數的獎金,納稅人該怎麼想?
就算高盛與郝爾的生意手段非常高明,沒有政府援助也能賺大錢,但他們的作為還是對美國不利。
在此先釐清:金融投機有其正面用途,例如期貨市場提供誘因,讓投資人在天氣變冷前囤積燃料油,在暑假駕駛旺季前囤積汽油。這是好事。
但根據一般大眾接觸不到的資訊從事投機就是另一回事。加州洛杉磯大學經濟學家赫舒拉發(Jack Hirshleifer)早在一九七一年就指出,這種投機往往是「私人獲利」加上「對社會無用」。
高頻率交易可謂這種投機的最佳例證。股市理應分配資本至其最具生產力的用途,例如協助具有良好理念的公司籌資。但吾人很難看出交易員比其他人快卅分之一秒下單,對提升此社會功能有何貢獻。
郝爾呢?報導指他賺錢主要靠頭腦比其他投資人精明,而非引導資源至其被需要處。這也很難讓人看出他的作為有何社會價值。
而且有證據顯示這種作為事實上有害。舉例來說,高頻率交易可能貶低股市的功能,因為它等於對接觸不到超高速電腦的人變相徵稅。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阿羅(Kenneth Arrow)一九七三年說過,根據私密資訊的投機造成「雙重社會損失」:耗損資源且破壞市場。
各位或許覺得有害的投機是小事一樁。卅年前這種看法也許正確,然而這些年來,相對於一般金融的「高級金融」(high finance)如證券與期貨交易,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大幅增加,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成長六倍。金融業收入遽增成為貧富差距惡化的主因。
我們該怎麼辦?上周聯邦眾院通過一項法案,對廣泛金融機構的全套薪資福利設定規範,這是朝正確方向跨出一步。其實我認為在此法案之外,對金融營運也應加以更廣泛的規範,包括對超高收入課徵更高稅負。
遺憾的是,眾院此一法案遭到歐巴馬政府反對,他們似乎還是依據「對華爾街好即是對美國好」的原則運作。
這個政府或整個政治體制,都還沒準備好面對此一事實:美國已經變成一個讓歹徒賺大錢的社會,那些讓我們變窮的人反而獲得豐厚報酬。
(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本報國際新聞中心尹德瀚摘譯)
◆ 南方朔觀點-消除金融文盲 提高金融賦權和民主
■南方朔 2009-08-04 中國時報
近年來,各國的金融學者愈來愈傾向於接受一個觀念,那就是在廿一世紀的此刻,金融知識已開始變成一種新的民權課題。要避免我們的下一代像從前的文盲一樣被人剝削欺侮,如何普及「金融教育」降低「金融文盲」(Financial Illiteracy);讓人民對攸關自己權益至鉅的金融政策及商品有更大的判斷力與行動能力,也需要在「金融賦權」(Financial Empowerment)上更加努力!
「金融教育」、「金融文盲」、「金融賦權」這些觀念都不是很新,但最近突然躍升為主流的新認知,當然是拜金融海嘯之賜。在過去,由於人們的金融知識不足,因而對專業的金融管理官員及從業者,遂產生奇特的敬畏、羨慕和信任。殊不知整個金融領域,就在人們普遍都是「金融文盲」因而盲信的時代氣氛下,逐步惡化,終於製造出全人類都嚴重受害的金融海嘯及全球深度衰退。它顯示出:
一、當人們「金融識字程度」(Financial Literacy)不足,無法分辨金融政策的良窳,金融官員就會日益無能,金融機構也就愈會推出金融瑕疵,形同詐欺的金融商品。美國的次級房貸衍生性金融惡質商品的氾濫,信用評等機構淪為共犯成員,金融監理官員的尸位素餐,其共通的前提即是「金融文盲」的可以欺騙和易於欺騙!
二、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已發現金融與每個人的生活雖愈來愈密切,但當代「金融文盲」的程度卻嚴重到駭人聽聞。美國十個持卡人有四個不知道卡息的多少及循環利率的可怕;劍橋大學做過研究,發現有九百萬英國人是徹底的「金融文盲」。近年來率先提出「中美國」(Chimerica)這種說法而大紅特紅的哈佛教授佛格森(Niall Ferguson)則指出,金融知識匱乏不限於一般大眾,他在哈佛MBA班的學員有許多居然不知道名目利率和實質利率有什麼不同。他認為像英美這種高度金融化的社會,國民的金融程度卻極度低水準,將來他們又怎麼能保障自己的權益和監督政府呢?
提升國民的金融程度,不要繼續做「金融文盲」,從上世紀初即有人在做著先驅工作。舉例而言,《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暢銷書共同作者之一的許瓦布(Charles Schwab)從一九一九年起就開始教兒童有關金錢方面的知識;美國金融圈名人,曾做過「美國聯邦金融識字程度委員會」副主委的布萊安(John Bryant)很早就認為金融問題是民權問題,因而在一九九○年代即於洛杉磯貧民窟教窮人金融和儲蓄理財;印度社會工作領袖比莉摩瑞姬(Jeroo Billimoria)也早在印度貧民社區教六至十四歲的兒童金錢知識。這些先驅人物所做的先驅試驗,近年來已獲普遍回響,據了解美國已有三州將金融教育納入教育課程,有十五州準備納入,美國聯邦政府準備像搞「和平工作團」一樣推動「金融識字工作團」;英、俄早已決定強化金融教育,一個全球性的兒童金融教育計畫目前已在卅多個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展開。如何像在古代提高識字率,降低文盲一樣,在廿一世紀提高金融識字率,降低金融文盲,已成了許多國家的新目標!
但有一點必須釐清的,乃是強化金融教育,絕不能與窄化的投資理財並論。目前的確有些國家以金融教育為名,但卻以教導人們如何炒股賺錢為實,但目前有關投資理財,由於它長期被扭曲,經常已和投機相連,金融教育要教的不是這種似是而非的知識,而是要教導人們對個人金融理財要有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也要有判斷力。近年來,耶魯大學金融教授許勒(Robert J. Shiller)的許多觀點日益受到重視,他的觀點之一就是「金融民主」。只有一般人金融判斷力增強,整個金融服務領域才會進步,金融風險才會降低。金融教育、金融判斷力、金融賦權、金融民主、金融共同福祉這些才是一脈相連的目標。
許勒教授早已指出,由於近代訊息管理科技的進步,如果妥善運用,金融福祉早就有極大進展。但因金融民主和金融賦權不夠,整個金融秩序反而成了投機詐欺及無能更甚、風險更高的領域。金融教育之目的,不只是教人賺錢理財,而是要教人更大的民主與福祉!(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勞動情勢惡化有礙復甦
【經濟日報╱社論】2009.08.06
儘管很多知名經濟學家及政府官員認為全球經濟最壞的時期已過,而且預測今年底或明年初將脫離衰退,轉向正成長。但大家仍擔憂,失業率不僅居高不下,多數國家勞動情勢將更形惡化,有礙經濟的復甦。
美國自2007年12月步入衰退迄今年6月底,失業總人口已達650萬人,為二次大戰後任何一段衰退期之最;6月失業率揚升至9.5%,為1983年以來最高點。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最新預測,今年失業率可能再創新高達9.8%至10.1%。美國民間研究團體美國就業法計畫(NELP)指出,至今年底將有高達150萬人用光失業保險給付,恐將導致查封房屋及窮人激增,不利經濟復甦。美國總統歐巴馬8月1日要民眾有心理準備,未來數月失業率將持續上升,陽光重現前,還有一段苦日子。顯然美國經濟復甦路途,仍然多艱。
歐元區與日本失業率亦持續上揚,歐元區6月失業率竄至9.4%,創下1999年開始統計以來新高;而日本6月失業率升至5.4%,直逼2003年創下的 5.5%二戰後最高紀錄;而且預測明年歐、日失業率還有再創新高可能。問題在於歐、日消費者物價跌幅均創空前紀錄,通貨緊縮與失業交互惡化的陰影籠罩兩大經濟體。尤其日本6月薪資劇降7.1%,創下年度薪資空前最大降幅,將影響民間消費支出,使消費品價格更難提高,進一步又使企業獲利受損,造成新一輪的裁員減薪。這是本報不久前社論指出的「減薪與通縮」持續惡性循環,也是經濟學家最擔憂的情景。對日本而言,可能更是「失落十年」的噩夢再現。
至於國內,6月失業率5.94%,雖未破6%,但失業人數已高達64.7萬人,雙雙都創歷史新高。行政院發言人蘇俊賓雖坦承,7、8月失業率可能再攀升,不過9月後執行公共建設綜合效應的發揮,情況將可獲得改善。但根據過去經驗,經濟景氣回升初期,無就業的復甦都將拖延一段漫長的時間,9月失業情況能否改善,頗值懷疑。審計部日前公布的年度決算報告即指出,衡酌政府推出的各項促進就業方案及當前勞動情勢,「預估短期內失業率仍難以驟降,國民就業情勢依然嚴峻」,顯然沒有行政部門的樂觀。
6月失業率未破6%,勞動參與率的降低是關鍵所在,勞動參與率若維持去年6月水準,失業率將竄升至6.7%。雖然勞動參與率從表面上看,僅自去年6月的 58.26%,今年6月降至57.79%,降幅甚微。但深入觀察,一年來15歲以上人口增加23.4萬人,進入勞動市場的僅4.9萬人,邊際勞動參與率低到20.9%,不及原勞動參與率的一半,可見降幅之大了。
而問題嚴重的是另18.5萬人變成非勞動力,是過去五年(2003-07)平均每年5.2萬人的3.5倍,這是極不尋常的現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長期失業找不到工作,對社會失去信心,不再找工作而變成非勞動力,這是何等的悲慘!
