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經濟陷2009年以來最低潮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47838.shtml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07.25
全球經濟正陷入2009年以來最惡劣的情況。歐元區陷入衰退,美國成長停頓,中國大陸、印度與巴西等經濟超強的開發中國家也無力拯救全球經濟困局。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中,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劫難逃。
目前歐、美的失業率都已達到衰退水平。美國今年初景氣不錯,但到年中時已告停頓。6月失業率維持8.2%,連續第41個月高過8%,零售額也連續三個月下降,全球成長減緩正在壓縮美國的出口,消費者信心也連續四個月下降。經濟學家已紛紛下修第二季的經濟成長預估。
歐洲更加嚴重,同時面臨政府負債龐大、銀行營運困難及經濟成長疲軟三大困境。目前歐元區平均失業率達11%,是1999年歐元上路以來最高水平。葡萄牙、希臘、義大利與西班牙皆已陷入衰退,德國及法國稍好,但今年的成長率可能都還不及美國。歐盟執委會預估今年歐元區經濟將萎縮0.3%,但許多經濟學家預估將萎縮達1%。
大陸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僅7.6%,為三年來最低點,而第三季預估再降到7.4%。6月份大陸對義大利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24%,對法國出口減少5%,對德減少4%。由於大陸對歐洲出口占總出口的17%,因而使大陸的傢俱、鞋類、玩具等出口業受創,紛紛關廠或裁員。
大陸成長減緩,使巴西的原料出口遭受打擊,今年成長率預估僅1.8%。印度第一季成長率減緩到5.3%,是9年來最低的一季。
由於全球經濟息息相關,因此歐洲成長減緩殃及大陸工廠的生產,而大陸工廠向巴西購買的鐵砂礦也因而減少。國際貨幣基金(IMF)已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值降到3.5%,是2009年-0.6%以來最低水平。但一些經濟學家預估今年成長率可能降到2.5%。
IMF總裁拉加德表示:「在當前連繫緊密的世界,我們都不能只看自己國內的事。危機不分國界,正在敲所有人的門。」
為了刺激成長,大陸、美國、巴西、南韓及歐洲央行已經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歐洲各國領袖也開始更加聚焦於如何促進成長,而非只重視縮減負債及削減預算。
※ 相關報導:
* 社評-迎接中國收購時代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2072500496.html
針對中國資金逐步跨足海外併購,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昂斯曾說:「我們正從『中國製造』階段進入『中國收購』階段」。這還是指官方主權基金,如果企業也開始加入海外併購行列,那才是真正的「中國收購」時代的來臨。「中國收購」絕對會對大陸的經濟、產業、企業造成影響,台灣的挑戰與機會何在?政府開放大陸投資的政策應如何因應?值得深思。
◆ 社論-財政救急的「多贏」之道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72500308.html
【本報訊】2012-07-25 工商時報
由於財政困窘,明年的政府預算幾乎編不出來,行政院要求各中央部會縮減支出7%以為因應,日前經建會通過的明年重大公共建設也大幅縮水至1,750億元,約為民國98年的一半。另一方面,對外出口年成長率已經連續四個月負成長,雪上加霜的是,六月外銷出口接單在五大主要市場竟也全都負成長,難怪中研院經研所對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認為不但「保三」是不可能的任務,甚至預測只有1.94%,意即連「保二」也都是艱難任務。外需動力不足,本應由政府加強公共建設,以提升內需來帶動成長,無奈政府財政困難,只能徒呼負負。
諷刺的是,中油、台電累積虧損都快要超過資本額的二分之一,依照公司法第211條規定,董事會應即召集股東會報告;公司資產顯有不足抵償其所負債務時,除得依第282條(聲請重整)辦理者外,董事會應即聲請宣告破產。然而,兩個公司卻座落在台北市的精華地段,尤其是中油座落在地價最昂貴的信義計畫區,連全台首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都看不過去,認為中油員工沒有在精華區辦公的必要性。各界因而紛紛要求中油、台電員工遷址辦公,以出售辦公大樓,將資產活化,藉此彌補虧損、挹注國庫。保守估計中油大樓值246億元,學者甚至有估計中油大樓值400億元、台電大樓值600億元的說法。
行政院對於中油大樓「資產活化」的規劃,據報導只是將原有房客工程會、客委會之外,另外再增加原住民委員會,如此的「資產活化」被譏為「左手多拿一點錢給右手」,但最後出錢的還是全體納稅人,這對改善政府財政並無實際貢獻。其實,行政院怎會不知道這樣的「資產活化」計畫肯定難獲各方接受?惟一方面由於中油員工的激烈反彈,另一方面員工遷址辦公確實是個大工程,若無妥善規劃,損兵折將勢所難免,人才流失也是大忌。
然而,若為前述原因讓國營事業中油與台電繼續坐擁高貴不動產,卻讓中央政府因財政困窘以致無力做重大投資,也令人難以接受。其實,不只是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座落在好地段,其資產也未能活化,更多的政府機關不但座落在好地段,還都蓋得富麗堂皇,甚至類似五星級飯店,前面有大小不等的廣場,門口有內縮的車道,首長們上下車都毋須擔心日曬雨淋。幾年前交通事業員工的抗議遊行時,即因交通部前有個小廣場,以致讓遊行者得有集結聚眾地點,這大概是大樓設計時,始料不及之處。
為回應外界的批評,兼顧政府財政壓力的紓解,我們建議所有位於精華地段的的政府機構及國營事業辦公大樓,都應當以「售後租回」的方式來做「資產活化」。「售後租回」一方面讓財政部立即擁有巨額資金入帳,另一方面政府機關及國營事業得以繼續在原址辦公,員工反彈與人才流失的問題降到最低,而政府所增加的負擔只是「租金」與「折舊」間的差額。若單是中油大樓就有幾百億元市價,所有精華區地段的政府與國營企業大樓加總起來,可能為政府帶來幾千億元甚至上兆元的進帳,如此一來,公共建設所需資金就有著落了。這是政府及國營事業大樓「售後租回」對政府財政與公共建設的貢獻,甚至因公共建設而提升內需,進而促進經濟成長。
「售後租回」對保險業者,則有類似購買政府公債的效果。既然金管會不希望保險業者養地套利,成為變相的不動產開發商,則應樂見保險業者投資政府機關與國營事業的辦公大樓。若租約期限為20年或30年,則業者像買20年期或30年期公債,得以擁有具穩定報酬的長期資產,相對於具長期負債性質的保險給付而言,可以達到「年期對稱」(duration match)的資金運用效果。二者之差別在於公債到期後,本金可以收回,業者之資金流動性較佳;至於購買政府及公營事業大樓的不動產,則缺少租約到期後之資金流動性。然而,以目前金融工具之發達,保險業者可以藉不動產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取得資金。因此,若有幾千億甚至上兆元的「售後租回」不動產求售,以目前保險業資金高達12兆元卻苦無出處,業者勢必捧著鈔票絡繹於途。
要言之,政府及公營事業大樓的「資產活化」,採用「售後租回」方式,外觀上是政府失去大樓所有權,然而政府施政最重要的是有使用空間為民服務,因此使用權才是重點。「售後租回」方式,不但阻力最小,而且效益最大:一以紓解政府財政困境,再則提供公共建設資金,三則提高內需促進經濟成長,四則提供保險業者穩定可靠之資金出路,形同購買政府公債,實為一舉多得。在政府方面,負擔「租金」與「折舊」間的差額,成本比發公債低,又不致有公債餘額上限問題;比起「左手拿錢給右手」的原「資產活化」規劃,應是更為可行、更有利於社稷民生的「多贏」方案。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相關報導:
* 歐債經濟酷刑 還要凌遲多久?
* 青年失業潮! 全球大危機?
21 則留言:
美乾旱加劇 明年糧食貴3%
中央社 2012-07-26
美國中西部今天零星降雨,但50年最嚴重旱象未見緩解,農業部預估,由於旱災影響收成,衝擊糧食供應,下半年就會感受食物變貴,明年糧價更上漲3%,以牛肉漲幅最大。
美國農業部經濟學家伏爾佩(Richard Volpe)受訪時表示:「乾旱明年真的會衝擊糧價。旱災已經影響玉米與大豆售價,接著將一路影響糧食系統,先是飼料和動物價格,再來是批發價,最後是零售價。」
他還表示,今年稍晚就會感到糧價壓力。
美國農業部認為,2012年糧價將上漲2.5%到3.5%,2013年會再漲3%-4%,上漲速度比通膨還快。
美國今年通膨預估2%,明年1.9%。糧價漲幅去年是3.7%,不過2010年只有0.8%。
乾旱推高飼料價格,牛奶、雞蛋、雞肉與豬肉都會連帶漲價,預估明年牛肉漲幅最大,約4%-5%,乳製品3.5%-4.5%,雞肉與雞蛋3%-4%.豬肉2.5%-3.5%。
不過伏爾佩說,旱災預料不會影響蔬果價格,因為蔬菜與水果園大部分都有灌溉系統,預估明年蔬果漲幅在2%-3%之間,與今年預估相同。
伏爾佩說,日用品正常漲幅在2.8%左右,因此即便明年低於這個數字,民眾明年也會看到開銷比平常大。農業部預估今年糧價漲幅仍介於2.5%-3.5%。
這是農業部首次考量乾旱發布糧價預估。乾旱近幾周推高玉米、大豆等商品價格。
農業部今天也增列76個郡為災害補助對象。目前全美共2/3地區受到輕度或極度乾旱影響,共31州1369郡符合災害補助標準。
氣象預報指出,內布拉斯加州東部到伊利諾州北部的玉米帶,很可能會在經歷數周乾熱天氣後,連續第2天看到零星降雨,但中西部偏南地帶,包括密蘇里州、伊利諾州、印第安那州、俄亥俄州大部分地區,很可能會更乾熱。
※ 相關報導:
* 小七賣香蕉 一年商機一億五千萬!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412&f_ART_ID=403901
賣「一根香蕉」,可以賺多少錢?便利超商龍頭7-ELEVEN統計,去年開始推動香蕉裸賣行銷策略,沒有包裝、一根九塊,十元有找的香蕉,有門市最高紀錄一天可以賣出超過五百根,台北市信義計畫區附近的便利超商,單店一天平均也有近百根銷量,等於一根小小香蕉,「惦惦」賺錢,一天就可以為一家超商賺進近千元甚至最高四、五千元營收。
◆ 台經院:下半年GDP緩步回升
中央社 2012.07.26
台經院今天發布總體經濟預測,將今年經濟成長率(GDP年增率)下修至2.41%,其中第2季經濟成長率預測為-1.01%,估計第2季為谷底,第3、4季經濟成長率可望「緩步回升」。
台經院長洪德生表示,因歐債問題延燒,國際經濟不確定增加,影響國內貿易表現及廠商投資信心,加上證所稅及油電雙漲,民眾購買力滑落,對消費不利。出口成長率預測為1.01%;民間消費成長預估為2.12%。
洪德生指出,下半年是南歐國家償債高峰,美國經濟復甦趨緩,中國經濟下滑趨勢,廠商對未來看法不表樂觀。景氣內外都冷,因此,調降經濟成長率預測。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今年第3、4季經濟成長率可望「緩步回升」,但不表示景氣完全變好,而是目前經濟趨緩,去年基期低,因此下半年明顯上揚,並非意謂景氣全面復甦或回暖。
台經院預估全年民間投資成長率為-1.93%,孫明德指出,上半年民間投資衰退幅度大,下半年如經濟情況回復穩定,政府近期提出大型投資計畫,可帶動營建業等產業,下半年民間投資可望由負轉正。
洪德生建議,政府應注意就業市場是否受不利因素影響,也要防止貿易不振,拖累投資,造成失業率上揚。政府應提出大型投資計畫,提振企業信心,對內需市場產生相當程度的穩定效果。
台經院預估今年第2、3、4季各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1.01%、3.98%、5.99%。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預測為1.84%。
※ 相關報導:
* 證所稅塵埃落定之後
http://www.udn.com/2012/7/26/NEWS/OPINION/OPI1/7250326.shtml
證所稅完成三讀立法的歷史性任務,與其說是「利空出盡」,更像是提醒政府:台灣沒有籌碼再虛耗,假公平之名、虛應故事的改革可以休矣。修法過程中的是是非非也該就此打住,回歸基本面務實拚經濟,應是證所稅這一役之後,政府該有的體悟。 ...證所稅留下的遺憾不少,包括折損了一位財政部長、重創的政府改革威信、升高的階級對立情緒,以及股市蒸發掉的3兆市值,檢視社會為證所稅付出的代價著實不小。
玉米價飆 豬雞肉恐成奢侈品
【記者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2012-07-27 工商時報
全球最大豬肉加工業者警告,美國爆發半世紀罕見乾旱加上嚴苛的再生能源政策,導致玉米供給吃緊、價格飆揚,連帶拉高肉品生產成本,未來豬肉和雞肉恐成為貴到吃不起的奢侈品。
金融時報報導,全球主要農產品出口國美國遭逢半世紀來最嚴重乾旱,動物飼料主要來源玉米和黃豆因而歉收,近月來價格屢創新高。
全球最大豬肉加工製造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Smithfield Foods)執行長波普(Larry Pope)指出,該公司內部分析師認為,美國玉米收成量每英畝不到140英斗,可能僅130英斗,恐使原本就吃緊的全球玉米供應雪上加霜。美國政府預估的玉米均收成量為146英斗。
波普形容美國玉米陷入「災難」,因為對肉品生產商來說,一旦飼料價格大漲就會立即感受到壓力。史密斯菲爾德的豬肉加工部門,上一會計年度(4月底止)受到原物料價格飆升衝擊,毛利率下滑。
波普說:「牛肉就要貴到吃不起,豬肉價格其實與牛肉相去不遠,雞肉價格也很快迎頭趕上,美國人是不是真要捨棄蛋白質?」
面對飼料價格攀高,大多數分析師預料家畜業會減少飼養豬隻因應。波普警告,美國肉類價格將以「驚人的兩位數」上漲,每年漲幅逾10%。
波普亦加入家畜家禽業者的行列,呼籲美國環保署(EPA)中止實施再生燃料標準(Renewable Fuel Standard),據此美國國會要求今年運輸工具的玉米乙醇用量,須超過130億加侖。按美國農業部估計,美國生產的玉米將近40%用於提煉生質燃料。
但美國農業部長威薩克(Tom Vilsack)曾表態反對廢止再生燃料標準,主要是出自政治考量,因為該政策很受玉米種植區選民歡迎。
※ 相關報導:
* 美旱災引發「蝴蝶效應」 陸輸入型通膨風險增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255360.shtml
每日經濟新聞指出,美國大旱導致玉米等糧食減產,全球穀物市場的價格隨之暴漲。作為糧食進口大國的中國,必然受到影響。這種影響反應在現貨、期貨市場,最深層次的影響,卻是中國輸入型通膨風險,剛被壓至3%以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能被迫回升。
* 歐元區恐解體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2072700151.html
金磚4國(BRIC)一詞的發明人歐尼爾(Jim O'Neill)周三警告,歐債危機已經進入個關鍵期,尋求解套的搶救期限頂多只剩2年。花旗也發布研究報告指出,未來12至18個月,希臘有高達9成的機率會退出歐元區。
* 日本CPI下跌 陷通縮苦戰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55373.shtml
日本6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出乎意料下滑,印證日本抗通縮陷苦戰,政府持續對央行施壓,要求後者進一步寬鬆貨幣政策。
◆ 台灣要再起 必須洗心革面
【經濟日報╱社論】2012.07.28
開徵證所稅議題歷經4個月的鬧劇終於在一片罵聲中過關,而爭議不休掀起朝野政黨內戰的美牛案,也僥倖得以全身而退,台灣總算可以回到經濟主戰場,對抗前半年的出口衰退、持續的資本設備進口及民間投資雙雙衰退、預估經濟成長率再三下修,從當初預期「保4」、降到「保3」、淪落至「保2」甚至有可能「保1」的慘況,要趕緊設法找到靈丹妙藥,讓經濟得以起死回生。
面對如此嚴重的危機,連政府當局都感到不安,各種「因應景氣對策小組」急忙籌劃要開會座談,從政務委員到經建會、經濟部也紛紛高喊要儘速提出促投資、促出口的短、中、長期措施。但「七年之病不能求三年之艾」,何況台灣已病了不止7年,而尚存的緊急救治時間,絕對不可能還有3年之久。即使求「三年之艾」,我們必然深知,那絕不是10餘年來高掛嘴邊的種種口號,更不是行之10餘年而迄未見到成效的種種既有措施。
因此,當我們看到行政院指示各部會提出「振興經濟」的有感作為之後,首先端出的第一道大菜,不禁深深嘆了一口氣。除了那一套規劃興建大型會展中心、推動國有土地活化之外,真正的主戲,指標性的公共建設項目一攤開,赫然正是已延宕多時,連方向都未能思考清楚的「桃園航空城」,以及完全不足以相提並論的北市華光社區都更案。如果藉此就能力挽狂瀾,讓經濟頹勢反轉,這不僅是緣木求魚,延宕的寶貴時機將一去不復返。
今日台灣的危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中國大陸以5年的時間努力「騰籠換鳥」、驅趕加工出口業的大工程,即將克竟全功。10餘年來台灣依賴對世界工廠的出口為經濟命脈,已經氣若游絲,這正是出口連月衰退、資本設備進口與民間投資衰退的根源,了然於此,則我們既不能以區區台灣的力量讓對岸的世界工廠免於萎縮,則資本設備進口、民間投資與出口的衰退才僅止走到第一步而已,後面就是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
在如此緊急的時刻,政府當局必須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洗心革面」;不僅要把已經裝滿了陳腐窠臼的腦袋清空,騰出空間來給全新的思維、眼光,與革命性的想法,且必須儘快讓台灣「洗心革面」,去除長久以來濫以公權力處處保護、橫加管制、縱容利益團體占地為王的可憎面目,換一張自由開放、公平合理、友善有利的新臉孔。
能如此則一如目前努力以赴的都更案一樣,讓整個台灣從北到南,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都能去腐生新,空出無比巨大的沃土讓近悅遠來,每一項落後偏頗的現實障礙都更換成全新而且生機蓬勃的生力軍。這樣的台灣,即使失去對世界工廠的依賴,源源活水無處不在,又何慮經濟衰退、外人投資不攘臂爭來?
不過,那會是怎樣一張臉孔,不免令人困惑。也許我們找不到十全十美的範本,但同由華人統治、在全球各項評比中歷來名列前茅、外國企業爭相投資而且自由開放的程度幾達上限的新加坡,就是一個現成的實例。
以今日快步走向開放,地理與人文條件上十分近似甚或可以有以過之的台灣,絕對不可能無法超越新加坡,如果加上頭腦煥然一新的政府官員、簡便有效的稅制,以及完全遵從市場運作原理,不刻意逆天行事的種種經濟、勞動政策法規,台灣不僅必將一躍而起,而且會凌駕新加坡而上,因為,我們不僅有更優秀的人才與人民、更完整的產業鏈,而且與中國大陸的精華地帶隔海相望。政府當局,可願意停下腳步往這個方向想一想。
※ 相關報導:
* 景氣快走出藍色憂鬱了? 學者:變數仍大
http://www.udn.com/2012/7/27/NEWS/FINANCE/FIN2/7253885.shtml
國內雖有部分研究機構認為,台灣下半年有機會逐步回穩,但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變數太大,且綜合判斷分數不只包含生產面,分數上升不足以反應景氣將回溫。
◆ 審計部示警:未來五年 政府要還債2.2兆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2012.07.28
審計部昨天提出2011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計部指出,2012至2016年未來五年中央政府償債壓力大,應償付到期債務達新台幣2.2兆元,其中2016年將達到償債最高峰,屆時可能因而帶動利率的彈升。
審計部所公布的總決算報告示警,提及上述龐大償債壓力,其中債務到期結構過於集中,有可能帶動「利率」的彈升,增加政府舉借新債的利息負擔,政府有必要及早妥善規劃短、中、長期債務的舉借。
審計部指出,2011年底,資產總額為一兆一千零三億元,資產負債總額為一兆七百七十五億,相抵剩餘228億。各界關切未列入公債法的政府潛藏負債,預計將造成未來各級政府負擔的支出達14.9兆,中央將負擔11.6兆。
審計部也提具國營事業營運審核結論,指自來水售價從1994年訂定後,已超過17年沒調整,水價長期低於成本,應加強推動「水價合理化」。
審計部表示,自來水公司連年虧損,目前借款餘額已達463億餘元,恐影響公司正常營運。台電截至2011年,離島供電虧損483億元,加重台電經營困難。
審計部說,台電以高價向汽電共生及民營電廠購電,未能適時協商調降購電費率,增加購電支出59億元。中油在2011年也虧損324億元。
審計部表示,五年來台電在軍眷用電、學校用電、農業用電、公用路燈用電、蘭嶼用電等各項用電優惠金額達287億元,至今未撥補,也未檢討優惠政策合理性。
※ 相關報導:
* 證所稅成本 擬全年加權平均
http://www.udn.com/2012/7/29/NEWS/FINANCE/FIN10/7257530.shtml
證券交易所得稅核實課稅對象股票取得成本計算方式,財政部表示,將訂定查核辦法,初步評估,可能採較簡便的全年度加權平均法。
周行一:不景氣時的應對方法
【聯合報╱周行一】2012.07.30
最近國內外頻頻修訂各國的經濟成長率,瞬間大家的心情似乎又回到了全球金融危機時的恐慌,勒緊褲帶的講法甚囂塵上,政府著急的要提出振興方案、企業對員工及股東預警會有多年的苦日子、百姓也不知所措。現在的經濟狀況的確充滿了不確定,該如何因應正苦惱著許多人,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倒是可以整理出一套可供參考的法則,同時應用在企業、政府及一般人身上。
如果經營者擔心景氣惡化,營收受到影響,而沒有足夠的現金償債或支付日常營運費用,直覺上會是必須馬上撙節開銷,包括資遣員工、削減研發支出等等;但是較精明的企業應先稍安勿躁,謀定而後動。首先必須要確定的是,公司的支出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為維持公司營運的支出,例如水電、辦公耗材及設備等等,本來就應是在最有效率的情況下使用;實務上,營運效率高,能以最小成本及費用營運的公司通常最有競爭力,在景氣不好時,正好也是體檢公司營運效率的最好時機。例如這次全球金融危機迫使美國企業更加精簡,在景氣溫和復甦的情況下,可以多賺錢而不需要增加人力,在美國政府拚命要降低失業率時,這是種頗為諷刺的現實狀況。所以在採取任何行動時,您首先應該認真檢驗公司的效率性。
第二種支出與公司的中長期發展有關。例如研發、購買機器設備、擴廠等資本支出,雖然金額龐大卻不宜輕率精簡,當現在這種高風險情況發生時,企業應該先審視當初規劃資本支出的目的,當務之急不是立即縮減,而是重新檢視當時所做的假設及預測是否必須做大幅度的修正,再據以決定新的資本支出水準。如果企業的體質不錯,尤其是現金部位充裕及信用良好,則可以較積極的投資未來,景氣不好時,通常也是汰弱留強的時候,公司應趁競爭者衰弱時增加競爭力,為未來景氣好時預作準備,而現在的研發及資本支出正好是爭取未來成長的最好投資。
現金在景氣不明時,是最好的防身武器,如果企業的營收與景氣好壞緊密連結,就應特別預留足夠現金。實務上,在景氣不佳時,銀行做的都是錦上添花的事情,絕對不會雪中送炭,現金多的公司反而更容易借到錢投資未來,所以企業應針對產品特性,同時根據自己的景氣預測做好現金流的規劃。
雖然對經濟情勢的預測不易精準,企業仍必須培養能對未來有所判斷的智慧,因為對未來的投資,包括人才的培養與儲備等等,與對未來情勢的假設息息相關,具備這種能力的企業,競爭力會大為提升,否則就會任由景氣循環影響,像靠天吃飯一樣,無法在不景氣時累積實力,在景氣好時大有斬獲,所以企業應盡力在景氣不明時增進自己的預測能力,否則就必須較保守的應對不景氣了。
以上所建議的「不景氣時的企業經營原則」,也可應用在政府的施政。政府在不景氣時,更應對未來作聰明的投資,但同時更有效率的辦事,不盲目增加預算赤字,如何不受利益團體干擾,做明智及勇敢的決策,是領導人在艱困時期的重要試煉。對個人而言,除了要盡全力保有工作、注意自己的生活資金之外,更應在不景氣時勇敢投資自己,將來才會更有競爭力! (作者周行一為政大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 名家觀點/全球需要幾次量化寬鬆才夠?
