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3

人眼看見「不可見的」紅外線

The human eye can see 'invisible' infrared light
http://phys.org/news/2014-12-human-eye-invisible-infrared.html

Dec 01, 2014

任何科學教課書都會告訴你,你無法看見紅外光。如同 X 光與無線電波,紅外線的波長在可見光譜之外。不過一個由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醫學系的科學家所領導的跨國團隊發現,在某些狀況下,視網膜竟然可以看見紅外光。

利用來自老鼠與人類的視網膜細胞,以及能夠發出紅外線脈衝的強力雷射,研究者發現當雷射光脈衝迅速發射時,視網膜當中的感光細胞有時候會得到紅外能量的連擊(double hit,譯註:連續二次被光子擊中)。當這件事發生時,眼睛能夠偵測到落在可見光譜外的光線。

"我們正使用我們在這些實驗裡所學到的東西,試圖開發一種新工具,那不僅能使醫師檢查眼睛,還能夠刺激視網膜的特定區域,測定它是否作用正常," 資深研究者 Vladimir J. Kefalov, PhD 表示,華盛頓大學眼科與視覺科學副教授。"我希望這項發現最終能夠有某些非常實際的應用。"

這些發現發表在 12/1 的 PNAS 線上早期版。合作者包含來自俄亥俄州克里夫蘭、波蘭、瑞士與挪威的科學家。

當研究團隊的某些科學家報告,在研究紅外線雷射有時會看到綠光閃爍之後,他們開始了這項研究。不像課堂所使用的雷射指示器或玩具,科學家研究所用的強力紅外線雷射,其所發出的光被認為人眼無法看見。

"他們能看見這種雷射光,那位於一般可見的範圍之外,而且我們真的想了解,他們如何能看見那些被認為無法被看見的光," Frans Vinberg, PhD 表示,其中一位第一作者,以及華盛頓大學眼科與視覺科學博士後研究助理。

Vinberg、Kefalov 以及他們的同僚檢視科學文獻,並重新訪問那些看見紅外光的人們。他們重複先前曾看見紅外線的那些實驗,他們也分析來自數種不同雷射的紅外光線,看看他們能從「紅外線如何與為何有時能被看見」之中學到什麼。

"我們實驗不同持續時間的雷射脈衝,那傳遞的光子總量相同,而我們發現,脈衝的時間愈短,人們更有可能看見它," Vinberg 解釋。 "雖然脈衝之間的時間長度如此短暫,以至於無法被肉眼察覺,不過這些脈衝對於讓人們能夠看到紅外線來說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光子是由視網膜所吸收,那接著創造一種稱為光色素(photopigment)的分子,那開始了把光線轉換成視覺的過程。在標準視力中,有一大群光色素吸收了單一光子。

不過將許多光子封裝在快速發射雷射光的短脈衝中,使得單一光色素能在同一時間內吸收二個光子,而二個光子的能量足以活化酵素,使得眼睛能夠看見那些原本看不見的東西。

"可見光譜包括波長範圍在 400 - 720 奈米的光," Kefalov 說,眼科與視覺科學副教授。"但如果一個視網膜內的色素分子接連被一對波長有 1,000 奈米的光子擊中,那麼這些光粒子所傳遞的總能量將與波長 500 奈米的光子的單次擊中一樣,而那落在可見光範圍內。這也是為何我們能夠看見紅外線。"

雖然研究者是第一個報告眼睛能透過這種機制感光,不過使用功率較小的雷射使東西能被瞧見,則不是新聞。例如,雙光子顯微鏡,使用多個雷射來偵測組織深處的螢光分子。而研究者表示,他們已在一種新型檢眼鏡(這種儀器讓醫師能夠檢查眼睛內部)中,研究幾種使用雙光子的方法。醫師能將紅外線雷射脈衝照射到眼中,藉此刺激部份視網膜,從眼睛健康者與視網膜病變患者(例如黃斑退化)的視網膜中學到更多構造與功能上的知識。

※ 相關報導:

* Human infrared vision is triggered by two-photon chromophore isomerization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11/25/1410162111
Grazyna Palczewska, Frans Vinberg,
Patrycjusz Stremplewski, Martin P. Bircher,
David Salom, Katarzyna Komar, Jianye Zhang,
Michele Cascell, Maciej Wojtkowski,
Vladimir J. Kefalov, and Krzysztof Palczewski.
PNAS,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December 1, 2014.
doi: 10.1073/pnas.1410162111
生物經濟

科學家新發明「光能」人工視網膜
成人細胞首度複製出幹細胞
科學家以 DNA 創造出第一個人造神經網路
諾貝爾化學獎:奈米顯微術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細胞「蛇髮女妖」分裂 驚世曝光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01796.shtml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4.12.01

過去科學家只能觀測到死的細胞細部構造,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與他的老師、新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貝吉格(Eric Betzig)合作,研發出「晶格層光顯微術」,讓人類終於能清楚觀測到立體且活生生的細胞。

該研究成果於上月底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並被選為封面故事。

應科中心主任蔡定平表示,這是生物顯微觀測上的大突破,以前要看清楚細胞,必須打強光,但能量太高,會造成細胞死亡,如今可看到清楚活體細胞,讓學界相當興奮。

以細胞分裂過程為例,生物課本上多是將不同階段的細胞切片後染色,再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把染色體複製、分開、細胞膜分裂的影像一張張分開,像電影定格般呈現。但用晶格層光顯微術拍下的活細胞分裂,則可清楚看見一大坨染色體如蛇髮女妖梅度莎一般,不停地蠕動、旋轉、糾纏,最後分成兩半,非常生動。

「晶格層光顯微術」是貝吉格發明的第三代顯微鏡。陳壁彰解釋,作法是將雷射光打到特殊螢幕上,使雷射分割成一百條細細的光線,同時掃描細胞,顯微鏡一秒內可取得兩百片細胞截面影像,之後再組合成立體影像。

貝吉格早在十年前,就計畫看清活細胞,但技術無法突破。二○一一年,陳壁彰在貝吉格實驗室「修行」兩年半,幾乎沒日沒夜地工作,問題卻仍難解;師徒倆一度想放棄,但陳壁彰相信自己做得到,最後終於在「放棄期限」截止的前兩周成功。



◆ 晶格層光顯微術 減光損害助活體研究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35054

自由 2014-12-01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今年新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貝吉格的博士後學生、中研院應用科技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以「晶格層光顯微術」的成果與諾貝爾獎老師共同刊登在十月廿四日的「科學」期刊,並獲選為該期的封面故事。

陳壁彰說,貝吉格從事的顯微技術研發,從第一代一九九五年提出「近場光學(顯微鏡解析度提升至數十奈米)」,到第二代二○○六年研發、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超分辨顯微鏡」,雖然解析度更強,但仍以死體細胞觀察為主。

今年十月發表在「科學」期刊的「晶格層光顯微術」則是突破性地可在一秒鐘內,擷取一百五十至兩百個活體細胞影像,並建構出細胞分裂等四維(三維+時間)動態結構,完全顛覆過去顯微鏡只能觀察死體細胞的想像。

與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老師貝吉格共同刊登

陳壁彰說,貝吉格在二○○五年就已率先提出「光學晶格」概念,希望能將高速相機探測到的光層厚度變得更薄,才能在光對細胞產生自由基的化學變化下,將損害降到最小,更細微的看到細胞動態。貝吉格的想法於二○一一年陳壁彰進入實驗室擔任博士後學生之後,終於在去年春天實現。

有別於傳統光學顯微鏡直接照射成像的方法,他們改用兩個垂直的光學鏡頭,一個產生極薄的光層,用來產生螢光,以達到薄薄的光學切片,另一個收集螢光。光層變薄後,細胞接受到的光就變少了,細胞受的影響也變少,自然更健康;更薄的光層切片也得以看出細胞爬行的微小剎那,甚至小如線蟲的三百六十九個肌肉細胞的結構與細胞分裂,都能清楚呈現。

陳壁彰說,過去光聚焦形成的是一個點,他們利用類似顯示器的「空間光調制器」,透過一百多個鏡面干涉,讓光打在螢幕上變成一個層狀的面,因此光切片可以更薄,達到○.五微米,約為頭髮直徑的一%。



◆ 攻生物藥 三菱來台找夥伴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9101599.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12.01

台日生物藥結盟,三菱來台找夥伴。台灣醣聯將於12月3日與日本三菱集團在台舉行「生物藥開發座談會」,醣聯透露,已經邀請國內十餘家生物藥(蛋白質藥)、抗體開發公司共襄盛舉,可望組成「台日生物藥產業聯盟」,率先搶攻日本、大中華區市場。

業界預期,本次座談國內除了醣聯、尖端醫、永昕、台康、喜康等將有機會參加外,包括抗體藥公司泉盛、醣基、聯生藥、中裕、浩鼎、源一、藥華、瑞華、天福等,都將是日商可能結盟對象,部分公司將受邀出席座談會,與三菱面對面洽談。

日本三菱為百年集團,旗下的三菱瓦斯化學株式會社也是日本東京證交所上市公司,近年積極發展蛋白質藥業務,今年7月台灣生技展覽期間,積極與台灣夥伴接觸,並在日本成立三菱瓦斯藥業,聚焦蛋白質藥開發。

三菱瓦斯藥業為三菱瓦斯化學株式會社子公司,目前在日本發酵重鎮新潟縣擁有一個大型發酵槽,其外型有如火箭,特別引人矚目。

專家表示,生物藥生產有兩種發酵技術,分別為微生物與細胞培養,早期生物藥物須用微生物(大腸菌)生產,譬如疫苗、胰島素等,而最具指標性的就是讓國際大廠安進(Amgen)一夕致富的兩個生物藥:EPO(紅血球生長激素)和G-CSF(白血球生長激素),就必須用微生物方式培養。

其中,三菱瓦斯藥業在微生物培養技術專精,也擁有符合國際規範的生物藥廠,而台灣則因聚焦抗體藥物開發,因此大多數的生物藥廠專精細胞培養技術,加上抗體藥需要經過醣修飾,台灣在國際上除了是抗體藥開發重鎮,同時也是醣研究的重要基地,有特殊競爭力。

專家表示,生物藥原料生產技術至關重要,若發酵、培養技術發展得宜,則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但這須端看微生物或抗體細胞培養的能力。醣聯說,此次座談雙方將就蛋白質藥生產、開發多方面探討,尋求能夠共同合作的契機。

據悉,此次三菱集團組團來台的目的,就是看重台灣抗體藥品的開發技術,生物藥廠的規範要求,另外也希望借重台灣在大中華區市場的滲透能力,未來雙方不僅可合攻華人市場,也可切入日本的生物藥產品開發。

※ 相關報導:

* 技術亮點/智慧床墊 瞄準睡眠產業商機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9101598.shtml

當前睡眠障礙者比例愈來愈高,病患年齡層有降低的趨勢,加上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健康的睡眠將是重要的課題。根據調查,台灣每四個成人中有一人會有睡眠問題,美國比率更高,有58%的人會抱怨睡眠障礙與失眠的問題。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全台至少600萬人有睡眠障礙,遠超過總人口四分之一,睡眠將成為產業熱潮之一。

看準目前全台約45萬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以智慧床墊對症下藥,台灣廠商世大化成也著眼600萬名睡眠品質不良的青壯年人口,與工研院及淡水馬偕醫院技術合作運用非接觸式超寬頻生理量測技術(Ultra-Wide Band;UWB)改善睡眠品質,及早防範睡眠障礙疾病的發生,期許以創新智慧床墊搶占睡眠產業商機。

fsj 提到...

