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縱論/社群行銷 創造農漁新價值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035827
聯合報 徐重仁 2015-07-05
在現今重視食安的時刻,農漁業的行銷愈顯重要,尤其透過社群平台、口碑行銷等行銷手法,對農漁產品的銷售,能產生大效益。
前陣子,商業發展研究院幫屏東縣推廣石斑魚,先對石斑消費進行調查,發現消費者無法常購買石斑的原因,主因為價格高、不熟悉烹調手法,且不清楚購買渠道及方式。
針對上述狀況,商發院設定提升屏東石斑銷售、提高產地品牌知名度等目標,塑造差異化特色,以屏東石斑「超極凍現撈ㄟ好滋味」概念出發,帶入「鮮Q好滋味」、「雙認證」等產品特色,帶動消費者認知聯想,創造出與其他地區石斑的差異。
接著,再運用議題活動,引部落客共同開發屏東石斑料理方式,並在行銷過程以活動帶動口碑討論,並進一步應用議題帶動銷售,建立「屏東石斑魚」在消費者心中的第一聯想。
在通路方面,屏東石斑魚主要透過品牌官方網站作銷售,僅有一家位於台北的實體通路據點,通路便利性顯然不足,為能提高通路便利性,讓消費者便利品嚐屏東石斑,並能在熟悉的通路中購買。
商發院行銷策略雙管齊下,B2B直送供應到餐廳,B2C以建立穩定長期的供貨客戶,並培養終端忠誠消費族群,擴充了五個實體店、十五個虛擬據點,短時間執行後,創造出二百萬元的績效。
農漁業經由有效的行銷方式,其實可創造出更大效益。日本就有個漁業新流通型態,有家「四十八漁場」,主打透過與漁港直接合作,由「漁師直送」方式獲得具差異化的「食材」,改變後一炮而紅,業績逆勢成長。
四十八漁場的做法,就像便利商店直接跟製造廠拿貨,省去中間商,一方面可以節省成本,另方面漁獲更新鮮,讓消費者花費減少了些、而且吃得更新鮮,成為生產者、業者和消費者三贏局面,生意因此轉好。
另外,還有一個「萩大島船團丸」的案例,它是開拓一次產業之外的新市場,提升漁業的附加價值,達到「六次產業化」。
主要是萩漁港的生產量減少,漁夫收入赤字,無法吸引青年加入漁業,造成發展漸趨沒落。這當中有位年輕女孩認為,若繼續以單純捕魚、賣魚,稱之為一次產業的做法,無法提升漁業環境。
因此,她思考轉型做法,例如製作高級一夜干等再製魚產品,稱之為二次產業。又或者提高萩漁港的知名度,增加來觀光的人潮,並享用魚料理,此稱之為三次產業,如此便是漁業「六次方」的轉型做法。
她的做法是拜訪餐廳業者,主動出擊與餐廳業者合作,直接用LINE跟餐廳即時連線今天漁船上有什麼漁獲,餐廳則直接在LINE下訂。漁船收到通知後,立刻在漁船上把該漁獲放血處理以保鮮,並包裝妥善,一靠港口就直送餐廳,漁獲不僅保鮮、且縮短中間通路,賣價更好。口碑傳開後,合作的餐廳漸漸愈來愈多,漁港的漁民們收入逐漸好轉,也吸引青年回流工作。
其實我也正在國內實驗,例如台南農學計畫有一個LINE群組,每天收成什麼菜直接在LINE上與店家交流,透過社群即時行銷,讓產地的作物能直銷至商家,如此能精準種植,亦能適時補貨,縮短種植者與店家間的資訊落差。
如果這樣的試驗成功,原本在青年眼中不起眼的農漁業,有可能因此再生,因為在社群行銷加入後,機會點出來了。
另外,觀察消費端現場的顧客感受,改善產品品質,從製程的技術提升也能增加農漁業的機會。
日本有家專做豆腐的「相模屋」,堪稱日本豆腐業的革命者,他們老闆發現快到賞味期限的豆腐賣況很差,他便研究出透過「熱封」技術,在豆腐剛出爐還熱騰騰時,直接封口包裝,改善這項製程技術後,將原本只能保存五天的豆腐延長至十五天,從而擴大規模,從原本只在一定區域內販售,後來擴大配送範圍至日本全國。
這就是企業主的現場主義,了解賣場端客戶的購買感受,進而改善自己產品的生產技術,延長產品賞味期限,因解決了消費者的問題,產品自然就熱賣。(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 相關報導:
* 高雄農產履歷「看得見臉!」
http://udn.com/news/story/7600/1035550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建立責任生產制度,首推「看得見臉」產銷履歷標籤,將農民的照片或畫像印在標籤上,昨天在全台專售產銷履歷農產品超市亮相。
* 元長無毒日曬米 網友號召直購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35492
由雲林網友發起的「655農創基地」昨天推出第1個「元長日曬米認購計畫」,呼籲民眾直接向小農購買健康安心稻米,還可指定送達捐贈育幼院,幫助小農兼做愛心,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雲林縣元長鄉農民李永昇與李永裕兄弟,返鄉為農業打拚多年,年年虧損但仍堅持不用化肥、不灑農藥,以自然農法種出安心健康稻米,但自然農法費工辛苦,收成不如慣行農法,加上公糧收購價格偏低,往往不敷成本。
李永裕說,因堅持不用藥,福壽螺就用苦茶粕和阿勃勒的天然植物鹼來防治,雜草長了就頂著太陽彎腰,一根一根用手拔除;收割的稻也用傳統方式曬穀,把太陽味道曬進稻穀裡。這樣健康自然的米,他稱為「日曬米」。
「我們只會種田,不懂行銷,交給公糧收購,收成差時老是虧本,但又能如何!」兩兄弟道出農民的無奈,連年邁的老母親不忍孩子每天摸草抓蟲,一把老骨頭也加入行列。
李永裕一家堅持無毒的故事,感動了655農創基地創辦人林仲哲,主動透過臉書發起「元長日曬米認購計畫」,號召網友直接向小農買米,支持台灣農業。為爭取網友認同,655基地還設計認購捐給育幼院,讓院童也能分享日曬米的幸福滋味。
◆ 守護大田鱉 純淨稻田不用藥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35796
聯合報 記者黃茹婷/苗栗縣報導 2015-07-05
苗栗縣通霄鎮七十九歲「田鱉伯」劉定峯夫婦種田一甲子,因田間很少用藥,因而保存大田鱉的生存空間,三年前他決定完全不用藥,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平世表示,這處熱點的大田鱉數量近年增加三成以上。
以前農田隨處可見大田鱉,近年來因農藥普遍使用影響棲地環境而幾乎絕跡,三年多前,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執行國道永續發展環境復育改善研究計畫時,驚見劉定峯的田邊有大田鱉。
「以前根本不認識牠」,劉定峯的太太林春蘭說,多年來看到大田鱉,只覺得是一般昆蟲不以為意,沒想到如此珍貴,夫妻倆二話不說加入守護大田鱉行列,用最乾淨水質耕作「田鱉米」。
不用藥劑輔助,田間管理幾乎回歸人力,體力是一大負擔,但他們抱持照顧孩子的心情,豔陽天跪在田中除草、撿福壽螺;劉定峯說,為保護水質、守護大田鱉,再苦、再累都不會用藥,雖然第一年產量僅慣行耕種的一半,但契作廠商給予信心,讓他們安心。
夫妻倆費心守護大田鱉,前年夏季一場大雨讓田邊池塘水位漸增,劉定峯擔心蟲卵泡水死亡,趕緊剪下攀附蟲卵的草莖「護卵」。林春蘭說,當時田鱉爸爸看不到蟲卵,在池邊的竹林、石頭、草堆緊張飛尋,她相當不捨,也因此更用心守護。
田鱉伯夫妻的守護下,田鱉數量漸增,夏季幾乎天天都能見到田鱉,田鱉米產量也從一千餘公斤增加至三千餘公斤。劉定峯說,稻米產量雖不多,但有大田鱉象徵著自家環境的好山、好水,這是再多錢都買不到的喜悅。
大田鱉 夢幻水生昆蟲
有夢幻水生昆蟲封號的大田鱉是台灣原生種,最近一次採集紀錄約在卅年前,據台大教授楊平世研究,田鱉全台分布熱點不到十處,若依保育類昆蟲評估辦法,大田鱉應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 相關報導:
* 香甜「猴采桃」 一千顆秒殺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35812
以「猴采桃」闖出名號的花蓮水蜜桃小農周美華、楊朝良和「阿嬌姐」田曾秀嬌,使用防猴網減輕猴害後,水蜜桃產量增加,昨天為賣「猴采桃」,凌晨三點從花蓮出發,好能趕上十點開張的國立台灣博物館田裡有腳印市集,分享人猴過招甘苦談,一千顆水蜜桃一小時賣光。
* 巨峰葡萄熟了 彰投搶紫色商機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35524
又到葡萄成熟時,今年品質好又盛產,市場搶手,彰化、南投兩縣不知再增加多少百萬葡萄農;兩縣葡萄產期原相隔約1個月,近年因栽培及管理技術精進,產期幾乎重疊,兩縣從各擁消費者,變成市場競爭。
近年,彰化縣葡萄農積極拚端午節檔期,南投縣則拚中秋節,抓住兩個大節日當季水果少的空檔時段,增加收益。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果樹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葉文彬說,巨峰葡萄是高經濟價值的水果,宅配直銷是主要銷售管道,果農各擁死忠主顧客,少了中間盤商剝削,是市場價格最穩定的高單價水果。
* 埔心鄉冠軍葡萄 雞鴨鵝當保鑣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35526
巨峰葡萄是彰化縣重要農產,埔心鄉青年農夫胡志豪以草生栽培巨峰葡萄,他利用家禽除草,並從葡萄結果初期就套袋,種出來的葡萄又大又圓,不用擔心農藥殘留,可以連皮放心吃,今年在埔心鄉葡萄評鑑中再次奪冠。
* 田裡有機黑金 黑豆美人茶撲鼻香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35649
苗栗縣後龍鎮黑豆復耕有成,「百大農青」陳百科替黑豆銷售尋找新出路,自力烘焙、包裝,推出「黑豆美人茶」,攻進udn買東西購物中心等各大購物平台與通路,創造在地農民的另類「黑金」。
* 背債8千萬 賣高山茶油獲新生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35586
新竹縣寶山鄉民蔡瑞權曾經營建築業失利,負債8千多萬,人生跌到谷底,先前的勞累和失業,讓他健康亮起紅燈,在朋友介紹下,他投入高山茶油鑽研,賣了8年高山茶油,陸續還完債務,健康轉好,還結交許多朋友,重啟快樂人生。
他種植1公頃茶樹,年產1萬瓶茶油。他說,桃竹苗山區的油茶樹,因地型氣候影響,出產的茶油中茶苷素含量特別高,受到許多民眾喜愛。
新竹縣政府也看好茶油市場,正推廣種植,峨眉、北埔、竹東、湖口、新埔等5鄉鎮農民配合,休耕農地採契作新植油茶樹約6.4公頃,復耕新植約1.5公頃,每公頃每期提供4萬5千到5萬元補貼。
* 買金針看標章 「台灣金針」掛保證
http://udn.com/news/story/7600/1035588
太麻里金針花季即將到來,農民也開始採收,因市售金針產品繁多,品質參差不齊,太麻里地區農會為確保消費者食安全,呼籲選購貼有「台灣金針」安全標章的產品。
太麻里地區農會表示,金針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鈣和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但市售金針種類繁多,品質難免不一樣,甚至被驗出含有過量的二氧化硫。
◆ 食品業革命 迎「矽谷式顛覆」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035669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2015-07-05
在科技業金援下,新創業者憑藉新概念和技術,陸續開發實驗室培養的漢堡肉、素起司、非動物性奶和蛋,食品業也即將迎接一場矽谷式顛覆。
支持者認為,傳統食品業造成能源和土地消耗的環境問題,這類食品正可以減輕問題並填補需求。有人利用植物性蛋白質來替代肉品,也有人利用所謂細胞農業來製造生技食品。
據研究機構AgFunder統計,去年至少有1.38億美元資金投入這個行業。CB Insights則估計近18個月至少2.21億美元投資相關產業。
推廣細胞農業的公益團體New Harvest執行長達塔指出,這個由科技業帶動的新興行業,會起「顛覆性作用」。2013年,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細胞工程教授波斯特(Mark Post)率先發表實驗室培養的漢堡肉。這個成果有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支持,開始引發各界對人造食品的興趣。
加州業者Beyond Meat利用黃豆和豌豆,製造「瑞典肉丸子」和「西南口味雞柳」,目標是達到量產,用植物性蛋白質來取代動物性蛋白質。
不過,目前還不清楚,一般消費者會不會接受這種替代食品。紐約大學教授奈斯妥說:「幹這些事的顯然不是美食者,他們吃是為了過活,卻不是為過活而吃。」
※ 相關報導:
* 下一場綠色革命
21 則留言:
返鄉種番茄 他要找回龍洞村螢河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37106
聯合報 記者黃茹婷/西湖報導 2015-07-06
苗栗縣西湖鄉龍洞村37歲村民傅兆銘過去在科技業服務擔任工程師,薪水好又穩定,去年10月毅然返鄉種無毒番茄,現在還成為龍洞社區「螢火蟲復育計畫」執行者之一,他說,「如果在地人都不認識故鄉美好,外人哪有機會更認識龍洞村呢?」
龍洞村是縣內知名「有機村」,無毒耕種不只替地方開啟有機商機,減少用藥也讓少見的鳥類、蟲類現身,但螢火蟲就是不來,因此龍洞社區發展協會兩年前提出復育計畫,傅兆銘返鄉後除了種番茄,首要就是完成「找回螢火蟲」任務。
傅兆銘5歲前在龍洞村生活,後來只有寒暑假會回老家度假,碩士畢業後7年間都在台北、新竹科學園區擔任工程師,雖是許多人眼中的「科技新貴」,但一股「想種田」的念頭一直在內心蠢動,去年下定決心將老家休耕田重新翻耕種無毒番茄,也讓他發現龍洞社區有許多快被遺忘的「美好」。
他說,兒時印象中,夏季就是星空伴點點螢火,現在只剩蚊子,龍洞村雖是有機村,但只算「生產基地」,知名度不高,他決定和長輩找回共同的兒時記憶螢火蟲,尤其近年來有機耕種少了農藥汙染,增加了復育成功條件,日前邀專家解說螢火蟲生態,吸引卅多人參加。
傅兆銘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彭集福的努力,讓螢火蟲復育踏出第一步,但要再次見到「螢河」要花時間。傅兆銘表示,一定會耐心等到螢火蟲再度現身,不僅吸引外地遊客,也希望能因此創造就業機會,讓更多年輕人返鄉。
※ 相關報導:
* 螢火蟲復育 從保護棲地開始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37108
苗栗縣西湖鄉龍洞村有清澈水源,也推廣有機耕種,但代表環境生態指標的螢火蟲就是不現身,南投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博士何健鎔表示,生態復育無法一蹴可及,村民首要工作是保護棲地,找出在地原生種。
螢火蟲是環境生態指標,有無清澈水質、適合棲地都是螢火蟲生長關鍵,何健鎔日前到龍洞村指導解說,他和村民現勘發現雖然有龍洞溪,夏季卻容易因「枯水」造成水源不穩定,但幸運的是村內有許多處池塘能提供汲水創造濕地環境,成為復育螢火蟲環境優勢。
◆ 10年前…當工程師 10年後…務農種梨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37113
聯合報 記者葉建宏/芎林報導 2015-07-06
10年前,黃武棟還是每天坐辦公室吹冷氣的高科技公司工程師。10年後,他是肩上掛著一條毛巾,頂著豔陽下為水梨架接施肥、靠天吃飯的梨農。「返鄉耕種,不浪費芎林這塊淨土」是他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
黃武棟是土生土長的芎林鄉人,10年前從科技公司工程師退休後,靠著「農業推廣手冊」與「寄接式栽培管理」等書籍,無師自通學習栽種豐水梨。他驕傲地看這自己的果園說,「果園最大的特點,就是採草生栽培代替除草劑,其中又以地瓜葉、南瓜與冬瓜為主,讓我的豐水梨又大有多汁」。
「果型漂亮、果子要細,甜度達11度以上」黃武棟說,要與台中地區東勢區豐水梨競爭,不能只墨守成規,依循傳統「數量」的思維,而是必須講求「品質」。
他表示,種植豐水梨特別需要注意架接方式,以免影響果樹存活率與著果率。豐水梨需5至6個月成長期,所以每棵25年生的果樹,至少用60公斤有機肥來呵護。另外,梨病蟲害會影響梨樹的生育及營養吸收,所以必須注意病蟲害防治。
回想這十年,黃武棟像看孩子般滿足地看著自家豐水梨,務農期間遇到問題時,不斷從網路資料找答案,也尋求專家,為的都是讓「孩子」健康長大。不過,他也無奈表示,小小不到一頃的果園,根本無法與其他地區競爭,全靠親朋好友宣傳,更感慨現在根本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習栽種,糟蹋了芎林這遍淨土。
黃武棟也特別感謝一直情義相挺的老同事陳華成與姪子黃任宏,無論是在農務推動或行銷協助上,都幫他撐過這十年。如果想訂購水梨可電洽 0933-152-292。
※ 相關報導:
* 父子一條心 種出山城好水梨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37157
台中市東勢區24歲梨農管晟偉,是山城果園少見的年輕臉孔,當大部分年輕人離開農村到都市發展,他卻選擇留下,在父親管進銘的水梨園學習;管晟偉表示,比起吹冷氣辦公,腳踏實地種出好水果,「成就感更大」。
* 瓜果評鑑賽 大、小西瓜王 都在觀音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36975
桃園市農業局昨天舉辦瓜果評鑑競賽,大園、觀音、新屋、楊梅瓜農競爭激烈,觀音瓜農李榮文的西瓜重46台斤,勇奪大西瓜王,觀音瓜農黃明生種的小玉西瓜以甜度、重量、水分口感勇奪小西瓜冠軍。