【經濟日報╱陳朝燈】2012.07.30
各國政府為經濟而愁眉不展,8月份眾所矚目的焦點,仍是美國聯準會到底會不會推出第3輪量化寬鬆(QE3)?歐洲是否會推出第3輪的長期再融資操作(Long Term Refinancing Operation)?歐元債券通過的機會是否升高?本季各國貨幣政策方向,仍是牽動全球投資市場的關鍵。
目前美國利率已是降無可降,美國聯準會(Fed)在年初時就已宣布,至少到2014年底,基準利率都會維持在0-0.25%的歷史低檔。接下來能用的工具就是實施QE3,以近期及第3季預估數據看來,美國經濟仍持續走軟,QE3的實施主要是用來防止經濟進一步走跌與金融崩盤的威脅,對經濟成長的刺激效果反而不大。
就時間點來看,QE3很有可能在今年9月中推出。因為7月公布的數據雖然仍是下滑,但還未急迫到需要立即實施,然而下滑的數據透露出景氣擴張趨緩的訊息,也拉高了9月中QE3實施的機率。
其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是觀察重點,美國6月的PMI指數已跌落至50以下,若是7~8月仍在50以下且持續下滑,就代表經濟活動力持續轉差,勢必再次推出刺激經濟方案。另外,就業數據也不理想,就業人口仍遠低於金融海嘯前的水準。美國企業的第2季財報也多半未如預期,企業獲利不佳的情況下,自然雇主聘雇員工的意願就降低,失業率恐維持在高檔。
另外一個指標是美國經濟週期研究院(ECRI, Economic Cycle Research Institute)的領先指標,前二次實施QE都是當這個指標下滑到負10以下的時候才祭出,現在這個指標雖然只到-2.3,但這次聯準會可能會提前而不等到負10才推出,否則過於接近美國總統與國會大選,聯準會的中立性將受到質疑。
貨幣政策是兩面刃,必須兼顧維持流動性與避免通膨隱憂。目前來看,美國的核心CPI(扣除能源與食物價格因素)僅1.8%,通膨暫時不會對QE3形成阻礙。
現在投資人該問的是:到底還需要幾次的量化寬鬆?每次經濟欲振乏力解藥就只能是量化寬鬆?實施QE3與不實施QE3的投資策略該怎麼擬定?以美國的財政狀況來看,至少還需要2次的QE操作、每次規模應達5,000億美元,也就是總規模至少要達1兆美元才夠。
當實施QE3之後,哪些資產會受惠?就前二次的經驗來看,實施QE政策後的一到二個月資金會搶進風險性資產,像是高收益債券、高股息股票、新興市場股市及商品市場,投資人可考慮提前布局。
若不實施QE3,市場可能憂心流動性及出現失望後的反應,資金恐趨向避險,如此便不利於風險性資產,宜改採低波動、高品質的資產配置。總之,QE3對於投資市場的激勵效果將明顯小於前兩次的效果。
再看歐洲,相較於美國,歐洲邊緣國家的信用狀況的確令人憂心忡忡,歐洲央行實施新一輪LTRO的意願也隨之提高,可能的實施點預計在9月份。
目前歐洲已有5國提出紓困要求,希臘退出歐元區的老問題還未解決,又出現新狀況,西班牙可能會在8月間,由僅需對銀行體系紓困擴大至對整個國家紓困。由於西班牙政府下修明年經濟預測,由0.3%調至-0.5%,使得西班牙10年期指標公債殖利率再度升破7%的求援臨界點。
市場看起來風雨飄搖,但投資人不必陷入憂傷恐慌的情緒。投資人可趁此時對資產配置進行調整。治本之道唯有結構性的改變、撙節支出、降低財政赤字,採取較為一致的財政政策與稅率政策,危機才能真正解除。
(本文由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口述,記者張瀞文整理)
社評-防歐債危機擴散 德法須合作
【本報訊】2012-07-31 旺報
德國媒體報導,國際貨幣基金會認為希臘很難兌現緊縮財政的承諾,8月下旬可能無法如期償還歐洲央行38億歐元的債券,應該停止9月間對希臘既定的救援貸款計畫,德國政府似乎也無意提供額外援助,導致希臘將退出歐元區的傳聞甚囂塵上。
歐元區的經濟景氣雖然不好,但尚未至整體衰退的地步。希臘此時若果真出現債務違約現象,新政府又拒絕承諾實施更嚴格的金融緊縮政策,被迫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會大幅提升,形成危機擴大效應亦在所必然,歐元前景堪憂。
回顧歐洲共同體這一甲子的歷史,政治妥協是各國推進統合的必要手段。歐盟峰會今年6月下旬達成解決歐債問題的協議,仍然是妥協下的產物。身為歐盟最大經濟體和最多金援的德國,從原本的消極不作為至接受歐盟峰會決議,除了受到國內失業率連續數月攀升的影響,歐元貶值帶動德國出口激增,才是讓梅克爾總理妥協的主因。理論上,歐盟峰會決議短期內可避免債務危機持續惡化,但就維繫歐元長期穩定而言,歐盟恐仍須設法解決成員國間的利益分歧。
歐元區計畫今年內成立統一的銀行監管機構,今後難免會受到歐盟內英、波、捷或瑞典等非歐元國堅持財政自主權的掣肘。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即意有所指地呼籲,歐盟國家若想避免分裂與走向衰亡,惟有團結與合作解決歐債危機。
歐元區成員對債務國家紓困的態度,顯然不一致。7月上旬歐元區財長根據歐盟峰會決議,同意提供西班牙1000億歐元的紓困貸款案,就受到芬蘭的杯葛,堅持債務國家必須提供現金抵押品作為貸款擔保。芬蘭是少數擁有頂級3A信評等級的歐元區成員,向來主張嚴格的金融緊縮政策,相當程度反映了歐盟邊陲地區金融健全國家對讓渡主權和失去影響力的不安。
隨著歐債危機的擴大,歐元區及非歐元區間的分歧加劇,非歐元區內逐漸成形的次區域集團,亦日趨明顯。北歐傳統經濟強勢國家尋求與波羅的海成員國合作,經濟弱勢且缺乏整合的中歐國家,也希望聯合北巴爾幹國家的力量,儼然想在歐盟內部制衡歐元國家的政策獨斷。未來歐債危機無論如何解決,非歐元成員國恐怕只會愈加關注自身的經濟和安全利益,無助於歐盟邁向政治統合的長遠目標。
歐盟成立歐元貨幣區風險原本就高,在缺乏有效的金融調整機制下,區內任何國家若出現嚴重的財政問題,整個聯盟就可能陷入分崩離析。近日歐盟執委會、歐洲央行與IMF代表連袂前往雅典,評估對希臘進行第二輪信貸的可行性,隨後德法兩國再藉著熱線發表聯合聲明,承諾「將竭盡所能維護歐元區的完整性」,顯見梅克爾與奧朗德兩人都意識到,拯救歐元不能只靠任何單一國家。
歐債遠景短期內尚難明朗。靠借貸度日的希臘能否補足數百億歐元的財政缺口,既決定了它留在歐元區的命運,也是促使歐元區發生金融恐慌的因素,尤其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宣布將延至9月中旬才會裁決ESM和《歐盟財政契約》的訴訟案;換言之,德國憲法法院的ESM判決拖得愈久,市場的不確定性就愈多,外界對歐元區重要決策的信心也會愈弱。
目前國際輿論評估歐債危機的結果,或堅信債務國經過痛苦的緊縮政策,終將擺脫困境,或基於體制缺失而認為歐元遲早走入歷史。不過經驗顯示,歐盟統合既未脫離德法聯盟的本質,歐債危機儘管已瀕臨擴散風險,只要德法兩國啟動合作機制,歐債危機亦終能成為轉機。
※ 相關報導:
* 克魯曼專欄/保住歐元 歐盟兄弟得同心
http://www.udn.com/2012/7/31/NEWS/WORLD/WOR2/7261170.shtml
為什麼歐元誕生後,可以運作數年?因為南歐榮景掩飾它的結構缺陷。歐元誕生使投資人相信,他們可以放心的把錢借給曾經被認為有風險的希臘、西班牙等國家。在如此認知下,資金源源湧入這些國家。
◆ 希臘資金外逃 匯出上百億歐元
中央社 2012.07.31
希臘資金外逃嚴重,過去兩年流到國外的資金估計高達160億歐元。希臘媒體最近報導,2010年有731名希臘人總共匯出近10億歐元到海外,其中403人去年報稅紀錄是低收入戶。
德國「世界報」報導,希臘報紙「新聞報」(Ta Nea)所公布的名單是希臘中央銀行的紀錄,財政部方面也加以證實。
資金外逃的問題不但令掙扎在失業和減薪困境的希臘大眾憎惡,也影響幫助紓困的國家對希臘的觀感。德國媒體指出,希臘逃漏稅問題嚴重,政府對於逃漏稅者的伎倆卻無計可施。
希臘媒體報導,1名去年報稅填報年收入只有2萬5099歐元的希臘人,過去1年匯到國外的金額高達2590萬歐元。
許多匯款到海外者都以購貨付款為由。稅務人員表示,查緝逃稅並不容易。
希臘財政部今年2月曾公布1項資金外流的資料,在過去兩年流到國外的資金估計已高達160億歐元,其中有10%流入瑞士。希臘政府希望能與瑞士協商,簽署稅務協定。
除了瑞士,許多希臘人會把鉅額資金匯到英國或是賽普勒斯。德國媒體曾報導,有錢的希臘人會投資購買倫敦市精華區的房地產,也因此炒高了當地豪宅價格。
※ 相關報導:
* 意外!日本工業生產 連三跌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22012073100178.html
日本6月工業生產意外下跌,為連續第3個月負成長,分析師認為這顯示日本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復甦,受到海外需求疲弱影響,正逐漸失去動能。這也導致日本央行有可能在下次會議將再度祭出寬鬆措施以作為因應。
* 俄土債券 人氣紅不讓
http://www.udn.com/2012/7/31/NEWS/WORLD/WOR2/7261156.shtml
國際投資人本月購買51億美元的土耳其債券,使外國持有率升至24%,凸顯全球殖利率第2高債券的吸引力。國際投資人也青睞俄羅斯債券,隨著俄羅斯推動開放債市,明年上半年持有率可望激增為5倍。
◆ 觀察站╱政府給信心 全民總動員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特稿】2012.07.31
主計總處今天大幅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只剩下2.08%,主計總處坦言,如果國際景氣進一步下探,保2會有壓力,政府和民間都要有心理準備,下半年的景氣雖然沒有上半年那麼糟,但也只能持平,救經濟得全民總動員,這是上至政府下至民間,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這次倫敦奧運,在有限的預算下,辦出一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開幕式,也讓世人重新見識到「大英帝國」的光輝,這或許就是一種信心的展現,非要把這場4年才有的一次全球最大盛事辦好的決心。
在國內,台灣的經濟體質其實不差,但欠缺的是信心,包括民間對實值薪水縮水,造成的消費信心不足,甚至是今年以來,政府從美牛、油電雙漲到證所稅等諸多政策上的擺盪,不但讓人民對執政團隊的信心降到歷史新低,也對前途感到茫然。
很多時候,「拼經濟」不能光靠用說的,更需要的事實際行動,目前看來行政部門已經全面動員,召開5場財經系列研商會議,找來工商團體和企業領袖協助把脈,研商對策,針對國際經貿、勞資關係暨人力資源政策和能源政策等開出藥方。
既然處方籤已經有了,遵照醫囑準時吃藥很重要,樂見政府這時候聽取民間聲音,但希望把傾聽化為實際行動,否則每次遇到國際景氣突變,勞師動眾找來大家開會,但最後仍一意孤行,救經濟的信心可能會繼續盪到谷底。
※ 相關報導:
* 出口太差! 全年GDP勉強保2
http://www.udn.com/2012/7/31/NEWS/FINANCE/FIN2/7262161.shtml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天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0.16%,是98年第4季以來首次負成長,並且調降台灣全年的最新經濟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降為2.08%,勉強保「2」,5月原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3.03%,主計總處表示,經濟成長率下修主因是出口太差。下半年經濟成長率雖比上半年好,但成長動能仍然持平偏弱。
上半年表現 台灣居四小龍之末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2.08.01
主計總處昨(31)日初步統計,上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0.11%,居亞洲四小龍之末。主計總處表示,我高科技產業正面臨美韓品牌大廠夾殺,加上大陸推行「進口替代」威脅,產業保衛戰一觸即發。
亞洲四小龍中,香港尚未公布第2季數據外,台灣上半年經濟成長率表現,跑輸南韓、新加坡,台灣在第2季更出現負成長。主計總處資料顯示,上半年我GDP是0.11%,南韓是2.6%,新加坡是1.65%,香港僅公布第1季GDP是0.4%。
主計總處經濟預測科長高志祥說,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表現相對疲弱,牽涉到產業結構等複雜原因,但外界更須重視,台灣上半年對大陸出口衰退幅度(年減8.8%),遠高於平均衰退幅度(年減4.7%),顯示大陸近年推動的進口替代政策,已替代掉我部分產業出口動能。他指出,近年大陸積極扶植面板、太陽能及若干策略性產業,已讓兩岸產業逐漸由互補轉為競爭態勢。
※ 相關報導:
* 日韓製造業 壞消息不斷
http://www.udn.com/2012/8/1/NEWS/WORLD/WOR2/7264021.shtml
歐債危機延燒、中國經濟減速與美國復甦遲緩拖累全球需求走低,使亞洲主要出口國家經濟轉趨惡劣,日本7月製造業景氣衰減速度創15個月來最快,南韓6月工業生產也意外下滑。
◆ 歐美央行發功 股債匯商品齊揚
中央社 2012.08.01
美國今年大旱,造成玉米價格高漲,加上歐洲中央銀行(ECB)總裁德拉吉(MarioDraghi)矢言致力搶救歐元,啟動股市飆漲,激勵商品、股市、債市與美元匯率齊步上揚,是逾2年來首見。
彭博報導,由24種商品組成的標準普爾GSCI總回報指數,7月累漲6.4%,改寫2011年10月來最大漲幅,主要由原物料帶漲。MSCI AC世界指數7月計漲1.4%。衡量美元兌6種主要貨幣匯率變化的美元指數(DollarIndex)累揚1.3%。
另外,據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Lynch)的全球市場企業債券指數(Global BroadMarket Index)顯示,各類型債券平均報酬率達1.4%,寫下去年12月來之最。
上回股、債、匯市與商品同步上揚是在2010年4月,當時希臘倒債疑慮正熾,而美國經濟數據已見好轉。
值玉米價格7月狂飆,改寫近1/4個世紀最大漲幅,小麥價格也衝上4年高點,金融資產也「漲」聲不斷,與此同時,決策官員則醞釀出手提振景氣。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奇(Ben S. Bernanke)透露,他準備好將採取更多行動,德拉吉也承諾將「竭盡所能」力挺歐元。
美國Thornburg投資管理公司主管布蘭迪(JasonBrady)表示:「全球股、債、匯與商品齊揚,主要拜央行發功之賜。如今,央行的貨幣政策,一舉一動,可說動見觀瞻。央行的行動,有利所有資產價格,卻不利存戶與欲在合理價位買長抱型投資標的的投資人。」
股、債、美元與商品齊奏凱歌,這是非比尋常的事,因歐債危機與中國大陸成長趨緩,帶動美元與美債避險需求,同時則扼殺股市樂觀情緒,並損及油價。
隨著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升高,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在截至3月為止的1年內將其現金部位由3%大幅提高至11%,相對降低對股市及債券的曝險度。
在2010年4月,美股狂飆,主要拜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第1季與第2季獲利分別激增52%與48.5%。美債與美元同步上揚,主因市場憂心希臘可能違約倒債。商品所以走揚,主要拜經濟數據好轉,以及投資人大買黃金、原油與玉米等替代投資工具。
※ 相關報導:
* 亞洲經理人 重新擁抱現金
http://www.udn.com/2012/8/1/NEWS/WORLD/WOR2/7263970.shtml
據道瓊社調查,歐元區利空頻傳,使亞洲基金經理人7月爭相逃離受景氣循環影響的資產類別,重新擁抱現金,為三年多來首見,對台股看法從小幅加碼降至中立。路透調查則顯示,投資人持有的債券比率處於至少2年半來最高。
◆ 緬甸門戶大開 投資新樂園
【經濟日報╱記者宋健生/仰光報導】2012.08.01
緬甸成為世界投資新明珠。大前研一指出,繼金磚4國及維他命(VITAMIN)10國之後,緬甸與柬埔寨、寮國及孟加拉4國將以超低工資,成為全球新生產基地,行政院長陳為提升新興市場影響力,也由經濟部規畫至緬甸拓點,本報今起一連3天,將從「經濟」、「產業」及「投資」探討緬甸發展及台商投資機會。
