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2

創新與革「心」

◆ 經濟/從鴻夏戀看產業的跨國合作機會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090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01

紛擾三年的「鴻夏戀」,最近又被搬上檯面,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接受日媒訪問指出,過去兩年夏普經營情況惡化,夏普與其支持銀行應儘速與他談,否則經營團隊剩下的時間將不到一年。

三年前,夏普發生經營危機,曾一度尋求鴻海協助度過難關,但後來夏普引進三星與高通兩股東投資,只將其十代線面板廠堺工廠近四成股權讓給郭台銘;如今,夏普營運沒有好轉,而郭台銘又因堺工廠已經轉虧為盈,因此趕在合作契約到期前,再對夏普高層喊話。

鴻夏戀無法修成正果,日本與台灣主要媒體都有不少評論,但大多沒有提到一個關鍵原因,那就是台日企業經營風格與文化的差異,導致雙方談判中,不斷出現阻礙合作案成行的負面因素。

首先,郭董事長的決策向來是由上而下,屢屢展現咄咄逼人的架勢,多次向日媒表達不只投資還要參與經營的態度,讓自尊心強烈、重視程序與倫理,而且習慣低調協商的日方難以接受。

也因為鴻海展現介入改造夏普的決心,日媒還指出,鴻海營收超過新台幣4兆元,足足是夏普的四倍,若夏普引進鴻海資金,夏普無異是被鴻海併吞。

此外,雙方經營企業的想法也有根本上的差異,台灣電子業強在降低成本,靠經濟規模與生產管理獲取利潤;但日本企業則希望維持高品質、高售價的模式,創造品牌更高的溢價。三年前鴻夏談判時,鴻海提出將60吋電視殺到1,000美元以下的價格,當時還把夏普主管嚇一大跳,因為這個價錢只有夏普產品訂價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根據統計,全球併購業界有一個「七七法則」,七成併購案最後是以失敗告終,而失敗案例中又有七成源於企業文化的衝突。鴻海若只是單純投資夏普問題可能不大,但介入經營的說法挑起日方對企業文化衝突的敏感神經,也難怪看似互補的合作案最後仍是無疾而終。

不過,任何合作談判的基礎,必然要靠企業實力的支撐,夏普曾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百年品牌,即使今天陷入經營困境,但仍擁有長期累積的研發、技術與品牌基礎,而鴻海有機會躍上檯面與夏普談判協商,靠的也是其深厚的客戶基礎與扎實的製造實力。

此外,鴻海投資堺工廠的績效顯現,雖然全球面板業本來就有景氣循環,包括台、韓及中國大陸等面板廠近兩年都已擺脫虧損,但郭董事長將個人股東分紅全部分享給堺工廠員工,充分展現決心與霸氣,也讓日方印象深刻。

如今,鴻夏戀最終結局仍不得而知,但對台灣電子業來說,這卻是一個很好的教材,也值得所有想進行跨國合作與併購的企業家,最好的參考。

平心而論,日本企業因為無法因應環境變化快速轉型,在全球電子業不斷落後,其中專業經理人無法展現大刀闊斧的改革決心,應是最大關鍵,而鴻海集團近幾年大步邁開,也是因為有一位事必躬親、劍及履及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郭台銘,兩者合作衝突一定難免,但對夏普來說確實有機會帶來根本上的變革。

不過,即使台灣最強大的民營企業鴻海出馬,與夏普合作案仍陷入僵局,這與過去台灣企業跨國收購案成功者少之又少,顯然有些關係。更進一步來看,除了整體大環境的問題外,台灣企業大部分重視成本與製造,輕忽深度研發與價值創新的文化,仍是台商企業被貶抑的最大罩門,未來這種文化若無法改善,在強調門當戶對的跨國聯姻中,台商確實難有出頭機會。

此外,在跨國合作案中除了以實力為基礎外,同理心更為重要,要對合作方的文化做深入的理解與尊重,任何人都想選擇一個可以平等互惠與相互尊重的夥伴,這可能是鴻夏戀談判至今無法破冰,可以給台灣產業界帶來最重要的啟發。



◆ 台灣拚創新 官員夠瘋夠酷嗎?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09078

聯合報 朱界陽/亞洲大學總務長(台中市) 2015-04-01

行政院啟動創新快製媒合中心,出席來賓指因家長不讓孩子冒險,使年輕人的新創點子不夠瘋、不夠酷,創業產品抓不住人心。問題只說對一半,我們也要問,行政機關的創意,夠瘋夠酷,能抓住人心嗎?

什麼叫「上行下效,蔚為風氣」?過去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孫運璿的「台灣矽谷」;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城市國家」、「世界金融企業中心」的亞洲價值;到當前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亞投行」,台灣政府的創新在哪裡?什麼口號是深入民心?

舉例來說,文化部在台中有個舊酒廠改造的文創園區,是否可設為「名人館」,蓋鄧麗君、鳳飛飛等人的國寶級文化人物紀念館,保留他們的貢獻,也可讓國人追思懷念,甚至成為文化傳承園區,以他們為主的周邊文創活動與產品,能源源不絕的推出,薪火相傳。

再以故宮博物院六十多萬件國寶而言,記得有位企業家曾提出很有創意的構想,建議在各縣市建故宮分館,政府出地,國際企業認養捐建,如台積電館、蘋果手機館、阿里巴巴館…等,再把國寶分成字、畫、陶、瓷、珠寶、玉器等,陳列各館,不僅讓國人分享國寶文物,也會吸引大批觀光客來台,甚至連大學考古學系、圖書資料學系、歷史系等相關人才有豐富的職場。可惜官員回應說:「創意頗佳,因為牽涉專業問題,窒礙難行」。

更記得一位趨勢達人為了爭取第三方支付,長期與官員打交道,認為大陸早已開放,使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台灣卻遲未得其門而入,當時他對官員很失望,說他「在與一群很有禮貌的失敗主義者打交道!」

新加坡政府有一流人才,講求廉潔與效率。但細觀他們推動創新政策時,官員都有「三動」:首先「主動」提出有價值的創意,主動投入;第二,「行動」即強而有力的執行力,熱情的行動;第三,「感動」,產出與眾不同、差異化的特色,讓國人感動!

期待官方與民間的創新夠瘋夠酷,三動起來,抓住人心!



◆ 7年級生圓夢 返鄉開日系小鋪
http://udn.com/news/story/7269/808753

聯合報 記者蕭雅娟/屏東報導 2015-04-01

屏東市重慶路上有一家日系小店「兔魚雜貨」,7年級生王韻婷,2年前認為屏東需要多點年輕人的力量,鼓起勇氣回家鄉開店圓夢,專賣日系雜貨,吸引屏東在地上班族和家庭主婦喜愛。

「屏東沒有這樣的店」,從小想開一間專屬小店的王韻婷,在大學畢業後原從事平面設計,後來辭掉,決心回到家鄉開店,起初全家人都反對,只有哥哥支持,投資10萬元幫忙,她曾想過,最糟的情況就是賠掉了10萬元,自己學到開店經驗,決定放手一搏。

店內賣的雜貨商品屬於小眾,為了維持生意,她兼賣咖哩飯,店名叫做「小食堂」,漸漸的,咖哩飯的知名度大過於心愛的雜貨商品,無法專心賣雜貨,陷入兩難,經考量後收掉咖哩飯,改名「兔魚雜貨」。

她每月到高雄、台北批貨,有時甚至到日本「尋找好物」,店內有紙膠帶、陶瓷器具、衣服、擺飾品等雜貨,風格溫暖,藉由臉書平台吸引網友購買;里港的張小姐說,店長態度親切,東西平價,是一間還想再來的店。

她說,很謝謝客人介紹更多人來店裡,陪伴度過低潮期,回想當時有7、8個月扣除成本後自己領不到薪水,自小喜歡日本雜貨的她深知,日系商品價格高,因此,維持價格優勢就是最直接回饋顧客的方法。

※ 相關報導:

* 新創基地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朱雲鵬專欄-機器人搞革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2000842-260109

朱雲鵬 2015年04月02日 中國時報

2002年美國iRobot公司推出了掃地機器人,宣告掃地機器人進入商品化時代。和先前的Dyson等公司的概念性商品不同,這是一款大小適中、價格合理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很快就從人們懷疑的眼光中,掀起一波掃地革命。2004年1年之內,其主力商品Roomba銷售了100萬台;2005年11月這家公司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iRobot公司之所以成為美國消費市場的新星,原因之一在於台灣一家創投事業慧眼獨具,看見家用機器人市場可期,早在1995年就挹注資金,使iRobot公司得以順利從軍用機器人製造商跨足到家用機器人的研發。

2002年之後,許多原先製造家電、電子、商用或軍用機器人廠商紛紛從觀望轉而積極投入市場;為了市場區隔,更依使用者需求加入各式獨特功能,如芳香、殺菌、拖地、為養寵物者設計、自動規畫路線等;隨著市場競爭,各公司也推出價格和傳統吸塵器差不多的機種,讓掃地機器人深入大小家庭。目前全球掃地機器人年產量已達500萬台,在此情況下,傳統吸塵器費時費力,吸引力日益降低,市場開始走下坡,「掃地革命」儼然成形。

iRobot公司後面眾多追趕者中,不乏台灣品牌,V-bot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生產V-bot的台灣公司,在iRobot產品上市的隔年迅速推出掃地機器人,成為全球最早量產的企業之一。靠著研發創新,此公司擁有美、歐、日、韓等多國近70項專利,有能力和iRobot的專利布局分庭抗禮。憑藉著技術優勢,該公司也替國內外品牌代工,做OEM/ODM。據了解,去年該公司出貨量達到50萬台,占總體市場的1成,也讓台灣成為全球第二大掃地機器人產地。公司規模雖然不大,員工平均年產值卻和iRobot不相上下,高達新台幣1600萬元,可以說是台灣之光。

在最近的美國消費者評價中,V-Bot最受好評的款式是目前售價約87美元的機種。評價認為產品仍有許多改進空間,但此確為十大進榜機種中價格最低者;可見V-Bot在中低價市場幾乎沒有敵手,甚至對於他牌高價機種而言也極具競爭力。V-Bot的成功可以說是台灣許多公司的縮影,他們憑藉企業主的敏銳觸覺,在產業發展初期投入市場,經由工程師的辛勤研發,迅速擁有追趕領導品牌的能力。

然而,市場上永遠不缺乏挑戰者,即使領導品牌iRobot,在2010年開始也受到同屬美國Neato公司創意上的挑戰。這個市場具高度競爭性,而且產品和設計不斷地在變化,未來鹿死誰手還難預料。不過,我們有信心的是,以台灣中小企業的靈活度,未來應當會有機會和其他國家廠牌一較長短。

另外,掃地革命將是未來家用器具變革的第一波,而不會是最後一波。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轉變,普遍的自動化與老年人口照護設施的發展是當前全球各國無可避免的課題;無論在工業、家庭或醫療,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前景可期。先進國家如美、日等早已投入人才培育及產學結合,如iRobot公司的團隊即是從麻省理工學院出來創業的,而日本的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東京工業大學與筑波大學等皆設有機器人研究機構,屢有創新;中國大陸也在工資上漲、人力短缺之下,以租稅優惠和政府補貼積極扶助機器人產業。

我國工業用機器人面臨關鍵零組件技術瓶頸,難以躋身高端供應者,而服務型機器人技術相對簡單,是台灣的機會、也是挑戰。未來家庭服務型機器人將朝向雲端整合方向演進,低端市場上價格競爭料將日趨激烈。可喜的是,無論是軟體應用還是成本控管,都是我們所擅長,只要能加強創意、行銷、產品差異化、售後服務,持續投入研發,從IT部門吸收經驗,相信台灣機器人產業仍大有可為。

期待政府、學校、投資人、經營者及工程師,能互相扶持,讓機器人產業有機會和IT產業一般,成為台灣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

(作者為大學教授)

※ 相關報導:

* 專家傳真-工業4.0轉型 政府應帶頭擴大軟體採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2000059-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4月02日 邱月香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理事長

....台灣曾定位經濟戰略位置為科技島,然而,據WITSA(Wor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ervice Alliance)所發表的報告,統計2003年至2013年,各國IT軟體服務支出佔該國GDP平均值,台灣僅佔0.90%,遠低於美國的3.21%、歐盟2.00%、新加坡1.87%、日本1.57%、韓國的1.01%

....觀察台灣產業型態,受到代工結構影響,對於IT支出明顯重硬體輕軟體,「2014年全球企業2000強」前十名就有三家是軟體公司,包括蘋果、微軟、IBM,反觀國內政府部門的採購仍以硬體採購思維在採購軟體服務。從各項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發現,為促進國家經濟成長持續,增加IT支出為必要的做法,且軟體服務支出應高於硬體支出,才能取得國家經濟較高的效益。



◆ 獨資合夥事業 要繳營所稅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11343

經濟日報 記者吳佳蓉/台北報導 2015-04-02

因應財政健全方案上路,今年起,獨資、合夥事業的營利所得首次須納入營所稅繳納。南區國稅局提醒,雖大部分獨資、合夥事業於明年5月申報今年所得時才會受影響,但今年1月1日後辦理決算或清算的獨資合夥事業,就得開始適用。

南區國稅局解釋,過去獨資、合夥事業的營利所得,都是併入負責人個人綜所稅申報;但今年起,獨資合夥事業的所得,必須同時申報、繳納營所稅及綜所稅。

在營所稅方面,負責人須以營所稅應納稅額的半數報繳,在個人綜所稅部分,須先以總營利所得減除已在營所稅部分報繳過的金額,剩下餘額再併入綜所稅繳納。

國稅局提醒,大部分獨資、合夥事業要等明年5月申報今年度所得時才須適用,不過今年辦理決算或清算的獨資合夥事業,就當下開始適用,負責人在結算當天必須先立即繳納營所稅,綜所稅部分稅額才可明年5月報稅時繳納。

舉例來說,有一獨資商號在今年2月結束營業,向國稅局申請今年1到2月營所稅決算申報時,以營利所得1,000萬元來計算,決算當下就須先繳納85萬元(1,000萬元乘以營所稅17%=應納稅額170萬元,170萬元的半數為85萬元)。

剩下的915萬元(總所稅得1,000萬元減掉85萬元),才列為負責人的個人營利所得,於明年5月申報綜所稅時繳納,方式與過去大不同,提醒獨資、合夥事業多加注意。

國稅局解釋,會配合財政健全方案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方案,去修正獨資、合夥事業報稅方式,主要是考量獨資、合夥事業及公司同屬於「營利事業」,其事業盈餘相當於公司股利,若無同步修正,等於形成稅制漏洞。

至於平均月收入低於20萬元、交易零散的小規模營利事業則維持現制,申報方式不受影響。

fsj 提到...

孔子人生六階段 與六經之關係(上)
http://udn.com/news/story/7049/810839

聯合報 2015-04-02 高準

孔子把自己的一生分作六個階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篇第四章)

這段話對了解孔子是很重要的。可以看到,他完全是從求學求道的過程來敘說的。完全沒有把政治活動列進去作生命的段落。所以,他可沒有說「五十而求仕,六十而待用」這種話。說以上那段話時顯然已到七十以後的最後晚年了。所以這也是他回顧一生努力的總結。


十五歲,
決定致力於研究古典文化

孔子十五歲以前的事,記載甚為缺略。事實上孔子十五歲以前是一直在為確定自己的身分而煩惱。他十五歲那年,母親徵在去世了,他把母親的棺材抬到大路中央交叉路口便坐下哭了起來。引來很多人圍觀並指責他。他說他的目的是要把母親的靈柩與父親合葬,卻不知道父親的墓在哪裡。後來,有一位鄰村的婦人帶了身強力壯的兒子一起來了。告訴孔子他本來認識徵在,而他兒子是當年拉車把叔梁紇的靈柩運去埋葬的。於是這樣孔子終於找到了父親的墓地,也知道了身世的一切。叔梁紇是名紇字叔梁,這樣把名放在字後面而稱呼人的用法,可能是宋國的傳統,叔梁紇往上好幾代也都是這樣用,其他家族則沒聽說過。魯國其他人也都沒這麼叫的。到孔子時大概也都已不這麼用。所以從來也沒有人把孔子叫作「仲尼丘」的。

而他母親為什麼一直沒告訴他呢?因為《史記》與《禮記》均有記載他父親與母親是「野合」而生孔子。據估計,是自由戀愛的結果。叔梁紇是當時有名的武士及大力士,曾在戰鬥中一手托住城門而救了很多人的命,聲名顯著。身材魁偉而儀表甚好。他母親當時大概才十五、六歲,一見就喜歡上了他。叔梁紇雖已有正妻,但當時男人多幾個妻妾是很正常的,對這樣一個可愛的少女的愛慕當然是無法抗拒的。而徵在還不顧一切的要和叔梁紇生個孩子,於是一起到尼山的山神廟去祈禱後,大概為了就近獲得神靈的感應,就在附近草叢中「野合」了。而叔梁紇的大婦(正妻)是妒忌心很強的,叔梁紇就另外弄了一間房子把徵在藏著,但始終沒有名分。所以孔子只能算私生子。這樣總算過了幾年甜蜜的生活,到孔子年方三歲時,叔梁紇卻不幸病死了。徵在決定要忠於她的愛情,不另嫁。就帶了孩子回到她父親,孔子的外祖父,顏家去住。孔子是由她與外祖父共同撫養的。關於叔梁紇的事就一直對外保密,也不告訴孔子,怕萬一小孩子講出去,叔梁紇的大婦會來害他。所以孔子早年應該是跟著母親姓顏,或者根本不稱姓只叫他「阿丘」就是了。孔子後來對顏回特別喜歡,很可能是因為覺得同為顏氏本家吧?而孔子在顏家時,因「父不詳」也很受人賤視,所以孔子後來自己說「吾少也賤」。後人有為「野合」一詞辯護的,說是由於兩人年齡相距很大,於禮不合,故稱「野合」。但孔子是專愛講「禮」的,既與禮不合,當然也就不願提了。

孔子的外祖父,據研判可能是個盲樂師,以去參加各種祭典而吹奏樂器為業。去參加時則都是由幼年孔子牽了他同去參加。所以孔子幼年時就對各種禮儀相當熟悉。孔子後來,在車上見到路上的盲人時,都會起立或下車致意,很引起他學生詫異。其實是每次看到盲人就使孔子想起外祖父而動情的要表示出懷念與敬意。孔子的外公當年經濟情況當然也是不好的,之所以願意接納他女兒帶了外孫來同住,則可以讓小外孫幫著牽他走路,對他應也是可喜的事。

以上是孔子早年的情況。當代旅居日本的學者林復生在其《孔子新傳》中有相當長的推論敘述(除了列入附註的對古文的引用外還長達三十餘頁),我並沒有接受他的全部觀點,採納了其中一部分推縯,又加上我自己的一些推論,寫成了以上敘述。

於是,孔子從十五歲解決了身分問題而且回到了士的階層起,他開始尋求人生的道路。他從小厭惡武力與暴力,喜愛詩歌禮樂,因此並沒有選擇作與他父親同樣的著名武士,決定致力於研究古典文化。所以「志於學」就是立志去學習古典文化以求了解人生的正道。而作為貴族階層最起碼一級的士,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這些除了「鄉飲酒」禮儀中要用的「射」禮他可能要加點練習外,其他各項他本也已基本掌握。他當然繼續鑽研,到二十幾歲時就開始授徒了。教的也就是這「六藝」。

而從孔子一生來講,當時他開的是「初級班」,教材是「六藝」。後來晚年周遊列國回國後開的是「高級班」,教材是「詩、書、易、禮、樂、春秋」的「六經」。這初級班與高級班的六個項目,雖然其中有三項在字面上是相同的,但內涵則不同。初級班的「禮」、「樂」都是實際應用的儀式與曲譜的講習,高級班的禮、樂則都是講有關理論,如《禮記》中的〈樂記〉,就是高級班才要講的。初級班的「書」是學認字寫字,高級班的「書」是研讀《尚書》。至於「射」、「御」、「數」這三項則孔子大概覺得只在初級班教了也就夠了,並無高級課程可教。至於「詩」,孔子一向是很重視的,何以「六藝」中竟然沒有呢?這也可見在孔子去見老子之前,能掌握的詩的材料還是很欠缺的。到從老子那兒得了大量詩篇回來後,又叉開了從政與流亡的年頭,到高級班開課才正式列入了課程。


三十歲,立於禮

「三十而立」。上面說到孔子在二十幾歲時已開始授徒。到三十歲時,他對「六藝」已十分熟悉,足可自成一套教學系統,是所謂「立」。就他個人來講,則「立」更是指「立於禮」。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使人得到啟發,禮使人立定腳根,樂使人的品德得以完成。詩,其實是在三十歲前、十五歲後的第一階段就在誦習的,當時雖尚未從老子處獲得大量詩篇(作者按,請參考另將刊於《文訊》月刊的〈老子若干問題新論〉第五節「《詩經》為老子與孔子合作編成」有關部分。),而已在流傳的若干篇也已足供啟發,例如「國風」開始的「周南」與「召南」兩組,是周公與召公所輯,魯國應本就有,不必從老子處得來。而孔子對〈關睢〉是極表欣賞的(《論語》《八佾》),又還要他的兒子伯魚去讀「周南」「召南」,他對伯魚的讀書指導,也就是這兩組詩而已。可見孔子認為詩是最有啟發性的,所以「詩」是要與三十歲以前的第一階段相連繫的。「立於禮」則是孔子三十歲時自己的成就。

而既然他三十歲時已「立於禮」,何以到四十歲又要遠赴洛陽去向老子問禮呢?這可見他自覺對禮的根本精神在三十歲時已確立,而儀式上許多細節他也很關心要去找個老師再問問清楚。何況如前文指出他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去參觀老子主管的國家圖書館並向老子要一些詩的資料。只是對外宣稱其旅行的目的只是去問「禮」而已。


四十訪老子,學問大進

「四十而不惑」。前已指出,孔子四十訪老子,參訪了老子掌管的國家圖書館,於是學問大進。很多原本的問題都獲得了解決,故稱「四十而不惑」。其與六經的關係,則與書經尤其有關,《尚書》中原有些他不太理解的部分,也因此而都得到了答案。後來孔子又說「知者不惑」,孟子則有「我四十不動心」的話,可見在孔子、孟子,都認為四十歲是一個求學明道的關鍵年分。

所以這也是指孔子到四十歲已對歷史從上古直到春秋五霸時期都已不再有惑。而孔子和老子一樣都是對上古之世存有浪漫的幻想的,這時他也受到老子的點撥,知道羲黃堯舜時代是回不去的。但禹湯文武成康時期則是他認為應取法而謀求重現的,而這也正是他後來周遊列國到處奔走想要推行的理論路線。


五十學易,
未發現《易經》男女平等的道理

「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當然是要與六經中的《易經》相連繫。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但孔子那時大概對《易》還只初步看了一點,如果當時已較有了解,可能隨後就不會去接受大司寇的職位了。大司寇這職位與孔子的專長顯然不合,他應該接受或要求擔任的應該是大司徒這樣主管教育的工作才對。而人家所以任他為大司寇,大概也還是認為他是著名武將叔梁紇之子、又身材魁偉的緣故吧?而他在大司寇任內也終於失敗的離職而去。事實上則是被逼出國離魯。孔子說如果更早一點學《易》的話就可以「無大過矣」。對他來講,接了大司寇這工作不正是他自己生平的大過嗎?