* 他的芒果 蓋被吹冷氣 熟度剛剛好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37194
彰化縣埔心鄉農民羅福村以草生栽培方式種植金蜜芒果,不用催熟劑,讓芒果在樹上自然熟成,採收後還讓芒果吹冷氣、睡棉被,悉心呵護每一顆芒果。
「我的芒果是睡棉被的喔!」羅福村說,金蜜芒果是埔心鄉特產,但種植的果農不多,在國內曝光度、知名度不高,他覺得可惜,因為家中有田地,他白天有正職工作,利用閒暇時種了3分多土地的金蜜芒果。
◆ 稻稈沒回收…隨水淹爛溝圳裡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036967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冬山報導 2015-07-06
每逢稻作期,斬斷的稻草容易堵塞水圳、造成汙染,民眾批評環保局未盡宣傳稻草回收的職責,建議派員捆捲稻草,統一進焚化爐焚燒。縣環保局表示,稻草是珍貴農業資材不宜焚燒,這周會派員協助清理。
珍珠休閒農業區副主委李汪章說,收割期間,環保局不准農友焚燒稻草,因此這幾年來稻草都是就地斬斷,等待時機搬到土壤翻埋成為有機肥。但切斷的稻草若沒有翻埋,遇到雨汛期就會流入水圳溝渠,泡過水的稻草不僅會發酸發臭、更會阻塞水圳、造成魚群翻肚,孳生隱翅蟲。
縣府每年編列預算,補助低窪地區稻稈翻埋,但多數農民認為交由代耕業者代耕不敷成本,成效不彰,因此興趣缺缺,環保局從去年開始,也針對縣內農地未斬斷、無回收使用的稻草,協助處理稻草捆捲及回收的工作。
「環保局不夠積極」,李汪章說,濱海的幾個鄉鎮長年都有這個問題,環保局3月就該發布消息讓農民申報,卻拖到上個月中才發布回收稻草的消息,多數農民都不知道有此政策,已將稻草斬斷。他擔憂雨汛期到來,稻草會造成生態汙染。
環保局長陳登欽表示,農忙時期,捆捲稻草的搬運人力、機具有限,已跟冬山鄉公所協調,這周會派抓斗車協助農民清理稻草;焚化爐焚燒會造成空氣汙染問題,且稻草是有用的農業資材不宜焚燒,提供小農做為農作物覆蓋等再利用,才是上策。
全英文農村體驗營 6梯全滿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39451
聯合報 記者葉建宏/竹東報導 2015-07-07
體驗農村生活還可以學英文?新竹縣「國際有機農村體驗營」昨天起在竹東軟橋里舉行,主打在全英文環境中認識農村生態,6個梯次全部爆滿。適逢蓮花颱風逼近,新竹縣長邱鏡淳昨天也視察當地農作,呼籲嚴防豪雨,尤其目前是水蜜桃與水梨採收期,農民要注意安全。
新竹縣農會主辦,竹東地區農會、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協會協辦的「國際有機農村體驗營」,邀請10位來自巴西、印尼、馬來西亞、捷克、香港等五地青年擔任營隊輔導員。小朋友除了多元國際文化交流外,又可體驗食農教育,透過玩得健康、吃得健康,了解有機食物的重要性。
就讀南投縣私立普台國小四年級呂有睿是台北人,因為阿嬤關係遠赴南投讀書,母親得知「既可體驗農村生活,又可學英文」,二話不說就幫他報名這項活動,他無奈表示,「就是英文不好才會來的」。
反觀,就讀台中市太平國小四年級的黃家睿,本身非常喜歡英語,她表示參加這活動很興奮,不僅能體驗稻草人製作、焢窯與播種等農村生活,又可與外國人接觸,非常期待接下來的活動。
來自巴西的Thiago表示,台灣擁有許多美麗的風景與生態,但很多小朋友卻沒接觸過,相當可惜。透過這活動,小朋友不僅可以學到英文,也可以了解食農教育與當地文化。
縣長邱鏡淳昨天歡迎來自全省各地的小朋友參加農村體驗營後,接著與北區農糧署分署長蔡麗琴巡視竹東鎮軟橋地區水稻田,呼籲農民及早採取各項防範措施,以減少農作物災害及財產損失。
縣農會理事長溫碧誠指出,已請農友盡早採收農作物,存放在農會的冰箱,以免一年的辛苦付諸流水。
※ 相關報導:
* 修復親子關係 主廚不悔改行當農夫
http://udn.com/news/story/7269/1039268
南投縣埔里鎮民洪健智在日式料理店當廚師15年,因餐飲業工時長,無法常陪伴孩子,親子關係漸疏遠,4年前他辭掉工作當起青年農民,雖然務農辛苦,但賺到了親子時間,他不後悔轉行當農夫。
◆ 農業推廣「做半套」有機蔬果難銷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39414
聯合報 記者謝進盛/善化報導 2015-07-07
新農人辛苦打拚過程,往往充滿挫折,如何吸引更多人加入農業行列,並建立「永續」的農業環境,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政府在農業檢測認證、推廣,仍僅『做半套』。」新農人莊榮華說,他跟朋友投入火龍果種植,經過嚴格農業自主管理,拿到有機認證標章;然而,目前全台各主要果菜市場,並無針對有機蔬果作業拍賣,僅能跟一般蔬果混合。他認為,政府應該要帶頭,營造更友善的有機蔬果拍賣銷售環境,才能長久。
「通路,更是關鍵,這是小農普遍的難題。」莊榮華說,所生產的火龍果,除利用個人臉書打著自有品牌「榮果行」銷售或好友介紹;因經濟規模不足,很難擠入主流通路,甚至連一些專賣有機商品超市,要進去也很辛苦,如果無法有效克服,最後恐怕被迫退出。
莊榮華表示,種植火龍果的第一年,因經驗不足,竟是零收成,這樣的農業震撼教育,讓他花費更多心思、鑽研更多的農業知識或請教專家;從「做中學」,一步一步站穩腳步,迄今仍步步為營。
※ 相關報導:
* 預冷機建功 綠竹筍日本發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7000692-260107
復興區農會綠竹筍產銷班長陳進安利用「預冷機」保存農產鮮度,5年來不但成功外銷日本,運抵東京後還能冷藏保存1周。
陳進安說,預冷機可把綠竹筍保鮮在零下7度左右的溫度,由於日本喜好綠竹筍爽脆口感,相對凸顯保鮮重要。據收購盤商表示,由台灣運至東京販售後,消費者買回家還能在冰箱保存1周時間,是另類農產台灣之光。
* 半夜搶割稻 凌晨4點排隊烘穀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039411
宜蘭正值一季稻作收割期,不少農民擔心颱風影響提早搶割,從早忙到半夜,各地農會烘稻中心前大排長龍,至少都得等上3個多小時,才能讓濕穀入內烘乾,農民昨天批評三星地區農會的設備不足,不過農會表示,颱風期每天多上1倍的濕穀,農會輪班從早忙到半夜,已經很盡力了。
聽到蓮花颱風逼近台灣,宜蘭地區的農民擔心今年心血白費,紛紛開展搶割,緊急調來台東或中南部的割稻機械作業隊,從早忙到晚,「這兩天他們都割到半夜2點!」三星鄉大隱村游姓農民說,他種植大約4公頃稻田,擔心颱風造成稻子倒伏後,泡水發芽,心血全報銷,才會請割稻機械隊幫忙搶割。
黃皮紅肉 三芝「黛安娜」西瓜豐收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043575
觀天下 記者許端驛/三芝報導 2015-07-08
今年真的是西瓜豐收的一年,在三芝區也有愈來愈多農友種植「黛安娜」西瓜,這種西瓜外型有點像橢圓形的橄欖球,外皮呈現黃色,農友說這品種的西瓜,吃起來相當的脆,而且甜度比起一般的西瓜更高,但就是不好種。而今年因為天候的關係讓西瓜產量相當好,民眾不妨可以來一趟三芝,品嚐這罕見的西瓜品種。
三芝區公所張耀仁表示,其實這黃到發亮的西瓜會取名就叫黛安娜就是當初,研發出這品種的台灣西瓜大王陳文郁,在成功研發當年,剛好是英國黛安娜王妃過世的同一年,為紀念她,才會以她的名字來命名,而在三芝區也有愈來愈多的農友投入黛安娜西瓜的種植,農友說種這西瓜就像在照顧小孩一樣,要小心呵護。
農友簡月娥表示,黛安娜西瓜一開始是綠色後來會愈來愈黃,經過兩個月差不多就可以採收,而採收就要看經驗了,要黃到發亮才能夠採,不然會不夠熟,而種黛安娜西瓜,還得兩天巡一次,以維持一珠四顆左右的數量才行。
農友簡月娥說,種這西瓜相當不容易,不過因為比起一般的大西瓜這種小型的西瓜果肉一樣呈現紅色,要冰到冰箱或是攜帶也比較方便,適合小家庭的民眾,此外農友也說今年可以說是西瓜年,天候的關係讓西瓜產量相當好,民眾不妨可以來一趟三芝,品嚐這罕見的西瓜品種。
※ 相關報導:
* 今年缺水 大湖尊梨好吃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44320
高接梨產季又到了,大湖地區盛產的高接梨以「大湖尊梨」品牌行銷,今年的高接梨因降雨少,甜度特別高,歡迎各地遊客到大湖玩、選購好吃的水梨,一定滿載而歸。
* 上將梨有夠甜 評審甜蜜煩惱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041814
三星鄉生產的「上將梨」有多甜?三星地區農會昨天舉辦豐水梨品種的評鑑,保證甜度11度,專家稱讚品質和外觀優於往年,特等獎由強調「友善耕作」的大地春果園梨農劉賽馨拿下,甜度達12.7度。
參賽梨農共有33名,參加評鑑的上將梨需要經過重重考驗,重須達380到435公克,果形呈橢圓、果點細,果肉細緻、清脆多汁,且甜度必須11度以上。
◆ 稻草捆紮回收 宜蘭明年全面實施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042068
聯合報 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 2015-07-08
進入收割季節,為了處理田間稻草,宜蘭縣農業處與環保局分別推出翻埋、捆紮計畫,冬山鄉長謝燦輝昨天批評資源重疊浪費,且翻埋成效不彰;縣長林聰賢裁示,明年起全部改為捆紮回收。
宜蘭縣稻田面積有上萬公頃,颱風來時,低窪地區農田稻草隨水漫流易造成淤塞,縣府農業處推出低窪地區稻稈翻埋補助,每公頃補助4千元,鼓勵農民將稻稈斬斷,翻埋到土裡成為有機肥;環保局也為避免農民圖方便,露天焚燒致汙染空氣,去年起推出稻草捆紮計畫。
「各吹各的調」,冬山鄉長謝燦輝昨天在擴大縣務會議說,環保局和農業處針對稻稈有不同計畫,造成資源重疊,他認為,捆紮較理想,希望將鄉內的武淵、三奇、補城和珍珠等地勢低窪地區列入優先執行地區。
壯圍鄉長簡文魁也認為,還是會有不配合的翻埋田區稻草隨水漂散,造成淤塞,「收起來才能一勞永逸」。
縣府上個月邀集農業處、環保局及冬山、壯圍等多個鄉鎮,研商低窪地區稻草如何處理。農業處長楊文全說,稻草是有用的農業資材,傾向回收再利用。
環保局去年起執行稻草捆紮計畫,回收約10多公頃農田的稻草,共2、3千捆。局長陳登欽說,在田間鋪稻草可以抑制雜草生長,也是種植葉菜、瓜果類很好的基材,回收稻草都暫置在中興文創園區倉庫,並提供給友善小農使用,今年回收數量約3千捆。
不過,他指出,回收會面臨幾個問題,像是代耕業者忙搶收,是否有多餘的人力、機器作捆紮?另外也要和鄉鎮公所、農會討論如何適當利用這批稻草,環保局會研擬出更好的作法。
縣長林聰賢當場裁示,今年農業處翻埋補助的錢省下來,交給環保局執行,明年起不再鼓勵翻埋,改為統一回收,並要求農業處先與代耕業者溝通、宣導。
提昇價值 稻草也能變黃金
【聯合報/本報記者鍾知君】
蘭陽平原每逢稻作期,收割下來的稻草何處去?許多農民為處理稻稈等農業廢棄物,經常以焚燒的方式處理,燒稻草是農民存在已久的習慣,但濃煙不僅影響空氣品質,也會造成稻田旁道路行車安全。
隨著時代更迭、環保意識抬頭,許多縣市近幾年推廣稻草再利用計畫,燒稻草的農民日漸減少。但面對颱風來襲,農民擔憂颱風過後大批稻草阻塞水圳,造成汙染、孳生隱翅蟲,所以即便不環保又危險,為快速解決,還是選擇焚燒。
燒稻草主要是農民收割量大、不易處理,縣府農業處雖編列預算,補助低窪地區農友進行稻稈翻埋,但補助金額少、僱請曳引機翻耕農地的價格高,不敷成本,農民興趣缺缺。
環保局去年開始也針對縣內無回收使用的稻草,協助處理稻草捆捲及回收,但不少農民不願「無償提供」,導致成效不彰,且環保局宣傳和作為不夠積極,不少有意願的農民斬斷後才知道有此項政策。
處理稻草是陳年老問題,縣府雖立意良善,但沒有回收稻草的誘因、只是一味禁止焚燒,缺乏配套,讓農民無所適從。縣府應積極協助,以補助獎勵措施取代開罰,且輔導農民「提升稻草價值」,增加額外收入,才是因應之道。
縣府可借鏡民間對於稻草的再利用,例如珍珠社區將稻草結合休閒農業,開發各式各樣稻草工藝品,重現傳統草垺堆疊技術,打造社區成為「稻草博物館」,或參考其他縣市利用稻草發展文創藝術、建置稻草裝飾品等,才能讓「稻草變黃金」。
※ 相關報導:
* 盛貽綠能植生牆 打破金氏世界紀錄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8000223-260210
6月29日,台灣再奪一項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由植生牆領導廠商盛貽綠能科技承作於國內廢棄物處理大廠可寧衛公司岡山廠區的植生牆,高14.5公尺、長180公尺、總面積2593.77平方公尺,打破原紀錄保持者新加坡CDL豐隆集團樹屋大樓,刷新金氏世界紀錄,成為全球面積最大的植生牆,每年估計可產生186萬公克氧氣,減少232萬多公克二氧化碳,成為新台灣之光,也為台灣植生牆業界提高國際視野,更展現了廢棄物處理業者體現環保綠能的絕佳作為。
可寧衛董事長楊慶祥指出:綠化是改變環境的重要途徑,透過種植樹木、花草,達到淨化空氣、防治污染、調節氣候、改良土壤、改善生態、美化環境等多項優點,而可寧衛植生牆除每年可產生1,860,040g氧氣,且每年更可減少2,325,050g二氧化碳等,這與廢棄物處理產業所希望達成的目標不謀而合。
* 創新租賃方式 提高建置意願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8000232-260210
該公司表示,以植生牆租賃方式建置植生牆,可以減輕業主的負擔,業主只要付少少的租金,其他的建置成本、日後的維護、植物更換,都由盛貽來負責,且租期越長所分攤的建構工程費用越便宜,同時若業主認為植生牆沒有功能尚可隨時解約。
* 垂直式有機栽種 盛貽打造新一代植物工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8000233-260210
盛貽綠能總經理歐建宗表示,不同於傳統農業栽種及水耕方式,盛貽綠能導入專業Know How,結合土壤、肥料、病蟲害管理專業技術,自有環保無毒結構材料,自動化滴灌系統,將傳統平面式栽種,建構成為垂直式有機的栽種方式,在盛貽的高雄仁武植物工廠,諸如高麗菜、花椰菜、小白菜、茄子、洋蔥、草莓等蔬果,於立體的牆上種植及採收,無須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蔬果生長的綠意盎然,估計整體的收成約多出1.5倍,目前植物工廠整體技術已臻成熟,並具整廠輸出能力,未來伺機發展國際市場。
貓裏農學院 種田也要多讀書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44331
聯合報 記者胡蓬生/苗栗報導 2015-07-09
苗栗縣政府開設的「貓裏農學院」昨天開訓,將不定期邀學者、專家講授農業課程,盼提升縣內農民的農業新知,並輔導青年農民成長,強化競爭力。
貓裏農學院整合中央、縣及鄉鎮有關農產、林產、漁業、畜牧、農漁業推廣、休閒農業、保育防疫、農村再生等培訓課程,不定時、不定期開課,參加對象不限農民,有興趣者都可免費參加,縣府資訊網設有專屬網頁,公布各課程開課時間、地點及報名方式等資訊,提供民眾查詢。
縣長徐耀昌、農業處長許滿顯等人在縣府國際會議廳為貓裏農學院揭牌,各鄉鎮市公所、農會、產銷班農民、青年農民近200人參加,並邀農委會輔導處長張致盛專題演講「青年農民輔導與產業創新發展」。
徐耀昌舉西湖鄉青年農民張智傑加入「小地主大專業農」為例,承租土地經營有機農場,就是很有意義的成功案例,農委會希望苗栗有機農作物種植擴增,有機農業有很大發展空間,歡迎年輕人回鄉投入農業,帶動農村經濟,並就近照顧父母、家庭。
張致盛強調,早年農家長輩常說「不讀書就種田」,但現在是「種田也要多讀書」,吸收農業新知、創新農業是加強農業競爭力重要一環,國內農業人口以小學、自修程度居大多數,但隨著時代變遷,大專以上程度從農人口已有逐年增加趨勢。
◆ 滴灌省水又省力 小黃瓜種得好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44137
聯合報 記者林宛諭/溪州報導 2015-07-09
今年上半年的乾旱期,讓農業用水拉警報,農委會輔導農民在高鐵兩側進行黃金廊道節水計畫,台中農改場場長林學詩表示,農民陳蒼鄢的溫室小黃瓜使用滴灌節水設施,省水又省力,值得其他農民學習及跟進。
台中農改場昨天在溪州鄉農民陳蒼鄢的溫室小黃瓜農園舉辦節水設施觀摩會,溪州鄉農會總幹事彭顯賦、立委鄭汝芬等人前往參觀;鄭汝芬說,農民用心突破技術問題,讓農業更進步,大家也應用行動力支持用心的農民。
林學詩表示,農業灌溉用水占全國總用水量七成,以往多用淹灌、漫灌、溝灌等方式,比較浪費水源,農委會此次補助農民使用滴灌或微噴灌的方式,直接將水分和肥料送到作物根系,可以焦點式灌溉和施肥,也可避免雜草吸收水分和養分。
滴灌的灌溉方式比噴灌能省水45%,更比一般淹灌、田間引水省水85%,林學詩說,以往農民得揹著噴灌器花3小時施肥,現在用滴灌管路只需5分鐘,省水又省力。
林學詩說,小黃瓜在夏天算是用藥比較重的作物,但陳蒼鄢配合使用生物肥料減少使用農藥,除了幼苗期用一次藥,就不必再用藥了,植株更健康,不僅產量高,也讓消費者可吃到更安全的蔬果。
※ 相關報導:
* 尖石水蜜桃熟了 日本人買100盒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44292
尖石鄉水蜜桃成熟了,今年因少雨,水蜜桃更甜,尖石鄉公所安排11、12兩天在縣府前廣場促銷,18、19兩兩在尖石鄉嘉樂竹屋展售。
未來連續兩周,除了水蜜桃、高山蔬果特價,還安排泰雅手工藝品展售、親子闖關遊戲、有獎徵答等。逢周末晚上7點到10點有「水蜜桃之夜」晚會,安排泰雅歌舞表演,歡迎民眾前來觀賞及選購水蜜桃。
