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9

簽新氣候協定 聯國也不樂觀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6日電】2009.11.08

聯合國即於12月7日起在哥本哈根召開氣候變遷問題大會,舉世注目,但能否達成全面性協議,陰影愈來愈濃;連負責大會的聯合國官員都不表樂觀。

會前最後一輪談判6日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結束。「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執行主任德布林坦承,工業化國家中期減排目標及提供發展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資金二大關鍵問題,在談判中未獲共識,仍未解決。德布林指出,二大問題無解,大會將無法達成新減排協定。他希望工業化國家能提高減排目標,並明確承諾在短期、中長期能提供發展中國家多少資金。

聯合國6日發布德布林上述說法,為一個月後的氣候大會蒙上陰影。布林強調,氣候變化大會必須成為全球因應氣候變遷之戰的轉捩點,要實現此目標,唯賴承諾與妥協,目前顯然都欠缺。德布林日前坦承,要在12月大會達成全面性氣候協定,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京都議定書從談判、簽署至批准,約費時8年;議定書即於2012年屆滿,須有新約取代,哥本哈根大會是關鍵起步。

UNFCCC也提警告,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自2000年至2007年上升約3%,顯示京都議定書設定減排目標難達成,凸顯氣候變遷大會的急迫性。

台灣設定UNFCCC、「國際民航組織」(ICAO)為今後參與聯合國二大目標,UNFCCC以其會員的普遍性(現有192會員及4觀察員,包含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及對環保的重要性,對台灣更具優先性。據原子能總署統計,台灣排碳量居全球前22位,於理不應被排除UNFCCC之外。



◆ 後石油時代 巴菲特愛上鐵路股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2009.11.08

「股神」巴菲特上周宣布將全額收購伯靈頓北方聖大菲鐵路公司(BNSF),成近期最受矚目併購案。分析指出,巴菲特看好鐵路發展的原因有二,一是油價,二是環保,兩者互為表裡,都是對「後石油時代」長期下注。

油價高漲讓卡車與汽車運輸成本變得更昂貴。不只是貨運將更加倚賴鐵路運輸,一旦普通美國人難以忍受飆漲的汽油價格,鐵路的客運前景也就更加光明。

除了油價,美國的「鐵路復興」還綜合多項因素。美國鐵路業近年來解決了樞紐地帶運量打結的問題,克服增加鋪軌所需的高成本,而且說服政府不干預鐵路的漲價。而長期遲緩的經濟復甦,將更讓消費者與廠商尋求低廉的運輸方式。

在環保方面,巴菲特的投資組合裡已經包括了對抗全球暖化的「綠能」產業。波克夏集團旗下的中美能源公司(MidAmerican),本身擁有數十座風力發電場,而且還投資中國大陸比亞迪公司(BYD)的電池事業。

現在,藉由收購BNSF,巴菲特的綠能投資組合又加入一個角色:清潔煤。位於蒙大拿州與懷俄明州的包德河盆地(Powder River Basin)以盛產低硫的低污染燃煤著稱,可能扮演未來美國清潔能源的要角。而BNSF正是運送包德河盆地煤藏的最主要運輸公司。

伯靈頓運送的燃煤供應了全美10%的電力。去年,煤運貢獻了伯靈頓約23%的貨運營收,而這些煤當中就有約90%是來自包德河盆地的優質煤。

分析師指出,由於美國東部的煤礦長期開採,容易採取的礦藏幾乎已經耗盡。因此東部電廠的燃煤來源最有可能移往由包德河盆地供應。所以,巴菲特等於在投資新世代的風能與電池能源時,又投資最傳統的煤礦能源,多樣下注未來的能源發展路線。

這些趨勢看法可能都要長期才能實現。不過波克夏的投資人可期望一項「先期收穫」:成為標準普爾500成分股。由於伯靈頓鐵路原來就是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在併購伯靈頓之後,波克夏依慣例有機會繼承伯靈頓的成分股地位。

唯一阻止波克夏成標普500成分股的因素是股價過高,在波克夏B股進行1比50的分割後,股價便不成阻礙。這將使追蹤主要股價指數的基金買盤湧入,從而拉抬波克夏的股價。



◆ 中國環保產業 2012年產值2.8兆人民幣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1.08

中新社報導,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今天表示,預計到2012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人民幣2.8兆元。

中新社報導,解振華在第4屆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上指出,節能環保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前景廣闊。

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許多國家都將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作為解決經濟困境的新舉措和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解振華說,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深刻轉型和國際產業分工的重新調整,各國的競爭優勢都將面臨新挑戰,加快培育節能環保產業,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

他表示,中國政府已將節能環保產業作為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重要支撐。

在「十一五」(2006至2010年)規劃綱要中,中國提出了單位GDP能耗降低兩成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一成的約束性目標。為應對金融危機,在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中,官方將節能環保領域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投資方向。

政策利好和財政支持為節能環保產業帶來發展機遇。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透露,中國環保產業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

※ 相關報導:

克魯曼專欄/救地球不難

28 則留言:

fsj 提到...

全台臭氧污染 急速惡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8/today-t1.htm

自由時報 2009.11.08

〔記者劉力仁、王昶閔/台北報導〕上週六個縣市「沙很大」,懸浮微粒破表,天空灰濛濛,但根據環保署統計,懸浮微粒不是台灣頭號污染物,最大的污染物其實是臭氧(O3);全台空氣品質不良的日子,每四天之中有三天是受臭氧污染,臭氧對國人身體的危害更甚懸浮微粒。

危害更甚懸浮微粒

汽機車與工廠排放的廢氣,經過光化學反應後與氧結合便會產生臭氧。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臭氧是很強烈的氧化物質,吸入人體後,會激發強烈發炎反應,造成肺部深層傷害,使氣體交換受阻,導致缺氧,除使慢性肺病惡化,呼吸困難外,也易使心血管疾病發作,重則致死。有心肺宿疾者、老人、兒童都應特別注意。

根據環保署全台五十七個空氣品質測站監測資料,今年一至九月,共有二七一站日臭氧污染,尤其五、六月間最嚴重,北中南都發生臭氧惡化事件,五月十五日有十三個測站、五月三十日有一半數量測站,臭氧污染達到惡化等級,六月十七日高雄小港、林園及屏東測站也達到臭氧惡化,當天中午十二時,小港臭氧濃度飆升到二○八ppb。十月、十一月雖然懸浮微粒污染日數增加,但仍以臭氧污染為主。

林杰樑指出,氣溫越高、紫外線越強,臭氧濃度越高,一次暴露對肺部傷害可持續一、二十分鐘。近年歐洲熱浪來襲動輒導致上萬人死亡,科學家發現,死者並非被熱死,而與吸入臭氧有關。此外,高溫下,都會區樹木所釋放的芬多精易與空氣污染物結合並形成臭氧,建議民眾不要在樹下乘涼。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則建議少在烈日下進行戶外活動;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二時太陽光最強時,最好少出門。

環保署空保處長謝燕儒分析,今年因油價上漲、金融風暴,汽機車排放廢氣並未增加,臭氧增多研判是氣溫上升、降雨減少所致。今年台灣地區平均溫度上升約攝氏○.一至○.二度,降雨則普遍減少。

吳家誠解釋,雨水對空氣中污染物有洗刷作用,加上臭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因此多降雨可以降低臭氧污染。風力也對空氣污染物有稀釋作用,風力越強,稀釋作用越大。

大量吸入恐致死亡

吳家誠同時提醒,市面上有很多臭氧機,有的強調可殺菌淨化室內空氣,有的可去除蔬菜殘留農藥,但幾乎都未清楚標註每次使用會排出多少臭氧,若多餘臭氧瀰漫在空氣中,反而容易危害人體。臭氧不易在人體累積,比較擔心的是一次大量吸入肺部,「吃掉」肺部黏膜,嚴重的話,造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人身處臭氧濃度一二 ○ppb至二○○ppb環境中,眼鼻會略有刺激感,更會讓敏感的人原本輕微的症狀快速惡化。

吳家誠表示,如果是大範圍的臭氧污染,跟溫室效應有關,如果是局部性的臭氧污染,比較可能是汽機車排氣污染。環保署要推估出空氣擴散模式,捉出污染源,並在臭氧惡化時,儘速發出警報。(圖表詳見原站)



◆ 貝比暴露空污 易罹細支氣管炎

自由時報 2009.11.08

專家籲勿居住公路附近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一項發表將在本月十五日出刊的「美國呼吸和重症監護醫學雜誌」的報告指出,生活在空污濃度較高的嬰幼兒,罹患細支氣管炎的機率增加。主持該研究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小兒科助理教授卡爾建議父母不要住在公路附近。

卡爾說,相關政策應對住宅處、學校與日托中心的空污暴露情況有所規範,她說:「孩童許多時間的置身之處,不應位在主要幹道旁。」

研究人員對一九九九年至二○○二年,加拿大卑詩省近一萬兩千名罹患細支氣管炎的幼兒進行分析。他們在距離患者住家十公里內設立監測站,了解其居住環境的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與懸浮微粒濃度。他們也對其附近交通與燃燒柴火的污染濃度進行評估。

常燒柴環境風險高8%

在考量性別、母親抽菸等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暴露於特定污染物與細支氣管炎罹患率的增加有關。住在距離公路五十公尺內的嬰兒,該增加率為六%,那些住在大量燒柴環境的嬰兒,該增加率為八%。

卡爾說:「總體而言,我們發現交通產生的空氣污染物與燒柴、工業排放等污染物,與幼兒的細支氣管炎罹患率有關。」她認為,相關污染物是如此普遍,而有為數可觀的幼童暴露在這些污染物之下,該現象值得重視。



◆ 機車族超過七成三寧騎兩輪 不搭公車

中廣新聞/彭群弼 2009-11-07

油價飆漲,運輸成本提高,如何節省交通開支,成為民眾重要的課題。根據交通部的一項調查顯示,有七成三的機車族,就算政府實施各種「限縮機車使用」的管制措施,還是會繼續使用機車,不會改搭大眾運輸工具,比上一次調查增加了五個百分點。此外,對於燃料使用費改為「隨油徵收」,雖然超過半數的車主表示同意,但也比上一次調查減少了2.6%。顯示通勤族對油價非常敏感。

根據交通部進行的機車使用調查顯示:國內的機車族當中,男性車主比女性略微多一點,其中,機車族家中同時擁有小客車的比例約七成三八,較上一次調查減少將近四個百分點,因此,同時使用小客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比例也下滑,但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的比例則是略微增加近三個百分點。

機車族平均每公升的行駛里程數,從上一次調查的21.7公里,上升為22公里,與車輛更新有關。不過,因為油價上漲以及行駛里程數的增加,因此,兩輪族平均每週花在油費上的支出,從上一次調查的不到九十元,大幅增加為114.5元。即便花費增加,但相對而言,機車仍然是機動性最高,成本最低的交通工具。

因此,在調查中,車主被問到如果政府採取限縮機車使用的各種手段,願不願意放棄騎車,改搭大眾捷運時,有高達七成三的機車族仍然堅定愛機車,不改就是不改。比上一次調查還增加了5.1%!

此外,對於如果政府將汽燃費改為隨油徵收,支持的車主,也比上一次減少了2.6個百分點。顯示油價的衝擊下,大家都希望能省則省。特別是現行兩年徵收一次的機車汽燃費,每次僅一千多元,如果改成隨油徵收,車主負擔的成本不可避免會增加,因此支持的人就少了,表示不贊成隨油徵收的比例,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特別是油耗大的大型重型機車的車主,比率高於平均水準。



◆ 火燒漂流木 沒人管

【聯合報╱蘇穩中/研究生(屏縣潮州)】2009.11.07

台東塵土飛楊,高屏地區這幾天同樣煙塵滿天飛,原來有人在高屏溪沿岸燒漂流木,導致空氣品質惡化,瀰漫著難聞的燒焦味讓人難受。

高屏溪兩岸自從八八風災過後,堆滿了大量漂流木,這些枯木怎麼處理,當局應要妥善規劃安排,並應有效減緩空氣繼續惡化。

除漂流木問題,高屏地區尤其高屏溪兩岸,有好一陣子都是強風伴隨著泥沙的揚起,飄在天空,使得高屏地區空氣變得不良,口罩戴一層可能還不夠,經過高屏大橋時嘴裡隨時都含著泥沙。

fsj 提到...

IEA官員爆料:石油耗竭 「情況很糟」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11.10

英國《衛報》報導,全球石油耗竭的速度比官方估計的快,但國際能源總署 (IEA)故意淡化處理,以免引發恐慌性搶購。而重要石油數據遭到扭曲,美國是幕後主要推手。

報導指出,IEA內部資深官員爆料,IEA故意淡化現有油田產量減少的速度,並誇大找到新油源的可能性。而美國是影響IEA這項做法的主要力量,因為美國唯恐會因此影響美國取得石油資源,進而終結美國的石油主宰地位。

IEA在10日公布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衛報》的報導再度引發對報告準確度的質疑。IEA於1974年世界石油危機時成立,在首席經濟學家畢爾羅主持下,每年發表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供各國政府制定能源政策的參考。

去年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指出,全球石油產量可由每天8300 萬桶增加到1.05億桶,預料今年的報告將重複此一估計。但外部石油專家不斷批評,這項估計缺乏具體證據支持,全球石油生產已過高峰期。報導指出,支持高峰期理論的人愈來愈多。

不願透露姓名的IEA官員表示,IEA內部認為,甚至日產量9000萬到9500萬桶也很難維持,但擔心如果下調產量估計數據,可能引發金融市場恐慌。另一位前IEA主管表示,IEA的一大原則是「不要觸怒美國」,但事實上世界石油的數量並沒有官方說的多,而且「情況很糟」。

IEA在2005年估計,全球石油供應在2030年可能達到每天1.2 億桶,但其後下修到1.16億桶,去年更下修到1.05億桶。IEA官員說,1.2億的數字根本是胡說八道,目前的估計也還太離譜。

全球許多政府都引據IEA的數據,宣稱世界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在2030年之前不會觸頂。但英國能源研究委員會上個月公布的報告指出,全球傳統石油開採可能在2020年以前達到高峰期,並開始走下坡,2030年以前不會觸頂的說法不切實際。

※ 相關報導:

* 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油價衝高
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content/0,4993,11050705+122009111000363,00.html

* 大陸恐取消太陽能屋頂計畫
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content/0,4993,11050706+122009111000384,00.html



◆ 戈巴契夫籲 拆掉氣候變遷危牆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09.11.10

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促成柏林圍牆倒塌和東歐民主化的要角、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9日在英國泰晤士報撰文,呼籲各界慶祝柏林圍牆倒塌之際,莫忘氣候變遷這道隔絕人類未來的無形巨牆,各國領袖應再度發揮決心,「拆掉這道牆」。以下是戈巴契夫此文摘譯:

德國與全球各國人民9日熱烈慶祝柏林圍牆拆除20周年。可在人類集體記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分水嶺事件不多,柏林圍牆倒塌是其一,因為此事為全體人類帶來希望與機會,並為1980年代帶來充滿喜悅的終曲。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即將結束之際,這值得我們深思,而人類向前邁出大步的機會卻又正在悄悄流逝。

無形巨牆 隔絕我們與未來

另一場全球性的危機已經形成。氣候變遷危機是另一道隔絕我們與未來的無形巨牆,當今的領導者卻嚴重低估它的急迫性及可能難以收拾的後果。

有人說,人類註定在一切化為烏有之前,爭鬥不懈。氣候變遷的威脅使這個預言更顯得真切。如與柏林圍牆拆除前夕的世局比較,其間的對比確實驚人。

氣候變遷對全球安全與人類的未來構成空前嚴重威脅,任何國家均無力單獨面對及因應。主張改弦易轍的仍然是各國公民。正如德國人當年表達對統一的強烈渴望及意志,全球公民一致要求各國領導者以具體行動因應氣候變遷,同時矯正由此衍生的不公。20年前,居關鍵地位的世界級領袖展現堅定無比的決心與信念,面對反對與強大壓力卻毫無懼色,柏林圍牆終於傾頹。當今的世界級領袖能否再次發揮同樣的精神有待觀察。

對立者眾 賴改觀跳脫政治

因應氣候變遷必須配合巨大變革。我們必須跳脫政治領域的常態思維。改革開放觸動的巨變使蘇聯及東歐獲得躍進式解放,並為扭轉歷史的民主革命奠定基礎。氣候變遷不僅極為複雜,而且與其他挑戰息息相關。我們必須改變價值觀與輕重緩急。

有待推倒的牆不只一道。它們橫亙於工業化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促成氣候變遷的元凶與被迫承擔後果的受害者、正視科學證據與迎合既得利益的陣營,以及主動改變行為並希望各國共同採取有力措施與令他們一再失望的領導者之間。

1989年出現不可思議的巨變。它並非偶然致之。變革反應當時普遍存於人心的希望,各國領導者以具體行動響應。我們推倒柏林圍牆所秉持的信念是,未來的子孫必能攜手迎接並克服挑戰。

目睹當今的貧富懸殊差距,觸發全球金融海嘯的無盡貪婪,以及各國對於氣候變遷各自為政的敷衍了事,我只能痛心疾首。打造更安全、美好、團結新世界的契機已平白浪費。

我要在此呼籲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印度總理辛哈、英國首相布朗、德國總理梅克爾及其歐洲夥伴:「拆掉這道圍牆!」因為這是你們的牆,你們的關鍵性時刻。你們不能逃避歷史的召喚。我要鄭重呼籲各國領導人下個月前往哥本哈根出席全球氣候變遷會議時,攜手拆除這道牆。全球人民指望你們帶領他們邁向解救的坦途。千萬不要辜負他們。



◆ 桃李開花 果農不開心

自由時報 2009.11.10

〔記者楊宜敏/冬山報導〕芭瑪颱風帶來連續大雨,原本應該在明年元旦過後才會開花的桃花、李花,最近紛紛盛開,冬山鄉果農卻一點也開心不起來,直說它們是「瘋桃花」(台語),因為,這些花盛開後即使會結果,果實也長不大,開過花的地方,等到應該開花的時節,又不會開花了,明年桃、李產量鐵定大減。

冬山鄉大進村果園相當多,果農種植各式水果,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水果上市,最近原本應該是柑橘類的產季,但桃花、李花卻全開了,果園裡到處都是「桃花紅、李花白」,花團錦簇的熱鬧景象,讓不知情的人都會誤以為再過一陣子,就可以吃到桃子跟李子了。

果農說:「錯!錯!錯!」這些「瘋桃花」根本是提早兩個月開花,連李子的開花時間也都跟著亂了,它們應該在元旦過後才會開花的,可能受到前一陣子芭瑪颱風帶來多次豪雨影響,桃樹、李樹的葉子全被大雨打落了。

他們推測,果樹本身可能以為樹葉掉了,接下來應該要開花,也不管時間對不對,就一股腦兒地全開花了;當地果農蔡松茂說,這些先開花的桃花與李花,即使有結果實,也都是「空包彈」,不是長不大,就是畸形特別多,根本無效!

蔡松茂說,以桃花為例,開過花的莖節,到了真正該開花的時節,就不會再開花了,明年桃子的產量鐵定會大減,現在看到桃花開得那麼茂盛,讓果農們根本笑不出來,才會叫它們是「瘋桃花」,有人還自我解嘲地說「桃花好漂亮,農夫在滴血」。



◆ 蓴菜復育成功 酵素提升價值

【聯合報╱記者吳淑君/宜蘭報導】2009.11.10

差點絕種的雙連埤特有水生植物「蓴菜」,經過宜蘭社區大學雙連埤水生植物復育班全力搶救,現在不但復育成功,端上桌成佳肴,還開發出附加價值更高的蓴菜酵素,販賣所得做為「租地契作基金」,繼續擴大復育蓴菜。

宜蘭社大雙連埤水生植物復育班講師邱錦和說,雙連埤原本是全國最大的蓴菜繁殖區,後來因為外來種魚群入侵湖域,造成雙連埤空前浩劫,許多珍貴水生植物被吃掉,蓴菜也難倖免,差點絕跡。

他們曾試圖搶救到山下復育,但成果不彰,後來協調雙連埤湖畔的彩燕在地美食餐廳闢池種植,終於保住蓴菜「命脈」,目前存活得很好,一斤蓴菜可以賣到400元,2葉1心的蓴菜一斤更高達1200元,很搶手。

今年初他們研發出蓴菜酵素,把蓴菜的附加價值再向上提升,使用蓴菜、紅冰糖、發酵劑,放進陶甕封存兩個月,就像釀酒一樣,萃取它最營養的酵素出來,飲用時加冷水稀釋5到7倍,500西西蓴菜酵素可以稀釋到4千西西。

喝酵素在日本很流行,酵素可以淨化血液,增強免疫力,不喝的時候要放在冰箱休眠,6個月內喝完,不然會醋化。

蓴菜酵素1瓶賣800元,市面上反應不錯,所得存下來,做為租地契作基金,繼續復育蓴菜,希望有一天雙連埤能再恢復往日溼地特性。意者洽邱錦和,電話0910954836。

fsj 提到...

WWF:國際能源總署CO2減量目標過低

中央社 2009-11-11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提出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批評,當中所設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太低。

WWF在聲明中說,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的建議「不僅危險,而且比現今科技能做到的程度還低得多」。

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和WWF要求,已開發國家必須在2020年時,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基準減掉至少40%。

WWF指出,若依照IEA的低排放方案,到2020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化石燃料產生之二氧化碳,只比1990年減掉4.5%,「這令人鬱悶」。

OECD是30個工業化國家組成,而IEA是其架構下的組織,為其中28國提供能源政策建議。這兩個機構的總部都設在巴黎。

WWF批評,若依據IEA提倡的方案,到2030年時,全球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還增加了四分之一。

IEA低排放方案的目標,是把大氣中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當量計算)濃度限制在450ppm以內。報告說,為達到這個目標,全球的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20年以前達到高峰,從309億噸(30.9Gt)下滑,2030年降到264億噸。

IEA強調跟2007年的288億噸比較,因此顯得2030年降幅可觀。不過,環保團體一般傾向於採用京都議定書的基準年1990年,而1990年的這項數值是209億噸。

WWF說,能源部門占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大約三分之二,必須帶頭走向低碳未來,但「很可惜,關於大氣能安全消化何種程度的排放,IEA沒能跟上最新的科學,也沒能藉此科學,指引出一條在本世紀中達於能源完全再生的道路」。

就在IEA發布這份年度旗艦報告前夕,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昨天引述據稱IEA內部人士揭發,主要由於美國的壓力,IEA過去的報告故意高估現今油田的蘊藏量,及將來發現新油田的機會,「實際上這世界已比官方估計的更接近耗盡石油」。

但IEA今天否認這項指控。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IEA副執行長瓊斯(Richard Jones)說,IEA專家對於石油與天然氣正在耗盡的警告最為權威,但他們不認為這事會像某些理論家預測的那麼快發生。

他還說,在石油業眼中,他們顯得太悲觀了。



◆ IEA官員爆料:美國施壓 扭曲數據

【經濟日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外電】2009.11.11

英國衛報報導,全球石油耗竭的速度比官方估計的還要快,但國際能源署(IEA)故意淡化處理,以免引發恐慌性搶購。而重要石油數據遭到扭曲,美國是幕後主要推手。

報導指出,IEA內部資深官員爆料,IEA故意淡化現有油田產量減少的速度,並誇大找到新油源的可能性。

而美國是影響IEA這項做法的主要力量,因為美國唯恐會因此影響美國取得石油資源,進而終結美國的石油主宰地位。

IEA10日公布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衛報的報導再度引發對報告準確度的質疑。IEA於1974年世界石油危機時成立,在首席經濟學家畢爾羅主持下,每年發表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供各國政府制定能源政策的參考。

去年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指出,全球石油產量可由每天8,300萬桶增加到1.05億桶,預料今年的報告將重複此一估計。但外部石油專家不斷批評,這項估計缺乏具體證據支持,全球石油生產已過高峰期。報導指出,支持高峰期理論的人愈來愈多。

不願透露姓名的IEA官員表示,IEA內部認為,甚至日產量9,000萬到9,500萬桶也很難維持,但擔心如果下調產量估計數據,可能引發金融市場恐慌。另一位前IEA主管表示,IEA的一大原則是「不要觸怒美國」,但事實上世界石油的數量並沒有官方說的多,而且「情況很糟」。

IEA在2005年估計,全球石油供應在2030年可能達到每天1.2億桶,但其後下修到1.16億桶,去年更下修到1.05億桶。IEA官員說,1.2億的數字根本是胡說八道,目前的估計也還太離譜。

全球許多政府都引據IEA的數據,宣稱世界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在2030年之前不會觸頂。

但英國能源研究委員會上個月公布的報告指出,全球傳統石油開採可能在2020年以前達到高峰期,並開始走下坡,2030年以前不會觸頂的說法不切實際。



◆ 美俄裁核彈…鈾料來點燈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09.11.11

紐約時報報導,大約10%的美國電力的發電燃料,取自拆除的核彈,包括俄羅斯的核彈在內。

過去20年來,美俄裁減核武已與美國電力公司整合,只是大多數美國人都被蒙在鼓裡。美國電力公司不願意宣傳俄國核彈供應美國電力這件事,以免嚇跑消費者。美國民眾也許會感到毛毛的:過去對準你家的飛彈彈頭現在點亮你家的燈。

美國大約10%電力靠核彈提供稀釋的武器級鈾做為燃料,現在已有缺貨之虞。因此擁有104座核反應爐的美國電力業者密切注意歐巴馬總統是否能與俄國達成新的裁減核武條約,以便取得新貨源。

冷戰結束時期,美俄簽定多項裁減核武條約,廢除數以千計的核彈頭,而核彈頭的核心,可稀釋為核能燃料。

根據核能交易協會的統計,從俄國彈頭拆解下來的鈾燃料,占美國核能發電燃料的45%,另外5%取自美國彈頭。

把俄國拆解的核彈頭轉換為核能發電燃料的計畫,將於2013年到期。當初俄國同意把拆除的核彈提供給美國當核能發電燃料,是希望以此為餌,讓美國不致於反悔,不繼續裁減核武。美國則認為這樣做可以防止俄國核武外流。

目前美國還有大約2200枚核彈頭,俄國有2800枚。歐巴馬和俄國總統麥維德夫今夏初步同意雙方裁減到1500枚。



◆ 英宣布興建10個核電廠 反核團體批

中央社 2009.11.11

英國政府今天宣布,計劃在英格蘭和威爾斯興建10個新的核能電廠,最快2018年可以生產,到2020年核電將占整體供電的30%。

能源部長艾德.米勒班(Ed Miliband)向國會報告時,強調核電是可信賴的能源,但環保團體批評,核電不僅昂貴而且污染環境,政府這項決定將可能面臨法律的挑戰。

米勒班表示,氣侯變遷的威脅,代表英國必須改變高度依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能源,轉向核能、再生及淨媒能源。

他說,隨著英國在北海的油存量減少,為了未來能源供應的安全,能源必須更多元化,低碳能源混合是較佳的選擇,如此一來才不會因國際油價波動而受到影響。

根據規劃,到2025年核電將占英國整體能源的40%。

英國政府提議的10個新核電廠地點有9個位在英格蘭,其中7個地點目前已有核電,另一個位在北威爾斯。

英國現有核電設備老舊,預定2023年退役。



◆ 美日元首會談可能發表環保合作共同文件

中央社 2009.11.11

美國總統歐巴馬預定13日飛抵日本訪問兩天,將和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會談,傳兩國可望就建構未來的建設性同盟關係達成共識,並擬發表環保合作的共同文件。

「讀賣新聞」今天報導,美日兩國元首會談的主要議題將包括美日關係、亞太地區以及全球問題的合作,兩國元首針對美日同盟將定位為兩國外交的主軸和亞太和平繁榮的基礎,可望就擴大並深化合作及加強經濟對話達成共識。

報導指出,兩國並將加強有關環保的能源技術共同開發及強化相關事業的合作,可望就能源技術和H1N1新型流感對策等合作發表共同文件。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兩國針對元首會談發表地球環保對策合作的共同文件正在協調意見,暫稱為「日美能源伙伴關係」的共同文件將列入美方肯定鳩山所表明的,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25%的日方目標,並表明合作促進太陽能和風力的開發,以減少石油等石化能源的使用。

報導指出,由於美日對美軍駐守琉球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將延後解決,兩國較易達成一致看法的環保問題成為主要議題,美方希望歐巴馬首次訪日能有成果,把重點移至環保問題合作。



◆ 5年內 電動車免貨物稅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2009.11.11

為了落實節能減碳政策,並活絡汽車產業的發展,國民黨立委孫大千等人提案,針對油氣混合車及油電混合車類於5年內減半徵收貨物稅,電動車輛類則於5年內免徵貨物稅。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上午決定,半年內若經濟部與環保署未提出相關配套措施,此草案將單獨修正通過。

財政部長李述德認為,推動節能減碳,應產業政策先行,租稅減徵在後,基於租稅公平原則,所以應先有整套政策提出後,再來探討減稅問題。他強調,財政部支持節能減碳政策,但是有關推動電動機車應有整體的政策考量,單從減免貨物稅著手,恐無法達到全面性的效果,甚至還會違反稅負公平原則,應該審慎評估。



◆ 節能減碳行動標章 受理申請中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即時報導】2009.11.11

環保署為鼓勵國內企業、商家及民間團體落實節能減碳行動,即日起至12月10日,特舉辦「節能減碳行動標章」活動,凡參與的企業、商家或民間團體經審核通過後,可獲得由環保署頒發的「節能減碳行動標章」。申請及評選方式可至「清淨家園顧厝邊綠色生活網」 http://ecolife.epa.gov.tw/ 參閱。

fsj 提到...

