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6

12年國教新思維

◆ 5年500億將逐年縮水 大學跳腳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3228&kdid=AR10&r=1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3/08/25

邁入第二期大學五年五百億計畫經費,明年起開始打折。原本一年一百億,教育部明年起三年擬分別編列八十五億、七十五億及六十五億元,二○一七年起推出的第三期計畫更打算攔腰減至五十億。

消息一出,獲補助的多所大學跳腳。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最近與十二所獲補助的大學校長及代表,前往拜會行政院長江宜樺為預算請命,擔心已規畫的建築蓋不下去,也無法續聘相關人員。教育部原打算明年起每年刪至七十五億,因此修正成「階梯式調降」,未來三年從八五折一路降至六五折,並已在前天通知十二所大學,也讓大學陷入愁雲慘霧。

為增加頂尖大學競爭力,教育部二○○六年起執行第一期大學五年五百億計畫,一年一百億補助台大、交大等十多校,台大一年拿卅億。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改名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從前年四月到二○一六年三月,台大一年拿卅一億,成大十六億,交大有十億。教育部擬延長九個月,將計畫執行到二○一六年底,但五百億額度不變。

據指出,江揆在會中希望人事聘用不要受影響,但暗示第三期不會一年再給百億。高教司長黃雯玲說,教育部編預算是整體考量,加上部長蔣偉寧認為,近七年來多所頂尖大學硬體和基礎建設已做得差不多。教育部次長陳德華也說,立委對一年編列一百億元給十多所頂大也有意見,要求教育部檢討。

明年十二年國教就要上路,教育部明年總預算雖較今年多出近百億元,但主要增加在十二年國教及技職再造。不少大學都認為,五年五百億經費減少,主要就是受到十二年國教和技職等加碼的影響。

黃雯玲說,若跟世界其他頂尖大學相較,台灣對頂大投資相對低,國際評比有不錯表現,相當不容易;但政府不能一直挹注經費,大學也要增加自籌財務能力,未來會鬆綁法規,讓大學使用校務基金更彈性。

※ 相關報導:

* 新聞眼/補助難給足 制度得鬆綁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3230&kdid=AR10&r=3

面對全球激烈競爭,若近七年來沒有政府投入五年五百億經費,台大要擠入世界六十大,絕不可能,其他幾所大學要進五百大也很難;政府資源有限,錢有沒有花在刀口上應該檢討,但減碼可能造成頂尖大學競爭力下降,教育部須做好相關配套再上路。



◆ 技職生上大學 學位、證照一把抓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3232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2013/08/25

台北市政府首度和台北科技大學攜手推出創新技職學程,開辦車輛工程技師四技產學專班,就讀的高中職畢業生四年後不只拿到學士學位、兩張專業證照,還有車廠實務經驗,政府還會幫忙找工作。

首屆「車輛工程技師職能發展方案」四技產學專班日前開課,招收四十名學生。北市勞動局長陳業鑫說,學生先在職能發展學院(北市職訓中心前身)接受一年汽修訓練,大二到大三到國內車廠上班,起薪至少兩萬五、六千元,周末回北科大上課,修機械、物理和光學等專業學分,大四再回到職能發展學院。

專班生和大學生一樣修一百廿八個學分,但職能發展學院院長高俊儀說,學校只占七十二個學分,其餘廿個學分都在職能發展學院,另有卅六個實習學分。

陳業鑫說,專班生四年內要拿到丙、乙級兩張證照,畢業時不僅有學位,還帶走專業技能和實務經驗,是國內非常創新的作法,未來將擴大到冷凍空調、資通訊等領域,提供有志朝技職發展年輕人務實、優質的學習環境。

七月在德國國際技能競賽獎汽車板金拿下銀牌獎的紀凱倫,年僅十九歲,但已是月薪四萬元的車廠板金技師。

紀凱倫德國奪牌後,原本可以保送師大,但考慮家庭經濟狀況,希望邊工作邊念書,在雲林大成商工老師介紹下,明年將就讀北科大的四技產學專班。他說,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車廠的高級培訓師,教育更多板金技師。



◆ 迎新送舊 12年國教新思維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118753.shtml

【聯合報╱林柏寬/國中教師(台南市)】2013.08.25

十二年國教蓄勢待發,這個暑假教育部安排多場老師進修研習的課程。筆者有幸擔任課程講師,老師們最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十二年國教快樂學習之後,學生的能力會不會大幅降低、沒有考試壓力真的比較好嗎?

筆者笑著說,制度的變革絕對不是全盤否定舊制度,一味歌頌新制度的美好。新舊制度的銜接轉變中,老師如何用不同的新思維看待十二年國教,就是專業能力的展現,也是存在的重要價值。

看看芬蘭,學生的教育競爭力不斷提升,學習落後的學生總是獲得老師大部分的關注,沒有被放棄,教育品質提升過程中,也連帶提升了芬蘭的國家競爭力。台灣能不有所改變嗎?

過去的教育制度,關注前百分之五至十的學生,造成學習落後學生在教室裡變成了家具、人形立牌,放棄學習。但弔詭的是,統計資料顯示,前百分之五至十的學生雖然成績提升,但是學習動機與興趣卻非常低落,念書是為了家長、老師們念書,缺少主動學習的熱忱。一旦考上好大學之後,學習反而停滯,與各國相比,贏在起跑點,卻輸在終點!

當我們看到,連中國大陸都打算採取積極措施,減輕小學生就學負擔,擬定了《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期盼下一代的學生能在鬆綁的氛圍中,走出自己的一片天,而非走在大人規定好的狹窄道路上。

台灣老師們更應有雄心壯志,期許教育出更有創造力、思考力的學生。因為廿年前,我們無法預知網路時代的興起,自然無法預知未來學生會面對什麼挑戰!唯有不斷地讓學生主動學習,累積知識技能,才不會在知識經濟的洪流中被淘汰。



◆ 8對雙胞胎報到 學校分班頭痛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8/20130823001882.html

石文南/台北報導 2013-08-23 中國時報

台北市立大同高中國中部22日舉辦新生訓練,7年級新生225人中,竟有8對雙胞胎,其中6對是女生雙胞胎,2對是龍鳳胎;有的雙胞胎要同班、有的要不同班,弄得學校人仰馬翻。

6對女生 2對龍鳳胎

2對龍鳳胎是涂晉元、涂晉玉兄妹;蘇子弦、蘇于承姊弟。其他6對女生雙胞胎包括呂心榆、呂心綸;葉盼、葉祈;林旻螢、林旻霓;林欣儀、林欣緣;徐溱璟、徐溱璘;賴思瑜、賴思匯。

徐溱璟、徐溱璘姊妹跟學校說希望同班。兩人小學不同班,但畢業都拿市長獎;國小曾發生排隊時,姊姊徐溱璟跑去上廁所沒到場,結果妹妹徐溱璘反被老師罵到臭頭。2人不同班,回家寫作業也沒看對方的,有天,雙方導師竟在聊天時發現她們國文造句內容一樣,真是心有靈犀。

到了國中,基於聯絡簿、功課進度、上下學要一致才方便,父母親希望2人同班,才被分在一起。

心有靈犀 也會愛吵

蘇子弦、蘇于承姊弟不喜歡同班,因姊姊蘇子弦功課好。但功課同步、上下學一致、好接送等因素,爸媽要求下只好同班。

另外,林欣緣、林欣儀;林旻霓、林旻螢這2對雙胞胎也提出同班要求。有師長就說,將來這些雙胞胎落腳的班級一定趣味橫生,老師、同學也得花一段時間來認人。

女生雙胞胎呂心綸、呂心榆姊妹表示,從小分東西就會吵架,她們從小一到小六都不同班,目前到國中也決定不同班。

比例高 破學校紀錄

大同高中校長王意蘭表示,今年國中部新生才225人,就有8對雙胞胎,比例創歷年新高。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副院長林陳立指出,人類自然受孕情況下,單胞與多胞胎比例為80:1。衛生局統計,北市1至7月生雙胞胎占出生人口約4%。

※ 相關報導:

讀什麼科系? 靠熱忱選吧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學分綁學生 台灣高教輸在國際觀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60&pno=0

聯合報/記者郭錦萍/台北—瑞典連線報導 2013.08.26

「更適合台灣參考的,不是大國作法,而是歐洲二、三千萬人口以下的小國制度。」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趙光安說著他對台灣教育的憂心。

專長物理、主持歐盟十數個跨領域科研案的趙光安,現任瑞典林雪平大學榮譽教授,也是我行政院科技顧問,對國內科技及教育發展知之甚詳。他表示,台灣大學很多老師在美國讀博士時做什麼研究,回台後繼續同樣的研究、教學內容就是當年讀的學門,但這作法對嗎?

小國模式 人才在精不在多

趙光安說了個故事。十多年前,他參加國科會諮詢會議時被問到:「台灣的研究領域數目和美國一樣多,但人力是美國十分之一,研究資源是美國卅分之一。請問台灣如何與美國競爭?」

他的答案是:「台灣應按自己的想法發展方向,選卅分之一的研究領域,每個領域投入的資源和美國投入的相同,而投入的人力是美國投入的三倍」,這是歐洲小國和美國大國競爭的模式。

他表示,早年台灣產業發展就用過這種模式(譬如一九七四年孫運璿和李國鼎選定半導體,做為國家產業重點)。一九九六年實行教改前,臺灣除了台大外,其他各校皆各有特色,都是教研並重。今天台灣教研領導人,在學大國作法時,可否再思考一下歐洲的「小國自強」模式?

重點發展 誰說非要進百大

在北歐教學多年的趙光安解釋,包括瑞士、瑞典、芬蘭、挪威等人口和台灣相近的「小國」,是依國力和國家發展方向選定重點發展的領域。每一個領域只配屬給二、三所大學,每所大學都可以用整合重點領域的方法建立自己的特色。同時,政府也用經費分配誘導有共同重點領域的二、三所大學跨校合作。

五月公布的世界經濟體競爭力排行榜,瑞士第二名、瑞典和挪威也都擠入前十。趙光安表示,這些國家沒幾所大學,也不在乎是否進入世界百大排名,但大學都很清楚自己的任務,就是提供國家所需的人才。

趙光安指出,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可是他看到台灣卻完全相反;系所間門戶之見極深,用大量必修課把學生綁成系所財產,常把專業選修課也訂成必修課,甚至提高必修學分,學生幾乎無法選外系的課;不能擴展知識面,如何談跨領域學習、如何因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五千教授 孵一半菁英就好

「用心找、早培養,才可能有源源不絕的人才。」趙光安表示,台灣應集中資源,讓五千個頂尖教授,每人每兩年收一個博士生盡心培養,如此每年產出的二千五百個博士一定是極優秀的,這是歐洲的人才培育模式。

「我在北歐任職講座教授,卅五年只培養了十七個博士。但台灣現在一年產出四、五千個博士,半數找不到工作。」趙光安說,瑞典僅九間大學,每年博士生產出比例比台灣少很多,為留住辛苦栽培的人才,博士生在瑞典是高薪的職業。

「台灣現在就能做的,是五年內把每年收的博士生,減到二千五百人。」他說,台灣的優質研究成果,大多數是出自十一所頂尖大學的專任教師(約九千人),教育部只要修改頂大計畫就能完成這項革新。

近幾年許多企業表示找不到人才,指責大學教育和產業脫節,政府高層有人即主張,要送台灣優秀學生到海外培養。趙光安說,這個主張等於承認台灣頂尖大學的教育方式不能培養人才。問題是:為什麼台灣不把改進研究生教育列為優先的工作,反而急著把人才往外送?而且就算外送的學生有成就以後願意回台灣,也是廿年以後的事。教改已經把台灣的頂尖人才培育拖累了將近廿年,台灣還能再等廿年嗎?

人物側寫/趙光安
     歐洲學術泰斗 主持百億計畫

趙光安出生於四川,八歲時舉家由上海遷到高雄,現為瑞典籍。台大物理系畢業,赴美拿到固態物理博士,曾在IBM Watson研究中心工作,一九七一年底被當時的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Lundqvist延攬到瑞典,之後和多位物理大師合作學習。

當年他由巴西回瑞典後,開始參與瑞典的科技策略規劃。一九八○年代中期,北歐五國(瑞典、丹麥、挪威、芬蘭、冰島)開始推動聯合科技研發計畫,趙光安不但參與規劃,並主持這項計畫長達十六年。

同一時期,歐盟也開始推動跨國研究計畫,目的是提高歐盟科技競爭力以對抗美、日,過去十年趙光安即督導其中十個跨領域的長程研發計畫,目前他還是另兩個歐盟整合計畫的「專家評鑑員」,這些計畫的經費總計近百億元台幣。

趙光安在歐洲學術地位崇高,但仍持續關注台灣教育、科技及產業狀況,不但學術界和產業經常請益,他目前也是行政院的科技顧問。

※ 相關報導:

* 大學高中化 遍地開花反成致命傷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52

二○○○年一場研討會上,當時的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痛批政府缺乏一貫的高等教育政策,放任國內大學在幾年內倍增為一百卅五所,又逐年刪減大學經費,導致高教品質滑落、學術沉淪。

「十年內必有大學倒閉!」面臨快速來襲的少子化,陳維昭當時如此預言。他絕非危言聳聽,因日本已有前車之鑑。....大學太多、招生浮濫,二○○八年大考錄取率飆到史上最高的九成七一,七分就可上大學,共廿二校、一○五系招不滿學生,有些系招不到半個人。

....陳力俊說,清大一年預算約六十億元,平均每年每生經費不到五十萬元;北京清大年度預算五百四十億台幣,每生經費是清大三倍多;美國哈佛大學年度預算更多達一千二百億台幣,每生經費多達六百萬元,更是清大十幾倍。

政府給的經費太少,又不准漲學費,陳力俊感嘆,台灣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全靠低薪教授苦撐,跟教授作研究的博士生,更是辛苦,學校給不起太多獎助學金,一旦結婚生子,要養家活口很辛苦,難怪連台、清、交等校都招不足博士生。

「把現在的大學關掉一半,高教問題就解決了大半。」陳維昭直言,光整併幾所國立大學,意義不大,教育部應盡速輔導不具競爭力的大學快點退場。「政府要有高教長期改革方案,經費不能一直減下去,應設定目標,至少幾年後不能和日、韓等鄰近國家差太多。」陳維昭說。

* 大學退場 學者把脈「50所差不多」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53

....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指出,歐美先進國家平均約一百萬人才設一所大學,人口約八百萬的以色列,也不過八所大學,但都辦得很好;香港更是如此,也因經費集中,教授薪水可以是台灣三到四倍,能吸引頂尖學者任教。

....台大前校長陳維昭曾說,「中國大陸是在社會主義的環境中,用資本主義的方式辦教育;台灣是在資本主義底下,以社會主義的方式在辦教育。」很多大學校長聽了心有戚戚焉。

....按照各國標準,陳力俊說,台灣淘汰到只剩廿三所大學就夠了,但衝擊太大,約五十所差不多。

* 供過於求…博士在流浪 半輩子等個教職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63&pno=0

....台灣社會學會日前曾進行一份研究,點出台灣博士生未來的就業問題。陳東升說,在分析過台灣社會學系博士的供給與需求後,保守推估二○一七年時,有一百八十位博士生將無法進入學術或研究機構工作;台灣所有社會系的教師不過四百人,等這些人退休讓出一百八十個職位,恐需廿年。

* 高教三帖藥拚轉骨 不怕倒閉潮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57&pno=0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說,少子化其實已先衝擊到高中職,這幾年已約有十所私校陸續退場;未來大學可能接二連三倒閉。教育部已組專案小組,輔導招生不足的私校退場,或轉型為文教、社福機構,並推動幾組公立大學整併;同時透過將碩士學位分為研究型與實務型雙軌制,及鼓勵科大和企業合設「產業學院」等方式,縮短產學落差,增加學生就業機會。

.....教育部已修法容許私校解散清算後,將剩餘財產捐贈其他學校或轉型為教育、文化、社福等公益團體,但私校董事或創辦人不能拿回校產,畢竟辦私校是「捐資興學」,非營利事業。

....碩博士生畢業後,走學術路線的人並不多,教育部因此參考國外作法,今年九月起先推動碩士學位雙軌制,分為「研究型」及「實務型」,前者為學術研究作準備,後者則從事產業創新研發,除增加專業師資、實習課程,也不見得要寫學術論文,包括大同、逢甲大學等校都已在籌辦。

陳德華說,教育部也鼓勵科技大學設置「產業學院」,根據產業人力需求,和合作廠商共同開設核心專業課程,提供三到六個月實習時間,企業界並應承諾至少留用六、七成的實習生。今年九月起,由台科大、北科大等六所典範科大先辦理。

fsj 提到...

