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7

史上最大盜墓案 跨9省撈上億

◆ 史上最大盜墓案 跨9省撈上億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7180501/172012110600166.html

【記者陳汶彬/綜合報導】2012-11-06 旺報

湖北省公安廳4日宣布破獲歷史上最大一起盜掘古墓、盜賣文物案。抓獲犯罪嫌疑人20名,追回文物151組198件。部分文物為目前大陸出土文物中從未見過,都是稀世珍寶。

人民網報導,這項被通報為「隨州5.8特大盜掘古墓、盜賣文物」的案件。追回的文物中,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的有8件,二級有26組36件,三級則有71組104件,一般文物有46組50件,光是三級文物在市場的價值就高達上億元﹙人民幣,下同﹚。此案共涉及70多人,犯罪活動範圍涉及9省20多個地市州。

公安佈線直搗黃龍

去年8月,隨州義地崗古墓群附近的農民報警,說古墓群周圍發現許多坑洞,坑洞旁邊還有大量新土,新土附近散落煙頭和空水瓶,懷疑有人盜墓,於是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

隨州市公安局立刻展開偵查,隨即發現形跡可疑、經常晝伏夜出,且隨身攜帶鏟、鍬、鎬等特殊盜墓工具的一幫山東外地人投宿在該地旅店。警方火速趕到現場,把正在整理行李,準備回家避風頭的12個犯罪嫌疑人一舉抓獲,從而掌握被盜文物流向綽號叫「小胖子」的收贓者。

「小胖子」行蹤不定,相當狡猾,捉拿不易。由於案情重大,為防止洩密,防範盜賣文物犯罪分子遁逃,2012年5月8日市公安局組織專案組偵辦,將此案命名為「5·8禁毒專案」。

找不到「小胖子」,警方從其來往帳戶著手,發現武漢人張某相當可疑。警方發現,張某雖是武昌人,但經常居住在河南洛陽,8年前從某儀表廠下崗後,就一直無正式職業,但是他的帳戶卻經常有幾十萬至上百萬元的進出。警方懷疑張某在洛陽的居所應該是盜賣文物的集散地。

國家級珍寶藏住所

9月的一天凌晨,辦案人員衝進張某的洛陽住所,抓獲在睡夢中的張某。公安人員在房間內共查獲148件文物,其中數件為國家一級文物,他正在尋找買家。

國家文物局檢定這批文物屬稀世珍寶。其中有件「鼎」乃春秋時期文物,「鼎」上的銘文顯示,其墓主人為「曾侯寶」,為曾侯乙的先人,比曾侯乙早200多年。文物中還有春秋早期、中期和西漢時期的青銅鼎、青銅簠、青銅簋、青銅錯銀矛鐓等一級文物。

據文物專家表示,此次追回的文物數量之多、價值之高,實屬罕見。很多文物紋飾很有特色,部分文物為目前大陸出土文物中從未見過,都是稀世珍寶。

※ 相關報導:

歷史學界泰斗何炳棣與世長辭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元史權威蕭啟慶逝世 學界損失

中央社 2012.11.1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黃進興說,蕭啟慶是世界級的元史權威,台灣許多學者都受到影響,他的去世是學界的一大損失。

黃進興表示,元史研究的人相對較少,因為入門門檻高,不僅要懂得蒙古文,蒙古帝國疆域所及之處的語文,也要有所涉獵。蕭啟慶著作等身,在美國哈佛大學完成的博士論文「元代軍事制度」,就取得高度成就。

黃進興說,蕭啟慶和著名政治評論者李敖是當時台灣大學歷史系最被看重的學生,兩人後來走上不同的道路。

他表示,蕭啟慶始終埋首於學術研究,即便是近年病痛纏身,還是寫了「元代進士輯考」、「九州四海風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展」兩本專書,蕭啟慶曾告訴黃進興說,完成這兩本書,他的心願已足。

蕭啟慶對後輩栽培也不遺餘力,黃進興回憶,今年中研院院士會議,蕭啟慶出席第1天即感到身體不適,緊急由救護車送回家中休養,第4天要選院士時,蕭啟慶竟又出現,原來他為了支持後輩石守謙競選,特別趕回來,即便是神色虛弱、步履蹣跚,仍堅持第一個發言力挺,感動了在場許多人。石守謙於今年當選中研院第29屆院士。

元史向來被認為是個冷門的領域,蕭啟慶曾在「我的習史歷程」中坦言,時代會變,學術風氣也會變,熱門可以轉為冷門,冷門也可以回復為熱門,一門學問由冷轉熱時,固然群趨若鶩,由熱轉冷時,則有賴少數人耐得住寂寞,辛苦撐持。蕭啟慶認為,他自己便是扮演「耐得住寂寞」的角色。

fsj 提到...

西荷遺址考古》疑修道院牆跡 和平島出土

自由 2012.11.14

平一路停車場試掘 一年來所發現多為早期陶瓷器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國科會、中央研究院與西班牙考古學者合作,在基隆和平島停車場試掘,尋找西荷時期的古堡遺址,日前發現一座西方建築牆跡,疑為西荷時期牆跡,因沒有直接證據,須進一步研究。

基隆和平島在四百年前曾被西班牙與荷蘭佔領過,西班牙人在島上興建一座聖薩爾瓦多城古堡和修道院,國科會、中央研究院等與西班牙考古研究人員合作,去年開始在和平島平一路停車場試掘,一年多來總共開挖九個探坑,所發現的大部分是早期的陶瓷器。

最近考古人員發現有十七世紀歐洲人使用的紅銅帶釦,上個月在其中一坑道中還挖掘出一座古牆跡。

據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臧振華表示,這座牆跡長和寬近二公尺、不到一公尺高,從它的建築方式、建築材質來判斷,並不屬於東方式建築,可能和西荷時期建物有關,由於目前只有紅銅帶釦和歐洲有關,沒有其他具體連結,他們只能推測是疑似西荷時期遺跡。

台大教授鮑曉鷗則指出,依據荷蘭時期地圖與現有和平島地形比對,早期的修道院位置就在停車場,挖掘出來的牆跡是不是修道院遺跡,還要進一步研究才能證實。

此外,國科會和中央研究院今年再度行文台船,希望進入台船廠區、聖薩爾瓦多城遺址所在地試掘,但台船以訂單多、試掘影響工作為由拒絕,臧振華強調會繼續協商,希望歷史軌跡重現。

fsj 提到...

新井一二三:余家的時光

【聯合報╱新井一二三】2012.11.17

侯孝賢導演為紀念小津安二郎出生一百周年而拍的《咖啡時光》,在我印象中是被討論得較少的作品。尤其是影片裡遍滿的台灣因素,似乎很少被日本論者指出來過。

該作品中,飾演了女主角井上陽子的一青窈,乃日治時期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基隆顏家的後代;她姊姊一青妙今年在日本出的《我的箱子》一書裡詳細交代,她們的家世才算正式留下了紀錄。至於飾演了女主角繼母的余貴美子,因為姓余,大家早就猜測該是華僑或者華人,但是關於詳細的來歷,直到最近在NHK電視台《Family History 》節目裡,第一次公開於世。

余貴美子的祖父一八九五年出生在台灣桃園中壢,一九三二年移居日本圖發展。她父親則從小在日本長大,畢業於明治大學,娶了個日本舞蹈的師範。在十月廿二號晚上播放的《Family History》裡,看得到穿著高級和服的余媽媽。她那服裝與舉止,和漢人姓氏呈著強烈的對比,令人印象特別深刻。

如今在日本娛樂圈,作為配角演員頗有名氣的余貴美子,一九五六年在日本出生,七六年加盟自由劇場。記得一九八○年,我去東京六本木的自由劇場,鑒賞了爵士樂劇《上海Vance King》。當時的自由劇場是名副其實的小劇場,也是地下劇場,位於一棟小樓的地下室,只能容納一百人左右。

節目名稱中的「Vance」是英文「advance」即預支工資的縮短型,「Vance King」則指當年在上海租界,愛玩會花錢,始終跟東家借錢的日本爵士樂手。戲中余貴美子演小號手松本的中國籍媳婦莉莉,舞台上那可愛的姿態令人至今難忘。當時我還不知道,小時候的偶像,電視劇《青春火花》中飾演了黑人女排選手的范文雀是她表姊。