孔子離魯時,《易經》大概是帶在身邊的,估計到衛國定下來後也讀了一些。《易經》以陰陽並列而輪流列居於上,這其實是暗含主張男女平等之意。這一點從來沒有人能有所發揮。孔子當時可能有一些朦朧的體會,所以衛君的夫人南子要見他,他覺得並無不可,而隨後衛君與南子同坐一車上街出巡,而讓孔子的車子跟在後面,孔子也照做了。這兩事都引起與孔子去同流亡國外的子路的不悅。子路大概相當嚴厲的質問孔子。弄得孔子氣急敗壞的向子路說明他絕不是去走內線,更不是為去看美女那麼無聊。南子是有名的美女。其實若真是為了去看看南子的美貌而去又有何不可?可是回顧孔子之所以去魯,導火線不正是由於魯君為看齊國送來的美女而三日不朝嗎?孔子又跟在南子的車子後面招搖過市。看在子路眼裡,當然是更不行了。然而孔子本來就認為社會不能完全平等。所以對《易經》所顯示的男女平等觀念大概也始終只有過朦朧的感應而並沒有成為其思想之一環。孔子回魯後再度講學,來的有弟子三千,卻全都是男生,一個女生也沒有。大概一直到清代中葉的袁枚才開始招收女弟子。可見《易》理包括的男女平等的意義也經過了二千餘年時間未曾有人注意。即使到現在,我可能還是第一個指出。孔子晚年對《易經》很著迷,不斷翻讀,為之「韋編三絕」。卻也始終沒有發現其包含的男女平等的道理。

(上)

fsj 提到...

孔子人生六階段與六經之關係(下)
http://udn.com/news/story/7049/813351

聯合報 2015-04-03 高準

六十而通「樂的理論」

「六十而耳順」。這句話中的「耳順」兩字一向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但其實都不過是猜測而已。在我看「耳順」這兩字即是指通「樂」,否則六經中的「樂」又放到哪去呢?而孔子對「樂」是很重視的。所謂通「樂」就是指完全弄通了「樂」的理論與道理。也就是前面說到的《禮記》中〈樂記〉的道理,不是演奏的技巧,演奏的技巧則孔子自幼就已懂了。也由於通了「樂」的理論,後來孔子的高級班就能予以講授。

或有些人認為「耳順」是指能接受別人不同的意見,又或以為是「在聽他人之言後即能判別是非」之意。這些說法,似亦言之成理,但其實並不很得當。因為孔子一向是很能聽受別人的意見的。孔子本來很不喜歡陽貨,可是後來陽貨特來勸孔子出仕,經陽貨申論其理由後,孔子也就答應了。而且隨後也就真的出仕了。孔子為什麼討厭陽貨呢?一般人因為孔子討厭他就把他當作反面人物。其實陽貨不能算是什麼壞人。至多不過是像現代若干政客一類而已。

孔子討厭他是因為早在孔子十七歲那年,陽貨主持了一個招待當地貴族知識分子的宴會,孔子那時正已確定是叔梁紇之子的身分,也跑去參加。陽貨聽說孔丘來了,走出去見孔子,一看孔子只穿了破舊的衣服,就說「你沒有穿規定的禮服,那我不能接待你」,把孔子轟回去了。孔子大概認為這是他生平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所以一直不跟陽貨見面。但事實上這一來卻使孔子是叔梁紇之子的事大大的傳開了,對孔子社會地位的確立是有幫助的。這時,距這事已過了三十年。陽貨地位比三十年前又高了不少,很有權。孔子則已四十七歲,也已頗有名聲,而尚未有其他權臣的延攬。陽貨想把孔子拉過來,一方面增加班底,一方面也可得提拔在野才俊的美名,就擺出禮賢下士的風度親自去拜訪孔子。孔子知道陽貨要來,就以正好外出來躲開他。可是說巧不巧,卻仍在路上碰到了。孔子只好和他打招呼交談。談話後孔子同意去任官。(談話內容詳見〈論語.陽貨篇〉)。但孔子尚未去。而過了兩年,陽貨與另一權臣公山拂擾聯合在費邑把季桓子扣了起來,要改造政府,一面則仍宣稱效忠魯君。有點像當代泰國軍事政變之所為,並來邀孔子去參加他們這一派。孔子覺得他們既能欣賞他,他對季氏三桓則本來也是不以為然的,還頗有意要去,卻被子路勸止了。這可見孔子對陽貨已改觀,認為未嘗不可合作。而子路反對,他就又不去了,可見孔子是經常接受各種意見的。(見何晏集解《論語注疏》〈解經卷第十七〉)

故「耳順」還是以釋為通「樂的理論」為妥。

七十修《春秋》,不踰大原則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句話是要與孔子修訂《春秋》相連繫的。孔子修訂《春秋》是在他回魯之後把詩、書、易、禮、樂都整理好了之後的最後工作。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在他修訂春秋時都能按己意加以「筆削」而不會逸出既定的大原則。他的大原則主要就是遵奉文武周公之道。這工作他自己很重視而且很堅持自己的是非標準。所謂「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後來孟子說「詩亡而後春秋作」(《孟子》〈離婁〉),這句話又如何理解呢?《春秋》怎麼會是繼《詩經》呢?原來一般人讀《詩經》愛讀的是〈國風〉與〈小雅〉這些藝術性較高的作品。但〈大雅〉與〈頌〉雖較無藝術性可言,卻是寫歷史的,正是發揚文武周公之道的。孔子寫《春秋》時讀的詩的篇章正是這些。所以《春秋》是繼承了〈大雅〉與〈頌〉的精神的。而其文字則也無藝術性可言。它是一部魯國歷史的大事年表,以一萬八千言寫二百四十二年事。後人又指稱孔子在完成後是以口授給子夏,然後子夏又以口授給公羊高與穀梁赤,成為《公羊傳》與《穀梁傳》,這話甚為靠不住。請問這樣一部枯燥的大事年表又如何能由口授而記下來呢?

但更重要的是《春秋》原本無論孔子的修改本或魯史原稿本,根本都是早已亡失,現行能見的其實是漢初以來董仲舒之徒所重造的偽本!這話可能有人要大吃一驚,因為從來還沒有人說《春秋》是偽書的。現在試分析一下:須知秦始皇焚書最主要的就是要焚各國史紀,《春秋》是魯史,當然在必焚之列。誰要藏著而被發現是要殺全家的,又有誰敢藏呢?後來漢初徵求先秦遺書時,有一位年已九十的伏生,曾任秦博士,背了《尚書》二十九篇出來,其他則未有,無《春秋》在內(《漢書》〈儒林傳〉)。另外,後來有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數十篇」(《漢書》〈藝文志〉),亦無《春秋》在內。另外所謂口授公羊傳與穀梁傳並還有個傳授世系表則事實上是靠不住的,最初由口授年表就已不可思議,而傳授表所列其實都是空名字,就是說所列某人傳某人,這些人沒有任何其他資料可證明有其人,只是列了個名字而已,是完全可以編造的。

還有一個文字本身的證據可以說明絕非孔子原本,那就是第一句「春王正月」四個字!按古代有所謂「三正」,就是指商、周、秦三代每代正式統一「天下」後就要把歲首(就是新一年的起算點)提前一個月,所以商是以十二月為歲首,周又提前一個月而以十一月為歲首,到秦代又提前一個月而以十月為歲首。但儘管更改歲首,並沒有更變月號,故十月仍稱十月,漢初則仍用秦曆而每年仍以十月為起點。於是當時有改曆運動發生。而孔子屬於周代,亦主張從周,故其每年的起始應寫為「冬王十一月」才對。而這漢武帝初年出現的本子其第一句就是「春王正月」,這是夏曆。孔子為魯作魯史絕不可能用夏曆。所以看這本文第一句就已可見其為偽,是董仲舒之徒為要促成改曆而製造的「偽骨董」。

而漢武帝是很贊成改曆的,改曆後一切都可以另來一套,很過癮!所以也立刻接受了所獻上的此書,並頒行天下。從此化偽為真了。

所以孔老夫子的原著其實並沒能留傳下來。所編樂經的曲譜也沒留傳下來。倒是其編整的《詩》《書》《易》與《儀禮》及門徒所記的《禮記》《論語》都留了下來。所以他無法被認為是史學大師,而是文獻學大師,當也是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但他自己很重視的《春秋》中的政治思想,則恐怕不怎麼樣。《春秋》中的政治思想無非是主張恢復西周的制度秩序,對制度無所創新,也還不如孟子能主張暴君放伐、民貴君輕的理論。

以上述今本《春秋》為偽,在所謂「春秋三傳」中還有一本《左傳》還沒說一下。《左傳》如何呢?《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本是與孔子的《春秋》不同的一本書,是漢初出現了新本《春秋》後,把年分配上去的,配不上的部分則被割下來成了《國語》。先秦每人著作都是合成一本,獨左氏有兩本,其故在此。《史記》稱「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史記》〈太史公自傳〉),則其書或本稱《國語》,是把可供與《春秋》年表配合的割下來也不一定。這本來論者已多,不是什麼新論。姑簡單附此作一交代。

以上就是孔子人生六階段與六經的關係。(下)

fsj 提到...

市場觀測站/台灣設計師品牌為何長不大?
http://udn.com/news/story/7244/813813

經濟日報 陳柏堯 2015-04-03

因為台灣社會普遍還存在著出錢的是老闆,營運的是主管,銷售的是老大的觀念。因此,為什麼台灣的設計師創不了大品牌?因為品牌創立者本身不是設計底,而是業務底或單純的投資經營(會計底),所以並不會以隨時可替換掉的設計師為品牌命名。

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答案。

我相信陳季敏、溫慶珠、林臣英、蔣文慈等台灣設計師品牌也都不會同意。

美國的設計師創品牌時常用自己的名字,像 Ralph Lauren, Calvin Klein, Kate Spade 和 Vera Wang 等。是因為在美國經營品牌可以專心於設計,並可以用極少的資金成本創造出快速回收的利潤。關鍵在於美國設計師品牌可將商品賣斷。

歐美百貨的銷售鏈與台灣繼承的日系百貨系統不同的是,美國百貨公司會將商品買斷並由商場自營的人員販售,而台灣百貨則是品牌負責庫存並由各自的專櫃人員銷售。所以在台灣做品牌不但要懂得設計,還要會下單及銷售。

這個差別是多麼的大,殊不知有多少品牌因為不懂得掌握下單的尺寸與顏色量,又不懂得銷售,搞得好好一個品牌因為庫存太多,尺寸在大小號,剩餘顏色不是在主色系,只好季末殺低折扣以求變換現金,導致品牌形象與價格錯亂。

而台灣的品牌端必須負責銷售,還有扛下累積庫存的壓力,也是導致台灣的設計師品牌難以成長茁壯到連鎖品牌的原因。

設計師需要去面對的除了早期龐大的資金成本之外,拓展中期時的營銷團隊也是設計師沒有能力去控管的,更不用說後期的資本市場品牌營運遊戲了。

反觀美國,設計師把作品設計出來,然後將打樣的商品陳列出一個季節的可採購量,經由年秀展和展售會的方式讓商品整批賣給銷售端(通常是百貨及各通路商)並從賣貨中抽取利潤。

這樣一來請工廠代工生產的資金則完全由銷售端出,若特定款式招商不利,則不進行大量生產,也可降低開發出滯銷商品的風險,並馬上獲利。

換句話說,美國設計師可以像貿易中盤商一樣,買空賣空的直接把銷售的責任推給通路商,並將過手的採購商品抽成後下單給工廠,解決品牌生產量的問題。這樣不但提供了早期需要的龐大採購成本,也讓中期的營銷團隊責任轉嫁給貨買斷的通路商,甚至交由各區域經銷或各國代理商來採購並出資。讓設計師更可以專心於開發新商品,不用從自己口袋籌錢。

後期更有專門的國外私人投資公司買下股份來替品牌跨國擴大經營,像 Jimmy Choo設計師本人早在2001年就將自身所有近50%的股份賣給 Equinox奢侈品控股公司。

這就是為什麼歐美設計師品牌可以成長那麼快的原因。因為他們相信專業:讓品牌由開發主導、銷售由百貨主導、通路由經銷主導、資金由投資方主導。

對比台灣雖然不用自己或設計師名字命名品牌,但卻因銷售系統和多是家族企業的關係,放不下心而使公司老闆必須親自監管開發、銷售、通路和資金,讓個人能力變成品牌方向的巨大化表現,事必躬親也造成雖然品牌眾多卻都只能停留在中小企業規模,突破不了瓶頸、難以再成長。

(作者是台灣女鞋品牌第二代,紐約留學音樂家)



◆ 策略行銷/要創新,還是要模仿?
http://udn.com/news/story/7244/813808

經濟日報 林隆儀 2015-04-03

企業競爭策略中,有主張創新的廠商,有偏好模仿的公司,創新耗時甚長,但是可以凸顯差異化與獨特性,有助於獲取超常利潤,創造持久性競爭優勢,是一種領先策略;模仿可以站在競爭者的肩膀上,迅速進入市場,但是會被消費者歸類為了無新意,甚至有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的風險,是一種高成本的策略。

享有持久性競爭優勢的頂尖企業都是創新的高手,因為創新才能拉長與競爭者的距離,立於不敗之地。許多研究都發現,模仿競爭者的資源與能耐是一種代價高昂的策略,主要原因包括獨特的歷史背景、因果模糊情境以及社會複雜關係。

創新 掌握先占優勢

歷史背景和時空環境息息相關,有些企業享有天時之利,掌握極其優異的機會,得以發展獨特能耐,有些公司獲得地利之便,以極低的成本取得某些資源,得以建構競爭優勢。此時競爭對手會發現要模仿這些資源與能耐需要花費漫長時日,投入無數心血,付出高昂代價;競爭者同時也深深體會到,只有享有先占優勢及特殊途徑的公司,才能享有及掌握這種獨特的時空環境。

公司能否以低成本取得或發展所需的資源與能耐,端視公司取得、發展及使用資源的時空環境與歷史背景而定。

模仿 經營代價高昂

特殊時空環境比如公司領先進入產業、享有先占優勢,隨後進入產業的公司即使也掌握機會,模仿先占廠商的做法,但是在機會稍縱即逝,時不我與,優勢容不下太多競爭者的情況下,不是遠遠落後,難有指望,就是需要付出高昂成本,甚至得不償失。

在因果關係方面,採用模仿策略的公司,常不瞭解掌握資源及能耐與競爭優勢的因果關係,以致使這層因果關係陷入模糊不清之中。公司競爭優勢的來源存在著模糊不清的因果關係時,經理人會陷入不知所措的迷惘中。

事實上,經理人不見得都瞭解公司所掌握的資源及能耐與競爭優勢的關係,主要是創造競爭優勢的資源與能耐可遇不可求。

公司資源與能耐的範圍非常廣泛,經理人若不瞭解競爭優勢方程式,即使要模仿競爭對手的做法,也會面臨嚴峻的考驗。

雖然經理人對強化競爭優勢常有許多構想,但是真正能夠創造競爭優勢的資源與能耐,到底是單一項目或多重項目的組合,不僅難以預測,而且也不易評估。

其實創造競爭優勢不是少數幾項資源與能耐可以竟全功,而是由公司許多特性組合而成,這些競爭優勢在公司內構成一種複雜的網絡關係,競爭者要模仿當然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此外,社會複雜關係往往超越經理人的想像,同時也凌駕公司系統性的管理能力與影響力之上,當企業競爭優勢建立在這種複雜的社會關係時,競爭者不是難以模仿,就是會受到許多限制,專利權受到法律的保護就是最好的例子。公司要模仿這種關係,冒著仿冒的風險與訴訟所付出的代價,比自行發展的成本更高昂。

策略 要領先競爭者

公司的資源與能耐各不相同,而且具有高度社會複雜性,例如企業文化、品牌價值、公司商譽、經理人的人際關係,根深柢固,不容易被套用。

這些複雜的無形資源都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對創造公司的附加價值大有貢獻,競爭對手盲目模仿不僅沒有效果,而且會落得四不像的下場。

公司模仿競爭對手的複雜實體技術,雖然可以降低面對複雜社會關係的成本劣勢,但是這些技術的應用仍然需要透過組織力量來落實執行。組織力量本身就具有高度社會複雜關係,猶如人們穿衣需要量身訂製,才能凸顯紮實與配適,除了模仿成本相當高昂之外,對達成企業目標往往只不過是聊備一格罷了。

策略是達成目標的手段,在不同時空環境考驗下,企業需要發展最適策略,最高明的策略是出自公司的創新能力,引領消費者的需求與慾望,領先競爭者的策略思維,如入無人之境,探囊取物,得心應手,因此可以享有競爭優勢。誠如蘋果電腦發展智慧型手機,不僅遠遠走在消費者前面,而且更激起競爭者群起效尤,蔚為風潮,無人能出其右。

現實市場常出現容不下太多競爭者的現象,無法發揮創新能力,躋身產業前幾名的廠商,即使模仿的功夫再高強,都脫離不了成本高昂的桎梏。美國奇異公司前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就要求旗下各事業單位發揮創新力,不是躋身該產業的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因為第三名就沒有機會了。

(作者是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兼任副教授)



◆ 養小孩12年不吃喝 4成不敢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3000044-260202

工商時報 記者劉馥瑜/台北報導 2015年04月03日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yes123求職網昨(2)公布最新調查指出,高達4成上班族沒計畫生小孩,主因是怕養不起;據受訪者估計,小孩從出生到20歲平均要花573萬元,以經常性薪資換算,相當於得不吃不喝12.4年,才能準備好一個小孩的生養基金。

儘管政府為提高生育率,紛紛提供育兒津貼,但有77%上班族並不領情,表示不會因政府提供生養育獎勵或津貼,多生一個小孩;同時,有64%上班族認為,每一胎生育補助至少要3萬元以上才夠。目前雙北每胎生育獎勵為2萬元。

適逢兒童節前夕,為了解國內上班族生育計畫,yes123日前以網路問卷調查逾1,600位上班族,結果發現,4成上班族沒計畫生小孩,其中包括目前單身及已婚者;究其原因,最大關鍵就是「怕賺的錢不夠養小孩」、占比高達65%;其次是「買不起房子,沒法給小孩一個家」;再者是「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小孩」;還有人覺得「台灣教育體制不健全」。

至於養小孩有多難?據調查,受訪上班族估計,生養一個小孩從出生到20歲,平均約需573萬元。yes123表示,若依照主計處公布今年1月份經常性薪資38,546元計算,上班族平均得不吃不喝12.4年,才能準備好一個小孩的生養基金。

此外,為照顧小孩,許多新手爸媽都會請育嬰假,但據調查,高達7成的上班族擔心請育嬰假後,無法回到原公司或被調職,包括25%認為自己無法回到原公司,另外45%認為自己有機會回公司,但恐被調職;其中,又以秘書助理、行政總務人事、業務銷售門市、生產作業製造、倉管物流類工作者,被認為最容易因此被取代。

職場爸媽蠟燭兩頭燒,除了工作還要兼顧小孩,若要給自己打分數,yes123指出,以60分勉強及格的最多、占比達30.4%,給自己滿分100的只有4.3%,還有7.7%打0分,總平均58.5分。

上述調查時間為今年3月16~30日,總計回收會員有效問卷共1,656份,信心水準為95%,誤差值為正負2.41%。

fsj 提到...

