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3

經濟世界大戰

◆ 社論-面對新平庸困境的因應之道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2000026-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4月02日 主筆室

中央銀行日前召開今年第一季的理監事會議,會中決議維持目前的利率不動,其中重貼現率仍為1.875%,這是央行第15季以不變應萬變的利率政策。不過央行總裁彭淮南強調「現在市場資金很寬鬆」,暗示央行雖然沒有調降利率,但卻實質上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此外,央行同時發出57頁的參考資料,詳細說明央行政策背後的考量。

在這份參考資料中,我們想就央行所提出的「新平庸」現象也提出一些看法。所謂的「新平庸」一詞,是國際貨幣基金(IMF)執行長拉加德在去年10月的一場演講中提出的,針對投資不足,以及低信心、低成長、低通膨所構成的惡性循環,導致經濟成長持續低於長期平均值,而且就業疲弱不振,她把這種現象稱為新平庸。因為當前的新平庸現象和過去曾經發生的長期停滯有些類似,歐美各國政府都為此傷腦筋。然而目前的狀況主要還是起因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而危機過後,全球經濟成長卻步履蹣跚。危機前的2003年至2007年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約5%,危機後的2008年至2014年全球平均成長率約3%,其中先進經濟體更只有1%。

導致新平庸的因素很多,其中大家公認最重要因素就是金融海嘯後,全球央行為了救市,大力挹注資金至市場,營造出幾乎接近零利率的環境至今,歐洲甚至出現負利率情形。原本希望藉此鼓勵企業借貸資金增加投資,進而創造就業機會,然而除了美國的失業率降低,經濟也有復甦外,其他各國反而都遭到打擊,而陷入新平庸的後遺症。而且就在同一時期,科技的發展走向讓贏者全拿的趨勢日愈明顯,更加深了新平庸現象,表現在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紛紛下滑。

從央行提供的資料來分析,比較台灣、日本、南韓、美國和德國的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的比重(即勞動報酬份額),1991年時分別是51.6%、52.3%、46.1%、55.9%、53.7%,至2013年時分別是44.7%、51.9%、43.4%、52.8%、49.6%。上述數字顯示薪資停滯導致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勞動報酬份額,全部呈現下降。其中日本可能因為已經失落了20年,勞動報酬份額降低的很有限,美國和德國則降低了3至4個百分點。南韓從46.1降低至43.4,台灣從51.6降低至44.7;南韓原來就是財閥經濟體制,這些年受外在環境影響,勞動報酬份額再降低了2.7個百分點,不過卻比美國和德國降低得少。相對台灣卻降低了6.9個百分點,比其他國家降低的幅度都大。這也顯示媒體經常報導的國內實質薪資倒退至15年前水準,絕非危言聳聽。不僅如此,台灣還比別的國家惡化的情況更為嚴重。

央行並未說明台灣惡化的原因,我們認為,在資金寬鬆的這些年,全球多數國家的房地產和股市都同樣呈現上揚,惟台灣的房地產稅制和資本利得稅制的不健全,根本課不到該課的稅,剛好讓資本和資產擁有者獲利更多,相對地勞動者的報酬就降低了。其實金融海嘯至今,雖然台灣經濟成長率不高,平均也有2%至3% ,但實質薪資卻完全停滯不前,這已經不只是外在環境因素而已,而是政府的產業政策和稅制都出了問題,才使得情況變本加厲。

另外,央行進一步引用國際間的情勢指出,工資帶動型成長策略才有助於自「新平庸」脫困。觀察過去幾年的傳統經濟思維,認為低單位勞動成本和低稅負可增加企業利潤,促進投資帶動經濟成長,因而採用了「利潤帶動型成長策略」;但全球金融危機過後的事實證明,上述策略存在嚴重盲點,因為國際間失業率雖有下滑,但薪資停滯、經濟復甦緩慢。這種現象顯示,過去建立在壓抑勞動成本的「利潤帶動型成長策略」不再可行,而必須以全新觀點來看工資在經濟發展過程所扮演的角色,唯有薪資恢復成長,才有可能出現穩健的經濟復甦。許多國家也開始推動,例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向獲利企業提出提高工資的呼籲,日本推出鼓勵企業提高工資的稅負優惠,南韓推出新規定對企業保留盈餘課稅等。也因此央行對立法院目前正在推動的「加薪四法」,表示樂觀其成。

台灣的薪資水平已經倒退嚕至15年前,勞動報酬份額又比其他國家低很多,此時此刻政府採行「工資帶動型成長策略」,有其必要性和急迫性,央行也表達了支持立場。雖然企業界對於加薪四法尚有不同的意見,但短期看來,這是目前政府要走出困境所能儘快實施的第一步決策。但加薪四法建立在企業有獲利的基礎上,多少員工可以實質獲利尚難逆料;中長期而言,包括健全稅制、合理分配、前瞻的產業政策以及勞資一心等,政府和民間還必須努力進行全面的改革,才能真正擺脫新平庸困境。

※ 相關報導:

* 亞投行躍進 美國金主地位岌岌可危
http://udn.com/news/story/7896/810079

....美國在這個地區主導了幾十年,透過世界銀行和日本人所領導、總行設在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控制資金流向。現在中國要顛覆這個戰後金融秩序,將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並且拿出500億美元作為種子資金。

「金融郵報」(Financial Post)報導,此舉讓華盛頓和東京目瞪口呆。他們擔心北京不久將改寫國際銀行規則,實際上於亞洲許多開發計畫上獲得否決權。

....也有許多人對中國設立亞投行的用心抱持戒慎恐懼的態度。菲律賓麥克阿瑟鎮美國資助的公路和橋樑工程計畫首席工程師卡耶卡布(Benny Cayacab)說:「中國不是菲律賓的朋友。」

不過他接著說:「就錢而言,沒有什麼不可能。我不知道菲律賓以後會如何,但中國很有錢,他們有錢能使鬼推磨。」

* 歐元區加溫 十個月最熱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11367

歐元區3月製造業景氣擴張速度高於初估值,主要由西班牙、義大利成長與德國表現轉強帶動,凸顯歐元區經濟有復甦跡象。

不過美國3月工廠擴張速度卻為2013年5月來最緩慢,凸顯困頓的海外經濟與石油業者減產正衝擊美國製造業。

* 20年首見 新興國外匯存底縮水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11357

新興國家外匯存底去年出現了20年來首度下滑,原因是開發中國家面臨競爭力減弱、資金外流與美國可能緊縮貨幣政策的疑慮。

金融時報調查顯示,十個新興國家中有九個表示外匯存底已度過高峰期,未來數月可能持續萎縮。

外匯存底減少可能減損新興國家繼續買進歐、美債券的能力,這在過去十年是支持西方成長的一股動力。

* 刺激不夠力 亞洲製造業疲軟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11355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亞洲3月製造業活動普遍走疲,反映國內外市場需求低迷,決策官員可能有必要祭出更多刺激成長的措施。

* 全球採購大會 1,300億元訂單到手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11472

貿協全球採購夥伴大會(Sourcing Taiwan 2015)昨(1)日登場,今年邀請來自全球68國、550個買主來台採購,買主國家數創新高,全日密集進行超過8,000場次的一對一貿易洽談會,參與洽談國內廠商家數超過1,500家,創下41.2億美元(約新台幣1,297億元)的採購金額。

* 大陸百城房價 連跌六個月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11333

中國指數研究院昨(1)日發布「百城價格指數」報告顯示,3月百城住宅均價年增率較去年同期下降4.35%,為連續第六個月下跌,且跌幅進一步擴大。

* 悠遊卡小額消費 可積點了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11457

悠遊卡投資控股公司昨(1)日宣布,即日起持悠遊卡於特約商店小額消費都可累積點數,並可於全家便利商店兌換點數,平均每50元可累積1點,10點可兌換3元,其他悠遊卡合作特約商店預計7月起會陸續加入點數兌換行列。

悠遊卡目前發卡量高達5,000萬張,是發行量最大的電子票證,每天平均消費金額6,500多萬元,儲值金額有42億元。在悠遊卡開啟小額消費可累積點數後,預估可鼓勵更多民眾持悠遊卡消費,有利悠遊卡公司擴大業務量。

由悠遊卡投資控股公司轉投資的點鑽整合行銷公司,負責悠遊卡累積點數及兌換業務,點鑽董事長李志仁表示,該公司設計的「UUPON」昨天已上線,5,000萬悠遊卡持卡人加入UUPON會員後,可在特約商店「嗶悠遊、積點數」。

※ 相關報導:

經濟龍捲風
被低估的危機
能源戒斷症候群
顧此失彼的世界秩序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聯晚/是黑箱,還是民眾自己關了燈?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12313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午後熱評 2015-04-02

馬政府宣布要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後,網路上一呼百應,馬上有數百人衝到總統府,指責政府「黑箱決策」,說這個決定矮化主權;民進黨隨即跟進,黨主席蔡英文宣稱要「以杯葛服貿的規格杯葛亞投行」。「二次太陽花學運」的號角響起,台北街頭山雨欲來。

為消弭疑慮,財政部長張盛和親上火線,在行政院的「內閣踹共」現場接受民眾挑戰。一場政策論戰,看似一觸即發,但整整一小時的網路轉播,收看人數只有兩百人左右,扣除媒體記者、官員和政治工作者,一呼百應的熱血青年不見了,挑戰變成跳針,辯論淪為自說自話。

但要說反對者完全不關心這個議題,似乎也未必。網路上編造「賣國劇本」、「加入亞投行犯內亂外患罪」,或片面資訊的「亞投行懶人包」,介於現場直擊和造謠之間的「抗議者被架上警車動私刑」、「行政院乘學運團體辦晚會線上直播帶風向」等文章,都輕易被「推爆」、被相信,且蔚為風潮。

政府說法當然也未必可信,但如果反對者連政府的說法都不願了解,反對又從何而來?如果面對說明根本視而不見,又何來黑箱、不透明?社會上有一群人,現在只要看到與對岸有關的政策,馬上反射式啟動防衛、反擊機制,讓議題完全失去討論空間,起手勢就是「黑箱」,從服貿到亞投行,操作手法如出一轍。

從「張盛和踹共」的直播看來,黑箱不是黑箱,只是民眾自己把燈關上而已。台北市長柯文哲曾經感嘆,「講政策沒人聽,就是老百姓的水準」;這句話或許有些刻薄,但形容若干有心人面對兩岸政策的態度,卻再貼切不過。

※ 相關報導:

* 財長老實說:遞亞投行意向書 因為...美國不反對
http://udn.com/news/story/7953/811529

財政部長張盛和昨在行政院「內閣踹共」網路直播中表示,加入亞投行與服貿協議不同,現在只是「敲門」表達參加意願,參加後才開始討論。他說,希望台灣能擔任創始會員國,和各國一起制訂規章,爭取我國權益。

據了解,依亞投行籌建工作計畫,各成員國計畫在年中商定「亞投行章程」終稿並簽署,年底前正式成立亞投行,並開始運作。

財金部會評估,今年底前亞投行即投入營運,以過去包括榮工處等大型營造廠在沙烏地阿拉伯等均標下當地高速公路等工程而言,台灣在成為亞投行的會員後,才有資格參與東南亞國家基礎建設;如高速公路、水壩等基礎建設的工程投標權。

* 入亞投行 毛揆率閣員赴國會釋疑
http://udn.com/news/story/7953/811562

我國申請參與亞投行引發在野黨反彈,行政院長毛治國昨天上午緊急率相關首長到立法院說明;經過一個多小時溝通,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各黨團並未反對台灣參與亞投行,但若有失國格,「我們寧可不參加」。

府院為化解危機,行政院長毛治國昨天上午八點十分急電王金平,王金平馬上邀朝野黨團派代表,幕僚趕發email通知媒體,臨時增加上午九點半「王毛會」。

* 聯合/柯P闖過紅燈 北京開了綠燈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1149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15-04-02

柯文哲接受陸媒訪問,表達了他的「一五新觀點」;北京國台辦立馬表示「讚賞」,上海台辦隨即宣稱,將與台北市就雙城論壇進行溝通。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眼前的景象似乎是:柯P闖過紅燈,北京開了綠燈。

....總結柯文哲的此次談話,他其實是在主張「沒有九二共識符號/卻具九二共識內容」的「一五新觀點」。此一結論即使是「斷章取義」,也應是柯文哲預見與樂見之義;即使非其預見或樂見,在未來的後續發展中,他也必須吞下此一「斷章取義」的結論,而且必須說得愈來愈清楚。因為,北京正在得寸進尺,柯文哲若不持守「無九二共識之名的九二共識」,恐將退寸失尺。



◆ 經濟/國家利益至上 不容模糊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1146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02

台灣該不該參加由中國大陸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近期在國內掀起一波熱議。隨著部分反對人士相繼喊出「賣台」、「黑箱」與「矮化」,一時間,台灣彷彿重現了一年多前,那個處處反服貿的政治沸騰景象。

過去兩周來,政府對於參與亞投行的態度,著實讓人摸不清。在檯面上主其事的財政部,一開始說「有受邀,才評估」,近日卻變成了「去年11月行政院已要求研擬對策」;行政院說法,也從起初的亞投行章程要到6月才明朗,需進一步評估,翻轉為現在的一定要力爭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國。

政府立場搖擺不定,甚至出現戲劇化翻轉,正是今日不少反對人士認為可疑、黑箱之處。可嘆的是,政府一心一意只想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幾個月來都未意識到大陸喊出的亞投行與一帶一路,正快速形成氣候,評估得太晚,又錯估形勢,落得現在只能被動出招,這不是「庸官懶政」,什麼才是呢?

這一年來的兩岸關係,實際上處在不進則退中,也因此讓台灣的國際空間較一年前更加窘迫、籌碼也更加稀少。試想,一年多前,兩岸若是加速完成互設辦事機構,今日,台灣大可透過具實質領事關係的我國派駐大陸機構遞件申請加入亞投行,今天的「矮化」爭議,或許會少一些。

又或者,兩岸在一年多前,已讓服貿協議生效,貨貿談判至今也接近尾聲。那麼今日的台灣,將更有能力與籌碼敲門TPP與RCEP,而當碰上該不該參加亞投行的公共議題時,台灣將有更多的自信與選擇權來做決定。

當然,時光不能倒流,千金也難買早知道。特別是一年多前的太陽花學運,已讓台灣的政經氛圍發生質變,諸如分配正義與世代公平,已取代傳統以經濟發展為優先的思維,兩岸與區域經濟整合議題,如今也不敵當紅的青年政策。這一年來,台灣顧著修補內部關係,卻忘了往外看,國際競爭還是很激烈。

一年後,將有一位新任中華民國總統要履新,為了避免千金難買早知道的事情再度發生,貽誤了台灣繼續前進的時機。有三件事,現在值得思考。

首先是,反馬情緒應與國家利益做區隔,不能因為這是馬政府的決策,就一律膝反射地認為,這一定是賣台、黑箱。馬總統的人氣低迷是事實,但這不能影響國人思索公共政策時,應保有理性的基本態度。畢竟馬總統任期有窮盡的一天,但是台灣的前途不能耽誤。

要回答台灣該不該加入亞投行、各個選擇會牽涉到哪些利弊得失之前,必須先想清楚,台灣的戰略思維到底是什麼,亞投行是終點嗎?還是藉由亞投行,台灣可以再連接到更大的商機與國際空間。

其次是,有意角逐2016年總統寶座的政治家,現在就應開誠布公,明確表達對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的想法。切莫只會策略性切割,或是投機取巧一味「打馬」,凡是不能面面討好的政策論述,就採取模糊說詞,認為這樣就可以獲得民心支持。

試想一年後的台灣,因為換人做做看,大陸勢必要「聽其言、觀其行」一段時日,今年做不了的事,拖到明年,未必會有更好的籌碼與空間。台灣要不要參加亞投行,如何極大化利益、又可避免損傷主權,請現在說出具體策略來。

第三是,國人要避免「強國情結」不時發作,以為只要有大陸在的地方,台灣就該勢不兩立。與其逃避,不如把時間、精力,花在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並且善用兩岸、外交上的縱橫捭闔,爭取最大的國家利益。因為只要怕,就輸了。

fsj 提到...

新興國撤資潮 恐超越金融海嘯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13711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2015-04-03

全球資金潮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六年間湧入新興市場,如今正逆勢回流已開發國家尋覓避風港。15大新興經濟體去年下半年遭遇金融危機來最大撤資潮,主因是強勢美元導致新興貨幣劇貶,投資人擔心美國將緊縮貨幣政策,商品低價也衝擊開發中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

金融時報報導,ING資產管理公司彙編的資料顯示,15大新興經濟體去年下半年資金淨流出3,924億美元。相較下,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三季的淨流出額為5,459億美元。若今年首季同樣出現淨流出,則近三季的淨流出額可能接近金融危機期間數字。

分析師認為這可能成真,因為今年首季資金流出額可能超越上季的2,502億美元。

分析師表示,上述趨勢意味新興市場的舉債派對正在大崩解。脆弱國家實質經濟感受到資本外逃所引發的苦果不僅限於金融市場,外界更預測許多企業可能倒債。

ING新興市場策略師巴庫姆說:「巴西、俄羅斯、哥倫比亞與馬來西亞這些極仰賴商品出口的國家受到的衝擊將更深,泰國、中國與土耳其等過度舉債的國家也危險。」

牛津經濟研究院也警告,大馬、智利、土耳其、委內瑞拉與俄羅斯最容易受美元資金外逃衝擊。

如果缺乏穩定資金流入,新興國家用來償債、為財政赤字融資與投資基礎建設與企業擴張的資金就會減少。

目前一些資金外流最嚴重的國家,正是舉債最快的國家。例如南韓債務占GDP的比重從2007年到2013年大增45個百分點,中國、大馬、泰國與台灣則分別增加83、49、43與16個百分點。

據麥肯錫調查,整體新興市場債務在2013年底達49兆美元,占2007年來全球債務成長的47%。

※ 相關報導:

* 印度、越南 躍亞洲經濟雙引擎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13773

印度3月製造業活動加速,越南製造業景氣也持續擴張,凸顯這兩個國家正成為帶領亞洲高速成長領頭羊。

Markit公司編纂的印度豐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3月升至52.1,優於經濟學家預期的降至51,也連續第17個月高於象徵景氣榮枯分水嶺的50,代表景氣維持擴張。....此外,3月越南豐製造業PMI為50.7,顯示製造業景氣2013年8月來持續處於擴張態勢。Markit資深經濟學家哈克指出,企業市況因生產和新訂單進一步增加而好轉,越南企業不斷取得來自海內外的新訂單,國際商品價格行情下跌也持續壓低進口成本。

* 史賓塞專欄/全球股市衝高...投資人怕了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13710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經濟表現的巨大差異導致股市劇烈波動。從一般指標來看,目前股價已經攀上相對高的水準,投資人也緊張起來。

現在的問題是,相對於未來獲利的潛力,股票估值是否過高。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兩個變數:折現率和未來的獲利成長。折現率愈低、或未來獲利成長愈大,代表股票估值較高其來有自。

目前標普500指數過去一年的本益比接近20,高於長期平均值15.53。

根據過去十年經通膨調整平均實質獲利計算的「席勒本益比」則為27.08,也超過長期平均值16.59。

* 名家觀點/加入亞投行…面子大於裡子
http://udn.com/news/story/7953/813911

經濟日報 林正義 2015-04-03

....照理說,加入亞投行應能為台灣帶來包括港口、公路、橋梁等基礎建設的商機,讓國內基礎建設相關廠商受惠。

然而,台灣過去多年參與亞洲開發銀行的經驗,並未因此而得以大顯身手,這些年來並未獲得重大、顯著商機,因此如何能期待加入離我們如此遙遠的亞投行就能有所斬獲?

