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風車征服北京 李永豐:兩岸孩子的眼神都一樣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72200279.html
傳遞台灣319精神 第3度登對岸國家大劇院
黑光戲等創意手法吸引陸童 開心到整場「吱吱叫」
【汪宜儒/北京報導】2012-07-22 中國時報
過去五年跟著紙風車劇團走遍全台三一九鄉鎮的劇目《紙風車幻想曲》,廿日至廿二日第三度獲邀到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五場,票房幾近滿座。其中以黑光效果表現的〈神奇黑光棒〉與〈歡樂中國節〉最受歡迎,惹得大小朋友驚呼尖笑不斷,許多從外地趕到北京看戲的觀眾在散場時也直喊:「下次到我們那兒演吧!」
《紙風車幻想曲》由劇中角色巫婆「巫頂」與大嘴鳥「阿瘦」主持串場,包括融合創意舞蹈肢體的〈動作與聲音〉、凸顯色彩美學的〈小口袋〉、賴床經驗轉化成情境劇〈起床號〉、傳統彩帶舞與現代黑光劇結合的〈歡樂中國節〉、改編自導演吳念真作品的真人結合偶戲短劇〈八歲一個人去旅行〉,以及創意黑光劇〈神奇黑光棒〉共六個片段。
正值暑假期間,北京的外地遊客與特地到北京國家大戲院看戲觀眾特別多,不乏從貴州、西安、安徽、河南等地慕名而來的。
像是帶著三歲半女兒自鄭州來北京遊覽與看戲的陳小姐,當初是透過微博得知演出訊息。她說,過去也看過其他兒童戲劇,「但紙風車的燈光效果、演員肢體的水平好多了,尤其是演員和觀眾的互動,還有黑光戲小孩反應最熱烈,很能刺激想像。」
十歲的孫一寧是北京人,她跟姐姐一起看戲,最喜歡〈歡樂中國節〉。她的感想頗富詩意:「在黑暗裡流動著漂亮的線條,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氣氛正在流動。」
六歲的張涵鈺跟著媽媽看戲,散場後一路尖叫一路跳,她也最喜歡〈歡樂中國節〉,「畫面好漂亮,好像在跳舞。」
紙風車執行長李永豐表示,劇團此行最大的意義,是藉演出的機會,將過去讓台灣孩子開心的作品以及將三一九的精神,分享傳遞到中國大陸。
李永豐表示,世界各地的孩子都應該有機會接觸藝術,近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好,接下來應當更著重文化,有能力的大人們、企業主,應當透過藝術讓孩子擁有寬廣視野,給予孩子快樂。
看著孩子滿場「吱吱叫」的熱烈場面,李永豐說:「孩子的反應不會騙人,中國孩子跟台灣孩子的眼神都一樣,都是渴望。」
◆ 藝術家製寶島圖 從台灣頭親到台灣尾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4/112012072100276.html
【王亭云/宜蘭報導】2012-07-21 中國時報
不同於「美不美,故鄉土,親不親,故鄉人!」鄉土素人,行動藝術家台灣阿成黃宏成,不只要親吻故鄉土,還計畫以卅七年的時間,吻遍全球一九六個國家的泥土。
重視孝道的他,昨日到宜蘭縣五結鄉與宗親尊師聯盟會面,與聯盟常務監事陳榮楷共同親吻土地十二秒,表達對宜縣十二鄉鎮鄉親的感謝。
有人用文字、影片等方式,表達對台灣的熱愛,黃宏成於二○○六年,以兩年又四十三天的時間,穿簑衣、搭帳棚,騎三輪車「凸歸台灣」,親吻「台灣三一九鄉鎮代表性泥土大地」,完成長一一○公分、寬八十公分的「寶島台灣圖」,為台灣祈福。
黃宏成委託嘉義名雕塑家鄭瀛洲,將他蒐集的泥土賦予生命,六月中已製作出「國父賢伉儷合體像」,素材來自黃宏成親吻兩岸土地時所蒐集的泥土。
日前他也將從全台收集而來的泥土,製作出第一件作品「黃氏江夏堂十八世炮公紀念像」。
此外,剛從日本回來的黃宏成,已五度完成親吻鄭成功在日本長崎縣的出生地,下月他將要前往美國,一步步蒐集、親吻全球一九六國的大地泥土,完成「人間淨土圖」,他表示,計畫二○四五年要送給聯合國,當作「聯合國創立滿一○○周年紀念」。
◆ 不造夢只造空 朱為白「剪」出禪境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72100408.html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7-21 中國時報
一般畫家將顏料揮灑在畫布這片天地;朱為白卻是一把剪刀,在畫布上或剪或割,露出布料內裡、抽出布邊鬚線,讓材料自呈原始面貌,展現東方抽象情境與人道禪境。詩人辛鬱寫了短歌《造空者》形容朱為白:「不造夢 這人 只造空 以一把剪刀 刻劃宇野」,而這也成了他於關渡美術館回顧個展「造空者」由來。
八十三歲的朱為白,是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藝術先鋒「東方畫會」成員之一。特別的是,朱為白並未接受學院的藝術訓練,除了自學,僅在前輩藝術家廖繼春的「雲和畫室」學習素描,在加入東方畫會之前就已展開現代藝術的實驗與摸索。
「真正的藝術創作來自頓悟,先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藝術家要追尋自己的風格,正所謂『畫如其人,人如其畫』」,他早就領悟:「要做人未做、說人未說,表現沒有人表現的東西。」
朱為白出生南京,祖、父、長兄都以裁縫為業,朱為白從小嫻熟手藝,常巧手自製玩具為樂。一九四九年來台,一九五八年加入東方畫會開啟創作生涯,常和現代藝術健將霍剛、蕭勤、詩人管管和辛鬱等人切磋論藝。
「造空者」展出一九五○年代迄今各階段代表作,如一九五八年的木刻版畫《樂園》刻畫牧童與動物和平共處的畫面,「當時木刻版畫被視為共產黨的宣傳工具,或是天津楊柳青的年畫,都不具藝術性,所以我們提倡版畫藝術的發展。」
一九八一年的《秋》是朱為白開啟個人風格的關鍵之作。朱為白剪出布鬚邊後裱貼在另一畫布上,剪鬚邊的靈感來自童年的自製兔子燈籠,以竹編為骨架,外表糊上紙張後再剪些鬚鬚充當兔毛。「東方人要從自己的回憶中找尋,再轉化成藝術表現,這樣的藝術才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才有根。」
一九九五年的《破道》大膽劃開畫布,是為「不破不立」,畫面上單純的黑、白、紅三色是朱為白最喜愛的顏色,「黑、白是東方的陰陽,紅色象徵生命的活力。」近作《白中白》已讓刀割鬚邊取代筆劃線條,「自身還原空成為白。」
◆ 詩人的堅持 鋼筆和紙 最動人的溝通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l/22/today-life9.htm
自由 2012.07.22
「我以前用大易輸入法,一個晚上可打一萬多字的稿!但我發現文章愈寫愈爛,因為敲一次、兩次,字打不出來,就會挑簡單的字,文章愈來愈沒有文采!」政論家南方朔用電腦兩、三年後,就決定拋棄它,重拾手寫稿的滋味,手機則是從來沒用過!
南方朔︰電腦寫稿文采變差
南方朔說,丹麥研究發現,手機會加強及造成「死黨文化」,人一天到晚用手機聊天的對象,就固定那幾個,跟其他人的溝通則愈來愈不耐煩;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著作的「網路共和國」也直指,網路加強人的不能社會化、物以類聚,「訊息再多,也只挑想看的看。」
「我不會亂跑,有事就到我家或打家裡電話,傳真浪費紙,也不必了,沒電腦、沒手機,找我一點問題也沒有!」南方朔堅信:「人跟人要透過深度交談,才能了解更多。」
文學家李敏勇,同樣沒有電腦,也不用手機,市話和傳真機,算是他可容忍的「極限速度」了,多以傳真替代e-mail。鋼筆和紙,依舊是他自認最動人的溝通工具!
李敏勇愛落筆時的「溫度」
他的書桌數數就有六、七封完筆信件,層疊的手稿…。撫摸舊時筆跡,落筆凝結的「溫度」,躍然紙面。
李敏勇說:「通訊的絕對方便,那麼重要嗎?」他觀察,終日與隨身機器「搏鬥」,掉入漩渦無法自拔。
作家、立委張曉風有手機,但只用來撥接電話,「我喜歡安靜下來讀讀書」,她說:「我沒有機會跟孔子生在同一個時代,但透過書籍,我可以跟古往今來的人對話。」低頭上網看資訊,很多資訊是重複的,卻花了很多時間,有點可惜。
她說:「只看文字,不如聽到聲音,只聽聲音,不如見到面,見到面,不如深談一下,那是有層次的。」
「疏離」是低頭族最大問題,張曉風說,一個人際關係疏離的人,是不會有競爭力的。「便利商店很方便,但一個人每天到便利商店買菜,不會買到特別的食材,大廚師要的食材,一定是費盡心思到處尋覓。」
「要當名廚,就要開發專屬食材」,張曉風將這句話送給低頭族思考。 (記者謝文華、劉力仁)
※ 相關報導:
* 成功的文創事業 從願景開始
23 則留言:
謝榮雅:擺脫代工的代工 創造舞台
【經濟日報╱謝榮雅】2012.07.23
最近經常有人問我:對於設計產業在政府文創基金中分配到很少的經費,是否有任何不平以及抱怨?我倒是想要反問,這些經費可以為台灣設計產業造就什麼?我認為,台灣的設計需要的不是經費,而是「舞台」。
讓我們來檢視一下「文創六大旗艦計畫」:電視內容、電影、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工藝,試問這樣的分類架構本身有何創意可言?
要是蘋果當年硬要套進這樣的邏輯裡,還能產出像iPad或iPhone這些功能強大、引領潮流的商品嗎?如果設計產業無法跨域連結其它創意領域,只為爭取官方釋出的獎勵與補助,硬將自己縮在毫無彈性的傳統框架裡,這對創意會是多麼大的扼殺!
政府缺乏對文創孕育環境的整體規畫,對一般產業政策往往也獨厚製造業,長期偏頗的結果,除了檯面上幾個耳熟能詳的ACER、ASUS、HTC、Giant之外,台灣的國際品牌寥寥可數。而產業界重視研發生產多過觀察人性體驗和感動的習性,讓RD工程師數量遠遠多過設計師。
代工思考的限制加上品牌概念的薄弱,使設計師淪為「代工的代工」,設計產業因而萎縮凋零,長此以往,創作的熱情更是消磨殆盡。
打從我20年前因緣際會進入設計產業以後,就一直極力擺脫這種「代工的代工」的設計服務模式,原因就是有感於政府與產業環境的受限,因此亟欲積極開發創新商業模式以自立。
以我一手建立的奇想創造為例,就是一個積極整合內、外部設計資源的「創意系統」,透過理性檢驗的三大機制:迫切之需求、破壞式創新、可控性技術,以及感性思考的三大考量:魔法般體驗、環境友善性、品牌影響力,我們篩選出具體可開發設計的產品,根據其特性發展出合宜的商業模式,如設計服務、設計創投、自有品牌、標的投資等等,再針對不同產業方向尋找合作目標來操作。
不從客戶既定的產業規格條件出發,而從人類生活需求層面下手,這就是我帶領的設計團隊之所以能夠反守為攻、甚至另闢蹊徑的不二創意法門,也是我們用來定義美好生活的堅持與自負。
誠然,奇想創造的例子不等於台灣設計產業的現況,奇想創造的創新商模究竟能否影響並改變台灣也仍是個未知數。但在外部資源相對貧瘠的狀況下,我只是不斷拋出新議題,希望能逐漸提升台灣產業對品牌的看法。
我深信:只有當累積深厚的材料與技術能力得以跨界整合其它設計能量,再加上系統性的品牌認知和操作,台灣產業的品牌化才會有指日可待的一天。
(作者是奇想創造執行長)
※ 相關報導:
* 打造亞洲最大3D電影製作中心 「兔將」進駐高雄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l/23/today-south3.htm
全球前五大視覺特效公司R&H來高雄投資發揮磁吸效應,台灣3D電影後製技術大廠「兔將影業」確定進駐高雄,八月中旬前將招募一百五十人,打造電影後製基地,高雄數位內容產業鏈更加完整。
* 從「安歌」到「整體音樂設計」 台灣歌仔戲音樂愈見豐彩燦爛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1853&f_ART_ID=400504
一九九五年,台北舉辦了兩岸歌仔戲學術交流活動,同時也伴隨著一場兩岸合作的歌仔戲演出《李娃傳》。此劇由台灣的劉南芳編劇與製作,演員班底與製作團隊多為台灣人,但音樂設計是中國漳州薌劇團的陳彬。《李娃傳》對於台灣歌仔戲後來音樂發展的影響十分重大。
* 《實構築》展 以「實」剖出建築的生命力
http://www.udn.com/2012/7/23/NEWS/READING/REA8/7243192.shtml
由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吳光庭實質策展的《2012實構築ing》,並非單純表現建築創意,而是將一建築設計的構思與施工營建、細部設計施工等所有過程視為「建築作品」完成要素,而整體展場設計以「實」呼應本次展覽的精神...
◆ 全台文創園區 至少13個
【記者邱莉玲/台北報導】2012-07-23 工商時報
文創躍居新設產業園區最夯的主題賣點!不僅各縣市政府打造文創、創意園區不輸陣,台北市文化局為爭取2016世界設計之都,也規劃推動文創園區double計畫,除營運中的華山園區,可望新增北投製片廠、圓山等園區,粗估未來全台由官方主導的文創園區將多達10個以上。
到底文創園區有多夯?中科管理局旗下的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日前對外招商竟主打文創,將引進藝術、數位創意,打造台灣最大規模文創園區;連竹科管理局原本規劃做科學園區的宜蘭中興紙廠基地更已喊停,宜蘭縣文化局打算改做文創園區,選定影視、紙文化、生活工藝3大產業,文創之夯顯見一斑。
目前文創園區幾乎都是政府主管,文化部旗下便有5個園區,隨國科會、農委會、縣市政府等,基於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群聚,將大力開發文創、創意園區等新經濟,是否意味科學園區的光環不再,也引發產官學界熱烈討論。
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指出,台灣以往擅長成熟技術效率量產的模式,現在要往創新、創業方向走,勢必得增加新的優勢、人才創意,加強把產業產品化變成產值,新設的科學園區將反映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容納更多文創等新興產業。
賀陳弘舉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為例,有文化景觀保護區及數千人生活的活城鎮,結合南投埔里等城市脈絡,吸引樂陞遊戲公司、電影公會等文創業興趣;竹科規劃的宜蘭城南基地,鄰近對外國際光纖海底電纜的入口港,適合發展通訊知識服務等雲端商機。
科學園區內部曾做評估,若只做文創業很難賺錢,自償率不夠,半導體、光電仍會是科學園區主流產業,但近年全球不景氣使這些主流產業產值明顯衰退,科學園區營運現危機,趨勢是將走向產業園區加上服務性產業綜合型開發。
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是綜合型開發先例,一面做高科技研發、一面主打文創;宜蘭中興紙廠基地,更是從科學園區規劃地大轉彎改做文創園區。
宜蘭縣文化局代理局長宋隆全透露,由於中興紙廠基地做科學園區不具經濟規模,已參考德國盧爾工業區轉型文創業的經驗,著手規劃影視、紙文化、工藝等主題產業,及主題旅店、藝術家住宅等,打造一個生活結合生產的文創園區。
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指出,各國都在瘋文創,著眼於文創可帶來人潮、商機,尤其是商業配套強、腹地涵蓋觀光景點的文創園區,賺錢機會大。
目前公部門文創園區BOT、ROT案釋出不多,華山園區ROT案由國賓飯店等企業聯盟營運,華山BOT案營運團隊有永豐餘集團等,松山園區BOT案由富邦集團營運,預定9月試營運的花蓮園區ROT案由士林開發領軍,接下來還有更多文創園區成案陸續釋出,勢將引發企業財團搶標營運權。
◆ 新聞分析-文創滿街走產業鏈跟上否
【邱莉玲】2012-07-23 工商時報
發展文創內容和產業需要長時間累積,但修建文創園區只要短短幾年,如果人才、內容、產品化等產業鏈來不及建立,文化消費大眾來不及培養,那麼,台灣要那麼多的文創園區又有何用?園區再大、硬體再漂亮,到頭來可能難逃變成蚊子館的厄運!
就拿許多文創園區需要定點可供現場表演的定目劇來說,目前票房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也沒有太多成功的原創內容、明星可發展成有主題性的園區,長此以往,若一個文創園區的營運權少則15年、多則50年,園區為營運,勢必會從事短線炒作放煙火式的活動,或大量引進國外藝文團體,園區經營變成辦活動公司,都不利台灣文創產業長期健全發展。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台灣文創產業多為微型,甚至或許多是個人工作者、工藝師傅,作品無法量產、商品化,反觀打著「文化」、「文創」招牌的中心、館所或園區之多,且為企業經營,因此也產生發展不平衡甚至扭曲的現象。
曾有統計數據指出,全台有200多座文物館、近30座客家文化館、至少10座文創園區,大都屬於政府之地,許多透過BOT、ROT方式委由企業經營,加上近年冒出許多由企業財團設立的文創園區,以經營土地、提升房地產價值為主,文化界形容已多到讓台灣再創一個經濟奇蹟了。
曾有創投形容,文創的魅力在於給人很大的想像力,可集合時尚餐飲、表演展覽、文創商場甚至生活體驗,並時興找國際級建築大師操刀,興建大型文化地標,可帶動人潮又能為企業形象加值,讓企業界感覺「文化是門好生意」。
但就在企業以文化或藝術之名,不斷擴張或承接園區或藝文設施經營之際,藝文界的怒吼聲也愈來愈大,質疑政府鼓勵文創園區設置的本意,已從扶植文化、創意、藝術,變相發展為算參觀人頭和產值的產業政策,甚至因付不起文創園區昂貴的租金,被排拒在外。藝文界想問:藝文空間的治理是否該有另外的選擇與出路?