拉麵之神辭世 彌留之際仍喊「歡迎光臨」
http://udn.com/news/story/6812/814956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2日電 2015-04-04

日本東京東池袋大勝軒拉麵店始創人、有「拉麵之神」美譽的山岸一雄,在當地時間周三在東京一家醫院因心臟衰竭逝世,享年80歲。據悉,他在彌留之際意識模糊,仍不斷高呼「歡迎光臨」。

山岸於上月中不適入院,至27日轉趨危殆。在家人陪伴期間,彌留中的山岸仍高呼「歡迎光臨」,對拉麵的熱情令人感動。山岸的徒弟田內川真介表示,一周前探望過恩師,對方囑咐他要守住東池袋的味道。

山岸一雄生於長野縣,17歲到東京的拉麵店學藝,1961年開設東池袋「大勝軒」,將沾麵食法發揚光大而成名。山岸桃李滿門,弟子多達一百人以上。目前由第二代店長飯野敏彥經營。在山岸一雄退休前,日本東池袋的老店每日只開店4小時,仍然吸引絡繹不絕的饕客前去品嚐美味。

另據大公報報導,山岸一雄病逝的消息傳出後,東池袋「大勝軒」外食客大排長龍,向山岸一雄獻上最後的悼念。值得一提的是,山岸一雄的妻子於1986年逝世時,山岸一雄無心經營麵店,停業了好一陣子。然而,吃閉門羹的客人不但沒有不滿,還在店門前留下不少鼓勵字句,令人動容。

※ 相關報導:

* 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台灣木球之父獲表揚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15728

「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昨天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證嚴法師暨慈濟基金會、「木球之父」翁明輝以及著名愛滋病專家何大一等人獲獎。

生意有成的翁明輝,廿多年前因協助父親運動,改良高爾夫球成為木球運動。後來他結束所有事業,專心致力推廣木球,並在台北成立第一個木球協會。經過多年努力,木球已傳播到大陸、日本、南韓、東南亞和歐美國家,成為受到注目的運動項目。



◆ 這間3K傳產 從外勞不做到本勞搶做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16062

聯合晚報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2015-04-04

嘉義太保市,一座原本粉塵瀰漫的翻砂廠房,從無法呼吸到可以呼吸,從外勞都怕到本勞搶著應徵;十年磨一劍,一切,得從十四年前那一趟歐洲之旅說起。

「一天24小時粉塵瀰漫,一進廠房伸手不見五指;廠內翻砂機器高達180分貝的噪音嘎嘎作響.......,員工不到二小時就走人,不幹了。」穎杰鑄造公司總經理涂南昌這樣形容他的工廠。

但那是廠房十多年前的樣子了;俗稱「翻砂」的鑄造業,是古老的傳產業,更是用外勞最多,在「骯髒、辛苦及危險」等(3K)產業裡「3K中的3K」,連外勞都不願做,卻可年創800億台幣產值;涂南昌和妹妹董事長涂美華老闆當得辛苦,直到2001年赴歐洲考察,才發現歐洲的鑄造公司廠房竟然可以設在公園旁邊。

人家的翻砂廠可以乾淨明亮,既看不到黃沙滾滾,更不見噪音,讓涂南昌開了眼,也很驚訝;他回國後,決心大改造,雖知不能一步到位,卻知道一定要改善惡劣的工作環境。

接著,他投入上億元更新廠房,挑高空間加上利用輸砂管輸送碎砂,讓噪音大減;環境改善了,年輕人也來了;員工平均年齡由55歲降到43歲,還有1/4低於30歲。穎杰「變身」後,從「外勞都不願做」到「本勞也願意做外勞的工作」。

「要不是我已經60幾歲了,平均年齡會更低。」涂南昌哈哈哈地說,鑄造業是所有工具、民生、航太及生物醫學的基礎產業,「也是地球上最老的行業」,工作環境更是傳產中最惡劣的,老人化現象明顯,如果不改善,人才青黃不接,「產業就消滅了。」

行政院全力推動「傳產維新方案」,活化台灣傳產業,尤其是讓年輕人願意投入,讓傳產得以永續經營。

穎杰公司的成功經驗,前任勞動部長潘世偉前年參訪後大為驚艷,認為「如果3K產業願意改善工作場所,本勞就會搶著做,就不必用那麼多外勞了」;去年勞動部訂定「改善鑄造業工作環境方案」,補助3K產業更新設備,改頭換面。配合行政院傳產更新方案,「穎杰經驗」成為廠商參訪標的。

涂南昌說,由於舊廠還要運作,因此在舊廠旁舊蓋新廠房,挑加高廠房高度,讓空氣流通,自然採光,變成呼吸式廠房;引進台灣第一套「呋喃無砂箱」自動造模設備,採電腦控制自動化生產,可自動翻轉砂模、合模及脫模;最容易製造粉塵的碎砂輸送也改用輸送帶,碎砂直接墜入地下回收槽,大量降低粉塵散布廠區。

涂南昌說,經過一番大改造,效益更高,業務量大幅提升,員工人數從原來80幾人增加到180人,一個外勞也沒增加,增加的全是本勞,「有些原本外勞做的工作,本勞都願意做。」

※ 相關報導:

* 每天撿菸蒂 涂美華把「黑手變黃金」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16063

....「父母原本說一年就放我回台北,沒想到一騙超過30年。 」確定回不去了,涂美華每天彎腰撿菸蒂、酒瓶,掉一根撿一根,撿到員工不好意思再丟;賭博就沒收錢,最後再用罰錢禁菸酒檳榔和賭博,慢慢改掉工人習慣。



◆ 玩具圖書館慶10歲 轉型社會企業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15136

聯合報 記者黃昭勇/桃園報導 2015-04-04

用玩具串起小學生、大專院校學生與高齡長者的台灣玩具圖書館十周年了。四月起的年度玩具月活動,將串聯全台灣一百七十多個設在各地小學的玩具圖書館,宣導二手玩具回收的環保概念。玩具圖書館負責人余良玲指出,將推動玩圖協會轉型為社會企業,仿效日本托育制度,減輕台灣新手爸媽的育兒負擔。

台灣的社會教育有嚴重斷層,可以教學生考大學、證照、當廚師,卻沒有「教當爸媽」的課程。余良玲表示,近幾年台灣興起父母職能訓練,就是要幫助新手爸媽學會當爸媽。她說,玩具圖書館協會十年來,除了透過玩具讓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也開發出許多親職講座與課程,提供新手爸媽學習。

余良玲指出,玩具圖書館建立起親子館與行動親子館等服務,讓新手爸媽在親子館找到相互學習的父母,了解養育子女的辛苦,彼此交流也在心理上相互扶助。她說,十周年以「十年有誠 轉動愛傳愛」為活動主題,將親子運動會、親職教育等帶到全台灣各館舍。

在桃園偏鄉的奎輝國小,小學生只有30個、幼幼班18個。校長羅幼蓮表示,在校內設立玩具圖書館經過一年,幼幼班學生數已倍增到36位。她說,偏鄉更需要好的教育資源,透過玩具圖書館親子共學的理念,偏鄉父母更願意讓孩子進學校,不再迷信要到市區的學校。

余良玲也說,玩具圖書館希望透過發展社會企業,將原本框在校園內的教學資源與在地社區結合,訓練出來的保育員,不僅可以提供幼兒托育的服務,更可以成為親職教育的講師。她表示,與在地社區結合後,親職教育的課程需求年年增加,協會將政府部門的經費、中華電信基金會等企業捐款,轉化成為講師的費用,逐步建立社會企業的營運模式。

※ 相關報導:

* 嬰幼兒物資交流 孩子的玩具獲新生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15641

許多家長都有這種感覺,孩子的玩具永遠買不完;孩子長大後,成堆的玩具無處可去;台北市開辦全國首創的嬰幼兒物資交流中心,接受民眾捐贈二手玩具,供親子現場玩樂,或租借回家,延續資源生命。

...該中心位在台北市華山市場三樓(捷運善導寺站),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九時卅分到下午五時。相關資訊可上網 http://www.tcprc.org.tw 查詢,或洽(02)2391-5587。

fsj 提到...

30歲後女性 「勞參率」一落千丈
http://udn.com/news/story/7269/817213

聯合報 記者許俊偉/台北報導 2015-04-05

我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勉強過半,但「舉步維艱」,勞參率停留在百分之五十已多年,始終跨不過百分之五十一門檻。其中女性勞參率在卅歲後一路下滑,相較男性至五十歲後才低於九成,顯見不少女性結婚、生子後,成了「有工作能力的非勞動力人口」。

目前我國整體勞參率約百分之五十八點五六,行政院已訂下目標,二○二○年前要提升到六成。勞參率衝破六成看似僅一步之遙,但我國勞參率在百分之五十八上下其實已擺盪了快廿年。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年二月的最新統計,廿到廿四歲的女性勞參率為五成二,但隨著畢業後陸續就業,廿五到廿九歲女性勞參率攀升到九成,與男性相差無幾;但卅到卅四歲女性勞參率立即跌到八成二,自此一路下修。

反觀男性,廿五到四十九歲的各年齡層勞參率都在九成以上,成了撐起我國勞動力關鍵支柱。

主計總處一○二年也曾做過「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發現我國女性因結婚而離職的比率近二成七,但復職率只有四成四,等於有過半離職的人不再重返職場;因生第一胎的離職率則有兩成一,復職率則約五成三。

勞動部說,隨著少子化、高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缺口壓力進逼,鼓勵婦女二度就業,勢必成為未來挹注人力缺口的重要來源。



◆ 自由廣場》少子化 問題在經濟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69085

自由 2015-04-05

◎ 王雲東

日前台北市柯市長提出:「卅歲以上未婚女性如果超過三成,會成為國安議題。」引起各界對晚婚、不婚與少子化等議題的熱烈討論。事實上台灣的少子化現象並不是最近才發生,只是情況持續嚴重;舉例來說,在二○○一年時台灣的總生育率還有一.四(也就是說平均每一位女性在育齡期間生育一.四個小孩),而到了二○○七年時總生育率就降至一.一,此後除了二○一二年因為龍年效應的關係上升至一.二七以外,都沒有再超過一.一以上;而最低點更在二○一○年時達到○.八九五。而這樣的生育率數字可說已達全世界最低的程度了。

嚴重的少子化可能會造成嚴重而快速的高齡化、生產人口數/生產力下滑與工作年齡人口的壓力上升等問題,因此確實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安全議題。至於為什麼會有少子化的現象與應該如何因應等,根據國民健康局(署)過去所作的調查,受訪者認為政府為提高生育率應採行的措施依序為:「一、改善教育制度或降低教育費用」、「二、改善社會經濟」、「三、改善社會治安」、「四、提高社會福利或改善社會制度」及「五、提供生育補助」。由此可看出:為什麼近年來各級政府都提出了很多鼓勵生育的作法,例如:育兒津貼、育嬰假、提高合格保母的人數、強化托育制度等,但是整體生育率的數字還是沒有上升;因為上述這些還不錯的措施,在民眾思考要不要生小孩或是生幾個的重視度上,還是排在大約第四、第五的位置。若是對於排名比較前面、偏向大環境改善的重點,不能有具體成果的話(例如:根據勞動部最新調查,青年勞工目前平均月薪為兩萬八九二五元;其中有五十七.八%、約一一二萬名青年每月賺不到三萬元),想要提高生育率確實是有困難的。

此外,在結婚與生育之間的關係上,台灣也是有一值得重視的現象。就是:台灣的婚生子女人數比例,在近廿年來大約都是在九十六%左右。這在先進國家中僅次於日本,而高於其他先進國家。因此晚婚或是不婚的人若是太多,在台灣確實會造成低生育率。至於台灣適婚年齡的民眾在結婚這件事情上的看法為何?根據前述調查的結果,未婚的受訪民眾有六成表示想結婚,不想的只佔十五%,至於為何想結婚還不結?男性大多表示「沒有經濟基礎」,而女性則多半表示「尚未遇到合適對象」;此外,問及未婚且不想結婚者的理由,男性最多的答案也是「經濟條件不佳」,至於女性則最多人回答「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其次為「經濟條件不佳」,可見經濟已成為現代人婚不婚的最重要考量因素。至於生育意願方面,將近七成民眾認為生兩個小孩最理想。至於已婚且已生一胎的受訪者中,不想再生育的比率高達一半,探究原因,還是經濟問題、擔心養不起,其次是教育成本太高。由此可見經濟因素絕對是影響生育率與結婚率的關鍵因素。

筆者在此分享一個過去在校外演講時的真實故事。有一次有一位女性聽眾問筆者:「你剛剛談到很多少子化會造成的嚴重影響,以及未來我們可能要面對的嚴峻挑戰。那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還鼓勵大家要儘可能生小孩?這樣不是要我們把小孩生出來、讓他/她過苦日子嗎?」這幾句話對筆者產生很大的衝擊。的確,當我們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時,都是很開心、也希望他/她日後會一直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因此我們、特別是政府相關部門,責無旁貸要儘可能建立一個讓民眾願意生育的大環境(例如:實質提高勞工薪資,抑制不合理的物價與房價飆漲,將經濟成長的果實有效落實地分配給勞工、特別是基層勞工與青年等),這樣讓生育率逐步提高才是有可能的。(作者為台大社工系教授)



◆ 過猶不及的富人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5000915-260209

工商時報 2015年04月05日 譚淑珍

■近來,一個禁貪瀆的法案,一個要富人多繳稅的法案,在韓國引發不同的爭論。他們在爭論什麼?又為何爭論?

■Increasing taxes on corporations has reemerged as a political challenge as the government and National Assembly struggle to come up with funds to sustain welfare programs.

韓國最近有兩個法案,在韓國社會引發不同的爭論,而其論點,頗有熟悉感,因為在台灣也為同樣的問題,爭執中。

韓國的那兩個法案,一個是即將在今年9月實施的《金英蘭法》;一個是韓國新政治民主聯合黨提出的所得稅法修正案:針對收入逾10億韓元(約新台幣3千萬元)者,其稅率由現行38%提高至50%。

《金英蘭法》,是一部禁止不當請託與收受不正當財物的法律,相當於中共的「禁貪瀆」的法案。而對收入逾10億韓元都課重稅,則是要富人多繳稅。

禁貪瀆與富人多繳稅,不應該嗎?為何會引發爭論?問題,不在應與不應,而是因太過。

禁貪瀆法 太嚴格

在《金英蘭法》中,只要被規範的對象收受逾100萬韓元(約台幣3萬元)或1年內收受逾300萬韓元(約新台幣10萬元)的財物者,都將以刑法處置。

而法案中所規範的對象,不只是公職人員,還有非公職人員的私立學校的職員及學校董事會成員及其配偶,最為引人爭論的是,還有新聞媒體的職員(包括記者與編輯)。

比起私校,將新聞媒體納入「貪瀆法案」的適用對象,自然引起的輿論撻伐:「侵害言論自由」、「立法過當」、「違憲」...。於是,《金英蘭法》才公佈還沒實施,就已經凝聚出(當然主要是媒體)一片修法的聲浪...。

韓國的「禁貪瀆」法案,也就如此的成為一個「前途未卜」的法案。

再來看富人多繳稅的法案,韓國現行的所得稅率是凡收入逾1億5千韓元(約新台幣500萬元)最高稅率為38%。

這樣的稅率,新政治民主聯合黨認為,不符合社會現實,也不符合「公平正義」,他們以2003年至2012年10年間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稅負是25%,而韓國的稅負只有18.4%為由;並且,還以法國的54.5%及日本50.84%的最高稅率為例,認為韓國的稅率負擔太低,主張富人應多繳稅。

富人稅是懲罰努力者?

而應多繳稅的富人,新政治民主聯合黨也以收入細分為逾1億5萬至3億韓元;逾3億至5億韓元;逾5億至10億韓元及逾10韓元四類,其稅率分別為38%、40%、45%及50%,也就是說,若這項修正案通過,未來凡收入逾3億韓元者,都要多繳稅。

這自然引發繳納38%稅率者的反彈,認為這是對努力者的「懲罰」,其所持的論說基調是:富人已經繳得很多,並佔總稅收絕大部分的比重,若看數據韓國繳稅最高的5%佔稅收的比重已逾51%。

當然,對新政治民主聯合黨提出批評最多的是對手政黨,也就是執政黨,他們認為這是在野黨為了明年的總統選舉,是為騙選票的政治手段...。

不管是「禁貪瀆」的《金英蘭法》,還是要富人多繳稅的所得稅法修正案,無論是法案提出者還是反對者的論調,是否很有熟悉感?

fsj 提到...

網路共享經濟 吸乳器、真人都能租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18674

聯合報 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 2015-04-06

如果有一天,房子、車子、家電、家具,想用的時候都可以馬上租到,吃飯可以搭伙,衣櫥可共享,你還願意買嗎?

一年多前,《經濟學人》雜誌以「共享經濟」的崛起 (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為題,預言網路普及時代,原本民眾認為必須「買」的商品,都可以透過租賃方式取得。如今,台灣的共享網站,例如美食快遞、共食網站搭伙網、GuestWhat、租生活,正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共享經濟滲入台灣的食衣住行領域,國外最成功的Uber的租車服務與Airbnb的日租套房服務,即使在台適法性妾身未明,但早已透過網路大剌剌地攬客。

去年透過群眾募資成立的線上租賃網站「租生活」,創辦人浦漢祥以出國用旅行箱為例,強調家中很多閒置物品,都可以透過租賃「資產活化」,「從行李箱、專業相機鏡頭、婚紗、兒童玩具、吸乳器、寵物提籠都有,甚至連人都有在出租」。

浦漢祥說,「租生活」的出租人,有三分之二是專業的商家,很多照相館過去就有從事出租,「但出租網站的出現,讓他們發現更有效率的出租管道」。

另外,有一家名叫「美食快遞」(共享網路科技)的網路送餐服務,目前正在FlyingV群眾募資,該公司創辦人林玉虎表示,台灣有很多上班族午、晚餐時間工作太忙走不開,寧可多花錢買外送餐,但全台多數餐廳都沒有額外人力。

美食快遞目前已開發手機App,開放委託會員與運送會員註冊,想要賺外快的民眾,可註冊運送會員,商家接到外送訂單後,將外送地點輸入App,App藉由GPS定位技術,就近找尋附近外送會員,一趟外送費用一百元,平台與外送會員二八分帳。

共食網GuestWhat創辦人劉昶志表示,該網站去年成立至今,已辦了五、六十場付費餐會,剛開始只是朋友之間固定聚會展現個人廚藝,在吃出口碑後,他跟其他五位友人興起了創業的念頭。

※ 相關報導:

* 不浪費資源 以租代買正夯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18675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表示,工業革命後人類現代生活是建立在資源的浪費,在全球溫室效應日趨嚴重的今天,人類有必要調整生產與消費模式,以「共享」取代獨享。

今年初瑞士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分享經濟」正式成為討論議題。當時出席的DIY家具連鎖B&Q負責人表示,一般家庭購買的電鑽,一年平均使用的時間只有六分鐘,其餘時間都放在儲藏室生鏽積灰塵,家庭轎車也有類似情況。

* 台灣拚共享 法令依然落後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18676

共享經濟的規模到底有多大?根據經濟學人雜誌引述《我的就是你的:協同消費的興起》作者Rachel Botsman研究,「點對點」(P2P)租賃市場商機高達二百六十億美元。

....相較之下,台灣的網路出租平台因為剛起步,交易狀況相對冷清,租生活網站目前上架的一千多件物件,每個月有五十幾件出租。

美食快遞創辦人林玉虎表示,台灣的法律落後科技發展,很多新創事業都面臨適法性問題,他原本是希望經營線上快遞,但Uber在台引發適法性爭議,他重新評估經營模式,認為載貨服務可能有問題,唯一比較沒爭議的是送餐服務。



◆ 莊豐如 緊抓數據 擦亮六福集團
http://udn.com/news/story/7241/818281

聯合報 本報記者彭慧明 2015-04-06

1972年一月,六福客棧正式開幕,六福集團執行長莊豐如兩年後才出生,是莊家第三代最小的女孩,從小就在飯店學走路,飯店就是家,進入這個產業顯得理所當然,家族長輩卻從未想過由她接班。

曾經有長輩疑問:「為什麼是Lulu(莊豐如英文名),可以做的人很多啊!」莊豐如笑笑不說話,用科學管理和績效概念,翻轉家族企業,走向現代化。

2002年,莊豐如接班,扛下集團執行長的重責,也面對家族事業的壓力與管理包袱。莊豐如接班,遇到經濟環境轉變、六福集團成立新飯店,要攤提折舊,營收在高點後反轉向下;企業內部也有績效不彰的問題。她接手以來,緊抓數字,不看人情與年資,啟動內部轉型與創業,逐漸調整集團體質。

莊豐如父親莊秀石風格大開大闔,開創灣第一家野生動物園、在圓山飯店之後挑戰第一家中式風格飯店,後來成立第一個主題樂園,都是台灣第一。

相較於父親,莊豐如認為自己的強項是謹慎與科學化,「跟父親不太一樣」。老一輩的人常憑直覺做事:「不用什麼評估啦!這個一定賺!」莊豐如卻要求準確評估風險與得失。她笑說,跟爸爸唱反調,「爸爸有時不高興」,父女也會有爭論,但「爸爸永遠支持我」。她用經營實績證明自己正確,若說兒女接班與父母輩的不同,管理風格就是一點。

莊秀石曾因看好陸客商機,在2007年規劃「每年一家飯店」,快速拓展規模、「六福系列遍地開花」。但這個計畫開始執行後,莊豐如很快看到問題,覺得這種策略將危及營運,當機立斷喊停。當時,墾丁六福莊營運績效不差,政府更大推陸客商機,莊豐如卻覺得相關數據不夠,難以說服她投入資源。

對老爸理想喊卡,她笑說頓時領悟「忠孝難以兩全」的道理。但隨後全球在2007、2008兩年被金融風暴重擊,各產業淒風苦雨,六福集團雖然營運也不盡理想,但因謹慎投資,在風暴中撐過來,也證明莊豐如的判斷正確。

在度過風暴後,莊豐如又推動內部創業,讓原本點心房主廚陳清海獨立經營一禮烘焙(Elite Bakery)以及一禮莊園(Elite Concept),這個想法原本也被內部反對,但莊豐如覺得要留住人才,必須授權、給人空間,用績效證明能力。短短時間內,一禮烘焙已是六福皇宮的招牌之一,還有消費者特地來採購麵包。

她自評經營能力,「作為執行長,我不是決策最快的一名」。但以調整家族事業的體質和操作各事業品牌的績效,她接班的成績則是有目共睹。在各個定位不同的品牌間遊走,找到商機,莊豐如已經游刃有餘,她說,下一個目標,希望大家把六福從飯店的印象,轉為「旅遊集團」,這將是她在事業中最大的成就。

※ 相關報導:

* 鼓勵內部創業 莊豐如留才開創新局
http://udn.com/news/story/7241/818282

今年十月,六福旅遊集團旗下第二個國際旅館品牌「台北六福萬怡」將在南港開幕,相較於各飯店集團近年積極拓點,六福在15年後才開第二家國際觀光飯店,有人認為六福集團太謹慎,但莊豐如卻堅持數字績效評估「說真話」。

「旅館產業不比土地開發或是其他產業,建設需要時間,因此更需要科學化管理,而非加入開旅館大戰。」

莊豐如接班後,鼓勵內部創業。2009年,她讓原本點心房主廚陳清海獨立經營館外品牌一禮莊園(Elite Concept),經營烘焙、法式甜點輕食,還將飯店的花坊獨立為精品花藝,也在一禮莊園之下。

fsj 提到...