正子影像躍進 更早發現巴金森氏症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105753.shtml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2014.12.03

全台目前約有10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長庚醫院日前發表診斷巴金森氏症的新研究,可望更準確早期診斷巴金森氏症。該研究團隊發現,利用AV-133放射性追蹤劑的解析度和敏感度更佳,在正子影像中可更客觀顯示出多巴胺在巴金森氏症每一期的退化程度,可望早期介入治療,延緩症狀。

「就像一百萬畫素進步到兩千萬畫素。」林口長庚醫院分子轉譯影像研究中心主任閻紫宸說,AV-133放射性追蹤劑是用來偵測囊泡轉運體(VMAT2)功能是否正常的新影像技術,包括表現在多巴胺、血清素以及正腎上腺等三個系統,該團隊將其運用在與巴金森氏症相關的多巴胺系統中,發現AV-133正子影像的確可在早期區分巴金森症與正常老化的差異,也可透過影像看出巴金森症的嚴重程度,目前仍在學術臨床第二期研究階段。

閻紫宸表示,巴金森症是因腦中的黑質細胞退化造成,但早期診斷困難,到了平衡及行走出現困難等,都已是較嚴重的第四期或第五期階段。目前使用的鎝99m-多巴胺轉運體分子影像,僅能偵測出基底核功能下降,但在影像品質及偵測範圍仍有限制。

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翁意欣表示,根據國外文獻及現有經驗,約有四分之一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被誤診為非典型巴金森氏症,如多發性系統萎縮症等,甚至要等到病發5年後才可確診為巴金森氏症,若能透過正子影像早期發現,便能及早投藥及追蹤。

翁意欣說,60歲以上的民眾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比率約0.5%到1%,80歲以上罹患該症的比率則升高到8%,年紀愈大,罹病的機率愈高,初期的症狀是靜止時手抖,手腳動作遲緩,無法順利完成綁鞋帶、扣鈕扣等動作,部分先驅症狀為嗅覺喪失及睡夢中拳打腳踢。

該研究成果刊於今年的自然科學期刊回顧《Nature Review》。

※ 詳見原站。



◆ 英國研究:愛滋病毒殺傷力弱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03000788-260108

中國時報 2014年12月03日 江靜玲/倫敦2日電

據英國牛津大學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愛滋病毒(HIV)正朝著較不致命、低感染方向的演化。一些病毒學家甚至認為,HIV最終有可能成為幾乎無害的病毒。

牛津大學團隊的這項研究發現,隨著HIV適應人體的免疫系統,病毒的威力已逐漸「淡化」。研究指出,現在HIV需要更長的時間,才會引發愛滋病(AIDS)。此一變化,同時有助於控制愛滋病的流行。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3500萬人感染HIV,長期面對病毒和免疫系統間的爭戰。HIV在人體中持續異變,逃避和適應免疫系統。但有些人對HIV具有特別強的抵抗力,病毒為了生存而付出產生異變的「代價」,包括「降低複製的能力」在內。

牛津大學團隊是在非洲擁有長期愛滋病歷史的波札那進行研究時,發現此一情況。在波札那,HIV的複製能力比愛滋病歷史短的南非低了10%。這項研究計劃負責人高爾德教授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說,20年前HIV引發愛滋病需要10年左右,現在則大約需要12年半。

他指出,表面上,這是一個緩慢的進展,但以病毒演化的過程來看,這個速度相當驚人,這意味著往後人們若感染HIV,發病的時間也越來越晚。

儘管這項研究發現HIV正朝向「淡化」方向演進,研究人員警告,即使是削弱的HIV依然有危險,並可能導致愛滋病。

英國諾丁罕大學病毒學專家喬納森教授認為,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HIV最終可能幾乎無害,不過,這項演化可能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fsj 提到...

器捐感恩會…走1個兒子 換來5個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116059.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12.08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推動器捐者的三等親可優先受贈器官,看到成效,中心董事長李伯璋昨天表示,過去每個月捐贈者大約20人,推動新政策後,上個月已增加到33人,目前衛福部拍攝新的宣傳帶,期待能帶動器捐的另一波高峰。

成大醫院昨天舉辦器官捐贈追思活動,有上百名器捐者家屬及受贈者到場,場面感人溫馨。

李伯璋在中心董事長任內積極推動新政策,昨天也到現場,主辦單位播放由他拍攝的宣傳影片,衛福部計畫在媒體上推出,讓更多人了解器官捐贈移植新制。

他表示,台灣器捐風氣不盛,過去每個月器捐人數約15人,後來上升到20人,但難以突破,新制在10月上路後,11月單月已達到33人,是近年人數最多的一個月,期待更多人能認同器捐,讓等待移植器官的病患,再展第二個人生。

昨天捐贈者家屬與受贈者上台分享心情,捐贈者並唱出對家人的不捨,最後讓受贈者獻花給捐贈者家屬,表達衷心感謝,許多人在場憶及逝去的家人,都忍不住落淚。

其中44歲的鄭姓男子車禍過世,家屬萬般不捨,仍同意捐出心、肝、腎、肺,移植給5名患者,他的媽媽與妹妹昨天出席活動懷念他,當初獲贈器官的多名患者也在場,主辦單位表示,不會提供捐贈者與受贈者資料給彼此,但只要核對去世與重生的時間,心裡大多有數,鄭媽媽說「走了1個兒子,換來5個兒子(受贈者皆男性),夠了」,受贈者都感念於心。

「我知道你放心不下我,但我會好好過」,49歲的黃先生生前是小兒痲痺患者,但每天開17個小時計程車照顧一家人,同樣也是小兒痲痺患者的太太,昨天在台上表示,過去都靠先生照顧,先生雖然身體不便,但喜歡助人,家屬依照生前心願捐出器官,也努力生活,希望往者心安。

受贈者陳小姐說,國三時發現罹患紅斑性狼瘡,兩年後開始洗腎,洗了16年終於等到換腎,她說生病後兒時的夢想只能放棄,如今能正常生活,最近還去爬合歡山,「重生後一直懷抱感激,希望代替已逝的人努力活下去。」



◆ 專家觀點/生技不缺研究員 缺的是CEO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9115898.shtml

【經濟日報╱許明珠】2014.12.08

台灣生技醫藥產業10餘年來逐漸起飛,從學名藥、特色藥再進入新藥,不斷朝全球生技發展的大方向走,如今已經有相當基礎。台灣開始走向生技產業的核心,這個核心就是「創新」,而創新需要成本、時間與人才。

從台灣發展生技的歷程來看,資本的取得已不是問題,但時間與高階經營人才問題還有待克服。從全球的經驗來看,台灣發展生技不缺錢,大環境也配合加上政府的支持、充沛的中低階專業人力等,這是台灣的利基。

過去,台灣部分生技投資者,對於「創新」有些猶豫,或者希望先賺到錢再來做創新。不能說這樣的心態不對,但投資創新產業首先要有長期投入的心理準備,若要想短期獲利,恐怕要失望,也不利產業的長期發展。

如我所說,台灣確實有很好的基礎研究人員,但優秀的士兵也要有深謀遠慮的將領。我常說,台灣不缺研究人員,缺的是「CEO」。培養CEO,絕非三年五年就能奏功,需要時間累積經驗與歷練。而台灣當下應思考的是:如何吸引優質的經營管理人才?

CEO必須有遠見,能夠擘劃的願景,並提出具體的策略,有了這些,才能夠吸引投資,並能夠招募到有能力的技術人才與經營團隊共同參與,這就是我常說的「chain reaction」(連鎖反應)。在這樣的情形下,若再給予一定的「時間」醞釀,成功便如探囊取物。但是這樣能夠綜觀全局,對產業上下游合縱連橫、資源分配能「東水西引」、招募八方賢才的人,也則需要「活水」支援,包括完整的配套法規與充足的資源。

政府十幾年來投入相當多資源在學術研究上,希望能促成產學合作-每年經費高達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但是卻看不到太多具體成果。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是否該檢討這樣的資源配置是否是最有效率的?我是學界出身,之後進入國際藥廠工作,回台在國衛院工作,之後創立太景,我了解產官學研的需求。

基礎研究相當重要,今日我們應用在產業界上的技術,都來自於基礎研究的成果。基礎研究不能偏廢。美國Tufts大學的藥品研發研究中心曾針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過去50年所核准的新藥進行統計,發現新藥專利來自於學術界的比例並不高(大約低於一成)。我認為如何能讓學術界專注於基礎研究,讓產業界能夠運用基礎研究的成果創新,這是在做資源配置時,需要再思量的。

再回到人才上。現在各國都已經體認到人才的重要,都競相爭取人才。舉例來說,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千人計劃」,而新加坡也在國際上重金招攬各國頂尖人才,香港也是以比台灣高三到四倍的薪資吸引人才。

何以致之?因為他們知道創新的來源,不僅需要學術的發明的成果,更需要倚賴CEO聚集各方人才組成經營團隊,並且將學術上的創新發現與市場需求連接起來,推出符合市場需求能夠獲利的創新技術或商品。我相信在台灣做創新藥物,是一定行得通的。太景的成果就證明在台灣的確是做得出真正創新的藥物。

除了人才,完善的法規環境是很重要。醫藥是高度管制(highly regulated)的產業。兩岸有華人市場作為腹地,但法規完整性,仍比歐美差一大截。藥品專利保護期有限,若審查延宕,配套法規不足,產品上市時間會受到影響,業者創新的腳步難免受限。

創新必須要有好的法規單位輔導,才能相輔相成,這也是兩岸的共同問題。美國FDA有60年的審查經驗,有6,000多人負責專業的審查,這些人具備的專業經驗,大多優於業界,當他們接獲來自全球的臨床申請案(IND),多能給予業界恰當的建議,輔導產業走向對的路。反觀兩岸,台灣主管機關則才剛剛開始學習如何審查新藥臨床或藥證,大陸的藥證審查,也是大排長龍,在人力與專業方面,都還有進步空間。

可喜的是,兩岸的主管機關都很願意學習,業界應跟監理機構共同成長,有好想法則不吝提出建議。大陸主管官員曾經告訴我,「我們(CFDA)才起步,希望能給彼此多一點時間」。新藥開發本就是條辛苦的路,面對這個大機會,我以過來人的經驗鼓勵大家,未來兩岸應秉持不怕失敗、攜手合作、共同成長的共識,一起創造能造福華人與新興國家的醫藥市場。

(本文由太景生物科技執行長許明珠口述,記者黃文奇整理)

※ 相關報導:

* 國際醫療BOT案 北投首發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9115902.shtml

台灣國際醫療前哨啟動,健康產業園區暖身。台灣首家國際醫療中心「台北國際醫旅」,將攜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北投老爺酒店,在北投建全台首座集合「健康管理、美容醫學與觀光休閒」三合一觀光醫療大樓「台北國際醫旅」,是台灣首個國際醫療BOT案。

fsj 提到...

