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8

來自彼岸的呼喚

◆ 離開台灣 你會想起的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5001030-260306

旺棒 2015年09月25日(莫得/陸生)

唐朝詩人劉皂有首詩是這樣說的:「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數一數畢業離開台灣的日子,還不到兩個月,而你已然開始想念,那些城市,那些故事和那些人。

你會想起,南來北往的台北車站,你站在添好運茶餐廳門口,可以正面看到台北車站的全貌,古樸穩重的建築物,與地下密集穿梭的捷運、台鐵和高鐵線路風格迥然不同。

你會想起,機車飆過的台南街頭,你一扭頭可以看到並排前行的小夥伴,目的地可能是赤坎樓,可能是觀夕平台,可能是某個火鍋吃到飽。

你會想起,曬乾熱死的墾丁大街,你看著春吶的人潮,擁擠的海灘,有種大陸春運的感覺,但後者卻少了陽光、沙灘、音樂和青春。你會想起,暴雨如注的花蓮深夜,你在民宿專心看著人手一張的美食地圖,盤算著明天早上是吃公正包子還是無名早餐。

你會想起,猴子出沒的台23線,你一個彎道一個橋洞的行進,走出山裡看到大海的那一端,你知道一路的風塵是值得的。你會想起,夕陽西下的琉球小島,你懷戀蜂蜜啤酒的味道,你會撒嬌,你會耍賴,你會念舊。

你更會想起,離別時刻的松山機場,你曾經走過的路,你曾經看過的風景,你曾經生活的台灣,就這樣來不及揮手。

不經意間,你曾經吐槽的一些,都慢慢淡忘,你曾經忽略的一些,卻日久彌新。味覺的記憶是最忠誠的,你會回味春水堂奶茶的口感,你會懷念派克雞排的味道,你會盤算著下次再吃到六千牛肉湯是猴年馬月,你也會記得肥前屋的鰻魚飯還沒有吃過。

你已經忘記了當初沒日沒夜讀paper趕作業的辛酸,你只記得你一群可愛的台灣同學,大陸小夥伴們,他們很溫馨的記住了你的生日,給你送上了生日的祝福。你已經忘記了阿里山的山路上吐的七葷八素的自己,你只記得山上那耀眼的日出和殘餘的櫻花,像極了青春少年樣樣紅和你對櫻園的記憶。你已經忘記了痛苦難過糟爛的戀情,你只記得群山環繞的清境農場,老英格蘭莊園的下午茶,和坐在你對面陪伴你的朋友。

你的朋友們,可能有些比較外向,會主動跟你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也有一些朋友,比較內斂,善於傾聽,你會放心的把內心的煩躁、焦慮、開心、喜悅向他們傾訴。不管怎麼樣,你一直很感激,成長的路上,無論踩在哪一片土地,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有朋友,一群可愛的朋友。

於是,你終於發現,你所想念的,無非是感覺而已,親切感、安全感、成就感或者其他種種。打開你所有的感官,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也因為一群朋友,惦念一個島。

一個你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去的島,一個你回去可能朋友也不在的島,但是,你真的想回去再看看,再走走。也許,再回顧他們的生活足跡,這樣你們會離地更近一點。

你從來沒想到,他們會給你如此多的回憶片段。LI-HO!歹丸!早晚複相逢!

※ 中時電子報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旺報)

愜意的距離

14 則留言:

fsj 提到...

台北山居瑣記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6001062-260306

旺報 2015年09月26日(沈雪晨/陸配)

在吳興街後的拇指山上,有我在台北的家。這裡的社區有個別致的統稱「挹翠山莊」,用在那些獨門獨棟的大戶人家固然合適,可把我們這些公寓裡小租戶算上,見了朋友問起最近的住址,你也要答「信義區挹翠山莊」,未免驚擾了原本穩固的台北住屋分配格局,讓人自覺不好意思起來。

每日上山下山都不是件容易事。登山口的路筆直延伸,走到盡頭突有坡度陡峭的幾個大拐,迂迴盤桓一番才見了滿山密密的民居。

房屋沿山而建,公寓大樓和小間別墅任意交錯在山路兩旁,加上雨水和溼氣給牆壁留下了道道斑痕,有些凌亂和陳舊的色彩。

山城的盡頭就是家

停在路邊的賓士車,像沙丁魚罐頭一樣裝滿乘客的市民小巴,偶爾還有幾輛爬坡快要燒壞發動機的摩托,是這段艱難旅程上的常客。繞過幾個觀景平台,途經一座廢棄的網球場,來到再沒有往上行駛空間的紫雲街,才算走到了這座山城的盡頭,真正回了家。

第一次來這裡看房子的時候,我們就被紫雲街上盛開的繁花吸引了,那時候我們剛準備從汐止那個彌漫著煙味、潮溼不通風的租屋裡搬出,來到這裡雖經歷了上山的一段坎坷,卻懷著驚喜的心情。

三月初的台北,太陽照在身上已經讓人只想穿一件短袖了,潮溼的空氣裡,一切都顯示出一番新氣象:滿山的老樹吐出嫩嫩的新芽,遮住了帶著陳腐氣息的墨綠樹葉;杜鵑花零散地開在路邊,比起校園裡有意栽種的,更有一番驕傲的野趣。租屋正對著登山步道的入口,只要踏上幾個台階,就會一不小心鑽進了杳無人煙的樹林裡,一下子沒了蹤跡。

我們選中的房間開了兩扇大窗,一邊是茂密的綠葉和小巧的院落,一邊是空闊的平地和遠處的山影,即便關上了門,清風也能在裡面流動起來。一切都太過理想了一些,如果不是房東為了討個好價錢而刻意提醒,我都忘了這還是在台北。

跟著樹木一起呼吸

搬家折騰了一個多星期,安頓下來以後,上山依然是我們最大的困擾。步行這段山路要二十多分鐘,有時放學下班已經很晚了,還得強忍著疲憊做一番有氧運動。騎機車上山,我們的50cc小綿羊載著兩個標準體重的成年人,常常體力透支。市民小巴動力強勁,可在原地等上二十分鐘,也是件煩悶事。道路是曲折了點,好在這個家總有些討人喜歡的可取之處,能讓人感到前途的光明。

比如說在挹翠山莊,你總能體會到山居生活的超然世外。機車一騎進登山口,撲面而來的空氣就把城市的灼熱冷卻下來,帶著樹木呼吸了一天以後吐出的新鮮氣味,擁抱每個剛剛從城市骯髒泥濘的角落裡回來的人,撫慰他們摸爬滾打中留下的傷痕。

又比如,晚間在空蕩的山路上散步,稍走一段就能俯望見燈火璀璨的台北城,101的塔尖被雲霧包裹起來,這座青春永不止息的城市帶給人的迷失感,好像離自己遠了一些。有時候下起了雨,一片寧靜中,雨水忽地嘩啦嘩啦落在了樹葉上,獨坐在屋裡的我,竟會不自覺地感到一番禪意,人和自然、和命運貼在了一起。

最重要的,這裡是讀書的好地方,一個房間的兩張書桌,打發了我們繾綣的兩人世界以外的所有時間。累了,和喜歡的人躺在床上賴一會兒,舉目便是遠處水墨色的山影,世界的美好景色不過如此了。

想起故鄉江南樂趣

即便如此,山居仍有其他困擾,肚子的問題就是一例。為了體現中國移民在台灣的勤勞和智慧,我在樓下院子背光的角落裡,搭起了簡易的爐灶。小瓦斯罐頭能提供的火力不大,能實現五味俱全的調味料總準備不足,可就在這樣的環境裡炒幾樣家常菜,也足夠讓人樂此不疲。

山上潮溼的氣候裡可以找到的地衣野菜,外表樸實,卻是如假包換的山珍,煮湯汆燙的表現一概超群絕倫。我常被這裡的台灣住戶笑話,自己洗菜煮飯花去那麼多時間,不如下山去買個便當。可自己煎一條鮮魚配一壺黃酒的樂趣,源於那個生我養我的江南,叫人怎生割捨呢?

不知不覺,我到台灣已經兩年了,這裡的親和、自由、瑣碎、浮躁都如此一覽無餘,成了讓人愛又恨的第二故鄉。學業的安排讓我在兩岸之間來回奔波,妻子工作的調度給我們帶來許多未知的變動,一起呆在這間山居小屋裡的時間,總是如此有限。

平靜生活滿足心願

分隔兩地的生活,就像是在台北冰冷的雨裡開一輛機車,永遠溼漉漉黏搭搭,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我們是兩個一無所有普通的年輕人,只能憑著自己的智識一路往前。好在一想起台北,想到自己在鬧市區的盡頭走一段山路,就能看到自己的家,想到總有那麼一個地方,可以讓你擦乾身上的雨,躺進柔軟的被窩,內心就不那麼疲憊了。

或許人生的願望,有時可以憑才華和理想顯得很大,有時也會因為一個人、一種感情而變得很小。挹翠山莊的山居生活,就是我人生一點小小的願望吧。(旺報)



◆ 台灣人看大陸-大陸的絲路驢友之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8000680-260306

旺報 2015年09月28日(青檸檬/台北市)

回想當年至大陸西安交換學生時光,除了在學校與當地學生交流、參加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更令人回味的即是在外當著背包客,即是內地所謂的驢友行,因為大家都是學生,經費不多、能省則省,我們在交通上皆是選擇火車與公交車。而訂購長途火車我們皆選擇上舖與中舖,可省下一筆開銷又可以保護行李。

住宿方面,我們盡量選擇隔夜火車,原本是為了省下住宿費,但也意外的發現一些驚喜回憶。記得火車凌晨時剛抵達我們的第一站:嘉裕關,已經十月中的清晨在西藏火車駛去後,頓時呈現一遍黑色寂靜,我們默默的躲在嘉峪關休息處看著日出,裹著厚圍巾加著口罩但是鼻水仍然一直流著,睡眼惺忪的見到日初,但如今回想起來即便不用看照片能回想起看出日出的霎那感動。

我們四人皆背著登山背包,將一切背在身上,如此增加了機動性、不管坐火車、公交車都是很方便的,而在這之中也包含了許多熱情的當地人,無數的好心人士指引我們公交車的線路、哪裡的羊肉串與夜市最好吃、指引我們當地人才知道的旅遊線路,我仍記得寒冷的夜晚喝下羊肉湯的感動;在當時3G未發達的情況下,原本的我習慣先用Google Maps 將交通時間查好印下來,但在中間有許多變化、美好的插曲、當地人才知道的線路是無法準確知道的,我們也因此改了許多線路,這是我在經歷這一切,也慢慢學會如何放乎自然,既來之則安之的豁達想法。

當火車進行了十天的絲路之旅,返回西安的同時,我竟然有點懷念西安的家,時間真的很奇妙,在短短僅待了四個月的交換學生,竟然也懷念起故鄉外的家,而齊豫的《橄欖樹》的嗓音也默默的在我腦中盤旋著。

回想當初年輕的自己就這麼不顧一切到處闖著,長越大、顧忌越多,但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是該放手再來一趟驢友之旅了。(旺報)



◆ 蔣中正60年前抱娃照 影中人重逢似認親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13034

聯合報 記者鄭宏斌/台南報導 2015-09-27

民國四十三年蔣中正總統在浙江大陳島,抱了當地居民的八個月大男嬰李作榮,拍照留影,憲兵呂士琦也一同入鏡。台南市榮服處組長賴慶津夫婦日前探訪老兵呂士琦,注意到牆上掛的黑白照在李作榮的家中也有。昨安排呂、李見面,巧的是,兩戶相距不到一公里。

相隔一甲子,呂士琦已從英姿煥發的憲兵,成為滿頭白髮的老兵;當年的「小嬰兒」李作榮已六十一歲。兩人昨天「重逢」像在「認親」,起初覺得恍如隔世,擁抱後才有真實感。

八十九歲的呂士琦看到「小嬰兒」長大,很開心「原來不是只剩我一個」。李作榮自嘲「小嬰兒變老嬰兒」,以後一定會常陪「呂伯伯」聊天,「讓他覺得不孤單」。

呂士琦回憶,蔣中正非常愛孩子,到大陸各地訪視,看到嬰兒都會抱一抱。民國四十三年,當時他廿八歲在憲兵隊二○二團,隨蔣中正到大陳島訪視,拍下這張合照。

翌年大陳島撤退,李作榮隨家人到台南落腳。同年呂士琦也撤退來台,四十六歲退伍後定居台南。兩人分住不同里,但住家相距不到一公里。

牽起這段緣分的賴慶津與擔任明德里長的妻子陳瑞華,上周到呂家探訪時,意外發現這張老照片,安排兩人相隔一甲子再相見,場面溫馨。

fsj 提到...