一九九○年代後,余貴美子往電影、電視劇發展,二○○八年以《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中的演技,獲得了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雖然有一半的日本血統,而且生長在日本,但是她不僅保持著世代相傳的姓氏,也沒有入日本國籍,一直拿著「外國人登錄證」生活過來的。她知道祖父母都來自台灣,父親在世的時候,還經常往來台日兩地。不過,在她「登錄證」上寫的國籍是「中國」,籍貫則是「廣東省鎮平村」。那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貴美子和母親都一無所知。

於是NHK節目的記者替她們去台灣中壢市訪問余家宗親會,瞭解到:余家祖先是大約兩百年以前從中國廣東省梅縣移居台灣的客家人,也就是說侯孝賢的同鄉。當年的鎮平村現在改稱官坪村了。記者也去余家在大陸的故鄉,果然那裡有余家的親戚、祠堂及家譜。打開厚厚的家譜,他們發現了余貴美子的祖父和父親的名字都寫在裡面。當家的人說:就是兩百年前的大洪水逼迫一部分余家人移到台灣和印尼去的,始終歡迎住在海外的余家成員回老家拜拜祖先。

在日本,大多數家庭都沒有家譜。相比之下,漢人文化中家庭觀念之強令人驚訝。在錄像裡看到了在中國的遠親,余貴美子目瞪口呆,無話可說的樣子,就是過於驚訝導致的。《咖啡時光》的女主角和女配角,侯導都選擇了華日混血演員去擔當。她們家族的故事都是今年通過不同的渠道公開於世的。雖然是快十年前的老電影,侯孝賢在《咖啡時光》裡出的謎,還在現實中慢慢暴露著謎底。

(作者為日本作家)

fsj 提到...

希臘神話的地獄找到了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2-11-30

希臘考古學家說,希臘南部的一個地洞,應該就是希臘神話裡地獄的原型。

考古學家說,五千年前,這個有四個足球場大的地洞入口塌陷,幾百名居民都死在裡面。外人也就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洞。

六十年前,一個人在附近遛狗,無意間發現了這個洞。經過六十年的挖掘,考古學家考證發現,這個洞周圍有很多河,跟希臘神話裡地獄的敘述非常相似。因此當時的人就把這個洞當作地獄的入口,不但會去拜拜,還會把逝去的親人葬在洞口附近。考古人員在洞口周圍也發現了很多當時留下來祭奠先人的銀、銅、陶製器皿。



◆ 秦始皇也有紫禁城 規模龐大

中央社 2012.11.30

中國大陸的考古學家首次發現秦始皇版的「紫禁城」,規模龐大,面積相當於北京紫禁城的1/4或10個秦兵馬俑1號坑遺址。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孫偉剛對新華社表示,2010年以來,考古工作人員在秦始皇陵園的內城西北部發現一處長方形的10進式院落,這個龐大建築群南北長約690公尺、東西寬約250公尺,面積達17萬平方公尺,是迄今秦始皇陵園發現的最大規模建築群。

考古研究還發現,雖然歷經秦末漢初兵災等人為破壞和2000多年的自然環境變遷,但目前保存在地下的基址,包括牆體、磚坯、散水、門道、石道、陶片、石塊等遺物,基本完好。

長期參與秦始皇陵園考古的孫偉剛說,從平面測繪圖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有中軸線和明確主體建築的龐大宮殿群。

報導說,按照「事死如事生」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建築群可說是秦始皇在陵園內模擬理想中的皇宮,可視為北京紫禁城的「前身」。

孫偉剛表示,秦始皇版的「紫禁城」主要由2大類建築單元構成,位於最南端的大型夯土台基式主體建築群,位居地勢最高的地方,雄視北邊9排18處院落式建築,這些院落式建築坐南朝北,每排南北寬55至60公尺左右。

對於這處秦始皇版的紫禁城,西北大學教授徐衛民表示,雖然僅保留牆基,但格局基本完好,對研究古代皇宮史、中國紫禁城史等,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 研究:美大峽谷 跟恐龍同樣老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11.30

美國大峽谷,跟恐龍同齡!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教授兼研究者福洛沃司,於日前發表一則研究結果,指出美國境內的大峽谷比人們心中所想的還要老上數百萬年,幾乎和恐龍一樣古老。根據位於亞利桑那州大峽谷底部的礦物質分析,顯示大峽谷應該是在七千萬年前形成的。

某些部位有280英里長、18英里寬的大峽谷,其形成的時間一直是科學家之間具有高度爭議性的主題,而目前最能夠被接受的理論是,根據早年被科羅拉多河沖刷到下游的碎石粒來判斷其年齡,大約在五百到六百萬年間。

但在2008年時的一項研究指出,根據大峽谷洞窟中牆上礦物質的分析結果,大峽谷的形成時間被估算為一千七百萬年前。

福洛沃司的研究團隊靠著研究峽谷底部一種稱為磷灰石的磷酸鹽礦物中,鈾和釷原子的輻射退化程度,以及界定年數的計算方法,推敲出現在的結果。

福洛沃司表示,這項發現將原本大家所認知的大峽谷形成時間往前推了將近六千萬年,這代表大峽谷在恐龍還存在的時代就已經形成到目前的深度了。

fsj 提到...

侍衛還原「蔣中正的最後一天」

【聯合晚報╱記者高凌雲/台北報導】2012.12.09

民國64年4月5日早晨…
叫回剛出門的蔣經國 叮嚀注意身體

蔣中正總統侍從人員口述歷史重現民國64年4月5日蔣生前的最後一天。那天一早蔣經國向蔣中正請安,轉身離去後,又被叫回來,似乎有所預感,蔣中正用斷斷續續的口語,特別囑咐蔣經國注意身體,當晚蔣中正辭世。

蔣中正對自己時日無多早有預感。蔣中正曾在陽明山出車禍,侍衛回憶,蔣中正對嚴家淦說,這場車禍讓他壽命減少十年。

侍衛郭斌偉回憶,4月5日清晨,蔣經國向蔣中正請安後,臨走前,蔣中正把蔣經國叫住,囑咐多注意身體健康,蔣經國也回答知道了,他聽了感到鼻酸。

傍晚~晚上8點…
與蔣經國晚餐後 坐輪椅逛官邸花園

侍衛朱長泰表示,蔣經國傍晚又向蔣中正請安,見蔣氣色不錯,就回家吃飯。侍衛鄭敦浦說,晚飯後,他扶蔣上輪椅,到士林官邸花園逛逛,隨後送上樓休息,大約晚上8時,蔣看起來還很好。

晚上9點…
官邸鈴聲大作 醫官與護士展開急救

那年華視電視劇「保鑣」十分轟動,大家都在看保鑣,突然官邸鈴聲響不停。鄭敦浦趕到蔣房間,醫官與護士正在急救,9 時打雷下大雨,房間落地窗大窗簾從沒有掉下來過,那一晚卻掉下來了。

晚上11:50宣布死亡…
醫官拔下蔣身上插管 雷打得特別響

朱長泰說,蔣經國趕到時,哭得很厲害,宋美齡要醫官給蔣經國打鎮靜劑,但是沒人敢打。當醫官把蔣中正身上的插管拔下來時,雷打得特別響。侍衛應舜仁說,蔣經國曾要求醫生電擊搶救,直到11時50分,才宣布死亡。

侍衛為蔣套回假牙 宋美齡哭了起來

蔣中正就像平素休息時,是取下假牙的。朱長泰說,內務科副科長李大偉趕緊把假牙套上去,以免遺體一冷,嘴巴就張不開了。宋美齡本來沒哭,這時卻哭起來。接著,秦孝儀把遺囑拿出來,副總統嚴家淦、五院院長先後簽名,最後一個留給宋簽名。

四人把蔣遺體抬上救護車 雨停了

蔣中正遺體是4月6日凌晨2時,由四位侍衛抬上救護車,抬上車時,雨停了。車隊依序是前導車、救護車、宋美齡與蔣經國同乘座車,開車時,又下起雨,郝柏村、孔令晟站在雨中送行,車隊一路開到榮總。當時蔣緯國在台中,6日向裝甲部隊借了車趕回榮總奔喪。



◆ 為蔣中正通便弄傷 副官關4年

【聯合晚報╱記者高凌雲/台北報導】2012.12.09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蔣中正總統侍從完成口述歷史,透過這些人的回憶,蔣中正卸下偉人面具,讓外界看到他的另一面。民國60年10月26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蔣中正在大溪賓館聽到消息後,氣憤的將鴨舌帽摔在地上,憤怒的眼淚還不由自主流下來。