官學研合力 醫材聯盟啟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10000048-260202

工商時報 2014年12月10日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看好創新醫材有機會接棒新藥成為生技重量級部隊,由國家實驗研究院推波產、官、學、研界共20個成員組成的「國研醫材創價聯盟」正式啟動!預計透過聯盟「一條龍」式服務,縮短產品上市時間約2年、研發經費減少15%。

國研院院長羅清華表示,「國研醫材創價聯盟」將配合北、中、南科學園區發展特色,串接醫療電子、高分子醫材及金屬醫材三大醫材技術能量,透過20家聯盟成員專業分工與平台整合,讓上游生醫研發能量與下游醫療器材產業角色整合,建構跨部會(科技部、經濟部、農委會、衛福部)支援體系,結合產官學研的服務能量,協助新創團隊的產品順利從「創新」跨入「創價」,引領內醫療器材產業直衝兆元產值。

根據國際調研組織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BMI)統計,2012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為3,046億美元,預計2016年上看3,983億美元,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力之一。

由於目前有意願跨足醫療器材產業的新創團隊,除了自身要有創新產品的構想,並爭取資金支持外,其實還有許多必須克服的關卡。除了符合法規外,醫療器材尚須經歷動物試驗及人體試驗兩大難關。

「國研醫材創價聯盟」協助醫材新創團隊順利通過這些難關,只要新創團隊的構想夠好,且能爭取到初期的研發資金,做出產品原型,前述的層層關卡,就由「國研醫材創價聯盟」負責協助通關。

該聯盟由設於國研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的「醫材聯盟辦公室」擔任總窗口,台大、成大、中國醫大等協助臨床,國研院實驗動物中心媒合實驗動物及設施進行標準化實驗,農委會供應迷你豬進行試驗;麥德凱生科和進階可輔助CRO臨床。



◆ 奇美醫學中心跨國研究 電子耳聽見旋律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120540.shtml

【聯合報╱記者綦守鈺/台南報導】2014.12.10

奇美醫學中心爭取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經費,將和美國霍普金斯醫學院共同研究人工電子耳,並針對華人特殊聲調語言部分,預計招募150名聽障者參與實驗,協助改善電子耳器材。

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任林永松表示,奇美已有25年以上研究人工電子耳的經驗,3年前和美國馬里蘭大學與霍普金斯醫學院共同研究,發現機器的程式設計並不完善,患者想表達的語音內容、情緒都有所設限;為深入尋求解決方案,將繼續展開5年的跨國研究。

林永松說,人工電子耳從單頻道電極到現在達每秒5萬多次高頻刺激;術後傷口從10公分縮小到目前的5公分,裝置人工電子耳的患者,聽到的聲音雖無法比擬聽覺正常者,但最新型的電子耳已能讓聽障者聽見旋律,「以前患者把聽到的歌唱出來像在念經,現在已有音調。」

「目前正募集願意參與實驗的患者」,林永松說,尚未接受人工電子耳的失聰成年人,或是學語前失聰的6歲以下小朋友,奇美醫學中心願意提供相關協助;除自己親自開刀外,也將搭配10位聽力師與2位語言治療師進行聽能復健,歡迎聽障者與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聯絡。

fsj 提到...

宿主細胞倒戈 揪出癌症惡化幫凶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122380.shtml

【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2014.12.11

國內癌症研究又有新突破。台北榮總和陽明大學腫瘤免疫團隊研究發現,腫瘤處於發炎狀態時,腫瘤壞死因子(TNFα)會促進轉移調控蛋白Snail乙醯化,進而分泌激素,誘使原本抵抗外來侵犯的巨噬細胞改造、聚集,提供癌細胞好的「土壤」成長,成為癌症惡化的幫凶。

此項研究意義在於發現癌症惡化過程中,腫瘤微環境重塑的關鍵訊息。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楊慕華表示,未來若能設法阻斷TNFα,破壞腫瘤細胞成長環境,對晚期癌症治療有重大幫助。

腫瘤生物學的「種子與土壤理論」,分別指惡性腫瘤的癌細胞與宿主細胞。過去醫界發現癌症惡化的關鍵,在於癌細胞能躲過病人的免疫系統而持續生長,並改造宿主的免疫細胞等,由「敵人」倒戈為癌細胞的「戰友」,但醫界多年來不知道倒戈細節。

楊慕華領導榮陽腫瘤免疫團隊,花了將近4年時間研究,終於成功揭密。

團隊先做活體外細胞實驗,再將注射癌細胞的小鼠分類實驗。陽明大學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念榮表示,沒有去除TNFα的小鼠,癌細胞很快轉移到肺臟並死亡;去除TNFα的小鼠肺臟非常健康,雖然癌細胞仍有移轉可能,但移轉能力大幅下降。

動物實驗成功後,團隊再進一步分析頭頸癌的病患標本,結果相符。此項研究成果已於10月13日刊登在國際癌症醫學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

楊慕華指出,這項癌症惡化機轉關鍵,不只出現在頭頸癌,也包括肺癌、乳癌、大腸癌及皮膚癌等;目前治療免疫風濕疾病的消炎藥物,含TNFα抑制劑,未來只要實驗成功,將是晚期癌症治療福音。



◆ 英研發飽足感成分 幫助減重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123944.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徐偉真/綜合報導】2014.12.11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和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名為「菊糖-丙酸酯」的新成份,能讓食物增加飽足感,初步研究顯示能幫助過重者停止增胖。這項結果刊登在腸胃學領域重要期刊《Gut》上。

一般來說,食物中的纖維經由腸道中的微生物發酵,自然產生丙酸酯。而菊糖-丙酸酯含有比一般餐點更多的大量丙酸酯,可刺激腸道分泌荷爾蒙,告訴大腦減少飢餓感。

研究團隊在第一次實驗中找了20位自願受測者,每個人會分到菊糖-丙酸酯或名為菊酸的膳食纖維,食用後他們被帶到一自助餐區且可盡情享用食物。

團隊發現,吃了菊糖-丙酸酯的受測者吃的食物量比另一組人平均少了14%,且他們血液中的含有更高濃度的抑制食慾荷爾蒙。

第二次實驗則找了60位體重過重的自願受測者參加為期24周的實驗,受測者分為兩組,一組人每天的飲食中加入菊糖-丙酸酯粉末,另一組人則是加入菊糖。

研究結果顯示,24周過去後,菊糖-丙酸酯組中只有一人體重增加3%,菊糖組則有六人;菊糖-丙酸酯組有一人體重增加5%,而菊糖組有四人。此外,相較之下,菊糖-丙酸酯組的受測者腹部和肝臟中的脂肪量也較少。



◆ 創新平台/人工腦膜 工研院顛覆傳統手術思維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9122682.shtml

【經濟日報╱李珣瑛】2014.12.11

「什麼,這不是慕斯嗎?」每個人在看到工研院研發的泡沫式人工腦膜,總是會發出這樣的驚訝語句。看起來像慕斯的東西,其實是用於腦部外科手術的創新技術,而研發者是來自前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特助,也是現任台灣生醫材料公司總經理廖俊仁。

廖俊仁是個年輕的創業家,過去在工研院主攻骨科材料相關技術,理著一頭小平頭,講話時總是帶著一臉靦腆笑容,對於自己做出的技術總是信心滿滿。在工研院任職的14年期間,由他帶領的團隊所發明出的人工關節軟骨修復技術與泡沫式人工腦膜技術,已經在醫材界受到諸多矚目,也因他看好生醫材料這塊市場,加上技術專業的團隊,讓他勇於踏上創業之路。

廖俊仁說,只要是生醫材料的題材,他都非常有興趣,以骨科研究專長的他,長久以來與台灣醫學界一直有著緊密的聯繫,每當在開發新材料時,都會與醫生討論,並依照醫師的需求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他回憶兩年前與台大外科醫生的討論會議中,醫師提及以往進行腦部手術時,須打開頭蓋骨並剝開腦膜,在術後需要使用人工腦膜片進行縫合或使用黏膠修補腦膜,但如果沒有固定好,容易產生腦脊髓液外露或是腦組織沾黏等問題,影響病人的復原。

當團隊聽到這個需求時,一時之間也找不到新的替代方案,但開發團隊中一位工程師脫口說出,「那乾脆像用泡沫髮膠噴一噴,不是還比較快」,這樣的聲音一出反倒讓在座醫生拍手叫好,也成為團隊研發突破腦膜修復技術瓶頸的重要關鍵,研發出「泡沫式人工腦膜」。

這個產品更一舉成為今年第80屆美國神經外科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AANS)年會上的當紅炸子雞,引發許多國際大廠的關注,並被美國神經外科醫材大廠研發長讚譽為「近三年來,看到最具創新性的生醫材料」。

台灣生醫材料公司除了讓泡沫式人工腦膜技術創新外,背後還讓一個原本運用在傳統腳踏車上的銀色充氣小鋼瓶,轉而運用在人工腦膜的生技醫療領域上,帶動台灣製造業的升級轉型。

「原本一個售價新台幣25元的小鋼瓶,現在可以提升到3萬多元,價值飆升1,200倍,我們做任何研發,都會先思考如何帶動台灣產業升級」,廖俊仁說。

泡沫式人工腦膜這項技術絕對稱得上是全球首創,使用簡單又有創意,可靠度也高,反應過程都是物理變化,完全沒有化學成分,目前已完成雛型開發驗證與初步動物實驗,後續將由台灣生醫材料公司接棒執行後段臨床實驗。

初期應用以腦膜臨床適應症為主,後續還可發展至脊椎膜及軟組織修復的全球市場,未來商機無限。

正因為泡沫式人工腦膜產品雛型在美國神經外科會展上展出後,全球主要醫材業者不但頻頻追問產品何時上市,也開始出現收購意願。

廖俊仁說,不管是做研究還是出來創業,都需要堅持與勇於嘗試的精神。他很慶幸自己在工研院有深蹲馬步,累積前瞻技術的專業能力,才有辦法掌握關鍵技術,從技術創新走到創業之路,一步步實現夢想。這段歷程就像一場比賽,從觀眾席的「觀眾」變成「球員」上場比賽,雖說充滿了挑戰性,但未來,他也充滿信心,希望可以發展出用於脊髓外科手術的創新產品,為人類帶來更大幸福。

fsj 提到...

