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2

冬季養生 「天然食物最補!」

【聯合報/記者范榮達、彭芸芳/竹苗連線】 2008/12/04

時序進入冬天,台灣人喜歡食補,坊間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及薑母鴨紛紛上桌,但,並非多補就有用,中醫師、營養師提醒「要補得健康、養生,沒有負擔」。

新竹市朱明添中醫診所院長朱明添說,冬季養生以益氣強身為主,進補時,應根據自己體質及需要進補,不是亂補一氣;為了禦寒,可增加一些火鍋、煲湯、燉肉、海鮮等,調味品也可多加些辛辣物,如辣椒、蔥、蒜等。

冬天飲食應多吃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有助提高人體耐寒能力,可選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如糙米、玉米、小麥、黑豆等豆類,生薑、韭菜、大蒜、蘿蔔等蔬菜,牛、羊、雞肉、豬腰及鯉魚、蛤等肉食,核桃、桂圓、栗子、芝麻等果品。

苗栗市大千醫院中醫部主任褚柏菁建議,冬令進補最好時機是持續低溫時,吃薑母鴨、十全大補湯等。目前天氣忽冷忽熱,補了反而上火,造成脾、胃負擔,容易出現便秘等症狀。

縣政府衛生局營養師范鳳鈺建議,進補可選用脂肪較少的肉類,例如去皮的肉類或魚肉,肉類煮過清除上面浮油,再加料煮;麻油及酒熱量高應適當添加,尤其要控制體重者不可忽視。

調味料及沾醬要節制,高血壓及腎臟病患者不要吃太鹹,如吃羊肉爐使用的豆腐乳醬,鹽分不低,可改用蔥、薑、蒜、辣椒調味;補湯食物,如薑母鴨、羊肉爐等可當正餐,但只要三、四塊肉就夠了,多配水果及五穀類。

朱明添提供一帖四季養生抗老茶,材料是黃耆18公克,紅棗3粒,枸杞子18公克,黨蔘12公克,把所有材料均放入杯中,沖入適量滾水略燜20分鐘即可服用,或以3倍藥材量用1000cc水煮沸當茶喝。

「天然食物最補!」范鳳鈺說,只要在三餐中利用一些天然食材,如枸杞子、山藥、菇類等,就能營養又強身。(系列報導詳見 原站



◆ 早餐空腹飲精力湯 小心胃潰瘍

中央社 2009.11.11

時下不少年輕女性為保持窈窕身材,只喝精力湯當早餐。醫師今天指出,精力湯多屬涼性,長期空腹飲用將造成脾胃虛寒,容易消化不良、長期便祕、胃痛,最後還可能導致胃潰瘍。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田莒昌指出,許多民眾會嚐試各式各樣的「療補」,卻忽略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許多年輕女性一早起來,往往只灌1杯精力湯當早餐,療補不成反可能有害。

他表示,精力湯多屬涼性,長期空腹飲用將造成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腹瀉、腹痛、胃潰瘍等各種腸胃疾病。

除了女性勿空腹飲用精力湯,孕婦也有許多忌口,他說,通常孕婦的體質屬熱性,產前不需吃熱性的人蔘進補,若愛吃燥熱食物,新生兒易發生俗稱「胎毒」異位性皮膚炎;如果是「氣虛」體質,食用人蔘反能幫助補氣安胎。



◆ 胖出來的病 脂肪肝炎

文/李祥和 2009.11.11 自由時報

疲勞嗎?如果你經過休養,疲勞依舊,肝功能指數也沒有回復正常,要留意,這是肥胖導致的脂肪肝炎在作怪!

再怎麼休養 肝功能指數還是高

臨床上,經常有病人反應,自己沒有罹患B型肝炎、C型肝炎,沒有糖尿病病史,也不喝酒,卻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黃疸等狀況,加上有體重過重、脂肪肝與高三酸甘油脂等問題,經抽血驗肝功能指數(GOT與GPT)結果果真高出正常值許多。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雖然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其實已有了狀況,因此要靠抽血檢驗、腹部超音波等方法來檢驗。譬如:我們會例行抽血檢驗肝功能指數(GOT與GPT),以了解肝臟細胞有沒有壞死、發炎的情形。

如果GOT與GPT指數偏高,表示肝臟正被破壞而發炎,釋出酵素GOT與GPT至血液中,而被偵測出來。日常生活中,僅能靠自我感覺身體不適症狀。雖然,肝功能指數不好的症狀往往是疲倦、食慾不振、黃疸等症狀,但7成往往無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病情已進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常見肝功能不好的原因有:肥胖導致脂肪肝炎、高血脂、B型肝炎、C型肝炎、糖尿病、酗酒、藥物等。如果充分仔細檢查其中病因,將會發現脂肪肝炎已經悄悄站上肝功能不好的冠軍寶座,而肥胖往往就是背後主要原因。

◎如何減肥,防治脂肪肝炎呢?在日常生活就應該要努力控制:

●每天固定精確地量體重,以自我提醒。

●最好每天吃5到7小碟蔬菜。

●水果限兩顆,約兩個拳頭大。

●任何含糖飲料切記不可以喝。

●以恆心運動,使身體代謝。

●隔餐勿超過6小時,故三餐都要吃,以免引發飢餓或代謝停阻。

●不可過速脫水減重,卻不去減脂肪。

●細嚼慢嚥,每口食物嚼20下,要享受食物滋味,避免吃太快而多吃!

●學習辨識食物熱量,知道自己在吃什麼?

●要永遠控制體重在合宜範圍!

(作者為台北縣祥和診所主任醫師)



◆ 異物梗塞 哈姆立克別亂用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09.11.11

當發生呼吸道遭異物梗塞時,民眾常用哈姆立克急救法來加以施救,不過,署立豐原醫院急診室主任朱俊盈表示,有些症狀跟異物梗塞住呼吸道很類似,若患者出現劇烈咳嗽及呼吸窘迫時,也有可能是氣喘發作,因此應先確認是不是呼吸道異物梗塞,若不是則不可實施哈姆立克急救法。

朱主任指出,異物梗塞指的是異物進入呼吸道或食道,當異物進入呼吸道時,正常的咳嗽反射會儘可能將異物咳出以維持呼吸道通暢,若異物較小且未被咳出,則會卡在支氣管或細支氣管,如果患者另一側肺功能正常,這時將不會有立即呼吸窘迫的現象,如果異物較大且未能即時咳出時,將可能完全阻塞呼吸道,進而導致窒息。

呼吸道遭到異物梗塞的症狀,最初為劇烈咳嗽,患者可能將異物咳出,或是當異物進入支氣管或細支氣管後,咳嗽緩解。如果異物阻塞氣管且未被咳出,患者將會出現咳嗽聲音漸弱、無法說話、無法呼吸、發紺等現象,這些現象代表呼吸道已嚴重阻塞。

初期異物梗塞時,周遭的施救者只需在旁觀察患者呼吸情況,並鼓勵患者深呼吸及用力咳嗽,若患者已出現嚴重呼吸道阻塞現象,這時最好先詢問患者:「你嗆到了嗎?」如果患者點頭表示被異物嗆到,就可以開始實施哈姆立克急救法,若搖頭表示不是呼吸道被異物梗塞,而是氣喘發作等病症時,則不可以貿然實施。

※ 相關報導︰

我很瘦,但膽固醇過高

15 則留言:

fsj 提到...

研究新發現 腸道菌種平衡決定胖瘦

中央社/林仟懿 2009.11.13

如果你曾經與肥胖對戰過,那你對減肥大戰中的要角肯定十分熟悉:飲食、運動和你的基因。不過科學家早就知道,以上三要素不足以解釋每個肥胖案例。最新研究發現,另一個造成體重增加、長期以來一直被忽略的重要元素,就是消化道的細菌。

「時代雜誌」(Time)引述今天刊載在「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這些細菌技術上稱為消化道微生物,一個有數十兆個細菌的領域,多數可在無氧環境生存,並在人類的大、小腸內大量繁衍。

研究顯示,一個人腸道內的菌種與其平衡,可能塑造一個人偏胖或偏瘦體質。而我們甚至能夠藉由操縱這些菌叢,改變一個人的體重。

這項新發現是建立在過去幾項拿老鼠做實驗的研究上。過去研究結果顯示,胖老鼠體內的腸道菌組成比例異於瘦老鼠。前者明顯有較多的厚壁菌(Firmicutes),而有較少的擬桿菌(Bacteroidetes);體重正常的老鼠體內,兩者比例則恰好相反。

聖路易(St. Louis)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University)的高登(Jeffrey Gordon)過去做過相關研究,這次他和研究團隊再用老鼠實驗,讓人類的微生物入住老鼠腸道,並且餵牠們吃相當於典型的人類飲食,看看老鼠體內微生物和體重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當一組老鼠被餵食高脂高糖的典型西方飲食,除了體重增加,消化道內的厚壁菌也越來越多,擬桿菌則越來越少。相反地,吃低熱量、以蔬菜飼料為主的老鼠,體內兩種菌群的比例則相反,體型也維持得很纖瘦。

雖然仍不清楚體重的增加是與這個比例的腸道菌有關還是兩者平衡的結果有關。但這項發現顯示,「腸道檔案」或許能作為誰有肥胖傾向的診斷工具。例如,如果你的腸道菌多為厚壁菌,那你身體消化熱量的方式可能偏向於囤積較多的脂肪。

事實上,高登過研究體重不同的同卵雙胞胎時發現,體重較重的雙胞胎,體內厚壁菌數量比體重較輕的手足多。

  高登也從老鼠身上發現,改變飲食會對動物體內細菌數量產生劇烈且快速的變換:讓原本吃低熱量、蔬菜飼料的老鼠改吃高熱量西方飲食,他們體內的厚壁菌不到一天就會暴增。

高登表示,今天的這項發現搭配額外研究工作,能通向辨識造成胖瘦的微生物標記,幫助人們了解自己身體如何反應吃進的熱量。

進一步的契機更令人興奮,只要繼續研究,高登甚至預見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農業的可能。農人可以種植更多設計明確的食物,為不同生命階段提供理想的養分與能量平衡。



◆ 膽固醇檢驗 不禁食OK

尹德瀚/綜合報導 2009-11-12 中國時報

今後病患做膽固醇檢驗之前可能不須禁食。英國劍橋大學一項新研究分析卅萬人的病歷資料之後發現,不管病患禁不禁食,做出來的檢驗結果都一樣正確。

膽固醇檢驗長久以來是評估病患罹患心臟疾病風險的重要一環,過去醫界認為人體需要充分時間消化食物,以清除血液中的脂肪分子,從而對有「壞膽固醇」之稱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做出精確解讀,因此要求患者在檢驗之前禁食十二小時。

但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綜合分析廿一國六十八項長期調查資料後發現,病患未禁食的檢驗結果至少和禁食所做的檢驗結果一樣正確,甚至更佳。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期刊》。



◆ 非遺傳糖尿病 胖童罹患機率多18倍

中央社 2009.11.13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莊立民今天表示,近年肥胖人口增加,糖尿病患者年輕化,肥胖兒童患有第2型 (非遺傳性)糖尿病機率比一般學童多18倍,民眾應重視防治。