外界指責蔣退出聯合國是失策,前外交部長錢復是蔣中正英文翻譯,他說,當時聯大真實存在的只有排我案,我們退出聯合國,是早晚的問題,聯合國當時氣氛就是如此。錢復回憶,蔣中正對他說,早預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

劉自然事件
蔣氣得拿手杖打彭孟緝、劉煒

民國46年台北市劉自然事件引發群眾包圍美國大使館。蔣中正從日月潭趕回台北,侍衛應舜仁說,參謀總長彭孟緝、台北衛戍司令黃珍吾、憲兵司令劉煒都來報告。彭孟緝與劉煒為了責任問題互相爭執,蔣中正氣得拿手杖打他們,他在一旁都因為蔣發這麼大脾氣,嚇了一跳。應舜仁說,劉煒流淚,感到委屈,認為是彭孟緝命令太慢,才會發生事情。衛戍司令、憲兵司令最後被換掉。

侍衛樓文淵表示,當時政府賠了一塊地給美國,就是現在總統官邸所在,準備給美國建大使館,但後來因為中美斷交,沒有實現。

侍衛郭斌偉說,蔣中正每周到凱歌堂作禮拜,但有些牧師會講些奉承的話,蔣不喜歡把宗教與政治混在一起,有些牧師證道時,蔣就曠課不去,但蔣最喜歡牧師周聯華的證道。

許多人批評蔣中正打壓方言,蔣的侍衛受訪時都說,抵台初期,蔣就要求身邊侍衛學閩南語,侍衛長劉牧群是閩南人,由他教導侍衛說閩南語。

伴君如虎,一點不假,應舜仁回憶,民國60年12月4日,蔣中正因為醫官不在,由平日幫蔣理髮、刮鬍子的副官錢如標用甘油球為蔣通便,錢不小心將蔣的肛門弄破,造成蔣高燒不退,蔣躺在床上大罵混帳,下令重辦錢如標。

蔣緯國為副官求情被罵一頓

本來要把錢關到陸軍監獄,侍衛長孔令晟擔心這樣一來,必須寫報告給陸軍說明,萬一把蔣肛門被弄破的事情寫出來,不太好,就把錢改關在士林官邸警衛隊的禁閉室,這一關就是四年。

當時蔣緯國找宋美齡求情,宋把蔣緯國罵了一頓,要蔣緯國不要管。蔣中正民國64年過世後,蔣經國有天到士林官邸,突然想起官邸關了一個人,就要官邸把人放了,可是要有人保他,找上秦孝儀保,秦也不敢保,最後不了了之,錢如標還是被放出來了,交給調查局監管,直到退休。



◆ 學童創意族譜 畫出家族愛情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553095.shtml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12.12.09

台北市文獻會即日起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創意族譜優勝作品展」,除展出來自國小的39件優勝作品,並搭配「日治時期戶政資料」、「台灣五大家族」、「台北市傳統地方家族」等主題,交織成有系統的族譜史料特展。

這次特展,民眾可以看到許多早期台灣戶政的珍貴史料,像是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許多欄位不只現今戶籍謄本看不到,也超乎現代人想像。

例如「種族」欄中,「內」指日本人、「福」為台灣人、「廣」是客家人、「中」或「支」是中華民國人或支那人,「生」、「熟」分別是高砂族和平埔族,以區別身分。

比較特別的還包括,特准吸食阿片煙膏者填「阿」,纏足者填「纏」,解纏者填「解」,有無種痘者,載明「感」或「不感」。「不具」一欄則有「聾」、「盲」、「瘋」等。

至於「續柄」一欄,則記載該人與戶長間的親屬關係,從一些稱謂就可看出台灣傳統社會的特殊現象,如「過房子」指的是同姓同宗族人所生之子,過繼戶主;「螟蛉子」為他姓他宗族人所生之子,過繼戶主;「媳婦仔」即為童養媳,被收養入戶後,準備作為戶主兒子之妻;「媒嫺」為入戶籍進入該戶幫傭、服侍的女子。

此外,當時所稱的「大伯父」,是現在俗稱的伯公,「同居人」是指同居非血親親屬,意思都與現今不同。

今年小朋友的「創意族譜」作品也很多元精采,石牌國中的林子涵,從小在芒果樹下聽爺爺述說家族故事,她特別以芒果樹作為主畫面。萬興國小楊博翔,因為姓氏的關係,特別以楊桃為主題。

天母國小的白玫瑰則以「三國兩地的生存與愛情」為創作主題,說的是曾曾祖母在1915年從德國到美國紐約開枝散葉,再到台灣落地生根的故事。以三個國家的文化,東西方世界的愛情故事,編織出獨一無二的創意族譜。再興小學徐子庭,今年是第三次參加比賽,以「子庭的藏寶櫃」為創作主題,獲得特優。

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27日,文獻會還配合規畫4場動態宗廟巡禮,分別為12月16、23日及明年1月6、13日,參訪陳德星堂、內湖郭氐古宅、溓讓居等,民眾可上活動官網(http://www.topwin.com.tw/familytree2012)報名。

文獻會也首度與口述歷史學會合辦「自己動手寫家族歷史」徵文活動,首獎獎金一萬元,活動詳情可至學會網站(http://www.oh.org.tw)查詢。

fsj 提到...

蒙古神龕下 疑似成吉思汗陵

【記者盧素梅/綜合報導】2012-12-26 旺報

歷史上最著名的征服者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至今成謎,美國一支考古團隊在蒙古肯特山脈西北部的不兒罕合勒敦山的東南邊的高地上,透過電磁測量儀探測到在一座神龕(敖包)附近的地底下有很大的人造結構,附近地表上有許多的手工藝品,疑似成吉思汗陵墓的所在,但還未得到確切的證實。

蒙古聖山 一代天驕長眠處

據了解,蒙古族曾經盛行「密葬」,因此在成吉思汗死後8百多年來,其所葬之地仍是個謎,現今座落在內蒙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只是一座衣冠塚。

《深圳特區報》報導,由美國國家地理研究員艾伯特.林所組成的考古團隊,去年前往位在蒙古的不兒罕合勒敦山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根據傳說,成吉思汗在8百年前曾下令,除王室成員外,禁止任何人進入不兒罕合勒敦山,據推測成吉思汗認為這座聖山是他將來的長眠之處。

科學推測 解謎還言之過早

考古團隊在聖山的東南邊的高地上,發現一座掛滿了藍色經幡大神龕,暗示曾有人在此地拜拜。考古團隊還在此地找到一些陶器碎片,推測可能是被地下水推上地表。此外,考古團隊還透過電磁測量儀,測出附近地底下人造物的圖像,是一個很大的人造結構物,和牆壁、墓室一樣帶有異常磁性。

考古團隊在一場暴風雨過後再次上山,意外發現沖刷出陶製屋頂邊緣的陶磚,陶面還留下了製磚工匠指紋,讓考古團隊興奮不已。考古團隊將獲取的文物拿到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室進行檢測,對木頭和陶磚的熱釋光測年和碳測年結果出爐,木頭是742年前的,介於1219年到1275年之間,正是成吉思汗時代的文物。經考古團隊再度擴大排查,也發現了成百上千手工藝品散在地表面。

報導稱,一旦這些研究被證實,這將是8百年來對成吉思汗陸墓遺址首次有科學依據的推測。不過,要解開成吉思汗陵墓之謎還言之過早。



◆ 搶救千年遺址 蘇花改南口工程暫停

【聯合報╱記者吳淑君、簡榮輝/宜蘭報導】2012.12.26

蘇花改工程今年3月在漢本施作谷風隧道挖掘工程時,意外發現千年遺址,初估遺跡面積超過5公頃,導致南口挖掘工程被迫喊停,目前正由宜蘭縣政府與中研院考古學者聯手搶救遺址,不致於影響蘇花改在106年通車的目標。

中研院考古學家劉益昌教授昨天到遺址現場調查,他說,早在環評時就知道漢本有遺址,但想不到出土的文物如此豐富,已有許多青銅、鐵器與骨骸出土;遺址位置恰好位在蘇花改谷風隧道工程的橋梁區,因此以分期施作的方式搶救遺址,目前正挖掘蘇花改南下線的第1墩與第2墩基地範圍,元旦後移至另處繼續挖掘。