英國科學家 發現天然「減肥藥」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38336

自由 2014-12-12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英國科學家發現一種抑制食慾的天然成分「丙酸酯」,可避免過胖者越來越胖;以這種成分製成無害的食品添加物,或有助解決全球性的肥胖危機。

倫敦帝國學院和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科學家表示,食物纖維進入腸道後,經微生物發酵自然產生的「丙酸酯(propionate)」,可刺激腸道分泌激素,告訴大腦減少飢餓感;但若要透過控制食慾的效果,必須每天吃大量的膳食纖維、產生大量丙酸酯才有可能。因此,科學家們在丙酸酯內加入菊糖(inulin)製成新成分,讓原本難以下嚥的丙酸酯更好入口,希望能讓正常飲食無法製造的大量丙酸酯,以食品添加物的形式進入腸道。

團隊實驗發現,廿名飲食中添加這種新成分「菊糖—丙酸酯」的自願者,食量較食物中僅添加菊糖者少大約一成四。接著,研究人員請六十名過胖者接受較長期的廿四週實驗,其中半數過胖者飲食中添加菊糖—丙酸酯,另半數過胖者食物中僅添加菊糖;結果發現,飲食中添加菊糖—丙酸酯的自願者,增加的體重低於食物中僅添加菊糖者。

在這六十名過胖者中,飲食中添加菊糖—丙酸酯的自願者有廿五人完成實驗,只有一人體重增加三%以上,無人體重增加五%以上;飲食中僅添加菊糖的自願者中,有廿四人完成實驗,其中六人體重增加超過三%,四人體重增加五%以上。

領導研究的倫敦帝國學院醫學系教授佛羅斯特說,傳統的減肥藥多著重在減重,他們這裡卻是著重處理隨年齡增長而發福的自然趨勢,像是中年肥之類。目標不是把菊糖—丙酸酯做成藥物,而是要把這種成分研發成食品添加物,可放進麵包等主食內,達到增加食物飽足感的效果。

fsj 提到...

兩岸生技合作 推新藥共審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9129928.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12.15

「海峽兩岸企業家台北峰會」今(15)日起召開兩天論壇,並將聚焦兩岸生技合作,而民間將力推「兩岸新藥共同審查機制」,讓新藥審查依照「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的共識在兩地同時上市,其中,台灣五張新藥藥證也被期待成為直達大陸上市的橋接範例。

由於台灣九合一選舉剛落幕,今年台北峰會上能否推動得到兩岸破冰的重大進展,除了是未來一年生技投資的重要觀察指標,也是華人能否攜手進入國際生技市場的關鍵,兩岸產業無不屏息以待。

在此氛圍下,由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領軍的宣捷生物科技拉響第一砲。

宣捷生技將在台北峰會與上海金山工業區簽署合作協議,合作建立間質幹細胞儲存中心以及開發產前基因檢測項目,未來除了合作幹細胞新藥的開發,成為獲得間質幹細胞經營資格的外資企業,正式跨足大陸幹細胞產業。

此外,業界認為,台北峰會將聚焦兩岸生技合作,被視為迎接大陸「十三五生技政策」的前哨,對台灣生技各領域包括新藥、特色藥、高階醫材、血液與細胞治療等生技公司,都將有正面加持作用。

第一波受惠的公司,新藥方面有中天集團、懷特、太景、健亞、台微體、寶齡富錦、基亞、浩鼎等,而特色藥則有安成藥、美時。

另外,高階醫材則有環瑞醫、益安,血液及細胞治療領域則有鑫品、宣捷、永生、訊聯等。

目前,中國的藥物審查制度與國際不接軌,使得台廠發展藥物完成後,無法與大陸攜手進入國際市場。

業界認為,台灣發展生技15年來,有關依國際標準審查通過的五張藥證,將成為扮演橋接兩岸法規協和的最佳範例,有機會力爭列入大陸上市的首發列車。

兩岸醫藥品合作協議近期重啟協商後,雙方意願都將回歸協議精神,即以國際準則(ICH、GHTF)為據,推展兩岸新藥合作研發。

因此,這次兩岸企業家台北峰會中的「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合作推動小組」,期望落實雙方之前已經簽訂的合作備忘錄,包括醫療儀器投資、橋接兩岸臨床法規合作以及醫療服務合作等項目,雙方的會議結果將備受矚目。



◆ 安克生醫 高階醫材添利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15000184-260204

工商時報 2014年12月15日 李水蓮

懷特旗下安克生醫公司日前已通過上櫃審查,開啟台灣醫材產業走向BIO(生物科技)和ICT(資通訊)二合一,安克生醫更納入台灣臨床醫療特色,優勢三合一,發展利基型高階醫材引領台灣生技產業下一波動能爆發。

安克生醫公司總經理陳正剛博士指出,台灣發展高階醫材產業,若欲快速擁有國際競爭力,必須將BIO(生物科技)與台灣已具國際優勢的ICT(資通訊)技術加以結合,並發揮台灣強而有力的臨床研究潛能,必能有所斬獲。陳正剛特別強調,安克生醫研發團隊已廣納各醫療領域的權威專家,研發出能解決臨床醫療迫切需求的系列產品,對深耕高技術門檻的利基型高階醫材產業,深具優勢與信心。

安克生醫公司第一個研發成功的產品「安克甲狀偵」,係甲狀腺超音波電腦輔助診斷軟體(CAD)高階醫材,為輔助臨床醫師對甲狀腺腫瘤超音波影像判讀,病人不需接受侵入性檢查即可迅速幫助診斷腫瘤的良惡性,該產品已獲美國FDA及歐盟CE Mark上市許可。

陳正剛認為,台灣高階醫材產業的機會在利基型高階醫材,利基型高階醫材是指有高技術門檻、可解決特殊醫療需求的醫材產品,例如安克生醫研發中的超音波都卜勒影像優化平台,針對甲狀腺機能亢進、乳癌、腎病變早期診斷;對於肝纖維化、肺癌、攝護腺癌等疾病發展聲波散射組織成像平台,均屬此類產品,台灣需發展功能獨特、市場定位清楚的利基型高階醫材,才能在醫材市場上找到亮點和出路 。

董事長李成家表示,安克生醫是政府全力推動的高階醫材新興產業,也是生醫產業下一波主力焦點,安克生醫CAD產業年成長率高達15.6%,為全球醫療器材市場平均年成長率的2倍以上,不僅在台灣,在全球都是明星產業,將可引領台灣高階醫材新興產業大爆發。

fsj 提到...

新竹生醫育成中心啟用 2020年目標產值19.46兆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9133226.shtml

【聯合晚報╱記者葉憶如/新竹報導】2014.12.16

歷經十年規畫的「新竹生醫產業及育成中心」上午正式開幕啟用,是台灣第五座產業育成中心,總統馬英九上午親臨剪綵,產官學研界代表約200人共同見證。馬英九上午表示,台灣在知識經濟、生醫產業上具優勢,新加坡較台灣起步晚卻進度超前,現在是急起直追的重要時刻。且新竹區家戶所得在台灣居冠,卻沒有一家大型醫學中心說不過去,預計民國107年前將有一家700多床的大型醫院中心進駐,新竹民眾急重症就醫不再需要趕到台北。

經濟部政務次長卓士昭表示,新竹生醫育成中心籌設的主要策略,是希望扶植中小型企業,以其創新活力與組織彈性來支持生醫產業的穩健發展,吸引國際創投資金投入與合作。未來以維新、鞏固與育成三大主軸,2020年達到全國製造業中高達產值19.46兆元的發展目標。期許以「生醫育成,生生不息」為信念,可預見的未來,將如可竹科一般,培養出許多世界級的企業,造福億萬世人。

馬英九總統上午致詞時指出,生技產業是21世紀的明星產業,亦是一高度創新研發的知識型產業,如今被世界各國列為重點發展產業。中華民國甫獲亞洲開發銀行所作知織經濟指數上給予台灣8.77高分,居亞洲第一,深具競爭力。我國政院於85年開始推動,102年生技產值已達2769億元,年增逾5%,民間生技投資金額超過458億元,相較2012年成長6%,且生醫企業逐漸大型化,資本5億元以上的占全體民間生技業比重達到86%,去年行政院再核定產業起飛計畫,希望104年投資金額目標達500億元,109年達成營業額目標5000億元,及催生5家營業額100億元以上旗艦型企業。因此新竹醫學園區的重要性不容小覷,無論在藥物研發與臨床實驗上都是要努力的目標。



◆ 晚期肺腺癌 標靶治療客製化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132038.shtml

【聯合報╱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2014.12.16

晚期肺腺癌標靶治療已有新的措施,衛生福利部同意核准使用針劑標靶,讓很多患者受惠,一名29歲老師罹癌,用標靶藥從鬼門關搶人,還有一名70餘歲老人用標靶藥,多活了6年。

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指出,針劑標靶是以血管新生抑制劑搭配化療,研究證實能提升治療反應率、延長疾病控制時間,更能減緩肋膜積水、改善不適症狀。

王金洲說,曾有患者原本因會喘、胸痛、咳嗽到只能臥床休息,但接受了針劑標靶及化療的治療組合後,日常生活大幅改善,出門參加社區活動、甚至出國旅遊都不成問題。

王金洲說,最近就收到1名29歲教師罹肺腺癌的病例,今年2月曾在別家醫院做化療,受不了化療之苦,選擇離院,11月送到高雄長庚來,肺部已有多數白點,插管、昏迷,癌細胞已擴散,病情嚴重。

高雄長庚改以針劑標靶治療,把人從鬼門關搶回來,現在人已清醒,還吵著要回家。

還有一名70多歲的長者也是採針劑標靶,他願自付標靶費用,一個月近十萬元,多活6年。

王金洲表示,過去晚期肺腺癌治療多以化學治療為主,目前已走向基因檢測來制定個人化標靶治療策略。

王金洲指出,晚期肺腺癌會先進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檢測,如結果為基因變異,有口服標靶藥物可使用。口服標靶治療反應率達7成以上,相較於傳統化療,整體存活期平均更拉長至兩年半。

※ 相關報導:

* 安南醫院微創換關節 一天可下床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132025.shtml

傳統人工關節手術大部分病患復健需3個月至半年,安南醫院骨科暨人工關節主任黃鐙樂,以新月型微創人工膝關節新的手術方法治療患者,他表示,不僅傷口小,且肌肉力量較強病患,術後約2至3天就能出院。

fsj 提到...