* 水上農會蓮花產品夯 蓮藕粉賣得嚇嚇叫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4310
「蓮子欠收,蓮花產品不受影響!」近年來天候異常、薊馬病蟲害衝擊蓮子產量,民眾擔心是否買不到蓮花茶、蓮藕粉?水上農會總幹事林滄賢表示,相關產品不受影響,但蓮藕粉的確快沒貨了,「賣得嚇嚇叫!」
* 新品種番石榴「珍翠」 夏季也好吃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6217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營養資料庫,每100克的番石榴,維生素C含量高達228.3毫克,足足超過奇異果2倍之多。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品種珍珠拔易受高溫影響,容易有果肉軟化、變薄或是甜度降低等問題。經過多年努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昨天公布番石榴新品種「高雄2號—珍翠」。
◆ 焚風+蟲害 有機米變空包彈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44296
聯合報 記者葉建宏/竹東報導 2015-07-09
蓮花颱風沒釀重大災情,竹東有機米產銷班卻苦哈哈,受焚風與蟲害影響,有機米一期稻作收成比去年少了至少5成,產銷班班長彭信晃雖無奈,表示還會堅持有機耕作,透過友善土地,種出更好的有機米。
彭信晃看著白化的稻穗,他說,受南風影響,助長了二化螟蟲,尤其天氣越熱,稻稈水分及營養都全被吸走,稻穗因此白化變成空包彈。
「就是愛這片土地!」竹東區農會推廣股李慶屏,手捧著濕潤的土表示,這是傳統耕作無法達到的,有機肥料施肥及採用灌排分離,不僅降低水質污染,更也延長土地壽命,讓種出來的稻米粒粒豐滿,又營養豐富。
軟橋有機米產銷班成立於民國86年,由桃園農改場、縣農業局、農會推廣股及農業指導員輔導成立,由於軟橋里具得天獨厚地理環境,在大壩尖山下游清淨水質,農田土壤又是黑紗土,加上早晚溫差約8度,進而造就軟橋里有機米。
縣農會總幹事溫碧誠表示,這是「18年磨成一劍」,軟橋有機米會有這樣的成績,主要仍是靠有機方式耕作,這次雖受焚風與蟲害影響,讓有機農友叫苦連天,不過他們仍堅持其理念,強調有機耕作對土地延續的重要。
每年2億商機 公館紅棗創奇蹟(節錄)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46669
聯合報 記者范榮達/公館報導 2015-07-10
苗栗縣公館鄉是全台唯一紅棗專業生產區,從150年前2棵紅棗發展到目前近五十公頃,鄉農會推展紅棗系列產品及附加價值,7、8月紅棗產季遊客絡繹不絕,鄉農會推估紅棗每年創造的商機逾2億元,打造另類紅棗「奇蹟」。
公館鄉紅棗分布在石墻、福星、福基及中義等村,公館種植紅棗的起源傳說很多,鄉農會考據,其中一種說法是石墻村耆老陳煥南是種植紅棗第一人,他的友人於1875年從廣東省潮安縣帶來2株紅棗幼苗送他種在庭園,也成公館紅棗樹始祖。
傳說清朝光緒皇帝體弱多病,慈禧太后依據名醫建議需要紅棗入藥,挑選全國最好的潮安縣紅棗品種幼苗6株,但村民心有不甘,帶著2株逃到公館投靠同鄉陳煥南,因此落地生根,公館空氣好、水質潔淨、光照充足,排灌良好砂岩或砂礫地質適合紅棗生長,開枝散葉150年。
除了鮮果及紅棗干,鄉農會開發紅棗系列產品,包括果醬、麵、果粒茶、冰棒、冰淇淋、霜淇淋、醋、精力湯、酥餅、巧克力等,紅棗產季湧進遊客觀光採果,餐廳搭配推出紅棗風味料理,總幹事韓鴻恩推估每年商機逾2億元。
鄉農會注意食安,輔導把關紅棗產地團體商標,必須310種農藥零檢出,通過吉園圃等認證,消費者可以掃描二維條碼,生產履歷一目瞭然,紅棗漸進入產季,枝頭結果纍纍,7月15日前預訂每台斤140元,電洽(037)233908。
紅棗評鑑7月16日登場,隨即開放採果,25日、26日在苗栗區農改場舉辦紅棗文化節活動,並舉辦紅棗為主題的麵料理及寫生比賽;農委會、黃金小鎮協進會還加入地區特有的穿龍圳水圳文化,24日、25日辦理「棗趣石墻客庄小旅行」活動,詳情電洽(02)23017118。
※ 相關報導:
* 防颱也防蟲 冬山柚樹套上「婚紗」
http://udn.com/news/story/8334/1046695
昌鴻颱風直撲北台灣,三星上將梨農擔心落果嚴重,忙著提前採收;冬山鄉文旦柚正值生長期,柚農為提防落果,套上大型紗網,希望減少損失。
三星蔥因為攤商囤貨,價格並未大幅上漲。
* 神農獎得主 蜜香紅茶一泡而紅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046587
「有機種植很不容易,去年底,兩甲多地只採收14台斤而已。」花蓮縣瑞穗鄉嘉茗茶園負責人高肇昫是早期參與推動「天鶴茶」及創造「蜜香紅茶」的神農獎得主,他在茶園旁設置「蜜香紅茶生態故事館」,講述舞鶴茶區的故事,開展茶產業更深內涵。
舞鶴台地於民國62年獲政府輔導,成為台灣主要的茶葉生產區;民國68年,農發會主委李崇道巡視茶區,對茶的品質讚不絕口並命名為「天鶴茶」,以紀念對茶產業貢獻良多的錢天鶴博士,「天鶴茶」也像當地名稱「舞鶴」一樣,愈發蓬勃發展。
* 穀類紅寶石 紅藜缺水產量減半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046585
擁有穀類界紅寶石之稱的「紅藜」,經人體實驗證實能夠保護皮膚,近來從台灣原住民耕作百年的傳統作物,搖身成為受消費者青睞的美容養生植物。
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初英段農田,有片逾6分地的台灣原生種紅藜園,農友高德生及妻子林雪美兩年來堅持有機農法,賠錢耕種也甘願,笑稱「吃得健康最重要」。
* 日頂級葡萄 一顆近萬元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96633
日本石川縣開發的頂級葡萄「浪漫紅寶石」,9日在金澤市批發市場進行本季首拍活動,拍出創新高的100萬圓(約台幣25萬元),打破去年的55萬圓紀錄。這串重約700公克的葡萄共有26顆,每顆單價相當於台幣9800元,得標者為金澤日航酒店。「浪漫紅寶石」是石川縣從1995年開始改良栽種,每顆葡萄直徑超過3公分,是巨峰葡萄的2倍大,果皮鮮紅甜度極高,2008年開始出貨,由於產量不多,每串市價約8000圓至1萬圓之間。
◆ 吃水蜜桃做愛心 買1箱就捐10元
http://udn.com/news/story/7319/1046714
聯合報 記者葉建宏/竹東報導 2015-07-10
又到了水蜜桃盛產季節,尖石鄉泰崗部落水蜜桃果農推出「售出1箱水蜜桃就捐出10元」活動,協助竹縣秀巒國民小學增加教育資源,要讓幸福繼續照耀在「本呢炎瓦抑(Pngyan wagi)」這日照充足之地。
尖石鄉具「水蜜桃故鄉」美名,泰崗部落因位於尖石鄉後山,海拔標高1500公尺,山勢高峻雲霧飄渺,當地採自然農法栽種的水蜜桃甜度高、品質好,但種植水蜜桃為業的部落居民因水蜜桃一年一收,加上中盤商低價收購,生計維繫不易,經常連孩童教育經費都籌不出。
新竹縣郵局局長廖振安表示,得知這種情形後便派人深入山區了解,在尖石鄉雲天寶鄉長協助下,以產地直銷方式在新竹武昌街郵局、竹東郵局設置攤位。泰崗部落果農也與新竹郵局攜手做公益,凡售出1箱水蜜桃即捐出10元,幫助部落小學竹縣秀巒國小,民眾品嘗水蜜桃之餘,又能做愛心。
新竹縣竹東郵局的展售活動日期為9、10日及13至17日共計7天,新竹武昌街郵局為11日及13日至17日共計6天。
他種出口碑葡萄 她嫁原鄉助夫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48522
聯合報 記者黃宏璣/信義報導 2015-07-11
南投縣信義鄉果農林明亮高職畢業闖蕩多年後,返鄉接下父親葡萄園,用心經營做出口碑,進而贏得成功大學會計系畢業的陳美杏芳心,下嫁原鄉助夫成家立業,以土地共生概念種出高品質的「巨峰葡萄」,成為地方美談。
信義鄉農會總幹事黃志輝逢人都說:「阿亮用葡萄把太太騙進信義。」陳美杏笑稱:「栽種葡萄雖很辛苦,但丈夫實在很可靠,從不後悔嫁到原鄉。」
48歲的林明亮高職學的是電工,但從小耳濡目染對農務並不陌生,回到原鄉跟著爸爸林益利學習栽培葡萄的功夫,再參加農會開辦的研習班,充實栽培知識,很快上手。
葡萄愈種愈有心得,他覺得好水果也要讓消費者吃得安心,接下父親0.5公頃葡萄園改採草生管理,施用有機肥,種出來的葡萄碩大好吃,經友人介紹,認識小他4歲的陳美杏,交往期間坦承務農,但種的是高經濟葡萄。
阿亮用一身葡萄經打動了陳美杏的心,兩人於87年攜手走上紅毯,隨著葡萄園一路擴充至3.5公頃,她辭職協助阿亮管理葡萄園。
從補教化身葡萄農婦,陳美杏不諱言初期有點不適應,務農很辛苦,但收穫卻總是那麼甜美,她說嫁雞隨雞,兩人堅持與土地共生觀念,把葡萄園照顧得充滿生機,取名「亮の葡萄」,夫妻待員工如家人,班長王秋菊一待就是15年。
「亮の葡萄」昨起採收,果實碩大顆顆果粉均勻,品質優,今年宅配5台斤分級包裝,價格有400、500至600元3款,訂購可電洽(049)2791530或0937748032。
※ 相關報導:
* 芒果盛產價跌 10粒比不上3粒蘋果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0319
「一堆芒果價格不如3粒蘋果! 」高雄市苓雅區上班族楊玉明昨天利用假日到市場買水果,看到各式芒果上市,共買10粒3種不同品種芒才花190元,比3粒進口蘋果200元便宜。
「現在正在芒果產季,不妨多品嘗」高雄市農業局長蔡復進說,「金煌芒果」是高雄市重要農特產品,去年生產面積933公頃,產量8424公噸,今年面積稍減,約有927公頃,產量9836公噸,增加1成7。
* 種出50斤大瓠瓜 比2歲孫子還大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48472
嘉義縣竹崎鄉鋁門窗老闆賴文章,半年前將朋友拿給他的瓠瓜種子,種在自己庭院,沒想到竟陸續長出5顆超級大瓠瓜,目前最大一顆為50台斤,比他2歲孫子還大,將拿來做種子用。
「正常蒲仔約2台斤」,賴文章表示,超大瓠瓜腰圍有135公分,還比自己90腰大許多,高度也有55公分。因為是自家食用,所以種植時,沒噴灑農藥只有施肥,發現果子越長越大,趕緊拿出鐵桶與塑膠籃子墊在果實底下。
◆ 稻米首奪冠 東港81歲老農真歡喜
http://udn.com/news/story/7327/1048560
聯合報 記者蔣繼平/東港報導 2015-07-11
東港鎮農會昨天在大潭里保安宮慶祝今年農民節,表揚稻米品質競賽得獎優勝人選,81歲的王武得今年首度奪下第一名,未來將參加全國比賽,對自己種的「高雄147號」水稻,相當有自信。
東港鎮稻米品質競賽前三名,分別由王武得、洪志鵬、莊健東榮獲,他們都是興合里的農民。
第一名王武得獲得3萬元獎金,他說:「得獎非常歡喜,很有信心,希望能在全國競賽中再得獎。」
王武得曾種過紅豆等作物,20年前專心種稻,過去幾年都在10名左右徘徊,今年首次拿到冠軍,感動的直呼「這一刻,等了十幾年!」他說,成功只靠認真管理,每天都親自巡田水,數十年如一日,努力就是農民的寫照。
日月潭咖啡評鑑 7成奪「精品」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51821
聯合報 記者賴香珊/魚池報導 2015-07-13
南投縣魚池鄉首屆日月潭精品咖啡評鑑經過為期2天的專業審查,昨天成績出爐,逾7成咖啡入圍取得「精品」資格,並由魚池鄉公所保價收購,其中日月星舞民宿咖啡莊園勇奪首屆特等獎,獲評審一致青睞。
日月潭精品咖啡評鑑評審長劉千如說,整體咖啡豆品質優異,特等豆能脫穎而出,是因咖啡生豆發展性非常棒,品測時不僅帶有花香調味,也兼具水果調味,呈現出豐富且多層次風味,足見栽種管理和加工都下足功夫,令人折服。
魚池鄉平均海拔700公尺,鄰近日月潭且具豐沛露水和霧氣,環境適合咖啡成長,當地咖啡豆更曾獲「咖啡教母」娥娜努森讚賞;魚池鄉公所逐年推廣種植,目前栽培面積已逾20公頃,今年更首次辦理精品咖啡評鑑賽。
魚池鄉長陳錦倫說,鄉內咖啡產量有限,因此不以量取勝,採精品路線行銷;本次評鑑共35件在地咖啡參賽,數量不多,但仍高規格邀請劉千如、吳原炳、羅時賢等國際認證杯測師等7人組成專業評審團,讓日月潭咖啡評鑑更具公信力。
劉千如則說,國內外咖啡評測若為80分以下屬一般商業豆,反之則為「精品級」,此次35件咖啡中,竟有26件都超過80分均入圍精品咖啡,足見參賽水準之高;此外,將召集參賽者進行座談,針對參賽件逐一評比,明確告知可修正空間。
陳錦倫也提到,保價收購機制可視農民意願進行,特等獎咖啡豆每公斤5000元,貳等獎4000元,參等獎3000元,其餘入圍豆則是每公斤1800元,統一包裝為「日月潭精品咖啡」品牌行銷,頒獎典禮預定本月底前。
◆ 南化芒果節 烏魚子果乾人氣旺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50271
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南化、玉井報導 2015-07-12
台南國際芒果節南化場昨天登場,「烏魚子芒果乾」體驗最超人氣,南化社區理事長洪春梅解說表示,「一顆愛文芒果只取二片」、「歷經24小時隔水蒸製」、「不加糖」等,都讓遊客都睜大眼睛。
南化區公所表示,烏魚子芒果乾來自南化地區早年阿嬤的私房點心,早年農村使用龍眼柴燒開水,阿嬤將芒果肉放在鍋蓋上蒸乾水份製成芒果乾,是小朋友最愛吃的零嘴,前南化鄉長陳金沛一次下鄉訪視時,意外吃到如此美味的芒果乾,由公所開班授,課在各社區推廣,如今已成南化最受歡迎的芒果加工伴手禮,每年訂單都大排長龍,必須提前預訂。
大力推廣「烏魚子芒果乾」的洪春梅表示,在製作過程最重要的是衛生,且要挑選果粒大的愛文芒果,一粒只取兩片果肉,放在改良過的鐵板上,隔水加熱將兩面水份蒸乾,製程至少24小時,不加糖及其他添加物,只吃到芒果的原味。製作過程必須分多次小心按壓果肉,並整成「烏魚子」形狀才算成功,不能操之過急。
從南化嫁到外地的林小姐昨天回娘家,第一次體驗烏魚子芒果乾的製程,覺得很不簡單,芒果乾吃起來不乾硬,保有芒果的柔軟及香味,太好吃了。
此外,玉井區農會昨天在農會超市舉辦芒果加工品品嘗會,有芒果啤酒、芒果冰、芒果冰沙、芒果布丁、芒果酥等共3000份免費試吃,農會表示,透過品嘗會希望消費者多買芒果產品就是幫助農民。
玉井、南化等山區以栽種愛文芒果為大宗,產量進入高峰期,今年因無颱風豪雨影響,愛文芒果產量約比去年增加2、3成,加上生長期遇到乾旱缺水,果粒普遍偏小賣相普通,為協助農民紓解銷售壓力,玉井區農會每天收購約20公噸,除賣鮮果外也製成加工品促銷。訂購芒果乾,可洽南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春梅0987511111。
※ 相關報導:
* 大豐收…芒果布丁、芒果酥 3000份吃好康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50273
台南地區芒果豐收,玉井區農會展開收購並製成加工品,昨天在農會超市舉辦品嘗會,有芒果啤酒、芒果冰、芒果冰沙、芒果布丁、芒果酥等共3千份免費試吃,許多民眾撿到「好康」感到很意外,農會表示,透過品嘗會希望消費者多買芒果產品幫助農民。
* 種玉米、非基改黑豆 雲林補助加碼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50238
「只要種飼料玉米及非基改黑豆,每期作每公頃加碼補助1萬2000元」雲林縣長李進勇在口湖鄉農會宣布這項好消息說,除農糧署補助農民每公頃4萬5000元,大佃農5萬5000元,這項6獎勵提供農民另1耕作選項,歡迎大家好康逗相報。
縣府為鼓勵農民加入契作硬質(飼料)玉米及國產黑豆生產,提高自給率、維護食安及活化休耕田,推出獎勵辦法。
◆ 助優質小農 郵差當水果推銷員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50208
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彰化報導 2015-07-12
夏天蔬果產量豐沛,彰化郵差在外趴趴走,結識不少優質小農,今年開始幫在地果農賣水果。彰化郵局最近才完銷社頭鄉鳳梨,接著推廣田中鎮葡萄, 一星期已有近百箱訂購量。
彰化是農業大縣,最近鳳梨、荔枝、葡萄盛產,郵局加入銷售行列,增加在地果農收益。企劃行銷科股長周柏林說,郵差與民接觸頻繁,深知果農的理念和辛勞,「希望以實際行動幫助優良小農」,郵差帶著廣告單與民眾分享。
彰化郵局過去就曾用「買菜」方式幫助農民度過難關,去年3月高麗菜價大跌,郵局向溪湖鎮農民購買2000多公斤高麗菜,民眾開戶或申辦金融卡,就能獲贈高麗菜。
今年6月底,彰化郵局幫田中鎮萬得福農場賣葡萄,除在郵局窗口展售,也提供訂購免費送到府服務。周柏林說,60歲許姓夫妻種葡萄30多年,近年嘗試草生栽培打出口碑,「長期觀察並試吃才敢推薦給民眾」。
彰化郵局下月起預計幫二林鎮果農賣火龍果,並以網路郵政商城作為平台,方便外縣市民眾也能訂購。
三芝總統牌西瓜 跟5歲童一樣重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51739
聯合報 記者連珮宇/三芝報導 2015-07-13
三芝區每年夏季盛產的大西瓜皮薄肉鮮紅,滋味鮮甜爽口,加上當地是前總統李登輝的故鄉,因此便有「總統牌西瓜」美稱。當地果農搶在蓮花、昌鴻颱風來臨前採收完畢,不影響品質,銷路甚佳。
炎炎夏日總是令人聯想起西瓜甜美消暑的好滋味。三芝地理環境獨特,配合少雨的穩定氣候,盛產全台獨有的「總統牌西瓜」,種植在沙地上,以陽明山脈乾淨水源灌溉,加上海風吹拂,西瓜質地爽脆、甜而不膩。
三芝區農會總幹事郭錦炎表示,種植出香甜大西瓜的秘訣,在於全熟以前就要採收,且每一株藤蔓只留一顆西瓜集中養分,每顆最重可達30台斤,幾乎與5歲童等重!