企業設立群組 不用開會…效率更驚人
http://udn.com/news/story/7485/818528

經濟日報 記者鄭杰、江睿智/專題報導 2015-04-06

即時通訊軟體普及,除了用來和朋友聯絡感情、分享趣聞外,更可以成為企業經營的利器。我們訪了幾家企業模範生,看他們如何善用LINE為公司經營加分、如何照顧員工權益。

1月23日台北市羅斯福路發生鷹架倒塌事件。上午10:41北市府接獲通報,市府祕書長蘇麗瓊11:02先在LINE群組裁示各局處工作指令,接下來一連串現場狀況即時回報、誰該做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11:48現場回報已恢復部分雙向通車。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話題不斷,其中他以LINE來管理市政,展現驚人的效率,「不用開會就完成任務了」,北市府發言人林鶴明說,建立LINE群組,「跨越時空又省錢。」

同樣善用LINE來管理企業的還有雄獅旅遊,該公司建立800個LINE群組,在董事長王文傑身體力行的帶動下,愈上層的主管,LINE群組就愈多。

「LINE已經深入雄獅的基因」,這是雄獅集團副總陳憲祥談起LINE之於雄獅的第一反應,這話一點也不假,因為在組織運作的應用上,雄獅可以說是把LINE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不只用於內部溝通,觸角更擴及外部供應商,「一切即時至上」。他手機裡面,至少有兩、三百個群組跑不掉,每天傳遞的訊息數也數不清,少說也有上千則。

雄獅的LINE群組基本分為三類型:「部門型」、「專案型」以及「臨時型」。

部門型是最基本的形式,每個部門都必須設立;專案型的群族則以專案為核心,由所有相關成員加入:臨時型則為因應臨時需求而生,任務告終即解散。

歷經多年經驗,雄獅早就建立了一套基本的LINE規則。首先,在公事群組中「禁止討論私事」,切忌公私夾雜不分,也避免瑣事洗版;其次,「禁止討論機密」,年度計畫、財報等極機密內容禁止在LINE討論,避免機密外洩;除此之外,LINE也「禁止吵架」。

每天面對如此大量的訊息轟炸,難道不疲憊?陳憲祥笑說,雄獅人早已習慣,畢竟旅遊業就是服務業,且雄獅服務的對象遍及全球,24小時都有團在全球各地旅遊,隨時都需應付各式需求,例如雄獅可以隨時視狀況為VIP旅遊團客戶調整行程,「在前後台合作方面,少有企業可以做到雄獅這樣的效率」。

1111人力銀行主管林賢雅則表示,在科技發展趨勢之下,LINE跟電話、電子郵件一樣,已經成為現在工作職場中為提升效率常用的溝通工具,沒有必要將LINE妖魔化,若禁止企業使用、或是禁止長官下班時間聯絡下屬亦不合職場現況。

過去負責勞動檢查的前職安署署長傅還然則呼籲企業,要將員工健康與過勞預防,納入經營管理的項目。若老闆下班還LINE員工,造成員工工時過長,容易引發過勞,「長工時並非進步的現象」。

※ 相關報導:

* 老闆LINE不停 加班惡夢…無止境輪迴
http://udn.com/news/story/7485/818538

薪資長年不漲,工時是全世界排名前幾名地長,勞工抱怨項目最近加上即時通訊這一項。上班前、下班後,老闆LINE不停怎麼辦?可以拒絕回應嗎?可以報加班,要求加班費嗎?

* 日保護勞工 升級國家責任
http://udn.com/news/story/7485/818728

日本人是世界有名愛工作的民族,在終身僱用制的觀念下,日本員工對公司有著永不疲倦的奉獻精神。但日本過勞死層出不窮,過勞自殺的人數亦快速攀升。日本政府自去年11月起實施《過勞死等防止對策推進法》,將防治過勞死與過勞自殺,視為國家責任。



◆ 陸版工業4.0 瞄準十領域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18593

經濟日報 記者杜宗熹╱綜合報導 2015-04-06

大陸國務院主導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近期將公布,將重點支持十大領域的產業,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高階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及新能源汽車等,並將由國有企業帶頭技術升級,讓中國在2025年跨入製造業世界強國行列。

大陸國務院在3月底時通過「中國製造2025」計畫,被外界稱為「中國版工業4.0」,目的在促使中國大陸轉型為製造業強國的三個十年戰略,並對第一個十年的目標、任務進行部署。陸媒預計近期就將對外界公布詳情。

經濟觀察報報導,計畫將由大陸工信部帶頭,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20多個部會,以及50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編制而成。大陸政府將會對國營企業進一步提供財政支持,以此來加強對包括能源、交通和國家安全在內的一些重要行業的控制。

目前大陸製造業「大而不強」,且最主要問題是創新能力不強,高端技術、核心技術和關鍵零組件都受制於外國。要成為製造強國,就必須將製造業的數位化、網路化和智能化,作為製造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fsj 提到...

棄百萬年薪 高材生堅走甜點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7000431-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4月07日 陳宜加/新北報導

「甜點帶給人幸福,也讓我幸福。」25歲台大材料所肄業的葉士豪,為了實現甜點夢,放棄學業與未來百萬年薪的「錦繡前程」,苦熬2年歷經上百次失敗,創新獨具風味的甜點,引發網路詢問熱潮。

葉士豪從小是外界眼中資優生,建國中學、台大材料系畢業,在家人期望下考取材料研究所。但他表示,家人為他鋪設人生道路,過去也從未懷疑自己想要什麼,直至大4那年,心中的甜點夢萌芽。

他笑說,因為一個杯子蛋糕,點燃甜點熱情,課餘時到咖啡店打工學習;但家人無法接受,要求他放棄糕點夢,反更堅定他的意志,決心休學。

「媽媽哭了2年,哭到眼睛發炎。」葉士豪表示,他的叛逆期23歲才開始,所謂的高材生「只是可以做到,但不是真的想要」,可以料想到,工科研究所畢業幾乎可以達到百萬年薪,卻不是他要的人生。

他坦言,因非科班出身,家人也不支持,起初很難熬,用打工攢下的錢買設備、一個人看食譜,研究配料、技巧,成品再找店家兜售,每月收入僅1萬多元,幾乎全用於下次出爐的甜點,但他卻很快樂。

2年多來歷經上百次失敗,他發揮巧思,創新不少別具風味的甜點,放上臉書分享,因與市面常見口味不同,引發詢問潮,意外創造額外收入,獨創的「伯爵茶乳酪蛋糕」曾單月賣出30顆,家人也被他的執著感動。

「甜點帶我幸福!」葉士豪認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每人享受的方式都不同。他說,甜點融化冷漠,讓他與各式人群接觸,並從中獲得寶貴人生故事,未來目標擁有屬於自己小小的甜點店。



◆ 交大扮推手 成就半導體王國
http://udn.com/news/story/7241/819943

經濟日報 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 2015-04-07

交通大學今年將慶祝在台灣建校57周年,回首一路走來,交大是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推手,自1958年成立電子研究所,首創我國電子工業學門進階人才的培育基地,近期更邁向國際化,設立「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為台灣孕育更多的半導體業種子。

近一甲子的光陰,孕育出半導體產業界的「交大幫」成果傲人,今年更率先成立「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要聚集國際級大師及菁英學子,為產業注入新血,讓台灣半導體產業在世界舞台上,能再創佳績。

交大在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上,擁有許多的「第一」。1963年首創我國的「電晶體實驗室」,翌年就製成第一顆「點觸式電晶體」。

接下來兩年,更是分別由張瑞夫、凌宏璋兩位教授,指導張俊彥與郭雙發,製成我國第一批「雙極性平面電晶體」;以及第一枚「金氧半導體」及「積體電路」。

當年的國防部長蔣經國,還曾因此專程造訪交大,參觀積體電路的研發成果。

台灣第一家半導體晶圓廠聯榮譽董事長曹興誠、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都是交大校友。當今台股股后漢微科董事長許金榮和執行長招允佳,也都畢業於交大電子工程系。交大對國內半導體產業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交大電工系62級的宣明智說,當時學校小 (只有工學院)、加上出國的人少,畢業時又逢台灣電子業建立之際,交大畢業生因此占了不少電子業的高階位置。

交大校友在國內產業界的勢力龐大,「交大幫」在台灣科技產業建構起不容撼動的雄厚勢力。上市電子公司中,平均每三家就有一家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是交大畢業生。

交大已獲教育部核准成立「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是國內首創,由企業贊助學費及獎助學金,吸引國際優秀人才來台攻讀半導體相關碩、博士學位,進而留在台灣為半導體產業聘用的育才計畫。

交大研發長張翼表示,交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正積極延攬日本、美國半導體相關教授來台授課,包括:美國加州柏克萊的胡正明、UCLA的王康隆、劉文泰;日本東工大岩井洋、東北大學大見忠弘等教授,都已承諾來台開課。

張翼指出,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規劃成立三組:固態電子元件與材料組、精密機械與半導體設備組、異質整合與微系統組,預計每年招收60名碩士生、20名博士生。

碩士研究生暑期配合到相關產業實習,博士生可配合產業從事相關先進課題研究。

交大已針對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要延攬國際師資及國際學生,展開募款作業,目標是一年募集2億元經費,未來甄試入選的碩博士生,將可享有免學雜費,每個月還有500至1,000 美元(約新台幣1.5萬至3萬元)不等的獎助學金可領。



◆ 盛治仁/大數據浪潮 人人有機會
http://udn.com/news/story/7340/820326

聯合報 盛治仁 2015-04-07

出差的時候,看不懂當地電視,又有時差睡不著的時候,所以帶了韓劇和幾本書。想想要介紹韓劇觀後感,大概沒這個能力,就跟大家介紹一本讀後有重要概念啟發的書,大數據。

這本書顛覆了我原來根深蒂固的一些觀念,雖然不是完全被說服,但提供了很多未來可深入思考檢驗的重要邏輯。原以為大數據就是統計概念的延伸,只是分析更大量的資料,沒想到基本出發點頗不一樣。

統計著重抽樣樣本相對母體的隨機性和代表性,大數據因應電腦和網路科技的發展,進入樣本就是母體的分析時代。當樣本等於母體時,再加上電腦當前的運算能力,就能夠作出許多過去無法分析的模型。

大數據分析和統計還有幾個重要的本質上差異:統計希望找出因果關係的推論、大數據著重關連性。統計蒐集資料重視精準度、大數據有空間容忍不精確。這些差別引導出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應用。

有兩個大家熟悉的例子,讓我們見識到其運用。第一個是亞馬遜的線上購書服務。一開始是從客戶個人喜好來建議書籍,所以從客戶端的購買紀錄、瀏覽歷史等資料裡,透過樣本分析找出客戶間的相似性去推薦。這會造成買了一本育嬰書後,就會推薦更多的類似育嬰書,其實幫助不大。後來他們把關連性的主體從客戶轉移到產品。將不同產品之間的關聯性先作出篩選,不只推薦書,還可以擴充到其他產品。這個系統用的是全體商品的母體資料,而非客戶的抽樣樣本資料,其推薦產品的銷售效果非常好,後來還讓亞馬遜原來的人工書評團隊因而解散。模型運算找出了兩本書之間的關聯性,讓產品被推薦時的效果良好,但經常沒有人能夠合理解釋為何買了A書的人會想買B書,但這也不是企業家關心的問題。這就是前面說的,重視關連性而非因果關係。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則是Google翻譯,一個我目前工作上非常需要的軟體。一開始使用時,將義大利文翻譯成中文來閱讀,發現真是天書,完全看不懂。後來將義大利文翻譯成英文,發現意思完全可以正確無誤地理解。本來直覺以為這是因為西方語系互通性較強,後來看了大數據的介紹,才發現自己想偏了。早期的電腦翻譯確實是用文法規則,但是因為語言的例外太多,效果並不理想。後來IBM開始用數百萬個句對的雙語文件輸入電腦,用機率去計算不同語言間如何對應。Google用的就是這個邏輯,差別在於其相對不精準但龐大且每天成長的資料庫,打敗了過去相對精準但小量的做法。這就是量大時可以容忍不精確的空間。

大數據的運用才剛剛開始,但一定會以等比級數的速度成長。未來各種不同資料庫的建立以及靈活運用的能力,將會決定企業甚至國家的勝敗。例如Walmart超市發現颶風前小甜點總是暢銷,就固定在颶風來之前將小甜點大量進貨放在明顯處。從信用卡資料發現下午四點左右去加油的人,接下來很可能到附近的雜貨店或餐廳消費,就可以進行加油站和附近商店合作促銷的活動。開放政府的資料,更可能被運用在過去無法想像到的領域,例如疾病預防和安全維護等等。

過去許多成功的大數據建立和運用,都是來自於有靈活點子的局外人,例如最成功的網路書店和拍賣網站創始者,過去都毫無書店和拍賣背景。這一場即將改變商業模式的浪潮,人人都有機會,端看我們如何投入。

(作者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fsj 提到...

迷思的代價-專業人員創業 別只會埋頭苦幹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7000289-260207

工商時報 2015年04月07日 Michael E. Gerber

常見創業者迷思(entrepreneurial myth,簡寫E-Myth),包括以為大多數創辦小企業的人都是創業者,或以為只要瞭解某一行的技術工作,就能成功經營執行該技術工作的企業。

此迷思使生存在這個國家的我們,付出慘痛代價,包括因而喪失的資源、失去的機會和浪費的生命。此迷思與誤解源自這個國家的一個浪漫想法:小企業是由創業者所創立。然而,大多數的情況並非如此。

為了瞭解創業者迷思及誤解的核心,不妨先看看創業的人,在創業前從事什麼工作?如果正在考慮創業,現在從事什麼工作?多數人應該是在為其他人做事。

姑且不論從事什麼行業,反正你就是在做技術類的工作。而且可能非常擅長做此工作。不過,你是在為其他人做事。

然後,某天基於某個不明原因,某件事情發生了,使你感覺不舒服,或是覺得老闆不肯定你對公司的付出,挑動了你的創業神經。自那天起,你的人生全然不同了。

自立門戶的興奮之情,成了如影隨形的夥伴,心中縈繞著自己當老闆、闖出一番事業的想法。

在創業神經被挑動的痛苦中,你被創業的最具破壞力的假設迷惑了。這個致命的假設是:瞭解某一行的技術工作,就表示瞭解執行該技術工作的那個行業。事實上,這正是大多數小企業失敗的根本原因!

某行業的技術工作和執行該技術工作的行業,根本是兩碼子的事!

然而,創業的專業人員沒能看清楚這個事實。對創業神經被挑動的專業人員而言,事業不是事業,而是一個工作場所。

所以木工、水電工、清潔工成了承包商。編輯開創了文創或出版事業。工程師開創了半導體事業。

事實上,瞭解該行業的技術工作,非但無法成為他們最大單筆資產,還會成為他們最大的單筆負債。

因為,要是這位專業人員不知道怎麼做該行業的技術工作,他就必須學習怎麼做此技術工作,就不得不學習如何促使企業順利運作,而非自己埋頭苦幹。

真正的可悲之處在於,專業人員被此致命的假設迷惑,原本以為可以幫他脫困的事業,非但沒有讓他掙脫為別人賣命的枷鎖,反而把他困住了。

突然間,原本很擅長的工作,變成一個他知道怎麼處理的工作,加上十幾個他根本不知道怎麼處理的工作,創業者的夢想變成了專業人員的夢魘。

(本文摘自久石文化《創業這條路:掌握成功關鍵,勇闖創業路必須知道的「方法」與「心法」》)



◆ 父母信託財產 逆子沒賺頭就不逆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22746

聯合報 彭懷真/中華民國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台中市) 2015.04.07

在南投為了卡債,兒子媳婦帶父母出遊製造意外,殺害雙親以謀財。彰化一位四十歲的男子欠債三百萬,設局讓車子滑落山谷,父親死亡。這些逆倫事件,呈現了各種社會問題。最核心的是:金融遊戲已經動搖家庭倫常,兒子為了遺產、詐領保險金及慰問金做出傷天害理的行為。

怎麼辦?講仁義道德、法律教育、宗教教化等,都未能面對問題的核心,既然兒子要謀財,如何從「金融體系」避免讓謀財者在瞬間得到大筆的錢,是杜絕貪念的重要手段。

假如兒子費盡心機殺父弒母又未被發現,卻只能領到每個月的幾千元,他下手的動機就小了。方法是「信託」!

父母可以將財產信託,把財產移轉給受託的金融機構,指示其依約定方式管理、使用所信託的財產,此時信託財產名義上雖為金融機構所有,實際上是與受託人之財產分開獨立,受託人只能依信託意旨管理及處分財產。老人家可與銀行簽訂信託契約,將金錢交付。假如自己往生了,由銀行依約定按月支付小筆的生活費、醫療費給子女。子女得不到巨額賠償,動手殺人的機率可以降低。

我國早在十九年前即通過「信託法」,也已經有二十家左右的金融機構開辦此業務。但是社會大眾對此業務的認識有限,銀行體系對此也不重視,信託的老人少之又少。

未來如果能結合政府的老人福利輸送,結合縣市政府長青科、律師公會等組成平台,協助有需要的老人將財產信託,然後持續追蹤關懷老人。如此一來,身體虛弱的老人不再單獨面對正值壯年的晚輩,而是有許多人都在幫助關懷協助。當政府社工、民間社會福利組織工作人員、律師、金融專業人員都站在老人身邊時,兒女媳婦即使有非分之想,也不敢下手。

台灣的老人是歷史上儲蓄率最高的一群人,加上近幾十年商業保險快速增長,很多老人都有相當的積蓄,人壽保險的額度動輒幾百萬上千萬。這些老人昔日辛苦買房買地,如今這些房地產值錢了。但是社會的道德快速淪喪,子女在金錢掛帥的時代未必個個有單純的孝心。在鉅額金錢引誘下,家庭悲劇愈來愈多。無數的老人因為還有些錢、有些房地產、有張保單,成為壞心子女媳婦覬覦的對象。

財政部、金管會等都一再提醒金融機構要「善盡社會責任」,照顧在自己金融體系裡的成員是最直接的。這些機構與長期服務老人的組織有效合作,可以避免為了謀父母財而害命的悲劇。

fsj 提到...