教育三軌制、不斷層 德國一定強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62&pno=0

聯合報/特派記者江睿智、鄭超文/柏林報導、攝影 2013.08.26

在德國工業中,大學扮演研發和創新的重要角色。德國大學從事研發,不是為了拚論文數量,相反地,而是與企業緊密聯結,提出對企業發展有利的研發項目,造就了工業強國。

柏林工業大學校長史坦巴哈( Jorg Steinbach)說,柏林工業大學每年有一點六億歐元研究經費,除政府補助外,有兩成來自企業,包括西門子、福斯集團、德國電信等德國前三十大企業都是委託者。

史坦巴哈說,提供研究經費的單位會先設定出研究議題,柏林工業大學則進一步設定研究題目,包括資通訊科技、能源科技和管理、智慧城市、材料、醫療科技、遠距遙控和雲端等,都是現階段柏林工業大學與企業研發重點。

人口將近八千兩百萬的德國境內,大學有一百八十二所,而人口只有德國約四分之一的台灣,也有百餘所大學。工研院區域研究部研究員王寶苑指出,南德巴登符騰堡邦,在二○一二年被評為是歐盟最具創新力的區域,該邦面積約和台灣相當,但居民人數約是台灣的一半,該邦的大學數目不過廿八所,顯示大學數目多寡無法與創新力畫上等號。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不時批評德國大學數量太少,德國大學生比例低,但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柏南可反駁,德國競爭力全球名列前茅;在歐陸國家中,德國人拿到諾貝爾獎的數目也最多,靠的就是理論與實務的結合。

史坦巴哈說,德國教育水準非常高,投注非常大經費在教育上。德國對於科技人才的養成與培訓,大致分為負責研發的大學、將研發成果加以應用的技職大學、以及實作的師徒制。對德國工業來說,這三層人才同等重要,其中以大學生人數最少。
他進一步說,德國政府是透過經費的分配嚴格控制,例如,技職大學所獲得的研究經費約只大學的三分之一,德國政府嚴格執行經費分配,不讓大學任意擴充,或者任意招生,因此各層學生人數都自動地控制住。

「德國人的性恪是很確實、保守,一步一步走很穩的路線,」史坦巴哈頗自豪地說,「德國教育系統,培養出人才比較多元,和芬蘭等北歐國家很類似,因此較能度過經濟危機。」

※ 相關報導:

* LV來挖角 法國高教…人才製造機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56&pno=0

全球有十四萬員工、在一百五十個國家有分支機構的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KPMG),你也許沒聽過,但旗下有Louis Vuitton的路易威登(LVMH )集團,或全球最大化妝品供應商-歐萊雅集團( L'Oreal)你一定聽過,這三大企業有個共通點,他們都與法國ESSEC高等經濟商業學院合作開課、提供實習機會,因為這些企業可以早早就鎖定優秀學生,納入人才庫。

....泰備表示,非營利的ESSEC目標很明確,「我們是在培養未來的商業主管、領導人」,所以教學很重視創新和決策。他舉例,決策思維最簡單的實踐,就在學生對實習和上課間要如何妥適安排;因為學校規定,每位學生都要實習,同時要修完一定課程,至於何時要實習或上課,由學生自行決定,當然學生也必須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另一個教學重點,則是教年輕人如何說服客戶或長官,也就是「向上管理」。

* 雙專長合體 大學走出死胡同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59&pno=0

....在很多中南部私校已嚴重招生不足時,位於宜蘭礁溪山上的佛光大學,近年來申請入學、考試分發招生率都百分百,楊朝祥說,學校辦出特色,能打動學生、家長的心。

首先,佛光山每年支助佛光大學二點五億充實軟硬體,讓該校比照公立大學收費。楊朝祥說,佛光如今已能吸引到建中、北一女等明星高中生前來就讀,不光靠減收學費,學習環境及課程也要有特色。

楊朝祥舉例,該校設立「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培育養生、休閒、綠色生活等產業人才;今年首創的「健康與創意素食產業學系」,更著眼於目前台灣素食人口逾二百五十萬人,全球素食人口約二億,素食已超越宗教,成為養生、環保時尚,有必要培育相關產業人才。

交大校長吳妍華也認為,在知識爆炸時代,大學系所尤其應培養跨領域的整合能力。她舉例,多數大學商管學院都設立資管和財金這兩類科系,卻各自為政,無法整合。但這些年可看到金融業急需既會寫程式、又懂財金的雙專長人才,交大幾年前即創設資訊與財金管理學系,畢業生大受歡迎、不愁出路。

今年八月,該系整併財金所與資管所,更名「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加上元大寶來贊助六百萬元經費,補助學生研究及實習,兼顧理論與實務,更符合人力需求。



◆ 我教育論文被引用 世界第一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3/08/26

一項由台師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研究團隊資訊中心研究員曾元顯所作的研究指出,台灣教育國際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近三年高居世界龍頭。「科學教育」論文發表量,以台師大最高,「數位學習」領域的論文發表,中央大學名列世界第二。1990到2012年間,國內教育論文發表數最高的前五所大學,依序為台師大335篇、中央217篇、台科大106篇、交大162篇與成大157篇。

這項研究是根據國際兩大引文索引資料庫Web of Science(WoS)和Scopus,利用新的文獻探勘技術分析得到的結果,已發表在6月份的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期刊,獲國際間大學參考採用。

曾元顯表示,台師大研究團隊分析WoS教育領域近十萬篇期刊論文後發現,台灣學術論文發表數與被引用次數,在國際間排名逐漸成長,尤其近三年台灣教育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更攀升到世界第一。

另一個國際大型引文索引資料庫Scopus也顯示類似結果。曾元顯指出,分析1996至2011年的資料,台灣教育學門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已經進步到全球第一。

針對這項結果,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兼任研究員、輔仁大學國際長侯永琪說,國內大學把如果可將特定領域的論文獨立分析排名,找出自己具有競爭力與發展潛力的方向,進而投入資源為教師增能與改革課程,並非壞事。

教部:引用次數參考就好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台師大提出新的論文引用次數統計方法,發現台師大教育學門論文引用次數全球第一,中央大學的數位學習論文量世界第二。但教育部次長陳德華對大學瘋論文排名感到憂心,他表示,新的論文排名系統是學者的研究成果,建議當成研究,不應過度強調。

fsj 提到...

投縣國小新生 今年跌破4千人

【聯合報╱記者張家樂/南投報導】2013.08.27

配合台灣燈會,中興新村的國中小學今天開學,但南投縣今年國小新生人數跌破四千大關,全縣僅剩3793人,全縣的小學生人數,也比去年減少2000人。目前全縣有96所國小,全校僅六班,縣內的小學,新學年將減少45班。

議長何勝豐建議縣府,重視小校裁併。他說,有些迷你小學,每班的人數是個位數,若縣府備專車接送,載學生到另一所學校,既可省下人事費,小校的班級學生數馬上增多,有了同學競爭,學習效果較好。

教育處長黃寶園說,依南投縣國中小學整併要點,全校學生人數二十人以下,都要依狀況整併。縣內已有四所小學整併了。信義鄉神木國小已併入同富國小,自強國小調整為愛國國小自強分校,忠信國小是信義國小忠信分校,鐘靈國小成為桃源國小鐘靈分校。目前,幾所迷你小學,學生都略多於二十人,沒有立即裁併。

南投縣有些偏鄉小學,不是每個年級都有,有時畢業生離校後,就出現某個年級沒有學生,致班級數常在五班、六班間浮動。有些小學學生人數,少到快要被裁併,學生家長會即動員鄉親,採溫情攻勢,勸說村內的子弟,快轉回社區的學校就讀,致學生人數又回升了。

黃寶園走訪仁愛鄉力行產路沿線的幾所小學,他發現當地的力行、發祥和紅葉國小,雖然學生人數偏低,但因學生上下課的路況很不理想,這幾所小學都不是其他學校能替代的。原住民區的學校,不會輕言裁併。

※ 相關報導:

* 傅崐萁:明年起 花蓮幼兒園全面免費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122398.shtml

「花蓮縣國民中小學的學生人數將在3年內,從3萬4千多人減為2萬9千人左右。」縣長傅崐萁呼籲,應從教育層面著手,解決人口空洞化,讓家長能安心生育、學童安心學習,才是根本之道。

* 紐約貴族幼稚園 比哈佛難考
http://udn.com/NEWS/WORLD/WOR6/8122551.shtml

紐約最頂尖的貴族幼稚園,錄取率比哈佛還低,但為擠進這道「窄門」,家長不惜花錢給小孩補習。因此輔導幼兒玩扮家家酒以通過考試,成為一個應運而生的新興行業。

金融時報報導,紐約頂尖的私立幼稚園,一年學費高達4萬美元,但為讓子女不輸在起跑點,紐約家長仍不惜重金要把子女送進去。

....入學考試有一段內容是,幼兒得參與一個遊戲團體,老師會在遊戲過程中,測試幼兒的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緒智商。因此,輔導玩扮家家酒的專家,就是要設定情境,看小朋友如何反應,再給予改進的建議。例如每人若都得寫下自己的姓名,卻沒有足夠的鉛筆,就得學習輪流等候。

....羅特說:「錢多、注重教育的移民多、高學歷也期待子女讀好學校的家長多,形成一股完全風暴。」

* 芝加哥哭窮 關公立學校
http://udn.com/NEWS/WORLD/WOR6/8122615.shtml

芝加哥政府為改善財務狀況,將關閉多所公立學校,迫使數千名學生轉學,但不少學生此後上、下學途中須穿越危險的幫派地盤,引發當地居民強烈不滿。

由芝加哥市長艾曼紐指派的教育委員會,近日通過關閉芝加哥公立學校(CPS)學區內約50所學校,並裁減學校預算、師資及職員。艾曼紐表示此舉將幫助提升該學區教育品質並壓低政府赤字。但反對廢校者表示,削減預算及人力將導致學校難以經營。當地家長團體說:「我不知道學校要如何靠如此低的預算及師資經營下去。新進師資尚未開始教書前的空窗要如何填補?」

fsj 提到...

未來的路 瑞士學子14歲就開始找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67&pno=0

聯合報/特派記者蕭白雪、曾學仁/瑞士報導、攝影 2013.08.27

教師出身的瑞士聯邦女議員瑪麗安.史特夫(Marianne Streiff)談起瑞士教育制度之所以被視為成功模式,重點在不要存有「唯有讀大學才有出路」的想法,她說,即使職校學徒,每個關卡都要經嚴格考核,讓每個學生清楚自己知道未來要作什麼。只要有心學,永遠有再進修機會。

史特夫親自帶著聯合報系採訪團隊進入伯恩市區附近一間汽車零件廠內的職訓中心,看著十六、七歲的年輕臉龐在工廠裡跟著師傅,用雙手操作機器、作出一個又一個銷售到各大知名汽車製造廠的零件。

史特夫說,很多國家的學生實習也會到工廠,但多數國家常認為那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才會做的選擇;在瑞士,「聰明、才智高的人,也有很多人選擇技職訓練」,這就是瑞士教育成功模式。

史特夫解釋說,瑞士對於學生品質的要求非常高,不管是當技職學徒或讀大學,都要經過考試;每個關卡都要卡得很緊,才能訓練出高素質的人力。

瑞士青年失業率低,史特夫認為,因為教育系統有計畫的讓每個人從小找到自己未來方向。她表示,從七年級開始,老師會開始介紹各種不同行業,也會安排學生到各行各業參觀,讓學生了解各種職業實際上在作些什麼。

有些人到十四、五歲還不清楚未來想作什麼,每個地區都設有諮詢專家,協助年輕人找出適合自己性向的職業;透過提早訓練,讓每個人一進入社會,不會還有不知該找什麼工作的茫然感。

史特夫更談到,只要願意學習,國家隨時提供再進修的機會。她舉自己的女婿為例,年輕時選擇念技職學校,當了多年技工,但透過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理論,後來深入研究醫學儀器領域,最後還拿到博士學位。

史特夫說,瑞士的議員們對於教育幾乎都有高度共識,很少有人會要求刪減預算,議員們都清楚,投資教育對國家是件重要大事。除了政府預算外,企業要人才,也要付費,包括提供學生實習機會與師傅,或是出資由博士生的研究。政府與企業的合作,讓瑞士教育經費充裕不匱乏。

※ 相關報導:

* 瑞士成功之道 教育分流、專業追極致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64

距離琉森市區四十分鐘火車路程、面湖的麥柯昇馬達公司 (maxon motor)穩密的廠房裡,老師傅帶著技職生,製作著全球少有的精密馬達;一旁研究室裡,大批從工廠學徒再進修後的工程師,針對客戶的要求,設計出更輕、機能更強的特殊馬達。....麥柯昇高階主管說:世界上生產馬達的公司很多,但「我們不作便宜的馬達、只作高品質的馬達,因為這是瑞士的精神」。

....羅技資深經理馬克辛.馬錫尼(Maxime Marini)說,雖然法律沒有規定,但「幫助年輕人有更好機會,是企業都自覺該有的社會責任」;而且,不是只有大學能教出人才,企業提供實習機會培養出的人才,有時更能為瑞士留下重要產業。他補充說:「有年輕實習生,對企業也很重要」。

....瑞士人務實,教育制度卻很有彈性。去年奪得歐洲杯帆船大賽冠軍的瑞士美少女瑪雅.日根特勒( Maja Siegenthaler),為了確保未來謀生能力,選擇伯恩職校學習作木工;上課與實習之餘,學校還針對她的專長,安排專業體育老師加強她的帆船駕馭技術。....「用心栽培人才」,是瑞士人共同目標,政府和企業更毫無疑義地一起合作承擔起這項重責大任。

* 瑞士教育重實務 實習經歷成創業養分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66&pno=0

....原本一直住在法語區的伯恩尼曼,回想自己念書時,至少有過四次實習經驗,不但曾跟隨知名建築師,還有一次在家專作都市規畫的建築師事務所,學到都市規畫的實務操作。

在學期間雖不曾出國實習,但伯恩尼曼曾到瑞士境內人數最少的羅曼什語區實習,感受到完全不同的環境、文化和語言,高山裡的建築要求,跟他原本的經驗完全不同。

....從小到大都是在瑞士接受教育的伯恩尼曼說,瑞士的教育讓學生不只能學到理論,還有實作經驗;事務所裡的實習生,在半年實習過程中,除了跟正式員工一起開會討論、研究建案、作模型,還要跟到工地現場,讓理論和實務可以不斷交互印證。



◆ 南韓打團體戰 集體力量拉拔出優秀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70&pno=0

聯合報/特派記者魏忻忻、侯永全/首爾報導、攝影

高麗大學的圖書館自習室,室內只有翻動書頁的聲音,期末考前夕的夜晚很長,一些同學的腳步開始往外移動,現在是晚上八時,學生會公告發放消夜的時間。今天準備的是甜甜圈和咖啡,一人可領一份。

第一次看到學生會發消夜時,高麗大學博士班的台灣學生陳亦伶非常驚訝,後來才知道,準備考試期間,學校圖書館廿四小時開放,學生餐廳每天早上還提供免費的營養粥。對於K書到天昏地暗的學生來說,這樣的補給實在貼心又夠力。

浦項工大校長金用民說:「學生是大學最寶貴的資產。」學校有義務給予學生最好的環境。駐韓代表處教育參事曹培林觀察,近年韓國人在學術成就上取得不錯的結果,主要是善用集體力量,而學校全力支援,更讓韓國大學生有絕佳的念書環境。

這一點,在南韓攻讀學位的台灣留學生有深刻體認。在延世大學攻碩士的杜彥文認為:「韓國學生並沒有特別聰明,但他們就是很會運用資源,然後用團隊力量。」

陳亦伶說,在台灣,研究生大部分都獨立研究,不太有聚會或交流。她分析:「南韓學生在政府、學校支持下,即使不怎麼優秀,也能透過集體力量拉高水準。」相較之下,台灣學生缺乏有系統的資源,即使本身比較優秀,單打獨鬥卻可能不如韓國人。

杜彥文舉例,南韓所有學術期刊資料,幾乎都可以在RISS(www.riss.kr/index.do)直接下載,上網都看得到,但在台灣,卻要到圖書館複印紙本資料。

陳亦伶說,在台灣,如果需要其他國家論文資料,大學經費有限,沒有購買其它國家的資料庫,研究生只能私下透過認識的老師或同學幫忙,但未必能夠取得。在韓國,即使學校圖書館沒有的外國學術期刊,只要付很便宜的費用就可以複印,非常方便。

杜彥文曾推薦延世大學圖書館買書,「大約兩三周後,書就來了。」同樣的情形,在台灣可能要等上兩到三年。

曾在梨花大學擔任交換生的廖永豊認為,論文取得難易,視學校而論,「好的學校相對經費較充足,取得論文就會比較容易些。」今年在漢陽大學國際貿易所取得碩士學位的吳芝安則說,在南韓,商學類外文論文建置不如文史類完整,但只要韓文書寫的論文,一律都可上網查詢。

韓國人是團體行動的動物。廖永豊說,韓國人群聚是很普遍的現象,「大家都怕落單,所以特別容易從眾。」

陳亦伶說,韓國學生習慣一起寫功課、參加讀書會,利用課堂以外時間,一起讀某本書、討論,結束後老師請學生一起去吃飯、喝酒,又會再聊聊。這樣下來,同一指導老師學生間的論文題目,彼此都知道,看到相關資料還會幫忙搜集,學長姐也會幫學弟妹看論文,團體行動讓南韓學生的力量加成。

※ 相關報導:

* 南韓翻身契機…企業砸錢 高教大換血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68&pno=0

中研院長翁啟惠曾說,在整個亞洲國家中,韓國是台灣最該擔心的敵人。

....「英國高教評鑑機構(QS)」以「南韓高教奇蹟持續」為題,稱許韓國的大學在過去五年優異的表現,「不但是區域性,也是全球性的楷模。」

....南韓最著名的兩所理工大學,由政府出資成立的KAIST(南韓科學技術院)成立於一九七一年;浦項鋼鐵創立浦項工科大學則在一九八六年。文化大學韓文系兼任教授林秋山觀察,這兩所理工型研究大學成立,成為南韓訓練高科技人才的基礎,也改變了南韓高教的生態。

一九九九年起,「BK 21計畫」啟動,更把南韓高教推向高峰。

「BK 21計畫」是韓國有史以來政府投資最大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教育部高等教育政策局長朴春蘭解釋,透過財政支援,使碩博士學生無後顧之憂在研究上。十二年來,總經費超過卅億美元。

在浦項工大攻讀博士的大陸留學生鄒婧曾參加BK 21計畫,她在碩、博士期間的工資都由此計畫支付....BK 21計畫無法補助所有教授和研究室,更多補助來自追求知識經濟的南韓企業。

....浦項工大校長金用民認為,過去四十年來,美國已培養出很多科學優秀人才,南韓不應該只是追隨者,應該培養更具實力的全球領導人,這必須靠多學科融合或系所合作來達成。浦項工大的大學部,去年開了「創造性資訊產業融合學系」,學生必須合併修習電腦、數學、生物等。金用民說,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培育出像賈伯斯這樣的天才。」

* 「法人化」首爾大學有錢挖諾貝爾獎得主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71&pno=0

法人化後,首爾大學財務自主,彈性調整教授薪資與任用,除了挖角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Thomas Sargent及其研究團隊外,更致力國際化,希望爭取更多外籍老師任教。

fsj 提到...

賴國大學招考 2.5萬人全落榜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3.08.28

「賴比瑞亞大學」今年的大學入學考試破紀錄,將近兩萬五千名考生全數落榜,這意味九月開學時將不會有任何新生。

賴比瑞亞只有兩所國立大學,賴比瑞亞大學是其中之一。校方說,考生缺乏學習熱忱,連基本的英語程度都達不到。

賴比瑞亞十年前才結束內戰。許多學校缺乏基本教材,教師素質低落。總統瑟利夫最近才說,教育體系仍然「一片混亂」,亟待改進。

這次每一名考生都繳了約台幣七百五十元的應考費用。考生說,這結果難以置信。

教育部長艾摩妮亞‧大衛—塔培說,會跟校方討論這次的特殊情況。賴比瑞亞大學表示,會堅持入學標準,不會因而改變規則。

※ 相關報導:

* 教長:大學整併 短期內161→150所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83&pno=0

聯合報願景工程近日推出「為青年尋路」的第三部曲「高教轉骨」報導,為大學退場建言。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回應指出,要關掉大學不是那麼容易,短期內希望靠整併等方式,把國內大學數從一百六十一所減為一百五十所;教育部也會協助學校到外國找學生。



◆ 印度全球最大學校 一千個班級

自由 2013.08.28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Lucknow)的「城市蒙特梭利學校」(The City Montessori School,簡稱CMS)擁有多達1000個班級、4萬7000名學生,以及包含教師、行政人員、校車司機、清潔人員等共3800名員工,如此驚人數量,也在今年正式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成為全球最大學校。

今年75歲的干地(Jagdish Gandhi)與妻子在1959年創辦CMS,當年只有5名學生。憑藉建立口碑與他人推薦,CMS入學人數逐年增加。干地說:「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會成為最大的學校,人數甚至超過許多城鎮人口。」

CMS未接受政府補助,且因堅持「每個孩子都有受教權」,從不拒收學生,學費也相當低廉,低年級生每月學費1000盧比(約453台幣),高年級生則是2500盧比(約1133台幣)。

過去14年CMS的規模增加一倍,在勒克瑙市就有20個校區,CMS校長、也是干地的女兒金東(Geeta Kingdon)說,如果全校師生要同時聚會,得出動1000輛巴士,全市交通一定癱瘓。

現年14歲的CMS學生谷普塔說,「在全世界最大學校就讀的好處,便是可以結交許多不同個性和興趣的朋友,但要比同儕出眾卻是個挑戰,若不加倍努力,就只能和其他幾千名學生一樣平凡。」

CMS今年獲金氏世界紀錄認定超越菲律賓馬尼拉擁有近2萬名學生的瑞札爾高中(Rizal High School),成為全球最大學校。CMS教育的特別之處,包括要求學生學習世界和平的真諦,也讓CMS成為全球唯一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獎的學校。

※ 相關報導:

* 蔣偉寧:絕不讓弱勢生 為學費傷神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3644

家扶基金會前天開記者會,指弱勢生擔心開學繳不起註冊費,得在暑假剝牡蠣賺錢。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強調,現行低收入戶學生學雜費全免,但不排除有弱勢生無法取得低收資格;教育部將全面檢視扶弱措施,如經訪視、真正有困難的學生,將有更彈性的補助。

* 國中小快開學 缺百餘名教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ug/28/today-center8.htm

國中小學再過兩天就開學,全縣初估尚有百餘名代課、代理教師「找嘸人」,加上鐘點教師也難聘,家長擔憂影響學生受教權,教育處長邱孝文表示,各校已積極辦理代理教師甄試,至於鐘點教師問題,將積極商請老師超鐘點因應。

* 互助互惠 屏教大、15國小簽約合作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124957.shtml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和高屏地區等15所小學,昨天共同舉行「專業發展學校」簽約儀式,大學及國小雙方,從互助互惠中學習,精進國小老師的教育專業知識,並提供屏教大的師資生,更良好的實習環境,創造教育雙贏。

fsj 提到...