主計處雖指出6月因工廠歇業而增加失業的人數已減緩,但一年來因歇業而增加的失業人數高達1.7倍,累計達35.5萬人,超過失業人口的一半。問題在於他們在景氣恢復後因企業已倒閉,不可能再回到原崗位工作;加以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的進步,如未能在景氣復甦前做好第二專長的再訓練,可能就失去就業機會,這是何等嚴重的問題。
還有政府年來增僱的8萬至9萬人及派遣人力的大幅增加,不僅不穩定,工資也偏低,應是平均薪資下滑的主要原因;同時,學校培育的畢業生,抗壓力低,服務熱忱與可塑性都很差,難以配合企業的需要;這些都比失業率問題更嚴重。政府應給予更多關注,並謀取改善之道,才是正途。
◆ 空畫框藏黑金 藝術犯罪揭祕
【吳垠慧/台北報導】2009-08-06 中國時報
在電影《將計就計》中,性格男星史恩康納萊飾演藝術雅賊,和美豔女星凱薩琳麗塔瓊絲搭檔,以高科技和宛若特技表演的手法,竊得藝術名品。美國作家胡伯特(Simon Houpt)在他的著作《空畫框:藝術犯罪的內幕》披露,全世界失蹤的藝術品交易金額,在黑市交易排名第三,緊接在毒品和槍械買賣後。
胡伯特是《紐約時報》藝術文化專欄作者,長期關注藝術交易的怪現象,也包括追蹤市場的金錢流向。《空畫框》帶領讀者進入藝術竊盜世界,從戰爭掠奪、廿世紀幾場轟動的藝術竊案,加以記錄分析,他藉此提醒世人,藝術竊盜是門大生意,「如果大環境允許,任何人都會偷竊藝術品。」胡伯特說,全球失竊的藝術品超過十萬件,每年創下十五到六十億美金的交易金額。
拍賣炒高價格 誘發竊賊下手動機
胡伯特認為,拍賣公司讓藝術品的價格飛揚高漲,吸引媒體關注,外界體認到,原來藝術品也是高價的「商品」。一九五八年倫敦蘇富比舉辦一場特定貴賓才能參加的拍賣會,以高昂價格拍出七件印象派作品,震撼市場。此後,媒體大篇幅報導高價藝術品,讓現代人看藝術品的角度,從原本對美的欣賞,轉以鈔票來計價,這也成了支撐藝術犯罪的重要動機。
藝術犯罪的程度有多嚴重?胡伯特在書中羅列了一份「失竊博物館」清單,榜上有達文西的《紡錘聖母》、維梅爾的《音樂會》、腓尼基藝術代表《尼姆魯德的獅子》等共六四件。事實上,估計全球失蹤的藝術品有十萬件,其中林布蘭的作品一五○件、畢卡索五百件,還有文藝復興時期、印象派與現代藝術的繪畫、雕塑與工藝品,「全球各大博物館與私人收藏品失竊的件數,已足夠在黑市成立一所名列世界前五大的美術館。」
戰爭暴力掠奪 藝術品變成戰利品
下落不明的藝術品和骨董中,為數不少流入黑市非法交易,甚至被黑幫分子用來作為毒品或非法物品的附屬擔保物,產生龐大的經濟效益。
藝術品流落在外,除了偷竊,還有戰爭時期的掠奪。一七九六年拿破崙橫掃歐洲各國、二次大戰納粹軍隊的行徑,到二○○三年哈珊失去政權等,舉凡戰事發生,軍隊、當地市民、不肖分子就將藝術品和文化遺產當成戰利品。拿破崙軍隊搜刮的埃及文物,成了今日羅浮宮的鎮館之寶,但也有因此至今下落不明的藝術品,如拉斐爾的《男子肖像》被波蘭納粹官員占為己有之後,至今不見蹤影,而這也僅是人類失去文明瑰寶中的冰山一角。
◆ 藝術竊盜 理由無奇不有
【吳垠慧/台北報導】2009-08-06 中國時報
胡伯特在《空畫框》列舉的竊盜案例,行竊理由可說是千奇百怪。像是「藝術的奴隸」,指的是藝術狂熱分子,法國人斯特凡.布賴特韋,就是專門竊取貧窮人不可能擁有的古代大師名作。他的偷竊範圍涵蓋歐洲各國一三九家博物館和畫廊,竊得二三二件藝術品,放在家中輪流欣賞。
也有以「愛國心」之名行竊者。一九一一年,受雇為《蒙娜麗莎》製作展示櫥窗的義大利木匠文森.佩魯賈,趁羅浮宮休館日、警力單薄之際,把《蒙娜麗莎》帶走。兩年後他試圖把畫賣給義大利烏菲茲博物館時被捕。他宣稱想把義大利藝術家達文西的名作歸還給祖國。殊不知達文西自己在一五一四年把《蒙娜麗莎》賣給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
其他也有些無厘頭的行竊理由,像一九五三年一位藝術系學生從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竊取羅丹的雕塑。歸還時他解釋,他只是想與這件作品在一起一段時間。二○○五年,一位智利藝術系學生從聖地牙哥國立美術館竊得另一件羅丹雕塑,然後帶著藝術品到警察局自首,他只是要證明美術館警戒的薄弱。
二○○四年八月,挪威奧斯陸的孟克美術館《聖母像》、《吶喊》這兩幅價值超過美金一億的作品被竊。兩年後作品被尋回,但畫作已有損毀。
胡伯特認為,全世界應建立失竊藝術品國際資料庫,讓人們進入藝術市場交易前,都先在資料庫上查閱,讓竊賊脫手更困難。
目前設有藝術品失竊調查單位的包括美國聯邦調查局「迅雷藝術犯罪小組」、蘇格蘭警察廳的「藝術與古董部門」。此外一九九一年,拍賣會、保險公司和其他企業在倫敦設立「失竊藝術品追蹤機構」(Art Loss Register),共同維護一個資料庫,登錄超過廿萬筆被竊或有爭議藝術品。
詭譎矛盾的全球復甦論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06707
【撰文/南方朔】2009/08/07 非凡新聞周刊
過度從數字裡找樂觀
當今全球各類經濟指標參差不齊,人們早已養成一種「各取所需」,找自己要的數字去做一廂情願之解釋的習慣。由於人活著不能沒有希望,從數字裡找樂觀,在一定程度內,其實也無妨;只是如果太一廂情願,就難免掉入見樹不見林的陷阱,因而失去盱衡全局的能力。就以目前而論,在各種數字紛然湧現之際,人們一定要試著去思考並答覆下列這些問題:
當今全球股市房市又告飆漲,它的動力究竟來自何處?這是復甦的信號?或是通膨及資產的另一個新泡沫?
目前全球的經濟數字,已出現一種獨特的怪異特性,愈和金字塔上端有關的愈樂觀,愈和下端有關的愈悲觀。因此,股市及高檔房市飆漲,高盛繼續高利潤、高紅利;但下端則是消費物價持續下跌,我們都知道物價是一種綜合的加權指標,但在劇變的此刻,出現輕重不一的現象,當房價一枝獨秀,物價指數就變得不再有意義,這意味著人們在數字上看到的是通縮,但生活上所經驗到的則是所得遞減、房價上揚的通膨,這是嚴重的矛盾,它的原因何在?
其次,當今不論復甦是真是假,但失業與不充分就業的日趨嚴重則是事實。歐美的失業率在今年內已注定將破十,如果失業加上不充分就業,當在四分之一左右。除了就業問題惡化外,歐美平均薪資的下跌,跌到大約十年前的水準已成了趨勢。這種現象可以用「無就業的復甦」來解釋嗎?這種「無就業的復甦」有沒有可能滴漏成「有就業的復甦」?