明天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今天舉辦「2009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暨「心願點燈簽署儀式」活動。莊立民表示,點燈儀式將與著名地標同步點燈,今晚起至21日在新光摩天大樓點燈,接續屏東萬金教堂從8至15日的點燈儀式,進行南北串連。

他說,近來許多兒童罹患糖尿病,大部分都將是第2型糖尿病。現代人以車代步、飲食西化,是糖尿病發生率不降、朝年輕化發展的原因。

莊立民指出,台灣肥胖學童罹患第2型糖尿病是一般學童的18倍,肥胖同時使孩童增加15倍高血壓發生率、6倍心血管疾病。

此外,他表示,第2型糖尿病又稱「隱性糖尿病」,大多未進入真正的糖尿病,只要重視健康、飲食、勤運動,就可避免惡化為糖尿病患者,但大多數人仍不關心自己的血糖值。

莊立民認為,家長應促使肥胖學童適當減重,飲食不超量,若未控制,約有1/2機率在15年後發生如心血管疾病、失明、腎病變、甚至截肢等併發症。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特別設置E-GO健康網,民眾可上網回答簡單問題,就可了解個人糖尿病的風險評估,提高防治糖尿病意識及糖尿保健的重要性。



◆ 孕婦BMI值超過34 英一醫院拒接生

中央社 2009.11.13

準媽媽體重如果過重,生產時可能增加危險性。英國一家地方醫院宣布,孕婦的BMI值超過34,將拒絕為她接生。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了解健康體重的重要參考指標,BMI理想值約為22,超過30被列為中度肥胖,40更是嚴重肥胖。

英國索麥塞郡(Somerset)的魏斯頓總醫院(Weston General)宣布,孕婦BMI值數過高,可能在生產過程中大量出血及出現併發症危險,院方的生產中心以助產士為主,沒有婦產科專業醫生,為了安全起見,院方將不接生過重的孕婦。

院方建議,體重過重的孕婦必須轉到20英里外,位在布里斯托(Bristol),有較齊全設備的聖麥可醫院(St Michael’s Hospital)。

地方醫院拒收肥胖孕婦的消息傳出後,遭到不少體重超重的婦女抱怨。

魏斯頓地區國家醫療保健服務信託基金(NHSTrust)發言人表示,「我們最大的考量是準媽媽與嬰兒的安全,BMI值較高的孕婦生產過程風險高,必須在設備較完整的醫院生產」。

※ 相關報導:

* 怎麼吃健康 北市1999告訴你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5250267.shtml

衛生局表示,民眾如有相關飲食問題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轉7108將有專人服務。

* 三餐當老外 年輕人多潰瘍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2&f_ART_ID=219915

吃飽了痛、餓肚子也痛,到底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這兩種疾病如何區別?不治療會有哪些併發症?經常潰瘍會變成胃癌嗎?

fsj 提到...

E-GO健康網 提防甜蜜殺手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09.11.14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根據統計,台灣地區每年新增診斷的糖尿病患多達2萬5千人,有2到3成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為此,糖尿病學會即日起設置E-GO健康網,民眾不需抽血,只需透過幾個簡單的問卷答題,就能了解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評估。

國內多個糖尿病醫學相關團體昨聯合召開記者會,提醒國人注意這個「甜蜜殺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戴東原指出,調查發現,台灣過去25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成長6倍,估計全台有100至120萬名病友。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吳秀英指出,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以致多數民眾未能警覺它的嚴重性,從該局最近的調查發現,只有4成民眾知道腹部肥胖易得糖尿病,對於它所引起的併發症,如視網膜剝離、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等,也只有4~7成民眾瞭解。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台大內科教授莊立民也表示,學會最近設計了一個台灣糖尿病風險評估(TDRS),讓民眾在不用抽血的情況即可預知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這項簡易的自我檢測方式,只需輸入性別、年齡、腰圍、有無抽菸?有無規律運動? 父母、兄弟姐妹是否有糖尿病史?是否正在接受抗高血壓治療?即可得知是否屬於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若是,再去醫院檢驗即可早日發現。



◆ 控制糖化血色素 糖尿病不惡化

【聯合報╱黃信揚/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2009.11.14

高達80%的糖尿病可以透過少油、少糖、少鹽、高纖維的健康飲食,及增加體能活動預防。糖尿病居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也是全球化的公共衛生議題,全世界每10秒即有2人得到糖尿病,每10秒即有1人因糖尿病造成死亡。

台灣目前糖尿病盛行率是9.2%,東部地區,約有4成糖尿病患不知道自己有高血糖問題。97%台灣糖尿病患屬第2型糖尿病,主要致病因是胰島素阻抗與胰臟分泌胰島素能力衰退導致血糖代謝失衡,從發病到被醫師診斷出來,通常都延遲了4至7年。英國研究發現,若能早期診斷出第2型糖尿病並適當治療,確能減少視網膜與腎臟病變,所以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每3年接受1次成人健檢。

糖尿病患的血糖值隨著每天飲食與活動量的不同,而呈現高低起伏,宛如職棒選手在一年球季中有高、低潮,平均打擊率可用來評估整個球季的打擊狀態。

人類紅血球的主要工作就是由肺臟,經血色素與氧氣結合,將其帶至全身細胞利用,同時血液中葡萄糖也會附著於血色素上,形成「糖化血色素」;所以血液中的葡萄糖過高時,累積的糖化血色素比率也愈高,而一般紅血球壽命約3個月,所以藉由糖化血色素比率高低,可以估計過去120天血糖平均值。

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在4~6%。2006年台灣的第2型糖尿病患平均糖化血色素是7.9%,血糖控制達到糖化血色素<7%比例者,只有32.4%,代表糖尿病患血糖控制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醫學研究發現糖化血色素愈高,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愈高,每降低1%的糖化血色素,可減少14%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7%小血管病變風險與21%糖尿病死亡率。

血糖控制以糖化血色素<7%為目標,相當於過去3個月平均血糖是154mg/dl(平均血糖=28.7×糖化血色素-46.7),年輕或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不發生低血糖情形下,糖化血色素越接近正常值越好。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糖尿病而不自知或不接受治療!只要一年至少監測兩次糖化血色素,測量時不須禁食(若糖化血色素>7%,則應該每3個月檢測1 次),可說是相當值得的健康投資。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疾病,藉由飲食控制、運動、按時服藥、血糖自我監測與定期併發症篩檢,患者的生活品質與正常人幾無差異。

生活在飲食過於精緻化、多樣化的時代,人們每天彼此見面時的問候,也應從過去農村時代的「你吃飽了沒?」,進步改變成更健康的「你今天(糖化血色素)7了沒?」

fsj 提到...

男子吐血! 胃潰瘍惹的禍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09.11.18

有胃潰瘍的民眾,可要多留意!一名50多歲的男子,因為筋骨酸痛自行服用止痛藥,沒想到卻吐出一灘一灘黑紅的血,把家人嚇了一大跳,緊急送醫後發現,患者胃部和小腸多處嚴重潰瘍,差點因為失血過多休克,最後手術止血才保住一命。

醫師表示,胃潰瘍主因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國人感染率高達6到7成,相當普及,民眾可以透過檢查得知,即早治療可以治癒。

收治這名患者的雙和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明堯說,許多患者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卻不自知,等到胃痛時早已變成胃潰瘍,嚴重者會胃穿孔危及生命。根據國衛院研究證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患者,罹患胃癌比例較高,甚至可能罹患胃淋巴癌,民眾不可不謹慎。

陳明堯提醒,幽門螺旋桿菌會傳染,民眾現在外食機會多,除了注意飲食清潔外,共餐最好使用公筷母匙,家族當中有人受到感染,最好全家都進行檢查,以免群聚感染擴大。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腸胃外科醫師陳偉表示,胃潰瘍患者九成是幽門螺懸桿菌導致。根據統計,國人感染率約6到7成,若放著不管,15年後就有機會變成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途徑不明,剛開始感染沒有特別的自覺症狀,只能靠健康檢查、胃鏡檢查、抽血、碳13吹氣篩檢測得知是否受到感染。

fsj 提到...

每天喝飲料 腰粗風險增2.7倍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5258119.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09.11.18

19至30歲的男女腰都變粗了

男:29吋→31吋
女:26.5吋→28吋

愛喝含糖飲料的民眾得小心,滿足了口腹之慾,卻可能腹部肥胖!衛生署研究發現,與10年前相較,國內19歲至30年輕男性的腰圍足足多了兩吋,主要原因在於不運動,且愛喝含糖飲料。每天至少喝一杯含糖飲料的人,腰圍過大的風險是不喝者的2.7倍。

近年來,珍珠奶茶和各種含糖飲料大受歡迎,讓衛生署覺得憂心,並委託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潘文涵調查飲用含糖飲料與腰圍之間的關連性。

調查顯示,國內19歲到65歲,尚未罹患慢性病、也未刻意減肥的成年人,男性近八成會喝含糖飲料,且其中17.2%幾乎每天至少一杯以上;女性有近七成會喝含糖飲料,其中7%每天飲用一杯以上。

不論男女,每天喝不到一杯含糖飲料者,體重過重的風險(BMI大於25)是從不喝含糖飲料者的1.8倍。每天至少喝一杯以上含糖飲料的人,體重過重風險是不喝者的1.9倍。

含糖飲料對腰圍的影響更明顯。與不喝含糖飲料者相較,較少喝含糖飲料者腰圍過大(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的風險是1.3倍。

調查還指出,每天至少一杯者比不喝的腰圍過大的風險則高達2.7倍。

衛生署比較1993至1996年、2004至2008年兩次資料,發現台灣民眾腰圍在十年間變粗了,其中又以19至30歲的男性最為明顯。

上一次調查顯示,該年齡層男性腰圍平均73.5公分(29吋),現在卻變成79公分(31吋),足足增加了兩吋多。31至44歲的男性族群,腰圍也從79.65公分(31吋)變成了85.1公分(33.5吋)。

注重身材的女性,腰圍同樣變粗了!19至30歲的女性10年前的平均腰圍為67.2公分(26.5吋),最新資料增加至71.4公分(28吋)。31至44 歲女性也從71.49公分(28吋)增加至74.2公分(29吋)。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簡任技正許景鑫指出,國人應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因為喝越多,血糖或血脂異常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越高。

(影音詳見原站)



◆ 大溪奇葩 8旬阿嬤跑百米 搶金破紀錄

【胡欣男/桃園報導】2009-11-18 中國時報

桃園縣大溪鎮八十九歲的阿嬤黃邱卻,日前參加在台北市舉辦的中華民國常青田徑錦標賽暨國際邀請賽,獲得八十五歲組的一百公尺女子冠軍,還打破賽事紀錄。昨天鎮長蘇文生前往表揚,稱讚她是「大溪奇葩」,也表示老阿嬤都能跑這麼快,證明運動是永遠不嫌老。

黃邱卻本月七日在兒子鼓勵下,報名參加在台北市立田徑場舉辦的比賽,結果她在八十五歲級別的一百公尺項目,跑出廿七秒九八的佳績,榮獲第一名,並打破八十五歲級紀錄。

習慣快走 維持飢耐力與肺活量

黃阿嬤說,自己運動能力「還可以」,因為平常有散步和快走的習慣,才維持住飢耐力與肺活量。

不過鮮少有人到了八旬高齡,還把田徑賽事當作目標,黃邱卻也一樣。因為她從國小五、六年級還是日據時代時,曾代表大溪郡參加新竹州的全省運動會接力賽後,就不曾再參與田徑,想不到七十多年後報名參加常青賽,就一鳴驚人。蘇文生昨天聽聞老阿嬤一百公尺紀錄廿七秒多,他笑說,自己從政後運動機會少,每天壓力又大,「搞不好我會跑得比阿嬤還慢!」阿嬤則謙虛地說,參加常青組比賽,大家年紀相仿,都有運動家精神,跑得非常賣力,「但速度和年輕人不能比啦!」

吃小魚干保骨本 明年還要參賽

今年是該賽事第六屆,明年她就滿九十歲,因此她發下豪語說:「明年的九十歲級比賽,我一定會參加,繼續刷新紀錄!」談到她的養生之道,她表示三餐皆正常,僅偏好花生和小魚干,骨質比一般高齡者好太多。

蘇文生則說,黃邱卻不僅硬朗,而且無論視力及牙齒都很好,竟然沒有一顆假牙,讓人非常驚訝。黃邱卻的家人當天到北市觀戰加油,他們說,老人家因為骨質問題,運動難免受傷機率大;常有人跑步跌倒,一旁醫務組特別緊張,因為老人容易骨折,不得不慎。

fsj 提到...