亞銀中至少有六個台灣在南太平洋的邦交國,以及往來密切的東協國家,但是亞投行不僅沒有南太平洋國家參與,反而是有許多台灣甚少接觸中亞、西亞國家,更凸顯台灣加入亞投行是「為參與而參與」,只是為了不要被排除在外而申請加入,並非基於實質效益的評估。

這些年以來,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政府,對於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態度,重點都是放在「加入」,對於加入之後的參與品質以及成效卻不見重視,重視面子多過於裡子,若台灣真加入了亞投行,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口述,記者鄭杰整理)



◆ 經濟/大陸依法治國 台商自求多福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1384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03

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日前在人大閉幕記者會上表示,大陸將保持對台資企業的「合理優惠」政策,且在對外開放上,將對台灣先一步開放,開放的力度、深度也會更大。該項談話主要是在回應台商,對於長期以來所享受的投資優惠條件,將受到大陸全面清理稅收優惠政策所出現的憂慮。李克強的動作顯然是在給台商「定心丸」,但是否能消除台資企業的恐慌,則有待觀察。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大陸的商務環境已不比從前,台商的處境愈來愈艱難,大陸國務院卻在去年12月公布「62號文件」,要求各地政府必須在今年3月底前,全面清理現行各項稅收優惠,造成台商惶恐不安,台灣六大工商團體聯袂向大陸高層公開表達關切,希望不溯及既往。

近年來,國際金融動盪、景氣持續低迷,對出口導向的台資企業造成衝擊。此外,大陸為改變經濟成長方式和改善民生,不斷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同時也提高勞工的社會保障要求,導致企業的勞工成本負擔大幅增加;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已使得不少台商選擇搬遷至東南亞等勞工成本較低廉的地區,甚至被迫歇業或倒閉。

十八大之後,大陸致力於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施政上優先「調結構」和「促改革」;為了改善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限制某些行業的新投資,並容忍較低的經濟成長率;各地停產、半停產企業愈來愈多,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中小型勞力密集加工企業面臨的困境更加嚴重。

「62號文件」之頒布實施,對已陷入經營困境的台資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台商圈之所以感到惶恐不安,是因為原先在大陸投資所享有的優惠條件,將在限期內全部喪失,同時,未來在「依法治國」的制度下,客製化的優惠條件已不可能繼續。「租稅優惠」是台商赴大陸投資的主要動機之一,勞工成本不斷上漲已吃不消,若再少掉租稅優惠,眾多的中小型台資企業勢將面臨更大的困難。

「62號文件」是大陸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主要是針對過去造成「市場秩序」混亂,「影響宏觀調控政策效果」的不當稅收優惠,加強規範管理。長期以來,大陸各地為招徠投資,競相採取不當的稅收優惠措施,形成地方保護和惡性競爭,客觀而言,該項改革具有正面意義。然而,任何的改革都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對受到牽連的企業而言,原享受多年的合法稅收優惠,一夕之間被認定為非法,並立即遭到取締,真是情何以堪。大陸主管當局應採不溯及既往原則,漸進改革,較能兼顧改革正義與政府誠信。

為了加強管理各地招商引資未「依法行政」的脫序現象,大陸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了「立法法」修正案,新規定強調,未來各項行政都必須有經過正式立法程序的法律為基礎;給予企業的各種優惠,將全部由中央統一立法規範。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目前在大陸中央財政收入結構中,有法律依據的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其餘將近七成的稅費課徵,嚴格而言都是依據行政命令,因此,未來為強化法源依據,勢必牽動大範圍的稅制改革,台商在大陸投資應及早做好因應準備。

大陸正積極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大政,財稅體制改革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尤其法制環境在改變,台商想在競爭激烈的大陸地區永續發展,必須適應大陸政經環境之變化,除了應淡化依靠稅收優惠創造利潤的思維,積極強化企業體質,更應及時掌握體制改革最新進展。針對大陸不確定監管環境導致台商投資權益受損,政府宜在「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基礎上,透過制度化協商管道,協助台商爭取合理條件。

※ 相關報導:

* 帳號被盜 支付機構得負責
http://udn.com/news/story/7239/813383

電子支付機構業務定型化契約草案部分內容出爐,規定為保護消費者,電子支付機構必須負責民眾帳號遭盜用的相關責任,且不能任意列除外責任,若電子支付機構要中止或解除契約,也必須通知使用者。

金管會指出,草案站在消費者立場,規範第三方支付業者承擔相關責任。

* 外籍客離島購物 免稅額放寬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13667

爭取陸客等外籍旅客商機,財政部大幅放寬離島免稅商店購物免稅額,旅客在離島購物,並攜帶至大陸地區或其他國家者,除菸酒不再限制購買次數,菸酒以外貨品免稅額也由原先的6萬元,調高至100萬元。

* 外國人網路報稅 可刷卡繳款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13670

今年5月,外籍人士報稅將更為方便。台北國稅局表示,今年5月1日起,再新增一項外籍人士繳稅方式,外籍人士首次可以國內信用卡發卡機構發行的信用卡,繳納個人綜合所得稅。

但國稅局強調,此服務僅限網路申報,且僅只有國內發卡機構發行之信用卡可使用。

fsj 提到...

亞銀 與亞投行暗中較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4000070-260203

中國時報 2015年04月04日 記者康彰榮/綜合報導

亞洲開發銀行(亞銀,ADB)副總裁格羅夫(Stephen Groff)近日透露,亞銀已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簽署備忘錄,將共同尋求中國以外的專案進行投資,合作重點也放在基礎建設,與亞投行較勁意味濃厚。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AIIB)目前正積極展開籌建工作,也使得成立近50年的區域金融機構亞銀,其動向格外受到關注。

格羅夫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指出,亞銀計劃與中國國內的銀行共同為中國以外的專案提供資金。他透露,亞銀已經與中國國開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簽署了備忘錄,在中國以外尋找機遇。不過亞銀還沒有發現有適合共同投資的項目。

報導指出,格羅夫公布這些合作計畫的時間點,正值中國主導的亞投行成立之際,亞投行的初始資金為500億美元,而亞銀的資金為1,650億美元。國開行總資產則高達1.6兆美元。

去年國開行的離岸外幣貸款額高達3,200億美元,而亞銀在2013年的融資額僅210億美元。

對於未來亞銀和亞投行、世界銀行的合作模式,格羅夫稱,可能的狀況是亞銀、世界銀行和亞投行各提供等額資金,「(我們會)鼓勵其他資金也加入。亞銀的目標是消除亞太地區的貧困,我們希望主要通過基礎設施來實現。」

格羅夫指出,亞銀在許多國家已參與一些優先的基礎設施項目。在中國,亞銀的投資主要專注於可再生能源、供水、公共衛生和環保領域。而在其他國家,交通和電力方面可能列為優先項目。

格羅夫稱,儘管投資規模相對較小,但亞銀強化它的一大優勢,就是「將區域內的技術、吸取教訓和最好的實踐經驗,帶到偏遠地區,例如中國西部。」但他也坦承,亞銀需要重整它的財務和組織結構,來確保亞銀能符合區域內的需求。

※ 相關報導:

* 觀察站/控球權在對岸…恐好事多磨
http://udn.com/news/story/7953/815461

馬政府趕在亞投行創始成員國申請截止前五個小時向北京遞交參與意向書,其實是向對岸爭取話語權和能見度的「喊價」,如果兩岸後續能在台灣加入的名稱達成共識,台灣最後可能是以普通會員身分加入亞投行。

* 入亞投行評估 經部財部互打臉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868846

台灣申請加入亞投行爆爭議,各部會出現不同調!週四經濟部報告證實我入亞投行將影響與美日關係,財政部昨發新聞稿指出美日多數戰略夥伴也申請,因此即便台入亞投行,也不致影響與美日關係;財政部還說,參與亞投行,「有強化國際交流,附帶提升兩岸互動的效益。」

經濟部日前坦承我入亞投行將影響與美日關係,因為亞投行被美日視為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亞洲開發銀行(ADB)的主要競爭對手。



◆ 防中資來台炒房 內政部祭新3 限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68897

自由 2015-04-04

〔記者李欣芳、高嘉和/台北報導〕防止中資來台炒房,內政部正研擬新增三大限制措施,包括中國人士取得台灣不動產在登記完畢後三年內不得移轉的現行規定,將延長到五年;取得台灣不動產後限定只能自住,不得有出租或其他營利行為,否則將廢止其登記許可;以行政命令明文規定中國人士只能一人購買一戶,取代現行以解釋令方式施行,明確訂定審核要件。

近3年核准件數大增

我國自二○○二年就開放中資可來台購置不動產,歷經扁、馬政府十三年來,到今年三月底止,總計有三八○件申請案,正式核准有一九一件,總金額為二十七.三七億元;雖然中資透過正當管道來台投資房產件數及金額看似不高,但近三年來核准件數就逼近一四○件,且申請件數明顯增加,讓外界擔憂中資有加速來台炒房疑慮。

過去政府對中資在台取得不動產,除限制具黨政軍身分者不得取得外,訂有取得不動產登記完畢後滿三年始得移轉、每年在台總停留期間不得超過四個月、購屋貸款額度不得超過五成,即所謂的「五四三條款」的相關限制。

但由中資萬通地產集團轉道新加坡投資的萬通國際開發在淡水小坪頂推出的預售案「萬通台北2011」,有超過四成是賣給中資或中國民眾,引起內政部關切,才在今年三月中新增「萬通條款」,仿新加坡模式,限制中資在我國取得房地產時,同棟或同社區取得總戶數比率以十%為上限,預計七月起實施。

近來網傳政府要取消中資購買台灣不動產的限制,包括取消五四三條款,全面開放中資購買台灣不動產,讓內政部不堪其擾;內政部地政司副司長施明賜強調,這都是不實的傳言,「五四三條款」未來只會更嚴,不會更鬆!

限定自住 違者強制出售

內政部正研擬修訂「大陸地區人民在臺灣地區取得設定或移轉不動產物權許可辦法」,從明確審核要件、延長取得後再移轉年限及強化取得後的管控機制等方向進行檢討;據透露,不動產取得後再移轉年限要由三年延長到五年;且限定只能自住,不得有出租或其他營利行為,否則將廢止其登記許可,若被查獲,將限定在一年內出售,若不出售,就由縣市政府強制標售。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表面限縮 後門卻洞開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68898

雖然馬政府擬祭出新措施規範中資炒房,但有多少中資會循正當管道申請?有更多中資早透過第三地公司名義掩護,或以台灣的假人頭迂迴前進台灣炒房;政府表面上對中資購買台灣不動產規範得更嚴,但卻不積極查核「假外資、真中資」,擺明是表面限縮、後門洞開。

fsj 提到...

黃金趨勢/金價多空 三方拉鋸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17556

聯合晚報 陳昱宏(元大寶來期貨分析師)2015-04-05

市場逐漸淡化沙烏地阿拉伯空襲葉門的消息,而聯準會(Fed)官員們輪番上陣演說,金價也隨之起起伏伏,近期經濟數據似乎開始有較佳的表現,不過ADP新增就業人數跌破大家眼鏡,引領金價重新站回1,200美元大關。

市場將焦點放在Fed何時升息,此前主席葉倫預計可能於2015年某個時刻,升息時間將會成熟,便持續帶給金價打壓,而3/31日里奇蒙聯儲主席萊克更預計,Fed可能在6月升息,時間可能快於市場預期,萊克大膽的言論,令金價難有向上發展的空間。上周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月份不僅個人收入超乎預期,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年率從前值的1.3%增加至1.4%,Fed將該數據視為重要依據,表現超乎預期或許能支持Fed升息論調,且消費者信心指數也有大幅度的成長,顯示市場上逐漸擺脫嚴寒天氣的陰霾,不過3月民間機構ADP就業人數,竟然意外跌落至20萬人之下,且3月ISM製造業PMI也不如市場預期,顯示美國經濟仍有改善空間,緩和升息議題對金價所造成的壓力,令多方收復失土。

全球最大黃金需求國印度,該國民眾習慣在節慶時期大肆購買黃金,4月份即將迎來佛陀滿月節,可望帶動黃金實體需求,且根據全印度珠寶首飾協會指出,3月份黃金進口量可能增加至70噸,高過2014年同期,可望給予金價下檔支撐。不過根據美國CFTC數據顯示,黃金管理淨多單從前一周的3.5萬口下跌至目前僅剩3.2萬口,為連續八周減少,顯示美國升息腳步逼近,導致投資人看多情緒有所轉弱。

後續可持續留意希臘風險事件,本周希臘與債權人談判未果,希臘政府提出最新改革計畫清單,並承諾還款,希望藉以獲得IMF資金,避免現金用罄的窘境,若後續談判呈現僵局,金價或許能夠擺脫近期來回整理區間。

※ 相關報導:

* 陸一帶一路規畫出爐 投資額衝2兆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17234

經濟日報 記者陳致畬/綜合報導 2015-04-05

大陸「一帶一路」重大工程清單,已在各省內部傳閱,地方政府紛紛提出相關清單規劃,未來幾年將開啟大陸上兆元的投資熱潮。這個世界上最長的經濟走廊,最大市場,將產生最大投資機會。

大陸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3月28日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劃定大陸經濟對外發展的五條國際大通道,圈定沿線18個省分,並將福建、新疆分別設定為陸海「兩翼」核心區。

在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規劃案中強調,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發揮香港、澳門獨特優勢作用;為台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 圖表詳見原站。



◆ 聯合/從一則故事談台灣參加亞投行之必要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172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15-04-05

台灣是否應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為亞投行),爭議不斷,但是爭議點多是聚焦在評估倉促(三月中旬後突然緊鑼密鼓)、送件程序(透過國台辦轉件)等。拋開這些程序面不談,對於台灣加入與否究竟利弊得失何在,執政當局也始終提不出一個適當說法,只是說「現在還在敲門」、「不參與就沒有發言權」等等,不知所云。或許我們用一個具體事例說明,較能切入重點。

大約兩三年前,交通部曾經評估,是否要赴中南半島的某國標下該國「公路網絡」的建設。之所以會構思這起大規模的跨國建設,背後有諸多原因:其一,台灣高速公路建設已經接近飽和,其工程及規劃團隊若是沒有後續案件可以承接,很快就會瓦解,人力和技術都非常可惜。其二,協助其他國家建設公路,當然也能為台灣部分技師開拓就業機會,連帶也有相當利潤。其三,有助於雙邊的友好與國民外交。

這個評估案最後未能實踐,主要有兩個因素:經費與風險。就經費而言,台灣與該國都不是財政寬裕之國,而建設公路經費將來要如何回收,是個複雜的問題。就風險而言,大凡國家與國家間的大規模投資,都需要層次夠高的國際機構介入,才能保證雙方的權益,否則若是一方翻臉,另一方可能損失數百億美元,難以承擔。這項事例,大致刻劃出經濟落後地區基礎建設的重要,以及基礎建設融資銀行的關鍵角色。假若此案當初有亞投行之類組織的介入、融資、協調、承擔部分風險,台灣工程團隊赴該國大顯身手說不定就能夠實踐了。

這個具體事例,其實正是台灣思考加入亞投行的切入點。如果台灣能夠構思數十個類似高速公路網絡的基礎建設潛在優勢,則台灣必須要加入、要參與亞投行,否則我們根本沒有到他國施展的機會。將來亞洲投資銀行的業務重點既然是基礎建設,那麼融資利息收入只能算是小菜,參與建設本身的工程利益才是重點。歐洲諸國之所以不惜違逆老美,擠破頭要加入,當然就是看上這裡的投資利益。台灣若是不參與亞投行的運作,那些參加的四十餘國絕不會因為台灣在技術上有優勢,就分我們一杯羹的。

簡單地說,台灣必須參與亞投行運作,才有可能拿到相關的種種基礎建設投資;若不參與,對於「一帶一路」上的開發建設,就只能作壁上觀。因此,是否加入亞投行的決策,更該思考的不是「國際參與」、「協助亞洲友人」、「為國內多餘資金找出路」等外交或財務面的得失,而是要有把亞洲開發當成台灣拓展產業機會的戰略思考。中國大陸或英國、法國當然對亞投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亞洲國家對於這些強權或前殖民者,其實都有根深蒂固的疑慮。以通訊設備為例,大概沒有中南半島國家敢把建設交給中國的「華為」去做;但在這些國家眼中,台灣卻是一個「無害」的小國,他們反而願意和我們打交道。亦即,台灣技術佳但國力不強,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以上談完了實體面,我們就要評論一下此案的操作程序。由馬政府提案之倉促、官員解說內容之空洞、國會溝通之散漫、對於國台辦轉件之欠缺敏感、事情鬧開之後對外回應之蒼白,反映出馬英九總統決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鬆散。馬總統似乎還未意識到,整個政府班子的問題就是團隊太弱、太同質、對於台灣社會的氛圍太疏離。馬總統任期只剩下一年,這一年之中他若還想要做成什麼事,那麼就必須要徹底改變他的決策模式與決策團隊。如果只知道邀請網神演講、聲稱要貼近民眾,但做起決策卻是依然故我,漫不經心,那麼未來這一年大概還會有層出不窮的風波,而台灣也就很難「利空出盡」。

我們的結論是:亞投行台灣該加入,但這是一個關乎台灣長遠未來的重大政策,不能再用狹隘的兩岸決策模式粗疏處理。馬政府必須邀請思慮周密、了解台灣民間思考的代表共同參與,就戰略、出資、名稱、角色、結盟等各個面向廣為佈局。唯有如此,我們亞投行的投資才做得成,而且投資也才不會變成「壁紙」。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經濟/參與亞投行的政經分析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1717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05

這星期以來,國內為了是否要加入由中國大陸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而爭論不休。

贊成者的主要理由包括,第一,可以帶給國內企業更多商機,尤其是對於工程與建設業主及金融業者的商機最大。第二,台灣可以利用機會,提高國際能見度,尤其是台灣參與國際經濟組織的機會並不多,因此參與的本身就是有意義的。第三,台灣可以與東南亞及其他參與國家建立更好的互動關係,未來對於台灣加入RCEP及TPP會有所助益。

反對者的主要疑問也有三點,第一,為什麼政府的決策這麼急促?是否只是一人決策?第二,這麼重要的決策是否應該先向國會報告?否則,是否又變成黑箱作業?第三,亞投行是國際經貿組織,為什麼申請意向書是由陸委會送交對岸的國台辦,這是把「國際事務兩岸化」,此種做法有損國格。

在詳細討論正反雙方意見之前,先略為說明亞投行成立的原因及發展現況....

* 《62號文》恐成全球最大P2G糾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5001560-260301

....大陸財政部長雖說不是針對台商,但是台商應是在所有外商中受傷最重的。

為什麼《62號文》影響這麼大?它主要是把違法、違規、影響公平競爭措施,都要納入清理規範,不是只有針對稅收,還包括了非稅的優惠措施,包括了行政事業性的收費、政府性的基金、社會保險、土地出讓的價格、國有資產的轉讓、國有企業的主權或有關礦產資源等。

李永然認為,大陸公布《62號文》主要是因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於投資有一些相關規定,對於一些承諾,必須符合WTO精神,且台商在大陸與各地政府簽定的合同,是屬於政府行為,不同於企業行為,代表公權力,具公信力,政府要負責。

fsj 提到...

經濟/中美博弈 台灣自處之道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1864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06

中國大陸主導設置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全球逾50個國家申請成為創始會員國,美國盟友包括英國、德國、法國和澳洲不顧歐巴馬政府立場而紛紛加入,此一發展引發全球經濟治理走向後美國時代的議論。緊接著大陸為爭取將人民幣納為國際貨幣基金(IMF)儲備貨幣地位,正積極遊說歐洲核心成員國支持,美國是否動用在IMF具有否決權的關鍵一票,亦有指標意義。

中美兩大強權在各個領域的博弈,正改變全球經濟格局,台灣夾在中美兩大之間,要如何因應此一變局,考驗朝野的政治智慧。

中美在全球經濟的博弈,主因在於中國經濟快速崛起,想增加國際影響力及話語權,挑戰美國全球龍頭地位,尤其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經濟實力削弱,相對於大陸經濟實力的日益壯大,中美的較勁反映在各個領域。

中國大陸主導亞洲區域經濟整合,率先和東協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近年更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升級版「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協定」,強化在亞洲領頭羊地位。而美國在「重返亞洲」戰略思維下,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圍堵大陸經濟擴張的意圖明顯。最近北京推動以連結亞歐非大陸、促進共榮發展為訴求的「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更展現和美國分庭抗禮的強烈企圖心。

在金融領域,近年大陸累積近4兆美元、全球第一的外匯儲備;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國際化腳步不斷加快,競逐成為國際結算貨幣、和美元、歐元鼎足而立的企圖心,不言而喻。面對大陸金融實力崛起,美國亦迅速調整戰略,重返強勢美元政策、穩住美元龍頭地位,就是強有力的反制之道。

在國際金融組織方面,美國自二次大戰後主導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會兩大國際金融機構的設立及運作,在亞洲又和日本共同主導亞洲開發銀行(ADB),在國際金融體系有一言九鼎的壟斷力量。面對近年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新興市場崛起,改革國際金融機構呼聲不絕於耳,20國集團(G20)在 2010年多倫多峰會上即達成IMF份額改革方案,重點在降低美、歐、日投票權重,將之轉移到新興經濟體,雖然歐巴馬總統贊成此一改革,但因美國國會一再反對,致未能化為行動。

北京主導亞投行創設,就是突破美國獨霸國際金融機構的具體實踐,在起步時雖因美國抵制使很多有意參與的國家猶豫不前,但在大陸強大影響力下,歐亞主要國家在申請截至日前紛紛加入,外媒報導北京係以放棄所謂「一票否決權」換取歐洲國家參與,雖然大陸官方否認,但亞投行不採美國獨霸國際金融機構模式,是可預期的發展,這也顯示全球經濟治理正以中國崛起為新支點,逐漸改變以美國唯我獨尊的舊格局。

夾在日益激烈的中美經濟博弈之間,台灣的處境愈來愈困難,過去因為美國的強大影響力,台灣才可以平等身分和可以接受的名稱參加亞太經合會議(APEC)及世界貿易組織(WTO),但隨著北京影響力不斷提升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和區域經濟整合,往往以「香港模式」為垂範,這當然不能為我方所接受。

所以,未來政府應循兩個基本原則處理國際參與的問題:一是台灣的存在,必須以參與為優先選項,才能彰顯台灣在國際存在的事實;二是遵循既有國際慣例,包括APEC、WTO等,唯堅持現有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模式,才不致淪為等同香港的地位,也才能獲得國人的支持。政府已向北京遞交台灣參與亞投行意願書,如何因應處理後續衍生的相關問題,須及早籌謀,並爭取國內的最大支持。

※ 相關報導:

* 希臘財長:9日之前 還IMF欠款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18911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5日在華府會晤希臘財長瓦魯法奇斯之後表示,希臘已經同意9日之前,償還積欠IMF的借款。

外界認為,如果被迫在償還IMF借款與支付政府雇員的薪水之間擇一,希臘政府可能無法償還積欠IMF的4.6億歐元(5.01億美元)分期借款。這筆借款將於9日到期。



◆ 華文電商搶人才 三年需求 逾4.5萬人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18089

聯合報 記者余佳穎/台北報導 2015-04-06

電子商務是就業市場的當紅炸子雞。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日前公布「未來3年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與評估」報告指出,電子商務人力需求量居評估的31項產業別之冠,三年需求超過4萬5000人,又以管理、行銷企劃人才需求最高。

根據國發會委託資策會所做評估,今年度電子商務市場產值將突破1兆元大關,由於全球B2C(商家對客戶)的電子商務中,更有高達44%買家來自亞太區,華文電子商務「錢景可期」,台灣的華文電子商務網站,挾著商品品質與文化優勢,較受中國大陸、港澳、東南亞民眾青睞。

資策會指出,技術、管理、商品採購、行銷企劃人才都有需求,其中又以管理、行銷需求最高,比率約6成,但是招募難易度卻是「難」。

資策會產推處主任賴玲如表示,在網路與行動商務崛起後,台灣廣告新媒體正在蛻變,但多數大專院校行銷科系「行銷管理」課程,並沒有強化網路行銷部分,因此學校出來學生要「無縫接軌」,直接適用仍有困難。

另外,電子商務橫跨領域廣,不只要懂網路運作,賣藥妝就要懂藥裝管理、相關法規、運送條款等,尤其隨電商無國界發展,跨境如何處理貨品運輸、通關也需理解,此外該如何符合各地市場需求,都是考驗,這也是招募難度高的原因。

賴玲如說,如果想加入電商的求職者,勢必要有「多工專業」,除電子商務知識,也需具備各行各業know-how,才能勝任。

資策會建議,平台業者與學校合作,培訓電子商務新生代,提供學生創業,企業培育關鍵人才管道。此外,除中國大陸市場,東南亞,歐美等可華文溝通地區多半對台灣商品有好感,這也是台灣廠商可以多發揮的空間。

※ 相關報導:

* 南韓網購大爆量 首度超越實體店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18682

南韓統計廳與關稅廳五日公布數據顯示,南韓二○一四年電子商務營業額首度超越實體交易,顯示網路商店與社群媒體交易成長快速。

韓聯社報導,南韓電子商務、行動商務和海外網路商店去年營業額達四十六點九兆韓元(約台幣一點四四四兆元),實體商店營業額則為四十六點六四韓元(約台幣一點四三六兆元)。這雖然是南韓電子商務營業額首度超過實體,但產業觀察家並不太意外,因為南韓網購人口逐年大增。

fsj 提到...