流動性過剩泡沫成形
個人認為,上述三大問題,其實乃是分析並理解當今全球經濟變化的關鍵,首先就金融海嘯以來的形勢而論,金融海嘯本質上乃是舊泡沫的破裂,因而迄今為止的紓困,乃是企圖藉著債務與赤字印製鈔票來填補舊泡沫破裂後所留下的破洞。據估計,其最高總額將可能達到二十三.七兆美元,相當於一.七個 GDP。單單今年,美國的債務即在一.六兆美元左右。這些加印的金錢進入金融體系,在目前這樣的時代,由於需求不振,它不會變成投資動力,由於就業與消費不佳,它也不會進入消費市場;於是在接近負利率的此刻,紓困的龐大金錢遂透過金融機構和有辦法的人士之手,大量流入有保值和投機意含的股房市、期市、匯市之中。全球仍舊衰退,但熱錢早已氾濫,流動性過剩所造成的新泡沫因而形成。
其次則是美國財經決策層,由柏南克到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委羅莫(Christina Romer)等皆一致認為印鈔救經濟不能暫停,以免發生一九三七年那種W型的二度衰退。他們的意思其實是不到發生通膨就不會停止,這也是今年以來美國官方與親官方學者一直在鼓吹「救經濟的規模還不夠大」的原因。這也意味著,新泡沫的持續擴大及通貨膨脹已成了美國的必然結果,儘管美國為了應付各國的壓力而宣稱適當時候將讓紓困退場,但如此龐大的金錢怎麼可能退場?全球金字塔上端所形成的抗通膨投機浪潮,其實是有依據的。
而在另一面,我們也知道從一九八○年代起,美國即已形成所謂的「兩層經濟」(Two-tiers economy):一層是金字塔上端的金融及科技業,一層是傳統的製造及服務流通業,下面這一層早已出現低度就業,所得遞減及削價競爭等問題。當今衰退受到傷害的也以這一層為主,今年歐美的通縮也以這一層為主。這一層除了因衰退而受害外,接下來還有更多「餘震效應」,包括大約四至五千億美元卡債,以及房貸無法清償,以及法拍屋問題。這種「兩層經濟」乃是全球及各國M型化的一部分。
歐美紓困只救第一層
而人們也都知道,這個第二層問題乃是全球自由化的產物,它不可能解決。今年稍早前我已指出,美歐的紓困對這一層毫無幫助。它所紓困的其實只是第一層。而第二層的問題到了失業率破十後即會以保護主義的方式逐步增強它的力度,最近美歐聯手,開始對中國大陸戰略稀土金屬出口設限,以及鋼鐵問題施加壓力,已可看出保護主義已確實開始漸漸的表面化。
因此,當今的全球經濟實在詭譎矛盾無比,美歐皆有二度衰退之虞,而亞太地區則因熱錢氾濫,而有股市房市泡沫化之虞。
中國「掛鉤」作用有限
此外,由於第二層問題,保護主義已開始躍躍待動。而更關鍵的,則是亞太地區由於中國大陸的市場,稍早前曾造成「中國救世界」的想像。
但現在人們已愈來愈理解,中國的景氣循環由於內需的帶動,其模式已漸漸脫離美歐,意思是說中國已一定程度可以靠內需而成長,這叫做中國與美歐的「脫鉤」(Decoupling),但是,因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有限,並不能有效取代美歐,這意味著它帶動亞洲,使亞洲與它「掛鉤」(Coupling)的作用仍相當有限。亞太地區要以擴大出口而復甦,其實也不如想像中的樂觀。
由上述分析可看出,全球要脫離今天這種詭譎矛盾的局面,可能為時尚早!
※ 餘詳見原站。
◆ 政府明年舉債4,000億 創新高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09.08.07
依據近二年新增債務均破3,500億元的速度推估,政府剩餘的5,000億元舉債額度,恐怕不到兩年就會用罄。
財政部重申,政府舉債的目的都是為了建設,以及促進經濟發展,因此雖然舉債空間已經逼近上限,但若經濟景氣好轉,財政困境解決,舉債壓力也會下降。
行政院日前通過財政部、主計處編列99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概算,99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與歲出的差短,需藉舉債彌平的金額2,538億元,加計99年編列特別預算2,122億元,舉債金額達4,660億元,扣除還本660餘億元後,新增債務達3,998億元。讓政府未償債務占前三年國民生產毛額(GNP)比重達到35.8%,距離法定舉債上限40%,僅剩4.2%。依據全年12兆元GNP換算,政府可舉債空間僅存5,083億元。
由於近年受金融海嘯影響,全球性不景氣重創各國財政,中央政府已經連續兩年舉債超過4,000億元,屬於新增的債務也都在3,500億元以上。依據評估,若經濟復甦速度不夠快,政府「舉債救經濟」的剩餘額度只有5,000億元,可能不到二年就會用罄。
根據財政部統計,政府歷年舉債金額高低,與經濟景氣密切相關。91年網路泡沫化時期,政府連續三年舉債金額達到2,500億元至3,000億元,屬於新增債務約在2,000億元以上水準。
近年受金融海嘯影響,新政府上台後,98年總預算舉債金額為1,650億元,但因發放消費券、擴大內需與擴大公共建設等特別預算舉債金額多達2,650億元,以致98年列入政府債限的舉債總額達4,300億元,扣除還本金額後,新增債務達3,652億元,已創歷史新高。
99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合計新增債務將近4,000億元,再度刷新98年舉債紀錄。財政部評估,金融海嘯對經濟的衝擊已經逐漸落底,明年的經濟表現應會較今年好轉。
因此現階段舉債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縱使舉債金額再創新高,仍在法定債限之內,國人不必擔心。
亞洲東環海供應鏈的斷點
◆ 景氣曙光 美失業率意外下滑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2009.08.08
美國7月失業人數意外遠低於預期,首次回到雷曼兄弟事件引爆前的水準,失業率降至9.4%,是自去年4月以來首度下滑,強烈顯示美國經濟已經觸底,為下半年的美國復甦再鋪上一片「經濟綠芽」。
美國勞工部7日發表的非農就業人口數據顯示,7月就業人數減少24.7萬人,遠少於路透訪調分析師預估的32萬人;5 月與6月失業人數也都下調,6月非農就業人口減幅縮小至44.3萬人。
美國7月失業率也從6月的9.5%下滑至9.4%,是15個月以來首次出現改善狀況。原本咸認失業率將續增至9.6%。製造業的失業人數更僅有5.2萬人,比6月的13.1萬人銳減近六成,通用與克萊斯勒走出破產、重新營運可能是其中關鍵。
LPL金融公司投資長懷特說:「如果你觀察從1月以來的就業狀況,整體趨勢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已有不錯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與採購經理人指數,現在又有很好的失業報告。經濟復甦不再是理論而已,經濟改善已開始蔓延到就業市場。」
根據報告,每周平均工時也從33小時增至33.1小時,顯示勞動需求上揚;製造業平均工時亦從39.5小時增至39.8小時。平均工作時數是去年8月以來首次不再下滑。
儘管上個月有24.7萬人被雇主裁員,整體有1,450萬美國人處於失業狀況,就業市場遠還稱不上已經康復,但非農就業數據已經恢復到去年8月雷曼風暴前的水準。
分析師指出,假如就業狀況能就此逐漸改善,消費信心與對美國經濟至關緊要的消費支出也將隨之上揚。
消息一出,原本下滑的西德州輕原油近期期貨瞬間跳漲近2 美元,7日早盤漲至每桶72.84美元。紐約股市應聲勁揚,道瓊工業指數早盤上漲145點至9,402點,標準普爾500指數衝破千點至1,013.72點,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漲幅也超過1%。
基於經濟局面正在改善,利率期貨市場顯示投資人認定有42%的機率會看到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12月開始升息,債市應聲下挫;基準的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上揚8個基點至3.832%。
但PNC金融服務公司資深經濟師戴伊認為,美國的零利率政策不太可能這麼快改變。
戴伊說:「這證實聯準會各種刺激經濟的政策已開始出現效果。但是我不認為低利率時期就將因此縮短,因為我們還需要好幾個月的數據來佐證,而這只是一個月的改善。」
◆ 社論-檢視環渤海和海西的對台金融競爭
【本報訊】2009-08-08 工商時報
繼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對台放出金融利多後,華北大城天津市,也在日前對台打出「金融王牌」,宣布開放一般台資企業,參股天津當地的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金融機構,或獨資設立擔保、租賃等金融服務機構。此外,該市也將接受台資金融機構在當地設立據點。由於天津是「環渤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所以,在該市此次對台舉出金融開放大旗後,已使大陸上形成「環渤海和海西的對台金融大較量」。就此,我們關心的是,這場「南北之爭」,對台灣的實質效用究竟如何?台灣的官方、業者又該如何掌握相關商機?