幼兒補習 禁學第二外語、數學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13/08/29

許多小孩從幼兒就開始補習,學習第二外語、數學等,未來將被禁止。為了維護幼兒身心健康,行政院上午通過補習教育法修正草案,規定補習班要招收未滿6歲幼兒,課程內容僅限有助幼兒身體律動、藝術才能為範圍,違者最高可處新台幣50萬元罰鍰,並可連續處罰。

同時,為了避免補習班惡意倒閉,影響學生權益,草案也規定,補習班最長一次只能收取6個月費用。

行政院長江宜樺院會中聽取報告後表示,希望透過草案條文的文字修正,將部分團體認有負面影響的疑慮降至最低,以符合社會需要。

草案中指出,幼兒園的教保服務,與一般補習教育增進生活知識與技能教育的目的有別。為了保護學齡前幼兒身心發展,增定補習班招收未滿6歲幼兒,「應以辦理有助於幼兒身體律動、藝術才能之補習教育為範圍,以活動及實作方式進行」,同時需報所屬縣市政府核准。 至於身體律動、藝術才能的範圍及認定基準、上課方式、時數等規定,交由教育部訂之。

未來業者要申請設立招收未滿6歲幼兒補習班,必須向主管機關申請設立許可;課程若違反規定,將可處負責人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可以按次處罰,直到改善為止。



◆ 明開學 北市圖推薦60本繪本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3.08.29

周五就要開學,台北市立圖書館為推廣閱讀,舉辦「閱讀起步走-小學新鮮人的書單」書展,共推薦60本兒童繪本,要讓剛入學的小一新生,就能愛上書本、喜愛閱讀,並當作家長、老師選書的參考,這些繪本在各市圖分館都借得到。

市圖秘書王淑滿表示,這60本繪本內容以友情、親情為主,也有動物、環境教育的內容,用豐富的圖案代替文字,也方便親子間互動。她說,繪本的文字內容不多,大多都是圖案,主要是考量剛升上小一的學生認得的字不多,也不會造成學生負擔。

這次入選書有各國的繪本,王淑滿表示,像「小火車做到了」,是美國最著名、最受歡迎的兒童圖書之一。幾十年來,銷售已達上百萬本,書中不斷重複的句子「我想我可以」,鼓勵學生相信自己只要願意就能做到任何事。

「湯姆的服裝店」介紹裁縫師這個行業;「我們來做好朋友」講述蛇想要交朋友,但其他動物都害怕牠,蛇以為自己看起來很討厭,決定當一條溫柔又親切的蛇;這些都是充滿想像又生動活潑的繪本。

書展時間9月1日至30日,詳細書單內容可至市圖首頁http://www.tpml.edu.tw/「好書通報」>「主題書展書單」查詢。



◆ 七股樹林國小 把蘭花園變圖書室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七股報導】2013.08.29

推廣書香校園,七股區樹林國小利用廢棄的蘭花園打造小型圖書室,獲得家長會支持,包商陳金龍「半買半送」虧本承包,學校小朋友也開心當起小幫手,攜手打造「悅讀」新樂園。

「這是社區溫馨人情味展現,在一般都會區不易遇到。」樹林國小校長郭耿舜說,學區居民大都務農或從事養殖業,家境小康,為讓學校閱讀空間更舒適,家長支持學校將廢棄蘭花園闢為小型圖書室,家長會長王俊傑率先認捐3萬元,多名家長委員也樂捐,不過仍不足20多萬,還好包商陳金龍獲知也慷慨相助。

郭耿舜表示,學校找了多家包商訪價,30多坪空間搭建成簡易圖書室,包括鐵架、桌椅、窗戶估計至少要50萬元,陳金龍獲知學校用途,二話不說趕工搭建,希望趕上開學提供學生們閱讀空間。

對接了虧本生意,陳金龍笑說,「想像看到學生享受閱讀的喜悅,就有無形的成就感。」

多名學生利用暑假尾聲幫忙清理環境,看到圖書室外觀已有雛形,將升小六的林嘉誠開心地說,「學校就要有新的圖書室,對開學很期待」。



◆ 美感教育項目 興建泳池也算?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3944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3/08/29

教育部公布「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總計匡列42 億元預算,其中多達35億多元是既有政策「舊瓶裝新水」,新增經費僅6億左右。包括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樂活運動站、興建泳池、補助學生參觀運動賽事、教學卓越獎及校長卓越領導獎,都列為美感教育推動項目。教師團體質疑,撕掉舊標籤再重新貼標籤,就算新政策嗎?

美感教育五年計畫包括81項子計畫,其中有53項是現有政策。包括補助大專生出國參加競賽、補助樂齡教育活動、原住民教育、國際學術教育交流、兩岸及港澳交流活動等,都是行之多年的政策,新增項目只有28項。

雖然計畫中每年新編450萬元推動藝文團體到中小學展演,但一年僅30場次,對照全國近4000所中小學,終究是杯水車薪。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吳忠泰批評,教育部推美感教育就跟十二年國教預算一樣,把很多現有政策重新貼標籤,就當新政策,作法很可議。並批評興建泳池也算美感教育,「是要鼓勵水上芭蕾嗎?」

教育部師資藝教司副司長劉淑芳解釋說,「美感教育無所不在」,中長程計畫必須結合現有政策來融入美感教育,以發揮更大效益。

師資藝教司綜合企劃科科長徐振邦說明,未來新建泳池必須融入美感設計,希望在運動的同時也能體驗美感。他強調,美感教育是一種國民素養和生活美學的實踐,會配合十二年國教推動國高中「美感教育體驗課程」,提升中學生對美的敏感度和鑑賞力。被問到為何觀賞運動賽事也算美感教育?徐振邦指出,觀賞運動比賽,學習運動家精神、勝不驕敗不餒,也是廣義的美感。

fsj 提到...

11歲神童上大學 書包太重拿不動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9日電】2013.08.30

就像一般11歲的小男孩一樣,卡森‧惠友 (Carson Huey-You)喜歡打電玩、看電影,與弟弟打鬧。他也會用鋼琴彈奏古典音樂,會講中文,更熱愛量子物理學。

這個小神童剛剛上大學,成為德州基督教大學 (TCU)歷來年紀最小的學生。

上大學第一個學期,他修了物理學、微積分、歷史和宗教四門課,可是開學第一個星期他碰到的最大難題,就是拿不動裝滿厚厚書籍的背包,得靠母親幫忙。畢竟他才4呎7吋高,體重75磅。

他的母親克拉蕾塔 (Claretta)一直在學校陪著他,與他一起上課,晚上則返回他們在達拉斯─福和堡的家。

卡森兩歲就會看書,三歲會乘除法,五歲就上八年級。今年5月他以學業總平均4.0,從德州葡萄藤市私立的Accommodated學院畢業,成為畢業班學生共同致詞代表。

他SAT考了1770分,10歲開始申請大學,並碰到一些有趣的挑戰。TCU 招生主管說,他無法上網填各種申請表,因為他的出生日期顯示他年紀太小,學校的電腦軟體拒絕接受他的申請。

他在申請大學面談時當場彈奏貝多芬的「歡樂頌」。他坐在鋼琴前面,腳幾乎還碰不到地面。

他五歲就會做初級微積分,並藉此放鬆身心。他說:「解開題目豁然開朗的感受,會讓你想繼續鑽研下去。」

他想成為科學家,預計16歲從大學畢業,希望20歲拿到博士學位。

他的父親,原來是飛行員的安德瑞‧惠友說,他並沒有強迫兒子這麼早就申請大學,反而努力想留住這個天賦極高的兒子。

他說,提早上大學是卡森自己的選擇,他們只是努力尋找最適合他的學校。

卡森的弟弟坎南 (Cannan)也天資非凡,才七歲就已唸八年級,預計13歲就能夠從高中畢業,可能成為另一個大學神童。



◆ 學者喊「禁得好」 家長罵「管太多」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沈育如、王涵秋/台北報導】2013.08.30

教育部禁止六歲以下幼童上補習班學英文、珠心算,有的家長痛批管太多,要教育部拿出研究證明六歲以下幼兒不宜學英文;但也有家長、學者贊成這項禁令,甚至建議小學三年級以前都不應補美語,以免連中文都學不好。

家有三歲兒的家長徐偉表示,只要孩子有興趣,想學什麼都可以,教育部不該禁止幼兒補英文和珠心算,「實在管太多了!」

「很贊成,這樣才符合孩子的天性。」有六歲兒子的張媽媽表示,孩子年紀小,用律動、輕鬆的方式學英文,比死背、拚命抄寫有效。兒子張小弟說,不喜歡去補習班學英文,在家和媽媽用英文玩遊戲比較開心,學的也比較多。

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反對幼童太早學英文,廖咸浩認為教育部立法的精神是對的,學齡前的孩子連中文都說不好,為何本末倒置?他建議把禁止補習英文的年齡上修到小學三年級,應等母語學習穩定了,再學另一種語言。

全家盟榮譽理事長謝國清也贊成禁令,但擔心地方查緝人員不足,影響執行成效,他建議可獎勵民眾、志工檢舉違規補習班。

※ 小時候補一堆,長大都忘光了。

* 未滿6歲娃不准補美語 只能教律動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130840.shtml

行政院會昨天通過「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修正草案,明定補習班招收未滿六歲幼兒,「應以辦理有助於幼兒身體律動、藝術才能學習為範圍」。未來像美語、珠心算、作文、速讀班等都不能招收幼兒,違者最高可罰五十萬元、且可連續罰。

....政院官員解釋,依據條文,並非連教唱幼兒英文歌都不行,例如律動班以英文兒歌為旋律、動作搭配歌詞,老師順便講解歌詞應無妨,畢竟主要學習內容仍在律動而非英文;不過,仍須由教育部訂出全國一體適用的基準。



◆ 新市國小爬坡式跑道 全國首見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4032

【聯合報╱記者吳文良/新北市報導】2013/08/30

新北市政府耗資4億多元,於淡海新市鎮興建新市國小,昨天完工啟用,5百多名師生將於今天開學。新北市工務局表示,這座全新國小已取得「綠建築」9項指標的鑽石級候選證書,還有國內首座爬坡式跑道,能增進學童體能。

教育局表示,淡海新市鎮發展迅速,估計將入住30萬人,為滿足因人口增加而產生的教育需求,2008年起籌設新市國小。校長林建棕表示,新市採用全新校舍、校園概念,連操場都不是平坦的紅色場地,而是有高低起伏,甚至跑道顏色都富含「淡海」意象的淺藍色。

工務局表示,新市國小基地近2萬6000平方公尺,建物面積5700多平方公尺,地下1層、地上4層,於去年2月開工,校舍、校園符合「綠建築」,包括生物多樣化、綠化、基地保水、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水資源、汙水與垃圾改善、室內健康與環境等9項指標,最近可送內政部營建署審議認定為「鑽石級」的綠建築。

工務局長高宗正表示,新市有生態密林、日常節能設計、雨水回收再利用、生態池、教學農園等,是環保、低碳、生態學校。

此外,校園結合社區活動,設置開放運動場、圖書館與多功能教室等,在學習方面規畫了滿足多元學習的創意空間配置,培養樂在閱讀的教室學習角落,及滿足好奇想像的生態密林。

原住美國聖地牙哥的家長廖絲涵表示,為了讓孩子讀新市國小,他們全家到淡海新市鎮租屋,她和丈夫都希望3個孩子能「浸潤」在全華文的學習環境裡,這所全新學校可是他們在網路搜尋好久,並且計畫許久才決定就讀的。



◆ 我有話說-5年500億 錢用哪去了

【徐九華/台大教授】2013-08-30 中國時報

報載教育部擬逐年遞減「大學5年500億計畫」第二期經費,2017年起的第三期預算更腰斬剩半。消息一出,各頂尖大學瞬間籠罩在吐嘈與怨念的愁雲慘霧中。不過在跳腳的同時,請各校行政主管們先回答:錢究竟用到哪去了?置身稅制洪爐、熬煉出民脂民膏的納稅人,有權知道。

台大和交大主事者同聲怨嘆: 「規畫好的蓋大樓和研究計畫難以執行;儀器很貴,1台就要7、8千萬;沒錢留住好老師、更不可能到國際上搶人才。」納稅人要問:久遭譏諷為工地的台大校園,除了校門口不知出現何種怪獸的洞洞館舊址外,還有什麼地方可以興建大樓?椰林大道?還是索性填平醉月湖?貴重儀器每台動輒數千萬甚至逾億,然而數十年來,各大學早已獲得政府其他資源之挹注,建置出國際名牌貴儀陳列室;台灣各地蚊子館固然所在多有,大學的「蜘蛛貴儀室」也不遑多讓。主管們與其喊窮、沒錢買儀器,何如反躬自省?檢討貴儀的使用率,統計產值,同時落實共用規則。

至於研究計畫、或留或搶人才?前者大學有義務說清楚,後者則是偽議題。譬如至今已獲兩百餘億的台大,每位分到數百萬、逾千萬的教授和研究員,除了分內的發表論文和指導研究生外,究竟做出哪些利於國計民生的貢獻?台灣教授薪資固然低於鄰近各國,但請讓數據說話:近年來總計有多少人跳槽外國?畢竟將原有基礎和家庭連根拔起,移植國外,重建調適,談何容易?更何況學者們自有其價值觀與成就感,念茲在茲者絕非個人薪津而已。

換個角度請問:從國外高薪搶回來的眾多人才們,對台灣的付出和貢獻是否等值?至於花大錢送年輕教師到諾貝爾獎大師研究室鍍金沾光的舉措,動機已不可取,結果更貽笑大方。

fsj 提到...

我們校園教材天然 但新生才1人

【聯合報╱記者范榮達、蘇木春/苗栗報導】2013.08.31

國中、小學昨天開學,受到少子化衝擊,苗栗縣有2所學校沒有國小新生入學,另有5所僅有1或2人,學校人數雖迷你,但校方希望打造特色校園,讓學童快樂上課學習。

苗栗縣政府教育處統計,昨天全縣國中、小學開學,國小一年級新生從去年入學4882人,略減到今年的4869人,不過,學生分布似有城鄉差距趨勢,包括2所沒有新生,1所1人、4所2名學童,7所學校都在偏鄉。

三灣鄉大河國小去年有4名新生,今年僅有1人,全校也只有13名學童,校長紀介五認為相對教學品質高,課程安排較彈性,只要學生課業不懂,就能立刻提問,獲得解決,加上豐富生態環境,學童有完整的「天然教材」,都是市區學校比不上的。

校方利用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捐助的相機,學童人手1部相機學攝影,透過藝術與人文課程,讓他們用鏡頭以不同角度看世界,訓練觀察力,並邀請校外講師分享經驗,培養不同興趣,也打造學校特色。

唯一的新生江橋飛家住學校旁,只要校方辦活動她都參加,第一天上課,很快跟學長姐打成一片,也跟導師熟識,沒有一絲羞怯,「上學很好玩!」江橋飛說,感覺自己長大到學校上課,希望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雖沒有同學,但下課就能到其他班級找哥哥、姊姊玩。

苗栗市文華國小及公館鄉五穀國小等校為新生辦活動,文華國小校長陳正忠等人巧扮耶誕老公公送報福氣球給新鮮人,並準備「圓滿小紅包」和「閱讀小提袋」見面禮,新生上課第一天都興致勃勃。

公館鄉五穀國小迎接新生,校長黃善華等人一早在校門口,贈送入學禮,期許從所代表的意義中,獲得學習成長,許多家長帶著新生報到敲大鑼,象徵國小生涯好的開始。

※ 相關報導:

* 英國混血2小學生 回媽咪部落讀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ug/31/today-south5.htm

受少子化影響,不少學校入學新生僅剩個位數,尤其對原鄉學校衝擊最大,但來義鄉古樓國小今年卻有個放棄在英國求學的小一新生盧軒傑,立體的五官及白皙膚色在一群新生中特別醒目,學校表示,透過文化差異讓孩子們多元學習,小朋友在英語、國語及族語的三語環境下成長,有助於提升未來的競爭力。

* 自製兒歌專輯 紅到大陸東南亞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8132903.shtml

弘光科大幼保系畢業生許庭瑜、李旻蓉、蔡蓁蓁自組音樂工作坊,3人發揮專長,製作1張兒歌專輯「從心出發」,從寫歌譜曲到拍MV一手包辦,獲國內幼教業者好評,還紅到大陸、泰國及新加坡,初試啼聲就有好成績。

....李旻蓉說,為貫徹愛地球的創作概念,專輯包裝只用1張紙就完成,原本只想將兒歌專輯當成畢業作品,但老師及幼托業者很喜歡,鼓勵她們拍MV,為壓低成本找素人擔綱,但成品讓3人自豪:「效果不輸專業歌手」。

* 動手玩科學 入圍教學卓越獎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4227

國立竹山高中兩年前,在自然組課程中讓老師帶著學生研發闖關關卡,讓學生透過玩來學習科學知識,學生增加學習興趣,連續兩年的科學競賽,都得大獎,有些學生因此種教學方式,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大幅進度,遠遠超過預期,該校因此而入圍今年教育部的教學卓越獎。

* 至善高中「女性當家」 團隊年輕化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132841.shtml

....至善高中學務、教務、總務、會計、實習、輔導、人事主任都是女性,平均年齡更在30歲以下。簡玫瑛表示,這也是董事會目前的政策,希望能讓教學團隊年輕化,與學生想法更為貼近。



◆ 開學了!宜蘭推動食農教育 學童歡喜栽種

【聯合報╱記者羅建旺、廖雅欣/宜蘭縣報導】2013.08.31

宜蘭縣百所國中、國小昨開學,各校舉辦具有特色的新生進學禮;而本學期起,每周有1天要吃有機蔬食餐,昨天開學第1餐,育才國小吃有機米飯,校園農園由學生種萵苣,開辦食農教育課,收成後為午餐加菜。

縣府落實「學校午餐在地食材推廣計畫」,全縣1百所國中小學的午餐,須選用在地食材,兼顧營養與合理成本,每餐單價32元到35元,供應3菜1湯,每周2到3餐有水果,本學期起,每周至少有1天要吃有機蔬食餐。

宜蘭市育才國小開學第1天的午餐,學童吃有機白米飯,縣長林聰賢與學童共進午餐,6年級的張姓女學童說:「味道還好啦,不過更健康!」

校園也開闢農場,學童戴斗笠,拿鏟子種萵苣苗,林聰賢也下田,要學童好好照顧蔬菜,使用有機農法,不要用農藥,可能要抓蟲,對土地與自己更健康。

「食農教育不只是農業,而是環境教育!」林聰賢說,宜蘭以農立縣、以環保立縣,推動食農教育,讓大家認識食物、知道怎麼吃會健康,選用在地食材,減少食物旅程,每周1餐有機餐,至少主食是有機食品,為學童吃的安全把關。

各校進學禮都有特色。80名成功國小新生,手持學校發的機票,通過「登機門」,登上「成功航空」的「成功號」,校長賴尚義扮機長,校護及老師扮成空姐迎接新生。賴尚義說,成功國小結合學校願景與國際教育,以「學習啟航」為主軸,從1年級起推動語言等國際化課程。

五結中興國小邀第1屆校友參加新生進學禮,這群已當阿公、阿嬤的學長姐帶領16名新生種下木麻黃;學校也製作16片陶板,由學長姐與新生,一起印手模,第1屆校長陳榮楷說,「希望中興精神永遠傳承!」

國立宜蘭特殊教育學校舉辦蘭嶼羅漢松種子栽種的進學禮,希望學生能像蘭嶼羅漢松,保有持續學習、樂觀面對生命的心,「永久事業」的助學人,也送給每名學生1個「永久寶寶書包」勉勵他們認真學習。

fsj 提到...