吃三餐、規律運動 瘦身較易成功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09.11.20

想減重,一天吃一餐,很容易破功。台安醫院預防醫學部營養師余依晏表示,臨床上觀察,有些想減重的民眾一天只吃一餐,不過因為最近天氣轉冷,會特別想吃東西,且美食誘惑增多,很容易因過度飢餓而失控,導致減重失敗。

余依晏營養師指出,曾有肥胖患者因上述困擾求診,後來在專業營養師建議下,改成一天正常吃三餐,搭配規律運動,最後瘦身成功,患者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一天吃一餐不會瘦,一天吃三餐反而瘦下來了。余依晏營養師說,民眾常感覺疑惑,自己一天只吃一餐,為什麼還是胖胖的,有些人認為一天吃一餐就掉以輕心,一感到餓,就會吃點蘇打餅乾,一感到冷,就來一杯加糖桂圓紅棗,東吃一點,西吃一點,無意間卻累積更多熱量。

以蘇打餅乾來說,三片蘇打餅乾熱量就相當於兩茶匙的油,250cc的加糖桂圓紅棗茶,若含有25公克糖分,就大約有100卡熱量,若再加上幾顆桂圓、紅棗,大約有220卡熱量,相當於3/4碗飯。

余依晏營養師說明,並非反對吃蘇打餅乾或反對喝桂圓紅棗茶,不過若有額外吃些點心,喝含糖熱飲,白飯、油脂等澱粉類、脂肪類食物的份量就要酌量減少,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還有一些減重民眾為求好心切,運動前不吃飯,或只吃一點東西,結果運動後感覺更餓,就會吃更多食物。余依晏營養師建議,運動前也要正常吃飯,運動和用餐只要間隔一小時左右就沒有問題。像有些人喜歡晚上運動,最好正常吃晚餐,免得運動完畢後,因過於飢餓而大吃特吃。

余依晏營養師也建議,最好找伴一起運動,或參加團體運動課程,這樣比較有動力,並選擇喜歡的運動,養成運動習慣,這樣就比較不會因天氣變冷而失去運動動力。



◆ 蔬果酵素多 健康加分

【聯合報╱張靜芬/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2009.11.21

木瓜牛奶若要好喝,一定是現做現喝;只要多耽擱一下時間,甜甜的奶香就會變成苦的。烤番薯一定是花幾小時慢慢烘烤出來的,才有令人難以抗拒的香甜美味,比起快煮的要好吃多了。為什麼呢?

因為木瓜裡有「木瓜酵素」,它會分解蛋白質,將牛奶中的蛋白質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胜肽,而胜肽帶有苦味。番薯慢慢加熱時,會促進番薯裡的澱粉酵素將番薯裡的澱粉分解成蔗糖、葡萄糖而產生甜味;若快速加熱,高溫使酵素還來不及發生作用就被破壞,番薯澱粉就不能變成甜甜的糖了。

另外,有些人身上因「乳醣酵素」不夠,每當喝牛乳時,因乳醣無法消化就會發生脹氣、腹瀉的現象,就是所謂的乳醣不耐症。

肉食者 較缺外援酵素

身體要健康的活著,酵素很重要。如果酵素分泌不足,吃得再營養也只是消化不掉的負擔,無法提供健康。為了確保身體有足夠酵素,我們不但自己合成酵素,也可以從含豐富酵素的食物中攝取補充。例如:蔬果類就有含量豐富的蛋白分解酵素、澱粉酵素。只是大部分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在高溫烹調中會破壞酵素的活性,使酵素失去作用,習慣熟食的人,能從食物中獲得的酵素比較少。

因此多吃水果和生的蔬菜,對補充酵素來增進健康是有幫助的。有些人不愛吃蔬果又偏食肉類高蛋白質,得不到「外援」酵素,又需分泌大量蛋白酵素來消化大量肉類的情況下,身體其他酵素的供應就可能會短缺。

年長或疾病的因素,身體分泌酵素的能力下降,經常造成消化問題,身體有氣無力的反應,都是警訊。分泌不足的其實不只是消化酵素而已,包括合成、排毒、氧化、還原等各種酵素也會缺乏,最後健康就會亮起紅燈。

萃取物 也可適度補充

目前生物科技尚無法以人工合成製造酵素,商品化的酵素大多萃取自動、植物,或微生物的發酵。食用的目的,其一是預防身體酵素的不足,其二是提供「外援」酵素來降低身體分泌酵素的負擔。來自動物的酵素,例如:胰臟酵素、胃蛋白、解脂。來自植物萃取物,常見的有木瓜酵素、鳳梨酵素等蛋白質分解酵素。另外微生物酵素通常是由多種蔬果加入菌種發酵而成,例如:大漢酵素、大和酵素等。

另外,大麥草、小麥草、綠花椰菜、甘藍菜及其他深綠色植物中有豐富的抗氧化酵素,因此這也是大麥草、小麥草汁或其粉製品具有知名度的賣點。

研究顯示,商品化酵素大部分會在小腸內被吸收,和身體本身的酵素吸收途徑一樣。補充酵素,無論是從天然的蔬果攝取或是服用商品化酵素,都能有效改善消化問題。從減少胃腸飽脹感使排便規律開始,進而恢復正常的生理機能和體力,因為充足的酵素可以為身體省下許多分泌酵素所需要的耗損,進而有更多的營養來維持身體的各種生理機能。

當你飽餐一頓後,是不是會覺得昏昏欲睡很疲倦呢?因為你的酵素系統正在為分泌消化酵素而過度操勞,還忙不過來排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呢!下一次請幫幫忙,吃八分飽就好,並且別忘了補充蔬果增加「外援」酵素哦!



◆ 高血脂患 忌過食蛋白質、脂肪、酸寒食物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09.11.20

當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血脂蛋白代謝異常時,將面臨罹患高血脂症的危機。中醫師吳國斌表示,遺傳、疾病(肥胖症、糖尿病、腎病症候群)、脂肪攝取超過總熱量,以及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避孕藥丸、類固醇、利尿劑等藥物,皆是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建議忌食過多蛋白質、壞的脂肪、酸性或寒性等食物。

吳醫師指出,早期高血脂症並不會出現任何不適的情形,且血脂過多,主要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壁上,引起管壁增厚,管腔變窄,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發展到堵塞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使人體出現組織、功能損害等,到了這時候人才會出現明顯不適。

高血脂症患者常有潛在的健康危機,如果發生於心臟的冠狀動脈,會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局部心肌發生缺血或壞死,臨床上稱為冠心病,若是發生於腦血管,還可能會出現腦血管意外,進而引起腦中風。高血壓也與血脂長期升高有著直接的關連性。

吳國斌進一步指出,蛋白質攝取過多將產生有毒氨,年紀越大,攝取越多蛋白質,其危害及影響就越大,尤其是動物性蛋白攝取過度,對肝、腎、胃等臟腑和免疫功能的傷害極大;氧化脂肪和變性脂肪等壞脂肪,容易傷害人的心血管和內分泌系統。

此外,酸性及精緻食物易造成體質酸化,促使骨質疏鬆、引起各種代謝疾病,例如高蛋白、高脂肪、加工澱粉、精緻糖等皆是酸性食物;寒性食物攝取過多,或是進食過快、過飽,都可能導致消化機能不斷變差,使食物在腸道內嚴重腐敗,甚至產生腸毒素危害人體。



◆ 頭髮出油發臭 中藥去味

自由時報 2009.11.20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一名年輕女子頭髮容易出油,每天甚至洗頭兩次,但頭皮、頭髮總是很快出油,散發異味。女子尋求中醫協助,中醫師問診發現,女子愛吃油炸、辛辣、油膩的食物,造成體內濕熱,皮膚分泌過多油脂,內服消油、去味的藥方治療一星期,頭髮油膩情況改善,異味隨之淡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師林在裕昨天指出,女子兩個月前到醫院求診,當時她頭皮油膩發亮,根據女子主訴,近來掉髮增加、明顯搔癢,判斷為頭皮油膩的「濕熱內蘊」證型。

他解釋,正常人頭皮分泌的油脂,可滋潤頭髮,保持髮絲潤澤和光采,若過度分泌油脂,反而成為細菌繁殖溫床,細菌分解存在頭皮蛋白質,就會發出酸敗味、油臭味。

林在裕說,體內濕熱會導致皮膚分泌較多油脂,以頭皮為例,頭皮會溢出過多的油,頭皮油膩使頭髮產生酸臭。

林在裕表示,治療時使用清熱利濕功效的中藥,如金銀花、土茯苓、羌活,具有清熱解毒、去濕殺菌的功效,服用科學中藥,每天四次,幫助頭皮消油、去味。另外,由於去除毛囊過多的油脂,進一步降低毛囊阻塞,使毛細孔重新打開,營養就可順利運送到頭髮,改善頭髮掉落。

林在裕提醒,預防髮臭,最好天天洗頭,生活規律、睡眠充足,最好限制油膩及高糖飲食,忌飲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fsj 提到...