首先要強調的是,大陸這兩大經濟區之爭相對台開放金融,對台灣而言是好事。因為台灣金融業已遲延登陸太久,目前在大陸的競爭條件,已比其他外資銀行顯著落後,因而台資銀行業目前普遍心急。在這種情況下,「海西」、「環渤海」爭相為台資開啟金融大門,自然有助台方業者追趕進度、縮短落差,理當受到我方歡迎。
然而,從大局考量,我們也有一個疑問,就是這兩大經濟區的對台金融開放,可能只是其各自「地區經濟」的發展策略,而不具備「幅射全國」的作用。換言之,台資到這兩個地區設立金融機構,雖然有可能發展成地區經濟的「台柱」,但業務網路卻可能侷限在地區內,無法擴散到全大陸。如是這樣,則該等開放,對台灣的實質效用並不大。因台灣現在最需要的,是全大陸、跨地區的金融布局,而非僅止於地區性的金融活動。
因此,海西與環渤海在對台金融開放方面,都最好能力爭,成為台資前進「全大陸金融市場」的門戶、灘頭堡、根據地。兩者的競爭,如以此為主軸,即競賽誰較能幫助台資作全國性金融布局,如此對台資的吸引力會更大,對台灣的實質效用也更大。否則,海西與環渤海的金融市場吸引力,也會被北京、上海輕易壓過。上海現正在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北京也以「全國金融中心」自許。相對之下,海西與環渤海的對台金融,格局有待盡量放大。無論如何,不能只作「地區發展」思考。
其次,海西與環渤海在對台金融方面,也必須作明確的分工,分別建立各具特色的台資金融體系,而不能一昧競逐家數、規模等籠統的指標。至於分工原則,主要根據,是兩地區不同的產業經濟屬性。如環渤海,是華北經濟產業重心,廠商營銷型態,傳統上內銷重於外銷。又,環渤海圈內的「天津濱海新區」,是當前大陸經濟的「第三個發動機」(前兩個是珠三角與長三角),產業結構以大工業、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這樣的經濟樣態,對台資批發性、資本性或團體契約性的金融業者,比較合適。
而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結構以中小型民生產業為主體,產品外銷具比較優勢。而此區的對台交流更是一大特色。這方面交流不但頻繁,而且既深入又廣泛,頗具生活性與社會性。因此,台資機構,在此比較適合發展零售性、商貿性、個別客製性的金融業務。
從上述分野來看,我方掌握這兩區域金融商機的方法,亦應有不同的思維。如在環渤海,應與大陸國有大金融機構合作,參加銀團聯貸,或爭取項目融資。另方面,則應努力扮演「台商企業北移」的推手與金融後援者。未來台商北移到環渤海家數之多寡,對此地區台資金融機構,永續經營能力之高下,實有決定性的影響。
至於台資金融機構在海西的商機,主要在於「兩岸」範疇。因兩岸雙方頻繁的經貿交流、旅遊交流、社會交流,自會衍生豐厚的金融業務資源。此外,台資也可藉閩台地緣、血緣相近的優勢,嘗試打進當地居民的生活圈,如為當地居民做理財服務、個人投資操作等,並從中汲取經驗,及深入了解大陸居民的金融行為,以備將來擴大業務到全大陸,爭取13億人的大市場。
◆ 亞洲東環海供應鏈的斷點
【經濟日報╱社論】2009.08.08
隨著兩岸新局與經貿關係正常化的推展,中國大陸對台商的招手更為積極。從今年5月其國務院討論通過《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後,海西的討論,在兩岸經濟合作的議題上,就不曾停歇過。緊接著,天津也在7月底擴大舉辦了「津台投資合作洽談會」,據估計出席台商超過400人。另外,依據台灣創投業者的觀察,事實上目前提供台商最優惠條件的區域,卻是鴨子划水的山東。
過去政府對於台商投資中國大陸,基本的態度是不鼓勵也沒完全禁止。因此,大陸發展區域及台商本身各憑本事,在珠三角及長三角建構了台商堅實的生產聚落;而這樣的生產聚落與台灣的關係,建立在零組件及上游原料供應上。但這樣的投資帶動貿易效果,隨著台商當地化,當地上下游產業群聚逐漸完整,而台灣赴中國大陸的投資項目也逐漸由下游產業擴及中上游產業的趨勢,已逐漸弱化。
雖然這樣的投資帶動貿易效果的弱化,台灣被需求的角色,也就更弱化。因此,對於這些新興起的發展區域,台灣到底要如何看待?又該如何因應與布局?恐怕不能再複製過去珠、長三角的經驗,而應有更策略性的想法。
策略性的思考,不僅從台灣角度而言,從大陸各新興區發展而言,也無法再複製珠、長三角的經驗。君不見隨著生產成本的墊高,珠三角自己都被迫必須轉型,而長三角往運籌物流及金融中心的發展方向也已明確。事實上,這些新興發展區的定位也是莫衷一是。例如,海西的發展,當地政府希望台灣高科技產業可以赴福建投資,最好是液晶面板最新世代的投資;而中央卻希望海西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作為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先試先行區;而台灣看待海西,也有生產基地、試點區域或市場腹地等不同意見。
天津雖然一再宣稱,濱海新區面積超過上海浦東兩倍,問題是其極力發展的十項產業包括石化、航太、電子、金融或運籌物流等,實在還看不到足以威脅長三角地位的明顯跡象。不過不管如何,只要願意砸錢,總是會有若干生產能量的實力。
對台灣而言,再去個別且大量挹注投資當地生產群聚,不僅能力有限,未來對台灣就業幫助也不大。只憑made in Taiwan的零組件inside,價值是有限的;台灣的資源也無法滿足從渤海灣、到山東、到長三角、到珠三角,甚至到菲律賓、到越南北越,到南越胡志明的資源磁吸。在過去,這些區域由於高昂的交通及交易成本,產業發展勢必建構自我完整的供應鏈。
未來,當往來交通與交易成本可以遠低於每一個區域自我建構完整價值鏈成本時,那麼,小區域完整供應鏈的存在與否,便不再是關鍵因素;而在於有無一個串連起北從渤海灣,南到胡志明區域(就姑且稱之為亞洲東環海)的供應鏈體系。
早在明朝初年,台灣就一直扮演著日本、南中國及東南亞的貿易樞紐。但當時不同於現在,過去是有什麼就只能賣什麼,但現在是必須缺什麼,就要能供應什麼。從建構產業價值供應鏈能力來看,從地理位置來看,台灣都是最有資格擔起串連亞洲東環海供應鏈體系的角色。
不過,最有資格並不表示一定做得到。欲扮演這樣的角色,台灣還缺一個更自由的貿易環境,台灣還缺完整供應鏈整合環境;這個本地完整供應鏈環境的存在,不是為了滿足亞洲東環海區域的市場需求,而在於可以補足此中各區域供應鏈的不足。現在談全台自由貿易區,不僅不切實際也不必要,但更自由的自由貿易製造特區,卻絕對有必要。若有,此特區將因為亞洲東環海生產供應鏈的截長補短需求,成為亞洲最繁忙的貿易製造區域之一。
金融危機善後 全球每人負擔9.7萬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08.09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全球金融危機的善後處理共需11.9兆美元(台幣389.6兆),全世界不分男女老少,每個人平均分配到台幣9.7萬元左右。
這個驚人的數字相當於全球經濟生產的兩成,支出項目包括政府注資銀行業,以防止金融體系崩潰,吸收問題資產,債務擔保和中央銀行提供的流動性;雖然有些費用不見得會動支,但可能的費用讓歷來處理全球經濟的費用相形見絀。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IMF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兩周年將屆時提出這項估計,大部分現金是由已開發國家支出,金額達10.2兆美元,開發中國家僅花費1.7兆美元。
IMF的數據顯示,英國在所有國家中對金融系統注資最多,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1.8%,金額達1.227兆英鎊(台幣67兆)。
20國集團(G20)國家2009年預算赤字總計將占GDP的10.2%,寫下二次大戰以來最高紀錄。其中美國的赤字將占GDP的13.5%,在各國中首屈一指,第二名英國11.6%、第三名日本則占10.3%。
◆ 失業的美國 絕望在蔓延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08.09
歐巴馬第一個任期在2013年結束後很久,將有成千上萬美國家庭仍在支付衰退的代價。
從年紀太老而無法再訓練的底特律工人,到亞利桑納州沒有營建工作可做的西裔移民,到掙扎著和有經驗上班族搶飯碗的大學畢業生,愈來愈多人陷入漫無止期的失業。
衰退從2007年底開始以來,美國失業率已從4.6%勁升為9.5%,是大蕭條以來最猛的漲幅。更慘的是,今天的失業期平均六個月,創史上新高。
除非歐巴馬想辦法修補就業市場,他競選口號Yes We Can激起的熱情必被絕望取代,留下深刻的經濟和社會傷痕,使他的承諾的執政目標淪為空談。
一般而言,經濟衰退總是推高失業,因為需求走弱,企業就減產又裁人。但經濟一旦恢復,他們又會回雇工人。1980年代接連兩波衰退,失業率飆上10.8%,但經濟復元後一年,就下降為8.3%。
同樣的模式,近年來出現改變,在衰退裡失去的工作即使找回來,也要多花許多時間。2001年那次衰退,失業率在衰退結束後繼續走高19個月,又再過了三年,失業率才回復到接近衰退前的水平。
目前這場衰退,經濟學家認為高失業率至少要再持續四年。在美國汽車業的大本營密西根州,失業率可能高達13%,該州的勞力市場可能要2015年以後才會恢復衰退前的體質。56的甘斯在克萊斯勒車廠上班,他不敢指望再找到工作,正在舉家遷居他鄉。他離開過密州,是1979年被克萊斯勒解雇。這回他沒指望能夠回頭。他說:「這場下滑惡劣多了,根本不會有工作。」
痛苦的是,失業愈久,未來再找工作的機會愈渺茫。你的技術會過時,雇主看你的履歷表很久沒工作,對你就少興趣,而且年輕人趕上來了。