台灣廉價菁英教育 削弱競爭力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85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2013.09.02

台北市建國中學,堪稱國內明星高中之最,來自各地的三千八百名菁英學生,齊聚九十二個班。不過,這所最頂尖的高中,每年添購、維修教學設備的預算,只有一○八萬元,所以學生至今還在用美援時代的實驗桌。

前一陣子,建中校長陳偉泓到韓國參訪,看到韓國政府傾全力培植少數菁英高中,故步自封的台灣,遠遠比不上。

陳偉泓舉例說,南韓科學技術院(KAIST )附屬高中一年只招收一百四十名學生,預算卻是一般高中的卅倍。校內實驗室多達十九間,有奈米等級顯微鏡、風洞實驗室等先進設備,而且四名高中生就有一位大學教授指導作專題研究,以培育諾貝爾獎得主為目標。

....陳偉泓說,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建中至今未收到任何一筆額外經費,連高中優質化補助,也因建中已被視為「優質」,而失去資格。

....不過,陳維昭指出,大陸輿論對於培育少數超常班學生,看法兩極化,認為並未培育出多了不起的人物。

陳維昭認為,只要政府給頂尖大學豐富的資源和好的環境,不用專案培養,就可培育菁英人才,如同美國的哈佛、耶魯或英國的劍橋、牛津大學,都是政商領袖或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

....大學要如何才能培養出菁英?陳維昭認為,首先,一定要聘到大師級的學者,教大一物理等基礎課程,帶領學生早一點進入學術的殿堂;其次,大學課程也應該更多元化、彈性化,必修課不用排得太滿,讓學生多方探索性向;也應鼓勵學生早點參與研究,並透過社團活動,培養領導、溝通、合作等軟實力。

不過,佛光大學校長、教育部前部長楊朝祥認為,社會由不同人分工組成,所謂的「菁英」,不應只限會念書的人,應該更多元,從政治、創新研發、文化藝術,到擅長動手操作的人,都應發掘天才,讓他們發光發亮。

....陳維昭說,用人的企業,也應負起培育菁英的責任,最好的方式,是由產學共設研究園區,一起切磋交流,企業可資助師生研究,大學也能協助企業創新研發、解決問題,例如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就有個「世紀園區」,包括IBM等大公司都在此蓋大樓,產學互動密切,形成雙贏。

※ 相關報導:

* 浦大敢投資 師生比約一比三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90&pno=0

韓國有句諺語:小馬要送到濟州島,小孩要送到首爾。但建校僅廿七年、距離首爾三百六十公里的浦項工大,在許多國際排名打垮一堆位於首爾的大學,成為世人無法忽視的存在。

....北京科大畢業、攻讀浦項工大材料科研究所的田兆墨觀察,「這邊的學生都很拚命,基本上是早十晚十,早上十時前一定出現在實驗室,但晚上十時以後,不一定可以回去。」

....浦項工大大學部每年僅招三百廿位新生,全校師生比為一比三;二○一二的年度預算三點三億美元,每年平均投資每名學生九萬美元,是全南韓最高,幾乎是其他大學的五倍。

* 「博雅」實踐者 腳踏文理多條船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86&pno=0

....國內包括東海、清大、政大等大學近年引入西方的「博雅教育」,強調透過強化文學、物理、歷史、微積分等文理基礎課程,協助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年多前,政大費一番工夫,找了當初協助創立香港科技大學並擔任創校副校長的錢致榕到政大,藉由推動博雅學程,進行「人才培養實驗」,希望培養出兼顧文理的多元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想替畢業生的「就業迷航」尋找藥方。

選修「博雅書院」學程的政大生,須先通過面試,且大一、大二要修完日常物理、幾何與天文、世界文明與歷史思維等廿學分的課程。而且「一定要住校」,回宿舍後仍要進行小組提問、討論,推行「離開教室後還要繼續學習」。大三、大四的學長姊,則可申請繼續在書院擔任課程助教。

四年來,政大培養出近百位博雅教育實踐者;七月間,首次有博雅書院畢業的學生離開政大。錢致榕欣慰地說,從學生談吐就可看出他們和其他學生「不太一樣」。

* 德國大學生 企業實習列必修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87&pno=0

....德國大學通常會與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實習缺,但學生要自己去申請,有些實習缺,企業付薪水、工作條件佳,競爭格外激烈。史坦巴哈說,因為學生申請實習,不一定馬上就能得到機會,因此多半是第三、第四學期進行實習,並且在畢業前最後一科考試前,繳交實習證明。

德國的工業人才教育分三類。最上一層是大學,學習研發和創新,要有點子;下一層是技職大學,把大學生想出來的技術、點子,加以應用;最下一層培訓工匠,把應用的東西實作出來。

* 頭頂三星光環…企業要什麼 成均館就教什麼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89&pno=0

....從成均館建立算起,至今六百一十五年,成均館大學以亞洲最古老的大學自居,這所老學校在三星集團於一九九六年進行資金與技術投資後,注入新活力。根據QS二○一三年亞洲大學排行榜,成均館大學排行廿一,剛好超越台灣排名最高的台灣大學。

....首爾京畿道水原市是韓國最大企業三星集團所在地,也聚集許多其他大企業及中小企業,有韓國科技谷之稱。校長金峻永自豪說,水原校區大部分系所的教學、研究都與產學合作關聯密切,除了三星集團,成均館大學也為廿家企業提供量身打造式課程教學,培育企業所需人才。三星集團是最主要的合作對象,不論人文或理工學科,三星集團要求必須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學用合一」,使大學教育與企業實務發揮「一加一大於一」的綜合效應。



◆ 14歲前不會ㄅㄆㄇ 她考上中山女高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3.09.02

中山女高高一新生李祐齊兩年前父親赴大陸經商失敗、罹癌過世,母親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14歲才回台接受本地教育,家道雖中落,但她不畏困境,今年仍以基測成績389分錄取中山女高。

「工廠倒閉、父親、外婆接連過世,所謂的屋漏偏逢連夜雨就是如此」,李祐齊表示,一出生父親就舉家遷往上海,投資大理石工廠,但在四年前,父親工廠被迫搬遷到郊外、接著倒閉,偏偏此時媽媽出現心臟和關節的疾病,全家才又搬回台灣。

李祐齊從小在上海接受教育,14歲前根本不懂何謂正體中文字,李祐齊說,她只會拼音和簡體字,連注音ㄅㄆㄇ是什麼都沒聽過,更別說如何書寫正體字,兩年前才回到新北市淡水正德國中就讀。

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李祐齊說,自己利用在照顧癌末父親住院的那個暑假,抽空抄寫報紙,每行字練習10遍以上,盡她最大的努力,短短2個月內,讓自己中文程度趕上同學。李祐齊平時會投稿到周刊及各報社,賺取稿費來貼補家計,減輕家中負擔。

中山女高表示,新北市私立八方雲集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知悉祐齊家庭處境後,決定資助她從高中到大學畢業的學費(高中階段每學期1萬元)及生活費(每月5000元),協助她專心向學。

※ 相關報導:

* 學者:陸交換生來台 鬆到沒限制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4448

台灣開放陸生來台攻讀正式學位已兩年,每年限兩千人,還招不滿;反觀大陸交換生,從兩年前的五千人,到今年已有一萬五千多人,明年更上看三萬人。學者質疑,陸生政策「對學位生管太嚴,對交換生卻鬆到沒有限制」,審查標準失衡。

fsj 提到...

王美玉專欄-周美青投入拯救浮士德計畫

【本報訊】2013-09-02 中國時報

周美青應該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獨特的第一夫人,除非必要,很少和馬英九同台露臉。她努力做自己,本來在職場上是經濟獨立自主的新女性,但因為丈夫當總統,選擇退出職場,全心全力做公益。

沒有穿金戴銀、不享受總統夫人的名流生活,穿條牛仔褲天天往鄉下跑,足跡踏遍了原住民的部落、偏鄉學校、監獄,為弱勢孩子、社會邊緣人、收容人朗讀、送暖,孩子叫她「周阿姨」或「周老師」,每一次出現,她的要求就是低調。

8月馬英九出訪加勒比海邦交國,美國高規格讓他風光過境紐約、洛杉磯,周美青沒有打扮得光鮮亮麗的隨行。因為她也出國了,跑到英國陪「當代傳奇劇場」出席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總統夫婦都當空中飛人,一個拚外交,一個拚文化。

事實上,周美青另一個身分是積極扮演台灣的文化大使,她常常以志工身分陪伴藝術團體出國訪問、表演,因為有第一夫人隨團,讓表演團體在國外受到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她勤練打擊樂器,為著就是參加朱宗慶打擊樂團,並隨樂團出國表演,推動文化外交。

今年初,在一個濕冷的下午,她穿著雨衣、彎著腰和來自各地的志工幫「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排椅子,那場表演志工排了五千張的椅子,晚上演出時雖然下雨,觀眾還是爆滿,風雨中看著舞台上演出者揮灑汗水的表演,為著就是孩子臉上的一抹笑容,坐在台下的周美青深受感動,第一次參與紙風車的活動後,她主動關心接下來的活動與募款情形。

最近她幫紙風車募款,支持拯救少年浮士德計畫的反毒劇場,這個劇場是計畫到全台900多所國中校園,用表演藝術來宣傳反毒。周美青出錢出力的幫忙,唯一的要求還是低調,不曝光。她幫忙募款,協助紙風車有經費到學校,透過藝術表演、反毒品劇場,告訴孩子毒品千萬碰不得。

拯救少年浮士德反毒劇場是以中古歐洲浮士德為了追求青春、歡愉,與魔鬼交換靈魂的故事,對照台灣青少年為了追求刺激,一旦接觸毒品,他們就像浮士德一樣,渾然不知自己已經走上了毀滅的道路。

台灣毒品氾濫,已經進入校園,嚴重危害青少年,根據統計,青少年犯罪總人數中,將近6成是毒品犯罪!學生使用非法藥物的通報件數,在6年內增加10倍!絕大多數的青少年,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吸毒成癮,踏上不歸路,成為社會龐大的負擔。法務部的門口掛著大型的看板就寫著「拉K一時,尿布一世」警告青少年千萬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惜在泛政治化的台灣,不被正視。

尤其這幾年台灣被政治操弄,電視上藍、綠對立,有沒有一件事情是不管藍、綠都可以一起做的?這是紙風車幾個歐吉桑當年發起319兒童藝術工程的初衷,五年的時間,他們走遍了全台319個鄉鎮,不僅帶給孩子歡笑,也用行動證明為了台灣的下一代,藍、綠是可以共襄盛舉。

蔡英文捐款在嘉義東石成立紙風車第一個快樂學習營-孩子的秘密基地,幫偏鄉孩子做課輔。周美青親自當志工、冒雨為孩子排椅子、陪孩子看戲,再幫忙募款推動《拯救浮士德計畫》,希望號召更多人一起用實際行動將反毒劇場帶入校園,為青少年許下一個美麗的未來。

周美青努力做自己的表現,連考慮參選台北市長的台大醫師柯文哲都笑稱他和馬英九一樣,管不了太太。不過要當政治人物如果管不了太太,是很危險的。陳水扁就是管不了太太,一世英名只剩下貪汙兩個字。馬英九管不了太太,還好,他運氣好有一個低調、寡言,全心投入公益,沒有第一夫人身段的周美青。可見政治人物的老婆實在太重要了!

※ 王美玉是中國時報社長。



◆ 社論-搶救偏鄉教育 須有完整政策行動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90200330.html

【本報訊】2013-09-02 中國時報

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日前呼籲並號召優秀的老師到偏鄉任教;此外,他也希望退休的老師們,可以到偏鄉地區輪流擔任志工,例如到台東一個禮拜,晚上陪伴孩子,照顧孩子晚間的生活、也幫助們的學習。只要有一成的退休教師願意花點時間到偏鄉,孩子們的教育和生活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幫助與改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理學院第一位女性院長劉嘉茹,也帶領著醫生、法院庭長、警察分局長等各個階層有成就的博士研究生到偏鄉教學,期望提升孩子們的視野,幫助學生建立主動學習與思考的能力。

都會區的學生、家長、老師為12年國教要不要排富、要不要考PISA之類事情煩惱、爭執,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李家同難過地說,十二年國教強調免試,但學生卻要通過會考才能升學,而偏鄉學校的校長看到了會考例題,「難過得眼淚都掉下來了。」因為考題太難,他們擔心孩子根本不會作答。

「教育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例如,嚴長壽說,目前國際參考數據中有55%與英文有關,而且,想得到國際資訊,幾乎也都要靠英文,因此台灣學生一定要把英文這個重要的工具學好。所以,有能力的家長為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紛紛花錢送孩子補習,讓他們提早接觸英文學習的環境。結果促使教育部在日前修改《補習教育法》,禁止補習班教導六歲以下的孩童學習包括英語在內的多項課程。

諷刺的卻是,根據《2013年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調查報告》指出,有1/4的偏鄉弱勢孩子,無法完整寫出26個英文字母,但是當地卻沒有足夠的師資;特別是目前政府財政困難,不少學校的老師「遇缺不補」,偏鄉教師本來就不夠了,少了人還不能補,這對孩子的學習真的非常不利。

依據教育部的定義,偏鄉學校是指為「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或數位學習不利地區之學校」。根據前述《調查報告》指出,偏鄉貧困弱勢學童有72%家中教育資源不足,其中,半數偏鄉學童的家裡沒有電腦和網路設備;台灣高所得家庭一年花費67萬元在孩子教育上,但偏鄉弱勢孩子7成平常沒有補習、5成沒有學才藝。

教育資源缺乏、文化刺激不足,對偏鄉弱勢學童的學業表現造成了負面的影響。然而,除了學業落後,依據各縣市公布12年國教超額比序資料顯示,偏鄉弱勢學童在「擔任班級幹部」、「比賽得獎」、「參加科展」等表現上,明顯落後一般學童1至2成。

除了極少數喜歡自然環境或是熱愛當地文化者之外,居住在偏鄉地區者大都是經濟能力較不佳、家長學歷程度也不高的家庭。許多家長為了養家活口,只得到外地工作,因此,這些地區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新住民配偶家庭的比例大都很高,有時還高達7成左右。

因為偏鄉地區有不少「失能家庭」、「功能不足家庭」,甚至是「高風險家庭」,因此學校老師們變成了孩子們的「超級保母」,除了教學,往往還要照顧他們的食、衣、住、行。根據兒福聯盟調查顯示,鄉間教師的工作可說是包山包海,正常教學、照顧三餐、課後照顧之外,孩子們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困難,從配眼鏡、球鞋破了,到生病就醫等等,往往都要靠老師幫忙處理,許多偏鄉老師一天工作14個小時,極度疲累、壓力非常之大,而這也直接造成部分教師們在選擇服務地區時,總想辦法避開偏鄉,因而,偏鄉學校的班級幾乎年年換老師,教學以及師生關係很不穩定,使得教育資源本來就很不夠的這些地區,情況更為惡化,造成偏鄉弱勢家庭的孩子更沒有競爭力。

正因為偏鄉地區不少家庭功能不彰,因此嚴長壽特別寄望退休的教師能到台東擔任志工,這些志工老師不但可以發揮多年教學所長,輔助孩童們學習,更可發揮家長的功能。也讓教師師退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有意義。

嚴長壽、李家同和劉嘉茹,以及許多投身偏鄉教育的人,他們的努力與付出當然非常讓人敬佩,也期待可以喚起更多人對偏鄉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更為重視;但教育畢竟是國家的公共政策,是政府應該要著力的地方;教育的問題單靠民間力量是不夠的,「搶救偏鄉教育」,政府必須要有更完整的政策與積極的行動。

fsj 提到...

高教危機:大學和學生別再自欺欺人

【聯合報╱社論】2013.09.03

世界銀行曾在「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危機與轉機」的論文中提到,當知識經濟變得重要時,高等教育機構所提供的知識品質,將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若不能有更好的高等教育,任何國家要想在以知識為基礎的全球經濟中獲益,將會非常困難。」

證諸台灣的現狀,大學設立浮濫、缺乏品管、學生水準參差,反映到人力市場上,就出現企業嘆找不到人才、國家文官素質變差,乃至大學畢業生失業率為平均失業率兩倍的現象。這些林林總總的症狀,都指向台灣今天的高教體系病得不輕;本報連續刊出的「高教轉骨」系列專題,主要用意就是在提醒政府和社會正視此一問題。

台灣不過二千三百萬人口,卻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學,密度之高幾居世界之冠。過去十年,台灣大學生人數從六十八萬增加到一○三萬,成長百分之五十;碩士生從八.七萬增加到十八.五萬人,博士班人數從一萬六千人增到三萬四千人,均不止倍增。其中,人文社會類博士生的漲幅高於科技類,和產業的需求背離。

從台灣人口的結構變化,即可窺知高教機構之浮濫。台灣新生人口呈直線下降,由十九歲的卅五萬人,降至兩歲的十八萬人(一歲人口因龍年出生率回升,重回廿萬,今年出生人口預估會再降至十八萬)。亦即,即使所有高中職畢業生都進入大學就讀,未來每年大學新生都將減少近萬人;以大學一個系收四十名新生計算,接下來的十八年,每年要關掉二百五十個系。若未來只有六成高中職畢業生進入大學,則每年得關掉三百五十個系。

從近年實際招生情形看,即使學生來源已逐漸減少,台清交成政等入學門檻較高的大學仍未受影響。但不少原本招生困難的學校,在少子化海嘯來臨前即已左支右絀,甚至出現有學生註冊、沒學生上課,乃至販賣文憑等怪現象。

台灣的出生率急速下降非始於今日,十幾年來,社會上呼籲政府、教育體系及早因應的聲音未曾斷過,但這些年大學仍增加了十多所。政府和學校眼睜睜看著問題不斷惡化,演至難以收拾的局面。

對國家而言,大學院校的品質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石;對社會而言,接受良好高等教育,是社會階層流動的原動力。一般而言,失業時間較短、犯罪率較低、有較高判斷力選出品質較佳政治候選人的公民,是一個健康社會的基礎;而要獲致這些優良結果,前提是政府須確保國民接受的是有品質、有水準的教育。

但目前台灣狀況是,高教預算占GDP比率不比OECD國家低,卻因高校過度擴張,資源分散,許多學校(尤其私立大學)自籌經費能力不足,為求生存,教育品質成了最早被放棄的事。再加上缺乏求知意願、只想繳學費換文憑的學生眾多,於是,不夠格的學校和不夠格的學生合力破壞了台灣高教系統的品質。

無論政府或大學要不要正視此一問題,今年,第一波少子化海嘯已經襲向高中職。七月底放榜的末代基測登記分發,招生缺額高達六萬多人,公立的基隆高中一年級十四個班招生不到半數,台北市多所私校錄取人數更是個位數。大學校長間早就流傳著「二○一六大限」的說法,指的就是這波海嘯三年後將衝擊至少五十所大學院校,造成摧毀性的傷害。

教育部有歷年各大學入學新生統計,其實足以預估哪些科系可能因招不到學生而關閉,也應可預估十年內哪些高校會關閉。為免學生受害,教育部有必要公布這些預警資料,及早訂定高校轉型或退場機制,讓存在危機的學校早作因應,也讓學生和家長看清哪些學校值得就讀。

各大學即將開學,我們呼籲所有大學生: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選擇遵循自己的志趣,切勿在虛幻的集體自我感覺良好的潮流中弱化了個人自覺。如果校內有認真的老師和充裕的學習資源,請好好把握;如果學校缺乏競爭力或不適合自己,青年可以下決心另選一條實踐夢想的道路!