汁多味美的西瓜不僅僅消暑解渴,營養價值也很高。農業局長廖榮清表示,西瓜含有豐富的瓜氨酸、維生素及礦物質,促進血液循環又能降低血壓。
同時提醒民眾,三芝出產的大西瓜甜度可高達13度,糖分很高,糖尿病患者需小心食用,避免一次吃太多。
農業局推動三芝地區休耕地活化,復耕田地種植適合西瓜生長,加上今年因為雨水較少,西瓜品質非常好,也相當熱門,但產季至本月底。民眾選購時可挑選外皮網紋間隔均勻明顯,頭尾兩端大小一致,輕拍聲響清脆的,就是最美味的西瓜。
※ 相關報導:
* 快樂農場種香瓜 像是「顧小孩」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53976
將軍區吳忠河公職退休後與妻子一起務農,採溫室無毒栽種香瓜,不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過程有如「顧小孩」般呵護;經常從清晨忙到黑夜,每天投入10多小時,樂在其中,不以為苦。
◆ 曾經 全台25家糖廠 如今 只剩2家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51731
聯合報 記者林宛諭/彰化報導 2015-07-13
甘蔗田迅速消失中,除了費工,年輕農民不愛種,政府休耕政策也是甘蔗田消失的原因,不僅不容易買到好吃紅甘蔗,就連依賴白甘蔗的製糖技術能否保存,也有危機。
台糖砂糖事業部副執行長蘇大松說,民國67年全台有25家製糖廠,現今台糖只剩下台南和雲林虎尾2處製糖廠,台糖每年從國外進口製糖原料,製成32萬噸糖,另外用國內自產的白甘蔗製糖則有5萬多公噸。
目前糖價一公斤價格20元,台糖以高於市價的每公斤25元保證價格收購農民的白甘蔗製糖,農民種植意願仍不高。
蘇大松說,從政府獎勵休耕後,20年來農民種植甘蔗就銳減,台糖是因在地原料少了,一家家糖廠才關廠,雖然現在國際糖價低,原料取得也容易,但台灣仍應保留自產糖的技術,要維持2座糖廠原料,國內種植面積約需要1萬公頃,目前仍不足。
台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廖宜倫說,種紅甘蔗的技術性比種製糖白甘蔗還高,人力成本也高,還需做好病蟲害管理,相對利潤並不高,不受農民青睞。
如果政府不多鼓勵種植,農民就不種了,蘇大松說,台灣製糖在世界有名,台灣甘蔗品質也好,大陸也引進台灣品種去種,台灣農民卻不種了,實在可惜。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種甘蔗太「厚工」 甜滋味正消逝…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51738
甘蔗早期是台灣代表性作物,近年來甘蔗種植面積大幅萎縮,農村已少看到甘蔗田,溪州鄉老農鄭燦說,他以往最多種1.5公頃甘蔗田,種到能買BMW車子給兒子,但種甘蔗「厚工」,時下年輕人不願意種,只能任甘蔗田逐漸消失中。
....「以前整村都種甘蔗」溪州鄉老農彭強說,現在除了大庄村,其他地方要找一處甘蔗田可要找很久,而他早就不種甘蔗了,他說,種甘蔗很費工,要插甘蔗架,甘蔗生長期間還要定期剝甘蔗葉,甘蔗曬到太陽才會黑,才會好吃,現在年紀大了,沒體力種這種費工作物了。
◆ 果農跨足烘焙 鳳梨酥自己做
http://udn.com/news/story/7327/1051684
聯合報 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 2015-07-13
綽號阿如的果農許瓈如有感於鳳梨盛產時,一大簍40、50斤的鳳梨,大盤商只以100元收購,連採收工錢都不夠支付,果賤傷農。決定研發做鳳梨酥,搭配一日農夫體驗行程,她教做鳳梨酥,生意相當穩定,月入至少5萬元以上。
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個性,阿如從門外漢跨足烘焙領域,鑽研烘製鳳梨酥,陸續取得中餐烹調、中式麵食加工證照,每月銷售200盒以上鳳梨酥,中秋節甚至每天出貨上百盒。
阿如使用無荷爾蒙的3號或17號自產鳳梨,鳳梨熬煮十餘小時,加上麥芽糖讓其凝聚,增加風味。她說,坊間為了降低成本,或多或少摻雜冬瓜或木瓜,阿如堅持內餡全部使用自產的鳳梨。
鳳梨酥外皮是用奶粉、糖、蛋、麵粉及天然的油脂,她堅持不用酥油、香料及添加物。
阿如將做好的產品,送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檢驗,都未檢出防腐劑,測試項目有苯甲酸、己二烯酸、去水醋酸、對羥基苯甲酸、水楊酸。
曾有大盤商想將阿如的鳳梨酥外銷到美國,為維持口感及延長保存期限,想請阿如添加合乎法令規範劑量的防腐劑,卻遭她拒絕。
「寧可少賺錢,也不想讓自家商品加防腐劑」阿如對自己產品十分堅持,鳳梨酥自產自銷,靠顧客口耳相傳推宅配。
她配合社區一日農夫體驗,擔任鳳梨酥DIY製作及教學講師,收入更為穩定,小農可以憑藉著自己的實力,靠著鳳梨專業知識謀生,她是最佳的範例。
※ 相關報導:
* 郵局挺梨農 賣梨做公益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53910
台中郵局為協助在地果農產地直銷,又能捐款助人做公益,推出「愛無距『梨』」嘗鮮挺農公益活動,即日起到9月23日與台中東勢、新社(卓蘭)果農合作銷售水梨,民眾透過郵政商城網路訂購,或直洽各地郵局,就可配送到府。
* 警PO文揪買 勤苦兄弟芒果熱賣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51810
就讀台南市南化國中二年級的鄒和成,每天凌晨4點就跟弟弟幫忙祖父母採收芒果,因今年芒果盛產,不好賣。玉井分局員警得知後,發起團購邀同事一起買芒果,18天來賣出500多箱,訂單仍然不斷湧來,兄弟忙得不可開交,也展露笑顏。
珍奶、小籠包…台灣大廚 米蘭辦桌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54164
聯合報 記者李昭安/米蘭報導 2015-07-14
台灣官方「缺席」米蘭世博,未設台灣館。台灣民間發起的「外帶台灣館」(OPTOGO)計畫,九月、十月將前進義大利米蘭市區,打造台灣館及料理公寓,以鼎泰豐小籠包、春水堂珍珠奶茶、魯肉飯、生炒花枝等台灣美食,攻占全球遊客的胃。
籌備「外帶台灣館」計畫的米蘭理工大學教授Andrea Vercellotti說,義大利「慢食運動」盛行,義大利人特別欣賞「食材美學」,這正是讓義大利人看見台灣料理的機會。
「外帶台灣館」計畫發起人謝宗諺說,團隊已取得米蘭市政廳同意,將在熱門景點米蘭大教堂附近廣場打造台灣館,從食物基因、可食地景、農地縮減、移民食物四大主軸來說台灣土地的食物故事。
謝宗諺興奮地表示,團隊將在米蘭租下一間百年歷史的餐廳,打造料理公寓,邀請台灣大廚在此「辦桌」,提供魯肉飯、生炒花枝、蚵仔麵線等台灣味。
據了解,鼎泰豐小籠包、牛肉麵,及春水堂的珍珠奶茶,也可望被放入菜單。
謝宗諺說,團隊還將打造多台「行動攤車」穿梭米蘭市區,介紹各種台灣料理的食譜
◆ 頭份秋黃梨採收 甜度超過14度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53757
聯合報 記者翁浩然/頭份報導 2015-07-14
苗栗縣頭份鎮秋黃梨開始採收,今年結果率八成較去年佳,種植面積也增至近10公頃,頭份鎮農會果樹第五產銷班長鄧文雄說,今年秋黃梨甜度超過14度,鎮農會認為成果不錯,明年會繼續擴增種植面積。
秋黃梨源自大陸山東的品種,頭份鎮農會去年開始推廣嫁接,初期狀況不佳、結果率低,產銷班不斷改進種植方式,也增加種植面積,鄧文雄說,秋黃梨優點不少,結合幸水梨肉質細膩帶香味、豐水梨多汁、新高梨果型大口感脆的特色,還有獨特的蔗香,且容易照顧,甜度也高。
鄧文雄分享種植心得,認為要注意蟲害問題,嫁接單一品種有利施肥控制,避免混種不易調整肥料劑量的情況,也要提供日夜溫差的環境,讓養分留在果實,採收時也要小心別傷到果皮。
頭份鎮農會總幹事陳貴生說,今年秋黃梨種植成果理想,消費者也漸習慣秋黃梨的口感,且管理及收成對農民較有保障,將推廣種植。
※ 相關報導:
* 12老農復耕 石門梯田有千歲米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053911
石門嵩山社區保存大片運用陽明山火山岩堆砌而成的梯田耕地但休耕多年,4年前,12名在地老農民接受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輔導,重拾鐮刀種植無毒「千歲米」,栽種強調有機純手工,1斤米能賣出市價10倍以上的價格,收割季節還能搭配「農村打工」體驗,帶動社區觀光,不僅讓田地復活,也成功讓「千歲米」創造商機。
「千歲米」是由一群年齡總和逾千歲的農民栽種而成,從最初期10人試種3分地,到現今已擴展到20多人耕作1甲半地,稻米總產量也從600斤成長至2千斤,農地範圍涵蓋石門九芎林、尖山林區。
嵩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江榮川說,社區內成片的梯田由前人開墾,以往就種植稻米,但隨著年輕人出走多已廢耕,直到2009年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計畫,12位老農民聽從水保局的建議及授課,2011年開始培育無化肥、無農藥的日本越光米品種。
「耕種千歲米不是為生活,是要讓社區更團結。」江榮川說,1斤無毒千歲米可賣到200元的好價格,如此高價讓農民曾半信半疑「是否能讓消費者接受」。但千歲米從插秧、收割到打穀全部手工,加上無農藥情況下,稻作有7成全遭害蟲吃光,仔細計算成本,會發現這樣的價格其實是合理的。
※ 詳見原站。
◆ 「無毒蔬果」缺規範 農藥檢驗最基本
http://udn.com/news/story/7600/1053855
聯合報 記者吳政修/新營報導 2015-07-14
很多農民標榜自己種的是「無毒蔬果」,市府農業局農會輔導科長吳威達說,目前尚無法令規範「無毒蔬果」,大多農民自稱的,從外表無法看出;衛生局檢驗科長黃文正表示,無毒很難定義,但最基本應檢驗農藥殘留。
以前有農民常稱自己種的是有機蔬果,吳威達表示,有機須經認證單位發給證書,才能貼上有機標籤,現在農民若以有機肥料、無使用農藥種植的自然農法,就自稱是無毒的。
如何辨識「無毒的」?有農民說,葉菜被蟲咬過、出現洞洞,連蟲都吃過了,代表沒有施農藥;吳威達與黃文正異口同聲表示,無毒蔬果無法以肉眼正確判斷,吳威達說,有蟲咬過是1種指標,但無法完全正確,黃文正說,若真能以肉眼看出,「就不必檢驗儀器」。
吳威達表示,無毒只是農民自稱的,目前也沒有法令的限制與規範,有些較用心的農民會拿蔬果請私人檢驗單位或大學學術單位檢驗農藥或重金屬項目,如果沒有檢出,會發給ND證明。
黃文正說,無毒很難定義,檢驗農藥、重金屬等含量,最基本的是一定要檢驗農藥殘留。
「柚園裡的餐桌」 一推出秒殺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56333
聯合報 記者吳政修/台南報導 2015-07-15
「柚園裡的餐桌」,在麻豆種柚子且擅長網路、社群的新農人李佳翰,不定時在臉書推活動再帶到柚園晚餐,學過餐飲的他提供在地蔬食饗宴,柔和燈光氛圍更令人感動、留下深刻印象,農業局長許漢卿讚「有創意與熱情是農業結構翻轉有力的力量」。
李佳翰的臉書取名「5012柚意思」,就令人想一窺究竟,他說,50年前阿嬤在7分地的柚園種下第1棵文旦樹,1年多前他接手經營果園,十二分感謝阿嬤讓他能辦活動,「柚意思」為有意思的諧音。
李佳翰的臉書有多夯與紅?他在臉書一推出活動,如麻豆文旦季、柚花季,幾乎都「秒殺 」額滿,菲律賓也種柚子,但產業發展不順,日前菲律賓駐台辦事處特地搜尋,找到李的臉書,並約好時間前往參觀與晚餐。
農業局長許漢卿也帶著同事前往學習,品嘗在地時蔬饗宴;農會輔導科長吳威達說,宜蘭有人辦「稻田裡餐」,李佳翰辦「柚園裡的餐桌」。
李佳翰表示,阿嬤時代單純只是把文旦賣出去,「我現在提供市區來的遊客能接觸大自然,了解文旦的文化」。
◆ 型農超有才 把芭樂賣進杜拜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5000613-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5日 吳江泉/高雄報導
高市府農業軟實力培訓計畫打造出帶著理想與專長「型農」返鄉投入農業,今年這個政策榮獲國發會第七屆政府服務品質獎;農業局長蔡復進表示,農業環境確實改善,農產品價格提升接連帶動農村經濟活化成效,環境改變了、農業變活躍了、年輕人回來了。
蔡復進指出,「型農」發想是源起日本農業六級產業化政策衍生出來,台農業經濟型態與日相近,高市府為建立農業是個有夢想產業,率全國之先,於2012年第一屆南方農業論壇後,整合農業局內各部門與跨局處提出農業六產整合概念之翻轉策略。
他表示,六級產業整合是型農培訓班目標,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若整合便能創造精緻農業,事實證明高市農業產值,從初期到102年度成長率達25%,這不僅是6個直轄市最高,更是高於全國5大農業縣市。
今年農業局積極開拓農產品外銷市場,在上半年度赴杜拜、日本、加拿大及中國大陸辦理參展或拓銷計畫,不僅有番石榴運往杜拜和巴林等市場,並在拿大消費市場鋪貨,玉荷包、鳳梨也在日本、大陸市場供不應求。(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地瓜過剩難銷 無人菜攤幫忙賣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56320
....台北好人會館理事長黃榮墩說,去年有散戶到雲林一帶廣泛喊價收購地瓜,導致農民大量投入生產,造成價格崩盤,從1斤3、40元跌到只剩15元,為了協助地瓜農,因此決定幫忙賣地瓜。
實際上,這已非黃榮墩第一次幫農民銷售農作物,過去還曾推動「一人一菜助農民」、「蒜頭銀行」等,號召民眾以合理價格購買崩盤農產品,待農產價格回到合理價位後,再退出市場。
有別於以往零星在台北街頭賣菜的游擊戰方式,這次的行動受到La new董事長劉保佑支持,開放10幾家店面,讓好人會館在店門口擺設無人菜攤,幫忙販賣地瓜。 黃榮墩說,劉保佑出身農村,小時候曾看到兄長因稻子收成不好,托著腮為弟、妹籌措學費發愁的模樣,讓劉有心要為農民出一份力。
只見劉保佑不僅準備精緻的花車和看板,甚至還開放倉庫,讓好人會館可一次大量購買,有效拉抬地瓜價格。店員們的熱心幫忙,也令黃榮墩十分感動。
* 將軍學童收割 設計品牌米義賣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8140
自食其力,小學生比大學生厲害,將軍國小學童種稻計畫有志向,將推出「品牌米」用來義賣,募款發展學校特色。
將軍國小首度與將軍區農會合辦「食農教育」學童種稻計畫,昨天利用暑期返校日,學生下田收割成熟的稻穀,體驗農民「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未來並將義賣以將軍國小為名的品牌米,籌措教育經費。
* 檳榔園改種可可樹 農民研發加工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5000579-260107
內埔鄉農民告別種植多年檳榔園,改種可多元加工可可樹,農民陳瑞光利用檳榔樹枝幹硬、直特性作為可可樹支撐達到共生效果,14日縣長潘孟安參訪,對農民們研發加工品讚譽有加。
陳瑞光表示,可可樹種植3年後就可收成,目前約種植1公頃在檳榔園,每年約可收成10個月與檳榔2個月差異很大。
* 台商花5年 種出最大台灣柿園
http://udn.com/news/story/7334/1056164
經過5年努力,台北人王士俊終於在江蘇淮安成功移植了來自寶島的柿子樹,80畝的柿子園今年將掛果,成為江蘇地區最大的連片台灣柿子園。
身為「淮安女婿」的王士俊對新華網記者表示,在江蘇培育台灣柿子品種最大的難題,是讓習慣熱帶氣候的苗木能夠抵禦嚴寒,他們嘗試了很多辦法都沒能讓幼苗順利過冬。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士俊從當地農民瞭解到一種過冬的「土辦法」-深埋。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照做了,沒想到台灣柿子樹存活了下來。本土經驗和台灣技術就這樣「生根發芽」,38歲的王士俊笑著說,他現在無論在大陸還是台灣,都喜歡向農民討教種地的經驗,「以前回台灣都是逛商場,現在都是去農場學習經驗」。
◆ 茶食伴手禮競技 甜心巫婆奪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5000591-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5日 廖志晃/南投報導
農糧署2015「茶、食好情誼,在地好伴手」全國創意美食競技,14日成績揭曉,甜心巫婆姜林秀以「甜在心禮」贏得冠軍「金質獎」,她以南投在地茶葉、食材烘焙出甜蜜幸福的好滋味!