再訓練是通常的辦法,但薪水和福利不堪設想。從前時薪28美元的汽車工人,變成只拿9美元。一個做同樣工作25年的人,生活水準突然降低80%。房市危機一樣不祥,因為高失業區通常也是高法拍區,想賣房子換點錢度日都難。
失業不只是勞工自己受害,還連累家小和整個社區:法拍增加,社區品質敗壞,犯罪增加,抑鬱症上升,酗酒和吸毒都增加。
American dream(美國夢)的要義是,肯苦幹,你就能出人頭地。失業愈久,這個理想就愈沈淪。歐巴馬必須想辦法讓民眾相信,這仍是個能圓的夢。
歐巴馬的夢魘將是,他2012年尋求連任時,就業市場之痛依舊。根據專業統計,美國50州裡,一半就業率要2013年以後才可望恢復衰退前水平。
※ 相關報導:
* 外強中乾... 規模的背後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235&f_SUB_ID=4238&f_ART_ID=207041
重建貸款 每人最高200萬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仝澤蓉/台北報導】 2009.08.10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為快速協助災民災後重建,財政部上午緊急邀請國內各大銀行總經理開會協調統一的重建貸款專案,經建會推出「中美基金辦理受災民眾住宅修繕貸款」,每人上限200萬元、優惠利率2.125%;台銀、台企銀、華銀推出災後復建優惠貸款,今早銀行更已接獲來自屏東、茄冬等災民的電話。除了借錢外,也反映受困地區民眾等待救援及對水、食物的急迫需求。
台灣銀行、台灣中小企銀搶在昨日率先公布災後復建優惠貸款,今天銀行一開門,立即接到來自屏東、佳冬等地災民的詢問電話,除了詢問災後重建貸款的申請相關外,更多民眾來電希望趕快救人、提供受災地區民眾急需的水和食物。
台灣銀行為加速災民重建,特提供天然災害受災戶復建融資優惠貸款,凡受災戶持地方主管機關出具的受災證明書、或經台銀調查遭受損失屬實者,均可於遭受天然災害次日起3個月內,就近洽詢台銀國內162家分行提出申請。
災民可申請經建會天災住宅修繕貸款,每人上限200萬元、優惠利率2.125%,不足部分,台銀另提供2.099%-2.499%不同階段的重建優惠貸款,平均利率約2.449%。受災企業擔保融資利率2.185%,無擔保部分將送信保基金保證,利率只要2.685%至3%。
台灣企銀提供的中小企業災害復舊專案貸款,貸款對象為中小企業,貸款額度最高為新台幣3000萬元,資本性支出貸款期限最長15年,寬限期最長3年,周轉性貸款期限最長2年,寬限期最長6個月,貸款利率最高不超過2.5%。受災企業可向台企銀全省125家營業單位洽辦,洽詢電話(02)25509175,網址:http://www.tbb.com.tw。
經建會為協助受災戶重建自有住宅安定生活,以中美基金搭配銀行資金辦理天然災害災區住宅修繕貸款,並提供信用保證,以協助災民取得所需復建資金。民眾若有需要,可洽承貸銀行,土銀:(02)2348-3456、合庫:(02)2311-8811 、台銀:(02)2349-3456、三信商銀:(04)2224-5161和經建會財務處:(02)2316-5841。
◆ 社論-綠色稅制的精神在於「校正」二字
【本報訊】2009-08-10 工商時報
行政院賦改會日前討論綠色稅制,各方爭吵不休。其實,這份由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做的報告,已是期末報告。依照賦改會的規定,每份研究報告在送交委員會決議之前,都須先經過工作會議、期中報告聯席會議以及期末報告聯席會議等三個階段的討論。綠色稅制之研究依規定完成這三個程序後,本應自動送交委員會進行決議,未料卻因工商團體反彈力道太強,行政院不敢貿然做最後裁示,故只好「以拖待變」,將整份報告打回工作會議初始階段,希望多爭取一點時間,尋求與企業界的協商共識。由此可見,賦改會在考量稅制改革方案時,受到利益團體干擾與影響的深切程度。
我國現有的綠色稅費制度非常零散,不但稅、費名目混用,更分屬不同機關職掌,在事權不統一下,課徵方式欠缺整體性的考量,嚴重影響環境永續政策目標與效益的達成。賦改會的構想是將目前這種散亂的稅費制度予以整併,除了屬於「使用者付費」性質的規費項目例如廢棄物清除處理費等之外,其餘屬於綠色課徵目的的稅費項目則皆整併成二大稅制系統,一為能源稅,基於節約能源與提升使用效率目的,針對化石能源與核能課稅;另一為環境稅,基於保護環境與永續發展的目的而課稅,其中包括溫室氣體稅(針對CO2、HFCS、PFCS、SF6)、空氣污染稅(針對NOX、SOX、VOCS)、水污染稅、海洋污染稅以及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稅等。這樣的改革牽動到部會職權的改變,經濟部與環保署涉及的最多,而此二單位與財政部的意見常不一致。尤有甚者,賦改會為讓綠色稅的課徵能確實發揮「節能減碳」的效益,除了增加一些新的課稅項目例如核能(能源稅)與煤炭(污染稅)等之外,更規畫提高現行稅費的稅額,例如以日韓 2008年12月的油品稅後價格為標準,將我國油品能源稅稅額分10年逐漸調高。這種做法必然會增加社會的租稅負擔,進而引起大家對經濟影響、產業衝擊與所得分配等問題的疑慮。賦改會面對「內外交迫」的改革困境,誠然是一大挑戰。
賦改會這項突破性的稅制改革,對我國租稅結構的調整具有重大的意義。雖然賦改會擔心社會對加稅的反彈,特別強調會在「財政中立」的原則下,採行許多減稅與補助等配套措施,希望在增減中維持財政收支的淨結果不變。這種做法或許可以減少部分改革的阻力,爭取些許選民的支持,但卻也充分顯示出政府憚於負責的態度,不敢坦白告訴民眾我國財政嚴重失衡的真相,將問題往後拖延,讓後代子孫背負龐大債務。如果賦改會真的認為綠色稅制的建立,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與資源使用具有重大的正面效益,那就不應自困於會造成民眾稅負增加而趑趄不前。政府更積極的做法應是,利用這項逐漸增加的稅收來解決長期收支差短問題,進而重新恢復我國財政基礎的穩固。
綠色稅的課徵乃係基於充分反映資源與環境的外部成本,亦即希望藉此課稅找到真正的市場價格,避免因為錯誤的價格資訊導致使用者錯誤的使用行為。換言之,綠色稅的功能乃須建立在價格機制之上,如果稅後價格無法自行調整,則課稅的「內生化」效果便無從發揮。由於我國政府對於油電價格的控制非常僵化,未來即使實施綠色稅制,但若政府基於其他政策因素考量而不准油電價格真實反映稅負,則綠色稅的課徵意義與效果將全然喪失。賦改會在費心建構綠色稅制之時,似乎更需要努力說服行政院承諾遵守油電市場價格機制的運作。
至於,外界對實施10年後綠色稅收將增加8,000億元的擔心與質疑,賦改會除了說明會採行各種配套措施「還款」給民眾之外,更應該做的毋寧是讓民眾真正了解造成這項稅收後果的理由。由於民眾對能源產品或環境行為的價格需求彈性通常皆小於1,從價量變化的基本關係分析,為達到一定程度的節能減碳目標,稅額提高最終反映成為稅收增加的效果本就會更大。換言之,綠色稅的課徵本質上就是一項政府增加稅收的方法,而這也是為什麼在開徵綠色稅時,各國政府都會同時特別強調,會將部分綠色稅稅收用於減免其他稅課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綠色稅的課徵會產生「雙重股利」。第一重股利,係可以「校正」使用者的扭曲行為,達到節約能源與減少環境破壞的效果;第二重股利則是利用綠色稅稅收來減輕其他租稅的稅負,進而提升整體社會福祉。就賦改會的立場言,確定第一重股利的「發放」遠比強調第二重股利的「存在」來的更重要。
中國大陸提前竄出頭
【經濟日報╱社論】2009.08.13
中國大陸多年來經濟快速成長壯大,但其在國際的發言與其實力顯不相稱。自3月底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G20會議前,拋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議題後,大陸在各項國際會議不僅緊握發言權,而且有主導的意味。甚至G20會議在倫敦召開時,外界關注的目光放在中國與美國(G2)雙強會面,以及最近召開的「美中戰略暨經濟對話」,儼然G2的地位已在急速形成。顯示金融海嘯後,中國大陸已提前竄出頭。
大陸經貿實力受到國際重視日益升高,尤以美國總統歐巴馬對中國大陸的尊重與重視,最具代表性。4月1日歐巴馬前往倫敦參加G20會議前,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舉行雙邊會談,會後美俄發表一份空泛、對各項議題各自表述歧見的聯合聲明;但美中各自發表的聲明,方向與目標明確而具體;如,將布希時代的「戰略經濟對話(SED)」與「資深官員對話」,改為「美中戰略暨經濟對話」,且提高其層級,並決定今夏舉行第一回合對話。這可看做歐巴馬新政府有意強化美中關係的重要指標。
據參與歐胡會的大陸資深官員會後透露,歐巴馬在會中表示:「美中若不合作,任何全球議題都解決不了。」正遭外界質疑時,歐巴馬復於5月1日說:「中國是國際社會重要的領導者,不是具有威脅性的敵人。如果沒有中國,就不可能處理好國際問題。」7月底「美中戰略暨經濟對話」舉行,美方除由國務卿希拉蕊主持外,歐巴馬還親臨開幕式致詞,表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將形塑21世紀,其重要性不亞於世界上任何雙邊關係, ...兩國更應強化雙邊合作,以積極作為恢復經濟成長, ...大國的權力競爭不再是零和遊戲,必須分享包括安全在內的各種進步。」歐巴馬此一舉措,殊屬罕見,凸顯其對美中關係的重視。