中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58歲

中央社 2009.11.22

中國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調查顯示,大陸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58歲,比中國人均壽命約少10歲。

天府早報報導,四川省針灸學會理事、副主任醫師鄭崇勇昨天在成都一場講座上,引述這項調查。

他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性調查,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佔5%,經醫生檢查、診斷有病的人佔20%,其餘75%的人處於健康和患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

另據中國抽樣調查指出,亞健康人群約佔大陸總人口的60%,約7億多人,主要以中年群體居多。亞健康狀態在城市居民、青年學生、知識分子、機關幹部和軍人中普遍存在。

鄭崇勇說,亞健康是指非病非健康狀態,是介於健康與疾病間的一種生理機能低下狀態,又稱為「次健康」、「中間狀態」、「灰色狀態」等。

他認為,最容易處於亞健康狀態主要包括6類人群:精神負擔過重、壓力大的人;腦力勞動繁重者;人際關係緊張的人;長期從事簡單、機械化工作又缺少外界溝通的人;生活不規律的人;飲食不平衡、吸菸酗酒的人。

鄭崇勇說,處於亞健康狀態者,除了疲勞和不適,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發脾氣等狀態,很容易猝死,就是「過勞死」。



◆ 胖子國度覺悟了! 甩肉風跑步瘋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法新社華盛頓電】2009.11.22

肥胖滾開!穿好運動鞋,綁緊鞋帶,準備上路跑5公里、10公里或馬拉松路跑的美國人,如今以空前的速度激劇增加。

美國常被譏諷成是喝汽水、吃垃圾食物的胖子國度,但去年在跑步比賽衝抵終點的人多達920萬人,比起1987年的370萬人,足足成長一倍有餘。

美國跑步協會的藍帕說:「美國還有更多未宣洩出來的跑步需求。」藍帕說,由於報名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人數快速成長,路跑籌辦機構現在增加更多半馬拉松與距離較短的賽事。

今年11月初的紐約馬拉松比賽,吸引了4萬人參賽,10月底在華府舉行的海軍陸戰隊馬拉松有3.2萬人上路,芝加哥馬拉松則有4.5萬人參加。

11月26日的亞特蘭大馬拉松有5.5萬人報名,大多數票在線上出售,七小時內就被搶購一空。迪士尼世界馬拉松周末賽1月10日將在佛羅里達舉行,預料會有4.5萬人共襄盛舉。

藍帕說,我們活在財務不穩定、暴力充斥的世界,「跑步能帶給你掌控的感覺,你不能控制股票市場或經濟,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健康。」

而且,路跑賽事往往搭配實況音樂會、免費食物供應、街頭擺攤等活動,加上群眾的夾道歡呼,都讓整個城市進入嘉年華會般的慶典盛況。



◆ 藥材大雜燴 不如純方一味

【聯合報╱林鴻基/北縣鴻林中醫診所院長】2009.11.21

電視美食節目主持人,手拿麥克風訪問人氣鼎沸的排隊美食店老闆,「好吃的秘訣在那裡?」常見老闆半得意半神秘地說,「這道祖傳招牌菜裡放了5、60種中藥材」。

藥物的合併使用,西方醫學講的是藥物間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中醫的五行相生相剋,不同中藥間當然也有增效或減效的情形,像人參有「十八反」,說明用藥禁忌;臨床上,不同藥性的藥共同,也較易有過敏反應,如蕁蔴疹的產生,至於實症和虛症的藥或方劑同用,如瀉肝膽實火的「龍膽瀉肝湯」和疏肝解鬱的「加味逍遙散」同用,根本是違反藥理。

中醫藥最初的起源是藥食同源,也是醫巫同源,偶爾看到含有數十種、甚至百餘種成分組成的中藥處方,讓我這個由西醫轉任的中醫師十分不安,即令處方把病人治療好了,也不知道是那種藥物的功勞。治療方式若是「散彈打鳥」式,其實醫師是有點「打混仗」的,為什麼不把有效的成分挑出來,不要讓病人去吃太多無用的渣滓。

想像一下,古時巫師在沸騰火熱的湯藥裡,左手丟入一把蚯蚓,右手置入幾隻蠍子,鍋子裡就有數十種自己都背不出的藥物;這是遙遠古代,現代中醫不應和它沾上邊。

將藥物純化的想法,是西方醫學的思考邏輯。吊詭的是,個別藥物的精製純化再全部組合,可能由於結構式的改變,藥效常常消失或減退。這是中藥科學化的困境,即如最常見的四物湯,學者把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純化後,藥效即大幅衰退。因此中藥在炮製過程中藥物間的交互作用,實在非常複雜,遑論同時服用中藥和西藥的交互作用;病人問起,醫界習慣以中藥西藥間隔一、兩個小時服用,真相是,併用某些中西藥,醫師們其實也不知道藥物間的相互關係。

當西醫笑著說中醫不科學的同時,我們看到西醫針對幽門桿菌的根治療法,抗生素1種2種3種一路加上去,3合1,4合1療法,甚至串聯療法,其中質子幫浦抑制劑(PPI)配合3種抗生素,較為多數醫師所接受,而這種開處方的方式,也許和中醫根本沒有兩樣。

中醫傳到日本,稱作「漢醫」;傳到韓國,稱作「東醫」或目前的「韓醫」,當我知道日本的漢醫,診療完一個病人,一次只開一個方,而且絕不增加或減少方劑的內容,我的內心隱然有些感動,這種執著,有點類似科學上的潔癖,是對學術及生命的尊重,此種開方和傳統華人的中醫已漸行漸遠,已走出自己的路來,想著日本的民族性,想著華人的「打混仗」,我有種淡淡的焦慮由心底擴散開來。

(本文作者兼具中、西醫資格)

fsj 提到...

常喝青菜豆腐湯 防病又退熱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09.12.02

青菜豆腐湯在中醫眼中是絕佳的防病飲食。中醫師郭嘯天提到,小白菜豆腐湯有一定的營養價值與退熱效果,自古以來就中醫推薦的輔助防病菜餚。

如果體質並非壯實燥熱,部分中醫師建議冬天可在小白菜豆腐湯中加少許薑,脫水時可加鹽少許,就是一道輔助改善發熱的好菜餚,郭嘯天指出,豆腐記得要選用傳統豆腐;傳統豆腐含石膏,輔助退熱效果很好。

平常飲食方面,中醫師建議宜清淡。油炸、燒烤、沙茶、麻辣鍋及酒等辛辣厚味均宜忌口。體質燥熱者在蔬菜五穀類上可選性味偏於清涼退火的蓮藕、絲瓜、冬瓜、白蘿蔔、大白菜、綠豆、薏仁等。

其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以排解負面的情緒和過度的壓力。而規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對除去壓力、焦慮不安及不穩定情緒有幫助,如此才能改善免疫不平衡的問題。



◆ 脂肪肝不只傷肝 亦損膽、脾、胃等臟腑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09.12.02

脂肪肝初期常沒有自覺症狀,所以很容易被民眾所忽略。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任林慶鐘表示,傳統中醫認為,脂肪肝的病機歸屬肝膽不和、脾胃功能失常、濕熱痰阻、氣滯血瘀,也就是患者因酒食不知節制,導致肝膽脾胃受損,脾胃運化失常以致聚濕生痰、血行不暢,最後引起身體痰濁氣血等互相作用下而致病。

林主任指出,脂肪肝的病因可歸於外感六種淫邪(亦即病毒感染)、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變化,亦即常期壓力下情續緊張、情志抑鬱),或吃太多肥甘厚味、酗酒無度所造成,在中醫並無相對應的病名,但根據末期肝硬化的肝區脹痛臨床表現,可歸屬「脅痛」、「積聚」等範疇。

基本上,西醫認為,脂肪肝的定義為肝細胞中脂肪含量高於百分之五,許多原因會都造成脂肪肝,如B、C型肝炎、肥胖、糖尿病、飲酒或過勞、高血脂症、或及服用不當藥物等等原因,這些多會引起肝細胞的脂肪堆積及纖維化,嚴重時甚至恐發展成肝硬化。

如經診斷為脂肪肝炎者就必需接受治療,以免步入肝硬化的不歸路。林慶鐘主任進一步指出,治療上應針對潛在病因加以處理,如因飲酒過度引起者就必須戒酒;若因B、C型肝炎引起者則應治療B、C型型肝炎;若因肥胖所引起,患者需加以控制體重。

脂肪肝愈早發現愈早治療,則治療效果愈好。林慶鐘主任表示,脂肪肝患者宜早發現早治療,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由於脂肪肝容易損傷人體肝、膽、脾、胃等臟腑器官,這種病在治療原則上,宜針對氣血痰濁壅實的病變特點,當以舒肝利膽、調和脾胃、化痰除濕、理氣活血及降脂保肝為主。

林主任指出,治脂肪肝需依病人臨床表現之證型的不同,加以辨證施治,大致可分為氣滯、血瘀、濕熱等三類型。氣滯型脂肪肝患者常有容易疲勞,右邊肝區脅肋脹痛不適,情志抑悶不順暢者,治宜疏肝解鬱、行氣和中,適合用柴胡舒肝散,視病症酌加川楝子、元胡、澤瀉等理氣藥。

林慶鐘主任進一步指出,血瘀型脂肪肝患者常有容易疲勞,伴有胸悶胸痛、肝區刺痛等症狀,以及舌紫暗或兼見身上有瘀斑、瘀點者,治宜疏肝養血、活血化瘀,適合用血府逐瘀湯,視病症酌加草決明、五靈脂、丹參、山楂等單味藥。

濕熱型脂肪肝患者常容易疲勞,兼脅脹腹滿、脘悶、胃口差、舌苔厚膩、四肢及身體沉重、口中粘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婦女則帶下多、面色白,治宜芳香化濕、分清降濁,適合用甘露消毒丹,視病症酌加草決明、黃精和首烏等單味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處方裡,山楂、澤瀉、草決明、黃精和首烏都具有降血脂、抗脂肪肝的作用,可用於脂肪代謝的不同環節;當歸、丹參、郁金、柴胡、當歸、丹參等中藥材,能改善人體肝臟微循環、回縮肝臟,臨床上又可用來治療脂肪肝。

fsj 提到...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黃玉芳/台北報導】2009.12.04

大腸直腸癌已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的第二名,平均每1小時,台灣就多1.2位大腸直腸癌患者。不少醫師更發現,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而且年輕的大腸癌患者,惡化速度通常較老年人快,建議民眾最好少吃紅肉以及火腿熱狗等煙燻製品,應多攝取蔬果,一旦發現有血便,千萬不要輕忽。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門診發現20至40歲的年輕患者愈來愈多,都愛吃紅肉,但紅肉燒烤加熱後產生的異環胺,容易致癌,不僅容易造成大腸直腸癌,與乳癌、肺腺癌也都有關係。另外,培根、火腿、熱狗等煙燻製品也應避免,因含有苯甲酸、硝基喃等防腐劑也會致癌。

台北醫學大學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也表示,大腸癌患者90%都是50歲以上,大部分年輕人總以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常常忽略自己的症狀,就醫時已是末期。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也指出,年輕大腸癌患者惡化速度較老年人快,預後也較老年人差,因此,年輕人不要輕忽便血問題,同時,大腸癌與飲食有密切關係,外食族要多攝取蔬果,高油低纖、無肉不歡,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 就醫52天 27歲女大腸癌奪命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09.12.04

一名27歲年輕女性,持續腹痛兩個月後,一直無法好轉,最後到大醫院檢查竟發現,她罹患大腸癌而且已是末期,癌細胞擴散整個肚子,所有的器官消化道全部不能運作,從就醫治療到死亡,只有短短52天,讓醫師驚訝又遺憾。