台灣入亞投行 毛揆:中華台北是底線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21014

聯合晚報 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 2015-04-07

行政院長毛治國今天表示,台灣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名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模式是我們的底線,「也就是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毛治國表示,目前了解,對方應會在4月15日會做出決定。

毛治國上午赴立院總質詢,答覆民進黨立委陳明文、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詢時表示,有尊嚴的加入、與其他會員享有相同權力,是我國兩個參與的重要原則。

他表示,目前了解,對方在4月15日可能會做出決定。賴士葆追問對於使用中華台北加入,是否樂觀?毛治國表示,如果要加入,一定是維護國家尊嚴前提下,如果名義不是我們目前國際慣例、國人可以接受的情況下,不會參與。

毛治國也表示,中華台北是底線。但對賴士葆追問最理想的名稱是否是中華民國或者台灣?毛治國沒有正面回應,只表示他已經講過。而毛揆在答覆陳明文質詢時,明確表示,政府不會接受「Taiwan, China(中國台灣)」或「Taipei, China(中國台北)」。

※ 相關報導:

* 中俄阻貶 全球外匯存底縮水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20220

全球央行持有的外匯存底過去十年大幅攀升的趨勢已告結束,凸顯中國和俄羅斯等主要開發中國家央行政策的轉變。

據彭博資訊統計,全球外匯存底迄3月減少為11.6兆美元,低於2014年8月創下的歷史紀錄12.03兆美元。雖然外匯存底減少部分原因是美元升值,但也反映以開發中國家為主的央行降低外匯存底。

這些央行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增加外匯存底8,240億美元。

外匯存底減少對全球市場可能帶來幾個影響。

新興市場可能更難擴增貨幣供給和支撐疲軟的經濟成長。

歐元下跌的壓力可能加重;美國公債的需求可能減弱。

* 美經濟疲軟 美元恐漲不動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7000051-260203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上周五出爐的3月就業報告遠不如預期,加深美國經濟成長火力冷卻的疑慮,而在投資人猜測聯準會(Fed)可能因此將升息時程延至今年底,美元之前大漲勁升的態勢恐畫下句點。



◆ 經濟/四大慘業走過死亡幽谷的啟示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202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07

上市櫃公司去年財報日前全部公告,過去被稱為「四大慘業」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面板(LCD)、發光二極體(LED)及太陽能等企業,都已陸續轉虧為盈。

這群歷經慘烈淘汰賽的贏家,不僅再度彰顯台灣企業堅韌的生命力,企業家迎戰來自世界級對手的挑戰,努力擺脫死亡幽谷的考驗,更是刺激我們省思台灣下一步產業發展策略的良機。

從業績表現來看,去年獲利表現最突出的當屬DRAM與面板的「雙D」產業,這兩大產業前年就開始轉盈,去年獲利更是大幅成長;LED與太陽能產業表現則較普通,雖然已不再大幅虧損,但去年獲利並未明顯回升。

其中,DRAM龍頭廠華亞科去年稅後淨利529億元,較前年成長一倍以上,每股稅後純益(EPS)達8.32元,表現非常突出;至於面板業表現最佳者當屬群創光電,去年稅後淨利217億元,EPS達2.31元,較前年成長3.2倍,也超越面板雙虎之一友達的1.83元。

更重要的是,群創在董事長段行建的領導下,成功執行了台灣企業歷來規模最大的財務體質改善計畫,從最慘時負債與欠款總計超過4,000億元,至今已降至僅剩600餘億元,並在今年3月取得15家銀行的肯定,讓群創正式擺脫債務協商的束縛,成為少數能夠從破產邊緣救回來的傑出企業。

把時間拉回金融海嘯2008年,台灣電子業開始面臨長達三至四年的存亡之戰,當時一方面景氣與訂單突然急縮,另一方面強敵韓商猛烈攻擊,加上蘋果的行動通訊產品iPhone及iPad陸續推出,造成產業典範大移轉,以硬體與代工為主的台灣電子業,面臨的衝擊可以說是歷來之最。

細數在這段時間先後被淘汰的企業,從芬蘭諾基亞收攤、美國摩托羅拉賣掉、柯達破產,到日本DRAM大廠爾必達破產後被美光收購。台灣DRAM業也先後有世界先進、茂德、力晶陸續熄燈退出,產業淘汰戰確實很慘烈。

平心而論,台灣發展DRAM產業多年,目前已證明並不太成功,僅存的大廠華亞科與南亞科,仍要仰賴技術專利母廠美光公司,至於其他業者有的規模明顯縮減,有的已轉型為代工,都難以在國際上競爭。

相對來看,台灣面板廠雖然大病初癒,但至少本身擁有專利與技術,若加計材料與零組件等上下游,總計面板產業有35萬從業人員,不僅是一個分工完整的產業鏈,也是除半導體之外撐起台灣經濟的另一根支柱。當然,面板業一樣要面對中國大陸的瘋狂擴廠,並以國家力量進行補貼與支持,未來仍有一番硬仗要打。

至於迄今仍陷入苦戰的太陽能及LED產業,原本就是屬於進入障礙較低的行業,且這兩個產業分別屬於創能與節能產業,已被中國大陸視為國家能源戰略布局的項目,台灣業者同樣要面臨大陸同業的威逼與強攻,未來能否竄出還有待觀察。

無論如何,台灣企業能夠順利走出死亡幽谷,當然很值得慶幸,但在歷經這麼慘痛的教訓後,到底可以學到什麼經驗?

其實,過去台灣積極鼓勵兩兆產業的政策,如今確實很難再延續,也就是說,除了半導體、面板現存廠商繼續維持或精進外,以台灣目前的國力與財力,都很難再投入這種資本密集的產業,因為這種動輒需要投資百億、千億元,又常態性要面臨數百億元虧損的產業,已非一般國家能夠支撐得起,只有像韓國、中國這種擁有大財閥與國家資本的支持,才可能用鉅額補貼或融資,協助企業撐過不景氣的試煉。

因此,若回歸台灣最終的競爭利基,顯然還是靈活、機動又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精神,會是台灣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憑藉。

未來台灣在產業發展的選擇上,應該不再是一個案子投資千億元,而是投資一千個1億元的案子,讓民間的活力與創意能夠盡情釋放與發揮,這恐怕才是未來台灣產業界思考如何走出下一步的具體方向。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台商關廠計畫性退場 設備賣陸幹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7000714-260309

青島台商協會榮譽會長許利雄,經營大統紡織,自創豪門(PROMAN)、小YG等內衣品牌名氣響叮噹,6日在出席「當前台商面對的挑戰與對策」座談會上透露,2年內就要把工廠結束!

「我賣一件90(人民幣,下同),大陸只賣9塊,低價殺到連成本都賠進去。」許利雄說,跟他一樣想關廠的台商創業第一代比比皆是,台商關廠潮湧現,預計2年內達高峰。

東莞台商協會榮譽會長、台企聯副會長謝慶源也表示,台商關廠潮,鞋廠跑最快。東莞興昂鞋廠3月間,因工人不滿因住房公積金補繳出現問題,對鞋廠進行罷工行動,但檯面下其實另有隱情。

* 全國空屋85.69萬戶 整體市值估近5兆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69902

全國囤著不用的空屋,價值竟高達近5兆元?根據內政部營建署去年發布空屋率報告,全國空屋將近85.69萬戶,若參考內政部實價網去年揭露各區住宅成交均價,再將空屋戶數換算成價值,推估囤著不用的資產竟高達近5兆元,占去年GDP比重逾3成。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副教授花敬群指出,價值5兆元的空屋,假如能有效利用,釋出市場出租,假設租金收益率為2%,一年樂觀點可創造1000億元產值,對比主計總處統計不動產一年創造產值1500億元,大增近7成,如今卻只是空著不用,造成一年損失1000億元產值。

* 容積獎勵 搶建風潮累積更多空屋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69904

全國新建待售餘屋連續15季維持在2萬餘戶,其中新北市的待售餘屋更連續15季蟬聯六都之最,若加上因7月1日上路容積獎勵限縮而搶照的待建或建造中住宅,預期未來幾年全國待售餘屋恐持續攀高。

fsj 提到...

伊爾艾朗:資產泡沫化 現金為王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22709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2015-04-08

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他認為「現金為王」,至少現在應該如此,因為各國央行的寬鬆政策使資產價格逼近「泡沫」。但他也不贊成持有100%的現金,建議投資人持有多種互不相關的資產來規避「長期損失」及「通膨侵蝕」兩項風險。

伊爾艾朗被問到「現在把錢放在那裡」時,他的答案是,目前的資產配置「大多是現金」,因為大部分資產的價格已經被各國央行的寬鬆政策推到非常高的水準」。

在回答「我們是否正接近泡沫」的問題時,伊爾艾朗指出,問題出在各國央行。央行專注於成長、就業、工資,但現在都太低。央行缺少必要的工具,但又覺得有責任做點事。因此央行維持零利率及買進資產,以人為方式拉高資產價格。現在資產價格與基本面之間的差距卻非常大。

他表示,投資人應該針對兩項風險尋求保障。第一是通膨使購買力蒙受損失的風險,第二是泡沫破滅造成永久性損失的風險。

他建議投資人把資金分別投入互不相關的資產,來針對股票等高度波動的資產進行避險;如果是以債券為主的資產組合,就可以投入一些股票來提高報酬率。他強調,歷史經驗顯示,20/80的股票/債券投資組合(美股占20%,10年期公債占80%),若以五年為期來衡量,就絕不會賠錢。

他指出,目前債券的投資環境非常詭譎,未來幾年報酬率會低到令多數人不安的程度。

※ 相關報導:

* 社論-大陸股市的「非理性繁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8000025-260202

美國華爾街早期有個不成文的「擦鞋童理論」,用來判斷股市是否過熱。在當時華爾街的證券公司內經常有擦鞋童為客戶提供擦皮鞋服務,如果連擦鞋童也滿嘴股票經,就是股市過熱,應該退場的警訊了。最近幾周以來,在中國大陸麥當勞用餐的客人,不但常聽到顧客談股票,甚至聽到店裡的服務生也在談股票,笑稱這是中國版的「擦鞋童理論」,也顯示大陸股市已經有過熱之虞。

....股市漲得愈高,未來就會跌得愈重,這已經是一再重複的經驗法則。然而,在股價快速飆漲的時候,總會有許多說法來「證明」股價是不會下跌的;投資人總會有「這次不一樣」(TTID: This Time Is Different)的自我催眠心態,告訴自己股價不會下跌。然而,席勒教授已經引美國「非理性繁榮」的股市、房市泡沫破滅作為殷鑑,台灣投資人對大陸股市的「非理性繁榮」,理當更加戒慎恐懼。



◆ 紐時:不入亞投行 無損美地位
http://udn.com/news/story/6813/821242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6日電 2015-04-08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孔誥烽(Ho-Fung Hung),6日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指出,美國政府根本不須害怕亞洲投資基礎設施銀行,反對該機構是出於誤導。成立亞投行,不會以損害美國來擴張中國的勢力。北京成立多邊機構,反而是倒退一步:這是中國習慣在發展中國家推動雙邊計畫引起反彈,而做的讓步。

北京對亞投行的計畫,令華府坐立不安。儘管歐巴馬政府提出異議和警告,包括美國的主要歐洲盟友在內,逾40個國家還是決定加入亞投行。

亞投行的資金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中國最高會提供500億元。去年,中國承諾向總部設在上海的新開發銀行(BRICs bank)提供400億美元,也被視為挑戰美國在國際金融機構的領導地位。但是文中指出,這種擔心過度誇大任何政府主宰多邊機構可獲的權力。

他說,美國成為20世紀的超級強國,是因它提供雙邊經濟援助,而不是在多邊機構掌握大權。世界銀行在1944年成立,但不久就被馬歇爾計畫和其他美國雙邊援助計畫掩蓋而難有作為。世銀1970年代恢復活力時,美國的全球勢力也消退。

他認為,多邊機構本身就有限制。當一個國家自行借錢給別國,能完全控制借錢的條件。不過透過亞投行或新開發銀行借錢,就會受到其他利益關係者的限制。而這正是北京所要的,就像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最近表示,亞投行的每個會員國享有的決策權,會隨著會員國逐漸增加而減少。

換句話說,中國刻意放棄部分權力,包括在其創辦的組織。這麼做是因為它想獲得其他國家參與,帶來的掩護和正當性。成立亞投行,不是北京企圖主宰世界,而是自我設限,從十多年的積極雙邊互動倒退。中國愈是通過多邊機構進行國際投資,它掌控世界的風險就愈小。

※ 相關報導:

* 向德討二戰賠償 希臘開價近10兆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69746

希臘「極左派聯盟(Syriza)」政府在面臨鉅額債務到期重壓之際,向德國政府出招。副財政部長馬達斯(Dimitris Mardas)指控,德國欠希臘二戰賠償款近二七九○億歐元(約台幣九兆五七○○億元),其中包括納粹佔領期間強迫希臘借貸的一○三億歐元。這是希臘政府首次正式計算納粹德國一九四○年代佔領、掠奪所造成的損失,及應賠償希臘的金額。

* 國債鐘更新 每人背債達23.9萬元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69897

財政部昨更新國債鐘,截至今年三月底,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債務餘額五兆三七○九億元,短期債務餘額二二七五億元,合計長期及短期債務五兆五九八四億元,平均每人負擔債務廿三.九萬元,與二月底持平;但自二○一○年十二月國債鐘設置以來,四年多來每人負債已增加四.二萬元。



◆ 我有個夢…人人都是有巢氏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22759

聯合報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2015-04-08

居住問題一向社會大眾關心,過去強調「住者有其屋」的自有房屋居住目標,到現在強調「有土斯有財」的投資房屋賺錢目標。如此也導致房屋市場結構性轉變,造成房價高漲雖對居住者不合理,但對投資者卻仍有上漲空間的預期。

房地合一稅改搖擺不定,且長期不合理的房價面臨反轉關頭,但是否能如居住者預期,向合理方向調整?還是投資者口袋夠深,房價向更不合理方向邁進?此時房價漲跌關鍵會在,房屋被認為是居住消費還是商品投資,即便兩者兼俱,仍需看兩者力量消長而定。

就房屋本質言,提供安全舒適的居住應是原本目的,投資賺錢應是後來的附加價值。這也說明房屋的居住使用(消費)與居住商品(投資)雙重特性,兩者發生衝突,應回歸房屋本質,以使用消費為主、商品投資為輔,不要本末倒置。

政府打房是否會落實「居住正義」,還是會產生「房市崩盤」,引發不同利益團體的爭議,這背後亦隱含上述房屋作為消費與投資的衝突爭辯。

為加強政府打房的正當性,有關居住正義的內涵與落實,需要進一步釐清。房屋以居住使用為主,長期投資供出租使用為輔,避免短期投資炒作。

居住正義的內涵至少包括三部分:第一是「健全房市」,確保市場機制健全,透明房市資訊,避免哄抬炒作;第二是「居住公平」,擁有多屋與豪宅者應多負擔居住成本,而擁有一屋自住者少負擔居住成本;第三是「居住保障」,確保每人的居住權利與品質,特別要保障弱勢者確保其租得起適合房屋居住。

落實居住正義,首先要健全房市。政府應建立完善的法規制度,提供完整詳實的房市資訊,針對房地產業者應確實執行獎優懲劣機制。

其次要達到居住公平。政府應同時透過財稅及金融手段,讓擁有多屋與豪宅者負擔更多的稅負,包括其持有成本與交易成本,同時也使其獲得更少的融資貸款,並提高其貸款成本;反之,對一屋自住者其稅負及房貸都可獲得優惠減免。這是當前落實居住正義的重要關鍵。

最後是居住保障,重點在使買不起房屋的民眾至少能租得起房屋。政府要先健全租屋市場,透過房屋租賃條例的訂定,保障房東與房客彼此權益與居住品質。另外政府應提供多元的租屋補助,包括供給面的公營出租住宅興建和民間空餘屋的代租代管;以及需求面的租金補貼和租屋居住服務等。

政府若能透過上述三方向的努力改革,應可讓人民感受到政府落實居住正義的決心,對未來可以有能力居住在適合住宅產生希望。

房市長期不合理,改革必有陣痛,只要能讓多數的居住者不受到影響,而少數既得利益的投資者扭轉至合理方向,即應堅持改革之路線。身為長期的住宅教育研究者,我有個夢想,台灣人民只要努力便可以居住在舒適的房屋裡,達到「住者適其屋」的目標。讓我們一起為居住正義盡一分心力。

※ 相關報導:

* 豪宅稅太高 蔡明興住豪宅的朋友受不了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22774

台北市房屋持有稅大增,讓許多富人都很有感。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昨天指出,據他了解,台北市房屋稅調高後,有些地段的房屋稅可能會增加十倍,持有人一年要多繳幾百萬元。他覺得,台北市房屋稅「有點調太高了」。

....財政部賦稅署指出,台北市政府自去年七月起調高「房屋構造單價成本」,並調高非自用房屋稅稅率,讓高價住宅持有者「很有感」。

* 75房企債台高築 欠款9.7兆
http://udn.com/news/story/7335/822514

2014年大陸房市低迷,造成滬深兩市共75家上市房地產企業負債合計高達人民幣1.95兆元(約新台幣9.75兆元),年增率17.32%,其中34家甚至負債逾百億元(約新台幣500億元)。大陸政府「330樓市新政」發布後,業者預測,今年一線城市樓市可望回暖。

證券日報報導,為緩解資金壓力,2015年以來,多家房地產企業已選擇出售旗下項目公司股權來增加公司現金收入,房地產行業併購交易也較去年增加八成。

fsj 提到...