周行一/我們不需要徬徨
http://udn.com/news/story/7340/822724

聯合報 周行一(國立政治大學校長)2015-04-08

我問學生:「臉書創辦人祖克柏(Zukerberg)為何放棄哈佛大學的學業?」學生回答:「他要去創業。」

我問另外一位學生:「你將來要做什麼?」學生回答:「想考公務員,將來生活比較安定。」

我在電梯內問一位四年級大學生:「你將來要做什麼?」學生答:「還不是非常清楚。」我說:「應該多花時間想想,就算一時不知道沒關係,但要不停地想。」

祖克柏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即使放棄許多學子夢寐以求的哈佛學位也在所不惜;想考公務員的學生希望追求安定的生活,為了具備考公務員的資格,必須大學畢業;還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的同學,其實無法判斷大學學位的重要性。

據說祖克柏創辦臉書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在自己能夠控制的範圍內分享資訊,為大家打開(open)與連結(connect)世界,賺錢應當不是他的初衷,否則他早就以十億美元的價格把臉書賣給了雅虎。祖克柏選擇的是一條風險很高的路,繼續打造臉書成為現在已經有近十四億用戶的社群網站。想考公務員的學生不會像祖克柏一樣冒險,因為工作有保障與公司隨時會倒閉是兩種天壤之別的風險;尚不知道工作目標的同學還無法思考風險的問題,畢竟風險是由目標決定的。

理想較高的人會比較願意承擔風險,高理想的工作通常很困難,失敗的機會較大,所以,想開拓新局的人必定有冒險的性格,孫中山先生的理想就高到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當然,不是想要做公務員的人就沒有理想,只是「做一個有工作保障的公務員」不是一種理想,最多僅能算是一種生活型態的選擇;「要讓人民生活能安居樂業」或者「要讓政府變成很有效率」才能算是理想,有這種理想的公務員會願意冒險突破框架,但也增加了被責難,甚至丟掉鐵飯碗的風險。如果不清楚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連生活型態都無法選擇,只能隨波逐流,完全由所能找到的工作決定自己的未來。

台灣有許多年輕人覺得前途茫茫,擔心將來薪水太低,或者覺得工作沒有保障,主要是因為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理想。有理想以後就會有所為,有所不為。祖克柏有理想所以可以輕易地選擇放棄哈佛學位,不留戀把公司賣給雅虎所能帶來的財富;想考公務員的同學,要的是一個工作,將來最關心的會是薪水與福利以及工作保障,他的行為將受制於這種工作目標;還不知道要做什麼的人,會浪費許多精神及勞力,虛擲了青春,說不定還會行為偏差做錯事。

擔心將來是否有工作,或者薪水會不會太低,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擔心的是自己的理想夠不夠高,將來能不能做對的事,逐步達成理想。有理想就不會懼怕,薪水、福利、保障都不再是決定自己作為的決定因素,我們會充滿幹勁,世界變得海闊天空。現在年輕人的教育以及周圍的客觀條件(例如科技的進步)比以前好得多,只要有理想,就有比以前更高的成功機會,所以千萬不要徬徨。

台灣的教育制度缺乏學生可探索人生理想的環境,我們應在各級教育中,減少偏重術科,多訓練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成為充滿理想的年輕人,社會才能快速進步,充滿快樂與希望。(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 相關報導:

* 他不愛上課… 從調酒看到未來
http://udn.com/news/story/7269/822350

台南市技職博覽會本月16、17日在南台科大登場,昨天由3位餐飲科學生表演調酒,揭開序幕;台南就業中心今天下午2點至4點,則在安南區溪心里活動中心辦理8家廠商聯合徵才,現場提供124個職缺。



◆ 農產入皂 南投夫妻轉業玩成達人
http://udn.com/news/story/7325/822383

聯合報 記者紀文禮/南投報導 2015-04-08

中年轉業玩成「手工皂達人」的南投市曾金園、賴筱帆夫妻,結合在地茶葉等農特產,堅持遵循古法,擷取天然植物性油脂百分百皂化,並搭配「客製化」行銷開發市場,打響兆霆手工皂自有品牌。

56歲的曾金園原從事禮品生意,業餘幫忙友人開發手工皂包裝,一玩玩出心得,一頭栽進手工皂製程的研發領域。曾金園說,隔行如隔山真是一點都沒錯,他擱下原來的禮品生意,曾空轉大半年一事無成,還好太太賴筱帆鼓勵堅持下去,跌跌撞撞「試誤」快三年,才終於闖出一片天。

曾金園說,生產手工皂的家庭式工廠,化學成份分析及量產技術都不夠專業。還好他有機械專長並自修化工知識,開發出高效率的香皂成型自動化機具,只要設定好原料成份與比例,就能自動攪拌、滾壓、擠出及成型,手工皂製程機械化,但使用天然原料仍是最大的堅持。

曾金園選用的原料遵循古早老阿嬤的清潔環保概念,大量採用南投縣盛產的鹿谷茶樹精油、中寮土肉桂、埔里玫瑰、名間的苦茶籽及草屯的胚芽米、信義與仁愛的無患子等植物原料製造手工皂。還不斷在造型上創新,製造兒童喜愛的卡通、黃色小鴨、可愛水果等多達50多種造型。洽詢0932-575649。



◆ 創業經驗談/創業募資 如洗三溫暖
http://udn.com/news/story/7244/822543

經濟日報 李珣瑛 2015-04-08

巨生生醫總經理王先知,回首創立公司經過一年的募資過程,她坦言有如「洗三溫暖」般,以為募資順利如飛上雲端了,沒想到隔天就接獲決定不投資的回應,瞬間又跌落谷底。

巨生生醫資本額2.1億元,投資法人股東包括漢鼎旗下的創投:漢大、漢通、創新、兆豐、全球,以及台泥集團旗下的景德製藥,和台聯電訊等。

巨生生醫董事長由漢鼎總經理蔣為峰出任,原工研院材化所副所長王先知任總經理。日前舉行成立茶會時,員工人數為八人。未來,將再引進具備醫藥法規、及臨床實驗專長的人。

王先知透露,奈米氧化鐵劑iTrast,在工研院執行經濟部技術處科專計畫,已經研發10年。期間,曾經將研發成果技轉給晟德製藥,但後因晟德營運轉型,終止奈米氧化鐵藥物發展計畫,將技轉的技術還給工研院。

然而,王先知懷抱著促成研發的新藥商品化的強烈使命感。她相信,這項技術的潛力無窮,商品化後可以幫助很多人,而原有的團隊在藥品商品化的過程中,會是最有能力解決問題者。

在這樣的認知下,她義無反顧地決定離開服務長達25年的工研院,率團隊(材化所二人、生醫所三人)成立衍生公司。

僅管新創公司總經理的待遇遠不及工研院材化所副所長的薪水,王先知說,她並沒有猶豫,因為創業並不是為了錢。

但是為新創公司募資的過程的確幾經波折。

王先知指出,曾經有二家創投公司各承諾投資2億元,卻在翌日的創投公司內部審核會中,被打了回票。

王先知說,巨生生醫一開始主要鎖定對比劑市場,這是一個小眾市場,雖然產品單價高,但是不易獲得資本市場青睞;後來,巨生生醫才轉向定位為治療慢性腎病缺鐵性貧血市場。

幸而在完成營運計畫書後,巨生生醫的募資作業步入坦途。

王先知為巨生生醫許下的願景,是要成為「台灣奈米藥物研發的出海口」。



◆ 創新、青創結盟 許學生創業平台
http://udn.com/news/story/7241/822436

聯合報 記者呂筱蟬/中壢報導 2015-04-08

為打破青年貧窮化的「崩世代」,並鼓勵年輕人築夢,桃園創新技術學院與桃園市青年創業協會昨天共同簽訂「創新創業策略聯盟」,引入企業資源開設各式課程並協助申請青創貸款等,鼓勵企業跟大學、年輕人跟就業市場接軌,攜手搭建創新教學與創業平台。

創新創業聯盟將合作成立「Start Lab」,桃園市青年創業協會理事長陳翰緯表示,過往服務對象年齡落在29至45歲,但發現大部分學生出社會後,學術、技能沒問題,但觀念上與企業卻有極大落差,為縮短彼此差距,決定向下扎根,簽署策略聯盟後,讓學生在校時就能學習創業相關經驗。

他說,策略聯盟除定期邀請企業及產官研專家共同討論相關議題、規畫創業聚落外,年輕世代創業最缺的就是資金與行銷,除協助有需求者申請青創貸款外,青創協會中的許多成員就是最具潛力的客源。

青年事務局長陳家濬表示,桃園市青創協會深耕許久,未來可提供年輕人創業許多資源,落實產、官、學三位一體。

fsj 提到...

矽谷獨角獸 恐掀泡沫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9000085-260203

工商時報 2015年04月09日 記者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法新社報導,矽谷新創業者近來相繼募得大筆資金,創造出不少10億美元以上的高市值新創企業,但這類過去被稱為「獨角獸」的族群如今不再稀奇,因為Snapchat及Pinterest等新創業者市值更是超過百億美元,令業界擔心形成市場泡沫。

「獨角獸」一詞源自2013年牛仔創投(Cowboy Ventures)投資人Aileen Lee的部落格文章。當年只有39家市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新創業者,且平均每年只增加4家,如此稀有程度令這類新創企業被冠上「獨角獸」之名。

不料短短幾年內全球創業環境快速變遷,如今據富比世雜誌估計,全球獨角獸新創企業數量超過80家。研究機構CB Insights也估計,美國獨角獸新創企業數量已達53家,其中更不乏市值超過100億美元者,而這類超高市值新創企業被稱為「十角獸」(decacorns)。

包括近日在全球引起爭議的叫車應用程式開發商優步(Uber)、度假租屋網站Airbnb、即時通訊軟體開發商Snapchat及社交網站Pinterest等新創業者都在上述十角獸之列,也令部分人士擔心這波投資熱潮將使市值泡沫化。

矽谷創投業者Benchmark合夥人葛力(Bill Gurley)認為「今年會有部分獨角獸死去」,因為投資人和新創企業都操之過急而忽略傳統風險標準。他表示:「新創企業靠燒錢來鞏固其募資優勢,反而危及長期發展性。」

研究機構Mattermark分析師莫瑞爾(Danielle Morrill)更具體表示:「我已鎖定61隻可能死亡的獨角獸。大家都在談論這個話題,只是沒人敢發表名單。」

事實上,今年以來矽谷已有多家獨角獸新創企業陸續遭到淘汰,例如去年募資3億美元加入獨角獸之列的線上零售業者Fab.com。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矽谷冷血鐵律 工作重於家庭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25314

聯合報 編譯莊蕙嘉/報導 2015-04-09

美國矽谷也許是年輕科技新貴和高階管理人的天堂,卻是已為人父母的員工的噩夢。紐約時報報導,矽谷科技業文化鼓勵員工全心投入工作,不允許周旋在家庭與辦公室間,所幸這種文化近來逐漸轉變,有企業創造友善職場,讓當爸媽的員工兩者兼顧。

近來兩樁官司在矽谷科技業鬧得沸沸揚揚,曾任創投公司凱鵬華盈合夥人的華裔主管鮑康如,控告前東家性別歧視,因懷孕或產假阻礙晉升;臉書台裔前員工洪嘉(音譯)則控告前東家性別與種族歧視,且不准她每月請假一次去孩子的學校當義工。

相較於有社福政策支持父母的歐洲,美國職場鼓勵員工重視工作勝於家庭,有年邁雙親、家庭或單親的美國藍領和白領勞工,常被迫在工作與家庭間二選一....



◆ 社企趨勢/慈善方程式 找出輸入輸出最大槓桿
http://udn.com/news/story/7244/824922

經濟日報 楊珮玲 2015-04-09

營利事業做公益,是行有餘力時的附屬活動,還是不管景氣好壞都要有的長久承諾?

「慈善」,有沒有方程式可循?又要如何決定這些公司珍貴資源的分配原則?

如果做出的成果,是自我感覺良好卻無法具體評估的模糊影響,又該如何說服企業的權益相關人(stakeholders),將公司的寶貴資源持續投入?

慈善資源 具體管理

社會企業興起後,提倡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如何將投入公益的資源和產生的成果「數字化」和「可視化(visualization)」,以創新角度來尋找每個「輸入」 和「輸出」值的具體價值,並儘可能地嘗試量化評估。

這個趨勢不只擴及非營利組織,也促成許多營利事業中的「慈善方程式」更加具體成形。

從「輸入」(input)到「輸出」(output),從「結果」(outcome)到「影響力」(impact),這個慈善方程式的左右兩方公式和係數該如何考量?該不該隨著景氣循環機動調整?

但調整變動彈性過大是否又失去長期承諾的意義?公益的影響力該如何量化?這些都是營利事業面臨的實際難題,但近年來也有許多先驅者開路。

在「輸入值」上,許多美國矽谷的高科技企業向來對投入公益活動不遺餘力,每年從其營業利益中、收入或公司資產估價中,提撥一定比率或彈性百分比,定期捐出做公益或提供長期員工志工計畫等。

他們認為,企業長期且明確的承諾,不僅具體體現企業價值觀,也創造快樂的員工和顧客。

發明光學滑鼠的著名矽谷創投企業家史提夫.克許(Steve Kirsch)就是一例。

他先後創立許多公司,也因應不同公司特質設定不同慈善方程式,例如用其創立公司的被評定價值(valuation)的1%做公益。

他已經陸續創立過多家著名公司例如Infoseek,多年累積的基金已確實貢獻在美國的許多公益事業上。

但企業營收本會有起伏,也有些公司採取彈性調整但明確範圍的作法。例如營業利潤超過多少比率時就提撥4%捐出,如低於指定比率時就捐2%等,依企業獲利情形來貢獻。

長期捐贈 彈性調整

這些比率都是公開宣布且長期執行,也穩定公司內公益相關預算,以便於做長期執行規畫。

不只是輸入值,輸出值也同樣重要。該如何衡量投資是否值得?預期效果又該如何衡量?

在社企間普遍被使用的「社會投資報酬(SROI)」,近年來也普遍被用在營利企業的公益活動評估上。雖聽來客觀,但實際上要選擇評估項目和數值化時卻又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以日本損保興亞公司為例,它舉辦「拯救日本」的中長期計畫,積極將保險契約網路化,省下來的紙張經費就用於社會貢獻,三年下來約有兩億日圓經費。

它在計畫中的每一個步驟都選定相關數值做為成效評估的標準,選擇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客觀依據。

它與各地超過200個相關環保非營利組織合作,加上其各地服務中心的協助宣導,公司網頁的瀏覽數增加,透過電視報紙也有近4,000萬日圓的廣告效果。

實際上保存了近90種瀕臨絕種的動植物,環境保護效果達1億5,000多萬日圓。

社會投報率 可評估

計算下來,損保興亞公司社會投資報酬率年年進步,第三年達到1.12。

計畫社會投資報酬率時,基本原則與一般計算投資報酬率相似,考慮未來成長潛力、用折現率來計算現值、做敏感度分析、預期回收期間等。

但較困難的就是,如何就公益影響力找到具體可量化的項目。

此時與相關非營利團體合作,商討選定量化項目和重點是關鍵。雖然不是所有的公益行為都容易量化,但最重要的是時刻保持高度意識,積極找尋可視化和量化的項目,並在過程中時時考慮未來評估時的客觀基準為何。

如果冷冰冰的數字之下都蘊藏著一個個看得到的受益者;如果每一個幫助的行為,都能具體算出對社會的貢獻度,企業的股東和客戶們更能大力支持企業投入公益。

(作者是專欄作家,曾任美日國際金融機構專事行銷與國際事業企畫。長期旅日,現居美國。本專欄隔周四刊登)

fsj 提到...

好消息! 台灣三團隊進入日本創業決賽
http://udn.com/news/story/7240/828361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2015-04-10

目前正於日本福岡舉辦的創業大賽活動2015 B Dash Camp (4/8~4/10),明日最後一天還有更精采的競賽發表—Pitch Arena : Main Event。今年共有12組團隊晉級決賽,其中餐飲平台《食我》、插畫電商《Fandora》,以及高效能運算科技團隊《奇群科技》都是來自台灣。

值得注意的是,《食我》與《Fandora》是由聯合報系的聯合線上轉投資,前者是針對餐飲業市場打造出長效益的 O2O行銷模式,後者則是專門經營插畫家社群及插畫周邊商品電子商務網站。

《Fandora》共同創辦人陳勁宇在接受《in新聞》訪問時表示,這次參加B Dash Camp希望能多認識日本創投,因為要進行跨境電商到日本需要許多當地的合作夥伴,另外,針對日本市場的布局,他認為台灣與日本的文化相近,因此在台灣受歡迎的圖像也有較高機率推廣到日本。

《食我》表示,日本市場需要深耕才能進入,比方日本餐廳的經營與行銷型態和台灣相似,對《食我》而言有滿多的機會。此次參賽除了挑戰《食我》的商業發展,也希望增加募資機會。



◆ 蔡明忠談台北文創 「不用擔心變營利組織」
http://udn.com/news/story/7239/828568

聯合晚報 記者葉憶如/上海報導 2015-04-10

富邦集團大董蔡明忠今日表示,富邦松菸文創只談權利金,而不談富邦文創對台北與整個台灣文創的貢獻,是很狹隘的看法,柯市長也說過權利金不是重點,重點是台北文創有這麼好的硬體,要發揮更多效應才是重點,兼顧經濟效應,有利潤與台北市分潤二至三成都沒有問題,重點要能為台灣文創帶來更大的貢獻和效應。

至於高鐵財改案,蔡明忠說他支持,希望政府比照英法高鐵特許99年,給予高鐵特許年限延長,沒有折舊問題,高鐵就不會虧損那麼嚴重。

蔡明忠說,富邦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富邦金本來就在作文創,是一個文創集團,像台灣大哥大與有線電視都是內容提供者。社會不用擔心台北文創在富邦的手上變成一個營利組織,對文創沒有貢獻。

蔡明忠進一步解釋,權利金能增加多少?台北文創的投資人幾十億元,目前還在虧損,因此富邦金跟台北市政府談,未來分潤二至三成都沒有問題,整個文創產是不同層面與上中下游,最上面也要有市場的功能,文創才能發展起來,才不會只是孤芳自賞。至於當初創辦的理念鼓勵台灣原生藝術設計的發展,這一點則由台北市政府來監督檢視。

富邦集團2009年砸86億元、台灣大與富邦建設合資興建文化創意業園區及辦公大樓、旅館,合資成立臺北文創開發公司,並拿下台北市政府「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興建營運移轉BOT 計畫案」,除藉此扶植文化創意產業,台灣大也藉此跨足辦公大樓及旅館出租業務。



◆ 聯合/炫耀與怨憎:阿帕契割開的傷口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278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15-04-10

阿帕契事件沸沸揚揚至今,網路媒體扮演了「天使」與「魔鬼」兩種角色。由於李蒨蓉在臉書的高調自曝,引發反彈,於是,讓軍中紀律渙散、特權橫行的真相逐一被揭發,從而促使政府採取大規模整飭行動,這是它正向的一面。但在眾聲喧譁下,人們仇軍、仇富、肉搜的情緒不斷被煽高炒熱,許多不相干的民眾憤怒怨憎無法自抑,社會裂痕隨之擴大,這是它可怕的一面。

整起阿帕契事件,從公的角度看,是「軍紀」鬆弛渙散,讓人不安;從私的角度看,則是少數特權者「炫耀」成性,令人反感。其中,影響社會觀感更深的,可能是後者。試想,如果李蒨蓉最初不是那麼一副倨傲的姿態,外界對此事也不會一路撻伐;而就事論事,把一個藝人當成終極敵人而四面起底地追殺,恐怕也不是社會對此事的最佳反省。當軍中的懲處與調查即將告一段落,人們又從這件事學到了什麼?

像「臉書」這樣的社群網站,本來是朋友圈交流感情、交換訊息的友誼平台;然而,當網路四通八達到一個地步,再加上使用者喜歡「暴露」、「炫耀」到一個極致,它就可能變成一個沒有隱私、藏不住祕密的玻璃屋。這點,是所有網路使用者必須警惕的事。在阿帕契事件中,要說拍到儀表板就可能涉及洩漏「軍機」,未免有些言過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國家重要的軍事武器為何任意開放給那些缺乏素養、也缺乏敬意的人參觀,卻又不加規範,這才是最滋反感之處。

當「公平正義」逐漸成為近年社會運動的基調,這次阿帕契「貴婦團」的光鮮登場,再次嚴重刺痛了民眾的心。在參訪隊伍中,除了貴婦、董娘及兒童,還有五名外傭隨行,這是什麼景象?在檢方傳訊的過程中,媒體報導的,則盡是這些貴婦身上的名牌衣物、皮包,和它們令人咋舌的價格。這些場景描述,雖未免流於表相,卻已足以勾起「朱門酒肉臭」的聯想,增添民眾對她們的敵視。在這種氛圍下,藝人小S一句「不是背便宜包包的人就更有禮貌」,無異在傷口上再次撒鹽,無助於幫李蒨蓉緩頰,反而引發更多反富議論。

不可諱言,台灣社會對於富人一直具有奇特的雙重情結:許多人平時崇富、媚富,渴欲模仿與攀結;然而,在某種情境的作用下,同樣的心理卻可以立刻被催化成為仇富、反富,這是很弔詭的心態。與此相對的現象,則是網路和社群媒體的普及,讓個人的意見表達隨時可以變成大眾媒體擷取和報導的訊息;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中,激烈言詞受到誇大、散播或扭曲的機會也隨之提高。這些,都是以往大眾媒體謹慎過濾及小心查證下,較少發生的事。當「個人即媒體」的時代已經無可遁逃,名人或一般使用者要避免自己的網路言論肇禍,便只能自我約束及克制,認清網路絕對不是一個可以任意吹噓、詆毀或大放厥詞的地方。

社群網路中有一個甜美的關鍵詞──分享,不斷誘使人們把自己的意見、隱私、照片放上去,和朋友共享。然而,「分享」也是一個充滿危險與變數的陷阱;因為,透過善意或惡意的輾轉傳播,你的隱私和情緒可能變成別人餐桌上公開的談資,甚至一夕成為大眾媒體草率炒作的材料。分享的結果,極可能變成「分」而不「享」,就像李蒨蓉的高調炫耀,留給別人的只是怨怒,留給自己和朋友的也只剩下傷害和懲罰。

當專家喊出「世界是平的」的時候,其實人們很快就發現,「社會是不平的」才是更真實的問題。同樣的,在大家歌頌「網路是自由的」之際,使用者也必須意識到網路的自由同樣需要節制與管理,否則你的自由很容易遇上反挫與對抗。原因很簡單:一個無法與人分享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莫大的深淵。

阿帕契事件揭露的不只是軍紀的膿瘡,它也割開了台灣社會階層分化的傷口。事實上,要降低社會的仇富心理,最有效的辦法,是有錢人降低自己外在的財富裝扮,不要把金錢貼在臉上,改用內在氣質來美化自己。李蒨蓉曾誇稱,臉書就是用來炫耀的地方;現在,她應該知道,人間沒那麼簡單。

fsj 提到...

國內薪資低、沒發展性 年輕人瘋國外打工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30154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2015-04-11

農委會欲試辦引進移工的花卉、採茶等產業缺工約八千人,但國內每年有四十七萬人失業,卅萬年輕人到澳洲打工,其中三成三更選擇在農場打工,在台灣即使採茶日薪四千元、疏花日薪三千元還包吃住,卻是「有錢也找嘸人」,中間出現什麼落差?