不准超線…實木課桌椅 記錄那青澀歲月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16641

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楊湘鈞/台北報導 2015-09-29

台灣人民的共同記憶之一,就是中小學時在實木課桌上畫「楚河漢界」、「刻鋼板記小抄」,或被罰舉木椅。如今,生產這些課桌椅的退輔會森林保育處將與林務局合併、走入歷史,透過一張張老照片,又喚起不少熟男熟女的青春校園記憶。

森保處長鄭仰生說,當年該處生產課桌椅,對教育及經建都有很大貢獻。「輔導會真情故事」中,更記載了一段森保處當年產製課桌椅的緣由。

原來森保處總技師黃進和是宜蘭人,民國五十八年到森保處宜蘭木材加工廠服務時,政府正在推行九年義務教育,成立很多學校,卻缺少課桌椅。因此他用大甲溪林區生產的台灣鐵杉設計組合式課桌椅,經送審得第一名,教育部就同意由該處木工廠承製,並可直接與各縣市政府議價。當時年生產十萬套。

森保處有宜蘭、桃園兩木材加工廠,又以宜蘭加工廠歷史最久、產量最大,卅多年間一共製造了約兩百萬套課桌椅。曾有少數縣市要求讓民間廠生產,撐不到一年就「動搖」,仍再回頭向退輔會採購;近年老課桌椅就算被學校淘汰,也會成民宿、懷舊餐廳的搶手貨;甚至還有專家拿來製非洲鼓並回贈學校,就因其用料鐵杉富含單寧酸、不怕蟲蛀。

森保處產課桌椅經久耐用,老一輩員工說,原因有二,一是選材,二是製程。選材是用一塊塊鐵杉原木做料,再仔細篩選,只要有結疤的木材就不用。最初是為消化中央山脈的鐵杉,後來台灣林業政策改伐木為保育,只好改用進口北美鐵杉。

製程更是大學問:木料切割後須送到乾燥廠烘烤七天七夜,讓木材達到百分之十二最佳含水度,才不會變形龜裂;出爐的上好角材,得再經過細部切割、砂光、噴漆;接著才是由老師傅組裝,桌椅結構都是用最傳統的接榫法、由老師傅用木槌敲打接合,不容易鬆動。

這麼一組真材實料、至少保用十五年的課桌椅,仍敵不過時代的變遷,以及民間廠商的競爭;不過它卻承載了無數台灣學子記憶,直到如今。

※ 相關報導:

* 有禮貌的日本人 為什麼沒有讓座習慣?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17492

....在日本讓座給長輩可能被視為沒禮貌,提醒著他們已經「老了」,他們常常會很有個性的拒絕你。

在這種情況下,讓座就變成技巧問題,不需要事先提醒徵詢,只要起坐假裝要下車,或者直接走去另外一個車廂,直接把座位空下來,避免被讓位者的尷尬,事實上這個方法適用在各地,下次你也可以試試看。



◆ 大陸人在台灣-台灣銅板的故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9000820-260306

旺報 2015年09月29日(一笑/台灣大學陸生)

台灣目前最小的紙幣為紅色孫中山,面值新台幣一佰元。單純從使用率上來說,在物價相對高昂的台北市,紅色孫一佰的使用率該是紙幣中最高的,每日三餐、打車買菜,都得請出孫一佰,總能找回一堆銅板零錢。

台灣銅板有五種之多(壹元、伍元、拾元、貳拾元、伍拾元),其顏色、大小、厚度、頭像各有不同。以在超市買一組水果為例,52元的售價能找回4個拾元、1個伍元、3個壹元共計8個硬幣。從找錢回來的第一眼開始,我就已經不知所措:這些硬幣總是會與發票一起,如儀式般依順序組合成金字塔式的疊羅漢狀,以極其微妙的平衡整個塞到我面前。

我總要顫顫巍巍地以極不自然的緊張手勢接過來,時刻提防這炸彈組合頂端那8枚銅板的相互碰撞或順勢滑落溜走。而好不容易穩穩接過來,還得想方設法一邊保持平衡,一邊把硬幣、發票、紙鈔依次分開,對應塞入不同的儲存空間中。在結帳人員和後續顧客的注視下,這一刻的時間總是凝成膠水,緩慢而不得脫身。

如何才能與一眾台灣銅板們相處出優雅的關係呢?後來我特意仔細去觀察台北人結帳,才發現台灣的錢包功不可沒。台灣產的錢包,都帶一個特殊設計,要麼做在錢包裡面,要麼在外側,總額外多縫上一個小袋子,或扣的或拉鏈的(通常扣的更多),專門用來裝這些銅板零錢。

拿到找錢,大家第一時間把扣輕輕一拉開口,手腕微微傾側,一堆銅板就如荷葉上的露珠,順著髮絲瀑布一般的發票和紙幣,順溜地滑進小袋子裡,傳出相互落水的叮噹脆響。再手指輕滑,拉出兩層夾層,依次把發票和紙幣疊齊放好。錢包一合,頭髮一揚輕快地走開。多麼的優雅,還哪來半分銅臭?

可惜我到了很久很久以後,才得知這個祕密。在那以前,我仍舊保留著一個大陸人的笨拙,把紙幣和發票收進錢包,而把硬幣順勢揣進外衣兜裡。冬天來台北看雨,溼冷的寒冬深夜,每當我自己一個人從圖書館往宿舍走,口袋裡總是揣著這一兜銅板。

俗話說日久生情,當這一堆又占重量又占體積的硬幣在我手心裡不斷碰撞、摩挲、在指尖與指間來回、刺激我一遍又一遍,我心中的慾望之腹也越浪越大,最終潰堤,和銅板們一起湧向路邊夜攤的油炸或肥肉,湧向便利商店的高鹽關東煮和多糖飲料,隨著深夜劃過的機車轟鳴,歡呼雀躍。

來台灣念書才一年多時間,體重就增加了十多公斤。如果更早知道台北人那與銅板優雅相處的祕密就好了。摸著自己漲起的肚子,湊到銅板們面前想多聽些什麼。但光頭蔣介石不同程度地側著臉,笑著不理睬我,而洋裝孫中山穩坐伍拾黃銅正央,任由清朝青年孫中山(或是中山裝青年孫中山)、笑嘻嘻的蔣經國、一臉嚴肅的蔣渭水爭奪拾元硬幣的頭像位置。至少在硬幣裡,孫文面值比中正的大。至於那貳拾元硬幣上莫那魯道的頭像和獨木舟的圖案,已經不再流通,讓錢包成功減重瘦身。

現在台灣越來越多店也開始貼出歡迎使用銀聯卡購物的公告了。對我來說,這真的非常便利。也許終有一天,只需帶上一張卡,我們就能暢通無阻,不僅能隨意享受各式美食與購物,也能優雅地跨越文化和生活。而那些帶有重量的銅板,也能功成身退,不再困擾該如何安放。

fsj 提到...

韓三星vs.陸三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4000199-260209

工商時報 2015年10月04日 譚淑珍

當韓國的「SAMSUNG」遇到中國的「THREE STARS」時,在韓國再怎麼強大的三星電子,也敵不過被說成是中國「民族品牌」的三星電梯,只能認輸...。

■Jaguar Land Rover's Ralf Speth has railed at the rise of China's"copy-and-paste" auto industry.

「copy-and-paste」是捷豹(Jaguar)汽車執行長Ralf Speth對中國汽車業善於「山寨」的控訴。

對於大陸山寨產品,台商的感受更為真切,因為國際間知名度越高、越是強勢品牌,就越容易在大陸出現「山寨」版。以iPhone來講,多年前,有台商在中國一個相當高檔的商場裡,看到新iPhone手機,非常漂亮,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可是一時間也看不太出來,後來,他終於知道哪裡怪了,他看到的是有梗的蘋果。

但至少還是個蘋果,有次他也看到超像iPhone、但就是說不出哪裡怪的手機,仔細看了很久,他發現怪在哪裡了,因為那不是蘋果,是橘子,被咬了一口的橘子。

中文名相同 商標相近

這不只是笑話,是確實在中國大陸發生的真實故事。

看完iPhone在中國的故事後,再看到英文名為THREE STARS、中文也叫三星的中國「三星電梯」公司時,可讓韓國的三星電子笑不出來了,特別是,在韓國三星電子對中國三星電梯進行商標侵權訴訟案,卻被北京高院終審判決韓國三星敗訴後,韓國三星電子更笑不出來。

這家中國的三星(THREE STARS),也用了與韓國三星相似的藍色橢圓形標識,差別在韓國三星在標識內寫的是「SAMSUNG」,還有韓國三星集團的營業項目裡,沒有生產製造電梯這一項。

這家中國的三星位於江蘇揚州,在1986年成立、並在1998年註冊商標。在百度搜尋:三星電梯或THREE STARS,並進入官網,在公司簡介裡寫著:「朝氣蓬勃的三星電梯有限公司是一個『大家都快樂,人人都自豪』的富有創造力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三星電梯是江蘇中部和北部規模最大的、製造級別最高(A級)的電梯整機製造企業...。」

這個「大家都快樂,人人都自豪」的中國THREE STARS,在韓國SAMSUNG於2006年向中國的商標評審委員會提出異議後,是不是還「快樂」不知道,但「自豪」則是肯定的,從官方網的資訊中,中國THREE STARS是以「這不僅是對全體三星電梯人的責任,也是對民族品牌的擔當,我們不會退讓。」作為商標保衛戰的宣示。

哇!中國的「民族品牌」THREE STARS對上「三星就是韓國」的SAMSUNG,在中國的戰場上,當然是韓國的SAMSUNG被打敗囉!

雖然,韓國的三星電子分別在2006年、2009年、2012年都提出異議,但是,中國的商標評審委員會還是裁定三星電梯商標予以核准註冊。三星電子不服,在2014年一舉將商標評審委員會和三星電梯一起告上了法庭。

商標遭搶先註冊 告不贏

然而,北京高院終審判決韓國SAMSUNG敗訴的理由有二:一是中國THREE STARS是1998年即已註冊,而韓國SAMSUNG雖然很知名,卻是在1999年才在國家工商行政總局註冊商標,因此不存在侵權問題。

二是,SAMSUNG不做電梯,而THREE STARS則從事電梯行業30多年,且各自在不同領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並存格局,根本不會造成混淆誤認。

當iPhone的蘋果到中國變橘子時,相當於韓國民族企業的SAMSUNG遇到被說成是中國的「民族品牌」的THREE STARS,也會笑不出來。(工商時報)



◆ 大陸雙師來台觀光 拿著小抄偷CD
http://udn.com/news/story/7318/1227544

聯合報 記者廖炳棋/台北報導 2015-10-04

兩名大陸觀光客來台沒走訪知名景點,只依據自製的攻略清冊「光顧」大台北地區唱片行,行竊八十多張歌手的早期CD專輯;他們落網後表示是喜歡這些歌手,但警方發現他們偷的幾乎都是網路上找不到的歌曲,懷疑他們想轉檔上網供人下載牟利。

台北市中正一警分局指出,在大陸某中學教授資訊的許姓男子(卅四歲)與俞姓資訊工程師(卅七歲),上月廿五日以觀光名義來台,住在萬華區的日租旅館,他們依據來台前製妥的大台北地區各大唱片行據點攻略清冊排定行竊期程,鎖定吳宗憲、周華健、蕭煌奇等歌手早期CD專輯下手,短短數日竊得八十多張CD唱片。

許、俞兩人日前到許昌街一處唱片行踩點,還故意買一片CD當掩護,再趁人不注意時下手行竊。店家打烊時發現貨品短少,調閱監視器畫面時發現許、俞行竊,記住兩人長相。兩人隔天再度光顧時,被店家認出,報警逮人。

警方詢問兩人為何行竊,他們表示因為喜歡這些歌手的早期作品,才忍不住當竊賊;不過警方懷疑兩人沒說實話,研判這些歌手的早期作品網路搜尋不易,兩人行竊後可能是要轉檔放在網路供人下載牟利,偵詢後依竊盜罪嫌將兩人移送台北地檢署偵辦。



◆ 北京瞭望/大陸網路的「河蟹」荒誕
http://udn.com/news/story/7331/1227440

聯合報 記者汪莉絹 2015-10-04

從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到犀利哥,大陸網路捧紅不少人;同時也創造不少流行詞彙,諸如:有錢就是任性、打醬油等。最近,「葉良辰」和「趙日天」兩名字,在大陸網路一夕暴紅,網友興奮圍觀,還透過惡搞、接段子,演變成一場網路狂歡。

「葉良辰」的故事背景很簡單,就是某大學女生宿舍安排輪值打掃,有人不願意,請出「大哥」葉良辰擺平此事。「大哥」葉良辰與女生宿舍長的對話,被貼上網路,因其奇特的說話方式,被網友瘋狂轉載,甚至拿來相互調侃。

其「魔性」語錄包括:「你只要記住,我叫葉良辰」、「你若是感覺有實力跟我玩,良辰不介意奉陪到底」、「良辰最喜歡對那些自認能力出眾的人出手」、「良辰有一百種方法讓你待不下去……」。

大陸首富王健林之子王思聰則是葉良辰暴紅的背後推手之一,他在微博回應了一句:「你是葉良辰又如何?我趙日天並不服」。(趙日天是大陸網路小說的大反派,因名字夠狂妄而受到網友追捧。)這條微博經數十萬人轉發,葉良辰和趙日天也就迅速走紅。

連大陸官媒也湊上熱鬧,人民日報微信公號「俠客島」,在批判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反中言論」時,標題就用了「希拉蕊,這一次你罵中國,我趙日天不服」。

矛盾的是,大陸網路可容納各種奇葩、任性、不正經的異想世界,卻容不下對真實社會的嚴肅評說或訊息傳播,除非當局允許。例如,最近廣西連環爆炸案,網路只有幾則官方消息,評論區被關閉;而美國的校園槍擊事件卻是巨細靡遺,評論更是熱火朝天。一時之間,讓人有種槍擊案發生在大陸,爆炸案發生在他國的錯覺。

雖說呈現社會和諧很重要,但網路功能之一是連通全世界、傳遞社會實動態,一個過於和諧的網路世界,有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誕感。



◆ 北京瞭望/大陸網路的「河蟹」荒誕
http://udn.com/news/story/7331/1227440

聯合報 記者汪莉絹 2015-10-04

從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到犀利哥,大陸網路捧紅不少人;同時也創造不少流行詞彙,諸如:有錢就是任性、打醬油等。最近,「葉良辰」和「趙日天」兩名字,在大陸網路一夕暴紅,網友興奮圍觀,還透過惡搞、接段子,演變成一場網路狂歡。

「葉良辰」的故事背景很簡單,就是某大學女生宿舍安排輪值打掃,有人不願意,請出「大哥」葉良辰擺平此事。「大哥」葉良辰與女生宿舍長的對話,被貼上網路,因其奇特的說話方式,被網友瘋狂轉載,甚至拿來相互調侃。

其「魔性」語錄包括:「你只要記住,我叫葉良辰」、「你若是感覺有實力跟我玩,良辰不介意奉陪到底」、「良辰最喜歡對那些自認能力出眾的人出手」、「良辰有一百種方法讓你待不下去……」。

大陸首富王健林之子王思聰則是葉良辰暴紅的背後推手之一,他在微博回應了一句:「你是葉良辰又如何?我趙日天並不服」。(趙日天是大陸網路小說的大反派,因名字夠狂妄而受到網友追捧。)這條微博經數十萬人轉發,葉良辰和趙日天也就迅速走紅。

連大陸官媒也湊上熱鬧,人民日報微信公號「俠客島」,在批判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反中言論」時,標題就用了「希拉蕊,這一次你罵中國,我趙日天不服」。

矛盾的是,大陸網路可容納各種奇葩、任性、不正經的異想世界,卻容不下對真實社會的嚴肅評說或訊息傳播,除非當局允許。例如,最近廣西連環爆炸案,網路只有幾則官方消息,評論區被關閉;而美國的校園槍擊事件卻是巨細靡遺,評論更是熱火朝天。一時之間,讓人有種槍擊案發生在大陸,爆炸案發生在他國的錯覺。

雖說呈現社會和諧很重要,但網路功能之一是連通全世界、傳遞社會實動態,一個過於和諧的網路世界,有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誕感。

fsj 提到...