由農糧署與南投縣政府輔導,台灣茶文化推廣協會主辦的「茶、食好情誼,在地好伴手」全國創意美食競技,在6月進行初賽後,全國各地大學、業者共10隊晉級,進入今天在竹山鎮「遊山茶訪」舉行的決賽。
經過農委會茶改場秘書邱垂豐、研究員張如華,寶泉食品總經理陳坤宏、中華榖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施坤河、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葉連德等人評審,成績下午出爐。
競賽得獎者,將在農委會接受表揚,並於10月舉行的「世界茶業博覽會」,展示得獎的茶食、伴手禮。第1名「甜在心禮」甜心巫婆工房姜林秀;第2名「彩蛋禮盒」黃鴿廚房;第3名「朱雲映紫─喜福擔露」金草國際有限公司;第4名「皇茗御點」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第5名「來食茶─客庄情」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餐旅管理科、「故鄉。時光」泉發茶廠。(中國時報)
嚴選「好農」教你玩 農業局推新書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58771
聯合報 記者程遠述/石岡報導 2015-07-16
台中市農業局推出「中彰投好農導遊書」,推薦台中、彰化和南投優質農產和景點,將免費送給大家;遊客可依書中資訊,向農民購買特色農產、欣賞農村風光,更希望帶動農村發展。
中市農業局長王俊雄表示,好農導遊書以優秀農民故事為主軸,書中選出50多名農友,是數百人中脫穎而出的「好農」,種植水果都經檢驗,品質和安全由市府「掛保證」,書上有附農友電話,可直接聯絡購買。
昨種梨達人賴永進、橘農趙令龍現身,兩人表示很高興獲選,農民顧水果像顧小孩一樣小心,感謝政府幫忙推廣。農業局表示,導遊書即日起可到陽明大樓農業張老師櫃台或石岡農會索取。
◆ 二湖鳳梨上市 標榜零農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6000666-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6日 簡榮輝/宜蘭報導
宜蘭頗負盛名的二湖鳳梨熟成上市了!宜蘭主要的鳳梨產區都集中在員山鄉二湖地區,受到土壤與農民獨特技術影響,二湖鳳梨無論酸甜滋味或外觀都與外地鳳梨明顯不同,今年的二湖鳳梨均未檢出農藥,員山鄉農會特別開發出萃取鳳梨酵素的創新作法,熬煮鳳梨皮製成鳳梨水飲品,要讓大家健康消暑。
員山鄉農會供銷部主任黃朝安昨日表示,今年台灣6月份雨量偏少,促使鳳梨的甜度提高,而且賣相極佳,農會特別委請屏東科技大學檢驗農藥殘留,將二湖地區23戶農民種植的鳳梨送驗,結果出爐,全數零檢出農藥。
二湖鳳沒有尾巴(芽冠),與市面常見的鳳梨外觀有明顯不同,二湖鳳梨即日起上市,除了二湖地區有農民自行在路邊販售外,外縣市民眾也可透過宅配方式品嘗二湖鳳梨的酸甜滋味,意者可洽(03)9222161分機22員山鄉農會推廣部。(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新埔水梨盛產 自然農法種出冠軍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58568
新竹縣新埔水梨盛產,新埔鎮農會昨天進行水梨評鑑,豐水梨由溫兆義奪冠,蜜雪梨由呂學贊稱王,周末、周日在新埔鎮農會產業交流中心廣場舉辦展售會,歡迎民眾選購。
昨天水梨評鑑依外觀、果形、質地、風味和糖度評分,擔任評審的阮素芬博士說,這次有26點參加豐水梨評鑑,其中24點甜度高於12,奪冠甜度高達13度多。
* 芒果「安心標章」未貼拒交易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58581
針對整簍芒果「下面墊2、3斤的報紙」、「偷塞不同品種芒果」等違反誠信原則,台南市農產運銷公司經理林勝仁,今年起在玉井場芒果全面實施「安心標章」,並每天抽檢水果品質及農藥殘留,有少數農民仍未遵守分級規定,一律請出場,同時不貼標章者也一律不准進場交易,以保障消費權益。
茉莉花夢想館 DIY好好玩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60839
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 2015-07-17
彰化縣花壇鄉是茉莉花的故鄉,進入暑假正是花季,茉莉花香傳遍全鄉,全台唯一以茉莉花為主題的「茉莉花夢想館」吸引親子參觀;今年主題館還增加了香草花園,民眾可自行摘採香草植物現場泡茶品嘗。
花壇鄉栽培茉莉花從1961年開始,興盛時期栽種面積達180公頃,但隨時代變遷,茉莉花產業面臨缺工,許多花田已廢耕,到今年只剩約30公頃。花壇農會為了種出有價值的茉莉花,從2013年開始,試種農藥零檢出的茉莉花,推出多元商品至今已有口碑。
食用級的茉莉花薰製台灣高山茶、紅茶、酵素及酒品相當受歡迎,另果醬、餅乾、面膜和香皂也是吸睛伴手禮。花壇農會總幹事顧碧琪說,原想研發將花香入菜推出熱食,但試驗結果不如預期,「冰品反而展現茉莉花芬芳」。
今年花壇農會首度推出6種口味的義式冰淇淋,其中南瓜茉莉口味最受歡迎,希望在炎夏讓遊客品嘗富含花香的冰品。
「茉莉花夢想館」設有DIY區,民眾可以預約體驗彩繪茶罐或自製盆栽甜點。今年館區多了香草花園,種植多樣香草供遊客採摘,在現場泡出自己喜愛的花茶。
在哪兒:彰化縣花壇鄉花壇街273號,電話:047877558。提醒您: 營業時間:早上9點到下午6點。
※ 相關報導:
* 鄉種紅龍果 正妹詹騏瑄研發果醬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8741
台東紅龍果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成為太麻里鄉新興產業之一,廿八歲正妹詹騏瑄(見圖,記者張存薇攝)返鄉協助父母栽種紅龍果,研發果醬、冰棒等加工產品,希望讓太麻里鄉紅龍果產業永續發展。....充滿孝心的她說,太麻里是全台灣日照最長的地方,也有海風吹拂帶來鈉離子,紅龍果品質佳,但因全台灣產量太多,看到價格下滑趨勢,開始研發果醬、冰棒的副產品,希望讓傳統農業能升級為二、三級產業,未來還計畫結合在地特產小米、樹豆、紅藜等,推出在地農產手工皂。
◆ 水蜜桃阿公 種出拉拉山傳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7000517-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7日 蔡依珍/桃園報導
拉拉山水蜜桃名聞遐邇,但原本並非原生種,全靠「水蜜桃阿公」陳榮貴,50年前種下第一棵桃樹,並找到照顧這群「嬌客」的方法,不藏私地發揚光大,終創拉拉山半世紀的水蜜桃榮景。
陳榮貴自小聰穎,在30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取公務員資格,但回到家鄉看到大家意志消沉,毅然決然放棄穩定公職,回部落為巴陵地區的原住民找出路。
陳榮貴說,日治時期鼓勵原民將山坡地闢成梯田,形成現今的卡拉、中巴陵部落,但他出生的「上巴陵」地勢最高,引水困難,父執輩胼手胝足,白天從復興搬運水泥上山、晚上在上巴陵蓋水圳,歷經數年艱辛,終成功開渠,為當地發展注入生機。
返鄉隔年,台灣省農牧局計畫在山區試種高級溫帶水果,農校畢業的陳榮貴隨即於1966年,在拉拉山種下12個品種、200棵水蜜桃樹,按農校所學悉心照料。
陳榮貴說,當時還有試種水梨跟蘋果,但上巴陵全年低於攝氏7度的時數只有500多小時,低溫不足讓水梨跟蘋果一次次面臨失敗;所幸第3年水蜜桃開始結果,族人又驚又喜,下山販售成為搶手貨。
陳榮貴不藏私地將經驗和品種全數教給族裡的原住民,頓時巴陵地區種滿水蜜桃,最盛時期超過3000株,連新竹尖石鄉都前來請益,終讓「山嵐裡的珍珠」改善原住民的生活,他也獲得「水蜜桃阿公」的美名。(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觀音山蜜雪梨來了 想嘗趁早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060928
時序進入盛夏,觀音山南北麓五股、八里種植的低海拔水梨陸續上市,產季至8月底。北部地區果園規模小且近消費地,不須考慮運輸、儲存而提早採收,留在樹上成熟的風味更甜美,但常供不應求,想嘗鮮要趁早。
* 鳳梨裂果遭退貨 台東果農損失慘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62963
台東縣鹿野、延平鄉鳳梨近期採收,出現裂果現象,紛紛被行口拒收;收成不到3成,損失慘重,期望政府協助,縣府農業處表示會派員勘查處理。鹿野地區農會強調是市場機制,希望果農勿遷怒農會。
....部分農民甚至埋怨農會,認為農會在盛產期停收3天,才導致裂果及過熟,是最大元凶,揚言要到農會扔鳳梨抗議。
....台東農業改良場果樹研究室主持人江淑雯說,鳳梨收成前有連續3個月高溫,偏偏蓮花、昌鴻颱風來襲時,短時間內降下大雨,雨水排不及後馬上陽光又直射,才會出現裂果,如果來得及排水,應該不會這麼嚴重。
◆ 搬運車電動化 市場噪音少了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60834
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姜宜菁/連線報導 2015-07-17
為改善大型果菜市場噪音、汙染問題,台南、雲林等地積極推動柴油搬運車更換為電動搬運車,台南預計7月底前全面更換,雲林縣也趕著在今年底前訂定自治條例,讓電動車盡快上路。
台南市農產運銷公司(前新化青果市場)總經理林勝仁表示,青果市場被人投訴最多的是噪音、汙染及停車問題,其中,搬運三輪車使用柴油引擎,聲音大又冒煙,最為人詬病。
他表示,5月推動「搬運車電動化」,每輛車改裝費約1萬元,攤商多願意配合;目前全部60多輛已有50%完成改裝,7月底全面完成。來不及的須簽切結書,否則屆時不能進場。
「噪音、汙染改善很多!」附近住戶說,以往只要交易日,搬運車發出巨大引擎聲吵得不得安寧。搬運車司機也說「耳根子清淨多了」,現在聽到還未改裝的搬運車發出的噪音,很不習慣。
雲林縣西螺果菜市場每天進出柴油運輸車約有五、六百輛,攤商大多使用高汙染的柴油拖板車及二行程機車載運蔬果,1年多前推動電動蔬果搬運,但迄今只有十多輛更換。
環保局副局長張喬維表示,市場電動車僅十多輛,與每年淘汰100輛計畫有差距,中央和地方有心解決空氣品質問題,但電動車難以推動的原因在於法令,「電動搬運車為非法上路,只要一出事,整輛車都報銷」。
台南不用訂定自治條例,電動蔬果搬運車就可通行,雲林為何不行?張喬維說,台南的僅在市場內搬運,雲林的搬運車則需往來鄰近蔬果合作社或菜園。為解決非法上路問題,雲林縣政府訂定自治條例,最快今年底送到議會三讀,讓電動車在特定區域(市場內)可合法上路。
※ 相關報導:
* 蓮子去芯機省工 速度快5倍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60867
白河蓮鄉人口老化,找不到人力剝蓮子,嘉義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助理教授黃文祿所帶領團隊,研發半自動蓮子去芯機,可以代替4至5名人力,而且攜帶方便,隨時可用,黃文祿說,蓮農找不到人力,生產機械化已勢在必行。
◆ 農村共食計畫 厝邊做伙呷飯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60847
聯合報 記者卜敏正/水上報導 2015-07-17
水上鄉農會為推動農村親子共食計畫,鼓勵民眾提供自家種植蔬菜,結合在地食材,與街坊鄰居共廚共食,昨天在水上鄉粗溪村,還有4代同堂一起下廚,共同享受傳家美食。
昨天一早8點不到,水上鄉農會總幹事林滄賢就帶著農會家政班,及粗溪村志工們在村活動中心煮大鍋菜。林滄賢笑著說,「下廚我真的比不上家政班,我只能來幫忙端盤子、洗洗菜!」
縣議員林緗亭、粗溪村長黃寶珍都表示,同食很有意義,將持續推廣,並鼓勵每家準備一道菜,村鄰同享。
這次活動中年紀最長的97歲李溪中與95歲妻子李賴坐,是今年水上鄉模範父親母親,2人帶著68歲女兒李月貴參加,還說「一直想帶阿孫來,但他要去上課!」
80歲的賴順田清晨就下田採收大包番薯葉,送來活動現場加菜。中午用餐時,他將1家4代5口都帶來現場,共同享受美食。賴順田拉著孫子賴建豪,抱著曾孫女賴郁涵開心表示,「活動真趣味、要常常辦,我家阿孫才有機會回來陪我吃飯!」
鹿谷茶農張三我 奪國際賽最高榮譽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8870
自由 2015-07-18
有機無毒烏龍茶 iTQi給三星獎
〔記者謝介裕/南投報導〕只要努力就有希望!鹿谷茶農張三我,參加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比利時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iTQi)舉辦的風味獎大賽,以「無毒有機」烏龍茶拿下最高榮譽的三星獎,也是該項賽事舉辦以來,台灣茶首度揚名海外,在茶安風暴陰霾下,更顯得難能可貴,也為自己打造台灣LV級精品茶的夢想成功跨出一大步。
參與該賽 須通過各項檢驗
「不加化肥的無毒台灣茶在國內知音難尋,沒想到卻在國外大受肯定!」五十多歲的茶農張三我如此表示。因為他的茶得來不易,「蟲吃剩下的,才是我要的茶」尤其參與該比賽,必須通過農藥殘留等各種檢驗,加上歐洲人習慣在茶中加糖或加奶精,嚐到不用加糖的「無毒有機」烏龍茶,竟能如此清甜、甘醇,令評審們嘖嘖稱奇,張三我認為這是他能擊敗眾多競逐者脫穎而出的重要關鍵。
把種茶當藝術 逐一調整製茶工法
然而,這一路走來,張三我背後辛酸鮮為人知,因為堅持不對茶樹施加化肥,任由昆蟲咬食,把種茶當藝術,讓蟲在茶葉上咬出破洞也沒關係,但一度還被誤解是「混茶」,遂開始調整製茶工法,透過拉長茶葉的發酵時間等種種方法,將茶中兒茶素的苦味,自然轉換為圓潤口感,終於成功種出獲得大賽肯定的「三星獎」茶。
惟張三我嘆道,時下的茶農為了追求產量、美觀,致化肥、藥劑愈用愈多,路愈走愈偏,以致發生茶安問題,也許有人認為他過於清高,但他強調,只是善盡本分罷了,只要大家都能自我要求茶葉品質,相信農藥殘留問題便可徹底改善,明年也打算帶領其他茶農到歐洲舉辦茶會,進而打響「南投茶、世界香」的名號。
※ 相關報導:
* 祖父愛吃餅 黑手奪綠豆椪冠軍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63031
苗栗縣首屆特色創意糕餅PK賽昨天在育達科技大學登場,25家業者拚創意、比實力,結果三義鄉「世奇藝術蛋糕」囊括綠豆椪組金獎、在地食材銀獎兩大獎,在地食材組金獎則由瑞士烘焙屋獲得,都展現傳統糕餅新活力。
....蔡永賜說,這次創作的綠豆椪,皮鬆且膨,綠豆餡、豬肉等全是真材實料,傳統滋味迷人,另外,在地食材組則巧思製作「貓貍酥」,揉合三義柑橘、公館芋頭等特色農產,呈現在地風味。
副縣長鄧桂菊頒獎肯定糕餅業者活化在地食材,她說,縣府推動「貓裏.好食餅」願景,期待好吃的糕餅能結合故事推向伴手禮市場,詳情可上「貓裏.好食餅」粉絲專頁。
◆ 迪化街「許紅茶」 古早味居民愛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64608
聯合報 記者邱奕寧/台北報導 2015-07-19
「我賣的紅茶全台灣尚歹喝。」人稱「許紅茶」的老闆在迪化街2段149巷設攤,逢人就貶損自家商品,居民早已見怪不怪。許紅茶每天販售以茶葉、決明子熬煮的紅茶,不用果糖與糖精,居民可選擇用復古玻璃杯裝,還能裝袋插上吸管外帶。
炎炎夏日,許紅茶的攤位前很熱鬧,一旁長椅坐著許多老人家,人手一袋紅茶聊著生活大小事。撿拾回收物的老先生行經攤前,掏出15元零錢購買一袋,騎機車的婦女也在攤前停留,指明要來幾袋「最難喝」的紅茶。
大稻埕一帶昔日曾以出口茶葉聞名世界,迪化街附近過去也有不少古早味紅茶攤,但飲料店與便利商店林立,古早味紅茶漸漸走味。
許紅茶說,爸爸總是起個大早,邊煮紅茶邊熬蔗糖水,然後騎腳踏車上街販賣,紅茶苦中帶甜,加入決明子更添香氣還兼明目。父子2代,已賣紅茶逾半世紀,至今每天仍要賣上4大桶。
許紅茶十分隨性,腳踏車壞掉就把鐵桶拆下來繼續賣;爸爸擺攤就用了幾十年的玻璃杯數量不多,他說,現在客人大多喜歡用塑膠袋裝著喝,雖仍有備用杯,但不用擺這麼多。
許紅茶說,爸爸總說自己的紅茶「尚歹喝」、「黑白調」,手法還「很兩光」,他接手後如法炮製,極盡貶損的招牌意外成為特色,常有過路客經過,想嘗試全台最難喝的紅茶。
即使許紅茶逢人就說自己隨便煮、亂亂喝,事實上,迪化街的許多居民都是喝許紅茶的「黑白調」長大。
提起食安風暴,許紅茶老神在在,他說,每天煮紅茶、熬糖水,就是不能砸了父親交接的「尚歹喝」招牌,這樣天然的東西,才是上一代留下的味道。
◆ 部落茶油爆紅 牧師幕後推手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9146
自由 2015-07-19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小小一瓶二百五十毫升冷壓苦茶油,要價七百五十元,但因品質純正、沒有混摻疑慮,受到市場青睞,每年十月採收、榨油,隔年農曆年前就已銷售一空,台灣發生食安風暴後,更讓百分之百純正、有機栽培的花蓮崙山苦茶油一炮而紅!
回到崙山 只剩老人與孩子
然而,讓花蓮縣卓溪鄉崙山部落產業茁壯的幕後推手,其實是長老教會牧師溫光亮。溫牧師早年在北部工作,在父親期望下進神學院,成為牧師,八十九年回崙山服務,發現年輕人都在外工作,留下孩子和祖父母相依為命,家庭功能不足。
他想到部落早年配合政府造林栽種的油茶樹,決心推動苦茶油事業。部落四十甲有茶園,但茶樹多年缺乏管理,「常常去年結過果子,今年就沒了」,苦茶籽每年產量都不固定。
重整茶園 有機種植自產銷
牧師說,苦茶油事業一開始沒人認同,他自己下田整理茶園、人工除草,油茶果實都被「販仔」低價收走;之後透過原民會申請重點部落計畫,部落才擁有自己的榨油機械,自產自銷。他說,五公斤的苦茶籽只能榨出一台斤茶油,也因此成本非常高昂!