經濟/加入亞投行應該向英國學習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2515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09

中國大陸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在國內這幾天引起不小的爭議。任何議題碰到兩岸都變得敏感,但這次亞投行事件凸顯出的問題,其實不在萬惡不赦的對岸,而在天真無邪的政府。

在性質上,除了投資重點略有不同外,亞投行其實跟現有的「亞洲開發銀行」(ADB)及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非常類似,都是在於透過低利率貸款、技術援助及補助等手段,協助借款國推動經濟發展及基礎建設,以達成共存共榮的目標。

不過嚴格來說,各國推動、參與的目的,都是以符合其國家利益為前提。大國出大錢取得主導權,必然以戰略上影響或改變國際政經板塊為目標,而小國參與,除了取得「局內人身分」以掌握趨勢及大國角力內情外,更著眼於替自己的廠商取得一個參與建設專案的入場券。美、中為了亞投行翻雲覆雨,就是大國間的角力,跟小國關係不大,而英國率先加入亞投行,正是清楚自身的角色,有明確的戰略意識。

英國在亞洲地區的布局思維,就是意識到其雖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國家,對於亞洲的影響力卻日漸式微,在亞洲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小國」,因此追求務實的商業利益一直是英國的亞洲政策核心。英國是識時務為俊傑這點,從其在1950年率先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就可看出。這次再度成為帶領西方國家加入亞投行的先鋒,恐怕也是看中未來十年內,亞太地區有8兆美元基礎建設資金缺口背後的龐大商機。

對於台灣是否加入,外界似乎很擔心身分、名稱矮化問題,但這可能是最不難解決的一項。目前看來,符合慣例又不傷兩岸感情的模式,就是以APEC的「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加入。我們用這個名稱闖蕩APEC近20年,國內國外都可以接受。加入後業者能爭取的到商機,也不是有無問題,而是大小多寡,如何充分掌握而已。因此整件事最大的問題,並非亞投行的商機,也非矮化問題,而在於政府評估中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不合理的推斷。

例如中國大陸想藉亞投行作為展現、強化政經影響力的舞台(確實還沒成立,就已經成功分化了美國與盟友間的聯盟信任關係),有點了解兩岸關係的人都知道,台灣一起搭這班拓展國際關係的便車,可能性有多少。更何況台灣預計出資額度約7,000萬美元,占現階段資本額的0.014%,就算有影響力,可能也只是小數點後一個零這麼多,更何況未來亞投行必然會運作成「中國這個大善人帶領各國協助發展」的局面,我們(以及英國)替業者爭取建設計畫,充其量只是大善人的外包商,想藉此擺脫邊緣化危機,甚至作為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跳板,恐怕只是華麗的作文標題而已。

像亞投行這種國際金融機構,我國並非第一次參與,不加入的空間也確實很小。作為國際賽局中的小國,我們的策略其實應該跟英國一樣,把商機當成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參與目標。在商言商,政府應該先回顧盤點一下,過去參與亞洲開發銀行的產業商機,根據亞銀網站,台灣持股約1.1%,但參與亞銀半世紀以來,只吃到5.2億美元的工程。政府應該檢討爭取不到商機的問題何在?電信、運輸、交通、土木工程乃至於資訊軟體業者,要去打這個亞洲盃,政府到底有那些協助輔導的配套,才能增加勝算?這些評估項目,不是「逢中必反」的政治操作,而是說服大家花22億台幣買門票的計畫書。我國參與亞投行如果做到清楚定位、目標明確,也可以讓社會大眾恢復對政府的信賴。

※ 相關報導:

* IMF示警:人口老化 拖累全球經濟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25273

國際貨幣基金(IMF)七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表示已開發國家受到人口老化拖累,除非對科技創新和基礎建設擴大投資,提高生產力,否則經濟成長幅度有限。這項警告呼應了許多專家的看法,認為全球經濟可能陷入「長期成長停滯」。

* 「老化」重壓德日 大陸巴西也頭大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25313

國際貨幣基金將人口老化導致勞動人口減少,列為先進與新興經濟體成長放緩的元凶之一。跟利率和物價波動等因素相比,人口老化對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的風險,被嚴重低估。事實上,人口老化在最被低估的風險中高居第二,僅次於政治局勢。

* 3月出口大減 全年不樂觀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25241

財政部昨(8)日發布3月海關進出口統計,單月出口252.7億美元,年減8.9%,11類出口貨品全面衰退。財政部研判,貿易情勢不樂觀,全年出口恐難達行政院主計總處預估的成長1.02%,甚至可能轉為衰退。



◆ 中小企報營所稅 別忘新優惠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25078

經濟日報 記者吳佳蓉/台北報導 2015-04-09

即將邁入5月報稅季,台北國稅局表示,中小企業5月申報去(103)年度營所稅時,多了增僱員工及研發抵減兩項租稅優惠可申請,符合申請條件的中小企業,應該要記得在5月1日至6月1日營所稅結算申報期間內提出申請。

台北國稅局表示,去年增訂「增僱員工薪資費用加成減除規定」、「中小企業研究發展支出適用投資抵減辦法」釋出的兩項租稅優惠,都將在今年申報去年度營所稅時開始適用。

意即中小企業可申請將去年增僱員工所支付的薪資加成至130%自營利事業所得額中扣除。

同時,研發支出也可申請以支出的15%抵減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額,或以支出的10%金額,抵減當年度起三年內各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額,擇一適用,抵減上限為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的30%。

不過,稅局提醒,中小企業應留意相關申請限制,首年上路只有在去年5月20日以後發生的增僱及研發行為,才可享租稅優惠。

此外,分公司及月銷售額20萬元以下營利事業皆不符申請條件,獨資合夥事業則僅可申請增僱員工優惠,但不可申請研發抵減。

申請增僱員工優惠者,除須符合當年度須增聘二名以上本國籍員工、給付薪資高於基本薪資、總體企業員工數、給付薪資總額較去年增加等資格外,也須是新投資創立或增資擴展達50萬元,且企業淨值為正者才可以申請。

結算申報時須檢附上述資格證明文件。

至於申請研發抵減,稅局提醒,該研發活動雖不須達「高度創新」門檻,但仍須於事先向各主管機關提出研究活動認定申請,確認是否屬創新活動,單純為改進現有產品、服務、生產流程等的研發活動並不符合申請資格。

※ 相關報導:

* 三角貿易收入漏報 補帶罰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25082

中區國稅局表示,近期屢屢查獲從事國際三角貿易的營利事業負責人,以個人名義結購外匯方式,給付國外供應商貨款並收取國外客戶貨款,藉此隱匿實際營業收入,最終遭補稅罰鍰。

即將進入5月營所稅申報期間,國稅局提醒營利事業應誠實報繳三角貿易收入。

國稅局說明,由於國際三角貿易型態為直接由國內營業人向國外供應商訂貨,再由國外供應商直接將貨品送達國外客戶手上,出貨、收貨行為皆在海外,違規營利事業負責人利用此種特性,改以個人名義結購、結售外匯的方式,給付貨款給國外供應商及收取國外客戶貨款,隱藏交易痕跡,以隱匿營業收入。

中區國稅局表示,日前就一次查到四起違規案件,總計漏報營業收入達2億5,113萬元,最終補徵營所稅及加計罰鍰共3,178萬元。

* 大陸外商自由結匯 6月上路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25223

大陸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通知指出,自今年6月1日起,在大陸的外資企業,可對外匯資本金實行「意願結匯」,這意味著外商可全不受時間限制自由結匯。

fsj 提到...

歐洲太寬鬆 驚見百年公債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27692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2015-04-10

瑞士8日率先發行10年期負利率公債,墨西哥則首度銷售以歐元計價的百年債券,為歐元債立下兩個非比尋常的里程碑,反映出歐洲資金超級寬鬆的大環境。

瑞士8日以負0.055%的殖利率,售出2.3251億瑞郎(2.224億美元)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為負值,形同投資人花錢購得持有公債的權利,即借錢給政府不僅要付費,借期還長達10 年。

同日,墨西哥售出15億歐元的百年歐元債,發債殖利率僅4.2%,低於原先市場盛傳的4.5%,但仍吸引投資人踴躍認購,儘管這批債券要等到100年後才會償付。

之前,從未有任何國家發行過殖利率低於零的10年期公債,也沒有任一國發行百年歐元債的前例。

這兩件事反映歐洲奇特的貨幣現象。歐洲央行(ECB)正積極寬鬆貨幣,一方面大舉收購公債,同時也開始向把錢存在央行的商業銀行收費;丹麥央行大量印鈔票,以遏制熱錢湧入;連一度被視為瀕臨財政危機的西班牙,如今也能發售負利率短期公債,債券到期後投資人拿回的本金將比投資成本還少。

負利率債券已成為當今全球成長最快的資產類別之一,大約占歐洲公債市場的25%。過去一年來,德國、奧地利、芬蘭和西班牙,都已發售殖利率低於零的短期債。但瑞士和墨西哥把公債發行殖利率與到期年限推到更極致。

投資人爭購歐洲公債,是全球通膨率下滑的後果。投資人預料日後物價漲速緩慢,因此較願意接受負殖利率。美國Circle Squared另類投資公司投資長席卡說:「通縮疑慮加上央行積極寬鬆行動,造成投資人接受負殖利率債券的現實。」

※ 相關報導:

* 法國大罷工 30萬人響應
http://udn.com/news/story/6809/828461

巴黎等法國城鎮9日有大批民眾走上街頭,參與工會主導的抗議活動,反對政府削減支出、提高退休年齡等改革措施,據估計全法國約30萬人參與示威。

* 美國老人長照 成本飆高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28455

根據美國人壽與健康保險業者Genworth金融公司9日公布的一項年度報告,老人照護的高成本不斷增加,私人護理機構一間單人房全年收費中位數約9萬1250美元(約台幣285萬)。

這項報告追蹤老人長期照護成本遞增的趨勢,結果發現,過去5年,護理機構的照護成本平均每年增加4%,去年費用的中位數約8萬7600美元;Genworth在今年1月和2月調查全美1萬5000家照護機構、老人村等單位完成最新報告。

美國全國高齡委員會長期服務部門主管卡德威爾表示:「在父母或家人需要之前,多數人並不知道這種照護的成本何其高昂。此後是如假包換的震撼。」長期照護已經對家庭、政府與保險業者形成日益沉重的負擔。

* 老人不是累贅 銀髮商機救經濟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27699

聯合報 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新北市) 2015-04-10

昨日,聯合報報導,國際貨幣基金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已開發國家受人口老化「拖累」,經濟可能陷入「長期成長停滯」;新興市場也面臨同樣困境。

....世界人口成長,逐漸呈S形曲線,開始緩慢成長,接著加速、放緩,最後持平,甚至進入萎縮、倒退。依照這種趨勢,未來的生產、消費形態和概念,勢必重新調整,以適應新的人口狀況。

我們必須正向思考,人口老化提供社會發展的可能性。依據凱恩斯古典「消費刺激生產論」,老人的退休養老金並非只是日漸消融的冰塊,老年消費隱藏著龐大的商機,藉此可擴大生產和就業機會,刺激市場的活力,那是一塊綠洲。

從生產角度來看,工作並非只是創造經濟財富,更是自我創造的過程和手段。我們必須積極看待、導出「第三年齡」的潛在力量,將老人視為生產體和消費體,就如托夫勒所稱的「生產消費者」,讓老人有機會加入生產行列,並打造消費的可能性。

因此,未來社會發展,應由原先以資本主義經濟為主軸,轉向人道主義社會的追求。以彼德巴菲特的說法,就是從強調欲望、金錢、競爭、異化的世界掙脫出來,使社會充滿尊重、寬容、憐憫、相愛和互助,才有機會度過愉悅、滿足和幸福的人生。



◆ 經濟/2005~2015:人民幣國際化 十年磨一劍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2776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10

亞投行(AIIB)博弈第一回合已然落幕,各方關注的焦點是中美兩國氣勢的盛衰,其實中美之間,博弈的絕不止在氣勢,而是一個更大的場域:貨幣。

表面上,今後亞投行的所有會員所能分享的權利依其出資比例,再取決於各自GDP規模的大小,十分公平。但實際上,作為倡議國的中國卻會獨享一個別人沒有的好處,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卯力干擾、一心搞破壞的原因,那就是人民幣的國際化。

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各有各的貨幣,能成為國際貨幣的寥寥可數,目前嚴格地說只有一種,就是美元。美元作為一種主要的國際貨幣對美國的巨大好處,就是美國享受了幾乎是獨占性的印鈔機,可以肆無忌憚地通過印刷紙鈔來占盡天下人的便宜,這也是美國成為全球霸權最重要的基礎。美國對於也想搞國際貨幣者,或有意想挑戰美元霸權者從不手軟。1985年對付日本,2003年對付伊拉克海珊,1999年之後對付歐元,莫不如此。

為免長期受美元霸凌,中國當然也要嘗試將人民幣國際化,這個工程始自2005年的匯改。任何一種貨幣要能成為一種國際「金融商品」,首先是要放寬對價格和數量的管制,匯改即屬前者,讓人民幣匯率根據市場供需逐步放寬上下浮動區間。中國政府當時的心態是比較保守謹慎的,不求快,不訂時間表,二、三十年也無妨。

2008年9月15日爆發的世紀金融海嘯改變了這一切。中國猛然意識到華爾街資本主義之脆弱與不道德,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巨大外匯資產在美元霸權下的耗損與無奈,因而下了加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自此而後,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境外中心、人民幣清算中心都快馬加鞭進行。與此同時,隨著中國GDP、貿易額、外匯儲備紛紛邁向全球第一,以及人民幣匯率穩定持續地升值,也為人民幣作為一種貿易貨幣在國際間的接受度創造了有利條件。

理論上,接受度包含三個層次的概念,即接受作為一種貿易(結算)貨幣、接受作為一種投(融)資貨幣、及接受作為一種儲備貨幣。亞投行的成立與運作,將為人民幣作為一種投融資貨幣提供一個良好環境。在中國大陸貿易長期順差、不利於人民幣走出去的形勢下,亞投行的成立無異為人民幣的走出去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走得出去還要走得回來,以及,最終被大家接受作為一種儲備貨幣,都需要另一個條件,即人民幣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這應該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後一哩路了。

這最後一哩路,涉及到三個關卡。第一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就是資本項目開放後如何防範熱錢的衝擊。無論對人民幣國際化而言,或對市場經濟優化資源配置而言,都應該開放長期資本流動,但在開放同時,如何又能防堵短期投資熱錢的進出,相信都已在中國金融當局深入研究之中。

作出了決定及做好了政策準備後,第二個關鍵就是修改法例,據了解,均已列入國務院及人大的議程規劃。修法例操之在我,第三個關鍵則取決於人了,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關。目前IMF的「特別提款權」(SDR)籃子裡納入了美元、英鎊、歐元、日圓四種貨幣,等於間接認可這四種貨幣具有國際貨幣的身分,中國一直期待IMF能接納人民幣是裝進SDR貨幣籃子的第五種貨幣,迄今尚未實現。能做為SDR的籃中貨幣者,通常被要求是主要的商品和服務出口國,且該貨幣可「自由使用」,及在國際交易支付中被廣泛使用。換言之,這些又都跟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有關。

IMF關於SDR貨幣籃子的評審每五年一次,眼前這一次,是今年的11月,如果臨門一腳,成功了,人民幣國際化也就功德圓滿了。

2005到2015,十年磨一劍。這一劍可是中國重新崛起復興的關鍵。

※ 相關報導:

* 陸:亞投行創始會員 台灣不可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0000564-260102

針對我方爭取亞投行創始會員,熟知籌建的大陸學者與官員透露,台灣不可能以創始成員身分加入亞投行,創始成員須由主權國構成,待創始成員國制定章程後,再按章程開放台灣加入。此外,馬總統重申,我以「中華台北」名義加入最被各方接受。

上海台研所長俞新天昨強調,亞投行是政府間多邊開發機構,達成的協議是具約束力的多邊條約。亞投行創始成員須由主權國家構成,然後由創始成員國制定出章程,再根據章程向其它成員開放。這些規定不是大陸片面決定的,而是由創始國共同商定的結果。因此,台灣顯然不可能成為創始成員。

* 河北融投傳破產 恐爆系統危機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27791

新浪財經報導,河北融投傳出破產消息,與河北融投合作的信託、私募、P2P平台多達100多家,擔保金額達人民幣500億元(約新台幣2,500億元)。是否引發金融系統危機值得關注。

fsj 提到...

印度超日 躍第3大經濟體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30444

聯合晚報 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15-04-11

在未來15年內,美國將逐漸喪失經濟上的主宰地位,許多新興國家則大幅躍升,中國會逼近美國的領導地位,印度可能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而許多歐洲大國則逐漸被拋到後面。

美國農業部最新的2030年全球總體經濟推估報告指出,美國目前的年度國內生產毛額(GDP)為16.8兆美元,15年後將達24.8兆美元,只能勉強保住領先地位。

美國2006年時的GDP占全球產值的25%,2015年降為23%,至2030年時會再減為20%。

而中國15年後的年度GDP將是目前的兩倍多,總額達22.2兆美元,和美國的差距相當有限。

報告預估,印度2015年的GDP在世界只排名第8,但到2030年時可望連續超越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以6.6兆美元的總值排名第三;日本以6.4兆美元退居第4,德國以4.5兆美元排第5,而巴西產值將擴增到4兆美元居第6,領先英國的3.6兆美元(7)和法國的3.3兆美元(8);加拿大、俄羅斯以2.6兆和2.4兆分居第9與第10。

國際貨幣基金(IMF)形容印度是「全球最閃亮的地區」,因為在未來15年內,印度將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勞力,人口也最年輕。

但其他國家就沒有如此幸運,已開發國家尤其如此;日本在1990年代初期資產泡沫破滅之前,經濟曾經飛黃騰達,但隨後20年的成長舉步維艱,未來15年依舊難望有很大的進展,所以,美農業部的報告預測日本的排名到2030年時將掉到第4位。

此外,法國將退步3名,義大利也後退兩步,掉到第11位;排名躍升最多的國家集中在非洲、亞洲和中東,例如烏干達將攀升18名,排名第91。

摩根大通的首席經濟學家卡斯曼說:「未來的變數還有很多,中國的成長率究竟會是4%或6%,對於中國在全球經濟上的地位會有很大的關係;印度成長3%或8%,對他們未來的處境更會造成極大的差異。」

美國農業部不是國際上唯一發布全球經濟成長排名報告的機構,但展望的時間最遠,IMF的經濟展望報告只預估未來兩年的前景。

※ 相關報導:

* IMF:新興國陷低成長期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29998

受美元升值與商品價格下跌影響,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成長率已趨緩到2009年經濟衰退來最慢。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經理拉加德警告,全球經濟進入低成長期,這種「新平庸」可能有成為「新現實」之虞。

拉加德呼籲,世界各國決策者應採取行動避免「新平庸」演變成「新現實」,否則可能面臨低成長與高負債、高失業率同時來襲的挑戰。

國際商品行情與油價下跌,已衝擊巴西、俄羅斯等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收益。強勢美元則加速外資撤離中國大陸、泰國、馬來西亞、南韓等新興市場。分析師認為,這些國家面臨的淨資本外流將進一步擴增。

從新興市場觀點來看,目前這波經濟降溫與六年前金融海嘯的情況不同。當年的金融危機是外來衝擊,新興市場可以快速復甦;但如今的經濟減速大致是國內因素造成的,低迷時期變成「新常態」,可能持續長達十年左右。

* 歐元區國家 密謀趕走希臘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30135

希臘九日償還國際貨幣基金(IMF)四點五億歐元(約台幣一百五十億元)到期貸款,但似乎籌不出錢償還五月到期的另一筆公債。芬蘭財政部備忘錄顯示,歐元區國家已密謀將希臘趕出歐元區。

* 我亞太供應鏈 地位不保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30064

經濟部評估,中韓FTA簽署後,兩國通關便捷化將帶動相互投資,進而動搖我國亞太供應鏈的地位。由於台灣長期倚賴「投資帶動貿易」模式刺激出口,中韓FTA對台影響恐較單純關稅下降更為嚴重。



◆ 「非小額貿易 沒必要走小三通」
http://udn.com/news/story/7331/830180

聯合報 記者周宗禎、吳淑君、歐陽良盈/連線報導 2015-04-11

中國大陸嚴查小三通走私,部分台商急跳腳,衝擊農漁業者生計。不過,全台虱目魚最大產地的台南學甲農漁業者多表示「沒差」,他們早就貨櫃裝箱、正常通關銷陸,「其實若規模夠大,運銷成本不一定比小三通高」。

台灣農漁貨物銷陸,鳳梨、虱目魚等生鮮農漁產品最重時效,嘉義以南縣市政府、農漁會輔導銷陸產品多經高雄港直航上海、天津、廈門等主要通商口岸。

台南市虱目魚養殖協會表示,貨櫃從台灣出口到大陸完成通關上岸,通常要三個工作天,大陸大商港吞吐量大、通關速度快;一名農會負責人說,「又不是小額貿易,沒必要走小三通」。

台南虱目魚銷陸主要承銷商學甲食品公司董事長王文宗表示,小三通或許對小額貿易有利,也享有行政手續上的優勢,但大宗貿易其實沒差。

陸方嚴查小三通走私,確對兩岸航運有影響,去年透過台北港走小三通到金門、廈門的貨物有卅萬噸,一個月約兩萬噸,但今年一個月才約一萬噸;全國漁會理事長黃一成說,廈門有經濟特區,不可能會關閉小三通,就算中共要推平潭自貿區,應該也是平潭和廈門兩地並行。

※ 相關報導:

* 閩海關嚴查走私 小三通大塞車
http://udn.com/news/story/7331/830173

開辦十五年的兩岸便捷航運小三通,最近因大陸嚴查走私,導致部分台商應變不及,輸陸貨物「塞車」,倉庫堆滿貨物、資金周轉受影響,叫苦連天。

以士林夜市知名的「豪大大雞排」為例,在對岸有上千家分店,都使用台灣特殊佐料,很受大陸人喜愛,春節還有些佐料存貨,撐了一個多月,目前已面臨斷糧,業者考慮改以正規報關方式出貨,但成本貴了許多。

* 金門貨運業哀嚎 無薪假蔓延
http://udn.com/news/story/7331/830179

小三通貨運中轉曾是兩岸貨運便捷管道,近來大陸嚴查小三通貿易走私,導致不少商品「卡關」,許多廠商紛紛轉單,讓金門小三通貨運相關業者遭衝擊,甚至倒閉或裁員。



◆ 羅智先:統一轉班 聚焦3M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1000036-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4月11日 記者林祝菁/台北報導

統一企業集團董事長羅智先表示,統一決定「轉班」,跳脫削價競爭、模仿的混亂班級,到另一個領域打拚;未來將強打品牌經營及創新商品,同時聚焦3M:Manufacture(基地架設)、Marketing(行銷能力)、Management(組織管理),尤其後面2個M,將是勝負的關鍵。

統一企業、統一中控及統一實昨(10)日舉行聯合法說會,由董事長羅智先帶領統一中控總經理侯榮隆、統一企業財務長蘇崇銘及統一實財務長陳豐富共同出席。羅智先今年一改去年的高調談話,主要在於去年中國消費市場不如預期熱絡,兩大獲利支柱統一中控及統一實表現均不理想。

不過,羅智先對集團營運依舊樂觀,他表示,過去忽略中國廠商學習能力之快之強,導致統一部分商品曇花一現,且價格競爭激烈,崩盤是預見的事。因此,統一決定在大陸不再以類別經營,改為品牌經營,如去年的「革麵」、「海之言」均是代表作,走中高價位並以量制價,維持市場的牌價。

至於中國茶飲市場,羅智先說,去年可說是大崩盤,但茶飲仍是市場大宗,因此今年統一再推高單價的「小茗同學」冷泡茶,目前銷售符合預期,內部對此支新品冀予厚望。

統一集團前兩年以老壇酸菜麵橫掃中國市場,拉近與對手康師傅的距離,但雙方愈打愈烈,尤其加入火腿腸大幅侵蝕獲利,去年雙方取消火腿腸促銷,推升毛利空間。統一也朝高單價前進,革麵一碗5元人民幣,「湯達人」8元,今年更推出「冠軍榜」12元,成為中國市場最貴的碗麵。去年統一中控方便麵事業在第四季成功虧轉盈,今年有望損平。

羅智先指出,只要進入價格戰,就沒有毛利率可言,所以統一不要在那個班級繼續待下去,決定轉班。他開玩笑地說,不再跟前同學(康師傅)打價格戰,換班走自己的路,不再當同班同學,但換班若再待不下去,只好換學校嘍。

他表示,統一集團可以說滿城盡是黃金甲,到處都有人才、都有寶,但要好好發揮,因此經營聚焦3個M,第一M已經在過去幾年架設多個生產基地,資本支出的壓力慢慢縮小,預計到2018年前,不會有太大的支出,今年約在30億人民幣左右,明年會更低一些。此外,會更積極落實後2個M:行銷能力及組織管理。

羅智先說,今年環境是嚴苛、挑戰性高的一年,但統一未來的商品都已經準備好了,今年他仍持樂觀的態度。另面對食安,統一每年提撥台灣營收的2%作管控,期望能杜絕食安問題再度發生。

fsj 提到...