來自土庫曼 古奇最愛台灣水果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21427

自由 2015-10-06

〔記者黃旭磊/高雄報導〕知名景點「地獄之門」位於中亞土庫曼,而在台灣有四名土庫曼國民長住,其中,古奇(Guych Nuriyev)一家三口生活五年,認為台灣水果多到不可思議。

「地獄之門」(the door to hell)位於土庫曼的達瓦札綠洲(Darvaza),熊熊烈火於卡拉庫姆沙漠燃燒天然氣,未曾熄滅,而義守大學國際財務金融系老師古奇,就來自土庫曼,古奇住在鳳山,騎機車通勤,妻子在高雄攻讀博士學位,五歲女兒就讀幼兒園大班,古奇熱愛台灣文化,考慮永久在台居留,並讓第二胎成為正港台灣人。

古奇畢業於英國皇后大學,經由指導教授推薦,二○一○年起到義守大學任教,古奇表示,首次來台時於國境線被「卡關」半小時,「因為海關沒聽過這個國家」。

初到台灣,古奇充滿好奇,他說,台灣面積只有土庫曼的十三分之一,卻是名副其實的寶島,水果種類多到目不暇給,一個國家怎麼能種出如此多的水果?另外,各式手搖店茶品也讓他大開眼界,「特別喜好有顆粒的水果茶,享受咀嚼顆粒的快感」。

古奇愛吃港式「乾炒牛河」,卻絕口不吃臭豆腐。古奇說,台灣人很友善,買不到他想要的東西,店家老闆竟跟他道歉,找零錢時還雙手奉上,這些動作都是過去在鐵幕國家看不到的。

古奇在義大國際財務金融系教授經濟學、財務管理與財政學,上課全程講英文,畢業生曾將班上同學照片做成五十二張撲克牌,是他收過最特別的禮物。



◆ 萌女娃出養美國 寄養父母淚別
http://udn.com/news/story/7319/1231103

聯合報 記者張裕珍/竹南報導 2015-10-06

2歲1個月大的萌娃「小淇」出生後疑有吸毒戒斷現象,寄養家庭父母林松發及楊秀梅耐心照顧,伴她健康成長並出養至美國,苗栗家扶中心昨天辦歡送會,夫婦依依不捨心酸淚別,祝福小淇有更美好的未來。

小淇留著可愛妹妹頭,圓圓大眼、嫩白皮膚,開心地躺在熊熊布偶身上,萌翻全場;苗栗家扶中心主任湯鳳琴說,小淇母親懷孕時疑吸毒,原生家庭有狀況,出生後25天被安置到寄養家庭,63歲林松發及58歲楊秀梅夫婦4年前加入寄養家庭行列,小淇是2人照顧最久的孩子,幾乎從她出生後就一路相伴。

「如果我們不能照顧,那小淇要怎麼辦呢?」小淇身體狀況風險高,林松發夫婦接獲社工告知時,接下照顧任務,「當時小淇疑因受吸毒戒斷影響,常呻吟哭鬧」,肚臍也異常凸起,2人耐心尋醫,3個月後終於好轉。

雖無血緣關係,但林松發夫婦與小淇感情緊密,楊秀梅說,小淇哭鬧時,她和丈夫輪流抱著哄,24小時幾乎形影不離,今年初她進行白內障手術時,還想著「小淇是不是在哭」,才剛手術完,隔天就趕著帶她回家。

苗縣府委託忠義基金會進行國外出養,一對美國夫婦昨天來台接小淇到美國生活,苗栗家扶中心提前替小淇辦歡送會,林松發夫婦帶著她的玩具、衣物送她。

「捨不得還是要捨得,希望小淇過得更好」,楊秀梅說著不禁流下眼淚,林松發也含淚送上到廟裡求的觀音符,盼小淇到美國後平安健康長大,也希望定期收到小淇的生活照,看看她的可愛模樣及生活狀況就心滿意足。



◆ 老理髮店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6000898-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06日 戀楓

沿著北門城牆邊的石頭步道一路走到底,接上蓮池潭邊的步道繼續前進,在一個轉角處,大約五分鐘的路程過後,站在第一個轉角處,往對街的方向望去,你就能看見那個緩慢轉動的三色燈,以及那間髮廊店。

遠在我有記憶之前,這間髮廊就一直靜靜地在那裡開著大門。幾次的都市更新,幾次的風景區計畫,老家周遭的環境一變再變,每次返家都讓人多添了一份陌生感,卻唯獨這間小小的髮廊,走過了時代的推移,風雨的搖擺,見證了眷村的崛起和消亡,那門口的三色燈卻仍舊平靜地轉著,沒有特色也未曾改變過。

輕輕地拉開門,並沒有熱切的歡迎光臨聲響起。

兩位理髮師低頭、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一個正將伯伯那半白的銀髮給染上墨黑,另一個正將熱毛巾敷上一位中年大叔的下巴,準備替他修臉。等待中的顧客有些懶懶地抬起頭,用眼神和陌生的我打了個招呼,也有的頭也不抬,專心忙著把玩手機……老一輩與新世代的特色並存,那是種難以言喻的時間交錯畫面,在此處卻只是日常風景,微妙又不違和。

我輕輕關上門,暑熱與喧囂卻在那瞬間消失無蹤。

不同於時尚的新型的髮廊,這裡沒有最新潮的髮型和雜誌,也沒有舒適的沙發椅,卻有著最令人心安的寧靜氣氛,縈繞在這小小的斗室之中。

我微笑與一位等待中的伯伯點頭答禮,儘管我根本不認識他,然後自己走到最角落的空位坐下,從書櫃裡面拿起一本書皮都不知去向的老漫畫。不需要特別多做些什麼,就只是放鬆心情,讓那恬靜的氣氛從裡到外,將我給包覆住。

暫時的,迷失在這間,應該只存在於時間夾縫中的,小小髮廊店。(中國時報)

fsj 提到...

「台灣腔很娘」 大陸人:為什麼你們愛...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236187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2015-10-08

2014年上映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裡,隋棠飾演的嗲嗲女和周迅飾演的酷辣女,用盡追男技巧試圖擄獲黃曉明的心,笑鬧之餘,也反應出台灣和中國對兩岸女生形象的理解。日前有一篇在微信上被大量轉載討論的文章《台灣腔為什麼這麼娘?》,作者鄭子寧問到:同為國語,台灣人的說話方式為什麼與大陸相差那麼大?

這篇文章認為,標準意義上的「國語」來源為北京地區的方言,國民政府遷台後,外省人來自大陸各地,其後代例如馬英九都能講一口相當標準的國語,作者稱之為「台北國語」。但為什麼「台北國語」在大陸人耳中聽起來卻變「娘」了呢?

鄭子寧分析,這群主導日後台灣國語教育的外省人多來自江浙地區,腔調的鼻音原本就比山東話等北方語言較輕,ing/eng這類粗重後鼻音不會出現在口語裡,和蘇州話、上海話類似,「聽感自然比較軟糯。」

另一個原因是,台灣閩南語對語氣詞的使用遠遠多於大陸普通話,使得台灣人的語氣「比大陸人要親和得多。」對照大陸人的口語,可以發現台灣人經常在語尾加上助詞「哦、啦、嘛、耶……」,作者舉例「太熱了嘛!沒差啦!我好熱哦!」與「太熱了,沒差別,我好熱」相較,他認為台灣說法就顯得「娘」一些。

許多網友看過後表示,不同民族,語言自然不同,不需要大驚小怪。也有人覺得原作太偏頗,「北京腔字正腔圓聽起來才彆扭」、「是沒被台語罵過髒話吧?」但也有台灣網友認同,感嘆年輕人用語越來越陰性,例如「小心喔」、「燙燙喔」這些原本是媽媽哄小孩的用語,現在卻變成生活常態用語。

※ 文化發展沒有為什麼。



◆ 旅途中看見形形色色的大陸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8001035-260306

旺報 2015年10月08日(摸泥可/台北市)

旅行只看三件事,看山看水看人。旅行多了就會發現,山水景觀變化多,人的變化更多。只是在那變化萬千裡,卻也有些不變的事。

大陸有十三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在大陸旅行的時候看到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大陸有好人,也有壞人,其實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

認識很多女漢子

我曾遇過善良的計程司機,過了排班時無法營業,卻仍讓我上車,在不收費的情況下順路載我到更容易搭車的路口。也曾在青島遇到劣質的計程車司機,強行載我到他合作的旅社,我不願住宿就開到郊野路邊再把我棄置路旁。

大陸什麼類型的人都有,也因此很多有趣的名詞被發明出來,比如說:「土豪」,就是我們所說的暴發戶,田橋仔,主要是形容本身無才能卻因為經濟發展致富的有錢人,並且外形或品格也不討人喜歡。如果有錢又長得好看則可以晉升為另一個族群:「高富帥」,高富帥一般都是指青年實業家,或是企業第二代。如果是沒錢又外表對社會滿腔怨懟,這類的人,則被戲稱為:「屌絲」。

形容女生的稱呼也很有意思,對於外表清純卻善於心計甚至不惜出賣肉體的拜金女,大陸人稱為:綠茶婊,代表綠茶的清新卻是妓女的本質。和綠茶婊形成相對應的單字則是:女漢子。女漢子是一群不討好男人,自然率性並且非常獨立自主的女生。

我在大陸旅行的時候認識很多女漢子,特別是在大陸北方,她們總是笑口常開,自嘲著:「如果上百度搜尋:比東北爺們還爺們。百度就會跳出:請問你要找的是東北娘們嗎?」

上述的字都出自網路文化,屬於年輕一代的用語,並且帶點自娛娛人的意味。幾年前我認識一個廣東人,他因為家鄉地價飆漲晉升為富人,拿手上的資金又去投入房地產,目前在深圳有五套房,他總是名牌穿著名車出入,大家都笑他土豪,不過他對於自己被稱為土豪不以為意,甚至買下iPhone5s的金色款式,只因為大家都說那顏色是土豪金。經濟主義掛帥的時代,大家對於土豪,恐怕是又有貶義,又有羨慕之情。

對少數民族有成見

大陸主要的人口組成是漢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各具特色,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化風俗。有些少數民族常和漢人起衝突,例如藏族和維吾爾族。我詢問很多人的看法,他們都一致認為政府很照顧少數民族,是少數民族不知足。

但實際在大陸走一遭,感覺少數民族在經濟上確實還是比較弱勢的一群,例如很多維吾爾族人在城市擺攤,因為語言上或外形上的差異,少數民族更容易受到公安刁難。想想這還是需要努力改善的課題。更重要的是,假如一開始民族間就對彼此有成見,那就很容易產生誤會,進而產生衝突,變成惡性循環。

安靜有禮易被忽略

雖然大陸人這麼多種,這麼不同,很多人卻還是喜歡一個刻板印象去定調。那個刻板印象,多半來自於一些不具觀光素養的觀光客,確實很多陸客比較吵鬧,不重視禮節又不守規矩,甚至隨地吐痰或隨地便溺,讓人看了很頭疼。但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是,也有很多大陸觀光客不會這樣,但是因為他們比較安靜,也容易被忽略。

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時,遇過荒腔走板的大陸人,也與過熱心助人的大陸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大陸觀光客,因為經濟和文化水準的提升,很多人已經有了正確的旅行觀念,懂得觀察體會各地文化,不全然都是大家印象中的又吵又粗魯。

我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遭搶,得到兩位來自上海的留學生協助,我非常感謝他們,若非有會講法語的他們幫忙,我恐怕無法順利報案。

後來我們三人也一起旅行一陣子,他們不亂買東西,不逃票,不喧嘩。懂得欣賞古蹟也會和當地人互動,加上他們外語能力佳,更能快速了解一地的歷史和文化,其中一位還會中日英法四國語言,和他們旅行獲益良多。當世界都在批評大陸觀光客的行徑時,他們也只能苦笑。

都有大陸朋友

我認識很多香港朋友,每個人都明白表態自己不喜歡大陸人,但當我問他們是否有大陸朋友時,每個人卻又都點頭了。我仔細追問才發現,他們不是不喜歡大陸人,是不喜歡大陸人的某些表現,不喜歡某些表現不佳的大陸人。

這幾年大陸經濟發展快速,也逐漸走出封閉,和世界接軌。在這發展的道路上,如果除了物質上的進步之外,也願意重視心靈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倡導禮貌和整潔,加上正確的觀光觀念不斷被引入,可望過一段日子後,種種亂象和不文明行為也會逐漸改進。(旺報)



◆ 嚴震生/學者生涯的三個拍案驚奇時刻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238399

聯合報 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2015-10-09

返台在大學擔任研究與教學工作,今年剛滿廿年;在我學者生涯中,有三個拍案驚奇的時刻,是個人認為比較特殊的,不知學術圈的朋友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

第一個拍案驚奇時刻,來自非洲觀察選舉的經驗。二○○三年奈及利亞總統大選,我因學術研究的需要,向該國全國選舉委員會申請觀察選舉,被安排與一位奈國人士一同觀選時。一開始我還不以為意,但當他自我介紹時,讓我感到震驚,因為這位非常慈祥的長輩,就是在一九六六年僅三十一歲時,發動政變成為這個非洲第一大國領導人的「高溫」。過去,在課堂中學習到他如何面臨奈國內戰、如何領導走出族群對抗衝突的陰影、又如何被另一次軍事政變所推翻,此刻能和這位歷史人物共同參與見證奈及利亞民主發展,豈不是難得的機緣?