美中處理氣候問題差 全球近半數不滿

【聯合晚報╱特派員林寶慶/華盛頓11日報導】2009.11.12

在兩大超強領袖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即將會晤前,馬里蘭大學國際政策意見計畫11日公布全球民調,顯示全世界近半數的人,對兩大超強處理氣候變化感到不滿。不少人並認為兩國利用軍力達到他們的目的。

這項訪問全球20國兩萬餘人的民調,是今年4月4日至7月9日,在占全球人口約三分之二的20個國家進行的。

除了人權的領域以外,世人一般對中國的印象好於美國。而穆斯林國家一般對中國的印象較好;而對美國的印象不佳。

在氣候變化上,全球各國平均42%的受訪者對中國處理氣候變化感到不滿,41%的受訪者也對美國處理氣候變化感到不滿。而對中國處理氣候變化滿意的有34%;對美國處理氣候變化感到滿意的有39%。

對中國處理氣候變化強烈不滿的包括法國 (74%不滿), 英國 (73%),德國 (72%),美國 (69%),韓國 (69%)及埃及 (58%)。巴基斯坦93%的受訪者對中國處理氣候變化滿意;印尼55%的受訪者對中國滿意。

軍事上,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認為美國利用軍力優勢達到其目的。全世界77%的受訪者都認為如此。

認為中國利用軍力優勢達到其目的有46%;而41%則不認為如此。

中國大部分的鄰居認為中國有軍事威脅。75%的韓國人及54%的印度人,視中國有軍事威脅。

70%的台灣人認為中國用武力威脅達到其目的。76%的台灣人也認為中國不尊重人權。51%的台灣人並認為中國在世界上扮演大部分是正面的角色。

81%的港澳人認為中國在世界上扮演大部分是正面的角色。62%的香港人及32%的澳門人認為中國不尊重人權。

全世界5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不尊重人權;36%的受訪者則認為中國尊重人權。認為美國尊重人權的有50%;38%的受訪者則認為美國不尊重人權。



◆ 北京密集飄雪 氣象史上罕見

中央社 2009.11.12

北京今天凌晨開始下雪,是本月的第三場雪,如此密集的降雪在北京氣象史上實屬罕見。

新華社形容,凌晨5時左右,北京自西南地區飄起細密小雪,逐漸向東北擴散,慢慢覆蓋全市,清晨開始降雪明顯增大,樹枝、屋頂、汽車、道路兩側迅速覆蓋新的積雪。路上行人紛紛披上雨衣或撐起傘。

進入11月以來,北京已陸續降下三次雪,報導說,如此密集的降雪在北京氣象史上確屬罕見。

除了北京,中國大陸北方多個省份最近發生暴風雪並導致氣溫驟降,內蒙古在24小時內下降攝氏21度,各地積雪至少10公分。

河北石家莊的情況更是54年以來之最,積雪厚達48公分,達暴雪級別,市內交通基本癱瘓。

中國氣象預報單位說,整個大陸北方未來兩天仍將維持惡劣的天氣。



◆ 扯!雪霸國家公園復育池竟養虹鱒

自由時報 2009.11.13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從事保育的機關卻沒有保育觀念!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棲地在雪霸國家公園內,但是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致力保育的物種,但該管理處卻在櫻花鉤吻鮭的復育池,大養「十大入侵外來種」—虹鱒。雪霸管理處坦承,虹鱒已養了二年多,最近才移除,但專家憂心,疫病已傳染櫻花鉤吻鮭。

國內已有櫻花鉤吻鮭人工繁殖技術,雪霸也在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設置十個復育池,做為繁殖之用;不過,美國、日本研究鮭魚的學者專家上月底參訪時,發現復育池裡竟養了虹鱒,引起議論,也使台灣保育形象受損。

保育場所養外來種

學者並從櫻花鉤吻鮭的鰓與皮膚發現白斑,認為櫻花鉤吻鮭已經遭到傳染,出現疫病。事實上,去年繁殖的櫻花鉤吻鮭已傳出減少。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鍾銘山表示,二年多前,管理處計畫以衛星發報器追蹤櫻花鉤吻鮭,對於如何繫上發報器及發報器大小設計,先以虹鱒做實驗體,成功後才置於櫻花鉤吻鮭上。當時從日本買來四十尾虹鱒,實驗後剩下十尾,就一直養在復育池內,研究人員只是想瞭解,虹鱒可以存活多久。

至於櫻花鉤吻鮭身上的白斑,鍾銘山解釋,應是因為正處繁殖期才會出現,過了繁殖期預計就會消失,而經過檢查,櫻花鉤吻鮭沒有疫病,繁殖量也正常。

不過,他也坦承,確實有國外學者擔心虹鱒不小心逃逸、放流到野外,引發外來種入侵疑慮,並與櫻花鉤吻鮭雜交,但是管理處對虹鱒的控管很嚴,沒有這些問題。

國寶魚棲地恐破壞

鍾銘山說,雪霸管理處已在日前移除、銷毀虹鱒,復育池也會清洗、消毒。但學者質疑,沒有先化驗虹鱒,進行病理檢查,做為後續追蹤資料,被發現後就急著銷毀,根本是作賊心虛;其實只要遭虹鱒養殖池內的一滴水污染,櫻花鉤吻鮭就可能染病。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林子淩批評,國家公園依法不能引進外來種,甚至保護區內連寵物都禁止進入,身為國家公園管理者,還花錢買外來種做實驗,「怎麼會『蠢』到這種地步?」櫻花鉤吻鮭的棲地破壞、污染嚴重,雪霸管理處不去處理,自己又製造問題,恐怕所有從業人員都需要再教育。

fsj 提到...

RCA汙染案/罹癌員工:RCA要拖到我們死

【聯合報╱記者蘇位榮/台北報導】2009.11.12

台北地方法院昨天審理RCA桃園工廠汙染案,受害員工、罹患鼻咽癌的阿窕在法庭上哽咽表示,當年她每天用雙手接觸有機溶劑的PC板,公司沒告訴員工這些溶劑是有害的,還要她隨意傾倒在廁所或草地。

RCA關廠已十七年,當年員工有超過千人以上罹患各種癌症,三百多人陸續死亡。環保署證實RCA廠受汙染的地下水已無法整治,員工自救會提起團體訴訟後,律師向法院聲請假扣押;但RCA早將近廿八億元資產匯往海外,形同脫產。

罹患鼻咽癌的阿窕非常虛弱,出庭時講話不清楚,還必須以手寫表達。數十名員工自救會成員到場聲援,阿窕控訴RCA拖延訴訟程序,讓受汙染毒害的癌末病人早死,官司就可不了了之。

審判長詢問當時RCA的工作環境,是否有防護措施或回收機制。阿窕說,在作業流程使用到「清潔劑」,公司從未告知有毒,一個月只給一個口罩和兩個棉質手套,不到五天就髒掉,手套也無法阻隔清潔劑,所以員工大都不會戴口罩或手套。

阿窕說,工廠內空氣不好,工作時常流鼻血;當時公司主管們飲用的是另外購買的蒸餾水,廠房所有員工僅依賴兩台飲水機,生水還常來不及煮沸,她甚至看見飲水機濾心裡滿是黃綠色的穢物。

合議庭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查明真相,訂下月九日再傳訊相關證人。

※ 相關報導︰

* 爭議十餘年 RCA案首傳證人 受害員工要司法還公道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8317

* 「非常願意!我非常願意作證!」 RCA案開庭側記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8348



◆ 破除科學園區迷思…

【聯合報╱劉可強、張聖琳/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副教授 徐世榮/政大地政學系教授 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2009.11.12

近廿年來,新竹科學園區開發的模式被認為是科技產業發展的典範,各地莫不積極爭取設立科學園區,隨著南科及中科之設立,全台目前已經有高達四千四百公頃的園區用地。雖然園區汙染排放的受害事件頻仍,土地使用率與開發效益尚有爭議,但興建科學園區狂熱仍然持續不歇。

例如最近正在審議中的中科四期二林基地,在彰化雲林農漁民激烈反對、汙染排放疑慮未解情況下,環境影響評估罕見地有條件過關,留下強行通過環評重大爭議,政府吃了秤砣鐵了心開發二林中科的態度,反映台灣將科學園區視為發展萬靈丹的迷思。

國科會宣稱此案開發是因中科用地不敷使用,以及配合友達光電擴廠之需求。但根據國科會統計,至九月為止,中科廠商有效進駐率只有百分之六十五。讓人懷疑中科用地是否真的不足?此外,國科會去年底表示,科學園區的作業基金已負債一千多億元,卻仍規劃耗費五百億元的二林園區擴建計畫。

既然中科有效進駐率偏低,園區開發基金又遇財務危機,加上全台科學園區尚有二四五公頃土地可供出租,國科會為何不輔導廠商進駐閒置的園區用地,卻在二林優質的農業生產專區,規劃兩百公頃高汙染、高耗能的光電產業園區。顯見開發科學園區已失去引領策略性產業發展的意義,倒像是不斷自我擴張的土地開發巨獸,鯨吞蠶食公帑與公私有土地,形成資源的多重浪費!

在中科二林開發的審查過程中,已有地方住民起身反省科學園區迷思,表達異議之聲。而對空間規劃與區域發展的專業領域來說,本案至少涉及:第一,私人土地及地上物徵收,本案徵收影響到多個農村聚落、兩三代人的財產與生存權,必須從嚴界定是否符合公益,並作充分的社會影響評估;第二,農地使用變更,尤其二林地區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區,必須以維護農業生產環境之完整為原則,進行公正的農地變更使用影響評估;第三、環境負面影響,本案可能波及彰雲地區廿萬農漁民之生計,並使全台消費者面臨食物安全風險,需從社會影響與環境風險承擔之角度,評估是否符合環境正義。

今日,二林中科開發案即將再度於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審查。我們期待睿智且有良知的規劃專業同僚們,在相關評估未達妥善前,務必從區域發展全盤考量,為土地倫理、世代正義、環境永續進行公正地審查,並且從嚴把關。



◆ 河床變西瓜田 汙染枋山溪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屏東報導】2009.11.12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長期訪查發現,屏東縣枋山溪有上百公頃河床地疑違法整地栽種西瓜,200公尺寬的河床,河道僅剩10多公尺,業者抽挖地下水、灑農藥、雞肥臭氣熏天,收成後任由塑膠布沖向大海,造成河川海洋生態環境浩劫。

洪輝祥曾向屏東縣政府水利處反映違反水利法,今年5月也向屏東地檢署遞狀告發,都沒有下文,他希望政府正視此問題。水利處表示,枋山溪下游3.6公里至出海口為公告河川公地,有近10公頃經合法承租,何以會有開發上百公頃情形,今天將到現場了解。

洪輝祥說,他在枋山溪出海口發現數百隻死毛蟹,還有不少黑色塑膠布流到海裡,他好奇溯溪查看,竟發現有上百公頃河床地成了西瓜田,沿溪邊舉目所及盡是瓜田,現場瀰漫雞肥惡臭、蒼蠅亂飛,業者還鑽取地下水、大面積噴灑農藥,汙染河川,下游居民卻渾然不知。

他說,枋山溪下游的河床寬約200公尺,瓜田就佔了近9成,開挖者還擅自用怪手將野溪支流改道,破壞自然河道,導致溪旁道路路基流失,護岸擋土牆、石籠毀壞,破壞河川和海洋生態,「政府如此治水,讓人看了搖頭」 。

水利處水利行政科表示,枋山溪是縣管河川,3.6公里以下至出海口為公告河川公地,依河川管理法可有條件承租,種植50公分以下農作物,由獅子鄉公所送縣府核備,現有承租面積不到10公頃。水土保持科說,上游還有林務局林班地,河域又有原住民保留地,地目是農地就可種植。獅子鄉公所說,洪輝祥所指瓜田應是原住民保留地農地範圍,每年11月種植,翌年3月採收,多是外地人種植。

fsj 提到...

逾半世紀罕見暴雪 華北「凍」彈不得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北京報導】2009.11.13

十日晚起,陜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和西部、湖北西北部、山東西北部等地降暴雪,導致這些地區交通部分癱瘓,高速公路被迫封閉,上萬人滯留在冰封的高速公路上;目前已知有七人喪生,逾六十萬人受災,慘況宛如去年華中「雪災」翻版。

大陸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同時向北京、河北、山西、遼寧、山東、河南、湖北、陜西八省(直轄市)下發緊急通知,部署抗災救災;中共總理溫家寶昨天下午緊急趕赴河北省視察。

所幸昨天部分地區大雪稍停,到昨晚,北京首都機場、西安咸陽機場、山西太原機場、鄭州新鄭機場、內蒙呼和浩特機場等華北主要機場均已開放,但部分航班仍受延誤。

暴雪造成不幸傷亡。其中,河北石家莊一民眾因飯店招牌脫落被砸死;邯鄲市一私立學校因大雪壓塌餐廳房頂,導致三名學生死亡;該市另兩名民眾分別因大雪壓塌店門和倉庫致死。另在河南開封縣,有學生用餐時,餐棚突因積雪崩塌,一名學生被壓死。

十一日起,暴雪開始席捲華北地區。山西、河北等地遭遇大陸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降雪侵襲。

太原市的降雪量是五十八年來最劇;石家莊的降雪量,更打破該市五十四年的最高紀錄。石家莊和太原兩地的學校都停課三天。

受大雪襲擊,山西全省全部覆蓋在白雪之中,高速公路也全都封閉;一度有兩千多輛汽車被堵在「太舊高速公路」的舊關段上,連帶讓近三萬人受困其中,冰封的高速公路頓時成為超大的停車場。

山西、河北多條進北京的高速公路因結冰而封堵,發生近年來最嚴重的大塞車,堵車長度一度長達一百公里,滯留車輛高達上萬台。這些車輛中,不少是準備運往北京供暖用的運煤車。

民眾受堵車之苦,小販則大發「雪災財」。全面堵塞的高速公路上,小販在車輛間,穿梭叫賣著熱水和泡麵。一碗泡麵賣到人民幣十五元,一杯熱水五元,比平日貴了四、五倍,司機只能無奈地繳了「買路財」。

暴雪也刺激物價不斷飆漲。大雪前,白菜價格一斤約五、六毛;大雪侵襲後,竟要價三、四元一斤,暴漲六、七倍。



◆ 大雪阻交通 中國宣布全國進入應急狀態

中央社 2009.11.14

中國大陸華北地區連日大雪已嚴重影響交通安全,中國公安部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全國公安機關進入應急狀態,加強風雪天交通管理工作。

大陸華北地區連日大雪在各地都創下多項當地下雪紀錄,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湖北、陝西等地尤其嚴重。

中新網表示,地方公安機關進入應急狀態後,將組成治安、消防、交管等合署辦公機制治理交通,包括及時掌握積雪導致的交通擁塞路段、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協調合作等。

當局也將力保重要高速公路和省道的暢通,也儘量在大雪天時要求限速行駛、間斷放行、警車帶道等辦法,疏導車流緩慢通行,以不要封閉道路為原則。

根據民政部統計,華北這場大雪至今疏散滯留在公路上和轉移安置的民眾已有16萬人,民政部12日、13日2度下發的緊急通知,其中特別要求救助公路途中受困民眾。

財政部、民政部已緊急撥款人民幣2000萬元救災資金,民政部從中央救災物資天津儲備庫,各向河北省、山西省調運1萬床棉被和1萬件棉大衣,協助受災民眾。



◆ 華北暴雪 損失衝上211億

【經濟日報╱記者何蕙安/綜合報導】2009.11.14

大陸華北地區60年一遇的暴雪持續肆虐,已造成全大陸21人死亡,755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人民幣44.6億元(約新台幣211億元)。降雪範圍今(14)日還將擴大。

大陸財政部、民政部昨天緊急下撥人民幣2,000萬元(約新台幣9,496萬元)中央救災資金,並從中央救災物資天津儲備庫調運物資,向災情最嚴重的河北、山西省各運送1萬床棉被和1萬件棉大衣,供災民保暖。

中新社報導,這場大雪從9日起由北而南襲擊大陸華北與西北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山西、河北、內蒙古、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地區出現大雪。

罕見的暴雪導致災區陸續傳出房屋遭到大雪壓塌,導致民眾被壓死或受傷的意外大陸民政部統計,截至昨天下午5時,雪災共造成冀晉魯豫鄂陝寧七省共755.2萬人受災,21人死亡,農作物受災面積19萬公頃,倒塌房屋9,000多間,直接經濟損失約人民幣44.6 億元。

但根據中新網統計各省區的數據,全大陸死亡人數至少上看38人,甚至更多。大陸公安部表示,截至昨日下午5時,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陜西地道路已全部恢復通行。但西藏地區晚間開始吹起暴風雪,通往普蘭縣的道路嚴重受損。

接下來幾天的天氣恐怕也不樂觀。大陸中央氣象台指出,新一輪冷空氣已經接踵而至,從今天起,包括西北地方東部及南方大部分地區,將出現大範圍的雨雪天氣,且氣溫將持續下降。

暴雪襲擊影響煤炭運輸,加上溫度下降,騰訊財經與和訊網報導,煤炭價格恐提前上揚,為中國神華、兗州煤業與中煤能源等煤炭概念股帶來難得機遇;生產融雪劑的南風化工、青島堿業,及製造除雪車的中聯重科與常林股份等雪災概念股都可望受惠。

fsj 提到...

拯救Cool地球 哥本哈根會議角色吃重

中央社 2009.11.14

2008年地球日,台北101大樓點燈出現「Cool」及「小於2度C」,這兩個符碼關係地球存續。今年12月初將在哥本哈根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扮演關鍵角色。

台灣與非洲友邦布吉納法索今年都面臨「一天降雨超過全年平均雨量」的怪異天氣,氣候變遷已成為不分種族、地區民眾都能感受的到急迫事實。

由聯合國主導、協調各主要已開發工業國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屆滿,但至今還未有另一階段氣候協定出爐,各國無法一致行動,情勢異常險峻。

早在1990年,科學家就發現地球溫度上升明顯,1992年在巴西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與會的154國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會議,通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不過,因各國各有考量,京都議定書遲至2005年2月才生效。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要求,被列入附件一的已開發工業國家於2012年以前,將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比1990年減少5.2%。這些國家可以透過共同減量(JI)、清潔發展(CDM)及排放交易(ET)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過,效果不如預期。

長期關注全球暖化的臺灣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表示,京都議定書整體成果有限,與美國國會不同意、中國大陸未納入京都議定書管制有關,「尤其美國未擔任起領導責任,最受各國詬病」。

據2008年UNFCCC秘書處發布的締約國排放資料,從1990年到2006年,工業化國家的總排放量降低5.5%,形式上達成京都議定書第1階段目標。

不過,若扣除致力經濟轉型的東歐國家,以美國為主的工業國家實際總排放量卻上升9.1%,美國、加拿大、日本及澳洲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驚人,抵消德國、英國、法國及瑞典等北歐國家的減碳成果。

承續京都議定書的第2階段全球氣候變化公約遲遲無法定案,所幸2007年在峇里島召開的第13次締約國會議,各國確認以減量(mitigation)、調適(adaptation)、技術(technology)及資金(finance)為框架(即峇里島路線圖),以2年為期討論,也使得將在哥本哈根舉辦的會議備受關注。

雖然會議將在12月初召開,但目前低度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及已開發國家對應承擔的減量責任及應撥出多少資金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基金」仍具有重大歧見,部分輿論對哥本哈根會議能否達成結論,持悲觀看法。

不過,也有令人感到鼓舞的訊息,如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不久前承諾將力促哥本哈根會議達成共識。

歐盟各國在2008年波茲蘭會議決議,以1990年為基準,2020年達成削減溫室氣體20%目標。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日前宣布日本將在2020年達成 1990年減排25%溫室氣體目標。「美國與中國的主動表態承諾最重要」,林子倫因此對哥本哈根會議達成共識「審慎樂觀」。

相較於國際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遷議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執行秘書蕭慧娟承認,台灣民眾對這個議題認識仍明顯不足。不過,她提醒,各國逐漸建構起綠色壁壘,產業界與民眾若再不警覺,「很快會嚐到產品被世界拒絕的苦果」。

「小於2度C」是地球存亡的關鍵,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專家提出警告,若無法阻止地球氣溫上升小於攝氏2度,全球將有高達30億人口受到糧食、飲水及傳染病影響,且無法再反轉,地球物種將陸續滅絕。台灣身為地球一份子,就算不是締約國,也對減碳大業責無旁貸。



◆ 前進哥本哈根會議 環團觀摩減碳策略

中央社 2009.11.14

全球暖化問題嚴重,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大會受矚目,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將前往哥本哈根與會,除希望讓國際了解台灣的環保作為,也觀摩各國減碳策略。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國大會,12月初將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台灣雖非締約國,但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工研院每年均會派代表以非政府組織(NGO)名義參與。

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今年將以觀察員身分參加。基金會副秘書長梁鑫鴻表示,歐盟已承諾出資協助開發中國家減碳,以達到京都議定書的標準,也就是至2050年為止,全球溫度上升必須不超過攝氏2度,這需要全球比1990年時減排80%溫室氣體。

梁鑫鴻表示,基金會希望此行與各國代表交流,學習借鏡之處。例如,德國雖然是工業大國,但溫室氣體減量成效卻驚人,因為歐盟希望成員國排放的溫室氣體,在2050年前減到1990年時的水準,但德國在2007就已經減少到1990年時的80%。

德國進度超前,靠的是嚴謹的法律。梁鑫鴻說,德國從大計畫到小法案,都以減碳為發展目標。例如發電部門就規定在2020年前,德國總發電量的25%至30%必須來自再生能源;在都市計畫方面,規定從2009年起,所有新建大樓都要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

梁鑫鴻指出,德國每年編列5億歐元研究再生能源,反觀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法,目前只看到法令規定「要減多少」,卻沒有具體配套。

前環保署長簡又新現為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將帶領10名「青年環保大使」參與哥本哈根會議。他說,全球暖化是繼冷戰之後,人類面臨最重要的議題,牽涉的不只環保,還有外交、經濟、能源、產業、教育等各層面。

簡又新表示,上述10名青年將在會議期間當「公民記者」,觀察紀錄會議進行、各國代表的發言,對大會做第一手報導,也希望藉機培養新生代的氣候變遷國際談判人才。

簡又新認為,許多民眾還不了解全球暖化的嚴重性,環保團體作為人民和政府間溝通的橋梁,要讓更多人意識到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台灣雖不是京都議定書規範的國家,但2012年後仍有可能被國際要求達到減碳目標,台灣應未雨綢繆,為「後京都時期」做好準備。

檢視台灣近年減碳作為,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認為,官方最大的問題在於只在意枝微末節,卻不願從產業面著手,促進台灣整體產業轉型。

潘翰聲說,環保署推動針對個人的「減碳無悔10大宣言」,卻又輕易放行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可謂「抓小魚、漏大魚」。高耗能產業其實是結構性問題,因為台灣能源價格偏低,石化、煉鋼業有利可圖,產業缺乏轉型誘因。政府應推動能源稅,「讓市場機制協助產業轉型」。

此外,潘翰聲指出,減碳已經是世界趨勢,將來從台灣出口產品的製造過程,若不符先進國家減碳標準,可能會被課「碳稅」,成為台灣商品的經貿障礙。

綠黨今年雖未參與哥本哈根會議,但仍將與全球串連,在台灣發起抗暖化行動。潘翰聲說,「台灣是全球暖化的受害者,但同時也是加害者」,台灣雖然外交處境困難,但政府應主動積極展現減碳誠意和作為,不能等到被經濟制裁才想到改變。

潘翰聲也建議,台灣應加入小島國家聯盟(AOSIS),和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等小島與低窪地區國家站在同一陣線,展現抗暖化決心。



◆ 台灣參與氣候會議 爭面子也要爭裡子

中央社 2009.11.14

政府致力爭取以署長層級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大會,環保團體則強調,與其爭論與會層級,不如端出具體減碳牛肉,才有實質意義。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室氣體減量管理辦公室執行秘書蕭慧娟表示,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次締約國大會起,環保署每年都派員隨工業技術研究院以非政府組織身分參加,大多副署長帶隊。台灣與會層級最高是在第9次大會,由當時行政院政務委員葉俊榮領隊。

行政院去年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希望在2016年至2020年間,讓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8年時的標準,並在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水準。

蕭慧娟說,目前已在立法院通過一讀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即以上述綱領為指導原則,讓台灣成為非京都議定書國家中,首先明確訂立減量目標的國家。

不過,對環保團體來說,台灣在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上的努力,仍可以再加把勁。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認為,台灣參加的國際會議不算少,但重要的是,要讓台灣感受到國際對溫室氣體減量的壓力,「如果不把壓力帶回來,就算總統去也沒有用」。

潘翰聲說,台灣綠黨過去也曾參加全球綠人大會,與各國綠黨和專家學者交流,在國際場合中以實際努力爭取他國認同。儘管台灣外交處境受限,各國若看到具體成果,都會給予全力支持。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也認為,氣候會議是全球性的場合,台灣不應缺席,但更應以具體政策,向世人展現減碳決心。

日本民主黨在競選綱領中主張,日本至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比1990年減少25%,2050年比1990年減少60%以上。崔愫欣說,相比之下,台灣設定的減碳目標明顯偏低。

崔愫欣說,目前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中國與印度。台灣鄰近中國,若能在減碳目標上端出具體作為,將在國際場合引起高度矚目;反之,即使出席國際會議,也無太大實質意義。

崔愫欣2008年參加在巴西的全球綠人大會,與各國綠黨交流實際減碳作為,發現許多台灣需要向他國學習之處。她表示,亞太區域綠人會議明年5月將首度在台灣舉辦,希望透過與亞太地區的環保團體進行實質交流,對政策提出具體建言。

台灣外交處境特殊,在國際場合曝光,確實有助於提高國際能見度。但環保團體更期許政府在參與國際會議的同時,能以更高標準自我要求,讓台灣不僅要爭面子,更要有裡子。

fsj 提到...