「緬甸是資源豐富國家,現在的變化令人鼓舞!」2012年6月16日,剛度過67歲生日的緬甸民運領袖翁山蘇姬,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領取延遲2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她向全世界宣示緬甸的改變。
就在翁山蘇姬領獎的前5天,一群台商清晨6點已抵達桃園機場,準備趕搭7點飛往仰光的華航班機,他們包括紡織界榮鑫實業董事長李麗生、世康實業總經理邱秀輝、生產成衣的佳金實業主管蔡忠樺,另有一位百加針織董事長吳珠春,1993年就進入緬甸,在仰光投資設廠生產毛衣,美國實施經濟制裁後,一度把廠房賣掉,如今又決定重回緬甸市場。
台商回頭 四處找地建廠
過去高峰時期,緬甸有200多家台商紡織廠,但美國1997年實施經濟制裁,台商紛紛撤離,只剩10幾家。
吳珠春說,最近這些台商又開始回頭,有的聯絡過去員工,有的四處找地,忙得不可開交。
位處東南亞、中國與南亞交界地帶的緬甸,領土面積67萬6,578平方公里,是台灣的19倍,人口6,000萬人,約為台灣的2.5倍。
緬甸擁有豐沛的石油、天然氣及礦石資源,寶石和玉石在世界享有盛譽,另外森林資源也很豐富,全國擁有3,412萬公頃的林地,大約是2.4萬座阿里山森林風景區。
然而,緬甸在近半世紀軍政府統治下,成為亞洲最貧窮國家之一。亞洲開發銀行報告顯示,緬甸人年均收入約715美元,全國有26%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每天賺不到1.25美元,只有25%的人擁有電力,即便如此,供應也不穩定。
全球財團 投以關愛眼神
2011年3月,對緬甸來說是重要轉捩點,登盛就職文人總統,宣示將進行政經改革與開放門戶。
「翁山蘇姬獲准出國領獎,也是重要指標」在緬甸投資油礦的黃朝國說,國際社會開始認為,緬甸這回開放「是玩真的」。各國陸續解除對緬甸的制裁或禁令,全球大型財團企業,也開始對緬甸投注關愛的眼神。
下飛機由空橋走進仰光機場,抬頭就看到三星免費贈送的廣告看板,市區到處可見三星贊助的巨型T霸及電子看板,百貨商場裡,三星、LG的家電用品、手機,總占據最明顯的櫃位。
「全球資金都往緬甸冒險,台商為什麼不順風而行、搶食商機!」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認為,只要緬甸政府有具體作為,真正落實決心,並頒布相關法令,台商就沒有好擔心的。今年4月2日,緬甸央行公布實施浮動匯率制,訂定818基亞兌1美元的匯率,符合黑市行情,為文人政府上任一年多來,最劇烈的經濟改革。
※ 相關報導:
* 條件差 改革才起步
http://www.udn.com/2012/8/1/NEWS/WORLD/WORS1/7263945.shtml
「緬甸可能是全世界發電機最多的國家」,達新緬甸廠總經理陳武耀強調。...「緬甸是一個低工資、高消費的國家」緬甸開拓高爾夫暨愛心聯誼會副會長曾春雲說,這種情況真的很詭異,一般人不是親身到緬甸,根本很難想像。
世界經濟大蕭條 殷鑑不遠
【朱雲漢】2012-08-03 中國時報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一九三○年代「大蕭條」以來最險惡的金融危機之中。這場危機不僅僅可能導致歐元體制的崩解,還有可能引起歐洲金融與經濟的全面崩潰,進而將整個世界經濟推入世紀性大蕭條的深淵。
八十一年前,讓全球經濟陷入「大蕭條」的導火線正是歐洲爆發全面金融危機。一九三一年五月奧地利最大的銀行Credit-Anstalt突然宣布破產,連帶的迫使德國第二大銀行Danatbank在兩個月後應聲倒下,接下來連鎖反應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引爆全球性銀行信貸危機。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歐洲決策精英早已淡忘這段慘痛的歷史,直到二○○九年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的一位印度裔董事阿罕麥(Liaquat Ahamed)撰寫的《金融諸侯:毀滅世界的央行總裁》(Lords of Finance:The Bankers Who Broke the World)問世,這場歷史悲劇才重新進入西方政策精英的視線。
這本獲得當年度普利茲獎的暢銷書生動的敘述著,為何一個經濟規模僅及於德國十分之一的奧地利,卻因為未能阻止其最大銀行的倒閉,而引爆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這本書聚焦在當時處於風暴核心的英德美法四大央行行長,阿罕麥認為由於這四大行長受到國內政治因素的牽制、陳舊觀念的束縛,在紐約股市一九二九年崩盤之後,對於世界經濟體系內潛伏的災難性風險認識不足,無法即時攜手合作並採取斷然措施來挽救市場信心,最終引爆一九三一年的歐洲金融危機,一發不可收拾。
在這段驚心動魄的危機引爆過程中,總體經濟處於比較健全狀態的法國央行不願為德國提供大規模的紓困,法國願意提供的援助方案每次都是規模不足、時機延誤、條件過苛。對於是否應該同步解除德國的一戰賠款,法國政府也與美國爭論不休,更是雪上加霜。在僵化的「金本位」制度下,陷入嚴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英國只能以大幅削減預算以及提高利率因應,由於現役軍人嚴重不滿自己的薪資面臨大幅縮水,一場皇家海軍的兵變震動全國,倫敦股市立刻一洩千里,此時全球市場信心全面崩潰,一場世紀性災難已經無法避免。
去年秋天德國經濟學家林德納(Fabian Lindner)在《時代週報》發表評論文章,他提醒德國民眾和政治人物應汲取歷史教訓,他特別擔憂今日的歐元區債務危機與一九三一年非常相似,目前德國政府對希臘與西班牙的不妥協態度,與大蕭條時期美國、法國對德國的嚴苛態度如出一轍。不過到今日為止,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對於這些勸告仍舊充耳不聞。默克爾政府和德國央行仍舊要求出現債務危機的成員國實行嚴格的財政緊縮政策,作為獲得德國主導的紓困方案之先決條件。而德國願意提供的紓困方案,每次都被批評為規模不足、時機延誤、條件過苛。歷史好像正在重演。
當年規模有限的奧地利就拖累了全歐洲,如今西班牙的GDP在歐元區排名第四,在全球排名第十二,相當於希臘GDP的五倍。最近西班牙十年期國債利率又攀升到七.五厘,西班牙股市綜合指數從二○○八年的一萬五千點來到近日的六千點,已經整整下跌了六十%。今天西班牙失業率是二四%,十六歲至二十四歲失業率更高達五四%,也達到美國一九三○年代的失業率高峰。
目前西班牙各大銀行正面對一千億歐元呆賬,即使歐洲央行在九月前願意進行緊急注資,也頂多只能買半年的喘息。歐洲各國銀行都背負著「歐豬五國」的國債呆帳,因此解決歐債危機的釜底抽薪之計是加速進行歐元地區的財政統合,並在所有歐元成員國的背書下發行歐洲債券取代目前各國主權債券。此一建議目前獲得義大利、法國、奧地利等國支持,但是此舉在德國、荷蘭與芬蘭都面臨強大的民意反對,德國默克爾政府更是抵死不從。看來歐洲的民主失靈正將世界經濟一步步推向懸崖邊上。(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 重點不是保幾 而是結構的問題
【本報訊】2012-08-03 中國時報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最新的國民所得統計及經濟預測報告,今年經濟成長率下修為二.○八%,高於許多民間機構預測的不到二%。今年全球經濟情勢丕變,預測值從保四、保三,到現在的保二;看了官方的預測數字,或許有人認為「幸好保二成功」,但我們要強調的是,保幾已不是重點、也不是問題了,真正的問題與令人憂心者,是台灣整體經濟結構的問題。
今年經濟受累於歐債危機,該是無庸置疑;歐盟整體將衰退○.二%,歐盟五大經濟體中,只有火車頭的德國維持一%的正成長,英、法為零成長,受債務問題拖累的義大利與西班牙則衰退二.一%、一.六%。美國則因復甦腳步緩慢,第二季經濟成長僅一.五%,是去年第三季以來最差的表現,市場都已擔心美國是否會陷入停滯。新興經濟體中,則以大陸經濟走緩,第二季成長率甚至跌破八%最震撼,大陸經濟「著陸」已無疑問,差別只在硬著陸或軟著陸。
全球主要經濟體齊步放緩,這已經接近末日博士魯比尼說的「完美風暴」。在這種大環境下,以出口為主要經濟命脈的台灣經濟,表現當然不如意。特別是出口金額領先內需反轉直下,連續六個月衰退,上半年出口衰退四.七%,經濟成長率僅○.一一%,居四小龍之末。但問題是其餘鄰近國家如韓、星、港,上半年出口成長率好歹都還維持正數─甚至包括經濟體質衰弱的日本出口也增加五.八%,受歐洲衰退影響最鉅的大陸出口也成長八.七%。韓國上半年經濟成長維持二.六%、新加坡有一.六五%,也遠高於台灣。
顯然,除了大環境的惡劣外,台灣更有根本的產業與產品競爭力的問題。台灣一直以科技產品為出口主軸,但近年面臨美國的蘋果、韓國的三星夾殺,台灣的PC產業大受打擊,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也步步敗退,市占率不斷下降,日前在美國的機種甚至被迫打對折促銷。台灣的DRAM、面板齊陷困境,虧損動輒以數百億元計,PC產業雖仍有獲利,但也在艱苦求生存。
此一現象顯示,在全球進入由蘋果引領風潮的「後PC時代」(或是所謂的去PC時代),台灣發展廿多年、以PC為主軸的科技產業,未能與時俱進、快速調整因應,結果反映在個別企業上,是虧損增加、財報難看,進而只能減少投資;反映在總體經濟上,則是出口衰退、投資不振。如果台灣的產業結構未能妥善的調整因應,未來即使全球經濟復原,台灣的經濟還是難有亮眼表現,但政府與民間至今似乎仍未能提出因應策略與解決之道。
如果再觀察我們對各地區的出口,又可看出另一個結構的轉變。大陸一直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地區,在簽署ECFA後,必然對出口大陸更有正面助益。但,我們卻看到上半年台灣對大陸出口衰退八.八%,遠高於平均值。其中隱含的訊息是,過去兩岸產業分工,互補大於競爭,台灣也以投資帶動出口;但在大陸不斷加強並提升其產業層級,增加進口替代品的生產後,台灣的優勢下滑,受此影響最明顯者當屬面板、太陽能。這個結構變化的趨勢不可能反轉,台灣如不能尋得因應策略,未來情況只會更糟。政府與民間是該及早因應。
反倒在出口一片黯淡中,有一個產業算是異軍突起─觀光產業。吸引外國人來本地觀光、消費,實際上算是一種勞務的出口。台灣上半年拜陸客來台人數增加之賜,帶動國內服務業、零售、餐飲等產業。觀光產業號稱無煙囪產業,汙染更少、創造的就業機會更多,的確值得大力發展。不過,政府也該注意,陸客來台人數增加後,出現不少問題。政府如果希望觀光產業是台灣一個可永續發展、經營的產業,是該正視並解決相關問題。
救歐債 學學開發中國家吧!
【經濟日報╱編譯彭淮棟、簡國帆/綜合外電】2012.08.04
10年前歷經主權債危機的阿根廷最後還了債,還奉上28%的報酬率;馬來西亞遭逢危機後,透過重整債務和擴張性財政政策等措施走出深淵。這些開發中國家的經驗,應能帶給歐元區諸多借鏡。
鉅額資本流入助長新興國家的房地產和股市榮景,進而推升國內所得與需求,使部分產業快速成長。這會導致總體經濟失衡,多半不是以政府赤字升高的形式呈現,而是顯現在經常帳赤字攀高上,反映民間舉債揮霍的現象。直到市場警覺到這種情況無法持續下去時,即使只是小事件,也足以引發資本外逃與金融危機。
這就是歐元區現況。投資人把核心國家的儲蓄轉向周邊國家,造成歐洲南、北部「生產力分歧」。
要矯正失衡,透過國內萎縮來調整太痛苦,可能重創社會並掀起政治動盪。況且,這未必行得通,唯有出口增幅足以彌補內需下滑的缺口,這種策略才能促成經濟復甦。
阿根廷和馬來西亞過去也遭逢類似危機,未依循傳統的處方仍治癒經濟重症,可供歐元區學習與借鏡。
阿國3日償還最後1筆23億美元的債券,給10年前美元存款遭政府沒收的民眾,也讓未認賠轉售債券的民眾獲得28%的報酬率。
阿國2002年沒收美元存款以遏阻銀行擠兌,要求民眾把存款換成已嚴重貶值的披索,或接受10年期美元債券。
當時很少人相信才剛違約的政府會守信,但阿國兌現承諾,陸續償還了92.4%的債券,外幣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也從2002年底的166%,降到去年底的42%。
經濟部漲洛倫奇諾公布做法:回絕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銀的撙節要求、威逼「禿鷹基金」認賠,且把退休金基金及航空與石油業者收歸國有,以其資產創造就業,並動用央行準備金償付外債。
馬來西亞則實施資本管制、重整債務、推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終於走出陰霾。
※ 相關報導:
* 伊爾艾朗專欄/搶救經濟 政策比央行夠力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71494.shtml
各國央行可能是解決方法的一環,然而其角色的重要性越來越小,所擁有的政策火力也愈來愈弱,重擔已經轉移到其他決策者與政治領導人的肩上。唯他們才握有必要的工具解決當前各種基本問題,例如成長太小、在錯誤領域累積太多負債,以及民間資本不願進入投資及其他生產部門等。
◆ 誰才是「世界工廠」的接班人?
【經濟日報╱社論】2012.08.04
當以英文磚塊(BRICK)的諧音創造出來的新詞「BRICs」(金磚4國),隨著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的繁榮景象一一褪色而漸漸淡出之際,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立刻又創出一個新詞「VITAMIN」,標榜出他認為將再領風騷的10個新興國家:越南、印尼、泰國、土耳其、阿根廷、南非、墨西哥、伊朗、伊拉克及奈及利亞。
其實依過去「BRICs」或「PIIGS」(歐豬5國)的前例,這10個國家不該共用7個字母,寫成「VITTAAMIIN」才較為妥切;但可能因過於累贅而不此之圖,否則將來再將10餘個國家「送做堆」,那個英文字母豈不冗贅到不忍卒睹?即使如此,湊這個英文字母仍然未竟全功;因為南非應為S而非A,不然將置眾多非洲國家於何地。
事實上,將一群國家標舉出來,取一個引人注目的英文綽號,已經是各投資機構爭相效尤的把戲,層出不窮的新詞,已經讓人失去胃口,譏為東施效顰,除非在新詞之後真能點出發人深省,乃至令人一新耳目的新義,才有可能與金磚4國、歐豬5國相提並論。
「VITAMIN」10國很可能具備此一條件,而且與「金磚4國」的凋謝有此起彼落的關聯。其實,金磚4國本來就是一部拼裝車,只是在中國崛起之際,將其他3個「大」國也湊在一塊。中國固然大,但全球注目的焦點不只是13億人口,而是其有效運用大量廉價勞工,形成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世界工廠,20年之間一面填補全球先進國家量販店的全部貨架,一面藉此令經濟高飛,締造出20年間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兩位數的新經濟奇蹟。至於人口也高達10億的印度,則完全不足以同日而語,而規模雖大,多賴能源物資取勝的俄羅斯與巴西就更等而下之了。
不過,輝煌了20年的中國經濟,近來忽爾變色;由於一意孤行要「騰籠換鳥」,沿海的世界工廠飽受摧殘,眼看已奄奄一息,在世界市場不知何處尋覓、擴大內需也徒為畫餅的現實之下,如何延續20年的榮景,大有疑問。在中國忽然洩氣的情況下,金磚4國自更不可聞問。
但自半世紀前台灣的超迷你世界工廠獨霸先進國家貨架,到近20年中國超級世界工廠橫掃全球之後,世界工廠已成為人類世界尤其先進國家不可或缺的成分。
當中國世界工廠打烊,人類世界忽然斷炊,將何以為繼?因而世界工廠此處熄火,必在他處另起爐灶,究竟會在那些國家?這就是今天全球最大的謎團。
由於今天許多尚待開發的新興國家總共擁有高達數十億的廉價勞力,是中國的3、4倍之多,摩拳擦掌,準備取而代之者所在多是。其中若干人口合計起來可與中國相當者足以建構起新一代世界工廠,就有可能再領風騷20年,締造出舉世矚目的新奇蹟。因而自詡獨具慧眼者乃戮力蒐尋,可以早人一步,別出心裁地挑出中國的接班人。「VITAMIN」10國就是一個新嘗試。
其實我們早在幾年前已經指出,新的世界工廠正在醞釀,最有賣相的新興國家,不外乎東南亞的東協10國加上孟加拉等在地緣上與大中華經濟圈關係密切而積極尋求代工機會的國家,以及中南美洲與終端市場接近因而運費成本頗占優勢的巴西、墨西哥等國。從目前台灣對中國出口衰退而對東南亞國家則大幅挺升的現況觀之,這樣的推測雖不中亦不遠矣。
20年來仰賴世界工廠為經濟命脈的台灣,必須比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更注意此事,因為對中國的依賴既斷,則命脈將從何處接續、如何接續、何時接續,誰說不是第一等大事?