收治這名患者的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當他為患者開刀時,赫然發現整個腹腔滿滿都是癌細胞,「癌細胞就像是果汁機打過,直接倒進肚子裡一般…」擴散整個腹腔,醫師根本無法動刀,只好再把傷口縫合。患者也因腹部癌細胞擴散腫脹,沒辦法進食,年輕生命僅僅撐了52天。

王輝明表示,年輕人罹患大腸癌,通常都是因為有家族病史或基因突變,但這名27歲的年輕女性,家人都很健康,她的飲食習慣也很好,過去本身也沒有特別疾病,自覺症狀只有肚子痛,結果一到醫院診治,竟已是腸癌末期。他也說,行醫多年,第一次遇到這麼年輕,完全沒有家族病史,病況又這麼嚴重、病程惡化如此快速的大腸癌患者。

目前大腸直腸癌佔國人發生率第二名,男性發生僅次於肝癌,女性發生僅次於乳癌;不過在台灣地區的現存總病例數卻是第一名,高達每年一萬多人,但卻是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僅次於肝癌、肺癌。

王輝明今天又為一位32歲大腸癌末期患者,他感嘆,門診有許多20到40歲的年輕患者,一來就醫就已是末期,大腸癌患者已有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大家應從飲食改變生活方式,定期檢查,才能早發現早治療。



◆ 痛風男性倍增 飲食控制素比葷好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即時報導】2009.12.04

衛生署委託中央研究院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內男性痛風問題越來越嚴重,盛行率從10年前的4.74%上升到8.21%,幾乎增加快1倍,女性變化則不大,僅由2.19%增加到2.33%。

而19到45歲的年輕男性、痛風盛行率10年來的增加幅度最大,由3.4%上升到7.2%,其次是45到65歲,由5.8%上升至8.9%,再者是65歲以上,由10%上升至10.9%。

在臨床上,女性痛風者的確比男性少很多,僅佔門診痛風病患中的5%,宏恩醫院痛風中心主任陳峙仰說,主要是因為女性荷爾蒙的保護,降低血中尿酸,而第一次痛風發作的年齡,也從平均50歲逐年下降,近年常見10到20歲的痛風患者,最主要症狀是常在腳拇趾、腳踝出現紅腫、熱痛,很多年輕患者以為自己扭傷了腳。

【中央社台北4日電】

國民營養調查指出,最近10年男性痛風比率倍增,常有愛吃速食、中廣身材的年輕人痛風發作,卻當成腳扭到,研究者認為痛風飲食首重控制熱量,素的比葷的好,瘦的比肥得好。

衛生署委託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主持國民營養調查發現,2005到2008年期間,男性痛風上升到8.21%,女性微增到2.33%,不過10年之前在1993到1996年期間所作的調查,男女的數值分別是4.74%、2.19%。

潘文涵進一步分析高尿酸和痛風者的飲食,發現經常吃瘦肉、大豆、豆漿、牛奶、奶素、胡蘿蔔、菇蕈類、水果和咖啡的人,罹患痛風的風險比較低;至於高風險的食物則是碳酸飲料、內臟等。

中華民國痛風之友協會總顧問、宏恩醫院痛風中心主任陳峙仰今天指出,女性因為女性荷爾蒙保護作用,更年期前不易罹患痛風;相較之下,男性的痛風盛行率本來就高,如果中廣身材,風險又高3倍。

陳峙仰說,過去痛風飲食綱領都要高尿酸的患者少吃內臟、蛋黃、豆類、香菇、蘆筍、酒精等含「普林(或稱嘌呤)」的食物,日本和台灣的研究推翻此一論調,控制熱量更重要。

陳峙仰說,低熱量、中低「普林」的豆類、菇蕈、蔬菜、少量葡萄酒等,並不妨礙痛風控制,台灣的研究也為低脂、低糖、植物來源的普林食物,洗刷痛風污名。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痛風病人多半是50、60歲中年人冬天飽餐之後,痛風發作,如今隨著病患年輕化,陳峙仰看到愈來愈多的20歲年輕小伙子,痛風發作時,大腳趾或腳踝又腫又痛,還以為打球扭到腳,不知道經常吃雞排、喝可樂,可能會吃出痛風。

fsj 提到...

調查:代謝症候群 僅半數控制飲食

中央社 2009.12.09

一項2009年台灣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結果今天發表,結果顯示代謝症候群患者只有5成4進行飲食控制。由於腰圍大小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國健局預計明年7月將腰圍測量納入成人健檢。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北中南都會區1010名20歲到69歲民眾進行「2009年台灣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結果顯示,代謝症候群患者中只有5成4進行飲食控制,男性患者進行飲食控制比率僅40.8%,明顯低於女性的60.2%。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蔡敬民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有近9成的代謝症候群患者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但也有1成的患者完全不吃乳品類食物,偏食特定類別食材,這是不正確的方式。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孫璐西表示,雖然民眾對代謝症候群了解程度從2006年的 28.7%提升到2009年的 47.6%,成長近7成,但卻只有1成的民眾可以正確回答代謝症候群的檢測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代謝症候群罹患率比女性高,但調查結果卻發現男性健康意識明顯低於女性。

孫璐西表示,這項調查結果突顯相關單位對代謝症候群宣導要再加強,例如醫護人員在幫民眾健檢量測腰圍時,可以同時教育健康腰圍標準值,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也呼籲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將腰圍測量納入成人健檢項目。

對此,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受訪表示,預計明年 7月會將腰圍測量納入成人健檢項目。

另外,蔡敬民也公布防治代謝症候群7大類食物,包括燕麥、小番茄、苦瓜、橄欖油、芝麻、低脂優格及大豆。他說,要減少腰圍尺寸,不一定要忍受飢餓。透過各類食材均衡飲食,熱量控制,可有效達到防治作用,降低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發生。



◆ 吃燕麥、苦瓜、芝麻可改善代謝症候群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即時報導】2009.12.09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蔡敬民指出,有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代謝症候群患者,除了平常靠藥物控制外,不妨多吃燕麥、小番茄、苦瓜、橄欖油、芝麻、低脂優格及大豆等食物,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病惡化。

蔡敬民表示,根據學界共同票選防治代謝症候群的超級食物,也可視為可為健康加分的食物,民眾平常可以多吃,這些食物依類別來分的前三名,依序是(一)全穀根莖類:燕麥、薏仁、糙米;(二)水果類:小番茄、芭樂、蘋果;(三)蔬菜類:苦瓜、綠花椰菜、洋戹;(四)油脂類: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五)堅果類:芝麻、核桃、杏仁;(六)乳品類:低脂優格、低脂鮮乳、低脂優酪乳;(七)肉魚蛋豆類:大豆、鮭魚、鯖魚。

台大醫院營養室組長陳佩蓉指出,上述食物,燕麥具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效果,小番茄含有抗氧化效果極高的茄紅素,苦瓜兼具調整血糖及血壓的功效,橄欖油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不會升高膽固醇,芝麻可降低血中膽固醇並增加低密度膽固醇的抗氧化性,低脂優格則含有豐富的鈣質和維他命 B12,大豆的異黃酮則含有類似雌激素的保健功能。



◆ 綠豆不宜煮破 喝沸後淺綠水更清熱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09.12.09

多數民眾知道喝綠豆湯助養生,但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王靜修醫師提醒,古人喝綠豆水,但認為綠豆不宜煮破,飲其煮沸後略帶淺綠的清水,清熱效果最佳。在現代來看,綠豆除了各種營養素外,還含有一定量的鉀,適合腎功能正常但血壓稍高者食用養生。

王靜修醫師在一場衛教講座中指出,古代煉丹士因為常接觸毒物,就常流傳飲用綠豆水減少毒物的影響,只是他們多飲用綠豆煮沸後的清水,而非現代把綠豆煮爛後一起食用的綠豆湯。古人認為綠豆皮的清熱效果最佳。

而從現代的角度來看,綠豆含有豐富的鉀,與海帶等食物一起煮食,適合體質壯實但血壓稍高者食用。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利尿劑是常見的處方藥,亦會促進鉀離子的排泄,中醫師指出,服用這類藥物的病人若腎功能正常,不妨補充富含鉀的食物如黃豆、綠豆、紅豆等帶殼的乾豆類。

紅蘿蔔、白木耳、花椰菜、莧菜、空心菜、乾香菇與富含鈣質的食物也可多攝取;中藥方面,山楂、丹參、三七等促進消化血液循環的藥材也有幫助。水果方面,香蕉、柳丁、番石榴、木瓜、硬柿、枇杷、葡萄、草莓,百香果等也富含鉀離子。

fsj 提到...

常吃超級食物 遠離代謝症候群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10/today-life7.htm

自由時報 2009.12.10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吃甚麼最健康?每個人都有一套食補理論,不過,根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邀請營養專家票選出「超級食物」,包括燕麥、小番茄、苦瓜、橄欖油、芝麻、低脂優格及大豆都入列,想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吃這些食物準沒錯!

代謝症候群疾病 死亡率達三成

衛生署統計,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的死亡率已高達三成,超越國人十大死因首位的癌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一千多位成年國人進行電話訪問,發現九成受訪民眾對代謝症候群的認知與落實還需加強。

這項調查發現,近三年來,國人知道代謝症候群的比率由二○○六年的二十八.七%提升到四十七.六%,雖成長近七成,但只有不到一成的受訪民眾可以正確說出凡是腰圍、血壓、高密度膽固醇、空腹血糖值及三酸甘油酯等五項中,只要有三項超過或低於建議值,即表示你罹患了代謝症候群。

調查亦發現,雖然有六成五的民眾聽過「三高」,但可以正確回答出「三高」是指血脂、血壓及血糖的民眾,只有一成八;僅有二成左右的民眾可以回答出男性腰圍不得超過九十公分、女性腰圍不得超過八十公分。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蔡敬民教授表示,代謝症候群患者都知道要透過飲食來控制,雖有近九成的代謝症候群患者會少吃或不吃油炸、熱炒食物,但也有一成患者完全不吃乳品類食物,或偏好特定類別食物,都是不正確的方式。

蔡敬民說,要改善代謝症候群,首重總熱量控制,並輔以七大類具防治「三高」功能食材,才能有效降低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為了讓民眾更清楚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可以防三高,基金會邀請專家學者評選出七大類食物之中的冠軍超級食物,分別是燕麥、小番茄、苦瓜、橄欖油、芝麻、低脂優格及大豆。

一日纖腰飲食表 一個月可減兩公斤

台大營養師陳珮蓉更設計出一日纖腰飲食,早餐吃燕麥捲,加上薏仁豆漿;午餐吃奶燴青花椰、牛蒡鮮菇雞片、鮭魚御飯糰、水果優格;晚餐吃紅糟鯖魚、百香涼拌苦瓜、海帶芽豆腐、胚芽核桃飯及水果;照表操課,讓減少腰圍尺寸不再是忍受飢餓才能達成的目標,一個月約可減少二公斤。

(圖表詳見原站)



◆ 空心菜/高鐵低卡蔬菜 四季都有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25638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2009/12/09