個人減碳不夠力 學者籲產業轉型

◆ 全球思考在地行動 環保青年串連力量大

中央社 2009.11.14

參加國際會議也可「揪團」!應加拿大「綠色俱樂部」邀請,台灣數十位學生將參加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台灣青年關懷環保不落人後,串連力量大,積極落實「全球思考,在地行動」。

清華大學經濟系學生林子堯與數十名清華大學、臺灣大學及政治大學學生,將透過加拿大「綠色俱樂部」(Green Club)的邀請,以非政府組織身分參與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大會。

林子堯表示,國中、高中時就對環境議題產生興趣,大學時與同學創立「氣候變遷工作坊」,平時開讀書會,討論國際環保運動趨勢。

他說,學生團隊的哥本哈根之行,主要在於連結國際青年社群,將青年參與環境運動的資源帶回台灣。他認為,台灣年輕人對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了解不多,有行動的人更少;反觀許多國家,已有很蓬勃的青年組織關心環境議題,值得借鏡。

林子堯舉例,成立於1994年的日本青年生態聯盟(Eco-league),定期舉辦聚會,每年在日本各地舉辦青年大會,交流行動經驗。10年前日本環保團體不超過10個,現在有將近300個團體、上萬名成員共同關心生態和氣候變遷議題。

台灣並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林子堯說,他與同學正苦思台灣在全球暖化議題的定位,希望這次透過哥本哈根會議,可以找到答案。

中部重大開發案近來引起各界關注,包括中科4期二林園區、國光石化與彰化火力發電廠,彰化青年也以網路展開串連行動。

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生林明樺是彰化王功人,中科4期二林園區日前初步通過環評後,她和其他彰化子弟組成「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希望透過網路,將反中科的力量擴大到對全球暖化議題的關心。

林明樺說,她和同學原本對中科議題很陌生,但在網路和電視新聞,看到隔鄰老伯伯北上抗議,才發覺自己家鄉面臨危機。漁民都是老人家,不熟悉新科技,熱血青年聯盟決定透過網路串連,用Facebook、部落格等串聯,將相關抗爭訊息擴散出去。

然而,林明樺不諱言,現在太多行動透過網路連署,「大家只是動動滑鼠,連署完就忘記了」。熱血青年聯盟預計發起靜坐活動,以具體行動凝聚力量。

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也在部落格徵集作品,題為「你的農村小鎮」,希望民眾提供文章或照片,感性分享對彰化的記憶。有網友提供10多年前外公削蘆筍的照片,也有人分享在漁港邊拍攝的剝蚵婦女照片,林明樺很高興小小串連活動引起迴響。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9月率領「綠世代青年團」參訪美國地球日總部,希望明年世界地球日屆滿40週年時,能發起台灣關心環保的青年和全球串連,不在全球減碳任務中缺席。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1970年4月22日的第1次地球日活動發生在美國,發起人包括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尼爾森(Gaylord Nelson)與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海斯(Denis Hayes),全美各地超過2000萬人走上街頭,要求「健康且可持續的環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編彭瑞祥表示,地球日展現驚人草根力量,美國國會隨後通過「清潔空氣法」等與環境相關法案,更促使美國政府在當年成立環境保護署。地球日在1990年變成全球性活動,共有141國、超過2億人參與遊行。

彭瑞祥期盼台灣的地球日不只鼓勵個人力行環保,更要給政府壓力,促進通過以環境為主的法令,例如再生能源法及溫室氣體減量法等。

不少民眾對環保運動有刻板印象,認為「不過是一小撮人在吵來吵去」,彭瑞祥希望地球日40週年的全球串連行動,能扭轉這樣的印象。環團要在國內外站穩腳步,需要一步一腳印累積能量,「綠世代青年團才剛起步」。



◆ 個人減碳不夠力 學者籲產業轉型

中央社 2009.11.14

全球暖化不能是「不願面對的真相」,學者指出,台灣近年氣候異常與暖化有關,政府應扮演火車頭,引領產業整體轉型,減緩全球暖化現象。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12月將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第15次締約方大會,主要議題是決定2012年京都議定書失效之後,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之後,以及開發中國家在2050年之前,溫室氣體減量幅度。

台灣雖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也非京都議定書國家,但全球暖化對自然環境造成驚人的衝擊與變化,台灣無法置身事外。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引述聯合國報告指出,台灣是受海平面上升衝擊最大的10個國家之一。汪中和預測,一旦海平面上升1公尺,台灣將有1成土地被海水淹沒;全球氣溫若繼續直線上升,台灣人民恐將成為聯合國定義下的「氣候難民」。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的研究團隊,分析極端降雨現象與全球溫度的關係,發現全球氣溫每上升1度,台灣前10%強降雨就會增加約140%,而後10%小雨減少約70%。

今年莫拉克颱風襲台,3天降雨量近3000毫米,約是全台1年總雨量。劉紹臣研究指出,1961年至2005年之間,全球溫度約上升0.7度,全台前 10%的強降雨增加1倍。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做出的氣候模式估計,2005年至2030年間,全球溫度會再增加約攝氏0.7 度。

劉紹臣根據上述數據指出,台灣的強降雨次數和雨量,在未來25年內會再增加1倍。在25年內,台灣可能要準備迎接比莫拉克更驚人的災害。

有些網友認為,「台灣是彈丸之地,這2300萬人減碳與否,不會影響全球暖化」。但就學者觀點,正因為台灣小,受到全球暖化影響的幅度才更加明顯。

劉紹臣說,假如全世界每個人都認為節能減碳「不缺我一個」,暖化情況只會繼續惡化;相反地,如果人人都把減緩暖化視為刻不容緩的任務,影響力會很大。

台灣人口數排名世界第50,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台灣2007年人均排放二氧化碳量名列世界第16。劉紹臣表示,1990年到2005年間,台灣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從5.73噸增加為11.25噸,是世界人均排放量的3倍,過去15年增加率110%,高居世界第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年統計,工業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超過全台排放量的5成。經濟部工業局的統計則指出,1990年代台灣工業部門排放二氧化碳量的「大戶」是鋼鐵工業與石化工業。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陳秉亨在反對台塑興建大煉鋼廠時,曾計算大煉鋼廠加上八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發現這2開發案運作後,每年將排放2300萬公噸溫室氣體,佔台灣每年總排放量的10﹪,相當於700萬人一整年食衣住行的排放量。

台灣面對嚴峻情勢,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教授認為,「改變需要時間,但總要有人鳴槍起跑」。政府單位常以「節能減碳」為口號,鼓勵個人少用免洗餐具、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但減碳關鍵不在改變一般民眾,而在於整體產業轉型。

柳中明強調,台灣的能源價格偏低,油價與電價均不到歐盟平均值的一半,不僅讓高耗能產業有利可圖,也缺乏讓一般民眾改變生活型態的誘因。

柳中明認為,政府應該下定決心,提高能源價格「以價制量」,企業為符合國家發展趨勢,同時維持獲利水平,會發展出因應之道。例如當企業發現舊有設備利用能源效率不彰,就會改善製程,或研發更有效利用能源的方式,朝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向轉型。

他說,產業界認為提高能源價格、開徵能源稅,會提高產業成本,讓台灣經濟衰退,而國際能源價格升高已不可逆,台灣現在不控制高耗能產業,「等到將來面臨貿易制裁,已經來不及了」。

柳中明呼籲,政府應扮演引領台灣產業轉型的火車頭,改變的初期雖會有陣痛,但只要方向正確,就應該勇敢去做。

劉紹臣也認為,「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全球變暖,而什麼都不做」,政府要有慎思遠慮的國土利用規劃,以前瞻眼光看待防洪、防旱工作。

全球暖化非一夕造成,也非馬上能扭轉。學者呼籲政府大刀闊斧領頭改革,台灣面對暖化頹勢,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 節能減碳 總統定目標:2050年碳排放減為2000年的一半

中廣新聞/林憲源 2009-11-13

國立中山大學舉辦的「歐盟全球氣象變遷暨影象巡迴展」今天在高雄漢神巨蛋開幕,特地邀請總統馬英九南下揭幕。總統重申節能減碳的重要性,並訂下目標:宣示台灣要在2050年做到碳排放量只有2千年的一半。

馬英九總統和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共同為這項巡迴展揭幕,總統說,上星期剛過立冬,但是高雄今天氣溫攝氏28度,「氣候暖化離我們並不遠」,現在全球溫度都上升了,而台灣上升的溫度更是比全球平均上升溫度高出百分之62。

總統並舉歷次颱風所帶來的雨量一次比一次創新高說明影響的嚴重,他說,台灣人口只佔全球人口千分之3,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佔了百分之1,因此首要的就是節能減碳,馬英九並以總統府為例,上任一年半來省水、省電、省油、省紙,「他們都叫我省長」,不過這四省也讓總統府省下了四百多萬元,較原先縮減百分之15至百分之20。

馬英九提到,台灣目前無法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或加入《京都議定書》,「雖然我們並不是那些附件一、附件二的國家」,但台灣願意用這樣的標準,莊嚴地宣示我們的決心。馬英九並宣布,台灣要在2020年,把排碳量降低至2008年的標準,2025年要回復至2000年的排碳量,2050年要減至2000年的一半。

總統說,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畫,但是不做不行,否則,我們將會受到大地嚴重的反撲。「歐盟全球氣象變遷暨影象巡迴展」即日起在高雄漢神巨蛋展至11月18日。

fsj 提到...

能源村推手 博士生重現社區生命力

中央社 2009.11.15

4 年前,花蓮縣鳳林鎮北林社區開始推動能源村計畫時,東華大學博士生李美玲回憶社區老人家有聽沒有懂,還投以懷疑的眼光,但推廣4年下來,北林社區已重現生機和活力。

「能源村是什麼東西啊」?花蓮客家子弟李美玲4年前向鳳林鎮北林村民說明生質柴油時,村民有聽沒有懂,心中問號一大堆。她向村民解說,生質能是利用生質物,經轉換所獲得的電與熱等可用的能源,是一種兼顧環保並可永續經營的能量來源。

就讀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博士班的李美玲,是鳳林鎮北林社區土生土長的客家子弟,長大後眼看著北林社區日漸凋零,失去生命力,心中相當不捨和焦急。她為了讓成長的故鄉重現生機,從自己的專業領域獲得啟發,積極推動能源村的計畫。

「最開始真的是四處碰壁,可以說是碰到頭破血流」,李美玲挨家挨戶上門拜託卻都被拒絕,當時受到的挫折實在很大,還好終於有老人家願意把休耕的農田借給她,試種可生產生質柴油的植物,「那個時候真的非常感激」,李美玲心想一定要做出成績,讓社區的長輩們刮目相看。

她說,推廣種植生產生質柴油植物的目的,是希望向村民示範生質柴油可替代瓦斯煮飯燒菜,以自給自足為目標,而不是量產生質柴油,李美玲向社區老人家打包票。不過,村民很擔心即使鍋子燻黑了,飯菜恐怕都還沒熟。

李美玲向村民承諾,「如果鍋子燻黑,我負責把所有鍋子刷洗乾淨」,結果鍋子竟很漏氣地全部都被燻黑。她說,「我從來沒想過刷鍋子也會刷到雙手起水泡,當時實在欲哭無淚」。

歷經首度出師不利的挫敗,李美玲很快就收拾心情,憑著客家人硬頸不退縮的傳統精神,重新投入第2年的計畫。

「我在第2年不信邪,仍然堅持要種植大豆,但當時卻碰上國際糧食危機,大豆、玉米等原物料價格飆漲,許多專家學者都把問題歸咎於發展生質柴油」,李美玲嚇得不敢聲張自己也在搞生質柴油,結果最後逼得不敢再種大豆,「那時真的是陷入困境,覺得自己的運氣為何會這麼背」。

沒想到,那時農糧署推出「縱谷花海計畫」,補助種植景觀綠肥作物,李美玲從中看到一線生機。她說,當時獲得農糧署補助,種植具有景觀特色的向日葵,讓能源村計畫重現一絲曙光。

北林社區向日葵花海一炮而紅,吸引許多遊客沿花東縱谷進入社區遊玩,也帶動社區生態觀光、餐飲、住宿等旅遊消費需求。李美玲如釋重負地說,雖然村民不太瞭解行銷,但淳樸的客家庄風情和花海景觀,為社區帶來人潮和商機,總算對長輩也能有個交代。

因向日葵的產油量偏低,李美玲從第3年起改種產油量高的蓖麻,結果發現社區老人家以前在年輕時也曾種過,讓她感到相當意外。社區老人家還記得,當年在日治時代,種植的蓖麻所提煉出來的蓖麻油,是做為飛機的機械潤滑油。

李美玲如獲至寶,沒想到生質能源的現代觀念,竟然可連結長輩的舊時代經驗,這種傳承關係,意義非常重大。

能源村計畫於4年前開始推廣時,李美玲發現,「社區裡的小朋友看到長輩都不太打招呼,生活倫理和禮貌都不太夠,但透過能源村計畫的推動過程,納入社區的年輕學子擔任營隊輔導後,小朋友和老人家的互動增強,並分享許多老一輩的客家生活節能智慧,已經讓能源村的概念逐漸落實在社區的日常生活中」。

事實上,遠古人類鑽木取火,以摩擦木頭產生熱能,獲得火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則回歸大氣中,與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促進樹木生長,不造成環境的負擔,是人類最早的生質能利用。

「在北林社區推廣生質能源計畫,是希望落實節能的理念」,李美玲很重視節能和善用大自然能源的觀念及作法,「客家人很節儉,平常生活很多節儉的作法,都相當符合現代節能的理念」。

李美玲舉例說,客家人沿用很久的鐵製「福祿桶」,桶內裝滿水在夏天豔陽曝曬下,不必再燒木材就變成熱滾滾的熱水,晚間可供全家人洗澡,這種生活智慧其實就是利用太陽能的節能方式。

能源村計畫已進入第4年,李美玲推廣生質能源和節能理念的工作也逐漸穩定。她發現,「客家傳統節儉的生活智慧與時尚潮流的生質能源理念,根本是相通的,新觀念與舊作法的結合,已為北林社區帶來重現生機的活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為外出打拚的年輕人,創造出有就業機會的能源村」。



◆ 詩人謝安通 挺身反對掩埋場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仁德報導】2009.11.15

台南縣環保聯盟理事長謝安通,是曾文家商退休國文老師,也致力推廣台語詩,投身環保工作,謝安通說「土地是母親,不保護自己的土地,就對不起生命的源頭」。

謝安通說,台灣的教育沒有將心靈建立在土地上,有些人為了金錢、利益,卻不管所做所為,是為害後代子孫百年甚至200年,而且有的環境是不可「逆」,破壞了就不能重建、恢復了。

這次再站出來,出任台南縣環保聯盟理事長,謝安通表示,有一個好的環境,才有健康的下一代,是做人最基本的思考,所以在寫作之餘,決定以實際行動,關懷這塊土地。

台南縣環保聯盟全力反對的東山鄉永揚掩埋場案,謝安通說,主要是場址位在烏山頭水庫上游,離集水區不遠,以往屬於水源保護區,但在8、9年前解編了,他指責民意代表不盡心把關,如果不解編,就不會有永揚案,「這一關若守不住,以後會有更多的掩埋場申請,烏山頭水庫就不保了」。

謝安通強調烏山頭水庫的重要性,是大台南地區20萬人的民生用水,透過嘉南大圳,灌溉嘉南平原15萬公頃良田,集水區一旦遭到汙染,五穀、作物等,是運到全國各地,受害的是全台灣。



◆ 全球暖化影響 柴達木盆地暖乾轉趨暖溼氣候

中央社 2009.11.15

最新氣象研究表明,中國西部「聚寶盆」柴達木盆地氣候正由暖乾化朝暖溼化轉變。2009年,盆地內的地下水量增加了2億多立方公尺,相當於16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柴達木盆地地處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內,被阿爾金山、祁連山、崑崙山所環繞,總面積2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境內蘊藏著各類豐富的礦產資源,被譽為中國的「聚寶盆。但「聚寶盆」長期被水資源短缺所困擾,生態和經濟發展均受限制。

新華社報導,現在這種局面正在改變。格爾木市水文局最新監測顯示,受降雨量持續增加的影響,從2009年1月至今,柴達木盆地南緣地下水水位上升了3.07公尺,初步估計今年這一帶地下水增加2億多立方公尺,相當於16個杭州西湖的水量,大幅舒緩當地水資源缺乏的狀況。

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格爾木分局局長王偉說,柴達木盆地南緣地下水水位明顯上升,與這一地區降雨量增加、補給河流水量增大等因素有關。柴達木盆地屬於中國嚴重缺水區域,年均降雨量為50多公釐,而今年盆地南緣降雨量已經達到75公釐。

青海省氣候監測評估中心近日發佈的「柴達木盆地候變化評估報告」中說,柴達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國受全球氣候暖化影響最明顯的地方,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溫度和降雨量的持續增加。

全球氣候暖化使柴達木盆地帶來顯著影響,它也成為整個青藏高原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衛星遙感監測顯示,柴達木盆地沙區風蝕荒漠化程度趨緩,並由大片連續分佈轉趨零散分佈。

隨著植被情況的好轉,柴達木盆地的野生動物數量也大幅增加。青海省林業部門調查顯示,柴達木盆地北部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動物數量較以前明顯增加,岩羊、灰熊等難得一見的野生動物數量也有恢復的跡象。

氣象專家預測,未來10至20年,柴達木盆地的氣溫將繼續上升,比20世紀90年代平均值偏高攝氏0.5度左右;降雨量也比90年代多出5%至19%左右;柴達木等河流的徑流量偏多10%左右。中國「聚寶盆」氣候暖溼化的趨勢將在未來表現得更為明顯。

fsj 提到...

10年增0.44度 冬天愈來愈熱了

朱立群/台北報導 2009-11-16 中國時報

最近幾天天氣較涼,但今年立冬已過了一個多禮拜,民眾仍感受不到寒意。國內學者研究指出,台灣近卅年來「冬季暖化」顯著,平均每十年增溫攝氏○.四四度,增幅是夏季的四倍,連生長在合歡山海拔三千三百公尺高地的台灣杜鵑,也「熱」到提早開花。

環保署委託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及中華經濟研究院執行台灣氣候變遷研究,完成《國家通訊報告》指出,一九七九至二○○八年,台灣暖化速度極快,平均每十年增加○.二三至○.四度。

高山杜鵑 「熱」到提早開花

近卅年,四季「暖化強度」亦首度出現百年以來的明顯差異,每十年統計一次平均值,增溫幅度由小至大依序是夏季○.一一度,秋季○.二四度,春季○.三○度,冬季○.四四度,暖化最嚴重。

報告進一步指出,大陸冷氣團南下導致氣溫十度以下的天數,過去百年來的趨勢「顯著變少」。台北市廿世紀初期每年寒流約廿天,近幾年已降至十天以下。報告強調,寒冬天數減少的問題以山區最嚴重,過去六十年,日低溫小於十度的日子平均每十年減少十八天。

中研院院士暨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周昌弘主持國科會全球氣候變遷對台衝擊的研究計畫,親眼看到的冬季暖化的惡果。他發現,近兩、三年,合歡山上台灣高山杜鵑的花期至少提前一個月,十年前七、八月開花,現在已早熟到五月開。

寒冬天數減少 山區最嚴重

冬季暖化的衝擊也發生在樹木身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朝圳比對空照圖的差異,發現合歡山上「台灣冷杉」分布,以每年○.四六公尺的速度「往上爬」。

周昌弘預測,照目前冬季暖化趨勢發展,各海拔的植物都會陸續往上移動,目前雖看不出合歡山馬仙蒿、玉山佛甲草、台灣高山杜鵑等植物族群大小縮減,但預估二一○○如果溫度上升三度,「數種物種將消失」。



◆ 夏威夷沙灘 急速萎縮

【蔡鵑如/綜合報導】2009-11-16 中國時報

美國總統歐巴馬十五日宣布,二○一一年亞太經合會(APEC)將在他的故鄉夏威夷舉行。不過,在APEC各國領袖穿上草裙合影前,夏威夷傲人的沙灘景致,恐怕已是今非昔比。

位於火奴魯魯近郊的凱魯瓦(Kailua)沙灘,被譽為世上最美沙灘之一。去年,歐巴馬兩度帶家人到此度假。但過去一望無際的雪白沙灘,如今迅速萎縮。

地質學家指出,凱魯瓦沙灘有七成流失,歐胡島沙岸則硬生生少掉四分之一。專家警告,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沙灘被侵蝕的情況加劇,並招致生態浩劫,因為瀕臨絕種的夏威夷僧海豹和綠蠵龜,都在沙灘上生育或產卵。

學者估計,一百年內全球海平面將升高至少一公尺,把海洋推往內陸,對於看沙灘吃飯的夏威夷來說,無疑是個重大警訊。

觀光業每年可為夏威夷創造一百一十四億美元商機,觸感細柔,雪白迷人的沙灘,更是夏威夷吸引觀光客的最大賣點。眼看沙灘一點一滴流失,夏威夷州政府趕緊亡羊補牢,採取的策略依地制宜。

歐胡島著名景點「威基基海灘」是搶救重點。威基基海灘不斷縮水,漲潮時海水還會灌進飯店。政府打算運沙填補,但得耗資兩、三百萬美金,當局希望飯店業者分攤。

對於侵蝕嚴重、無力回天的海灘,州政府只能忍痛放手不管;尚未開發的沙灘,則全面禁止開發案進駐。最近有佛羅里達開發商,打算在歐胡島北海岸的沙丘上,興建豪高檔度假小屋,提案馬上遭州政府打回票。



◆ APEC棄守 減碳約束性協定延至2010年後

自由時報 2009.11.16

〔編譯鄭寺音/綜合新加坡十五日外電報導〕二○○九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新加坡年會十五日閉幕,與會領袖除矢言重塑世界經濟、揚棄保護主義及舊有的成長模式之外,也達成二○一○年之前不會針對氣候議題制定約束性協議的共識。換言之,下月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將僅止於制定政治性協議,而不會達成類似京都議定書的全面性協定。

美國總統歐巴瑪結束APEC會議後,已於十五日深夜抵達上海,十六日他將在當地與五百名學生及網友會面,回答諸如美國禁止出口高科技產品到中國、持續支持台灣等敏感問題。但在歐巴瑪到訪前,多名異議人士及維權運動家分遭當局逮捕,中國最大地下教會之一北京「守望教會」的禮拜儀式更二度被當局攔阻,上海另一知名地下教會也被勒令關閉。

中逮捕異議份子 測試歐底限

分析家認為,以往中國政府總是在美國總統來訪前,以釋放異議份子表達善意,此次卻反其道而行,似乎可視為北京刻意考驗歐巴瑪對宗教自由的堅持究竟到何種程度。更早前,屬於地下教會的中國基督教家庭教會聯合會會長張明選牧師及妻子謝鳳蘭也遭到軟禁。

APEC與會領袖在最後宣言中,呼籲「在哥本哈根達成目標遠大的成果」,但原先提出二○五○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一九九○年水準減少五十%目標則被刪除。此外,各國領袖也就丹麥總理拉斯穆森提議的「政治協議」計畫達成共識,此計畫將涵蓋遏止溫室氣體排放量等議題,並把制定約束性協議的期限延後到二○一○年之後。此舉引發環保人士抨擊,全球約四十位環保部長十六日將在哥本哈根開會,討論是否同意延後制定協議的想法。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表示,APEC領袖錯失接近制定公平且具約束性協議的絕佳機會,「不像是對抗氣候變遷的聰明策略」;不過,星總理李顯龍捍衛宣言說,「APEC並非協商氣候議題的論壇,這是APEC,這項宣言是具有真心誠意的意向宣言」。

※ 相關報導︰

* APEC氣候變遷會議 僅台灣吃閉門羹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16/today-t2.htm

fsj 提到...