◆ 日本電子大廠 被匯率害慘
【經濟日報╱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2012.08.04
昔日被視為日本光榮的夏普、索尼,最近不斷傳出虧損擴大、股價暴跌等負面消息,黃金招牌蒙塵,日圓升值和市場萎縮是其中兩大致命元兇。
日圓兌美元匯率,從2007年中的124升值到最近的78,日元在5年之間大幅升值將近六成,對於出口導向的夏普、索尼形成難以承受的重。
夏普、索尼做的是全球生意、收的是美元等國際貨幣。以同樣賣出1台1,000美元的電視為例,2007年換算回日圓是12.4萬元,但現在卻只剩下7.8 萬元,在成本、售價等外在條件不變的假設下,換算日圓的營收就縮水近四成,獲利衝擊更是可想而知。日圓升值讓這些昔日風光的電子大廠競爭力大幅倒退,偏偏兩家公司主力的液晶電視市場,這兩年成長開始出現疲態,猶如雪上加霜。
◆ 豪門提親…看上思源軟體實力
【經濟日報╱記者陳碧珠/台北報導】2012.08.04
新思科技收購思源科技,前者是全球電子設計自動化(EDA)龍頭,後者是台灣唯一的自動偵錯EDA工具供應商,思源與新思的聯姻,可說是嫁給「好門」跟「豪門」,顯示台灣半導體軟體實力受到國際大廠認同。
新思近5年透過併購強化競爭力,3年多前擠下益華成為全球最大EDA廠,新思最近一次較大的收購案是今年2月買下全球第4大EDA廠微捷碼。
根據統計,EDA產業只占整體半導體產業營收約2%的比重,但有人形容晶圓製造廠或者IC設計公司若要研發新產品,與EDA廠的配合好比軍隊與軍火,EDA提供強有力的軍火,才能帶領軍隊打出勝戰。
※ 相關報導:
* 全球EDA一哥 122億併思源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7271542.shtml
全球電子設計自動化(EDA)龍頭新思科技(Synopsys)旗下子公司將以每股57元,跨海收購台灣思源科技100%股份,總合併金額122億元,明年1月底前完成合併,屆時思源將從台股集中市場下市,成為新思旗下100%持股子公司。
未來20年 亞洲經濟靠東南亞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2.08.05
「IHS全球透視公司」發布報告指出,未來20年東南亞將成為帶動亞洲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華爾街日報報導,IHS全球透視公司首席亞太經濟學家畢斯瓦斯在報告中指出,雖然過去10年亞洲經濟主要由中國大陸和印度帶動,但東協10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總和已經超過印度,可能在16年內超越日本。東協GDP總和已從2000年的6000億美元成長到今年的2.3兆美元,可望在2020年增至4.7兆美元,2030年逼近10兆美元。
畢斯瓦斯說:「東協已經是新興亞洲的第三大經濟成長引擎。未來20年東協的消費者支出會快速增加,從而使全球跨國公司的組織結構大幅轉變,歐美跨國公司會轉以亞太地區為中心來制訂總體策略。」
報告指出,包括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在內的東協重要經濟體經濟持續發展,可望為亞洲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和投資項目,並且吸引更多全球知名品牌前來。
畢斯瓦斯認為,印尼將是東協的領頭羊,因為它的人口將近2.5億,居全球第四,僅次於大陸、印度和美國。他預測2030年印尼GDP將達4兆美元,超越南韓與澳洲。
儘管印尼有貪汙腐敗、基礎設施不足和管理不良的問題,但畢斯瓦斯認為,目前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經濟欲振乏力,大陸和印度經濟成長也趨緩,印尼和東南亞將是幫助全球經濟擺脫困境的重要助力。
※ 相關報導:
* PMI降至低點 1個中國2種解讀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273458.shtml
中國7月的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八個月低點,而一向低於官方數字的匯豐中國7月製造業PMI,卻回升至三個月高點,讓人看不透中國製造業的真實狀況,經濟學家也有不同的解讀。
◆ 氣候變遷 也納理財風險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2.08.05
美國顧問公司Mercer最新的調查發現,全球包括退休基金和基金會在內,83%資產管理人認知氣候變遷是風險,也是機會,理財業者則77%有此認知。
Mercer這項氣候風險民調,委託者是「北美投資人氣候風險網」、「歐洲法人投資者氣候變遷小組」,以及「澳洲/紐西蘭投資人氣候變遷小組」。受訪者總共持有或管理12兆美元資產。
調查顯示,78%資產所有者在挑選管理人時,將氣候變遷的整合管理能力納入考慮,53%考核管理人在氣候變遷問題上的表現。一半以上資產所有人 (57%)在投資組合中實施氣候風險評估,四分之以上(26%)依照評估結果變更投資策略。
制訂投資政策時參考氣候變遷的資產所有人,從2010年的57%增加到67%,資產管理人這麼做的有78%。細部晝分的話,氣候變遷的敏感度明顯各地不均。因評估結果而改變投資策略的,大多是歐洲和澳洲的投資人,北美只有13%。
但北美也有人相當進步。調查報告舉出三個單位為榜樣:掌理1430億美元「紐約州共同退休基金」的紐約州審計長辦公室、管理2350億美元的「加州公務員退休體系」,以及著名的「Pax世界管理公司」,三者都透過股東決議,採行與氣候相關的投資行動,而且在投資組合上有一套全盤政策。
◆ 生技業進化 要政府打通錢關
【經濟日報╱黃彥臻】2012.08.05
生技醫療產業從上游的產品開發生產,就具備嚴格且各區域市場相異的法律規範,而長期、高風險、鉅額研發成本是技術開發的基本特性,到下游的封閉型行銷通路,以及與健保制度高度關聯的銷售體系,建構出獨樹一格的產業系統。
因此,產業環境與政府政策有緊密的相關性,而產業推動政策、醫療法規成熟度、醫療體制與保險制度,就成為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大陸從2009年至今,投入超過新台幣5兆元提升醫療環境與醫保制度,藉由擴大內需市場,帶動產業發展,製藥與醫療器材廠商平均每年營收成長率達30%至50%,吸引全球大廠進入大陸市場。
再以與台灣相當的以色列、南韓為例,以色列人口僅700多萬人,但擁有全球最大的學名藥廠、全球最高的醫療器材人均專利,是全球醫療器材大廠最重要的併購標的來源國,近5年醫療器材出口的複合成長超過20%,全球第一。
以色列發展生技醫療產業的策略包括: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連結無落差,將人才教育、創新與科技連結到產業發展,並透過企業化育成中心,以系統性、營利性、高效率模式培育新創公司,也透過大量且具商業價值的創新技術研發,帶動高效率創投資金流動,建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
南韓的生醫產業雖起步較晚,但政府以政策工具實質推動產業前進,例如在醫療法規面的健全,政府投資大筆資金提升KFDA(南韓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水準與審查效能,也透過法規政策面的推動,帶起研發動能,自1999年至2010年底,南韓有17項本土藥廠開發的新藥上市。
我國行政院在1995年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政府也持續將生技產業列於策略性新興產業進行推動,並在2007年頒布「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透過租稅及技術股東保障的誘因,刺激廠商與高階人才的投入。
最重要的產業政策是2009年的「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重點包括強化產業化研發的能量、成立生技創投基金、成立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推動整合育成機制。
TFDA在2010年成立,產業化研發的任務是透過工研院、生技中心、金屬中心等法人機構與國內廠商,但帶動創新技術研發最重要的生技創投基金台灣生技創投基金(TMF)卻是宣告募資失敗。
而去年11月成立的「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IC)」,持續進行台灣研發價值鏈整合與潛力案源開發,但生技整合育成中心也因行政體制的限制條件下,面臨種子基金的募資困難。
無論創投基金或是種子基金,未來都將是技術是否能持續創新、商品化的關鍵要素,也是政策面要面對的一環。雖然上游的資金籌措發生障礙,但在公開上市條件鬆綁的政策力量下,台灣49家生技新藥公司截至2012年6月底,已有21家進行上市/櫃或興櫃,於公開市場取得進行後期臨床試驗研發的經費來源。
去年台灣生技產業產值達新台幣2,400億元,雖然較電子產業是很小的比例,但其高毛利、蓬勃的全球市場前景,是被列為策略性產業的重要原因。
台灣生技醫療產業仍處於新興階段,政府的推動策略與產業環境建設,對產業前景有很大的影響,目前台灣對生技醫療產業推動的政策面規劃與推動策略已非常清晰,未來需要強勢的落實、執行力及跨部會整合的行政效能搭配,才能持續帶動台灣生技醫療產業前進。
(作者是工研院IEK生技應用研究部分析師兼研究經理)
糧價狂飆衝擊亞洲「比歐債危險」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08.06
美國發生56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加上印度、哈薩克及歐洲從俄羅斯到義大利的農業區,都遭遇乾旱,造成糧價大漲,美國玉米價格從6月中旱災惡化以來已大漲60%。彭博社報導,世界銀行擔心糧價大漲對亞洲經濟的衝擊,要比歐債危機更嚴重。
美國旱災監測中心指出,截至7月底止,全美發生「溫和」與「嚴重」旱災的地區,占全國的63%。全國僅有24%的玉米及29%的黃豆生長情況良好,是1988年來最差的情況。
美國農業部上月將今年玉米產量預估調低12%,黃豆產量調低4.8%,預料8月分將再進一步下修預估。美國玉米價格今年已大漲35%,黃豆上漲25%。
歐洲的熱浪,從俄羅斯到義大利,穀物生長都受到損害。西澳洲小麥產量因乾旱及霜害,可能減少40%。印度627個農業地區中,有400個地區的雨量低於平均水準。2012 -13年全球農作物生產季只有南美洲有可能豐收。
玉米是牛、豬、雞的主要飼料,亞洲則是玉米進口的大宗,因此玉米價格上漲已帶動糧價全面上漲。亞洲人家庭支出中,60%-80%都花費在食物上。如果糧食價格上漲而使吃飯都面臨問題,亞洲人便不會消費,不買汽車、電子產品、名牌包、進口啤酒及流行服裝。
如此將使得「經濟成長停滯、通貨膨脹惡化 (停滯膨脹)」的發生機率升高。印度便是最佳的例子,6月通膨率達7.25%,經濟成長則持續下修。大陸也面臨糧價上漲的挑戰。
彭博社指出,對世界銀行而言,歐債危機還是比較可以掌控的問題;但糧價上漲,不僅限制了各國央行藉由降低利率以確保經濟成長的空間,更將打擊世銀減少全球貧窮人口的計畫。
新任世界銀行總裁金勇說:「糧價大漲,家庭便會不讓孩子上學,改吃較便宜、但營養不足的食物,如此將對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造成嚴重的社會、生理及心理衝擊,足以影響他們的一生。我們不能容許糧價短期的飆漲,便對全世界最窮、最脆弱的人造成長期的災難。」
※ 相關報導:
* 投資農糧商品 注意3大迷思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2080600203.html
1.農作物漲,農糧基金不一定會漲。 2.農作物價格與氣候變化、市場需求有絕對關係,變化速度快,因此投資不能放著不管。 3.農作物產量變化難測,因此農糧商品投資不適合保守型的投資人。
◆ 南韓企業 看氣溫調作息保商機
【聯合報╱編譯蔡致仁/綜合報導】2012.08.06
異常氣候讓南韓企業亮起紅燈,不得不調整內部營運與外部發展。造船與鋼鐵業啟動午休時間,按照氣溫工作;服裝業暫不生產春秋季服裝;並有愈來愈多企業搶進海外農地生產穀物,以因應糧價上漲。
南韓氣象產業振興院樸光俊院長表示,「受異常氣候影響,南韓國內的損失在2009年約為934億美元,如果天氣經營做的不好,最終可能會蒙受相當GDP10%的損失」。
南韓牧場乳牛因不耐熱,使牛奶減產。雖然牧場安裝大型電風扇,還幫牛洗冷水澡,但沒顯著效果。FNC可隆集團的女裝品牌, 則因氣候異常無法提前做服裝與生產計畫,從2010年春天開始就不再生產春秋天穿的風衣。
海運和航空公司正積極取得氣候訊息預防事故和斷航,以節省費用。韓振海運和氣象信息服務公司合作,接收氣象預報和推薦航線訊息。韓亞航空則成立綜合管理中心,靈活使用氣象資訊,減少返航率。
國際糧價看漲,大宇國際和現代重工等南韓企業紛紛搶進海外農地,生產小麥和黃豆等穀物。南韓農林水產食品部公布的資料顯示至去年底止,85家企業在20個海外國家共擁有4 萬2300公頃農地,穀物總產量達17萬700噸。
浦項鋼鐵旗下貿易公司大宇國際發言人說,今年開始在柬埔寨2萬5600公頃的農場生產黃豆,也打算在非洲和東南亞打造玉米田。南韓最大造船商現代重工,近年來也搶進俄羅斯東部的大規模農場。該公司首座海外農場2009年開始營運,黃豆和玉米產量達7800噸。
◆ 銀髮商機上兆 生醫廠搶大餅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2012-08-06 工商時報
高齡化社會來臨,預期未來10年內將有1千萬中高齡消費人口,造就上兆商機下,吸引生醫業者爭相卡位分食大餅,目前中化已與美國第一大非醫療性居家照顧服務公司HISC結盟外,佳醫和盛弘都搶進中國大陸市場,而泰博、五鼎和百略則聯合資訊電子業鎖定雲端照護領域。
根據經建會報告, 201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達10 .7%,預估2025年則超過20%,即每5個人中就有1位高齡長者,由於台灣人口老化的速率為全球第2,僅次於日本。
專家也預估,民國120年台灣平均每18.5人就有1人需要長期老人照護,目前得到適當照護的老人比率不足20%,因此,不僅經濟部工業局已主導廠商成立「養生照護聯盟」,相關廠商也摩拳擦掌積極卡位,讓產業未來成長動能相當可觀,而生醫廠商更可望成為大贏家。
就初步統計,為分食中高齡銀髮族商機,最早布局的中化,已透過轉投資的中化生醫與美國第1大非醫療性居家照顧服務公司HISC(Home Instead Senior Care)結盟,並鎖定陪伴照顧和安寧居家照顧領域,HISC是在1994年成立,其年營業額已超過8億美元,全球據點超過900個,中化不排除未來聯手HISC搶進大陸市場。
另外,備受矚目的佳醫集團,則結合龍巖等業者成立ABH,跨足長期照護商機。
ABH執行長陳啟修表示,該公司床位數已突破3千床,希望明年增加到5千床,搶攻台灣25%以上的長照市場,去年斥資上億元興建ABH旗艦店的汐止「佳醫護理之家」,營運可分為長期照護、中程照護(短天期)及白天照護(以鐘點計算),目前占床數已超過一半。
有鑑於高齡化時代來臨,除了中化、佳醫外,盛弘集團將營運觸角延伸至中國大陸,目前已與大陸地產醫療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在天津進行長期照護的合作試點,盛弘主要是接受大陸投資方委託,進行委任託管,不排除與其他集團在北京等一級城市建立合作關係。
至於雲端照護商機部分,比較積極的是血糖機和血壓計公司,百略已結盟IBM,五鼎則和中華電信、遠傳、佳世達合作,泰博則與中華電信聯手搶進,法人預期,在高齡商機可觀、雲端技術漸趨成熟下,未來ICT產業與生醫業結盟耕耘銀髮商機亦將成趨勢。
◆ 大陸消費起飛 我生醫廠搶進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2012-08-06 工商時報
大陸全力推動內需消費,台灣生技醫療廠商積極卡位,業者預期隨著大陸人均GDP和所得提高,隱形眼鏡、醫學美容、眼科雷射手術、保健食品等「類高端消費品」合計超過4兆人民幣市場商機將最聚焦。
MA資產公司總經理陳冠融認為,就開發國家的發展經驗,人均所得超過3千美元,即是啟動食衣住行以外非必要消費的開端,從3千美元至1萬美元將是內需消費快速起飛期。大陸人均所得在2009年突破3千美元,城鎮可支配所得則在去年超越該水準,都已符合內需起飛的基礎門檻,加上中國推動十二五規劃,熱門的生醫產業更將成為大贏家。
就初步統計,除「救急、救命」藥物、醫材外,「類高端消費」的保健食品、隱形眼鏡、眼科雷射手術、醫學美容,已創造未來黃金十年的榮景。
双美董事長王進富表示,大陸醫美商機龐大,未來每年至少以20至30%速度成長,隨大陸「醫美黃金10年」來臨,通路掌握將是最大利基,因此双美已與北京普瑞康鴻公司合資,成立北京享贊,銷售膠原蛋白植入劑,不排除未來推動在大陸掛牌上市,拓展知名度。
另外,曜亞和母公司佳醫則採取分進合擊模式搶進醫美市場。佳醫認為,大陸每年有300萬人接受整形手術,未來十年年複合成長上看15%,約是台灣的一倍,而基於安全考量,微創的醫美整型將成為主流,該集團代理的雷射、脈衝光設備成長性看好。
除醫美產業,視力矯正產業潛力雄厚。根據調查15~59歲的大陸人口中,75%需視力矯正,比率居世界首位,其中多數為近視人口,因此隱形眼鏡和雷射手術都有機會分杯羹。
第一金投顧專業經理宋豪麟認為,大陸目前隱形眼鏡滲透率僅4~5%,遠低於香港、美國及日本滲透率的23%、20%及14%,而且大陸隱形眼鏡主流的佩帶周期都還屬半年拋以上,相較於國內幾乎日拋占比一半,平均周轉率也還有很高的提升空間,因此,不管是以海昌品牌在大陸搶得市占第一的金可,或為國際大廠博士倫代工的精華光,在大陸市場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至於眼科雷射手術,大陸目前的龍頭是愛爾眼科,目前手術占該公司營收比重介於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累計手術量已超過55萬筆。在台灣眼科雷射手術市場已位居「一哥」的大學光,近年也透過與醫療院所合作方式,尋求實質登陸機會,在在都凸顯大陸市場已成兵家必爭之地。
台灣物價逆勢揚 陸港韓反逐月下滑
【聯合晚報╱記者盧沛樺/台北報導】2012.08.06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09.68,較去年7月漲2.46%,比起南韓甫公布的漲1.5%高出許多,是2003年以來台灣CPI年增率首度超越南韓。觀察鄰近國家這半年來的每月CPI年增率,包括中國大陸、南韓、香港等地均逐月下滑,台灣則逆勢上揚,7月CPI年增率超過2個百分點,專家表示,主要受基期影響,有別於去年風調雨順,今年連續遭受豪雨、颱風侵襲,蔬果類價格走揚,且預計下月CPI也會呈現相同趨勢。
去年風調雨順 基期偏低
據主計處統計,中國大陸與南韓今年3月以來CPI年增率分別為3.6%、3.4%、3.0%、2.2%與2.6%、2.5%、2.5%、2.2%、1.5%,均呈現逐月下滑的趨勢;台灣則是1.26%、1.44%、1.74%、1.77%、2.46%,凸顯台灣在鄰近國家中逆勢而行。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分析,主要是去年國內沒有惡劣風災,糧食價格穩定,造成基期偏低所致。
他說,今年6月以來豪大雨不斷,蔬菜、水果價格大漲,加上去年比較基期低,才導致7月份CPI年增率達到2.46%的水位。不過,鄭貞茂強調,若看已扣除蔬果、水產及能源後的核心物價指數,僅漲0.96%,在鄰近國家中仍屬平穩。
颱風豪雨 蔬果大漲
根據主計處提供之數據,七大類中漲幅最顯著即食物類,大漲6.27%。受氣候影響的蔬菜、水果漲幅分別為32.77%、19.9%,高達整體CPI的9-13倍之多。
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符銘財也強調,台灣CPI走勢與鄰近國家有異,主要是台灣夏季常有颱風侵襲。另外,4月以來油價取消減半緩漲,電價也啟動三波漲勢,均是造成國內CPI年增率走揚的原因。至於歐債風暴是否衝擊台灣CPI表現?鄭貞茂表示,歐債問題影響各國經濟,目前台灣與其他國家並無二致。
※ 相關報導:
* 太依賴出口 韓難擋外來衝擊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2080600158.html
韓國時報警告,由於韓國當局擴大內需的政策成效不彰,致使韓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近年來持續升高,如果歐債危機惡化,或是國際經濟疲軟情勢加劇,將使韓國經濟面臨嚴酷考驗。
* 編一個「有感」預算
http://www.udn.com/2012/8/6/NEWS/OPINION/OPI1/7274878.shtml
訊息之一是,由經建會審議的十億元以上公共建設支出,明年度初步僅核列一千七百五十億元,是十年來最低,處此全球經濟情勢如此險惡、台灣景氣已連出八個衰退藍燈之際,政府支出非但未助一臂之力,若還成為衰退之源,著實顯得突兀。
...「有感」預算的編列,也不應只看重支出面的「調結構」,收入面的改變亦須等量齊觀,而且它也涉及到國家政策。一般說來,要增加國家收入,大致有加稅、舉債、提高國營事業繳庫盈餘及活化國家資產等四項;其中,加稅於現今政治氛圍不能、經濟時機不宜,不具可行性;舉債雖距法定上限尚有空間,但考量潛在負債及代際公平,應是最後手段;提高國營事業繳庫盈餘,在景氣波動下存有不確定性,難以成為穩定財源;至於活化國家資產,則是非常需要政府大力推展的,而且也最有空間的,例如出租、標售地上權、轉投資事業處理等,很多人常將此與「賣祖產」畫上等號而反對,但若能經由活化而移用於效益更佳的公共投資,何以不可為?政府任令龐大資產閒置,那才是嚴重失職。
* 社論-「保三總隊」變成「保二總隊」,該如何是好?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80600248.html
面對當前經濟情況險惡,癥結既然出在投資不振,「保二總隊」就應當帶頭擴大公共投資,例如:加速愛台12大建設的進度,增加對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十大重點服務業等未來產業的政府投資比例。尤其對於投資回收期間長,民間投資意願低,但對未來整體經濟競爭力有重大貢獻的公共建設,更應由政府積極投入,而不是苦苦等候民間參與。目前民間資金雖然充裕到氾濫成災,但卻未積極參與,理由無他:預期報酬率低、投資回收期長、產業風險偏高。除非提供獎勵誘因或配套機制,消除前述三大障礙,否則期待民間資金參與上列各項投資,無異是緣木求魚。 ...綜言之,「保三總隊」轉為「保二總隊」,千萬不要再浪費公帑,浩浩蕩蕩出國招商,而應將心力放在國內,設法增加國內實質投資,創造就業機會,才是務實之道。
* 救經濟 「三次進口替代」將啟動
http://www.udn.com/2012/8/6/NEWS/FINANCE/FIN2/7274757.shtml
為挽救經濟成長率,經濟部喊出推動「第三次進口替代」,初步鎖定機械和材料設備、高值石化業、節能產業,甚至擴大至服務業等行業,鼓勵國內企業的採購、製造轉向國內,一來將訂單留在國內,提升國內技術,二來也為未來下一波出口打下基礎。
避稅天堂成幻影…開曼群島要徵所得稅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美聯社喬治城六日電】2012.08.07
開曼群島將實施史無前例的所得稅,雖然一切還有變數,但該島最知名—也可說是最惡名昭彰的「避稅天堂」封號,恐怕已經受到打擊。
開曼群島總理布西(McKeeva Bush)7月25日宣布將對被外派來的外籍員工課徵10%所得稅,以充實國庫。布西不願稱之為稅,而稱它是「社區改善費用」,適用於年收入超過3.6萬美元的外派外籍員工(約5,875人),9月1日起生效。
布西日前表示願意重新考慮外籍員工的「社區改善費用」,但即使這項措施胎死腹中,社會已經浮現對立。反對者主張,課稅將衝擊到該島賴以維生的金融服務和觀光業。
官方數據顯示,去年3月底止在開曼群島註冊的企業一共9萬1,712家。截至6月底止,共有235家銀行(包括全球前50大銀行)、758家保險公司領有執照。
◆ 全球稻米豐收 避免糧食危機
【聯合報╱記者任中原/即時報導】2012.08.07
儘管美國旱災使玉米及黃豆價格漲到歷史高點,但稻米即的收穫量卻可望創新紀錄,而且泰國的稻米庫存接近五十年來的高峰,將有助於避免全球性的糧食危機發生。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為止,泰國共收購1100萬公噸的稻米,足以供應全球6大稻米進口國的需要。據「彭博社」針對稻米交易商及分析師所做的調查預測,到今年底前泰國標準稻米的價格將下跌14%,而為每噸480美元。
◆ 迷霧4國出頭天 比下金磚4國
中央社 2012.08.07
歐尼爾2001年喊出「金磚四國」(BRIC)一詞,旋即引爆長達10年的投資熱潮,之後歐尼爾再創「迷霧四國」(MIST),這個概念雖較鮮為人知,但已引起多數投資人趨之若鶩。
據彭博報導,高盛資產管理公司(Goldman SachsAsset Mangaement)董事長歐尼爾(Jim O'Neill)10年前率先喊出金磚四國口號,捧紅了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大陸4大新興經濟體,之後歐尼爾又提出「「金鑽11國」(N-11)概念,並啟動高盛N-11股票基金,其中由墨西哥、印尼、南韓與土耳其英文組成的迷霧四國(MIST)是金鑽11國中規模最大的4個經濟體。
高盛N-11股票基金去年2月啟動,投資歐尼爾所謂的未來11個新興經濟體,這檔基金今年來報酬率達12%,反觀高盛金磚四國的基金相對報酬率僅有1.5%。
55歲的歐尼爾在倫敦接受電訪指出:「高盛N-11股票基金每週均吸引穩定熱錢匯入。這檔基金表現出色,歐美市場表現令人失望,金磚四國市場也差強人意,卻無損高盛N-11股票基金表現。」
歐尼爾2年前旅行中國大陸與南韓時靈機一動,再創金鑽11國概念,希望在金磚四國之外,為投資人點一盞明燈。
隨著金磚四國成長趨緩,金磚四國基金也出現投資人贖回潮,金鑽11國的人口年齡絕大多數比歐美年輕,加上高出生率,引爆經濟快速成長,如今已是明日投資之星。
其中迷霧四國經濟體的規模在過去10年來成長逾倍,去年更凌駕德國。墨西哥身為拉丁美洲第2大經濟體,拜汽車出口創新高之賜,連續2年成長超越巴西,反觀巴西則飽受中國大陸對商品需求趨緩所苦。
印尼拜國內支出與投資之賜,第2季經濟成長加速至6.37%,則跌破眾多經濟家眼鏡。
除了迷霧四國外,金鑽11國還包括孟加拉、埃及、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與越南。伊朗也是成員之一,但高盛透露,該公司操盤的基金並未投資伊朗,因伊朗並未對外資開放。
※ 相關報導:
* 美元計價資產需求火熱 愈來愈值錢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77227.shtml
美元過去12個月的表現優於其他貨幣,兌6種主要貨幣的升值幅度達10%。以美元計價而言,美股也是表現最佳的股市
* 陸企負債飆 敲響經濟警鐘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277253.shtml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日前在中國銀行家論壇暨2012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企業的負債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已達107%,一旦經濟波動下滑就容易出現問題,影響宏觀經濟發展。
* 學者︰停滯性通膨 危機進逼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7/today-e1.htm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七月CPI年增率達二.四六%,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與其說蔬果上漲所致,不如說是油電雙漲所帶動的效果,「停滯性通膨」(經濟成長停滯與物價上揚同時存在)的危機愈來愈大。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則擔憂,現在薪資倒退、工作難找,民眾抗通膨的能力愈來愈差,許多中低所得家庭恐怕無法應付物價飆漲的壓力。
◆ 渣打銀與伊朗祕密交易 美轟「流氓銀行」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法新社紐約6日電】2012.08.07
紐約州控渣打偽造近十年紀錄,隱瞞6萬筆交易,金額近2500億美元。紐約州監管當局揚言開鍘,下令渣打銀行8/15出面說明。
紐約州監管當局6日指控英國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違反美國的制裁規定,隱瞞近10年來與伊朗銀行業的2500億美元交易。
監管當局形容總部設在倫敦的渣打是「流氓銀行」,指控該行有系統地掩飾與伊朗的外匯交易,破壞管制的作法可能讓恐怖分子和罪犯有機會侵入美國銀行系統。
紐約州金融服務局揚言要對渣打銀行處以罰金,並可能中止該行在紐約州的營業執照。
紐約州已下令渣打銀行在8月15日出面「解釋這些明顯的違法行為,並說明該行在紐約州的營業執照不應被取銷的理由」。
金融服務局說:「渣打銀行將近十年來,與伊朗政府共謀對監管當局隱瞞約6萬筆秘密交易,涉及的金額至少有2500億美元。」
這些交易主要涉及為伊朗央行、國營銀行處理美元轉帳。美國政府為了封鎖伊朗核武計畫的融通,一直嚴格管制這類交易。
金融服務局指出,渣打偽造交易紀錄並阻撓監督,「顯然為賺取數億美元費用,而不擇手段」。
報告指出,這些交易「讓美國金融體系容易被恐怖分子、軍火商、毒梟和貪腐政權利用,也使司法調查人員無法取得追蹤各種犯罪活動所須的重要資訊」。
疑與利比亞、緬甸和蘇丹非法交易
金融服務局說,他們也找到渣打與利比亞、緬甸和蘇丹非法交易的證據,當時這些國家都仍是美國制裁的對象。
渣打銀行6日在倫敦發表聲明說,該行「正在檢討遵守美國制裁規定的歷史紀錄,並針對這些檔案與美國執法部門和監管當局進行討論」,「集團無法預知檢討與討論何時可以結束,或是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美國櫃買交易所 渣打股價重挫
由於紐約州指控渣打銀行的消息在倫敦股市6日收盤後才傳出,所以渣打當天收盤股價仍小幅上漲,但在美國櫃台買賣交易所則爆量重挫逾10%。
※ 相關報導:
* 殺一儆百 巨額罰款逃不了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78401.shtml
渣打銀行被揭發違反美國制裁伊朗的規定,隱匿十年來與伊朗金融機構的巨額交易,未來可能面臨吊銷美國營業執照與巨額罰金的嚴厲懲罰。
* 全國最有錢水利會/瑠公與七星 資產都逾數百億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7/today-p10.htm
全國共有十七個水利會,每到水利會選舉總是賄聲賄影,台北以外縣市水利會因多掌握選舉樁腳,是藍綠政治人物必爭之地,在台北市則因水利會原持有之大批圳路土地價格飆漲,瑠公和七星農田兩個水利會資產都是數百億元以上,會長月薪達十一萬元,每年可運用現金達數億元,且運用彈性大,非常搶手。
中國即將迎接通縮崩壞年代
◆ 觀察站╱電子業,斷鏈中 政府不知道嗎
【聯合晚報╱記者嚴珮華/特稿】2012.08.08
台灣出口連續五個月負成長,年減幅度創下近3年來新高。財政部分析衰退的主因是「來自宏達電(htc)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800億元,對台灣出口影響很大」。但真的只是單一公司的問題嗎?還是台灣電子出口產業結構已發生嚴重的質變,而政府竟渾然不知?