皮膚細胞製精卵 可望治不孕症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151664.shtml

【中央社╱倫敦25日綜合外電報導】2014.12.25

研究人員利用皮膚細胞,製造出原始的人工精卵,這項技術可望成為不孕症的治療方式。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科學家將人類胚胎幹細胞精心培育5天後,製造出性細胞。

研究顯示,同樣的程序能夠將成人皮膚組織轉變成初期的精卵。

科學家認為,這些細胞可以成長為成熟的精卵。

這項研究的下個階段,就是將這些原始細胞注射至老鼠的卵巢裡,觀察它們是否能夠發育完全。

倘若出現正面結果,就代表皮膚細胞能夠轉變成基因完全相同的性細胞,以用來幫助接受試管嬰兒胚胎植入(IVF)療法的成人。

領導研究的劍橋大學古爾登研究所(GurdonInstitute)科學家蘇倫尼(Azim Surani)告訴英國「衛報」(Guardian):「這非常快速。」

蘇倫尼說:「我們如今能取出任何一種胚胎幹細胞,只要將它們放置在適當的環境中,就能在5至6天內製造出這些原始細胞。」

這項研究可望成為醫學發展的里程碑。研究人員先前曾用齧齒動物的幹細胞製造精卵,但要用人類細胞來達到相同成果仍需努力。

fsj 提到...

國產C肝干擾素 可望2年內問世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12698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2014-12-31

衛生福利部推展「新藥臨床試驗計畫」,昨發表年度成果,高雄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獲得唯一的特優,目前準備進入第三階段人體試驗的國產C肝干擾素,也在高醫的臨床試驗中心試驗,預計兩年內完成,屆時將成為全台第一個本土研發的C肝治療用藥。

高醫大附設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蔡文展表示,該院目前正進行四種新藥的臨床試驗,其中一款C肝的注射干擾素,已完成第二期的臨床試驗,即將進入第三階段的試驗。

蔡文展表示,國內藥廠過去曾多次嘗試研發C肝干擾素,但從未成功過,這次的試驗若是成功,將成為全台灣第一個本土研發的治療C肝干擾素。高醫大附設醫院副院長余明隆表示,一般干擾素易引發發燒、頭痛、血球降低等副作用,而這款新藥則兼具安全性及療效。

食藥署藥品臨床試驗科長潘香櫻表示,除了本土C肝干擾素,台灣已有兩家藥廠,研發出本土腎臟科用藥、抗生素兩款新藥,有潛力可在明年初拿到藥證。

※ 相關報導:

* 世展科技公司 跨界醫療紡織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31000175-260210

以甲殼素天然高分子素材為原料,享譽國內生技醫療業的世展科技公司,於2001年正式量產水溶性甲殼素基礎原料,並推出甲殼素應用產品。近年來更研製成功抗「超級細菌MRSA」的醫療及健康照護用紡織品,已通過美國專利(Patent US 8,899,277 B2),將供應國內外各大醫院及健康照護用。



◆ 25團隊獲頒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31000173-260210

工商時報 2014年12月31日 李水蓮

第17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日前舉行頒獎典禮,本年度包括生物科技類、醫療保健器材類、化粧品類、營養保健食品類、藥品類、護理照護服務類、醫療院所等七大類,共231參賽項目,由120位專家組成評審團隊,共評選出3金、7銀、15銅等25個團隊脫穎而出。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正式邁入第17屆,以世界第一、亞洲第一、台灣第一做為金、銀、銅獲獎標準,透過評審團專業審閱、挖掘出參賽團隊之強項與獨特優勢。台灣生醫產業透過這樣的歷鍊與國際接軌,更有自信向國際間展現成果。不僅是國內生醫界盛事,更是國際認識台灣生醫產業,最重視的指標獎項之一。

眾所矚目的特色醫療組-金獎,最後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脫穎而出。中國附醫團隊在臨床上整合18個專科進行高階重建手術,利用腸道空中快速縫合技術,將腸道應用重建聲帶、食道、陰道、子宮頸,無論重建手術個案數、成功率都是世界第一。

更多獲獎醫療團隊還包括:「台北榮民總醫院」腦神經中心研究發現國人習慣用感冒藥水來止痛,竟是造成頭痛的原因,透過創新住院治療,9成患者獲改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發乳癌切除與重建可在一次手術同時完成,讓病患免除麻醉風險;「林口長庚醫院」神經科學中心率先找到帕金森症致病基因,進一步用於診斷、治療,此外更成立世界最大單一醫療機構骨骼銀行,異體骨骼移植手術案例累計超過一萬人。

在產品方面,今年由「羅氏大藥廠」所生產乳癌治療藥物-賀癌寧,榮獲藥品類-處方藥品組金獎,至於國內在生技研究與產品開發上同樣有傑出表現,例如:「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所設立的國家實驗室,製備本土性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ad亞型國家標準品,獲得國內外13個知名實驗機構共同標定。

※ 相關報導:

* 禁醫院設粉絲團 被罵翻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61924.shtml

為了避免違法廣告促銷,衛福部最近發函給各醫療院所,禁止使用Line、Facebook等網路工具,也不能擁有粉絲專頁,引起部分醫療院所醫師反彈,指衛福部該管的不管,若醫院涉及違法廣告可依法開罰,禁網路粉絲團等矯枉過正、擾民。

* 衛福部改口 只禁通訊軟體傳訊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61929.shtml

對公文引發醫界反彈。醫事司長王宗曦表示,主要是最近接獲地方衛生局回報,不少民眾手機LINE、WeChat軟體常接到疑似來自醫美診所及醫療院所的促銷簡訊,才會發出公函,可能公文不夠清楚引起誤會。她中午表示,目前只限制LINE、WeChat等即時通訊軟體,臉書不在此限。

fsj 提到...

重整疫苗產業 別陷防疫困境
http://udn.com/news/story/7339/621676

聯合報 蘇益仁/國衛院感染症及疫苗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苗縣竹南) 2015-01-05

據報載,國光疫苗公司已正式宣布,將停產日本腦炎及破傷風類毒素,政府必須另向國外採購,以應國人公費疫苗需求。這項決定對台灣新興的生技產業及有五十年歷史的人用疫苗研發領域,都是不好的消息。

疫苗產業非只關係產業經濟,它是醫療及國安的重要國家政策。二○○九年的H1N1流感疫苗適時由國光量產因應是一個明證。近年的SARS及伊波拉疫情全球缺乏疫苗,導致防疫陷入困境更是二例。

台灣非世衛(WHO)會員,在國際疫苗的認證及供應上常陷入困境,更需政府出面扶植疫苗產業。二○一八年以後,因比爾蓋茲、世衛組織及聯合國小兒疫苗聯盟(UNICEF)正推動重組全球疫苗策略及產業規畫,以提供第三世界國家便宜的疫苗,一些原先以利潤為考量的國際大廠紛紛棄守疫苗製造。疫苗產業將又回復早期由各國提昇品質自行供應的時代。台灣如果不預先規畫,我預見二○二○年後將面臨疫苗供應失衡,政府應及早因應。

其實台灣在過去十年的疫苗研究及產業發展都有長足進展。除了國光疫苗廠外,二○○八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新成立的疫苗先導工廠有六條生產線,主要在開發新疫情疫苗如腸病毒七十一型及H5N1與H7N9緊急疫情疫苗。二○一一年起又承接疾管局的卡介苗及蛇毒血清。二○一五年六月,又有基亞疫苗新疫苗廠將啟用。此一新廠據報導為符合國際最高標準的細胞疫苗廠。更重要的是,台灣學界已組成跨領域及跨部會研究群,可以自病毒流行株的選株、上游製造、品管、標準抗體製造、以及雪貂攻毒等「一條龍」科技平台。

但目前三家疫苗廠在未來的營運上都陷入困境,人才的不足,法規的更新,市場的受限,以及政府採購法的鬆綁等等不一而足。國光及基亞疫苗未來都以流感及腸病毒七十一型疫苗為主力,主要市場又都在台灣,勢必造成惡性競爭,使國衛院疫苗廠陷入兩面為難的局面。

因此,為解決台灣疫苗產業現階段及未來的困境,宜由政府出面協調及輔導,上策是將國光與基亞疫苗整合成一家公司,同時擁有蛋培養與細胞培養的多條生產線的大廠,以生產二○一八年後公費疫苗。而國衛院則整合學界及各部會,從事新型或多價疫苗之開發,一如現階段日本的國家感染症研究所。

過去三年多期間,我費心於台灣疫苗政策及疫苗產業之發展,深信只有如此整合,加上政府輔導,才是振興台灣疫苗產業之正途。



◆ 尖端醫 推食品基因檢測
http://udn.com/news/story/7485/621655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1-05

搶食安財,尖端醫推食品基因檢測。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表示,公司將推出「食品基因檢測」,分辨食品中是否含不應出現的成分,近期將正式啟動。

尖端醫旗下共有兩大事業體,包括分子檢測、食品檢驗與幹細胞儲存,另外還有新藥開發。在新藥部分,尖端醫近期才宣布攜手日本三菱瓦斯化學、三菱瓦斯化學藥業、日本鴻樹生科元,簽署四方合作備忘錄,而食品檢驗本業也沒停下來,為國內創下食品基因檢測首例。

蘇文龍說,針對近年食安事件,立法院臨時會已推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訂定,針對食品摻偽、廣告不實等相關情況將處高額罰金以維持市場秩序,而尖端擁有八大項、40多樣檢驗試劑,可為消費者在食的安全進行第一道檢測工作。

尖端醫早年分割自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是少數由政府育成且成功進入資本市場的生技公司之一,近年來站穩國內檢測市場,也成功前進東南亞、歐洲及中國大陸等地區,今年可望繳出一張不錯的成績單。

蘇文龍指出,食品基因檢測是經TAF ISO17025認證的檢測實驗室,擁有最專業的檢測分析設備,TAT檢驗服務平台陸續引進高階檢驗設備,可提供食品基因檢測、化學檢測等檢驗服務。

近年,尖端醫已經多次在食安事件後,接獲食材、餐飲相關業者檢驗要求,以釐清自身或供應商的油品或肉品動物成分是否有問題。近期,尖端醫推出自行研發的「食品基因檢測」,不僅能更精準的為夥伴服務,也更具市場競爭力。

在公司競爭力方面,蘇文龍說,目前可提高精準度的液相層析儀的化學分析檢測,並且在短時間可測出藥物殘留含量的免疫分析試劑的生技公司不多,且尖端醫的也能創造上、中、下游客製化一條龍檢測服務,可讓原本高貴的檢驗費用更親民。

新藥部分,蘇文龍表示旗下蛋白藥物TAT-HOXB4已取得美洲、大陸、日本、亞洲、歐洲等多國專利,也將繼續與各國展開合作案。

fsj 提到...