作家出身的文化部長龍應台顯然聽到了,龍應台一再強調在台北市文化局長任內不曾蓋過一個硬體,現在她在文化部也不會輕易蓋,她也發現,從文化創意端直接跳到產業面有問題,接下來就看龍應台怎麼解決。
台灣小貓巴克里 揚威首爾動畫展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7-24 中國時報
台灣動畫導演邱立偉耗資兩千萬拍攝的3D動畫作品《小貓巴克里》,榮獲第十二屆韓國首爾國際動畫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這部動畫以台南縣為背景,思考台灣城鄉變遷的過程,描述一隻城市貓巴克里陰錯陽差遭誤載到鄉下,正當牠逐漸適應環境時,遇上財團計畫大舉開發,讓村莊的人驚慌,生態問題逐一浮現。最終,巴克里與當地小朋友合力展開一場對抗財團、拯救家園大作戰。
首爾國際動畫影展(Seoul International Cartoon & Anamation Festival)獲國際動畫協會(ASIFA)認可,與一流國際動畫影展的水平不相上下,稱得上是亞洲首選的國際動畫影展。每年有來自全球超過一千五百件以上的作品參賽,近五百個攤位展示動畫創作,吸引超過十三萬參觀人次,就連西方版權公司也利用這個機會購買亞洲動畫版權。
「我很開心能夠以台灣的題材、台灣味的地景風情動畫獲得國際影展的肯定!」邱立偉表示,作品以貓咪的眼光看待台灣的城鄉變遷,不僅有台語發音的角色,還有許多台灣獨有的風土民情。其中,動畫中的田園風光、眷村風情、工業廠房是以他成長的台南縣仁德鄉為背景。
一九七五年生於台南仁德的邱立偉,畢業於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系及台南藝術大學動畫研究所。二○○三年他以描述歐洲心理醫生的動畫《多拉杜醫生》參加波蘭短片影展,但是在參展過程中,他開始省思:「為何要以歐洲人的故事來歐洲參展?」他於是下定決心,往後他只以台灣土地的題材來創作,誓言推出屬於台灣風格的動畫。
他後來拍攝充滿台灣鄉下人情味的《王老先生雜貨店》、日軍撤出台灣為背景的《遺忘的寶藏》,作品以他童年耳聞的故事為腳本,讓他在波蘭、韓國漢城等多項國際動畫影展受到矚目。
二○○九年邱立偉改編兒童作家林良名作的同名動畫電影《小太陽》,蒐集上萬張老照片作參考,重建四、五○年代的老台北,入圍金鐘獎最佳動畫,也是他近年的代表作品。
《小貓巴克里》是邱立偉自二○○二年以來,第四度問鼎首爾國際動畫影展。邱立偉除了以《小貓巴克里》獲得大獎,他另一部以動物醫生杜立德後代為腳本的《杜小德》,同樣入圍競賽單元。其他入圍的台灣作品還有首映創意的《姆姆SOFA》、史明輝導演的《願快樂》入圍動畫策畫單元。
邱立偉表示,《小貓巴克里》原是他大學時期完成的同名繪本,他完成《小太陽》動畫,有天在整理工作室的過程中,意外翻出這本他十八年前畫的繪本,決定改拍成動畫。他的繪本同樣以小公貓為主角,城市貓咪誤闖鄉下,遇到一連串「文化衝突」的故事。邱立偉說,動畫版本增加了六○、七○年代老黑幫角色,更凸顯善惡對立,故事調整成當年不懂反抗的人們,面對財團搜刮土地、加蓋工廠卻無動於衷,最後只能靠小朋友和貓咪起而反抗。
※ 相關報導:
* 版權喬不定 郎靜山兒餐廳無法展父親遺作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245298.shtml
已故攝影大師郎靜山的么兒郎毓彬,最近在台南開餐廳,餐廳內擺設不少攝影作品,卻沒有一張是父親郎靜山的,令不少人好奇,郎毓彬說,因為版權問題,雖然他擁有父親的遺作,卻無法公開陳列。...郎靜山每名子女都收藏不少父親作品,不過由於所有權未確定,每張作品形同後代「共有」。
◆ 台灣豐韻圖 年底完成
【聯合報╱記者林宛諭/鹿港報導】2012.07.24
彰化縣鹿港鎮台灣玻璃館請水墨畫家王世瑜等策劃執筆繪畫台灣全省四區12景的台灣豐韻圖,將鹿港九曲巷、台北一O一大樓等都畫入圖中,希望營造另一幅屬於台灣的「清明上河圖」,預計在今年底完成。
台灣豐韻圖草圖目前在鹿港台灣玻璃館園區的玻璃廟台灣護聖宮展示,台灣玻璃館創辦人林肇睢表示,台灣豐韻圖由將林基金會提撥經費請王世瑜執筆,希望以「台灣印象」為主軸,以各地名勝、宗教、古蹟、民族等元素,畫下台灣最美的工筆水墨畫。
一般廟宇多是以歷史故事、龍鳳花鳥、忠孝節義等故事為壁畫題材,但這幅台灣豐韻圖將台灣特色景點濃縮在一幅長軸畫中,讓到台灣玻璃廟參觀的民眾,也可一次飽覽台灣各地名勝風景。
台灣豐韻圖從策劃到完成約二年半,全長1170公分、寬60公分,北以宜蘭為起點,南到蘭嶼,包括宜蘭的搶孤、新北平溪天燈、台北龍山寺、故宮、桃園拉拉山神木、新竹北埔柿子、竹塹城迎曦門、苗栗雪霸國家公園…,當然還有彰化八卦山、鹿港甕牆,鹿港天后宮、台灣護聖宮等也都會入畫,民眾可到玻璃廟看草圖先睹為快,今年底完成,預計明年初發表,呈現台灣豐富多元的自然和人文樣貌。
◆ 最後的鑄字人 記錄活字印刷之美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7-24 中國時報
二○○七年台北三家鑄字行中有兩家吹起熄燈號,讓成立於民國五十八年的日星鑄字行,成為台灣最後一家鉛活字印刷鑄字行。導演王明霞以紀錄片《鑄字人》記錄這僅存的打字行及台灣最後一位鑄字人張介冠,以及他如何感動法國志工投入「復刻計畫」,保存父執輩傳承下來的字型,重現文字印刷之美。
王明霞因二○○九年第一次造訪日星鑄字行,就被店內成千上萬的中文字模震撼,展開了她一年半追尋活字印刷的拍攝旅程。這部影片記錄已逝的日星鑄字行創辦人張錫齡早年在《花蓮更生報》當學徒帶回的活字印刷技術,由張介冠傳承。也見證一群志工為了保存活字印刷字型之美,熱情投入鑄字行的「復刻計畫」,他們將鑄字行的中文字模掃瞄進電腦,再以專業軟體修整,將這些活版字體保存下來。一位來自法國的志工魏雋,也特別飄洋過海來加入。
鑄字行吸引了日本媒體採訪,也讓王明霞決定前往日本東京與橫濱,記錄日本尚存的幾家活字店,包括築地活字、佐佐木活字以及有百年歷史的中村活字,看看他們如何轉型成設計客製化活版印刷名片的專門店。《鑄字人》紀錄片將於廿四日晚間十點於公視播出。
◆ 60歲上海圖書館 藏書5200萬冊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2.07.23
上海圖書館近日迎來建館60周年慶典,並舉辦了「典冊琳瑯—慶祝上海圖書館建館60周年文獻特展」,首次展出一批存世數量極少、文物和文獻價值極高的古籍善本和名人手稿。
新華社報導,1952年7月22日,上海圖書館在南京西路325號開館,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回憶說,60年前,首任上海市長陳毅在部隊進入上海的途中就強調,要加強對文物、圖書的保護,因為上海也是書海,他並親筆為上海圖書館題寫了館名。
如今,歷經幾代圖書館人孜孜以求,上海圖書館館藏文獻已從建館初期的70萬冊增至5200萬冊,讓上海名副其實地成為了「書海」。館藏歷史文獻的豐富性、珍稀性、獨特性,使其成為海內外最重要的藏書重鎮之一。
正在上海圖書館展出的60餘件精品包括:中國已知最早的影抄本—明洪武吳遷影宋抄本「金匱要略方」,存世僅四種的宋版方志之一—宋紹定刻本「吳郡志」、中國最早攝影畫報「世界畫報」、巴金簽名本「孤吟」詩刊、搖籃本「曼德維爾遊記」、周作人手稿「知堂詩稿」、民國元年孫中山寫給唐紹儀的親筆函、以及世界圖書館入藏的首張上過太空的藏書票等。
為慶祝上海圖書館建館,從6月29日至7月28日,王蒙、汪品先、易中天、周國平等文化名人也先後做客上海圖書館「大家講壇」暢談,為公眾構築精彩的文化空間。
◆ 豎街古牆出土 笨港遺址掀考古熱
【王瑄琪/嘉義報導】2012-07-24 中國時報
嘉雲二縣日前於新港鄉水仙宮前探勘古笨港遺址範圍,在深達三公尺多的泥層中發現保存完好的「棧間」牆面,當地文史工作者比對文獻紀錄,幾可確認該牆面為早期「豎(音ㄎㄧㄚ)街」遺址,積極爭取開挖,現文化觀光局也有意續爭經費,藉出土文物補足笨港地區失落的歷史。
新港鄉位於古笨港境內,數年前文史工作者和自然科學博物館陸續從復興鐵橋至二級古蹟水仙宮一帶出土各式文物,包括銅、鐵、瓷器、磚窯、杯盤、首飾等,因古笨港為貿易商港,光是開挖的古錢幣種類就多達七十八種,也颳起當地一陣考古旋風,文史工作者紛紛投入研究古笨港,成果豐碩並集結成冊。
今年五月雲嘉二縣共同執行「笨港範圍調查先期計畫」,根據文史紀錄探勘,並於水仙宮附近開挖二個約三立方公尺的坑,分析泥層概況,沒想到竟挖掘出舊時碼頭作為倉庫的「棧間」牆面,因牆面保存十分完整,消息傳開後,文史工作者為之振奮,推估同層應是紀錄中清末熱鬧的「豎街」。
因計畫限於法令和土地所有權,雖有初步成果卻得再度向中央申請後才仍續挖,地方人士擔心因開挖經費龐大,縣府不願耗資保存,積極奔走相關單位,文化觀光局文化資產科長于秉儀對此表示,目前已規畫並申請再開挖四坑,希望有朝一日仍完整重現古笨港鬧街,補足笨港十七世紀失落的歷史。
觀點-紙風車給對岸的創意啟示
【林采韻】2012-07-26 旺報
台灣經典兒童劇《紙風車幻想曲》日前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5場,帶給現場觀眾與文化人士極大震撼。該劇並非耗資千萬鉅作,撼動現場的主因在於「創意」。
大陸的文化藝術,從70年前毛澤東發表延安文藝講話以來,長久淪為政治工具,除灌輸忠黨愛國思想,往往流於道德說教。但這些戲劇元素,在《紙風車幻想曲》中不僅不存在,多數時間裡,演員沒有台詞對話,也留給台下廣闊想像空間。
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觀後指出:「紙風車提供一種『創造性的想像』,透過木偶劇、黑光劇、舞蹈等多樣形式,不但灌輸了美感教育,在不著痕跡的狀況下,一點一滴地進行人格啟蒙。」
紙風車劇團創辦人李永豐曾說《紙風車幻想曲》是創作給所有人類小孩的。這話乍聽頗為無厘頭,卻生動凸顯該劇特色。它演遍全台319個鄉鎮,也曾赴紐約、香港等地,廣受各地小朋友喜愛,因為充滿想像的世界能穿越所有藩籬,引發普遍的共鳴。
大陸努力發展文創,抱持強大「走出去」的野心,但至今未能產出一齣讓全球眼睛為之一亮的電影、動漫大片。為何熊貓題材到了好萊塢可成為超級吸睛的《功夫熊貓》?無論中國市場有多大,國力有多強,當大陸兒童從小生長於八股的環境,想像力被禁錮,《功夫熊貓》將繼續屬於好萊塢而非中國創造。
◆ 500年來最常印刷英文詞:美國
Upaper╱中央社 2012.07.26
研究語言500年來演進發現,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成為現代英文印刷中,印製最頻繁的詞彙。
每年出版書籍的常印字中,美國等常用5字詞,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如「最終」(at the end of the)、「造成」(as a result of the)或「就…而言」(on the part of the)。
執行這份研究的斯洛維尼亞物理學家柏希說:「如果不看那些常用,且本質上無意義的字詞,『美國』出現頻率大幅領先,登上排行榜冠軍。」
柏希對1520至2008年出版的約520萬本書進行數位分析,發現16、17世紀的英文受宗教強烈影響,曾歷經不穩定期。大文豪莎士比亞據信也在同時期創造許多字詞。
印刷術大約於1440年發明,這項技術迅速蔓延至歐洲和其他地方。
柏希發現:「16、17世紀間,字的常用度變化很大。」「舉例來說,1600年的常見字,到了1610年不再頻繁出現。」
到了18、19世紀,常見字排名漸漸穩定。柏希說:「打個比方,1950年最常見的字,甚至到今天仍頻繁出現。」
※ 相關報導:
* 大師齊聚 信義區公共藝術有國際水準
http://www.udn.com/2012/7/26/NEWS/READING/REA8/7241702.shtml
你注意到了嗎?此區的公共藝術也添了幾分國際藝術性,除了創作者多來自各個國家之外,裝置藝術的性格也非常強烈,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 地景攝影 氤氳壯闊 楊哲一拍山的死亡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7-26 中國時報
台灣攝影家楊哲一的「山水」系列拍下壯闊連綿的山勢,氤氳的遠景彷如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然而,觀眾在他作品中看到的這些山頭,其實是他耗費四年,拍攝台資在中國廣東、廣西一帶石灰石礦場開採的過程景象。在開採標準化流程作業下,這些山頭被一一「削頂」,逐漸消失,楊哲一的鏡頭留下其實是這一連串人為的痕跡。
「從事地景攝影工作,我只呈現當地景象,不直接批判對錯,讓現場自己『說話』。」楊哲一表示,「礦場開採的過程很辛苦,甚至殘忍,但你無法反對水泥卻又住在水泥屋裡,這當中蘊含衝突性。」
卅一歲的楊哲一出生於宜蘭,現為台大生物環境系工程所博士生,也從事攝影創作。二○○六年楊哲一興起拍攝礦場的想法,為此還到中國的礦場工作。他結合地質研究的專業和影像創作,完成黑白攝影「山水」系列,現於台南「海馬迴光畫館」發表其中八件。
楊哲一說,相較於金屬礦,石灰石礦的經濟價值低,只有煉製成水泥之後才能「垃圾便黃金」。「因此開採時必須以量取勝,中國合法登記的石灰石礦場有三萬六千多家,每個場區不只有一座山頭,而歐美、台資和中國的礦採作業方式又各有不同。」
台資礦採有套標準化作業模式,經過開發建設、開路、邊坡處理、削頂、爆破降階、採石、運石、二次破碎、石庫輸送等步驟,最後進入水泥窯,變成人們日常生活的基礎建設所需。過程中,綠色森林變成雪白碎石,機械開採形成的削頂形狀乾淨俐落。
楊哲一以仿北宋山水畫的巨碑式構圖,呈現人為再造後的山頭痕跡,詮釋當代地景,而攝影中彷彿北宋山水遠景的氤氳效果,實則來自空氣中懸浮的濃厚灰塵。
無論是用何種方式開採,結果都是一座山會消失,也甚至挖到地表之下,當地變成大凹洞。「山的『死亡』是循序漸進的,每個時間點看到的景觀都不同。人為介入環境的過程是我感興趣的。」
楊哲一說,童年在宜蘭鄉野間玩耍的快樂經驗,讓他對於環境議題特別敏感。然而,從事學術研究前,他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羽球國手。他七歲開始接受選手培訓,最後因運動選手生存不易作罷。自十五歲迷上攝影至今,攝影家成了楊哲一的另一身分。
礦場系列的拍攝充分結合他的體能、學術專業與攝影技術。
※ 相關報導:
* 蔡昌吉數位影像展 呈現另類北港
http://www.udn.com/2012/7/26/NEWS/READING/REA8/7249973.shtml
高中前在雲林北港土生土長的蔡昌吉,重返故鄉,以「第三隻眼」觀察、拍攝故鄉的宗教、街道、店鋪、鄉親,藉由數位影像呈現北港潛藏的特質。「2012蔡昌吉數位影像藝術展─重返故鄉路北港」,正在雲林文化中心陳列館2樓展出到8月1日。
* 跟著照片去旅行 情定內蒙攝影聯展
http://www.udn.com/2012/7/26/NEWS/READING/REA8/7250670.shtml
許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內蒙古風情,7月29日前走進國父紀念館2樓文化走廊,就能跟著一幅幅攝影作品,展開一場內蒙古的小旅行,綺麗景色、縱馬奔騰、傳統服飾、哈達迎賓、那達幕會、駱駝競賽等,全部盡收眼底。
* 兩岸描摹花東山水 作品中正堂展出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249126.shtml
兩岸畫家一同描繪花東美景,切磋技藝,進行心靈的藝術對話即將展出。台東生活美學館與國立中正紀念堂共同舉辦「山海畫語-兩岸花東山水交流特展」,邀請崔國強、李奇茂等72位兩岸知名畫家,於中正紀念堂采玉藝廊展出96幅山水作品,讓觀眾看看不同筆法下的花東美景。
兩岸文創產業 面臨分水嶺
【記者潘罡/專題報導】2012-07-29 旺報
兩岸發展文創產業10餘年,最近均出現新的思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指出,在文創園區運作不彰等失敗政策後,大陸已意識到必須重新調整文創施政方向,因此2012年被學界認為將是大陸文創產業的分水嶺。
至於台灣文創法出爐,多項政策卻缺乏經費奧援。政府所委託的創投公司對於台灣微型文創業者的前景看法保守,導致投資案寥寥可數,加上文創被某些藝文工作者汙名化,均使台灣文創發展面臨阻礙。對此,最早把文創納入施政的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認為,台灣不能再以類別來思考文創發展,而應以「產業升級」涵蓋,並以五都作據點,利用「國土規畫」拉抬地方特色文化產業,促成整體文創產業的勃興。
文化強國 三大病症
向勇指出,1998年大陸文化部設立了文化產業司,被視為難能可貴的關鍵創舉,因為文化藝術在大陸被視為社會服務與道德教育的一環,絕大多數藝文工作者無法接受產業化的思維。文化產業司的成立,推動觀念的轉變和體制調整,13年一路走來,在去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後,也標示新的發展階段。
向勇指出,中國正式喊出「文化強國」的願景,但當前文化產業發展出現三大病症:文化產業園區原本訴諸所謂的「叢聚效應」,希望匯集相關業界人才與資源來加快產業發展,但如今各地設立文化園區,卻成為地產開發的護身符,導致許多園區名不副實甚至閒置。此外,藝術品金融化交易,成為炒作與投機工具。中國大陸各行各業,依然充滿不重視創新與知識產權的山寨行徑。
對症下藥 推新政策
這三種病症必須對症下藥。向勇強調,大陸政府與業界需認清,真正值得推展的文化產業有以下特色:它具備創新價值、象徵價值、知識產權價值、全產業鏈價值或國際認同價值。政府必須依據產業的需求提出新政,例如電影、傳媒、出版,大陸還有很多壁壘,包括電影審查制度,出版書號審批制度等,均阻礙了行業的創新與國際認同。
因此,要落實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向勇強調,政府必須針對以下環節,包括鼓勵內容原創、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如何加強品牌建設、提升服務品質,怎樣鼓勵文化消費、提升公民美學素養等,提出新的政策。
台灣文創 發展混淆
至於台灣的文創產業,不但和文化藝術發展混淆,更受限於預算和執政者的視野與企圖心。陳郁秀認為突破之道,首先是打破文創法所區分的文創類別:任何產業,不管透過藝術文化、科技、新知識來進行「產業升級」,都可說是文創產業。換句話說,文創產業的核心精神,就在於透過上述手段來達成「產業升級」。
其次,文創產業的發展,除了提供經濟產業的附加價值外,陳郁秀指出,其終極目的是建立國家品牌、造福人民,讓人民享有優質人文生活。因此,文創發展應以宏觀的角度來思考文創產業的目標、定位與功能。對此,陳郁秀主張,政府必須從台灣與世界接軌的面向,制訂出國土與城鎮再造計畫,營造出地方資源與文化創意共榮共存、共生發展的區域空間,如此不但可扶植相關產業,最後達成人民生活美學的底層目標。
文創城市 再造生機
對陳郁秀而言,文創產業可區分為三種領域:空間、服務、產品。空間就是城市再造與國土規畫,北中南五都可依據其特有的地區資源去打造「文化空間」。例如,新北市的淡水、三芝,可朝休閒文化生活區去發展;三峽、鶯歌則為工藝重鎮,高雄可發展成國際海洋城市。
至於服務,包括了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例如公共藝術、文化展演,藉此提升民眾的素質與生活廣度。有了空間與服務,產品自然水到渠成。陳郁秀說:「產品不會帶動城市,只有城市能帶動產品。」
陳郁秀指出,當前文創產業推動的重心,大都著重在文化產品的開發,屬於藝術應用的層次,但往往碰上產品銷售乏人問津等市場問題,甚至把出路寄託於中國大陸。只要把文創產業的層次拉高到國土規畫與城市再造,在台灣打造出各式各樣的文化空間,不但促成產業升級,具有審美能力的民眾也形同擴大了文化產品的內銷市場。文化與創意建構出台灣在國際舞台的形象與品牌,這才是台灣文創發展的長遠道路。
當台灣文創成為世界的亮點,在中國大陸自然成為亮點。陳郁秀指出,台灣的文創業者必須自許成為世界品牌,不能把希望放在大陸,否則中國大陸政策與環境一出現轉變,業者就會斷絕生路,「中國大陸是很重要的市場,但台灣不能小看自己。」當下的台灣文創到了改變思維的轉捩點,首先從文化空間規畫開始,而後發展文化服務,生成文化產品,最終透過空間、服務、產品的串連,帶動民眾享受有意義的生活美學。
◆ 龍應台:文化界不要太信任政府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2012-07-27 旺報
文化部第1階段「國是論壇」昨日邁入第7場,以「從村落康樂到國家品牌--藝文團隊扶植策略之探討」為題。面對各方建言,在進行結語時,龍應台直率的呼籲文化界「不能夠太信任政府,不要太依賴政府,團隊要學習自立自強。」龍部長一席勉勵與跳脫思考,讓現場文化人士聽得五味雜陳。
昨日「國是論壇」談論主題,攸關藝文團隊的經營與發展,因此業者出席踴躍,包括屏風表演班執行長林佳鋒、當代傳奇劇場負責人林秀偉、雲門執行總監葉芠芠等。在場與談人,包括文化學者林谷芳、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北藝大校長朱宗慶等,他們長期關注台灣文化政策發展,言談中給予龍應台許多建言。