※ 相關報導:

* 永達欠薪 教部喊退場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4740

屏東永達技術學院的師生上午靜坐拉布條,抗議學校長達8個月未發薪水。參與抗議的老師表示,學校從2007年開始逐年縮減教師勞動條件,從年終獎金、減薪、拖欠鐘點費,到今年2月開始未發薪水,讓老師忍無可忍,要求校方立即處理。

* 缺學生!12所公立高中職 高一減22班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4600

教育部國教署昨天指出,受少子化衝擊,新學年有12所公立高中職因招生不足,高一共減了22班,以基隆高中減5班最多;玉里高中附設高職電子商務類科則招生掛零,高一沒開班。減班的高中職,大多是中南部、東部的偏遠學校。



◆ 玩具取代課本? 學生書包又變重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2013.09.03

教育部書包減重計畫推行10年,學生書包似乎又有加重趨勢,但裡面裝的未必是課本,可能是玩具或其他課外書籍,教部今年再提書包減重計畫,希望能以學生體重1/8為標準,不要讓學生背過重書包上下學。

教育部長蔣偉寧開學前,曾以公開信寫給全國教師和家長,請教師和家長注意學生們書包重量是否過重,台東縣教育處也請各校留意學生書包重量問題,避免學生成長受影響。

任教超過15年的張姓教師說,她讀書時,已覺得書包太重,曾秤過至少每天要背近7公斤的書包到學校,「也不知道自己怎麼撐過來的」。

她說,自己教書之後,發現學生們的書包不但比她以前的還重,最重的竟超過10公斤,當時那個學生體重才19公斤。

台東縣教育處表示,書包變重是因簿本太多,尤其習作、自修愈來愈多,當然愈來愈重,但在減重計畫後,情況已明顯改善,教處會到校訪查。

「睡覺前,家長只要認真協助整理書包,學生就不會背過重書包上學。」教育處表示,「為讓學生少帶簿本到校,學校都有置物櫃,但學生書包少了簿本,卻多了玩具和課外書籍,才讓書包又開始變重」。



◆ 韓貴族幼稚園 比大學貴

【經濟日報╱編譯林佳賢/綜合外電】2013.09.03

韓國時報報導,南韓教育部1日公布全國8,559家公私立幼稚園學費,其中學費最高的幼稚園,每月向家長收取110萬韓元(1,000美元),一年收137.3萬韓元,比多數大學的學費還貴。

南韓教育部資料顯示,私立幼稚園學費平均為191,737韓元,超出公立幼稚園的13,285韓元逾13倍。收費最高的Uchon幼稚園,加上註冊費總費用高達163萬韓元,其次是漢陽幼稚園(音譯)的71.16萬韓元、江南大學附屬幼稚園的70.5萬韓元,Uimyung幼稚園的69.7萬韓元、及Prime幼稚園的695,830韓元。

韓國時報指出,政府無法管制私立教育機構收費制度,是學費達天價的主因。政府限制公立教育機構學費,但認為沒有理由限制私立教育機構收取高學費,做法引來諸多批評。

教育部官員表示,過去三年對於應否對幼稚園高學費設限已進行多次辯論。他說:「一旦限制高學費法案通過,政府即著手制訂管理私立教育機構的新政策。」

fsj 提到...

觀察站/高教海嘯 不能坐視

【聯合報╱本報記者張錦弘】2013/09/04

受少子化衝擊,大學新生來源三年後將減少五萬人,被稱作「高教海嘯」。但部分大專早已面臨招生不足困境,類似永達技術學院積欠薪資的情況,未來幾年恐將層出不窮。

教育部應快刀斬亂麻,針對無力或無心改善的大學,透過專案輔導,盡快讓學校退場、輔導學生轉學,否則拖越久,教學品質越差,學生成為最大受害者。

學者分析,技職校院會比一般大學更早面臨少子化招生衝擊,東部、中南部的偏遠學校,會比北部的學校更難招到學生。以今年大考分發為例,只有十七所一般大學招生不足,缺額二一七人;但今年四技二專日間部登記分發,缺額卻已高達一萬六千多個。

數所偏遠的技術學院,開學後學生總數恐不足二千人,已難維持營運所需的規模,除非學校大力改革,否則三年後少子化來臨,招生只會越來越慘,積欠教職員薪資、開課不足、掏空校產等亂象勢必叢生,教育部絕不能坐視,「不見棺材不掉淚」。

教育部目前以擔心學校會倒為由,並未對外公布「警示」名單,有問題的學校照收新生,學生註冊繳費後,才知學校搖搖欲墜,已難脫身。建議教育部對經營不善的大專院校,應明快處理,一旦有學校招生嚴重不足、財務漏洞太大、積欠薪水,應立即介入處理,專案輔導,並公布名單,別讓無辜學生成為祭品。

※ 相關報導:

* 全教總:防倒閉前亂象 教部應成立處理平台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4871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劉欽旭指出,大學倒閉前可能會出現各種亂象,他建議教育部建立一個平台,一旦有大學倒閉,可快速轉介學生到其他學校,並協助老師找出路。

永達技術學院積欠教師七個月薪水。劉欽旭指出,教育部應積極介入,要求校方盡速發薪,並確保教學品質,要開足課,不能讓學生畢不了業;教育部也應做最壞打算,萬一學校倒閉,要協助轉介師生的出路。



◆ 教部:不足千人學校 列整併轉型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3/09/04

屏東縣私立永達技術學院傳出因招生困難,積欠教師七個月薪水。教育部表示,永達學生人數扣除新生,不足一千人,名列整併轉型名單之中,教育部將成立輔導小組,介入協助,不論學校是否整併、繼續營運,都將輔導學生完成學業。



◆ 孫維新/在康河的柔波裡俯看星輝

【聯合報╱孫維新】2013.09.04

命運的安排,有時能讓我們和歷史緊密相連。二○○八年底,就在紀念伽利略的天文年前夕,我前往翡冷翠出差,該城一向以兩位「翡冷翠之子」為榮,伽利略是其中之一;利用會議空檔,找到了聖十字教堂,大殿盡頭的右側牆上,就是伽利略的棺槨,點上一支白燭,略表敬意。回頭一看,對面住的竟然是另一位「翡冷翠之子」米開朗基羅!米氏旁邊就是撰寫神曲的但丁。文學、藝術和科學三大家共聚一堂,到了晚上肯定有說不完的話。

今年年底,牛頓與哈雷的舞台新劇即將推出;這兩位英國科學家聯手將人類世界從蒙昧無知帶向理性思考,影響深遠。命運又一次展現奇蹟,我剛好到倫敦出差,利用會議空檔走訪西敏寺,跟著觀光客的腳步來到了大殿中牛頓的墓前,牆上的精美雕像讓人讚嘆;前方地上的黑色墓板標誌著牛頓的埋骨之所,又一次我在墓前點上小白蠟燭,低迴良久。臨走前和旁邊穿著綠色斗蓬的志工老太太攀談,當她知道我來自台灣,正在籌備牛頓的舞台劇,要是能有一張墓前雕像的照片,在全劇劇終時出現在大銀幕上,不知道該有怎麼樣的好?

老太太貼心得很,三步併作兩步去問主管,回來馬上同意!還幫我廓清現場,讓我專心拍照。旁邊不知情的觀光客有樣學樣,也紛紛拿出相機,老太太趕忙一一制止,讓我得意之餘也有點小尷尬。老太太看得出來,輕聲告訴我:「從事令人尊敬的科學教育工作,自然有在西敏寺中拍照的權利!」走出西敏寺,沐浴在難得的秋日陽光下,感恩之餘,只覺得生活中又多了一絲小確幸!

牛頓的學術生涯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緊密相連,更不用說徐志摩的康河柔波在我們心上留下的漣漪。倫敦和劍橋雖然僅一個小時車程,但這回旅次匆忙,參訪和對談排得嚴絲合縫,眼見是去不成劍橋了,命運卻再一次眷顧虔誠之心。原定訪談的倫敦大學教授也名為牛頓,臨時通知需要在家照顧修繕,無法前來倫敦,邀我到劍橋家中一敘,心想事成,有如神助。

到了劍橋,先到三一學院瞻仰該院珍藏的牛頓原版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當然也不能免俗,到牛頓常常沉思的小閣樓窗前,拍張窗外蘋果樹的照片。隨即和牛頓教授一同到了康河邊上,上了木船,撐篙離岸,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夕陽柔波中暢論英國的百年自由學風。

英國的義務教育實行得十分徹底,從四歲到十六歲,免學費、免考試,連買書的錢都是國家負擔。但沒了考試的壓力,學生還想念書嗎?在這裡校長和老師的角色就無比重要,學校校長要和校內教師共同創造一個精采有趣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與興趣,產生動機、主動學習。國家對學校的評量相當嚴格,學校要是表現不佳,校長去職,由表現良好的學校「接管」,所以在英國的教育體系中,日常的壓力不在學生身上,而在老師身上!當然,也就因為教師的責任重大,英國對教師進修非常重視,全國性的科學學習中心頻繁提供豐富而多樣的教師進修課程,讓老師獲得知識、技能、自信,與尊嚴。

康河上暮靄四合,作別了西天的雲彩,回到碼頭,不用放歌,已然星輝滿船。夜幕低垂,火車回到倫敦,抵達國王的十字架車站,從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出來,披上斗篷,緊緊衣領,再次走入迷茫的倫敦夜霧中。

(作者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fsj 提到...

私立大學退場機制 教育部啟動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2013/09/05

招不滿、評鑑差、欠薪、違法… 四大指標 只要其一無法改善就出局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指出,為因應少子化衝擊,教育部已擬定私立大專院校退場四指標,包括:學生不滿三千人、且近兩年新生註冊低於六成,及評鑑太差、長期積欠教職員薪水、違法;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就將專案輔導,限期內無法改善就解散、整併或轉型模式退場。

蔣偉寧說,教育部研議「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初步依招生、辦學品質、財務及有無違法等四大面向,找出體質比較差的私校,籌組專案小組,主動監督、輔導,被列輔的大專應在三個月內提改善計畫;若提不出計畫,或經輔導仍無法改善,就啟動退場機制。

指標之一是招生情況,除了學生不滿三千人,且要近兩年新生註冊率低於六成,像馬偕醫學院只有三百多名學生,但小而美、招生滿額,即不用列輔。根據教育部統計,一○一學年有十四所大學新生註冊率低於六成,全是私校,其中有三所是一般大學,其餘為技術學院及科大;若這十四校一○二學年註冊率仍不到六成,且學生總數不到三千人,就會列為輔導對象。

指標之二則是最近一次「校務評鑑」未通過,或三分之二系所的「系所評鑑」未通過;指標之三為積欠過半教職員薪水、且超過半年,目前只有屏東永達技術學院符合此條件;指標之四則是有掏空校產、買賣董事席位等違法事實。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說,依此四指標評估,需要輔導改善的問題私校頂多十幾所;教部當務之急是先訂出原則,有系統地處理;若學校覺得經營不下去,也可主動求助教育部,申請停招或轉型。

陳德華說,現行私校法規定,學校法人可變更為其他教育、文化或社會福利的公益性質財團法人,因私校是捐資興學,教育部不可能在私校解散、清算後,讓創辦人或董事拿回剩餘校產;至於能否再鬆綁法令,放寬私校轉型經營更多元的事業,可再討論。

※ 相關報導:

* 私大退場 陳維昭:大學要關一半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12&f_SUB_ID=1755&f_ART_ID=475132

陳維昭昨天說,面對少子化的「高教海嘯」,「把大學關掉一半,台灣的高教問題,就解決了大半。」但技專招生策進總會主委、台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說,招生嚴重不足的後段私校,在少子化來襲後,經營情況只會每況愈下,想起死回生,談何容易?



◆ 大學解藥 中年再進修

【聯合報╱陳文明/科技業(台中市)】2013.09.05

讀到聯合報願景工程報導,提到一位大學聯考狀元的女學生,放棄已就讀的台大醫學系學業,選擇重新在法國念喜愛的天文物理。不禁讓人覺得後生可畏。

這也讓我想起年輕時,在托福補習班遇到一個資優生。她是那種國中念二年跳級高中,高中念二年又跳級大學的傳奇人物,故雜誌曾報導過。好奇問她應該早已留美拿博士回國,為何在此補托福?她告訴我:「大學畢業後,去印度修行幾年尋找自己,現在知道了,所以來補托福,出國念自己有興趣的系所。」

這二個例子,可能都是先知先覺者,但即使如此天才,仍願意花幾年時間尋找自己。現在年輕人,當目前大學已成國民教育時,更應深思所讀系所是否有興趣,不要人云亦云,心不甘情不願的讀,浪費生命。如果不喜歡讀書,或找不到喜歡的科目,應學德國,先去技職體系學得一技之長,養活自己,過幾年像吳寶春先生一樣,真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再重回校園學習,這樣的學問才是「對自己有用的真學問」!

同樣的,大學面臨少子化,可以想想擴大客源市場,到企業界宣傳重回校園學習,如同美國大學多開夜間或假日課程。我們這群五年級的中年人,很多人當初念理工醫,不是真的興趣而是為了好找工作。但到這一階段,一些人想重回校園讀有興趣的系所時,假日或夜間課程卻不多。希望大學系所能更新策略想法,讓我們這群後知後覺者有機會再學習。

※ 相關報導:

* 師鐸獎首度頒給大專教授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5282

大學教授不能只是做研究,還要能傳道、授業、解惑。教育部今天公布72名師鐸獎得主,首度獎勵12名大專教師,得獎的大專教師除了教學、研究,都樂於花時間指導學生,教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有人晚上也掛在網路上,為學生解惑釋疑。



◆ 觀念平台-5年500億需打破圍牆

【賴鼎銘】2013-09-05 中國時報

5年500億自設置以來,批評從未中斷過。不管是重論文輕教學、迷思排名、一將功成萬骨枯,還是亡國論的批評,都讓我們不得不思考,5年500億計畫是否該改弦更張了?

最近大陸推出「2011計畫」,料想也是看出問題,開始著手進行改變。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發表講話,提出通過政策引導,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深度合作,建立創新聯盟,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成果。之後,大陸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啟動2011計畫。

該計畫是繼211及985工程之後,大陸高教系統的重大變革;通過科學前沿、文化傳承、行業產業,及區域發展等4類協同創新模式,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出發點,培養創新人才,建立世界一流的新優勢。

2013年4月11日,167個計畫經過3輪評審,只通過14家國家協同創新中心的設置,涵蓋量子物理、生物醫藥、航空航太、糧食作物、南海研究及納米科技等國家發展重大需求領域。

前此的211和985工程,強調投入資金扶持重點大學。「2011計畫」培植的已不是大學,而是跨校、跨域的協同創新中心。以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而論,就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等單位合作獲得。3所大學在量子研究都很頂尖,但按照該計畫的要求,不准單打獨鬥,必須團隊參賽。因為著重的是跨域、跨校,所以也打破名校迷思:以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為例,由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等非211及985的高校合力獲得,看出大陸打破藩籬的決心!

該計畫也非常強調產業單位的結合。有色金屬先進結構材料與製造協同創新中心,結合中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中國鋁業公司,及中國商飛公司等而成,開展產、學合作的案例。宇航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結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及中航科技集團,也是著例。

大陸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強調「2011計畫是個幹事的計畫,而不是一個分錢的計畫。」社會輿論則要該計畫,「倒逼高校,打破圍牆」;上海附近幾所985高校,據悉就是因為沒有掌握打破圍牆、產學研整合的關鍵思想,在第一批協同創新中心的爭取上沒有任何學校入選,跌破不少人的眼鏡。

大陸的新發展,讓我們感受到,在危機的年代,搶錢、分錢的思維相當不可取!砸錢只為發表學術論文及追求排名的辦學邏輯,已難讓民眾接受!針對台灣的5年500億計畫,如果仍要繼續,我們建議教育部應該籌組檢討小組,思考如何改弦更張、推倒高校圍牆、打破名校藩籬,激勵公、私立大學及產業,合作組成戰略團隊,共同爭取人才培養、跨域創新的協同發展計畫!

作為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筆者必須呼籲,私立學校的教師群並不缺頂尖人才,我們有不少具潛力的學生,也需要獲得栽培的機會。我們誠懇建議教育部,5年500億的下一階段,千萬不要忘掉,提供更多私立大學貢獻心力的機會。(作者為世新大學校長)



◆ 太艱深!陸國中課文 刪魯迅「風箏」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克倫/北京報導】2013.09.05

大陸九年義務教育新版七年級人教版語文課本出爐,魯迅的「風箏」一文因過於艱深遭刪除,台灣作家張曉風的「行道樹」也被剔除。

大陸教育部去年公布義務教育階段十九個學科科目新課程標準,語文新教材九月開始使用,從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本發現,卅篇課文有九篇被換,一篇文章有改動。

被更換的文章有,流沙河的「理想」、魯迅的「風箏」、郭沫若的兩首詩、以及張曉風的「行道樹」等九篇課文;取而代之的是吳承恩的「小聖施威降大聖」、邱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等文章。

河南商報引述鄭州七中初中部語文組組長張玉明指出,「風箏」需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裡去理解,對七年級學生來說不太好掌握;一名八年級(國二)學生也表示,「現沒有了,學起來就簡單多了」。

「風箏」一文是魯迅回憶小時候因覺得放風箏沒志氣,遂動手砸壞弟弟風箏的故事,因涉及文意涉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自我反省、親子回憶等,對國中生來說較為艱深。大陸作家趙瑜表示,魯迅很多文章是以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評價世事,應是成年後才能體會,「讓孩子過早接觸魯迅,不如讓他們接觸宮崎駿、自然科學以及課外活動」。

送走魯迅是近年大陸語文課本改版話題,但人教版一位編輯透露,更動是為配合孩子的理解能力,魯迅在教材的地位依舊不可動搖;魯迅長孫周令飛則向成都商報表示,這應該是教育界的事情,和家屬沒有直接關係。

台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女士的「行道樹」散文也被剔除,不過,「行道樹」文章在舊版裡,曾被刪成精簡版,引發許多老師抱怨,因為少了作者自身感懷,讓文章淪為樹的獨白。

※ 相關報導:

* 南韓留學最愛 中國正在取代美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144140.shtml

南韓學生為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取得優勢,正興起留學中國的熱潮,前往中國留學的增加速度,已遠遠超越前往美國的趨勢。

fsj 提到...