抗生素研究大突破 能殺抗藥性細菌
http://udn.com/news/story/6809/631141

聯合報 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2015-01-09

美國麻州東北大學研究團隊宣布發現新的抗生素,科學家以土壤培養出廿五種新抗生素,其中一種抗生素甚至可殺死具抗藥性的細菌,被譽為醫藥界的突破性研究。不過科學界對此反應兩極,有人表示期待,有人則認為細菌遲早對新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這項研究刊載於「自然」(Nature)期刊。研究團隊為細菌打造一座「地下飯店」,分成多個隔間,每個「房間」放一種細菌,再將整座培養裝置埋進土壤中。土壤中微生物製造的化學成分與細菌作用,產生新抗生素。

學者一口氣發現廿五種新抗生素,是自一九八七年來再度發現抗生素,其中teixobactin最令人期待。以老鼠實驗發現,它對細菌有毒性,但對哺乳動物組織卻不會產生毒性,還能清除難纏的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對治療結核病、敗血症和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很有效果。

研究人員認為,細菌不太可能對teixobactin產生抗藥性,未來亦可使用於手術、化療和器官移植,降低感染,但尚待人體試驗證明。

不過,teixobactin只對MRSA、結核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有效,無法殺死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

英國伯明罕大學教授蘿拉.皮達克認為,這項發現驚人且具革命性進展,她說:「我盼望teixobactin製成新藥進入臨床領域,治療感染。」愛丁堡大學教授烏浩斯說:「令我最感興奮的是,這次發現的抗生素也許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也有學者抱持保留態度。倫敦國王學院教授梅森指出,新抗生素的特性雖令人期待,但斷言它將終結抗藥性的說法言之過早。以萬古黴素(vancomycin)為例,它於一九五○年代被發現,但至到一九八○年代才出現抗藥性。

fsj 提到...

植入電子硬膜 癱瘓鼠恢復行走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46194

自由 2015-01-10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裝置於脊髓的電子植入物,可讓癱瘓鼠恢復行走。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該植入物嵌有電極,可傳送電脈衝與藥物,且具有彈性,能如真實組織般柔軟活動。裝設該植入物的癱瘓鼠在數週的訓練後,便能自行行走。研究團隊希望不久就能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可長期留在脊髓或大腦

研究人員認為,該裝置甚至可植入大腦,它模擬活組織的機械性特質,在人體上或許可持續運作10年才需替換。EPFL的教授拉蔻爾表示,名為「電子硬膜」(e-Dura)的植入物可直接應用在脊髓,而不會造成傷害或發炎,可以長時間留在脊髓或腦皮質。

她指出:「該研發為飽受神經創傷或失調之苦的人,特別是因脊髓損傷而癱瘓的患者,開啟了一個新的治療可能性。」

植入兩個月未產生排斥

研究團隊在癱瘓鼠進行電子硬膜原型的測試,他們將該裝置植入老鼠脊髓內的硬脊膜下方,電子硬膜的靈活性幾乎與周邊的活組織完全一樣,因此將摩擦與發炎縮減至最小;植入兩個月後,沒有產生排斥或傷害,而傳統植入物在植入體內兩個月間,往往引發神經組織嚴重的傷害。該裝置同時提供化學與電子刺激,癱瘓鼠在數週後恢復行走。

該植入物也可用於監測大腦發出的電脈衝,藉此,研究人員可在老鼠的行動意向轉化成行動前,精確取得該意向,EPFL的教授庫爾坦說:「這是第一個打從一開始就為長期應用而設計的神經細胞表面的植入物」。

他也表示,脊髓損傷的癱瘓鼠試驗只是該裝置最初的測試,未來其應用可望更為廣泛,比如應用於癲癇、巴金森氏症患者及疼痛管理。該研究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 相關報導:

* 北中高榮+三總 組共同臨床試驗聯盟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6355

台北榮總院長林芳郁(中)、台中榮總副院長呂炳榮(左3)、高雄榮總副院長鄭錦翔(右3)、三軍總醫院副院長蔡建松(左2)等人昨天共同宣布,4家醫院攜手合作,成立「3+1國家級醫學中心臨床試驗聯盟」,要成為亞太臨床試驗中心。



◆ 超級細菌侵襲 啃食全球100兆美元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32953

經濟日報 編譯 莊雅婷 2015-01-10

前高盛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主導的最新研究指出,2050年前具強烈抗藥性的超級細菌(Superbug)將導致全球經濟損失100兆美元,致死人數將超越癌症。這波醫療危機迫在眉睫,科學家正嘗試從最極端的自然環境,尋找新型抗生素。

這份名為微生物抗藥性評論的報告,由英國政府今年初委託RAND與KPMG進行調查,內容指出,抗藥性病菌去年導致全球約70萬人死亡,倘若坐視不理,2050年前每年將造成1,000萬人喪命。

由於新藥追不上病菌演化速度,抗藥性的細菌、病毒與病原體等數量愈來愈多。原因包括過去十年製藥業荒廢抗生素研究,以及政府管制嚴格與投資報酬率低等。濫用抗生素也加快致命細菌的演進速度。

這份報告點出三種抗藥性「達到令人擔憂水準」的細菌疾病: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肺炎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肺結核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藥性,則可能衍生問題。

歐尼爾表示,超級細菌帶來的經濟損失只是保守估計,因為並未計入抗藥性增加的間接效應。例如,普通的人工關節手術風險將會提高,因為手術刀可能使病人感染致命病菌。在全球亟需新型抗生素之際,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JIC)科學家嘗試跳脫傳統框架,把目光轉向切葉蟻、大型竹節蟲與食肉毛毛蟲等生物體內、海洋最深處與乾旱的沙漠環境,尋找消滅超級細菌的解藥。

在歐盟注資950萬歐元(1,270萬美元)的協助下,英國亞伯丁大學有機生物學教授賈斯伯正帶領一群國際研究員啟動PharmaSea計畫,潛入太平洋、挪威北極圈附近水域與大西洋,採集深海沉積物與海泥的標本。

這些人煙罕至的地方正如大型竹節蟲的內臟,住著某處特有的微生物群,牠們發展出獨特方式,以對抗同類攻擊等生活壓力。

但除了深入大自然,還要仰賴更精密技術的幫助。利用現代化的基因定序機器,能以更快速、更便宜的方式解讀微生物DNA,為基因組採掘技術開啟新紀元。

fsj 提到...

台美蛋白質藥技轉 大突破
http://udn.com/news/story/7485/636487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1-12

台美蛋白質藥廠合作,奏新曲。國內四大蛋白質領域新藥公司包括聯生藥、永昕、台康及疫苗公司國光生等,近期將接受台美工業合作技轉計畫訓練,而美國生技工程巨擘奇異醫療(GE)將來台,並由聯生藥接受蛋白質藥產程優化、放大等技術轉移,是工業合作領域生技技轉首例。

聯生藥說,為了配合旗下新藥開發時程與承接此一技術,公司將在下月投資約10億到12億元,啟動蛋白質藥廠建構計劃,將於湖口建構7,000平方米樓地板面積、共八樓的廠房,其中二樓、四樓將作為蛋白質藥物廠房,這也是台灣抗體藥廠率先建構原料(CMO)廠的第一次。聯生藥新廠將在兩年內完成,而GE對台的蛋白質藥物產程優化、放大技術轉移,也將在近期陸續展開,而國光生、台康、永昕將隨著聯生藥「受訓」,一併了解該技術內涵。

此次台美蛋白質藥技轉,是由台美兩國的「工業合作」後所執行「美元點」而來。據悉,台灣對美執行美元點技轉,過去都由電子業等產業承接,生技公司未有接受他國無償技轉的例子,因此也是生技跨國合作的里程碑之一。

所謂「工業合作」(Industrial Cooperation) ,即是國際間的「補償貿易」(Offset),指政府利用向國外採購之機會,要求外商履行採購合約總金額之一定比例之額度,以利本國產業發展,這樣的額度是為「美元點」。其中,台灣近年向美國國防部採購戰鬥直升機阿帕契等,而此間的國防承包合約廠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則須負責此案「美元點」之沖銷。美元點沖銷,接受技轉的公司毋需對此支付費用,均由美方有關公司吸收。

聯生藥說,去年經濟部發出美元點沖銷、技轉規劃接受生技公司申請,國內多家蛋白質藥廠前往爭取,該公司打敗其他對手,代表台灣接受美國技轉,洛克公司則找來GE助台生產蛋白藥。

至於技轉時程,聯生藥說,約為期一年半可望完成,但合約前提是須確保台廠能順利承接該技術、完成試生產,因此公司建廠時程也會配合該技轉時程。

產程規劃方面,聯生藥新廠將有12條產線,每條線都是1,000公升拋棄式發酵槽,將先建兩條產線以供應新藥UB421臨床用藥生產所需,暫不會外接訂單。

※ 相關報導:

* 兩位鐵娘子 把技術留台灣
http://udn.com/news/story/7485/636488

台灣蛋白質藥廠陸續建新廠,包括喜康、台康、永昕等,而以抗體藥公司建廠的聯生藥則是台灣首例。

聯生藥說,這是該公司董事長王長怡與副董事長暨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所達成的共識,不僅要有自己的原料廠,也要把產程技術根留台灣。



◆ 日伊波拉新藥 疑遭中國軍方剽竊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46668

自由 2015-01-12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產經新聞」報導,富士軟片控股公司開發的伊波拉病毒解藥「法匹拉韋」(Avigan),疑似遭到中國剽竊!去年十月,中國軍事科研機構宣稱開發出可對抗伊波拉的新藥「JK-05」,成分與「法匹拉韋」相同,富士軟片已要求中國調查,不排除提出侵權告訴。不過,中國以「軍隊特需品」發給JK-05許可,富士軟片恐難告贏。

成分竟相同 富士要求調查擬提告

「法匹拉韋」是富士軟片旗下「富山化工」(Toyama Chemical)研發的抗流感藥物,去年三月在日本國內獲得生產銷售許可,九月被嘗試用來對抗伊波拉,一名感染伊波拉病毒的法國護士在接受治療後順利康復,使其從流感藥物變成伊波拉解藥。富士也宣布十一月起擴大生產。