高雄大學應用經濟系副教授許聖章分析,農業雇工需要大量體力,加上工作環境不好,需要曬太陽、接觸禽畜,加上工作時間不確定,常要清晨四、五點工作,最重要的是對農業雇工來說,勞力工作「沒有發展性」。

農委會去年從十二個縣市、四十八家農會中,招募農村婦女、新住民、原住民等六百四十九人成立農事服務團,也試辦暑期農業打工,給學生每人每月最高三千兩百元獎勵金,找到一百九十四人在四十家農場打工,也建立農產徵才平台、研發省工農機械,但仍緩不濟急。

勞工陣線成員陳平軒質疑,農委會媒合缺工平台,但「有做」不代表「有成效」。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解決缺工必須透過工資調漲、組織新住民投入生產、寒暑假大專生及農校生投入生產,甚至國軍緊急協助收割,在窮盡各種方法無法解決才應考慮引進移工。

許聖章認為,除了設法提高工資,吸引年輕人返鄉,更重要的是提高農產品價格,「台灣追求低價格就無法有好價值」,讓農民整體收入提高,才是從根本解決農業勞動力不足。

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表示,產業結構不調整,根據台灣幾十年移工經驗,引進農業移工絕對是引鴆止渴。



◆ 花費低、更省事 美「嬰兒潮」掀租屋潮
http://udn.com/news/story/6813/828794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9日電 2015-04-11

很多人聽到「房客」,就想到剛剛大學畢業的千禧世代,但是現在找公寓租的不只是年輕人。漸多嬰兒潮人士(1946年到1964年代初出生者)住自己房子多年後,也恢復租屋。

為什麼嬰兒潮世代會恢復租屋而住?理由不一而足,包括:

把住處換小。漸多嬰兒潮世代把租屋視為容易做到的退休第一步,公寓的清潔和維護遠較簡單,兩臥公寓和兩層樓的房子,打掃起來有很大差別。

尋求方便。租屋意味很多保養維護工作不再是你的責任,冷氣機壞了?打電話給房東或管理員。對擁屋多年的耆老而言,有人修理和維護物業,是租屋非常重要的好處。不僅如此,擁屋帶來的一些大壓力,例如換新屋頂或熱水器,不干房客任何事。

租屋提供較多彈性。買房要花很多錢,而且貸款要多年才還得了,但是簽一、兩年的租約卻遠較短期。想經常換住不同地方或買房前先試住的耆老,應選擇租屋。

租屋往往較便宜。擁屋比租屋貴很多,對保住退休積蓄愈久愈好的嬰兒潮世代而言,這是個重要考量。雖然買房長期下來是個好投資,但是若你打算在某地方只住幾年,租屋是較划算的作法。而且,在時髦社區租屋比買屋便宜,而這些社區可能有更多設施和娛樂。

想省掉之後要賣屋的麻煩。賣屋是壓力很大的事,如果你不想現在買屋,以後又要賣屋,租屋是最好的方法。

想從事其他投資。如果嬰兒潮世代已付清房貸,現在想賣屋換個小房子,賣房所獲的金額相當可觀。若這筆錢投入退休投資帳戶,而不是用來買新房子,可立即開始累積利息,使帳戶的錢更多。



◆ 經濟/提防大陸創新創業的磁吸效應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300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11

創新創業蔚為風潮,各國無不卯足全力打造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希望藉此促成產業創新、創造就業機會,並形成新的產業。

中國大陸也不例外,除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強調支持創業創新之外,今年初更具體設立400億人民幣的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希望改善大陸金融機構偏好融資給具資產、有抵押企業的模式,解決新創公司資金問題。

政策的支持也是重點,今年3月大陸國務院頒布《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內容宣示了五大目標,包括到2020年,形成一批專業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台;培育一批天使投資人和創業投資機構;育成大批創新型小微企業,從中找出骨幹企業;以創業促進就業,提供更多高品質就業機會,以及健全創新創業政策體系,強化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等。

事實上大陸國務院1月即決議支持「眾創空間」,但當時的內容主要重點在於輔導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創新人才與強調創新創業空間、資金與文化氣氛。3月發布的政策意見,具體的新增對於科技人員創業股權激勵機制以及降低創新創業門檻、公共服務與財政資金引導,如在降低門檻上,透過簡化住所登記手續、工商註冊便利、適當財政補貼等舉措,加速創新的中小微企業成立;在公共服務支持上,強調小微企業核心專利申請予以優先審查;加強財政資金引導及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以解決創新創業資金等問題。

在政策、資金及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下,剩下的就是如何發掘及培育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而除大陸本土及海歸人才外,台灣具創意的人才更是其希望爭取的目標。如阿里巴巴集團預計在台灣成立總額100億新台幣的創業基金;又如大陸獵豹移動在台灣成立獵豹創業基金,將選出紫牛之星前往北京接受導師團指導,勝出者將協助其成立公司。

不容否認,大陸網際網路相關新興產業興起,如行動商務及互聯網+等商機,因內需市場大、創業機會多、加上新創公司崛起,正改變我國年輕人心中創業家的形象,對比國內缺乏豐沛的資本、國際級的網路平台,以及網路產業的落後,大陸的創業市場已對台灣新創人才產生磁吸效應,後續影響不容小覷。

更令人憂心的是,在創新創業的商業化發展過程中,大陸北京、深圳等地出現各類小型製造工廠,協助樣品製作並生產少量多樣化產品。隨著新創公司產品從少量多樣至擴大規模,中國大陸的創新創業發展已逐漸帶動紅色供應鏈的壯大,長期恐影響我國現有的製造商機。

如何預應未來可能新創人才的西進,當務之急是如何加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在台灣的生根與茁壯,以下是幾點建議:

首先,在創新創業方面政府已投入相當時間與資源,但卻存在資源分散的問題。如何進一步整合,將各方資源統整,提供一條鞭的服務與協助,並擴大制度與法規的鬆綁與開放,是現階段優先的議題。

其次,應思考廣納國際創新創業人才。從過去幾年台灣新創成功的案例中發現,大部分都具有國際經驗,尤其是與矽谷的連結。因此除了國內新創人才及科研人力的發展及培育之外,如何吸引國際新創人才願意來台發展,或者與台灣新創企業策略合作,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最後,基於台灣優異的製造能力,並因應新創企業試量產的需求,建議成立並擴大快速試製媒介中心的功能,作為連結國內,甚至是美國矽谷、以色列、日本等國家的早期創業公司,協助將其新技術商業化,以強化我國在全球創新的角色與地位。

※ 相關報導:

* 葉銀華/新創企業可否到網路籌資?
http://udn.com/news/story/7340/830106

聯合報 葉銀華(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2015-04-11

....我們支持開放股權性質的群眾募資,但是目前規畫的方案,對於網路平台業者(證券經紀商)、募資公司、投資人皆有限制,雖然是基於保護投資人的角度,但是令人有點擔心在上述限制下,原來證券經紀商不想做,而網路平台業者因無商機而不願加入,澆熄創新之火。

為了讓股權性質的群眾募資得以發展、投資人有保障的狀況下,我們建議可維持目前對網路平台業者的管理方式,放開募資公司每次募資的上限,例如:提高至二千萬或三千萬,並且若是針對專業投資人的募資方案,募資金額則不受限。再者,當一般投資人努力分析一項投資專案,結果只能投資三萬元,實無法提供足夠的誘因,因此建議放寬至六萬元或十萬元。

當然,新創企業有著高失敗率,因此募資計畫與募資後的資訊透明與管理,則是主管機關的重點。年輕人是國家發展的動力,新創企業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器,我們期盼股權性質的群眾募資平台,讓社會大眾用自己的資金,圓新創企業的夢想,亦能獲得一定的報酬,進而轉動經濟成長的動能。(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fsj 提到...

前國企幹部荒野鑄劍 1把賣20萬
http://udn.com/news/story/7332/832061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12日電 2015-04-12

很難有人在33歲的時候已嘗試過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而賈懷進就是。大河報報導,28歲之前,他開過汽修廠,承包過魚塘,賣過高爾夫用品,也曾藉「漁」會友,還當過國企的中層領導。28歲之後,他定居在河南鄭州古滎鎮的一處麥田中,刨銼、打磨、雕刻、淬火……,愛著劍、迷著劍、陪著劍、鑄著劍。

據報導,偌大的院內,視野範圍內,沒有看不到劍的地方。這些都是賈懷進的作品。拿起一把略生銹的刀,賈懷進說:「這是我上初中時,15塊錢買的,一直陪著我,到現在也得有20多年了。」

吃飯的時候,賈懷進總會習慣性地為媳婦夾菜,他說:「遇到這樣一個媳婦,甘願跟你守在農村的荒郊野地,支持著你的夢想,誰都會好好對她。」

孩提時期,賈懷進就開始「把弄」祖輩留下來的清朝時期的匕首、槍頭。「最喜歡幹的事兒,就是跟夥伴們拿著一把釘子,放到鐵軌上,等著火車壓成把刀。」他開過汽修廠、高爾夫專賣店、漁具店,後來還在一家國企當車間主任,拿著一個月六、七千塊的高額工資,他仍然覺得生命中總有欠缺。2010年他辭職回到古滎,在荒野中蓋起幾間小屋,然後祭拜天地,開始了鑄劍生涯。為了找到鑄劍的精髓,他還特意拜訪了龍泉寶劍協會的掌門人。

賈懷進從不肯承認自己是一個普通的刀劍愛好者,因為心中常常會有一把隨時出鞘的寶劍,以前他稱之為勇氣,現在他希望那是責任。他認為,刀劍精神,就是一種情懷,更勝似生命。被封為「馮池」寶劍傳承人的賈懷進做的刀劍剛柔並濟,正是因為賦予了更多的歷史價值和手工研磨價值,賈懷進所製作的刀劍削鐵如泥,一把可售賣到人民幣10萬(約1萬6170美元)至20萬元。

如今他成為中國刀友圈裡的知名人物,甚至有加拿大等海外友人不遠萬里來找他鑄劍。而在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內,也專門為他的刀劍設置了一個展廳。他最大的夢想,是要復原漢劍,把老祖先的傳統技藝很好地保留下來。



◆ 廢棄單車回收重製 比新車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2000345-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4月12日 (執筆:蔡百蕙)

腳踏車比人還多的荷蘭,有個特殊的社會企業「Roetz」,專撿廢棄自行車,重製成新車。「Roetz」共同創辦人馬克(Mark Groot Massink)指出,回收再製的手工腳踏車,意外地受歡迎,從消費者到腳踏車同業,都獲得很大的回響,「市場潛力很大,目前的產量趕不上需求,我們的工作室每天都很忙。」

荷蘭每年自行車的需求達上百萬輛,卻也同時丟棄達上百萬輛的自行車。馬克和另一位共同創辦人提曼(Tiemen ter Hoeven)原本在汽車公司擔任顧問,他們發現,國際汽車大廠會回收部份舊車金屬零件,整理後重新使用在新車中,而且仍然堅固耐用,遂想到,「何不把廢棄腳踏車,也如法炮製,回收再利用呢?」

馬克隨手舉起一輛車齡30年的「荷蘭皇家」(Gazelle)自行車,指著它的車體說:「早年腳踏車使用的鋼,到現在仍然很堅硬,整理一下,還可以再用個30年,或者甚至2倍以上時間。」

馬克表示,這也是一種使用者心態的轉換,舊物可以是新車,也許品質還更好。記者問,難道比「荷蘭皇家」(Gazelle)的新車還好?馬克笑著答道:「對,這個產品在30年前有給終身保固,現在的新產品卻沒有。」

此外,每一輛再生腳踏車皆強調「手工製造」,從拆卸、整理到再組裝,完全人工處理,並且每位負責的技師還必須符合「庇護就業」的資格,「Roetz」充份發揮社會企業精神,優先雇用長期失業的勞工。

「Roetz」成立之前,絕大多數的廢棄自行車,都是船運至其他國家,當作廢鐵處理,拆除車體的金屬部份,重新熔製為各種產品。馬克指出,「這樣的做法很不永續,也非常浪費能源。」

台灣自行車風潮盛行,各城市紛紛跟進推廣共享自行車之際,衍生的大量廢棄腳踏車如何處理,「Roetz」的再生模式或可做為借鏡。



◆ 青創接力賽 哈利劫盜地圖登場
http://udn.com/news/story/7241/831379

聯合報 記者歐陽良盈/高雄報導 2015-04-12

高雄市經發局數位創意中心昨舉辦「6小時不斷電接力公開提案簡報發表」,參賽團隊拚創意,有哈利波特故事中「劫盜地圖」即時分享訊息位置的巧妙,也有在APP Store中獲分類排行榜冠軍的隊伍,競爭激烈。

參賽隊伍來自全台,但其中不乏許多高雄在地子弟回游創業的故事;昨在舞台上發表「FireMap動態訊息地圖」的社會新鮮人丁多安和陳豐盟就是一例。高雄氣爆案後,兩人著手開發類似社群媒體「twitter」的動態訊息地圖,使用者可在google map上任意點選地點發言,即時分享該地點最新位置,能快速彙整和掌握該地災情。

陳豐盟表示,這款APP是藉LBS定位技術,發生緊急情況時,分享者能快速且精確的在地點發言,留下資訊和時間,無須相關單位再將資料透過其他軟體「後製」成地圖資料,未來傾向與消防等單位合作,第一時間就能交流資訊及提供緊急救援位置。除此外,社群朋友間使用這個動態訊息地圖留言,就像哈利波特中的「劫盜地圖」,發言時可看見大家所在位置,十分有趣!

高雄市經發局執行秘書黃欣婷表示,獲選的25個團隊可駐數位創意中心一到兩個月,提供住宿、交通費和每人每月近2萬元的生活補助,以及投資媒合、創業輔導等軟體協助。

數位內容創意中心試辦「青年創業駐點計畫」除了提供青年創業家駐點空間,也是彼此交流的平台,目前數位內容創意中心成功促成不少合作案。

這次參與的創業團隊共50組,來自業界、社群和學生等不同族群,包括以「手機醫生APP」創下台灣分類免付費下載冠軍的點子行動科技團隊等,將於後天公布結果。

※ 相關報導:

* 新創事業聘外籍白領 擬放寬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31780

為延攬國外青年創業人才,勞動部研議放寬來台新創事業聘雇外籍白領人才的規定,只要經專業訓練有創見及特殊表現者,可不受五年工作經驗限制,但薪資不得低於四萬七九七一元;並放寬新創雇主可多聘外籍主管人數,但第二名以上的主管,薪資不得低於該門檻。

全球掀起「創客」風,為延攬國際青創人才、將台灣打造為創業者基地,政府推動「創業拔萃方案」,內政部也研議給予來台創業的雇主「創業家簽證」,提供一年居留簽證,期滿前可根據創業實績申請展延兩年。

fsj 提到...

交大夢想讓台灣上太空 卻要不到政府經費
http://udn.com/news/story/7609/835393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2015-04-14

政府只想投資「對社會有用」的研究,交大ARRC前瞻火箭計畫這個瘋狂但「看似對社會沒用」的計畫,要不到什麼政府經費,但研究團隊上月在網路上發起群眾募資,結果一個月共募了兩百七十多萬元,獲得近千名網友支持。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整個台灣好像都停止想像了。」ARRC是由一群「大叔年紀」的教授和研究生組成,他們不僅自問:「上太空難不難?台灣要自製火箭,可能嗎?除了代工跟3C,台灣的科技還有什麼機會?」且由研發、設計、製造火箭都「Made In Taiwan」的成果,他們的夢想是有天讓台灣可以上太空。

交大機械系教授吳宗信表示,會走網路募資,其實是因為申請不到科技部計畫的無奈,眼看過去私人資助、團隊成員自己拿薪水東補西補的經費即將見底,若再沒錢,這七年經驗豐富、技術了得的團隊就要解散,實在太可惜,所以才嘗試群眾募資。

吳宗信說,自製火箭看似無助產業發展,卻有卅多個廠商和他們合作,有位做精密機械的「李總」年輕時有火箭夢,受團隊感動後也想加入,至今自掏腰包花了一、兩百萬的設備材料費,都沒跟研究團隊收。

有些傳產,如鐵工廠、馬桶陶瓷廠,在和團隊接觸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產品好到能做火箭」,紛紛加入合作,吳宗信說,這些傳產長期幫歐美航太產業代工,毛利很低,但和國內的系統整合,便找到自己的價值。

吳宗信希望今年能募到一千萬元,先把還欠廠商的三百萬還掉,讓團隊可以存活,再讓火箭能順利製作、試射,「自己的火箭自己救,希望這次台灣社會力能支持我們微薄的夢想。」

網路科學媒體泛科知識(PanSci)今年發起「科學募資平台」,希望想做科研的人,可以有政府以外的資金援助,ARRC就是他們接到的第一個計畫。



◆ 給應用科學?保基礎研究? 科研經費大論辯
http://udn.com/news/story/7609/835507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張錦弘/台北報導 2015-04-14

徐爵民:對台不重要的研究不再是補助重點

近年台灣公私部門研發經費三千億元,基礎研究約一成;政府科研預算約一千一百億元,基礎研究占不到三成。科技部長徐爵民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未來要著重「可解決台灣社會、經濟產業問題」的研究,部分對台不重要的研究不再是補助重點,引起學界論辯。

孫以瀚:國家投資基礎研究非紙上談兵

前國科會副主委孫以瀚昨天發表「國家投資基礎研究非紙上談兵」一文回應徐爵民,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雙方的爭論延燒到昨天科技部學術諮議會上,成為頂尖大學校長、中研院士討論的焦點。

翁啟惠:非問題導向的研究不可偏廢

學術諮議會共同召集人、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強調「非問題導向的研究」,如數學、哲學等,是新思想來源、知識的累積相當重要,不可偏廢;目前我國政府投入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經費約為二比八,在企業完全投入應用研究的情況下,科技部應維持此比例,不可再減基礎研究經費,否則基礎研究就瓦解了。

據了解,與會校長多半同意徐爵民的看法,但政大校長周行一在會中特別提醒,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社會研究,往往不是要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卻能啟迪普世思想,一樣有研究價值;另問題導向研究也不能只從技術面看,否則不夠周全,例如要解決資安問題,不只需要資訊研究,法律研究也該納入。

林一平:大型計畫應以解決國家問題為目的

科技部政次林一平轉述,徐爵民在會中澄清,從未說不支持基礎研究,而是認為國家投入大型計畫,應以解決國家問題為目的,這當中會包含應用和基礎研究;對社會貢獻度高的研究優先次序較前,科技部仍會支持一般自由型的研究,不會刪減經費。

翁啟惠表示,會前他聽聞徐的受訪內容,曾擔心基礎研究式微,因此特別關心此事,昨在會中了解徐爵民並非不重視基礎研究,而是要「改善問題導向研究的效益,增加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力」後,他才鬆一口氣。

孫以瀚則在文中指出,科技部該做的應是「檢討應用研究的成效該如何檢核」,讓它們能真的用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發表論文、變成專利後就沒了。

※ 希望不是外行領導內行的悲劇。相關報導:

* 科研經費…「對台灣重要否 非部長說了算」
http://udn.com/news/story/7609/835389

科技部長徐爵民表示,未來著重「可解決對台灣很重要的問題」的研究給予經費,中山大學生科系副教授顏聖紘昨天提醒,何謂「對台灣很重要」,「可能不是部長說了算」,很多領域的研究主體,例如生物多樣性、演化基因體學、天文學、量子物理學,台灣一直有傑出成就,深受世界肯定,「這樣的研究,科技部是否願支持?」

顏聖紘指出,科技部的確可建議台灣科研的未來展望與方向,但要小心別因此重蹈過去某些大型計畫的覆轍:政府各部會砸大錢、吸引一堆學者競逐經費,但最後非但沒解決問題,還引發學者爭資源、排擠其他領域的計畫等副作用。

顏聖紘表示,科技部需釐清「科學和技術的關係為何」,很多科學知識在探索的過程中不一定碰觸到「科技部長認為重要的問題」,但那是「科學未來能支持技術發展」必經的過程,不容忽視。

* 科研有用論?基礎與應用 很難一刀切
http://udn.com/news/story/7609/835385

多位大學校長昨天都表示,科技部核給科研經費,除了注意計畫的「問題解決」,也應兼顧「尋找問題」的基礎研究,因為兩者相互影響,有時很難二分,且對科學發展都很重要。

....不過吳妍華說,有時基礎和應用研究很難區分,例如癌症研究,先基礎再應用,基礎研究和問題解決分不開;社會需要前瞻研究,科研經費也應兼顧這部分,一些重要或新興的問題需跨領域解決,例如SARS或C肝等,也可採專案計畫,由科技部召集。



◆ 新北創力坊助創業家走向國際
http://udn.com/news/story/7323/836139

聯合晚報 記者陳珮琦/新北市報導 2015-04-14

新北創力坊上午由市長朱立倫代表與美國富比士雜誌評選全球排名前10大加速器美國「Founders Space Accelerator」創辦人Hoffman簽署合作夥伴,創力坊進駐團隊將有機會前往美國Founders Space Accelerator接受輔導訓練,甚至前進美國矽谷打拚,邁向國際市場。

朱立倫表示,為協助青年創業及優秀新創團隊,新北創力坊在本月8日和全球第四大電信營運商法國電信(Orange)共同舉辦國際性「Orange Fab Asia Demo Day」新創發表會,協助新創公司接觸歐洲市場,今天更和美國「Founders Space」攜手合作,協助新北創業團隊與國際團隊合作,大步走向國際市場。

經發局長葉惠青表示,Founders Space為美國富比士雜誌及Inc.雜誌評比為全球Top 10的商業加速器,坐落在舊金山SOMA創業區,提供新創公司最好的創業教育、商業資源和產業連結,並讓創業團隊融入至矽谷的創業生態圈。

已吸引37個新創團隊進駐

經發局表示,新北創力坊提供新創團隊技術協助、資金整合和輔導交流,並運用市府空間資源與民間產業能量合作,提供直接與企業鏈結,取得市場,因此近半年已吸引了37個優秀新創團隊進駐。未來,新北市將持續積極串接國際資源,讓新北創力坊成為國際級青年創業基地,邁向國際市場。

※ 相關報導:

* 看好台灣年輕人潛力 海外網路大廠來台搶才
http://udn.com/news/story/7240/836143

看好台灣年輕人潛力,海外網路大廠積極在台搶才。獵豹移動、LINE、Google、阿里巴巴都已陸續宣布招募計畫,祭出的創業基金總額度從1億元至100億台幣不等,成為台灣青年熱議焦點。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說,台灣有許多具備紫牛特質的創業人,應鼓勵年輕人投入網路創新。

fsj 提到...

王文華/別再「幫助」年輕人
http://udn.com/news/story/7340/837840

聯合報 王文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2015-04-15

年輕人面臨低薪和高失業率,於是中年人常說:「要幫助年輕人圓夢」、「要幫助年輕人打造舞台」、「要幫助年輕人走向國際」…

公、私部門投入「幫助年輕人」的資源很多,但年輕人還是悶、薪資和就業的數字還是慘,問題在哪裡?