幾年前,我服務的單位辦了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個人在會中發表一篇學術論文,也經歷了第二個拍案驚奇時刻。論文的一個概念,來自於三十多年前歐洲的學術研究,而其中文的解釋及定義,則是我們所上的一位前輩。當我正介紹她的定義時,這位退休十多年、長期住在美國、年齡超過八十歲的女士,竟然就走進會場坐下,彷彿她預知我將引述她的論文,突然從太平洋的彼岸,飛回台灣,出席會議。讓與會的學者瞧瞧,說:「嘿,我就是他所引用文字的作者」。我幾乎難以置信我的雙眼,立刻向與會學者介紹這位先進,她也感受到殊榮。

今年春季,我經歷了第三個拍案驚奇的時刻。在上非洲政治課程,討論軍事政變的背景和經驗、以及學者專家對政變理論探討時,我提到東非蒲隆地時機及環境都已成熟,該有軍事政變發生。

幾天後,其總統在坦尚尼亞與鄰國領導人開會時,該國軍人發動政變。彷彿嚴教授在台灣的呼喊,經過南海進入麻六甲海峽、橫越印度洋、抵達非洲東岸,並且翻山越嶺,傳到了這些軍人耳中,喚起他們採取行動,將想要修改憲法延長任期的文人總統拉下。第二個星期上課時,我的學生都感到不可思議,沒想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老師,預測竟然如此的神準。

這三個拍案驚奇的故事,都還有一些後續。高溫和我觀察的總統大選,最終成功連任的,正是當年在政變中推翻他的前下屬奧巴桑喬,而在大選中落敗的布哈瑞又經歷過兩次敗選,終於在二○一五年當上總統。高溫能夠盡棄前嫌,以元老政治家的身份,為該國民主選舉背書,風範及雅量令人佩服。

所內前輩的意外現身,我事後才知道她這次回台灣是要處理一些私事,順道來看一位老同事。她事先完全不知道這場學術研討會、不知道這位同事與會、不知道我發表的論文,會引用她先前的著作,而她竟然就挑在這個時刻進入會場。我相信她是有所感動的,畢竟哪一位學者不樂見她的論述,在已離開學術圈近廿年後,仍然被引用?

至於蒲隆地的政變,雖然被我預料會發生,但沒想到支持總統的部隊與政變者展開對抗,最後將其擊敗,成了流產政變,也讓我的拍案驚奇時刻未能有完美的句點。(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fsj 提到...

麻省理工出版社 破例為我中研院士出小說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54931

世界日報 記者唐嘉麗/波士頓報導 2015-10-18

著名物理學家、麻省理學院數學系教授鄭洪,15日與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MIT Press)正式簽約。他花十年時間完成的英文著作「南京不哭」(Nanjing Never Cries)將成為MIT Press破例出版的第一本小說。

「南京不哭」是一部300多頁、33章的英文小說。以中國抗戰、南京大屠殺為背景,故事主人翁是名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美國學生,和南京水上人家的女兒, 「南」是一部寫男女之戀、朋友之情、寫人性與真情的大時代故事。

他說,中國的八年抗戰歷史太慘烈、英勇國軍的犧牲太悲壯。自己研讀許多資料,深感這段沉重歷史被人輕忽與誤會。寫部讓英語世界人士知道中國抗日歷史的英文小說,是自己40年來的心願。用十年時間業餘寫作、邊學邊寫、諮詢專家、十次修改,才於去年春天定稿。他形容這部用「最重的筆法」完成的椎心之作寫得非常吃力,但也「比我的任何科學研究的貢獻都要大」。

去年,當他的朋友把小說初稿拿至MIT出版社時,當時的主任Ellen Faran立即回應:「我們是不出版小說的」。但她說也許能在出差時,在飛機上「翻翻」,然後給作者一些建議,「告訴鄭教授,不要等我的回音」。誰知兩個月後,鄭洪收到回音,Faran不但一字一句讀完小說,還仔細再讀一遍,決定破例要出版這部作品。而且為了有別只出版理工科技學術專書的MIT Press,決定以前校長命名,成立子公司「Killian Press」來出版「南京不哭」。 

1937年出生於廣東的鄭洪,1949年後,住過香港和台灣。22歲取得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加州理工、普林斯頓、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進入MIT任教,至今50年。他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1993年曾經以「陳衡」為筆名,由聯經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紅塵裡的黑尊」。

期盼英文小說明年7月7日正式出版。目前,鄭洪計畫以一個月時間完成「南京不哭」中譯本,同時正與台灣的出版社和媒體商談出版和連載事宜。



◆ 盼70年終回台拿到學籍 「灣生」淚漣漣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55993

聯合報 記者鄭維真/台南報導 2015-10-18

灣生冨永勝是電影「灣生回家」的主人翁之一,昨回母校台南大學,校方頒贈當時來不及拿走的學籍資料,他感動落淚,「終於拿到學籍,一圓這70年的期盼。」

台南大學表示,灣生指的是日治時代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1945年日本戰敗後,被迫遣返的48萬名日本人中,有19萬8千人是在台灣出生的小孩,校友冨永勝就是其中一位。

89歲的冨永勝在花蓮長大,17歲就讀台南師範一年級,隔年因日本戰敗被迫遣返。他昨天看到台南大學的大門時,回想起1945年美國轟炸台南時,就在大門旁炸了一個洞;4個月後,他就從花蓮港坐船回日本,身上只剩下1千元和一個背包。

冨永勝說,回日本結婚後,妻子鼓勵他繼續完成大學,他秉持在台南師範的求學熱誠,努力充實自己,成了教授。

事隔70年,台南大學昨頒贈冨永勝當年入學的學籍資料以及繡上他名字、具台南文化象徵的帆布包,他既驚喜又感動,哽咽說「我真的很想在這裡畢業」。

※ 相關報導:

* 灣生訪台南飛虎將軍廟 「被台灣記住真好」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57540

紀錄片「灣生回家」罕見風靡台灣電影市場,片中主角之一冨永勝和多位灣生,昨到安南區飛虎將軍廟參訪,紀念二戰日本飛行員杉浦茂峰自我犧牲的英勇事蹟,冨永勝看到漂亮的宮廟,感動地說:「能被台灣人記住真是太好了」。

* 星期專訪》《灣生回家》製片田中實加 :這塊土地上的人 都是灣生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24757

自由 2015-10-19 記者藍祖蔚/專訪

前言

二○○一年之前,台灣知道「灣生」一詞的人有限,一位有個日本名字田中實加的台灣女孩陳宣儒因為外婆是「灣生」,最愛跟她講台語,更交代要把骨灰灑在花蓮港上,開始了她的灣生尋根之旅。

十四年下來,有數百位灣生日本人重返故鄉尋根圓夢,取得台灣政府發給的出生證明書,補全了生命與記憶的缺角。她把過程寫成《灣生回家》一書,更催生了由黃銘正執導的紀錄片《灣生回家》,成為二○一五年金馬獎紀錄片入圍五部作品中唯一的台灣電影。

「一開始,我以為『灣生』指的是一八九五到一九四六年,日本人在台灣生的小孩,走了十四年下來,我明白了,只要是這塊土地上的人,都是台灣的小孩,都是灣生,都是台生。」田中實加說。

田中實加是日本外婆替她取的名字。「實」就是果實,期許自小體弱多病的她,像幼小的果實努力地茁壯,勇敢無懼地長大;「加」就是累積,持續去做就會有成果,她就秉持這個實加精神,推動了波瀾壯闊的「灣生回家」浪潮。陳宣儒說:「灣生讓我明白了一件事: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你認同了那裡,那裡就是你的家。台灣是我的家,日本也是。」

曾幫179人尋根 還有9人沒實現

Q:替灣生圓夢的漫長過程中,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 專訪詳見原站。



◆ 不想「拉拉拉」!西班牙請願 幫國歌填詞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58311

聯合晚報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5-10-19

西班牙國歌沒有歌詞,倚曲填詞者代不乏人,無一能夠持久,馬德里音樂家拉戈再提新詞,要求國會支持,並且專設網站發動聯名請願。

拉戈說,他已將他作的詞交給國會下院,並且發動50萬人聯名請願。依照西班牙法律,50萬人簽名是國會議員辯論民間請願案的門檻。

媒體報導,「國會請願委員會」已同意將拉戈案轉呈西班牙憲法委員會。

其他三國 也沒歌詞

西班牙據考是今天全球四個國歌無詞的國家之一(另外三國是波士尼亞、科索伏、聖馬利諾),經常在足球賽、奧運會之類國際重大場合造成尷尬。球隊或選手上台領獎,和觀眾席上的同胞引吭高歌,以各種壯盛歌詞頌讚祖國,西班牙人只能配合演奏版,嘴裡跟著曲調哼,有的唱「拉,拉,拉」,有人唱「嘍,嘍,嘍」了事,有人根本呆聆無聲。

西班牙國歌誕生極早,是一首步兵進行曲,作曲者無考,此曲1761年問世以來,政治擾攘,國家定位多變,只曾有兩個階段有詞,加上種族複雜,語言多樣,遍地自治區,國家認同不一,歌詞隨之向來難有定版。

曾徵選歌詞 被棄用

2007年,西班牙奧委會(COE)眼見耳聆英國足球勁旅利物浦隊和球迷高唱隊歌〈你永遠不必獨行〉,大受刺激,深感西班牙國歌應該有詞,於是向全國徵詞,並由學術界與音樂家成立專案小組,選出贏家,本來預定2008年1月1日由男高音多明哥為全國政要示範演唱。

但COE選出的版本,被認為政治味太濃,開頭一句「西班牙萬歲」,就有人想起結束未久的佛朗哥獨裁時代。COE將其他政治味過重的歌詞改成「翠綠山谷」,「汪洋大海」,又稀釋過度,變成泛泛之詞,全無西班牙特色。COE版國歌奔忙一場,就此打消。

拉戈說,他作的詞屬於中性,唯一靈感來源是他對西班牙和西班牙同胞的愛。

他說:「我為國歌作詞的時候,盡量保持政治中立,賦予歌詞一些比任何運動或政治取向都高一層的價值。」



◆ 詩、聖經、歌劇 國歌起源大不同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58312

聯合晚報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5-10-19

國歌,顧名知義,「國家之歌」,內容大多喚起或頌揚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及民族奮鬥史(大多是追求獨立),而由政府採用,或因長久沿循,而成為代表國家的正式詞曲。

國歌有的出身進行曲,有的接近讚美詩,拉丁美洲的國歌每每富於歌劇韻味,總之源流形式各異,帶有愛國色彩則一。

今天所知的國歌,原產西歐,端緒初見於荷蘭(形成於1568至1572年,舉世首例)與西班牙(18世紀初葉),而大盛於19世紀,然後國歌風傳遍世界。日本國歌〈君之代〉,取詞於公元914年成書的《古今和歌集》,1880年配曲,開亞洲國歌先河。

配曲自然出自作曲家,其他委託作曲的,包括肯亞1963年脫離英國獨立後特別委製。

不少國家採用現成之作。英國國歌〈天佑女王或國王〉,先有曲調(1744年左右),而從1612年啟用的欽定聖經取詞。

德國國歌〈德意志之歌〉使用詩人之作的片段,由海頓作曲。奧地利國歌〈山的土地,河的土地〉,曲調據考採自莫札特歌劇。

國歌自然要以「國語」來唱,瑞士有四種官方語言 (法、德、義、羅曼什),國歌就有四語版本。加拿大國歌,則英文法語並陳,有時還雙語各來一段。南非國歌甚至以五種語寫成。

fsj 提到...

台灣,名符其實的吃貨天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2001024-260306

旺報 2015年10月22日(吳小紅/陸配)

台灣人是不是世界上最喜歡外食的人?這個我不敢說,但如果真有一個排名,我相信台灣人的外食偏好排名一定不會掉出前三名。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培養台灣人偏好外食習慣的就是著名的台灣美食,其中,台灣小吃當可推為功臣之首。

首先從時間的分布上來看,世界上大概沒有哪一個地方會像台灣這樣,幾乎24小時都有著無比豐富的美食選擇。從清晨4、5點開始到下午1、2點,這是各式早餐早點商家的營業時段;從上午11點到下午2、3點,午餐時段;下午3、4點到下午5、6點,下午茶時段;下午5、6點到晚上10點,晚餐時段;下午5、6點到凌晨2、3點,是各大夜市的營業時段。

你如果曾經去過歐洲,會驚訝於即使是經濟發達的國家,晚上8點後除了酒吧你就找不到吃的東西。所以說,台灣是名符其實的吃貨天堂。

再從空間的分布來看,就說早餐吧,從固定的各種中西早餐店鋪,到簡易流動的早點攤點,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大街小巷。

就說我居住的高雄楠梓區的右昌部落,不足5萬的常住人口,從右昌派出所到和光街市場,短短一公里的距離,各種早餐店竟然多達15家,我記得住上海嘉定區南翔鎮的時候,南翔鎮人口過20萬,但早上出門要不動腦筋地解決早餐問題,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從我居住地至捷運站,1.5公里的距離裡,可以買到早餐的地方不超過5家。

其實,時間、空間還只是造就外食偏好的客觀條件,美食本身的內在品質才是最致命的誘惑。曾有人寫過一篇來台灣必吃的40種美食》,拜託!何止40種?

台灣的美食涵蓋了世界各種風味,既有傳統到極致的古早美食,也有地道的世界風味,還能洋為自用,古為今用,創新開發,將一顆顆耀眼的明珠不斷地鑲上美食王國的桂冠。單是早餐的品種就讓人眼花繚亂,從中式的饅頭、包子、油條、豆漿、飯團、粥到西式的咖啡、漢堡、三明治。

名稱上似乎也沒有什麼噱頭,但台灣人幾乎能將每一類食物都豐富到極致,拿饅頭來說:芋頭、紅豆、黑糖、玉米、高粱、南瓜……僅僅是白土司和夾層相間的三明治,可選擇的搭配竟然也多達十幾種。

台灣各地都有著極富特色並且聲名遠播的在地美食,如,淡水阿給,基隆泡泡冰、新竹貢丸、深坑臭豆腐、鹿港麵線、彰化肉圓、岡山羊肉爐、嘉義雞肉飯、萬巒豬腳、台南棺材板……數不勝數。除此之外,價格親民應該也是相當關鍵的因素。著名的台鐵便當、高鐵便當依然有主打的「百元有找」美味,街頭巷尾的價廉物美的小吃、點心比比皆是。

台灣也算旅遊勝地了,但其美食的價格並沒有像有些旅遊國家、旅遊城市為賺取遊客的銀子而漲高。台灣應該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經濟已然發達,卻仍然可以享受到便宜美食福利的樂園。

如果您想減肥,請慎重選擇出行台灣,因為要抵擋美食的誘惑實在痛苦之至,就連台灣本土美食節目的主持人,都無法避免在一檔外景節目後,面對體重的暴增。(旺報)



◆ 古人重陽怎麼過 敦煌壁畫大揭祕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264694

聯合報 記者郭玫君/綜合報導 2015-10-22

昨天是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傳統以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糕慶祝的活動,現代已罕見,但大陸敦煌研究院昨首度公開一批涉古代重陽傳統民俗的敦煌壁畫,讓世人得以藉史跡一窺往昔熱鬧慶賀的場景。

從十多幅敦煌壁畫內容可見,古人相當重視重陽節俗活動,壁畫充斥酒肆裡歡聚玩樂、載歌載舞、登高、野餐、闔家團圓等元素。

如在莫高窟第三百廿三窟南壁的佛教史跡畫中,保有一家老少四口前往江邊瞻禮佛像的有趣畫面,畫面中奶奶和孫子一起坐在水牛背上,奶奶和主婦手持花朵預備供佛,饒富趣味。

中新網報導,敦煌研究院指出,古代人喜歡去寺院進行重陽節俗活動,這些寺院往往修建在風景名勝之地,建造精美,依山傍水。有些古人乾脆就在酒肆裡歡聚玩樂,接著出遊、登高。

不過古人的登高並不限於登高山,亭台樓閣、寺廟建築都是登高的場所。比如莫高窟第四百五十四窟牛頭山聖跡圖中就有登天梯的畫面。天梯巧妙的穿過牛頭,攀登天梯的人顯得極為渺小,畫師以大小對比突顯出牛頭的龐大感。

fsj 提到...