美國成立電動車聯盟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09.11.17

美國電動車聯盟(The Electrification Coalition)16日正式成立,十幾位知名企業領袖共同宣示遠大的目標:2040 年時,讓美國四分之三的輕型車行車里程採用電動車,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減少空氣污染。

電動車聯盟呼籲美國聯邦政府提撥1300億美元,資助電動車電池的發展和汽車廠轉型。聯盟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在2018年前,把鼓勵民眾使用電動車和補助相關基礎建設的工作擺在33個重點城市,以便在2013年前讓70萬輛電動車上路,並讓電動車在2020年增至1400萬輛、在2030年前增至1億 2300萬輛。

聯盟目標是美國2040年時有2億輛電動車,讓四分之三的輕型車行車需求由電動車提供,使美國輕型車汽油消耗量減少四分之三,進而讓美國不再需要進口石油。

美國政府以補助方式鼓勵民眾購買省油車,促使通用、日產等汽車廠商進一步往電動車發展。美國總統歐巴馬先前表示,希望美國六年內有一百萬輛電動車上路。目前全球每年只生產數千輛電動車。日產執行長高恩曾說,要讓日產成為全電動車或半電動車的領導者。高恩預測,2020年前,電動車占所有車輛的比例將增至一成。

電動車聯盟成員除了高恩,還包括世界最大鋰產品廠商Rockwood控股公司執行長葛賽米、聯邦快遞公司執行長史密斯、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執行長達比、汽車電池充電器廠商AeroVironment執行長康沃等。


◆ 中國天氣低溫雨雪 近千萬人受災

中央社 2009.11.17

中國部分地區遭遇大雨雪襲擊,已造成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北等8省區近千萬人受災。大陸氣象專家表示,入冬後大部分地區出現頻繁雨雪天氣,近幾十年來所罕見。

中新社報導,連日來冷空氣把雨雪分界線不斷南壓,推到長江以南,也讓南京、合肥、武漢、長沙、貴陽、長沙、南昌等南方城市提早入冬。安徽、江蘇、湖北、湖南、貴州、江西等地更遭遇大暴雪或凍雨天氣。

由於冷空氣的持續影響,16日中國西北、東北、華北、黃淮、江淮、西南、江南大部地區的最低氣溫都明顯下降。武漢、南京、合肥、長沙、南昌、貴陽、成都、重慶等19個省會城市創下今年氣溫新低。

大陸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何立富表示,受冷空氣和暖濕氣流共同影響,未來幾天,淮河以南大部地區仍將維持雪天氣。預計20日前後,淮河以南地區氣溫才可能逐步回升。

據中國民政部統計,截至15日14時,9日以來北方地區降雪過程共造成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北、陜西、新疆、寧夏八省區962萬人受災,因災死亡32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0萬公頃,因災直接經濟損失近70億人民幣。



◆ 湖南提前入冬 30年來第一次

中央社 2009.11.17

繼中國北方大雪後,湖北、湖南、安徽及江蘇等長江中下游地區也開始下起暴雪,溫度普遍維持在攝氏零度左右,其中湖南大規模提前進入寒冬的現象,更是30年來第一次。

據記載,歷年湖南最早出現冰凍的年份是1976年,當年也是在11月16日當天。

猶記大陸去年初南方發生百年罕見冰雪災難,當時也是從湖南西北下起大雪,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湖南省氣象局有關人員對此向香港「大公報」表示,今年湖南不太可能出現大範圍、長時間冰雪災害天氣。

另外,湖南是南方地區煤炭供應來源之一,由於北方日前雪災影響北方運往南方的煤炭,湖南的產量開始供不應求,煤炭價格節節攀升,尤其16日晚間暴雪開始侵襲長江中下游,煤價更是猛漲,原先600元一噸的煤已飆到700元,隨著雪災蔓延和庫存量減少,預料還會飆升。



◆ 氣候變遷會議 縣長受邀列席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09.11.17

我國因非聯合國會員,無法出席12月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不過台北縣長周錫瑋已接獲哥本哈根市長邀請出席「市長高峰會議」,將以「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觀察員身分,列席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

台北縣是ICLEI會員,昨天縣府另接獲「世界城市暨地方政府聯合會亞太區會(UCLG-ASPAC)」籲請簽署「世界市長和地方政府氣候保護協定案」,內容有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6大項,縣長周錫瑋立即簽署。

縣府指出,哥本哈根市長在聯合國變遷會議期間,另邀ICLEI會員城市要進行市長高峰會議,我國目前會員縣市有台北縣市、高雄市、台南市與屏東縣,周錫瑋接獲哥本哈根市長請柬,決定親自出席。

周錫瑋說,他下月先赴哥本哈根,再赴上海與南京,討論的都是節能減碳事宜,希望能推動低碳城市結盟;北縣明年計畫以國際低碳城市聯盟會議方式,邀國際城市首長簽署公約,打造地球低碳環境。



◆ 燒兔取暖 瑞典工廠挨轟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綜合報導】2009.11.17

瑞典居然拿兔子當生質燃料原料。瑞典中部卡爾斯庫加一座暖氣提供廠(heating plant)把數千隻兔子屍體磨碎後送進鍋爐當燃料,為當地居民提供暖氣。雖然有愛護動物人士抗議,當地人卻對燒兔子取暖不以為意。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些兔子屍體來自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當地為了保護公園等綠地,市府每年僱獵人捕殺野兔,去年獵殺6000隻,今年還要再殺3000隻。這些野兔主要是居民野放的外來種家兔繁殖的,在當地沒有天敵,對公園的破壞力很強。

一名獵人表示,冷凍的兔屍送到卡爾斯庫加一座工廠,壓扁磨碎後送進鍋爐,和木屑、泥煤或其他廢料一起燃燒,產生可再生熱能。

fsj 提到...

林中斌:2012與全球暖化

【聯合報╱林中斌】2009.11.18

本月十三日黑色星期五,世界末日片《2012》國際同步開映,各地人心惶惶。台灣剛經歷「八八水災」和本月五日的震度七級地震,更是議論紛紛。

美國航太總署(NASA)上周再次駁斥世界將於二○一二年十二月廿一日毀滅的說法。其實,電影《2012》固然過分誇張,但是NASA全力為安定人心,說法也故意忽略一些科學事實。

二○一二天曆終點

電影《2012》渲染最兇的一點是:天崩地裂大難在那年十二月廿一日突然降臨。就天象來說,那一天固然特別,但它和前後多年並無非常不同。

如果您去墨西哥南部旅遊,二○一二年十二月廿一日早上六時日出時,沿著太陽方向望,會看到天空銀河中心點在太陽後面,當然需要光害不遮蔽銀河亮度。其實二 ○一一、一○、甚至○九的十二月廿一日早上六點,您在墨西哥都會看到這現象。那麼,二○一三、一四、一五呢?也一樣。這就是地球、太陽、銀河系中心連成一條線的天象,大約每兩萬六千年遇到一次。嚴格的說,二○一二連線最直,所以千年前的馬雅天文學家以那年做為他們天曆大周期循環的終點。

如果這個「天體連線」會對地球帶來災禍,那麼災禍早已開始。您或許已經觀察到近年各地天災人禍頻仍。根據NASA網站,它不認為天體運行和地球的災禍有關係。它只承認「全球暖化」是各種災禍的原因,而全球暖化又全是人為造成的,這是個保守的官方說法。作為國家科學機構,如此發言可以理解。

天體連線全球磁變

有些災禍用「全球暖化」解釋比較勉強,而用全球磁力變弱的現象解釋比較容易。天體連線帶來「全球磁變」,雖然無法證明,道理卻說得通。

其實,○八年底NASA公布地球磁力弱化下異常的現象:在空中像巨大肥皂泡般保護地球的磁氣圈(magnetosphere)已破了個洞,四倍餘地球大!所以更多來自太空有害的粒子和電波會毫無阻礙的進入大氣層衝擊地球表面。

太陽黑子每十一年出現一次,同時伴隨而來的是磁爆,干擾地球電訊,甚至燒壞發電廠。這種情形近年更頻繁嚴重。可是,今年六月NASA貼在網站上駁斥《2012》的廿條說法中第十四條便粉飾太平。它說:「太陽磁爆衝擊地面上發電廠而導致停電的情形很稀少(rare)。」其實,一九八九年三月在加拿大,和○

三年十月底在瑞典都發生過太陽磁爆引起的大停電。

今年九月,美國密西根大學「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公布一項驚人發現:○八年太陽黑子活動異常平靜,但是衝擊到地球的太陽磁波比上次在一九九六年太陽黑子活動平靜時強多了。來自天體干擾地球力量近年有加強趨勢,這是無法用「全球暖化」解釋。

地球已在加速變化

人類活動固然帶來「全球暖化」,但是「全球暖化」是造成天災人禍變多唯一的原因嗎?全球平均溫度在一九九八到達高峰後便大體在下降。根據○九年十一月九日美國新聞周刊報導,美國人相信「全球暖化」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已由○八年的百分之四十七降為百分之卅六;美國人相信「全球暖化」有具體證據的已由○八年的百分之七十一降為百分之五十七。

「2012」不是世界末日。但地球已在加速變化,昨天觀念將無法因應明日。世界將逐漸邁進「新紀元」,願我們都做好準備。

(作者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 去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87億噸 創新高

中央社 2009.11.18

國際研究團體「全球碳計劃」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去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於中國等新興國家的急速增加而創下新高,總量達到87億噸。

由日本和歐美科學家組成的這個研究團體指出,去年全球由於企業生產和交通等排放的二氧化碳經換算達87億噸,比前一年增加2個百分點,平均每人一年的排放量達1.3噸,都創下最高紀錄。

去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增加達41個百分點,主要是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的火力發電廠和生產鋼鐵等大量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開發中國家的排放量已大幅超過已開發國家。

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指出,照目前排放量的急增看今後數年的趨勢,以及「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Climate Change)的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將升高攝氏6度以上的最壞預測,全世界必須加速削減排放量的努力。



◆ 聯合國人口基金:氣候變遷衝擊 女甚於男

中央社 2009.11.18

聯合國人口基金今天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對女性的衝擊大於男性,尤其災害頻仍、女性獲取資訊不足的亞太地區,因此提供女性更多教育與健康才能減少衝擊。

聯合國人口基金(The United NationsPopulation,UNFPA)今天在全球發布「2009世界人口概況」。人口基金的亞太區主任堀部信子(NobukoHoribe)在曼谷記者會上指出,人口不斷成長是影響氣候變遷的眾多因素之一,若能讓人口成長減緩有助各國更容易適應氣候變遷。

堀部信子表示,教育婦女控制生育,讓女性可以在發展過程中平等參與,有助社會繁榮且更有適應力。

這份報告發現,女性比男性在天災中更容易死亡,收入低、男女地位不同的地區更為顯著。如果政策、計畫或各種協定能顧及婦女的需求、權利與潛力,國際社會對抗氣候變遷就更可能成功。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人道回應團(HumanitarianResponse team)團長馬穆德(Jemilah Mahmood)在記者會上說,2008年因氣候變遷造成流離失所的人口高達2000萬人,未來登革熱、瘧疾這種疾病會更加猖獗。

馬穆德表示,這類因氣候變遷造成的天災,女性死亡人數高於男性兩到三倍,因為有些地區女性受限穿著方式、成長教育被要求不能爬樹、只能待在家,天災來時,常常是第一個跑去救孩子的人,因此常常是天災的最大犧牲者。

她還指出,婦女災後在避難所還要面臨性侵害、騷擾等各種問題,因此婦女往往是氣候變遷下最大受害者,受到的傷害比男性高出許多。

人口不斷成長是造成氣候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讓婦女能受教育、獲得醫療服務等以控制生育率,有助於長期減低氣體排放量。

這份報告因此建議各國政策制定者,提供教育與醫療方式增加女性的自主權,改善經濟發展、減少貧困,那些受過教育的女性比較容易擁有較小且健全的家庭,減少生育率,進一步改善氣候變遷問題。



◆ 美國綠色產業 改造中國荒漠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1.18

美國總統歐巴馬這次中國行,工作項目之一是加強兩國在氣候變遷、再生能源和環境領域的合作,但合作其實已經開始。在內蒙的鄂爾多斯等地區,中國數一數二的大沙漠正在變成一片大松林。

內蒙黨委書記杜梓表示,植樹計畫是鄂爾多斯「負起綠色責任和建設文明生活」方案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美國最大的太陽能模組製造商,亞利桑納州的「第一太陽能公司」,17日和鄂爾多斯政府簽署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合作架構,定明年6月1日開工。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和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出席簽約儀式。

如此規模的太陽能發電廠在美國造價40億到50億 (台幣1285 億到1608億元),在大陸「稍微便宜一點」。

全球最大發電設備廠商「奇異電器」,和鄂爾多斯的「億利化學工業公司」合作,協助減少這個地區排入黃河的污水,方案定明年完工。

中國各地區正在比賽開發再生能源,減少污染。西部的甘肅省正在興建一座相當於20座核能發電廠的風力發電場,發電量20億瓦,是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場,定2020年完工。浙江省的屋頂正在安裝太陽能板。北京則禁止摩托車,只准騎電動腳踏車。

凡此都證明,在12月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開幕前,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正在加強發展再生能源。

前高盛共同總裁桑頓表示,中國政府如果開始獎勵各省各市推動再生能源,全國的綠化步伐會更快。他說:「在落實大規模的計畫上,中國真的是一部非常潤滑的機器,令人印象深刻。」

fsj 提到...

海中雨林消失之謎 「藻」知道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1.19

有海中雨林之稱的海藻,具備提供氧氣、讓海洋生物棲息等功能,但海洋大學最新的研究發現,近兩年台灣海岸夏季氣溫飆升,造成附著於礁石的紅藻數量銳減,生長季節及出現月份也明顯變短。學者警告,台灣面臨全球暖化衝擊已悄悄在潮間帶上演,嚴重危害珊瑚礁生態。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林綉美針對墾丁國家公園及東北角海域藻類調查發現,藻類黃氏龍鬚菜近兩年大量銳減,十年前在墾丁海域常見的藻類僅剩每年12月至隔年2月會出現蹤跡。林綉美分析,棲息在珊瑚礁潮間帶的紅藻適合溫度為25度,對環境非常敏感,一旦溫度上升就會出現變化,過去墾丁海域連4月都會出現的紅藻,如今只能在冬季看到,顯示夏季溫度上升已衝擊到藻類的生存。

林綉美監控墾丁海水表面溫度還發現,2002年及2003 年僅有7、8月會超過29度,但2007至2009年的監測卻發現,除了颱風來襲溫度下降之外,6月底至9月底幾乎都超過29度,她強調,29度是紅藻生存的臨界點,長達4個月高溫造成藻類大量消失。

全台有高達600種以上的藻類,在海中行光合作用排放氧氣,吸引海洋生物大量棲息,海藻也是小型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林綉美擔心,紅藻數量銳減所代表的意義不只是暖化問題,已經對台灣珊瑚礁生態帶來一場浩劫。

藻類消失除了溫度升高的衝擊外,人為的破壞也是其中一項主因,例如石花菜就是一種海洋藻類,林綉美表示,過度的採集也衝擊到藻類的生長數量。



◆ 氣候暖化 黃河上游水量近20年少見

中央社 2009.11.19

共同因應全球氣候暖化是本次「歐胡會」商談議題之一。事實上,自去年秋季以來,黃河上游流域雨量及進水量持續豐沛,為1990年來少見。

黃河是新中國的「母親河」,流經眾多革命老區。新華社今天引用青海省氣候中心監測資料顯示,2008年秋季至今,黃河上游地區降水量持續偏多,入河水量不斷增加。僅今年1月至10月,黃河上游各地降水量在432.7毫米至617.2毫米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若干地區偏多1至9成,其中興海、瑪多偏多幅度最大,分別偏多5成和9成。

報導說,黃河上游地區至今平均降水量為533.1毫米,較常年偏多1成。瑪多地區前10個月平均降水量甚至突破1961年以來歷史最高值。

氣象專家指出,去年10月以來,黃河上游流域進水量連續偏豐,是1990年以來最豐沛的一年。這不僅對黃河上游地區農業、電力生產極為有利,而且為黃河中下游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 最新研究:碳排放增加主要來自中國

中央社 2009.11.19

碳排放是當前全球熱議話題,最新研究發現,2000年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主要來自中國的經濟發展。科學家警告,碳排放增加正導致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逐漸減弱,後果不堪設想。

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專家17日聯合發布研究報告說,儘管全球經濟出現危機,二氧化碳排放量去年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2%,且大部分來自中國。

報告主筆、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教授洛林‧凱雷(Lorinne Le Quere)表示,「2000年後排放量的增加幾乎全部來自中國」。

報告說,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及水泥生產。2007年到2008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6.71億噸,其中4分之3來自中國的排放成長。

報告指出,中國正以空前的速度增建火力發電廠,空氣污染無法避免。2001年以來,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一倍。

報告作者凱雷教授對美國之音說,「煤炭越來越多地被用作燃料,目前已經取代燃油,成為主要燃料。全世界煤炭用量成長中有超過90%來自中國。」

凱雷說,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量成長與經濟發展速度有關,但已開發國家從開展中國家購買消費商品也是原因之一。

她說,出口產品的生產加工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所佔比例較大,已開發國家有責任幫助開發中國家減排。

報告的副主筆、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大氣研究員格雷格‧馬蘭 (Gregg Marland)對美國之音說,「排放算在中國頭上,因為來自中國。但事實上,正在生產的產品是為了出口。所以說,發展中(開發中)國家的排放很大部分實際上是用來為發達(已開發)國家生產產品。」

報告還對懸浮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表示擔憂。報告說,5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只有40%留在大氣層中,其餘被地球上的海洋與森林吸收;現在二氧化碳排放有45%留在大氣層內,而且逐漸增多,森林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卻在下降。

報告警告說,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積留越多,氣溫增加就越多;氣溫增加越多,留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就越多,形成惡性循環。

馬蘭說,1982年以後,全世界排放的二氧化碳共計715.3萬億噸,是1982年前人類歷史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總和。

報告說,中國2006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國。全世界二氧化碳每年人均排放量是5.3噸,中國是5.8噸。美國人均排放二氧化碳大約20噸,仍居世界第1。

除了中國,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超過500萬噸的國家還有印度、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巴西、南非、韓國、印尼、伊朗、波蘭、墨西哥、加拿大與荷蘭等。

fsj 提到...

海水升溫,墾丁藻類減量 太陽黑子稀少引發大陸罕見冰雪天?

◆ 海水升溫 墾丁藻類減量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基隆報導】2009.11.20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林綉美調查指出,南部墾丁跟東北角海岸的紅藻數量逐年減少,她認為和地球暖化造成海水表面溫度升高有關,衝擊到海洋生態。

從事藻類調查研究多年的林綉美昨天在成果發表會指出,海藻有「海中雨林」之稱,小小的藻類卻是無脊椎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在海洋生態佔了重要一環。

林綉美長期觀察南部墾丁跟東北部海岸的紅藻,發現有逐年減少現象;如墾丁海域過去只在海水溫度較高的6到9月,黃氏龍鬚菜數量會減少外,其餘時間數量都很多。

她表示,海水表面均溫升高,紅藻量跟著減少。據中央氣象局海象測報中心資料,2007年4月的海水表面均溫由攝氏25度升到27度,6月以後還出現29度的表面水溫,今年迄今在墾丁只有年初時看到有大量海藻生長,其餘月份都不多。

林綉美說,東北角海域的藻類生長情形,雖比南部好一些,但生長季節及出現月份已明顯變短。



◆ 太陽黑子稀少 引發大陸罕見冰雪天?

中央社 2009.11.20

中國大陸多數地區11月以來都經歷嚴重的暴雪災情,氣象專家認為是聖嬰(El Nino)現象,但廣東天文學會專家指出,這種異常天氣可能由百年罕見的太陽黑子稀少引起。

「中新網」表示,地球目前正經歷罕見的太陽活動低迷的天文現象,從2007年起,太陽黑子就顯著減少。同時,太陽黑子週期也變得特別長,為1798年以來之冠。

太陽黑子週期通常為11年,第23個太陽黑子週期從1996年開始,已經13年了,但至今還未經常看到太陽黑子明顯地成群出現。

  報導稱,太陽黑子低迷年通常會引起太陽某些輻射強度降低,而引起地球大氣環流的變化,甚至引起地球氣候異常,局部地區會發生乾旱、暴雨、洪澇、暴風、高溫熱浪和低溫冷害等氣象災害。但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地球的氣候變化,人類至今仍在研究。

中國今年11月以來的雪災及去年1月大陸南方異常低溫冰雪天候,就發生在太陽黑子低迷年。

報導並舉幾個極端氣候都出現太陽黑子低迷年份的例子,如1954年12月到隔年1月中旬的廣東北部,出現攝氏零下7.3度的低溫,廣州當時連續13天平均氣溫只有7.5度;1976年年底再次發生類似現象,當時中國有13個省市發生強烈寒流冰雪天氣。



◆ 災難多 大陸3年內建立全國應急救援網絡

中央社 2009.11.21

大陸每年平均約3億人次遭遇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人民幣2000多億元,為全面提升應急救援能力,中國公安部副部長劉金國表示,大陸將在3年內,建立覆蓋全國的綜合性應急救援網絡。

新華社報導,在湖南長沙舉行的中國公安消防部隊應急救援工作會議上,劉金國指出,作為應急救援的主力軍,中國公安消防部隊在應急救援工作上還很不適應,全大陸尚有532個縣沒有現役消防力量,80%以上的鄉鎮沒有專業消防隊伍。

不僅如此,大陸公安消防還欠缺針對性的訓練,與社會各部門的聯動機制也沒有完全建立。

劉金國說,公安消防應急救援工作應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總體思路,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形成省、市、縣的綜合應急救援3級建設。

另據統計,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陸近年來突發事故總量呈上升趨勢,重特大事故頻發,全國平均每年發生各類事故100萬起,死亡人數13萬人、傷殘70多萬人。



◆ 暴風雪橫掃 大陸鬧天然氣荒

【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綜合報導】2009.11.20

中國大陸正上演一場「氣荒」,近期罕見的暴風雪天候,導致華北、兩湖、西北和華東地區天然氣供應吃緊;全大陸多處天然氣供應已出現告急現象,液化天然氣(LNG)的供應鏈甚至面臨斷裂風險。

排起長龍的加氣計程車和打不著火的煤氣灶,敲打著中國大陸能源產業一根敏感的神經;在全球市場出現過剩的天然氣,竟在大陸演變成了一場「氣荒」。

近日,大陸部分地區降雪量之大、持續時間之長,為歷年罕見。突如其來的災害天氣,造成用電緊張、交通不便、物價上漲,北京中央各部門緊急啟動應急機制。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河南鄭州計程車司機最近排隊6小時只為加到天然氣;浙江杭州有三分之一城區居民受衝擊,並決定將11家大企業「斷氣」;湖北武漢所有出租車停止供氣,26座加氣站緊急喊停。

重慶市21日起加收人民幣2元計程車燃油附加費,以應對「氣荒」,這一倉促應對措施,被業界視為苦於沒有應對壟斷者漲價企圖的「頭痛醫腳」之策。

昨天下午重慶部分計程車司機已領到當地相關部門印發的「加收2元計程車燃油附加費」膠貼,這張膠貼將貼在副駕駛位置—從11月21日零時起,每次乘坐計程車的乘客將在原有5元起步價基礎上多支付2元。

上海證券報報導,此次天然氣危機,凸顯中國大陸天然氣價格改革太慢,預計相關改革將提上日程,可能是與替代能源掛鉤,透過價格競爭降低對天然氣的需求。

不過,大陸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昨(19)日宣佈電價調整方案時表示,「今年不會提出天然氣改革政策。」

天然氣不漲價,對解決目前的「氣荒」不是一個好消息,大陸有媒體稱,目前的天然氣價格太低,中石油等供氣企業投入不足、不願供氣,可能是造成部分地區天然氣斷供的主要原因。

對於各地的「天然氣荒」,中國石油公司指出,已增加上游資源量,日供氣量增加2,000萬立方公尺,增幅達到11.8%。中石化也表示,中國石化旗下的四川普光氣田即將投產,12月將有一條輸氣管道向上海供氣。

據能源諮詢機構息旺能源指出,近期暴風雪天氣造成大陸多處天然氣供應短缺,西安、武漢、重慶、宜昌、南京、揚州、杭州、日照等地紛紛啟動應急預案。其中,武漢、南京市天然氣每日缺氣量,已高達平日用氣量的40%以上。

該機構分析師指出,儘管今年9月中石油已對其「西氣東輸」及「陝京天然氣管線」分別擴能,但突如其來的快速降溫,造成大陸天然氣供應不及。加上近期各地用量激增,導致長輸管道中天然氣管存量,出現異常。

不僅如此,大陸10多家液化天然氣生產商也由於氣源供應不足,出現大規模減產或停產。分析師認為,當前局面還是要取決於天候,由於氣溫直接調節供需矛盾,近期氣溫是否回暖值得關注。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天然氣專家劉毅軍表示,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早就有,只是在等待合適時機。他指出,未來天然氣的價格將肯定與替代能源相聯繫。

中國燃氣首席財務官梁永昌也表示,預計中國的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將在今年底提出,明年實施,今後天然氣的定價機制將與原油掛鉤。他指出,大陸天然氣漲價不會一步到位,預料大陸天然氣價格在未來五年平均每年漲幅為10%到12%。



◆ 以價制量 中國大陸非民用電價今調漲

中央社 2009.11.20

中國國家發改委宣布,今天起大陸非民用電價每千瓦時平均提高人民幣2.8分錢,每度平均提價5.4%。目前雖暫不調整居民電價,但未來居民用電將逐步推行階梯式遞增電價。

「中新網」報導,這次電價調整的主要內容,一是對上網電價做了有升有降的調整。陝西等10個省(區、市)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適當提高;浙江等7個省(區、市)適當下調。

二是統籌解決去年8月20日火電企業上網電價上調對電網企業的影響。三是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四是適當疏導脫硫電價矛盾。

在調整電價同時,對銷售電價結構做了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加快了城鄉各類用電同價、工商業用電同價步伐,並按照公平負擔的原則,適當調整了電壓等級之間的差價。

此次電價調整暫不調整居民電價,國家發展改革委已要求各地研究對居民用電推行階梯式電價改革方案,將居民用電分檔定價,對基本電量,保持較低的電價水平,用電愈多,電價愈高,以促進節約用電。

居民用電實行階梯式電價具體何時實施,如何實施,將由各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充分論證後,提出可操作的方案,並嚴格履行聽證程序後實施。



◆ 星推電動車計畫 盼2020年成大眾交通工具

中央社 2009.11.20

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表示,明年將迎接第一批電動車,推動電動車試用計畫,並希望能在2015年讓電動車正式在新加坡上路,並於2020年後成為大眾交通工具之一。

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指出,50輛由三菱製造的電動車,預定明年9月運抵新加坡。

能源市場管理局說,當局正在尋找合作夥伴參與試用計畫,並蒐集電動車表現的相關資料,包括電動車充電時是否方便、兩次充電之間能行駛的距離和運行成本等,這些資料將可用來評估在新加坡使用電動車的效益,及研究推廣電動車是否可行等。

當局表示,這項電動車試用計畫,為期三年,並將為此成立一個跨機構的特別工作小組,推出電動車充電電源網。招標工作預定明年進行,同時也將研究電動車充電站的數量和設置地點等周邊設施需求。

如果一切順利,能源市場管理局預估,電動車將能在2015年在新加坡正式上路,並於2020年後發展成為符合經濟效益的大眾交通工具之一。

fsj 提到...