問題很多,我只知道一點。就是我們中年人在「幫助」年輕人時,常想把我們的價值觀,加在他們身上。所謂幫助「他們」,其實是想把他們變成「我們」。

我也這樣「幫助」過年輕人,但他們並不領情。不管我的出發點多崇高,效果就是不好。我反思,發現原因是年輕人的價值觀,跟現在掌權的三、四、五年級,已有根本差異。

三四五年級從小到大奉行的那套價值觀,的確造就了個人的成功和台灣的繁榮。於是我們自然認為,年輕世代應該繼承優良傳統,繼續努力奮鬥。我們都聽過這種句型:「當年誰誰誰拎著一只○○七手提箱全球走透透,你們現在只想在台灣小確幸…」講這話的用意是希望薪火相傳,但結果通常只是在網路上被酸。

以中年人的價值觀「主動積極」為例,兩個世代都有主動積極的人,但方向和方式都不一樣。我們認為做業務一天要打一百通電話才算主動,他們可能只打十通。他們雖然樂於工作,但希望下班後有自己的生活。

看到年輕人這樣,中年人典型的反應是感嘆「唉,現在的小朋友…」

感嘆完後,再發揮從小到大主動積極的精神,幫助年輕人這樣那樣。但那些幫助的前提都是:我幫你,但你要遵照我的價值觀!你要「振作」起來,一天打一百通電話!

但中年人可能沒想過,一天打一百通電話,在當年那個傳真機的時代有用,在今天這個行動網路的時代已經不靈。在當年那種景氣時很自然,在今天這種大環境下只是枉然。

不同的政治、經濟、科技環境,會塑造出不同行為。昨日我們年輕時的心態,已無法在今天的環境中複製。中年人能不能接受:年輕人不想只看GDP,也不信愛拚才會贏?

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企圖心,當碰到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事情,比如說學運,他們比上個世代更為「主動積極」。他們也會拎著一只皮箱全球走透透,只不過不是去美國搶訂單,而是去參加國際設計比賽,或到坦尚尼亞作志工。

習慣憂國憂民的我們又開始擔心:「如果年輕人都這樣,那台灣將來怎麼辦?」這個憂心的本質是:台灣不會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了。

但這不就是所謂的世代交替?讓每一代走自己的路!年輕人跟我們一樣,都在追求成功和快樂。只不過他們評估成功快樂的標準,跟我們不同。我們已做過莊,現在輪到他們。我們做莊時,上一代恐怕也咬牙切齒。就像現在的年輕人擲出的骰子,我們未必認同。

我們當然應該幫忙,但不是希望他們,變得跟我們一樣,而是希望他們,變成最好的自己。

於是我悄悄改變了幫助年輕人的方式。如今我讓他們看到所有的可能性,然後自己做選擇。接受他們用我們看不順眼的態度或方式,去實驗我們未必認同的人生或社會。實驗過後,也許痛苦,也許甜蜜。也許會回頭找我們聊聊,也許早已把我們忘記。這些都是我們曾經有過、而他們現在應得的權利。除非我們尊重這些權利,否則,唉呀,就別再幫助年輕人了吧。(作者為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 科研募資平台 讓科學家入世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37734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2015-04-15

政府希望學者能做對社會有用、民眾有感的研究;科學網站泛科知識今年創國內首個科學群眾募資平台「SciMu」,卻想透過群眾募資,來讓民眾參與科學研究的「過程」,也訓練科學家如何用淺顯易懂的話,讓民眾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聯合報昨天報導科技部與學界的「科研有用論」論辯,泛科知識創辦人鄭國威提出「不向政府拿錢」的新解方,將過去用在支持新創事業的募資平台,也用來支持科學研究,開拓資源藍海。

鄭國威解釋,發起SciMu目的,除想解決國內科研經費來源過於單一的問題,也希望讓民眾對科研能更有參與感,藉由贊助而關注,甚至為研究出一分力,與科學家一同經歷探索、試驗與失敗的過程,感受到科學研究是有趣,且對自身或地球是有價值的。

另一方面,也讓科學家多和外界打交道,「研究人員有義務告訴民眾他們在研究什麼,為什麼值得做、哪裡吸引人。」



◆ 加薪三法 朝野周五力拚三讀
http://udn.com/news/story/7867/837811

聯合報 記者周志豪、陳乃綾/台北報導 2015-04-15

國民黨力推「加薪四法」,儘管工商團體對部分修法持保留意見,但立法院昨將工廠法、公司法與勞基法等修正案排入本周五院會優先討論議案,朝野均支持修法方向。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表示,黨團力主加薪三法列優先法案,希望周五就能三讀。

加薪四法包括修正工廠法、公司法、勞基法和中小企業條例;前項三項修法已獲朝野共識,只有中小企業條例修正草案,因民進黨團不支持仍待協商。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說,該法修法精神是「減稅換加薪」,傷害國家財政,況且企業也不見得會因減稅就對勞工加薪。

公司法與工廠法、勞基法修正草案規定,企業或工廠須在公司章程等規範中明定,只要年度營收有盈餘時,必須強制分紅給員工,或幫員工加薪。公司若未依規定,政府最重可開罰五百萬元;只要配合,企業可獲減稅。

柯建銘指出,周五院會將先審議「加薪三法」,是將企業盈餘分配給員工,民進黨團贊成這項修法。

台聯黨團總召賴振昌表示,贊成加薪三法,周五不會將法案拉下協商,但是建議進一步調高基本工資。

新聯盟政團總召李桐豪說,原則支持修法方向,但回饋方式要釐清。若發紅利,希望能更落實照顧基層;若是加薪,則要先定義「加薪」範圍,總不能企業今年獲利,員工未來每年都調薪。

※ 相關報導:

* 長照保險法 最快後年上路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37752

衛福部長蔣丙煌昨(14)日表示,長照保險法草案預計下月送入立法院,未來將仿效健保制度,由雇主、個人與政府三方負擔,分擔比例是六成、三成與一成。個人負擔費用,約是目前繳交健保費的五分之一。

* 毛揆:商業險理賠率30% 太低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37753

行政院長毛治國昨(14)日在立法院允諾,將成立國家級的老人研究對策中心,敦促現有保險公司必須公布所有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資訊與賠付率。

立委蘇清泉昨天引述資料指出,美國要求大型保險公司,其收入的85%,要用在醫療理賠,小型公司至少也要有80%,反觀平均每人有三張多保單的台灣,理賠率卻只有30%。毛治國看了數據,也直說很低。

* 薪高、供吃住 這裡…逃逸外勞搶著來
http://udn.com/news/story/7320/837627

工作環境太好!苗栗一間雞隻屠宰場在外勞間口耳相傳,供食宿,可自由進出宿舍,還有多項娛樂設施,薪水有25K,比部分大學新鮮人薪水還要高,不少外勞寧可逃離雇主也要去上班,警方昨至這間屠宰場做勞安檢查,查獲14名逃逸外勞,外勞還當場鞠躬感謝雇主。

fsj 提到...

退休金調查 逾4成民眾:應備1500萬元
http://udn.com/news/story/8010/840202

聯合報 記者周小仙、黃昭勇/台北報導 2015-04-16

千萬退休金已經快不夠用了。聯合報與摩根資產管理合作的《二○一五退休金大調查》顯示,臺灣民眾認為退休金要一千萬到一千五百萬元的比率大幅上升,較二○一四年激增約十二個百分點。

調查也指出,認為退休金要超過一千五百萬元的民眾,從百分之卅三到突破四成;但也有三成一的民眾認為一千萬以下就夠。

一千五百萬是基本配備

「一千五百萬元是有估算依據的金額,」摩根投信執行董事劉玲君分析,台灣民眾平均退休生活約廿年,以每個月三萬元支出計算,加上每年上揚的物價,退休金就需要一千五百萬。

台灣上班族平均退休年齡約六十歲,退休後不少人重新投入職場,稱為「安可職涯」。統計到去年底,臺灣有四二五萬人逾六十歲,面對長達廿年的退休生活,如何擁有一個精采度不輸工作年代的「安可人生」,退休金準備是先決條件。

調查顯示,國人明顯低估退休準備,六成民眾認為,退休金不用到一千五百萬元就足夠。

劉玲君說,國人可能沒有考量通貨膨脹及退休後可能產生的臨時性醫療支出,導致逾半數人預估的退休金不足。

每月花三萬比例最高

尤其,調查指出,民眾退休後評估每月的花費,以三萬元比例最高,但卻有不少民眾,退休前每年願意投資的金額不到三萬元,顯示民眾的退休理財觀念不及格。

安可人生不但要儲備退休金,身體健康、培養興趣嗜好等,都是當快樂安可族的關鍵。本報將以系列報導方式,調查國人對退休生活的規畫與可能面對的問題。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儲備退休金…願存的錢少 想花的錢多
http://udn.com/news/story/8010/840173

....聯合報與摩根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台灣退休金大調查》指出,民眾預估退休後一個月要花一到兩萬元的占百分之卅二、兩到三萬的占百分之廿八。

然而,有百分之十五的民眾不知道一年該投資多少錢來儲備退休金,還有百分之六的投資人天真認為,一年只要投資三萬元,便可以備足退休後每月兩萬元的花費。

* 退休金究竟要存多少才夠?怎麼存?
http://udn.com/news/story/8010/840164

....退休金計算可觀察所得替代率,也就是退休後平均每個月可支配金額與退休當時每月薪資比率,替代率越高、退休後生活水準也越高。一般建議至少要七成水準。

另外,也必須加計通膨率以及退休年齡計算。行政院統計,六十五歲以上每戶每月消費支出三點八三萬元、近卅年平均通膨率百分之一點七計算,若於六十一歲退休,退休金得超過一○八四萬元。



◆ 贈與子女置產資金 須留證明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39839

經濟日報 記者吳佳蓉/台北報導 2015-04-16

坊間有些父母會先逐年贈與未成年子女金錢,等金額足夠後,再用以購買不動產,登記在未成年子女名下。南區國稅局提醒,父母做此類財務規劃時,記得保留可證明資金流程的完整文件,否則該不動產將視為父母贈與給未成年子女的財產,遭補徵贈與稅。

南區國稅局表示,未成年子女並無謀生能力,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以其名義所購買的財產,必須視為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所贈與的財產,依法課徵贈與稅。

除非,能提出資金流程證明文件說明,購產資金來源確屬歷年受贈的款項或孳息,便可免徵贈與稅。至於證明文件怎樣才算完備?南區國稅局解釋,證明文件重點是要能佐證確有受贈、受贈後資金在戶頭未遭動用,且確實用以購買不動產的完整資金流程。

因此,父母除須提出每年贈與給未成年子女時,國稅局所開立的贈與稅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父母每人每年各享220萬元免稅額)。以外,也得提供銀行帳戶交易明細,佐證受贈款項是否存入、是否遭動用,是否在累積至一定金額後,用以購買該筆不動產。

上述相關文件皆俱全,稅局才會認定非贈與行為。若單單只有贈與稅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仍會因只能證明有受贈事實、但無法證明歷年受贈資金確實用於購買該筆不動產,而遭補徵贈與稅,提醒民眾注意。



◆ 美高低薪差300倍 希拉蕊砲轟
http://udn.com/news/story/6813/838363

世界日報 特約編譯林君彥/綜合14日電 2015-04-16

希拉蕊‧柯林頓低調地在愛荷華州展開競選活動,14日卻在第一站就砲轟企業高管薪酬太高、避險基金經理人稅率太低。她強調將協助美國人民力爭經濟復甦。

12日宣布角逐2016民主黨提名競選總統的希拉蕊在柯克塢社區學院與一群師生進行圓桌討論,強調競選路上要與民眾「展開對話」。她說:「避險基金經理人的稅率低於護士、低於過去兩天我在80號州際公路上看到的卡車司機,那是不對的。」

在民主黨內左翼人士壓力下,希拉蕊12日也出乎意料透過電子郵件表示關切某些企業高管薪酬太高,「企業執行長的薪酬是一般員工近300倍」。她14日更表示同情學生為受教育、負擔沉重。她說:「老百姓在掙扎過日子。我要挺身為人民奮鬥,讓人民不只是餬口、還能前進、發展。」

希拉蕊的競選起步布局縝密、不容有絲毫意外差池,這段話顯然出乎眾人意料之外。至少進步派人士認為這是她可能脫離她丈夫、前任總統柯林頓中間路線經濟政策的初步跡象。

大型企業執行長與一般員工的薪資懸殊在過去數十年愈演愈烈。根據自由派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EPI)的研究,1965年執行長薪酬是一般員工的20倍,2013年則是將近300倍。

過去幾年每逢選舉,包括歐巴馬在內,民主黨人必會碰上貧富懸殊這個問題。歐巴馬雖然常說需要搞好貧富懸殊,但是總是謹言慎行不敢抨擊大企業及其主管。2009年他批評華爾街「肥貓」銀行家在金融危機後還拿高薪厚酬,卻被共和黨痛批他在挑撥階級鬥爭。他趕快改口宣稱並不反商。

希拉蕊恐怕也會面臨和歐巴馬同樣的處境。她這番評論激起左翼的熱情,卻有惹惱包括華爾街支持者在內的金主之虞。

※ 相關報導:

* 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我每周在辦公室只待50~60小時
http://ithome.com.tw/news/95265

美國成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時數為47小時,身為Facebook創辦人暨執行長的Zuckerberg每周工作時數顯然高於一般人,但對於矽谷或是執行長而言並不算太多。不過,這也只是Zuckerberg待在Facebook辦公室或開會的時間。如果要計算他耗費在Facebook願景上的時間,基本上就是他全部的生活。

fsj 提到...

曼谷札記/想發印度財 先懂得遷就印度
http://udn.com/news/story/6809/842691

聯合報 曼谷記者林以君 2015-04-17

第二次出差到印度金融大城孟買,仍舊在低頭找車道分隔線。

孟買除了主幹道及快速道路,一般道路沒有「明顯」車道分隔線,只有白色專用漆在地面畫出筆直的線,供車輛及行人遵守。這裡大部分所謂的分隔線,是鋪設柏油時留下的細長縫隙。

有沒有車道區隔線對司機卡比爾先生並不重要,孟買大部分司機都像他一樣,似乎在腦中植入某種晶片,判斷自有精密準則。

同事從車窗裡看到旁邊叉路一路狂按喇叭疾駛而來的卡車,本能性地向內側靠時,卡比爾氣定神閒地輕握著方向盤,逆向、迴轉成功。

聽說印度人的數學很好,他們對向量、重力加速度等基本數學與物理的理解都在街頭實踐;上下班尖峰時間經過沒有車道分隔線的道路,移動的兩車間僅五到十公分間隔,若是加上經過坑洞時可能因左右搖晃產生的位移,幾乎可以聞到對方的古龍水是什麼牌子。

這時數學就派上用場。基本準則是看車不看路,平面或坡道、三輪或四輪、時速快或慢,套入公式再以「經驗值」加權計算,從舉腿踏步過馬路的步伐,就看得出是否有自信面對基礎設施不佳的印度。

中國啟動「亞投行」,並以亞投行當金融工具支持「一帶一路」的海外投資,印度常是討論焦點,因為她的基礎建設確實待加強。一般假設是,從亞投行拿到貸款修建更多公路等基礎設施,應該就能貨暢其流,大家分享印度十二點四億人口帶來的消費能量。問題是印度公路多了,卻不是很需要畫上道路分隔線,運送貨物的速度還是快不起來。

想分得印度人口帶來的可能財富,你必須將就印度,而不是印度來將就你。一如在沒有道路分隔線的街頭,你不可能先畫線再上車請司機順著線向前開。



◆ 列國王子王妃 自己開車上班
http://udn.com/news/story/7013/842614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列支敦士登採訪 2015-04-17

從列支敦士登首都瓦都茲市中心往上望,綠色山巒中矗立一座灰色城堡,宛如童話世界。但這裡可不是迪士尼樂園,城堡裡住的是真正的王子與公主。列國王室也不住在童話世界裡,他們不需要任何人解救,靠自己創造了世界上最富有與快樂的小國。

列國的首都瓦都茲的商店、郵票,處處可見列國王室成員的肖像。這不代表王室被「神化」,更像將王室當觀光資源。列國王室從不高高在上,在現實世界裡打拚求存。王儲阿洛伊斯受訪時表示,「家族精神就是創業家精神。」

列國是全世界最富有的王室之一。但王室不靠人民供養,財富全仗自己累積。王室旗下事業多元化,親王漢斯.亞當二世有三子一女,大王子治理國事、二王子經營銀行、三王子打理酒莊與林地。王子王妃個個自食其力,得學看財報、種葡萄、賣紅酒,自己開車上下班。

列國王室務實而低調,扭轉大家對「王室」的印象。列國皇家銀行董事長菲利普王子是漢斯.亞當二世的弟弟,一天工作十二小時。他多次來台視察生意,身邊從不帶隨扈。

三王妃瑪麗和夫婿康士坦丁王子經營酒莊。她出身奧地利平民,嫁入王室後在酒莊學種葡萄、釀酒,還導覽酒莊。去年她曾來台推銷列支敦士登釀製的葡萄酒。

如此王室統治下的列國,雖人少地小,二○一一年國內人均產值高達十萬歐元(約新台幣三百卅多萬元),世界排名第一,失業率只有百分之二點八。因為全民均富,是聯合國快樂指數排名第八的國家。

列國總是懂得找到「藍海」。二次世界大戰前列國還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王室決定發展郵票。他們請來全歐洲的美術工作者設計郵票,砸重金邀請大師設計郵票,為列國打下經濟基礎。

列國從不認為「小國」是問題,甚至把缺點轉成優點。列國政府行銷董事總經理Ernst Risch說,列國旅遊宣傳口號之一是:「世界上那個國家,可以在一天之內讓你步行環國一周?」列國還曾推出「出租全國」的旅遊服務,讓旅客租賃整個列國,當上一天國王。



◆ 聯合/科技部長一席話為何引發反彈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427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15-04-17

新任科技部長徐爵民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一年約四百億元的國家科技預算,他將重新調整分配比例,未來要將重點放在「有助於促進社會、經濟、產業發展的科研計畫」;「台灣的科研經費運用應該要更務實,部分對於台灣不重要的研究將不再是科技部補助的重點」。此話一出,立即引起學界軒然大波;客氣的表示擔憂、直白的則逕予批判。雖然科技部事後表示部長發言沒貶抑基礎研究之意,但是在預算排擠的前提之下,應用與基礎之間此消彼長是必然的結果,事後再怎麼東扶西補,也圓不了一個已說出口的錯誤觀念。

徐爵民的發言爭議涉及三個面向。就背景而言,徐部長出身工研院,該院是經濟部的下轄研究法人,他所認為「對台灣有貢獻」的幾個案例,諸如海水淡化、物聯網、機器人、通訊設備等,也明顯是工研院的既有研究業務。部長一上任就說要鼓勵自己老東家的科研經費,這恐怕難杜悠悠之口。

就體制而言,科技部的獎勵補助對象著重在各大學,從來不包括經濟部轄下的工研院、資策會等法人,其緣由就是要將科技部與經濟部有所區隔。如果一位工研院出身的科技首長不由分說就要著重下游應用,那已不只是「政策改變」,而是在做「體制變革」。就時機而言,首長放著體制內的學術諮議會諸多碩彥不加聞問,憑一己之見提出一個大家有異議的主張,也殊為不當。

在概念上,不論是行政院或立法院都該了解,科研預算與一般行政預算、經濟預算的本質大不相同。一般行政或經濟預算著重績效,希望施政有感,因此評估其相關預算支出是否合理,確實應該看實際成效。但是,科技研發與一般行政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績效」難以具象,或者要相當時日才能呈現(例如疫苗開發、疾病探因等),或者難以具體直接名狀(例如考古、宇宙學、純數學),或則根本無所謂功利績效(例如文學、哲學、戲劇)。正因為科研預算之前述特性,全世界先進國家的科研經費,都著重在其穩定,經常以五年、十年、廿年為標的,鮮少因為首長更動就另起爐灶。

最近十年,台灣因為過度任意減稅而導致國家預算吃緊,各部會年年被行政院要求縮編預算已成常態,累計縮編比率已近廿%。在這種整體預算拮据的情況下,各部會除了拚命爭搶一般行政、經建預算,便更覬覦那一塊尚稱穩定的科技預算。以去年為例,經濟部已經用加速行動寬頻基礎建設的名義,爭奪三年近百億元經費,立委質詢直指其審議違反《科技部組織法》,並批評預算分配會議竟然由非公務員主持等。這些預算,都是在「幫助台灣、有利社會」的大帽子之下,強行擠壓基礎研究,轉用於產業應用。如今,一位產業應用導向的首長上任,又要逕用難謂成熟的一己觀點再度扭曲科研經費分配,因而引發爭議與反彈,並不令人驚訝。

整體而論,徐部長的預算分配觀,似乎也反映當下許多官員的內心思考:每個部會都只看到自己那一町一塊的業務,拚命要在僧多粥少的大環境下為自己爭取預算。部會爭部會預算、民代爭選區建設、夤緣為官的首長也不放棄機會,說穿了都是圖個「小確幸」,沒有理念與論述可言。遺憾的是,行政院也是全無施政方向,只能像是個不稱職的「敗戰處理教練」,一方面胡亂安排一些沒有概念的二軍上陣充當野手,另一方面又隨便放任這些選手暴傳暴投,不斷失分,甚至引發自家後院失火的爭議。

科技政策要謀定而後動,不宜突兀。像科技預算分配這樣重要的事,無論如何不應由一位任期只剩一年的部長,在未經諮議程序的情況下草率宣布。部會首長是否暴衝事小,國家若是在幾近看守的一年期間做出傷害國家科研競爭力的政策,即使是短短一年的傷害,也是永遠的遺憾!