這幾年台灣人重視食安,崙山的苦茶油也受到消費者青睞,去年生產的二千五百瓶茶油,今年初就已賣完,現在附近的立山、卓溪等各個部落,都有意栽培油茶,但牧師強調,「一定要遵守他要求的栽培方式,不能用化學除草劑、不施化肥,用天然的生產方式產出安心產品。」
不過,苦茶籽產量少,溫光亮還在努力尋找更多適合部落的高經濟農作物,包括紅薑黃、丹蔘等等,這幾年還和花蓮、台東農民契作黑豆,釀造出金黃原色醬油,完全不加焦糖色素。
打造產業 吸引年輕人回鄉
溫牧師說,目前茶油事業有三個固定班底,沒有薪水、大家都是老闆,「有錢大家一起賺」,最多時有五、六人幫忙,當中也有大學剛畢業學生。他說,部落有自己的產業就能吸引年輕人返鄉,減少隔代教養、老人照顧等問題。
有機栽種 土法抓蟲仍難免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66318
聯合報 記者賴佑維/龍潭報導 2015-07-20
食安風暴頻傳,民眾越來越重視飲食安全,但有機稻米、蔬菜栽種有一定門檻,不但要了解蔬菜與病蟲害的互動關係,也要忍受較不漂亮的賣相、較長的等待期,有部分業者卻步,也有人成功。
大溪區月眉社區發展協會推動有機蔬菜種植,規劃師黃建義說,社區菜園採用高架,且採用多元化種植,並在一般蔬菜旁栽種九層塔或香茅等,藉此減少危害。他說,多元化好處在於每種蔬菜的蟲害不盡相同,害蟲間也會相剋,藉此也能減少病蟲。
黃建義坦言,就算如此,有時仍需土法煉鋼,也就是徒手抓蟲,且和傳統栽種相較,還要忍受種出來作物賣相沒傳統好看,但為了健康,社區鄉親還是堅持下去。
在龍潭從事有機栽作的謝明宏說,有機蔬菜和傳統種植是不同思考模式,一定要了解大自然的規律,以及彼此相生相剋的道理,才有辦法在取得成功。他說,失敗或是不願意投入有機產業者,大多是不了解有機栽種方式,才會認為成本高,只要弄懂生生相息的規律,就能種出好的有機作物。
※ 相關報導:
* 堅持有機耕作 彭照夫烏龍茶 喝得安心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66213
竹東鎮上館里73歲茶農彭照夫,承襲祖先栽種理念,堅持不噴農藥耕作烏龍茶,希望茶葉的「樸實與單純」,讓民眾喝得安心之餘,也能品嘗烏龍茶最真的本質。
彭照夫即使年紀長、體力有限,依然細心呵護著僅存5分地。他說,每年烏龍產量雖僅有300斤,銷售量約200斤,依然堅持有機耕作,讓民眾喝得安心,也獲得有機認證。
◆ 新故鄉願景-全台唯一產區 公館紅寶石 有機無毒棗到幸福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0000335-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0日(執筆:張翠芬)
沿台六線省道走,到24公里處轉入,就到了台灣紅棗的主要產區─公館鄉石墻村。拜今年豐沛的雨水之賜,園區裡的棗樹結實纍纍,過了7月大暑正式進入收成期,一顆顆淡綠透亮帶著一抹紅暈的紅棗鮮果掛在枝枒上,等待著旅人採摘品嘗。
這幾年,台灣紅棗成了苗栗縣公館鄉之寶,公館鄉農會和當地農民很認真地把紅棗當成產業「領頭羊」看待,從有機無毒種植到推出各式吃的、用的商品,紅棗就像公館的紅寶石,成為一種品牌。
產業升級 推動全新紅棗文化
「我們要推動一個全新的紅棗產業文化!」Me棗居主人陳淑慧和苗栗公館農會總幹事韓鴻恩,在《中國時報》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接受主持人劉克襄訪談時,發出這樣的期許。
主持人劉克襄說起一段小故事,他在往新北樹林路上,看到有人賣苗栗土雞蛋和紅棗,新鮮蛋黃上插著牙籤顯示它品質豐盈飽滿,他問了棗子的種法才確認那是真的土雞蛋,因為苗栗紅棗就是「品牌」保證。
韓鴻恩表示,紅棗種植在公館已有150年歷史,但一開始並不普及也未受重視,他發現紅棗是公館在地獨特產業,既然紅棗只在公館生產,打造獨一無二的品牌,協助農民解決產銷問題,標榜安全認證、農藥零檢出和產銷履歷,正是公館農會努力把台灣紅棗金字招牌擦亮的目標。
食安風暴後飆漲 供不應求
公館紅棗種植面積約50公頃,大約是
2.5個大安森林公園,在一波波食安風暴後,這個全國唯一紅棗特色專業區生產的紅棗一夕暴紅,鮮果從早期的1斤40元飆到160元,紅棗乾從1斤200元漲到700元,價格比大陸貴好幾倍,仍供不應求。
「台灣品牌代表安全,大陸的東西讓人很不放心」,作家劉克襄道出大眾疑慮,因為紅棗乾是家家戶戶常用的養生食材,大家更在乎農藥殘留等問題。
「種植有機紅棗和其他果樹相比,挑戰算是小的!」陳淑慧說得一派輕鬆,但用無毒有機方式取代傳統農法,前幾年收成一定不好,有機栽種第2年,她碰到莫拉克颱風,大雨導致紅棗裂果發酵,毀了近8成。
紅棗乾逾9成陸貨 籲愛用國貨
幸虧棗樹生命力強韌,只要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給足肥料,被蟲吃掉葉子的棗樹很快發出新蕊,陳淑慧說,「每年爭著要買的消費者越來越多,我們感覺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不過,公館紅棗市占率僅5%,中葯市場紅棗乾幾乎99.9%都是大陸貨。韓鴻恩希望消費者「愛用國貨」,雖然台灣紅棗價格較高,但絕對百分之百安全。公館鄉農會將成立203公頃的紅棗農業經營專區,以每公頃最高補助10萬元鼓勵新栽種戶,擴大紅棗生產量能,從源頭到管理確保品質,未來將進軍頂級中藥市場。
友善環境的耕作 召喚青農投入
友善環境的耕作,則是陳淑慧一家人力行的目標,不少國際志工也到她的果園學習。她希望召喚更多農家第二代或是都市回農者投入,不論轉業、退休或各行各業喜愛農村的人,幫忙維繫農業發展和農村文化價值,一起打造這個美麗的黃金小鎮。
陳淑慧感性地說,「多一點農業文化的耕耘,多一些對土地照顧的用心,請來看看沿著穿龍圳的生命母河,我們用心打造的可食新景觀故事。」
炎夏大暑,正是台灣紅棗收成期,今年的小鎮有些不一樣。結合公館鄉農會紅棗節產業文化活動,大型仲夏晚會、開映農村主題的蚊子電影院及穿龍圳童年往事的說故事時間,從清晨採棗到夜間紮營夜宿農家大院,讓遊客體驗不一樣的紅棗文化。(中國時報)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信義農會梅精 清真食品認證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66272
為開拓回教地區的生意,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半年前申請台灣清真產業品質認證,梅精系列產品日前取得清真食品認證,農會總幹事黃志輝說,信義農會是國內取得這項認證首家農會。
梅子夢工廠廠長張勝正說,全球有16億回教人口,其中大陸就有2億,梅子夢工廠在大陸有數個行銷點,希望拓展回教市場,半年前把準備多時的梅精系列申請清真認證,認證單位前後訪廠3次,嚴格確認產品後才核發認證。他說,全台有400多家廠商申請清真認證,農會部分則屬第一家。
* 竹筍博士的筍 米其林三星廚青睞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66304
觀音山綠竹筍遠近馳名,當地有個「竹筍博士」吳國池,是五股旗竿湖地區第三代筍農,得獎不斷,還曾吸引日本米其林三星主廚神田裕行專程找他買筍。91歲母親吳陳定31年前便曾獲選全台10大傑出農村婦女神農獎。
* 崙背3姊弟分工 創空中美人瓜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66347
....來自崙背合作農場的社員楊喬筑、楊弘銘及楊壹婷3位兄弟姊妹,為分擔父母親辛勞,一同栽進農產種植,也發揮各自所長,將自家洋香瓜成立「空中美人瓜」自有品牌,成功獲選為雲林縣十大伴手禮。
專長是機電的楊弘銘表示,父母親年事已高,畢業後毅然決然回家幫忙務農,妹妹楊壹婷3年前也辭去老師工作,投入農業生產,而姊姊楊喬筑也會利用工作之餘幫忙。
楊喬筑指出,妹妹做行銷與經營,弟弟專注田裡工作,而自己則是製作和設計廣告文宣,起初爸爸不太能諒解,因為兄弟姊妹的理念,是朝向精緻與有機農業發展;現在已創立自己的品牌,也透過合作農場,與其他農友交流,增進彼此技術,並希望能種植出更天然健康的農作物。
* 絲瓜絡滾花邊 做成澡巾拖鞋…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66188
絲瓜也能成為農產新契機,55歲吳永道在自家的田地種植絲瓜,他把曬乾處理過的絲瓜絡製成手工藝品,一針一線的將絲瓜絡滾上邊,做成洗澡巾、拖鞋,造型討喜的用品也擺脫單調菜瓜布印象。
在吳永道細心栽培下,每一條絲瓜都超過60公分,筆直的垂吊在棚架下,吳永道天天到絲瓜園裡巡視。吳永道說,絲瓜最怕蜜蜂,只要被叮咬,絲瓜就會變形,整條絲瓜就要淘汰,也做不成加工品。
食育種子萌芽了 可食校園成全美風潮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3291
聯合報 本報訊 2015-07-18
重新認識食物,讓飲食意識覺醒的「食育」,以對抗現代食品工業帶來的健康威脅,是近年新飲食運動的世界趨勢。傳統課程已不足以讓下一代應付漸趨複雜的飲食選擇;要求政府在課程中加入「食育」的全球連署,數月已在九十六國發酵、逾一百五十萬人支持。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看見世界新趨勢,也期待以媒體力量為台灣飲食環境帶來「正向改變」。我們相信,食育是食安的根基,有好的飲食知識,才有好的飲食選擇,更能看清食物背後產銷環節與社會脈絡。
繼五月的米蘭世博會、「飲食革命日」等報導之外,今日起願景工程將在聯合報系各媒體平台推出「飲食革命.翻轉餐桌」系列報導,由多組記者,前往美國、義大利、日本等地探訪不同國度推動食育的經驗及成果。
美國從一九九四年起,「可食校園計畫」在加州柏克萊萌芽,在學校設菜園,帶領學生種植、收成、料理及分享食物,在菜圃中學習歷史、語文到科學的各類知識,如今在美各地已蔚然成風,改變學生成人後的食物選擇。加州熱血老師今年更喊出「自己的午餐自己種」行動,並在群眾募資網站上得到募款率百分之兩百以上的響應。
鄰國日本早已在二○○五年推動「農食教育」,並設有「食育士」,將全民認識食物視為重要的生存技能,完全「在地採購」的學校午餐,更帶著提高日本「糧食自給率」的政策期待。
義大利知名的「慢食運動」標舉味蕾回歸,帶回人類對自然食物的記憶,復育瀕危的傳統食物,是對現代速食、工業化食品控制我們味蕾的反思。
回看台灣,民間已撒下食育種子,各自努力,由改變校園午餐採購方式著手,更提出食育基本法草案等待立法,正等待執政者的政治決心。
「飲食革命.翻轉餐桌」系列報導同步於聯合新聞網、udn tv、聯合報plus、願景工程官方臉書同步呈現。
※ 相關報導:
* 銅板美味省錢?義國慢食革命 戳破速食迷思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6551
....對義大利籍的「慢食運動」教父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來說,「正確飲食價值」的喪失,是當代飲食最嚴重的問題。多數人都將食物視為「商品」,只在意「價錢」而非食物本身「價值」。
通路及廠商為了追求利潤,以低價吸引消費者,將犧牲食物的品質與食物安全,讓食物「產地到餐桌」生產鏈頭尾兩端的生產者與消費者都受害──生產小農得不到應有的報酬、消費者將廉濫的劣質食品吃下肚。在價格與價值的矛盾下,人類捨本逐末。
佩屈尼說:「對個人來說,為了省錢買便宜食物,會花更多錢在醫藥費上。」
....負笈義大利、在「慢食大學」修得學位的台灣女生郭又甄指出,慢食的理念以「好,乾淨,公平(Good, Clean and Fair)」 三大原則為中心,「好」指的是味覺加上知識的認定,並根據當地文化來判斷食物「相對的好」,藉此尊重不同文化、保存多樣性;「乾淨」是生產及運送過程中符合天然、永續的精神,並考慮環境成本;「公平」是尊重對待從事農業的人,使他們獲得合理的報酬。
* 義國「美食大學」吃遍世界 美味全記錄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6552
二○○四年成立的義大利「美食科技大學」,是全世界唯一把「美食」作為一門學科的大學。
由慢食運動發起人卡羅.佩屈尼一手成立,課程設計、課外活動都與「慢食」概念連結,也被稱作「慢食大學」。若說「慢食」是一場社會運動,慢食大學就是把社運轉換為知識力量的場所。
* 小學大計畫…食育從小入魂 理解食材並友善土地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6553
義大利西北方布拉(Bra)小鎮,一歲半的義大利女娃愛黛兒在自家門前的菜園玩耍。菜園有一片尚未收成的青蔥,空氣中飄著一股自製肥料的臭味,愛黛兒摘下一把鼠尾草,好奇嗅聞著葉子香氣。
媽媽可琳娜常帶著愛黛兒在菜園種菜、施肥,領她認識各種蔬菜香草。她說,愛黛兒七個月大就停止吃嬰兒食品,與爸媽同吃一般菜餚。
....義大利人的飲食教育從小開始。總部位於布拉的慢食教育中心,長期推動「學校菜園」。他們幫助小學挪出土地,教導學生自己種蔬菜,了解四季變化,自己採取、烹煮。....菜園不僅是食農教育,多諾莉歐舉例來說,地理課時,老師講解義大利只有南部比較潮溼,適合種植稻米;但在亞洲,土地與氣候適合種米,米食也成亞洲許多國家的主食。讓學生從稻米種植中了解地理、氣候和各國飲食文化。
* 零公里食材 …農家全是好鄰居 哪來黑心貨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6554
....布拉鎮的中央餐廚,十五年前實施「零公里」食物里程政策,盡量採購在地食材,不讓食物「旅行超過一公里」。
安東尼奧說,餐廚採用的蔬果是由「直接農產協會」蒐集布拉鎮小農的馬鈴薯、櫛瓜、茄子、南瓜等;農產協會定期檢查食材品質。安東尼奧說,不擔心食材安全,因為「我們都認識種這些食材的農夫」。
◆ 仿自然生態…食物森林 自由耕種收成「共享」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3323
聯合報 記者薛荷玉/美國報導 2015-07-18
很多都市人嚮往田園生活,若能有一方土地親手耕植多好?可實踐零食物里程又可綠化城市,糧食自足。這是許多先進大城市設有「市民農園」的諸多原因。
但在美國西雅圖的「必肯食物森林(Beacon Food Forest)」,不必抽籤、不必繳費,任何愛種的人,都可以來種;更夢幻的是,需要食物的人,都能自由取食,如同在森林中自由採蔬菜、摘果實、找野菇、收花蜜。
食物森林不似商業化農場,大片土地只種同一種作物,也不像市民農園種的多半是短期採收的蔬菜,而是模仿自然的生態系統──有低矮的根莖類植物及蔬菜,也有高層的堅果樹、蘋果樹、櫻桃樹,甚至還有蜂巢,且不需要太多農活及照顧。
這是景觀設計師葛倫‧赫里希(Glenn Herlihy)與同儕的理想實踐。他在大學修習結合生態、農業與園藝的永續栽培(Permaculture)「樸門」課程,二○○九年與同學在西雅圖的傑弗森公園一角,設計了這座食物森林。
神奇的是,這座食物森林至今沒有全職人員,而是由大群志工維護,成為許多城市發展市民農園的參訪聖地,也是西雅圖諸多迷人特色之一。
談起當初被認為「烏托邦」到不可能成真的食物森林,赫里希站在二公頃大的食物森林上,說起他的食物哲學及土地正義,「取得食物、維持健康,並不是有錢人的特權,而是所有人的權利。」他眨了眨眼,笑說:「如果你吃得不對,思路也就不對。」
萬一有人來食物森林偷摘呢?聽說還曾有遊民來這裡採了蔬菜,就在公園邊上賣了起來。「沒有關係呀,有人來摘,代表他們需要食物,也代表我們要種更多,讓大家都能取用。」赫里希說。
不同於台灣防弊重於一切的思考,食物森林更重視「共享」的價值觀。
食物森林創始之初向西雅圖市政府申請用地及十萬美元(約新台幣三百萬元)經費,用於整地、建立澆灌及排水系統。市政府要求必須要有至少五千小時的志工工時投入,每小時的志願工作可換來廿美元(約新台幣六百元)的經費。很難嗎?並不。夢想在這座城市裡,仍有空間。
「我們去年投入的志工工時是九千小時!」葛倫說,接近市府要求的兩倍。來自四面八方的志工,說明理想激起共鳴,德不孤,必有鄰。
食物森林第一年種出了六十個南瓜,也邀請想吃的人都來採,但希望每人只採一個,讓更多的人都能享用。「結果到了十月,我們還剩下十個南瓜,後來在感恩餐會做成南瓜派。」
葛倫稱之為「道德採收(ethical harvesting),「你會很驚訝,人們很自然就知道要自我節制、為他人著想。就像去森林裡摘採野果野菇,你會摘點這個,採點那個,並留下一些幼小還未成熟的,等明年再來採。」
正在巡菜園的志工健司中川手上正籌畫著一百三十人參加的社區晚餐,「免費、健康、有機、分享,這就是吸引我來當志工的原因。」他又加了句:「我們夠富足,足夠與人分享,不是嗎?」
※ 相關報導:
* 都市農耕從baby教起 告別「孤食」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3319
五月裡清朗的周六,西雅圖民間組織「Tilth(耕作)」在傑弗遜公園舉辦「可食植物拍賣市集」。長長的人龍等著進場,七萬盆平均台幣百元有找的種苗壯觀排開,插著圖片及栽種指導的小標籤。豆瓣菜、甜紅椒最受歡迎;光是番茄,就有超過廿個品種。
....飲食教育不僅在美國校園裡萌芽,像西雅圖Tilth這樣致力於食育及都市農耕的民間組織也十分蓬勃。Tilth在西雅圖及近郊就有八處花園及農場,還有一個專為孩童設計的可食花園。提供食育課程、到府教種、種苗拍賣等方式,厚植飲食革命的土壤,讓都市農耕發芽,讓人吃得更健康。
一九七四年,受到美國小說家、詩人、也是環境運動者溫德爾貝里(Wendell Berry)的啟發, Tilth在西雅圖成立,許多創始成員後來也成為美國西北部生態農業運動的重要推手。如今Tilth拓展到全加州、奧勒岡州及愛達荷州,教導民眾有機栽種及推廣食育課程。
「自己的午餐自己種」 熱血食育教師超級計畫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3326
聯合報 記者薛荷玉/美國報導 2015.07.18
「自己的午餐自己種(Grow Your Lunch)!」這是美國舊金山熱血教師班傑明艾康(Benjamin Eichorn)的超級計畫,他要發展出實踐「可食校園」理想的教材,讓每個想在校區設立菜園的學校、教學生種菜的老師、帶孩子重拾田園的家長,都可以按圖索驥,讓田園變成教室。
這是他的「美國夢」。實踐夢想,需要資金,艾康拍了一支短片,放上「群眾募資」平台,尋求網友支持。令人吃驚的是,原本設定的目標是六千五百美元(約新台幣十九萬五千元),但不到一個月,募款竟然突破百分之兩百,募到一萬三千五百卅美元。
艾康開心地說,他會儘快完成一步一步教人如何在校園、後院、社區空地自種食物的手冊,放上網路供人免費下載。
艾康曾在加州柏克萊的「可食校園計畫(Edible Schoolyard Project)」擔任教師,如今他成立的公司協助卅五所加州的小學及多所中學發展適合的教學花園,包括了菜園、果園、環形戶外教室、溫室、雞舍、堆肥場及工具間。五年來,他協助發展食育的學校約有百所,觸及學生多達四萬人。
「我們的祖父母知道如何種植、及他們的食物來自何方,但這樣的文化逐漸流失;孩子只喜歡漢堡、薯條。我希望能協助孩子們重拾飲食、農業文化,並展開與土地的對話。」艾康說:「最健康、味美價廉的食物,就在你自己耕種的花園裡。」
但他發現,許多老師自己也不懂得植物與農事,雖然贊同「可食校園」的精神,卻無從下手。艾康決定募資寫教材,並成立農事諮詢社會企業,致力教導如何把田園當教室,協助大家自耕自食。如同他在吉安尼尼中學所播下的農學沃土。
吉安尼尼中學是舊金山灣區規模最大的中學,教生物的強生老師帶著七年級的廿三位學生來到戶外教室上「生活科學」課。學生分成三組,一組要採收甘藍、櫻桃蘿蔔、花椰菜、豆子及洋蔥,並製作沙拉;另一組要修補上次風災中受損的披薩烤窯;還有一組鋸削用於覆蓋果園土壤的木屑。
艾康戴著棒球帽,身著格子襯杉及牛仔褲,腰間掛著園藝工具組,跪在泥地上教學生辨識哪些蔬菜已經成熟,適合採收。他伸手一捻,幾片嫩葉收在掌中。學生們也依樣畫葫蘆,四散在加州陽光中,採收去了。
其實,生在農家的艾康原本也對農事疏離,直到他到古巴哈瓦那上大學,修習「都市農耕」。因為禁運制裁的歷史因素,古巴成為世上最能善於利用土地、在都市種植食物的綠色國度。
艾康撰寫了「可食校園與學業成就」的論文,證實在菜園中融合各科教學的成果,他也樂意在回美國後成為「可食校園」的熱情傳教士。「自己的午餐自己種」計畫也得到名廚、有機教母艾莉絲‧華特絲的背書。
以吉安尼尼中學為例,艾康說,當初建造這座可食花園,花了約新台幣四百多萬元的經費,但艾康說,如果不設「無障礙設施」的話,成本可以縮減至七十五萬元。學校每兩周在花園舉辦一次工作聚會,歡迎所有教職員及家長參加,增加參與感。許多家長捐經費,也捐種子、工具,是吉安尼尼中學食育課程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