宜蘭縣文化局副局長宋隆全表示,漢本遺址出土的文物會先送到蘭陽博物館集中保管,再慢慢整理研究。

蘇花改工程處和平段段長曹嘉永表示,谷風隧道南口挖掘工程原本要在今年9月後進行,但因為挖到漢本遺址,南口工程暫時停工,由縣府與中研院考古團隊挖掘遺跡出土,目前挖掘的區域位於隧道工程的施工便道路線上。

曹嘉永說,待目前的考古挖掘完成、移到東側後,施工便道就可以順利搭建,接著在明年6月到8月可以進行谷風隧道南口挖掘工程。

曹嘉永認為,隧道工程不確定因素很多,目前工地都有考古學者在現場監看,很嚴謹,蘇花改工程採取分段施工,遺址調查不會造成工期延宕,預估通車時程仍是106年。

蘇花改在環評時已知道沿線會遇到遺址,環評委員要求先開挖遺址才能施工,本來遺址有兩處,一處在武塔,一處在漢本,武塔試挖後沒有東西,已交給工程單位施工,漢本有挖到東西,出土文物還真不少,令人驚喜。



◆ 遺骨會說話…先民精通海上貿易

【聯合報╱記者簡榮輝/宜蘭報導】2012.12.26

「宜蘭、花蓮都沒產鐵,這群人為何在此煉鐵呢?」中研院考古學家劉益昌教授望著漢本遺址的挖掘坑,一個煉鐵熔爐遺跡引發他的好奇心,心中勾勒出1000年前,漢本這群先民的貿易網絡,「他們一定精通航海,海上貿易擴及整個東台灣。」

劉益昌說,漢本的地理位置背山面海,遺址中出現許多大魚魚骨,而且箱棺的骨骸也可以發現人體鎖骨有肌肉包覆的關節面,這代表他們的「斜方肌」很發達,這在許多划船運動員身上都可以看到。

「總不可能每天都有大魚擱淺」或是「先民每天做200下伏地挺身,鍛鍊肌肉」吧?透過遺址內的骨骸,劉益昌彷彿看到千年前的場景,沉浸骨骼透露出的訊息中。

劉益昌不斷地在編號P2S的挖掘坑來回查看,當他看到燒焦硬化的沙層,「這後面是冶鐵熔爐耶!」開心地像個孩子見到新奇玩具。他研判,漢本遺跡這群人可能是從淡水河口的十三行引進鐵砂或初煉鐵,再精煉成鐵器,賣給阿美族,甚至與其他島嶼的民族交換寶石,應該是個貿易發達的種族。

不過,看到一些巨石壓在遺址文化層,劉益昌忍不住嘆息,當年應該有發生地震、颱風等天災,引發土石流沖毀漢本居住地,再加上漢人後來的海上貿易路線也拓展到台灣周邊,這群人逐漸退回台北盆地成為台北平埔族,另一部分成為阿美族的另個分支。

fsj 提到...

內蒙西漢古城 逾3噸古錢出土

中央社 2012.12.30

大陸考古學家日前在內蒙鄂爾多斯市霍洛柴登西漢古城遺址內,發現一處大型鑄錢作坊的遺跡,並已挖掘出總重達3500公斤的古錢幣。

新華社報導,這處位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的大型鑄錢作坊遺址,8月間曾連續3度被盜。經考古人員清理及當地警方追查繳獲,共清理出上述重量的西漢及王莽時期古錢幣,其中多數為當時最常見的錢幣─「貨泉」。

報導指出,考古人員在霍洛柴登西漢古城內發現很多盜掘坑,清理時更發現當時鑄造貨幣的套模—「錢範」及鑄錢作坊遺跡,且還存有錢範烘焙窯及鑄幣窯各1座。但限於天候因素,目前挖掘工作受阻,使這2座窯的具體結構尚不清楚。

報導說,當地出土的文物中,有100餘塊陶質錢範,包含正面錢範及背面錢範,上書「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貨泉」等文字;其中有7塊錢範上印有「始建國元年三月」的紀年,是篡漢自立的新朝國君王莽的年號,年代為公元9年。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連吉林分析,霍洛柴登古城是西漢及王莽時期的北方重鎮之一,加上古城內出土的「西河農令」銅印及當地古墓葬及遺物推測,霍洛柴登古城應為西漢至王莽時期的西河郡郡治所在。

報導指出,這座鑄錢作坊的存在,代表西漢武帝時禁止地方郡國鑄錢的律令,在王莽時期已被打破;此外,這座作坊一同製作錢範及錢幣,在已出土的遺跡中也屬罕見,對研究西漢至王莽時期的社會經濟、軍事及貨幣制度、冶鑄技術等,具有重要意義。



◆ 陸發現總長40公里明長城遺跡

中央社 2012-12-30

大陸河北省武安市發現3處明代長城遺跡,總長40多公里。其中保存完好的牆體遺存6段,總長約2公里。

中新社報導引述河北邯鄲市文物局局長王興的話說,太行山脈發現的大規模長城遺址,對中國古代疆域變化、社會制度及軍事研究提供很好的實證資料。

除了牆體外,這次還發現關隘2座、烽火台15座、山神廟2座、城堡1座、房基址4處、重修碑4通、匾額1塊。

武安市文保所所長李智慧表示,武安古長城大多修建於明代,主要分布在境內太行山各支脈,依據山勢走勢及關口分布,可分為東、中、西3個分支。

東支以太行山摩天嶺主峰為起點,起點處建有峻極關口,經老爺山、和尚山等至炮台巖為終點;中支由摩天嶺主峰沿館陶川至活水鄉的后柏山;西支由摩天嶺主峰向南至小摩天嶺最高峰青崖寨。

fsj 提到...

《台灣人在滿洲國》 青春夢想摻血淚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12-31 中國時報

一九三○年代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東北成立滿洲國,不僅試圖延續大清帝國的政權,也為當時的台灣年輕人燃起一絲夢想。由長天傳播製播的紀錄片《台灣人在滿洲國》,試圖還原當年台灣年輕菁英在歷經了清廷割讓、日本殖民統治後,將「來去東北」視為實現理想、勇闖天下的地方,以及他們在滿洲國打拚的過程,經歷了錯綜複雜的國族認同、家族離散的辛酸血淚。

長天傳播總經理丁雯靜表示,五年前從朋友那聽聞,大陸東北地區直到現在仍有一群台灣人在,講得一口道地的閩南話,還有另一群祖籍台灣的第二代台灣人,他們生在東北,從未造訪台灣。在好奇心驅使下,她研究了中研院教授許雪姬的研究成果,才了解這段歷史課本鮮少描述的「台灣人在滿洲國」故事,決定以紀錄片來挖掘這段「不能說」的歷史。

長天傳播過去曾以《百年遷徙三部曲》中的《黃金密檔》、《最後島嶼》、《驚濤.太平輪》,記錄呈現了一九四九年後的台灣歷史。這一次推出的由余明洙執導的新作《台灣人在滿洲國》,不僅採訪近百位相關人士,從構思到製作長達五年,又以兩年半的時間拍攝,嘗試還原歷史真相。

紀錄片以年代區隔,從一九三二年三月說起,分成「前往東北的台灣人」、「滿洲國的台灣醫生」、「抗戰時期的滿洲國」、「戰爭下台灣人的煎熬」、「戰後的離散命運」共五集。

丁雯靜表示,滿洲國的首任外交部總長謝介石是引發台灣年輕人赴滿洲國發展熱潮的開端。在日本統治台灣的情況下,有抱負理想的台灣菁英份子,難在官界拔擢高位。這時台灣媒體披露,出生於台灣新竹的謝介石,在滿洲國擔任高官,加上薪水高出台灣三倍,讓許多台灣菁英出走。

因為政治情勢,謝介石曾經五度更動國籍,首先他因出生在光緒年間,是大清國人;後經日本統治,擁有日本國籍;政權更迭改入中華民國國籍;進入滿洲國任官改為滿洲國籍;抗戰勝利後又成為中華民國國民。國共內戰時,謝介石在北平解放前夕遭國民政府逮捕下獄,北平解放後共產黨將他釋放,他又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丁雯靜說:「謝介石的例子,也是台灣人複雜國族認同的縮影。」

其他出走到滿洲國求發展的台灣人,包括醫界、商人與許多出身大戶人家子弟。眾人最熟知的則有作家鍾理和,他因為和妻子同姓,婚姻受阻,也前往滿洲國生活。鍾理和的著作《柳陰》、《門》、《奔逃》等,對於在東北生活的日子,有著詳實的描寫。