台灣變小了,4處海岸線退縮 海水酸化惹禍,吸碳率遞減

◆ 台灣變小了 4處海岸線退縮

自由時報 2009.11.22

專家警告恐遭吞噬入海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台灣海岸線正在改變。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一項衛星調查,四年來,受上游水庫、攔砂壩,甚至河川盜採等因素影響,宜蘭蘭陽溪南岸、台北淡水河口至桃園觀音、新竹香山金城賞鳥區一帶、苗栗後龍溪口附近至大安溪口北側等四處,海岸線正在倒退中。

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林朝宗提出警語,假如趨勢不變,不僅影響未來這四處國土規劃或海岸工程,當地球持續暖化,這四處也將是台灣最早被吞噬入海的國土。

這項調查是依據九十四年度到九十七年度執行的「地質環境與資源動態監測計畫─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影像應用」計畫,以 找出在這四年期間呈現侵蝕狀態的海岸區域。

侵蝕速率最快2.86米/年

對台灣北部及東部海岸進行判釋分析之結果顯示,與三十年前之影像相較,蘭陽溪口以南地區以侵蝕為主,以北則以堆積為主,其中蘭陽溪口北岸長期平均堆積速率可達四.六七米/年。其他地區,如三芝、福隆、磯崎等,長期平均侵蝕速率約在一.七七至二.八六米/年之間。

林朝宗解釋,海岸線後退除自然海水沖蝕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游的砂不見了。他說,政府基於民生、工業用水或灌溉,在上游興建水庫,或是蓋攔砂壩,都會造成原本應流到出海口淤積的砂被攔走;甚至河川盜採砂石,也造成砂被搶走了,都造成這些地區海岸線退後明顯。

而根據最新衛星資料,蓮花、莫拉菲、莫拉克及芭瑪等四個今年襲台的颱風,颱風波浪及暴潮效應產生的海水倒灌,對海岸造成侵蝕;在暴風範圍外的海岸,沿岸流會帶來侵蝕區或河川輸出的沉積物,使海岸造成堆積現象。

颱風環流或颱風引進西南氣流帶來的豪大雨,所引發崩塌或土石流,若再加上河岸潰堤,容易造成海岸低窪或地層下陷地區淤積大量泥砂,例如莫拉克颱風在屏東林邊、佳冬等地區就造成大量泥砂淤積。



◆ 綠色和平:台灣漁船過度捕撈 非法轉運

中央社 2009.11.21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今天公布綠色和平今年調查發現,7艘台灣漁船在太平洋捕撈鮪魚、非法轉運,呼籲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會員的台灣政府應積極改善。

綠色和平(GREENPEACE)海洋項目主任SariTolvanen指出,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The Esperanza)今年8月23日到10月19日在太平洋海域行進調查區域內漁船捕撈活動,共紀錄了13艘來自菲律賓、台灣、日本、韓國、美國及巴拿馬漁船的捕魚行為。

她說,當中有多達7艘是台灣籍或由台灣公司經營,其中3艘出現無轉運許可下,卻私自轉運的非法行為,另外4艘則長年在鮪魚重要繁殖及護養區內進行撈捕,皆加劇瀕臨生存危機的鮪魚生態失衡窘況。

會中,綠色和平並播出台灣漁船非法轉運的洗魚實況照片。

她搭配照片指出,綠色和平9月2日發現台灣籍小型延繩釣船「嘉漁發」號在密克羅尼西雅聯邦(FSM)公海上,將漁貨轉運到同為台灣籍的「合海」號上。

她強調,雖然嘉漁發號的人向綠色和平的人說明,冷凍系統壞了,所以卸貨至合海號上;但是事後,嘉漁發號漁船靠岸後,也沒有修理所謂壞掉的冷凍系統;再者,除合海號沒有獲得任何太平洋島國的捕魚許可,嘉漁發號雖有FSM海域捕魚許可,也沒有轉運執照。

她重申,此案例既非法,加上長年在公海捕魚,已嚴重衝擊海洋資源;但是農委會漁業署對於綠色和平的呼籲,都沒有給予回應;假如台灣政府持續無法有效管理漁船,台灣的鮪魚漁業也會隨之崩潰。

至於Sori所提前述案例,被稱之為「洗魚」;她說,這種運作模式,通常出現在同一東家所為,以捕魚船與轉運船分工合作,再將這些魚貨直接送到各鮪魚市場售掉;這些破壞海洋資源的漁船所為,真正獲利的是漁船老闆及貿易商,船上的漁工,通常是外籍人士,其工作與生活條件極差。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補充,這些轉運船所載漁貨都不會運回台灣,也沒有申報漁貨。

她說,中西太平洋每年捕魚量為250萬公噸,非法漁貨約是250萬公噸的34%,但不含在這250萬公噸內;該海域捕魚年產值20億美元,當地島國發捕魚許可證獲利也僅占6%,若魚被捕盡,這些島國經濟也會受衝擊。

綠色和平等環保組織長年推動關閉公海域禁捕,成立海洋保育區主張;且今年12月將於大溪地召開的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上,也將遊說會員國做此提案。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及Sari都質疑,政府宣示要推動永續漁業發展,實際上卻「說一套做一套」,又推動黑鮪魚季鼓勵大吃黑鮪魚;呼籲應更積極有效管理台灣漁船;又身為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的會員,亦應支持關閉太平洋四個公海域的方案。



◆ 四草湖畔 垃圾滿佈

自由時報 2009.11.21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台江國家公園即將於年底掛牌成立,四草湖將成為國家級濕地旅遊景點,不過湖畔堤岸及紅樹林內垃圾充斥,讓外國觀光客看了也搖頭,亟待改善。

日前一名日本觀光客慕名造訪四草湖,對於四草湖水上紅樹林景觀嘆為觀止,盛讚是水上的世外桃源,但是沿岸的垃圾及經年累月卡在紅樹林底層的垃圾,卻是美中不足,讓帶隊的解說員也難以啟齒。

負責帶隊的解說員表示,該名日本人告訴他,在日本都會定期清理,不會讓垃圾在湖中任意漂流,讓他覺得很不好意思。

紅樹林協會總幹事李進添表示,每次發生大水,上游總會漂來大量的垃圾,海面也會將漂流木、保麗龍等廢棄物帶進湖中,該會在四草大橋出海口一帶都會定期進行撿拾清理,但四草湖範圍太大了,因人力有限無法顧及,反映也沒用。

他表示,每次帶隊遇到垃圾,他只能把它當成生態解說的一部分,告知遊客垃圾怎麼來的,提醒大家不要製造垃圾,希望未來台江國家公園成立後,能有專責單位改善湖中垃圾的問題,以免貽笑大方。



◆ 國際綠十字示警:爭水權恐爆發戰爭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李志德/台北報導】2009.11.22

國際綠十字組織「地球對話」負責人夏維爾.吉嘉洛(Xavier Guijarro)訪台。他指出「水」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環境議題,水已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缺水很可能造成國家間兵戎相見。

巧的是,馬英九總統在昨天上線的治國周記上,他提醒全國民眾,在聯合國資料中,台灣是全球十八個缺水的地區之一。馬英九說,台灣的水價實在很便宜,容易讓人忘了節水。

吉嘉洛說明,聯合國已揭示「水權」是人類基本權利之一,這問題比我們想像得要大。水如果乾淨,它是財產的來源;為了爭奪「乾淨的水權」,未來很有可能發生「水戰爭」。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認為,台灣雖然有一百六十多條河川,但百年之內仍有可能發生缺水危機。他希望政府可以從技術、認知、政策三方面來用水、省水。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表示,近年國際環保焦點已逐漸由「碳」擴大到「水」,水關係到糧食、健康、環境等。此次邀請吉嘉洛來台,盼促成二○一○年的「地球對話」論壇在台灣舉辦,以環保議題提高台灣能見度和公眾環境意識。



◆ 海水酸化惹禍 吸碳率遞減

【朱立群/台北報導】2009-11-21 中國時報

海洋是大地之母,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本期《自然》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相較於人類逐年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海洋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逐年遞減,推估二○○○年至今,海洋的吸碳率已經減少一○%。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建立數學模式,重建全球海洋一七六五至二○○八年之間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發現從一九五○年開始,海洋碳吸收量與各國工業發展製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正比,年度吸碳對碳排放所占的比例至二○○○年達至頂點。

此後即使每年吸碳總量仍居高不下,但對全球碳排放量的占比,卻是每下愈況。也就是說,各國排出的二氧化碳有增無減,但海洋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卻是有減無增。

以前的研究認為,海洋吸碳力下降與臭氧層破洞以及暖化造成造成風向與洋流改變有關。但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卻指出,原因應與海裡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升高有關,就像人類一樣,吃飯七分飽後,就不會想吃下一碗。

研究者指出,進入海裡的二氧化碳導致海水酸化,也壞了海洋吸碳胃口;這是海洋的特性,可以預見,長年累積下來,海洋涵養二氧化碳的能力只會逐年下降。團隊推估,海洋現今吸收一千五百億公噸的工業排放碳,比一九九○年代超出近三分之一。

哥大學者的研究提出一體兩面的憂心,一者是海洋吸碳力低落,另一個是海洋酸化日益嚴重,對此,國內學者之間意見分歧。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就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海中造成海洋酸化,阻礙鈣的形成,珊瑚、蝦、蟹生物恐有滅絕的一天。

但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持不同看法。「海洋終究是二氧化碳最終的墳場,」他認為人們憂心的酸化問題多發生在海洋一百公尺深度以上的區域,但海底還有三千八百公尺的深度,如能深埋二氧化碳,需一百年才能翻身。

fsj 提到...

英降千年豪雨 洪水肆虐1警殉職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09.11.22

英國本周連日大雨造成史上最嚴重的水患,英格蘭北部、蘇格蘭,以及威爾斯西北部都出現河川暴漲,甚至橋梁、防洪設施被沖垮的慘狀,一名警察也因救難殉職。英國環境大臣稱為「千年一遇的大水」,首相布朗21日巡視災區。

連下3天的大雨在20日稍見緩和,但受創地區滿目瘡痍,且周末可能又有大雨。氣象局說,大雨在24小時內降下314.4毫米,改寫1955年締造
警察比爾‧巴克在德文特河橋上執行疏散任務,因橋垮被大水沖走而殉職。
歐新社
的279毫米紀錄,以英格蘭西北部濱海小鎮科克茅斯(Cockermouth)受創最嚴重,逾200人一度受困、約1000戶民宅被淹沒。

科克茅斯位於倫敦西北方530公里,為科克河和德文特河的匯流處,也是浪漫主義大詩人華茲華斯的出生地。警察比爾‧巴克19日清晨在德文特河橋上執行疏散任務,因橋垮被大水沖走,數小時後遺體在海灘尋獲。

巴克於19日清晨4點40分遭大水沖走,來不及在隔天過他45歲的生日。妻子說他是在「從事鍾愛的工作」時死去;英國首相布朗誇他「非常英勇、無畏」。

英國的大雨讓政府措手不及,英格蘭西北部的「湖區」(Lake District)20日成為水鄉澤國,部分地區淹水達2.5公尺深,軍方趕緊派出救難人員挨家挨戶搜尋受困民眾。該區選出的國會議員康寧漢表示,這場洪水是「聖經裡才有的大浩劫」。

英國環境大臣喜萊莉.班恩說,最近強化的防洪設施是為了因應百年一次的大水,但卻遇上了「每千年才會發生一次的事件」。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說,他對這場洪水「極為關切且深感難過」,並對救難人員的「無私努力」致上謝意。

土木工程師學會的洪水專家邦佛斯認為,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類似規模的大水會更加頻繁;「氣候變遷意味著情況只會變得更糟。我們不能期待避免這樣大的洪水。」



◆ 惡火威脅 澳洲:百年之最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2009.11.22

澳洲新南威爾斯省發生66起野火,當局發出「災難級」警報,指出這場火災為近百年來之最,目前尚未有傷亡或財物損失傳出。

攝氏40度高溫、乾燥灌木叢、快速風勢加上閃電,新南威爾斯省至少有66處火場,連藍山國家公園都不能倖免。已有近1100位消防隊員和380輛水車投入打火行列。省長李斯表示:「這是百年僅見的惡劣情況。」

消防單位悲觀指出,這場大火將更惡化,新火場恐繼續增加。當地消防隊長費玆西蒙表示,這場大火的危險程度已經破表,而且只是開始。



◆ 今年美國感恩節大餐 吃不到雀巢南瓜派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1.23

中央社報導,金黃色的南瓜派是美國家庭感恩節、耶誕節闔家團圓享用大餐時的主要甜點,今年由於產地雨量過多收成驟減,知名廠商雀巢旗下熱門南瓜派產品嚴重缺貨。

每逢感恩節、耶誕節,美國家庭全家團圓一起享用大餐時,桌上總少不了一道金黃色的甜點,就是南瓜派。

距離感恩節只剩幾天,知名廠商雀巢(Nestle)卻宣布,旗下擁有數十年歷史的熱門產品「李比南瓜派」(Libby's Pumpkin Pie)罐頭今年嚴重缺貨,消費者可能發現很難在市面上買到這款產品。

這款許多美國主婦喜歡用來做南瓜派的現成南瓜泥罐頭,優點在於比使用新鮮南瓜還要省時方便。

產地雨量過多 成熟的南瓜統統泡湯

「李比南瓜派」官方網站上貼出聲明指出,今年產地雨量過多,南瓜園裏滿是泥濘,根本無法讓機械通行,成熟的南瓜也就只能泡水,完全無法採收。聲明指出,南瓜在田裏泡水過久會變質,為了堅持品質第一,「我們忍痛做出決定,今年將不再繼續採收南瓜,這將使得年底假期期間到明年南瓜再度收成之前,『李比南瓜派』在市面上將很難找得到。」

「李比南瓜派」所使用的新鮮南瓜,都來自於雀巢在伊利諾州莫頓的專屬農場。今年由於產地雨量實在過多,導致南瓜泡水、受損,收成量大減。雀巢發言人指出,這個農場種植的南瓜產量極大,生產量可供高達9000萬個南瓜派。

其他各州相同產品廠 趁機瓜分大餅

「李比南瓜派」嚴重缺貨,讓其他各州的相同產品廠商抓準機會,瓜分市場大餅。位於俄勒岡州柯瓦里斯、專門生產有機南瓜派罐頭的Stahlbush Island Farms全國行銷經理崔西‧麥迪馬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大約四個月前就明顯注意到「李比南瓜派」在市面上開始缺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估計消費者需求量將會提高,所以我們增加產量,做好充份準備。」

fsj 提到...

永續成長與環保科技 歐盟打造新發展策略

中央社 2009.11.23

擁有27個會員國的歐洲聯盟,明年上半年將通過新的經濟發展策略,目標是透過永續成長和環保科技,在2020年前建立綠色的知識經濟體。

歐盟各國領袖2000年曾通過「里斯本策略」(Lisbon Strategy),訂出洋洋灑灑的計畫,目標是在10年內,將歐洲打造成全球最具競爭力和活力的經濟體。

不過,由於各國發展程度不均,整體而言進步遲緩,歐盟早在2005年即放棄了里斯本策略的目標,在受到金融風暴衝擊的此刻,歐盟更是亟需新的發展策略。

德國「商務日報」(Handelsblatt)今天引述即將在明年上半年接掌歐盟輪值主席的西班牙外長莫拉提諾(Miguel Angel Moratinos)的話,指出新的策略重點在永續,「一方面帶領歐洲走出衰退,另一方面建立永續的成長和就業模型」。

他表示,歐洲需要的是高附加價值的工作,例如綠色產業和服務業。

里斯本策略之所以備受爭議,原因在於缺乏強制性的目標和有效的檢驗機制,為了查核各會員國的執行進度,莫拉提諾證實,新的策略未來將賦予布魯塞爾的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更多職權。



◆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 3大排放國尚未允諾出席

中央社 2009.11.23

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議」12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登場,目前已有65位各國領導人首肯與會,但排名前三名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美國、中國與印度仍未允諾出席。

丹麥日前向191國領導人發出邀請函,邀請出席12月7日至18日的氣候峰會,包括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澳洲、巴西、日本和印尼等65國元首隨即答應出席。

不過,香港星島網引述報導,全世界排名前三的美國、中國與印度尚未開口允諾將參加會議。

哥本哈根峰會將尋求制定新的國際條約取代「京都議定書」。

BBC中文網說,此前各方都對哥本哈根峰會能否達成強有力的協議心存懸念,但觀察家認為,大批國家領導人在峰會中亮相,能大幅提升各界期望。

「京都議定書」(全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補充條款。

「京都議定書」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參加國經3次會議所制定,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京都議定書」簽定後,自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條約從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並未簽署。



◆ 澳推碳交易 總理賭上官位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09.11.23

經過數月政治折衝,澳洲政府本周將公布碳排放交易制度修正法案(ETS),且可望於26日國會休會前進行表決。如果這次再度遭到參議院否決,總理陸克文將可能以氣候變遷為由,提前舉行大選。

陸克文以澳洲目前正在延燒的近百起森林野火和超過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為例,強調這類對抗地球暖化法案的急迫性。

陸克文說:「本周末澳洲人應該已理解,我們身處在地球上最熾熱和最乾燥的陸地之一。我們將會最快和最深刻地感受到氣候變遷效應。」

雪梨西北方約170公里處的新南威爾斯省城鎮克蘭杜拉(Clandulla)、里爾斯頓(Rylstone)和坎多斯(Kandos)均發布最高級別的野火緊急警報。

氣溫飆升加上強風助長,22日野火火場增至近百處,數百戶民宅面臨野火威脅。

消防單位擔心今年2月維多利亞省東南部的野火慘重災情將重演,該場大火造成173人死亡,為澳洲近代最嚴重的天災。

澳洲大選預定2010年底舉行。雖然陸克文領導的勞工黨政府目前在民調中遙遙領先在野的自由黨,但提前大選仍是拿總理官員當賭注。

澳洲這項法案中規定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將於2011年7月開始實施,涵蓋1000個澳洲最大汙染源,這將是歐洲以外的第二個國內碳排放交易平台,為每公噸碳排放定價。

澳洲排放交易制度的爭辯,受到其他國家密切關注,尤其是美國,美國國會議員正在為他們的提案展開辯論。澳洲鄰國紐西蘭也試圖通過修正過的排放交易法案。

這項碳交易制度是陸克文2007年競選的重要政見,他希望於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氣候會議舉行前讓ETS法案過關。

但在野的自由黨議員反對這項法案,指稱將因此犧牲就業機會並傷害企業,有些議員不認為人類活動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

澳洲是全球最大煤炭出口國家,占全球碳排放量約1.5%,平均每人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



◆ 熱浪襲擊 雪梨氣溫飆破攝氏40度

中央社 2009-11-23

〈中央社記者張之晴雪梨22日專電〉澳洲雪梨及新南威爾斯州遭遇熱浪襲擊,從週五開始氣溫持續攀高,同時交雜雷陣雨,造成多起火警。許多民宅與商店停電。

到了周日下午,雪梨氣溫也一如氣象預報,衝上了攝氏40度。高溫、乾燥及強風等三個條件齊備,成了最讓澳洲人害怕的火災型天氣。民眾不是躲在家避暑,就是往海灘、游泳池消暑。

昨天〈21日〉起新州各地共傳出140起火警,讓消防隊員疲於奔命。新州中西部的森林大火原本已經延燒1260公頃,今天下午火勢更猛烈,隨時有可能危及民宅。

消防單位更呼籲民眾必須依據火災逃生計畫做準備,甚至儘早撤離,以免逃生不及,重演今年2月維多利亞州「黑色星期六」森林大火造成173人罹難的慘劇。



◆ 美三哩島驚傳輻射外洩 美核管會:已控制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1.23

美國核子管理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簡稱 NRC)21日表示,賓州三哩島發生一起輻射外洩事故,約150名工作人員都已安然返家。1979年,美國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核安意外發生地點就在三哩島。

NRC發言人史昆希告訴記者:「該處發出空中輻射污染警報,並撤離所有工作人員…我沒有確切數字,但有少數工作人員受到污染,已持續替他們進行除污。」

發生輻射外洩時,建築物內約有150名人員。

她說:「這起事件沒有波及公共衛生安全,且也似乎不會對員工產生衝擊。」她補充指出:「這類事故偶而會發生。」

她指出,到目前為止,「他們不知道造成污染的原因;警報聲響起當時,很多作業正進行中。工程師們已在研判出事原因」。

她強調:「這是一起小事件,且情況已受到控制。」

經營三哩島核電廠的艾瑟隆核子公司發表聲明說,該廠第一發電機組安全廠房的空氣輻射污染警報器,在21日下午4時響起,該機組從10月26日起就已關閉,進行加油、維修和更換蒸氣發電機。

艾瑟隆核子公司說:「該安全廠房的牆壁被打開一個臨時開口,以把新的蒸氣發電機裝入,在該開口處的一個監視器顯示一項讀數有些微增加,然後即恢復正常。另外兩個監視器都顯示正常的的讀數。在警報響起時,廠房內有許多工作活動,艾瑟隆核子公司的工程師正在找出造成這個意外的原因。」

三哩島核電廠在1979年3月發生了美國最嚴重的核子意外事件,該廠第二發電機組的核心部分熔毀,造成該機組永久關閉。這項意外並未對該廠工人和附近社區居民造成傷害,但它觸發了核能電廠作業和緊急應變計畫的改變,也導致核子管理委員會對核電工業加以更嚴密的監督。

艾瑟隆核子公司在聲明中說,檢驗顯示,21日意外的污染只局限於安全廠房內,外面未發現任何污染,也未威脅公共衛生與安全,該廠的工人被送回家是因為在該區域清理完成前,他們無法繼續工作,一名工人受到的輻射量是16毫侖琴(millirem),其他工人污染的程度更低。該電廠工人的年度職業輻射量上限是 2000毫侖琴。根據NRC資料,照胸腔X光的輻射量是6毫倫琴。



◆ 超級油輪排毒物 10年恐奪百萬命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09.11.23

現任《新科學家雜誌》環境顧問的作家皮爾斯(Fred Pearce)在英國每日郵報撰文指出,航運界造成的汙染一向未被重視,其實超級油輪和大型貨輪因使用汙穢的有害燃料,排放大量致命化學物,當今16艘最大噸位船隻造成的硫汙染就超過全球車輛總和。

硫汙染對肺部有害,每年在英國間接造成數千人死亡。不只超級油輪,渡輪、遊輪、貨櫃輪、拖船也會排放有害煙塵。

超級油輪的每一具引擎重如小船,消耗的燃料相當於小型發電廠。然而與發電廠或汽車不同的是,超級油輪使用價格最低、最骯髒且含有高濃度硫成分的燃料。專家指出,未來10年的硫汙染可能奪走100萬人生命。

目前在海上航行的各式船舶大約10萬艘,隨著貨輪不斷將亞洲國家的各種出口商品運至歐洲與北美地區,它們的數量勢必有增無減。

全球經濟衰退對航運界影響不大,耶誕節假期是下一波運輸高峰。部分超級貨櫃輪全長動輒200多公尺,一次最多可以承載1.4萬個貨櫃。皮爾斯說,這些貨櫃輪使用海運重油,排放的硫與煙塵與呼吸問題、發炎、癌症及心臟疾病有關。

fsj 提到...

