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7

獵戶座年輕恆星系的爆炸性崩解

The Explosive Disintegration of a Young Stellar System in Orion
http://www.physorg.com/news175507575.html

October 23rd, 2009

(PhysOrg.com) -- 獵戶座星雲(Orion Nebula)是冬日夜空中最美的景色之一,它的氣體與塵埃因為一個巨大年輕星團的強烈紫外線輻射而發光。

這個星雲在 1300 光年之外,是離我們最近的重恆星(massive stars,大質量恆星)溫床。那也是一個經過完善研究的區域,部份是因為天文學家確認,重恆星的誕生涉及某種產生所有恆星之過程的子集。當它們最後成為超新星而死亡時,會將其核心熔爐中所產生的、有很多化學元素的混合物散射到太空中,沒有了這些元素,生命將無法存在。

然而,獵戶座星雲仍充滿著謎團。在它那四顆明亮的恆星 -- 獵戶座四邊形(Trapezium,譯註:直譯為不規則四邊形、梯形) -- 不遠之處是由三顆燦爛的重恆星,其光亮程度相當於 10 萬顆太陽(雖然其可見光波長完全被塵埃遮蔽)所構成的凝聚(knot)。圍繞著這個凝聚並向外輻射長達 1 光年,猶如煙火表演般的是大約 40 道狹窄的受震物質細絲(filaments of shocked material);此外,這些細絲包含的氣體以高達約每小時 30 萬英里的速度移動。這些指狀物(fingers)全都可以往回指向一個中心點,那在這個凝聚附近。在這場爆炸表演中的能量據估計相當於一百兆個太陽;這件事前所未見。

SAO 天文學家賀曾樸(Paul Ho)及其四位同僚利用次微米陣列(Submillimeter Array)及其精確的空間與速度測量能力來研究這個謎樣噴射區域中的氣體。他們測定此爆發的許多三維結構,有些朝我們移動,有些則遠離我們。尤其是,他們發現了噴射物與受震指狀物還有這個明亮凝聚 -- 他們證實其組成恆星正快速分離 -- 的空間性關係。

這些天文學家達成一項戲劇性結論,一個早由其他研究此區域之天文學家所提出的假說:大約 500 年前,某種劇烈的爆發使重星團(massive cluster)分裂,使這個凝聚中的三顆恆星散射,並噴出這些指狀物與物質噴射物。科學家仍不了解是什麼促成了這個天翻地覆的事件,但就目前所知此現象獨一無二,而類似事件很可能導致其他星系中充滿能量的活動,但因太過遙遠,所以探測細節無法同獵戶座一樣。



◆ 獵戶座星雲爆發 中研院找到源頭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9-10-27 中國時報

獵戶座星雲是離地球最近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也是科學家研究恆星誕生的最佳實驗室。台灣、德國和墨西哥組成的跨國團隊順利找出獵戶座星雲新型爆發式外流源頭,解開困惑天文學界長達四十年的新型爆發式外流來源之謎。

這項成果是由中研院天文所籌備處主任賀曾樸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電波天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路易斯.薩帕塔等學者共同觀測發現,論文發表在本月出刊的《天文物理期刊通訊》。

國際知名天文學家中研院院士徐遐生指出,這項研究取得獵戶座中心特殊分子外流的極佳解析圖,顯示出許多細節,將大大激發理論思考。這些絲狀噴出物可回溯到五百年前的爆發事件,但隱藏的基本物理原理還是個謎。

現今天文學家普遍認為,恆星形成末期,有些環繞恆星旋轉的物質(大部分由氫分子構成),會從拱星盤的上下兩端向外噴發,稱為分子外流。但四十年前,有天文學者在獵戶座星雲中心觀測到相當特殊且活躍的外流,狀似手指的氣體向四面八方噴發。

賀曾樸指出,這個特殊現象至今只在獵戶座星雲被發現。過去四十年,科學家對其來源及特性毫無所悉。「我們利用設在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陣列觀測,獲得這個美妙的觀測結果,首度清楚揭示此特殊外流,與以往觀測恆星形成的所有現象截然不同。」