林谷芳:兩岸此消彼長
林谷芳說20年來他往返兩岸,看到彼此之間消長變化,台灣如何留住人才是當務之急。他強調文化部扶植政策所給的補助是「餓不死,養不活」、「救急不救窮」,因此文化部在研擬機制時應該超越一般救急補助,著重開創活水。
林谷芳說文化部應該與財政部研擬稅制,與教育部合作培養人民美學,「之前龍部長提出『泥土化』和文化平權,如果沒有透過學校教育,我不知道要怎麼做。」民間資源擴大為另一重點,林谷芳說政府手上的錢,被討論的永遠是那裡分不均,而不是如何創造更大利基。「對我來說2億元做一個國家的活動算不了什麼,是作品好壞的問題,不是分不分得平均的問題。」
另外他以雲門為例,提醒團隊在希望獲得社會資源時,要有一個觀念,「我們只是365行中的一行,要努力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他說就算是林懷民,也需每日拜訪企業,讓其了解雲門的價值才能獲得支持。
朱:刪文化預算很荒謬
朱宗慶強調,全球不是只有台灣在重視文化軟實力,許多國家都很看重,「台灣切莫陶醉在過去。」他說政府對於文化的挹注已經非常少,如果明年預算還要隨政府統刪10%,對生態會差很多,「不管文建會成為文化部,是升格還是轉制,如果明年預算還要被刪,是荒謬不通的。」
朱宗慶指出表演團體體質脆弱的狀況是超乎想像,據他了解,有的戲劇人一年的收入不到台幣18萬,他以「台上穿漂亮一點,台下隨便穿。」比喻演員鎂光燈下的無奈。他認為要幫助表演團隊,文化部有幾項重點工作,諸如搭造平台、建立市場、長期投資、培育人才等。
表演藝術協會秘書長于國華則提出,目前文化部的扶植補助機制的模式太過單一化,申請扶植必需是團體的規定,使得許多喜於創作的人才,因此不得不去經營團隊。再者,補助為何不能分流,有的團隊希望從事藝術教育而非劇場的表演,不同性質團體應可用不同標準評量。
站在民間看表藝生態,于國華說文化部能夠著手改革的事情其實很多,包括小型劇場使用適法的問題,各地文化中心功能的提升,借助企業之力建立中心型劇場,突破採購法的限制等。
倫敦的仲夏夜之夢
【聯合報╱黃琛瑜/淡江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台北市)】2012.07.28
英國大文豪約翰生嘗言:「當一個人厭倦了倫敦,他就厭倦了人生,因為倫敦有人生能賦予的一切。」倫敦這個生氣蓬勃、首屈一指的世界大城市,正在舉行號稱「地球上最偉大表演」的奧運盛事。
四年前的北京奧運,向世人展現中國的崛起勢力。四年後的英國,向世人展示的,不是國家的強大,而是偉大。
國際運動賽事已成為國力的展現,各國政府有計畫地爭辦世界大型運動競賽,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更是積極爭取,希望藉此加速晉身已開發國家。奧運不僅象徵運動員的最高榮耀,亦成為全球最大的政治競賽之一。
英國作家歐威爾曾言:「國際層次上,運動確實是一場模擬戰爭。」主辦奧運已成為一場國家主義的競賽。
為了透過奧運宣揚英國國力與形象,英國政府推出「偉大活動」的宣傳運動,挑選十一個英國卓越的領域:包括鄉村、創造力、創業、環保、遺產、創新、知識、音樂、購物、運動、科技,藉此凸顯英國的國家特色和優勢。英國首相卡麥隆,深具自信地表示,此次奧運是要慶祝英國「本來就偉大」之處。
此次的奧運開幕式,相較於北京奧運氣勢恢宏的史詩般表演,英國選定的主題,卻是詩情畫意的鄉村小調。
開幕式初始,英國鄉村清新宜人的景色,包括草地、籬笆、農夫、動物、鈴鐺等,如夢似幻般躍然眼前。英國前首相包德溫曾說:「對我而言,英格蘭就是鄉村,鄉村就是英格蘭。」英國的鄉村,蘊含著靈氣之美,孕育無數騷人墨客。透過田園牧歌般的英國鄉村,英國引領世人品味充滿英倫風情及活力的人文歷史。
英國舉辦此次奧運,向世人展示的國力,非昔日「大英帝國」攻城掠地的船堅炮利,而是「大不列顛」精緻優美的文化內涵。
前首相邱吉爾,曾讚頌對英國文化的重視:「我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位莎士比亞。」英國透過奧運,展現文化、藝術、環保、建築等各個層面的國力與聲望。
這場奧運,對英國而言,是一個展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舞台。相較於前任的奧運主辦國中國,英國的經濟規模、人口數、天然資源等,無法與之匹敵。然而,英國結合文化藝術等層面的獨特成就,在全球最佳的體育舞台上,向世人展現出內斂而不凡的國家風采,一如英國人自謙而自傲的民族本色。
這個昔日的日不落國,其歷史與聲望,仍具十足的世界影響力。今日的英國,面臨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面向的嶄新挑戰。面對蘇格蘭獨立的地方分離主義壓力,大不列顛的國家完整性,亦恐分崩離析。英國人對往昔的落日餘暉,仍頻頻回首。
然而,一個偉大國家,如何能夠融舊鑄新,賡續發展,才是真正的挑戰。
※ 相關報導:
* 詹偉雄:從湯姆約克到奧林匹克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255458.shtml
七月廿五日,湯姆約克領銜的搖滾樂團「電台司令」(Radiohead)造訪台北,以及今天揭幕、為期兩周的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可說是今年夏天(對國人而言)最重要的兩樁「感官事件」。
* 詩意的鬼魂目光…… 隨寫Stanley Donwood的Radiohead唱片設計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9&f_SUB_ID=5421&f_ART_ID=401536
從《My Iron Lung》這張EP開始,Stanley Donwood替Radiohead創作了接下來所有專輯的視覺,我從不認為Stanley Donwood是所謂的唱片平面設計師,對我來說,他是個藝術家和畫家。
◆ 爵諾Voco Novo人聲 勇摘奧地利3大獎
歐洲最悠久的人聲大賽 台灣團隊改編客家、古詩詞演出
獲爵士組、流行組金牌與最佳編曲獎
【邱祖胤/台北─維也納越洋採訪】2012-07-27 中國時報
台灣演唱團隊再度在國際賽事發光,由五位熱愛人聲表演的年輕人組成的Voco Novo爵諾人聲樂團,廿六日在奧地利格拉茨阿卡貝拉大賽中,一口氣贏得三項大獎!樂團除了贏得爵士組及流行組的金牌獎,改編自客家歌曲的《花樹下》更贏得最佳編曲獎。
Voco Novo爵諾樂團在比賽中不但以客語演唱,還以中文演唱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以及宋朝詞人辛棄疾作品〈青玉案〉,用純人聲演唱堆疊古典詩詞的優美意境。團長劉郁如表示:「我們大膽用中文跟客語演唱,沒想到外國人會這麼喜歡,實在太開心了!」
阿卡貝拉(a cappella)指的是沒有樂器伴奏的演唱方式,純粹靠人體發出來聲音形成節奏與旋律。奧地利的格拉茨阿卡貝拉大賽,是歐洲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純人聲音樂比賽,每年七月在奧地利南部第二大城格拉茨舉辦,吸引世界各地知名人聲樂團前往參賽,過去台灣曾有神秘失控、公共澡堂等樂團在這個比賽獲獎,這次Voco Novo爵諾樂團同時拿到三個獎項,是台灣團隊成績最優異的一次。
Voco Novo爵諾人聲樂團成立於二○○九年,由五位熱愛純人聲表演的年輕人組成,成軍不到一年就獲得台灣國際重唱藝術節大賽的肯定,並在韓國首爾國際阿卡貝拉大賽贏得最佳主唱獎,二○一一年更獲得台灣阿卡貝拉大賽冠軍。
劉郁如表示,純人聲演出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要在沒有任何樂器伴奏下,唱出最真誠的聲音,然後跟同伴一起產生共鳴,「那不只是音準的問題,而是演出的精神與態度都要非常投入,當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真誠,並融合在一起,那種感覺非常奇妙的。」
這次樂團大膽使用客家歌謠、古典詩詞改編成三首表演歌曲,且都是慢板,原本擔心評審會聽不懂,沒想到意外獲得評審一致的青睞。其中改編自音樂人謝宇威的客家歌謠《花樹下》,曲子一開始即以人聲鋪陳風吹落花瓣的感覺,層次分明,主唱改像說故事一般唱出旋律,營造客家山城的風情及魅力,贏得最佳編曲獎。
翻唱自辛棄疾〈青玉案〉的曲子,為了烘托元宵節的氣氛,樂團以人聲摹擬叮噹作響的聲音,並利用細碎的摩擦聲營造燈籠閃爍的感覺。至於名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則以隨興交錯的舞台走位來呈現。
比賽結束之後,樂團仍將持續留在歐洲與來自各國的好手交流,八月十六日受邀至瑞典參加真實之聲音樂節,在開幕音樂會中擔任演出,九月回台後投入台北藝穗節活動,以「紅包場」為主題,唱出特定年代的演藝風情。
※ 相關報導:
* 台北合唱音樂節 國際美聲飆歌
http://www.udn.com/2012/7/27/NEWS/READING/REA8/7253852.shtml
亞洲最大的合唱盛宴「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明天展開,今年共邀請世界6組美聲團體,一連9天在台北和宜蘭、新竹、南投、雲林、高雄等地巡迴演出,為國人帶來超過20場表演,透過清澈細膩的美聲演唱,要讓民眾在天籟般的音樂表演中,感受美聲極限。
◆ 當代流行歌 又吵又欠缺變化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2-07-28 中國時報
年過卅五的人聽到當今流行的歌曲時,多半覺得太吵,而且曲風聽起來千篇一律,這種說法往往換來趕不上時代的譏評,而今有一項研究指出,當代流行歌曲音量的確比以前大,但歌曲和絃、旋律和音樂模式則更加平平無奇,比以前缺少變化。
這項研究由西班牙「國家研究所」的人工智慧專家賽拉主持,利用一個「百萬曲庫」的龐大檔案,對一九五五年至二○一○年的流行歌曲進行分析,這個檔案庫可以把所有歌曲的內容分解成可以量化的資料。相關論文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研究結果發現,現在歌曲的「內建音量」(intrinsic loudness,一首歌曲在錄製時設定的音量)比以前大聲,也就是說,如果把音量鈕固定,現在出版的歌曲在播放時比廿年前出版的歌曲大聲。
另一項發現是現代歌曲有越來越同質化的趨勢,量化指標顯示,現代歌曲音符組合變化的多樣性,也就是和絃加上旋律,在過去五十年來持續降低。研究人員還發現,現代歌曲的音色組合(timbre palette,不同的樂器彈奏同一音符產生不同音色或音質)變得比較貧乏,可見使用的樂器較為有限,創意予人江郎才盡之感。
孤獨燈泡人 一幕幕明暗情境劇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7-27 中國時報
藝術家林建榮創造「燈泡人」,人的身體頂著一顆圓圓的大燈泡,燈泡忽明忽滅。在他的作品中,燈泡人靠在牆邊、蹲在角落、坐在桌台上,彷彿在等待、面壁或沉思。雖然沒有五官,觀者依然能感到燈泡人的內心戲十足,儘管它們的造型簡單甚至卡通化,但在林建榮眼中,「燈泡就像為靜態雕塑注入靈魂,燈光的明滅像是呼吸。」
四十二歲的林建榮擅長空間裝置,現於逢甲大學室內及景觀設計系擔任教職。二○○三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zZZ」個展,開創出燈泡人,這樣的造型源自林建榮國中時,曾把收藏的人偶玩具的頭拆下來,黏上燈泡,成了燈泡人的原型。
之後林建榮繼續以燈泡人為角色,發展出一連串的生活情境劇。現在台北索卡藝術中心舉辦個展「孤獨樂園:我孤獨,但不寂寞」,大大小小的燈泡人宛如置身在遊樂場,忽明忽滅的燈光營造出歡樂的朦朧場景,卻又流露出濃濃的疏離和孤寂感。還有四名騎在玩具機械馬匹背上的「黑騎士」,不知奔向何方,以及吊滿展場的裝置《上與下》,兩兩成雙的燈泡人懸在半空中,彷如飽受壓力充滿無助。
林建榮說,燈泡的光線雖然微弱,卻能帶來一絲希望。他對童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因搗蛋被母親關在陽台懲罰。「陽台上有一盞小燈泡全天都開著,有時母親忘了我被關在陽台,當天色慢慢暗下來後,燈泡光影就像一點希望,也讓小孩不怕黑。但我又手賤,拿東西砸破燈泡,四周真的黑了就害怕大哭,母親聽到哭聲才前來營救。」
◆ 青年尬創意 布袋戲偶大驚豔
【許素惠/雲林報導】2012-07-28 中國時報
布袋戲也很時尚!全國布袋戲青年展演會在雲林,十三支國內知名青年偶戲團大會串尬創意,有酷似陶瓷娃娃、唯美浪漫的東洋偶、身高一百八十公分的巨偶,服飾華麗自創偶。除了自編劇碼外,許多雕刻、服裝全是藝師手作,作工精緻,看頭十足,洋溢濃濃現代風。
文化處長曾美玉指出,老藝師造就了台灣輝煌偶戲史,每段都風糜全國,也造就新世代遍地萌芽,這次偶展匯集青年藝師,提供少年仔一個發揮創意和長才的平台,是布袋戲初體驗,可一窺年輕人的偶世界,新梗也讓大家看到台灣偶戲風華的多元面貌。
開幕首日便吸引人潮,結合LED燈的傳統偶頭更明亮,金光閃閃的舞台效果,華麗的同人誌服裝設計,讓人驚豔,東洋偶則充滿濃濃的唯美與浪漫。
一群熱愛偶戲的業餘偶迷,組了「三昧堂工作室」今年嘉義首展,廿天參觀人潮就打破嘉義文化中心五年人數紀錄,不論偶衣、雕工與造型全是「自創品牌」的設計,每一尊都是創意,更是國內的唯一,手工細緻到令人嘆為觀止,百看不厭。
◆ 開拓動漫祭登場 日港助陣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7-29 中國時報
開拓動漫祭昨日在台大綜合體育館盛大登場,今年適逢動漫祭十周年擴大舉行,吸引一千五百個漫畫社團攤位,包含日本、香港的同人創作社團共襄盛舉,為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預計湧入超過六萬人潮。為活絡原創漫畫創作,動漫祭首度舉辦「開拓極短篇原創大賞」,分插畫、漫畫兩組,各頒發首獎一名,優勝和佳作數名。
本屆插畫首獎為張婉瑜的作品《太陽雨》,她畫出中世紀馴鷹獵人莫夫與獵鵰巴巴拉、作騎阿桑,在廝殺過後,與夥伴癱坐在太陽雨中畫面。張婉瑜以帶著霧氣、水氣及光線,暈染出太陽雨的氛圍,獲得評審一致讚賞。
張婉瑜曾從事平面設計工作,現為專業同人誌漫畫家。二○○五年豢養玄鳳鸚鵡後,開始以鳥作為畫中主角。
漫畫首獎《夜國篡位者》是張芝瑞諷刺時下流行的吸血鬼羅曼史之作,故事描述「外貌協會」的女主角為了追求身材苗條,自願和吸血鬼交往,方便控制體重,發現吸血鬼男友在沒吸血時,是位英俊型男,吸血後變成臉部變形的科學怪人,劇情逗趣。
今日登場的活動則有日本知名聲優久川綾和繪師岸田梅爾來台舉辦簽名會。久川綾以《美少女戰士》的水野亞美、《庫洛魔法使》的可魯貝洛斯等角色聞名。擅長畫少女的岸田梅爾,成名作有《亞蘭德的鍊金術士》及輕小說《神的記事本》、《死神姬的再婚》插圖。外表帥氣的岸田梅爾,曾於二○○九年「這個畫師真厲害」競賽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五名。
台灣紙的消失與重生
【楊舒媚/調查採訪】2012-07-29 中國時報
南投埔里廣興紙寮老闆黃煥彰架起梯子,爬上台灣手工紙店兩人高的舖櫃,抽出一張標註「極薄」的紙,雙手一撐,將一大張紙張得滿滿地喊,「有沒有看到我、有沒有看到我。」陽光自紙幕後打來,黃煥彰圓滾滾的身形透過紙張「現形」,他哈哈大笑,「對啦,是看到我的肚子啦!」
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等四大發明影響人類甚鉅,其中,造紙術最早開發,被譽為「文明之母」。對於承載文明的紙張,小學生可以脫口而出中國「蔡倫造紙」,今則以日本紙聞名世界。台灣手工造紙技術傳自中、日兩大造紙古國,一度稱霸亞洲,且使得戰火中因缺紙受阻的本土書墨文化得以為繼。
黃煥彰做出薄如蟬翼、人影可透的紙,他說,「我賣紙像在嫁女兒,客人買了紙最好心情好的時候用,如果心情不好亂用毀了它,我會恨他一輩子。」客人若不懂他的紙,黃煥彰會「送客」,他說「因為每一張紙都是很辛苦做出來的!」
賣紙像嫁女兒 不懂它就送客
廣興紙寮老闆娘吳淑麗說,手工造一張紙大約要十幾分鐘,一天頂多能做一百多張,但「打漿要一天、抄紙要一天、壓紙要一天、烘紙也要一天,最快要四天。」黃煥彰講,「做那張『極薄』更久,像繡花,得一個禮拜。」手工紙又得老師傅親手抄紙、烘紙,冬天整天手泡在寒冷冰水中,夏天得在溫度高達一百度的烘紙台前烘紙,黃煥彰說,「這群台灣國寶這麼辛苦做紙,有次看到有人把我的紙丟在一旁,把我氣死,再也不往來。」
埔里手工造紙 日人播種開花
視紙如珍寶,除了「張張皆辛苦」,另是出自對台灣紙「一步一腳印」的尊重。
黃煥彰說,台灣紙傳來有兩個系統,一是清末由中國傳來,就是像拜拜時燒金紙用的那種紙,紙質較粗,屬民生用紙;另一個系統於日治時期從日本傳來,目前僅存的手工造紙技術主要承襲這一脈。
黃煥彰指,日本人發現埔里的水很好,於是在這裡開始造紙,「日本人最好的技術一向不外流,卻在台灣留下造紙種子。」一九五○、六○年代國府遷台後,台灣因留有日本技術得以自己造紙。廣興紙寮於一九六五年創立,黃煥彰表示,為了降低成本,台灣人自己「加入一些有的沒有的,沒想到紙質更好。」加上「拚命做」,連日本都一度回頭引進台灣埔里紙。
只是,打出國際地位的埔里台灣紙,卻受傳統產業轉型資本密集產業的衝擊。黃煥彰說,「八○年代後期找不到師傅,因為蓋房子一天工錢在這裡要做三天,大家都蓋房子去啦!」一九五七年生的黃煥彰指出,「以我的年紀看,埔里三十年消失四十家手造紙廠,如今埔里八萬人口也養不活一家廠。」
埔里造紙大量消失他卻撐下來,黃煥彰說,一是自己實在也不知道要換什麼工作,二是「看著老師傅都還在做,我能不做嗎?」
開放造紙過程 觀光文創轉型
但黃煥彰意識到,中盤商賣紙時並不會告訴消費者紙誰做的,資訊不透明下,陸製的便宜紙張常與品質好的台灣紙魚目混珠地賣;且黃煥彰認為,埔里造紙過去因怕秘方外傳,各擁一片天,反而固步自封。
「要生存就要求變」黃煥彰於是將造紙過程開放參觀,讓世人見識林廣等國寶級師傅手藝;其次,開發紙的新功能,讓紙可以吃、植物在紙上長出來…等,經由觀光化、文創化,黃煥彰說,「造紙沒落時很多人關廠、出走,我沒能力出去,但也沒漏氣。」
黃煥彰指,台灣手工造紙從無到有,如今創造出一套台灣味,非常不簡單。他解釋,清朝以前中國的書畫文化傳過來,國府遷台後因政治隔閡沒辦法進口大陸紙,於是接著日本留下來的技術,台灣自己造紙,「原理一樣,作法不同,製作過程融進自己的看法和學識,變成了獨特的作品。」
黃煥彰認為,對紙的認識與對待,相當程度代表一個國家的生活品味、文化內涵、對美感的尊重,「好不容易有的造紙文化,假如斷層了,往後我們要如何凸顯自己文化的代表性?」他認為,從這個角度看自己土地發展出的造紙術,台灣紙才更有揮灑的空間。
(「消失與重生」專題去年三月至今所有內容,請見官網「台灣368」)
※ 相關報導:
* 配方失傳 張大千紙難再製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624/112012072900124.html
本身是書畫篆刻大師的江兆申,自己開了做紙的材料和工序,但當時台灣做不出來,只好赴日本訂作。江兆申找上日本人間國寶,他不輕易為人造紙,派人到台灣打聽,清楚江兆申與用紙人張大千的份量後才終於出手。...由於不清楚江兆申當年開的配方,此紙用完就沒有了。
◆ 推動紙履歷 為文化留一筆
【楊舒媚/調查採訪】2012-07-29 中國時報
黃煥彰出品較特別的紙,有幾個特色,一是有「廣興紙寮」浮水印,浮水印製程複雜,一般紙廠不做;二是為每刀紙留「紙履歷」,寫下它的品名、配方、重量、製造日期等;第三是親筆寫下類似「此刀紙,請留下駐店,不要賣它!」心情筆記。
浮水印、紙履歷、紙筆記,黃煥彰不斷試圖為紙的存在留下線索。黃煥彰說,紙張承載創作者的精神、學問、功過是非,因此紙張是文物鑑定非常重要的部分,過去沒有為紙做記號的習慣,於是增加考証的困難。
黃煥彰更表示,製紙過程常聽創作者講,找紙最困難。他們形容:「這紙寫起來拖泥帶水」,或「如漫步落花的小徑,輕輕巧巧,行雲流水」,黃煥彰指,這些細微的體悟可以顯見紙對創作者如生命,「有人看到好紙會賴著不走的。」但如果沒有紀錄,同樣的好紙不見得能再做出,透過紙履歷,黃煥彰表示,「唯一不能複製的是日期,紙質則能準確地憑資料再生產。」
黃煥彰一再強調「紙履歷」的重要。他認為,紙的保存象徵國家社會的文化品味、對文明的看待、對傳承的重視,但「紙保存」的觀念很難宣傳,「我講了幾十年,最近才有人理我。」紙履歷推動困難,但黃煥彰表示,造紙是良心事業,對「留存」有概念非常重要,他說,「例如給中研院的紙就一定要能『修復』,如果會造成原著的破壞,不如不要供應。」
※ 相關報導:
* 時光膠囊-好紙如好酒 愈陳愈香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624/112012072900125.html
手工紙與機器紙的不同,在於手抄完全依賴師傅經驗,由於一張紙生成當下,師傅的心力和情緒都不同,因此每一張紙都成原創。此外,手工紙纖維結構紮實,不易受濕氣影響捲縮、變形,用墨也較不會暈開,好的台灣手造紙於是如好酒、好茶,可以放百年以上,「愈陳愈香」。
倫敦奧運的文化洗禮
【趙哲聖】2012-07-30 中國時報