Fed面臨升息兩難 市場選邊站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31611

經濟日報 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2015-04-12

美國聯準會(Fed)是否會如期在今年夏天升息,至今金融界看法仍莫衷一是。可以確定的是,在經濟數據疲軟與美元升值等諸多因素影響下,正面臨有史以來最進退兩難的利率決策。

金融時報報導,由於最近出爐的經濟數據不如預期,加上Fed決策官員發表鴿派言論,投資人近幾周對Fed升息幅度與時間點的預期大幅下滑。3月就業報告令人失望,使升息機率更顯渺茫。

目前期貨市場的行情顯示,Fed今年可能只升息一次,且時間點將從原估的6月延到9月。市場甚至開始反映今年底前利率按兵不動的可能性。

但部分分析師和基金經理人認為,6月升息並非完全不可能,理由是雖然聯邦資金利率期貨價格走疲,美元與美國公債殖利率已扭轉先前頹勢,回升到就業報告公布前的水準。

此外,Fed3月的會議紀錄顯示,「多位」決策官員傾向6月開始升息。分析師也指出,前幾個月就業數據都很強勁,3 月表現失常可能受天氣影響,Fed不太可能因此改變立場。

雙線資本公司執行長岡雷克(Jeffrey Gundlach)上周表示,許多即時數據都很樂觀,「現在市場都押注6月升息」。

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摩根士丹利固定收益部門投資長庫錫馬預期,Fed可能延到年底才升息,理由之一是美元強勁升值已開始傷害企業獲利。部分Fed官員也擔憂這將拖累出口與經濟成長。

一旦Fed啟動升息,如何安撫債券市場與投資人信心,同時保護脆弱的經濟復甦,將成為決策者的頭號挑戰。

庫錫馬說:「Fed正面臨有史來最棘手的升息循環。」

無論Fed決定何時採取行動,市場多半預期升息不至於推高長期公債殖利率。但短期與長期公債利差縮小的狀況將會持續。

※ 相關報導:

* 全球發QE財 市值衝70兆美元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31606

主要央行可望推出更多刺激措施,激勵全球股市上探歷史新高,市值直逼70兆美元。美元上周轉強,中止連續三周的跌勢,反映市場美國公債殖利率較有利可圖。

* 希臘國教大地主 願意助償國債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32080

希臘國教「正教」11日表示,願意將其財產提供開發,以利協助國家償付債務。

正教會在希臘位高勢大,是僅次於國家的大地主,包括雅典不少一級房地產。



◆ 洛克斐勒 財富未必帶來幸福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2000783-260301

旺報 2015年04月12日 記者許昌平/文摘

全球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洛克斐勒,全盛時期壟斷了全美 90%的石油市場,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他的身價超過三千億美元,是比爾‧蓋茲或巴菲特的四、五倍之多。洛克斐勒在本書中指出,「擁有大筆財富必定會帶來幸福」的假設是大錯特錯。超級富豪也與常人無異,如果他們能從擁有金錢這件事得到快樂,應該是來自他們有能力讓旁人感到滿足。

本書是洛克斐勒在70歲親筆所寫,嚴格說起來並不太算是真正的自傳或回憶錄,而是寫下他對過去人生中一些人和事的回顧。他從老朋友回憶起,談創業路的艱辛,講標準石油公司的經歷,總結經商經驗和原則,分享投身慈善事業的感想。字裡行間在在折射出一位長者的豐富閱歷與睿智沉澱。毫無疑問,洛克斐勒寫的這本書,十分啟人深思。

在人生後期的四十年,洛克斐勒捐助巨資於慈善事業,主要是教育和醫藥領域,今天兩所美國頂尖大學芝加哥大學與洛克斐勒大學都是他創辦的。現今紐約市也有許多洛克斐勒家族出資建立的地標,如聯合國總部大樓、洛克斐勒中心等等。

他說:「當我開始整理回憶錄時,腦海中並未浮現要集結出書的想法,甚至不曾準備將它當成一部非正式的自傳,所以也沒有費心思考前後順序和完整性的問題。」更無意間透露出這無疑是一部誠意、誠實之作,其中的處事智慧與經商原則更是洛克斐勒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甚至比他富可敵國的財產還更有價值,以下是他有關慈善活動的一些談話。

贈與的高明藝術

無庸置疑地,無論什麼時候針對贈與的樂趣,以及對他人承擔責任這些話題作文章,都很容易寫成長篇的空泛言論,內容充斥著代代相傳、由語言所堆砌而成的陳腔濫調與空洞字眼。

就這個宏大的話題而言,許多有天賦的作家都了無新意,我也不敢奢望能成功提出新穎的說法。但是我承認,和談論自己長年從事的商業與貿易領域相比,此時我對這個話題更有興趣。然而,一般來說,最困難之處在於詳述慈善活動十分實用與務實的一面,人們經常會忽視,或者說至少是無法全然領悟源於內心的贈與精神。當然,這種精神才是最有價值的。

我不敢冒昧地精確定義這些慈善工作應該涵蓋哪些內容。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做善事,因此可以自由選擇想做些什麼。我想沒有哪些慈善計畫是要被歸類為格局狹隘的,或是用有成見的眼光來劃分,它們同樣都是最好的。

我確定,「擁有大筆財富必定會帶來幸福」的假設是大錯特錯。超級富豪也與常人無異,如果他們能從擁有金錢這件事得到快樂,應該是來自他們有能力讓旁人感到滿足。

富人的限制

曾經有些自稱為過來人的人對我說,單純花錢追求物質享受的快感過不了多久就會失去吸引力。這種有能力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所帶來的新奇經驗很快就會消退,因為其實人類大多數追求的事物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我們常在報紙上看到,這些富豪並不會因為一擲千金就換來內心的愉悅;若少了強健的消化系統,滿桌珍饈佳餚也一樣無福消受;花大錢為自己與家人治裝,卻逃不過被大眾嘲笑;他們的生活條件雖然遠比庶民來得優渥,但是內心感受到的痛苦卻多於快樂。當我在研究富豪時,發現只有一種花錢方式能帶來相等的回報,就是培養贈與的喜好,並投入在金錢可以造福社會的公益活動中,這樣才能得到源源不絕的滿足感。

商業人士通常會合理認為,他已經善盡本分地創立一份事業,為一部分的人提供穩定工作;他也為了員工營造穩定的工作環境、全新機會及強大的工作動力。在老闆的心中認為只要關注員工的福利,自行其是就好,其實根本沒人會敬重這樣的老闆;認為好企業的要件就是按時發放薪水,其實是最狹隘的觀點,也是我認為最差勁的。

最出色的慈善事業

最出色的慈善事業代表要做最多的好事、做最少的壞事;幫助滋養人類文明真正的根源,大幅散播健康、公正及幸福,這並不是一般人說的善舉,在我看來這是投入心力、時間或金錢,包括為員工提供豐富薪資的能力、拓展與開發手邊資源的能力,以及為身心健康的員工提供前所未有的進步機會。不只是單純給錢就可以比得上的,如此才能帶來持續而有益的結果。

我常常在想,如果這個說法是正確的,慈善的領域不曉得會有多麼寬廣! 有人極力主張,日常職業是一回事,慈善工作又是另一回事。我不贊同這種見解,因為只有星期天才有空大發慈悲的人,難以成為這個國家公益團體的支柱。

無私奉獻是邁向成功之路

如果有人請我為那些展開新生活的年輕人提供建言,我應該會這麼對他說:如果你打算獲取恢弘無私的成就,無論你是員工或獨立生產者,千萬不要抱持著不擇手段獲取利益的想法展開事業。當你選擇職業或事業時,首先要思考的是: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工作才適合我,能讓我發揮最大的效率? 在哪裡工作可以讓我最有效率,促進公眾利益?一旦你抱持這樣的精神進入社會,並藉此選擇自己的職業,你就是在邁向偉大成功的道路上踏出重要一步。調查顯示,在美國及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富甲一方的人通常都是那些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巨大貢獻且影響深遠的人;他們完全信任國家的未來,所以會盡力開發資源。而為全世界付出最大貢獻的這些人就是最成功的人。大眾需要的企業將茁壯發展,而大眾不需要的企業就注定會失敗,也應當失敗。

另一方面,這類企業慈善家最該提防的事就是要避免在現有產業投入時間、心力或金錢等不必要的重複投資。他可能會認為,把所有金錢耗費在促進毫無必要的競爭上無疑是一種浪費,甚至還會更糟。如果已經有一家工廠提供價格低廉的產品,能滿足大眾的消費需求,再興建第二家同類型的工廠就是在浪費國家資源,還會破壞國家的經濟繁榮、搶走勞工飯碗,並帶給全世界不必要的悲痛與苦難。

或許美國人民邁向進步和幸福的唯一最大阻礙就在於,有這麼多人願意將時間與金錢投入競爭激烈的產業,而非開創新領域,也不把錢挹注在社會所需的產業和開發裡。唯有想法求新求變才能發掘、支持或開發全新產業,而不是只會追隨前人的成功之路。

※ 相關報導:

* 胡潤:中國隱形富豪 遠超露財富豪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30753

在「百人會」25周年盛會上,一位說著英式口音、面帶笑容的白人演講者十分搶眼,他就是以編制「中國富豪榜」聞名的英國人胡潤(Rupert Hoogewerf)。他對比目前已「顯山露水」的478位中國億萬富豪與537位美國億萬富豪,強調中國「隱形富豪」也不可小覷,這一群體的人數甚至可能遠超「已露財」富豪。

* 社論-台商如何應對大陸最低工資「破兩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2000023-260202

最近中國大陸有個非常重要的工資動態,就是若干省市的每月最低工資標準,率先漲破了兩千元人民幣大關,折合台幣則超過萬元。此為大陸台商面對的嚴酷新挑戰,台商究竟如何應對這個問題,恐怕不能只是用「轉型升級」的辦法來打發,而必須另外訴求政府之臂助了。

....當前更讓台商為難的是,大陸工資上漲壓力,難望在未來幾年內顯著緩解。其原因在於,現階段大陸工資之快升,是得到政策面強力支持的。

fsj 提到...

經濟/陸港股市的中國夢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332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13

在大陸經濟進入「新常態」之際,大陸股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狂飆,上周上證指數突破4,000點大關,創近七年新高,較去年上漲一倍;上海及深圳兩地股市單日成交量更創下逾1兆5,000億人民幣的歷史天量。陸股的非理性亢奮,近期亦藉由「滬港通」蔓延至香港,恒生指數突破2萬7,000點,一周漲幅近10%,累計月漲幅逾15%,成交量較過去日均量放大三倍。陸港股市上演激情的瘋牛行情,其背後因素正是陸港官方和民間共同編織的「中國夢」,對兩地金融及經濟的影響愈來愈大。

從近來統計數據來看,大陸經濟基本面並不樂觀,今年經濟增長率甚至有跌破7%的可能,但大陸股市卻逆勢大漲,主要原因是官方政策做多及人民銀行寬鬆貨幣政帶動的資金行情。

習李上任以來,堅持深化改革路線,「去槓桿、調結構」成為經濟政策主調,但隨著大陸經濟下行壓力愈來愈大,北京陷於經濟調控的兩難處境,在不走回頭路採取大規模刺激經濟措施的情況下,尋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是最急迫的任務。而大陸股市自2007年自逾6,000點高峰暴跌之後,已低迷多年,既和金融海嘯後大陸經濟快速崛起難以匹配,也和近年全球股市迭創歷史新高完全脫節,是以,北京當局從現實考量,若能激活股市,既可藉由股市增值的財富效應,刺激民間消費及投資,而且可擴大企業融資管道,彌補大陸銀行體系對民營企業融資不足的問題。

北京更大的圖謀是源自習近平楬櫫的「中國夢」。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在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但要真正成為可以和美國一較長短的經濟強國,就必須建立現代化的金融市場,所以,推動金融改革,讓大陸股市和全球接軌,乃成為邁向金融國際化、成就「中國夢」的重要環節。

在經濟現實考量及更遠大「中國夢」的催化下,北京激活股市政策紛紛出籠,人行自去年11月迄今二度降息一次降準,充裕市場資金;證監會擴大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並推出系列股市改革措施;連結上海和香港股市的「滬港通」去年11月中旬正式上路,連結深圳和香港股市的「深港通」預計今年下半年啟動,促使大陸股市和國際資本市場加速接軌。這些措施迅速發酵,讓陸股狂飆不已。

值得關注的是,讓陸股不斷增溫的「中國夢」已到了非理性地步,大陸官方媒體吹捧這波陸股上漲是「改革牛」,從國企改革、土地改革、國防改革、「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到最近的「一帶一路」等,都成為投資商機和股市上漲的合理因素。

民間發想「中國夢」更是爭先恐後,據《富比世》雜誌報導,陸股這波急漲造就至少41位身家逾10億美元的超級富翁;大陸民眾瘋股市更是爭先恐後,光是今年3月新開證券帳戶即達400萬戶;「中國夢」的威力,令人嘆為觀止。

陸股飆漲造成同時在香港上市的大陸公司股價相對低廉,引發大陸資金流向香港買股套取價差,再加上大陸證監會3月底宣布公募基金可以參與「滬港通」,港股在市場高倡「北水南來」新常態的催化下,「中國夢」也正迅速蔓延、席捲香港,預料將繼續推升港股上漲。但是,陸股暴起暴落的不穩定特性,也增添股市不可預測的風險,難免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和地位。

陸港股市的這一波「中國夢」還能延續多久,因為各方看法分歧,尚難論斷,但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夢」的實踐和成敗,肯定是未來影響陸港股市的最關鍵因素。而台商和台灣民眾投資陸港股市已漸成風氣,如何正確面對「中國夢」,趨吉避凶,是不可或缺的投資功課。

※ 相關報導:

* 桑默斯專欄/金融市場,不再唯「美」獨尊…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33217

經濟日報 桑默斯 2015-04-13

過去一個月或許會成為美國失去全球經濟體系擔保人角色的歷史性時刻。確實,美國曾遭遇好幾次挫折,也有獨斷獨行的時候,例如1971年的尼克森震撼,終結了美元與黃金聯繫的金本位制度。但我想不出從1944年布列敦森林協議之後有任何事件,比得上中國欲成立新的大型機構、而美國卻無法說服數十個昔日盟友不要加入。

* 社論-理性看待漲勢又急又猛的陸港股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3000023-260202

上周國際金融市場最令人矚目的焦點,就屬陸港兩地股市又急又猛的漲勢,震驚全世界。大陸股市上證指數衝破4千點大關,是2008年3月以來高點,同時香港股市恆生指數一周內漲幅7.9%,指數收在27,272.39點,創7年來新高。由於情勢超乎預期,各種分析和預測紛紛出籠,未來可能如何發展,值得加以關注。

面對股市持續上漲,最近香港和大陸官方相繼出面喊話,呼籲股民要小心。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說,目前歐洲經濟仍差,美國經濟雖然有起色,但要面對利率上升壓力,香港股民要注意股市波動帶來的風險。

....大陸在習近平、李克強上台後,就不斷強調中國要擴大內需,轉型成為消費支撐的經濟成長,不會再用大規模投資這個老辦法。根據經驗,繁榮的股市可望帶來財富效果,並帶動消費成長,以此觀察中國政府應是樂見股市的持續上漲,並藉由消費增長,帶動。尤其大陸的利率水準還有很大的下調空間,這也是多數分析認為陸股上漲空間還很大的原因。

從台灣的角度觀之,投資人25年前即經歷股市激烈波動的經驗,如今當可理性看待漲勢又急又猛的陸港股市,在樂觀中保持風險意識;至於政府主管當局則應正視台股被邊緣化、交易動能不斷萎縮的問題,檢討修正將本國資金驅趕出走的錯誤稅制,恢復台灣股市的昔日榮光。

* 陸:台無法成亞投行創始成員
http://udn.com/news/story/7896/833984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上午確認,台灣無法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但未來可成為普通成員。

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今天上午以接受中評社訪問的形式,明確釋出台灣無法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的消息;大陸國台辦則以應詢方式,證實相關消息。



◆ 美古破冰 美企三路搶錢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33227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2015-04-13

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11日在巴拿馬的美洲高峰會上會面,舉行兩國逾半世紀來首次峰會,雙方承諾將推動關係正常化,但審慎表示將緩步加強關係。美國企業界也正積極準備前進古巴。

歐巴馬和勞爾.卡斯楚的一小時會談廣受國際社會密切關注。歐巴馬說:「卡斯楚跟我今天同席而坐,就是一次歷史性的際會。」他說,這是個轉捩點,今後雙方將加速對話。

勞爾.卡斯楚則說,願意討論所有事物,「願意求同存異」。

美國企業正設法以三種方式前進古巴。

首先,是在美國居住的古巴人利用舊關係開展新業務,這些人去年已開設小商店,業務涵蓋觀光及匯款,並對古巴銷售鞋子與小型汽車零件等產品。

第二種是較大型企業希望擴大旅遊及資訊交換,例如Netflix公司2月已在古巴推出電影串流服務。

第三種方式為美國大品牌公司進入古巴,包括麥當勞打算在哈瓦那開店,各航空公司準備開通定期班機,但這些業務也最難推動。

fsj 提到...