除美國外,其他很多國家亦表示重視與中國的關係。這些國家之所以如此,不僅看到中國大陸近年來經濟的壯大,更關注大陸未來扮演的角色。2000年大陸出口排名全球第七,2007年竄至第二,僅次德國;今年全球出口大衰退,但德國衰退程度超過大陸,估計下半年大陸出口即可能超過德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
再看大陸GDP,2000年時排第六,當時大家預估大陸要趕上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可能要到2030年以後,甚至要到2050年;但到2007年大陸 GDP超過德國,僅次於美、日。去年本報預測,大陸GDP可能2011年趕過日本,2025年達到美國水準。但經過此波金融海嘯後,我們重新估測,大陸明(2010)年即可超過日本,達到美國GDP水準可能提前到2022年;以個別國家言,屆時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未來十年大陸將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
由於金融海嘯的衝擊,未來十年世界經濟板塊將加速向大陸轉移,大陸與歐盟、美國三足鼎立逐漸形成。台灣是小型經濟體,自然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依賴出口才能維持適度的成長。面對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勢必要與一個大經濟載體密切合作,方能生存、繁榮滋長。未來全球有資格成為大經濟載體的,祇有歐盟、美國與大陸。不論從地理區位、人文習慣、資源與市場,大陸都是我們未來最好經濟合作夥伴。政府現正推動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方向正確,但還應積極與歐盟、美國、東協、日、韓簽署ECFA或類似FTA的協定,完成全球布局,在未來激烈競爭的世界市場,方不被邊緣化,且能立於不敗之地。
美元代幣無奇不有
【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2009-08-15 工商時報
美國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加州政府受此衝擊財庫告罄,不堪龐大赤字壓力而發行借據應急,其實回顧歷史,美國大蕭條時期也因現金短絀,各式替代美元的臨時貨幣紛紛出籠。歷史學家對於加州打借條償債認為還算好的,在大蕭條時期有人還以貝殼或膠合板做為臨時性貨幣。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大蕭條時期,地方政府、機關、學校、企業和社區因缺乏現金而開始印發臨時性貨幣,大多數作為借據的代幣與紙鈔雷同,但也有印在皮革、金屬和仿羊皮上,華盛頓州特尼諾(Tenino)的借條竟是印在杉木膠合板上。
奧勒岡州的霍爾輪胎服務公司(Hal's Tire Service)則開出名副其實的「橡膠支票(rubber check,英文之意為空頭支票)」,在廢棄舊輪胎印上面額1美元的代幣。
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曾發行「酸菜券(sauerkraut note)」,紐澤西州五月角郡(Cape May)發行有帆船浮雕圖案、具防偽功能的借據,收藏家對於這些見證蕭條歷史的代幣視若珍寶,甚至有收藏家期待印有加州州長阿諾肖像的代幣於今年問世。
加州政府發行的借據與大蕭條時期代幣最大的區別,在於加州政府簽發的是針對個人,有具體金額的借據。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發行代幣的目的,係像貨幣一樣用於流通,通常有標準面額,像是25美分、1美元和5美元。
1933年美國爆發嚴重的銀行擠兌恐慌,銀行一家家暫停歇業阻礙貨幣流通,代幣風潮趁勢而起,部分企業和個人也開始以物易物。像「紐約每日新聞報」當年贊助麥迪遜花園廣場的拳擊賽,宣布只要拿任何值50美分的東西都可換得一張入場門票,1984年出版的「美國大蕭條代幣的標準目錄(Standard Catalog of Depression Scrip of the United States)」一書提到,拳擊迷帶來換票的物品包括睡袍、法蘭克福香腸、新約聖經和麵條等等。
東協+中國 自貿區明年形成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09.08.16
東南亞國協(ASEAN)和中國繼簽署「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後,15日於泰國曼谷再簽署「投資貿易協議」,讓雙邊共築的自由貿易區在明年形成。這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
此外,東協15日與澳洲和紐西蘭確認後,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亦將於明年元旦生效。
中國除了確定與東協形成自由貿易區外,另外也正與紐西蘭、巴基斯坦、祕魯、澳洲、智利、挪威等14國洽談成立自貿區。
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08年底,東協10個會員國在中國的投資總額為520億美元(約台幣1兆7117億元),占整體外資的6.08%;而中國對東協的投資則達21.8億美元,較2007年成長125%。
中國商務部表示,中國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向外界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中國和東協各國願同舟共濟,攜手對抗金融危機,繼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
根據「投資協議」的27個條款,雙方將相互給予投資者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和投資公平公正待遇,同時提高投資相關法律的透明度,為雙方投資者創造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資環境,並為雙方的投資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
亞太各國相繼談成自貿區,未能參與的台灣顯得相當不利。在東協與中、日、韓、紐西蘭經貿部長的聯合記者會中,中央社記者提問,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是否有利於東協經濟整合,而台灣是否更有機會參與東協?
中國經貿部長陳德銘並未正面回答台灣是否更有機會參加東協,僅表示,「海峽兩岸的中國正在磋商相互之間如何保持正常的經貿關係,我們願意更積極主動,用各種方式和台灣溝通」。
他表示,台灣當前失業率高,今年經濟負成長,如果兩岸能在經濟更緊密發展方向達成共識,有助於台灣早日走出當前危機。
◆ 全球銀行洗牌/歐美退位 亞洲稱王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08.16
金融危機之下,全球銀行出現重新洗牌之勢,文匯報引述中國銀行《財經述評》說,2009年世界千大銀行排行榜顯示,金融危機促成銀行的實力和獲利能力從西方移向東方,中國大陸的銀行尤其搶爭上游,上榜業者的稅前盈餘高踞榜首,日本居次。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躍居全球排行第一、二、四名,聲勢如日中天。
英國《銀行家》公布的世界千大銀行榜單與盈虧情況,可知全球銀行業陷入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險惡的經營環境。千大銀行的全體盈餘,2007年是 7800億美元,2008年劇縮成1150億美元,縮水85.3%。虧損最慘的是皇家蘇格蘭銀行,593 億美元,其次是美國的花旗和富國,分別虧損530億、477億美元。
全球金融業總共虧損1兆零407億美元,美國業者占了5826億美元。虧損最大的十家銀行裡,六家是美國銀行。上榜千大的152家美國銀行,2008年的稅前虧損總共910億美元,其稅前盈餘占千大銀行總盈餘的比例從2007年的14%倒轉成負79%。歐盟27國則從41%變成負14%。
歐美銀行出現衰勢,美國上榜者從兩年前的185家掉到159家,歐盟從279家掉到258家。亞洲從174增加到193家,盈餘占千大總盈餘的比例從12.2%躍升為127%。
中國有52家銀行上榜,較2007年增加21家,其中三家居12大之列。大陸銀行的盈餘成為「逆市奇葩」,上榜銀行的稅前總盈餘達845億美元,傲視群倫,而且沒有一家虧損。美國和英國上榜銀行分別虧損910億和512億美元。
中銀高級研究員張穎表示,榜單顯示,「在以高槓桿、高負債、複雜金融產品泡沫化為特徵的這場金融危機裡,擁有高儲蓄率的中國威望日增」。
◆ 中國 世界工廠褪色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09.08.15
南韓三星集團數位相機部門主管表示,人民幣匯率低估讓外商吃苦頭,中國對於外國製造業的吸引力已經下降。
三星數碼影像公司執行長朴商鎮在紐約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韓元兌美元最近轉強,但在中國生產的三星數碼享受不到韓元升值的好處,因為人民幣大幅低估,他們吃了不少苦頭。