「我可能不會愛你」翻版 遠距戀愛終成眷屬
http://udn.com/news/story/3/1269856

中央社 2015-10-24

台北市政府今天舉行聯合婚禮,其中一對國中時就認識,男方赴美唸書後,雙方用書信和網路連絡,15年不間斷,簡直是「我可能不會愛你」翻版。

台北市政府今天下午舉行聯合婚禮,由台北市長柯文哲擔任證婚人,這次共計123對新人,其中8對為同志伴侶。

新人王舜輝和陳怡芳相戀過程就是偶像劇真實版「我可能不會愛你」,兩人在國中時補習認識,王舜輝當時下課後常騎車偷偷護送女方回家,但國二赴美念書後,雙方改用書信和網路連絡,15年聯繫不間斷。

兩人表示,彼此從朋友變成戀人的關鍵點,是因為看「我可能不會愛妳」討論劇情時,忽然驚覺當下狀況就是偶像劇的真實版,陳怡芳主動詢問自己在王舜輝心中定位為何後,才於4年前開始正式交往,每半年見面一次。

如何維繫遠距離戀情?王舜輝說,兩人每半年分別在台、美相會一次,平時仍用網路聯繫。直到有一次在美國迪士尼樂園看煙火時,他向陳怡芳說「希望我倆70歲時還能一起來看煙火」,就此訂下終身。

王舜輝表示,參加聯合婚禮是希望和親人共同分享喜悅,婚後將先來台和妻子陳怡芳適應新婚生活。



◆ 曼谷札記/泰國文化的制服情結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67060

聯合報 曼谷記者林以君 2015-10-23

泰國人穿制服這件事,有很深層的集體思考,在外人面前展現威權、標準化時,一身制服就是說服力。從小到大,泰國人與制服結下不解之緣,制服文化是另一種泰國風情。

不是每位兩歲的泰國小寶寶都會進幼稚園,只要是滿兩歲且入園就讀的小寶寶就得穿上制服。幼稚園園長嘉能雅很自信地解說,制服上身就是要讓小朋友知道制服背後伴隨而來的校園規距。

「泰國人從小到大很愛穿制服」,這句話對大學以下的學生是命令句,對軍、警及公務員是肯定句,但對大學生可能是疑問句。

朱拉隆功大學是泰國最有名的學府,大學生卻穿得像台灣高中生。朱拉隆功校風相對保守,學生就算有不同意見,也淹沒在集體意識中,極少公開表達。

法政大學也是泰國名校,曾有法政學生公開反對制服文化,認為這是違反創校宗旨,更有學生貼出穿著制服卻做出猥褻動作的照片,諷刺大學制服規定。

黃、覃兩位在泰國工作的中國大陸籍朋友擔任泰文翻譯時,又像重回曼谷的校園生活,想起在共產主義的中國讀大學都沒穿過制服,來到泰國海外修業留學竟清一色白衣黑裙,一度難適應。

泰國大學生對制服不是沒有「反抗」,女學生愈是高年級,裙子愈窄、愈緊,她們用制服下的身體曲線及制服上的配飾昭告天下,她們雖無法擺脫白衣黑裙,但不是全盤認同制服。

而且,高年級學姐自己可以變化裙擺長度,卻會要求新鮮人學妹一定要穿百摺裙而且長度要超過膝蓋,才符合新生身分。

一旦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終於可以擺脫制服,卻有更多人想穿上代表權威的軍、警或公務員制服。事業有成的泰國平民若能與官僚體系沾上邊,獲准參與王室活動,還要高調地在自己辦公室或家裡擺上曾參與王室活動的白色制服照。

從小到大、從學生角色到進入社會,不少泰國人一輩子都很難擺脫制服情結。

※ 相關報導:

* 周子瑜TWICE發光 滿足韓迷情結
http://udn.com/news/story/7265/1270091

南韓新人團體輩出,近來JYP娛樂推出的9人女子團體TWICE占據媒體話題,成員周子瑜是台南人,年僅16歲的她,姣好外型深受矚目,韓媒賦予「女神接班人」頭銜,讓台灣網友陷入瘋狂,直呼子瑜是台灣之光。

子瑜3年前讀國二時,成果展表演的影片放上網被星探挖掘,她就此赴韓當練習生,今年更在選秀實境節目「SIXTEEN」脫穎而出,順利組成團體出道。



◆ 陸生陸客來台 美媒探討影響
http://udn.com/news/story/4/1269218

中央社 華盛頓23日專電 2015-10-24

中國大陸旅客與學生來台旅遊和讀書,回去後對大陸社會是否產生影響,美國資深記者白禮博與3名在台陸生對話,並在外交政策雜誌發表專文,探討可能的變化。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發表「來台灣是否改變大陸青年的想法?」專文指出,每天有逾萬名陸客來台,數千名陸生在台研習,台灣是長期穩定施行民主制度的土地,正在進行的第6次總統公民直選,對在台的大陸人士會造成甚麼影響?

白禮博訪談3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陸生,瞭解台灣的民主是否改變他們的想法。

1名讀工程的陸生說,許多人說民主不適合中國社會,但台灣就是民主。他首次來台時,感覺像回到70年前,只有在小說中才能讀到的中國社會,因為他們所說、所寫,都是在中國已經改變的傳統語言。

另1名讀傳播,思維看來有些左派,曾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女學生說,在大陸要讀馬克思主義,但沒人相信,台灣還真有人相信,真的有馬克思主義的信徒。

還有1名陸生認為,台灣學生可組織社團,自由發表言論,在課程中進行各式選舉,不像在大陸總有人在監管。他說,「在台灣心靈變得更開放,將來回大陸對事情會有更多思考。」

台灣學費便宜,教育品質較高是陸生來台的主因,但未來能否改變中國,不是那麼容易。

白禮博引用美國一份對在美陸生的調查顯示,陸生基本上對美國持正面態度,但仍感覺和中國有強烈連結,他們感受到個人自由空間,但對於美國對中國的批評感到憤怒,陸生與美國社會也缺乏互動,感覺不被接納,同時對中國的崛起與富裕感到驕傲。

至於未來發展,受訪學生說,他將來計劃到日本、歐洲或美國,因為中國政府不信任讀心理學的人,特別是在台灣或其他國家留學過的人。

也有學生說,大家被迫得回去,也需要工作和生活,民主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看來發揮不了作用。

※ 相關報導:

* 才剛開放…慈寧宮被「便便」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269545

華西都市報報導,網友上傳了一張女性遊客帶著孩子在慈寧宮門口蹲地方便的照片,右側有「慈寧宮花園」的標識....微博一經發布,迅速引起網友關注。不少認證為文博界人士的網友吐槽道,「開放還不到兩周,就為我大慈寧花園施肥來了」,甚至有博物館工作人員評論「我們博物館園區裡也遇到過,簡直無語」。



◆ 舒國治/蘇州吃麵記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269134

聯合報 舒國治(作家)2015-10-24

蘇州古城,遊法甚多,近日幾個朋友相約同遊,以吃麵為主題,吃麵之外,再稍事觀覽,如此三天兩夜恰恰好。

江南麵館,皆只供應細麵一種尺寸,可籠統稱為「蘇式麵館」。上海的「滄浪亭」、「吳越人家」等,所售便是蘇式麵條。昆山的麵、常熟的麵,皆有特色,卻也皆泛稱蘇式麵。

蘇州麵條,系統甚好,乃以「澆頭」澆於麵上,故方法甚簡,而製者與食者皆最利便。既利便,則最平民化。

澆頭種類,如燜肉(略如台灣的爌肉,或扣肉)、大排(略如台灣的排骨)、爆鱔、爆魚、蝦仁、鱔糊、腰花、三鮮、十錦、滷鴨等。事先製好,並列案前。客人點後,麵一煮熟,便選該款澆頭澆上,即可端至人前。

我們一團人,第一日傍晚在上海虹橋機場附近集合,便乘上一輛事先包好的麵包車往常熟去。為了次日一早的早麵。

一早往虞山的「興福寺」,即唐朝詩人常建名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破山寺,在院牆前擺了一大片桌椅的露天空間坐下吃麵。這麵是蕈油湯麵,以茶樹菇、松樹菇等蕈類熬油所製之湯為底,再以下好的麵置入即成。倘要再吃別的澆頭,如排骨、爆魚等,可再加點。

我們來此,固也圖吃麵,更為了喝早茶。然說喝茶,不只是為品綠茶,更為了這座千年古剎的好風光。

其實常熟的市中心,更有幾家澆頭麵的老字號,單澆、雙澆(挑一種料或兩種料)皆極受土著歡迎,然景觀至上,說什麼也必來此。吃飽喝足,便進寺遊看。山門甚有風致,門前所橫山溪,溪上有橋,真經典景也。

破山寺遊完,再往劍門景區,自高俯瞰「尚湖」,有水有田,眼界敞開。虞山山體頗大,山腳下散列著幾個名人墓地,如錢謙益墓、柳如是墓、黃公望墓等。最有名也最老的墓園,是東面山腳下的言子墓與仲雍墓。言子是孔門弟子惟一的南方人,可見常熟文明之早也。

中午訂了「王四酒家」包廂,六、七人圍桌吃飯,菜雖點了滿桌,仍叫了一盆麵,大夥各自夾鱔絲、叫化雞、爆魚等往自己麵裏擱,以成自助澆頭,亦不失試麵之良方。

飯後直奔蘇州,交通順暢,五十分鐘而抵。check in旅館,放行李,大夥咸想喝一杯咖啡,便再登車往金雞湖方向,抵方開幕不久的「新光天地」,在自義大利引進的「花神」(Florian)坐下喝一杯咖啡。也順勢細細觀賞這百貨公司的建築設計。

晚飯訂了太監弄的「新聚豐菜館」,除了清炒蝦仁、糟嗆魚片等招牌菜,也點了「母油鴨湯」。鴨子肉稍吃了一部份後,問老闆可否下一大碗老麵擱入,老闆欣然答應還道:「你們真是會吃!」結果這浸在鴨湯中的麵,吃來竟如精心調製的「奧灶麵」。

次日一早,先往「藝圃」(文衙弄)看園林,並喝茶。旁坐者,皆為鄰近的銀髮人士,好不享受!九點半,至「御麵齋」(嘉餘坊50號)吃麵,此店開張才兩年,專營精品麵,一碗五十多、六十多元。大湯黃魚麵、手剝蝦仁麵等,味至鮮、料至美也。稍與店家談,方知不放味精且麵中並不摻碱,頗有家庭式精緻小館之風範者。

出麵館,赴蘇州博物館,同團中有為觀貝聿銘之建築者,有為看徐累個展者,邊走邊聊,皆仍在回味適才那一碗麵的佳韻,久久不散。(作者為作家)

fsj 提到...

光復70年 台灣地位早定論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5000353-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25日 孫揚明

今天是台灣光復70周年,可憐的是,自李登輝政府晚期以來,有關中華民國和台灣之間的關係,一直陷入毫無意義的爭議狀態,還有所謂的「台灣法律地位未定」之說。至今,這種爭議甚至把台灣帶入了一個危急狀態。

現今所有關於所謂台灣法律地位的爭議,皆源自於美國杜魯門在1950年6月27日的聲明,「至於台灣未來的地位,應俟太平洋區域之安全穩定恢復後與日本成立和約時,再行討論,或由聯合國予以考量。」值得探究的是,這是一法理聲明,僅只是一個為因應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後的應變政策主張。

這從現已解密的美國相關檔案中,可以看出清晰的脈絡。在韓戰未爆發前的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公開表示,「為實踐上述各項宣言(指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台灣即由蔣介石元帥受降。過去4年來,美國及其他盟國亦承認中國(當時的中國即指中華民國)對該島所行使的權力。」

同天下午,國務卿艾其遜再度闡釋總統說法,「中國管理台灣已達4年之久,美國及其盟國從未就該項權力與該項占領發生過疑問。當台灣成為中國的一省時,無人發出法律上的疑問。」這就是美國的堅定立場。

不只公開的聲明而已,在現已解密的美國國務院檔案中,艾其遜在一份「有關台灣問題」的密件備忘錄中明指,「台灣基本上是中國的領土。而且對中國擁有該一島嶼固有權利的承認,經由開羅與波茨坦宣言而再確認。」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杜魯門立即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並且才在美國時間6月27日宣布「台灣的法律地位未定」。

顧維鈞在回憶錄中很清楚的寫到,在8月31日,他就此事請見艾其遜,要求了解。他對艾其遜說:「美國的這種政策,顯然是為了適應韓戰爆發後和遠東出現的新形勢而採取的。」艾其遜回答:「確實是的」。

原因之一,是因為中共總理周恩來在6月26日致電當時聯合國秘書長賴依,指控美國「違反聯合國憲章,侵入中國領土(指台灣)。」且當時,連整個處理戰敗國日本事務的「遠東委員會」13個成員中,有6個已承認了中共,情勢看來非常危急,對中華民國非常不利。所以美國當時為了阻絕在法理上,讓台灣落入中共之手,所以才主張,「台灣並未歸還中國、台灣法律地位未定。」