瑞典生態城 碳排量減半全球第一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266006.shtml

【聯合報╱駐瑞典代表 朱文祥】2009.11.23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翰莫比濱湖永續城(Hammarby Sjostad)是世上首座依照全新生態環保概念『演化』而成的城鎮,更是地球上第一個完成碳排放量減半目標的城市,斯德哥爾摩因而獲選為「2010年歐洲綠色首都」。

「我很幸運能親睹一座綠色城市奇蹟般誕生。」李察‧佛羅里達在他的《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名著裡推崇「瑞典是最具創意的國度,超越歐洲十五國與美國」。翰莫比的故事驗證了這段論述。

申奧失敗 垃圾地新生

翰莫比是斯德哥爾摩百年來傾倒垃圾及工業廢棄物的地區,環境汙染和犯罪問題都很嚴重,一般人不敢隨便到此地遊蕩。令人氣結的是,這塊204公頃的瀕死公有地,距城中心僅十分鐘腳踏車程。這塊都市惡瘤是絕大多數市民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之地。

90年代初期瑞典為申辦2004年奧運,市府將選手村與翰莫比都更計畫鏈結,有頗多市民認為市府發瘋了,因為翰莫比的形象真的很糟糕,不值得花上五億歐元的整地費用。市府在1995年起仍按計畫動土興建選手村,可是當所有地上物拆除後才發現土地汙穢不堪,只好再花幾倍人力刨掉髒土層重做土質淨化,共清理出 120公噸汙油、108公噸廢金屬及工業廢土。

市府同時釐訂未來新城首要環境目標:和瑞典1990年的住屋環保標準值相比,翰莫比必須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半。這是極嚴苛又非常有遠見的政策,雖然完全不符投資效益,但在申奧熱情氛圍環繞下,十幾家建商毫不猶豫同意籌措卅億歐元,共同參與這項史無前例的計畫。

但後來申奧竟然失敗!就在舉國失望之際,官員們悄悄地與廠商漏夜腦力激盪,希望做損害控管。他們出人意料地決定繼續合作,盼將未能實現的選手村改造成具備完整自然生態循環、綠色親水性的翰莫比永續城。

永續城將為二萬五千人提供一萬一千戶住屋。電線電纜、光纖網路、汙水垃圾及淨水管道和能源輸送通路全部一次整合到位,足敷未來百年所需。該城具備完整城鎮的所有設施,包括各種辦公室、商舖和餐廳、學校和托兒所、圖書館、體育中心和滑雪場(由垃圾堆積轉化成功的綠色山丘)及一座大教堂。此外還有完整交通網絡,包括無聲列車、生質燃氣公車、渡輪及會員共乘制轎車。加上碧草如茵的庭園、無暗角的街道、太陽能屋頂、風電設施及優美的公共場所,和無所不在的湖畔木質步道。(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翰莫比模式 垃圾變資源

【聯合報╱駐瑞典代表 朱文祥】2009.11.23

翰莫比故事的最後一部份巧妙融入總體計畫中。在垃圾、能源和水資源上發明出舉世唯一的環保方法,被世人譽為翰莫比模式。

垃圾:社區每個角落都很容易找到等腰高度的三種垃圾圓柱形吸筒,分別吸納一般、可燃性物品或廚餘有機等垃圾。開口直接連通地下傳輸管,以真空力量將垃圾輸往兩公里外的處理廠,所以當地沒有垃圾車,自然減少車禍危險。

能源:廚餘及有機垃圾在堆肥廠裡製成生質燃料,萃取後的殘渣壓製成肥料供養區內花草樹木,而氣體經提煉後供應瓦斯能源。可燃性垃圾則被運走,成為熱能發電廠燃料。

水資源:汙水過濾消化池將有機物以淤泥形式從水中分離出來,再後製成固體化肥及生質燃氣,後者提供一百輛公車及一千戶家用瓦斯。翰莫比模式創造一個垃圾、能源和水處理過程的永續系統,使環境效益最大化及能源成本最小化,達成碳排放量減半的終極目標。



◆ IBM新奧 搶低碳經濟

【經濟日報╱記者何蕙安/綜合報導】2009.11.23

中國大陸低碳經濟火紅,全球IT業龍頭IBM也覬覦不已,上週六與大陸新奧集團正式簽約,合資成立新能源資訊技術公司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說,「這是IBM在華十年來最大、最深入的商業合作案之一。」

中新社報導,這起IBM聲稱在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投資案,也是IBM首次與新能源企業合作,引起各界關注。但IBM與新奧都不願公佈投資總規模與新合資公司的持股比例。

新奧集團總裁王瑛只透露,未來IBM每年會拿人民幣3到4億元(約新台幣14億到18億元)投資IT領域,新奧每年至少投入人民幣10億元(約新台幣47億元)在能源領域。今後雙方合作研發的能源技術專利權,歸合資公司所有。

11月21日IBM在北京與新奧集團一口氣簽了四份協議,兩家企業希望借助各自擁有的IT和能源技術,向企業客戶提供一套整體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提高能源效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錢大群表示,雙方的合作雖然目標全球市場,但會率先從中國大陸下手。等大陸市場取得成功後,再開發美國市場。

在中國大陸,它們把希望寄託給了官方;能耗高、碳排放高的產業集群和巨型企業,是它們優先關注的客戶。

王瑛強調,因為大陸不會輕易放棄一些能耗高、碳排放高,但卻是大陸優勢的產業集群和巨型企業,有信心大陸企業會購買新奧與IBM共同推出的節能減排方案。

新奧集團在能源領域從燃氣起家,擁有國內覆蓋市場人口最多的城市燃氣分銷企業「新奧燃氣」,旗下共有包括新奧燃氣、安瑞科技與威遠生化三家上市公司。

新奧集團在台灣知名度不高,但在大陸是能源領域的領先企業。今年7月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訪問大陸,唯一參觀清潔能源企業的行程就是新奧集團。

新華社報導,業界普遍看好IBM與新奧集團的戰略合作,專家表示,IBM與新奧集團的攜手,將開闢一條「IT+能源」的新型發展道路,改變大陸城市現有的傳統能源利用方式。

知情人士表示,雙方的合作有一定的創新性,為了不被快速「借鑒」,不便透露合資公司的細節及投資金額。



◆ 兩岸產業合作 新電動車亮相

【聯合報╱記者趙惠群/即時報導】2009.11.23

由車輛工會和車輛研發聯盟召開的兩岸汽車產業合作會議今天揭幕,兩岸數十家車廠齊聚一堂,大陸龐大的市場規模將間接讓台灣業者新車開發成本和售價降低,也讓台灣電動車能早一天量產上路。

這項會議以節能減碳和智智慧行車為主題, 多家業者今天展示研發成功的電動車和電池與電等相關零組件,除納智捷LUXGEN EV和酷比的M'car EV電動車,必翔展示配備全新磷酸鐵鋰電的輕量化電動車Green Runner,工研院發表金工一號電動車。此外,台塑長園則公開最新氧化鋰鐵磷正極材料,另有工研院、華創車電等單位開發的人性化智慧系統。

必翔掌握磷酸鐵鋰電關鍵技術,電池安全性高且命長,必翔董事長伍必翔表,必翔在蘇澳蓋新的電動車廠,先前和大陸四個車廠談定合作,未來也會為台灣市場開發電動車。

裕隆汽車總經理陳國榮表示,大陸年逾千萬輛的市場規模將有助於裕隆集團動車和其他新車開發生產的成本大幅降低。



◆ 澎湖低碳島 推展電動機車

【聯合報╱記者肇瑩如/澎湖報導】2009.11.23

澎湖打造全國首座低碳島,將從離島虎井嶼開始,逐步將二行程機車汰換為電動機車,縣長王乾發與馬公市長蘇崑雄昨天試騎宣示決心;王乾發也呼籲中央,不要只是替澎湖換幾輛機車或裝幾個太陽光電路燈就說是低碳島,「要玩就玩真的」,不要雷聲大雨點小。

博弈公投沒過關,澎湖未來發展方向轉變為低碳島,經濟部能源局官員也多次來澎湖,表達行政院推動澎湖低碳島的決心,澎湖縣政府初期選定常住人口約四百人的馬公市離島虎井嶼為優先,將逐步把島上180輛二行程機車全換為電動機車與自行車,打造澎湖群島中第一座低碳島,未來再視試辦情況逐步擴大到其他島嶼和馬公本島,預計4年內完成。

電動機車業者相中商機,昨天舉辦產品發表會,馬公市長蘇崑雄與議長劉陳昭玲也到場,和與會的虎井里民及各村里長一起試騎電動機車。

業者說,電動機車售價約比一般機車便宜1到2萬元,市場上具有競爭力,業者研發的小摺只需1秒鐘就能摺疊,業者日前到虎井嶼試騎,充電一次環島6公里綽綽有餘,爬坡力也不錯,他們評估很適合在澎湖推展。

王乾發說,中央說要推動澎湖為低碳島,但是據立委林炳坤告訴他,行政院明年預算中,對澎湖低碳島部分並未著墨許多,讓他很憂心。虎井里長陳大川則建議全額補助里民換購電動機車,並在島上興建風力發電設施與綠建築等。

※ 相關報導:

* 「新能源政策」,政府準備好了嗎?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22384

...前陣子引發爭議的開徵能源稅的問題,並不是民眾抗拒高油價的來臨,而是政府在新能源政策讓人民有什麼樣的選擇。若政府現在就開始規劃執行,視電動車為未來的新能源政策的主流,並配合產業的需求,縱使十年之後,因能源稅的開徵而導致汽油價格攀升至每公升近六十元,相信人民也是會支持的。

fsj 提到...

去年溫室氣體 飆破紀錄

【聯合晚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23日電】2009.11.24

全球暖化再現警訊,世界氣象組織(WMO)23日發布「2008年溫室氣體公報,」去年溫室氣體含量繼續增加,三種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的全球濃度,突破工業革命時期以來最高點。

WMO祕書長賈若德指出,溫室氣體增速比預期更快,這是壞消息,各國「必須儘快採取行動。」

聯合國氣侯變遷大會即於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為當前聯合國首要議題,能否達成具體協議,普遍不樂觀,WMO批露警訊,為氣侯大會帶來急迫性。

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元凶,WMO報告指出,自1750年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38%,「貢獻」約63.5%溫室效應。

報告指出,2008年二氧化碳在大氣含量為385.2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比2007年增加2.0ppm,續呈增長趨勢;工業革命前,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含量約為280ppm,幾乎固定不變。

2008年大氣中甲烷含量為1797ppb(1ppb為十億分之一),比前一年增7ppb。1999年至2006年甲烷在大氣含量大致維持不變,但去年躍升。 在工業革命前大氣中甲烷含量約為700ppb。

2008年氧化亞氮在大氣中含量為321.8ppb,比2007年高0.9ppb,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9%。

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主要因素。WMO利用分布在50多國氣象站網點,通過全球大氣監測計劃,測量溫室氣體含量,每年發布一份公報。



◆ 數百座冰山 直衝紐西蘭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法新社雪梨23日電】2009.11.24

逾百座南極冰山正罕見的朝紐西蘭漂移,紐西蘭政府發布沿海航運警報。科學家指出,冰山的實際數量可能多達數百座。

澳洲南極部的一位冰川學家說,衛星影像顯示,冰山已漂過奧克蘭群島,目前正朝位於東北方約450公里外的紐西蘭南島前進。紐西蘭已在冰山出現的南大洋地區發布沿海航行警報。

冰川科學家楊恩表示,光是目前能看到的一個冰山群就有100座以上,其中一些寬度超過200公尺,而實際冰山數可能高達數百座。

這些冰山是日前一塊大浮冰的剩餘部分,因受全球暖化導致氣溫和海平面升高影響,這塊大浮冰由南極冰層分裂出來。

楊恩說:「這塊大浮冰離開南極時,面積很可能達30平方公里。」浮冰在南極轉了一圈,較大的部分崩裂,形成較小的冰山,並成群往紐西蘭南島方向漂移。

楊恩表示,這些冰山群是否真會漂到南島,目前無法下定論。

上周澳洲科學家方於南極洲與澳洲之間的麥夸利島附近,驚見一座巨大冰山,這些冰山是本月在澳洲麥夸利島外海所發現較大冰山的殘餘,其中一座大冰山估計有2公里長,另一座則是北京奧運體育場「鳥巢」的兩倍大。

這麼多冰山如此接近紐西蘭,是2006年以來頭一遭。當時一些冰山漂流至與紐西蘭海岸線相距不到25公里之處,也是紐西蘭外海1931年以來首次發現冰山。



◆ 南極冰原崩解 超乎想像地快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09.11.24

南極東部冰原原本被認為並未受全球暖化太大影響,但一項新研究顯示,自2006年起,當地冰原已喪失數十億噸冰體,未來很可能導致海平面升高,並影響各國港務運作,造成經濟損失。

這項22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的研究顯示,較小且較不穩定的南極西部冰原,也明顯地有大量冰體脫落。

科學家擔憂,全球溫度上升可能引發南極西部快速崩解。南極西部融解的冰水,將足以讓全球海平面上升約5公尺。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預測,海平面將在2100年前上升18至59公分,但這項估計並未將格陵蘭及南極冰原瓦解的潛在影響列入。

IPCC科學家表示,即使吸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降低,海平面仍可能上升近1公尺,此威脅足以讓一些小島國家無法生存,地處低窪三角洲上的民宅亦將被淹沒。

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報告則指出,由於冰帽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全球主要港口城市的淹水損失在2050年將高達28兆美元。

WWF瑞士分部氣候和能源議題負責人紹爾說:「如果從現在到2050年氣溫上升攝氏0.5至2度,海平面可能上升0.5公尺,將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這項由德國保險公司安聯集團參與的研究報告指出,此一海平面上升幅度,將使全球前136個濱海城市損失高達28兆美元。

fsj 提到...

哥本哈根會前 美將提減碳目標
http://www.udn.com/2009/11/25/NEWS/NATIONAL/NATS1/5270505.shtml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2009.11.25

美國官員廿三日表示,美國將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召開前,公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近程目標,以掃除達成後京都協議的主要障礙。

官員拒絕說明具體數字,但公告預料將與美國聯邦參議院討論中的法案一致,期望在二○ 二○年,達成最高減排二○○五年排放量百分之廿的目標。

他表示,總統歐巴馬近日內將宣布這項目標,並決定是否親自前往哥本哈根與會,以推動達成這項取代京都議定書的全球性協定。美國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歐巴馬是否出席會議,及設定美國新排放目標,廣受各界關注及沉重壓力。歐巴馬曾說,如果有助於達成具體協議,他將親自與會。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秘書德波爾在布魯塞爾會晤歐洲環境部長前夕表示,美國的排放目標將是談判的關鍵因素。他表示:「目前的關鍵在美國。我的感覺是,歐巴馬將會帶著具體的減排目標與財務捐助前往哥本哈根。」

無論歐巴馬在哥本哈根會議前作什麼樣的宣布,就美國溫室氣體減排立法而言,內容必須切合實際。美國參議院上周將溫室氣體減排立法時程延到二○一○年初,顯示法案將無法在哥本哈根會議前通過。

※ 人均排放量少了台灣?



◆ 全球過「美式生活」 5地球才夠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09.11.25

廿四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地球人都過美國人的奢侈生活,人類需要五個地球才能提供所需的資源。

這項由「全球足跡網」(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發表的報告指出,當前的情況,人類每年消耗的自然資源,需要將近一點五個地球才足以供應。

「生態足跡」是指足以提供其人口所消耗的自然資源,並吸收其排放二氧化碳所需的陸地與海洋面積。

報告指出,每名美國人平均製造的生態足跡約相當於十七座美式足球場。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態度是生態足跡偏高的原因,每個美國家庭一度平均擁有二點九六輛汽車。

歐洲人的生態足跡雖約為美國人的一半,但也偏高。

報告表示:「我們對自然需索頻頻,消耗資源並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比大自然能夠重新製造並再吸收的速率高出百分之四十四。自然界須費時十八個月才能提供人類一年所需的生態服務。」

報告說,如果人類維持目前消耗自然資源與製造廢棄物的速度,估計二○三○年代初,我們將需兩個地球才能滿足所需。這種貪婪的資源消耗恐造成生態瓦解。



◆ 我啟動溫室氣體盤查減量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09.11.25

下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若達成後京都協議,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極可能遭到列管。環保署昨天首度公布住商與運輸部門溫室氣體盤查成果,顯示我國溫室氣體申報、盤查、減量全面啟動,與國際減量行動尋求接軌。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下月舉行,環保署長沈世宏本月赴歐洲多國拜會環境部長,爭取我國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昨天環保署首度公布住商與運輸部門溫室氣體盤查成果,期望透過企業自主管理,達到節能減碳期程目標。

沈世宏指出,我國溫室氣體年成長率為百分之三點八,其中運輸部門占百分之四,住商部門為百分之八點六,是各部門間增加最迅速的兩塊。不過沈世宏透露,去年全台共計省下四十億度電,溫室氣體排放量首度呈現負成長,減少了百分之四點四,是個好消息。

環保署盤查運輸與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華航、國光客運及台北一○一大樓申報,發現華航、國光客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高達九成來自燃料,台北一○一大樓則有九成七為用電排放。

沈世宏表示,業者透過溫室氣體盤查,未來能針對主要排放源提出具體減碳目標,同時降低營運成本,業者配合減碳意願高。

環保署強調,台灣過去二氧化碳排放量算在中國的排放量中,但若想與國際接軌,得先了解國內排放狀況,此次盤查正是希望透過業者自主管理,增加未來在國際上的談判籌碼。

環保署指出,歐洲議會決議從二○一二年開始,將降落歐盟境內的民航機納入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管制,若超量排放,則需購買排放許可來抵換,可能會影響華航、長榮等飛歐陸航線的航空業者。

華航企業安全管理處處長楊定輝表示,將致力於節約燃油與碳排放管理,減少航機廢水、廢氣、事業廢棄物等。國光客運總經理劉金泉指出,日後會加強管制怠速,並使用節能產品,汰換老舊車輛等措施。

台北一○一協理楊文琪表示,一○一會持續號召租戶使用省電燈具,室內空調與照明將朝「綠建築」設計規畫,期盼至二○一一年能成為全球最高的綠建築。環保署呼籲國內相關產業申報溫室氣體,並跟進自主減碳,及早邁入低碳社會。



◆ 哥本哈根會議 中國官員:可能毫無成果

中央社 2009.11.25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即將在下月登場,中國主管官員認為,哥本哈根氣候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沒有問題」,但由於有股力量欲使談判偏離軌道,因此會議確有可能無法獲致成果。

中國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國際談判和國際政策處處長李高昨天針對哥本哈根會議做了有關說明,香港「財華社」引述做了報導。

對於哥本哈根會議,李高表示,「取得實質性進展沒有問題」。

在表達樂觀的同時,李高說,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必須堅持「峇里島路線圖」制定的「兩軌談判」,也就是在京都議定書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這兩個框架下展開談判。

不過,他表示,「目前有股很強的力量欲使談判偏離這個軌道,有一些國家透過隱性的方式使京都議定書空殼化,不再發生效力。」

李高強調,「如果不能妥善地解決這個問題,哥本哈根會議無果而終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哥本哈根峰會前夕,各方對中國是否會提出更具體的減排目標相當關注。

對此,李高稱,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將做更大努力,工作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李高強調,不論中國會否提出具體數字,都將盡最大的努力促使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



◆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中國瞄準已開發國家

中央社 2009-11-25

攸關人類生存前途的氣候變化問題愈演愈烈,聯合國即將於12月7日在丹麥首府哥本哈根討論如何因應,中國希望這次大會應該做3件事,並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責任瞄準已開發國家。

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於慶泰,今天應邀前往中國記協舉辦的新聞茶座,向中外媒體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及參加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立場。

於慶泰指出,中國認為,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目標,是要在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及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全面、有效實施方面取得積極成果,重點是要就適應與減緩 (溫室氣體排放)、技術轉讓、資金支持做出明確和具體安排,哥本哈根會議應該做3件事:

一,確定已開發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2承諾期應當承擔的大幅量化減排指標,確保未批准京都議定書的已開發國家,承擔具有可比性的減排承諾。

二,建立有效機制安排,確保已開發國家兌現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及能力建設支持的承諾。

三,開發中國家在得到已開發國家技術、資金和能力建設支持的情況下,在可持續發展框架 (架構)下,根據本國國情採取適當的適應和減緩行動。

於慶泰指出,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取得成功的關鍵是要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尤其是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堅持「峇里路線圖」(Bali Road Map)的授權。「中國政府將繼續以積極、建設性態度參加最後階段的談判,與國際社會共同推動哥本哈根會議的成功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將於12月7日至18日舉行,旨在達成因應全球氣候變化的新協議,以便在京都議定書第1期承諾於2012年到期後,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做出新安排。

面對這次大會,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分歧正在加大,已有報導說,將無法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只能產生具有政策約束力的協議。

對此,於慶泰表示,協議重在內容,不在形式,實質比名稱重要,主要是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鎖定近年來各國就應對氣候變化已達成的成果,而不能另起爐灶,推翻重來。

於慶泰指出,「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基礎,當前的氣候問題是已開發國家近一兩百年工業化過程中長期排放二氧化碳的結果。科學家研究,1750年以來,大氣中80%的二氧化碳是已開發國家排放的,這是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原因,開發中國家是受害者。

所以因應氣候變化要明確兩點,一,這是全球大家的共同挑戰,需要攜手應對。二是各國要根據歷史責任和不同能力,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做出應有貢獻。

為減緩氣候變化速度,聯合國於1992年制定氣候變化綱要(框架)公約」,1997年通過「京都議定書」,2007年訂定「峇裡行動計劃」 (路線圖),對攸關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提出系列政策目標方向。

fsj 提到...

全美首個 加州政府提碳排放限額交易計畫

中央社 2009.11.25

美國加州政府今天提出一份「限額交易」計畫,希望能大幅減少加州的碳排放量。若這項政策能順利通過,加州將是美國第一個制訂碳排放量限額與交易程序的州。

這項政策獲得加州州長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的大力支持,他特別發表聲明指出,這項政策將使加州成為全美與全球發展綠色政策的先鋒,他將致力於推動這項政策的落實,擴大加州的綠色經濟,也創造更多的綠色就業機會。

加州在2006年通過的全球暖化因應法案「AB 32」規定,加州全州在2020年前,將減少二氧化碳、甲烷與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15%。加州空氣資源局(Air Re-sources Board)今天公佈的限額交易(cap and trade)計畫,將是AB 32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

根據限額交易計畫,加州將從2012年起,針對發電廠、煉油廠與水泥廠等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工業,分發碳排放量許可,這包括規模較小的工業設施與石油燃料廠、天然氣工廠等,但農業不包括在內。計畫初步將針對600 家加州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實施排放限制。

所謂的「cap」 是指這些被管制的工廠,若在營業過程中釋放二氧化碳,必須取得排放許可證,且有總額限制。由於某些公司可以透過環保措施減少碳排放量,節省下來的排放量將得以出售給其他污染較大的企業,一方面可以享受出售的所得,還可以獲得財政獎勵。

至於交易上限、銷售單價與交易程序,預計要到明年年底前,才會正式對外公佈。

阿諾接任加州州長後,一直致力於推動綠色經濟,AB 32 法案是全美第一個全面管制、量化、並具有成本效益的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法案。加州並通過全球第一個低碳燃料標準,要求燃料供應商必須減少燃料碳排放量,才得以在加州境內銷售。加州行政部門也通過一項條例,要求在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的組合標準必須達到33%。



◆ 締結「綠色夥伴」關係 美印簽能源備忘錄

中央社 2009.11.25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與印度外長克利希納(S.M. Krishna),今天下午簽署能源安全、能源效率、乾淨能源與氣候變遷備忘錄,宣告兩國正式締結綠色夥伴關係。

美國總統歐巴馬上午在白宮歡迎來訪的印度總理曼莫漢(Manmohan Singh)時宣布,兩國成為「綠色夥伴」(Green Partnership),除共同發展風力、太陽能等「乾淨能源」,也將合作克服溫室氣體所引發的全球氣候變遷。

在國務院舉行的簽約儀式上,希拉蕊與克利希納表示,乾淨能源對印度的發展非常關鍵,同時也可以解決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問題,樂見兩國能在乾淨能源上攜手合作。

美印簽署的備忘錄,除承諾將合作開發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另外也將發展「乾淨煤炭發電技術」,以碳捕捉與儲存技術,降低火力發電的碳排放量。

此外,兩國也將強化金融、技術交流,以鼓勵印度本土的乾淨能源技術發展,同時也將協助其他開發中國家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 台灣流域水情預測平台 可測雨量水位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09.11.25

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整合台灣大學、國立海洋大學及台北科技大學等學術研究單位,成功架構一套台灣流域水情測預報平台,可在挾帶極端降雨量的颱風來襲時,偵測各大流域的降雨量及河川水位,提供政府相關部門做決策,把可能的災害降到最低。

國科會這項成果,可爭取到3個小時的預警時間,可望在明年6月颱風來襲前,提供給經濟部水利署採用,應可讓國人安心點。

國科會國研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副主任蔡惠峰表示,水利署也有一套類似預測平台,但屬於固定模式,不管是集水區逕流量、河川水位或河川出海口潮水等功能,一個功能只有一個模式,預測彈性較低。

新整合的預報平台採開放模式,除連結氣象局與水利署的水文水情資訊,還整合台大、海大及北科大等各大學的研究能量,可擷取相對較準的模式,未來預測準度會明顯提升。

fsj 提到...