在現任「詹姆士龐德」男星丹尼爾克雷格直升機護送下,熟悉的○○七配樂中,英國女王出奇的(由替身)跳傘而下,進入倫敦碗運動場。電影與現實的結合,為二○一二奧運開幕活動增添另類驚艷;而隨著奧運展開,全球數億觀眾也開始了一場文化洗禮。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啟蒙地,紡紗機及蒸氣機的發明展現器械動力。一七八四年,英國首先建立了公共馬車網絡服務,倫敦市南端的格林威治村,開啟了世界統一時間的標準度量。之後,英國陸續開創鐵路路網的制度,資訊與信件經由這樣系統傳遞。由於時間測量的標準化,英國又開辦了橫跨大西洋的電報服務,以及船艦的發展,英國的「鐵達尼號」們帶著科技發明,航行到世界各地,壓縮出空間地理的優勢。
米字國旗的圖騰,橫掃世界各大洲,經由武力、金融制度,以及文化力量,影響著全球。雖然,殖民印記的霸權早已灰飛煙滅,盎格魯薩克遜民族中的美國老大哥,早就凌駕在師出同門的英國之上;然而,英國曾為日不落國的經濟滲透力,伴隨英文強勢的溝通力量,藉著文字、文學與影視文化的結構性流動,早就展延在非英語世界的國度中。
於是我們看到了整個倫敦奧運開幕式的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巧妙的發揮與融合英國進化史歷程,以及在後工業革命所帶給人類的文化饗宴。莎士比亞傳奇劇作(暴風雨)、電影元素(彼得潘、哈利波特、○○七)、流行音樂(火戰車、披頭四Paul McCartney、皇后合唱團Queen,與誰合唱團The Who等曲目),媒體聚焦明星,以及眾多英國素人演員(抵制工業革命的盧德工人、退役軍人、海外移民,與獨特健保GP制度的醫護人員等)。
比起上一屆北京奧運所營造的大國崛起氣勢美感,英國展現了另一種「時間與空間印記」,及「符號與空間經濟」的訴說及發揮。倫敦東區奧林匹亞公園從廢地,結合綠化、環保,與城市再生的議題開始發酵。英國巧妙的忽略在「主體」上,大國失落、經濟蕭條與英鎊幣值走貶的事實;相反的,成功的轉換日漸流失的「物質客體」,如倫敦的大笨鐘、倫敦塔、倫敦眼,到泰晤士河等操弄百年以上的「歷史客體」,或是潛藏在人們心中工業革命標準化的精神,與英語流行影視文本的「文化客體」,成為「符號」,流動在世人的消費眼中。
如同知名社會學者拉許Scott Lash所分析,組織化的資本主義,這些符號分為兩種方式侵入我們的感官。一為認知內容為主,後工業化與資訊化的商品氾濫(英國國旗附身的各類商品);另一種則為美感內容的後現代商品,例如流行音樂、電影、運動等符號湧現,如同此次開幕儀式的呈現。
當JK羅琳(這位全世界身價最高的英國文字作家)在晚會現場,講著古今英國帶給世界的流行文化故事:小飛俠彼得潘的「神祕島」、虎克船長、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紅心皇后」、一○一忠狗的「庫伊拉」、歡樂滿人間的「保姆仙女」,還有哈利波特裡的「佛地魔」巨大身影。這樣史詩之美或小品之美的橋段,訴說故事的對象,其實是文化工業後數億電視螢幕轉播前觀眾的雙眼,讓我們回憶那個失落伊甸園的文化廣度與深度。
由於我們潛移默化、長期的接受了全球化資訊與傳播結構,這些出現在英國社會的文化人物與流行商品,對於世界觀眾的我們來說,不會太陌生。然而,在文創產業被我們喊得震天價響的當下,英國是如何自省的實踐自有的文化底蘊,同時揚棄那個巨大包袱大英帝國的歷史光環,確實值得我們省思。(作者為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 相關報導:
* 女王跨足電影? 化身「龐德女郎」沒NG
http://www.udn.com/2012/7/30/NEWS/WORLD/WOR4/7258710.shtml
導演丹尼鮑伊說:「女王是很棒的演員,同一件事不必說兩次,而且一次就到位。她和龐德處得很愉快。」鮑伊和倫敦籌委會主任、前奧運雙金選手柯爾一起想出這個有創意的橋段。
◆ 投資青年創作 龍應台推「藝術銀行」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2012.07.29
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天表示,文化部正討論成立「藝術銀行」的可能性,「投資」青年藝術家,過了三、五年他們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後,「藝術銀行」的典藏就能和國際市場交流,讓台灣藝術國際化。
龍應台昨天到台中出席「全國美術展」頒獎典禮,並參觀得獎者的作品,對新銳藝術家的創意,格外稱讚。
龍應台說,過去省府時代有公辦的「全省美展」,曾經是台灣發掘藝術家的重要管道,選出很多藝術新秀,後來也在藝壇有亮眼成績;因為「凍省」停辦美展,去年才重起爐灶,另以「全國美術展」形式,重新有了公辦的全國性美展。
她指出,台灣的藝術要走向國際化,要先檢視自己的不足和找出獨特性,例如目前的「畫廊產業」讓人憂慮,過去國際知名的佳士得、蘇富比拍賣公司在台灣還有拍賣市場,後來眼睜睜看著它撤出,讓香港變成華人市場拍賣的總部,加上大陸畫作市場崛起,台灣畫廊被邊緣化,這跟政府政策有關係。
為此,文化部有意成立「藝術銀行」,典藏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一方面鼓勵青年創作,另一方面也是對畫作的投資,目前國立台灣美術館推動「青年藝術家作品購藏計畫」,希望能推廣到其他美術館,進一步變成「藝術銀行」。
龍應台說,有系統性的整合台灣藝術村,進一步與國外藝術村合作,也是文化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過去的文建會只和國際上五、六個藝術村進行合作,現在的文化部將尋找更大的國際聯盟,讓藝術家的交換更國際化。
◆ 快閃古典音樂會 爆紅
台北車站首次處女秀 網友熱烈討論
聽了熱血想流淚 發起人周家祺:9月再閃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2-07-30 中國時報
七月初,台灣出現第一場快閃古典音樂會!一群年輕人齊聚台北車站大廳,以管樂演出外界耳熟能詳的〈綠油精〉,引起不少民眾駐足聆聽(下圖,摘自網路)。音樂先從小鼓節奏開始,緊接著笛子、薩克斯風、小號、大提琴陸續出現,最後共有五十多位樂手加入,五分鐘演出結束,團員隨即快閃。
這個活動由中國科技大學設計系學生周家祺發起,他說,去年丹麥哥本哈根愛樂管弦樂團快閃演出拉威爾作品〈波麗露〉,引起全球樂迷熱烈討論和啟發。「音樂沒有國界,也並非只能在音樂廳演奏,我們希望拉近群眾和音樂之間的距離,讓大家能在其中得到快樂。」
參與快閃音樂會的成員平均年齡不超過廿四歲。周家祺就讀松山工農時,曾創立跨校的聯合管樂社團,當時加入的團員來自北區廿多所學校,畢業後仍有聯繫,有些人考進實踐大學、北藝大音樂系等,對音樂的熱情依然不減。
「我們一直保持開放的心態在玩音樂,也不定期舉行演出,也一直在思考,除了正式的音樂會,是不是可能玩一點不一樣的?」當他們看到哥本哈根的快閃音樂會後,決定也來嘗試快閃,在人潮往來眾多的台北車站大廳演出,演奏大眾共同記憶的曲子,最後決定〈綠油精〉。
〈綠油精〉其實是英國童謠〈老先生〉,輕快的旋律人們都能哼上幾句,因為商品廣告歌曲意外在台灣流行。
活動當天現場民眾的反應是感到新鮮,演出影片上傳網路供人點閱,很快引來熱烈討論。有人對活動的意義不太清楚,也有人表示太熱血了、想流眼淚等回應,還有人詢問如何加入這項活動。
周家祺表示,這次演出後,團員們都感到很振奮,更以快閃行動的不確定性,為自己取名為「未知管樂團」,未來會定期舉辦音樂會,暫定九月初進行第二次快閃行動。
◆ 文獻會姓氏族譜 幫你「追根溯源」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2012.07.30
台北市文獻會珍藏姓氏家族譜,開放閱覽量為全國最多,吸引不少民眾查詢家族史;也曾有罕見姓氏「但」姓民眾,透過文獻會協尋到同姓朋友,直呼「感覺不再孤單!」
北市文獻會至今年成立滿一甲子,蒐藏各種珍貴文獻史料。姓氏家族譜的收藏量,共有一千多冊,在國內僅次於故宮、中研院,以及國家圖書館。
文獻會執秘翁誌聰說,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很多姓氏歷史悠久,如吳、翁、周、蔡、曹這五姓,早從周朝就已存在。也因為姓氏數量多,出現不少罕見姓氏。
翁誌聰表示,罕見姓氏民眾常見的困擾,就是姓氏被念錯,例如「解」發音應為謝,「樂」則念成月。另外,同一姓氏在大陸北方和南方有不同念法,例如「郝」在南方發音為賀,而不是好,有些民眾因此誤會。
文獻會歷年接受不少罕見姓氏民眾委託協尋朋友。有位住在北市的「但小姐」,從小到大沒認識同姓朋友,和文獻會聯繫後,透過媒體幫忙,和3、4位但姓民眾結識。
此外,文獻會也碰上一對遇姓姊妹花,從來沒有認識同姓民眾。妹妹有意委託文獻會協尋,但姊姊希望不要太高調,因此不了了之。
翁誌聰表示,日據時期的戶政資料,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目前已經完成數位化,「追根溯源」不再如以往困難。民眾若要向上追溯族譜,只要向戶所申請就能取得,並非難事。
城隍變身超萌系少女 今夏最吸睛
自由 2012.07.31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城隍變身超萌系少女,超人氣擋不住!漫畫博覽會下週登場,不讓日本作品專美於前,出版僅半年的台灣輕小說《城隍~賽米絲物語~》將推出漫畫版,還首推主題單曲CD與真人MV。限量簽名資格日前才開放預購,三十秒內就被搶光。
年年吸引逾五十萬人次進場的「漫畫博覽會」八月九日登場,估計四十五位國內外創作者與聲優將舉辦三十三場簽名會。首日由台灣原創作品《城隍~賽米絲物語~》打頭陣,輕小說插畫與漫畫雙繪師將連袂舉辦簽名會,還將發表台灣首部輕小說單曲與真人MV。
《城隍》故事從台灣社會熟悉的地府神話出發,但作者蒼葵與插畫家夜風將地府城隍打造成超萌的蘿莉少女「艾草」。嬌小玲瓏的艾草有著黝黑長髮與黑眼珠,雖然外貌稚嫩,卻是個性認真、熱愛讀書的新任城隍,還被天界選中到西方留學,引發連串趣事。
《城隍》輕小說今年二月才出版,台灣味人物加上萌系設定,立即熱銷,不但小說賣了近兩萬本,不到半年就改編成漫畫,漫博會開幕當天就要推出,創下台灣小說史上最快漫畫化的紀錄。《城隍》第二集也迅速攻佔書店排行榜,還有泰國與日本出版商洽詢授權。
傳統動漫市場多以日本動漫音樂當道,文化部長龍應台也曾公開感嘆。《城隍》打破台灣輕小說紀錄,量身打造原創單曲與真人MV,國內知名Cosplay玩家紅月司、NENEKO、毛毛與MANAMI跨刀演出,MANAMI還親手製造劇中「莉莉絲」的服裝,展現對作品的「愛」。
《城隍》主題曲由人氣網路歌手Chia獻唱,有「超萌台灣歌姬」之稱的Chia舞台經驗豐富,今年四月還在台北市民管樂團管弦樂伴奏下大唱動漫歌曲。她說,這是首度配唱中文動漫主題曲,錄音時緊張又開心。Chia認為,輕小說有主題曲和MV會增加讀者接觸的機會,聽到好聽音樂、MV好看或圖片漂亮,會想進一步了解作品。
◆ 喜劇可解憂 台北藝術節幽默登場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2012.07.31
「今年藝術節以喜劇為核心,要讓大家以藝術解百憂!」2012台北藝術節8月2日至9月9日幽默登場,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表示,這次演出匯集瑞士、德國和台灣等國的12部劇場,呈現出不同文化的幽默觀點。藝術總監耿一偉則說,這次有多部作品採取跨國合作模式,將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表演。
現場也演出精彩片段,首先是由一心戲劇團推出的「胡撇仔戲」《Mackie踹共沒?》,只見歌仔花旦扯嗓高歌,台上互動默契十足;此外,台南人劇團和德籍導演腦力激盪超現實劇作《金龍》,但看台上5名演員彼此相互咆哮,針鋒相對,十足荒誕又具趣味性。
《金龍》導演提爾曼表示,創作這部戲的原由,是想探索西方社會裡的亞洲族群,其身分認同的過程,最後才驚覺,每個人其實都是他人眼中的「異鄉人」;《Mackie踹共沒?》導演劉守曜則分享道,他首度嘗試融合傳統歌仔戲和德國歌劇,沒想到撞出的火花卻出乎意料地融洽。
此次藝術節的開幕片也備受期待,是荒謬劇大師尤涅斯科的經典名作《椅子》,透過一對老邁夫婦臨死前的幻想派對,在笑鬧中揭露人生的荒謬真相。執導的瑞士導演邦迪表示,《椅子》旨在表達人在衰老或極端孤獨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幻想,非常真實。
藝術節的另一重頭戲,是8月2日至9月9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展出的「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展出多項互動裝置,歡迎民眾加入這場跨界實驗遊戲,見證設計和劇場的進化傳奇。此外,藝術節期間也有多場相關講座,詳情請洽活動網站。http://www.taipeifestival.org/
※ 相關報導:
* 台法攜手打造 法式奇幻歌劇《頑童與魔法》
http://www.udn.com/2012/7/31/NEWS/READING/REA8/7261516.shtml
活潑可愛、豐富有趣的角色變化,頑皮小男孩與劇中角色人物精彩的互動,不僅豐富了舞台上的活力,也可以讓大家發揮想像力,充滿童真的法式經典歌劇《頑童與魔法》8月10日起奇幻登台。
* 阿拉伯影展 面紗下的真情流露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73100014.html
阿拉伯女性至今仍維持頭罩面紗的傳統,但其實從九○年代資訊門戶打開,阿拉伯女性已逐漸覺醒,勇於挑戰新思維。...策展人張筑悌表示,「神祕面紗—阿拉伯影展」一共十八部影片,揭開阿拉伯女性的神祕面紗,以及她們追求自我的不凡,並希望外界更了解這塊經年累月被戰爭轟炸的土地。
◆ 21項大計畫 文化部2500萬文創招標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7.31
文化部大張旗鼓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近上網招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研究」採購案,預算為二千五百萬元;另以一千五百萬元招標「文化創意產業專案辦公室」。
文創政策研究案的預算因為高達二千五百萬元引起外界側目。龍應台指出,目前文化部招標的計畫,預算都是「在去年(文建會時代)已經編好的。」
兩岸正在進行ECFA談判,涉及出版、電影及流行音樂等產業。而星、紐等國也正在跟我們談判文化服務協定或洽談電影產業,她期盼透過研究案建立足夠的產業科學數據,以當做未來的談判基礎。二千五百萬元預算共將進行廿一大項計畫,得標者至少需有十二位計畫主持人,底下再聘用研究助理。
文創政策研究採購案將委託公司、法人、學校等,進行文創產業基礎調查、專題研究、文創智庫及兩岸文創政策研究等四大主題、廿一項調查與政策分析。文創司長連玉蘋表示,這項採購案「主要工作項目不得分包」。十二位計畫主持人須全職投入。
至於「文化創意產業專案辦公室」設置,連玉蘋說,文化部文創司只有約卅名編制,因而設置專案辦公室協助文化部執行獎補助措施。
Ma Sing Ling美女藝術家揮灑油彩的靈氣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6&f_SUB_ID=4098&f_ART_ID=403560
【文/新北市藝遊】2012.08.01
一幅幅巨型油畫上,黑與白的油彩恣意揮灑,呈現出動靜分明的意象,大氣奔騰的壯闊之貌彷彿躍然於紙上,給予觀者無限想像空間。此一名為「合氣一相」的系列作品,正是出自於鄭如玲、王馨薇、張心禹三位年輕藝術家之手,其中兩幅還曾獲得「西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第159屆秋季展」入選的殊榮。
挑戰共同創作進軍國際
鄭如玲、王馨薇、張心禹三人本為相識多年的好友,出生新莊的鄭如玲因為任職於數位相機生產公司的關係,開始嘗試拍攝在新北市生活的點點滴滴;生長於鶯歌鎮的王馨薇,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附近都是陶瓷的工廠或是工作室,廠內淘汰的磁器、胚土或美麗的馬賽克都是她隨手可得的玩具;住在藝術表演蓬勃發展的淡水小鎮,則讓張心禹得以盡情揮灑出表演和藝術的天份,後來三人相繼走入藝術領域,並成為寶勝畫廊旗下的代理藝術家,在工作室中朝夕相處,除了埋首於彼此的創作之中,也不時相互為彼此鼓勵打氣,培養出絕佳的默契。
2011年,原本使用各種不同媒材創作的三人不約而同投入油畫及個別抽象畫領域,加上受到畫廊的鼓勵,促使她們決定挑戰共同創作,攜手探索新的創作領域。
初期作品完成後,三人從英文名字裡各取一字,以「Ma Sing Ling」為名,將「大器奔」、「大功成」兩幅作品送至「西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第159屆秋季展」參選,最後成果揭曉,雙雙獲得入選的殊榮。
以圍棋為靈感展現內聚精神
因為發現「下完一盤圍棋之後的畫面很美,黑白子的組合排列就像是一幅令人激賞的抽象畫。」圍棋的棋譜便化為她們創作靈感的來源。創作中她們採取階段分工的方式,由個性沉穩的王馨薇負責「定石」,在空無一物的畫面上,初步定出畫面構成的主軸及整體平衡;再由個性收放自如的鄭如玲「佈局」,建立構圖的雛形;之後則由年紀最輕也最活潑的張心禹負責「騰挪」,控制顏料的流動。最後三人一起「收官」,以各種角度探討後,將畫作做最後的修飾,合力完成收尾。在創作的期間,三人總是不厭其煩的探討每幅作品的核心精神,也時常接受藝術總監李善單老師適時給予的提點。
畫作取名「合氣一相」,就是希望三人的靈氣、思想能完美的聚集、結合,呈現於作品之中,並挑戰油彩的流動與自由性,在不可預測的變化中,掌控出內聚的精神;達到「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的目標。
入選西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秋季展的「大器奔」,希望能表達出山水的壯闊,也是三人共同創作出的第一幅作品;入選的另一幅「大功成」則是希望表現出幾合、抽象、以及宇宙的廣闊。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對於這次的共同合作,三人共同的理念就是在藝術上達到「無我」的境界,鄭如玲說:「正是因為這樣,大家更能放下各自的堅持,退一步聆聽彼此的想法」,對王馨薇來說,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張心禹「騰挪」之後往往產生讓人出乎意料的效果,增加了藝術的無限可能。下一步她們將嘗試雕塑創作,希望能再次撞擊出不同的火花。
西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West of England Academy)英國著名的藝術學院,成立於西元1849 年。每年定期舉辦夏、秋季藝術展,夏季展內容是每年指定一個特定的類別,如雕刻、繪畫、攝影等;秋季展則是全球權威藝術大賽之一,各式類別皆可報名,經評選後展出。
【完整內容請見《新北市藝遊》2012年8月號】
◆ 《早餐時刻》如夢似真 舞蹈碰撞即時影像
【汪宜儒/台北報導】2012-08-01 中國時報
舞台上,一桌與三椅,一張投影幕與三架攝錄影機,雙人曖昧的對舞流動其間,肢體的交纏碰觸,但這可不是肥皂劇式的直白男女關係,舞者不但忙著跳舞,還一邊手持攝影機拍人也自拍。這些舞晃的即時錄像,投映出的畫面,分不清在夢境或清醒,是旅德編舞家孫尚綺的新作《早餐時刻》。
旅德十一年的孫尚綺,今年卅五歲,過去曾是雲門二的創團舞者。赴德發展後,他拿下德國柏林藝術大學的編舞碩士學位,累積了德國紐倫堡現代舞團、莎夏˙瓦茲舞團、威廉.佛賽舞團等舞者經歷。二○○八年,他以《DialogueⅡ》獲得德國斯圖加特國際獨舞藝術節編舞金獎,之後陸續在歐陸發表、巡迴演出《女媧》、《4.48/無標題》等作品,去年也在雲門舞集的春鬥上推出《屬輩》,是位活躍的編舞家。
德國與英國的劇場舞台上,近年出現許多使用即時錄像的手法,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執導的《哈姆雷特》,就是運用即時錄像凸顯出劇中人物內心世界的例子,二○○九年曾來台演出。
《早餐時刻》是孫尚綺從晨起經驗延伸而出的作品。他說,身為舞者,每天必須控制飲食,鍛鍊身體,「舞者的早起就是痛苦訓練的開始,早餐內容也不可能豐盛愉悅,可以說離現實世界很遙遠,讓我有一種斷裂感。」
孫尚綺同時也談到,介於起床與完全清醒之間的那段時間,總是模糊、晃動,分不清究竟在夢境或醒著,也是舞作意圖表現的氛圍。
演出從一對男女的早餐時刻開始,舞者手持攝影機邊舞邊錄,舞台上的肢體與投影幕上局部身體的晃動畫面相應,彷彿挑戰觀眾的視角,「觀看真實舞動的時間多,還是注意螢幕的時間長?」此外,舞者刻意倒走、默劇般的肢體,錄像畫面的失焦與色調,表現如夢又似真的感受。
《早餐時刻》將於八月十日至十二日在台北水源劇場演出。
文化部 還是文創部?