現在的解密檔案在這一點上,已經非常清楚。在國務院檔案1950卷,記錄了一個長達五頁半的杜魯門備忘錄,根據該一登載日期為6月26日的備忘錄,杜魯門在該一列為「最高機密」的會議中,除同意派第七艦隊外,並且還說他「必須要為我們對台灣的行動去鋪陳一個基礎 」,而且他「在今晚會起草聲明」。6月27日有關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聲明,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什麼「台灣法律地位未定」,根本就不是什麼國際法法理的問題,僅僅只是一個當時美國為因應國際局勢變化,所出的政策而已。隨後所有的解釋,更都只是意圖支持這個政策罷了。

台灣光復已70年了,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幽靈也該退散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時報)



◆ 《灣生回家》回響大 掀族群認同論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5000754-260301

旺報 2015年10月25日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紀錄片《灣生回家》上映8天全台票房已破千萬,電影叫好叫座的同時,也讓「灣生」這個名詞受到關注。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後裔被稱為「灣生」,日本戰敗後從台灣被「引揚」(日文遣返之意)的47萬日本人,當時只能帶著幾套衣服、輕薄的床單、被褥等簡單行李和1000日圓歸鄉。據田中實加採訪的吉野村引揚者井上里子敘述,上下船前要先接受疫苗注射及噴藥消毒,在日本沒有家的人還必須在臨時搭建的碼頭收容所安置3個月。

有助兩岸文化理解

這些日本移民和灣生回到日本,卻不被認同為日本人而一直被驅趕到偏遠的「台灣村」,灣生老奶奶竹下朋子說:「我們像是得了瘟疫的棄民,被遠遠地排除在外。」田中實加看來,對這群灣生來說,台灣才是故鄉,對這塊土地念茲在茲,因此她用了12年的時間帶灣生老人回台灣。

去年以《灣生回家》為藍本,改編為舞台劇《灣生》的導演張永智指出,從灣生看到的是台灣多元族群的融合、交纏與共生現況,近年大量出現的文藝作品如郭強生的小說《惑鄉之人》、電影《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到音樂劇《四月望雨》、《渭水春風》,藉著側寫日治時期台灣常民生活樣貌,直視日治對台灣的影響,實則有助於兩岸的文化理解。《灣生》劇中出現的嫁接樹苗,也暗喻了大時代中生存的人們乃是「有愛的地方,就有根!」

遺留兒、海生應受關注

長期關注台籍老兵、外省老兵、新住民的紀實作家譚端則由另層面解讀,指出灣生議題不能流於「愛台灣」的自戀情結,必須放在戰爭、帝國主義的背景下探討,他指出:「除了『灣生』,大陸東北也有許多朝鮮『遺留兒』,上海有俄、英、法籍的『海生』,同樣應受到關注。」

小 靈 通

灣生

「灣生」是指1895年至1946年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是當時日本人用來輕蔑這群在台灣出生小孩的專有代名詞。(李怡芸)(旺報)

※ 相關報導:

* 北市日據戶口名簿 灣生、陸客尋根之鑰
http://udn.com/news/story/6655/1270657

北市府民政局保存五千八百多冊日據時期戶口名簿,數量冠全國。翻開這些百餘年歷史的戶口名簿,內容記載詳實,連吸食鴉片、解開裹小腳、童養媳都有註記,這些史料也成為「灣生」或老兵後代來台尋根的第一站。

八十五歲的灣生奶奶家倉多惠子,父親是日據時期總督府職員,她北一女畢業後,因台灣光復被迫遣返日本,多年來難忘出生地,但在日本的戶籍資料只有薄薄兩頁,在台生活成為生命中的一段空白。

家倉去年隨「灣生回家」電影劇組返台尋根,在大安區戶政事務所幫忙下調閱家族的戶籍謄本,看著寫上父母姓名的毛筆字跡,家倉掩面哽咽地和戶所人員說,終於領到出生戶籍謄本,把人生遺失的部分填補起來,她向天上的父親說:「爸爸,我回台灣了。」



◆ 挪威忘了上帝 更多人信鬼靈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72290

聯合報 編譯田思怡/報導 2015-10-26

紐約時報報導,許多挪威人已不上教堂,也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他們遇到怪事時,卻相信屋裡有鬼,寧可找靈媒解決。

挪威南部城市莫斯(Moss)的旅行社經理瑪琳.柏格達諾夫總覺得辦公室有異味和怪聲,同事也抱怨經常頭痛。她請來電腦專家和水電工,都找不出毛病,最後找來一位通靈者,解決了辦公室的所有問題。

柏格達諾夫說,她和同事都覺得有鬼,卻看不到,感覺毛毛的,最後由靈媒把辦公室「清理乾淨」,「我不知道她做了什麼」。

挪威是高度世俗化的現代國家,理應相信科學,遠離迷信。但根據民調,挪威上教堂的人逐漸減少,相信或著迷於鬼和靈魂的人卻激增。奧斯陸的挪威神學院副教授佛特蘭說:「上帝過時了,由鬼來填補。」

他說,現代化並未如佛洛伊德、馬克斯等理論家所預測的,逐漸消滅宗教,而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傳遞宗教情感。他形容這種現象是「現代化之前的宗教」復甦。

挪威官方教會路德教會牧師羅馬漢也說,受過高等教育的無神論者相信鬼的存在,是「現代化的矛盾」,舊信仰復甦,填補在教會式微後人類對精神生活的渴望。

他說,由於民間相信鬼,路德教會也有「驅鬼儀式」,協助信眾清理家中的鬼。

挪威人愛聽鬼故事,電視節目「靈異力量」收視長紅,邁入第十季,星期天有五十萬人觀看,是挪威上教堂人口的兩倍多,這個國家總人口只有五百一十萬人。

主持人史脫姆納斯說:「我們比挪威教會還大。」他說,他不相信鬼是「披著白床單和黑眼圈的東西」,他最初也對靈異現象存疑,但看了很多確實存在,卻無法解釋的力量。他說很多人家中發生「違反所有物理原理」的事。他的節目與靈媒合作,幾百名觀眾寫信抱怨家中或辦公室鬧鬼要求協助。

莫斯市的安.特維托說,她不相信有鬼,直到在觀光諮詢中心當經理,注意到在一天結束後,德文的觀光手冊總是被放在最顯眼的地方,這很奇怪,因為幾乎沒有說德文的觀光客到莫斯來。

她向同事提起這件事,同事也注意到了。為此,「靈異力量」節目派了一位通靈者來解開他們的疑惑:一位死去的德國軍人曾在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五年納粹占領挪威期間在同一棟建築工作,死後一直待在那裡,並在觀光手冊上搞鬼。

當然還是有很多不信邪的人。挪威國家圖書館民俗學家、曾寫過挪威鬼魂史專書的艾斯佩蘭就說:「我們創造了鬼,來解釋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鬼只是用來稱呼我們不了解的事。」

fsj 提到...

台灣臭豆腐配泡菜 陸客覺得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7000907-260309

旺報 2015年10月27日 記者李鋅銅、洪肇君/台北報導

大陸觀光客來台灣,美食是絕不容錯過的項目,但大陸網路流傳的台灣美食,跟台灣人看法不盡相同。例如臭豆腐加泡菜,大陸朋友覺得怪透了;中南部勾芡類食品多偏甜,吃在內陸省分人的嘴裡,頗不是滋味。

不少陸客在網路上寫道,台灣臭豆腐是一絕,特別是那種加了鴨血的臭豆腐煲,「臭到3里外!」至於正常版的炸臭豆腐,台灣人習慣在盤子裡同時配上泡菜,大陸朋友說,「灣灣好奇怪,醃白菜就臭豆腐吃!」

大陸網友讚賞四神湯

茶葉蛋曾經在兩岸引起軒然大波,但日月潭的阿婆茶葉蛋因為加了香菇,別有異香,大陸朋友吃過後奔相走告。連一些省級官員來到台灣,也慕名前往一嘗。

被大陸朋友推薦的台灣特色美食,團餐有一處是台中新社的菇菇餐,近十道菜都是菇類,碗盤精緻、口味清新,很受歡迎;四神湯似乎在大陸很少見,不少大陸網友極讚賞,特別是豬腸子沒有臊味,覺得很了不起。

大陸南方的人比較吃得慣台菜,但台灣中南部的羹類,不管是鴨肉羹、土魠魚羹、虱目魚羹或肉羹,都有點偏甜。西北省分的大陸朋友就覺得難以下嚥。有個湖南官員曾在台南吃過三杯雞,大驚失色,「為什麼三杯雞也要加糖呢?」

值得一提的是,無所不在的便利商店也被大陸網友列為台灣美食供應地,除了有各式風味便當和冷凍食品,對於湯湯水水的東西能在明亮潔淨的店面買到,大陸網友覺得很神奇。

愛嗑便利商店關東煮

許多大陸女孩說,台灣的便利商店有賣關東煮,「真是太黯然、太銷魂」,試想夜半三更,小女子獨自一人欲喝碗熱湯而不可得,走到樓下就能喝上熱呼呼、柴魚湯底的關東煮,還有魚板、蘿蔔、米血,「離開台灣以後吃不到怎麼辦!」(旺報)



◆ 陸各省口味差很大 廚師貼心調味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7000911-260309

旺報 2015年10月27日 記者李鋅銅/台北報導

陸客團來台灣吃餐廳,不但喜歡海鮮和原住民風味餐,近年來更愛上特色餐,如宜蘭的糕渣盤、埔里的茭白荀,都讓陸客回味。陸客團餐的餐廳廚師做陸客團餐,從辣菜到甜點,也有了更大的彈性。

宜蘭礁溪的楓葉館主廚林錦成說,陸客團近年愛上台灣各地不同季節的特色菜,例如礁溪的金棗和糕渣,尤其糕渣過去是用雞湯熬煮,現在改用蔬菜,熬出不同的菜香甜味,好吃又養生。

「很多人指定要吃白米飯。」林錦成說,大陸雖然也產大米,但很多陸客聽說台灣的溫泉米很棒,於是宜蘭的白米也成了團餐賣點。

南投埔里金都餐廳廚師林秉樺說,台灣各地四季農特產近年融入菜色,成了團餐特色,例如陸客來到埔里就會選擇吃茭白筍和百香果,甚至加入埔里紹興酒的醉雞等多種料理,既有特色又吃出不同風味。

「有時客人要求,我們會在早上為他們(陸客)煮大滷麵。」一位張姓廚師說,大陸各省口味不同,導遊會要求「要甜、要辣」,或者「花椒多一些」。

還有漸多的回民來台旅遊,許多餐廳爭取到回教料理認證,提供穆斯林朋友符合宗教規矩的菜色,不但有牛肉麵和海鮮,甚至還可以做出像新疆大盤雞的地方風味菜。

★中時電子報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旺報)



◆ 在大陸 特別有台灣情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7001026-260306

旺報 2015年10月27日(如瀞/台灣研究生)

自從來大陸念書後,與大陸的年輕人相處,一直不覺得彼此之間存在太大隔閡,文化差異固然難免,除了生活習慣的細微差異外,最大部分仍是自意識形態而來,國家賦予個人根深柢固的觀念,兩岸微妙的關係、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責任義務,通常在漫無邊際地討論裡,最顯差別。

經過表層的「磨合期」,面向生活或生存之後,那些討論皆漸漸隱沒下去,連語音腔調的差異,皆在耳朵裡不成屏障,直接聽到的,是她∕他所說的話,她∕他像是一個完整的人,具有獨特行動、思想與情感的人,不再只是「中國人」。

茫茫人海尋得憑藉

你是以於茫茫人海中,尋得憑藉,無論是在此求學、兼差或參與活動,你開始與此地接合了,被派置於某一進行事件裡,以己之力承擔部分工作和責任,與這個社會一同運轉;或是在此與人深刻地相知相憐,你不再因初來乍到,失去對於善意與好奇的判斷力,或者為了與當地合拍而小心戒備同時四處周旋……

你看見在都市裡沉浸於愛情的男男女女,渴切而競美的表象之外,帶著煩惱的某些女孩,仍然渴望靜心,與人於美於善進行精神交流,某些平日生活素樸的男孩在周遭不甚熟悉的他人患病無財就醫時,大方解囊,慷慨無私。你心底對於獨立之人流露的獨特特質之讚嘆,從未消失,甚至萌動情思,基於一個人的好而曾經喜歡上對方,因為,你已卸下戒備。

他們願意相信你,與你傾訴許多生活上的苦與樂,一次,其中一位北方朋友因重度霧霾而頭痛萬分時,你順手拿起平日應急的精油與刮痧板,開始在這寬大的臂膀上來來回回,直到出現了此生不曾見過,如麻子般的小深色紅點,像龜甲紋上的幾道符號,簡潔又清晰地刻畫在其背間。在老家生病只吃止痛藥的他,極度驚嘆台灣人人深藏一手「傳統功夫、民俗療法」,你真笑得不支倒地,這豈稱得上傳統呢?