《台灣人在滿洲國》將於明年一月五日,於新北市府中十五電影館試映,二月廿六日將於中天頻道播放。

※ 相關報導:

* 東北人誤認台灣是座「醫生島」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23100301.html

紀錄片《台灣人在滿洲國》中詳述,一九三○年代前往滿洲國發展的台灣人中,每五人便有一人是醫生,其中不乏台灣醫學院畢業、留日學醫再轉向滿洲國執業者,也有直接在滿洲國就讀醫科的台灣青年。聚集在滿洲國的這群台灣醫生,曾讓東北居民誤以為,台灣是座位在南方的「醫生島」。



◆ 異人的足跡 白團也有份

【李明賢/台北報導】2012-12-31 中國時報

國史館近年以曾經與台灣相關的重要外國人士為主角,籌拍一系列「異人的足跡」,不僅有最新完成飛虎隊與陳納德,還有神秘的白團團長富田直亮,也納入這部國史。根據國史館紀錄,富田直亮具有日本陸軍退役少將頭銜,卻願意來台協助蔣介石組訓國軍,包括參與八二三炮戰,也算是頗有傳奇色彩。

日本在一九四九年戰敗後,在前侵華日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號召下,包括前日本華北軍區司令官根本博中將等軍官來台協助蔣介石,根本博還協助打贏金門古寧頭戰役,成為保衛台灣的另一支秘密部隊。

根據國史館紀錄,一九四九年九月,富田直亮在內的多位舊日軍軍官接受中華民國政府聘用,組成一軍事顧問團,成員均有中文化名掩護,例如團長富田直亮就取名「白鴻亮」,這個顧問團被稱為「白團」,也平添神祕色彩。

國史館紀錄顯示,白團深受蔣中正的信任與重用,在台二十年間協助國軍將領與部隊的訓練工作,並建立常備兵役動員業務與制度,有助於台灣軍事現代化。

據了解,在台實施的徵兵制、義務役制度、預官制度即為白團提議;各種軍事教範、準則,也多出於白團之手,如新兵訓練實施的「刺槍術」、「單兵戰鬥教練」準則皆為白團所創。曾受過白團軍訓者中,以前參謀總長郝柏村最為有名。

fsj 提到...

秦漢時期 世界最大木橋出土

【世界日報╱北京14日電】2013.01.14

陝西考古人員在西安未央區渭河南岸河灘陸續發現兩組5座橋梁遺址,規模巨大、布局完整、排列有序、內涵豐富,是迄今所發現的最大的秦漢木梁柱橋梁遺址,也是現知同時期世界最大的木構橋梁。

中新社報導引述考古專家稱,根據出土的木樁,推測渭橋的長度在880米以上,橋樁寬度為15.4米,實際橋面寬度應遠大於此。該橋始建於秦代,一直延續到唐代,使用時間逾千年,其橋梁的堅固程度令人驚嘆。

報導稱,文獻記載,位於漢長安城北側的渭橋,是通向京師大道上的重要建築。如漢文帝入京繼位大統、南匈奴單于歸順入京等重要大事均發生於渭橋之上,使渭橋在具有無可替代的交通地位外,同時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

五座渭橋遺址中,有一座正對漢長安城北牆洛城門,稱「洛城門橋」;四座正對漢長安城北牆中間城門廚城門,稱「廚城門橋」。

報導指出,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廚城門橋可能是著名的中渭橋遺址,在秦、漢、唐時期不僅是社會經濟、文化、軍事行為的重要通道,也是絲綢之路從漢長安城出發後的第一座橋梁,承載著巨大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在渭橋遺址發現並得到妥善保護後,若干以渭橋為背景的典故、事跡,就有了確切的「原生地」。

對此,考古部門建議開展古橋博物館的籌畫工作,將各相關古橋統一規畫,建設與渭橋本身級別相應的,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中國古橋博物館。



◆ 西安發現2千多年前渭橋遺址群

中央社 2013.01.13

中國大陸考古人員經9個多月考察,在西安西北郊發現2組5座2000多年前的橋樑遺址,是迄今發現最大的秦漢木樑柱橋樑遺址,也是同時期世界最大的木構橋樑。

中新社報導,這5座渭橋遺址,有1座正對漢長安城北牆洛城門,稱為「洛城門橋」;4座正對漢長安城北牆中間城門廚城門,稱為「廚城門橋」。

報導說,位於西安渭河南岸河灘的這2組5座橋樑遺址,規模巨大、布局完整、排列有序、內涵豐富。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志友表示,根據出土的木樁推測,渭橋的長度在880公尺以上,橋樁寬度為15.4公尺,實際橋面更寬,秦代始建,一直延續到唐代,使用時間超過千年,堅固程度令人驚嘆。

初步鑒定,廚城門一號橋橋樁使用楨楠、鐵杉、圓柏等樹種。

依據文獻記載,位於漢長安城北側的渭橋是很重要的建築,例如漢文帝繼位、南匈奴單于歸順等重要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渭橋上。

fsj 提到...

地下七百年 元水利工程揭面紗

中央社 2013.01.16

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好奇地指著密布地面的木樁,問起用途為何。這是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一景,在歷經10年的挖掘與原址保護後,這座700年前的水利工程終於揭開面紗。

元代水閘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上海市普陀區一處房地產工地2001年進行施工打樁時,工人發現7公尺以下怎麼也打不動,不動如山之處露出了結實的石板。

如獲至寶的考古專家在連串的取樣與研究後發現,石板下有排列整齊的木板,木板下又有結實的木樑,再往下還有上萬根木樁。這些堅固的地下工程,原來是一處古代水閘。

專家根據水閘的表體、肌理及出土器物,再對照歷史文獻,證明這是元代時期的水利工程,距今已700多年。

歷經10年的考古挖掘與原址保護後,這項在2006年被評為「中國10大考古新發現」的成果,去年底終於揭開面紗,以遺址博物館的形式對外開放參觀。

這座古老水閘深埋於地下7到9公尺處,面積約1500平方公尺,由閘門、閘牆及底石等部分組成。一根根的木樁主要是為攔沙沉洪之用。

博物館表示,水閘是利用潮汐原理配合開閘、放閘,讓泥沙不在主河道淤積以致影響航行,並進一步利用人類和大自然的合力進行水網疏浚。

透過電腦技術,博物館復原並呈現了水閘的數十道建造工序。

考古專家發現,已經出土的木樁,「一樁一位一編號」,每根都留有墨跡,這是因為當時的施工人員根據天干地支的計數方法為上萬根樁編號。

博物館位在熙來攘往的市區,入館後沿著坡道一路下來,即是水閘原貌。凌空玻璃步道下,清晰可見水閘周邊堅實的石板,石板與石板間則以鐵錠榫卯結構固定。

專家發現,這些以鐵錠榫卯加固的部位,表面都有塗抹灰漿的痕跡。這種具防腐功效的黏合劑比現代的膠水更牢固,因此7個世紀後,當現代人用機械向下打樁時,依然難以撼動水閘實體。

700年前的水利遺跡公開後,文物保護立即面臨考驗。為避免文物「見光死」,博物館針對裸露在空氣中的2000餘根木樁展開每日監測,並塗上「保護膜」。

博物館人員表示,元代水閘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特別是宋元時期江南地區的水利工程、吳淞江流域(今蘇州河)的歷史變遷、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

fsj 提到...

教廷數位化 首批手抄本上線

中央社 2013.02.01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把首批手抄本影像放上網路。過去僅極少數學者可以窺見的瑰寶,現在民眾在家輕點滑鼠就可以見識到這些古老書籍。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表示,256部手抄本的影像檔案已經放上圖書館網頁。

梵蒂岡圖書館共收藏8萬部手抄本,包括現存最早的聖經,以及記錄耶穌事蹟的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還有希臘文、波斯文等各種語言抄本。

前教宗尼可拉斯五世(Nicolas V)於1450年前後捐出個人藏書,後來的教宗席克斯塔斯四世(SixtusIV)下令興建圖書館宮殿。

負責手抄本數位化的巴希尼(Cesare Pasini)神父告訴「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一般人很難想像,教廷幾乎保存了人類所有的寶藏。」

為了維護這些珍寶,梵蒂岡圖書館位在防爆建物裡,地板和牆面防火、防塵,永遠保持最適溫、濕度,最珍貴的書籍還裝了防竊IC晶片。

只有館方認為有資格的學者才能見到手抄本,在館內翻閱時必須保持安靜,並使用冷光燈。

為了讓更多人可以一窺這些寶物和保存手抄本內容,梵蒂岡圖書館從2011年起開始數位化計畫。

這些寶貴的書籍非常脆弱,為了不傷書脊,有的只能打開90度,部分頁面有精緻繪畫,甚至以黃金裝飾。

圖書館採用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攝影技術,在不破壞手抄本的前提下,以最高解析度記錄。

巴希尼說,把所有的手抄本數位化至少要10年。幸好義大利恩佐魯比基金會(Enzo Hruby Foundation)慷慨解囊,這個耗費人力和時間的昂貴計畫才得以實現。

fsj 提到...