觀測發現,這個特殊分子外流以輻射狀噴發出四十條絲狀噴出物,均可回溯到共同的起源,且爆發中心正好位於BM、M和I等三顆明亮年輕恆星所在位置。薩帕塔推論,三顆恆星近距離相遇,很可能是觸發獵戶座星雲出現新型爆發式外流的原因,這些噴流的運動速度每秒高達一百公里,依此速度推估,爆發事件約發生在五百年前。

中研院天文所助理研究員李景輝指出,研究團隊認為,這僅是恆星形成過程必偶發現象,成因待進一步觀測研究。

※ 相關報導:

* Explosive Disintegration Of A Massive Young Stellar System In Orion
http://www.iop.org/EJ/abstract/-search=66839954.2/1538-4357/704/1/L45

Luis A. Zapata, Johannes Schmid-Burgk, Paul T. P. Ho,
Luis F. Rodriguez and Karl M. Menten
ApJ 704 L45-L48
doi: 10.1088/0004-637X/704/1/L45


* Evolutionary Status Of Brightest And Youngest Source In The Orion Molecular Cloud–3 Region
http://www.iop.org/EJ/abstract/-search=66839954.1/0004-637X/704/2/1459

Satoko Takahashi, Paul T. P. Ho, Ya-Wen Tang, Ryohei Kawabe
and Masao Saito
ApJ 704 1459-1470
doi: 10.1088/0004-637X/704/2/1459
星際磁場 支配大質量恆星形成
黑洞附近的年輕恆星之謎解開了
Spitzer 發現富含碳的恆星誕生自銀河中央
「奎宿九之魂」現身太空望遠鏡
哈伯獲得完美的 10 分
HARPS 發現32 顆系外行星

2 則留言:

fsj 提到...

發現2銀河系 澳洲教授開展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09.11.07

「全球天文年」接近尾聲,英澳天文觀測站榮譽研究員、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兼任教授大衛‧馬林來台訪問,今天起在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舉辦「從地球到宇宙-大衛.馬林的星空」天文攝影展。

馬林1975年加入英澳天文觀測站,工作期間研發了底片超增感技術,這個技術讓馬林教授發現了兩種新型態的銀河系-「馬林-卡特殼星系」(Malin- Carter'shell galaxy)和1987年發現的「馬林一號銀河」(Malin-1)。這兩種星系是地面望遠鏡可看到最暗淡的物體。

馬林今天下午在天文館、明天下午在台中科博館、晚上在成功大學都有演講。

另外,本月中旬將有獅子座流星雨大爆發。天文館研究員吳志剛指出,目前預測的極大期約在11月18日凌晨,只要在視野開闊、光害不強的地方都可以看到。

fsj 提到...

哈伯望遠鏡拍到恆星吞行星

法新社 2010/05/25 08:50"

(法新社華盛頓24日電) 根據「天文物理期刊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刊載的報告,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在我們的銀河中發現1顆行星,這顆行星繞行的恆星正將其吞噬。

這顆不幸的行星被命名為WASP-12b,表面溫度比銀河目前已知的任何行星還高,約為攝氏1500度。

不過報告作者的結論是,它可能在未來1000萬年被自己的母恆星吞沒。

研究員利用2009年裝設在哈伯上的新工具「宇宙起源光譜儀」(Cosmic Origins Spectrograph),觀察到這顆行星被重力拉成細長狀。

英國空中大學(Open University)的海斯維爾(Carole Haswell)是研究主持人,她指出:「我們看到行星周圍籠罩一大片物質,正不斷流失且被母星吸收。我們已找出從未在系外行星中發現的化學物質。」

WASP- 12b前年發現,位置在御夫座,距地球約600光年,大小是地球的300多倍。

這顆星質量也是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的1.4倍。

它非常接近母星,環繞1周只要1天多。

天文學家已知母星會吞噬太靠近的行星,但這是第一次人類如此清楚觀察到這種現象。

這份報告刊登在5月10日出刊的天文物理期刊通訊,證實21日由北京大學天文學家李抒璘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理論報告。(譯者:中央社林仟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