富爸寵女 砸千萬買下幼兒園

【世界日報╱北京6日電】2013.09.06

想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幼兒園就學環境,作為家長你怎麼做? 有人「貨比三家」選幼兒園;有人聯繫老師想對自家孩子多照顧。遼寧營口一位家長的做法讓人瞠目結舌:他投入千餘萬將女兒要就讀的幼兒園買下來了。

華商晨報報導,據營口市民徐女士介紹,她的女兒今年五歲,一直在該幼兒園上學,不久前,她聽說「幼兒園換老闆了,而且是老闆為了女兒買的。」徐女士表示,「看樣子還挺好,幼兒園新增了一批老師,設施也有更新。」幼兒園老師證實確有此事,但對於孩子近況不願多說。

在幼兒園內,該名小女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據老師觀察,小女孩性格很好,開朗,不會因為知道爸爸是老闆就對其他孩子發脾氣。老闆也特意強調要嚴格對待孩子,不能和其他孩子區別對待。

據報導,這位為女買下幼稚園的爸爸于家勇表示,他尋尋覓覓,好不容易找到一間各方面都不錯的幼兒園,「剛好手頭有點閒錢,放著也是放著,就當是一種投資了。」他說,「其實挺便宜的,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合計資金1000多萬元」

于家勇透露,女兒知道他買下幼兒園的事,「收購期間大人們談話她也能聽懂,不過她一向頑皮,不關注這事。」被問到女兒將來讀小學或初中時,是不是也要買一所?于家勇則笑說:「不會那麼誇張吧,長大以後她會有自己的判斷的。」

報導說,一些家長明確表示,很羨慕人家有條件,對孩子來說能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學習,但也認為自己借到了光,部分家長則擔心這種做法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 無牙的退場機制

【聯合報╱黑白集】2013.09.06

教育部宣稱,政府已經擬妥私立大學「退場機制」,隨時都可以「啟動」。聽起來好像很容易,彷彿教育部設置了一個開關,官員只要按一下鈕,一所不夠格的大學就會從通風口被拋到外太空一樣。

但誰都知道,事情沒那麼簡單。根據教育部所訂的四個標準:學生不滿三千人且註冊率低於六成、評鑑太差、積欠薪水、違法等,只要符合上述任一項,都將專案列管要求改善;若輔導無效,即啟動退場機制。試想,光要走完上列無明定期限的改善、輔導程序,就要耗掉多少時間;而且,萬一教育部下令要某大學退場,它就是打死不退,誰能奈它何?

教育部為私校訂出了四大門檻,但它給自己設下的目標,卻只是希望在幾年內把現有的十餘所問題大學列為輔導對象。換句話說,三年後,少子化海嘯席捲大學時,我們卻還有一百五十所大學,遠遠超出教育專家認為「至少要關一半」的標準。試想,那些財務、師資岌岌可危的學校,校務和士氣均已廢弛,將留給學生什麼教育?

以屏東永達技術學院為例,六年來學生從一萬多人降到一千多人,校方已經七、八個月未發放教職員薪水,董事會也無意再出資發薪。就連這樣的學校,教育部都沒辦法對它開刀,又奢談什麼「退場機制」?屆時,若欠薪、減薪的教師四處抗議,政府難道還得代為處理?

諷刺的是,當初民眾捐資興學,都說是為了公益、為了教育;如今臨到該要退場,董事們心中放不下的,卻都是那些增值的土地和校產。台灣高等教育走到這步田地,談大學退場,卻還得先給這些校董法外開恩,豈不荒謬!

※ 相關報導:

* 併校因應少子化 共享資源省經費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145858.shtml

高中可以跟大學合併,高中跟高中,國中跟國中,國小跟國小,當然更能整併。整併的方式,可以從地緣性、發展性與效益性考量。其實許多學校,早期是分校,因人口多了,才成為獨立學校。現在人口少了,收回當分校,是回歸歷史的源頭,並無不妥。



◆ 高教掀海嘯 12年國教…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2013.09.06

這陣子同事們準備開學,壞消息卻一個接一個: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大縮水,很多校系等著倒閉,老師們等著失業,甚至幾年前音樂系作曲組就招生掛零的師大,都有教授跳出來呼籲,政府協助設置流行音樂系所,也是為了校系倒閉謀後路。

聯合報「為青年尋路三部曲」專題報導,在教育界熱烈傳閱,大家愕然驚覺:原來在台灣,高等教育和菁英教育得分開討論了。隨著「願景工程」系列在網路上轉載的,還有廿多年前發起教改大遊行、主張「廣設大學」的基金會等主事者名單。

如今廣設大學政策毀了台灣教育品質,非但當初教育部蓋章、設計、執行教改政策的官員無人被懲處,多位教改主事者連句道歉也沒有!直接承擔災禍的,卻是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和學生。

坦白說,學校倒閉在即,能指望老師們安心教學嗎?不少學校擔憂退場,連帶不敢開出專任缺,然而教育部和勞委會有何立場要求,只領鐘點費的「教授」用課餘時間做編寫教案、備課、改作業、登錄分數等超時工作呢?

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排擠高教經費,「五年五百億」明明尚未達到馬英九承諾的十五所亞洲第一大學目標,經費卻即將砍半!即使中等教育本身,建中北一女這類學校拿不到經費,只能用老古董級的教具,台灣真正的人才對於政府哪會有半句好話?十二年國教口口聲聲「適性揚才」,筆者卻敢斷言,「免試上高中」的政策,必加速技職教育之倒閉潮。

這些教育亂象並非突然發生,十多年前聯合報就大幅報導,當時台大校長陳維昭痛批高教政策失敗,但教育部不為所動;後來搞到「七分上大學」,那種程度連高中都不該畢業,高教品質怎能不沉淪?

如今多所學校陸續發生減招與教師欠薪現象,教學品質每下愈況成為無可逃脫的宿命。網路最近流傳一張照片,是民國八十二年房仲業的求才廣告,只要求高中學歷,試用期就保證底薪四萬元。如今學歷貶值,同樣工作有兩萬元起薪就偷笑了,試問,這情形政府竟沒半點責任嗎?

台灣教育已面臨恐怖海嘯,政府處理無方,教育界對未來充滿極大的無力與焦慮感。在民間版幸福指數調查中,十二年國教和二代健保並列為最讓民眾覺得不幸福的政策,諷刺的是,正因大家都有大學文憑,政府的相關教育數據反而漂亮,可是也因「猴子都能上大學」,猴子學歷根本不值錢!

總之,教育部加加油吧。



◆ 蘭女科研赴日奪冠 國內獲6獎

【聯合報╱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2013.09.06

國立蘭陽女中科學競賽成績揚名國內外,最近出征日本,奪下靜岡青少年科學工程論壇分組第一,迎戰國內高瞻競賽,6項全獲獎,得獎學生昨說:「獲獎雖然光榮,但參賽的經驗更是無價!」

蘭陽女中學生今年暑假在日本靜岡的青少年科學工程論壇中,學生陳昱秀、陳品筑、陳思羽在多國好手競爭下,拿下生物多樣組的第一名。這項競賽有8國、27所學校參加,蘭陽女中與建國中學、麗山高中、暨南大學附設高中、嘉義中學是台灣代表隊,蘭陽女中以奇異球菌的抗氧化研究,獲得各國專家學者的評審團青睞。

這項研究是發現奇異球菌有抗輻射的能力,學生經由老師陳美蓮、林冠宏與許義淵指導,進一步把球菌的奇效與日常生活結合,探討是否也能發展成為美妝用品,成果相當好。

「國際比賽,外文能力要好!」陳昱秀等人說,跨國盛會,經驗無價,事前爆肝準備都有了代價,國外高手如雲,讓她們深深感受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有下一次,會準備更好。

至於國內的「高瞻夢起飛」科學競賽,老師與學生都參加,學生趙以雯、林芸琦、李洸渼以探討蛋殼膜的應用,獲學生論文組首獎;李庭儀、呂怡萱、羅佳玫、李庭君研究米糠用來控制體重獲第三名。

葉怡君、游子萱、羅巧怡、吳旻軒的「震動感測控制電力與管路裝置」,入選實作組佳作,老師林冠宏與蔡秉泓的應用微弱水力供電裝置,獲教師教具組佳作;校長曹學仁與教師團隊以「宜蘭捕震網」研究地震感測,得到學校特色組的第三名。

fsj 提到...

台灣教育只重諾貝爾 不理後段班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3.09.07

最近有很多的大學教授投書,顯示出他們有一種無奈,因為學生程度太差,這當然是因為當年教改成立了太多大學之故。大學數目少的時候,聯招可以訂出一個最低標準,以保證大學生都有一定的程度。現在根本不可能,難怪很多的大學教授會嘆氣。其實,大學教授並沒有要求過分,我相信他們的要求也不過就是學生要有最基本的學業程度,如果學生連最基本的學業程度都沒有達到,大學教授是無能為力的。

國家有程度非常差的學生其實不是最近才有的事,只是因為廣設大學加上少子化而爆發出來。我們應該研究的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程度非常落後的學生?理由很簡單,我們過去一直重視菁英分子的程度,總希望有能力培養出諾貝爾級的人才,至於後段班學生程度可以忽視,因為過去他們進不了大學,所以不會有人注意到他們。我們應感謝教改,使這件事情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我們不能否認他們的存在。

學生程度不好,不會有太好的競爭力。我們國家越來越進步,很多工作都需要一些最基本的學識。就以很多工廠的作業員而言,他們最起碼要懂得最基本的英文,很多工廠的技術人員也不能對數學一竅不通。所以我們要將後段班同學的程度提拔起來,有大批的同學毫無競爭力,對國家的競爭力是很不利的事。

我們也必須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生連基本的能力都不夠?答案很簡單,我們的教育並不重視學生的基本能力,也不測驗學生是否具備基本能力。

就以英文來說,英文中有be動詞如am、is、are,這些動詞的規則都是最基本的,可是在我們的入學考試中,大概不會考到這種動詞的規則。再舉一個例子,現在式和現在進行式也是相當基本的,任何學英文的人都不能搞錯,可是我們很多的同學會寫出Are she do homework every day?Does she be a girl?為什麼學生會寫出這種句子?我在一個場合中問到一些大學教授,他們忽然笑了出來,大家一致的結論是,這些基本句子一概是不考的。既然不考,老師也就不會注意,也不一定會要求學生不能寫錯這些句子。學生即使犯錯也沒關係,因為將來的考試絕對不考。

我們必須設法提高學生的基本程度,我們的教育也要非常扎實,一定要要求同學把最基本學問學得非常好。如果學生基本能力不錯,國家競爭力一定會提高。

※ 相關報導:

* 台大新生日 學務長:媽寶學生變多了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5651

台大上午舉辦新生入學典禮,學生出席人數不多,而且不少學生低頭玩手機、打瞌睡,反而是家長聽得聚精會神。台大校長楊泮池說,台大人壓力沉重,校方已請精神科醫生加入學生輔導行列,必要時會提供藥物治療。

學生課業壓力沉重,家長更不輕鬆,今天台大新生日典禮上,家長們聚精會神,比學生聽得更認真。台大學務長陳聰富無奈地說,媽寶學生越來越多,開學前夕新鮮人搬進宿舍,常見爸媽滿頭大汗提著行李箱,孩子卻低頭玩手機。更曾有家長因為聯絡不上孩子,打電話至學務處請教官幫忙找人,「家長照顧太多,孩子就永遠長不大」。

* 國內唯一 培養台灣CSI 明德高中 試辦鑑識科學班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5/112013090700150.html

少子化衝擊下,為招收優秀學生,三峽明德高中6日試辦國內唯一的「鑑識科學班」專班,並將在明年正式開班;明德高中黃棋楓校長說,國外類似鑑識、鑑價專業人員需求殷切,希望率先與警大、警專及台北大學相關科系合作,讓學生在未來搶得先機。



◆ 大學死亡交叉 105年少5萬生源

朱芳瑤、林志成、胡清暉/台北報導 2013-09-04 中國時報

少子女化浪潮現在讓高中職與大學如臨大敵,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表示,少子女問題確實嚴峻,但從積極面來看,學生人數減少,自然而然減班,且多出來的教師能量投入教材研發及教學方式提升,並輔導學生適性發展,可促使高中職優質化。

陳益興表示,目前公立高中職平均每班42人,因少子女化影響,平均班級人數預計每年減少1人,目標為35人,這是平均值,各校因地制宜。

少子女化也讓有志於從事教職的人憂心沒頭路,陳益興說,各大學、師資培育機構必須有所因應,未來不僅培育學校教師,也要擴大到家庭教育、老人教育、社區大學等師資的養成,回應政府推展「學習型社會」的需求。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表示,國中小已先領略少子女化的威力,在過去幾年有過併校、減班的討論,但畢竟屬9年義務教育,生源雖然減少,多還能「撐過去」,相較之下,高中職與大學面臨的狀況、能否快速且及時轉型,也到了難以迴避的時候。

林萬億說,私立高中職和私立大學受的衝擊會較明顯,建議學校及早規畫因應,而政府則要保護學生與教師的權益,盡可能減少傷害。

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陳清河說,現在連公立高中職都難以招足學生,對大學院校來說,105年學生來源一舉少了5萬多人,那是一個「死亡交叉點」,有特色的學校才能存活。他認為,政府應趁機檢討,並讓所有學校進行洗牌,辦不好的就淘汰掉。

台師大大傳所教授胡幼偉認為,近年來,政治惡鬥帶來社會的不安定,同時,經濟不景氣、都會區房價飆高、育兒花費多、薪資停滯、升學競爭壓力大,諸多因素導致不少年輕人對生養有很多顧慮,因此,少子化是很多社會問題的「果」。政府要解決少子化問題,必須提高誘因,例如給予購屋或租屋津貼、租稅減免,並且提振經濟。

※ 相關報導:

* 高中職招生 苦日子來了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8/20130904000423.html

少子化浪潮下,北北基今年少6800人,明年還要再少4800人,2年共減1萬1600名國中畢業生,這就是15年前「虎」年全國少生了約4萬人的結果。基北區高中職的苦日子才正開始,若學校不做轉型調整、地方政府再企圖要採「鎖市經營策略」,往後幾年的招生質量將苦不堪言。

* 教部:永達欠薪 一個月內解決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5599

屏東永達技術學院積欠老師薪水八個月,廿多位永達師生昨天凌晨包車北上教育部陳情,要求教育部接管永達董事會,協助清償欠薪,保障工作權。雙方經兩個小時的協商,教育部承諾,一個月內協助解決欠薪問題,三個月內檢討董事會及校務運作,但依據私校法,教育部無法直接接管。



◆ 大陸教師節 擬改為9.28孔子誕辰

【記者簡立欣/綜合報導】2013-09-07 旺報

大陸教師節可能改為跟台灣同一天。過去28年大陸教師節都是9月10日,但大陸國務院近日宣布,擬改為孔子誕辰9月28日。消息一出引起熱議,贊成者認為,更有文化內涵,兩岸可同慶教師節。港媒也重提教師節改期一事。

《北京晨報》報導,大陸國務院法制辦5日公布《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表示擬將教師節改為9月28日。中國廣播網解釋,目前的9月10日教師節定於1985年第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有其時代背景。

9月10日已沿用28年

198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知識分子地位上升,但教師還深陷在過去「臭老九」陰影中,1984年中科院院士王梓坤認為,「教師應有自己節日」,媒體報導後引起熱烈迴響,隨後由北師大7位教授聯名提案,隔年拍板定案。

至於定於9月10日,大陸官方解釋,是因為新學年開始要有新氣象,新生入學即尊師重教,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氣氛。

不過,據大陸教育界人士表示,9月初開學伊始,事務繁雜,教師往往無暇過節。2004年起,大陸不斷有人提議變更教師節日期,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劇作家魏明倫連續3次提案,向全國兩會建議教師節改為孔子誕辰9月28日。

得悉此次大陸可能更改教師節日期,魏明倫表示:「意義重大啊!孔子是中國最大的文化符號,把中國的教師節改在孔子誕辰既有紀念意義,也可賦予節日更深厚文化內涵。」

66%網民支持改期

有分析說,大陸改教師節日期,屆時兩岸同時慶祝教師節,可望提升兩岸教育界交流。

港媒中通社則報導,「教師節改期」引起大陸民眾熱議,一項相關網路調查顯示,有超過66%網民支持教師節改期。

中通社表示,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之前,教師節也是9月28日,1998年起改為9月10日;但香港學者也曾呼籲教師節改期。香港孔教學院院長、著名儒學研究者湯恩佳博士2008年提議,將孔子誕辰定為教師節,並表示9月10日「缺乏必要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據悉,湯恩佳當年已向港府提出申請。

※ 相關報導:

* 大陸台商子女學校 不忘台灣味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309070034-1.aspx

台商在外打拚,不少人把家庭也帶到當地一起生活,子女教育成為一項課題。大陸目前在上海、江蘇昆山與廣東東莞有3所台商子女學校,教育不忘台灣味。

位於上海市閔行區的上海台商子女學校,最近受教育部補助,剛蓋好「台灣文化教育館」,裡面不僅有多種台灣文物,也介紹台灣的本土文化,希望台商子女在外,也不要忘根。

* 大馬新教育政策 華小受保障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309070142-1.aspx

馬來西亞昨天發布備受關注的「2013-2025年大馬教育藍圖」(學前教育到中學教育),大部分教育體制結構將保持不變,包括繼續全額津貼以華文作為媒介教學語的國民型小學。

fsj 提到...

國小周三下午沒課 誰顧小孩?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板橋報導】2013.09.08

新北市各公立小學從本學期開始取消多元活化課程,有家長向本報投訴,昨天學校開家長會時,才知每周三下午沒課,「小孩誰來顧?」老師還告訴他,是因為預算被砍才無法開課。

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龔雅雯說,「這不是事實。」她表示,102學年度開始,新北203所公立國小取消活化課程,改以「實驗課程」取代,但原來3堂活化課程,各校可自行決定是否續辦,並向教育局申請經費補助,「跟預算無關。」

投訴家長說,他的孩子就讀永和某國小六年級,過去每周課都上到四點,但新學期開始,每周三下午卻沒課,「不知道小孩要往哪裡擺?」昨天去學校參加家長會,老師告訴他,沒開課是因為預算被砍,沒錢開課。

過去台北縣時期,縣府為強化學生英語能力,每周增加3堂活化課程,專教英文,升格後市府認為活化課程應採多元學習,改為多元活化課程,不限定只能教英文,且學生能自由選擇是否參加。

但有部分學校將這3堂課拿去上體育、健康教育等,引起家長不滿,教育局評估後決定取消,本學期改每周增加一堂「實驗課程」,專教英文;原活化課程的3堂課由學校調查學生意願後,決定是否開設社團課,市府編列4千萬預算供學校申請。

國小教育科科長湯瑞雪表示,許多家長早已習慣孩子周三下午在學校念書,為因應這項改變,已要求所有國小開設課後輔導班,以免學生中午放學之後無處可去。

學校也表示,校方已從今年初就開始宣導了,家長初期可能不能適應,校方將提供社團課、課後班等方案,給家長選擇是否參加。

※ 相關報導:

* 照顧偏鄉童 首創原鄉幼兒專班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8/20130907000435.html

全國首創原鄉幼兒專班6日於復興鄉奎輝國小正式啟動,除將原本的主任宿舍改建成適合2至3歲幼兒的溫馨空間,內部也採用舖設地墊、小洗手台及小馬桶等安全設計。縣教育局表示,幼兒專班提供完善的教育資源,幼童無需舟車勞頓,另外,也象徵達成10年一貫養成教育目標。



◆ 兒童心智-跑跳好心情 甩掉開學症候群

林宜慧/台北報導 2013-09-06 中國時報

開學嘍!董氏基金會及可口可樂基金會推廣「跑跳好心情」,請來孩子王「浩角翔起」帶頭表演雙人跳繩,為新學期面對新環境的孩子甩開「開學症候群」。

跳繩運動對孩子有什麼好處?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表示,跳繩這類技巧性相對高、工具便宜,且可與人互動的運動,非常適合親子、同學一起參與。

「運動的附加價值不亞於運動本身好處。」吳佑佑說,大多運動需要團體、與人合作,可視為交新朋友的好工具,小朋友間的互動增加,自然能幫助適應新環境。

吳佑佑表示,剛面對新環境的孩子,有賴床、易怒、想哭等「開學症候群」,家長可別太過擔心,開學症候群就像大人的「周一症候群」一樣可以被改善,屬於正常反應,通常一周內會恢復。

吳佑佑建議,家長陪孩子多運動,可保持孩子情緒穩定、提高上課專注力。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則表示,孩子透過運動可促進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但若習慣性吃高熱量食物,恐降低腦內多巴胺受體素,讓人如同上癮般,需要更多刺激才能增加多巴胺分泌。

許惠玉說,「吃」對小朋友的情緒控制跟運動同樣重要,國際間許多文獻皆顯示,吃太多高油、糖、鹽的食物會使情緒低落,尤其兒童若習慣性喝含糖飲料,會產生類似毒癮的現象,不喝甜飲料時情緒會特別低落。

fsj 提到...