※ 相關報導:

* 財經觀點/企業只求降成本 台灣勞工真「薪」苦!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42199

....台灣的工作薪資從1995年後就停滯上漲,到底為何工資零成長?主要是因生產結構沒有改變,生產方式仍維持委託加工,為降低成本,選擇台灣接單、海外生產,僅剩下「毛三到四」(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的毛利率),因為賺的利潤微薄,所以利潤都被企業家拿去,工資當然凍漲,讓領薪水階級悶又辛苦。

要改善這項問題,台灣不是沒有東西可做,政府也應該介入幫忙,要有更具包容性、創造就業的成長模式。如製造業是我們的強項,但是台灣不能只做IT產業加工,應該要在現在的服務業結合製造業,一起合作發展,包含知識、科技、文化,甚至服務加值,都應該展現。

....在產業轉變過程中,絕對會有工作消失、外移,這是發展的過程,但是重要的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尤其台灣人力素質高,更該思考如何透過創造加值,取代價格競爭。對內我們要加速經濟結構轉型,對外則要儘速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並指出台灣在產業供應鏈中的定位與價值。

(本文由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長莊奕琦口述)

* 30億國發基金 力助中堅企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7000034-260202

經濟部預計4月下旬啟動「加強投資策略性製造業」,由國發基金挹注第一期資金30億元,結合創投協助民間具中堅企業潛力的製造業轉型升級。

....據經部調查40家製造業的結果,有14類產業認為有此需求,其中以製藥醫材逾十家,需求最殷切。官員說,主因看好人口老化商機龐大,製造和醫材業者都擬藉此政策轉型升級壯大成中堅企業。

此外高值化金屬製造也表達很高的申請意願,另高階電子製程設備廠,深層海水設備應用,智慧節能產品,電動車(及貯能系統),都是優先扶植對象。而智慧自動化生產方案中的機器人,也是要扶植重點。

fsj 提到...

帶領博士造火箭 他,今年僅22歲
http://udn.com/news/story/7332/846870

世界日報 北京19日電 2015-04-19

去年才創辦的翎客航天科技是目前大陸航天產品研發領域的第一家民營公司。他們提供的產品與國有航天企業發射的運載火箭稍有不同,主要是小型的探空火箭,用途是搭載觀測儀器,收集高空環境的科學數據。當時在註冊後的六天後,就拿到國企第一筆訂單。令人訝異的是,這個團隊是由年僅22歲的小夥子胡振宇領軍。

中國青年報報導,翎客航空團隊成員目前共有8人,每個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胡振宇現在主要負責公司運營,團隊中年紀最大的嚴丞翊,1984年生,現在是公司首席前瞻官。其他人都是85後,大部分是博士,胡振宇年紀最小,不過他挺能服眾,「我感覺他們挺怕我的,我做事特別急的時候就會發飆。」

據報導,2014年1月2日,胡振宇揣著1000多元全部資產在深圳註冊翎客航天。六天後,公司拿到某航天國企第一筆訂單。如今,訂單已經到第二期。

對胡振宇和翎客航天的質疑一直不斷,90後、民營和航天公司,這些元素太扎眼了,許多人等著看好戲。胡振宇倒是很淡然:「從兩個角度來說,和國企比,技術上,我們很難超越他們;但是從成本上,他們很難超越我們。大企業需要一個龐大的協調機構,而我們的優勢就是成本控制。」

資金對他們來說不是大問題,「在見了二、三十個投資人後,胡振宇拿到了4筆投資。去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給翎客航天估值一個億,投資1600萬元可換取16%的股份。如今,「估值最少兩個億了」。

報導說,他們已和國內的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計畫做一台一噸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下半年還將發射一枚微重力探空火箭,大約120公里射高,「100公里是國際探空邊界的定義,所以如果這一枚火箭能發射的話,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進入太空」。

雖然胡振宇看似一帆風順,但其實他在讀書時一直是個問題學生,初中時,他最喜歡的課程是化學。家裡有一櫃子的化學試劑、設備和儀器,「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炸藥,就想瞭解性能怎麼樣,想做出來。時不時就炸一個。」

初三的一天,他在家裡調配的炸藥突然爆了,燒起來了,「手被燒得皮肉分離,像煮熟了」,嚇得父母明令禁止他再玩炸藥。後來他到華南理工念大學後,成了個典型的翹課生,不想學的就逃,仍然自學化學課程。

胡振宇表示,當時他喜歡做炸藥,他就是想搞清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如今做火箭亦然。對於所有的質疑,他的90後本色是:「不服,你就走著瞧唄。」



◆ 試吃給得霸氣 花1億回收10億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46514

聯合報 都會地方中心記者/連線報導 2015-04-19

試吃行銷夯,早期試吃品只夠啜飲,現今坊間試吃大方送,還有專人奉茶,台中甚至有業者專人快遞到府送油飯給孕婦試吃;「霸氣」試吃帶動買氣翻倍,愈吃愈旺。

提起試吃行銷風,不得不提知名的「微熱山丘」,每逢假日無論晴雨,總見大排長龍,店員笑盈盈快手發送鳳梨酥,招呼喝熱茶解膩,從早到晚隊伍不見盡頭。

業者統計,一年送出二百五十萬顆試吃鳳梨酥,每顆四十二元,一年試吃掉一億元,但回收的獲利更驚人,南投店去年營收逾十億元,多數是試吃過消費。微熱霸氣十足的試吃,也帶動民間送試吃品不手軟的行銷風潮。

走進任何一家好市多,三、五步就一個試吃攤,現煎牛小排、鮭魚各種試吃美食,遶一圈就快吃飽,特色是不囉嗦、不小氣。

看準試吃帶動商機,家樂福還特別培訓服務員的烹飪技巧,公關經理何默真說,試吃最能刺激消費,例如新上市的冷凍牛奶棒,推出試吃買氣暴增五倍,雖增加成本,但省不得。

試吃變得競爭激烈,業者只有比服務。台中輝記油飯只要打電話確認是孕婦,就免費快遞一整盒油飯加蜜汁脆皮雞腿、溫泉蛋與甜米糕到府試吃,不少準媽媽因此都成了顧客。

不僅賣場、名店強打試吃,傳統市場、老街、名產店也試吃攬客,彰化的「麥仕佳烘焙坊」每天供應五種試吃麵包,一度考量食品衛生取消,買氣竟掉下來,趕緊恢復試吃。

「顧客肯試吃,就有希望賣出產品」,彰化「台灣優格餅乾學院」以試吃大方出名,業者陳紾繡說,整塊餅乾吃得出完整口感,消費者當然買。

彰化鹿港「旨鳳梨餅」免費供茶飲和鳳梨餅,同樣在彰化的台灣酒窖也大方讓遊客試喝紅酒;彰化「貝林古堡蛋塔」雖然只提供四分之一塊蛋塔供客人試吃,但是有多種口味,業者嚴永旭說,每個月試吃成本約花上十萬元,但「還是值得」。

fsj 提到...

聯合/問世間「文創」是何物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480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2015-04-20

「文創」正夯,不論是官方補助或企業投資,頂著「文創」二字多半變成熱門項目,各種產業都有人衝鋒陷陣。但本報昨日報導,以台灣各鄉鎮發展國民旅遊為例,不管是農村彩繪或山寨景點,看似勇於改變舊有面貌,實則難脫一個「抄」字。連本地遊客都漸漸看膩了這些「仿希臘」或「類日本」的東西,那麼,台灣的文創出路在哪裡?

問「文創」為何物?正奠基於「文化」和「創意」這兩個概念。台灣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讓「台味」、「台客」、「很台」這些字眼都有了翻新的時代意義。客家大紅花布變成時尚包裝,三太子加了電音走上紐約街頭,珍珠奶茶攻進歐洲市場,鳳梨酥在東京表參道開店……。台灣的鄉土特產經過創意發揮,終於等到也能變得很「潮」的一天。

但另一方面,有些「文創」卻只在包裝上投機取巧,實則既不「文化」,也沒「創意」。如本報報導,很多以卡通人物為主角的農村彩繪,根本就有違反「智財權」的疑慮;更不要說歐風古堡、地中海式摩鐵等便宜造型之不倫不類。台灣社會既充滿著「在地結合國際」的嚮往,卻如果只偷懶於「把仿國際搬來在地」的表面功夫,如何走得出「創新文化」這一步?

文創之路的確充滿未知數,也可能行來坎坷。電影「陣頭」固然大賣,風靡國人的霹靂布袋戲的首部偶動漫3D電影卻票房失利。歸根究柢,除了十年磨一劍的耐力,還是不能忘記「文化」加「創意」的初始意義。學者提醒「國人對自身文化自卑與匱乏」的問題,可見,「本土化」的大旗之下還有很多基本功要練習。



◆ 自認討人厭 她扮小丑讓世界都笑了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48036

聯合報 記者呂筱蟬/桃園報導 2015-04-20

曾穎甄自幼父母離異,常被同學嘲笑,自認自己是個「討人厭的人」,憧憬有朝一日能帶給人快樂,開始接觸小丑表演,上月參加「WCA世界小丑錦標賽」,奪下「原創角色小丑組」冠軍。

曾穎甄回台後,推掉所有商演跑到育幼院演出,用自身的故事告訴弱勢的院童,「不管環境多困難、不管條件比人差,只要相信自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彩色天空」

卅二歲的曾穎甄,成長過程並不快樂,父母離異由外公、外婆帶大,學生時期常被嘲笑,她表示自己個性內向,同學的嘲弄讓她對自己更沒自信,「雖然心中有想法,卻永遠踏不出那一步」。

學美工的她,把畫畫當成最好的寄託,「因為不需要和人接觸」;畢業後,她當上平面設計師,因有朋友從事魔術、氣球表演,偶然機會接觸到小丑表演的馬來西亞籍啟蒙老師Uncle Button。

「有個職業、演出能帶給人如此大的快樂,真的很棒」,看到觀眾捧腹大笑的神情,曾穎甄的腦海開始不時浮現這樣的念頭。廿九歲那年,一頭栽進小丑的世界。

曾穎甄從網路上蒐集資料自學,初期連怎麼化妝都不會,第一次表演被朋友笑「畫得像鬼」,小朋友也嚇得大哭。

直到在網路上結識香港籍恩師江靖山(小丑SOUND SOUND),他被曾穎甄裝扮再醜也要「搏君一笑」的態度感動,數度專程飛到台灣,教曾穎甄「如何成為一個小丑」。

「每一個小丑都有不同的個性」,曾穎甄表示,江靖山和她分享參加WCA看到各國小丑的奇異演出,讓她也萌生參賽念頭。她花了七個月,設計服裝、帽子及鞋子,創造出符合自己性格的「畫家小丑」。

參賽前公司倒閉,但她更堅定「要站上舞台戰勝自己」信念,當評審宣布她拿打敗十八個國家選手拿到冠軍,「簡直像在作夢,以為聽錯了」。

曾穎甄說,參賽中,看到九十多歲的美國奶奶,掛著呼吸器也要上台逗觀眾笑,「成為小丑,就是我的夢想」。

※ 相關報導:

* 彩繪大師陳明山 憑著不能輸精神磨出好畫功
http://udn.com/news/story/7322/847683

布景彩繪師傅陳明山小時候家道中落,成長過程備極煎熬,但他抱持「不能認輸」精神,近50年彩繪歲月,將布袋戲等民俗戲劇布景構圖,從簡單呆板變得精緻寫實,更具立體透視感,獲縣府登錄為嘉義縣無形文化資產。



◆ 新北經發局 協助傳產智慧化
http://udn.com/news/story/7241/848698

聯合晚報 記者陳珮琦/新北市報導 2015-04-20

智慧化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新北市經濟發展局將扮演產業醫師,提供8千家以上的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的產業智慧化健檢、技術媒合和資金協助等三項輔導,全力協助產業智慧化加值。

經發局長葉惠青上午表示,智慧化已是傳統製造業及中小企業創造價值的關鍵,「傳產智慧加值」將積極優化傳產業者及中小企業企業經營體質,融合雲端、數據分析、物聯網等智慧化工具於企業經營上,增加與國外市場鏈結的契機,提高「客製化」服務深度,成為高端智慧生產的創新型產業聚落,讓新北市傳統業者及中小企業成為智慧化生產的領頭羊。

經發局表示,「產業健檢」為設計智慧量表,以評量產業自身智慧化能量定位與缺口,導入正確的輔導資源;「技術媒合」則邀請專業法人組成服務團隊,提供訪視診斷、線上諮商服務,了解產業內部智慧化技術缺口,搜尋相對應技術供應端,強化產業創造價值。

在「資金協助」部分,新北市與台灣土地銀行等六大銀行合作辦理「新北市企業購置智慧自動化機器設備融資貸款」,目前提供2.725%~2.825%貸款利率,公司行號若有購置智慧自動化機器設備及電腦軟硬體融資需求,即可提出申請,並有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合作。

fsj 提到...

社論-從胡適《容忍與自由》一文反省台灣社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1000057-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4月21日 主筆室

台灣社會近年來焦躁不安,自前年兩岸服貿協議送立院審查後,更趨嚴重,去年三一八學運猛然而至,反核抗爭隨之而起,圍警局、反風力發電、反自由經濟示範區風起雲湧,一時之間各部會經常成為被路過、占領的目標,致使經濟部大門深鎖半年後才重新開放。社會的浮躁,實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大隱憂。

然而,這股焦躁不僅見諸立院及街頭,網路上更是風風火火,每有議題必有來自網路舖天蓋地的漫罵,加以媒體放大檢視,其間就事論事者固然有之,借理逞怨者也所在皆是,苛薄狂論匯成滾滾洪流,沛然莫之能禦。不論是總統、政治人物、宗教領袖、明星藝人,一旦成為洪流淹沒的對象,那將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遠的不提,就以近期慈濟因內湖園區開發案遭圍剿為例,一時之間這個曾是台灣引以為傲的慈善團體,竟成了一無是處的組織,例如為讓善款保值竟被斥為投資邪惡基金,資源回收則被說成搶奪拾荒者的生計,連在台南辦學也遭抨擊享受特權,值此之際,願挺身而出講句公道話的人少之又少。

再如近期藝人李蒨蓉一家參觀阿帕契直升機一事,連日來罵聲四起,揶揄嘲諷俯拾皆是,有人批評其無知,有人罵她白目,更有人指控她侵害國防機密,影響國家安全,還有種種不堪入耳的話,然而易地而處,在部隊同意參觀及攝影下,有誰會想到此舉已危及國家安全?多數人一定會認為部隊長官同意了肯定就沒有問題。今天不少人事後諸葛,嚴辭批評李蒨蓉,但反躬自省,自己真的那麼了解國安的分寸嗎?平日真的這麼遵守法紀嗎?

我們認為,那些懂國家安全的軍人在此一事件自然是難辭其咎,但台灣渙散的又何獨軍紀,法紀不也是如此嗎?君不見大台北河堤公園皆有樹立禁止放煙火、烤肉的告示,彰彰明甚,但有誰把它當一回事?濱江街旁松山機場管制區告示牌上明明寫著禁止攝影,但長期以來卻是台北人假日看飛機拍照的熱門景點,警車巡邏至此也不以為意,如此有誰會覺得這是違法?

質言之,長期以來台灣社會並沒有恪遵法規的文化,遑論近年兩岸關係日趨平和,敵我意識漸趨淡薄,由是而小民百姓疏忽國家安全,孰令致之?而以此苛責李蒨蓉,未免太過。近日漫天蓋地的批評,批評者彷彿充滿國安意識,果真這些人對軍紀如此之尊重,對法紀的服從自然也不應該例外,不知他們是否也從未在機場管制區拍過照,在河堤烤過肉或放過煙火?

國家的法規及軍紀自然應該遵守,如今台灣社會缺乏這種自我約束的文化,必須加以改正,然則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而這一二人自非如李蒨蓉這樣的小民百姓,也非那些夸夸其談的名嘴,而是握有公權力的行政官員。如果官員平素不盡力維護法紀、軍紀,偶爾回神就要以法紀、軍紀入人於罪,真可謂不教而殺,這絕非一個文明政府該有的作為。

台灣浮躁的人心起自於立院的杯葛漫罵,形之於名嘴的數黑論黃,如今已擴散至網路的圍剿成習、苛薄成風,台灣社會的理性正一點一點流失,焦躁卻與日俱升。面對問題,耐心理解的人愈來愈少,群起附和的人愈來愈多。這一陣子反服貿、反核四、反示範區、嘲諷馬總統、叱責慈濟、揶揄李蒨蓉,此起彼落,議題容或不同,但漫罵裡頭所沸騰的血液卻是一樣的。這樣的浮躁於個人有害,於國家社會之為害更烈,台灣倘不能回歸敦厚的人心、容忍的美德、恪守法紀的文化,最後恐怕只會在浮躁苛薄的漫罵中自我銷熔。

胡適曾於民國四十八年的自由中國半月刊發表《容忍與自由》一文,他說:「年紀愈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有時我竟覺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我現在常常想,我們還得戒律自己:我們若想別人容忍諒解我們的見解,我們就必須先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的見解的度量。」此文雖寫於五十年前,有當時的時空背景,但如今讀來仍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台灣一切的焦躁浮動,皆來自於缺少容忍別人的度量,如此社會浮躁下必將使得階級更加對立,社會凝聚力日漸流失;缺少這個容忍互信的社會資本,就算凱因斯、亞當斯密再世,也救不了台灣的經濟。

在法律之下,對違規者不應姑息,但在思想、政治及社會議題的見解上必須有容忍的度量,絕不可恣意以苛薄言語加諸於人。容忍不是姑息,而是凝聚台灣社會資本的敦厚文化,沒有這個文化,台灣很難成為文明進步的國家。我們還是以曾國藩所言來做為結語:「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希望所有擁有權力的人能對此深切反省,並為台灣社會盡上一份心力,則國家幸甚,社會幸甚。

※ 相關報導:

* 別讓RCA事件只是一天的「即時新聞」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7/851429

UDN 鳴人堂 黃俊儒 2215.04.21

最近RCA的訴訟案宣判,歷經15年纏訟,台北地院終於宣判RCA與購併RCA的法商湯姆笙公司,需要連帶賠償445人共5.6億元的賠償金額,判賠工殤人數與金額,均破我國司法紀錄,可謂一項重要的里程碑。

....這幾年在許多學術研討會上,我親身聽見學者對於這個案例的研究及報告,瞭解這個事件背後需要克服的各種困難絕非一般案例所可以比擬。其中包括科學層面上的各種專業鑑定、科學證據的保存及查找、因果關係的論證、法律條文的釐清、僵化官僚體系的衝撞、司法觀念的突破等等,過程中結合學界、醫界、法界、社運人士與當事人的合作,每一個片段如果獨立開來,個別都是一個龐大的課題,都足以被典藏起來作為往後持續討論及教育的範例。

以法律層面為例,法官如何傳訊包括流行病學專家、毒理學家及環工專家等鑑定證人,如何採信這些證人所提供的科學研究資料,這些環節幾乎都沒有前例可循,卻足以影響最後的判決。如果法官及辯護律師團沒有相關的認知及執著,很可能就在不考慮這些因素的狀況下,難以說明廠區污染及罹患疾病間的因果關係,而讓本案的最後判決結果逆轉。

目前的台灣,正在經歷過去工業肆意發展下的後遺症,未來類似的爭議想必只會更加頻繁,而這個判例足以作為未來許多公衛及環境爭議上的重要參照,如果我們可以讓律師或法官在養成過程中,儘早接受類似跨領域案例的洗禮,必然可以讓整體法律解釋的視角更加周延。

然而,我們的社會不管是在體制內或是體制外的教育,似乎都不太鼓勵大家去深入認識這些議題。在這一次事件的相關報導中,許多媒體都用「《永不妥協》的台灣版」作為標題來報導,可見我們認識《永不妥協》這部電影遠比認識RCA這個事件要來得多,所以才需要用借用這樣的片名來說明這件事。但是台灣為何沒有自己的《永不妥協》呢?



◆ 美女迷木偶 棄讀大學 終獲國際大獎
http://udn.com/news/story/7332/850714

世界日報 北京21日電 2015-04-21

3月中下旬,四川省大木偶劇院在克羅埃西亞武科瓦爾木偶藝術節上,斬獲「最佳表演獎」,其中80後美女石懿功不可沒。她在大二時毅然放棄學業,選擇學習川北大木偶,「人生如戲」的她表示:「不後悔,慶幸當初堅持自己夢想。」

華西都市報報導,石懿生於1986年,南充市儀隴縣人,她的舅舅原是營山川劇團一名演員。或是受舅舅影響,小時石懿就十分喜歡戲劇。

2004年,石懿通過高考,順利考上四川大學,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師和同學喜愛。然而,一次交談,她從舅舅那裡得知,四川省大木偶劇院正在招收演員。

透過查資料,石懿了解到,川北大木偶早在清朝初期,就流行於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一帶,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讓她十分動心,選擇了報名。

不久,木偶劇院傳來消息:她被錄取,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報考木偶表演,就意味著必須放棄大學學業。這是否值得?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石懿給出了答案:「為了夢想,值得」。

石懿離校的消息被母親知道了,母親堅決反對。石懿說,當時她曾哭著跪倒在母親面前,「我對媽媽說,這是我的夢想。我一定要去試一試」。

報導指出,由於年齡偏大,加上幾乎缺少任何基本功,「他們只需練習一次,我要練習兩次三次,甚至更多。」石懿說,那段時間,她幾乎是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每一次訓練,都需要咬著牙才能堅持下來。

長時間的訓練,還讓石懿年紀輕輕便患上了「職業病」,「一個大木偶有十多公斤,一場排練需要整天,有時還要通宵加訓,對腰部肩部都有很大的壓迫。」石懿說,「我夏天從來不敢穿短袖,手臂很粗,就像舉重運動員一樣。」

一年多的艱苦訓練,讓石懿進步神速。2005年9月,石懿被分派到峨眉山創建演出基地,終於能以學徒身分登台演出。2012年,她逐漸成為劇團中的「女主角」。

據報導,隨著對這門傳統藝術的認識加深,石懿明白自己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她說,目前她正在苦練滑冰,她相信動作優美的滑冰,和木偶藝術一旦結合起來,將會是完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