從7月份出口地區來看,美國、歐洲、大陸占了我國出口市場7成以上,而三大市場同步大衰退20%、14.4%、11%,連我積極推進東協六國出口亦呈現5.8%的衰退。反觀對與我國產業結構相似的韓國,雖然上半年亦出現衰退,但韓國比去年同期僅衰退0.8%,台灣則是5.8%。
雙宏困境牽連廣!
NB被砍單,面板、半導體、PCB等供應商也如骨牌倒…
為何台灣出口全面大衰退?先從台灣出口產業結構來看,出口大部分是來自外銷的電子業,而電子業與全球景氣連動最密切,台灣電子業又是站在全球電子零組件供應鏈的位置,因此只要那一個地區景氣衰退,直接受害的就是台灣電子業。以一家公司砍NB訂單為例,除了NB大廠出貨急降外,並回頭通知NB、面板、半導體、PCB等供應商砍單,呈現一連串的砍單骨牌效應。如今年NB雙雄上半年較去年同期訂單大幅減少近900億元,但受累的不只是NB產業,而是整個NB供應鏈,包括IC設計、面板、零組件等。而韓國是上下游垂直整合,一受到景氣不佳,先砍台灣的供應鏈訂單,集中在自己的工廠生產,這也是為何韓國與我同為外銷大國,但衰退遠低於台灣。
電子產業嚴重質變!
受全球電子業品牌集中化、垂直整合化的影響,台灣電子業全球供應鏈的角色逐漸斷鏈中…
其次,出口重要的品牌--包括宏達電、宏碁「雙宏」,今年同步出現衰退,宏達電較去年前7月份大幅衰退44.5%,大減約800億元;宏碁前6月份衰退2.3%,約衰退40億元以上。其中宏達電受到美國Apple專利權控訴案,One X重要領先機種卡住進入美國的時間點,連帶影響歐、亞市場上市時機,因此宏達電下修今年第二季、第三季財測、出貨,因此如果我出口要靠宏達電,恐怕今年第二季、甚至第四季都不會好。在美市占率一度是龍頭,但如今節節後退,專利權戰卡死宏達電,形成產品、市場惡性循環。而宏碁在蘭奇去職,庫存調整後,今年正值調整期,向前衝的力道減弱。
第三是中國大陸的興起,大陸過去依賴台灣面板為最大宗,如今可以自製,面板又占出口大陸比重甚高,亦是我對大陸出口衰退的主因。
我國過去電子業站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目前正受全球電子業品牌集中化、垂直整合化的影響逐漸斷鏈中,因此,我國的電子產業正明顯轉向,由過去追求「量」的成長,轉為「質」的精進,以期求質變後,獲利的提升。以台灣兩兆雙星之一的面板產業為例,在2008年前曾一度全球市占率第一,但在出貨越多,虧損越大下,面板雙虎去年合計大虧逾1350億元,甚至被譏為「僵屍」產業,現在面板雙虎積極求質變,以AMOLED、廣視角等先進技術敗部求勝,因此,這些大廠已言明未來將追求獲利成長,不再追求營收成長。
因此,短期內我出口要靠電子業將難以彈升,長期要成長亦受電子產業自發質變而難以為繼。未來,台灣要推中堅產業促經濟,政府先要明確的了解,台灣站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已褪色,未來要靠中堅產業振衰起弊,先要認清要站在全球的那一個位置,制度有配套的政策,才能有效的助產業、興出口。
※ 相關報導:
* 產能過剩 中國即將迎接通縮崩壞年代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1118&f_ART_ID=406115
所謂的通貨緊縮,簡單地說就是商品的供給大過於需求,而造成此一結果的原因眾多,以目前中國市場的問題來看,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包括貿易壁壘、歐美減赤、成本上升,以及金融業貸放能力限縮所致。
歐美減赤與生產成本上升所造成的影響應不難理解,前者讓來自歐美的消費能力大降,而後者包括人民幣升值、勞工成本增加、土地成本上漲,都讓中國企業的價格競爭力不若以往。如此一來,全球對中國出口的商品需求就會開始下降,使得這個過去供應全球商品的世界工廠,開始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
* 經濟學家:現在貿易戰 是國與國之戰
http://www.udn.com/2012/8/8/NEWS/FINANCE/FIN2/7281069.shtml
黃蔭基則說,目前的貿易戰爭不僅是企業與企業的戰爭,也是國與國的戰爭,亞洲4小龍策略各不同,韓國的戰略是走出去,政府傾全力幫助三星等大企業;新加坡靠著開放,引進資金成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抓著人民幣國際化腳步,從2004年開始往人民幣靠攏。當宏達電或宏碁努力突破蘋果、三星的包圍時,政府應該可以參酌韓國的策略,多使一些力來幫助企業。
* 力拚經濟沒特效藥 3.5年複製德國模式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695/112012080800085.html
政院昨天端出中長期振興經濟藍圖架構,將透過法規鬆綁與體質調整兩大主軸,規劃在未來三年半內複製德國模式,讓國內企業逐步轉型成擁有關鍵技術與創新能力的產業群,以強化國際競爭力。...管中閔舉例,國內工具機產業產能品質直追德國,關鍵就在於擁有技術與專利,這也是未來政府推動產業優質化方向,類似韓國三星、樂金(LG)發展模式不適用於台灣,「未來發展重點不在於讓企業規模變大,而是要讓企業競爭力更紮實!」
* 提振出口 尹啟銘:台商回流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1/132012080800721.html
出口連續5個月負成長,經建會主委尹啟銘今天表示,提振出口動能最直接、快速有效的作法,應是推動過度外移中國大陸的產業回流台灣。 ....不過,尹啟銘說,並不是所有在大陸生產的台商都具備回流的條件。政府要鼓勵回流的台商應是發展國際品牌、在台灣建立備援生產基地供應國際企業、因應全球重新布局提升競爭力的企業等。
◆ 踩美紅線? 渣打否認隱匿與伊朗交易
【經濟日報╱編譯陳澄和、于倩若/綜合外電】2012.08.08
英國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被紐約州銀行監管當局指控違反美國制裁伊朗的規定,隱匿10年來與伊朗金融機構的鉅額交易,未來可能面臨吊銷紐約州銀行執照與鉅額罰款的嚴厲懲罰。
渣打7日否認美國監管當局指控,但公司股價仍急跌,跌幅深達25%,市值一度蒸發逾160億美元。
渣打股價7日在倫敦股市一度暴跌25.71%至10.92英鎊,創3年來新低,午盤股價回穩。渣打表示「強烈否認」紐約金融服務局(DFS)的指控。
紐約州當局指控渣打為伊朗進行數千筆的所謂「迴轉」交易,亦即安排這些美元付款與轉帳透過非美國機構流入與流出美國。美國禁止與伊朗金融機構有這類的來往,但渣打的文件卻刻意隱匿有伊朗銀行涉及交易。
紐約州金融服務局指出,2001到2010年間,渣打銀行與包括伊朗央行在內伊朗客戶進行了約6萬筆的交易,金額約2,500億美元。金融服務局說,渣打令美國銀行系統暴露於恐怖分子、毒販及貪汙國家。
紐約金融服務局已命令渣打銀行8月15日親往紐約說明與辯護,一般預料渣打可能面臨罰款與吊銷營業執照的懲罰。會不會被吊照目前可能言之過早,但從幾個前例來看,鉅額罰款幾乎確定逃不了。對外國銀行而言,被吊銷紐約州銀行執照將是毀滅性打擊,形同被切斷進入美國市場的管道。
美國最近幾年為了封阻伊朗發展核武計畫,不惜動用政治資源,對歐洲、日本,甚至中國等貿易夥伴施壓,要求減少自伊朗進口石油。
由於石油是推動工業與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資,在全球經濟一片低迷之際,提出這項要求多少是強人所難,但美國仍然甘犯眾怒,其堅持可想而知。
而在這個時候,監管當局卻在渣打銀行身上發現1個封鎖線的大缺口,對美國可說是莫大的尷尬。美國為了樹威,勢必得對渣打嚴懲,以達殺一儆百之效。
※ 相關報導:
* 渣打踩紅線? 山姆大叔維護利益不手軟
http://www.udn.com/2012/8/8/NEWS/WORLD/WOR2/7280043.shtml
美國當局宣稱這些銀行都有所謂的電匯代碼消除(wire stripping)行為,亦即修改經由全球SWIFT銀行間通訊網絡傳送的付款訊息,以移除與伊朗或其他受制裁國家的關聯,讓國際轉帳不會被受理的美國銀行凍結或封鎖。這些銀行通常會假裝是來源端(orignator),隱匿來源端的真實身分。
美專家:台灣若不創新 最好時機變最糟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錢震宇/台北報導】2012.08.09
美國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總裁卡爾森昨天表示,台灣現在遭遇三大危機,包括人才斷層、產業轉型和研發經費分配與執行困境。台灣雖然面臨很大挑戰,但機會也無窮;「現在是最好的創新時機,如果不創新,最好的時機將變成最糟的時機」。
卡爾森昨天上午應邀在總統府月會發表專題演講。他指出,台灣競爭力有優勢,但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不夠強,無法創造足夠工作。創新經濟需有適當技術人才,台灣產業大部分是供應鏈中段,創新體系依然不足。
卡爾森說,台灣生育率低,移入人口也不足,人才外流嚴重。人才問題要從教育下手,台灣需有世界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才能培養足夠人才。一個國家的創新經濟和人才若不能發揮,人民就會受苦。
卡爾森說,台灣在「全方位品質管理」方面一直做得很好,能製造出高品質、低成本的產品,但這已經是過去式,現在要在創新價值面上也能做得好。卡爾森點出的問題,馬英九總統表示「切合實際」,政府會非常注意,也努力尋求改進,提出因應對策。
另外,馬英九總統昨天接見「亞洲生產力組織」(APO)理事會主席丹斯里阿茲曼哈欣時指出,最近半年全球經濟因為歐債風暴,陷入低迷狀態,台灣也不例外。政府未來兩個月,會跟民間一起探討,找出有效的提振經濟方案。
國民黨昨天下午舉行中常會,有中常委建議政府留住人才需靠環境及薪資,應是鼓勵「台灣製造」而非「台灣接單」。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表示,目前政府對開放外資和鼓勵台商回台,「都非常盡力在做」。
馬英九表示,他上任至今,政府對大陸、香港出口比例都沒有增加,政府也會持續朝向出口分散的方向努力。
※ 相關報導:
* 如何救出口? 塑造競爭,政府少管點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282757.shtml
劉孟俊說,宏達電其實只是資通訊(ICT)產業的一環,因為建立品牌,才被寄予厚望;出口衰退,追根究柢,還是產業不夠多元化、太過依賴代工的老問題。...政府應塑造一個競爭的環境,鬆綁外勞、稅賦、法規、土地、人才等相關限制,政府再管下去,只是「讓外面的人進不來,裡面的人想出去」。
* 發掘「隱形冠軍」 三管齊下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282590.shtml
行政院政務會談昨(8)日決定引進德國模式,從人力、資金與智慧財產權三方面著手,培植台灣的「中堅企業」。此專案計畫特點是提供併購費用的專案貸款,能否帶動中小企業併購風潮,頗受關注。
...據瞭解,德國中堅企業共有七大特質,分別是:專注、明確的企業目標;寧為雞首,在小市場做出大成績;貼近並透過子公司直接掌握客戶;價值導向非價格導向;產品、流程及服務創新;可與最強對手競爭;能獨立完成所有自己能做的事。
* 篩選中堅企業 三年100家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282588.shtml
相關人士透露,經昨日政務會討論,對「中堅企業」的篩選原則如下:一、在特定領域有獨到技術、品牌、或供應鏈中具關鍵地位;二、具有成長和發展潛力;三、具有國際競爭力,須具備出口實績。
◆ 兩岸投資保障的新里程碑
【經濟日報╱社論】2012.08.09
第8次江陳會今天在台北舉行,預定簽署兩岸海關合作、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等兩項協議。本次會議看似4年來兩岸推動制度化協商的例行性工作,不過,由於兩岸投保協議的溝通延宕,影響江陳會議程,凸顯兩岸制度化協商之「難」;而在協商過程中,兩岸仍能秉持誠意求同化異,終於達成共識,對推動後續協商發展具重大意義。
第8次江陳會未演先轟動,最受關注的是兩岸簽署投保協議後,真能為台商在大陸投資的權益提供充分保障?比較而言,過去台商在大陸投資的權益保障,僅能依賴大陸公布的「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單方面提供保護措施,我方政府無置喙餘地;大陸台商如果遇到經貿糾紛或投資權益、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等情事,只能透過海基會函請海協會協助,轉請大陸相關部門處理。兩岸投保協議為雙邊協議,不同於過去大陸單方面立法,雙方主管機關將依協議建立聯繫平台及相關協處機制,落實執行協議,對台商投資權益提供制度化保障。
以人身自由和安全保障為例,一般國際投資協定通常不會有特別具體規定,最多僅在「最低標準待遇」中做原則性的規範;大陸與其他139個國家所簽訂的投保協定,也都沒有。兩岸投保協議對台商及所屬員工、眷屬人身自由受限制的刑事案件,提供24小時內通知家屬(或所屬企業)的國民待遇;並會透過兩岸已經簽署的「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所建立的「主管機關通報」機制進行通報。這些機制的建置,超出國際慣例,對台商在大陸的人身安全提供更大的保障。
爭端解決機制之安排,是兩岸投保協議受到關切的另一個重點。依投保協議建立的新機制,與現行機制最大的不同在於仲裁方式。過去,依「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規定,台商若要選擇仲裁方式處理投資人間(P2P)爭端,只能選擇由大陸的仲裁機構協處。新的機制明定,在合意的前提下,爭端當事人雙方可自主選擇兩岸(包括台灣、大陸、香港)的仲裁機構,以及雙方合意的任何仲裁地點,由具有專業知識的國際仲裁人士進行仲裁程序。
針對投資人與大陸當地政府(P2G)發生的爭端,投保協議提出5種爭端解決方式供選擇,分別是經台商協會協助雙方直接協商、透過海基海協兩會請上一級政府單位出面協調、經由雙方主管機關在投保協議建立平台協處、共同請公正的第三方調解,以及行政救濟或司法訴訟等,較現行機制僅得依大陸法規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有所突破。
綜合而言,兩岸未簽署投保協議,台商在大陸人身安全和投資權益保障,只能透過大陸片面提供,存在極高的不確定性;兩岸投保協議簽署後,雙方主管機關將建立聯繫機制,協同處理權益保障事項,制度化的加持可提供台商更大保障,值得肯定。
美中不足的是,有關24小時通知家屬的機制,涉及國安等事由被排除,家屬探視權、律師會見等基本權益事項也都沒有明確處理,可能造成人身安全保障的漏洞,未來應進一步協商加以完善。
最後,誠如江丙坤董事長所言,投保協議不是萬靈丹,大陸的法制常為人所詬病,廠商仍應注意風險,審慎評估,在與陸方簽訂相關合同時,務必要加入仲裁條款,畢竟事前的準備和防範,比事後收拾處理更加重要。大陸幅員遼闊,各地執法落差大,至盼大陸各級政府誠心誠意,貫徹執行兩岸投保協議,確保台商在大陸投資權益,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合作。
※ 相關報導:
* 江陳八會 兩岸投保協議簽訂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1/7283637.shtml
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和中國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今天下午2時30分,簽署「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及「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
◆ 美今年農作產量 再度下修
【記者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2012-08-09 工商時報
有鑑於美國遭受嚴重乾旱衝擊,分析師預期,美國農業部(USDA)周五公布的供需報告可能再度下修,將今年的玉米產量下調15%,同時黃豆產量也將下修約8%。若真是如此,意味農產品價格還將上揚。
根據道瓊斯社訪調分析師的結果,農業部可能預期今年的玉米產量為109.7億英斗,較上個月預估的129.7億英斗減少15.4%。玉米每英畝收成量可能降至126.2英斗,較先前預估的146英斗下滑13.6%。
美國農業部已於7月將玉米產量下修12%,路透調查分析師意見預估,產量可能再下修15%,降至110.26億英斗。
至於黃豆,道瓊斯社預期,農業部亦可能調降今年的黃豆產量預測,由前次預估的30.5億英斗降至27.9億英斗,減幅達8.7%。每英畝收成量可能降至37.2英斗,較前次預測的40.5英斗減少8.1%。
另外,路透亦對分析師進行調查,結果預測農業部可能將黃豆產量由30.5億英斗下修近8%,降至28.34億英斗。預估黃豆庫存量僅達1.12億英斗,至少將降至1980年以來最低水準。
道瓊斯社預估,農業部可能將2012-2013年的玉米庫存大砍45%,至6.51億英斗,同期黃豆豆庫存也將減少11.5%至1.15億英斗。
芝加哥期交所(CBOT)過去2個月的玉米期貨躥揚逾50%,距離歷史高點只有一步之遙。黃豆期貨自6月中旬起也大漲近30%,不過價格仍較上個月的史上高點低了9%。
去年玉米產量達123.6億英斗,市場最初預期今年將是豐收的一年,但玉米產量一再下修,不禁令人擔心明年的產量可能一樣吃緊。R.J. O'Brien研究部門副總裁費爾茲(Rich Feltes)表示,「玉米的數據是觀察重點之一。」
費爾茲指出,「如果農業部的玉米和黃豆產量預測大幅低於預期,相關農產品價格勢必會進一步揚升,影響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對抗通膨的努力也將遭到挫折 。」
乾旱大搶購 全球糧價漲勢凶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2.08.10
墨西哥、中東國家大手筆購買,小麥、玉米7月以來漲50%,大豆漲20%。
2007年糧價飆漲在好幾個國家引發暴動,五年後的今天,美國半世紀多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造成全球糧價上升,糧食進口大國為了防患而搶購,更加激化糧價飆勢。
美國農業帶乾旱推高玉米、大豆、小麥價格之際,許多政府沒有行動,希望市場終將和緩,但2007年吃足「玉米餅」暴動之苦的全球第二大玉米進口國墨西哥上周按捺不住,大手筆購進玉米151萬6000噸。
黑海地區的乾旱加重作物欠收之憂,於是中東國家也搶入市場,伊朗、阿爾及利亞、約旦本周相繼大購糧。
為美國和歐洲政府提供戰略諮詢的美國智庫「大西洋委員會」主任法姆表示,天災加人為搶購,連鎖效應已經出現。具體表現是小麥價格7月初以來勁漲將近50%,玉米和大豆分別上漲50%、20%。
作物歉收和糧價飆升,影響深遠,因為玉米不只直接是人類三餐所需,也是產肉牲口的飼料,同時也是乙醇原料。多國政府為了達成走向生質燃料、減少倚賴化石燃料的目標,乙醇需求強勁。
2007年08年,油價上揚,推高化學肥料等產品的生產成本,加上商品市場的投機風,以及主要農業國限制出口,許多窮國出現糧食緊急情況,埃及、莫三鼻克、墨西哥等地爆發暴動。
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 (FAO)今年稍早淡化問題,但9日承認風險。FAO資深經濟學家兼穀物分析家阿巴希安表示,「價格可能進一步上升,情況可能像2007年08年那樣發展」。FAO的「糧食價格指數」每月追蹤穀類、含油種子、乳品、肉類、糖的價格,該指數下降三個月後,7月比6月上升6%。
乾旱肆虐全球重要糧區。糧產大國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為長旱所苦,可能禁止出口以壓低國內市場的價格。
澳洲和印度也受極端氣候折磨。占全球大豆貿易60%的中國豬農,已經面臨飼料漲價,大豆粉本月衝上每公噸4048人民幣的歷史新高。
包括西班牙在內的歐洲部分地區也未能免害,西班牙今年小麥收成預測比去年銳減四分之一,境內穀物存貨甚低,只夠撐到8月底。
※ 相關報導:
* 全球搶糧 墨西哥開第一槍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87746.shtml
全球各主要糧食進口國為避免因美國旱災所造成的穀物歉收,使國內因面臨糧食短缺而發生暴動,因而紛紛進場搶購糧食,結果反而火上加油,使糧食短缺、糧價上漲的情況更加惡化。...今年由於美國農業帶發生旱災造成玉米、黃豆及小麥價格上漲,許多國家的政府原本還抱持隔岸觀火的態度,希望價格終究會下跌。然而上周由於世界第二大玉米進口國墨西哥終於打破僵局,進場大舉買進151萬公噸的玉米,已引發一些其他國家跟進搶糧。
* 社論-明辨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的差異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81100154.html
我們明白了通膨與物價上漲的差異之後,即可了解在自由貿易及全球化生產競爭的今天,世界各國已幾乎不可能再重現昔日的停滯通膨。黃豆、玉米、小麥、銅、鎳、石油等原物料的國際行情會被炒高,但由於自由貿易及市場開放所創造的競爭,已大大紓解通膨壓力。想想三年前國際油價直逼150美元,穀物、金屬等農工原料國際行情迭創新高,都掀不起昔日的通膨水準,在今日國際景氣走疲、多數農工原料價格下滑之際,怎麼可能出現通膨?