以人民幣千萬代價 技術賣給藥廠

不過,去年十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高醫學研究機構「軍事醫學科學院」,也宣稱開發出可治療伊波拉的新藥JK-05,並以人民幣一千萬元(約台幣五千二百萬元)為代價,將技術轉讓給中國大型藥廠「四環醫藥」,四環醫藥獲得JK-05的所有產權及經營權,並隨即跟進宣布將把JK-05投入非洲,進行伊波拉臨床試驗,四環醫藥股價現漲五%。

產經報導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人員指出,JK-05和法匹拉韋的成分相同,富士懷疑中國的新藥可能涉嫌剽竊該公司的專利。據報導,富士二○○四至一三年間已在中國取得法匹拉韋的專利許可,中國很可能以當時公開的專利情報自行製藥,中國軍科院的JK-05號稱以五年時間研發而成。

軍方實驗藥物 日方勝訴機率不高

富士已要求中方進行調查,若確定為仿藥將提出警告,若中方不從則可能提出侵權告訴。不過,報導也指出,JK-05已取得「軍隊特需品許可」,提供給派往埃及的中國軍人,但因仍屬實驗藥物,尚未取得中國國內藥品登記,所以並未在市面販售。因此,富士若是提告,勝訴機率並不高。

中國剽竊他國專利仿製藥品的訴訟案例不勝枚舉,包括二○○六年仿冒日本一家大藥廠的高血壓藥,○八年仿冒歐洲一家大藥廠的抗癌藥等。這兩件訟訴案日本藥廠被判敗訴、歐洲藥廠則勝訴。中國通常推說尚在研發階段,逃避侵權責任,但實際上藥商早已獲利入袋。

fsj 提到...

K他命治憂鬱 效期約3天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4/654673

聯合晚報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5-01-20

吸食K他命可能造成頻尿、漏尿,一輩子包尿布的後遺症,不過國內正展開研究,認為低劑量使用K他命可以抑制腦內異常神經活化,能治療有輕生傾向的憂鬱症患者。

不少年輕人濫用K他命,造成「拉K一時,尿布一世」的苦果,但K他命其實是合法的麻醉用藥,屬第三級管制藥品,最新研究認為可應用在憂鬱症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表示,加拿大已有醫師合法使用K他命治療憂鬱症,國內從去年夏天開始進行前趨研究,先找出憂鬱症患者的大腦神經變化,研究團隊希望今年夏天,可以在國內展開K他命緩解憂鬱症狀的臨床研究。

研究團隊對30幾名憂鬱症患者進行研究,先請他們靜靜躺著放空,但不能打瞌睡;六分鐘後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儀偵測大腦狀態,然後再詢問問題。

藍亭表示,一般人聽到不同題目後,大腦會有不同的活化;但憂鬱症患者不管聽哪一組命題,大腦活化程度並無明顯差別,把自己深鎖在負面情緒。他比喻,一般正常人就像戴著普通鏡片的眼鏡,可看到各種不同的顏色;憂鬱症患者則像戴著紅色鏡片的眼鏡,景物全都呈現紅色。

藍亭說,這是大腦中有個「PACC」的區域,因為神經異常活化,使得憂鬱症患者很難正面思考,K他命可以抑制神經活化。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心理衛生研究所心智影像暨神經倫理學組主任裘格諾霍夫,最近到北醫大擔任客座教授;他表示,現行抗憂鬱藥物通常要一兩周才看得出療效;靜脈注射K他命注射後,不到一天就有效,可及時解救被評估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輕生的憂鬱症患者。

不過K他命的有效期只有兩三天,憂鬱症患者還是得長期用藥;治療用K他命的劑量,遠低於手術麻醉及迷幻吸食等用途,對健康的影響不大。



◆ 原創輻射新藥 申請FDA臨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0000213-260206

工商時報 2015年01月20日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原創生醫(6483)開發抗輻射新藥OBM-A01,近日將申請進入美國FDA臨床,該新藥可望適用美國FDA動物療效原則,而以動物實驗取代人體臨床,開啟國內新藥開發先例,並力拚3年內取藥證。

原創董事長陳嘉宏表示,OBM-A01藥物為預防輻射傷害的藥物,可提供核電廠或是有輻射危害疑慮單位作為預防用藥,由於全世界尚無類似的藥物獲得法規機關許可。因此,OBM-A01專案有極高機會可在完成臨床一期後,即取得美國FDA的新藥許可(美國FDA animal rule)。

由於OBM-A01先前已完成以老鼠為主的嚙齒類動物實驗,存活率高達9成,因此,未來一期人體臨床的安全性實驗,劑量較小,且只需30人。而根據動物療效原則,二 、三期的有效性臨床實驗,將分別再找嚙齒類和靈長類動物,並可同步進行實驗,可望大大縮短臨床時程。

法人表示,以原創一月送件申請推估,3月應可望獲核准,預估今年人體臨床實驗結果即可出爐,而動物實驗結果時間差距不會太遠,如果進度和數據符合預期,OBM-A01有機會在3年內取得藥證,並順利授權。

fsj 提到...

超細纖維植入腦 追蹤神經治疾病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51433

自由 2015-01-29

傳送訊號、藥物 不傷神經

〔編譯顧佳欣/綜合報導〕電影「駭客任務」中母體將訊息傳輸至人腦已不再是幻想,麻省理工學院(MIT)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比髮絲還細的多功能纖維,植入人腦後能在不損及神經的情況下直接傳送光源、訊號甚至藥物,並透過數據輕易追蹤腦內神經活動,最終還能用作治療神經失調如帕金森氏症等疾病。

人腦構造複雜、傳輸訊息方式眾多,一向為學界研究難題,傳統的神經科學探針,一次只能記錄一種訊號,如今這種類似於神經特質之聚合物所組成的介面,不僅能傳送多種訊號,還可存於人體較長時間,而不損及周圍神經。

這項創舉刊登在「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主導研究的MIT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安基瓦指出,新建造的介面得與神經以相較於過去更有機的方式進行溝通,其團隊運用了嶄新、運用在光電子等領域的纖維製程科技,讓介面更柔軟、更有彈性,並且看起來更像天然的神經。

傳統的神經修補元件非常僵硬鋒利,為金屬、半導體與玻璃製成,一旦在人腦內移動,容易損害神經。該技術的關鍵在於先創造一個大規模的模板,將所想要的纖維內通道先安排好,包括光波導管、傳輸藥物的中空管,以及電子訊號所用的導電電極。

之後將上述原本長達數吋的聚合物模板加熱至柔軟後,拉伸為一纖細的纖維,每次拉伸橫斷面面積即減少兩百倍,可不斷重複,直至纖維細度接近奈米程度。

安基瓦表示,在纖維中各種不同的通道能一窺神經活動的全貌,最終能用於治療神經失調。比如說,光線透過光源通道能啟動光遺傳神經刺激,並能以內建電極監控。同時,一或多種藥物能透過真空管直接輸入腦中,電子訊號則可記錄藥物影響。

安基瓦也說,數吋長的模板可產製數百呎長的光纖,材料必須謹慎選擇,確保其都在同樣溫度下軟化。纖維最終可用作探測腦內或脊髓不同區域之活動,未來並可作為長期治療如帕金森氏症的設備。

fsj 提到...

類固醇老藥新用 抑制卵巢癌轉移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75237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1-30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北榮總研究團隊發現,常用於抗發炎、止痛、化療止吐的類固醇藥物,竟有抑制卵巢癌細胞轉移效果,這是全球首次發現類固醇的新作用,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中研院院士、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所長王陸海表示,研究意外發現使用數十年的類固醇老藥「迪皮質醇(dexamethasone)」,其中的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成分可以有效調控卵巢癌細胞轉移,小鼠實驗發現它能使抑制癌細胞轉移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708表現提升7倍。

研究進一步證實,迪皮質醇具有潛力開發為抑制卵巢癌細胞轉移的藥物,但目前還需釐清使用時機和劑量,最快2年內能開始做臨床試驗,若一切順利5年內就可運用在臨床上。

王陸海指出,國內每10萬人有10.8人罹患卵巢癌,發生率雖不高,卻是婦科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晚期卵巢癌病人5年存活率平均僅30%,主要是因卵巢癌早期無症狀,7成病患發現罹病時,多已是癌轉移的晚期。

研究發現,注射低劑量具有糖皮質激素功能的迪皮質醇在小鼠身上,相對於人體一次注射約0.2毫克,即可有效抑制卵巢癌的侵入與轉移;除了卵巢癌,未來也將運用在乳癌及胰臟癌細胞轉移的研究。

北榮婦產部醫師趙灌中表示,卵巢及輸卵管相關癌症約占所有婦癌的三分之一,卻是最致命的婦科腫瘤,因細胞多樣性及抗藥性關係,讓晚期卵巢癌患者幾乎會都對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導致任何治療方式最終宣告失敗;但這項研究為創新突破,未來有機會在化學治療的同時服用迪皮質醇,抑制癌細胞轉移。



◆ 東勢國中戒菸班 戒除率近5成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75466

聯合報 記者程遠述/東勢報導 2015-01-30

台中市東勢國中結合社區資源,以鼓勵、有趣的教學代替懲處,開設戒菸班一學期,日前辦結業式,28名學生中有13名成功戒菸,東勢農民醫院副院長劉進益說明,以儀器量測學生CO值長期小於4,近5成的戒除率,比大醫院戒菸門診的3到4成還要高。

親人曾因菸害得病過世的東勢國中老師蘇雨傑說,去年發現許多學生偷抽菸「每天都抓到3、4個」,為怕學生重蹈覆轍,和東勢農會附屬農民醫院健康管理師傅黎葳合作,開設戒菸班。

傅黎葳表示,「抓到就記過」並不能真正幫助孩子,他們找講師來上課,以鼓勵取代訓誡,效果更好。

除辦戒菸講座對談,東勢戒菸班讓學生演短劇、自創「戒菸體操」,耶誕節還扮成老公公送禮,用心規劃,讓學生在笑聲中戒菸學好。結業當天校方發出戒菸獎狀,一名2年級學生自豪的說「這是人生第一張獎狀」。2年級的張同學指出,從國小就開始抽菸,但上戒菸班後覺得很有趣,也拉同學一起報名;戒菸後省錢、體力也變好「以後不會再抽」。

東勢國中校長邱健偉則說,請東勢的警官及醫生來當講師,大家都義務幫忙不收費,東勢派出所也會同老師及醫院,在附近超商巡視一個月,成功幫學生遠離菸害。

邱健偉感激的說,偏鄉孩子,家庭教養問題普遍較多,很謝謝社區能協力,一起幫助學生。

fsj 提到...