考古新發現 祕魯五千年歷史神廟

【台灣醒報╱記者謝豪╱台北報導】2013.02.18

祕魯考古學家日前在首都利馬附近的帕拉伊索發現一座古老神廟。這座神廟初步估計已有五千年歷史,秘魯文化部表示,這座神廟的建築結構與之前發現的並不相同,此建築結構是秘魯中部海岸所發現的第一座,神廟的存在也證實了利馬附近的區域,是安地斯地區文化的中心。

祕魯文化部已經開始對該座神廟進行保存工作,考古學家表示,神廟的壁面是由石塊所製成,上面覆蓋著黃色黏土,也發現了一些紅色漆的痕跡。這座神廟代表著在前瓷器時代晚期(約在西元前3,500年至1,800年間),各部族間的關係,比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還要密切許多。

祕魯文化部的考古學家表示,他們在首都利馬附近的帕拉伊索發現一座古老神廟。這座神廟是一座長方形的建築,必須經由一條狹窄通道進出,初步估計這座神廟的歷史可能超過五千年。另外,考古學家也在這座神廟的中心發現一處升火用的遺跡,考古學家相信這是古代舉行祭典時,焚燒供品的地方。

文化部副部長維隆表示,這座神廟的建築結構與之前發現的並不相同,這種建築結構是秘魯中部海岸所發現的第一座。他說,因為這座神廟的存在,證實了利馬附近的區域,是安地斯地區文化的中心。

帶領團隊發現神廟的考古學家吉利安表示,中間升火用的遺跡讓我們了解到當時的文化是如何使用這座神廟的。當時的宗教特色就是會在神廟中間升火,人們相信燃燒時所產生的煙霧,能讓他們的祭司與神祇產生連結。

帕拉伊索地區目前已發現十處古代遺跡,是秘魯中部地區最大的考古地點,該地區過去曾有過以農業與漁業為主的數百人聚落。秘魯目前仍有上千處古代遺址尚未被發掘,這也使祕魯成為考古學家與盜墓者的熱門尋寶地點。

fsj 提到...

古壁畫遭竊 敘利亞搶救文化遺產

【台灣醒報╱記者李家淳╱台北報導】2013.02.18

戰火殃及藝術!敘利亞內戰惡化,不僅人民受害,許多世界文化遺產也受到極大破壞,但國際主流媒體卻鮮少關注此問題。敘利亞文化部長盧巴納.穆沙韋日前表示,受戰爭波及的東北部地區,至少有18幅描繪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內容的馬賽克壁畫遭竊。

敘利亞位於歐亞非大陸的交接位置,更是兩河流域古文明的上游地區,幾千年來融合了多樣的文化。除眾多考古遺跡之外,敘國境內共有6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大馬士革和阿勒坡古城、巴爾米拉廢墟、波斯拉古城、騎士堡、薩拉丁城堡等遺跡及北部古村落群。

敘國媒體《特斯尹日報》17日刊登了穆沙韋的受訪談話。穆沙韋表示,「我們得到消息,這些壁畫現在已被偷運至敘利亞和黎巴嫩的邊境。」穆沙韋並確認,位於衝突前線的中部哈瑪省一座古阿拉姆族鍍金青銅雕像也被盜。

敘利亞2011年3月爆發衝突以來,不少考古人員擔心,日益激烈的戰事和安全問題惡化,導致考古遺跡破壞和文物竊盜案增多。穆沙韋承認,為保護全國大約1萬處考古遺址,文化部面臨相當大的困難。但她堅稱,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已經獲得「妥善保護」,「那些對全人類而言最有價值的館藏品,已經被集中保存在安全地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2 年3月底疾呼各界搶救敘利亞境內文物,其總幹事伊琳娜.博柯娃說,傷害一個國家的古蹟,就是傷害其人民的精神和尊嚴。

fsj 提到...

唐朝用牙刷 宋有麝香牙膏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綜合報導】2013.03.01

人類何時發明牙刷?大陸考古學家挖掘發現,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古人就已經發明牙刷。位於四川成都的「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是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教學基地,收藏大量醫史文物與藥物標本,其中就包含一隻唐代的牙刷。

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的這隻唐朝牙刷,是一根十多公分長的棕褐色小棍,以牛骨製成。刷頭排列著六對圓形植毛孔,學者考證,當年的牙刷是以動物的鬃毛當刷毛。

一九八四年考古學家發掘成都的指揮街唐宋遺址時,從唐代灰坑中找到四把牙刷,其中兩把保存完整,是目前全球發現年代最早的牙刷。成都市文物考古所將一把撥給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目前列為國家三級文物。

館方人員也指出,牙刷在古代被稱作「刷牙子」。從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書中記載可知,牙刷在南宋時已經是常見的生活用品。而古代的牙膏則稱為「揩齒藥」,是由各種中藥配製而成。北宋末年的「香譜」收錄了十幾種揩齒藥配方,其中提到的配料包括沉香、檀香、龍腦香、麝香、青鹽等。

fsj 提到...

阿房宮未遭火燒 項羽揹黑鍋

【記者黃佩君/綜合報導】2013-03-24 旺報

歷史記載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入關後,一把火燒光阿房宮,使一代名城化為灰燼。這個說法流傳了2千年,但近來考古研究顯示,阿房宮可能根本沒建成,項羽在歷史上揹了黑鍋。

華商網報導,近來考古研究發現,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上有西、北、東3面牆,牆裡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跡,僅有東漢、北朝、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築遺存和墓葬,這些證據都顯示出阿房宮前殿沒有建成。

考古人員在阿房宮前殿遺址範圍內進行大量勘探和挖掘,主要遺址有10來處,包括傳說中的烽火台、上天台、磁石門遺址等,但考古證實,這些遺址均為秦漢上林苑的建築,與秦始皇修築的阿房宮無關係。

考古人員經過5年細緻的工作,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公尺的勘探面內,只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跡,並沒有大規模燒過的跡象。這些意味著《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記載的「乃營建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如此宏偉的規模,可能只是藍圖而未建成,同時阿房宮遺址上也沒有歷經大火的痕跡。

專家表示,因為阿房宮連前殿都沒有建成,項羽根本燒不了,所以傳說項羽燒了阿房宮是錯誤的。



◆ DNA發現者寫給兒子的信將拍賣

【中廣新聞/夏明珠】2013-03-24

六十年前,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克里克)寫信給他住校的12歲兒子,說他和同事發現了一個很美的東西,那個東西就是DNA,這封信將在下個月拍賣,佳士德估計少說可以賣到一百萬美元。

(克里克)寫給兒子(麥可)的那封信,長達七頁,他在信中敘述他和研究夥伴,是怎麼發現這種生命的複製機制,他還在信中畫了DNA的樣子,並說他畫得不太好,他囑咐兒子仔細閱讀這封信,等到放假回家,就可以看到樣本。麥可雖然還小,他也馬上就意識到,父親的發現極具突破性,不過如今已經72歲的他承認,當時大概沒有人料到這項發現對生物科學的進展,會有那麼大的影響。

那封信寄出的一個月之後,研究論文在自然期刊刊出,九年後的1962年,(克里克)與他的兩個研究夥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他在2004年去世,享年88。虎父無犬子,他的兒子(麥可)後來成為電玩程式設計的先驅,他準備把父親的信拍賣一半所得,捐給父親生前任職的研究機構。

fsj 提到...