◆ 法工業生產停滯 經濟恐萎縮
中央社 2012-08-11
法國6月工業生產停滯,這是歐元區第2大經濟體法國3年來恐首度陷入衰退的最新警示。
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局(INSEE)今天透過電郵聲明稿表示,6月工業生產與5月持平。根據彭博新聞彙整20位經濟師預估中值,6月工業生產成長0.1%。
法國短期經濟成長前景堪慮,以及出口市場市佔流失長達10年之久,均是造成經濟成長疲乏的原因,這些因素也導致像是寶獅雪鐵龍集團(PSA Peugeot Citroen SA)和阿爾卡特朗訊公司(Alcatel Lucent SA)等企業裁員。
法國中央銀行法蘭西銀行(Bank of France)8日表示,製造業信心指數為3年低點,意味著法國第2、3季經濟可能萎縮。
法國巴克萊(Barclays)經濟師蒙塔尼(Fabrice Montagne)說:「整體生產可能下降,雖然這不意外,但這反映許多國家需求疲弱的外貿狀況,特別是在義大利。」(譯者:中央社實習編譯何宜霖)
※ 相關報導:
* 德國螞蟻發怒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81000338.html
螞蟻是德國人、中國人和日本人,而蚱蜢是美國人、英國人、希臘人、愛爾蘭人和西班牙人。 ...《週日畫報》7月底公佈一項民調, 51%受訪德國民眾認為,德國若不在歐元區會比較好,僅29%認為會比較差。這項調查亦顯示,71%德國人認為,如果希臘無法履行撙節承諾,就該離開歐元區。「蚱蜢和螞蟻」這則寓言,有兩個常見的結局。一個是比較真實的伊索版本,蚱蜢在嚴冬中飢寒交迫而死,另一個是夢幻的迪士尼版本,螞蟻寬大為懷,邀請蚱蜢進屋,一同分享爐火及食物,所有人又都幸福地生活著。
* 中國7月出口僅成長1%
http://www.udn.com/2012/8/10/NEWS/MAINLAND/MAI3/7286044.shtml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再添疲弱跡象。中國海關總署上午表示,中國7月出口值達1769億美元,僅比去年同月成長1%,進口值則成長4.7%,達1518億美元,貿易順差為251.5億美元,三項數字全部低於經濟學家的預估。
◆ 短評-地方需錢孔急?
【本報訊】2012-08-10 旺報
坊間傳聞稱瀋陽籌備全運會資金嚴重不足,透過對商家罰款籌錢,瀋陽地稅任務每人每天60萬元人民幣,導致遼寧省瀋陽市大批商鋪關門停業以規避罰款,商鋪關門現象也蔓延到遼寧的鞍山、大連、本溪、撫順等其他地方。重罰濫罰小商戶,顯示大陸地方財政窘境不容樂觀,為籌措財源已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
大陸在2009年出台4兆元刺激方案,當時各地方政府獲准繞開正常的舉債限制以盡快啟動項目,如今地方政府債務高達十兆多元。儘管此前大陸多位高層官員反覆強調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不會引發系統性的財政金融風險,但人大會議立法禁止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券,人大官員並且聲稱,地方政府債務帶來的問題和潛在的風險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由於分稅制的實施,大陸地方政府財權小、事權大,尤其是縣域改革後,實行省直管縣,地市一級財政被空洞化;過去十餘年來,地方財政極大程度地依賴土地出讓金以及與房地產相關稅收,形成「土地財政」現象,但在中央接連的打房措施下,地方政府又再失金雞母。
瀋陽事件暴露了地方資金缺口問題。但不合法的亂罰濫罰,讓商家紛紛走避,關門停業反而流失工商稅收,這種破壞工商秩序的做法,竭澤而漁,將令地方財政更深陷困境。
◆ 我國零外債 財長張盛和:政府不會破產
【聯合報╱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2012.08.11
財政部長張盛和昨天表示,有人擔心政府舉債太多,可能面臨破產,其實「我們只有內債、沒有外債,不會破產。」
為開拓財源,張盛和說,未來要強化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動公共建設機制,如台北一○一大樓就是成功案例,政府出地,民間興建,未來將由國有財產局建立標準作業流程,強化公私協力夥伴關係,讓政府資產更活化。
張盛和昨天到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為「南方領袖教育學院」演講,有學員為國家財政憂心忡忡。
張盛和說,我國的債限才百分之四十點五、日本是百分之二百廿五、希臘是百分之一百多,英國為百分之八十以上,和世界各國比較,都算低的,「大家不用擔心」。
張盛和說,歐洲部分國家會面臨破產,「是他們(指破產國家)向外國發行外債,如遇到外國要提兌,萬一付不出現金就破產」,所以希臘及西班牙全都是外債問題。
張盛和說,我們沒有跟外國借一毛錢,「我們的債務全部是內債」,內債不會破產,就像跟自己的兒子借債,借一千萬元,若付不出,兒子不會提兌,也不會拍賣房子;但外債就是向銀行借錢,萬一付不出錢,銀行會來拍賣不動產。
張盛和說,我們的內債,有七、八成都是向國家行庫、保險公司借的,「這些不會擠兌」,還本付息也沒有問題,因為利率不高,舉新還舊,運作上絕對沒有問題,「政府絕對不會破產,請大家放心。」
※ 承接政府債務的金融機構出問題怎麼辦?我要開始擔心台灣財政了。
名家-台灣產業面對的兩大危機
【張大為】2012-08-10 旺報
由於全球景氣不振,今年來台灣經濟陷入衰退困境,近期經濟部公布6月分的各項經濟指標,自然不會好看。短期的經濟困境在所難免,台灣也可以忍受,更令人關切的問題是,台灣經濟是否因而陷入長期低迷的趨勢。除了本身產業結構的調整外,檢視台灣產業所面對的外在環境兩大危機,都與中國大陸有關。
兩岸合作未落實
第一個產業危機是,中國大陸為扶植本土企業崛起,並沒有把兩岸產業合作視為重要策略,這將使得台灣產業未來與大陸產業供應鏈的結合產生斷層或隔閡。舉例而言,中國通訊設備及手機大廠華為,日前宣布明年智慧手機晶片,將量產的部分集中在高通,高階智慧手機則交給華為集團所屬的IC設計公司海思,而聯發科技產品因而只能著重在中國內需雙卡市場。其暗示的訊息正指向,中國大陸對本土企業競爭力扶植的政策,台灣並不在其核心區域,而是邊陲。最近兩年兩岸高唱所謂的兩岸產業合作,真正落實的很少,大多流於交流而非合作,以致產業合作空間非但沒有變大,相反的由於中國大陸本土企業的崛起坐大,台灣產業被擠壓後的合作空間越來越限縮。
聯發科技近年用盡力氣打下大陸江山,其實都是累積眾多的小客戶,現在雖然和聯想結盟,但想進一步擠進華為手機供應鏈,就難以進入核心供應鏈,原因是在於華為的布局已不只是在中國大陸市場,而是面向全球智慧手機市場。
再看宏達電在歐美市場褪色後,中國大陸市場成為其主要成長動力,雖然預估今年在中國大陸的銷售可達640萬支,銷售量較去年成長一倍,已經超過整個歐洲的銷售量,也和美國銷售量相差無幾,但與今年中國大陸智慧手機市場將超過2兆支的規模(上半年已銷售1.07兆支)相比,宏達電所占的大陸市場份額其實也僅3﹪,排除蘋果和三星和諾基亞,中國市場由本土品牌的華為、中興、聯想和酷派(中國無線)所把持,宏達電只能排名在第7到8名,如果以宏碁長期在中國大陸奮戰的成績來看,宏達電未來市占率的提升空間亦不大。
追根究底,台灣製造產業長期在大陸所建構的產業鏈,很多都是配合台灣原有的客戶到大陸設廠,嚴格的說從來沒有真正打入大陸本土的產業鏈,充其量只是台商之間的產業鏈,因此即便兩岸經貿關係更趨緊密,但台灣產業和大陸產業鏈的關係卻一直處於未整合的情況。
美國製造業回流
第二個產業危機則是在政策主導下,美國製造業漸有重回美國本土生產的趨勢,對台灣帶來的間接出口危機。繼2009年美國提出《美國經濟復興與再投資法》、2010年提出《出口倍增方案》、《美國製造業促進法》,今年美國再更一步提出「擴張製造業以及委外工作轉回租稅誘因」,即使其目的是為了拉抬美國就業和出口,但無疑的當越來越多的美資企業回流美國本土,並逐步減少對中國大陸代工的依賴,其針對性就變得相當明顯。尤其面對中國製造成本和物流成本高漲,外資棄中的這股風潮正次第展開,中國大陸固然將是最大受害者,而影響所及就是台商產業鏈。
這兩大產業危機,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都很難避開,因此必須正視並找出對策。例如:支持兩岸產業合作若是中國大陸的基調,那麼要協助台灣產業打入大陸產業供應鏈,絕不能再只依靠企業的個別力量,打破這道緊箍咒需兩岸間的協商,先為台灣產業創造合作的環境。再者面對中美間只會日趨嚴峻的貿易戰,台灣也不能只夾在當中挨打,中國製造的優勢不再時,台灣也要有新的美國市場策略。如果繼續坐視任由其發展,台灣將來要面對的可能就不是「保二」這麼簡單了。(作者為中華徵信所總經理)
◆ 經濟部搓合 抗韓上下游一條龍
【陳宥臻、林上祚/台北報導】2012-08-11 中國時報
宏達電過去半年在歐美市場,面對蘋果與三星處處吃癟,為了扭轉競爭劣勢,經濟部擬推動宏達電與台灣上游零組件供應業者策略合作,希望國內廠商能夠整合出類似三星這樣「一條龍」式的供應鏈。
馬政府從前副總統蕭萬長,下至經濟部長施顏祥與工業局、技術處官員,多次拜訪宏達電、宏碁等品牌高層,希望能「幫上忙」,也積極搓合上游IC設計龍頭聯發科與下游硬體品牌合作。工業局官員表示,為了加強品牌廠商競爭力,經濟部工業局手持裝置推動小組,去年就在投入應用處理器升級,未來將砸下一百二十億元預算,希望藉由品牌廠商與IC設計大廠聯發科的結合,帶動晶圓代工和半導體設備商的商機。
經濟部今年四月找來友達、華映、華碩、聯電、聯發科、宏達電等廠商來開會,由於產業鏈從IC設計到面板廠都有,據了解,台灣科技廠商之間門戶之見頗深,「鴻海郭台銘與廣達林百里都無法合作了,又何況是其他廠商」。
施顏祥表示,在零組件供應方面,業者希望供應鏈能更具有競爭力,尤其是中小尺寸面板的小尺寸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開發,目前經濟部已有專案計畫支持相關面板業者投入。
其次在記憶體部分,施顏祥說,經濟部經過多次開會討論,已確定要投入應用處理器,除了業者的投入外,工研院正規畫提出應用處理器開發計畫,將做跨部會整合,並從人才、技術至產品等方面一同進行。
◆ 新聞分析-兩岸簽署協議 關鍵重在執行
【陳秀蘭】2012-08-10 旺報
延宕2年多的《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昨天終於完成簽署,兩岸即將邁進雙向投資時代,但就如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所說的,兩岸簽署的各項協議,「關鍵重在執行」,因此如何落實執行面,考驗與挑戰才開始。
《兩岸投保協議》最大意義在於建立制度性的爭端解決機制,這次簽署《投保協議》,最大亮點是爭取P2P(投資人對投資人)納入第三地商務仲裁。另外,在有關投資人對政府(P2G)爭端解決機制,也建立多元解決管道。包括友好協商、協調、協處、調解及行政救濟等洋洋灑灑5種解決途徑;但老實說,光「名詞解釋」,就讓人眼花眩亂。
事實上,這次投保協議在有關P2G投資爭端解決,除了建置協處平台,並創設「兩岸投資爭端解決機構」最具亮點外,其餘在兩岸未簽署協議前,像友好協商、上級政府出面協調及行政訴訟都已在使用。
而P2G創建的調解途徑,僅限於只有當台商在大陸投資土地、建物被不當徵收時,補償金談不攏適用,並不是廣泛用在P2G的投資爭端解決,似乎也與外界認知有些差距。
另外,P2P成功爭取到第三地商務仲裁,算是比較大的成就,雖可以選擇第三地進行商務仲裁,但商務仲裁機構卻需是兩岸的仲裁機構,也同樣存在認知落差。
不過,面對兩岸特殊體制,認知落差只要不存在執行效率的落差,才是重要的關鍵。從兩岸過去簽署16項協議中,像經濟犯罪遣返,在執行面依舊存在不少未盡符合期待;因此,如何落實執行,恐怕協議簽署後,考驗才開始。
※ 相關報導:
* 投保協議/爭端溯及既往 可第三地仲裁
http://www.udn.com/2012/8/10/NEWS/MAINLAND/MAIN1/7285390.shtml
兩岸投保協議昨天簽字,為兩岸關係建立新的里程碑,但攸關台商人身安全保障規範並未入文,而以共識文件呈現;對此,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表示,「共識文件效力等同正式文本」。...一般投保協定只適用直接投資,例如去年簽署的「台日投資保障協議」,但許多大陸台商經由第三地投資,因此兩岸投保協議放寬適用對象,讓透過「第三地(如香港)」投資的台商也適用。...大陸台商絕大多數是「商務糾紛」,為顧及台商需求,兩岸投保協議將「投資人對投資人」的糾紛納入調解爭端機制。
* P2G調解、P2P仲裁 限於兩岸申設單位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706/122012081000133.html
據悉,調解單位只限定於兩岸成立的仲裁或調解機構,經濟部近期開放國內相關單位自願申請,並專案審查通過,至於調解標的物,則是僅限賠償金。
* 台欲加入TPP 美方「高標準」
http://www.udn.com/2012/8/10/NEWS/FINANCE/FIN2/7285379.shtml
馬總統喊出八年內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目標,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副代表馬蘭提斯八日在華府提出兩項條件說,首先是台灣必須成為值得信賴的貿易夥伴,另外則是達到高標準談判條件,才能成為TPP一員。...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分析,美方主要是衝著農業、服務業開放而來,美方的「高標準」,等於要求我國部分農產品需要開放;此外,包括非關稅貿易障礙,像是檢疫、執業資格、證照等「保護國內業者」的措施,也將面對開放的壓力。
歐債危機逐漸向核心國家蔓延
中央社 2012.08.12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的進出口雙雙衰退,加上荷蘭與盧森堡信評呈現負面展望,顯示橫掃歐洲邊緣國家的債務危機,正逐漸波及歐洲核心國家。
4月間,歐元區第3大與第4大經濟體:義大利和西班牙,因債臺高築,債信評等為穆迪(Moody’s)等國際信評公司下調至與被紓困國愛爾蘭同等的BBB+。
時隔3月,由於歐元區經濟不穩定性攀升,歐元區債信模範生德國、荷蘭與盧森堡也被穆迪評為負向展望,能否守住3A信評,面臨嚴峻挑戰。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第2季德國的進口額比上季減少3%,出口衰退1.5%,出口訂單數銳減1.7%,創13個月來新低。
歐債危機雖起於希臘,但希臘的經濟規模佔歐元區17國不及3%,可見危機的關鍵不在於希臘,而在於可能引發的連鎖效應,屆時持有歐洲各國高額債務的歐元區主要經濟體如德國、法國勢必首當其衝。
像是法國第三大銀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Credit Agricole SA),因受歐債衝擊,去年第4季虧損達30億7000萬歐元,而希臘債務造成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20億歐元的損失。
即因如此,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預言,歐元區正在解體。國際貨幣基金(IMF)8月2日公布「外溢效應報告」(Spillover Report),也擔憂歐債危機已擴及泛歐層面,若因應之道不能趕在危機惡化之前,歐債的負面衝擊將會廣泛外溢。
更值得關注的是,歐債危機的蔓延無緩和跡象,仍持續在發展中。西班牙總理拉霍伊(Mariano Rajoy)坦承,已考慮請求紓困的可能性,並估計西班牙恐需要3000億歐元,高於歐盟峰會同意的1000億歐元。
為償還債務,希臘打算在今年9月底前,出售國營天然氣公司與供應商,希臘另打算出售發行彩券的博弈公司OPAP、舊雅典機場、位於雅典市區內的政府大樓,以及觀光度假勝地科孚島(Corfu)與羅得斯島(Rhodes)。
希臘得賣祖產,西班牙得鉅資紓困,加上德國等財政健全國家漸受波及,歐債危機逐漸蔓延,已不分核心或邊緣國家了。
◆ 經濟學人:分裂歐元區 梅克爾動心了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12.08.12
據本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德國總理梅克爾已經開始認真斟酌如何拆解歐元區的課題。歐元區國家無止境地針對紓困案激烈爭執,國內反對派又認為她態度軟弱,她必然因此感到精疲力竭。
「經濟學人」指出,對務實的梅克爾而言,她必須開始為歐元解體的可能性擬訂應變方案。希臘搖搖欲墜,許多南歐國家痛苦掙扎,北歐債權國更日益不耐。
就現階段而言,拆解歐元區的代價必然比勉強保住要高。以希臘為例,歐洲央行持有的希臘公債帳面總額是400億歐元。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德國將分攤的代價便可能達到1100億歐元,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4%。這雖然可使德國納稅人不必無限制地應付希臘,但卻將使市場陷入恐慌。
愛爾蘭、葡萄牙、塞浦路斯與西班牙積欠國外債權人的總淨額,占GDP的80%至100%。一旦希臘退出歐元區,南歐的公債殖利率亦將飆漲,各國將出現擠兌潮。面對單一市場岌岌可危,經濟隨時可能出現衰退的局面,梅克爾勢必承受保住其他歐元國的龐大壓力,沒有時間讓她再跟各國磋商條件,所提供的援助必然是空白支票。
更大膽的B計畫,則是使西班牙等4國也與歐元區脫勾。義大利的淨外債約僅占GDP的21%,或許可以逃過厄運。但B計畫的代價勢必很高,因為希臘與西班牙等國已接受各項援助的總金額可能高達1.15兆歐元。此外德國政府也必須對本國銀行注資。如此一來,德國承擔的代價可能達到5000億歐元。然而當希臘退出之後,保衛西班牙等4國的空白支票可能超越此數。
經濟學人指出,證據顯示,時間對她不利。南歐的經濟不僅不斷惡化,而且逐漸往北蔓延。
南歐國家現在是「撙節疲乏」,北部國家則是「援助疲乏」。雖然現在拆解歐元區的風險比設法修補要大,然而除非德國總理梅克爾堅持到底,否則最後所剩下的選擇,將只有付出高額代價將歐元區提前解體,或是到最後以毀滅性的代價被迫解體。
※ 相關報導:
* 歐豬四國 債務拖累奧運奪牌夢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89122.shtml
「歐豬四國」(PIGS)的奪牌數卻不如上屆北京奧運。由於體育資金縮水,這些國家下屆奧運前景仍然黯淡。
* 醫療資源不足 希臘愛滋病例增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208120161.aspx
希臘政府因債務問題和經濟衰退影響,經費拮据,國民也沒錢購買乾淨的針頭和保險套,導致愛滋病毒(HIV)感染者人數大增。
◆ 爵士樂式的拚經濟法
【聯合報╱林少英/音樂創作人(台北市)】2012.08.12
因經濟數據欠佳,政府期望提升國家的競爭力,改善當前經濟狀況。為了知道台灣的困境及前景,就注意郭台銘最近在做什麼。
郭董唱歌,音雖然不準,但視譜能力不錯,總是先看到下一小節,視譜就是這樣才能過關。在他這年紀,還有使命感帶大家往前衝,結合夏普挑戰對手,爵士樂隱藏的移民文化精神,不也是如此嗎。
我們領導人當市長時,曾自彈自唱,只是會「拖拍」。爵士樂經典的兩個字:Layback(放鬆、自然,隱喻要彈前深呼吸, 感覺自然、放鬆,讓聽眾與演奏者有更多匯集焦點 )、Timing(指在音樂進行中,對速度的詮釋、感覺、控制)。可是,layback不是拖拍,是在精準對的點做變化,進退,如果拖拍,貝士手,鼓手,歌手都不知如何下點,即使跟得上和彈得好一點關係都沒有,習慣久了就變亂流。
官員辛苦做事,卻每天挨批;我就想若能在午休時間,人手一杯咖啡,分享一下爵士樂的應變生活觀——「錯音就是動機」(wrong note be motive ),環境變變變,就要有即興的判斷力及應變力,看著辦,與我們當今生活息息相關。
張忠謀說人才快速流失,影響公司競爭力,轉述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時,與蕭邦音樂結緣,對他人生、創業有很大影響。他在激勵大家,這無可厚非;但當今大環境快速變遷下,他好像少看到什麼?誰不愛蕭邦,就像很多人喜歡花。有一次在奧萬大湖邊,看到湖面的櫻花與綠色的浮萍,及快要絕種的水韭,形成一幅有如莫內的畫。台灣獨特的水韭營造出的氛圍,帶出山櫻的價值,「生態決定一切的宿命」。
記得前幾年,曾擔任金曲獎評審。評審過程,我提起未來兩岸文化競爭力,仍在台灣流行樂,雖然當時認為只是我的天方夜譚;但今天我可以坦然面對,創作就是創作,才能感人。薛岳的「如果還有明天」、大陸崔健的「一無所有」,不就是如此嗎?崔健在台灣唱片市場最景氣的時候,仍打入國內市場。薛岳的「如果還有明天」,更應讓我們知道,要培養實力、競爭力,才能找回尊嚴。
前幾年,唱片業幾乎到谷底,許多音樂好朋友移到北京,上海,因為等不到直航,只好過去了。現在直航了,又變成空中飛人,畢竟創作人的靈魂與生活、價值觀、文化背景,是綁在一起。披頭四會寫出「let it be」,又把它唱紅不是沒有原因。
爵士樂從不被重視,到維也納近年來也有爵士音樂系,值得大家想一下—什麼事情都有可能。有名的爵士音樂家Herbie Hancock,有一張叫「Possibility」專輯,巳傳達訊息給大家。
台灣不是維也納,我們的老本,生態快速破壞,土石流真的只是因為颱風嗎?颱風總會離開,根留台灣的人,更應帶著真正的「爵士生活觀」活在當下。
郭董沒有高學歷,可是走過每個風暴,張忠謀有學者儒雅風範,常分享給年輕人國際觀、見解,流行樂朋友辛苦、踏實的在為台灣建立新品牌。
今天把流行樂,爵士樂帶入新經濟導向,前三者如果可以三合一,就是當下的競爭力。
社論-全球氣候變遷成常態,核心物價指數有何用?