王文華/聖誕樹沒有芬多精

【聯合報╱王文華】2013.09.09

「夢想學校」有個大學生的訓練課程,帶同學研究企業案例。學員公開徵選,最近一屆,我在兩位候選人之間掙扎:

第一位有「完美」履歷:名校、商業科系、通過語言檢定、考上證照、積極參加校內外和國內外的社團、活躍於創業比賽、除了夢想學校,同時在其他兩家公司打工。

第二位看起來比較平凡:非名校、非商業科系,只參加一個社團,但時間很長。小學時開始拉中提琴,高中以後學電貝斯。

最後我選了第二位。

因為我曾經是第一位。

我在學校時,跟第一位一樣既會讀書又會玩,work hard也work smart。別人讚美我「多才多藝」,只有我知道每一件事都做得很虛。

我認識一群,像我一樣,所謂的「優秀學生」。我們忙著當社團幹部、到企業打工、跟大老闆「請益」、認識老外。做這麼多事,都有一個心照不宣的動機:打造完美的履歷,有利於未來留學或求職。甚至連做志工,都是為了讓自己面試時「看起來很有愛心」。

因為要求每件事都有最大的「產值」,變成履歷表上一行搶眼的標題,所以當社團不再能給我們幹部的頭銜,或是突然有名氣更大的公司要我們去打工,我們立刻就跟現在的公司說:「不好意思,我家裡臨時有事,不能繼續打工了。」

就這樣,我們像裝飾聖誕樹一樣裝飾履歷表。把認識的每一個人,做的每一件事,當做鈴鐺。我們錯過青春、累得半死,最後如願以償地,進了名校、大公司。

廿年後,我們都拿得出漂亮的名片、過著舒服的生活、成立了一家四口的完美家庭。但做出大事業的不多,對社會有大貢獻的更少,更可惜的是:快樂的人,寥寥無幾。

我們有了完美的履歷,卻沒有完美的人生。

原因可能是為了追求那完美的履歷,我們太貪心。做了一百件事情,卻沒有把一件事做到一百分。有廣度而沒深度,生命像漂浮。我們誤以為履歷表上有一百件事,絕對比只有一件事值錢。沒想過值得你為他賣命的雇主,看得出質與量的差別。

也可能為了追求完美的履歷,我們只想到自己。每一個選擇,都是要為自己的學業或職涯加分。一旦加分不多,就「靈活」地見風轉舵。但中年以後都知道:只為自己的人生,不可能快樂。

也可能為了追求完美的履歷,我們太聰明。於是不冒險、不躁進,從沒機會從失敗、羞辱中深刻瞭解自己,舔到絕望的汁液。

也可能為了追求完美的履歷,我們太算計。當人生變得太過精準時,模糊的浪漫、隨緣的驚喜、輸光的輕盈,統統沒有了。

大學要開學了,有學校請我對新生演講。如果我告訴學生別太貪心、別太聰明、別只想自己、浪漫一點,校長會不會皺眉?學生會不會誤解?但我真心希望下一代,不要像我們這一代一樣,有那麼多完美的履歷。因為掛滿鈴鐺的「聖誕樹」,只能陳列一個月。而千瘡百孔的實木,才會散發人生的芬多精。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 別忘了聖誕樹,還有塑膠做的。



◆ 國教危機!20萬人次要補救/國一不會分式運算、國三寫不齊26個英文字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9/today-education1.htm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國一生不會小四的數學分式運算,國三生不會唸單字的KK音標,甚至寫不全廿六個英文字母!

12年國教上路 強弱差更大

教育部統計,全國中小學生一年有廿萬人次學習落後而接受補救教學,今年更多,至八月已高達廿萬人次。國中老師和民間教改團體擔憂,明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恐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一週才一節課 很難拉起來

新北市中和區中和國中英文老師魏雅玲直言,全班卅名學生,近一半的英文程度「不是很理想」,程度好的可以看英文雜誌、用英文寫作,但有不少學生連簡單會話和文法都不行,「小學就開始教英文,怎麼會連廿六個字母都不太會?」補救教學一週才一節,這週有點進步,下週又全忘了,很難拉起來。

台東教育協會理事長陳俊朗表示,「孩子的書屋」現在照顧三百多名中小學生,一半以上的孩子學習落後、是被老師放棄的學生,有國一生的數學只有小四程度,連(1/2+1/3= ? )的分式運算都不會,更難招架國一未知數方程式。

桃園縣青溪國中英文老師許綉敏則提及,語文資質差異大,有國三學生不太會KK音標,例如看到book會唸單字,但卻不知道b的字母要對應KK音標中的b發音,他們正研發差異化分組教學因應十二年國教。

新北市中和國中九年級簡姓學生表示,從國一開始,老師上英文課時他都在發呆,參加補救教學後,老師上課比較有趣,但還是寫不全廿六個英文字母。

補救重點移到小學低年級

陳俊朗直批,九年國教已經讓程度跟不上的孩子,照樣可以升學,國小把學習落後的學生往國中推,明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又要複製同樣的模式,把學習落後的國中生往高中職推,將製造更多學習落後的學生在教室內混日子,傷害老師也傷害孩子,等到學生升上國中再補救已太晚,協會現在已改把重兵移到小學低年級,學不會就馬上補救。

※ 相關報導:

* 補救教學加碼3億 擬納高一新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9/today-education1-3.htm

「推動十二年國教一定要做好補救教學,讓每個孩子除了適性多元發展,也能保有基本學力。」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教育部明年加碼補救教學的預算,從今年的十一.九億元,增加到十四.九億元,一口氣增加三億元,也正研議國中生升入高中職一年級時,要先補救教學一週。

此外,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黃子騰表示,為要求各縣市政府落實補救教學,還把提報率、施測率、開班率、進步率及結案率,納入教育部對地方統合視導分數,做不好會影響到獎補助款。

* 挽救後段學生 教育部有心改革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5862

台灣教育只重菁英分子程度,忽視後半段學生的學習?知名學者李家同7日撰文批評台灣教育菁英主義「只想培養出諾貝爾級的人才,忽視後段班學習」。花蓮觀光學院校長張瑞雄認為應在升學考試中設立門檻,確保學生至少具備應有的基本能力;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執行長張文昌也建議以「診斷性測驗」補強升學考試之不足;國教署署長吳清山則回應表示,教育部正全力引入社會資源、在國中小推行補救教學,致力以實際作為協助程度較差的學生。

....國教署署長吳清山受訪時回應說,拉拔後段班學生程度是教育部努力的目標,如教育部目前在國中小推行補救教學,結合教師力量與社會資源,正是以實際作為提升後段班學生課業程度。而現有的會考制度除了做比序之用,也意在鑑定學生的程度,讓程度較差的學生得到適時適性的輔導。



◆ 回鄉拚教育 一步步實踐理想

【(執筆:黃奕瀠)】2013-09-09 中國時報

雲林是相對貧窮的農業縣,東北季風和帶鹽份的土壤讓這裡的人民過得較清苦,雲林子弟們為了生存,多半投入軍警或教職,陳清圳也是如此。儘管考上了國立大學政治系,但母親念著畢業後出路沒保障,勸說他就讀師範學校,他也就選擇執起教鞭。

但他無法適應。讀嘉義高中時,被開啟了不同思維,展開對社會環境的想像,不料,到台北讀大學,卻是退到一個極為保守封閉的體制裡,教官管得極嚴,讓他相當悶。雖然校門外的野百合運動風起雲湧,他只能偷偷參加,再裝做沒事一般回到學校。

大學畢業後,參與鳥會等生態環保團體,才讓他找到寄託,「也進入了我和這土地的深層關係。」陳清圳從小生活在山林田野間,鳥會活動讓他彷彿又回到熟悉的記憶中。

大學畢業後,他在台北的名校教書,工作上獲得很大的成就感,但仍懷疑是否要在這座城市生活一輩子?「我找不到心裡的安定,找不到歸宿,只有不斷在北台灣繞來繞去的奇怪感受。」陳清圳和妻子決心回鄉教書,「其實對老師來說,不管在哪裡教書,工作都是被保障的,但要探索什麼事物、過什麼樣的生活,都要有自己的想像。」

1998年,陳清圳終能回鄉,這才發覺城鄉差距有多大,台北學校什麼都有,但雲林什麼都缺,連帶孩子去校外教學,行政系統都不像台北學校會全力配合。不只如此,鄉下孩子窮,連錢都付不出來,他也得想辦法籌錢,堅持去做,「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們回來後,班上的凝聚力變強、氣氛也改變。他們很清楚知道老師在這過程中,對他們的付出。」

陳清圳讓孩子接受了這個從北部回來的老師,「這樣的行動對鄉下孩子很重要,把他們帶出校園,帶進社區,帶到台灣每個角落,因為他們的文化自信心不足,所以要擴大他們的經驗世界和眼界。」但這樣的教學方式,在雲林縣要推動是非常困難的。

2006年,華南國小全校學生只剩23人,面臨裁併危機,陳清圳接任校長,透過單車、咖啡等課程,讓這個原本將廢除的學校成為台灣知名的特色小學,學生人數增加3倍,甚至還有家長遠從外縣市將孩子送了過來。如今,同時接任樟湖生態中小學,更進一步讓理念結盟,陳清圳對生活、對教育的想像,已逐步在故鄉實踐。

fsj 提到...

成大雲端心智教室 高科技打造

【洪榮志/台南報導】2013-09-10 中國時報

老師在台上講課,學生到底聽懂沒?學生對老師的授課是充滿好奇,或百般無聊?未來透過雲端心智教室分析儀都將一一呈現,幫助老師調整授課內容及進度。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首創的「雲端心智教室」,將打造未來教室。

成大表示,雲端心智教室結合多項新興科技與雲端設備,包括:可隨著不同課程做不同變化的創意組合桌椅、雲端資訊教學講桌、觸控式螢幕、互動式電子筆組、穿戴式行動載具、腦波分析儀、心電分析儀、行為觀察軟體、雲端直錄播系統及多點視訊會議設備,目前該校正陸續建置中。

其中部分基本硬體已經到位,至於穿戴式行動載具、腦波分析儀、心電分析儀等新興科技設備將於新學期加入教學陣容。

此外,未來雲端心智教室還將以工作坊的方式進行介紹與應用,讓有意瞭解行動學習與未來教室發展趨勢的人員使用,體驗該教室如何運用教室空間、突破時空限制及發展創新教學研究主題等特點。

成大指出,雲端心智教室為全台首創結合「快樂學習、創新教學、深度研究、具產業效益」的未來教室,使用對象並不限於大學端的學生與教授,未來更將擴展到各級學校的學生與教師,將行動學習的成效與創新教學的研究內容發揮到極致。



◆ 要不要學英文草書體? 美國論戰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3.09.10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最近重新規定公立學校要教英文的草書體(cursive handwriting),引起議論。

主催該案的州議員荷莉說,她接到教育界和家長抱怨。一位有兩個孩子的父親在電話裡主張,書寫「根本完全浪費時間」,一位老師則說,「今天的學童一輩子也用不到草寫體」。

在法案通過前,小學不必教草寫體,因為2010年推出、獲得全美45州採行的「全國共同核心標準」,沒有將之列入課程,而是規定學生「必須充分掌握鍵盤技術」。現在不是電腦時代了嗎,會敲鍵盤就行了。

荷莉說,她有一次考察學校,回家接到一批四年級生的謝條。她說:「我很奇怪,沒有人用草寫體。好像他們沒念過書似的。」

經過她力推,法案2013年4月在州議會通過,要學校教學生寫草體。但她透露,民眾「反彈」。

有人在報紙撰文說:「我們已經有機器代勞。今天誰還『寫』信? 除了簽支票和法律文件,我幾乎已20年沒用過草寫體。我都用電腦。我認為這是進步。」

有人說,今天要教給學生的東西太多了,教師應該只教學生以後工作時會用到的知識,「草寫體不在其中」。

字體有很多種,不用「書寫必草體」。有人認為,書寫還是很重要,但草寫體沒那麼重要。

一些書寫專家指出,「教寫字,不一定非教草寫體不可,就像教數學不是只能用羅馬數字。」

有一派主張要會看,不一定要會寫。有人因此主張學生應該學習閱讀草寫體,但反對強制學生用草寫體,草寫體只應作為一個選項。

不過,看大多數人的意見,荷莉似乎占上風。

羅德島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媽媽崔西說,「一個人必須會寫草書體,才能成為社會裡一個有用的成員,這一點很重要」。

印地安納州密西甘市一位三年級的教師麥奎爾指出:「我認為這個世界還不到完全丟掉草寫體的時候。誰也不曉得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我們有必要使孩子有所準備。」

電視劇「歡樂酒店」 (Cheers)女星克莉絲蒂艾麗 (Kristie Alley) 在推特說:「聽說美國的學童不再學草寫體,我覺得好恐怖!!! 這麼一來,美國孩子就看不懂美國憲法了。」

已經有很多研究指出,書寫有助提高認知能力、記憶力,以及改善拼字能力。

北卡之外,重新規定學校要教草寫體的州包括加州、麻州和喬治亞州。



◆ 教部辭典啄木鳥 集思廣益

【葉德正/新北報導】2013-09-10 中國時報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撰至今已近20年,為讓辭典跟上時代,國家教育研究院正如火如荼修訂,並舉辦「辭典啄木鳥」活動,請民眾一起當啄木鳥,提供修訂意見,還有機會獲得圖書禮券。

重編國語辭典已累積1億8千多萬人次使用,但隨著時代演進,已有許多詞語不符合現在觀念,辭典曾因將「新好女人」定義為「家庭為生活重心、愛慕先生、照顧子女,維持婚姻生活的美滿和諧」,引發婦團抗議,這次修訂,希望能夠將使用者意見一併納入參考。

國家教育研究院長柯華葳表示,活動收件時間即日起至10月15日,採分組進行,邀請國小、國中、高中職、大專校院、社會人士等,從不同角度提供意見,主辦單位也準備95份圖書禮券獎勵參加民眾。

為鼓勵教師們把線上辭典的應用融入教學,活動還特別設有「指導教師」獎,凡指導10位以上學生參加,國家教育研究院將頒贈感謝狀。

民眾凡針對辭典現版正文收錄的詞目、音讀、相似(反)詞、釋義(含書證及詞語例)提供意見,都可納入計分,不必擔心專業度是否足夠,只要提出自己的看法,都有機會獲獎,若附上佐證資料,還可加分。詳洽:http://dict.revised.moe.edu.tw/dodo/dododo.html。



◆ 洪蘭/天的顏色,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聯合報╱洪蘭】2013.09.10

葉錦添先生是第一個拿到奧斯卡藝術指導獎的華人,我對他色彩的運用非常敬佩。顏色是我們區辨物體最顯著的東西,我們對顏色的察覺比動作快上七十毫秒。在人群中找人時,若說「那個穿紅色衣服的人」,常一下就能看到。所有的兒童,不論種族和文化,學分類時都先從顏色開始,然後是形狀,最後才是功能,表示顏色是演化來的一個能力。

其實顏色是不存在的,它是我們大腦對光波的解釋,牛頓曾說「光線沒有顏色,光只是一種能量,讓我們產生看到某種顏色的感覺」。的確,顏色是大腦對某些物理屬性的解讀,我們視網膜中有對不同波長敏感的感受體細胞(photoreceptors),如520nm的波長看到的就是綠色。顏色存在於大腦視質皮質的V4區中,這裡損壞就看不見顏色了。實驗上看到女生的V4比男生大,女生視網膜中,處理顏色的錐細胞(cones)也比男生多,所以女生一般來說,對顏色比男生敏感。

不同的文化對顏色的名稱雖然不同,但是人類辨認色彩的能力是一樣的,只是每個人對顏色的感覺及運用不同而已。我平常沒有什麼時間看戲,但是我看了兩次漢唐樂府的「武丁與婦好」,深覺它完全不輸國外的戲劇,對國人有這種水準的創作非常驕傲,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葉錦添的作品。葉錦添在「武丁與婦好」中,用白色來設計婦好的衣服,因為白色在古代是最尊貴的顏色,他便用白色來顯現婦好的地位。

因為人的大腦對顏色的知覺是一致的,所以我很想知道,他為什麼會發展出與眾不同的顏色感。葉先生非常謙虛,他的廣東國語與清華前校長劉炯朗院士剛來台灣時差不多,但只要言之有物,別人就會注意聽,一注意,不但聽得懂,反而記得更牢。

他說他最喜歡黑色和紅色,因為「玄色是天的顏色,看不見並不代表不存在」。這句話讓我震驚了,我們在教育上一直在找看得見的東西,忘記了看不見並不代表不存在。當年在學校中,不被老師看好的同學,出社會後,許多過去看不見的能力都冒了出來,成就了很大的事業。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重要的是有什麼能力,而非缺少什麼能力」。我們總是忽略手邊擁有的,一心去追求沒有的,在追求的同時,犧牲了現在。

我們因為眼睛長在頭的前面,所以人苦於不自知,只看得見別人的有,便羨慕嫉妒別人,卻看不見自己有的,不會感恩,所以真的是人使自己不快樂。葉錦添認為黑色是包容,因為在黑的底色中,東西一樣存在,只是有智慧的人才看得見。

包容正是我們台灣現在最缺的一個智慧。蘇軾有一首詩非常好,「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智慧是知道該忽略什麼的藝術」(Wisdom is the art of knowing what to overlook)。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人,若能反思自己擁有的,會快樂很多。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fsj 提到...

林博文專欄-人文社會科學 乏人問津

【林博文】2013-09-11 中國時報

美國各大學紛紛開學了,人文與社會科學部門的主管發現大一新鮮人又比往年少了!年輕一代不想念英文系、歷史系、政治系、社會系、心理系、考古人類學系,甚至經濟系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據統計,美國在1966年,就讀英文系和歷史系的學生占14%,2012年劇降至7%。哈佛大學公布的報告則說,1954年有36%的大學生主修人文,2012年掉至20%。

找工作為主,求職重要,實用第一,這些觀念已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數年前一批有遠見的學者和教授看到這種不健康的時代走向,極為憂心,大聲呼籲國會採取緊急措施,力挽狂瀾,否則美國將失去「知識力道」。國會即授權座落於麻州的美國文理學院組成一個委員會,以兩年時間專事研討、分析人文與社會科學沒落的原因,及其挽救之道。這個委員會由54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組成,其中包括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美國學術聯合會理事長兼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余寶琳(Pauline Yu,1949年生,史丹佛博士,爾灣加州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創系人,研究領域為中國詩學,其父余南庚是蔣經國的醫生之一)、女建築師錢以佳(Billie Tsien,1949年生,耶魯和洛杉磯加大畢業,繼貝聿銘之後在美國最享盛名的華裔建築家,和其夫陶德.威廉正設計紐約林肯中心中庭的重建)。委員會由杜克大學校長領軍,長達61頁的建議書,已於6月中旬上呈國會。其結果如何,國會將採取行動或像其他的許多建議一樣,束諸高閣?