【漢寶德】2012-08-02 中國時報
前幾天,文化國是論壇上討論的一個課題:政府補助演藝團體是否應該「畢業」?這個意思似乎是說,對於有成就的演藝團體,如雲門,政府每年投入大筆資助,多少年來已經為國內外接受,似乎可以站起來了,不再需要扶助。文化部可以把這筆經費扶植年輕的團隊,使他們步上成功之路。
一直靠補助支持的團隊自然是一片反對之聲,可是嗷嗷待哺的新團隊則等候奶水以便成長。究竟該怎麼辦呢?期待政府在文化補助上多花點錢,遇上經濟困頓的年頭,顯然只能望梅止渴。藝文界期待文化部成立可以多得些油水的夢想不免失落了。
誠如有些與會的人士所表示的,這是文化與文創間孰輕孰重的問題,是國家文化政策的基本立場。
政府把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究竟是為什麼呢?是為投入更多力量在文化上呢?還是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如果重點在前者,文化部的任務仍然在提升國民精神生活品質,成立文化部,就應該為此多編列預算,擬定提高國民文化素養的方略。如果是後者,文化部的任務就是幫助文化界自立更生,對國家經濟發展有所貢獻。
今天政府的基本立場是什麼?我們看不出來。
政府對文化的立場在西方就有兩種態度。一種態度認為文化素養是政府的責任,因此需要使全體國民都有機會接觸到文化活動。另一種態度是認為文化的愛好與否是個人的選擇,所以文化界能否吸引大量贊助者,是文化團體自己的責任,與政府無涉。文化產業的擬定就是由後一種態度促生出來的。歐陸屬於前者,英美屬於後者。
文化是小眾的,志在提高水準,文創是大眾的,志在皆大歡喜。在現代社會中,小眾的文化貴族要擴大規模為文化市民,就是一度嚷著「文化公民權」的動機。而文創是產業,以賺錢為目的,大眾參與是基本條件。為了不淪為庸俗與流行,加些文化內涵以雅俗共賞是努力的目標。所以這兩種基本立場都要面對一些困難,對於政府,都要竭盡心智才能達成的。
我們的政府先前的立場顯然是屬於前者。過去二十幾年並不很成功,只能做到補助藝文團體,至於國民文化素養,由於市民社會尚未成熟,尚有很大努力的空間。近年來雖然高唱文化創意產業,當政者不太明白政策推動之道,也沒有看出成果。
文化部成立後,組織架構有七個司,我才發現在不知不覺間,政府的基本立場改變了,因為升格之後增加的司都是文化產業趨向的。今天把文化部稱為文創部似乎也未嘗不可。目前報載文化部拋出幾千萬的大計畫,徵求文創研究人才,完成文創發展的策略研究,都可以說明這個新政策方向的趨勢。
我確實沒有想到,政府讓文建會升格,卻成了一個文化產業部。我覺得台灣的市民社會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成為創意產業溫床的水準。文創產業是以深厚的市民文化素養為基礎的,無法憑空促成,敲鑼打鼓並幫不上忙。很簡單,要想使高級的表演藝術成為產業,就要先培養有欣賞能力的市民。如果沒有這樣的市民,就要把藝術當成產業,只好走大眾化的路線,降低藝術水準,提高娛樂價值。降低多少,完全看市民的素養水準。
如果不能做到文化市民化,談文創是沒有必要的。政府為了文化產業化,推動流行音樂就是多餘。大眾文化有其產業潛力,不用國家花錢,產業界就會投資,這就是美國的情形。政府為了提高創意文化的產值,等不及了,想在影視網路上加把勁嗎?為了經濟,不是為文化,這倒是一條康莊大道。可是這樣做,文化界眼巴巴的期盼著文化部,就不能不有失落之感了!(作者為建築學者)
許博允拍片 帶好萊塢團隊勘景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2.08.03
美國好萊塢第一部以台灣為主題的電影即將開拍,擔任製片的新象創辦人許博允昨天表示,他想拍的不是鄭成功的傳記,而是以國際的角度來看,台灣在17世紀如何藉由海權的發展改變世界,讓觀眾像看「魔戒」後想去紐西蘭一樣,看了電影會想到台灣來。
許博允昨天與好萊塢團隊,包括「動力.影擎」公司的總裁安東尼.魯倫(Anthony Scott Rhulen)等人,南下台南勘景,市長賴清德陪同前往赤崁樓、祀典武廟及大天后宮等地參觀,晚上還宴請一行人品嘗台南小吃。
許博允7月31日剛在台北宣布,將與動力公司合資75億元、拍攝12部影片,其中包括鄭成功相關電影,昨天就到台南勘景。
許博允表示,很多電影都不是在實際發生處開拍,但他希望鄭成功一片能在台南拍攝,昨天只是第一次勘景,由於場景是17世紀,現有景觀很多都不屬於當時,可能要透過特效修整,或是部分場景另覓地點拍攝,全片明年初會展開集資。
「拍電影是我從小的夢想,除非我明天就死了,否則一定要完成。」許博允說,鄭成功在17世紀打敗荷蘭後,造成荷蘭海權節節敗退,影響歐洲與世界的發展,「我要讓世界看到不一樣的台灣」。
※ 相關報導:
* 印尼國際賽 台攝影家摘2金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269263.shtml
第2屆印尼國際沙龍藝術攝影大賽今天在雅加達頒獎,台灣攝影家表現亮眼,在多項主題類別中摘下兩面金牌和兩面銀牌。第2屆印尼國際沙龍藝術攝影大賽(IndonesiaSalon of Art Photography 2012)主辦單位表示,這次比賽共有來自全球63個國家1128名攝影家參賽,評審從1萬4000件攝影作品中評選出126幅得獎作品。
◆ 修復與創作 蔡舜任開「窗」找平衡
【吳垠慧/專訪】2012-08-03 中國時報
油畫修復師蔡舜任在佛羅倫斯住處,鄰家窗戶總是傳來義大利老媽媽燒菜的香味,還有嬰兒響亮的哭聲,風吹過窗邊,布簾擺盪,樹枝會沙沙作響。蔡舜任從住處窗口望去,看到這些窗邊光影,便利用鋼筆、鉛筆,速寫畫下這些美妙的風景。蔡舜任在修復工作之餘,仍未忘情繪畫創作,目前在台北的尚畫廊舉辦個展「窗」,展出鉛筆、鋼筆和油畫等畫作。
蔡舜任說,繪畫創作與油畫修復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思維。「修復最重要的是不能超越原作者,你必須壓抑自我、找尋該有之物。我很喜歡畫畫,這部分和修復牴觸,但體內這能量必須要釋放。」經過三、四年的調整,終於逐漸取得平衡,蔡舜任說,他現在可以白天修復,晚上作畫,「繪畫和修復終於可以不打架了。」
卅五歲的蔡舜任,現任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助理教授。他說,台灣高溫高溼的氣候導致自己的畫作發霉、脫色,讓他明白「原來藝術品也會生病」,當他向外求助後,又發現台灣修復人才和觀念缺乏。因此他退伍後曾到台南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擔任助理,經日本修復師建議,他決定前往義大利攻讀修復,最後落腳在佛羅倫斯。
佛羅倫斯的私人修復工坊仍採師徒制,且以義大利人為主,台灣留學生要打入這個領域並不容易,「如果要錄取亞洲人,日本人是優先考量,台灣還常被誤以為泰國。」蔡舜任四處發送願意擔任免費學徒的傳單,跑了十多家才被錄用。但他每天的工作是搬東西、撿垃圾。如此枯燥的工作持續半年後,才獲得師傅信任,正式進入學徒訓練。「好學徒是沒有嘴巴,只用耳朵和眼睛去觀察和吸收。」
過去八年,蔡舜任曾參與幾項修復工作,包括二○○七年他到紐奧良協助修復因卡翠娜颱風受損的藝術品,二○○八年參與難得的烏菲茲美術館修復喬托畫作計畫,二○○九年進入荷蘭林保省修復中心修復典藏品,二○一○年獲荷蘭指派擔任上海世博荷蘭館的藝術品修護師。
蔡舜任二○一一年回台,他笑說,回台後心情常陷入混亂糾結:「修復是快樂的,但在台灣卻因人事問題帶來痛苦。相關單位要你訂出一套簡單的標準化流程,依此就能修復畫作、雕塑甚至廟宇神像,這是修復的大忌。即使兩幅都是莫內的《睡蓮》,修復方式會依狀況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 狄更斯《非商業旅人》 訪濟貧院寫遊民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08-03 中國時報
「我不但是市鎮的旅人,也是鄉間的旅人,而且隨時都在旅途上。」以《雙城記》、《塊肉餘生錄》等小說聞名的英國文學大師狄更斯,筆下關切弱勢小民的苦楚,他在精選文集《非商業旅人》中,細細書寫自己如何以旅人之姿,走訪英國大城與小鎮,從安葬罹難者的教堂、濟貧院到遊民流連的倫敦夜景,狄更斯寫出他對市井生活的深刻觀察。
今年是狄更斯誕辰兩百周年紀念,《非商業旅人》是首度在台出版,收錄狄更斯人生最後十年,在他自己創辦的刊物《一年四季》發表的文章。一八六一年這本書初版,經三度重編,最後版本收錄了卅七篇文章。宛如一幅英國生活畫卷,兼具幽默、批判與溫暖,也可由此對照狄更斯小說,探索他的靈感與思路。
如書中最著名的文章〈夜間漫步〉,受失眠之苦的狄更斯自比為流浪漢,走上夜半倫敦街頭。他走過滑鐵盧橋,遙想前幾夜「那個遭到謀殺分屍的受害者還未被人用繩子吊著從欄杆外垂下。」
他踏進荒涼如萬人塚的戲院、縈繞著銀行主管愧疚鬼魂的銀行、患者瘋狂囈語的醫院,想像城市內有過多少死者,睡夢之人又多麼接近瘋子。接著他來到清晨的早市,在剛開張的咖啡館,看見一個男人從帽子裡抽出大塊肉布丁,「一刀刺下,抹淨刀面,然後把布丁全部吃光。」
除了享受孤獨的夜遊,狄更斯拜訪「皇家特許號」船難後,安葬死屍、給予罹難者家屬安慰的教堂牧師史蒂芬.魯斯.休斯。他也造訪混亂的瓦平濟貧院,為殘病之人擔憂,思考濟貧稅均化的問題。他也關心鉛中毒的工人、水手與兒童,發揮記者本色,對社會種種提出觀察。
十九世紀的狄更斯同時創作小說與文章,兩類作品都對當時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英國社會,提出觀察與反思。
◆ 誠品下周進「港」 3大書店迎戰
【聯合報╱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2012.08.03
台灣誠品書店首間海外分店,十一日將在香港銅鑼灣開幕。香港當地三大連鎖書店中華書局、三聯書店和商務印書館,近期不約而同調整業務,準備迎戰誠品。
誠品副董事長吳旻潔昨天表示,希望在未來三至五年,在香港開設三至五家分店。
中新網昨天報導,吳旻潔表示,香港租金昂貴,經營不易,但希慎集團旗下銅鑼灣希慎廣場,給誠品較一般品牌優惠的租金及經營條件,所以首個海外誠品書店,下周六將在希慎廣場開幕。
誠品生活營運總監王珀琪表示,店內有咖啡廳、書店、畫廊和展覽等區域,會邀請當地文化藝術界人士,在場內舉辦講座。書店從開幕日至九月十六日,逢周四至六通宵營業。
同樣在銅鑼灣有門市的商務印書館,面對競爭,早就重新裝修銅鑼灣門市,將地下室的教學參考書區,改為專售英文書,藏書多達兩萬五千種,較之前多一倍;一、二、三樓則分別專售中英文新書、兩岸三地出版的中文圖書與兒童讀物。
此外,商務更調整銅鑼灣門市營業時間為朝十晚十,延長了一個半小時;並提供購書優惠。
另一家連鎖書店三聯書店,最近也調整業務,灣仔門市三樓七月開闢大陸圖書專區,書種多達一萬多種,較以往多一倍,並提供大陸圖書兩本八折優惠;中環總店則增加舉辦文化活動講座,每周最少有兩晚文化活動,次數較以往頻密。此外也增加會員優惠。
主攻文史哲圖書的中華書局更一反傳統,與日本大型連鎖漫畫店Animate合作,開設一家兩層高的漫畫專門店,專賣當地、歐美和日本漫畫和動漫精品。
台北好設計展 地下街體驗慢活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12.08.04
一年一度的「台北好設計展」,即日起至19日止,展出具有「慢遊」意涵的設計好物、「慢遊臺北」攝影競賽得獎作品及台北設計獎初選入圍作品。今年的展覽主題為「慢遊」,透過「靜態實體展示」與「動態體驗活動」,讓展覽活動的創意設計融入民眾生活,讓民眾體驗更多的生活美感。
展覽分為五大區域,包括有「慢遊主題展」、「彼此YOU I展」、「設計好合展」、設計體驗區和服務區。
「慢遊主題展」展示「慢遊臺北」攝影競賽得獎作品與優質「設計好物」。展出的設計好物,區分成「綠」生活、「FUN」生活及「品」生活等三大展品類別。「綠」生活的設計好物是強調環保節能概念,「FUN」生活的設計好物強調輕便、能讓人放鬆,讓民眾感受到「設計真有趣」。「品」生活強調「細細品味,體驗設計好生活」,透過產品讓民眾感受到「慢活好滋味」。
「彼此YOU I展」主要是展示今年「台北設計獎」初選入圍作品裱版,分為「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及「公共空間設計」等三類。
「設計好合展」展出過去四年參與「台北好設計展」的得獎及入圍作品,強化產品與市場的連結性,提供設計媒合交流平台,協助創作者與作品導入行銷量產。
「設計體驗區」以動態體驗活動為主,透過導覽活動讓人感受設計的美好,將有「創意體驗好設計」、「設計小旅行」等活動,由達人帶領體驗優質店家所展現的獨特設計品味與服務。
「台北好設計展」每天上午10時30分至晚間9時30分,在台北車站K區地下街(誠品站前店藝文西廣場旁)免費展出。
※ 相關報導:
* 包浩斯動態展 與極簡藝術互動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270643.shtml
包浩斯藝術的特點是回歸點、線、面的極簡思維,這次將《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納為台北藝術節展覽之一,就是希望能激盪台北這個城市不同角度的思考。展覽即日起至9月9日於松山菸廠展出。
* 華麗氣勢 席時斌打造雙馬車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80400477.html
席時斌現年卅五歲,是近來頗受矚目的藝術家,由於作品細緻、華麗又富想像力,近年陸續和愛馬仕、路易威登、法拉利等時尚精品合作。現於尊彩藝術中心舉辦個展「在我們的馬車上製作一座星盤」,展示四件立體雕塑和九幅平面創作,融合現代設計與古典藝術的形式,創造出夢幻的想像國度。
◆ 氣球蓋土地公廟 我揚威義大利
自由 2012.08.04
〔記者阮怡瑜/大村報導〕用氣球蓋土地公廟,揚威義大利!彰化縣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學生黃裕文,日前與氣球藝術家李承澔帶領的「蝠氣球」藝術團隊前往義大利參加「氣球藝術大賽」,團員們以深具台灣民間意象的土地公廟為主題,打造五公尺氣球廟,勇奪冠軍。
不斷練習 雙手滿傷痕
本身也是大葉大學校友的氣球藝術家李承澔表示,氣球土地公廟長寬高都是五公尺,比賽時間長達三天,每天有十個小時可以施做,因為時間不多,所以在行前,團隊花了三個多月時間構思作品的呈現方式,其中包括廟宇上方的雙龍搶珠、窗花、龍柱等,都是將鐵絲穿入氣球裡彎折呈現,團員們都做到雙手傷痕累累,有的痛到甚至要吃止痛藥。
作品留義國 世界發光
他說,比賽後,成品並未運回台灣,而是留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展覽,讓更多外國朋友看見台灣之美。
團員中,年紀對小的黃裕文表示,比賽過程中,他負責廟宇壁磚製作,首先利用空壓機將長方型的海綿塞進紅色氣球裡,塑造出長方型的紅磚外觀,再把做好的氣球磚一塊塊疊成牆面,過程很辛苦,但最後看到大家同心協力完成的美麗成果,就覺得甘之如飴。
黃裕文說,西方人喜歡氣球的色彩繽紛及其線條感,東方人則重視氣球的技術面及工藝感,這次能一舉奪冠,他覺得關鍵是極具變化的精細手工,現實生活中的土地公廟,無論是窗花、龍柱、屋簷,還是神像,都是傳統工藝的展現,為了成功透過氣球表現這些細節,大家分工合作,在賽前反覆練習自己負責的部分,果然成功提升作品質感。
◆ 「梅遜談文學」 盲作家17年力作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8.04
年近八十八歲、失明逾卅載的作家梅遜,耗費十七年完成逾廿五萬字的「梅遜談文學」,昨天公開發表。
梅遜昨天由么兒攙扶,喜悅現身。他笑說,他的小說裡沒有男歡女愛、缺少刀光劍影,總是賣不好。
這本冷門書面世,他已做好心理準備。擁戴梅遜的書迷,則默默捐出數萬元,想要辦徵文活動,鼓勵年輕人讀這本書。
本名楊品純的梅遜,是文壇的一頁傳奇。他只有高中畢業,擔任「文藝創作」月刊及「自由青年」半月刊編輯,提攜無數文壇後進。
高中開始向梅遜投稿的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說,「自由青年」是他「兒時文學的廟」,而梅遜是「廟主」。「梅遜談文學」裡充滿「吶喊」,感慨「整個國家不讀文學,將走向庸俗」。
梅遜在民國六十九年因白內障開刀引發視網膜病變而失明。晚婚的他,在妻子無法忍受拮据的日子離家後,獨力撫養兩個幼兒。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顏崑陽為文指出,梅遜甫遭遽變曾經萬念俱灰。五年後,一種從文學而來的呼喚,促使他在黑暗中,開始摸索寫作「串場河傳」、「野葡萄記」等精采小說。
顏崑陽說,「梅遜談文學」讓他驚訝極了,市面上幾十種大學中文系的「文學概論」教科書,都沒有這本書「那麼讓人覺得文學可親可愛」。他分析,可能是因一般寫「文學概論」的作者往往不是文學作家,沒有創作經驗,文字不活潑。
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也說,以往在學校是「被迫」讀「文學概論」,而「梅遜談文學」是「真的好看」。
※ 相關報導:
* 眼盲寫作文壇傳奇梅遜:對文學的愛至死不渝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80400476.html
許多人好奇,眼盲的梅遜怎麼寫作?他靠一邊寫一邊念,小小的桌上擺了三部錄音機,他重聽不滿意,就再錄、再寫一次,第一部錄初稿,第二部錄修改,第三部錄定稿。寫稿則拿筆順著一把尺在紙上寫,因多年的摸索,他知道一支原子筆可書寫多久墨水用盡,找尋寫作資料則請兒子幫忙。
九天陣頭表演 紐約熱力四射
【王良芬/紐約四日電】2012-08-05 中國時報
「九天民俗技藝團」三日晚上在林肯中心戶外藝術節上,以傳統台灣陣頭文化,演出「廟會演藝」、「鼓陣」、「三太子」等節目,演員們汗流浹背演出,老美觀眾深為感動,直呼太震撼人心了,有兒童看到鬼神臉譜害怕,覺得不好玩。
林肯中心將「九天民俗技藝團」排為當晚的壓軸主戲,演員們開場的「龍王鼓」聲勢奪人,劃著臉譜的鼓手赤身擊鼓,甚至因為太賣力,擊斷了粗厚的鼓槌。白人老婦麥德林說:「這太有力量了,我很想認識台灣文化。」
接著六名演員出場表演「跳鼓陣」,活潑舞步熱力四射;而穿著繽紛大袍的鬼神演出的「官將首」,拿著刑具和令牌捉拿鬼魅。四歲的傑森說:「怕怕,我不要看了。」他的爸爸傑夫認為演出精彩,經歷一場異國文化饗宴。
「神偶三太子」因扮相討喜,音樂節奏鮮明,有饒舌歌的元素,現場叫聲連連,不少人隨著音樂舞動。台下則有台灣留學生、僑胞揮舞著中華民國國旗,大聲叫好。
最後的九人「齊天戰鼓」為演出劃下美麗句點,演員在台上謝幕,掌聲歷久不歇。演出結束後,團員舉著旗子在林肯中心廣場巡遊一圈,駐紐約台北經文處處長高振群也和隊伍一起繞場。
◆ 趙博寫實手法 刻劃「懸浮的記憶」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8-05 中國時報
中國「八○後」藝術家趙博的油畫作品,總予人夢幻又淒涼之感,如人類文明遺跡徒留斷垣殘壁,淹沒在一片花海中;聳立的冰山宛若紀念碑,穿著太空裝的人沉浮於冰海,顯得無力和渺小。趙博認為,雖然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舒適,卻沒能為內心帶來應有的歸屬感,「絢麗美豔的風景背後隱藏著焦慮和不安。」
現年廿八歲的趙博出生遼寧瀋陽,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碩士班。瀋陽這座摻雜重工業與歷史文化的古城,是趙博探索世界的視窗,當地的自然景觀,空曠、荒涼的廢棄場景,是趙博彩筆抒發的背景,不僅反映農村在工業化之後的荒蕪景象,同時也傳達年輕藝術家漂泊不定的內在孤寂。
趙博在台北的索卡藝術中心舉辦個展「懸浮的記憶」,展出十餘幅近三年之作。承襲魯迅美術學院紮實的繪畫訓練,趙博以寫實手法刻劃出虛幻的場景,細膩而敏感,他稱之為「夢幻主義」,藉此抒發他對環境與生命的省思。
二○○九年至二○一一年,趙博作品反覆出現太空人題材,太空人像孤兒漫步在荒原、雪地、沙漠和冰山,「厚重的防護衣裝備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對抗的聲明,微小的人物在偌大的場景中,凸顯出落寞的孤單,也隱喻荒誕的社會狀況。」
太空人元素源自二○○八年北京奧運會上,一名太空人從天空緩緩降落到鳥巢中央激發出的靈感,「太空人擁有進步、科學等正面的象徵意義,但他又和普通大眾的生活沒有直接的聯繫,這是中國教育對極權事物的高度崇拜。」
二○一一年起,趙博又將金字塔、北極熊和飛機殘骸等元素,擺放在與它們毫不相干的環境當中,讓他們看似處在一種和諧、優美的情緒裡,也隱喻當下中國城市的發展情境,「我發覺自己生存在一個偉大、瘋狂的並置時代裡,一切都可以拿來並置,只要我們需要。」
趙博希望引發人們對生存的反思,「一座又一座現代『金字塔』聳立在城市之中,雄偉壯觀,但又和周邊的環境不協調,我將這種荒誕的存在方式,以一種夢幻般的視覺語言呈現在觀者的面前。」
人在草木間 見證茶農守護土地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8-07 中國時報
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三年來災民艱辛重建的過程,成為眾多紀錄片見證風災的取材。導演張志聰、吳平海拍攝的紀錄片《人在草木間》,記錄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歷經兩處聚落走山、五○戶房屋倒塌、四人不幸罹難,藉由祈福法會凝聚向心力,在駐村藝術家林純用、曾文邦等人協助下,以「太和好茶」品牌出發,協助茶農展開重建之路。
《人在草木間》也見證茶農從「土地利用者」成「土地守護者」的過程,茶農郭俊男、葉人壽、簡嘉文反思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帶頭在茶園種樹,減少產量換取水土保持,重塑山林紋理外,更嘗試種植有機茶與自然農法的方式耕作。
另外,劉孟芬執導的《就是要在一起》拍攝屏東縣魯凱族部落面對風災的經過,承襲自七百年前的規範,像是頭目和平民階級制度、象徵社會秩序和倫理的百合花精神等,共同面對集體遷村一事,堅守全村「無論如何都要在一起」原則。
另一紀錄片《給雨季的歌》由導演柯能源執導,描述高雄桃源鄉勤和村在莫拉克風災後,村民分成三路,一群人去杉林大愛村,一群人選擇在附近的寶來樂樂埔自建永久屋,另一群留守勤和的村人則在高處平台地建造避難屋。
面對大水後的第一個雨季,剛搭建的便道和鋼橋再度塌壞。面對這樣的情景,村民成立自救會,還與水利署官員起了衝突,在那之後,有人徬徨、有人回到山裡,但也有人持續農作,導演忠實呈現村民們的內在掙扎。《給雨季的歌》、《就是要在一起》於七日、十四日在公視播映。
◆ 人間系列公益影展 12部電影免費演
【台灣醒報╱記者徐欽盛╱台北報導】2012.08.07
時機歹歹,到哪裡找免費又有意義的電影呢?台北圓環今起將播映12部勵志感人影片,陪伴大家對抗逆境。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趙怡表示,希望透過這些電影能讓正在困境中的人得到鼓勵,而副總統吳敦義則是企盼社會能多一份光明的力量,照亮陰暗的角落。
由永慶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主辦的「人間系列公益影展」,今天在台北圓環舉行首映記者會,包括副總統吳敦義先生,內政部社會司司長簡慧娟女士,以及立委楊玉欣、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柴松林等人都應邀出席。另外,「天黑」與「小唐的一之手人生」影片的主角黃裕翔和唐峰正也現身記者會。
人間系列公益影展十二部影片包括:「有一個島」、「嗨!寶貝」、「我的少女時代」「被遺忘的時光」、「希望在路上」、「寄居蟹的諾亞方舟」、「有緣一家人」、「大象‧小象」、「小唐的一隻手人生」、「逆轉人生」、「天黑」、「昨日的記憶」
趙怡表示,這次的公益影展完全以免費進場的方式進行,邀請社會大眾一起來觀賞,除了要給正在困境中的鼓勵之外,比較消極的方面,也是希望能讓一些衣食無缺、整天無病呻吟的年輕人,有一個自我啟發與啟示的機會。
而副總統吳敦義則表示,面對人生的逆境就有如爬山遇到障礙一般,有人選擇坐在原地怨天尤人,有人選擇回頭,也有人選擇繼續前進,而第三種正面積極的人生觀值得大家學習。他期許社會只要能多一份光明的力量,就能照亮陰暗的角落,讓負面消極不見蹤影。
「小唐的一之手人生」影片男主角黃裕翔說,影片中敘述的故事非常有趣,包括只有一隻手的他卻能橫渡日月潭、競選市議員,甚至可以推動一個無障礙通用化設計的概念在台灣成為一個品牌,甚至傳到歐洲各地,劇情極富張力,更是激勵人生,值得一看再看。
◆ 北市文獻會60年 經典書畫首次曝光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2012.08.07
近年吹起懷舊風,老東西更顯珍貴。走過一甲子的台北市文獻會,收藏各種史料文物,包含出土的3000年前碳化米,記錄台灣史前進的軌跡。慶祝成立滿60周年,周六將在剝皮寮舉辦成果展,不少典藏品首次曝光。
60年來收藏的文物數量龐大,文獻會花半年時間策畫展品。絕少曝光的書畫家呂世宜書法、蔡九五的鯉魚圖、全台第一間百貨公司菊元百貨照片、手提袋等,都將展出。
國內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各有專精,文獻會聚焦在清末至日據時期,尤其典藏的台灣早期書畫,數量居各博物館之冠。
文獻會執秘翁誌聰說,台灣史至近20年來才成為顯學,早年很少人在研究,遑論收藏史料。然而前輩很有先見之明,市府在41年成立文獻會,直接隸屬市長,以高位階蒐藏各式文物。
翁誌聰指出,早年文獻會名氣很大,首任執秘王國璠國學素養深厚,系統性收藏台灣早期書畫家作品,書畫家後代也願出售給文獻會典藏。目前收藏超過300位書畫家、近400組件作品,幾乎都時當時建立的基礎。
特別的是,文獻會70年代和台大考古系合作,重新挖掘全台第一個史前考古遺跡芝山岩遺址,發現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碳化米」,外型約女生拳頭大,現在典藏在文獻會,這次也可能展出。
翁誌聰說,碳化米「體質衰弱」,就算小心翼翼移動,「觸碰一次就會掉一粒米」。剝皮寮展區不如典藏室,難以保持恆濕、恆溫環境,目前仍在考慮,究竟要以碳化米圖展示,還是要拿出來展覽。
相關資訊可查詢文獻會網站http://www.chr.taipei.gov.tw/。
◆ 宜蘭 藍蔭鼎水彩傑作《滴翠》 典藏多曲折
【李忠一/宜蘭報導】2012-08-07 中國時報
對藍蔭鼎的印象,多數人停留在課文〈飲水思源〉中的文字片段─深山裡,田間溪邊住著一位老人。老人在小溪旁架起了水車,替鄉人擣米拿點小報酬維持生活…。寫作之外,藍蔭鼎還是水彩畫家,他的畫作《滴翠》(見圖,宜蘭縣文化局提供),就像文中尋水源的老人,經一番曲折才被宜蘭縣文化局典藏。