【本報訊】2012-08-13 工商時報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7月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46%,創2008年10月以來新高。主計總處強調,7月CPI年增率高達2.46%,主因是受天候影響,導致蔬果價格上揚(影響總指數上升1.22個百分點),加上油料費、國內外旅遊團費及外食費等價格調漲,乳類、水產品、電價、燃氣等價格居相對高檔所致。若以不含蔬果水產及能源價格衡量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ore CPI)觀察,則其年增率只有0.96%,尚不及1%,因此主計總處認為國內物價變動尚稱溫和。
傳統上由於農產品及能源價格容易受天候及國際因素等短期波動因素影響,因此以「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衡量物價的長期變動,在若干年前尚稱合理。然而,近幾年來,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極端的氣候變化變成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近幾年來冬季酷寒、夏季酷熱,降雨分布不均,而且降雨的地區性與時間性分配顯著不均衡:在同一時間某些地區常有豪大雨以致釀成巨大水災、某些地區則長期乾旱形成旱災,年復一年,導致農產品產量減少,價格長期攀升。農產品價格之變化,已經不能再以「短期波動」一句話輕描淡寫帶過。
以最近幾年的實況而言,今年以來全球各地因氣候變遷引起的災變,幾乎不可勝數。例如:美國今年入夏以來持續飆高溫,號稱美國糧倉的中西部地區,創下56年來最嚴重的旱災災情;此外,根據美國乾旱監測中心指出,美國本土48州中,近2/3都已經出現乾旱現象。美國是全球玉米、黃豆、小麥的最大出口國,其中玉米、黃豆更占全球出口的40%以上。美國中西部鬧旱災,勢將帶動今年全球玉米、黃豆、小麥等農產品價格飆漲。另外,今年七月中國大陸北京豪雨成災,加上長江及黃河同時氾濫,勢必造成農損,增加農糧進口需求,進而推升今年國際糧食及農產原料的價格。至於更早幾年,例如稍早發生於2011年的反聖嬰現象、澳洲百年首見的大水災,以及更早於2010年發生的俄羅斯大旱災,都使近幾年來全球相關農糧商品價格持續上揚,從而成為長期現象,而非短期價格波動。這些例證說明氣候變遷已成常態,年復一年持續推升農產品價格,因此長期物價變動應將之納入考量。
以行院主計總處公布的各種民生相關物價指數來觀察,從民國93年以後迄今,不含蔬果水產及能源價格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僅在民國96、97及100年這三年之年增率曾超過1%;至於「消費者物價指數」,在同一期間則僅有民國95、98及99這三年之年增率未超過1%。兩相比較,若以「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之變動為準,則物價確實相當平穩;但若以「消費者物價指數」觀察,則物價上漲的年數居多,處於長期上漲情況。
更進一步觀察主計總處自民國98年10月開始發佈(資料追溯至97年元月)之「生活物價指數」,除了民國98年受金融海嘯影響,以致該年物價下跌之外,「生活物價指數」中,無論觀察甲、乙、丙的那一類,自民國99年元月至今年7月共計31個月,除了99年8月及9月之外,其餘29個月的物價變動年增率均為正值。其中今年7月之甲、乙、丙各類年增率分別高達5.78%、4.22%及4.44%,分別為該項指數編製以來月別年增率的最高值,這才真正顯示百姓受物價上漲所致之痛苦。
順便值得一提的是,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於民國97年5月成立,目前對於17項(截至101年3月時仍為16項)重要民生物資按月查價,做法值得肯定;惟其項目過少,不能涵蓋多數民眾的生活概貌。
因此,若只看不含農漁產品及能源價格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這幾個月來物價還算平穩。然而,當氣候變遷之影響已經成為長期因素時,「核心物價指數」只是衡量物價時的安慰劑,讓政府部門自我感覺良好而已。這幾個月來的「出口連五摔、景氣連八藍、物價創新高」,讓民眾覺得「萬般皆『衰退』,唯有『物價』高」。政府與民眾的感覺也許恰成兩極現象。
綜言之,當氣候變遷之影響成為常態,甚至年復一年變本加厲,政府部門對於物價變動的反應,若仍以「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只有0.96%,據而自我感覺良好,將與民眾的實際生活體驗相差太遠。政府部門對物價的處理,至少應以「生活物價指數」為參據。「生活物價指數」顯示,民眾的「實質購買力」在過去31個月中有29個月都在減少,在這段期間裡,民眾的錢彷彿每個月都被搶走了一些。當被劫民眾向有關當局(政府部門)報案,若得到的回應是:「根據我們的資料(「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沒有搶案發生(物價上漲程度輕微)。」在這種雞同鴨講的情況下,「有感拚經濟」會有成效嗎?「富民經濟」還有意義嗎?
※ 相關報導:
* 築巢引鳳 為投資引進活水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290714.shtml
...現階段政府最有努力空間的是促進海外尤其大陸台商回台投資。因為:第一,大陸投資環境丕變,工資大幅上漲,部分沿海地區平均工資達新台幣2萬元左右,已高過台灣貧瘠地區工資水準;第二,台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代工出口模式附加價值低,在全球經濟情勢丕變下,力圖改變才能生存;第三,台商有強烈意願回台投資,接續企業命脈。
◆ 腐敗速度超GDP增速 就出問題
【特派員宋丁儀/北京報導】2012-08-13 旺報
改革派經濟學家張維迎昨日在「中國改革讀書會」中呼籲,大陸經濟改革走到今日仍有空間,應進行國有企業改革並廢除審批制;他說,國有部門如今占據的資源遠超過對社會的貢獻,若不改變體制,就不可能解決其中腐敗的問題。他說,如果社會腐敗增加速度遠遠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增加速度,就出問題。
對「不改革」不滿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中國企業家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張維迎昨日在首次舉辦的中國改革讀書會上,分享他對中國改革全景與路徑的看法,並作出了上述表示。中國改革讀書會是由財新傳媒旗下的《中國改革》雜誌舉辦,該雜誌是由原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已併入發改委)創辦。
張維迎觀察,近幾年民眾倒不是對改革不滿,而更多是對「不改革」不滿,甚至改革呈現停滯、倒退的狀態。他說,2004年後「國進民退」,加上2008年後政府加大力度投資,使國有部門的權力愈來愈大,導致僅一小部分人可以賺錢並擁有特權,導致腐敗。
他說,如今國有部門所占資源遠超過對社會的貢獻,根據他的研究,國有資產比其貢獻度高出12個百分點。既得利益團體愈來愈強大,儘管進行私有化,改革過程也遭扭曲,例如創辦民營企業,卻僅有少數人能拿到批文,而這些特權官宦子弟又能在其中持有股份。
對現今教育改革失望
張維迎說,腐敗是老問題,但近幾年腐敗增加速度似乎已遠超過GDP增長速度,這就沒辦法掩蓋或平衡腐敗產生的問題。若不改變體制,就不可能解決腐敗問題。政府應廢除審批制,開放金融市場自由化,讓民間資本有更多自由創辦金融機構的空間。
他語重心長表示,體制不變,特權會滲入各層面,儘管民營企業賺錢,但心裡不平衡,其次也須透過討好官員來賺錢。比方說,就業市場遭扭曲,有政府關係的孩子就好找工作,許多外企進入中國就雇用當官子弟,搶著找銀監會、證監會、發改委的孩子,這樣會讓很多年輕人心存不平:別人靠特權,為什麼我還需要努力學習呢?
他對現今教育改革失望,教育經費占GDP的4%,但不是有錢辦教育就好,「現在的教育體制像一隻破船在漏油,不去想怎麼修船,還拚命加油,汙染了大湖大洋」;很多研究項目申請過程存在腐敗,讓教授骨氣都沒有了,教育環境摧毀道德,也教孩子們說太多假話,很悲哀。
他說,政府應該提供義務教育,而非審批管制,「當初孔子辦教育,如果政府要審他,也就不會有儒家了。」
※ 相關報導:
* PPI超預期下滑 陸經濟隱憂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290606.shtml
這次PPI超預期下滑,讓人更擔憂未來工業企業盈利狀況持續惡化,如果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惡化,失業問題將再次凸顯,這也將成為壓垮高層今年對經濟成長率下滑不斷容忍的最後一根稻草。
CNN 選出5最佳經濟體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2.08.14
CNNMoney報導,至少從某個單一的角度來看,盧森堡、馬達加斯加、美國、利比亞與蒙古堪稱是世界五個「最佳」經濟體。
盧森堡:國民平均所得最高→10.6萬美元
盧森堡是歐盟的蕞爾小國,一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559億美元,但該國人口僅有50.2萬人,所以人均國民所得高達10萬6958美元,高居全球第一。盧森堡擁有AAA高的頂尖債信評級,傳統上享有很低的失業率與通貨膨脹,國民的生活水準也是世界最高。不過,盧森堡並非全無麻煩。全國60%勞力來自外國,寬容的稅法也常引起國際社會的批判。
馬達加斯加:政府債務最低→5%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統計,這個非洲東岸的島國擁有全球最低的政府債務比,去年僅占GDP的5%,比起美國的107%、印度的68%或日本的236%,幾乎是零負擔。但除此之外,該國的其它經濟數據就不太上得了檯面,國民平均所得只有470美元,2012年的預估成長率是3%。
美國:世界最大經濟體→15.6兆美元
美國今年的GDP估計可達15.6兆美元,排名第二的中國雖快速成長,今年的GDP預計為7.9兆美元,也只有美國的一半略多。即使中國每年維持7%到10%的成長率,也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追上美國。美國的最大挑戰在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復甦緩慢。
利比亞:GDP成長最快→76.3%
利比亞的預估成長率高達匪夷所思的76.3%,但這不是明智規劃、資源富饒或是政府英明領導的結果,而純粹是戰爭結束後原油恢復出口的結果。石化產品占利比亞GDP的七成以上,強人格達費垮台後,產能如今逐漸恢復,成長自然飛快成長,但要完全復原,仍得多年時間。
蒙古:投資比重最高→63.6%
夾在中國與俄羅斯兩強間的蒙古,如今享有真正的經濟景氣。蓬勃的礦業活動帶動下,去年GDP成長率達17.3%,今年可望飛躍增長。蒙古是全球投資比重最高的國家,投資占GDP的比率高達63.6%。
※ 相關報導:
* 美公債火紅 磁吸全球資金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93194.shtml
儘管美國年底可能墜落「財政懸崖」,在世界各國政府同樣債台高築的情況下,投資人仍相信美國是最安全的債務人,使得美國公債依舊搶手,且這種情勢將持續到全球危機解除。
* 中國製造變貴 出口競爭敗退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7180504/112012081400538.html
大陸出口數據增速趨緩,可能不是短暫「陣痛」,而是出自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華爾街日報》昨日報導指出,大陸過去出口高成長所仰賴的廉價優勢已不再,隨「中國製造」愈來愈貴,大陸出口競爭力也節節敗退;報導並警告,大陸官方儘管可藉政策點火來穩住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但扭轉出口頹勢,顯然是更大挑戰。
◆ 糧價飆漲 G20擬緊急開會應戰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路透巴黎十三日電】2012.08.14
法國、美國和20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墨西哥月底將舉行電話會議,以討論是否有必要召開緊急會議來解決半世紀來最嚴重旱災帶來的糧價飆漲情況。
法國農業部1位官員透露,電話會議將決定是否召開第1場「G20快速因應論壇」。此論壇是去年創設,目的是促進決策者對不尋常市況的早期討論,以避免單邊行動。
該名官員說:「若有緊急集會的必要,最快可能9月初召開快速因應論壇。」他也說,論壇可能以面對面或電話會議的形式進行,目標是討論情勢和避免出口禁運等對各國都不利的措施。
在美國農業部把預估產量下修17%後,指標性的芝加哥玉米上周五寫下歷來最高價,加深全球可能再次爆發糧價危機的疑慮。
8月底的電話會議將應法國上個月的要求,討論1份由農業市場資訊系統(AMIS)彙整的農產品價格報告。這項系統是去年法國擔任G20輪值主席時成立,旨在分享農作物價格資訊,避免2007-2008的糧食危機重演。
法國目前擔任G20快速因應論壇和AMIS系統主席,10月將輪到美國主持。法國農業部長勒夫樂(Stephane Le Foll)13 日說:「法國和美國仍在留意任何讓緊急會議成為合理之舉的新進展。」
◆ FTA 美要求台灣「境內自由化」
【聯合報╱記者劉俐珊、楊湘鈞/台北報導】2012.08.14
經濟部預期「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將於年底復談,並朝簽訂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邁進。學者昨天說,美國洽簽FTA要的不只是降關稅,還要「境內自由化」,我國將面臨市場大幅開放的挑戰。
經濟部委託工業總會舉辦「強化台美經貿關係」巡迴公聽會,昨天首場會議登場,經濟部次長卓士昭與會聆聽工商界意見。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世界貿易組織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昨天說,從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內容可以看出,美國洽簽FTA不僅要求「邊境上的自由化」,即互降關稅,也要求「境內自由化」,尤其兩國法規調整以及內部市場開放。
李淳表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最新貿易障礙調查報告指出,美方與台灣現存主要貿易障礙,在於肉品瘦肉精殘留值、智慧財產權保護、銀行服務、電信服務、藥價調查以及農藥最大安全殘留量等。
李淳說,當前的台美經貿關係「處於融冰階段」,我方應善加把握,才能取得加入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介紹信」。
李淳指出,去年TPP十二國(納入日本)占我貿易總額百分之卅一;若ECFA後續協商如期完成,初估我七成出口貨品將享關稅優惠。
與會的工商業者直言,我與中南美洲五個邦交國所簽訂的FTA,「有簽等於沒簽」,看不出實質效益。卓士昭說,五邦交國貿易量僅占我貿易總額的百分之零點一三,「象徵意義較大」。
為緊釘相關進度,行政院昨天公布十一日工商界提問的回應。行政院長陳冲除將親任國際經貿策略聯盟布局小組召集人,也要求農業部門必須強化作為,思考將零關稅化為助力。另將強化進口原料再加工出口,並將國產品與進口品區隔,建立台灣農業品牌。
◆ 我力推FTA 最大挑戰在法規
【記者譚淑珍/台北報導】2012-08-14 工商時報
政府積極推動洽簽自貿協定(FTA)、加入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協議,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淳昨(13日)指出,不管台灣是要洽簽FTA還是加入TPP,最大的挑戰是在制度,法規的調和、革新以及如何做好國際接軌。
要加入TPP,李淳也明白指出,台灣勢必得強化與主導TPP的美國間的關係,才能從美國手中取得TPP的「介紹信」。
在立法院通過美牛案後,為因應未來台美展開FTA諮商時,可能帶來的挑戰與商機,工總昨日邀請李淳以「從美國與各國洽簽FTA之內容,看台灣應有的準備」為題,發表演講。
李淳說,如果日本加入TPP,其12個成員國的貿易額將佔到我國貿易總額31.29%,台灣若能加入,再加兩岸ECFA,將涵蓋70%貿易總額的優勢,足以抵銷韓國在全球FTA佈局所帶來的競爭威脅。
從韓美FTA中,李淳發現,韓國爭取到稻米列為排除項目,在敏感產性產品的美牛與汽車,韓國也同樣分別爭取到15年內取消美牛40%的關稅,以及同意在10年內對美國小貨車的25%關稅降為0%。
他說,這表示所有的FTA都有彈性空間,不是所有的產品的關稅都要降到0%、都要開放。
但是,從韓美FTA中,李淳說,50%以上的章節都屬制度面與法規的調和,而近年來,美國與歐洲商會對台所提出的貿易障礙報告,都在服務業法規、電機電器產品等的「台灣特有標準」上,所以,台灣在洽簽FTA與加入TPP上,最大挑戰會是在制度,法規的調和、革新與接軌。
法規調和的問題,他說,主要是因為各國監管措施的不同,致使外國業者產生提供服務及市場競爭的實質障礙;對這類障礙,在韓美FTA是採取「法規調和」,也就是相互調和或按國際標準來處理。
例如,韓國與台灣金融監理機關,都有所謂行政指導、或是請業者「喝咖啡」的動作,李淳說,在韓美FTA中,美方就要求韓國,行政指導必須「書面化」,也就是要行政指導都要留下紀錄。
還有,金管會曾經道德勸說後勤支援服務,最好都設在台灣,李淳說,這也列在美方的貿易障礙項目下,而在韓美FTA中,就有「不得有強制本地/本國處理的要求」的章節。
在韓美FTA中,李淳說,對透明化及行政程序也有明確的要求,例如法規預告期間,美方就要求韓國應有60天的預告期,而台灣現行的行政程序法對預告期並無規定,不過,在實務上多半給予刊登公報翌日起7日的陳述意見時間。
刺激出口 全球貨幣戰再起
【記者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2012-08-15 工商時報
全球貿易受到歐債危機衝擊,今年成長率可能下探3年最低,在刺激出口的考量下,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政策已由升轉貶,全球貨幣大戰戰火再度引爆。
彭博社周二報導,哥倫比亞財長艾奇維利本月初公開表示,為了在全球「貨幣戰」中與對手拚戰,該國需要更多的彈藥來壓低披索匯價;當菲律賓披索來到4年新高時,菲律賓意外宣布降息,並且對外資採取資本管制;中國方面則將人民幣參考匯率下調至去年11月以來最低,花旗認為這將為亞洲其他貨幣帶來貶值壓力。
根據統計,新興國家5、6月份總共動用逾590億美元支撐本國貨幣,但在歐債危機造成成長走疲的風險壓過通膨後,迫使新興國家的政策轉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預測,今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將創下3.8%的2009年以來新低。
瑞銀發布研究報告指出,為了壓低出口產品報價,南韓與智利可能採取弱化貨幣的策略,瑞銀駐倫敦策略師巴威賈(Bhanu Baweja)表示:「相關政府決策官員的(貨幣戰)打法將會更加積極,由於貨幣升值根本與經濟狀態背離,這將是政府出兵的有力依據。」
由於全球貨幣戰再起,匯市交易員預估未來幾個月全球匯市行情將加劇震盪。
根據彭博社彙整的資料顯示,韓元1年與3個月期外匯選擇權的波動率差距從5月12日的1.96個百分點,擴大至7月12日的2.85個百分點,創10年新高。
美國銀行7月25日宣布調降第3季底的人民幣匯價預測,從原估的6.3兌1美元下調至6.45,理由是「成長下行與通貨緊縮的風險可能迫使中國政府放手讓貨幣貶值」。美銀新估的人民幣匯率較周一收盤低了1.4%。
柏瑞投資公司駐台北債券基金經理人Albert Ma表示:「大家現在都不預期新興亞洲貨幣會再升值,這些國家皆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當全球景況這般差,他們自然希望貨幣走貶。」
※ 相關報導:
* 伊朗洗錢案和解 渣打付美3.4億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96912.shtml
英國渣打銀行14日同意支付3.4億美元的民事罰款,以和解協助伊朗洗錢的指控。