吃中藥會散氣? 無此禁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林郁茹:
空心菜跟其他蔬菜一樣,屬於低卡食物,每100克重的空心菜,熱量只有24大卡。

空心菜鐵含量高,每100公克含量有1.5毫克,雖然不能跟紅鳳菜相比,但相較於高麗菜、芹菜等經常食用的蔬菜,空心菜算得上是高鐵蔬菜。另外,鈣、鐵及維生素A、B群等也都有。

坊間相傳,吃中藥不能吃空心菜,因為空心菜會「散氣」,解中藥的藥效,從營養學的觀點,並無此禁忌。

洗腎病患 留意鉀含量

站在營養師觀點,除了洗腎患要留意空心菜裡的鉀含量,先燙過後再食用,並避免喝菜的湯汁外,反倒會建議病患要多食用空心菜。

至於不少民眾相信吃空心菜可以降血糖,其實,只要是纖維質攝取量足夠,就能延緩血糖上升,飯後血糖值不會立刻飆高,空心菜是蔬菜不是藥物,千萬不能靠吃空心菜降血糖,還是應該按醫囑,規律服藥。

糖尿病患要想控制病情,除了服藥,重點是青菜攝取量要足夠。每天至少要吃三份青菜,所謂一份,煮熟的青菜大約是半碗的分量;若是生菜,100公克為一份。

粗纖維稍高 最好切短些

不過,對於咀嚼功能較不好的老人家或幼兒,吃空心菜時會覺得比較費力,不易嚼爛,也較不好吸收。這是因為空心菜的粗纖維稍高,每100公克約含0.8公克,屬於高渣蔬菜,不像低渣的瓜類食物,較易吞嚥。因此,分切時,最好切得短一點。

肝病食療 還可治流鼻血

前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中醫師張成國:
本草綱目提到,蕹菜性微寒、味甘,具有袪熱涼血、通腸潤便,祛口臭、消腫解毒的功效。

空心菜能清熱、解毒,加上容易取得、價格又便宜,肝病患者可以做為食療之用。

此外,空心菜還能治療不明原因的流鼻血。我就有此經驗,因為太過忙碌、勞累,不明原因流鼻血,以一兩空心菜跟等量香菇,加水2000cc煮成菜湯,再酌加調味料後食用。

但要提醒民眾,流鼻血的原因不只一種,要先排除其他疾病因素,不是所有流鼻血都適用。

吃空心菜 錯開服藥時間

有人服藥時不敢吃空心菜,其實,只要不要中藥搭配空心菜吃,錯開服藥的時間,吃空心菜無妨,不必太過擔心。(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肉、豆打汁 腦損重現活力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09.12.11

豆類、堅果類、肉類食物含有各種形式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混合在一起,調成一杯「蛋白質飲品」,說不定能使受損大腦快速復原,重新有活力。美國研究人員讓大腦受損的老鼠喝下含有綜合胺基酸的水,結果發現,老鼠的腦傷似乎復原特別快。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刊」。研究顯示,綜合胺基酸可幫助大腦化學物質恢復平衡,老鼠的學習能力也快速恢復到正常水準,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阿奇發‧庫漢(Akiva Cohen)為首席研究員,他表示,這項研究若應用在人類身上,表示大腦受創患者應該攝取綜合胺基酸,促進大腦復原。

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像豆類、堅果、肉類等食物都含有充足的胺基酸成分,研究人員在老鼠喝的水裡面摻入白胺酸、異白胺酸和纈胺酸,這些物質又統稱為「支鏈胺基酸」(BCAAs)。

研究人員解釋,大腦在製造神經傳導物質時,非常需要「支鏈胺基酸」。神經傳導物質一起作用,才能讓大腦活動維持平衡。若大腦神經元受到太多刺激,或刺激不夠,大腦就無法正常運作,會常常短路、故障。車禍等意外傷害可能造成腦傷,出現上述問題。

過去研究已經發現,如果為嚴重腦部受創患者注射「支鏈胺基酸」,可以改善心智能力。在這次研究中,研究人員讓老鼠走到某一處時,會出現電擊刺激,老鼠下次再經過同一地方,就會非常害怕,甚至嚇呆。而大腦受創老鼠經過同一處,因忘記曾遭受電擊,所以不會有「嚇呆」反應,研究人員讓大腦受創老鼠喝下綜合胺基酸飲料,過不了多久,老鼠回復記憶,反應變得和正常老鼠一模一樣。

fsj 提到...

花半年享「瘦」 減重別太急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09.12.12

減肥已成全民運動,醫師建議,減重應打破速瘦迷思,至少要看半年效果,才可能長久保持理想體重。

三軍總醫院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祝年豐指出,有些醫療院所的減重門診或減重班,都強調一周減重一公斤,期望短時間就見效,「但下個月會不會又胖回來?」

他建議,應該以三到六個月時間,減掉先前體重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以八十公斤來說,不妨減至七十二公斤至七十六公斤,循序漸近地減重,培養良好飲食習慣,才是長久之計。

祝年豐認為,減重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長期維持理想體重,他總是耳提面命提醒患者控制飲食、多運動,「很多人都覺得老掉牙,聽不進去」,所以很多減重者常又復胖。

祝年豐說,靠不吃東西快速減肥,體內基礎代謝率會下降,一旦恢復正常飲食,基礎代謝率仍無法回到正常狀態,再加上又不運動,反而容易變胖。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王森德建議,想減重的人,女性最好一天只攝取一千兩百大卡熱量,男性攝取一千五百大卡,想減重要學會計算各類食物有多少熱量,才不會吃得太多。上班族常吃外食或有應酬聚餐,王森德指出,外食儘量不要選油炸類主食,吃大餐不要把盤裡食物吃光光。



◆ 有氧運動助降血糖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09.12.11

近年糖尿病盛行率持續升高,如長期控制不佳,併發症也如影隨形,醫師提醒。最好的治療絕對是藥物、飲食與運動三管其下,研究顯示,每周3次有氧運動,有助降低血糖。

三軍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合作研究,針對13名第2型糖尿病患,經過12周,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跑步機有氧運動訓練,患者空腹血糖顯著降低,顯示有氧運動對血糖控制有明顯的效果。

三總復健部主治醫師蔣尚霖說,除藥物之外,飲食與運動三管齊下,才能達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不過糖尿病患在做運動時也必須留意,特別是因糖尿病影響神經功能,可能已有心血管問題患者,這13名患者是經過運動、心跳測試,將跑步機訓練設定為每個人能達到72%的最大心跳數,不僅安全、也能發揮最大效益。

蔣尚霖建議,糖尿病患者可先在醫院復健科等測試,了解個人狀況是否適合運動。如果未經測試,蔣尚霖說,可憑自己感覺慢慢增加有氧運動量,大約是有點喘、卻還能跟旁人講話的心跳,最適當。

研究發現,透過有氧運動,增加骨骼肌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增加將葡萄糖「抓入」細胞的載體,進而能改善胰島素抗阻性;運動也可讓分泌胰島素的效益增加,以及血中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與低密度脂蛋白呈顯著性降低,心肺耐力指標也顯著提升、改善血壓。

另外,糖尿病患也得留意運動後是否有低血糖現象,蔣尚霖提醒,最好不要在晚上、或是睡前做運動,以免在睡覺時發生低血糖,除了跑步,快走、游泳也是相當安全有效的有氧運動。



◆ 腰圍 將納入成人預防保健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2009.12.11

明年七月起,腰圍測量及高密度膽固醇(俗稱的好膽固醇)將納入衛生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項目。衛生署也建議勞委會,將量腰圍列入勞工健檢項目。

腰圍被視為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也是最容易自我檢測的項目,健康腰圍是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但根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最新調查顯示,高達八成國人回答不出這項健康標準值。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顯示,我國20歲以上民眾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而代謝症候群的核心異常除胰島素阻抗外,腹部肥胖也是重要因素。

國健局說,體態「中廣」的民眾,未來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是一般人四到六倍,腹部肥胖者,有五成機率罹患代謝症候群,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機率,是一般人兩到六倍不等。

國健局已建議勞委會將測量腰圍列為勞工健康檢查項目中,並研議於99年7月將代謝症候群(含腰圍測量)納入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早期發現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早期執行飲食、運動等健康行為。

預防代謝症候群、養成健康行為,須從小及自己開始,如果對代謝症候群有任何問題,可上國健局網站查詢(http://www.bhp.doh.gov.tw)。

fsj 提到...

小胖子10年增四倍 四個人有一個胖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09.12.13

台灣胖小弟、胖小妹,近十年增加四倍,每四個人就有一個肥胖。醫師建議,學校舉辦親師會,家長不要只注意孩子功課,也應多關心孩子的健康。

兒童保健協會昨天舉辦「兒童肥胖問題之處置研討會」,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指出,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大型調查,國內二到十八歲的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比率,十年來已由百分之六,飆高至百分之廿五。

祝年豐表示,台灣成人肥胖比率,約占成人人口四到五成,和美國成人的五到六成,相距不遠;過去我國兒童和青少年肥胖比率,和美國比起來還算好,但近年趨勢,已接近美國。

肥胖脫不了飲食不當,及運動量不足。

祝年豐指出,近年台灣飲食西化,小朋友大口吃薯條,喝可樂等含糖飲料,又常坐著看電視、玩電動、打電腦,不胖才怪,小時候胖,長大後罹患心血管疾病,是非肥胖者的六到廿倍。

昨天與會醫師建議,學校親師會不應只討論小孩功課,學校不妨可請校護、體育老師或衛生人員,多宣導如何讓學生更健康,身體健康,書才能讀得好,而目前學校平均一名校護要照顧三千名學生,體育課一周兩節,都嫌不足。

但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卻說,會來參加親師會的家長,大多較關心孩子身心發展,不管是孩子功課或健康,「其他家長根本不來參加,如何宣導?」

林文虎指出,過去學校在上午十時左右,有十五分鐘課間時間,及上午晨間活動,可讓小朋友做做操,後來都被取消,也許可檢討恢復。



◆ 小腸移植 成人首例成功

記者何玉華/北縣報導 2009.12.15 自由時報

65歲農婦謝女士因腸扭轉併發腸壞死,幸運的在10月等到腦死小腸捐贈者進行移植,術後復原良好,是國內首例成人小腸移植病患,巧合的是,與兩年前國內首例小腸移植病友「小寶」,同為今天(15日)生日,亞東醫院昨天提前為兩人慶生。

亞東醫院是國內唯一通過小腸移植臨床試驗的醫院,首例是兩年前9歲的「小寶」,小兒外科主任陳芸說,腸扭轉或短腸症以小朋友居多,幾乎是小兒科醫師束手無策的疾病,看到小朋友無法進食,或不慎吃過量排泄不止,很讓人心疼,為此,她才出國進修小腸移植手術,回國經動物實驗多次,終獲衛生署認證。

65歲的謝女士家住台南,今年3月中有一天深夜突然腹痛到躺地打滾,送醫急診還被拒收轉院,後來發現是腸扭轉併發腸壞死,經過多次手術切除,正常約4至6公尺的小腸,僅剩15公分,無法以口進食,只能靠靜脈營養針注射。

獲腦死者器捐

陳芸說,謝女士在7月中轉介來時,小腸已經衰竭出現黃疸及肝功能障礙,幸好原本身體硬朗,幸運度過兩次敗血症威脅,並在10月初獲得腦死者小腸捐贈,經血型配對及其他評估檢查符合,隨即進行器官移植手術。

謝女士恢復良好,11月下旬出院,昨天出席院方舉辦的慶生會,意外發現與兩年前接受移植的「小寶」同一天生日;撿回一命,謝女士直說運氣好,連朋友都說她命好;小寶則說,開刀前只能吃稀飯或蒸蛋,而且要少量多餐,別人常以為她沒吃飯,現在可以正常吃三餐,只要定期回診追蹤。

fsj 提到...