現年七十四歲的宜蘭縣籍藝術大老陳忠藏,形容《滴翠》這幅水彩畫說:古厝、樹蔭、雞,還有人在下棋,是一幅描繪農村的餘興生活,可謂精品。創作年代為民國四十二年,陳忠藏評價,《滴翠》是當時正值五十歲的藍蔭鼎,水彩畫達到最高峰時的作品。
藍蔭鼎水彩畫有被國外美術館收藏,但卅年前,陳忠藏初見《滴翠》,卻是在宜蘭縣議會議長室,他向時任議長的陳進富說,議長室來來往往的人多,也有油漆工等修繕工人出入,「繼續掛在這裡,早晚會丟失!」
適逢中韓畫家交流展,藍蔭鼎的《滴翠》也被借展,但這幅畫展出後,又得歸還宜蘭縣議會,宜蘭水氣足、溼氣高,陳忠藏既擔心畫作遺失,又擔心保存不當,建議陳進富將畫作捐給剛落成的文化中心(即為今文化局),讓藍蔭鼎的畫作永遠存在。
陳進富答應後,《滴翠》納為典藏,至於《滴翠》落入議長室之前的歷史已不可考。這幅畫作右上角有暈開的痕跡,似也見證《滴翠》在人們手中流轉的滄桑。
《滴翠》從七十三年開始典藏,作品長七十四公分、高五十二公分,陳忠藏說,估計市值在三、四百萬元以上,如經拍賣喊到六、七百萬,甚至上千萬元,亦不為過。
文化局視覺藝術科長巫習民說,藍蔭鼎的《滴翠》是文化局的「鎮館之寶」,但從陳忠藏先生的口中才曉得這幅畫歷史,《滴翠》是在無酸、恆溫恆溼的狀態下保存,兩年後完工的宜蘭美術館將會展出這幅畫作。
從湯匙柄「洞」悉 林葆家陶藝人生
自由 2012.08.08
發明湯匙柄穿洞 改善燒製品質
〔記者謝佳君/新北報導〕人人都使用過湯匙,但你知道為何湯匙柄的末端穿了一個孔?原來這是讓湯匙透過吊燒,避免湯池底部粗糙,也節省窯內空間;而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卻對陶瓷生活用具的生產有深遠影響的發明,正是源自已故陶藝大師林葆家的研究。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即日至九月二日,在陽光特展室及陶藝長廊,展出「陶林葉茂─林葆家生命史回顧與傳習成果展」。該展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劃,舉辦回顧展、追思音樂會及講座等一系列的活動,並分為林葆家生命史回顧、當代傑出陶藝門生聯展及釉藥傳習班成果聯展等三大部分,完整呈現他在台灣陶藝界不同層面的影響力。
館長游冉琪表示,林葆家生於台灣中部的望族之家,原本赴日習醫,卻因在日本同學家作客,深深被陶瓷茶碗的美感所吸引,決定轉向陶藝之路。
研發出吊燒方式 提高生產效率
林葆家最為人熟知的發明研究就是湯匙燒製的改善。游冉琪說,過去燒製湯匙時,都是將湯匙一只只的入窯燒製,湯匙底部因無法接觸空氣,燒出的質地常常粗糙、品質參差,而且相當佔空間,降低了生產效率。
於是林葆家研發出吊燒湯匙的方式,他在湯匙柄上挖個小洞,以耐高溫的線串起,吊掛在匣缽內燒製,大大改善了湯匙的品質,也增加了生產效率,很快地就取代原來的舊款湯匙。
陶博館表示,陽光特展室展出林葆家各時期的代表作品,藉由教室、客廳、書房等情境展示,重現當時生活的片段;陶藝長廊邀請曾在「陶林教室」跟隨林葆家學習的學生,包括薛瑞芳、羅森豪、林振龍及林秀娟等陶藝家及再傳弟子,以陶藝創作理念、陶瓷成形、裝飾技法、青瓷、銅紅釉藥等研習項目為主軸,將展場變成師生對話教室,值得民眾走一趟參觀。
◆ 華山文化藝術節 讓世界看見台灣創意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琪╱台北報導】2012.08.08
「除了國慶日以外,這是十月最值得期待的事!」邁入第三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將在10月推出「焦點劇場」與「創意小劇場」兩項重點演出。文化部長龍應台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華山藝術生活節不僅是表演藝術者交流的平台,也是表演藝術的版權交易會,期待能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創意。
結合各類表演活動與靜態展示的型態,2010年開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希望能成為亞洲另一個表演藝術產業交易平台。表演藝術聯盟代表溫慧玟表示,在相互刺激與交流之下,除了行銷台灣表演藝術產業,也希望能激發出更加源源不絕的創意,並讓表演藝術成為社會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部長龍應台對此表示,華山藝術生活節不僅是表演藝術博覽會,也是表演藝術版權交易會。她也期待台灣的表演團體能受到青睞,將台灣的表演藝術帶到世界各地,也讓全世界看見台灣豐沛的創意。
2012華山藝術生活節也重點規劃「焦點劇場」及「創意小劇場」。「焦點劇場」則邀請屏風、紙風車、黃俊雄布袋戲子團等不同類型的知名團體演出。帶來瘋狂爆笑喜劇《三人行不行》屏風表演班,今年也首度突破演出一整個月。演員杜詩梅就表示,每次演出都像是在玩,鼓勵所有想抒壓的民眾一同買票來欣賞。
而以「文本當道,經典重現」為方向的創意小劇場,則透過創意重現經典作品樣貌。同黨劇團便推出首度以單人表演形式獲得普立茲獎的劇本《我的妻子就是我》,由團長邱安忱一人分飾40個角色,「連自己都很容易錯亂」。導演謝東寧也說,這齣戲首演時因太受歡迎,許多觀眾因而向隅,希望這次演出能夠滿足戲迷。
「焦點劇場」與「創意小劇場」共計十檔節目,將於7日開始售票。龍應台也邀請民眾全家大小一同到華山文化創意園區共襄盛舉,並以花博做為榜樣,期待能夠突破去年12萬的人潮向15萬邁進。購票資訊請洽兩廳院購票系統。
完整影音 http://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3658
◆ 中美合資「東方夢工廠」 打造影視樂園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則宏/上海報導】2012.08.08
大陸發展文創產業的指標項目-「東方夢工廠」,昨天在上海成立,未來除了要在上海徐匯濱江打造一座動漫樂園-「夢中心」,還將與美國夢工廠共同製作「功夫熊貓3」,預計2017全球上映。
東方夢工廠是今年2月大陸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時敲定的中美合資案,格外受到重視。東方夢工廠由大陸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上海東方傳媒集團(SMG)、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SAIL),與美國夢工廠(DWA)合資成立,大陸三家公司持股55%,美國夢工廠持股45%。
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市長韓正、大陸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丕民等人昨天都出席東方夢工廠的啟動儀式。
俞正聲說,當前上海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文化的對外開放是推動上海文化大發展的重要動力,他歡迎美國夢工廠到上海參與建設東方夢工廠,共同創造全球領先的文化產品。
東方夢工廠由兩大部份組成,上海東方夢工廠影視技術有限公司,主要負責影視內容及其衍生產業的開發。在完成「功夫熊貓3」後,未來每年將製作1至3部的動畫片。
至於「夢中心」總投資逾人民幣200億元(約新台幣960億元),將邀請多位國際設計大師參與打造。夢中心將會有多座劇場、電影院,包括一座全球最大的IMAX銀幕,以及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精品酒店、餐廳、咖啡館、酒吧、購物中心等等,初步規畫每年可吸引超過2000萬人次的遊客。
財新網表示,近年來大陸的動畫產業除「喜羊羊與灰太狼」外,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而且大部分動畫片都是針對幼童族群。
大陸一名文創界人士表示,如果東方夢工廠只是將美國夢工廠的部份後期製作外包到中國,那意義就不大。東方夢工廠要能真的成為大陸動畫影視人才的聚集地,並且在創作和發行方面取得突破,才有助於上海在「十二五」期間落實其大幅提高文創產業占GDP比重的規畫。
◆ 工地適度開放 民眾認知零距離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8-08 中國時報
「工程重地,危險勿進!」這是台灣社會普遍對工地的認知,除非專業和工作人員,一般人可別靠近工地。但是在國外,參觀工地並不罕見,淡大建築系教授吳光庭認為,台灣政府應適度開放施工中的公共工程讓民眾參觀,「有助提升民眾對於公共工程的認識與支持。」
吳光庭策畫第三屆「『實構築』建築展」,首度和台灣旅遊業者合作,推出「『實構築』案例現場及工地參訪團」,走訪「『實構築』建築展」的案例,包括已完工的實踐大學、若水堂等地,另也包含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以及南部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二處的工地,沒想到民眾報名踴躍,工地現場並由營造廠派專人導覽解說。
其實,參觀工地在國外早已存在,如舉辦多年的「安藤忠雄講解建築之旅」,也會安排工地現場見學的行程,讓民眾了解安藤忠雄著名的清水混凝土是如何打造而成。當年兩德統一時,柏林有多處公共工程施工,「為了讓民眾了解公共工程的位置、施工狀況與進度,柏林政府設立一處可以觀看工地的資訊中心,效果非常成功,同時凝聚人心。」
吳光庭表示,「適度開放公共工程可以讓民眾了解建築特色、施作技術的困難,也才能理解為何政府要花那麼多錢做工程,何況又是動用納稅人的錢。」
當代定目劇 「美猴王」鬧中正堂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8.09
孫悟空準備水淹中正紀念堂?當代傳奇劇場昨天為定目劇「新鬧龍宮:美猴王鬧台」暖身,出動龍王、蚌殼精、蝦兵蟹將等海底人物「占領」中正紀念堂,壓軸出場的美猴王孫悟空更是搶盡鎂光燈焦點。
昨天是父親節,中正紀念堂擠滿遊客。當代傳奇出動國樂團與20名演員獻演,以舞龍舞獅迎接龍王出巡。「新鬧龍宮」是針對小觀眾打造的新編京劇。當代傳奇製作人林秀偉指出,今年的美猴王比去年更可愛、搞笑,不僅有蝦兵蟹將的海族人物與觀眾互動,還有小朋友獻演竹板快書。請來藝術家「眼球先生」,為「新鬧龍宮」設計孫悟空公仔,並在中正紀念堂設計專屬展間展出。
「來台北沒看京劇,就像到了維也納卻沒看歌劇!」當代傳奇藝術總監吳興國表示,去年一位大陸博士看完當代傳奇劇場,在網上寫下感言。這段話激勵了他,9月將在中正紀念堂演藝廳推京劇定目劇「傳奇風雅2」,3個月連演66場。
「傳奇風雅2」9月14日起在中正紀念堂演藝廳登場,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相關報導:
* 迪士尼「幻想曲」 來聽交響樂看米老鼠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282796.shtml
今年,迪士尼首創與交響樂團現場合作的「幻想曲」音樂會,讓動畫影像和古典樂音融合得更緊密,亞洲首演將在台灣舉行。
◆ 國樂激盪紀錄片 「故事.島」訴說台灣情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2-08-09 中國時報
用國樂如何呈現台灣美麗景色及風土人情?台灣國樂團將在年底推出《故事.島》多媒體音樂會,由作曲家李欣芸擔任作曲,設計人蕭青陽擔任視覺統籌,江靖波擔任指揮,並由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掌鏡拍攝影像。為了呈現「人就是台灣最美麗風景」的概念,製作團隊將走訪台灣各地,拍攝十多位小人物的故事,並以紀錄片的方式在音樂會中呈現,觀眾將在在音樂會中一面欣賞台灣風情,一面聆賞創新國樂。
李欣芸說,台灣就是一座故事島,每天有太多的故事發生,每次走訪各地,都會帶來新的感動。指揮江靖波表示,每多聽一個故事,就多一個看世界的角度,自己也變得更寬容,「台灣是個充滿精采人物及故事的地方,只要拿掉那些對立,故事會更精采。」
李欣芸曾在二○○五、二○○八年獲得金馬獎及金曲獎,二○一○年她以個人旅行經驗,寫作四十首音樂小品,推出《故事.島》音樂專輯,不但獲得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蕭青陽的設計也讓專輯入圍葛萊美獎最佳唱片設計。這次音樂會就是以這張專輯的音樂改編,並重新以國樂來呈現。
李欣芸表示,這樣的嘗試是很大挑戰,因為原本的音樂獨白性很強,現在要用國樂團呈現,感覺很衝突。不過她曾在二○○二年擔任電影《雙瞳》配樂使用國樂,《故事.島》專輯裡的〈大稻埕〉也使用了許多傳統樂器,「國樂能發揮的聲響創意空間還很大,而且愈有衝突的組合愈能激盪出創意。」
《故事.島》將於十一月十六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
◆ 「編輯帶讀」 打造讀者新關係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08-09 中國時報
出版社或書店舉辦讀書會不足為奇,但九月起,專營人文類書籍的左岸、八旗、衛城、廣場四家出版社,在台中東海書苑舉辦一系列「編輯帶讀」讀書會,向來隱身幕後的編輯,如今將現身說法。發起「編輯帶讀」讀書會的衛城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表示:「我們總是迷信書腰上的推薦人、名人的導讀,但編輯是最了解這本書的人。」
發起的四家出版社同屬共和國出版集團,第一波讀書會以「中國,周邊有事?」為主題,挑選以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如緬甸、北韓相關的書單,舉行讀書會,九月起每月一次,連續八個月,由各家出版社總編輯輪流主持帶讀。
「對讀者而言,編輯可能只是版權頁上的一個名字。但是,對一本書而言,編輯既是伯樂、接生婆,也是化妝師。」莊瑞琳表示,因人文社科類書籍內容偏深奧,由編輯親自出馬,可以凝聚更多較專精的讀者。
這個新型態由編輯導讀的讀書會,還沒開跑就受到矚目,台北誠品書店敦南店知道這個規畫後,邀約這四家出版社,另外規畫「敦南深夜講堂.吃吃喝喝在十點」系列讀書會,一樣由總編輯主持,提出飲食議題的書單。
台灣編輯地位普遍不如歐美編輯高,也不像日本知名編輯如松田哲夫、見城徹等,有出書分享「編輯經」的傳統。在台灣出版被視為「黃昏產業」的年代,編輯該扮演什麼角色?這四家出版社的巧思,反映了中生代編輯的活力,也反映他們渴望開拓出和讀者的新關係。
「編輯帶讀」讀書會的四位總編包括左岸的黃秀如、八旗的李延賀、廣場的沈昭明,編輯資歷五到十五年,他們所屬的都是小型出版社,在日益朝向大型、綜合性發展的出版版圖中,因小型出版社內部層級少、出書量不多,總編輯較能掌握選書理由和內容,參與程度深。
莊瑞琳自比,彷彿回到農夫自產自銷的「小農時代」,編輯需包辦從上到下各種事務,不僅編書、賣書,還要現身和讀者談書,一反成熟產業走向分工精細的模式。她笑說:「出版環境貧脊,分工不見得是好做法,所以我們選擇站到第一線跟讀者接觸,算是個實驗吧。」
◆ 獨立書店「報品趴」 養成編輯力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08-09 中國時報
衛城等四家出版社發起「編輯帶讀」讀書會能成形,與台灣獨立書店的發展大有關係。這次參與的出版社,皆為專營特定領域書籍的小型出版社,風格鮮明,與各具特色的獨立書店不謀而合。莊瑞琳說:「我們都不是想要所有的讀者,而是某些讀者。」
「中國,周邊有事?」系列讀書會,與台中東海書苑而非大型連鎖書店合作,就因為東海書苑專營人文書籍,已培養出一群固定客人,是讀書會訴求的族群。
獨立書店與出版社合作的活力展現,還包括今年初台北永合的小小書房首創「出版社向讀者報品趴」。小小書房邁入六周年,創辦人劉虹風長期在店內舉辦讀書會,深耕讀者群,今年二月起又開辦「報品趴」,每月舉辦一次。「報品趴」每次邀請四到五家出版社代表,仿照出版社編輯等人員平常到書店彙報即將出版新書的業界模式,向現場讀者介紹這些書籍的「幕後製作」過程,迴響熱烈。
劉虹風表示,一般讀者在連鎖書店能看到哪些書,其實掌握在經銷商、書店採購等少數人手上,但現在新書輪轉快,尤其小型出版社、小眾的書,出版不久便消失在茫茫書海,很難被讀者看見。
因此她希望透過「報品趴」,讓讀者在書籍進入書市之前,就可以先一窺幕後過程,瞭解一本書從選書、取得版權、作者溝通、訂書名、設計到上市,經過的層層的工序和考量。「這代表著一個文化手工業,背後龐大的知識與人力投入,讀者也可從中培養『書感』,包括對內容的篩選能力、對設計的品味等。」
參與的出版社,也可藉由與讀者面對面、現場讀者填寫的評分表,觀察讀者反應,雖只是小型的市場抽樣,卻建立了直接交流的平台,甚至是一種隱形的「編輯養成」,開啟台下年輕人對這個行業的認識,對讀者、出版者、編輯的傳承,深具意義。
舟越桂的半身像 溫柔又冷淡的靈魂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8-10 中國時報
六十二歲的日本雕塑家舟越桂,以半身人物雕刻聞名。他的人像有修長得不成比例的脖子、削肩、沉著的氣質與粗獷的身體,他用細緻的雕工、打磨和上色,讓一塊木頭化為五官細緻、氣質幽微與若有所思的面容,彷彿注入了靈魂。他特別以大理石作為眼睛材質,發亮的雙眼看似溫柔卻又冷淡。
舟越桂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強調「不斷感受,不斷思考,才能夠不斷地創作」,這種堅持的熟男精神也讓他獲得化妝品牌資生堂的青睞,成為男性形象代言人。台北也趣藝廊的「當代雕塑:日本製造」聯展,推出以舟越桂為首,以及北川宏人、須田悅弘等日本中青輩雕塑家作品,舟越桂展出一件木雕及近廿幅素描、版畫,是他在台的首次展出。。
舟越桂自述從小就只對人體雕刻有興趣,一九八○年代開始雕刻人像,最早以妻子為裸體模特兒,接著是雕刻穿西裝的男女。二○○三年,舟越桂創造出腹部膨脹像懷孕的裸體女性、背部多一雙像翅膀的手掌等代表性人像雕塑。二○○八年至今,他又發展出雌雄同體的人體造型。
製作雕塑前,舟越桂往往從素描過程衍生靈感,從這次展出的素描可見一班。多數創作者把素描當成草稿,但舟越桂認為,「素描能帶出雕刻需要的要素與靈魂,有時比完成品更有魅力和深度。」如大肚子的女人造型很特別,就是他畫素描的時候,「手突然違背意識,要讓腹部膨脹起來,結果變成這樣。」
不過一旦進入雕刻,舟越桂又不會完全按照素描走,「雕塑從零開始,它有自己的火花。」
有別於舟越桂極富詩意的人像雕刻,四十五歲的北川宏人以赤陶為材質製成的人像,均是瘦削的身形包裹在時尚服裝下,表情卻冷漠疏離。「當代雕塑」另還展出須田悅弘的花草木雕《Camellia》,四十三歲的須田悅弘以幾可亂真的植物木雕著稱,展出的《Camellia》是一株帶葉的含苞小植栽,若不仔細尋找,在展場中還真的會遺漏作品芳蹤,特別有趣。
◆ 輕小說推真人MV 《城隍》化身萌少女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8-10 中國時報
第十三屆漫畫博覽會昨日登場,首見國人原創輕小說推出真人MV首映及發行單曲。由作者蒼葵與插畫家夜風共同創作的輕小說《城隍》,取材台灣掌管地府神祇的城隍及七爺八爺,讓城隍化身為身材嬌小的萌系美少女艾草,被天界派任到西方去求學,遇上也同樣是美少女的七娘、八娘(梁炫、長照將軍),發展出動人情誼與趣事。這本書的真人版MV,邀來台灣知名的Coser紅月司、Neneko、毛毛與Manami跨刀演出。
《城隍》真人版MV的主題曲,邀請知名動漫網路平台NICONICO的歌手Chia演唱,曾多次於FF、CWT同人場公開演出的她,歌聲清亮,今年四月還在台北市管樂團管弦樂伴奏下演唱動漫歌曲。
《城隍》同時也創下上最快漫畫化的紀錄,才出版到第二集,便委託《LEVELX勇者》工作室、《極樂八仙》漫畫家洪育府、《龍騎兵的防禦工事》漫畫家許瑞峰繪製漫畫版本。洪育府表示,「原來插畫的主角衣物細節繁複,漫畫除了簡化衣物上的圖騰外,另外得按照輕小說的描述,打造新的場景。」
自二○一○年起推出的漫畫博覽會,出現本地出版社以國人原創的漫畫及輕小說,取代大量日系漫畫家的作品的趨勢。今年還有蓋亞出版社將輕小說作家莫仁的作品《噩盡島》漫畫化,劇情描述數千年後的地球,仙凡兩界再度結合,妖獸也重返現世,地球上掀起保衛戰。漫畫版本由漫畫家YinYin及漢寶包聯手繪製。
漫協祕書長高世椿表示,漫博昨天第一天湧入人數估計九萬八千人,較去年成長兩千人,各家出版社業績也較去年成長二成。
※ 相關報導:
* 光之魔術師 台灣VOFAN創佳績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81100420.html
台灣繪師再度展現跨國魅力!卅三歲的戴源亨(筆名VOFAN)於「二○一二漫畫博覽會」發表插畫集《魅Charm-VOFAN大人幻想畫集2-》,集結自己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三姐妹角色,在博覽會上賣出破千本佳績,日本也同步發行。此外,他為日本電玩遊戲公司PS3專用RPG遊戲《時與永遠》設計角色,電玩製作人廣野啟也專程站台,顯示對他的重視。
◆ 用鏡頭記錄華山之美 攝影徵件開跑
【欣傳媒╱記者林致婷/台北報導】2012.08.10
「華山1914文創園區」,自1914年「日本芳釀株式會社」開始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清酒工坊、米酒作業廠、鍋爐室、烏梅酒廠等,園區超過七公頃的面積與歷史建物築群,保留了完整製酒產業的縮影。五年前,由董事長王榮文率領的台灣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團隊進駐,開始經營管理,年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華山百戲雜技節、簡單生活節、寵愛女人節等,賦予老古蹟全新的生命,如今這些記憶的時間魅力,要透過「19x14 Gallery攝影徵件」邀請民眾一起來記錄華山之美。
透過鏡頭,捕捉華山之美,「19x14 Gallery攝影徵件」為常態長期徵稿,凡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所拍攝或以「華山1914文創園區」為主題之照片作品,都可投稿。參賽者每次可投稿一至三張攝影作品,以300字說明拍攝的創作理念。凡入選19x14 Gallery徵稿活動的攝影作品,依每期主題規畫評選,有機會在華山「玩報」或華山電子e卡「節慶賀卡」上刊登曝光。
「19x14 Gallery攝影徵件」一律以電子郵件1914blog@gmail.com投稿,投稿照片需為比例19x14 橫式或直式的數位照片檔;若不符規定者,主辦單位將保留編輯/裁切權。徵件一律採email報名。每次投稿需提供照片比例為19x14的橫式或直式照片之數位檔案1至3張底片相機或數位相機不拘﹞與報名表乙份,即日起至9月4日截止徵件,紀錄華山之美,你也可以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攝影好手。
※ 相關報導:
* 「疼惜天地」受疼惜 東京影展奪大獎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286756.shtml
他叫魏德松,看到瘦巴巴的流浪狗會心生憐憫幫狗撿食物;到山區餵狗還會兼撿垃圾回收;最近他與導演王承洋把自己與流浪狗的故事拍成紀錄片「疼惜天地」,竟然搶下了東京影展2012年大獎
* 華麗精準 天團基洛夫帶來胡桃鉗 天鵝湖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81000476.html
享譽全球的俄國基洛夫芭蕾舞團今年十月來台演出柴可夫斯基經典作品《胡桃鉗》與《天鵝湖》。基洛夫舞團擁有二七四年的歷史,與波修瓦、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團齊名,並列俄國三大芭蕾舞團。基洛夫舞團人才輩出,近代的傳奇舞星尼金斯基、喬治巴蘭欽、紐瑞耶夫、巴瑞辛尼可夫,都出自基洛夫這個正宗俄式芭蕾天團。基洛夫舞團沿襲俄國芭蕾強調力與美的華麗風格,加上堅持與管弦樂團搭配演出的傳統,深受歡迎。這將是基洛夫第四次來台,陣仗龐大,包含舞者、樂手及工作人員共兩百多人。《胡桃鉗》與《天鵝湖》的繁複布景非常有看頭,共有四十多箱道具來台。
* 過癮!國光劇團八、九月好戲連番上陣
http://www.udn.com/2012/8/10/NEWS/READING/REA8/7284036.shtml
國光劇團8、9月份推出連檔好戲,繼《打焦贊》、《下山》、《叫關》、《賀后罵殿》之後, 8月11日再推出《探莊》、《改容戰父》、《獅吼記》三齣精彩好戲
我見我思-尋找圖書館
【吳典蓉】2012-08-10 中國時報
也許,圖書館和富裕是成反比的,難怪台北市議員想要在富中之富的台北市信義區,擠出一百坪來設立圖書館,比想像中還困難許多。
像我們這種五年級前段班的,圖書館正是富裕和匱乏的綜合體,那個年代的小孩通常不會有零用錢買課外書(這是既管人也管心),每一本瓊瑤小說,都是我從圖書館借來看的,有時要用搶的,和圖書館員搶,因為他們自己也很著迷,常常把書藏起來;對我來說,圖書館一點都不抽象,它是有面孔的。
但是,圖書館也常常具有神聖的地位,有人說,艾可《玫瑰的名字》一書的真正主角,其實是修道院的圖書館,當追求最高知識成為致命的欲望,就如同走入圖書館的迷宮。艾可自己承認,他的靈感,正是來自美國的一座公共圖書館。
台北的圖書館,不太有這樣賣弄知識的空間。我現在不太需要到圖書館借書了,基於一種懷舊心理,有一段時間總是到處找圖書館;但是,除了總館及特別設計的北投分館外,找尋台北市的圖書館,是個曲折的過程,你不太可能照著住址順利找到,因為通常不會有獨立建築,總是在小巷裡的市場旁,甚至就在市場中;還曾經隱身在危險大樓裡,招牌告知大樓危險,就是沒說裡面還有圖書館,圖書館是個附屬品。有的圖書館位居的巷子小到這樣,當你經過一隻臉色不豫的家犬,會內疚的覺得侵入牠的地盤。
也許這也很好,圖書館就不會嚇走那些帶著小孩的媽媽,但是,一個太常民的圖書館有其風險,我曾看過圖書室幼兒閱覽室門口掛著牌子,「騷擾幼童必嚴懲」,罪名寫得其實是罪行;曾經有朋友在小女兒失蹤的五分鐘差點嚇得心臟病發作,她腦中浮現的是圖書館樓下的冰冷超市和迷宮般的停車場。這是一個與社會緊密接合的圖書館,連犯罪也是。
走在通往圖書館的崎嶇小巷,我總愛揣摩當年那些公務員的心情,他們是怎麼找的?反正這就是個不愛讀書、也不需要讀書的都市,他們只能讓圖書館遷就這個都市,隱身在菜市場裡面。私有如此龐大,公共空間不敢凸顯自己。
去年,在市民強烈反彈下,英國法官否決倫敦市政府關掉二十一個圖書館的決議;反觀台北,圖書館其實從未得到應有的地位,過去都如此,在這個不看書的年代,還需要圖書館嗎?也許,首善之區的信義區,可以思考一下,到底要不要一點公共、精神的空間?