十三歲的男孩、女孩在加州陽光下勞動了一個小時後,享受成果的時刻到來。艾康教他們用鹽、橄欖油及醋製作沙拉醬汁,拌在剛採下的生菜及莓果上,上面還灑了幾朵紫色的琉璃苣小花,煞是好看。
坐下來分享沙拉時,班傑明要同學們向台灣來的聯合報系採訪團隊分享一下他們從這堂課學到的經驗。「別怕把自己弄髒!」不止一位學生說。「記得要玩得開心一點。」很多人都點頭表示同意。「一定要養幾隻雞,牠們好可愛,又好好玩。」全班都笑了。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在大地學習…美國可食校園 菜園裡上科學課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3333
當一顆種子撒在校園,它終有一天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發芽。近廿年前,加州柏克萊馬丁路德金恩中學這方一公頃的空地是教職員的停車場,可如今它已成為美國「可食校園計畫」(Edible Schoolyard Project, ESY)的聖地,並在全美開枝散葉。
「可食校園計畫」是由美國有機運動教母、社會運動者及知名主廚艾莉絲‧華特絲(Alice Waters)所催生。她邀請社區居民、建築師、各專業一起規畫校園中這方實驗園地,期待學校能以菜園為教室,在大地上學習數學、生物、歷史、文化等等課程,也教導孩子吃得更健康、認識食材,重新建立與土地的連結。
....這所中學六、七年級的學生,每年要上十堂的花園課及十堂的廚房課,每堂一個半小時,八年級得上十堂食育課。有意思的是,花園課程都與加州政府所規定的數學、科學課程結合,廚房課程則融合歷史、地理、語文等人文學科。
這完全發揮教師的多元創意,發展出許多又好吃、又好玩的教案,例如「讓數學更美味」,教學生製作「大黃」果醬,再調整配方比例;要學生根據各項變數畫出圖形、斜率及代數公式。
多年來的實踐、研究也指出,比起在教室上課,學生更喜歡在菜園中進行的融合課程、協助學生更能理解科學抽象概念。
....馬丁路德金恩中學的孩子來自多元族裔。康弗絲表示:「我們做過統計,學生在家中講的母語就有廿四種。」於是,學校菜園也種植來自歐亞地區的蔬果、烹調不同文化的飲食,讓孩子擁抱不同的母國文化。「我也種了一些我祖母從義大利帶來的豆子。」康弗絲說。
廚房黑板上,用彩色粉筆畫的中亞地圖,描繪著哪些縠物、香料、水果經由絲路,由中國傳到了地中海地區,哪些又由西方傳到東方。學生們以舌尖「嘗」到了歷史、地理、文化交流,永遠也不會忘記。
日本食育立法…營養失衡、孤食者增 是社會問題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4935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日本報導 2015-07-19
「開動囉!」中午時分,九州福岡縣糸島市的櫻野小學校,以歌聲伴隨著學童拿起筷子。廣播先介紹今天營養午餐的菜單及生產者,接著響起的歌聲「謝謝生產者,青菜好好吃…」是老師譜曲、學生填詞歌唱的「感謝歌」。
這天,生產者平野太太也到學校來了,她供應蔬果給櫻野小學校廿八年。這首歌即使聽再多次,也會讓她揚起微笑。
感恩的心 載入法條
這一餐,除了讓學生吃飽、吃好,還有更多的用心在其中。包括:認識食材、產季、運銷,理解日本飲食文化,以及培養尊重大自然、勞動者的態度。「培養感恩的心」是白紙黑字寫在食育法令中的。
日本是全世界第一個將「食育」立法的國家。過去卅年,隨著日本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WTO)」,全球化帶來衝擊,造成米食消費量減半、外食族增加,不吃早餐的孩子變多了,三代同堂的「共食」也轉為「孤食」,二○○二年爆發連串食品產地造假問題,點燃政府重視食育的呼聲,促使國會在二○○五年通過「食育基本法」。
營養午餐 推動中心
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政策演說時強調,「食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的根基」。營養午餐成為學校推動食育的中心,食育也成為全民運動,逐漸扭轉日本社會的飲食習慣,培養對好食物的判斷力,也正面迎戰全球化。
轉型並非一蹴可幾,所幸日本早已做好準備。從一九九八年「廿一世紀國土發展藍圖」、一九九九年的「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二○○二年「食與農再生計畫」奠定振興農村的基礎,拉近「食」與「農」的距離。推動食育基本法的同時,也創立「營養教諭制度」,營養師除設計符合營養的菜單,還要經過培訓,指導學童飲食教育。
同時,日本也出現「食育士」制度,至今已有二○九七名「食育士」,穿梭在農民市場、直賣所,協助消費者認識蔬菜水果、辨別產品標示、學習調理保存方式,在農民市場常見活潑的蔬菜標示、產地故事,都是食育士需要學會的行銷方式,這讓日本兩萬家農民市場、農家店鋪、道之驛(鐵道驛站),成為地方推動食育的中心。
家人共餐 次數多了
明治大學農業部兼任講師山田優表示,日本推動食育基本法初期,曾經爭論「飲食是個人的事,何必立法?」但若個人缺乏食育,造成人民營養失衡、農村流失、孤食者增加、糧食自給率下滑,終將是社會問題,仍須由每一個人承擔,「食育是社會問題,社會是每一個人的,立法是必要途徑。」
立法十年,校園營養午餐使用當地農產品、國民擁有食品安全基礎知識的比率,以及國民與家人共食早晚餐的次數明顯增加。
校長試食 以示負責
有些學校甚至規定,在孩子用餐前卅分鐘,校長必須親自「檢食」,確定校長吃後無「異狀」,才放心給學童用餐。親身試食,加深全體師生的責任感。
如今的日本,食育已經「像呼吸一樣自然」。日本農協智庫「JC總研」特別研究員山本雅之表示,雖然日本仍有食品標示偽造事件,但消費者已經更懂得保護自己。
小檔案/德育智育體育…食育最重要
「食育」一詞來自營養學家石塚左玄一八九六年在著作中提出的新創語詞,一九○三年「報知新聞社」總編村井弦齋在連載人氣小說「食道樂」中指出,孩童的德育、智育、體育、食育當中,食育最重要。
日本在二○○五年通過《食育基本法》,把食育視為義務教育,政府各部門一起來推動,包括推廣學校使用在地食材、學生參訪農園、鼓勵地產地消等方式。
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學校帶領學生認識食物、農業,「食農教育」日漸受到重視。所謂的食農教育,就是要重新建立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養選擇食材的能力,並且對農業生產者有更豐富、立體的認識。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食育士在市集 「正確情報傳給客人」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4938
五月十九日,日本JC總研大樓頒發認證書給廿多名新任「食育士」。日本到這天已有二○九七人取得食育士資格,也讓全國逾兩千家由農協(農會)經營的農民市場,成為日本推廣食育的地區輻散地。
「伊都菜彩」是由福岡縣糸島農協經營的農民市集,八年前由農協買地興建,近四百坪,與糸島市一千兩百位農民合作。周五上午擠滿人潮,八個結帳台,工讀生結帳的手沒停過。年營業額高達四十億日圓,居全日本之首。
店內九十名員工中,有十人取得「食育士」執照,薪水略高。農民早上八點送貨後,可以戴上代表農民的綠帽子、代表資深農民的紅帽子留在現場,向消費者推銷;也可以將介紹工作交給食育士,農民只要補貨就行。
* 孩子親手種不愛吃的茄子「好像不再討厭了」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4945
「歐巴將,早安!」「歐巴將,今天帶什麼來?」清早七點,七十八歲的田中太太開車載著早上剛採收的洋蔥抵達糸島市櫻野小學校,學童七嘴八舌打招呼。
這天的營養午餐,有牛奶、五穀米,兩道菜是馬鈴薯、洋蔥炒肉片,以及小松菜炒花生醬。每一餐,家長要負擔的二三○日圓食材費,相當於新台幣五十八元。
在日本,不論城市或偏鄉,講究「在地食材」更勝有機。櫻野小學校營養午餐的蔬果將近七成來自糸島市,米食更是百分之百。每年二月,學生、家長和生產者會一起吃午餐,拉近彼此距離。
此外,搭配課程,幾乎每一間學校都有一塊農園,讓孩子動手耕作。但各年級種的蔬菜種類,都有不同意義。例如,櫻野小學校的小一新生和四年級學長姊一起種地瓜,因為地瓜味道很甜,小孩都愛吃,共同耕種,也有傳承意味。
小二讓孩子親手種植不愛吃的茄子、番茄,看著它們開花、結實收成,「好像也不再討厭了」。慣有的挑食消失了。
* web only/自種自食享原味…想想台灣人都吃了什麼?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63404
聯合報 記者 薛荷玉 2015-07-18
朋友給我講了個笑話。小女孩說想吃點魚,媽媽立刻上市場買了鯧魚、秋刀魚、肉魚。小女孩都說:「不是這種魚。」媽媽問:「妳到底想吃什麼魚呀?」小女孩才答:「四方形的,像漢堡裡面夾的那種。」
吃魚不識魚,食米不知米,這恐怕不只是孩子,而是我自己及許多台灣人的寫照。
這回有幸採訪到美國第一位取得有機餐廳認證的主廚Nora Pouillon,美國總統歐巴馬都曾是她餐廳的座上賓,在那兒為蜜雪兒舉辦生日趴。Nora Pouillon說,當年她剛移民到美國時,根本不知道該吃什麼,超級市場上成排成列的都是冷凍、罐裝的「食品」,而非「食物」。
Nora說,她一直搞不懂,農藥、化肥都要錢,而且很貴; 但是,為什麼不用農藥化肥的菜反而比較貴呢?於是她動手翻電話簿,為自家餐聽尋找供應有機蔬果的農家,供應真正的「食物」。
這次赴美國舊金山、西雅圖採訪「飲食革命」,許多受訪者不約而同都說「你吃什麼,就是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 我不禁要想,那我該成了什麼?
興仁夜市8月1日起 全換「稻殼筷」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68299
聯合報 記者張雅婷/八德報導 2015-07-21
桃園市八德區興仁夜市8月1日起全面強制禁用竹筷子,所有攤商並全面要求使用環保又創新的「稻殼筷」,不僅不刺手,不含化學漂白等成分,長時間泡水下還能溶於水中,回歸自然。
現行使用的竹筷子,品質參差不齊,除了部分會刺手、還有味道難聞的漂白水味;稻殼筷則由「稻殼」製作,將稻穀剩餘物磨成細粉加工,再壓成筷子形狀,經過高溫殺菌就成稻殼筷。
經興仁夜市統計,每天有逾上萬來客量,一天就可省下一萬雙竹筷,實際落實推廣環保愛地球的精神。興仁夜市攤商也說,稻殼筷成本比竹筷貴2.5倍,一個月成本約多了2700元左右,但攤商們都願意配合8月1日起禁用竹筷,改用鐵筷與稻殼筷,除此之外,興仁夜市採用抽油煙機與汙水油水分離槽,燈泡也改用LED省電燈泡,打造成全國最落實環保的夜市。
消費者們使用過「稻殼筷」後都說,「摸起來有些微軟、有彈性」,興仁夜市攤商表示,經實驗與實用後,吃一餐的時間筷子都不會受影響,而且長時間泡水,筷子也會溶於水中,未來不排除連碗盤、湯匙等餐具,皆改為稻殼製品。
◆ 友善農耕 5號農夫良心種稻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68325
聯合報 記者段鴻裕/豐濱報導 2015-07-21
「『5號農夫』希望把新社種優質稻米的情形讓大家知道。」被陳香羽、李佩璇稱為「5號農夫」的豐濱鄉新社村民潘銀華,是促成「小島友米」的動力,他也希望「讓老一輩的人改變觀念,友善農耕,種出全國聞名的優質米」。
「以前是慣行農法,現在知道友善土地,種出來的米也很健康。」從小務農的潘銀華,自稱「除了當兵3年和追老婆3個月」外,都住在新社村,看著青年不斷外流、老年人沒有體力農耕,他不忍農地荒廢,盤算自己有農耕機具,陸續將停耕的農地租下來,但面積變大卻不知如何銷售。
在陳香羽、李佩璇的參與及「小幫手」協助,潘銀華以友善農地的方式種植各種稻米,並提交2、3千公斤香米以「小島友米」的品牌行銷。
他說,新社地區在太平洋邊,海風強烈,本來就少蟲害,農民種植方式也近乎天然無毒,「以前幾乎都沒有用藥,因為根本就沒有錢買農藥」,但品質再好,仍不能以「有機」行銷,「有機認證太貴、太耗時,農民負擔不起!」
「我們是『良心種稻』!」潘銀華說,有機認證門檻太高,但新社農民種植的方式本來就不會對土地和作物造成負擔,「以前只知慣行農法,現在更知道友善土地」。
潘銀華帶頭友善土地,農閒時,村民聚集聊天談農作,農作方式也慢慢改變。「種稻,就是我的良心事業,我很良心地種稻,用的是對得起消費者的良心。」潘銀華很樂於自己與村民陸續改變。至於被稱為「5號農夫」,他笑說,每個農民都有1個號碼,「我是5號,弟弟潘銀河也種稻,是6號,小幫手群聚的雜貨店是7號,這樣比較好記啦!」
※ 相關報導:
* 石門嵩山社區「千歲米」 有太陽的味道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069963
日前一群石門國小學生來到石門嵩山社區,協助社區老農們下田割稻,共享豐收的喜悅,而這些收成後的稻穀,經過一週的陽光曝曬後,嵩山社區「千歲米」,有著陽光的溫暖滋味。目前,社區開放電話訂購,歡迎民眾一同來選購。
* 愛上新社 兩青年協助行銷稻米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068321
陳香羽與李佩璇因旅遊而愛上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3年前定居,感受到居民有心銷售自己的優質稻米,卻苦無方法;兩人爭取到行政院文化部的計畫,協助以「小島友米」的名稱行銷當地稻米,第1批將於8月上市,7月25日前在臉書預購有九折優惠。
「『小島友米』的寓意是:新社半島上友善的米」,大學主修文創的陳香羽說,另一層涵意是希望大家因為米而更了解新社,就是「小『導遊』米」的意思。
◆ 特等獎梨農 梨園恐後繼無人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9645
自由 2015-07-21
三灣楊瑞謀 完成二連霸
〔記者鄭鴻達/三灣報導〕苗栗縣今年高接梨果品評鑑,再度由三灣鄉奪下特等獎,二度榮獲特等獎的梨農楊瑞謀種梨已近廿年,堅持自然農法管理,即使有得獎光環加持,仍面臨梨園後繼無人的窘境!
苗栗縣高接梨果品評鑑是梨農一年一度的大事,盛產高接梨的三灣今年再奪特等獎,獲獎梨農楊瑞謀更是二連霸,消息傳出後,他在三灣街上的梨攤生意跟著「強強滾」,楊瑞謀與家人「手不停梨」,忙得不亦樂乎。
連兩年榮獲特等獎,楊瑞謀低調直呼「是幸運啦!」接手梨園近廿年的他,不走學者建議路線,反而改採「自然農法」,不刻意精栽細培、除草,只將梨枝鋪在梨樹周圍,再搭配有機肥,讓土壤鬆軟肥沃,梨子也自然「頭好壯壯」。
下一代離鄉 沒接手意願
不過,務農辛苦、利潤不穩,年輕人寧願離鄉背井,也不願返鄉從事農務,對於下一代無意接手梨園,更面臨獨特的種梨技術可能失傳,楊瑞謀樂觀地說,「自然就好」,現階段只能認真種梨,否則「也沒什麼辦法!」
◆ 礁溪鄉搭棚 想吃啥自己種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68231
聯合報 記者林縉明/礁溪報導 2015-07-21
宜蘭縣礁溪鄉公所配合縣府可食風景政策,在鄉公所庭院設棚架,種植小黃瓜、南瓜等可食風景,成為員工種菜天地,最近採收,開放員工採食,架上的蔬菜幾乎都被採收一空,非常搶手。鄉公所表示,可食風景採有機種植,吃得健康又綠美化環境。
礁溪鄉早期是農村,隨著觀光產業發展,市區綠油油的稻田已不復見,鄉公所為推廣可食風景,年初整闢庭園植栽區,在育苗圃加設棚架,種茄子、南瓜、小黃瓜等,變成多功能種植區,形成天然景觀,採有機種植,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種類的蔬菜可採收。
鄉長林錫忠說,開闢可食風景區是希望推廣農業,並依照節氣種植合適的蔬菜,像夏天都是瓜、豆類,春、冬天是高麗菜、小白菜等葉菜類,收成可吃也能美化環境。
鄉公所希望帶起可食風景熱潮,鼓勵民眾整理荒地共襄盛舉,重現過去農村氛圍,輔導辦法可洽詢鄉公所農業課。
※ 相關報導:
* 友善農業講座 屏東青農對談
http://udn.com/news/story/7327/1068262
返鄉從農愈來愈夯,青年農民回鄉到底要如何落地生根?又要如何與社會企業結合?西子灣文教基金會25日下午將在屏東縣政府205會議室舉行「青村夢想田地,新農世代革命」專題講座,期待為農村注入新思維。
....專題講座即日起開放報名,報名方式:http://goo.gl/forms/s3486Qlze5 或洽詢:07-3323228游小姐。
* 首座居民設計農園 內湖開張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9751
「都市叢林中的庄腳好風景!」牆頭上幾隻雕刻的白鷺鷥與水牛剪影,高起的花圃種滿空心菜、甜椒等蔬菜,工具間也設計成古早味「新娘轎」,充滿古樸趣味。位於內湖區紫星里的「紫星農園」,是台北市第一個由在地居民自行設計、決定經費如何運用的市民農園,昨天正式公開迎客,居民頭戴斗笠,在充滿綠意的菜圃前彎腰採摘,臉上充滿笑意。
民政局推動「綠色社區」計畫,並結合參與式預算的執行概念,邀請市民自行集體分組討論、票選,逐步完成心目中的農園。綽號「彌勒佛」的紫星里長謝萬春是雲林「庄腳囝仔」,捲起褲腳、號召里民當志工,將里內宛如廢墟的空地搖身一變成為溫馨菜園,從農園樣式、名稱、菜種到推廣活動內容,都由居民一手包辦;雕刻師傅出身的謝萬春,還親手雕刻白鷺鷥妝點農園,為都市菜園增添農趣。
大家來種菜 新北推可食地景課程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072468
觀天下 記者馮啟強/新北報導 2015-07-22
可食地景的概念已逐步在新北市拓展,為了讓更多市民能透過可食地景這項媒介,共同感受樂活又健康的新生活方式,將點線面依續串連結合,新北市政府農業局與永和社區大學合作,開辦12週可食地景種籽師資培訓課程,自104年9月19日至12月12日間每週六上午於永和社區大學開課,歡迎有興趣民眾報名參與,共同投入可食地景推廣的行列。
市府農業局景觀處課長孫豪廷表示,這次的課程安排結合理論及實務,由可食地景的理念、規劃到經營與展望等不同層面,以及在生態農場進行的戶外實習課程,循序漸進地培育出種籽人才所需的相關知能。
景觀處課長孫豪廷表示,可食地景就是在生活周邊營造出可以吃的風景,以作物進行綠美化、創造生活空間的嶄新風貌,採用兼具「景觀綠美化」及「種植可以吃的植物」並融合「社群共同參與」之栽培方式,讓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加密切且貼近需求。
課長孫豪廷表示,招收名額為35人,依額滿為止,且須繳交保證金1千元,全程參與課程後將會退回保證金,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 相關報導:
* 有機園區動土 24公頃歡迎承租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73258
雲林縣政府為擴大有機農業耕地面積,將在斗六市溝壩地區,成立雲林溝壩有機農業園區,昨天舉行動土典禮。
占地24公頃的園區已通過有機驗證,將分為量產經營區、試量產經營區,可供有機農民及對有機種植有興趣的民眾申請承租,不少農民躍躍欲試。
* 食材零浪費 農業局推行動e化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00116
市府農業局推行動e化,以通訊軟體LINE群組,建構農產品資訊交流平台,由農會提供農產品的產量,讓綠色友善餐廳業者掌握當季食材,消費者吃到最新鮮的節氣料理,更帶動在地農產品流通,創造食材零浪費。
◆ 甜又多汁 新埔水梨正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2000540-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2日 陳采蘋/竹縣報導
新竹縣水梨栽種面積目前約有200公頃,其中有140公頃在新埔鎮,每年6、7月是水梨產季,今年的新埔水梨在嫁接期因雨水較少,果實受損低,今年水梨甜度可達13度,加上農民管理有方,新埔水梨甜度高、水分多,民眾嘗鮮正是時候。
曾獲2009年水梨評鑑冠軍的新埔鎮農會水梨產銷第16班長林良勳,種植水梨有45年的經驗,目前整個果園面積約有1.5公頃,由於今年老天爺幫忙,在嫁接期與結果期雨量少,水梨順利成長,到後期需要水分時又有下雨,導致今年水梨品質提升,不論是甜度、脆度與水分都相當優質。
7、8年前開始使用日本梨穗進行嫁接的林良勳說,這些年來農民不斷精進管理技術與方法,水梨嫁接的狀況良好,加上後來嫁接品種不斷改良,像現在豐水梨嫁接新興梨的台中2號梨,因外型圓潤飽滿,因而有晶圓梨的美稱。