房屋稅漲太多? 居住正義第一步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33176

聯合報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2015-04-13

最近台北市在五月即將開徵的房屋稅,引起社會上的討論與重視,甚至連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都對外公開說「房屋稅調太高了,多繳也是錢啊」,他有一些持有豪宅的朋友「很多人都在大叫,漲太多了」。

身為當時督導台北市房屋稅調整合理化的副市長,我有必要釐清一些說法,讓台灣不合理的炒房、囤房現象,能夠逐步改善。

首先,台灣房市長期不合理,空屋過多、房價過高,一般人拚命努力也很難買屋、換屋,進而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背後原因很多,但不合理的房地產稅負相當關鍵,其中又以房屋的持有與交易成本過低,更是社會各界批評的焦點與共識。台北市府責無旁貸,應盡一分努力以符合社會期待。

其次,房屋稅雖然每年調整,但房屋的「建造成本」三十年來未調整,因此去年先從新建房屋開始調整標準單價,而舊有房屋暫時沒有調整以減少衝擊;另外,影響房屋現值的「路段率」,也因地區繁榮程度不同,而有所調整;再加上台北市從一○○年即開徵的「豪宅稅」,其房屋現值也受到路段率調整的加乘效果而提高;最後,去年立法院修法通過的「囤房稅」,在台北市也通過自治條例,加重第四戶以上非自住房屋的稅率。因此,在上述四項稅基與稅率共同調整的累積下,台北市的房屋稅正在逐步合理改善。

第三,面對上述四項房屋稅的調整,是否會太高不合理?到底有多少人受到影響?過去台灣房屋稅一直被批評,低得太不合理,一千萬的房屋,其房屋稅不到一萬元,這和國外一般至少十萬元以上,差距至少十倍以上。更何況台灣比國外有更嚴重的炒房、囤房現象,如此房屋稅調整是否太高,社會自有公評。

更要強調的是,這次房屋稅調整受到影響的人極為少數,連調整最多的路段率也不到六%,擁有四房以上的囤房稅人數約二%,其他二項更都不到一%。而蔡明興副董提到房屋稅會增加十倍、上百萬的稅負,那必須是同時具備上述四項調整結果,影響絕對不到百分之一的富豪,大眾是否認為這些人該多繳些錢,也留給社會公評。

第四,台北市房屋稅的調整非常不容易,郝龍斌市長的贊同與支持是這次房屋稅推動成功的關鍵。而郝市府團隊在「要求有也要求好」的理念下,共同努力規劃討論,開會說服各界,包括與財政部共同推動的囤房稅,也獲得議會支持,在去年完成相關的法制,並對外公告,在沒有異議下,完成法定程序,終於在今年五月開徵。希望這是台北市落實居住正義的第一步。

從台北市房屋稅推動的感想是,房市改革不應被極少數既得利益者所綁架,為減少房市改革阻力,初期應從少數較有能力者,即擁有多戶非自住房屋與豪宅者進行,而首長的認同與決心,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目前中央正在推動「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改革,同樣地,因自住房屋者不受影響,受影響的人亦極為少數。因此,房地合一稅改的「上策」是回應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期待,「要求有也要求好」;「中策」是目前財政部的版本,「先求有再求好」;「下策」是行政院審議搖擺不定,不斷研議,以拖待變,最後房屋稅改胎死腹中,「不求有也沒有好」,社會大眾對居住正義的期待落空,持續累積民怨。



◆ 北市房屋稅基稅率雙漲 6類屋主哇哇叫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71316

自由 2015-04-13

影響20萬戶 房屋稅可增18億元

〔記者邱柏勝/台北報導〕今年台北市的多屋族繳房屋稅,將「很有感」!五月房屋稅開徵,台北市因同步調整稅基及稅率,符合新屋、豪宅、優質路段等定義的非自住房產,房屋稅最多將大增二、三十倍,影響戶數約二十萬戶。台北市政府財政局表示,今年房屋稅收預估可增加十八億元。

財政部去年修正房屋稅條例,將非自住房屋稅從一.二%至二%調升至一.五%至三.六%,並授權地方政府修正。去年十月台北市議會就通過自治條例,持有二戶非自用住宅,稅率提高到二.四%,持有三戶跳到三.六%,並回溯自去年七月一日起實施,今年五月報稅繳納。
87%民眾不受影響 折舊還降低

台北市稅捐稽徵處表示,有六類不動產持有人將受新制影響,包含路段率提高的房產、多屋族、豪宅、去年七月一日後才拿到使用執照的新屋、別墅、私人醫院診所及事務所等。不過,非豪宅、非新屋的自住戶不但不受影響,房屋稅還將因為折舊減少約一%。官員表示,約八十七%民眾房屋稅不會調高。

台北市稅捐稽徵處指出,今年房屋稅有四大變革,首先是調高新建房屋構造標準單價,去年七月一日後拿到使用執照的新房皆適用,房屋稅將增加一至三倍;其次是修正豪宅認定標準,從過去的「棟」改為以「戶」認定。若被列為豪宅,一律以「1+路段率」調整房屋現值,也將使房屋稅比原來多二至四倍。

第三是調整路段率,今年共調高了九十九條路段,以大安區調整二十二條路段最多,平均調幅為九%,共有六.六萬戶會受影響;最後是實施囤房稅,原本房屋稅是一.二%,但新規定區分「自住」與「非自住」,非自住房屋持有二戶以下者,每戶稅率提高至二.四%;持有三戶以上者,每戶稅率三.六%。也就是說,多屋族的房屋稅將增加二至三倍。

官員指出,若有屋主剛好全部符合上述四項變革,即去年七月一日以後取得使用執照的非自住豪宅,按照新標準單價、路段率加乘房屋評定現值,且持有三戶以上適用三.六%稅率,加乘起來房屋稅可能會暴增近三十倍。但官員強調,這是非常極端的情況。

另外,台北市調高房屋稅也衝擊商辦行情。物業管理機構高力國際指出,過去辦公大樓持有稅,包含房屋稅、地價稅,頂多只占租金十%,但新稅制實施後,持有稅將大幅調高至二十五%至三十%,去年七月以後交屋的頂級商辦大樓因路段率、造價、稅率同步調升加乘,稅金比率甚至可達租金五十%,將影響後續投資意願。

fsj 提到...

意外! 大陸3月進出口雙雙衰退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35482

聯合報 記者陳致畬/綜合報導 2015-04-14

大陸三月進出口雙雙衰退,大陸海關總署昨天發布最新數據,三月出口金額一千四百四十五億美元,年減百分之十五,遠差於外界預估的成長百分之十;進口金額一千四百一十四億美元,年減百分之十二點七。

進出口由原先預期兩位數成長,摔落到兩位數下跌,但大陸股市繼續上漲,因為外界預期,這將增加大陸政府放鬆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壓力。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貿易數據顯示春節後外貿狀況仍不樂觀,政策寬鬆刻不容緩。主要出口夥伴經濟增速乏力,外需疲軟和人民幣強勢是主因。對歐盟、日本、美國出口均大幅下跌,一般貿易出口也大幅下降。

進口方面,一是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仍然低迷,大幅拉低進口值的增速;二是大陸經濟下滑壓力加大,企業進口意願偏弱。

新華社報導,大陸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指出,未來一段時期,大陸外貿進出口面臨的形勢,總體上依然嚴峻複雜,要實現今年百分之六外貿成長目標,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黃頌平透露,為了穩外貿,今年還會有一系列政策頒布,例如通關一體化等。他強調,從出口方面看,首先國際市場需求不振,出口訂單減少,是近期出口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此外,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傳統競爭優勢被削弱。

累計今年大陸第一季進出口總值為九千零四十二億美元(約新台幣廿八點四兆元),下降百分之六。出口年增百分之四點九;進口年減百分之十七點三。大陸三月貿易順差僅卅點八億美元,比今年前兩月逾六百億美元的紀錄高點直線跌落,遠低於預測。

對於具體的寬鬆時間點,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曾預計大陸央行將會在四月和六月,分別降低存款準備率和降低商業銀行利率。

※ 相關報導:

* 金管會三招 緊縮國銀大陸曝險
http://udn.com/news/story/7239/835418

為加強對中國大陸的風險控管,金管會昨(13)日祭出三招,緊縮本國銀行對大陸的曝險,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國銀對大陸授信餘額(含短期貿易融資)的備抵呆帳提存率,年底前從1%提高到1.5%,預估提存金額將破百億元。


....金管會銀行局長詹庭禎表示,緊縮對大陸曝險可能影響台商籌資需求,以及國銀在大陸的經營;但如果放寬,也要顧慮風險過高問題,所以這次是權衡後做出決定。



◆ 新聞眼/申入亞投行專業評估不足 傷了政府威信
http://udn.com/news/story/7953/836171

聯合晚報 記者楊美玲/特稿 2015-04-14

台灣無法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與國際和兩岸現實有關,不應苛責政府努力不夠;但台灣申請加入亞投行過程可議之處,一是幕僚專業評估不足,二是高調舉手申請成為創始成員,結果遠不如預期,重創政府威信。

受限於外交困境,台灣近年要加入國際組織難度極高,亞投行由大陸主導,加上兩岸因素敏感,台灣要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原本就有難度,可說是我方高層一相情願的想法。

台灣要擺脫邊緣化危機,自然不可放過任何加入國際組織的機會,但怎麼加入?該在國際組織內扮演什麼角色?以台灣目前的外交、兩岸處境,更需要精密的計算。

去年大陸拋出籌設亞投行構想後,各國積極申請參與,台灣對評估加入亞投行的方式、效益等幕僚作業,不但慢半拍,且各部會分別評估,將研析意見教由財政部彙整,過程中全無討論,缺乏水平串連。

財政部今年3月4日才完成加入亞投行的評估報告,但直到歐美等國紛紛表態加入後,行政院才請央行、財政部及金管會針對加入亞投行提出評估並做出最終決定,財政部在申請期限最後一天,匆促遞交意向書,申請成為創始成員。

遞交意向書後,毛揆還強調「唯有成為創始會員,參與制定章程,才能確保我國權益」;言猶在耳,今天財政部說法變成「只要是會員,其權利義務皆是一樣的」。前後矛盾,自打嘴巴,足見決策粗糙,不但未見財經效益的專業評估,對政治衝擊也缺乏正確認識。

政府一開始被動評估參與亞投行,到後期才加速研擬參與亞投行策略,既讓民進黨對「加入亞投行黑箱作業」有了批判著力點,也讓政府加入亞投行的決策,缺乏周全的視野。

在今年6月亞投行公布組織章程前,政府應把握時機,重新盤算我加入亞投行的策略,並加強與亞投行46個創始成員中和我友好的國家聯繫,確保未來我加入亞投行後,能發揮預期中的效益。

※ 相關報導:

* 毛揆:亞投行 選擇權在我方
http://udn.com/news/story/7953/836161

行政院長毛治國上午表示,爭取加入亞投行一事,會在國會監督下,爭取國家最大利益,「將來選擇權還是在我們手上」;未來是否增資,將透過預算編列程序,經評估後還需國會同意,才可能增資。

大陸官方認為,亞投行章程屬於國際條約,台灣「不是主權國家」,不能參與制訂國際條約。對此,毛治國表示,已透過陸委會等單位提出抗議。



◆ 《書劍集》從大穩健到新平庸的後危機時期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71640

自由 2015-04-14 ◎歐陽書劍

去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約為三.四%,幾乎是過去卅年的平均值,但國際貨幣基金(IMF)執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仍然以「新平庸」(new mediocre)警示經濟落入停滯的風險,而告別快速成長的中國,則由官方宣示進入「新常態」,金融危機之後的焦慮感,還是飄散在空中。

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後廿年,美國及主要工業化國家維持了一段經濟穩定成長的低通膨期。實質產出和緩提高,波動程度減少了一半,物價上漲率的波動也降低三分之二,在這段景氣循環相對平緩的時期,幾乎沒有嚴重的衰退期,大穩健(Great Moderation)也就被用來形容這段時期的經濟狀況,猶如「過去那些美好的日子」。

二○○四年,前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曾對大穩健期的形成,提出結構改變、總體政策操作得宜及「運氣」三個可能的解釋。也就是金融自由化、科技進步及商業模式等經濟結構的改變,使得經濟整體更有能力吸收變動時的損失;以及貨幣政策的靈活操作,使通膨不再成為問題;當然,亦有可能只是單純運氣好而已。

不管運氣如何,美好的日子終會過去。二○○八年風雲變色,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經濟成長在二○○九年陷於停滯;愴然回頭,卅年一夢的成敗,關鍵都在金融自由化,經濟猶如被野馬拖動的馬車,猛烈向前後,韁繩卻斷了。經過六年的調整,主要西方國家中經濟最有起色的美國,成長率仍未走回危機前的上升趨勢線上。二○一四年十月初,拉加德於是以「新平庸」描述這種經濟低成長、低通膨,以及由此延伸的負面情境。

美國在金融危機後的平庸低潮期,受限於財政支出難以擴張,以寬鬆的貨幣政策提振投資、消費,並鎖定出口做為點燃成長的火種,如今雖成為其他國家仿效的對象,但並非每個國家都有相同條件,日本和歐元區仍欲振乏力,過去成長快速的中國,也由官方宣示不再追求高成長的「新常態」時期來臨,更透露出成長出路的侷限性。

過去幾年,台灣經濟就糾纏在兩岸談判的爭議中,執政黨除了面向中國外,幾乎沒有替代方案。從服貿爭議後的貨貿談判,一直到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用行動靠向中國,卻口頭說要推動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針對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這一高規格的貿易協定,不見在國內有積極配合推動整合的努力。

經濟部過去以中韓自貿協定威脅國人,但四月十日公布中韓協定的影響卻大幅下修,「中韓FTA簽署生效後,完成第一年的降稅承諾時,將使我國實質GDP下降約○.○四%。而相較於第一年,至生效十年時將使我國實質GDP下降約○.一三%;至生效廿年時,將使我國實質GDP下降約○.一五%」。

有時候,聚焦在某些個別事件上,容易忽略真正的問題,比較才能看出政策資源的分配是否合理。國發會四月八日分析當前經濟情勢,估計限水對產業的影響,「以經濟部概估石門供水區受影響製造業平均每日產值約十三至四十六億元為基礎,據以推估第三階段限水持續一個月,將使整體GDP影響減少○.○六%至○.二一%」,更高的經濟影響,但未受應有重視。

「就是運氣好」,金融海嘯發生後,有學者這樣揶揄柏南克。然而,施政不能靠運氣,全球在後危機時期面對新平庸的威脅,政府更應檢討施政方向及預算分配,以有限資源尋找出路。因為運氣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走的時候也一樣。

fsj 提到...

去梯言/美國夢,中國夢,台灣夢?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37836

聯合報 公孫策 2015-04-15

中國強力推銷亞投行,除了美國和日本之外,世界主要國家都已表達參與意願。很多分析都認為,美國的霸權基礎正快速流失。

英、法、德等盟友,為什麼不理會美國的勸阻?難道只有經濟因素嗎?

春秋初期,齊桓公為諸侯盟主,最後兩次會盟都在葵丘(今河南商邱)。第一次葵丘之會,齊國國力如日中天,與諸侯約定四事,甚至包括了干預內政的「約定」。第二次葵丘之會,則是齊桓公由巔峰而下坡的轉捩點:那一次,由於齊桓公對諸侯的態度既驕傲又跋扈(震而矜之),當場就有九個諸侯脫離盟約。

晉獻公因為生病,延後一天前往葵丘,在路上遇到正在回程的周王室太宰姬孔,姬孔對晉獻公說:「齊侯態度驕傲,老弟你不必去了。」於是晉獻公打道回府。

美國失去盟友的向心,事實上也是由於「震而矜之」。

二戰結束已經七十年,這七十年的前半,美國的盟友可以說都曾受到它的恩澤,所以美國穩坐盟主,而半個世界,除了蘇聯集團之外,莫不懷抱著「美國夢」。然而,盟主畢竟不是天子,不是君臣關係。盟主對盟友驕矜,好比富貴者驕人,貧賤者寧願穿上鞋子回家!

即以世銀、亞銀為例,前者美國獨享否決權,後者美國跟日本都有否決權,而其他國家都得仰美、日之鼻息。此所以中國提出「亞投行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否決權」,讓歐亞國家感覺非常受用,這才是各國紛紛表態加入的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美國的霸權容或過了巔峰,但並未急轉直下,更重要的,中國的霸權還不是那麼真實。

接續前面的歷史故事:晉獻公是晉國開始強大的國君,可是晉獻公死後,晉國經過了一段政變頻繁期,三位公子輪流當國君,直到晉文公上台,國內定於一,才建立了晉國的霸業。

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招徠歐亞國家一同作「中國夢」,可是得要等他證明他是「晉文公」,才會得到天下諸侯的認同。

然而,台灣卻沒有太多籌碼可以慢慢看、慢慢等,曾經我們都懷抱「美國夢」,如今則有一部分人懷抱「中國夢」,但另一部分人卻極力排斥,這使得我們原地打轉,無法向前。

問題在於,為什麼我們沒有「台灣夢」?有志於二○一六大選的候選人,又有誰能告訴我們,他(她)的「台灣夢」是什麼?

※ 相關報導:

* 近7成經理人憂:美股債泡沫化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38630

股、債市恐出現泡沫?根據美銀美林所做的4月基金經理調查顯示,全球基金經理人擔憂股、債市估值過高的比例都提升,其中有超過68%的受訪者表示,美國是全球估值偏高最嚴重的地區,而歐洲和日本在內等地區的估值依然偏低。

美銀美林基金經理調查報告指出,全球投資人認為股票及債券估值過高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擔憂可能出現估值泡沫化。根據此項報告結果,認為股票市場估值偏高的全球投資者占比創2000年以來新高,有25%的受訪者表示全球股票目前估值偏高,比3月調查時的23%以及2月的8%比例更高,但仍低於1999年42%的水準。....與此同時,表示債券市場估值偏高的受訪者已創歷史新高,有84%的全球受訪者認為債券市場估值偏高,比3月時的75%要高。

* 美國五百大企業 15家不繳稅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36266

公民稅賦公平協會說,「財星」雜誌評列的美國500大企業,至少有15家去年沒有繳納分文所得稅,雖然它們盈利滾滾。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奇異電氣(GE)、美泰兒玩具公司(Mattel)、普天壽金融(Prudential)、時代華納(Time Warner),都成功的玩弄美國稅法,避免為龐大盈利繳稅。

更不可思議的是,其中有些公司還獲得幾千萬甚至幾億元(美元,下同)退稅。

* 歐工業生產勁揚 復甦加快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37640

歐元區工業生產經歷1月下滑後,2月大幅成長,並優於市場預期,凸顯出口商開始從歐元貶值受益,經濟也出現加快復甦跡象。

* 亞投行創始會員可望達56個
http://udn.com/news/story/7953/838514

中共財政部再公布昨天確認的三個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始成員,分別是埃及、挪威與俄羅斯,加上前天確認的澳大利亞,亞投行已有50個創始成員,目前還有6個已申請但待審的意向成員,應可望於今晚前全數獲得認可加入,亞投行最終創始成員數,應可達到56個。



◆ 一帶一路揭藍圖 3條金路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5000463-260108

中國時報 2015年04月15日 陳柏廷/北京報導

「一帶一路」作為大陸經濟戰略新藍圖,備受關注。大陸央視13日發布官方版「路線圖」,首度加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南線,即從南海到南太平洋的路線;而該路線加入後將貫通印度洋與南太平洋經濟圈「任督二脈」,有助近一步打造「大洋經濟圈」。

南線首度曝光搶眼

「一帶一路」指的是「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儘管自2013年起大陸便積極向全球行銷該構想,但各界對其路線始終停留在霧裡看花階段;昨日具體路線圖正式發布,將標誌「一帶一路」邁向全面推進階段。

央視新聞聯播推出《一帶一路、共建繁榮》系列報導,13日播出首集《一帶一路繪就發展藍圖》,除具體描述一帶一路「路線圖」外,更首度發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南線─從南海至南太平洋的路線,成為一大亮點。

打造「大洋經濟圈」

從路線圖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從中國出發,將分成3大路線: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路線是2條: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隨著南線加入,海上絲綢之路將貫通印度洋與南太平洋經濟動脈,有助大陸打造「大洋經濟圈」。

輻射歐亞非三大洲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祕書長程國強指出,「一帶一路」一端是發達歐洲經濟圈,另一端是極具活力東亞經濟圈,依此帶動中西亞、南亞以及東南亞發展,並輻射到非洲。目前已有60多國積極回應,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達21兆美元,約占全球63%和29%。

不過,要落實「一帶一路」在於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提倡的「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政策溝通與設施聯通是「基本功」,務求先到位。

※ 相關報導:

* 假日網購碰壁 李克強飆海關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5000469-260108

面對大陸經濟持續低迷,大陸總理李克強近期頻頻與各界座談討藥方,昨日在座談時,大陸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抱怨海關周日不上班,影響24小時運作的網購時,李克強當場飆現場海關人員:「你們要不要改!」

* 報稅查詢碼 查所得更便利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37678

所得憑單免填發的減紙措施自去(2014)起施行後,查調所得需求也隨之上升,為使納稅人有更便利的查調管道,今(2015)年5月報稅,財政部首度推出「查詢碼」報稅功能,查調管道也因此擴增為五種。



◆ 荷蘭衰敗史…炒房葬送當年強權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37839

聯合報 黃丙喜/台灣科技大學管研所教授(台北市) 2015-04-15

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賴妥善的產業政策,興利及除弊,胡蘿蔔和棒子,缺一不可,而最佳的策略是大禹治水。政府目前對於房地產業的飆漲又重蹈過去只知圍堵打擊的覆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房地產業的暴起暴落,將對國家的經濟造成巨大的衝擊。二○○八年由美國房利美、房地美所捲起的全球金融風暴,殷鑑不遠。房地產何以每隔約十年就要歷經一次暴起暴落的惡性循環?主因在於,政府對這個火車頭產業欠缺妥善的發展政策。平時以自由經濟之名,把它做為美化GDP指標的工具,一旦房價過高,造成社會指責聲浪,又拿它來祭旗。如此不穩定的外在環境,讓它的經營賭性十足,也普遍側重政商關係,短利是圖。

這樣不穩定環境下的賭徒心態,加上政府長期的土地、稅賦和金融政策進退失靈,當然就會共同造成社會貧富差距失控和民眾居住正義失當的巨大後遺症。房地產業本身也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風險和危機。

房地產價格高漲是去年三一八學運的導火線,也是民眾普遍對政商關係和兩岸經濟高度懷疑的源頭。二○○八年以來,遺產等稅賦的降低,加上鮭魚返鄉投資的鼓勵,造成巨額匯流回台的台商資金,卻因長期找不到產業投資或參與國家建設的出路,紛紛轉而大量流入房地產市場。此是國家欠缺完整的政策所致,房地產和台商卻飽受罵名。

荷蘭十八世紀國力的衰退,格外值得我們借鏡。荷蘭當時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也是世界的金融霸權。但是,國內長期的產業投資缺乏導致民間資本競逐於房地產投資,造成產業競爭力愈來愈差,貧富差距卻愈來愈大,中產階級也愈來愈少,最後被英國及法國打敗,拱手讓出強權的地位。台灣過去十幾年正在步入同一後塵。

台灣因為房地產的暴起所導致的貧富差距,已到不容坐視的地步。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台灣前十%的富人占全國總財富比例,已由二千年的五十四.三%,一路攀升到二○一四年的六十二%。根據美國財經雜誌《富比士》的「台灣四十大富豪」排行榜,二○一一年前四十富豪的財產躍升至九二七億美元,漲幅高達卅二%,卻多非靠勞務賺錢,而是資產上漲所致。這豈是國家社會之福?政府不能只知用稅率、匯率和利率三招,應該同時思考健全產業環境的永續發展之途。

fsj 提到...