* 德法經濟 愈來愈像希臘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95881.shtml
受歐債危機惡化和嚴苛撙節預算迫使5國陷入衰退的拖累,歐元區第2季經濟再陷萎縮,本季也可能難逃衰退命運。德法等核心國家第2季不是微幅成長就是零成長,雖沒市場預期的糟,景氣卻愈來愈像希臘等周邊國家。
◆ 韓六大產業市值 超越日本
【蔡鵑如/綜合報導】2012-08-15 中國時報
南韓企業一直把日本視為假想敵,近年因日本景氣低迷,南韓趁機吸引大筆資金進駐。據韓國聯合通訊社引用「新韓金融投資」的統計數據指出,在十六項主要產業中,南韓企業的總市值,已在其中六大產業超越日本同行。
新韓金融投資十四日在報告中指出,若以十日的股市收盤價為基準,南韓出口主力的半導體、顯示器、煉油、營建、鋼鐵和造船等大型企業,已經領先日本。二○○九年底,南韓企業市值僅在半導體、營建和鋼鐵等產業占上風,但不到三年,南韓超前的產業數就增加了一倍。
企業或產業總市值,不僅可用來比較營收和獲利等一般經營指標,更能反映企業的成長性和發展前景。
在半導體業,南韓一哥三星電子的總市值約五兆二千八百億台幣,遙遙領先日本半導體龍頭東芝的四千四百零一億台幣,差距達到十二倍之多。
在日韓顯示器業者中,LG顯示器市值,從去年底的二千三百廿六億台幣,小幅成長至二千四百六十八億台幣;對手日本夏普的市值,卻從去年的二千九百八十三億台幣,暴跌到上周的八百八十九億台幣,跌幅高達七○%。
至於鋼鐵產業,南韓的浦項鋼鐵市值不但遙遙領先日本的「新日本制鐵」,更高居全球鋼鐵業之冠。造船業巨擘現代重工,市值自二○一○年起已連續三年超越三菱重工。
雖然南韓龍頭企業在汽車、化工、網路、電玩、媒體與廣告、輪胎、通信設備、餐飲、製藥等行業的總市值,仍比不上日本同業,但雙方的差距已不斷縮小。
以汽車業為例,從二○○九年底至今,日本的豐田汽車市值滑落了六.三九%,本田汽車市值大幅走低九.一二%。但南韓的現代與起亞汽車,市值在同期分別暴增了一○四%和三一一%。
三星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鄭鎬成(譯音)指出,韓國和日本企業的市值變化,可以反映出兩國整體的經濟局勢。不過南韓大型企業領先的局勢隨時可能發生變化,南韓業者必須鞏固基礎,推出傲視全球的新產品,才能保持優勢。
◆ 中國十大品牌 投資未來必修
【記者高行/綜合報導】2012-08-15 旺報
大陸正積極擴內需扭轉出口頹勢。最新一期《巴倫周刊》(Barron’s)指出,歐美外銷市場失靈,大陸擴大內需愈發緊迫,現在「物質主義」儼然成為「新愛國主義」,《巴倫》據此篩選「不可不知的中國10大品牌」,上榜公司未來很可能複製可口可樂、谷歌的成長軌跡,引領未來數十年的投資風騷。
10檔股價將步步高
入選的中國十大品牌分別為百度、中國移動、長城汽車、海爾電器、聯想、李寧、茅台、騰訊、青島啤酒及雲南白藥;《巴倫》強調,現在大陸最受歡迎品牌仍是「舶來品」,但隨大陸消費階級不斷壯大,未來受益最大將是本土品牌,這些企業的股價也將隨時間而步步高升。《巴倫》特別提醒,可口可樂股價40年膨脹70倍,蘋果20年間上漲50倍,緊扣中國內需的本土公司很有機會跟隨上述「傳奇公司」腳步。
《巴倫》表示其篩選的部分公司股價並不便宜,對少數幾家公司來說,近期前景也不算樂觀;不過,上榜名單多少具備新興國家的企業特徵,如聯想為大陸最大電腦製造商,明年可望靠「農村市場」再次翻身;百度可比為中國的谷歌,近期發布日文搜索引擎,首次海外出擊。
某些入選企業則是大陸所獨有,如茅台釀製的烈性白酒早在17世紀的清朝就開始量產,如今已成為大陸民眾在特殊場合下舉杯歡慶的首選。生產傳統中藥的雲南白藥,則正向牙膏到茶葉等各種「跨界」產品進軍。
上榜企業各有千秋
《巴倫》把中移動形容為「處在十字路口的巨獸」,該公司第3代網絡僅限大陸內地使用,儘管用戶成長步伐放緩,但移動設備搭載的新軟體正飛快改變人們交流方式,現階段正開發速度更快的第4代網路「機戰未來」。
對品牌辨識度不如「吉利」的長城汽車,《巴倫》則是讚譽有加,指長城汽車高「性價比」對大陸龐大中等收入民眾來說,可能更實際。該公司股票年初迄今大漲49%,遠高於其他在香港上市的大陸同業;海爾在大陸具備超強的通路和宅配優勢;騰訊是大陸最會利用用戶賺錢的網路公司;李寧的品牌及長期獲利不容小覷。這些企業各有千秋。
不過,《巴倫》也直指中國某些領域品牌仍未成熟,女裝品牌不存在客戶忠誠度,食品安全也堪憂;再者,大陸3大航空除服務惡劣和味同嚼蠟的飛機餐「頗富盛名」外,並無可評之處。
全球糧食危機 快要爆發了
【經濟日報╱編譯楊宛盼/彭博資訊十四日電】2012.08.15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警告,世界最大玉米生產國美國的作物因乾旱受損,可能即將引爆一場全球糧食危機。
IFPRI所長樊勝根(Shenggen Fan,音譯)13日說,政府必須採取行動預防危機,美國必須停止使用該國40%玉米產量的生質燃料計畫,以增加對畜牧業的玉米供給。由政府和國際組織支持的IFPRI,是聯合國監控糧價的農業市場資訊系統(AMIS)的一部分。
樊勝根說:「主要問題是政策,必須停止生產生質燃料,因為這推升全球糧價,使許多窮人飽受折磨,特別是婦孺。如果我們不採取緊急行動,危機將很快再度爆發。」
樊勝根說,印度和中國等國家必須釋出存糧,以幫助窮人因應糧價上漲,政府則需避免實施出口禁令,以免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重演。
玉米12月期貨14日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盤中漲0.9%至每英斗7.99美元,黃豆11月期貨漲0.5%至每英斗16.0925美元。
從食物、家畜飼料到增甜劑都用到的玉米,10日漲至每英斗8.49美元歷史新高;玉米自6月15日以來已大漲57%,推升FAO追蹤的7月全球糧食通膨比上月攀升6.2%,是2009年11月來最大漲幅。
根據美國農業部,半世紀來最嚴重的中西部旱災導致玉米減產,推升價格,美國占2011-2012年度全球玉米產量的36%和全球交易量的39%。
FAO秘書長達席瓦呼籲美國政府暫停其主導的乙醇生產計畫,讓更多作物用於糧食和畜牧飼料。
逾180名美國國會議員也呼籲環保署(EPA)降低國內今年和明年的乙醇消耗規定,或暫停該措施。
◆ 觀察站/只聽到口號 沒看到創新
【經濟日報╱記者 江睿智】2012.08.15
為振興景氣,近期行政院陸續提出短、中長期諸多方案;行政院長陳冲更重視產業轉型,強調調結構不是一步到位。然而,調結構方案從「推動中堅企業躍升計畫」、「三業四化政策」、「傳統產業維新計畫」、到「深耕工業基礎技術方案」,方案多到令人眼花瞭亂,卻未見實質內容,攸關未來台灣產業競爭力的產業轉型政策,恐怕會被行政院一堆口號淹沒。
陳冲談到一系列調結構方案,每項方案都十萬火急,並環環相扣,但進一步探究發現,內容多有重覆。
例如行政院大力促成的「推動中堅企業躍升計畫」,經過政務會談討論篩選標的,將與經建會規畫「傳統產業維新計畫」多有重疊,甚至一致。
更糟糕的是,各項方案提出輔導或推動措施,更未見創新,行政院因財政困窘,政策工具有限,事實上都未針對上述方案編列額外預算,打的主意全部是經濟部現行既有產業輔導工具。
◆ 扶持中堅企業 何妨萬馬奔騰?
【經濟日報╱社論】2012.08.15
隨著所有的壞消息接踵而來,行政院終於想通了,決定仿效德國的中堅企業,3年之中扶持100家台灣的中小企業成為打進國際市場的菁英部隊。的確,當出口連5個月衰退,上半年在主要貿易國家中斯人獨憔悴;全年預估成長率不斷下修,從「保4」幾乎要落到「保1」;製造業訂單連月衰退;製造設備進口衰退長達1年至7月才略見止跌;民間投資自去年下半年持續衰退;我們已經想不出還有什麼壞消息尚未出現。
到了這個地步,台灣經濟的處境已可以「臨渴尚不知掘井」來形容;由於問題的根源並不僅僅來自歐債風暴,因為其他與歐盟關係更密切的國家受創反而不若台灣之深。所以,我們數年來不斷大聲警告的對岸關閉「世界工廠」一舉斬斷台灣經濟命脈的可怖情況,眼看已不幸而言中,行政院於此時提出「中堅企業躍升計畫」,可見主政者終於認知問題的嚴重性,不再坐待歐債風暴解除以拯救台灣經濟,好不容易邁出的第一步。
這個方向當然正確,我們數年來即在鼓吹此事,原因在於,台灣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存在於萬千中小企業,而其中臥虎藏龍、競爭力可睥睨群雄者不在少數。只是他們多年來專精於本業技術之提升,只接國外客戶的訂單,賺取微薄的利益;對於品牌、行銷、設計、資訊技術的運用並未積極投入。如果將其潛在實力充分發揮,不僅將使整體經濟活力大增,這些可執全球牛耳的中小企業更會是台灣經濟堅強的支柱,絕不讓德國、瑞士專美於前。
也許我們該慶幸這些傾巢而出的壞消息,刺激朝野正視問題的嚴重性。然而儘管方向正確,其執行的力度、速度與準確度仍大可商榷。以我們想要仿效的德國而言,其中堅企業據估計在450家左右,包括蔡司鏡片、BRITA濾水壺等,其營收上限則為40億美元,折合台幣1,200億元左右。台灣向有中小企業王國之稱,中小企業恆居全體企業98%上下,則我們可堪造就的中間企業豈可能為數只有100家?而且,要培植出100家中堅企業,其成功率不可能100%,則經過數年殘酷的考驗,只有數十家得以脫穎而出,為數就更少了。
行政院何妨氣魄大些,一開始就選定至少300家,全力加以輔導及考驗,如果最後有半數成功,對支撐經濟度過難關的力度也較差強人意。而且,即使有半數無法變成菁英部隊,在此過程中,其設計、行銷、資訊運用能力也大為加強,競爭力也將如虎添翼,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亦不在少。何況,這樣廣招各方英雄,形成競相提升的良性競爭,整體中小企業也會更有活力,使台灣的核心競爭力大為強化。
其次,目前列為可能扶持的對象,如上銀、法蘭瓷、捷安特等均已負盛名,經濟部或許不用花什麼力氣就能有成,但如果補助扶持真正渴望的企業,相對的效益就大得多了。經濟部真正該做的是伯樂而非粉絲,成千上萬的千里馬等待揚蹄奔馳的機會,主事者真正的責任在於發掘這些被塵埃掩蔽的明日之星,而不是跟隨粉絲們拍手叫好。
因而,「中堅企業躍升計畫」的成敗,不在於為多少業界寵兒戴上后冠,而是藉著全面篩選以及有效培植,為全體中小企業注入新視野、新活力,絕大多數企業都受到啟發而向上躍升乃至脫胎換骨。3年百家絕不夠看,真正那一天萬馬奔騰,對今天的危機方會有較大的助益。
如果在此計畫之外,也挪出些經費與人力,對上萬家企業進行力度稍弱但更普遍的扶持,功德將更加圓滿。
羅比尼專欄/殘破歐元區 早點分手吧!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2012.08.17
歐元區能否存活仍在未定之數,但要是分解只能延遲而無法避免呢?如果是這樣,延緩無法避免的事只會讓結局更難收拾。
德國逐漸認清,如果恢復歐元區周邊國成長、競爭力和債務永續性所需的調整,來自撙節和內部貶值、而非債務重整與退出歐元區(導致重新啟用本國貨幣和匯價大貶),成本可能高達數兆歐元。的確,跨境與國內的民間投資人撤資將需要充裕的官方融資,且調整過程將花數年時間,而在政策可信度完全恢復前,資金外流仍會持續,需要龐大的官方資金支應。
直到最近,這種官方資金主要來自財政監管當局(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和國際貨幣基金(IMF),但歐洲央行(ECB)的角色愈來愈吃重—先是收購債券,繼之以對歐洲銀行業的流動性支援。由於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政治限制了防火牆規模的擴增,ECB已準備再藉收購債券對西班牙和義大利提供另1輪大規模融資。
如果義、西兩國只是流動性不足、但能履行債務,且大規模融資爭取了時間,讓撙節和經濟改革得以恢復債務永續性、競爭力和成長,那麼目前的策略就能奏效,歐元區將能存活。
在過程中,某種形式的財政和銀行聯盟可能達成,甚至政治整合有所進展,但最重要的是大規模的融資和逐步的調整能否及時恢復永續性的成長。這有賴核心國有耐性地持續提供大規模融資,也需要周邊國有耐性地避免對多年的痛苦調整反彈。
這種假想情況可能實現嗎?想想必須克服哪些困難:經濟鴻溝擴大和衰退加深;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不可逆轉的分裂與獨立;公私部門難以持續的債務負擔;採取內部貶值和通縮以恢復競爭力的國家,付出沈重的成長與資產負債表代價;不對稱的調整,核心國家面對的道德風險,及周邊國家的融資不足,助長了不相容的政治勢力;反覆無常和失去耐性的市場與投資人;周邊國的撙節疲乏與核心國的紓困疲乏;以及在追求財政、銀行、經濟與政治聯盟路上的種種險阻。
如果過程中衍生的分歧最後導致歐元區崩潰無法避免,德國和ECB選擇大規模融資歐元區周邊的策略,將摧毀核心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更糟的是,信用風險實現造成的龐大損失將危及歐元區核心經濟體的債務永續性,使歐盟本身的存活成問題。如果是這樣,此時「有序的離婚」可能比未來悽慘分手要好得多。
當然,現在分手代價很高,需要國際債務會議來重整周邊國的債務與核心國的求償,但及早分手讓單一市場和歐盟仍可生存。徒勞無功地延遲歐元區崩解1、2年—在核心國又虛擲數兆歐元融資後—將意味脫序的結局,包括單一市場因為大規模保護主義政策興起而遭摧毀。因此,若分解無可避免,延遲意味更高的成本。
但歐元區的政治不容許提早分解的考慮。德國和ECB依賴大規模流動性爭取時間,以便必要的調整可以恢復成長和債務永續性。而儘管如果分解無法避免會帶來嚴重的風險,這仍是歐元區大多數國家堅持的目標。只有時間能證明這場豪賭會不會贏。 (作者Nouriel Roubini是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 全球富豪逃稅 至少21兆美元
中央社 2012-08-17
世界各地有不少超級富豪因為不願繳納高額稅金,而將資產藏在不容易被查到的「逃稅天堂」。國際組織「租稅正義聯盟」指出,這類藏匿的資產估計至少有21兆美元。
「租稅正義聯盟」(Tax Justice Network)最近公布一項報告指出,全球各地會設法藏匿資產的富豪人數起碼上千萬。他們藏匿的金融資產,不包括房地產和遊艇等財產,估計在21兆美元到31兆5000億美元間。
報告指出,富人逃漏稅嚴重影響國家的財政和破壞社會公義,也因而造成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自從歐債危機爆發以來,許多國家都加強逃漏稅的追查。不只是一些被稱為「逃稅天堂」的國家和地區感受到威脅,許多逃稅的人也開始忐忑不安。
根據德國媒體的報導,最近在德國已不少人向稅務機關自首。
◆ 日本可望擺脫通縮陰影 16年首見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2012.08.17
日本政府預期1項衡量全國物價趨勢的重要指標,將在明年度出現16年來首見的上漲趨勢,顯示政府相信近來的經濟復甦將協助日本擺脫近20年的通縮。
日本反映廣泛物價趨勢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平減指數(deflator),從1998年3月底截止的年度上漲0.9%後迄今一直是負值,這股通縮趨勢加上疲弱不振的國內需求,導致日本陷於經濟學家所稱的「失落的10年」。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報導,內閣府將在近日發表的最新經濟報告中,預估GDP平減指數將從2013年4月起的新年度開始上漲,但該人士未透露具體的預估。
該人士說,日本政府預期日本經濟2013年的實質成長率(經調整通貨膨脹後)為1.7%,名目成長率則為1.9%。從GDP平減指數的定義看,當名目成長率超越實質成長率時,平減指數就會出現正值。政府和民間經濟學家預期,今年度的GDP平減指數仍會是負值。
但第一生命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長濱敏弘說,這項對2013年度的預測太過樂觀,因為進口能源與食物價格仍然太高,對GDP平減指數帶來壓力。他說:「在薪資下降的情況下,物價能一次上漲那麼多嗎?」
消滅通縮和提振成長是日本政府的優先要務,因為政府亟欲解決公共債務超過GDP 200%的問題。通縮使財政改革更加困難,因為會使消費者和企業減少支出和投資,並助長傷害出口的日圓升值,進而抑制經濟成長。
觀察家說,預期的平減指數上漲可能難以說服政治人物相信通縮已結束,如果平減指數和其他消費者物價指數未出現持續上漲的跡象,他們仍會繼續施壓要求日本央行挹注市場更多資金以拉抬物價。
閱讀秘書/GDP 平減指數
國內生產毛額平減指數(GDP deflator)是指沒有調整物價變動的GDP(名目GDP)成長,與調整過物價變動的GDP(實質GDP)成長的商數,用以反映物價漲跌趨勢。
該指數的計算基礎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更廣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務,除消費外,還包括生產和資本、進出口商品和勞務等,因此能更準確反映一般物價趨勢,是價格最廣泛的衡量標準。
不過,GDP平減指數的缺點是計算方法較複雜,搜集資料較困難,編製間隔較長 (多數國家1年編1次),時效性差,不利於對通貨膨脹的早期預警。
※ 相關報導:
* 主計總處下修今年GDP至1.66%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301949.shtml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天公布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GDP年增率)預測更新,從7月底的2.08%,下修0.42個百分點,來到1.66%;明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3.67%。
主計總處下午召開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會後召開記者會,並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初步統計為負成長0.18%,預測第3、4季分別成長1.99%及4.23%。
◆ 朱敬一:老人產業輸往大陸 商機大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8.17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天在文化部一項論壇中說,到公元二○三○年,近四分之一的台灣人年逾六十五歲,大陸要到二○四○年才接近;換言之,台灣「領先大陸老十年」,其中隱含了大大商機。
朱敬一在文化部國是論壇表示,台灣因提前老化的經驗,帶動相關的個人製造化、遠距醫療、遠距照護等產業;台灣適可運用文化輸出、服務業輸出的優勢,將老人相關產業輸出往大陸、服務十多億大陸老人。
內政部長李鴻源則說,政府提出解決之道時,常受困於「社會價值觀」、跨部會整合的困難,及法規缺少彈性;以高齡化議題為例,雲林古坑有一群乏人照料的老人,同時有一群找不到工作的外籍新娘,若想聰明分配資料就要媒合兩者,無奈受限於法規、跨部會等,只能按兵不動。
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天抱著一個龍年出生的小寶寶現身說,接下文化部長後,如同要在四年的工作內,去鋪未來三、五十年後還能使用的鐵軌;現值少子化時代,再加上新移民的孩子比例增多及大陸崛起,現在規畫的文化政策要如何因應未來的變化,是文化部要思索的課題。
在場的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成員駱麗真說,她還以為來到「內政部辦的論壇」,很疑惑在場的跨部會官員並未提出文化立場及政策,讓她聽得很模糊。她認為是文化部官員不夠用功。
龍應台回應說,這樣的批評對相關同仁不盡公平。一般談文化政策,很少觸及人口政策、國土規畫;思考文化政策,一定要考慮到未來的角度,這將是跨部會合作的開始。
※ 相關報導:
*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韓國不是我們榜樣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301147.shtml
翁啟惠會見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成員時指出,韓國政商勾結嚴重,由政府協助產業模仿、進入已發展的市場;面板產業如今輸給韓國,該想的不是要如何追趕,「應該是去找(台灣的)機會」。...他也提到,國內並沒有建構真正的產業藍圖,似乎常「沒有做好功課就上路」;有政策也要有藍圖,才能建構好的制度與環境。他說,一旦推出政策就要有延續性,一般政策應是持續推動一、二十年,但國內的政策藍圖都「亂掉」,「這樣我們沒辦法教學生」。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