他們還愛看你作古體詩、寫繁體字,每每一動筆便引來注視的眼光,彷彿眼前是自上古走來的場景,「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台灣人寫繁體字耶!」這般驚嘆真讓你對偶然歷史造成的文化殊異,感到心虛,當然,此地自是不太介意你在正式場合對於使用繁體字的堅持了。

朋友們對於「台灣」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想像,十分超出你原先所料,曾以為走向唯物共產,走向使用簡體字皆是該國人民所願,因應著一定的社會環境而對於自身文化願意採有的肯定的態度;從未料及中國經濟改革以降,新生的一代,竟然生成一股懷舊潮,對於已逝年代的思想與文化,存在期待深入而不得其門的困境。

老根都在你們那裡

同時,將這般情懷投射至「台灣寶島」之上──曾接納一艘諾亞方舟,運載著千年傳統登岸的土地,「老根都在你們那裡了!」這般讚語對於生於解嚴後,台灣逐漸走向民主化、多元化的你而言,其實是恭維而略有失真的,城市化、科技化、講求現代公民社會的日子,許多逐漸失傳的技藝習俗一樣列入「國寶」。

尤其在信仰上,朋友研讀佛典道經,或研究八卦算命,但是不常前往寺院或道場,體驗知行合一的實修,「那些大多是騙人的」他們無法相信集體意識與儀式地說。拜師學道的想法偶爾浮現便又四散於匆匆生活中,他們對此托予你更大的寄盼,彷彿蓬萊島上自古有仙人,你沒有否定,同時深感「道」只在生活中,拜師可遇不可求,有緣之人,請親自前來台灣一趟吧。

自從朋友們理解經常開「中國將收編台灣的玩笑」,將造成你心理上嚴重的不適與恐慌後,便停止了,他們其實願意尊重你自我的身分認同,無關乎世局。當這些情懷已經締結著你們彼此,一日,隨口被再次問起兩岸問題時,你認為各自像獨立的人,一對已經分手的戀人,可以深度交流,無法身體相連。

兩岸之間手足連心

朋友竟哭喪著臉說:「台灣就像中國的一隻手一隻腳,我們是同一個人啊,自己的手腳斷了多麼心痛!」「傳統文化都在台灣,如果你們和我們分開了,這裡怎麼辦,這些文化怎麼再回來?你真忍心嗎?」

那一天的秋色藍中帶粉,躺在松樹底下的你們沐浴一點一點自葉縫中穿透而來的陽光,你心底多麼劇烈地震動,在平靜的草坪上,遲疑著,為什麼,為什麼朋友問的這般真真切切?(旺報)



◆ 平路/民族主義的一塊鐵(節錄)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276890

聯合報 平路(作家)2015-10-28

.....按理說,中國列身超級強權,應展現足夠自信,從開闊而多元的角度看待歷史。「致遠艦」遺物重現世間,包括以此基礎建博物館的前景等等,除了緬懷昔日葬身大海的無辜兵勇,重點更是回到那個時代,細究甲午之戰結構性因素,客觀地看,回溯戰爭是為了懍然於誤判、野心、擴張主義造成的嚴重後果,這屬於「致敬致遠艦」的積極意義。至於歷史中的個人,包括鄧世昌在內,時代的限制以及輕生的選擇值得哀憫,一味凸顯與「軍魂」相連的英雄主義反而太做作。

民族主義是把雙面刃,振奮一些人的同時,也嚇阻了另一些人、更排拒了理性的溝通方式。甲午之戰與台灣命運息息相關,兩岸人民由於集體記憶的差異,卻如同處身平行世界。打撈「致遠艦」所用的詞彙,若繼續在「打撈民族魂」的套式裡打轉,彷彿是兩岸距離漸行漸遠的寫照。

(作者為作家)

fsj 提到...

物理學家索恩勇闖好萊塢 吵出「星際效應」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79314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2015-10-29

為了男主角返回地球到底能不能用超光速旅行,電影「星際效應」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和科學家吵了兩周的架?為稱職扮演理論物理學家,美國女星安海瑟薇竟劈頭就跟科學家說「我是個物理宅」?

電影「星際效應」首席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昨訪台演講,大談「物理學家勇闖好萊塢」趣聞,讓人一窺電影拍攝期間的各種「科學糾葛」。

索恩是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物理學教授、重力波研究權威,昨因慶祝相對論一百周年紀念,應中研院之邀來台演講和黑洞、重力波等宇宙科普知識,但聽眾顯然對星際效應幕後最感興趣,不斷追問。

最勁爆的故事,是索恩加入電影團隊的契機。「那是源自一場失敗的戀情」,索恩表示,該片製片琳達奧布斯特是他前女友,兩人戀情無疾而終後,她十年前打了通電話給他:「喂,我想拍部超級科學的電影,來腦力激盪吧!」索恩就此踏入電影圈。

原先星際效應屬意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由「黑暗騎士」編劇強納森諾蘭編劇,但數年前卻因史匹柏和片商喬不攏作罷,奧布斯特只好緊急找來強納森的哥哥、電影「全面啟動」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接手。

「克里斯多福是個一切抓緊緊的人,我和奧布斯特原始的故事,在諾蘭兄弟大幅修改下,變成完全不同劇本,但該有的科學架構都完整保留。」索恩說,整個電影團隊都很尊重科學,諾蘭兄弟一有新點子就會問他科學上合不合理、可不可行。

有次諾蘭想讓男主角用超光速從宇宙返回地球,但這違反基本物理定律,索恩和諾蘭來回解釋、纏鬥兩周後,諾蘭終於放棄,改用「超立方體」讓男主角旅行。

索恩表示,飾演男主角的馬修麥康納也會在一堆紙上寫下問題,邊和索恩討論邊記筆記。演女主角的安海瑟薇,則打電話向索恩討教,「她一劈頭就說:『我是個物理宅,我想先問你,量子重力這件事,已經被實驗或數據證實了嗎?』,這也太專業了吧!」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索恩與霍金對賭黑洞 贏了一年「閣樓」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79317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物理教授索恩去年因擔任電影「星際效應」首席科學顧問而為大眾所聞,但過去他最為人所知的軼事,卻是和英國物理大師史蒂芬霍金一場關於黑洞的豪賭。

看過霍金傳記電影「愛的萬物論」的觀眾或許有印象,當時仍年輕的霍金跟索恩打賭「天鵝座X-1是否有一個黑洞在那」。雖然兩人都認為有,但霍金偏偏選賭「沒有」這方,因為若霍金賭輸,就證明他的理論是對的;若賭贏,代表沒有黑洞,雖令人失望,起碼能獲得賭金、聊以慰藉。

....但這次「勝利」卻讓索恩贏得尷尬,除傳說其太太因此大為光火外,「霍金用我的名字訂雜誌,而且還訂大英版的,尺度比美國版大太多啦!」



◆ 罰寫這個「最難漢字」遲到學生崩潰求饒!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279585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2015-10-29

學生時代被罰寫、罰抄似乎不是什麼特別的事,不過以下這位老師要罰寫的東西,卻讓學生相當崩潰。注重時間觀念的中國四川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老師王斯俊,懲罰同學遲到的方法,就是抄寫一個在西安當地看到的最難漢字,這也讓被罰的同學直呼不敢再遲到了。

根據中國《華商報》報導,王斯俊相當注重時間觀念,學生若是遲到或者缺席,會要求他們罰抄1000個英文單字,不過效果似乎不太好。直到10月初王斯俊和朋友到西安旅遊時,發現一個超難漢字「biang」後,覺得該字雖然結構複雜,但是富有文化內涵,比抄英文單字有意思多了。因此之後若是有同學再遲到,老師便要求同學罰抄「biang」字千遍。

學生叫苦連天。有一位程同學甚至抄到200遍時就受不了,向老師求饒保證「再也不遲到」了。不過有另外一個同學周豐覺得機械式罰抄很傻,因此選擇另一個處罰之一「畫兵馬俑」。周豐雖然有畫畫底子,不過仍是花了4小時才完成100個兵馬俑,周豐表示,自己再也不敢遲到了。

「biang」這個字,讀音ㄅㄧㄤˊ,是王斯俊在西安的麵館門口招牌上看到的,根據《維基百科》資料,該字來自於當地美食「biang biang麵」,「biang」是一個合字,有多種寫法,為書寫最複雜、筆畫最多的漢字之一,目前電腦還無法輸入該字。

fsj 提到...

王文華/台北也是「偏鄉」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283815

聯合報 王文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2015-10-31

我跟聯合報的「願景工程」到花蓮一所大學辦座談,一位女同學主動舉手,說雖然在花蓮上學,卻常坐火車來台北的明曜百貨實習。我說你不嫌遠嗎?她說不會啊。

那一刻我想起有一次在台北的大學辦活動。主辦單位請來國際級大咖,台下同學遲到早退、睡成一團。

我突然自問:到底什麼才是「偏鄉」?

是指「地理」的位置?還是「心理」的位置?

是指資源的多寡?還是對資源的態度?

「地理」位置絕對重要。多年來,台大學生大約五十七.六%來自台北和新北, 而新竹、台東、澎湖、金門、連江五縣的比率,總和才只有一%。地理位置偏遠,資源就缺乏。想得到社會上的好機會,就是比較難。

但偏僻位置會影響、卻不致於完全抹煞年輕人的機會。就像很多住在台北市大安區的畢業生,四年後也是空手而返。對他們來說,台北也是「偏鄉」。

關鍵在「心理」:你見識夠不夠多?想得夠不夠大?看得夠不夠遠?身段夠不夠低?內心夠不夠飢渴?簡單說,就是對這世界所有的資源、人生所有的可能知不知道?在不在乎?

個人主觀上偏遠,單方面來說還不嚴重。美國有很多人,從不踏出自己的州。

但如果主觀上的偏遠,加上客觀上的被忽略,就真的變成偏鄉了。

以留學為例。近年來,台灣學生想留學的人數逐年減少。這是主觀選擇。而想留學的人申請到好學校也愈來愈難,因為面臨大陸和印度學生的強烈競爭,這就是客觀環境。

在主客觀困難包抄下,仍有優秀的年輕人,靠自己努力和父母栽培,到國外留學、就業、創業。成功後有的回來,有的不回來。不回來最常給的原因是:「台灣沒有適合我的工作,沒有我的舞台。」

而始終留在台灣的年輕人,打出一片天的也不少。只不過對多數人來說,工作愈來愈難找、薪水愈來愈低、內心愈來愈茫然。他們問我怎麼辦,我只能鼓勵他們多「動」,像那位從花蓮到明曜百貨的女生。

當手機移動,人就懶得移動了。當我們有了臉書、廿四小時新聞台和滿街便利商店,很容易會覺得我們在台灣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生活就只有這麼多。

的確,台灣的生活,真的比大部分國家舒服。人文與人情,是華人世界第一。

但離開台灣,才發現世界比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更大更快。台灣的便利,給我們造成最大的不便是:我們失去了探索的動力,於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風起雲湧,很多班列車快速開過,在台灣過站不停。這產生的威脅,不僅影響年輕人,也影響還在職場打拚的中年人。

中年人可以像當年的陶淵明,選擇「心遠地自偏」。但年輕人這樣,是有意識的選擇嗎?

大家都說要幫助年輕人,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別讓台北變成偏鄉。讓住在台灣的年輕人,也能看到、參與全世界。至於要參與多少,讓他們自己來選擇。

我離開花蓮時,走進擁擠的花蓮車站。一個女生從我身邊跑過,似乎就是那個要到明曜百貨實習的同學。我看著她的背影,如此專注、堅決,要趕上那般列車。那列車要開往何處呢?是台北,還是比台北更遠的地方?開車的我們,注意到這些乘客了嗎?(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 野夫《1980年代的愛情》 掀懷舊熱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31000948-260301

旺報 2015年10月31日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根據大陸作家野夫的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改編的同名電影,日前掀起了一陣懷舊熱潮,在90後乃至00後的世界裡,卻會對30年前的父輩情感世界產生興趣,在野夫看來是對近年來嚴重物化的反思。

《1980年代的愛情》是野夫2013年在德國訪學期間完成的半自傳體中篇小說,文化人看來,這股熱潮其實暗藏的是對一個時代文化密碼的破譯,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敬文東便指出:「過來人都願意承認,1980年代是奇蹟,是共和國歷史上罕見的清純時代,是廢墟上生長出來的好時光。」

「我知道,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最終是在薄奠那些無邪無辜無欲無悔的青春。」野夫自言,每個年代的愛情都有各自的歷史痕跡,相較於90年代以降的頹廢和嚴重物化,60年代一輩人的愛情充滿壓抑,但也存在著「近乎虛幻的美」。許多觀眾對此大有共鳴,網友「一隻土鱉蟲」就打趣:「那時候的愛情,不用考慮車和房,不用害怕丈母娘。」

敬文東進一步分析指出,80年代,拉手、在夕陽或月光下散步已是愛情的萬能公式,蔑視權貴和金錢,崇尚才華和藝術,是愛情的最低標準,而今,一切都需要貨幣去定義。因此《1980年代的愛情》感人至深甚至考驗讀者的淚腺,仰仗的不是故事情節的複雜,而是野夫對漢語的巧妙使用,讓讀者的心緒飄回初戀的回憶之中。「從表面上看毫不現代,但無限力道卻盡在其中,」敬文東指出。

和台灣近幾年走紅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或《我的少女時代》相較,大陸作家近年頻頻回望1980年代,在前央視主持人柴靜看來,乃是多了一種對時代的「不忍心」。(旺報)

fsj 提到...

觀察台灣捷運與女廁文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3001025-260306

旺報 2015年11月03日(任青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生)

今年,有幸來台灣一遊,搭乘地鐵(捷運)時,門口總有兩條平行的橫線,等候地鐵時,沒有一個人越過橫線;地鐵上的博愛座,就是在最擁擠的高峰期,也只留給有需要的人。

不論是觀看中正紀念堂還是國父紀念館閱兵式的時候,大家都肅然起敬,沒有一個人喧嘩,臨走時也不會有一點刺人眼球的垃圾。這不禁使我啞然,這真的是和我們同一個民族的同胞們嗎?

回想起在上海,我們也會在地鐵門口排隊,但是急切想上地鐵的腳步總會擋住到站下地鐵的乘客,導致上下車速度很慢;地鐵上我們也會讓座,但是愛心座總會被幾個人高馬大的壯年男子霸占;觀看表演我們也很安靜,只不過是安靜的吃然後留下一地垃圾。不說觀看表演,就是大家平常早上上課時,都會留下一桌子的食品包裝袋。

為什麼?為什麼到了台灣,大家的手都像被垃圾桶吸引了,大家的腳都像是只能踩到黃線以內?我想,這也許就是環境的作用。只要我們都養成了很好的習慣,這樣高素質的生活,也就離我們並不遙遠。

在我高中的時候,有一次無意中看到了電視裡的一場辯論賽,主題是為女性設置的公共洗手間是否應該比為男性設置的多。當時我很驚異竟然會有這樣的辯論,我從來沒想過公共洗手間的數量也是一個可以用來辯論的話題,以及為什麼女性的洗手間會比男性的多。後來經過辯論雙方的解釋,我明白在女性洗手間裡流轉速度比較緩慢,我也同意了女性洗手間是應該比男性多的想法。

可是,在出遊了很多地方之後,我從來沒見到過哪裡的女性洗手間比男性洗手間多。直到來到了台灣。洗手間不僅數量多出很多,而且能很清楚的看到洗手間的使用情況,這只是一個地鐵站的洗手間,並不是什麼高檔商場的洗手間。

這樣的配置真的讓我覺得台灣在細節上做得很人性化。更不用說每個洗手間裡都有一個求助裝置,遇到危險可以緊急求助,為了減少對按鈕不正確使用的發生,政府規定沒事亂按緊急按鈕的,還會被罰款兩萬台幣。

離開台灣的那天,我內心真的非常不捨,沒有哪一次像當時那樣這麼希望航班晚點甚至取消!台灣是一個非常迷人的地方,迷人之處就在那些名副其實的博愛座,人性化設計的洗手間……

(旺報)



◆ 台灣人 你只想到你自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3001024-260306

旺報 2015年11月03日(蕭昱遠/台灣大學學生.台生)

之前台灣很火紅的一個論壇「PTT」上,有網友針對大陸學生希望比照外國學生待遇,給予在健保、學費、獎學金上的合理對待,寫了一篇囂張無比的嗆聲文章,內容字字句句強調:「你們中國如何如何」,如:「你們不願意理解台灣,你們不願意尊重台灣」,並舉1996年台海危機飛彈試射、2003年SARS時沙祖康的無禮言詞,結論時嗆了一句:「你們只想到你們自己」,在網上獲得無數點讚。

看到這篇文章的當下,我心裡是無比沉重的,一來,這篇文章很大程度的呈現了這一世代人對於「中國」的反感,這些反感來自於多年以來中國「政府」對於台灣的無數打壓,一種很直覺而反射性的憤怒和排斥油然而生,雖然搞錯對象,但可以理解。

二來,所謂的「搞錯對象」,則完全顯示了這篇文章作者的無知和淺薄。作者文章內口口聲聲、每一句都強調:「你們中國」,實則指涉的對象是「中國政府」,但在結論上,卻要求來台讀書的大陸學生承擔這個苦果,這如果不是盲目無知,那什麼才是盲目無知?