24歲印度胖男勤走路 半年甩肉27公斤

中央社 2009.12.16

24歲的印度電腦軟體公司老闆湯瑪斯(Chris Thomas),在六個月內,僅靠每天勤走路和偶而的有氧運動,從最初的120公斤體重減少了27公斤,平均每月減肥四公斤以上。

印度媒體今天發自南部城市班加羅爾(Bangalore)的報導,湯瑪斯的走路減肥方法其實很簡單,每天上午和傍晚各走路二小時,繞著住家附近的圓環街道約500公尺長,來回走上20到25圈。

其間,他還有幾天的時間練習瑜伽和有氧運動。但湯瑪斯接受媒體訪談時強調,自己並沒有特別的減肥食譜,依舊是葷素不忌。他說:「我喜歡嚐試各式飲食,不想節食,唯一做的就是走路。」

他表示,儘管當初擔心自己太肥胖,但並沒有諮詢任何醫師,只是決定採取最方便和最經濟的走路減肥。

湯瑪斯表示,自己只有24歲,但肥胖讓自己看起來像是45歲的人,這是讓自己很不自在而決定減肥的主因。

他指出,其實造成肥胖的因素就是缺乏運動和不良的飲食習慣。因此在幫助其他遭遇類似煩惱者的動機下,他準備從明年1月1日新年開始,以七天的時間,從班加羅爾步行到鄰近的清奈市(Chennai),全程350公里,展開「清奈行走」的走路減肥運動。

為「清奈行走」熱身,湯瑪斯昨天開始,從班加羅爾步行到140公里之外的邁索爾(Mysore), 將一連走三天,一路上都有熱心的好友和支持者照顧。



◆ 咖啡、茶 可防第二型糖尿病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09.12.16

飲用咖啡、茶等飲品,有助預防第二型糖尿病?

澳洲雪梨大學研究發現,攝取咖啡、茶,不管是正常咖啡、低咖啡因咖啡,都可幫助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一天多喝1杯咖啡,得糖尿病機率就會下降7%。比起一天喝2杯以下咖啡者,若一天喝3、4杯咖啡,糖尿病風險最多減少25%。

這項研究發表於12月號的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ofInternalMedicine,JAMA〉。歐洲心臟病學會發言人瑞典拉斯‧瑞登〈LarsRyden〉教授發表評論表示,研究顯示,有喝咖啡習慣的人,罹患糖尿病的機率都比未喝咖啡者少一點。不過拉斯‧瑞登教授提醒,若要預防糖尿病,改變生活習慣比喝咖啡更重要。體重只要減輕5-10%,規律運動,一天快走30分鐘,罹患糖尿病風險就能下降40-50%,比喝咖啡有效許多。

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ofSydney〉研究人員瑞秋‧赫胥黎〈RachelHuxley〉和研究團隊分析18份研究報告,總共有 457922人參與研究,研究時間從1966年到2009年。其中6份報告研究低咖啡因和糖尿病之間的關係,有225516人參與計畫。參與成員有 286701人。



◆ 茶葉新產品 徵求試用者

自由時報 2009.12.16

〔記者楊宜敏/冬山報導〕宜蘭縣茶葉運銷合作社為了幫茶農找出生計,開發出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茶米酵素錠」,對外徵求試用者,對象限定習慣性便秘者與體重超過標準者,名額50名,意者可洽(03)958-6359。

合作社理事主席李振福說,我國的茶農因為耕作面積小,經營成本高,又得面對國人到亞洲各國開發茶園低價回銷,加上法令又規定,茶葉中含30%台灣茶,產地就可標示台灣,這30%台灣茶以外的茶葉又有誰可以來把關,讓我國茶農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民國96年間,茶農們索性出資成立運銷合作社,希望透過整合,降低經營成本,開發出高附加價值產品,幫自己找出一條生路;合作社先推出一款立體茶包包裝的宜蘭鮮綠賞,最近又研發出茶米酵素錠。

李振福說,他們與生技公司合作,將高兒茶素綠茶、糙米酵素、優格作結合,研發出茶米酵素錠,合作社裡的工作人員與會員都已試用一個月,反映都不錯,尤其是對習慣性便秘者,特別有成效。

合作社為這項產品投保1000萬產品責任險,也強調,這項產品不含防腐劑及任何化學成分,是比健康食品還健康的食品;不過,申請健康食品認證,經費約需200萬元,茶農無力負擔,所以只能暫時放棄申請認證。

茶米酵素錠為粒狀,每盒100顆,每次吃三到五顆,最好早上空腹吃,合作社對外徵求試用者50名,每人免費試吃一罐,試吃後必須將心得po上網路,讓消費者分享,合作社也會作後續追蹤,並提供後續優惠福利。

fsj 提到...

出國旅遊玩太瘋 青壯年中風變多

中央社 2009.12.17

又到年底海外旅遊旺季,醫療組織根據近6年統計指出,國人最常見海外突發疾病前3名為中風、心肌梗塞與骨折,20至40歲的青壯年中風比率逐年增加,醫師呼籲小心為上。

國際SOS緊急救援組織今天召開記者會表示,年輕人出國在外常因玩樂放鬆而日夜顛倒、大魚大肉,導致作息不正常,冬季又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20至40歲的青壯年中風比例近5年來每年成長2%,2009年組織處理的中風案例中,已有35%是青壯年人。

國際SOS醫師陳琬琳表示,有1名21歲女大學生11月前往日本自助旅行,因為長期有便秘問題,在日本7天都未排便仍不以為意,卻在返台前一晚因解便太用力,導致腦出血中風、半身癱瘓,仍在接受復健治療。

陳琬琳還說,有1名34歲科技新貴前往加拿大友人家渡假,因連續熬夜打牌2天都未休息與進食,結果在胡牌時興奮大叫一聲後,就中風倒地,經過友人急忙送醫,目前已回台休養中。

陳琬琳表示,民眾長途旅遊乘坐飛機時,機艙內低壓缺氧的特殊環境很容易引發疾病,根據SOS組織統計,最常見的機上醫療案件為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與呼吸系統疾病,而神經系統疾病又以中風為最大宗,民眾不可輕忽中風威脅。

SOS組織表示,民眾在海外發生中風與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冬季比夏季高出2成,提醒民眾出國時做好自我健康管理,飲食與生活作息應儘量維持正常,以避免意外發生。



◆ 飲食不均衡 抗壓應變力會轉弱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2009.12.17

家庭照顧者透過均衡飲食才能與壓力對抗,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表示,當人面對壓力時,需要更多的營養素,特別是鈣與維生素B群。

當照顧者出現脾氣變壞、失眠、身體開始出現不適症狀、無法接受他人協助、不再與原本親近的人連絡、財務問題、對一般休閒活動沒興趣、常哭泣難以控制等情況時,壓力已悄悄上身,不可不慎。

均衡的飲食及營養與壓力的成因與管理密切相關,可歸納為:1.營養狀況會影響人體對付壓力相關的體力與腦力狀況;2.營養失衡本身就是壓力源,營養問題可能造成體力與腦力上的壓力;3.壓力會增加人體對營養素的需求量。

飲食不當則壓力應變能力可能跟著變差。特別是肌肉緊張常使乳酸分泌增高,若缺鈣,則會感到疲勞與焦慮不安。壓力平復過程中最需補充營養。

全國照顧者關懷總會也表示,ㄧ般人從壓力的身心反應中逐步復原時,體內養分需要予以補充,特別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鈣、鉀、維生素C、維生素B群、鐵、鋅和鎂。此外,健康且抗壓的飲食是指使用五穀雜糧及新鮮未經加工的食物。



◆ 天氣冷胃口開 大吃大喝當心老得快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09.12.17

氣溫偏低,不少民眾容易胃口大開,飲食過量。中醫師李佳霓指出,傳統中醫也認為飲食過量易加速老化。

天氣濕冷,許多人窩在家少動,偏偏此時很容易吃得較多。中醫師李佳霓在一場衛教講座中說,年紀大,代謝會降低,此時吃得太多,更增加身體負擔。反映在腸胃上,有些人會便秘或腹瀉。以便秘來說,除了少吃上火的油炸類食物外,不妨以柏子仁、芝麻煮粥,可與少量蜂蜜搭配,潤腸效果更好。

此外中藥材中火麻仁有優良的脂肪酸,適合多數老年人或想改善排便乾硬的人補充。火麻仁是種子類的中藥,屬於脾胃大腸之藥,常用於改善排便乾硬的情形。

除了飲食的因素外,中醫也認為,情緒過度緊張、恐懼、焦慮、悲傷或生氣等因素刺激,很容易讓身體的氣血鬱滯而不暢通,導致大便乾結,排便不暢。若同時飲食不節制,包含暴飲暴食、或吃太多生冷、辛辣的食物,也容易影響腸胃功能,導致便秘。

尤其人到中年以後,身體代謝快轉慢,脾胃等消化系統運化功能降低,加之活動量減少,大吃特吃飲食模式加速老化。醫師指出,久了以後人體難免因此加速老化而機能衰退,此時如果飲食過量,老化速度將更形驚人。



◆ 冬季皮膚保健 多補充膠質食物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23407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2009/11/29

中醫治療冬季癢可分內治與外治法。中醫師李明哲表示,內治法分為血虛、陰虛體質個別調理。外治法部分,則可應用紫雲膏外用,改善皮膚症狀。平常也應配合避免洗澡水溫過高,長時間使用電暖器,皮膚避免過度搔抓,同時可以多補充膠質食物作為保養。

李明哲醫師表示,中醫治療冬季癢,在內治法部分,針對血虛者,可用藥方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地黃)、八珍湯(當歸、川芎、芍藥、熟地、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當歸飲子(當歸、生地、白芍、川芎、何首烏、荊芥、防風、白疾藜、黃耆、甘草)等調理。而陰虛者,治療可用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加味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炙甘草、牡丹皮、梔子)、一貫煎(沙參、麥冬、當歸、生地、枸杞、川楝子)等調理。

外治法部分,可用紫雲膏調理,做法為將當歸五錢、紫草一兩切成小碎片,放進三百五十毫升的麻油中浸泡二到三天,然後將麻油及浸泡過的當歸、紫草放入鍋中加熱到一百三十度約二十到三十分,注意時間不要出現焦味,接著將加熱過的油過濾取出,炸乾的當歸與紫草則丟棄不用,等到溫度約降到九十度加入蜜蠟攪拌,最後溫度為六十度時加入冰片,攪伴均勻後就可以倒入瓶中待其凝固,便完成。

如何預防冬季癢?醫師提醒,應避免洗澡過度、水溫過高(泡湯)、或是使用清潔係數太高的沐浴用品,以免導致皮膚油脂流失,造成冬季癢的情況。還有避免使用電暖器,如果要使用可以在室內放一杯水以維持室內相對溼度,避免皮膚乾燥。同時避免熬夜及刺激性飲食,以免導致陰虛或是造成燥熱體質,皮膚變的乾燥。

另外,皮膚若發癢不要搔抓,若產生傷口應該就診治療,尤其是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洗完澡立刻使用潤膚產品,針對皮膚癢的部份,平常如果發現皮膚有乾燥現象也該立即使用。飲食部份,可以補充膠質,例如木耳、雞爪、雞皮、豬皮等,但是有高膽固醇的病人須注意勿過量。(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fsj 提到...