※ 相關報導:
* 雲端圖書館 電子書借閱率年年攀升
http://www.udn.com/2012/8/10/NEWS/READING/REA8/7286292.shtml
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邱炯友則提出數據,說明數位閱讀的主要使用者女性多於男姓,年齡多在14歲到45歲之間。他表示,出版商應該思考如何讓閱讀更具方便性,像是發展跨載具、跨平台的數位內容。
◆ 18億梵谷真跡? 靠「一根毛」鑑定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2012.08.10
一根長約7.5公分的紅色頭髮將被用來判定一幅畫是否為梵谷真跡。倘若為真,畫作估價折合台幣高達18億元。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1977年在比利時一處閣樓發現的畫作「牡丹靜物」(Still Life with Peonies),是否為梵谷真跡,35年來始終爭論不休。畫作所有人魯布洛克主張梵谷在1889年春天完成此畫,翌年自殺。
兩名獨立的藝術專家支持魯布洛克的講法,但是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堅稱畫作的筆觸與梵谷的風格並不一致,充其量只是一件精美的仿作。
藝術品保存專家莫尼克仔細檢查畫作後,從中移除了一根頭髮。莫尼克表示:「這根頭髮必然來自畫家本人,因為深埋在層層的油彩下面,肉眼根本難以察覺,所以這麼久以來都沒有被發現。」
莫尼克將拿取自頭髮的DNA樣本和梵谷在世的後人進行比對。如果相符,魯布洛克就是億萬富翁。
◆ 文資保存 龍應台:擬加入「水下考古」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8.10
台灣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法」卅年,文化部昨天舉行文化國是論壇加以回顧。多位學者認為,台灣過去的古蹟修復太過物化,未來應該要有更多「人」的思考;也應思考「土地的文化史」。
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天主持文化國是論壇,邀請台科大教授王惠君、台大教授夏鑄九、成大教授傅朝卿、朝陽科技大學教授楊敏芝、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等人與談。
夏鑄九指出,台灣的文資保存過度以物質性的、壯麗的、「西方中心的美學角度」所建構的指定、修復標準;輕忽了活的文化與活的人,致使原住民文化等長期遭忽略,必須重建遺產論述才能彌補。
他說,政府活化產業文化遺產、將之轉化為文創園區有「築巢引鳳」的作用;但文化園區若淪為純粹的商業空間,或是百分之百的政府辦公空間,是捨本逐末的做法。
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指出,國內現有的古蹟指定沒有思考到「整塊土地的文化史」。台灣的考古遺址逾二千五百處,政府指定了將近二千處漢人的古蹟,卻僅指定了四十二個考古遺址,且遺址含陸上及水下,目前無相關法令得以執行水下文化資產。
文化部長龍應台說,幾位引言人都提及誰來定義「集體記憶」,應由下而上凝聚共識。目前文資保存缺乏底層共識及人的脈絡,太過於著重硬體修復。她並表示,未來修法將考慮加入「水下考古」。
◆ 董陽孜書法雕塑 推誠布新
【林金池/新北市報導】2012-08-11 中國時報
書法大師董陽孜的「推誠.布新」書法雕塑展,自即日起在新北市府一樓大廳舉行,她以肖楠風化木、紅豆杉,創作出比人還高的大型立體「誠」字,另外用回收林木碎屑,做成「台灣島」形基座,外型線條流暢、張力十足,令人嘖嘖稱奇。
董陽孜表示,這座大型雕塑靈感來自台北一○一大樓前,美國藝術家創作的「LOVE」公共藝術雕塑品,她當下感覺:「這還得了,我們的藝術品到哪去了呢?」因此催生這幅大型作品。
她說,能比「愛」更能催化人與人之間的互利,莫過於「誠」字,沒有「誠」的「愛」一點價值都沒有,可惜構思完成後就有點後悔,因「誠」的筆畫太多,但克服萬能後,終於以肖楠風化木、彎曲纏繞的紅豆杉,完成這座雕塑。
昨天記者會邀請朱立倫市長、台灣高鐵董事長歐晉德、余紀忠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文化局長林倩綺等人出席。大家以毛筆寫下「誠」字,為活動揭開序幕。
這場書法雕塑展自即日起到九月廿六日,在新北市府展出,民眾欣賞「誠」字的藝術雕塑,還能聞到自然散發的木頭芳香,增添優雅氣息。
※ 相關報導:
* 台工藝精品讚 北京專家驚豔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6/112012081100422.html
全國台聯、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北京市台聯共同舉辦的「2012台灣工藝精品展」10日在北京台灣會館揭幕,來自台灣的80多款工藝精品,吸引不少大陸與北京當地工藝大師目光與讚嘆。 ...這次台灣工藝精品,展出作品共80餘件,內容涵蓋漆器、陶瓷、雕刻、編織、皮雕、金銀飾品等。展覽分為「珍品區」、「美器區」、「新銳區」三個主題展區,可以說是匯聚了台灣工藝美術的精華,代表當代台灣的工藝美術最高水準。其中珍品區包括台灣漆藝大師王清霜、竹藝大師黃塗山等人作品。
◆ 文化界:誠品life style發酵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8.11
誠品香港銅鑼灣店試賣造成轟動。台灣文化界觀察「誠品現象」,遠流董事長王榮文認為,誠品全面性關照文化的精神已感染到香港人;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傅月庵則說,這是誠品式life style發酵。
誠品前晚在香港銅鑼灣店設晚宴,王榮文等台灣重量級出版人都受邀與會。王榮文說,誠品做為台灣品牌,把「不只是賣書,而是全面性文化關懷」的精神帶到香港,正如台灣誠品書店會關懷詩人、文學家、舞蹈家、電影人……。
傅月庵說,「誠品現象」與兩岸關係和緩及ECFA等因素密切相關。誠品走出「用文化包裝消費」的文化創意產業模式。它讓逛書店的人,不只買到書,還買到了衣服及時尚品牌;更有甚者,是一種誠品式life style。走進誠品消費的港客、陸客自覺不凡,樂於宣傳。
書法衰微…別讓國粹消失
【聯合報╱王朝源/農、退休教師(台中市)】2012.08.12
書法家董陽孜呼籲,年輕一代「要多重視書法藝術」「多寫字、多用毛筆」,並為書法未能列入國小課程感到痛心,令筆者萬分感佩。
電腦普及,年輕人連提筆寫字都極少,何況是用毛筆寫字。結果呢?看看國中小學生的作文,音(字)同字(音)不同的錯誤一大堆,皆肇因於不常書寫基本國文字所致。
現今毛筆字的實用性雖已不存在,只能以藝術視之,列入國小課程家長反對並不意外。俗云:學畫如十年能成家,學書二十年未必能成家。如此長遠又冒險的投資,加上教育部不重視、不推行,書法專業師資又不足,學生家長當然就興趣缺缺。
依筆者過去任教的國小為例,如發現比較好動(不午休)、或上課無法專心的學生,利用課餘或午休時間,輔導他們學寫毛筆字,一段時日之後,不僅能靜下心來上課、午休,甚至有的寫出興趣來,作品參加校外競賽還得名次。
民間教授書法的個人、社團比比皆是,舉辦比賽的場次、單位更是熱絡。連大陸、日本、南韓都比我們重視,唯獨我們長期忽視,難不成等哪一天這門國粹藝術消失了,才想到要禮失求諸野來補救,或反過頭來去日、韓取經嗎?
※ 相關報導:
* 木雕大陸取經 10新秀獨創「藝」格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7288889.shtml
苗栗縣三義木雕博物館近年來連續舉辦多屆「木雕藝術薪傳創作營」,培育不少木雕創作新秀;今年8月在大陸首度舉辦的兩岸木雕薪傳營,多名台灣學員跨海向大陸傳統工藝大師取經,此行也為兩岸木雕傳統技藝交流寫下新的一頁。
◆ 「地下社會」15日復業 有請龍應台
【聯合晚報╱記者蘇芳禾/台北報導】2012.08.12
「緊急動員、歇業抗議、立法院召開記者會疾呼!」經歷整整一個月的停業與不同領域的音樂人持續抗爭,地下社會等live house(音樂展演空間)要求正名與相關法規修訂的訴求,終於有成果。地下社會發言人何東洪今天欣慰表示,近期已經獲得台北市文化局的善意回應,地社將在8月15日復業,並邀請文化部長龍應台到場共襄盛舉。
不過何東洪也希望,能夠藉著文化部的力量,推動整體修法,將經驗與全國分享。
地下社會的臉書貼出聲明,將於8月15日重新開張,受到網友和樂迷的瘋狂轉載,很快就累積近千人按讚。聲明指出,「地社的復業,是堅持,也是不甘心,但相信大夥不會再流淚了!透過一個月的行動與情感的共振,我們找到集體的力量。」
對於live house到底是否解決了營業的「合法」問題,何東洪表示,在實地會勘、走訪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劉維公已發動live house空間的修繕計畫,算是對這些年來獨立音樂人與live house業者努力的善意回應。何東洪強調,法規是死的,如果每次都以法律為最高規範標準,台灣就不會有解嚴,他們也將繼續為台灣獨立音樂環境努力。
何東洪指出,文化部不應該把責任推給地方政府,因此地下社會以及獨立音樂人們也要求,文化部應在一個月內召開立法、行政部門以及live house業者、音樂人、樂迷參與的公聽會,以作為修法的正當依據。此外,因為修法過程冗長,他也呼籲,文化部必須每六個月對外公布說明live house的修法進度。期間文化部及相關單位對於live house的協調及諮詢會議,必須公開資訊於網站,讓人民可以監督。
之前台北市政府以安全疑慮、違反營業登記項目、不能賣酒為由,對地下社會開了2個禮拜的改善單,何東洪表示,對於live house到底是否可賣酒的問題,他們也將持續與主管機關協調和溝通。
※ 相關報導:
* 唱超時空要塞 她獲卡拉動漫王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06770
由動漫出版協進會主辦的「卡拉動漫王」大賽決賽,昨日吸引不少現場群眾駐足。其中,台大生化科技系畢業的Kiwi(本名羅竺),辭去工程師投入樂團當主唱,初次參賽即以高超歌唱實力奪下冠軍。
◆ 書中景列地圖 走訪葉石濤世界
【聯合報╱記者莊宗勳/台南報導】2012.08.12
「這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道盡文學家葉石濤對台南的深厚情感。25年前葉石濤出版「台灣文學史綱」,被形容為「在黑暗中點亮一盞燈」;昨天他的遺孀陳月得替「葉石濤文學紀念館」揭牌,希望丈夫當年點亮的那盞明燈,能照亮台灣文學之路。
葉石濤1925年出生於台南白金町葉厝(今中西區忠義、民族路口),就讀末廣公學校(今進學國小)、台南州立二中(今台南一中),畢業後執教鞭多年。他雖然在41歲時舉家搬往高雄左營,但台南是他的故鄉,更是他創作時最重要的場景,孔廟、赤崁樓、大天后宮等全在他的文章中綻放光芒。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台南市文化局籌備1年多,將原山林事務所打造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昨天開幕。除了完整介紹大師生平事紀、文學生涯外,還重現葉石濤的書房。特別的是,館方整理出他曾書寫過的台南場景,製作「葉石濤府城文學地景圖」,讓民眾不僅能閱讀作品,還可實際走進葉石濤的文學世界。
「真的很感動!」86歲的陳月得揭牌時眼眶泛紅,她捐贈多本已絕版的葉石濤作品給館方,希望更多人了解葉石濤對台灣文學奉獻的心力。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彭瑞金表示,葉老的台灣文學史綱是二戰後第1部台灣文學史,奠定研究台灣文學的基礎,被形容是在黑暗中點亮一盞燈。
賴清德說,葉石濤豐富了台南的文化底蘊,希望有人能將葉石濤的作品翻譯為各國語言,讓世界都能透過文學了解這片葉石濤熱愛的土地。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位於中西區友愛街8-3號,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點到下午5點免費開放參觀。
※ 相關報導:
* 「長崎原爆」撼人 日派記者採訪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288956.shtml
文史工作者李展平出版新書「長崎原爆」一書,講述台灣醫生在日本原爆劫後餘生的故事,雖然沒有日文翻譯,卻引起日本媒體注意,不僅長崎原爆關懷協會訂購數十本,更派記者遠渡來採訪,直說「這是第一本從台灣觀點看原爆的書!」
* 睽違21年 村上春樹《睡》重出江湖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81200313.html
作家村上春樹一九八九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睡》,描寫一個家庭主婦莫名陷入失眠,整整十七天無法入睡,卻體會了人生另一番境界。小說原收錄在台灣出版的村上春樹小說集《電視人》,現在搭配德國插畫家曼舒克(Kat Menschik)的廿幀插圖,重新出版單行本,村上對內文做了微幅修改。
光寶創新獎 今年很簡約
【經濟日報╱潘俊琳】2012.08.13
有華人工業設計奧斯卡獎之稱的「光寶創新獎」已邁入第12屆,今年該獎以「簡‧科技:Tech. it Easy」為題,呼應時下最夯的簡約設計風潮。
經過嚴格的評選,主辦單位由超過2,000位設計新銳的作品中,選出來自台灣和大陸共28組優秀作品,將在明(14)日的頒獎典禮中,正式宣布金、銀、銅賞等最高榮耀。
除了光寶創新獎,主辦單位也邀請3M、ABB以及拜耳等合作夥伴,共同設置了12座特別獎,獲得3M肯定的特別獎,分別是以現行科技改善洪災問題的「洪水警示系統」,解決現有社會問題的「酒駕方向盤」,以及將人潮擁擠轉換為電能的「Green Step」。
ABB則是以增效節能的企業核心,評選出運用現行綠藻發電技術的「綠藻發電矩陣」,結合現行科技整合成共乘系統的「城市順風車系統」,以及將廢熱回收轉換成再生能源的「熱電轉化存放裝置」。
拜耳以科技優化生活的理念,選出能將壓電轉換效率,將所產生的電能運用於最緊急時刻的「It's Exit」,利用現有科技增進人類居住安全的「火災救援窗」,還有將LED交通號誌燈利用鏡射原理,而達到節能之目的「再減半」。
光寶特別獎則選出運用LED技術變換各種運動場地,達到有效空間利用的「LED運動地面」,以模組化設計巧思,有效解決LED燈泡散熱並減少材料耗費的「變形金剛」,以及運用現行條碼和紅外線掃瞄辨識技術,簡化烹飪流程的作品「簡易烹飪」。
主辦單位表示,以上12件特別獎皆高度落實「簡‧科技」的精神,設計簡易理解且兼顧節能環保,以科技減少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損化,皆具有商品化的價值。
除了已宣布的特別獎,重頭戲「光寶創新獎」將在明天揭曉,主辦單位將從28件入圍作品,選出金賞1名、銀賞2名、銅賞2名,加上特別獎,預計發出超過百萬元的獎金。
主辦單位也將在15日舉辦「光寶創新獎國際設計論壇」,今年特別邀請來自北歐、德國、日本等國際級大師,以主題「設計:Tech it E‧A‧S‧Y」發表最新設計概念。並由仁寶電腦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陳禧冠擔任主持人,以輕鬆實用的設計案例,帶領聽眾從生活中發現「簡」設計之美。
※ 相關報導:
* 楊惠姍琉璃飾品新作 蝴蝶系列翩然起舞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289451.shtml
情人節前夕,琉璃藝術家楊惠姗又有琉璃飾品新創作,而2012年也正好是自家品牌創立25年,為此,楊惠姗的設計理念也以自身的經歷感受做為創作理念。
◆ 火劇團 來台勾天雷地火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8.14
「煙火就像某些愛情,它一閃即逝,卻又讓你終生難忘。」法國火劇團(Groupe F)藝術總監Christophe Berthonneau談起煙火,雙眼閃動光采,彷彿談起戀人。火劇團來台演出是由聯合報系主辦,十一月底將來台獻演愛情劇碼「天雷地火」。
Groupe F的「F」代表火(Fire)。一九九○年創團的火劇團,以「煙火」做為主要表演形式,一九九二年在巴塞隆納奧運一炮而紅,多年來將光與火的藝術發揮極致,被稱為「火的太陽劇團」。
火劇團曾在世界各大慶典及著名地標表演煙火。如雅典奧運、義大利冬季奧運、世界杯橄欖球決賽、美國杯帆船賽、法國艾菲爾鐵塔跨年、英國倫敦跨年等。Christophe說:「我們想用煙火把世界打亮!」
但火劇團不只表演純粹的煙火秀。劇團內有廿五名專職團員,與一百多名兼職團員,包括建築師、編劇、舞蹈家、演員、作曲家等。他們以煙火為主角,加上演員、音樂與舞蹈,演出一齣齣動人心魄的好戲。
將來台演出的「天雷地火」(Coups De Foudre),曾在法國凡爾賽宮劇場演出。「這是一齣愛的故事。」Christophe說,該劇分為六段,以法式美學結合神話,演繹世人在愛中的熱情、狂喜、心碎與妒恨。
「天雷地火」運用LED燈、彩色焰火、高科技動畫與投影,結合震撼的人火特技,詮釋愛情中「天雷勾動地火」的情緒。Christophe說,煙火可以準確詮釋愛情「時而冷靜,轉瞬間引爆火熱」的特質。真正的愛情就算一閃即逝,也讓人一輩子難忘,「真正的煙火也是」。
「天雷地火」將增加與觀眾的互動。觀眾掌聲愈熱烈,火光便會更燦爛,演員甚至走到台下,請觀眾當劇中戀人的「愛情裁判」。
●法國火劇團「天雷地火」將於十一月廿三、廿四日在高雄國家體育場、十一月卅日至十二月二日在新北市板橋第一運動場演出。八月十三日起開放企業優先團購一二○○元至二四○○元票券,大宗訂購另有優惠,請洽服務專線:(○二)八六四三三九五五。
◆ 辣妹琴星王羽佳 11月來台展藝
【記者林采韻/台北──柏林越洋專訪】2012-08-14 旺報
舊金山交響樂團11月在音樂總監麥克˙提爾森˙湯瑪斯帶領下將展開亞洲巡迴,樂團隨行獨奏家為大陸鋼琴家王羽佳。與郎朗在美國師出同門的王羽佳,在環球唱片力捧下,成為郎朗之後,最具知名度的華人音樂家,尤其去年她的一襲短衣風波,還揭起古典女音樂家穿多穿少的全球論戰。
穿衣風格很隨興
王羽佳作為80後年輕人,忠於自我且大膽展現,私底下就習於穿著極短小洋裝、踮著超高高跟鞋的她,很自然的就把這身裝扮穿上舞台。只是萬萬沒想到,去年8月她以一席勁辣裝扮登上好萊塢露天劇場,演出完畢後,《洛杉磯時報》樂評人Mark Swed以毐辣的口吻寫道,「她的衣服如果再短、再貼身下去,18歲以下的觀眾恐需家長陪同才可進場。」
談及這起一年前的往事,王羽佳倒是笑得開懷,她以慧黠的回答,給予那位樂評人一擊。她說衣服穿多穿少並非她的問題,「這應該是那位樂評人的問題,不是我的吧!」王羽佳一方面不想與樂評為伍,但也表達她隨興的穿衣風格,譬如她平時也會穿及地的長裙。然而作為一位鋼琴家,還是希望外界把重點放在她的琴技上。
今年25歲的王羽佳可說是才貌雙全,在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就讀時,入校沒多久,即讓師長驚豔,當時在學院任教的台灣鋼琴家劉孟捷,曾以「秘密武器」形容她。果真王羽佳在2008年走出校園前,已透過數次代打累積名聲,尤其她代打的對象全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鋼琴家,包括普萊亞、阿格麗希等人。
王羽佳此行將與樂團合作普羅高菲夫《第2號鋼琴協奏曲》以及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近來王羽佳對於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有所著墨,今年發行的新專輯《鋼琴.幻想》就收錄了4首拉赫曼尼諾夫的獨奏作品。
安可專輯 首首重量級
說起《鋼琴.幻想》專輯的策畫,王羽佳直率的可愛,她說這張收錄10位作曲家作品的專輯,是她的「安可集錦」,但她特別強調,「雖然是安可曲,但是每首曲子都很具重量,絕非一般人印象中安可即為小品。」
王羽佳甚至自爆,她一開始其實很排斥錄製這張專輯,「多年前我加盟環球唱片時,他們就提出錄製安可曲的想法,認為有市場賣點,但我就一直拖延不想服從,如今,我已經錄製多張我所構想的專輯,現在就給他們一個交待吧!」舊金山交響樂團與王羽佳11月10、11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
※ 相關報導:
* 台版美聲男伶 八角塔男聲全台巡演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292344.shtml
有台版美聲男伶之稱的「八角塔男聲合唱團」要舉辦巡迴演唱會囉!這次他們除了帶來純淨無伴奏的拉丁經文歌外,還有電影獅子王主題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等精彩動人曲目。此外,這次巡演還特別為了位於樂生療養院的聖望教會60週年慶,安排了感恩見證內容。
平路:誠品經驗是順勢?逆勢?