這種「柿子挑軟的吃」的行為,把對於中國大陸政府長年以來的滿腔怒火,發洩在來台念書的大陸學生身上,我只能想到「欺善怕惡」來形容。明擺著,政府和個人的行為應該分開看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喔不,是一國人,然後對這些來台灣念書的陸生大加撻伐、訕笑、極盡打壓之能事。我看了看日曆,現在是2015年沒錯,天哪,怎麼台灣這種言論市場好像回到上個世紀?

那篇文章下面有許多網友留言,如:「不爽不要念」、「滾回中國」,甚至有更多不堪入目、難聽至極的文字,都讓人起雞皮疙瘩。台灣民主化將近30年了,但凡只要涉及兩岸事務,平日自詡民主素養的國民素質,卻能在一瞬之間倒退回幾十年前。明明台灣不曾經歷過文革時期,怎麼社會裡有一群人,鬥起無辜的陸生,卻比紅衛兵還會趕盡殺絕?

我們必須「把人當人看」,而不是因為其他的標籤化因素,唯有除去國籍、財富、美醜這些表面原因,才能真正認識這些所謂的「非我族類」。今天是陸生,明天可能是其他人,別忘了,台灣是新移民社會,這一二十年來,有幾十萬的新移民、以及新移民之子活在台灣,如果哪天東南亞不幸擦槍走火,難道我們要開始檢討這些人的忠誠問題嗎?

會來台灣念書的大陸學生,其中絕大多數對台灣存有好感,認同台灣的民主制度、生活方式、言論自由。然而,台灣社會有一小撮在言論市場活躍的人,卻將這些「友台者」視為寇讎,張牙舞爪地對其叫囂嗆聲。殊不知,若能爭取這些人的支持與友好,假以時日,或將能有效影響兩岸未來,走向和平道路。

許多人對於中國政府的反感與不滿難以消除,我也無意嘗試調解,但至少希望能夠呼籲,不要將對於對岸政府的這些怒火,轉嫁延燒到來台念書的陸生身上。

台灣也有許多人前往大陸念書,如果你認為這些人是我們的同胞、如果你認為這些人在當地念書時不該受到無端歧視,如果你認為人權作為普世價值應該一視同仁……請你嘗試用「人」的角度,善待這些遠渡重洋,對台灣充滿溫情和嚮往的年輕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批評別人之前,台灣人,我們可千萬別只想到我們自己。

(旺報)

fsj 提到...

一半以上壯年離世… 紅葉少棒英雄 晚景淒涼
http://udn.com/news/story/7/1326768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2015-11-20

2015的世界棒球12強賽近日打得如火如荼,許多熱愛棒球的民眾也為了中華隊而瘋狂。不過,近日有網友分享了一張2008年時於台東紅葉少棒紀念館所拍下的照片,照片上顯示了當年以7比0完封日本、轟動全台的「紅葉少棒隊」隊員的近況。

然而,令人不勝唏噓的是,當時的隊伍,已有9人往生,而其他球員,不是在開計程車,就是在外地擔任傭工。究竟,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些使得棒球成為台灣社會關注焦點的球員呢?又,他們在生前過得好不好?這些當年的棒球明星,在不打棒球之後,做了些什麼?

《民生報》過去曾針對紅葉少棒隊的球員有過相關報導,當年的紅葉球員離校之後,大多數的人都因為現實生活的壓力,十分艱辛的活著。其中,第一位飄零的紅葉小將古進炎在山裡擔任伐木工,雖曾有機會繼續就學、參與球隊,但卻因為生活的壓力回到山裡工作,後來,他因為肝病無力下山就醫而辭世。

號稱紅葉小將「魔球投手」的胡武漢(本名江萬行)在高中時雖有加入棒球隊,但球隊卻因為沒有經費而解散,他也為了養家而輟學,最後,不到40歲就因為肝病過世。而其他已經過世的球員,大約也僅得年40多歲。生前,不是加入遠洋討生活,就是到處當工人、打零工。

大多數的紅葉球員生活都不盡理想,甚至貧病交加,例如,邱德聖因為長期嚴重痛風不良於行,而沒有經濟能力。古仁義則是在打獵時受傷,造成行動不便,另外,曾開過一陣子卡車的余佑任則是失去聯絡。而當時的教練邱慶成以及「福將」余宏開,最後是因為車禍而離世。

這些球員,在離開紅葉之後,多半過著清寒貧困的生活。1983年,《民生報》的報導曾提到,他們當時最大的願望是能夠有「善心的工商企業幫忙,將球隊維持下去」,若「紅葉」能夠維持,他們都願意歸隊效力。不過,這樣的願望一直沒有實現。1992年,「紅葉少棒紀念館」成立,期許老去的紅葉球員能夠成為「活歷史」,守護著這個台灣的棒球夢。

多年前,曾有人力銀行進行「退役國手就業狀況」調查,呼籲政府能夠建立完善的制度,讓運動國手在為國家爭取榮譽的同時,不用擔心未來出路。至今,究竟現況為何,值得持續關注。今日,當我們在為台上的棒球明星們喝采的同時,也別忘了已然飄零的「紅葉」。他們曾為台灣社會帶來極大的力量,更是台灣棒球夢想的起點。



◆ 胡耀邦、鄧力群冥誕 大陸彌合左右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0001958-260301

旺報 2015年11月20日 特派員盧素梅/北京報導

20日是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百歲冥誕,傳出中共中央將高規格紀念,而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的元老鄧力群百歲冥誕則在27日,中共中央也會安排紀念活動。由於胡耀邦與鄧力群生前分別代表「右」、「左」兩派意識型態,中共今年先後舉行紀念活動,就是要彌合,進而終結長期影響黨內團結的意識型態爭論。

胡耀邦、鄧力群兩人是1980年代中共「改革派」與「保守派」的代表人物。被形容是「左王」的鄧力群推動「清除精神汙染」運動,在胡耀邦反對下只搞了28天便偃旗息鼓;而在導致胡耀邦下台的「生活會」,鄧力群曾作超過3小時的批判。

活動意在安慰改革派

面對這兩位昔日「政敵」的百歲誕辰紀念活動接踵而至,是否會再度引發大陸意識型態之爭也引發關注。《環球時報》年中一篇社評因為形容胡耀邦是「隔著時代點讚的偉大人物」,結果這一評價卻遭左派網站「烏有之鄉」攻擊,該網站更刊文稱讚鄧力群對共產主義的堅持。

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張鳴受訪時指出,中共現在基本上沒有左右的爭論,所以為胡鄧兩人舉辦紀念活動,主要應該是彌合作用,比較大的程度是要安慰改革派,尤其是那些老幹部。他還認為,當局舉辦紀念活動純粹只是紀念,不會對胡耀邦平反或是重新定位。

有關胡耀邦與鄧力群當年的意識型態之爭,張鳴認為,當年是因鄧力群和胡耀邦爭取總書記位置落敗,在得不到權力的情況下,才會在意識型態更加左傾、頑固,最後被貼上「左王」標籤。

預計中共7常委將出席

至於胡耀邦、鄧力群的紀念活動規格,由於2005年中共曾舉辦過胡耀邦冥誕90周年活動,以此推測,胡應歸屬「在黨的歷史上處於核心領導地位的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因此,今年中共中央將召開紀念胡耀邦大會,預計7常委將悉數出席,總書記習近平將發表講話。

鄧力群的紀念活動預料將以座談會形式舉辦。一般來說,與鄧力群同級別座談會將有一名主管宣傳領域的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委員)出席並講話,中委級官員主持。與鄧力群履歷類似的陸定一,其百年冥誕座談會即由時任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長劉雲山出席講話並親自主持。

※ 相關報導:

* 旺報觀點-依法治國 胡耀邦理想實現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0001968-260301

....胡耀邦一生為官清廉,在他的教育下,孩子們也都謹遵父訓,潔身自愛,以身作則,把中共黨人清廉形象傳承下去。現在,制度化反腐已經成為中共黨內共識,未來全面實施幹部財產申報制也指日可待。胡耀邦的理想,已經從一個人、一個家,擴大到一個黨、一個國家。

胡耀邦一身追求「依法治國」,當年還引發「黨大還是法大」的爭議,但現在已經有了初步的答案:「依憲治國」、「不守法的黨員算不上是黨員」,已經是中共公開的宣示。當年,老軍頭王震宣稱,中共政權「是3千萬顆人頭換來的,誰要奪,用3千萬顆人頭來換!」王岐山日前則提出「中共執政有合法性(正當性),是人民選擇的」,就是中共領導人首次以「合法性」、「人民選擇」來論述中共執政的基礎。



◆ 林谷芳專欄-重建莊嚴與解構神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0001568-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20日 林谷芳

這幾年傳統文化在大陸特別紅火,原因之一,當然與過去因政治而有的文化斷裂有關,另一則在改革開放後急劇的社會變遷,再加以大國崛起,以此,肯定乃至回歸傳統,就形成一股潮流。

然而,在當前,這潮流中的虛相卻常遠大於實相。書院講堂林立,固多的是江湖游走之徒;茶、香等文人玩娛或日常功用之物,價格更常遠高於黃金。其間種種,總歸一句,多在假古之名行利益之逐。而即便真傾慕於傳統者,也多復古、泥古之舉而缺當代之相應。

然而,無論復古、泥古,是實、是虛,其作為之要者,有一塊即在「禮之復員」。

禮,是儀式,藉由儀式明人我之際,行生命推移。中國向喜自稱禮樂之邦,其狹義之禮樂,主要在界定政治關係,廣義之禮樂則涉及生命之成長轉換。這些年,祭天、祭炎黃,儘管已無過去的政治功能,卻也成為一定的文化符號;而成年禮、婚禮等,則屬後者。但一般而言,無論哪個,繁文褥節、徒具形式則為常見,其下者,則更讓人有不知今夕何夕,糟蹋傳統猶不自知之感。

然而,最近在徐州參加了一場以唐式為本的婚禮,卻看到了不同的訊息。

這場婚禮,在服飾及儀式上皆延用了唐式,乍觀之,如觀劇般,有時難免有時空錯置之感,但卻不像其他許多復員儀式,讓人只覺是形式的照抄,乃至假相作戲而已。能如此,關鍵是當事者對儀式精神作了一定的涉入,所以就有了必要的裁剪,這裁剪使得儀式對當代觀禮者既形成意義,而古典儀式及服裝所形成的距離感卻又讓人有更為莊嚴之感。

本來,儀式是特殊時空下的特殊行為,所以,即便現代女性,服裝再如何爭奇鬥艷,婚紗卻永遠只在婚禮中用,因為有這特殊性,它才能制約乃至強化未來的日常性。然而,這特殊性,如果沒有鋪墊,也就流於形式作戲,甚且令人覺得荒唐作嘔。而這特殊性,尤其要有儀式內在的精神為底,能如此,則雖唐式外觀,亦令人不覺得會與當下牴觸。

就因儀式性濃又非徒具形式,這場婚禮竟讓在場者真有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好久未曾再見的「婚約」感受。婚約,都有誓言,但在當代,這誓言因缺乏莊嚴的宣示,乃就無以強化雙方的關係,而莊嚴原需要形式支撐,可惜「形式」在現在往往被輕視了。

徒具形式,當然不足以強化行為,但形式不存,人的輕慢就容易滋生。現在許多人的婚禮強調創意,新鮮有餘,莊嚴卻不足,即便在婚紗及典禮中營造種種夢幻,卻只耽於美感而缺乏此約定的莊嚴。

而這莊嚴,卻就在這場於徐州華夏傳統文化學校的唐式婚禮上,一定程度被現場賓客感受到。儘管較諸日本神社中的婚禮,在儀式、服裝的完整性上仍不能相比,音樂的某些現代性,尤其與儀式的其他部分未搭,但整體而言,多少也仍有可對應於日本神社古典婚禮的莊嚴意味。可見,古不一定只能在古,而復古,更不必然就會泥古。

談泥古,近幾年大陸國學或傳統文化復興中的假古董,讓人啼笑皆非者固多,但談此,常被大家譽為更保留傳統文化的台灣卻也不可在此自驕。

這些年,談創新、談解構在台灣已蔚為時潮,就因此,往往忽略了文化中那較不可變的部分,輕忽了生命中那必須要有的莊嚴。儀式上,不只在自己的生命儀禮中大秀創意,即連成年禮等傳統儀禮也常如一場秀。類似的時潮幾乎遍及每一領域,其結果就使文化、生命都成為無所不玩的東西,而這莊嚴性的消失,既使得文化無以積澱,生命難言成長,整個社會的價值位階就只能逐流行而走。不客氣地說,所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在許多領域竟已成為台灣的寫照。

談兩岸社會的變化消長,這重建莊嚴與解構神聖正是饒富意思卻又讓人凜然的不同,而在不斷解構中,台灣是不是該回個頭?則是必須思考的問題,否則,哪天伊於胡底,也恐將不自知了!(作者為台北書院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