不健康食品 擬徵肥胖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5322111.shtml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賴昭穎/台北報導】2009.12.22

愛喝含糖飲料、吃高熱量食物的民眾要留意了。衛生署正研擬「健康促進法」草案,針對高鹽、高糖、高熱量的不健康食品開徵健康捐,初期鎖定包裝食品,最快後年上路。

至於速食、鹹酥雞、珍珠奶茶等散裝食品,衛生署以執法困難、可行性較低為由,短期內不列入。此外,草案還計畫針對不健康企業課徵「健康稅」。由於歐美各國對此爭議仍久,若台灣立法通過,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課徵「肥胖捐」的國家。

對此,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在立院答詢時說,雖然他沒聽過「肥胖捐」或「垃圾食物健康捐」的概念,「但基本上我支持」。他並強調,這如受益者付費、汙染者付費的觀念,如果不健康產品能透過價格機制保障消費者,「我認為是好事」。衛生署署長楊志良也說,這是非常初步的構想,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想法,不過,仍要廣徵意見,才能訂出什麼是「不健康食品」。

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說,目前是仿照菸品健康福利捐,先對有清楚標示、規格固定且銷售量大的包裝食品著手,如瓶裝含糖飲料、餅乾、糖果、泡麵、洋芋片等,檢視每單位熱量所含營養成分,以及糖、鈉含量等,訂出標準,再針對超標者課稅捐。

她說,歐、美及澳洲對此構想都已討論很久。此外,草案也將授權政府,就不健康業者課徵健康稅。她以養鴨場遭戴奧辛汙染事件為例,相關食品、鴨農血液檢驗等,仍由政府埋單,並不合理;因此,她希望針對汙染者,依健康風險來課稅。(相關報導詳見原站)



◆ 那些食品不健康? 有得吵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2009.12.22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計畫對「不健康食品」開徵健康捐,專家雖認為立意良善而樂觀其成,但也擔心定義問題,認為不易達成界定垃圾食物、不健康食品的共識。

署立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直言,食物可提供人類熱量,要定義不健康食品不容易。

他建議,政府可以分階段進行,由於小朋友無法分辨哪些對身體有利、不利,可先從小朋友著手先訴諸企業社會責任,再來討論課徵健康捐的問題;例如許多食品廣告都是鎖定小朋友,國際肥胖專案小組(IOTF)就認為食品廣告不能針對小朋友促銷,或要求小朋友不能出現在食品相關廣告裡等。

另外,祝年豐說,校園周圍常見油炸、速食或奶茶店,當含糖飲料逐漸退出校園後,這些都是衛生單位可以著力處,加強對小朋友的衛教。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基金會推動此構想已久,美國、英國、泰國等國家都在研議,在美國還稱為「罪惡稅」。她認為,透過健康捐「食用者付費」,除了可以讓民眾少吃、少喝不健康食品外,還可以減少健保在慢性病上的支出,引導廠商開發低熱量、低糖、低鈉食品。

但許惠玉也不諱言,要達成「不健康食品」定義的共識並不容易,散裝食品、路邊攤也不易課徵到健康捐。她建議,可以採正面表列,先針對較無爭議的碳酸飲料、形同果汁糖水的稀釋果汁,及飽和脂肪占總熱量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洋芋片等食品著手。

有不願具名的減重醫師則表示,食品對身體的危害並不像檳榔那樣明確,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討論課徵檳榔捐很多年,卻以課徵技術難度高為由,遲遲未展開,這次針對合法食品廠商開徵健康捐,難免留給外界「柿子挑軟的吃」的印象。



◆ 新聞眼/怕民眾胖 還是政府想肥?

【聯合報╱記者 張耀懋】2009.12.22

肥胖是本世紀最大公衛課題之一,超過十億人口面臨肥胖威脅。尤其歐美各國莫不絞盡腦汁,期以公權力介入幫民眾減肥,甚至包括提高肥胖者保費等;最近喊得震天價響的就是開徵「肥胖捐」,即加重垃圾食物及飲料稅捐。

這一新趨勢無疑是受到開徵菸捐的鼓舞。高菸價相當程度地抑制吸菸率的攀升,多收的菸稅也讓赤字連連的各國政府多開一道活源,讓嘗到甜頭者磨刀霍霍向垃圾食物開戰。

雖然包括英、美、法、加、澳、愛爾蘭等國都有過類似提案,但均尚未闖關成功。食品飲料公司的反撲是一大阻力,其次,垃圾食品畢竟不像菸品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它還能提供人體某種程度的熱量或營養。

另外,菸品與肺癌等疾病的因果關係已被醫學界證實;但是,肥胖成因非常複雜,吃垃圾食品是否就會肥胖、肥胖導致心臟血管等慢性病的相關度多少,種種因果關係都待一環環連結起來。

從各種肥胖捐的評估與模擬看來,一旦加了肥胖捐,常以這類食物果腹的中產階級,荷包就要瘦了。

※ 不如多管管黑心食品,加強觀念教育吧!



◆ 食品衛生修法 期限三度延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09.12.22

美牛進口爭議遲遲無解,立法院朝野協商上午達成共識,第三度延後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期限至12月29日,朝野協商通過本會期延會至99年1月8日。不過對於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內容,朝野沒有共識,民進黨立院黨團揚言,若協商版本民進黨無法接受,下周二除非將民進黨立委扛出去,否則民進黨仍會杯葛。

面對放寬美國牛肉高風險部位進口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國民黨籍立委面臨選區龐大壓力,大多支持民進黨團「阻絕境外」立場,要求行政部門應負責,決定如何處理。朝野達成共識本會期延會至明年1月8日,立法院長王金平指示以「處理完為基準」。

林益世指出,由於民進黨已經持續癱瘓立法院院會將近2 個月之久,若1月8日休會前無法全數消化完畢,國民黨立院黨團將會提出1月下旬加開臨時會的要求。



◆ 台灣的許可證/12類健康食品 具有保健功效

【元氣周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09/12/21

截至今年10月為止,衛生署認定12類具保健功效的健康食品,頒發165張具有健康食品字號的許可證,以及5張健康食品規字號的許可證,大致分為調節血脂、調節血糖、調節血壓、改善腸胃、牙齒保健、調整過敏、改善骨質疏鬆、延緩老化、抗疲勞、護肝功能、促進鐵吸收、不易形成體脂肪功能的健康食品。

謝定宏強調,「健康食品」功效經衛署審查核准,可信度較高,其他未取得「健康食品」標章及許可證的保健食品或營養食品,都不得擅自宣稱療效,民眾可上衛生署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點選健康食品許可證,查詢業者是否魚目混珠。



◆ 北美館販售三明治 生菌超量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09.12.22

台北市衛生局公布今年下半年稽查台北市機關、醫院及學校福利社食品抽驗結果,查驗73件產品中,有3件不合格,分別是台安醫院福利社、師範大學學七舍販售的豆漿,驗出違規添加防腐劑苯甲酸;另外台北市立美術館賣的總匯三明治,被驗出生菌數超量1.2倍。

衛生局藥物食品管理處處長姜郁美表示,此次抽驗食品包括麵包、三明治、蛋糕、壽司、飯糰、涼麵、包子、粽子等,檢驗項目包括生菌數、大腸桿菌等一般衛生指標菌量。

初驗時有6件衛生標準不符規定,經令業者限期改善後再次抽查。台安醫院及師範大學學七舍中式餐廳販售的豆漿,分別遭檢出豆漿違規添加防腐劑苯甲酸,經追查產品來源,分別由台北市安東街「俊華豆腐店」及台北縣深坑鄉北深路的「日新豆腐工廠」製造。

另外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員工消費合作社自製販售的總匯三明治,則檢驗出生菌數超量1.2倍。衛生局已要求違規商品下架銷毀,並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處3到15萬元罰鍰。



◆ 消炎藥泡豆芽 每天數萬斤下肚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22日電】2009.12.22

黑龍江哈爾濱市有名的「豆芽村」——黎明鄉大房身屯的豆芽作坊,被爆大量生產「藥水泡出來的豆芽」,該村黑作坊用石灰粉刷洗豆芽桶,用治療泌尿系統的消炎藥和獸藥泡綠豆,用「無根劑」去根鬚,用這種方式「發」出來的「藥豆芽」放一周都不壞。哈市市場八成豆芽都來自這十幾家黑作坊,每天至少有數萬斤流入市場,上了冰城百姓的餐桌。

黑龍江晨報報導,姓趙的夫妻豆芽作坊,他們的豆芽有十餘厘米長,白亮且沒有根鬚。女作坊主說,豆芽用了無根劑,「放一星期都不壞」。他們一天能生產100多斤的豆子,發出來的2000斤的豆芽,都送往倉買、小農貿市場等。

該村另一個黑作坊,是村裡比較大的豆芽作坊,每天早晨能拉出兩貨車豆芽,每車大概3000斤,送往哈市各大農貿市場和飯店。

坊主說,大房身有十五、六家生豆芽的作坊,「生豆芽的方法都一樣」,用藥物等泡豆,防止豆芽腐爛,在豆芽生長時放上無根劑,讓豆芽長得大而且不長鬚子。

報導指出,據藥店表示,作坊主普遍用來泡豆子的藥品之一「甲磺酸培氟沙星」是種消炎藥,適用由敏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可能引起包括腹痛、腹瀉、惡心或嘔吐等不良反應或過敏反應。尤其該藥可能引起未成年動物關節病變,故孕婦禁用,也不宜用於18歲以下的小兒及青少年。

黑作坊主泡豆子的另一個祕方獸藥「中源恒治」也很危險。一獸藥研究機構透露,獸藥在臨床實驗時是用動物做臨床實驗,人服用獸藥會出現種種事故,甚至危及生命。

報導稱,黑作坊主泡豆子的第三個祕方——無根劑則是一種激素類農藥。食品營養學專家說,無根劑是一種能使豆芽細胞快速分裂的激素類農藥,對人體有致癌、致畸形的作用。超量攝入激素類藥品後,會使兒童發育早熟、女性生理發生改變、老年人骨質疏鬆等等。

哈爾濱市黎明工商所在檢查後向這兩家沒有工商執照和衛生許可證的黑豆芽作坊下達停業通知。