故宮庫房 管控藏漏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5/today-fo2.htm

登錄次數兜不攏 恐難防內賊監守自盜

記者凌美雪、趙靜瑜/新聞分析 2013.03.26 自由

監守自盜或管理缺失,都是文物遺缺的可能原因,而二十年一次的文物大清點,最重要的任務,就在於把這些秘而不宣的漏洞給挖掘出來。

前院長︰出現事故 不可能瞞報

由於北京故宮近年時常傳出文物安保等負面消息,之前《環球時報》還特別於一○一年九月在台灣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周功鑫,「提供」故宮的安全管理經驗。據《環球時報》所載,周功鑫當時說:「庫房設在山洞裡,外人完全無法侵入。」

《環球時報》也問到文物發生事故的處理,周功鑫當時回答:「出現事故,第一時間上報,這是基本原則。根本不可能出現瞞報的情況,因為我們這裡文物移動的每一步,都有兩、三人在現場,而且每一過程都有監控的影像紀錄。」

根據「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管理作業要點」,故宮典藏文物由器物、書畫、圖書文獻、南院等處分別保管典藏,由登錄保存處載入登錄清冊。

在管理機制部分,依照「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管理作業要點」規定,開啟庫房門須使用卡片、鑰匙,並由攝影機監控;須由兩名以上正職人員會同入庫,進入庫房前須簽名並詳細載記入、出庫時間及原因,嚴禁一人單獨入庫及留守工作室;留守工作室應至少含職員一人等安全管理機制。

在門禁部分,民國九十八年,故宮將「文物庫房及重要場所門禁管制系統」全面更新,設有進出讀卡機,記錄進出人員資料,並於庫房入口設置專屬攝影機記錄進出人員影像。門禁管制卡須簽院長核定才能發給。控制中心人員每日列印前一天進出庫房人員紀錄,送所屬單位主管查考,並按月列印紀錄送政風室備查。

文物盤點部分,故宮表示,盤點都由外聘委員擔任,如果是玉器就是由玉器科科長加上承辦人陪同一起;提領文物有錄影,但盤點現場沒有錄音錄影,只有拍照。

雖然看似有一套管理規範,但相關卡片及鑰匙掌管人員有沒有確實遵守進出原則?盤點缺乏錄影錄音,有沒有可能發生夾帶小物件出場?這些都不得而知。也就是說,監守自盜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前立委翁金珠就曾指出,一○○年審計部抽核故宮器物處的漆器庫、玉器、雜項、銅器、文具及瓷器庫,發現九十九年十一月十一日至二十日,控制中心總記錄進入次數是六十二次,但庫房日誌卻高達一○七次;庫房日誌登載進入次數比控制中心多者高達六天,控制中心記錄比庫房記錄多者則有一天。庫房日誌與控制中心記錄庫房閉啟次數不一致,「顯示庫房管理有嚴重疏漏」。

文物更換頻繁 恐疏漏被隱匿

故宮雖解釋,庫房開啟後可能有多人陸續進出,兩者登錄次數本就不會一致,但這種情況的確會讓有心人士有機可乘,並有合理化的解釋空間。

此外,文物不定期地更換展出,配合展覽主題所需,會不會有只展文物主件、配件留置庫房的情況?展出結束後,是否都切實完成歸件程序?有沒有可能發生管理或運送過程的漏失?又或者,歸件時已發現漏失卻隱匿不敢張揚?

如果故宮發生文物短缺情形,即使是一個文物的小配件,遲遲沒有上報行政院,並找出原因進行懲處與相關處置,恐怕上自故宮院長、下至相關處室及庫房管理單位,都必須接受調查。

小檔案

故宮典藏 總計694,223件冊

故宮運台文物,計原故宮博物院有器物46,100件,書畫5,526件,圖書文獻545,797冊件;原中央博物院部分,有器物11,047件,書畫477件,圖書文獻38件,共計608,985件冊。

民國58年訂定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辦法」,以「院藏之闕遺」為原則,鼓勵民間公私捐贈、編列預算購買、或接受外界寄存等方式,達到增加藏品的目的。

根據故宮公布的101年12月底全院典藏量,總計已達694,223件冊。

(記者凌美雪)

※ 相關報導:

* 故宮文物 至今大清點3次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5/today-fo2-2.htm

故宮在九十六年一度傳出「翠玉白菜」和「肉型石」缺損事件,後雖澄清為舊案及擬真造成誤會,但立委們考察後,決議要求故宮進行二十年一次的全院大清點,院方在民國九十七年展開故宮文物運台後的第三次大清點。



◆ 殘件未現 故宮:原件完好無缺
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303250126-1.aspx

中央社 2013.03.25

國立故宮文物清點傳出遺失,故宮院長馮明珠今天說,確實有5件器物類文物附件、殘件未現,但對原件價值無損,原件完好無缺。

故宮院長馮明珠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表示,民國97年5月前故宮院長周功鑫上任,鑑於距上次文物總清點(民國78年至80年)已近20年,期間歷經庫房重新整理、數位典藏系統建置以及收購與接受外界捐贈之文物數量增加,有必要再次全面了解典藏情形,因此啟動文物總盤點作業。

馮明珠指出,從97年10月6日至101年4月27日,長達3年7個月的盤點結果,文物總數量與民國79年度「文物清點結果」數量完全相符,但有5件器物類文物附件、殘件未現。

目前清查未現的文物配件包括「清銅鍍金內填琺瑯琵琶式懷錶」長約4公分的鑰匙、「青玉八卦水丞」長約7公分的銅小匙、「青玉刻花爐」的長各約2公分的3片殘片、「仿古玉圓璧」長約0.5公分的殘片、「三鑲玉如意」的3嵌件。

故宮文物附件、殘件遺失,馮明珠在記者會說明時並未明確使用「不見」的用語,而是說「殘件未現」,她說,「雲深不知處」,可能在過去「改箱為櫃」計畫實行時,文物的附件或殘件藏在某個箱子內而尚未找到。

馮明珠強調,殘件未現的配件對整件文物原件沒有任何損害,「對原件價值仍存在,原件完好無缺」。

故宮表示,101年6月盤點結束後,經盤點單位向周功鑫,並依程序於8月提故宮指導委員會報告,經指導委員會做出不予處分的決定,且相關人員多已退休,因此沒做立即懲處處分,9月故宮呈報行政院及審計部備查,目前處分案正研擬中。

fsj 提到...

故宮完成盤點 2附件3殘件未現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788285.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3.03.26

歷經三年七個月的文物總清點,故宮昨天公布盤點完成的六十九萬餘件院藏文物「數量相符」,但有兩件器物的附件、三件器物的殘件「未現」。

目前清查未現的文物配件包括「清銅鍍金內填琺瑯琵琶式懷表」附的小鑰匙(發條)、「青玉八卦水丞」的銅小匙、「青玉刻花爐」的三片殘片、「仿古玉圓璧」的一小片殘片、「三鑲玉如意」的三嵌件。大半附件與殘件「未現」的時間不明確。

故宮院長馮明珠表示,故宮絕對沒有如外界揣測的「監守自盜」,因為文物的價值在主件而非附件,「不可能只偷了小鑰匙而留下懷表」。故宮表示,未見的附件可能仍在某個箱子裡,他們仍繼續尋找。

馮明珠表示,從故宮前院長杜正勝時期起,故宮實施「改箱為櫃」,將文物從原本放置的箱子取出、再一個一個擺放進櫃子。可能是工作人員擺櫃時「不小心」,附件才「雲深不知處」。

故宮昨發布資料顯示,前院長林曼麗曾下令尋找青玉八卦水丞的銅小匙等附件,但相關人員強調,這是指發現附件「未現」的時間點在她任內,但不見得是在她的任內弄丟。

故宮曾經歷三次總清點,第一次在民國四十三年,第二次在民國七十八年至八十年進行,第三次從民國九十七年十月六日起至去年四月底。

這五件未現的附件、殘片在第二次清理時都還在,因此,遺失時間都在第二、三次之間。

其中琵琶式懷表所附的小鑰匙不見時間比較明確,當時故宮在中南部舉行「文物菁華百品展」,這件文物也在展出之列,九十年七月一日第一站台中展卸展時小鑰匙還在,第二站到台東,七月十日佈展時就不見了。

至於後續的懲處,馮明珠說,故宮在去年六月盤點結束後,器物處處長蔡玫芬向前院長周功鑫報告並上簽呈提議懲處,周功鑫向故宮指導委員會報告,指導委員會做出「不予處分」決定,全案呈報行政院及審計部備查,相關人員多已退休。