朴商鎮說,在中國設廠仍然合理,但還在中國從事生產的製造業者,開始體認到中國外匯政策改變和匯率低估的問題。他表示,在中國維持生產作業愈來愈難,有些日本製造業已把目標轉向越南。
朴商鎮說:「身為全球性廠商,我們不斷評估選項。不論環境如何,我們要保持競爭力。」他指出,三星已把手機生產移到越南。三星早已把電視生產作業轉移到越南,但三星發言人表示,三星數碼影像尚未和越南政府討論設廠事宜。
顧問公司AlixPartners於5月間發表報告說,中國在製造成本排行榜的名次已有大幅改變,墨西哥在部分項目的優勢超越中國,而在中國製造的整體成本,只比在美國生產相同零件的費用低6%。
另外,三星數碼影像昨天發表新產品,反映網路交友熱潮對數位相機產業的影響。為了迎合青少年自拍、把照片放到Facebook和Myspace網站分享的風潮,三星推出雙螢幕數位相機,位於正面的螢幕方便使用者自拍時,確定自己的位置和對焦。
朴商鎮認為,因為經濟衰退而延後旅行計畫的消費者會開始出遊,數位相機的銷售業績明年就會迅速恢復到2008年的水準。
三星正大力行銷,希望讓數位相機的知名度比美三星平面電視、手機。
◆ 錢勝人、人勝天的悲劇
【經濟日報╱社論】2009.08.16
八八水災重創台灣,政府事前的防範和事後的救難都亂無章法,以往水災時早已慣見的種種批評和檢討,又紛紛出籠。然而過去一再檢討,災害卻仍一再重覆,必有其更根本的原因;例如心態上的問題:我們常以為人定勝天而肆意對抗大自然、破壞環境;我們常愛金錢或經濟甚於人命;政客更常重視選票甚於重視國家的金錢和其他利益。
首先要改掉隨便和老天爺對抗的心態。暴雨和土石流是台灣必然的現象,若沒有自古以來無數的暴雨和土石流,就沒有今天的平原。
水土保持做得不錯的日本,在關東大地震之後幾十年,山地都無法安定下來,而續有山崩。我國的山更高更陡,九二一地震的規模更大,我們的雨量也更大,因此也很可能有更多更大的山崩和土石流。勉強想擋住洪水及土石流的建設,最後不只常變成土石流的一部分,也常誘騙了很多人住到高風險的地方。
這次災後要重建時,我們應該避開危險地區,不要想再用水泥和生命去對抗大自然。我們也應該停止可能會過度破壞環境,或者引來高度風險的建設計畫。
其次,全民尤其是政府高層,都應該更重視人命,不要為了經濟利益而拿人命來冒險。我國幾十年來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對國土做了超限的開發。大量砍伐森林、破壞水土種植果樹和檳榔等作物、在河川和山崖邊建築房舍、超量挖取砂石、割裂大地興建道路和水庫以及高築堤防與河爭地等等行為,莫不是為了私人的經濟利益或誇示國家的經濟建設成果。但這些利益和成果的代價,卻是人命一再的被害,以及全國一再付出很可能大於這些經濟利益的建設、救災以及重建的成本。
甚至到災難發生時,政府好像也仍未視人命重於一切。這次水災發生後,人們最心急的,是怎麼把危急的受困人民救出來,但最能承擔這個任務的軍隊卻未能及時大規模參與救難。當我們知道有大量人民困在災區,政府不只未主動請友邦派直昇機來支援儘速將災民撤到安全地區,還偷偷拒絕了外國救難支援的善意,卻接受了外國金錢的捐助。這真的是丟臉!我國要救災最不缺的就是錢,堂堂外匯準備全球第四的高所得國家,竟然只收外國的捐款,卻不請外國提供最欠缺的救難設備和專業技術,甚至還拒絕了外國的救難隊。這就是只重金錢不重人命的心態。
災難發生後,政府也未能儘速找出堰塞湖和其他可能再造成災難的地點,很多失聯的災區還是媒體先發現或搶進。政府至今不能告訴大家那些地方有多少人民和房舍被沖走,因此官方的死亡和失蹤統計人數,災後一周仍然可能不到小林村遇難人數的一半。高層官員卻更努力計算生產和經濟的損失,以及政府以重建為名可以多花的經費。政府高層巡視果園等經濟損失的時間,好像也多於搶救人命的時間。
這種種偏差的原因之一,是選票比人命甚至比經濟還受重視。政客常不惜犧牲全國長期的利益,而以允許破壞水土甚至傷及人命的短期開發建設利益來爭取選票。政客當然也要多去看還有大量選票的地方,而不是關心只有少量選票甚至已死去而沒投票權的人。我們無法期待政客改變這種心態,我們希望不必選舉的知識分子、媒體以及非政府組織能夠站出來,主動研究規劃我國可以配合自然環境而且保護人命的建設方式,持續提供人民正確的資訊,並且給政府壓力,讓台灣擺脫這種災難連年的悲劇。
社論-財政「土石流」更可怕
【本報訊】2009-08-17 工商時報
過去這個星期台灣社會經歷了最悽慘的經驗:莫拉克颱風吹掉了台灣許多家庭的房宅田產,吹散了許多災民的親情骨肉,更吹垮了政府的治理能力與威信。颱風固然是一場天災,但土石流卻是一場人禍。馬總統召開了國家安全會議,確定未來救災重建的政策方向,並宣示開放接受國外相關緊急救難援助,全國其實已經進入了嚴重的警戒狀態。據估計,行政院提出的「八八水災災後重建特別條例」,所需經費共計1,100億元左右。這些錢都要靠舉借籌措,對目前已經困窘不堪的財政狀況而言,無異雪上加霜。這段期間,國家財政正遭受金融海嘯的無情摧殘,如今莫拉克颱風來襲,同時也帶來了進一步威脅我國財政安全的「土石流」。
行政院日前才剛初步核定99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與歲入規模皆較今年減少,但因為後者減幅大於前者,故收支相抵之後,赤字仍高達 1,891億元,連同債務還本660億元,政府的財政缺口達2,552億元。這還只是總預算的部分,如果加計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政府99年度的舉債額度將高達4,000億元左右。如今再加上八八水災災後重建1,100億元,下年度政府債務將增加5,000億元。如果不是以「特別立法」方式排除公債法舉債上限的約束,99年度預算的編列早已「違法」,超越了法定的債務預警水準。
尤有甚者,財政部甫公布累計今年1月到7月的稅收為9,233億元,年減額高達2,067億元,減幅達18.3%,創下史上最嚴重的衰退幅度。若將之與預算數相比,則只達到預算數的51.7%,去年同期間的預算達成率為64%,兩者相差甚遠。雖然財政部從月資料的觀察,強調各稅已有逐漸改善的跡象,但一般推估至年底決算時,中央政府實際收支短差可能會增加3,000億元左右。若此,馬政府執政這兩年,國家財政確已陷入危機邊緣,令識者擔心。
惟國家財政即使再困難,對於這次水災的災後重建工作,政府仍須優先列為最重要的施政項目。災後重建工作百廢待舉,經緯萬端,對災民的照顧與安置更是刻不容緩。但在國家資源有限與財政艱困的情況下,行政院各單位在編列特別預算時,仍須謹守應有的預算編製原則,千萬不可因為賑災時間窘迫以及立法院的通融配合,而出現一些浮編不實或不效率的支用科目。換言之,預算中的每一分錢皆須用在刀口上,人民生命財產的妥善照顧與維護,固然事大如天,但預算經費每一塊錢更都是人民納稅血汗錢,政府亦不可有任何疏失與怠忽。
綜觀水災發生迄今各界的批評與檢討,除了災民對政府救災速度與效率的抱怨之外,大家皆認為防災的重要性更甚於救災,其中山坡河川的整治最為關鍵,而這一切又需要建立在國土整體規畫的高度上,方能克盡其功。可惜內政部「國土計畫法」草案至今還躺在立法院,以致目前的做法都只是侷限在修橋鋪路等「末端工程」,無法以永續與客觀的角度去省思問題。水土保持與河川整治未做好,下一個洪水、土石流一來,橋路照斷,村落還是照毀,歷史的悲劇便一再重演。
遺憾的是,這種只求短線不顧長效的政府決策模式,並非只發生在河川整治、防洪救災等體系之中,它也同樣出現在我國的財政政策之上。
其一,近十餘年來,政府年年收支失衡,債務餘額不斷攀升,但要解決這個問題卻不能只是把它當成「財務收支問題」而已,它更是一項「財政結構問題」。前者強調的是如何開源節流以達到收支的平衡;後者則是從政府的角色與功能著手,檢討政府支出面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再配以有效的稅制改革,健全租稅結構,並提供充裕適足的稅收,以支應政府的財政需求。換言之,前者的做法如「修橋鋪路」,後者的做法則如「國土規畫」。我國財政問題若要解決,根本之道已昭然若揭,可惜迄今政府似乎尚未能有所作為。
其二,導致我國財政失衡的原因固然很多,惟最主要的乃係政府近年採取了許多不當的減免稅措施所造成。我國減免稅的法律超過百種以上,整體稅基侵蝕嚴重,稅收的流失難以抑止。這即有如河川工程的偷工減料或山坡地過度開發,最後地基被掏空,土地喪失承載力,進而乃導致可怕的土石流,釀成山河變色的國家災難。減免稅是掏空國家稅制穩健基礎的罪魁禍首,如同防洪救災莫若河川整治,賦稅改革亦莫若廢除不合理的減免稅。
莫拉克颱風為台灣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但同時亦帶來了社會的反省與檢討。如果政府由此次教訓而學習到防止「水災土石流」發生的根本方法,那麼,就應該可以更體認到「財政土石流」的可怕,從而儘早未雨綢繆,做好改革準備。
◆ 帶三兆搭公車 辛巴威通膨嚇人
【蔡鵑如/美聯社辛巴威哈拉雷十五日電】2009-08-17 中國時報
非洲南部的辛巴威共和國,是全世界惡性通膨最嚴重的國家。最近在首都哈雷拉,一位大嬸抱著總值三兆的鈔票搭公車,只為了支付約合五毛美金的車資。更有意思的是,司機大叔根本懶得清點,收下就對了。
辛巴威去年七月的通膨率寫下天文數字:二.三一億%。今年一月,央行發行一百兆辛幣的大鈔,一的後頭有十四個○,也算是一項世界紀錄。
為了抑制有如脫韁野馬的通膨,當局在四月正式廢掉國幣,宣布以美金和南非幣為流通貨幣,不過舊辛幣還是在民間繼續流通。
在辛巴威,一旦出了大都市,強勢貨幣一文難求。城市的巴士司機有小額美金或南非幣可找零,鄉下商店雖然沒有,但山不轉路轉,店家會給顧客糖果、巧克力棒,或是在收據上註明下次消費可享折扣。
鄉間商店的老闆娘還說,現在許多鄉親拿羊肉、雞和一桶桶的玉米來換東西,老祖宗時代的以物易物又回來了。有人甚至連搭車都拎著兩隻活雞充當車資,苦中作樂的辛巴威人開玩笑說,如果雞在車上生蛋,那就當成司機找的零錢吧。