減碳 中國首度公布2020年目標

中央社 2009.11.26

中國政府今天公布,2020年中國大陸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降低40%到45%。

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今天決定,到2020年,中國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 年下降40%到45%。

身為全球碳排放量第二的中國大陸,對減碳的態度深受國際矚目。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9月在聯合國大會就氣候變遷議題發表演說時稱,2020年大陸的排放量會比2005年顯著降低;今天則是北京首次明確公布2020年減排目標。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12月7日登場,來自192個國家的代表將在會中試圖達成新的國際公約,取代「京都議定書」。

有分析認為,美、中兩大碳排放國缺乏互信,這次峰會可能無法達成具體協議;但中國今天公布具體減碳目標讓部分環保人士頗為振奮。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今天在例行記者會則說,中方希望這次峰會能夠達成公平與合理的協議。



◆ 溫家寶將出席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

【聯合報╱記者林琮盛/即時報導】2009.11.26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秦剛今日下午宣布,中國政府決定,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出席於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

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說,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溫家寶總理出席此次會議,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以及與國際社會合作應對這一問題的政治意願。

秦剛說,中國一貫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是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主管道和基本法律框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中央社北京26日電】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及「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將在哥本哈根舉行 (簡稱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中國國務務總理溫家寶將出席。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今天在例行記者會宣佈這項消息。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將於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麥首府哥本哈根舉行,就因應氣候變化訂定新步驟。

秦剛說,溫家寶出席這次會議,體現中國政府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以及與國際社會合作應對這一問題的政治意願。

他表示,中國政府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及京都議定書,是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主渠道和基本法律架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中方期望哥本哈根會議能夠按照「峇里路線圖」的授權達成公平、合理的安排,促進公約和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

關於白宮宣佈美國將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作出承諾,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秦剛表示,中方注意到有關報導。中方認為,按照峇里路線圖的要求,所有發達國家都應承擔可比的量化減排指標,有關各方都應為此做出最大努力,從而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秦剛說,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因此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美國應該承擔與其歷史責任和現實能力相匹配的責任。

※ 相關報導:

* 氣候峰會 歐巴馬將出席



◆ 國內首例 北縣9200元買碳權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09.11.26

北縣府昨天邀國際專家舉辦「2009台北縣再生能源、永續城市國際論壇」,今天繼續進行國際綠色能源發展研討會。縣府為這場排碳約20公噸的會議進行「碳中和」,花172.5英磅(台幣約9200元)向JP Morgon交易市場購買國際碳權,成為國內政府機關進行碳交易首例。

縣長周錫瑋指出,縣府打造北縣成為國內第一座以「低碳」為主軸的魅力城市,像拼圖般逐步拼出完整圖案,先從300公頃人工溼地復育、1000甲河川公園及淡水河整治、景觀及道路綠美化,要使都市公園化,達到國際首都意象。

此外,縣府率全國之先成立低碳社區發展中心、清潔生產服務中心及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累計節省2230萬度電、減碳1萬4180公噸,同時建構綠色交通,加強興建自行車道、推廣綠色運具、建置桃北北宜基共乘網等,將來電動公車上路可連結捷運系統,提供乘客優惠。

在生活方面,全國首創的坪林、雙溪低碳旅遊已打出國際知名度,縣府並推動多項資源回收政策、社區及商店減碳診斷、低碳社區與低碳校園標章、著手研究綠能屋頂設施自治條例,希望兼收再生能源與建築景觀美化效果。

目前北縣再生能源年發電量約6.9億度,占全縣用電3%,未來將透過設置風力發電機組及太陽能、沼氣發電,配合法規及示範計畫,希望達到2016年再生能源使用率5%及2026年15%的目標。

周錫瑋強調,節能減碳須跨城市合作,北縣已加入「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預計明年召開國際城市低碳會議,邀各國大城市結盟簽約。

※ 相關報導:

* 碳 is Money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970&f_ART_ID=223593



◆ 我見我思-具建設性的國際公民?

【莊佩璋】2009-11-26 中國時報

下個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組織將於哥本哈根開會,討論全球暖化問題。台灣,是國際孤兒,當然被拒於門外。

日前,馬總統接見推動環保有功團體及人員時說,很遺憾政府不能參與哥本哈根會議,若能與會,國際就會了解台灣在節能減碳的努力,台灣願當具建設性的國際公民。

馬總統真的很會講冷笑話。環保人士當時應該哭笑不得吧!

台灣有努力節能減碳嗎?如果這叫「努力」,真不知道怎樣才算「偷懶」;台灣是「具建設性的國際公民」嗎?京都議定書簽署十一年後,歐洲國家已減碳有成,台灣則不減反增,我們的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比日本多兩噸,也比韓國多一噸,這算哪門子的建設性?

上個月,賦稅改革委員會決議,建請行政院課徵「能源稅」與「溫室氣體環境稅」。隔天,吳揆馬上斬釘截鐵地說:「經濟沒復甦前,絕不開徵能源稅。」

以台灣的政治生態,即使經濟復甦,政客還是會說:「經濟好不容易復甦,豈可開徵能源稅而打斷好勢頭。」

近廿年來,台灣只有減稅,何曾加過稅?政客只顧討好,何曾求好?

台灣要當「具建設性的國際公民」,不妨看看澳洲當榜樣。

目前,澳洲總理陸克文呼籲國會通過減碳法案,他說:「氣候變遷及我們採取的行動,將影響我們的後代。這是攸關未來基本生存權的問題,該是澳洲認真面對的時候了。」而反對黨控制上院,可以輕易杯葛,但竟然沒有煽動民粹,沒焦土抗爭,政黨協商後通過減碳法案。

人家已立法強制減碳,我們才開始要「啟動溫室氣體盤查」,希望企業「自動減碳」。歐洲國家早就實施能源稅、環境稅,提高油價以抑制汽車成長,廣建單車道,鼓勵無碳交通;台灣仍停留在「汽車獨尊」的思維,想以「蘇花替」偷渡「蘇花高」,要讓汽車暢行無阻地到台灣每一角落。

台灣政客只「活在當下」,腦中從沒「下一代的生存權、利益」的抽象觀念;我們只顧「島內經濟」,不管「全球環境」;自私自利,缺乏自律。老實說,我們不夠格自稱是「具建設性的國際公民」!

fsj 提到...

研究:氣候變遷 非洲內戰機會增加50%

中央社 2009-11-26

加州柏克萊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將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到2030年時,內戰發生機會將增加超過50%。

這份公布於最新一期「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PNAS)的報告中,研究人員利用全球20個氣溫與降雨量預測模型,評估未來非洲內戰發生可能性。

結果顯示,到2030年,非洲發生內戰的可能性增加到55%。而以近幾年非洲內戰死傷人數評估,將造成至少39萬人死亡。

柏克萊大學經濟系教授米格爾(Edward Miguel)表示,對於氣候與最近發生在非洲的衝突間的強烈相關性感到驚訝。但他認為這是有意義的結果,因為在多數非洲國家,貧困人口多半依靠農業維持生計,而由於屬於低地開發,農業與氣候變遷息息相關,當溫度上升,生計面臨困境時,弱勢者拿起武器的機會自然會曾大。

研究人員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研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雨量與溫度,以及內戰時間交叉分析,發現1980到2002年間,氣溫明顯升高,內戰次數也更為頻繁。統計顯示,每增加攝氏1度,非洲大陸的衝突提高近50%。

研究顯示,到2030年,非洲大陸氣溫將上升超過1度,對非洲農作物收成帶來重大損害。而不幸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儘管嘗試利用不同歷史氣候數據,不同氣候模型預測,都發現類似結果。

研究主要領導人勃克(Marshall Burke)表示,這項研究顯示,協助非洲種植對氣候變化較不敏感的作物品種,協助他們面對氣溫升高的未來十分重要。

他也希望,這項研究能對12月將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提供決策者面對氣候變遷議題時,做出更快速、有效益的決策。

 
◆ 250萬信徒湧入麥加朝聖 暴雨恐致新流感蔓延

NOWnews.com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9/11/27

伊斯蘭世界的年度盛事「麥加朝聖」於25日展開,但這場全球最大的宗教活動卻已經籠罩陰影,因為沙漠地區不僅下大雨淹水,還可能爆發新流感大流行,現在信徒都只能撐著傘、戴口罩去朝聖。

到麥加朝聖是穆斯林的畢生之旅,無論是乘船、搭飛機、坐車或走路,每個人都希望來向真主致意,但他們現在不是撐傘,就是戴口罩,因為沙漠地區下起暴雨,更有爆發新流感大流行的風險。其中,前往麥加的入口城市吉達,豪雨下得又大又急,馬路也已經淹水。

不過,不僅信徒的朝聖路遇到阻礙,採訪記者也無法挺進第一線。一位記者無奈地說,「我只能等,別無選擇,我要去阿拉法特和米納,無論是今天、今晚或是明天都要等,因為沒去米納或是阿拉法特,等於沒有去朝聖,就是得等,這是命!」

至於已經到達的朝聖者則穿著飄逸白袍,圍繞在麥加大清真寺中的卡巴聖殿周圍進行晨禱。雖然這場全球最大的宗教活動不受風雨影響,但目前至少有4名朝聖者在儀式正式開始前,因為新流感而死亡,還有近70人疑似感染新流感。

據了解,早在幾個月前,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就與美國疾管局合作,在朝聖地設立診所,並採取各種預防措施,以預防新流感大流行的爆發。只是如今沙漠地區又下起大雨,許多人都淋成落湯雞,對朝聖者健康的威脅更為提高。(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 濃霧籠罩 癱瘓半個中國交通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北京報導】2009.11.26

這兩天,濃霧籠罩大陸華北、華中地區,造成半個中國交通癱瘓。北京市昨天早上七點遭大霧襲擊,早上九點前,首都機場的能見度只在五十公尺,逾一百八十架次航班延誤;京津塘、京滬等多條高速公路封閉。

在山東,濃霧使能見度足二百公尺,近百高速公路收費臨時關閉。四川達州、樂山和眉山等地大霧,成都雙流機場關閉近六小時;陝西百多條高速公路也因大霧而關閉。

北京首都機場直到昨天上午十點後,大霧逐漸消散,能見度提升至五百公尺,機場才恢復航班飛行。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華北地區最近霧霾頻繁,河北、天津等部分地區昨天出現濃霧,並且隨偏東風波及北京通州和順義地區。

另據大陸中央氣象台消息,前天起,大陸中東部及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能見度小於一千公尺的霧,局部地區有能見度不足二百公尺的霧。而在持續兩天的大霧天氣後,陜西部分地區昨天再次被大霧籠罩,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有部分航班延誤。大霧還造成多起交通事故,其中西安至禹門口高速公路,發生一起卅二輛車連續追尾的交通事故,造成兩人死亡,十四人受傷。



◆ 中國乾旱 麵包籃變成泥碗?

自由時報 2009.11.26

〔編譯劉千郁/綜合報導〕麥肯錫報告指出,中國的乾旱問題若不獲得解決的話,將嚴重威脅中國長遠的食品安全與經濟發展。中國今年以來大量購買玉米、黃豆等農產品,以提高農民收入與穀物產量,但也造成世界糧價上漲。

這份名為「從麵包籃變成泥碗?」的報告,結合中國氣候農業專家與麥肯錫顧問意見,強調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產區與食物供給衝擊。

經濟損失 高達54億美元

報告預估乾旱頻率倍增的情況下,2030年前穀物產量減產1380萬公噸,為總量的12%。經濟損失預估高達370億人民幣(54億美元),並造成3,500萬農民一半以上的農業收入損失。

今年二月中國北方的嚴重旱災衝擊了共8個省、450萬公頃農地,影響範圍超過中國小麥產區的一半。黑龍江五月旱災也為60年罕見,約600萬公頃農地受損。

中國為世界最大的穀物生產國,特別是北部與東北部一直以來為小麥、玉米與稻米的重要產區,但氣候劇烈變化造成嚴重乾旱,使得豐收榮景不再。

中國也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今年由於乾旱產量已下滑13%,使得農民收入減少。

許多研究顯示,溫室氣體造成的暖化效應將使中國東北部降雨增加、生長期延長。不過報告指出,若不增加投資解決降雨不穩的情況,雨量增加無助於產量增加。

麥肯錫報告指出,在2030年前中國必須每年投入250億人民幣,改善灌溉、育種、土壤保存等技術,有助培養耐旱穀物,降低損失。

投資大師羅傑斯表示,中國正試著解決嚴重的缺水問題,任何嘗試解決的人,不論成功與否,都能大賺一筆。

目前中國政府僅每年投入100億人民幣建設省水灌溉系統,不到報告建議的二分之一。

糧食不足 下一個引爆點

金融危機造成來自鄉村勞工的不滿暴動,加上西藏、新疆等地9萬次的罷工與抗爭,糧食不足可能成為社會動盪的下一個引爆點。

今年中國主要產區產量不足,造成全國產量減少40%。報告作者之一Joerss表示,若不採取足夠措施,中國長期的糧食安全與經濟發展都將受到威脅。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本月稍早表示,中國糧食存量充足,所有穀類自給自足,僅黃豆需要進口。

fsj 提到...

氣候變遷影響 印度大吉嶺茶香不再

中央社 2009.11.27

印度茶葉業者今天表示,印度東北大吉嶺茶葉享譽全球,在於當地完美的產茶氣候,但過去5年來,不是長期乾旱無雨,就是洪澇災害,大吉嶺茶葉的產量和品質已不如從前。

西孟加拉省(West Bengal)北部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Darjeeling)一帶,是印度主要產茶區。當地年均溫在攝氏15度左右,雨量均勻,日照充足,但由於日夜溫差大,谷地常年雲霧瀰漫,卻也是孕育茶葉獨特芳香的主要因素。

但印度茶葉協會(Indian Tea Association)大吉嶺地區杜阿斯(Dooas)分會秘書長巴塔查雅(P.Bhattacharya)表示,近年由於氣候變遷,當地不是長期無雨就是洪水泛濫,過去完美均勻的產茶氣候已經不再,也影響了茶葉產量和品質。

巴塔查雅表示,杜阿斯和鄰近的特萊(Terai)茶區,是大吉嶺茶葉的主要產地,但近年產量逐漸減少。他指出,原因在於大氣溫度上升,乾旱氣候頻繁,同時也降低了茶葉成長需要的濕度。

巴塔查雅表示,大吉嶺地區自去年11月至今年5月,連續有5個月乾旱無雨,為15年來最長的無雨季節,僅是杜阿斯和特萊兩大茶區的產量,減少了30-50%。他說,許多業者都懷疑何時能夠再有從前豐收的時候。

大吉嶺地區歷史最悠久的新占塔茶園(New Chamta Tea Garden)經理泰吉(M. Tyagi)也表示,低於攝氏32度的氣溫是最適宜的產茶氣候,但近年氣溫逐漸上升,影響土壤濕度和光合作用,導致產量、茶質和香味下降。

另據最近剛退休的西孟加拉省政府茶葉研究協會(Tea Research Association)資深顧問高許(P. Ghosh)透露,蟲害也是影響大吉嶺茶香的因素之一。他說,僅是杜阿斯一地,全區8萬公頃,約有153座茶園遭到虫害,茶農被迫噴灑更多的殺蟲劑,因而也影響了茶葉品質。

高許同時表示,由於科學家預測未來地球氣候將愈趨溫熱,茶農現在已紛紛尋求能夠更耐旱的新茶種。但是否能夠重振大吉嶺茶香的美譽?高許僅簡單的說:「我們只能懷著期望。」



◆ 曾灑農藥中毒 徐能發種出有機米王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台中報導】2009.11.28

種出今年十大經典好米的稻農徐能發,不僅贏得米王頭銜,今年剛收成的5公噸二期有機稻作,已被五星級酒店收購。徐能發說,以前灑農藥曾中毒,他決定不再用藥,儘管稻子外觀不佳,滋味不輸人,更能放心吃。

今年73歲徐能發從小就在種田,10年前與山水米實業契作,改採有機種植,他種植高雄145號有機稻作,今年榮獲十大經典好米,而且是唯一有機栽植的稻米。

事實上,早在種植有機米前,徐能發就已拒絕農藥。徐能發說,20年前灑農藥時,感覺雙腳腫腫的,身體沒力氣,好像中毒了,農藥商要他喝牛奶解毒,他嚇壞了,從此決定不再使用農藥,要改種健康的農作。

不用農藥,怎麼殺福壽螺?徐能發發現,福壽螺愛吃嫩芽,只要有水就會出現,他在插秧後,把稻田的水排乾,讓福壽螺長不出來,等稻子長粗一點,福壽螺不愛吃,就可以拉高水位。

10年前徐能發與米商契作,改採有機栽植,不僅使用認證過的有機肥料,還在田間養鴨,鴨子吃掉雜草、福壽螺,鴨子糞便還能當有機肥料。徐能發說,這樣種稻子,吃得更安心。

徐能發說,他的米外觀不佳,顆粒較小,不夠晶瑩剔透,但煮熟後,彈性十足。

徐能發當選米王後,今年耕種的二期台梗九號,最近剛收割5公噸,但已被台中市長榮桂冠酒店訂走,不僅要入菜,還要把白米包裝出售。



◆ 慕尼黑再保公司:天災理賠創天價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報導綜合】2009.11.27

德國的全球最大再保公司「慕尼黑再保」 (Munich Re)26日表示,氣候變遷造成的天然災害愈來愈多而且愈烈,導至保險理賠年年巨額增加。

「哥本哈根會議 一定要有決議」

慕尼黑再保這話雖然是在商言商,但該公司也從大處著眼,指出氣候變遷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之一」,12月7日揭幕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在減排和抑制全球暖化方面無論如何一定要有行動決議,否則「人人都付代價」。

慕尼黑再保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而論,與氣候相連的重大災害次數,如風暴、洪水、長旱,目前是1980年代初期的三倍」。不但次數劇增,1980年以來,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平均每年上升11%。

災害損失牽涉的金額十分巨大。慕尼黑再保表示,「即使是保守的估計,也顯示金額可觀」。報告說,「保險業是有能力因應,但是,到頭來還是人人都在付代價」。

資料顯示,2000到2008年,全球天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超過7500億美元(台幣24兆2490億元),保險損失2800億美元。

歐洲最大保險公司「安聯」 (Allianz)本周也表示,氣候變遷已將世界愈來愈推近可能導至巨大環境、社會和經濟變局的「溫度門檻」。這些變局「可能造成重大的社會和環境問題,世界將付出難以估計的金錢代價」。

fsj 提到...

中國將把減排目標 納入「十二.五」規劃

中央社 2009.11.27

中國決定到2020年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 (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表示,將把這項約束性指標納入第12個5年規劃落實。

解振華昨晚在國新辦記者會表示,中國還將透過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等行動,到2020年使非化石能源佔一次性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經由植樹造林和加強森林管理,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公尺。

解振華說,中國也將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力發電等。

解振華指出,到今年上半年,中國已經完成了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3%,到2010年的目標是20%,儘管難度很大,但有希望實現,如果實現這個目標,相當於5年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至少15億噸以上。

此前,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于慶泰指出,增加4000萬公頃的森林面積,相當於種植600億棵樹。

此外,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表示,因應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中國外交當前的重要任務,而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僅只涉及環境保護,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發展問題。



◆ 大陸:2020年至少減碳四成
http://www.udn.com/2009/11/27/NEWS/MAINLAND/MAI1/5275070.shtml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2009.11.27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5日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中國大陸2020年的碳排放目標,是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較2005年減少40%至45%。

這是中共官方首度明白指出大陸溫室氣體減排的精確數字,並將使溫家寶代表中方參加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會議,與其他國家商討國際氣候變化合作時,有更大的談判籌碼。

大陸外交部昨(26)日宣布,溫家寶將出席12月7日至18 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國會議,以及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國會議。

美國白宮25日宣布,總統歐巴馬預定12月8日抵達哥本哈根,參加這次氣候會議的第一周議程。

更重要的是,美方宣布歐巴馬將在會中,提議美國將在2020 年,把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水準降低約17%。這也是美國政府首度提出減排溫室氣體的明確目標。

新華社與彭博資訊報導,在哥本哈根會議登場前,工業化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會前諮商遲遲沒有進展,因為雙方在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與富國應提供窮國多少經濟援助等議題上,無法取得共識。



◆ 美中減碳目標 環保團體與智庫歡迎但要更多

中央社 2009.11.27

美國和中國相繼提出減碳和抑制碳成長目標,為即將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注入新動力,但環保團體和智庫提醒這還不夠,各國應繼續彼此施壓,達成高企圖心的協議。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氣候計畫主任卡斯登森(Kim Carstensen)今天對中央社記者表示,他希望見到世界領袖「在哥本哈根進行有力的協商,彼此施壓提高承諾」。尤其是中國等新興開發中大國要向美國、歐洲聯盟等已開發國家施壓。

中國政府昨天宣布,總理溫家寶將出席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方大會,同時也宣布,到2020年時,中國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降低40%到45% 。

WWF希望中國達到甚至超過這一幅度的最高值,即「至少減45%」,卡斯登森說,最好是溫家寶在哥本哈根就能再邁這一步。

比中國早一天,美國宣布總統歐巴馬將親赴哥本哈根,承諾美國要在2020年時比2005年減少17%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位在華盛頓的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Institute)所長勒希(Jonathan Lash)在聲明中說,中美這兩個最大排放國此時宣布目標,顯示「這些國家對彼此有多重要」。

他說,「要趕上墨西哥、巴西等許多國家的承諾等級,及達到控制全球溫度的目標,中國和美國最終仍需要再推進它們的承諾」。

美國的上述目標,是今年6月已在眾議院通過的法案內容。然而,這距離大部分開發中國家的要求依然甚遠。它們要求工業化國家在2020年至少比1990年減掉40%的排放量。但根據一項普遍的估算,美國的比2005年標準減17%,換算為依據1990標準,只減4%。

但卡斯登森說,美國此時對國際宣布了減量目標,至少「有助於消除最糟的憂慮,那就是:美國什麼也不做。」

他說,美國畢竟提出了未來40年經濟朝低碳轉型的計畫,不只2020年,且有2025年、2030年、2050年的減碳承諾,「這是個重要訊息,讓新興大國看到美國是認真的。」

他說,如果歐巴馬在哥本哈根提出更有說服力的東西,也許能提供更多刺激,「例如,中國是否有可能設定出:到哪一年,碳排放量要達到高峰(開始往下走)?」

另外,氣候大會地主國丹麥對於美中兩國的新宣布表達了審慎的歡迎。氣候與能源部長海德嘉(ConnieHedegaard)昨天發表聲明說,截止期限的迫近,促使各國行動了,這是鼓舞士氣的好消息。

但她也說,「我們必須小心分析,中國新宣布偏離正常成長一定百分比的實際效果」。

由於中國的目標是減低每單位GDP的排放量,而非總排放量,因此後者取決於經濟因素,而且仍將大量成長。

對於美國,海德嘉說,2020年比1990年減4%也許不算什麼,但也許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跟2030年的目標;「美國似乎知道,起步晚的代價,是2020年以後的減量之路更陡,即2025年比1990年減18%,2030年減32%」。



◆ 宣示減少17%、40%/減碳偷斤兩 「美」「中」不足

自由時報 2009.11.27

〔編譯張沛元/綜合二十六日外電報導〕美、中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二十五日相繼敲定在二○二○年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其中白宮宣布暫定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比二○○五年時的排放量還少十七%,至於中國則是設定將碳密集度降至比二○○五年時還少四十%至四十五%的目標。

白宮的減碳宣布,是華府自一九九七年來首度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做出承諾。白宮表示,歐巴馬將會在下月九日出席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時,告訴與會代表美國已暫定減排目標,要在二○五○年前,減至比二○○五年時還少八十三%。

新華社二十六日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二十五日舉行常務會議,會中敲定到二○二○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屆時中國的每單位GDP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二○○五年時下降四成至四成五;會中還決定通過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與推進核電建設,使得非化石能源佔有率在二○二○年時達一成五,此外還將植樹造林和加強森林管理,以增加森林面積與森林蓄積量。

據二○○七年的統計,美中兩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近三十七%,其中中國就佔了二十.七%,居全球之冠,美國次之。

美實際僅比90年降5.5

不及京都會議背書目標

華盛頓郵報報導,白宮暫定的減碳目標數字,相當於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比一九九○年時的排放量少五.五%,遠低於大多數其他國家所呼籲的減量目標;此外,此一暫定目標也比前總統柯林頓一九九七年時在日本京都氣候變遷會議上背書的目標還低,同時也不及歐盟對工業化國家所提出的減量二十五%到四十%的要求,因此讓不少環保人士失望。再者,由於參議院目前尚未通過減碳法案,該減碳目標能否落實還是未知數。

中國採計「碳密集度」

排放仍隨經濟成長增加

至於中國所宣布的減碳目標,則採取不同基準──碳密集度,也就是衡量經濟成長對二氧化碳排放之關係的每單位GDP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因此如果中國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碳排放量仍會成長,所以環保人士質疑這是美中不足。中國始終拒絕完全減少碳排放,辯稱應在環保顧慮與經濟成長之間求取平衡,以及要求已開發國家率先承諾大幅減少碳排放量。



◆ 國協氣候峰會 53國強力發聲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09.11.28

兩年一次的「國協高峰會」一向低調進行,與會的國家也沒有美、中、俄等世界強權。不過它是10天後將舉行的丹麥聯合國氣候變遷峰會前最大規模的集會,連非國協成員國的法國、丹麥也趕來出席,冷鍋冷灶頓時被炒熱,預料將發表強有力的氣候聲明。

「國協」(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由53個國家組成,幾乎原本皆為英國殖民地,代表近20億的人口。換言之,「國協高峰會」的結論代表全球四分之一的國家、三分之一的人口。有鑑於此,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法國總統席沙克吉、丹麥總理拉斯穆森都趕來參加。「國協高峰會」27日在千里達首都西班牙港舉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臨開幕式。

峰會東道主、千里達總理曼寧(Patrick Manning)說:「國協發表的政治聲明不容輕忽,它代表如此多國家和如此多人,我們認為它可以對丹麥峰會的討論發揮一些影響力。」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定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

曼寧認為,「國協的成員國相當多元,發表的聲明更能反映整個世界的看法」。英國首相布朗也呼籲,國協峰會應發表強有力的聲明,就氣候變遷未受節制將帶來的經濟和環境危機提出警告。

一向倡議訂定溫室氣體排放高標準的法國總統沙克吉,將在高峰會中以來賓身分致詞,預料將就氣候變遷議題首先發難。美國官員日前指出,美國將以2005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基準,在2020年底之前縮減17%的排放量。沙克吉26日對此表示歡迎。

fsj 提到...