親友在旁「聲」援 腦傷病人好得快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78702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30日電 2015-02-01

在美國,每五秒就有一人遭受大腦創傷,其中三分之一嚴重到陷入昏迷。醫生往往要求家屬,要常常向病人說話,即使他們沒有知覺也應如此。問題是,這些病人聽得到嗎?現在科學可能首次有答案。

卡塔努斯(Godfrey Catanus)四年前剛做爸爸,並在南加州擔任牧師,肝臟血栓導致這名32歲的年輕人住進醫院,割掉三呎半的腸子後,他又腦溢血,再接受九小時手術。

醫生對卡塔努斯施以醫療性昏迷救了他,但是醫生擔心他永遠不會醒過來。當時懷了第二個女兒的妻子可琳痛不欲生,但她未失去希望,不停地對丈夫說話。

神經科學家泰瑞莎.佩比(Theresa Pape)相信,人的聲音有治癒的力量。在一項開創性的臨床研究中,佩比對包括卡塔努斯在內的15名昏迷病人,進行大腦掃描。

結果顯示,當病人聽到不熟悉的聲音時,大腦掃描顯示的活動很少。但當病人聽到親人呼喚他們的名字或對他們說話時,掃描就亮了起來。

佩比的團隊也要求家屬,為病人錄下他們知道的故事,並使用耳機在一個月內反覆播放。包括卡塔努斯在內的八名病人聽到故事,另外七名病人聽到的則是靜默。結果聽到故事的八名病人,康復明顯快得多。

在聽錄音的一個半月,卡塔努斯有很大的改變,從毫無知覺進步到用眼神溝通,還會點頭。三個月後,他脫離昏迷,但嚴重殘障,不過認知未受影響,可用iPad與外界溝通。

卡塔努斯說,他記得昏迷期間聽到聲音,感到很安慰,因為家人在他身邊。



◆ 超音波感應器 量血糖免打針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52192

自由 2015-02-01

糖尿病在國內相當盛行,平均每12人有1人是病友,多數患者畏懼戳一針、擠血、量血糖,包括工研院、美國、英國等都相繼投入研發非侵入式血糖機,以色列廠商Integrity Applications率先推出無創式血糖機GlucoTrack,搶得市場先機,不過要價港幣1萬9700元,相當於台幣8萬元,並不便宜。

這款血糖機由也是糖尿病患者的David Freger博士與2位同事Avner Gal及David Malka共同研發,透過超音波、熱感應與電磁感應等多重感應器,夾在耳朵上1分鐘,即可獲得血糖值。

(記者陳炳宏)

fsj 提到...

煉丹四年 Si2C首顆新藥將亮相
http://udn.com/news/story/7485/681109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2-02

煉丹四年、Si2C首顆新藥成果將發表。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最快首季將發表第一個新藥開發成果,是由台大醫學院、陽明醫學院共同合作的抗末期肝癌新藥SC-43,最快今年向美國/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FDA/TFDA)申請臨床試驗(IND)。

SC-43是抗末期肝癌新藥,已故Si2C前首席顧問蘇懷仁博士所欽點,科技部、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NRPB)、Si2C迄今最大力支持的早期新藥產品,也是市場首見的藥物(First in Class)。

該產品最快3月將由科技部、台大、陽明、Si2C等單位共同宣布,規劃成立新創公司,也將是Si2C育成的第一家新藥公司。

目前,有四到五家國內新藥公司有意願合作,國內大型創投基金也積極問津,另外,由國發基金、大和基金合作的「大和台日生技創投基金」也傳出參股意願。

這顆由政府注資上億元,台大醫學院陳昆鋒醫師、陽明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蕭崇瑋副教授組成的頂尖團隊,所開發的抗末期肝癌新藥,三年前由蘇懷仁領頭盤點,未來可能由現任台大校長、Si2C新藥組初審召集人楊泮池繼續督軍。

Si2C指出,每年全球約有70萬以上的肝癌新增病例,而末期肝癌病患,目前僅有國際大廠拜耳與Onyx共同開發的sorafenib,被證實能延長末期肝癌病患約2.8個月的存活期,其餘治療的成效均不理想,而這也是SC-43的利基。

SC-43開發團隊指出,大多數的肝癌病患常同時併有肝硬化與慢性肝炎,所以在肝腫瘤形成與惡化的過程中,與發炎息息相關的STAT3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在肝癌細胞中的SHP-1是一個調控STAT3活化的關鍵。

在肝癌細胞內,SHP-1因結構的改變而無法表現功能,由陳昆鋒、蕭崇瑋領軍的SC-43開發團隊,以SHP-1增敏劑為藥效標的,設計一系列SC小分子藥物,在初期動物實驗證明:比目前唯一肝癌標靶藥sorafenib療效高16倍,預計於2015年底、明年初向美國與台灣FDA申請進行人體臨床試驗許可。

fsj 提到...

口耳相傳 中油這桶洗衣精賣到翻
http://udn.com/news/story/7241/697042

聯合晚報 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2015-02-09

最近許多家庭主婦間流行一種新的環保洗衣精「洗可麗 (See Clean)」,採用天然椰子油環保無害、好洗又洗得乾淨,一桶兩公斤只要199元,不少主婦試用後成了主顧,口耳相傳,竟讓「洗可麗」意外爆紅,每月銷量均呈倍數成長,銷售直線上升,上月全台銷售量更已突破10萬瓶。

原來這是中油公司生技部門自行研發的商品,沒有廣告大肆宣傳,僅靠加油站張貼的海報,及媽媽們口耳相傳,意外爆紅,成了加油站內指名度極高的超夯商品。中油計畫下一步將擴大發展規模,從洗衣精,擴至洗碗精、清潔劑等清潔用品。

除了環保洗衣精意外爆紅,中油加油站在多角化經營下,去年中秋節販賣月餅,也創下狂銷10萬8000盒紀錄,替加油站通路價值開闢出新「錢」途。

加油站秘密武器…肉粽

中油加油站多角化經營的項目愈來愈多,也提供顧客不少便利,例如新開賣的咖啡、肉粽,已成部分偏遠山區、觀光景點的重要新財源。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入口處中油太魯閣加油站就有「秘密武器」─發哥肉粽,用的是花東在地米、當地鮮豬肉,口感新鮮有嚼勁、不油不膩,一顆35元,太晚去還會買不到。

更厲害的還有中油「深山咖啡」。全國海拔最高的中油「關原加油站」,位在中央山脈海拔2374公尺高山上,服務行經中橫及大禹嶺、合歡山的車輛,平日因高山人煙罕至,每日的加油量只有1公秉,但逢下雪或連假假期,總能帶進十倍以上的人潮和發油量。也因高山天寒,偏遠地區又沒有商店,關原加油站裡一杯35元的熱咖啡、35元的肉粽,假日賣到搶搶滾,雖然利潤微薄,卻讓遊客充分感受到中油服務無遠弗屆的濃濃人情味。



◆ 行動基因 搶入全球第1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09000074-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2月09日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行動基因挾著定序平台技術可檢測高達409個基因,激勵成立僅半年即有1,500萬元營收貢獻,技術長陳淑貞表示,將參加美國病理學會(CAP)今年首度舉辦「次世代定序」認證的能力測試,目前除美國外,僅有10家報名,行動基因有機會成為全球第1波獲認證的基因檢測公司。

未演先轟動的行動基因,核心人物陳淑貞、執行長陳華鍵、營運長薛博仁,都來自太景第1批研發經營團隊,雖然陳淑貞、陳華鍵多年前就離開太景轉任長庚大學醫學系任教,不過,太景開發的奈諾沙星、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和C型病毒蛋白酶抑制劑TG-2349,他們都參與研發,而薛博仁是月前才換跑道。薛博仁表示,基因檢測已成生技產業新趨勢,未來在新藥研發合作選題,也會和太景有更多互動。

陳淑貞表示,CAP是國際公認具公信力的臨床醫學檢驗室認證機構,因應精準醫學興起,CAP今年首度舉辦「次世代定序」認證,如果能獲認證,即表示其實驗室的檢查結果和技術具標準化、國際化;未來不僅檢測的結果有公信力,也有機會由CAP轉來代為檢查的案子。

據了解,此次參與「次世代定序」認證公司,除美國外,全球50個實驗室中,有能力報名參加測試只有10家,亞洲國家中,目前印度的公司和台灣行動基因都報名包括實驗室和基因檢測的能力測試,而韓國和日本公司則是向CAP買試劑,再以測試後的結果報名能力測試。

陳淑貞表示,目前的基因檢測公司多半以預測為主,而該公司擁有癌症基因體研究、次世代定序技術、生物資訊分析及藥物開發的經驗,有能力利用微量的臨床檢體解析變異基因對病程發展與藥物反應的影響,為癌症病患、腫瘤醫師、學術研究單位和藥物研發公司提供嶄新的臨床癌症基因檢測服務。

※ 相關報導:

* 專家觀點/生醫併購熱 台灣要跟上腳步
http://udn.com/news/story/7485/696504

併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在全球生醫產業中一直扮演要角,依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報告顯示,1995年至2005年間排名前20大的藥廠多曾進行超過100億美元的併購案....

....然而,投資併構若事前評估規劃不足或事後執行整合不力,往往讓併購最終成了「病垢」而為人所「詬病」。盡職查核(Due Diligence)是所有投資併購事前不可輕忽的環節。在新藥與醫材領域的投資併購案中,技術與智慧財產幾乎是投資案價值之所繫,因此,針對標的技術與智慧財產的盡職查核即非常關鍵,其查核事項包含技術創新程度、智財權利歸屬、智財佈局狀態、產品專利風險、法規驗證,這些都需要由生醫技術、國際智財及法律實務經驗的整合團隊來執行,方能確保投資標的不是「病垢」。

....最後,國內公司法及資本市場相關法規,尚未能因應國內產業需求並接軌國際,例如董事席次與選舉、技術作價投資、特別股權利義務、外資來台上市等法令規範實有諸多不合時宜。法令跟不上國際潮流、行政機關保守心態保守,不僅讓國內生醫產學研能量無法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影響國際對台投資併購授權意願,更阻礙生醫產業藉由跨國合作提升市場競爭力。為能加速台灣生醫產業成長並積極進入國際市場,政府需要借鏡國外的公司、證券、租稅法規,尊重公司自治及資本市場運作,全面檢討、改進落伍的法令,揚棄行政保守與過度管制,始能讓生醫產業加速發展為台灣重要的經濟根基。(作者是世博科技顧問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