【聯合報╱平路】2012.08.15
誠品書店在香港銅鑼灣開張,高調卻柔性地展示台灣文化。近期,在維多利亞港邊,深夜打書釘將成為很「潮」的一件事。
報導中「希慎廣場」的夜晚人潮洶湧。事實上,不用去香港也可以想見。這幾次周末夜,我走進台北的敦南誠品,書店裡一片雜遝的人聲。陸客圍著內幕書的平擺書區,捲舌的北京話時而對著手機,間中還有奔跑的孩子。書店不時飄來幾句廣東話,出自來此度周末的香港夜貓族。本地的台灣人比起陸客、港客,成了緘默的少數。
觀光行程之餘,外地人帶著朝聖心情進來誠品,重點還是體會台灣的人文風景。隨地或站或坐,在多元而自由的知識海,享受浮潛的趣味。誠品的成功在於構築出某種氛圍,不知不覺,引人進入閱讀的靜謐之境。
多年前,第一家敦南店在台北開張。半夜坐在地板上,頗有童話中的閣樓意境。想像著閣樓上的那點光,好奇於光源所在,躡手躡腳爬上樓,世界裂開一條縫,透出前所未見的景致。
當年誠品書店堅持那潛移默化的冷調性,文史哲等冷門書籍曾經占了不成比例的大面積。誠品還辦過一本已停刊的冷門雜誌叫做「誠品好讀」。期期賠錢,但內容精湛,其中有歷任編輯們的心血灌注。
目前,誠品正熱烘烘地向對岸擴點。香港之後,二○一四年將正式在大陸開設書店。結合大陸民眾的中產嚮往,順應這講究品味的潮流,誠品看似找著了絕佳賣點;然則,以大型連鎖書店的經營而言,誠品是在逆流而行!面對電子書與網路書店的蓬勃,在世界各地,大型連鎖書店多屬夕陽產業。不久前,Borders在美國大小城市全線倒閉,我前些月在美國華盛頓,曾目睹數家書店相繼清空的慘狀。Barnes&Noble散在各處的書店也空蕩蕩地,這家大連鎖早已實質轉型,全賴電子書等商品成為營利來源。
相形之下,誠品逆勢擴張,確實是個經營奇蹟!純從書店的角度看,當誠品在更多城市成為菁華區的流行一景,內中自有些現實取捨。
舉小的例子,這類取捨包括為了打平營業額(儘管業主已經給予各種優惠),動線的安排上不免側重話題書與暢銷書。小眾而冷門的書,愈來愈被擠下書區,不是集體退位,就是成為角落的微末點綴。
舉大的方向來說,二○一四年誠品將大舉登陸,到時候,那邊書店內書的選擇會怎麼樣自我設限?不只誠品書店,幾乎所有的文創產業都面臨這個關卡。想到進軍大陸,多少會自我檢查,自動磨圓了腳爪,割捨可能肇致爭議的內容。
進一步、退一步,進退之間,其實是台灣與大陸互動過程的縮影。
除了誠品作為台灣文化輸出的旗艦,朝向未來,書店另一個值得期待的形式,或者是既小且美。店主人因為獨特的眼光,打造出書的蝸居氛圍,吸引的是讀書的分眾人口。幸而此刻,獨立書店與小出版社等已開枝散葉,漸成台灣巷弄裡的多元景致。小書店的業績壓力較輕,容易維持自主性,表現書店主人本身愛書人的特質。
往未來看,除了希望誠品在對岸遍地開花,成為台灣軟實力的展示櫥窗;而綠洲一般在台灣巷弄裡的小書店,自由、多元而活力迸放,亦屬於我們期待的潛力股。
(作者為作家)
◆ 真人充氣娃娃 衛武營搬演寂寞
【聯合報╱記者陳宏瑞/高雄報導】2012.08.15
螢火蟲劇團挑戰演出尺度,將在衛武營文化藝術中心演出新戲「愛液蜜蜜女娃」,除了用真人演員挑戰充氣娃娃的角色外,導演廖文正更到日本秋葉原考察情趣用品和充氣娃娃,讓全劇更有「看」頭。
藝術總監韓江表示,新劇「愛液蜜蜜女娃」,以現代都會男女的寂寞為主題,描寫高度發展的經濟社會,因欠缺心靈層面的撫慰和洗滌,人與人之間產生強烈的疏離,只能寄情於虛無的網路世界,甚至將情感投射在性愛的滿足上。
螢火蟲劇團資深團員廖文正首次擔任導演,他說,去年曾到日本秋葉原情趣用品大本營實地調查後,發現現代人愈身處繁華都市,疏離感愈巨大,因此希望透過充氣娃娃探索現代都會人內心的寂寞,用遊走真實與意象間的形式表現,呈現人在情感與慾望投射之後的失落與恐懼,突顯人在想像與現實間期望落差後的人性糾葛。
女演員李畢寶說,演充氣娃娃最難的就是肢體動作,因為宅男們常把娃娃折來折去,反而是情慾戲,只要把自己和朋友的親身經驗,多加一點想像就可以了。
新劇選擇在實驗劇場、觀眾環繞的演出形式,大量的性行為、黃色書刊、充氣娃娃,以及幾近全裸的演出,挑戰尺度邊緣,也挑戰觀眾看戲的無限想像,但也由於尺度大膽,列為限制級。
「愛液蜜蜜女娃」25、26日將在衛武營文化藝術中心演出,有興趣的民眾可洽詢兩廳院售票系統或直接與劇團聯絡訂票(07)3870884。
※ 相關報導:
* 梁朝偉發功 《聽風者》陸票房逼近6億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00103/132012081500877.html
《聽風者》是由《無間道》與《竊聽風雲》系列導演麥兆輝、莊文強執導,改編自《風聲》暢銷作家麥家經典小說《暗算》
◆ 一甲子攝影功力 秦凱用老頑童角度看世界
【欣傳媒╱記者林致婷/台北報導】2012.08.15
資歷累積長達79年的攝影家,鏡頭下所捕捉到的,會是什麼樣的動人故事?11歲就開始接觸並愛上攝影,已經高齡90歲,有著攝影老頑童之稱的秦凱,原本只是一個在上海銀行工作的上班族,在同事的鼓勵下參加「良友畫報」的攝影比賽,當時攝影大師郎靜山還是評審之一,結果投件4張就有3張獲獎,一鳴驚人,也從此展開超過一甲子的攝影之路,多年來足跡踏遍世界各地,透過鏡頭訴說無數個精彩故事,今(14)日起透過「秦凱90攝影展」在國父紀念館展出。
秦凱曾歷經二次大戰,年輕時因緣際會投入戰地記者的行列,早期攝影題材多屬紀實及報導攝影。其職業生涯陸續擔任過國軍第十九軍團少校新聞官、中央通訊社(CNA)攝影記者、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首位駐台特派員,曾經採訪拍攝過南京學潮、古寧頭大捷、大陳島轉進、花蓮大地震,以及外國元首訪問臺灣等重大新聞,不僅為國家發展留下許多珍貴的影像,也是大時代變遷的最佳見證。
秦凱在退休後,對攝影的熱忱不曾間斷,晚期作品更趨於多元,因為足跡踏遍世界各地,視野開闊,取材取景不受拘束,也不追隨一般攝影學派的流行,堅持強調自然而不刻意做作的真實呈現。秦凱運用出身攝影記者背景之敏銳細膩及紮實的攝影技巧,融入美學觀點,以相機為畫筆,展現豐富嫻熟的藝術美學,其敏銳的攝影眼更帶大家進入「畫」、「像」合一的境界,秦凱將人生行腳所及的每個區域之自然生態、景觀及人文風情特色,透過瞬間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擷取到令人讚嘆的精彩作品。
或抽象或畫意,或更深層的傳遞出藝術家內在的觀想與心境,很多作品甚至可感受出他「老頑童看世界」幽默豁達的人生態度,讓欣賞者透過作品產生很大的共鳴。秦凱曾在美國達拉斯Trummell Crow東方美術館、臺北美術館、國立國父紀念館等地展出,並曾榮獲 Plano Camera Club 「年度幻燈片獎」、亞洲電影節「最佳記錄片獎」及美國國家攝影記者協會和大英百科全書公司的「年度焦點新聞獎」。
綜觀秦凱一生的作品,攝影地點遍及世界30多個國家,包含錫金、安道爾、不丹、中國藏蒙滇等邊遠地區,目前累積有32種主題同時進行拍攝。秦凱不斷挑戰自我的人生經驗與不設限的拍攝手法,至今「滙」流成個人獨特的創作風格,「秦凱90攝影展」,將精選90+3張精彩作品與大家分享,今天起至8月23日在國立國父紀念館3樓德明藝廊展出。
【延伸資訊】
國父紀念館:www.yatsen.gov.tw/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4段505號
◆ 英國古樂團 10月來台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2.08.15
成軍滿40周年的英國古樂團,10月將來台演出。英國古樂合奏團音樂總監哈利‧畢克特率21名演奏家來台,帶來多種珍貴稀有的古樂器,為國人演奏華麗的巴洛克音樂。哈利‧畢克特曾是安德魯王子和莎拉王妃婚禮中的管風琴司,台灣樂迷將可聽到大師一展絕佳的管風琴藝。
牛耳藝術表示,古樂器包括魯特琴、大鍵琴及使用羊腸弦的弦樂器等,在台灣非常少見,搬運也需要特別小心。台灣天氣高溫多雨,樂器來台需克服劇烈的氣候與溫度變化,古弦樂器使用羊腸弦,長時間演奏有走音問題,樂手與樂器能來台演奏非常難得。
這次英國古樂團來台,將與女高音卡洛琳‧桑普森演出韓德爾經文歌「風,靜止吧!」以及歌劇《凱撒大帝》中的詠嘆調「做我的幸運星」、「聽我禱告」、「從暴風雨中歸來」等。 合奏團音樂總監哈利‧畢克特,本身也是管風琴大師,他也是英國溫莎聖喬治教堂和牛津基督教堂萊利學院的「管風琴學者。
牛耳藝術表示,當管風琴聲響起,台北國家音樂廳將瞬間化身為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教堂,古樂團帶來的樂章,都將帶給樂迷不一樣聽覺、視覺的感受,喜愛古典音樂的樂迷千萬別錯過。
馬家輝:香港早已有好書店
【聯合報╱馬家輝】2012.08.16
誠品銅鑼灣店於八月十一日在香港正式營運,本土書店於此前半年已經積極備戰,裝修的裝修、減價的減價、宣傳的宣傳,戰況味濃,即將出現一場關乎書籍流通的「文化大戰」。
對香港人來說,這當然是好事,競爭帶來多元,多元創造選擇,最終受惠的是消費者。即使對本土書店集團而言,亦不算壞,有挑戰始有進步,精益求精,百尺竿頭,大集團擁有足夠的糧草和人力優勢,一旦動員起來,不見得會輸給福爾摩沙的入侵者。
別忘了誠品目前只在銅鑼灣開店經營,未來能否如願在各區開設三至五所分店,有待觀察,但好些本土連鎖書店早已深入香港九龍新界十八區,區區有店,從文具到教科書,從繁體書到簡體書,統統齊全,走的價格檔次亦極切合各區居民的獨特需要,並不會因為福爾摩沙書店之空降而受到損傷。反而,在競爭壓力下,書店由內到外、由上至下都tune-up起來了,更能加深跟消費群之間的原有緊密關係,所以我完全不替他們擔心。
說到店,遭誠品衝擊最深、殺傷最大的「受害者」,終究只是小本經營的(尤其是港島區)二樓書店,它們無論在入書的種類和速度上,以至在講座活動的籌辦上,皆易吃虧,必須重新找尋自身定位,re-positioning,否則必被陰乾。
本土書店集團的龍頭老大,肯定是商務印書館。很好玩,許多年來許多香港人—包括我自己—習慣把它簡稱「商務印」,或因錯把「書館」二字看成「書店」,錯得久了,便成傳統,懶得去改,反正有了感情,錯也錯得夠親切。相對於入侵者誠品,商務非常本土,總部成立於1897年的上海,早於1914年已在港設立分館,三年後,開始編輯和出版教科書,對於香港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貢獻極大,回歸前,回歸後,皆如此。
兩岸三地都有商務,但以香港做得最全面、最開放、最摩登,內地的不必說了,老氣橫秋,禁忌重重,跟張元濟的第一代文化理想相距甚遠。台北的商務,位於重慶南路中心地帶,在蔣介石的「文化跟班」王雲五主政時,尚有餘威,後來,沒落了,中間一度由郝明義執掌,予人厚望,只可惜他很快便意興闌珊地跳船離開,剩下破船零落,像博物館裡的老骨董,只足看,不可用。
香港何幸,我們的商務印書館一直保留並發揚了老商務的文化精神,視野立足本土,姿態不亢不卑,從來不會snobbish,只願紮紮實實地把流通和出版工作做得專業,在此出生和成長的一代又一代香港人,不管是買文具或買教科書,無論是買繁體書或簡體書,誰未曾受過香港商務的護蔭與啟蒙?對此百年老店,香港人理應心懷感恩。
是的,香港商務自有她的限制,機構資本的背景,地產霸權的凌虐,都令她受限重重,但她在艱困的空間下仍能堅持精進,不像上海商務般失語,也不像台北商務般自棄,更屬難得,理由恐怕是因為主政者都是香港人,這其實是「不服輸」的香港精神的最佳表現。
福爾摩沙人來了,我們歡迎,但別忘記,我們早已擁有自己的可敬的書店。我們當然支持她。
(作者為香港作家)
◆ 國家出版獎揭曉 步道歷史獲特優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2012.08.16
有「出版界奧斯卡」之稱的國家出版獎結果出爐!第4屆國家出版獎成果今天揭曉,特優獎由描繪台灣中部山林歷史的《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獲得,該書敘述位於台灣中部的能高越嶺道從日治時期至今的斑斑歷史,作者楊南郡夫婦笑說,希望人們漫步在這條步道上時,能因為它背後的故事而感動。
文化部次長林金田指出,國家出版獎匯集全國公部門的出版作品,這屆一共有707件出版品參選,一共選出68座獎項,包括特優1名、優等3名等等。他說,政府出版品雖然不是一般坊間常見的暢銷書,但都是各級政府和部門知識的積累,尤其蒐羅了許多台灣文史和自然生態資源方面的知識,非常重要。
由農委會林務局出版,從一條登山步道窺探台灣歷史的《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勇奪特優獎。該書敘述位於中部的能高越嶺道從日治時代開始即是當地運送檜木、樟腦的重要通道,至今經歷一百多年,看著無數歷史事件和山林建設興起衰落,書裡充滿濃濃的人文溫度。
作者徐如林和楊南郡夫婦累積20餘年的田野調查經歷,細火慢墩出該本巨作。徐如林笑說,花了這麼多時間寫這本書,其實只是希望人們漫步在這條步道上時,能因為它背後的故事而感動;楊南郡也說,能高越嶺道有著豐富的台灣文化和原住民歷史,駐足其上,無處不是時光的韻味。
本屆出版獎的另一亮點,則是獲得評審特別獎的《北源上河圖》,該書是由位於台東縣東河鄉的北源國小8成師生捕捉當地的地貌和人文風景,透過學生純樸自然的畫筆,勾勒出他們眼中最美麗的故鄉,讓學生體驗作為閱讀者和創作者的樂趣。
北源國小教導主任陳建長表示,全校其實也不過33位師生,因此為了創作這本書,幾乎動員全體師生,從馬武窟溪出發,深入了解北源社區的自然生態、文化藝術、人文歷史和產業發展。他說,這本書是這群孩子們成長的共同回憶,即使未來他們長大了,也能因為自己是北源人而驕傲。
◆ 科幻大師哈里遜辭世 享壽87
中央社 2012.08.16
以太空時代諷刺作品風靡數世代科幻迷的美國科幻大師哈里遜(HarryHarrison)昨天在英格蘭南部辭世,享壽87歲。
哈里遜著作類型多樣,從詼諧的宇宙穿梭故事,到反烏托邦幻想作品,從兒童故事到犯罪小說不一而足,作品常在大篇幅動作場景中,穿插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
哈里遜最為人所知的創作是「不鏽鋼老鼠」(TheStainless Steel Rat)系列,內容描述機智的詐欺師「滑頭吉姆」(Slippery Jim DiGriz)遊走宇宙,人類、外星人與機器人都被他騙得團團轉;1966年作品「讓讓!讓讓!」(Make Room! Make Room!)後來改編成1973年電影「超世紀諜殺案」(Soylent Green)。
哈里遜1925年生於康乃狄克州,二次大戰期間曾在陸軍航空兵團服役,戰後擔任隨筆作家,其後專職科幻創作,畢生著作超過70本,包括諷刺性模仿羅伯特‧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經典「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的「太空士兵的憂鬱」(Bill,the Galactic Hero),另有多部短篇作品,也出版文選、合集與童書。
出版商杜赫蒂(Tom Doherty)描述哈里遜是作家、慈善家、評論家,「哈里遜在『不鏽鋼老鼠』與『太空士兵的憂鬱』創造兩部偉大的漫畫系列,在『讓讓!讓讓!』裡,讓我們思考人口過多與過度消費的後果」。
「他相信科幻小說的重要,因為科幻小說讓人們思考我們的世界,思考世界會變成甚麼模樣。」
◆ 李斯特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涅伯辛來台精彩獨奏(節錄)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298815.shtml
2005年第一屆李斯特國際鋼琴大賽的首獎得主,俄羅斯鋼琴學派在當今樂壇的重要青壯派鋼琴家涅伯辛,將於9月2日下午於國家音樂廳舉辦首度抵台鋼琴獨奏會,演出巴赫的《義大利協奏曲》、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四號鋼琴奏鳴曲》、拉赫曼尼諾夫的六首《前奏曲》,以及李斯特的《死之舞》,一次性的滿足古典樂迷挑剔的耳朵。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