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3

諾貝爾和平獎:突尼西亞對話組織

◆ 諾貝爾和平獎 黑馬突尼西亞對話組織出線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40108

聯合報 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2015-10-10

梅克爾讚「了不起的決定」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九日宣布,今年和平獎得主為突尼西亞民間組織「全國對話四方集團」(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肯定其在二○一一年茉莉花革命推翻突尼西亞極權政府後打破政治僵局,致力促成各方對話、維護國家安定及建立多元民主的努力。名不見經傳的該團體爆冷出線,熱門人選之一的德國總理梅克爾隨即致賀,稱讚是「了不起的決定」。

「全國對話四方集團」由四個突國民間團體在二○一三年組成:突尼西亞全國總工會(UGTT)、突尼西亞產業、貿易與手工業聯盟(UTICA)、突尼西亞人權聯盟(LDTH)以及突尼西亞律師公會,成員士農工商皆有,涵蓋各行各業。

諾貝爾委員會決定頒給「全國對話四方集團」,而非四個成員團體,盼突顯他們合作保護國家的向心力。今年得獎呼聲甚高者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和日本護憲團體,「全國對話四方集團」從未被關注,此番以黑馬之姿獲獎,跌破各界眼鏡。

諾委會主席凱西.庫曼.費佛表示:「希望和平獎的頒發能對肯定突尼西亞維護民主有所貢獻,激勵中東、北非乃至世界各地追求和平與民主的國家,並鼓勵突國民眾繼續奮鬥。」

「獎獻當年罹難的年輕人」

組織之一的全國總工會秘書長阿巴希得知獲獎後說:「我很高興,很感動。這個獎是對我們兩年多來努力的肯定,對全國同胞來說是種榮耀,這個獎應該獻給當年罹難的年輕人。希望國人能團結面對挑戰,尤其是恐怖主義。」突國總統艾塞布西表示,這是對國家共識的肯定。

一名突尼西亞青年因水果攤被警察取締憤而自焚,一個月後的二○一一年一月引爆百姓對於政府貪腐和民不聊生的怒火。消息透過手機和社群網站快速傳播,醞釀成龐大抗議潮,讓極權統治突尼西亞廿三年的總統班阿里下台逃亡,稱為「茉莉花革命」。

茉莉花革命並未順利培育出民主果實。班阿里下台後,突國動亂不斷,處於內戰邊緣,四個民間團體於二○一三年組成「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該組織主張不同種族、宗教或黨派皆享有相同的基本權利,促成公民、政黨與政府和平而廣泛地對話,並力挺制憲議會與新憲法,使政權能和平轉移,去年十二月舉行民主選舉選出新總統。

諾委會指出,雖然突尼西亞民眾仍面對政治、經濟及國家安全等諸多挑戰,但其表現彰顯對話的價值,重視國家的意識,以及公民團體在國家民主化的過程中可以擔當要角。

今年挪威諾委會共收到兩百七十三件提名,包括兩百零五名個人和六十八個組織。獲獎者可得一紙證書、金質獎章及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一六○萬元)獎金。

閱讀秘書/茉莉花革命

二○一○年十二月,家境清寒的廿六歲突尼西亞青年布瓦吉吉擺攤賣水果時因無照被警察取締,沒收貨品且遭羞辱,投訴無門的布瓦吉吉憤而在政府大樓前自焚,因燒傷嚴重,翌月去世。

當時突尼西亞失業率高,糧食等物價高漲,維基解密網站公布一份美國外交電文,揭露時任總統班阿里家族與黑道掛勾及第一夫人斂財。布瓦吉吉自焚也引燃人民怒火,爆發大規模示威。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班阿里逃至沙烏地阿拉伯,結束廿三年的鐵腕統治,這場人民起義以突尼西亞國花命名為「茉莉花革命」。

受茉莉花革命影響,中東及北非地區陸續出現要求民主的抗議潮,並導致埃及、利比亞及葉門等極權政府相繼垮台,阿爾及利亞和巴林等國也有民眾示威,國際間也稱之為「阿拉伯之春」。(編譯組)



◆ 和平獎/「突尼西亞2.0」 從革命轉型共和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40113

聯合報 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2015-10-10

突尼西亞公民團體「全國對話四方集團」以黑馬之姿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雖令各界驚訝,但也凸顯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用意,藉由肯定公民團體的努力,讓世人關注茉莉花革命後北非與中東地區的現況。

諾委會主席凱西.庫曼.費佛說:「我想,是時候讓聚光燈打在突尼西亞迄今獲致的正面成果上,盼以此守護他們,並激勵突尼西亞民眾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

二○一一年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燃起民主之火,推翻獨裁執政廿三年的貪腐班阿里政權,然而新政府上台後並未就此走向民主。反對派對執政的「伊斯蘭復興運動黨」不滿,並指控新內閣中仍有班阿里的黨羽。

二○一三年二月,突國左派反對黨「民主愛國者運動」秘書長貝雷德遇襲身亡。同年七月,創辦「人民運動黨」、後併入「人民陣線」的創立者布拉米在家門口被槍手連開十四槍死亡。反對派政治人物接連遇刺,再度引發街頭示威,政黨勢力擺不平,國家瀕臨內戰邊緣。

此時突尼西亞全國總工會(UGTT)和其他公民團體出面,在政黨間斡旋,並和另三個團體合作成立「全國對話四方集團」,促成看守政府成立,解除危機。去年十月及十二月,突尼西亞舉行國會大選及首次總統民選,政權和平轉移。英國廣播公司用「突尼西亞二.○」描述突國由革命(revolution)轉型為共和(republic)的成果。

雖然突尼西亞民主之路看似已有成果,但仍不乏挑戰與威脅,其中最大敵人是激進伊斯蘭勢力。今年三月,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的巴杜博物館遭三名恐怖分子攻擊,造成廿二人死亡,伊斯蘭國(IS)宣稱犯案 。今年六月,一名槍手混入該國度假勝地蘇塞一家濱海度假村的私人海灘濫射,造成卅八人死亡。據信已有逾三千名突尼西亞人投靠敘利亞、伊拉克和利比亞境內的伊斯蘭聖戰組織,並放話要回國發動攻擊。



◆ 縱橫談/孤燈寒照 突國經驗難複製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40117

聯合報 本報編譯張佑生 2015-10-10

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名不見經傳的突尼西亞公民團體,跌破各界眼鏡,因為該團體從未出現在可能得獎甚至入圍的討論範圍內。諾貝爾委員會解釋,頒獎是要「適時」肯定突尼西亞民主轉型的正面成果。

「適時」(timely)一詞在這個節骨眼,聽來頗為諷刺。突國的茉莉花革命開啟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埃及和利比亞的長期統治者被逼下台,格達費甚至橫死街頭。但是,埃及走回軍方執政的老路,利比亞陷入群龍無首的亂局,聯合國提議要成立大聯合政府,成敗難料。

之後的葉門和敘利亞就更別提了。葉門總統雖然下台,全國卻成為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競逐影響力的殺戮戰場。敘利亞總統阿塞德頑抗四年,美歐聯軍扶植的叛軍扳不倒他,反而讓激進組織「伊斯蘭國」趁勢坐大,占據半壁江山。

現在,俄國出手了,美國和北約很不滿,但一時間似乎也拿不出有效的反制措施。看來,突尼西亞民主化的燈塔效應只能照亮該國。


※ 相關報導:

諾貝爾和平獎:17歲馬拉拉、60歲沙提雅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