美股跳高 亞股全面啟動(節錄)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41057

聯合晚報 記者鍾張涵/台北報導 2015-04-16

聯準會(Fed)指出,美國經濟持續擴張,再加上目前已公布業績的美國逾30家企業中,8成以上獲利超乎預期,推升美股昨日全面走揚,激勵亞股今日齊步上攻,昨日大跌的台股今日反彈逾百點,率先領漲亞洲股市,陸、港、韓股亦緊追在後,盤中相繼由黑翻紅。陸股早盤成功升破4100點大關。

今日陸股開低走高,滬深兩市早盤上演驚奇反轉秀,早盤急拉作收。上證指數上漲79.77點至4163.93點、漲幅1.95%,成功升破4100點大關;深成指漲287.3點至13933.91點,漲幅2.11%,兩市各成交人民幣3980億元及2681億元。

今日台股外圍受惠美股收紅、亞股同歡激勵,國內則有中華經濟研究院上修GDP,將2015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上修0.06個百分點至3.56%,在內外利多同步拉抬下,加權指數開高走高,盤中漲逾1%至9645點,重返9600點大關並升穿月線,一掃昨日大跌陰霾。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陸首季GDP 7% 成長率6年新低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40198

大陸經濟今年開局不利,國家統計局昨天公布,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速放緩至百分之七,是二○○九年第一季爆發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紀錄;外界預估,第二季GDP成長率將繼續走低。

新華社引述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的話表示,雖然增速回落,還是在預料中,大陸經濟目前處在新舊動力轉接的關鍵階段,今年經濟困難較多,短期內經濟仍面臨下滑壓力。

* 陸GDP減緩 美媒:未來可能更差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40200

大陸昨天公布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以下為華爾街日報針對中國經濟現況和展望的五點分析:

一、GDP優於市場預期:中國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七,雖略遜於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七點三,增幅為二○○九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小,但優於經濟學家預估的成長百分之六點九。

二、但未來經濟仍可能更差....

三、北京當局已沒有太多操作餘裕....

四、目前就業似乎沒有問題....

五、中國的數據需從背景來觀察....

* 保經濟基本盤 李克強:最大工具 拚改革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40208

大陸昨公布今年首季經濟成長率,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按「往例」,在公布數據前,與學者座談經濟形勢,面對面互動,也為數據先打預防針。李克強認為,大陸當前經濟正處於「銜接期」,要動用「工具箱」裡的各種政策工具,其中最大的工具就是「改革」。



◆ 社評-區域失衡惡化是大陸經濟隱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6000987-260310

旺報 2015年04月16日 主筆室

15日上午,大陸第一季經濟數據出爐,GDP回落到7%成長並不出人意料。此前世界銀行在最新發布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中,將今明兩年大陸經濟增速分別放緩至7.1%和7.0%,強調大陸在投資主導的經濟模式向消費主導轉型,成長存在放緩風險。

不過,世銀認為大陸經濟「成長速度不會出現急劇下跌的情況」。原因有二:首先大陸享有龐大外匯儲備與較充足的財政空間,可以施行諸如「一帶一路」的經濟政策;其次大陸居民負債率較低,第一季消費仍有10%的成長,網路消費成長更是超過40%,證明大陸消費還有提升的潛力。

儘管如此,大陸經濟能否成功轉型,達到中長期穩定增長,目前來看還存在重大隱患,其中以區域失衡問題最嚴重。第一季數據發布前,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往東北地區考察,直言經濟情況令人「揪心」。2014年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的經濟增速分別只有5.8%、6.5%、5.6%,位列大陸後5位。今年第一季3省的多項經濟指標繼續走低。

東北地區經濟滑坡的問題,只是大陸區域失衡的一個縮影。經濟學家研究發現,每當宏觀經濟下滑之時,大陸主要依靠重工業或投資驅動的地區,就會受到更大影響。這不僅體現在東北,過去增速排名前列的西部地區,不少省分也出現大幅下滑;大陸一些富裕省分的相對貧窮地區,也出現經濟衰退現象。

平心而論,一個經濟體中區域不平衡狀態是普遍存在的。台灣南部與北部經濟有較大差距,美國各州之間也有貧富之別。但大陸希望達到中長期的穩定增長,僅憑少數一線城市與東部省分,還是遠遠不夠。政府需要思考如何調動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實現經濟的整體優化。

事實上,大陸過去也比較重視區域不平衡的問題,曾制訂過「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全面振興東北」等計畫。如今看來,這些計畫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簡單「輸血」多於「造血」;吸引投資多於市場機制建設;過於依賴房地產與基礎建設等。一旦政府財政與房地產投資出現衰退,經濟迅速出現大幅下滑。

我們認為,破解大陸區域失衡難題,關鍵有3點:首先是打破行政區劃局限與地方保護主義,形成讓產業進一步自由流動的體制;第二是發揮加乘效應,積極引入海外與發達地區的資本,帶動落後地區發展;第三是執行發揮比較優勢的重大改革舉措,這也是更為重要的一條。

仍以東北地區為例。今年年初,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人》以〈重回冰封(Back in the cold)〉為題,讓東北地區的經濟滑坡引發全球關注。東北的結構性問題在於計畫經濟殘留較多,大量國企依賴政府支持,進而形成官僚主義的社會風氣,不僅擠壓民營經濟生存空間,更導致市場經濟萎靡不振,年輕人才流失嚴重。

對此,東北應對國企進行針對性改革,率先採取一些大刀闊斧舉措,如對外資參股、兼併減少限制,放開行政壟斷等。此外,東北土地肥沃廣闊,適合發展規模化的優質農業。當前農業電商、綠色食品等新興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但是土地所有制的問題,影響農業的規模化建設。為刺激東北地區的經濟,大陸應展開土地改革新型試點,允許東北享有展開新型農業的先進條件。

換個角度思考,大陸區域不平衡,雖然是經濟成長的隱患,但如果運作得當,經濟窪地也可以成為成長新機遇。預計在李克強視察東北之後,系列推動落後區域的改革措施將會陸續發布。對於台商而言,積極關注大陸的區域新政,不僅有利於產業轉移,也能夠從改革中尋獲新的投資機會。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經濟/健全對陸授信管理 要快要準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401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16

中央銀行3月間函請金管會重新檢討我國銀行業對大陸曝險的計算,金管會做出回應,並採取相關措施。觀察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貿易、投資的緊密關係,中央銀行、金管會確實應該一起努力,強化銀行業對大陸曝險的管理措施。

* 閩台快遞合作 為兩岸電商加速
http://udn.com/news/story/7334/839883

福建省政府昨天宣布,福建將有多種措施推動閩台快遞合作,並將在平潭、福州、廈門等地設立台灣貨物倉儲,為兩岸跨境電子商務合作奠定基礎。加快因服貿未在台灣通過,而拖延的兩岸跨境電商合作的速度。

....引人關注的是,「辦法」推出多個促進閩台快遞合作的新政,內容包括,支持開闢閩台快件通關環境,創新快件通關監管模式,簡化報檢程序,實現閩台口岸關檢互認;支持在省內台商投資區、台灣農民創業園等對台合作區域拓展快遞服務業務。

此外,「辦法」還鼓勵有條件的快遞企業開展對台直航包機,擴大兩岸快件運輸直航範圍,支持擴大對台海運快件業務範圍,增強閩台快遞服務時效性;鼓勵閩台快遞企業相互合作,支持閩台之間相互設立快遞企業或者快遞企業分支機構等。

fsj 提到...

IMF示警 防超級QE縮減恐慌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42562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2015-04-17

國際貨幣基金(IMF)警告,金融海嘯來襲八年後的今天,全球金融體系風險再起,尤其是美國一旦升息,可能引發超級縮減恐慌(Super Taper Tantrum),在市場掀起驚濤駭浪,衝擊將超過2013年美國開始減碼量化寬鬆(QE)。

IMF 15日公布「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對世界各地經濟復甦疲弱且不穩的情況示警。報告列出全球經濟遭遇多種潛在威脅,包括美國即將升息、希臘退出歐元區、歐洲的銀行體質羸弱,以及匯市和油價波動劇烈。IMF與世界銀行(WB)春季會議17日起在美國華府舉行三天。

報告也提到,金融風險正在「輪動」,從銀行轉向影子銀行,並且從先進經濟體轉向新興市場。

IMF金融顧問比亞爾斯(Jose Vials)說:「自去年10月以來,全球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已升高,且已轉移到風險更難評估、處理上也更棘手的金融體系環節。」

維納爾斯警告,隨著美國啟動升息循環的腳步迫近,投資人可能把資金從世界各地撤出、轉向美國,引發金融市場動盪,可能產生「超級縮減恐慌」並造成債市殖利率飆升。

聯準會(Fed)即將啟動近十年來首度升息,其影響如何引起全球市場議論紛紛。IMF報告預測,一旦市場警覺到升息在即,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竄升100個基點「可以想見」,而「這種巨大的轉變可能在全球產生負面衝擊,經濟市場經濟體將首當其衝」。

IMF說,美國利率升高的展望已導致美元對世界各國貨幣升值,這將暴露出新興市場的弱點。

※ 相關報導:

* 通膨恐升溫 美債後市不妙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42445

全球通膨展望出現攀升趨勢,這可能意味不利在過去一個月價格大漲的美國公債後市。

美銀美林公司的資料顯示,投資人預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每年將以1.45%的幅度攀升,高於1月時預期的約1%,也是近兩年來最高水準。美國目前的物價處於停滯,經濟學家預期,17日公布的3月CPI將與一年前持平。

* 陸減持美債 日變美最大債主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42683

美國財政部十五日公布二月各國持有美國國債統計資料,中國大陸連續六個月減持美債,讓日本取代大陸成為美國最大「債主」,這也是日本二○○八年後再度重回持有最多美債國家。台灣則以一千六百五十九億美元排名第十一最大債權國。

* 希臘恐倒債 延遲償債協議難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42688

德國財長與歐盟執委會副主席等官員表示,歐元區與希臘下周達成協議希望渺茫,加上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再降希臘信評,顯示實質倒債風險大增,拖累歐股十六日挫跌,希臘公債殖利率也飆高。



◆ 經濟/網路金融 台灣下一個龍捲風暴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426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17

台灣金融業近來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要集中力量打亞洲盃,對於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幾乎所有觀點都認為要先合併擴大規模,再藉此進軍亞洲。只是,對於國際間已經快速成形的網路金融大趨勢,台灣若沒有加緊追趕的話,未來台灣金融業的困境恐怕已可預見。

先談網路金融大趨勢的內涵到底為何。隨著Y世代崛起、第三方支付、雲端與大數據漸趨成熟,金融業已面臨顛覆性變革,其中最大衝擊當然來自網路產業,不僅銀行業的分行不斷消失,未來手機、平板甚至社交網站即可做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也是可以預期的方向。

一書作者布雷特(Brett King)日前來台,提出未來五年銀行業會出現三大轉變,一是行動支付將逐步取代信用卡等塑膠卡片;二是人們對「帳戶」的概念,不再是單純的銀行帳戶,而會變成手機帳戶、行動帳戶等;第三是金融包容性(financial inclusion),意即提供弱勢群體負擔得起的金融服務,包括儲蓄、信貸和保險等,這個概念也正是目前大家在談的「普惠金融」。

舉例來說,在歐美已經相當成熟的匹配借貸平台(P2P),也就是在網路上仲介借方與貸方的平台,去年第4季就有借貸俱樂部(Lending Club)在美國掛牌上市,另外還有排名其後的Prosper或Ondeck,在英國也有Zopa,人們透過這些平台就可以借到錢,出錢的人也可以取得較高的利息,完全不需和傳統銀行往來。

至於中國大陸的進展也相當驚人,目前已有14家P2P業者獲准設立,投資者不乏網路與資訊大企業。例如近來籌資進展最快的「拍拍貸」,至今已累積八年、600萬用戶及40億條數據資料,這種掌握消費者行為的信用大數據,正是拍拍貸能夠顛覆傳統銀行的關鍵力量。

事實上,中國互聯網金融用戶已經數以億計,僅支付寶就有3億實名認證用戶,餘額寶有1.24億用戶。這股開放的力量還在大步進展,年初大陸已開放八張徵信業務證照,阿里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及平安集團馬明哲等人都有投入,這些在網路新經濟中取得財富與發言地位的年輕世代,如今把焦點移轉到已有數百年歷史的金融業,未來掀起的變革絕對超乎大家的想像。一旦有更多民間徵信資料建立起來,可以不再倚賴聯徵中心的數據,未來網路金融的進展將快速起飛,「普惠金融」的終極目標就可達成。

其實,風險控管與徵信體系的建立,若開放給網路業者,而非只是傳統銀行的特許業務,對網路金融的發展有絕對正面的助益,但是這種開放與鬆綁牽涉到眾多既得利益者,需要有相當強烈的行動決心,相對來看,台灣的開放動作不僅落後中國,與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相較,也明顯居於下風。這股網路金融大趨勢,對追求創新舞台的國際人才來說,絕對是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對台灣網路、金融人才必然產生致命的磁吸效應,台灣金融業已面臨人才流失的壓力。

台灣金融業想打亞洲盃,到底要用什麼打?如果只靠過去傳統開分行據點或砸錢併購,透過經濟規模擴大去競爭,恐怕在速度與成效上都有很大疑問,更何況放眼亞洲的金融業,比台灣規模大的銀行、保險及證券等機構太多,台灣金融業若無法在網路金融上有創新作法,可能連台灣市場都難以招架,更別說要跨海出去競爭。

網路金融,是全球即將掀起的下一個巨型龍捲風暴,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經宣示「互聯網+」政策,其中特別提及互聯網金融,並要求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馬雲更早就把精力放在旗下的螞蟻金服,並宣示集團接下來最重要的布局就是網路金融。這股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風口已經到來,台灣若無法急起直追,災難可能已很難避免。

※ 相關報導:

* 台灣將成亞太資產管理中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7000725-260102

隨著台灣金融業積極布局海外,金管會副主委黃天牧昨表示,要將台灣打造成亞太資產管理中心,這個施政方向絕對不能淪為口號,而是要想辦法真正落實,期望達到「全世界來投資台灣,由台灣投資全世界」的目標。

fsj 提到...

經濟戰開打!美、日藉TPP抗中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44874

聯合報 編譯莊蕙嘉/報導 2015-04-18

美國國會兩黨達成跨黨派協議,計畫授予歐巴馬總統「快速通關」(fast track)權,以加速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在內的貿易談判。華爾街日報分析,美國和亞洲盟友日本聯手加強經貿合作,要抑制中國大陸日趨壯大的影響力。

國際貿易和投資組織近來成為美國和大陸展現國際影響力的最新角力場。美國已在多個國際場合阻撓大陸進一步加重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的角色,美國主導的TPP也刻意排除大陸。「快速通關」權限制國會只能對美國政府簽訂的貿易協定包裹表決通過或否決,不能再加以修改,被視為簽訂TPP的關鍵。

歐巴馬今年一月在國情咨文演說提及大陸時曾說:「中國想為世界成長最快速的地區制訂規則,我們為何要讓它發生?我們應該來制訂規則。」大陸則支持以東協為主體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並利用去年主辦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和成員國宣布啟動「亞太自貿區」(FTAAP)進程,和美國較勁的意味濃厚。

大陸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更吸引世界各國爭相加入,十四日宣布五十七國成為創始會員國,熱烈程度恐怕連北京當局也始料未及。被視為美國死忠盟友的英國、德國、以色列等皆早早宣布加入,美國選擇不加入但宣稱樂於合作,和美國站在同一邊的日本也表示要審慎評估。

亞投行入會案充分顯示大陸在亞洲乃至世界舞台的影響力益發舉足輕重,但也有棘手之處。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黃靖指出,創始會員國數量太多,各國關注議題和利益不同,必有衝突,如何協調將是大陸的一大難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月底訪美,屆時可能宣布和美國達成TPP談判協議,但諸多細節仍待協調。例如日本希望美方取消日系汽車的進口關稅,美方則希望延續;美國要求日本全面開放美國牛豬進口,日本也礙難照辦。加上美國國會尚未正式通過授權議案,仍有變數。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劉俏指出,對大陸而言,此時有所反應等於凸顯美中敵對問題,不如保持低調。他說:「美國將面對快速變化的亞洲,與其和中國正面衝突,仔細觀察再找出最佳策略可能是更好的方式。」

【經濟日報/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甫於3月底順利完成會員召募,美國國會16日便提案對總統歐巴馬授予「貿易促進授權(TPA)」,以加速「跨太平洋經貿夥伴協定(TPP)」談判,也為中、美、日三方在亞洲經貿舞台上的角力掀起新高潮。

美國國會原本一直延宕TPA案;但由於各國積極參與亞投行,使美、日益擔心中國將主導亞洲經濟發展。

要反制中國藉亞投行來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美、日兩國更需要TPP能夠順利敲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預訂4月底訪美,屆時將與歐巴馬共同宣布雙方已達成核心協議,以凸顯TPP談判的進展。為儘速談妥TPP,美政府對TPA的需要益發急迫。

※ 相關報導:

* 歐、美CPI連二漲 通縮烏雲散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44678

美國和歐元區3月消費者物價(CPI)雙雙出現連續第二個月上漲,雖不足以把年通膨率從負轉正,但已進一步顯示通縮威脅消退的跡象。



◆ 美日憂倒債風險 亞投行放款從嚴
http://udn.com/news/story/7331/845303

聯合晚報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 015-04-18

中國大陸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17日表示,中國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是為了補足美國和日本主導的現有借貸體系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並非要取代世銀和亞銀。

美聯社報導,朱光耀表示,成立亞投行是要補足亞太地區未來10年需要的8兆美元基礎建設資金缺口;亞投行有57個意向創始會員國,包括全球前20大經濟體的16個,但美國和日本缺席。

朱光耀表示,中方支持也出資給IMF(國際貨幣基金)和世銀,並在現有國際金融體系扮演建設性角色;他還表示,IMF成員國都期待美國國會儘速通過IMF的治理改革方案。

美國財政部長3月底訪問北京時呼籲,亞投行應和現有國際機構合作,確保借貸的高標準;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17日呼應說,如果亞投行的貸款國倒債,可能影響其他放款機構。

朱光耀表示,中國也希望亞投行擁有放款的高標準;他還說,亞投行創始國本月稍後將開會,討論亞投行的權責,他希望相關協商在二到三個月內完成。

朱光耀是代表大陸參與IMF與世界銀行春季年會的成員之一,他17日下午在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演說,作上述表示。

fsj 提到...

陶冬:陸賺錢黃金時代結束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46449

經濟日報 記者孫淑瑜/綜合報導 2015-04-19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昨(18)日在上海一場論壇上演講指出,大陸第1季經濟成長率7%的數據不可信,大陸賺錢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高槓桿已經到頭,IT(資訊)業會保持高增長;大陸的經濟最重要的還是結構性改革,而不是使用貨幣政策。

和訊網報導,第一屆中國產業經濟(國際)論壇昨日在上海舉辦,論壇主題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產業經濟困局與機遇」,陶冬發表以「宏觀經濟:全球經濟低迷背景下的機遇與挑戰」為題演講。

陶冬表示,自從2003年大陸信用快速擴張,如今高槓桿已經到頭,房地產、地方財政、影子銀行等問題,只要有某一環節斷裂,就很可能帶來連鎖反應。

他說,財政部的地方債置換就是將問題往後推,政府能延長信用周期,不代表有能力解決。2001年後銀行貸款增速放緩,政府於是製造影子銀行,等到影子影行也開始負成長,再製造出新泡沫接上一個泡沫。

過去大陸靠著「世界加工廠」的經常項目順差達到經濟成長率10%以上,全國儲蓄往上走,但是自從2009年之後開始回落,於是政府開始灌水,並不是製造財富,而是製造流動性。陶冬表示,大陸公布第1季經濟成長率7%並不可信,因為大陸除了財政刺激,貨幣刺激,基礎設施刺激,還做統計刺激,這種GDP增長模式對大陸中期經濟傷害極大。他說,到2020年,大陸的工業生產會比現在再少三分之一,煤炭發電會再少三分之一,這是大趨勢。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津閩粵三自貿區 明掛牌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48007

備受關注的天津、福建及廣東三個新自貿區,將於4月21日掛牌上路,屆時將公布新的自貿區建設方案及負面清單,可望凸顯出三個自貿區的各自特色。這也是上海自貿區上路一年半後,首次將自貿區複製到其它區域。

* 美國表態 要求希臘改革償債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46505

希臘和國際債權人十八日在巴黎會談,討論對希臘的大規模紓困計畫和交換的改革條件。美國也向希臘施壓,要求同意重大改革,以避免違約。分析師認為,希臘可能會屈服於缺錢的壓力,接受改革協議的機會有百分之七十五。



◆ 投資環境四困境 招商壓力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9000025-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4月19日 記者劉靜瑀/台北報導

台灣投資環境遭逢四大困境,經濟部今年招商備感壓力!經濟部正籌辦6月台商投資台灣高峰會及9月全球招商論壇,但今年遭遇大旱,民意又急於廢核,使台灣出現電力不穩狀況,引發歐美商會關切,加上立法院正討論強制加薪與縮短工時,種種難題都令經部推動招商備感棘手。

今年兩場招商活動陸續上場,主打電動車、半導體、行動寬頻服務等六大產業,但經濟部迄今還找不到令外界眼睛為之一亮的重要案源,投資處更繃緊神經,要求經濟部各單位彙整「對台深具潛力的投資者」,深恐無法達到業績目標。

經濟部今年對外招商目標訂為110億美元,去年四大亮點包括電動車、半導體、行動寬頻服務產業與離岸風電等依舊不變,今年更新納入數位內容、資訊服務等,致力尋找符合我產業升級轉型的「補關鍵」,推動務實招商策略。

據了解,多數外商看中台灣在國際產業供應鏈的重要地位,關鍵技術或許願意留在台灣,而今年招商目標,就是希望能把關鍵技術擁有者留在台灣,如果國際廠商願意把技術移轉授權留給台灣廠商,無論是雙邊合作、異業結盟等,都是招商策略之一,希望能彌補台灣產業升級轉型不足之處。

但官員透露,經濟部今年針對外商、台商的招商策略近乎相同,能否「一魚兩吃」引發內部不小討論;況且,國內投資環境有缺水、缺電等不利因素,加上立法院也來湊一腳,難度之高可以說歷來少見。

因此,今年6至9月經濟部出國招商,三位次長分配歐美日三責任區,美國鎖定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與材料廠;日本以重工業、航太材料為主;歐洲有通訊與物聯網商機。官員說,會特別重視美國半導體商,主因是今年招商鎖定半導體設備與材料之國產化,希望上半年能有多家國際半導體設備製造大廠來台。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分居夫妻 可分開稅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46792

5月報稅季將到,今年個人綜合所得稅免稅額及扣除額都未調整,僅最低稅負免稅額調高至670萬元,最大變動則是已取消「婚姻懲罰稅」,夫妻的非薪資所得,不一定要「稅」在一起了,可按最有利算法計稅;另外,分居夫妻也可比照「單身族」,各自獨立申報。

* 善用兩App 報稅10分鐘搞定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46434

進入「人手一機」行動時代,5月報稅季,面對綜合所得稅複雜「稅」事,是否有便利的行動報稅工具可以使用?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表示,懂得善用兩大報稅App(應用程式),隨時隨地,簡單兩步驟,10分鐘內完成報稅非難事。

納稅人可使用的官方報稅App包括「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稅額試算」(簡稱試算App)及「綜合所得稅電子結算申報繳稅系統」(簡稱結算App),財政資訊中心指出,為提升便利性,今年特別進行三項優化工程。

fsj 提到...