照目前國會的政治風氣來看,前景非常悲觀,尤其是共和黨掌控的眾議院,要想重振人文與社會科學之風,簡直比登天還難。因共和黨黨內一直瀰漫一種反智傳統,有些共和黨眾議員甚至一再倡議撤銷對政治學的研究補助,更駭人聽聞的是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州長瑞克.史考特竟主張提高公立大學人文學科(如英文和人類學)的學費,其目的是叫大學生少念這些找不到工作的學科。有些主流媒體不僅沒有為振興人文及社會科學而吶喊,反而不停發布令人喪氣的消息,如已停刊的《新聞周刊》去年4月列出13項「最無用」(most useless)的學科,其中12項皆為人文與社會科學,只有建築排名第5,其「無用」的程度竟超過哲學與宗教研究(第6)、英國文學(第7)、新聞(第8)、考古人類(第9)。名列榜尾的是歷史(第12)、政治(第13)。其他「無用」的學科包括藝術、音樂和戲劇。

謀生難,可說是主修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生踏入社會後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紐約時報》9月9日報導一個剛從長春藤聯盟名校布朗大學畢業的23歲學生,經常在中央公園和高架人行道(High Line,以前是鐵路線,現成紐約最有名的觀光景點)表演朗讀莎翁戲劇對白,由觀眾指定劇目(如《哈姆雷特》)並打賞,這位來自南卡羅萊那州的年輕人的人生目標是成為專業演員。杜克大學校長鼓勵年輕人應有遠大的求知抱負,不要太近視,他說打好人文與社會科學基礎,才能走得更遠、跳得更高。他舉例說,歐巴馬大學主修政治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穆尼大學主修英文,後來才分別選擇法律、法律及經濟。美國文理學院在報告中說,51%的美國商界領袖表示,在大學時主修人文及社會科學,能夠拓寬視野、擴大知識範疇,對將來的事業與人生絕對有幫助。

讀歷史有什麼用?讀文學有什麼用?其實都是「古老」的問題。古人說,知識就是力量,現代人說,資訊就是力量。不斷地求知與充實自己,乃是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最基本分野,能把所累積的知識化成謀生之道,甚或對社會有所貢獻,就是任何一個知識人的人生目標。

事實上,根據喬治城大學前年所作的一項研究調查顯示,主修英文與歷史的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幾乎和主修電腦與數學的人一樣,但比經濟系、政治系的畢業生強。

但從哈佛大學和美國文理學院的統計來看,從50、60年代到去年,主修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大學生一路下滑,這是事實,也是令人憂心的走勢,不僅美國如此,全世界都呈現出這種「輕人文而重就業」的畫面!



◆ 帶孩子觀星唱音樂 2人獲師鐸獎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2013.09.11

屏東縣佳義國小老師施世治與石門國小老師周明傑今年分獲師鐸獎,一個帶孩子看星星,守著天際;一個帶孩子唱出自己的音樂,守著大地,兩人都在偏遠學校付出,為孩子開啟一片天。

「我最想當導師」!去年曾經代理佳義國小校長的施世治,今年終於又回到老師位置,專心享受與學生互動,「這才是教書最快樂的事」。

教書16年的施世治,曾在菲律賓的電燈泡工廠當過廠長,後來因出車禍,母親非常擔心,他才離開工廠,回鄉考試當老師,也因為有了這一段經歷,他常形容自己是「電燈泡老師」,雖博取學生一笑,其實他是真希望自己能「照亮」學生。

教書十多年來,他幫孩子洗頭、帶孩子看星星,今年暑假回歸當老師前,他還帶自己的孩子,去學校教室刷油漆,就希望孩子看到更開闊的天地。

另一位守著偏鄉孩子的則是石門國小周明傑老師,周明傑是獅子鄉排灣族人,教書廿多年來,曾服務過台東大武、屏東丹路與來義、草埔等校,他的教書履歷,就像一張偏遠鄉鎮地圖。

長期研究排灣族音樂的他,總是不忘教原住民的孩子們認識自己的音樂,當年就是經由他的發掘,使得草埔國小的小朋友以「山上的百靈鳥」拿下金曲獎,他也是把原住民小朋友的聲音,送進金曲殿堂的第一人。

「原住民是天生的歌者」,為了找出會唱歌的排灣族人,周明傑每服務一個學校,一定教孩子認識自己的音樂,一定尋訪部落耆老,記錄最古老的聲音,今年3月從北藝大音樂研究所拿到博士學位,未來他希望打通學術與部落的距離,透過教育,讓更多人了解排灣族音樂的價值。



◆ 搶救中華兒童叢書 蘆小成立典藏館

【聯合報╱記者林昭彰/新北市報導】2013/09/11

學界視為開啟台灣現代兒童讀物先河的《中華兒童叢書》,1964至2002年曾在全國大量發行,如今保留下來的數量卻不多,但新北市百年老校蘆洲國小竟找到2萬多本,校方有意繼校友鄧麗君之後,將叢書塑造成第2項珍貴文化資產,已成立典藏館著手整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為協助台灣發展國民教育,撥款50萬元美金贊助當時省教育廳,推動「兒童讀物出版計畫」,後來國內自行延續編纂《中華兒童叢書》,直到2002年。

38年間共發行900多種包含文學、藝術、科學、社會、健康5大類別童書,不僅是台灣第1本彩色印刷兒童讀物,也是首度大量出版的本土圖畫書,成為許多20至60歲國民共同記憶。

早年政府發給全台各校,幾乎都有數千冊,但因年代久遠,許多皆已報廢流失,蘆洲國小擁有2萬多冊,卻因圖書館拆除重建,被擱在樓梯間長達6年。

尋獲這些珍貴書籍的前後任設備組長是1對夫妻,丈夫夏俊宏當年整理舊書捨不得扔,裝箱保存,6年後被妻子郭珍宜發現書的價值非凡,開箱讓書重見天日。

為了妥善保存這些書,校長鄒惠娟特地挪出教室成立典藏館,目前已經搬遷全數入庫,展開書目重建工作,預計明年正式開放供借閱、研究史料。



◆ 親子共讀趁早 打好學習基石

文/陳思妤 2013.09.11 自由

嬰兒看不懂字,為什麼需要「親子共讀」呢?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結果發現,愈早開始「共讀」及每週「共讀」頻率越高的孩子,其語言發展明顯優於較晚開始的孩子,且往後的學業成就亦越高。因此,越早提供孩子成功的「共讀」經驗,可提升孩子的整體語言能力,預防語言發展遲緩。

◎「親子共讀」怎麼開始?

●創造適合閱讀的環境:為了從小培養閱讀習慣,父母要以身作則示範看書的情境,讓孩子模仿閱讀行為。避免在有太多干擾的環境中進行親子共讀,如果在看電視的空間中,孩子容易被強烈的聲光刺激所吸引,而無法將注意力放在聆聽父母的聲音、語言上。

●提供舒服的共讀姿勢:較小的嬰幼兒,父母可以讓寶寶靠在自己的胸前,以相同的方向看繪本,用手指著描述的圖片說給寶寶聽,引導孩子做聽與看的連結,同時透過溫暖的肢體接觸,提供孩子愉快的互動經驗。

對於較大的幼兒,可面對面講故事,增加父母與孩子的眼神交會,提供父母講述故事時的肢體表演、臉部表情等經驗連結。

●選擇符合年齡發展的繪本:3歲以前,讓孩子認為閱讀是一件好玩的事即可,因此可選擇一些可以操作遊戲的書,如洗澡書、布書、觸摸書、厚紙書、音效書等;3歲後,可選擇一些有故事情節的繪本一起閱讀。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維持注意力時間的長短,會依其發展年齡不同,當共讀時,若孩子被其他新鮮的事物所吸引,父母可改變唸讀繪本時的音量、音調、說話速度,與誇張的說話方式來吸引孩子;亦可配合繪本的內容,演出繪本中的動作,增加孩子的理解力,提升注意力;或在故事片段中加入一些肢體互動,如繪本中有螃蟹時,可用手指模仿出螃蟹的大螯,在孩子的手上做出夾、夾、夾的動作,讓孩子感到有趣,吸引他的注意力。

透過這些方式,孩子可在共讀的活動中練習延長注意力時間,為以後學習奠下好的基礎。(作者為苗栗大千醫院語言治療師)

※ 相關報導:

* 高中職成績倒數1/4 政府免費補救教學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6121

配合12年國教扶助弱勢生政策,教育部昨天公布高中職補救教學實施對象,學科成績在同年級後25%的學生,就可由政府補助學校開班,本月開始免費課後補救教學,預計每年將有10幾萬人次受惠。

fsj 提到...

祭孔大典 中日韓8儒學團體觀禮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158183.shtml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台北報導】2013.09.12

祭孔大典28日在孔廟登場。北市府民政局昨天示範演出四佾舞、樂生加冠儀式,公布將有中日韓等8個海外儒學團體參加祭典,並特製「仁獸麒麟」行李吊牌要送給參禮民眾。即日起開放民眾、團體免費限量索取參禮證。

民政局長黃呂錦茹說,北市祭孔大典歷經日據、二戰,是至今保存最傳統、最完整的國家級三獻古禮祭典,例如大龍國小負責佾舞持續83年,包括大陸在內,各國儒學團體都非常重視北市祭孔大典。

她說,今年是孔子冥誕2563年,祭典除由市長郝龍斌主祭、外國使節陪祭,另有大阪市論語普及會、山東省曲阜孔子儒學研究院、韓國博約會、印尼文化部宗教司司長等8個海外儒學團體參與,馬總統也將蒞臨。

民政局昨天安排大龍國小老師莊汶湞帶領佾生示演四佾舞,10餘名參演佾生各有祖父、父母、兄姊等家人曾任佾生,極具傳承意義。

另因今年樂生首度從成淵國中改為重慶國中學生擔任,昨天由黃呂錦茹、樂長孫瑞金老師,為重慶國中樂生進行加冠儀式,象徵肩負起釋奠典禮樂生重任。

民政局也公布參禮紀念品─印有麒麟圖騰的「仁獸麒麟」立體行李吊牌,象徵孔子以「仁」為中心的思想學說,及周遊列國、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民政局說,27日釋奠習儀、28日釋奠典禮分別提供400張參禮證,供民眾今天至15日的上班時間到孔廟免費索取,每人限2張;學校及機關團體今至17日函寄孔廟索取,團體參禮證300張。

另27日下午3時30分至4時的釋奠習儀、28日上午5時30分至6時的釋奠典禮,都現場發送排隊民眾參禮證各100張。詳電02-25923934轉11。



◆ Google搭哈佛 推線上課程

【經濟日報╱編譯林佳賢/綜合外電】2013.09.12

Google將加入哈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創辦的線上非營利計畫EdX,協助推廣免費線上課程。

EdX表示,Google答應協助開發EdX的開放原始碼軟體平台;該平台提供全世界學生數十門頂尖高等教育機構的課程。

此外,Google與EdX也計劃合作開發開放式課程網站MOOC.org ,將各大學、企業及政府等機構的課程上線。EdX總裁阿加瓦爾表示,新網站將使教師及教育組織,能以更快速實驗新教學方法。」

MOOC.org預計2014年上半年上線,將由Google雲端運算提供寄存服務。Google亦計劃在該網站上提供教學課程。



◆ 我將助越南 設計全民英檢

自由 2013.09.12

國內每年有60萬人次報考「全民英檢」,目前已有歐洲、亞洲、美洲等50所大學採認全民英檢成績。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LTTC)將與越南的河內外國語大學合作,協助越南設計出合適的標準化英語能力測驗。

此外,LTTC也正式推出《語言之道:學習.評量.文化》刊物,創刊號以「亞洲各地研發英語測驗之趨勢」專題,介紹亞洲英語測驗發展,創刊號採免費取閱,讀者可上網閱覽或訂閱。(LTTC官網http://www.lttc.ntu.edu.tw/)(記者陳怡靜)



◆ 拒12年國教研習 教師考績恐降等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2013/09/12

教育部要求中小學老師都要參加18小時的12年國教研習,部分縣市規定,老師若未參加研習將影響考績,引發教師工會反彈。但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昨呼籲教育部應「言出必行」,讓研習和考績掛勾,教師若拒研習,考績不能打甲。

日前傳出台中市教育局規定老師不參加12年國教研習,考績就不能打甲等;高雄市也發文各校,規範教師每年要進修至少28小時,否則將影響考績。此外,南投縣最近也發文各校,要求教師每年至少要開放一堂課,讓1-2位同儕觀摩,並至少觀摩別人上課2次,以提升教學能力。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黃新發回應指出,12年國教要成功,得仰賴第一線老師,因此要求老師參加5堂課、18小時的研習,到年底至少有8成教師完成研習。但希望縣市政府用鼓勵取代懲罰,不要只因老師沒研習,考績就打乙,盼能循循善誘,讓研習時間更彈性,因公無法參加的人也能「補課」。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吳忠泰指出,官方辦的研習,往往枯燥無聊,口碑很差;尤其12年國教變來變去,去年研習的內容,包括會考等級、免學費等政策都已改變;教育部要先好好檢討研習成效,並開放更多學校自辦研習,不能拿棍棒、用考績來逼老師。

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指出,判斷專業的規準之一,是不斷的在職進修,像營養師、護理師,都設定進修時數。教師進修是權利也是義務,尤其推動12年國教這類重大政策,教師更應參與,若連18小時最基本的研習都抗拒,12年國教很難成功。

薛春光說,南投教師工會連教育局規定觀課都反彈,認為觀課應採自願、不能強迫,但這沒道理。

全家盟理事長吳福濱說,超過9成9的教師考績打甲,教育部應改革考績制度,將教師進修研習作為打考績的指標之一。

fsj 提到...

使用雙語 使腦力更活躍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紐約12日電】2013.09.13

研究顯示,流利使用雙語者的心智靈活程度,高於只說一 種語言者。研究者認為,使用雙語可加強腦部執行功能, 如記憶力、多工處理(multitask)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理學者認為,流利使用雙語者似乎是隨時隨地使用兩種 語言,但極少會無意中使用不想用的語言,也就是他們可 同時掌控兩種語言。

賓州州立大學心理、語言學家茱迪斯.克洛爾說:「使用 雙語不僅對人無害,更可能對腦力有益。」她指出:「當 你不斷轉換語言,可強化心智能力,加強腦部執行功能。 」

該項發表於「心理學前線」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期刊的研究發現,流利使用雙語者會在同一時間啟動兩種 語言,不論他們是否有意識地使用任一語言。

研究者並指出,這些使用雙語者很少會脫口而出他們無意 使用的語言,因此研究者相信,這些人有能力控制兩種語 言,毋須思考就能選擇他們想用的一種語言。

研究者研究了27名使用英語及西班牙語的雙語者,要求他 們交替使用兩種語言,默念512個句子,然後盡速大聲唸 出紅色的字,這些紅色字半數是同源字 (拼法和發言相近 ),結果發現雙語使用者同一時間在腦部啟動了兩種語言 。



◆ 研究發現:課外閱讀 可增進數學、語文成績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台北報導】2013/09/12

課外閱讀不僅是一項樂趣,還能幫助學習。根據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指出,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孩童,在數學和語文成績的表現,優於平常沒有閱讀習慣的孩童,因為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增進字彙量,有助於孩童在課堂上對任何學科的理解。另外,課外閱讀對孩童成績的影響力,更甚於父母的學歷高低。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檢視了6千名16歲孩童的成績,並調查他們父母的學歷高低,家中兄弟姊妹的數量和讀書習慣,例如有無閱讀報章雜誌,是否定期閱讀、有沒有經常跑圖書館等。研究人員分析這些數據,對照他們的在校成績,而得到課外閱讀有助學業的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從10歲開始都有每週閱讀書報習慣的孩童,比那些較少或沒有閱讀習慣的孩童,在單字記憶背誦的表現好了14.4%、在數學上是9.9%,而在拼字上是8.6%。

研究指出,父母的學歷高低對孩童的成績的確有影響,但大量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更甚於父母的學歷。那些有閱讀報紙習慣,並且經常跑圖書館的孩童,雖然父母的學歷並不高,但在學業成績的表現,優於那些父母擁有高學歷,但自己本身卻沒有培養出閱讀興趣的孩童。

另外,該研究還發現,在大家庭長大,擁有許多手足的孩子,語言成績反而較差,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交談的機會較少,所以在語言字彙上的發展較差。

「課外閱讀有助於孩童的數學成績,這個發現令人吃驚。」倫敦大學教育中心教授艾莉絲.蘇麗曼說,一般認為,數學成績與閱讀能力的相關性較低,但研究卻發現,良好的閱讀能力,有助於孩童理解和吸收資訊,對任何學科都有幫助。

蘇麗曼表示,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增進字彙量,對課業上的知識吸收很有幫助,字彙量不夠的孩童,可能在課堂上理解能力不足。

※ 相關報導:

* 星國兒童少用華語 學者憂心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309130201-1.aspx

....華語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不過當前的新加坡社會以英語為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主要語言,不少華文界人士擔心新加坡年輕一代的華文程度日益低落。

* 宜蘭雲端書庫 國中小15校借閱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160549.shtml

宜蘭縣15所國中小學昨天啟用「雲端書庫」,開放1600本電子書供師生在線上借閱,書商提供的圖書瀏覽使用點數,每本扣1點,三重千禧扶輪社購買、捐贈6千點,嘉惠師生。

* 「貴婦團」到偏鄉 為孩子說故事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5/8160513.shtml

台窩灣樂讀協會故事團團長張嘉芬,昨天起率領故事媽媽們,深入大新化山區偏遠國小帶領低年級小朋友閱讀,張嘉芬是醫師娘,團員也多半是董娘、大學教授太太等,是一般人眼中的「貴婦團」,但她們不逛街血拚,省下時間陪伴偏鄉孩子建立閱讀習慣。



◆ 學童寫信邀請 吳寶春真的來了!

【聯合報╱記者姜宜菁/水林報導】2013.09.13

雲林縣水林鄉文正國小學生去年寫邀請卡給世界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希望他到校分享個人經歷,吳寶春昨天實現學生的願望,分享「冠軍只是在當下,學習是永遠」,他強調知識和技術是相輔相成,勉勵學生們把握每個學習機會。

「師傅,如果再讓你選擇,你要選擇讀書還是當麵包師傅?」學生們把握時間發問,從為何不愛讀書到食品安全等問題,吳寶春都一一解答;他說,如果人生重來,一定要當最富有知識的麵包師傅,做出品質穩定的麵包。

吳寶春表示,還沒認識字前,心中有許多疑問都不得解,靠著軍中學長協助,展開他的視野,他認為,學習只要有開始就不會太慢,「冠軍只是當下,學習是永遠」。而因為母親的愛與包容,成就如今的他,所以他將麵包店的盈餘成立基金會,協助更多人,延續母親的愛。

學生們送上自己製作的卡片,感謝吳寶春幫他們圓夢;而吳寶春有意尋找雲林食材融入麵包中,水林鄉長陳怡帆立刻推薦水林的地瓜,更歡迎吳寶春再次到雲林與農民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