哥本哈根峰會是良心與利益的拔河

【聯合報╱社論】2009.11.29

不到十天就要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登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原本近六十國元首、國際組織及NGO代表的一萬三千名與會者已有破局的心理準備,沒想到大家原以為不願與會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突然宣布出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世界第一的中國也指派總理溫家寶與會,兩位超重量級成員蒞臨,會讓哥本哈根會議起死回生,進而達成協議嗎?

一九九二年里約地球高峰會原本計畫訂定有拘束力的條約來管制各國溫室氣體排放,但因為科學的數據、證據還不足以支撐,只得退一步僅訂出記錄共識、無拘束力、妥協色彩濃厚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因為規範寬鬆,幾乎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都簽署,包括美國。

及至發現暖化問題的嚴重性後,科學家迅速聚焦、投入,讓暖化危害的科學證據很快達到足以支撐訂定具有約束力的「議定書」,進而在一九九七年底締約國會議通過京都議定書。由於議定書要求三十九個已開發國家的減量目標,而各國狀況不一,以致批准、簽署進度緩慢,直到二○○五年二月才通過門檻生效,議定書載明二 ○一二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失效。讓人矚目的是美國未參加。

由於京都議定書畢竟仍是約束力有限的協定,生效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並未稍減;加以美國不簽署,讓不列管的開發中國家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大減。日益惡化的地球暖化壓力,讓聯合國決定今年哥本哈根會議應訂一個新的、具減量約束力的文件。換言之,哥本哈根會議若沒能達成協議,加上京都議定書約束終止,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將陷於失控。

儘管UNFCCC的締約國都把「遏止地球暖化是大家的責任」掛在嘴上,但因牽涉實質利益,哥本哈根會議之前的四次預備會爭議一次比一次高。主要爭點有二,一是「延續京都議定書效期,還是另訂哥本哈根協定」;二是「減碳誰給錢」。

第一個爭點,未被列管的開發中國家都支持延續舊議定書效期,著眼是仍可「逍遙法外」,且不必分攤溫室氣體減量費用;已開發國家當然贊成另訂新約,認為每個締約國都該受到減量約束且分攤修補地球費用。第二個爭點是減碳誰出錢。預備會決議成立「氣候基金」、「調適基金」兩筆錢,分別用在修補地球及支援易受暖化危害國家防災。開發中國家認為,依照京都議定書「大人全票,小孩免票」的精神,錢當然該由已開發國家出,更何況「大氣層百分之八十的溫室氣體都是你們大人排的,憑什麼要我們小孩出錢去清理?」已開發國家則認為「你們也自認救地球有責,當然該出錢!」

儘管吵得凶,但美、中兩個加起來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近半的首長與會,還是被認為有左右大局的可能。不過檢視兩國既往在這方面的紀錄,恐怕很難寄予厚望。

歐巴馬預定九日抵達哥本哈根出席峰會,雖然帶去美國近程減量承諾,但這寬鬆的承諾勢必遭致批評。歐巴馬固然常把氣候變遷掛在嘴上,但美國人奢侈、耗能的生活形態很難改變,這正是柯林頓、小布希遲遲不簽署加入京都議定書的原因,歐巴馬也沒太大能耐改變。再說,歐巴馬十日要到挪威首都奧斯陸領諾貝爾和平獎,可能根本就不在哥本哈根過夜,若只是蜻蜓點水,能對峰會起什麼作用?

中國方面,雖然胡錦濤、溫家寶把減碳、促成峰會決議掛在嘴上,但根本的思維是救地球不能影響經濟發展,因此,總以「人均排放低」當作總量排放高的擋箭牌。另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正享受暖化的好處;暖化的災害集中在赤道南北的低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變暖則普受歡迎。大陸東北地區近年不僅可以種稻,產量還相當可觀,且因溫差大,品質遠勝華南米;若貪圖眼前的暖化利益,當然很難真心支持遏止暖化的規範。

救地球主要有賴於人類的良心覺醒,但眼前的政經利益也有很大的誘惑,哥本哈根會議能否產生有意義的成就,就看兩方拔河的結果了。



◆ 助窮國減碳 英法願籌100億美元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09.11.29

在千里達首都西班牙港舉行的「國協氣候峰會」27日意外出現樂觀轉折,與會富國表示願意付錢給窮國,讓新的全球氣候條約得以拍板定案。富國這項行動使得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成功在望。峰會下月舉行時,預料至少會有85國領袖赴會。

在國協峰會中,富國法國與英國帶頭同意替開發中國家籌措100億美元。在國際減碳行動中開發中國家經濟上處於劣勢,英國首相布朗與法國總統沙克吉因此建議對開發中國家提供補償。

布朗表示,英國已準備撥款13億美元,於未來三年挹注「哥本哈根啟動基金」。布朗於網站上說,窮國必須知道,富國願意協助他們因應氣候變遷。布朗同時相信整個歐洲,甚至美國,對窮國伸出援手。

兩位國協峰會的稀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與丹麥總理拉斯穆森強調,富國的行動令人大受鼓舞,潘基文還以「哥本哈根會議成功在望」形容眼前的樂觀氣氛。兩周前,國際間對哥本哈根峰會能否成功仍態度悲觀。

不過,在新的全球氣候協議完成談判希望轉濃之際,法國總統沙克吉同時對美國總統歐巴馬打算在峰會舉行之初,而非會議結尾出席提出質疑。



◆ 海冰延後形成…北極熊迫吃幼熊果腹

自由時報 2009.11.29

〔編譯魏國金/美聯社溫尼伯二十七日電〕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指出,由於漂浮在北極海的海冰越來越薄,無法支撐靠海冰獵捕海豹的北極熊,致使飢餓的成熊殺害幼熊果腹。

海冰太薄 難撐北極熊體重

多年形成的海冰一度佔據北極海九成的面積,然而最近才完成波弗特海勘查行程的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的北極圈專家巴伯指出,目前海冰只佔北極海的十九%,而且過去海冰可厚達十公尺,現在最多僅兩公尺。

他說,北極熊向來在夏天仰賴海冰接近、獵捕海豹,以囤積脂肪度過嚴冬,但如今其庇護之地越來越少,因為絕大部分的海冰根本不足以支撐其體重。

鑽研曼尼托巴省邱吉爾地區北極熊的生物學家史特林說,北極海冰的縮減恐迫使一些飢餓的北極熊同類相食,在邱吉爾地區,今年就觀察到至少七件公熊吃幼熊的事件。他指出,證據顯示幼熊是被殺害當食物,而非為與母熊交配。

他表示,今年哈德遜灣海冰比過去晚幾個星期才顯露,飢餓的北極熊可能等不及才對幼熊下手,這是他從事相關研究以來,首次見到這麼多北極熊獵食幼熊的情形。由於全球暖化,北極冰層每年以七萬平方公里速度快速融化。

北極海冰於二○○七年達到融解高峰,研究人員根據衛星影像,認為該區的海冰已逐漸恢復。不過巴伯指出,衛星影像有誤導之嫌,因為正在融化的海冰外觀看起來仍是結實的,且表面溫度也沒有多大變化,他說︰「衛星影像僅給我們片面的真相,耗費多年才形成的海冰正逐漸消失,同時現在幾已從北半球消失殆盡。」



◆ 綠建築 十年抵一千三百座大安公園

【王莫昀/台北報導】 2009-11-29 中國時報

天候異常,再加油價等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促使越來越多建築採節能、綠建築設計。根據內政部建研所統計,截至今年十月為止,這十年來,全台共有二千三百餘座建築獲頒綠建築標章或候選證書,共減少五十二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當一千三百餘座大安森林公園可吸收的量,省下的水電費更高達二十一.九億元。

這些節能設施的效能,以淡水濱海路一處新落成的集合式住宅「甜水郡」為例,頂樓的風力機組,每年可為一百三十多戶住戶,省下約五十萬元公設電費。月前,連美國夏威夷參眾議員也來參觀。

上周甫獲得建研所綠建築認證的三重一處河岸住宅「麗寶之星」,為擴大回收效能,除了在頂樓設立雨水回收系統,還罕見地在大樓外牆建立溝槽,回收雨水,估計每年可省下約二、三千噸澆花、洗窗等公共用水。

業者指出,各地立地條件不同,適合採用的再生能源設施有所差異,例如:淡水有豐富風力資源,加上科技日新月異,風力機組發電以及貯電技術日趨成熟,很適合用以供應社區梯間電燈、電梯等公共設施用電。台北盆地全年降雨機率平均,則適用雨水回收系統,回收雨水,經過濾後,用於平日澆花、清洗道路、大樓外牆。

據建研所統計,綠建築標章開辦至今整整十年,初期,每年只有個位數案件申請,隨著環保觀念日益普及,申請案件逐步成長,近兩、三年來,每年有二、三百家公、民營業者提出申請,截至今年十月底,共有二千三百餘座建物獲得綠建築標章或是候選證書。

這些建物發揮的效能,相當可觀,累計共省下七億六千九百萬度電,省水量亦高達三千三百萬噸,相當於六.三座供應竹科用水的寶山水庫蓄水量。

建研所官員指出,要取得綠建築標章或認證並不容易,因為政府納入評審項目很廣泛,包括建材採用、基地保水、節能設施、污水垃圾改善等,其實國內許多建物或多或少都已採用節能、環保設施,並未向政府申請綠建築標章,因此這類「廣義綠建築」節能效益,應不亞於上述政府統計數字。

fsj 提到...

氣候變遷導致海水上升 加速孟加拉人口外移

中央社 2009.11.30

三面為印度環繞的孟加拉,境內大部分為低海拔的恆河三角洲,在氣候變遷造成海平面上升後,沿海許多地區居民紛紛加速外移。

印度「亞洲新聞社」今天報導,孟加拉政府最近出爐一份2009年氣候變遷策略暨行動計劃報告指出,孟加拉有愈來愈多的「氣候難民(climate refugees)」自沿海地區向內陸大城及印度等鄰國移民。

報導引述計劃擬草人之一、孟加拉氣候變遷資深顧問尼夏特(Ainun Nishat)的專訪談話說,今年5月間發生的熱帶氣旋艾拉(Cyclone Aila)風暴襲擊孟加拉,造成庫納(Khulna)地區的許多居民非法遷移到印度。

報導引述報告內容說,孟加拉政府擔心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如果上升一公尺,孟加拉全境將有一半土地遭海水淹沒。

據科學家稍早估計,到2050年時,孟加拉地區的海水面可能上升209公分,屆時孟加拉有18%的土地將會沒在海面下。

據科學家表示,全球溫室效應增強,平均溫度升高,導致海水受熱膨脹,兩極冰山融解,在這種雙重作用下,海平面因此上升,對海拔較低的國家如孟加拉,在溫室效應及長年多雨的影響下,勢必是氣候變遷為害最烈的國家之一。除了海平面上升,孟加拉境內發生洪水的現象也有增加趨勢。報導引述孟加拉氣候變遷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哈克(Saleemul Haq)的話說,孟加拉過去平均每20年才有一次洪水,但現在每5年就有一次洪水。

報導引述孟加拉政府環境部副部長哈克(MohamedZiaul Haque)的話說,孟加拉政府的策略暨行動計劃,一是先瞭解有多少人流離失所和移民內陸城市,其次是設法安置和協助這些難民。



◆ 寶二水庫供水吃緊 北水局:石門日援3萬噸

中廣新聞/李明朝 2009-11-30

南部地區水庫出現缺水危機,北部地區新竹地區寶山及寶二水庫,在莫拉克颱風以後,也沒有獲得明顯降雨,目前供水有點吃緊,為確保新竹科學園區用水,根據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局長賴伯勳表示,寶二水庫等採取管制,但是現今供水還是沒有問題,同時,石門水庫已經支援寶二水庫每天三萬噸用水。

台灣南部地區幾個主要水庫沒有降雨之下,已經開始拉起警報,北部地區重要的水庫如石門、翡翠等水庫,目前有效蓄水量相當高,暫時還不會有缺水危機,但是,值得注意是新竹地區寶二水庫,現在的有效蓄水量還不到六成,主要是新竹地區在莫拉克颱風以後,也沒有較大的雨量進帳,才讓寶二水庫同樣有點吃緊,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賴伯勳局長指出,新竹寶二水庫等要採取管制,以確保新竹地區及竹科用水沒有問題。

由於苗栗永和山水庫減少支援新竹地區供水,改由蓄水量較高的石門水庫接手供應不足部分,石門水庫管理中心主任邱忠川表示,石門水庫每天供水給寶二水庫等地區三萬噸用水,以解決當地用水。

北水局賴伯勳局長指出,如果石門水庫水位降到240公尺以下,同樣會採取總量管制,板新水廠則由翡翠水庫等來支援,主要就是要確保各地區用水不會產生危機。



◆ 南部面臨缺水 石門水庫到明年2月供水無虞

中廣新聞/李明朝 2009-11-30

南部水庫面臨缺水,從下個月起恐採取限水措施,桃園石門水庫因為莫拉克、芭瑪颱風帶來充沛雨量,目前水位還是保持在240公尺以上,加上原本供應的農業灌溉用水即將停止,大大減輕石門水庫供水壓力,石門水庫管理中心主任邱忠川表示,水庫有效蓄水量還在86%,預計到明年二月間,桃園地區的供水不虞匱乏。

今年年初石門水庫水位不斷下探,部分的月份還打破平均累積降雨量,所幸在最緊要關頭,莫拉克及芭瑪颱風相繼報到,讓石門水庫水位一下子拉升到245公尺滿水位,解決乾旱的危機,由於南部地區最近幾個月以來沒有明顯的降雨,幾個重要水庫,可能在下個月採取限水措施,反觀桃園石門水庫到目前還是老神在在,暫時還沒有限水危機出現。

以目前石門水庫水位還在240公尺以上,供應300萬人口的大桃園地區供水沒有問題,根據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石門水庫管理中心主任邱忠川表示,石門水庫有效蓄水量還有86%,加上每天供應160萬噸的農業灌溉用水結束,讓石門水庫大大減輕壓力,預計到明年二月間,石門水庫供水不虞匱乏。

雖然石門水庫暫時沒有供水吃緊問題,邱忠川主任還是提醒大眾,有水當心無水苦,大家還是要節約用水「卡實在」。



◆ 久旱不雨 德基水庫「吃老本」

自由時報 2009.11.30

水位下降至八成三

〔記者張軒哲/和平報導〕八八水災過後,大台中地區未再明顯降雨,德基水庫廿九日海拔水位一千四百點五七公尺,有效水容量從八月滿水位,下降至八成三,上游開始控制放水量,大甲溪電廠指出,大台中地區用水雖不如南部吃緊,但民眾仍要節約用水,若到春季再不降雨,明年春耕過後,用水恐將吃緊。

八八水災各地飽受淹水危機,如今卻也面臨缺水危機。梨山地區自八月份莫拉克颱風後,久未降雨,即使零星雨量,也是半個月才降一次,德基水庫昨天海拔水位為一千四百點五七公尺公尺,莫拉克颱風過後是滿水位,之後開始下降,目前有效蓄水量為一億二千多萬噸,剩下約八成三水量。

電廠已管控放水量

莫拉克颱風雖未在中部山區降下豪大雨,但德基水庫水量進帳不少,當時滿水位,近期都是在「吃老本」,大甲溪電廠已提前管控放水量,以免讓大台中地區出現缺水窘境。

電廠控制室表示,今年秋冬降雨情況跟往年一樣,幾無雨水,半個月前降下些微雨量,即未降雨,日前早已提前管控放水量,依照下需求停整放水量,水位才未達下限。

春天恐面臨枯水期

電廠控制室指出,雖然目前水位距離一千三百五十公尺下限還有一段距離,民眾仍要隨時節約用水,若未再降雨,等到農曆年前打掃與春耕用水量大增後,大台中地區未來恐面臨枯水期,水可能不夠用,只能拜託春雨多下一點,否則中部地區民眾,恐怕要有缺水的心理準備。

fsj 提到...

名家觀點/綠色競爭與世界未來

【經濟日報╱陳立恆(法藍瓷總裁暨創意總監) 】2009.12.01

這幾年的世界氣候似乎在向好萊塢災難片看齊,台灣八八風災餘悸猶在國內發酵,大半個地球外,南北極冰貌遽變,英格蘭遭逢千年一遇的大雨侵襲,美洲、歐洲、澳洲等地氣溫輪番飆升到引發森林野火的地步,更不用說現在每個臨海國家無時無刻不身處於颶風、海嘯及國土退縮的陰影之下。

大自然的反撲已經儼然是全人類歷史上最強勁可怕的敵人。

各方人馬對於12月初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可能達成的實質共識,普遍期待不高,不過,相較於1997年京都議定書時期的國際氣氛與地球惡化狀況,現在各國領導階層應該已經充分了解到環保優於經濟的現實性,曾經目空一切的美國也不可能再上演十年前的傲慢剛愎。所以,我不認為哥本哈根會重蹈京都議定的覆轍,畢竟十年後的我們,手上只剩一盤殘棋,不是險中求勝,就只能等著全軍覆沒。

就在哥本哈根會議登場之前,對岸搶先在南昌為中國首屆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暨技術博覽會揭開序幕,江西省邀集286家包括GE、IBM、飛利浦在內等世界五百強企業以及25個國家或國際機構代表,以「節能減排,綠色生態」為主題,意欲建立一個連接世界各國的國際平台,並藉由這個機會向全世界發聲,宣揚中國對於發展低碳與生態經濟的決心。

更重要的是,他們一反美國當年深怕環保政策會影響經濟發展的規避態度,主動提出多項政策與目標,無論將來會不會停留在口號的階段,都明白顯示出這個東方大國在逐漸崛起之時,希望從綠色競爭力上領先群雄的強烈企圖。

在參加南昌的低碳大會的過程中,雖然難免聽到許多流於知易行難的舊調重談,但江西省長一段「治湖先治川、治川先治山、治山先治窮」的論述,非常不同於一般一昧防堵汙染的言談,而是從民生問題上抓出真正癥結所在,令人印象深刻。

總之,中國此番擺開的氣勢,使我不禁思忖到,哥本哈根會議也許會成為一個重劃世界強權消長的起點,因為這個影響全人類未來的節能減碳的議題,與世界的和平繁榮愈來愈緊密相關,遲早會被提升到一個新的政治層次,引動各強國展現自己逐鹿爭雄的綠色競爭力。

簡單來說,未來的世界強國,除了在外交、軍事或經濟上的實力厚植,對於環保科技的掌握、生態資源的保護、排放配額的利用等等,都必須展現相當的經營智慧,才有資格在人類得以永續生存這個前提下,有了頭角崢嶸的機會。

反觀台灣,雖然就面積來說是一個蕞爾小島,卻也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世界排名第22,更是世界上生產綠能科技設備的重要國家之一,絕不能自外於這場綠色大戰。未來如何發展在生態上以正合、在經濟上以奇勝的綠色競爭力,應該是台灣政府與產業界需要共同深思的迫切議題。



◆ 阿根廷蝗災 小麥恐漲價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12.01

阿根廷農夫正在趕噴滅蝗藥物,希望及時避免蝗蟲災害摧毀小麥收成,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可能釀成3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讓小麥價格飆漲。過去一周來,阿根廷的小麥價格每公噸已上漲5美元。

據布宜諾斯艾利斯州農業專家表示,蝗蟲災害正在形成階段,在襲擊農作物之前仍有辦法予以消滅,阿根廷農業聯盟經理柯納哥日前接受彭博電話訪問表示,有些地區的滅媓進度落後,未來數日將是控制蝗災關鍵。

在阿根廷小麥漲價的同時,美國芝加哥交易所3月交貨的基準小麥期貨價下挫了3.3%。

由於連續兩年乾旱,今年阿根廷小麥種植面積比去年減少了35%,僅310萬公頃,創下了史上最低紀錄。

阿根廷最大農業團體阿根廷農村協會透過電子郵件表示,有256萬公頃的農地受到蝗災威脅,以每公頃防治成本23披索計算,需要5800萬披索(1520萬美元)費用,但聯邦政府僅承諾提供1500萬披索。

據美國農業部資料,阿根廷在2008年是全球第4大小麥出口國,預料2010年度的出口量將降至全球第八名。布宜諾斯艾利斯穀物交易所估計,由於阿根廷遭逢旱季而減少栽種,至明年6月為止的農事年,小麥產量將由前一季的840萬公噸降至750萬公噸,遠不如2008年6月為止的1640萬公噸。

去年蝗災摧毀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州32萬公頃農地,由於滅蝗經費短缺,禍延今年蝗災;另一方面,由於氣候乾旱,能夠破壞蝗蟲卵的菌類和蟲類減少,更讓蝗災變本加厲。一隻蝗蟲在冬季可產100個卵,如果在雨水充沛,只會有40個蟲卵長大為成蟲,但在乾旱季節蟲卵發育成蟲的數量在90至95個。



◆ 墾丁珊瑚回生 將藉自然之手

【聯合報╱記者林順良/恆春報導】2009.12.01

屏東縣墾丁潛水教練蔡永春最近發現,莫拉克颱風過後,墾丁西海岸約有50%珊瑚死亡、受損,連深達30公尺的珊瑚也受害。墾管處保育課長馬協群評估認為墾丁南灣海域一帶,珊瑚著床率高,只要再好好休養生息,就能回復生機,不打算人工復育。

蔡永春說,他發現30公尺深的海底,高達兩公尺的微孔珊瑚礁被翻倒好幾座,懷疑是莫拉克颱風引發暗潮撂倒珊瑚礁,「這種情形在以往風災過後,都不曾看過」。

不過他認為,受損的海底只要避免人為汙染與破壞,藉由大自然的力量,2、3年後就可能恢復大半生機,原先覆蓋珊瑚上方的泥砂,在颱風過後,反被沖刷得更乾淨,反而是好事。

蔡永春是在墾管處與珊瑚礁協會合作調查後,發現西海岸的萬里桐、南灣跳石一帶珊瑚受損,墾管處原則上也將藉大自然力量回復珊瑚礁生機。

墾管處還發現,莫拉克颱風造成林邊、佳冬鄉水災,龍膽石斑、金目鱸魚等養殖魚群大量流入大海,由於這些魚食量大,不斷吞噬小魚,讓海底食物鏈出現短暫失衡情形。



◆ 雪霸公園蝙蝠屋復育有成 台灣長耳蝠入住

中央社 2009-12-01

雪霸國家公園雪見遊憩區發現許多台灣蝙蝠物種,食蟲蝙蝠多達20種,占台灣本島的67%,搭建的蝙蝠屋供棲息。研究員今天表示,發現台灣長耳蝠5隻入住,有1對夫妻檔。

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雪見遊憩區占地9公頃,研究人員在2年內研究發現有多達20種食蟲蝙蝠,約占台灣本島食蟲蝙蝠種數的67%,包括2008年新增公告列入保育類無尾葉鼻蝠,及稀有種黃頸蝠、毛翼大管鼻蝠、彩蝠、寬耳蝠等。

研究人員近年在森林中架設15個小型蝙蝠屋,提供蝙蝠棲息,並進行研究。在11月間發現, 4個蝙蝠屋內入住6隻蝙蝠,其中,5隻台灣長耳蝠是國內首度發現入住蝙蝠屋的新嬌客,還有 1對台灣長耳蝠夫妻雙宿於蝙蝠屋。



◆ 國際瞭望-哥本哈根會議為何不看好

【本報訊】2009-12-01 中國時報

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會議,但是卻又非常不被看好。幾乎無人敢說它能有結果,因為兩極化的衝突太大了。英國一位勛爵把它譬喻的很妙,說這好像我們(指發達國家)開了一個宴會,到宴會將要結束時,應允一位窮朋友(指開發中國家)入席。他只能趕上喝杯咖啡,然後我們卻說宴會是AA制,費用均分,這對窮朋友當然是很不公平的。

雙方立場為什麼兩極化呢?應付氣候變化最重要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發達國家已有深厚底子,生活方式已達到現代化水準,全球減排會增加這些國家國民對未來的積極預期,也將增加其經濟及政治的紅利。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發電、煉鋼等國民經濟的基本要素在很多國家中還未準備好,目前如再面臨減低碳排量經濟轉移所必需的技術上的重新裝備,同樣是減排一噸二氧化碳,發展中國家所遭遇的痛楚困頓遠大於發達國家。這就是已享用過大餐的國家要窮朋友,只喝了杯咖啡就要付相同代價的不公平。

但窮朋友們現在有了九個勢力強大的同夥,他們就敢於說不。

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低調地在北京召開了一項應對哥本哈根大會的會議,印度在國際問題上從不與中國合作,但這次卻寧願讓中國領導,由中國起草了應對方案,決定在(十二月一日)正式發表這項宣言,它認為這不僅是四國的看法,也代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這宣言就是應對七日哥本哈根大會的攻守同盟。這項宣言包括了四點「不容談判」的原則:一、絕不接受法律上有約束力的減排。二、不接受不受支持的減排措施和國際化衡量的標準。三、不接受匯報和核實不受支持的減排行動。四、不接受將氣候變化作為貿易壁壘的工具。

他們爭取的是什麼?是發達國家自己的減排量必須增加而且要深度減排,對開發中國家要拿出資金和技術幫助他們進行減排裝備的重建。要體諒困難,壓低目前的減排標準。

在目前的勢力對抗形勢是:一是七十七個發展中國家加上中國,二是歐盟發達國家,三是所謂「傘形集團」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發達國家。這三個利益集團各有盤算,將在大會中角力。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在一九九○年的標準上到二○二○年減排不低於四○%,而發達國家如歐盟只承諾二○到三○%。美國說它將減排一七%,但其標準都是從一九九五年為基準。這等於只將排量回到一九九○年而已,可謂毫無作為。中國已宣布排量減少四○至四五%,但卻是以單位GDP為標準,而非總量計算,起始基準為二○○五年。北京已說開發中國家可以協助減排,但必須與GDP掛鉤。

※ 相關報導:

* 哥本哈根會議 我被列China名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202190+1120091201002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