而台中2號梨再嫁接新興梨長出的水梨,果型更大、肉質更細緻,相當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長邱世昌表示,縣政府會協助行銷,讓農產讓更多消費者品嘗。(中國時報)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秋黃梨評鑑 產銷班長特等獎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70753
苗栗頭份瑞豐產銷班班長鄧文雄種梨二十多年,他重視梨園管理,因應今年雨水不足,加強灌溉補給,昨天參加苗栗縣秋黃梨評鑑,勇奪特等,他開心地說,「種梨多年,第一次抱回特等!」
苗栗縣境內栽種豐水梨、黃金梨、蜜雪梨、秋水梨等多項品種,總面積達1331公頃,近年各鄉鎮農會推廣新品種「秋黃梨」,果實碩大、果皮較薄,脆甜且不易受蜜傷,廣受農民好評,栽種面積也有30公頃。
* 梨山水蜜桃換新裝 今北上行銷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73156
7月到8月是梨山水蜜桃產季,台中市府農業局為梨山水蜜桃設計新包裝,並貼上市府掛保證的農產商標,建立「梨山水蜜桃」品牌行銷。37歲果農周永藩,以網路宅配打開通路,將水蜜桃行銷到全台各地,好品質連日港客都慕名下訂。
* 古坑萬代蘭 3新品系獲7獎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73264
雲林縣古坑鄉花卉研究中心,以最新培育而成的萬代蘭優良新品系,參加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7月份審查,2個小花籃新品系榮獲優秀獎、銅牌獎以及新品種個體獎共6個獎項。
◆ 吃膩鳳梨酥 台北餅接棒拚外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2000382-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2日 黃意涵、實習記者賴虹妤/台北報導
「台北鳳梨酥文化節」今年邁入第10年,台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官德昨天坦言,鳳梨酥已走到金字塔的尖峰,甚至聽到「遊客吃膩了」的聲音。經過精挑細選,已決定把國民美食伴手禮的稱號,交棒給以牛軋糖為原料的「台北餅」。
目前「台北餅」處於設計中的雛形階段。台北鳳梨酥文化節的推手台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預計將於31日開始的「2015台灣烘焙美食展創意甜點嘉年華暨台北鳳梨酥文化節」舉辦比賽,透過牛軋糖創意組競賽,選出前3名成為台北餅,並由北市觀光傳播局全力推廣。
吳官德指出,鳳梨酥已到達金字塔尖峰,甚至聽過有大陸遊客反映,每次台灣人去大陸都是帶鳳梨酥,大陸人去台灣也是買鳳梨酥,感覺已經「吃膩了」;種種跡象,都在催促烘焙業儘速找出下一個伴手禮來接班。
鳳梨酥產值從10年前60億到現在的400億,市場漸達飽和,吳官德坦言,要突破這樣的成果並不容易。
台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在遴選過程中,一度有意以狀元糕或綠豆糕取代鳳梨酥,但幾經討論後認為不夠國際化,最後才選出不含肉、蛋,且國內外民眾接受度普遍較高的牛軋糖作為基底,透過各烘焙業者發揮創意,搭配各式餅皮,期待能打造出下一個台北明星商品。
昨天搶先展出台北餅的概念性商品,包括冰淇淋造型、新貴派造型、宛如脆笛酥的台北餅,甚至月餅內也加入牛軋糖餡,現場宛如一場牛軋糖嘉年華。
牛軋糖與各式餅皮混搭,蹦出新滋味,包括淋上香濃巧克力外皮的甜點,內餡竟然是牛軋糖,甚至連有「少女的酥胸」之稱的馬卡龍,夾層也換成牛軋糖!吃起來不僅不奇怪,一咬下去奶味四溢,口味相當特別。(中國時報)
◆ 清爽水果吐司 也消暑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2000575-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2日 康鴻志/桃園報導
吃吐司也能消暑?連續4年獲選桃園10大伴手禮盒及金牌好店(烘焙類)的美德糕餅,除以生乳製作風味絕佳的傳統麵包,也利用富營養價值的新鮮水果,研發出葡萄、鳳梨、火龍果、檸檬等口味的吐司,濃郁香氣加上每片都能嚐到果粒,業者表示,吐司富含酸甜口感,清爽不油膩,稱得上是另類的消暑聖品。
帶有水果香氣的吐司出爐上架(見圖,康鴻志攝),隨即就被內行懂門道的老主顧搶購一空,業者研發出紅色火龍果的土司,火紅的外表布滿黑色點狀的火龍果籽,乍看之下還以為是黑芝麻,撥開吐司還可看到藍莓果粒,令人看了食指大動,推出不到一周,已成為名副其實火熱商品。
為了讓饕客吃得營養又健康,業者多年前就開始研發水果系列吐司,嚴選產地水果加入新鮮生乳製成的麵糰,除口感軟嫩、充滿水果香氣,業者最在意的還是麵包能賦予的健康價值,因此選擇水果種類別有用心。(中國時報)
◆ 三仙果抗氧化 專家有意開發酵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2000583-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2日 王瑄琪/嘉縣報導
竹崎鄉果農許坤雨默默栽培緬甸帶回的「三仙果」18年,11顆小種子繁衍出150株三仙果園,夏季結果期,果實如葡萄般成串掛枝頭,蔚為地方奇觀,三仙果剝開口感像小一號山竹,經檢含豐富多酚、具抗氧之效,不曾上市仍吸引食品專家研究開發酵素。
18年前時任彰化銀行分行襄理的許坤雨到緬甸邊境旅遊,出身農家的他第一次嘗到當地「三仙果」便覺新奇難忘,帶了種子返台,將11顆灑在父親的果園上,果樹非但未受病蟲害和氣候影響,第3年起還開出如稻穗般成串搖曳小花。
更令人驚喜的是由深紫色轉珊瑚紅的果實顆顆略大於50元硬幣,遠觀有如葡萄串,食用則像山竹需剝開、滋味甜中帶酸,因此,退休後戮力嫁接培育種苗,果實只分享親友自釀果醋。
「種到第9年才發現他有分公、母欉!」公母花序一前一後,花朵顏色也略有不同,越種越有趣下,許坤雨搜尋起三仙果身世,找到農試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曾發表相關研究,發現「三仙果」又稱「木奶果」,將果實送到食品公司分析,果然抗氧化多酚成分高,甜度達14度。
許表示,日前有大學食品專家看過後,認為極具開發價值,有意合作生產酵素,他也覺得這樣不需噴藥的養生果物值得推廣、樂觀其成。(中國時報)
古坑小櫻桃鳳梨 比臉還大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73262
聯合報 記者李京昇/古坑報導 2015-07-23
「這是鳳梨嗎?比一個人的臉還要大」,雲林縣古坑鄉新品種鳳梨「小櫻桃」正值產期,巨大的果實是一般鳳梨的2倍大,不必施打激素催熟,自然生長就比人臉還大。
「小櫻桃」鳳梨也屬於黃金蜜鳳梨的一種,在市面上銷售其實已近5年,只是不廣為人知。
農曆6至8月是「小櫻桃」產期,乙品水果行老闆張良旭打趣的說,會稱呼它小櫻桃,是故意在名稱與視覺上有反差,讓消費者更印象深刻。
張良旭提到,小櫻桃鳳梨在栽種上較容易、管理也簡單許多,不用特別施很多肥料或農業,也不添加任何生長激素,就能自然長成7、8斤重,曾有農友栽種出巨無霸小櫻桃鳳梨,將近15斤重。
張良旭說,小櫻桃鳳梨的纖維細、肉質好,口感非常綿密,甜度也都穩定在15度上下,市售價格1斤約20元,相當物美價廉;但較大顆的果實,一般消費者比較不接受,目前主要銷到北部,未來可能會因應市場需求,嘗試把果實縮小一點。
◆ 茶王鄧國權 縣內、全國賽雙冠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73150
聯合報 記者張裕珍、范榮達/苗栗報導 2015-07-23
苗栗縣頭份鎮農民鄧國權做茶功夫老到,今年榮獲苗栗縣及全國東方美人茶「雙冠茶王」,銅鑼鄉農會邀請他參加7月25日、26日在客委會苗栗客家文化園區舉辦的東方美人茶展售活動,歡迎大家來品茶消暑。
64歲的鄧國權是縣內東方美人茶比賽的常勝軍,也在第一、二、三與五屆全國東方美人茶競賽獲得特等獎殊榮,不過他低調寡言,大都由37歲的女兒鄧羽妡受獎,她說,製茶工作辛勞,早期沒特別行銷,現在多了評鑑及品牌包裝,價格比以前好,因此年輕一代也投入製茶。
她說,跟著父親製茶十餘年,為撐起家族事業,她弟弟、弟媳一起幫忙,日、夜輪班工作。去年第四屆全國賽只獲「頭等三」,她分析,去年廠房溫度較高,焙茶過程不盡理想,今年調整控制溫、濕度,終於拿回特等獎。
鄧羽妡說,十多年前她因興趣投入家族產業,現在就像是一分責任,鄧家茶園面積連年增加,她也繼續守護這塊金字招牌。
銅鑼鄉農會邀請鄧國權茶園參加東方美人茶展售活動,鄉農會總幹事曾義孝表示,兩天活動還安排客家歌舞、三腳採茶戲曲、口說藝術、樂團表演,另有美人茶免費品嘗、趣味遊戲送獎品、農產品特賣會等活動,電洽(037)981535轉17。
※ 相關報導:
* 有機穀物代言觀光 上舘重現生機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73157
苗栗縣苑裡鎮上舘社區擁有大片良田,以往農民收成的稻穀大多單純買賣,近年隨著在地青年返鄉社區重現生機,稻米、小麥、黑豆不再只是糧食作物,更肩負「觀光代言」角色,讓遊客透過穀物認識上舘社區。
* 鶯歌桃壓軸上市 口感甜脆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00243
俗稱「慢鶯歌仔」的台灣鶯歌桃因為照顧不易,已經很少見,石岡區鶯歌桃目前正是生產旺季,雖然量不多,但口感甜脆,是硬桃中的極品。市府農業局表示,民眾若想在桃子產季末端品嘗優質桃,鶯歌桃絕對是首選。
農業局表示,台灣鶯歌桃比一般桃子晚一個月才成熟,原產於中國陝、甘、藏一帶,外觀豔麗,風味佳。早期台灣人去日本旅遊時帶回來栽種,但因氣候不同,加上難照顧,容易遭蟲害,現今大部分鶯歌桃園已砍掉不少,石岡區目前只剩三戶人家仍有栽種。
* 甲仙有機梅精變黑金 明年產值增2倍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00437
市府與甲仙區農會輔導梅農轉作有機梅,推出有機梅精大受歡迎,今年預計生產九萬多瓶已銷售一空,連義美也洽談合作,將於明年攜手合作,預計提高三倍收購一千五百公噸,產值可望突破五千萬元,堪稱台灣黑金。
高市是台灣梅子重要產區之一,栽種區域從低海拔六龜、甲仙,到高海拔梅山口,主要分布桃源、那瑪夏、六龜及甲仙區,面積一千三百公頃,產量約八千公噸,近年來受食安風暴、蜜餞加工廠萎縮等因素影響,青梅需求量逐漸萎縮。
市府農業局與甲仙區農會合作,為了區隔南投梅子市場,輔導甲仙梅農轉作有機梅,躍升全台最大的有機青梅產區,開發有機梅精等製品,因品質精良、純度高,歷經三年推廣,深獲里仁、穀盛、豆之家等知名企業認同。
◆ 來碗新竹米粉 帶去米蘭世博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73216
聯合報 記者郭政芬/新竹報導 2015-07-23
新竹米粉將前進「2015米蘭世界博覽會!」台灣OPTOGO團隊以行動微型臺灣館參展,要將台灣的美食和文化帶到米蘭,其中米粉是代表台灣的特色小吃之一,要將好滋味推向國際舞台。
OPTOGO團隊由一群年輕志工發起,邀集各領域專家跨界組成,這次提出「外帶臺灣,前進米蘭」計劃,以「食物就是生活」的概念為中心,今年9月起要以小吃攤販與外帶形式,展示台灣獨有的美食與夜市文化。
市長林智堅表示,台灣從1970年以來有40年未能參與世界博覽會,直到2010年才在上海世博開展,今年卻因外交因素未能參加,非常可惜。OPTOGO團隊為了不讓台灣在今年米蘭世博缺席,發起此計劃,不但是台灣第一次由公民自主參與世博,也讓台灣踏入世界。
OPTOGO團隊調查民眾最想外帶到米蘭的食物,炒米粉榮獲最想外帶的15項食物其中一項,米粉在新竹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是台灣重要的美食文化之一,林智堅昨天也以個人名義捐贈10萬元力挺。
市府表示,竹市飲食文化多元融合,擁有米粉、摃丸、客家米食與眷村老滋味,從吃瞭解城市文化,對映這座城市的多元包容,超過百年歷史的新竹米粉主要產地是以大南勢地區(米粉寮)最知名,也是新竹米粉最早的起源地,透過米蘭世博展示台灣美食,將展現台灣道地美食。
資源難整合…台灣食育萌芽 單打獨鬥難以開花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70984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報導 2015-07-22
借鏡各國 食育在地化
食育在過去廿年來,已經成為全球趨勢。在美國,從一九九五年起興起「食用校園計畫」,在學校設立菜園,帶領學生種植作物,也將田園變成傳遞知識教室。
日本…全球食育急先鋒
日本二○○五年訂定「食育基本法」,成全球首個食育立法國家。食育不僅是保留日本飲食傳統、更是面對食安正本清源的解方,更帶著提高糧食自給率的重大責任,成為迎戰全球化、活化偏鄉的重要戰略。
英國…學會料理才畢業
在英國,去年開始,中小學生必須學會廿道料理才能畢業。英國教育部認為,啟發孩子對食物的興趣與瞭解,營養均衡概念、基本料理的知識,讓孩子一生受用。
瑞典…每周要上食物課
瑞典讓學童接受「家庭與消費者知識」,每周一小時,教授食物與營養、消費與經濟、環境知識,學生學習如何保存及烹調、食物製造與運輸如何影響環境與健康,並學習低成本食物未必總是最佳選擇。
台灣…催生飲食教育法
台灣近五年接連食安危機,民間催生第一部「綠色飲食教育基本法」呼聲也愈高。在立法過程中,許多民間團體、政府單位及校園,以各自力量推動食育的力量在全台各地茁壯。「食安光靠政府是作不到的,但台灣人習慣把事情丟給政府,吃藥很捨得花錢,吃東西就只注重挑便宜」,主婦聯盟秘書長賴曉芬形容台灣人的飲食迷思。
飲食…不是吃飽就好
賴曉芬說,食品安全須從飲食文化開始,民眾真正在意吃下的是什麼東西,在意生產過程、源頭,而不是吃飽就好。主婦聯盟近年推動「綠色食育基本法」,主張由學校的營養午餐著手;如果全國兩百五十萬人次中小學生營養午餐能全面推動地產地銷,除保證食安,也能打造出市場規模、促進本土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食材…理解生產環節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表示,台灣的飲食危機不只是黑心食品的問題,全球化、工業化的食物生產體系正影響每個人食物的選擇,超市的採購限制我們的選項、食物加工愈來愈複雜,很難再以「每天看新聞確定哪些黑心不要吃」,就能健康過生活。
張瑋琦認為,最理想方式是由行政院統籌,成立食育推動委員會;但目前草案擬定由農委會主導。張瑋琦指出,雖然政府單位、民間及不少學校推動食育,但缺乏立法與整合,只能在熟悉領域摸索,食與農資源無法整合,教育對象也有限,更受限於經費無法延續,各界都在單打獨鬥。
食育…動手做就對了
對台灣原味創辦人吳美貌來說,不管有沒有食育法,「動手做就對了」,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食育種子,當孩子知道、接觸了,「有朝一日水到渠成」。
食材…自己種自己吃
二○○五年,吳美貌在新竹和興國小推動「有機日」,食材來自尖石鄉有機蔬菜,豆腐是湖口鄉有機豆腐;在秋圃基金會補貼五元後,由花蓮提供無毒豬肉。時任職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的吳美貌,結合綠色陣線協會、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設計教案「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用吃改變世界」,是國內最早食育教案。
吳美貌表示「學校除了供應午餐,如何讓這一餐成為一顆種子,讓孩子可以對食物有更多想像。」
台北市武功國小去年也由一群大學生,組成「小玩伴食農教育推廣團隊」,帶著孩子親手種菜、認識食物,每周在學校的農園中,照顧作物並觀察它們成長。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食育資源不足 國小校護「獨挑」全校食材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71000
....一手推動龍肚國小食農教育的輔導主任黃鴻松,去年春天花四個月走訪日本廿三所中小學、幼兒園,從九州到秋田,吃遍學校營養午餐、深入了解日本如何推動食育。黃鴻松指出,台灣推動食育缺乏整合的力量,人力、資源、專業不足,「我們只能單打獨鬥。」
黃鴻松以北九州為例指出,日本「學校給食法」訂定學校午餐目標後,由營養師設計菜單,教育委員會裡的「菜單委員會」負責審查,此委員會由老師、醫生、家長代表組成;此外,食材由北九州學校給食協會承擔,先由物資納入業者選定委員會,將安全、安定、便宜的業者登錄,再由採購委員會選購。
「這些在台灣,完全由校護一人擔。」黃鴻松說,整個美濃只有一位營養師,龍肚國小校護一人身兼午餐祕書,除了要負責全校身高體重、受傷擦藥,還要設計菜單、採購食材、登錄午餐系統,向肉商、果菜行採購蔬菜。
* 深坑不只有臭豆腐 師生繪製在地食物地圖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70994
在深坑國中任教十一年,身兼英文老師與環境教育指定人員的林妙娟,發現每天中午青菜總是乏人問津、半桶白飯進垃圾桶,廚餘堆得像座小山,問學生菜名沒人知道,只有在問「家鄉有什麼在地食材」時,學生會一致回答「臭豆腐」。
「但深坑不只臭豆腐,這裡曾遍布水田,還有著名的黑豬肉、桂竹筍、包種茶。」林妙娟發現,許多食安事件,都是來自錯誤的飲食習慣,以及人與食物的疏離,孩子不知道家鄉的食材、不知道菜名。
林妙娟從社區著手設計「友善環境飲食課程」,以八年級兩個班、五十一名學生為主,是國內少見實施完整食育課程,同時比較施授前後觀念、態度、行為差異的案例,她也發現明顯的改變。
◆ 學習避開地雷…買菜學堂 讓食物不再是陌生人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070989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報導 2015-07-22
晚間七點,隱身於台北師大夜市的「買菜學堂」中,四十個位子擠爆人潮,消費者急著想知道「要怎麼判斷有沒有食品添加物?」「怎麼避開食品地雷?」
「買菜學堂」創辦人謝昇佑、余馥君,三年前成立「好食機農食整合公司」,他們到產地輔導農民友善生產、連結消費者推動共同購買,嘗試突破各種產銷限制的方法;也致力於推動食農教育,從最初在永和社大開設「綠色生活」等課程,前年改成「買菜學堂」,每周在師大夜市辦公室中開課。
來聽講學員除了社區居民、從中南部來的消費者,也有農民、通路、加工業者,大夥兒急著吸取課本中學不到的飲食知識。
謝昇佑觀察,近年一連串食安風暴,消費者從吃飽、吃好,到講究吃得安心,卻也意識到「我連替家人最基本的把關都做不到」。人們回頭檢視才發現「我們對食物非常陌生」,身為台灣人卻不懂台灣飲食文化,不知道食物怎麼來、怎麼製造,高中學了化學,卻不懂食品化學,只能依賴政府標章,「但五花八門標章卻出包不斷」。
兩年多來,「買菜學堂」幾乎堂堂爆滿,課程從入門版的教豆腐、蛋捲,淺談基因改造或加工議題,到進階版的食品添加物、驗證制度,學員不分年齡、職業,在課程中學著判斷飲食能力,參與人數暴增,也反映台灣正規教育體系食育的不足。
※ 相關報導:
* 農村領航員 30素人發表有聲書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73275
「你們都是『農村英雄』!」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長李鎮洋昨天參加花蓮分局連續第3年收錄出版的「《農村素人生活圖文誌》成果發表會」,大讚花蓮分局用心發掘默默帶領農村朝生態、文化、產業、青年農民轉型發展的農村英雄,未來,將從農村素人、農村英雄中選拔全國農村領航員,到日本與農村達人交流,產生更多激勵,重新注入台灣的農村。
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長陳淑媛帶領員工,於民國101年首創發表《典藏30農村素人》與《農村生活趣.素人告訴你》兩冊生活圖文誌,以圖文、影音記錄30名農村素人,在全國和農村獲得熱烈回響;3年來,每年收錄30名農村素人編輯有聲書,至今共發掘90名涵蓋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生活智慧等的農村素人,也記錄花蓮縣各地農村的發展與轉型,讓各界透過有聲書,更貼近花蓮的農村。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