社論-解析兩岸經濟復甦所面臨的難題
【本報訊】2009-08-19 工商時報
發生於一年前的全球金融風暴,對各國經濟造成全面性的衝擊,各國政府也只好紛紛使出降息、紓困、擴大內需等非常手段。在歷經將近一年的積極搶救,今年第二季以來各主要國家的經濟數據似乎已經呈現觸底回春的兆頭。其中尤以中國的總體經濟表現,在眾多國家出現GDP負成長的情勢下,到今年第二季仍能保持7%以上的成長率,因此國際間普遍認定中國將有機會率先復甦,甚至被寄望可以成為帶動全球經濟走出金融風暴泥淖的領頭羊。
然而,就在全球普遍看好,而不再是唱衰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之際,日昨立場親中的香港文匯報卻引述大陸經濟觀察家的分析,指出中國事實上正面臨了外需萎縮、信貸高企等七大難題,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未來持續復甦的「攔路虎」。文匯報此一專題報導,即使不是空谷足音,但在各方的樂觀估計中發此異聲,確屬不平常。而綜觀其所列舉的七大難題,由於有具體數據支撐,算得上是信而有徵而非只是危言聳聽。但是更值得台灣參採省思的是,中國經濟復甦所面臨的七大難題,對台灣而言,其實有高度的雷同性,只是我們卻少看到此間的經濟學家或財經智庫,曾經提出如此完整而有系統的針砭分析,我們看到的只是劉揆和財經部會首長,對相關經濟數據跌幅趨緩的沾沾自喜和自我感覺良好。
大陸經濟觀察家所列舉經濟復甦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外需低迷、內需乏力。包括在今年上半年GDP 7.1%的增長中,出口的貢獻率是負41%,顯示外需的嚴重萎縮仍在繼續,而內需的增長並不足以抵消這個缺口。而台灣的情形又是如何呢?今年7月的出口年增率仍是負24.4%,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將是負4.25%,客觀顯示台灣外需低迷、內需乏力的情形遠比中國嚴重,又如何盲目樂觀預測台灣經濟將快速復甦回春。
其次,第二個難題是信貸高企,催生泡沫。統計今年前7個月,中國的信貸規模接近8兆人民幣,遠超過今年5兆的目標數,而大量信貸資金流入股市、房市,催生泡沫,也使得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定難度加大。關於這一點,台灣的情形也不遑多讓,在經濟基本面尚未全面好轉的情況下,股市與房價的漲幅過大,只會吸引更多資金投入,帶來新一波金融泡沫的隱憂,但當政者卻似乎視為政績指標。
大陸的第三個難題財政吃緊壓力加大,統計前7個月全國財政總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5%。中國的經濟學家如果因為這樣的數據就引以為憂,那麼看看台灣光是今年7月賦稅實徵額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8.3%,那豈不是要被壓垮了。可是我們的財經官員卻似乎老神在在,即使面對八八水災勢必要另舉新債,也一副債多不愁的樣子。
中國經濟復甦之路所面臨的四到六的難題,包括產業轉型困難,節能減碳工作有弱化傾向,污染減排和環境監督難度增大;在農村要實現農民增收的難度加大;以及在一些地區,行業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比較困難,一直面臨倒閉風險。綜觀這三項所謂的難題,對台灣來說則似乎早已見怪不怪,麻痺到不當成是難題了。令人憂心的是,這一次的重大天災,結果可能會使農民更加貧困,中小企業更無力轉型,為了救急同樣也可能增加環境監督甚至污染減排的難度,而這些難題,對於已經焦頭爛額的馬政府劉內閣而言,顯然是既無心也無力肆應了。
大陸經濟復甦的第七道難題則是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包括有逾30%的大學畢業生在待業中,也包括企業下崗或破產職工的再就業等。不過,這是宏觀的現象,事實上近來珠三角已因外銷回穩而再度出現缺工現象。但台灣的失業率一直是居高不下,八八水災則只會雪上加霜,當前這種就業嚴峻的情勢,還真不知道馬政府究竟打算如何來紓解。
其實,台灣所面臨的經濟難題可能不只這七項,重點是大陸的情勢相對比台灣好,但彼岸卻還有此憂患意識。台灣難道還能繼續的自我感覺良好,或以為守株待兔,經濟就自然會好轉?
◆ 林博文專欄-歐巴馬陷入健改苦戰
【林博文專欄】2009-08-19 中國時報
一位住在紐約的台灣老移民感慨地說:「美國雖好,卻沒有全民健保!」這位老移民在皇后區開了一家健康食品店,他每年要花上萬美元為全家買健保,如萬一要住院開刀,還要看保費有沒有包括住院費。全美約有四千六百萬人完全沒有健保,生了病就得自己花錢看病,醫藥費奇貴無比。美國人每年花在看病的費用,全球第一,但醫療品質卻相當不理想亦不公平。
歐巴馬上台後,一一對付了經濟、銀行、汽車等危機,現正全力和健保改革搏鬥。這場仗非常難打,阻力極大,不但有共和黨擋他,也有民主黨內的保守派與溫和派同他作對,更有千千萬萬無知、頑固而又保守的白人中老年人反對他。歐巴馬想要實施全民健保(就像台灣一樣),他希望每一個人都享有健保,至少能得到像樣的醫療照顧。但推動全民健保,卻比登天還難,杜魯門總統推行過,但失敗了;柯林頓夫婦一上台就大張旗鼓地進行,由希拉蕊領軍,卻慘遭國會封殺,弄得第一夫人灰頭土臉。
歐巴馬和他的策士沒料到反對健保聲浪竟那麼大,白人中老年男女火氣竟那麼大,有些鄉下白人中青年竟攜槍在歐巴馬召開鎮民大會會場外示威。歐巴馬希望在今年年底前通過健保法案,他也能打贏這場仗(或至少半贏),則他很有機會當八年總統,如打不贏這場仗,也許只能做四年。
美國為什麼這麼難實行全民健保?為什麼不學鄰居加拿大或像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推行公醫制度?答案是:美國的社會特質、商業結構和政治文化,以及貪婪到極點的資本家,迫使美國走向無法實施全民健保的歪路。造成美國醫療費用每年大幅上升、健改難以落實的最大阻力是:保險公司、藥廠、醫院、醫生和醫療科技公司等。尤其是保險公司和藥廠幾個月來已砸下數千萬美元遊說費和廣告費,試圖阻止或稀釋歐巴馬的健改計畫。
美國雖沒有全民健保,但有很好的老人(六十五歲以上)醫療保險計畫(Medicare)和貧民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rd),這兩項健保是詹森總統對美國社會和美國人民的不朽貢獻,一九六五年獲國會通過實施,是屬於詹森所提出的「大社會」施政計畫的一部分。其他的健保則五花八門,公家機構員工有健保,大中型公司員工也有健保,員工每月只需付一點健保費。小型企業和小商店可能都沒有健保,全美十餘萬中國餐館,員工有健保的可能沒有幾家。通用汽車公司倒閉原因之一是,每年要為退休員工付數千萬健保。巨額健保費用不僅已成為各型企業和公家單位的沉重負擔,老人和貧民健保亦同樣使聯邦和州政府吃不消。
歐巴馬的健改方案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創見,即由聯邦政府出面成立公營保險公司,俾與私營保險公司競爭,消費者可以有所選擇(public option)。沒想到這項構想,卻引發保守派議員、右翼群眾與傳媒的咆哮,害得白宮和歐巴馬的策士亂成一團,甚至考慮放棄這項構想而改採非營利的健保合作社(co-op)來取代公營保險,健保合作社的創業經費還是要由聯邦來支付。
這次健改大辯論(現已變成大吵架)中,充分暴露了美國保守白人中老年人的固執、矛盾和意氣用事,他們處處要依賴政府(如享受老人健保),但又不要政府插手管事,一聽到聯邦要開辦健保選擇,他們就大罵歐巴馬要實施「醫療社會主義化」,許多無知白人男女竟哭訴說「美國要變成俄羅斯了」!美國媒體過去常批評中國大陸民族主義氣氛太濃,此次從美東到美西,在電視畫面上出現了多少喪失理智的白人中老年人,在鎮民大會上叫囂、怒罵。這何嘗不是一種可怕的自私心態、閉門主義和意識形態作祟的自我中心主義。
最糟糕的是剛辭職的前阿拉斯加州長裴林,竟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造謠說眾院能源與商務委員會通過的健改計畫中,包括一條減少對老人和重病者的照顧,俾讓他們早點死,以減少醫療開支。這位突然摜紗帽的女州長並為她發明的條文取名「死亡名單」。可悲的是竟然有無數人和媒體相信她的胡說八道。
歐巴馬的健改戰爭,一開始即很不順,參院中對健保全盤作業最熱的甘迺迪參議員,因腦癌無法披掛上陣,他所主持的健康、教育、勞工和養老金委員會是主審健改案的指揮部,他缺席了,主導權即被財政委員會搶走了。
歐巴馬沒有甘迺迪的奧援,等於失去一名主將,難怪他這場仗打得異常辛苦,而且勝負未卜。
◆ IMF:全球經濟衰退已經結束
【時報-駐美記者胡文豐報導】2009-08-19 新聞速報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首席經濟學家白令齊(Olivier Blanchard)周二表示,全球經濟衰退已經結束,且目前經濟已經開始出現恢復。但經濟危機為各國經濟留下了重大創傷,而將影響未來幾年的供應和需求狀況。大多數國家即將恢復成長,但失業狀況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工業產量可能已經受到了永久的削減,且經濟成長仍然高度依賴於政府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經濟的持續成長則將需要詳細的平衡方案。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