故宮昨表示,因外界要求懲處,目前正研擬處分,但必須先釐清責任才能懲處。

馮明珠表示,這次大清點的報告厚達一百九十多冊,其實不只有「未現」的文物,「多出來的文物更多!」例如有些圖書文獻因為要一件一件進行數位掃描,有些粘起來的因而打開,數量就變多了。故宮將盡快在一兩天內上網公告此次清點文物的報告。

※ 相關報導:

* 立委將蒐證 檢舉官員撒謊瀆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6/today-fo4.htm

....陳亭妃表示,經與爆料人士再做核對,初步確認故宮所遺失、缺損的文物配件,就是院方昨公布的五件。不過,這恰好證明故宮上週答覆她查詢時,所謂文物總數量與民國七十九年度「文物清點結果,數量完全相符」的話,根本是謊言,相關人員恐涉瀆職或更嚴重的犯行。

* 兩清點委員詫異「怎會有這種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6/today-fo5.htm

政務委員黃光男與前文建會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器物召集人廖桂英,都曾在第三次大清點的前兩年參與清點的工作,對於故宮傳出文物缺損問題,兩人的反應一樣驚訝地反問:「怎麼會有這種事?」因為在他們的清點階段裡,並沒有發現缺損的問題,而且清點的過程相當嚴密,「雖然每次進去只有三個多小時,但很耗神。」黃光男半自嘲地形容說:「出來都頭昏眼花了。」

....黃光男負責書畫的清點,他指出,清點的地點不在庫房,而是由故宮的人員提件到書畫檢驗室,或親自到展場檢視;要進入清點的地方,都必須戴手套、口罩,還要檢視衣物是否乾淨。檢驗的重點除了數字之外,還要檢查有無缺損折裂等問題,若有,都必須一一記錄。

但因為未使用精密科學儀器,頂多只使用放大鏡輔助檢視,因此,目測沒有什麼問題的,也不能寫「一樣」,而是要寫「並無不同」;此外,所有記錄下來的文字,都必須經過在場所有人的認同,包括故宮人員與外聘清點人員,一般會有五人。

* 改箱為櫃致遺失?林曼麗:亂講話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3099/112013032600089.html

故宮五件文物傳出附件和殘片缺損,故宮院長馮明珠表示,這是在前院長杜正勝、石守謙和林曼麗推動「改箱為櫃」計畫過程中遺失的。她說,林曼麗與周功鑫交接時,「應該有提到這樣的事情,周院長才會啟動第三次大規模盤點。」....林曼麗受訪時驚呼:「怎麼能夠亂講話呢,這太離譜了吧!」她表示,當年她和周功鑫交接根本沒有照面,故宮院長應針對外界疑慮說明,「為什麼要去扯前任院長?」



◆ 宮牆內的施政邏輯 有賞無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6/today-fo7.htm

記者凌美雪/特稿 2013.03.26

長達三年七個月的文物大清點,哪一個階段、哪些清點委員發現文物配件有缺損?昨天故宮拿不出資料;去年開會決定「不做懲處」的故宮管理委員會指導委員有哪些人?故宮秘而不宣;目前有哪些人可能涉及行政疏失須被懲處?故宮也不願說明。

當信任瀕臨崩毀時,官員的每一個回應都將被要求提出相關文件佐證,因為口說無憑!做成簡報,恐怕不如拿出具公文效力的文件能取信於人。如果懲處問題,是指導委員會說了算,那麼指導委員名單就應對外公告。

此次文物配件缺損問題與後續處理情形,充分暴露故宮「宮牆內」的施政邏輯,在一群人自築的宮牆裡,關起門來自己認定、決定。從骨董商人到媒體名嘴組成的指導委員會,由故宮自提名單交行政院核定,因此,堂而皇之有理由進出庫房?因此,交給他們討論人員懲處時,竟然變成慰問與嘉獎?

依清點委員的說法,清點過程中若發現有缺漏或遺失,會先註記要求「補遺」再接受清點一次;這時,若懷疑「有可能這些小物件仍然還在鐵箱內或棉絮當中」,就應儘快去翻查出來,為何至今院長才宣稱「應該不會不見」、「目前仍在追查中」?這是不是代表其實「大清點」不如故宮對外宣稱的嚴謹與確實?

如果國人不張大眼睛盯著這些宮牆內的人如何「盤算」我們的國寶,還將有多少驚人的事實被掩蓋起來,或悄悄進行呢?

fsj 提到...

顛覆想法 莎士比亞其實是奸商

中央社 2013.04.01

囤糧、放債、逃稅,這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但學術研究顯示,莎翁其實是個無良商人,饑荒來襲時,靠囤積榖物致富。

美聯社今天報導,威爾斯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研究人員主張,一定要研究莎士比亞常為人忽略的商業頭腦,對莎翁才會有徹底了解。

團隊在即將於5月威爾斯「海伊文學節」(Hayliterary festival)發表的報告中說:「歷史修掉了囤糧的莎士比亞,創意天才莎翁才能誕生。」

專門教授中古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講師阿契爾(Jayne Archer)說,「我認為,批評家與學者可能是因為瞧不起人,無法贊同創意天才也受到自我利益鼓舞,才會刻意忽略」這個面相的莎翁。

阿契爾與同僚湯瑪斯(Howard Thomas)、杜利(Richard Marggraf Turley)遍尋文獻,發現這位劇作家在家鄉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也是榖物商,名下還有房產。

他們寫道:「他在15年間收購並囤積榖物、麥芽與大麥,再以高價轉手賣給鄰居與當地商人。」他們還說,莎翁「向那些買榖物但無法(或沒有)清償款項的人追討,並靠著獲利,讓自己的放款活動更上一層樓」。

莎翁曾因逃稅遭當局追討,1598年糧食短缺時期,還因囤糧遭起訴。

報告作者主張,現代讀者與學者並非完全不了解莎翁與同時代人面臨的殘酷現實。

莎士比亞生活與寫作年代,是在16世紀晚期與17世紀初期之間,當時正值所謂的「小冰河時期」,罕見的寒冷與豪雨導致作物歉收,連帶使得糧食短缺。

阿契爾說:「我認為,我們對作家與藝術家的看法都相當純化,認為他們與當代人日常擔心的事沾不上邊,但從歷史看來,對多數作者來說,飢餓一直是一大難題,也是啟發創意的動力之一。」

阿契爾主張,了解到當年無法確保食物的背景,就能對莎翁筆下的劇作投射新觀點,包括以古羅馬時代因饑荒崩解為背景的「英雄叛國記」(Coriolanus)。劇作中因缺糧爆發抗爭,可以投射到1607年莎士比亞居住的密德蘭地區(Midlands)農民起義的真實狀況。

fsj 提到...

新店挖出古磚 三國遺物?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綜合報導】2013.04.02

三國時代,東吳孫權曾派艦隊出海到達「夷洲」,不少學者相信就是今天的台灣,不過始終無法證實。大陸學者最近發現,台灣在日治時期曾在新店溪畔挖掘到四塊古磚,形式與東吳的青磚相似;如能證明確為三國時代遺物,登陸台灣的可靠性就將大增。

「三國志」記載,東吳黃龍二年(二三○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軍出海,尋找「夷洲」與「亶洲」,最後找不到亶洲,由夷洲俘虜數千土人返回。三國時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則敘述,夷洲在東南方海中約兩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因此日治時代伊能嘉矩等學者認為,夷洲就是台灣,但至今學界仍有爭議。

位於浙江台州的「衛溫船隊遠航台灣研究會」,日前來台舉行研討會。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教授潘國平說,「台灣通史」作者連橫一九三三年所著「雅言」曾提及,有人在新店溪畔掘到數塊古磚,磚塊的樣式與「吳中金石錄」所載的「赤烏磚」類似,「豈吳人之所遺歟?」

潘國平這次到台北,特別拜會收藏這些古磚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希望能找到進一步證據。他並且建議在當初發掘到古磚的位置立碑,紀念這次歷史事件。

台博館對此態度相對謹慎,表示古磚的確是在新店溪畔的古亭庄發現,磚上並帶有手掌印。即使它們的樣式與東吳青磚類似,也無法證明一定是三國時期文物,更難以論斷是衛溫船隊來台所留下。

至於這些古磚到底是哪個朝代的遺物?台博館說,以目前資料及技術,無法確實考證精確年代,只能從形制上推測。不過館方缺乏古建築方面的專家,若要進一步判斷,還需外界學者協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