經濟/大陸經濟的改革夢與攔路虎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4797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20

日前大陸官方公布第1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率降至7%,是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低紀錄;預估第2季增長率將繼續走低。面對嚴峻情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不能靠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而要動用「工具箱」裡的各種政策工具,守住穩增長保就業增效益的基本盤,其中最大的工具就是「改革」。

由於「全面深化改革」是習李楬櫫的治國路線,也是習近平「中國夢」的基石,但要藉改革讓大陸經濟振衰起敝,將繫於能否排除「攔路虎」的巨大阻力。

北京當局為穩增長,近月來啟動一連串政策作為,人民銀行先啟動降息,昨天再採降準措施,並放任人民幣匯率走貶;財政政策包括進一步減稅降費措施、支援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加快重大工程建設及公共投資,啟動地方債置換計畫等,但是,大陸經濟下行壓力仍有增無減,第1季各項總體數據全面滑落,經濟增長雖勉強「保七」,但前景仍難樂觀,李克強坦承今年經濟成長率要達到 7% 絕非易事;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經濟學家陶冬在上海演講更直言,第1季經濟增長率7%的數據不可信,因有官方「統計刺激」。

在金融面,大陸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因為:多年來國際資金不斷湧進大陸、造就經濟榮景的現象,已開始反轉,今年第1季底大陸外匯存底驟減1,130億美元,減額創單季新高,已連續三季大幅縮減,外匯存底總額從近4兆美元降至3.73兆美元,顯示資金外流情形愈來愈嚴重。

大陸房市、地方債、影子銀行等相互關聯的金融泡沫,都是有賴信用擴張才不致破滅,如果資金外流加劇導致信用斷鏈,則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機率將大增。

面對嚴峻的經濟及金融情勢,大陸可採行的政策工具都有很大限制。人行自去年11月迄今二度降息、二次降準,但寬鬆貨幣政策和「去槓桿、調結構」的改革方向,卻明顯背離。證諸近月人行降息、降準對實體經濟助益有限,但卻激化大陸股市激情的「瘋牛」行情,可見寬鬆貨幣政策助長金融泡沫,可運作的空間有限。

人民幣貶值對刺激出口應有助益,在強勢美元下,去年全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2.5%,是20年來首次下跌;今年人民幣匯率一度貶至近三年低點,但相較歐元、日圓等對美元大幅貶值,人民幣對其他國家貨幣仍相對升值,明顯不利出口。李克強今年3月底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企業不能僅靠貶值來增加出口,而是要練「內功」,否則大陸經濟結構很難調整,所以不希望看到人民幣繼續貶值。事實上,人民幣貶值可能加速、擴大國際資金撤離大陸,其廣泛後遺症亦非北京所願見。

在大陸基礎建設泛濫及產能過剩情況下,北京運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空間更為有限,是以,李克強日前與專家學者和企業座談經濟形勢時表示,在大陸政策工具箱裡最大的工具就是改革。近來大陸內部最火紅的經濟名詞是由習近平定調的「新常態」,其核心思維就是堅持深化改革路線,以改革願景來激勵新的經濟增長動能。這樣的「改革夢」是當前支撐大陸經濟最大的力量及心理因素,連股市飆漲都可以被官媒稱為「改革牛」。

然而,「改革夢」卻遇到「攔路虎」,李克強在3月兩會政府報告中指出,體制機制弊端和結構性矛盾是「攔路虎」;發改委報告亦稱,改革攻堅消除隱形壁壘、突破利益藩籬的難度加大,深化改革涉及的矛盾、觸及的利益更加複雜。

這顯示大陸改革最大阻礙是體制內的地方及中央官員和利益糾結不清的國有企業。要突破這樣的阻力,光是反貪腐是不夠的,澈底的體制改革才足以清除「攔路虎」,這也是未來大陸經濟的唯一出路。

※ 相關報導:

* 大陸大降存款準備率 1個百分點
http://udn.com/news/story/8020/848060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昨天傍晚公布,自今天起調降各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一個百分點。此次降準力道高於預期,市場估算,約能釋放人民幣一點五兆元(約新台幣七點五兆元)資金。

* 周小川:大陸經濟步入新常態
http://udn.com/news/story/8020/847992

面對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大陸人民銀行(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日表示,和其他國家相比,大陸貨幣寬鬆政策的空間更大,但未必一定會用。不過,周小川的話才剛講完,昨晚馬上宣布大幅度降準。

* 32歲、年收入210萬… VISA揭大陸富人密碼
http://udn.com/news/story/7331/848051

國際信用卡組織VISA發布的「2015年度Visa富裕人群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富裕人群的平均年齡是卅三歲,為亞太地區最年輕的一群,這群人也是最勤奮的,九成在休假期間會處理與工作有關的事,超過五成想把孩子送出國留學。

* 遊艇業去奢化 走親民路線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47797

高端消費受到「打奢」影響時,大陸遊艇業者也開始主動放低身段,放眼大眾市場,隨著消費市場轉型的腳步,呈現出日益明顯的「去奢侈化」趨勢。

新華社報導,大陸多年注重高消費市場,卻忽略中低端有效需求,上海國際遊艇展日前展出,除了針對高端人群的豪華遊艇外,一些著眼大眾消費市場的中低價遊艇也出場亮相,吸引一般買家目光。

受到需求萎縮,大陸遊艇行業陷入低谷。許多企業難以接獲足夠訂單,相關展覽規模縮水,火爆一時的遊艇俱樂部也大多門庭冷落。一些經銷商坦言,遊艇銷售市場彷彿踩了急煞車。

* 南韓「大姐頭」朴映宣 打財閥…盯三星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48057

南韓國會議員及法制委員會主席朴映宣在學生時代,就勇於面對大塊頭的男生。小學同學回憶說,朴映宣7歲時就當「大姊頭」,專門對付戲弄或霸凌女生的壞男生。

現在朴映宣已把矛頭轉向財團,最新目標是三星集團的李氏家族。她表示,李家1999年靠一筆非法交易而獲得的2.4兆韓元暴利;法院雖已判決交易非法,但李家迄未繳回獲利。她認為李氏家族這項交易的目的,是為了處理李健熙的遺產稅。目前三星董座李健熙仍因心臟病住院。

朴映宣接受彭博訪問時說:「南韓一般薪水階級即使是繼承小額的財產,都必須誠實納稅,而像李氏這樣的財閥家族可以從非法交易獲得鉅利,更應繳稅。」



◆ 降稅救經濟? 飽了財團 苦了百姓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73297

自由 2015-04-20

〔記者邱柏勝/台北報導〕馬政府上任後,除了不斷向中國傾斜,最令人詬病的,就是離譜的「降稅救經濟」政策。然而降稅的好處,都被財團以及少數的富人「整碗捧走」,一般平民老百姓根本「無福消受」;而大幅降稅換來的,不是經濟成長的果實,而是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停滯不前、房價飆漲等惡果。

二○○九年,馬政府以「降低繼承者或受贈者的避稅誘因、增加國內經濟動能,以達擴大稅基自然增長」之名,大幅調降國內遺贈稅,從往年累進稅率最高五十%,降至單一稅率十%。

遺贈稅法修正後,「圖利富人」的質疑聲浪不斷,對此,財政部公布二○○九至二○一三年每年遺贈稅實徵金額統計,說明除了二○○九年遺贈稅約二二三億元,較修法前三年遺贈稅平均實徵數二八七億元減少六十四億元外,二○一一年至二○一三年遺贈稅實徵金額分別為二三七億元、二八三億元以及二三七億元,強調新稅率施行後,遺贈稅收並未明顯減少。

但細究財政部統計年報,二○○九年遺贈稅新制施行後,遺贈稅收入分為兩類:一類是二○○九年前死亡,仍適用累進稅率最高五十%的舊制,另一類是二○○九年後死亡,適用單一稅率十%的新制。根據統計,二○一一至二○一三年遺贈稅中新制實徵金額分別僅有一三四億元、一五四億元及一九四億元,與新制實施前三年平均實徵金額二八七億元,平均少了一百餘億元,可見與財政部所稱「未明顯減少」並不相符。

遺贈稅調降後,資金的確回流台灣,但並非進行投資,而是炒房、炒股。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直批,遺贈稅是「錯誤的政策」。

張忠謀曾批 遺贈稅是「錯誤的政策」

馬政府二○一○年五月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將營利事業所得稅從廿%調降為十七%。然而,財政部統計年報顯示,自營所稅調降後,除了二○一一年營所稅收入小幅高於綜所稅,連續三年綜所稅收入都高於營所稅。在受薪階級薪資倒退十五年、物價指數逐年上揚的情況下,降稅反而使台灣社會更加M型化。

※ 相關報導:

* 夫妻分開稅 高所得省很大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47792

報稅季即將展開,今年夫妻婚姻懲罰稅正式終結、豪宅實價課稅對象則持續擴大,本報將以系列報導方式,彙整各種省稅眉角,讓讀者確保節稅權益。

終結稅制對婚姻的懲罰,今年5月夫妻申報所得稅,多了一種計稅選擇,即夫妻可以將其全部的所得,完全分開計稅,不再只限薪資一種。新增的計稅方式,對於高所得族群、執行業務者最為有利。

fsj 提到...

好好算一算入亞投行效益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50124

聯合報 鍾經樊/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教授(台北市)2015-04-21

台灣加入亞投行的議題,引發許多討論。筆者擬從經濟及金融效益的角度,說明台灣加入亞投行的必要性。

傳統區域性發展銀行的作法,通常是先擬訂基礎建設計畫,再透過認股或發行債券以籌募資金,惟這種模式帶動的建設規模有限。全球金融危機後,新起的運作方式是採取引進公私部門夥伴關係(PPP)的模式,經由公部門的資金,搭配引進充沛的民間資金,並結合民間的技術、創新與經營管理等專業能力,可以擴大建設的規模。近年來APEC及亞銀皆大力鼓勵PPP融資模式,預期亞投行除了採取傳統的營運模式外,也會採取PPP模式。

外界對台灣參加亞投行的經濟利益,多從傳統區域性發展銀行的運作模式分析。以亞銀為例,過去台灣挹注認股資金十七點八一億美元,實繳資本為八千九百萬美元,但台灣廠商僅承攬約五點一二億美元的計畫,因此外界認為對台灣並無特別經濟效益。

事實上,亞銀各項開發案都供會員國廠商公平競標。央行每年均請亞銀來台舉辦「亞銀商機說明會」,並邀集國內廠商及相關政府部門組團參加「亞銀商機博覽會」。惟因台灣營造業規模小,國際化程度較不足,不易取得工程標案。

最近行政院工程會已促成國內廠商成立「工程產業海外發展策略聯盟」,並取得新台幣四十九億元的新加坡地鐵工程。國內大型工程建設漸趨飽和,積極爭取海外工程商機應為政府與業者共同努力的方向。若台灣加入亞投行,營建業可望爭取商機,而工程會也計劃派駐常設團隊,協助廠商開拓商機。

亞銀估計此地區基礎建設每年所需資金高達八千億美元,這也是成立亞投行最主要的目的,因此亞投行引申出來的商機將十分可觀。

若進一步考慮亞投行引進PPP融資模式,帶來的建設規模會較傳統亞銀模式擴大數倍,更將衍生周邊產業及相關服務業的商機。台灣廠商所能獲得的經濟利益將不再限於營建工程標案,在運輸、通訊及網路等深具產業技術實力的廠商,亦可獲益。透過參與亞投行業務,也能促使台灣產業及人才國際化。

除了經濟面利益外,台灣也可獲得金融面效益。亞投行將在其會員國發行債券籌措資金。若台灣成為會員,就可爭取亞投行於我國發行債券籌資,對活絡債券市場有助益,也能促進我國債券市場國際化。

亞投行也將採取公私部門資金配合的融資模式,以台灣金融機構所擁有充沛的資金與豐富的營運管理經驗,參與亞投行跨國的融資平台,將可獲得更龐大的金融效益。

除經濟與金融直接效益外,間接效益亦將可觀。亞洲地區超額儲蓄,經由亞投行中介導入投資,可加速此地區的經濟成長,從而將有助於台灣的出口及經濟成長。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必須以全球市場為腹地發展經濟。在詭譎多變的國際政經局勢下,台灣最好的策略就是因勢利導,自我調整,以確保最大利益。積極加入亞投行就是我們的試金石。台灣若能加入,有助強化未來台灣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的角色,因而對加入RCEP及FTAAP,也會有幫助,所能產生的經濟金融效益也會更大。

※ 相關報導:

* 台入亞投行 陸盼採香港模式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50115

....陳鳳英表示,亞投行創始國是主權國家,早前大陸曾邀請台灣以「香港模式」參與,即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與章程談判,但台灣不願被矮化,明確拒絕,也就放棄了參與章程制訂的機會。

她說,香港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亞投行整個談判過程及規則的制訂;但在亞投行章程制訂後,香港可能會與台灣一樣作為「經濟體」加入,成為普通成員。

* ECFA架構下 閩自貿區擴大對台開放
http://udn.com/news/story/7333/850127

大陸國務院20日批准上海自貿區擴區和廣東、天津和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方案,其中福建自貿區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框架下,擴大通訊、運輸、旅遊等領域對台開放;廣東自貿區則是在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的框架下,推動粵港澳經濟的一體化,特別是在服務業。

三個新自貿區今天同步掛牌。大陸福建省副省長鄭柵潔昨天在國新辦舉行的自貿區記者會上表示,福建自貿區最大特色是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福建將採取五項創新措施。首先,探索閩台產業合作的新模式、擴大對台服務貿易的開放、推動閩台的貨物貿易自由化,進一步推動台灣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福建自貿區內發展。

* 首季外銷訂單創高 大陸訂單連兩季衰退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50200

....林麗貞表示,大陸去年祭出人民幣千億元的積體電路扶持政策,已讓大陸本土包括晶圓代工、封測、DRAM等產業崛起,來自大陸及香港的電子產品接單表現失色。而大陸本土面板廠相繼投產,面板訂單衰退已難回春。

....林麗貞說,大陸「降準」對台灣的影響「有正、有負」。大陸貨幣寬鬆刺激經濟需求,需求增加有助外銷訂單成長;另一方面,紅色供應鏈崛起的力量更不容忽視,大陸供應鏈本土化政策已使陸廠逐漸取代台廠。外界分析,長期來看,台灣接自大陸的訂單,已經「回不去了」。

* 伊爾艾朗專欄/希臘脫歐的11個因子...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50114

希臘債務談判不順,雙方只彈高調,而希臘的還債期限即將陸續來臨,因此市場不僅擔心希臘這場債務鬧劇歹戲拖棚,還擔心會形成無可避免的現實,也就是希臘被「彈出」歐元區(即被迫脫歐)。希臘脫歐的肇因並非理性決定,而是一些重大意外事件(Graccident)造成。

以下是大家必須知道的11件事:

1.希臘政府將無錢可用,因此希臘將倒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債。

2.一旦如此,希臘資產及公債將遭拋售,銀行可能發生擠兌。

3.結果將使希臘經濟更嚴重缺氧,更依賴歐洲央行(ECB)的緊急金援,但金援不可能無限制地彌補財政缺口。

4.可能的解決方法包括四項要件....

※ 全文詳見原站。



◆ 經濟/停止追求政治獎盃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5018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4-21

執政黨力推的「加薪四法」,原本勢如破竹地獲得朝野共識,但就在二讀前因各種排山倒海般的反彈壓力而緊急煞車;爭取加入亞投行一事,也受到頗多責難。這幾個看似無關的事件,其實都是政府及立法院只求政治獎盃(political trophy)、不求實際效果毛病下的大問題。

嚴格來說,加薪四法除了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的「加薪換減稅」一條外,其餘主要是要求企業盈餘分紅,並非加薪。盈餘分紅就是一般所謂的獎金,「加獎金」三法基本就是要求企業盈餘達一定門檻時,必須提撥一定比率給員工分紅。

但目前的草案既未定義到達何種盈餘門檻就需分紅,也未規定分紅的比率,姑且不論強制分紅與市場經濟的衝突性,也不論其對於公司制度、股東及勞工基本關係的影響,更不談企業有千百種逃避的門路,這種不知何時會來、會來多少、毫無預期性可言的「分紅」,對於改善受薪階級勞工的經濟生活,只有「天降橫財」的效果,意義非常有限。

真要改善低薪,必須從結構問題下手。例如國際勞工組織(ILO)早已經清楚指出,自己的薪水自己加,不能靠政府的蘿蔔及棍子。也就是要獲得實質的加薪,還是必須從貫徹勞動三權:團結權、協商權及爭議權下手,以工會為核心,藉由與資方的薪資集體協商,以及協商不成的鬥爭罷工,才能真正有效地達到薪資成長的效果。

台灣不分藍綠政黨,至今的政策主軸都仍以經濟發展為重,勞動三權的強化一向不受重視,在普遍欠缺實質意義的工會組織下,要加以落實,恐怕有相當的挑戰。因此,若政府或朝野各黨真的有心替勞工加薪,應該做的是創造出讓勞工更容易與雇主協商薪資的環境,而不是立法強制要求分紅。再者,加速基本工資的調漲幅度,也是引導加薪的手段,但這件事一樣困難。

再如日前引起紛爭的亞投行事件,各界都瞭解,即便北京主導有其政治風險,面對這個亞洲經濟新秩序,為了產業發展及布局著想,台灣完全沒有不加入的本錢。但是,看看政府的評估報告,對於產業效益的分析少之又少,完全沒談到從產業發展策略的角度,亞投行扮演的角色為何?有哪些商機?要如何協助爭取?很明顯地,等到事後各界批評四起,政府才開始腦力激盪式地羅列各種產業利益做為交代。

為什麼大家都看得清楚的問題,卻一再重複出現?一個可能就是,政府也好,政黨也罷,追求「政治獎盃」的心態遠大於講求實質意義。若以政治獎盃做為績效評量標準,則數量愈多,自然績效愈好,所以從法案、經貿協定到國際組織,都出現衝數量、不求效果的結果;對於實質意義的評估,不是完全沒考量,就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反之,困難但有效的路則沒人走。

政治獎盃的獲獎者是政府及政黨,未必是勞工、產業及經濟。因此,即便架上放滿了獎盃,也只有少數人沾沾自喜,卻對台灣幫助有限。況且,這種心態在國內或許還能騙些選票,但在國際上行走,就沒那麼容易。

例如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的各種國際經貿協定,一直沒有進展,除了北京的立場外,我們這種「只求獎盃、不求效果」的心態,很可能也是阻礙之一。若對方也是在尋求政治獎盃的國家,還有可能一拍即合;但若對方是美國這種態度上「重效果勝於獎盃」的國家,就會質疑台灣只想增加協定的數目,卻不關心協定的功能與落實,而不願隨台灣起舞。政府一時間或許很難改變這種過於重視「政治獎盃」的心態,但社會不能也跟著只會算獎盃,否則非但低薪、分配等國內問題解決不了,國際空間也會愈走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